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COVID-19
共找到
3302
筆 文章
-
-
2022-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估將進入MIS-C高峰 兒童2劑疫苗可有效預防
台大醫院今天發表本土15例MIS-C病童收治報告,個案平均4到5週發病,推估近期進入MIS-C高峰期,請家長注意孩子發燒、出診、沒有尿尿、口腔黏膜變乾、哭泣無淚等危險警訊,接種等2劑COVID-19疫苗應可預防8到9成的MIS-C。台大醫院今天上午舉行認識「孩童多發性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守護兒童健康順利康復記者會,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簡報指出,MIS-C通常發生於染疫後的2至6週內,台大目前收治15例MIS-C,平均4到5週發病,年齡層落在5歲到11歲間,分別為男童9人、女童6人。張鑾英說,目前MIS-C沒有強制通報,通報也沒有獎勵機制,只能鼓勵醫師遇到相關案例積極通報,因此實際收治數和中央公布數字會有落差。張鑾英表示,根據國外研究,MIS-C發生率大概是每1萬人中有3人,非裔與西班牙裔發生率較高,亞洲裔次之;以今年台灣約60萬兒童確診推估,MIS-C個案可能落在100例至200例,5月20日疫情達到高峰,近期可能進入MIS-C高峰。張鑾英指出,很多家長看新聞而知道MIS-C,小孩一發燒就會非常緊張,擔心是不是MIS-C,其實並不是確診後發燒都是MIS-C,也有可能是玫瑰疹、尿道感染、細菌性腸胃炎例如沙門氏菌等,2劑COVID-19疫苗應可預防8到9成的MIS-C。急診醫學部醫師吳仲琳簡報表示,MIS-C的診斷有3大條件,首先是確診紀錄,PCR或是快篩陽性通報皆可;第二就是臨床表現,發燒3天以上,且合併兩個系統以上,明確的症狀如腸胃道、皮膚粘膜、淋巴結、神經或心臟系統等,像是嘔吐、腹痛、腹瀉、皮疹、紅唇、草莓舌、結膜炎、頸部淋巴腫大、抽筋等。吳仲琳說,滿足以上2項條件後,需進行抽血和其他輔助檢查,檢查發炎指數、肝功能、腎功能等,經診斷後確定才能成為MIS-C個案。吳仲琳並提醒家長,一旦孩子發燒合併出疹、紅眼、腸胃道不適、淋巴結腫等症狀,且出現例如退燒時精神活力下降、倦怠、嗜睡,或是出現脫水徵候,比如說半天以上沒有尿尿、嘴巴黏膜明顯乾燥、激動哭泣時沒有眼淚等,這些都是危險警訊,要儘速帶孩子就醫,並務必要告訴醫護之前曾感染及時間等。全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確診已超過300萬例,兒童約占20%,絕大多數輕症。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至昨天為止,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70例,其中包括15例是MIS-C,以及21案例是腦炎、15名肺炎、3名敗血症、8例哮吼、2例共病(腦腫瘤、癲癇重積)及6例到院前死亡。
-
2022-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小朋友確診後若出現這些症狀 台大醫:恐為MIS-C
全台確診新冠肺炎者累計超過300萬例,兒童約占20%左右,當中絕大多數兒童都是輕症,復原狀況良好,但也要小心極少數兒童出現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台大醫院今舉行記者會,針對台灣兒童MIS-C進行說明,也提醒如果家中確診兒童有出現發燒時,務必留心小朋友的身體狀況,若合併兩個系統以上的症狀時,務必趕緊送醫治療。台大急診醫師吳仲琳今日在記者會上說明,MIS-C的診斷有3大條件,第一,是6周內的確診紀錄,PCR或是快篩陽性通報皆可;第二,就是臨床表現,發燒3天以上,並且合併兩個系統以上,明確的症狀如:腸胃道、皮膚粘膜、淋巴結、神經或心臟系統等,嘔吐、腹痛、腹瀉、皮疹、紅唇、草莓舌、結膜炎、頸部淋巴腫大、抽筋等;第三,滿足以上2項條件後,需進行抽血和其他輔助檢查,檢查發炎指數、肝功能、腎功能、X光等,經診斷後確定才能成為MIS-C個案。吳仲琳說,確診兒童若出現,退燒後精力下降、倦怠、嗜睡,或是脫水的徵狀,比如:半天以上沒有尿尿、嘴巴黏膜明顯乾燥、激動哭泣時沒有眼淚等等。當確診兒童出現這些危險警訊,提醒爸媽要帶孩子就醫,也務必要告訴醫護孩子之前有感染證據跟相關時間。台大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表示,容易罹患MIS-C的族群,根據美國研究男性、肥胖、人種這3項都是可能因素。據她觀察,基因因素可能也有影響,但仍待詳細的研究報告。張鑾英指出,小孩子確診後,很多家長因為看到新聞提到MIS-C,所以看到小孩發燒就會非常緊張,深怕小孩是不是MIS-C。但張鑾英表示MIS-C機率只有萬分之3,也並非確診後發燒都是MIS-C,MIS-C是「發燒同時出疹子」,MIS-C也僅有6成會起疹子。張鑾英說,要預防MIS-C,首先當然先是預防感染,再來就預防重症,小朋友的兩劑COVID-19疫苗,可有效預防8~9成兒童染上MIS-C;在臨床上台大也尚未看到12歲以上青少年的MIS-C個案。
-
2022-06-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扛住疫情考驗!台灣抗疫經驗,給予醫學及護理教育最寶貴的學習
新冠肺炎(COVID-19)襲捲全球,疫情兩年多來的起伏不僅衝擊醫療現場,也對醫學和護理教育帶來不少挑戰。以美國為例,在最嚴峻的時期,許多醫學院系所關閉校園,全部以遠距教學取代實體課程,2020年底更停辦了醫學系學生畢業後的臨床技能國考(USMLE),改以替代方案進行。促使我們思量,臺灣萬一走到這一步,該如何因應?當時教育部邀集了醫療教育端的代表、相關的學會及各職類的公會共同討論、訂出原則,其中醫學生的到院實習應保持不變;而護理可有30%的實習課程透過替代方案施行,到了2022年再提升到50%。慈濟大學的護理學系及花蓮慈濟醫院的教學部因此在發展線上課程之外,導入科技應用,開發了運用AR、VR技術的護理教案,進行哺乳衛教、傷口護理等擬真式互動教學。而慈濟大學內設有小型的技能訓練教室,讓護生可以使用教具練習為女性病人尿管的置入或移除等等臨床技能。我們參考海外的實務經驗和發表文獻,一直在預做教學變通上的準備和能力增進,將疫情帶來的影響轉化成最即時的師生共學教材。也許教學的模式、管道有所改變,但培育良醫良護的核心宗旨不會改變。醫護學子們要進醫院實習,保護措施不可少,而且要比照實習場域第一線醫務人員的防護等級。2021年5月,我們爭取到讓所有要到醫院實習的學生依第三類「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全部造冊施打疫苗,若因個人體質等特殊因素未打滿三劑,須經快篩陰性才能入院受訓。此外也透過公開說明信,讓家長理解醫院和學校為實習生的防疫做好萬全的準備,不用擔心。每位醫學生和護生都是未來的醫療尖兵,我們必須帶著他們進入第一線,在相對安全、能夠實習的職場,預習並培養治療與照護的能力,畢竟日後,不知道什麼時候又出現新的疫病,新生代如果沒有內化和驗證過的經驗累積,以後如何面對?今年(2022)3月31日,最不願意發生的院內感染現蹤了。花蓮慈院和慈大同步敲響防疫連線警鐘,兩邊決議啟動戶外篩檢站,待春假結束,實習生歸來,要進醫院前都先執行快篩。不過omicron病毒的傳播力實在驚人,四、五月間在整個臺灣不停的擴散。疫情瞬息萬變,確診個案通報及居隔照護的規範隨之滾動調整,後來只要有實習學生居隔或確診,除了一人一室、生活用品、線上課程等安排,並且透過LINE居家關懷群組的連結,成員包括系助理、導師、系主管、院部主管代表,等於就是學校和醫院組成的聯合關懷小組,一個一個去照顧這些孩子們。少數人出現不適症狀時,群組裡的醫師可以提供諮詢,再送去普拿疼、咳嗽藥等緩解藥物;還有人大概不習慣學校宿舍,睡一晚就落枕了,聞訊趕緊送止痛藥過去;住在二樓居隔的孩子出不了門,師長們想方設法,把所需物資吊掛上去,託付必達。心理的關懷和支持也不可少。觀察發現,確診學生普遍有沮喪或自責的傾向,認為是自己的疏忽,連帶害到身邊的老師同學。師生關懷群組裡持續為孩子們喊話做心理建設,再邀集學校端的生輔組和心理諮商師、醫院教學部的精神科吳盈瑩醫師一起加入,有需要介入時都能幫忙做輔導。其實,這樣的抗疫經驗,對醫護學生都是寶貴的學習。確診或居隔過的同學,日後在病房更懂得照顧病人的身心,對於不畏疫情上前線的醫護,也會更加感佩,醫療工作真的可以幫助到很多受苦的人,也許辛苦,但是看到病人一點一滴的恢復,笑容愈來愈多,得到的喜悅與感動真是無與倫比。花蓮縣地區的Omicron疫情從大量人數確診,再回到控制範圍內,幸虧絕大多數無症狀及輕症病人,但這兩三個月來對於醫療量能是一大考驗,羅慶徽副院長帶著護理團隊承接了花蓮縣加強型防疫旅館,護理部主管們投入前線補位的機動任務,有退休的專科護理師主動回鍋支援。期間還有整個護理團隊寧願留在被感染的病房內自主完成清消才出來,以免疫情擴散,而專責病房的護理人員身著重重防護裝備,輪班接力照顧中重症的病人……經此一疫,期望所有的醫學生與護理學生,見證前輩們防疫抗疫行動的同時,體認到醫療工作的核心價值,更加投入的培養自己的專業實力,接續守護生命與健康的使命任務。
-
2022-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易導致細支氣管發炎 年輕人竟占7成
國內疫情降溫,確診人數已破350萬,但長新冠成為康復者的難題。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表示,許多病人因新冠肺炎康復後依然咳得厲害,甚至出現呼吸困難、運動後容易喘的現象,尤其40歲以下年輕人出現細支氣管發炎占門診人數7成,提醒患者盡快到胸腔內科門診就醫。新冠肺炎綜合症候群(Post-COVID-19 Syndrome)又被稱作長新冠,也是確診後的「後遺症」,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將其症狀定義為感染後 3 個月內發生、症狀持續超過 2 個月、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症狀持續恐長達 1 年。權威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指出,造成長新冠,2種情況最有可能,一是大量冠狀病毒在急性感染後繼續潛伏在人體各種組織如肺臟、腸道、肝臟或大腦中,並繼續造成傷害。其次是感染新冠病毒後所引發的廣泛免疫反應,引發了人體組織的抗體和其他免疫反應,而這些反應引起後續的組織與器官的損傷。此外,根據國際期刊最新研究顯示,約有7至8成染疫者康復後,至少會出現一個長新冠症狀,又以全身倦怠、呼吸易喘、肌肉容易痠痛、睡眠障礙、焦慮和沮喪、胸悶與胸痛4種更為常見,並持續6個月之久。且除了上述後遺症,感染程度愈嚴重,也會導致肺部功能程度不一的傷害。鄭世隆指出,雖然Omicron症及肺纖維化的比例不似Delta高,多為輕症患者,但許多年輕康復後卻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易喘等,多為細支氣管發炎,長期下來同樣影響肺功能,且追蹤報告顯示,許多康復者在隔離期間不一定會出現症狀,須等到隔離期滿後才慢慢浮現,因此更容易忽略就醫重要性,提醒患者若有上述症狀盡快到胸腔內科門診就醫。【加入Facebook社團】肺纖維化(菜瓜布肺) 慢病好日子邀請病友及家屬加入社團,在這不但能了解其他病友罹病經驗、生活小撇步,還能提出問題,也會不定期提供醫療知識,讓我們一起勇敢面對疾病,與肺纖維化共存!
-
2022-06-29 醫聲.醫聲要聞
《Nature》:兒童「長新冠」盛行率超過25% 出現這些症狀須注意
研究顯示,不只大人,兒童染疫後,也會受「長新冠」後遺症影響。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持續累加,兒童確診案例層出不窮,累計超過20萬人染疫。美國疾病管制署(美國 CDC)指出,兒童出現長新冠的機率稍低於成人,然因兒童不擅表述症狀,需要特別重視。究竟兒童長新冠症狀該如何判斷、怎麼治療?是不少國人家長心中的擔憂。 研究:兒童長新冠盛行率超過2成 15%逾3個月仍有症狀 權威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一篇研究發現,若以染疫後4周以上仍有相關症狀為定義,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長新冠的盛行率達百分之25.4,同族群染疫住院者之長新冠盛行率更高達百分之29.19。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一項針對英國新冠肺炎確診兒童的研究引用「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ONS)」數據:2-16歲兒少患者超過2成確診5周後仍有症狀、超過百分之15確診12周後仍有症狀;這份研究也指出,超過12周仍有長新冠症狀的2-11歲兒童達百分之7.4。 兒童長新冠症狀有哪些? 《刺胳針》:記憶力、專注力下降 《自然》研究結果也顯示,兒童及青少年長新冠患者症狀以精神方面比例較高,包括情緒影響(如:焦慮、易怒、憂鬱等)以及疲倦、失眠、頭痛、認知與記憶能力下降等;其他症狀還包括頭暈、呼吸道症狀、胸痛...等。一項《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研究則發現,兒童長新冠患者超過12周以上仍持續存在的症狀中,最常見的是疲倦,其次則是無法專心及需要更多睡眠。 《刺胳針》的另一項研究針對丹麥4萬4千位0-14歲兒童進行調查,其中1萬1千人確診新冠肺炎。研究發現,長新冠兒童症狀隨著兒童年齡而有些微差距,0-3歲兒童主要出現情緒波動、紅疹及腹痛症狀;4-11歲兒童除了上述症狀,還合併出現記憶力及專注力相關問題;12-14歲兒童症狀包括記憶力及專注力下降、情緒波動及疲倦。該研究也顯示,3歲以下兒童近4成在確診2個月後仍有症狀,為各年齡層最高。 腦霧有解了! 多吃維生素、適度運動有助減緩新冠後遺症 家長最擔心的新冠後遺症之一,是會影響生活、學習的「腦霧」。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張璽說,學界普遍認為兒童長新冠後遺症與發炎脫不了關係,腦霧也是如此,長新冠兒童家長可先觀察,透過改變飲食及生活型態,就能減緩發炎。若症狀持續,甚至影響生活,則要就醫投藥或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 張璽指出,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比如避免過多的加工食品、人工添加物,多攝取抗氧化、抗發炎食物(維生素B、C、D等)以及適度運動、保持心情愉悅等,都有助降低體內發炎,是目前醫界對於新冠後遺症的休養建議。 兒童長新冠升溫 立院:投入國家資源進行研究 立法院法制局日前也提出「因應長新冠後遺症對兒童影響之探討」,其中引用美國CDC指引,指出長新冠兒童因缺乏病識感加上難以正確描述症狀,可能使得症狀被忽略,「建議政府宜及早投入資源並組織醫學界針對長新冠症狀進行大規模的長期研究。」 立院法制局進一步指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已投入經費研究染疫對兒童整體健康、發育、免疫反應以及感染後幾年的整體生活質量的影響 ;美國日前也宣布將長新冠患者納入美國身心障礙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ADA)保障對象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27日則表示, COVID-19染疫康復整合計畫收治的兒童青少年有38人。 【你也可以看】新冠肺炎確診兒童越來越多,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規劃系列文章,提供「家有新冠兒」的家長衛教知識、保養照護小撇步,以應對長新冠症狀,請看下方文章:兒童長新冠1/不想上課竟是「長新冠」徵兆?這些症狀持續4週應就診兒童長新冠2/孩童腦霧怎麼辦?補充維他命B、C、D抗發炎
-
2022-06-2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確診請特休不能申請補償?疫苗險只針對不良作用給付?統整容易忽略漏領的防疫補償金
新冠肺炎確診的人愈來愈多,全台目前每天仍有數萬人確診。確診者、隔離者,各有不同的防疫補償金及防疫險、疫苗險的保險金可領,但規定也各異,例如確診者不能領防疫補償金,但可以申請勞保傷病給付;有些疫苗險有針對施打疫苗後突破性感染給付…。《元氣網》整理主要四種補償金的申領要點,大家可要看清楚規定,別讓自己的權益睡著了。防疫補償金防疫補償是針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補償措施,只有「受波及」而被隔離的人才可申請,自主防疫、自主健康管理,皆不可申請防疫補償;而確診者隔離治療,還有確診者在家裡居家照護,都不可申請。分為分為本人被匡列隔離的防疫補償金與照顧者防疫補償。重點1:有收到居家隔離通知書者,不管是紙本或電子。重點2:隔離期間未領有薪水重點3:未違反隔離規定(無年齡限制、不論原本有沒有工作)【延伸資訊】>>確診居隔就能領每日1000元防疫補償金?四張圖說明申請資格、請領方法總整理勞保傷病給付勞動部自5/5起即已放寬,確診者不論是收治在醫院、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或進行居家照護期間,如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有薪資者,自不能工作之第4日起,皆可依勞工保險條例相關規定請領傷病給付。而勞保傷病給付分二種,即普通傷病給付及職業傷病給付。重點1:確診者才能申請。居家隔離、居家檢疫不能申請。重點2:給付自不能工作之第4日起算。重點3:根據《傷病給付Q&A》第8問,只要是「未取得原有薪資」即可請領。如請「特別休假」、「加班補休」、「彈性假」、「輪休假」或「排休」等,亦屬損失原有薪資性質,得依規定請領傷病給付。這是大家比較容易忽略及搞不清楚的,請務必注意。重點4:根據《傷病給付Q&A》第11問,正在領失業補助津貼的確診者,基於社會保險不重複保障原則,二者不得同時請領勞保傷病給付金。【延伸閱讀】>>勞保確診COVID-19申請居家照護期間傷病給付Q&A防疫險防疫險則依所購買的各家保險公司規定,主要針對確診的給付,及住院日額給付等。但有的是確診者本人才可領,有的是連一起隔離但沒確診的家人也可以領。本人的部份也有分確診才可領,或隔離也可領。疫苗險疫苗險主要針對保戶施打COVID-19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或不良事件,給予醫療補償或喪葬費用保險金。但也有部分疫苗險針對施打疫苗後突破性感染給予給付,有買疫苗險的人,可詳細看一下條款以申請理賠。如果你漏了以上哪項補償金,也不用緊張,這些補償金申請的時效都很長,勞保傷病給付5年內、防疫補償金2年內,都可申請。僅防疫險及疫苗險則依各保險公司規定為準。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個案回升至4.4萬 莊人祥:較上周二下降二成
單日確診人數又回升,今天本土個案新增4萬4379例,另新增境外移入個案49例,確診個案中死亡個案新增103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周二、周三都會比較高,但如果只看今天和上周二的確診人數比較,降低了21%,每個禮拜以約減少八萬人的速度下降。今日新增4萬4379例本土病例,2萬1130例男性,2萬3229例女性,2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6,397例),高雄市(5,816例),新北市(5,653例),台南市(4,145例,桃園市(3,521例),彰化縣(3,452例),台北市(3,116例),屏東縣(2,053例),雲林縣(1,432例),苗栗縣(1,151例),嘉義縣(1,073例),新竹縣(1,069例),南投縣(999例),宜蘭縣(870例),新竹市(760例),花蓮縣(678例),嘉義市(647例),台東縣(553例),基隆市(491例),澎湖縣(241例),金門縣(240例),連江縣(22例)。今日新增103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60例男性、43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97例具慢性病史、60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8日至6月24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16日至6月26日。今日新增4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1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及英國(各4例)、土耳其(3例)、越南(2例)、新加坡及德國(各1例)移入,另34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6日至6月2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68萬6338例確診,分別為1萬4429例境外移入、367萬18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448例死亡病例,其中6,433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45例、台北市878例、台中市573例、桃園市及高雄市各533例、台南市392例、彰化縣313例、屏東縣247例、基隆市167例、雲林縣159例、南投縣157例、宜蘭縣142例、苗栗縣120例、嘉義縣111例、花蓮縣103例、新竹縣101例、嘉義市96例、台東縣85例、新竹市60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8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3個月後仍感不適 長新冠綜合症快就醫
COVID-19確診後會逐漸好轉,但有些病人會出現行動力下降、全身疲倦、呼吸困難、長期咳嗽等症狀,甚至出現慢性腎疾病等後遺症,若感染3個月後,症狀仍持續,就是長新冠綜合症。花蓮慈濟醫院今天發布訊息表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爆發至今,台灣已累計364萬1900多例確診案例,在台灣仍為廣泛社區流行,疫情在近期雖呈現下降趨勢,但部分確診者在康復後,可能才是惡夢的開始。主責「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門診」的感染科主任黃妙慧說,確診者在4週後仍持續有症狀,建議可視需求就醫治療。黃妙慧說,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援引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新冠肺炎病人感染SARS-CoV-2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持續至少2個月,且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的症狀,為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也就是一般俗稱的「長新冠」。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可能出現的症狀,在皮膚上的表現,包括掉髮、皮膚紅疹,都是常見的狀況;中樞神經的部分,有一些人可能會出現失眠、睡眠時間變長、焦慮、憂鬱或是認知功能障礙,就是俗稱的腦霧等症狀。在心血管系統上,可能會有胸痛、心悸,或者是心肌發炎;在肺部上,不少人有長期呼吸困難、運動耐受力差,只要稍微動一下就會咳嗽或是喘的狀況。黃妙慧說,這個病毒也有可能會破壞內分泌的器官,造成糖尿病、甲狀腺炎等,或是造成腎臟損傷。另外也有可能會出現肌肉關節的疼痛,或者是多發性疲勞與發炎的症候群。什麼類型的人,確診康復後會有嚴重的後遺症?黃妙慧指出,根據研究指出,在感染急性期的嚴重度,會影響病人後遺症的輕重程度,像是輕症或無症狀的病人,產生後遺症的機率比較低;染疫時曾進加護病房,甚至使用到呼吸器的族群,後遺症的狀況就會比較嚴重。另一個後遺症高風險族群為女性,相較於男性有2倍的風險。染疫康復者在自我照護上,黃妙慧提出3項注意,分別為了解自身狀況、良好的自我壓力調適、自我復健。應保持規律的生活、放鬆心情,以及恢復日常活動,包含做家務事、適量的運動。黃妙慧特別提醒,若是在感染4週,度過了急性期之後,仍持續有症狀發生,可視需要就醫。花蓮慈院配合衛福部開設「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門診」,只要在解除隔離日後6個月內,仍有多種COVID-19急性感染後徵候群症狀,都可以掛號就診。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長新冠風險高?羅一鈞:發生率低於成人
「長新冠」不僅在成人身上出現,根據國外案例,長新冠也會在孩童身上出現,即使無症狀感染者也有可能引起。立法院法制局建議,加強相關研究、公衛介入以預防兒童長新冠並編列相關預算。指揮中心今日也針對兒童長新冠進行回應。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立法院法制局引用的大多是過去Alpha、Delta變異株的報告,確診Omicron的兒童、成人長新冠比例都下降,英國顯示兒童只有5%、成人18%都比較低的發生率,兒童出現長新冠也一直都低於成人。羅一鈞指出,健保署的COVID-19染疫康復整合計畫截至今天統計,共67家醫院收案1747人,0-5歲 2人、6-10歲7位、11-15歲5位、16-20歲24位,兒少收案共38人,不算多,常見神經系統、心臟、肺臟等需要繼續追蹤,會有胸腔、心臟、神經醫師團隊提供整合性服務。
-
2022-06-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兒童疫苗指引通過 建議0-6歲幼兒打2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6個月到5歲幼兒的莫德納疫苗已通過食藥署的EUA,7月中下旬有望開打。今日指揮中心疫情記者會上,發言人莊人祥表示,ACIP已通過建議,6個月至5歲幼兒建議接種2劑基礎劑,間隔4-8週以上。根據ACIP專家會議通過的建議,6個月至5歲幼兒莫德納疫苗施打2劑基礎劑,施打間隔為4-8週以上;5-11歲兒童疫苗方面,建議免疫不全及免疫力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建議接種基礎加強劑,在第二劑間隔28天後接種,對於完整接種基礎劑對象,建議於滿5個月(150天)後,接種追加劑。第2次追加劑部份,即一般民眾的第4劑疫苗接種建議,建議機場港埠、居家檢疫、航空機組員及機構,與社福照護系統相關工作人員,都可以接種第2次追加劑,建議間隔5個月以上,不論先前是否確診過新冠肺炎,建議確診者可自發病日,無症狀感染者則依確診日起算,3個月後且急性症狀過後,再完整進行COVID-19疫苗接種。指揮中心表示,確診者若已無急性症狀且符合解隔條件,如符合下列情型,經醫師評估適宜接種後,完成未完成之COVID-19疫苗劑次:1.因工作需求、工作性質等原因導致感染風險可能增加2.免疫力/免疫功能低下導致感染風險增加3.因應入境其他國家時疫苗接種紀錄查核之需此外,指揮中心也公布Novavax疫苗的施打指引,建議使用於18歲以上民眾接種基礎劑、基礎加強劑,及第1次第2次追加劑,可混打。Novavax實際到貨時間,發言人莊人祥表示,6月底會有消息;莫德納兒童疫苗則是7月初就可能到貨。莊人祥也說明,今天ACIP會議只針對莫德納做出接種建議,BNT疫苗是否能是打0-5歲幼童部份,只有提供給美國FDA,各國目前都沒拿到相關資料。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兵臨城下!上周境外定序結果BA.4、BA.5過半 計126例
上周境外移入個案定序,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超過一半,檢驗120例驗出61例變異株個案,包括53例BA.5、8例BA.4。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論BA.4及BA.5都以美國最多共16例,其次為法國7例。目前BA.4及BA.5已累計攔截到126例,包括107例BA.5及19例BA.4。不過,國內5、6月已完成的443例本土個案定序,仍為BA.2。羅一鈞表示,上周針對6月10日至18日入境的個案進行定序,國內境外移入個案中新增檢出8株OmicronBA.4及53株Omicron BA.5,個案分別為40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0日至6月18日。其中檢出Omicron BA.4個案分別自美國(3例),新加坡(2例),法國、馬來西亞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移入;檢出Omicron BA.5個案分別自美國(13例),德國及法國(各6例),新加坡(4例),英國(3例),泰國、土耳其、丹麥(各2例),西班牙、馬來西亞、日本、韓國、波蘭、奈及利亞、印尼、荷蘭、印度、比利時、挪威、沙烏地阿拉伯、肯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各1例),另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羅一鈞表示,根據6月22日世衛統計已有62國檢出BA.5,累計占全球25%,58國檢出BA.4占9%。病例雖然正增加中,但沒有爆炸性成長,BA.2還是主流,因此會繼續觀察國際疫情。而依現有研究顯示,BA.4及BA.5致重症機率尚無明顯較高,但傳染力已提高,仍需嚴密監測,並提高疫苗接種率。接種COVID-19疫苗可降低因感染COVID-19造成之重症、住院或死亡風險,指揮中心呼籲民眾儘速完成疫苗接種,以獲得保護力。羅一鈞表示,因應變異株,指揮中心從驗到境外首例開始,便請地方衛生局針對個案的同行者、居家檢疫同住家人若發現確診,需再次採檢,以了解可能的傳播範圍,屬擴大監測的一部分,但目前沒看到境外移入個案傳給國內家人的情形。目前境外移入個案九成都是無症狀,輕微症狀的都是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沒有特別的不同的症狀。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0-6歲幼童第二輪免費快篩 指揮中心:7/1可再領5劑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自7月1日起,將免費提供第二輪5劑家用抗原快篩試劑給0至6歲學齡前幼兒,民眾可持2015年9月2日(含)以後出生的學齡前孩童健保卡,至各快篩實名制販售據點再免費領取一份5劑家用快篩試劑。指揮中心說明,為提供幼兒家庭更足量的家用抗原快篩試劑,以及保障無法接種COVID-19疫苗的0-6歲幼兒健康,自6月1日實施0至6歲免費領取5劑快篩試劑政策,並於6月6日起,實施對象擴大為2015年9月2日(含)以後出生的童學齡前幼兒。指揮中心進一步說明,無論之前是否曾領過幼兒免費快篩試劑,民眾都可於7月1日起持學齡前幼兒健保卡(2015年9月2日(含)以後出生的孩童),至全國近5千家販售家用快篩試劑的實名制健保特約藥局及衛生所,再免費領取一份5劑家用快篩試劑,且此免費領取份數,不會計算入第三輪(7月1日起)家用快篩抗原試劑實名制的購買資格。經統計自6月1日至6月26日,至實名制健保特約藥局及衛生所領取幼兒免費家用快篩試劑的份數已逾78萬份,領取率超過6成。指揮中心提醒幼兒家長,家用快篩僅可用於2歲以上幼童,幫2歲以下幼童領取的快篩試劑,可供幼童家長使用,勿使用於2歲以下幼童。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2.8萬 單日確診人數創近兩個月來新低
單日確診人數近兩個月來新低!國內今天新增2萬8489例,是本土新冠肺炎疫情5月4日新增2萬8420例以來,再度降到二字頭,另境外移入新增91例;確診個案中新增91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比前一天下降28%。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2萬8489例本土病例,為1萬3450例男性、1萬5022例女性、1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臺中市(4,008例)、高雄市(3,888例)、新北市(3,679例)、桃園市(2,774例)、臺南市(2,503例)、彰化縣(2,026例)、臺北市(2,025例)、屏東縣(1,174例)、雲林縣(879例)、苗栗縣(798例)、新竹縣(749例)、新竹市(603例)、嘉義縣(602例)、南投縣(590例)、宜蘭縣(485例)、花蓮縣(453例)、基隆市(372例)、嘉義市(349例)、臺東縣(276例)、澎湖縣(163例)、金門縣(76例)、連江縣(17例)。今日新增9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7例男性、3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86例具慢性病史、59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1日至6月24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1日至6月24日。今日新增9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4例男性、3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4例)、韓國、泰國、土耳其及新加坡(各1例)移入,另8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5日至6月2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64萬1921例確診,分別為1萬4379例境外移入、362萬748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345例死亡病例,其中6,33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38例、臺北市876例、臺中市561例、桃園市527例、高雄市522例、臺南市382例、彰化縣306例、屏東縣237例、基隆市166例、南投縣154例、雲林縣149例、宜蘭縣139例、苗栗縣119例、花蓮縣103例、新竹縣及嘉義縣各101例、嘉義市88例、臺東縣85例、新竹市58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8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7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三大方向 降低確診重症與死亡率
台灣本土疫情自4月初爆發至今,Omicron確診人數突破340萬人,約占人口數14.6%,本波疫情最高點是5月27日的9萬4808例,6月起未再突破高峰,且緩步下降,死亡人數則在高點的14天後,即6月9日至11日,連續3天超過200位,之後未再出現200位以上,表示疫情已過高原區。台灣疫情 將於7月底趨緩觀察亞洲鄰近國家,如韓國經驗,韓國今年疫情自1月15日起大幅上升,3月17日到達頂峰,每百萬人口7千人染疫,直至5月31日回復爆發前水準,每百萬人口200人染疫,前後歷時4.5個月,台灣預估與韓國趨勢相近,預測疫情將於7月底、8月初趨緩,病例約單日6千至2萬例之間。台灣Omicron全人口死亡率目前為萬分之2.1,即全國2321萬民眾中,每萬人有2.1人因確診COVID-19死亡,與台灣疫情相近的紐西蘭,死亡率為萬分之2.6,南韓萬分之3.6,英國高達萬分之4.6。相同的病毒變異株流行,為何於不同國家造成死亡高低差異?計算方式不同 影響死亡率2019年底COVID-19全球流行以來,通常首波較具規模的社區流行發生時,皆會造成易感及脆弱族群染疫甚至傷亡,像英國已來到第五波感染,易感及脆弱族群可能在前幾波就已不幸染疫或死亡,留下來的居民都是相對健康的群體,但今年Omicron疫情可算是台灣第一波大規模社區感染,這可能是影響死亡率高低差異的原因之一。另外,探討COVID-19死亡率時必須了解,不同定義及計算方式也影響高低差異,各國對死亡率計算方式與定義不同,這些因素都會直接影響數據,疫情期間解讀死亡率數據,一定要嚴肅看待。黑數未通報 死亡率就高估以該國家全人口估算死亡率,因人口數固定、母數大,平均後死亡率較低;若以通報確診Omicron人數進行計算,數值即偏高,這是因為部分真正在社區中感染的人數未通報,就是媒體所謂的「黑數」,未通報病例數愈多,就會造成COVID-19死亡率被高估的狀況。無論如何,現階段降低確診者重症與死亡率乃當務之急,建議「三大方向」:首要目標是持續提升長者疫苗覆蓋率,目前全台仍有61萬多名65歲以上長者未完整施打兩劑疫苗,以目前各國疫情趨勢了解,染疫對長者重症與死亡風險高,若長者疫苗覆蓋率能持續提升至與日韓相當的90%以上,可大幅減少重症與死亡風險。長照機構長者 增快篩密度其次是必須加強對長照機構監控,適度增加長照機構長者快篩密度,尤其快篩陰性但有症狀的長者,應接受PCR檢測早期找出確診者,盡早掌握長者是否染疫,及早投予抗病毒藥物避免重症跟死亡。第三是盡速針對5歲以下嬰幼兒疫苗接種,美國FDA及CDC已通過5歲以下嬰幼兒施打疫苗,透過嬰幼兒疫苗接種,一方面保護其避免重症,另一方面避免幼兒將病毒攜帶回家傳染。
-
2022-06-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再度回到3萬!今新增3萬9586例本土、134人染疫死亡個案
本土疫情新增確診人數繼6月20日閃現三字頭後,睽違一周再度回到3萬多人。今天新增3萬9586例本土個案及60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34例死亡。今日新增3萬9586例本土病例,為1萬8372例男性、2萬1205例女性、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5,520例)、新北市(5,320例)、高雄市(5,309例)、桃園市(3,791例)、台南市(3,786例)、彰化縣(2,761例)、台北市(2,734例)、屏東縣(1,655例)、雲林縣(1,111例)、新竹縣(1,008例)、苗栗縣(906例)、南投縣(902例)、新竹市(837例)、宜蘭縣(786例)、嘉義縣(757例)、花蓮縣(587例)、嘉義市(548例)、基隆市(484例)、台東縣(396例)、澎湖縣(201例)、金門縣(166例)、連江縣(21例)。今日新增134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0例男性、6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27例具慢性病史、80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8日至6月23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0日至6月23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60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34例男性、2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法國及泰國(各2例)、德國(1例)移入,另5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4日至6月25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61萬3345例確診,分別為1萬4287例境外移入、359萬900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254例死亡病例,其中6,239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31例、台北市870例、台中市548例、桃園市525例、高雄市512例、台南市374例、彰化縣295例、屏東縣234例、基隆市165例、南投縣149例、宜蘭縣139例、雲林縣138例、苗栗縣119例、新竹縣100例、花蓮縣101例、嘉義縣97例、台東縣85例、嘉義市82例、新竹市58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6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吃好、吃飽 找回代謝的靈活性
這兩三年來,COVID-19一直是全世界健康議題的焦點,相關的公共衛生辯論也是熱門話題。但很少人注意到肥胖、代謝異常、慢性病體質正是影響患者發展成需要住院的中重症、甚至提高死亡風險最主要的共病因子。一般人通常認為只要到了某個年齡,就逃不了體重和腰圍增加、體力和活力衰退、血壓、血脂肪、血糖指數不良的命運。然而,這幾十年來,代謝異常的問題越來越普遍,年齡層也不斷下降,說明這些狀況與年齡增加無關,而是可以從生活習慣著手,讓自己從不健康的狀態跳出來。我們這些年來仔細觀察,很容易看到一個矛盾現象「愈想吃得健康、卻愈不健康」。許多朋友飲食講究低脂、高蛋白,但落實在生活步調過快、過度依賴加工食品的現實生活中,卻反而吃成了高糖、高碳水化合物、不斷刺激胰島素分泌的飲食。許多朋友不知道胰島素的主要功能是刺激細胞取得營養和熱量,降血糖只是附帶效果。也因為認知裡缺少這一塊拼圖,自然避不開以低脂飲食減重、卻愈減愈無精打釆、到最後根本瘦不下來的陷阱,更別說精神和注意力還會隨著用餐前後血糖高低而跟著震盪起伏。也有些過重的朋友會自嘲意志力薄弱,根本沒想過是「低脂健康」飲食讓身體缺乏精力、不想動,減重失敗只是必然結果。此外,一般人在沒有急迫減重需求下,多半吃的比身體消耗的多,從早餐、點心、零嘴到消夜沒停過。頻繁進食讓消化道和內分泌都沒機會休息。身體沒有休息淨化的空檔,讓現代人幾乎都有發炎和過敏問題,而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發生率也很難降下來。現代人的主要健康問題可以說都是吃出來的。如果希望有效地調整飲食,首先要對飲食和內分泌的關係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並敞開心胸一一實驗以下「吃好、吃飽」的減醣健康飲食原則。遠離只要加熱三、五分鐘就能吃的過度加工食品,飲食以天然的原型食物為主。別忘了綠色蔬菜,無論從植化素、微量元素和腸道健康來看,這都是一個人追求健康最好的飲食選擇。在飲食調整的時候,關鍵並不是控制熱量,而是在減醣的同時要懂得採用熱量密度足夠的食物,例如好的飽和脂肪。足夠的飲食脂肪就像一種天然的保護,一方面讓身體習慣吃少少就能得到滿足感,也同時在重新設定飲食的內分泌和神經迴路,讓身心遠離愈吃愈容易餓的匱乏循環。建立一個容易滿足的飲食迴路後,就算是偶而沒時間進食,也不會讓血糖不穩定。接下來我會建議少吃一餐或兩餐,讓身體不進食的時間夠長,而能刺激體內自我修復的療癒和淨化機制。這可以說是預防慢性病的關鍵。當然,要具體執行有效的飲食調整,還有許多細節要談。我也在《療癒的飲食與斷食》用許多親身經歷幫助讀者理解飲食調整的重點,用最輕鬆、最不費力、最滿足的方式──吃好、吃飽,將代謝和體質問題徹底扭轉。要活得幸福,大可不必被動等待疾病發生,或任由自己承受各種後遺症,現在就可以主動投入健康和快樂的生活習慣。敞開心胸親自驗證習氣轉變的結果。全面改變飲食、運動,懂得壓力和心情管理,接下來把自己交給身體的療癒力,把代謝的靈活性找回來,讓生命恢復它本來不費力的健康、歡喜和正常。
-
2022-06-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0至6歲幼童可免費再領5劑快篩試劑 7月1日上路
指揮中心今天表示,家用快篩試劑數量充足,但因應滿6個月至5歲幼兒疫苗施打作業尚未進行,建議7月1日起,實施第2輪0至6歲幼童免費再領取1份5劑快篩試劑,已獲行政院長蘇貞昌同意。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下午透過媒體群組指出,蘇貞昌上午召開擴大防疫會議,指揮中心報告指出,全球疫情持平上下波動,目前全球仍以OmicronBA.2為主,惟Omicron亞型BA.4、BA.5及BA2.12.1病例數持續增加,將持續監視其發展對台灣的影響。指揮中心說,本土疫情仍屬於社區廣泛流行狀態,不過近一週新增本土病例數呈穩定下降趨勢,中重症病例數減少。根據指揮中心資料,台灣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1劑為91.22%,第2劑為82.89%,第3劑為69.77%;疫苗部分,預計7月初將進口約45萬劑莫德納,約可供應90萬名6個月至5歲幼童,另滿6個月至4歲輝瑞疫苗洽購中。指揮中心指出,有關提供65歲以上長者(含55歲至64歲原住民)500元衛教品措施,及加碼提供每人2劑快篩試劑政策,將延長至7月底止。指揮中心也說,家用快篩試劑數量充足,但因應滿6個月至5歲幼兒疫苗施打作業尚未進行,指揮中心建議,7月1日起實施第2輪學齡前兒童(0至6歲)免費再領取1份5劑快篩試劑。對於滿6個月至5歲幼童即將開始的疫苗施打規劃,蘇貞昌要求利用過去設置大型接種站的經驗,規劃接種作業與教育訓練,使新生兒父母能夠獲得充分資訊做出決定。此外,長者施打疫苗的相關衛教品獎勵措施,請指揮中心持續辦理,政府也會持續支持相關經費。另外,指揮中心昨天公布台灣第1例猴痘確診個案,蘇貞昌說,猴痘傳染途徑與COVID-19不同,請指揮中心對外適度宣導相關衛教資訊。蘇貞昌說,台灣疫情已逐漸平穩且趨緩,正朝著正常生活、積極防疫、穩健開放方向進行,請指揮中心綜合國內外疫情變化及醫療量能等資訊進行掌握及比較,作為相關防疫政策繼續推動及滾動調整的依據。食藥署日前同意核准Novavax疫苗專案輸入,蘇貞昌說,民眾對此疫苗較為陌生,對於相關適應症及副作用,以及是否能夠與其他疫苗進行混打等資訊,也請指揮中心向民眾說明清楚。
-
2022-06-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本土確診數再下降 莊人祥曝「循環規則」:估這幾天3萬至4萬間
國內今天新增4萬293例COVID-19本土病例,比昨天下降約17%。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通常週二、週三確診數最多、週五到週一較少,是個循環,預期這幾天就是3萬到4萬多之間。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未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宣布國內新增4萬293例本土病例,境外移入病例增105例,死亡個案增151例。關於接下來疫情走向,莊人祥說,通常最高都是週二、週三,之後就會下降,形成一個循環,週五到週一較低,預期這幾天大概就是3萬到4萬之間。據醫療資源統計,全台專責、負壓病房共1萬3824床、空床6910床、空床率50.0%,其中台北區50.5%、北區53.5%、中區48.0%、南區38.6%、高屏區54.6%、東區67.2%;53家集中檢疫所共8131床、空床數5307床、空床率65.3%;48家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4533床、空床數2121床、空床率46.8%。
-
2022-06-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病例再降 本土+4萬293 境外+105 死亡+151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國內新增40,39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0,293例本土個案及10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51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0,293例本土病例,為18,554例男性、21,721例女性、1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6,075例)、高雄市(5,567例)、新北市(5,142例)、台南市(3,603例)、桃園市(3,272例)、彰化縣(3,068例)、台北市(2,806例)、屏東縣(1,759例)、雲林縣(1,291例)、新竹縣(1,015例)、苗栗縣(983例)、南投縣(921例)、嘉義縣(819例)、新竹市(791例)、宜蘭縣(702例)、嘉義市(591例)、花蓮縣(586例)、基隆市(525例)、台東縣(450例)、澎湖縣(193例)、金門縣(112例)、連江縣(22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5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9例男性、72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40例具慢性病史、96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12日至6月22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6日至6月23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10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75例男性、3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歲多歲,分別美國(3例),法國、義大利、英國、希臘、越南、泰國及日本(各1例)移入,另95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日至6月24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140,34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563,489例排除),其中3,573,703例確診,分別為14,225例境外移入、3,559,42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6,12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6,10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615例、台北市862例、台中市536例、桃園市518例、高雄市493例、台南市355例、彰化縣286例、屏東縣226例、基隆市164例、南投縣145例、宜蘭縣134例、雲林縣131例、苗栗縣115例、新竹縣98例、花蓮縣97例、嘉義縣93例、台東縣85例、嘉義市80例、新竹市55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六都最高,五天接種6500人次!中榮兒童疫苗接種站工作日記
孩童確診COVID-19後,國內外重症死亡個案時有所聞,甚至數周內引發罕見的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呵護國家幼苗,刻不容緩。5月30日,台中榮總與科博館同時接到指揮中心來電,決定成立大型接種,相隔一天,為兒童接種BNT疫苗任務於6月1日立即啟動。●5月30日上午:科博館館長焦傳金帶領館內同仁搜尋館內合適的場域。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則召集中榮萬人疫苗規畫團隊,擬定疫苗施打流程主軸為「安心、快樂」。台中榮總副院長吳杰亮、主秘姚鈺協調各單位迅速調派人手,儘管時間緊迫,我們竭盡所能提供孩子們安全、不恐懼打針的環境。14:30:姚鈺帶領核心團隊成員前往科博館,與焦館長共同討論分工,並前往場勘,最後選定在中庭科博之眼下的地下室,紙箱王及在地商家義無反顧支持,願意提供桌椅、讓出一半的商場供小朋友打疫苗。●5月31日13:00:科博館官網貼出公告:111年6月1日至6月5日「中榮科博兒童疫苗大型接種站」訊息,館方一本於教育初衷,提供多樣上萬件的教育文宣品。14:00:中榮同仁前往場地布置,在科博館協助下,中榮家醫部依過去豐富的疫苗接種與社區醫療經驗,規畫設定疫苗施打相關流程動線;兒童醫學部、教材組拍攝疫苗團體衛教影片;資訊室人員埋首組裝及設定電腦;護理部負責備針、打針場所規畫佈置;大至帳篷、看版小至海報、指引均是總務室手筆,布條、旗幟則由醫企室主責。這一忙,挑燈夜戰到半夜2:00。●6月1日8:30:兒童疫苗開打第一天,果然有著到處找不到何處可打疫苗的媽媽,帶著孩子前來施打,不只有大台中市民,來自其他地區的民眾占了15.6%。透過中榮超強資訊團隊開發出來的疫苗預約系統,發揮良好的分流效果,降低單位時間人潮湧現,防疫新作為真脫離不了資訊。第一天打了1813人,是單日六站最高,跟「大恐龍」一起出疫苗任務,孩童施打尖叫聲、分貝聲加總卻是最低的。●6月2日12:00 :陳適安院長每天準時出現在中央公園與科博疫苗場,鼓勵大家,他自己不上鏡頭,卻拍了許多員工工作的照片。孩童疫苗施打安全至上,每個時段,一定台中榮總兒科與家醫科的疫苗專家坐陣,護理師們超級會哄小孩兒,今天有1010人接種,明天預約人數更多。●6月3日08:30:行政院長蘇貞昌、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前來科博館接種站視察兒童疫苗接種情形。近看長官們的面容,疲憊中帶著堅毅,但親切慰勞工作同仁的辛勞,非常暖心。今天來接種的小朋友不少,一共2082人次。口醫部同仁自製大牙刷,搭配可愛的科博館恐龍吉祥物布比,演出超群,中榮與科博聯手讓孩子們腦裝知識,身帶健康。●6月4日10:00:總務室是最強大的後勤支援部隊,滿足整個團隊食物與交通的必須,默默觀察大家需求,即時提供支援補給。今天是連假第二天,大家依然為了我們未來的主人翁守在最前線,服務了833個小朋友,到場服務的同仁,都說來了真紓壓,也跟著拍起「FB網紅照」與「我是模範生」的返童照。●6月5日17:00:要結束五天的快閃任務了,這五天下來,除了零星有幾位換氣過度暈針的孩童,所有孩子都在我們及時處理下露出笑容,開心返家。謝謝這五天以來惠康基金會贊助物資、食物和水。最後一天的任務,接種712人次,五天共有1329個學齡前兒童,5121個學齡兒童接受我們的疫苗接種服務。希望這些未來的主人翁健健康康,長大憶起這次疫苗接種,會是個美好的回憶。我們不知道抗疫的路還有多長,但我們知道有這麼一群人,衝在前面,也走在最後,總是默默的築起一道又一道的抗疫城牆,為提供民眾安全健康生活而努力著,感謝這些幕後英雄在各自的崗位努力著,也為我們是其中的一員而深感榮耀,中榮願繼續撐起縝密堅實的防疫網,守護台灣中部,願大家無憂喜樂。
-
2022-06-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首例猴痘現蹤 專家曝「不典型症狀」難阻傳播
猴痘疫情延燒全球50個國家,台灣昨出現首例猴痘病例,專家表示,猴痘患者皮膚病灶的病毒量較高,但此波猴痘疫情,感染後痘子病灶小,患者可能不知遭感染,他人也有接觸風險,若要防範猴痘,必須勤洗手、攜帶酒精消毒、戴口罩等,如新冠病毒防疫手法同樣有效。台灣首例猴痘案例為25歲男學生,今年1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採檢及通報,檢體送驗確診猴痘。其密切接觸者包括家人、友人及醫護人員共20人,目前均無症狀,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4日。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猴痘患者皮膚病灶最多,若接觸到痘子病毒量最高,相較過去猴痘案例痘子大,感染後很容易發現,此波猴痘痘子較小,症狀並不典型,起初感染時病灶不明顯,患者本人及周遭親走難察覺,可能增加接觸、感染風險。猴痘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疾病」,透過接觸染疫動物體液或食用染疫動物;接觸染疫者體液、分泌物或長時間飛沫傳播。潛伏期約5至21天,通常6至13天,主要症狀為發燒1至3天後,全身長水泡和皮疹,皮膚病灶如皮疹、斑疹、水泡等,會出現發燒、畏寒、肌肉痛、淋巴腺腫大等,部分出現生殖器感染,兒童或免疫低下族群恐導致重症。施信如說,除了接觸猴痘患者病灶容易感染,接觸患者口鼻黏膜等飛沫也有可能感染,雖猴痘透過飛沫傳染的機率比新冠肺炎來得低,但仍要注意。因此建議民眾注意手部衛生,包括勤洗手、酒精消毒、戴口罩,能預防猴痘。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南韓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莊人祥說,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包括接觸確診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皮膚粘膜、被污染物體及飛沫傳播、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等。猴痘先前於非洲國家盛行,致死率約10%,他國通報病例未見死亡,多屬於輕症。疾管署長周志浩昨天表示,已洽購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初步規畫提供三類對象施打,包括照顧猴痘患者的醫護人員、患者密切接觸者以及實驗室人員等。施信如表示,施打疫苗後約7至14天才能生成抗體,若已感染猴痘,潛伏期間施打疫苗難以防止發病,或許能減輕症狀。因猴痘於各國現跡,我國採購不見得能順利,應早點進行較好,避免重現當初新冠疫苗難取得狀況。
-
2022-06-25 醫療.感染科
首例猴痘侵台 林氏璧分析威脅不比新冠、但有1提醒
台灣也出現了第一例境外移入的猴痘。曾任台大醫院感染科醫師的林氏璧(本名孔祥琪)在「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臉書粉專指出,猴痘至少威脅不會有新冠病毒高,主要要提醒的是,不要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我國首例境外移入猴痘確診個案,為南部20多歲本國籍男性,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6月21、22日就醫,昨天確認陽性。疾管署說,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南韓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林氏璧說,此波猴痘疫情已經超過3千例,八成都在歐洲。多半都有性行為密切接觸史。WHO報告中表示此次病毒有不典型表現,不會像傳統上先發燒然後起疹子,從臉部開始,然後到身體其他部位這樣的病程。這次滿多病患可能僅有少數疹子,甚至只有一顆。他可以侷限在生殖器或是鼠蹊部,肛門周圍,而不會到全身。他也可以在發燒前就有疹子。他說,他個人猜測這樣的不典型表現,「似乎代表病毒本身已經有突變了」。和之前在非洲看到已經不同。這樣輕症的表現,可能讓這個病較難診斷,且已經在歐美傳播一陣子了。林氏璧說,目前僅通報一例奈及利亞案例死亡,似乎致死率也和之前有所改變。病毒有可能突變到比較會傳染,但致死率也降低。起碼不像非洲看到的1%甚至到10%的致死率。林氏璧表示,目前不是很確定性行為體液是否會傳染。但確定的是透過直接接觸受感染的皮膚疹子是會傳染的。在非洲比較常見的傳染途徑是囓齒類傳染人,但這波歐美疫情顯然主要應該是人傳人,且多半是親密接觸。他指出,他個人目前不會特別擔心猴痘,至少威脅不會有新冠病毒高,主要有以下原因,包括目前看來飛沫甚至空氣傳染應該不是主要傳播途徑,不然案例數理當更多。且在戴口罩勤洗手的新冠防疫習慣之下,應該不太容易傳播。主要要提醒的是,不要進行不安全的性行為。林氏璧說,此疾病已經有疫苗也有藥物。且絕大多數都會自己好。這是DNA病毒,不會像RNA病毒一樣這麼容易突變。「別被新聞嚇到了!我不會理解猴痘為下一個大魔王。新冠對於全人類的威脅目前還是大很多啦」。疾管署指出,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疾管署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疾管署說,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盡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
2022-06-25 焦點.元氣新聞
台首例猴痘!20多歲台男自德返台現紅疹 匡列19人
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疾管署今公布,南部通報一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過去半年於德國留學,自6月16日入境後,6月21日出現疑似症狀,經採檢檢體通報,經確認為猴痘,該例為本國首例猴痘案例,也是繼新加坡、韓國,亞洲第三個國家出現猴痘案例。【延伸閱讀:國內驚見首例「猴痘」個案!會人傳人嗎?有哪些症狀?該如何預防?11個QA一次看懂】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這名20多歲本國籍男性,今年1月至6月至德國就學,6月16日搭機返國,機場COVID-19檢驗陰性後返家進行居家檢疫,6月20日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於6月21、22日就醫,經醫師評估後,進行採檢及通報,檢體送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於今日確認陽性。莊人祥表示,6月23日將猴痘公告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隔天即出現首例,地方衛生單位已依規定進行疫情調查及接觸者追蹤等防治工作。該名20多歲男昨日已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將治療至全身皮膚病灶結痂完全脫落,才可解除隔離。莊人祥說,該案先前採一人一戶居家隔離,目前密切接觸者共19名,包含家人2人、醫療相關人員10人、司機3人及其他4人,預計健康監測至7月13日。因我國出現首例確診個案,疾管署將同步透過IHR聯繫窗口通報世界衛生組織。莊人祥表示,此波猴痘疫情自5月中於英國爆發以來,全球累計50國報告至少3598例確診,其中以歐洲及美洲病例數最多,累計病例前五名為英國793例、德國592例、西班牙520例、法國330例及葡萄牙328例,亞洲目前為韓國與新加坡有境外移入病例。莊人祥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多與陽性個案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或照顧確診者的醫護,包括接觸確診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皮膚粘膜、被污染物體及飛沫傳播、長時間面對面接觸等;由於國際猴痘疫情逐漸擴大,疾管署將持續加強國際港埠檢疫措施及民眾風險溝通與衛教宣導,並積極與國際藥廠洽談第三代天花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疾管署呼籲,為減少受感染的風險,建議民眾出國應避免接觸猴痘疑似個案,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並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2022-06-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雄男童打2劑莫德納發生心肌炎 家長疑間隔4週時間太短
高雄男童日前接種第2劑COVID-19莫德納疫苗後不適,送醫診斷為心肌炎,一度收治加護病房。高市府說,已通報中央疑似不良反應,情況已好轉,今天出院。男童父親在臉書發文指出,8歲大的兒子17日接種第2劑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莫德納疫苗,19日出現心肌炎不良反應,醫師判斷為接種疫苗的反應,收治高雄長庚兒童醫院加護病房觀察。長庚醫院兒童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林盈瑞今天告訴媒體,這名接種疫苗、患有心肌炎的男童到院後,醫護立即給予適當處置,已轉出加護病房,目前狀況穩定。林盈瑞說,兒童接種mRNA疫苗時,確實有極小機率引發心肌炎,家長應密切觀察兒童施打完疫苗後14天狀況,若兒童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心律不整症狀時,應該盡速就醫。高雄市長陳其邁今天在高雄市政府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記者會上指出,是否為疫苗不良反應,還需專家判定,但呼籲民眾接種疫苗後若有任何不適,都要盡速到醫院接受治療。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簡任技正潘炤穎說明,已通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不良反應事件,今天男童所有指數都已恢復正常,順利出院,衛生局會密切追蹤後續。對於男童父親質疑間隔4週就打第2劑疫苗,時間太短。衛生局副局長林盟喬指出,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建議4週以上就可以接種,加上現在台灣社區還是在高風險階段,建議還是4到8週接種,效果最好。
-
2022-06-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全台醫院放寬探病 每日1時段、同時段最多2人可探視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表示,因應國內COVID-19疫情趨緩,民眾的疫苗接種率提升,衡酌民眾陪(探)病需求及醫院防疫安全,將放寬原中央規定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高雄市、花蓮縣等6縣市醫院除例外情形外,暫停探病之限制,即日起有條件放寬全國醫院陪(探)病管理措施,並調整住院病人經醫療機構評估有照護需求者之陪病人數、及陪病公費篩檢之疫苗劑次條件。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全台包括安寧病房、慢性病房、兒童病房等也開放探病,因為部分病房住的時間較久,若長期不能探病,有礙身心健康,其餘像是危及特殊情況開放探病,每日1時段、每次時段最多2人進去,仍有人數限制。陪病人數原本是1人為限,現有特殊情況下,經醫療機構評估,陪伴人數上限改為2人。因應疫情趨緩,即日起調整全國醫院住院病人之陪(探)病管理措施,相關說明如下:一、探病管理措施:(一)全國醫院之加護病房、安寧病房、呼吸照護病房(包含RCC)、精神科病房、慢性病房及兒童病房等區域,及有身心障礙、病況危急或例外情形者,得開放探病。探病時段為每日固定1時段,每名住院病人每次至多2名訪客為原則。(二)探病者應出具探視當日採檢之抗原快篩(含家用快篩)自費篩檢陰性證明。若為「完成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含)以上」或「確定病例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15天(含)以上至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二、陪病管理措施:(一)全國醫院住院病人之陪病人數以1人為限,但病人為兒童(12歲以下)、老人(65歲以上)、身心障礙或經醫療機構評估有照護需求者(如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等),陪病人數上限為2人。(二)預定(非緊急)住院病人之陪病者,於入院陪病前2日內篩檢;緊急需入院陪病者,於入院陪病前篩檢。完成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含)以上之陪病者,每名住院病人之陪病者公費篩檢限1名;未完成疫苗追加劑接種達14天(含)以上之陪病者,應進行入院及每週定期自費篩檢。陪病者若為「確定病例符合解除隔離條件且距發病日或採檢陽性日(無症狀者適用)15天(含)以上至3個月內」,得免除篩檢。指揮中心提醒,由於醫院屬於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疫情期間儘量避免不必要的陪(探)病,建議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實地探視,陪(探)病人員進入醫院務必佩戴口罩及遵循感染管制措施。指揮中心籲請民眾儘速完成完整疫苗接種,未來也將視疫情發展滾動式修正醫院相關管理規定。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病例數再減少 本土+4萬5678例、境外+89、死亡+152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4萬5678例本土案例,包括境外89例,死亡152例。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相較昨天新確診病例數,今天45678例比前一天來得少一些,而境外移入89人、死亡152人,比前一天都稍微少一些。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5,678例本土病例,為21,087例男性、24,558例女性、3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6,667例)、高雄市(6,413例)、新北市(5,808例)、台南市(4,347例)、桃園市(4,020例)、彰化縣(3,318例)、台北市(3,189例)、屏東縣(2,136例)、雲林縣(1,406例)、南投縣(1,134例)、苗栗縣(1,033例)、新竹縣(999例)、嘉義縣(885例)、新竹市(866例)、宜蘭縣(783例)、花蓮縣(669例)、嘉義市(590例)、基隆市(558例)、台東縣(461例)、澎湖縣(209例)、金門縣(151例)、連江縣(36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5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91例男性、61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38例具慢性病史、109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17日至6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16日至6月22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8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57例男性、3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歲以上,分別自法國(8例)、英國(4例)、印度(3例)、加拿大、新加坡、美國及柬埔寨(各2例)、泰國、越南、西班牙及菲律賓(各1例)移入,另62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16日至6月23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084,22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9,547,671例排除),其中3,533,335例確診,分別為14,120例境外移入、3,519,16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5,96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5,95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592例、台北市852例、台中市517例、桃園市510例、高雄市475例、臺南市339例、彰化縣272例、屏東縣219例、基隆市160例、南投縣138例、宜蘭縣134例、雲林縣126例、苗栗縣111例、新竹縣96例、花蓮縣95例、嘉義縣87例、台東縣84例、嘉義市76例、新竹市54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3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新冠疫情趨緩,如何營造生活新常態?7QA教你與病毒和平共存
截至6月22日新冠肺炎全球確診人數已高達537,388,235人,雖然全球的疫情包括台灣在內已漸趨緩,加上疫苗覆蓋率已經普遍,住院及重症人數也已逐漸減少,根據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分析,未來新冠病毒將會流感化,我們不要再執意清零,而是要重新思考怎麼與病毒共存。所以我們的生活要做全新的考量與適當的因應。所謂新常態(新正常生活)(New Normal)。事實上,在這段疫情期間,很多專家學者也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如飲食、運動、睡眠、保健食品等)都有很多的探討。以下本文根據國內外的醫學期刊的實證醫學研究報告,綜合整理與讀者分享。(1)正確的飲食可以增強免疫力,對抗新冠肺炎嗎?根據今年4月份日本大阪大學Dr.Hibino及美國哈佛大學Hayashida在營養醫學期刊(Nutrients)發表。他們認為地中海飲食(如圖一)其飲食成分,具有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可以減低COVID-19之症狀,此外他們也指出以糙米、米糠等全榖物為主食的國家,其腸道中好的益生菌會增加,可以分泌較多之短鏈脂肪酸可以穩定先天性免疫,比起麵食國家症狀較輕。(2)那些維生素與COVID-19有關?根據一些研究,認為靜脈注射維生素C可以藉由抑制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來提高COVID-19患者的存活率,但這還要大型的研究才能證實。很多研究指出,人體體內血液中維生素D低的人,其罹患COVID-19之風險較高,因確診的住院率、ICU住院率及死亡率較高,此外根據Louca P及Ling SF等人的研究報告指出,每週補充Vit.D超過三次並持續3個月,COVID-19感染風險降低9%,高劑量 Vit.D3之加強治療,亦可降低死亡率。至於VitD 亦可藉由曬太陽及運動獲得。(3)礦物質及Omega3脂肪酸與COVID-19有關係嗎?根據德國學者Semba RD研究,他們發現血液中硒量足夠的話,確診COVID-19患者恢復比較快,死亡率比較低,所以多攝取含硒較多的食物,應是可行,如大蒜、堅果、南瓜等。至於鋅會參與體內許多免疫反應,如缺乏鋅,則感染COVID後比較會有味、嗅覺異常,如鋅足夠的話,則有抑制新冠病毒複製的功效;大都存在於魚貝類、肉類、全穀類、堅果及乳製品中。至於Omega-3脂肪酸是否建議食用,根據多項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具有抗氧化、抑制發炎及抗病毒作用,如Doaei等人之小型雙盲隨機臨床試驗證實,每2周服用1公克Omega3之重症患者其存活率會較高,其存在於高脂肪深海魚類及堅果等食物中。(4)夜間充足的睡眠可以減少COVID-19感染嗎?根據Kim等人在英國內科醫學雜誌2021年之期刊發表,他們發現包括英、美、德、法等六國的統計,晚間睡眠延長一小時,則減少12% COVID-19感染之機會,如果白天多睡一小時反而增加6%COVID-19感染的機會,至於嚴重睡眠障礙的人,比常人高出88%之感染機會,所以要有充足的夜間睡眠及保持良好睡眠品質非常重要,可以減少COVID-19之感染機率,至於每天有過勞現象的人,其得感染的機會高於常人2.6倍。特別第一線的醫療工作人員,暴露在高危險地區不宜過勞。(5)疫情期間喝咖啡、喝茶可減少感染嗎?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會擔心喝咖啡、喝茶與新冠肺炎有關嗎?根據2021年義大利的官方統計,在疫情期間喝咖啡的人比過去高出54%,此外在其他國家喝茶及喝咖啡的比率也增加。根據美國西北大學Marilyn Cornelis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約4萬名成人追蹤分析,發現咖啡具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飲用咖啡與發炎生物指標CRP,IL-6及TNF-1有關,而這些指標亦與COVID-19之嚴重度及死亡率有關,這些生物指標,喝咖啡者會降低,所以喝咖啡是不錯的選擇,此論文發表於2021年Nutrients的期刊,論文中指出如果每天喝2-3杯咖啡的人與每天少於1杯的人相比,COVID-19之感染率降低10%。此外亦證實如果喝咖啡再加上多攝取蔬菜可降低更高的感染率。至於喝茶方面,有更多的期刊報導,大部分都是正面的,包括綠茶及紅茶,都認為茶含有很多酚類(polyphenol),其實多酚包括很多不同的化合物如EGCG、TF、TF2b、TF3等,這些多酚化合物,分別作用在新冠病毒不同的位置,甚至也會作用在人體細胞之ACE2受體上,其作用就是可以阻止病毒進入人體內,或阻止病毒複製,所以茶可以預防感染或減緩症狀,是有學理根據的。到目前為止,在疫情期間喝咖啡或茶,國內外學者都持肯定的看法。另外最近很多學者發現,新冠病毒除了對肺部表皮細胞影響以外,還會影響腸道黏膜細胞及腸道好菌,即所謂「腸肺軸」,但茶含有多酚可以保護腸黏膜,進而使好的腸道細菌增加,透過「腸肺軸」,反而使肺部比較不會受損,可使症狀減輕,咖啡亦可能有此作用。(6)補充益生菌與COVID-19有關係嗎?最近在美國杜克大學醫院Dr.Paul E. Wishmeyer發現針對有家庭接觸者並在7天內確診後隨機分配兩組各91人,一組給予乳酸菌。使用28天,結果發現,服用組只有26.4%有症狀,而安慰組則有42.9%人有症狀。另外,香港中文大學及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亦有同樣的發現。總之,攝取益生菌會引發一連串的免疫調節作用,全身的腸黏膜免疫力因而提升,再透過「腸肺軸」使呼吸道的表皮細胞,也可以活化免疫作用,對新冠肺炎的症狀亦可減緩。(7)運動對於COVID-19的實證研究到目前為止,有很多報告指出「持續性的運動」(每週60-149分鐘)的活動,可以使COVID感染症狀較輕,也使確診者一般住院及ICU住院比率降低,根據南非Steenkamp等人在英國運動醫學的期刊發表,此報告是回溯性觀察研究,總共收集65361名研究個案,發現過去低度身體活動者(共13366人),當作基礎組,中度(每週運動60-149分鐘,共22526人)及高度(每週≥150分鐘,共29469人),分別均可以降低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從15%至65%不等,可見運動對抗新冠肺炎的症狀改善有其重要性。韓國首爾大學Dr.Dong等人,針對2015-2019進行健康檢查的民眾,比較確診COVID-19的重症風險,結果發現肌力加上有氧及適當強度之運動均有顯著的助益,可以降低重症比率及死亡率。(如圖二級圖三)眾所皆知,COVID-19的病毒,應該不會消失,將來的新冠病毒,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季節流行,而且病毒的變種會與時俱進,變化很快,遠大於人類可以回應的速度,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戒慎恐懼的心理,學習與病毒和平共存。如上所述,我們的生活無非與食衣住行息息相關,所以疫情之後,如何因應,怎麼樣的飲食?怎樣的運動及睡眠?如何選擇保健食品,如何提升免疫力,應該是我們要正視的議題,疫後新常態,也是我們要嚴肅面對。當然個人防疫的習慣(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藉此機會要內化成生活的一部份,更重的是要藉由上面所闡述的飲食指南,飲品使用原則及一些健康食品之選擇還有如何養成規律運動及良好睡眠的習慣,應該從日常生活去體驗與力行,那麼「疫後新常態」才能真正落實。
-
2022-06-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今增4萬8283例、新增死亡166人
本土疫情如同指揮中心預估跌破五萬例,國內今天新增4萬8283例本土個案、境外移入個案73例,確診病例中新增死亡個案166例。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除了嘉義縣、澎湖縣和金門縣以外,其他縣市都比前一天下降,整體疫情下降7.5%。本土疫情仍以中南部為主,但個案數皆下降。新增的4萬8283例本土病例,2萬2537例男性,2萬5729例女性,1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台中市(7,001例)、高雄市(6,722例)、新北市(6,296例)、台南市(4,444例)、桃園市(4,105例)、彰化縣(3,618例)、台北市(3,322例)、屏東縣(2,263例)、雲林縣(1,332例)、苗栗縣(1,167例)、新竹縣(1,158例)、南投縣(1,149例)、嘉義縣(1,060例)、新竹市(932例)、宜蘭縣(859例)、嘉義市(748例)、花蓮縣(665例)、基隆市(587例)、台東縣(445例)、澎湖縣(246例)、金門縣(156例)、連江縣(8例)。今日新增16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02例男性、64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50例具慢性病史、118例未接種3劑 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5日至6月21日,死亡日期介於6月6日至6月20日。今日新增73例境外移入個案中,44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感染國家為越南及美國(各5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3例),加拿大、英國、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印尼、法國及日本(各1例),另53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6月21日至6月22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48萬7599例確診,分別為1萬4032例境外移入、347萬3513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 2020年起累計5,817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5,80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1,575例、台北市845例、桃園市496例、台中市491例、高雄市449例、台南市330例、彰化縣263例、屏東縣210例、基隆市158例、南投縣134例、宜蘭縣131例、雲林縣120例、苗栗縣105例、花蓮縣92例、新竹縣89例、嘉義縣87例、台東縣82例、嘉義市75例、新竹市53例、金門縣10例、澎湖縣7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6-23 新冠肺炎.全球疫情
美國逾40%成年人曾確診 五分之一仍受「長新冠」所苦
美國衛生官員今天說,從6月頭2週蒐集的調查數據顯示,美國有逾40%成年人通報過去曾罹患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當中近1/5目前仍受「長新冠」症狀所苦。數據顯示,整體來說,美國每13名成年人中就有1人出現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長新冠後遺症的定義是首次染疫後持續3個月以上的症狀,且染疫前並沒有這些症狀。路透社報導,這批數據由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U.S. Census Bureau)於6月1日到13日期間蒐集,後經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分析。長新冠症狀包括疲倦、心跳快速、呼吸急促、認知困難、慢性疼痛、感覺異常與肌肉無力。從最初感染中康復後,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週或數月之久。美疾管中心分析也發現,較年輕的成年人比較年長的成年人更容易出現持續症狀。目前長新冠後遺症患者當中,50-59歲人數幾乎是80歲以上的3倍。根據這份研究,女性也較男性更容易出現長新冠後遺症,美國有9.4%的成年女性通報有長新冠症狀,男性則為5.5%。這項調查發現,目前有長新冠後遺症的人當中,西語系國家後裔成年人達近9%,高出非西語系國家後裔的白種和非裔成年人,更是非西語系國家後裔的亞洲成年人的2倍以上。根據這份調查,美國各州間也存有差異,肯塔基州和阿拉巴馬州通報的成年人長新冠比例最高,夏威夷、馬里蘭州和維吉尼亞州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