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SARS
共找到
868
筆 文章
-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專家會議/周志浩:超前部署 全力支持醫護
新冠肺炎引發全球政治、社會和經濟動盪,台灣全力防堵,盡力將病毒阻絕境外,但鄰近國家,包括新加坡、日本都陸續出現社區感染,台灣也有無症狀感染者,社區感染似乎無可避免。衛福部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已超前部署,當日檢疫量提升至一千兩百件,必要時各區域、縣市級醫院可清出兩萬個房間收容患者。聯合報舉行「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周志浩針對「提防社區感染、政府與民眾的因應-國家防疫策略及準備」談到如何因應這波疫情,以及接下來將如何調整防疫戰略。周志浩指出,國內經歷SARS後,以過去處理疫情經驗為基礎,組織面反應迅速,自去年12月31日大陸傳出疑似SARS重現的訊息後,今年一月二日就成立應變小組,一月五日舉行專家會議,並定調若疫情鎖在武漢,便以應變小組繼續運作,一旦外溢,則成立指揮中心,統合大家力量來做更多事情;並預設若有境外移入個案或社區感染時,指揮中心便提高層級。因此,監測國內內疫情十分重要,國內除了針對旅遊史、可疑症狀外,疾管署負責疫調的同仁也仔細的疫情調查,另外,也花了相當多的心力去收集國際疫情,與對岸透過聯繫管道搜集資訊。武漢近日個案數突然暴增,周志浩表示,這是因為將出現臨床症狀的病例納入,這也反映當地檢驗能量受到挑戰。他表示,提升檢驗量能十分重要,光靠疾管署實驗室是不夠的,所幸許多醫院願意協助,因此檢疫量能已從單日三、五百件,提升至一千兩百件,且實驗室材料的設備、耗材,也都超前部署。監測、檢驗之外,負擔最重的當屬檢疫。檢疫方面,從一開始只針對武漢的航班進行登機檢疫,之後依序發出健康宣導書、健康聲明書,一步步加強第一線檢疫力道;也將檢疫對象範圍擴大至中港澳,目前針對有旅遊史的民眾居家檢疫約兩萬多人,確診者接觸個案進行居家隔離,約三百多人。周志浩表示,醫療端記取過往SARS醫療崩潰教訓,在各界幫忙下已有十足進步,不但建立各項指引,也積極和急診醫學會保持密切聯繫,並對醫護人員不定期做無預警查核;SARS後也建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若真的進入社區感染,周志浩強調,必要時各區域、縣市級醫院約可清出兩萬個隔離病房收容病人。
-
2020-02-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疫情讓兩岸緊張激化?陳嘉新:用科學紓解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專家預期它將「流感化」。若果真如此,防疫模式該如何轉場?精神科專科醫師、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陳嘉新分析台灣現況及國際局勢,點出科學論述、藥物開發、社會團結這三要素,將是防疫路能否走得長遠穩健之關鍵。十七年前,SARS肆虐時,陳嘉新在精神科專科醫院,當時他最擔心院內感染,幸好沒有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僅兩個多月,他表示,一開始資訊不足,世界各國設想為較大的威脅,因循SARS模式高規格防治。當世界各國逐漸了解新冠肺炎病毒致死率不高,台灣也有包括何美鄉、陳建仁、賴明詔等專家學者公開預警疫情將「流感化」,防疫模式應會逐漸轉變。陳嘉新說,接下來,政策要如何因應對於病毒的科學發現?該如何把阻絕型的戰爭態度,轉變為接受型的和平共存態度?防疫的形象和步調怎麼調整?這些都是政府當思考的,也需要全世界一起行動,非台灣可獨創。陳嘉新分析,全球防疫模式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呼籲,但現在WHO國際形象堪慮,專業權信下降,目前各國還是高規格處理,採類似流感應對方式的國家很少,台灣也很難在這種氣氛中轉向。政治壓力 可以用科學紓解除了國際情勢還不允許,台灣內部也有政治因素要解開。陳嘉新表示,疫情發生在選後,又涉及兩岸關係的糾結,討論空間無形間縮小。社會論點逐漸變得二元化,好像中國來的人就是毒,這種論述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解套,比較難繼續談該怎麼做,因為風險評估往往不是只基於科學的描述,也關係到民眾的認知。陳嘉新說,當政治讓科學不好談,也可讓科學來紓解政治的壓力。公衛醫學專家站在科學基礎上發聲,有助調整大眾對病毒危險性的認識,慢慢接受它會變成一種流感,間接緩解國族糾結。安定民心 藥物是一個關鍵要成功改變民眾認知,藥物是一個關鍵。陳嘉新分析,現在因為沒有特效藥,所以民眾會害怕,政府只好用最高規格去防治。如果早點找到有確效的藥物、甚至是疫苗,就像現在的流感一樣,民眾會更容易平常心看待。社會團結 可穩定醫療系統防疫之路要走得穩,社會團結不可或缺。陳嘉新說,台灣醫療人員現在擔心醫療系統會被拖垮、得不到適當的防護。醫療系統的穩定,仰賴政府支持和人民配合,口罩實名制就是個好例子,可約束民眾搶購、保障醫療人員,同時考驗台灣社會能否團結合作、有無向心力。陳嘉新觀察,指揮中心資訊透明,展現威望和行動力,令全民安心,也帶動社會團結、有效領導輿論走向,都是優點。但這也同時冒著「被神化」的風險,被期望愈高,愈不被容許出錯。如何保持領導優勢、降低神化風險,這其中拿捏需要智慧。
-
2020-0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疫情趨穩? 專家:不宜過度樂觀
取消封城或復工是指標中國大陸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數下降,但國內醫師表示不宜過度樂觀,應將大陸復工與取消封城作為觀察大陸疫情是否趨緩的指標。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日公布的新冠肺炎病例數據,2月12日中國境內新增確診病例數為1萬5153例,13日降為5093例,14日降至2644例,15日至17日自2009例降至1891例。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院長、高醫敗血症研究中心主任陳彥旭表示,中國大陸新增病例忽高忽低的走勢,很可能與政治因素有關,就在病例數激增前兩日,湖北省開始針對疫情問責,衛健委會黨組書記與主任雙雙遭到免職,因此當時的官員可能將過去所有沒有經過病原篩檢、但電腦斷層檢出異常的病例一次清出,造成疫情陡升。疫情陡升後又驟降,是否意味疫情趨緩,外界仍應有所保留。「(大陸抗SARS專家)鍾南山的說法似乎太樂觀」,台大小兒部主任暨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大陸雖陸續採取停市、停工、停課、封區、封城等措施,但疫情擴散並沒有就此獲得控制。盡管相對增加幅度看似趨緩,但大陸疫情資訊不透明,若檢疫方式、個案認定方式改變等,都會影響統計數字,且大陸日後取消封城、開始上工上學等,疫情仍可能持續升溫。陳彥旭表示,大陸現在面臨兩難,圍堵疫情需要封城或停工,但不復工經濟將會崩垮。取消封城與復工將帶來大量人潮流動以及人與人的密集接觸,因此日後可將各地區取消封城或復工兩周內的疫情變化作為初步觀察指標,如若新增病例有下降趨勢,疫情就有望持續走低。
-
2020-0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SARS和季節性流感 誰才是頭號殺手
流行性感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以及中國湖北省武漢市爆發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究竟哪個比較致命呢?光從數據看,武漢病毒2.3%致死率比流感的0.1%高出20倍。但美聯社報導,這個問題要從不同面向來探討,「致死」(deadly)和「殺傷力」(lethal)不盡相同,但有時連學問淵博的人也可能詞不達意。疾病的「殺傷力」(lethality)意味著引發死亡的能力或致命的頻率。中國科學家研究近4萬5000起確診病例後得出的結論是,新冠肺炎死亡率為2.3%。然而,問題在於中國科學家研究所用的4萬5000起病例真的是所有病例嗎?這個數字有可能沒有納入症狀輕微的感染者,若是如此,實際死亡率可能更低。而疾病「致死」(deadly)程度則是一個較為廣泛的概念,其中涵蓋病毒傳播的廣度和難易度。2003年爆發的SARS,感染患者約10%死亡,但疫情很快就獲得控制,共約8000人受到感染。比較之下,流感的致死率為0.1%,每年卻奪走數十萬條人命,因為感染人數高達數百萬人。因此,當論及一種疾病的致死程度,疫情規模的大小和殺傷力一樣重要。
-
2020-0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台防疫人員競競業業 醫界:我們需要世衛的透明資訊
新冠肺炎(COVID-19)在中國出現蛛絲馬跡時,我國就高度警覺,立即啟動武漢直飛班機檢疫,如今全面拉高邊境防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檢疫、醫護、實驗室、疫調或追蹤隔離者的相關工作者等,各自堅守崗位。「這麼多人在第一線兢兢業業,更需要世衛提供透明資訊」,多名醫界大老號召全民連署挺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多名醫界大老今日響應媒體活動,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邱泰源、台北榮總院長張德明、台大醫院副院長江伯倫、馬偕醫院副院長李宏昌、新光醫院副院長高尚志、北市聯醫總院院長黃勝堅、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昌明與各縣市醫師公會代表等人共同出席,號召全民連署挺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論我國防疫能力,黃勝堅表示,台灣的防疫與醫療健康照護體系相當優秀,以這波新冠肺炎疫情為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策明快、資訊透明,使得我國從中央到基層防疫網絡能快速建置完備,盡力安定民心。很多國家不知如何處理民眾面對疫情的恐慌,台灣若能加入WHO,就能將良好的經驗帶給全世界。論全球防疫網絡,邱泰源表示,世界衛生組織宗旨是health for all、要促進全人類健康,從這次新冠肺炎蔓延的情形就能看出,全球防疫網不能有任何破洞。張德明表示,這波疫情動員許多醫護人員在第一線兢兢業業努力,這群人需要WHO提供透明資訊、提供支持。況且,醫療衛生系統完善的台灣還有對抗SARS重症的經驗,因此台灣應該加入WHO。陳昌明表示,台灣每年有千萬人次出國造訪世界超過70個國家,全球每年也有千萬人次到訪台灣,台灣與國際交流如此頻繁,成為全球防疫中的命運共同體。因此,WHO應跳脫政治框架,根據宗旨與全球利益作出決策。
-
2020-02-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流行病學者吳錦祥推斷 新型肺炎罪首是武漢本地老鼠
新型肺炎(COVID-19)的病毒源頭與中間宿主為何,迄今仍無定論,有研究指是穿山甲、或是蝙蝠。但曾於2003年参與香港政府對SARS的調查研究的流行病學家吳錦祥,在最新出刊的ResearchGate網上專文指出,新型肺炎(COVID-19)的最大可疑中間宿主是老鼠,更明確的說,是武漢本地老鼠。吳錦祥教授的論點是,一般認為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是新型肺炎的病毒源頭。但是在隨後的研究調查中顯示最初的四名確診病例患者中,其中三個確診病例患者並沒有去過這家市場,也沒有與這家海鮮市場的工作人員有過接觸。而且這三位患者在病發前,也都沒有任何相互接觸。他指出同時,根據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在1月24日「柳葉刀」線上發表的論文指,最初的41名確診病例裡,34%患者沒有去過這家海鮮市場。吳錦祥認為,這可以排除這家海鮮市場是病毒唯一源頭。其次,在該市場的地板、桌面及其他器皿等處,的確檢查到有新型肺炎病毒。同時至今沒有在其他野生動物身上分離出來CONVID-19病毒。穿山甲可能是中間宿主之一,但也是至今沒有在穿山甲身上找到新型肺炎病毒。吳錦祥推斷,這顯示一定還有另外一種小型哺乳類動物是嫌疑人。吳錦祥是小兒科專科醫生及流行病學專家,1972年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1981年取得美國兒科學㑹專業文憑,1986年獲纽約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至1993年回港。他在1999年2010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榮譽副教授。他在同時專長傳染病起因和傳播途徑研究,2003年参與香港政府對非典型肺炎(SARS)的調查研究,並在「柳葉刀」期刊發表論文,首次提出老鼠可能是當時香淘大花園爆發感染的重要原因。吳錦祥在最新的文章仍將最大嫌疑的中間宿主指向老鼠。他指出目前都在尋找「零號病人」(第一個受感染者),中間宿主是老鼠的傳播途徑可提供合理解釋。有兩種可能性:被找到的「零號病人」,並非正牌,新型肺炎癥症「暗蔵不露」的帶源者才是「正牌零號病人」。第二可能是「零號病人」並不住在這家海鮮市場附近,他是受到其他帶病毒哺乳動物接觸感染到。吳錦祥表示,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存在著「零號病人」之前的隱形潛伏期患者,也沒有證據顯示,其他沒有去過海鮮市場的三名確診病例曾經各自獨立的接觸過這名隱形潛伏期患者。他表示如果沒有住在這家海鮮市場附近的「零號病人」的確是因為被其他動物感染到,那麼這種動物,有可能蝙蝠就是最大的嫌犯,但也可能會是老鼠。但是這家武漢海鮮市場當時不賣蝙蝠,而且蝙蝠通常冬天不太活動,常人接觸到蝙蝠的機會也不大。退休住在夏威夷的吳錦祥在文章中指出,老鼠是最大可能的中間宿主。一方面老鼠在各處竄來竄去,結果在海鮮市場裡的老鼠,被帶有COVID-19病毒的野生動物所傳染到,這就在老鼠之間傳染開來。一旦老鼠之間傳染上這種新型肺炎病毒,數量多到一定程度,開始傳染到人身上。另外一個可能,就是老鼠本就是中間宿主,老鼠是被蝙蝠傳染到。而這些帶病蝙蝠可能是來自附近的設施。他同時認為,武漢地區的老鼠可能特別容易感染這種新型肺炎,而且很早就在鼠群中爆發疫情。儘管武漢當下採取最嚴格的封鎖與嚴禁外人出入的防疫措施,但老鼠繼續在住家樓宇小區內外,竄來竄去,傳播病毒。吳錦祥最後建議,立即檢測武漢的老鼠,如果真的驗出身上帶有COVID-19病毒,那武漢當局刻不容緩展開全面滅鼠行動。
-
2020-02-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一個美麗的故事——峰迴路轉的醫病情誼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終極目標是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互相了解。本週的主題「醫生的心語」是由三位不同世代的醫師說出他們在行醫生涯難忘的經驗:一位是在學生時代勤於筆耕的年輕醫師,因為「武漢肺炎」而追憶2003年SARS肆虐台灣時不幸犧牲的同學林重威醫師,並說出醫師對目前這緊要關頭的誠懇呼籲;一位中生代、長年在美國執業的癌症專科醫師,追憶一位不幸過世的癌症病人,道出醫生內心的遺憾;一位醫學院畢業五十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行醫,最近才退休的老醫師,回顧自己行醫生涯特別留下印象的幾個病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醫師的內心世界,我們也盼望不久能有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自己或陪伴家屬就醫的經驗與意見。第一次跟瓊恩和丹尼爾見面是2017年5月。這對滿頭銀髮、氣質高雅、八十出頭歲的老人家,令人很容易一見鍾情地喜歡他們。瓊恩在2015年底診斷第四期肺腺癌,左側的肋膜腔嚴重積水,呼吸困難,常常乾咳。瓊恩當時是八十歲,但是一般健康狀況良好,做了六次的卡鉑(carboplatin)及愛寧達(alimta)合併的化療之後,腫瘤變小了;於是改為愛寧達單一用藥的維持治療(maintenance)(註一)。這個化學治療大致上沒有造成太多的副作用,瓊恩連頭髮也沒有怎麼掉,她的氣喘及乾咳都改善很多,但是2016年10月(從開給化療算起將近一年的時間)電腦斷層顯示腫瘤惡化了。於是,瓊恩的治療在2016年11月改為免疫藥——保疾伏(Nivolumab,商品名Opdiva)(註二)。因為瓊恩的腫瘤科醫師離職,我從2017年5月接手照顧她。這個時候,瓊恩已經使用免疫藥半年的時間,而當中兩次電腦斷層顯示腫瘤持續明顯地惡化;我的同事在她離職前已經勸告瓊恩要改用第二線的化療藥-歐洲紫杉醇(taxotere)。瓊恩和丹尼爾經常旅行,包括在美國境內訪問親人朋友,或是出國旅遊。我們初次見面時,他們雖然接受了免疫治療沒有成效的事實,但是希望能照他們原訂的計畫赴歐洲旅行,將化療延至6月。瓊恩與丹尼爾鶼鰈情深是不言而喻的,他們不僅身影相隨,有聲的語言及無聲的眼神都無遺地表達數十年夫妻的恩愛與默契。2017年6月,第二次與他們見面,我們談了很多他們對癌症治療的期望以及生活的安排與計畫。瓊恩的肺癌症狀——氣喘及乾咳,有輕微復發的跡象,但是希望能繼續維持高品質的生活,繼續到處旅遊。在這些考量之下,我建議不選用歐洲紫杉醇,而選擇溫諾平(navelbine),因為跟歐洲紫杉醇比較起來,溫諾平的副作用要小很多,而且也不太會掉頭髮。在台灣,溫諾平有針劑,也有口服錠劑,但是美國只有針劑。瓊恩打了第一個療程的溫諾平(一週一次,連續三週,休息一週),果然沒有太多副作用。因為溫諾平對血管的刺激很大,也就是説,上個禮拜注射溫諾平的靜脈可能變硬了,必需要找另一個靜脈給藥。瓊恩的護士建議要裝人工血管。因為瓊恩有可能持續溫諾平的治療,她和丹尼爾同意人工血管的裝置。2017年7月中,瓊恩來到我們的門診接受第二療程第一週的溫諾平注射。就在護士剛剛經由人工血管推注(iv push)完化療藥的剎那,瓊恩突然經歷後背劇痛。她的血壓、心跳及血氧濃度都是正常的。在給了小量嗎啡之後,疼痛慢慢緩解消失了。因為事出突然,完全不是溫諾平的預期副作用,我們召了救護車送瓊恩到醫院急診室做進一步檢查及觀察。瓊恩在急診室所做的抽血檢驗、心電圖及電腦斷層都沒有任何例如心肌梗塞或肺動脈栓塞的急症。因為瓊恩的的劇烈背痛在抵達急診室之前已經解除,總算在晚上九點左右,瓊恩得以從急診室出院回家。當一個負面的醫療結果發生時,病人所受的身體的苦及情緒上的挫折需要有發洩的出口,是可以想像與瞭解的。瓊恩和丹尼爾透過他們的家庭醫師轉達,他們對我已經失去信心,也懷疑他們接受溫諾平治療的決定,認為劇烈背痛有可能再度發生;他們要求要換醫生,也要改用藥。我跟幾個同事説明了事情的原委,希望有人能接手瓊恩的照顧,但是他們都以排不出時間為由拒絕了。我前後思考事件發生經過,覺得溫諾平的快速推注到位於上腔靜脈的人工血管時,可能造成類似靜脈注射時對血管的刺激作用,引起某些血管的痙攣反應造成嚴重背痛。某些化療藥,例如紫杉醇可能在第一次施打時有過敏反應,常見的症狀之一是突然的劇烈背痛。因為瓊恩在裝置人工血管前已經打了三次溫諾平,都沒有不良反應,讓我覺得瓊恩的反應是有別於一般的化療過敏反應。我認為這樣的反應也許可以將推注(push)改為滴注(infusion)來避免。更重要的是,在仔細比較了瓊恩的新與舊的電腦斷層影像後,我可以看出溫諾平的治療是有效的。即使瓊恩希望換醫生,改治療,我必需把這些想法傳達給她和丹尼爾。許多社會學家常指出現代人的溝通型式,迴避了面對面的交談,而大量依賴社群媒體 (social media),例如電郵、臉書、台灣流行的LINE。壞處是這樣的應對往往是比較肆無忌憚、尖刻無情的,好處是可以不用面對對方,盡情抒發激動的情感。我們的醫療病歷細統可以讓醫病雙方經由電郵方式溝通。因為瓊恩是透過她的家庭醫師告訴我她要換醫生,我猜測她不想跟我直接交談。於是我給她寫了一篇很長的電郵,除了向她道歉讓她受罪之外,也仔細闡述我對她的後續治療的想法。同時,也保證我會努力安排她改醫生的願望。不久之後,丹尼爾打了電話給我,希望我再仔細地把我的想法解釋清楚。就這樣,瓊恩與丹尼爾決定繼續接受我的照顧。我對瓊恩背痛的假設應該是正確的。在將推注改成三十分鐘滴注後,瓊恩都沒有任何不良反應。她持續使用溫諾平長達一年的時間。當中,瓊恩與丹尼爾常常安排短行或向我請假做稍長的國外旅遊,享受了第四期肺癌病人少見的高生活品質。2018年初秋,溫諾平已經失效。終於來到生命終結的決定點。記得是一個連續假日(long weekend)前的週五,瓊恩註冊登記開始居家安寧照顧。週日晚上七點,丹尼爾打電話給我。這位總是有條不紊的大學退休教授,失去他平日的鎮靜,因為瓊恩呼吸困難,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瓊恩與丹尼爾已經説好,無論發生什麼事,她都不去醫院,而居家安寧公司卻還沒有建立瓊恩的照護資料。問清原委之後,我驅車前往一個小時車程外瓊恩與丹尼爾樹林裡幽靜溫馨的小屋。我給了他們一些建議,又去附近的藥局幫瓊恩拿我開的藥。一週後,瓊恩在家裡安然過世。瓊恩的葬禮是我第一次參加猶太人的告別式。那是個朔風野大的星期日,一小群至親好友圍在一杯黃土邊,聽他們女牧師(rabbi)唱頌動聽的希伯來文詩歌,沒有悲慟的情緒,只有一個好故事結束時的無悔無怨。就在等著依猶太人習俗,每個人鏟一瓢黃土撒在棺木上時,一位老先生走向我,稱呼我的名字,並且自我介紹。丹尼爾曾經跟我提起這位醫生朋友,是他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八十多歲的高齡仍然在波士頓一家教學醫院工作的腎臟科醫師。他感謝我對瓊恩與丹尼爾的照顧。他説:「You make me feel proud again being a doctor.」我的喉嚨哽咽起來。這樣的讚美,來自一個醫界的前輩,給我無法言喻的感動。很多醫生在醫病關係淡薄甚至緊張的今天,覺得「Nothing to be proud of being a doctor.」其實無需如此。在峰迴路轉的醫病關係中,總有小徑,讓我們寫下一個美麗的故事。【註一】台灣的肺腺癌病人有將近六成的機率,癌細胞帶有特殊基因 EGFR突變,對口服標靶藥有良好又快速的治療反應。EGFR突變在西方人則是不到一成的機率。雖然這些標靶藥的發明及它們的作用機制是在歐美國家進行的,嘉惠的卻主要是亞洲病人。因此,美國肺腺癌病人的第一線用藥往往是傳統化療藥,也有不錯的療效。【註二】免疫藥在最近幾年迅速地進入許多癌症的治療選項中,包括肺癌的治療。整體來講,免疫藥單獨使用時,大約有兩成的肺癌病人有幫助,並且療效可以持續幾年,副作用一般也很輕微,因此,在美國幾乎所有的肺癌病人會在治療的某個階段裡,使用免疫治療藥。
-
2020-02-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門診減量五年目標 新冠肺炎讓醫院一周就達標
健保2018年起要求區域級以上醫院每年門診減量2%,今年首季已減到3.96%,目標5年減10%,醫院早已叫苦連天,狀況頻傳。沒想到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民眾不敢去醫療院所,春節後一周首見門、急、住診人次全面衰退,光是門診就減少13%,一周超越五年減量目標。衛生福利部全民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為支持防疫,門診減量政策1月23日起已暫停,政策恢復時程未定。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比較去年及今年春節過後一周,今年( 1月31日至2月5日)全國各層級醫療院所就醫件數全面減少,其中門診件數減少13 %、急診件數減少4%、住診件數減少19%。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李純馥表示,以往春節後就醫人潮受到假期長短、氣候、流感等多重因素影響,通常收假第一周都會增加,假期較長或流感疫情嚴重時,甚至會暴增。今年因有新冠肺炎疫情隱憂,民眾擔心醫療院所有感染風險,就醫趨勢逆轉,人次不增反減,2003年SARS時也有同樣的現象。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以新光醫院為例,春節後門診量已減少8%,住院量也減少近兩成,住院部分主要來自非立即性、可選時間的外科手術的遞延,如關節置換、良性攝護腺手術、診斷性心導管手術等。洪子仁指出,SARS當時就醫人潮在內衰退至少三成以上,衝擊大於現在,但集中於三個月內發生。現在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持續增加,社區傳播隱憂尚在,又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等解決方案,防疫之戰「還看不到盡頭」,就醫人次很可能會繼續下探。洪子仁分析,新冠肺炎造成的就醫人次下降,當中可能只有一半是無關生死或過度就醫,另一半很可能是延誤了攸關生死的必要醫療,例如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回診或手術,健保署可進一步予以分析。洪子仁呼籲民眾,減少感染源暴露固然重要,但現在醫療院所感控都已嚴加戒備,只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該看病就要看,以免延誤帶來更大的健康風險。洪子仁說,現在全國醫療院所一方面為防疫投入額外人員及設備成本,一方面又面臨到就醫人次減少的財務衝擊,已經是「兩頭燒」的狀態。呼籲政府應編列特別預算支持醫院防疫,健保署也可在行政程序許可前提下,給予財務衝擊最大的中小型醫療院所多一些彈性,例如提高健保暫付款在醫院申報點數的佔比。
-
2020-02-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西藏是大陸新冠肺炎「輕災區」只因多吃牛羊肉?
新型冠狀病毒牽連著中國14億人的心,相信很多人每天早上一睜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全國新增病例數據。從數據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全中國只有西藏受其影響最小,其他地區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牽連。這時就有人猜測了,是不是西藏內蒙古並沒有從武漢出去或者曾經來到武漢的人群,才讓西藏免受其災。其實並不是。在1月20號內蒙古赤峰巴林右旗烏蘭木齊演出隊在武漢進行演出,所有隊員在演出後回到西藏就被隔離,但在隔離期結束後並沒有一人出現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正是因為如此,在2月7號有微博帳號發布主題為“鐘南山稱讚吃牛羊肉的蒙古同胞身體好,在疫情期間赴武漢演出,並沒有一人出現感染”。該微博的內容大概意思是在今年的1月20號,內蒙古演出隊在疫情期間到武漢演出,在演出結束後回到家鄉被隔離,在隔離期結束後並無人感染,而對此鐘南山院士提倡全國人民應該向蒙古同胞學習,多吃天然奶製品以及羊牛肉。該微博博文發出後,點擊瀏覽量一路上升,甚至在次日有公眾號引用上述微博內容來做宣傳,使得這一消息被進一步擴散。但在經過查證後,微博文中關於西藏演出隊赴武漢演出沒人感染的描述和事實相符,但鍾南山稱讚吃牛羊肉的蒙古族同胞身體好卻是屬於子虛烏有。而且在2月8號,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日報蒙文報公眾號針對此事也進行闢謠,宣布該微博賬號所發布的內容是屬於謠言,也明確表示鐘南山院士並沒有說出這樣的話。在肺炎進入白熱化階段,很多商家會趁著這個時機賺取國難錢,有些商家會推出一些藥品宣傳可以預防新型冠狀肺炎,有些商家卻會曾熱點來炒作食物,譬如上面的微博。鍾老沒有說過,但西藏疫情影響較小到底是不是和吃牛羊肉有關呢?其實並沒多大關聯。牛羊肉是比較常見的食物,這兩種食物所含的營養價值比較高,在日常適當吃一些是可以幫助我們人體提高身體免疫力以及補充身體營養元素。如牛肉可以補鐵,羊肉可以溫補,但想要將這些食物和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牽扯到一起,未免有點牽強。關於新型冠狀病毒預防的藥物或食物,目前還真沒有,所以大家不要妄自相信一些商家打出來的噱頭,這其中無非就是利益驅動,倘若真有效,這麼嚴峻的形勢,你認為國家還不公告嗎?當然小康醫生也清楚,大家之所以慌不擇路,看到什麼就搶購什麼也是因為心中的不安,怕自己和家人被感染,但是抗擊疫情不適全憑一兜銀子就可以搞定的,況且混亂之時,總有些無良知的人在中攪屎。擺好心態,正確看待病毒新病毒問世不是第一次,2003年的SARS,2013年的禽流感,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這些足以告訴我們的是:人類和病毒的進化相輔相成,病毒和人類同在,同時進化。而人類對進化較快的病毒該如何應對,不用多說,起初靠的全是一身正氣,也就是免疫系統,抵抗力夠強就會扛過去,抵抗力弱後果不堪設想。除此之外,就是人類通過智慧來研發藥物對抗,但不得不說,這需要時間成本。最後小康醫生希望大家對國家充滿信心,對在這場戰役中付出的所有人表示敬畏,全國人齊心協力,早日打贏疫戰。本文摘自搜狐網《漫說健康》
-
2020-02-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太可疑!1名研究員生死 為何大陸瘋狂熱議?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大陸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聞名全世界。外界質疑該所與新冠肺炎病毒具有密切相關,否則為何能這麼快分離出病毒株?該所的研究中心主任為何被稱為「蝙蝠女俠」?又為什麼會傳出「零號病人」就是該所研究生?一連串的問號正等著一一打開。●大陸最高防護研究所 離疫情源頭不遠…武漢病毒研究所是怎樣一個機構,最近成為中外媒體焦點。據該研究所官方網站稱,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是從事病毒學基礎研究及相關技術創新的綜合性研究機構。該所擁有中國大陸首個投入正式運行的生物安全(四級,P4)實驗室等研究技術平台。國際上通常根據危害程度、所需防護程度等,把生物安全實驗室分為四個等級,四級意味著需要的防護水平最高。2015年1月31日,武漢P4實驗室竣工揭牌。許多人第一次聽說、開始談論武漢病毒研究所,可能是因為「蝙蝠」。1月23日武漢封城之前,外界對疫情和新型冠狀病毒的了解有限。不過,在距離疫情源頭華南海鮮市場不到30公里、車程只需半小時的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人員早已開始分析從病人身上採集的樣本。封城當天,研究所新發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石正麗團隊就公開研究成果: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的基因組成分析後證實,初始宿主是蝙蝠。石正麗人稱「蝙蝠女俠」。在對SARS病毒溯源研究中,她的團隊經多年調查研究後證實,蝙蝠是SA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今年1月21日,湖北成立新型肺炎應急科研攻關研究專家組,組長正是石正麗。●新冠首病例 竟沒去過華南海鮮市場?美國小報《華盛頓時報》曾引述一名「前以色列情報官員」指稱,新型冠狀病毒其實是中國當局研發的生化武器,從武漢病毒研究所洩漏,引起疫情。但報導都沒有提供任何證據。儘管「生化武器」之說過於荒謬,但新冠病毒的源頭是否與該實驗室相關,卻疑雲重重。尤其是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刊載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副院長黃朝林等人撰寫的論文,稱該醫院在去年12月1日收治了首例後來被證實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其並沒有華南海鮮市場暴露史。美國羅格斯大學生物學家理查德.埃布萊特曾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Nature)對石正麗的實驗表示關注。他對BBC表示,根據目前對病毒的基因組測序,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該病毒經過人工改造。但他補充說,這並不代表著可以「完全排除」此次疫情的病毒由於實驗室事故進入人群的可能性。「基因組測序顯示,此次爆發的病毒與武漢病毒研究所2003年在雲南某個山洞採集的蝙蝠冠狀病毒RaTG13非常接近,它從2013年儲存在武漢病毒研究所至今。」埃布萊特說。2月2日,石正麗在微信朋友圈發文稱:「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是大自然給人類不文明生活習慣的懲罰,我石正麗用我的生命擔保,與實驗室沒有關係。奉勸那些相信並傳播不良媒體的謠傳的人,閉上你們的臭嘴」。●該研究所 為何搶註冊驗證中的藥品?但不止外國人懷疑,大陸民眾也懷疑。中國醫學博士武小華指證蝙蝠專家石正麗所在的武漢病毒所管理不善,涉嫌為洩漏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後,中國多益網絡董事長徐波2月4日又在微博上公開舉報武漢病毒研究所涉嫌製造並洩漏傳播了病毒。緊接著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肖波濤在SCRIBD網站發表報告指出,在武漢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排序發現,有96%及89%與菊頭蝠具有的冠狀病毒(CoV ZC45)相似,但須研究病原體及如何傳遞給人類。報告稱,武漢疾控中心的研究做法是透過手術從這些動物提取DNA及RNA作測序,有關樣本及受汙染垃圾會是病原體,這間實驗室除了鄰近華南海鮮城,亦鄰近協和醫院,而該醫院有第一批確診新冠病毒的醫生。報告認為,儘管仍需確鑿證據,但認為這種病毒洩漏到周圍並感染到最初患者是有可能。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月中下旬,美國吉立德公司把病毒防治藥瑞德西韋送給大陸中科院。2月4日,武漢病毒研究所官網發布訊息稱,「我國學者在抗2019新型冠狀病毒藥物篩選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文中稱,已在1月21日就瑞德西韋申請中國發明專利(抗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用途)。瑞德西韋是美國吉利德公司專利產品,用於治療伊波拉等傳染病。美國媒體曾報導,使用瑞德西韋後,一位在美國的武漢肺炎患者症狀改善。大陸媒體質疑,疫情當頭,武漢病毒研究所為什麼對有效性仍在驗證中的藥品開始「搶註」?此舉或許會重新挑起外界對中國對智慧財產權尊重問題的擔憂。●傳說中的零號病人 究竟是死是活?對武漢病毒研究所的質疑還不止這些。2月15日有網友稱,新冠肺炎「零號病人」是該所一名微生物學女研究生,名叫黃燕玲。武漢病毒研究所2月16日發出聲明表示,網路流傳稱該所畢業生黃燕玲是所謂最早感染新冠病毒的「零號病人」,經該所查證為不實信息。「她畢業後一直在其他省份工作生活,未曾回過武漢,未曾被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身體健康」。相關傳聞未歇,2月17日,網路又出現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陳全姣實名舉報所長王延軼洩露病毒的傳聞。隨後,武漢病毒所官網登載陳全姣的否認聲明,稱「對冒用本人身分捏造舉報信息的行為,表示極大憤慨」。隨着武漢疫情的升溫,武漢病毒所遭受到連串質疑,雖不斷發表聲明自清,卻始未能完全釋疑,深陷於輿論風暴之中。
-
2020-02-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鍾南山:2月中下旬病例數將達高峰,但不是拐點
大陸一再強調,除湖北外,全國新增確診病總數已連續13天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大陸抗SARS專家、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認為,預計2月中下旬病例數將達到高峰,但不是拐點(感染減少)。鍾南山認為,2月中下旬全國病例數將達到峰值,但並不意味著達到峰值後馬上下降。他強調,峰值不等於拐點,疫情還有可能隨著務工人員返程再次出現新的高峰。特別針對武漢疫情防控,鍾南山表示,武漢仍處於高患病率和高病死率,病人總數占全國80%,病死率占全國95%以上。鍾南山指出,雖然做了很大努力,但是武漢還是沒有完全阻止人傳人。方艙醫院的建設對控制人傳人很有效果,同時武漢正在加快排查疑似病例。但是鍾南山也表示,主要大中城市都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做好出入人員的檢查,因此返程帶來新的疫情高峰的可能性不大。
-
2020-02-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範新冠肺炎社區感染 醫界強調還是勤洗手
新冠肺炎肆虐,台灣出現1例死亡案例,未來不排除可能社區感染,各醫療院所莫不嚴陣以待,包括高雄長庚及義大醫院均表示,目前醫護人員的防疫裝備暫時都夠,但要預防疫情擴散,民眾除依賴口罩防護,更重要的還是勤洗手。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台灣第一時間徵用口罩,並進行實名制販售,醫護人員則每天分配2個口罩,行政人員1個。在有限的防疫資源上如何因應社區感染大規模來襲,醫療院所均嚴加防範。醫界認為,台灣萬一出現大規模社區感染,比照SARS期間啟用專責防疫醫院,應該是下一步。現任中央防疫指揮中心諮詢委員的高雄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孟志表示,台灣與大陸地緣接近,出現社區感染並不意外。從台灣昨天死亡的確診個案分析,此病例是由流感重症的血清回溯,當時未被通報為新冠肺炎,而與他有關聯的第20例確診個案,也沒有症狀顯現,因此擔憂可能社區感染,所幸目前60名醫護人員經篩檢都呈陰性,接下來還要續查他的接觸史,目前大家的恐慌是不清楚感染源是誰。義大醫療體系策略長蔡易廷表示,這波新冠肺炎疫情是持久戰,防疫物資必須充裕才能克服,政府一開始就以最高規格去調配,截至目前,醫院的口罩用量暫時足夠。萬一爆發社區感染,醫療院所一切的準備,仍需遵循中央防疫指揮中心的指引。包括高雄長庚及義大等大型醫院都認為,防範新冠肺炎擴散,重點還是勤洗手,平日民眾手摸口鼻所接觸的病毒量,不比接觸到其他飛沫碰觸的物品少,勤洗手才能防病毒入侵。
-
2020-02-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果SARS時代可以這樣,林重威就不會離開了吧!?
【編者按】「醫病平台」的終極目標是促進醫療團隊與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互相了解。本週的主題「醫生的心語」是由三位不同世代的醫師說出他們在行醫生涯難忘的經驗:一位是在學生時代勤於筆耕的年輕醫師,因為「武漢肺炎」而追憶2003年SARS肆虐台灣時不幸犧牲的同學林重威醫師,並說出醫師對目前這緊要關頭的誠懇呼籲;一位中生代、長年在美國執業的癌症專科醫師,追憶一位不幸過世的癌症病人,道出醫生內心的遺憾;一位醫學院畢業五十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美國行醫,最近才退休的老醫師,回顧自己行醫生涯特別留下印象的幾個病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醫師的內心世界,我們也盼望不久能有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自己或陪伴家屬就醫的經驗與意見。重威殉職之後,台灣的蛻變重威,你的名字再度被提起。我們許多人又想起那段歲月,談起當年種種,但十七年過去,我們其實都不再是十七年前的自己。那時候,我還單身,擔任家庭醫學科住院醫師,醫院指派家醫科駐守發燒篩檢站,為醫院安全把關,N95口罩存量不足,發燒篩檢站醫師配給的N95口罩是兩天一個,幸而當年似乎沒有瘋搶外科口罩的情形,我們能每天用一個新的外科口罩蓋在N95外層,另外也不知是否真的有幫助,總摺張衛生紙墊在N95口罩內,減少說話時唾沫附著口罩,衛生紙隨呼吸飄近飄遠,常搔著臉。相較起來我們還是輕鬆的,真正照顧SARS病患的醫生,值班時是戴著N95口罩睡覺的。當SARS風暴終於結束,科內舉辦了一場感恩禱告會,同事們分享各自心路歷程:有人在過程中尚要承受來自家裡擔驚受怕的長輩壓力,不斷勸說他們辭職或是轉科,也有人說好久不敢抱孩子了,但我們都慶幸SARS的威脅終於解除,也慶幸自己服務的醫院至少制度健全、主管睿智,在科內住院醫師輪排發燒篩檢站時,主任領著主治醫師扛下科內其他大大小小的事,並暫時刪除其他不緊急的業務,我也記得有回代表家醫科參加臨時會議,副院長沉痛的說:那些犧牲的醫護人員不是英雄,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啊!重威,我們都不希望你是英雄。你走的那天,我去到隔離病房外,一群同學圍著你的父母,你母親的淚還洶湧地落,便被催促穿上隔離衣進去看你最後一面,然後要火化了。我記得那一幕在當時帶給我的衝擊,你是那麼熱心的班代,那麼和氣的同學,怎麼會是你?一年一年過去,我始終沒忘記那場景,當我後來成為母親,再想起那一日,那股椎心已不僅止於失去一位好朋友,更為你的母親而痛。你的父母卻那麼堅強,與北市府打官司,以國賠添存款成立了「林重威基金會」照顧澎湖清寒子弟,參與「SARS,再見」舞台劇紀念活動,難以想像他們的心一次又一次的磨著痛著,依然面對並且前行。澎湖有座「重威紀念公園」,班上幾位同學去過,在那兒拍張照,「舒服卻感傷的地方」,他們說。十年前我給你父親寫過信,他回信說道:「有些事,重威沒有活著看見,或許也是好事。」那是個紛亂的時局,擺盪的政治、口水、權力鬥爭,一度我覺得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只能無可奈何的下坡。但這次,武漢肺炎的嚴重疫情讓我們欣慰的看到台灣社會的成長與成熟。此刻的我已不是第一線的醫療人員,對我來說,學校延遲開學、學生要不要戴口罩的議題更加切身。想起許多年前社會輿論對「草莓族」憂心忡忡,如今他們已長成國家棟樑,在醫療前線上義不容辭的防守,而政府官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紙上談兵,人民感受到總統的強韌,看著行政院長、衛福部長等人每天帶著倦容卻絲毫不懈怠的堅守崗位,在對疾病的惶惑當中,至少有同舟共濟的凝聚力,看到民間對口罩配額自發性提出「我OK,你先領」的禮讓運動,醫生發起「醫療人員連署支持政府堅持防疫底線」,也有許多人透過網路留下對政府的支持鼓勵話語。如果SARS的時代可以這樣,或許,重威就不會離開了吧,但肯定的是,因為當時這些人的犧牲,帶來了反省,也讓政府與人民都提高警覺,才能有今日。心裡默念台灣因SARS殉職的十一人名單,深深感謝並且祝福他們的家人,然而名單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長,當年付出的代價其實不止於此,有感染SARS後痊癒的醫生,病後花了好長時間調適他易喘的後遺症,也有更令人傷心的,逃過SARS的死劫,卻或許因著心肺功能的侷限,剛屆不惑之年便心肌梗塞離世,留下稚齡兒女。懷著最深的敬意,感念過去,同時感謝此時為防疫與治療病患而努力著的國人:全神戒備的醫療體系,不停加班的口罩廠,業務量暴增的先是便利商店、而後藥局,以及一些微瑣卻不可或缺的細節,例如菜市場裡賣菜的那位老家在湖北的中國新娘告訴我,她媽媽原本預定大年初三來台灣陪她過節,但事前接到陸委會的勸阻電話因而未成行……防疫不是一道命令,而是一張嚴密的網。病毒仍擴散蔓延著,讓我們繼續謹慎面對。開啟網頁關心疫情變化,常看到重威燦爛的微笑,你一定是在鼓勵著活著的大家吧!「永遠不要放棄希望,我們可以同心協力一起度過。」名利一下子,健康一輩子!快加入元氣網粉絲團我們是來自聯合報系家族、最有活力的「元氣網」,給你最需要的保健、疾病、樂活訊息!加入>>
-
2020-02-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酒精搶光改搶「花露水」消毒 專家憂:香精恐引皮膚過敏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蔓延,全台各地大鬧口罩、酒精荒,誇張的是,現在連「花露水」都賣到缺貨,有民眾認為,花露水內含75%的酒精,有殺菌效果。不過專家提醒,花露水內含有香精成分,大量使用的話恐造成過敏。根據《TVBS》報導,疫情肆虐造成人心惶惶,由於明星花露水標榜含有75%的酒精,符合殺菌標準,成為民眾搶購目標,不少人買不到消毒酒精,轉而購買花露水代替。據了解,老牌明星花露水在今年1月恢復生產,近期到賣場查看,根本找不到明星花露水商品,店員表示,之前有進花露水,進貨後就被掃光,「疫情關係買酒精買不到,就買這個啊」。明星化工總經理郭超表示,每日販售花露水數量為6000瓶,不過銷量卻遠遠大於工廠產能,目前還欠4000打家庭號的商品數量。高科大化材系教授林榮顯表示,75%到80%之間的酒精成分,殺菌率會比較高,若酒精含量約70%或更低,仍能有殺菌效果,只是較弱。林榮顯提醒,明星花露水內含化學香精,且大部分的香精都是合成的,在無法完全了解其成分前,直接用花霧水噴在人體上,恐怕會有皮膚紅腫、發癢、過敏等狀況。事實上,在2003年SARS期間,花露水就因為含有酒精成分熱銷,如今又因肺炎疫情影響,再度成為熱賣商品。不過明星花露水在今年重出江湖後,已將酒精濃度調降為71%,生產工廠自1月以來,已進口162公噸的酒精作為製材。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很怪!查奪命3盲區 全看病理解剖
新冠肺炎疫情日益嚴重,一個月來已有1600多人死亡,但直到2月16日才有第1例的患者遺體解剖。同濟醫學院法學系教授劉良慨嘆,肺炎病毒死亡這麼多人,病理解剖終歸要做的,早一點做可以多救幾個人。學者籲病理解剖 醫院都說沒場地「北青深一度」報導,劉良從事病理研究30餘年,疫情爆發後,他的團隊曾向湖北省政府提交緊急報告,強調解剖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得到肯定的批覆。但武漢許多定點醫院表示無法提供解剖場地。他強調,由於醫院沒有收到正式官方文件,又擔心解剖風險,病理解剖的事只能擱淺。劉良說,目前新冠肺炎病理上沒有完整的、系統的東西。只有個別的人做了穿刺或者活檢,而SARS時死亡10多例就有解剖。現在新冠肺炎死亡人數過千,這種缺失按理說是不應該的。(但在報導之後不久,大陸在昨天已進行了2例患者遺體解剖)他指出,電腦斷層CT檢查就像衛星,如果地球上發生戰爭,衛星只能看個大概。最核心的是,要有人到前沿陣地察看敵人死了多少、敵人用什麽武器、我方防禦有些什麽問題?就像偵察兵一樣,指導後方打仗。病理研究就是做這些事。肺毛玻璃樣原因、傳染途徑、病毒分布…3大重點現在許多CT顯示,新冠肺炎患者肺上出現毛玻璃樣。要搞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肺出現毛玻璃樣,是水腫?出血?感染?纖維化?裡面起反應的是中性白細胞、單核細胞還是淋巴細胞?搞不清楚的話,治療上就會盲目,「一片亂殺」。病理研究也關注傳染途徑。比如糞口傳染, 腸道裡的病毒到底分布在什麼地方?口腔、食道、胃、十二指腸還是結腸?不同情況的病人治療也完全不一樣。劉良表示,對新冠肺炎的死者遺體進行解剖,取樣,然後做切片,可以研究病毒在人體的分布狀態,以及身體哪個部位對病毒有反應。病毒對哪個組織、哪個器官,器官的哪個局部、哪些細胞損害更多。病毒攻擊的方向、靶點在哪裡,就要對這個靶點做研究,做一些干預、防禦。他強調,沒有對死者做病理研究,對搶救治療有延誤,對將來的研究也有影響,所以很著急。劉良稱,新冠病毒很奇怪,遠離氣管,在肺的周圍比較多。所以取咽拭子的時候,病人要深深的把肺周圍的病毒咳出來。降解剖感染風險 在屍袋裡解剖被問到病人身上的病毒會不會因解剖二次汙染或擴散?劉良稱,對傳染病人遺體的解剖,防止病毒傳播,大陸有一套標準。目前大陸達到傳染病解剖標準的解剖室很少,只有北京地壇醫院一家,曾用於SARS研究。目前不可能把遺體從武漢運到北京。但不能說沒有就不做,還是要想辦法。他們做過SARS、愛滋病的解剖,雖沒有很好的解剖環境,也沒有發生過什麼問題。新冠肺炎傳染性強,好像挺可怕,劉良說,包括很多專業人士都不懂,覺得太危險。但是他們之前做了很多其他傳染病人的病理解剖,從未發生過人員感染,也沒造成環境汙染。做過的人知道怎麼防護。比如在屍袋裡面做解剖,之後直接火化,沒有太大問題。小空間、吸掉血水…手套口罩多帶幾層相比SARS,新冠肺炎的病理解剖有什麼不同?劉良表示,需要更細一些,主要是防止次生災害。操作上更穩,更慢。比如,可以在一個更小的空間裡操作。要準備很多毛巾吸掉血水,袋子要防水,確保血水不會流到土壤裡或排到下水道,不讓粉塵漏在外面。對於實施解剖的人,要穿好防護服。相比醫護人員防護措施更嚴格。比如,醫護人員戴2層手套,他們戴3層,口罩也更多一點。對於解剖的過程,首先需要死者家屬的同意,簽一個協議告知;第二需要有一個合適的場地,不讓病毒擴散,有人提出需要在負壓(空間)下操作,但解剖需要的防護、防止次生災害的措施都有,不需要擔心;第三是做屍檢人員要有資質。最快9至10天有結果劉良指出,一般的屍檢,要二、三十天出結果。但新冠肺炎是很著急的,如果能做,快一點,特事特辦,九、十天就能出結果。就在劉良的呼籲後不久,大陸央視16日晚間報導,在國家法律政策允許,並獲得患者家屬同意下,2月16日凌晨3時許與18時45分,大陸全國第1例與第2例的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已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並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這2具解剖病理已被送檢。報導稱,由解剖獲得的新冠肺炎病理,對於探索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的病理改變、疾病機制等有重大幫助,並能從根本上尋找新冠肺炎的致病性,致死性,給未來臨床治療危重症患者提供依據。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李秉穎建議:居家隔離趴趴走 罰責比照酒駕
為了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國內於一月初成立防疫指揮中心,防堵成效受外界肯定,但專家認為仍有改善空間,政府跨部會聯繫應再加強;民眾也要配合,不應成為防疫破口。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指出,現在民眾不配合居家檢疫、亂填健康聲明書、不誠實告知旅遊史等亂象,顯示罰款手腕不夠。防疫如同作戰,人權被限縮是必要的,他建議應該居家隔離還趴趴走的民眾,應該比照酒駕罰則,違法者硬性規定接受廿四小時教育訓練,被關幾天都是合理的。而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觀察,在這次防疫作戰中,最奇特現象就是口罩之亂,引爆關鍵在於中央與地方不同步。中央一開始宣布全國備有四千多萬片口罩,足供國人使用,卻有專家建議,全民都應戴口罩,那口罩怎夠用?教育部建議,學生上下學都應戴口罩,許多家長擔憂孩子被感染,排隊搶購口罩,李秉穎建議,各部會頒布相關政令前,應先討論溝通。再以陸配子女入境為例,陸委會放寬入境標準,還開兩次記者會,但才隔幾個小時,指揮中心宣布撤回原先規定,確實讓不少人認為政策混亂。張上淳說,SARS後,各縣市均建立防治醫療網,而各醫院感控措施也做得不錯,但時間一久逐漸鬆懈,政府應正視問題。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 從「圍堵」轉向「減災」
繼日本、新加坡出現不明原因的新冠肺炎感染者,國內也出現首例疑社區感染且死亡案例。聯合報昨天舉辦「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專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恐常態化,防疫應從「圍堵」轉為「減災」。疾管署長周志浩說,確已料敵從嚴,備好兩萬間隔離病房,以因應萬一出現大規模社區感染。「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邀請周志浩、中研院院士賴明詔、前疾管局長蘇益仁、台大副校長張上淳、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及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從個人對抗病毒到防疫政策,提出建言。蘇益仁:提早因應醫療崩潰被稱為冠狀病毒之父的賴明詔指出,新冠病毒傳播力強,可說是演化相當成功的病毒。蘇益仁表示,這波新冠肺炎疫情面臨三箭齊發,春節返鄉、流感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當流感的發燒病人湧向醫院,加上收治新冠肺炎病人,醫療體系必然崩潰。蘇益仁認為,武漢疫情失控,便來自於醫療崩潰,台灣必須提早因應。張上淳:負壓病房勢必不足曾經率領抗煞團隊、時任指揮中心副總指揮官的張上淳表示,現階段國內防疫重點為圍堵,阻絕病毒於境外,但若從中國或其他國家回來的都要隔離、篩檢,醫院負壓隔離病房勢必不足,所以,包括防疫物資,如N九五口罩及防護衣,一定要及早準備,並針對不同疫情擬定防疫戰術,保持彈性,靈活指揮調度。周志浩:檢驗量能重大挑戰針對外界擔心台灣現有防疫能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在防疫組織架構、檢疫措施及醫療方面,均已做好準備。除了視防疫決定指揮層級,在監測方面,國內檢驗量能受到重大挑戰,但在眾多醫學中心協助下,現在檢驗量能提升至每天一千兩百件。醫療是國人最關切的防疫重點,周志浩說,「這不能掉以輕心」,台灣在抗煞期間,建立感染症醫療網,擬定急診指引,與急診醫學會合作,執行無預警查核,奠定良好基礎。目前屬於第一波防疫,全國共六家應變醫院,提供六百五十床,如果疫情緊急,十五家部立醫院投入防疫工作,將增加兩千多床;如果真的爆發大規模社區感染,屆時全國將有兩萬多間隔離病房可供使用。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表示,面對新冠肺炎,他最擔憂民眾配合度不足、對中國大陸航班往來疫情資訊不透明等,造成防疫漏洞。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認為,我們應對無症狀感染者的出現有足夠的警覺。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全力研發藥物及疫苗中。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衛院挑出抗煞兩百藥 找關鍵破口
科學界認為,新冠病毒將流感化,容易引發社區感染,如何找到有效治療藥物,成為關注焦點。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昨天在「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指出,國衛院已篩選出兩百多種可能有效藥物,正積極進行動物實驗。另外,國衛院也積極投入美國藥廠「吉利德」研發新藥「瑞德西偉(Remdesivir)」的合成技術,預先演練合成步驟,一旦我國爆發大規模疫情,提供治療所需。司徒惠康指出,新冠肺炎與SARS都屬冠狀病毒,歷經SARS衝擊後,國衛院建置相關可能藥物,最近從抗SARS藥物中,挑選出二百多種目標藥物,利用疾管署成功分離的新冠肺炎病毒株,進行貓與豬等動物實驗。此外,國衛院也運用人工智慧藥物分析與藥效預測系統,針對美國FDA核可用藥與天然物進行篩選。由於「瑞德西偉」似乎具有治療新冠肺炎的潛力,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藥物加值創新研發中心」預先演練「瑞德西偉」合成步驟,順利破解五大合成關鍵步驟,如國內爆發大規模疫情,就能自產「瑞德西偉」。國衛院也投入合成胜太疫苗開發,若順利,二個月就能得到結果,前進臨床試驗。另推動重組病毒疫苗、DNA疫苗及次單位疫苗開發,拚半年進入臨床前試驗及臨床人體試驗。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研院士賴明詔:冠狀病毒還會演變進化
近一、二十年來,全球重大傳染疾病均與冠狀病毒有關,包括SARS、MERS及新冠肺炎,被譽為「冠狀病毒之父」的中研院院士賴明詔指出,未來冠狀病毒還會繼續演變進化,而這場人類與病毒的戰役方興未艾,可預期的是,未來戰況將愈來愈慘烈,人類千萬不能大意。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認為,我們應對無症狀感染者的出現有足夠的警覺,且注意病毒的演變,若病毒無法消失,但又不像SARS致死率高,未來新冠肺炎比較可能像二○○九年的新流感,演變成每年持續流行。賴明詔說,冠狀病毒普遍存在蝙蝠、豬等動物體內,長久相安無事,相當溫和,不料,跳物種傳至人類,竟帶來如此大的危害,讓人不敢相信。截至目前為止,在人體發現過七種冠狀病毒,其中四種導致感冒症狀,第五個為SARS病毒,第六是MERS病毒,第七個就是這次新冠病毒。外界對新冠病毒充滿未知與恐懼,中國學者鍾南山研究曾說潛伏期最長可到廿四天,但黃玉成認為還需要更多的個案與時間觀察,根據研究,推估潛伏期以五到十二天為多,大多落在五到七天,且在潛伏期時傳染力有限,大多數患者應該是有症狀時才具有傳染力。至於新冠肺炎是不是有很多無症狀感染者,黃玉成認為,下結論須謹慎,例如有學者發表研究,德國感染者赴上海開會後被感染,認為其在上海接觸對象沒有症狀,但進一步追查才發現,那位上海學者在開會當下就身體不適,表示他不是無症狀感染者。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疫硬仗 專家示警:應拉高到國安層級
全球新冠肺炎病例持續增加,除中國大陸外,許多國家陸續出現社區感染,國內也在昨天傳出首例無接觸史、旅遊史、感染原因不明的死亡個案,前疾管局長、南台科技大學教授蘇益仁認為,這已經符合社區感染定義,從即日起防疫作戰勢必更為複雜,有必要提高防疫等級。聯合報昨天舉辦「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專家會議,邀請抗疫專家及感染科權威,針對民眾及防疫政策,提出建言。蘇益仁指出,根據指揮中心提供資訊,該名死亡確定個案迄今尚未找到感染源,且無接觸史、旅遊史,而個案弟弟目前也住院,同樣沒有接觸史、旅遊史,感染原因不明,這就是社區感染。他提出建議,應慎重評估,將防疫位階拉高到國安層級。疾管署長周志浩表示,今年一月二日,疾管署針對此波疫情立即邀集專家成立專責小組,制定抗疫規則。若發生感染個案外溢到台灣,會升級二級開設,如疫情進入社區,無法確認感染源的狀況,就會進入一級開設,由行政院層級指揮。至於這波疫情走向,蘇益仁提三種可能。第一個可能較為樂觀,如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研究團隊所預測,這波疫情將在四月獲得控制、結束。此看法引發全球專家質疑,但中國近日積極收治隔離新冠肺炎患者,並放寬診斷標準,如有臨床症狀即納入病例,蘇益仁認為,中國大陸正傾國家之力,希望達到「鍾南山的預測」。第二種狀況,無症狀感染者造成防疫漏洞,因未被隔離,持續將病毒傳染給他人,中國境內、境外持續爆發新個案,如此一來,疫情不可能在三月底結束,而兩岸交流不可能完全斷絕,此時台灣真正挑戰才剛要開始。第三種可能是新冠病毒「流感化」,成為季節性流行病毒的一員,蘇益仁表示,新冠病毒致死率、致病率如果與現階段一樣偏低,如何讓民眾遠離恐懼,能夠正常生活,以及持續研發藥物、疫苗,則成為重要課題。蘇益仁表示,目前針對疫情仍停留在防疫專家層次處理,然而以當年SARS一個多月,防疫人員已兵疲馬困的狀況,新冠肺炎疫情已快要兩個月,尚未進到真正挑戰的時候。他建議,政府應該思考提高防疫層級,若社區感染不可避免,則危機評估應拉高到國安層級處理。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病毒不會糞口傳染 醫:防疫要勤洗手
「宋朝的瘟疫可能跟蘇東坡吃蝙蝠肉有關(眾笑)。」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新黃瑽寧16日在臨床研討會提到,糞口傳染跟母體垂直傳染都沒有證據,潛伏期24天也不是事實,勤洗手還是防疫必要措施。此外,菸癮者及高血壓、高齡者,都可能提高感染風險。棘蛋白是感染破口黃瑽寧介紹,COVID-19屬於β類冠狀病毒,關鍵是會跟宿主產生連結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在海量的新產出論文中,很許多很快被推翻的假說,後來發現名為RaTG13的蝙蝠冠狀病毒,跟COVID-19相似度高達96.2%。冠狀病毒在感染時需要一個剪刀,把棘蛋白切一半才能把膜打開,才能把病毒釋放出來。黃瑽寧說,α類基因呈現三明治核心結構,使用的是APN蛋白質做連結。而SARS冠狀病毒是β片狀核心結構,使用的是ACE2蛋白質做連結。NL63則是β例外的三明治結構,例如800年前宋朝的幾十場瘟疫,也許跟吃蝙蝠有關。「目前沒有證據可以證實會糞口傳染,呼吸道傳染跟接觸傳染是唯一能證實的。」黃瑽寧指出,在肛門拭子可找到病毒RNA,不等於可以糞口傳染,畢竟病毒的屍體跟活著的病毒是有差別的。母體垂直感染也沒有可能,可能是小寶寶抱出來後受到飛沫或接觸傳染。至於會否突變增強感染力?目前COVID-19突變正常。抽菸者重症機會高「隨著病例數愈多,輕症數據進來,平均年齡開始往下拉,男性剩58%,輕症狀肌肉痠痛14.8%變多。」黃瑽寧說,世界衛生組織估計,82%的人是輕症,15%會喘,3%是危急情況。MuLBSTA評分可供參考患病風險:多肺葉浸潤是5分,淋巴細胞小於0.8是4分,細菌感染4分,菸癮者3分、已戒菸2分,高血壓2分,60歲以上2分,加起來大於12分的人,就可能是感染的高風險者。「為何抽菸的人重症機會比較高?」黃瑽寧說,因為從ACE2進去的門檻比較低,在中國抽菸的男性佔48%,而女性可能只有3%。病毒並沒有只攻擊男性,但只有在ICU會看到比較多男性。ACE2本身是有功能的,可以幫忙肺部修復傷害,但如果被冠狀病毒的棘蛋白所綁架,反而加深了肺部的傷害。「如果冠狀病毒就是要讓孩子先得,有了抗體之後,老人就不會那麼慘。」黃瑽寧說,所以在療法上,是否能給予額外的ACE2?心臟科有ACEI的藥,雖然不知道可行性,但比起等待研發抗病毒藥物,「這是一個我蠻有興趣的方向。」【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2-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莫笑新加坡日本社區感染! 黃瑽寧:任何國家都有可能
新冠肺炎陸續在中國以外國家出現社區群聚,包括泰國、新加坡、日本,引起國人對於各國防疫能力的評價和比較。不過感染症專家都認為,根據新冠肺炎病毒的特性及臨床表徵,社區感染極難避免,不論防疫多到位,任何國家都可能發生。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表示,許多專家預言新冠肺炎將會「流感化」,是因為這樣的說法一般人比較容易了解,但是其實流感和新冠肺炎還是有諸多不同。流感病毒突變率高,每年都在變異,所以得過的人還會再感染,但是已有疫苗和專用的抗病毒藥物,所以民眾不會太擔心。至於新冠肺炎病毒是冠狀病毒,突變率較低,得過的人不易再得,只是現在沒有疫苗也沒有專用的抗病毒藥。黃瑽寧舉例說,A型流感病毒H1N1亞型在2009年大流行時,當時60歲以上的族群有很大一部分在小時候都得過,已經有抗體,加上當時疫苗研發速度很快,所以沒有太嚴重的疫情,死亡率很低。不過冠狀病毒的疫苗研發,難度比流感疫苗高,所以現在盡可能維持「社區感染零容忍」的理想狀態防,都是為了要搶時間去發展藥物和疫苗,一旦發展成功,民眾也會更有信心。黃瑽寧分析,台灣現在防疫做得非常好,維持著「社區感染零容忍」的最理想狀態,不過這個狀態要維持,難度不小。當一個疾病有一成患者是無症狀或輕症的時候,是不可能把所有接觸者和個案都找出來追蹤的。所以現在看到新加坡和日本有社區群聚,台灣也不能心存僥倖或幸災樂禍,因為根據新冠肺炎病毒的特型和臨床表現,社區感染在任何國家都非常可能發生的。黃瑽寧建議,隨著對於病毒和疾病越來越了解,民眾認知也要跟著調整,務必要把過度的恐慌程度降下來,整個社會才能夠冷靜地把焦點放在高風險的人身上,例如老人、慢性病患、吸煙者等。台灣大學副校長、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台北區指揮官張上淳表示,現在防疫的最大挑戰在於,新冠病毒的臨床表現有很大比例是輕症,不易即時偵測到,但這些人也具有某種程度的傳染力,導致防疫的困難。現在看到新加坡、日本已經有社區感染的例子,這其實是任何國家都可能發生的,重點在於要如何去控制並找到最佳因應之道。張上淳強調,SARS後台灣的醫療整備已經大大提升,不論是負壓隔離病房或是一般病房,若發生如新加坡或日本現在這種少量的社區感染、沒有演變到像武漢那樣嚴重,台灣絕對都是可以因應的。
-
2020-02-16 新聞.杏林.診間
SRAS「疫情公敵」 台北人最懂這種苦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人心惶惶,但比起病毒更令人害怕的,是「歧視」。上周寫了17年前SRS期間追著疫情跑的往事,事實上,這種情況在SARS期間也發生過,被歧視的卻是被稱為「天龍國」的台北人。SARS風暴襲捲全球,台北從首善之區成了首「疫」之區,其中又以爆發集體感染的萬華區情況最嚴重,形成外國人歧視亞洲人、台灣其他縣市視台北為疫區、台北又將萬華當成「淪陷區」的現象,讓台北人直說「第一次發現當台北人,好憋!」當時我每次到萬華採訪,一定會造訪龍山寺附近一家由百年古宅「穀鳥軒」變身的民俗文化餐廳。SARS期間,餐廳負責人高太太告訴我,穀鳥軒的位置剛好就在萬華區的正中心,左邊是和平醫院、右邊是仁濟醫院,每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台灣疫情時,再怎麼樣取景,都一定帶到餐廳高聳的立面,讓她在美國的婆婆都緊張得不得了,拜託她先休息一陣子再說。她原本不以為意,後來因為實在都沒客人了,只好暫時關門休息。剛開始放假時,員工還能苦中作樂,店長跟著幾個朋友開著車開心地到中南部旅行,沒想到,出發沒兩天就敗興而歸。第一天他們先到台中,晚上投宿民宿時,櫃檯人員冷不防地就問:「有沒有台北來的?」接著又補了一句:「台北來的不許住,好幾個台北下來要訂房的客人都被取消。」不巧的是,店長又是過敏體質,動不動就會咳嗽、打噴涕,那晚她整個人悶在被窩裡,拚命忍住不敢咳出聲,以免半夜被趕出屋子流浪街頭。沒想到,第二天他們南下高雄,才剛停好車,就發現車位旁邊的診所突然「哇拉哇拉」將鐵門拉下,原來是櫃檯的護士瞥見這輛車牌上小得不能再小的三個字「台北市」。一行人再也受不了沿途的指指點點,決定打道回府。高太太不禁感慨,這場SARS戰疫隔離的不只病毒,還包括了人心。前幾年再次造訪萬華時,發現穀鳥軒美麗的立面猶在,但招牌卻換成了連鎖咖啡店,讓我心傷不已,這又是後話了。
-
2020-02-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內感染科權威:新冠肺炎太多未知數 有必要擴大篩檢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冠狀病毒之父、中研院賴明詔院士以及國內感染科權威、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都說,從生物學演進的角度來看,這次新冠病毒是成功演化,許多感染者無症狀,卻可能繼續傳染給別人,遠比SARS病毒還要聰明。聯合報系今舉行「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武漢新冠肺炎」專家論壇,邀請國內抗疫專家,從個人對抗病毒到防疫政策,提出建言。張上淳表示,從日本、新加坡等地疫情變化來看,這次新冠病毒相當聰明,屬於成功的進化演變,至於SARS病毒就顯得失敗,對於病毒演化相當不利,患者發燒後才具有傳染力,且患者死亡率較高,因此容易防疫,而病人死了,病毒自己也沒了,無法繼續擴散下去。張上淳說,在這次18例確定個案中,最特別的是一家四口從香港轉機至義大利旅遊,媽媽先確診,接著是爸爸,然後是輕微咳嗽的大兒子,最令人意外的是小兒子完全沒有症狀,但在媽媽確診後的五、六天,也篩檢結果仍是陽性,證實被感染,病毒還是存在體內。張上淳說,透過這個家內群聚感染,了解到「症狀前偵測」的重要性,因為迄今醫學界仍無法真正了解這個病毒,未來防疫上可能面臨更大困難,恐將受到嚴峻疫情威脅。為此,最新一次防疫會議中,國內專家建議,依據日本、新加坡等爆發社區感染,以及愈來愈多不明原因的感染個案,台灣在防疫上來勢必面對太多的未知數,因此,有必要擴大篩檢檢疫範圍。張上淳表示,目前篩檢對象為具有接觸史、旅遊史等高風險族群,但擴及罹患肺炎的醫護人員、社區內不明原因的肺炎患者。唯有放寬篩檢標準,才能有效圍堵疫情擴散。賴明詔表示,原本醫界認為人類感染冠狀病毒不會致死,頂多就是傷風感冒,所以SARS爆發後,發現禍首為冠狀病毒時,所有醫界、生物界等專家均無法置信。賴明詔說,一般病毒約有1萬個鹼基數量,但冠狀病毒鹼基卻高達3萬個鹼基,加上複製過程中容易出錯,很容易變種、突變、演化,從原本宿主物種,跳到其他物種,進入細胞後,碰到別的物種的RNA變種。賴明詔表示,冠狀病毒有其特殊免疫系統,能在蝙蝠體內生存繁殖,兩者相安無事,卻能從蝙蝠跳到其他物種,再傳染給人類,以SARS為例,中間媒介就是果子狸。至於MERS則是從駱駝傳給人類,這一次新冠病毒是透過哪個動物傳給人,目前還在釐清當中。賴明詔說,未來冠狀病毒還會繼續演變進化,而這場人類與病毒的戰役仍會繼續打下去,可預期的是,戰況慘烈。
-
2020-02-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論壇/面對無症狀者感染 專家憂台灣防疫措施能做多久
新冠肺炎引發全球政治、社會和經濟動盪,而台灣17年前抗煞一役的慘痛經驗,更值國人深思。聯合報系今舉行「抗疫世紀挑戰─從SARS到武漢新冠肺炎」專家論壇,邀請疾管署署長周志浩、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中研院院士賴明詔、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及前疾管局長、南臺科技大學教授蘇益仁等國內抗疫專家,從個人對抗病毒到防疫政策,提出建言。周志浩表示,台灣的防疫組織面,在SARS後已有進步,新冠肺炎至今,台灣對國內、外疫情監測一點都沒放鬆,旅客至台登機時的廣播、健康聲明書、檢疫等措施沒少,目前台灣算是守得很好,若疫情進到社區,會請行政院指派指揮官成立一級開設。周志浩說,新冠肺炎至今已近兩個月,民眾何時可恢復正常生活,須看經濟活動、醫療指導層面等,台灣現在最大的壓力,為資源配置是否足夠。他說,防疫很重要是檢驗能量,武漢近日個案突然增加上萬人,反映檢驗量能受到挑戰。光靠疾管署實驗室不夠,很多中心都願意來協助,所以檢疫量已從單日三、五百件,提高到1200件,實驗室材料設備也超前部署。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說,以前SARS時找致病源很慢,但現在台灣技術已進步,透過基因定序分析很快,只是1月初時病毒型態還比對不出,台灣決議先以特殊嚴重傳染性肺炎而命名。黃玉成說,當時找到冠狀病毒後,傳染不是病毒在傳染,而是致病源傳染,如當時中國首次發表研究的41個個案裡面,很多跟華南海鮮市場一點關係都沒有,而當時也忽略了輕症表現,所以當時中國專家認為不會人傳人,到後來修正成有限人傳人等,但此舉卻是讓致病源快速加深往後感染的因素。黃玉成說,新冠肺炎的潛伏期,中國學者鍾南山曾說最長可到24天,但根據其他研究,潛伏期仍應落在五天多,如之前德國至上海開會確診個案,潛伏期也是三到六天。他認為新冠肺炎的潛伏期仍是五到12天為多,也符合97.5%左右的個案。黃玉成說,新冠肺炎比較擔憂的是無症狀者感染,因全世界除中國外,已有四、五百例個案,在中國人口數這麼多,大源頭無法控制情況下,台灣防疫措施能做到多久?他認為這是一個突破點,且未來比較會像2009年的流感般每年持續。
-
2020-02-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印度新冠肺炎確診僅3例且康復 專家認為歸功這2因素
印度迄今只有3個新冠肺炎確診案例且已痊癒,武漢撤回印度的645人也全數未感染。專家認為,印度菜增強免疫力及極端氣候幫助下,讓印度人得天獨厚地獲得兩道堅強防疫盾。當印度政府宣布在克勒拉省(Kerala)確診3名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時,一些印度人說,這3名病患一定是在中國久待且長期沒有吃印度菜,才輕易感染這種病毒。多數印度人都相信,印度菜中的香料和元素,有助人們促進消化、增強免疫力對抗流感等病毒性疾病。許多住在印度一段時間的外國人都發現,很少聽見印度出現大規模流感疫情,甚至2002年到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印度也安然無恙。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不例外,印度迄今只有3例,且都已痊癒出院;而印度政府派兩次專機從武漢撤回的645人經過14天隔離及檢測,沒有人感染新冠肺炎。研究印度菜35年且曾出版過印度菜食譜的烹飪大師卡妲(Anju Khattar)說,印度菜大多以洋蔥和番茄絞成泥作為基底,再加上含有薑、薑黃、大蒜、紅辣椒粉、荳蔻等馬薩拉(masala,混合香料),這些香料和基底有助促進消化、袪寒抗感冒等,長期吃印度菜,讓人增加對流感等病毒疾病的抵抗力。卡妲的說法,代表大多數印度人的觀點。甚至許多印度人感冒時,都不願意吃藥,反而是把加了薑末等馬薩拉泡製的印度香料奶茶(Masala tea)當藥每天喝,據說感冒很快就好。以中醫的觀點來說,包括薑、大蒜、洋蔥、薑黃、荳蔻、肉桂都有促進消化、活絡血路、袪寒、消毒等效果,甚至大蒜還可以對抗感冒和百日咳。印度中央藥用植物和香料植物研究所(CentralInstitute of Medicinal and Aromatic Plants)資深科學家巴爾(Anirban Pal)告訴中央社記者,印度阿育吠陀傳統醫學與中醫有許多類似觀念,而印度料理使用許多香料,確實有助人們透過腸胃吸收後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不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巴爾說,從科學上來說,薑具有活躍的油性樹脂可對抗微生物;大蒜和洋蔥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大蒜素;而薑黃具有薑黃素,可以抗菌和調節免疫功能,甚至被印度家庭用來作為止痛和消炎藥;因此印度人天天吃,當然可以提高免疫力,對抗病毒。他指出,印度料理讓印度人對病菌甚至病毒性疾病擁有抵抗力,這也是為什麼印度較少出現大規模流感疫情,且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目前只有3個病例的原因之一。不過,巴爾認為,印度的極端氣候,也是讓病毒性疾病不容易在印度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暴露在陽光和高溫下,和細菌及寄生蟲相比,病毒會最先被殺死;而印度通常冬天短而極度高溫的夏天較長,在這種極端氣候下,病毒不容易在印度存活。其次,巴爾說,與細菌、寄生蟲相較,病毒必須依靠宿主的細胞來獲得能量,一旦離開活體宿主就變得脆弱;因此當SARS或新冠肺炎患者因打噴嚏或咳嗽而讓病毒離開宿主而散布在空氣中時,這些病毒很輕易就會被印度的極端氣候擊倒,這也使得病毒性疾病很難在印度釀成大規模疫情。因此,在印度料理增強免疫力及印度極端氣候的幫助下,讓印度人得天獨厚地獲得兩道堅強防疫盾,不容易感染讓人聞之色變的SARS或新冠肺炎。
-
2020-02-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超級傳播者具有特殊體質?黃立民這麼說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已有多起「超級傳播者(Super-spreader)」,例如英國第三名確診案例,他前往新加坡開會遭感染後,至少與四例英國確診病例、五例法國確診病例等有關。疫情最怕出現超級傳播者,雖然這並非他們的錯,台大小兒部主任暨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說,超級傳播者對病毒傳播有重要的影響。抗煞醫住港飯店 一晚16名房客感染二○○三年SARS疫情時,已罹患SARS的廣州醫師劉劍倫參與抗煞活動後,出現肺炎症狀,他自行服藥後狀況好轉,月底帶著太太赴港參與婚宴,留宿九龍維景酒店一晚,卻讓飯店內十六名房客感染,繼而造成周邊醫院院內感染、社區感染,SARS也在此時被傳播到加拿大、越南、新加坡、美國、英國等地。病毒可能藉著超級傳播者傳布,細菌也是,最著名的例子是「傷寒瑪麗」,她從事廚師工作,由於服務地點持續出現傷寒患者,被發現是超級傳播者,當時人們沒有健康帶原者的觀念,把傷寒的罪名全冠在瑪麗身上,媒體披露她的姓名,最終她被隔離廿六年,餘生幾乎都在隔離病房度過。超級傳播者 百名患者出現一、兩位黃立民說,疾病感染人數愈多,超級傳播者出現機率就愈高,雖未有實際調查,推估一百名患者中,大約會出現一到兩位超級傳播者。超級傳播者是指體內病毒量極高的疾病帶原者,一般疾病帶原者最多可傳染四人,超級傳播者至少能傳播給十人以上。英國倫敦帝國學院日前發表的新冠肺炎研究曾指出,每一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平均可傳染給二點六人,只要超過平均值,就屬於超級傳播者。超級傳播者體質特殊?錯誤觀念許多民眾多認為超級傳播者具有「特殊體質」,不但沒有症狀且傳播力強,儼然是看不見的未爆彈,黃立民強調「這是錯誤觀念」,無論是細菌或是病毒,不會挑長相,也不是看感覺,一旦身體皮膚加上免疫力有破口,就會入侵人體。超級傳播者並不是人人皆是「無症狀感染」,許多案例是「醫療誤判」所致,將輕微的症狀誤認為其他的疾病,任疾病帶原者隨意穿梭醫院、社區,接觸的人一旦增加,傳染人數就會高於平均值,而被視為超級傳播者。醫療誤判 傳播者趴趴走成防疫漏洞黃立民說,無症狀的超級傳播者之所以令人害怕,「他們多數是防疫漏洞的產物」,預防超級傳播者出現,應該要重視患者所有症狀,謹慎處理,秉持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心態,才能避免超級傳播者出現。一般民眾能做的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前往醫院,有發燒、呼吸道症狀,應立即就醫,別自認是小病,就不妥善處理;醫療人員則應該要視所有有症狀的患者,當作超級傳播者,謹慎診斷及面對。
-
2020-02-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專家警告:血漿療法有風險 宣稱療效還太早
中國近期援引抗SARS經驗,為武漢肺炎重症病患注射康復者血漿,宣稱患者接受治療後,症狀明顯好轉;但專家警告,這類療法仍存在人體排斥等風險,雖值得研究,但宣稱具有療效還太早。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俗稱武漢肺炎)迄今未開發出有效的治療藥物。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13日在湖北省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表示,康復患者體內有大量的綜合抗體對抗病毒,醫院正在開展康復病人恢復期血漿的輸入,目前已顯示出初步效果。據新京報報導,這種特殊免疫血漿製品是由康復者捐獻、含高效價病毒特異性抗體的血漿,經過病毒滅活處理,並對抗2019冠狀病毒中和抗體、多重病原微生物檢測後製備而成,用於危重患者的治療。不過,報導引述多名臨床醫學專家、合理用藥專家及業內人士表示,這種療法雖然原理上可行,值得探索,但存在風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此時對外宣稱這是有效治療方法,為時太早。中國資深疫苗專家陶黎納指出,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爆發期間,也曾嘗試過使用康復者的血清進行治療,但對於治療效果,沒有明確文獻佐證。他表示,每個康復者體內產生的抗體量並非同等水準,「如果抗體量不足,使用後可能會產生不良效果。如果抗體量過多,也會產生浪費」,其中還有很多研究要做。北京宣武醫院血液科主任蘇力則表示,過去在治療B型肝炎、愛滋病(AIDS)等疾病時,也曾嘗試過這種方法,但幾乎沒有成功案例。「有時,就算體內有了抗體也不一定會有效,因為還會遇到很多抗體清除不了的東西,這就是人為何還會因病死亡的原因」。他也提到,別人的抗體進入自身後,並不會一直存活,而且「自身免疫系統是否會產生對抗外來抗體的抗體等,還有很多複雜的問題需要實驗證明」。一名疫苗製劑業界人士也坦言,這種方法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是對重症患者的一種嘗試,普通患者並不需要和建議使用」。另外,在輸入治癒者血清的同時,是否會將病毒一同輸入,仍然未知。
-
2020-02-1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看到李文亮去世前口罩戴法 台灣醫師超心酸
新冠肺炎吹哨者李文亮去世,引發中國內部極大的迴響,台灣醫師發現李文亮生前的照片,在N95口罩那之外又加了一層一般口罩,與一般的認知的防疫形式不同,不禁為他艱難的景況感到難過萬分。國內一名醫師在臉書上指出:SARS期間,台大醫院收治大量SARS病患。當時發言人陳明豐教授(後來接任院長),接受記者訪問時,戴著N95口罩,外加一個一般外科口罩。有一個記者問:「現在口罩這麼珍貴,發言人您戴兩個口罩,會不會太奢侈了?」陳明豐教授說:「記者要多用功,我昨天才講過的,N95外放1個一般外科口罩,可以過濾掉許多大的顆粒,一般口罩天天換,可以讓缺乏的N95口罩多延長使用期限。」一週前過世的武漢肺炎(COVID-19)吹哨者 – 李文亮醫師,去世前的照片流出,他卻是一般口罩放在N95之內。很多醫師質疑過這樣使用的正確性,我也有同樣的疑問。後來想了想,李醫師身在重災區,不可能沒有這個常識。最可能的原因,是這個N95口罩已經用了很久,但那裡早已經沒有新的N95口罩補充,他又不忍丟棄,為了怕N95用久了已經沒有效果,所以內層再加了一個稍微新的外科口罩,期望增加保護效果。想來讓人心酸。這名醫師並在臉書上表示,台灣到目前疫情都還在控制當中,而且口罩在採用實名制之後,已經減少混亂的情況,都要感謝台灣政府的魄力。許多醫護人員也在網上留言回應,為李文亮的去世感到不捨,「真的心酸~一個好人就這樣犧牲了」、「沒N95可換 真是鼻酸」、「我猜他臉上的N95是已經用了很久」也有醫護人員注意到大過很多醺都像李文一樣的方式戴口罩,可能真的是N95口罩不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