2021-12-19 癌症.乳癌
搜尋
乳房
共找到
550
筆 文章
-
-
2021-12-19 癌症.乳癌
末期乳癌別放棄 延長存活等新藥未來希望多
雖無法治癒 但可望長期存活「貝西是很勇敢的病人!」貝西的主治醫師、台北榮總外科部部主任、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說,像貝西這樣的乳癌病患,雖然可能無法治癒,但只要配合醫療團隊,仍可望長期存活。曾令民強調,早期乳癌追求治癒,但末期癌患追求的是解除症狀、改善生活品質,盡可能延長存活,癌細胞雖然無法徹底根除,但可以和平共存,呼籲患者不要放棄希望。曾令民說,HER2陽性乳癌患者約佔全部乳癌的兩成至兩成五,自從標靶藥物問世後,治療成績大幅進步,早期癌患使用雙標靶藥物,五年存活率可高達九成,晚期癌患五年存活率也有五成,不過HER2陽性在晚期乳癌當中佔比稍高,台灣乳癌病患有7%發現時已經是第四期,其中三成以上都是HER2陽性乳癌,「HER2陽性算是比較難纏、比較凶猛的乳癌」。目前針對HER2陽性乳癌治療,第一線是以化療搭配「雙標靶」、二線則是「標靶結合化療」、三線搭配「小分子標靶」等藥物。曾令民表示,國際間有些新藥陸續發表試驗結果,治療效果很好,甚至有望取代現有第二線藥物,等新藥引進台灣,貝西的病情將可獲得不錯的控制,不過因藥價高昂,健保給付也沒那麼快,經濟負擔往往是癌患另一大問題。對第一線醫師來說,要不要告知癌患有新的藥物選擇?曾令民強調,患者有知的權利,一定要告知,但是也不要造成患者心理負擔,「若經濟真的有困難,就不要每次都提,這是很殘酷的現實。」他認為,健保給付標準都是以臨床試驗當基礎,例如雙標靶藥物只給付復發患者18個月,但有些人超過18個月還是有效,還有些藥物設限、有條件給付,如果放寬這些限制,乳癌治療成績將會更好。乳癌高危險群 可做MRI早期發現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存活率可高達九成以上,台大醫院外科部暨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超音波、乳房攝影和MRI(磁振造影)都是良好的篩檢工具。50歲以上婦女可兩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40~50歲或乳腺緻密者可一年做超音波、一年乳攝,至於高危險群可搭配MRI,達到早期發現的效果;而乳癌新藥推陳出新、療效令人振奮,就算乳癌晚期或復發也不必擔心,醫師都會評估最好的治療方案。黃俊升表示,有乳癌家族史、初經早、停經晚、晚婚、晚生育、飲食西化等,都是乳癌危險因子,初經早的人危險性提高一到兩倍,家族裡若多人乳癌且都在停經前發生,可能就帶有BRCA1/2基因,這基因和乳癌、卵巢癌、胰臟癌、前列腺癌有關,帶因的猶太人罹癌機率甚至高達七到八成,知名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就是因此切除雙側乳房和卵巢,以預防癌症。因此,若已知帶有此基因,或家族中多人罹患相關癌症,就應加強篩檢。他強調,超音波沒輻射線可每年都做,高危險群若擔心輻射危害,可兩年一次乳房攝影並搭配MRI,至於40~50歲女性可以一年乳攝、一年超音波,這是因為乳攝對於乳腺緻密者靈敏度較差,且年輕乳癌進展快,透過超音波補強有利早期發現。過去認為癌症超過五年就算過關,但乳癌因藥物效果佳,原本可能三年復發,延長到五年、甚至30年才復發,因此不管哪種類型的乳癌都要注意復發風險。以荷爾蒙陽性乳癌為例,淋巴轉移或腫瘤過大者,建議抗荷爾蒙藥物要持續使用七到十年;HER2陽性乳癌則可先化療,若腫瘤完全消失,復發機率相對低,若沒完全消失,則使用「標靶結合化療」藥物。黃俊升說「以前沒藥只能用腫瘤有無消失來算命,現在有藥可以進一步改命。」更令人振奮的是,標靶結合化療藥物已有新藥問世,不但在後線使用療效顯著,甚至可望取代現有二線藥物,「治療成績是以前從沒見過的好,但給付可能還要一段時間」。黃俊升呼籲,末期或復發的癌友不要擔心,也不要怕化療,醫師會依不同型態的乳癌給予最好的治療建議。
-
2021-12-19 癌症.乳癌
HER2陽性乳癌頻復發 貝西:身心靈切開 治療就沒那麼痛苦
乳癌發生率為台灣女性癌症之首,死亡率更排行第2名。每年新增15000多名個案且有年輕化趨勢,HER2陽性乳癌約佔全體乳癌2成5,因容易轉移,即便早期就手術切除,仍有近2~3成病患有復發、轉移機會,晚期僅約五成存活率。元氣周報採訪病友生命故事,帶出HER2陽性乳癌患者面臨的困境與挑戰,讓大眾聽到病友的聲音。一身時尚行頭,眉宇間透露明星氣質,讓人很難想像眼前笑臉迎人的貝西,已年過50。更難想像的是,她一生中兩度罹癌,近30年人生皆與癌細胞相伴。貝西回憶20多歲、當空姐時,被診斷出淋巴癌,因年輕不懂事,加上當時沒有好的止吐藥,她常因身體不適在地上哭鬧,搞得全家雞飛狗跳。時隔20多年又罹患乳癌,她已身為人母,個性成熟許多,不願「一人罹癌、全家地獄」,看著三個小蘿蔔頭握拳大喊「媽媽加油!」,她知道自己必須樂觀活下去。乳癌來得兇猛,等不到新藥救命,三周藥費高達17萬。貝西說,42歲那年,她摸到右乳硬塊。得過一次癌症的她,自認有易感體質,立刻就醫檢查,結果乳房除了已知的囊腫,還多了一顆腫瘤,醫師開刀竟只取出囊腫。術後不到三個月,腫瘤就從原先「比綠豆還小」,迅速長至2.5公分,最後確診為HER2陽性乳癌第二期。貝西轉院治療,摘除整個右側乳房,同時施打化療藥物,病情獲得控制,但沒想到五年後,癌細胞轉移到肺部、鎖骨淋巴結和腦部,已是四期乳癌。健保針對HER2陽性乳癌標靶用藥,僅給付有轉移者使用18個月,貝西說,自己曾於健保大傘下獲得部分藥物給付,但目前幾乎全部自費。這五年來,醫師嘗試用不同藥物組合為貝西控制病情,再加上養病開銷,粗估花費超過千萬元,「我都不敢仔細去算,現在三周的藥費就高達17萬元」,貝西坦言,不但花光積蓄,還有負債。日前好不容易取得全球僅一百位的乳癌新藥臨床試驗名額,卻又因癌細胞腦轉移,須開刀切除而錯失機會。「我現在的治療是在拖延時間,拖到有新藥救命的一天,也不知道能不能等到健保給付?」貝西無奈地說。副作用痛苦難耐,靠轉念、冥想苦中作樂。貝西的治療,都是在化療的基礎上,搭配各式標靶藥,但腫瘤始終存在。她透露,藥物副作用常痛到須喊出聲才稍微緩解。即便如此,她仍苦中作樂,笑稱注射的化療藥像是「胡蘿蔔汁」;另一項治療則是打完針後,頭、手、腳須冰敷,否則可能像燙傷一樣紅腫,起初她冰得疼痛難耐,後來一轉念,「想像自己在北海道或歐洲滑雪。」她笑說,「把身心靈切開,治療就沒那麼痛苦。」她也會藉由冥想和腫瘤說話:「藥物是甘露,我們一起解脫。」用正向的心情與腫瘤和平共存。回首抗癌歷程,貝西以麻將術語比喻:「原以為生命已經北風北,即將下莊,結果很幸運還能連莊,希望有新藥讓我可以一直連下去。」因為信仰,貝西相信上天留她必有意義,是為幫助更多病友。對於未來,她除希望健保能放寬用藥規定,讓患者早期用藥,不要拖到末期狀況不好了才給藥,也希望國外乳癌新藥盡速納入健保,讓她這樣的乳癌病友有活下去的機會。感謝閨密、孩子一路相伴我越光鮮亮麗 越不會變成病人罹癌後,貝西不讓自己看起來像病人,「要『藉假修真』,我越光鮮亮麗,越不會變成病人。我也很感謝朋友們,一直當我的啦啦隊。」貝西說,她有八個好閨密,知道她化療掉髮,就稱讚她戴頭巾是世界上最好看的;掉眉毛就帶她紋眉;她痛到不想出門,就派司機來接她打麻將或吃飯,讓她轉移注意力。「我也是罹癌後,才知道有這麼多人愛我,讓我變謙虛、懂感恩。」而貼心的三個孩子更是她活下去的動力,如今孩子皆已成年,小女兒率先結婚,她雖不捨,但「能看一個(結婚)是一個,有人託付,我才放心」,言談中滿是母愛。
-
2021-12-15 癌症.乳癌
女乳房檢查投訴醫師死不認錯 醫:判讀可能有不同結果
台南市一名吳姓女子向媒體投訴,指她最近接受乳房檢查,衛生所及醫師都認為有異常,醫師並建議她進一步切片檢查,因自己有家族病史,相當驚嚇,但結果到其他醫院檢查卻沒問題,而她向原來檢查的醫師提出質疑,醫師竟然跟她說「我擔心你可能被誤診」,她認為醫師死不認錯,投訴希望女性朋友如果被檢出異常,應該要多詢問其他醫師的意見,免得白挨一刀。而不具名的婦產科醫師表示,乳房攝影與超音波檢查的準確率本來就不是100%,特別是早期的乳癌更不容易判別出,不同的醫師可能會有不同的判別結果,一旦有異常,可以選擇持續追蹤或進一步切片檢查;台南市衛生局國健科長黃琬淇則表示,尊重醫師對檢查的判讀,民眾如果有疑問,可以到台南市10家確診醫院進一步檢查,而特別是有家族病史者,罹癌機率較高,應定期做檢查。吳女因為有乳癌家族史,每半年到一年都會接受乳房檢查,最近到衛生所檢查後接到異常報告,讓她非常緊張,又前往當時協助衛生所檢查的同一家診所複檢,郭姓醫師指她的檢查有深層散沙狀的陰影,加上家族史,建議她進一步開刀切片。事後她轉往另一家醫院檢查,結果卻是正常,讓她質疑「有多少檢查異常其實是正常的?」受檢民眾一旦接到異常的報告,在缺乏專業知識的情況下,通常都會依照醫師建議開刀切片,結果卻白挨一刀,提醒女性要小心。而這名郭姓女醫任職的診所人員則表示,影像檢查結果不同的醫師本來就會有不同的判讀結果,如果病患不接受醫師的判讀,可以尋求其他醫師的建議。
-
2021-12-07 癌症.抗癌新知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 / 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位居第一 癌症影響國人壽命超過29萬年!
39年過去,癌症依舊是國人生命的最大威脅109年衛福部公布國人十大死因資料,癌症持續蟬聯第一名,至目前為止已有39年,心臟疾病及肺炎則位居第二、三名。探查過去2000年與2010年資料發現,除了癌症持續威脅國人健康,肺炎、高血壓疾病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衛福部數據更指出,若排除癌症死因,國人最多可以增加4.02歲,顯示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從上圖可以發現,109年台灣人主要死因仍以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及肺炎位居前三名。若比較近20年死因排名,可以發現肺炎從第八名攀升到第三名,死亡率為58.2,高血壓疾病則從十名以外爬升到第七名,死亡率為28.4。雖然普遍民眾認為罹患癌症年齡應是中壯年以後,但探查各年齡前五大死因,發現除了自殺或事故傷害,癌症皆排在前三名,25歲以後更成為主要威脅國人生命的原因,45歲至64歲壯年階段罹癌人數更遠超過其他死因的總和。衛福部109年統計指出,因癌症死亡的70 歲以下人口平均損失11.2年壽命,全台總和超過29萬年,不論是對家庭或社會都是莫大的損失。為什麼癌症過了39年,仍然持續威脅我們?衛福部癌症防治計畫報告指出,除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壓力與環境,接觸不明的感染源也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原因之一,例如B、C 型肝炎引起的肝癌,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子宮頸癌以及胃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胃癌等。探查各年齡癌症死因,從數據中可以發現兒童及青少年罹癌人數雖然較少,但仍受血癌及腦癌威脅;25歲以後的男性主要受口腔癌與肝臟相關癌症影響、女性則受乳癌威脅;6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不分性別,皆受呼吸器官相關癌症影響存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表示,包含癌症在內的慢性病,共同危險因子為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身體活動不足。根據國健署調查,國人有規律運動習慣人口至107年度已提升至33.5%,較鄰近國家高,但國人蔬果仍普遍攝取不足,除了導致營養不均衡外,亦會造成癌症之發生。為預防癌症發生,政府近年透過癌症篩檢與疫苗施打,有效降低部分癌症的發生率,但要讓一般大眾提升自我健康意識、定期接受篩檢,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一條漫長的路。癌症篩檢能做嗎?條件與自我檢測報給你知雖然癌症對國人威脅高,但近年醫療進步下,已有不少癌症可以在藥物的治療下獲得控制,只要提早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治療成效與結果都會較晚期發現來的佳。國健署自2010年推動四大癌症篩檢,以增加民眾治療和存活的機率,依據症狀與部位,篩檢與自我檢測方式皆有不同,以下根據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劉秉芬醫師的整理,分享哪些族群適用政府篩檢補助,其他年齡層也有可以透過自我健康意識提升與警覺,達到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結果。一、大腸癌大腸直腸癌為台灣常見癌症之一,每年篩檢大腸癌篩陽性個案約8 萬,每年約有75%完成大腸鏡後確診。ㄧ早期發現幾乎沒有明顯的病徵,但還是可以透過以下方法觀察相關症狀,及早進行檢查與治療。1.排便習慣改變。2.不規則腹痛 。3.血便、黏液便。4.不明原因體重減輕。5.不明原因貧血。6.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的感覺)。雖然以上症狀並非大腸癌的絕對原因,但如果有發現自己符合多項症狀描述,無法恢復又查不出原因,建議要進行檢測追蹤。目前政府針對50歲至未滿75歲之一般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測,會採樣少量的糞便檢測是否有出血的情況,並分辨是否有不正常組織增生,或是單純痔瘡、良性息肉等造成之出血。二、乳癌乳癌是台灣女性常見的癌症,也是65歲之前女性癌症死亡率的前三名,30歲以上的女性都應該要提高警覺。雖然早期乳癌不一定有症狀,但女性可以透過觸診與觀察,若是有下列發現,劉秉芬醫師建議可進一步檢查確認:1.無痛性腫塊。2.乳房外觀改變,如突出或凹陷。3.乳房皮膚有橘皮樣變化、或是溼疹、紅腫及潰爛的情形。4.乳頭有異常分泌物,如帶血乳汁、血液等。5.乳頭凹陷。6.腋下淋巴結腫大。目前政府針對45至69歲婦女;或是40歲以上,二等親內家人有罹患乳癌之病史者,提供兩年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檢驗結果若有出現異常,後續會安排乳房超音波、切片等檢查。對於年齡較輕、但對乳房健康有意識的女性,建議可以透過平時自我觸診與乳房超音波的方式檢測。三、子宮頸癌子宮頸癌過去是目前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近年對女性的威脅有趨緩,但女性朋友仍要提高警覺。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研究指出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造成,感染後多數人會自動痊癒,只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持續感染引發的慢性刺激、加上其他癌症因子而轉變為癌症。依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表示,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降低約70%子宮頸癌之死亡率;而外國的研究則指出三年一次的抹片篩檢可以降低60-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女性補助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以提早發現與治療。若女性朋友平時有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分泌物有顏色或氣味之異常、夾雜血絲、停經後的出血等,都需要提醒自己就醫檢查。四、口腔癌根據衛福部數據,口腔癌為威脅25歲以後男性前三名的癌症,造成口腔癌最重要的危險因子為「嚼檳榔」、「抽煙」、「喝酒」;此外不良的口腔衛生、蛀牙、長期配戴不適合的假牙等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據劉秉芬醫師分享,統計上來說,吃檳榔的人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吃檳榔配上抽菸則罹癌率提升到89倍!因此有相關習慣的人平時應多注意自己的口腔健康,並留意是否有以下情形:1.口腔內部或周圍有硬塊、腫脹、脫皮、變色(包括紅、白斑)等。2.嘴唇或口腔有長期(超過兩週)無法癒合之潰瘍。3.口腔內部或附近有原因不明的麻木、疼痛或觸痛。4.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5.舌頭活動受阻、或是張口困難(嘴巴張不開)。6.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7.咀嚼或吞嚥時感到疼痛及困難。8.拔牙傷口不易癒合、牙齦腫脹等。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或吸煙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提供兩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提早發現的口腔癌存活率大多在七成以上,也因此高風險的民眾建議一定要定期追蹤篩檢!
-
2021-12-04 養生.聰明飲食
護肝吃什麼?美國肝臟基金會分享養肝不踩雷5攻略!
雖然無法像心臟那樣,感受到肝臟的存在,但養成健康飲食,肝臟會以正常運作、身體狀況良好等訊息告訴你!但長期飲食不注意,你的身體反應也會告訴你,肝臟『過勞』了。肝臟過勞的警示訊號肝臟肩負著人體的解毒、新陳代謝等重要工作,吸菸、熬夜、飲食不均衡….等原因,都會造成肝臟過度工作,時間一久,肝臟就會出現『過勞』的跡象,例如:食慾不振、睡眠品質降低、記憶力減退、慢性疲勞、皮膚搔癢、眼睛皮膚發黃、體重增加/減輕、手掌變紅、乳房變大、性格改變、容易擦傷、腿/腳踝腫脹、理解力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全身疼痛、身材臃腫、尿液顏色改變、經常發冷、眼睛嘴巴乾澀…等等。 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即使出現損傷或過勞現象,也經常和其他疾病搞混!中醫師提醒,當出現這6項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https://bit.ly/3CanOYa 護肝養肝飲食不踩雷5攻略如果是肝病患者,飲食會根據病況需求進行調整,但對於大部分健康人群的護肝飲食,美國肝臟基金會(ALF)提出下列5點攻略。護肝飲食攻略一:避免吃這個!避免攝取高脂肪、高糖和高鹽的食物,遠離油炸食品,包括:炸雞、炸薯條、鹽酥雞、洋芋片、甜甜圈…等等。此外,生的或未煮熟的貝類,如:牡蠣和蛤蜊,絕對是禁忌。護肝飲食攻略二:與醫師討論酒精攝取量根據醫師評估肝臟狀況,可能是避免飲酒,或是限制飲酒量,一般來說女性限制飲酒量為每天不超過1杯,而男性每日限制飲酒量需在2杯以下。護肝飲食攻略三:均衡飲食選擇原型食物,包括:穀物、水果、蔬菜、肉類和豆類、牛奶和植物油。護肝飲食攻略四:多吃含纖維的食物纖維質可幫助肝臟維持正常運作,例如:水果、蔬菜、全麥麵包、大米和穀物…等,都可以滿足身體對纖維質的需求。護肝飲食攻略五:多喝水攝取足夠水分,不僅可以預防身體脫水的發生,也可以幫助肝臟更好地運作。溫馨提示:養護肝臟健康,其實日常生活就可以做到,肝臟健康,人生是彩色的;養肝攻略中除了健康飲食外,保持健康的體重也很重要,並定期運動。 俗話說,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除了在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避開肝臟の地雷飲食,醫說:肝臟照護健康2攻略---https://bit.ly/3HfsX4T 參考資料來源:美國肝臟基金會(ALF)
-
2021-11-29 癌症.乳癌
原位癌沒症狀也不易察覺腫塊!觀察乳腺癌6徵兆,早期發現避免轉移
乳房由乳小葉組成,乳小葉產生母乳,而乳管則將乳汁輸送到乳頭。乳腺癌的0期是乳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沒有症狀,也不易察覺腫塊,通常需要藉由乳房攝影檢查術才能察覺,但如果沒進行治療,將會入侵周圍的組織,稱為浸潤性乳腺癌。 通常大多數乳腺癌被發現時,都已經是浸潤性的,癌細胞已經由乳小葉或乳管生長到周圍組織中;局部浸潤性乳腺癌僅在乳腺組織內擴散,而轉移性癌症已通過血液或淋巴轉移到其他部位,例如:肺,骨骼或肝臟。乳房檢查方式醫生可以進行一項或多項乳房檢查,檢查方式包括: 1.臨床乳房檢查:醫師觸診,感受有無腫塊,良性腫塊通常感覺與癌症腫塊不同,醫師可藉由檢查腫塊的大小和質地,並確定腫塊是否容易移動等,初步評估腫塊的屬性;但部分專家已不建議將臨床乳房檢查作為常規檢查的一部分,因為乳房X射線攝影檢查可以得出更準確的結果 2. 乳房X射線攝影:以低劑量的X射線檢查乳房,有助於檢測乳房腫瘤、囊腫…..等病灶,可早期發現是否罹患乳癌 3. 超音波檢查:可檢測腫塊是充滿液體的囊腫(非癌症),或是實心腫塊(良性囊腫或癌症),本檢查通常與乳房X射線攝影術一起使用,進行評估 4. 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以超音波進行病灶的定位與導引,無須進行麻醉,利用細針進行皮下穿刺,抽取病灶組織樣本,並進行病理組織、細胞學化驗 5. 粗針組織切片:此種採檢方式類似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但使用較粗的針,且須進行局部麻醉,抽取病灶組織樣本,並進行病理組織、細胞學化驗,可做為乳房腫瘤診斷的準則 6. 手術乳房活體採檢:在麻醉的情況下,切除腫塊或可疑異常組織,周圍健康的組織亦會做適度移除,所取得之組織,將進行病理學判斷 乳腺癌的症狀 早期的乳腺癌通常無感,而且當乳腺癌初發時,幾乎不具任何症狀,但隨著癌症進程,將導致乳房外觀的變化。 1. 乳房、乳房周圍或腋下區域出現腫塊或增厚現象 2. 乳房大小或形狀發生變化 3. 非哺乳期乳頭出現不明液體或壓痛,乳頭凹陷 4. 乳房皮膚凹凸不平,看起來像橘子皮 5. 乳房、乳暈或乳頭皮膚的外觀或感覺異常(例如:發熱、腫脹、發紅或鱗屑) 6. 乳房任何部位出現疼痛 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盡速就醫,大多數情況下,不一定是癌症,但務必向醫師求診確認,以便儘早診斷和治療。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糖尿病是口腔健康殺手!?糖尿病影響口腔健康5大因素遵守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卻仍發生無預警猝死!原來是漏掉這關鍵....感恩節,準備吃大餐了嗎?當心感恩節大餐崩壞牙齒的健康!?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11-26 癌症.抗癌新知
7大因素讓你比別人容易罹癌 一張圖記住降低罹癌風險的好食物
進行健康檢查時,聽到身體可能出現異常陰影或是不明腫塊時,心臟都會一緊,擔心是什麼不好的東西,其實腫瘤是一個統稱,是一群不受控制和過度生長的異常細胞,這些細胞形成了塊狀或實體團塊,而腫瘤又可分為良性或癌性(惡性),一般而言大多數的癌症都會形成腫瘤。良性腫瘤:不會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並且很少威脅生命,例如:許多乳房腫塊是良性的,良性腫瘤不是癌症。惡性腫瘤:因為會排擠健康細胞、干擾身體功能、從人體組織中吸收營養,導致人體日漸虛弱終至死亡,而惡性腫瘤會通過血液或淋巴系統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稱為繼發性癌症或轉移瘤,惡性腫瘤即是癌症,而癌症可能在身體的任何地方發生。當正常細胞中的DNA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害時,細胞就會發生突變,如果人體的正常控制機制無法阻止該細胞增生,這突變的細胞將異常且快速的分裂,進而導致更多大量突變的細胞,而變成癌症。7大致癌因素依據專家研究,有一些關鍵因素,這些因素將使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癌症,這些因素包括:1. 飲食中致癌物質的攝入量高:飲食習慣喜好吃加工、加鹽、醃製、煙燻、燒烤炭化的食物或經亞硝酸鹽處理的食物、紅肉,容易具有較高的患癌風險。可以藉由少吃加工食品或燒烤類食物,而多吃蔬菜、水果,來降低風險。2. 遺傳因子:某些類型的癌症,例如:大腸癌、乳腺癌,經常與家族遺傳有關。3. 暴露在女性雌激素下:更年期使用雌激素藥物或正常月經週期下之婦女,因暴露在較高的女性雌激素情況下,較易罹患某些癌症,例如:乳腺癌、卵巢癌。定期運動、低脂飲食或35歲之前生育嬰兒皆可降低罹癌風險。4. 接觸致癌物:經常接觸石棉、煤焦油、柴油機廢氣、甲醛、煙草、紫外線輻射或飲用酒精…..等,皆會導致罹癌風險增加。5. 受到病原體感染:被病毒(例如:B型肝炎病毒、人類乳突病毒)、細菌(例如:幽門螺旋桿菌)、寄生蟲(例如:埃及血吸蟲Schistosoma hematobium)感染,將導致罹癌風險增加。6. 輻射:過度暴露於X射線、核輻射、紫外線(太陽光),將容易導致DNA損傷,進而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7. 其他:慢性炎症、免疫抑制、肥胖,亦會增加罹癌風險。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打造孩子好視力4步驟,0-2歲嬰兒視力發展全攻略!乳房自我檢查,摸到這『觸感』,當心恐是乳癌初期!!6種肝病患者養肝飲食建議攻略!超市採買6點筆記查看原始文章>>
-
2021-11-19 養生.健康瘦身
減重光靠節食沒用!中醫師教生理期必勝密技,最佳時機是這幾天
一般女性月經以28天為一個周期,康涵菁中醫師建議,月經來潮第一二天比較不舒服可以休息,但還是必須忌口,並且在月經量少後搭配一些簡單緩和的運動,比如瑜伽,快走,騎腳踏車等等,都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經血排淨以及減緩經期疼痛感。通常減重最佳時機為月經來第7天到第20天,也就是月經剛結束的時間。大約是生理期後的兩周內,由於荷爾蒙改變,使得食欲下降、代謝提升,可說是瘦身的絕佳黃金時刻,此時實行正確的飲食控制,再搭配積極的運動計畫,減肥效果將能事半功倍。生理期間不減肥 注意保暖是由月經來潮的第一天算起到月經結束為止的4~5天時間。此週期,身體代謝緩慢容易水腫。女性經期處於失血狀態,身體比較虛弱,並不宜節食,這時可以放慢減重的速度,並且要注意保暖。康涵菁中醫師提醒,為了預防貧血,多補充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肉類以紅肉最好,搭配深綠色蔬菜、豆類、加上番石榴、櫻桃有助於鐵質吸收。中醫認為「暖則生,寒則殺」、「寒則凝,凝則不通」,再再提醒我們寒涼性食物對身體機能的影響;例如月經期間多食寒涼,容易導致血液凝滯體內而排不出來,甚者會造成閉經。其實像生菜沙拉、生機飲食都得要「謹食、慎食」。當腸胃經過經期更需要的應該是能夠「暖胃」帶動生理機能,啟動循環的食物。此週期,不適合從事劇烈運動,放鬆心情做做和緩的筋骨舒展倒是不錯的選擇。經期後一週代謝快 減重最佳時機月經結束後,進入週期第7-14天(低溫期),此時是代謝的最佳時期,女性身體內的雌性激素分泌相對比較旺盛,新陳代謝快、消化功能佳,是減重最佳時機。所以要進行正確的飲食控制,並且可進行稍劇烈的運動,最好要達到「333原則」。 所謂「333原則」是指能有效的燃燒脂肪的運動標準:1.運動時心跳速度須達每分鐘130下以上、2.每次運動需維持30分鐘以上、3.每星期須運動3次以上。緩減期體溫逐漸上升 代謝仍快、持續運動週期的第15-21天,此階段的身體狀況是體溫逐漸上升、新陳代謝較上階段稍緩但仍是快的、食慾漸增營養吸收好、乳房微微發脹刺痛等,要特別控管食物的攝取。選擇「高纖、高蛋白、低糖、低脂、低鹽、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若食慾大增,不妨以蒟弱、仙草、寒天等,較有飽足感的食物來充飢。另外,持續運動仍是必要的。這時卵巢將進行排卵,這個時候身體內的激素水準恢復相對平衡狀態,效果會比速減期慢一些。因此此時的飲食習慣要特別注意,鞏固減肥效果最重要,否則會反彈,可少食多餐,最好能搭配運動。經期前一週為停止期 鞏固效果消水腫通常第22-28天為減重的停滯期,因黃體素分泌關係,造成水分滯留體內,體重會增加1~2公斤 ,水腫嚴重的甚至會增加3公斤之多。此週期容易心煩氣躁,體重稍微上升、皮脂腺分泌旺盛、容易長痘痘。此時,千萬要保持健康的節食,別放縱口慾,這可會胖的很快。嚴格控管下,這階段雖然有時體重下降不明顯,但生理期過後體重可能會迅速地下降1 -3公斤!飲食建議可以用紅豆、薏仁煮水喝,消除浮腫,飲食清淡、減少鹽分攝取。減肥計畫:減重效果停滯,須鞏固效果。由於受到黃體素的影響,皮膚會變得油膩,身體容易水腫,體重開始停滯,而且食欲大增,情緒也不穩定。此時應吃清淡食物、多喝水,選擇緩和的運動,鞏固之前的減肥效果。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21-11-13 癌症.乳癌
7旬婦人乳房腫脹羞於求醫 兒子帶去急診掀開上衣已流膿
70歲李姓婦人近日突然高燒及食慾不振,同住兒子問媽媽哪裡不舒服,但媽媽似乎有難言之隱,兒子帶媽媽到醫院急診就醫,醫師掀開老太太上衣檢查才發現,原來老太太的乳房腫痛已經好幾天了,甚至摸到有硬塊和膿從皮膚表面流出,但因為害羞以及擔心是長不好的東西,一直不敢開口和家人說。衛福部新營醫院女性乳房外科醫師洪毓婷表示,乳房可能因穿乳環、刺青、手術造成,但大多為不明原因感染。當乳房因感染而產生紅、腫、熱、痛、硬塊、發燒,可能是乳腺炎的徵兆,若沒有及時治療可能進展成乳房膿瘍。乳房膿瘍好發於20至50歲女性,常見於乳房外上側,中央(乳暈下及乳暈周圍)或乳房周邊仍可能發生。透過理學檢查如乳房腫塊、發紅、發熱、皮膚增厚、疼痛等症狀評估,藉由乳房超音波評估膿瘍大小及深度,若超音波檢查發現膿瘍較小或少部分積液可先口服抗生素。遇症狀不典型、持續復發或未改善,則可安排乳房攝影幫助鑑別診斷。膿瘍首要療法為細針抽吸,可搭配超音波導引抽吸膿瘍及盥洗膿瘍腔,收取細菌培養與配合抗生素治療,其治療成功率高達85%,若多次細針抽吸治療狀況未改善,則需考慮手術切開引流。洪毓婷說,乳房感染急性期過後,可以安排乳房攝影以確定治療成效及排除是否有其他病灶。乳腺膿瘍不可怕,怕的是不去處理它。很多民眾因為羞於為此找醫師,不僅延誤就醫黃金期,也讓病情惡化處於其他風險中,就醫尋求專業醫師診療是最佳的方式。
-
2021-11-01 該看哪科.婦產科
泌乳師非醫事人員 婦產科醫:「還是要相信專業」
乳房護理屬醫療行為,需醫師診斷後執行,尤其乳癌患者術後需乳房按摩或產婦產後乳腺不通、脹痛不適,台中市法制局主任消保官康馨壬建議,產婦身體不適應尋求正規醫療資源協助,泌乳師非醫事人員,需有專業、證照等以利消費者參考,但不得涉及醫療行為及宣稱療效。「還是要相信專業」。嘉義醫院院長、婦產科主治醫師黃元德說,民間泌乳師證照都非政府正式授予,也沒有執業登記,而國健署長期推動母嬰親善認證,相關醫護人員都具備產前、產中、產後母乳哺育訓練時數並認證測驗合格,可以多加利用。黃元德說,雖有7成產婦有漲乳問題,但嚴重乳腺阻塞而需處理可能只有2到3成。嘉義市衛生局認為,泌乳師不屬醫事人員,未登錄無法掌握執業人數,雖不曾接獲相關糾紛,但畢竟不是護理師,手法牽涉護理範疇恐觸法。未來若要制度化,可能要求一定學分數、實習、考證照等基礎,要有配套措施。嘉義基督教醫院婦兒科督導陳碧惠表示,國健署在多數縣市婦產科醫院有母乳哺育種子講師,這群種子講師除幫醫護人員上哺育課程,也提供產婦臨床建議與指導,出院後採電話諮詢,但要做到宅服務幾乎不可能。目前全台灣有157間「母嬰親善醫院」提供相關知識,台中市衛生局去年也推出「智慧育兒小幫手LINE@」,24小時提供哺乳、育兒保健等相關資訊,也設有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提供諮詢。▍延伸閱讀:泌乳師助產婦解決塞乳之痛卻恐觸法 盼有「官方證照」從事醫療行為
-
2021-11-01 該看哪科.婦產科
泌乳師素質不一 產婦又愛又怕
新手媽媽常遇「塞奶」、「石頭奶」無法順利哺餵母奶,求助衛生所、醫院或透過電話衛教,幫助相當有限,民間「泌乳師」行業孕育而生。不過,「泌乳師」非醫事相關人員,若有「乳房護理」等醫療行為恐觸法,且收費不低、素質不一,產婦、家屬與業者都呼籲政府認證,讓專業泌乳師幫助產婦。「塞奶比生小孩還痛…」黃姓女子是護理師,同事細心教導哺乳衛教、吸奶器使用,但「產後5天回到家,乳房像快爆破氣球,痛到寢食難安、冷汗直流。」直到找私人泌乳師按摩才舒緩乳房腫脹疼痛。第一次生小孩的小玉說,產後出現乳腺阻塞、塞奶、發燒症狀,最後到醫院掛急診打消炎針、退燒,後來雖然進行衛教,但「塞奶」狀況無解,透過友人介紹泌乳師到宅按摩才緩解疼痛。產婦有需求,民間「泌乳師」行業應運而生,服務項目五花八門,有精油按摩乳房、乳腺疏通、健康退奶等等,時薪約1500元,吸引許多家庭主婦投入,且很多公司也開設培訓課程並且召募人手。家庭主婦小琳因此「再就業」,她說,台灣沒有泌乳師證照,民間公司大多採外國專業課程來訓練員工,包括減痛乳房按摩、安撫產婦心理學、產後醫學照護等課程,日後「技術好」的泌乳師接案量才多。60多歲的何湘榆,以前是外婆小助手,負責幫產婦按摩紓解脹奶;半世紀前,擠奶後由她一口口「吸奶」。3年前,當護理師的女兒邀她報名上泌乳師課程,母女倆通過加拿大泌乳證照考試,她說,產婦脹奶、乳腺阻塞發炎狀況多,護理師很難全面且完善地處理,「泌乳師」行業有其必要,也贊成政府認證。嘉義基督教醫院婦兒科督導陳碧惠表示,女性在懷孕5到6個月就開始有母奶,也是乳腺阻塞關鍵期,產婦心理上應建立「 我要用母乳哺育」信念,並尋求醫護人員做好乳房照護與衛教。她說,產婦乳頭會分泌羊水相似味道,吸引新生兒找乳頭吸乳,這也是寶寶和媽媽最初、最緊密接觸,透過寶寶吸吮可降低母乳乳腺阻塞率,持續吸吮刺激也可幫助分泌更多乳汁。不少婦女團體也建議政府將泌乳師體制化,納入醫院婦幼科或成立中介機構、訂定收費標準,讓合格泌乳師進入家庭服務。
-
2021-10-27 癌症.乳癌
「乳癌攻略」打破乳癌病理 名醫群聊天機器人一點就通
台灣每年新增逾萬名女性乳癌患者,但因乳癌病理複雜,許多患者對治療裹足不前。29歲小方(化名)1年多前,突然摸到左乳下方有一腫塊,原以為是不小心撞傷,但經一周觀察,腫塊並未消失,就醫檢查竟為第三期乳癌,腫瘤大小約為4公分,當發現腫塊時,她一度害怕不敢面對,也不願上網收尋乳癌相關資訊,就擔心收尋到錯誤資訊,不利治療。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黃其晟說,受生活西化影響,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逐步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但因治療方法多元,死亡率未明顯攀升,但患者面臨多種治療方法常無從選擇,由癌症希望基金會推出的「乳癌攻略」LINE聊天機器人,可以讓患者點選自己乳癌分期及病理報告結果,提供治療、藥物、副作用等實用知識,帶領患者走出醫療叢林。小芳說,經醫師確診後,這時才知自己對治療方式及療程相當陌生,這時才驚覺須戰勝恐懼,鼓起勇氣跨出第一步,開始收集乳癌治療資訊。乳癌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陳啟民表示,乳癌已是女性罹患率最高的癌症,回想台灣早年乳癌病患少,但卻有患者乳房已出現潰瘍、流膿等,才到醫院就醫,有時患者一進入診間,他就能聞到組織潰爛的味道,但隨著乳癌篩檢的推行,現在這種情形已十分少見。不過,陳啟民說,早年門診中有名女性患者,因擔心治療可能要切除乳房,而每周一次飛往香港尋求針灸治療,但病情卻持續惡化。陳啟民說,許多醫院已成立乳房中心,且分子生物學進步,很多新藥問世,以他服務的和信醫院來說,乳癌經治療後,5年存活率已高達93%,10年存活率也有80%,另因國人對乳癌的重視提早檢查,讓乳癌原位癌比例自9%提升至15%,逐漸追上國外20%的篩檢率。陳啟民指出,乳癌治療已有許多方法,如今外科醫師已不是主角,約60至70%乳癌患者不需切除乳房,80%患者不需切除淋巴結,往往僅需進行前哨淋巴結切片檢查即可,提醒女性應定期乳癌篩檢,以利及早治療。
-
2021-10-25 癌症.乳癌
年輕未婚罹三陰性乳癌 醫師:先凍卵再治療
對於年輕未婚的女性罹患惡性的三陰性乳癌,台中市澄清醫院中港院區乳房外科主任陳豐仁今天表示,為了癒後結婚生子著想,請患者先做凍卵保存,也搭配停經針劑保護卵巢。澄清醫院今天發布衛生教育訊息指出,1名28歲未婚女性自行摸到左側乳房有一硬塊,因擔心跟媽媽一樣同為乳癌,所以遲遲不敢就醫,最後鼓起勇氣到乳房外科門診,經乳房超音波顯示腫瘤已達3.4公分,再經切片化驗,確診為三陰性乳癌。陳豐仁說明,三陰性乳癌是屬最惡性乳癌,對於荷爾蒙治療或標靶治療都無效。經基因檢測後發現患者的乳癌屬先天基因突變,也就是來自母親的遺傳,鑑於三陰性乳癌的險惡,需有一完整的治療計畫,首先給予化療讓腫瘤萎縮。陳豐仁表示,因為考慮化療可能會使卵巢受損,為了患者癒後結婚生子著想,請患者先做凍卵保存,並搭配停經針劑,保護卵巢做日後自然受孕的可能。也讓個案管理師、社工師介入,提供假髮租借、營養諮詢、心理師諮商等;加入病友群組,由病友分享過去經驗,使患者在充分的心理準備下接受後續的治療計畫。經2個流程的化療後,陳豐仁說,患者的乳癌腫瘤已縮小為1.7公分,預計再做6個療程的化療,就有可能將乳癌腫瘤完全萎縮,留下的腫瘤殘跡再以手術清除,一定可以保留完整的乳房,這也是目前乳癌治療的最好選擇,不一定在發現乳癌後就慌張的立即予以手術切除,讓乳房產生很大的破壞。
-
2021-10-22 癌症.乳癌
那些數據教會我的事/比生小孩還痛? 三成女性未主動做乳癌篩檢
乳癌長期是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名,每年有近2000人死亡,但篩檢率卻不到四成。國健署過去針對全體國民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三成女性回答未主動接受乳房X光攝影檢查,其中害怕檢查過程會痛是原因之一。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 40歲以上要注意乳癌防治過去一向是女性重要的健康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更顯示2020年乳癌已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相較子宮頸癌近年發生率逐漸下滑,乳癌對台灣女性的威脅仍位居第一,平均約每37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每年更有近2000人因乳癌過世。最新數據顯示40歲以上女性有較高風險罹患乳癌,但年輕型乳癌患者(35歲以下)近年也有增長趨勢。政府自2003年起推動癌症防治法,2010年擴大癌症篩檢,呼籲國人定期篩檢,關心自身健康。比較擴大篩檢後2010年及2018年乳癌發生率數據,發現各年齡層均有增長,其中年輕型患者與65歲以上的高齡患者增加幅度較大,因此不分年齡都應重視自己的乳房健康。目前國健署針對45 至 69 歲女性、40 至 44 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女性,提供每2年1次乳房 X 光,鼓勵女性主動篩檢,達到早期發現與治療的目的,其他年齡層患者則可以透過平時觸摸乳房是否有硬塊、或至診所進行超音波檢查,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或是向醫生詢問合適的診治方式。三成女性未定期篩檢 太忙、怕痛是主因雖然乳癌對女性威脅大,但只要提早發現、治療,早期存活率高達95%以上,大幅降低死亡率。目前乳房x光攝影是實證上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檢查過程中會將乳房夾緊,減少乳房組織重疊,以獲得較清晰影像,雖然會有些微的不適,但可以獲得較準確的檢查成果,包含尚無症狀的第0期乳癌都能發現。但研究顯示多數女性仍對乳癌篩檢存有負面印象,相較子宮頸癌篩檢率達58%,乳癌近年篩檢率很少超過四成。探討可能原因,除了缺乏定期檢測的健康意識,乳房攝影很痛的印象也是女性不願主動篩檢的原因之一。衛福部2017年訪問紀錄結果發現,約有三成女性未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篩檢,多數女性感覺身體健康、或因為忙碌而忽略檢查外,其中約有15%女性是因害怕疼痛不敢篩檢。台大2019年針對乳房篩檢調查也發現,部分女性因為第一次篩檢疼痛高於預期,內心有了陰影,就不願意再次檢查。據聯合報報導,中山區松江里長蔣築諠曾表示,過去一直有聽聞身旁女性友人說乳房攝影很痛,連鄰長也表示「比生小孩還要痛」,讓從未做過檢測的她很驚恐,但實際篩檢後發現,檢查儀器多為改良式,讓不適感減輕許多,「完全不痛」。許多人都像這位里長,未有篩檢經驗、也未諮詢醫生,僅從身邊親友聽聞檢查過程很痛的描述,因此害怕、抗拒進行篩檢,但事實上近年診療儀器及方法已有改善,大幅降低女性的不適感。且因為害怕而錯過發現與治療的最佳時機,反而是得不償失。生活習慣、篩檢缺一不可 免於乳癌威脅根據統計,每年經篩檢發現的乳癌個案中有超過六成為早期乳癌,相對存活率高達九成五,反之,若晚期才發現,相對存活率只剩下約三成。建議平時就要養成觸診檢查的習慣,搭配乳房超音波與兩年一次的X光攝影檢查,便能及早發現與治療。除了定期篩檢,遠離危險因子、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也是免於乳癌威脅的不二法門。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1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得過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後天危險因子則包含: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而這些後天因素,可以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加以預防。一旦發現罹患乳癌也不必擔心,早期發現不僅存活率高,也可以做乳房保留手術,以積極、正面的心態面對乳癌治療,癌後人生一樣可以多采多姿。🔎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專頁,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歡迎加入吸收新知、分享自己的故事。
-
2021-10-22 癌症.乳癌
年輕型乳癌易增生轉移 醫籲「抗癌3招」提升生活品質
台灣乳癌年輕化,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不到50歲新確診乳癌人數突破5千人,其中「極年輕型」35歲以下者超過400人,不到40歲確診者更高達1200人。醫師提醒,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易轉移等特性,憂心新冠疫情下,更難早期發現、治療,呼籲民眾掌握「3招」,包括勇敢面對、了解自身疾病與治療計畫、尋求心理支持。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2020年乳癌患者首度超越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癌症,在新冠疫情影響下,乳癌篩檢與就醫意願大幅降低,篩檢量相較去年同期減少17.4%。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長曾令民表示,根據臨床研究,年輕型乳癌普遍具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且易轉移等特性,也憂心復發或轉移,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乳癌患者,復發或轉移的治療預後,相較停經後患者較為不良。今年44歲的乳癌病友Tiffany,因家族史與乳房纖維囊腫,10多年來定期追蹤乳房檢查,因結婚生子暫停定期篩檢,沒想到4年前準備嘗試第3次人工試管時,竟發現確診乳癌。歷經二次乳房切除,才發現腫瘤擴散至內乳淋巴結,經過多次化療放療,今年8月又發現乳癌轉移至雙肺、骨頭與右頸淋巴,面對二次侵襲,她樂觀面對,加上參與病友社團,女孩互相打氣,了解很多治療選擇,減少擔憂與害怕。曾令民表示,原本許多穩定控制的年輕病患,突遇復發或轉移,在告知檢查結果時,醫護也感到相當心疼,近期受惠乳癌各亞型治療選擇的多元與進步,鼓勵年輕病友別放棄,並掌握抗癌「3招」與癌症和平共存。第一招:「勇敢面對」。經確診乳癌復發或轉移,雖難免恐懼、挫折,但「唯有自己才能戰勝自己」,現有完善醫療團隊及多元照護建議,病友若迅速整頓心態,能正向、勇敢地迎接長期抗癌作戰。第二招:「了解自身疾病與治療計畫」。乳癌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抗賀爾蒙治療、卵巢抑制、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依據不同亞型打造個人化治療計劃,有助於延緩化療時間或疾病惡化時間,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緩解經濟壓力、完成生命中更多重要的事。第三招:「尋求支持」。專為年輕乳癌病友創立的「花漾女孩GOGOGO」,年輕病友對於生活、人際交友、懷孕生子、工作發展等,有更多不同的顧慮與心情。有一同作戰的夥伴相互扶持、傾訴,更多資源與經驗談分享,年輕女孩們與癌和平共存非難事。「花漾女孩GOGOGO」今年邀請金馬實力派演員郭書瑤擔任年度衛教大使,攜手年輕病友米娜、凱西與貝拉共同拍攝首支乳癌勵志衛教影片「閃耀花漾人生,我作主」,細膩闡述年輕女性於新婚、實踐夢想的路上,一旦罹癌人生計畫重新洗牌,陷入乳癌復發轉移的長期陰影與困境。花樣女孩GOGOGO創辦人潘怡伶分享,許多病友正規劃結婚生子、求學工作與理想實踐,一旦遭遇乳癌復發或轉移,從原本「一期乳癌」跳級成「乳癌四期生」,被迫暫停所有規畫,面對關係改變、無法生育、經濟負擔,過去治療有限,副作用讓人苦不堪言,讓年輕病友更加重視「生命延長後的生活品質」。郭書瑤鼓勵病友面對乳癌不要害怕,透過審慎了解、積極面對自己的治療選擇,不斷更新治療趨勢的新知,尋求專業醫療團隊協助,不輕易停下治療腳步,我們仍可繼續延續並閃耀自己的花漾人生,自己作主。閃耀花漾人生完整版線上看: https://youtu.be/ldgtSc8f2E4
-
2021-10-21 癌症.乳癌
台灣年輕型乳癌年增破千人 醫點名35歲以下預後差
乳癌有年輕化趨勢,台灣乳房醫學會今天公布最新數據,台灣不到40歲年輕型乳癌患者年增1200多人,其中35歲以下極年輕型逾400人,醫師點名35歲以下患者易復發轉移,預後較差。根據國健署民國107年癌症登記報告分析,當年度不到50歲就新確診乳癌人數突破5000人,其中35歲以下「極年輕型」超過400人,不到40歲確診者更高達1200多人。在時尚產業工作的Tiffany就是年輕型乳癌患者,5年前才40歲的她,在洗澡時摸到乳房硬塊,就醫後確診乳癌。歷經2次乳房切除手術後,這才發現腫瘤已擴散至內乳淋巴結,Tiffany隨即開始9次化療、30次放療的辛苦療程。在一切看似撥雲見日,今年8月年度例行檢查中,Tiffany再度被醫師宣判乳癌轉移至雙肺、骨頭與右頸淋巴。她早先參與臨床試驗計畫,但當時藥物對於腸胃道副作用較大,造成便溺失禁,不得以辭去工作,所幸現在治療多元,與醫師討論後改為新型口服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改善生活品質。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今天表示,據臨床研究,年輕型乳癌普遍有腫瘤較大、惡性度高、增生力活躍且易轉移的特性,年輕型乳癌也讓病友長期籠罩於復發或轉移的陰影。特別是35歲以下的極年輕型乳癌患者,其復發或轉移的治療預後相較停經後患者較為不良。曾令民解釋,乳癌區分為不同亞型與期別,各亞型的治療選擇與復發轉移風險各異。以占所有乳癌亞型7成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晚期復發或轉移性停經前乳癌治療為例,現在第一線可使用抑制劑搭配荷爾蒙治療,大幅改善病患治療存活期、生活品質。曾令民也分享診間經驗,許多穩定控制的年輕病患復發或轉移,也常讓醫護團隊意外,只能心疼地告知患者結果;幸好如今乳癌各亞型治療選擇多元與進步,年輕病友們千萬不要輕言放棄,面對乳癌二次侵襲或轉移,應審慎了解自己的腫瘤型態與治療選擇,爭取更多時間就有更多機會。
-
2021-10-20 癌症.抗癌新知
三總「四癌篩檢周」開跑 乳癌新增患者過半能早期發現
「四癌篩檢開跑!」三總內湖院區今宣布,將展開為期一周的四癌篩檢並於社區巡迴。三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明燊表示,疫情爆發之前,院內每個月至少會有一次,開著巡迴車到社區推廣四癌篩檢,疫情後幾乎沒辦法在社區推廣,擔心疫情期間,癌症伸出魔爪,趁近期疫情趨緩,啟動為期一周的四癌篩檢活動,盼能及早找出早期癌症患者,及早治療。三總醫院院長王智弘與藝人徐乃麟今齊聲喊出「1020三總癌篩日,健康輸不起,要愛不要癌,四癌篩檢陪您WIN!」口號,宣布為期一周的活動正式開跑。戴明燊表示,四癌篩檢包含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與大腸癌,這四種癌症早期發現都有高達90%以上的治癒率,特別是乳癌,若能在第0期或是第1期就發現,治癒率可以達到97%到98%之間。他表示,很多年輕女性會認為癌症與她無關,但癌症年輕化已成為趨勢,家族中有任何親人罹患乳癌,就得密切注意乳房是否有硬塊或變形凹陷等異常。國健署積極推動四癌篩檢,戴明燊表示,以乳癌為例,每年新確診個案為1.5萬人,其中有50%屬於第0期到第1期乳癌,過去幾乎很難察覺第0到1期,約3分之1屬於第2期到第3期,顯示政府積極推動四癌篩檢,扮演極重要的角色。戴明燊表示,大腸癌的篩檢也很簡單,透過糞便確認糞便潛血,大多可以確認是否有罹癌的風險;近年吃檳榔的人數驟降,但仍有抽菸、喝酒的民眾,口腔癌早期發現治癒率也非常高,子宮頸癌亦是。四癌篩檢並不會花太久的時間,只需要幾分鐘就能完成,後續則是等待檢驗報告即可。國健署提供的四癌篩檢項目為「乳房X光攝影檢查」: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
-
2021-10-2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別上身!藝人徐乃麟為了「這件事」明將親赴三總
癌症蟬聯39年位居十大死因首位,衛福部國健署推動四癌篩檢,盼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三軍總醫院為對抗癌症,特別成立「癌症中心篩檢組」,不僅是為了因應政府癌症防治政策,同時為提高民眾對癌症預防的正確認識與提升癌症診療品質。三總內湖院區明天將舉辦四癌篩檢活動,邀請藝人徐乃麟擔任癌症篩檢推廣大使,同時也提供有獎徵答,與民眾互動。明天(20日)早上10時,三總內湖院區一樓門診大廳,將舉辦「1020三總癌篩日,健康輸不起,要愛不要癌,四癌篩檢陪您WIN!」之免費癌症篩檢推廣活動。徐乃麟將擔任癌症篩檢推廣大使,同時也是活動主持人,現場也會辦發有獎徵答。符合資格者,每做完一項癌症篩檢,即可獲得小禮物。國健署提供的四癌篩檢項目:•「乳房X光攝影檢查」: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1萬人死於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與口腔癌。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其癌前病變,經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以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年輕型乳癌多 生育保存應納癌醫評鑑
台灣乳癌病人比歐美年輕10歲,小於40歲的乳癌病人比率為8.2%;小於35歲的年輕型乳癌病人比率為2.7%。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建議,在育齡期的乳癌病人治療前,醫療團隊的治療計畫就必須詳細說明如何保護生育能力,甚至納入癌症醫院評鑑標準中,共同提升癌友的生育能力。保護生育能力三方式,依個人需求評估。乳癌病人在臨床生育研究相較其他癌症來得多,選擇保護生育能力的方式也多樣化,尤其是年輕病人,在臨床使用之化療藥物可能影響生育功能,因此在治療前的生育保護、保存更為重要。因未來可預期的存活期更長,有生育需求的病人可以積極的選擇生育保護方式。曾令民指出,目前保護生育能力有三種方式,包括停經針、冷凍卵子或胚胎(需配偶同意)或較少見的移植卵巢,依據研究,選擇停經針生育療效活產率約二成,冷凍卵子可提高到四成。選擇不同的生育保護方式,家屬各有考量。曾令民日前遇到一名25歲的乳癌病人,由於家屬希望趕快治療,因此不選擇可能需費時兩至三周的卵子保存,而選擇停經針方式保護卵巢功能,在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後,接受化療前一周就開始打停經針,之後每個月打一針,一直到治療結束。不過,曾令民提醒,台灣年輕乳癌病人有七成是荷爾蒙陽性,須使用抗荷爾蒙藥物,有研究認為,病人必須連5年使用抗荷爾蒙加停經針,甚至使用到10年,屆時病人可能達高齡產婦階段,因此,生育計畫需事先規畫。事先規畫,不影響治癌與生育。另一名34歲病人已有男友,未來也打算生兒育女,因此選擇冷凍卵子。取卵過程需兩至三周,後來這名病人選擇先手術,利用術後休息復原期凍卵,之後再化學治療;至於是否能先凍卵再手術開刀及化療,個案都可以先詢問主治醫師。曾令民指出,以他服務的台北榮總為例,乳房醫學中心5年前成立後,會請婦產科共同看診,與生殖醫學科也密切合作,能夠針對乳癌病人治療間的等候期,同步進行取卵、凍卵,執行十分順暢,不太影響乳癌的治療。目前乳房醫學會在理監事會議已通過「乳癌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也同步在官網宣示。曾令民希望在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合作下,讓各界更重視此議題,甚至要建立台灣癌友生育能力保護的準則,納入癌症醫院評鑑或癌症品質診療認證的標準之一,建立癌友生育能力登入系統,追蹤癌友生育活產率,收集本土資料,都有助癌友生育能力的保護。給癌友的一句話:事前的充分溝通,能降低不預期的衝擊,化危機為轉機,才能達成圓滿人生。
-
2021-10-17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癌後,才發現失去生育能力 癌友生育保存應及早規畫
新婚的傳勇發現罹患白血病,多虧當時醫護提醒,化學治療可能導致生育能力喪失,他決定在治療前進行生育保存,時隔八年後,他喜獲麟兒。癌症希望基金會致力推動「癌友生育健康」議題,提醒病人在治療之外,也該有為自己選擇生育保存的權利。過去癌症病人的醫療較專注在治療疾病,可能忽略關注「生育」議題,因而錯失決策良機,康復後留下遺憾。癌症希望基金會自2013年即開始推動「癌友生育健康」議題,希望透過醫病共同把關,落實自主生育決策,在搶救癌友生命之外,同時考慮到未來「生」機。每年新診斷癌症病人中,約有18%處於育齡期。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說,一年新診斷癌症病人中約有18%處於育齡期,人數近2萬人,加上晚婚遲育現象普遍,面臨生育問題的癌友人數逐漸上升。癌症希望基金會分別從「醫」「病」雙方推廣生育健康概念。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SCO)在2018年大會上也提出癌症病人的生育健康權議題,與來自全球的醫師共同討論,更顯見其重要。設立「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提供衛教資訊。2020年,癌症希望基金會力促國內七大醫學會攜手擬定癌症病人生育能力保護共識宣言,更期盼政府未來能將癌友生育保護也納入癌症照護關注重點,敦促醫院正視癌友的生育保護。另一方面,為了提供癌友及家屬完整的生育資訊,基金會亦於去年架設了「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提供衛教資訊、癌友經驗、決策輔助,以三大功能協助癌友及家屬完整了解癌症與生育。參與平台建置的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副教授邱秀渝初步分析72位考慮或關注生育的癌友自我評估,發現雖然有高度生育意願,但也高度擔憂「生育與保存對癌症的影響」,明確生育規畫的比率也隨著自我評估的過程在26.4%至48.6%中變化著。自我評估結束後,18.1%確定不生育,但仍有33.3%的癌友仍在觀望中,亦即,罹癌後生育的顧慮很多,癌友其實很「糾結」。現實中,謝政毅的確看到許多癌症病人對於生育保護的「糾結」,他遇過病人因為罹癌,經過醫師提醒後,仍確定要孕育後代,「我不相信我就這樣而已,因為我生病了,更要傳承我的生命。」謝政毅強調,生育是重大決定,所以更需要癌友自我探索、反覆辯證。謝政毅回想起他曾治療過的一位年輕大腸癌病人,當癌症治療結束後,因背負夫家生子的期望,展開幾近十年的求子之路,這背後的辛苦曾讓這位病人在他面前情緒潰堤。謝政毅說:「就怕當癌症不再復發,病人迎來第二人生,想要生育後代,延續人生目標,卻發現已失去生育能力。」他指出,現今生殖醫學發達,若在治療開始之前,就能讓病人了解生育保護並決定是否要進行凍卵、凍精等生育保存措施,待病人康復後即可提供生育所用,幫助降低不孕的風險。日本今年通過「補助育齡期癌友生殖保存費用」。相較台灣癌友生育保護現況,日本在這方面的表現則遙遙領先。日本在2013年先啟動相關生育諮詢服務,邀請各方專家出版臨床診療指引,以及在各城市設置諮詢平台。2021年更通過法案,補助育齡期(15-39歲)癌友生殖保存費用,讓有生育打算的病人能安心接受治療。謝政毅表示,日本這些做法值得台灣做為未來推動政策的參考,也是癌症希望基金會持續推動癌友生育保護的努力方向。〈他山之石〉日本癌友生育保存大事紀2013年岐阜大學為日本境內第一個提出「癌症與生育諮商服務」的附設醫院,並邀岐阜縣內23間醫院與診所響應。2017年日本癌治療學會(JSCO)編著「兒童、青少年與年輕癌症病人的生育能力保護臨床診療指引」,內容包括女性生殖器、乳房、泌尿器官、兒童、造血器官、骨髓軟組織、腦以及消化器官等癌症。2018年「育齡癌友生育保護」納入日本政府第三階段癌症控制計畫:●建立學術合作系統,鼓勵癌症專科醫師提供病人癌症與生育相關訊息,並將病人轉介給生殖機構。●為AYA一代(青春期與年輕成人,15-39歲)癌症病人在47個地區設生育能力保護諮詢平台。2021年厚生勞動省副部長三原順子大力推動:在曾罹患子宮頸癌的三原順子推動下,日本政府自2021年4月起,以2017年的生育能力保護臨床診療指引為標準,對可能會因治療而影響生育能力的癌友,於治療前即提供生殖治療補助,補助總預算達22億日圓(約為新台幣5億7千萬元)。資料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資料提供/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明哲
-
2021-10-15 癌症.乳癌
三陰性乳癌復發別絕望 最新研究:免疫+化療帶來曙光
過去,三陰性乳癌被醫師視為棘手的癌症,具有高復發、高轉移、高死亡率的特性,病患一確診宛如被判刑。醫師表示,隨著免疫療法的進展,針對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若能及早檢測出PD-L1的生物表現量,配合化學治療,可以有效延長病患存活期,國內也已通過免疫療法合併化學療法運用於復發轉移三陰性乳癌的治療。臺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曾令民指出,乳癌亞型眾多,若是病患的雌激素受體(ER)、黃體素受體(PR)、以及人類上皮生長因子第二型受體(HER-2)三者皆為陰性,即屬於三陰性乳癌(TNBC),以國內2018年癌症登記的1萬300名乳癌患者估算,其中一成二到一成五為三陰性乳癌,也就是國內一年將近有1500到2000名新診斷的三陰性乳癌患者。三陰性乳癌 復發率高、轉移率高、死亡率高在門診中,乳癌病患一得知是三陰性乳癌,往往聞之色變。這是因為部分三陰性乳癌具有復發率高、轉移率高、死亡率高的特性。此外,在過去的治療策略中,給予各類荷爾蒙治療是無效的,抗HER2的藥物也不會有效,由於治療的選擇少,目前多以傳統的化學治療為主,可是經過標準療程的化學治療,仍有三成的患者在三年內復發。近年來發現,在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病患中,有四成的PD-L1表現量高、一成與BRCA基因變異有關、二到三成與PI3K基因變異有關。其中占比最高的是PD-L1表現量高的三陰性乳癌病患,曾令民進一步解釋,癌細胞會藉由偽裝,躲避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達到免疫逃脫,而這樣狡猾的免疫逃脫的機制,就是藉著癌細胞的PD-L1與人體的免疫細胞PD-1結合,將人體本來可以殺死癌細胞的免疫細胞煞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重啟免疫細胞功能為了重新啟動免疫細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就是藉由PD-1或PD-L1結合的特性,鬆開免疫細胞的煞車功能,讓免疫細胞發揮功能,目前也運用在治療黑色素細胞癌、肺腺癌、腎細胞癌,國內日前也通過將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運用在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治療。曾令民說,免疫治療用以轉移復發三陰性乳癌病患,合併化學治療,可以將腫瘤全部消除的比例提高,顯著延長存活率。而根據最新國際大型研究指出,PD-L1表現量佳的患者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存活期約可提升到23個月,相較單用化療的存活期僅16個月,足足多了約7個月,甚至有少部分病患可以長期存活。復發患者應檢測PD-L1 免疫+化療效果顯著一名48歲女性三年前確診三陰性乳癌,勇敢接受手術、化學治療後,腫瘤已消除。不料,去年復發,不僅乳房出現超過兩公分的腫瘤,在肝臟與肺臟也有遠端轉移,對病患不啻為一大打擊。但曾令民為患者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學治療,反應顯著,目前已看不到腫瘤。曾令民說,對於復發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患者,應積極尋求檢測PD-L1生物表現量,生物表現量較高的患者,使用免疫製劑合併化學治療,效果更為顯著。不過,免疫療法治療三陰性乳癌,目前尚未納入健保給付,藥費對病患確實是沈重負擔。曾令民呼籲,過去病患對三陰性乳癌存有刻板印象,一但確診就宛如判刑,「但這些都已經是過去的情形了,大家對於三陰性乳癌應該要有新的、正確的認知。」初期診斷的三陰性乳癌與其他乳癌的存活率差不多,早期發現非常重要,而即使發生轉移,治療的方法也越來越多,透過精準區分出不同分型的三陰性乳癌,採用適合的治療方式,可以有效延長生命。
-
2021-09-30 癌症.乳癌
三級警戒乳癌篩檢降17.4% 超過8600人篩陽未追蹤
乳癌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天有39人患乳癌、7人死亡,適逢粉紅10月國際乳癌防治關懷月,國健署今天公布癌篩資料發現,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每年的篩檢量約86萬人,先前三級警戒影響,截至今年8月底乳癌篩檢量約50萬人次,相較去年同期減少17.4%。統計顯示,仍約有8600多人尚未至醫療機構完成追蹤,意即可能約有600人,是潛藏的未經確診乳癌個案。乳癌篩檢為什麼重要?北榮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說,早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逾95%,且醫療的進步下,幾乎都能保留乳房完整的外觀;而晚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雖僅為33%,也請病人不要氣餒,接受治療也有很高機會,將其轉化為慢性疾病。定期接受乳房X光攝影可達到早期發現、降低死亡率的目的,國健署篩檢資料顯示,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為陽性者,平均每17人就有1人罹患乳癌。癌症篩檢、陽性率追蹤受疫情影響,截至今年8月,乳房X光攝影檢查服務約提供50萬人次,其中檢查結果為陽性約有4萬人。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指出,仍約有8600多人尚未至醫療機構完成追蹤,意即可能約有600人,是潛藏的未經確診乳癌個案。曾令民也針對乳房攝影檢查結果,及處置做進一步說明。他說,結果一共分為6級,若報告數字顯示,0至3需要依照指示,定期篩檢或複檢追蹤;萬一乳房X光攝影檢查結果為4、5者,是發展成乳癌的高危險群,應儘速至醫療機構盡速確診、接受治療。現行國健署參考國際及國內研究,補助45歲以上至未滿70歲婦女,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二親等具乳癌家族史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有鑑於部分民眾對於篩檢,有既定的恐懼印象,林莉茹指出,鼓勵符合檢查資格的女性朋友,只要攜帶健保卡,至國健署核可的219家乳房X光攝影檢查醫療機構,不需花費太多時間即可完成檢查。乳癌篩檢共有安心流程4步驟,換上檢查衣、聽放射師解說、拍攝乳房影像與等候報告通知。林莉茹說,篩檢結果為陽性,也不要慌張,國健署認可國內162家乳癌確認診斷、治療相關醫療院所進行複確診,萬一有病灶,便可及早治療。48歲的癌友王小姐,曾經也是害怕篩檢的一員,她說,起初雖然知道政府相關篩檢政策,但顧慮怕痛而一直沒有勇氣,直到兩年前年接到社區衛生所人員檢查通知,在他們細心解釋篩檢流程之下,自己便突破心防,參加人生第一次乳房攝影巡迴檢查服務。「然後我就中獎了。」王小姐表示,經進一步切片確診為第1期的乳癌,接下來的一年間,尋求醫師專業建議,並積極配合手術、放射與藥物治療,逐漸恢復健康。她說,由於發現得早,現在她只需定期回診追蹤,生活跟以前幾乎沒有不同,至今仍感謝衛生所人員督促篩檢,也鼓勵女性朋友積極篩檢。
-
2021-09-25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常莫名手腳麻、無力?3招改善氣血循環
大部分女性、中老年人的體質都傾向於氣滯血瘀,身體經常發生一些不明原因的「不通暢」現象。如出現頭痛、抑鬱、乳腺增生、痛經、腹脹、便秘、黃褐斑、閉經、手腳麻木、精神頭不振、無力等。所以,長期氣滯血瘀,令身體的微循環受阻,成為多種疾病發生的基礎,故而也出現了「久病必有淤」的說法。 現代人易氣血不通暢而現代人因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精神壓力、生活環境等,易造成氣滯血瘀。且現在的食物多精緻化,甜食多、油脂多、鹽分多,加上飲料多飲水不足,更導致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影響血液通暢。 且所謂「動能生陽」,有陽氣才會推動氣血運行。因此若缺乏運動,氣血運行就會遲緩。長期精神壓力大,也會形成氣鬱體質,另外,飲食上生冷不忌、長期吹空調、酗酒等,也會損害身體陽氣,出現氣滯血瘀問題。 如何改善氣滯血瘀? 1.溫性的食物,如洋蔥、生薑、大蔥、蒜等,這些食物性味溫、辛,具有行氣活血的作用。 2.黃酒,中醫認為它具有通血脈、禦寒、和血、行氣、發汗的作用。 3.玫瑰茶,具有行氣解郁、和血散瘀的作用,中醫說可以調理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脘腹脹痛。 另外,如果想要改變氣滯血瘀還得配合日常保健,除了注意飲食、睡眠和多鍛煉之外,可以選擇泡腳、按摩、拔罐等。最後,當然造成身體麻木感的原因很多,若長期有麻木的問題,還是建議尋求醫療的診斷和協助,以免因重大疾病而延誤可及早醫治的病情。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1-09-22 癌症.乳癌
中醫大推一站式乳癌篩檢診斷 一周就可提供治療計畫
乳癌發生率為國內女性好發癌症的第一位,許多女性聞乳癌色變,乳癌患者從檢查到病理報告出來,並得到完整治療計畫,需要約一個月的時間,這段期間相當煎熬,為了讓病患早點獲得治療,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推出一站式乳癌篩檢診斷,約一周就可提供完整治療計畫。中醫大新竹附醫乳房外科主任劉良智表示,病患首次就醫當天,同時安排乳房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先診斷出病灶所在,若高度懷疑是惡性腫瘤,則當場做穿刺檢查或粗針切片,取病灶細胞做化驗,病理科約需3至5天的時間進行判斷,因此,當病人大概一周後回診,就可以得到病理報告結果,同時告知完整治療計畫。劉良智指出,以往看診的經驗,病人來到醫院,排檢查就要一個禮拜,再加上需要另行安排穿刺檢查時間,以及等待病理報告,一直到病人得到完整的治療計畫,大概要一個月的時間,對一個乳癌患者來講,不只是疾病治療可能有所延誤,心裡面的壓力更是令人煎熬。劉良智也強調,乳癌其實並沒有那麼可怕,只要病灶侷限在乳房組織,沒有轉移的話,基本上不會有太多生命威脅,所以早期乳癌只要好好接受手術、藥物或是放射線治療的話,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生活品質。對未發生癌症病變的健康女性來講,最重要的就是定期做追蹤檢查,45歲以上婦女,建議半年做一次超音波檢查,配合國民健康署規定,每兩年接受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但是有家族史的話,40歲就要接受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以及半年一次的超音波。「得到乳癌,真的不是世界末日。」劉良智說,早期乳癌是可以治癒的,即使已是第四期,目前有很多藥物的發展,從早期的抗賀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甚至免疫治療方式,都可以把病人照顧得很好,患者不用太擔心,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跟主治醫師好好配合,得到最好的醫療。
-
2021-09-15 癌症.乳癌
最要注意的不是痛!外科女醫揭必知的乳癌症狀
「醫師,上星期我媽媽被檢查出來有乳癌,所以我也想做個檢查。」門診時,經常有患者會很狐疑:「我還想問,為什麼我媽說她都沒有什麼不舒服,卻是得了癌症呢?一般人得乳癌,會怎樣的不舒服呢?」雖然我們接下來會看看一些值得注意的乳癌症狀,但想先請大家了解,同樣是乳癌,不同患者會出現不同的症狀,而且許多患者不會注意到乳癌症狀。甚至,乳癌可能是毫無症狀的。因此,只靠「我有沒有症狀」來決定要不要檢查乳房,是比較危險的;面對乳房疾患,建議30歲以上的女性要養成一年做一次乳房超音波篩檢的習慣,到了45歲以上後,每兩年還要加做一次乳房攝影篩檢。當有做定期篩檢時,比較能在乳癌發展的早期就發現乳癌,患者很可能還在乳癌零期或一期。當等到出現症狀才去就醫檢查的話,萬一被確診為乳癌,常常已經是乳癌第二期以上囉。可能代表乳癌的症狀□ 摸到乳房有新的硬塊感□ 摸到腋下有新的硬塊感□ 之前沒有乳頭下陷,但乳頭突然變凹了□ 乳頭出現不像乳汁的分泌物□ 乳房部分腫脹□ 乳房皮膚凹陷□ 乳房或乳頭乳暈處的皮膚發紅□ 乳房痛□ 乳房形狀變化請先別緊張,雖然即使有這些症狀,也不代表一定是乳癌造成的,但注意到這些狀況時,最好盡快就醫檢查,確定是否有問題。請繼續看下面的解說。務必注意:乳房硬塊感最要注意的乳癌症狀,就是「硬塊感」,而不是「痛」。這個真的很重要!臨床上患者只要乳房一痛,絕對會想就醫。但摸到硬塊時,卻會因為「這硬塊又不會痛」而放著不檢查,直到硬塊變大,乳癌變嚴重才就醫。請注意,絕多數的乳癌腫塊都不會痛,而是以硬塊表現。假使發現乳房或腋下有「不曾消失的硬塊感」,即使月經結束了硬塊感仍然在,務必要趕緊面對。每個人擔心的硬塊感大小差異可能會很大,有的位在皮膚表層,像米粒般極小的一點;也有人是覺得一整團乳頭下方都是過硬的腫塊。所以,許多讀者會想問的是:「硬塊就是不正常嗎?」不是的。這些於乳房摸到的硬塊,可以是正常狀況,也可能是脂肪瘤、皮下囊腫、纖維囊腫、纖維腺瘤、葉狀瘤等良性腫瘤,但也有是乳癌的機會。更多人的疑慮是:「究竟什麼是硬塊感?」或「我這樣程度的硬,算正常嗎?」嗯,其實沒有什麼是「典型的乳房」,乳房由乳腺組織、脂肪組織、纖維架構等組成,本來就不會全部都很軟,本來摸起來就不是很平均、很均質的感覺。而且隨著年齡和月經週期的變換,乳房的觸感也會有變化,以下是乳房觸感會特別有變化的時間點:○月經來之前在女性月經來之前,常覺得胸部變比較腫,也有疼痛感。由於乳房裡有些液體蓄積,摸起來可能會有些硬硬的感覺。這時候摸到硬塊可以先觀察一下,萬一等到月經結束後,這個硬塊感卻持續都沒有消失,就需要趕快就醫檢查。○懷孕的時候懷孕也是許多女性會覺得乳房硬硬的時候,因為這時能分泌乳汁的乳腺組織正在增生,因此會出現腫脹及硬塊感。○哺乳的時候哺乳時最常見的乳房硬塊感是由於乳汁淤積,甚至已經造成乳腺炎等感染問題。當乳房硬塊伴隨著發燒與乳房局部紅腫熱痛,就要擔心是乳腺炎。但如果這個硬塊感是新跑出來的,不會痛,幾天後也沒有消失不見,最好還是就醫檢查,確定是否為乳囊腫或乳癌等非感染的問題。○更年期附近 在接近更年期的這個階段,女性體內荷爾蒙濃度變動大,常常會覺得乳房痛,即使不是快到月經週期的時候,也會覺得乳房痛,或覺得乳房有一塊塊硬硬的感覺。所以,女性是否會覺得乳房硬,與在經期的哪個階段,是不是月經快來了,是否曾經懷孕哺乳過,最近是變胖還是變瘦,是否有在服用某些藥物等狀況都有關係。若月經結束後硬塊感仍在,或已經停經,最好及早就醫檢查乳房硬塊。因為,最常見的乳癌症狀,就是乳房或腋下的硬塊!其他異常的乳房狀況除了硬塊之外,有些狀況也值得注意。首先是擠擠看乳頭,是否會出現分泌物。如果有乳頭分泌物,要注意是兩側乳頭都有,還是單側;顏色是怎樣的,是血色的、咖啡色的、清清如水的嗎?還是跟乳汁很像,白白的;然而,分泌物的量又如何呢?是不用擠就會自行流出來?還是要擠很久很大力,才出來一些些?提供這些資訊都能帶來醫師評估乳頭分泌物是否為異常的一些線索。簡單來說,若兩側乳頭多個孔洞都出現如乳汁般的白色分泌物,比較不會是乳癌引起的;但單側乳房的單個孔洞出現太過清澈,清清如水的分泌物,或血色、咖啡色的分泌物,就比較需要擔心。詳細解說,請看「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及「乳頭流出血狀分泌物 – 乳突瘤」兩篇。另外,也要注意乳頭皮膚的狀況,單純的皮膚癢常與乳頭乳暈濕疹有關,但若有紅疹、脫皮、苔癬化的變化,或覺得過去乳頭是凸出來的,現在突然凹陷下去,最好就診讓醫師檢視。詳情請看「乳頭癢癢好害羞,是不是乳癌?外科女醫圖文解說」這篇。當然,最後還是要提醒,如果年紀超過三十歲,想了解自己乳房的狀況,最好養成一年一次定期超音波檢查的習慣。萬一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異常的情形,醫師會建議加做乳房攝影或切片檢查,確定是否為乳癌。原文:
-
2021-09-14 癌症.乳癌
國衛院治療乳癌新利器 海扶刀再進化免除燒傷風險
乳癌為台灣婦女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過去的治療方式為外科切除手術,輔以放療或化療。近年「海扶刀」治療方式可讓病患免開刀,但易有心肺臟、皮膚燒傷的問題。因此國衛院開發「戒指型」海扶刀系統,透過精準定位免除燒傷風險,關鍵技術已通過我國專利,研究成果也發表於國際期刊上。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景欣表示,傳統利用外科切除手術治療乳癌,但高劑量麻醉、侵入式手術,對高齡病患風險較大,且有些病患無法接受乳房部分或全部切除,造成病患退縮。近年出現的非侵入高能聚焦超音波消融術(HIFU ablation),又稱「海扶刀」系統治療方式,則是自體外發射超音波,波束經過超音波膠或水、皮膚、脂肪等軟組織的傳導,聚焦於腫瘤目標組織,讓腫瘤被熱凝固而壞死,乳癌病患便可不須麻醉、開刀治療。但原先的海扶刀系統為「碗狀」,其超音波聚焦的方式容易傷到胸大肌、心臟、肺臟,也易燒傷皮膚。根據美國、以色列、歐盟等地的治療數據,皮膚燒傷者約三到四成。另外,原海扶刀系統打出來的投射熱點如同一顆米粒,針對3至5公分的腫瘤,燒完需要兩小時。陳景欣指出,國衛院研究團隊開發「戒指型」海扶刀系統,圓環形的超音波發射方式可讓波束平行於胸骨,就能減少胸部與心肺的燒傷機率。並且藉由仿體消融試驗、豬肉包圍脂肪的消融實驗等,發現藉由調控輸入不同的電壓,使投射的超音波可成為環性的焦點而非單一熱點,30分鐘便可燒完一立方公分,大幅降低治療時間。期盼未來經臨床試驗以及食藥署查驗登記通過後,可成為乳癌治療新選擇。
-
2021-09-13 癌症.乳癌
國衛院研發「戒指型」海扶刀治療乳癌 免開刀、降燒傷
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第一位的癌症,但過去常見治療方式為外科切除手術,輔以放療或化療。雖然近年有「海扶刀」的治療方式可讓病患免開刀,但容易有心肺臟、皮膚燒傷的問題。因此國衛院開發「戒指型」的海扶刀系統,透過精準定位免除燒傷風險,關鍵技術已通過我國專利,研究成果也發表於國際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景欣表示,傳統利用外科切除手術治療乳癌,但高劑量麻醉、侵入式手術對年齡大的病患來說風險較大,且有些病患無法接受乳房部分或全部切除,造成病患退縮。近年出現的非侵入高能聚焦超音波消融術( HIFU ablation),又稱「海扶刀」系統治療方式,則是自體外發射超音波,波束經過超音波膠或水、皮膚、脂肪等軟組織的傳導,聚焦於腫瘤目標組織,讓腫瘤被熱凝固而壞死,病患便可不須麻醉、開刀治療乳癌。但原先的海扶刀系統為「碗狀」,其超音波聚焦的方式容易傷到胸大肌、心臟、肺臟,也容易燒傷皮膚。根據美國、以色列、歐盟等地的治療數據,皮膚燒傷者約三到四成。另外,原海扶刀系統打出來的投射熱點如同一顆米粒,針對3至5公分的腫瘤,燒完需要兩小時。陳景欣表示,國衛院研究團隊開發「戒指型」海扶刀系統,圓環形的超音波發射方式可讓波束平行於胸骨,就能減少胸部與心肺的燒傷機率。另外,藉由仿體消融試驗、豬肉包圍脂肪的消融實驗等,發現藉由調控輸入不同的電壓,使投射的超音波可成為環性的焦點而非單一熱點,30分鐘便可燒完一立方公分,大幅降低治療時間。陳景欣說,相關研究成果分別於2018年和2020年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關鍵技術已通過我國專利申請,同時申請美國與中國專利審查中。期盼未來經臨床試驗以及食藥署查驗登記通過後,可成為乳癌治療新選擇。
-
2021-09-09 癌症.卵巢.子宮
疫情時期卵巢癌病友仍需把握手術契機 積極抗癌
台灣自5月爆發COVID-19的大規模社區感染,疫情嚴峻,許多醫院醫療降載,成立專責病房,以收治確診者,因此,大幅降低門診及手術,而部分晚期卵巢癌病友也因擔心感染則不敢回診。不過,隨著疫情趨緩,目前醫院均已恢復原有手術及門診,提醒卵巢癌癌友積極治療,只要醫師評估後可手術切除病灶,就應接受手術,奮力一搏。乳癌和卵巢癌為女性常見的兩大癌症,但相較於乳癌的乳房硬塊,卵巢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多為腹脹、食欲不佳,類似腸胃疾病,有人因腹水而腰圍愈來愈粗,還以為變胖,很難與癌症聯想在一起,因此,約6至7成卵巢癌患者在確診時已到3、4期,平均5年存活率不到5成。存活率之所以偏低,除了較晚確診,另一個原因為容易復發。臨床顯示,卵巢癌患者經過手術切除病灶、持續化療後,約八成達到「治癒」效果,此時,幾乎找不到癌細胞,看似圓滿,但其中六至七成卻會在兩年內復發,原因在於化療的抗藥性。對此,科學家嘗試從卵巢癌的多樣化型態著手,評估病友是否屬於BRCA基因突變,細胞類型可能屬於漿液性腺癌、子宮內模樣癌、明亮細胞癌或其他,再採取相對應治療對策。然而,研究發現,抗血管新生標靶不分基因型、不分細胞型,每位卵巢癌病友都有機會使用。美國癌症治療最新2021指引也強烈建議,晚期卵巢癌病友於手術之後,第一線藥物為化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兩者合併使用6個月,可降低3成復發機率及死亡風險。後續停掉化療,繼續使用抗血管新生標靶約1年,藉以鞏固治療或維持治療,研究顯示,可提升治療反應率達八成,維持疾病無惡化時間近一年,保有較佳的生活品質。不過,預防勝於治療,醫界建議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女姓,應提高警覺,定期檢查,以利早期發現和治療。文/鄭文芳主任(台大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
-
2021-09-05 醫療.整形美容
健身教練不敢脫上衣 全因「雙乳激凸」太崩潰
練肌肉也沒用?24歲小陳擔任健身教練,猛練肌肉到體脂肪只有6%,也曾拿到健美先生獎牌,但他卻無法擺脫大胸部的困擾,因而尋求醫療協助。經醫師診治,小陳罹患「男性女乳症」,透過手術改善,穿單薄衣服不再「激凸」,現在小陳恢復自信,在健身房能夠穿吊嘎指導學員。新店耕莘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李秉侖表示,在醫學上,男性女乳症是指男性擁有女性般外觀的乳房,最常見的原因是,青春期女性荷爾蒙過度分泌,造成乳腺發育增生,青春期過後荷爾蒙恢復正常,但是增生的乳腺沒有縮小,外加肥胖造成脂肪堆積所致。另外,少部分患者出現男性女乳與腦下垂體腫瘤、性腺腫瘤、慢性肝病、甲狀腺功能異常,甚至與服用藥物有關。李秉侖指出,許多年輕男生跟小陳一樣,深受男性女乳症困擾,小陳的各項抽血檢查結果皆正常,雖然運動可以讓脂肪減少,卻無法讓乳腺消失,因此就算努力減肥瘦身、健身,也無法消除,於是透過微創手術改善。李秉侖表示,微創手術可由腋下或前胸開一個小傷口,抽取脂肪,增生的乳腺則可由乳暈下緣兩公分切口取出,術後配合穿著塑身衣兩周到一個月,一個月後可以恢復運動或健身。不過,雖然大部分患者因青春期女性荷爾蒙分泌過多造成,另有分患者是性腫瘤或腦下垂體腫瘤,導致女性荷爾蒙異常增生,此類患者應先治療疾病,待疾病根源處理後,若男性女乳仍無法恢復,考慮用外科手術處理,術前也會先評估是否適合。李秉侖說,小陳在術後恢復正常胸型,自信心也恢復不少,可在健身房裡穿著吊嘎指導學員。他提醒,若想維持好身材,要避免復胖,須持續運動健身和健康飲食,如有類似困擾,建議找醫師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