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28
共找到
2238
筆 文章
-
-
2024-04-12 焦點.元氣新聞
已逝齊邦媛「一創舉」讓所有生者驚嘆、感懷:「是您像春風讓我們溫暖!」
台大外文系名譽教授齊邦媛於3月28日凌晨辭世,享嵩壽101歲。今天聯合報頭版、中國時報頭版刊登一則署名「羅齊邦媛」的廣告,她向社會大眾優雅告別,「再次感謝所有一切賜予我的溫暖」。作家顏擇雅、馬世芳和韓良憶等,皆在臉書也表達對齊邦媛的感謝。顏擇雅說,看來是生前交辦事項,「讓所有生者都覺得好溫暖。」齊邦媛過世後買報紙頭版廣告謝大家今天齊邦媛於聯合報與中國時報頭版報頭刊出的廣告,內容寫著:「所信的道我已守住了,當跑的路我已跑盡了。感謝百載護我愛我的親人好友,感謝長庚養生文化村予我20載的靜謐寫作暨悠然養生境界。感謝長庚醫療系統20載予我的醫護暨健康。再次感謝所有一切賜予我的溫暖。羅齊邦媛」。過世後買報紙頭版廣告謝大家 讓所有生者覺得溫暖作家顏擇雅在臉書表示:「齊邦媛過世後買報紙頭版廣告,謝謝大家,還簽名。看來是生前交辦的事項。」她也說:「我想不到前例,覺得她好有創意,好有自己風格。讓所有生者都覺得好溫暖。」韓良憶則說:「感覺一陣最溫柔的春風,拂上心坎。」馬世芳說:「我們才要謝謝齊姑姑。」 齊邦媛過世之後,許多故舊與後輩紛紛寫下對「齊老師」的紀念與追思,作家袁瓊瓊日前在臉書專頁提到「這輩子絕無僅有,跟齊邦媛老師唯一的一次交集。」齊老師曾經給她兩件忠告,分別是走路和寫小說,但她很慚愧,都沒照著做。袁瓊瓊寫道,當時齊那媛可能七十多歲,說每天都要走上一小時。瞇瞇笑著說:走路可以想好多事。「齊老師是八十歲開始寫《巨流河》的。八十歲還那麼硬朗,跟她喜歡走路一定有關係。我別的學不來,至少要開始走路。齊老師說了:「每天走,慢慢身體就好了。」她說:「我要相信齊老師。」齊邦媛生前表示「別為我舉辦追思會」齊邦媛80歲時住進養生村,完成30萬字的回憶錄「巨流河」震動華文世界。她生前曾致電記者,表示一旦自己離開這個世界,希望大家不要特別為她舉辦追思會,「我不是一個熱鬧的人,我想我應該做一個好的表率,不要叫別人拿俗套紀念我」。她還交代記者告訴親友和讀者,「我很愛大家,如果我走了,希望大家安安靜靜高高興興紀念」。蔡英文總統3月30日在臉書發文悼念齊邦媛,「台灣文學是我們的文學,巨流河的齊邦媛,是台灣永遠的齊邦媛」。謝謝齊邦媛老師,將台灣文學的湛藍與靜美,帶到世界,「她也永遠是台灣文學長河中的粼粼波光」。(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4-08 名人.精華區
閻雲/健康女性精疲力竭的免疫細胞 有助研究乳癌
英國劍橋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帶有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健康女性,如果乳房組織中的免疫細胞出現「精疲力竭(exhausted)」現象,免疫細胞無法清除受損的乳腺細胞,最終可能發展為乳癌。眾所周知,每人體內都有BRCA1和BRCA2基因,一旦這些基因因遺傳或其他因素而出現突變,將會增加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建置了全世界最大的人類乳腺細胞圖譜,揭開攜帶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健康女性早期細胞變化的神秘面紗,這些女性在外科手術之外,還有選擇其他預防性治療的可能性,成果備受矚目,研究論文2024年3月28日刊登在「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期刊。這是第一次在非癌性乳腺組織中發現如此大規模「精疲力竭」的免疫細胞,而有這種情形的免疫細胞,通常只在晚期腫瘤中發現。免疫逃脫機制 可能腫瘤早期就發生這個全新發現,顯示免疫逃脫機制可能在腫瘤發生的早期,就已在非癌組織中顯現出來,而這也使得利用現有免疫療法藥物做為早期干預手段,進而預防攜帶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健康女性罹患乳癌,有了更多可能性。劍橋大學研究團隊是在小鼠身上試驗這種預防方法,得到這個全新的結論,因而獲得英國癌症研究中心頒發「生物學預防獎」的肯定。如果最後證實這個方法有效,接下來將可把攜帶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列為對象,進行臨床試驗。這篇論文通訊作者、劍橋大學藥理學系暨Wellcome-MRC劍橋幹細胞研究所教授Walid Khaled就說,他們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在攜帶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中,免疫系統無法殺死受損的乳腺細胞,而這些乳腺細胞似乎又反過頭來全力阻止這些免疫細胞的活動。這個全新發現,將為未來的預防性治療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一如國際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選擇接受外科手術切除乳房來降低乳癌風險的例子並不多,因為這對年輕女性來說是個艱難的決定,而且會對身體形象和兩性關性都造成重大影響。降低罹患乳癌 應朝預防性干預措施目前雖已有可以克服免疫細胞功能障礙的藥物,卻只被批准使用在晚期癌症患者,因此以前沒有人真正考慮把這些藥物做為預防性治療的選項之一。如今,在了解更多乳癌的成因後,如果能及早確認有這些早期變化,就有可能進行預防性干預措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從55名不同年齡層女性身上採集的健康乳腺組織樣本,對超過80萬個細胞進行分類,其中包括所有不同類型的乳腺細胞,並繪製成人類乳腺細胞圖譜,可做為其他研究人員採用的資源。這個圖譜包含有關乳癌其他危險因素的大量資料,比如身體質量指數(BMI)、更年期狀況、是否採取避孕措施以及是否飲酒等。他們發現,多種乳腺細胞類型會隨著懷孕年齡的增加而出現變化,而這些影響和其他影響的結合,會使得乳癌的整體風險增加。然而,治療乳癌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它不僅僅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疾病的組合,許多不同遺傳變異都可能導致乳癌。但值得慶幸的是,如果能及早檢測出乳腺組織中的免疫細胞出現「精疲力竭」現象,也許就可透過各種預防性治療方式,降低乳癌的威脅。
-
2024-04-07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我們控制的不是LDL 而是動脈硬化的速度
這次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春季會演講,我把題目定為「我怎麼跟病人解釋高血脂治療的重要性?」。演講的重點只有兩個:「我們控制的不是LDL,而是動脈硬化的速度。」「放支架的三大時機:1.急性心臟病 2.大面積缺氧 3.用藥後仍然有症狀。」20世紀下半葉開始,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的數值就被發現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但我第一張圖片秀的不是LDL與疾病的關係,而是LDL與動脈硬化速度的關係。這是1998年刊登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的經典圖片,縱軸是動脈硬化速度,橫軸是LDL數值。圖中密密麻麻標了很多點,每個點都代表一個研究,把許多不同研究中的血中LDL數值,跟動脈硬化的速度標上去後,就算是外行人,也很容易看到顯而易見的結論,就是LDL越高,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LDL越低,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慢,而且還成線性關係。之後更多新的研究產生的新數值加上去後,答案還是一模一樣。血管壁像是年輪,一天一天、一年一年都在逐漸變厚,從十幾歲開始,逐漸長成大樹,有人快、有人慢,因為LDL與動脈硬化的速度線性相關,降低LDL,就可以減緩動脈硬化速度;所以「我們控制的不是LDL,而是動脈硬化的速度。」至於放支架的三大時機是怎麼一回事呢?近年全世界冠心病治療指引大同小異,都說血管不是塞到大於70%就要放支架,而是建議只有出現三種狀況:1.急性心臟病 2.大面積缺氧 3.用藥後仍然有症狀時,才要支架或開刀。2020年初COVID剛開始時,美國裝支架的病人數突然下降了38%,有人歸因於COVID,但疫情剛開始時美國人根本毫不在意,甚至戴口罩還會被嘲笑,那怎麼會跟它有關?有沒有其他的解釋呢?追溯歷史,美國心導管的數量也曾有一次突然減少約40%,幅度與速度跟這次都很類似,所以也許這兩次是類似的事件?2007年3月時,美國心臟學會年會中發表了一篇轟動全世界,佔據許多頭版版面叫做COURAGE的研究(自由時報2007年3月28日頭版是這麼寫的「心臟裝支架,不能更長壽」),那篇研究說在穩定型心絞痛的病人身上,放支架不能減少心肌梗塞、中風、與死亡,那篇研究一發表後,美國心導管數量就大幅下降。依據那次的歷史,我們可以合理懷疑,2020年初心導管數量的突然下滑,是受到另一篇新研究發表的影響?那是發表於2019年11月美國心臟學會,花費一億美金37個國家、320個導管中心、5179位缺血面積都已經達到中到大(大於10%)程度,慢性冠心症病人的研究,所有病患皆使用正規的藥物治療(幾乎每位患者都使用他汀類Statins降血脂藥物,2/3使用高劑量),實驗設計是一組只吃藥,另一組加上血管支架或開刀,追蹤時間平均超過四年。結果發現這些慢性冠心症的患者,就算已經中到大面積缺血,放支架或開刀並不能讓他們活更久,也無法預防心臟病發作,但可以減少症狀。特別強調如果最近症狀加劇,就屬於急性心臟病,不屬於此,應緊急處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睡眠讓粒線體休息?抗氧化劑有補眠效果?教授這麼說
我在本週二、四分別發表強化粒線體運動(zone 2)?吹牛不打草稿、自然醫學博士的潛在價值。有位讀者(我太太的大學同學)就在週四晚用LINE傳來簡訊:「偽醫學真的無所不在,連如此知名正派網站也踩雷⋯⋯」他附上的一篇文章是2024-3-28發表在《大人社團》的睡眠時新陳代謝較低,可以讓粒線體休息。作者是陳俊旭。點擊打開這篇文章時會跳出一個廣告《線上直播課 更新粒線體根治慢性病 早鳥優惠 限時一堂600元 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事實上,在《大人社團》的臉書可以看到同一廣告,而且可以就在那裡直接報名。所以,讀者所說的「連如此知名正派網站也踩雷」顯然是因為過於天真善良而被騙了。殘酷的真相是「如此看似知名正派網站也需要養家活口」。(註:我這篇文章發表後不久,讀者林祐子在臉書留言。他附上的圖片是發布在《康健雜誌》的同一廣告,只不過多加了「跟著陳俊旭博士重拾健康人生」)我現在把這篇文章裡的兩段拷貝如下(紅色字),然後一一討論: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了,睡覺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降低新陳代謝,讓粒線體休息,就好像讓鍋爐可以歇會兒,不要一直工作。晚上睡覺時,粒線體不用忙於產生能量,同時還可透過褪黑激素和谷胱乾肽來中和白天所產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等到早上醒來,把自由基清理乾淨了,也就精神百倍了。(註:谷胱乾肽?)我自己從青春期開始,就常常覺得睡眠不足,一天要9個小時才夠,但從40歲左右開始,我發現睡前補充2 ∼ 3克維生素C粉, 就不需要那麼多睡眠。我的感覺是,維生素C會提高我睡覺時的修復效率,事實證明也是如此。最近我更進一步發現,使用褪黑激素和谷胱甘肽前驅物,讓粒線體的自由基保持在合理的範圍內,早上醒來可以馬上起床,完全不會想賴床,感覺身體的氧化壓力已經下降。所以,從粒線體的角度來看,抗氧化劑有補眠的效果,簡單來說,對睡眠時間需求越多的人,越需要補充抗氧化劑。有關「維生素C會提高我睡覺時的修復效率,事實證明也是如此」,請問,是什麼事實證明?我想大多數人應該都知道「維他命C萬靈丹」是Linus Pauling博士創造出來的。他更是在1973年創立了Linus Pauling Institute(萊納斯坡林研究所),而目的就是要證明維他命C可以治百病。這個研究所的網站有一個專講維他命C的網頁,而裡面列舉了所有有關維他命C的功效,可是,它卻沒有提起sleep(睡眠)這個字。我用vitamin c和sleep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也搜不到任何臨床研究。所以,請問,事實證明在哪裡?有關「最近我更進一步發現,使用褪黑激素和谷胱甘肽前驅物,讓粒線體的自由基保持在合理的範圍內」,請問,是怎麼發現的?有做實驗嗎?有測量粒線體的自由基水平嗎?有關褪黑激素,請看我在2018年發表的褪黑激素奇蹟療法:「也就是說,褪黑激素似乎是什麼病都能治,但似乎又是什麼病都不能治。一切都是似有若無,捉摸不定。」美國的國家補充和綜合健康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有發表Melatonin: What You Need To Know(褪黑激素:你需要知道的):「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 (2017) 和美國醫師學會 (2016) 的實踐指南,沒有足夠有力的證據證明褪黑激素補充劑治療慢性失眠的有效性或安全性來推薦其使用。美國醫師學會指引強烈建議使用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BT-I)作為失眠的初始治療方法。」有關谷胱甘肽,請看我在2020年發表的穀胱甘胺酸、乙醯半胱胺酸,瑕疵資訊:「至於讀者William Chen所問的《我們真的需要「補充」GSH嗎?》,答案是不需要,因為GSH本來就是我們身體自己會合成的。如果真的有所謂的《GSH缺乏症》,那也就需要注射GSH,而不是口服。」【註:GSH是Glutathione(穀胱甘胺酸,穀胱甘肽)】我用Glutathione和sleep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也搜不到任何臨床研究。所以,請問,事實證明在哪裡?有關這篇文章的作者,我曾多次指出他的言論往往是與科學證據不符,請看:武靴葉能重建胰臟機能?納豆防心臟病/中風?花旗參治糖尿病的真相膽固醇迷思與反迷思酸鹼騙局被戳破,但又進階了維他命C預防主動脈剝離的胡扯我在週四發表的自然醫學博士的潛在價值有這麼說:「套句Quackwatch 版主Stephen Barrett醫生的話:『自然醫學博士這個文憑有個潛在的價值- 它是一個可靠的信號,表明不應向該人士諮詢建議。』」註:我發表過幾十篇關於睡眠問題的文章,例如:GABA補充劑能助眠嗎,有副作用嗎。我也發表過幾十篇關於自由基和抗氧化劑的文章,例如:自由基有害?運動有害?下集,完全免費諮詢。原文:睡眠讓粒線體休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5 醫聲.健保改革
4月1日健保調整藥價後,對民眾的衝擊有哪些?如何因應這波換藥潮?
健保署2024年最新藥價已於4月1日實施,主要衝擊慢性病族群,集中在這3類患者衛福部健保署公告2024年最新藥價於4日1日實施,藥價調整後,民眾憂心醫療院所出現換藥潮。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健保調整藥價後,醫療院所會與藥廠重新議價,藥廠不願意降價,醫院考量營運成本,確實可能出現一波換藥潮。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也說,此波藥價調整多屬慢性病用藥,如心臟血管、神經系統、抗感染等用藥,影響患者將達600萬人。朱益宏說,醫療院所面對健保藥價調整,考量營運成本需與藥廠重新議價,但醫院層級不同,作法也不同,醫學中心藥品用量大,藥價議價能力強,同一藥廠可以針對不同藥品價格互相搭配,如降某藥品的價格,卻提高另一藥品價格。反觀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在藥品採購受限用量少、必須向藥廠採購達一定數量的藥品,才有議價機會。如果採購量不夠,藥廠不出貨將形同斷貨,形成另類被迫換藥潮,但地區醫院、基層診所被迫換藥,能不能真的換到又是問題,像偏遠地區醫療院所,藥廠送藥成本高,藥價不降反升,呼籲健保署多協助偏遠地區醫院順利取得應有的藥物。健保署每年調整藥價,確實造成部分藥廠不符生產成本,選擇少量生產,或離開台灣市場。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基層診所有時換藥考量並非藥價,而是缺藥不得不更換其他更充足又不影響治療效果的藥品,如果再持續砍藥價,缺藥潮不解決,恐影響民眾的一般用藥。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藥師王明媛說,新藥價上路半年至一年後,醫療院所、藥局會與藥廠重新議價藥品,當藥價太高,為降低經營成本,轉為採購藥價低的藥品,常會出現換藥潮。一位不具名醫師表示,健保署調整藥價有利有弊,健保降低藥價支出後,省下來的錢可滿足其他病人需求,但調整藥價會壓縮藥廠獲利空間,擔心原廠藥退出市場,不利國內醫療發展,往後患者需原廠藥治療時,還須專案進口,反而可能花更多的錢,「一直壓低藥價,並非長遠之道」。每年健保藥價調整,社區藥局已有應對機制,一位不具名藥師指出,每年接近調整藥價,對降價過多藥品會暫停進貨,等待新藥價上路後,再用便宜價格進藥。「暫停進藥的作法,真的很令人痛心。」藥師說,如上月底有位民眾拿慢性處方箋,到藥局領取失智症藥物,但該款藥物藥局剛好用完,但該藥品4月後,每顆藥價調降6元,如果要幫民眾叫藥就會虧損,也只好請民眾到別家藥局領藥,健保署應想辦法解決藥價調整產生的諸多問題。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說,調整藥價前需經評估,如果是基本的、必要的、不符成本的藥品,就不會調降藥價,確保民眾用藥權益,目前共28家廠商提出重新核價,正依相關程序處理中。民眾憂療效變差 醫師提醒:多注意病況今年健保最新藥價於4月1日實施,此波藥價調整3大類藥物,分別為心臟血管、神經系統及全身性抗感染用藥,2024年健保藥價調整品項總數達4568項,其中調降4551項、調升17項。在心臟血管藥價調整,第一、二名為降血脂藥物,是與立普妥、冠脂妥等相同成分藥物,兩者為健保減少11.48億元支出,排名第三為用於術後傷口皮膚去瘀的去瘀軟膏類藥物,藥價從一支33點7元降至29.1元,可為健保省下八百萬元。延伸閱讀:藥物百科:立普妥、冠脂妥等相同成分藥物-藥物百科心臟學會秘書長王宗道說,民眾遇到醫療院所換藥,可以多量血壓、由健保存摺APP查看抽血檢查的血脂等數據,隨時注意病況;目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第二、患者人數持續增加,盼健保署節省藥費後,應放寬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降血脂藥物限制,有效減少發生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藥品調降價格,前三名藥物為理斯必妥、立普能、思樂康等相同成分藥物,以思樂康來說,常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憂鬱症等患者,一顆藥價調整前為9.6元,調整後7.9元,降幅17.7%,為健保省下1.9億元。延伸閱讀:藥物百科:理斯必妥相同成分藥物藥物百科:立普能相同成分藥物藥物百科:思樂康相同成分藥物精神藥物調降藥價,是否影響精神疾病患者服藥順從性?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這次調價藥物在台上市已久,雖然有些病人執著原廠藥,但已在服用學名藥的病人應不受影響,且換藥前醫療團隊也會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與病患說明清楚。如果治療效果不如預期,病人可向醫師反映,醫師會再向衛福部反映。至於抗感染劑藥品,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說,此波調降藥物多為醫院內處方用藥,對一般民眾影響不大,醫院端對於該類藥品,還是需要多加注意,避免患者無藥可用。藥品政策改革 健保署2024年4月8日討論近年健保藥價調整為依據「全民健康保險藥品費用分配比率目標制(DET)」,自民國102年試辦至今,各界均認應調整。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說,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方向,製藥界與衛福部健保署已有多項共識,首先應加快學名藥上市速度;其次盼透過降低藥價,加快新藥納入健保,以及討論藥價核價、調價等DET機制等。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藥品政策改革於2024年4月8日舉行會議。此「113年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方案相關法規修正草案溝通會議」將邀集國民黨、民進黨、民眾黨等立委辦公室及製藥界代表等,與社保司、食藥署、經濟部等。陳誼芬指出,國內約七成藥品為學名藥,給付金額僅占健保藥費二成,應給予在台製造的學名藥優惠措施,降低藥價,且國內原料藥約五成來自中國大陸、三成來自印度,現在全球面臨缺工、缺料,建議政府扶植國內原料藥藥廠,國藥國造,降低藥價,並配合健保署採取平行審查、暫行性支付等機制加速新藥給付。藥學會理事長康照洲說,改革DET機制應採用更靈活調價方式,整合藥界專家學者、藥師、製藥界及各層級醫院、診所意見,共同討論適當解決方案,建議健保署應針對不同團體多開會議,了解各方意見。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說,全聯會將對藥品政策改革提出見解,但未被納入4月8日的討論團體之一,他已向署長石崇良提出抗議;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說,今年藥價調整金額、品項是歷年最少,「但調降金額最少,不代表傷害最小」,每年調降藥價讓許多藥廠想退出台灣,DET等藥品政策確實需要改革。藥學會、藥師公會全聯會被安排在第二次會議。「醫師在治療患者時,希望手上能用的武器(藥物)愈充足愈好。」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健保總額有限下,須透過藥品議價、節流財務,但隨著全球藥品成本上漲,過度管制也有可能會導致廠商退出市場,或讓新藥、新技術納入健保的時程受到影響,呼籲政府應建立優質醫療環境,確保國人用藥無虞。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友感染死亡風險高 專家:注意「這幾種」預防方法
癌症治療期間若因免疫低下導致感染,不僅造成治療計畫延後,也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在後疫情時代,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建議,癌友平常應注重食品安全、個人衛生、環境控制,降低感染風險,為了減少流感、新冠肺炎、肺炎鏈球菌造成的重症風險,應該接種疫苗。若發現體溫持續超過基礎值,或出現喘、黃疸、尿少、意識改變等器官衰竭徵兆,必須就醫。研究發現,癌友感染新冠的風險比一般人高,演變為重症的風險更高出一般人1.56到2.32倍,又以血液腫瘤、肺癌最為危險;死亡風險更是一般人的1.66到2.97倍,一樣是血液腫瘤與肺癌最為危險。除了直接影響外,陳宜君擔心,癌友感染後,導致免疫力下降,只能延後治療期程,癌細胞有可趁之機,當全身治療每延後4周,死亡風險就增加28%。部分癌友疑慮是否應接種疫苗,感染後又該如何治療,陳宜君說,癌友是疫苗的優先接種保護對象,應積極接種疫苗,尤其是新冠疫苗等;而癌友也是新冠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是新冠藥物的公費使用對象,發生感染便可用藥,但多數病友不知道。她分享,「一位女性接受骨髓移植,且她的白血球、血小板長期不足,遠距看診時卻沒有明確告知病史,沒有使用抗病毒藥物,幸好她曾接種過疫苗,至少有一層保護力。」癌友日常防護上,陳宜君以食品安全為例,癌症患者若食用不潔的食物,特別容易因腸胃黏膜受損而感染沙門氏菌;而對一般人有益的酵母菌,對於免疫力特別低的癌友卻可能造成感染。陳宜君呼籲,癌友謹防「吃、吸、摸」,注意飲食衛生、配戴口罩、手部清潔,以降低感染機會;並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若體溫持續超過基礎值,或出現喘、黃疸、尿少、意識改變等器官衰竭徵兆,就需尋求醫療評估。「友善抗癌,心願大聲說」:若癌友了解身體狀況和感染風險,做好預防措施,就能降低感染病菌的機會,也減少健保支出,讓資源花在刀口上。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3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小林紅麴產品致腎衰竭甚至死亡,紅麴保健品還能吃嗎?教授這麼說
這兩天台灣主要媒體都在報導一則紅麴保健品導致腎衰竭和死亡的新聞,例如《公視新聞網》今天發表的高雄洗腎婦長期服用紅麴膠囊 用到小林原料食藥署將釐清關聯。它的第一和最後一段是(紅色字):高雄疑似出現小林紅麴相關產品的受害者,1名婦人去(2023)年診斷出急性腎衰竭後開始洗腎,1週洗腎3次;巧的是她為了降膽固醇,3、4年前開始服用大醫生技銷售的紅麴膠囊,家屬接到生技公司通知稱產品用到小林紅麴原料要下架,懷疑腎臟惡化恐跟小林紅麴原料有關。生技公司已通知日方,後續求償都會協助。不過食藥署回應,民眾選購的膠囊不是小林紅麴產品而是原料,是否有關聯還要調查。只是台灣若只吃到原料不是藥物而無法藥害救濟,是否導致消費者申訴無門?對此,食藥署尚無回應。而在日本方面,小林製藥也宣布再新增2起死亡案例,累計到28日上午已有4人死亡、106人住院治療,小林製藥為此召開股東大會,社長當場2度道歉。 最諷刺的是《自由新聞》發表的服小林紅麴原料膠囊 女子患急性腎衰竭。它的插圖是:事實上我在8年前設立這個網站之後不久就發表營養補充品的潛在危險,而其中有這麼一句話:紅麴米補充劑被認為對降低膽固醇“可能有效”。但在一項研究中,有三分之一的產品被發現受到Citrinin腎臟毒素的污染。去年我又發表紅麴成份中的Monacolin K會傷身,美國零容忍?,其中我引用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發表的文章Red Yeast Rice: What You Need To Know(紅麴米:你需要知道的)。我把重點翻譯如下(紅色字):一些紅麴米產品含有一種叫做桔黴素(Citrinin)的污染物,它有毒並且會損害腎臟。在 2021 年對 37 种红麴米產品的分析中,只有一種產品的桔黴素含量低於歐盟目前設定的最高水平。 此外,四種被桔黴素污染的產品被標記為「不含桔黴素」。 在這8年裡我發表了至少1000篇文章,一再警告保健品非但無益反而有害,例如:2018:美國醫學會:該關注補充劑的危害了2018:補充劑摻假問題嚴重2023:保健品會殺死你嗎2024:維他命及補充劑的隱形危險,美國公視紀錄片至於小綠人認證是否就代表有效或無害,請看:2022:國家SNQ標章:認什麼證2022:Elliot留言集錦12:小綠人真的健康嗎2024:保健品危害,民眾自討的如果你沒時間看這些文章,那就簡單一句話:保健品在上市前後都不受監管,只有在發生重大事故之後才會被追究,所以,我才會說「民眾自討的」。後記:文章發表後的隔天小林製藥宣布發現出問題的產品含有puberulic acid(谷歌翻譯成青春痘酸),請看Kobayashi Pharma confirms 'puberulic acid' in beni-koji supplements。這個化學物是非常罕見,所以就更顯現保健品的危險是四面八方,無所不在。原文:紅麴保健品→腎衰竭、死亡,8年前就警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9 焦點.食安拉警報
米酵菌酸有多毒?全面性細胞死亡,最快一天內發病致死!衛福部關鍵4大QA教你自保
寶林茶室中毒案,衛福部證實,經法醫解剖,2位死者血液驗出「米酵菌酸」,此為國內首見。米酵菌酸毒性強烈,致死率高,也因中毒的食物來源是大家經常會吃到的米食類,引起國人恐慌。不過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呼籲民眾不用過度恐慌,「不是那麼常見的事情,即使在國外也不常見」。米酵菌酸為唐菖浦伯克氏菌感染產生所致衛福部提出米酵菌酸這種毒素的特性,這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產生的一種強烈呼吸毒素,患者會有嘔吐、腹瀉、盜汗等症狀,嚴重會造成肝、腎等重要器官衰竭,危及生命。它另一個特色是「加熱殺不死」,不會因為洗滌或烹飪而破壞毒性,預防方式只有一個:不要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澱粉發酵食品。馬偕醫院急診毒物科主任蘇昱彰表示,唐菖蒲伯克氏菌是一種喜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為一種植物病原菌,可以與植物和真菌共生,也可存在於土壤、水、植物根莖及多種動物體內。蘇昱彰說,此類細菌在食品發酵過程中產生,但中毒案例罕見。中國大陸廣東有發生過類似事情,全世界相關研究顯少。中毒的最初症狀包括疲勞、頭暈無力、胃痛、嘔吐、嚴重腹瀉和出汗,意識改變,可能有低血糖,嚴重者可能導致肝衰竭、腎損傷和昏迷;出現最初徵兆和症狀後一天內可能就會因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翁瑞宏指出,米酵菌酸是在pH值中性的溫暖環境(攝氏廿二至卅度)中產生,台灣曾經在腐敗的杏鮑菇和具鳳梨果腐病的鳳梨中鑑識到此病菌。米酵菌酸關鍵4大QA姜至剛:米酵菌酸可在一天內造成發病死亡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姜至剛表示,米酵菌酸造成最嚴重後果就是所有的「身體細胞瞬間失去能量」,細胞無法運作下,每個病患都出現嚴重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等,導致全身癱瘓。姜至剛指出,細胞運作要有適當能量,身體內粒線體就像是「發電廠」,本身相當複雜,酸化過程產生必要能量三磷酸腺苷(ATP),簡單來說就是能量交換的硬幣,身體需要靠這個能量運作。一旦「米酵菌酸」出現,ATP受損,將造成嚴重後果,讓所有身體細胞瞬間失去能量,耗氧強大的細胞受到損傷,細胞無法運作下,出現肝臟衰竭、代謝性酸中毒、全身腦部及心臟肌肉癱瘓。姜至剛說,患者的腸胃道無法運作時,會讓黏膜受損導致血便、血壓下降、衰竭等,可以看到病患送到急診時出現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狀態。基本上全身能量ATP受損,因此可以在數小時、一天內造成發病死亡。過去相關文獻的死亡率介於30%至100%,相當嚴重。米酵菌酸的半衰期為102小時,解剖患者的檢體,代表每經過4天左右會減少一半,所以在病患身上還可以測得到。米酵菌酸有多毒?王介立:全面性的細胞死亡腎臟科醫師王介立在臉書表示,米酵菌酸是粒線體毒素,如果把地球比喻成人體、國家比喻成細胞,粒線體就是國家的發電廠。米酵菌酸的作用,就是對全地球的所有發電廠發起無差別攻擊,等於就是讓全球直接陷入停電狀態。王介立表示,換到人體,就是細胞無法進行呼吸作用,無法產生能量,因此就是全面性的細胞死亡。最耳熟能詳的粒線體毒素,就是氰化物。他表示,目前已知這種毒素只由一種細菌產生,細菌名稱叫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B. cocovenenans),不是一個常見的人類致病菌,「意思是,這隻細菌不會入侵人體造成疾病」,但細菌是廣泛存在於環境之中。關於米酵菌酸在過去造成的案例,王介立表示,最早是在印尼,來自一種叫Tempe bongkrek的食品,使用椰肉副產品製成,發酵過程中使用Rhizopus oligosporum黴菌。首次報告於1895年,特別是在爪哇島。而主要事件在1951年至1975年間有7216人受影響,850人死亡。1988年後,雖然印尼官方禁止生產tempe bongkrek,但偶爾仍有中毒事件發生。整體的死亡率平均為60%。而隨後的報告在中國,王介立表示,主要來自於發酵玉米製品,用於製作麵包、麵條和餃子。南方地區的掛糖糕和半數可能受土壤汙染的白木耳也與中毒事件有關。從1953年至1974年在黑龍江省報告665人受影響,288人死亡。1990年至2006年在廣西報告121人受影響,76人死亡。王介立表示,而在2015年,非洲莫三比克報告了首次非亞洲地區的中毒事件,影響了飲用自製發酵玉米粉飲料的人群,造成75人死亡。王介立表示,具體讓細菌產生毒素的有利條件,包括溫度,溫暖的環境下較為活躍,理想溫度範圍為攝氏22至30度,與天貝的製作條件相似。第二是pH值,較為中性至微鹼性的pH值(6.5至8.0)有利於毒素產生。第三是NaCl濃度,低於1.5至2%的鹽濃度更適合BA的產生。第四是脂肪酸類型,當脂肪酸濃度在20至50%時,尤其是甘油、油酸、月桂酸、肉豆蔻酸和棕櫚酸,有利於毒素產生。只要條件適當,2天的培養就可產生2至4 mg/g的毒素量。目前關於此毒素的毒物動力學性質仍然報告不多,但王介立表示,因為它是高度脂溶性,因此推測其在人體內的分布體積很大,「而這通常也代表血液透析或血漿交換等治療,移除毒素的效果是很差的」。楊振昌籲不用過度恐慌「不是那麼常見的事情,即使在國外也不常見」【中央社/ 台北28日電】國內首例驗出米酵菌酸,過往則在中國、印尼、莫三比克等地有過中毒案例。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推測,應是因台灣一向注意食品製程,過去發生中毒案例,多是在生活水準較低、環境較差的地方,且多與自製或發酵食品有關,若是正規生產、經過適當滅菌,應較不會發生。但楊振昌也指出,這次事件發生在百貨公司內,不是環境那麼髒亂的地方,且還影響後續責任歸屬,因此一定要搞清楚到底什麼過程遭到污染。楊振昌也提醒,若確定為米酵菌酸造成中毒,代表要警惕「不是完全不可能發生」。過往國內因沒有發生過,不會進行常規檢驗,後續可能要參考其他曾發生案例國家的規範,考慮是否要像黃麴毒素一樣,對玉米、穀類等高風險食品做常規檢驗,並訂定檢驗標準,且對於相關食材製程到餐桌等環節,都應有規範。這次事件引起不少民眾擔心、不敢食用米製品。楊振昌呼籲民眾不用過度恐慌,雖然米酵菌酸致死率高達3成以上,但就算在中國這麼大的國家,以2010年到2020年統計共19起事件、140人受影響來看,「不是那麼常見的事情,即使在國外也不常見」。楊振昌說明,就算有唐蒼蒲伯克氏菌存在於環境中,也要符合合適氣溫、鹽較少、中性環境等適合生長的條件,且產生大量毒素也需要時間;只要食物製程各環節有注意、適當滅菌、妥當存放,生產後盡快食用,不認為會頻繁發生,民眾不用過度擔心。【參考資料】.王介立醫師臉書.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中央社新聞資料
-
2024-03-29 焦點.食安拉警報
米酵菌酸引恐慌:「吃隔夜便當會死嗎?」譚敦慈:煮好飯先帶便當再開動
寶林茶堂食物中毒案,造成2死,引發全民恐慌,粿條、河粉類食品被認為是「米酵菌酸」的高風險食物,加上有專家提醒,米飯、麵食等食物應避免重複加熱,得以降低食物中毒的機率,不少網友一片哀嚎「吃隔夜便當省錢的我,是不是要死了?」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隔夜便當並不是毒素的溫床,將米飯類放在常溫超過2小時才是產生毒素的關鍵,未吃完的米飯類若能即時冷藏,即使吃隔夜便當也不必擔心中毒。楊振昌表示,寶林茶堂中毒案目前未能確定是「米酵菌酸」引起的事件,但依照個案的症狀以及病程,高度懷疑與米酵菌酸有關,依照文獻資料,米酵菌酸大多發生在玉米、黃豆類製品,並以中國的案例較多。隔夜飯菜不是問題,沒吃完又沒馬上冰才是中毒關鍵國人習慣將前一晚的剩菜剩飯,裝成隔天的便當,又或是習慣打包餐廳剩菜,隔天重新加熱食用,減少剩食。楊振昌表示,不管是米酵菌酸,還是仙人掌桿菌等,通常會是食物放置常溫超過2小時開始出現,並不是「隔夜飯菜」會產生毒素,而是沒吃完的米飯類沒有即時冷藏,才是導致可能中毒的關鍵。楊振昌表示,不同的食物會產生不同的毒素,如米飯類容易在保存狀況不佳時,出現仙人掌桿菌、蛋類出現沙門氏菌、海鮮類出現諾羅病毒,如果餐廳環境不潔,則會出現大腸桿菌汙染等,如果民眾外食購買便當時,業者通常會寫「建議2小時內食用完畢」,就是為了避免毒素出現。冰箱塞滿滿冷氣無法流通,食物保存品質也受影響目前食物保存最佳的方式,即是運用冷凍庫或是冷藏箱,但不少家庭習慣儲存大量的食物,塞滿整個冰箱,使冰箱幾乎沒辦法喘息,楊振昌提醒,冰箱冷藏室溫度約在攝氏四度或是四度以下,如果冰箱被塞滿,冷氣無法流通,食物保存的品質也會受到影響,同樣也會增加細菌或是毒素的滋生,食物中若已經產生毒素,即使完全加熱,也難以消除,呼籲民眾應定期清理冰箱,最多裝六到八分滿,如果全滿同樣會增加食物中毒的機率。避免食物中毒十要點 譚敦慈:煮好飯先帶便當再開動【記者鄒尚謙/台北即時報導】寶林茶室案件持續延燒,全台累計2例死亡個案。台灣一連串食安問題讓民眾人心惶惶,不少民眾表示不敢吃米製品。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提醒,台灣人吃米的歷史悠久,不用過度恐慌,但5到10月是食物中毒高峰期,提供民眾保存食物,避免中毒的10項訣竅。譚敦慈28日受訪指出,民眾對於食安事件恐慌可以理解,但其實不用過度擔心,目前為是首度驗出米酵菌酸,需要等待調查釐清,但平時民眾吃飯容易「隔夜」用餐,留著隔天帶便當或是一次煮很多天的份,也提供自己日常飲食方式給民眾參考。「煮好飯、菜,先把要帶的便當裝好。」譚敦慈表示,許多人煮完飯就急著吃,吃完後剩下的帶便當,但餐桌上大家筷子夾菜,很容易就有細菌孳生;同時,煮完飯後立刻將米飯「密封」起來,用保鮮盒或保鮮膜都可以,在不燙手的溫度冰存,既不容易孳生細菌,再蒸熱後還能保持Q彈口感。譚敦慈也和已故毒物科權威醫師林杰樑的學生們共同經營的臉書粉絲專頁「林杰樑」,今發布了10項保存食物的方法,提供民眾參考,以避免食物中毒維護健康。保存食物10方法1.冰箱具冷藏冷凍功能但是沒有殺菌功能,只是延緩食物長菌的時間,所以食物長期放冰箱還是會腐敗2.冰箱只能放7成滿食物,這樣才能通風維持低溫(食物不要擋住出風口)3.食物的危險溫度是7 至 60度,若要冰存的食物不需要放涼再放冰箱(以手碰觸容器覺得熱不燙手就大約是65度左右就可以放冰箱)4.當天煮的米飯沒吃完,可在熱的時候(如第3點的溫度)用保鮮盒盛裝封好放冰箱冷凍 要吃時再蒸熟即可。5.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買回家立刻放冷藏,保存不要超過3天6.乾貨要泡發最好先用水沖洗一下,然後用乾淨的水泡不要超過4小時或每4小時換水不要泡超過24小時,最好置放冰箱泡發。泡發的水若產生黏液軟爛就丟棄,泡發好的食物趕快料理。7.發酵食物雖美味可口,但是無法控制溫度、濕度環境下,建議還是不要自製,以購買大廠牌有檢驗過後較有保障。8.食物若變味變質腐敗發霉絕對不要入口。9.處理食物前務必確實洗手10.生熟食物必分開處理,可以先處理熟食再處理生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29 焦點.食安拉警報
寶林茶室死亡病例驗出米酵菌酸!米酵菌酸超耐熱,清洗、煮沸殺不死!哪些食物裡有?
北市信義區遠東百貨信義A13「寶林茶室」疑似爆發食物中毒,累積18例身體不適通報,並且有兩人死亡。衛福部將此案視為重大食安事件,28日晚間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死者檢體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 王必勝曝最新發現:驗出米酵菌酸信義區「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擴大,累積近20起身體不適通報,並且有兩人死亡。今日兩名死者(40歲男以及66歲男)已經解剖後,由於檢驗結果有重大發現,因此衛福部晚間8時30分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死者檢體確定採樣到「米酵菌酸」。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一共有18例相關個案,包含2例死亡、5例加護病房、1例一般病房以及10例返家休養。此次記者會因為法醫在解剖時發現,其中一個檢體血液驗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至於標準品還沒到為何可以驗出?王必勝解釋,國內有醫院還有標準品,因此提供台大法醫所檢驗。某位死者的檢體有驗出米酵菌酸,跟調查方向有很大關連,跟專家會議一致認同的方向吻合。寶林茶室中毒事件整理表此案源起39歲呂姓男子於22日皆同友人至北市信義區遠東百貨信義A13「寶林茶室」用餐,點了素食炒粿條、香蘭葉飲料,餐後持續腹瀉,身體虛弱,就醫後轉診至台北馬偕醫院急診,不料病情急轉而下,引發嚴重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使用呼吸器後,仍然不治,院方通報疑似食物中毒症狀。而一般食物中毒都是急性腸胃炎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等局部症狀,症狀也大多很快解除。為何此案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根據《聯合報》報導,一名不具名急診醫師推測,該個案可能係因「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毒素所致,「米酵菌酸」毒性超強,只要一毫克毒素,就可能致命,大陸地區就曾爆發多起涼拌木耳、河粉等中毒死亡事件。什麼是「米酵菌酸」?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表示,「米酵菌酸」是一種毒素,常見於「Burkholderia gladioli」菌衍生,當米或玉米製品保存不當,就有可能出現,由於具耐熱性,加熱也無法破壞,一旦誤食,致死率高達三成。 國內尚未出現「米酵菌酸」中毒病例,楊振昌表示,看國外文獻,印尼、莫三比克、大陸都曾發生「米酵菌酸」中毒案例。根據中國大陸於2010年至2020年發表共170多人中毒的統計,其中160多人住院,死亡率近三成。其中2020年10月黑龍江省的「酸湯子中毒」事件,造成食用的一家12口中9人死亡 哪些食物裡可能有米酵菌酸?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食品安全衛教資訊指出,米酵菌酸已被證明存在於變質的穀類發酵製品、變質鮮銀耳及其它變質的澱粉類製品中,常見的食品有糯米湯圓、馬鈴薯粉條、甘薯澱粉等;而大部份中毒個案皆因自製的發酵食品或變質鮮銀耳所造成。米酵菌酸的危險性何在?中國大陸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肝臟外科主任姜楠曾在《健康報網》撰文談及米酵菌,它非常耐熱,一般的烹調方法並不能破壞其毒性。即使用開水煮沸或用高壓鍋蒸煮也不能破壞其毒性,清洗或浸泡亦無法去除。一般發病症狀最早出現在胃部不適,噁心嘔吐,腹脹、腹痛等,嚴重者會出現肝腫大、肝功能異常、肝昏迷等,甚至死亡;但患者一般不會發燒。中毒潛伏期最長為3天,多數為半天至1天。「米酵菌酸」會影響人體主導能量的粒腺體,影響身體無法產生能量,導致無法呼吸,對治療也沒有反應導致死亡。「米酵菌酸」目前沒有解毒劑,對於這類中毒患者,只能給予支持療法。食物中毒多是急性腸胃炎 7高風險族群提防敗血症而其實一般食物中毒多是急性腸胃炎,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燒等局部症狀。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包含年長者、幼兒、孕婦、癌症病患、肝硬化、洗腎、糖尿病等抵抗力不好的患者,可能合併敗血症,導致器官衰竭。一旦出現畏寒、噁心、嘔吐、腹瀉、高燒不退、意識不清、小便量變少等,就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顏宗海提醒,不管葷食或素食,保存不當都可能污染,所以都需要做好妥善保存,民眾到外面用餐,要注意餐廳整潔等衛生狀況;餐廳業者則要在準備餐點時,將生熟食分開處理,如果食物放置在室溫之下,也要盡速吃完或放進冰箱。【參考資料】.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食品安全資訊.食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28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NGS建資料庫 精準醫療邁新紀元
隨著科技的發展,精準醫療成為提高治療效果與病人生活品質的關鍵,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的應用和全國資料庫的建立,對於提升台灣精準醫療的實力具有重大意義。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指出,這將使台灣在精準醫療的治療上與全球同步,幫助病人精準治療、減少不必要副作用,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質。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推動的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現階段針對台灣的11種癌別,收集4千名患者的數據進行NGS檢測及研究,正是全國性NGS資料庫的前哨站,透過對癌症患者的基因突變進行深入分析,這些研究能更有效地對癌症進行治療。立法須完善 規範數據應用以膽道癌為例,傳統上以化學治療為主,但NGS檢測後發現28.5%的患者存在特定的基因變異,這使他們有機會接受更為精確的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治療,從而顯著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副作用。然而,NGS即將納入健保給付和全國性資料庫的建立,也引發了國人對個人隱私權的疑慮。司徒惠康表示,政府對此高度重視,並已實施嚴格的隱私保護措施。所有的基因檢測和數據收集都必須基於患者的明確同意,並且在使用前進行去識別化處理,以確保個人隱私得到嚴格保護。此外,這些數據的使用將嚴格限定於學術研究和臨床應用,不會被濫用於其他目的。司徒惠康強調,建立全國性NGS資料庫最大的挑戰,即是如何整合醫院之間的電子病歷系統。這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也涉及到跨機構的合作和資料共享的規範。為了克服這些挑戰,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來規範數據的收集、使用和共享,同時確保所有的操作都在病人明確同意和去識別化的基礎上進行。基因數據庫 促進新藥開發建立全國性的NGS資料庫,不僅只是一個基因數據庫,裡頭包含了治療反應、治療預後和存活率等數據,這些資訊將促進新藥的開發,並為臨床決策提供實證支持,推動精準醫療的發展,進而提升國內癌症預防及診療照護品質。司徒惠康提到,台灣做為全球華人的縮影,具備多元族群的特色,健保NGS基因數據庫將是十分寶貴的華人本土數據。因為全球基因醫療數據庫多為西方人數據,建立本土數據,才可能做更好的精準醫療,彌足珍貴。更多內容請點2024癌症論壇線上策展網頁
-
2024-03-27 養生.聰明飲食
起司對健康是有益還有害?3大好處及可能的風險一次看
起司的鈣含量很高,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但它的脂肪含量也很高,所以起司到底健不健康?起司營養成分有哪些?起司主要由牛奶、鹽、益生菌和酵素製成,但起司也可以用山羊、綿羊和其他動物的奶製成。起司有數千種不同的品種,甚至屬於同一類型的起司其味道也不會完全相同,因為形成起司風味的因素有很多。根據美國國家乳業委員會的定義,起司大致可分為八種類別:.藍紋:例如戈貢佐拉起司(Gorgonzola)。.硬質:例如帕瑪森起司。.拉絲凝乳(pasta filata):例如莫札瑞拉起司(mozzarella)。.加工:例如美式起司。.半硬質:例如切達起司。.半軟質:例如哈瓦蒂起司。.軟質且新鮮:例如瑞可塔(ricotta)。.軟質且熟成:例如布里。起司是蛋白質、鈣和有助於消化的益生菌以及許多微量維生素(維生素A和維生素B12)和礦物質(磷)的重要來源,但其成分比例也會因種類而有異。例如瑞士起司(Swiss cheese)、瑞可塔起司和蒙特里傑克起司(Monterey Jack)的鈉含量往往較低,而選用部分脫脂牛奶製成的莫札瑞拉起司其脂肪含量則比較低。以下為每一盎司(oz)份量(約28克)的五種常見起司的營養成分:1.瑞士起司瑞士起司實際上是一種起司的通用名稱,包括埃曼塔起司和瑞士寶貝起司品種。它可以通過其孔和淺黃色來識別。.卡路里:106大卡.蛋白質:8克.鈣:224毫克.脂肪:8克.鈉:54毫克2.蒙特里傑克起司蒙特里傑克起司,擁有溫和且奶油般的風味,帶有一點點酸味,非常適合融化。.卡路里:104大卡.蛋白質:7克.鈣:209毫克.脂肪:8克.鈉:150毫克3.切達起司這種受歡迎的起司有多種變體。它的味道可以從奶油味到濃鬱,顏色可以從天然白色到南瓜橙色之間變化。其質地會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變得更乾、易碎。.卡路里:114大卡.蛋白質:7克.鈣:204毫克.脂肪:9克.鈉:176毫克4.部分脫脂莫札瑞拉起司莫札瑞拉是一種新鮮起司,透過拉伸起司凝乳,然後將其捲成球狀製成。為了保持新鮮,它們被泡在水中。.卡路里:72大卡.蛋白質:7克.鈣:222毫克.脂肪:4.5克.鈉:175毫克5.藍紋起司藍紋是用青黴菌培養物製成的乳酪的總稱,青黴菌培養物會產生藍色斑點或紋理。藍紋乳酪具有獨特的氣味。.卡路里:100大卡.蛋白質:6克.鈣:150毫克.脂肪:8克.鈉:395毫克起司對健康的優點和缺點?起司含有一些關鍵營養素,包括鈣,它可以改善骨骼健康,所有良好的營養成分都來自於牛奶為主要成分。1.預防蛀牙食用起司會提高口腔的pH值,這可能是由於唾液增加,有助於保護琺瑯質。2.預防心臟病和糖尿病一些研究表明表明,全脂乳製品可能會降低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風險,但仍應適量食用,因為起司的熱量往往很高。3.支持腸道健康含有益生菌的起司,例如切達起司或瑞士起司,可以改變人體的微生物群落,有助腸道健康。儘管有上述好處,起司的熱量和鈉含量高之外,飽和脂肪含量也很高。起司中的大部分脂肪是飽和脂肪,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飲食會增加「壞」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以及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由於起司含有健康營養成分以及飽和脂肪和鈉,因此很難將其歸類為對健康有益或有害。一般的建議是起司不需要被禁止,但應該小心不要攝取過量。吃起司需留意事項.熱量高。.飽和脂肪高。.鈉含量高。.纖維含量低。因此,如果你想吃低熱量的起司,可嘗試部分脫脂莫札瑞拉起司。若你擔心鈉含量,可嘗試瑞士起司,其每盎司僅含54毫克。此外,較硬的起司其鈉含量較高,因為它們在陳化過程中需要更多的鹽。【資料來源】.Is Cheese Good for You?.Cheese 101: Benefits, Types, How It May Affect Your Weight, and More.National Dairy Council: Cheese & Nutrition.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Cheese.Is Cheese Bad for You?(本文不開放合作單位轉載)
-
2024-03-26 養生.生活智慧王
電費調漲4月上路,一表看家庭不同用電分級漲多少!節能省電必做十件事
經濟部訂於4月1日起全面調漲電價,長年凍漲的500度以下的家庭用電也納入,電價一漲,對製造業、商家、民生用電都造成影響,民眾更憂心萬物皆會漲。夏天即將到來,《元氣網》整理此次電價調整的影響及居家用電如何省電秘招。2024電價調幅這次電價調整將長年凍漲的500度以下家庭納入,依規畫,民生用電700度以下調漲5%、700度至1000度調升7%、1000度以上調10%,共有逾1340萬戶家庭受影響。台電表示,住宅電價調漲後,從原本每度2.65元提高至2.77元,產業電價從原本每度3.38元上調至3.81。民生用電部分,住宅330度以下、小商店700度以下電價調幅3%,住宅331至700度、小商店701至1500度電價調幅5%,住宅701至1000度、小商店1501至3000度調漲7%,住宅用電1001度以上、小商店3001度以上調漲10%。愛用特定電器每月電費多1萬元?另外傳民眾若愛用特定電器每月電費多1萬元?台電指出,高功率家電一般來說係指會產生熱能的電器,需要較高的功率,耗電量也高,如烤箱、電鍋、電熱水瓶等。然而這類電器實際耗電程度,與使用時間長短有關。針對所謂愛用特定電器每月電費多1萬,是指營業場所長時間使用下的耗電量所產生的結果。一般住宅用戶不會如同營業場所般長時間使用,日常使用狀態下不會有「每月多1萬」的狀況發生。節能省電必知十件事一、洗衣挑好天氣根據台電電力粉絲團發文提醒,洗衣服掌握5招,尤其是在好天氣時洗衣曬衣,最能省電。1.動手洗衣最省電2.衣服曬戶外不用烘衣機如果是使用洗衣機:3.脫水控制在3分鐘內,尼龍衣物脫水約1分鐘即可4.選擇適當的洗衣模式,衣物不髒時,可用快洗功能5.選購有「節能標章」的洗衣機二、吹電扇記得開窗台電電力粉絲團指出,吹電扇最重要注意一件事,開窗、不開窗差很大!因為電風扇並無改變溫度的功能,只能把皮表的熱帶走讓人覺得涼爽,或是促進空氣循環。所以當緊閉窗戶沒開冷氣只吹電扇時,只會讓室內空氣在屋內循環不會降溫,一定要打開窗戶才能把外面的涼空氣帶進來,增加空氣對流才會更涼。1.開窗增加空氣對流2.可以使用弱風或是較低風速3.選擇有定時開關的電風扇4.選擇DC直流電風扇三、換季家電也該調整天氣變熱,有些家電就可以不用再加熱了,因此台電電力粉絲團提醒,3個家電換季小動作,既省電,也讓家裡的電器不再默默燒錢。1.調低電熱水器溫度:電熱水器的溫度可依季節調整,夏天調低,冬天再調高。2.快煮壺搭保溫瓶取代電熱水瓶:氣溫升高後,喝熱水的機會減少,建議可以改用快煮壺搭配保溫瓶,以減少電熱水瓶長時保溫耗電。3.關閉免治馬桶暖座功能:冬天讓屁股溫暖的免治馬桶,在天氣變熱後,記得關閉暖座功能省電。四、使用除濕機注意3件事台灣氣候潮濕,許多人家裡都會使用除濕機,使用前記得確認3件事,才不會讓除濕機一直耗電做白工。1.清潔濾網:台電建議:每2-3週應定期清理除濕機濾網,濾網上如果髒污累積,不僅除濕效率變差,也會影響室內空氣品質。此舉可年省8%用電。2.關閉門窗除濕機功用是讓室內溼度降低,開除濕機時如果門窗沒關,會讓室外濕氣繼續流入,濕氣一直除不完,除濕機就會更耗電,所以使用時別忘了要關閉門窗。3.擺對位置除濕機要放在合適位置除濕才更有效率,若放在牆邊或角落不僅空氣較不流通,也影響除濕機散熱功能。除濕機正確擺放位置:.室內空間中央處.空氣流通的空間.平坦的地方五、冷氣不要開太冷冷氣溫度調在26-28度左右最適宜,並搭配電風扇一起使用,舒適又節電。而跟除濕機一樣,冷氣機使用每2-3週也應定期清洗濾網以維持空氣清淨,一天還能省0.67度的電。六、冰箱不要經常開開關關冰箱不要經常開開關關、裝八分滿最省電。如發現冰箱門四周密合墊已無法緊密就應淘汰,以防冷氣外漏,浪費電力。一般使用情況下建議溫度調節至適冷,避免長時間調強冷或急冷。也要避免放在陽光直射處,以免周圍溫度上升,增加耗電量。七、拔除不用的電器插頭電視機待機電力約3.74,床頭音響組待機電力約4.6,長時間不用時,拔除電器插頭,1年可省約63.2度,省下166元,減碳34公斤。冷氣不使用每台每日耗0.2度電,非夏月插頭(關掉電源)每年每台可省約49度桌上型電腦每天關機10小時,天約可省下1度電,1年可省約958元,減碳95公斤。八、購買節能家電並申請節能家電補助淘汰耗能的老舊電器,全面改換節能家電,將可大幅縮減家庭用電費用。例如使用經濟部核定能源效率分級為第1級或第2級之新電冰箱、新冷(暖)氣機或新除濕機、居家照明選用LED燈,不僅環保又也省電費。換購節能家電還可申請補助,最高退稅2000元,此項補助確定延長至2025年。只要於期限內購買經經濟部核定能源效率分級為第1級或第2級之新電冰箱、新冷(暖)氣機或新除濕機,並於發票或收據開立日期次日起6個月內提出申請,可以線上或紙本方式申請。【核准產品查詢】補助產品查詢【詳細補助資訊】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九、評估使用適合之時間電價台電時間電價尖峰、半尖峰及離峰時間之單價各不相同,尖峰時間電價最高,離峰時間最低。用戶可依據用電習慣,以夏月及非夏月全月時間來評估填寫不同時間帶之用電比例,以正確評估是否適用時間電價。台電建議,用電規模較大(例如每月超過800度)的用戶,建議可評估選用時間電價。》台電時間電價試算評估十、登錄台電節電獎勵活動參加活動登錄之電號當期用電每節省一度,可獲得0.6元獎勵金,如每期(2個月)獎勵金低於84元者,按84元計算,登錄之電號如屬電業法第52條所稱使用維生器材及必要生活輔具之身障家庭用戶,若每期(2個月)獎勵金低於100元者,按100元計算。節電獎勵金於當期電費中扣除,每期(2個月)獎勵金以用戶當期電費為上限。》登錄網址【資料來源】.台灣電力公司.財政部.台電電力粉絲團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4-03-24 醫療.皮膚
皮膚科醫師籲勿幫頭皮去角質 也別用熱水清洗臉部超過這時間
幫頭皮去角質是過度清潔,會讓乾癢、乾澀更嚴重。為了解決頭皮屑困擾,有人會使用市售頭皮去角質產品,從海鹽磨砂膏到角質淨化液等產品形式多樣。然而,國泰醫院皮膚科醫師羅陽表示,頭皮去角質會讓角質層被破壞,短期可能會覺得清爽很多,但長期下來讓角質層含水量下降,反而更容易讓頭皮脫屑,不管頭皮是否發炎,都不建議去角質。三種族群最容易掉頭皮屑,分別為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乾癬患者。羅陽指出,這些族群因為頭皮發炎,容易出現頭皮屑變多狀況,一般人的角質以28天為一個代謝周期,但是頭皮發炎會加速代謝速度,因此讓掉屑問題嚴重。然而,做頭皮去角質反而是過度清潔,讓頭皮乾癢、乾澀等問題變得更嚴重。不少人去髮廊,店家會推薦做頭皮去角質,羅陽說,雖然短時間可能會比較清爽,但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要解決皮屑問題,應該回到疾病本身,否則掉屑只會越來越嚴重。他建議,民眾洗頭頻率應該一至兩天一次,一天洗太多次會傷害頭皮,多天才洗一次又過於油膩,也對皮膚不好。熱水容易洗掉油脂,但也會破壞皮脂腺。一般認為熱水清潔比較容易洗乾淨,羅陽表示,雖然熱水確實較容易沖掉油汙,但是也會破壞皮脂腺,尤其是年長者皮脂腺分泌會退化,長期用熱水洗臉,反而產生類似缺脂性皮膚炎狀況,皮膚變得敏感,容易乾燥、緊繃,甚至出現類似酒糟性皮膚炎血管擴張的狀況。一天建議洗臉一至兩次最適當,羅陽說,洗臉應該先把臉打濕,用洗面乳塗抹在臉上約10至30秒,再用溫冷水沖掉,整個過程不超過一分鐘。他提醒,國人大多數是混合性肌膚,如果使用一些針對油性肌的含酸類洗面乳,反而讓臉頰、下頷等處更容易乾燥,應該用中性或弱酸性洗面乳比較合適。如果想加強清洗T字部位的油膩,可以在T字部位使用不同產品,或是搭配吸油面紙等。防曬兩小時補擦一次,塗抹均勻,並依當天活動選適合的防曬乳。最後,羅陽表示,防曬一定要確實執行,一般每兩個小時要補擦一次,上班前、運動前等接觸紫外線前5至10分鐘要塗抹防曬。防曬不是有擦就好,必須要擦得均勻,而且要定時補擦,並且根據當日預計進行的活動,挑選適合的防曬產品。羅陽說,大量流汗、潛水等活動應該1至1.5個小時補擦一次,並且防曬係數需要SPF50以上較為足夠,特別是潛水因為在水中,很多民眾不知紫外線會穿透,因此忽略防曬。有些民眾雖然有擦防曬,但一整天只擦一次,或是只有擦臉,忘記擦到脖子、手臂等處,也是會曬傷。沒有確實執行防曬的傷害,從皮膚變黑、脫皮到起水泡都有。羅陽說,不同部位的皮膚耐受性不同,像手臂比較常接觸太陽,可能較不容易曬傷,但一旦曬傷脫皮、起水泡,可能會演變成大面積發炎,類似像燒傷一樣損失大量皮膚,會有感染風險。羅陽提醒,曬傷如果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必須就醫。他說,很多人會使用蘆薈、牙膏等塗抹在患處,希望舒緩不適,就怕反而變成接觸性皮膚炎,建議還是就醫解決問題。簡單測試,找出自己是哪種膚質。羅陽建議,民眾可以自己測試皮膚是油性、乾性還是混和性,來選擇合適產品,「睡覺前洗臉,並且臉上不擦任何保養品,隔天早上觀察臉部狀況。」混合肌膚:如果T字部位油膩、其他部位乾燥,屬於混合肌膚。油性肌膚:T字部位以外也油膩的,為油性肌膚。乾性肌膚:整個臉都乾燥的,則是乾性肌膚。羅陽說,保養最重要是看個人膚況。以敏感肌膚的酒糟性皮膚患者來說,保養品要盡量單純,可以在洗完臉微濕的狀態擦乳液,加上容易受到「熱」影響,也要做好防曬。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則是需要頻繁擦乳液,一有空就要擦,讓角質層保持水分,其他保養品使用盡量單純,避免二合一等功效產品,同時清潔一定要做好,卸妝一定要確實。羅陽醫師小檔案.現職: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給患者的一句話::想要擁有好膚質,努力保養才會有。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4 養生.聰明飲食
Omega-3脂肪酸好處多,7大功效一次看!多吃這些食物可補充
談論健康飲食議題時,富含「Omega-3」的天然食物,總是不意外出現在營養攝取清單中。究竟Omega-3是什麼?可以為人體帶來那些好處呢?什麼是脂肪酸?脂肪酸的兩種主要類型是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而不飽和脂肪進一步分解為多元不飽和脂肪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飽和脂肪有時被稱為「壞」或「不健康」脂肪,因為它們會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等某些疾病的風險。不飽和脂肪,包括多元不飽和脂肪和單元不飽和脂肪在內,均被認為是「好」或「健康」脂肪,因為適量攝取可以支持你的心臟健康。 什麼是Omega-3脂肪酸?Omega-3是一種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是必須營養素,人體無法自行產生,必須由食物中獲取。儘管Omega-3很重要,但多數的人攝取不足。三種重要的Omega-3脂肪酸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α-亞麻酸(ALA)DHA和EPA主要存在於藻類和富含脂肪的魚類中,例如鮭魚、沙丁魚和鮪魚,而ALA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如亞麻仁油。當你從食物中獲取ALA時,身體能夠將部分ALA轉化為EPA,然後轉化為DHA。然而,這個過程只提供少量的EPA和DHA。因此,富含EPA和DHA的飲食來源,例如魚肉的攝取就顯得至關重要。Omega-3脂肪酸對人體有什麼好處?Omega-3脂肪酸可幫助體內的所有細胞發揮應有的功能,它們是細胞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於提供結構並支持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雖然Omega-3對所有細胞都很重要,但它們在眼睛和大腦細胞中含量很高。此外,Omega-3還為你的身體提供卡路里,並支持許多身體系統的健康。1.保護眼睛健康DHA類型的Omega-3,是構成眼睛視網膜的主要脂肪酸,女性在懷孕和哺乳期間,不可缺乏DHA,否則會影響胎兒和嬰兒眼睛的健康發育。此外,充足的Omega-3,有助降低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發生。2.減少身體發炎許多慢性疾病如心臟病、糖尿病、癌症和關節炎,都與身體發炎相關,因此減少身體的發炎,可降低這些疾病造成的健康風險。研究顯示,Omega-3在對抗身體發炎扮演重要角色,當身體在分解Omega-3脂肪酸時,會利用它來產生抗氧化物質,保護細胞免受傷害。3.改善心臟健康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死亡的常見因素,Omega-3被認為可改善心臟健康,減少心血管疾病發作:.提高高密度膽固醇(HDL).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降低三酸甘油脂.降低血壓.防止斑塊(脂肪、膽固醇和鈣的沉積物)在動脈中形成4.促進嬰兒大腦健康Omega-3對生命早期的大腦發育非常重要,DHA是大腦中形成細胞膜的主要脂肪酸。女性在懷孕和哺乳期間及兒童期攝取足夠營養素,非常重要。5.有助改善自體免疫疾病很多自體免疫疾病可能是由慢性發炎引發或惡化,因此減少發炎可能有助控制症狀和減緩疾病進展。自體免疫疾病是免疫系統誤認健康細胞有問題而進行攻擊,研究指出,Omega-3可能有助逆轉自體免疫疾病。相關疾病有:.狼瘡.多發性硬化症.發炎性腸道疾病.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6.預防阿茲海默症一些研究顯示,Omega-3可以在衰老過程中保護大腦,並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7.減緩憂鬱症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含有EPA的Omega-3補充劑有助於改善憂鬱症狀。如何補充Omega-3脂肪酸?建議透過富含Omega-3的食物攝取這項必須營養素,一般來說,動物來源的Omega-3提供EPA和DHA,而植物來源多含有ALA。以下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鮪魚.生蠔.核桃.蝦.魚肝油.藻類.奇亞籽.亞麻仁籽.亞麻仁油【延伸閱讀:到底能不能吃?研究揭鮪魚經50年汞含量仍高!4種魚類應少吃】1.亞麻仁油每一湯匙亞麻仁油含有7.26克ALA,約為每日建議量的七倍多。亞麻仁油的發煙點較低,因此用它烹飪會降低營養價值,並可能釋放有害化合物,比較適合用於調味品或蘸醬。2.奇亞籽每一盎司(約28克)奇亞籽含有5.06克ALA,它們還具有高纖維和蛋白質含量,使它們成為植物性飲食人們的良好營養來源。 3.核桃核桃富含纖維及多種營養成分,包括Omega-3,每一盎司(約28克)核桃含有2.57克ALA。4.鯖魚鯖魚是一種小而多脂的魚,一份3盎司(約84克)鯖魚含有0.59克DHA及0.43克EPA。除了Omega-3脂肪酸外,鯖魚還富含硒和維生素B12。5.鮭魚幾乎所有海鮮都含有 omega-3,但煮熟的鮭魚是特別好的DHA和EPA來源,3盎司(約84克)的煮熟養殖鮭魚含有1.83克Omega-3。6.貝類貝類是Omega-3的獨特良好來源,因為許多貝類都含有ALA、DHA和EPA三種形式的Omega-3,例如牡蠣每3盎司(約84克)含有0.14克ALA、0.23克DHA及0.30克EPA,總含量0.67克的Omega-3。7.蝦一份3盎司(約84克)煮熟的蝦子含有0.12 克DHA與0.12克EPA,它還富含蛋白質和鉀。(註:ALA、EPA和DHA含量取自美國農業部的食品資料中心。)當你將Omega-3脂肪酸作為飲食的一部分攝取時,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一般來說,最好選擇食物來源是魚類而不是補充劑。若想透過補充劑補充Omega-3,請先諮詢醫師,以避免任何潛在風險。例如,Omega-3補充劑可能會與香豆素(華法林)等抗凝血劑發生交互作用,並且高劑量的攝取已被證實可能增加出血或中風的風險。【資料來源】.NIH: Omega-3 Fatty Acids.Cleveland Clinic: Omega-3 Fatty Acids.Cleveland Clinic: How To Pick Fish High in Omega-3 and Low in Mercury.Top Foods High in Omega-3s.The complete guide to omega-3-rich foods(本文不開放合作單位轉載)
-
2024-03-19 焦點.元氣新聞
女性最想避免的騎車窘境 讓「這個」幫妳!
現今,買一輛機車動輒五萬多,不僅要精打細算,對機車的需求更是男女大不同!譬如:為了上班通勤而購車的女性,重視車身輕好挪移、重心低好停車且省力、騎乘穩油錢省;為了買菜接送小孩而購車的女性,則在乎承載空間大不大、保養車子麻不麻煩、安全配備齊不齊全,特別是要避免孩子被高溫的排氣管燙傷等,不難看出買機車其實也是一門「眉角多」的大學問! 女性常見的騎車窘境,妳中了哪一個?在臺灣,有著各種各樣的女性騎士,雖然來自於不同的背景,卻有著相似的騎車困擾與窘境。比方說,房屋仲介小珊,每天都要騎著機車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除了找停車位不易,更棘手的是好不容易找到停車位,卻是卡在兩輛大型摩托車的中間,她不僅要設法把重達 100kg 的機車「挪」進停車格裡,還得想辦法把車子架立起來;不只如此,有時是停車容易,取車時卻發現自己的機車卡在兩輛車中間,讓她直呼:「此時,好希望能遇見"有力男士"經過呀!」但對家庭主婦阿美來說,她最大的困擾是機車的置物空間不足,每次出門購物都得將袋子擠在身上,手忙腳亂地處理,加上她個頭嬌小,停車時總是需稍微踮腳尖,否則踩不到地,也因此每當停紅綠燈時都得小心翼翼地保持平衡,以避免一不小心連車帶物一塊倒下而受傷。年近 50 歲的莉莉姐雖騎車數十年,但一直以來最頭疼的還是機車的維修保養,不是搞不清楚什麼時候要加機油、換齒輪油或煞車油,就是每回車子出了問題只能任憑機車行報價,尤其上個月又因剎車反應稍慢,以致於發生擦撞事故,讓她萌生想換電動車的念頭。然而,以上這些騎車時遇到的窘境,看似是不同女性的困擾,實則反映出大多數女性騎士的共同問題,甚至也是妳我騎車時常見的煩惱。這個,滿足「妳」的騎乘需求但日前,Gogoro 推出新款入門電動車 JEGO,不僅受到消費者的關注,更成為廣大女性騎士們詢問的焦點,原因無它,只因JEGO 的設計正好滿足眾多女性騎士們的騎乘需求。 首先,相較於一般市面上機車動輒 90~100kg,JEGO 的空車重量僅 77 公斤,加上省力中柱和一鍵自動倒車功能,讓女性騎士可以輕鬆應對停車和取車困境,不必再每回祈禱"有力男士"路過幫忙挪車。 其次,JEGO 的腳踏空間寬達 32.5 公分,可置放一只 28 吋的行李箱,同時也保留了傳統油車於龍頭下方設置的固定式掛鉤;此外,車廂空間還可收納兩頂安全帽,解決女性騎士在出行過程中的置物需求。 再者, JEGO 採低座椅設計,可確保女性騎士隨時都能輕鬆地讓雙腳穩穩踩地,並將 SBS 前後雙碟煞系統設為安全標配,可有效穩定車身並縮短煞車距離,大幅提高行車的安全性;另外,車子前後皆配有全 LED 車燈和高彩巨字儀表,也確保夜間騎乘的安全。 最後是 JEGO 的保養簡便,因為車子是由馬達直驅,無皮帶、齒盤等傳動零件,大幅減少車輛保養項目,每 5,000 公里才需回廠保養,減輕女性騎士面對保養維修機車的麻煩,加上 Gogoro 門市的保養維修價格透明化,即使不懂機車零件,也不會發生被敲竹槓的可能。 聽聽 JEGO 的試騎評價,有沒有說中妳的心坎!值得一提的是,一般消費者對於綠牌輕型機車的刻板印象是性能相對受限、速度較低、只能當作買菜車使用,但 Gogoro JEGO 卻顛覆你我的認知,不只最快時速可以達到 68km/h,二顆電池版本的續航里程還高達 119 公里,是市面上最快的綠牌電動機車,每天通勤也十分夠用。觀察目前各大網路論壇上對於 Gogoro JEGO 的評價和試騎心得,有四大面向最常被稱讚:一、空間大。評論從「腳踏空間真的大」,「座墊很長」、「無論是放行李箱或前面掛好幾包物品,都沒問題」到「車型比想像中大」都有。二、不需要改變騎油車的習慣。有網友坦承,自己就是喜歡用傳統鑰匙啟動及打開座墊,因為直覺操作又不容易故障!還有人認為:「很適合作為從油車換電車的首選,很快就能上手!」三、不少試騎者對於 JEGO 的性能感到滿意。譬如:「雙人騎乘,在平路上極速可到 65km/h」、「68km/h 在市區騎乘真的非常夠用」、「雙載,一鍵倒車滑順、不卡」、「雙載起步,一如既往的快」、「電門反應很快,扭力控制的像油車,舒服」…等。四、價格及資費誘人。有網友直接比較價格:「扣補助後,一輛 JEGO 的價格比最新 iPhone 還便宜!」或是「補助完購車才花2w多,比起油車 5w 以上的售價,真的香!」另也有人誇讚資費便宜,像是「我覺得,199 月租費蠻不錯的,買來當買菜或代步車很划算」。 「隨你騎 限時新購資費方案」,只到 3/31從行駛極速、續航里程、乘載空間、安心配備到保養週期,Gogoro JEGO 匯集所有電動機車的優點於一身, 而且除了 Gogoro 門市,路上隨處可見的 Gogoro 社區店也有提供購車和免預約保養車子的服務,十分方便!不過得提醒消費者,每月僅花 199 元便能騎乘至少 1,000 公里的「隨你騎 限時新購資費方案」屬於早鳥優惠,僅到 3/31 截止,但凡新購 Gogoro 任意一款綠牌機車都適用。 BOX:Gogoro JEGO 小檔案名字:JEGO(中文諧音:這個)價格:扣除補助後,最低的入手價為 21,180 元顏色:這個紅、這個黃、這個藍、這個白、灰等 5 色任選,採亮面烤漆、撞色風格主打3大優點:同級最快(68km/h)、續航最長(119km)、保養最省(每5,000km才需回廠)標配:一鍵自動倒車、省力中柱、SBS 前後雙碟煞、全 LED 車等、前置杯架、掛鉤、後扶手等限時新購資費方案:$199 元/月(單顆電池)、$499 元/月(二顆電池)
-
2024-03-14 醫療.心臟血管
56歲婦染疫再爆心肌炎!等28天成功換心
新冠感染仍有嚴重併發症風險,三軍總醫院近日收治一名56歲女性,國外旅遊返台後確診新冠,康復一個月後竟出現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導致心臟衰竭,得靠葉克膜、暫時性人工心臟繫命,所幸等待28天配對到心臟,完成移植手術,預計今天出院。婦染疫再爆心肌炎三總副院長、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蔡宜廷表示,葉小姐病情原用免疫球蛋白治療控制,但今年1月18日時,出現心律不整、低血壓、休克等症狀,藥物無法支撐,因此緊急裝上葉克膜,但心臟功能一直無法恢復,因此後轉為暫時性人工心臟(短效型雙心室輔助器)支持,成功等到心臟。三總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盧俊吉表示,葉小姐先前從未有新冠肺炎感染史,也並未施打過XBB變異株疫苗。根據研究,感染新冠肺炎後少數人會併發嚴重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造成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都可能受到影響。等換心心臟是MIS-A較常攻擊的器官,且MIS-A對成人的致死率達3%至7%,相當危險。蔡宜廷表示,在等待心臟移植期間,葉小姐已可以自己呼吸、用餐,開始進行床邊的復健療程,經過移植手術,目前恢復順利。軍醫局長蔡建松表示,三軍總醫院的心衰竭治療團隊,迄今共完成120例藉由短效型雙心室輔助器支持救治心臟衰竭病患,這例可能是全台第一起因MIS-A進行換心手術的個案,其餘案例最年輕僅13歲、等待最久的患者支持了將近9個月,經過漫長的時間最終等到心臟,成功移植。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7 醫療.新陳代謝
台灣1/6孕婦有「妊娠糖尿病」,營養師籲少吃「這兩種小吃」,5招助控糖!
懷孕期間,孕婦如果高血糖會通過胎盤而影響到胎兒,可能會造成胎兒過大、肩難產、新生兒低血糖、黃疸等風險;對孕婦而言,則增加剖腹產率,提高產後發生典型糖尿病的風險。營養師提醒,許多澱粉其實含有太多「油脂」,而外食相當容易就會吃下過多加工食品,造成血糖飆升,建議參考控糖5招,遠離妊娠糖尿病。每6位孕婦就有1位有妊娠糖尿病,未來會有哪些風險?國健署統計,110年7月1日至112年6月30日之孕婦產檢資料統計,孕婦在懷孕第24至28周接受產檢妊娠糖尿病篩檢服務超過23萬人次,初步發現異常率約17.2%,大約每6位孕媽咪,就有1位有妊娠糖尿病。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根據國外文獻,在懷孕過程中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婦女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較未患妊娠糖尿病婦女,增加了10倍;而且產後10年第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達20%,之後每10年再增加10%;且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其母嬰併發症風險相對較高,為降低妊娠風險。營養師教孕媽咪的飲食攝取原則,避免血糖過高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委員、營養師吳芃彧表示,孕媽咪營養攝取相當重要,不僅六大類食物都要均衡攝取,且「優質澱粉」不可少,許多人愛吃的蔥抓餅、炒米粉其實不僅僅是澱粉,還含有大量的油脂,可以的話,選擇地瓜、五穀飯其實都相當好。吃飯的順序也影響血糖上升。吳芃彧說,建議孕媽咪可以「先吃纖維」,例如蔬菜、水果,或是含有五穀雜糧的澱粉,接著吃肉類、蛋白質,最後再吃澱粉、飯類;一餐吃太多也會讓血糖上升更多,因此「少量多餐」也相當重要;最後則是外食族常常碰到「加工食品」,一不小心就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因此要審慎閱讀營養標籤,減少加工食品。國健署也提供準爸媽控糖5招:1.六大類均衡攝取:均衡攝取全穀雜糧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和豆魚蛋肉類,並多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糙米、燕麥等,避免加工或醃製食物;烹調食物宜採清蒸、水煮、涼拌等方式,養成孕期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2.優質澱粉不可少:孕期需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以供胎兒發育所需。建議選擇富含纖維的全榖雜糧類,如:糙米、地瓜、南瓜等,可避免血糖急速上升,減少攝取含精緻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如:麵包、麵條。3.高纖飲食可控糖:足夠的纖維素能幫助準媽咪維持腸道健康、促進蠕動、預防便秘及幫助血糖穩定,又可以提供飽足感,建議每餐至少攝取一個拳頭大的蔬菜份量,且含2種以上的蔬菜,以深綠色蔬菜尤佳,如:銀魚莧菜、蒜炒菠菜、清炒芥藍等,另外水果份量要控制,一餐約一個拳頭大。4.少量多餐更穩糖:一次大量進食易造成孕媽咪血糖快速上升,建議以3正餐搭配1至3次小點心,少量多餐、定食定量的方式進食。點心建議以奶製品為主可增加鈣質的攝取量,如:鮮奶240 ml、無糖優格250ml。或綜合堅果一茶匙(5公克)、茶葉蛋一顆等,較不影響血糖起伏。5.NG食物停看聽:注意食物中隱形的加工碳水化合物會影響血糖變化,且較沒有飽足感,宜減量攝取,如:甜不辣、丸子、肉羹、炸雞(外裹的粉)等,並避免或減少油炸、糖醋、燴(勾芡)等烹調方式的食物。提醒糖尿病患者的飲食5重點● 紅豆、綠豆、花豆、薏仁、豌豆含澱粉,屬全榖雜糧類。● 玉米、南瓜是全榖雜糧類,屬於主食,會影響血糖。● 口感綿密的番薯、芋頭、馬鈴薯等是根莖植物,但富含澱粉,也屬全榖雜糧主食;胡蘿蔔、白蘿蔔、洋蔥等雖是根莖,但屬蔬菜類。● 稀爛、切碎或重複烹煮的食物,因糊化後吸收佳,GI值相對高,如稀飯的GI值較白飯高。● 建議先吃不含醣類型,如蔬菜 蛋白質,再吃含醣類,如全榖雜糧類,減緩腸胃吸收速度。延伸閱讀:對糖尿病最好與最糟的食物一覽!糖尿病飲食5重點,有效控血糖糖尿病7大飲食禁忌!這些食物不要碰,進食3口訣有效減緩血糖上升糖尿病什麼水果不能吃?一天能吃多少?糖尿病吃水果5大注意事項,一表看GI值選對水果!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03 名人.劉秀枝
沒刻意減體重卻往下掉?名醫提醒別輕忽:這件事才是健康象徵
和73歲的朋友陳太太聚餐,發現她胃口很差,個人小火鍋的菜盤和牛肉片只吃了一些,大部分都打包,與平常大快朵頤的她簡直判若兩人,且明顯瘦了一圈。她說最近幾個月上腹部有點隱隱脹痛,沒有食欲,體重減了約兩公斤。想到她的先生因罹癌而需定期到醫院接受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一定讓她忙得不可開交且心情沉重,我腦海閃過兩個造成體重減輕的可能性:憂鬱症與癌症,建議她盡快就醫。一般人都希望苗條,因此各種減重食譜或方法非常流行。但銀髮族被人說:「你看來瘦了些。」如果不是刻意的減重,反而會有點擔心。老年人的食欲好,常是健康的象徵,例如辛棄疾的詞「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意指《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裡提到,廉頗「一飯斗米,肉十金,被甲上馬」,以示老仍可用。現代醫學用數據來回答問題,例如發表於2021年《美國家庭醫師》期刊的一篇文獻回顧指出,非刻意且沒有明顯原因的體重減輕是指在6到12個月中,體重減輕超過5%,需仔細檢查,找出原因以對症治療。一般會測血液常規如血色素和生化數值(如血糖)、大便潛血和胸部X光,並根據所伴隨的症狀,進一步做相關檢查,例如上腹痛則做上消化道內視鏡、超音波檢查,但主要還是根據醫師的臨床判斷。這篇論文中發現造成非刻意的體重減輕的疾病,以消化系統疾病(9-45%),惡性腫瘤(19-36%)和心理精神疾病(9-24%)最常見,其他包括心肺、內分泌(如甲狀腺、糖尿病)、腎臟、藥物、牙齒和吞嚥困難等疾病,但還是有6-28%找不到原因,需追蹤。這些數據只供參考,老年人體重減輕的評估沒有準則,因個人情況而異。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朋友的92歲母親,罹患失智症多年,雖然子女們悉心照顧,但胃口不好,明顯消瘦,後來才發現是其活動假牙的金屬支架太緊,嵌入了牙齦造成疼痛的關係。牙醫師幫忙把假牙拿下來後,老太太開始主動吃東西,胃口甚佳,體重明顯回升,全家都高興。問陳太太為何沒想到就醫呢?她認為先生生病讓她心情不好,當然會導致食欲差與體重減輕,但並未嚴重到憂鬱症,相信等她逐漸適應後就會改善。聚餐後,她看了腸胃科醫師,醫師替她做「上消化道泛內視鏡檢查」,發現是胃食道逆流,並無惡性腫瘤。醫師開立一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每天服用一粒。一個多月後再與她聚餐,發現她的食欲明顯進步,體重也逐漸回升,並繼續在門診追蹤。作為一位照顧者也要記得照顧好自己,出現症狀時不要自己想當然耳,因為一個症狀(如體重減輕)有多種可能,有些是常見且治療效果良好(如胃食道逆流),但有些可能是較嚴重的疾病如癌症而需及早診斷與積極治療,可不要輕忽了自己的症狀。FB粉絲團請搜尋:劉秀枝joy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02 醫療.心臟血管
太晚進食竟會提高中風風險?法國研究:「這時間」吃有助防心血管疾病
大家都知道食物會影響心臟健康,但其實進食的時間也很重要,最近有研究發現了有助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最佳進食時間,而心血管疾病是1種會影響心血管的疾病,如心臟病與中風,皆為全球常見的死亡原因。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建議,早上8點前吃早餐和晚上8前吃晚餐的進食習慣,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太晚進食竟會提高中風風險?研究揭進食時間與心臟疾病的關係研究小組分析來自法國NutriNet-Santé研究的103,389名參與者的數據後,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像是比較晚吃早餐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而且每晚1小時風險增加6%,還有在晚上9點之後吃晚餐的人,中風風險會比在晚上8點前吃晚餐的人高出28%,這種風險在女性中更是明顯。不僅如此,研究還發現,夜間禁食的時間(即是1天的最後1餐和第2天的第1餐之間的時間)愈長,中風的風險就愈低,而有遵守建議的早晚進食模式的情況下,每增加1小時的夜間禁食時間,中風風險就會降低7%。選對時間吃東西很重要! 養成提早進食的習慣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還需要在其他群體中進行複製,並通過不同設計的其他科學研究來做進一步的確認,而這項研究強調進食時間在預防心血管疾病中的潛在作用。簡單來說,較早食用早餐和晚餐的習慣,加上夜間禁食時間拉長,可能有助於防止心血管疾病發生。許多人都知道食物是生理時鐘的同步器,有控制血壓的作用,而較晚攝取食物,則會導致代謝系統紊亂,研究人員解釋,飲食行為是全球心血管疾病負擔主要可改變的風險因素之一,而且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食物的最佳代謝與時間是相關的。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2 焦點.健康知識+
早睡增加死亡風險?胸腔重症科醫曝真相!每天「睡滿x小時」讓你更長壽
大家都知道熬夜對身體危害大,早睡早起身體好。但近期有一個國外研究發現「睡得越早,會死得越早」,真的是如此嗎?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告訴你早睡與死亡風險的真相。早睡會增加死亡風險?黃軒指出,根據一篇研究在2021年4月,發表在權威期刊雜誌《Sleep Medicine(睡眠醫學)》的研究發現,睡得越早會死得越早!這是一份對全球21個國家、112198名個案,隨訪時間長達9.2年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研究者根據參與者作息時間不同,將其分成三組,「早睡組:晚上6點到10點睡覺」、「正常組:晚上10點至12點睡覺」、「晚睡組:晚上12點以後才睡覺」;研究結果發現,與睡眠時間正常者(晚上10點至12點)相比,早睡和晚睡者都有較高的死亡或重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早睡者風險增加了29%,晚睡者風險增加了11%;也就是說,早睡比晚睡的危害可能會更大。雖然研究結果如此,但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黃軒認為,這篇文章只是一個流行病學研究,這類研究只能表示研究人員觀察到某種「相關性的現象」,並不能證明相關事件之間有明確的「因果關係」。而這個研究涉及了21個國家,包括發達的北美及歐洲國家,以及非洲一些不發達國家。在發達國家中,早睡和晚睡的人較少,只有28.5%和17.3%;非洲國家則絕大部分人都在早睡組,佔92.6%(沒水沒電當然很早就去睡了),而非洲國家的經濟水平和醫療資源缺乏,自然是死亡率上升的區域!所以真相是,非洲人佔了早睡人群92.6%,當然造成了這一組「早睡組」,看起來死亡率就增加的陷阱!並不是真的睡得越早會死得越早。睡眠太長,也可能會增加早死風險除了早睡晚睡會影響死亡風險,睡眠時間也會影響。黃軒表示,很多人覺得睡得越久身體休息時間越長,對健康越好,其實不然,睡眠太長也可能會增加早死風險!根據英國基爾大學醫學科技研究所聯合利茲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和東安格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對300萬多人有關睡眠與健康的74項研究報告,進行綜合性分析發現,平均每晚睡眠時間超過10小時的人,與平均每晚睡眠8小時的人相比,早死風險可能會增加。其中死於中風的危險增加56%,死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增加49%。綜合以上2研究的結論發現,不能單純地認為睡得越多就對身體越好,早睡跟晚睡的死亡率都會增加。要「睡多久」多才最安全?究竟要睡多久才對身體最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的數據顯示,每日平均睡眠時間在6-7.25小時者的平均壽命最長。不過黃軒也表示,不同人對睡眠的需求也會不同。對於有些人來說,如果睡6個小時就能保持整天精神抖擻,不會犯睏,那就是最適合他的睡眠時間,沒必要一定睡夠8小時。但黃軒提醒,每天至少要睡滿6小時,因為這是身體一日基本所需的睡覺時數。我們通常只要睡醒以後,能夠疲勞消失,精力、體力充沛,第二天可以正常學習、工作,不會呵欠連天,無精打采,那也是你最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間。而除了每天要睡滿6小時,睡眠也要「規律」,發表在Sleep Research Society研究指出,睡眠時間異常短或長均與過早死亡有關,「睡眠太多或者太少,對身體來說,就是一種不規律」,長期違反了自然生理規律,當然死亡率就可能會上升!看完以上研究,知道該怎麼睡覺才健康嗎?首先,你要有規律的作息,然後在自己的固定生活中,維持睡眠時間在6-7.25小時,才是對自己身體最佳的睡覺時間,這樣的睡眠習慣才能讓你更壽命,降低死亡風險。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
-
2024-03-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學習作為一位醫者之前,我是學生,也是民眾
【編者按】:本週是繼續各醫學院各校分享「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討論,這次由台大醫學院師生團隊發表。小兒科陳教授以兩則故事說出將「拒絕檢查或治療」作為對病人或家屬的標籤之前,醫者需要先學習「傾聽」與「同理」,要了解拒絕只是一時的,病家需要時間去消化與理解,考量病人與家人的心情與接受度,以及家庭的安排。同時呼籲耐心與詳盡的專業病情說明,也需要在醫療系統及健保的支持,以及病家的理性溝通中,才能長遠的繼續下去。→想看本文一位在臨床實習的醫學生寫出她在照護生死一線間的柔弱生命,所感受到的各種衝擊。→想看本文一位醫學二年級學生寫出在還沒有進入臨床階段的醫學生由課堂裡的體驗,敘述自己對「醫學人文」的學習脈絡,忠實的分享這階段的學生的領會、感受和目標。希望各醫學院校對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經驗分享,可以使台灣醫學人文教育更上一層樓。作為一名大二的醫學生,對醫學專業的認識,微小而片面。因此,在「醫學人文」的體驗和接觸上,藉著敘述自己的學習脈絡,我記錄有限中的領會、感受和目標。我在大二修習了「醫療與社會」的課程,因為醫療不只是照顧病人身體與身體的健康,與社會環境也習習相關。在課程中,涵蓋了媒體、政策、法律、社會學與倫理學在醫療領域的實踐與應用。當中,倫理學單元是我最感陌生的。我不是一個擅長用中性的詞彙描述事件的人。但是醫學倫理的許多定義,都必須客觀而貼近事件。因此,在認識有關病人自主權、生命末期倫理、急重症醫療的資源分配,乃至死刑犯的器官捐贈等議題時,我用了不少心思,分別熟悉語句、目標與現況。以資源分配(resource allocation)為例,當COVID-19疫情襲捲全球時,供不應求的口罩、疫苗、病床,乃至照護資源如何配置?學者們提出了衡量的不同方法,如Persad等人針對稀少資源提出的四核心價值、八分配原則(註1);Emanuel等人提出的六項建議(註2)。原則需要經過揀擇,也很難逐條適用:例如,當疫苗施打根據「先到先得」時,可能造成群聚,反而讓民眾暴露於感染風險,並使得距離醫療資源遠、遵守防疫措施者無法獲得資源。而當以「完整生命系統(complete life system)」作為優先考量時,則可能凌駕先到先得、病重者優先、回饋社會價值等分配原則。考慮一國家或地區的醫療量能,會使得政府採取相應的最適策略,生命倫理學即為此服務。在這裡,我感受到的生命倫理學,其面向之寬廣,遠大於我們個人所直覺感受的「倫理道德」與「直覺感受」,更是在發掘社會及醫療場域中的爭議點後,藉著能定性或定量的模型,建立議題的定義、共識,與順位排序,並為現況或務實目標提供詮釋或指導原則。在「小組討論」的課程裡,我們也對急重症醫療的社會需求與資源分配。進行了議題討論。同學們各自分享心目中的急診室光景、親自或陪同就診的經驗,並進行案例模擬練習:作為民眾、醫師、醫院決策者或衛福部官員,面對醫療資源不足時,可能具備的心理與作法。除就倫理學外,有些同學對其他理論(例如經濟學、社會學)很有心得,試圖將所學納入表達的一部份,我覺得很新鮮,很希望自己能多涉略一些有趣的領域,讓發表更豐富。不同小組,對於議題的討論模式截然不同。有的小組偏好戲劇呈現,藉著角色扮演,更細膩地體會求診者、醫師或醫院人員面對問題時的口氣、姿勢與想法;有的小組則分派各立場的代表,藉著組內辯論,認識彼此主張的異同;也有小組更進一步地,要求組員以學者的理論或觀點為底,做成短講,上台報告,最後進行綜合討論。藉著不一致途徑習得的知識,強度和深度或有差異。以我們小組來說,初次討論時,在問題上沒有太多的來回詰問。同學以個人準備的資料為底發表,其他人聆聽,或針對發言表達贊同或補充,如果意見一致,則進行總結或延伸討論。不過,接近期末時,我們回顧這半年的討論課,卻一致覺得,箇中不少爭議點值得再次思辨。由是,我們對既有的討論紀錄上,做了一次梳理,將問題和回答改編,以政論節目的形式呈現,並錄影剪製成十分鐘的短片,作為這學期的期末主題報告。面對以陳述性、條列式為主的知識時,第一回陌生,梳理脈絡或嘗試拆解因果關係,第二回再檢驗時,加入夥伴不同角度的觀照與心得分享,第三回精簡成問答式的意見交會。這種反覆轉化與表達的練習,我覺得很深刻,也視作一個很好的學習與豫備。最後,回顧這學期在演講與討論課上,關於生命倫理學學習的感受,並以知識、技能與情意三個面向,紀錄現階段的我,如何看待學習醫學倫理的重要性。●知識面上:體認醫療與臨床潛在的困境、社會變遷下對體制、個人意識的轉化,透過學習與思考生命倫理而有所豫備。●技能面上:了解倫理議題,以期未來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決策與行為,並改善現況。●情意面上:在持續學習的過程中,反思個人信念,練習評價各種觀點,以期能公平、正義地尊重病人的權利。註1:四核心價值與八分配原則註2:六項建議●最大化利益(maximize benefits)、●醫療工作者優先(prioritize health workers)、●反對先到先得(do not allocate at first-come)、●對證據負責(evidence-based)、●臨床試驗受試者優先(recognize research participation)、●對COVID-19患者與非患者皆適用(apply the same principle to all COVID and non-COVID patients)。延伸閱讀:2/26 「甘苦人也有春天」——病人拒絕治療的背後。2/28 好人
-
2024-03-01 焦點.元氣新聞
全球最佳醫院台灣入選35家醫院,完整清單報你知!世界250強台灣僅「1家」,專家解析原因為何?
由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Statista」合作的「全球最佳醫院」公布今年最新排名,台灣一共入選35家,在全球最佳250家醫院中,台北榮民總醫院位居第218名,是台灣唯一上榜的醫院。2024全球最佳醫院公布 台灣35家上榜名單一次看「World's Best Hospitals 2024」排名公布,是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與全球數據公司「Statista」連續第6年合作,發表各國當地醫院排名。台灣上榜的35家醫院:1.台北榮民總醫院2.台灣大學附設醫院3.林口長庚醫院4.台中榮民總醫院5.高雄長庚醫院6.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7.馬偕紀念醫院8.成大附設醫院9.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10.桃園長庚醫院11.台北慈濟醫院12.台北長庚醫院13.國泰醫院14.高雄榮總15.花蓮慈濟醫院16.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17.北醫附設醫院18.台大雲林分院19.亞東醫院20.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21.三總松山分院22.萬芳醫院23.奇美醫院24.國泰汐止分院25.國泰新竹分院26.長庚雲林分院27.屏東安泰醫院 28.嘉義長庚醫院29.台中慈濟醫院30.彰化基督教醫院31.雙和醫院32.新竹馬偕醫院33.彰濱秀傳醫院34.中國醫大新竹分院35.嘉義基督教醫院2024台灣醫院排名全球醫院前5強1. Mayo Clinic(美國梅約診所)2. Cleveland Clinic(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3. Toronto General - 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 (加拿大多倫多全科醫院)4. The Johns Hopkins Hospital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3.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美國麻省總醫院)2024全球最佳250名排行榜參與評比的國家有哪些?獲獎的國家哪些多?2024年全球最佳醫院排名列出30個國家的最佳醫院,包括澳洲、奧地利、比利時、巴西、加拿大、智利、哥倫比亞、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印度、以色列、義大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挪威、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韓國、西班牙、瑞典、瑞士、台灣、泰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和美國。根據生活水平與預期壽命、人口規模、醫院數量和數據可利用性選出其中的醫院。每個國家被評比的醫院數量不同,根據各國醫院數量和數據可用性。美國獲得獎項最多的醫院 420 家,以色列和新加坡各有10家醫院。評選世界250大醫院的目的是什麼?「沒有比選擇合適的醫院為自己或親人提供照護更重要的決定了。」美國新聞周刊表示,公布全球前250強醫院名單,盼經由各國醫院聲譽和績效比較,幫助民眾尋求最佳照顧患者與家庭的醫院。新聞周刊強調,每家醫院的評分均基於對逾8萬5000名醫學專家的線上調查,還有出院後患者整體滿意度調查的公開數據。該分數還考慮了衛生和患者/醫生比例等指標,以及關於醫院是否使用患者報告結果測量(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縮寫PROM) 的調查,PROM 是患者填寫的標準化問卷,用於評估他們的經驗和結果。台北榮民總醫院是2024年唯一進入世界前250排名的台灣醫院「2024年全球最佳醫院(World's Best Hospitals 2024)」自2019年開始舉辦,2024年在全球30個國家及地區,共2400家醫院中,列初全球前250名最佳醫院,今年受評國家包括美國、德國、日本、韓國、法國及台灣等國;依國家和地區同步發表所有受評醫院排名,台灣醫院共有35家列入排名,僅台北榮總進入前250名。2023年台灣第一次被納入,台大醫院以全球排名第249名,名列前250強。2024年的全球最佳250家醫院中,台北榮民總醫院位居第218名,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表示,全球最佳醫院連續6年都是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排行第一,台北榮總同列全球前250強,與有榮焉。非英語國家進入排名不易,陳威明說,近年北榮發展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加上投入超過百億元的數個重要軟硬體建設都陸續完工啓用,尤其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吸引許多國際病患就醫,更有許多全球知名醫學中心參訪,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國梅約醫學中心最近也三度主動前來並簽定合作意向書,即將展開深度合作。陳威明也說,台北榮總能夠進入世界前250名,深感榮幸,但很多亞洲鄰近國家,像新加坡、韓國等,都有更多的醫院進入到全球前250強,他相信台灣許多醫學中心的醫療品質都不亞於這些醫院。他表示,台北榮總會繼續虛心檢討,持續進步,並且和國內其他醫學中心一起努力,希望明年有更多醫院一起爭取更佳名次反應台灣真正的醫療實力。「全球最佳醫院」是如何評比?今年版本為反映對醫療關鍵績效指標的重視,增加醫院品質指標支柱的權重。評分模型新增韓國、馬來西亞和智利3個新的國家認證,並針對美國名單引入CMS(「聯邦醫療保險和聯邦醫療補助計劃服務中心」(Centers for Medicare & Medicaid Services,縮寫CMS) 資格標準。2024年是第2次針對醫院進行患者報告結果測量(Patient Reported Outcome Measures,縮寫PROM)實施狀況調查,基於四個資料來源:1. 線上調查:Newsweek和Statista邀請30個國家的8萬5000多名醫學專家,包括醫師、醫院管理人員等參與線上調查。參與者被要求推薦自己國家以及其他國家的醫院,不允許推薦自己工作的醫院。2. 病人滿意度:來自患者調查的公開數據,分析患者體驗。病患體驗調查通常由保險公司以及醫院在病患住院後進行。調查主題的包括對醫院的整體滿意度、醫院推薦以及對醫療護理的滿意度。3. 醫院品質指標:從大多數國家的各種公共來源收集了品質指標。不同國家的品質指標有所不同。所包含數據的範例包括特定治療的護理品質數據、衛生措施和病人安全數據以及每個醫生和每個護理師的患者數量數據。4. PROMs 實施調查: PROMs實施評分已納入世界最佳醫院計畫的評分模型,於去年下半年料《新聞周刊》和 Statista 聯繫各醫院調查。計算每家醫院在4個類別中的得分並進行加權:同儕推薦(國內40%,國際5%):病患體驗(16.25%)、醫院品質指標(35.25%)、PROM 實施(3.5%)。評比方法的侷限:各國每家醫院都按分數評級,分數只能在同一國家醫院間進行比較,因為每個國家的患者體驗和醫療關鍵績效指標不同。由於無法協調這些數據,因此無法對分數進行跨國比較(例如A國得分90分, 不意味著該醫院優於B國得分87分的醫院)。專家解析 2024全球最佳醫院250強 台灣醫院為何難上榜今年評比有些微改變,包括提高醫療品質比重,另一個改變是與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for Health Outcomes Measurement(ICHOM)建立夥伴關係。ICHOM是歐美推動價值醫療(Value-based health care)的主要組織,該組織訂定各種疾病的品質指標,著重以病人為主的感受與就醫體驗,強調病患於就醫後的長期健康恢復,而非單純的手術與治療成果。台灣僅有少數專家進入ICHOM平台推動全球醫療品質指標的定義,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是亞洲唯一制定全球高齡照護價值醫療品質指標的專家。陳亮恭指出,ICHOM所重視的醫療品質相當全面,更著重病患身心靈的健康與從疾病復原的過程,與傳統由醫療體系所定義的品質指標不盡相同。陳亮恭說,國際間對於醫療品質的提升高度重視病患就醫體驗,所謂的體驗不光指滿意度調查,更重要的是病患就醫時健康恢復、改善生活的過程,也就是以病人為中心的價值醫療。歐美國家也調整醫療服務支付方式帶領價值醫療的推動,美國MediCare幾年前便逐年導入價值醫療支付方案以提升醫療品質。另外,國內僅有台北榮總進入全球前250強,也有專家認為,癥結可能在於我國相關評比指標的公開資料過少。主辦單位先擇定30個國家評比,設定評分方式後,只能在該國公開資料中尋找相關數據。根據Newsweek公布調查結果,台灣的公開資料中欠缺醫療品質與病患就醫體驗相關數據,所以僅能以Google評分、國際醫院評鑑(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還有負責台灣本土醫院評鑑主辦單位,即醫策會網頁上的有限數據進行評分。Newsweek表示,評分高低僅能作為國內比較,因各國的公開資料內容並不相同,不適合放在同一個標準比較。由於每個國家公開資料不盡相同,Newsweek和Statista針對每個國家還有個細部的評分方式,且一再強調,評分高低只能跟自己國家比較。所以,其公布的評分不是絕對分數,而是百分比。美國某家評分90%的醫院並不等於德國另一家90%的醫院。至於選出全球排名的關鍵,依照該醫院所獲得的國際推薦與國內排名,例如第一名的Mayo Clinic就是所有醫院中獲得最多國際專業人士推薦,且整體評分居美國第一,另外加入醫療品質與病人評價項目的績優評分,綜整評為全球最佳醫院的第一。專家認為,國內醫院排名偏低,上榜醫院太少,也許很多人認為台灣的醫療品質並未被正確評價。根據評比所公布的內容分析可以得知,台灣的醫療品質難以透過單一國際評比論斷。但台灣的醫療服務品質調查國際化程度不足,導致國際評比時無法由公開資料取得足夠數據卻是事實。如何讓資訊透明化與系統化,並加入價值醫療的評比,值得正視。專家建議,畢竟國際評比代表的是國際社會(主要是已開發國家)對於醫療品質的精進,我國也可從國際評比思考精進我國醫療品質的策略。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9 養生.聰明飲食
飲食不宜清淡和多吃青菜少吃肉,2者有衝突嗎?教授破解膽固醇迷思
讀者呂先生在2024-1-23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您在『餐桌上的偽科學』一書中第215頁寫道:無需過度擔心高膽固醇食物。因為無法證實食物中的膽固醇和食用人血液中的膽固醇有關聯(219頁),也在第219頁寫到:飲食清淡可以降低膽固醇的量,更可以提高好膽固醇和降低壞膽固醇……,多吃青菜少吃肉和運動也很有幫助。我有些迷惑,請教林教授:1. 無需過度擔心高膽固醇食物和飲食清淡可以降低膽固醇,沒互相矛盾嗎?2. 我今年67歲,網路上不少醫生提倡『老年人飲食不宜清淡,以免營養不夠』,這讓我無所適從,您的看法呢?」我想,讀者之所以會感到困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分不清「食物中的膽固醇」和「血液中的膽固醇」,所以我就把我發表在胡扯膽固醇的專家的解釋稍作修改如下:『膽固醇本身根本就沒有分好壞。膽固醇就只是一個單一的化學分子(分子式是C27H46O),在食物裡是這樣,在我們血液裡也是這樣。在我們的血液裡,膽固醇會跟一些特定的蛋白質結合,而其中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叫做「高密度脂肪蛋白」,英文是High-density Lipoprotein(缩寫成HDL)。另一種叫做「低密度脂肪蛋白」,英文是Low-density Lipoprotein(缩寫成LDL)。跟HDL結合的膽固醇是會被運送離開血液,然後進入肝臟裡去儲存,或分解成膽汁,或被轉化成其他物質。因此,當血液裡有較多的膽固醇跟HDL結合時,就會降低膽固醇在血管壁形成有害斑塊的風險。而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把跟HDL結合的膽固醇稱之為「好膽固醇」。反過來說,跟LDL結合的膽固醇是從肝臟被運送進入血液裡的。因此,當血液裡有較多的膽固醇跟LDL結合時,就表示會增加膽固醇在血管壁形成斑塊的風險。而也就因為這樣,我們把跟LDL結合的膽固醇稱之為「壞膽固醇」。簡單的說,膽固醇只有在跟HDL或LDL結合之後,才會被認定為「好的」或是「壞的」。』就因為膽固醇是在跟HDL或LDL結合後才會被判定為「好」或是「壞」,所以當你吃了「高膽固醇食物」後,你所攝取到的膽固醇是有可能形成「好膽固醇」,也有可能形成「壞膽固醇」。這就是「無需過度擔心高膽固醇食物」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血液中的膽固醇」主要是我們的肝臟自己合成的,而從食物吸收的大約只佔20%到30%。更重要的是,當你攝取到越多膽固醇,你的肝臟就會合成相對越少膽固醇。也就是說,從食物攝取到的膽固醇只會暫時性地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這就是「無需過度擔心高膽固醇食物」的原因之二。請看2022年發表的Is There a Correlation between Dietary and Blood Cholesterol? Evidence from Epidemiological Data and Clinical Interventions(膳食膽固醇和血液膽固醇有相關性嗎? 流行病學數據和臨床干預措施的證據)。所以,你應該關心的是要如何提升「好膽固醇」和降低「壞膽固醇」,而不是擔心「食物中的膽固醇」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至於要如何提升「好膽固醇」和降低「壞膽固醇」,我的確有說「飲食清淡可以降低膽固醇的量,更可以提高好膽固醇和降低壞膽固醇……,多吃青菜少吃肉和運動也很有幫助」,而這是基於大量研究以及主要醫療機構的建議,例如:哈佛大學在2021-8-13發表11 foods that lower cholesterol(11種降低膽固醇的食物),其中一段是:『以素食為主的「降低膽固醇食物的飲食組合」可顯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酯和血壓。 關鍵的飲食成分是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全穀物而不是精製穀物,以及主要來自植物的蛋白質。 加入富含植物固醇的人造奶油; 燕麥、大麥、車前草、秋葵和茄子,皆富含可溶性纖維; 大豆蛋白; 和整顆杏仁』。(註:本文插圖就是拷貝自此一網頁)克里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在2022-2-28發表Give Your Good Cholesterol a Boost(提高你的好膽固醇水平)。它也一樣強調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是可以提升「好膽固醇」和降低「壞膽固醇」。美國心臟協會在2023-8-25發表Here’s the latest on dietary cholesterol and how it fits in with a healthy diet(這裡是有關膳食膽固醇及其如何與健康飲食相適應的最新信息),其中兩段是(合併):『不要考慮你可以攝取多少膳食膽固醇,而是試著考慮吃全面健康的飲食,包括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全穀物、健康的蛋白質來源以及低脂或無脂乳製品。血液膽固醇水平健康的人應該認識到,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風險會增加,對不健康食物的耐受性也會改變,所以最好是繼續強調「更多的植物性飲食,包括全穀物、新鮮水果和蔬菜,以及更多的魚類,結合熱量意識飲食和定期的身體活動」 。』從上面這三條資訊就可看出,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是可以降低壞膽固醇,而這樣的飲食就是我所謂的「清淡飲食」。事實上,讀者呂先生從我的書中拷貝的那句話裡面被省略的部分「……」是「地中海飲食就是很不錯的參考」。也就是說,我在書裡面所說的整句話是「飲食清淡可以降低膽固醇的量,更可以提高好膽固醇和降低壞膽固醇,地中海飲食就是很不錯的參考,多吃青菜少吃肉和運動也很有幫助」。信譽卓著的梅約診所(Mayo Clinic)有發表Mediterranean diet for heart health(有益心臟健康的地中海飲食),而其中的幾句話是「地中海飲食的基礎是植物性食物。 這意味著膳食以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和全穀物為主。它也含有適量的乳製品、禽肉、雞蛋,海鮮,包括蝦、蟹、蛤和扇貝」。眾所周知,雞蛋和蝦子都是高膽固醇食物,而蟹、蛤和扇貝也不遑相讓,但它們在適量攝取的情況下卻都是有益健康(包括心臟)的食物。所以,我在書裡所說的「無需過度擔心高膽固醇食物」跟「飲食清淡可以降低膽固醇」,兩者之間是完全沒有任何矛盾。原文:老年人飲食不宜清淡的迷惘+如何提升好膽固醇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28 焦點.用藥停看聽
什麼是糖果藥?陳文茜為活命,竟要託人國外代購,了解健保藥價為什麼會導致缺藥?
4551種藥被砍價 「年底恐爆缺藥潮」 健保署:受影響非常少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公布最新藥價調整,共有4551種藥物遭砍價,為健保省下55.3億元藥費,但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擔心,遭砍價的藥物幾乎都是過了專利期的「老藥」,幾乎無利可圖,已有本土藥廠表態,自家13款藥中,將停產九項,預估年底恐湧現一波缺藥潮,屆時全國600多萬名慢性病患者用藥權益受損。對此,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目前尚未接獲藥廠停產訊息,缺藥因素多為原物料短缺、供應不穩所致,受藥價影響的「非常的少」。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今年調整藥價品項已是近年來最少數量,調整金額僅50多億元,影響層面應比往年還小。在調整價格時,已先評估藥價過低是否影響廠商生產的意願,至於攸關民眾用藥權益的藥品,則不會調降藥價。另對於藥品被調降藥價的廠商,也提供申覆機會。沒有利潤,可以申覆,但台灣廠商卻很少這麼做,除了必須揭露成本分析,再者,翻案機率不高,以去年為例,健保去年調整藥價後,僅33家廠商提出申覆,共288種品項,最後120種維持原本議定價格,也就是仍被砍價,149種藥品維持原來價格,另有19種藥物調高藥價。黃金舜說,逾9成被砍價的藥品為超過15年專利期的老藥,假設5家廠商生產某一款藥品,健保核價10元,但廠商需與醫院再次議價,一顆價格從10元變成6元,這就是所謂的藥價差,醫院端已經拿走了一大半利潤,隔年藥價調整時,健保署參考廠商開給醫院發票,認為仍有4元空間,當然繼續再砍。以軟便劑(氧化鎂)為例,健保署核定每顆2元,這已是健保藥物「地板價」,但醫院跟廠商議價後,藥廠可能只拿到8毛錢,黃金舜說,「健保藥價砍一次、醫院議價再砍一次。」這就是為何「氧化鎂」藥證共有5張,卻只有一家廠商願意生產。老年人口變多,慢性疾病用藥數量變多,黃金舜呼籲,健保署未雨綢繆,否則半年後就將面臨缺藥衝擊。建議健保署統一採購「弱勢老藥」,保障廠商最基本的喘息空間,不致停止生產。石崇良指出,由健保署統一採購低於地板價的藥品,這並無先例,仍需進一步討論、研究。開業藥師沈采穎表示,健保署統一採購已達地板價的藥品,這是很理想化的作法,但牽涉到人力、平台架設、資源整合與藥品採購等,政府尚未解決缺藥問題,能否妥善做好集中採購,恐是一大挑戰。健保「糖果藥」近3成,沒利潤產量少傳缺藥通貨膨脹,萬物齊漲,唯獨一顆兩元多的「糖果藥」愈來愈多,健保最新統計,在給付1萬4000多種藥物中,一顆健保價不到3元的藥物多達3879品項,占比接近28%。進一步分析,98%糖果藥為健保收載超過15年的老藥,成本低、售價低,看似幫健保省錢,但專家憂心,老藥一跌再跌,廠商無利可圖,最後還是病患受苦。在3879種健保「糖果藥」中,申報量前三名的品項分別糖尿病用藥Metformin、Aspirin(退燒、止痛、預防血栓)、抗焦慮藥物Alprazolam,均屬歷史悠久,早已過了專利期的老藥。延伸閱讀:藥物百科資料Metformin相關藥物Aspirin相關藥物Alprazolam相關藥物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日前臉書貼文,感謝郭台銘帶著哈佛醫療團隊和台北榮總副院長王署君,幫助她從垂危病情,走向好轉穩定。但她也點出台灣身陷缺藥困境,健保揚名全球,卻買不到一粒不到一元的口服劑型類固醇Hydrocortisone,為了活命,需託人從美國代購。Hydrocortisone口服劑型類固醇即為典型的「糖果藥」,因為健保給付過低,早已退出台灣市場。資深藥師沈采穎表示,物價齊飛,但部分救命的藥品價格卻一再往下跌,四月起漲電價,又砍藥價,缺藥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勢必損及患者用藥權益。延伸閱讀:藥物百科資料Hydrocortisone相關藥物沈采穎說,許多老藥過了專利期,變成糖果價,一顆1、2元,對於醫院來說,藥價差太少,無利潤可言,不太願意進藥。至於藥廠更是無利可圖,等藥證到期,就不願再製造,而進口代理商也可能不再展延藥證,停止進口,這當然影響病人用藥。中華景康藥學基金會董事長、台大藥學專業學院教授沈麗娟指出,健保署每年4月1日調整藥價,往往從3月開始就出現缺藥聲,建議健保署重新檢討「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不宜再繼續試辦,唯有真正釐清藥價差的金額,才能做好藥價調整。台灣藥學會理事長康照洲持相同看法,他認為,健保署找不到調整藥價的良好工具,而採用藥價調查方式,但藥廠將藥品賣到醫院的價格包含藥價差,健保參考藥品販售的發票,並無法了解真正藥價,試辦十多年的DET確實應該檢討改善,研議出一套真正適用藥價調整的方案。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TSRAP)理事、前衛生署副署長蕭美玲指出,藥價調整涉及市場經濟學,日本已經實行多年,但卻沒有缺藥、藥廠停止生產等困擾。反觀國內為何有藥廠不再生產,健保署有必要召開專家會議,研擬調整DET相關機制。對於糖果藥數量逐年增加多,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過專利期藥品因製造技術純熟、品項多、銷量大,大幅降低製造成本,各國均會調降藥物價格,這也讓健保能給付更多新藥。至於「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藥界希望繼續執行,但執行內容、細節確實有必要調整,預計今年上半年著手修正,對外說明、預告後執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8 養生.聰明飲食
巧克力有哪些功效?不能把巧克力當「健康食品」吃!7大益處一次看
許多人喜愛巧克力的滋味,吃巧克力也讓我們感覺良好,不過巧克力對健康有好處嗎?事實上,只要你選擇正確的巧克力種類就對人體有益。由於巧克力富含類黃酮,這是一種稱為多酚的化學物質,而類黃酮存在於許多植物性食物中,包括水果、蔬菜、茶和咖啡。黃酮類化合物富含抗氧化劑,可以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破壞,自由基會增加癌症、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風險。然而,如果你吃太多錯誤種類的巧克力,你就不會得到同樣的好處。許多備受喜愛的巧克力其實都是經過超加工的糖果,其中添加了糖、牛奶和熱帶植物油,甚至牛奶或白巧克力。食用過度的話,你可能會感到胃部灼熱、不適,也可能增加體重。可可和可可豆有何不同?可可豆和可可都含有類黃酮,但兩者實際上是不同的,可可豆是來自樹木的原料,而可可是將可可豆磨成粉末後經烘烤,並與其他成分例如糖混合製成巧克力。研究表明,類黃酮可以降低心臟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風險,還能改善情緒,並且減輕憂鬱症狀。類黃酮還可以幫助認知,並抵消睡眠不足導致的認知缺陷。巧克力有哪些營養?根據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每100克含有85%可可的黑巧克力,有14.2克膳食纖維,還有鈣、磷、鉀、鎂、鐵等礦物質,其熱量約585大卡,甜度約為一般人的一分糖。黑巧克力7大好處1.營養價值高優質黑巧克力富含纖維、鐵、鎂、銅、錳和一些其他礦物質,也含有脂肪酸、咖啡因和可可鹼。2.富含抗氧化劑可可和黑巧克力含有多種強大的抗氧化劑。事實上,它們比大多數其他食物含有更多的更多的多酚和黃烷醇 。3.有助降低血壓可可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可以改善動脈血流,並導致血壓小幅下降,但需要更多的研究證實。4.提升好膽固醇黑巧克力可以改善多種重要疾病的危險因子,它也可以降低易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並提高胰島素敏感性。5.降低心臟病風險研究表明,食用富含黃烷醇的可可或巧克力可以降低血壓並改善心血管健康。6.保護皮膚研究表明,可可中的黃烷醇可以改善皮膚的血液流動,並保護皮膚免受陽光傷害,但巧克力不能取代防曬霜和其他形式的防曬。7.改善腦部功能可可或黑巧克力可以透過增加血流量來改善大腦功能。此外,它還含有咖啡因和可可鹼等興奮劑。如何挑選適合的巧克力?專家表示,黑巧克力通常含有大量可可、較少的糖和較多的類黃酮。極黑巧克力(very dark chocolate)是最健康的巧克力形式,它的含糖量通常低於其他形式的巧克力,並且不含牛奶或添加脂肪。除了黑巧克力之外,牛奶巧克力的黑巧克力含量較少,而白巧克力則根本沒有巧克力含量。白巧克力通常由可可脂、糖和牛乳固形物製成,但不含可可豆或可可膏成分。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與黑巧克力有何區別?.黑巧克力:以可可脂混合可可粉、可可膏為原料,且其總可可固形物含量至少35%、可可脂至少18%、非脂可可固形物至少14%。.牛奶巧克力:以可可脂及乳粉混合可可粉、可可膏為原料,且其總可可固形物含量至少25%、非脂可可固形物至少2.5%、牛乳固形物至少12%。.白巧克力:以可可脂及乳粉為原料,且其可可脂含量至少20%、牛乳固形物至少14%。怎麼吃巧克力會比較健康?目前尚不清楚人們每天需要吃多少巧克力才能有益於健康,因為多數研究使用的是純可可而非商業巧克力,後者經過加工,會破壞類黃酮,並含有添加劑。黑巧克力的推薦吃法1.尋找標籤上含有70%或更多可可的黑巧克力,因為更多的可可通常意味著更少的糖。2.標籤可能不會告訴你類黃酮的濃度,因此以巧克力的顏色為依據,巧克力顏色越深,含有的類黃酮就越多。3.限制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的攝取量。4.孕婦和幼兒可能需要限制巧克力的攝取量。最重要的是,巧克力不應被視為與新鮮水果和蔬菜相同意義上的「健康食品」,但任何人都不應該覺得有必要剝奪自己吃巧克力的權利。如何分辨真正的可可脂?營養師查慧琦曾受訪表示,不少市售巧克力會用「代可可脂」取代,兩者僅差一個字,代可可脂口感雖滑順,但卻含反式脂肪酸,恐對人體心血管造成威脅。要如何分辨出真正的可可脂?查慧琦指出,純可可脂熔點較低,約攝氏27、28度環境下會漸漸融化,若到37、38度會完全融化,而代可可脂熔點則高達60度。人類體溫約36、37度,手指溫度約31、32度,如果手拿巧克力一下就融化,代表純可可脂含量很高,若許久未融化、甚至要用咬的才會融化,代表可可脂含量並不高。【資料來源】.Can chocolate be a health food? What to look for in your favorite candy.衛生福利:巧克力之品名及標示規定.7 Proven Health Benefits of Dark Chocolate
-
2024-02-26 焦點.元氣新聞
網紅企鵝妹衝鹽水蜂炮遭炸傷,若用「左手香」有引發「這病」的風險!蜂炮炸傷「這兩處」時最棘手!
南韓網紅企鵝妹衝鹽水蜂炮炸傷 醫提醒「這些燒燙傷雷點」勿踩企鵝妹去年來台進行徒步環島之旅而爆紅,昨天適逢元宵節,她再度來台,並到台南體驗傳統慶典「鹽水蜂炮」,不過即便做好安全帽、護目鏡、外套等「全副武裝」,仍被少量鞭炮炸傷瘀青。台北長庚醫院皮膚外科副主任黃毓惠說:蜂炮炸傷事實上就是一種灼傷、燙到會痛,患者可能會起水泡,一旦起水泡就是深度灼傷、會留疤,在蜂炮炸傷那一剎那就要趕快沖水自救,讓皮膚表面降溫以減少熱的傷害,且要沖水至少30分鐘,做好「沖脫泡蓋送」的原則,如果沖完水還覺得很痛,或燒燙傷面積大,就要趕快送醫。如果被炸傷又拖著不處理,只要微微起水泡,或者皮膚很紅,擔心後續水泡破掉,可能有感染風險,建議擦燒燙傷藥膏,並照顧好患處,不要接觸到外界不乾淨環境。坊間傳聞能夠治療皮膚灼傷的各種偏方,容易引發「接觸性皮膚炎」,嚴重的燒燙傷會出現「腔室症候群」和色素沉澱坊間傳聞的蘆薈、麵粉、香灰、蛋清、左手香,甚至牙膏等偏方,「當然要避免」。以左手香為例,坊間很常用來處理燒燙傷,黃毓惠說,很多病人用了,反而出現接觸性皮膚炎,本來燒燙傷還好,後來開始因為過敏起水泡,臨床上偶爾會看到這類病人,沖水是為了減少熱傷害降低損傷,這些偏方只是短暫涼感,對減緩熱傷害沒有幫助,甚至可能因此延誤後續治療。名詞解釋:接觸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分兩大類,外來物質的刺激占8成,過敏體質引起的則占其餘2成。外來的刺激物相當多,年輕女性或家庭主婦最常碰到的是化妝品、保養品、項鍊、耳環及清潔劑。塗敷來路不明的中草藥膏,或是在皮膚傷口上貼了OK繃或膠帶,也常會引起接觸性皮膚炎。更嚴重情形如2015年的八仙塵暴,黃毓惠說,以當時粉塵在空中飄散,皮膚全部被覆蓋並灼傷,傷燙傷程度深重且面積大,就可能出現「腔室症候群」,患者的皮膚會腫脹,並且壓迫神經及血管等,不能夠輕忽。名詞解釋:腔室症候群肢體常因肌膜內急性累積液體,進而缺血、缺氧,此一組織壓力上升,導致肌肉神經等組織缺血傷害的狀況及臨床變化,稱為「腔室症候群(Compartment syndromes)」。一旦罹患腔室症候群,稍有延誤輕則組織孿縮,重則截肢甚至喪命。燒燙傷也可能留疤,黃毓惠表示,比較常看到的是熱水燙傷,如果已經到了二度灼傷的嚴重程度,會起水泡,一但水泡破掉,可能會出現皮膚淺層潰爛,癒合後就會出現色素沈澱,往往半年、一年才會慢慢消退。元宵蜂炮、焰火、炸寒單 他們卻血流如注 醫:這2處受傷最棘手元宵節不少地方舉行慶典活動,台北市內湖有「夜弄土地公」、台南則有著名的「鹽水蜂炮」、鹿耳門聖母歐「元宵花火迎春牛」、台東則有「炸寒單」,多少傳出傷情。台南市鹿耳門聖母廟昨晚舉辦「元宵花火迎春牛」活動,施放數萬發高空焰火,吸引約70萬人次民眾觀賞,也發生未爆彈掉落炸傷人事件。媒體報導,一對夫妻被炸傷,地板上多處出現血跡外;而知名南韓職播主「企鵝妹」體驗鹽水蜂炮,則在全副武裝的情況下,同樣被鑽入衣服的蜂炮炸傷。成大醫院災難醫學科主任林志豪說,以鹿耳門、鹽水蜂炮等狀況受傷的民眾,患處大部分出現在四肢,其中鹽水蜂炮比較特別,因為炮火會鑽來鑽去,如果衣服跟安全帽沒有密合,蜂炮鑽到衣服立面就會有燒燙傷的情形,且炮台設置在四面八方,自己也親身體驗過,即便包得再緊密,只要有縫隙就可能鑽入。林志豪說,過去也曾碰過較特殊的個案,例如高空煙火的未爆彈或餘彈等掉落後砸傷人。整體而言,手指或顏面炸傷最難處理,因為手指的神經與血管等非常細緻,除了炸傷外還可能合併其他外傷,在清創時需要比較小心;顏面最需要注意的是,受傷部位如在眼睛附近,可能影響角膜甚至眼球本身;至於其他皮肉傷就按照一般「沖脫泡蓋送」原則處置。林志豪指出,以地緣關係來說,通常會將傷者送到鄰近醫院就近處理,如果傷勢太過嚴重,則會進一步轉送至大醫院,需要特別留意的是,手指跟眼睛周圍被炸傷時,送醫時間要愈快愈好。台南鹽水、鹿耳門鬧元宵 一夜垃圾近50公噸元宵夜台南鹽水蜂炮及安南區鹿耳門聖母廟高空焰火秀,湧入大批人潮體驗蜂炮「槍林彈雨」快感及欣賞璀璨焰火,經一夜激情,留下大量炮屑和垃圾。台南市環保局昨天調派300名清潔人員及車輛機具進駐熱區清理,也有居民拿起掃把幫忙,共清出近50公噸垃圾。今年鹽水蜂炮遶境活動是疫後規模最大,逾400座炮城分2天施放,其中7成集中元宵夜施放。除了遶境沿途蜂炮此起彼落,鹽水國中操場集中施放區,高空焰火齊發,4座各60萬支蜂炮城先後炸射,遊客驚呼連連,活動結束後也留下不少炮屑與垃圾。台南環保局指出,今年鹽水蜂炮擴大規模,參與人數也較往年更熱絡,昨天調派鹽水及鄰近11區的清潔隊,出動好幾輛垃圾車、回收車、掃街車、洗街車、水車及山貓等,在最短時間內清理炮屑和垃圾,不少居民也拿起掃把協助清理,至昨上午10時多共清出28公噸多垃圾,恢復鹽水小鎮乾淨面貌。環保局表示,去年鹽水蜂炮活動後清理出23公噸的炮屑與垃圾,今年規模較大,23日活動後清出6公噸,元宵夜後又清出28公噸,兩天合計共34公噸垃圾。此外,鹿耳門聖母廟元宵夜高空焰火活動,數萬發焰火、12座炮城連炸2小時,湧入大量人潮觀賞、拍照,活動結束後也留下許多垃圾與炮屑,安南區清潔隊昨清晨調派120名清潔人員和12輛機具清理環境,共清理出21公噸餘垃圾。有清潔隊員說,蜂炮以沖天炮居多,有些掉落在人行道磚頭間細縫,有些因地上有水沾附在地上,也無法掃,只能用撿的或是用夾子夾,增加清除難度。鹽水區隊陳姓隊員表示,今年鹽水蜂炮比往年更加熱鬧,要清運的炮屑、炮枝及垃圾明顯增加。參考資料:聯合新聞網:企鵝妹衝鹽水蜂炮炸傷 醫提醒「這些燒燙傷雷點」勿踩聯合新聞網:元宵蜂炮、焰火、炸寒單 他們卻血流如注 醫:這2處受傷最棘手聯合新聞網:台南鹽水、鹿耳門鬧元宵 一夜垃圾近50公噸元氣網:酒醉路倒竟罹「腔室症候群」小腿腫兩倍險截肢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4 焦點.元氣新聞
蛆蛆竟會寄生在皮膚!馬偕醫師從病人嘴唇中取出3隻活蛆蛆,了解什麼是「蠅蛆症」?
秘魯旅遊慘遭馬蠅寄生嘴唇,馬偕醫師手術室活捉3幼蟲在手術室活捉蛆蛆(蒼蠅的幼蟲)!一名33歲陳先生去年到秘魯馬丘比丘旅遊,回國後,嘴唇逐漸腫大並且疼痛。幾經求診,最後才轉診到馬偕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醫學部主任劉崇基安排病人全身麻醉,並活捉3隻寄生在嘴唇上的馬蠅幼蟲(蛆)。陳先生去年10月中旬到秘魯旅遊,疑似在熱帶雨林區民宿時遭到馬蠅感染;11月初回國後發現嘴唇表面有一點小破皮並不以為意,沒想到2周後沒有好轉,嘴漸腫大且伴隨疼痛。陳先生經皮膚科診所診斷為皰疹後,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抗生素及藥膏治療也未見改善,轉診至馬偕醫院皮膚科做細菌培養也未驗出任何菌種,最後才轉診至口腔顎面外科門診。陳先生傷口初期與一般昆蟲咬傷非常相似,腫疱的周圍有小型丘疹也容易與皰疹混淆,不容易被診斷。陳先生自述照鏡子時會隱隱約約看到有東西在動,有時候也會感覺有異物在裡面蠕動,萬萬沒有想到會是蟲卵寄生孵化成幼蟲。劉崇基觀察病人嘴唇有3處傷口持續滲出液,且隱約看到物體活動,因嘴唇周圍有大血管,蟲體為躲避容易碰撞造成出血。國內遭馬蠅蟲卵寄生案例罕見,劉崇基表示,以往只有兩次病例,還是發生頭皮,此次遇到馬蠅寄生嘴唇是行醫首見;嘴唇處理上又更為敏感,曾經嘗試要在門診夾出,因劇痛病人無法忍受,因此改採全身麻醉替病人動手術處理,手術全程約15分鐘,術後住院一晚確認恢復良好才讓病人出院。什麼是蠅蛆症?該如何避免?根據疾管署《感染控制雜誌》中楊清鎮所撰的〈Dermatobia hominis 引起癰瘡性蠅蛆症之簡介〉提到:蠅蛆症 (myiasis) 一詞是源自希臘語,myia 為「蠅蛆」之意,乃指雙翅(iptera)目蠅幼蟲感染人類和脊椎動物,能以其組織體液等物質維生。它們感染身體很多部位,皮膚是最常見之處。Dermatobia hominis 也是源自希臘語「活存於人類皮膚」的意思,是馬蠅(botfly) 中唯一會侵犯人類的一種,引起癰瘡性蠅蛆症。它的分佈主要是在中南美州,北自墨西哥,南到阿根廷及智利的北部,潮濕的熱帶森林地區及樹木繁茂的低地是其主要棲息處。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黃偉新指出,馬蠅主要分布在中南美州,自墨西哥至阿根廷和智利北部都是主要活動的範圍。一般生活在潮濕的熱帶森林地區和樹木繁茂的低地。馬蠅會將蟲卵產在其他節肢動物(如蚊子)的腹部,當蚊蟲叮咬宿主時,蟲卵就順勢落到傷口上,卵在宿主的體溫下孵化成幼蟲以後,再從叮咬的傷口或毛囊鑽入皮膚內,因為通常都無痛,難以察覺。只要能將幼蟲完全取出,傷口通常能癒合也少有併發症發生。馬蠅蟲卵寄生傷口起初像昆蟲咬傷,之後變為癰瘡,皮膚出現紅色突起,並在傷口隆起小結節的中央傷口有漿液性血水的滲出液。被感染者可能會因蟲體蠕動而在夜間感覺間歇性疼痛以及搔癢感,或有異物蠕動感。如果寄生在頭皮或臉上則會因為該處的肌肉層過薄,而疼痛感強烈。由於馬蠅引起的蠅蛆症在台灣極其少見,容易誤認為是細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毛囊炎等皮膚疾病,因此給予抗生素治療,或是進行不必要的外科切除。黃偉新提醒前往馬蠅的流行國家,預防馬蠅叮咬的辦法:●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進入叢林區戴帽子以保護頸部及頭皮●不擦香水或使用體香膏●衣褲無法包覆的皮膚則選用適當的防蚊液並適時補擦。如果曾至高風險地區回國後發現身上有不明類似蚊蟲叮咬傷口,又遲遲未癒合,應儘早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旅遊避免帶回蟲蟲?專家給2必知秘訣 返台先觀察「這症狀」每國曾有研究指出,一名45歲男子在秘魯度假2周時,被多處蚊蟲叮咬,回到西西里島後不久,出現頭皮搔癢及疼痛等症狀,在初次就診5天後,有皮膚科醫師注意到一條白色的小蟲子,從患者皮膚中噴出,5周後檢查發現,有紅斑癤樣病變和繼發性蜂窩性組織炎,接受為期10天苯唑西林肌肉注射治療。寄生蟲感染有內、外之分,蚊子、臭蟲、頭蝨等,屬於外寄生蟲,不一定長期寄生;內寄生蟲則如蛔蟲、鉤蟲和絛蟲等。但這類吸血昆蟲也曾有醫療用途,陳錦生分享,在抗生素未普及年代,戰場上有許多傷兵,醫療人員曾利用蒼蠅吃掉腐爛的肉,協助後續治療。陳錦生提醒,民眾如規畫前往中南美洲,可攜帶防蚊液或穿著長袖衣物,防止吸血類昆蟲叮咬,也避免暴露在會接觸到這類昆蟲的戶外場域。臨床醫師也應注意,若從中南美洲返台國人或旅客的皮膚有未癒合傷口,需警覺是否因馬蠅幼蟲感染,也可請教寄生蟲或昆蟲專家,避免不必要的檢查或抗生素治療。隨著全球化,飛機成為民眾跨國移動首選,許多寄生蟲也容易隨行李「偷渡」,先前萬華某旅館出現臭蟲時,陳錦生就曾提醒,民眾出國時可選用硬殼行李箱,讓臭蟲不會躲藏在縫隙中,回來一定要檢查行李箱有沒有夾帶,到住宿環境則可以檢查床墊、家具、雜物堆積、床單等處及縫隙,或檢查有沒有血斑,只要看到黑黑小小一點的就是。去年入侵歐洲的臭蟲(床蝨)疑已在台現蹤,有民眾入住北市某商旅發現並在臉書社團發文提醒。今天馬偕醫院發表民眾赴秘魯旅遊,疑因在熱帶雨林區住宿,嘴唇遭馬蠅寄生案例。長榮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名譽教授陳錦生指出,國內衛生條件改善,少見寄生蟲,但隨著全球化,應注意出國旅遊接觸感染及搭飛機時寄生蟲隨行李「偷渡」。「人類馬蠅(bot fly)」原產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地,會寄生在多種哺乳類動物身上,最常在牛隻身上發現,也可能感染人類,雌性馬蠅會將卵產在蒼蠅或蚊子等,其他以血液為食的昆蟲身上,當媒介昆蟲叮咬其他動物時,幼蟲離開卵進入宿主皮膚、穿透皮下組織。陳錦生指出,馬蠅幼蟲滲透至皮膚會導致皮膚潰瘍,容易繼發細菌感染,並提供癤子供幼蟲呼吸,被感染的宿主變得昏昏欲睡,體重和生產力下降,而幼蟲會在宿主體內生活20至28天,也就是「蠅蛆症」。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4 活動.活動最前線
2024年《活出健康、生活再造-大腦保健實作班》帶領人培訓課程招生中
報名資訊【指導單位】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主辦單位】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金門縣政府衛生局、屏東縣政府長期照護處、衛生福利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參訓對象】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社區大學、長青學苑等授課講師或工作人員、志工等【辦理日期與地點】1.苗栗場:5/11(六)、5/12(日)、5/18(六)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苗栗縣後龍鎮 79-9 號)2.彰化場:6/15(六)、6/16(日)、6/22(六)衛生福利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彰化縣彰化市虎崗路 1 號)3.台北場:7/6(六)、7/7(日)、7/13(六) 臺北市萬華老人服務中心(臺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 4 號 A 棟 3 樓)4.金門場:7/27(六)、7/28(日)、8/3(六)金門縣衛生行政綜合大樓(金門縣金湖鎮新市里中正路 1-1 號 2 樓)5.屏東場:8/24(六)、8/25(日)、8/31(六) (地點待確定)【課程費用】新台幣 3,000 元整。以完成繳費先後順序認定(每場次最多錄取 48 位),匯款帳戶載明於線上報名表單,並請同步上傳交易明細以利對帳。【注意事項】1.三天課程皆須全程參與,不得請假,如有困難,請勿報名。2.線上團督日期為 6/18(二)、7/16(二)、8/13(二)、9/10(二)、10/22(二),晚上7-9點。3.上完本培訓課程,非代表取得本會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方案模組師資或指導員資格,敬請注意!【報名方式】點擊連結或掃描 QRCode 報名https://forms.gle/b82w89id9jK5g3up9【聯 絡 人】葉家誠助理專員/ EMAIL: yeh193125@gmail.com,02-2332-0992 分機 152【備 註】1. 培訓報名資料僅供本課程使用,不做其他用途。2. 如遇天災(如颱風、地震等)或不可抗拒之因素取消,則另行通知擇期辦理。3. 為尊重講師之智慧財產權,會場內禁止錄影、錄音。4. 請自備環保杯,現場不提供紙杯。5. 課程辦理期間不提供交通接送及住宿服務,請學員自理。6. 因故無法上課者請於課程開始前提出退費申請,並酌收新臺幣 100 元行政處理費。7. 主辦單位保有開課或更動課程權利,如有變動將公告於本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