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8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DHA
共找到
188
筆 文章
-
-
2020-09-19 養生.聰明飲食
零脂或低脂飲食沒有比較健康! 不吃脂肪,小心睡不好、禿頭、顯老還易致病
脂肪是人們誤解最深的巨量營養素 攝取不足不力健康若你去問100個人:「三種巨量營養素中哪一種最不必要?」這100個人都回答「脂肪」的機率是很大的—不過確實脂肪是最有害的一種,但,脂肪攝取量太少也並非是一件好事。對許多人來說,過度強調極低脂的飲食會導致健康出現問題。若有人吃全素或是彈性素食,但卻由於遵循了低脂飲食的建議,而並沒有感覺身體變好,大部分的時候這些人都不會明白問題出在哪裡,於是乎又回頭去吃大量的動物製品,卻沒有察覺他們所經歷的一些問題是由於缺乏脂肪或是低脂飲食所引起的。皮膚乾燥、頭髮稀疏、肌肉經攣、睡眠不好、高三酸甘油脂以及運動耐受力差都是與缺乏脂肪有關的健康問題。對於大部分缺乏脂肪的人來說,多吃健康脂肪、與魚油類似的長鏈Omega-3 脂肪補充品,例如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並且少吃加工食品和澱粉類碳水化合物都能夠解決問題。有些人其實只需要攝取更多基本的脂肪酸就好,像是Omega-6和Omega-3都可以。飲食中脂肪不足也會影響人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和有益的植化素。種子和堅果都是最佳的高脂肪食物,當你正餐中含有種子和堅果時,所提供的脂肪酸會增加免疫系統的吸收—將大量提升微量營養素與植化素的功效。例如當你在吃以堅果或種子為基底的沙拉時,你會從生菜中吸收進更多的類胡蘿蔔素,對某些營養素的吸收力甚至還能高達10倍以上。一項研究發現受試者在吃完搭配無脂沙拉淋醬的沙拉後,其血液中所檢測出的α- 胡蘿蔔素、β- 胡蘿蔔素、茄紅素含量可說是微乎其微,但是在吃完搭配含脂肪淋醬的相同沙拉後,這些營養素的含量卻大幅升高。 種子與堅果 不該無端背負罵名生的堅果與種子充滿豐富的營養成分,它們含有木質素、生物類黃酮、礦物質和其他抗氧化劑,能保護其中脆弱的新鮮脂肪。同時它們也含有可自然降低膽固醇的植物蛋白和植物固醇,以及強大的韖花單寧(ellagitannins,簡稱ETs)。這些飲食中的多酚類物質具有強效的抗氧化和防癌作用,常見於莓果、堅果以及種子中,其中以從核桃中吸收為最佳。堅果、種子以及酪梨都是高脂肪的食物,但許多不同的研究證據都顯示吃這些食物對健康好處多多。強調從動物性脂肪、加工過的油、以及反式脂肪中攝取高脂肪的飲食會引發許多健康問題是十分重要的,但從未有任何研究顯示攝取天然、高脂、全植物類的食物會對健康帶來任何壞處。事實上,所有研究都指出吃這些食物有助於提升健康,並認為這類食物應該要成為全面均衡飲食中的重要一環。堅果和種子的平均熱量約為30公克175卡路里,一天吃30~55公克就佔了每日脂肪類卡路里攝入量的15%到30%。此外還有另一項好處:多吃種子與堅果也能提高飲食中的植物性蛋白質;換句話說就是,當你吃進較少動物性蛋白質,轉而用更多植物性蛋白質如堅果、種子、豆類與綠色蔬菜來做替代時,你所獲取的營養就會大幅飆升,進而提升健康。油不該被視為健康食物 對橄欖油的迷思眾多任何油都不該被視為健康的食物,所有的油包括堅果油跟橄欖油都是一樣的,它們100%都是脂肪,並且每大匙就含有120卡的熱量。油的熱量非常高但營養價值卻極低,並且完全沒有纖維的成分可言。在你的沙拉或蔬果盤上澆上幾大匙的油,就等同於多加了好幾百卡不必要的熱量。簡而言之,若想要增加討人厭又不健康的體重,那油就是一個最佳的利器。在植物被提煉成油之前都含有能吸附脂肪的纖維素,但當植物變成你所攝取的油(任何一種油都是)時,這些纖維素卻再也找不到了,而這就代表你所吃進的卡路里全都會被人體快速吸收,並於幾分鐘內以身體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另一方面,當你吃天然種子與堅果時,脂肪反而會在消化道中被固醇、烷醇、以及其他的植物纖維所吸附,不但使消化道吸收的脂肪量減少,並且還會將一些循環在血液當中的有害脂肪吸引到消化道中,隨著糞便排出人體。換句話說就是,你所攝取的這些完整的種子與堅果脂肪,是無法被「生物所利用」的,因此大量的熱量無法被吸收,使得熱量相當的種子與堅果和油相比來說較不易使人發胖。除此之外,它們還富含油中沒有的營養素,能提供人體保護力。請記得當你在正餐中吃進這些高脂肪食物時,它們能幫助你吸收其他食物所含的有益植化素,因此請搭配蔬菜一起食用,特別是可以加進沙拉淋醬裡效果更好。另外最好是生吃堅果與種子,或稍微將其烤一下就好,因為當你烘烤堅果與種子時,食物會因為烤焦而產生致癌的丙烯醯胺,而且蛋白質也會減少,在烘烤的過程中甚至還會產生更多灰分。此外堅果與種子烤得越熟,就越會破壞其中的胺基酸成分,烘烤的過程也會減低食物中鈣、鐵、硒、以及其他礦物質的含量。 令人困惑的蛋白質 動物性蛋白質與植物性蛋白質 我們被錯誤資訊洗腦,導致狂吃蛋白質,因此我們必須先能分辨事實與迷思後,才能決定哪些蛋白質來源是對身體最有益處的。在過去70年間,大部分學校所使用的營養相關教材都是由肉業、酪農業以及蛋業「免費」提供的。這些產業成功地遊說並影響政府,來獲得有利的法案與補貼,使得每位孩童都被迫接受這些產業的宣傳廣告。產業賣給孩童錯誤的概念,讓他們以為自己需要肉、乳製品以及蛋才有辦法獲得足夠的營養,至此之後,我們的腦中就一直被植入了不正確且危險的資訊。幾乎每個美國人每天所攝入的蛋白質都超出所需。事實上,美國人平均每日攝取超過100公克的蛋白質,比每日建議攝取量還多出了50%。但我們之中有太多人,包括運動員、健身愛好者、健美選手、節食者、以及體重過重的人都會為了攝取更多的蛋白質而選擇吃蛋白粉、喝蛋白飲、以及營養棒。總體目標是要少吃動物製品,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減少來自動物的蛋白質,並增加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量。 天然植物性飲食 抗氧化、防自由基遭傷害 若你的生活方式包含激烈且規律運動的話,那確實會需要補充額外的蛋白質,例如阻力訓練與肌耐力鍛鍊都會破壞肌肉蛋白,並且提升我們對蛋白質的需求以促進肌肉修復和生長。但是對蛋白質的需求增加的同時,也會增加與對多餘熱量的需求,因為這樣一來運動時才能有足夠的熱量可以燃燒。但運動同時也會增加我們的食慾,於是乎所攝入的熱量也會隨之提升,使得蛋白質攝取量也相對增加。若我們用各類天然的植物類食物:蔬果、全穀物、豆類、種子與堅果來滿足因為激烈運動而提升的熱量需求,那我們就能獲得所需的精確蛋白質含量。各類典型的蔬菜、堅果、種子、豆類、以及全穀類每1,000卡約能提供人體50公克的蛋白質。請別忘記,綠色蔬菜約有50%是蛋白質,因此你只要多吃蔬菜,就能獲得所需的蛋白質來打造出超級免疫力與抗癌機制。當你的額外熱量是來自於能提升健康的植物性飲食時,你所得到的不僅僅是蛋白質而已,更有大量的抗氧化劑,保護你受到運動時所產生的自由基所傷害,在這一點上大自然的設計是非常完美的! (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作者/喬爾.傅爾曼、出處/摘錄自高寶書版《吃出超級免疫力:抵抗病毒、流感、癌症侵襲,後疫情時代的不生病指南》 )延伸閱讀: 地中海飲食最大陷阱在油脂! 營養師條列4點重要關鍵 減肥只吃水煮餐很母湯! 告訴你不瘦的原因...不吃油超NG 
-
2020-09-18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友飲食五迷思 醫:吃錯炎值高40個月存活率恐僅一成
癌症治療期間常出現食慾不振、體力下降、疲倦等「食體倦」症狀都是體內發炎的警訊,許多癌友對飲食存有迷思,營養不良、免疫力不佳持續發炎,預後表現也與「炎值」息息相關,40個月存活期來看,炎值低患者,近7成可以存活超過40個月,然而炎值高患者,僅剩不到1成。基隆長庚醫院營養科林奕岑營養師說,其中最常見誤以為罹癌治療期間需要吃清淡,但其實治療期間需要適時補充肉類,保持體力,為了維持免疫力,人體需要大量生成白血球紅血球,蛋白質量也需要高一點。「清淡應該是治療完成後的飲食重點。」癌友營養迷思之一是「只要維持過往熱量,喝高蛋白粉就足夠」,但林奕岑說,癌友對於熱量、營養組成、抗炎EPA等需求都與一般民眾不一樣,所以只補充單一營養是不夠的,市售的高蛋白粉通常熱量較低,不符合癌症患者營養攝取。林奕岑建議,癌友的飲食重點是「高熱量、高蛋白」治療需消耗大量體力與熱量,癌友每公斤需攝取30大卡以上;高蛋白質部分,癌友需攝取常人1.2至1.5倍蛋白質,維持體重肌肉質量。另外,癌友也會誤認為低醣飲食可以餓死癌細胞,但林奕岑強調,減少醣類攝取只會餓到正常細胞,造成體力不足無法繼續治療,據國內研究發現,當醣類低於40%總熱量(低醣)、高於70%總熱量(高醣)飲食皆會增加癌症患者的死亡率,強調均行飲食才是王道。因此也完全不贊成療程中的癌友選擇超低醣類攝取的生銅飲食,防彈飲食正夯,不少癌友會被身旁的親友說服開始嘗試,但林奕岑說,低醣類高脂肪會造成癌友食慾降低,不例癌症患者於營養素的充分攝取。還有一個常見迷思是「只要是Omega-3都可以抗發炎」,林奕岑說,Omega-3是一種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含有兩種營養素EPA和DHA,各自功能不同,但研究發現,魚油EPA對於癌友抗炎效果,一天兩克能幫助感善發炎,降低治療副作用。
-
2020-09-10 養生.健康瘦身
每餐吃糙米鮮魚竟胖10公斤!醫師親身示範「限醣飲食」,1周瘦3公斤
我也因為限醣飲食成功減重我自己也過著超級限醣的生活。我是從2002年開始的,在那之前是標準的代謝症候群患者,因為限醣飲食而有了戲劇性的改善。那麼就以我為例,為大家介紹限醣飲食的減重效果。我現在的身材是身高167公分、體重56公斤,跟學生時代相差無幾,不過這是開始限醣飲食後才得以維持的。我從40幾歲開始有代謝症候群,50幾歲時曾經胖到66公斤。之所以體重增加並不是我不重視養生,其實我比一般人更在乎健康。我每個禮拜打2、3次網球,也會上健身房,在醫院吃的是糙米、魚、青茶,在家也很少吃油腻食物,吃魚比吃肉還多,跟一般中年人比算是很健康的。我運動、吃日式飲食、少油,當然也不攝取過多熱量。也就是說,當時的我飲食是日式風,每餐一定都吃飯,從預防肥胖的觀點來看,我可說是模範生。但是我的肚子卻從40幾歲開始隆起,體重66公斤,比標準體重多了10公斤。為什麼會這樣,當時我也無法理解。現在回想起來,應該是打完網球後做了不該做的事。在每週2次的練球後,我會留下來跟大家暢飲啤酒,最後再喝日本清酒收尾。當時不知道那種喝法根本就是要增胖的喝法,於是小腹不斷隆起,完全就是代謝症候群的樣子。2002年我所服務的高雄醫院導入限醣飲食法,我很清楚它的成效,因此毫不遲疑地開始限醣飲食。結果真的令我大吃一驚,患者們的資料當然都顯示出它的效果,但是親自試過之後才感到吃驚。我的體重馬上減輕,過程是很標準的,第一週減輕2公斤,到下一週便滅了3公斤,之後慢慢掉,結果半年内甩掉10公斤。我之所以開始限醣飲食是因為發現得到糖尿病,我們家本來就有家族遺傳,身為醫生,我當然很努力預防,可是還是出現代謝症候群,終於得到糖尿病。所以我等於是用自己的身體證明了我們以為的預防肥胖知識、預防糖尿病的方法有多麼不足,飲食攝取過多醣類有多麼危險。請大家放心,只要限制醣類攝取,就能改善肥胖情形,也能預防糖尿病。即使得到糖尿病,只要持續限醣飲食,就能過著跟正常人一樣的生活。限醣比限制卡路里更能瘦下來的理由 ─ 能夠燃燒更多脂肪限制醣類攝取更容易瘦,還有另外2大理由。第一個是,吃進大量醣類後,身體的脂肪會有一段時間是不燃燒的。但是攝取少量醣類時,進食的同時身體的脂肪也會燃燒。另外一個理由是,飲食中醣類多時,一旦攝取過多卡路里,多出來的葡萄糖會變成脂肪留在體內。但是少醣的飲食生活,過多的卡路里會被排出體外。人體需要葡萄糖與脂肪酸以取得能量,或許大家不常聽說「脂肪酸」這個名詞,但只要把它想成是食物裡的油就可以。人一旦變胖,油會囤積在皮下以及內臟周圍,因為在常溫下是固體狀,所以是脂肪,所謂的「體內脂肪」指的就是這個。每個人都要從葡萄糖與脂肪酸獲得能量,攝取大量醣類的人與不大攝取醣類的人兩者比例不同。醣類多的人,身體會先消耗葡萄糖,反而不大利用脂肪酸。相反的,飲食攝取少量醣類的人會充分利用脂肪酸。這影響了進食時燃燒身體脂肪的比例,以及吃進過多卡路里時,身體會採取的處理方法。飲食主要攝取醣類的人,一用餐血糖就增加,飯後會有一段時間只消耗葡萄糖,而不大燃燒脂肪。而且一旦吃太多,多出來的葡萄糖的卡路里會變成脂肪留在體內,加上身體不大將脂肪變成脂肪酸加以運用,雙重作用下更容易囤積。也就是說,飲食攝取大量醣類時:•飯後會有一段時間不燃燒體內脂肪•會分泌大量肥胖荷爾蒙,使多出來的卡路里(葡萄糖)容易變成身體的脂肪•身體不大利用脂肪酸,更不容易減去脂肪這就是為什麼飲食攝取大量醣類時,吃進過多卡路里就會變胖的原因。不大吃醣類的人因為血糖不大增加,所以進食時也持續消耗脂肪酸,也就是說,身體的脂肪仍會繼續燃燒。加上善於利用脂肪酸,吃進身體的多餘營養不會變成脂肪囤積體內,而會變成血液裡的脂肪酸,脂肪酸燃燒產生酮體 (ketone bodies),如果量大於身體所需,便會隨尿液排出體外。酮體有熱量,等於在排出多餘的卡路里。那麼,飲食攝取少量醣類時又會如何呢?•身體懂得利用脂肪酸,進食中體內脂肪仍繼續燃燒•多餘的卡路里不會變成體内脂肪,會變成血液裡的酮體•多餘的卡路里變成酮體,隨尿液排出體外也就是說,少醣的飲食生活讓身體脂肪隨時保持在燃燒狀態,多餘的卡路里也會被排出體外。加上分泌出的肥胖荷爾蒙少,這就是飲食限醣之後,不限制卡路里也能瘦的理由。可以盡量吃,卻有斷食的效果「不需強忍,美食吃到飽,卻跟斷食一樣有減重效果」,這句話道出了限醣飲食可獲得的最大好處。斷食的減重效果確實很好。斷食原本是佛教等宗教的僧侶們修行的一環,最近受到養生風潮的影響,年輕人也開始參加斷食營體驗斷食,而我以前就試過了。斷食也分種類。除了水,不吃任何食物的稱為「本斷食」,我經歷過10次以上的名稱斷食,也做過一次本斷食。本斷食相當辛苦,但是結束後心靈變得很平靜,身體也變好,更重要的是可以快速甩掉體重。當然結果也因人、因方法而異,不過可以一口氣減少3、4公斤。什麼都不吃好像理所當然可以減重,但這並不是單純不攝取熱量帶來的效果。什麼都不吃意味著也不吃醣類,因此得以切換能量的吸收方式才是重點。我們曾經提到,人類所需要的能量來自於葡萄醣與脂肪酸,現代飲食中含有許多醣類,因此葡萄糖較佔優勢,以致人體不大吸收脂肪酸。而斷食不吃醣類,缺少來自醣類分解的葡萄糖,便不得不分解儲存體內的脂肪,將它變成脂肪酸供身體使用。也就是說,藉由斷食,強制將依賴葡萄糖的生活切換爲燃燒脂肪酸的生活,因此身體狀況會變好,變成易瘦體質。身體愈懂得利用脂肪酸就愈容易瘦,限醣飲食的減重效果跟斷食是一樣的。先從迷你限醣飲食開始首先要記住,限醣飲食有3種類型:第一是標準限醣飲食,一天3餐中,只有1餐可以攝取主食等的醣類,剩下的2餐要避開包括主食在内醣類含量高的食品。攝取醣類的那一餐可以是早餐可以是午餐,但不要是晚餐,因為晚飯後要準備睡覺,全身都會休息,連大量消耗葡萄糖的大腦也要休息,葡萄糖不太會被消耗利用,肥胖荷爾蒙所囤積的脂肪會直接留在體內,所以晚餐最好不要吃主食。第二種是超級限醣飲食,早中晚3餐都要避免醣類含量高的食品,因為只要不攝取醣類,血液裡的葡萄糖(血糖)就會急速增加。採用這個方法,一天中沒有任何機會讓肥胖荷爾蒙大量分泌,因此減重效果最好,幾乎每個人的體重都能在幾天內開始下降,持續半年左右,就能降到標準體重並且維持下去。第三種是迷你限醣飲食,一天3餐只有晚餐要避開高醣食品,因為三餐中只有一餐限食,做起來很輕鬆,不過體重的減少速度較慢。限醣飲食次數愈多,減重效果愈好。但是會有人對不吃主食一事感到不安,這是因為我們長久以來都以白飯、麵包為主食,被要求不吃當然心生疑慮。有疑慮的人請從迷你限醣飲食開始嘗試,體驗一餐不吃醣類的生活,應該會知道做起來還滿輕鬆的。限醣飲食要這樣吃我們提倡的減肥法只要在飲食上限制醣類,方法很簡單,接著就來介紹該怎麼吃。首先,我將這個飲食法的特徵歸納為以下10點。限醣飲食的10大守則:1. 魚貝、肉、豆腐、納豆、起司等,主成分為蛋白質及脂質的食品要確實攝取。2. 盡量避免攝取醣類,尤其是白麵包、白米、麵食以及零食、白砂醣等精製的醣類。3. 主食最好是未精製的穀物,像是糙米、全麥麵粉等。4. 少喝牛奶、果汁等飲料,最好喝無添加物的豆漿、水、煎茶、麥茶、烘焙茶等。5. 醣類含量少的蔬菜、海藻、菇類等可適量攝取,水果少量就好。6. 要積極攝取橄欖油以及魚油(EPA、DHA),並減少攝取亞麻油酸。7. 可以吃美乃滋及奶油,但要是無醣的美乃滋。8. 可以喝蒸餾酒(日本燒酒、威士忌、白蘭地)。但是釀造酒(啤酒、日本清酒等)少喝。9. 零食以及下酒菜要以起司、堅果類為主,適量就好,不可以吃糕餅以及水果乾。10. 盡量選擇不含化學合成添加物的食品。以上為「限醣飲食的10大守則」,是限醣飲食的精髓,這是不吃主食,只吃配菜,但是更顧及健康的吃法。如果能夠以此為準則選擇食物,吃的量沒有特別限制,只要不是極端的大胃王,可以吃到肚子飽了、滿意為止。書籍簡介書名:京都名醫的吃到飽減重法:醫生親證有效,瘦身不受苦的限醣飲食法作者: 江部康二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19/07/06 作者簡介/江部康二醫生,財團法人高雄醫院理事長。1950年生,京都大學醫學院畢業,透過在京都高雄醫院的臨床工作,確立能有效減肥、治療糖尿病等疾病的劃時代「限醣飲食」減重法。自身也因為這套飲食法,成功在半年內減重十公斤,並克服糖尿病。之後根據高雄醫院超過一千三百位患者的症狀,證明了限醣飲食對肥胖、代謝症候群、糖尿病等,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也受到許多社會名流熱烈支持。另有《我想跟著名醫這樣吃,半年瘦10公斤》(采實文化)、《美味低醣常備菜108道》(台灣東販)等諸多著作。延伸閱讀: 日本名醫誠心建議:想健康,就「不要跑步」!
-
2020-09-07 科別.精神.身心
憂鬱症吃對食物能緩解? 醫師建議可多攝取堅果類
一名陳姓女病患過去幾個月因工作輪調到新單位,近期出現心情低落、失眠、食慾不振等情形,甚至有輕生念頭,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一般精神科醫師洪育遠指出,多攝取堅果類食物可提高腦中血清素濃度,進而改善焦慮症狀。洪育遠表示,該名陳姓女病患因工作和適應新環境的雙重壓力下,感到相當無助,加上最近疫情影響、美豬爭議等,導致社會氛圍混亂,更加重病情所幸在朋友的提醒下,才知道自己可能罹患憂鬱症,於是在陪同下到精神科就診。就醫後院方利用藥物治療及醫師的心理支持,在治療兩個月後陳姓女病患的症狀已經改善許多。洪育遠說,憂鬱症病人容易受到負面消息的暗示,導致心情低落,若心情已受影響,這時候不妨做個深呼吸、伸展一下肢體,讓心情逐漸平復。洪育遠建議,堅果類富含色胺酸是製造血清素的前驅原料,憂鬱症患者多攝取可提高腦中血清素濃度,進而改善憂鬱、焦慮等症狀,或攝取富含Omega-3脂肪酸,如PEA、DHA的魚類,像鮭魚、鯖魚也對改善憂鬱症狀有所幫助。不過桃園療養院藥劑科主任鄭淑文提醒,服用某些抗憂鬱藥物,如fluvoxamine的病患,要應要避免吃葡萄柚,以免影響藥物代謝。
-
2020-08-31 橘世代.健康橘
中年男容易「壓力胖」-3營養素幫助:老爸變歐爸
步入中年或婚姻,不少人的腰圍默默變寬,尤其是男性可能因工作有「過勞肥」、「壓力胖」等狀況卻未察覺或忽視,南投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周孟穎建議,應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額外補充鈣、鎂和色胺酸改善肥胖問題,從「老爸變歐爸」。周孟穎指出,過勞、壓力大,可說是現代人的生活寫照,而因男性較不會向人告訴自己面臨的困境,且不易受兒女或伴侶關懷,在工作需求下,應酬多、作息不正常、飲食也不均衡,感受壓力恐暴飲暴食,抑制煩躁情緒,造成「過勞肥」、「壓力胖」,腰圍越來越寬。這類的「壓力型肥胖」當然對健康不好,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危險性和死亡率;建議,應從飲食與生活習慣著手,透過適當運動、調整飲食作息改善,並額外補充鈣、鎂和色胺酸等3種營養素,將有助加速改善。周孟穎表示,鈣質有助於燃燒脂肪、提升代謝、穩定神經,鮮奶、乳製品或深綠色蔬菜是良好食物來源;鎂離子能幫助放鬆心情、平衡情緒,有助於舒緩壓力,多存於深綠色蔬菜中、海帶昆布含量也豐富,杏仁、腰果、胡桃等堅果類也是好選擇。而色胺酸有助提升血清素,能身心放鬆,舒緩緊張情緒,也可以幫助睡眠品質具紓壓效果,優酪乳(優格)、牛奶、起司等乳製品,以及納豆、豆漿等大豆製品,還有魚類、肉類、蛋等都是富含色胺酸的食物。但男生對烹飪不見得擅長,因此教導易做的「霸氣舒壓快樂餐」,以「乾煎鮭魚」作為主菜,旁邊配上「鮮果蔬菜沙拉」和70%以上的「黑巧克力沾醬」,並將「香蕉堅果優格燕麥」為主食,簡單又符合均衡飲食原則。周孟穎說,沙丁魚、鮭魚等深海魚類因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必需脂肪酸EPA和DHA,可降低血膽固醇、預防視力減退、活化腦細胞及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還能穩定情緒,鮭魚中的維生素D還有助於鈣質吸收,簡單乾煎就很好吃。深綠色蔬菜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有助維持免疫系統正常運作,也能幫助補充鈣質,舒緩緊張的情緒,能促進大腦釋放多巴胺等物質,有效改善情緒,產生溫暖的感受,經水煮或涼拌,再混搭水果做成「鮮果蔬菜沙拉」,好看又好吃。黑巧克力能促進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感覺到興奮與快樂,壓力也能瞬間釋放,加熱後融化就能當成「沾醬」使用;燕麥片加上無糖優格當主食,能有效補充鈣質,還具有安神作用,拌勻後灑上適量的堅果類,增加口感,也補充油脂。周孟穎也提醒,市面上雖然有很多保健食品,但營養素補充品不能取代健康均衡的飲食,良好的飲食模式比單獨攝取營養素對健康更有幫助;此外,定期成人健康檢查,做好預防保健也是維持健康的重要關鍵,聰明落實才能從「老爸變歐爸」。精選延伸閱讀↘↘↘長輩總說「不想吃、我不餓」,怎麼辦?3餐飲食6大原則一次整理!50+健康老/身體也要超前部署,3大營養素絕對筆記!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0 養生.聰明飲食
吃對油不發胖!Omega3與Omega6怎麼吃?醫師教正確比例助身體抗慢性發炎
選擇正確油脂 助抗發炎不發胖養生觀念抬頭,民眾聞油色變。事實上,油脂屬六大營養素之一,對身體細胞具重要角色。瀚仕抗衰老醫學中心院長林曉凌醫師表示,細胞是脂肪酸的結構,人體中包括神經系統、荷爾蒙的製造與合成,都需要好的脂肪酸才能作用。雖然大眾逐漸瞭解,「飽和脂肪」最好勿攝取過量,但是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為將植物油製作以應用於各項用途,出現了反式脂肪。醫師提醒,反式脂肪比飽和脂肪更不健康,民眾應該更加注意。林曉凌說明,坊間多有植物性油脂較健康的觀念,常見的油脂種類如大豆油、花生油為主,多以Omega6為主的必需脂肪酸,如果長期單一攝取,容易造成Omega3攝取量相對不足。Omega3跟Omega6的平衡攝取,其實跟人體的發炎反應有重要關聯,如果Omega6攝取過多將會導致前列腺素2引起發炎反應,醫師建議可多選擇富含Omega3的食物及營養品,讓攝取平衡至少維持在30:1以下,甚至最好接近1:1,有利於增加抗發炎作用。烹調方式不同 也會影響油脂選擇林曉凌指出,油脂對身體健不健康,與烹調方式也有很大關係。如果習慣使用高溫烹調,應選擇相對穩定的油品,另外,並非所有飽和脂肪都對健康有害,像植物性的飽和脂肪,如椰子油不適合用於高溫烹調,且分為很多不同種類,如「初榨椰子油」可以直接用於料理、當果醬塗抹或是加入飲料,從中萃取出的MCT(中鍵脂肪酸),除了分子較小容易吸收,也會用於某一些疾病的輔助治療。平常該如何增加Omega3脂肪酸的攝取來源?林曉凌解釋,除了常聽到的EPA、DHA,ALA亞麻油酸也是一個攝取來源,可以從亞麻仁籽油、堅果油、紫蘇籽油或是黑種草籽油,都是可選擇的種類,惟這些油品無法使用在高溫烹調下,可採用涼拌的方式食用,或料理烹煮後加在湯裡,有些也可以直接適量攝取。脂肪酸特性大不同 有效降低免疫反應不飽和脂肪酸中的必需脂肪酸是Omega3與Omega6,主要是從食物攝取,而Omega9則是可以從其他的脂肪酸來進行轉換與合成,民眾也因此較少注意。林曉凌說明,Omega9是一種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常見於葵花籽油或是亞麻仁籽油當中,對降低免疫反應有很大的幫助,Omega3、Omega6及Omega9對細胞各有不同用途,平均攝取且避免使用單一油品,會是比較健康的飲食方式。(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8-04 養生.聰明飲食
印加果油是omega-3之王,是魚油的2倍?教授:掩耳盜鈴的說法
讀者王先生在2020-7-13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我又有問題來請教你,我女朋友看了印加果油的電視廣告後,其中廣告說:吃好油排掉壞油,人之所以會肥胖是因為身體慢性發炎導致的,吃印加果油可以抗發炎.現在女朋友吵著要買,不知道教授的觀點是怎麼看待的呢?這位讀者的電郵裡有附上兩個影片:2019-10-19發表的健康印加果油2020-1-9發表的【民視/三立聯合推薦】MIT高純化印加果油100%天然魔油2019年發表的那個影片是電視節目《健康好自在》,主持人是曹蘭,素人來賓是三位媽媽級美魔女,藝人來賓是趙心妍,專家來賓則是號稱生化營養專家的高禦書。曹蘭扮演的角色是連什麼叫做健康都不知道的傻大姐,四位來賓則是扮演見證印加果油的神奇瘦身功效,營養專家扮演的則是重頭戲,也就是唱作俱佳地胡扯《讓三高肥胖水腫開溜》,《吃好油排掉壞油》,《吃對好油趕走壞膽固醇》,等等等。這樣的黃金組合和演出,的確是令人心動,也就怪不得王先生的女朋友會吵著要買這種美魔產品了。2020年發表的那個影片是電視節目《消費高手》,主持人是支藝樺,來賓則是三位窈窕媽咪/美人。在這裡,主持人可一點也不像是個傻大姐喔。她和來賓之一的淨瑩是負責挑起胡扯的重擔,什麼《發炎會造成肥胖》,《要瘦身就要滅火》,《好油趕走壞油》,虎爛畫得一個比一個大。我在YouTube上看這兩個影片時,也順便看了其他幾個印加果油的影片。所有這些影片所講的東西有下面這三個共同點:(1)印加果油是omega-3之王,是魚油的兩倍,橄欖油的50倍,(2)印加果油也含有大量的omega-6和omega-9,是沒有其他的油能與之睥睨的,(3)印加果油有驚人的瘦身功效,尤其是能讓女性都變成美魔女。但是很抱歉,印加果油並非omega-3之王。這個頭銜是屬於亞蔴籽油。根據一篇2012年發表的研究論文,印加果油含42.4%的omega-3,而亞蔴籽油則含53.4%。更抱歉的是,《印加果油的omega-3含量是魚油的兩倍》這個說法,是百分之百的掩耳盜鈴。Omega-3分成ALA,EPA和DHA三種。它們的碳鏈長度分別是18,20,和22.。ALA是源自植物,像亞蔴籽,芥菜籽,和印加果。EPA和DHA則是源自動物,例如鮭魚。對人類而言,ALA本身並無促進健康的作用,但EPA和DHA,尤其是DHA,對人類健康則是至關重要。人類在吃了ALA之後,大約能將5%的ALA轉化成EPA,而最終大約只能將不到0.5%的ALA轉化成DHA。請看2007年發表的研究論文Extremely limited synthesis of 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s in adults: implications for their dietary essentiality and use as supplements(成人中長鏈多不飽和化合物的合成極為有限:對其飲食必需性和作為補充劑的用途的影響)。或者,請看我發表的亞蔴籽油比魚油好嗎及再談「亞蔴籽油,魚油」。也就是說,儘管印加果油的整體omega-3含量是魚油的兩倍,但是就《對人體健康有益的omega-3》而言,印加果油的含量卻只有魚油的十分之一,甚至是不到百分之一。所以,拿印加果油來和魚油相比,簡直就是孫悟空要跟如來佛打架,頂多也就只能撒泡尿給自己照鏡子而已。至於《印加果油也含有大量的omega-6和omega-9》,首先,我們人體是可以自己合成omega-9,所以並不需要從食物攝取。再來,我們現代人的食物含有過多的omega-6,以至於造成omega-3和 omega-6之間的失衡,從而導致許多健康上的問題。所以,醫學界及營養學界都是建議要減少omega-6的攝取。請看多吃omega-3,少吃omega-6?。所以,就omega-6而言,含量越高的油品(例如印加果油),是越不健康的。最後,有關《印加果油的瘦身功效》,我搜查了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沒有看到有任何這方面的研究。縱然是有遠遠更多研究報告的亞蔴籽油(至少10倍),也是沒有這方面的明確證據。綜上所述,美魔見證印加果油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揩你的油。原文:印加果油,美魔揩油
-
2020-07-30 橘世代.健康橘
50+健康老/身體也要超前部署,3大營養素絕對筆記!
悠閒的退休生活即將展開,擁有財富及親友陪伴之外,銀髮族的健康格外重要!想從容地迎接老後生活、做你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除了培養運動習慣,其實,每日攝取適當且均衡的營養更是關鍵!當人生步入暮年,你希望擁有什麼樣的生活?能開心享受美食?自在愉快地四處旅遊?又或是與老伴及好友一起回憶過去的精采?想要健康的享受銀髮生活,除了做好心理上的準備,你還需要足夠的營養,以應付身體機能逐漸衰退所引發的生理需求!65歲前勤保養 可減緩老化速度65歲前沒有做好保養,老化的速度會比想像中快速。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指出,雖然65歲開始就會覺得自己老了,但通常要到75歲之後,生理與心理上的改變才會逐漸顯現,包括視力、聽力的減退、骨骼肌肉力量的改變,以及消化系統如牙齒、食道、腸胃道等功能退化。在心理上,也可能有沮喪、憂鬱、暴躁等情緒不穩定的表現。因此對於銀髮族生理與心理上的變化,以及可能伴隨而來的疾病,我們更應提前準備,適時調整飲食,才能符合身體的需求!及早注意飲食 銀髮族健康養生的重點「要健康養生的重點在於,及早注重飲食的內容。」彭莉甯從臨床上實際觀察,將近九成的老年人都有營養不良的風險與狀況。仔細詢問這些長輩平常怎麼吃的情況下,發現多半與牙齒、食物的製備以及家屬照顧等問題有關,「飲食上不夠量、不定時、偏食等,都是造成營養不足的原因。」彭莉甯進一步表示,飲食及疾病與老年人的健康息息相關。尤其在老化過程中,營養占了相當的比重,卻又是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好比說神經系統的退化,「過去醫界一直想找出如何不讓神經系統退化的方法,但目前看來藥物似乎沒有很大的用處,反倒是在食物上,有很多實證發現。多吃地中海飲食、DHA成分高的飲食,對腦細胞正常功能的維持有效。而且必須從相對健康時就要開始保養,才能延緩老化對於腦齡退化的衝擊。」無獨有偶,一份針對台灣銀髮族的營養攝取狀況調查顯示,以下營養攝取不足:超過76%的長者在鈣質、73%在維生素E、60%在維生素D,更有42%是熱量攝取不足。從事高齡居家照護多年的營養師林俐岑表示,「從《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3-2016年成果報告》也顯示,銀髮族在六大類食物攝取上,包括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等都有不足的現象。而起因就來自於銀髮族的牙口狀況不好、味覺嗅覺退化、腸胃道消化吸收功能衰退等。」「牙齒不好就影響咀嚼功能,飲食中的營養素攝取就會受限;胃口不好、消化變差也影響年長者對營養的吸收,這些狀況加乘下,營養便會失衡。」新竹悅意源心中醫診所中醫師李盈昌指出。蛋白質、優質油脂一定要足夠!適度調整年長者的飲食內容是有必要的,至於銀髮族的營養需求到底有哪些重點?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針對65歲以上銀髮族的飲食營養建議,每天的飲食中都必須含括六大類食物,且須含有蛋白質、脂肪及醣類等三大營養素。彭莉甯表示,總熱量攝取是以個人體重估算每公斤30大卡為標準,但不同活動強度的年長者,建議量會約略不同。「而蛋白質則是最需要被強調的營養素,它的功能在於加強免疫力、以及可提升肌肉的質與量。一旦缺乏,體力變差、免疫力也會下降。」林俐岑也同意,銀髮族的蛋白質需求必須要增加。以一般成人蛋白質需求為0.8-1.5g/kg來看,身體虛弱或是肌肉量明顯不足如有肌少症的長輩,蛋白質需求量要增加到1.2g/kg才足夠。此外,油脂與膳食纖維的分量也不能輕忽,李盈昌說。優質油脂來源如Omega-3、Omega-9可降低體內壞的膽固醇,避免腦神經退化,進而達到預防失智的目的。蔬菜中的膳食纖維與多種營養素與礦物質,更是維繫年長者健康不可或缺的來源。如前所述,當身體機能逐漸衰退,飲食型態確實需要做些改變。但並非要吃得更簡單、更清淡,反而應該在飲食中增加營養的密度。在一餐中同時攝取優質蛋白質及好的油脂如紫蘇籽油、亞麻仁油、橄欖油等,以及各式蔬果。當食量減少,食物的質反而應該要增加。吃對!吃好!才能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不同狀況,營養需求大不同一般健康銀髮族:飲食方向應以均衡六大類食物為主,不要偏食,且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於白天時間多補充水分,且在運動後半小時內補充蛋白質食物,能有效預防老年後的肌少症。有慢性病的銀髮族:需留意高鹽、高糖、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減少對血壓、血糖、膽固醇的傷害。若是有骨質疏鬆高風險的長輩,可多方補鈣,包括深綠色蔬菜如花椰菜、芥菜等都有豐富的維生素K2能幫助鈣質沉積在骨骼及牙齒等身體適當部位,也應多多外出曬太陽以獲得充足的維生素D,來幫助鈣質的吸收。若仍有不足,也可額外攝取含有鈣成分的營養保健食品,補足身體所需。有肌少症風險的銀髮族:應該增加蛋白質的分量,可多吃優質植物性蛋白質食物如黃豆及相關製品如豆漿、毛豆、豌豆等,再搭配負重運動,都有助益。本文摘自《里仁》|更多50+健康營養大小事。打破迷思! 吃太清淡反而容易衰老無力。白色防癌、紅色護心...「選色吃菜」,你吃對了嗎?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03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肝油當魚油吃?兩者用途大不同,好處也不一樣
營養師,我最近買了一罐魚油保健食品,妳幫我看一下,每天吃兩、三顆沒問題吧?」營養師接過來看嚇一跳說:「這是魚肝油不是魚油,吃過量了會中毒。」「什麼!魚肝油?魚肝油跟魚油不是一樣嗎?」這是振興醫院營養師林孟瑜親身碰到的例子。她說,魚油跟魚肝油雖然只差一個字,但來源與成分卻差很多,民眾很容易搞混。林孟瑜表示,魚油主要是從魚的脂肪組織中萃取出來,而魚肝油則是由魚的肝臟中萃取出來魚油含有ω-3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系列中對人體有益的DHA(22碳6烯酸)及EPA(20碳5烯酸)脂肪酸,魚肝油則含有維生素A及維生素D。魚油:清血管魚肝油:保護眼睛、顧骨頭魚油中的DHA對眼睛視力及腦細胞發育有正面助益,可改善記憶力減退。另有研究指出,DHA可降低情感性疾病的發生,包括憂鬱及過動等至於EPA則有降低血脂及減少血栓以及抗凝血的作用,素有「血管清道夫」之稱。台北榮總營養組組長楊雀戀表示,彙整各國家相關學會建議,一般成年人DHA加上EPA的一天攝取量約需要400毫克到600毫克如果是有心血管疾病者,則DHA加上EPA的建議攝取量必須要是一般成年人的2倍,也就是一天800~1200毫克至於懷孕婦女,建議增加ω-3的攝取量,其中DHA每天要攝取200毫克至300毫克。至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有助於眼睛視力,另可改善乾眼症及夜盲而維生素D則有助於骨骼的發展及補充,對小朋友骨骼、牙齒的發育及預防老年人的骨質疏鬆均有一定的幫助。魚油:一般不會吃過量魚肝油:吃多累積體內,會中毒既然魚油跟魚肝油都含有這麼多對人體有好處的成分元素,那麼兩種油都多吃不是很好嗎?楊雀戀指出,一般魚油的劑量不大,多吃對正常健康人較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如果魚肝油吃多了,問題就大了,尤其有些民眾誤以為魚肝油是魚油,一旦過度攝取,是會中毒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D都是脂溶性的,跟維生素C是水溶性的並不相同,水溶性的維生素如果過度攝取人體會排掉,但脂溶性並不同,過度攝取會在體內肝臟等器官累積。維生素A和維生素D要如何攝取才不會過量?楊雀戀表示,維生素A的成人建議攝取量,女性為每天600微克,男性則為500微克而維生素D的成人建議攝取量,無論男女均為每天10微克。楊雀戀進一步指出,如果過度攝取維生素A超出建議攝取值的5倍,皮膚會過敏、乾燥及脫皮,並導致肝脾腫大、厭食、關節痛及頭痛若維生素D超過建議攝取值的5倍,則血液中的鈣會太高,進而導致心血管及腎臟病變所以對於維生素A及維生素D的攝取,最好在建議量的2倍以內,是比較安全的範圍。魚油:飯前或飯後吃魚肝油:隨餐吃無論是魚油還是魚肝油,只要弄清楚不要搞錯了,而且依照建議值及指示來吃,對人體才是有益的。楊雀戀指出,魚肝油由於是脂溶性的,所以建議可以隨餐一起吃,可以提高吸收率至於魚油的使用,飯前或飯後服用都可以,但有些人吃魚油易反胃或是脤氣,有的還會拉肚子或是打嗝口排魚腥味,如果要避免這些不適症狀,建議可以隨餐吃,將問題降到最低。林孟瑜則建議,在吃魚油或是魚肝油之前,一定要先分辨清楚,再看罐裝上的建議量,如果是建議吃1~2顆,比較保守可以先從建議最低劑量,也就是1顆吃起。吃魚油主要是攝取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3是人體必需脂酸,人體無法從體內自行合成,必須要藉由外來轉換補充,那麼要攝取取ω-3,非得要吃魚油不可嗎?天然食物,也能簡單補充到林孟瑜說,魚油是從魚身上萃取來的,直接吃魚當然也可以攝取到ω-3,深海魚含有相當豐富的ω-3,民眾可以多選擇含量比較高的深海魚,包括鯖魚、鮭魚、鮪魚、鯷魚、秋刀魚及沙丁魚等。另外,一般海鮮類如蝦、花枝及牡蠣等也含有微量ω-3。事實上,ω-3不是只有魚才有,一些植物當中也有。楊雀戀說,植物中的α-次亞麻油酸 ,也是屬於ω-3的一種,其進入體內可以轉變成DHA及EPA,只不過轉換的速度較為緩慢,在核桃、蕎麥、大豆及大豆沙拉油、紫蘇油及亞麻仔油等食物中,均含有豐富的α-次亞麻油酸另外,深綠色蔬菜,特別是冬季產的菠菜、白菜、茼蒿、蘿蔔及蕪菁等,因為低溫容易使植物中的α-次亞麻油酸含量增加,是素食者攝取ω-3的主要來源。至於魚肝油中的維生素A跟維生素D,林孟瑜表示,維生素D可由牛奶、雞蛋、鮭魚、鯖魚等食物獲得,曬太陽比飲食更好,藉由陽光的照射,人體內也能自行合成維生素D而維生素A可由牛奶等乳製品、蛋及紅橘色蔬果包括胡蘿蔔、紅椒及木瓜等,富含有維生素A或維生素A先質β-胡蘿蔔素等食物獲得。如果不想太麻煩,不太想去計算維生素A的攝取量,1杯牛奶、1顆蛋、3公分乘以3公分大小丁塊的胡蘿蔔,或是木瓜4到5塊,每天換著搭配一、兩樣吃,就可以攝取到維生素A,由於維他命A會在體內累積貯存,這樣一點點的累積也不會過量,多少可以維持一定的量,是平時自食物中最簡單補充維他命A的方法。魚油抗凝血 手術前要停吃雖然相較於魚肝油,魚油對健康人比較沒有過度攝取的疑慮,但還是有一些族群是不適合吃魚油的,由於魚油有抗凝血的功能,若有肝硬化而凝血功能會變差的病患,不適合吃魚油另外,血友病患也不宜吃,還有平時有服用具有抗凝血功用如阿斯匹靈藥物的人,也不適合吃魚油。另外,如果預計要動手術,則建議術前2個月要停止吃魚油,還有孕婦為避免生產不易止血,建議懷孕32週以後就要停止吃魚油。延伸閱讀: 魚油、Q10,這樣吃最健康! 垃圾食物傷神經,吃魚油有救?
-
2020-07-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懷孕憂食物汙染影響胎兒 孕媽咪瘦成38公斤紙片人
準媽媽別因過度擔心吃到不安全食物而恐懼進食。32歲的婷婷(化名)本身就瘦,懷孕前僅41公斤,懷孕後為了寶寶健康,變得過度注重食物安全,只要對食材有疑慮或添加化學成分的食品都不敢吃,僅只吃白飯和少量蔬果。結果懷孕24周產檢時,婷婷體重反瘦到38公斤,成「紙片人孕婦」,且胎兒體重也過低,恐造成營養不良與胎兒早產風險。經婦產科醫師溝通後,調整飲食方式跟補充營養素,婷婷體重增至50公斤,也順利產下2600公克重健康寶寶。 收治婷婷的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表示,以往有準媽媽是擔心體重過重而偏食,但據自己臨床門診發現,近來約2成孕婦因食安疑慮而有「懼食」現象,卻影響胎兒發育。李世明說,懷孕期間胎兒營養成分完全來自母體,若媽媽營養不良也會影響胎兒發展,早產比例偏高、神經系統發育、骨骼系統發育、整個發展會遲緩。如擔憂所攝取食物有農藥殘留或重金屬,可與醫師跟營養師討論,來攝取有機食物、奶粉、營養補充品。高師大生科系副教授許惇偉表示,研究發現,一般食物中的化學物質殘留物或重金屬,的確已證實不利胎兒健康。因動物和農作物會接觸到環境中的塑化劑、殺蟲劑、戴奧辛等化學物質,其環境荷爾蒙長期累積下,恐對影響胎兒的生殖系統發育異常,如出現尿道下裂等情形。建議孕期間,可盡量選擇有機食品,尤其是乳製品與蔬菜,相對可避免攝取環境荷爾蒙污染物。李世明建議,準媽媽懷孕期間,體重增加的幅度最好是原來體重的1/4、約10到12公斤,懷孕期間應避免過胖或過重、也不懼食或偏食,並充足攝取鐵、維生素C、D、DHA等營養素,才有適合胎兒發育的受孕環境。
-
2020-06-28 養生.保健食品瘋
高劑量魚油可護心,但吃多影響消化蠕動!專家建議多吃這食物也有幫助
外電報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19年12月核准一種主要含EPA(Eicosapentaenoic acid)成分的魚油新藥上市,用於治療三酸甘油酯偏高者。FDA顧問委員會參考了2019年1月3日發表的臨床研究REDUCE-IT,該研究以8179名使用史他汀類(Statins)藥物後,三酸甘油酯仍偏高且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患者作為受試者,其結果顯示,該藥與安慰劑相比,能夠有效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nvents,簡稱MACE,係指心血管死亡、非致命心肌梗塞及非致命性腦中風等)風險將近25%。但也有幾項副作用,包括心律不整、內出血。多年來,國內外營養專家都建議,魚類因富含天然Omega-3脂肪酸,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Omega-3脂肪酸主要是由3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所組成,包括存在於豆腐、黃豆、芥子油與堅果類的「α-次亞麻油酸」,以及主要由攝食魚類與其他海洋生物所獲得到的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等3種必需脂肪酸。這3種脂肪酸都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攝取,也因此使得魚油在保健食品中大行其道。要證明吃魚能否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並不容易,過去的研究多為觀察性的報告,直到近兩年,國際知名期刊連續刊登了3篇以EPA成分為主的魚油濃縮製品相關的臨床試驗,才算有了定論。高劑量魚油可減少續發之心血管疾病美國核准魚油新藥上市,是根據2019年1月3日一篇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論文,該研究以8179名具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病患為對象,其中71%的受試者攝取含EPA魚油作為續發性預防,因為他們曾經發生過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或做過心導管、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等;另外29.3%的受試者則沒有心血管疾病。該研究發現,使用以EPA成分為主的高劑量魚油(每天4公克),對於原本有心血管疾病的受試者,可降低25%的續發心血管風險,包括減少心血管疾病導致之死亡、缺血性心臟病、非致命性中風發作等,都有明顯的作用,尤其對年齡小於65歲、三酸甘油酯超過150 mg/dL者,效果特別顯著。但對於一般沒有心血管疾病者的預防,雖有效果但沒有達到統計學上的差異。該研究可說是首次指出含EPA高劑量魚油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者,確實有預防效果。低劑量魚油 對糖尿病患預防心血管病無效另一篇2018年10月的研究,同樣刊登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則以一萬五千多名糖尿病患為對象,該報告顯示,若每日使用一公克魚油(omega-3),對預防心血管疾病並沒有顯著效果。該論文與前篇論文比對判讀,可以推估魚油劑量太低的話,對於有糖尿病或有高血壓的病患,預防效果不彰。每天一公克魚油 心肌梗塞發生率下降另一個VITAL(VITamin D and OmegA-3 TriaL)的臨床試驗也很有代表性,共有兩篇論文,發現高劑量魚油對於有心肌梗塞的病患來說有明顯的效應。該研究對象有兩萬五千多人,樣本數非常大,而且是一般沒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人。研究分成四組,一組吃維生素D、一組吃魚油(omega-3)、一組兩種都吃、一組兩種都沒吃。觀察對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預防是否有效果。研究發現,每天補充兩千單位的維他命D並沒有降低發生心血管事件與癌症之風險。但是每天補充一公克的魚油,雖然沒有減少主要心血管事件及癌症的新發生率,但對於心肌梗塞的發生及死亡風險確實會下降,對於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療法,以及所有冠心病的發生率皆有顯著下降。報告指出,心肌梗塞可降低28%,需做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者可降低22%,對於心肌梗塞死亡率則可降低50%,但在減少中風方面沒看到效應。總括來說,若從2018年到2019年所刊登的3篇重要臨床試驗結果可發現,低劑量魚油對降低心血管疾病確實有一些效果,在糖尿病患則沒有明顯效果;高劑量魚油的效果則較明顯可見,且對於已經有心血管疾病者,效果更明顯。 國內研究發現魚油可降三酸甘油酯國內2013年由臺大醫院發起,由國內八大醫學中心共同參與的臨床研究,共收治了253名三酸甘油酯超過200 mg/dL的病患,當中有40位病患超過500 mg/dL。給予病人純化魚油(Omacor? Pronova BioPharma),一公克魚油中,含有460 毫克 EPA 及 380毫克 DHA。將病患分成3組,一組一天2公克、一組一天4公克、另一組為安慰劑,治療持續8星期。結果發現,魚油確實可降低三酸甘油酯,一天4公克組的病患可降低32.1%、一天2公克組的病患則可降低29.7%,對於三酸甘油酯更高的個案,能降低的幅度更可達48%~50%。由此可看出,無論是服用2公克或4公克,降三酸甘油酯的效果都不錯。因此,以台灣的研究結果而論,是否一定要吃足4公克,是需要進一步斟酌的。魚油做成藥物,需經過除汙(農藥、重金屬)、純化、淨化(去氧化物質)等多道步驟,在臨床上確實有降血脂(主要是降三酸甘油酯)的作用,通常使用1~2克的劑量,效果就不錯,但並非適用於每個病患。有些病患的三酸甘油酯可能高到兩、三千,是基因因素加上飲食習慣造成,超過1000 mg/dL以上就常有乳糜血症(血漿呈現混濁的乳白色),也很容易發生急性胰臟炎,反覆發生就是胰臟癌的候選人,還可能合併有糖尿病。胰臟一旦受損,後續要面對很多疾病的問題,所以對於這類型嚴重高三酸甘油酯症病患,會建議使用魚油做輔助治療,因為傳統用藥已經幫不上忙了。此外,長期使用降血脂藥物,病患的腎功能會受影響,若血中肌酸酐數值已達異常,可將降血脂藥物稍微減量、加上魚油補充,讓腎功能恢復正常,三酸甘油酯也能保持在500 mg/dL以下。許多研究都顯示,魚油的效果與吃的劑量有關,劑量越高效果越好,問題是,吃太多時,過多的魚油會影響胃腸的消化與蠕動,會有噁心感、肚子會不舒服而難以下嚥,而且有魚腥味,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一週吃3次不同種類的魚 分散風險所以,一般人若想預防心血管疾病,建議多吃新鮮的魚即可。美國心臟醫學會在2013年就建議,一般人每週應攝取至少兩至三次魚肉,一次約100公克,且選擇應多樣化、並以深海魚種(Fatty fish)為優先,包括Omega-3含量高的鮭魚、沙丁魚、鯷魚、鯖魚、鱸魚、鱒魚、旗魚、鱈魚、秋刀魚等。而在吃法上,煮魚湯、吃烤魚都會比油炸或油煎料理方式更為健康,魚種的選擇上也儘量交替食用不同種類的魚,以分散風險,減少魚類遭受環境、重金屬與環境荷爾蒙污染所帶來的健康威脅。至於若想額外補充EPA及DHA膠囊,應該先與心臟科醫師討論,尤其是三酸甘油酯過高的人,雖然建議每天可食用2至4克的EPA 與DHA補充劑,但仍應在醫師的指示下服用。魚油經過濃縮提煉過程變成藥物後,除了價格昂貴外,也只適用於部分高血脂病患;而市售魚油保健食品,也無法確定其品質,雖然都叫魚油,但成分、含量、製程仍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從新鮮魚類攝取魚油,既天然也不用花太多錢,才是對健康最好的選擇。 Q:魚油為什麼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機轉為何?A:根據文獻,魚油可抗發炎、降血壓、降三酸甘油酯、降血栓。一些發炎指標會下降。也有文獻提到魚油有幾種機轉:可抑制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合成,減少原脂蛋白B(Apo B)的合成,加強極低密度脂蛋白的轉換速率,降低飯後血脂濃度。另外,魚油不會使血糖惡化,還可稍微降血壓。最重要的角色在血液凝固方面,魚油可減少血小板凝集和延長凝血時間,這是魚油被認為可減少冠狀動脈疾病的主要原因。【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健康雜誌》第52期(2020-04-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6-26 養生.聰明飲食
你以為鮑魚、海參蛋白質更高?這10種食物才是優質蛋白
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是人體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生命的表現形式,本質上都是蛋白質功能的體現,因此生命離不開蛋白質。根據食物的兩個指標,一個是數量指標,即蛋白質含量,是指每一百克這種食物中蛋白質的數量。另一個是質量指標,即蛋白質的氨基酸評分。氨基酸評分是通過將食物蛋白質組分與參考蛋白比較限制性氨基酸的量,來評價蛋白質質量的高低,得分越高則說明蛋白質質量越好,機體越容易吸收和利用。綜合蛋白質含量和氨基酸評分兩方面的數據,排在前十名的「優質蛋白質十佳食物」出爐,希望對人們日常進行優質蛋白質的補充有幫助。1、雞蛋雞蛋中的營養素含量豐富,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物。雞蛋蛋白質含量在13%左右,氨基酸組成與人體需要非常接近,通常可作為氨基酸評價的參考蛋白。雞蛋含有的維生素種類齊全,礦物質如鈣、磷、鐵、鋅、硒等的含量也很豐富。建議健康人每日吃一個雞蛋,蛋白蛋黃都要吃。2、牛奶牛奶營養成分豐富、組成比例適宜、易消化吸收,可以提供優質蛋白質、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鈣等。牛奶因為是液態食物,水分含量高,所以蛋白質含量只有3%。但是一方面牛奶必需氨基酸比例符合人體需要,屬於優質蛋白質,另一方面牛奶方便飲用,很容易達到幾百克的攝入量,所以,牛奶是很重要的蛋白質食物來源。奶製品種類繁多,常見的有液態奶、奶粉、酸奶、奶酪等。酸奶經過發酵,乳糖、蛋白質和脂肪都有部分分解,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可以嘗試飲用酸奶代替牛奶。推薦每人每天攝入300克牛奶或相當於300克牛奶的奶製品。3、魚肉魚類富含蛋白質、脂類、維生素和礦物質,其蛋白質含量約為15%-22%,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氨基酸,尤其富含亮氨酸和賴氨酸,屬於優質蛋白質。魚類肌肉組織中肌纖維細短,組織柔軟細嫩,較畜、禽肉更易消化。魚類含有豐富的n-3多不飽和脂肪酸(DHA和EPA),適量攝入有利於降低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推薦成人每日水產品攝入量為40-75克。4、蝦蝦營養價值很高,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B1、B2和菸酸、鈣、磷、鐵等成分,其蛋白質含量約為16%-23%,脂肪含量較低且多為不飽和脂肪酸。蝦中含有豐富的鎂,鎂對心臟活動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其富含的維生素、鈣、磷脂等對小兒、孕婦尤有很好的營養補充作用。5、雞肉雞肉蛋白質含量為20%左右,雞胸肉是許多健身增肌人群喜歡的蛋白質來源,其脂肪含量低,還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油酸和亞油酸。其含有多種利於人體消化的氨基酸,同時也是銅、鐵、鋅等礦物質,以及B族維生素、脂溶性維生素的重要來源。此外,雞肉中含有豐富的磷脂類,對人體發育具有重要作用。6、鴨肉鴨肉的營養價值與雞肉相仿。鴨肉中的蛋白質含量約為16%,主要是肌漿蛋白和肌凝蛋白,另一部分是間質蛋白,其中含有溶於水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此外還有少量的明膠,其餘為非蛋白氮。鴨肉中含氮浸出物比畜肉多,所以鴨肉味美。鴨肉是含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比較多的肉類。鴨肉中鉀含量較高,100克可食部分達到近300毫克。7、瘦牛肉瘦牛肉的蛋白質一般在20%以上,牛肉的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與人體需要接近,且比例均衡,人體吸收利用高。牛肉的脂肪含量比豬肉、羊肉低,在10%左右。此外,牛肉中還富含礦物質(鉀、鋅、鎂、鐵等)和B族維生素,包括菸酸、維生素B1和核黃素。8、瘦羊肉瘦羊肉蛋白質的含量在20%左右,羊肉中的礦物質含量豐富,其中銅、鐵、鋅、鈣、磷的含量高於許多其他的肉類。羊肉中含有的成人必需氨基酸與總氨基酸比值達40%以上,是優質的蛋白質食品,人體吸收利用率高。羊肉的賴氨酸、精氨酸、組氨酸和蘇氨酸的含量與其他肉類相比一般較高。9、瘦豬肉瘦豬肉的蛋白含量大約20%,必需氨基酸組成與人體需要接近。豬肉中含有豐富的磷、鉀、鐵、鎂等元素,是人體所需礦物質元素的重要來源。豬肉中含有微量的水溶性維生素。建議每天攝入畜禽肉類總共40-75克。10、大豆大豆包括黃豆、黑豆和青豆。作為唯一上榜的植物來源蛋白,大豆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鉀和維生素E等。大豆中蛋白質含量約為30%-40%,必需氨基酸的組成和比例與動物蛋白相似,而且富含穀類蛋白缺乏的賴氨酸,是與穀類蛋白質互補的天然理想食品。此外大豆還含有多種有益於健康的成分,如大豆異黃酮、植物固醇、大豆低聚醣等。我國大豆製品種類繁多,常見的有豆漿、豆腐、豆腐乾、豆腐腦等,不過豆豉、腐乳等發酵豆製品因為含鈉量過高,要注意控制食用量。有朋友認為昂貴的“鮑魚”、“海參”等蛋白質含量更高,但事實真的如此嗎?研究表明,每100克鮑魚中含蛋白質12.6克,每100克海參中含蛋白質16.5克,並不比大黃花魚(17.7克)多,鮑魚、海參的其餘營養成分與其他水產動物相比,也有高有低,營養價值並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麼高。所以,請合理膳食巧搭配,日常補充更優質。(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6-20 養生.聰明飲食
忌口很痛苦 營養師推薦預防糖尿病的10大控糖好食物!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日常飲食扮演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於糖尿病患來說,忌口可是件相當痛苦的事情,面對日益加速老化的血管,其實糖尿病的飲食原則,就如同正常人一般「均衡飲食」。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表示,糖尿病患的飲食可依據自己的喜好來調整,只要依照均衡飲食的原則,利用各種不同食物的組合,日常飲食也可以是多元、多樣化,建議盡可能選擇完整的天然食物,而不是高度加工的食物,尤其可以多攝取非澱粉類的蔬菜,盡量減少添加糖及精製穀物。降低碳水化合物優先對於剛被診斷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病患,程涵宇強調,首先可以從減少總碳水化合物著手,理想的碳水化合物應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且低添加糖、低脂肪、低鈉。根據研究發現,減少糖尿病患者的總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被證實為改善血糖最有效的方式。短期看來,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也是幫助糖尿病患達到血糖目標的優先方法。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2020年版糖尿病標準醫療照護」資料顯示,碳水化合物是身體最容易使用的熱量來源,也是對餐後血糖波動最主要的影響。程涵宇說明,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其糖、澱粉及纖維的比例各不相同,對血糖反應有廣泛的影響,可能導致血糖濃度持續升高或緩慢下降,甚至導致血糖快速升高、隨後又迅速下降。地中海飲食,有效長期控制血糖不過,糖尿病如同其他慢性病仍無法治癒,因此,糖尿病患要學會與糖尿病和平共處。程涵宇指出,根據長期追蹤研究顯示,以蔬菜、全榖雜糧類、魚類,以及富含橄欖油、堅果類的地中海飲食,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及預防糖尿病,進而減少使用藥物治療,以及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過去認為,糖尿病患應採取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不過,一項隨機對照試驗研究發現,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肥胖成年人,隨機分為「卡路里限制的地中海飲食組」及「卡路里限制的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研究結果顯示,地中海飲食組的空腹血糖低於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組。程涵宇提醒,控制血糖應盡可能多喝水,並避免飲酒及含糖飲料;若是使用代糖減少總熱量及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時,應避免補償心理,以免吃進額外的食物及額外的熱量。1 0大控糖好食物程涵宇提供10種控糖好食物,幫助提升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飆高,同時設計簡單快速料理的早午晚三餐,幫助預防糖尿病上身。1.堅果營養功效:鎂、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糖尿病患的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血壓及體重,並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建議量:每天30公克。料理:早餐-水果優格。食材:無糖優格150ml、腰果5顆、夏威夷豆3顆、莓果或其他水果50g作法:無糖優格撒上腰果、夏威夷豆、葡萄乾及水果。2.大蒜營養功效:有機硫化合物及槲皮素、類黃酮素,可降低血糖及血脂,改善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提升葡萄糖轉運蛋白及胰島素作用。建議量:每天2顆。料理:早餐-大蒜起司三明治食材:吐司1片、瑞可達起司1大匙、菠菜1株、大蒜6顆、橄欖油適量、黑胡椒粒適量、鹽適量。作法:(1)橄欖油入鍋,放入大蒜及菠菜拌炒,加入鹽及黑胡椒。(2)吐司烤至金黃。(3)吐司對半切,其中一片放上起司、菠菜及大蒜,蓋上另一片吐司。3.人參營養功效:三萜皂苷可提升空腹血清胰島素及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空腹血糖、提升葡萄糖代謝,以及降低胰島素抵抗。建議量:當作配料食用。料理:早餐-人參山藥雞湯食材:日本山藥去皮切塊200g、雞腿1隻、紅棗5顆、薑片2片、參鬚適量、鹽適量、水適量。作法:(1)鍋子煮滾水,將雞腿肉汆燙去血水,撈出用冷水沖涼,洗淨備用。(2)鍋中放入冷水、雞腿肉、薑片、紅棗、人參鬚,山藥,加蓋燉煮30分鐘。(3)加入鹽調味。4.鮭魚營養功效:Omega-3脂肪酸、EPA、DHA,可提升葡萄糖耐受度、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三酸甘油脂,預防糖尿病。建議量:每天70公克。料理:午餐-鮭魚串燒佐酪梨食材:200g去皮鮭魚排、1湯匙橄欖油、20毫升檸檬汁、3ml蜂蜜、鹽適量、胡椒適量、1湯匙黑芝麻籽。作法:(1)將鮭魚縱向對切成長條狀。(2)製作醃料,將橄欖油、檸檬汁與蜂蜜放入碗中,加入鹽和胡椒攪拌均勻。(3)將鮭魚放入醃料靜置。(4)以竹籤串起鮭魚,撒上芝麻。(5)將平底煎盤放上瓦斯爐,以大火加熱後放入鮭魚串。每面煎3分鐘,然後取出完成,可佐以酪梨沾醬。(6)沾醬材料:酪梨半顆約140g、新鮮檸檬汁8ml、大蒜1顆、辣椒粉適量、鹽適量、黑胡椒適量。沾醬作法:●將酪梨取出果肉切塊。●將酪梨塊與其他食材放入調理機中,攪打至滑順。5.花椰菜營養成分:蘿蔔硫素,增強血清胰島素及胰島素抵抗的總抗氧化能力,並降低三酸甘油酯,減少脂質過氧化,預防糖尿病及血管併發症。建議量:每天150公克。料理:午餐-烤花椰菜。食材:花椰菜150g、鹽適量、橄欖油適量、黑胡椒適量。作法:(1)預熱烤箱至200℃。(2)花椰菜洗淨切小朵後完全瀝乾。(3)烤盤鋪上花椰菜需注意彼此不重疊,均勻淋上少許橄欖油、再灑一些鹽及黑胡椒後,送入烤箱烘烤20~25分鐘,花椰菜表面微有焦糖化的褐色烤痕。6.大豆營養功效:α-亞麻油酸(ALA),可增強胰臟細胞分裂,促進胰島素分泌,同時可維持血清胰島素穩定,預防糖尿病及血管併發症。建議量:每天半盒~1盒豆腐。料理:晚餐-豆腐芝麻濃湯食材:豆腐半盒、青蔥適量、白芝麻15g、鹽及黑胡椒適量、雞高湯500ml。作法:(1)豆腐、白芝麻及雞高湯熬煮後放入調理機攪打。(2)出放入鹽、青蔥及黑胡椒完成。7.山苦瓜營養功效:南瓜三萜,苦瓜素等多肽-p,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抑制α-葡萄糖活性,降低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後2小時血糖,以及降低總膽固醇,預防視網膜病變及心肌梗塞併發症。建議量:每星期1條。料理:晚餐-沖繩山苦瓜食材:山苦瓜1條、雞蛋1顆、豬肉薄片100公克、醬油1.5大匙、米酒適量、糖適量、柴魚片適量、鹽少許、橄欖油適量。作法:(1)瓜洗淨切半去籽,白色部分用湯匙刮乾淨,並切成約0.3cm的薄片。(2)煮一鍋滾水放入苦瓜,約1分鐘撈起備用。(3)熱鍋下油炒肉片。(4)放入山苦瓜及調味料炒勻。(5)淋上蛋液拌勻加入柴魚片。8.肉桂營養功效:肉桂醛、前花青素,提升葡萄糖攝取及胰島素分泌,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以及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總膽固醇。建議量:當作香料使用。料理:晚餐-香蕉燕麥肉桂濃湯。食材:香蕉半根、燕麥1/3杯、葡萄乾5公克、牛奶500ml、肉桂粉少許、鹽適量。作法:(1)燕麥顆粒蒸熟備用。(2)香蕉去皮切段和牛奶燕麥一起入鍋中熬煮。(3)放入葡萄乾、肉桂及鹽調味。9.橄欖油營養功效: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糖尿病患的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血壓及體重,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建議量:每天20~50公克,當作烹調用油。10.生薑營養功效:薑油、薑醇、薑烯酚,增加胰島素釋分泌,降低血糖及糖化血色素HbA1c和胰島素抵抗,提高總抗氧化能力,降低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功效:降低血糖。建議量:當作配料使用。文章出處/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7期
-
2020-06-17 養生.健康瘦身
生酮飲食怎麼吃?5個QA確認自己是否適合執行生酮飲食
生酮飲食法越來越紅,近年不少人為了瘦身嘗試生酮飲食。但是吃法正確嗎?一直努力減肥的玲玲,最近從姊妹淘那邊知道生酮飲食,一向不輕易相信非正規方式的她,努力在網路上尋找資料,幾天之後還是對這個似懂非懂,只知道主要是以降低或是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對她來說就是拒絕麩質飲食法的一種,在自己沒有頭緒的情況下,帶著疑問去問營養師,希望能夠得到比較專業的答案。聽完玲玲疑問的營養師,笑笑的對她說:「生酮飲食雖然很多人推薦使用,但這算是一種偏食方式,有優點也有缺點,並非全然只有好處,而且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進行!」追根究柢的玲玲又問這種方式的原理,於是營養師拉了張椅子,讓她坐下來慢慢聽。※只要知道多少量,沒有東西不能吃,包括碳水化合物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簡單來說就是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醣);適當的蛋白質的一種飲食法。起初是發現對於癲癇患者的症狀改善而出現的一種飲食法。並且因為網路上有眾多因為生酮飲食而減肥成功案例,不少人把生酮飲食與減肥聯想再一起。是否每個人都可以吃生酮?生酮前該做哪些功課呢?如何簡單入門生酮飲食呢?什麼是生酮飲食?生酮飲食的真面目到底是甚麼呢?其實沒甚麼神秘的,重點就是幾乎不吃可消化性的碳水化合物(澱粉、水果、糖等)為手段,分為「飢餓型生酮」與「營養型生酮」,前者是透過身體攝取極低熱量,強迫性代謝脂肪產生酮體,後者不強調大幅降低熱量吸收,主要透過極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方式,提高脂肪攝取,強迫脂肪代謝產生酮體,這種飲食方式才會被稱為「生酮飲食」。生酮飲食幾乎斷絕可消化性碳水化合物,也限制許多食物攝取,如:米飯麵食(高精緻澱粉)、水果(含果糖、蔗糖)、牛奶(含乳糖)等,這樣飲食方式會造成微量營養素不足的問題,還會發生血糖降低,身體為了維持足夠的血糖和能量,在生酮初期肝臟與肌肉會釋放肝醣,更釋放水分至血液中有利尿脫水的效果。身體要提供甘油以作為糖質新生的原料,就會開始大量分解脂肪,肝糖能在肝臟與腎臟製造血糖,分解出來的脂肪酸在細胞氧化產生能量。正常生理狀態下,脂肪酸要完全氧化產生能量,要由糖類代謝而來「碳骨架」協助。可是生酮飲食的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無法提供足夠的碳骨架讓脂肪酸完全氧化,於是產生脂肪代謝時的副產品酮體,這就是是生酮飲食的名稱來源。生酮飲食的優點1. 生酮幫助治療癲癇禁食這類療法原先就是以治療癲癇為目的,近代醫學研究發現飢餓過程產生酮體,在腦部中促進GABA的合成,GABA是一種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在酮體的刺激後,增加GABA能減少腦部不正常放電,減少癲癇發病機會。2. 生酮飲食能有效幫助減肥因為可以有效代謝脂肪,成為許多人採取這方式的主要目的。醫學研究顯示生酮飲食確實能幫助減重,速率也比傳統的減低熱量飲食為高,不過該方式初期反應為脫水,並非期待的脂肪代謝,是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研究來源:生酮飲食長期對於肥胖患者的影響3. 調節血糖生酮飲食法有助於改善糖化血色素(HbA1c)、禁食血糖等健康指數,根據2005年研究,以沒有服用降血糖藥物與注射胰島素糖尿病患,作為研究對象,歷經4個月的生酮飲食後,糖化血色素降低1.2%、禁食血糖比原先減少16.6%。生酮飲食的缺點與副作用1. 酮酸中毒因為酮體是酸性物質,該飲食法會造成酮酸中毒的傳言,其實一直沒有停過。不過經研究發現正常人採用生酮飲食,升高的酮酸並不會影響血液pH值,會造成酮酸中毒的風險並不高。2. 血脂問題由於斷絕可消化性的碳水化合物來源,雖然三酸甘油酯指數有可能會降低,但攝取大量油脂且要攝取奶油、豬油或椰子油等含有高飽和性脂肪酸的油脂,這時低密度脂蛋白會有增加的現象,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3. 心臟問題從事生同飲食法的人,出現沒有心肌梗塞的疾病史,卻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問題。有學者推測可能與心肌缺乏肝醣的能量有關,生酮飲食法的水果、全穀雜糧與蔬菜量受到限制,讓抗氧化營養素與微量營養素攝取量減少,直接影響心臟的功能。你適合執行生酮飲食嗎?Q1:你對食材『營養成分』了解嗎?Ans:『醣、脂肪、蛋白質之間的比例』是生酮飲食最主要的一環,在還不了解前建議不要輕易嘗試Q2:你可以克制『糖跟醣』的誘惑嗎?Ans:雖然有『代糖』可以替代,但如果無法克制自己去吃甜食,還是很容易誤踩地雷。Q3:你可以勤勞自備三餐嗎?Ans:就如同剛剛說到,生酮是要去計算份量、熱量的。外食族除非選擇一些有品牌的營養餐盒,要不然是較困難去落實生酮飲食的。Q4:你是否有些特殊疾病呢?Ans:依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之機轉及臨床應用有提到,有先天性代謝缺陷,進而會影響到脂肪酸運輸或氧化的病患,是絕對不可執行生酮飲食的。Q5:你是否做足了功課?Ans:生酮飲食是一種完全改變熱量來源的一種飲食法,所以身體在初期勢必會有一些不適應症的產生,這些是要去克服或是去了解的。諮詢專業營養師或是熟識你身體狀況的醫師是最簡單的方式如果以上五題,都充分瞭解了那就可以開始嘗試執行生酮飲食了,就讓我們進入Step.2。執行生酮飲食前的準備 你的熱量該如何分配?首先,你必須知道你每天該吃多少熱量,不知道的話可以參考TDEE網路計算機(好像每篇都會提到TDEE,沒辦法因為控制飲食最主要的就是要了解熱量囉)例如:你一天的熱量是1800大卡,那就需攝取脂肪140~160公克、蛋白質90~112.5公克、醣5~45公克。大家不妨可以試著去算算看。食物種類你都搞清楚了嗎?主食類: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米、麵、冬粉、麵包外。地瓜、南瓜、芋頭、山藥、菱角…這些都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所以這些都是生酮飲食要盡量避免的。豆魚肉蛋類:看上面比例就知道,生酮飲食其實還是有在控制蛋白質的量,根據國健署-食物代換表,一分的豆魚肉蛋類蛋白質大約7公克,如果一天1800大卡約只能吃13~16份蛋白質。蔬菜:那5~10%的醣熱量基本上都可由蔬菜類取得喔(提醒大家:小番茄是水果、大番茄是蔬菜唷)水果:水果含有果糖、蔗糖就跟主食類一樣,要盡量避免或透過精算去攝取喔。脂肪:生酮飲食大部分的能量來源都由脂肪提供,而且因為是主要的飲食來源,所以需要攝取多種不一樣的油脂,才能平衡每種油脂的特點喔(這等下會好好介紹)。如何簡單入門生酮飲食1. 看懂營養標示不管是醬油、胡椒、醬汁…調味料,根據法規都是需要有完整營養標示。在挑選時,注意營養標示中的『碳水化合物』、『糖』這兩項的量是很重要的,但也必須說因為在法規上有制定,如果每100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及糖量小於0.5公克,是可以註記為0的,所以還可以用成分中是否有添加『糖』或是『○○澱粉』去判斷唷!但也再次提醒,只要妳的碳水化合物量控制得當,還是可以吃少許的水果、主食喔!!!2. 了解油脂的種類及特性油脂大部分是由脂肪酸合成,而脂肪酸又可以分為SFA飽和脂肪酸、UFA不飽和脂肪酸[PUFA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3、ω-6)、MUFA單元不飽和脂肪酸(ω-9)]ω-3:足夠的ω-3脂肪酸對於大腦記憶力及學習能力使有益的,大家眾所皆知的EPA、DHA都是ω-3的一種,所以除了一些堅果種子類富含ω-3外,深海魚類也有喔。ω-6:與ω-3相似的一種脂肪酸。但已有許多研究證明,過多的ω-6是會增加慢性發炎反應(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在一些植物油中ω-6都是明顯高於ω-3的。包含:花生油、紅花油…等。ω-9:為非必需脂肪酸,有研究證明是有益於心血管的預防保健。最常見於:酪梨、苦茶油、橄欖油 營養師會建議我們攝取的油脂ω-6:ω-3的比例是1:1~4:1是最理想的。但是現在市售單品油好較少有這樣子的比例,所以執行生酮飲食時,才會需要攝取多種的油脂來達到這樣的平衡。一篇311位7~12歲小朋友的研究中發現,攝取較多比例的PUFA是有較高的除脂體重,及較低的內臟脂肪及體脂。進一步分析ω-6、ω-3比例發現,較高的ω-6:ω-3比例與是更有利於降低腹部脂肪的。資料來源:Cardel M, Lemas DJ, Jackson KH et al. Higher Intake of PUFAs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Total and Visceral Adiposity and Higher Lean Mass in a Racially Diverse Sample of Children. J Nutr. 2015 Sep;145(9):2146-52.3. 椰子油、MCT oil又是什麼?中鏈脂肪酸,與上述的脂肪酸不同的地方在碳鏈較短。在小腸吸收時因為碳鏈較短,代謝路線不同於以往的長鏈脂肪酸,是經由肝門靜脈直接運送到肝臟產生酮體當作能量使用,所以能夠快速的當作產生能量,重點是代謝過程中幾乎不產生三酸甘油脂。營養師的簡易生酮飲食菜單以1800大卡為例,脂肪140~160公克、蛋白質90~112.5公克、醣22.5~45公克去設計。生酮飲食是否會影響運動表現很多人都會擔心,如果成功進入生酮飲食世界減肥了,那會不會也把自己身體的力量減掉,導致運動表現越來越差。網路上面其實有很多實測影片,在執行生酮飲食後會有一段時間身體會感到不適,大多是因為改變飲食所產生的不適症。2014年研究中發現,給予越野自行車運動員生酮飲食後觀察運動員的體能表現中發現:1.長期高脂飲食再訓練期間,其實是對有氧耐力型運動員有利的(推測是因為減少體重、並減少運動後肌肉傷害)。2.但須要注意的是,較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會影響執行高強度工作的能力。另一篇有關生酮飲食與身體表現的文章中也提到,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仍然可以保有身體的最大肌力,但須注意的就是酮適應症問題、礦物質營養及蛋白質的攝取量的限制,最後作者也不約而同的提到:生酮飲食導致的肌肉肝糖不足會限制無氧運動的運動表現喔。執行生酮飲食小叮嚀大家都認為生酮飲食只要完全『戒醣』就可以,其實是錯的。因為在生酮飲食中是要足夠的蔬菜,搭配適量的豆魚肉蛋及大量且多種的油脂,才是最重要的。這種方式有許多隱藏性的風險,採行之前強烈建議找專業人士,像是醫師、營養師以血糖、血脂、疾病史等資料評估健康狀況,沒有確認之前切忌貿然採行生酮飲食!開始生酮飲食後,初期會有水分排出現象,體內電解質也會被排出,容易有出現疲倦、頭痛等情況,經過適應期後這些問題隨之消失。最後警告,這種飲食法用酮體取代葡萄糖,減重效果的確明顯,不過回復正常飲食後,復胖機會也頗高,不要超過個半個月比較安全。這邊也要呼籲各位朋友執行生酮飲食時,需要喝足夠的水來維持身體正常運作,且千萬不要在還沒了解生同飲食透徹前就隨意嘗試生酮,要做任何飲食調整前,都需要諮詢相關專業醫生或營養師再去執行才會安全又有效喔!※本文摘自SuperFIT,原文請點此
-
2020-05-24 養生.聰明飲食
腦部退化跟飲食有關? 10類健腦食物讓你從年輕就開始預防
隨著台灣走向超高齡化社會,老化相關疾病罹患率增加,其中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如果服用藥物並搭配飲食調整,病情都可以控制。但若是腦部功能衰退,甚至於罹患阿茲海默症,那麼可能就不是飲食調整就可以控制的。預防腦部功能退化,應該從年輕時候就開始調整飲食。繼得舒飲食(簡稱DASH,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建議飲食法)以及地中海飲食法(維護心血管並活化腦力)之後,有一種更因應銀髮世代的飲食建議,稱為麥得飲食(MIND DIET,又稱心智飲食)。根據研究指出,麥得飲食擷取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的部分特色、優勢並再做修正,可以預防腦力衰退以及失智。 「麥得飲食」的6大特色1.多數食材採用未經加工的食物,保留食物原味,烹調及調味方式較為簡單,例如蒸、烤。調味常用橄欖油、鹽、香料植物等。2.並未限制總熱量、一天吃多少食物,而是調整選擇食物的比例。3.詳細列出了十種多吃對大腦有益的食物種類,以及五種傷腦食物。4.並不是一個食物對腦力特別好,就「額外」多吃,而是「取代」。例如本來豬肉吃得多,改為低脂的雞里肌。5.同樣強調多吃蔬果,但水果最好改為莓果類居多。6.植物性食物來源會多於肉食,但還是建議多吃魚類。 失智患者的10類健腦食物天然食材中原本就富含許多營養素,對腦認知能力、神經傳導都有幫助,因此,下面這些健腦食物不管是想要預防失智的人,還是已患有失智症的患者,都可以優先選擇!1.深綠色蔬菜:例如菠菜、青江菜、空心菜。2.顏色繽紛的蔬菜種類:例如茄子、胡蘿蔔、彩椒等,多樣化的蔬菜含有類型各異的植化素,互相搭配抗氧化抗老效用更佳。3.堅果類:包括含油脂的種子,例如腰果、葵花子、芝麻。每日一湯匙就足夠,可做為點心,但須避免過度調味的堅果,例如:麻辣口味、裹糖粉等。4.豆類:黃豆芽、豆腐、其他豆製品。黃豆中的卵磷脂能協助腦神經傳導。5.莓果類:草莓、桑椹、藍莓、蔓越莓等,花青素含量特別高,有助延緩腦部老化。此類水果味道酸甜常被做為果汁或果醬,要注意這些產品是香料調味還是真的有含水果成分。加工品有沒有額外添加太多糖調味也要注意。6.家禽肉類:雞、鴨、鵝等。富含膽鹼,改善腦細胞的缺陷。7.魚類:深海魚及海鮮富含DHA、ω-3脂肪酸,是最知名的健腦食物。不但強化腦神經,對促進微血管循環(包含腦血管)很有幫助。鮪魚、鯖魚、秋刀魚等DHA含量特別高。8.橄欖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能促進微血管暢通。苦茶油、芥花油、酪梨油,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也不低。可用這類油品部分取代沙拉油、豬油。9.全穀類:指加工程度低的穀物,例如糙米、燕麥、大麥、蕎麥等,富含維生素B群幫助腦細胞發育,而且膳食纖維豐富,能降低膽固醇促進血管健康,也能促進腸道蠕動,維持腸道健康。10.紅酒:建議一天喝120cc來補充抗氧化的紅酒多酚,減緩腦部損傷。但若原本沒有喝酒習慣者無須特別養成。至於飲食建議中應少吃或避免的食物分別為:紅肉(豬肉牛肉羊肉及內臟類)、奶油以及全脂起司(飽和脂肪過量對心血管有害)、甜點(高熱量高油脂且精緻糖超量)、油炸及速食。許多食材原本是健康的,例如雞肉、馬鈴薯,但經過高溫油炸後容易產生傷身傷腦的反式脂肪酸,熱量也大增。因此應盡量避免油炸的烹調方式。 讓長者增加食欲的6個烹調方式麥得飲食的建議,對年長者來說較大的問題在於天然未經加工的食材,咀嚼較費力(例如菜梗與小麥,纖維多而硬),魚類則是刺多易哽到食用不易。年長者味覺不甚敏銳,胃口也較小,清淡的烹調方式也可能減少食慾。對此,也有些因應的烹調方式:1.食材切到適合入口的大小,並採用燉煮:許多根莖類的蔬菜以及全穀雜糧,較耐長時間燉煮味道也不變甚至更美味,口感也會更軟。例如胡蘿蔔、馬鈴薯、山藥、芋頭。2.打成新鮮蔬果汁每天一杯提供給長輩,也是補充營養素的好方法,但要考慮在打成汁並過濾的過程中,纖維質經常流失。若條件允許,鮮果切小塊方式還是更佳。3.魚類選擇魚肚、魚排、經處理過的無刺魚肉塊最為便利。在銀髮族餐食中,化骨秋刀魚是常見菜色,利用壓力鍋或長時間燉煮,使整條魚入口即化。4.五穀米、十穀米是非常健康的全穀類,但口感較硬。除了煮飯時水的比例應提高之外,煮之前浸泡時間最好拉長至過夜,改善口感。或是可以直接拿來煮粥。5.市面上亦有現成的堅果全穀粉類產品,可以沖泡當點心,亦可搭配豆漿牛奶等增加風味,但須注意其中的含糖成分。6.善用天然香辛料,增添食物本身風味,例如咖哩、檸檬汁、番茄、九層塔、薑、蒜以及香菇、昆布、蝦米、干貝等,都是天然的提味方式。如果習慣重鹹的人,可以在桌邊額外提供沾醬或鹽,而不要直接用醃漬或滷的方式烹調,能大幅降低過鹹過油等問題。在烤魚上面灑一些檸檬汁、旁邊放置胡椒鹽,就是最常見的作法。本文經授權摘自《臺北醫學大學營養學院 高齡營養研究中心》原文請點此
-
2020-05-12 養生.聰明飲食
多吃omega-3,少吃omega-6?教授:忽略一個重要因素
讀者小顏2020-4-22在魚油,EPA/DHA,Omega-3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問:林教授你好:有一說法是,omega-3會代謝成 前列腺素E3,omega-6則會代謝成 前列腺素E2。他們都說 E3會抗發炎,E2則會增加發炎的機會。多吃omega-3可以跟omega-6競爭促發炎物質的生成,因此可以降發炎。可是我查資料卻找不到明顯的證據可以證明前列腺素E2跟前列腺素E3的差別。請問他們說E2跟E3功能的差異是真的嗎? 像是這篇文章當中提到前列腺素E2跟前列腺素E3只是結構上的差別,實際功用並無明顯差別。上面那個連結打開的是一篇發表在《小小整理網站》的文章,而它所提供有關前列腺素的資訊,並非完全正確。尤其是它所說的《前列腺素E2跟前列腺素E3,僅僅是結構上的差別》,是完全錯誤。例如下面這篇2003年發表的論文就認為《omega-3會代謝成前列腺素E3,omega-6則會代謝成前列腺素E2。E3會抗發炎,E2則會增加發炎》:Differential effects of prostaglandin derived from ω-6 and ω-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COX-2 expression and IL-6 secretion(ω-6和ω-3多不飽和脂肪酸衍生的前列腺素對COX-2表達和IL-6分泌的影響)。(附註:ω-6就是omega-6,而ω-3就是omega-3)但是,儘管有科學證據,《omega-3會抗發炎,omega-6會促進發炎》的說法,並非醫學界的共識。事實上Omega-3和 Omega-6都是「必需脂肪酸」,也就是說,它們都是人類無法自行合成,所以也就都必須從食物中攝取。那,既然都是必須攝取,為什麼會有《要多攝取Omega-3,要少攝取 Omega-6》的說法呢?簡單的答案是,有研究發現現代人的飲食比起過去含有較高的Omega-6/Omega-3比例,而這似乎是跟現代人常見的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心臟病,有正向的關聯性。而根據這樣的思維,就衍生出一套Omega-3有益健康,Omega-6有害健康的理論。請看下面這兩篇論文:2002年:The importance of the ratio of omega-6/omega-3 essential fatty acids(Omega-6/omega-3必需脂肪酸比例的重要性)2018年: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a low omega–6/omega–3 ratio for reducing inflammation(維持低omega-6/omega-3比例對於減少炎症的重要性)所以,為了要證明這套理論的正確性,就又衍生出《omega-3會代謝成前列腺素E3,omega-6則會代謝成前列腺素E2。E3會抗發炎,E2則會增加發炎》這類的研究。例如我一開始引用的那篇2003年的研究報告。總之,這一套理論的中心訴求就是建議大家要《提高Omega-3的攝取,降低Omega-6的攝取》。我在必需脂肪酸GLA裡有說LA和GLA是兩種主要的Omega-6,而LA是廣泛並且大量地存在於各種植物油裡(例如黃豆油),GLA則是相對地稀有。所以,如果要降低Omega-6的攝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減少吃油炸的食物。請看2019年3月梅友診所的文章Why eating too many fried foods could lead to early death(為什麼吃過多的油炸食物會導致早死),和2019年5月哈佛大學的文章Fried foods linked to earlier death(油炸食物與早死有關)。我在亞蔴籽油比魚油好嗎裡有說ALA, EPA, DHA是三種最主要的Omega-3,而ALA主要是來自像亞麻籽油之類的植物油,EPA和DHA則主要是來自像魚油之類的動物脂肪。所以,如果要提高Omega-3的攝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吃像鮭魚和鲭魚之類的“肥魚”。當然,要人家多吃魚油補充劑的文章和廣告也是比比皆是。只不過無數的臨床研究所得到的結論是魚油補充劑不會改善健康狀況。請看魚油補充劑,棺材添釘。不管如何,所有這些叫人家要多吃這個,少吃那個的學術論文或網路文章,都忽略了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吃是一回事,如何利用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是整天躺著,那吃再多的魚油也不會讓你更健康。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持之以恆的運動。這樣才能把吃進去的東西轉化成肌肉,而不是肥油。原文:多吃omega-3,少吃omega-6?
-
2020-05-10 養生.營養食譜
牙醫師的廚房/吃美食顧目睭
專注於患者口腔狹小視野內長時間工作,相信許多牙醫師對於視力改變有強烈感受。我曾因眼睛痠痛,加上近視度數較高,結果被眼科醫師誤診為青光眼。後來請其他醫師複診,才發現其實只是眼睛過度疲勞。古人形容未老先衰,以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中,「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而齒牙動搖。」描述最為傳神。現代人3C產品不離手,用眼過度已是常態,視茫茫早有年輕化現象。甚至有調查發現,七成未滿40歲的上班族都曾出現「類老花」現象。除了讓眼睛適度休息,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良好的飲食對眼睛保健確實大有助益。目前研究以葉黃素最有幫助,其他如維生素A、C、E、玉米黃素、花青素及魚油(DHA)、鋅等,都是存在於常見食材的護眼營養素,把這些元素加入日常飲食並不難。莓果烘焙地瓜卡士達醬 (3人份)色香味俱全、營養滿分的甜點,當早餐也很棒!以蛋黃及地瓜泥作為卡士達醬的食材。地瓜泥取代傳統做法中的麵粉及砂糖,提供澱粉熱量及甜度的來源,更營養健康。藍莓富含多酚類的花青素,為護眼健康的水果明星,且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同時與富含維生素A和C的水果,如覆盆子及奇異果食用,不但好吃、美觀,且可進一步提升抗氧化力。食材:蛋黃3顆、砂糖5克、牛奶150cc 、地瓜半條120克、檸檬汁2小匙、覆盆莓10粒、藍莓20粒、奇異果1粒、綠葡萄8粒作法:1.牛奶稍微溫熱、地瓜蒸熟壓泥、奇異果切片、綠葡萄剖半。2.鍋子放入蛋黃及砂糖,攪拌變成淡黃色。3.接著加入地瓜泥且確認沒有結塊。再加入溫熱的牛奶,開小火一邊攪拌到像美乃滋一樣的稠度,熄火。加入檸檬汁。4.將卡士達醬放入耐熱盤,擺放各式水果。5.烤箱設定110度,先預熱10分,烤約20分鐘,表面呈金黃即可。TIP加入澱粉的鍋子易黏焦,所以攪拌時要刮到鍋底。香煎鯖魚佐茄汁彩蔬醬 (2人份)Omega-3中的DHA是唯一能通過血腦屏障的營養素,是構成腦部、神經以及眼睛組織的重要成分。深海魚為Omega3極佳的膳食來源,而鯖魚更榮獲榜首。富含維生素C的黃、紅彩椒及番茄,看來鮮豔多彩;而紫色的茄子含有花青素,具有強力抗氧化作用,是可以改善血液循環及提升夜視能力的植化素。食材:無鹽鯖魚2片、蒜頭4瓣、洋蔥1/3個、紅甜椒1/2個、黃甜椒1/2個、茄子1絛、牛番茄1粒、小番茄5顆、蘆筍5根、四季豆8根、香菜2支、鹽及黑胡椒適量作法:1.蒜頭切片;洋蔥、紅黃甜椒切小塊;茄子切小段、蘆筍、四季豆切段;牛番茄汆燙去皮切小塊、小番茄剖半。2.將鯖魚抹少許鹽,並以小火煎熟至兩面成微金黃色。3.茄子放入微波盒內,並調整微波爐功率至700w,時間設定為1.5~2分鐘,並加上保鮮盒蓋,即可煮熟且不褪色。4.鍋內放入橄欖油,開小火放入洋蔥炒至透明。加入四季豆及蘆筍,稍微翻炒。接著加入紅、黃椒,再加入作法3的茄子,最後再加入牛番茄稍微翻炒即可熄火。5.放入小番茄及香菜,並以鹽及黑胡椒調味,且翻拌以均勻入味。6.步驟5先鋪底,再將鯖魚擺盤。TIP.鯖魚建議以無鹽新鮮食材為佳,若已包裝則以微鹽較佳。.防止烹煮茄子變色的方法有多種,本食譜建議使用微波爐,可維持顏色且茄汁易入味。菠菜&胡蘿蔔南瓜和風蛋捲 (3人份)菠菜是葉黃素的最佳來源之一,對預防視網膜黃斑變性及白內障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富含鉀、鈣、鎂元素,有助眼部肌肉增強彈性。蛋黃不僅含有豐富的葉黃素、玉米黃素及鋅,其生物利用率更是綠色蔬菜的3到4倍。雖然三高患者一般建議不宜多吃蛋,但只要在吃蛋同時多吃蔬果,就能避免膽固醇過高問題。胡蘿蔔含大量β胡蘿蔔素,是必需維生素A的前導物;南瓜則富含纖維、β胡蘿蔔素及高鉀,都是良好的護眼食材。食材:雞蛋3個、菠菜450克、胡蘿蔔150克、南瓜200克、昆布柴魚高湯5大匙、醬油1大匙、味醂1大匙作法:1.胡蘿蔔及南瓜切長條狀並蒸熟。2.將所有調味料調合。3.菠菜的處理:洗淨,切開莖與葉。滾水加入少許鹽,先放莖煮到近全熟,再放葉煮約10秒。煮熟後立即放入冰水中冷卻,擠掉多餘水分,再浸泡在作法2的和風昆布汁中約10分鐘。醃好的菠菜取出後,稍微擠出多餘的醬汁 。4.將一顆雞蛋打均勻,加入一大匙昆布柴魚高湯混合。平底鍋開小火,倒入蛋液並平均散開,煎成圓形蛋皮並冷卻(其餘兩粒雞蛋重複同樣方法)。5.桌面鋪保鮮膜,把蛋皮放在上面,菠菜、胡蘿蔔及南瓜鋪在蛋皮上,把蛋皮捲起。捲好後再用保鮮膜像糖果般包住整個蛋皮,將左右兩側捲起來。6.放置冰箱冷卻定型後,連帶保鮮膜一起切成喜歡的長度,擺盤上桌。TIP本道料理中的菠菜,屬於硝酸鹽含量較高的葉菜。可以汆燙的方式減少硝酸鹽成分,同時搭配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南瓜,就可避免致癌物(亞硝胺)生成。
-
2020-05-10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均衡才是王道!《預防》雜誌推薦30種超級食物打造身體防禦力
這幾年「超級食物」席捲全球,何謂超級食物?牛津字典的定義是:「對健康非常有益,且含有豐富營養的食物。」雖然超級食物並非醫學名詞,也未經科學認證,但這些對健康有利的「原形食物」,確實有其營養價值。要提醒的是,超級食物有各自的營養強項,但並不代表狂吃其中一樣,就能獲得完整全面的營養,飲食均衡才是王道。以下是美國《預防》雜誌連續30天,列出的30種超級食物,提供給讀者參考。1.蘑菇對抗感染維生素D有助免疫系統調節白色蔬菜是礦物質「硒」的良好來源,能幫助白血球生成,增加人體抵抗各種感染的能力。在陽光下生長的野生蘑菇,還能提供身體維生素D,與降低咳嗽、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機率有關。研究顯示,維生素D對免疫系統調節有關鍵作用,可減緩身體的發炎反應,同時幫助免疫細胞提高強大的抗菌蛋白產量。烹調蘑菇時,建議以濕布或紙巾擦拭髒汙,用水洗會讓它吸取過多水分,影響口感。2.牛奶降低血壓喝全脂乳品反而不易發胖眾所周知,牛奶含鈣量高,是強健骨骼的重要來源。但你可能不知道,它還含有鉀和鎂等礦物質,可降低血壓並減少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對遠離心血管疾病有幫助。建議將牛奶加入得舒飲食(DASH,控制高血壓的飲食)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長期來看,食用全脂乳品反而比食用低脂乳品更能減少體重增加的機率。全脂牛奶甚至可減少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因為它會增加飽腹感,減少攝取含糖零食的機會。3.大蒜對抗感染和細菌保存蒜素,切碎靜置再烹調大蒜除了讓食物更香更美味,也對健康有利。一項針對40,000多名女性的研究發現,吃最多大蒜的人比吃最少大蒜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低50%。科學家認為,這很可能是由於大蒜中蒜素的抗氧化劑,可以對抗感染和細菌。進一步研究更發現,每周食用六瓣大蒜的結直腸癌患病率降低了30%,胃癌則降低50%。在另一項英國研究,研究人員提供參與者三個月的安慰劑或大蒜萃取物,測試結束後,服用大蒜萃取物的人,罹患感冒的機率降低三分之二。要提升大蒜益處,建議切碎或切片後,靜置10分鐘,再進行烹調,這樣有助保存蒜素的益處。4.全燕麥降低膽固醇水溶性纖維,維護心血管健康全燕麥(whole oats)是未精製的全穀物燕麥,跟加了糖的即食燕麥片不同。研究顯示,全燕麥富含能降低膽固醇的纖維,它們提供一種特殊水溶性纖維β-葡聚醣(beta-glucans),對心血管健康非常重要。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食品科學與營養學教授兼研究員丹尼爾·加拉赫爾(Daniel Gallaher)說,想像β-葡聚醣是個長鍊,當它在身體移動時,會一併帶走膽固醇。挪威一項研究顯示,β-葡聚醣還有優於紫錐花的抗微生物和抗氧化能力。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全燕麥片可增強免疫力,加速傷口癒合,甚至幫助維生素發揮更好的作用。另外,與許多麵包和麵食中的加工穀物不同,全燕麥可以穩定血糖。5.花椰菜抑制關節發炎增強免疫系統,預防類風濕關節炎提到營養豐富的食物,十字花科的花椰菜總是榜上有名。研究發現,花椰菜富含的蘿蔔硫素(sulforaphane),能抑制關節發炎。長得像小樹一樣的花椰菜還富含維生素C,可幫助預防類風濕關節炎、增強免疫系統並強化骨骼與血管。6.芝麻葉降血壓硝酸鹽轉化一氧化氮,通暢血管芝麻葉近年頗受歡迎,許多有機商店都有售。但因芝麻葉帶有輕微的苦味,人們吃生菜沙拉時,習慣選擇蘿蔓或捲心萵苣,常忽略芝麻葉。但芝麻菜是硝酸鹽最豐富的來源之一,其含量是萵苣的六倍。硝酸鹽有什麼好處?根據研究,進入人體後,硝酸鹽會轉化為一氧化氮,使血管變寬,促進血液流動,從而降低血壓。這種風味獨特的蔬菜,能使沙拉更添風味,可與其他生菜混合食用。吃不慣生菜的人,可以在菜餚完成後,丟進芝麻葉稍微汆燙一下。7.朝鮮薊降低膽固醇強力益生元,促進腸道有益菌生長朝鮮薊(artichoke)在台灣不是常見食材,但近年已有農場種植。研究顯示,每天增加5公克水溶性纖維攝取,可降低5%的膽固醇,而朝鮮薊正富含大量水溶性纖維。UNC Rex Nutrition Services的註冊營養師Shelly Wegman解釋:「可溶性纖維會形成一種凝膠狀物質,與膽固醇結合,幫助排出。」除了降低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水溶性纖維也有助降低結腸癌風險;也有專家認為,朝鮮薊中的維生素C有助預防乳腺癌。此外,它們還提供大量增強大腦功能的磷和葉酸(促進胎兒發育的關鍵)和鎂,促進骨骼健康。對有消化道問題的人來說,朝鮮薊是一種含益生元的強力食品,可促進腸道有益菌的生長。朝鮮薊也是低發酵碳水化合物(Low Fodmap),有助減少腹脹、消化不良和腸躁症等相關症狀。8.高麗菜抗癌保鑣富含β-胡蘿蔔素和蘿蔔硫素不管生的、發酵的、煮過的,高麗菜是抗癌保鑣。明尼蘇達大學食品科學教授兼研究員Daniel Gallaher說,這是因為它含有硫代葡萄糖苷(glucosinolates),改變了某些化合物在體內的代謝方式,減少癌症發生。高麗菜還富含纖維、維生素C和抗癌植物營養素,包括β-胡蘿蔔素和蘿蔔硫素。不管生吃或發酵成泡菜,簡單的蒸或烤,都能吃進健康元素。9.菠菜遠離感冒與流感核黃素與葉酸,維持免疫系統運作多吃菠菜,並不會像卡通「大力水手」那樣長出肌肉,但它能幫助你遠離一般感冒與流感。深綠色蔬菜是維生素B群,如核黃素(riboflavin)和葉酸的良好來源,他們在人體內擔綱警報器的角色,警告免疫系統有外敵正在入侵。一項澳大利亞研究發現,細菌和酵母菌通常利用維生素B群產生副產物,從而觸發免疫細胞識別感染源,並與之抗衡。10.綠茶減緩關節發炎抗氧化劑兒茶素,對抗多種疾病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表示,綠茶中的抗氧化劑有助預防癌症和冠心病、高膽固醇、糖尿病和肝病。關節炎基金會則稱,綠茶對關節炎的消炎作用,也一直被持續研究中。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研究人員發現,綠茶中的抗氧化劑-兒茶素,可降低造成關節損傷的酶活性。熱綠茶是最好的選擇,如果想充分攝入抗氧化劑,最好自己沖泡。建議直接飲用,不加牛奶或糖,以獲得最大的好處。11.球芽甘藍保護肝臟緩解關節疼痛並改善情緒肝臟在人體擔綱艱鉅的任務,除了負責分解並排除體內各種毒素,也合成人體所需蛋白質如白蛋白,及凝血相關因子。專家建議,吃球芽甘藍(抱子甘藍,brussels sprouts)可以為這個勤奮的器官加油打氣。球芽甘藍是十字花科蔬菜,也是蘿蔔硫素良好來源,研究顯示其對肝臟具保護作用。它還含必需纖維素和礦物質以及Omega-3脂肪酸,有助緩解關節疼痛並改善情緒。球芽甘藍近幾年在台灣部分超市也買得到。吃過的人會發現,無論生食或蒸煮,都會有苦味。最好的食用方式是,淋上些許橄欖油並撒上鹽巴,以烤箱烘烤,約400度烤30-45分鐘,可帶出其甜味同時去除苦味。12.紅色甜椒助傷口癒合維生素C豐富,提高鐵吸收率紅色甜椒富含維生素C,與幫助傷口癒合、改善免疫系統功能有關。它也能提高鐵的吸收率,並維持骨骼、軟骨與牙齒健康。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食品科學與營養學教授兼研究員Daniel Gallaher說:「皮膚受傷時,身體需要維生素C才能產生新的膠原蛋白,幫助傷口癒合。」一杯切碎生紅椒的維生素C含量,高於每日建議攝取量一倍以上。相對於黃色、橙色或綠色甜椒,紅色品種除了是其中最甜的,維生素含量也相對多,尤其是維生素A。13.番薯照顧皮膚、抵禦病毒維生素A抗衰老,鉀有利血壓番薯(sweet potato)這種橘黃色根莖類,提供維生素B6和C,以及對心臟有益的纖維和錳。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說,中等大小的番薯,含有每日建議值維生素A的六倍,維生素A是具有抗衰老作用、並有助維持良好視力的抗氧化劑。傷口癒合後,維生素A還可以幫助防止感染。波士頓大學營養學臨床副教授Joan Salge Blake解釋:「維生素A對於維持皮膚結構健康很重要,缺乏維生素A,細菌和病毒會更容易進入人體。」美國心臟協會則說,地瓜富含鉀,鉀可減輕鈉對人體的影響,避免水分滯留和高血壓。14.酸櫻桃幫助一夜好眠減輕膝關節炎患者疼痛酸櫻桃(tart cherries)不像暗紫色的櫻桃品種般甜蜜,多被製成飲品或果乾。但如果你受疼痛、腫脹所苦,又面臨失眠,不妨嘗試看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女性每天喝兩次酸櫻桃汁、連續三周,可明顯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另外,發表在《骨關節炎和軟骨》期刊上的研究,酸櫻桃汁可減輕部分膝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疼痛。劇烈運動後喝酸櫻桃汁,也可幫助肌肉更快恢復。對失眠的人來說,酸櫻桃也是促進好眠的一線希望。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喝酸櫻桃汁與使用安慰劑的受試者相比,每晚平均睡眠時間增加84分鐘。酸櫻桃富含褪黑激素和色胺酸,色胺酸是人體用來產生更多褪黑激素的胺基酸。15.藍莓護心、穩定血糖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談到超級食物,藍莓一定會列入榜單。藍紫色象徵它們含有豐富花青素,這些抗氧化劑有利心臟健康。新研究還證明,由於生物活性化合物可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因此藍莓有助穩定血糖。英國醫學期刊(BMJ)一項研究發現,吃藍莓的成年人,比不吃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降低26%。而且一杯藍莓僅含80大卡熱量。16.蔓越莓抗癌也護心纖維高於葡萄乾,還能保護牙齒健康雖然蔓越莓是否能對抗泌尿道感染仍有爭議,但蔓越莓還有許多益處。根據近期的研究,它可能有助抑制幾種癌症,包括胃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腦癌和乳腺癌。此外,蔓越莓的纖維含量比葡萄乾還高,並富含對心臟有益的抗氧化劑。別被它鮮紅的色澤嚇到,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家說,蔓越莓還可以阻止細菌附著在牙齒上,保護牙齒健康。加入沙拉、餅乾和燕麥片中,都是美味也健康的吃法。17.茄子幫助消化系統高纖熱量低,富含抗氧化劑可能因為顏色或口感的關係,很多人不敢吃茄子(eggplant),但它是一種非常傑出的農產品。茄子被認定為蔬菜,但從技術上來說其實是一種水果,其大小和顏色範圍從深紫色到白色,從水滴狀到棒球狀都有。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表示,茄子熱量低,是纖維的極佳來源,已被證實有助消化和控制膽固醇。它還含有大量抗氧化劑,一直以來被證實可以減緩發炎反應。將茄子切成薄片,撒上鹽巴使其出水,可以減少苦味。靜置約30分鐘,沖洗並瀝乾水分,經過處理的茄子會更嫩,並且可防止烹飪時吸收過多油脂。18.蛋黃對抗脂肪肝膽鹼協助肝臟代謝脂肪有些人因為害怕膽固醇升高,視蛋如大敵,事實上,蛋能增加人體的好膽固醇,幫助抵禦壞膽固醇。此外,肝其實也很需要蛋黃的關愛。蛋黃富含膽鹼(choline),是一種必需營養素,在協助肝臟代謝脂肪有重要的作用,當肝臟中存在過多脂肪與膽固醇,會增加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風險,這種疾病與代謝症候群息息相關。人體每日需要425毫克的膽鹼,而光是一顆雞蛋,就佔其中35%。除了雞蛋,在綠花椰菜、球芽甘藍和花生醬中也可攝取到膽鹼。19.胡蘿蔔幫助抵抗感染維生素A護眼第一名想要保護視力,橘色食物是最佳選擇。其中胡蘿蔔含維生素A,是維護眼睛健康不可或缺。此外,維生素A還能幫助身體抵抗感染。研究顯示,虛弱的人甚至在發生維生素A缺乏的常見症狀之前(如乾眼症),感染的風險就已大大提升。除了維生素A,胡蘿蔔還有許多營養成分,它也是膳食纖維、維生素C、B6以及鉀和猛等必需礦物質的主要來源。20.鮭魚抗發炎減輕疼痛Omega-3保護心臟與大腦這種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研究顯示,它具有抗發炎特性,可以幫助預防類風濕性關節炎,並減輕患者疼痛。此外,Omega-3也被證實可以保護心臟,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周至少食用兩份含優質脂肪的魚類,例如鮭魚。同時,一種名為DHA的特定類型Omega-3與大腦健康有關,攝取不足似乎更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21.巴西堅果高硒預防肝癌每天一兩顆,補足礦物質硒對肝臟健康至關重要,2016年,一項針對47萬7千名成年人進行的研究發現,體內硒含量最高的人,罹患肝癌的可能性,比硒含量最低的人,降低5至10倍。原因之一是,在肝臟中,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可抑制過氧化物與自由基的生成,從而保護肝臟,阻止肝細胞壞死。而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發揮活性的重要組成成分。巴西堅果是獲取硒元素的重要管道,只要一到兩顆,就能提供每日所需礦物質。要提醒的是,這對堅果過敏的人不適合。22.薑緩解頭痛、胃痛偏頭痛救星,緩解噁心感在緩解頭痛和胃部不適等日常狀況,薑具有強大的功效。研究顯示,薑粉可有效治療偏頭痛,因為其抗發炎特性,可以自然地模擬阿斯匹林,還有助於緩解經常伴隨頭痛的噁心感。不管使用生薑粉、飲薑茶,或在料理中入生薑,都有相同的效果。23.扁豆穩定血糖纖維含量高,熱量低不起眼的小扁豆(lentils),可以是你維持精力充沛的祕密。這種豆類的纖維含量很高,從而減慢人體將碳水化合物從血液中轉化為葡萄糖的過程,可以幫助血糖穩定,避免忽高忽低。扁豆的熱量也很低,並且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怎麼吃扁豆?將3杯水搭配1杯扁豆,煮沸,蓋緊鍋蓋小火煮15-20分鐘,不斷攪拌直到扁豆變軟。要確保使用夠大的鍋子,因為煮熟後的扁豆會膨脹一至兩倍。可搭配沙拉當主食食用,獲得更飽滿的膳食纖維。24.芝麻油增添骨密度鋅含量高,可縮短感冒病程從芝麻中提取的芝麻油,通常用作食用油或調味料。其中富含對人體有利的植物固醇(phytosterols),可減少人體低密度膽固醇(LDL,又稱壞膽固醇)生成。芝麻油的其他好處,包括促進骨骼健康與提高免疫力,因為其鋅含量高,它是一種可以縮短感冒病程,並改善骨質密度的礦物質。芝麻油豐富的堅果味,可以為菜餚增添獨特風味,當作食用油烹調或當調味料輕灑,都很美味。25.核桃降低失智風險減緩經前症候群,比巧克力有效核桃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包含Omega-3,已被反覆證實有利心血管健康。此外,核桃中的抗氧化劑,可對抗與年齡有關的認知能力下降,甚至能降低包括阿茲海默症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長期以來,核桃被認為與記憶力和大腦功能相關,尤其作為地中海飲食一部份食用。2014年發表在《營養學雜誌》(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篇評論指出,增強大腦功能歸功於特定的一組抗氧化劑(多酚化合物),它們能消彌腦細胞的發炎狀態。如果你有經前症候群,你該吃的不是巧克力,而是核桃。僅僅1盎司(約28公克)核桃,就含有每日建議攝取量近50%的錳,和約11%的鎂,這兩種礦物質有助緩解情緒波動、失眠、胃部不適和下背疼痛等症狀。26.肉桂控制血糖多酚化合物,提升胰島素敏感性這種溫暖的香料,不僅可為料理增添合宜的甜味,也對健康有幫助。肉桂含多酚化合物,被認為有助控制血糖。實際上,有相關研究指出,每天食用1/2茶匙肉桂,可以使細胞對胰島素更敏感,如此一來,身體無需產生過多胰島素,就能將葡萄糖從血液移轉到細胞中。這可以穩定控制血糖值,並幫助對付胰島素阻抗,減少第二型糖尿病的威脅。最常見到的食用方式,是在甜點上撒一點肉桂,不過因此而吃進過多甜食並非好事。事實上,肉桂也可以是鹹味食物的增味劑,例如肉類、節瓜或番茄醬。加到飲品裡也非常適合,咖啡或茶都很速配。27.咖啡改善長期記憶咖啡因可預防偏頭痛一杯咖啡不僅可以喚醒你,還有其他益處。研究證實,咖啡可以減緩與年齡有關的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最近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喝兩杯咖啡也可以改善長期記憶。不只如此,含咖啡因的咖啡,還可以預防偏頭痛。而頭痛時,在服用阿斯匹林之後來杯咖啡,也能減輕痛苦,研究人員表示,綜合鎮痛作用比單獨使用阿斯匹林的療效高40%。28.杏仁抑制偏頭痛注意攝取份量,避免肥胖所有種類的堅果,都是良好脂肪和蛋白質的來源。對容易偏頭痛的人來說,堅果中的的杏仁,可能是不錯的選擇。研究發現,容易發生偏頭痛的人,體內通常缺乏鎂離子,而杏仁是富含鎂的堅果。杏仁還可以幫助降低膽固醇,甚至降低罹患結腸癌風險。只是攝取杏仁務必注意分量,過量攝取會讓卡路里和脂肪暴增,造成肥胖。五顆杏仁果約含45大卡熱量。29.黑巧克力保護心臟類黃酮,身體的抗氧化劑吃巧克力覺得罪惡嗎?事實上,只要你選擇黑巧克力,它就可以成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黑巧克力是類黃酮(flavonoid)的極佳來源,類黃酮在身體中扮演著抗氧化劑的角色,研究顯示,與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有關。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的醫學副教授Adrienne Youdim說:「每天食用10片巧克力,就可以看到它對心臟的益處。」為了避免攝取過多卡路里,建議一天攝取1盎司(約28公克)的黑巧克力。30.腰果平撫發炎傷口加強皮膚細胞再生腰果富含維生素E和B6,研究顯示,有助對抗心臟疾病。腰果也有利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風險。此外,它是鋅的重要來源,鋅對傷口的癒合非常重要。波士頓大學營養學臨床副教授Joan Salge Blake說:「鋅能降低傷口發炎狀況,並有助產生蛋白質,增強皮膚細胞再生。」
-
2020-04-24 養生.營養食譜
控血糖要先吃菜 醫建議每日喝一碗這種湯更能抑制血糖飆升
聽過「先吃蔬菜」的概念嗎?這是種抑制血糖值急速上升的方法,也是最近廣受矚目的飲食祕訣。簡單來說,就是吃的順序從蔬菜開始,不過,其實我更推薦「吃的順序從『長壽味噌湯』開始」,也就是「先喝長壽味噌湯」這個飲食技巧。一般認為從沙拉攝取蔬菜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事實上,生菜的體積很大,所以就算吃再多也是有限。而「長壽味噌湯」因為已煮成湯了,不但蔬菜的體積變小,還能夠完整攝取食材中容易溶出的健康成分。此外,「長壽味噌湯」在對付血糖值飆升上,也是個很有效的方法。血糖值飆升,是指餐後血糖值急劇上升,放任不管的話將傷及血管,引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而防治的重點,便是膳食纖維的攝取順序及份量。如果先享用膳食纖維豐富的「長壽味噌湯」,最後再吃醣類含量多的食物,就可以避免血糖值上升過快。依據厚生勞働省發表的膳食纖維攝取標準,一天中,成年男性為二十公克以上,成年女性為十八公克以上。如果是吃生菜萵苣,就得吃到四至六顆。「長壽味噌湯」是種蔬菜放愈多功效愈大的料理。因此,要對付血糖值飆升,能輕鬆攝取大量膳食纖維的「長壽味噌湯」可說是最佳策略。另外,基本材料中的紅味噌,還含有豐富的類黑素,這是種會隨著發酵產生的成分,能夠抑制醣類的吸收速度,緩和血糖值的上升情形。「長壽味噌湯」既含有蔬菜釋出的健康成分,又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而且還能攝取到類黑素,幫助抑制血糖值急速上升,所以,別忘了在用餐一開始就先飲用。如此一來,想必有助預防糖尿病及腦梗塞,帶你走向健康長壽的道路。為何「長壽味噌湯」堪稱最強? 「長壽味噌湯」跟你平時喝的味噌湯有何不同呢? 「長壽味噌湯」的最大特色,便是重新研究了基本食材。(1)含豐富類黑素,能提升抗氧化力的紅味噌(2)含豐富GABA,能有效減輕壓力的白味噌(3)含豐富大蒜素、檞黃素,解毒效果突出的洋蔥泥(4)含鉀,具排出鹽分效果的蘋果醋。 可將這四種食材組合冷凍成「長壽味噌湯塊」,煮成味噌湯飲用。一天一碗便足夠。 真的只需要一碗,就可望看到這些健康成效。含豐富營養素的「長壽味噌湯」,基本作法大公開!「長壽味噌湯」功效驚人!準備卻只要三步驟!1洋蔥磨泥!2混合材料!3放入冷凍庫! 蛋白質盡在這一碗 豆漿味噌丸子湯材 料(2人份)長壽味噌湯塊 ....................2塊雞絞肉 .............................80克日本大蔥 ..............2/5根(40克)薑 ....................1塊約拇指大小豆漿 .......................... 100毫升水 .............................. 200毫升作 法1 將絞肉、蔥末、薑末放入大碗中,以湯匙充分攪拌。2 鍋中倒水200毫升(材料外),加蓋煮沸。將1的材料8等分,以湯匙整成圓形再放入鍋中。撈除浮末後倒入豆漿,煮至沸騰。3 熄火,放入味噌湯塊溶解。可依喜好灑上胡椒提味。POINT在大豆製品中,豆漿與味噌同樣營養豐富。搭配雞絞肉的蛋白質,在需要製造肌肉的減肥期間,是很適合積極攝取的食品。另外,蔥與薑也具有暖身的效果。 將維生素C的美肌效果融入味噌湯中 高麗菜櫻花蝦味噌湯材 料(2人份)長壽味噌湯塊 ....................2塊櫻花蝦 ........................... 2大匙高麗菜 ............... 4大片(150g)薑 ....................1塊約拇指大小水 .............................. 300毫升作 法1 高麗菜大致切4公分大小。薑切絲。2 鍋中放入薑、水300毫升,加蓋煮沸。放入高麗菜,加熱3~4分鐘煮軟。3 熄火,放入味噌湯塊溶解。灑上櫻花蝦,可依喜好加點胡椒提味。POINT高麗菜外側葉片以及菜芯部分,含有許多維生素C及鈣質。櫻花蝦的鈣質約為牛奶的6倍,牛磺酸及DHA也很豐富。購買時最好選擇無添加物者。(本文摘自三采文化《長壽味噌湯:醫學實證!一天一碗,輕鬆喝出不生病的免疫力!》)
-
2020-04-22 養生.營養食譜
每天一碗味噌湯增抵抗力 日醫教你加這些食材更有助長壽
味噌竟然有助長壽?多年以來,我一直投入自律神經與腸道的研究,也診治過為數眾多的患者。最近,這些經驗讓我發現「其實,疾病或身體不適往往源自生活習慣」。尤其飲食更是一大關鍵。這個社會,充斥著各種標榜有益健康的食物。但究竟該吃什麼,才有助預防疾病與身體不適呢?我在研究過程中,屢次驚訝於食材原來擁有這麼多的力量。而且還從日本人最親近的一種食物身上,發現到令人驚訝的價值。那就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發酵食品──「味噌」。味噌的主原料是大豆,本身就具有豐富的營養,大豆在發酵成味噌的過程中,營養價值會變得更高。最後甚至會進化成營養滿分的超級食物。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在科學上,味噌的健康功效也獲得了證實。● 透過發酵產生抗老化功能(東京農業大學‧小泉武夫名譽教授)● 具有抑制血壓上升、預防腦中風的效果(廣島大學研究團隊)● 具有抑制胃癌的功效(廣島大學‧渡邊敦光名譽教授)日本人進化的「長壽祕訣」就是長壽味噌湯聽過「有味噌就不用醫生」這句話嗎?這句話當然目的是在表彰味噌的健康效果,不過這樣的比喻,還真是教人吃驚。其實,屬於發酵食品的味噌,的確就是營養價值如此高、平衡如此優異的最佳健康食品。為什麼味噌對身體有這麼大的好處?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的原料,也就是大豆。大豆原本就擁有蛋白質、維生素、食物纖維等豐富的營養,經過發酵產生胺基酸之後,又改頭換面成營養價值更高的食材,它包含了這些成分:.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菸鹼酸.葉酸.泛酸.鈉.鉀.鈣.鎂.鐵.鋅.食物纖維可見味噌除了代表性成分外,還含有其他相當多的健康成分。味噌的營養豐富,我們也一直把它煮成味噌湯飲用至今。現在「長壽味噌湯」,又將更提升味噌湯的健康效果。白味噌,含豐富的GABA,有助減輕壓力。紅味噌,含豐富的類黑素成分,具抗氧化功能。洋蔥,含豐富的檞黃素,具解毒效果。蘋果醋,含豐富的鉀,能排出多餘鹽分。這四種材料擁有如此驚人的健康功效,而「長壽味噌湯」又把它們都集合起來,形成豪華的陣容。這些材料互相彌補了弱點,讓以前可能從味噌湯中攝取不到的成分,都能從這些材料完整攝取,不必再擔心不足。而且,額外加入愈多蔬菜,愈能提高數倍的效果。只要一碗「長壽味噌湯」,就能一口氣攝取到相當豐富的營養。可說是最理想、最強大的健康食物了。含豐富營養素的「長壽味噌湯」,基本作法大公開!「長壽味噌湯」功效驚人!準備卻只要三步驟!1洋蔥磨泥!2混合材料!3放入冷凍庫! 讓「長壽味噌湯」效果更提升的食譜,每天喝也不厭倦! 南瓜的維生素含量也很豐富!豬絞肉南瓜味噌湯材 料(2人份)長壽味噌湯塊 ....................2塊豬絞肉 .............................40克南瓜(去除瓜籽與瓜囊).....100克薑 ....................1塊約拇指大小水 .............................. 300毫升作 法1 南瓜去除瓜籽與瓜囊,切1公分寬。薑磨泥。2 鍋中放入絞肉與薑,以中小火拌炒。絞肉變色後,加入南瓜、水300毫升,加蓋煮沸。邊撈除浮末邊加熱1~2分鐘,直到南瓜變軟。3 熄火,放入味噌湯塊溶解。可依喜好灑上芝麻提味。 蛋白質盡在這一碗 豆漿味噌丸子湯材 料(2人份)長壽味噌湯塊 ....................2塊雞絞肉 .............................80克日本大蔥 ..............2/5根(40克)薑 ....................1塊約拇指大小豆漿 .......................... 100毫升水 .............................. 200毫升作 法1 將絞肉、蔥末、薑末放入大碗中,以湯匙充分攪拌。2 鍋中倒水200毫升(材料外),加蓋煮沸。將1的材料8等分,以湯匙整成圓形再放入鍋中。撈除浮末後倒入豆漿,煮至沸騰。3 熄火,放入味噌湯塊溶解。可依喜好灑上胡椒提味。POINT在大豆製品中,豆漿與味噌同樣營養豐富。搭配雞絞肉的蛋白質,在需要製造肌肉的減肥期間,是很適合積極攝取的食品。另外,蔥與薑也具有暖身的效果。 將DHA與EPA豐富的鯖魚罐頭靈活運用 鯖魚竹筍味噌湯材料(2人份)長壽味噌湯塊 ....................2塊水煮鯖魚罐頭 .....1/2罐(100克)竹筍(水煮) .....................80克酒 .................................. 1大匙水 .............................. 300毫升作法1 竹筍切3公釐薄片。2 鍋中倒入酒、水300毫升,加蓋煮沸。再放入竹筍,加熱1分鐘。3 熄火,放入味噌湯塊溶解。4 碗中放入鯖魚,再倒入2。可依喜好放上斜切的細蔥,增加香氣。(本文摘自三采文化《長壽味噌湯:醫學實證!一天一碗,輕鬆喝出不生病的免疫力!》)
-
2020-04-14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在家煮飯該用什麼油?為何專家不推薦黃豆油?
在家做飯,在家吃飯,是現今台灣社會的顯學。除了可以減少外出次數,增加社交距離,預防新冠肺炎之外,還可以增進家庭間親子關係,促進飲食健康,何樂而不為。潘老師在十多年前的健康節目裡,就建議家裡面應該準備三種油:涼拌油、煮菜油、和煎炸油。原因是三種做菜方法的用油溫度差距很大,必須變換油的種類,才能確保飲食安全,不會吃進致癌物。另外,選擇廚房食用油還需考慮:多攝取身體不能自行製造的油以補不足(EPA和DHA)、少吃會造成身體負擔的油(椰子油和棕櫚油等飽和植物油和動物油)、以及不吃產生疾病的油(反式脂肪和氧化變質的油)。家庭廚房用油目前在賣場貨架上清一色都是植物油,原因是動物油脂在平常早已經攝取過量(精緻加工食品和吃肉太多),再加上動物油飽和度太高,吃多了容易造成心臟血管疾病。2015年日本植物油協會在消費者調查中發現,日本人挑選家庭廚房用植物油的考量因素有:價格、成分和健康、口感和風味,以及台灣人再加上品牌等等。而這邊所說的廚房用油就是潘老師上面所說的煮菜油和煎炸油(這篇文章我們先不談涼拌油;涼拌油可以用冷壓和初榨來補充Ω3)。最近這幾年,因為製油科技的進步,只要你的買油觀念正確,就可以將煮菜油和煎炸油合併成一種油來購買,這樣一來,煮夫煮婦們就方便多了,家裡面只要準備兩種油就好:涼拌油和煎煮炒炸油,不必再像以前要購買三種不同的油才行。根據美國農業部調查2017-2018間,美國食用油第一名為黃豆油(58%),第二名是芥花油(或稱菜籽油;18%),第三名是玉米油(16%)。根據日本Oilio集團2014年調查,日本人食用油第一名為芥花油(36%),第二名是橄欖油(28%),第三名是芝麻油(18%)。根據台灣統一集團2015年調查,台灣人食用油第一名為葵花油(26%),第二名是調和油(17%),橄欖油和沙拉油並列第三名(都是15%)。各地區民眾用油的選擇結果正確嗎?你可以判斷嗎?凡是可以用來煎煮炒炸的油都必須是經過純化精緻的油(因為用油溫度比較高),也就是廣告上常出現的台詞:清清如水沙拉油,原因是如果不純化,在加熱過程中,就會出現冒煙的現象,因此冷壓油(沒有純化)只適合當涼拌油。純化後的植物油裡面的主要成分有飽和脂肪、油酸(單元不飽和: Ω9)、亞油酸(多元不飽和;Ω6)、及次亞油酸(多元不飽和;Ω3)。表一中列出所有不同油品中的脂肪酸分布情形。現階段的健康認知是,煎煮炒炸油要用低飽和脂肪、高油酸(Ω9)、零反式脂肪的精緻植物油,另外,因為亞油酸(Ω6)和次亞油酸(Ω3)遇熱不穩定,容易氧化,保存困難,所以煎煮炒炸油中這兩種成分也應愈低愈好,因此,煎煮炒炸油應該是苦茶油、橄欖油、高油酸葵花油、高油酸芥花油才是首選,而高油酸黃豆油則無法入選(後面會敘述原因)。2020年2月,內分泌學期刊有一篇論文吸引了潘老師的注意,研究作者是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神經科學系副教授瑪格麗特(Margarita C. Curras-Collazo),這位教授在2015年的研究就認為傳統黃豆油容易使實驗小鼠導致肥胖、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和脂肪肝。現在更進一步發現,不論傳統或是高油酸黃豆油攝食太多竟然會影響大腦的內分泌中樞---下視丘,進而可能增加自閉症、阿茲海默症、焦慮和抑鬱的風險。雖然目前只是在動物實驗中發現,作者依然建議大家要注意這樣的現象。美國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黃豆油的消費量大大增加,常被使用於油炸速食、包裝食品添加劑以及牲畜餵養等等,是美國目前生產和消費最廣泛的食用油。為了瞭解食用黃豆油會不會改變大腦下視丘內基因的表達及其相對應化學訊號物質的改變,科學家利用餵食等熱量(isocaloric),高脂肪(佔比40%)飲食的雄性小鼠進行了本次實驗,四種飲食分別是:傳統的黃豆油(高亞油酸;轉基因大豆)、高油酸黃豆油(Plenish;低亞油酸)、椰子油(高飽和脂肪;添加豆固醇;不含亞油酸)、和低脂(佔比13.4%)飲食對照組。結果發現,黃豆油會對小鼠的下視丘功能產生影響,而下視丘是和生物體內很多的重要功能關係密切,包括新陳代謝調節體重、維持體溫、生殖功能以及生物體對壓力的反應,因此引起科學家和媒體的關切。兩種黃豆油飲食組(傳統和高油酸組)對下視丘內許多基因表達的影響效應非常相似,而與低脂對照飲食組相比,椰子油飲食組對下視丘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些對基因表達的改變可以直接影響發炎、神經內分泌、神經化學訊號和胰島素信號傳導等的正常運作,不可掉以輕心。兩種黃豆油餵食組中,小鼠下視丘的催產素(“愛情”激素)的基因表達向上增加(upregulated),同時也看到血漿中催產素的濃度升高。與此同時,研究小組發現大約有100種其他基因也會受黃豆油的影響,從而影響到能量代謝以及正常的大腦功能,所以可能會增加自閉症、帕金森病、阿茲海默症等一系列神經疾病的風險。在同樣添加有豆固醇(黃豆油中的天然植物固醇)的椰子油飲食中,並沒有觀察到下視丘基因表現異常和血漿催產素的變化。另外,兩種亞油酸比例差距非常大的黃豆油(51% vs 3.6%)也都會影響下視丘的基因表達。因此推測,豆固醇和亞油酸都不應該是黃豆油飲食對下視丘影響的罪魁禍首。研究作者特別強調:我們還沒有明確發現黃豆油中究竟是哪種成分導致了下視丘的變化,因此也沒有直接證據證明黃豆油可以導致神經疾病。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毒理學家和細胞生物學教授Frances Sladek認為,這項研究提示我們應該減少黃豆油的攝入,但豆腐、豆奶、毛豆或醬油等其他豆製品,應該無害。因為它們僅含有少量的油,同時含有必需脂肪酸和蛋白質等大量有益健康的營養物質,所以不要因此就不吃它們。Sladek補充,這項實驗僅針對雄性小鼠,而催產素對雌性小鼠的健康會更加重要,因此也應對雌性小鼠進行類似的研究。而且這項研究只在小鼠身上進行,若將小鼠實驗結果直接預測人類的結果是不一定對的。因此,黃豆油對人類神經系統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證明。但有鑑於美國飲食中黃豆油佔大宗(58%),因此黃豆油對下視丘基因表達的影響,還是需要提醒社會大眾注意的。【表1】常見七種市售廚房食用油,脂肪酸組成成分一覽註: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在空氣中容易被氧化,不易保存,會產生油耗味同時有礙健康。其氧化的容易與否和雙鍵的數目有關,例如亞油酸比油酸氧化快30倍,而次亞麻油酸則比油酸快80倍。現階段廚房用油(非涼拌油)傾向飽和脂肪愈低愈好,油酸愈高愈好,同時亞油酸和次亞油酸也應降低。所以表中的高油酸黃豆油、苦茶油、橄欖油為首選廚房的煎煮炒炸油,但仍應盡量減少煎炸。天然芥花油可以進一步被調整為低芥酸高油酸芥花油,天然葵花油可以調整成高油酸葵花油後,也可以變成好的煎煮炒炸油。另外,由於本篇文章介紹不論傳統或高油酸黃豆油在動物實驗中會影響內分泌中樞,因此建議謹慎少用。
-
2020-04-12 養生.營養食譜
為小情人做早餐 焦桐的90道人生之味
做菜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更是情感的傳遞。作家焦桐在新書「為小情人做早餐」中,收錄30多年來,他為妻子和女兒所做的90道菜。他不僅記錄食譜,也寫下發想與做菜的過程,「通過烹煮食物,呵護最摯愛的家人,讓她們也相愛。」他透過書中的每一道菜,記錄往日的美好時光,留下親情與愛情的滋味。看似簡單的荷包蛋,是很多人學會的第一道菜,充滿文學與歷史典故,也是焦桐小女兒八歲時首次為父親烹煮的食物。據說「荷包蛋」名稱源於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各端一碗蛋,互吃對方碗中的蛋,意為「合抱蛋」,久而諧音「荷包蛋」。如此充滿綿綿情意的蛋,焦桐形容烹煮訣竅是「手勢需溫柔謹慎,專心致志,以免破損」。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小小的荷包蛋看似沒什麼特別,其實營養豐富等同「綜合維他命加鐵質加蛋白質」,在貧困的年代,吃一個荷包蛋等於把一顆「綜合維他命」吃下肚。鱈魚營養豐富,焦桐深知女兒不愛吃魚,於是在煎魚時加上芒果誘引,並加上白葡萄酒和巴西利碎,自創這一道洋溢父愛的「芒果煎鱈魚」。李婉萍表示,鱈魚EPA、DHA含量高,三酸甘油脂高的人可一周吃三次、每次吃手掌大小的分量。而芒果可以去掉魚的腥味、增加甜味;巴西利碎、白葡萄酒都可以去掉魚的腥味。「牛郎義大利麵」是焦桐為亡妻量身打造的美食。當時妻子罹癌化療、焦桐每天提早下班,回家親手做晚餐給她吃。長期化療的人胃口差,味蕾變得遲鈍,焦桐親自下廚、每天變化不同菜色,取悅妻子的食慾。他將南義特色菜「煙花女義大利麵」,改造成符合妻子口味的「牛郎義大利麵」。「煙花女義大利麵」據說是早年拿坡里妓女鍾愛的菜色,食材包括鯷魚、酸豆、橄欖、紅辣椒、蒜頭、洋蔥、番茄、巴西里等。菜如其名,「煙花女」色彩妖豔、口感激烈,不論視覺或味覺都能強烈「挑逗」食客的味蕾與胃口。焦桐自創的「牛郎義大利麵」,將南歐的食材改成台灣在地食材,並將妻子不吃的乳製品改成台灣的豆腐乳,用菜色的顏色和口感挑逗食慾不振的妻子。如今想念妻子時,焦桐會為女兒調製這道「牛郎義大利麵」,讓孩子品嘗父母的愛情與思念。李婉萍形容「牛郎」這道菜很「酷」,西式的做法卻都是中式食材,還加上豆腐乳。她指出,這道菜可增強免疫力,青椒黃椒紅椒維他命C高,而番茄熟吃茄紅素會變高,對免疫系統有利,香菇的多醣體也可增強免疫力。第1道菜 荷包蛋食材:蛋、鹽、胡椒粉、烤鴨作法:煎荷包蛋最佳鍋具是平底鍋,少量油加熱後,仔細打入蛋,以小火單面煎熟,撒入適度的鹽,對折如半月狀,翻面,稍加續煎即成,建議蛋黃煎至七分熟。也有繁複豪華的皇家版荷包蛋,法國文豪大仲馬根據法國皇家食譜的荷包蛋,煎完荷包蛋後取烤鴨肉汁加上鹽與胡椒粉,趁熱澆在荷包蛋上。第2道菜 芒果煎鱈魚食材:鱈魚、蒜末、芒果丁、巴西利碎、白葡萄酒、檸檬作法:取輪切鱈魚(鮭魚亦可)一片,均勻抹鹽與胡椒粉,裹粉以小火油煎至熟、裝盤。奶油炒香蒜末,加入芒果丁、巴西利碎、白葡萄酒,用小火拌炒,再滴入檸檬汁。起鍋,覆上魚肉。檸檬皮刨絲盤飾。第3道菜 牛郎義大利麵食材:義大利麵條、鮭魚卵、青椒、黃椒、紅椒、番茄、豆腐乳、干貝XO醬、羅勒葉、作法:取義大利麵,加橄欖油、鹽煮熟,撈起,放入冰水中備用。用橄欖油爆香蒜片,加上香菇、培根肉;續炒青椒、黃椒、紅椒、番茄。加入豆腐乳拌至溶解;最後麵條下鍋,加入干貝XO醬與羅勒葉,起鍋前加入鮭魚卵。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4-04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術後怎麼保養 營養師教你吃出元氣精神好
文/郭岳潭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5期 癌症原來稱作是「絕症」、「不治之症」,拜現代醫療科技不斷精進,罹癌存活時間不斷拉長,病患的生活品質也逐步提升;2006年起,世界衛生組織重新定義為「癌症是一種慢性病」,是可以治療、控制,甚至能夠治癒的。4成癌患死於營養不良,發炎是原因根據研究發現,高達4成的癌症病患,最終因為營養不良而過世,而非死於癌症本身。文獻統計就發現,大約有52~79%的癌症病患有「惡病質」,也是癌症病患營養失衡及體重下降的常見原因。現今的研究證據證明,癌症與發炎反應之間彼此影響,發炎會造成癌友出現厭食、發燒、失眠、惡病質、增加化療藥物中毒機率等症狀,同時也會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惡病質會造成細胞激素活性增加、胃腸功能降低、代謝率增加、肌肉蛋白分解上升、肌肉蛋白合成降低,以及放化療等治療反應下降,最終增加癌症死亡率及其他併發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專責營養師洪若樸指出,惡病質是造成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症狀包括厭食、體重減輕、貧血、消瘦憔悴等。 體重減少5%,降低癌症存活率根據研究顯示,高達50%的癌症病患在診斷出癌症時,已經出現體重下降的情形。洪若樸表示,當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的癌症病患,營養不良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只要體重減少5%,治療耐受力就會變差,同時會增加術後併發症,造成存活率下降。程涵宇觀察發現,癌症病患可能因為放化療而產生治療副作用,例如口腔潰瘍、牙列不良、腸蠕動速度降低、腸阻塞、便秘、腹瀉、噁心、嘔吐、疼痛、味覺及嗅覺改變等,容易造成進食量不足而營養不良。抑或是容易聽信偏方,又缺乏正確的食物營養、份量,以及營養品選擇觀念。洪若樸也觀察到,不少癌症病患會迷信「飢餓療法」,認為可以「餓死癌細胞」,不能吃得太營養,以免癌細胞容易長大;事實上,營養攝取不足,反而會造成營養不良,更容易導致體重減輕、體力變差,甚至死亡。 癌症病患建議高蛋白飲食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癌症病患吃什麼都可以,最好是營養均衡的多樣化飲食。洪若樸表示,癌症病患的蛋白質攝取量要比罹癌前增加50%,熱量也要多增加20%,在治療期間攝取的營養充足,不但可以維持體重,也較能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同時具有減少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癒合、促進復原等好處。程涵宇說明,高蛋白飲食有助於促進癌症患者的肌肉合成,可以維持體重及肌肉量,一般建議癌症病患的熱量需求,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25~30大卡,蛋白質攝取量則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可以幫助維持體力及肌肉量,也是合成體內白血球、紅血球重要的營養素。6種食物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程涵宇建議,癌症病患除了攝取高蛋白質飲食外,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發現,飲食攝取富含各種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以及其他植物性食物,更有助於降低罹患多種癌症及復發的風險。◎花椰菜效果:花椰菜含有能抑制癌症的胺基酸及蛋白質,泛稱為「異硫氰酸鹽類化合物」,特別能對抗乳癌、肺癌,還能減少化療毒性,加強免疫反應;富含的蘿蔔硫素外,也含有強效的抗癌物質。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藍菜、芥蘭菜、羽衣甘藍、大頭菜、高麗菜、蘿蔔等。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乳癌。◎胡蘿蔔效果:胡蘿蔔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A、酚酸。根據研究發現,血液中的總類胡蘿蔔素及β-胡蘿蔔素較低,與整體癌症風險有關;經常食用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可能會降低癌症風險。降低癌別風險:口腔癌、咽癌、鼻咽癌、喉癌、食道癌、肺癌、胃癌和結直腸癌(厭氧消化道)等癌症。◎藍莓效果:藍莓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花青素、黃酮醇、酚酸及維生素K。根據多項研究發現,食用藍莓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抗氧化活性,且具預防DNA損傷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蘋果效果:蘋果具有與腸道微生物結合的膳食纖維及多酚化合物,富含黃烷醇、黃酮醇,果皮中有特別的三萜類化合物,有助於形成降低癌症風險的環境。研究發現,蘋果對於降低乳癌風險的效果特別好。降低癌別風險: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喉癌、肺癌、乳癌。◎櫻桃效果:櫻桃是褪黑激素含量最高的食物之一,且富含花青素、膳食纖維、酚酸、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黃烷醇、紫蘇醇,研究發現具有預防癌症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鼻咽癌、喉癌、食癌、胃癌、大腸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症。◎黃豆效果:黃豆富含大豆異黃酮、皂苷、酚酸、植酸、酶調節蛋白、鞘脂。異黃酮為植物性雌激素,具有抗癌的效果;皂苷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及預防癌症;酚酸能阻止癌細胞擴散;植酸為抗氧化物;鞘脂則可調節細胞生長,讓異常細胞自我破壞。根據研究證實,全豆食品富含膳食纖維,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每天吃一份全豆食品,例如:黃豆20公克、毛豆50公克、豆腐80公克、無糖豆漿240毫升,平均可攝取到7公克蛋白質及25毫克異黃酮,可降低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癌別風險:乳癌、大腸直腸癌。癌症營養補充3觀念我們從飲食攝取到3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經過重重化學反應,最後產生能量及熱量,提供我們的身體使用。根據研究顯示,癌症病患早期的營養支持非常重要,不但可提高化放療法的完成率,還可以減少住院天數,平均從13.5天減至3.2天。洪若樸建議,根據《2017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營養指南》,癌友們除了熱量與蛋白質要補足之外,應該加強補充能幫助抗發炎的營養素,例如N-3脂肪酸、魚油EPA。另外,針對手術的上消化道癌症患者,則建議在手術前7天均衡營養外,應加強補充魚油、核苷酸、精胺酸等免疫營養素,可顯著抑制癌細胞發炎因子產生。◎抗發炎營養素: 魚油、N - 3 脂肪酸(EPA)效果:對於正在接受化療且有體重減輕,或營養不良風險的晚期癌症患者,建議補充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的主要成分為EPA與DHA,研究顯示,EPA才可合成抗發炎因子,且同時抑制促發炎物質的生成,透過雙重機制來幫助降低發炎反應、改善食慾及穩定體重脂肪占比。另外,坊間常見的藻油與魚油EPA並不相同,藻油主要提供的為DHA,對於降發炎的幫助並沒那麼大。洪若樸補充,若是「純素」癌症患者,可選擇藻油來取代魚油,以補充EPA、DHA及Omega-3。根據大型研究顯示,晚期肺癌患者每天補充2.2公克的魚油EPA,較能維持體重、肌肉量,以及較少發生厭食、疲倦、神經毒性;每天補充1.5克的長鏈N-3脂肪酸EPA,可改善食慾、降低減輕體重及術後發病率,並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量。怎麼吃:每天補充4~6公克的魚油或1~2公克的EPA。◎醣類占比:精製糖少吃,但醣類攝取要足量效果:醣類食物富含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延續生命不可或缺的碳水化合物,也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部分癌友誤信網路謠言,認為癌細胞愛吃醣,只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就能降低癌細胞活力。然而當能量來源不夠,會轉從蛋白質與脂肪分解能量並搶走營養,因此,不吃醣根本餓不死癌細胞。根據著名期刊《TheLancet》最新一篇針對15428人,持續追蹤25年的研究顯示,低醣飲食(占總熱量
-
2020-03-31 養生.聰明飲食
身體脂肪最多的器官竟是「大腦」!醫師教你吃8類食物防失智,阻毒素傷腦
每週吃1次魚,降低失智風險重要的不是別吃什麼,而是該吃什麼。以下是利用超級食物延緩腦力衰退的辦法。大腦是身體脂肪最多的器官,攝取健康的食用脂肪是預防記憶相關疾病的關鍵。為什麼這麼說?飽和脂肪是剛性分子,而omega-3則是有彈性的脂肪。當大腦進行自我修復和製造神經元時,比較喜歡彈性細胞而非剛性細胞,因為後者無法迅速適應新的影響因子。你可以吃有助大腦製造神經元所需的食材,例如魚類就是很棒的omega-3 來源,許多研究都認為多吃魚有益大腦健康。《美國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1項研究顯示,體內 DHA(魚類脂肪)濃度最高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了47%。另外《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回顧21篇研究,發現每週只要吃1次魚,就能降低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要保持大腦靈活,第2種非吃不可的食物是大量蔬果,蔬果同時也能維持心臟健康。講到腦部健康,再怎麼強調植物基礎的飲食也不為過。舉例來說,最近《阿茲海默氏症與失智症》(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所刊登的1篇研究,檢視了地中海式飲食(我的5大超級食物便是奉行這種原則),研究人員發現大量食用蔬菜(尤其是綠色葉菜類)對大腦很有益處。蔬菜、黑巧克力、茶葉、紅酒、藍莓,減緩老化不只蔬菜,研究人員還發現,吃很多莓果的人,認知衰退的速度也比較緩慢。在飲食中添加種籽也是個好主意,方法很簡單,把種籽和莓果放在鮭魚沙拉上,所有好食物一次到位。《英國營養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在2015年刊登的1份研究檢視飲食習慣和認知功能,研究對象超過 2,500 人,結果發現攝取較多木脂素(lignan)的人,認知功能、記憶、資訊處理的衰退程度都比較低,而木脂素是存在於芝麻、亞麻籽、南瓜籽裡面的化合物。而木脂素攝取量較少的人,他們的認知功能衰退多了3.5倍,記憶衰退多6倍。種籽不但能提升腦力,本身也是香脆的好食物。最後,你可以盡情享受1種糖類,那就是黑巧克力。研究發現巧克力、茶葉、紅酒、藍莓所含的植物營養素黃烷醇(flavanols)可以促進大腦連結,並且保護腦細胞,不受毒素和發炎的負面效果所害。有1項小型研究專門針對記憶力老當益壯的年長者,實驗將受試者分成3組,讓他們喝含有不同分量的可可黃烷醇的飲料,最後再請他們接受智力測驗,結果發現飲料中可可黃烷醇含量最高的那1組,智力測驗表現最好(另外還有附加好處:可可黃烷醇也能降低血壓、改善胰島素阻抗)。種籽對身體的功用種籽只有丁點大,卻飽含蛋白質和健康脂肪,因此是絕佳的零食,也是沙拉的妙搭配。你甚至可以在打冰沙時,加一些種籽進去,添加額外的營養。以下是我最喜歡的幾種。亞麻籽:討厭吃魚者的最愛亞麻籽是原生超級食物,充滿纖維、降低膽固醇的化合物木脂素、健康脂肪 omega-3(和魚身上的脂肪相同)。不妨在優格或雞肉外層裹的脆皮粉中加入亞麻籽。由於亞麻籽的外層很堅硬,如果想獲取所有營養素,建議購買亞麻籽粉。南瓜籽:抵禦糖尿病最強大南瓜籽富含鎂(每1大匙所含的鎂和1大根香蕉的鎂含量相同),這種礦物質能降低罹患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的風險,但大多數人的攝取量都不夠。奇亞籽:補充纖維最厲害奇亞籽的可溶性纖維會在腸子裡膨脹,製造飽足感,免得你忍不住去吃垃圾食物。這些種籽原本是堅脆的口感,等到吸飽冰沙、優格等液體,就會變成果凍的質地。葵瓜子:物美價最廉葵瓜子價廉物美,是補充維生素E的明星食品,只要1大匙就滿足每日所需的1/5 。購買的時候要注意選擇「生」瓜子,而不是添加油脂的「烤」瓜子,這樣就不怕吃下太多熱量。火麻仁籽:補充蛋白質最得力火麻仁籽帶有堅果的味道,蛋白質和omega-3的含量高。不要和它的近親,也就是有麻醉效果的大麻搞混了,火麻仁籽不會讓你醺醺然。建議撒在冰沙和麥片上食用。延伸閱讀: 「趁現在還有救,趕快植牙吧...」一舉看穿黑心牙醫騙你的植牙4大話術●書籍介紹修復身體的超級食物:全美知名醫學博士、健康權威教你, 吃什麼可以不藥而癒,修復失衡的身體。作者:梅默特.奧茲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9/06/03作者簡介/梅默特‧奧茲(Dr. Mehmet Oz)心臟外科醫生,哥倫比亞大學的外科教授。他所製播的《奧茲醫生秀》(The Dr. Oz Show) 8次贏得「日間時段艾美獎」(Daytime Emmy Awards)。奧茲也在紐約長老會醫院(NewYork-Presbyterian Hospital)主持輔助醫學計畫,每年操刀的心臟手術超過 50次。除了本書外,奧茲出版過7本書,都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包括《身體使用手冊》(You: The Owner's Manual)、《做聰明的病人》(You: The Smart Patient)、《節食的你》(You: On a Diet)、《青春永駐》(You: Staying Young),以及獲獎的《從心療起》(Healing from the Heart)。
-
2020-03-22 養生.營養食譜
防疫在家煮/鯖魚的4種料理方式 煎烤煮和油漬都美味!
鯖魚可說是CP值相當高的食材,每年10月過到隔年2月尤其肥美!不過冷凍跟加工技術很厲害,現在買到的鯖魚片,不但無刺還能保有鮮度,打開即可料理,簡單鹽烤或油煎,就能吃出鯖魚的美味!每年10月過後,一直到隔年2月,是鯖魚最肥美的時節,不僅油脂豐厚、肉質鮮嫩,而且產量多、不論是簡單鹽烤或油煎,或與番茄、蘿蔔紅燒,都能吃出鯖魚的鮮美滋味呢!●香煎鯖魚,油脂最迷人鯖魚又稱為花飛、青花魚,是餐桌常見的魚類,很多人從小吃到大,除了美味,還有一種熟悉的親切感。鯖魚富含蛋白質、鈣、磷、鈉、鉀及維生素B、D群等營養素,蛋白質比鰻魚、烏魚高,脂肪及熱量卻較低,還有豐富的DHA與EPA,可說是高貴不貴的佳餚。 新鮮的鯖魚油脂較多,最適合鹽烤,香煎或油炸也好吃;鯖魚洗淨後,魚身均勻抹上鹽巴,油鍋爆香薑片後,放入鯖魚,熟透後,翻面煎另一面,即可盛盤,吃前擠點檸檬汁更增添風味。●番茄鯖魚,抗氧化料理「番茄鯖魚」是一道健康滿分的料理,番茄可抗氧化,鯖魚含有豐富的DHA及EPA,兩者搭配,口感意外麻吉。油鍋爆香薑片後,放入鯖魚煎熟,另鍋冷油拌炒番茄、帶出茄紅素,再放入鯖魚拌炒即可,以豌豆莢點綴,紅綠相間,色香味俱全。●辣蘿蔔青花燒,鹹香開胃「辣蘿蔔青花燒」則令人驚豔,鯖魚洗淨後,將魚肉片下、擦乾水分,兩面均勻抹上鹽巴,烤箱以250度預熱後,魚肉先烤3分鐘,翻面再烤魚皮3分鐘,完成後,放上辣蘿蔔泥及炸蒜片,鹹香開胃,可以多吃一碗飯呢!●鯖魚腹部越白越新鮮好吃的料理來自新鮮的食材,挑選鯖魚時,魚身越亮越新鮮,腹部越白越好,魚腹摸起來不能軟軟的;買回後,利用「油熟醋漬法」阻絕魚肉與空氣接觸,不僅延長保存時間,而且更美味。 「油熟醋漬法」做法並不難,將油倒入容器,加幾滴佛手柑橄欖油或檸檬薄片增加香氣,將處理好的魚肉完全浸泡在油裡,冷藏30分鐘,熟成即可裝盤食用,浸泡一天更入味;放入冰箱冷凍可保存半年,可以隨時取出解凍直接吃或再烹調。(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好食材)
-
2020-03-19 養生.聰明飲食
20歲後開始衰老!營養師推薦10種食物延緩大腦衰退
忙碌是現代人生活的基本模式,健忘更是忙碌下的產物。 近年研究指出,人類的腦細胞活性在20歲左右時達到顛峰,之後大腦內部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和促進腦細胞活化的營養素,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加上現代人的壓力大,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維持好腦力、保有好記性,便成為另一種考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指出,壓力荷爾蒙會影響人體能量集中在肌肉與心肺,以強化身體對抗壓力的效能,減少腦細胞運轉,長久下來,更容易導致腦部海馬區萎縮,使得精神難以集中、記憶更加衰退。尤其忙碌生活讓現代人不重視三餐飲食,造成營養攝取不足或是偏差,加上缺乏運動等健康的生活模式,就會造成營養失衡,腦力因而流失得更快。均衡且多元的飲食內容,是維持好體力和好腦力的關鍵,而選擇對的食物的確可以調整情緒、改善記憶、增進專注力。洪若樸從營養師專業觀點,挑選10種能夠讓你吃出活力、減低壓力、增進記憶的好食物:1、香蕉:色胺酸香蕉的色胺酸(Tryptophan)含量多,色胺酸和維生素B是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能幫助大腦製造血清素的合成分泌。血清素能夠刺激神經系統,緩解情緒,多吃含色胺酸的食物,不但可以增進腦力、變聰明,還能預防失眠、憂鬱或躁鬱等問題。2、牛奶:鈣、色胺酸牛奶含大量的鈣質,鈣的攝取可以讓神經興奮、活化,而牛奶也含色胺酸,可促進腦力發展、改善記性,色胺酸又稱為天然助眠劑,能夠安定神經幫助入睡,睡好覺才會有好腦力。3、核桃、芝麻: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色胺酸核桃、堅果類食物具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使血管細胞更為柔軟,對神經傳導有助益,能活化腦細胞,讓人變聰明。建議可以適量吃不油炸的天然核桃,以形補形,有補腦的功效;另外,像是南瓜子、葵花子、芝麻等堅果類,更含有大量的色胺酸和維生素B群,都是健腦的好食材。4、南瓜:類胡蘿蔔素、鋅南瓜連皮帶籽吃,纖維多、熱量低,還含豐富的類胡蘿蔔素,具有抗氧化作用,降低罹患心臟病的發生率,有益身體健康。尤其是南瓜中所含的鋅,有助於腦部發育,使大腦更加活躍,讓注意力和記憶力更集中。5、全麥麵包、全麥饅頭:不飽和脂肪酸常見全麥製成的食物有麵包、饅頭和麵條,全麥的纖維多,其中所含的胚芽油是很好的不飽和脂肪,富含維生素E,是抗氧化的重要來源,幫助腦細胞抗氧化,促進腦部活力。而碳水化合物則可以幫助血清素增加,使血糖、胰島素趨於穩定,讓情緒得以穩定,思緒就會變得更清晰。6、奇異果、柳橙:維生素C平時可多吃富含維生素C、水分高的水果,如奇異果、柳橙等,能緩解緊張的情緒,維持腦部的戰鬥力,是抗壓力的好食物。此外,維生素C對血液保護很重要,同時也是良好抗氧化劑。7、深海魚:EPA、DHA 、OMEGA-3魚油含有EPA、DHA,EPA不但對改善憂鬱症有效,因其對神經系統有助益,影響腦神經傳導,可以增加血清素分泌。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脂肪較柔軟,使細胞彈性好,對神經系統有助益,能幫助大腦皮質功能、記憶力等維持。 8、大蒜:維生素B群大蒜含大量的維生素B群,與能量的代謝有關。大蒜含維生素B1與葉酸,在腦神經傳導上是重要物質,能維持腦細胞的活動,也是抗壓力的來源;大蒜也含植物固醇,在油品中添加,可以抗膽固醇,又具有殺菌、抗氧化效用,同時有助心血管疾病的保健。9、綠色蔬菜:高纖、微量元素綠色蔬菜含纖維素、微量元素、維生素C,顏色越深、越鮮艷的綠色蔬菜,植化素多,營養價值高,對於活化腦細胞很有助益,尤其綠色蔬菜還含有鎂,鎂可以讓人神經鬆弛,不緊張、心情舒暢,記性自然就不會衰退得太快。10、茶:茶胺酸、茶多酚茶本身就是提醒飲料,含有茶胺酸,可以調節腦波,抵消茶中含有的茶鹼和咖啡因的作用;另外,茶還含有豐富的植物性營養素──茶多酚,具抗氧化效果,可以降低氧化壓力,讓頭腦保持清醒,維持好腦力。延伸閱讀: 常忘東忘西、記性差? 可能是大腦缺少這7種營養素 年紀越大腦力越差? 日常這10件小事都在悄悄破壞腦力
-
2020-02-20 養生.抗老養生
春天重養肝!多吃2類食物膽、眼睛都幫你顧到
《黃帝內經》中寫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由此可知,春季養生應保健體內的陽氣,讓陽氣處於不間斷、持續旺盛的狀態。傳統中醫注重五行,而春季是草木繁榮、百花齊放之時節,對應五行中的「木」,而五臟中的「肝」又對應「木」,因此才會說:「春季宜養肝」。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陳潮宗表示,肝臟具有藏血的功能,當失血過多或是女性經期的時候,都容易導致氣血不足,進而連帶造成肝血的不足。一旦肝血不足時,就無法提供足夠的養分給肝臟,導致肝臟功能受到損害,就容易出現眼睛痠澀、眼花,女性生理期發生紊亂等情形,因此,在春天的時候,除了養肝之外,補血也是養生的一大重點。 春天對應中醫五色中的「青」色,綜合而論,青色能夠促進肝氣循環與人體的代謝作用,有益於肝臟的排毒、消除身體的疲勞,還有明目、保健視神經以及提升免疫力的效果。 青色對應的味覺是「酸」味,春季養肝應該多吃些青色且帶有酸味的食物,包括奇異果、檸檬、番石榴、白醋、綠豆、毛豆、大黃瓜、小黃瓜、竹筍、花椰菜、菠菜、芹菜、海帶等,能夠照顧肝、膽及眼睛等部位。 以中醫書《本草推陳》的紀錄指出,芹菜主治肝陽頭暈、面紅目赤等症狀。從營養學中也可以知道,芹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及維生素C與鈉、鉀等礦物質。有平肝清熱、發汗解熱以及降血壓的效果,不過因為芹菜含有高鈉,平均1根芹菜,就含有35mg的鈉,因此,高血壓患者,不宜食用過多。 而中醫藥學中指出,牡蠣入肝腎兩經,有滋陰補血、消除煩悶以及解除失眠的效果。陳潮宗表示,牡蠣富含ω-3脂肪酸、EPA及DHA,不但能降低壞的膽固醇含量,還可預防心血管疾病與脂肪肝。但是生吃牡蠣容易遭受到細菌感染,因此,建議連同適量的薑、醋等調味料一同吃下肚,達到殺菌的效果。 此外,菠菜是春天當季的蔬菜,性涼味甘,富含維生素K、葉酸、草酸、蛋白質以及鐵質,有利於活絡血脈、五脈運行,針對肝氣不順所引起的胃病,有良好的輔助治療效果。不過,陳潮宗提醒,盡量不要跟豆類製品一起吃,否則容易形成草酸鈣,而導致結石的發生。 春天是肝病的好發季節,酒精也被證實對肝細胞會直接造成傷害。陳潮宗強調,對於已經有慢性肝炎症狀的患者來說,飲酒是必須絕對禁止的行為與消遣,以免酒精增加肝臟的負擔。 另外,可能含有黃麴毒素的花生、豆腐乳等過期食物,也是傷害肝臟的兇手,必須特別注意;如果是發霉的生米、花生等食材,千萬不要因為節省就繼續吃,長期下來,將對肝臟造成嚴重的傷害。 雖說春天養生建議吃酸性食物,且酸性物質會讓繃緊的肌肉變得柔軟,幫助分解體內囤積的脂肪,但若是吃太多酸度過高的食物如檸檬等,也容易傷胃,因此,建議留待飯後或是非空腹時食用,較能保護胃部。 延伸閱讀: 肝不好易疲勞? 指緣長肉刺可能也是警訊 降低脂肪肝單靠低油飲食不夠 還要加上這件事才行 排毒從斷食開始? 一次搞懂3種斷食法要怎麼吃才對 
-
2020-02-14 橘世代.健康橘
抗老飲食這樣吃 「八分飽」讓你越吃越年輕
「六十歲開始培養強健身體」的飲食習慣想預防變胖或減肥,每餐份量以「八分飽」為標準。那麼,八分飽的實際份量究竟是多少?雖然每個人的活動量或體格皆不相同,但還是有標準可循,主食、主菜、副菜只要遵照指標攝取即可。主食方面,男性、女性的飯量是每餐一碗飯(約一五○公克)。飯類(尤其是白飯)是容易致胖的食物,也會讓血糖值急速上升。當血糖值急速上升,胰臟會大量分泌名為「肥胖賀爾蒙」的胰島素。胰島素會導致血中糖分滲入體內,並轉換為體脂肪。抗老化保健領域視胰島素為加速老化的賀爾蒙。胰島素持續分泌過剩,不僅會引發肥胖,也會導致血管氧化。關於氧化問題容後待敘,氧化就是身體生鏽,也是一種老化現象。剛煮好的熱騰騰白飯特別美味誘人,但其實它是大家該提高警覺、避免攝取過量的第一號食物。雖然須留意不能攝取過量的白飯,但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糙米、雜糧穀類則被證實具有防癌等多種健康效果。每週將白米飯換成糙米飯二至三次的話,就能達到保健效果。煮成糙米粥好下嚥,而且少量就有飽足感,還能預防變胖。主菜的魚類、肉類的適量標準為八○至一○○公克。如果是秋刀魚,約是中尾一條(蛋白質含量在二○公克以下);雞胸肉的話,大小及重量約是一顆半雞蛋大小(蛋白質含量約二○公克)。主菜最好多吃魚,一週攝取二至三次。希望各位多吃魚,少吃肉,因為兩者所含的脂肪成分不同。魚是非常適合每天吃一片的超級健康食品。秋刀魚、鯖魚等背部是藍色的青魚,以及鮭魚都富含「EPA(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成分,這兩種成分有清血作用,可以預防生活習慣病。另一方面,以四隻腳走路的牛、豬或羊等肉類富含「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血液會變得混濁。煮好的肉湯冷卻後,表面會浮現一層白色油脂,這就是飽和脂肪酸。此外,肉類還含有可正可邪的脂肪酸—花生四烯酸(ARA,arachidonic acid)。適量攝取可以活化腦功能、提升免疫力、血流變順暢等效果;若攝取過量會引起發炎,成為癌症或動脈硬化的導因。然而不可諱言,肉類確實是蛋白質來源,同時也是鋅等重要礦物質的供給來源。遵守每週適量攝取二至三次的原則,才能吃得更健康。鋅具有增強免疫力、維持正常味覺、排除囤積體內有害金屬成分等效用,同時也是創造年輕身體不可欠缺的礦物質。鋅還是製造抗氧化酵素頭號代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的必需礦物質,更是預防身體生鏽老化的必需物質。基於前面提及的蛋白質缺點,肉類食物一週只能攝取二至三次,最好選擇高蛋白、油脂少的雞胸肉。此外,蛋(蛋白質量約六公克)和豆腐也是優質蛋白質來源食物。兩者也含有脂肪成分,一顆蛋或半塊豆腐都可以當成一道主菜。納豆和豆腐都屬於大豆製品,但納豆所含助消化成分比豆腐多,可以把一包納豆(四五公克)當成副菜食用。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透過蔬菜、菇類、海藻攝取。維生素和礦物質是人體無法自行製造的營養素,必須透過食物攝取。它們還有幫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代謝的功能。因為具備讓身體機能維持正常運作的重要功能,萬一缺乏,將成為引發各種疾病或身體不適的原因。膳食纖維有維持良好腸道環境的功能。膳食纖維不在胃或小腸被消化,而是直接抵達大腸,成為糞便材料。沒有膳食纖維,腸道的糞便材料會不足,囤積大腸內的老舊廢物或有害物質、多餘糖分無法排出體外,這就是致病原因。沒有所謂絕不能吃的食物,也沒有只吃某種食物即可的道理。飲食重點在於均衡,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都要攝取,在進食時也要提醒自己多吃蔬菜、菇類、海藻類,少吃肉或魚、米飯。本文摘自《60健康老:心靈、飲食、運動、睡眠, 促進回春賀爾蒙分泌,60歲啓動健康老》,天下雜誌 2019/04/24 出版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橘世代」一個專屬於50後世代的舞台。在這裡你可以做好準備,迎接精彩第二人生!>>>立即加入
-
2020-01-29 養生.健康瘦身
兩年內瘦下58公斤 減醣美食家分享會上癮的一日食譜
近年來,所謂的減醣飲食蔚為風潮,日本媒體日刊Spa!採訪了以減糖料理聞名的料理研究家鈴木沙織,為讀者提供她平常在家裡準備的簡單減醣料理。鈴木沙織自小就是豐腴體型,出社會之後更是因為壓力而暴飲暴食,就連在公司上班時也常常在通勤過程中狂吃,28歲時,體重更是一度飆到97公斤。然而,自從開始了每天攝取不超過一百克糖質的減醣飲食以後,兩年內便減了23公斤。她進一步加入了健身房,並且研究起將減醣和減脂飲食交互進行的「混合型」飲食法,以維持肌肉和肌膚的活性,體重因此降到了41公斤,甚至還被健身房選為廣告代言人之一。鈴木以「3:4:2」的比例,來分配「早、中、晚」三餐的份量,剩下的一成則是在三餐之間的小餐。通常她都自己料理餐點,中午吃燉牛肉跟水煮蛋,脂肪也是以橄欖油或MCT油為主。晚上則是吃清蒸肌肉跟無澱粉麵所做的韓式麻辣麵,將脂肪跟澱粉的比例都降低。平常比較忙的時候就吃便利商店的沙拉、油漬牡蠣、鯖魚罐頭等高蛋白低糖分的食物。「由於我自己喜歡吃甜食,所以會用Lakanto S(羅漢果甜味劑)或杏仁奶製作杏仁豆腐之類的甜點,可以輕鬆地進行減醣。」以下,便是鈴木向讀者們分享的減醣食譜。第①餐 早餐:滿足感爆棚的鯖魚(糖質8.4g)・鯖魚・茄子・高麗菜・小黃瓜・番茄・芝麻菜・青龍椒鯖魚與秋刀魚等青背魚類富含EPA與DHA等對身體好的脂肪,因此要積極攝取。副菜則以茄子醬菜、青龍椒、高麗菜的咖哩醬菜等能夠在冰箱裡貯藏的食物為主。第②餐 中午:滿滿蛋白質:牛排丁沙拉(糖質6.6g)・萵苣・牛後腿肉・幼葉沙拉・水煮卵・彩椒・碗豆使用牛後腿肉所製作的煎牛肉是鈴木的拿手好菜。她在萵苣和幼葉沙拉上放上用平底鍋煎好的牛排丁,再加上水煮蛋和彩椒增添色彩,這是一道蛋白質和脂肪都很充分的料理。第③餐 晚上:會上癮的味道:韓式辣麵(糖質7.2g)・無澱粉麵・清蒸雞肉・小黃瓜・泡菜・水煮蛋利用無澱粉麺所製作,再放上清蒸雞肉、小黃瓜、泡菜五十克、半顆水煮蛋。醬汁則以Lakanto S、醬油、醋,各一小匙、蒜末半匙、雞湯、豆瓣醬各四分之一匙混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