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1 醫聲.醫聲要聞
搜尋
Delta變異株
共找到
387
筆 文章
-
-
2022-09-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重複感染免疫變差?羅一鈞:Omicron對人體影響變低
國內COVID-19疫情延燒,有醫師擔憂重複感染恐讓免疫力越差。指揮中心今天指出,目前主流Omicron輕症居多、較少長新冠,且MIS-C機率也低於先前其他病毒株,相信對人體影響越來越低。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天新增4萬2212例本土個案。有醫師引用國外研究提出擔憂重複感染恐讓免疫力越差。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這名醫師引用的國外研究提及染疫24週內,T細胞代表的細胞免疫系統會被擾動,可能造成免疫激素分泌紊亂,進一步導致自體免疫疾病或感染其他疾病的風險。不過,羅一鈞表示,該研究主要收案對象為2020年、2021年,當時主要為感染Alpha、Delta變異株以及武漢原始病毒株的病例,才能追蹤重複感染的狀況。羅一鈞強調,目前主流為Omicron變異株,且觀察到感染Omicron後輕症居多,長新冠機率遠低於前述那些較強勢、致病力較強的病毒株。此外,羅一鈞說,研究顯示,曾感染過Omicron如BA.1、BA.2,對於後續再感染BA.4、BA.5,仍有7成7到7成9的保護效果,意即感染過一次Omicron比較不會感染到第二次Omicron,雖不是百分百,但仍有一定保護效果。另一個可觀察的點是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同樣是一種免疫系統風暴,羅一鈞表示,目前發生率也低於先前的其他病毒株,可見Omicron對人體免疫系統的長期影響會越來越低,但尚待後續研究再來佐證這樣的假設。
-
2022-08-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要等次世代嗎? 莊人祥:符合資格者快打現有疫苗
新冠變異株不斷出現,藥廠也正研發次世代疫苗。但面對可能再起的疫情,民眾擔憂若符合接種條件是否要先接種第四劑,還是要等次世代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內目前已針對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進行滾動式審查,但上市時間都還是未知數,且上市後離到貨、封緘檢驗都還有一段時間,建議目前已符合資格盡速施打現有疫苗。莊人祥表示,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通過次世代疫苗的審查,現預期8月底後可能有一波疫情上升,建議符合資格者,無論是第一到第四劑疫苗。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疫苗覆蓋率第一劑為92%、第二劑86%、追加劑第一劑為71.4%,追加劑第二劑為7.6%。至於6個月至4歲幼兒接種累計9萬9830人,占該年齡層12.7%。另傳出新竹一名一歲孩童重複感染,且病毒量比第一次感染時更高,外界擔心兒童是否不受「無敵星星」保護。對此,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針對兒童重複感染較有規模的是英國研究,其分析去年與前年Alpha、Delta變異株流行期間,2343位16歲以下出現重複感染情況的兒童,比較二次感染的住院、重症、死亡率等。結果顯示初次與再次感染的住院率分別為2.7%、2.4%,統計上沒有差異,而入住加護病房則分別有7位、4位,致死率為0.01%、0。因此兒童重複感染嚴重度並沒有增加,甚至會下降。新竹個案可能是特例或單一個案,需再觀察其他病例,家長不用過度擔憂。
-
2022-07-1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七天解隔後不代表已痊癒 染疫後應該要補身體嗎?
● 疫後不要「大補」,避免黃耆、人參類等補氣藥● 多補充維生素A、C、D● 多照陽光、外出走走新冠肺炎本土疫情趨緩,「長新冠」症狀卻困擾許多確診康復後的患者,有些人仍持續乾咳、腹痛或拉肚子,還有些人出現「腦霧」。醫師提醒,七天解隔離後不代表就已痊癒,可適時補充維生素等營養品幫助修復,但切忌疫後「吃補」,小心愈吃,症狀拖愈久。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長新冠是指確診後三個月依然持續的症狀,才會叫做「長新冠」。根據研究,Omicron變異株出現長新冠的比率僅5%至8%,較之前的Alpha、Delta變異株出現約五成少很多。症狀趨緩 不用擔心長新冠這波疫情四月多開始流行,如果民眾現在還有持續性症狀,在嚴格定義上並不算長新冠,只可算是後遺症或是持續性症狀。染疫後遺症在一個月內很常見,通常會陸續改善,若二、三個月內症狀趨緩,就比較不擔心出現長新冠。不過,柳朋馳說,長新冠或新冠後遺症很難明確去量化或實驗數據來檢視。近期臨床上常看到染疫後就診病患,主訴多為疲倦、肌肉痠痛,有些患者有睡眠障礙、影響食欲,都難以透過檢驗等來診斷。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現行政府規定隔離七天後傳染力降低,即可解隔。雖然傳染力下降、有些人快篩驗陰,但從中醫來看,還有餘血沒有清乾淨的後遺症,常見最典型症狀為咳嗽、喘,有些人出現頭暈、耳鳴,還有人是腦霧,出現忘東忘西、事倍功半的情形。解隔非痊癒 3個月內要注意一般感冒或新冠病毒,都是「外感」,瞿瑞瑩說,外感要治療、清餘邪,必須「引邪外出」,疾病就會自然痊癒。一般感冒可能只要發個汗就能將餘邪引出而痊癒,但新冠病毒則是比較難纏的外感,需要一至三個月才能清乾淨。瞿瑞瑩提醒,不可一解隔離就以為痊癒,染疫後三個月內的生活起居應盡量單純、不亂耗損身心。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民眾以為染疫後應該要「補補身體」,但「萬萬不可」,有些女性月經結束後習慣喝四物湯調補,染疫後也應盡量避免。瞿瑞瑩解釋,治外感要像大禹治水,給出路引導。在染疫前吃補藥,可以「固表」讓外邪不侵入體內,但染疫後服用反而封住外出的路,讓餘邪留在體內,尤其是黃耆、人參之類的補氣藥,更容易在體內壅塞化熱,對於原先反覆咳嗽、疲勞、腸胃功能異常等症狀的改善不大,甚至會「壞病」,造成病情惡化。清淡飲食 運動應循序漸進瞿瑞瑩建議,疫後雖然不可「大補」,但可以吃一些雞精、魚湯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增加體力,飲食清淡為主,以清除內熱。但過量的運動在中醫來說是「耗氣」,對身體也是一種耗損,因此運動應循序漸進,再慢慢回到過去的運動量。柳朋馳說,染疫出現喉嚨痛、咽喉不適等症狀,可能對粘膜有些損傷,建議可以多補充維生素A,幫助粘膜修復;也可多補充維生素C和D,有助於組織恢復和免疫調節。在家隔離期間可能因為光照不足,造成日夜顛倒、睡眠障礙,因此解隔後可多照光、外出走走,讓褪黑激素分泌恢復正常,肌肉張力逐漸恢復,藉以改善疲倦、肌肉痠痛問題。如果染疫後持續的症狀持續二至三周,可到一般中西醫門診或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就醫;如果治療二、三個月,症狀仍未改善或出現新症狀,則要小心恐有其他疾病問題,須做進一步的檢查。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長新冠風險高?羅一鈞:發生率低於成人
「長新冠」不僅在成人身上出現,根據國外案例,長新冠也會在孩童身上出現,即使無症狀感染者也有可能引起。立法院法制局建議,加強相關研究、公衛介入以預防兒童長新冠並編列相關預算。指揮中心今日也針對兒童長新冠進行回應。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立法院法制局引用的大多是過去Alpha、Delta變異株的報告,確診Omicron的兒童、成人長新冠比例都下降,英國顯示兒童只有5%、成人18%都比較低的發生率,兒童出現長新冠也一直都低於成人。羅一鈞指出,健保署的COVID-19染疫康復整合計畫截至今天統計,共67家醫院收案1747人,0-5歲 2人、6-10歲7位、11-15歲5位、16-20歲24位,兒少收案共38人,不算多,常見神經系統、心臟、肺臟等需要繼續追蹤,會有胸腔、心臟、神經醫師團隊提供整合性服務。
-
2022-06-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何美鄉詳解無敵星星 打3劑疫苗加自然感染
確診者復原後「無敵星星」近來成為討論議題,中研院研究員何美鄉今天在臉書貼文詳解主流COVID-19變異株為何會一直被取代等概念,強調無敵星星就是接種3劑疫苗加自然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蔓延全球,病毒持續變異,從最早的武漢病毒株後,陸續出現Alpha變異株、Delta變異株及Omicron變異株等,陸續取代舊的變異株成為主流。「為什麼以前的變異株會消失」,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今天在臉書貼文詳解,新冠病毒2年來的演化,最大的決定因素就是傳播性,一株傳播力較快的變異株會逐漸取代那株傳播較慢的變異株,「當一株只需要兩天就可使感染人數倍增的病毒,當然不會給那需要三天才能倍增感染人數的病毒任何機會」。何美鄉也以「感染者已成為無敵星星」的概念舉例指出,病毒在環境中的壽命是有限的,當病毒被感染者釋放出來時,周遭都是無敵星星,病毒也就只能在環境中存活有限的時間,若周遭沒有可被感染的人,病毒在室溫下就會逐漸失去活性,「這就是為何病毒會消失的機制」。不過,何美鄉也指出,無敵星星還是有對應特定病毒的絕對效力的考量,先出現的病毒所產生的無敵星星,對付後出現的病毒成效會被打折;反之,後出現的病毒所產生的無敵星星,對付前者的效果比較好,這樣的概念是源於病毒演化的另一法則「免疫逃避」。何美鄉強調,個人的無敵星星所對應的就是整體的「群體免疫」,雖然因為新冠病毒變異株的出現,使群體免疫所需的絕對門檻變高、時效變短,但也不能因此否認群體免疫效果的存在,「無敵星星=疫苗接種三劑+自然感染」。
-
2022-06-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來了 專家指接種前可以先做這件事
次世代疫苗來了。莫德納宣布研發完成可以同時預防Alpha及Omicron的雙價疫苗,並產生更高的中和抗體。國內專家表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研發成功,重要的是可以預防Omicron重症及死亡,但更期待次世代蛋白疫苗,讓打mRNA疫苗過敏、不適應族群受惠,建議往後接種追加劑前可先檢測血清抗體,減少施打疫苗後副作用風險。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說,莫德納雙價疫苗可以同時預防Alpha及Omicron變異株,對於預防新冠病毒的廣效性佳,所謂的廣效性是指於實驗室研發疫苗時,經過選擇混合哪些病毒株,可以讓人體產生最高的中和抗體,目前多以Alpha、Beta、Delta及Omicron進行混合研究。施信如表示,現有疫苗對預防新冠病毒武漢原始株的效果最好,但隨著Alpha、Delta變異株出現,保護效果遞減,而對Omicron的保護力降到更低,對於預防感染務必要有針對預防Omicron的疫苗,因此雙價疫苗可作為追加劑。施信如說,莫德納雙價疫苗於預防Omicron,應是針對BA.1亞型變異株提供保護力,因此令人質疑於BA.4、BA.5亞型變異株的保護力為何,因就臨床發現,感染過BA.1亞型變異株後,還是會感染BA.4或BA.5亞型變異株,這還需要進一步了解莫德納相關研究數據,但雙價疫苗一定比現有疫苗預防Omicron的效果更好。但施信如說,雙價疫苗是否有必要每年施打,或僅針對長者等高危險群施打,這都還需要依各國的情形不同,再進一步討論,但若是針對Omicron感染情形還不嚴重的國家,如中國大陸可能就十分需要。施信如也期待研發出蛋白次單位疫苗的次世代疫苗與兒童疫苗,讓打mRNA疫苗過敏等不適應的族群及兒童受惠。施信如說,往後接種追加劑前,可以透過更精準醫學先檢測血清抗體,了解體內抗體的高低,如果抗體高時。可以先暫緩接種疫苗,等到往後抗體低時再接種追加劑,不僅提升保護力,也降低接種疫苗後產生副作用的風險。長庚大學目前正與美國華盛頓大學共同進行「新興感染症研究網」萬人血清中和抗體國際研究計畫,免費為民眾檢驗,目前已收案3000人,不論是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民眾,經檢測後可以了解中和抗體反應,民眾可以進行預約檢測。往後雙價疫苗上路後,政府也可以先為民眾進行血清抗體檢測,找出適合接種的人。
-
2022-06-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完成追加劑人體試驗 同步登國際期刊
台灣疫苗廠高端今日晚間公布,研發的次世代新冠疫苗已完成「追加劑人體首次臨床試驗」,由三總與北醫合作試驗的收案與疫苗接種,同時也完成審查並發表於國際期刊《傳染病學雜誌》(JID)。高端公司表示,高端的次世代疫苗開發案,是在倉鼠攻毒模型中同時發現beta 株,可對當前主流變異株產生較高的中和抗體,並有效降低倉鼠肺部病毒量。高端研究團隊以倉鼠為動物模型,並以二或三劑武漢株、Beta株等不同組別的疫苗分別注射於倉鼠體內,收集各疫苗組對於不同病毒株所誘發的中和抗體濃度,再用Delta 株對倉鼠進行攻毒試驗,觀察倉鼠肺部的病毒量、病理切片。研究結果顯示,在所有疫苗組別中,已兩劑原型株為基礎劑並以Beta株次世代疫苗作為第三劑追加劑,可對武漢株、Alpha、Beta、Gamma、Delta 等病毒株皆誘發「最高中和抗體」;以Omicron偽病毒(pseudovirus)進行測試,中和抗體濃度也比三劑武漢株疫苗組別增加3.8倍。同時,於倉鼠攻毒試驗中,所有疫苗組皆可有效降低肺部病毒量、保護肺部免於感染。因此,施打第三針Beta株次世代新冠疫苗,可對抗現有不同的高關注變異株,並產生更廣泛、以及更高效的抗體中和效果。高端表示,將持續推展次世代潛力疫苗評估,並加快beta株次世代疫苗作為第三、第四劑追加劑的人體試驗試驗數據,以協助全球對抗新冠疫情。
-
2022-06-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無敵星星失效!醫師揭再感染保護力 呼籲快做1件事
國內本土疫情爆發,確診人數已逾234萬例,不少人認為只要感染後就等於吃了「無敵星星」,但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直言,超級免疫、無敵星星論,在Omicron時代恐不適用,這還只是BA.1,BA.2之後會更不客氣,建議確診過、痊癒後仍要打完第三劑。針對再感染、重複感染,「陽過變重陽人」,姜冠宇表示,根據丹麥6月3日一個全國性的追蹤,研究人群包含接種與未接種者的報告指出,Alpha時期(2021年2月20日至6月15日)之前或期間感染的人數為20萬9814人;Dlta時期(2021年7月4日至11月20日)之前或期間感染人數為29萬2978人;Omicron時期(2021年12月21日至2022年1月31日)之前或期間感染人數為24萬5530人。初期完整接種(大多為BNT、莫德納)後對再感染的保護力,在Alpha病毒的104天及之後達到85%(信賴區間 37-97%); 在Delta病毒的14至43天達到88%(信賴區間 81至92%); 在Omicron病毒的14至43天達到 60%(信賴區間 58至62%)。這個研究觀察到,在Omicron時間,免疫力衰弱情況最為明顯,雖然民眾在接種疫苗後的14至43天達到60%,但在164至193天內下降至14%,疫苗效力(Vaccine Efficacy,縮寫VE)在284至313天後(第9個月後)無統計學意義;另VE隨著時間推移而降低,與Delta相比,Omicron的衰減速度更快。姜冠宇說,儘管這份研究是屬於丹麥全國性研究,以民眾註冊的診斷碼所抓,因此研究定義為「90天以上再次被感染」,排除90天內可能潛在的重複感染;「限定追蹤打完兩劑14天後」,因此看不到第三劑對於防Omicron的效果,再感染、追加劑、死亡率都是追蹤的終點;另此研究無法估計VE對住院及死亡的影響。姜冠宇指出,Alpha最初的低VE,在接種疫苗後的104天上升,這可能是由於在此期間接種的人群(年齡較大或免疫功能低下)產生的免疫反應較慢,因此該研究的作者針對再感染保護力,訂定最多9個月,但所幸這是兩劑的研究,之後還需看第三劑及高齡族群的第四劑效果。姜冠宇提醒,在Omicron時代,若還沒完整打完三劑疫苗,真的會有再感染的風險,而且這還只是BA.1而已,BA.2之後當然會更不客氣,因此呼籲即便確診過的民眾,還是要趕快把追加劑給打完。
-
2022-06-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感染Omicron 專家:長新冠比例較其他變異株低
國內感染Omicron變異株人數持續上升,外界關注感染後的「長新冠後遺症」,專家今天引據英國數據分析並表示,感染Omicron的長新冠比例較其他變異株低。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延燒,本土確診數數日來都是8、9萬例,以感染Omicron變異株為主,國際近日研究也多提醒,必須注意染疫後的「長新冠後遺症」(新冠長期症狀,LongCOVID)。感染Omicron變異株的長新冠比例有多少?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今天在臉書貼文指出,這是近日許多民眾所提出的問題,然而大部分的人都直接引用過去變異株的數據,而忽略了染Omicron變異株與其他變異株的差異,「是自己嚇到自己」。何美鄉表示,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室以長期追蹤調查的分析,6月1日及5月6日的兩個報告都顯示Omicron感染者罹患長新冠的比例是7.1%,而在施打3劑疫苗後,感染Omicron變異株分型BA.1及BA.2各有約8%及9%的長新冠患者。另外,根據還未經同儕評審的日本人研究也顯示,Omicron長新冠的比例是5.6%,遠遠低於Delta變異株的55.6%。何美鄉也提醒,就致病性而言,Omicron變異株真的與其他變異株有很大的差異,像是死亡大約是Delta變異株的20%至25%,而其實其他變異株在症狀上也是有差異的。
-
2022-05-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未打疫苗染疫從鬼門關前救回 醫師籲注意Omicron轉重症
新北有名未打疫苗者染疫,後來還缺氧昏迷,緊急送醫後獲救且康復中。台北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蘇文麟提醒,Omicron這波疫情雖然很多輕症,但仍有機會轉為重症,預防勝於治療,呼籲民眾接種疫苗,有重症風險者若有相關情況也須及早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時期。新北一名55歲王先生平時身體狀況良好,但因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擔心風險及副作用而未施打疫苗,後來不幸染疫後,王先生出現隱形缺氧、呼吸困難,家人緊急撥打119,在救護車上測得血氧濃度僅有35%,送至急診室時已陷入昏迷。台北慈濟醫院表示,王先生到院後緊急插管,並由心臟血管外科團隊裝上葉克膜於專責加護病房照護,第13天成功撤除葉克膜並拔管,目前病況穩定轉至專責一般病房,觀察一周即可出院。蘇文麟指出,雖然Omicron相較先前的Alpha和Delta變異株重症率與死亡率較低,但隨著確診人數越來越多,仍有一定數量的患者會發展為重症,尤其是高齡及慢性病等共病、肥胖、免疫低下者,屬於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群,一旦染疫需特別注意,謹慎以待。蘇文麟表示,即使染疫者絕大多數為輕症與無症狀,但仍有萬分之7的機率轉為重症,這些重症患者一樣會出現肺部浸潤、白化的現象,且可能快速惡化,產生隱形缺氧、急性呼吸窘迫症、呼吸衰竭,甚至引發多重器官衰竭導致死亡,像近來指揮中心也公布重症死亡率高達8成。蘇文麟說明,重症患者往往會有缺氧情形,初期可使用高流量濕化鼻導管氧氣治療(HFNO),搭配清醒俯臥治療,改善氧合狀況;但若持續甚至惡化,則須藉由插管外接呼吸器維持血氧濃度,甚至是裝置葉克膜維生;值得慶幸的是,現在除照護經驗豐富,也有更多藥物可供選擇。醫院自4月疫情爆發以來已收治51位重症患者,其中高達九成仍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3成完全未接種疫苗,蘇文麟呼籲,預防勝於治療,接種疫苗能形成一定保護力,即使染疫也較不容易發展為重症,而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若有接觸史或症狀應及早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時期。
-
2022-05-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專責床加碼到兩成 醫籲大醫院降載、中小醫院分擔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上周五發文要求500床以上的急救責任醫院,3天內開出15%的病床作為專責病床。各院昨天剛整備完,今天又被通知要3天內(5月6日前)加碼到20%,醫學中心及準醫學中心還開出20床專責加護病床。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現在單日新增2萬多人確診,剛開出來的15%專責病床就已98%滿了,面對可能單日5萬人以上確診的高峰,除了加開專責,呼籲雙北大醫院都要降載、暫停非緊急醫療,也要考慮讓中小型醫院幫忙分擔輕、中症以下的病人。洪子仁表示,醫院床位是用平時醫療需求算的,平時大醫院已經一床難求,現在加上新興傳染的中重症病人,已經擠爆了,呼籲這段期間民眾健檢、美容、選擇性手術等非緊急醫療,都盡量不要來大醫院。洪子仁表示,目前連新冠輕症都擠到醫學中心,希望主管機關盡快讓全台灣兩萬多家基層診所開始照顧輕症病人。另外,Omicron特性是輕症化,很多中症病人只需一點氧氣輔助加上用藥,幾天就會好轉,照顧強度並沒有之前Delta變異株這麼高,希望能力可及的中小型醫院也幫忙收治。今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從目前報表看來只有,三成住院病人依照分流收治,其餘七成住院病人都是介於1到74歲,「希望各院確實依照分流規定收治,加速不符收治條件者出院。」台大醫院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表示,醫院不會刻意去收很輕的病人,都是醫師臨床判斷危險徵候的才會收,但這些因素從報表上的年齡看不出來。陳世英指出,之前分流規定是血液透析病人不論輕重一率住院,人數眾多,台大醫院有個病房幾乎都要變成透析病房了。5月1日改成輕症血液透析病人可居家照護,這些病人可能佔了一定比例的「不符規定一」,這幾天陸續出院就會釋出一些床位。陳世英表示,病人源源不絕出現,必有一定比例需要重症醫療,但現在急重症人力也有確診隔離造成的缺口,醫院面臨艱難挑戰。他建議再加強前端的篩檢及分流,也希望輕症隔離制度能適度調整,讓想回來共赴戰役的同仁能夠早點回來;醫院不得不降載的同時,也希望健保能幫助醫院減少經營壓力、沒有後顧之憂。
-
2022-04-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與病毒共存策略 陳建仁揭重點:2數據降至最低
前副總統陳建仁昨天晚上在臉書表示,Omicron變異株導致我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呈現幾何級數增加,民眾難免心生惶恐,最近更有一些人士針對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作出駭人聽聞的預測,這些預測往往根據以往Alpha、Beta、Delta變異株的致死率,或是其他國家的致死率,套用在我國Omicron確診個案,以致造成誇大的預測;與病毒共存策略的重點,應為「重症」與「死亡」降至最低。陳建仁以外國為例指出,美國、法國、以色列先後在1月達到流行的最高峰,每百萬人口每天平均確診人數,分別高達2426、5436、10968人;香港、南韓先後在3月達到流行的最高峰,每百萬人口每天平均確診人數,分別高達8764、7894人;我國的高峰在4月26日,每百萬人口每天平均確診人數是182。且每百萬人口每天的平均確診死亡數是0.01,致死率也由1月中旬的0.6%逐漸下降至4月底的0.03%,這些數據台灣目前都是最低的國家。陳建仁說,未來疫情預測對現階段的防疫工作沒有任何幫助,而且誤用外國數據進行台灣疫情的推測,不僅不合時宜,而且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因為Omicron變異株的感染者,有相當高比率是無症狀感染者,大多數未接受任何檢驗,特別是在高疫苗覆蓋率的國家,有更多感染者屬於無症狀感染,確診病例的估計是相當容易有偏差。陳建仁表示,最近美國CDC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指出,美國在今年2月前,已有1.9億人(全人口的58%)感染新冠肺炎,但是官方紀錄卻只有7510萬例,這些官方無紀錄者,大多數是未診斷、無症狀或未通報者。唯有進行國內的血清流行病學研究,掌握已經感染的人數,並且推算出感染而未接受檢驗者的百分比、無症狀感染者的百分比、以及確定感染而未通報的百分比等參數,才能夠做出適時適地、經得起驗證的推測。陳建仁指出,在Omicron盛行的現在,防疫的觀察重點不再確診病例數,在重症和死亡人數;防疫的目標不再是零感染,而是將重症與死亡數降至最低。只要疫苗覆蓋率繼續大幅提升、快篩試劑充足而且普及社區基層、快篩陽性必須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都能在黃金時間內接受治療,重症數及死亡數即可大量減少,無須過度恐慌。
-
2022-04-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急診現在比過年還累!社篩站解不了急診壅塞的6大原因
新冠肺炎本土病例日增逾六千例,醫院急診滿滿的人,大半都是要做PCR;急診醫學會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連日呼籲民眾改去社區篩檢站,效果不彰。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言人、急診醫師陳亮甫表示,現在急診醫護上班「比過年還累」、「比去年疫情時更艱難」,但社區採檢站也解決不了急診壅塞,至少有6大原因。原因一、社區採檢站很少陳亮甫以北市為例,只有8個社區篩檢站,包括6個市立聯合醫院、關渡醫院、萬芳醫院。民眾自己快篩陽性之後要做PCR,還是會先想到自家附近或平常習慣就醫的醫院,沒有規定非得去篩檢站不可。所以如果人都到已經到醫院了,醫護人員也不能拒收、叫他去篩檢站。原因二、社區採檢站晚上沒開陳亮甫表示,社區篩檢站晚上沒開,如果上班族或家長晚上忽然被公司或學校通知說,有人確診,要求大家都要陰性才能回來上班上課,這時候就只能去急診了。如果醫護人員請他白天再去篩檢站,這些人恐怕也沒辦法接受,因為這就得請假一天了。原因三、社區採檢站不能看診也不能開藥社區篩檢站是免費的,急診還要掛號費和部分負擔,為何民眾寧願多花錢也要來?陳亮甫說,因為社篩站就像得來速一樣,只能採檢,不能看診也不能開藥,連普拿疼這種不需要處方的藥都沒有。有些需要採檢的民眾已經有症狀了,會希望順便看診拿藥,有醫師看一下症狀也比較安心,這些也會跑來醫院。原因四、快篩試劑買不到陳亮甫表示,有些人需要做快篩,但跑遍了各大藥局都買不到快篩試劑,這些人在急診也不少因為幾經碰壁,不想再浪費時間,就會直衝急診,想要趕快有個結果。原因五、常規病人沒變少陳亮甫表示,現在醫院與去年本土疫情時最大的不同,在於「非新冠肺炎病人」的就醫行為不同。去年那時流行Delta變異株,重症率較高,民眾害怕來醫院,能延後的醫療都延後,工作負擔一加一減之下,還算負擔得了。現在流行輕症為主的Omicron變異株,無論在急診、住院、門診等部門,一般就醫民眾都沒變少,扣掉某些被隔離的醫療人員,各單位人力都有點吃緊了,當然沒有多餘的人力可以支援急診。急診除了原本的急重症,再加上大量PCR人潮,結果就是每天採檢通報流程停不下來、做到手軟。原因六、疑神疑鬼、追根究底的社會氣氛陳亮甫觀察,每個來做PCR的人都有一些個人的理由,比如有些人特別緊張的,有症狀或快篩陽性就很驚慌,非得要用最快速度驗出結果才能放心。有些人是身邊的人疑神疑鬼,被家人或老闆要求一定要取得PCR陰性證明。陳亮甫表示,急診醫護人員和民眾現在都非常辛苦,每個急診和社篩站外都綿延著排隊民眾,不論下雨或豔陽天。急診同事們騰出時間開會討論有什麼可能的改善措施,苦思卻無解。
-
2022-04-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觀察站/疫情火燒屁股 指揮中心戰略仍說不清
指揮中心多次預言病例數將攀升,呼籲盡速打疫苗,但提出的防疫作為大多都是「見招拆招」,地方政策永遠跑在中央前面,當前全民防疫最重要的關鍵是什麼,始終沒辦法說明白,就像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天點出根本問題「指揮中心的防疫中心思想到底是什麼」?這是全民最想知道的問題。指揮中心昨臨時召集疫情高風險六縣市政府討論未來的防疫方向,縣市首長紛紛提出建議後,指揮官仍未能在會議中提出具體決議,或綜合評估會議上的意見後拍板確切方向,耗時一個半小時的會議,最後卻是流於形式,六縣市替政府背書,就像先前地方防疫基層人員抱怨,跟中央開了幾小時的會卻沒結論,提出的問題都沒解決,真的是浪費時間。指揮中心常強調,要用時間爭取做出最好的防疫政策,立下一堆規定要民眾遵守,三不五時揚言開罰;但先前的嚴守嚴管,犧牲掉人民大把的自由以及經濟損失,也未見「最好的防疫政策」出爐,反而看見走一步算一步的政府,非得等到案例醫療量能已亮黃燈、居隔人數爆量時,才趕緊動員中央地方協調溝通。每日下午二點記者會淪為確診報數、專家會議及政令宣達,要求「全民自主應變」又不知民間疾苦,指揮中心現在不斷洗腦國人一切都得「自主」,簡直是為了防疫責任甩鍋,聲稱未來台灣不會走向香港或是南韓的痛苦之路,但從確診案例數不斷飆升的過程中,未來獨居長者、經濟弱勢恐無力自主防疫的困境恐會大規模發生。面對Omicron的高傳染力、國內本土確診案例連日來持續飆漲,如今已是人人可能確診的情況下,民眾該作好哪些準備,政府究竟要選擇清零還是要與病毒共存,在曖昧不明多時被逼表態後,最後提出模糊不清的減災說,卻仍讓人看不到負責任政府該有的作為。
-
2022-04-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柯文哲估700萬人染疫 專家嘆:北市苦防 結果遍地烽火
國內本土疫情多點爆發,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坦言,台灣累計百萬例確診不無可能,台北市長柯文哲則指出,台灣預計700萬人染疫。對於確診數字的推算,北市聯合醫院總院長璩大成今表示,以疫苗覆蓋率70%來說,剩餘的30%全染疫,疫情才恐結束,換算台灣總人口數30%約為700萬。北市聯醫總院長璩大成今在北市議會警政衛生委員會報告時,議員林世宗提及,目前確診者平均99.6%為輕症或無症狀,但如果重症比例提高,該如何因應?璩大成坦言,以0.5%重症來說,乘上染疫母數,預估全國約有2.3萬人重症,其中北市就有2600人,平均每日50人重症,「光這樣就受不了」。議員李慶元質疑,柯文哲日前受訪時表示,若以南韓累計確診人數達總人口的3成來換算,台灣應有700萬人染疫,這樣的數字是如何推論及有無預估發生的時間?璩大成解釋,南韓確診人數達總人口數3成,而台灣總人口數的3成約700萬人;針對預估時間,璩說,疫苗覆蓋率通常打到7至8成就要偷笑,觀察國外疫情變化速度,平均約4至8周曲線才會達到高峰而後轉折,也就是說,台灣最快2個月會有700萬人確診。璩大成進一步說明,這波疫情已超越去年疫況,對照R0值與Rt值並同步畫一條曲線,Rt值代表每個確診者傳染的人數,理論上Rt值應在確診人數前上升,該數值越大、確診數也會越高,但這波疫情卻反過來,Rt值落後確診數。璩大成說,大家都知道Omicron變異株比Delta變異株傳染力更快,但為何這波疫情R0值不高?顯示疫苗有效、公衛速度快,因此R0值沒衝上去,呼籲民眾要持續打疫苗,但確診數卻持續上升,顯示社區有多發且不可收拾,「我用詞比較直接,源頭太多,已遍地烽火,北市防得這麼慘烈、苦首多日,結果花蓮、基隆疫情爆掉」。
-
2022-04-1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整理包/兒童是否打疫苗爸媽好苦惱 看國外施打狀況、副作用、不建議接種者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仍繼續延伸,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預估染疫人數將達345萬,衛福部昨(17日)通過6至11歲兒童施打莫德納的緊急使用授權(EUA),聯合新聞網替讀者整理了兒童疫苗打什麼牌子、可能副作用、不建議接種對象、國內外專家對兒童疫苗看法,疑惑一次解開。Q1:目前開放的施打品牌?施打品牌為莫德納,2劑,每劑0.25毫升(成人劑量一半)。Q2:施打對象?6-11歲兒童,約120萬人。Q3:常見副作用、嚴重副作用為何?常見副作用: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疲倦、頭痛、發燒。嚴重副作用:心肌炎、心包膜炎,但目前皆無兒童個案。需立即送醫:出現心跳過快、顫動、呼吸急促、胸痛。歐盟、澳洲等30多個國家臨床資料顯示,12至18歲青少年相較,幼兒接種莫德納後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風險明顯較低,不過,仍需觀察更久時間,才能釐清安全上的疑慮。Q4:兩劑施打間隔時間?第一劑和第二劑間隔28天。Q5:預計何時開打?陳時中表示,目前符合接種資格的兒童人數約120萬人,難以估計接種率,美國也僅3成多。本周三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委員將舉行專家會議,討論接種的對象、開打時程。如決定開打,需調查家長意願、填寫同意書等,指揮中心將加緊作業。Q6:不建議接種對象?目前正在發燒感冒、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者。Q7:專家對兒童疫苗看法為何?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以全球染疫死亡率估算,我恐有五十例兒童確診死亡,「社會可以接受嗎?」呼籲盡速討論幼兒打疫苗,並建議第一劑疫苗以mRNA疫苗為主,減少兒童重症機會。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孩子確診新冠肺炎的症狀與大人類似,若連續三天高燒不退、呼吸困難、活力變差,以及確診幼童為一歲以下,應於24小時內就醫。香港有報告指出,兩名小孩染疫引發腦炎死亡,日本也有不少病毒攻擊孩童腦部案例。黃立民也說,先前有很多人憂心兒童青少年施打疫苗會發生心肌炎等副作用,但五至十一歲孩童發生風險並沒有比較高,與青少年差不多。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以色列去年一項研究指出,在小朋友尚未能施打疫苗前,若父母親皆施打BNT疫苗,對小孩防範Delta變異株有百分之五十八的保護力;在小朋友尚未打疫苗前,家中成人完成疫苗接種,可以保護小朋友。Q8:打莫德納、BNT的國家有哪些?打BNT國家:美國:開放時間2021年11月,5歲以上BNT、12歲以上BNT。日本:開放時間今年2月下旬,5-11歲BNT。南韓:開放時間今年3月底,5-11歲BNT。歐盟:開放時間2021年11月,5-11歲BNT。BNT、莫德納都有接種國家:澳洲:開放時間2021年12月,6歲以上可打莫德納、12歲以上BNT。英國:開放時間今年4月底,5-11歲莫德納、BNT皆有。加拿大:開放時間2021年11月,5-11歲BNT、6-11歲莫德納。Q9:有各國接種兒童疫苗情況能參考嗎?美國:美國自去年11月開放5歲至11歲族群接種輝瑞BNT兒童版疫苗,劑量為成人所使用的三分之一,截至4月12日,美國5~11歲的族群,約有34.8%已接種1劑疫苗,28.1%完成施打2劑。不良反應事件,美國CDC去年12月30日發表相關報告,表示從輝瑞兒童疫苗緊急授權通過以來,打出的900萬劑僅出現少數嚴重不良反應,11月12月共收到4000多份不良反應通報,其中100件為嚴重事件,常見症狀為發燒及嘔吐,另外有11起心肌炎報告,其中7名額同在報告發布時已經康復,4名仍在康復中。英國:最初開放患有特殊疾病的兒童群族接種,本月4日才全面批准5-11歲兒童接種,儘管官方仍未公開接種數據和不良反應通報,但不少專家都抱持正面看法,雖然對染疫獲得抗體的兒童來說短期效益不大,但可以降低兒童在未來出現的變種病毒中,再次染疫的風險。南韓:2月爆發的Omicron變種病毒疫情,兒童確診數暴增,於3月底正式開放5-11歲兒童族群施打輝瑞兒童版疫苗。南韓政府已經宣布自18日起全面解除社交距離,僅保留強制配戴口罩措施,進入與病毒共存模式。日本:從2月下旬開始,開放5-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為BNT兒童版疫苗,劑量為成人所使用的三分之一,兩劑間隔3週,厚生勞動省表示,4月1日前接種的幼童中,疑似副作用的反應有13件,多為接種時感到疼痛、壓力引發血壓變低、脈搏減少等迷走神經過度矯正。(vasovasgal reflex)13起中,有2起症狀較為嚴重,一起為3月接種疫苗的7歲男童,有心肌炎、心包炎症狀,但目前已經好轉,厚勞省指出,5-11歲兒童出現副作用的比例,比12歲以上青少年接種第一劑時來低。
-
2022-04-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以全球染疫死亡率推算 醫估我恐有50童確診亡
我國出現首例兒童重症,專家推估,以全球染疫死亡率估算,我國恐有五十例兒童確診後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考慮訂定「兒童送醫指引」,專家則建議簡化送醫流程,高燒不退、呼吸困難的幼兒盡量在廿四小時內送醫;政府應盤點兒科醫療資源,未來兒童染疫人數勢必增加,但國內兒科急重症人力較少,應及早因應。衛福部食藥署今舉行專家會議,討論國內兒童疫苗施打。長庚大學醫院系小兒科教授林奏延說,以全球染疫死亡率估算,我恐有五十例兒童確診死亡,「社會可以接受嗎?」呼籲盡速討論幼兒打疫苗,並建議第一劑疫苗以mRNA疫苗為主,減少兒童重症機會。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孩子確診新冠肺炎的症狀與大人類似,若連續三天高燒不退、呼吸困難、活力變差,以及確診幼童為一歲以下,應於廿四小時內就醫。香港有報告指出,兩名小孩染疫引發腦炎死亡,日本也有不少病毒攻擊孩童腦部案例。病毒攻擊腦部,症狀包括高燒不退、腦壓升高、突然抽筋或昏迷等,黃立民說,政府應簡化送醫流程,現在國內對兒童確診經驗不多,一線人員也需要經驗累積,建議住院條件放寬,由醫師判斷,不要讓症狀拖太久。黃立民也說,先前有很多人憂心兒童青少年施打疫苗會發生心肌炎等副作用,但五至十一歲孩童發生風險並沒有比較高,與青少年差不多。陽明交通大學醫管所兼任副教授洪子仁說,以色列去年一項研究指出,在小朋友尚未能施打疫苗前,若父母親皆施打BNT疫苗,對小孩防範Delta變異株有百分之五十八的保護力;在小朋友尚未打疫苗前,家中成人完成疫苗接種,可以保護小朋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小朋友有抽蓄、意識不清、意識改變、腦炎或全身性感染等警示徵兆要特別注意,若呼吸困難有影響呼吸、急性胸口痛悶,表示有影響肺部,而冒冷汗、嘴唇發青等,表示有休克、缺氧情況,有類似症狀應立刻送醫。
-
2022-04-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重症風險 感染科醫師提醒家長注意
全台單日COVID-19確診人數攀升,其中不乏12歲以下無接種疫苗的兒童。花蓮慈濟醫院醫師指年齡小於1歲的嬰兒,免疫系統未發育成熟,若感染病毒是可能發展成重症的高風險群。花蓮慈濟醫院今天發布訊息表示,Omicron變異株較Delta變異株的重症率低,但當體內並無抗體的兒童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有先天心臟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氣喘,或是肺部、神經和代謝等相關疾病,都是病情進展成重症的危險因子。尤其年齡小於1歲的嬰兒,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若不幸感染病毒,也是可能發展成重症的高風險群。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科醫師何愉懷指出,據目前已知的個案表現,染疫兒童與成人的症狀反應有些不同,較容易出現發燒、嘔吐、腸胃道症狀,也有部分個案有肌肉痠痛的情形。在感染後的2至6週,染疫兒童有可能會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會持續發燒3天以上難以退燒,且進一步影響到中樞神經和血管以及心臟、腎臟等器官,造成多系統的炎症反應。不過家長們不必太過擔心,COVID-19引起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機率並不高,若是家中的孩子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何愉懷表示,感染Omicron後的症狀,包括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絕大多數的案例為輕症,而在部分兒童可能出現高燒至攝氏39、40度,以及嘔吐和肌肉痠痛的情形,推測與孩童沒有接種疫苗、體內並無抗體有關,因此染疫後反應較為激烈。去年中的本土疫情,兒童染疫比例較今年這波還低,何愉懷表示,可能和不同病毒株的傳播速度與強度差異有關,Omicron的多輕症、高傳染性特徵,使疫情在學齡孩童之間蔓延開來。何愉懷提醒,最重要的仍然是勤洗手、戴口罩,盡量使用肥皂或洗手乳清潔,在外不便則可以多利用酒精消毒,降低前往多人場所的頻率,減少染病風險。
-
2022-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維持生活常態+有效控疫情 陳秀熙提「避輕救重」助解封
本土案例持續攀升,昨已突破五百例大關,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提出「避輕救重」的防疫建議,以二大重點對抗這次新冠疫情,將致死率作為預警值、提升第三劑施打量搭配滾動減少隔離時間,達到降低整體感染率以及重症死亡風險,台灣未來不該走向與病毒共存,而是應該採取維持新常態及有效控制疫情的作為,幫助台灣一步步走向解封。去年七月到十二月Delta變異株致死率為千分之14,Omicron疫情在今年一到六月的致死率為千分之三點四,陳秀熙表示,Omicron的傳播效率遠高於Delta,當感染母數增加時,死亡人數也會增加,因此Delta與Omicron的致死率相比略高,但兩者在同期間造成死亡人數是相當的。陳秀熙表示,只要降低感染人數就有機會降低重症死亡人數。因此,提出的避輕救重措施,希望提升第三劑的施打量,同時監測重症數值當作預警值。他用紐西蘭極低致死率的疫情發展作為模組,台灣目前第三劑覆蓋率為五成六,未來若持續維持五成左右,台灣病床數需求大約是4515床,ICU的需求為130床,死亡警戒值為28; 若第三劑疫苗施打量提升20%,住院需求床數為2245床,ICU的需求上限為58床,死亡警戒值為13 。陳秀熙表示,目前台灣第三劑疫苗施打後,病毒量下降的速度遠快於沒打第三劑的民眾。且施打第三劑疫苗的確診者,在染疫後第五天,Ct值大於25的比例高達98%,換言之,已經不具傳染力,甚至政府可以以此縮短隔離時間;若沒有施打第三劑疫苗,必須等到染疫後第10天,Ct值才會大於25。他建議,已經施打第三劑的輕症患者,隔離時間可以縮短至五天,沒打第三劑維持十天隔離期。第三劑疫苗也能大幅降低重症死亡比例,以國外資料推估,沒施打疫苗者發生重症及死亡風險約12.3%、完整施完兩劑疫苗的重症風險為3.1%,而打完第三劑疫苗之後,重症風險降至0.6%;施打兩劑疫苗比沒有施打疫苗者可下降75%重症及死亡風險,施打完第三劑比只打二劑疫苗者,可下降81%重症及死亡風險。陳秀熙表示,從國外的經驗來看,不建議台灣執行維持新常態生活加上防疫緊縮政策,或是維持新常態生活加上與病毒共存的政策,應該是要維持新常態生活加上有效的控制疫情,才有辦法在維持國內醫療量能、降低重症發生的狀況下,逐步開放國門。
-
2022-04-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高染疫國家陽性率逾5% 陳時中:台灣維持0.5%
國內COVID-19疫情持續,多數高染疫國家陽性率逾5%,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台灣維持0.5%,連續多天維持單日新增400例,疫情是否穩定控制仍待觀察。過去2年全球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毒不斷變異,從Alpha變異株(最早在英國發現)、Delta變異株(最早在印度發現),到現在Omicron變異株。陳時中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近期本土疫情陽性率大概維持0.5%,若綜觀2年以上整體疫情,從0.18%到0.21%。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原規劃4月再次適度放寬戴口罩政策,但國內本土疫情再度延燒,今天有媒體在記者會中提問,口罩政策是否按照原規劃再放寬。陳時中表示,還需要稍微再等一下,這時候不會特別放鬆非藥物介入措施(NPI),如口罩、社交距離等,但部分特殊情況可檢討放鬆可能性。疫情燒進行政院,有3名駕駛人員確診,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副秘書長何佩珊經PCR採檢後都是陰性、居家隔離中;其他密集接觸者共35人,目前快篩皆呈陰性。陳時中表示,由於PCR結果為陰性,這時間之前曾與沈榮津接觸者不會有染疫風險。本土確診案例增加,學校停課消息頻傳,小孩臨時放假在家,家長頭痛無處安置孩子,更新版停課標準受關注。陳時中說,若可能感染期間確診者未進入學校,意味學校一點風險也沒有,教育部已提出初步基本方案,現階段仍在與各地方政府進行最後溝通,預期近日可對外公布新標準。另外,近日有網友再度於通訊軟體LINE散布「別出門,端午節(6月25日)過後,再看疫情控制情況!警告:一旦染上,就算治癒了,後遺症也會拖累後半生!……在這場戰役中沒有局外人!在家!在家!在家!不要點 贊!求轉發!—陳時中。」陳時中重申,這是去年網路流傳假訊息,且今年端午節為6月3日,請民眾勿再轉傳與散布,以免觸法遭罰。 民眾接獲來源不明的訊息時,勿隨意散播、轉傳,以免觸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4條,或「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規定。
-
2022-04-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注意類流感這3症狀若持續3天以上 醫曝警訊:最好快去篩檢
國內10日本土確診個案新增431例,創下今年新高,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引述國外研究指出,如果出現喉嚨痛、咳嗽或流鼻涕等症狀持續3天以上,建議進行快篩或PCR篩檢,尤其所在地區正在疫情大流行中。黃軒今(11)日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引述南韓國立中央醫療院研究,發現感染Omicron患者中,最常出現症狀包含喉嚨痛、流鼻涕、頭痛、打噴嚏和疲倦等,出現發燒的人比感染Delta患者少。他表示,由於Omicron變異株的特色最主要症狀是「上呼吸道感染,和普通感冒類似」,與之前的Delta變異株不常造成的下呼吸道感染是不同的。他也提醒民眾,如果喉嚨痛、咳嗽或是流鼻涕等症狀持續3天以上,那麼最好進行快篩或PCR篩檢,尤其當你住的地方正在(疫情)大流行中。另外,他以國外的預防措施舉例,目前國外政策鼓勵民眾事先預備好,甚至會提供免費篩檢工具給民眾,特別依照4項指標,萬一民眾具呼吸道感染症狀、與確診者足跡重疊、與確診個案曾在同一空間或所在社區是高風險社區,但本身沒有症狀者,以上族群特別需要注意。他也指出,Omicron病毒症狀和類流感病毒症狀幾乎是重疊一樣的,因此建議「有類流感症狀,記得去快篩一下!」不過,有症狀不代表有足夠病毒量、可以提早篩出來,所以通常「再過2至3天,類流感症狀仍持續」再去快篩,也往往因為病毒量增高,較容易呈現陽性,但如果未呈現陽性,類流感症狀卻仍持續,千萬要就醫確認並接受治療。
-
2022-04-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染Omicron 羅一鈞:侵襲器官風險比流感高
外媒報導,兒童感染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的致死率較流感高。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表示,對兒童來說,Omicron侵襲不同器官風險也比流感更高,須特別注意。國內媒體引用外電報導,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關日華1日表示,兒童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的死亡率,約為流感的7倍。羅一鈞今天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指出,Omicron與過去的COVID-19變異株相比,如最早在英國發現的Alpha變異株或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異株等,雖然整體破壞力及侵略性都較低,但對兒童而言,與其他感冒病毒,甚至與流感病毒相比,Omicron卻有著較高風險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包含神經系統。羅一鈞進一步說明,事實上,Omicron變異株本來就會侵襲不同器官,對兒童來說,Omicron侵襲不同器官的風險比流感更高,甚至致死率亦然。就死亡率而言,特別容易發生在1歲以下幼童,兒童防範感染需要特別注意、觀察。據指揮中心統計,自今年1月1日截至4月2日本土病例共1530例,1至4月中重度3名,其中1名死亡,輕症/無症狀佔比為99.8%、中重症0.2%。外界關注此數據是否意味COVID-19病毒已流感化,陳時中說,國內確診數目少,難以此數據推論流感化,Omicron對未接種疫苗的長者威脅仍很大。對於確診者而言,COVID-19抗病毒藥也是防止病情惡化為重症重要一環,針對抗病毒藥購買,陳時中表示,藥物進口審查程序冗長,光進口就耗掉很多時間,加上藥品還在進行安定性試驗,若效期不夠長,所以無法準備太多,若藥廠,如輝瑞,提出申請效期延長就會大規模購買。
-
2022-03-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後遺症「疲勞」最大宗 喪失活動力染疫者加速退化
全球疫情雖逐步趨緩,約有三成染疫者飽受新冠後遺症困擾。國內推動「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北醫附醫統計,新冠後遺症以「喘」為最大增,其次依序為健忘、疲勞等。隨著Omicron成為主流變異株,則以「疲勞」的後遺症最為常見。醫師指出,臨床發現,不少染疫長者,因「疲勞」加速功能退化,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或工作等。醫界認為,染疫者於急性期時,就應該介入協助心肺功能復健,降低後遺症影響。台中榮總復健科主任程遠揚表示,新冠染疫者因為肺部發炎引發肺纖維化,或因病毒侵犯心血管系統使心臟功能受損,住院臥床也可能造成四肢肌力喪失、心肺耐力下降,使後續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愈來愈差。根據北醫附醫統計,收治的染疫者引發的新冠後遺症,呼吸費力或喘占最大增達50%、健忘46%、疲勞43%、掉髮36%、失眠29%、焦慮29%、咳嗽/咳痰25%、喉嚨不適25%、胸痛/緊繃21%。程遠揚表示,喘不過氣主要是Delta變異株的主要後遺症,目前流行的Omicron變異株,後遺症則是「疲勞」最多。程遠揚表示,無論是輕症或是重症,染疫後帶來的疲勞、倦怠或是無力感,會讓染疫者大幅降低活動的意願,更別說起身運動,大大提高失能的機率。若患者是高齡長輩,喪失活動力後帶來的影響可能對生命帶來威脅,特別是有退化性關節炎、腰椎退化、慢性疾病的患者,都會帶來莫大的影響。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今提出「新冠感染者復健治療指引」,介入復健時間分三大部分,第一為避免染疫飽受倦怠引發的退化,建議解隔離後加強心肺耐力訓練;第二針對出現咳痰、呼吸道不適,特別是年長者,介入協助學習不費力的咳嗽的技巧;第三是因染疫住進加護病房者,恐因急性呼吸窘迫造成肺纖維化等,急性期期間就應介入復健。Omicron疫情因疫苗接種率大增,染疫者多以輕症或無症狀為主。程遠揚表示,部分無症狀感染者三個月內也可能會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注意力不集中、腦霧等。如果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立即就醫。
-
2022-03-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印度男入境20多天才確診 定序證實非旅館染疫
日前一名印度籍男子入境20多天才確診,疑在防疫旅館染疫。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最新病毒基因定序結果,確認序列與同樓層個案不同,維持判定為印度境外移入病例。國內日前有一名印度籍40多歲男子(案21061)確診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境外移入病例,但因個案從入境到確診長達20多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原本懷疑可能是防疫旅館群聚導致的本土病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根據最新基因定序,這名印度籍個案與防疫旅館同樓層個案病毒序列不同,研判不是防疫旅館群聚,維持判定為印度境外移入病例。除此之外,羅一鈞也公布過去一週檢出的染疫者病毒基因定序統計,3月4日至10日國內共有94例境外移入病例檢出Omicron變異株,其中半數來自越南及印尼,以東南亞國家為主,另有一例個案檢出Delta變異株(最早在印度發現),為一名越南境外移入病例。羅一鈞說,據統計,國內累計734例境外移入的Omicron病例,沒有新增中重度Omicron個案,主要集中在20歲至50歲,99.6%為無症狀及輕症,和先前差不多。他表示,在本土病例方面,1月1日至3月10日共有872例本土病例,其中有378例檢出Omicron變異株。另外,國外有研究顯示,COVID-19確診者即便是輕症,仍可能引發大腦萎縮後遺症。羅一鈞說,國內訂有染疫康復者計畫,會由專科醫師評估是否出現認知變化。
-
2022-03-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Omicron已逾千例 羅一鈞:這年齡層患者增加多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冠病毒基因定序最新結果。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上周病毒基因定序時間為2月25日至3月3日,總計檢出77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其中一例為睽違四周未出現的Delta變異株,此為越南移入的個案(案20214),其餘均為Omicron變異株,顯示目前疫情流行仍以Omicron的流行趨勢,沒有改變。羅一鈞說,經統計,目前Omicron變異株本土確診個案及境外移入個案已超過1千例,其中1012例有進行病毒基因定序,含本土有363例,境外移入有649例。針對境外移入649例,羅一鈞說,本周境外移入個案沒有新增中重度個案,目前仍維持3例,年齡多介於20至50歲最多,男性多於女性,無症狀占56.5%、輕症為43%。就外移入個案被檢出時間,常是入境後前七天檢出,特別地是第0天、第一天驗出占多數。至於,自今年1月1日至3月3日,本土Omicron確診個案共有843例,本周也沒新增本土中、重度。這周是因為桃園出現幼兒園群聚事件,確診個案增加較多為年齡0至9歲個案,個案數已累積至103人,而20至40歲患者也有增加,70至80歲沒太大變化,總共843例中,只有兩例中重度,其中一人死亡。
-
2022-02-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假期出門走走卻染疫!Omicron確診者經驗談:如果時光倒流,我會做哪些改變?
編按:國內陸續出現Omicron變異株確診病例,讓原已趨緩的COVID-19疫情再度升溫。這個傳聞中輕症多、類似感冒的變種病毒,到底實際症狀如何?若真的染疫,該如何照顧自己?國外的確診者案例,能提供我們重要的參考。42歲、現居美國紐約州,在大學任教的林小姐,在2021年底的耶誕假期感染Omicron變異株。原以為只是感冒、不相信自己會得COVID-19的她,陸續出現疲倦、無力、久咳不止等症狀,生活品質大受影響。經過10幾天的休養,才逐漸康復。病癒後,她接受《50+》採訪,談及Omicron的症狀、輕症在家休養的注意事項,也建議大家盡快接種疫苗追加劑。以下是林小姐的第一人稱敘述:在美國出現Omicron確診案例前,我已經接種了2劑BNT疫苗,但沒有打追加劑。紐約這陣子的COVID-19確診人數還是很高,我身邊也有人打完3劑疫苗仍然中標,也有人先感染Delta變異株,康復後又得了Omicron。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在美國身邊沒人確診,大概是沒有朋友。2021年12月27日,這天是美國的耶誕假期,因為正好工作忙碌完,我想出門走走、去逛購物中心。我先做了快篩,確認結果是陰性後才出門。逛街的時候,我還戴了2層口罩,覺得很安全。採買完成後,我到一家韓式烤肉店吃晚餐。因為天氣很冷,大家都在室內用餐,餐廳人多、空氣又不流通。事後回想,我應該就是這時被感染。Omicron有哪些症狀?不一定會發燒、症狀和感冒容易混淆到了12月29日,我晚上開始咳嗽、流鼻水、身體發冷。雖然覺得有點不對勁,但人的潛意識會排拒,我不認為自己會得COVID-19,以為只是感冒。這時我又做了一次快篩,結果仍是陰性。保險起見,先前我在Amazon上買了中藥清冠一號,早晚各吃一次(註:清冠一號在台灣法定為醫師處方藥,安全起見,規定不得由民眾自行購買,需經中醫師診察、開立處方後始可服用)。因為症狀很輕微,我甚至還在家運動。12月31日這天凌晨,我開始盜冷汗、從睡夢中清醒。醒來的時候,我全身都是濕的,甚至連棉被上都是汗,濕的程度幾乎就像前一夜洗澡沒擦乾。上網一查,才發現這是Omicron變異株確診者的典型症狀。2022年元旦,我全身肌肉痠痛,坐臥行走都很不舒服。我以為是太久沒運動導致,想說先吃止痛藥,再觀察幾天好了。但到了1月2日,我咳嗽愈來愈嚴重,同時流鼻水、非常疲倦。1月3日,我到診所做PCR檢測。直到這時,我都還不願相信自己得了COVID-19。Omicron輕症如何在家休養?多補充維他命C、喝蜂蜜水,提升免疫力1月5日,我收到診所通知(如下圖),PCR結果是陽性。美國現在因為醫療資源吃緊,非重症的確診者都是在家休息,自行吃退燒藥、止咳糖漿等藥物緩解症狀。根據政府指引,確診者從症狀出現開始,須自行居家隔離10天。10天後,如果症狀改善、24小時內未服用退燒藥也無發燒症狀,就可以出門。但若有胸痛、腹痛、呼吸困難、虛弱與昏睡加劇等疑似重症的狀況則須至醫院就醫。(註:在台灣,確診COVID-19的病人多會住院,由醫院採取相對應的防護及隔離措施。但近期國內疫情擴大,衛福部指示,為確保醫療量能,無症狀、輕症確診者可居家隔離。期間確診者需密切觀察自身症狀,病情有變化時可聯繫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等候指示就醫。)從這天開始,我就足不出戶。Omicron讓我覺得非常、非常的疲倦,幾乎無法做正事,只能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做些不用動腦的事。白天不時會劇烈咳嗽,晚上則會因為夜咳而難以入眠。還好當時學校在放寒假,不需要上班,整段假期我都在養病。因為獨居,我請代購幫我買食物、藥物放到家門口。不過美國太多人中標,感冒藥水缺貨,我只能吃清冠一號、喝蜂蜜水、多補充維他命C,還有睡不著的時候喝助眠糖漿。我在養病期間也更注重營養,像是平常早餐只會喝咖啡、吃麵包跟水煮蛋,染疫期間還有補充水果,希望提升免疫力。畢竟還是很怕死,既然沒辦法做什麼,那就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吧。真正感覺症狀好轉,已經是1月16日的事了。我回到學校上班,除了偶爾有痰、有時仍會咳嗽,基本上算是康復了。面對Omicron應有的準備 打疫苗、常備感冒藥物、謹慎但不過分緊張我從感染Omicron到康復,歷時近3週。老實說,我沒有太擔心自己的病況會不會演變為重症。只覺得:好吧,確診真的是滿倒霉的,難得的假期都在生病。有些人會說,Omicron輕症就像感冒,但以我個人經驗來說,其實並不,我覺得它的症狀還是比流感嚴重些。我從頭到尾都沒有發燒,但疲憊、無法停止的咳嗽都讓人很不舒服。建議大家可以在家常備一些感冒藥物,例如川貝枇杷膏、止咳藥、退燒藥等。如果染疫、輕症在家休養,這些藥物有助於緩解症狀。此外,我現在很積極地勸我爸媽、身邊的朋友去打疫苗追加劑。我有個朋友,家中有2個小孩。他和老大都打了3劑疫苗,但老么則沒有接種,後來確診COVID-19後症狀頗嚴重,持續發燒。但同住的朋友和老大都沒有染疫。COVID-19疫苗沒辦法保證你不會染疫,但可以預防病情演變為重症,降低住院機率。面對Omicron,我認為應該要小心,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在空氣不流通的室內用餐——如果時光倒流,我不會去吃那家韓國烤肉!我現在已經恢復正常生活了。可能是個性使然,面對疫情,我不會太焦慮。該做的事都做到就好。面對病毒要謹慎,但不要過度緊張,那對事情不會有任何幫助。原文:假期出門走走卻染疫!Omicron確診者經驗談:如果時光倒流,我會做哪些改變?
-
2022-02-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春節疫情在可控範圍 專家曝下一波疫情將在3月爆開
春節期間,指揮中心每天公布新增確診病例,社區疫情均屬在可控的範圍內。但專家認為,民眾接種第2劑莫德納或BNT的疫苗保護力,將在3月初至中旬失效,屆時可能再出現新一波疫情,而歐美國際疫情約在今年4、5月間,應會慢慢趨緩,但9至10月有可能會出現新的變異株,屆時恐有另一波疫情,現在最重要的是落實防疫生活,好好保護自己,正常過日子。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說,春節期間,包括物流中心(日翊公司)、高雄防疫旅館等群聚感染,均是上一波群聚事件的延伸,且目前防火牆也都把疫情圍堵的很好,應不至於有大規模擴散。「但下一波疫情可能出現在3月初至中旬,一定要預作準備。」陳秀熙說,因接種第二劑莫德納或BNT疫苗保護力,將於此時失效,建議民眾應盡速接種第三劑疫苗,且落實防疫措施避免感染。Omicron已成為全球最強勢的新冠病毒變異株,曾有專家說,這是上天給人類最好的禮物,將使新冠肺炎疫情流感化。陳秀熙說,新冠病毒一路演化,每次不同變異株出現的不同變異位點,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和人類共存,如此病毒才能得以繼續生存。以Delta變異株來說,它引起感染者重症的機會高,因此人類用很大的力氣加以防堵,因此進而演變成Omicron,讓確診者症狀多為輕症,如今人類防堵力量變小,病毒也得以和人類共存,朝向流感化發展,這是病毒相互「取代性」、「競爭性」的特性所致。陳秀熙評估歐美地區的Omicron疫情,約在今年4、5月間,應會慢慢趨緩。但他憂心,相同的Omicron變異株在東南亞等亞洲國家流行後,因當地衛生環境不佳,民眾社經地位較低,有可能經過5至6個月後,恐出現新型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如果真的如此,今年9至10月有可能出現另一波疫情。他評估,隨著病毒移動,國際間下一波疫情,最有可能會在南美州爆發。陳秀熙說,如果沒有出現新的變異株,Omicron將會在流行一陣子後告一段落,也預估未來Omicron有可能像流感病毒一樣,在不同區域流行不同的分型,各自尋找合適的生存地帶。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若國外疫情趨緩,台灣疫情也會慢慢好轉,但不會是同步趨緩,台灣一定會比國際慢。今年秋冬新冠肺炎疫情「一定會再來」,國人一定要了解,每個人都可能有染疫的機會,重點是千萬不要引發重症。
-
2022-01-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北市社區沒擴散感染 但柯文哲曝:除夕有1萬多人被隔離
台北市長柯文哲下午舉行防疫記者會指出,北市昨天的篩檢,在七個醫院篩檢1704人,沒有陽性,所以目前社區沒有擴散感染,但現在要花很大力氣才有辦法去把確診者匡列,所以匡很大,結果除夕大概超過1萬人會被關在防疫旅館。柯文哲說,台北市社區沒有傳染在進行,但是花很大力氣匡列做PCR篩檢,自從去年Delta變異株案例,過去是密切接觸者才隔離,目前是接觸者的接觸者,也做預防性隔離5天,做PCR檢測沒有問題才解除,隔離的人就變多了。柯文哲說,也因匡列範圍變大,所以去年最後清零階段,才能把病毒消滅掉,因為匡列範圍大,漏網之魚不多,一步步花了兩三個月才清零。不過,柯文哲也說,台北市還沒有進加護病房的案例,特別是打過疫苗的人,現在感染都沒有插管或送加護病房,甚至死掉的,在這狀態下,要花這麼大力氣去隔離,這要想想看。他說,最近境外新增案例,造成很大壓力,入境確診都是送醫院,慢慢地醫院會塞滿一堆病人,就會出現破口,造成本土感染。柯文哲說,目前台北市社區沒有感染,但匡列匡很大,但匡這麼大,居家隔離是很大負擔,今年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匡列匡這麼大,結果除夕大概超過1萬人會被關在防疫旅館。柯說,所以他才主張疫苗護照的原因,打疫苗沒有保證不會感染,但感染機會低,傳染給別人的機會也低,所以有打疫苗,可以去吃飯,但不打疫苗,因萬一被感染是重病,傳染給別人也會比較厲害,那就不要來搗蛋,北市升級2.5,一開始先這樣呼籲,如果出現感染,再用強硬手段。
-
2022-01-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日本研究:瑞德西韋與默沙東口服藥對Omicron有效
日本東京大學等單位研究COVID-19治療藥對Omicron變異株的效果,結果顯示,抗病毒藥「瑞德西韋」與默沙東口服藥「莫納皮拉韋」抑制Omicron的效果,與抑制Delta同樣有效。日本放送協會(NHK)、日本電視台報導,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特任教授河岡義裕率領的研究團隊,將培養的細胞感染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變異株Omicron,再投以各種治療藥物並觀察反應。結果顯示,瑞德西韋(Remdesivir)和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這兩種藥物抑制Omicron變異株病毒增殖,與抑制Delta變異株有相同等級的效果。此外,抗體治療藥物Sotrovimab對感染Omicron細胞造成的反應較過去其他變異株降低至1/14,但對Omicron可保持必要效果,阻止病毒傳染。至於厚生勞動省不推薦用於治療Omicron的抗體雞尾酒療法Ronapreve(藥物成分為Casirivimab及imdevimab),對Omicron的效果則幾乎難以確認。河岡義裕表示,Omicron產生許多變異,研究臨床使用藥物的有效性相當重要,希望研究結果能提供醫療現場參考。這項研究結果已發表於美國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