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30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g
共找到
219
筆 文章
-
-
2022-06-28 醫療.婦產科
40歲二寶媽頻尿檢查不出異常 醫師發現這問題做雷射
嘉義40歲婦人小梅已自然產2個孩子,卻長期頻尿、漏尿造成餐飲工作上的困擾,但多次到婦科體檢、檢查尿液都沒異常,再到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嘗試陰道雷射療程,婦科醫師羅如君指出,女性可能因生產、更年期等造成陰道鬆弛漏尿,做雷射有效使陰道緊縮,婦人經兩次療程症狀已改善。羅如君表示,陰道由肌肉組成,各年齡層女性若肌力不足、膠原蛋白流失或賀爾蒙降低,感覺性行為時陰道不夠潤滑、無法明顯感受陰道彈性或肌肉收縮時,就可能有輕度至中度的陰道鬆弛,或更年期陰道萎縮現象,一旦用力咳嗽、抬重物會漏尿,或稍微大笑或爬樓梯就會漏尿,可能分別是輕度、中度的尿失禁,此外,24小時內需排尿超過8次、或夜間睡眠期需排尿超過1次,屬於輕中度頻尿及夜尿。羅如君說,據統計,年過50歲的女性陰道鬆弛的盛行率約30%至76%,也會因生產、更年期或老化造成的陰道鬆弛而漏尿,此時除了做陰道緊實運動外,經醫師評估後實施陰道雷射手術也是一道解方。羅如君解釋,陰道雷射治療是使用一種稱為G緊雷射(Fotona婦克漏黛娜雷射系統)的無創傷私密處雷射手術,利用超長脈衝技術(Smooth mode),與2940奈米鉺雅克雷射的光熱能,能讓鬆弛的陰道內壁產生膠原蛋白新生重組、刺激骨盆內筋膜層,使尿道和膀胱上壁肌肉拉緊收縮,15分鐘療程就可以刺激陰道周邊膠原蛋白再生、活化胞層,有效使陰道緊縮、改善漏尿並有外陰部美白功效,不過懷孕中、有出血症狀、正在接受陰道發炎感染治療及化學或放射線治療者並不適合。
-
2022-06-28 醫療.心臟血管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白天工作到一半,突然瞌睡蟲上身,這種情況大家多少都有經驗吧?如果偶爾發生倒是還好,但若是常常如此,可能就要小心了!過度的日間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和某些疾病有著意想不到的關聯性。日間嗜睡的定義與盛行率根據國外文獻[1]的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美國成人有「日間嗜睡」的情形,這個情況在青少年身上更為嚴重,將近有42%的青少年都認為他們白天時常常會想睡覺,日間嗜睡的盛行率之高,讓公衛學家也開始研究這個議題。儘管「白天想睡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有過經驗。不過對於研究人員而言,一個精準的定義是必要的,我們會需要一個標準工具來量化一個人白天的嗜睡程度,而大多數研究日間嗜睡的文獻會以「Epworth嗜睡量表(ESS)」來判定受試者有多嗜睡。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不妨看看以下問題,你會得到幾分。每個問題的答案分成:從未發生過(0分)、偶爾發生(1分)、常發生(一半以上的時間,2分),一直發生為(3分)。請盡量圈選出以下不同情況下打瞌睡(不只是覺得累)的頻率:坐著閱讀書報時、看電視時、 在公共場所安靜地坐著,沒有活動(戲院或會議)、坐車連續超過一個小時(不是自己開車)、 下午躺下來休息時、坐著與人交談時、沒有喝酒的情況下在午餐後安靜地坐著時、 開車中遇到交通問題而停下來數分鐘時。如果你的累積分數超過十分,便極有可能符合過度日間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的定義,本文就更建議繼續看下去!造成日間嗜睡的原因是什麼呢?如果做完嗜睡量表得到了異常的高分,你可能會好奇是什麼原因導致白天會想睡覺。很直觀的,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晚上睡眠不足所造成的[2],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的建議[3],18到60歲的成年人,一天最少要睡七個小時以上,檢視一下自己的睡眠時間,也許睡眠不足就是你白天打瞌睡的元兇!如果你的睡眠時間充足,但白天還是昏昏沈沈,這時候可能是你的睡眠效率出了問題,例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這是一個常見影響睡眠的疾病,常見的表現是睡覺時會有打鼾聲,而且時常會出現鼾聲突然中斷的情形。其他會影響睡眠效率的生理因素,像是氣喘或胃食道逆流,這些病人在經過醫師診斷和治療,可重新改善睡眠效率,新的一天或許可再恢復神采奕奕。其他像是憂鬱症、嗜睡症…等,都有可能是日間嗜睡的原因。日間嗜睡會怎麼樣嗎?首先最理所當然的是,白天打瞌睡會造成許多交通事故[4],新聞媒體也常常報導。但讓人想不到的是,白天想睡覺竟然也是其他許多疾病的風險因子。國際上有許多科學家在研究日間嗜睡與各個疾病的關聯性,目前發現日間嗜睡與某些睡眠疾患、肥胖、精神疾患、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關係。科學家發現日間嗜睡是失智症重要的預測因子[5],結果顯示日間嗜睡會增加三成左右的風險讓認知能力下降,要如何解釋這中間的關聯性呢?科學家推測這和睡眠的生理功能有關,因為睡眠可以代謝掉一些白天累積在腦袋中的廢物,若是因一些原因使得晚上的睡眠無法達到它應有的效率,就會讓白天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代謝腦中堆積的廢物,然而中間複雜的機轉還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知道。另外在心血管疾病方面[6],有日間嗜睡情況的老年人,比起沒有日間嗜睡的老年人,在心臟疾病相關死亡的風險竟然也增加了33%的比例!這要怎麼解釋呢?有論文研究提到這也許和人體的自律神經[7]有關,日間嗜睡或許在某些方面影響到支配心臟的自律神經,最後增加了心臟病死亡的風險。而日間嗜睡與精神疾病的關聯性,大多研究集中於憂鬱症上,我們知道憂鬱症是老年族群中重要的衛生議題,所以研究這方面的議題在自殺防治上是刻不容緩的。研究指出,日間嗜睡與憂鬱症有非常強烈的關聯性[8],而且他們的關聯是雙向的[9],日間嗜睡是憂鬱症的風險因子,同時憂鬱症也會增加日間嗜睡發生的機會。日間嗜睡和肥胖的關聯性也不可以忽視,有許多研究都證明了日間嗜睡和肥胖[10]有著高度相關,而肥胖會造成「三高」早已是老生常談,所以日間嗜睡造成的影嚮層面的確十分廣泛,如果你白天打瞌睡的狀況已經持續很久,而且無法透過調整睡眠來改善,建議趕緊到診間和醫師討論你的情形!別忘了,如果你有以上所提到的一些慢性疾病,請記得一併告訴醫師讓他們更清楚你的身體狀況。日間嗜睡的治療說了這麼多,日間嗜睡在現在的醫療環境下要怎麼治療呢?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會造成白天想睡覺的原因,從根本下手,像是如果病史詢問後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也許會安排你到醫院的睡眠中心睡一晚,做一個完整檢查以確定診斷,之後透過陽壓呼吸器或牙套、手術等大多就可以改善。在日間嗜睡的症狀治療上,我們也可以分為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一般會先以非藥物治療為主,像是計畫性的小睡一會兒,運動、以及維持良好的睡眠習慣等,如果可以確實執行,許多病患都會有顯著的改善。如效果有限,則依醫師專業,提供適度的藥物治療。參考資料:[1] Kolla BP, He J-P, Mansukhani MP, Frye MA, Merikangas K. Excessive sleepiness and associated symptoms in the US adult population: prevalence, correlates, and comorbidity. Sleep Health. 2020;6(1):79-87. [2] Meltzer LJ, Mindell JA. Sleep and sleep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sychiatric Clin North Am. 2006;29(4):1059-1076 [3] Watson NF, Badr MS, Belenky G, et al. Recommended amount of sleep for a healthy adult: a joint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nd Sleep Research So- ciety. Sleep. 2015;38(6):843-844. [4] Garbarino S, Durando P, Guglielmi O, et al. Sleep apnea, sleep debt and daytime sleepiness a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road acci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truck drivers. PLoS One. 2016;11(11):e0166262. [5] JaussentI,BouyerJ,AncelinML,etal.Excessive sleepiness is predictive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the elderly. Sleep. 2012;35(9):1201-1207.[6] Empana JP, Dauvilliers Y, Dartigues JF, Ritchie K, Gariepy J, Jouven X, et al.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s an independent risk indicator fo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the three city study. Stroke 2009; 40(4): 1219-24. [7] Lombardi C, Parati G, Provini F, Vetrugno R, Plazzi G, Vignatelli L, et al. Daytime sleepiness and neural cardiac modulation in sleep-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 J Sleep Res 2008; 17(3): 263-70. [8] Chellappa SL, Araújo J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Rev Bras Psiquiatr. 2006; 28(2): 126-9. [9] Alvaro PK, Roberts RM, Harris JK. A systematic review assessing bidirectionality between sleep disturbance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leep. 2013;36(7):1059-1068. [10] Vorona RD, Winn MP, Babineau TW, Eng BP, Feldman HR, Ware JC, et al.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 in a primary care population report less sleep than patients with a normal body mass index. Arch Intern Med 2005; 165(1): 25-30. 【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白天常常想睡覺,竟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
2022-06-26 醫療.感染科
醫貼病例報告若得猴痘超痛…肛門、陰莖潰瘍 排便、睡覺都有問題
台灣24日出現首例猴痘確診個案,成為新加坡、韓國後,亞洲第3個出現猴痘病例國家,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猴痘患者除長皮疹,還會出現肛門周圍及陰莖潰瘍、直腸疼痛等症狀,其中,直腸疼痛會痛到無法肛門指診、坐下,甚至連排便、睡覺都有問題,建議高風險接觸者使用牛痘或天花猴痘預防接種。姜冠宇表示,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期刊」15日發表最新一篇猴痘患者診治經過的病例報告指出,一名美國麻州31歲有梅毒病史的男性,因伴侶關係持續有HIV預防治療,住院前9天出現「肛門周圍和陰莖的潰瘍、惡臭分泌物、直腸疼痛及皮疹」,其中直腸疼痛,是痛到無法坐下,也影響睡眠排便。姜冠宇表示,一開始在診所盤尼西林G和valcyclovir治療並沒有效果,隨後出現發燒、畏寒、發汗,四肢也長出散發性水皰病變,充滿透明液體且周圍有紅斑,男子最終受不了去大型醫院感染科門診就醫。該個案住院隔離治療後,第9天病灶結痂脫落、上皮再生,不具感染性而出院,病程約為18天。姜冠宇說,針對猴痘確診診,醫療人員的防護建議為,穿戴長袍、手套、護目鏡和N95口罩、病人為單人病房、確診者應保持隔離,直到所有皮膚損傷消失並長出新的皮膚層,包含粘膜。感染猴痘病毒者被認為在出現症狀時就具有傳染性,病毒通過直接接觸(接觸體液或猴痘病灶)或間接接觸(接觸衣服或床上用品等汙染物)進入皮膚或黏膜破裂處;另該病毒也可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後的呼吸道飛沫傳播,在流行區及非流行區都紀錄了家庭傳播,醫院內傳播則為少見。姜冠宇表示,在持續約7至14天的潛伏期內,猴痘病毒最初會在感染部位大量複製,隨後擴散到局部淋巴結,並引起病毒血症,之後會出現以發燒、頭痛和淋巴結腫大為特徵的前驅疾病;淋巴結病的存在可以區分猴痘和天花,但「並非所有患者都報告有發燒」。姜冠宇指出,除了PCR外,血清也可以驗出猴痘IgM,猴痘病毒有兩個不同的分支,剛果盆地進化支在中非流行,與高達11%的病死率有關,西非分支相對不太嚴重,病死率< 3%。猴痘確診後,治療選擇有2款抗病毒藥,以及痘苗免疫球蛋白靜脈注射,病人在住院後第9天,病灶全部結痂脫落,上皮再生充分。姜冠宇說,任何接觸者在接觸後21天內,應監測所有接觸者的症狀,包含發燒、畏寒、淋巴結腫大和皮疹,「高風險接觸者,使用牛痘預防接種、或天花猴痘預防接種,共兩款選擇其一進行暴露後預防」,對於中等風險的接觸者也可以考慮。
-
2022-06-25 養生.聰明飲食
「生酮飲食」是什麼?與斷食有關嗎?營養師告訴你該怎麼健康吃及飲食的注意事項
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是一種極低醣飲食,飲食內容以富含油脂及蛋白質的食物為主,並盡可能減少食用澱粉類及含糖食物,使體內代謝模式改變並產生酮體。它原本是用來治療癲癇兒童的飲食方式,後來有人將此種飲食應用到減少體脂肪、維持體態後,生酮飲食漸漸成為受大眾關注的流行飲食。癲癇為大腦活動異常產生的症狀,在過去沒有藥物時,只能使用飲食控制或其他方式來降低發作的風險,而斷食就是治療方式之一,在當時這種方式雖然有效果,卻沒有理論基礎,不知原因為何。隨著投入的研究越來越多,發現禁食期間身體會使用脂肪產生能量,並生成酮體供能量給大腦,改變神經元活動,降低癲癇發作頻率。但長時間禁食不易維持,故改採用以油脂、蛋白質取代醣類的飲食,並藉由精算其中油脂、蛋白質及醣類的比例,使身體維持和禁食期間類似的狀態,持續產生酮體、控制癲癇發作,後來將這種飲食稱作生酮飲食,做為控制癲癇的方式之一,直到藥物發明出來後才逐漸減少使用。為什麼不吃澱粉類、不吃糖,體內就容易產生酮體呢?為什麼用生酮飲食能減重?為什麼容易消耗體脂肪?想了解這些問題,必須先了解體內代謝機制,接下來就讓《PrimePlus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 Jane 帶大家認識體內生酮的機制,也就是身體在斷食之後不同階段(體內從醣類充足到醣類不足)會有哪些轉變吧! 體內代謝變化◎第一階段-當進食過後,大量營養素進體內,體內醣類充足時,此時大部分體組織都使用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進食後營養素經由胃腸消化吸收,大量葡萄糖會進入血液,使血糖上升,促進胰島素分泌,將葡萄糖送往各個細胞利用,並使多餘的葡萄糖以肝醣形式儲存在肝臟及肌肉中,超過肝醣儲存量的部分,則轉換成脂肪儲存。•此時大部分體組織都使用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 ◎第二階段-當進食數小時候後,血糖降低,此時肝醣分解以維持血糖穩定:1.肝醣變回葡萄糖進入血液循環。2.因血糖降低使胰島素分泌減少,脂肪合成作用減緩。3.少量脂肪(甘油)、蛋白質(部分胺基酸)、乳酸經由糖質新生作用轉變為葡萄糖,隨著肝醣持續減少,糖質新生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強,幫助維持血糖穩定。•此時體內大部分組織仍都使用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但脂肪、肌肉等組織會減少葡萄糖的使用。•如果透過飲食補充醣類,糖質新生的作用就會減弱,多餘的葡萄糖會重新儲存成肝醣及脂肪,回到第一階段。 ◎第三階段-若持續未進食,肝醣耗盡、酮體生成 (禁食約12小時~2天) :此階段體內新陳代謝逐漸轉變,能量來源從醣類為主漸漸轉變為使用脂肪。為了維持血糖穩定,糖質新生作用持續進行,產生葡萄糖優先供特定組織使用(如:腦細胞、紅血球等),但因久未進食使醣類持續不足,體內越來越多組織改成消耗脂肪產生能量,而脂肪酸使用後會產生酮體,血液中酮體含量上升。•酮體(Ketone bodies)有3種:丙酮(acetone)、β-羥基丁酸(β-hydroxybutyrate)及乙醯乙酸(acetoacetate)。•此階段糖質新生用到的蛋白質來源多為身體容易利用的部分,如:暫時用不到的酵素、肌肉產生的乳酸或丙胺酸等(約75 g/天)。•酮體可以被使用產生能量,也可從尿中排出。•部分體組織(如:肝臟、肌肉)改用脂肪酸做為能量來源。•此階段腦部細胞主要使用葡萄糖做為能量來源。 ◎第四階段-長期禁食,體內代謝模式轉變(斷食2天以上):身體開始適應醣類缺乏的環境,並為了節省蛋白質的消耗做出改變,將葡萄糖的使用降到最低,使糖質新生作用減慢,並降低基礎代謝率。此時大部分的組織都使用脂肪酸及酮體做為能量來源,使體脂肪持續消耗。•此階段蛋白質消耗約20g/天。•腦部逐漸使用酮體取代葡萄糖,在斷食數周後約75%能量來源為酮體,25%為葡萄糖。•紅血球細胞、部分腦部細胞及少量體組織無法使用脂肪酸及酮體產生能量,因此仍需透過糖質新生產生葡萄糖來使用。以上就是體內在斷食後會產生的變化,由此可知當血糖及肝醣差不多用光後,身體會消耗體脂肪來提供能量並進入酮態,而生酮飲食就是藉由大量攝取脂肪和蛋白質、幾乎不吃醣類的方式,來模仿身體在禁食期間,缺乏醣類時的狀況,使身體代謝模式發生轉變,開始以脂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並加速體脂肪消耗、減少體脂肪堆積及產生酮體,使身體處在營養性酮症的狀態。 生酮飲食可能帶來的減重機制1. 透過蛋白質具有飽足感的特性及生酮飲食影響體內激素的方式降低食慾,達到減少熱量攝取的效果。2. 降低脂肪合成及降低體脂肪堆積,並促進脂肪分解產生能量。3. 脂肪代謝的效率提高。想讓身體維持生酮,就必須對飲食內容做相當程度的調整,且澱粉質的食物吃過多,代謝就會恢復常態。如果有意嘗試生酮飲食的話,以下品牌營養師也整理了常見的生酮飲食與注意事項供大家參考喔!生酮飲食怎麼吃?1.生酮飲食中,醣類通常佔熱量攝取的10%以下,因此要避免含醣量高的食物,如:各式飯、麵、南瓜、地瓜、玉米等澱粉質食物或餅乾、蛋糕及添加糖等含糖製品。但要注意蔬菜攝取,才能獲得足量維生素及礦物質。2.生酮飲食中蛋白質的熱量約佔15~25%。蛋白質來源:豆、魚、肉、蛋、海鮮、起司等。*含蛋白質的食物多含有脂肪,且每種食物的脂肪量不一,如果想了解食材中各的營養素含量,可至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查詢。*乳製品(如:牛奶、優格、起司等)醣類含量較高,應注意食用量,以避免攝取過多醣類。*雞蛋中蛋黃跟蛋白的營養成分差異很大:一顆蛋黃約17g,含醣類0.6g、脂肪4.6g、蛋白質2.6g,約有75%熱量來自於脂肪。一顆蛋白約39g,含醣類0.2g、脂肪0g、蛋白質4.4g,幾乎全是蛋白質。3.扣除蛋白質及醣類後,其餘的熱量就用油脂類來補足。油脂類來源:各式植物油、豬油、奶油、培根、蛋黃醬、堅果、酪梨、椰漿等。*100g培根含醣類0g、脂肪35.6g、蛋白質13.5g,大部分熱量來源為脂肪。*100g酪梨含醣類7.9g、脂肪3.7g、蛋白質1.6g,由脂肪及醣類來的熱量約1:1。*堅果類的食物中含有少量醣類,如:10g開心果含醣類2g、脂肪5.3g、蛋白質2.2g。10g杏仁果含醣類2.3g、脂肪5g、蛋白質2.2g。4.醣類在體內有保水的功能,且體內醣類消耗會帶走水分、酮體排出體外也需要水分,因此實施生酮飲食容易有輕微脫水的現象,連帶的電解質也會被排出體外,所以須適度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生酮飲食的注意事項1. 若本身有糖尿病、腎臟相關疾病、血脂肪異常或其他特殊狀況的話,建議與醫師或營養師充分討論、評估身體狀態後再決定要不要嘗試喔!2. 生酮飲食剛開始時,很多人會經歷一段生酮不適症,那是因為身體還在適應代謝上的轉變,可能症狀如:頭痛、失眠、噁心想吐、腸胃不適、便秘等。3. 有部分研究提及,長期使用生酮飲食可能有血脂異常、腎結石及骨質疏鬆風險增加等影響,或因食用過少蔬果使礦物質缺乏,這也提供給採用生酮飲食者參考。隨著生酮飲食逐漸受到健身族群及體重管理者的重視,相關的研究也逐漸增加,我們對於酮體對人體會產生哪些影響、相關生理機制是怎麼運作的、生酮飲食如何促進健康、相關風險有哪些有更多的認識,除了癲癇與肥胖以外,也有越來越多人在研究生酮飲食與其他疾病的關聯,如:糖尿病、多囊性卵巢及癌症等,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對這種飲食有更全面的了解。最後,關於生酮飲食,支持與反對的論點都有,但要提醒大家的是,由一般正常飲食調整為生酮飲食的過程,對身體是一種很大的改變,而每個人的體質狀態不同,這樣的改變不一定能適合所有人。因此若要執行相關生酮飲食計畫,在執行前還是建議多研讀相關資料,並評估自身身體情況,適時諮詢醫師或營養師等專業人員,才是健康好選擇喔!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6-24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攝取健康油脂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良方 一表幫助挑選好油
全球每年約有18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是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當患有糖尿病後,其罹患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又會比一般人增加2~3倍。近幾十年來,受這兩種疾病影響的人數一直在持續增加中,必須積極加以控制。目前,德國已有超過 800 萬人患有糖尿病,預估到 2040 年,將會增加到 1200 萬左右。因此,德國科學家期望尋找到,可以在早期階段顯示這兩種疾病發展的生物標誌,期能預防或至少降低其發生率。先前的醫學研究已經知道,不論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都和身體內的脂質代謝密切相關,也就是說,不論是吃進來的油脂,或是身體自己製造的油脂,林林總總的,最後都應該會顯現在血液當中。因此,科學家假設,如果血液中不好的油脂太多,就會提高罹病的機率,反之,如果是好的油脂較多,那麼罹病的機率就應該會降低。因此,藉由全面分析血液中油脂的種類和數量(稱之為油脂圖譜;類似人類的指紋),就應該可以用來當作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發展指標。「油脂」其實是一個較通俗且綜合性的名詞,凡是身體內不溶於水的物質,都可以稱為油脂,像是膽固醇、飽和脂肪酸、單元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油酸Ω9、亞油酸Ω6及次亞油酸Ω3)等等,都是經常被媒體提及的油脂,相信民眾都已經耳熟能詳。飽和脂肪酸主要是從葷食中獲得,不飽和脂肪酸則多從植物類食物獲得。另外,人類體內可以自行合成的脂肪酸叫做「非必需脂肪酸」,也就是吃不夠的時候,也不必怕,反正可以自己合成,但是,如果是「必需脂肪酸」吃不夠的話,問題就會比較大,因為這類脂肪酸身體無法自行合成。體內各種不同類型的油脂,都各自有各自的重要性和用途,當種類和數量不正確時,就會容易生病。造成的原因,無非是吃得不正確、不運動、過胖或者壓力大等等,最後造成身體的代謝出現異常所導致的。使用現代分析學的方法,把血液當中所有的油脂數量和種類都測量出來的學問,就叫做脂質組學(Lipidomics),德國科學家就是利用這門學問,進一步確定了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到底是和血液中哪些脂質密切相關。此外,更進一步證實,採用健康飲食,確實可以降低血液中的「高風險脂質」,同時也可以提高「低風險脂質」,最後就可以達到預防疾病的發生。這次研究的主要負責人是德國波茨坦-芮柏魯克人類營養研究所(簡稱DIfE) 和德國糖尿病研究中心(簡稱DZD) 的艾赫爾曼教授(Fabian Eichelmann),其成果已經刊登在2022年4月號的《循環》期刊上。該研究的第一步是確認出69種與疾病風險相關的脂質,在2,414 位志願者身上抽取血液樣本,並測量出油脂圖譜,這些樣本早在 1990 年代就已經收集完成,其中一部分的志願者,在追蹤的幾年後,罹患了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研究人員從血液中鎖定了282種不同的脂質,最後確定其中69種與這兩種疾病中的至少一種有關。其中49種脂質與心血管疾病單獨有關,主要是膽固醇酯【註1】(Cholesterol Esters;讀者可以將其簡化視為膽固醇)和鞘脂【註2】(Sphingolipids)這兩類的油脂。另外,12 種脂質與糖尿病單獨有關,其中大部分是屬於甘油【註3】(Glycerol)和磷脂【註4】 (Phospholipids)這兩類。有8 種脂質是與兩種疾病都相關,主要是屬於單酸甘油酯註5 (Monoacylglycerides)這類的油脂。總的來說,飲食油脂中風險較高的油往往是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研究的第二步是,調節膳食脂肪的攝入量,也就是進行健康飲食後,能否在血液中的油脂圖譜中顯示出成果。也就是說,科學家們想弄清楚血液中與風險相關的脂質是否會受到改變飲食習慣後,產生有意義的變化。論文的共同作者英國雷丁大學食品及營養科學研究所洛夫格罗夫教授(Julie Lovegrove),進行了一項為期 16 週的干預研究,她招募了 113 名年齡在 21 至 60 歲之間的健康女性和男性,並將他們隨機分成三組,第一組接受了「飽和脂肪酸」含量增加的飲食,第二組執行較高「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飲食。第三組飲食中「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均衡提高。三組飲食攝入的總熱量必須維持相同,因此參與者既不會增加體重也不會減輕體重。在研究開始時和四個月後,採集了血液樣本,以便研究人員確定和比較參與者血液中油脂圖譜的變化。結果發現,與「飽和脂肪酸」組相比,「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增加的飲食組,其血液中與疾病相關的「高風險脂質」有13個降低,同時「低風險脂質」有3個增加,效果顯著。另外,「單元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同時適當增加的飲食組,其血液中與疾病相關的「高風險脂質」也有9個降低,同時「低風險脂質」有4個增加。德國波茨坦-芮柏魯克人類營養研究所,分子流行病學系主任兼首席研究員舒爾茨教授(Matthias Schulze)認為,這些研究成果再一次強烈的支持,採用健康油脂飲食,亦即使用不飽和脂肪酸代替飽和脂肪酸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好方法,同時利用血液中的油脂圖譜,可以作為預測疾病發展的指紋系統,並利用此指紋系統,給出民眾目前飲食習慣的健康評估報告,以及日後改變飲食後的成果報告。筆者長期在健康節目裡就建議,日常飲食應攝取身體不能自行製造的油以補不足(像是Ω3;EPA和DHA)、少吃會造成身體負擔的油(椰子油和棕櫚油等飽和植物油和動物油)、以及不吃產生疾病的油(反式脂肪和氧化變質的油)。目前在賣場貨架上清一色都是植物油,原因是動物油脂在平常早已經攝取過量(精緻加工食品和葷食太多)。市售的植物油裡面的主要成分有飽和脂肪、油酸(單元不飽和: Ω9)、亞油酸(多元不飽和;Ω6)、及次亞油酸(多元不飽和;Ω3)。表一中列出所有不同油品中的脂肪酸分布情形,供讀者參考,以便從事健康油脂的攝取。【表1】常見七種市售植物油,脂肪酸成分一覽表 Journal Reference:1.Fabian Eichelmann, Laury Sellem, Clemens Wittenbecher, Susanne Jäger, Olga Kuxhaus, Marcela Prada, Rafael Cuadrat, Kim G. Jackson, Julie A. Lovegrove, Matthias B. Schulze. Deep Lipidomics in Human Plasma -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Risk and Effect of Dietary Fat Modulation. Circulation, 2022;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1.056805註釋註1. 膽固醇酯(Cholesterol ester)是膽固醇和脂肪酸經過酯化反應後,兩個物質連結在一起的產物,是膽固醇的儲存形式和運輸形式。在肝臟內膽固醇和膽固醇酯各佔50%,在血漿中膽固醇酯則佔總膽固醇的65%。註2. 鞘脂(Sphingolipids)是把一個長鏈脂肪酸和鞘氨醇(Sphingosine)經酯化反應,連結在一起的化合物,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組織內含量豐富。鞘脂是生物膜結構的重要組成成分,它們參與調節細胞的生長、分化、衰老和細胞程式死亡等許多重要的信號轉導過程。註3. 甘油又稱丙三醇,當我們從食物中吸收了油脂後,會在小腸中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吸收進來後,會重新組合,成為我們人類自己的油脂(脂肪),這樣重新合成的油脂就不再是當初吃進來的動物油或植物油了。註4. 磷脂又稱為磷脂質,是含有磷酸的脂類。磷脂為兩性分子,一端為親水的含氮或磷的頭,另一端為疏水(親油)的長鏈脂肪。由於此原因,磷脂分子親水端會相互靠近,而疏水端也會相互靠近,所以常與蛋白質、醣化合物、膽固醇等其他分子共同構成細胞膜的結構,是細胞中所有膜狀構造的最主要成分。註5. 甘油酯(俗稱油酯)是人體主要的一種脂類和最大的能量儲存物質(人類脂肪90%是三酸甘油脂),由單酸甘油脂(monoacylglycerols, MAGs)、二酸甘油脂(diacylglycerols, DAGs)和三酸甘油脂(triacylglycerols, TAGs)所共同組成。
-
2022-06-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維生素D不足 罹新冠機率高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高居不下,維生素D是否能對抗新冠肺炎?各國研究報告指出,維生素D與人體免疫功能障礙、身體發炎反應有關,維生素D不足的人,罹患新冠肺炎機率高,預後也較差。但該如何正確補充維生素D?1.曬太陽人體皮膚中的7-去氫膽固醇,接觸到陽光的紫外線B,可激發皮膚產生維生素D3,因此維生素D又被稱為「陽光維生素」。不過,並不是所有陽光都能滿足身體需要的D3量,研究發現,只有波長介於290-315nm的紫外光,也就是在陽光充足的中午時段、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間,不使用防曬產品狀況下,每天曬太陽10至15分鐘,才有助皮膚生成維生素D3,2.食物取得由食物取得的維生素D,可分為D2及D3,D2的來源多為植物性,如乾香菇、木耳等;D3則是由動物性來源取得,如魚類、魚肝油、牛奶、蛋黃等。不過,單靠食物攝取足夠的維生素D3有其難度,衛福部國健署建議,每日成人需補充維生素D為400IU,若要達到這個量,雞蛋得吃到40、50顆,牛奶得喝到1000㏄才夠。建議平時日曬不足、膚色較深、喜好用防曬品、有慢性發炎疾病的民眾,可以額外補充維生素D3補充劑。3.維生素D3補充劑比起維生素D2,維生素D3比較能夠被人體轉化成活性態維生素D3,能更有效促進鈣質吸收及活化免疫系統,建議可選擇維生素D3補充劑。至於應該補充多少,才能有效對抗新冠肺炎?目前尚未有統一標準,多數國家建議維持既有攝取量,對台灣人來說,建議出生至12個月嬰幼兒、1至18歲的兒童與青少年、19至50歲的成年人及孕婦、哺乳者,其維生素D的足夠攝取量為每日10μg(400IU),51歲以上的民眾則提高為每日15μg(600IU)。然而,由於每個人的生理條件、吸收狀況都不同,維生素D補充不能一視同仁,最適合且最安全的做法,則是找醫師或營養師,一面補充,並定期抽血監控血中的25(OH)D3的濃度,來調整補充劑量,最為安全。目前規定1歲以下嬰幼兒上限攝取量為1000IU,1歲以上的人攝取上限是2000IU。
-
2022-05-31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皮膚炎大多數與食物過敏相關性不高
很多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很常問,「我是不是對什麼食物過敏,才讓病情一直好不了?」有些患者甚至花錢去做食物過敏檢測,一旦發現自己的過敏指數偏高,就直觀認為很多食物不能吃。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詹智傑指出,食物很少是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元兇,誘發原因多數還是外在環境因素造成,而接受正規治療,才能讓病情穩定。目前常聽到的抽血過敏原檢測會有兩個指數,分別是IgE(免疫球蛋白E)及IgG(免疫球蛋白G)。詹智傑認為,IgE偏向急性發炎性的反應,檢測以呼吸道為主的過敏原,例如,塵蟎、灰塵、花粉等等,食物類相對少,這個品項的檢測比較適合氣喘或鼻炎的患者。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因發炎機制複雜,除急性惡化外,大多為慢性發炎,IgE的指數對患者的皮膚嚴重度並沒有直接相關。詹智傑解釋,異位性皮膚炎依IgE的指數高低可以分成兩大類,分別是IgE指數偏高的外因性以及IgE指數正常的內因性,以台大醫院本身的臨床個案統計,台灣個案中,外因性超過八成,而內因性個案不到兩成。內因性異位性皮膚炎是個體皮膚障蔽缺損合併皮膚發炎,容易接觸環境刺激物而產生症狀,它的發炎機制並不會造成IgE反應,也因此IgE指數正常;相對的,外因性則是會有過高的IgE反應,誘發原因多數都是外在環境造成,例如潮濕、空污、黴菌孢子、粉塵、塵螨等。至於過敏檢測還有一項就是IgG,它是一種保護抗體,處於長期慢性的表現,看似與慢性發炎的異位性皮膚炎有關連,實際上,兩者關連並不大,詹智傑指出,IgG檢測雖然可以檢查很多不同食物,但與食物過敏及皮膚炎沒有絕對關係,是與吃的內容物多寡有關,民眾可能會發現,怎麼愈常吃的食物,IgG的指數愈高,就是這個原理。曾經有個案拿著一疊過敏原測試報告跟詹智傑醫師討論,患者抱怨:「我有上百種的食物IgG偏高都不能吃,那我的生活還要過嗎?」診間確實有不少患者為此困擾,患者會花錢去檢測過敏原,很大的原因是希望可以找出更進一步的解決方式,但這反而讓病人非常自責,會以為病情嚴重是自己無法控制口慾而造成。寫食物日記,紀錄每次病情惡化時的食物其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若真的想要了解自己的皮膚炎是否真是食物相關,不是去驗過敏指數,反而是寫食物日記,紀錄每次病情惡化時的食物,前後數次比對,找出真正可能惡化皮膚炎的特定食物,用自身的經驗值找出原因,觀察某種食物進食前後對身體的反應,才能抓出哪個食物會惡化皮膚炎,減少誘發機會。詹智傑都會告訴病人,皮膚嚴重度跟過敏指數沒有直接關係,不要盯著指數來增加自己壓力,更不需要因其指數高低來決定是否更改治療的藥物,新型的治療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發炎的源頭壓制,可以達到大幅度的進步,成功治療後,除了患者自身經驗中確認容易誘發癢疹的特定食物外,飲食上沒有什麼限制。加上現今治療精準化,新療法可以改善異位性皮膚炎大部份的症狀,患者的人生也從不想抬頭看世界,到邁開步伐向前走的彩色人生。
-
2022-05-1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醫師詳解何謂減重手術、哪些人適合及其後遺症
肥胖會造成許多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最常見的有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像是糖尿病)、關節疾病、皮膚皺摺、內分泌疾病等。由於肥胖造成的健康問題多不勝數,所以歷史上,找尋有效的減重方法,就成了醫生們的重要任務,最後促成了「減重手術」(bariatric surgery)的發展,這是至今為止,最有效且長期的減重方法—可以同時減重和解決全身性的健康問題。減重手術是什麼?一般人聽到「減重手術」這個名詞,也許會想到抽脂手術,然而抽脂手術並非減重手術,我們可以從人類脂肪的分佈知道它們的差別,人體脂肪可以分為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其中與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較相關者為內臟脂肪,而抽脂手術抽取的為皮下脂肪,與代謝性疾病關聯不大,且抽取量有限,因而不能算一種減重手術。故在此說的減重手術,都是指在胃腸道方面介入,使病人吃得少或吸收少,才能達到真正減重的效果!什麼樣的人適合做手術?說到減重手術,不少人會以為這樣的手術要自費很多錢,其實健保對於減重手術是有給付的,健保給付減重手術規定如下(1) BMI ≧37.5 kg/m2 or(2) BMI ≧32.5 kg/m2 合併肥胖引起的高危險性併發症(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色素經內科治療後仍在7.5%以上、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3) 且需符合以下條件:(a) 經半年以上的運動飲食控制、內科減重治療均失敗。(b) 年齡介於20~65歲。(c) 無內分泌系統異常或其他會造成肥胖的疾病。(d) 無酗酒、嗑藥及其它精神疾病。(e) 精神狀態健全,經由精神科專科醫師會診認定無異常。從上面的規定我們可以知道,在病患要做手術之前其實要經過很多程序,不只要BMI超過一定標準,還必須做過其他減重治療失敗,最後還要經過精神科醫師的認定,確認患者的肥胖並不是因為精神疾病引起,才能接受手術。這麼多的程序其實就是避免在不該進行減重手術的人身上做了手術,所以如果懷疑自己的身材已經到嚴重的病態性肥胖,可以到門診進行評估,經過詳細的問診和檢查,專業的醫師會提供最適合你情況的選項!減重手術要怎麼做呢?減重手術在歷史上的發展已經超過50年,早期外科醫師認為病患肥胖可能肇因於消化吸收過剩,因此最早的減重手術以小腸繞道為主,當時的手術均是開腹手術,術後傷口大常會造成病人不敢動,使得這些病態性肥胖的病人心血管問題更加重,因此早期減重手術死亡率較高。另外當時的手術方式以小腸繞道為主,如果繞道過少瘦身效果不佳,繞道過多則會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成效差異性大、副作用多、死亡率高,病人避之唯恐不及。直到1980年代,縮胃手術的概念開始興起,再加上微創手術的蓬勃發展,病人術後住院天數短、恢復快且疼痛較低,讓減重手術的術後併發症大大降低。到目前為止,以腹腔鏡進行減重手術就成為世界主流。而縮胃手術實際上又是怎麼進行的呢?現在最主流的方式是胃袖狀切除手術(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做法是切除較大彎曲部分的胃[1],以減少胃的容量,讓患者的食量變成大約150毫升左右,一年下來大約可以減少25%左右的體重。由於切除了大部分的胃,所以也會減少飢餓素(ghrelin)的分泌,使患者吃少之外也不會有飢餓感。到這裡也許你會想,減少25%的體重似乎不是太多,以一個155公分,100公斤的女性為例,她本來的BMI換算下來是42左右,進行胃袖狀切除手術後,她一年後的體重大約是來到75公斤,BMI則變成31左右,仍是處於中度肥胖的身材。沒錯!減重手術並無法使人從重度肥胖變為苗條的模特,但對於減少肥胖相關的併發症而言,已經是綽綽有餘了。如果覺得減少25%的體重不夠,還有另外一種手術叫做「胃繞道手術」(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同樣是以腹腔鏡進行,和胃袖狀切除一一樣是限制胃容量,不同的是,胃繞道手術同時跳過 100-300cm的小腸的吸收,使得體重可以減少更多,一年約可下降 30%的體重,不過由於腸道被繞道的緣故,這個手術也容易造成營養素的缺乏,術後要補充鈣、維生素D、維生素B12、鐵劑等營養素,還有可能因為食物太快進入小腸造成噁心不適感(Dumping syndrome)。[2]有沒有什麼後遺症?胃袖狀切除手術現在做完胃袖狀切除手術病患最常出現的問題是胃食道逆流,根據研究[3],大概有三成的病人接受胃袖狀切除後會出現症狀,或讓本來的症狀加劇。不過症狀經過藥物治療(例如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多能緩解,相較於肥胖造成的心血管併發症而言,還是利大於弊。另外長時間有些病人還是會因為胃的擴張而增加食量,如果沒有控制甜食的攝取還是會復胖。胃繞道手術而胃繞道手術的後遺症大多是以營養素缺乏為主,若病人術後的服藥順從性不佳,沒有按時補充缺乏的營養素,可能過了幾年會因為嚴重貧血的症狀再次回到診間。也是因為術後飲食的調控複雜,這個胃繞道手術通常不會作為手術的首選。做了減重手術,就可以不用吃糖尿病的藥了?腸胃道的功能除了消化、吸收之外,和我們身體的代謝,像是血糖調控、賀爾蒙的分泌等等也有很密切的關連,經過減重手術的病人,不只體重減輕,有研究[4]發現肥胖合併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血糖控制情形獲得大幅度的改善,且效果在體重瘦下來前就很顯著。舉例來說,術後原本每天定時要打胰島素的病人,或許可以單純靠口服血糖藥便可控制血糖,甚至連藥物都不需服用,大大減少了糖尿病治療帶來的不便。當然並非所有第二型糖尿病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目前研究顯示只有合併肥胖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才適合做手術。結語減重手術的目的並非只是讓身材變地更好看,一個嚴重肥胖病人在經過減重手術後無法保證會成為模特兒身材,只能從大胖變成小胖而已,然而減重手術最重要的是,可以顯著減少肥胖伴隨的心血管併發症和全身性代謝問題,而且對於第二型糖尿病伴隨病態性肥胖的病人來說,經過減重手術後甚至能不吃藥就控制好血糖。參考資料:[1] Hayes K, Eid G.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Surgical Technique and Perioperative Care. Surg Clin North Am. 2016 Aug;96(4):763-71. [2] Shoar S, Nguyen T, Ona MA, Reddy M, Anand S, Alkuwari MJ, Saber AA. Roux-en-Y gastric bypass reversal: a systematic review. Surg Obes Relat Dis. 2016 Aug;12(7):1366-1372. [3]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 vs Laparoscopic Roux-en-Y Gastric Bypass on Weight Loss in Patients With Morbid Obesity: The SM-BOS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8 Jan 16;319(3):255-265.[4] Affinati AH, Esfandiari NH, Oral EA, Kraftson AT. Bariatric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Curr Diab Rep. 2019 Dec 4;19(12):156【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糖尿病有機會不吃藥?淺談減重手術】
-
2022-05-15 養生.聰明飲食
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嗎?研究牛初乳的專家這麼說
讀者Abo在2022-4-17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 最近家母從朋友那裡購買了直銷的牛初乳奶粉,並附上很多牛初乳的好處,尤其針對抵抗力和免疫力的部分,深信自己沒有被騙,尤其有很多嬰兒奶粉也加了這種成分。不知道能否藉由專業的角度解釋牛初乳是否如同人初乳都能提供好的保護力(提供可信的證據打醒媽媽) 感謝!」初乳是雌性哺乳類動物於產後2-3天內所分泌的乳汁,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這是因為剛出生的幼畜或嬰兒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健全,所以需要藉由攝取初乳來避免感染以及完善免疫系統。而也就是因為這樣,初乳產品的廣告一定都會特別強調能提升免疫力,促進發育,等等。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台農鮮乳廠的一篇文章非但沒有吹噓牛初乳的好處,反而是這麼說:「曾有業者強調可以提升免疫力的初乳產品電視廣告。事實上,牛初乳只適合小牛喝,因其內含的抗體適合用來對抗牛隻可能感染的疾病,且初乳的顏色黃,濃稠,口感差,有腥味且酸度高,成分相當複雜,在加熱的過程中還會呈現凝固現象,與一般常乳並不相同,因此並不適合人類食用。……許多母牛在分娩後,乳房在授乳過程中容易受感染發生乳房炎,酪農戶常用抗生素治療,因此牛初乳亦可能含有抗生素殘留,較不適合作為食用乳之原料。」事實上,就像一般牛奶一樣,市售的牛初乳也是需要通過高溫殺菌,而這樣的處理就會破壞裡面的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所以,這又是另一個不支持把牛初乳當成保健品的理由。縱然沒有被破壞,由於免疫球蛋白和生長因子都是蛋白質,所以根本就無法進入血液循環。我在2018-5-23發表的胜肽,蛋白質,怎麼吸收裡有這麼幾句話:「只有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下,蛋白質是可以被小腸吸收而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那就是,新生嬰兒(或幼畜)的小腸是可以吸收母乳裡的免疫球蛋白。這一特殊功能的目的,是讓新生嬰兒(或幼畜)可以從母乳獲得被動免疫,從而有能力抵抗病菌和病毒。還有,少許生長因子蛋白質,也可以在嬰兒的小腸被吸收,從而促進嬰兒成長。但是,這個吸收蛋白質的能力,在出生不久後(一天左右)就會消失。」Raymond Playford醫生是英國西倫敦大學的教授。他是研究牛初乳的專家,所以當然是希望能證實牛初乳是對人的健康有益。可是,在一篇2021-12-27發表的編輯評論裡他卻這麽說:「牛免疫球蛋白G 可能不會完整地穿過人體腸道屏障,因此不會導致活性牛源性免疫球蛋白 G 存在於人的血液中。」他又說:「大多數研究表明,即使攝入高劑量的牛初乳也不會增加血漿 IGF-1。 由於 IGF-1 的分子量為 7.5 KDa,與牛初乳中的許多其他生長因子和激素成分(例如表皮生長,EGF)相似,因此這些其他生長因子似乎可能不會完整地進入 血液循環。」請看The Use of Bovine Colostrum in Medical Practice and Human Health: Current Evidence and Areas Requiring Further Examination(牛初乳在醫療實踐和人類健康中的應用:當前證據和需要進一步檢查的領域)。有關牛初乳是否能提升人的免疫力,請看下面這三篇最新的論文。2020-12-30發表的這一篇是臨床研究Effects of Long-Term Supplementation of Bovine Colostrum on the Immune System in Young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 Randomized Trial(長期補充牛初乳對年輕女籃球運動員免疫系統的影響。 隨機試驗)。27 名精英女籃球員(16-19 歲)被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或對照組。實驗組是每天兩次口服 3.2 g 牛初乳,持續 24 週。在服用牛初乳或安慰劑之前,和服用之後的3個月和6個月,受試者進行了體育鍛煉壓力測試。在壓力測試之前和之後的3 小時抽血檢查免疫系統指標,包括血漿白細胞介素 (IL)-1α、IL-2、IL-10、IL-13、腫瘤壞死因子 (TNF) α、肌酸激酶 (CK MM)、免疫球蛋白 G (IgG)、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1 (IGF1) , 和白血球、淋巴細胞 (LYM)、單核細胞 (MON) 和粒細胞 (GRA) 。結果是,這些免疫系統指標在兩組之間沒有統計學上有意義的差別。所以,研究人員說:「與我們最初的假設相反,補充牛初乳對免疫系統功能指標的動態沒有顯著影響。」2020-4-8發表的這一篇是回顧論文Immunological Outcomes of Bovine Colostrum Supplementation in Trained and Physically Active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牛初乳補充劑在訓練有素和身體活躍的人群中的免疫學結果: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它的摘要是:「幾乎沒有證據表明牛初乳對訓練有素和身體活躍的人的免疫功能有真正的好處。此外,補充策略也沒有達成共識。出於這個原因,這項薈萃分析的目的是量化牛初乳補充劑對身體活躍人群免疫結果的影響。分析了來自 10 項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該試驗調查了 牛初乳補充劑對運動員和身體活躍的成年人的影響,涉及 239 名參與者。結果表明,牛初乳補充劑對提高運動員和體力活動參與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以及唾液免疫球蛋白(IgA)的濃度沒有影響或影響相當低。先前的研究表明,牛初乳可以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然而,在這些影響背後的機制方面存在科學知識空白。」2021-10-26 發表的這一篇也是回顧論文Diverse Immune Effects of Bovine Colostrum and Benefits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牛初乳的多種免疫作用及其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益處)。這篇論文是很明顯地想要為牛初乳說好話,但它還是坦白指出,目前還沒有單純用牛初乳來針對老年人的免疫力做實驗的臨床研究。從這三篇論文就可看出,就運動員而言,目前的證據無法支持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的假設,而就老年人而言,目前還沒有單純用牛初乳來測試免疫力指標的臨床研究。原文:牛初乳能提升免疫力嗎
-
2022-05-13 該看哪科.兒科
兒童腹瀉QA/大便稀軟就是腹瀉?急性與慢性症狀又有什麼差別?
因應 COVID 疫情時代,民眾戴口罩的意願提高,讓因呼吸道症狀就診的兒童比例大幅下降;但也因為生活習慣改變(外食需求增加),腹瀉,可以算是近期兒科門急診中前三名常見的主述了。許多家長認為,只要大便稀軟或是次數多即為腹瀉,但實際上不盡然,小朋友排便性狀、次數和年紀大多跟飲食相關,並非所有稀軟便都代表有胃腸道疾病存在。一般而言,新生兒的排便次數較成人多,母乳寶寶常以稀水便為主,每天解便次數更可多達五六次以上,若不了解狀況,容易讓家中的爺爺奶奶擔心,誤認為小寶寶腹瀉而帶至附近診所或門診就診。事實上,隨著年紀增加和添加固體食物(所謂的副食品),排便次數和性狀才會漸漸地接近成人。那什麼是腹瀉?腹瀉時需要注意什麼事情?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兒童腹瀉以及家長們可能會面臨到的問題。Q1:如何定義腹瀉?根據臺灣小兒消化醫學會治療建議中提到若發生糞便質地軟化(軟便或液便)及排便頻率增加(24 小時內≧ 3 次)則可以視為腹瀉。不過糞便質地的改變比排便次數更能反映出腹瀉。以客觀角度評估,嬰幼兒每天大便總量大於 10 g/Kg/Day,較大兒童或成人大於 200 g/Day,就能認為是腹瀉。而依照症狀發生的時間長短,可以分為兩種(如表):小於 14 天(兩週)的稱為急性腹瀉(acute diarrhea),而超過 14天(兩週)的則稱為慢性腹瀉(chronic diarrhea)。Q2:造成腹瀉的可能機轉?基本上可分成以下四種,但事實上大多數腹瀉都合併多重機轉一起發生的。⑴ 滲透性腹瀉(osmotic diarrhea)主因是腸道消化吸收不良(尤其是醣類),在遠端的小腸及大腸造成很高的滲透壓,使水分由腸道黏膜往腸腔滲漏而引起。這種腹瀉通常在短暫禁食之後,腹瀉情況會改善。例如續發性乳醣不耐症。⑵ 分泌性腹瀉(secretory diarrhea)細菌的毒素刺激腸黏膜,導致腸黏膜分泌大量水分及電解質,這種型態即使禁食,腹瀉仍舊持續存在。例如霍亂。⑶ 腸道運動失調(motility abnormalities)腸胃道蠕動太快時,水分停留腸內的時間太短來不及吸收,腹瀉相應而生,如腸躁症。相反地,蠕動太慢會造成細菌過度增生,也會引起腹瀉,例如先天性巨結腸症、假性阻塞。⑷ 發炎反應(inflammation)很多感染性腸炎會引起腸道發炎反應,另外一種情況則是本身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等也會經由此機轉造成腹瀉。Q3:急性腹瀉常見的病因?腹瀉可以有多種病因引起(如表),而急性腹瀉大多都是由感染所造成。急性腹瀉的病原主要區分為「病毒性」及「細菌性」,其中病毒性感染佔了大多數。病毒性胃腸炎在臺灣一年四季可見,根據臺灣疾病管制署數據資料顯示,最常見的病原體為輪狀病毒(Rotavirus)、諾羅病毒(Norovirus)與腸道腺病毒(Enteric adenovirus)。其他病毒如星狀病毒(Astrovirus)、微小病毒(Parvovirus)、冠狀病毐(Coronavirus)等也可引起急性胃腸炎。常見的症狀為嚴重的水瀉、高燒、嘔吐及伴有脫水現象。自從 2006 年輪狀病毒疫苗的廣泛使用,輪狀病毒相關疾病的流行大幅度降低。諾羅病毒則是社區型胃腸炎的首要原因,廣泛分布全球。在國內好發於學校、醫院、軍營、收容及安養機構等人口密集區,也常發生於餐廳、大型遊輪、宿舍和露營地等地方。細菌性胃腸炎在臺灣盛行於炎熱的夏季,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 的感染,其它的病菌如曲狀桿菌(Campylobacter)、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等。另外病童若使用較長時間的抗生素後有機會有困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腸炎,較嚴重的會造成偽膜性腸炎。此外,食物因保存方式不當被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污染進而產生毒素也會造成兒童腹瀉,大部分病童在吃了不潔的食物以後,可能在數小時之內出現腹瀉等症狀。Q4:急性腹瀉的治療方式有哪些?目前兒童急性腹瀉的治療包括以下幾項:⑴ 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 ORS)⑵ 儘早餵食與飲食調整。⑶ 使用止瀉劑、添加益生菌 (Probiotics)或補充鋅 (Zinc)。維持體液平衡最方便的方法是適時補充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補充電解質液首要考量葡萄糖、鈉、鉀等含量的比例。葡萄糖含量過高的電解質補充液無法縮短病程或排便量,建議選擇葡萄糖含量介於 2~2.5% 之間,鈉含量介於45~79 mmol/L 範圍。許多市售運動飲料因含糖量高、滲透壓高及鈉含量低,除非經過特別調整,一般不建議當作為嬰幼兒腹瀉時的電解質補充液。保持腸道餵食有助於腸道細胞修復,改善病程。餵食母乳的嬰兒應該要繼續哺餵母乳而不需要暫停,若寶寶出現乳醣不耐症的情況時,可以考慮使用無乳醣配方奶粉,但不建議常規和長期使用。臨床上將配方奶粉沖泡稀釋,目的就是在稀釋乳醣,但需考慮病童的營養攝取是否足夠。至於是否稀釋奶水,則依據臨床需求判斷,一般建議盡早恢復正常濃度沖泡。較大的孩童則可以考慮以米飯、小麥、馬鈴薯、麵包、穀物、瘦肉、優格、蘋果、香蕉等給予餵食(例如 BRAT 飲食);脂肪含量過多與高單糖類食物(如油炸物、果汁、汽水等)則應該盡量避免在急性期食用。簡單來說,因為大部分的腹瀉是非細菌性所引起,故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即使是細菌性腸炎,也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最重要的是維持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避免脫水。最好的支持性療法是短暫腸道的休息、飲食療法、和治療續發性碳水化合物耐受不良。除非是特殊病菌、免疫力低下、或是出現併發症的病童,才需要正確地使用抗生素治療。Q5:那些情況需要就醫尋求協助?當小朋友出現下列情形 (紅旗警訊)時,就可能需要就醫評估是否需要靜脈輸液,甚至是住院治療:⑴ 反覆嘔吐或腹痛。⑵ 腹痛嚴重或持續集中在某部位。⑶ 長時間無法進食。⑷ 大便有明顯血絲、黏液,高燒不退。⑸ 腹部腫脹。⑹ 精神活動力變差、嗜睡、行為改變或嬰兒哭鬧不休。⑺ 小便變少、口腔黏膜乾燥、心跳加快、體重下降等中重度脫水現象。⑻ 嚴重脫水導致休克、昏迷或太虛弱不能口服液體。兒童腹瀉經由支持性療法及治療潛在疾病,大部分都能逐漸好轉,當孩子有出現腹瀉症狀時,家中主要照顧者要加強洗手、妥善處理病童的排泄物、監測小便量及精神狀態,若有出現紅旗警訊時,應立即就醫讓專業的醫師評估處理。記得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工作才是安全之道。
-
2022-05-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雄+636 校園染疫增加63例、10多家娛樂場所上榜
高雄今天新增636例本土確診個案,其中隔離期間陰轉陽83例、外縣市旅遊史56例、特定娛樂場所13例、密切接觸者470例(同住親友219例、餐飲娛樂81例、職場校園135例、高風險場域35例),另有14例仍在在疫調中。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密切接觸者較昨天增加100多例,校園增加63例,感染源來自社區、同住家人。高雄市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表示,連假期間民眾跨縣市移動多,在56例外縣市旅遊史部分,以台北17例、屏東13例最多。今天確診個案足跡多為娛樂場所,潘炤穎指出,目前公布足跡都是有兩人以上確診地點。包括H男模會館、總裁CEO鋼琴會館、高雄麗緻會館、王牌精品會館、凱撒帝苑、羅馬帝國商務酒店、越明珠養生館、維多莉亞時尚會館。另外迷路酒吧、Hush Drinker小聲點酒館、A&G Talking Bar、明星釣蝦場、享溫馨KTV建國店、錢櫃中華新館、好樂迪楠梓店。市場部分則有肉豆公、三和市場。陳其邁表示,從台北到高雄,防疫措施的規範差異不大,但隨著病毒社區化病例數一定會增加,「如何讓曲線緩慢上升,不要像北部一樣快速往上。」陳其邁說,最重要的還是勤洗手、戴口罩、打疫苗,最大風險還是來自於南北移動,家中有老人、小朋友的都一定要特別注意,疫苗一定要趕快打。
-
2022-04-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放射線對頭頸癌病人吞嚥的影響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鼻咽癌」。今年二月介紹「透視攝影導引胃造瘻術」時,我們曾邀請病人與家屬與我們分享使用這種胃管的心得。有位病人寫出一篇非常詳盡的罹患鼻咽癌的親身體驗,經得他的同意,當時只節錄部分,而這次終於有機會登出他的全文。這次還邀請一位資深血液腫瘤科醫師解釋鼻咽癌的臨床症狀表現,以及介紹目前常用的化學藥物療法與其副作用。另一位資深放射腫瘤科醫師,則由正常的吞嚥步驟,談到放射治療對頭頸部癌症病人的影響以及需要注意的生活細節。希望這種由病人的現身說法,加上該病專科醫師的解釋,可以使國人對這台灣常見的疾病更加了解。民以食為天,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很多人認為吃美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但是對於一些因為治療使得吞嚥功能受損的病人,是一個很大的痛苦。我們要先了解吞嚥困難有哪些症狀?如吃東西常常嗆到、進食的時間拉得很長,有的人慢慢地會發現他無法吃硬的東西,或吃東西很容易嗆到咳嗽,或食物、殘渣留在咽喉部甚至進入鼻腔,需要咳嗽才能把它咳出來,有了這些前兆,就要特別注意。正常的吞嚥步驟吞嚥有五個重要步驟,良好配合才能把食物經食道送入胃。一、食物進入口中後要緊閉雙唇好好咀嚼,臉部的肌肉和舌頭配合將咀嚼中的食物回推到牙齒上,使食物不至於殘存在牙齦和臉頰間,並與唾液混合形成小食團。二、吞嚥前,要縮小口腔的空間,形成一個管道,以利食團順利地往後送,舌根部要頂住軟顎,舌頭中央部下沉,部分的軟顎下壓,讓食團能夠順利向後送。所以管道的形成很重要,這需要舌頭的肌肉及軟顎的配合,如果是中間有些不協調吞嚥,動作就沒有辦法完成,不容易把食團後送。三、當食團向後移動,碰到軟顎及咽喉壁的時候,便會啟動吞嚥動作,這時,部份的軟顎會關閉鼻咽口,以避免食物嗆進鼻腔。四、在吞嚥啟動以後,舌骨因為舌頭的動作及咽喉收縮肌的作用向上、向前移動且喉管變窄。五、會厭下降把呼吸道口蓋住,避免食團被推進氣管,而順利進入食道。以上五個動作的完美配合,才能完成吞嚥的動作,任何一部分有缺失,吞嚥的動作就不順利,容易嗆到。頭頸癌的放射線治療,通常在治療後五至十年,就會出現吞嚥困難的症狀。因為照射部位的口腔及頸部都是吞嚥動作所需的重要器官,放射線後期的纖維化反應會逐漸明顯及惡化,讓這些器官的動作不協調而引起吞嚥困難,舌根部軟顎及會厭軟骨尤其明顯。如同三個人互相把腳綁住再往前行,一定會不好配合而跌倒。放射線治療會造成的影響一、照射到唾液線影響吞嚥功能,所以很多人會唾液減少或枯乾。沒有喝水,許多乾硬的食物就沒辦法吃,所以需改變食物的選擇,以利食團的形成。近年來我們已經可以用強度調控的放射治療方法幫忙保留唾液腺的功能,但是很多病人還是會不習慣口乾或食團形成不良、不利吞嚥。二、舌頭照射後纖維化使舌頭動作不靈光,尤其舌根部往後推送的力量會減少,不利食團的後送。三、軟顎受損萎縮使鼻咽口關閉不良,食物很容易跑到鼻腔去。四、會厭軟骨照射後靈活度不好,沒有辦法把氣管蓋住,保護食物不進去氣管內。放射線治療後的注意事項要一、要做轉脖子復健,讓整個喉頭的肌肉強壯,能在吞嚥時把喉結向上拉。二、有東西在口腔內時不要講話,因為說話運用的肌肉與吞嚥使用的肌肉部份重疊,照射以後,協調性不佳,有時食物容易進到鼻腔或是卡在喉嚨,甚至進入氣管引起吸入性肺炎。三、要做舌頭運動,如盡量把舌頭向前延伸,舌頭吐出向左右移動;或用牙齒輕咬住舌尖,做吞嚥的動作。四、放射治療後要好好保養牙齒,因唾液減少容易蛀牙或牙齒崩壞、不利咀嚼,食物的準備與選擇很重要,要依個人的喜好製作較有黏性或糊狀的食物,以利吞食。以前錯誤的觀念是有吞嚥困難前兆時,才開始復健;現在的觀念是放射治療後二至三個月就要做舌頭、咽部及頸部運作,因放射治療後的組織纖維化在二至三個月進行並逐漸明顯,提早做是預防吞嚥困難最好的方法。吞嚥困難時,有些人會利用鼻胃管灌食,剛插一、兩天會很不舒服,之後就慢慢適應了,但每個月要換一次鼻胃管很麻煩,近年利用胃造口(G-tube),在三十分鐘內,可在透視下把灌食管插入胃內,每六個月換一次管子。換管子時,因已形成胃及腹壁廔管,可簡單換口徑較大的管子。我有一位第四期鼻咽癌病人,治療後存活迄今二十八年,在六年前因鼻胃管適應不良而改換胃造口,目前進食都正常。最後,胃造口灌食的病人,我建議要不定時「吃」一些比較貴又好吃的食物,在口內咀嚼後,把食物殘渣吐出,只吞小量的液體,感受食物的美味,又可維持吞嚥的功能,一定能更幸福。
-
2022-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打不打疫苗? 長庚醫:不接種染疫住院機率增2倍
新北二歲童染疫後過世,中間雖有行政流程通報等問題,但幼兒的疫苗需求也浮上檯面。目前國際上未有任何一款疫苗,可給5歲以下童施打,而我國目前雖然通過莫德納疫苗的接種年齡層可自6到11歲兒童,但指揮中心尚未開放施打,主要還是考量接種副作用等因素。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以及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謝育嘉聯合撰文,表達支持孩童接種疫苗,且未接種疫苗的染疫住院率是有打疫苗的二倍。二人於文中指出,兒童罹患新冠肺炎的症狀,一般而言,比成人來得輕微。大部分兒童的臨床表現以輕症為主,症狀與一般感冒病毒感染無異,如發燒1到2天、頭痛、喉嚨痛、鼻塞、流鼻水、嘔吐、腹瀉等症狀。但還是有些兒童會病得很重,併發腦炎、腦病變、心肌炎、肺炎、呼吸衰竭或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少數兒童會死亡。這也是台灣會一直例行性為兒童接種流感、麻疹、水痘疫苗的原因—即使在疫苗問世之前,這些病毒每年造成的兒童死亡率也沒有新冠肺炎那麼多。二人指出,可以理解,有些父母對給兒童接種疫苗較為猶豫。然而,選擇不接種疫苗也是有風險的;可能是承擔不同的、更嚴重的風險。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以防止多種併發症,減少兒童隔離的需要、減少學校停課,減少社區病毒傳播、並減少父母的缺勤。已有多項研究指出學校活動中斷對兒童的傷害很大,包括心理健康惡化、教育差距擴大和身體活動減少。兒童接種疫苗也可減少與新冠肺炎相關的住院、重症加護病房的入院率和總人口的死亡人數。二人指出,所有的人都可能染上新冠肺炎,盡管新冠肺對成人來說更加危險,但也有兒童因新冠肺炎導致重病和死亡,美國5到11歲沒打疫苗的小孩,感染Omicron,住院率是打過疫苗的二倍以上,大量兒童病患的出現也可能會癱瘓醫療系統。因此,接種疫苗能讓兒童更安全地上課、參與課後活動和運動,以及與朋友互動。兒童得到病毒感染常扮演傳播者的角色,所以讓兒童接種疫苗還有利於保護他人,例如患新冠肺炎重症風險更高的祖父母和患有基礎疾病的其他家人。二人表示,從疫情非常嚴重的地區如香港的慘痛經驗,告訴我們在從疫苗的效果與不良反應之間來思考,所以建議家長應該讓5至17歲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二人於文中指出,BNT疫苗推薦用於5到11歲兒童,劑量單劑10µg,劑量是成人的三分之一,兩劑間隔3周。兒童接種兩劑BNT疫苗,對有症狀新冠肺炎感染的保護力有90.7%。BNT疫苗副作用通常是輕微的,疫苗接種部位的疼痛、腫脹和發紅是最常見的副作用。而家長最擔心的心肌炎、心包膜炎部分,僅有少數疑似案件,症狀輕微,而且較青少年族群少。因此,整體來說,5至11歲兒童接種BNT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莫德納疫苗是6到11歲兒童的替代選擇。劑量單劑50μg,是成人劑量的一半,兩劑間隔4到8周。初步數據表明,莫德納疫苗會引發很高的抗體反應,大多數副作用是輕度至中度和短暫的,類似於在接受輝瑞疫苗的兒童中觀察到的副作用。二人強調,具有高風險如肥胖、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或癲癇症的兒童或家中有免疫缺損的兒童更是要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目前美國、加拿大、歐盟、日本、香港、韓國等國陸續於去年底、今年初核准5至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
-
2022-04-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宜蘭公布確診足跡 曾去夜市、菜市場、新馬辣、好樂迪
宜蘭縣衛生局今天公布縣內確診者與外縣市到宜蘭的確診者足跡,其中包括熱門的羅東夜市、開元市場與民生市場、新馬辣羅東店、好樂迪羅東店、學生常去的安親班與補習班都出現足跡,請足跡重疊者的民眾留意身體狀況。案32155號12日晚上在佑全保健藥妝羅東興東南;案33267號10日上午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金洋教會;案33268號12日下午在壯圍鄉幸福G香雞排、7-11壯志門市;案33471號12日上午在壯圍姊妹早午餐;案33269號6日下午在神腦羅東中正南門市,7日與9日上午在7-11新聖母門市,10日上午在開元市場與民生市場,11日與12日下午在羅東的慧昌號雜貨店,12日上午與13日14日下午在7-11新聖母門市。案32847號11日與13日晚上在宜蘭市東學補習班,12日晚上在宜蘭上榜補習班;案31159號6日、7日、9日至12日上午在頭城鎮三和路81號某工地,8日下午在全聯福利中心宜蘭市泰山店;案32108號10日上午在宜蘭市基督長老教會,10日下午在全聯福利中心宜蘭校舍路,10日下午在宜蘭市陽明二路雜貨店。案33992號9日下午在羅東芭蕉小喜蔬房,9日下午在冬山烏龜島咖啡點心,晚上在羅東夜市,11日晚上在摩瑪浪健身俱樂部,12日晚上在好樂迪羅東店。案33217號13日上午在蘇澳南方澳郵局宜蘭19支局,啄木鳥藥局羅東店,13日晚上在喜互惠超市南方澳店,14日上午在85度C-羅東站前店,14日晚上在蘇澳來來自助餐,15日下午在五結鄉古早味滷肉飯。案33472號12日下午在羅東熊寶貝安親班,晚上在佳音英語羅東分校,13日與14日下午在熊寶貝安親班。案32157號11日與12日下午在羅東甕養生黑豆花。案31479號11日晚上在吳裴家牛排餐館,13日下午在新馬辣經典麻辣鍋羅東店,14日上午在開元市場及喜互惠超市羅莊店。案32517號8日下午在羅東小林髮廊永正店,9日中午在全聯羅東光榮店,晚上在101文具天堂羅東店,11日晚上在羅東鎮小廚師牛排店。案32529號12日晚上在羅東佳音英語。外縣市確診者足跡,案30333號6日上午在羅東震安宮,中午在南方澳進安宮與富美活海鮮餐廳用餐,下午在宜蘭市東嶽廟,下午2時30分在大福補天宮,傍晚在宜蘭市金樽廣場,晚上住礁溪兆品酒店;10日下午4時30分至6時在羅東晶園會館,晚上6時許在北成天公廟玉照天宮。
-
2022-04-14 新聞.用藥停看聽
長疥瘡皮膚奇癢難耐,夜間更嚴重!藥師教疥瘡藥膏怎麼擦最能緩解
病人問:醫師開立兩條 permethrin 藥膏治療疥瘡,囑第一週用一條,第二週用另一條。請問是一週擦一次,還是每天都要擦?藥師答:Permethrin 藥膏用於治療疥瘡,請一週擦一次塗抹於全身,但需避開眼部及嘴部皮膚以免刺激及誤食。請將藥膏停留於皮膚至少 8 小時(通常 8-14 小時後洗掉),一個星期後再擦一次,並記得於第三週回診。疥瘡皮膚劇癢難耐,夜間更為嚴重疥瘡是由人疥蟎 (human itch mite, Sarcoptes scabiei var. hominis) 所引起。人疥蟎是一種乳白色寄生蟲,蟲體大小約 0.4×0.3 毫米(雌蟲略大於雄蟲),肉眼幾乎看不見。生活史包括卵、幼蟲、若蟲、成蟲四個階段,存活期約1~2個月。疥蟎會寄生在皮膚表層,特別喜歡皮膚皺摺處及柔軟的地方,包括手指間、腳趾縫、肩胛骨、手腕、手肘、腋下、腰部、乳頭、陰莖、臀部等。雌蟲會在人體皮膚表層以螯肢和足爪開鑿出隧道產卵,每天延伸約 2 毫米,在皮膚表面呈現灰白或皮膚色的線。平均而言,典型疥蟎感染患者平均帶有10~15隻疥蟎,且身上的疥蟎可能掉落在衣服、床鋪及生活用品上,因此應儘速治療避免傳染。一般條件下,疥蟎離開人體2~3天或暴露於 50℃的環境中 10 分鐘即會死亡,但在相對濕度高及較寒冷的環境下可存活更久。因此,疥瘡在冬季比夏季更常見,且在人口密集機構如醫院、安養院、監獄等地發生率較高。免疫力不佳者(如愛滋病、痲瘋、淋巴瘤等)由於免疫功能不良,身上任何區域都可能受到影響,也可能發展為較嚴重、疥蟎蟲數量極多且有生命危險的結痂性疥瘡。疥瘡潛伏期為感染後2~6週,此時可能還未出現明顯症狀,但已具有傳染力。典型症狀為人體對疥蟎及其排泄物產生過敏反應,造成皮膚劇癢難耐,通常夜間更為嚴重。同時,皮膚表面可能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等,亦可能合併因劇癢抓傷引起的疼痛及細菌感染。疥瘡藥膏使用方式疥瘡的標準治療方式為全身塗抹滅疥藥品,第一線用藥的成分為 permethrin,如 PermethrinⓇ cream 5% w/w 30 g。使用方法為從脖子塗抹到腳底,且必須確認全身各處都有塗抹,包括背部、屁股縫、會陰部、肚臍、手指間、腳趾縫、指甲縫等較不易塗抹部位均須徹底塗遍,但請避開眼部及嘴部皮膚以免刺激及誤食。塗妥後,請確保藥膏停留於皮膚至少8小時 (建議塗藥後 8-14小時淋浴清洗),一週後再塗一次即完成療程。免疫力不佳者可能需由醫師評估,塗抹特殊部位。Permethrin 可用於一般成人、懷孕婦女、兒童及嬰兒,但劑量略有不同,詳如下表。由於疥蟎難以肉眼辨識且容易經患者身旁用物傳染給他人,因此開始治療前3天及治療期間,患者的衣物及床被單等均須和他人分開清洗。建議以60℃以上的熱水洗滌且高熱乾燥,或進行乾洗;無法清洗或乾洗的衣物則須密封於塑膠袋內靜置1~2 週。居住房室請以吸塵器清理。治療完成後,皮膚癢和紅疹症狀仍可能持續數週,因此建議應於開始治療後第三週回診確認治療效果。若有需要,請由臨床醫師視個人狀況開立止癢藥品(如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等) 協助緩解後續症狀。 參考資料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傳染病與防疫主題:疥瘡感染症。2. 王登鶴等。疥瘡。感染控制雜誌; 26(1): 13-20。(本文節錄自《藥師週刊》2251期、臺北榮民總醫院藥學部林于瑄藥師授權刊載。>>原文連結)
-
2022-04-0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葉酸」護心血管 2張表營養師幫你算哪些蔬果含量最多
日常飲食中需注重多吃天然蔬果,不僅可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其中的葉酸更能保護心血管。營養師特別提醒,通常都認為貧血患者和孕婦需要補充葉酸,然而研究發現,中老年人加强對葉酸的補充,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缺乏葉酸會危害心血管健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李貞慧表示,葉酸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是生成核酸相當重要的維生素,最主要的生理功能在於幫助身體中蛋白質及氨基酸的利用;在製造紅血球功能中,也和維生素B12相輔相成。而葉酸、維生素B12同為體內同半胱胺酸代謝過程之輔助因子,若體內長期缺乏葉酸、維生素B12,同胱胺酸就會在血液中停留較久的時間,則會導致高同半胱胺酸血症,對血管會造成極大傷害,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使得腦中風與心肌梗塞之風險增加;而且也會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李貞慧指出,同半胱胺酸(homocysteine)為一種少量存在於血液中的氨基酸,是一種身體的代謝產物,亦是一種氧化劑,在血液中會侵犯動脈內皮細胞,血清濃度升高導致高同半胱胺酸血症,能引起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刺激平滑肌增生,促進血小板和其他凝血因數黏附性新增,最終造成冠狀動脈管徑變窄、血栓形成和閉塞,因而引發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葉酸是所有人都必須注意攝取的營養素。李貞慧提醒,民眾需注意葉酸攝取量,並不是因為需擔心葉酸不足而影響到蛋白質的利用,而是加强葉酸的攝取,可降低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護心善選天然蔬果來補足葉酸成年人葉酸的建議攝取量為每天400微克(μg),富含葉酸食物來源包括綠葉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豆科食物等。根據相關研究顯示,民眾攝取葉酸主要食物來源為蔬菜類,其次為水果類,而綜合維他命相關營養補充劑之補充亦是增加葉酸攝取量之方法。為提供民眾具體之膳食葉酸攝取,李貞慧建議民眾,每日可選擇不同葉酸含量之蔬菜類5份、水果類2份,多選擇各式蔬菜,尤其是葉酸含量高的蔬菜。蔬菜類每份可食生重100公克,煮熟後約為標準碗半碗至8分滿碗(約葉菜類半碗、菇類6至7分滿碗、花椰菜8分滿碗),依葉酸含量由多至少,依序為深綠色蔬菜、淺綠色蔬菜、瓜類及菇類;水果類則以木瓜、香瓜、柳丁等含量較高。詳請見以下分類量表。【表1】蔬菜類葉酸含量分析(若無註明者,每份可食生重為100公克。圖片提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科)【表2】水果類葉酸含量分析(水果份數及購買量,請參見《台灣常見食品營養圖鑑》。圖片提供: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科)【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護心血管「葉酸」怎麼吃?看「2張表」營養師幫你算好】
-
2022-03-28 醫療.皮膚
奧斯卡頒獎,威爾史密斯妻光頭遭揶揄!一夕掉髮禿光一大塊 發生「鬼剃頭」該怎麼辦?
【2022/03/28編註】今天(3/28)奧斯卡頒獎典禮,發生了可能是史上最嚴重的轉播事故。當克里斯.洛克(Chris Rock)在台上說潔達.蘋姬.史密斯(Jada Pinkett Smith)可以憑藉她的光頭去演《魔鬼女大兵 G.I. Jane》(顧名思義,女兵必須理光頭),沒多久後,潔達的丈夫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立刻走上台呼了克里斯一個耳光,並在台下叫囂:「少從你的臭嘴裡講出我出我太太的名字。」據了解,潔達蘋姬去年因為出現「鬼剃頭」,索性理了光頭。Will Smith slaps Chris Rock with Jim Ross commentary. 😭😭😭 @willsmith @chrisrock @JRsBBQ @JerryLawler @MikeTyson #Oscars pic.twitter.com/lIWGMGYH8V— Chad (@ChadBlue83) March 28, 2022 一夕之間頭髮就禿光一大塊 發生「鬼剃頭」該怎麼辦?【諮詢專家/中華美容暨健髮教育學會理事長趙昭明,記者羅真整理/2019-12-01聯合晚報】Q:情緒壓力大,會導致鬼剃頭嗎?A:許多人在意落髮影響外觀,最怕發生俗稱為「鬼剃頭」的圓形禿,一夕之間就禿光一大塊,讓人不注意也難。醫師表示,高達九成的圓形禿原因不明,雖有統計研究顯示,圓形禿與情緒壓力之間似乎有相關性,不過機轉並不清楚,因此難以說準如何預防,只能建議民眾作息規律、飲食均衡、保持心情愉快等,如此對整體健康有益。美國醫學會出版的期刊《皮膚病學》(JAMA Dermatology)今年1月刊登一篇研究,研究重鬱症與圓形禿的關聯性。研究回顧1986年至2012年間約600萬名英國患者資料,發現重鬱症後的圓形禿風險增加九成,但若有用藥治療重鬱症,則有保護作用;而先有圓形禿的人,後續罹患重鬱症的風險也會增加三成四。不過這只是統計上看似相關,至今尚無進一步的醫學實證佐證。關於圓形禿成因的假說除了情緒壓力、精神創傷後導致生理變化,還包括自體免疫失調,使得淋巴球攻擊毛囊、導致毛囊發炎與落髮等。不幸被鬼剃頭也無須過度擔憂,這個疾病是可以治療的。臨床上經常藉由皮質類固醇讓頭髮恢復生長,或者藉由酚劑、局部免疫療法、光化學療法等治療圓禿。
-
2022-03-13 該看哪科.中醫
給肝臟健康最好的禮物 中醫推薦2大養肝茶飲清肝、抗病毒
春天萬物萌發,自古以來,就被中醫視為養肝的好時節。中西醫對「肝」的定義不同,養肝要除了靠西醫定期追蹤、中醫食療養護,更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別輕信任何保肝丸,最單純的原形食物,就是給肝臟健康最好的禮物。春天正是「養肝」好時節,中醫理論,對應五臟和五行,春天是萬物勃發之時,此時可多吃綠色蔬果,例如以昆布、海帶煮湯;菠菜、青蔥與肉片一起拌炒;或是利用小黃瓜製作沙拉。另外,也可食用茶飲或藥膳,幫助養肝護氣。枸杞紅棗菊花茶● 養肝密碼:枸杞是滋補的中藥材,除了明目,也能補肝腎,具有保肝、降血糖等功效,且研究顯示可協助抗病毒,減少肝臟發炎狀況。紅棗則可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可抑制肝炎病毒活性,藥性緩和。春天百花齊放,也可適當添加花草,菊花有消炎、降肝火的作用,若是肝氣鬱結、容易悶熱,建議添加服用。● 煮法:枸杞兩錢、大棗約五顆、菊花兩錢,以1500至2000毫升的水煮沸。● 攝取注意:基本上這款茶飲可以天天喝,一天約350至500毫升。不過菊花性微寒,喝太多可能會影響腸胃;身體較虛寒者則不太適合,或可加一些龍眼。另外,紅棗較甜,若血糖調控不佳者,也要酌減。● 選購與儲存:一定要去有口碑、值得信賴的中藥行或超市購買相關藥材。枸杞、紅棗一定要避開顏色過於鮮紅的,菊花則不要選擇顏色太白的,以免添加防腐劑或色素。購買回家後,可用夾鏈袋分裝、冷藏,看乾燥程度,保存盡量不超過一個月。使用前可先用攝氏80度的熱水焯一下、清洗,減少農藥殘留。決明子茶● 養肝密碼:肝以瀉為補,決明子具有清肝明目、潤腸通便的作用,因此泡茶喝有清泄肝火、解毒,以及治療高血脂症的功效。另《本草便讀》中提到菊花可「平肝疏肺,清上焦之邪熱,治目祛風,益陰滋腎」,決明子茶中也可加減菊花。若手腳冰冷者,則可增加補氣的黃耆或生甘草。● 煮法:10克決明子約可泡一人份、500毫升的茶飲,以熱水沖泡即可。● 攝取注意:決明子性微寒,每天僅可飲用一至二杯,不可超過,否則容易拉肚子。另脾胃虛寒者不可久服,腹瀉及孕婦則不建議使用。● 選購與儲存:選擇炒過的決明子,緩和苦涼屬性,減少拉肚子的狀況。另購買回家後應使用密封罐保存,保持乾燥。小心黃麴毒素中藥材保存不當 養肝不成反害肝透過中醫藥膳、茶飲達到養肝補氣的作用前,要注意中藥材的安全問題。若是中藥材保存不當,遭受黃麴菌汙染,產生黃麴毒素,反而造成肝毒性,引發肝炎,甚至增加肝癌風險。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花生類是最常見被黃麴毒素汙染的產品,但不僅限於花生,包括米、堅果、中藥都曾發現有黃麴毒素超標的問題,且黃麴毒素毒性穩定,無法用清水洗淨,也難以透過加熱破壞。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枸杞、紅棗等中藥材一定要購買有完整包裝和標示的產品,才能知道保存期限。要避免黃麴毒素生成,就要避免食物發霉,濕度和溫度是影響食材是否發霉的重要因素。衛福部訂有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標準,針對黃麴毒素訂定規範,直接食用的花生,限量標準為4ppb(μg/kg)、其他食品為10ppb。譚敦慈提醒,食材買回家後,記得放在乾燥的地方或冰箱冷藏。黃麴毒素生成的最佳條件是攝氏28度以及相對濕度85%的環境,台灣多雨潮濕,因此最好放在冰箱維持攝氏12度左右的低溫,或放在防潮箱中設定相對濕度60%以下。諮詢/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開業中醫師楊宗翰
-
2022-03-01 養生.人生智慧
男人下了班有老婆幫忙煮飯洗衣、女人要升遷卻得更努力!婦產科女醫:為何女人總是比較辛苦
「謝謝醫師叔叔,謝謝護士阿姨。」不管是到幼稚園還是國小給小朋友們進行體檢,我都聽過老師帶著小朋友這樣子說,而且好幾次。這已經無關醫師或護士行業的差異,而是,醫師是女生,為什麼好像就不是那麼天經地義?*****「你們升總醫師囉?」這位年輕的G教授是公認手術開得極好的主治醫師,在我刷好手、備好病人無菌區,站在他對面時,他迸出第一句話。「是。請多指教。」在手術檯上不能有太大動作以免污染手術範圍,我雙手依照無菌程序抱在胸口,向主治醫師致意。總醫師訓練是住院醫師訓練的最後一年,此階段會開始擔任較重大手術的主刀者或第一助手,例如全子宮切除手術或癌症手術。有病況嚴重的病人或者危急情況下,負責的住院醫師在尋求主治醫師意見和協助前,通常也先由總醫師來做後援指導。「唉。未來半年我晚上沒得好睡了。」G教授露出無奈的表情。即使口罩蓋住了他的半張臉,我也聽出他語氣裡的奚落與無奈。「咦?」我不懂他的意思。「你們這些新的總醫師,刀開得不好,常常手術止血不確實,半夜我都要因為內出血被你們找回來重開。」他只差沒有翻白眼給我看。我說不出話來。剛開始擔任總醫師職務的第一天就這樣被奚落,又不敢對主治醫師辯駁。心裡暗暗決定,你等著瞧,這一年我不會半夜叫你來。「唉呦你這樣綁線,病人要是出血而死,都是你害的。」G教授看著我還不夠純熟的動作,隔著口罩,完全不留情面地批評,「真是造孽。」他一邊示範給我看,一邊說。手術結束,我跟開刀房姊姊把所有剩下的外科縫線帶走。在晨會聽報告時,把縫線從會議桌縫隙拉出來,練習綁線;在值班室跟同事一邊聊天,一邊手不停地練習綁線。之後每一檯手術結束,我都把剩下的線帶走,就算在疲累至極、落入珍貴的睡眠狀態前幾分鐘,也繼續練習綁線。我要綁得又確實又快又好才行。我練了半年。一直到在手術檯上,沒有任何一位前輩醫師有意見為止。「都當總醫師半年了,怎麼還處理得這麼不好?」子宮切除手術要處理雙側的血管和組織,主治醫師擔任第一助手,我站主刀醫師位置,但其實除非主治醫師完全信任我,才會讓我從頭處理到尾,不然都是兩人一起完成左右血管和組織的止血、縫綁和切除。「你看這邊,我切除和預留縫綁的組織比較足夠,你那一側一定會綁不好而出血。」G教授一邊下針一邊說。被說處理得不好,我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一早只以黑咖啡果腹的胃絞痛得緊,但如果這時候就下了開刀檯,只會讓他認為我能力不足還逃避。趁他正在綁線處理時,我抬起頭,讓眼淚沿著鼻淚管「回去」。這時候不能掉眼淚,掉眼淚會因為「污染手術傷口」被趕下手術檯的。況且,剛剛在我這一側切除和預留縫綁組織的,是G教授自己,不是我。我沒有反駁。我只是默默記下,以後手術時要記住這個訣竅。總醫師這一年,每一檯手術開始前,我都再三比對門診記錄、住院記錄、刀房登記手術資料,備好病人基本資料,手術前檢驗報告。這是所有手術室團隊必須依照標準作業流程完成的程序,為的是確保病人安全。但我的態度是,只要是我經手的病人和手術,我一定自己再次確認,甚至把重要的檢驗報告記在腦袋裡,如果手術中主治醫師問起,我一定可以在其他手術團隊回答之前提供出來。甚至在某次並非我負責的手術前,發現了門診護理師互相貼錯的兩本病歷,即使這並不影響手術處理。教學醫院的手術,通常由住院醫師先做準備,有時候先打開病人腹部,把手術病灶或視野準備好,主治醫師再上手術檯,與住院醫師一起完成病灶切除。多數手術重要程序完成,沒有明顯大量出血情況後,主治醫師就先離開手術檯,出手術室向家屬說明手術過程,出示手術切下來的檢體,說明病情。而接下來逐步將小出血處止血、逐步縫合腹壁、縫合皮膚以及蓋上敷料等等,就是住院醫師的事了。有些手術,主治醫師在下開刀檯前說,「差不多了,你們就關肚子就好。」我們嘴上應好,看著還在滲血的部分其實並不放心。主治醫師離開開刀房之後,拿開壓迫止血的紗布,「來,suture(縫合),我這邊補強一下。」我伸手向刷手護理師要器械和針線。把幾個不放心的出血點,一一縫好,止血。擔任總醫師一整年,我沒有半夜找主治醫師回來處理過。一直到我自己擔任主治醫師十多年,我也沒有任何病人因為手術過程處理得不好,半夜再推進開刀房補救過。不要挑戰我。我會證明給你看。女婦產科醫師的出路其實很廣,在中型醫院,願意輪班接生的話,病人會很多;在診所,單純排班門診,生活品質好,不需要半夜接生,不需要顧住院病人,收入其實跟在醫學中心差不多。某次藥廠廠商問我,「林醫師,你家很有錢嗎?」「哪聽來的啊?我開的是六年的國產小車欸。」我詫異。「哈哈哈,」廠商笑了,「那你就是另一種,叫做不愛錢。」「怎麼說?」「女婦產科醫師留在大醫院工作,一種就是家裡有錢,不在乎收入,一種就是不愛錢,喜歡挑戰。」廠商說得有點誇張,不過好像也不太偏離事實。是的。我喜歡挑戰。而且,我不服輸。我在住院醫師時期拿了一個碩士學位,研究醫師時期再拿一個,主治醫師時期則繼續攻讀博士。曾經有位學士畢業之後以大量研究和論文發表而一路升任教授的前輩醫師跟我說,「你為什麼不像我一樣認真做研究寫期刊呢?我每天晚餐後就會關進房裡,寫期刊文章。」我笑笑,「學長,我沒有老婆幫我煮飯洗衣帶小孩拿西裝送洗外加處理各式帳單啊。」雖說關起房門好好做學問不是做不到,但是男醫師通常難以理解自己的生活、學術和臨床地位是建立在家庭其他成員的付出與支持上。這總讓我覺得,那些獲得醫療奉獻獎、有卓越學問的醫師們,是否想過他們的成就應該多數歸給自己的妻子?台灣全部的醫學中心院長都是男性,各縣市醫師公會理事長也都是男性。女性或許從未被鼓勵參與公眾事務,也從未被支持爭取權力,更何況醫師這一行,雖說實力大於一切,但是多少社會與家庭照顧的壓力仍由女醫師承擔著,而所有公領域與體制內的遊戲規則都不利於男女平等競爭。在性別刻板印象下,女醫師必須比男醫師更下苦功、更努力,才能獲得病人的信任和職位的升遷。臨床能力需要的,是足夠的專業、正確的邏輯思考、充分的經驗、好的團隊合作,還有極大的耐心與同理心。這幾樣,哪個跟生理性別有直接相關?沒有。但是除了婦產科女醫師因為病人與家屬的性別選擇稍佔優勢之外,其他科對女醫師的心態,要不就是把女住院醫師看成其他醫事人員,要不就是癟癟嘴說,「查某醫師喔?甘有法度?」專科醫師考試剛好是我在友院接受次專科醫師訓練,以及碩士班要提出碩論計畫的同一個學期。在學校宿舍裡,我為了閉關苦讀,把網路關掉,照著規劃的讀書進度準備考試進程。念到半夜累了就趴在桌上睡,白天照常到醫院受訓。因為久坐與睡眠不足,下肢水腫到鞋子幾乎穿不上。每隔幾天,完成了考前複習的應有進度,才躺上床睡久一點。好幾個月,過得都是這樣的日子。等到終於考過了,確定自己五年來的訓練結果合乎專科醫師的資格,母校醫院的董事長跟我談,「你學的次專科符合醫院的評鑑需求,下個月回來上班。」接著我一邊從學校宿舍打包回家,一邊還得去把幾個月沒空修剪的頭髮處理一下。「讓我看起來老一點。」在美容院椅子坐定,我跟時髦的髮型設計師提出這樣的需求。她大概從來沒遇到客戶這樣要求的吧。當病人或家屬說「你好年輕喔,看起來像學生」的時候,千萬,千萬不要覺得開心,這句話代表的,是他們不信任你。家屬背後沒說出來的是,「不知道畢業多久了,行不行啊?」「還是去問問隔壁辦公室的小玉,她上次是在哪裡看的吧。」「就跟你說去人家介紹的那個教授那裡看,你看這個這麼年輕是會什麼啦!(扯袖子)」什麼時尚雜誌說今年流行粉嫩春裝,什麼短裙或甜美可愛風的髮型,要成為不被性別和年齡刻板印象所傷害的女醫師,在還沒獲得一些頭銜和名氣之前,至少要讓自己「看起來夠老」。住院醫師那時期,許多同事開始進入婚姻,也開始生育計畫。某天夜裡我做了一個夢。夢裡的我一如平常,在病房旁的值班室裡查閱專科參考書籍,想找出標準的個案治療計畫。我掌心內多了一個小娃娃。在夢中,那是我的小孩,至於尺寸為何離譜的小,和我到底怎麼生出了一個小孩,夢中當然沒有交代。電話響了,病房產房都找我。我把小孩跟手機一樣放進住院醫師短白袍的口袋裡,就奔出值班室忙碌去了。這一忙,又忙了一整天。臨到下班我才想起來,「小孩在我的口袋裡!」當我伸手到口袋裡,從聽診器、口袋參考書、手機、筆記紙條之中撈出「小孩」時,它已經支離破碎。我不知道男醫師們是否曾經有這樣「我無法好好照顧小孩」的夢境。十多年過去,夢中的驚恐與悔恨,和無法兼顧育兒、工作和學習的困難,對我來說是個再真實不過的噩夢。女醫師從小就是「好學生」,好學生的習慣就是拚命努力,哪裡被扣分,就哪裡重新翻書畫重點。不論什麼事情,我們都不願意認輸。問題是,人生裡有很多事,不是拚命努力就可以成功的。人生裡的很多事情挫敗,不是檢討重來或多練習幾次就可以不再挫敗的。當牽涉到人與人之間、牽涉到情感與信任、牽涉到社會與世俗壓力,哪是「自我檢討」、「咬牙努力」就可以不再失敗的?我是開始當主治醫師之後才看開這一切,又或者是從我的病人身上看到這一切?也許都有吧。書籍介紹診間裡的女人:婦產科女醫師從身體的難題帶妳找到生命的出口作者:林靜儀出版社:鏡文學出版日期:2018/08/20作者簡介林靜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一隻傲嬌長毛臘腸的媽,眼睛已經老花的年紀。大學之前讀《紅樓夢》、打毛線縫香包,大學之後讀醫學期刊、掏內臟縫人肉。沒立過什麼不得了的人生目標,結果做了些沒有想過的事:第九屆不分區立法委員、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委員、公務機關和地方政府的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幾個專業團體的理監事,得了疾管署的金馨獎,喝了幾個月南太平洋的雨水和吃了不少北印度的風沙。相信人是在有限的選擇中做選擇,幸運要感謝老天,困境該檢討自己。人生觀受村上春樹的書影響極大(意思是若有偏差都怪他)。不論在哪一行都拚命工作,能夠睡到自然醒然後煮杯咖啡來喝,就算幸福了。延伸閱讀: 為何日本媽媽總是優雅、台灣媽媽卻是蓬頭垢面?六月從15坪飯店房間體悟出的「人生整理術」
-
2022-02-23 該看哪科.兒科
「生長痛」需治療嗎?復建科醫師:先觀察2特性,居家4伸展動作緩解
「醫師,我家小凱三不五時就喊腳痛!到底有沒有問題啊?」媽媽問。眼前這位9歲小男孩,剛剛在診間外跑來跑去,完全看不出有任何不舒服。「是不是傍晚之後他才喊小腿痛?隔天依然活蹦亂跳,好像沒事一樣?」醫師一邊幫孩子觸診一邊問到。「對對對!我們之前做了好多檢查,都找不出原因。」媽媽點頭如搗蒜。「很可能是生長痛喔!」醫師不疾不徐的說,跟小凱媽媽解釋生長痛的前因後果。究竟什麼是生長痛?生長痛跟孩子成長發育有沒有關係呢?什麼是生長痛?「生長痛」是學齡孩童間歇性肌肉骨骼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據統計,每10個在學的孩子,就有1~2人曾受生長痛之苦。生長痛典型的症狀,就是像故事中的小凱:早上活蹦亂跳,到了傍晚或睡前,便開始痛起來。疼痛的位置大多在大腿、小腿或是膝窩附近,常常兩腳同時發生。每次痛起來,短則數分鐘,長則數小時。有時症狀太劇烈了,影響到睡眠,讓孩子痛到醒來,然而到了隔天,孩子走路跑跳一如往常,好像完全沒事一樣。上面的狀況常反反覆覆,一個禮拜發生一兩次。 生長痛跟生長有關嗎?「生長痛」這個名稱乍聽之下,會讓人誤以為是孩子快速成長抽高所導致;不過,生長痛最常發生在3~12歲的孩子,而人類成長最快的時期,其實是在嬰兒與青少年時期,而且生長痛的好發部位跟孩子生長拉高的重點區域並不完全吻合。所以,生長痛跟快速成長沒有很直接的關係。至於生長痛的原因,雖然目前還是個謎,但是醫學界認為生長痛可能與以下兩者有關:● 孩子活動力旺盛,造成肌肉過度使用而疲乏● 孩子可能對疼痛較敏感。研究發現,有生長痛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發生偏頭痛及肚子痛等狀況,對於壓力的忍受度也較低,甚至更容易有憂鬱的症狀此外,還有部分研究顯示,扁平足、維生素D缺乏或局部組織血流稍微不足的孩子,也比較可能有生長痛。總歸來說,目前沒有任何理論,可以完整解釋生長痛的所有症狀。什麼時候應該就醫?生長痛有兩個最重要的特性,就是:「一段時間後,症狀就會消失」以及「不會影響孩子正常的活動」。如果孩子疼痛的程度一次比一次劇烈,或是有不明原因的發燒、體重減輕、關節或疼痛部位腫脹,甚至影響到走路,使得孩子活動受限,建議盡快就醫。若孩子沒有上述的症狀,爸爸媽媽還是不放心,想給醫生檢查,建議在就醫之前,可以先幫孩子作「疼痛日記」:紀錄每一次疼痛的日期、開始時間、持續時間、疼痛的位置,當天有沒有作什麼體育活動等。如此一來,醫生看了疼痛日記,就能更迅速的給予建議!若懷疑有肌肉肌腱或關節等結構性的傷害,醫師會先以肌肉骨骼超音波評估,以防生長痛的背後其實藏著運動傷害需要盡快處理的狀況。如何治療生長痛?若經醫師評估為生長痛,家長能適當認識生長痛並且不過於擔心相當重要,同時要給予孩子鼓勵及心理支持。孩子的日常生活及運動與醫師討論後適度調整即可,不需要完全終止。通常局部熱敷、按摩,就能讓孩子舒服不少。若生長痛過度影響睡眠,可以考慮給予有止痛效果的乙醯氨酚類藥物(Acetaminophen)。此外,研究發現,適度肌肉伸展,可以幫助孩子遠離生長痛,建議伸展動作如下:生長痛在學齡孩童相當常見,然而孩子有生長痛並不代表即將進入快速生長期。若經醫師評估肌肉肌腱韌帶關節等結構沒有明顯傷害,生長痛可以透過局部熱敷、按摩及伸展運動得到很大的緩解。要特別提醒的是,很多生長痛有心理的成分,因此家長的同理支持與鼓勵,對孩子非常重要。參考資料:.Margaret Evans, A., & Doreen Scutter, S. (2004). Prevalence of “growing pains” in young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145(2), 255–258. Pavone, V., Vescio, A., Valenti, F., Sapienza, M., Sessa, G., & Testa, G. (2019b). Growing pains: What do we know about etiology? A systematic review.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10(4), 192–205..OBERKLAID, F., AMOS, D., LIU, C., JARMAN, F., SANSON, A., & PRIOR, M. (1997). Growing Pains: Clinical and Behavioral Correlates in a Community Sample.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 Behavioral Pediatrics, 18(2), 102–106.(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刊登)
-
2022-02-18 養生.聰明飲食
常便秘該吃什麼蔬果?營養師認證「30樣解便秘食物」隨處都有
身為身班族的你,三餐老是外食,為了節省時間而忽略飲食均衡嗎?在飲食與工作雙重壓力下,總覺得上廁所不太順暢,小腹腫脹的困擾嗎?小編特地邀請營養師為我們整理常見食物中膳食纖維含量,我們一起來看看! 膳食纖維大部分來自於植物,也就是人體不能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和木質素,還有像是飲食中無法被小腸消化吸收的寡醣、人工合成的聚糊精(polydextrose)和抗性澱粉。吃進體內後,可以幫助排便順暢、延緩餐後血糖急速上升、增加飽足感等作用。 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以往我們接收的資訊是到每日要吃25-35g膳食纖維,不過根據109年4月國民健康署公布的第八版國膳食營養素攝取量,依據不同年齡、性別做出膳食纖維參考攝取量!要知道自己一天需要吃多少膳食纖維,可以從下表查到喔! 不同年齡、性別,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參考表 常見食物中膳食纖維含量全穀雜糧類即食燕麥片10.5 g燕麥 8.5 g紅藜 8.3 g五穀米 4.9 g甜玉米 4.7 g蓮藕 3.3 g芋頭 2.3 g紅肉甘薯 2.4 g 堅果種子類奇亞子 29.7g開心果 13.6 g黑芝麻粉 12.3 g原味杏仁果 9.8 g原味腰果 5.0 g 水果類百香果 5.3 g芭樂 3.3 g奇異果 2.7 g蘋果 1.5 g 蔬菜類牛蒡 5.1 g野莧菜 4.3g甘藷葉 3.3 g菠菜(葉) 3.2 g甘藍菜 3.0g 菇類杏鮑菇 3.1 g金喜菇 2.5 g猴頭菇 2.3g金針菇 2.3g鴻喜菇 2.2g 豆類黃豆 14.5 g帶莢毛豆11.0 g毛豆仁 6.4 g以上膳食纖維含量為該食物中100g所含克數 膳食纖維的補充,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較好喔!另外,除了補充膳食纖維,也要注意水分的補充,以免膳食纖維攝取過多、水份不充足的情況下,反而會造成便秘喔!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  延伸閱讀: ·吃錯高纖食物小心反便秘!營養師揭「高纖蔬菜排行」 高麗菜吃整顆還不夠 ·腹脹、腹痛...你多久沒大便? 專家認證「便秘救急法」:跟著做超順暢
-
2022-02-14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如同量血壓、測膽固醇…美國領先全球研究:抽血診斷憂鬱症,並預知抗鬱劑療效
無法檢測、診斷複雜 憂鬱症難確診世衛組織報告,全世界有3.5億人受憂鬱症困擾,在台灣,衛福部估計盛行率在8.9% 左右,也就是說,有將近200萬人受憂鬱症困擾,除造成自己和親朋好友生活上的影響外,病友生產力也會比健康人少了近40%,因此對社會國家同樣影響甚鉅。另外,台灣青少年因憂鬱症自殺的情況也一直在增加,跟韓國有得比(日本卻在下降),因此,自殺是台灣12至17歲青少年第三大死因,也是18至24歲青年第二大死因,不能不予以重視。目前要診斷憂鬱症,尚未有任何血液或生物學的檢驗,可以像量血壓或測膽固醇一樣,來確定是否有高血壓或高血脂等的疾病,也就是說,沒有任何一個檢查可以告訴你,是否已經罹患了憂鬱症,必須依靠醫師做出診斷(並輔以幾種檢測量表),然在診斷時,除了參考病人臨床症狀外,也要綜合發病過程和家族病史,又因為,某些身體上其他疾病的表現可能和憂鬱症類似(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時,病人就會倦怠、四肢無力且提不起勁),因此,醫師也會安排一些必要的檢查,排除所有可能,做出鑑別診斷,所以,憂鬱症也不是第一次就可以百分之百確診,有時候需要觀察一段時間。全球第一 憂鬱症診斷和抗鬱藥療效血液測定法2022 年 1 月 5 日發表在國際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一篇研究論文,刷亮了筆者的眼睛,原因是美國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們,已經在人類血小板上面,確認了憂鬱症的生物標誌物(Biomarker),未來經醫學界認可後,除了可以通過血液測試來診斷憂鬱症外,更令人高興的是,也可以用來追蹤每位患者在使用抗鬱藥後的治療效果,這真的是一項相當具有突破性的科學發現。本篇論文是由該校醫學院生理學暨精神病學傑出教授-拉塞尼克 (Mark Rasenick)所領導完成的,之前人類和動物的實驗中已經證明,憂鬱症其實是和憂鬱症病人體內Gs蛋白(註1)到底是位在細胞膜上的哪一個區域有關。例如:憂鬱症的病人,他們細胞膜上的Gs蛋白大多都位在膽固醇集中區(Raft region;脂筏區),當神經傳遞物質捎來訊息時,Gs蛋白無法做出適當反應,理由是因為Gs被綁架在脂筏區,其所能引發下一步反應的傳令兵---腺苷酸環化酶(Adenylyl cyclase)活性因而顯著減少,所以無法做出正常反應。基於此,拉塞尼克教授於是設計了一個臨床實驗,首先,邀集了已經確定為憂鬱症的49位病人(男12/女37)和59名的健康對照者(男18/女41),平均年齡為43.6歲,每位參與者均抽血並測量血小板細胞膜上Gs蛋白在受到訊號刺激後,其所能做出反應的能力(用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來當作指標)。結果發現憂鬱症病人的反應分數為53.4,顯著低於健康對照組的67.2分(p = 0.02)。接著,拉塞尼克教授徵得19 名憂鬱症病人的同意,進行了為期 6 週的抗鬱劑藥物治療試驗,其中11 名憂鬱症患者病情顯著好轉,但仍有8名患者並未顯著改善。經抽血再測血小板細胞膜上Gs蛋白在受到訊號刺激時,其所能做出反應的能力後,得知,憂鬱症顯著好轉病人在藥物治療前後的得分變化為增加135%,而病情沒有改善的患者在藥物治療前後的得分變化,則是非但沒有增加,甚至減少32%。 (參考圖1)【圖1】抗鬱劑治療前後,有反應者和無反應者的血小板上,其腺苷酸環化酶活性反應的變化值。以上這些數據表明,科學家已經可以著手開發一種簡單、快速的憂鬱症診斷和抗鬱藥療效的血液測定法,這是全世界第一個有機會上市的血液檢測法,也是迄今為止,在臨床上尚未存在的東西。雖然它還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來進一步的支持,但論文主要作者拉塞尼克教授在接受訪問時說道,當人們情緒低落時,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就會降低,而腺苷酸環化酶活性減弱的原因則是,允許神經訊號傳遞進而產生腺苷酸環化酶的 Gs 蛋白被綁架在富含膽固醇的細胞膜區域上(脂筏區),所以它們沒辦法好好的把訊號傳遞下去,當使用抗鬱劑治療後,如果能將Gs 蛋白從脂筏區移動到非脂筏區,就可以有效的治療憂鬱症,而這也可以從迅速增加的腺苷酸環化酶活性中,得到驗證。這邊所提出的血液測試法,最快在用藥一周後就能知道 Gs蛋白是否已經開始脫離脂筏區,也就是說,抗鬱藥未來是否有效,能夠被事先知道,因為血小板膜上的Gs蛋白會在一周內發生變化,目前,患者和他們的醫生必須等待數週,有時甚至數月,才能確定抗鬱藥是否有效,當確定它們無效時,接著就會開始嘗試其他不同的療法。提高初期診斷確診率 即早治療臨床上統計,憂鬱症在用藥後,有大約 30% 的人沒有好轉,也就是他們的憂鬱症沒有得到解決。當然,也有可能在初期診斷時的失敗,就會導致後面治療的失敗,拉塞尼克教授補充說道,大多數的憂鬱症在歐美是由社區家醫科醫師診所判斷出來的,他們可能沒有進行複雜的篩查,今後如果這個血液測試能夠全面普及後,只要通過血液測試,醫生就會警覺,哎呀! 他們雖然看起來很沮喪,但他們的血液測試並沒有告訴我們他們是憂鬱症,所以,也許我們需要好好再重新檢查一下,做更多的鑑別診斷。這項研究也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R43MH097370、R41MH113398) 和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 (BX00149) 的支持,我們可以拭目以待。期刊參考:【1.】Steven D. Targum, Jeffrey Schappi, Athanasia Koutsouris, Runa Bhaumik, Mark H. Rapaport, Natalie Rasgon, Mark M. Rasenick. A novel peripheral biomarker for depression and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Molecular Psychiatry, 2022; DOI: 10.1038/s41380-021-01399-1【註1】G蛋白是指鳥嘌呤核苷酸結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s),其中Gs蛋白是家族成員之一,當其被傳遞過來的訊號刺激後,就會增加腺苷酸環化酶的活性(Adenylyl cyclase activity),當腺苷酸環化酶活性增加後,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就會因而被釋放出來。目前憂鬱症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不足所導致的。
-
2022-01-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春節接種疫苗 不限第3劑
政府推疫苗覆蓋率,一九二二春節卻停擺,中央在本月卅一日至二月六日過年期間共七天暫停接種疫苗服務,一九二二預約疫苗要等到二月七日過年後才有得打。北北桃目前規畫過年期間仍提供疫苗接種服務,讓想打的民眾盡量都能打到。新北市從後天到二月六日「機動接種站」每天限一千名額,僅除夕、初一休息,提供莫德納或BNT疫苗。大年初四到初六,台北市限今天預約二萬一千劑BNT疫苗;桃園市規畫初四到初六加開,細節尚未宣布。新北市長侯友宜說,新北春節疫苗接種「機動接種站」將開在中和環球商場,但初三起加入基層醫療診所,視疫苗數量加入施打行列,不管是打第幾劑都能接種,扣掉除夕、初一,九天將打九千劑。台北市原本考量在春節前加開量能在過年前打完,或選擇在春節施打,但又擔心春節民眾不喜歡上醫院。市長柯文哲表示,台北市本周施打超過廿六萬人,考量不要再給醫護更大壓力,就不再要求診所、接種站開小夜班繼續打。柯文哲說,北市平台今天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開放一天,在大年初四到初六協助施打疫苗。大年初一到初三放假。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將在要在二月四、五、六日(初四、初五、初六)加開疫苗接種,除會請醫療院所開設疫苗門診,也會安排社區接種站。至於國內第三劑接種莫德納需求高,外界關切下批何時到貨、到貨多少?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預計到貨一百五十萬至一百五十五萬劑左右,但由於受美國機場受五G干擾導致航班不穩定,但按照排程應是這兩天會到。陳時中表示,各縣市春節期間若願意加開接種,中央都會盡力調配、提供手上疫苗。
-
2022-01-18 新聞.健康知識+
基因編輯的原理是什麼?一次看懂基因神剪CRISPR
2018年11月,中國基因編輯寶寶引起舉世譁然!這個事件的前因,要追溯到2012年橫空出世的基因剪刀CRISPR,讓人類從此可精準、快速、便宜地編輯DNA。但這把剪刀目前仍有技術瓶頸,只適合治療可拿出體外的免疫細胞。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的凌嘉鴻助研究員與團隊,正致力鑽研這項正在翻轉世界的基因神器CRISPR。▌為什麼需要基因編輯?編輯人體基因,就是修改人體DNA,主要動機是根治基因突變引發的疾病。但是我們真的需要基因編輯來治病嗎?由於DNA是生命的藍圖,指揮細胞生產蛋白質,維持人體的生長與運作。當DNA的重要位置發生突變,「細胞工廠」運作便會失控,就有可能造成生理失調,甚至引致白血病等重大遺傳疾病。凌嘉鴻解釋:「生病可以吃藥,但基因突變造成的疾病,單憑藥物只能控制病情。因為基因突變是從藍圖就錯了,細胞永遠只能製造錯誤的蛋白質。想要根治,最好直接更正藍圖,修改DNA。」基因編輯可以從源頭下手,找到錯誤的DNA片段,用一把分子「剪刀」切開,剔除這個錯誤的基因,或是在缺口處「貼上」正確的DNA片段。因此必須先有一把精準、能夠剪開DNA雙螺旋的好剪刀,CRISPR就是當前最好用的一把。有趣的是,它來自細菌的免疫系統。▌細菌裡的基因剪刀,快狠準摧毀病毒DNA1987年,日本科學家在大腸桿菌的基因體發現一段古怪的規律序列:某一小段DNA會一直重複(Repeat),重複片段之間又有一樣長的間隔(Spacer)。因其功能不明,科學家便把這段序列叫做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後來科學家陸續發現,許多細菌都有CRISPR,它是細菌免疫系統的一種機制,可以記憶曾經來犯的病毒。當時意想不到的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DNA片段,將會引爆基因編輯的大狂潮!故事是這麼開始的:當病毒入侵細菌後,會把自己的DNA注入細菌中,企圖霸占細菌工廠的資源以複製新病毒。但細菌也不會束手就擒,它們的免疫系統可以辨識、摧毀病毒的DNA。這是一場微觀世界的閃電戰,細菌的反擊必須夠快、夠準,才有機會存活。經歷一場血戰後,倖存的細菌會挑選一段病毒的DNA碎片,插入自己的CRISPR序列(增加一段Spacer),就像為病毒建立「罪犯資料庫」。當病毒第二次入侵,細菌就能依靠CRISPR序列快速辨識出這種病毒,並於第一時間反殺,提高存活率。細菌如何認出病毒呢?首先,細菌會用舊病毒的DNA片段(Spacer)當模板,打造一條互補的引導RNA,例如病毒DNA的鹼基是T、RNA是A,DNA是G、RNA是C,或是互相顛倒。引導RNA再利用這種互補關係,比對新病毒DNA片段,如果可以互補,表示新舊病毒相同。接著,細菌體內的武裝警察──可以切割DNA的酵素(例如某些細菌裡的Cas9)──會抓著這段引導RNA(嫌犯資料),「盤查」新病毒的DNA,看看有沒有與引導RNA互補的段落。這一次反過來,RNA是A,DNA是T;RNA是C,DNA是G,或是互相顛倒。一旦找到了,Cas9便會立刻剪開「被認出」的DNA片段,當DNA被剪斷摧毀後,病毒自然就沒戲唱了。這種細菌的免疫機制,統稱為CRISPR。▌基因神剪CRISPR這麼基礎的細菌免疫學,跟基因編輯有什麼關係呢?想想,基因編輯的關鍵即是找到一把可以切開DNA、又不會隨便亂剪的分子級剪刀。而細菌的Cas9酵素憑藉一段引導RNA,就能精準「喀擦」掉鎖定的DNA片段。好剪刀,不用嗎?實務上的操作方法很簡單:先將Cas9做好、放入冰箱,當想要剪下某段DNA,就訂做一條互補的引導RNA。然後將Cas9解凍,與引導RNA結合,再用電擊的方式進入細胞,讓它剪下錯誤的基因。壞基因剪下來了,又該如何貼上好的基因?因為細胞天生能自動修補受損的DNA,只要把正確的基因送進細胞核,就有機會被細胞拿來修補Cas9剪下的斷口,完成基因編輯。▌基因編輯技術大躍進CRISPR不是第一把基因編輯剪刀。早在1990年代,科學家就開發了許多種能「剪開」DNA的酵素。每種酵素有自己的特殊結構,只能跟特定的DNA片段結合,藉此精準切割目標基因。只不過,如果研究者想剪開另一段DNA,即使序列只有一點點差異,也要花費兩、三個月重新設計與組裝全新的酵素,技術複雜、耗時又花錢。直到2012年,科學家終於找到CRISPR這把神剪。它不像過去的酵素剪刀,每剪一種基因就得設計、組裝一把新的剪刀。CRISPR從頭到尾只用一把萬能酵素剪刀Cas9,加上一條引導RNA,就能切割所有的DNA。若目標基因更換,即訂購一條RNA就好,不需要重新設計複雜的酵素,這讓技術和價格的門檻大大降低。當CRISPR一問世,立刻鋪天蓋地被應用在細菌、真菌、動物、植物與人類醫學。與CRISPR相關的論文數量,2010年時還不到50篇,到了2015年已暴增到1,100篇。▌基因編輯治療免疫疾病,潛力無窮你或許會問:「既然CRISPR這麼好用,是不是可以終結所有的遺傳疾病?」可惜的是,這把剪刀目前仍有很多技術上的瓶頸,還不能直接把Cas9打進活體,必須把細胞取出再進行基因編輯較安全。例如:將免疫細胞取出以進行基因編輯,再放回體內。「最重要的瓶頸之一,是這把細菌的基因剪刀用在人體的DNA,不是百分之百準確。」凌嘉鴻慎重提醒。由於Cas9能辨認的序列是23個鹼基,但人體DNA鹼基序列有65億個;Cas9想要找到正確的序列,宛如大海撈針。以統計學方法來算,要從65億個鹼基序列裡找到一條獨一無二的序列,長度至少要28個,若低於這個數字,找到的可能只是相似的序列,因此Cas9無法保證統統剪對位置。當Cas9切錯位置,可能造成難以想像的副作用。「目前比較安全的做法,是先從病人體內取出細胞修改,確定沒問題之後,再放回體內。」凌嘉鴻說明。不過,大部分的細胞和組織都不可能任意取出,只有隨時懸浮在血液中的免疫細胞,抽血就能取得。如果有人免疫細胞先天不足,可以先把它們取出體外以修改基因,例如把T細胞取出來,「教會」它們癌細胞長什麼樣子,再把「變聰明」的T細胞放回體內,將癌細胞找出摧毀。近幾年,許多醫藥或癌症研究轉向CRISPR,像中國很早即開始將CRISPR搭配免疫療法,美國、歐洲也漸漸跟上。CRISPR還可用在幹細胞──先從病人身體取出幹細胞,在體外進行基因編輯,之後放回體內分化成各種健康細胞。這些實證研究,都說明CRISPR擁有無窮的潛力,未來可望成為醫療重要助力。※ 本文摘自《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21
-
2022-01-13 癌症.肺癌
出現咳嗽、聲音嘶啞、胸痛,是肺癌嗎?一次了解肺癌的症狀、治療、如何預防及飲食建議
肺癌已成國病,據統計,台灣每年肺癌新發病例約有1萬3000多名,平均每40分鐘就有一人罹患,近萬人死於肺癌,比大腸癌、子宮頸癌、乳癌、攝護腺癌及胃癌死亡人數總合還多。醫療進步,早期肺癌透過手術切除等治療,有非常好的預後;晚期肺癌雖棘手,但也有許多藥物能延長存活期。誰是肺癌患者高危險群?如何預防肺癌、早期發現?有哪些治療方式?肺癌可能有哪些症狀?肺癌症狀與生長的位置有關,鱗狀上皮癌與小細胞癌常生長在肺中央的位置,會因為腫瘤壓迫或侵犯食道,造成吞嚥困難,及影響喉返神經,造成聲帶麻痺而聲音沙啞,或壓迫上腔靜脈,引起肩膀、頸和臉部水腫;而腺癌腫瘤易侵犯心包膜,造成心包填塞,導致心律不整和心臟衰竭。成大醫院血液腫瘤醫學部主任蘇五洲表示,不同腫瘤生長位置並不絕對,普遍的症狀就是咳嗽、咳血、胸痛、喘鳴及氣促等,全身症狀則有厭食、體重減輕、虛弱、疲倦。1.咳嗽是最容易聯想到的肺癌症狀,研究指出65%的肺癌病患都有持續咳嗽的問題。2.喘鳴聲哮喘也可能是氣道中的腫瘤阻塞引起。當氣道阻塞或狹窄,空氣通過時便會發出喘鳴聲。3.胸部疼痛胸壁有許多神經纖維末梢,當肺癌侵入胸壁會引起相當嚴重的疼痛。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報告,這種情況可能會因深呼吸、咳嗽或笑而變得更糟。然而,胸痛也可能只是過度咳嗽的副作用,慢性咳嗽會拉傷肌肉。4.聲音嘶啞嘶啞、粗而微弱的聲音,也可能是肺癌另一個指標。喉返神經位在氣管和食道之間,在主動脈之下。它連接到喉部(裡面有聲帶),如果腫瘤壓在這個神經上,可能會引起麻痺。這意味聲帶不會閉合,聲帶閉合才能咳嗽、唱歌和說話。聲音嘶啞也可能是聲帶癌的症狀,這也與吸菸有關。5.呼吸短促呼吸不順暢代表可能存在阻塞,例如,肺部腫瘤阻止足夠的空氣進入。但也可能代表肺部和胸壁間液體積聚。這種情況發生在癌症侵襲淋巴和靜脈結構時,導致液體無法順利排出胸腔而積聚。這被稱為「胸腔積液」,會感覺肺部沒有足夠的空氣,因為液體擠壓,肺部無法擴張。6.多發性肺炎肺炎多次發作是個警訊,當腫瘤阻斷肺部較小的氣道時,它為細菌繁殖創造了溫床,這可能導致感染。7.眼睛下垂、腫脹肺癌也可能導致幾種與肺無關的綜合症狀。長在肺部頂端的腫瘤可能會壓迫眼睛和臉部神經,造成一側眼睛的眼瞼下垂、瞳孔縮小,及臉上半部一側的額頭血流及汗流異常。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報告,壓在上腔靜脈上的腫瘤可能會造成臉、頸部、手臂和上胸部腫脹,以及頭痛和頭暈。8.肺癌轉移後常見症狀肺癌最容易轉移到腦、骨及肝,腦部轉移最常見的症狀是意識模糊或平衡感喪失;骨骼或脊椎轉移最明顯是疼痛、神經壓迫導致的下肢麻痺等;肝轉移有時會有黃疸和肋下疼痛,但大部分沒症狀。肺癌有哪些致病因子?肺癌是吸菸者常見的疾病,但不代表不吸菸就不會罹患。事實上,這個致命疾病在非吸菸者身上發生的機率正在增加:一項來自歐洲針對2170名肺癌患者的研究,從2008年到2016年,非吸菸者發展為肺癌的頻率增加了一倍多。美國癌症協會估計,年度肺癌死亡患者,多達20%是從未吸菸者。1.吸菸 80%肺癌患者有吸菸經驗。吸紙菸比吸雪茄危險性高;紙菸與雪茄都吸者,比不吸者高10倍。2.二手菸 5%肺癌患者曾暴露二手菸環境,吸二手菸比不吸者的肺癌風險高1.2至1.8倍。3.廚房油煙50%女性肺癌與油煙暴露有關,油煙冒出後再炒、煎的危險性高出2倍。衛福部資料顯示,過去針對台灣非吸菸女性族群罹患肺癌之研究,煮食時未使用抽油煙機之女性,罹肺癌風險較有使用者風險高8.3倍。4.空氣汙染空氣汙染的影響已實證對人類具致癌性,其主要組成成分「懸浮微粒(PM)」也被個別評估一併列為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在空汙環境將增加肺癌的風險。5.特殊職場或居家環境暴露衛福部資料顯示,長期暴露在某些重金屬物質(如鉻、鎘、砷等)、柴油引擎廢氣或石綿環境下工作的族群,有較高罹患肺癌的危險性。另外,某些建築特殊石材,有少部份具輻射及氡氣放射氣體,吸入氡氣量過高亦增加肺癌的風險。6.肺癌家族病史研究發現,肺癌與家族史有潛在關係,肺癌病患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得肺癌的風險比沒有家族史者高。7.其他曾有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肺部疾病病史者,肺癌發生率較高,種族、性別、結婚狀況及遺傳等也有關係。不過近年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機率也很高,如何在罹癌之前就找出這些高風險族群相當重要。由國衛院名譽研究員熊昭、張憶壽與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 (NCI) 等相關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運用六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Age)、身體質量指數(BMI)、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教育程度(Education)、家族史(Family History)、有無易感基因(Gene)的A、B、C、E、F、G來預測罹患肺癌之風險。不吸菸的女性只要在網站輸入這六項危險因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罹患肺癌的風險有多高,進而及早提高警覺。>>台灣不吸菸女性之肺癌風險計算器肺癌的分類◎小細胞肺癌(約占12%~15%)‧與吸菸有密切關係‧男性患者居多‧有快速分裂、早期擴散的特性。‧病患的預後比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差。◎非小細胞肺癌(約占80%以上)‧肺腺癌:佔非小細胞肺癌的50%,好發於非吸菸女性。‧鱗狀細胞癌:男性常見肺癌類型,與抽菸有關。‧大細胞癌:雖生長速度較緩慢,但常有早期轉移的現象。肺癌診斷方式【非侵入性檢查】1.胸部X光檢查:偵測肺癌最基本的工具,但腫瘤必須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被發現,對早期診斷較無幫助。2.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找出早期肺癌的利器,但檢查價格高,有輻射暴露疑慮以及偽陽性高等問題,易引起民眾不必要恐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是否適用肺癌篩檢,國內一直未有定論,主要是台灣肺癌患者以肺腺癌為主,與吸菸較無直接關係,且LDCT存有偽陽性,可能使良性結節遭誤判,讓受檢者挨不必要的刀。但根據衛福部「LDCT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群」最新結果,發現的確有助找出早期肺癌,國健署已著手與醫界研擬擴大適用對象。台大醫院前副院長王明鉅認為,罹患肺癌原因還沒完全被找到,有些女性沒抽菸、沒燒香、沒下廚仍罹癌,建議40歲以上成人,尤其婦女,如從未做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至少應做一次,2至3年再做一次,即使僅發現結節,醫師都有臨床指引,為每個人做出適當醫療決策。【侵入性檢查】支氣管鏡:若病灶長在肺部中央、大氣管分布處,需由支氣管鏡配合氣管內超音波獲得檢體。手術切片:若腫瘤小於1公分,難以抽取,需透過外科手術取得檢體。肺癌的分期與治療‧第一期和第二期:治療方針主要是手術切除。‧第三期:除了手術,也有放射線和化學治療同步治療,再加上免疫治療。‧第四期:占所有肺癌病友的一半左右,治療選擇有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和免疫治療。肺癌的手術方式肺癌的手術方式粗分兩大類,傳統開胸手術及微創手術,微創手術分為胸腔鏡、達文西機器手臂,三種手術術式,術後的復發率及存活率大致相當。1.傳統開胸手術→適用嚴重沾黏、胸壁侵犯等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禚靖教授表示,手術大多是針對早期肺癌的患者,較晚期如三A期肺癌,則須先進行前導性化療或化放療(Induction Chemotherapy),再進行手術。傳統開胸手術主要是針對胸腔內已嚴重沾黏,或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的患者,才會建議該術式,傷口大約20到30公分,肋骨必須撐開。禚靖解釋,手術後,須待傷口復元,住院天數長,約10天以上,且疼痛指數高。若摒除嚴重沾黏、廣泛性縱膈腔、胸壁侵犯等情形,一般都可以採取胸腔鏡手術切除。2.胸腔鏡手術→降低疼痛 縮短住院時間目前台灣以胸腔鏡為主流,至少八成以上的肺癌手術,都是使用胸腔鏡。禚靖解釋,胸腔鏡手術是將內視鏡及器械經過1至3的切口中處理病灶,患者若嚴重沾黏,沒有空間操作胸腔鏡,且容易在手術過程中發生出血、肺部破裂等問題。不過,隨著技術的精進,胸腔鏡也能切除部分較晚期的肺癌病灶。禚靖說,胸腔鏡手術的特色在於無須將肋骨撐開,因此大幅降低了術後疼痛,傷口小、術後的外觀影響少,連帶也縮短了住院時間,一般健保也有給付,僅有部分耗材可能需要自費。雖然胸腔鏡是目前治療肺癌的手術主流,但胸腔鏡的技巧性高,外科醫師必需經過相當的訓練,以確保能安全有效率地執行肺癌切除手術。3.達文西機械手臂→提高切除靈活、精準度隨著科技進步,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在執行肺癌切除時,提供了絕佳的高解析度、三維放大的手術視野,及更高的靈活與精準度,除結合傳統胸腔鏡傷口小的特點外,更有出血較少、更安全等優勢。執行肺癌手術時,必需合併進行淋巴結切除,禚靖說,近年有報告顯示,以達文西手術執行肺癌切除時,淋巴結的清除率似乎優於傳統胸腔鏡手術。但達文西手術主要的限制就是「太貴」,目前並未有健保給付。禚靖說,肺癌手術方式的選擇應由胸腔外科醫師與患者及家屬共同討論後決定,良好的醫病溝通,幫助患者選擇最合適的手術方式。晚期肺癌的治療標靶藥物、化療、免疫藥物 延長存活期十幾年前,晚期肺癌患者幾乎都無法活過一年,近幾年,抗癌武器越來越多,包括化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大部分晚期患者都能夠存活一年以上。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指出,許多癌友一聽到化療,就覺得頭皮發麻,心生畏懼,事實上,目前化療藥物精進不少,副作用小,療效更好,病友無須擔心。臨床觀察,約有一成肺癌患者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免疫療法,僅剩化療可用,高雄榮總胸腔內科主任王金洲解釋,這群癌友沒有特定基因變異,所以無法使用標靶藥物,在免疫生物標誌的表現量又低,所以僅能使用化療。李岡遠說,對於大部分晚期肺癌病友來說,化療絕非首選,基因如有突變、免疫生物標誌表現量超過50%,就會依情況使用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如果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這時才會考慮化療,或自費使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僅能使用化療的晚期肺癌患者處境較差,除了用藥沒得選之外,連治療反應率也較差,僅約兩成;如果適用免疫療法,則有效率達四成五;要是基因變異,使用標靶藥物,則有效率更可超過六成。針對晚期肺癌病人用藥,李岡遠提出三大評估指標,分別為精準的檢測報告、病人生理狀況(能否承受化療副作用)以及經濟狀況,如果經濟能力一般,通常以健保給付用藥為優先考量,如果經濟許可,或由商業保險支付,則會考慮自費於第一線使用免疫藥物。但免疫藥物過於昂貴,如果作為第一線藥物,須更加謹慎。李岡遠說,目前僅有兩個免疫療法藥物可用於第一線,其中一個藥物無須考慮生物標誌表現量,但須加上化療、血管新增抑制劑,每月藥費驚人,恐需20、30萬元,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肺癌患者的飲食建議【這些不要吃】營養師賀智瑢表示,對於肺癌病人而言,治療前需攝取足夠營養、增強免疫力、維持體重,以提高身體對治療的耐受力與完成率。且因多數的肺癌患者都有過瘦的問題,術後則要在控制體脂肪的情況下增加體重。然而,體重是評估營養不良的重要指標,若1個月內體重下降超過5%,就是個警訊。賀智瑢說,肺癌患者若有咳嗽、痰黏稠的問題,切忌刺激性食物,且一定要禁菸、禁酒,下列食物也不宜:1.寒涼食物:避免食用屬性偏寒涼的白蘿蔔、瓜類與柑橘類等寒涼食物。2.油炸加工品:不能吃油炸、醃製類等難以消化、容易致癌的加工品。3.刺激性食物:像是辣椒、薑、蔥、生蒜、胡椒等,因容易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等症狀。4.生食:病患若白血球過低時,身體免疫力自然降低,這時也該避免吃泡菜、生菜沙拉、生魚片等生食,避免食物遭細菌汙染,因此食物應該煮熟、水果削皮後再吃。【請你這樣吃】1.六大類食物 都應該攝取賀智瑢表示,營養諮詢門診時,病人最常問要吃什麼?其實什麼都可以吃,多樣化的均衡飲食是提供完整營養最好的來源。換句話說,五穀根莖類、奶類、魚肉豆蛋類、蔬菜、水果、油脂等六大類基本食物都應該攝取。治療期間病友還可多攝取高熱量、高蛋白的黃豆、奶製品等,足夠的熱量則能維持體重,打好治療癌症的基礎。2.補充魚油 Omega-3可抗發炎醫師建議,治療中的病患可多補充含有DHA的魚油,因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的效果,能減緩發炎反應,且補充因癌症而減少的維生素A、C、B2、B6與葉酸。遠離肺癌,你能做的事1.遠離菸害,拒絕一手菸、二手菸、三手菸。2. 習慣做飯的家庭主婦要使用排油煙機、保持廚房通風。3.多吃蔬果、多運動提高自身抵抗力。國外研究發現,吃蔬果可降低四成以上罹癌。4.隨時注意空氣品質,空汙來時務必戴口罩、少出門。諮詢╱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1-12-2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小孩做重訓會長不高嗎? 復健科醫師:做對這些動作有6大好處
舉重為台灣在奧運場上帶來許多光榮時刻,健身風氣也越來越盛行,然而發育中的兒童青少年可以從事重量訓練嗎?會不會因為施加過多壓力在骨骼影響生長板的發育,進而導致長不高呢?小孩可以做重訓嗎?討論發育中的孩童能不能做重量訓練之前,要談談什麼是「重量訓練」。很多人想到重量訓練,就聯想到舉重、槓鈴、臥推等等大重量的訓練,但其實重量訓練,或稱「肌力訓練」,泛指所有對肌肉施加力量,讓肌肉主動收縮與其對抗的訓練,包括奧運場上的舉重、健身房的機械式器材,也包括啞鈴、壺鈴及使用彈力帶的阻力訓練。由於孩童的生長板相較於成熟的骨頭較為脆弱,1980年代的觀念是,重量訓練及肌肉收縮對骨骼施加的壓力可能影響生長,而且也不會有額外好處。然而,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告訴我們,只要根據小孩的年紀及承受力設計適合的重量訓練,不僅造成運動傷害的風險很低,也不會對小孩的生長發育有負面影響。專家認為,從7-8歲開始,孩子就可以安全地從事經過專業評估、調整的重量訓練,而重量訓練不僅沒有壞處,還會為孩子帶來額外的好處。家長常想了解的是,舉重是否會影響脊椎的發育,甚至讓孩子長不高?許多研究共同的結論是,舉重作為孩子重量訓練的一環,不僅不會影響發育,還可以改善身體組成、增強心肺耐力。常見的啞鈴及壺鈴只要適度使用,也可以讓孩子得到重量訓練的好處而不影響發育。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從事重量訓練的強度要謹慎拿捏,若孩子可做到的最大重量為RM,訓練的重量建議落在60~80%的RM,可以降低受傷的機率。重訓對小孩的好處現在我們知道,只要小孩從事適合的重量訓練,不僅不會影響生長發育,此外還有下列好處:•降低長大後發生心肺疾病的機率:20年前的大型醫學研究已經告訴我們,早期建立小孩的運動習慣,可以讓孩子長大後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下降,而將重量訓練加入小孩的運動菜單,可以讓運動更多元豐富有趣,小孩也比較不會對單一種類的運動感到厭煩。•減少肥胖:許多醫學研究發現,重量訓練可以改變肥胖兒童青少年的新陳代謝以及身體組成,減少體脂肪的比例。最重要的是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insulin sensitivity)」,翻成白話文就是讓身體可以更有效率的將血糖代謝掉,不讓過多的血糖堆積成脂肪。•促進骨骼健康:直覺上,我們會擔心重量訓練的壓力傷害骨頭,但其實骨頭是一個活的器官,一直在新陳代謝,適度的重量訓練其實可以幫助骨頭生長、增加骨骼強度、降低成年後骨質疏鬆的風險,此外,重量訓練可以增強肌力,而更強的肌力可以增加對骨頭的刺激,幫助骨頭成長。•提升運動表現:研究顯示,重量訓練可以讓運動的表現更好,包括跳躍高度、跑步速度、平衡穩定度等,對於自信心也會有所提升。•降低運動傷害風險:從事運動確實就有造成運動傷害的風險,但研究顯示有從事重量訓練的孩子,發生運動傷害的機會較低。•幫助小孩長高 重訓幫助小孩長高研究發現,重量訓練不僅不會傷害小孩成長,反而會增加血液中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1)的濃度,而類胰島素生長因子跟長高有很密切的關係。此外,許多研究顯示,重量訓練後,血液中生長因子的濃度會顯著上升。因此,讓小孩安全地從事重量訓練,可能幫助長高。如何讓小孩安全做重訓?讓小孩安全地從事重量訓練重點在於下面幾個面向:•適當的重量及組數•間隔的休息時間•動作的確實度•合適的運動環境•平衡及協調度訓練•依成長調整訓練內容以下是建議可以讓孩子安全從事的重量訓練•小牛推車:父母抓著孩子雙腳,孩子用手腕撐著自己的體重前進,除了作為重量訓練,更可以作為有趣的遊戲促進親子關係,也加強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核心穩定:孩子背靠瑜伽球,雙手拿啞鈴交替舉起,腰背核心肌群出力穩定身體。強化核心肌群也可輔助矯正孩子的姿勢。•下肢肌力:前腳弓箭步、後腳背靠在椅子上,蹲下2秒再回到原姿勢,做10次再換腳。強化下肢肌力及穩定度。結語跟傳統的認知相反,重量訓練對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不僅無害,反而可以輔助長高,並且在減少肥胖等許多面向都有幫助。要提醒的是,小孩的重量訓練原則跟成人不同,在專業人員的陪伴和評估訓練下,才能讓孩子得到重量訓練的好處且遠離運動傷害。 參考資料Kriström, B., Lundberg, E., Jonsson, B., & Albertsson-Wikland, K. (2014). IGF-1 and Growth Response to Adult Height in a Randomized GH Treatment Trial in Short Non-GH-Deficient Childre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99(8), 2917–2924.Bareket Falk, Alon Eliakim (2003). Resistance training, skeletal muscle and growth. Pediatr Endocrinol Rev,1(2):120-7.Behringer, M., vom Heede, A., Yue, Z., & Mester, J. (2010). Effects of Resistance Train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analysis. PEDIATRICS, 126(5), e1199–e1210.Malina, R. M. (2006). Weight Training in Youth-Growth, Maturation, and Safety: An Evidence-Based Review.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16(6), 478–487.Strong, J. P. (1999). Prevalence and Extent of Atherosclerosis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From the Pathob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Atherosclerosis in Youth Study. JAMA, 281(8), 727.Lloyd, R. S., Faigenbaum, A. D., Stone, M. H., Oliver, J. L., Jeffreys, I., Moody, J. A., Brewer, C., Pierce, K. C., McCambridge, T. M., Howard, R., Herrington, L., Hainline, B., Micheli, L. J., Jaques, R., Kraemer, W. J., McBride, M. G., Best, T. M., Chu, D. A., Alvar, B. A., & Myer, G. D. (2013). Position statement on youth resistance training: the 2014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48(7), 498–505.《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資料來源:台灣復健醫學會Instagram台灣復健醫學會Facebook台灣復健醫學會網站
-
2021-12-10 養生.聰明飲食
蛋黃非膽固醇元凶!「蛋黃PK蛋白營養價值」揭曉 一般人每天可吃2-3顆
雞蛋是臺灣最常見的優質蛋白質來源之一,除了含有豐富蛋白質,蛋黃中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B1、B2和鐵、磷等礦物質,同時也是經濟實惠的營養食物。不過,你喜歡吃蛋黃還是蛋白呢?蛋白、蛋黃營養 超級比一比營養師高敏敏指出,雞蛋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不過,很多人都說不愛吃蛋黃,只吃蛋白,那真的太浪費營養,因為精華都在蛋黃裡。(推薦閱讀:雞蛋買回家要先清洗嗎? 專家答案恐怕跟你做的不一樣) ◎蛋黃 (約17g)熱量:52kcalC/P/F:0.6/2.6/4.6g維生素A:276IU維生素B12:0.5µg葉酸:27.2µg鈣:27mg鋅:0.6mg膽固醇:200mg ◎蛋白(約39g)熱量:20kcalC/P/F:0.2/4.4/0g維生素A:0IU維生素B12:0.04µg葉酸:0.7µg鈣:2mg鋅:0mg膽固醇:0mg(以上數值為一顆雞蛋之平均數值) 食物對血膽固醇影響小 過多壞脂肪是關鍵 高敏敏說明,蛋黃的維生素A、葉酸、鈣質都比蛋白豐富很多,可以幫助黏膜的健康、對備孕懷孕的媽咪們很好、增加保護力;而蛋白則是無膽固醇的優質蛋白質來源,能幫助健身運動人士增肌減脂。不過,許多人認為「蛋黃膽固醇很高」,導致吃蛋時只挑蛋白吃,高敏敏強調,這是觀念要導正,食物膽固醇對血膽固醇的影響並不大,人體膽固醇70%大部分都是身體自己合成,僅有30%是來自吃下肚的食物,過多的壞脂肪才是刺激身體合成壞膽固醇的主要原因,例如:甜點、炸物、麵包奶油等。(推薦閱讀:蛋殼有斑點正常嗎?蛋黃顏色愈深愈營養? 專家教你判斷品質優劣) 健康者一天是攝取2-3顆 這些疾病最好少於1顆一顆正常大小的雞蛋,約含210mg的膽固醇,低於每人每日建議攝取量(300 mg)以下,因此對身體的影響不大,反而蛋含的卵磷脂、膽鹼等,可以幫助脂肪代謝,所以吃蛋時最好整顆吃,才能獲得完整的營養。至於一天可以吃幾顆蛋呢?高敏敏提及,關鍵還是要看個人健康狀態。原則上,沒有高膽固醇血症、高血脂症的人,每天吃到2~3顆雞蛋對身體是沒問題的,但若本身有血液膽固醇過高、曾罹患動脈血管梗塞、肥胖或是脂肪肝患者,一天應少於1顆(雞)蛋黃的攝取量。 (推薦閱讀:紅蛋比白蛋營養?一天只能吃一顆蛋? 營養師破解3大常見雞蛋迷思) 避免膽固醇過高 日常飲食很重要高敏敏提醒,最重要的還是平時飲食的攝取應避免油炸、油煎、油酥的反式脂肪和飽和脂肪料理,比起不吃雞蛋才是更聰明的做法;此外,一顆雞蛋約等於一份蛋白質的量,建議可以跟豆製品、魚肉、雞肉等肉類食物相互均衡食用,一天約6~8份蛋白質。 延伸閱讀: ·降膽固醇怎麼吃? 醫曝「最佳飲食法」:常吃麵包、炸雞腿便當要注意 ·愛吃蛋會害膽固醇飆高? 營養師曝「真正高膽固醇食物」...全脂奶也是陷阱
-
2021-12-09 養生.聰明飲食
保護身體遠離老化 專家推薦要一起吃的維生素王牌
什麼是抗氧化維生素?保護身體不受老化或癌症傷害在之前被稱為返老還童維生素、抗老維生素的「維生素E」的章節中也有提到,「抗氧化維生素」是指「能夠抑制活性氧作用,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維生素」,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維生素A、E、C。不過,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營養素並不僅限於維生素類,在多酚類和礦物質類中也有。究竟什麼是「抗氧化力」呢?雖然在前面章節也已經提過了,但因為這對於有精神並常保年輕的生活下去,是非常重要的內容,所以在這裡再快速重複一次。「抗氧化力」就是去抑制「活性氧」,首先必須要知道什麼是「活性氧」。「活性氧」是具有很強氧化力的物質,會造成臟器及皮膚的老化、降低免疫力,引起癌症、動脈硬化及慢性病等。而會產生活性氧的原因,包括抽菸及壓力、長時間照射紫外線、持續過度運動、攝取過多脂肪、過度飲酒……等。勉強過度減重也是其中之一,現代社會中有數不清的可能因素。人類身體是透過酵素來抑制活性氧的,這些酵素雖然是在體內製成,但隨著年齡增長,這些酵素的量也會逐漸減少,此時能夠發揮效用的抗氧化維生素,就是能夠抑制酵素無法處理完畢的活性氧的「抗氧化物質」之一。這些抗氧化物質,除了維生素之外還有許多種類,有些能夠直接抑制活性氧產生,有些會抑制活性氧的氧化力,還有些能夠修復活性氧所造成的傷害等,以不盡相同的作用方式,共同為我們的身體努力著。日本人的平均壽命非常長,女性為八十七.○五歲、男性為八十.七九歲(二〇一六年七月日本厚生勞働省公布)。雖然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長壽國,但其實腰腿健壯、頭腦靈活、日常生活中不會發生障礙的「健康壽命」,才是最重要的。為了能夠健康而長壽,要盡可能防止老化,因此必須快樂地度過每一天,並提高抗氧化力才行。只要避免不規律的生活與暴飲暴食,飲食營養均衡,身體和心情都會變得輕快許多。提高抗氧化力的食品組合例如,同時攝取南瓜所含的維生素E和小松菜所含的維生素C,就能使抗氧化力持續較長時間。什麼是維生素王牌?一起攝取就能提升抗氧化力以抗氧化力強而著稱的維生素,包括屬於脂溶性維生素的維生素A與E,以及屬於水溶性維生素的維生素C。原來如此,這三種維生素就合稱為「維生素ACE =維生素王牌」!它們也是鎮上有名的美人三人組。雖然分別都具有很強的防止老化、促進美肌能力,但和單獨表現相比,如果能一起相互配合,就能獲得加乘效果。維生素C能夠協助維生素E順利去除活性氧,三者同時攝取,美肌效果也會加倍喔!維生素A含量特別多的食物包括菠菜、埃及野麻嬰、南瓜、胡蘿蔔等黃綠色蔬菜及動物性食品;含有最多維生素C的是蔬菜及柑橘類;而含有最多維生素E的則是酪梨、魚卵、堅果類和橄欖油。希望大家能了解脂溶性與水溶性的性質,再進行適當的料理以達到良好吸收效果,同時攝取到這三種維生素。什麼是黃綠色蔬菜?在日本厚生勞働省的基準中,原則上是定義為每100g的可食部分含有胡蘿蔔素600μg以上的蔬菜。不過即使不滿600μg,像是番茄及青椒等部分蔬菜,以攝取量及攝取頻率而言也被視為是黃綠色蔬菜。在黃綠色蔬菜(植物性食品)中,維生素A是以β-胡蘿蔔素的形式存在,並會視需要轉換成維生素A。※ 本文摘自《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世界第一好懂!營養素全書》作者:牧野直子(監修)譯者:蔣君莉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21
-
2021-11-29 養生.聰明飲食
視水果如蛋糕、糖果?吃水果會升高壞膽固醇嗎?
有位周醫師昨天(2021-11-26)在科學的養生保健臉書網頁留言:「林教授您好……關於王姿允醫師的這篇文章……在FB上引起討論…她希望大眾減少水果攝取……並且『視水果如蛋糕糖果』……王醫師自詡為營養學專家…想請教林教授的專業意見……感恩……」首先,這位「自詡為營養學專家」的王醫師就是聲稱〈每天喝水6000cc可以輕鬆增肌減脂〉的網紅女醫。請看喝水6000可以輕鬆增肌減脂?網紅女醫的胡扯。她是在2021-8-18在臉書發表〈低密度膽固醇高的隱藏原因〉。她說:「看多了許多臨床的例子,加上2013年的《營養期刊》的薈萃研究,也證明『高果糖攝入』跟總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的增加有絕對顯著的相關性,……」她所說的研究是Very high fructose intake increases serum LDL-cholesterol and total cholesterol: 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feeding trials(非常高的果糖攝入會增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總膽固醇:對照餵養試驗的薈萃分析)。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這項研究的對象是「果糖攝入」,而非「水果攝入」,事實上,在這篇論文裡,fruit(水果)這個字就只出現過一次,也就是出現在Introduction(序文)裡的「水果是膳食果糖來源之一」。所以,這就毫無疑問地顯示,網紅女醫引用這篇論文來污名化水果,並不恰當。更重要的是,這篇論文的結論是:「我們發現非常高的果糖攝入量 (>100 g/d) 會增加血清低密度膽固醇和總膽固醇濃度,但這需要更大、更長期、更高質量的人類受控餵養試驗來證實這些結果。」也就是說,雖然研究人員發現每天攝取超過100克果糖會使膽固醇升高,但這個發現尚未被證實。所以,這顯然是跟網紅女醫所說的「薈萃研究也證明」,有很大的差別。不管如何,有關果糖對健康的影響,我已經發表了十多篇文章。例如,在2017-1-18發表的「高果糖玉米糖漿」致命?,我就有批評兩位台灣醫師分別盜用了兩位美國醫師的文章和影片,來誇大果糖對健康的危害。還有,在2018-12-12發表的果糖,是敵,或友,我引用了一篇2016年的研究報告,說在不過分攝取的情況下,果糖是不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所謂不過分攝取,就是那篇網紅女醫所引用的論文所說的「每天不超過100克」。100克果糖大約是相當於10顆蘋果,所以三餐各吃一顆(或是等量的其他水果)是絕無問題。事實上,水果雖然是含有果糖,但它們卻也含有豐富的纖維質、維他命、以及多種有益健康的元素。所以,所有信譽卓著的醫療健康機構都是鼓勵大家要常規地攝取水果。例如,梅友(梅約)診所就有發表Everyday ways to eat more fruits and vegetables(每天多吃水果和蔬菜的方法)。它的第一句便是:「這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但值得重申:水果和蔬菜可以幫助您預防許多慢性疾病——更不用說,它們還為您提供身體運作所需的維他命和礦物質。」一篇2018-1-27發表的Diets Rich in Fruits and Vegetables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Adolescents(富含水果和蔬菜的飲食與青少年較低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有關),也可「證明」水果是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營養師Carrie Dennett 2019-4-16在華盛頓郵報發表The sugar in fruit doesn’t make it bad for you, despite some trendy diet claims(水果中的糖分不會對你有害,儘管一些時尚的飲食聲稱)。她說:「坦率地說,水果不應該受到它正在發展的壞名聲;它們是最健康的甜食。整顆水果確實含有糖分,但它是天然糖分。我們應當明智限制的是添加的糖,例如蘇打水和許多高度加工的食品。當你吃一顆蘋果、一個梨、一個桃子或一些漿果時,它們的糖是被包裹在一個富含纖維、富含水分、營養豐富的包裝中。這種纖維會減緩水果中天然糖分釋放到血液中的速度,防止血糖飆升,尤其是當您將水果作為含有蛋白質和健康脂肪的正餐或零食的一部分食用時。」後記:這篇文章才一發表周醫師就在臉書回覆:「非常感謝林教授釋疑~如此在臨床衛教就不會有困擾~~因為王醫師是網紅醫師~常有追隨者會拿她的理論來質疑,而且常被媒體引用。」周醫師有附上一篇《健康網》轉載那位網紅女醫的文章。我給他的回覆是:「我很清楚我所能做的也只不過就是杯水車薪。」原文:水果會升高壞膽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