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FDA
共找到
532
筆 文章
-
-
2020-10-0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美國染疫患者住院44天 帳單超過台幣5000萬元
新冠肺炎是個難以預料的疾病,因為有些病患症狀輕微、甚至無症狀,但也有些病患因器官、心血管系統,及免疫系統所承受的折磨而病故。像馬扎拉(Salvatore Mazzara)這類長期病危的患者,總共住院44天(包括待在加護病房23天)才出院。保險公司收到治療馬扎拉的帳單總金額約為188萬1,500美元(新台幣5,408萬元),但保險業者認為,其中約86萬7,000美元有爭議。減去保險公司商定的價格折扣額後,目前的賬單仍有178,200美元(新台幣513萬元)。這不是最終的金額,可能還會有變。馬扎拉一家要負擔多少錢,於他們的保險給付。華爾街日報(WSJ)記者採訪馬扎拉本人與其妻兒,以及西奈山醫院的醫生與工作人員,帶讀者一探馬扎拉住院治療的情況。全美各地的醫院都謝絕訪客,以免新冠病毒蔓延。在獨自踏入醫院前,馬扎拉對他太太說,你很快就會見到我。馬扎拉太太很害怕,她暗忖:「我還見得到他嗎?」他最終活了下來,但住院時間長達六周。當馬扎拉進到急診間,醫生馬上診斷出他感染新冠肺炎。現年48歲的他,肺臟、心臟和腎臟正在快速衰竭。為了維繫他的生命,醫生嘗試了實驗性藥物與測試其他治療方式。起初,醫生很快給他開了抗瘧疾藥物羥氯喹(HCQ)。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傳染疾病部門主管阿伯格說,該醫院最後在4月24日停藥,因為研究顯示HCQ藥效甚微,且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警告,有報告顯示HCQ會對新冠患者帶來嚴重的心律問題。FDA在6月中旬撤銷了3月底時對HCQ的緊急授權。馬扎拉在4月7日晚間按下緊急按鍵,警示他的症狀危急,醫生火速趕到他的床畔。見到眼前這個血氧濃度極低的病患,情況雖危急卻又能說話,醫生備感困惑,因為出現這種症況的病患通常會意識模糊,且因過於痛苦而無法說話。醫生為馬扎拉戴上呼吸器並使用大量鎮定劑,然後送進加護病房(ICU)以加強照顧。使用大量鎮定劑,雖能讓患者免除在喉嚨插管時的不適,但也對他們帶來譫妄、昏迷等神經系統的併發症。馬扎拉進加護病房的第一天,醫生就開了新的處方箋:瑞德西韋。醫生讓馬扎拉參與這個藥物的研究計畫。但在加護病房第三天,馬扎拉的腎臟開始衰竭,這是甚少人知的新冠肺炎併發症。這種腎臟功能 使馬扎拉難以繼續使用瑞德西韋;因而被迫退出這項研究計畫。在進到加護病房的頭10天,醫生用藥物治療馬扎拉的腎臟 ,並用側臥或俯臥的方式來幫助他的肺。此時他仍需使用大量鎮定劑。在沒有洗腎的情況下,他腎臟的情況慢慢好轉;他的肺部也逐漸改善,但他仍需呼吸器來幫助呼吸。後來他的心跳突然停了。心跳停止雖然短暫,但他心臟的肌肉卻開始顫動,也就是心房顫動。重症加護醫生說,病危的患者通常心臟會出問題,這是對壓力的一種反應。醫生用電擊去顫。馬扎拉先是戴上呼吸器,但為了避免長期使用呼吸器所帶來的健康風險,後來醫生又改用氣切的方式,直接從他喉嚨開的孔洞輸入氧氣。於是,馬扎拉就可施打較少的鎮定劑,也拿下了呼吸器。醫生聚焦於改變馬扎拉的用藥,努力喚醒他。終於有所回報。醫生要求馬扎拉握緊她的手、動動腳趾。他都照做了。馬扎拉隨即離開加護病房,並換到另一個樓層,在這個樓層的工作人員會幫助患者擺脫輸氧設備的倚賴。在離開加護病房一周後,馬扎拉終於在34天後再次自主呼吸。他開始接受物理治療以恢復體能。馬扎拉在5月18日終於出院。馬扎拉太太向前抱住她丈夫,並哭了出來。醫生開給馬扎拉出院要服用的抗凝血劑,這是給新冠肺炎患者的預防性藥物,但這也引發了另一個未知的問題。醫生認為,新冠肺炎帶來的發炎症狀,會導致血液凝固,進而造成中風和肺栓塞。他們知道這種藥有效,但不確定要服用多久,「我們不知道要何時停藥」。
-
2020-10-08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哺乳期間可以吃藥嗎?藥物搜尋排行榜常見藥物
得知懷孕到生下來哺乳期間,媽媽們最擔心的一件事,其中一項就是服用藥物會不會影響小朋友的健康,某些藥物在懷孕或哺乳期間可以安全服用,而其他藥物可能會對未出生或出生的嬰兒產生不利影響,在這些經常被搜尋的藥物中,特別介紹常見的5樣藥物分別是那些。一、葉酸(Folic Acid)FDA懷孕用藥類別:A葉酸在孕期及哺乳期間的使用,被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在懷孕期間經常出現葉酸缺乏症,而葉酸缺乏可能會導致胎兒畸形,例如:神經管畸形。此外,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建議所有育齡婦女每天從飲食和/或補充食品中攝入0.4毫克葉酸,不僅可以預防婦女貧血的發生,也可預防懷孕期間的葉酸缺乏問題。二、鎮咳藥物DextromethorphanAU TGA懷孕類別:A目前並無相關報告證明,在懷孕期間使用鎮咳藥會增加致畸胎作用的風險。補乳期間,目前亦尚無相關報告證明,藥物是否會進入母乳中,但常規劑量不太可能對哺乳期嬰兒造成傷害,尤其是超過2個月的較大嬰兒,且使用上的益處應勝於風險。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IbuprofenFDA懷孕用藥類別:C在妊娠中期,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的使用會增加胎兒動脈導管過早閉合的風險,因此應避免;在妊娠30週之前,關於潛在胚胎胎兒風險的研究尚無定論。本藥物是哺乳母親的首選鎮痛/抗炎藥,目前尚無相關報告指出,本藥會對母乳喂養嬰兒產生不利影響或影響產奶量。四、選擇性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CelecoxibFDA懷孕用藥類別:D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在妊娠早期使用前列腺素合成抑製劑後,自然流產的風險增加,另外在妊娠後期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能會導致胎兒動脈導管過早閉合、胎兒腎功能損害、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延遲分娩。由於本藥會進入乳汁中,在澳大利亞和英國的用藥指示中,服藥期間不建議母乳喂養嬰兒。五、廣效四環素抗生素MinocyclineAU TGA懷孕類別:D如果在懷孕期間使用本藥物,或者患者在服用本藥物時懷孕,則應告知患者本藥物對胎兒的潛在傷害,使用四環素可能會影響嬰兒牙齒的形成並引起牙齒出現黃灰色棕色變色,在英國的用藥指示中,禁止使用,除非必要,否則不建議使用。由於本藥會進入乳汁中,四環素被認為在母乳喂養期間是禁忌的,應避免使用這種藥物。
-
2020-10-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美FDA公布疫苗緊急授權高標 表明大選前不會上市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今天公布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指導方針,表明希望見到試驗志願者施打第2劑的兩個月後追蹤結果。法新社報導,因此美國總統川普政府要求在11月3日大選前讓疫苗上市,這件事是不可能的。川普之前屢次提到疫苗會在大選前問世。FDA文件說:「第3階段的試驗數據,應該包括完成完整的疫苗注射後的追蹤期中位數至少為2個月,協助提供充分資訊來評估疫苗的利益與風險。」在疫苗試驗中進度最快的兩家藥廠,莫德納(Moderna)與輝瑞大藥廠(Pfizer)分別已在7月底展開最後階段臨床試驗,他們皆要求兩劑疫苗注射必須相隔28天。FDA先前已規定,疫苗須證明其有效度比安慰劑多50%;在投予安慰劑的對照組當中,必須有至少5例重症患者。這意味僅有參與試驗的頭批少數人能在10月底前完成規定的追蹤期,因此可能無法提供充分數據來申請緊急使用授權。FDA局長哈恩(Stephen Hahn)在推特(Twitter)發文說:「FDA致力於使COVID-19疫苗研發過程與科學評估,盡可能地公開與透明。」FDA公布疫苗緊急使用授權指導方針之際,有報導指出白宮和FDA為此陷入拉鋸戰。根據美國媒體報導,白宮認為2個月的追蹤期沒有必要,不希望FDA實施相關規定。但是消息一出受到許多醫衛專家稱許,認為FDA在面對政治壓力下仍勇於任事。
-
2020-10-07 癌症.抗癌新知
李健逢:癌症次世代定序檢測在精準醫療的角色
精準醫療時代,基因檢測成為焦點,奇美醫院病理中心部長、國衛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李健逢表示,次世代基因檢測(NGS)與傳統的桑格定序相比,可大量對基因定序,大幅降低定序成本,不分癌種的全癌症篩檢也可適用,不僅肺癌、乳癌可以檢測,對於臨床上少見癌症也可適用,未來將成為常規的癌症基因檢測方式。在11月1日將納入健保給付的晚期卵巢癌的標靶藥物「令癌莎」(Lynparza),是台灣第一個綁定次世代基因定序才能使用的癌症標靶藥物,依規定須經過基因檢測確定有BRCA基因突變,健保才給付使用。健保給付標靶藥物,要確認是否有基因突變,令癌莎並不是第一個,許多肺癌的標靶藥物,也必須要確認是否有EGFR基因突變,在檢驗技術上,確認EGFR基因突變僅需確認三個熱點,無須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就能達成。李健逢預言,未來癌症基因檢測中,次世代基因定序的地位肯定會日趨重要,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針對標靶藥物令癌莎的使用,新增一項適應症條件,患者「基因體不穩定」也能使用。基因體不穩定是一個很龐大的概念,他解釋,癌症的發生建立在基因缺陷,發生基因缺陷可以有以下幾種情形,基因本身就有缺陷,或DNA重組修復出現缺失,或基因無法修復缺失,或基因產生傷痕後造成整體基因不穩定。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造成基因缺陷或不穩定,都得把所有的基因體掃過一遍才能得知,而傳統的基因定序是做不到「全掃」的功能,只能仰賴次世代基因定序。另外,美國FDA在今年六月批准「腫瘤突變負荷」(TMB)為次世代基因定序可執行的項目,台灣尚未有此概念。李健逢解釋,腫瘤突變負荷是一種免疫治療的生物標記,腫瘤突變負荷的指數愈高,代表腫瘤細胞沒辦法再修復DNA,將不斷累積突變,腫瘤細胞表面將不斷累積「不正常結構改變的蛋白質」。從美國近期核准的多項藥物適應症與檢測項目,都綁定了次世代基因定序,顯示其重要性與未來地位。但次世代基因定序的檢驗結果就一定準確嗎?李健逢也提出了警訊,美國最大的一家精準醫療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於2018年召回800份的腫瘤突變負荷檢驗報告,原因為演算法出了問題,但很多患者都已經因為報告結果展開治療。日本是發展精準醫療最成功的國家,為了防堵基因檢測報告錯誤,他們成立了「癌症基因及進階治療小組」(C-CAT),同時在如台灣的醫學中心等級的醫院,成立「分子腫瘤委員會」;檢驗報告由分子腫瘤委員會判讀,而癌症基因檢測報告的原始資料必須送交癌症基因及進階治療小組。李健逢表示,癌症基因及進階治療小組等同是第三單位,協助檢視基因檢測報告結果的品質,透過採檢的原始資料重新驗算,運用的演算法得出來的報告是否精準,避免錯誤報告導致過度醫療等情形發生。台灣未來勢必要走向以次世代基因定序為主流的精準醫療,李健逢提出三大建議,採檢的原始資料一定要保存、醫院成立分子腫瘤委員會,比照日本成立癌症基因及進階治療小組,由小組做資料最後的判讀與提出治療計畫。同時也建議政府應強化民眾的教育,縮小檢測廠商與民眾知識的落差,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的品質監控非常重要,但落實監測卻有一定難度,多建構專科參與分子腫瘤委員會,成立國家級的癌症基因及進階治療小組。#響應少見癌症日World rare cancer day.全癌症治療抗癌里程碑,請點:https://reurl.cc/KjlyXe.精準醫療好難懂!一次破解全癌症 少見癌也有解方:https://topic.udn.com/event/health_Precision
-
2020-10-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沒有「10月驚奇」 莫德納疫苗最快11月25日送審
生技藥廠「莫德納」(Moderna)執行長班塞爾(Stephane Bancel)30日向「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透露,疫苗最後臨床試驗階段的資料尚未齊全,最快要到11月25日才會向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申請批准;該公司先前曾表示,有機會能在10月前公布疫苗是否有效,也被川普總統視為連任選戰的「10月驚奇」,如今看來希望渺茫。班塞爾在金融時報的醫藥與生技會議上說明:「即使要動用緊急使用授權,最快也要到11月25日才能蒐集到足夠的數據,之後才會送到FDA進行審核。」莫德納的候選疫苗mRNA-1273已進入最後臨床試驗階段,有多達3萬名志願者接受測試;若該公司能證明mRNA-1273的有效性高達70%,則據班塞爾表示將有機會通過緊急使用授權,讓高風險族群優先接受該疫苗。根據該公司早期的實驗數據,年長者使用該疫苗的結果大多安全;莫德納於28日公布的報告也顯示,56歲以上的受測者在接受疫苗後,大多都只有輕微的副作用。雖然莫德納已將製程規模擴大,號稱未來每年可生產5億支疫苗,甚至可望達到10億,但班塞爾提醒,儘管疫苗能提前通過緊急使用授權,仍至少要等到明年春天才能將產能提升至每位民眾都有疫苗使用的程度。此外,疫苗的有效性必須比安慰劑高兩倍才算合格,依照目前官方的規定,在150位受測者中,成功以疫苗抗疫的人數必須是安慰劑的兩倍;但據「紐約時報」報導,FDA官員有意提高這項標準,並延長第一劑疫苗的追蹤期至兩個月,之後才能施打第二劑,使疫苗要在11月3日前通過許可變得難如登天。由川普總統任命的FDA局長韓恩(Stephen Hahn)向金融時報坦承,該機構確實有意願提高標準,這項消息無疑對川普總統是一個打擊,也可能影響所有藥廠的疫苗研發進度。
-
2020-09-26 科別.精神.身心
從勁量電池變斷電人生 帕金森氏症10大警訊不可不知!
對於帕金森氏症的患者來說,原本像是個勁量寶寶充滿精力,但罹病後就陷入「斷電」人生,曾有人到夜市排隊買現炸三明治,但排著排著就沒電,整個人卡住動彈不得。患者最怕過紅綠燈時突然斷電,險象環生,乾脆宅在家裡哪都不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帕金森氏症是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由於腦內「黑質部位」退化,導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得肌肉活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影響身體活動能力。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教授表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50歲以上,因為症狀明顯,很容易被旁人發現不對勁,必須持續用藥,但傳統藥效難以控制,患者擔心在外出糗就不願意外出,造成社交意願低落。73歲張先生就是明顯個案,唸書時是籃球校隊、風雲人物,踏入職場後平步青雲,成為某公司總經理,10年前發現講話速度變慢、走路小碎步,就醫後被確診為帕金森氏症,步入「斷電」人生,曾在排隊時突然斷電而被推倒在地,相當難堪。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巫錫霖說明,目前治療帕金森氏症最大的挑戰在於難以讓藥物濃度維持在有效區間,疾病後期藥效區間變窄,藥物濃度若太高,就可能出現異動症,無法控制身體顫動;濃度若太低,則會出現斷電現象,想動卻動不了,意識清醒卻無法控制動作,整個人卡住。巫錫霖解釋,中晚期帕金森氏症病友最擔心「沒電或異動」,因為害怕藥效失效就自己縮短用藥時間,或是加重藥量,以致服用過量藥物,以致產生左多巴胺幻覺,看到小蟲子滿天飛或地上爬。葉篤學認為,新劑型穩定藥物能讓病友重新持回身體主控權,日前取得我國FDA藥症的2合1新劑型藥物,具有「速效、緩釋」等優點,讓藥效得以有智慧地釋放,進入在體內後能維持穩定濃度,大幅減少顫動或斷電等用藥困擾。葉篤學指出,帕金森氏症患者初期常有便秘、嗅覺異常、步伐遲緩、動作變慢等症狀,靜止時手抖,但打電腦或做家事時,手反而不抖了,因此如果出現類似行動異常,務必盡速至神經內科就醫。陸清松教授建議,患者可以撰寫生病日記,記錄用藥以及相關症狀,幫助醫師了解用藥反應,如果現明顯異動,或1天之內斷電時間超過2小時,造成生活困擾,就應該考慮調整用藥。★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09-22 癌症.大腸直腸癌
六旬夫妻同時得到結腸癌中晚期 醫揪罪魁禍首:嗑瓜子
嗑瓜子嗑出癌症末期!一對退休的六旬夫妻近期因為兩人同時皆出現血便的症狀,覺得事情不太單純,就醫仔細檢查後竟然發現已經是結腸癌中晚期,檢驗結果不僅讓這對夫妻不解,連醫生也覺得背後應該還有其他因素造成。根據長江網報導,家住漢陽的67歲張先生與另一半王女士,退休後就常宅在家看電視、玩遊戲,打發時間的同時,還會吃零嘴,吃得最多的就是瓜子,有時候甚至一天下來要吃掉一斤多。今年九月初,兩老發現大便中帶血,於是一起到武漢市中醫醫院漢陽院區就診,經過大腸鏡檢查後確診為結腸癌中晚期。腫瘤科主治醫師何威華在詢後詳細病史後才了解,夫妻家族並無腸癌相關病史。在排除一系列的腫瘤誘發因素後,何威華認為其罹患結腸癌與平日的不良飲食習慣有極大關聯。他解釋,市面上販售的五香瓜子、多味瓜子,生產過程中用了大量香料、食鹽、糖精,而香料中的黃樟素有輕微毒性,如果攝取少量對人體無害,但長期大量食用則會累積性中毒,引起肝癌和腸癌。另外,一些腐爛的瓜子,或是品質較差的,可能也含有致癌物黃麴毒素,一旦吃下去對人體也有危害。何威華也提醒,會得到結腸癌與飲食習慣很有關係,「高脂肪、高蛋白、粗纖維少的飲食容易誘發腸癌。」他提醒,除了精緻澱粉或白米飯之外,民眾平常必須要多吃蔬果及其他的五穀雜糧食物,而如果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血便、腹瀉、便秘及腹痛等症狀,建議要立即就醫檢查。針對食品添加物中會出現的黃樟素,事實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公布研究指出,黃樟素是小鼠肝癌致致物。研究者在小鼠的飼料中添加0.04%~1%的黃樟素,150天到兩年可誘發小鼠產生肝癌,而如今在美國,也不再允許黃樟素作為食物添加劑。
-
2020-09-17 養生.聰明飲食
以為買到健康卻受騙!美國市售酪梨油有8成摻假或酸敗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發現,從美國線上與實體零售通路購買的22件酪梨油產品中,有6件混入大豆、葵花籽等其他油脂,15件在有效日期結束前就已經氧化、酸敗。這都是因為酪梨油尚未有明確的標準定義,也因此缺乏監管,研究建議唯有建立酪梨油的「食品身分標準」,才能杜絕此類現象再發生。酪梨富含維生素E、葉黃素、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成分,1998年起更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最營養的水果」。隨著全球愈來愈重視健康,酪梨成為健康新寵,單就美國來說,2000年時全國僅消費5.42億磅酪梨,但在2018年已暴漲至24.5億磅。酪梨日益流行,也帶動酪梨油(Avocado Oil)市場的崛起。根據國際市調機構Market Research Future的數據顯示,2019~2024年全球酪梨油市場將以6.5%的年複合成長率顯著成長,預計2024年全球市值將達到11億美元(約322億新台幣)。然而,不斷成長的酪梨油市場其實存在隱憂。有8成酪梨油有摻假、酸敗問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食品科學專家Selina Wang與Hilary Green於2019年展開了首次針對美國市售酪梨油品質與純度進行的研究,他們從美國線上與實體零售通路購買了22件酪梨油產品,涵蓋國產、進口品牌,以及精製、非精製、特級初榨等不同種類。之後,他們將這22件酪梨油產品作為樣本進行化學分析,以了解其品質與真偽。「除了測試各大品牌的商品外,我們還購買了酪梨,自己在實驗室中提取了出酪梨油。因此就化學上,我們知道純酪梨油會是什麼樣子。」Selina Wang說道。2020年7月,該研究結果公布在國際期刊《食品控制(Food Control)》上,並且揭露了驚人的事實:22件美國市售酪梨油中,有82%是有問題的!其中有6件酪梨油涉嫌摻假,混入了葵花籽油、紅花油和大豆油等其他油脂;另外還有15件在有效日期結束前就已經氧化、酸敗,其風味、品質與營養價值大打折扣。你買的真的是「酪梨油」嗎?有3件樣品摻假率將近100%!在6件驗出含有其他油脂的酪梨油產品中,有3件特別值得注意,其中2件宣稱為特級初榨,還有1件標榜為「純」酪梨油。然而經過生育酚、脂肪酸、固醇和三酸甘油酯(TAG)分析後,這3件酪梨油產品的摻假率均在100%左右!「有些『酪梨油』樣品中不含酪梨油,讓我們相當驚訝。」Selina Wang表示,「大多數購買酪梨油的消費者,都是因為它對健康有益,並且喜歡它溫和、新鮮的風味,願意付出更高的價格。」然而,研究報告中指出,相較於其他特級初榨酪梨油平均價格為每液體盎司(fl. oz)1.73美元,2款被驗出摻假的特級初榨酪梨油,售價分別為每液體盎司0.65美元與0.49美元。這種摻假作法不僅用更便宜的價格限縮了真正特級初榨酪梨油的市場,其內容物實際上是成本低很多的大豆油,也造成了不公平競爭以及欺騙消費者。經氧化後的酸敗酪梨油充斥市場!甚至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22件酪梨油產品中,有高達15件明明有效日期還沒到,卻已經出現氧化、酸敗現象,出現臭油味。「當油失去維生素E等天然抗氧化劑,它便會開始變質酸敗。」Selina Wang更表示,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氧化過的油脂會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並增加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此外,她說到「抗氧化物越少,發煙點也會降低,影響了使用的性能。」為什麼酪梨油會提早開始酸敗?酪梨食品公司「Chosen Foods」是研究中唯二沒有出現摻假與出現氧化現象的品牌之一(另一個是Marianne’s),董事長兼執行長Gabriel Perez Krieb認為,一種可能是那些酸敗的產品一開始就是用了已經腐爛或受損的原料,另一種可能性是使用了不當的容器與保存方式。他說,色彩較暗、具遮光性的瓶子能幫助減少光的射入,降低油脂氧化的風險。Selina Wang則表示,高含量的游離脂肪酸(FFA)也會縮短保質期。Gabriel Perez Krieb也指出,就有效日期而言,並沒有標準的作法,「我們自己是將生產日期開始算起的18個月設為最佳賞味期限,並會標示註明。但有些公司會拉長到3年,你也不知道它是何時生產的。」幫酪梨油辦一張「身分證」才能有效杜絕食品詐欺的發生!由於酪梨油市場開始崛起不過是近年來的新趨勢,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尚未設立可杜絕食品詐欺發生「食品身分標準」,Selina Wang與Hilary Green認為,透過在法規中明訂「成份、比例、配方或製造方式」來定義食品身分的食品身分標準,可能是解決酪梨油摻假與品質不一現象的最佳解方。「理想情況下,業界與學術界應一同合作,收集更多相關數據,作為監管機構製訂標準的基礎。」Selina Wang說,同時她也正努力開發更好、更便宜的檢驗方法,「尋求酪梨油健康益處的消費者,應該得到他們真正想購買的商品。與業界合作,我們可以建立標準,確保消費者能獲得高質量、正宗的酪梨油,而每一家公司也能在公平的環境中競爭。」延伸閱讀▶是什麼讓它由綠轉紅?墨西哥黑幫介入的龐大商機:血酪梨▶酪梨也有MIT!國產酪梨正盛產,把握產季、生吃最營養!▶食物要美味的成功關鍵!「油脂」的選用不能少參考資料▶First report on quality and purity evaluations of avocado oil sold in the US▶Study Finds 82 Percent of Avocado Oil Rancid or Mixed With Other Oils▶Industry urgently needs standards for avocado oil as study highlights scope of oxidation, adulteration▶Global avocado production in 2018, by country(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9-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漫談醫學資訊、智慧醫療到生技產業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醫師工程師」,這是目前教育界、醫學界、企業界非常夯的議題,也是許多年輕人趨之若鶩的生涯。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加深社會對這「跨領域」有更深入的認識。郭博昭教授以深厚的基礎醫學背景,涉足工程開發多年,指出時下的大部分論點都只在科技面與經濟面,很少討論到人文面,而他以「醫師誓詞」的幾個關鍵的「人文層面」,道出他對醫療企業化的「隱憂」。而後「醫病平台」很榮幸邀到身兼醫學士、資工博士的家庭醫學科郭冠良醫師分享他的宏觀:「一個生態系,必定是在循環中得到動能與平衡才能永續,台灣醫療生技生態系要投注的永續動能,理想的平衡方向,需要各領域更多的無私與智慧。」最後是電機系畢業就讀醫學系五年級的何寬耘先生,寫出他在主修電機工程的大學生活中,逐漸由閱讀中感悟到醫師職業裡的那份「人文」是他所嚮往的,而毅然決定追逐另一個夢:「讓我想自工程領域反過來成為一位主動給予的醫師,在未來以照顧病人為主,同時結合築砌四年的工程知識為輔。」近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年年將數位科技帶進議題,對於人工智慧、5G、物聯網在健康醫療的應用,突然跨領域專家雲集,台上台下人人朗朗上口,上下一心,儼然就建立台灣未來十年的產業基礎。回顧醫學結合資訊的發展歷程,與人工智慧的發展頗有淵源。1950年代醫學資訊與人工智慧同時起步,運用古典人工智慧開發了不少專家系統應用。之後數十年在硬體還沒跟上的人工智慧發展停滯期,稍微分道揚鑣。到了21世紀人工智慧重新起步快速發展,醫學資訊順勢跟上潮流,冠上智慧醫療之名。說到產業,目的就是要賺錢,要賺很多錢一開始要比的就是規模與速度。生技產業與其他科技產業最大的不同,在於產品必須經過臨床試驗,通過FDA審查與認證。若涉及醫療大數據,資安更是一大問題。所以每有生技產業發展相關會議,要法規鬆綁的呼聲總是沒停過。為了在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現今掌握最多資金的科技業者無不成立生技部門,積極徵才研發,為了推出切合醫療所需產品,不得不從設計、開發、測試、到臨床試驗都與大醫院合作,科技業與白色巨塔跨業合作的障礙,造成許多失敗的故事。有醫療資訊系統的研究結果指出70%的系統可以說是失敗收場 (2006 Richard Heeks)。或許為了解決跨業溝通障礙,跨領域招生或是跨領域科系開始盛行,甚至培育「醫師工程師」變成交通大學與陽明大學積極合併的理由之一。根據2014年HSBC Expat Explorer Survey,台灣以最高可負擔性與最高醫療品質,與其他國家完全脫離,以離群值的姿態落在圖表座標最右上方。這結果代表的含意,對於人民,可能是庶民醫療天堂;對於醫療業,是血汗工廠;對於保險支付者(健保),是庶民醫療政策成功;對於生技產業,就需要思考討論一下了。生技產業發展的相關者,大概有政府、科技業、醫療界、教育界、與民眾。產品可有內需與外銷市場。內需市場靠醫療界與民眾買單,醫療界被健保總額年預算7000億限制住,在健保一顆藥比一顆糖果便宜、看病比看電影便宜的現況下,投資會相對保守;民眾在低廉方便的健保醫療體系下,對自費接受比率也會有影響,國內許多遠距醫療研究都發現民眾對自費購買服務的意願相當低落。在此情況下,外銷市場變成最大目標,但必須注意的是,醫療與政治、社會、文化、人群關係密切,尤其是以本土醫療數據研發的結果,離開台灣是否適用,將是一大考驗,這點可以由幾乎沒有國外醫療資訊系統引進國內醫療院所得知。外銷市場最好的結果是政府與科技業大獲利,醫療界大費功夫可能得到研究成果,教育界量產跨領域通才為科技業服務,民眾等候新產品降價到健保水準才有機會享用。一個生態系,必定是在循環中得到動能與平衡才能永續,台灣醫療生技生態系要投注的永續動能,理想的平衡方向,需要各領域更多的無私與智慧。
-
2020-09-14 科別.精神.身心
躁鬱誤當憂鬱症 如何區分看這10點
有一種憂鬱症是怎麼吃藥都吃不好,患者可能是罹患了第二型躁鬱症。研究顯示,此病症患者70%表現都處於憂鬱期,常會被誤當成憂鬱症治療,但是抗憂鬱藥物的治療效果往往不佳。躁鬱症又稱雙相情緒障礙症,病人情緒會在「躁期」及「鬱期」兩個狀態中擺盪。在狂躁期的患者,會出現異常興奮或易怒,活動力和精力異常旺盛,睡眠需求降低、自我膨脹、講話誇大又快又多,一堆計畫想法、忙碌分心、出現異常行為(例如:亂購物、亂投資、捐出自己大量的財產)。若是在輕躁期,周遭人只會覺得患者精力旺盛、自信、多話、急性子、工作狂、個性樂觀。第一型躁鬱症 易被發現躁鬱症又分第一型及第二型,第一型躁鬱症患者,會在狂躁期與憂鬱期之間反覆循環,異常狀態很容易被發現。第二型躁鬱症只有輕躁期與憂鬱期,患者大多在憂鬱期時才會前往就醫,研究顯示,第二型躁鬱症患者一生70%表現都是憂鬱期,若以抗憂鬱藥物治療效果不好。70%躁鬱症患者第一次會以鬱期表現,因此當第一次憂鬱症病發,使用了許多抗憂鬱藥物卻治療效果不佳時,就要考慮是躁鬱症的可能。NIRS測量 能協助鑑別除了病史可以提供線索外,目前臨床可使用「近紅外光腦光譜儀(NIRS)」測量大腦前額葉功能,協助鑑別診斷憂鬱症、躁鬱症與思覺失調症。一位65歲女性,常會莫名焦慮緊張,憂鬱症20年,即使已經合併兩種抗憂鬱藥物治療,病情依然不穩定,時好時壞,穩定時可以自己開車到處遊玩,不穩定時心情就會憂鬱哭泣,經過NIRS測量腦功能後,判斷是躁鬱症,合併rTMS、抗憂鬱藥物和情緒穩定劑治療之後,狀況逐漸穩定。躁鬱症鬱期治療藥物,包括鋰鹽、情緒穩定劑與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或是抗憂鬱藥物合併上述三種藥物協同治療,美國FDA也通過rTMS使用在躁鬱症鬱期的治療。但不建議只使用抗憂鬱藥物治療,除了效果不佳外,也可能會讓患者症狀更不穩定與焦躁。躁鬱誤當憂鬱症 區分看這10點1.年輕時就發生憂鬱症。2.憂鬱發作時出現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3.產後憂鬱症。4.憂鬱病程短,來得快去得也快。5.憂鬱症發作時會出現心智遲緩、反應變慢。6.非典型憂鬱症狀,如食欲大增、嗜睡、對開心的事情有反應、身體沉重無力、對人際關係敏感、突然出現焦慮與歇斯底里等不理性的反應。7.憂鬱發作有季節性。8.有躁鬱症家族史。9.病前的個性開朗樂觀,充滿自信活力。10.剛開始對於抗憂鬱藥物有反應,但是沒有發生重大壓力下,藥物效果卻又變差。
-
2020-09-04 科別.耳鼻喉
反覆喉嚨痛?恐是慢性扁桃腺炎作祟!專家建議治療方案
常常喉嚨痛,以為是身體抵抗力差,吹了冷風、冷氣,就感冒了?!其實,如果反覆喉嚨痛數周、數月,甚至數年,而且發病頻率頻繁,平均每1至2個月就會發作,嚴重造成生活與心理上的困擾,就必須就醫考慮其他原因導致。亞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吳伯軒分享,曾遇過患者因反覆喉痛而困擾,發病時常合併發燒、吞嚥困難等,在診所被診斷為急性扁桃腺發炎,以抗生素與症狀控制藥物治療,卻效果不彰。經他追蹤診斷,才發現是罹患慢性扁桃腺炎,因常常反覆發作,故建議接受手術治療。吳伯軒指出,傳統慢性扁桃腺手術是使用冷刀器械切除扁桃腺,會在咽門前柱做切口,確認扁桃腺周圍的手術切面後,逐步往扁桃腺下端剝離,到最末端會使用扁桃腺鉗夾住,並將扁桃腺完整移除後,使用綁線確認止血。冷刀手術的缺點是:容易造成術中出血量較多、術中視野不佳、延長手術時間,且縫合後傷口容易感到疼痛。為了改善傳統手術限制,吳伯軒參考國外手術,使用原應用於他類手術中的「利嘉修爾組織凝集器」,將此工具帶入扁桃腺手術中,發現能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減少手術時間,並減少術後疼痛機率。而他分享的臨床案例,即是使用利嘉修爾組織凝集器(Ligasure)進行扁桃腺手術。手術過程順利,僅微量出血5毫升,傷口只有稍微疼痛,住院時間也從4天縮短至1天。該患者術後已追蹤超過1個月,傷口恢復情況良好。吳伯軒表示,利嘉修爾組織凝集器已受美國FDA認證能封住直徑7毫米以內的血管,並能承受3倍的正常收縮壓壓力(360毫米汞柱)。對於周邊組織傷害較小、術中出血及術後疼痛情況較少。另外,也能讓手術視野較佳,對主刀醫師判斷手術切面較有利,進而減少周邊組織破壞,以及縮短手術時間。他呼籲,若有慢性扁桃腺炎困擾的人,不必對於手術太驚慌,也不用擔心開刀後喉嚨的疼痛不適,應即早治療,才能擺脫長期反覆的喉嚨疼痛;而此類扁桃腺摘除術對於因肥大扁桃腺阻礙呼吸道的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有幫助,建議尋求主治醫師諮詢。諮詢專家/亞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吳伯軒
-
2020-09-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廠藥救新冠肺炎重症 張上淳:僅單一成功個案待觀察
生華科今日發重訊表示,美國時間29日有一位ICU新冠重症患者接授生華科新藥Silmitasertib(CX-4945)治療,第五天患者已完全康復,預計明天出院,但指揮中心專家咨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認為,這僅是臨床試驗單一成功個案,需完整科學報告出爐,才會討論納入治療指引可能性。張上淳表示,新藥Silmitasertib(CX-4945)是一種開發中癌症藥物,近期在體外實驗中發現該新藥可抗新冠肺炎病毒,上月27日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緊急人體臨床試驗(EIND)。據生華科表示,這名患者曾經接受過包括瑞德西韋、地塞米松、兩種抗生素和抗凝血劑等藥物治療都沒有效,Silmitasertib大幅縮短患者康復和出院時間。繼瑞德西韋、地塞米松後,Silmitasertib新藥是否有機會成為下一個治療新冠肺炎新希望,張上淳認為,這只是初期成果,Silmitasertib具抗病毒及免疫調節功能,若新冠肺炎患者感染早期病毒量多,可以抑制免疫風暴,但是否成為國內治療指引,仍需等該臨床試驗完成,才有機會進一步評估。
-
2020-09-03 養生.聰明飲食
水果落果還能吃嗎?專家告訴你落果的2個主要風險
昨天(2020-8-30)看到媒體報導,廣西一艘滿載榴槤的船隻翻覆,所以變成海邊漂滿了榴槤的奇異景象,附近村民紛紛扶老攜幼一起出動,打撈榴蓮回家大快朵頤,船主可能因為是走私,所以無法出席反對。只是到了晚上,大量村民因為肚子痛到受不了,因為食物中毒緊急送到醫院急救。雖然確實的原因還有待調查,不過這榴蓮接觸了污染含菌的海水,絕對是最可疑的原因之一。這提醒了我們一件事,韋恩之前常呼籲的,掉到積水裡的落果不能吃,也不要加工作為果醬丶果乾,有食安上的風險。尤其台灣常常因為颱風或豪雨發生落果情況,雖然可惜,但是落果的品質充滿了風險,為了品質安全起見,不要再食用。食品加工安全衛生對原料來源有專業的標準,例如美國FDA訂定果汁的HACCP與管理指引(Guidance for Industry: Juice HACCP Hazards and Controls Guidance)時,柑橘類水果就清楚規定:「原料水果一定要用從樹上採摘的水果,不可以使用落果」。而學者以美國卡翠娜颶風的案例研究發現,風災積水區的農作物很容易有微生物、黴菌毒素及其他物質的汙染,品質堪慮,所以建議農作物都該報廢,這是非常嚴謹的要求。許多落果的表皮看起來還OK,但其實有很多不可見的裂縫,無法從外觀上判斷。所以落果遭受毒素或微生物感染,或果肉可能已遭病菌入侵,必須採取預防性的品質安全管理。這不是用目視或愛心可以解決的。落果的風險主要來自兩個地方:微生物污染與化學物質污染。微生物污染土壤表面或積水裡其實布滿許多微生物,很多屬於病原菌(如大腸桿菌)或寄生蟲。如果落果接觸到地面,很快就會被感染。而落果掉落地面時常會出現損傷,造成果實碰傷、出現傷口,此時病菌更容易侵入果實。有的微生物還會產生毒素(如肉毒桿菌),或黴菌產生傷害人體的黴菌毒素,這些毒素更難以後段的加工殺死。像是常見於受傷水果中的「棒麴霉素」(Patulin),其急性、毒性症狀為腸胃道充、出血與潰瘍,長期毒性為肝、腎臟毒性、基因毒性及致畸胎性等作用。而以動物實驗數據來看,不到1毫克的黃麴毒素就可能導致肝癌或其他癌症。1毫克有多少? 2、3粒鹽粒那麼多而已,所以不可不慎。化學物質污染颱風天落果泡的是髒水,果園的水可能泡過雞屎、農藥、黴菌、隔壁鐵工廠漏出來的電鍍液。所以對於環境來的重金屬丶農藥污染也要小心。掉到地上的東西不要亂吃,掉到不乾淨的水裡的水果更要小心,否則食物中毒可划不來。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0-09-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白宮:不想被世衛限制 疫苗計畫要獨行
美國暗示可能在人體試驗結束前即緊急授權使用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後,引發關切,川普政府今天出面護航,並說為免於受世衛和中國影響的多邊組織所囿,美方將不與國際合作。路透社報導,白宮發言人迪爾(Judd Deere)聲明表示:「美國會持續和國際夥伴合作以擊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但我們不會被腐敗的世衛和中國影響的多邊組織所限制。」聲明說:「總統會不計代價,確保任何一款新疫苗會達到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在安全與效果上的標準,並將經完整試驗以拯救人命。」「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率先披露美國政府疫苗研發和分配的獨行計畫。在此之前,總統川普批評世界衛生組織(WHO)需要改革,說中國插手甚深,因此於7月初通知聯合國美國將退出世衛,並於明年7月6日生效。美聯社報導,已有逾150國加入由世衛主導的疫苗共享計畫COVAX,這項計畫能確保加入的國家迅速取得被視為有效的疫苗。世衛表示,即使政府已和個別疫苗廠商簽約,仍能從加入COVAX獲益,因為要是廠商生產的疫苗不成功,COVAX也能提供備胎疫苗。針對白宮表態拒絕在疫苗研發與配給上與國際組織合作,民主黨籍的加州聯邦眾議員貝拉(Ami Bera)表示,美國政府這項決定非常短視,且有礙終結疫情。貝拉在社群網站推特(Twitter)發文說:「加入COVAX是個能保障美國取得疫苗的簡單措施…無論是哪一國率先研發出。」他說:「獨行俠的做法,是讓美國甘冒無疫苗可用的風險。」反貧運動組織The ONE Campaign北美區主任哈特(Tom Hart)表示,美國政府這項決定加上退出世衛,代表美國已放棄全球抗疫的領導地位。他說:「此舉不僅危及全球數百萬人生命,也使得美國完全孤立於有效疫苗之外。」目前有數款實驗性疫苗已展開人體試驗,但都面臨最後、也是最大的挑戰-亦即疫苗確實有效的證據。
-
2020-09-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速准疫苗須深思 未控制疫情就解封恐釀災
美國宣布考慮快速審批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候選疫苗藥劑後,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緊急授權疫苗須「非常嚴肅深思」。世衛同時敦促各政府傾聽反對防疫的抗議民眾心聲,但也強調抗議群眾必須知道病毒很危險。世衛表示,疫情仍嚴重蔓延的國家必須避免擴展性活動,例如球迷聚集球場、大型宗教集會或夜店擠滿人潮。●美擬不等試驗提早批准疫苗 世衛籲審慎以對路透社報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局長哈恩(Stephen Hahn)表示,只要官方確信利大於弊,他願意繞過正常批准程序,盡快授權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使用。世衛首席科學家史瓦米那尚(Soumya Swaminathan)今天在記者會上說,雖然各國有權在未完成完整試驗就批准藥劑,但「這不是可以非常輕率就做的事」。俄羅斯在人體試驗不到2個月,就於8月中旬宣布核准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促使部分西方專家質疑安全性和功效。史瓦米那尚表示,世衛偏好的做法是有完整的數據可用於疫苗資格預審,世衛之後會逐一考慮每種藥劑的安全性和功效。世衛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說,世衛曾在非洲用實驗性藥物對抗伊波拉(Ebola)病毒,並且證實有效。但萊恩強調,在沒有完整試驗就快速審批的做法,需要密切監控和安全性追蹤作業,而且一出現問題就應立即停止。萊恩說:「如果大家太快就對數以百萬計民眾接種疫苗,大家可能會跳過某些不利影響。」●多國出現反防疫抗議 世衛敦促對話法新社報導,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Ghebreyesus)今天被問到最近多國出現反防疫抗議活動時說,「傾聽民眾的訴求、心聲」很重要。他告訴媒體:「我們應該進行真誠的對話。」但他也強調,示威群眾必須確保抗議活動的安全性。他說:「病毒是來真的,很危險,傳播迅速且會致命。」他堅稱:「我們必須採取一切措施來保護自己和他人。」德國警方上週遏阻數萬民眾在柏林上街遊行,抗議當局祭出防疫限制措施,這也是當天歐洲各地不滿防疫限制及強制戴口罩等措施的最大規模抗議活動。其中有數百人試圖闖入德國國會大廈。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譴責這樣的行為「可恥」。●世衛警告 未控制疫情就解封恐釀災難譚德塞坦言許多民眾防疫疲乏,希望在疫情持續8個月後回歸正常生活。他表示,世衛完全支持各國致力重啟經濟和社會活動,「我們希望看到孩童回到學校,民眾返回工作崗位,但我們希望是安全解封」。「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假裝疫情已經結束。現實是這種病毒很容易傳播。沒有控制就解封會釀成災難。」譚德塞說,出現「爆發性疫情」都是與民眾聚集球場、夜店、宗教場所及其他人潮密集處有關,這些地方容易產生群聚感染。他說:「必須經過因地適宜的風險評估,再決定如何及何時允許民眾集會。」
-
2020-08-31 新聞.健康知識+
美牛能不能吃?吃了會不會染狂牛症?教授用數據分析
讀者吳先生2019-5-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你好,首先,謝謝你提供這個網站,有機會讓大眾知道,科學上的陳述,而不只是人云亦云,或是不知所云。再來,如果林教授有空,可以請教科學上,對於狂牛症以及牛肉安全的看法,個人喜歡有空就自己下廚煎個牛肉,市面上美國牛不少,吃了這麼久的牛肉,想請教林教授有關於狂牛症的看法以及美國牛肉的安全性。謝謝狂牛症是在1984年12月首次發生於英國,而後在1992到1993年間達到高峰。在那個時候的英國,每1000頭牛就有3頭感染,每個禮拜約有1000頭牛被確診,而在這兩年期間就有7萬多頭牛被確診。在採取嚴格控管後,情況逐年改善:1995年有14562個案例,2000年有1443個案例,2005年有225個案例,2010年有11個案例,2015年有2個案例,2016,2017都沒有,但是2018又有一個。總共,三十年來有將近20萬個確診案例(80%發生在1990到1995年間)。全世界共有28個國家曾有狂牛症的案例,而其中23個是歐洲國家。日本是非歐洲國家中案例最多的,共有36宗。美國共有6個案例,分別發生在2003,2005,2006,2012,2017,和2018.第一個人感染狂牛症(簡稱vCJD)的案例是發生在1995年5月,是19歲的英國人Stephen Churchill。目前全世界共有226宗vCJD的案例,其中174宗在英國,26宗在法國。所以,其他國家總和才26宗。2010年5月台灣有位34歲男士死於不明原因。後來(2010年12月)陽明大學神經科發表論文懷疑該男子是死於vCJD。現在這個案例在所有狂牛症的相關文獻上都是以確診看待。值得注意的是,該男士在1989到1997年間,也就是狂牛症的高峰期間,住在英國。所以,他極有可能是在英國時被感染。美國現在有4個確診的vCJD案例,分別發生於2001, 2005,2006,和2012,但是,他們幾乎都可以確定是在境外被感染(兩宗在英國,兩宗在中東國家)。講了這麽多,主要是要讓讀者知道:1.狂牛症現在已經得到很好的控制,發生率幾乎是零。2.人感染狂牛症的案例不多;最近7年來是零案例。3.在台灣和美國都沒有本土的vCJD案例(都是境外感染)。所以,讀者實在不用擔心吃美國牛肉會有感染狂牛症的可能。另外補充:(1)感染vCJD的人大多是年輕人(平均28歲),(2)加熱處理無法消滅狂牛症病原,(3)狂牛症病原主要是集中在牛的大腦和脊髓,(4)紐約時報曾報導,許多營養品補充劑含有牛大腦和脊髓萃取物的成分,(5)WebMD也曾發文表示膠原蛋白補充劑有可能被狂牛症病原污染,(6)美國FDA現在有規定補充劑不可以添加牛大腦和脊髓萃取物,但是由於FDA並不做檢測,所以仍有風險。參考資料:https://www.nytimes.com/2001/02/06/health/supplements-raise-mad-cow-concerns.html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1155168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450654http://www.oie.int/animal-health-in-the-world/bse-specific-data/number-of-reported-cases-worldwide-excluding-the-united-kingdom/https://ecdc.europa.eu/en/vcjd/factshttps://www.fda.gov/food/cfsan-constituent-updates/fda-announces-final-rule-bovine-spongiform-encephalopathyhttps://www.centerforfoodsafety.org/issues/1040/mad-cow-disease/risks-from-vitamin-supplementshttps://www.cdc.gov/prions/bse/index.htmlhttps://www.webmd.com/skin-problems-and-treatments/news/20180308/collagen-supplements-what-the-research-shows原文:狂牛症,牛肉安全
-
2020-08-31 科別.皮膚
香水噴錯位置會變臭!遮蓋異味犯5大禁忌會影響味道
動輒37度以上的高溫裡,有些人怕流汗飄異味,進而會使用香氛用化粧品遮蓋惱人的異味,或是透過迷人香氣增加魅力,然而,你也有「香水可以治療狐臭」或「噴在私密處可遮蓋異味」等迷思嗎? 香氛用化粧品僅能遮蓋氣味 過度使用反而更臭其實香氛用化粧品,僅能遮蓋氣味,過度使用香水、體香膏,不但無法遮蓋氣味,反而會「比臭更臭」,如有嚴重狐臭的情形,還是要就醫診療。食藥署指出,一般消費者香水使用的量不大,可直接擦在皮膚上,但若本身容易皮膚過敏、氣喘、皮膚容易癢、有濕疹者,使用時要留意;至於私密處部位較為敏感,胡亂使用香水噴灑,反而可能會增加刺激、過敏等風險,只要保持個人衛生清潔乾淨即可,若個人衛生良好,但私密處仍有異味,可能受到感染,應儘速就醫。選購香氛用化粧品 5大重點要注意此外,常見的香氛用化粧品有香水、香膏、香粉等產品,食藥署表示,選購時要「看標示」,特別是品名、用途、保存期限等,不買來路不明標示不清的產品;而肌膚較敏感者,使用香氛用化粧品前,建議「要測試」,等皮膚沒有刺激或過敏等不良反應時,才可安心使用;使用時則要「避部位」,避免使用黏膜部位、朝口鼻噴灑或直接噴在臉上,以免吸入。此外,香氛用化粧品儲存時要「放陰涼」,存置於陰涼處,避免放在陽光直射、高溫潮濕的地方;最後,香氛用化粧品開封後要「限期用」,並留意產品效期及是否變質,如產品已經分層、變質、變色或有異味等情況,就不要使用。如果使用香氛用產品後,皮膚出現狀況時,應及早接受診療。就醫時請攜帶使用的化粧品(包含產品全成分標示),告知醫生出現症狀的皮膚狀況、使用中的藥物種類及日常生活情形,並將使用時發生的不良反應,向食藥署「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通報,網址:http://qms.fda.gov.tw/tcbw/,通報專線:02-66251166轉5340。延伸閱讀: 體味揮之不去? 試試這些方法狠甩臭摸摸 流手汗可能不是太緊張! 要求完美、脊椎側彎都須注意
-
2020-08-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口罩趕工!康那香新機台9月上線 日產能有望突破百萬
口罩需求持續升溫,康那香示,目前日產能約85萬片,9月起將有產線陸續上線,年底前日產能將衝破百萬片。康那香目前口罩日產能約85萬片,為滿足醫療口罩需求,康那香決定添購口罩機台,康那香主管指出,新機台預估在9月起陸續上線,年底前日產能將突破百萬片。除了台灣口罩內需市場,康那香也鎖定海外市場。歐美地區疫情持續,醫療口罩需求依舊強勁,康那香已獲得FDA銷售許可外,也在日前取得歐洲CE認證。不過,康那香並未揭露口罩內外銷比例。康那香今年上半年營收達新台幣24.7億元,稅後純益2.63億元,累積EPS達1.35元,相較去年同期0.01元,跳耀式成長。法人認為,口罩產能滿載,加上陸續有新機上線,以及毛利較高的濕紙巾出貨,下半年營業有望持續成長。口罩大廠中衛也宣布加碼投資新台幣1億餘元在彰化擴廠,新廠預計明年8月投產,中衛主管指出,目前日產70萬片口罩,屆時日產能最高有望提升至250萬片。不過,工廠產線是否全數生產口罩,得看當時需求而定。華新醫材日產約2公噸熔噴布,近期引進3條口罩熔噴布生產線,目標10月起可日產5噸熔噴布,製作約600萬片口罩。另外,根據媒體報導,口罩關鍵原材料熔噴布價格走揚,終端通路廠商表示,通路和供貨商多半有供貨合約價,預估最慢10月1日漲價。對此,不願具名的口罩業者指出,目前尚未接獲口罩即將調漲資訊,另一家業者則說,口罩材料確實持續走高,加上人力、包裝成本,若市場陸續調漲價格,自家商品也會跟進。
-
2020-08-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美國批准亞培快篩試劑 只需5美元 15分鐘可知結果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今天批准亞培藥廠的新冠肺炎快篩試劑,這是第一種不需特別插入電腦,即能得知結果的可攜式檢測工具。美聯社報導,亞培(Abbott Laboratories)15分鐘快篩試劑BinaxNOW每個售價5美元,比起類似檢測工具更具競爭力。BinaxNOW使用的是與檢驗流感、鏈球菌咽喉炎等相同的技術,價格更低廉、使用更簡單,在學校和商家難以恢復上課、流感季接近之際,為擴大採檢提供了新選擇。FDA最近才批准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的唾液篩檢法。亞培與耶魯的採檢都有限制,也都不能在家進行。多家公司正在研發居家快篩,但目前無一取得批准。亞培的快篩試劑仍須由醫護人員採集鼻腔拭子樣本,和較舊式採檢方式相同。耶魯的唾液採檢不須使用拭子,但只能在高等級的實驗室進行。美國現在每天要篩檢約69萬人,雖低於上月底高峰時的每天85萬人,但許多公衛專家認為,美國很快就需要大量採檢更多人來找出感染者,接著讓他們接受隔離,以遏阻病毒擴散,屆時亞培與耶魯的採檢方式應該都幫得上忙。BinaxNOW是第4種偵測冠狀病毒表面抗原、而非病毒本身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快篩試劑,有時準確度較低,但相較於需插入小型機器才能得知結果的篩檢,BinaxNOW被視為速度較快的採檢工具。卡片大小的BinaxNOW內有個特殊塗層的試紙,可和新冠肺炎的病毒抗原作用。其檢測方式和驗孕非常類似,只要將患者鼻腔拭子樣本插入卡片,再滴入幾滴化學試劑,卡片上的讀數就會顯示樣本是否為陽性。
-
2020-08-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專家:疫苗問世不會使疫情立刻結束 封鎖無法根絕病毒
韓聯社報導,南韓公共衛生專家25日指出,就算新冠肺炎疫苗問世,疫情也不會立刻消失,此外,長期來看,封鎖措施並無法根絕病毒。南韓中央新興疾病控制臨床委員會主委吳明燈說,「疫苗可望在明年春天問世,不過,無法保證疫苗安全有效」,他還說,光靠疫苗無法使疫情立刻結束。吳明燈說,新冠病毒感染的是上呼吸道,而疫苗不易對上呼吸道發揮作用,因為就免疫而言,上呼吸道是外部表面,「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把核准新冠疫苗的標準設在50%有效」,疫苗要達到百分之百有效實在困難。
-
2020-08-22 新聞.科普好健康
與病毒的戰爭!從預防到治療,台灣如何安度後疫情時代
統計至8月20日,全球新冠肺炎感染確診人數已達2260萬人,死亡人數為79.2萬人,台灣因超前部署,全民配合政府防疫政策,已兩個多月沒有本土案例,然而,在全球疫情尚未降溫之前,身處於最安全的台灣,從預防到治療,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在下一波疫情來臨時安然度過?配合防疫新生活運動台灣雖然目前疫情已經穩定,民眾稍微疏忽乃屬人之常情,但不要忘記台灣疫情能夠穩定,與大眾願意配合政府戴口罩政策與勤洗手強化個人衛生有很大的關係,因此現階段仍強烈建議民眾配合政府防疫新生活運動:室內應保持1.5公尺與室外保持1公尺社交距離,若無法維持社交距離應配戴口罩;勤洗手強化個人衛生,降低感染的風險。跟病毒的戰爭從未停歇國家衛生研究院夏克山博士曾提到,人類與病毒的戰爭從未贏過,從之前的SARS到現在的新冠肺炎,我們跟病毒之間的戰爭從未停歇,想要回到以前無防護無距離的生活型態,恐怕需等到疫苗或特效藥問世。新冠狀病毒外表看起來為圓形,在高倍顯微鏡下可看到類似皇冠突起因而得名,而新冠狀病毒是一種RNA病毒,意味著容易變身產生基因突變,但目前仍未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基因突變會影響抗體的中和能力,唯一需要克服的問題可能是抗體依賴性免疫加強反應(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意味著因施打疫苗後人體存在著抗體,但二次感染或新變異病毒可能在抗體的協助下,會增強其複製和感染能力,因而加重病情,但是否真正具有ADE效應,需在試驗者較多的三期臨床才有確切的答案。台灣多家廠商投入疫苗研發根據WHO公布的數據,全球目前有一百多支疫苗同時研發,台灣也已有多家廠商投入新冠疫苗研發,其中國家衛生研究院的DNA疫苗在動物實驗上證明具有保護效果;國光生技新冠疫苗則領先群雄,已獲准進入臨床一期試驗,預計在台大醫院啟動收案70人次;高端疫苗、安特羅和聯亞生技均已向衛福部提出臨床試驗申請,若試驗順利,有望於明年上市量產,滿足國內的需求。由美國吉利德研發的瑞德西韋原是用來對抗伊波拉病毒,但此次抗疫卻寫下了灰姑娘傳奇,成為美國FDA第一個核准上市使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繼美國之後,台灣和日本也相繼核准上市。尋找治療備選藥物刻不容緩瑞德西韋的化學結構與三磷酸腺苷類似,當病毒要進行複製時,若RNA複製酶誤認瑞德西韋是可利用的三磷酸腺苷,一旦與瑞德西韋結合後,病毒的複製反應就會終止,進而達到抗病毒的效果,但瑞德西韋所造成的副作用,仍是未來用藥所必須注意的安全問題,因此如何尋找更多的備選藥物,已成為世界各國刻不容緩的任務。疫苗和治療藥物研發仍是後防疫時代重要的利器,政府也將結合國內產官學研醫的研發能量,期望在下波疫情來襲時,提供人民足夠的保護力。
-
2020-08-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健保癌症用藥給付的合理起跑點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藥研發帶來的希望與經濟負擔」,這是目前的醫療科技尤其是癌症治療所面臨的重大挑戰。醫師的本能就是希望竭盡所能救人救命,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考量病人與家庭的經濟負擔,蔡哲雄教授以「如何計算生命的代價」提出他的看法與問題,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兩位專家回應:長期參與健保新藥審議作業的健保署藥品專家諮詢會議陳昭姿召集人說明國內健保制度在這方面的做法,以及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家胡涵婷醫師發表她由國外的經驗提出對國內的建言。希望這些資料可以幫忙國內醫病雙方更了解健保制度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保護國人的健康,同時也可以給政府應該朝向哪方向更上一層樓的建議。「醫病平台」期盼本週的文章能激發更多的討論,而最後可以為政府找出更好的建議。前言做為一個居住海外的台灣人,對於台灣的社會、政治問題,例如選舉、黨派、台灣與大陸的關係等,我的原則是「不予置評」,一來是我遠不是政治專家,更重要的是因為一個致命性的決定,受苦受罪的是身在海島的台灣同胞,而不是安全無慮卻隔洋搖旗吶喊的海外華僑。但是説到健保體系,特別是癌症用藥的健保給付決策,因為我的經驗與背景,令我不吐不快。我於1983年畢業於陽明醫學院公費醫學系。在完成訓練及下鄉服務後、及全家於1995年移民美國之間,我多數時候就職於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1995年底離開台灣時,健保實施了大約半年的時間;一直到2014年春天回台灣行醫前,對於健保的優缺點只有遙遠又模糊的印象。2014年至2016年在台灣工作的經驗,讓我對健保的缺點,及癌症病人所面對的難題,有了第一線的了解。有關如何改善癌症治療品質,值得討論的議題太多了。這裡只討論癌症用藥給付問題,希望幫助一般民眾對這個可能很切身的問題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也希望健保決策高層能聽見我的想法與建議。故事2015年初,在春節長假期間,我的一個彷彿活在鬼門關前的病人,在醫院及病人家屬合作努力之下,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總算開始接受從海外引進免疫藥 Nivolumab(Opdiva)的治療。2014年的深秋,這位病人確診轉移性黑色素瘤;基於他的疾病嚴重性,以及我對黑色素瘤的最新臨床資訊分析,我們的治療計畫是合併兩個作用機制略有差異的免疫藥。當時即使在美國,Nivolumab也尚未上市;鑑於他的病等不得,我們決定先使用已經在台灣銷售的免疫藥 Ipilimumab,日後再加上 Nivolumab。在自費接受Ipilimumab(Yervoy)三劑之後,他的腫瘤繼續惡化,一個肝臟的腫瘤爆裂,造成嚴重的內出血。當他的兒子推著輪椅緊急送他來到醫院時,蒼白虛弱的他真的是一腳已經在鬼門關內了。這樣的狀況既無法開刀,也完全沒有其他可行的治療選項。很幸運的是,他的因內出血嚴重鼓漲的肚子,行成一個「天然」的止血必需的壓力;他的生命跡象在幾天之後慢慢穩定下來,但是他的癌症是毫不留情地繼續惡化;他日夜嚴重地盜汗,完全沒有食慾,連從床上坐起來的力氣都沒有。當我們終於引進 Nivolumab時,深知這是最後一線希望,但是也無法預測他的病是否真的能出現轉機。一個月後,他總算平安出院,並且在四劑 Nivolumab治療之後證實癌症完全緩解。這兩個免疫藥在2016年我返美行醫前,健保並不給付,但是藥價比剛上市時降了不少。這位病人因為在剛上市時買藥,因此,費用不貲。我的記憶是Ipilimumab和 Nivolumab各四劑,他總共花了200+320萬台幣。他的身體狀況良好,完全恢復正常作息,不需要任何用藥,只是保持追蹤。他的疾病停留在完全緩解狀態大約四年左右。依照陳昭姿召集人文章所提的QALY (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他花了130萬/年!Phew!還好,沒超出昭姿召集人文中所提的合理QALY 75 萬-180萬的價碼。去年春天,這位病人的黑色瘤復發了,但所幸只有肺臟裡少數幾個小腫瘤。在手術摘除腫瘤後,他的腫瘤科醫師給他兩個治療選項。選項一是先使用傳統化療,失敗後,就能申請健保給付免疫藥。第二個選項是不經過化療,自費使用免疫藥。這位病人越洋詢問我的意見。撇開健保的沉重財務負擔不言,這個黑色素瘤病人需要在化療失敗後才能使用免疫藥的規定,對癌症醫師而言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第一,免疫藥不需要化療藥先「舖路」才能見效;相反的,黑色素瘤的臨床實驗顯示,化療用於免疫藥前比用在免疫藥失敗後的療效減了一半!第二,轉移性黑色素瘤常常病情進展快速,等到化療折騰之後,還有幾個病人能挨到使用健保免疫藥的機會呢?另外,健保給付的免疫藥使用條件第一項是——病人身體狀況良好,ECOG≦1(註一),也是不合理的。筆者在過去五年左右使用免疫藥的經驗,見證了多名病情沉痾、身體狀況不良(ECOG 肯定遠大於1)的病人,因為免疫藥的治療得到有生活品質、有意義的的「延命」(survival)。我的這位台灣病人如果同樣的嚴重內出血病況發生在健保通過給付免疫藥的今天,如果他的家庭沒有足夠的財力,他免不了是難逃癌症的浩劫,因為根據健保給付辦法與條件,他並不符資格使用能救他性命的免疫藥!台灣健保有如有太多待哺之口的小康家庭——不期待龍蝦大餐,只期待公平合理的資源分配由於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快速通過免疫藥在許多癌症的使用,今天,美國的癌症治療醫療院所施打免疫藥,可説是家常便飯。但是,即便是美國以及許多富裕的國家,也都為了快速高漲的癌症用藥財務負擔而在努力尋求可行的解方。而台灣的病人,有如生在有太多待哺之口的小康家庭——不期待龍蝦大餐,只期待公平合理的資源分配。以上的真實病例並不是在向健保抗議或陳情免疫藥的給付辦法及條件,而是藉此闡述許多健保癌症用藥給付標準的不盡合理之處。2014年,我初回台灣工作時,常常因為健保癌症用藥的給付辦法與條件,感到無盡的挫折,因為在我看來,健保給付有許多不公平之處。我向一位健保署高級官員詢問,健保給付是如何審核定案的呢?為什麼A藥健保給付癌症甲,而患癌症乙、癌症丙的病人卻要自掏腰包使用 A 藥?比方説carboplatin和taxol同樣是多數國家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的一線用藥,台灣的健保卻只給付卵巢癌,而不給付其他兩個婦科癌症使用這兩個藥物。一般而言,如果你得到的癌症是肺癌或乳癌,你有相當接近富裕國家的健保給付治療選項,但是如果你的癌症是這兩項之外,健保的選項是多有不足的。這樣的差異有如看著一群人吃含開胃菜、飯後甜點的套餐,另一群人卻只有填不飽肚皮的小餐包。對於一個治療各種不同癌症的醫師而言,我不要求健保給所有病人都有套餐的完全選項,但是至少要有透明、合理與公平的決策過程。這位健保署官員對我言之鑿鑿地保證,健保的決策過程絕對是沒有利益輸送或個人偏見的,但我一直覺得這個説辭是荒誕無稽的。我期望的藥物審核委員會醫師代表是學有專精,並且在開會前給予充分的時間仔細研讀所有相關資料,負責為病人發聲,而讓健保是否有能力負擔新藥的財務支出、及議價程序給其他的專業人員做考量。對健保署的建議Dr. Ezekiel Emanuel是美國歐巴馬政府時代推動醫療改革的重要幕僚。他除了是醫療制度的專家之外,也是我的同行——腫瘤科醫師。他最近寫了一本書「哪個國家有全世界上最好的醫療照顧?」(Which Country Has the World’s Best Health Care? ) 得知台灣是他選擇除了美國之外的十個國家之一,我趕緊買來看;最先看的章節除了前言之外,就是立刻跳到台灣篇,看外國人眼中對台灣健保的評價。許多這本書討論的不同國家醫療體系優缺點,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容他日再談。在此,只提出書中簡短討論的台灣政府過度積極的藥品議價過程,雖然為財庫把關,卻也因此可能延遲新藥的引入,耽誤癌症病人用藥的契機;此外有關台灣癌症醫療成果,資料似乎是缺如的,但是台灣衛福部在2014年自評乳癌治療成效給了「A」,子宮頸癌則是「D」;Dr. Emanuel提出台灣癌症治療的困境也許是出於無法及時引進新藥,或是醫師看的病人太多影響照顧品質所致。感謝昭姿召集人對健保新藥審核決議過程,以及財務的艱巨難題,很誠實、客觀的敘述。 對於整體癌症用藥的健保決策,我有以下誠懇的請求與建議:1.不只是新藥或標靶藥需要花時間、人力研究審議,一般化療藥、健保給付的舊法規也要定期檢討是否公平?是否過時了?是否需要修訂?如前所述,參與審核的人員應該是給予充分時間研讀足夠資料的專家,而不是在他們繁忙的醫院業務之外,抽空參加的會議;當做成決議時,我希望有讓人心服口服的參考文獻(references)佐證這些決定。2.昭姿召集人指出新癌藥從藥商遞交申請書到給付生效日,平均730日,如果加上前段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新藥審查流程,等候的時間至少約三年以上。我希望健保署不要自拍肩膀,自我感覺良好,而要檢視這個痛苦冗長的過程瓶頸在哪裡,想辦法改善,因為癌症病人沒有幾個月的「美國時間」可以等,更別提是兩、三年。3.一個讓病人能盡快使用新癌藥的途徑,是循恩慈用藥(compassionate use program)的管道。筆者比較美國FDA與台灣衛服部處理恩慈用藥的迫切性及效率,有天壤之別。美國的FDA在三天之內完成審核作業,不到一週的時間藥廠已經把免費的藥寄到病人手上。相反的,台灣的恩慈用藥是在為病人取得自費進口新癌藥的許可,其作業流程卻是超過一個月以上;申請書像是掉入一個黑洞,不知道何時才能見天日,雖然這些案子終究都是通過的,實在是沒有讓病人等那麼久的道理。4.改革藥廠提供病人昂貴自費藥的折扣方案。我在台灣工作期間觀察藥廠名義上像是在幫助病人,其實際動機則是可疑的。我猜想藥廠看準了台灣的社風民情是,不管家裡再怎麼窮,子女親友多數會想盡辦法擠出一些錢來買昂貴的自費藥。不管病人的家境如何,貧富無分,藥廠給的折扣是一樣的;平均説來,一年的用藥負擔在200萬台幣。為什麼是大約200萬?我猜藥廠也知道超過這個額度,很多人只好放棄治療,因為負擔不起,那麼,藥廠就一毛錢也賺不到了。反觀同樣的藥廠在先進國家往往有「輔助病人方案(patient assistance program)」,在審核病人財務狀況後,如果符合輔助標準,藥品是由藥廠完全免費提供的。建議健保署要求這些非常富有的藥廠提供類似歐美國家的「輔助病人方案」免費藥品,為台灣的中低收入戶爭取一點醫療平權。5.在 Dr. Emanuel 書裡討論的包括美國的11個國家醫療保險制度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保險給付涵蓋諸如感冒或消炎止痛藥,所謂over-the-counter (便藥)藥品。一份2016年台灣藥品銷售排行前十名的名單,指出連續兩年的榜首是乳癌標靶藥「賀癌平」,24億2645萬元。根據昭姿召集人的文章,上呼吸道感染(包含感冒)的診斷與治療,居然高達250億元!這真是錢沒有花在刀口上!期望健保署能對此一台灣現象做出有魄力的改革。對台灣病人的建議藥價(price)與藥的價質(value)是不一定成正比的。貴的藥有時候是完全沒有貴的道理。當面臨醫師建議自費購買昂貴新藥時,務必跟醫師討論以下的問題:1.這個藥的療效如何?包括腫瘤有效反應率(response rate)、持續反應期間(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及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2.有無其他可行的治療選項?雖然我用了一個免疫藥的例子來説明我對健保給付辦法的批評與建議,我希望讀者不要誤解以為我在鼓勵免疫藥的使用。每個癌症、每個病人都有其獨特的故事背景;唯有跟你的醫師合作討論,才能做出對你最有價質的治療選項。註一:ECOG 是一個簡單的病人行動能力(performance status)評量辦法。ECOG 0表示完全正常無所限制的行動能力。ECOG 1是除了無法做粗重工作之外,生活行動能力正常的狀況。ECOG 最高分5表示病人已經死亡。2-4則是不同程度的依賴他人照料及臥床時間。
-
2020-08-2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治療中途改藥好嗎? 醫師這麼建議
近年不少原廠生物製劑過了專利保護期,相關生物相似藥陸續上市,健保也已納入乳癌治療給付。不過,生物製劑屬於癌友救命藥,要上市需要臨床研究證實其與原廠生物製劑在安全性及療效上是一致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葉士芃指出,生物製劑屬於單株抗體,為一種立體結構的蛋白質,相當複雜,製作嚴謹,需以細胞、酵母菌來培養抗體,還需找到癌細胞的接受體,兩者結合後,毒殺癌細胞。原廠生物製劑在上市之前,歷經三階段嚴格測試,第一階段為檢測毒性及安全性,第二階段為測試固定劑量的優劣,第三則是比較使用舊藥以及生物製劑兩組患者的療效,以證實其臨床價值。相較之下,生物相似藥研發過程短,只要臨床試驗顯示生物相似藥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與原廠生物製劑相似,就可核准上市。由於製造成本較低,生物相似藥的費用也較便宜,在歐美及日本等國家,生物相似藥的藥費約為原廠生物製劑的六成,有助於減輕政府與醫療院所財務負擔。在國外有越來越多醫院改而採購生物相似藥。葉士芃說,經過美國FDA及歐盟EMA核准上市的生物相似藥,其療效與安全性都是可以接受的;我國的食藥署對於生物相似藥也設下嚴格規範,通過審查,始核發藥症。因此,若癌友從來沒有用過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當然可以從中擇一,不管是原廠生物製劑或生物相似藥。但對正在使用原廠生物製劑治療且無併發重大副作用的癌友來說,如果中途改用別種生物相似藥,可能就必須承受一定的風險,因為再相似的蛋白質結構,也可能引起不同的抗體抗原反應,且大部分的生物相似藥並沒有進行所謂「可交換性」臨床試驗(interchangeable trial, or switching trial)。 葉士芃建議,治療中途最好不要換藥。癌友如遇到換藥時,務必注意換藥過程中的身體變化,是否有過敏反應,相關指數是否出現起伏,如果出現異狀,應立即告知醫師,才能確保醫療權益。
-
2020-08-19 新聞.健康知識+
味精吃多會口渴? 錯怪了!真正主因其實是「它」
許多注重健康的外食族到餐館或麵攤點餐時,都會擔心店家在餐點裡加味精,深怕一旦味精吃太多,會有口渴、頭痛、心悸等過敏症狀出現等現象,甚至有人傳言吃味精會中毒或是致癌;但味精吃多了,是否真的會傷身?味精屬調味劑功能的食品添加物 天然食物中也含有食藥署在食藥闢謠專區中指出,味精的主要成分是麩胺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亦稱為谷氨酸鈉或麩酸鈉,具有獨特的鮮味,是屬於調味劑功能的食品添加物。其實,許多天然食物中都含有麩胺酸鈉,例如番茄、乳酪或乳製品、蘑菇、玉米、青豆、肉類等;味精過去的生產方式是從海藻提取和麵筋水解,現在則以澱粉、糖蜜為原料,以微生物發酵而製成。 吃味精口乾舌燥全因鹽 極高劑量麩胺酸鈉才會引急性中毒 根據國際麩胺酸鈉資訊服務單位(IGIS)研究,即使料理完全不添加味精,我們每天正常的飲食中大約會攝取到20克的麩胺酸鈉。而在動物實驗中,只有在非常高劑量的麩胺酸鈉才會引起急性中毒,但沒有顯著的慢性毒性、致畸胎性或基因毒性,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DA)於1995年公佈食用正常消費量的味精對人體無害,且無任何證據顯示食用味精和任何慢性疾病有關。此外,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味精的麩胺酸鈉成分含有「鈉」,一般人使用味精時,都是和鹽一起使用,同時吃進鹽和味精,極有可能造成攝取的鈉含量過高,因而許多人吃完味精會口乾舌燥,其實是因為鈉攝取過多的緣故。 味精鈉含量較實鹽少 3大族群仍應慎食然而,不少業者看準現代人不敢吃味精,紛紛開發了用來替代增鮮提味的調味品,如高鮮味精、雞精粉、柴魚粉、香菇粉等,黃淑惠說,相較於味精的麩胺酸鈉,這些產品中也會有麩胺酸鈉,再加部分核苷酸鈉、肌苷酸、鳥苷酸,同樣具有鈉含量,代謝之後還會產生普林,與傳統味精並無二致,甚至可能還含有其他人工添加物。不過,食藥署提醒,若為高血壓、心臟病、肝腎臟等疾病的限鈉患者,味精的含鈉量(13%)雖然只有食鹽(39%)的三分之一,烹調用量也比食鹽少,但是仍應遵從醫師指示,減少食鹽與味精的攝食量,避免攝食過量的鈉。延伸閱讀: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吃味精對人體不好?  誤會一場!
-
2020-08-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端疫苗:新冠疫苗動物試驗數據 具優異免疫反應及安全性
高端疫苗(6547)宣布,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及佐劑公司Dynavax共同合作的新冠肺炎疫苗,已在國際生物科學論文資料庫BioRxiv發布初步成果報告,內容包括動物免疫原性、安全性試驗及免疫偏向測試等結果。高端疫苗指出,公司研發的疫苗是一種以CHO細胞表現的次單位疫苗,疫苗的抗原來自NIH的S-2P棘蛋白,並搭配Dynavax公司的CpG 1018佐劑,可誘導動物體內生成優異的中和抗體效價,對新冠肺炎病毒武漢株及歐洲株皆呈現免疫保護效力,且具有Th1免疫偏向效果,可避免冠狀病毒再次感染後的疾病增強風險。這項試驗成果的動物試驗部份數據,已國際知名生醫預印本平台bioRxiv發表,完整的動物試驗將進一步彙整後於期刊上發表,未來將作為該疫苗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的證據,支持高端疫苗的一期人體臨床試驗,預計今年第3季可如期進入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高端指出,Dynavax公司提供的CpG 1018佐劑,為唯一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上市許可的CpG佐劑,可以誘導偏向Th1免疫反應,避免新冠肺炎疫苗產生不良反應。目前國際兩家疫苗廠加拿大Medicago、中國大陸Clover已採用該佐劑開發疫苗,並進入第一期臨床;法國Valneva疫苗廠也與Dynavax合作,目前在動物試驗階段,並獲得英國政府6,000萬劑預採購訂單。做為高端合作夥伴的Dynavax 公司,也剛獲得比爾蓋茲基金會340萬美元的資助,將擴大CpG 1018佐劑的供應給其他新冠疫苗開發的需求。高端表示,在完成新冠肺炎疫苗蛋白生產及穩定生產細胞株建立、佐劑配方測試及優化、檢測方法建立、生產製程優化與動物免疫原性測試及先導毒理試驗,並備齊疫苗量產三大原料:抗原、佐劑及充填原物料,隨時可投入量產計畫。
-
2020-08-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苗等太久 「抗體藥」搶問世? 多家公司投入研發
新冠肺炎疫苗問世估計還需要一段時間,讓許多生技公司也投入抗體藥的測試,期盼這些藥能立即提供抗體,不須如注射疫苗後,還必須等免疫系統產生抗體。這些還在實驗階段的抗體藥,經動物實驗證實,有機會能直接給予人體對抗新冠病毒所需的抗體;北卡羅來納大學病毒學家柯恩(Myron Cohen)說:「當你獲得抗體,就能立刻受到保護。如果能以高濃度劑量的方式生產,我們將可直接繞過免疫系統。」這些抗體必須以注射方式進入人體,效力估計為數個月,讓醫護人員、新冠病患家屬等高風險民眾暫時免疫。若抗體藥證實有效,疫苗又尚未問世或效果不如預期,抗體藥將被考慮廣泛使用,分配給學校老師等人士。研究人員目前也在實驗抗體藥,是否能協助免疫系統,讓患者免於嚴重症狀或死亡。艾莫利大學傳染病專家里昂(Marshall Lyon)也說:「我們的目標對象是染病第一周的病患,直接用抗體進行治療防止發病。」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藥品評量研究中心主任珍娜‧伍德考克(Janet Woodcock)認為抗體藥「有希望」,且預估會比疫苗更早問世;秋季初期將有更明朗的答案。禮來藥廠(Eli Lilly)就已開始量產抗體藥,另一藥廠雷傑納隆(Regeneron)的藥,則使用兩種抗體,強化藥效更防範病毒異變。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院(NIAID)院長佛奇(Anthony Fauci)也說:「還是得保持警覺,但我對此保持樂觀。」不過現階段抗體藥仍有疑慮;現在還無法斷言,抗體藥能否到達體內全部所需之處,如肺部最深處。此外,病毒可能產生變異,使抗體無效,這也是雷傑納隆的藥物含有兩種抗體的原因。此外,若藥效不夠長,就只能用於治療,而非防疫。更讓人擔心的是,抗體可能強化病毒進入細胞的能力,或觸發免疫系統,使病患病情加重;不過這僅是理論推估,尚未獲得實驗證實。總而言之,抗體藥仍須進一步實驗,確保其安全性。
-
2020-08-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臉川普 FDA專家:疫苗年底前問世可能性低
川普政府為求快速擺脫疫情,於今年6月共贊助40億元協助六種疫苗的研發計畫,希望能在2021年1月產出3億支疫苗,該計畫被稱為「神速任務」(Operation Warp Speed)。川普5日接受福斯新聞網(Fox News)晨間節目「福斯與朋友」(Fox & Friends)的訪問時,稱該計畫正順利進行,並說:「我把流程簡化了,原本需要三年或四年的時間才能達到我們現在的進度,但我相信我們只需要一年,今年年底之前就能有結果。」儘管如此,疫情仍持續延燒,如今已有超過487萬人確診,位居全球之冠,近16萬人死亡;而距離大選只剩下100天不到,川普的連任之路看似危機重重。先前曾為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提出防疫建議的賓州大學教授歐費特(Paul Offit)日前表示,雖然自己對於疫苗的研發樂觀其成,但他認為可能沒辦法趕在今年年底完成。歐費特說:「要在今年年底以前完成疫苗開發,我認為並不實際;依照目前的狀況來看,現正研發中的疫苗都是兩劑的,這些都需要三階段臨床測試,包括量化生產、前瞻性測試(Prospective Testing)和安慰劑對照測試(Placebo-Controlled),而這些測試都才剛開始。」此外,歐費特還在6月替「紐約時報」撰文,提到為川普對疫苗研發的預測過早而感到憂慮。歐費特強調:「如果三階段臨床測試都能順利完成,受測者也能達到1萬5000人至2萬人,足以證明疫苗安全無虞,那照這樣發展下去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是,在『神速任務』的要求下,還要應付幾百萬的量產需求,準備不全的情況下就將疫苗釋出,這將會是個錯誤。」
-
2020-08-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哈佛專家:快篩不準無妨 重點是普篩與常篩
美國哈佛大學專家呼籲政府,盡快批准一項成本僅1美元的快篩試紙上市,稱這種快篩或許不完全精準,但能讓普羅大眾都能篩檢到、且一週篩檢好幾次,能更容易找出感染者。法新社報導,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流行病學系助理教授米納(Michael Mina)已連續數週大聲疾呼一項他所謂的「不精準」快篩試紙。米納的概念是高精準的PCR分子檢測,在美國大部分地區仍不普及,且民眾往往要等好幾小時才能完成,接著等個幾天、甚至長達一週才能知道結果。他呼籲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一款快篩試紙上市。這種快篩可居家進行,只要使用一張條狀試紙,15分鐘內就會變色得出結果,像驗孕一樣。快篩試紙敏感度低,可能會錯失許多陽性結果,也可能失誤得出許多「偽陽性」;然而對米納和其他專家而言,就公衛角度來反而較有效,因為在整個人口中找出的感染人數,會比使用目前系統還要多。這項快篩很容易找出具高度傳染力的患者,因為這種人的病毒濃度高,能在感染初期就被篩檢出;PCR篩檢固為高敏感性,即使病毒濃度極低都能篩出,但這樣的患者幾不具傳染力,反而浪費。米納在播客節目上說:「我們太著重於高科技、昂貴的篩檢,以致於無法讓所有人接受檢驗。」「或許我們需要的只是一種很普通的檢驗方式。如果成本夠低就能時常篩檢,就不會僅有不到5%的人被篩檢到的問題,有助大幅提升我們防疫的勝算。」與此同時,哈佛全球衛生研究所(Global HealthInstitute)所長吉哈(Ashish Jha)今天也說:「在某些情況下快篩對於微量病毒沒那麼敏感,但這時傳染力已不高;然而當患者喉嚨或其他地方有大量病毒時,快篩就能很容易篩出,這時也是最容易傳染給別人的時候。」他告訴記者:「從流行病學的觀點來看,你會希望在傳染源具傳染力的時候就找出這個患者。」即使快篩可能會「錯放」半數感染病例,但只要一週篩檢兩次以上,漏掉者最終還是會篩出。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估計,在目前系統下因為太少人接受篩檢,因此10個病例中就有9個沒有被發現。FDA尚未通過這個成本為1至5美元的快篩試紙。吉哈說:「我很擔心我們的聯邦政府,心智仍僵化而無法對付疫情。」
-
2020-08-03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病人安全 是醫療創新的前提
最近,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一篇評論,標題是「機器手臂乳癌手術─制度失靈(Robotic Mastectomy-Program Malfunction)」。作者Julie A. MargenthaIer是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她審閲了自2016年以來在歐美醫學雜誌發表,與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相關的共9篇,包括兩篇來自台灣的論文。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爭議作者説,雖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19年發布警示,警告美國醫師與民眾,FDA尚未審核並許可將機器手臂應用於乳癌手術。但這兩年來,仍然有論文發表肯定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可行性,聲稱機器手臂手術較傳統手術精準,且因為傷口小,術後從美觀的角度去看,病人的滿意度也較高等的優勢。問題是,直到今天,還沒有任何一篇關於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對照組臨床試驗的結果問世。所以,目前還沒有人能説,機器手臂乳癌手術是安全的。至於用機器手臂手術,是否較傳統手術,在外觀上令病人更滿意也沒有定論。別蹈子宮頸癌手術覆轍更何況,一般而言,機器手臂手術價格遠較傳統手術高,而且開刀時間也較長。麻醉時間延長是否增加併發症或感染機率?這些疑慮在上述論文中,完全沒有任何利弊得失的討論。所以,都是未知數。最令作者擔心的是,癌症病人接受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安全問題。因為惡性腫瘤的切除手術,往往有外科醫師意想不到的陷阱。她特別提醒,千萬別重蹈機器手臂子宮頸癌手術的覆轍。當初,婦癌醫學界在進行對照組臨床試驗以前,所有有關機器手臂子宮頸癌手術的論文,也一樣都宣稱機器手臂手術療效很好,而且機器手臂手術,傷口小,疼痛少,恢復快,人人都認為是婦癌手術一大進步。不要相信新的、貴的較好等到進行對照組的臨床試驗後,才發現事與願違,接受微創手術的病人,復發率與死亡率出乎意料之外的高,復發率高出四倍,死亡率高出六倍,令很多病人悔不當初。終於促使美國FDA發布警示,警告美國醫師與民眾,在沒有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證實其安全性與有效性以前,千萬不要一廂情願,相信新的,費用高貴的治療必定是比較好的治療。至今仍為復發病人收殘局我每周參加婦癌團隊新病人討論,到今天,我們還在為一些,因先前接受機器手臂手術而復發的病人收拾殘局,令人很是心酸。因此,看到Margenthaler醫師這篇評論,感觸特別深。忍不住還要再次提醒病人,在沒有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證實有效以前,不要輕易嘗試任何醫師推薦的新療法。尤其在台灣,健保對大多數癌症醫療已有給付,更不値得放棄健保,自掏腰包去接受療效還是未知數的治療,成為一些沽名釣譽的醫師的小白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