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8
共找到
8836
筆 文章
-
-
2022-01-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園確診童跨年遊高雄 衛局公布足跡有酒店美術館巨蛋
桃園一確診案例傳元月初到高雄投宿飯店,並停留兩天才返北。高市衛生局今晚證實,確診個案為案17505的8歲學童,去年12月31日到1月2日與家人一行4人到高雄旅遊,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判,可能感染地為桃園某課後安親班的個案17504,但這名八歲童可感染期在病發前3天,盡管來高雄時已不是可傳染期,但衛生局仍提醒大家落實防疫。高市衛生局晚間表示,今天接獲疾管署通知,桃園市確診個案17505(8歲童、CT=25.6)跨年期間與父親,母親及哥哥到高雄旅遊,他可能在桃園課後安親班被同學傳染,追溯傳播鏈可能指標個案是案17504的父親案17473。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說明,案17473去年12月30日出現相關症狀,由於美國CDC統計Omicron潛伏期較其他變異株短,僅約3至4天左右,經感染案17504再感染17505,應已經過2個潛伏期的次波感染,經疫調案17505是在元月6日出現相關症狀就醫。高雄市COVID-19專家小組綜合研判,案17505應在元旦假期元月3日在課後安親班接觸案17504而被感染的可能性較高。且案17505元月6日曾出現相關症狀,以Omicron可傳染期為發病前2-3天推算,在高雄市旅遊期間可發生的感染風險較低。不過衛生局表示,為確保高雄社區風險無虞,防疫團隊仍依據案17505足跡擴大匡列接觸者及採檢,匡列28人,已採檢17人,目前快篩結果均為陰性,PCR檢驗中; 足跡所至相關場域包含萬豪酒店、碳佐麻里美術館店、漢神巨蛋、義享天地(旭集和食集錦),都已完成徹底清消工作。
-
2022-01-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機累計31例!居服員姐妹職場同事也確診 指揮中心證實Ct值僅20
桃機相關案例累計30例,而今天晚間居服員的染疫姐妹(案17507)的職場同事也傳出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晚間證實,該案為本國籍20多歲男性,Ct值20.2,為今天公布案17507之職場接觸者。相關疫調、接觸者匡列及防治工作刻正進行中,詳細情形將於明天記者會統一說明。居服員(案17472)1月8日出現喉嚨乾症狀,1月9日確診,Ct值14.4,其友人(案17507)曾到案17472家中作客半小時,疑因此染疫。今擴大採檢案17507職場,再增一名確診案例,也讓桃機相關案例累計達31例。
-
2022-01-11 養生.運動健身
避免膝蓋痛要訓練2大肌群 醫教9招在家就能練腿力
我們的膝蓋很辛苦,每天要承受著自身的重量,帶著我們走來走去。所以,患有膝關節痛的人口比例超級高!許多人都曾感覺膝蓋痛、膝蓋不舒服,而疼痛本身最容易讓人「一點都不想動」,畢竟大家都很怕在運動之後,又讓膝蓋變得更痛,說不定膝關節還會退化更嚴重。可是,一直都不活動,關節會愈來愈僵硬,肌肉愈來愈無力,這時膝蓋的疼痛反而更嚴重。所以,反而我們應該規律地做些膝關節強化運動,利用低衝擊、且不會太困難的規律練習,加強膝蓋附近肌肉的肌力,才能支撐、穩定住膝關節。當膝蓋周圍的肌力增加了、變強了,比較能吸收膝蓋於負重活動時接受到的衝擊,減少站著、走路、活動之間造成的關節磨損。總之,練習膝蓋附近的肌肉力量,可以打造一個穩定,有支撐性的膝關節,比較有機會能脫離久坐生活,走更長的路。最好的是,生活中可以不需要止痛藥。這裡我們要訓練的最主要肌群,是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與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針對這兩大肌群,你可以再看看「膝蓋愈動愈痛 – 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與「後腿好緊快抽筋,你得認識「大腿後側火腿肉」」這兩篇了解更多。另外,也要加強小腿肌肉和髖部的肌群。在過程中,不要趕著做任何動作,慢慢來,一樣一樣好好練習。在這樣的訓練過後,肌肉和關節是會感到比較痠痛一些。倘若你是在訓練的過程中,有尖刺般的不適,或是突然間的疼痛,情況就不對,最好先停下來,先找醫師診治評估膝蓋狀況。坐姿抬腿這個動作可以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請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以大腿前側發力,抬起整隻右腿,過程中維持膝蓋彎曲九十度。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坐姿膝打直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慢慢靠著股四頭肌收緊,讓膝蓋打直,而使右腳腳底抬離地面,整隻腳平行地面,但不要讓膝關節有鎖住鎖死的感覺。過程中手可以自然垂放,也可以扶住椅子兩邊。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坐姿直抬腿這個動作也是鍛鍊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可以先坐在椅子上,或是坐在地墊上都可以。保持一腿伸直,一腿彎曲。然後以大腿前側股四頭肌收緊,將整隻腳直直地往上抬。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坐姿墊腳勾腳這個動作墊腳尖時鍛鍊小腿肌肉,勾腳的時候鍛鍊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同時也可以讓踝關節活動度變好。先坐在椅子上,膝蓋彎曲,腳底踏平於地面。腳跟勾起來,讓腳尖離開地板,感受大腿後側的肌肉收縮,停留一下,再改成墊腳尖。過程中雙手可以平放在大腿上方。可以兩腳同時練習,也可以一次練習單腳。站姿墊單腳腳尖這個動作可以鍛鍊小腿肌肉以及大腿後側的火腿肌群。站直身,兩腳約與肩同寬。勾起左腳讓左膝蓋彎曲約90度。手輕輕扶著椅背,讓右腳腳跟離地,墊起右腳腳尖,停留一下再放下右腳。過程中左腳維持勾起九十度的狀態。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如果覺得單腳練習有困難,可以先練習雙腳著地的墊腳尖。接下來的四個動作也可以叫做「髖部四部曲」,其實就是往四個方向訓練髖部,記得,髖部的穩定對膝蓋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希望減少膝蓋痛的時候,我們也要花點時間鍛鍊臀中肌、臀小肌、縫匠肌、髂徑束等圍繞在髖部附近的肌肉群。各位可以再看看「增加膝蓋穩定度,臀中肌可以這樣練」這篇了解更多。直腿外展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外側抬起,做外展的動作。感受髖部附近的肌肉收緊。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直腿內收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內側收,這個動作比較沒有那麼直覺,活動幅度會小一點點。可以慢慢用心感覺。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直腿前抬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左腳打直往前側抬起,記得要感覺大腿前側的收縮,而不是讓腳晃過來晃過去。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直腿後抬身體站直,兩腳距離約與肩同寬。右手扶著椅背,收縮臀部肌肉,左腳打直往後側抬起。連續練習8-12次之後再換腳練習。如果膝蓋曾經受到外傷,很容易突然就腳軟,或是目前膝蓋非常痛、完全動不了、目測看來膝蓋非常腫,就先不要勉強練習。不然,都可以利用這些最簡易的活動,來增加膝蓋附近肌肉的強度。接著,如果你還想要更進一步,請看「膝蓋痛,有退化,該怎麼運動?」這篇,了解更多的運動訓練可能。原文:
-
2022-01-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園7確診者足跡曝光 中壢SOGO、家樂福、全聯入列
桃機群聚案延燒,今日增加6例本土案例,6人全都是桃園人,桃園市長鄭文燦今日主持疫情說明記者會,公布案例足跡。本月3日曾有確診者到過全聯中壢元化門市、中壢仁海宮、大園區楊記排骨酥。4日有確診者到過大園區客滿座麵食館、中華電信大園服務中心、全聯中壢福州門市、蘆竹區五酒桶山步道、SOGO中壢店、TOYOTA大園服務廠、桃園區金弘笙百貨經國店。5日有確診者到過家樂福中原店、大園區加元氣水果行、大園區懿修素味、5059桃園客運往機場貨運站。6日有確診者到過第一銀行內壢分行。7日有確診者到過桃園區伊絲碧媞化妝品公司、中壢小北百貨龍岡店、大園區懿修素味、全聯中壢廣州門市。8日有確診者到過中壢區大樹藥局、八德區大同里辦公處旁。提醒市民朋友,若有疑慮或足跡重疊者,請盡快到社區採檢站或醫院採檢。
-
2022-01-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前台大醫曝「打第3劑人超多」 急籲:別去醫院群聚
機場群聚擴大,桃園也再傳有學生確診、國中小學停課,許多民眾開始搶打疫苗,台北市疫苗預約系統第二周今(10)日上午9點開放預約,第一個小時已經預約8萬多人。然而,前台大醫師林氏璧日前到醫院接種第3劑疫苗,卻發現現場擠滿了人,讓他嚇到建議,大家最好確定有預約到再前往施打,別去醫院群聚。林氏璧在臉書粉專「日本自助旅遊中毒」PO文分享,自己昨日早上去打了第三劑半量莫德納疫苗,已經過24小時了,相對於前兩劑AZ,這一劑注射處特別痛,沒有到手舉不起來,也沒有局部紅腫熱,但就是動到就會痛。至於其他全身性發燒、疲勞與全身肌肉痠痛的不良反應也都沒有遇到,便讓他自嘲自己可算是莫德納認證的老人。然而林氏璧也補充,「醫院人山人海嚇到我了,我建議大家最好確定有預約到再前往施打,別去醫院群聚呀」。
-
2022-01-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居服員照顧過8家庭 7家庭已12人採陰
桃機群聚相關案例已累計30例,今新增的6例本土案例中,與居服員案17472相關又增加3例,依照衛生單位疫調顯示,該名居服員從一月一日起自一月八日,總計照顧過八個家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病毒的足跡都尚可釐清,且資料都還很完整,目前已經採檢7個家庭中,12人採檢陰性。陳時中表示,居服員在社區中並沒有造成「大規模感染」,基本上還算是安全的,居服員染疫的途徑,應該是她的先生案17473傳給她的機率最高。目前針對居服員的防疫措施一直都在,相對應的防疫措施就是照現行的規定進行即可。與居服員有關的傳播鏈。最早是因為居服員照顧的案家,家中未滿兩歲童(案17416)於一月七日發燒確診,後續採檢其家人,發現孩童的大伯(案17471)以及孩童的媽媽(案17470)相繼確診,往回繼續追,發現大伯有接受過居服員(案17472)的照顧,居服員採檢確診後,發現其先生為桃機手推車人員(案17473)。針對居服員再擴大採檢,其未滿10歲的孩子(案17504)也確診,Ct值18,孩子安親班的同學案17505無症狀確診,而居服員的友人(案17507)曾到居服員家中作客半小時,同樣染疫。陳時中表示,居服員的小孩以及小孩安親班的同學就讀兩個不同的國小,現在都停課14天因應,安親班同學案17505在家中有一位哥哥,哥哥就讀的國中目前也預防性停課14天,等待調查清楚。另外到居服員家中作客的友人案17507,家中也有一位女兒,女兒也正就讀國中,這所國中現在也預防性停課等待調查。因此總計有2小學以及2國中停課因應。
-
2022-01-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榮2機師突破性感染列境外 8月以來累計14例機師染疫
長榮航空公司昨天傳出有二名機師確診,且都是自美國洛杉磯線返台後採檢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證實此事,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兩例分別在昨天以及今天列入境外移入的案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天新增的機師案例為案17485,接種過兩劑AZ疫苗,12月初又再打過一次莫德納疫苗,屬於突破性感染,Ct值17.3,這起是八月以來第14例國籍航空機師染疫個案。指揮中心並未公布昨天新增機師的案例,僅說明今列為境外移入的個案,羅一鈞表示,該案為案17485,接種過兩劑AZ疫苗,12月初又打過一劑莫德納,一月四日直飛美國,一月八日入境,是選擇「五加九」的檢疫方案,再檢疫期間發燒,由於該案並未進入到社區,並不會威脅到社區疫情。
-
2022-01-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天津逾半病例為中小學生 專家:Omicron感染趨向低齡
天津爆發本土Omicron疫情受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表示,從天津目前疫情排查情況發現,Omicron感染有明顯低齡化趨勢。據天津北方網報導,1月8日晚9時至1月9日晚9時,天津津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20名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此前津南區已報告新增20名陽性人員,即該區的陽性感染者升至40例。針對近期疫情,據中國青年報,張伯禮表示,這次天津疫情是Omicron首次在大陸本土發生社區傳播,確實傳染性很強,但症狀並不明顯,隱匿性也強,更容易多點散發或集中爆發。張伯禮又表示,此輪疫情中,值得注意的特點即已發現的40人中,有23宗為中小學生。他認為,從天津目前疫情排查情況發現,Omicron感染有明顯低齡化趨勢。他提醒,青少年兒童疫苗接種率相對較低、主動就醫意識不高,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環節,應高度關注。張伯禮建議,應該將中小學等少年兒童可能聚集的場所納入疫情防控重點,予以關注。此外,西安和鄭州的疫苗接種率超95%,但仍舊出現局部疫情,張伯禮認為,這一定程度說明疫苗保護力在下降,變異病毒存在免疫逃逸現象,「但根據目前研究結果看它對於防止轉向重症率和死亡率的效果還是很好的,有效率可以達到80%至90%」。所以他建議依然要加強疫苗的接種,提高疫苗覆蓋率。
-
2022-01-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搶打 指揮中心:適當時機重啟疫苗預約平台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召開擴大防疫會議,指揮中心指出,為讓全民順利接種第三劑,除與地方政府合作重啟施打站,近日將更新Covid-19中央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系統,於適當時機重啟。此外,機場針對長程航班入境旅客,擬自明日起在空側進行快速PCR落地採檢,若採檢陽性者將在空側直接後送,採檢陰性者始能進入陸側進行入關作業,以預先阻隔更多確診者。指揮中心指出,全球疫情持續快速上升,除歐美國家外,其他地區國家病例數快速增加,預期疫情將持續上升;國內發生桃園機場相關疫情,社區疫情傳播風險上升,雖整體疫情尚在可控程度,但境外移入病例數增加,需嚴守邊境,再提升疫苗覆蓋率,加強通報及採檢措施,落實實聯制與高風險場域管理,加速醫療整備。指揮中心表示,國內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一劑為80.25%,第二劑為70.86%,基礎加強劑0.06%,追加劑為1.33%,共已施打約3567萬人次,其中12至17歲已接種第二劑的部分,截至本月8日,約為74.9萬人次,年齡層戶籍人口接種率為63.3%。指揮中心表示,有關桃園機場群聚感染事件,除第一波已匡列採檢部份外,近2日更擴大篩檢8千8百餘人,確診病例數和確診的接觸足跡都尚在可掌控中;有關機場清潔人員、保全人員以及防疫車隊的相關防疫作業流程都已進行調整,目前也有「護理台灣隊」協助確認相關防疫措施是否執行到位。蘇貞昌說,桃園機場群聚感染事件發生以來,指揮中心已匡列近2萬名民眾進行採檢,雖然人數有持續增加趨勢,但相關確診案例皆在匡列中、且屬有軌跡可循,感謝指揮中心及第一線防疫人員的辛勞,不過這場戰役尚在持續進行中,請大家持續繃緊神經,也請國人做好個人防疫,儘速完成接種完整二劑疫苗及第三劑追加劑施打。蘇揆表示,感謝「護理台灣隊」願意直接在第一線現場,提供專業意見一起協助觀察並輔導機場防疫工作的落實狀況,請交通部民航局適時提供必要協助,共同確保國門的安全。蘇揆提到,在第一線執行防疫及清潔工作的保全人員、清潔人員以及防疫車隊的司機,都是犧牲時間及親情投身在最高風險的工作場域,且在春節將至的這段旅客入境高峰期更是辛苦,請相關單位從寬提供相關津貼及補助,藉以確保相關防疫措施落實。蘇貞昌表示,有關長途航班即將實施的空側落地採檢措施,除需使受規範的旅客從登機前就能瞭解相關措施外,請指揮中心及民航局以科學方法妥適規畫空間及動線,讓旅客能透過親身體驗嚴謹的防疫措施,瞭解台灣何以能有如此的防疫成績,同時也要讓返國的旅客感受到回到家園的溫暖。
-
2022-01-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不到半個月 又有飛美機師染疫 長榮傳2機師確診
長榮航空傳出2名飛美國洛杉磯航線機師,返台後採檢確診,兩位機師都未進入社區,符合防疫規定。長榮航空表示,一切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說明為準。據了解,長榮近期有兩個機師確診,都是飛洛杉磯。一個是8日確診,隔離滿五天採檢確診;另一個8日回來,一回國就覺得不舒服去醫院採檢,昨天確診。對此,長榮航空表示,一切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說明為準。疫情嚴峻,不到半個月,國籍航空華航、長榮已累計六名機師飛美後染疫。
-
2022-01-1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天冷頻尿正不正常?醫教1招自我檢測:3情形當心泌尿道出問題
每到冬天氣溫下降,不少人會出現頻繁跑廁所的現象,在家裡還好,如果剛好在工作或會議中卻尿意頻頻,難免會造成一些困擾。實際詢問上班族「冬季頻尿」帶來的負面影響,除了「工作思緒容易被中斷」之外,最尷尬的是,每當主管、同事主動關切,一句「你還好嗎?吃壞肚子了嗎?」都不知該如何回答…究竟冬季頻尿是天氣影響還是泌尿道真的出問題,泌尿科醫師教你這幾招簡單判斷。氣溫驟降易頻尿 靠排尿日記紀錄身體狀況第一點必須要知道,就是「天冷真的會利尿」,又稱冷利尿(Cold diuresis)現象,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楊旻鑫表示其因可分為二:(一)氣溫低會使肢端血管收縮,導致血多回流至軀幹,也代表流經腎臟血液量增加,使腎臟過濾尿的過程加快。同時,靜脈回流量提升也會促進心臟分泌心房排鈉鈦,又稱「利尿素」,減少腎臟對於鈉離子與水分的再吸收作用,進而加速人體排尿。(二)人體自律神經遇冷活化,使膀胱逼尿肌收縮,導致膀胱較無法儲存尿液。楊旻鑫醫師指出,臨床上一日排尿次數逾八次即可說有頻尿現象,但仍需綜觀個人每日飲水量及排尿量而定,因此對於有頻尿現象的民眾而言,簡單紀錄包含飲水量與排尿量之排尿日記,當出現問題需就醫時,能更有助於醫師掌握病人身體狀況。出現「這三種」情形 儘速就醫檢查究竟冬季頻尿正不正常?除了注意排尿次數之外,楊旻鑫醫師提醒,若出現「急尿」,即一有尿意就憋不住;或排尿時有疼痛感,甚至「血尿」情形,就需儘速至醫療院所安排進一步檢查。可能引發頻尿的疾病很多,以女性而言,最常見即為泌尿道感染、膀胱過動症;男性則多為攝護腺肥大或攝護腺發炎,除尿意頻繁之外也常合併解尿困難,如尿不出來、尿不乾淨等;而孩童、青少年出現頻尿現象,家長就得多留意,有可能是心理壓力造成。憋久了會生病 陷入尿意更頻繁的惡性循環 頻尿還好解決,但不少人一旦開始專注於工作,尤其是辦公室族群,常因想等工作告一段落再起身,或擔心他人眼光而刻意憋尿,其實都會對泌尿道造成累積性損傷。楊旻鑫醫師說明,長期憋尿可能使膀胱肌肉無法放鬆,進而導致解尿困難,也有機率演變成慢性膀胱疼痛症候群 ,又稱「間質性膀胱炎」,患者膀胱過度敏感,只要一產生尿就容易感到不適甚至下腹疼痛,且尿意時常來的又急又快,嚴重影響生活。養成正確習慣 「喝對時間」也能減少頻尿排尿要順暢,養成正確飲水習慣也很重要,楊旻鑫醫師表示,正常人每日建議飲水量為自身體重(kg)乘以30 c.c.-50c.c.,但心腎功能不佳的患者即不適用此試算方式,應諮詢主治醫師。針對冬季頻尿族群,楊旻鑫醫師也提供以下幾點注意事項:(1)盡量避免咖啡、茶飲、酒精等利尿飲品。(2)晚餐不喝湯、晚餐後少喝水,減少夜尿情形發生,以免影響睡眠而造成其他健康問題。(3)注意保暖,減緩冷利尿現象發生。(4)隨時注意相關症狀,及早治療,若頻尿嚴重影響生活,可至醫院就診尋求醫師協助,適時使用藥物改善。(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白天尿尿超過8次小心有問題! 泌尿科醫揭「3大跡象」:膀胱累壞了 ·尿液出現「這3色」危險了! 專家揭「尿液顏色」代表健康狀況:尿透明別再喝水
-
2022-01-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Delta+Omicron變Deltacron 指揮中心:未發現,持續監測
全球新冠疫情因應Omicron大幅上升,根據外電報導,地中海島國賽普勒斯(Cyprus)近期被發現一種結合Delta和Omicron的變異株,被取名為「Deltacron」,賽普勒斯大學生物科學教授科斯特里基斯(Leondios Kostrikis)指出,Omicron的傳播力恐勝過Deltacron。彭博社在8日報導,賽普勒斯大學生物科學教授科斯特里基斯(Leondios Kostrikis)近日發現一種結合Delta和Omicron的變異株,表示在Delta的基因序列裡發現類似Omicron的基因特徵,將其命名為「Deltacron」,並稱已發現25起相關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小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國內還沒有發現任何這類帶有Delta主要特徵,同時具有Omicron的病毒株,但對於國際上的變異株,指揮中心都會持續監測。
-
2022-01-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機群聚累計23例 張上淳:至少傳3波其中2條很清楚
本土案例今一口氣暴增,桃機群聚案,排除防疫計程車案17240、案17467,累計案例多達23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桃機群聚整起事件從女清潔員案17307開始,至少有三波傳播,而其中兩條傳播鏈是清楚的。而整個傳播起源,是從一例境外傳給案17307,共同的足跡為機場轉盤的「廁所」,而廁所也是最可能的疫情爆發地點。張上淳表示,桃機群聚案最早發病以案17307、17230,如果從發病日來看案17307最早。經過疫調,案17307是位於機場六號轉盤旁的廁所,而12月24日剛好這間設所有一位確診旅客使用過,從疫調的地點以及病毒基因序列的比對,有使用過廁所的陽姓個案與案17230、17239、17308的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另外案17266、17309、17396的病毒序列只差一個序列,因此認定上述這幾例都是相同的。張上淳表示,歌友會的確診司機案17368的Ct值偏高,導致無法百分百定序,不過但在幾個突變位點中,有些特殊的位點,也被認定為一致的。擴大採檢後為陽性的機場保全案17371,基因序列也沒有辦法百分百定序,但有幾個突變位點特殊,因此也被判定為一致。張上淳表示,目前桃機群聚案至少有三波感染,而傳播鏈非常明確的有兩條,目前防疫計程車司機案17240的傳播鏈為單獨事件。另一位防疫計程車司機案17415,Ct值較高,為34.8,有點擔心無法完整定序,現在還未能確定是怎麼一回事。因此有比較明確的傳播鏈為兩條。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公布的本土案例之一,北市的防疫計程車案17467,Ct值30,目前傾向是舊案,基因定序尚未出爐,等待後續定序出爐後,再傷腦筋該如何判讀。
-
2022-01-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境外傳染給計程車司機「可能性高」 最新採檢結果出爐
桃機群聚染疫事件延燒,累計有14人確診,有13人為群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已經針對防疫計程車577人進行一採,已知一人確診,二採576人,也有一人確診。防疫車隊首先確診的司機,為過去公布的案17240,經序列比對跟機場清潔人員非同一個感染來源,已知12月26日曾在入境確診個案,兩人全基因序列僅差一位點,陳時中說,推定被境外個案感染,「可能性極高」。第二例車隊確診的司機案17415,則在1月4日驗過一次陰性,經過三天一次的例行性採檢中,轉為陽性,Ct值31較高,後續二採結果為Ct值34.8,雖確診但對社區影響較小,車隊也會進行例行性PCR篩檢。此外針對今日列案號確診的案17414,確診Ct24,看來已有相關症狀,經疫調後,曾經跟之前公布的女保全案17371,兩人有曾經在入境大廳工作,針對清潔人員也要做二次採檢。目前已知清潔外包人員,總共888人,居家隔離119人,888人中有7人是陽性,剩下761人繼續採,上午已經採檢400人檢驗中,結果尚未出爐,還有326人等待採檢。
-
2022-01-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2! 境外42例 美國23例為大宗
國內今日新增2例本土個案,分別為昨晚爆出的案17414為機場保全,案17415為防疫計程車司機。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境外移入42例,美國最大宗有23例。陳時中表示,防疫計程車司機曾在1月4日驗過一次陰性,這次變陽性,Ct值31較高,二採結果為Ct值34.8,雖確診但對社區影響較小,車隊也會進行例行性PCR篩檢。至於過去公布的案17240防疫計程車司機跟機場清潔人員非同一個來源,目前12月26日曾在入境確診個案,兩人全基因序列僅差一位點,幾乎可推定被境外個案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8)日公布國內新增4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個案(案17414-17415)及4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指揮中心表示,本土個案(案17414-17415)分別為本國籍1例男性、1例女性,年齡均為50多歲,均為桃園機場感染事件相關個案。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42例境外移入個案,性別為25例男性、16例女性、1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10至70多歲,分別自美國(23例)、越南(4例)、法國(2例)、阿根廷、澳大利亞、菲律賓、加拿大、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泰國、巴西、西班牙、印度、義大利及德國(各1例)入境,另有2例調查中,入境日介於去(2021)年12月15日至今(2022)年1月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074,94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5,055,445例排除),其中17,302例確診,分別為2,630例境外移入,14,61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無新增空號病例,累計113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85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3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3例、台中市5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雲林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及台東縣各1例;另12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1-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暫不升3級! 篩檢8500人 必要時1922預約系統重新上線
桃園機場本土疫情群聚案擴大,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上午召開擴大防疫會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報告「疫情尚在可控範圍」,機場群聚案在擴大篩檢8500人後,近日將針對可能的潛在接觸者,進一步擴大篩檢。據了解,中央目前沒有要提升為三級警戒。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天上午8時30分,針對近日桃園機場群聚感染案件召開擴大防疫會議並到機場視察防疫整備狀況。指揮中心在會議中表示,目前疫情尚在可控範圍內,擴大篩檢8500人後,相關確診個案目前均有脈絡可循,近日也將針對可能的潛在接觸者進行擴大篩檢措施,而目前醫療量能充足,尚可因應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由於本次群聚事件與機場及防疫車隊之防疫措施落實狀況有高度關聯性,近日已有退休醫護人員組成「護理台灣隊」,未來將進入機場觀察相關工作人員對於防疫措施的落實情形及操作細節。此外,指揮中心昨已宣布擴大第三劑疫苗的施打對象範圍,疫苗接種地圖有塞車狀況,但現已恢復正常,指揮中心將持續呼籲民眾儘速接種疫苗,以增加全體國人的保護力。蘇貞昌也請內政部警政署及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對接觸者進行匡列,針對相關人員盡速篩檢。針對指揮中心昨日宣布擴大第三劑疫苗施打對象的措施,蘇貞昌表示,由於可施打人數已從40萬人增加至760餘萬人,雖多數地方政府向指揮中心表達各地衛生局之量能足以因應,但為使日後施打作業能夠順利進行,請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召集相關部會討論並更新1922中央預約系統的設計,於必要時可重新上線。今日與會者包括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秘書長李孟諺、政務委員兼發言人羅秉成、政務委員黃致達、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內政部警政署長陳家欽、衛福部疾管署長周志浩、副署長莊人祥、醫福會執行長王必勝。
-
2022-01-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擋住Omicron幾乎不可能 專家:應朝減災而非清零思考
桃園機場群聚事件不斷延燒,指揮中心及桃園市政府無不戰戰兢兢,持續擴大篩檢及疫調。但專家表示,目前桃園機場群聚事件的時空背景,已與去年5月台北市萬華爆發本土疫情不同,如今要擋住Omicron變異株幾乎不可能,但國人疫苗覆蓋率提升,應是朝「減災」而非「清零」思考,盡速讓高風險族群接種第三劑疫苗,並儲備抗病毒藥物。桃園機場群聚事件,昨晚再新增一名保全人員確診,目前共累積12人確診,包括7名清潔人員,2名保全人員,3名金嗓歌友會相關染疫人員。另有一名防疫計程車司機因與清潔人員病毒基因序列不同,為不同感染源,而新北市今天又有一名防疫計程車司機確診。「現在要擋住Omicron變異株幾乎不可能。」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說,Omicron變異株傳播力強且進入社區,但病毒量約是Delta變異株的十分之一,在病毒量減弱的情形下,即使接種完整疫苗的突破性感染患者幾乎都是輕症,已逐漸有流感化趨勢。「防疫在不同時段要有不同的思維及作法。」蘇益仁表示,面對Omicron變異株防疫作法,應是「減災」,盡量擴大篩檢,找出感染者盡速隔離,即使陸續傳出10多個、20多個確診個案,只要快速疫調、匡列,讓疫情維持在可控及小規模狀態,還是可降低擴散風險,這是可以接受的。若還是一味的「清零」,這是不對的政策,應該要面對現實。目前海外國人大量返國過年,機場成為破口,指揮中心努力守住邊境的同時,這是老天爺給的契機,讓國人趁機盡速接種疫苗,而65歲以上長者疫苗施打率偏低,務必盡速施打疫苗,一旦感染可能掃到颱風尾,容易引發重症及死亡。蘇益仁說,他的看法與指揮中心及一般民眾不同,目前嚴守邊境已無法阻擋Omicron變異株,包括高齡者、醫護人員、防疫人員等,應盡速追打第三劑疫苗,同時準備抗病毒藥物。當疫苗覆蓋率更高、藥物準備妥善,今年3月後,才能慢慢與病毒共存。因貧窮國家及歐美國家的群體免疫力已達8成以上,相信Omicron變異株流行過後,疫情會慢慢緩和。
-
2022-01-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市醫院、長照安養機構禁止探視 但有這些例外
桃園機場染疫昨天達12人,加上境外移入在7日高達58例,創下單日來最新紀錄,為預防疫情擴大,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天宣布,醫院、長照安養機構從8日開始禁止探視。但北市府強調,禁止探病探視有例外。市府表示,1月8日起,北市醫院因疫情實施門禁管制,以下情形例外,一、病人實施手術、侵入性檢查或治療等,須由家人陪同或簽署同意書者。二、急診等單位,因應病人病情之需要;三、其他因病患病情惡化或醫療處置需要,經評估有必要探病且經醫療機構同意者等情形。但探病者應依據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出示抗原快篩或PCR檢測陰性證明。至於北市一般護理之家、住宿型長照機構等,自111年1月8日起停止探視,除現有陪住人員外及除「例外情況」,原則暫停親屬進入機構,例外情形是,住民出現嚴重身心不適症狀,例如失眠、血壓不穩、情緒暴躁等,機構無法安撫住民,以及其他經機構評估有必要探視者。市府表示,民眾在這些例外情形需實地探視時,請務必出具訪視前3天內採檢之篩檢陰性證明,落實預約制、實聯制、詢問TOCC及全程佩戴口罩等。市府強調,其實病患跟醫院溝通,醫院認為有必要入內,依然可以開放家屬進入。
-
2022-01-0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多喝牛奶補充鈣質防骨鬆?常見10大疑問醫師替你解惑
骨質疏鬆症是無聲的。衛福部在2019年統計,台灣有10.2%男性、25.2%女性正遭受骨質疏鬆的威脅,75歲以上的長者,平均每4人有1人就有骨質疏鬆問題。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報告顯示,50歲以上每2位女性就有1位有骨鬆性骨折(脆弱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s),每5位男性也有1位,在老人由於骨鬆性骨折所造成的髖骨骨折相較於其他部位骨折來的高,甚至約有20%至24%的民眾,在發生髖骨骨折的第1年即死亡。骨質疏鬆在初期是沒症狀的,通常是在跌倒時發生骨折,才會連帶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平時注意飲食,鍛鍊身體是相當重要的。《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蒐羅多項網友對於骨質疏鬆常常感到疑惑的問題,大家快來看看你的問題有沒有在上面吧。Q1:多喝牛奶或補充鈣質可預防骨質疏鬆症?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表示,骨質疏鬆症是骨質密度減少、骨骼結構脆弱之骨骼新陳代謝相關病症,是長期骨質流失所造成,飲食因素則是其一。當攝取的鈣質長期不足時,骨鈣會分解以維持體內鈣平衡,但骨質會愈漸脆弱單薄。飲食中攝取足夠鈣質,有助於維持骨鈣合成,可以藉每日早晚1杯奶及攝取含鈣豐富食物或諮詢醫師及營養師建議補充相關保健食品,以達到鈣質的建議量。如前所述,飲食因素只是其一,要預防骨鬆還是必須由各方面因素著手,例如養成均衡飲食型態(避免攝取過多鈉、適量蛋白質及減少攝取加工食品等)、適量運動(維持合理體重及肌肉量)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不吸菸、酗酒),才是預防骨質疏鬆的根本之道。Q2:運動可治骨鬆?恩主公醫院復健科主任翁聖欽指出,負重較高的運動,對骨質的生成最佳。「細胞會感受壓力,產生骨質,增加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他建議大家可依照能力做不同的運動,包含重量訓練這類無氧運動,以及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其中比較推薦的是重量訓練、負重訓練,能有效增加骨質密度;其次為快走、慢跑、跳繩;相對地,騎單車、游泳則因有踏板、浮力分擔重量,增加密度效果不若前幾項運動。那表示我們只要重訓就好?當然不是。翁聖欽表示,無氧運動能增加骨密度,有氧運動能訓練心肺、增加代謝以及加強平衡感,每一項都是環環相扣,不可偏廢的。「肌肉量不高、肌肉不夠有彈性,不能保護骨骼;心肺功能不佳、代謝功能不高,細胞生成骨質的速度就慢;平衡感不佳容易跌倒,就會骨折。」另外,翁聖欽曾看過幾個案例,年長者雖有固定的重量訓練與確實休息,卻練到脊椎壓迫骨折,痛到受不了就診才發現此事;年輕人肌腱斷裂更是常見。停經前的女性或老人,建議先到醫院進行骨質檢查,選擇適當運動。他建議要做重訓時應由健身教練監督,保障安全。Q3:多曬太陽可防骨鬆?恩主公醫院復健科主任翁聖欽說明,曬太陽可增加體內的維生素D轉化,陽光直射(如日光浴)能產生的維生素D是最高的,如在室內透過玻璃照射會少一些,因此建議開窗效果較好。時間不必太長,1週2次,1次15分鐘即可。Q4:喝咖啡會導致骨鬆?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解釋,咖啡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及豐富的膳食纖維,另外也含有咖啡因、單寧酸(綠原酸)、生物鹼等有益健康成分,而「草酸影響鈣質吸收」則是咖啡常被提到與有骨鬆關聯性的原因。確實在許多研究中已發現,草酸若與鈣質共食會減少鈣質的吸收,而攝取過多咖啡因也會降低骨鈣合成之維生素D受體蛋白(VDR蛋白),而影響骨質的情形。但造成骨鬆的原因很多,且許多研究針對咖啡及骨鬆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因此將喝咖啡及骨鬆發生視為直接關係,過於武斷。近年也有研究指出,只要攝取足夠鈣質,咖啡攝取量並不會增加骨鬆的風險,意指造成骨鬆的主因為長期鈣質攝取不足,而非咖啡本身,因此每日攝取足夠鈣質才是預防骨鬆的重點。Q5:腰痠背痛是不是有骨質疏鬆症?衛生福利部立台北醫院骨科主任楊士賢強調,骨質疏鬆是沒有症狀的!「骨質疏鬆症是一個現象。如果感到背痛,通常是骨頭斷掉了才會有痛感,或是有低能量外傷,例如跌倒骨折,才會發現自己有骨質疏鬆。」因此高危險族群建議檢查自己的骨質密度,如有骨質疏鬆的症狀,則建議透過飲食藥物與運動來增加骨質,減少骨質流失。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有50歲以上的停經婦女,以及70歲以上的老人(不分性別),這些人建議先做骨質密度的檢查。Q6:骨質流失了就不可能再恢復?衛生福利部立台北醫院骨科主任楊士賢表示,面對骨質疏鬆症講求「開源節流」,在協助骨質製造同時,也要降低骨質的流失速度。臨床上會給有骨質疏鬆高危險群,或是已經有骨質流失狀況的病患3項處方。▸第1項:是飲食,補充富含鈣質的食物。▸第2項:是負重以及增加阻抗力的運動,前者為上下樓梯、快走;後者為使用啞鈴或槓鈴。▸第3項:則是藥物。「開源」的部分是補充維生素D與鈣質。維生素D需要800國際單位(IU),通常建議民眾以曬太陽,讓身體自行生成。作法很簡單:不擦防曬,讓和煦的日光照射20分鐘以上;另外需每日補充1,000毫克的鈣質。「節流」則是使用處方藥物,醫師常用的處方藥有:益穩挺、骨穩、福善美,以及保骼麗這類單株抗體療法藥物。Q7:骨鬆常見於女性或年長者?根據國民健康署2015至201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對50歲以上民眾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量測其骨質密度。調查結果發現,伴隨年紀增加,骨質疏鬆症者隨之增加,且女性比例高於男性:50至64歲男女性分別為4.6%、6.8%;65至74歲男女分別為5.7%、18.3%;75歲以上男女分別為19.4%、29.3%Q8:吃洋蔥可治療骨鬆?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一致表示,洋蔥補鈣等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喔!洋蔥鈣含量很低,根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資料顯示,100克的各式洋蔥其鈣含量分別為白洋蔥(25毫克)、黃洋蔥(20毫克)及紫洋蔥(21毫克),與一般成人1日鈣建議量1000mg相去甚遠,且沒有一種食物只要單一攝取可以完全補充人體所需要鈣質。因此為避免骨質疏鬆,應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及鈣質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深綠色蔬菜、小魚干,身體也需要透過適當日曬來活化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建議大家建立良好健康生活形態,避免抽菸、喝酒、熬夜等,上述行為都會造成骨質的流失。Q9:維骨力或葡萄糖胺是骨鬆救星?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提到,葡萄糖胺存在於關節的結締組織或韌帶等,主要是作用是維持強韌度及彈性及幫助關節的潤滑,因此是應用在骨關節代謝機能衰退引發的關節性疾病,如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炎、受傷關節軟骨修護。一般建議初期關節炎時,補充適量葡萄糖胺可以緩解關節炎疼痛,但如果關節已嚴重磨損,需要置換人工關節時,葡萄糖胺則效果不明顯。有需要補充的話,建議先詢問專科醫師或營養師。Q10:茭白荀上的小黑點可預防骨鬆?營養師Couple食記——營養師黃雅鈺、營養師劉學民回覆,筊白筍上的黑點是與真菌「菰黑穗菌」共生所產生的物質,是菰黑穗菌累積而成的孢子堆。當菰黑穗菌寄生於筊白筍上後會刺激植物分泌生長激素,而使嫩莖部位膨大形成筍狀莖,一般狀況下會在黑穗菌生殖及殘留前就採收食用。有菰黑穗菌的筊白筍仍可食用,只是賣相及口感較差。同時,2020年3月食藥署闢謠專區也指出,筊白筍上之黑點並無預防骨鬆之確切科學依據,請勿輕信。★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1-08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圖表/Delta、Omicron愈來愈像感冒!一表細看症狀差異
新冠肺炎疫情進入2022年仍未休,近日桃機群聚事件已累計12名確診病例(截至1/7),指揮中心指Omicron變異株已進入社區,建議已接種兩劑新冠疫苗且間隔滿12周(84天)以上的滿18歲民眾,應盡速接種1劑疫苗追加劑以提升免疫保護力。據指揮中心觀察,Omicron的重症死亡風險不如Delta嚴重,許多國內外專家更指出,病毒變異愈來愈快,趨勢已愈來愈朝「流感化」、「感冒化」發展。以下圖表帶大家快速了解COVID-19原始病毒株與變異株Delta、變異株Omicron的比較。【防疫追蹤】>>疫苗施打.第三劑打莫德納還是BNT疫苗?專家教你選副作用最小、保護力最佳組合.第二劑和第三劑最佳組合怎麼選?AZ、莫德納、BNT疫苗混打保護力及副作用一次看.整理包/追加劑對象放寬為18歲以上! 8大QA不可不知>>疫情發展.英Omicron確診18到35歲飆最多 症狀與Delta無太多差別.Omicron變種病毒走向 李秉穎:一個症狀可以看出感冒化.確診者常見的10大症狀有哪些?Delta病毒症狀像重感冒?專家解析「症狀、傳染力」
-
2022-01-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機群聚新增4例足跡廣 桃市採檢站將延長到1月9日
桃園機場群聚事件升溫,桃園今天新增4例本土個案,分別是機場女保全(17371)、金嗓歌友會的男成員(17368)和女成員(17369)、以及女成員的妹妹(17370),4人分別打過AZ、莫德納和BNT疫苗,且都完整接種2劑,為突破性感染;桃園市府今天公布4人及防疫計程車司機(17240)相關足跡,首見百貨公司上榜。桃園市新聞處長詹賀舜指出,今天新增4例個案與防疫計程車司機去年12月30日到今年1月6日曾在桃園活動,足跡分布在廣泛,有4個行政區,包括大園區的食出韻便當店、桃園區龍安街的永和豆漿大王、新屋區永安漁港和漁港旁的7-11。另,中壢區足跡點最多,除成員去過的金嗓歌友會,還有SOGO百貨中壢店、中園路的朗得利自助洗衣、拉亞漢堡中壢三光店、7-11大享店、王記食堂和新陶芳餐廳。桃園市衛生局初步匡列4名確診者的近距離接觸者共28人,目前採檢均為陰性,與機場女清潔員在金嗓歌友會同桌打麻將的3人也是陰性。衛生局也表示,金嗓歌友會成員名冊共795人,昨天採檢576人,除確診者外,其餘均陰性,今天人數尚在統計,檢驗報告也會出爐。由於有些成員可能到自家附近採檢站採檢,資料還要再勾稽比對才能確定事件最後採檢人數。另外,桃園為擴大疫調,專案採檢站開設延長到9日,明後2天除中壢區中正公園(8日上午)和桃園區中路運動公園(9日上午)有變動,中壢區的龍岡大操場、黎明公園和八德區北區客家會館均有開設。
-
2022-01-07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追加劑對象放寬為18歲以上! 8大QA不可不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宣布,1月7日起,滿18歲以上民眾於完整接種疫苗基礎劑12周後,應接種1劑追加劑,以提升個人及群體免疫力。聯合新聞網整理追加劑相關QA,幫助民眾解惑。問:追加劑和基礎劑的間隔時間?答: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決議,已接種兩劑新冠疫苗且間隔滿12周(84天)以上的滿18歲民眾,應盡速接種1劑疫苗追加劑,提升免疫保護力。問:年齡規定?答:滿18歲民眾。問:可以追打的疫苗種類?答:以mRNA疫苗(如Moderna、BNT)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如高端)完成基礎劑者:追加劑可以選擇接種Moderna(半劑量)、BNT、高端或AZ疫苗。而以AZ完成基礎劑者:追加劑可選擇接種mRNA或蛋白質次單元疫苗。但原來基礎劑兩劑都打AZ者,不建議追加劑打AZ。問:建議接種追加劑嗎?答:指揮中心建議符合資格者都要接種追加劑疫苗,完整接種是指兩劑,接種嬌生是一劑就算完整,廠牌追加劑可打原來的莫德納或BNT、高端等,追加劑莫德納是半劑,其他每種都可打,一開始打莫德納、BNT、高端追加劑品牌都可選,可參考專家或醫師建議。問:追加劑的副作用強不強?答:從過去接種研究和實際情形,追加劑副作用低於基礎劑第二劑,包括發燒、頭痛、注射部位腫痛等都算常見,但發生副作用機率低於第二劑。問:追加劑可以對抗Omicron嗎?答:仍未知,相關廠商都在努力研發次世代疫苗,但也可能再有其他變異株出現,不用特別等次世代疫苗,時間到了就盡快施打。問:追加劑該如何選擇疫苗?答:可自由選擇廠牌。ACIP委員檢視國內5項混打試驗,發現混打不同廠牌疫苗安全性並無特別顧慮,且可引起相當的免疫增強作用,達到基礎劑的抗體高度。現存疫苗中,抗體最高是mRNA疫苗,有95%保護效果,其次是次單位疫苗,再者是AZ疫苗;混打時抗體濃度也有這樣的傾向。但第三劑以後抗體濃度衝高,廠牌差異變小。不過抗體刺激的強烈順序是,混打第二劑mRNA疫苗,抗體會大於或等於兩劑同廠牌,其次是次單位疫苗,再來是腺病毒疫苗。問:預約方法答:目前國內疫苗庫存充足,將請地方政府衛生局儘速擴充接種量能,符合接種間隔的民眾可透過「COVID-19疫苗防治一網通」( https://antiflu.cdc.gov.tw/Covid19 )或地方政府衛生局公告,查詢鄰近合約醫療院所提供施打之疫苗廠牌及接種時間。資料來源/指揮中心提供
-
2022-01-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王必勝:有必要總檢討機場是否全面採檢
桃園國際機場前進指揮所指揮官王必勝今天說,在機場工作不同職類人員如防疫車隊司機、清潔員及保全確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有必要總檢討機場是否全面採檢。他說,全面性採檢範圍多大?怎麼做?都在思考,有必要總檢討。桃機群聚案昨天再增4名確診,王必勝接受媒體聯訪表示,與新增個案密切相關高風險接觸者都已匡列隔離採檢,採檢結果希望下午出爐,也持續調查確診者足跡、疫情調查,根據疫調有相關性較高者,會進一步擴大匡列隔離。他說,新增確診保全工作場域在入境大廳,初步觀察,與先前染疫清潔員較無重疊部分,還在調查是否接觸入境旅客或其他可能感染途徑。至於群聚案感染源及傳播途徑,王必勝表示,會勘先前8名確診者詳細工作場域、動線,較有風險性可疑源頭是6號行李轉盤旁及P3停車場兩座廁所,散播管道目前看起來是巴士機會多一點,但這很複雜,還是要採檢,配合基因定序比對,每出來一些就能更接近事實一點。
-
2022-01-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三劑間隔縮短為3個月 柯文哲:這三組人應該造冊先打
桃機群聚染疫事件共8人確診,且皆施打完二劑疫苗,屬突破性感染。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將縮短第三劑間隔時間為3個月。 對此,柯文哲說,他同意,但他主張機場、旅館和醫院,這三組人應該造冊先打。柯文哲說,歐盟打第三劑的時間是6個月,台灣是5個月,他主張機場、旅館和醫院這三組人,機場是指廣義人員,包括清潔工、行政人員和機組、空服員,但旅館最危險,醫院本來就要收治確診者。柯文哲說,這三組人應該造冊,縮短3個月他同意,但現階段一下子都可以來打,以他對台灣人的了解,一窩蜂,常常不需要打的跑來打,反而把需要打的擠壓掉,如果縮短到3個月,應該是這3組人造冊,一周內打一輪,後面的再講。
-
2022-01-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市宣布8大措施 要求醫療院所加嚴防疫
北部本土疫情升溫,高雄市啟動醫院加嚴管制八大防疫措施,8日起高市老人健檢暫停實施,禁止不必要探病,做呼吸道相關門診手術者應出具手術日前三天的PCR檢測陰性證明。高雄市衛生局表示,高市負壓隔離病房目前有111間,占床率未達50%,專責病房已開設170房, 占床率未達10%,另並籌設200房隔離專用的防疫旅館,落實風險管理。高雄市長陳其邁經召集專家會議,也宣布八大防疫加嚴措施,包括高雄市111年度老人健檢明起全面暫緩。非必要的一般體檢及到院勞工健康檢查等常規體檢服務建議暫停,特殊情形者可專案申請。除特殊或慢性病房外,應避免不必要的探病,探病時段每日固定一個時段,每名住院病人限每次至多兩名訪客;限一人陪病,陪病者未完整接種2劑疫苗滿14天者,應自費採檢PCR或抗原快篩。另民眾到醫院做呼吸道相關之侵入性門診手術,應出具手術日前3天內PCR檢測陰性證明;高雄12家指定隔離醫院的高風險單位人員,包括急診、加護病房及直接照護確診或疑似病患的工作人員,都應完成第三劑疫苗接種。衛生局也表示,醫事人員在各類醫事機構間的支援,已接種三劑疫苗者 ,應檢附疫苗接種紀錄卡佐證,直接到醫事人員報備支援系統辦理線上申請,如未接種第三劑者,每月應至少加做一次抗原檢驗或核酸檢驗。醫院也應落實感控,包括入院民眾量體溫、TOCC或讀卡雲端藥歷的就醫紀錄及疫苗接種紀錄。醫院門診區、公共區域飲水機及文具應限制使用,並落實定時清消、間隔座位等感控措施。設有美食街醫院應加強管理,落實實聯制、使用隔板、手部衛生、人流管制等相關防疫措施。陳其邁也提醒,人口跨縣市移動風險高,民眾要儘速接種疫苗,除必要醫療需求外,避免頻繁進出醫院,儘量以視訊或電話方式替代實地探視。
-
2022-01-07 養生.聰明飲食
每天一小塊巧克力,預防猝死和中風!但若吃成這個種類,反會變胖
巧克力的基本原料為可可豆,可可豆經壓榨、去除部分可可脂後,再經過磨碎就成為可可粉。因為可可粉具苦味,所以通常會將不同配方的可可粉、可可脂,再加上糖及脂肪,調製出各種風味的巧克力。可可豆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古代的瑪雅人稱可可豆是「神的食物」,是節日慶典的供品之一,當時僅將可可粉加上水和辣椒飲用,是被作為食用的藥材來使用,認為巧克力可以抗拒疲勞。而後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並在歐洲掀起一陣狂潮,逐漸風行全球。抗氧化效果佳,對心血管有益現今巧克力已晉升為精緻與時尚的美食,不少老饕醉倒於它細緻絲滑的香濃口感,但是口腹之慾所帶來的高熱量,卻也常讓重視健康與身材的人士陷入兩難。但是,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研究,重啟巧克力對健康上的價值。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巧克力不但含有蛋白質、可可鹼、類黃酮及鈣、磷、鉀、鎂、鐵等幫助新陳代謝的重要元素,也含有維生素B1、B2、E等成分。劉怡里指出,不少女性會在經期時會吃些巧克力舒緩經痛,這就是與巧克力中所含的鎂有關。鎂、鈣等礦物質及維生素B群可放鬆肌肉、舒緩疲勞、避免緊張,並且有安神、抗憂鬱的作用。而可可鹼可使血管擴張、中樞神經興奮、利尿,所以食用巧克力會有振奮精神的效果。心情低落時,吃巧克力提振情緒此外,也有人認為巧克力經人體的轉化代謝後,會形成多巴胺,多巴胺就是腦內啡,可以讓人的胃口變好、心情變佳,所以,很多人習慣在心情低落時,會想要吃塊巧克力,也有許多憂鬱症患者常靠著吃巧克力,來提振情緒。但是提醒,吃過量巧克力將會消耗體內維生素B群,引起經期更不舒服的感覺,所以,適量攝取並選擇可可粉比例高的黑巧克力,才是適合的。而現今的研究更關注在黑巧克力對於心血管的助益,並且肯定它對於心血管的預防與保健效果。因為它富含多種類黃酮,具有強大的抗氧化效力,可改善血管的內皮細胞、降低血壓,並且能預防凝血,促進血液循環,減少動脈阻塞。吃黑巧克力,對健康才有幫助劉怡里表示,黑巧克力一般是指可可純度在60%以上、乳質含量低於12%的巧克力。許多研究證實黑巧克力有助於身體健康。 2006年哈佛大學研究指出,巧克力具有降血壓、抗發炎、抗血小板凝集、增加高密度膽固醇、減少低密度膽固醇的氧化作用等,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研究中給予抽菸者40公克黑巧克力(可可含量74%),發現食用後2小時內可快速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和血小板功能,並持續8小時。而根據德國的研究顯示,每天攝取1小塊黑巧克力(6.3公克,可可含量50%),8週以後,可使患有前期高血壓的老年人,其平均收縮壓及舒張壓下降,並可以讓血管擴張,使得高血壓的發生率下降18%。研究者認為,可可含有極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和兒茶素,可以改善血管內皮細胞的一氧化氮的釋放,進而使血管肌肉放鬆,因此能降低血壓,減少血小板的黏著力,使得心肌梗塞和中風的發生機率下降。而最近美國則發表一項調查,發現常吃巧克力又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較瘦。研究團隊調查1千位民眾的飲食習慣,發現一個星期吃5次巧克力的人,跟完全不吃的人相比,體重可以減少2.3到3.2公斤。白巧克力,反而易發胖由於黑巧克力的抗氧化效用,也有研究認為它具殺死癌細胞的功效,針對上述關於巧克力的諸多研究,劉怡里再次強調,目前醫學上較能確定的是黑巧克力中的抗氧化成分對心臟病的預防, 及心血管疾病的保健效果,其他如瘦身、抗癌功效,則需留待更多研究來證實,但是最重要的是,如果民眾希望得到巧克力的保健功效,那就一定要選擇黑巧克力,而且適量就好。 劉怡里強調,只有可可純度高的黑巧克力才具有上述的健康作用,上述的保健效果都來自黑巧克力的可可,也就是可可粉含量愈高,則其類黃酮、多酚類等抗氧化物質就會更高,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每天食用一片濃度65%以上的黑巧克力。但是其他種類的巧克力,如牛奶巧克力或是白巧克力的保健功效就會大打折扣了。以牛奶巧克力而言,至少混和了10%的可可脂和12%的牛奶,可兼具牛奶的香醇,但也因為其中較容易攙入添加物,可可量相對較低且口感偏甜。白巧克力則是不含可可粉的巧克力,它的成分其實只有可可脂和牛奶,所以呈現乳白色,所以也沒有可可粉所含的有益物質。而且它的糖分、熱量較高,是較容易發胖的食物。延伸閱讀: 。一片黑巧克力熱量比蛋糕高! 營養師揪「致胖陷阱」:小心愈吃愈沮喪 。前三名不是花生、巧克力!「9款抹醬吐司熱量」曝光 營養師:一片厚片等於一碗飯
-
2022-01-07 新聞.元氣新聞
《病主法》實施3周年 楊玉欣盼資訊再普遍、費用合理化
《病人自主權利法》為亞洲第一部以病人為主體,完整保障醫療自主權及善終權,今日邁入施行三週年,截至去年底,預立醫療決定累積簽署達3萬人,較前一年度增加1萬人。然而國內20歲以上約1900萬人,簽署比例仍未達0.1%,《病主法》立法者楊玉欣呼籲,期盼民間與政府持續努力,朝資訊普遍化、費用合理化,及醫療自主平權化邁進。楊玉欣曾擔任第八屆立法委員,現為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針對現在簽署《病主法》,仍要負擔3500元不等的諮商費,她表示,若以一家3人口來看,台灣90%的家庭總收入在100萬以下,若每人的月薪約3至4萬,等於要他拿出月薪的10%,是相對高的負擔,但簽署完能獲得的保障,對個人及社會的總體效益相當大。她認為,減輕諮商費負擔是很實際且迫切的需要。楊玉欣表示,《病主法》諮商費的合理化,可以以社會的價值投資來看待,將醫療主體回歸病人身上,也是保護人的尊嚴價值。另外,以價值投資觀點上,保護弱勢者並促進醫療自主平權,也是總體社會前進的重要指標。病主中心去年首度推進罕病病友的弱勢服務方案,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及多個聾人/聽障團體,開發聾人/聽障族群的友善諮商模式。楊玉欣說,弱勢者在醫療現場面臨的不友善,是難以想像的,每個人都會老、會病、會死,應該共同將制度友善話,也是為了「所有病人」及未來的自己而努力。期待不同的弱勢群體,都能獲得合理調整措施機會,獲得尊嚴且平等的社會參與。台灣人平均臥床8年,在醫療技術進步之下,極有可能持續延長不健康餘命,恐造成照顧者辛苦,無意義醫療所衍生的醫療、照顧、人權、資源等問題,成為超高齡社會極大挑戰。楊玉欣呼籲,《病主法》是長照的最後一哩路,應積極保護病人和他的家庭都能善終與善生,不樂見加工延長生命的人生,更不希望看家屬帶著病人輕生的悲劇發生。楊玉欣指出,當初立《病主法》是從制度面賦權,但要順利推動,需要大眾更普遍認知並落實「病人自主」、具有更完整的生死識能、建立可近性更高的簽署方式等,中央、地方需要攜手協力加速腳步,尤其是降低簽署門檻、更大規模的進行社會溝通,以及提出針對弱勢者的合理調整措施等。病主法的核心是要讓醫病關係更好,且創造病人不只善終也能善生的制度,期待下一個三年,制度更落地,更多民眾獲得保障。
-
2022-01-07 該看哪科.眼部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 醫:防3大眼疾,40歲起務必定期檢查!
用眼不當或隨著年紀增長等原因,各種眼部問題陸續出現,其中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可說是最知名的三大眼疾,不過對民眾而言三者大多陌生、容易混淆,這次今健康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曾柏宸醫師,來和大家一同了解三大眼疾,以及防範方法! 3大眼疾有哪些風險因素?會得到不只一個嗎? 簡單了解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是什麼樣的問題,曾柏宸醫師表示,可將眼睛視為一台相機,青光眼主要為視神經病變、萎縮,如相機傳送至電腦的傳輸線出現問題,響無法正常傳送至腦部。白內障則主要為水晶體混濁,如相機鏡頭出現雜質。黃斑部病變則為視網膜中央出現病變,有如相機底片感光出現問題一般。 三種眼疾有著共同的致病風險,如老化、高度近視、家族史、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度近視只要超過500度即符合,風險約比一般人高出7~8倍。而家族史則不只需留意父母及兄弟姊妹,也包括爺爺奶奶。至於糖尿病則會影響全身器官,也包括整組眼部健康。 除了共同風險,三大眼疾也存在著各別風險。青光眼的風險也包括了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或是因外傷、長期虹彩炎等眼疾所致,而血液循環不佳也可能影響視神經,像是長期有姿勢性低血壓者也需留意。而白內障主要則與強光、紫外線等光線傷害有關,包括3C產品的藍光,其威力不強但可視為慢性傷害,同樣的,外傷及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也是其中風險。至於黃斑部病變,主要則與抽菸、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病有關。三種眼疾雖然一般而言不會演變成另外兩者,但可能因存在著共同風險,進而不只有一種眼疾,例如老化、高度近視,可想像一台相機放久了、用久了,整組都會逐漸老舊、壞損。 3大眼疾有哪些症狀?哪一種會有失明的風險? 曾柏宸醫師指出,雖然都是眼部疾病,但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的進程和症狀也會有所不同,一樣的是,三者若嚴重、到了末期都有可能致盲。 青光眼除了急性青光眼,一般進展較慢,通常以年計算,及早發現並治療,可維持視力,怕的是太晚發現。症狀隨種類有所不同,主要為周邊視野逐漸受損,其他當眼壓過高時會頭痛、頭暈、噁心、想吐等,不過大多初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已中晚期時,常在檢查其他眼部問題時發現,因此又被稱為視力的隱形殺手。 白內障的進展也較為緩慢,一般因老化而起的也是以年計算,不過若是外傷、類固醇藥物、糖尿病等,可能進展較快,往往半年就會發現視力受損。症狀無痛、無痠澀,主要影響視力,如模糊、眩光、顏色對比變差、夜間視力不佳、眩光、畏光等。 黃斑部病變的進程就有別於上述兩者,是惡化最快的眼疾,一旦產生視力就會變差,約到0.3左右,若未妥善治療約一至兩年的時間很快就會到法定失明的程度。症狀上與青光眼相反,視力受損會從中間開始,包括出現暗影、黑點、變形、扭曲等,但旁邊看得到,可透過「阿姆斯格勒方格表」檢視,準確度相當高。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醫教6觀念防3大眼疾! 曾柏宸醫師表示,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雖然都可能致盲,但及早發現、立即控制,可避免失明危機。因此提醒民眾40歲以上務必定期檢查,不論是視力檢查或健康檢查,尤其3C產品盛行,高度近視人口比例又高,台灣約有20%~30%有高度近視問題,即便不用手機,大多數工作也仰賴電腦,一用也是一整天的時間。確診糖尿病應立即檢查眼部,其相當容易引起眼部病變,且被診斷出糖尿病,通常代表血糖已升高了好一陣子,眼部健康可能已經受到一段時間影響。 日常保養,可以適度作個按摩,有助於促進眼部周邊血液循環、放鬆周邊肌肉,對眼部保養有益,但提醒不可直接按壓眼球,可能會傷害到眼睛,如視網膜破洞等,建議按摩周邊眼眶即可,正如中醫按摩眼部穴位也是按壓周圍。 最後也提醒,許多民眾常會至藥妝行購買眼藥水使用,若僅是眼睛乾澀、疲勞點藥水一般無礙,但若是視野變差、畏光等特殊情況,就有可能是眼部疾病的問題,點眼藥水沒用,反而可能因此延誤就醫,且有些消炎藥含有類固醇長期使用可能造成青光眼、白內障。提醒民眾,眼部若出現任何異常,還是應保持盡早就醫檢查的習慣為佳。 《延伸閱讀》 .什麼是青光眼?會失明嗎?醫:致盲第2名,妥善治療保養可避免! .白內障普及,60歲達8成!該怎麼辦?術後如何保養?眼醫詳解! .老年族群失明主因?黃斑部病變是什麼?醫教正確守護靈魂之窗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確定第三劑間隔縮短為三個月!指揮中心明公布適用對象
桃機群聚染疫事件共8人確診,且皆施打完二劑疫苗,屬突破性感染。桃園市長鄭文燦近日多次指出,第一線防疫人員風險大,希望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縮短第三劑間隔時間,消息人士指出已確定縮短為三個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日下午召開ACIP會議,專家討論是否將國人第三劑間隔時間從五個月再縮短。消息人士透露,將從現行五個月縮短為三個月,但是否僅列於高風險人員或開放一般大眾,適用範圍仍不確定。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新政策將於明日疫情記者會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