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7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WHO
共找到
1300
筆 文章
-
-
2019-11-03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年齡,真的不是問題
若無意外,明年美國總統可能還會是超過70歲的「高齡者」續任。無論是共和黨現任總統川普,或者民主黨目前民調領先的三位候選人拜登、桑德斯及拜倫,最年輕的拜倫現年70歲,最年長的桑德斯已78歲,皆已超過目前WHO所定義的65歲以上「高齡者」門檻。我們需要擔心他們的年齡會影響執行任務的能力嗎?你可以懷疑他們的能力,但請不要用年齡當作評核標準。因為世界各國政治圈,多的是年過65歲的「高齡者」擔任領導者,中國領導者習近平現年66歲,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剛過65歲生日,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現已94歲仍日理萬機,除弊興利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年齡真的不是問題。政治界如此,學術界也有很多持續投身尖端研究的學者已屆「高齡」。最近剛宣布的諾貝爾獎得主,化學獎三位得獎者平均年齡82歲,其中最年長者、有「鋰電池之父」之稱的美國學者古迪納夫已97歲。諾貝爾物理獎及醫學獎得主平均年齡分別為71歲及66歲,都超過65歲的「高齡」標準。雖然諾貝爾獎在表彰這些人的終身成就,難免年齡偏高,但這些「長者」大部份都還在其專業領域貢獻所長,並沒有因為年齡而放棄所學。所以年齡真的不是問題。那麼以年輕人為主要收視對象的娛樂界又如何?「台灣之光」李安大導演今年剛過65歲,他拍的片不論題材、創意呈現或科技應用,皆領先潮流。美國還有一位現年89歲的大導演–克林.伊斯威特,70歲後導了17部電影,幾乎每年推一部新片,且幾乎每片都賣座超過美金一億元。17部片中,克林.伊斯威特共被奥斯卡提名三次,最後獲一座奥斯卡最佳導演獎肯定。即使今年已89歲,最近仍有一部其執導的電影即將上片,年近90創作力依然旺盛。所以年齡真的不是問題。那麼看看競爭激烈的商界如何? 最近剛創下全球市值第二十的台積電,其創辦人張忠謀去年87歲才卸下董事長職務,但他為台積電所打下的深厚基礎影響長遠。美國「股神」華倫·巴菲特現年89歲,仍擔任波克夏·海瑟威執行長,每年仍為公司及其客戶創造可觀利潤。雖然美國有很多新創公司老闆是年輕人,但根據日經新聞2018年對全球97個國家和地區、約4.6萬家上市企業進行比較後發現,美國的董事平均年齡61.3歲,台灣地區董事則為62.7歲,為該次調查中年齡最長的。我們該擔心企業因此失去競爭力嗎?台灣的中小企業一直保有充沛活力,能靈活因應各種變化,台灣老闆也許年紀長,但絕不迂腐,現在有很多企業家出錢出力協助年輕創業者,如AAMA(台北搖籃計畫)或亞太青銀共創協會等,我們期待看到「世代共融、青銀共榮」的創業環境能更加成熟。許多先進國家都面臨人口老化帶來的人力資源減少問題,其中一個解決辦法是讓中高齡者重返職場,一方面填補少子化帶來的勞動力不足,一方面也讓中高齡者繼續貢獻所長,維持經濟自主能力,並且讓他們更重視身心健康。日本高齡者比率已超過25%,為擔心國民養老年金提前用罄,因此厚生勞動省正研擬將領取養老年金的年齡延後至75歲,並考慮延後退休年齡或廢除退休制度,鼓勵老年人就業。台灣目前亦已通過「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法」草案,希望能因此讓高齡者順利重返職場,而企業在晉用高齡者時,能給予適當的工作條件並革除年齡歧視問題,創造年齡友善的工作環境。我相信在台灣大部份的企業老闆皆會努力達成此目標,因為再過幾年台灣的老闆平均年齡可能將跨過65歲的門檻,屆時老闆們也會希望員工跟你講「年齡不是問題」,對吧!
-
2019-11-02 新聞.健康知識+
亞洲最新標準發表!居家2檢測法輕鬆評估肌少症
諮詢專家/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陳亮恭 身為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主持人的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肌少症是指「肌肉量少」且「肌力不足」,導致四肢無力容易跌倒,嚴重時恐導致失能,甚至縮短壽命。而因現行肌少症診斷需檢測肌力(握力儀)、活動能力(行走速度),以及肌肉量(雙能X光測身體組成分析),其中,肌肉量必須到醫院檢測,握力儀也不是人人可接觸得到,難以喚醒大眾對於肌少症的防治意識。陳亮恭指出,近年亞洲高齡醫學界在肌少症的篩檢、診斷與臨床的研究上,都積極提出更簡易、更可信的指標,希望可以幫助民眾在家就能先評估自己有沒有肌少症風險,以在更嚴重之前可進一步防治肌少症。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以小腿圍作為營養評估指標,也是評估肌肉量的有效指標。因此,由他帶領的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sia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今年便整合了亞洲台日韓三地的研究數據及相關領域專家的意見,提出了亞洲最新的小腿圍量測指標。陳亮恭表示,50歲以上的男性若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就代表身體肌肉質量可能不足,準確率可達七成。此外,由歐盟肌少症小組設計的SARC-F問卷,也經國內醫師驗證,以日常狀況勾選,亦可反映部分肌少症風險。他強調:「若能同時進行SARC-F問卷和量測小腿圍,更可增加評估準確率」。如果測量的小腿圍低於標準,陳亮恭說,50歲以上未滿65歲者,首先應排除是否有其他疾病導致營養耗損,再從生活型態著手調整;65歲以上長者則建議就醫評估,進一步測量握力、行走速度及精準檢測肌肉質量,再依照醫囑調整飲食、運動型態。肌少症罹患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在現今長壽的環境下,肌少症可能是人人需面對的重要威脅,因此,大家應開始重視肌肉的質與量,及早防治肌少症。肌少症居家檢測方法:1.量測小腿圍測量小腿圍時,先找一張椅子坐著,讓大腿與地面平行,和小腿呈90度;放鬆腿部肌肉不緊繃,用尺量測小腿最粗的部位為準。2. SARC-F問卷判斷標準:圈選超過4分即可能有肌少症風險。
-
2019-11-02 科別.感染科
菲國爆小兒麻痺 疾管署保證疫情不會在台灣捲土重來
菲律賓自今年9月爆發小兒麻痺症疫情,迄今已累計3例確診個案。台灣雖於2000年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為小兒麻痺根除地區,但我國臨近菲律賓,且國際交流頻繁,民眾憂心小兒麻痹在台灣捲土重來。衛福部疾管署回應,未完成三劑小兒麻痺疫苗接種者至流行區恐有一成以上感染風險,但我國疫苗覆蓋率高,即使有零星境外移入個案,也不會爆發國內疫情。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指出,菲律賓9月16日確診首例個案,是19年來首見個案,為一名家住南部民答那峨島南蘭佬省(Lanao Del Sur)3歲女童,9月20日至10月24日又分別確診,北部拉古納省(Laguna)5歲男童及民答那峨島馬吉丹奧省(Maguindanao)4歲女童。病毒株與首例相似,且個案均未曾接種小兒麻痺疫苗。雖菲律賓政府已於10月針對5歲以下孩童進行疫苗接種,但目前該國仍是流行高風險區。羅一鈞提醒,小兒麻痹疫苗需接種滿3劑才能達到99%以上保護力,但目前我國多數六個月以下嬰幼兒皆尚未完成接種,屬高風險群。若只打兩劑者,赴流行地區恐有約1成感染風險,籲未完成接種幼兒暫緩前往,降低感染風險,尤其下肢癱瘓等重症易發生於兒童身上。台灣從1966年起推動小兒麻痺疫苗全面接種計畫,羅一鈞表示,台灣小兒麻痺疫苗覆蓋率高達98%以上,群體保護力足夠,即使真的出現菲律賓境外移入小兒麻痹個案,也不會引起國內疫情,民眾無須過於擔憂,且國內專家都認為,疫苗保護力幾乎是終身有效,近期無長期逗留流行地區的民眾,不用補接種。針對菲籍移工是否可能造成疫情跨國傳播,羅一鈞說,菲律賓小兒麻痺疫苗接種率驟降是近5年才發生的現象,菲國成年人應都有接種史,具保護力。疾管署也已請外交部、勞動部協助加強向菲律賓來台人士、移工等宣導WHO疫苗接種建議,是否強制要求菲籍人士入境需出示小兒麻痺疫苗證明,以該國疫情走向為評估標準。小兒麻痺症由小兒麻痺病毒感染引起,透過糞口途徑傳染,依據WHO建議,菲律賓住民或於當地停留4周以上者,於離開菲律賓前4周至12個月內應追加接種1劑不活化小兒麻痺疫苗(IPV);針對近期計畫長期逗留流行地區者,羅一鈞建議,出國前一個月可先至國內旅遊門診評估自費補接種,防範疫情自境外移入的風險。
-
2019-10-28 科別.牙科
預防蛀牙 食藥署將擴大氟鹽使用到校園供餐
從餐飲中攝取氟鹽以預防齲齒,推行數年仍不普及,因此食品藥物管理署今預告,擬修正氟化鉀及氟化鈉使用範圍及限量標準,從僅限家庭用鹽擴及到校園供餐用食鹽。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科長廖家鼎表示,本次修正草案是配合衛福部心口司預防學童齲齒之政策,開放學校供餐用食鹽添加氟化鉀及氟化鈉,並修正使用限制,不侷限於1000克以下包裝鹽。衛生福利部心口司科長王鵬豪表示,根據2013年我國所作調查12歲以下學童蛀牙指數為平均每人2.5顆,鄰近國家地區,如韓國為1.8顆、香港為0.8顆,世界衛生組織 (WHO)的建議目標則為2顆。而根據國際研究,食鹽加氟可降低30-70%的齲齒發生。王鵬豪表示氟鹽於2016年便已上市,但限定家庭使用。然而隨著許多家庭已較少在家開伙,因此希望能擴大氟鹽適用對象,讓供應午餐之團膳廠商或學校餐廳,也可選購氟鹽來烹飪,讓齲齒預防更普及。然而過去有研究指出,過量攝取氟化物可能增加骨折以及對智力產生不良影響。對此,王鵬豪表示,WHO建議預防齲齒,食鹽添加氟化物為250ppm。我國已降低限量為200ppm,加上在學校也僅食用一餐,應無過量的疑慮。廖家鼎也表示,之前邀集專家針對本土食鹽攝取量評估風險,而定出限量標準,如有違反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之規定者,可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7條處新臺幣3萬至300萬元罰鍰。食藥署表示,這項草案將進行60天的預告評論期,以蒐集各界意見。 編輯推薦 長壽且健康祕訣 美國《預防》雜誌告訴你這樣走路最好 兒子願捐肝救父 媳婦卻在手術前跪求別開刀……
-
2019-10-27 養生.運動天地
走路、快走、慢跑有何分別?治療師教你怎麼走才不會有運動傷害
又到了早晚溫度宜人的季節,躲在冷氣房一個夏天,該讓身體動起來了。對熟齡人士來說,走路,尤其是快走,是最容易做到、持續,運動傷害也少的溫和運動。步伐多大?走多久效果最佳?穿什麼鞋走?但看似簡單的走路也有學問。「要活就要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運動選手健康管理中心物理治療師李旻璋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運動建議是「353」,即每周運動3天、每天時間要持續50分鐘、每次運動時心跳要達每分鐘130下。熟齡者秋冬想持續運動保健,又擔心運動傷害時,快走、走路就是很好的方式。時速約6公里 走到有點喘李旻璋建議,快走速率約時速6公里,可走到呼吸有點喘的程度,每周3次、每天維持50分鐘就有效果。沒法一次運動滿50分鐘怎麼辦?李旻璋說,其實每天運動50分鐘可拆成五次達成,快走時可安排每次10分鐘,前三分鐘照平時步伐走動來暖身,中間四分鐘再跨大步伐,讓呼吸開始有一點喘,此時心跳每分鐘130下就達標了,最後三分鐘速率再降緩即可,如此在一天內抽空做五次也行。李旻璋說,一般成人與熟齡者走路約時速3公里,快走大概為兩倍速率6公里,約等於每秒走1.67公尺。若是年長者則建議走路比平常快一點即可,當心跳加快、呼吸變喘,可能比唱歌時需要換氣的次數要多點時,就算快走,且雙腳也會變溫暖。健走須在戶外 基本要求多快走與健走有何不同?李旻璋指出,快走與健走在速率上差不多,但快走主要在平地,不一定要到戶外,也可在室內空間、跑步機上,可說是從走路到健走間的過度期基礎訓練;健走則強調到戶外進行,除心肺、步伐要有規律,上半身也講究擺動手臂、身體要挺直、肚子要收縮等肢體協調,也因戶外地形起伏不定,速率約為時速5到6公里,要求與難度都比快走更多。健走適合平常就有運動習慣的人;快走則適合剛開始要規律運動的人。李旻璋說,快走速率每秒走1.67公尺,室內可用磁磚距離推算有無達標,但對長輩而言,若較難分心測量,也可乾脆到附近學校跑操場測,若以國小操場1圈約200公尺推估,快走速率下,1圈約2分鐘走完。微量超負荷 訓練心肺功能李旻璋也說,快走的好處是提升心跳狀況,透過微量「超負荷」來訓練心肺功能,一般走路雖有好處,但只是在既有的體能下進行,不會有負擔,就只是維持。因此熟齡長輩可視身體狀況,逐漸加快走路速度來練習,從接近快走到變成快走。快走要求的是下半身姿勢,行走時應盡量讓大腿、膝蓋、腳踝到腳尖腳跟等部位都朝前方邁出,一般人可能會有點外八;而女性因骨盆結構,容易有點內八;受過傷的人,膝蓋可能無法順利朝向前方。但這些落差在2公分內都還可以,若走路歪斜嚴重,就要尋求專業醫師或治療師建議。快走不傷膝 能防關節退化有關快走是否對膝蓋負擔,李旻璋分析,走路、快走及健走等都可預防關節退化,反而是都不動才糟糕。至於走路與快走對膝蓋的承重負擔,主要視角度與速度,由於走路、快走多是在平坦的地點進行,對膝蓋的承重其實差不多,都是身體的一到二倍。另外,李旻璋也建議,挑選快走的鞋子時,尺寸以後腳跟可剛好插入一指為佳,鞋頭寬剛好即可,避免感到太擠太緊,也別太寬鬆,太寬會造成行走時不斷摩擦而受傷,太擠則會壓迫腳部而不適。踩下去能讓腳掌弓起,有足弓設計就是好的鞋子,可選布鞋或運動鞋為主。
-
2019-10-27 科別.呼吸胸腔
七旬嬤得流感以為吃藥就好 咳血才知是肺炎
雙十國慶連假後,天氣明顯降溫不少,季節變換中民眾得小心肺炎上身。一名75歲婦人近兩年常感冒、咳嗽,以為只是年長體力較虛,今年暑假時又因流感就診,原以為只是小感冒拿藥吃就好,沒想到卻一直咳、胸痛,甚至咳出血絲,家人趕緊帶至醫院胸腔內科檢查,才知是因流感所引發的肺炎,後經服用兩個月抗生素下而好轉,並在醫師建議下施打肺炎疫苗。醫師呼籲,秋冬季不僅容易感冒,也容易引發肺炎,嚴重者更有死亡風險。建議民眾可自費施打疫苗保護外,飲食應兼顧營養,並適度運動維持體力,勤洗手、少去人多的公共場所並戴口罩,減少肺炎威脅。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小兒部主任黃立民表示,每年秋冬季不僅是流感季,也是肺炎感染的高峰,若流感引發重症,約有九成是肺炎,其中又以肺炎鏈球菌引起的肺炎為主。他從醫多年來,已看到太多因感冒或流感而導致肺炎死亡案例,其中又以65歲以上長者的風險較高。黃立民說,據衛福部105年統計,肺炎為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名;主要原因包含人口高齡化、慢性病族群增加、缺乏預防觀念等。他說,年長者的免疫力本來就比較差,如美國研究發現,65歲以上長者的肺炎鏈球菌肺炎發生率,是年輕人的五倍;而患有糖尿病、慢性心臟衰竭等疾病,感染肺炎的風險也較高。而最困難的是,民眾容易輕忽,以為只是小感冒、咳嗽而拖著,讓肺炎病程進展快速,若不幸發病,最短可能在一周內死亡。而在治療肺炎上,可透過抗生素治療,不過黃立民說,肺炎鏈球菌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超級細菌之一,即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民眾即使服藥也不一定能完全改善;肺炎能透過疫苗施打,來預防肺炎鏈球菌入侵。黃立民表示,目前肺炎鏈球菌疫苗分為13價、23價兩種,都具不錯的保護力,除75歲以上長者可公費施打23價疫苗外,民眾也可考慮自費施打,來增強秋冬季身體保護力。
-
2019-10-24 焦點.健康知識+
收縮壓舒張壓正常值為何?血壓值範圍?哪些人易高血壓
血壓是指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作用於單位面積血管壁的側壓力,平時醫生或護士測量血壓的時候,結果都會報告兩個數字,例如140/90,其中上面的數字140是代表收縮壓,下面的數字90代表舒張壓,它們的單位是mmHg。收縮壓是心臟收縮中期,血液在動脈內壓力達到最高時的數值,也稱為高壓或上壓。舒張壓則是在心臟舒張末期,已流入動脈的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值,也為稱低壓或下壓。根據WHO的規定,正常血壓值140/90mmHg,無論是收縮壓或者舒張壓超過上面的數值,都可稱為高血壓。收縮壓和舒張壓哪個更重要?哪個更容易導致腦梗?在臨床上單純的收縮壓升高或者單純舒張壓升高的病例並不少見。隨著年齡的增長,收縮壓也會逐漸增高,所以收縮壓在老年人中顯得更為重要。近年來大量的研究發現,以收縮壓升高為主的高血壓要比以舒張壓升高為主的危害性更大,特別對於老年患者,由於血管彈性減弱,脆性增加,所以如果收縮壓過高,則更容易發生腦梗(腦卒中)和急性冠脈症候群。舒張昇高多見於中青年,雖然舒張壓升高的危害性不及收縮壓升高,但治療難度卻比收縮壓升高更難。收縮壓升高的高血壓服藥後大部分人可以控制下來,但以舒張壓升高為主的高血壓,服藥則很難控制下來。所以對於身體健康來說,收縮壓和舒張壓同樣重要,一直保持血壓正常才是最佳的選擇。哪些人更容易患高血壓?高鹽飲食(每天食鹽>6g)、攝入熱量過高的超重或肥胖、長期過量飲酒、吸煙、缺乏運動、長期精神壓力過大、有高血壓家族史、男性年齡≥55歲及更年期後的女性等人群更容易患高血壓,如果存在以上危險因素之一的,建議每6個月測量一次血壓,並及早改變不良生活方式,以預防高血壓的發生。血壓控制目標如何?不同合併疾病和不同年齡的患者,血壓控制的目標值會有所不同。對於一般人群來說,血壓控制在<140/90mmHg。對於高血壓合併糖尿病或腎病或冠心病的患者,血壓應控制在<130/80mmHg。高血壓合併腦卒中的患者,血壓建議控制在<140/90mmHg。老年人(年齡>65歲)血壓可控制在<150/90mmHg。作者簡介:藥師方健,大陸三甲醫院副主任藥師,原文取自《搜狐網》
-
2019-10-24 科別.骨科.復健
打個噴嚏就骨折 醫:年逾50歲檢測骨質密度預防很重要
70歲的王姓老翁日前與家人赴日旅遊時因身體莫名疼痛、不慎跌倒而回國就醫,先被診所誤判為癌症,轉至醫學中心骨科檢查,才發現是因骨質疏鬆所導致的壓迫性骨折,經醫師給予治骨鬆藥物兩個月後改善,也恢復正常行走。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高田表示,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平均50歲以上女性每三人就有一人、男性每五人就有一人因骨鬆而骨折;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台灣每年髖關節骨折患者近兩萬人,發生率高居亞洲第一,患者五年死亡率高達五成。而骨鬆者必須慎防跌倒,一旦骨折影響病患生命程度可能更甚於高血壓、血脂、血糖等三高或癌症。林高田說,骨質疏鬆症是指因骨密度降低,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病症。骨質疏鬆的結果易造成骨折,特別是前臂骨、脊椎骨及股骨,最明顯症狀為脊椎壓迫骨折,引起背部酸痛、身高變矮及駝背等現象。骨質疏鬆因無明顯症狀,除年長者外,長期菸酒、缺鈣是危險因子,甚至有患者跌倒、打個噴嚏就骨折。林高田說,國外統計發現約5%長者因跌倒次數頻繁而導致骨折;臨床上統計也有近八成患者直到發生骨折後,才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症的情況,使得疾病預防工作難度更高。林高田呼籲50歲以上熟齡民眾,每年檢測骨質密度,同時應戒菸酒、預防跌倒外,平時可透過運動增加肌力、飲食均衡、補充鈣質與維他命D來強化骨骼。
-
2019-10-21 新聞.食安拉警報
國人鉀離子不足 食鹽標示新制恐使健康政策功虧一簣
目前部分市售以「氯化鉀」取代部份氯化鈉的減鈉鹽品,因含有天然放射性物質鉀-40,食藥署要求強制標示,但許多人質疑將造成恐慌。營養學專家表示,鉀-40是天然放射性物質,存在於許多食品中,且國人鉀攝取量不足,目前鉀離子帶來的好處遠大於輻射危害。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秘書長方儉表示,不否定低鈉對控制血壓的重要,但民眾應該減鈉而不是加鉀。對此,營養師林世航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鉀的攝取量建議是每天3500毫克,依據有助控制血壓的「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指引,需求量至少須達到4000毫克,可避免血壓升高。以目前台灣人飲食狀況,鉀離子攝取量不到2800毫克,遠低於WHO建議量。林世航表示,鈉、鉀是體液中主要電解質,鈉離子是人體細胞外液,如血液、體液的主要陽離子,鉀離子則是細胞內液的主要陽離子,因此維持體內的鈉鉀平衡非常重要,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台大食品科學研究所教授呂廷璋則表示,這個議題是溝通問題,不是食品安全問題。他表示,國人一般飲食鈉的攝取過高,鉀卻不足,營養學界與國健署長期推動添加鉀的低鈉鹽計畫。若因為該放射性是自然現象卻要強硬標示,將使多年努力功虧一簣。林世航表示,鉀-40是天然放射性核種,並不是人工放射核種,只要吃任何含鉀的食物,就一定會攝取到,且人體多餘鉀離子會經尿液排泄。 編輯推薦 驚!食物竟進不到胃裡 這個女高中生瘦如紙片人 近百歲人瑞有何長壽飲食秘訣?答案可能讓人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