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1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FDA
共找到
547
筆 文章
-
-
2020-08-2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治療中途改藥好嗎? 醫師這麼建議
近年不少原廠生物製劑過了專利保護期,相關生物相似藥陸續上市,健保也已納入乳癌治療給付。不過,生物製劑屬於癌友救命藥,要上市需要臨床研究證實其與原廠生物製劑在安全性及療效上是一致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葉士芃指出,生物製劑屬於單株抗體,為一種立體結構的蛋白質,相當複雜,製作嚴謹,需以細胞、酵母菌來培養抗體,還需找到癌細胞的接受體,兩者結合後,毒殺癌細胞。原廠生物製劑在上市之前,歷經三階段嚴格測試,第一階段為檢測毒性及安全性,第二階段為測試固定劑量的優劣,第三則是比較使用舊藥以及生物製劑兩組患者的療效,以證實其臨床價值。相較之下,生物相似藥研發過程短,只要臨床試驗顯示生物相似藥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與原廠生物製劑相似,就可核准上市。由於製造成本較低,生物相似藥的費用也較便宜,在歐美及日本等國家,生物相似藥的藥費約為原廠生物製劑的六成,有助於減輕政府與醫療院所財務負擔。在國外有越來越多醫院改而採購生物相似藥。葉士芃說,經過美國FDA及歐盟EMA核准上市的生物相似藥,其療效與安全性都是可以接受的;我國的食藥署對於生物相似藥也設下嚴格規範,通過審查,始核發藥症。因此,若癌友從來沒有用過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當然可以從中擇一,不管是原廠生物製劑或生物相似藥。但對正在使用原廠生物製劑治療且無併發重大副作用的癌友來說,如果中途改用別種生物相似藥,可能就必須承受一定的風險,因為再相似的蛋白質結構,也可能引起不同的抗體抗原反應,且大部分的生物相似藥並沒有進行所謂「可交換性」臨床試驗(interchangeable trial, or switching trial)。 葉士芃建議,治療中途最好不要換藥。癌友如遇到換藥時,務必注意換藥過程中的身體變化,是否有過敏反應,相關指數是否出現起伏,如果出現異狀,應立即告知醫師,才能確保醫療權益。
-
2020-08-19 新聞.健康知識+
味精吃多會口渴? 錯怪了!真正主因其實是「它」
許多注重健康的外食族到餐館或麵攤點餐時,都會擔心店家在餐點裡加味精,深怕一旦味精吃太多,會有口渴、頭痛、心悸等過敏症狀出現等現象,甚至有人傳言吃味精會中毒或是致癌;但味精吃多了,是否真的會傷身?味精屬調味劑功能的食品添加物 天然食物中也含有食藥署在食藥闢謠專區中指出,味精的主要成分是麩胺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亦稱為谷氨酸鈉或麩酸鈉,具有獨特的鮮味,是屬於調味劑功能的食品添加物。其實,許多天然食物中都含有麩胺酸鈉,例如番茄、乳酪或乳製品、蘑菇、玉米、青豆、肉類等;味精過去的生產方式是從海藻提取和麵筋水解,現在則以澱粉、糖蜜為原料,以微生物發酵而製成。 吃味精口乾舌燥全因鹽 極高劑量麩胺酸鈉才會引急性中毒 根據國際麩胺酸鈉資訊服務單位(IGIS)研究,即使料理完全不添加味精,我們每天正常的飲食中大約會攝取到20克的麩胺酸鈉。而在動物實驗中,只有在非常高劑量的麩胺酸鈉才會引起急性中毒,但沒有顯著的慢性毒性、致畸胎性或基因毒性,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U.S. FDA)於1995年公佈食用正常消費量的味精對人體無害,且無任何證據顯示食用味精和任何慢性疾病有關。此外,台北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味精的麩胺酸鈉成分含有「鈉」,一般人使用味精時,都是和鹽一起使用,同時吃進鹽和味精,極有可能造成攝取的鈉含量過高,因而許多人吃完味精會口乾舌燥,其實是因為鈉攝取過多的緣故。 味精鈉含量較實鹽少 3大族群仍應慎食然而,不少業者看準現代人不敢吃味精,紛紛開發了用來替代增鮮提味的調味品,如高鮮味精、雞精粉、柴魚粉、香菇粉等,黃淑惠說,相較於味精的麩胺酸鈉,這些產品中也會有麩胺酸鈉,再加部分核苷酸鈉、肌苷酸、鳥苷酸,同樣具有鈉含量,代謝之後還會產生普林,與傳統味精並無二致,甚至可能還含有其他人工添加物。不過,食藥署提醒,若為高血壓、心臟病、肝腎臟等疾病的限鈉患者,味精的含鈉量(13%)雖然只有食鹽(39%)的三分之一,烹調用量也比食鹽少,但是仍應遵從醫師指示,減少食鹽與味精的攝食量,避免攝食過量的鈉。延伸閱讀: 外食鹽份易過量! 家醫科醫師教你簡單算有無超標 吃味精對人體不好?  誤會一場!
-
2020-08-1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端疫苗:新冠疫苗動物試驗數據 具優異免疫反應及安全性
高端疫苗(6547)宣布,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及佐劑公司Dynavax共同合作的新冠肺炎疫苗,已在國際生物科學論文資料庫BioRxiv發布初步成果報告,內容包括動物免疫原性、安全性試驗及免疫偏向測試等結果。高端疫苗指出,公司研發的疫苗是一種以CHO細胞表現的次單位疫苗,疫苗的抗原來自NIH的S-2P棘蛋白,並搭配Dynavax公司的CpG 1018佐劑,可誘導動物體內生成優異的中和抗體效價,對新冠肺炎病毒武漢株及歐洲株皆呈現免疫保護效力,且具有Th1免疫偏向效果,可避免冠狀病毒再次感染後的疾病增強風險。這項試驗成果的動物試驗部份數據,已國際知名生醫預印本平台bioRxiv發表,完整的動物試驗將進一步彙整後於期刊上發表,未來將作為該疫苗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的證據,支持高端疫苗的一期人體臨床試驗,預計今年第3季可如期進入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高端指出,Dynavax公司提供的CpG 1018佐劑,為唯一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上市許可的CpG佐劑,可以誘導偏向Th1免疫反應,避免新冠肺炎疫苗產生不良反應。目前國際兩家疫苗廠加拿大Medicago、中國大陸Clover已採用該佐劑開發疫苗,並進入第一期臨床;法國Valneva疫苗廠也與Dynavax合作,目前在動物試驗階段,並獲得英國政府6,000萬劑預採購訂單。做為高端合作夥伴的Dynavax 公司,也剛獲得比爾蓋茲基金會340萬美元的資助,將擴大CpG 1018佐劑的供應給其他新冠疫苗開發的需求。高端表示,在完成新冠肺炎疫苗蛋白生產及穩定生產細胞株建立、佐劑配方測試及優化、檢測方法建立、生產製程優化與動物免疫原性測試及先導毒理試驗,並備齊疫苗量產三大原料:抗原、佐劑及充填原物料,隨時可投入量產計畫。
-
2020-08-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苗等太久 「抗體藥」搶問世? 多家公司投入研發
新冠肺炎疫苗問世估計還需要一段時間,讓許多生技公司也投入抗體藥的測試,期盼這些藥能立即提供抗體,不須如注射疫苗後,還必須等免疫系統產生抗體。這些還在實驗階段的抗體藥,經動物實驗證實,有機會能直接給予人體對抗新冠病毒所需的抗體;北卡羅來納大學病毒學家柯恩(Myron Cohen)說:「當你獲得抗體,就能立刻受到保護。如果能以高濃度劑量的方式生產,我們將可直接繞過免疫系統。」這些抗體必須以注射方式進入人體,效力估計為數個月,讓醫護人員、新冠病患家屬等高風險民眾暫時免疫。若抗體藥證實有效,疫苗又尚未問世或效果不如預期,抗體藥將被考慮廣泛使用,分配給學校老師等人士。研究人員目前也在實驗抗體藥,是否能協助免疫系統,讓患者免於嚴重症狀或死亡。艾莫利大學傳染病專家里昂(Marshall Lyon)也說:「我們的目標對象是染病第一周的病患,直接用抗體進行治療防止發病。」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藥品評量研究中心主任珍娜‧伍德考克(Janet Woodcock)認為抗體藥「有希望」,且預估會比疫苗更早問世;秋季初期將有更明朗的答案。禮來藥廠(Eli Lilly)就已開始量產抗體藥,另一藥廠雷傑納隆(Regeneron)的藥,則使用兩種抗體,強化藥效更防範病毒異變。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院(NIAID)院長佛奇(Anthony Fauci)也說:「還是得保持警覺,但我對此保持樂觀。」不過現階段抗體藥仍有疑慮;現在還無法斷言,抗體藥能否到達體內全部所需之處,如肺部最深處。此外,病毒可能產生變異,使抗體無效,這也是雷傑納隆的藥物含有兩種抗體的原因。此外,若藥效不夠長,就只能用於治療,而非防疫。更讓人擔心的是,抗體可能強化病毒進入細胞的能力,或觸發免疫系統,使病患病情加重;不過這僅是理論推估,尚未獲得實驗證實。總而言之,抗體藥仍須進一步實驗,確保其安全性。
-
2020-08-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打臉川普 FDA專家:疫苗年底前問世可能性低
川普政府為求快速擺脫疫情,於今年6月共贊助40億元協助六種疫苗的研發計畫,希望能在2021年1月產出3億支疫苗,該計畫被稱為「神速任務」(Operation Warp Speed)。川普5日接受福斯新聞網(Fox News)晨間節目「福斯與朋友」(Fox & Friends)的訪問時,稱該計畫正順利進行,並說:「我把流程簡化了,原本需要三年或四年的時間才能達到我們現在的進度,但我相信我們只需要一年,今年年底之前就能有結果。」儘管如此,疫情仍持續延燒,如今已有超過487萬人確診,位居全球之冠,近16萬人死亡;而距離大選只剩下100天不到,川普的連任之路看似危機重重。先前曾為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提出防疫建議的賓州大學教授歐費特(Paul Offit)日前表示,雖然自己對於疫苗的研發樂觀其成,但他認為可能沒辦法趕在今年年底完成。歐費特說:「要在今年年底以前完成疫苗開發,我認為並不實際;依照目前的狀況來看,現正研發中的疫苗都是兩劑的,這些都需要三階段臨床測試,包括量化生產、前瞻性測試(Prospective Testing)和安慰劑對照測試(Placebo-Controlled),而這些測試都才剛開始。」此外,歐費特還在6月替「紐約時報」撰文,提到為川普對疫苗研發的預測過早而感到憂慮。歐費特強調:「如果三階段臨床測試都能順利完成,受測者也能達到1萬5000人至2萬人,足以證明疫苗安全無虞,那照這樣發展下去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是,在『神速任務』的要求下,還要應付幾百萬的量產需求,準備不全的情況下就將疫苗釋出,這將會是個錯誤。」
-
2020-08-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哈佛專家:快篩不準無妨 重點是普篩與常篩
美國哈佛大學專家呼籲政府,盡快批准一項成本僅1美元的快篩試紙上市,稱這種快篩或許不完全精準,但能讓普羅大眾都能篩檢到、且一週篩檢好幾次,能更容易找出感染者。法新社報導,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流行病學系助理教授米納(Michael Mina)已連續數週大聲疾呼一項他所謂的「不精準」快篩試紙。米納的概念是高精準的PCR分子檢測,在美國大部分地區仍不普及,且民眾往往要等好幾小時才能完成,接著等個幾天、甚至長達一週才能知道結果。他呼籲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一款快篩試紙上市。這種快篩可居家進行,只要使用一張條狀試紙,15分鐘內就會變色得出結果,像驗孕一樣。快篩試紙敏感度低,可能會錯失許多陽性結果,也可能失誤得出許多「偽陽性」;然而對米納和其他專家而言,就公衛角度來反而較有效,因為在整個人口中找出的感染人數,會比使用目前系統還要多。這項快篩很容易找出具高度傳染力的患者,因為這種人的病毒濃度高,能在感染初期就被篩檢出;PCR篩檢固為高敏感性,即使病毒濃度極低都能篩出,但這樣的患者幾不具傳染力,反而浪費。米納在播客節目上說:「我們太著重於高科技、昂貴的篩檢,以致於無法讓所有人接受檢驗。」「或許我們需要的只是一種很普通的檢驗方式。如果成本夠低就能時常篩檢,就不會僅有不到5%的人被篩檢到的問題,有助大幅提升我們防疫的勝算。」與此同時,哈佛全球衛生研究所(Global HealthInstitute)所長吉哈(Ashish Jha)今天也說:「在某些情況下快篩對於微量病毒沒那麼敏感,但這時傳染力已不高;然而當患者喉嚨或其他地方有大量病毒時,快篩就能很容易篩出,這時也是最容易傳染給別人的時候。」他告訴記者:「從流行病學的觀點來看,你會希望在傳染源具傳染力的時候就找出這個患者。」即使快篩可能會「錯放」半數感染病例,但只要一週篩檢兩次以上,漏掉者最終還是會篩出。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估計,在目前系統下因為太少人接受篩檢,因此10個病例中就有9個沒有被發現。FDA尚未通過這個成本為1至5美元的快篩試紙。吉哈說:「我很擔心我們的聯邦政府,心智仍僵化而無法對付疫情。」
-
2020-08-03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病人安全 是醫療創新的前提
最近,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一篇評論,標題是「機器手臂乳癌手術─制度失靈(Robotic Mastectomy-Program Malfunction)」。作者Julie A. MargenthaIer是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她審閲了自2016年以來在歐美醫學雜誌發表,與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相關的共9篇,包括兩篇來自台灣的論文。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爭議作者説,雖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19年發布警示,警告美國醫師與民眾,FDA尚未審核並許可將機器手臂應用於乳癌手術。但這兩年來,仍然有論文發表肯定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可行性,聲稱機器手臂手術較傳統手術精準,且因為傷口小,術後從美觀的角度去看,病人的滿意度也較高等的優勢。問題是,直到今天,還沒有任何一篇關於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對照組臨床試驗的結果問世。所以,目前還沒有人能説,機器手臂乳癌手術是安全的。至於用機器手臂手術,是否較傳統手術,在外觀上令病人更滿意也沒有定論。別蹈子宮頸癌手術覆轍更何況,一般而言,機器手臂手術價格遠較傳統手術高,而且開刀時間也較長。麻醉時間延長是否增加併發症或感染機率?這些疑慮在上述論文中,完全沒有任何利弊得失的討論。所以,都是未知數。最令作者擔心的是,癌症病人接受機器手臂乳癌手術的安全問題。因為惡性腫瘤的切除手術,往往有外科醫師意想不到的陷阱。她特別提醒,千萬別重蹈機器手臂子宮頸癌手術的覆轍。當初,婦癌醫學界在進行對照組臨床試驗以前,所有有關機器手臂子宮頸癌手術的論文,也一樣都宣稱機器手臂手術療效很好,而且機器手臂手術,傷口小,疼痛少,恢復快,人人都認為是婦癌手術一大進步。不要相信新的、貴的較好等到進行對照組的臨床試驗後,才發現事與願違,接受微創手術的病人,復發率與死亡率出乎意料之外的高,復發率高出四倍,死亡率高出六倍,令很多病人悔不當初。終於促使美國FDA發布警示,警告美國醫師與民眾,在沒有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證實其安全性與有效性以前,千萬不要一廂情願,相信新的,費用高貴的治療必定是比較好的治療。至今仍為復發病人收殘局我每周參加婦癌團隊新病人討論,到今天,我們還在為一些,因先前接受機器手臂手術而復發的病人收拾殘局,令人很是心酸。因此,看到Margenthaler醫師這篇評論,感觸特別深。忍不住還要再次提醒病人,在沒有經過對照組臨床試驗證實有效以前,不要輕易嘗試任何醫師推薦的新療法。尤其在台灣,健保對大多數癌症醫療已有給付,更不値得放棄健保,自掏腰包去接受療效還是未知數的治療,成為一些沽名釣譽的醫師的小白鼠。
-
2020-08-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病毒居家檢測工具 食藥局將核准
定期檢測知道自己是否感染新冠病毒者,可能扭轉對抗新冠肺炎的戰役;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本周為新冠肺炎居家檢測敞開大門,讓居民快速、便宜且可以完全在家進行檢測是否染疫,前提是企業不會覺得相關規定太複雜。FDA局長哈恩(Stephen Hahn)發表聲明,宣布FDA將核准居家檢測時說:「這類型的檢測將成為對抗新冠肺炎的規則改變者,且可能成為國家邁向重啟的關鍵。」在此之前,FDA尚未允許任何個人或企業販售居家檢測用品。實驗室能準確檢測新冠病毒,但通常受限有新冠肺炎症狀者,且經常需要幾天後才能得知結果,屆時受檢者可能已經把新冠病毒傳染給他人。其他檢測較快速但昂貴,且不太可能經常做;以麻州一間診所為例,若無保險負擔,快篩一次要價160元。新冠肺炎帶原者往往具有很強的傳播能力,且病毒的感染能力在症狀出現前幾天最強。每周一次或兩次的居家僅測可能讓人們在外出上班上學、搭飛機、參加聚會或探望老人家之前,先自我檢測,讓受測者及時了解是否遭感染,確保自我隔離,以免感染他人。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檢測專家拉雷默爾(Daniel Larremore)說,FDA將朝正確的方向邁進一步,且可能鼓勵企業追求更廉價、快速的居家檢測。不過,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專家米納(Michael Mina)指出,FDA的指南模板讓這類檢測很難普及。指南模板詳述樣本要如何在檢測者毋須自行將樣本送到實驗室的情況下,收集、分析並呈現結果,同時要求準確率還不能低於實驗室的標準太多。美國病理學會(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主席艾蜜莉‧沃克(Emily Volk)說,目前的簡易快篩可能會有20%的漏網之魚,需要實驗室重複檢測確認,而這些結果通常數日才會出爐。
-
2020-07-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一心只為防疫 護理師曬這雙「好不了的手」讓眾網友心疼
新冠肺炎疫情雖逐漸趨緩,但對醫護人員來說,各種防護措施卻絲毫不能鬆懈。近日一名女護理師在網路上貼出一張照片表示「這是護理師的手」,並說明自己每天都必須使用酒精消毒手,在必要時候更需戴上含粉手套,導致雙手易乾癢脫皮,就算擦了護手霜一樣沒用。原PO於「爆怨公社」上發文解釋,「這是護理師的手,每天用酒精洗手、使用有粉手套,手每天又乾又癢又脫皮,擦護手霜也沒用,真的很煩……」但卻又在文末說明,自己抱怨歸抱怨,還是會依照院內規定乖乖洗手,並用hashtag表示「#有沒有辦法救救我的手」、「#有粉手套會逐步禁止」、「#真是一大福音」。此文一出,多數網友紛紛留言為這位護理師加油打氣,「辛苦了…台灣感謝有妳」、「辛苦了!感謝有您們」、「辛苦了」、「有什麼護手霜可推薦的,我買三條送她」、「每次看到我護理朋友PO她的手照,就覺得超心疼」、「妳的手很美,這是天使的手、救人的手」、「辛苦了,心跟手都是美美的」。對於含粉手套逐漸被各國禁止的原因,根據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FDA)發現,含粉的醫用手套不只導致醫療人員過敏,患者也可能增加過敏或傷口發炎、沾黏、感染風險,因此2017年1月全面禁用含粉的醫用手套。而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也對此說明,醫用含粉手套都使很多醫療人員的雙手過敏,將於 2021 年元旦起全面禁止輸入、製造醫用含粉手套,違者還會依法開罰,甚至面臨有期徒刑的刑責。
-
2020-07-29 養生.聰明飲食
你的胃痛、過敏...其實是吃錯菜!中醫師教你靠3張檢測表,搞定你的體質跟蔬菜搭配
吃蔬菜的7個提醒1.蔬菜大部分都比較「冷」,體質較虛寒的人是不是不能吃太多?的確,大部分的蔬菜都偏屬寒性,只有少數的蔬菜是溫熱性的,不過虛寒體質的人還是可以吃蔬菜,因為有一些蔬菜生吃的時候是寒的,不過煮熟了之後,性質就會轉變;譬如白蘿蔔和蓮藕,生的時候是寒性,熟的時候是溫性;只有大蒜相反,生性熱,熟性溫。解決蔬菜的性寒問題常會有人問瓜果類比較冷嗎?瓜果類如白蘿蔔、苦瓜、冬瓜、大黃瓜、絲瓜及葫蘆瓜,的確屬於寒涼類蔬菜,所以寒性體質的人不可一次吃過量,或者必須加入蔥、大蒜、薑、辣椒一起烹煮就沒大問題了。這些溫熱性的蔬菜與寒涼性的蔬菜一起烹煮,可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又可作為調味,一舉兩得。所以體質虛寒的人,只要不生吃蔬菜或喝蔬果汁,吃煮熟的蔬菜,問題就不大了。而熱性體質的人,蔬菜對他們來說真是益處多多,因為蔬菜有清熱、生津、潤燥、通便、利尿的功效,對改善熱性體質的不適有很大的助益,所以應該多吃蔬菜。2.多吃蔬菜有益健康,因此大吃特吃沒有關係?吃蔬菜有很多好處,因為它熱量低且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又含水分和纖維,有利排便,幫助消化,所以多吃蔬菜會比少吃蔬菜來得健康;不過,適量的攝取才是正確的,吃太多反而沒辦法吸收那麼多。以下情況,必須特別注意:●體質虛寒的人:這類體質的人不可一次吃太多蔬菜,少生吃蔬菜或喝蔬果汁,可將蔬菜煮熟或加入蔥、蒜、薑一起烹煮,以降低蔬菜的寒涼性。●消化不良、腸胃功能差的人:不可一次吃太多蔬菜。蔬菜雖然富含膳食纖維可幫助消化,但若一次吃太多,也會造成腸胃負擔。況且有一些蔬菜粗纖維太多,粗纖維太多的蔬菜不好消化,腸胃功能差的人最好少吃粗纖維蔬菜。●有些蔬菜不宜一次吃太多:如豆類蔬菜(豌豆、四季豆)吃太多會脹氣;萵苣吃太多,會讓人頭昏目痛;金針花就算煮熟,也不宜一次吃太多,因為新鮮的金針花含有「秋水仙鹼毒素」,就算煮過也一定要先泡水1至2小時,然後再用大火煮至熟透才可食用,隨意略炒就吃,很容易引發過敏。另外,乾金針花怕經過加工含有硫磺,食用後會造成食物中毒,凡是乾金針花最好能先用水泡1至2小時後,再進行煮食,比較安全;而芋頭吃太多易腹脹胃痛;南瓜吃太多易腹脹;芫荽(香菜)吃多昏目耗氣;辣椒性熱,較刺激,吃多了會誘發痔瘡、胃痛、目紅。3.白蘿蔔比較冷,因此咳嗽時不能吃白蘿蔔?白蘿蔔生食性寒,熟食性溫平,功效上可健胃消食,止咳化痰,利尿清熱。咳嗽尤其是寒咳時,的確不適合吃白蘿蔔或飲用鮮白蘿蔔汁,不過煮熟的白蘿蔔性質就沒那麼寒了,也可以加入肉類如羊肉一起烹煮來改善慢性咳嗽有痰。咳嗽的類型有:寒咳、熱咳、乾咳、久咳等等;白蘿蔔適合咳痰時食用,此時咳嗽,痰微黃、痰稠,但並不適用於感冒風寒咳嗽、寒咳及乾咳。只要選對時機,咳嗽還是可以吃白蘿蔔的。4.紅蘿蔔和白蘿蔔都是蘿蔔,性質相似,只是顏色不同而已?紅蘿蔔和白蘿蔔是完全不同的植物。紅蘿蔔是傘形科植物胡蘿蔔的根,對腸胃和眼睛很好,可改善消化不良、腸胃積滯、夜盲症、角膜乾燥症。白蘿蔔則是十字花科植物萊菔的新鮮根莖,可利尿,治口渴,健胃消食,止咳化痰。紅蘿蔔與白蘿蔔最好不要一起烹煮,因為紅蘿蔔中含有能夠破壞維生素C的酵素,會把白蘿蔔的維生素C破壞掉,所以煮白蘿蔔湯時盡量不加紅蘿蔔或僅加少量裝飾即可。5.哪些蔬菜的草酸含量較高,容易在體內形成結石?菠菜、莧菜、空心菜,蔥頭等含草酸及植物酸量較高,易與鈣形成難以吸收的草酸鈣或植酸鈣結石。不過,在人體的代謝功能正常的情況下,並不容易形成結石,不用過度擔心,唯容易形成結石體質的人或有結石病史的人,才必須小心食用。其它像是竹筍、洋蔥、茭白筍等的草酸也很高,需要特別注意。雖然芹菜中含有草酸,但因為芹菜還含有醋酸和少量丁酸,所以並不會影響鈣的吸收。骨質疏鬆或有關節疾病而服用鈣劑的人要特別注意,這些含高草酸的蔬菜必須與鈣劑錯開2至3小時服用,或於飯前2小時服用鈣劑,這樣才不會造成副作用。6.吃素的人平常大多是吃蔬菜和水果, 會出現哪些營養素攝取不足的問題?蔬菜水果熱量低,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對人體健康的幫助很大,但吃素者必須以「營養均衡」的方式來吃素,如果掌握營養注意事項,並以均衡的方式吃素,就不用擔心營養失衡對健康造成危害。美國藥物食品檢驗局( FDA)的專家建議:長期素食者要留意微量營養素的攝取量是否足夠。素食者容易缺乏維生素 B12 、維生素 D 和礦物質中的鐵、鋅、鈣。素食食品中含有較多量的草酸、植物酸(Phytic Acid),易與鐵、鋅、鎂等結合排出體外,造成營養缺乏,故應多注意食用以添加這些礦物質的食品或補充劑。此外,長期素食者應注意食物的種類要愈多愈好,更要經常運動、多喝水、曬曬太陽,才會幫助身體更有效利用養分。7.β胡蘿蔔素的功效為何? 哪一些蔬果β胡蘿蔔素的含量較高?β胡蘿蔔素在體內可轉變為維生素A,多存在於有色蔬菜和水果之中。β胡蘿蔔素在人體有3大生理功能,即保持正常視覺、保持上皮細胞健全和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藥理研究證明,β胡蘿蔔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另外,它還是一種抗氧化劑,具有解毒作用,是維護人體健康不可缺少的營養素。最近的研究更發現,β胡蘿蔔素對吸菸引起的血液中高尼古丁具有降解的作用。書籍介紹書名:蔬菜看人吃:不管有沒有生病,為了健康都要實踐的蔬服飲食法作者:楊淑媚, 蔡昆道出版社:時報出版日期:2020/03/24作者簡介/楊淑媚 醫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講師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醫學碩士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中華民國中西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中華針灸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中醫婦科醫學會專科醫師雲林縣社區大學講師教育部部定講師蔡昆道 醫師現任: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內科醫療部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部定副教授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指導醫師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結核病諮詢委員學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醫學士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碩士中正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副教授中華民國內科專科指導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指導醫師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結核病諮詢委員、職業醫學醫師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中西醫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延伸閱讀: 全美首席腸胃科醫師:每天喝優酪乳是「錯誤健康法」
-
2020-07-28 寵物.寵物疾病
炎夏帶狗出遊 留意心臟病發
才剛入夏,全台即屢創近39度高溫紀錄,別說帶寵物在戶外走動腳掌可能燙傷,獸醫院最近收治不少寵物因不耐高溫,導致器官衰竭案例。美國寵物食品協會顧問獸醫師、祐康獸醫院院長蔡志鴻提醒,高溫對貓狗會造成健康威脅,尤其有心臟疾病的寵物,更要隨時補充水分和維持宜人的室溫,因為在室內也可能中暑,若急救不及,則可能發生憾事!獸醫師蔡志鴻指出,在高溫環境下,貓狗因不容易透過皮膚散熱,此時周邊靜脈會擴張,動脈有效循環血量會減少,導致心臟必須加強運作,負荷變大。因此飼主會發現狗狗有舌頭外吐、舌片變大、呼吸急促、心率更快等症狀。若狗狗還患有心臟疾病,飼主就更要當心觀察。高溫負荷大 心臟病犬危機蔡志鴻指出,心臟病犬依據疾病的嚴重程度,分為四個等級,A級是心臟病高風險族群,包括7歲以上的高齡犬或特殊品種如瑪爾濟斯、吉娃娃等;B級又分B1、B2,B1是心房或心室大小未明顯擴張,B2則已出現明顯形變擴張並需要開始用藥;C級是有心衰竭現象或曾發生過肺水腫,過去可活動半小時,現在只走動三、五分鐘就喘;D級則最嚴重,症狀難以控制。他強調,無論狗狗屬於健康或是心臟病犬,飼主都要留意維持環境溫度在26-28度之間,尤其近日溫度飆高,室內最好開冷氣,並且隨時維持充足的冷水供應。而最近國旅大爆發,不少飼主開車出門旅遊,蔡志鴻提醒,千萬別把狗狗留在車內或誤以為把狗狗留在室內,沒曬到太陽就沒事。他最近連續接到寵物在室內中暑,延遲就醫導致器官衰竭死亡的案例。若愛犬屬於心臟病B2等級以上,蔡志鴻則不建議出遊,以免心臟病發作,搶救不易;若是心臟病高風險群的高齡犬,也別學日韓劇在海邊沙灘漫步,或踩在柏油路夜行,因為高溫殘留下的熱輻射,即使到了夜間仍不易降溫,狗狗腳掌容易燙傷,他建議「清晨五、六點溜寵物才能避開高溫。」防飼料變質 別放後車廂與寵物出遊除了要嚴防高溫中暑,還要預防飼料變質,蔡志鴻建議小包分裝並放在隨身行李,避免將飼料罐頭放在後車廂,容易因高溫變質。美國寵物食品協會(PFI)建議,狗狗若患有心臟疾病,建議遵循獸醫師囑咐,挑選心臟疾病適用的商業處方飼料,購買時注意食品製造產地是否為嚴格把關之國家(例如:美國)以及是否符合FDA、USDA、AAFCO等第三專業單位規範;此外,也應從日常飲食開始注重照護。更多寵物健康資訊請上:PFI 粉絲團zh-tw.facebook.com/PFI.TWPFI 官方網站www.petfoodinstitute.org/Pet Food Institute 美國寵物食品協會 關心您的寵物健康
-
2020-07-28 新聞.健康知識+
如何保持美白的肌膚? 醫師教你夏日正確防曬8觀念
民間一句俗語:「一白遮三醜」,尤其是女孩子一味為了美白,花了大把的金錢跟時間,但卻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其實只要有正確的觀念,夏日美白非夢事。首先我們要知道「紫外線」可分為「紫外線A光」、「紫外線B光」和「紫外線C光」,而會到達我們的地球表面的只有「紫外線A光」跟「紫外線B光」,有個重要的觀念,「紫外線A光」會造成皮膚的立即曬黑,原理是因為紫外線A光引發發炎和已經合成儲存在黑色素細胞內的黑色素釋放,造成「立即性」曬黑,而「紫外線B光」刺激黑色素細胞活性增加,合成製造新的黑色素,在24-72小時後產生「延遲性」的曬黑反映,所以紫外線B光的曬黑通常會比較晚出現,如果真的要達成美白的效果,紫外線A光跟B光都要避免。夏日美白正確的防曬八觀念1.首要就是做好防曬的工作第一個步驟就是出門一定要擦防曬乳液,達到身體全面性的覆蓋,我們要選有防紫外線A光跟紫外線B光的防曬乳液,而且強度要夠。紫外線A光的防曬係數至少要調到PA+++到PA++++(日系標法),而歐系則用PPD來表示(PPD6~8等同於PA+++),然後紫外線B光之防護,至少要含防曬係數30以上,目前製作較為嚴謹之廠商,他們甚至會做成「不易激發粉刺(Non-comedogenic) 」的產品,其比較適合油性肌膚使用的防曬品,還有些廠商會做到「低敏感度 (low-sensitive)」之防曬產品,讓想要美白但敏感肌膚的人得到更安全且適用的產品。除了用防曬乳液保護我們之外,正確的防曬觀念是很重要的。第一點,防曬乳液要在出門前30分鐘前就要先擦,而且厚度要足夠,因為廠商所標榜的防曬係數是用表皮面積1平方公分以上,塗上兩公克的防曬品來做防曬係數之測試,所以要達到廠商標榜的係數就必須要厚擦到足夠的用量。2.在日常活動過程中如果有防曬品脫落的現象,就要馬上做補擦通常建議在病人擦完防曬品出門3個小時後,可以再行補擦,但若是做劇烈運動,而產生流汗現象,防曬品因而流失,就需再提早補擦。3.從事水上活動也是要注意防曬我們都以為水裡面應該沒有紫外線,但這個觀念其實是錯的,紫外線是可以穿透水面,所以我們在潛水時,也必須要擦防曬乳液,而防曬乳液通常設計成兩款,有些會標示water resistant,有些則標示waterproof,標示為「防水(water-resistant)」的防曬可以撐40分鐘,標示為「極防水(very water-resistant)」的防曬則可以撐80分鐘,如果要維持足夠的保護,每隔40到80分鐘就需要補擦防曬,有些防曬產品標榜「不透水(waterproof)」,事實上防曬不可能做到這樣,因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目前已要求廠商停止使用這個標示。4.應隨時隨地注意紫外線方向來源比如說我們坐在窗邊,紫外線也可能斜射進房間,而照到我們的皮膚,因此應儘量不要坐在窗邊,然後開車的駕駛座,若沒有貼防曬紙,紫外線也是會通過玻璃,而傳導到駕駛座,造成我們曬傷或曬黑的風險。5.平時的穿著應要特別注意一般建議如果可以的話,儘量穿淺色的衣服,而且是編織比較緊密的衣服,因為深色衣服會吸收紫外線,而且編織鬆散的衣服也容易讓紫外線穿透,另外若想達到更佳的防曬效果,可穿長袖衣物,也可戴大帽沿的帽子,也能有效達到防曬的效果。6.陰天也要防曬因為紫外線A光、B光會透過雲層到地面,就算是陰天時,也不可忽略防曬。7.應儘量避免上午十點至下午兩點出門因為此時太陽是直射的狀態,很容易造成皮膚曬黑及曬傷的現象。8.參考當天氣象局所播報的紫外線指數預報,做好相對應之防曬工作最後,如果已經曬黑該如何改善?以外用美白產品來說,目前醫學上認為安全而有效的成份,包括左旋維他命C、傳明酸、熊果素、麴酸、鞣花酸、洋甘菊精等等,建議有此需求的病患,前往諮詢皮膚科醫師,共同討論溝通,找出一個最適合您的美白產品。除了外用之外,目前也有些雷射機種可幫助我們去除皮膚上的色素,例如:皮秒雷射機器,其波長為10的12次方米,其能量可傳導到皮膚,震碎皮膚內的黑色素,另外像較早期的釹雅鉻雷射,也有淨膚美白的效果。除此之外,脈衝光(IPL)機器,其能量為一段光波,黑色素能有效吸收,進而破壞黑色素之沉澱。炎炎夏日並不可怕,只要我們有正確的防曬觀念,做好萬全的準備,萬一還是曬黑了,即可請教醫師,選擇適當的美白產品或進行適宜的脈衝光治療或雷射治療,一定可以度過一個美好的夏天!
-
2020-07-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懷孕吃感冒藥,到底會不會造成小孩基因缺陷?
有此一說:懷孕吃感冒藥,到底會不會造成小孩基因缺陷 ---------------------------------------------------------------------------- KingNet藥師回答 徐慧玲藥師 關於基因缺陷的部分,在此向您解說,減數分裂會產生精子與卵子,在減數分裂的過程中,可能發生DNA異常,例如:唐氏症是卵子多一條染色體。當精子與卵子結合時,這個過程可能因為外在因素(例如:放射線)或不明因素,發生DNA異常,在這種情況下,稱之為基因缺陷。按您所提問的部分,應該是擔憂懷孕期間服用藥品是否會造成胎兒異常,例如:畸形懷孕用藥安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將藥物分為A、B、C、D、X等五級,當醫師給予孕婦藥物時,會以此作為開立處方時之參考。醫師用藥前,會進行安全性評估,故無需過於擔憂。 A級:經由臨床人體試驗研究,沒有證據顯示會對胎兒有危險性,對胎兒傷害的可能性最低。B級: (1)動物生殖試驗無法證明對胎兒有危險性,但對於懷孕婦女未進行過相關臨床人體試驗研究。 (2)動物生殖試驗證明對胎兒有危險性,對於懷孕婦女進行臨床試驗,無法證實此藥物對胎兒有害。 【許多常用藥物屬於B級】 C級:動物生殖試驗證明對胎兒有危險性,但對於懷孕婦女未進行過相關臨床人體試驗研究,乃由經驗判斷對胎兒潛在利益大於潛在危險性之前提下使用。 D級:依據相關研究,顯示對胎兒有危險性,但對孕婦的利益大於對胎兒的危險性。X級:動物試驗、人體試驗或市售後經驗顯示會造成畸胎,這類藥物對於孕婦是禁忌。
-
2020-07-20 養生.聰明飲食
高鈣牛奶更營養?無香料優格好健康?食品標示的3大地雷,你看懂了嗎?
加工品陷阱多,添加物會耗損營養素,加速老化!經常減肥的人一定都聽過,想吃零食就選蒟蒻干吧!因為廣告標榜它熱量低又高纖具有飽足感……。事實上,蒟蒻干可以做成這樣子,一定加了10項以上的添加物,我們常說化學添加物的東西就形同等於藥物,它是不能留在身體裡面的,必須透過肝臟和腎臟代謝掉,而在代謝這些東西不只是把它排出去這麼簡單,這個過程會耗損掉你很多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素,才有可能代謝成功。所以我常講的,現代人營養素沒有開源,又沒有節流,包括飲食作息,或吃很多要耗損身體僅存營養素的加工品,到最後身體負擔就會變得非常大,甚至加速老化。因此,為了避免吃下更多莫名其妙的添加物,買東西時一定要仔細看背後的成分標示,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食物含有多少熱量、蛋白質、脂肪?又含有哪些營養素?很重要嗎?不管是不是在減肥,學會看食物的營養成分標示,不僅可以遠離食安風暴,還能減少衰老、罹癌的危機!記得,不要只看總熱量,一般來說,越是垃圾食物,它所標示的每份單位越小,以洋芋片為例,通常會標示「本包裝含4份,每份含……」所以,如果一次會嗑掉一整包的餅乾,你就必須將熱量乘以4份。除了看熱量,還要記得看脂肪含量和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分,像是1克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皆乘以4大卡,1克的脂肪乘以9大卡,所以,如果有3克的油,就會有27大卡的熱量被吃進身體裡!總而言之,不要靠想像力,不被廣告牽著走,看成分、營養標示,懂得區分何謂加工品,比較加工品的可怕,那麼不能攝取加工品的理由已經非常清楚,大家就知道「第一不」的重要性了!不看成分標示,吃錯食品就「肥」大了!以下是大家常買的3組食品,可以自我檢視,是否會看營養成分標示,看哪一個會是相對健康的呢?CASE 1 想吃餅乾時,你會選哪一個相對健康呢?首先,比較都是100克,就算上述B海苔米果一次全吃完(因為本包裝含4份,一份20克)也吃不了100克,整包相當於多吃一碗飯(幾乎沒有油),加上一點調味料,添加物很少。A洋芋片,如果也同樣吃80公克(必需自制力很好,因為本包裝有500克)雖然總熱量多了80大卡,感覺沒有差很多,但是相當於3/4碗白飯+1杯30cc的油+多到嚇死人的添加物(就像藥物一樣,必需在肝、腎代謝)。CASE 2 鮮奶VS.高鈣鮮奶,哪一個才健康?一般民眾聽到「高鈣」鮮奶,一定誤以為比鮮奶成分好,但食品法規上,只要有添加物,政府就定義為調味奶,而不是屬鮮奶類,這樣的產品,廠商很愛製造一方面民眾因為錯誤資訊,誤以為健康所以很愛買,另一方面既然歸類調味乳,廠商不需100%鮮奶,可以加奶粉、糖、一大堆的添加物、香料等,成本降低很多,保存時間往往也比鮮奶長,但是營養價值相對鮮奶,差很多!CASE 3 真假優格,你能分得出來嗎?民眾容易受討喜漂亮的廣告包裝影響, B原味活性發酵乳瓶身印有鮮奶優酪(背景還有一個大大的純字),就會自動聯想,100%純鮮奶,加上還印有無香料、無色素又是0脂肪,就以為一定很健康,其實不然,一定要看成分標示,A原味無糖優格才是只有100%生乳、乳酸菌,值得攝取的優質蛋白質來源,和B對照, 一看成分就知道:加很大!含糖、生乳比例低,添加成本低的奶粉,還有一堆的增稠劑,以創造濃稠口感,而不是真的全靠乳酸菌發酵!烘烤類製品藏著2大惡魔,不只變胖、還會老化發炎、致癌!1. 高溫烘烤:產生大量自由基,加速身體老化!此外,烘焙食品常摻有大量的植物奶油、人造酥油,再經攝氏150度至200度以上高溫烘烤,才能有香噴噴、酥脆的效果;這一口吃下去,不僅是熱量問題,高溫烘焙除了會破壞食材的營養素,更產生很多自由基,加速身體發炎、老化。2. 釋出毒性物質:直接破壞身體機能,致癌性超高!①丙烯醯胺: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再度建議民眾應減少攝取薯條與洋芋片,主要是這一些食物中都含毒性化學物質「丙烯醯胺」(acrylamide)。首先,在食物學原理、食品加工裡有個化學反應:「Maillard reaction(梅納反映)」,是非酵素之「褐變反應」。它指的是食物中的還原糖(碳水化合物之一種)與胺基酸/蛋白質,在常溫或加熱時發生的一系列複雜的反應,其結果是生成了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質,包括還原酮、醛和雜環化合物,這些物質為食品提供了宜人可口的風味和誘人的色澤。②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20種最常見的胺基酸之一,但不是必需胺基酸,加熱到足夠高的溫度時,天門冬醯胺可與還原糖或羰基在食物中反應,生成丙烯醯胺,後者常在薯條、薯片、烤麵包等烘烤食品中出現。因此消費者要特別注意以下2點:A. 對炸的或烤的食品要金色、淺黃色,不可為棕色的,顏色愈濃丙烯醯胺愈多。B. 避免於炸烤前於食品上沾上糖粉或糖漿。③多環胺類/異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簡稱HCA或HCAs):肉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因富含胺基酸,在高溫(150度)烹煮時,蛋白質會分解或變性而產生異環胺,這正常產生的物質。只是溫度越高、加溫時間越長會導致更多異環胺的生成,甚至產生致癌性高的多環芳香烴(polyaromatic hydeocarbons, PAHs),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在烹調溫度從200度升高到250度之間增加了3倍HCAs的含量。多吃糖會導致脂肪堆積與不易分解代謝!為什麼不要喝含糖飲料?首先先解釋「醣」與「糖」的不同?簡單來說,分子結構大小與複雜程度的不同!「糖」是「醣」的一種,醣=碳水化合物=多糖!醣(C6H10O5)n 的5大基本特性:①無甜味。②不溶於水。③不能直接通過細胞膜,因此不可直接被吸收,從食物來的澱粉(多醣)和雙醣,都需要經由人或動物體內的腸道酶(酵素)將其分解成單糖,才能被腸道細胞吸收,才可被細胞利用。④常見的有澱粉、肝醣(人體內儲存醣類的主要形式)、纖維素等。⑤醣類還會與身體內的蛋白質、胜肽、脂肪透過化學反應,鍵結成具備有其他重要生理功能的複合醣類。現在大家就知道,醣類很重要,不是只有熱量、能量的功能,可不是越少越好,請不要再把「醣類」視為敵人,也該知道為什麼採用「不碰澱粉」減肥法的民眾,最後會損及健康的原因吧!單糖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其結構是醣類中最簡單的(CH2O)n,從結構就明白,醣類為什麼又稱為碳「C」、水「H2O」化合物的原因了!單糖是糖分子內含有碳原子的數量來分類。通常含有3∼7個碳原子,一般人最熟知的是六碳糖類: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單糖直接吃就具有甜味(如果把蔗糖的甜度當作1,果糖大約是1.5∼1.7倍,葡萄糖約是0.7 倍)雙糖當然也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直接吃也有甜味。是由兩個單糖經縮合反應去掉一個水分子而成。常見的雙糖有:蔗糖=1分子葡萄糖+1分子果糖組成,乳糖=1分子葡萄糖+1分子半乳糖組成,麥芽糖=1分子葡萄糖+1分子葡萄糖所組成。雙糖直接吃也有甜味所以這裡所說的不要喝含「糖」飲料,所指的糖就是吃起來直接會甜的單糖和雙糖!這些小分子的糖容易造成血糖的高低起伏,引起胰島素的過量分泌,長期產生身體組織對胰島素的阻抗、不敏感,導致脂肪的堆積與不易分解代謝的結果!一定要少吃高果糖糖漿!常見手搖飲料店,調配冷飲,加入透明液狀的糖漿,就是高果糖糖漿,製造高果糖糖漿,現在多用玉米澱粉(特別是基因改造的玉米澱粉作為原料,更大大降低成本)透過酵素轉化而來,因此又稱為高果糖玉米糖漿,大部分用做飲料調配的高果糖糖漿成分比例為55%果糖及42%葡萄糖。過去認為使用果糖代替蔗糖(砂糖),相同甜度下可以減少糖分使用,就減少熱量攝取,其升糖指數也很低,認為果糖在預防及控制糖尿病上較佳。如今已被挑戰!現代科學、醫學研究發現:果糖是不會醉的酒精(會造成脂肪肝、肥胖及成癮性),易造成代謝紊亂,更容易造成慢性疾病、糖尿病!最新的統計顯示,高果糖糖漿甚至干擾肝臟尿酸的代謝,造成血中尿酸的升高,提高果糖攝取量,痛風機率也會提高。高果糖糖漿其可能的健康傷害日漸明確。(另外,當大家聽到這邊,就會開始問我,那蜂蜜、楓糖……等有沒有比較好,我可以告訴大家,直接吃起來會甜的,對健康都沒有太好,不要再想盡辦法找理由吃糖了。)蜂蜜裡的糖(因已經由蜜蜂的唾液中的酵素分解)是直接以單糖類的葡萄糖和果糖所構成,可以為人體直接吸收,所以比砂糖(蔗糖)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另外,楓糖是由楓樹木質部汁液製成的糖漿,主要成分為蔗糖和水。延伸閱讀: 雙親失智 差點拖垮銀行經理家庭●書籍介紹頂尖營養師教你吃出瘦子體質【暢銷修訂版】:1分鐘學會「4321黃金餐盤」飲食,啟動身體的年輕基因,5週腰瘦3吋!作者: 林佳靜 出版社:蘋果屋 出版日期:2019/05/31作者簡介林佳靜/最多名人信賴的營養師!‧生化代謝暨功能性醫學、分子矯正營養學(orthomolecular nutrition)暨營養治療研究、運動營養。‧歷任聯欣/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產品研發顧問/VIP門診資深營養師‧樂活診所醫療研發顧問/資深營養師‧競技、運動團隊(台啤、兄弟象)營養執行顧問/專業講師‧中華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營養師/教育訓練講師
-
2020-07-17 新聞.用藥停看聽
減肥藥恐罹癌 「沛麗婷」廢證
曾有減肥聖品之稱的「沛麗婷」今年初遭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布可能罹癌警訊,當時我國食藥署隨即要求停售、回收,約一、兩萬人受到影響,國內接獲兩件疑似罹癌的不良反應通報案例,經專家討論,食藥署昨公告,即日起廢止該藥藥證。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該藥品過去不良反應通報多為皮膚癢、頭昏等症狀,但二月發布停售訊息後,接獲兩件民眾通報疑似罹癌的案例,分別為膀胱癌和乳癌。經過藥品安全評估諮議小組討論後,認為該藥品風險大於臨床效益,決定廢止其藥品許可證。洪國登表示,三月時要求全面回收「沛麗婷」,數量達三七○萬顆,市面上已無該藥品流通。不過,依規定,即日起藥商、藥局及醫療機構應立即停止輸入、製造、批發、陳列、調劑、零售;藥品許可證持有商也應於一個月內收回市售品。
-
2020-07-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減肥藥沛麗婷恐致癌 今起廢證
含lorcaserin成分的減肥藥「沛麗婷」,年初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發布可能罹癌的警訊時,我國便隨之要求停售、回收。但停售訊息一出,國內也接獲兩件疑似罹癌的不良反應通報案例,因此今天衛福部食藥署更進一步公告,即日起廢止該藥藥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日前發布一項安全性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含lorcaserin成分藥品可能具有增加罹患癌症之風險,例如大腸癌以及膀胱癌等癌症。台灣目前核准含該成分藥品許可證僅一張,也就是「沛麗婷膜衣錠10毫克」,衛福部食藥署也於二月要求停止銷售,三月時要求全面回收。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該藥品過去接獲不良反應的通報多為皮膚癢、頭昏等症狀,但在二月發布停止銷售的訊息後,便接獲兩件民眾通報罹癌的案例,分別為膀胱癌和乳癌。因此經過藥品安全評估諮議小組討論後,認為該藥品風險大於臨床效益,因此決定廢止其藥品許可證。「沛麗婷」主要用於對成人身體質量指數(BMI)過高者於飲食和運動控制後的長期體重輔助管理,由於此藥非健保藥物,無精確用量,估算一年約銷售500萬顆,約影響1萬至2萬人。洪國登表示,雖然日前已全面回收,該藥品應已沒有在市面上流通,但依規定即日起藥商、藥局及醫療機構應立即停止輸入、製造、批發、陳列、調劑、零售;藥品許可證持有商也應於一個月內收回市售品。食藥署也提醒民眾,正確減肥之道應配合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如有必要使用藥品協助減重時,應經由醫師診斷,選擇我國核准且合法製藥廠所製造的藥品,切勿隨意購買市面上的減肥藥。
-
2020-07-15 新聞.杏林.診間
畫手術插圖開啟肝臟移植志業…陳肇隆的第一例換肝手術,竟是冒著坐牢風險完成的
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今天完成第2000例肝臟移植手術,陳肇隆有亞洲換肝之父之稱,1984年完成亞洲首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回想手術過程,驚滔駭浪,過程歷歷在目。陳肇隆回想,36年前,那位患者因為食道靜脈瘤破裂,大量吐血,陷入肝昏迷、休克,從內科加護病房直接推到手術室搶救。第一位捐肝者剛好有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病史,腹腔極度粘黏,手術5小時,緊接著27小時的受肝手術,病人在麻醉後逐漸蘇醒,肝功能也恢復了。這次手術率先採用腦死定義,當時曾受到各界的爭議與討論,當時的首席檢察官陳涵也表示關切。陳肇隆為什麼要冒著被起訴、甚至坐牢的風險來為病人動手術。他說,1984年台灣還是「萬年國會」的年代,很難期待國會可以主動訂定前瞻性法律,他只好在周延而縝密的準備之下,挑戰法律尺度,突破腦死亡觀念,才可能在那樣的時空推動器官移植醫學,挽救器官衰竭的病人。當時多位醫界、法界專家、大老透過媒體表示,這手術不合法律規定,當時陳肇隆33歲。在此之前,日本的和田壽郎教授在北海道札幌醫學大學,做了相同的腦死亡觀念突破,但在日本,捐贈者的腦死判定程序和受贈者的移植手術適應症都受質疑,而且受贈者不幸過世。因此和田教授被檢察官指控,涉嫌雙重謀殺而纏訟多年。陳肇隆說,在台灣我們採用比歐美更嚴格的腦死判定基準與判定程序,面對質疑,很明快的公布所有病歷資料。因此逐漸獲得社會各界的認同,並促成腦死亡觀念的共識,當年聯合報的社論主張推動臟器移植立法,副題就是「從長庚醫院創臟器移植新猷談起」。更重要的是第一例換肝病人順利出院,成為亞洲第一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更從而促成亞洲第一個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比日本早10年、韓國早12年,帶動台灣移植醫學的蓬勃發展,也為3年後的第一例心臟移植、7年後的肺臟移植鋪路。如今說來水到渠成,但十年磨一劍,這是陳肇隆多年努力的成果。他說,台灣第一個走上國際舞台的外科醫師是台大的林天祐教授,首創手指切肝法,在四十多年前就有機會,應邀撰寫英文教科書的章節。可是當時沒有醫學插畫家可以幫他畫插圖,透過他的學生,也是陳肇隆恩師、時任長庚大學校長張昭雄的推薦,找陳肇隆幫他畫手術插圖。當時陳肇隆是第三年住院醫師,也沒有看過肝臟手術,為了把圖畫好,只好把相關資料都找來讀,包括肝臟解剖學、肝臟手術,還有林天佑的論文等。陳肇隆說,只要下了工夫就會產生興趣,當時他依稀覺得肝臟外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最大的突破會是肝臟移植,也因為這樣的機緣,肝臟移植就成為他這一生醫療生涯的志業。1983年底,陳肇隆決定投入肝臟移植領域,籌備工作千頭萬緒,那時台灣還沒有進口上市的器官保存液,只能從文獻上找到配方,在製劑室自行調配。剛研發的抗排斥新藥環孢靈(Cyclosporine)還沒有得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認證,只有在美國和西歐有限的幾個醫學中心進行人體試驗,他必須提出人體試驗計畫,自己去瑞士,到開發環孢靈的山徳士(Sandoz)藥廠,爭取並引進亞洲第一批的環孢靈,用在最早期的病人。其實連手術器棫都找不齊, 陳肇隆說,巿面上找不到的、未上市的手術工具、器械,只能找工務處、儀器課模擬自行製作。而且當時全台灣,除了陳肇隆以外,沒有任何其他的外科、麻醉、護理人員,看過肝臟移植手術,他只能利用每個周末,以狗和豬來做動物實驗,模擬實際的手術情境,訓練換肝小組。陳肇隆說,從1984年的第一例,,第一個十年,只完成16例。第二個十年,完成219例,重點是研究發展活體肝移植,讓台灣居國際領導地位。第三個十年, 958例,著重在經驗傳承與醫援國際。30多年來一步一腳印、紮紮實實的工作與成長。迄今高雄長庚醫院是全國最大、最優的肝臟移植中心,在活體肝移植維持全球最高的存活率。
-
2020-07-03 癌症.卵巢.子宮
中年發福、小腹變大不以為意? 當心「沉默殺手」找上門
中年婦女若發現自已的腰圍,忽然增大「發福」千萬別掉以輕心,小心可能是卵巢癌。一名60多歲陳太太(化名)是三期末的卵巢癌患者,剛開始只覺得腹脹、肚子變大,前往門診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發現竟是卵巢癌,手術開刀後又復發,所幸以口服PARP抑制劑進行維持療法,成功延緩疾病進展,目前控制情況相當穩定。收治這名病患的大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任許鈞碩表示,卵巢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初期症狀並不明顯,總覺得肚子脹、腹痛,很容易與其他疾病混肴,到了後期,即使患者腹部突然變大,也會誤以為是發胖缺乏危機感,因此常在診斷後,已有50%的患者是晚期卵巢癌。許醫師說明,晚期卵巢癌以手術切除及化療為主,但困擾的是,第一線化療後仍有70%會在2、3年內復發,且復發時距一次比一次短,最終產生抗藥性,晚期治療成效相對不佳,病人甚至因一再復發,反覆受化療之苦,使疾病進展更快;所幸針對BRCA基因缺損的卵巢癌患者,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來消滅腫瘤細胞,效果明顯,更有助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在台灣,帶有BRCA基因缺損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約占15-20%左右。上皮性卵巢癌其中一種高度惡性的漿膜性卵巢癌約44%有BRCA基因缺損。許鈞碩醫師指出,人類DNA是雙股機制,當細胞遇到攻擊時,會透過酶去修復細胞的DNA。帶有BRCA基因缺陷的細胞,在修復的過程容易癌化。針對已經癌化的細胞,透過PARP抑制劑去壓抑修復腫瘤細胞DNA的酶(PARP),使腫瘤細胞無法修復DNA斷裂,癌細胞會自然凋零,即是標靶藥物治療的概念。 根據國外大型臨床研究發現,帶有BRCA基因晚期患者經手術及含鉑藥物化療後,使用PARP抑制劑做為一線維持治療2年,與安慰劑相比,死亡風險下降七成,無疾病存活期從11個月延長到29個月,追蹤3年後,6成無復發情形,到了第4年,約50%的病人沒有疾病進展。許醫師提及,一名56歲多次復發的李太太(化名),起初也是突然間腹部變胖,有腸胃不舒服等症狀,沒想到一經診斷後,就已是卵巢癌第三期且轉移至肝臟,透過手術切除及化療,過了4年竟又復發,接著再以化療治療延長半年,不幸再度復發。為免除化療後白血球下降、掉髮等副作用,去年11月使用PARP抑制劑,延緩復發機率,同時兼顧生活品質。 美國FDA核准的PARP抑制劑,用於復發的卵巢癌、輸卵管癌、腹膜癌,及對於含鉑化療藥物敏感病人,做為一線維持治療藥物,台灣也於2018年核准使用。口服PARP抑制劑每天早晚一顆,副作用相較輕微,僅有腸胃不適、噁心或肚子痛等狀況,許鈞碩醫師提醒,接受標靶治療仍須定期回診追蹤。許鈞碩醫師說明,口服PARP抑制劑突破晚期卵巢癌的治療困境,提高病人存活希望,維持一線生機。同時他也提醒婦女朋友,每年除了子宮頸抺片檢查以外,也要進行超音波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特別是卵巢癌高風險族群,包括初經早、停經晩的女性;以及有卵巢癌及乳癌家族病史的婦女、或是不孕症者,皆需謹慎留意。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年過30身材就開始走鐘? 關鍵原因藏在這! 叫媽媽不要再撿菜尾了! 當心變胖還會招惹婦癌頭號殺手上身
-
2020-07-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前衛生署長憂防疫四大隱憂 陳時中說明下半場規劃
歐盟7月起開放邊境後旅客可入境國家名單,沒有包含台灣,各國解封名單不見台灣,前衛生署長葉金川憂心指出,檢驗能量偏低、防疫旅館不足、醫療能量整備,無法第一時間取得疫苗,這是四大隱憂。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下午例行記者會說明防疫下半場規劃。檢疫量能部分,陳時中強調,從國內爆發新肺炎疫情至今,國內檢驗量能從一日500件,如今已擴充至單日6000件,目前每天檢驗約100多件,因此,指揮中心也鼓勵醫療院所如遇有感染新冠肺炎疑慮者都可採檢。隨著我國邊境鬆綁,外籍人士除觀光理由外,皆可來台,國內防疫旅館、集中檢疫所數量再次引起熱議,陳時中說,集中檢疫所空床率達86%,檢疫旅館也都沒有滿,使用率約為六七成,強調考量外籍人士來台勢必要住防疫旅館,「入境還有多少空房,才會放多少人入境。」陳時中說,我國疫苗政策目前分為兩大策略,國內廠商目前有三到四家執行中,其中有一家這個月將展開人體試驗,需要的病人數、醫療機構等協助,政府已有FDA、國衛院能進到廠商即時協助檢驗文件結果,降低收集所需花的時間,強化國內疫苗的生產「我們要快、但不能錯。」對於國外疫苗,陳時中表示,「我們也不放棄」,對國外進展、研發疫苗比較快的廠商,經由專家等諮詢小組提供建議,進行採購,讓國內有可能使用得到;陳時中強調,醫療量能我國是最強的部分,「沒有問題,現也只剩兩個病人。」
-
2020-06-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肺炎患者是否轉重症? 清大快篩試片2分鐘就知道
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哪些會轉為重症?清華大學醫工所教授鄭兆珉研發出全球第一個可供臨床使用的新冠肺炎重症快篩試片,只要將患者的血清滴入,2分鐘就可辨別即將發生呼吸衰竭的重症患者。鄭兆珉說,台灣率先研發出新冠肺炎重症快篩試片,可幫助醫護及早為重症病患提供治療,並在大流行時更有效地分配呼吸器等醫療資源,成功救助更多病患。新冠肺炎重症快篩試片由清大與國內的三總醫院合作研發,目前已完成原型試片,正與義大利醫院等醫療機構合作進行臨床實驗。為更快提供第一線醫護使用,目前已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出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申請,一旦通過就可上市。鄭兆珉說,要知道患者是否會轉為重症,病患血液中的一種細胞激素介白素-6(IL-6)濃度是關鍵。當病毒侵入時,人體會先派出免疫系統來抵抗病毒,當病毒太強大,免疫細胞無法抵抗時就會崩潰,並產生大量激素。國內外許多臨床數據顯示,許多新冠重症患者就死於體內發生的「細胞激素風暴」。與鄭兆珉團隊合作研發快篩試片的三軍總醫院醫師、國防醫學院助理教授王永志表示,輕症患者血液中的IL-6激素濃度通常在每毫升10皮克以下,超過100皮克就是警訊,顯示有嚴重發炎反應,有些重症患者的濃度甚至超過正常值千倍以上。鄭兆珉示範使用滴管將含高濃度IL-6的血清滴入只有一根手指大小的白色試片,不到2分鐘,試片上就出現2條明顯的紅線,代表患者體內開始有嚴重的發炎反應,即將轉為重症。如試片只出現1條紅線,則代表還在輕症狀態。有了重症快篩試片,可讓重症病患及早點使用呼吸器,IL-6濃度極高病患也可考慮使用抗IL-6製劑,以免延誤治療時機。鄭兆珉說,他2年前就開始研究IL-6快篩試片,當時絕沒想到會爆發新冠肺炎,量測IL-6主要是研發子宮內膜病變的快篩試片,滴入的是陰道分泌物而非血液。除可看出會不會發展為重症的定性測量,這套快篩試劑還包括一個如面紙盒大小的可攜式定量分析儀,只要將試片放入,就可準確測知IL-6的濃度,並顯示在手機上,讓臨床診斷更精準。試片與分析儀未來將由與清大共同研發、產學合作的兩家新創公司--健康新體驗、神光晶片量產。
-
2020-06-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高劑量魚油可護心,但吃多影響消化蠕動!專家建議多吃這食物也有幫助
外電報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19年12月核准一種主要含EPA(Eicosapentaenoic acid)成分的魚油新藥上市,用於治療三酸甘油酯偏高者。FDA顧問委員會參考了2019年1月3日發表的臨床研究REDUCE-IT,該研究以8179名使用史他汀類(Statins)藥物後,三酸甘油酯仍偏高且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患者作為受試者,其結果顯示,該藥與安慰劑相比,能夠有效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nvents,簡稱MACE,係指心血管死亡、非致命心肌梗塞及非致命性腦中風等)風險將近25%。但也有幾項副作用,包括心律不整、內出血。多年來,國內外營養專家都建議,魚類因富含天然Omega-3脂肪酸,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Omega-3脂肪酸主要是由3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所組成,包括存在於豆腐、黃豆、芥子油與堅果類的「α-次亞麻油酸」,以及主要由攝食魚類與其他海洋生物所獲得到的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等3種必需脂肪酸。這3種脂肪酸都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攝取,也因此使得魚油在保健食品中大行其道。要證明吃魚能否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並不容易,過去的研究多為觀察性的報告,直到近兩年,國際知名期刊連續刊登了3篇以EPA成分為主的魚油濃縮製品相關的臨床試驗,才算有了定論。高劑量魚油可減少續發之心血管疾病美國核准魚油新藥上市,是根據2019年1月3日一篇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論文,該研究以8179名具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病患為對象,其中71%的受試者攝取含EPA魚油作為續發性預防,因為他們曾經發生過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或做過心導管、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另外29.3%的受試者則沒有心血管疾病。該研究發現,使用以EPA成分為主的高劑量魚油(每天4公克),對於原本有心血管疾病的受試者,可降低25%的續發心血管風險,包括減少心血管疾病導致之死亡、缺血性心臟病、非致命性中風發作等,都有明顯的作用,尤其對年齡小於65歲、三酸甘油酯超過150 mg/dL者,效果特別顯著。但對於一般沒有心血管疾病者的預防,雖有效果但沒有達到統計學上的差異。該研究可說是首次指出含EPA高劑量魚油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者,確實有預防效果。低劑量魚油 對糖尿病患預防心血管病無效另一篇2018年10月的研究,同樣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則以一萬五千多名糖尿病患為對象,該報告顯示,若每日使用一公克魚油(omega-3),對預防心血管疾病並沒有顯著效果。該論文與前篇論文比對判讀,可以推估魚油劑量太低的話,對於有糖尿病或有高血壓的病患,預防效果不彰。每天一公克魚油 心肌梗塞發生率下降另一個VITAL(VITamin D and OmegA-3 TriaL)的臨床試驗也很有代表性,共有兩篇論文,發現高劑量魚油對於有心肌梗塞的病患來說有明顯的效應。該研究對象有兩萬五千多人,樣本數非常大,而且是一般沒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研究分成四組,一組吃維生素D、一組吃魚油(omega-3)、一組兩種都吃、一組兩種都沒吃。觀察對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預防是否有效果。研究發現,每天補充兩千單位的維他命D並沒有降低發生心血管事件與癌症之風險。但是每天補充一公克的魚油,雖然沒有減少主要心血管事件及癌症的新發生率,但對於心肌梗塞的發生及死亡風險確實會下降,對於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療法,以及所有冠心病的發生率皆有顯著下降。報告指出,心肌梗塞可降低28%,需做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者可降低22%,對於心肌梗塞死亡率則可降低50%,但在減少中風方面沒看到效應。總括來說,若從2018年到2019年所刊登的3篇重要臨床試驗結果可發現,低劑量魚油對降低心血管疾病確實有一些效果,在糖尿病患則沒有明顯效果;高劑量魚油的效果則較明顯可見,且對於已經有心血管疾病者,效果更明顯。 國內研究發現魚油可降三酸甘油酯國內2013年由臺大醫院發起,由國內八大醫學中心共同參與的臨床研究,共收治了253名三酸甘油酯超過200 mg/dL的病患,當中有40位病患超過500 mg/dL。給予病人純化魚油(Omacor? Pronova BioPharma),一公克魚油中,含有460 毫克 EPA 及 380毫克 DHA。將病患分成3組,一組一天2公克、一組一天4公克、另一組為安慰劑,治療持續8星期。結果發現,魚油確實可降低三酸甘油酯,一天4公克組的病患可降低32.1%、一天2公克組的病患則可降低29.7%,對於三酸甘油酯更高的個案,能降低的幅度更可達48%~50%。由此可看出,無論是服用2公克或4公克,降三酸甘油酯的效果都不錯。因此,以台灣的研究結果而論,是否一定要吃足4公克,是需要進一步斟酌的。魚油做成藥物,需經過除汙(農藥、重金屬)、純化、淨化(去氧化物質)等多道步驟,在臨床上確實有降血脂(主要是降三酸甘油酯)的作用,通常使用1~2克的劑量,效果就不錯,但並非適用於每個病患。有些病患的三酸甘油酯可能高到兩、三千,是基因因素加上飲食習慣造成,超過1000 mg/dL以上就常有乳糜血症(血漿呈現混濁的乳白色),也很容易發生急性胰臟炎,反覆發生就是胰臟癌的候選人,還可能合併有糖尿病。胰臟一旦受損,後續要面對很多疾病的問題,所以對於這類型嚴重高三酸甘油酯症病患,會建議使用魚油做輔助治療,因為傳統用藥已經幫不上忙了。此外,長期使用降血脂藥物,病患的腎功能會受影響,若血中肌酸酐數值已達異常,可將降血脂藥物稍微減量、加上魚油補充,讓腎功能恢復正常,三酸甘油酯也能保持在500 mg/dL以下。許多研究都顯示,魚油的效果與吃的劑量有關,劑量越高效果越好,問題是,吃太多時,過多的魚油會影響胃腸的消化與蠕動,會有噁心感、肚子會不舒服而難以下嚥,而且有魚腥味,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一週吃3次不同種類的魚 分散風險所以,一般人若想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多吃新鮮的魚即可。美國心臟醫學會在2013年就建議,一般人每週應攝取至少兩至三次魚肉,一次約100公克,且選擇應多樣化、並以深海魚種(Fatty fish)為優先,包括Omega-3含量高的鮭魚、沙丁魚、鯷魚、鯖魚、鱸魚、鱒魚、旗魚、鱈魚、秋刀魚等。而在吃法上,煮魚湯、吃烤魚都會比油炸或油煎料理方式更為健康,魚種的選擇上也儘量交替食用不同種類的魚,以分散風險,減少魚類遭受環境、重金屬與環境荷爾蒙污染所帶來的健康威脅。至於若想額外補充EPA及DHA膠囊,應該先與心臟科醫師討論,尤其是三酸甘油酯過高的人,雖然建議每天可食用2至4克的EPA 與DHA補充劑,但仍應在醫師的指示下服用。魚油經過濃縮提煉過程變成藥物後,除了價格昂貴外,也只適用於部分高血脂病患;而市售魚油保健食品,也無法確定其品質,雖然都叫魚油,但成分、含量、製程仍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從新鮮魚類攝取魚油,既天然也不用花太多錢,才是對健康最好的選擇。 Q:魚油為什麼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機轉為何?A:根據文獻,魚油可抗發炎、降血壓、降三酸甘油酯、降血栓。一些發炎指標會下降。也有文獻提到魚油有幾種機轉:可抑制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減少原脂蛋白B(Apo B)的合成,加強極低密度脂蛋白的轉換速率,降低飯後血脂濃度。另外,魚油不會使血糖惡化,還可稍微降血壓。最重要的角色在血液凝固方面,魚油可減少血小板凝集和延長凝血時間,這是魚油被認為可減少冠狀動脈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52期(2020-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6-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奎寧遭撤銷緊急使用授權後 還可能影響美國總統大選?
美國FDA在2020-6-15宣布兩件事,一、取消奎寧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緊急使用授權(因為不但無效,反而會引發心律不整,造成死亡),二、警告奎寧可能會降低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的效力。三個月前的神藥,如今竟淪為毒藥。造神者是一個法國團隊。他們在2020-3-16公佈一項小規模臨床試驗結果,說6位接受奎寧治療的病患在5天後病毒全都清除。川普總統隨即在2020-3-19發推文說奎寧是game-changer(戰局改變者),意思是奎寧將會扭轉戰局,打垮新冠病毒,解救人類於水深火熱中。台灣總統蔡英文更是在2020-4-8成立《國家奎寧製藥隊》,儼然視奎寧為攸關國家大計。早在2020-3-26我就發表新冠神藥,群魔亂舞,警告大家不要過度追捧奎寧,然後我又發表4篇後續文章來加強警告力度。在2020-5-2發表最後一篇新冠神藥,國家奎寧製藥隊之後,網路上就再也沒出現過《國家奎寧製藥隊》這個名詞了。阿彌陀佛!謝天謝地!《奎寧之亂》在台灣應該算是已經平息,但在美國卻有可能會在11月影響大選。儘管美國FDA在2020-4-24就已經發布警告,說臨床試驗顯示奎寧會增加死亡率,但川普總統卻在5月18日公開他有在服用奎寧,而且還取笑FDA是混沌不知所云。一個禮拜後他出席亡兵紀念日儀式時,被拍到站不穩、身體前後搖晃,所以網路上就立刻出現《是不是因為他服用奎寧導致健康出了問題》這樣的傳言/報導,例如74歲川普沒事吧?站不穩前後晃畫面曝光及Trump’s struggles to stand still didn’t go unnoticed during Memorial Day visit to Arlington。還不到一個月,川普總統又再度出狀況。他是在2020-6-13出席西點軍校畢業典禮時,被拍到需要用兩隻手才能拿起杯子來喝水,以及在走下坡道時步伐和表情都顯得格外小心翼翼。所以,網路上就出現《他的健康狀況恐會影響連任》這樣的傳言/報導,例如:川普小心了!一杯水曝弱點 可能付出政治代價。華盛頓郵報更是把此次事件稱之為Ramp-gate(坡道門)(請看‘Like a baby deer on a frozen pond’: Late-night hosts mock Trump over ‘Ramp-gate’)。由此可見其嚴重性。這兩個傳言/報導並非只是媒體或民眾要取笑或打擊政治人物,而是連醫生都表示關切。美國有一個致力於提供正確醫療資訊的網站叫做American Council on Science and Health(美國科學與健康協會)。它在2020-6-16發表Are Trump’s Problems With Walking, Drinking Water Due To Hydroxychloroquine?(川普的走路,喝水問題是否歸因於羥氯喹?)。這篇文章的作者Chuck Dinerstein是該協會的醫學主任,也是一位血管外科醫師。這篇文章一開頭的引言是:上週末在西點軍校,川普總統在喝一杯水時遇到麻煩,而在下坡道時他表現出不穩的步態。 這些問題可能表明某種神經性的疾病。 儘管可能性不大,但一個潛在的原因是羥氯喹(奎寧)。Chuck Dinerstein醫生說,也許真如川普總統的解釋,走路不穩的問題是因為下坡道滑溜,但拿杯子的問題則是沒有藉口。在拿杯子時,川普總統顯然無法將它完全舉起,而是需要傾身低頭來把嘴唇湊近杯子。所以,這就表示川普總統可能同時有手腳的問題,而這又可能是因為服用奎寧的關係,因為奎寧除了會引發心律不整之外,也會影響肌肉神經傳導。在文章的結尾Chuck Dinerstein醫生語帶嘲諷地說:「川普總統形容為《戰局改變者》(game-changer)的神藥反而可能是《步態改變者》(gait-changer)。」但事實上,奎寧的確有可能會是《戰局改變者》,而這個戰局就是即將到來的總統大選。毫無疑問地,不管川普總統是否真有健康問題,不管問題是否真由奎寧引起,他在亡兵紀念日及西點軍校被拍到的那些鏡頭,已經引起美國民眾的關注,也將會被競爭對手拿來做為極具說服力的宣傳廣告。候選人的健康一向是美國大選的重要議題。在1976年的大選,現任的福特總統輸給挑戰者卡特,而原因之一就是他有一次在走下總統專機時,在階梯上絆倒,然後他就被媒體極盡所能地嘲弄。在1980年的大選,現任的卡特總統輸給挑戰者雷根,而原因之一就是他有一次在參加賽跑時,跑不到一半就筋疲力竭,被攙扶出場,從而加深民眾對他疲弱政府的印象。在2016年的大選,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莉因常咳嗽而被媒體說是不久人世,而競爭對手川普也不斷地嘲笑她的身高和體力。川普這次的競爭對手是喬拜登,而他總是嘲笑喬拜登是Sleepy Joe(愛悃的喬)。拜登也不甘示弱,在2019-12-17由他的醫生發布健康報告,說他是健康和充滿活力(請看Joe Biden Is ‘Healthy’ And ‘Vigorous,’ According To Doctor’s Report)。所以,川普《因服用奎寧而導致的健康問題》一定是會被拿來大做文章,而他的《戰局改變者》預言也恐將成真。原文:奎寧神藥,戰局改變者
-
2020-06-2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天然的」鈣補充劑是防骨鬆最有效方法?教授這麼說
讀者郭先生在2020-6-8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聽說「海藻鈣」是最好的鈣質,因為它是天然鈣,吸收使用率又最好,是真的嗎?https://www.vitabox.com.tw/healthinfo/calcium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18-2-5發表在一家叫做Vitabox(維他盒子)保健品公司網站的文章,標題是:專家幫你一次搞懂鈣的功效好處…。這篇文章沒有作者,而內容也沒有任何人名。所以,所謂的專家大概就是保健品公司本身吧。這篇文章很長,但它所要傳達的訊息其實是非常簡單,那就是,一、所有人都需要補充鈣,二、最好的鈣補充劑是Aquamin品牌的海藻鈣。好笑的是,這位專家竟然是如此糊塗,一方面秀出圖片顯示Aquamin品牌是愛爾蘭原廠,但文字內容卻說它是英國原廠。不管如何,這篇文章天花亂墜地給了一大堆要買Aquamin品牌的理由,而其中最重要的不外乎是《天然的》及《高吸收率》。有關《天然的》這個常見的行銷噱頭,我早在4年多前就已經發表天然就是好?,告訴大家《天然的》非但不見得就比較好,而且還可能是很危險(如毒蘑菇)。我也在兩年前發表維他命,天然?,告訴大家美國FDA沒有對《天然》下定義,而科學上也一樣無法定義什麼是「天然」。縱然是從動物或植物萃取出來的營養素,在萃取,純化,及製劑的過程中,一定是需要使用一些物理或化學處理。所以,儘管源頭是天然,但最後的產品卻可能已經遠遠偏離天然了。如果您還是堅持要《天然的》,那請問,有什麼東西是比食物及飲水來得更天然呢?可是,偏偏就是有人一方面花錢把天然的鈣去除,然後另一方面再花錢買非天然的鈣來吃。這就是所謂的《追求天然》?(請看硬水會造成腎結石?)。至於所謂的海藻鈣具有《高吸收率》,這篇文章又天花亂墜地給了一大堆數據,但偏偏就是沒說出數據是從何而來。它也說碳酸鈣是最不好的,因為它是合成的,吸收率也是最低的。可是,信譽卓著的梅友診所卻說,如果有需要補充鈣的話,碳酸鈣是首選。我到Aquamin這個品牌的網站去搜索,沒看到它有說海藻鈣的吸收率是最高,但卻很諷刺地看到它說海藻鈣就是碳酸鈣。所以很顯然,海藻鈣有高吸收率這個說法,是台灣這家保健品公司自創的。Aquamin這個品牌的網站有列出13篇與它相關的論文,而其中只有一篇是有測量骨密度的。它是在2014年發表,標題是Supplementation with calcium and short-chain fructo-oligosaccharides affects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 but not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women(補充鈣和短鏈果糖低聚醣會影響停經後女性的骨轉換指標,但不會影響骨礦物質密度)。從這個標題就可看出,服用Aquamin海藻鈣不會增加骨密度。事實上,過去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服用鈣補充劑不會增加骨密度,也不會降低骨折發生率。例如:2015年:Calcium Intake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鈣攝入和骨礦物質密度: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從飲食來源或通過服用鈣補充劑來增加鈣的攝入量會導致骨礦物質密度的少量非漸進性增加,但這不太可能導致臨床上骨折風險的顯著降低。2015年:Calcium Intake and Risk of Fracture: Systematic Review(鈣攝入與骨折風險:系統評價)。結論:飲食中鈣的攝入與骨折風險沒有關係,並且沒有臨床試驗證據表明增加飲食中鈣的攝入可以預防骨折。 鈣補充劑預防骨折的證據微弱且不一致。2017年:Association Between Calcium or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Fracture Incidenc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鈣或維他命D補充與社區居住的老年人骨折發生率之間的關聯: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結論:在這項隨機臨床試驗的薈萃分析中,與安慰劑或不進行治療相比,使用含鈣,維他命D或兩者的補充劑與社區居住的老年人骨折的風險較低無關。 這些發現不支持在社區居住的老年人中常規使用這些補充劑。詳情請看鈣或維他命D不會降低骨折風險。哈佛大學的網站有一篇2018-2-12發表的文章,標題是Calcium, vitamin D, and fractures (oh my!)【鈣,維他命D和骨折(天哪!)】。我們建議人們從食物中獲取鈣。鈣的飲食來源無處不在,包括牛奶、酸奶、綠葉蔬菜,如羽衣甘藍,豆類食品,如黑眼豌豆,豆腐,杏仁,橙汁等等。比起服用鈣或維他命D補充劑,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保持骨骼健康和降低骨折風險,例如規律的體育鍛煉。詳情請看防止骨質疏鬆最有效的方法。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網站有一篇文章,標題是Calcium Supplements: Should You Take Them?(鈣補充劑:您應該服用嗎?)。它有一個小節的標題是The Best Calcium Supplement Is None(最好的鈣補充劑是沒有)。它引用Erin Michos醫生說:「多項研究發現,服用鈣補充劑對預防髖部骨折幾乎沒有益處。 另一方面,最近的研究表明鈣補充劑與結腸息肉(可能會癌變)和腎結石的風險增加有關。此外,鈣補充劑可能會增加心臟動脈中鈣積累的風險。」(註:有關補鈣增加心臟病風險,請看補鈣傷心?)原文:鈣:天然的?需要補充?
-
2020-06-19 癌症.皮膚癌
檢查基底細胞癌 用照的也可以
檢查基底細胞癌,用照的也可以!國人自行研發的「非侵入式高解析活體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可以即時影像顯現人體皮膚結構組織,皮膚科醫師運用於基底細胞癌的診斷,顯示細胞解析度與傳統病理切片有高度的可比性,今年也將向美國FDA提出申請,進軍國際市場。由台灣大學光電所教授黃升龍獨創的 「晶體光纖寬頻光源技術」,經國內生技業者開發,成為可以協助皮膚癌診斷的利器,具細胞等級的高解析度,並以即時影像顯現人體皮膚組織結構,協助醫生進行非侵入性的臨床研究與輔助診斷。由於歐美國家的皮膚癌盛行率較高,因此由國人自主開發的「非侵入式高解析活體光學同調斷層掃描儀 ApolloVue® S100」影像系統,已經正式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送件申請醫療器材上市許可,預計最快第四季取證,為台灣的醫界在結合光學應用的超高階醫材一個領先全球的機會,扮演領頭羊關鍵地位。此外,在亞洲,除了皮膚疾病之外,醫美市場的皮膚照護應用也是發展方向。未來更計劃將該技術延伸開發到眼科等疾病,或即時手術用於顯像系統 (如手持式裝置、內視鏡系統等)。安盟生技執行長馬永霖表示,過去,在皮膚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流程上,經常需要依靠病理切片檢查,對於經常需要追蹤的病患,不啻是一大壓力。透過影像技術的提升,多維度影像資訊,可以提供皮膚科、病理科或是外科的臨床輔助需求。
-
2020-06-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上市60年類固醇可治新冠重症!英國限出口開始囤貨
英國研究團隊16日發布臨床實驗結果,指治療關節炎等多種疾病炎症的類固醇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簡稱DXMS),可拯救新冠肺炎重症者的性命,降低使用呼吸器病人將近1/3死亡率,需供氧患者的死亡率也降低1/5,堪稱是對抗新冠病毒的「重大突破」,將「拯救全世界生命」,應立即成為新冠肺炎患者的標準療法。實驗共同主持人、牛津大學教授霍比(Peter Horby)表示,這是是60多年的老藥,價格低廉,在許多人眼中並不新奇,卻能顯著降低死亡率。他說,需供氧的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死亡率可降低約20%,但對無需供氧患者就沒有明顯助益。BBC報導,研究團隊讓2000位住院病人服用地塞米松,將未服藥的另外4000人設為對照組。使用呼吸器的病人用藥後,死亡風險從40%降至28%;需供氧的病人用藥後,死亡風險從25%降至20%。實驗主持人藍德雷(Martin Landray)教授指出,實驗結果顯示,每8名使用呼吸器的患者中,有1人可以保命。每20至25名需供氧患者中,同樣有1人可以保命。他說,地塞米松「全球都有…明確有效,最多10天療程,每人只需5英鎊(折合約188台幣)。基本上,只要35英鎊(折合約1313台幣)就能救命。儘管這只是初步研究,還需經過編撰與同儕審查,但部分沒有參與的人士已對結果持正面看法。由於地塞米松價格低廉,對於確診病例高的貧困國家也大有幫助,WHO也表示樂見。英國衛生部已限制地塞米松出口,目前囤貨20萬劑。但衛報指出,任何藥廠都可生產地塞米松,且全球都可輕易取得。CNN引述處方藥搜索比價網站GoodRx訊息指出,最低只需8美元(折合約237台幣)就可購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將地塞米松列為短缺,但許多藥廠和美國最大供貨商都指供應無虞。
-
2020-06-1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可能無療效」 FDA叫停使用川普力推的羥氯奎寧、氯奎寧
全美新冠確診突破210萬人之際,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15日不准醫院緊急使用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和氯奎寧(chloroquine)來治療新冠病毒,稱「不太可能有效果(unlikely to be effective)」;這兩款藥物早先都獲川普總統力薦,但醫生多次警告可能導致嚴重心臟問題。FDA表示,羥氯奎寧和氯奎寧在近期臨床實驗的失敗,顯示這兩款藥物不太可能產生抗病毒效果,對治療新冠病毒可能無療效(may not be effective),且是弊大於潛在的利。FDA在3月底發布緊急使用授權,允許由川普多次「背書」的抗瘧疾藥羥氯奎寧和氯奎寧治療新冠病毒,當時只小範圍的實驗證明該藥物能減輕輕度患者的症狀,且有副作用。FDA此舉被許多人批評是向政治壓力屈服,之後的許多實驗也發現該藥物並不會讓新冠病人受益,醫生也匯報稱羥氯奎寧可能導致心臟問題。與此同時,伴隨全美各地邁入不同階段復工,新冠疫情也在持續,數據顯示全美已突破200萬大關,15日有超過211萬7200萬人感染,至少11萬6000人死亡;儘管新冠死亡趨勢下行,但新冠病毒仍在全美範圍廣泛傳播,每天新增確診數成千上萬,生活回歸正常的願景依舊遙遠。全美單日新增確診最多的州現已轉向德州、佛州、喬治亞州、路易斯安那州等地,新增確診平穩增長的地區包括加州、華盛頓州、愛阿華州等地,而紐約州、新澤西州這兩大疫情重災區,已轉到新冠確診數下滑的行列,其他新增確診減少的州還包括伊州、麻州、賓州、馬州等。這類疫情爆發較早的國家已出現平緩勢頭,但全球新冠確診數仍在迅速增加,單日新增超過10萬,以拉丁美洲最大國家巴西為例,逾88萬的確診數僅次於美國;全球累計確診也超過800萬人,死亡超過43萬人。
-
2020-06-09 養生.聰明飲食
讓你什麼都不敢吃?「最髒蔬果」上的農藥殘留嚴重嗎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自2004年起,美國非營利環保組織EWG每年推出《農產品農藥殘留指南》,列出受農藥污染最嚴重的12種農作物,並藉此鼓勵消費者轉向有機飲食。但是,其實這份指南中所列出所謂「農藥殘留量高」的數值,其實仍遠低於「農藥最大殘留容許量」,因此該指南建議備受爭議。根據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公布的《我國百大社會課題》調查報告,台灣人最關注的議題中,「污染或農藥殘留」名列第3。在全球來看,「農藥殘留」也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議題,但這樣的高關注也讓相關議題很容易被放大檢視、甚至淪為「恐懼行銷」。自2004年起,美國非營利環保組織Environmental Working Group(簡稱EWG)每年都會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農藥檢測數據,推出《農產品農藥殘留指南(EWG’s Shopper’s Guide to Pesticides in Produce)》,列出受農藥污染最嚴重的12種農作物(DIRTY DOZEN)與最乾淨的15種農作物(CLEAN FIFTEEN)。該指南每年美國在發布時,都會成為頭條新聞、並且被許多媒體、醫學專家引用,當實際上,指南上蔬果的農藥殘留真的有如此嚴重嗎?草莓連續5年居最髒榜首,酪梨、甜玉米最乾淨?《2020年農產品農藥殘留指南》中指出,農藥含量最高的12種農作物,根據排名依序為草莓、菠菜、羽衣甘藍、甜桃、蘋果、葡萄、水蜜桃、櫻桃、梨、番茄、芹菜與馬鈴薯。此排名結果不僅與2019年完全相同,草莓更已經連續5年位居榜首。不同的是,EWG以往傳統上都以蔬果為主,但由於USDA於2019年首次(自2007年以來)針對葡萄乾做檢測,因此EWG也將其拿來做比較。結果發現,99%的「非有機葡萄乾」樣品中至少含有2種農藥殘留,若將其列入排行榜,將成為榜上第一名,比草莓、甜桃、蘋果與櫻桃至少90%有農藥殘留的結果更嚴重。至於農藥殘留最少、最乾淨的15種農作物依序分別是酪梨、甜玉米、鳳梨、洋蔥、木瓜、冷凍甜豌豆、茄子、蘆筍、花椰菜、哈密瓜、青花菜、蘑菇、高麗菜、甜瓜與奇異果。EWG指出,這15中農作物有70%都沒有檢測到任何農藥殘留、酪梨與甜玉米更只有不到2%的樣品檢測出農藥。真相:無論農藥殘留多少,都遠低於安全標準!《農產品農藥殘留指南》推出以來,一直建議消費者轉向購買有機農產品,以減少飲食中接觸到農藥的風險,每年都會引起報紙、雜誌、電視等媒體報導,甚至對數百萬美國人對農產品的購買決策產生相當的影響力。不過也有許多研究人員警告消費者,應該用懷疑的眼光看待這份指南。早在2011年,《國際毒理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xicology)》就發布了一篇研究,直接點名EWG、質疑其並未具體量化這些所謂「農藥殘留最嚴重」的農作物對消費者的影響,並透過調查,指出該排行中的農藥暴露水平可以忽略不計、也不具有意義。此外,研究也指出即使是有機農產品也經常含有農藥殘留。(註:在台灣,有機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則是不得檢出。)USDA於2015年發布的報告中也指出,這些新鮮農產品的農藥殘留量,其實遠低於環境保護署設定的安全水平。白話來說,就是即使有農藥殘留,只要正確清洗食用,對於人體健康安全並不會造成影響。與其擔心農殘 如何清洗蔬果更重要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會針對某種物質的每日容許攝取量、當地飲食習慣、田間農藥測試及國際標準等為依據,規定不同作物的「農藥最大殘留容許量(MRL)」與「每日最大安全攝取量(ADI)」。政府也會持續依照情況做調整,並定期抽查、檢驗市面上的食品是否符合規定。在政府嚴格把關的前提下,民眾其實不必過度恐慌農藥殘留的問題,只要於食用或烹調蔬果前,先以流動清水沖洗根部或果蒂處,再以水浸泡10~20分鐘,接著用流動的自來水沖洗2至3遍,烹煮蔬菜時將鍋蓋打開等方式,就能有效減少農藥殘留。延伸閱讀▶草莓真的農藥很多嗎?怎麼吃才安心▶別讓恐懼行銷拐到你!農藥殘留、基因改造,到底該不該怕?▶怕農藥殘留?重要的是你怎麼清洗蔬果!參考資料▶EWG’s 2020 Shopper’s Guide to Pesticides in Produce▶Raisins have more pesticides than the 'Dirty Dozen' produce, report finds▶Dietary Exposure to Pesticide Residues from Commodities Alleged to Contain the Highest Contamination Levels▶Should You Actually Avoid Foods on the Dirty Dozen List?(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5-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庚找到中和新冠病毒抗體 陳時中:仍需經FDA相關程序
台灣也找到可以治療新冠肺炎潛在單株抗體藥物了,長庚研究團隊找到全人源單株抗體,中和各種不同來源的病毒株,效果可達90%到98%,長庚也公開向全球廠商徵求技轉,盼能盡速研發出新冠肺炎藥物。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冠穎研究團隊,4月找出數十株可結合新冠病毒的人類單株抗體後,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從新冠肺炎患者體內找出抗新冠病毒的全人源單株抗體,發現抗體具備中和病毒的能力。黃冠穎表示,抗體藥物具有高度專一性,可專一辨識病毒並予以抑制或消滅,較不會影響正常的健康細胞,並可降低副作用的產生及大幅縮短藥物研發的時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是一個研究方向,有任何藥物我們都很高興,但都要經過FDA相關程序。
-
2020-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直擊紐約醫院ICU╱疫情在好轉…像暴雨後的寧靜 也許有第二場
紐約市布魯克林醫院中心(Brooklyn Hospital Center),六樓加護病房(ICU);我戴著防護鏡與醫院給我的N-95口罩,隔著窗戶觀察。一位確診新冠肺炎、頭髮灰白的女士,像是睡著了,一邊輸液,一邊掛著呼吸器。這裡,新冠病人與非新冠病人隔間而住,他們大多閉著眼睛,有微弱的意識或是已經昏迷;不過,三成病房已無病人,顯示紐約新冠疫情正在好轉。顧慮華人病患四樓改成三R樓布魯克林醫院中心有175年的歷史,是一所中小型的社區醫院,現下炙手可熱的防疫醫師佛奇(Anthony Fauci)在這裡出生;醫院主要服務接受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的低收入者、老人、少數族裔以及新來的移民,其中華人病患也占相當比例;為此,醫院還專門將四樓的標示改成「三R樓」,避免「四」與「死」的諧音。3月至4月,像紐約市其他的重災醫院一樣,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也曾令這所醫院陷入前所未有的慌亂,各式各樣的新冠確診病人:壯碩的年輕人、患糖尿病的老人、臨產的孕婦、難以溝通的失智者或無家可歸的遊民,湧入病房與急診室。接著,醫院的人手開始短缺,員工相繼感染,兩輛冷凍拖車停在醫院一側的路上,發出巨大的轟鳴聲;網絡流傳的視頻顯示,工作人員正使用鏟車(forklift),將一具具屍體裝到車內,拍攝視頻的路人,雙手止不住地顫抖。病房空了三成 重症病人數下降負責加護治療、已在醫院工作八年的主任醫師羅森伯格(Joshua Rosenberg)告訴我,一個半月前,新冠重症病患急增,醫院把三樓棄用多年的外科加護病房也改成了新冠加護病房,床位由此增加兩倍;現在,三樓已不再接收新病患,六樓的18個加護病房中也已經空了三成。紐約市衛生局的最新數據也顯示,全市加護病房的重症病患正在穩定下降,從4月11日高峰期的835人,逐降至4月底的704人,直至5月中旬的450人,各所醫院正在慢慢恢復正常,布魯克林醫院中心也有望從6月起,恢復部分的選擇性手術。羅森伯格說,疫情像是一場夏天的雷陣雨,手伸到外邊,雨會順著手掌、手臂傾瀉而下,整個身體也會淋濕,風聲鶴唳、電閃雷鳴,但是忽然之間,暴風雨又停了,陽光浮出雲層,大地開始變乾。「醫院現在的狀態就是這樣,我們處在平靜期。」他說,「但是你不能判斷,在未來,是否會有第二場暴雨來臨;按照我往年的經驗,那些空出來的加護病房,又很快會被新的病人填滿。」避免用呼吸器 因為後果都不好那位昏迷不醒的新冠患者已經住院數周,需使用鎮靜劑並依賴呼吸器維生;醫生為他使用了IL-6抑制劑也不見效果。「這位病人的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羅森伯格說:「新冠是一種新出現的疾病,在各類藥物得到批准以後,我們也在嘗試各種各樣的療法;但是,我會盡量避免對患者使用呼吸器,一是非常地痛,二是到了那一步,一般後果都不會太好。」每天早上8點,兩位ICU主任醫師、幾位初級醫師、十幾位護士及呼吸道治療師都會參加晨會,對每位重症患者進行平均五分鐘的個案討論;上午10點,羅森伯格則會參加醫院的電話會議,以便各部門在疫情期間,對於藥物、人力、個人防護用品、臨時場所改建等,都能進行最及時的協調與統籌。電話會議後,羅森伯格巡查由他負責的每間重症病房,「對待這些病人,不是和他們說了早安就算,你就像他們的父母一樣,需要不斷檢查他們的情況。」使用羥氯奎寧 其實是弊大於利在3月底,就各項藥物的治療效果,羅森伯格曾表示,沒有足夠數據以及大型臨床實驗,能有效證明某類藥物卓有成效且無明顯的副作用;到5月的中上旬,在治療了兩個月的新冠重症病患後,他則發現,川普總統屢次表示有效且親自服用的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並未有預想中如白宮聲明提到「利大於弊」的治療效果,且會增加患者心律失常的危險,其實是「弊大於利」;而獲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緊急授權、已對約六位患者使用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效果則是「一半一半」,很難下出定論。疫情高峰期間紐約不少醫院因缺乏呼吸器及足夠的醫療設備,需要在決定救治哪位患者時,作出誰生誰死的選擇,但羅森伯格說,「很幸運,我們總是有剛好足夠的物資。」醫院副主席辛格瑞(Lenny Singletary)說,布魯克林醫院中心不像公立醫院有龐大的資源,社區醫院只能依靠員工的個人關係,求各方馳援;在此期間,所幸有華人、亞裔的積極貢獻,「他們提供的物資數以萬計,且都是出於善心免費捐贈,有時數量太大,還要租借額外的拖車來運送。」見到彩虹之前 要做好萬全準備作為一線抗疫人員,羅森伯格說,從3月到5月,他沒有崩潰,也沒有哭過;畢竟,他有要照顧的病人,要鼓勵的下屬,從最初的震驚過後,要迅速投入實際的治療當中;他喝很多的咖啡隨時保持清醒,也會跑步,放空大腦,馳騁近一小時。在結束一天工作、換上T恤下班後,羅森伯格開車回到長島的家,分別為10歲及12歲的女兒就會朝他嚷嚷,喚他「洗澡」;他很慶幸,家人讓他覺得還能活在當下,「吸口氣,盡量不去想白天親歷的很多糟糕的、不幸的事情,不再想那些生命快要垂危、卻始終聯繫不到親屬的患者。」「不過,疫情雖已好了很多,卻只是暴風雨後的平靜,見到彩虹之前,我們仍然要作好萬全準備。」羅森伯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