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搜尋
19
共找到
4370
筆 文章
-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治癌新知/2021癌症論壇:抗癌新紀元 海陸空夾殺癌細胞
抗癌已進入全新時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說,「對抗癌症要用海陸空包圍去轟炸它。」醫界正不斷為癌患尋找新希望,從基因變異找標靶藥物、利用自己免疫力殺癌細胞,甚至使用病毒去感染癌細胞,未來使用碳11重粒子放射治療取代外科手術。林欣榮說,醫界正在為癌患找到更多新機會。合併多種療法,已有案例見成效。對付惡性癌症,需要合併多種療法。林欣榮說,以腦瘤中成人最常見、死亡率最高的多形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GBM)為例,標準療程的口服化療藥,平均存活期只有六個月,因腦癌複雜性太高,多樣的基因變異,無法以單一標靶藥物治療。一位大陸南京的43歲眼科醫師,因罹患惡性腦瘤復發兩次,被判定只能再活三個月。2019年底,他到花蓮慈濟接受恩慈治療,除了手術、新藥腦貼片,也使用免疫抗體療法。最近他說,「可以走來走去,還可以教人保護眼睛的衛教。」林欣榮說,現行的治療方法中,可以檢測基因變異,以進行標靶、免疫抗體、免疫細胞治療,或是進行外泌體抗體療法,去除細胞的抗藥、抗放射線及免疫逃脫。療法多樣化,抗癌永遠有希望。免疫細胞除了CIK激發T細胞外,還有自然殺手細胞的NK細胞,以及樹突免疫細胞的DC細胞。目前花蓮慈濟通過的細胞療法CIK。在未來的抗癌希望,目前眾所矚目的CAR-T免疫細胞,是在T細胞放入基因,協助抓住癌細胞並殲滅,同時喚起更多T細胞或殺手細胞來幫忙。但因製程複雜,治療非常昂貴,約有一成的病人會導致發炎因子風暴。日前傳出感染COVID-19的淋巴癌病患竟癌症痊癒。林欣榮說,花蓮慈濟從2019年起也使用溶瘤病毒幫助病人。這病毒專司攻擊癌細胞,衛福部及研究倫理委員會批准後,第一個病人是五十幾歲的大腸直腸癌末期病人,接連幾次療程,本來只能活三個月左右的病患,至今已存活超過一年七個月。給癌友的一句話:沒有過不去的,永遠有希望。
-
2021-03-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明開打…搶全台第一針 醫院接種紛提前
首批AZ疫苗配送全台五十六家醫療院所,拿到疫苗的醫院紛紛安排接種流程,台北榮總、新光、高雄榮總、義大及小港等醫院已安排明天由院長帶頭接種,增加第一線醫護人員信心。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每一瓶疫苗有十劑,開封後六小時有效,「非常珍貴」,一批一定要湊到至少十人開打。亞東醫院明天上午八時將舉行「全台第一針COVID-19疫苗」記者會,新北市長侯友宜、衛生局長陳潤秋將到場關心醫護人員施打狀況,亞東安排副院長邱冠明帶領重症治療葉克膜團隊、COVID-19疫苗醫療專家小組接受疫苗施打,其他醫護人員也踴躍接種。聽聞亞東八時舉行記者會,不少醫院也把預定的接種時程提前。台北榮總將由院長許惠恒帶頭接種,但許惠恒上午要去立法院備詢,預計下午接種,院方指出,已針對有意施打的醫護人員造冊安排時間,也有他院醫護人員前來登記。洪子仁表示,明天上午十時,院長侯勝茂與他將帶頭接種,並邀請感染科、急診等醫師十人加入,湊齊一瓶,毫不浪費。台南約有三千劑提供醫事人員優先施打,目前醫護約一萬七千人,衛生局表示僅三成有意願接種。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他屬地方防疫人員,會在第二順位接種,希望大家不要受心理影響,「疫苗是科學的事情,就用科學解決」。高雄市長陳其邁說,疫苗安全以科學數據為依據,要相信專家意見。台北市長柯文哲也說,中央若有公布順序,就會照順序打,不要標新立異,就照SOP走。新光醫院成立工作小組,多次討論流程與監控事宜,有意接種的醫護均透過線上登記預約,預計每周周三、周五下午開兩個診次接種,每診最多五十位,也接受跨院醫護,接種後會在健保卡註記,也提供接種卡紀錄,接種後醫護可上傳健康狀況回報。北市府質疑指揮中心上周五下班後宣布三月廿二日開打,是「突襲式宣布」。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駁斥,籌畫已久,因AZ疫苗血栓疑慮,緊急舉行專家會議,上周五晚間已是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宣布。指揮中心提供「COVID-19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Covid19#),內有新冠疫苗接種地圖,優先接種對象可查詢所處位置,選擇接種地點。
-
2021-03-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疫苗接種地圖上線 未來擬開放民眾預約
我首批AZ新冠疫苗下周一開打,全台五十七間提供接種服務的醫院,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冠疫苗接種地圖「COVID-19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Covid19#)昨晚間已上線,優先接種對象可即時查詢所處位置附近可接種新冠疫苗地點。羅一鈞說明,「COVID-19防治一網通」類似流感防治一網通,目前讓衛生局跟醫療院所來媒合,並到指定醫療院所來安排接種,因為尚未開放一般民眾接種,所以還沒規劃打電話預約服務,但未來若開放社區民眾,如65歲以上民眾就考慮預約模式,以利民眾施打。羅一鈞不忘提醒,雖歐盟未明訂服用荷爾蒙治療、避孕藥女性暫打,但因為血栓事件中有發現55歲以下女性通報人數較多,尤其開始服用一年內風險高,即使服用超過一年者,風險比例降低,但仍高於一般人,才會先列入暫緩接種處理。羅一鈞說,服用荷爾蒙治療、避孕藥者,可於停藥四周後施打,但也要審慎評估,尤其停藥後可能懷孕,停止荷爾蒙藥物後也可能讓病情加重等評估,目前現階段比照專家會議臨時建議,若歐洲後續調查顯示明確有關或無關,才會看程度調整修改。
-
2021-03-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到位 高榮、高長、義大及小港4院醫護率先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9日宣布,下周一起開始施打AZ疫苗,首波配送4.4萬劑至全台57家專責醫院,高雄市疫苗昨已到位,數量為8000多支,將由高雄長庚、高雄榮總、義大醫院及小港醫院第一線及第二線登記願意施打疫苗的 醫護人員率先施打。高雄市衛生局長黃志中表示,高市原本規畫第一波處疫苗,在一天內即施打完畢,不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謹慎從事,嚴格規定,高市每天4家醫院加總將施打500多劑,預訂兩個多禮拜全數打完。高雄這次施打的醫療院所,醫學中心及準醫學中心中獨缺高醫,黃志中對此表示,按中央規定,醫院登記第一優先(直接照顧)及第二優先(間接照顧)的醫護人員,兩梯次需超過500人才納入配發疫苗對象,但高醫未超過。目前高雄四家專責醫院,包括高榮院長林曜祥、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及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打表態帶頭施打。據了解,有醫護人員對AZ疫苗的安全性,仍然存疑,保持觀望。高市疾管處長何惠彬表示,高雄首波AZ疫苗的配發數量,是依據醫護登記意願統計,顯示至少已有8000多人願意施打疫苗。
-
2021-03-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醫護照顧確診者染疫 衛福部最高補償100萬元
過去一年國內共爆發2起武漢肺炎院內群聚案,造成第一線醫護染疫。衛福部今天宣布,考量染疫後可能留下多種後遺症,決議將醫護染疫補償上限從35萬元調高至100萬元,且溯及既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年初爆發新冠肺炎(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院內群聚案,共造成2名醫師、4名護理師染疫,衛福部長陳時中允諾研議提高補償金額。衛福部昨天公告修正「執行第五類傳染病防治工作致傷病或死亡補助辦法」,考量感染武漢肺炎後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肺功能異常等後遺症,未來凡是因防疫工作不性染疫,補助金額將從過去35萬元提高到100萬元,回溯至去年1月15日實施。衛福部次長石崇良今天受訪時表示,這項規定是2003年爆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後才訂定的,根據先前規定,凡是因防疫工作染疫的醫護最多可領到35萬元補償。不過,石崇良說,隨疫情爆發,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感染武漢肺炎過後可能造成許多後遺症,但依現行規定,因工作染疫的醫護即便曾併發重症、進入加護病房,「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康復後最多也只能領到35萬元補償,和社會大眾認知不同,因此決定調整補償金額。石崇良說,因應台灣過去一年共發生2起院內感染事件,為確保公平,這項新規定將溯及既往,確保因武漢肺炎疫情染疫的醫護都能獲得相同補償。
-
2021-03-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開打 郭旭崧建議施打後數據跟國產疫苗比一比
AZ疫苗下周一開打,還在二期臨床的國產疫苗力拚6月緊急上市,進度也受關注。曾任疾管局局長、前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建議,AZ疫苗施打後的數據可跟國產疫苗數據比一比給食藥署參考,「假若打國產疫苗產生的抗體跟打AZ疫苗的抗體不相上下,既然都給AZ許可,為何不給國產疫苗許可?」陽明交大防疫科學研究中心今天上午舉辦「疫情下的真實世界資料用」線上研討會,學者專家一起探討國際疫苗研發保護力議題,郭旭崧表示,這個建議,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在擬的COP保護力連結標準為概念,特別是兩種疫苗都在國內,也都是健康人。陽明交大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副執行長連加恩解釋,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將國際新冠疫苗三期的抗體數據,建立一套COP(Correlation of Protection)保護力連結標準,將來待上市的新冠疫苗若符合這標準,將可不須執行三期試驗即可上市,是加速國產疫苗上市的推力。連加恩說,有民眾擔心,國產疫苗沒有三期就不能打或者不敢打,部分原因可能是國內疫情不嚴重,對疫苗施打心態趨於保守。事實上,美國FDA從2009起就討論是否COP來加速疫苗核可,而WHO在2013年也針對COP有初步指引,希望透過科學上合理之推估可能作為專家評估快速核可參考,此次新冠疫情來得凶猛,將有機會導入應用,尤其已有多家國際疫苗完成三期實驗,這些數據都有利COP連結訂定標準。連加恩表示,只要WHO制定好COP,這會是加速疫苗核可的趨勢,打破過去用臨床三期核可疫苗的流程,尤其這次COVID-19變異株流行,以及很多地區確診患者太多有臨床倫理問題,未來走COP是正確選擇。此外,連加恩說,民眾不敢打,通常是擔心安全性,這也是為何指揮中心這次把國產疫苗二期試案人數安全性拉大,本來只要1500人擴大打到3000多人,這樣就可以看到一萬分之一以上的嚴重不良事件。雖然也有學者認為,二期只能看一萬分之一是不夠的,應該要收到1萬5000人到2萬人,出現三萬分之一甚至五萬分之一的不良事件才比較安心,但連加恩就說,一萬分之一或十萬分之一,「差異並不大」,反而是疫苗上市後的社區監控,要出現百萬分之一的不良事件率才有意義。「但疫苗不可能只有EUA,一定要做社區監控,要有效,有疫情嚴重的國家,才是很好的場域」,意味國產疫苗得去國外做臨床試驗,最終有效性才能被國際認可。
-
2021-03-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替AZ疫苗背書 英相強生親身上陣接種
牛津大學與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合作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可能導致血栓引發爭議,英相強生今天親身上陣接種第一劑,鼓勵民眾接種。接種AZ疫苗後產生血栓的消息傳出後,有十多個國家中止使用此一疫苗。不過,歐盟藥品管理局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疫苗安全專家相繼表態,堅信阿斯特捷利康的疫苗(AZ疫苗)安全有效,好處大於風險,包括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等多國已經恢復施打。英國政府自始至終都持同一口徑,相信AZ疫苗有效,也沒有停止使用。強生(Boris Johnson)今天更是在倫敦的聖湯瑪斯醫院(St Thomas' Hospital)接種疫苗。強生去年染疫時也是在聖湯瑪斯醫院接受治療,一度入住加護病房。強生的臉書張貼他戴著黑色口罩、捲起袖子接種疫苗的照片。他表示:「我接種了第一劑牛津/AZ疫苗。感謝讓這一切實現的了不起科學家、英國國民保健署(NHS)員工與志願者。接種疫苗是讓生活恢復常軌的最好方法,大家都接種疫苗吧。」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強生接種之後雙手高舉大拇指,表達對疫苗的強烈支持。他在離開醫院時回答記者:「基本上我根本沒感覺,過程非常、非常快,我很推薦。」他說:「大家收到通知書之後,拜託都去接種疫苗,這是對你們、對你們的家人、對每個人都最好的決定。」根據英國政府統計,英國目前有超過2600萬人接種第一劑,約200萬人已經接種第二劑。截至18日,英格蘭地區有2233萬7590人接種第一劑,占18歲以上民眾的50.5%。
-
2021-03-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芬蘭研究:10歲以下兒童確診新冠肺炎比例飆高
芬蘭國家廣播公司(Yle)報導,芬蘭健康與福利研究所(Finnish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Welfare)研究發現,與去年11月相比,今年2月10歲以下兒童確診率增加了250%。這個研究發現,所有年齡層的確診率都比去年11月多了約80%,唯有80歲以上的長者確診率增加幅度較小,原因除了疫苗的施打,也跟年長者較年輕人更注重防疫有關。10歲以下兒童確診率除了在芬蘭有顯著升高以外,在瑞典、英國與其他歐洲國家也發現類似趨勢。原因並不是十分明確,但赫爾辛基大學醫院(Helsinki University Hospital, HUS)感染科主任醫師雅爾民(Asko Järvinen)表示,具高度傳染性的英國變種病毒株很有可能是原因之一。芬蘭健康與福利研究所的報告顯示,10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感染途徑是在家中被父母傳染。根據英國「刺胳針」醫學期刊(The Lancet)的資料,這個年齡層的兒童傳染力不高,染疫了通常只有輕微症狀或是無症狀。期刊中也有研究指出,英國變種病毒株並沒有改變18歲以下兒童的輕症或無症狀情況。另一個使確診率飆高的原因也可能是近幾週,芬蘭衛生主管機關鼓勵無症狀者也接受病毒檢測。目前感染率最高的年齡層落在20至29歲的年輕族群。芬蘭日前因疫情告急而宣布3月封城,在傳染情形嚴重的15個區域實施關閉酒吧、餐廳、咖啡店、夜店等營業場所,7年級以下學生採遠距學習的措施,這個措施將延續到3月28日。
-
2021-03-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下周一開打 4招「雇用」疫苗接種健康回報小幫手
11.7萬劑AZ疫苗下周一開打,只要四招、2分鐘就能「雇用」健康回報小幫手,疾管署在Line聊天機器人「疾管家」新建立COVID-19疫苗接種後健康回報系統「Taiwan V -Watch」,讓接種疫苗的民眾能夠以手機回報健康情況及獲得相關衛教資訊。據疾管署新冠疫苗專區說明,「Taiwan V -Watch」,是透過LINE app上的推播提醒,可記錄接踵後健康狀況,也會提醒接種者第二劑疫苗施打日期,但也強度本服務非醫療諮詢,如有任何健康問題需要諮詢,請務必就醫。加入流程共四步驟,首先民眾接種新冠疫苗後,可以在接種現場掃描Taiwan V-Watch QR碼加入;第二在閱讀完使用聲明後,點擊「同意」第三點擊「填寫資料」後,填入基本資料及疫苗接種相關資訊;最後在接種疫苗且完成資料登錄後,疾管家就會定時提醒您完成健康回報。疾管署也提醒,每劑新冠疫苗接種後,一周內需每天回報健康情形,之後會逐步拉長至每周或每半年回報,追蹤直到新冠疫苗完整接種後一年半為止。疾管署呼籲,雖COVID-19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為自願參加,但還是歡迎每一位疫苗接種者接種當日即時加入,不但能記錄健康狀況,還能接收疫苗相關知識。所有在Taiwan V-Watch內填寫的個人相關資料將受到個資保護法規範的安全等級保護並維持其隱私和機密性。
-
2021-03-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如期3月22日接種 專家建議這群人暫緩接種
歐盟檢視近期歐洲各國接種AZ疫苗後,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顯示接種疫苗引起血栓的相關性,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建議,「服用避孕藥」、「接受荷爾蒙治療」為引起血栓的兩大危險因子,建議這兩大類對象暫緩接種。李秉穎表示,無法完全排除疫苗可能與非常罕見的瀰漫性血管性凝固(DIC)合併血小板低下不良事件有關,因此建議民眾接種前應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另接種疫苗後若14天內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或腹痛、四肢腫脹或冰冷、嚴重頭痛或疼痛加劇、視力模糊、持續出血、皮膚出現自發性瘀青、紫斑等症狀,應立即就醫。首批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共11萬6500劑已於2021年3月18日完成檢驗封緘,並於今日依地方政府調查之接種意願人數,先行配送部分劑量至57家接種點,同時訂於3月22日起,提供專責病房、負壓隔離病房或負責採檢醫事人員接種。
-
2021-03-20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 2021癌症論壇:HPV疫苗,保護男女下生殖道
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是醫學史上重要發明,可降低HPV感染率,減少子宮頸癌的發生。由於HPV也會感染男女生的下生殖道,林口長庚副院長賴瓊慧指出,疫苗能減少生殖器疣(菜花)發生,對陰莖癌、肛門癌及其癌前病變預期有降低發生的可能;因此,疫苗政策需要性別中性,男女都施打才能互相保護。HPV目前已知有40個型別會感染男女生的下生殖道。賴瓊慧指出,目前已知有多個癌症與HPV相關,子宮頸癌是100%有關,陰道癌78%、外陰癌50%,與男性較有關的肛門癌88%、口咽癌則是70%。子宮頸癌主要由第16、18型引起,其他型別58、33、52、31也有不同佔比。而第6、11型是最常見的低危險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可能會引起生殖器疣(俗稱菜花),但致癌機率相對小。HPV疫苗2001年在全球發表,已有相當多研究發表,美國、澳洲與丹麥進行的研究分析,接種HPV疫苗後,除了HPV感染盛行率、高度子宮頸皮內腫瘤與生殖器疣的發生率都下降。澳洲是第一個施打四價疫苗的國家,從2007年開始針對女性施打,在男性無公費接種的狀況,仍因群聚保護效果看到菜花發生率明顯下降,到2011年時小於21歲的族群,菜花發生率大幅下降九成。澳洲從2013年起也將男性列入施打對象。至於蘇格蘭施打公費兩價疫苗的調查,HPV16及HPV18感染率都下降很多,也間接保護了33型及31型,但無法降低生殖器疣的發生。WHO已宣誓在2030年要消除子宮頸癌,發生率要降低至10萬分之4,目前2017年的台灣癌登資料子宮頸癌發生率是10萬分之7.9。賴瓊慧認為,要消除子宮頸癌就必需提早找出癌症病人,台灣抺片檢查已做得不錯,6年內有做的比例達67%,但仍有人不願篩檢,台大曾調查新診斷個案有44%一生未做過抹片;尤其長輩認為已無性行為不需要篩檢,但HPV感染後病毒不會自動消除,仍有機會變成癌症。目前國健署與國內12家醫院合作,進行抹片及HPV檢測,預計至少篩檢6,000名婦女,希望更積極的找到早期患者。在國家整體政策上,國健署提供國一女性施打疫苗。賴瓊慧則建議,需要多年齡世代的政策,補打16-18歲女孩,鼓勵19-25歲女性自費施打及產後HPV疫苗接種;將HPV納入子宮頸癌篩檢系統,利用自我採樣增加篩檢覆蓋率;至於男性施打疫苗,需透過更多衛教管道與各界溝通,建立性別中性的施打策略。●給病人的一句話:醫學天天都在進步,昨天還沒辦法的病可能明天就有新的突破,即使罹癌、轉移、再發這些打擊也要勇敢面對,一定要和主治醫師合作把病情穩住,才有嘗試新治療的機會。2021癌症高峰論壇請點 https://bit.ly/3lvSNah 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 癌症高峰論壇3月27日(六)、3月28日(日)10時起全程直播,請鎖定元氣網粉絲團直播留言抽總金額2萬元禮券!
-
2021-03-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我11.7萬劑AZ疫苗 陳時中透露有望今晚宣布開打日期
我AZ疫苗開打在即,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出席國衛院Podcast頻道推出「COVID-19疫苗大小事」專輯記者會媒體聯訪時,被問及我11.7萬劑AZ疫苗是否如期開打,陳時中說,專家會議今下午舉行,會議後舉行記者會說明結論,若專家決定可如期接種,將同時宣布開打日期。近期國際屢見AZ疫苗血栓不良事件,部分國家暫停施打,陳時中說,今下午專家會議重點在於收集完整資料,評估白種人及黃種人的差異,台灣是否可能有好發族群及增加警語必要性。但陳也樂觀分享,歐盟對血栓事件進行調查後,仍認為AZ疫苗安全,歐洲各國將陸續復打。民眾對施打AZ疫苗抱觀望態度,陳時中認為,建立接種信心的關鍵在於科學化,「用科學來說話」,不良反應等雖然會知道現象,但卻很難知道原因,所以希望可以透過白話科學,讓民眾更了解原理,也讓全民接種更順利。國衛院podcast將播出的「COVID-19疫苗大小事」專輯,由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擔任主持人,第一集是家中的長輩和小孩是否可打疫苗,本集主要內容為疫苗施打對象,由國衛院副院長司徒惠康講解慢性病、免疫缺陷等患者在施打時需注意事項。林煜軒介紹,第二集是疫苗效力與保護力,由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廖經倫以免疫學的觀點詳細解說全球現有的疫苗副作用與保護力,這些都是民眾非常關切的議題,希望國衛院在參考國內外期刊論文後所呈現的podcast內容,能幫助民眾獲得豐富又正確知識解答。
-
2021-03-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Remote OSCE——疫情時代下的醫學教育再思考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應用高科技於醫療教學的努力」。我們非常高興慈濟醫院首先寄來他們在武漢肺炎的疫情下,如何以虛擬實境的科技進行人文主題的教學努力;接著我們邀請到台北醫學院分享不需要實際接觸到病人的「虛擬實境」之各種教學應用,並詳細說明其優缺點;以及台大醫學院介紹對醫學系五年級,小組試辦利用這種科技進行遠距教學性質的評核。我們很高興能有這三篇文章讓大家了解在疫情嚴峻情況下,台灣的醫學教育團隊用心良苦地利用科技化工具加強醫學生的臨床能力,也希望社會大眾能體會醫學教育團隊如此努力加強醫學生臨床能力的用心,讓病人與家屬可以放心讓醫學生參與病人的照護,這樣我們才能有源源不絕的有經驗的好醫師加入行列。2020年全球在COVID-19疫情下,所有社會日常運轉皆受疾病肆虐影響,遠距教學成為趨勢,醫學院的課程也首當其衝。世界各國的醫學教育家在防疫政策下,替醫學系學生設計了各式各樣的遠距課程,大致可歸類為以下三部分:聽講、標準化病人互動、與臨床診療團隊小組會議。考量到COVID-19防疫,為確保社交安全距離、參與者的安全與節省時間成本,在2020年疫情嚴峻情況下,我們對醫學系五年級小組討論的同學試辦了遠距OSCE(客觀結構式臨床技能測驗,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進行教學性質的評核。我們的遠距OSCE,以「告知壞消習」的連鎖站情境,搭配視訊軟體進行,標準化病人是有實際到場的,但我們嘗試建立不碰面的進行方式,在不同的診間,以視訊軟體通訊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與評核的目標則是核心臨床素養,包括病史詢問、身體檢查、解決問題、決策、諮詢、溝通技巧、專業態度等,如同傳統OSCE,仍保留在遠距評量標準內。我們的遠距OSCE有四個連鎖站:病史詢問、身體檢查、醫病溝通與衛教、臨床處置。測驗過程中,透過標準化檢核清單設計、配合適當的口頭提示,使線上醫病面談流程更為順暢。學生根據指示並判斷情境,將自認合適的身體檢查步驟及策略口語化。學生的表現評分標準也與傳統OSCE無異,但包含直接與病人互動的部分則加入權重計算,以因應考試虛擬化造成的限制。試後所有參與者也再透過視訊會議方式,進行回饋、經驗分享與討論,與會者普遍認為,遠距OSCE有許多優點則有「平台操作簡單」、「事前反覆演練平台操作」、「醫病間有效率的溝通」、「線上評估受試者表現對標準化病人而言較方便」、「線上對話演出對標準化病人而言較不會緊張、有助標準化演出」」等,使大部分的參與者樂觀認為:遠距OSCE測驗成效是可與面對面OSCE相比擬。遠距OSCE也有些限制,如「被SP特別標註的受試者,監考者無法即時觀察其表現」,應該可以透過視訊軟體的功能提升,一位監考者只看一組醫病對話,並能同時看到雙方視訊畫面來解決。俗語說:「見面三分情」,視訊問診讓參與者間少了實質面對面對談的機會,會不會在無形中也減少了人與人間互動的溫度呢?這部分有待我們思考與討論。而身體檢查的部分以視訊方式來將檢查策略口語化,老師與學生們則認為與實際面對面的進行方式,落差仍舊很大,這部分我們也期望在未來運用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 MR)技術,結合現實影像與虛擬影像,創造一個新的3D影像視野,透過物理實體與數位物件的即時互動,以提升數位物件的擬真感,相較於虛擬實境技術(Virtual Reality, VR )以及在虛擬影像中加入實體互動功能的擴增實境技術(Augmented Reality, AR),MR 技術結合了VR與AR,更注重虛擬、真實世界與使用者的真實互動,相信可以為未來的Virtual OSCE帶來突破與創新。同理心與互相關懷一直是醫學教育的一大重點,這也是標準化病人訓練中,我們最渴望、最迫切想傳遞給學生的應用力,而我們如何利用科技化工具協助再度呈現溫暖與關懷,正是疫情下醫學教育最艱難的考驗。在疫情時代下,醫學教育大量運用虛擬科技的同時,期盼我們也能同步思考台灣的醫療與醫病照護能不能再多些科技化、線上化的運用與執行,期待大家共創一個更美好、更完善、更有溫度的網路醫療世代。
-
2021-03-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AZ疫苗血栓韓國通報第2例 未暫停施打
韓國今天通報第2例接種AZ疫苗後出現血栓案例,患者住院治療。韓國當局尚未暫停施打疫苗,表示將持續監控安全性。據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今天更新資料,韓國至今累計出現2例接種疫苗後生成血栓案例,最新一例為20多歲男性。當局在下午記者會中說明,這名男性10日接種AZ疫苗,11日出現頭痛、發冷等症狀,症狀持續至15日,診療發現血栓,已住院治療。當局表示,正就這起病例進行調查,並追蹤在同一機構施打同種疫苗的其他接種者狀況,尚未發現其他人出現類似異常反應。AZ疫苗是英國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公司與牛津大學共同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韓國先前一例是60多歲女性在接種後出現血栓死亡。但韓國當局17日說明,這名患者生前患有其他疾病,判定死因為吸入性肺炎或心肌梗塞;之前也曾因接種其他疫苗出現血栓,判定與接種AZ疫苗無直接關係。歐洲20多國近期因接種後出現血栓問題,基於預防考量,決定暫停施打AZ疫苗。不過,韓國疾病管理廳長鄭銀敬表示,目前認定血栓為AZ疫苗副作用的證據仍不明確,且依往年統計,韓國境內肺栓塞病例每年約1.7萬多例,並不少見,當局決定繼續按計畫實施接種。截至今天凌晨零時,韓國境內已約64萬人接種疫苗,其中近60萬人施打AZ疫苗。整體累計出現異常反應案例共9405例,多數為肌肉痠痛、頭痛等輕微症狀;累計16例死亡,但皆判定與疫苗無關。
-
2021-03-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聯合國專家:新冠肺炎恐成季節性疾病
聯合國今天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似乎可能發展成季節性疾病,提醒各國,不要只因天氣因素就放寬防疫限制措施。中國於2019年底首度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病例,迄今全球已有近270萬人病故,而關於疫情傳播,仍有一些未解開的疑問。法新社報導,聯合國的世界氣象組織(World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成立一個專家小組,試圖釐清部分疑問,因此研究了氣象和空氣品質對病毒擴散的潛在影響。這個由16人組成的團隊在首份報告裡指出,有些跡象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演變成季節性的威脅。專家表示,呼吸道病毒感染通常是季節性的,「尤其是流行性感冒的秋冬高峰期,以及溫帶氣候下,由冠狀病毒引起的感冒」。專家小組在聲明中說:「這更加讓人預期,如果COVID-19持續多年,將證實是非常明顯的季節性疾病。」一些建模研究預估,引發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SARS-CoV-2病毒,「可能會隨時間推移,變成季節性(傳染)」。但專家說,截至目前,病毒傳染的趨勢似乎主要受強制戴口罩、旅行限制等政府措施影響,而不是天氣。因此,專家小組堅稱,不應僅憑天氣和氣候條件就鬆綁防疫措施。小組領導人之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Hopkins University)地球與行星科學系學者柴契克(Ben Zaitchik)說:「現階段,並無證據支持政府可依據氣象和空氣品質因素來放寬遏止病毒傳染的措施。」他指出,去年疫情期間,有些地方的病例在溫暖季節中增加,「而並無證據顯示,未來一年不會再出現這種事」。
-
2021-03-18 癌症.卵巢.子宮
奇美醫10年子宮頸癌篩檢12萬3千多人 早期發現1300多人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公布院方子宮頸癌篩檢統計,民國100年1月至去年12月10年間,子宮頸癌篩檢122522人次,陽性2909人,癌前病變968人,罹癌者323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造福超過1300個案家庭。奇美每年也為近300位大陸、越南、菲律賓及印尼等國婦女抹片篩檢,去年陽性需進一步評估病人24位。院方表示,台南市衛生局今年發布前3年子宮頸癌篩檢涵蓋率55.5%,近半婦女未篩檢;有97%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至1期)個案可透過簡單門診手術治癒;醫療花費隨癌症期別嚴重度增加,0至1期花費平均19萬,2至4期47萬,整體相差近2.5倍。奇美醫婦女保健中心主任醫師洪雅珊說,婦女未篩檢主因醫師性別、不友善就診環境、無隱私、等候時間長,奇美為能提升婦女篩檢意願,打造專屬子宮頸抹片檢查室,獨立溫馨空間設計、周一至周六早上專屬醫師抹片檢查,單人進出確保隱私,檢查採單人使用拋棄式子宮頸擴張器和抹片刷,使用日本全自動診療椅,身障、行動不便者也能安全舒適篩檢。傳統檢查台有高度、固定腳架等限制須爬上爬下,辛苦挪動身體擺位才能檢查,對身障者是一大挑戰,新型的全自動診療椅大幅提高便利性。
-
2021-03-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80%染疫者至少半年免疫 年長者例外
今天公布的研究顯示,曾確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者,80%至少6個月不會再染疫,但65歲以上年齡層再感染風險高於年輕人。發表在「刺胳針」(Lancet)期刊的研究指出,在丹麥去年3至5月第1波疫情驗出陽性者,9至12月第2波疫情再感染率僅0.65%。若以65歲為分水嶺觀察,在第1波疫情期間感染的65歲以下族群,有80%機率可避免6個月內再次感染,但若為年紀較長族群,機率僅剩47%。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Statens Serum Institut)研究員依瑟柏格(Steen Ethelberg)說:「我們的研究證實其他多項研究發現:較年輕、健康者鮮少有人再次感染COVID-19,但年長者再次染疫風險較大。」「由於較年長者症狀也可能較嚴重、較可能病故,我們的發現更凸顯疫情期間落實保護年長者的政策有多重要。」丹麥防疫的重要政策就是免費採檢,無論有無症狀,人人都可接受PCR採檢,這對控制疫情幫助甚大。2020年約有400萬人採檢,換言之,丹麥有超過2/3人口受檢。考量年齡、性別、染病歷經時間等差異後,採檢陽性與陰性比率可用以估算避免再感染的保護力。丹麥國家血清研究所這份研究指出,65歲以下年齡層有超過9000人在第1波疫情期間對COVID-19驗出陽性,但到了第2波疫情,這9000多人僅55人又驗出陽性,比率0.6%。65歲以下、第1波未染疫者,3.6%在第2波疫情期間採檢陽性。而65歲以上年齡層有1900多人在第1波疫情期間採檢陽性,這些人到了第2波疫情來襲時,17人(0.88%)又驗出陽性。65歲以上、第1波未染疫者,2%在第2波疫情期間採檢陽性。但這份研究並未估算對COVID-19變異病毒的保護力。
-
2021-03-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1.7萬劑AZ疫苗今傍晚完成檢驗 最快19日宣布開打與否
我國首批11.7萬劑的AZ新冠疫苗最新進度,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下午在指揮中心記者會表示,該批疫苗將於傍晚將完成無菌試驗,疫苗的七大項檢驗正式完成,預計明天封緘後,兩天內舉行專家會議,待歐盟本月18至19日宣布進一步結果,將宣布我國AZ疫苗是否如期開打。韓國今天境內出現接種AZ疫苗後死亡者中,一名有血栓現象,陳時中表示,目前初步研判此案還是獨立個案,看不出關聯性;陳也強調,台灣防疫有成,境內就是安全,不會為了開打而開打,要確保新冠疫苗安全性才來施打。台大公衛學者陳秀熙今在線上直播分析,依歐洲藥物管理局資料,500萬名接種AZ疫苗民眾約30人出現血栓,也就是每百萬人有6例,以此推算台灣可能出現一名接種AZ疫苗血栓者,對此,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打得愈多愈可能有嚴重過敏,目前作法是施打後需觀察休息30分鐘。
-
2021-03-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首顆旅遊泡泡吹成! 指揮中心戰將把台帛國旗放口罩
疫情打亂全球秩序,出國觀光成奢侈,民眾渴望放風,我與帛琉「旅遊泡泡」成案,我首顆「旅遊泡泡」吹成,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外交部部長吳釗燮、副指揮官陳宗彥、交通部次長祁文中等人今天為宣布兩國旅遊泡泡,戴上印有中華民國及帛琉國旗的口罩。陳時中表示,目前台灣與帛琉都是疫情相對低的國家,希望利用「綠色通道」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重啟兩國觀光,即日起正式啟動「臺灣-帛琉安全旅行圈推動施行計畫」,透過相關防疫作為,確保旅遊安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表示,國內今日無新增COVID-19病例,確診病例數維持990例。陳時中提醒,目前歐洲地中海、東南亞、西太平洋案例數仍在增加,美洲非洲持平,換句話說,全球新冠確診者已逾1.2億例,邊境管制仍會持續,民眾應勤洗手,戴口罩落實防疫新生活。
-
2021-03-17 養生.抗老養生
想要「老康健」,愈早開始準備愈好!健康長壽的3個實用處方
好好照顧健康最重要內政部公布的二○一九年國人平均壽命為八十一歲,男性是七十八歲,女性則是八十四歲,創下歷年來的新高。而截至二○二○年六月,臺灣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比例高達十五‧七%,並持續攀升中。因此,長壽不是問題。如何有個健康的老年、做到「老康健」(healthspan),才是重要的。要「老康健」,除了身、心健康,其他層面也很重要。二○二○年二月四號的《美國醫學》期刊有一篇論文:〈二十一世紀的長壽處方〉,引用醫學文獻,提出健康老年的三個要素,很值得參考。「老康健」要素一:生活有目標,帶來意義和價值美國有一項「健康與退休研究」(HRS),請六千九百八十五位、平均年齡六十八歲的居民,填寫「心理幸福量表」中的七個題目,以評估他們是否有生活目標。題目如「有些人生活沒有目標,但我不是這樣的人」。分數愈高,表示愈有生活目標。四年後,研究人員發現,分數最低的人,死亡率是分數最高者的二‧四三倍,可見「擁有生活目標」是有益健康的。其作用機轉不明,可能與血中皮質醇與促發炎細胞激素的濃度降低有關。我們小時候幾乎都寫過作文〈我的志願〉。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目標不一定要遠大。可以是擔任志工、上社區大學,學樂器、陶藝、寫作、繪畫、國標舞等圓夢計畫,以擴展視野,成就自己。也可以是照顧孫輩,含飴弄孫,樂在其中,且讓中年兒女在事業上能全力衝刺,成就子女。「老康健」要素二:維繫社交人脈,可互助和取暖有一份針對一百四十八項、來自不同國家的前瞻性流行病學研究報告,所做的統合分析,這些研究共有三十萬八千八百四十九位參加者,平均年齡六十三歲,平均追蹤了七年半。結果發現整體而言,社交關係較強的人,存活率比社交關係弱的人多了五十%。社交有益健康可能是因有助於紓解精神壓力,或容易得到各種人脈資源幫助的關係。人是群居的動物,需要與親友互助、取暖,有歸屬感,才比較不覺孤單、少憂鬱。有些上班族努力工作,平常接觸的都是同事;退休後,才發覺自己沒有朋友。因此,在年輕時就要依個人的興趣或需要,加入不同的社團。這些社團成員來自不同行業,沒有利害關係,不僅能夠一同成長、變老,且有新血加入,可以交換訊息、互通有無,比如生病要看哪一位醫師等。這陣子為防範COVID-19,有位朋友在LINE群組裡說她到處去排隊,都買不到口罩,於是有朋友送口罩到她家,令她好感動。「老康健」要素三:良好的生活型態,是健康基礎美國芝加哥有一項「記憶與老化研究」(MAP),追蹤九百二十一位無失智症的居民,平均年齡八十一歲;六年後,有兩百二十人被診斷為患了阿茲海默症。研究並發現,飲食攝取「黃酮醇」(flavonols)的量最高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比黃酮醇攝取最低者少了四十八%。「黃酮醇」存在於茶葉中,與甘藍、菠菜、豆莢、花椰菜、橘子、番茄與梨子等許多蔬果中。良好的生活習慣像是:不抽菸、飲酒適量,多動腦、多運動、多從事休閒活動,多吃蔬果,睡眠充足等。這不僅是健康的基礎,能提升免疫力,也有助於降低得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老康健」的準備,愈早開始愈好其實,「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與「健康的生活型態」,應該從年輕或中年時就開始,慢慢培養,才能長長久久,長壽且健康。(本文節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
2021-03-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印度COVID-19疫情回升 連6天新增確診破2萬例
印度今天通報新增2萬4492起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病例,這是印度連續第6天新增確診病例數突破2萬例,同時,境內確診病例激增的地區擴大實施防疫措施。路透社引述印度衛生部的數據指出,目前印度累計確診病例數達到1141萬例,在世界各國高居第3,僅次於美國與巴西。印度在過去24小時新增131起死亡病例,染疫死亡總數達到15萬8856人。印度從今年一月中旬展開疫苗接種行動,至今已有近2600萬人注射疫苗。印度總人口約13億5000萬,當局計畫在今年8月前,讓國內3億人完成接種。
-
2021-03-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中國為推銷國產疫苗提供簽證便利 恐掀波瀾
中國多個駐外使館近日相繼宣布,自15日起,對已接種中國生產的COVID-19疫苗的外籍人士申請赴中國大陸提供「簽證便利」。日媒指出,此舉可能意在進一步帶動普及中國疫苗,但恐掀波瀾。截至今天,包括美國、日本、韓國、澳洲、德國、義大利以及多個亞洲、非洲國家的中國駐外使館,已經發布「關於對已接種中國生產的新冠肺炎疫苗人員來華提供簽證便利的通知」,自當地時間15日實施這項新規,並稱這是為了「有序恢復中外人員往來」。據「通知」,欲赴中國大陸從事商務、探親的外籍人士與家屬,只要接種中國疫苗,就可獲得簽證便利。但問題是,目前絕大多數國家尚未核准使用中國疫苗;中國藉此推銷其國產疫苗,恐引發國際風波。日本共同社今天報導說,中國COVID-19疫苗在日本尚未獲得批准使用,此事或將引發波瀾。中國正在開展向他國積極提供國產疫苗的「疫苗外交」,優待中國疫苗接種者可能也意在進一步帶動普及。中國在韓國有許多僑民,他們一直關切能否儘快接種疫苗。但中國駐韓使館面對僑民關切則稱,目前韓國已採購並批准上市的4款進口疫苗,並不包括中國疫苗。綜合星媒報導,向來與中國交好的新加坡,雖然採購一批中國科興公司生產的COVID-19疫苗,並已於2月23日進口,但截至目前尚未批准該疫苗使用。中國官方近日宣布,已經並正在無償向69個有急需的發展中國家提供COVID-19疫苗援助,同時向43個國家出口疫苗。但中國官方迄今未批准任何一款進口疫苗赴條件上市與接種。
-
2021-03-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血栓疑雲 停打續打國家一次看
歐洲傳出多起接種AZ 疫苗後出現血栓案例,德國和法國等大國同日宣布暫停使用AZ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歐盟藥品管理局(EMA)則堅稱安全,建議各國繼續施打。英國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傳出施打後出現血栓、腦出血案例,多國暫停使用,等待進一步評估結果。法新社報導,世衛組織和歐盟藥管局將分別於16、18日舉行特別會議。歐盟藥管局先前表示截至本月10日,歐洲已接種AZ疫苗的近500萬人中,共有30例血栓事件,不過目前沒有跡象顯示是接種疫苗造成。● 德法義加入暫停行列 亞非南美都有喊卡奧地利最先在8日宣布暫停使用一批AZ疫苗,因為國內1名49歲護理師在接種後數日死於「嚴重凝血問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盧森堡也已停用與奧地利相同批次的AZ疫苗。丹麥、挪威及冰島在11日宣布暫時停用AZ疫苗。最新情況是德國、法國、義大利在15日宣布暫停施打AZ疫苗,西班牙、葡萄牙、斯洛維尼亞、拉脫維亞、賽普勒斯等國也跟進。荷蘭14日表示,在丹麥和挪威相繼傳出「可能的副作用」後,荷蘭即日起暫停使用AZ疫苗2週。愛爾蘭同日稍早也宣布暫停使用AZ疫苗。停打情況不只限於歐洲,亞洲和非洲也有國家暫緩接種作業。東南亞國家印尼15日宣布將延後施打AZ疫苗。泰國原本在12日成為歐洲地區以外首個暫緩使用AZ疫苗的國家,但後來政策急轉彎,宣告16日起開始接種。非洲國家剛果民主共和國原定15日開打AZ疫苗,但當局也已喊卡。委內瑞拉15日宣布,有鑑「對病患恐有影響」,委國暫時不會批准AZ疫苗使用。● 韓澳加等國照打 美擬4月批准緊急授權澳洲財政部長佛萊登柏格(Josh Frydenberg)16日表示,澳洲不打算停用AZ疫苗。路透社報導,澳洲約2500萬人口中,大多數都將接種AZ疫苗,而有關當局已訂購近5400萬劑疫苗,有5000萬劑是從本月底在國內製造。韓國青瓦台15日表示,總統文在寅將與夫人於23日接種AZ疫苗,期盼藉此平息民眾對疫苗安全性與效用的疑慮。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15日表示,加拿大專家確信國內施打的所有疫苗都安全無虞,包括AZ疫苗。歐洲的烏克蘭15日也表示無意停用AZ疫苗,還說目前為止國內尚未出現已接種者有副作用案例。此外,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院長柯林斯(Francis Collins)15日表示,獨立監控人員正在分析美國3.2萬人試驗資料,評估AZ疫苗是否安全有效。若結果正面且一切順利,估計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將需約3週分析試驗資料,可能4月批准緊急授權使用。
-
2021-03-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世衛籲各國續打AZ疫苗 將開會探討相關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世衛疫苗安全專家明天將開會討論英國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研發的疫苗相關問題,不過目前各國應繼續施打此種疫苗。現已有若干國家因擔心造成血栓,而暫停為國民接種阿斯特捷利康生產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世衛首席科學家史瓦米那尚(Soumya Swaminathan)在記者會說:「我們不希望大家恐慌,我們建議,目前各國繼續施打AZ疫苗。」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則說:「世衛疫苗安全顧問委員會一直查看可取得的資料,並正與歐盟藥品管理局(EMA)密切聯繫,我們明天將開會。」歐盟藥品管理局也表示,將在18日召開特別會議,以決定如何「進一步處理」AZ疫苗;並說,施打這種疫苗仍然是利大於弊。
-
2021-03-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挪威又一醫護人員疑接種AZ疫苗後死亡
挪威衛生當局今天表示,一名醫護人員在接種英國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後腦出血死亡,不過目前尚未確定死因是否與施打疫苗有關。這是挪威若干天來第2次發生這類死亡事年,為防萬一,挪威11日已暫停為國民施打AZ疫苗。挪威衛生當局13日表示,有3名醫護人員在接種疫苗後因血栓、出血以及血液中的血小板數量過低而住院。這3人的年齡都在50歲以下,且都注射過第一劑AZ疫苗。據稱其中一人是「健康狀況良好」的女性醫護,14日因腦出血而過世。她11日已住院,距她接種疫苗大約一週時間。挪威藥品管理局(Norwegian Medicines Agency)官員梅森(Steinar Madsen)告訴記者:「我們無法證實或排除此事與疫苗有關。」
-
2021-03-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義大利加入停打AZ疫苗行列 加拿大確信安全續打
義大利藥物局今天表示,因擔心造成血栓,已效法某些歐洲國家暫停使用英國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生產的疫苗。但加拿大衛生專家表示,確信AZ疫苗安全無虞。義大利藥物局(AIFA)幾天前已禁止使用某一批AZ疫苗,如今「決定,暫時在全國各地擴大使用禁令,以防萬一,並等候醫盟藥品管理局(EMA)作出認定」。德國和法國今天稍早已表示,停止施打AZ疫苗。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今天指出,加國專家確信,該國施打的所有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都安全無虞,包括AZ疫苗。杜魯道在電視記者會說:「我們關注的顯然是歐洲特定一批疫苗的施打結果,而我們可以向全體加拿大人民保證,我們施打的並非同一批疫苗。」
-
2021-03-15 名人.黃軒
AZ疫苗和血栓有無關係?為何有些國家暫停施打?
COVID19 疾病,會引起血栓,但COVID19 疫苗引起血栓至今沒有人証實會有直接關聯,專家們的想法,我整理一下,大約如下:怎麼判定是疫苗接種後的副作用?1.產生抗體的時間一般疫苗接種後,完成流感疫苗接種後,至少約需2-3 週,才會產生抗體,具有保護力。接種疫苗後,卻在施打後「一週內」發生格林巴利症候群(GBS),那麼疾病與疫苗的關聯性就較很低。2.製造疫苗的原料疫苗製造源料也可做為判斷,以心肌炎為例,一般是病毒直接感染引起,那麽只有採取把整隻病毒打入人體 ( 例如:傳統減毒/死毒疫苗/沒有完成減毒) ,較有機會引起;若是根本不以病毒製造的次單位 mRNA 、mRNA疫苗 ( Pfizer、Moderna 、BioNTech ) ,就不可能會引起心肌炎。印度的Covishield 、Covaxin,則是用較傳統的方式製作,雖然製程有更新,但仍是採用失去活性的整隻病毒打入人體,刺激人體免疫系統。心肌炎就會比較可能會出現。3.自然的發生率每一種疾病,即使在不打疫苗下,也是會有其疾病的自然發生率。例如根據統計,台灣每年血栓發生率是萬分之1.59,香港是萬分之1.99。而在歐美國家發生率可能高達千分之1到2 : 這樣可以理解,一般自然界的疾病,在臺灣一萬人中有1.59個血栓發生的風險,而在歐美國家,在一千人中就會有 1~2 個血栓發生的風險,顯然血栓,這個疾病,在沒有施打疫苗下,歐美人士發生血栓事件,比臺灣高出5-10倍了!罕見的副作用如果全符合以上三個條件下,而且在經過之前的三個階段的臨床實驗都沒有發生過的常見副作用,就會進入罕見的副作用探討了:依據國際醫療科學組織會議(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of Medical Sciences, CIOMS;http://www.cioms.ch/) 的副作用分級方式:極常見:≧10%常見:≧1 且<10% 不常見:≧0.1 且<1%罕見:≧ 0.01 且<0.1% 極罕見:<0.01%未知(無法以現有資料推斷)。我們看到的市場藥品仿單(藥品說明書)也多依循這規則編寫。我們任何藥物或疫苗的臨床試驗,人數最多不過幾千/萬人而已,因此無法透過臨床試驗查出發生率低於十萬/百萬分之一的副作用,就被CIOMS,通稱為「罕見副作用」例如Moderna 疫苗,其仿單皆會註明每萬人可能發生面神經痲痹 ( Bell's Palsy ) ( Rare side effects after the COVID-19 vaccine :Moderna vaccine : After the Moderna COVID-19 vaccine more than 1 in 10,000 people:may develop Bell's palsy ; who have had facial fillers may develop swelling of their face - this can happen in people who have had facial fillers )Pfizer-BioNTech 疫苗 打了百萬劑,發現約29位有罕見的過敏反應,但目前未有人因此死亡 ( No deaths were reported. )。而在牛津AZ疫苗開啟施打後,在英國血栓事件通報率約百萬分之3,歐盟則在百萬分之6。施打疫苗發生血栓比率,遠比平時血栓發生比率低很多,故打疫苗沒有增加罕見副作用的風險。為什麼有些國家需要暫停施打呢?這又回到人體的臨床試驗階段來看看了一個新藥或疫苗研發過程,需申請人體臨床試驗階段 (Investigation Drug,IND),進而才能進行臨床試驗分期「共4個階段 (Phase I、II、III、IV期)」,只有通過第三期臨床試驗 (Phase III) 過程,證實藥物療效,可申請新藥上市許可 (New Drug Application,NDA)。但仍有,第四階段臨床試驗(Phase IV,上市後的追蹤):這個階段是藥品上市後的追蹤,且與已核准的適應症相關,監測該藥物是否有先前幾個階段沒發現的副作用或是不良反應等情況,試驗設計較為簡單,但是需要大量的病人進行長時間的觀察。如果有疑似先前幾個階段沒發現的副作用或是不良反應等情況,該國家可以依臨床試驗的規範,暫緩施打,先接受調查。丹麥、挪威、冰島、意大利...宣布暫時停用AZ疫苗,那是預防性措施,也許正配合該國第四階段臨床試驗(Phase IV,上市後的追蹤)規定確認安全後,才再繼續放行如果真的屬於罕見副作用,什至無法事先預知會發生在哪一類人身上。如果過敏病史問了、安全措施做了,但為了多數人安全著想,即使明知藥物或疫苗具有某種罕見副作用,各國主管機關FDA 也會核准上市,如果真的發生了,再給予發生罕見副作用者救濟。如果跟目前的COVID19 引發的全球大流行比較的死亡人數,其效益肯定大很多了,故各國政府一定會開始大量大疫苗,救命,也救全球經濟。※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3-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3挪威人接種AZ疫苗後 出現血栓等不尋常症狀
挪威衛生當局今天表示,3名挪威醫療工作人員最近施打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19)疫苗後,因流血、血栓和低血小板計數正在醫院接受治療。繼丹麥宣布暫停施打AZ疫苗後,挪威於11日暫停施打AZ疫苗,冰島其後也跟進。挪威藥品管理局(Norwegian Medicines Agency)資深醫生霍特莫(Sigurd Hortemo)在與挪威公共衛生署(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聯合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我們不曉得這些案例是否與疫苗有所關連。」前述3人全都50歲以下。霍特莫指出,歐盟藥品管理局(EMA)將會針對這3起案例展開調查。挪威藥品管理局醫學總監梅森(Steinar Madsen)告訴挪威廣播公司(NRK):「他們出現非常不尋常症狀:流血、血栓和低血小板計數。」梅森表示,「他們的病情相當嚴重,我們非常嚴肅看待此事」,並稱當局於今天接獲這些案例通知。阿斯特捷利康表示,根據涵蓋逾1700萬劑施打疫苗的回報案例安全分析,沒有證據顯示會增加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深部靜脈栓塞(Deep VeinThrombosis, DVT)或血小板減少症的風險。公司發言人表示:「事實上,接種阿斯特捷利康COVID-19疫苗回報的這類案例數,不會大於未接種疫苗人口的自然發生案例數。」發言人又說,在疫苗臨床試驗期間也未觀察到這類趨勢或模式。在丹麥和挪威暫停施打疫苗前,奧地利停用一批AZ疫苗,同時調查一起凝血障礙致死案及一起肺栓塞病例。歐盟藥品管理局11日表示,施打AZ疫苗仍利大於弊,可繼續施打疫苗。
-
2021-03-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四方安全對話抗疫計畫 2022年底前配送10億疫苗
印度外交部次長席林格拉昨晚在四方安全對話領袖峰會結束後告訴印度媒體,美日印澳4國將集中資金和資源,2022年底前在印太地區配送10億劑新冠肺炎疫苗。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日本首相菅義偉、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昨晚透過視訊出席四方安全對話(Quad)首次領袖峰會,會中就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交換意見,並同意推動一項疫苗計畫。印度外交部次長席林格拉(Harsh VardhanShringla)在四方安全對話領袖峰會結束後告訴印度媒體,四方安全對話疫苗計畫是一個以信任為基礎,且傳達信任所建立的疫苗供應鏈。席林格拉解釋這項疫苗計畫說,4國同意匯集各自擁有的財政資源、製造和生產能力及物流後勤實力,提高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製造和配送疫苗能力。他指出,4國認為透過這項疫苗計畫將加快新冠肺炎疫情後的復原進程,讓家庭和企業能把新冠肺炎危機拋在身後。在這項疫苗計畫中,將由印度生產美國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並由美國國際開發金融公司(US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DFC)和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apan Bank for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出資支持,且由澳洲資助培訓,為疫苗配送的最後一哩路提供後勤支持。席林格拉表示,這些疫苗配送與後勤支持,主要將在太平洋島嶼、東南亞和印度洋國家。他也說,這項疫苗計畫將不會影響供應給印度13.5億人口使用的疫苗生產。這項四方安全對話疫苗計畫被外界認為是阻止中國透過疫苗外交擴大區域政經與軍事影響力。專家指出,從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對斯里蘭卡等小國產生的債務陷阱可以看到,專制中國提供援助目的是藉此掌控小國的政經與發展,這將對民主世界和區域產生嚴重不良影響,四方安全對話推動的疫苗計畫,有助阻止專制中國疫苗外交帶來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