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2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AED
共找到
54
筆 文章
-
-
2024-10-04 焦點.元氣新聞
名嘴張友驊跌倒昏迷「非心肌梗塞」 裝葉克膜急救中
69歲的資深政治評論人張友驊昨晚與妻子散步時,疑似不慎失足滑倒,失去生命跡象,送至北醫附醫搶救,院方今天上午回應證實,張友驊確實送至該院救治。有媒體報導,張友驊是因心臟疾病摔傷,並非單純跌倒。不過,具消息人士透露,張友驊心血管沒有狹窄,也不是心肌梗塞。山陀兒颱風來襲,張友驊昨日在信義區吳興街與妻子散步時,不慎滑倒造成頭部重創,消防人員趕抵現場時已無呼吸心跳,施以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及心肺復甦術(CPR),雖恢復生命跡象,但仍無意識,送醫急救。北醫附醫院方表示,有關張友驊病情,因未獲得病人家屬授權,不便透露目前治療情況。消息人士透露,張友驊送醫後,先是裝上葉克膜維持生命徵象,後接受心導管檢查,經確認心血管「沒有狹窄問題,也沒有心肌梗塞」,摔倒原因仍待釐清,目前醫療團隊以低溫治療保護腦部機能,但張的意識尚未恢復,下一步會以鎮靜睡眠方式治療,至於病情是否樂觀,需觀察幾天才能確認。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簡立建表示,簡立建說,跌倒是長者十大死因之一,活動力半,因此平常應該多小心移動時不要求快。特別是起床時要注意,不要一下子站起來,可以在床上做深呼吸5分鐘後,再慢慢扶著桌椅起身。為避免跌倒受傷,平常身上可以準備手機或是求救起,爬不起來時可以緊急呼救求助。若出現外傷出血、骨折等緊急醫療需求,旁人可以協助通報119送醫;若有出血,可以用毛巾或是紙巾直接加壓傷口止血。若是有意識改變、劇烈頭痛、一手一腳無力、昏睡不醒應該立即送醫。
-
2024-10-04 焦點.元氣新聞
張友驊滑倒地重創頭部 醫提醒老人跌倒「千萬不要做兩件事」
山陀兒颱風來襲,69歲名嘴張友驊3日晚間傳出在信義區滑倒,頭部重創,一度沒有呼吸心跳,目前仍在醫院搶救觀察中。成大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簡立建表示,跌倒是老人十大死亡原因之一,旁人幫忙通報119送醫,建議不要搖晃頸部或是捏壓人中。簡立建說,跌倒是長者十大死因之一,活動力半,因此平常應該多小心移動時不要求快。特別是起床時要注意,不要一下子站起來,可以在床上做深呼吸5分鐘後,再慢慢扶著桌椅起身。為避免跌倒受傷,平常身上可以準備手機或是求救起,爬不起來時可以緊急呼救求助。若出現外傷出血、骨折等緊急醫療需求,旁人可以協助通報119送醫;若有出血,可以用毛巾或是紙巾直接加壓傷口止血。若是有意識改變、劇烈頭痛、一手一腳無力、昏睡不醒應該立即送醫。簡立建表示,千萬不要搖晃頸部或是捏壓人中,不只沒有效果,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大部分老人跌倒, 都是輕微外傷或是頭皮撕裂傷。簡立建表示,可能需要傷口縫合。若有瘀青、血腫,可以透過冰敷緩解,一天5至8次,一次5到10分鐘;血腫瘀青要10天至15天才會消除。若是有服用抗凝劑(通血路)的藥物者則需亦特別注意。另外,血壓突然改變也可能釀成跌倒,簡立建表示可留意患者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是心律不整。他提醒, 如果平常就有暈眩的問題應該至神經內科門診追蹤;如果有心律不整也要找心臟內科檢查。69歲名嘴張友驊3日晚間6點半滑倒,頭部重創,消防人員獲報趕抵,檢查已無呼吸心跳,實施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及心肺復甦術(CPR),現場恢復生命跡象,但仍無意識,目前仍在醫院搶救觀察中。
-
2024-03-03 名人.黃斌洋
黃斌洋/我們的公益 他們的救命
空曠房間牆垣,倚靠一具吊著菜籃的大秤台。「哇…哇…」隔壁產房出現喜悅哭聲,接著新生兒被抱進這個房裡的籃內。原來這毫不起眼的組合,是當地給新生兒秤重的醫療設備。過去看科幻小說「平行宇宙」故事時常一頭霧水,但透過親身參與義診,有了全新體驗。2023年底由國際扶輪所主辦的柬埔寨國際義診,筆者很榮幸擔任籌備主委與義診團長。義診科別包含牙、眼、腸胃、耳鼻喉、心臟、泌尿、復健、婦、兒等各科醫師與藥師等共51位成員參與,猶如將一所教學醫院等級資源搬到義診現場。而參與團員共計168名陣容之龐大,應該也算台灣國際義診史之最。若義診規劃僅著眼當下活動,對於當地民眾或許只會感受如同高空煙火般炫麗卻助益不大。因此籌備團隊在一年前規劃初始,就思考如何藉由槓桿效應,讓短暫義診昇華為系列影響長遠的健康深耕計畫。生根:醫事能力播種生根透過雙方醫師交流轉為經驗傳承,成為義診規劃重頭戲之一。透過出發前的會議讓雙方對於醫療模式有初步概念。接著義診現場邀請當地醫師參與包含:AI跨國遠端連線診斷操作、眼底攝影技術與眼科裂隙燈等醫事經驗交流等,期待透過雙方醫師交流,讓當地醫師的義診後續照護能力得以生根。伸根:醫療設備根基延伸除了當地醫師能力,醫療設備若能相對提升才得相輔相成。透過跨國影響力感召星韓港等跨國扶輪地區響應,成功募資包含:救護車、超音波診斷設備、體外心臟電擊器等先進醫療設備。此外,為了鼓勵當地學子透過知識翻轉人生,募資也同步進行包含教室翻新、資訊教室與書包捐贈等計畫,總金額高達兩千萬元。升跟:護理團隊跟診提升先透過台灣醫療團隊訂定「檢傷分類指引」,再由雙方護理師協同執行,讓台灣醫療分科邏輯與義診引導動線經驗,藉由當地護理人員親身參而獲得啟發,從而提升未來跟診與動線規劃能力。深耕:保健衛教深耕在醫療資源不足地區,若能透過保健觀念建立來降低醫療依賴,也算功德一件。此義診同步規劃:口腔、眼科、痠痛、慢性病以及急救等五大衛教領域。且衛教重點不僅止於「告知觀念」,更強調「現場實習」以及「讓民眾有能力擔任示範講師」等目標,期待讓保健衛教觀念,能深耕傳播與複製。生更:生命關卡重獲新生規劃急救教育團隊,針對當地包含校長教師、青年志工、保全人員與醫事人員等分批進行CPR(心肺急救術)與AED(體外心臟電擊急救術)示範與實習課程,提升當地第一線人員緊急急救能力。義診經常有個被挑戰盲點,就是雖透過先進技術診斷出重症,但由於來去匆匆,無緣提供後續解方,徒增被診斷重症民眾內心惶恐。這次義診成功跟當地醫學中心結緣,突破義診盲點,讓被檢出重症的12位病患後送有門,生命喜獲更新。馬克吐溫說:「人最重要的日子有兩天。一個是自己的生日,另一個是了解自己為何而生那一天。」感謝義診,讓自己重新回味行醫責任與初衷,也體會出曾經習以為常的例行,卻是異國鄉親求之不得的珍寶。義診出發前,心想要去幫助別人。義診回程後,發現最被轉念與幫助到的,是充滿幸福感的自己。
-
2024-01-28 醫療.心臟血管
皮膚科名醫彭于賓晨跑猝逝 醫提醒3危險因子及室內運動3要點
知名皮膚科診所「于賓診所」院長彭于賓,26日傳出逝世消息,當時他正在跑步機上晨跑,被發現時已經倒臥在地,判斷是因心血管疾病去世,不過家屬尚未對外說明。心臟內科醫師指出,最近天氣冷是可能的因素之一,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應該要漸進式進行,也要留意起床後2至6小時,避免「清晨巨浪」發生。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說,猝死常見的成因為心肌梗塞、突發心律不整、主動脈剝離等,心肌梗塞突然發生時像土石流,血管則如同一條條的公路,血管壁變得愈來愈厚,血管內徑未必會受到影響,所以有62%的男性心機梗塞或猝死,之前沒有任何症狀,女性則為46%。目前外界尚未得知彭于賓的具體狀況,不過,如單純以心肌梗塞來看的話,洪惠風說,這類個案的風險因子中,年齡是其中一個危險因子,男性45歲以上、女55歲以上或停經後;家族遺傳是第二個危險因子,男性親戚55歲以內心肌梗塞或猝死算危險因子、女性65歲以上;第三個危險因子是抽菸,其他危險因子則包含血壓、血糖、膽固醇,以及體重注意和運動等。洪惠風表示,「要預防土石流就要做好水土保持」,方法有二,第一為控制好血壓、血糖、膽固醇等「三高」因子、不要抽菸、要規律運動等;另外就是要注意「不要發生颱風」,也就是留意天氣突然變冷或變熱,也要控制情緒,不要生氣或熬夜等。運動方面,洪惠風說,如果平常沒有規律運動習慣的話,要漸進式進行、避免劇烈運動,如果一直以來跑數公里沒問題,但突然只跑幾百公尺就出現胸悶、咳嗽等蛛絲馬跡,就要趕快就醫,也建議民眾可以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等於每天測試,一旦有異狀可以早點發現並就醫。除了運動頻率外,還要留意可能發生的「清晨巨浪(morning surge)」,洪惠風說,血壓控制不好的人,容易在清晨時有突然的血壓驟昇,也是最容易產生中風及心臟病的時間點,通常建議起床後2至6小時要特別小心。洪惠風形容,白天活躍的交感神經,和晚上的副交感神清,會在清晨「交班」,在這段時間等於煞車沒有鬆開就踩油門,心律可能比較難以調解,容易出事;而有些人在睡夢中猝逝,可能與呼吸中止症等部分原因相關;有些肥厚性心肌病變,則好發於運動時,提醒民眾平時就要留意自身狀況。皮膚科名醫疑跑步健身猝逝 醫曝冬天運動3大注意事項新北市土城醫院急診醫主任薛承君表示,冬天寒冷,許多民眾選擇在室內健身房運動,但仍可能發生意外,提醒民眾使用跑步機時,應注意3大要點:第一、運動前,熱身務必充足:尤其是天氣寒冷時,應充分熱身讓血液流動到肌肉,增加血液循環,減輕運動時心臟送出血液的負擔,降低突發性心肌梗塞的機會。第二、運動中、運動後,需注意身體保暖:即便是運動會讓身體流汗,冬天運動,最好還是穿著長袖、長褲的運動散熱衣褲,協助身體保暖;運動後,也應立即擦乾汗水及沖澡,避免環境氣溫低,更加刺激交感神經,增加心肌梗塞的機會。第三、運動時,不要過於勉強:如果跑到一半有胸悶、胸痛等身體不適時,一定要立即停止,但許多人認為,運動才會健康,而過於逞強,如每一次馬拉松比賽時,總會有人發生心肌梗塞,有時就是過於勉強所致,且在比賽當下,心情處在緊張、壓力下,也容易增加心臟負擔,發生意外。薛承君說,一般來說,突發性心肌梗塞或猝死,多與心室顫動有關,建議在室內健身房跑步時,第一、應選擇有工作人員服務的時段;第二、同時有其他民眾正在運動;第三、備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設備的場所,若發生緊急狀況時,可以立即急救。薛承君指出,醫學研究指出,當民眾發生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突然昏厥倒下時,如果可以立即急救,相較於急救人員抵達現場急救,可以大幅增加患者的存活率,而搶救回來後,神經系統恢復的情形,也會比較好,因此,第一時間搶救事關重要。薛承君指出,男性、年齡65歲以上、三高、肥胖、吸菸、壓力大及有新血管疾病家族史者,為心肌梗塞的好發族群,但這些只是醫療的評估風險,不代表沒有這些風險的人,就不會發生心肌梗塞,因此,平時要多注意心臟的健康,每年可以在醫囑下,進行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等相關心臟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03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可按壓人中穴急救?醫:無論是否甦醒,自救、救人都只有唯一一辦法
你可以先知道: (1)按壓穴位能有刺激效果,在即將陷入昏厥時維持甦醒,能爭取自行求救的時間和機會,但對心肌梗塞的病灶本身並沒有效果。(2)發生心肌梗塞時應撥打119求救,就算病人暫時仍是甦醒、也可能後來昏厥或惡化,在不確定病因、病程發展的情況下,打 119 尋求線上指導最可靠。網傳「心肌梗塞奪命 醫曝自救術:按壓這2穴道」的轉傳文章,內容提及名人疑似因心肌梗塞過世,網紅拍片教大家,在感到自己即將昏迷前按壓人體的急救穴位,幫助醒腦、是「急救昏厥」相當重要的穴道。但相關內容經轉載之後,變成上述標題,容易使人被誤導、以為穴位能「救心肌梗塞」,急診科醫師表示,心肌梗塞發作時應該立刻撥打119電話求救、依照 119,中醫師也表示,按壓穴位只是在快要昏厥前、幫助維持甦醒,爭取求救的機會和時間,對心肌梗塞的病灶本身並沒有改善的效果。 心肌梗塞急救按壓人中? 原始謠傳版本 心肌梗塞、及時急救方法方法、重按人中穴。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穴位幫助甦醒 無助立刻改善血栓本身 MyGoPen 致電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林在裕,他表示按壓穴位、刺激人體造成反應的效果因人而異,但是必須在有呼吸、心跳的情況下,醒腦開竅才有效,人中或其他穴位可能可以幫助快要昏厥的病患甦醒,但是對於病情的本身,也就是栓塞的問題是沒有用處的,不管是梗塞型腦中風、或是心肌梗塞,都是長時間累積而成的,從小的斑塊不斷的沉積,血管管徑從 6 成、7 成、8 成逐漸堵塞,在血管血栓形成的過程,中醫輔助治療也需要其他的穴位來幫忙,而且需要一段時間,不是靠一次的治療就能見效的。 無法確定情況是否會惡化 都應先打 119 求救 林在裕表示,傳言說的情況並不清楚,不管是自救或是有一個人在你面前倒下,未必就能知道是心肌梗塞所導致的心臟停跳,或是突發性心律不整而導致的心跳停止,或是只是低血糖昏倒等其他昏厥,在病人快要昏厥的這個時候,按壓人中可能是有效的,緊急地讓病患維持甦醒。林在裕強調,如果像傳言所說的是心肌梗塞的話,臨床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劇烈胸痛,如果發現患者有這些症狀的時候,穴道按摩能使狀況不要變差,而且即使病患短暫的維持著甦醒的狀態,也還可能再度昏厥,所以應該打 119,如果甚至都已經失去意識,就更是應該打 119 求救。 林在裕指出,當病患失去意識時,除了請人幫忙先打119,該做的事就像所有的急救程序一樣,第一步要先測一下有沒有脈搏,對中醫來講就是先把脈,然後看有沒有呼吸,如果呼吸、心跳都在,就必須按照急救的標準流程。 根據國健署於 2018 年公佈的「到院前心肺復甦宣傳」影片,片中男子跑步時路倒,正確的急救程序應為: (1)路人幫忙撥打 119 報案,119指揮中心派出救護車支援,手機開擴音 (2)依據 119 的指示,檢查病患的意識和呼吸(3)如果沒有呼吸,依指示操作 CPR(心肺復甦術) 影片中強調,有超過 8 成的心跳停止案件,發生在住宅和街道,如果無法在第一時間急救,心跳恢復的機率可能每分鐘會降低 7% 到 10%,可見由 119 指揮中心線上指導民眾執行 CPR 才是搶救的關鍵。傳言說法「在感到自己即將昏迷前按壓穴位,能幫助醒腦,是急救昏厥相當重要的穴道」,語意上應是指幫助醒腦、幫助保持甦醒狀態,但相關文章轉載之後出現「心肌梗塞奪命 醫曝自救術:按壓這 2 穴道」等標題,易使人誤解,以為按壓穴道「可以救心肌梗塞」。 心臟停跳CPR、AED最重要 按穴位恐耽誤急救時間 國健署上述影片中,也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陳維恭衛教說明,「一位心臟突然停止的病人,如果可以在4分鐘之內進行 CPR,病人腦部損傷就會下降、同時能增加 3 倍的電擊存活率」,可見挽救心臟停止病人最重要的介入手段為 CPR(心肺復甦術)及 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而且時間分秒必爭,傳言多方轉傳後原意已模糊、且恐使人耽誤寶貴的救命時間。 結論 按壓人中等穴位刺激病患「只能幫助醒腦」,使快要昏厥的病患維持甦醒,但對於疾病的本身,例如傳言所說的心肌梗塞並無療效,網紅影片原意為按壓穴位、自助醒腦,爭取求救的機會和時間,但轉傳之後出現「心肌梗塞自救 按壓這 2 穴道」等標題,易使人誤導以為按壓穴位能「救」心肌梗塞,恐耽誤只有 4 分鐘的黃金搶救時間。衛教資源: 國健署 - 到院前心肺復甦宣傳-短版 認識冠心病 諮詢專家: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中興院區 中醫科醫師 - 林在裕(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12/MI.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2 焦點.元氣新聞
前旅日球星張誌家驚傳心肌梗塞逝!青壯年猝死多因心血管出問題 醫提醒3危險徵兆4生活型態易致命
2024年才剛開始,前旅日球星、中華職棒La New熊隊投手張誌家今(2日)驚傳因心肌梗塞於大陸過世,享年43歲,張誌家母親已證實這項消息。據了解,張誌家在病發前有過飲酒行為。台大醫師指出,喝酒本身會刺激心血管,讓血管擴張、血壓降低,體內一旦超過20公克酒精,就會刺激交感神經,讓血壓升高,「更容易引發心律不整、心房顫動」,成為許多意外發生的原因,若有3症狀務必趕緊就醫。前職棒投手張誌家心肌梗塞過世 醫提醒3大危險徵兆【聯合報/ 記者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若是飲酒過量造成的猝逝,主要來自「心律不整」,喝酒對全身器官都會有刺激,而血管則是會擴張,讓血壓降低,這樣的狀況下容易腦中風,而非心肌梗塞,因此通常問題會出在「交感神經」上。王宗道指出,酒精會刺激交感神經,反而讓血管上升,因此一加一減之下血壓的增減因人而異,但只要超過20公克的酒精,更容易使人心律不整、心房顫動,許多民眾便是因此突然倒下;但也有可能是飲酒交感神經活躍後,引發的嘔吐情形,導致嗆咳等因素,同樣有生命危險。天氣冷又喝酒,務必要做好保暖。王宗道表示,天氣冷民眾愛吃火鍋、羊肉爐又喝酒等等,冬天最好每天測量自己的血壓,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血壓數字,本來90至140毫米汞柱的血壓目標,危險族群就要降到80至130毫米汞柱,可降低四分之一的死亡率,且保暖工作要做好。身體的警訊也要留意3項徵兆,王宗道提醒,民眾一旦出現「胸悶、活動時易喘、心跳不規律」3項徵兆其中1項,務必馬上就醫,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若身邊有心律不整倒下的親友,一定要趕緊送醫,可以的話取得最近的AED並施予搶救,一定要在黃金10分鐘內及時搶救。青壯年猝死多因心血管出問題 4生活型態易致命【元氣網整理】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肌血流中斷,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但約有一半以上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急性心肌梗塞更是令人措手不及,患者通常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猝死,是一種死亡率相當高的急症。45歲以上男性、停經女性、有三高、抽菸、壓力大、缺乏運動,都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忽冷忽熱天氣 心肌梗塞猝死增心肌梗塞好發冬季,但忽冷忽熱的天氣,也讓心肌梗塞猝死的風險更明顯增加。柳營奇美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鐘國瑋曾受訪指出,心肌梗塞發生前典型症狀是胸悶、胸痛、呼吸急促、冒冷汗等;其中三高患者、有抽菸習慣、肥胖及有心臟疾病的家族史等更是高危險族群。此外,秋冬或冬春氣候交替,也常因氣溫忽冷忽熱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進而引發心肌梗塞,讓人猝不及防。年輕人猝死多因心血管問題 4致病因子易致命猝死大致可分為「心源性」與「非心源性」,高達八成都與心血管有關。包括心肌梗塞、心律不整、急性心衰竭、冠心症、心臟停頓等就屬心源性猝死。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曾受訪表示,年輕人心血管出問題主要原因,包括肥胖、熬夜、久坐、抽菸等,都與生活型態不佳有關。張釗監指出,體脂肪過高對於心血管是沈重的負擔,長久下來會讓血管彈性變差,增加血管破裂或產生斑塊的機率,進而引爆心肌梗塞、腦中風機率增高。疑似發生心肌梗塞,應如何處理?心血管疾病權威名醫王宗道提醒,攝氏26度到28度是對心血管最友善的氣溫,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提高阻塞機率,加上冬天還有血壓升高、水喝得少、飲食可能較重鹹油膩等不利因素,只要發現「心痛、喘、冒冷汗」,就要趕快叫救護車。心肌梗塞的救治分秒必爭,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高雄榮總重症醫學部主任黃偉春說明,謹記「心痛、喘、冒冷汗,快叫救護車」這個口訣,當身旁的人突然倒下去,馬上叫救護車。如果能正確急救,也可以幫他撿回一命。(CPR教學影片)急救處理流程發現「心痛、喘、冒冷汗」→叫救護車→等待時先進行心肺復甦術(CPR)→上了救護車由醫護接手CPR,持續心臟按摩→抵達醫院【延伸閱讀】.疾病百科/心肌梗塞.艾成離世7個月 40歲親弟心肌梗塞猝逝.常見猝死原因多與心血管有關 醫授3步驟防範:優先調整體重.乍暖還寒心肌梗塞好發期 醫師提醒一症狀出現是警訊
-
2023-11-1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陳文鍾日行萬步!適度運動及良好飲食控制保持身心健康
國際級心血管權威陳文鍾去年8月出任桃園敏盛醫療體系總院長、現任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歷任台大醫院急診部、心血管中心主任,署立桃園、新竹醫院院長及羅東博愛醫院院長。在台大時,他開創了多項心臟內科首例手術,發表300多篇心血管相關論文,為醫療、醫學研究和醫院管理樹立了典範。引進自動電擊器AED陳文鍾師承台大醫院前院長李源德教授,專攻心臟科,他的心臟醫學之路就此開始。在台大服務期間,陳文鍾創造了台灣醫療史上多個重要里程碑。1987年,他執行台灣首例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檢查;1995年,成功為患者植入台灣首例心臟去顫器;1998年,引進台灣首套自動電擊器AED,提高外院急救成功率;2002年,完成台灣首例雙心室心律調節器治療心臟衰竭;2004年,開創低溫治療新時代,對心跳停止急救昏迷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為挽救生命做出重要貢獻。在學術方面,陳文鍾在心肺復甦和心律不整治療的研究有深遠的影響,發表超過330篇論文,被引用超過8800次,還栽培4位博士生,持續推動台灣醫學界的發展。2022年,陳文鍾自台大榮退,在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力邀下出任敏盛醫療體系總院長,在陳文鍾的領導下,為敏盛設立目標打造成廣受桃園居民信賴的醫院,敏盛醫療體系邁向一個全新的發展。鼓勵醫師提升專業陳文鍾提出了幾個關鍵方向,首先是加強團隊合作,例如病人同時患有心臟病和腎臟病時,需透過多專科的協同醫療提供全面的照護;其次,鼓勵醫師不斷學習和提高專業水平;他促成敏盛醫院成為台大唯一的教研合作醫院,為區域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他特別重視即時服務和親切的服務態度,尤其在急診醫療上,要求更高效率和高品質的照護。1995年執行首例心臟去顫器,是令陳文鍾難忘的手術。他說,當誘發心室顫動病人心跳停止,心臟去顫器自動感知心室顫動,從充電到發出電擊需8到10秒,在這段短時間內,他自覺「度秒如分」,心懸在半空中,直到儀器成功進行電擊,病人心跳恢復正常,全場歡呼時,才鬆一口氣,後來換下手術服,內衣褲都濕透,這說明進行可能致命手術時,醫師所承受的壓力及成功後心中的歡欣與成就感。尼采說:「毒(殺)不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陳文鍾相當認同,這句話是指當一個人經歷愈大壓力,許多壓力都已經不是壓力。他記得金門服役長途行軍時,腳底長水泡、胯下磨破皮,但經過訓練,這些壓力變得可以應對,這說明透過經驗和訓練,人們能克服困難,減少壓力感受。日行萬步紓解壓力重視健康生活的陳文鍾,主張適度運動和良好飲食控制,他每日會步行8千至1萬步,儘管工作繁忙,時刻提醒自己持續運動,並與太太一起在公園快步行走。這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幫助他緩解工作壓力,保持身心健康,充滿活力應對挑戰。「作為醫師,要有高度專業、紀律和責任感。」陳文鍾強調,每位病人都應被視為親人,為他們奉獻時間和努力,尤其是對於困難病例更應如此,這是醫師的基本責任,體現在專業、盡責和全心投入。「因為一直忙於事業,因此對家庭有些虧欠。」陳文鍾說,他職涯後半段幾乎都擔任主管職,5個孩子都是太太照顧,然而,當孩子們長大後,他開始花更多時間與他們交流,提供孩子們寶貴的生活和職場建議,讓他成為孩子們的「超級顧問」,能夠在他們的學業和生活中提供有價值的指導。陳文鍾小檔案現職:敏盛醫療體系總院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歐洲心臟學院院士美國心臟學院院士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台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專長:心律不整、心衰竭、心臟急重雜症經歷: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教授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衛生署新竹醫院院長衛生署桃園醫院院長羅東博愛醫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病人要遵守醫師對生活型態和服藥的建議,可以和醫師討論,如果對第一位醫師的建議有疑慮,可以尋求第二位醫師的建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09 醫療.心臟血管
作家范疇猝逝/四大高危險群要小心 飲食注意這種營養素
【編按】知名政略作家范疇本月6日凌晨1時4分因心血管病發,於家中安詳離世,享壽68歲。由於事發突然,消息一出,震驚各界。以一曲「燒肉粽」紅遍全台的歌手郭金發,三年前在舞台上表演拿手歌曲時,突然倒下,送醫後被判定心肺衰竭猝死。這一幕令人怵目驚心,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台灣猝死發生率在亞太地區僅次於澳洲,每10萬人就有51人。心臟是人體唯一沒有休息時間的器官,每人每天平均跳動十萬下,一生約跳卅億下。心臟一旦喊累,暫停片刻,醫學上稱為「心臟驟停」,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說,心臟驟停後,人體失去意識、呼吸異常或中止,最常見的是「猝死」。心臟驟停而猝死的案例,高達七成因心臟疾病引起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短時間出現致命性的心律不整所致,又稱為「心因性猝死」,每年約一萬七千多名病例,一旦發生,僅百分之五可能逃過死劫。防猝死 四大高危險群要小心王宗道表示,心因性猝死有四大高危險群,分別為心血管疾病、心肌病變、心臟功能先天不佳、曾有昏厥經驗等,其中心血管疾病最具關聯性。心血管疾病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榜上,最近一次排名高居第二位,凸顯心因性猝死不容小覷。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心導管室主任廖敏村說,心臟驟停後,心臟數分鐘內可能壞死,腦部則在四分鐘內受損,十分鐘以上出現缺氧性腦病變,即使救回也恐成為植物人。根據文獻,若能在一分鐘內給予電擊,急救成功率高達九成,救援時間每少一分鐘,急救成功率以每分鐘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的速度遞減,只要立即電擊,患者幾乎不會出現後遺症。政府近年在許多公共場合廣設傻瓜去顫器之稱的AED,已設置一萬一百卅一台,密度僅次日本、美國。心臟驟停 為何一定要電擊去顫?廖敏村解釋,心臟驟停前,心臟狀態多為突發性心律不整,換言之,就是心臟亂跳,最常見的是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其中心室頻脈最為致命,目前改善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恢復到正常心律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電擊去顫,同時施行心肺復甦術(CPR)。48歲孫姓病友,曾在幾年前突然心臟暫停,所幸在醫院,一旁就有AED,被緊急救回。他動了三次手術,其中一次在體內植入去顫器,他說,因為心臟裝了去顫器,被醫師叮囑不能太常發脾氣,對他是修煉,他因此少罵青春期的兒子。廖敏村說,對於嚴重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反覆出現持續性心室頻脈,或罹患其他猝死機率高的疾病,經醫師建議都可植入體內心臟去顫器,儀器自動偵測心律不整,在患者所需時給予「救命一擊」。台灣動脈硬化暨血管病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言彬表示,體內去顫器被視為預防猝死的最後一道防線,雖能給予救命一擊,但必須配合飲食、運動及藥物治療,才能維持心臟功能。成人鹽分攝取 超過五成男性超標工作繁忙、三餐不定、外食,沒有運動習慣,導致心血管疾患愈來愈多,台大醫院營養師詹貽婷說,外食最怕攝取過多鹽分,不僅傷害心臟血管,連帶腎臟、肝臟、腸道都受影響,建議成人每天最多攝取六公克鹽,但國健署調查,我國成人鹽分攝取普遍過量,男性超標比率更超過五成以上。國人最常見的「壞習慣」就是喜歡加調味料,炒飯雖好吃,但可能讓一餐鈉含量超標,建議吃新鮮食物,少吃加工食品。詹貽婷說,一碗白飯鈉含量約3到26毫克,若換成薄片白土司,兩片就高達266毫克,泡麵一碗鈉含量可達1200毫克,吃下一碗,等同吃下每天建議攝取量的一半。詹貽婷強調,低鈉並非「完全不攝取鈉」,鈉是人體不可缺少,但過多會造成器官傷害,避免心血管疾病,建議可找營養師諮詢,或減少加工食物,多吃新鮮食物,降低鈉攝取量。
-
2023-10-11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孩子一句「爸爸加油」,讓他多搶救幾分鐘現奇蹟!周志中推廣人手一技CPR急救術
被喻為台灣「心肺復甦術」(CPR)教育先驅,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周志中曾任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40多年來,深入偏遠地區、廟宇、學校,致力推廣CPR急救技術,培訓眾多種子教官,迄今累積近50萬名學員,因而得救的人更是無數。周志中也是全國第一位急診專科及專責醫師,在他推動之下,衛福部於1991年核准彰基成立急診醫學科,為全台首創,各大醫院跟進效法,此後急診傷病患均由急診專科醫師處置救治,獲得最妥善的照護。周志中就讀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後1978年至彰化基督教醫院實習。那時尚無急診醫學專科,在來自美國的恩師陳瑞堂醫師鼓勵下,他投入急救醫學領域,1983年遠赴美國聖地牙哥凱撒醫院(San Diego Kaiser permanente hospital)和美國加州大學(UCLA)研習急診醫學, 取得美國心臟醫學會(AHA)所頒發的心肺復甦術(CPR)講師、高級外傷救命術(ATLS)等認證資格,被喻為我國急救教育的先驅。不願看生命點滴流逝,推廣人人學會心肺復甦術。返台後周志中編撰相關教材,積極推廣急救教育。他認為,愈多人學會救命方法,就會挽救愈多人的寶貴生命。人手一技,學會心肺復甦術,如同滅火器在身,在緊急之際,救人一命,功德無量。三、四十年前,「到院死亡」個案(Dead on Arrival, DOA)被送至急診時,能被救回的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當時擔任彰基急診醫師的周志中常聽到家屬們肝腸寸斷的哭泣聲,內心相當不捨,總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做些什麼,提高病人或傷者的存活率。周志中深刻記得,年輕時搶救一名因意外而受重傷的男性個案,儘管急診團隊做了最大努力,男子仍宣告不治。事後得知,意外發生時,個案兒子就在旁邊,但不會心肺復甦術等急救措施,只能眼睜睜看著父親生命一點一點地流逝,相當自責。這件慘事令周志中省思:如果每個人都能擁有基礎急救技術,就可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如此一來,便能減少許多家庭悲劇。這讓他決心著手推動急救教育,將執醫救人的觸角向外擴展,不再侷限於醫院。培訓種子教官深入校園,「陪安妮的時間,比陪老婆還要長」。周志中於1986年創立CPR急救訓練中心,除了培訓種子教官,並首開風氣深入校園,起初針對學校教職員工施予急救訓練,而後教導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正確急救方式,先打119求救,再施行心肺復甦術,以求從小紮根。多年來,周志中始終致力於推廣心肺復甦術教育、急救醫療,除了學校,還與基層醫護人員至各地社區、寺廟、職場、消防局,提供衛教,實地按壓著「安妮」(心肺復甦術訓練時使用的人體模型)胸膛、吹氣,示範教學。他認為,只要多一個人學會急救技術,就可能避免一場悲劇發生。在推廣急救教育上,周志中將重點放在消防分隊成員,因為他們是與死神拔河的戰士,身處救人的最前線,如果能夠擁有最正確的急救技術,勢必提升戰力。自1991年起,結合消防局、衛生局,著手規畫彰化縣區域緊急醫療網並積極推廣「緊急救護技術員」(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 EMT)救護訓練,每年至彰化縣31個分隊舉辦研討活動,實地操演,一年60場,20多年從未間斷。周志中至各地授課教學、宣導急救概念時,均抱著安妮,因此,常被虧「陪安妮的時間,比陪老婆還要長」。撰寫研究論文,開啟台灣急診醫學研究之門。在急診醫學領域上,周志中也有著傑出貢獻。1980年代,彰基急診每月平均收治30多名DOA病人,周志中仔細整理病人病情、搶救過程及結果,撰寫研究論文「602例到院死亡個案分析」,開啟了台灣急診醫學研究之門。到院死亡「DOA」原文為「Dead on Arrival」。近一、二十年來,愈來愈多民眾熟悉CPR技 巧,且許多公共場所設置「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不少瀕臨死亡的病人在被送至急診時恢復生命跡象,因此,「到院死亡」已改為「到院前心跳停止」(OHCA,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周志中1983年赴美深造,除了取得CPR講師資格,又至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附設醫院(UCLA),學習檢傷制度、緊急創傷病患急救處置,以及緊急醫療救護系統(EMSS)運作模式。1990年受邀擔任彰化縣政府「緊急醫療救護諮詢委員會」委員,協助建立「緊急醫療救護網計畫」,貢獻所學。1994年,胡勝川、周志中、張珩等急診權威專家攜手籌設「中華民國急診醫學會」,周志中擔任過第四屆急診醫學會理事長,也成為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甄審委員會委員,迄今已培育兩千多位急診醫學專科醫師。1997年經由衛生署認可,急診專科成為署定專科醫師,為我國急診醫學奠定深厚基石。出任彰化副縣長,降低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身為急診醫學先驅,周志中在醫學研究、臨床急救,以及急救教育等領域累積了充沛能量,2015年,當時的彰化縣長魏明谷邀他擔任副縣長,當務之急正是降低彰化縣內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彰化縣連續多年每年車禍死亡個案均超過150人,加上眾多必須長期臥床的嚴重創傷案例,一年約上千個家庭受苦。周志中上任後組成專案團隊,分析車禍事件的車種、地點、肇事原因、發生時間、相關人員年齡等資料,並在車禍附近的活動中心、廟宇廣場舉辦多場大規模宣導活動,他親自上場宣導,透過血淋淋的例子,讓民眾正視交通事故所帶來的人身威脅。40多年來,周志中規畫無數場急救教育訓練,累積訓練人次已經接近50萬。尤其近年,平均每年約有3萬人次接受急救訓練,成果斐然,消防署於2020年頒發「醫療指導醫師資深獎章」給周志中。周志中出生於彰化大家族,阿公阿嬤養育5男5女,雖然家庭負擔沉重,仍重視孩子們的教育,只要孩子或孫子考上彰化高中、彰化女中,就給一個精工手錶。在這種激勵下,家族成員們莫不戰戰兢兢,用功唸書。數十年開枝散葉,周氏家族已有50多名子孫考上醫學系, 行醫救人。回顧執醫的初衷,周志中說是「讓病人傷者能夠活下去,家庭保持圓滿」,而最大回饋及動力是病人及家屬感謝的眼神。孩子一句「爸爸加油」,讓他多搶救幾分鐘出現奇蹟。30幾年前,周志中還是年輕急診醫師時,有個晚上收治了一位因車禍腿部受傷的原住民。在完成止血、縫合等手術後,飢腸轆轆的周志中拿著一瓶牛奶跟一塊麵包當晚餐,一邊與傷者的妻子解釋治療狀況,這時,旁邊卻有個兩三歲小男孩緊盯著周志中手上的牛奶。周志中發現了,直接蹲下身,將晚餐遞給小男孩,傷者的妻子惶恐萬分,急忙說著「不用」。那原住民夫妻兩人感激的眼神,以及小朋友吃麵包時的滿足表情,深深烙印在周志中的記憶深處,每當遇到挫折時,腦中總會閃過這一幕場景,有如心靈掛上點滴瓶,頓時全身充滿能量,又能奮起迎接挑戰。周志中還難忘另一個病例。那是一位到院前死亡的中年男性,病因為心肌梗塞,經多次施予心肺復甦術和電擊,持續急救30分鐘仍無心跳,理應放棄,宣布死訊;但耳裡聽見家屬悲戚的哭聲,其間夾雜著幼兒稚嫩聲音喊著「爸爸加油!」周志中心想「再多搶救幾分鐘吧」,豈料真的出現奇蹟,病人突然恢復心跳,瞬間急診室響起掌聲。在彰基服務44年,周志中急救過近4000名OHCA病人,約二至三成急救回來,其中一成病人在鬼門關前走一遭,順利出院。執醫迄今,累積救活300多人,病人及家屬視他為救命恩人。他位於彰化市中華路的住家大門因此常有人送來時令蔬果,報答恩情。有時周志中在小吃攤,享受肉圓、切仔麵等平民美食,結帳時,卻已有「無名氏」代為買單。【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28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病發作多是「心肌梗塞」,一次了解心肺復甦術(CPR)及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急救施行原則
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11年十大死因,心臟疾病是僅次於癌症的第二大死因,平均每22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心臟病發時,時常會出現胸悶、胸痛、冒冷汗、血壓下降、喘不過氣等症狀。網路謠傳,如果心臟病發時,可以透過用力咳嗽、原地踏步等方式自救,急診醫師強調,千萬不要相信謠言,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快打「119」叫救護車急救。心肌梗塞別用偏方自救 優先撥打119送醫治療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專任主治醫師邱禹睿表示,急診最常見的心臟疾病患者,以心肌梗塞最多。心肌梗塞典型的症狀為強烈的胸痛,疼痛感會輻射到其他部位,包含肩膀、手臂、頸部,甚至會延伸到後背,同時會有喘不過氣、冒冷汗、暈眩,嚴重時會失去意識、休克。當出現以上症狀時,患者尚未嚴重到昏厥、失去意識,建議立即撥打電話119,請求叫救護車協助送醫,不建議已有胸悶、胸痛的患者自行走路或由他人揹到醫院就醫,最好原地休息等候救護車,又或是立即搭乘計程車到醫院,以台北市的救護送醫經驗,最短4分鐘內,可以從呼叫救護車到送達醫院。心肌梗塞的急救最好能使用心肺復甦術(CPR)+心臟電擊去顫器(AED)邱禹睿表示,心肌梗塞等於是心臟的收縮能力變差,無法順利將血液輸送到全身,而人體的大腦如果缺氧超過3到5分鐘,即使後續到院搶救,患者也會成為植物人。避免患者在等待就醫的時間造成腦部缺氧,此時,心肺復甦術(CPR)是最好的急救措施,如果能加上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效果會比單純CPR更好。根據統計,協助施作CPR,患者心跳恢復機率約有三成以上,如果CPR加上AED可以達到七成以上,甚至有九成。心肺復甦術(CPR)的施作口訣是「叫叫CAB」第一步「叫」:拍打不明原因昏厥患者的肩膀,先生/小姐,你聽得到我的聲音嗎?第二步「叫」:呼叫一位路人撥打119,派遣救護車;呼叫另一名路人尋找AED,並拿到現場一起施作。第三步「C」:用力壓胸。雙手交疊,擺放的位置在兩乳頭連線中間,胸骨柄下半段,雙腳呈跪姿打直,用身體力量往下用力壓,至少要讓胸部往下陷5公分。一次按壓需連續數30下,前面1到10下,可數一下、兩下、三下...十下,雙位數字可直接數數,採取雙音節的方式,數數按壓。第四步「A」:打開呼吸道。壓額抬下巴,確認患者嘴巴內沒有異物,暢通患者呼吸道。第五步「B」:吹氣。用力吹兩口氣,之後回到C的步驟,按壓30下後不斷循環其餘步驟,如果身旁有CPR替手可以在完成5個循環後,換手進行CPR。心臟電擊去顫器(AED)傻瓜聽指令三步驟第一步:開啟電源。第二步:依指示黏貼AED電擊貼片,一片黏在左乳頭左側、一片黏在胸部右上方。第三步:將AED電擊貼片連接線接到AED主機,依照指示按下電擊按鈕,電擊時所有協助施作的人,都不能碰觸到病人。CPR與AED同時施作的方式CPR按步驟進行,等待AED拿到現場,一拿到現場後,CPR的動作不能停,等到另一人將AED的貼片貼好完成後,依照電擊指示,不碰觸病人,完成一次電擊後,CPR要持續施作,直到2分鐘後進行下次電擊,才暫時離開病人身體,待再次電擊後,還是要持續CPR,直到救護車抵達。不明原因暈厥 統統都建議立即施作CPR民眾常會詢問,他們不是醫師怎麼判定路人昏倒是心臟病發,如果是酒醉路倒怎麼辦?邱禹睿表示,無論如何,只要路邊見到不明原因昏厥,都建議先做CPR。CPR需要重壓身體,如果是酒醉路倒,按壓一下CPR,醉漢馬上就會驚醒。如果今天面對的是「分秒必爭」的心肌梗塞患者路倒,沒有時間可以讓人猶豫,要不要做CPR,每經過60秒,大腦的功能就會急速下降,CPR能暫時維持心臟的收縮能力,只要一路能保持到醫院,就能讓患者有機會能搶救回來。邱禹睿表示,不過,近年因為疫情,CPR的操作,可免去吹氣的這一部分,根據研究,連續施作胸部按壓,以及暢通患者呼吸道,這兩項動作,其品質與有加上吹氣的品質相似。民眾若有疑慮,可以減去吹氣的部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1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馬惠明吃蔬果養生,靠太極拳找到身心密碼!轉戰急診讓猝死的存活率提升10倍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長馬惠明從小就好動,自嘲無法專注一件事情很久,多工創新的腦袋,讓他拚命往前衝。從推動台灣緊急醫療救護、公共場所裝設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再到雲林推動遠距醫療、區域聯防,改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窘境,他不曾停下腳步,卻在遇見太極拳後,找到了控制自己身心的密碼。馬惠明小時候的志願是當太空人,但當時的科學並不先進,理所當然地當太空人夢碎,他的數學、文學表現都不突出,卻很喜歡生物科學,媽媽買了顯微鏡給他,得空就到田裡、水溝抓昆蟲,在家裡做實驗,培養出當醫師的志趣。愛吃蔬果 也愛運動旅遊馬惠明愛吃蔬菜水果,喜歡到處旅遊,最喜歡到歐洲一覽人文歷史;熱愛運動的他,會去健身房,也喜歡衝浪、滑雪跟游泳,最近開始接觸太極拳,他形容太極拳的一動一靜一呼吸,讓他「從來沒有這麼清楚自己的身體處於什麼狀態,要怎麼控制它。」猶如找到身心的密碼。當工作壓力大時,他會彈鋼琴紓壓,其實在工作之餘,他花很多時間練習鋼琴,有時傍晚到台大雲林分院,就會看見他練鋼琴的身影,他不僅是喜歡音樂,更因為彈鋼琴有很多精細的動作,可以增進自己的控制力,與太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2022年8月馬惠明接任院長後,對雲林分院有更多期許,希望這裡是醫療的燈塔、夢想的搖籃,希望所有的醫院在這邊沒有競爭,只有合作,更希望雲林分院成為創新的基地,就像遠距醫療就是一種創新,透過組織文化建立,讓所有的醫師、職員覺得可以安全地天馬行空講出自己的點子,透過投資年輕人的計畫,為雲林找到任何可能。了解自己 毅然轉戰急診他自覺很機靈,在內科受訓時,選了次專科心臟科,後來台灣開始發展急診醫學,是完全不一樣的醫療領域,他並未因為可能因此沒有固定患者而猶豫,毅然決然轉到急診醫學領域發展。「我很好動,我的腦袋很多工,無法固定時間專注一件事情很久,不能開刀四、五個小時。」馬惠明說,雖然急診環境不友善,也不是一個專科,但覺得滿適合他,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可以知道要去什麼樣的地方。就這樣一邊接受心臟科的訓練,一邊在急診最前線努力,馬惠明成為台大第一位專攻急診醫學的總醫師,又獲得教育部公費留學,前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醫療政策和管理博士學位。「過動讓我很有想像力跟創造力,很喜歡嘗試新的事情,喜歡做一個從無到有的事情。」馬惠明學成歸國後,即致力發展台灣急診醫療,當時猝死是救不回來的,他從無到有說服許多人,先在台北市推動「雙軌制到院前救護計畫」,進而擴及全台,後又推動公共場所裝設AED,這些到醫院前的制度,讓猝死的存活率從不到1%提升到以前的10倍。打造雲林 遠距醫療標竿2016年在時任台大雲林分院長黃瑞仁的邀約下,馬惠明選擇放下熱鬧喧嘩的都市生活,來到大家口中的偏鄉「雲林」。因為恩師點醒了他,「你把急診做得很好,是因為台北有這個環境?還是你真的做得很好?」於是他決定到雲林分院服務。馬惠明來到雲林分院擔任副院長,做了很多想做卻一直沒機會做的事情,他把雲林打造成遠距醫療的標竿,透過區域聯防,彌補醫療資源不足,也嘗試做國際醫療。「人生做了不同的選擇,就能看到不同的風景。」提及生活哲學,或許是過去在急診的經驗影響,他說,過日子跟做財報一樣,該做的事情一段時間就要結清,不是等退休或是等以後,有效率、開心地完成工作,幫助別人可帶來快樂。馬惠明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急診醫學、心臟內科、緊急醫療系統、重症醫學、醫療政策、智慧醫療、遠距醫療. 現職:台大雲林分院院長.學歷:台大管理學院EMBA、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政策與管理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教授、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亞洲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是一種福氣,也是自己的責任。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1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心血管疾病愈早處置後遺症愈少!馬光遠搶救心梗分秒間,守護健康餘命
「如果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冒冷汗,可能是心肌梗塞的症狀,不要遲疑,快打119叫救護車!」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馬光遠是心臟內科醫師,見過太多心肌梗塞患者因未警覺發病或處置遲疑,而無法挽回生命,提醒民眾須提高警覺,才不會錯過黃金救命時機。心血管疾病愈早處置 後遺症愈少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與時間賽跑的疾病,分秒必爭!馬光遠表示,這類疾病都有治療黃金時間,愈早處置存活率愈高,後遺症愈低。提高民眾對於心血管疾病急性處置的認知尤為重要,若有急性胸痛徵兆,不要遲延,應立即打119並送往有心導管治療的醫療院所就醫;而正確使用AED與CPR等技術也可提升活命機會。馬光遠過去在高雄榮總時,就積極推動「急診導管室綠色通道」、「到院前12導程心電圖」、「高雄一一九守心藥包」等,此為極佳節省黃金急救時間方式。目前全台各縣市緊急救護體系大多已有這類心肌梗塞處理機制,可大幅縮短心肌梗塞病患缺血時間,不僅提高治療效果,也挽救許多寶貴生命。救護車配備、救護員 是救命關鍵到院前死亡的病人中,有不少人因為心肌梗塞在自行就醫途中喪失了生命,因此就醫方式十分重要。馬光遠說,對於心血管病患,救護車是救命關鍵,消防救護員具專業急救技巧,救護車配備自動電擊器,在車上可施作心電圖,轉送至適當醫院,這些都可增加病患存活機會。「千金難買早知道,健康維護要盡早!」馬光遠表示,雖然心血管疾病難預測,但許多疾病用心思是可以預防的,從健康檢查中可見端倪。從專科醫師到區域醫院院長,馬光遠認為,區域醫院宗旨在提供社區民眾就醫的便利性與完整性照護,包含專業醫療人員,安全、可靠的醫療設備及流程,與友善的醫療環境,秉持「健康促進、全人服務」精神,積極提升醫療品質,守護社區民眾健康。高市聯醫近年引進多樣進階醫療設備,今年將正式啟用的第二心導管室,就是因應國人高齡長者與心血管疾病人數不斷攀升的趨勢而建置。國人平均壽命為80.86歲。馬光遠說,現代人追求的是「健康餘命」,高市聯醫積極參社區預防醫療保健,與衛生所與地區診所合作,推展癌症篩檢、老年健檢、戒菸檳酒、預防注射、心血管疾病防治、失智預防與長照各類活動。養生祕訣/睡飽睡好 管好嘴巴和腿!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馬光遠的健康祕訣,就是「管好嘴巴和腿!」「嘴巴」指的是吃,年輕時就不要亂吃,多吃「原型」食物,太鹹、太甜的東西都不好,肥胖跟許多疾病有密切關係,代謝症候群者也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高危險群。提醒大家要少吃垃圾食物,攝取均衡營養,身體該有的養分不能少,避免吃燒烤油炸的高熱量食物。愛吃甜食的馬光遠,自我要求僅偶爾享用甜食,不能是常態,畢竟精緻澱粉吃多了,容易發胖。嗜喝咖啡的他,年輕時每天至少喝兩杯,即使晚上喝,躺下去也睡得著,當幫助睡眠的褪黑激素隨年齡遞減,年過60歲,中午之後就不喝了。所謂「腿」指的是運動,分為有氧、肌力、平衡訓練等三種運動。馬光遠說,做任何運動,方法要對,他學生時期是排隊隊員,每天起床後,會到附近跑步3至5公里;接了院長職務後,工作繁忙,每周仍維持2至3次運動。熱愛運動的他,參加過半馬、游過日月潭,念中山大學EMBA時,還參加內蒙古戈壁挑戰賽。「有運動真的有差!」馬光遠最胖時體重86公斤,最瘦時約71、72公斤,現在運動量少了,則在77、78公斤間。「充足的睡眠也很重要。」馬光遠說,好的睡眠不只是時間,還包括睡眠品質。平常曬曬太陽可讓身體血清素代謝正常,吃香蕉、牛奶等食物、睡前洗個熱水澡都可以助眠。最重要的是,睡前不要一直滑手機。若睡不好,隔天精神就不好,長期失眠對身體的免疫力、白天的活力,都有很大影響。馬光遠喜歡攝影,設備、攝影棚裝備俱全,不然一支手機也能搞定,一樣有品質和內容。他常常東拍拍、西拍拍,國外參賽時也會帶著iPro,拍影片回來剪輯,留下美好的回憶。馬光遠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內科醫學心臟病學心導管診斷及介入治療學歷: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碩士、國防醫學院醫學士現職:高雄市立聯合醫院院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預防醫學委員會委員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經歷:1.美國聖地牙哥施貴寶醫院研究員2.高雄榮總心臟內科主任3.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4.台灣介入心臟醫學會理事5.高雄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6.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千金難買早知道,不要錯過心肌梗塞黃金治療時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02 醫療.心臟血管
猝死率最高地點竟是家中! 重症醫:佔70%,人人都應學會急救
天冷、溫差過大易提升猝死風險,這是民眾日常居家易發生的生命危險情況,但生活中其實也時時潛藏各種危險,急救非常重要。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分享,民眾一定要知道如何急救,以利居家搶回親友的生命。猝死率最高地點竟是家中 醫籲人人都該學會急救步驟黃軒醫師表示,據研究猝死發生的地點絕大多數都是在家中,約佔70%,其他地點並不高,像是公共場所約18.8%、護理照顧機構約11.2%,因為公共場所、護理照護機構等處,當下獲得急救機會較高,但在家中如遇須急救的緊急時刻,身旁的人常見不知如何急救,僅能等待救援。而搶救猝死患者的時間非常短暫,存活率也隨時間過去,每分鐘下降10%,猝死3分鐘後患者腦部細胞可能死光,心跳停止只要超過6-8分鐘,即便再怎麼神奇的急救也都難以挽回。因此呼籲民眾一定要學會急救方式,以防不時之需。 重症醫教簡單急救4步驟 「叫叫壓電」降居家猝死率!黃軒醫師表示,發現身邊的人突然昏迷,切記不要慌張,並以「叫叫壓電」四步驟依序進行急救。 叫:首先第一個「叫」是「呼叫患者」,第一步絕對不是直接壓胸或電擊,先看患者有無反應、確定是否有呼吸心跳。 叫:第二個「叫」指的是「呼叫119」,或是請求旁人協助,並盡可能地趕快找到並取出AED準備急救。 壓:第三步「壓」指的就是「壓胸」、CPR,在進行之前先解開患者衣物,並確認即將進行壓胸的位置、以及患者口腔是否有異物。最理想的施壓位置,是施救者採高跪姿在患者側邊,屁股不要坐在小腿上,並雙膝與肩同寬。施壓時雙掌交疊放在胸骨中央,也就是兩個乳頭的中間,手肘切記打直不可彎曲,以身體的力量直下直上的按壓,以平均每秒按壓2下的速度施救。 電:第四步「電」指的就是使用前述提到的AED,也就是俗稱的「傻瓜電擊器」,在其他人打開AED的過程中不要停止壓胸,開啟AED後依照儀器上的指示貼在患者身上的指定位置,隨後開始電擊即可。電擊過程中遠離患者,電擊後回到第三步驟繼續壓胸。在這段過程中,AED也有可能會請施救者遠離患者,並對患者進行心律分析,依照指示即可。 急救怕忘了步驟、找不到AED?手機下載急救APP臨危不亂!黃軒醫師說明,急救過程當中CPR和AED兩者是最佳拍檔,一方面須進行胸外按壓,促使血液循環,提供重要器官氧氣;另一方面也須利用電擊器為患者進行去顫,使心臟恢復跳動。 AED全名稱「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是一台能夠自動偵測患者心律脈搏、並且以電擊使心臟恢復正常運作的儀器。使用方式非常簡單、容易,開啟設備後就會用語音說明使用方式,並以圖片輔助說明,如同傻瓜相機一般簡單,因此也被稱「傻瓜電擊器」,現在台灣多數公共場所普遍皆有設置。 不過即便設置普及,發生危急的當下身旁也未必會有AED,因此黃軒醫師也建議,民眾可在手機安裝操作簡單、淺顯易懂,打開後可提供距離現場最近的AED位置、可協助撥打119、也可提供急救教學步驟,包括動作、急救壓胸的節奏等的急救APP,如由衛福部和台灣急診醫學院合作訂製的APP「全民急救AED」等。 也提醒,倘若真的不幸沒有搶救成功,也千萬記得並不是施救者的錯,患者已經因為施救者而獲得了搶救的機會,若身旁沒有搶救者是連此機會都沒有而直接猝死。學會急救方式有助保護身邊的親友,牢記「叫叫壓電」4口訣,更有助臨危不亂! 《延伸閱讀》 .人群中防踩踏「保命3重點」!醫指致命關鍵:發生推擠趕快先護胸。 .雞蛋、蛋清真能治療燒燙傷?常見救急撇步一次詳解!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1-07 焦點.科普好健康
遠離心肌梗塞 穿戴式裝置 每天測心電圖
近日氣溫驟降,多位名人例如網紅館長陳之漢的母親、台灣浩鼎生技創辦人暨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念慈、南山人壽獨立董事卓俊雄猝逝,猜測均為心肌梗塞所致。其實心肌梗塞症狀多端,發作時往往是猝不及防,即時的AED搶救或許是唯一的機會。預警性心絞痛 可及時搶救不過,有些病人是有預警的心絞痛症狀,而得以及時抵達急診室,經心電圖檢查後,立即進行心導管手術而搶救回來;有些病人則是沒有典型的心絞痛症狀,而以喘、暈、冒冷汗表現,甚至根本沒有症狀,此時心電圖檢查就變得相當重要。這些情況除了及早就醫之外,病人有什麼自我檢測的方法呢?其實是有的,就是穿戴式裝置所提供的心電圖。這些心電圖功能在使用時一再提示不能檢測心臟病(即心肌梗塞或心肌缺氧),它主要是用以篩選心房顫動,但它之所以能找出心房顫動的原因,是可以做出類似傳統12導程心電圖中的第一導程的心電圖,在經過波形分析與演算後,做出心房顫動的判斷。心電圖ST下降 恐心肌缺氧有文獻報告,穿戴式裝置的心電圖可以將表現在第一導程心電圖ST節段的心電圖呈現出來,若是心電圖呈現ST節段上升可能是發生心肌梗塞,ST節段下降則可能是心肌缺氧,但重點是要把這些穿戴式手表的表背放在身體的特定部位,用以擷取或模擬其他導程的心電圖。去年刺胳針雜誌(Lancet)發表一篇西班牙病例報告,一位72歲曾做過繞道手術的病人,因心絞痛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經過5分鐘運動後,病人雖未出現心絞痛症狀,但心電圖呈現ST節段下降,其波形異常持續到休息時。此時他的醫師建議病人把平常使用的穿戴式手表的表背放在胸導程第五導程附近位置,結果也可以記錄到代表心肌缺氧的ST節段下降,持續的心肌缺氧進而引發心室性早期收縮及後續的心室顫動。這顯示出這種陽春式的心電圖可以讓病人自我檢測,從而發現心肌缺氧而及早就醫,避免憾事發生。每天一蘋果 遠離心梗?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甚至曾以「每天一蘋果遠離心肌梗塞」為題,報告一位80歲有工程師背景的老太太,經常以其蘋果手表記錄自己的心電圖,有一次心絞痛時記錄到明顯的ST節段下降,就醫後經過心導管攝影檢查發現,其冠狀動脈左主幹及左前降支均有明顯狹窄,進行支架手術後隔天出院。手腳不靈活 不易檢測成功然而,目前穿戴式手表心電圖是為了偵測心房顫動而設,設定上強迫記錄30秒,若為了偵測心肌梗塞或心肌缺氧等要搶時間的急症實在過長,期間若有因亂動或手指不穩導致雜訊產生,也會被迫重新計時30秒,對於有症狀、狀態不穩定或年紀大手腳不靈活的病人來說,要自我檢測成功並不容易,即使是年輕人用這種陽春式心電圖記錄器,也要多方練習才能擷取到漂亮的心電圖。雖然用於臨床診斷仍有賴更多實證研究,包括與傳統12導程比較、診斷率、偽陰性、偽陽性等,但這是一個開端,就如測量血壓,傳統上是在診間測量血壓,現在高血壓學會不也建議病人要在家裡就自我監測嗎?
-
2022-12-19 醫療.心臟血管
50歲壯男打羽球突倒地OHCA 球友這1招讓他康復出院
一名50歲壯男今年9月在台中市南屯區打羽球時,突然倒地無呼吸、心跳(OHCA),還好球友見狀立即以心肺復甦術(CPR)按壓胸口,並打119求救,揀回一命,並康復出院。其子今天出席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緊急救護案例感恩會,感謝球友、消防救護員及醫院聯手救命。台中市消防局說,今年至11月有108名非創傷性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患者經消防救護員搶救後送醫治療康復出院,其中高比例由旁人協助CPR並打119求助。呼籲民眾如遭遇身邊的人倒地,請立即撥打119,並同步尋找附近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器),依119電話指示急救,並等待消防救護員到場接手急救送醫。台中市消防局說,消防局在9月18日獲報,有一名男子打羽球時突然倒地,與他打球的球友第一時間評估後,立即實施CPR,並撥打119求救,救災救護指揮中心辨識為OHCA案件,立即派遣救第六救災救護大隊南屯分隊救護車,並線上告知救護員現場狀況。台中市消防局說明,救護員到場時,球友正持續為仰躺在地上的患者CPR,經再次評估後確定為OHCA,救護員陸群、駱品儒、魏君宇立即接手,繼續為患者CPR、AED心律監測、給氧處置及架設自動心肺復甦機,並送醫急救。中山附醫急診部主任潘志祥說,患者到院後,診斷為腦出血,經血管攝影術後發現為血管瘤破裂所致,以血管栓塞術搶救後,轉加護病房後續治療,最後成功讓患者步行康復出院。他指出,出血性腦中風而OHCA的患者成功救回的難度極高,因腦出血會不停壓迫腦組織而缺氧,患者需持續CPR,到達醫院後,醫院需立即判斷患者是缺血性或出血性腦中風,緊急開顱或血管栓塞手術,手術過程中還要維持住患者心肺功能,急救成功實屬不易。
-
2022-10-31 焦點.元氣新聞
獨/大型活動地方自治問題多 醫:不敢嚴管因怕活動辦不成
梨泰院事件凸顯重視大型活動管理的重要,台灣將舉辦的聖誕、跨年等大型活動也是地方政府自我行銷重點。有專家提醒,國內法規「問題很大」,幾乎沒把緊急救護的動態需求納入考量,恐導致人出不去、救兵進不來的「死路一條」局面。另有專家點出,若非曾發生災難的縣市,地方大都不想把自治條例定太嚴,以免活動辦不成,但這次事件是改善的契機,如果年底前某些縣市做出修正,民眾一定會給掌聲。馬偕醫院災難醫學科主任、大型活動醫療救護醫學會理事長張國頌舉例說,大型活動考驗緊急救護系統良寙,如果一個大型活動在中正紀念堂,要把人送出來,可能就得花一小時。這一小時有40到50分鐘都在人群裡,根本沒有醫療,最近的醫療單位就是救護車,但是滿滿都是人,救護車就開不過去。張國頌表示,八仙塵爆過後雖催生地方政府訂定大型活動管理條例,但大都只看到「靜態需求」,例如空間乘載力、人流量,卻沒考量「動態需求」,也就是活動現場變成「緊急救護危險區域」的情況。如果群眾中有人需要醫療救護,難以定位人在哪、難以求救、人送不出去,救護車也進不來,就是死路一條,非常危險。「現在規定很多細節沒有考慮進去,而且不太重視疏散,只有單一出入口是非常危險的。」張國頌說,疏散需要考慮的細節很多,相關規範必須要請專家做醫療指導。例如動線要多條、要設置指揮中心和專人小組去管控人群、要分區塊保持暢通、要嚴格保持禁止滯留區域的淨空、活動現場和醫療端的前後線要能順暢銜接。此外,張國頌提醒,大量人潮匯集的地方,易造成數據通訊無法通話與定位,主辦單位應在活動前加強無線通訊配置系統。區域救護系統需配備具有AED的緊急救護技術員來回巡邏,並隨時向現場指揮中心傳回最新資訊,才能即時掌握現場脈動。內政部頒布之「大型群聚活動安全管理要點」內容詳盡,甚至明定事故發生後4至6分鐘內救護人員及設備就要能投入事故現場。上述管理要點的第二點寫道,直轄市、縣市政府「得」參照本要點規定,依轄區緊急應變能力及活動特性, 訂定自治法規管理大型群聚活動。然而,檢視各縣市政府自定之「民間辦理大型群聚活動安全管理自治條例」,內容相對簡略許多。為何地方的自治條例相對偏寬鬆?亞東醫院急診部主任蔡光超點出三大原因,首先是制定時災難事件還不多、再者是制訂時防災觀念還不清楚,最後一個原因則是怕活動辦不成。蔡光超分析,可觀察到有發生過災難事件的縣市會定的比較嚴謹,其他地方政府的自治條例時較寬鬆。因為有些地方沒發生過這麼多事件、事件規模沒有那麼大、需求沒那麼高,早年訂定時可能對災難事件的觀念也還不清楚,所以不會訂出很嚴格的規定。如果規定很嚴格,比如每個活動都要規定要有醫師在場,這樣一來,很多活動很可能根本辦不成,所以地方不會規定太嚴,以免拉高辦活動的成本。蔡光超表示,自治條例理論上都要定期更新,平時動輒提高標準,可能會招致抱怨,但在國內外災難事件後,是改善的好契機,容易獲得支持。「如果在年底前,某些縣市政府主動做出修正、提升管理作為,民眾一定會給掌聲的。」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大型活動的管理是由地方訂定自治條例,地方政府可「依照管理要點的精神」,同時融合地方特色、考量地方不同情況去訂定自治條例。各界有不同的意見、看到問題,地方都可以作為參考,去評估檢討是否有需要加強之處。
-
2022-09-11 醫療.心臟血管
心律不整恐猝死 5大症狀別輕忽
國內65歲以上人口逐年增加,愈來愈多年長者常覺得心臟亂跳,是心律不整嗎?元氣講座「心律不整恐致命」,邀專家探討心律不整的症狀與危險性,提醒民眾注意自己身體狀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避免憾事發生。正常人處於平靜狀態下,理想心跳為每分鐘50至90下,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賀立婷說,若心臟跳太快、跳太慢或不規則跳動,即是心律不整。而心律不整依不同病因,治療方式也不同。心律過快時,根據病因不同,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也可能會使用電擊治療、電燒、冷凍治療或是植入去顫器治療等;但當心跳過慢時,只能植入心律調節器治療。賀立婷提醒心律調節器選擇應注意三大重點:是否為核磁共振檢查相容、是否有居家監控功能、是否有自動調控心跳速度的功能,如智能速率心律調節器。65歲以上心房顫動盛行率達5%,中風機率高五倍。心律不整五大症狀為胸悶、胸痛、頭暈、心悸、呼吸急促,有的人甚至沒有症狀。而病情嚴重時還會出現倦怠、全身無力、心臟衰竭等,病人看診應向醫師清楚說明不適症狀。一般常見心律不整原因分為三類。賀立婷說,第一、心臟的心房或心室突然早期收縮,常覺得心跳多一拍或少一拍,但此為良性病情,不一定要吃藥治療;第二、心房顫動為心臟不規則跳動,出現持續性心律不整,此為年長者最需要注意的病因;第三、病竇症候群或房室傳導阻斷,易造成心跳過慢,嚴重時會頭暈、暈倒。其中,心房顫動是最常見持續性心律不整原因,經統計,心房顫動盛行率約為總人口的1%,65歲以上長者盛行率則高達5%,約每20人就有1人,症狀為頭暈、心臟亂跳或跳很快、容易喘,但也可能沒有症狀。而心房顫動易形成血栓、血塊,患者中風風險是正常心律者的五倍,且每六個中風病人,就有一人有心房顫動,建議若出現心臟亂跳應速就醫。用藥預防血栓,心跳過慢須植入心律調節器。心律不整依不同病因,治療方式也不同。賀立婷說,最重要的治療藥物是預防中風的抗凝血劑,或是使用針對心跳過快,可以緩解症狀的藥物,而阿斯匹靈、保栓通等抗血小板藥物都是無效的;非藥物治療方面,心律過快時,可考慮使用電擊治療、電燒或冷凍治療,但當心跳過慢時,則需植入心律調節器。賀立婷說,心臟跳太慢引起的心律不整,原因是心臟退化導致放電速度及傳導電流變慢,症狀有胸悶、胸痛、心悸等,但目前無藥物治療,患者須植入心律調節器。挑選心律調節器,須注意三大重點。心律調節器選擇應注意三大重點。賀立婷說,第一、調節器與核磁共振檢查相容,如此在進行核磁共振前,可以事先調整調節器,以放心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第二、有居家監控功能,隨著科技進步,調節器應可利用家中的接收器,將心律資訊傳到雲端資料庫方便醫師參考;第三、有自動調控心跳速度的功能,如智能速率心律調節器。因心跳會隨著身體動作、心情而變化,但過往的節律器僅針對上半身的活動來調整心跳速率,而智能速率心律調節器不僅可感受身體的活動,亦可感受心跳收縮能力,針對活動、身心壓力等進行調節心跳,尤其是針對心理性的變化,不論是生氣或傷心,智能速率心律調節器都可以偵測到變化,並依此調整心律的輸出快慢。民眾擔心植入心律調節器後,通過機場安檢門或商店防竊門會不會引起聲響?賀立婷說,調節器金屬外殼可能會引起探測器聲響,建議以正常步伐通過,不要停留,而於機場安檢時,可主動提出裝置心律調節器證明。因調節器產生微弱的電流訊號,僅刺激心臟,平時不會有任何感覺,但若出現不停打嗝等特殊症狀,仍應盡速回診。心室心律不整恐猝死,需立即進行CPR、使用AED。此外,若是心室心律不整恐引起猝死。賀立婷說,猝死為突然的心跳停止,血液無法運送到腦部,而由症狀發生到失去意識死亡,時間在1小時內,發生原因高達九成是心肌梗塞、心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室心律不整所致,另有少部分則是基因因素。因此,一旦發現旁人出現暈倒等疑似猝死情形,應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CPR)及使用體外心臟去顫器(AED),把握黃金急救5分鐘,避免腦部缺氧。若未及時處理,患者於5分鐘內就會腦部缺氧而受損,10分鐘就可能導致患者腦死。若已發生過猝死的病患,康復後可能需要植入去顫器,以預防下次猝死的發生。如何診斷心律不整?若要診斷心律不整,可採用心電圖檢查,而偶發型心律不整可由24小時心電圖監測。賀立婷建議,平時民眾可以用手指指腹測量脈搏是否規律跳動,目前也有許多智慧型手表等3C電子裝置,可以監測心跳、心電圖等,當發現心跳出現忽快、忽慢情形,應速就醫診斷及治療。
-
2022-09-0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致命1/全身型過敏黃金救援僅30分 籲廣布救命針點
一名9歲小孩因氣喘到診所做減敏治療,某次療程打完針出現全身型過敏反應(Anaphylaxis),沒幾分鐘就呼吸困難、躁動、失去意識,被緊急送到醫學中心急診室時已經陷入昏迷,瞳孔放大。緊急插管後送到兒童加護病房,醫療團隊傾全力照顧,仍在16天後因併發敗血性休克而死亡。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科教授姚宗杰表示,全身型過敏反應發作時,症狀來得又快又急,有時只是皮膚出疹、粘膜腫脹、腹痛腹瀉嘔吐,較不危及生命,但也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心律不整、低血壓、休克,無論成人兒童都可能致命,死亡率約1至1.4%,從發病到呼吸心臟衰竭,黃金救援時間只有短短5到30分鐘,對病人或醫師都是猝不及防的恐怖經驗。姚宗杰說,曾經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的病患,都應該隨身準備救命針「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Epipen)」,以便即 自救。只要從大腿外側打進肌肉,可快速擴張氣管、收縮血管,幫助病人暢通呼吸道、提高血壓,有大約13.8%病人發作後需要打兩支。有打和沒打,到了醫院可能就是「急診觀察後回家」和「入住加護病房」的天壤之別。不過,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並無健保給付,一支要4000到5000元,不好買,買到效期還可能只有一年。姚宗杰建議,希望健保納入給付,或比照AED方式佈建於高風險場域,「畢竟人命關天,應考慮別讓病人全自費。」姚宗杰指出,全身型過敏反應不罕見,歐美推估終生盛行率達0.5至2%,男性比女性風險高,常見誘因包括藥物,約占5成、食物約三成、蟲螫毒液和不明原因各一成。他分析2001到2013年健保數據發現,台灣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7.3,發生率逐年增加,每年以5%速度成長,很快可追上歐美。「兒童發生率增加最快,以每年9%的速度成長,主要來自於食物過敏的增加。」姚宗杰說,至於長者,70歲以上全身性過敏反應超過一半需要住院,住院者有一半得住到加護病房,有心血管共病者嚴重度也會增加。姚宗杰估算,台灣每年約新發生1700例全身型過敏反應,致死率1%換算就是17條人命。若健保給付一人一支4000元的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等於花760萬就能挽救17條人命,還省去後續重症照護的費用。另外,也希望衛福部考慮像布建AED一樣,依法請教育部買給學校,並要求養蜂場、登山隊、一定規模的公共場所都要將之納入基本常備急救物資。【延伸閱讀】過敏致命2/全身過敏救命針有望納健保 過敏急救三重點
-
2022-09-0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致命2/全身過敏救命針有望納健保 過敏急救三重點
台灣每年約新發生1700例全身型過敏反應,若未能立即注射腎上腺素,致死率高達1%。面對醫界呼籲將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納入健保給付。健保署表示,8月已收到廠商提案,現已進入新藥收載前的必要程序。至於是否比照AED,要求特定場所納入常備急救物資,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表示,醫學會可發文提供效益評估等資料,後續將研議。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表示,廠商8月提案申請將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納入健保給付,現在要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排專家諮詢會議,這段約需三個月。接下來看諮詢會議決議如何,是否需請廠商補件,最後再由共同擬定會議做出最後決定。兒童急診醫學會理事長李建璋表示,他有個姪女在美國讀幼兒園,上學第一天老師就要所有孩子努力記住幾位同學「不能吃的東西」。現在有嚴重食物過敏的孩子愈來愈多,一間幼兒園就可能高達三分之一,老師和校護都要學會使用自動注射器,會過敏的孩子大都有隨身攜帶自動注射器,這就是高所得國家目前共同的特色。希望台灣順利推動納入給付,同時也要積極辦理教育訓練,讓大人小孩都懂得善用工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科教授姚宗杰表示,全身型過敏反應發生時,要記得「急救三件事」。首先要叫119,就算短暫休息後感覺改善,仍建議就醫觀察,因有時候會出現第二波全身過敏反應。第二件事就是要趕快注射腎上腺素。第三是要讓患者平躺或坐下,不要站立。因為站姿會加劇低血壓,導致死亡率增加,所以若患者為嬰孩或小孩,要記得抱橫的。姚宗杰表示,確定狀況都穩定後,建議應找過敏免疫專科醫師,讓醫師確定診斷,並協助找出誘發因子或過敏原,學習「衛教三件事」,以利後續預防。首先,病人要學會趨吉避凶,避免接觸過敏原。第二,如果很難避開,就要學習注意警訊症狀,才能在第一時間察覺。第三,就是要學會急救方法。送醫都需要時間,但不馬上救恐有生命危險,所以醫師都會建議病人隨身帶著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要注意效期,也要學會使用它。【延伸閱讀】過敏致命1/全身型過敏黃金救援僅30分 籲廣布救命針點
-
2022-07-11 醫療.一般外科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擊身亡 急診醫曝為何槍傷難處理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幫候選人助選時,遭一名40多歲男性以散彈槍射擊,導致心肺停止,隨後並傳出其身亡消息。儘管台灣因為法規嚴謹,槍枝並不算氾濫,但急診科醫師翁梓華指出,槍傷是急診最難處理的外傷,還是希望透過這個事件,讓大家更了解槍傷。小小子彈    恐造成3大傷害大家可能會好奇,槍傷不就一顆小小的子彈,如果沒有打到頭,能造成多嚴重的傷害?翁梓華說,槍傷的原理並不複雜,醫學上,槍傷直接造成的傷害主要有三:1.子彈直接穿透所造成的傷害、2.子彈打入皮膚瞬間對於周邊組織拉扯的傷害、3.子彈前方震波造成壓力讓前方組織受傷。但急診醫學上槍傷真正複雜的點在於子彈一次會打穿很多器官、組織,治療需要同時會診多科醫師:舉例來說,子彈從肚子前方打進去從背部穿出來,可能一路上會經過肝臟、膽囊、腸子、肺臟、主動脈、脊椎神經、脊椎骨,在醫學上這每一個地方的外科手術都是不同專科,像上述病患如果要開刀,必須同時請肝膽腸胃科、一般外科、胸腔外科、心血管外科、神經外科、骨科等等才有辦法處理。子彈對身體傷害    難以估計另外,子彈在身體內會彈來彈去,造成的身體傷害難以預估。翁梓華表示,子彈傷害如果看到身體前後有各一個洞,很直覺的,我們會認為應該傷害的器官就是從前面的洞到後面的洞這段路徑上的器官,然而,臨床上,子彈在身體內是會「轉彎」的,當身體內的子彈碰到骨頭,可能會被彈射、折射,造成身體更多處的器官傷害,所以臨床上,只要有槍傷,在病患生命徵象穩定的情況下急診醫師一定會做最完整的影像學檢查。至於卡在身體內的子彈,一定要被找出來,因為當子彈動能不夠,最後卡在身體內,這時候醫師也會「非常困擾」,如果要治療好病人,必須將子彈挖出,這時候要光是挖出來,就要花上好一番功夫。子彈造成心跳停止    最可能3大原因當然,不同的槍枝,也會造成程度也會不一樣,像這次安倍晉三遭受的散彈槍在近距離會額外造成嚴重鈍傷與同時多處傷害,翁梓華推測,造成心跳停止的原因可能是:1、子彈直接性的傷害2、散彈槍的鈍傷導致內出血或是氣血胸3、直接造成頭部或是頸部的傷害最後,翁梓華也感嘆,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政治上的影響深遠,得知這樣的離世消息不勝痛惜,也希望文明世界應該要用文明的方式表達意見,不要用暴力方式摧毀世界文明了!(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 )  延伸閱讀: ·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怎麼使用?在哪裡有? 急診醫師教你正確使操作流程 ·院前心肺停止? 除了CPR還要加上1關鍵動作接力救命
-
2022-07-08 焦點.元氣新聞
安倍晉三遭近距離槍擊 醫師曝危及2部位恐有生命危險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今上午於奈良市發表演說助選時,傳遭兇嫌用霰彈槍從背後近距離開槍,包括左胸及頸部等2部位中彈,呈現心肺機能停止的狀態。醫師指出,霰彈槍子彈進入體內行進,恐造成分裂、嚴重槍擊傷害,且胸部及頸部2部位,恐危急心臟、大血管,恐有生命危險。衛福部桃園醫院災難醫學科主任蕭雅文指出,若遭槍傷攻擊,需要看射擊部位,以目前新聞資料來看,安倍晉三遭攻擊包括左胸、頸部等部位中彈,可能危及心臟等大血管部分,若從左胸中彈,傷及心臟或大血管,或造成肺部嚴重穿刺傷口,的確會出現生命危險。蕭雅文表示,若用霰彈槍,可能會有多發子彈,進到體內後,子彈會在身體內行進,且在體內造成分裂狀況,槍傷傷害殺傷力更大。蕭雅文說,出現槍擊現場最重要是「現場安全」,雖然犯嫌目標明確,但也可能對現場的其他人員,包括民眾或施救人員造成二次傷害。現場旁人可給予大出血處置,以及盡快讓傷患離開現場、送往醫院急救。若有心跳停止狀況,或生命徵狀不明確時,急救人員到院前也會給予AED急救。但共同社最新報導,日本奈良縣警方透露,襲擊安倍時使用的是手槍,而非霰彈槍。
-
2022-03-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奶奶、父、兄都因心肌梗塞猝逝 中年男胸痛警覺救命
台中51歲的黃姓男子日前清晨因胸痛,自行到光田綜合醫院急診就醫,檢查的過程突發昏倒休克,醫護立即搶救,經檢查為「心肌梗塞」發作,血管阻塞已達100%,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邱一騏醫師表示,黃先生的奶奶、爸爸、哥哥相繼都因心肌梗塞猝逝,為心肌梗塞的高危險族群,他平時就特別警覺,當胸痛發生時即時就醫,儘速打通阻塞的血管,否則晚一步性命就不保了。黃先生到急診就醫時說自己胸口強烈陣痛、伴隨呼吸困難,醫師邱一騏說明,患者當時正在做心電圖檢查時突然昏倒休克,醫護立即施行心肺復甦術(CPR)與AED電擊,急救持續半小時才恢復心跳,心導管檢查發現險些致命的原因為「心肌梗塞」,左前降支動脈有100%血管阻塞,即時打通阻塞血管並置放支架,術後3天穩定出院。邱一騏指出,黃先生曾在1年多前就因胸悶不適到心臟內科門診,身形肥胖的他,抽血檢查發現有膽固醇過高問題,醫師警告需控制飲食,持續回診追蹤。但黃先生卻不以為意,平時飲食仍然沒有節制,膽固醇沒降反升,還有三高問題,導致「致命性心肌梗塞」找上門。邱一騏說,當初在急救過程中,黃太太非常緊張不安,護理師上前關心,才知道原來黃先生的奶奶、爸爸和哥哥都相繼因為「心肌梗塞」猝逝,認為這下先生恐怕也救不回來了,如今鬼門關前走一遭,黃先生說,後悔當初沒聽醫師的話控制三高,以後會更加注意自己的健康。邱一騏呼籲,急性心肌梗塞雖然發生突然,但並非一時造成,血管阻塞問題是長期累積下來的,有三高、家族病史等高危險族群要多留意,除抽血、X光等基本檢測外,建議定期安排進階心臟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心血管健康問題。「不是只有天冷要注意,心肌梗塞無時無刻都會發生!」邱一騏強調,心肌梗塞發作時仍多以胸痛為主,也有人疼痛在上腹部周圍,如果痛到會冒冷汗時,表示身體處於極大壓力的防衛機制,應立即就醫檢查並接受治療,才能拯救自己的性命。
-
2022-02-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明金成過世前發冷 醫師:非心梗典型症狀而與這個有關
導演明金成心肌梗塞驟逝、而家人稱其過世之前曾有感受身體發冷的狀況,心臟內科醫師表示,發冷並非是心肌梗塞常見症狀,但往往會在感染、發燒或身體過度勞累時出現;一旦出現心肌梗塞的可能症狀,身邊的人該如何協助才能提高存活機率?最重要的盡快送醫、服用救心對症狀嚴重者效果有限,如果昏迷,要馬上CPR或使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否則即使救活,也可能成為植物人。除了明金成過世,調查局前副處長也在泡湯時心肌梗塞死亡,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成偉表示,天氣冷、心臟科門診因胸痛求診病人明顯增加,不論是三高患者或家人,都應該對心肌梗塞的急救有認識,才能在一旦發病之際,尋求最佳的處理方法。黃成偉表示,心肌梗塞為心臟冠狀動脈狹窄或因膽固醇斑塊破裂導致血管阻塞造成,三高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心血管病史的病人為高風險族群,平日應配合醫師醫囑,好好控制,以降低血管阻塞風險。一旦發生胸痛、胸悶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疑似心肌梗塞症狀,最重要的是趕緊聯絡救護車就醫,盡快到達醫院獲得醫療照護,甚至接受心導管手術將血管打通,才能增加存活機會。而在救護車來之前,部分有心血管病史的病患經醫師評估後,會備有俗稱「救心」的硝化甘油舌下錠。當胸口開始出現不舒服等症狀時,可含在舌下,幫助擴張血管,增加冠狀動脈血流以減輕症狀。黃成偉表示,但硝化甘油錠不是萬靈丹,對於嚴重的心肌梗塞幫助有限,且會降低血壓,最好的方式還是盡快就醫。如果身邊家人或朋友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甚至失去意識,應第一時間施做CPR或用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進行電擊以降低腦部缺氧時間。黃成偉表示,每年都會遇到許多因心肌梗塞在院外心跳停止的病人,因為沒有在第一時間施作CPR,導致腦部缺氧時間過長,即使送醫後血管順利打通存活下來,但是因腦部受傷過於嚴重變成植物人,令人十分遺憾。據明金成的家屬指出,明金成在過世之前、近期身體有發冷狀況,懷疑當時身體已出狀況。黃成偉表示,心肌梗塞為慢性血管阻塞之後的結果,不論是施打疫苗產生的發炎反應、感染、過度勞累或劇烈運動,都有可能誘發心肌梗塞。而身體發冷並非心肌梗塞常見症狀,但往往是感染,發燒或身體過度勞累之後的不適症狀。
-
2021-12-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氣溫驟降12月OHCA案件數增3成 須注意心血管發病徵兆
12月氣溫驟降,心血管患者發病機率增加,桃園市消防發現不僅救護案件數較11月多2成,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件數更已較11月多出3成,其中許多案例是因未及時發現送醫,錯失黃金救援時間,建議患者親友可多注意發病徵兆,即時報案並施行CPR可有效降低死亡率。桃園市政府消防局三民救護分隊統計,11月救護案件133件,12月至今則已多達161件,其中心肺功能停止(OCHA)案件,11月15件,12月則已出勤20件;其中不少研判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因冬季溫差大,起床時身體遇冷空氣,血管突然收縮而感到頭痛、頭暈或胸悶等不適感,容易誘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三民分隊表示,太晚覺察心血管發病症狀,往往導致延誤就醫,例如最近出勤的腦中風案件中,有超過一半患者發作時間超過3小時,送醫後將無法使用血栓溶解劑,錯失黃金救援時間;由於腦細胞一旦受損極無法復原,導致腦中風患者終身的肢體障礙或言語障礙等。三民分隊指出,若留意發病前症狀,可增加救援時間。典型症狀如胸口出現廣泛性疼痛,並散布到肩膀、手臂、脖子、下巴、及後背,伴隨呼吸困難、冒冷汗、嘔吐以及暈眩等;非典型症狀則是牙痛、胃痛,且休息後仍無法緩解,嚴重時會失去意識、心律不整、血壓下降甚至休克。三民分隊表示,若遇疑似發病症狀,應立即打119就醫,心肌梗塞發作時應避免過度出力及走動,坐下深呼吸,如發現旁人因胸痛倒下,打119報案後聽從線上指導檢查呼吸,如有需要119也會指導立即施作CPR。三民分隊小隊長陳盈元說,研究指出若施作CPR患者每分鐘僅增加3至5%死亡率,沒施作則是7至10%,可見CPR之重要,有心民眾若想學習,只要揪滿3人即可向各消防分隊報名CPR及AED急救訓練。
-
2021-12-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39歲男追劇心梗倒地無心跳 國外研究逾5成猝死前無症狀
一位39歲男子在家追劇,當滑手機換劇時突然倒地,救護車送達醫院時已經沒有呼吸心跳,經急救恢復心跳。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內科醫師張耿豪表示,患者是心肌梗塞,經緊急心導管手術打通冠狀動脈,但昏迷指數只有3分,再做低溫治療,避免成為植物人,最後終於能夠回到工作崗位。醫院指出,救護員在救護車上經緊急使用AED電擊了3次並持續進行CPR,到達急診時仍然沒有脈搏,心電圖顯示為致命的心室頻脈,經過急診再次去顫電擊跟繼續心肺復甦術,才恢復自發性心跳。急診評估可能跟心臟疾病有關,立刻跟心臟內科聯絡。張耿豪說,執行緊急心導管,發現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經過支架置放後,總算回復了血流,心跳也穩定下來,但是,病人並沒有恢復意識,昏迷指數只有3分。他說,患者心跳停止後,最擔心的莫過於腦部損傷壞死成為植物人,因此,在患者血壓穩定後立刻執行低溫治療,盡全力來減少病人腦細胞的傷害。所謂低溫治療是利用降低體溫,降低腦部及全身的代謝,進入深度休息的狀態。體溫每減少一度可以減少6至8%腦部氧氣代謝率,並抑制自由基反應,來減少缺氧後的腦損傷,為身體爭取復原的時間。張耿豪說,許多國外的研究顯示,多數猝死原因都跟心血管疾病有關,尤其是冠狀動脈疾病。國外曾統計發現,5成以上患者發生猝死之前都沒有其他症狀,事前也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心臟疾病,甚至根本沒看過醫生,但一發作時就是心肌梗塞、甚至死亡。他叮嚀,台灣慢性病的發生率有年輕化的趨勢,生病不再是中年人老年人的專利,現代人不能再仗著自己年輕就輕忽自身的健康。適當的運動,規律的作息,健康的飲食,定時服藥,還有戒菸,才是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法門。該患者經心導管手術致放血管支架,再加上低溫治療,5天後,完全清醒,不到一周就已出院,一個月內就回到工作崗位。
-
2021-12-2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台北馬拉松五跑者OHCA 醫師:三高未控制好不宜跑
2021台北馬拉松今清晨自北市府前廣場開跑,但有7名跑者,6男1女,因身體不適送醫,其中2位選手為氣喘與胸悶、另5位選手OHCA,所幸已全恢復生命跡象。醫師表示,可能因凌晨氣溫低或是疫情關係練習不夠,而出現不適。除了暖身應做足外,若高血壓、高血糖等三高未控制好的民眾,則不宜參加如此劇烈的活動。臺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表示,今天馬拉松傳出五個OHCA,確實比過去的賽事多。但究竟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因不了解患者的年齡、狀況,因此無法下定論。但現在天氣寒冷,尤其清晨溫度低,加上運動時為了應付長距離賽事跑者穿得較少,確實容易對心臟、血管的衝擊很大。他表示,運動長期來說雖對身體好,但短期、高強度的運動對心臟卻是很大的壓力,因此熱身、保暖一定要做足。因此,到了賽場不要急著將保暖的外套脫掉,應先做好熱身、身體熱開後,等到真的起跑再將保暖衣物脫除,以免血管突然收縮增加風險。另外,若是跑一跑感到特別容易喘、頭昏眼花、胸口不舒服或呼吸不順,就不要勉強自己完賽,最好停下來慢慢走到補給站,向他人求助。王宗道也說,現在很多民眾瘋路跑,如果曾罹患三高控制好,確實可以慢慢練習;但若曾罹患心肌梗塞做過血管支架手術或做過其他心腦血管手術者,都不建議從事半馬、全馬的活動。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副主任簡定國則表示,今天可能因為天冷或因疫情關係練習不夠,而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但所幸現在大型活動都會設置急救站,也推廣推廣全民急救,趕快做好急救、維持生命之鏈的完整,預後比過去好很多。除此之外,補給站也必須預備充足的飲用水和準備AED,以預防跑者發生憾事。
-
2021-12-08 新聞.元氣新聞
急診女醫師分享生命故事 119線上指導國中生救阿嬤一命
麻豆新樓醫院急診醫學科女醫師陳怡娟今天分享「每一個生存之鍊都有急診專科醫師參與」,一名64歲婦人吃飯時突倒下,讀國中的孫子在119線上指導下急救,讓趕到的救護員及時接手後,緊急送到醫院搶救順利救回一命。她表示,這名64歲婦女有心臟病及糖尿病史,和就讀國中二年級的孫子一起晚餐時,突然臉色發白、手摀胸口倒地。幸好孫子在學校有學過心肺復甦術CPR,立刻進行「叫叫CAB」—叫病患,發現並無反應,馬上撥打119,呼叫其他人幫忙,接著按壓胸口(C),然後以「壓額抬下巴」的方式,讓呼吸道暢通(A),並捏緊患者鼻子,對其嘴巴吹兩口氣(B)。119接獲通報後,辨識出婦女可能是急性心肌梗塞,迅速派遣高級救護員出勤,並在線上指導孫子正確急救處置。救護員到達時,孫子仍持續急救中,救護員立刻接上自動體外電擊器(AED)施予電擊,電擊後持續壓胸,隨即將病患送往麻豆新樓醫院。病患到院時已經恢復意識,由急診醫學專科醫師接手,為病患施作十二導程心電圖,經判讀為急性心肌梗塞,需施行緊急心導管治療,除給予必要治療外同時連絡心臟科醫師;待病患情況穩定後,經家屬及病患同意送往心導管室,由心臟科醫師進行治療。數天後,病患恢復健康、順利出院。陳怡娟表示,在此成功救治的案例中,每個環節都有著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參與;像是推廣CPR急救教育、提供各級救護員專業知識及技能指導、協助訂定到院前各項救護準則、參與緊急醫療中心派遣員訓練、提高危急病患的辨識度,與心臟專科醫師協同合作,以確保寶貴的救護資源能獲得最有效的分配等,無一不能看到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身影。陳指出,急診醫學專科醫師的專業領域不同於其他專科醫師,舉凡處置重大外傷、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休克、大量出血、中毒、核化災、大量傷病患、婦女及兒童急症等,都是必備的專業職能;一般民眾對其印象也從「在急診室上班的實習或內、外科醫師」,日漸導正為「守護所有需要緊急救護的病患及提供迅速、可靠、穩定的急症外傷重症醫療的專業醫師」。急診醫學科跨領域,日夜守護責任重麻豆新樓醫院為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也是大台南溪南、溪北地區交界唯一設有心導管室的醫院,其急診科除提供各項緊急傷病即時診斷、穩定處理及全人關懷的專業醫療照護外,在今年更與成大醫院心臟科深度合作,全天候24小時、全年無休的擔負著當地緊急救護責任,日夜守護在地民眾健康。
-
2021-11-21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007特派員也用的「心臟電擊去顫器」
賭牌桌上,爾虞我詐,瞬息萬變。英國007特派員詹姆斯・龐德面對陰狠狡詐的對手,卻保持一貫優雅自信。他啜飲一口侍者送來的雞尾酒,突然臉色大變,意識開始模糊,心跳加快,他知道被下毒了。匆匆衝進廁所,猛烈催吐,踉蹌地衝進專屬跑車,與總部視訊聯繫請求救援,這是他唯一活命的機會。若不趕快急救,龐德將在數分鐘內死亡。他依指示,將一台神奇機器的貼片放在胸前,按下按鈕……卻毫無動靜,原來情急之下,電擊貼片沒有正確連上機器,他盡最後努力想將之連結……太晚了,龐德陷入昏迷,心臟停止,死神近在咫尺。幸好,這時美女夥伴衝進車內,再次壓下紅色按鈕,龐德全身一震,心跳恢復,悠悠轉醒,數分鐘後再次回到牌桌上,給歹徒迎頭痛擊!以上是2006年由丹尼爾·克雷格擔綱主演007系列電影「皇家夜總會」中驚險的一幕。是誰救了007?是龐德美女?還是那台機器?為何能讓007在數秒內起死回生?它就是「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這道具不必成為007特派員才能擁有。《緊急醫療救護法》規定特定的公共場所應置放AED,例如:機場、高鐵站,森林遊樂區、學校、電影院、圖書館、百貨公司、大型購物中心、旅宿場所等隨處可見。為什麼AED如此重要?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每年約有兩萬人在社區發生心跳停止,其中有許多是因為突發性的心律不整。心跳停止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在短短幾分鐘內就會死亡。讓心室顫動或心室頻脈恢復成正常心律的唯一有效方式,就是電擊去顫,並且同時持續施行心肺復甦術(CPR)。目睹路人甚至是親人在面前倒下失去意識,內心的驚慌可想而知,電擊去顫?沒接受過訓練怎麼可能使用這樣的機器?相信這是許多人的疑問。事實上,AED的操作非常簡單,打開機器會出現語音指示,聽從指示就能操作。因為儀器可以自行分析心率,提供即時電擊去顫拯救患者生命,世界上先進國家都積極推廣在公眾場所擺設AED,便於取用。當然,單純使用AED是不夠的,如果在公眾場所看到忽然失去意識的人,根據內政部消防署的「民眾版成人心肺復甦術」,建議以下救命步驟:「叫、叫、壓、電。」1.叫:確認反應、呼吸。2.叫:請旁邊民眾協助快打119求救,並取得AED。3.壓:持續性胸外按壓。4.電:使用AED。歷任的詹姆斯・龐德,您最喜歡哪一位呢?現任007丹尼爾·克雷格與之前的形象不同,不再是萬能無畏、風流多情。他也有孤獨脆弱的一面,但總能振作起來,面對挑戰。或許這樣的龐德更適合與21世紀男人的形象投射。「第七號情報員」系列電影自1962年至今已接近60個年頭,共25部電影,不變的是:007情報員永遠風流倜儻,龐德女郎總是美艷動人,電影道具超乎想像,讓觀眾瞠目結舌。更重要的是:看007電影的你我,眼神充滿著興奮期待,永遠保持著年輕好奇。看完最新一集電影,不禁會問:下一集007呢?何時上映?(FB搜尋:鄒頡龍醫師聊生活,談健康)
-
2021-10-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年輕個案! 15歲女學生接種BNT死亡 莊人祥:有神經系統病變病史
國內新冠肺炎疫苗目前人口涵蓋率已達67.7%、劑次人口比達每百人95.10劑。但周末兩天新增7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其中一例為15歲女性接種BNT疫苗後死亡,為最年輕個案。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個案過去有神經系統病變病史,先前已報導過,家屬有申請救濟,也通報不良事件。莊人祥表示,該名個案於9月24日接種,當時並未有不舒服;10月15日上體育課時身體不舒服,現場實施CPR、AED急救後送醫,但到院前死亡。目前行政相驗結果可能是腦神經病變。另外六例死亡事件,包括兩例男性接種AZ疫苗後發生死亡不良事件,年齡為58歲及89歲,接種疫苗後5日及8日發生;4例接種莫德納疫苗後死亡,為2女2男,年齡介於57歲至82歲,為接種疫苗後1日至93日發生。除死亡事件外,另新增75件其他嚴重不良事件,包括28例AZ疫苗,15女13男,年齡介於20歲至85歲;12 例為莫德納疫苗,為6女6男,年齡介於26歲至81歲;3例高端疫苗,為1女2男,年齡為24歲至62歲;32例為BNT疫苗,為18女14 男,年齡為12歲至71歲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