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9 科別.泌尿腎臟
搜尋
19
共找到
4388
筆 文章
-
-
2020-08-09 橘世代.愛吃橘
每間都秒殺!日本職人、麵包冠軍,北部嚴選四家「個性化吐司」推薦
近期,生吐司風潮從發源地日本吹向台灣,引發各界熱烈討論,對此,在麵粉堆裡打滾20 多年的苗林行負責人林瓊書,想從日本吐司文化切入,再回顧台灣吐司的演化歷程,最後帶回它的基本定義:完美的配角!這次將推薦4 家用心製作吐司(野上麵包坊、陳耀訓.麵包埠、Astar Coffee House、LE GOÛT),並引領獨特風潮的麵包坊,將吐司化為時下最有魅力的食材。吐司的演化歷程早期台灣人對吐司的見解,大都是外邊較厚、中間幾乎一壓就扁,相較於時下日系吐司的回彈度口感,有著相當大的差異。由於對吐司的專精研究,讓日本很早就設計出麵粉與模具的黃金比例,使用日本麵粉製作的吐司,尺寸會剛好占滿模具,四角邊緣會有完美的弧度與略顯白色的線條,吐司的組織也很均勻,不會有過大空隙或是特別扎實之處,這就是吐司最好的狀態。台灣早期麵粉的蛋白質含量較高,容易影響麵團的延展性,所以同樣是帶蓋吐司(四方形吐司),麵團受熱後會不斷膨脹、向上延展,碰到模具邊緣後,還是會持續延展、堆積,因此造成吐司邊較厚、中間特別軟的口感。不過,單就回顧台灣吐司的變化歷程也相當有趣。還記得我小時候,大概是1970 年代,彼時加入芋頭、奶酥口味的夾餡吐司,一般叫作甜吐司,相對比白吐司接受度更高。之後,日系麵包店陸續進駐台北,1985 年聖瑪莉於永康街開張;1987 年山崎麵包於崇光百貨成立專門店;1991 年東客麵包於南西新光三越展開1 號店,日系白吐司開始熱賣,也連帶促使台灣在吐司的製作技術與熱賣程度都大幅躍進。生吐司風潮來襲談到現在流行的生吐司,主打不用回烤就很好吃,並且使用鮮奶油或牛奶、雞蛋與麵粉混合揉捏,如此高成分的構成,具備討喜、糖度高的風味。大概一年多前,我們將生吐司的趨勢與技術帶入台灣,並且透過各家師傅不斷研發新風味,賦予吐司豐沛的生命力。生吐司的流行是一個階段,雖然我個人喜歡樸實無華、耐吃的風味,但因為這股流行,讓台灣人開始重視吐司。同時,在素材的創意發揮與技術演進下,在台灣已經能吃到不亞於日本的吐司了。百家爭鳴的個性化吐司來台30 年的麵包職人野上智寬,創作無數經典雋永的麵包。「野上麵包坊」的秒殺蜂蜜吐司,使用台灣龍眼蜜、荔枝蜜製作。蜂蜜含有酵素,而酵素會影響麵團的發酵,所以製作技術更加困難;且蜂蜜成本高,又必須添加足量,才能有明顯的蜂蜜香氣。而為了讓麵團膨脹時較不容易塌陷,更使用特殊模具,也連帶在吐司外皮烙下褐色紋路,成為一大特色。這樣耗工費時、不惜成本製作,果然創作出口感Q 彈溼潤,又帶著蜂蜜香氣的吐司,不但有特色也很討喜,直接吃、烤來吃都令人印象深刻。第6屆世界麵包大賽冠軍得主陳耀訓,曾於野上門下學習,他的「陳耀訓.麵包埠」馬斯卡邦吐司營造的是較為豐厚的口感,如果白吐司是白飯的話,那這款吐司可能是奶油玉米飯。由於添加馬斯卡邦起司至麵團攪打,其乳脂含量更高,但味道清爽,吃了不易膩。而外觀採小型的山形吐司,是希望客人能直接剝開食用,口感蓬鬆不厚重,是款相當平易近人的吐司。「單純」是吐司好吃的定義對我個人而言,回歸吐司最基本的定義,可能還是偏好單純的配方,讓它成為完美的配角。就像是蛋沙拉三明治,吃到最後一口時,不是在咀嚼吐司,而是蛋沙拉的風味與香氣,而BLT 三明治則是吐司作為三明治最經典的演繹。「Astar Coffee House」的BLT 三明治有培根(Bacon)、生菜(Lettuce)、番茄(Tomato),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靈魂:會流出蛋液的荷包蛋。如何掌握每種材料的乾溼度,而不只是將素材擺上去,透過巧妙的計算,克服吐司易吸水的特性,兼顧口感及風味的表現。此外,店家選用山形吐司做搭配也是好吃的祕訣之一,此款吐司的麵團經過盡力的舒展,所以咬下去的口感最輕盈,並且具有蓬鬆感,視覺上也有開胃的賣相,因此我個人覺得最適合用於BLT 三明治。演繹生吐司的極致香氣我自己的麵包店「LE GOÛT」,則是以取得難度很高的素材來製作公主生吐司,像是日清麵粉、中沢北海道純生鮮奶油。北海道有日本最好的純淨乳源,幾乎等於生乳的北海道純生鮮奶油,保存期只有14 天,鮮度與風味都位列鮮奶油的極致。此外,攪拌、發酵、分割、烘焙,各階段都需要嚴謹的溫度控管,每個過程都會決定乳香味與吐司的完美呈現,與日本麵粉共同演繹在柔軟綿密中,又帶有彈性口感的風味,直接吃就很美味。吐司必須恰如其分扮演好一個載體,它可以把自己放得很淡,但又必須具備存在感,這點一直讓我覺得很有趣。如果因為這波生吐司熱潮,讓吐司進入更多人的生活,我想,與麵包相關的各種事物,也會漸漸展開更多樂趣,等著我們來探索。野上麵包坊>粉絲專頁地址:桃園市桃園區南平街58號電話: 03-312-0433陳耀訓.麵包埠 粉絲專頁>粉絲專頁地址:台北市松山區民權東路三段160巷19弄36號電話:02-2718-2728Astar Coffee House>粉絲專頁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三段60巷13弄41號1樓電話:02-2503-5856LE GOÛT>粉絲專頁地址: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188巷58號電話:02-2658-7316本文摘自《台北畫刊》|更多愛吃精選專區。小暑餐桌-米苔目「鹹甜皆宜,冷熱皆行」!。士林人才知的隱巷美食 《富士比》富豪也愛吃!
-
2020-08-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美衛生部長訪台前夕 讚台灣防疫有效應獲認可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部長艾薩即將抵台訪問。他今天說,此行是要加強雙方在衛生安全方面的夥伴關係,並希望學習台灣對新型冠狀病毒「極為有效」的因應作為。艾薩(Alex Azar)這週末將率團啟程到台灣進行3天訪問,期間將晉見總統蔡英文、拜訪衛生系統主要負責人等,艾薩也將向公衛領域畢業生發表演說。美聯社指出,在總統川普政府與中國關係爭議頻頻的背景下,美國訪團這趟行程是地緣政治上的一步棋。艾薩受訪時避談中國,僅說「此行的訊息是關於台灣」。他表示:「(此行)關乎公共衛生,關乎我們與台灣的夥伴關係,也關乎台灣向全球社會所展現透明、開放衛生照護系統的模範。這是其他人可以借鏡的典範。」艾薩稱台灣處理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做法「極為有效」,並表示他願意「向他們學習如何因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衛生政策學者鄭宗美認為,美國現在向台灣學習,還不算太遲。她說:「如果我們的衛生首長能向台灣學習,看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這是好事。有關如何有效控制及抑制病毒擴散,(台灣)真的是一個充滿非常有用資訊的寶庫。」報導提到,台灣經歷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所以不敢小看新型冠狀病毒,政府運作的衛生照護系統讓公衛機關得以動用資源追蹤病例、防止疫情擴散,公民也很願意配合遵守公衛建議。也因此,即使台灣與最早爆發疫情的中國僅有一海之隔,目前只累計不到500起確診病例,而與台灣人口數相當的美國佛羅里達州卻已通報超過50萬例,而且還在與夏季病例激增的趨勢苦鬥。鄭宗美表示:「台灣制定了正確政策,兼有基礎設施和領導力。領導力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反觀美國,川普一開始淡化疫情可能造成的影響,後來也時不時就輕描淡寫。即使公衛專家及在野的民主黨籍國會議員都呼籲聯邦政府提出全國性防疫計畫,聯邦政府仍把篩檢等重要問題推給各州。而艾薩推崇台灣的同時,也說美國遇到的情況「非常不同」。他表示:「(台灣)是一座有2300萬人口的島,還親身經歷過SARS。」他還說,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陸地國家之一,聯邦系統給予各州很大的運作空間,而且美國還有個人自由的傳統。艾薩像其他政府官員一樣,稱川普為控制疫情採取迅速行動,例如針對從中國來的旅客實施旅行限制;艾薩還提到,政府鼓勵研發及之後分配疫苗的動力,就是川普承擔責任的直接證據。美國代表團這趟訪台行程議題還包括貿易,因為美國試圖擴大醫療產品進口來源,過去美國進口的許多產品是中國製造。美國前幾任政府也曾派遣內閣層級官員訪台,但艾薩此行被視為美國與中華民國自1979年斷交以來的最高層級訪問。報導最後提到,美國訪團成員將戴口罩,遵守保持社交距離的規定,出發前、抵達台灣後,以及返程前,都會接受病毒檢測。艾薩說:「這次訪問是要加強美國與台灣在全球健康及衛生安全方面的夥伴關係。台灣在全球衛生居於領先地位,我相信台灣值得如此獲得認可。」
-
2020-08-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韓研究:無症狀染疫者病毒量不少 隔離或有必要
韓國一項新研究報告提到,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人,無論是否出現症狀,存留在他們喉嚨、鼻子、肺部的病原體程度相差無幾。法新社報導,這項今天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研究,是一條重要的生物學證據線索,支持了無症狀帶原者仍會傳播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想法。研究結論指出,參與研究的有症狀及無症狀患者,所攜病毒量相差無幾,為了防止病毒擴散,隔離無症狀患者或許仍有必要。直到現在,當人們在沒有與已知帶原者接觸的情況下感染病毒,專家就會推斷是無症狀者造成的傳播。順天鄉大學(Soonchunhyang University)藥學院的一群研究人員,分析了3月6日到26日從隔離在天安市(Cheonan)一所中心的303人身上採集的拭子。這些人先前在另一個城市的宗教團體爆發疫情時染疫。這群人介於22歲到36歲之間,其中2/3是女性,共有193人出現症狀,110人則是無症狀。在那些一開始無症狀的人中,有89人始終沒有出現症狀,約占總數的30%。無症狀患者的篩檢結果要從陽性轉為陰性的中位數時間,比有症狀患者稍短,需要17天,有症狀患者則需19.5天。
-
2020-08-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外籍人士自台返國確診 張上淳:零星偶發事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天表示,外籍人士從台灣返國後傳確診新冠肺炎是「非常零星偶發的事件」,也可能是實驗室操作產生的「偽陽性」。張上淳今天上午出席台灣大學舉辦的學術研發成果記者會,會後接受媒體採訪,他強調,即便入境時無法100%將無症狀的感染者都篩選出來,但經過居家檢疫14天、自主健康管理7天,已經不會傳染給任何人,「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資料顯示是這樣的。」最近頻傳從台灣出境的外籍人士,返國後被監測到感染,張上淳認為,雖然外界看起來好像頻率很高,一個接著一個來,但仍是非常零星偶發的事件。張上淳表示,實驗室的檢驗結果,可能因操作產生「偽陽性」。近來日籍女學生、工程師、泰國移工的案例,指揮中心都有所懷疑,如果是在台灣,可在實驗室多做一些確認。不過張上淳也說,雖然可能是「偽陽性」,但指揮中心都先把他當成是真的確診,認真一一檢視在台的接觸者,確保對台灣的社區沒有影響和威脅。外界關注這些外籍人士是在台灣被感染,還是在國外?張上淳說,判斷感染源需要嚴謹的科學證據,要確定接觸者的病毒檢測是不是一模一樣,否則其他的判斷,都只是某種程度的「機率問題」。至於這些案例是否可能是在飛機上感染,張上淳說,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潛伏期有5到7天,近來外籍人士的案例,並不知道確切的發病日期,因此也很難判斷。另外,就算是機上感染,下機後立刻檢驗到陽性,可能性趨近於零。至於昨天教育部本打算開放陸生學位生來台,政策臨時喊卡。張上淳說,他沒有參與到這部分的討論,但指揮中心的防疫思維,當然是盡可能確保安全,如果有任何的風險,要有一些方式來避免或減少風險。例如入境14天的居家檢疫、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措施,就是要把風險降到最低。
-
2020-08-06 新聞.健康知識+
高溫炎熱 醫師建議戶外工作者喝水量要增倍
天氣炎熱,氣象局針對中彰投連續多日發布高溫警報,彰化縣衛生局統計今年7月已有7人熱到送醫院急診醫院也發現高溫導致急性腦中風、與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增加,建議在外工作或活動的民眾多補充水分。高溫炎熱各地氣溫創下新高,彰化縣衛生局醫指出,中央氣象局在7月就針對彰化發布19次高溫警報,明顯比去年熱,患者送醫時大都是冒冷汗、暈眩、無力,有的意識改變,大都是長時間在外工作的民眾,彰化縣埔心鄉36歲陳姓男子7月21日凌晨被送醫時體溫高達42.5度,意識不清且有抽搐現象,轉往彰化基督教醫院救治,住進加護病房。彰基副院長周志中指出,這段時間熱衰竭的人較多, 人感到懶懶的、不舒服但體溫不一定高,熱中暑則是最嚴重的熱傷害,患者體溫通常高於攝氏40度以上,且意識不清,全身通紅、脈搏起初變快,必須趕快送醫急救,建議上午10點至下午2點間避免外出,出門也最好要撐傘,可降溫3到5度,一般人一天需喝2千cc的水,若在外戶外工作或運動者,每天應該補充水分應增為2倍。
-
2020-08-06 橘世代.愛玩橘
台灣首座「暗空公園」!夏季到南投賞銀河消暑熱 絕美星空超吸睛
合歡山去年獲國際暗天協會(IDA)認證通過成為台灣首座、亞洲第3座暗空公園,號稱是「東南亞最佳觀星點」,但南投縣內可不只這一處觀星場域,溪頭、日月潭、杉林溪、猴探井也有絕美星空,8至10月將推出「星空小旅行」活動。南投縣除高海拔、低光害的合歡山因交通方便,開車就能抵達,成為大眾追星首選,但如不想人擠人,縣內其實還有5處以上的絕佳觀星點。位居中海拔山區的竹山杉林溪、鹿谷溪頭和大崙山,因周邊沒什麼住家,就算有屋宅也是零星散落,所以幾無光害干擾;其中,溪頭更有天文台,杉林溪遊樂區則推動觀星逾10年,每晚還有星座解說及天文望遠鏡觀測體驗,專業百分百。因溪頭、大崙山、杉林溪都屬高海拔觀星點,建議入住溪頭自然教育園區、杉林溪森林生態渡假區,早上在園區欣賞自然生態,去溪頭還能順遊妖怪村品嘗咬人貓麵包、蝴蝶雞、蘋果雞,欲前往下國道3號竹山交流道,接台3線往鹿谷溪頭方向,若要前往杉林溪,至溪頭後轉溪杉公路往大崙山、杉林溪渡假區。中午可在鹿谷鎮上享受有名的甕仔雞或當地的著名餐廳。日月潭雖在低海拔地區,也有絕美星空,像朝霧碼頭、慈恩塔、涵碧步道、蔣公碼頭等地光害較低就很適合觀星,可入住當地日月潭大飯店,鄰近水社碼頭好逛又好吃,還能造訪不遠的網紅景點「蠻荒咖啡」,開車走國道3號接國道6號,下愛蘭交流道後,接台14線往埔里,接台21 線往魚池,並抵達日月潭。同樣在低海拔的南投猴探井,走國道3號下中興交流道後,往南投市方向接台3線直至南崗二路與民族路路口左轉就能抵達,到了可先去微熱山丘吃鳳梨酥、走天空之橋,中午用餐品嘗當地最普遍且出名的甕仔雞,下午可到猶如小型動物園的星月天空,餵草泥馬、兔子,傍晚看夕陽跟用餐,晚上去當地文玄宮廟埕觀星。只不過,民眾自行觀星僅能用肉眼,且專業度不足,且中海拔以上觀星場域恐不好抵達,南投縣府因此規劃「南投星空季」活動,並在8至10月的活動期間推出6梯次的「星空小旅行」,由導覽老師直接帶遊客深度賞星,並體驗在地遊程。有別於過去的大型觀星活動,今年以小旅行模式限制參加人數,將遊客分流至溪頭、清境、猴探井等同樣適合觀星的場域,觀星也跟賞螢一樣,對行為環境有一定規範,因此在觀星前應瞭解部分天文知識,藉此加強星空教育。【星空小旅行】08/22-23 溪頭「浪漫星空森林浴X七夕天文故事」08/29-30 日月潭「一日小農望滿星X七夕天文故事」09/12-13 猴探井「離銀河最近的距離X中秋天文故事」09/19-20 清境「離銀河最近的距離X中秋天文故事」09/26-27 清境「離銀河最近的距離X原民天文故事」10/17-18 清境「離銀河最近的距離X原民天文故事」※詳情可關注南投星空季官網。夏季愛玩精選專區↘↘↘。自己開車玩基隆-濱海小旅行,5條路線收集景點。新北深澳超能玩!逛山海,玩浮潛,賞文藝,啖海鮮推薦▶▶▶揪團出去玩,認識新朋友!專屬熟女的揪團平台,搶先體驗》
-
2020-08-0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境外生來台再鬆綁 在學學位生可入境
境外生來台禁令再鬆綁,教育部今天宣布,進一步開放所有國家、地區的「在學學位生」申請入境,包括陸生在內。教育部於6月17日起,陸續開放19個低風險、中低風險國家、地區境外生來台,7月22日再宣布放寬至所有國家、地區的「應屆畢業生」。教育部表示,考量目前境外生入境秩序和檢疫情形良好、平順,且暑假期間納入大學宿舍做為檢疫場所(需經地方政府衛政機關檢核通過),以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的500床集中檢疫所,足以應付境外生來台,因此再進一步鬆綁來台身分限制。教育部今天正式發函各大專校院,宣布今天起開放所有國家、地區的境外「在學學位生」來台,但109學年度的「新生」(最早19國家地區除外)還要再等等。
-
2020-08-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路透:全球每15秒就有1人死於新冠肺炎
路透社統計,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染疫死亡人數在今天突破70萬人大關,美國、巴西、印度、墨西哥的新增死亡病例領先各國。根據過去2週的數據統計,平均每24小就有將近5900人染疫死亡,等同於每小時247人病故,每15秒就有1人染疫病亡。美國總統川普說,美國已盡力控制疫情,但美國相關應對措施並不全面,未能遏制病例增加,迄今已有超過15萬5000人死亡。在巴西,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總統雖與多名內閣部長相繼確診,但他仍儘量淡化疫情嚴重性,並反對採取封鎖限制措施。至於擁有6.4億人口的拉丁美洲,最初出現疫情的時間較許多其他國家晚,但因貧窮和城市人口稠密,以致官方在初期過後難以控制疫情蔓延。
-
2020-08-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懷念「關島史懷哲」陳光明教授 從他身上學到許多神經內科的寶貴經驗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醫界典範」,介紹三位傑出的台大醫學院早年畢業的校友:兩位年輕醫學生採訪前衛生署署長李明亮教授;資深神經科醫師追思剛過世的「關島史懷哲」陳光明醫師;「永遠的陳拱北」這本書的兩位教授作者介紹這位台灣公共衛生的先驅。讓我們透過這幾篇文章,體會學醫之路可以是如此的多采多姿,希望台灣有更多的有理想、有熱情、有愛心的年輕人能夠投入醫學的領域。在90年代初期,認識了從關島來的陳教授夫婦。陳教授在台大時本來就是我父母和舅舅的舊識,當時林口長庚的朱迺欣主任也曾經邀請他到科內來演講交流,因此1991年剛升上主治醫師的我,才開始和這位前輩有了來往。在這之前,只有從人手一冊的「圖解臨床神經檢查學」書上,得知編著者陳光明教授的名字。後來也知道他把這本書的版稅收入,全數捐給了台灣神經學會。當年鄭紹沂醫師離職後,林口長庚神內的肌電圖室無人負責,而我正好對神經電學有興趣,因此就一腳踏進肌電圖的領域。當初也無人指導,就靠著自己摸索和技術員的幫忙,慢慢累積經驗,另外也在蒐集資訊,看有沒有比較適合的地方,可以讓我可以去進修做更進一步的學習。當陳教授得知我對肌電圖有興趣後,在1993年的某一天,他忽然從關島致電告知我說梅育診所,Mayo Clinic 有一組人要到關島做一週的Guam ALS-Parkinsonism-Dementia Complex的肌電圖追蹤研究,問我有沒有興趣去參加觀摩,機會難得,我當然是欣然前往。陳教授曾經在Mayo Clinic 接受過完整的神經內科Neurology訓練,而且因為在關島照顧ALS-dementia-Parkinsonism 的病患,和美國國家衛生院NIH與Mayo Clinic都一直有合作研究的關係。我到了關島,拜會了Mayo Clinic肌電圖室主任Dr. William J. Litchy領軍團隊,包括醫師和技術員,日本也有一位年輕醫師來一起觀摩,就在陳教授的「帶路」(因為都是他的病人)之下,一行人每天就是搭車跑遍關島,挨家挨戶的去病患家中探訪並做神經傳導和肌電圖的檢查。陳教授還透露一個歷史,說以前最早Dr. Kurland 和Dr. Lambert 來關島研究時,他們是坐牛車去探訪病患、他還有保留照片為證,照片裡面就是他們幾個戴斗笠,抱個肌電圖儀器坐在水牛車上,這真的是醫學史上一筆很奇特的紀錄。關島現在是美國的領地,他們對這些病患的照顧相當不錯,病患在家中或療養院中都非常清爽乾淨,我們還看到一位氣切使用呼吸器的病患,拉了一條繩子,利用僅剩能動的腳趾來操作掛在頭頂上搧風的蒲扇,令人印象非常深刻。關島對美國中北部Minnesota來的醫護人員來說簡直像個熱帶天堂,每個人對這趟遠行的興奮之情都溢於言表,不過他們都非常敬業,每天都7點半準時會合出發,中午也不怎麼休息,整天都在探訪病人並施予肌電圖檢查。只有到了傍晚工作告一段落後,才會去泡泡海水吃個飯喝喝啤酒放鬆一下。他們唯一不太習慣的就是濕度太高,覺得身體怎麼都油膩膩的,這也難怪,在Minnesota Rochester那邊的濕度,一般都只有30%而已,關島日常濕度比台灣還高,幾乎都是90%以上。陳教授知道我在找地方進修,因此鼓勵我和Dr. Litchy多溝通一下,看有沒有機會去學習,因為Mayo Clinic的神經內科不僅是全美排名第一,也是肌電圖的發源地重鎮,如果能夠去進修,對我們的病人會有很大的幫助。一個禮拜的切磋觀摩下來,大家都相處得非常愉快,在討論之中,也是獲益良多。因為關島這邊陳教授出動關島大學和他自己診所的人力物力支援,把一切都安排的好好的,Dr. Litchy他們非常感謝。技術員的leader Lavon還說,太驚訝了,沒有想到這裡居然還有這麼多的支援。行程要結束之時,我就請教Dr. Litchy,問有沒有機會去他那邊進修,他說可以啊,只是外國人如果沒有美國醫師執照,只能在旁邊看,不能動手幫病人做檢查。我告知在當兵服役時候有考試通過兩階段的美國外國醫師考試FMGEMS,他說這樣應該是可以了,我補充說長庚醫院會給我經濟支援,他說這樣更沒有問題。Mayo Clinic的醫師進修可以有幾種方式,一是三個月的visiting clinician (訪問醫師),純粹是觀摩性質,二是一年的clinical fellow(臨床研究員),主要是次專科的訓練,三是research fellow,在實驗室做實驗或資料整理,不用接觸病患,時間可以一年以上。做clinical fellow 因為會接觸病患,外國人必須有ECFMG、FMGEMS,或 USMLE的資格才可以。其他兩種就不用這些考試資格。我的目標就是去當一年的肌電圖clinical fellow。關島之行結束後我就開始做一些出國進修的準備,包括向醫院申請經費。隔年1994年去參加美國神經學年會AAN在華盛頓舉行,除了和Dr. Litchy再度碰面外,陳教授還專程帶我去拜見Mayo的神經內科主任Dr. Jasper Daube,當面遊說他一定要收我這個學生。Dr. Daube 是Dr. Edward Lambert 的學生,Dr. Litchy 的老師,也是前任的肌電圖室主任,肌電圖大師級人物一脈相承。和Dr. Daube初次見面,大家都先講一些客套話,陳教授因為和他本來就是舊識,看起來比我還急,一直催促他一定要收,害我有點不好意思。陳教授和他說了很多,說台灣很需要肌電圖的技術,學成歸國會大大的造福我國的病人等等等。只見Dr. Daube一直在微笑點頭,看著我也沒說好或不好。我當時心裡還在想,這會不會全部是一場空?不過幸好,後來Dr. Litchy就跟我說,十月就可以來了。在補足相關文件時,陳教授還幫我寫了一封推薦信。華盛頓AAN會後,陳教授還帶我去美國衛生研究院NIH去拜訪一些一起做研究的學者老朋友,他們閒聊對高漲的「動物權」非常不滿,一些故事聽起來簡直像是笑話。在愛護動物人士的策動下,美國國會已經立法,做動物實驗如果有虐待動物的情事是會被罰款和坐牢,這種法律對醫學研究人員形成了一個不小的心理壓力。萬分感謝陳教授的大力幫助,讓我1994到1996在Mayo Clinic完成了一年的肌電圖clinical fellow和三個月的自主神經research fellow訓練。亦師亦友,良師益友,真的是感謝再感謝。1998年再度到關島,參加陳教授主辦的Guam ALS-Parkinsonism-Dementia Complex研討會,結論就是這個很顯然和環境有關係的怪病快消失了。當關島被美國統治,原住民查莫洛人的飲食習慣被美國化以後,該病就逐年累月的減少。依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菲律賓人移民關島,也會得此病。查莫洛人移居美國,就不會得到這個病。經美國日本等多方研究,被討論引發的可能因素包括當地的蘇鐵麵包樹,或陳教授傾向主張的鋁製鍋具等等,但還是沒有一定的結論。2005年以後,就沒有新的病例發生了。那次會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有一天大會忽然宣布說柯林頓總統要來關島視察訪問,說有歡迎會,結果陳教授說,只有柯林頓來他不會去了,如果是露文斯基小姐來,他一定去。關島的神經內科醫師很少,確實數字我不記得了,應該是少於五位,因此陳教授除了在自己的診所服務當地病患以外,也在關島醫院兼職,常常on call被會診,也有急診。我去拜訪他的診所的時候,看過他在接電話接受會診,甚至還需要開車到醫院去看病人。病患幾乎都是查莫洛人,年紀比較大的,陳教授都用查莫洛語和他們溝通,原來他也會查莫洛語,我除了只會一句問候語其他的都聽不懂。遇到比較不好溝通(非語言問題)的病患,陳教授也都有耐心和他們說明,非常心平氣和。病患離開後,我問他:「那個是來亂的嗎?」他半開玩笑的說:「他們是我們台灣人說的『南洋番仔』,不要去計較。」所以算一下陳教授會台、英、日、查莫洛、中五種語言,從他身上,我算是也體會到那種書上看到很古老醫生對病人「視病猶親」感覺,有人稱呼陳教授為「關島史懷哲」,絕對不是溢美之詞。2017年蔡英文總統訪問關島時,關島的副總督還特別向她報告說他從小就是陳教授在幫他看病的,十分感謝。陳教授的診所人滿為患,陳太太江榮女女士也都在裡面幫忙,還提供腦波和肌電圖的服務,我有次還碰到一個中國來的女醫師在那裡學做肌電圖,接受陳教授的指導。陳教授最初到關島就是為了研究Guam ALS-Dementia-Parkinsonism這個疾病,後來在關島定居,行醫將近50年,除了繁忙的臨床工作,學術研究也未間斷,一直都和美國日本的研究單位保持合作關係,共發表了79篇相關論文著作。陳教授對關島的服務,是全面性的,有一次連我也幫上忙,他拜託我護送陪伴一位意外頭部受傷腦出血開完刀的台灣漁民回國,搭機時我和那位病患都被西北航空升級坐頭等艙,那是我這一輩子第一次坐頭等艙。陳教授送了我一本「The final days of my Mother」(中文譯本「寸草心」,林信男、賴其萬二位醫師合譯),他用專科醫師和照護子女的雙重角度,鉅細靡遺的詳細紀錄了他和夫人親手一起照顧年邁失智母親人生最後將近4年的疾病過程和自己的心路歷程,除了提供最真實寶貴的醫學紀錄,字裡行間展現的真誠、孝心和耐心,令人萬分動容。陳教授於2020年6月19日以差7天90歲的高齡於睡夢中在家中嗑然逝世與世長辭。他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是他高大的身影和溫暖的笑容,卻還是無時無刻不斷的浮現在我的腦海之中。一個真正偉大的人,其實都很平凡,自自然然,就如蔡同榮博士所言:「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就要用生命來拼。不計毀譽、無視成敗、盡己之力,陳教授的一生,讓我們看到一個榜樣,面對艱難的人生,來自家庭、事業、社會、甚至國家不斷的挑戰,而能夠以豁達的胸襟,無懼無悔、不卑不亢,有時候還會幽默一下,以不斷的積極努力,克服壓力勇敢面對,終於能夠利己利人、發光發熱,讓自己有限的人生,發揮了無限的最大價值。謹以此文,紀念令人敬佩的了不起關島史懷哲,陳光明教授。
-
2020-08-05 科別.感染科
人畜共通傳染病新布尼亞病毒,中國已7死 疾管署:對台幾乎無影響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之際,中國傳出逾60人感染新布尼亞病毒,也就是今年納入我國法定傳染病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已知有7人死亡。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研判,研判中國的疫情對台灣幾乎不會造成影響,目前資料仍在整理中。據報導,一名住在江蘇省南京市的60多歲女性持續發燒高達40度,也出現咳嗽、身體疲倦等症狀,就醫後醫師診斷感染新布尼亞病毒,同一家醫院今年至今已有37人感染新布尼亞病毒;安徽省今年4月以後已知有23人感染,其中5人死亡,此外,浙江省有2人感染後死亡。莊人祥說,SFTS屬於蜱媒病毒感染,因這是蜱傳播的疾病,與當地的蜱是否帶病毒有關,中國很多是農人感染,對台灣影響可說幾乎沒有,中國此病非法傳,只有研究報告及媒體報導,資料還在整理。中國大陸2011-16確診5360例,平均致死率6.4%。SFTS今年4月列為我國第四類法定傳染病,起因是國內去年11月19日出現首例確定病例,患者為北部70多歲男性,因常到北部山區,突然出現發燒、嘔吐,甚至意識改變,送醫後才發現疑遭蜱蟲叮咬,導致器官衰竭,甚至住進加護病房,當初研判該有病毒蜱蟲是被候鳥帶來台灣。據疾管署資料顯示,SFTS為人畜共通傳染病,於2009年首度於中國發現,近年中國、日本及南韓皆有確定及死亡病例,致死率約5%至15%。疫情多在5至10月,主要發生於山區及丘陵地區,透過SFTS主要病媒長角血蜱叮咬而傳播。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提醒,民眾應避免暴露於蜱蟲孳生草叢環境,若至郊區、戶外活動或工作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包括穿著長袖衣褲、手套、長筒襪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並將褲管紮入襪內;可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可使用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國內最近也有山友在臉書的登山社團指,遭蜱蟲「附身」拔不出來,醫師提醒,結束戶外活動後應檢查是否遭蜱蟲叮咬或附著,若發現遭蜱蟲叮咬,應使用鑷子夾住蜱蟲的口器,小心將其摘除,避免口器斷裂殘留於體內,並儘快沐浴更衣,以降低感染機會。
-
2020-08-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龐培歐致電星外長 雙方同意疫苗問世後須供應各國
美國國務卿龐培歐(Mike Pompeo)今天致電新加坡外交部長維文(Vivian Balakrishnan),雙方談及新冠肺炎疫苗研發製造的合作,並同意疫苗問世後務必要供應全球各國。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各國紛紛投入疫苗研發。新加坡外交部發布新聞稿表示,維文今天接到龐培歐的來電,雙方商討新加坡與美國在疫苗研發、製造及銷售管道的合作,以及借助包括藥商等在星美企促進疫苗研發的可能性。新聞稿表示,兩人也都同意確保疫苗問世後應供應給全球各國的重要性。另外,新聞稿指出,雙方重申兩國以強健經濟、防衛及安全合作為基礎的長期良好關係。新加坡與美國皆歡迎彼此在基礎建設、貿易與關務等領域的新合作,這有助提升雙邊貿易並強化美國與東南亞的經濟往來。針對南海情勢,維文重申新加坡長期以來的立場,即新加坡非南海聲索國,也不會在南海主權爭議中選邊站,但強調維持南海和平與穩定攸關星國關鍵利益。維文指出,新加坡堅持所有國家都應享有自由航行與飛行的權利,並支持依國際法原則,和平解決爭端。美國國務院也發出新聞稿,國務院首席副發言人布朗(Cale Brown)表示,龐培歐在通話中重申支持東南亞國家在符合國際法規定下,捍衛他們的主權及國家利益。龐培歐強調,美國反對中國利用脅迫手段,非法宣稱擁有南海主權。除了中國,汶萊、馬來西亞、菲律賓、台灣及越南也都是南海主權聲索國。華府與盟國都對中國宣稱擁有南海主權提出挑戰。
-
2020-08-04 養生.聰明飲食
印加果油是omega-3之王,是魚油的2倍?教授:掩耳盜鈴的說法
讀者王先生在2020-7-13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我又有問題來請教你,我女朋友看了印加果油的電視廣告後,其中廣告說:吃好油排掉壞油,人之所以會肥胖是因為身體慢性發炎導致的,吃印加果油可以抗發炎.現在女朋友吵著要買,不知道教授的觀點是怎麼看待的呢?這位讀者的電郵裡有附上兩個影片:2019-10-19發表的健康印加果油2020-1-9發表的【民視/三立聯合推薦】MIT高純化印加果油100%天然魔油2019年發表的那個影片是電視節目《健康好自在》,主持人是曹蘭,素人來賓是三位媽媽級美魔女,藝人來賓是趙心妍,專家來賓則是號稱生化營養專家的高禦書。曹蘭扮演的角色是連什麼叫做健康都不知道的傻大姐,四位來賓則是扮演見證印加果油的神奇瘦身功效,營養專家扮演的則是重頭戲,也就是唱作俱佳地胡扯《讓三高肥胖水腫開溜》,《吃好油排掉壞油》,《吃對好油趕走壞膽固醇》,等等等。這樣的黃金組合和演出,的確是令人心動,也就怪不得王先生的女朋友會吵著要買這種美魔產品了。2020年發表的那個影片是電視節目《消費高手》,主持人是支藝樺,來賓則是三位窈窕媽咪/美人。在這裡,主持人可一點也不像是個傻大姐喔。她和來賓之一的淨瑩是負責挑起胡扯的重擔,什麼《發炎會造成肥胖》,《要瘦身就要滅火》,《好油趕走壞油》,虎爛畫得一個比一個大。我在YouTube上看這兩個影片時,也順便看了其他幾個印加果油的影片。所有這些影片所講的東西有下面這三個共同點:(1)印加果油是omega-3之王,是魚油的兩倍,橄欖油的50倍,(2)印加果油也含有大量的omega-6和omega-9,是沒有其他的油能與之睥睨的,(3)印加果油有驚人的瘦身功效,尤其是能讓女性都變成美魔女。但是很抱歉,印加果油並非omega-3之王。這個頭銜是屬於亞蔴籽油。根據一篇2012年發表的研究論文,印加果油含42.4%的omega-3,而亞蔴籽油則含53.4%。更抱歉的是,《印加果油的omega-3含量是魚油的兩倍》這個說法,是百分之百的掩耳盜鈴。Omega-3分成ALA,EPA和DHA三種。它們的碳鏈長度分別是18,20,和22.。ALA是源自植物,像亞蔴籽,芥菜籽,和印加果。EPA和DHA則是源自動物,例如鮭魚。對人類而言,ALA本身並無促進健康的作用,但EPA和DHA,尤其是DHA,對人類健康則是至關重要。人類在吃了ALA之後,大約能將5%的ALA轉化成EPA,而最終大約只能將不到0.5%的ALA轉化成DHA。請看2007年發表的研究論文Extremely limited synthesis of long chain polyunsaturates in adults: implications for their dietary essentiality and use as supplements(成人中長鏈多不飽和化合物的合成極為有限:對其飲食必需性和作為補充劑的用途的影響)。或者,請看我發表的亞蔴籽油比魚油好嗎及再談「亞蔴籽油,魚油」。也就是說,儘管印加果油的整體omega-3含量是魚油的兩倍,但是就《對人體健康有益的omega-3》而言,印加果油的含量卻只有魚油的十分之一,甚至是不到百分之一。所以,拿印加果油來和魚油相比,簡直就是孫悟空要跟如來佛打架,頂多也就只能撒泡尿給自己照鏡子而已。至於《印加果油也含有大量的omega-6和omega-9》,首先,我們人體是可以自己合成omega-9,所以並不需要從食物攝取。再來,我們現代人的食物含有過多的omega-6,以至於造成omega-3和 omega-6之間的失衡,從而導致許多健康上的問題。所以,醫學界及營養學界都是建議要減少omega-6的攝取。請看多吃omega-3,少吃omega-6?。所以,就omega-6而言,含量越高的油品(例如印加果油),是越不健康的。最後,有關《印加果油的瘦身功效》,我搜查了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沒有看到有任何這方面的研究。縱然是有遠遠更多研究報告的亞蔴籽油(至少10倍),也是沒有這方面的明確證據。綜上所述,美魔見證印加果油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揩你的油。原文:印加果油,美魔揩油
-
2020-08-02 養生.保健食品瘋
「硒」是抗癌之王?教授引述臨床研究論文批醫師胡扯
昨天在網路搜索資料時,赫然看到一篇《健康2.0》2020-1-6發表的「硒」是抗癌之王!5大神級食物這樣吃就對了,真是感慨萬千:一個標榜提供健康資訊的電視節目竟然會搭配醫師,散播害人的健康資訊。這篇文章引用江坤俊醫師說:「正常的細胞要變成癌細胞,大致可分為幾個步驟…而硒元素在各個階段都能發揮作用,守護人體免於癌症侵害,因此保持體內硒濃度充足是相當重要的。」這篇文章也引用江守山醫師說:「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曾進行一項為期10年的介入性研究,服用硒補充劑的受試者,比起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整體癌症發生率少了50%,死亡率則降低17%;其中腸胃道腫瘤、乳癌、肺癌、攝護腺癌、淋巴癌的發生率皆較低。」只不過很不幸的是,二十多年來反覆的研究已經確定硒補充劑根本不能防癌,而近幾年來的研究更顯示,硒補充劑反而會增加癌率,會增加死亡率,以及會增加得糖尿病的風險。我在三年前(2017-6-5)就已經發表抗癌四大營養密碼?,駁斥《硒,維他命D,大蒜,茶是抗癌四大營養密碼》的論調,而其中有這麼一句話:「這34年來,數十個臨床研究已經證實了,硒補充劑非但不能防癌,反而會增加癌率。不信的話,我就隨便抓五篇最新的研究報告,供讀者參考」。由於當時我這篇文章同時要駁斥4個所謂的營養密碼,所以我就只列舉了5篇關於《硒補充劑是否能防癌》的臨床研究論文。在今天這篇文章裡,我會列舉所有這方面的論文(請看附註)。江守山醫師所說的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是發表於1996年(請看附註),而這篇論文就是《硒是抗癌之王》這個胡扯的源頭。這項研究本來是要調查硒補充劑是否能預防皮膚癌,結果發現不能預防皮膚癌。可是,它卻順便意外地發現,硒補充劑似乎能預防肺癌、攝護腺癌、和大腸癌。(附註:江守山醫師所說的《其中腸胃道腫瘤、乳癌、淋巴癌的發生率皆較低》,是信口開河,絕無這樣的研究)這個順便意外的發現引發了一系列的研究,而到了2017年最後一篇論文發表為止,總共有21篇相關的論文發表。在這21篇論文裡,只有兩篇是認為硒補充劑似乎能預防癌症,其他19篇則不認為。考科藍資料庫(Cochrane Library)是一個致力於提供基於科學證據的醫學資料庫。它在2018年發表Selenium for preventing cancer(硒之用於預防癌症),而其結論的重點是:1.設計良好並且進行良好隨機對照的試驗表明,硒補充劑在降低癌症風險方面不具有益作用。2.一些隨機對照試驗發現服用硒補充劑的人較容易患攝護腺癌和2型糖尿病。3.總體而言,沒有證據表明通過飲食或補充營養來增加硒的攝入量可以預防人類癌症。有關硒補充劑會增加患2型糖尿病機率的論文是這兩篇:2016年: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for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Adenomas and Risk of Associated Type 2 Diabetes(硒補充劑之用於預防結直腸腺瘤和伴發2型糖尿病的風險)2018年:Higher Plasma Selenium Concentr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Odds of Prevalent Type 2 Diabetes(較高的血漿硒濃度與2型糖尿病的患病機率增加有關)有關硒補充劑會增加死亡率的論文是這一篇:2018年:Effect of long-term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on mortality: Results from a multiple-dos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長期補充硒對死亡率的影響:多劑量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而它的結論是:在硒水平中等偏低的國家,連續5年每天服用300微克的硒會增加10年後的全因死亡率。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應避免硒總攝入量每天超過300微克。附註:所有有關《硒補充劑是否能防癌》的臨床研究論文(共21篇):大腸癌2017年:Colorectal Adenomas in Participants of the SELECT Randomized Trial of Selenium and Vitamin E for Prostate Cancer Prevention2016年: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for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Adenomas and Risk of Associated Type 2 Diabetes2006年: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and colorectal adenomas: an analysis of the nutritional prevention of cancer trial膀胱癌2016年:Phase III randomised chemoprevention study with selenium on the recurrence of non-invasive urothelial carcinoma. The SELEnium and BLAdder cancer Trial2012年:Evaluation of vitamin E and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bladder cancer in SWOG coordinated SELECT攝護腺癌2016年:Selenium- or Vitamin E-Related Gene Variants, Interaction with Supplementation, and Risk of High-Grade Prostate Cancer in SELECT2013年:Phase 3 clinical trial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in men at high-risk for prostate cancer2011年:Phase III trial of selenium to prevent prostate cancer in men with high-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SWOG S99172011年:Progression from high-grade prost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to cancer: a randomized trial of combination vitamin-E, soy, and selenium2010年:Oral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has no effect on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 velocity in men undergoing active surveillance for localized prostate cancer2009年:Effect of selenium and vitamin E on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and other cancers: the Selenium and Vitamin E Cancer Prevention Trial (SELECT)1998年:Decreased incidence of prostate cancer with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results of a double-blind cancer prevention trial子宮癌2015年:The favourable effects of long-term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on regression of cervical tissues and metabolic profiles of patients with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甲狀腺癌2014年: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lenium and other micronutrients and thyroid cancer incidence in the NIH-AARP Diet and Health Study肺癌2013年: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 chemoprevention trial of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resected stage I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ECOG 55972002年: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and lung cancer incidence: an update of the nutritional prevention of cancer trial皮膚癌2003年: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nonmelanoma skin cancer in a randomized trial1996年:Effects of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for cancer pre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cinoma of the sk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Nutritional Prevention of Cancer Study Group不分類的癌2014年:Multicenter, phase III trial comparing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with observation in gynecologic radiation oncology: follow-up analysis of the survival data 6 years after cessation of randomization2002年: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ffect of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 on cancer incidence i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 summary report of the Nutritional Prevention of Cancer Trial1997年:Reduction of cancer mortality and incidence by selenium supplementation原文:硒是抗癌之王?醫師害人的胡扯
-
2020-08-01 橘世代.好學橘
【橘世代直播X創夢大叔】風潮音樂創辦人楊錦聰 60歲自我實現無極限
優雅退休,追求夢想,實現自我價值是不少退休族嚮往的生活,現年60歲的風潮音樂創辦人楊錦聰,七月底發行第二張個人創作精選《陸拾 • 拾陸》,這張專輯正是他的自我寫照,他說「60歲是我現在的年紀,但心態卻像在16歲般的青少年時期,仍對世界充滿好奇」。「人的年紀無法改變,但生命的經驗可以靠自己打造。」楊錦聰也曾恐懼失敗,直到遇見蘇菲旋轉舞,他跳了17年終於找回安定的軸心;現在的他學衝浪、拳擊、芭蕾,還參加三鐵、馬拉松,希望將自己向外挑戰、向內探索的倒金字塔人生分享給勇於創夢的人。他也鼓勵想學習的退休族,初期不用將目標訂太高,而是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要為自己而活,每天持續做,讓它成為生活一部分,你就會很快樂!想了解更多楊錦聰的故事和神秘的蘇菲旋轉舞,請上橘世代粉絲團觀看。★近期演出活動★「大地的呼吸——守護健康・守護地球」音樂會蘇菲旋轉x身心放鬆x心靈音樂●邀集台灣知名聲音療癒音樂家,及融合伊朗音樂的Mastaneh Music Band、巴塞隆納音樂家所組成的YK樂團等,以現場演奏傳遞美好聲波頻率。●邀請社福團體與公益單位一同參與,將愛心傳遞到弱勢族群,攜手度過疫情難關。時間:2020/08/14(五) 19:00-21:30地點:臺北大安森林公園 露天音樂台【創夢大叔楊錦聰直播影音】|創夢大叔.楊錦聰精選特輯↘↘↘。讓自己重新誕生一次 風潮音樂楊錦聰:「我渴望80歲時站上伸展台。」。若樹若魚楊錦聰 人生要找到的2種運動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7-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幼兒攜新型冠狀病毒量 比成人多10至百倍
「美國醫學會小兒科學期刊」今天刊登的研究指出,5歲以下幼童鼻腔中的新型冠狀病毒基因遺傳物質量,是成人和較大兒童的10至100倍,意味幼童可能是重要的傳染驅動力。法新社報導,根據這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小兒科學期刊」(JAMA Pediatrics)的研究,作者表示,這意味幼童可能是社區中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重要傳染驅動力。這項說法和目前普遍觀點有所扞格。這篇研究刊登之際,正值美國總統川普(DonaldTrump)政府力促各級學校和托兒所重新開放。位於芝加哥的「安與勞瑞兒童醫院」(Ann andRobert H. Lurie Children's Hospital)小兒傳染病專家希爾德-薩金特(Taylor Heald-Sargent)領導這項研究,對象是芝加哥145名5歲至65歲不等、一週內出現輕微到中度症狀的患者。研究人員對這些人進行鼻腔採檢,觀察到「幼童上呼吸道的新型冠狀病毒量是10至100倍」。研究作者還提到,最近的實驗室研究顯現,出現愈多病毒基因遺傳物質,就會有愈多的傳染性病毒生長。過去研究已顯示,幼童體內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量若很高,就更容易傳染該疾病。研究作者寫道:「因此,幼童可能會是普遍人口中的新型冠狀病毒重要傳染驅動力。」研究結論指出:「隨著公共衛生限制鬆綁,幼兒的行為習慣及學校或托兒所的密閉空間,令人擔心新型冠狀病毒在這個群體中間蔓延。」這項新研究和公衛當局的觀點相扞格,目前普遍認為幼童的重症機率較低,也較不會傳播病毒。
-
2020-07-31 科別.呼吸胸腔
李前總統逝世 胸腔醫:吸入性肺炎致死率高
前總統李登輝今天晚間因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7月30日19時24分逝世於台北榮總。今年二月家中喝牛奶時不慎嗆咳而住院,引發吸入性肺炎及心臟衰竭情形,胸腔科醫師表示,年長者若有吸入性肺炎時,因多可能伴隨細菌感染,故死亡風險高,且年齡越高風險也越高。北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一般民眾吞嚥功能佳,其實不太會出現吸入性肺炎,其高危險族群多半為年長者,以及長期臥床、心肺功能慢性病、失智中風、吞嚥功能退化的病人,因為無法將食物順利且快速的吞嚥,造成嗆到所導致。而吸入性肺炎可分兩種,一種是吃東西不順、吞嚥功能退化而嗆到,導致食物進入肺部,但多半不會有產生細菌感染;另一種是因為痰、鼻涕倒流等感染上呼吸道與下呼吸到,再進入肺部,因過程多伴隨細菌,故會造成細菌感染,並可能導致肺炎。年長者或健康狀況不好者如何預防吸入性肺炎,周百謙建議,餵食時應讓長者坐高些,減少流質食物改成半流質或固體食物,餵食後勿馬上躺下以免食物倒流,加上保持口腔清潔,來減少細菌進入呼吸道。而對外界有一說,建議可對長者放置鼻胃管餵食,周百謙並不建議,雖此方式進食由鼻胃管去餵食,來避免食物餵到氣管,但只建議放置1至3個月短期,若長期放鼻胃管,也會使患者鼻涕倒流、胃酸逆流並用嘴把呼吸,會使口腔唾液變少,反使細菌滋生更多。他呼籲,若家裡長輩吃東西常嗆到,一定要盡快就醫,勿輕忽吸入性肺炎的傷害。
-
2020-07-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越南從防疫模範變疫情擴散 醫憂:是給台灣的警訊
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不斷升溫,原本被世界公認為防疫模範生之一的越南,25日證實出現4月中以來首見的本土病例後病毒迅速擴散,昨(29日)越南觀光聖地峴港新增8人確診,首都河內也傳1人染疫,對此急診醫師白永嘉認為「這是給台灣很大的警訊」。越南峴港上週傳出疫情爆發消息,短短四天內就有20多人確診,今(30日)急診醫師白永嘉在臉書粉專「急診醫師的眼睛(白永嘉醫師)」發文表示,原是防疫有成的越南,在發現一位本土確診案例之後就迅速擴展,並認為「這是給台灣很大的警訊」。醫師表示,國外確診人數仍不斷攀升,疫情到年底疫苗開發出來前可能都還無法控制,所以從國外回到台灣居家隔離的人千萬不能隱瞞任何微小的症狀,一定要確實隔離並及早就醫,否則病毒很容易散播出去。醫師也提到,現在台灣除了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外,很多民眾在人潮擁擠的地方都不戴口罩,勤洗手和酒精消毒的人也越來越少,他希望大家能提高警覺,繼續好好的守住台灣維持得來不易的幸福。貼文曝光後網友們紛紛留言「每次排隊買東西,最怕後面的人沒戴口罩,請他保持社交距離,還罵我是太麻煩」、「疫苗未完成還是不容輕忽」、「沒有來源的感染一直在我們群眾之中,實在是非常可怕啊!」、「人民越來越鬆懈了…真的真的很危險…有危機意識才能防範未來」、「現在變成認真防疫的人是異類」、「報復性確診就很慘了」。
-
2020-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韓藥廠新冠肺炎治療抗體 獲英批准首期臨床試驗
韓國藥廠賽特瑞恩(Celltrion)今天表示,他們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抗體治療劑CT-P59已在英國取得第一期臨床試驗許可,將在當地招募患者進行試驗。韓聯社報導,賽特瑞恩說,英國藥品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edicines and Healthcare productsRegulatory Agency)已確認CT-P59對新冠肺炎輕症患者病毒產生中和效果等初期治療指標。未來完成首期臨床試驗後,將對輕度和中度症狀患者進行第二及第三期全球臨床試驗。賽特瑞恩預計今年底取得初步臨床試驗結果,並將在今年內對確診患者相關密切接觸者進行預防性臨床試驗,目標在明年第一季取得結果,目前正與歐洲各國進行相關協商。韓國當局本月17日批准CT-P59臨床試驗計畫,32名健康受試者正在忠南大學醫院接受第一期臨床試驗,目標第三季取得試驗結果。賽特瑞恩表示,為使CT-P59明年開發完成後立即能大量生產供應,今年9月起就會正式投產。
-
2020-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新冠病毒喜歡所有天氣 別以為夏天就安全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統計,截至28日,全球已有逾1666萬人確診感染新冠病毒,死亡個案超過65萬例;全美確診個案至少434萬6748例,14萬9180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28日表示,新冠病毒「喜歡所有的天氣」,沒有季節性的限制,不像多數病毒,疫情會隨季節起伏。路透(Reuters)報導,WHO發言人馬格麗特‧哈里斯(Margaret Harris)在日內瓦(Geneva)一場虛擬簡報中表示:「許多人還在想季節性;我們現在必須理解的是,這是一種新型病毒,它的表現不一樣;夏天是問題,但這種病毒喜歡所有的天氣。」哈里斯警告,北半球不應因為進入夏季就感到自滿,因為新冠病毒不像流感病毒有跟隨季節的趨勢。她說:「這場疫情將是一個大浪潮,會上漲與回落;我們最好能夠擊敗它,能夠游刃有餘地應對它。」包括傳染病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在內的多位公衛官員,早在疫情剛爆發時就已警告,就算感染率回落,第二波疫情也可能會在秋季爆發。許多歐洲國家原本已經控制住新冠病毒疫情,確診個案數量卻又開始回升,讓人更加擔憂第二波疫情來襲。各國政府敦促民眾,面對夏季聚會與假期的誘惑,必須更加提高警覺;公衛官員也警告,民眾面對疫情的態度散漫,恐讓歐陸陷入危機。由於感染個案激增,比利時已加強限制社交接觸,西班牙巴塞隆納也已關閉體育館與夜店;德國過去兩周的感染個案增幅也令人擔憂。許多國家個案數量回升前,都經過安定的數周;各地陸續解封後,似乎也沒有造成重大的後果;德國柏林漢保德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教授布羅克曼(Dirk Brockmann)說,如果感染個案增加與解封有關、而不是因為民眾防疫態度鬆懈,更早就會出現更明顯的跡象;而現在的情況似乎仰賴人類行為。德國疾病防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所長威勒(Lothar Wieler)首度敦促民眾,出門時若無法保持5呎社交距離時,就要戴口罩。
-
2020-07-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莫德納疫苗猴子試驗 成功降低傳染風險
美國生技公司莫德納(Moderna)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實驗型疫苗,在猴子實驗中成功產生強勁的免疫反應,且防止病毒在鼻腔和肺部內複製。法新社和路透社報導,莫德納這次猴子實驗最關鍵成果,在於這款代號MRNA-1273的疫苗成功防止病毒在鼻腔內複製,有助於降低傳染風險。另一款由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與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合作開發的疫苗,則未看到相同成效,即便疫苗成功防止病毒進入動物體內,進而防止重症。根據發表在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的研究,莫德納疫苗的動物實驗對象為24隻恆河獼猴,分為3組之後,分別接受安慰劑和兩種不同劑量-10或100微克的疫苗。實驗中,兩組施打疫苗的獼猴,體內都產生高濃度中和抗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動物體內的抗體濃度,高於人類感染痊癒後體內所含抗體濃度。研究作者說,這款疫苗同時能誘發另一種免疫細胞的生成,也就是有助提升整體免疫反應的T細胞。猴子在4週後施打第2次疫苗,研究人員同時直接用管子將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送進猴子鼻腔和肺部。10微克和100微克疫苗均成功防止病毒在猴子肺部內複製、引發肺炎;但100微克疫苗不僅防止動物鼻腔出現病毒複製的情形,8隻猴子在暴露於病毒兩天後,甚至完全偵測不到病毒濃度。相較下,安慰劑組的8隻猴子體內持續出現病毒。與莫德納合作開發這款疫苗的美國衛生研究院(NIH)表示:「在非人類的靈長類動物實驗上,首次有實驗性疫苗能夠在上呼吸道快速控制住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若可以防止病毒進入肺部,將有助避免疾病加劇;而若能阻止病毒在鼻腔內複製的話,就有助減少傳播。2019冠狀病毒疾病肆虐,路透社統計全球迄今有超過1676萬人染疫,65萬9413人病故。有效疫苗被視作是結束這場大流行的關鍵。莫德納公司昨天展開涵蓋3萬名健康受試者的最後階段臨床試驗,若經證實有效,最快可望年底前通過批准與廣泛使用。
-
2020-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輝瑞:新冠病毒不會很快消失 疫苗需求將持續幾年
美國製藥大廠輝瑞(Pfizer)預測,新冠病毒不會很快消失,全球對疫苗的需求至少持續幾年,而且新冠肺炎疫苗像流感疫苗一樣,必須定期接種才有效。彭博資訊報導,輝瑞及其德國合作夥伴BioNTech研發的新冠疫苗進入後期試驗階段,於27日為第一名美國病患施打疫苗,他們最快於10月向監管機關尋求核准。外界越來越多人認為,一次性疫苗可能不足以永久抵禦新冠病毒。目前仍不清楚新冠病毒抗體可以保護人體免疫多久時間。早期試驗也尚未證實,注射疫苗可以長時間預防感染。輝瑞執行長柏拉(Albert Bourla)28日接受訪問時表示,「有一種情況是,疫苗的免疫力可能不會永久持續;要嘛病毒會變異,或是病毒會尋找到另一種方法捲土重來」。柏拉表示,輝瑞預期疫苗分兩階段上市,第一階段稱為大流行階段,輝瑞預期將持續2020年至2021年。在這段期間,輝瑞目標為全球政府提供一個安全、有效且負擔的起的疫苗。美國政府上周同意以19.5億美元購買1億劑輝瑞BioNTech疫苗,如果疫苗獲得監管機館核准。柏拉表示,「這不是一般的商業模式」。他說,有鑑於大流行對全球的影響,輝瑞提供全球政府遠低於正常的價格。
-
2020-07-29 養生.樂活人生
23歲就被醫生說活不久!71歲劉墉:有一分氣,就欣賞世界一分的美
編按:是作家也是畫家的劉墉,今(2020)年出版《小沙彌遇見劉墉》《爸爸不會哭》2本新書,一是生活禪小故事,背後是他看待世事的豁達眼光,另一則是關於女兒出嫁、關於熟年的心情。年過七旬的他,天天與氣喘為伍,去年還動了腰椎手術,但看待生死、親子與人生裡的逆境,依然一派劉墉式的奇趣。活了大半輩子,有沒有什麼故事,是你想一再說給年輕的孩子聽的?劉墉的書如《超越自己》《我不是教你詐》系列,在5、6年級生的年少時光,以一則則小故事指出人生不同的思考方向。今(2020)年71歲的他收錄了過去50年寫的生活禪小故事,配上親自新繪的水墨插畫,並邀兒子劉軒與女兒劉倚帆翻譯(太太則是監製),合一家之力推出《小沙彌遇見劉墉》。小沙彌就像俗世中的你和我。有回他抱怨庭院裡的落葉掃了又來、掃了又來,覺得根本就像煩惱;師父卻認為這比喻甚好:「煩惱來了,掃掉!煩惱再來,再掃掉!」「今天落,今天掃;明天落,明天掃。不必擔心因為掃了會再落,就不掃。」今日難處今天當,不去煩憂未來,這種看待世事的豁達,實在很劉墉。就像他常講,「每天都打電話給子女的父母,其實是滿可憐的,心情一下起一下落。孩子一說怎麼了,父母就睡不著覺,第二天又趕緊打電話,結果孩子說沒事呀,昨天只是不高興。你慘透了,他卻像個沒事人。」語畢,劉墉馬上承認,自己也屬於掛念孩子的父母,「我很慘呀!」他大笑。大多時間與孩子分隔兩地的他,每天都跟女兒通email,採訪前一天他才剛叮嚀女兒要多運動、注意身體。「掛念子女雖然辛苦,但也是種幸福。就像癢,如果你從來都沒有癢的感覺,就不會享受抓癢的滋味。」這是父母天性,但也要學會豁達放手,「揪著然後放鬆、揪著然後放鬆,這人生就有收穫了!」在牽掛的鬆緊之間,親情累積成人生中的一張愛的密網。過度操心的父母 反會成為兒女的絆腳石去年女兒出嫁,劉墉原先擔心自己會老淚縱橫,沒想到婚禮從頭笑到尾,女兒的幸福感染了他,但劉墉更明白孩子長大了就要放飛。他曾說,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就不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而是獨立個體,一步步走向外面世界,是人生的必然,「他們嫁娶了,是父母完成了任務,把快樂的小鳥放飛呀!」就像蒲公英的白絮,隨著微風吹向遠方,父母能做的,就是祝福孩子有段平安旅程。雖然掛念,他謹記不打擾孩子的生活。當兒子劉軒結婚,就不只是自己的孩子,同時也是別人的老公、爸爸,就連面對孫子、孫女,即使祖孫關係親近,卻不過分黏膩。有回,孫子上直排輪課不認真還搗蛋,挨媽媽罵,當爺爺的不忍看孫子遭罵,撂下一句「爺爺避難去了」,便溜回對門畫室畫畫,以示對媳婦教育的尊重。不只生活不干涉,連兒女在職場的創新,劉墉現在也太不給意見了。發生過這樣的事:2015年劉軒參加中國節目「我是演說家」,事前劉墉思量競爭既激烈、製作單位可能會有些「特殊考量」,擔心不是兒子能控制的,沒想到劉軒仍拿定主意去了,甚至贏得第一名。後來劉墉自省:「這小子如果沒有老子在、老子少講話,會比較有潛能。」便在臉書寫下:「過度操心的父母,非但不是助力,還可能成為絆腳石。」生病就像人生暫停鍵 空白裡也有享受聽劉墉說起話來中氣十足,目光炯炯,很難想像他一直是和大小病痛為伍的人。他從小就罹患肺病,高中無故吐血休學一年,還有嚴重氣喘,心臟也有問題,總是缺氧,再加上食道逆流,只要一天不吃藥,酸水就能湧到喉嚨。去年他動了腰椎手術,在背上切了10公分的口子,打入4根釘子,「最近我還發現腦袋少兩根筋!」他去醫院照了磁共振造影,竟發現腦袋裡完全沒有調配血液流動的威利氏環,醫生說這是腦發育不全。年紀漸長後每個人多少都有病痛。長年與病共處的劉墉認為,如果不是病到不省人事,生病不算是件壞事,反而可以充實自己。疾病,像是人生的暫停鍵,讓自己多了喘息時間,「就像走台階,一步步往下,遇到一塊平地,生病就是供你喘口氣的平地。」高中休學那一年裡,劉墉盡情看愛看的書,畫想畫的畫,開始對文學和詩詞感興趣,並發展出自己的繪畫風格,就此改變了一生。去年腰椎手術復原期間,既然不能彎腰畫大畫,就坐在椅子上刻印章,從原本的日常軌道岔出一條小路,在看似空白的階段裡自得其樂。「我的病都是哪一天氣不喘了、腰不痛了,我就覺得好幸福。它已經成為你的朋友,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了,所以我很感恩能活到今天。」灑脫人生的態度 隨時走人也不牽掛藥罐子竟然活到古稀之年,連劉墉自己都覺得是個奇蹟,所以他看淡生死,「我『總是』想到死亡,我的人生態度是任何一刻都可以走人。」他認為離世的最高境界就是「平安往生」,就是在走的那一刻,心裡沒有牽掛。在生前,就把要說的話說完,要交代的事安排好,有虧欠的也都彌補,有遺憾的則都釋懷。人不能預知自己何時離開,所以在中壯年時就要提早準備,「當你心安了、少牽掛、少擔憂,自然有正面能量,也容易健康長壽。」劉墉很早就做好安排,除了打點收藏,採訪前兩天剛交給兒子所有的保險名單。很多人到了中年才意識到生命倒數,劉墉則在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人生無常。3歲離開親生父母,6歲生父因肺病過世,9歲養父又因直腸癌病死,13歲家裡一夜之間失火燒盡,16歲突然吐血休學,19歲母子被迫搬到違章建築區,23歲兵役複檢,醫生確定他不用當兵,同時宣告他活不久了。當下劉墉五雷轟頂,「我告訴自己,人不可一日無必死之心。」人生不虛度 連半天都不要混從此,他珍視活著的每一天,從不浪費時間,也很少應酬,「如果明白總有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我們就不會懵懵懂懂把今天混過去,我不混過半天的!」「我以前看到一句話,給我很大的警惕──年歲大了,就失去追求卓越的能力。」劉墉拒絕這個套路,他偏要不斷進步。女兒念書時有回考數學帶計算機赴考,劉墉說以前我們考試都用手算,女兒忍不住回說:「以後我可是要上火星的!」彷彿想把老一輩遠遠拋在腦後。但其實劉墉追求卓越、學習新東西也有這股上火星的氣勢,仿若要像莊子《逍遙遊》的大鵬鳥,一飛衝天,一路往上!去年他完成了這輩子最大的絹本山水《仿范寬雪景含林圖》,畫作高達2公尺,寬達3公尺,還臨摹了范寬的《谿山行旅圖》,精細還原畫中的山頭樹叢、岩石紋理。近來則愛上畫童年的花,馬纓丹、蜀葵、朱槿……在一筆一畫間琢磨,也靠近童年的回憶。曾有朋友鼓勵他多訓練核心肌群,有助改善腰椎滑脫,但對劉墉來說,在藝術表現上的卓越更重要!光健身這一小時,就能畫多少畫、寫多少文章?在創作領域極盡探索,對他來說,顯然重要的多。和病痛共存 有一分氣就欣賞這世界一分的美和劉墉談話,一雙眼睛比銀燦白髮還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彷彿有著孩子般對世界的好奇!身為5、6年級生年少時的心靈導師,將如何為我們的人生下半場指出新的方向?劉墉沒直接回答,反倒說起兒時家裡失火的回憶:滅火後,一眼望去黑壓壓的景色,讓他想起日本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的畫,一幢幢日本房子矗立在黯藍夜天下,一派詩情畫意。整塊地燒得不見房子,只剩土做的廁所沒燒掉。雨天上廁所時,上頭滴滴答答,下頭也滴滴答答,他就背起李清照的《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到了晴天上廁所,看到滿天星子,他又想到希臘劇場,覺得浪漫至美。就連四周燒焦柱子的焦味,和家裡曼陀羅花的香味摻在一起,「我突然覺得我好像在廟堂之上,美極了!」「可能我這人駑鈍,碰到很慘的事都不覺得慘。」他笑著說。對他而言,比起花時間來感受慘,實實在在地活著,好好感受這世界,才是更重要的。即使和病痛天天相依的劉墉,仍深愛旅行,平時則每天按表操課,伏案寫作,勤快寫生,「有一分氣,就欣賞這世界一分的美。」頑皮如他,又補了一句:「難道活著只是為了看明天早上的太陽出不出來嗎?我覺得這還比較痛苦。」原文:23歲就被醫生說活不久!71歲劉墉:有一分氣,就欣賞世界一分的美
-
2020-07-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苗第3階段試驗 美抗疫指揮官:成敗關鍵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院長佛奇今天表示,一旦疫苗問世,官員必須克服民眾對疫苗的懷疑。在接連幾週確診人數激增後,有徵兆顯示疫情可能在高點轉趨穩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佛奇(AnthonyFauci)告訴CNN記者布利澤(Wolf Blitzer),需要有個陣營在社區互動和推廣。他說:「如果我們能普遍讓民眾接種疫苗,就能終結疫情、創造出免疫罩,避免疫情捲土重來。」美國生技公司莫德納(Moderna)和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共同研發的疫苗,今天起將展開首次第3階段臨床試驗。佛奇稱之為疫苗研發的「關鍵時刻」,並說他對進展「審慎樂觀」。他說:「我們試圖了解是否真的有效。」「必須花上好幾個月來判定。」「從一月初連是什麼病毒都不知道,到第3階段的試驗,可謂是創紀錄的速度。」在接連幾週的病例數激增,有一些徵兆顯示,美國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可能已在高點趨於穩定。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統計,7天單日新增病例數平均不到6萬6000人,儘管數據依然高得嚇人,卻是美國10天來的最低點。從亞利桑那州、德州與佛羅里達州的疫情趨勢可以看得更清楚。這些州在缺乏有效安全規範的情況下重新開放,自6月以來疫情快速傳播,然而新增病例數已趨緩甚至最近稍微減少。但要說這些趨勢能否維持下去,目前仍為時過早。在全美各地,過去一週和前一週相比,有22州新增確診數增加、20州趨緩、8州下降。儘管疫情可能在高點開始趨緩,國內7日的平均死亡人數卻開始增加。不過通常是在確診和住院人數激增後數週,才會出現死亡人數上升的現象。法新社報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今天的即時統計資料顯示,美國24小時內新增5萬7039人確診與679人病故。美國在確診病例和病故人數都高居全球之冠,截至美東時間晚上8時30分,境內累計428萬6663人確診,14萬7588人不治。
-
2020-07-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6週染疫人口翻倍 世衛料維持國際公衛緊急事件
2019冠狀病毒疾病全球病故人數飆破65萬關卡,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表示過去6週染疫人口翻倍,疫情仍在升溫,並說將於本週稍晚開會討論疫情的緊急狀態。世界衛生組織(WHO)近6個月前宣布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法新社報導,秘書長譚德塞(TedrosAdhanom Ghebreyesus)今天向記者表示,本週稍晚將召集緊急委員會,重新評估疫情是否構成先前宣布的「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所謂「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是國際衛生條例中最高級別的警戒,必須每6個月重新評估一次。新型冠狀病毒之前,世衛自國際衛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2007年修訂以來僅發布過5次這類宣告,除了針對非洲的伊波拉病毒(Ebola)發布了兩次,還包括甲型流感病毒(H1N1)、小兒麻痺症和茲卡病毒(Zika)。而這幾次「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中,譚德塞表示,這次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無疑是最嚴重的」。緊急委員無疑將考量疫情仍構成「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但可能會變更它對世衛及全球應如何因應疫情上的建議。而「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發布以來,情勢已大幅改觀。譚德塞說:「我1月30日宣告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時…中國境外確診病例不到100起,且無人病故。」如今,據法新社彙整統計,全球確診病例超過1630萬例,病故總數飆破65萬人。美聯社報導,譚德塞表示,疫情「持續升溫」,過去6星期染疫人數翻倍。譚德塞說:「2019冠狀病毒疾病改變了我們的世界。它讓人們、社區及國家團結,也讓他們分離。」
-
2020-07-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移工自台返泰確診 學者建議全廠員工做核酸普篩
一名泰籍移工自台返泰後確診新冠肺炎,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今天建議要有移工防疫計畫,此確診移工的工廠、宿舍要分艙分流,全廠員工和確診移工的接觸者都要核酸普篩。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群體健康研究中心舉行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說明會,邀請專家學者說明疫情發展。詹長權表示,日前在台灣就讀的日本女學生、在台灣工作的泰籍移工返回母國後確診,可能代表台灣社區有潛在無症狀個案的威脅,他認為外籍學生與移工都有集中檢疫的必要,且出入境台灣也必須檢測,台灣對於外籍學生和外籍人士的數位檢疫追蹤也應加強。詹長權也建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和勞動部要有移工防疫計畫,比較急迫的是此確診移工的工廠、宿舍要分艙分流,宿舍朝單人、單房、單衛浴規劃,全廠員工和確診移工的接觸者都要核酸普篩;另外也建議未來移工出入境都要核酸普篩,並全面檢查移工居住環境安全衛生,現有移工應進行血清抗體調查。詹長權提到,流感可能流行期間是秋天到春天,COVID-19疫情到冬天可能會再惡化,未來可能會面臨COVID-19和流感的雙重威脅,加上兩者有許多共同症狀,如發燒、咳嗽、咽喉痛等,不易區分,因此未來可能需要可同時檢測COVID-19和流感的多重檢驗試劑。目前包括英國、美國等許多國家投入疫苗研發,詹長權表示,台灣在疫苗研發上必須參加國際隊,與國際聯盟連結,否則可能面臨疫苗研發進度落後國際、有效疫苗無法購得、國產疫苗無法認證、自產量不足等問題,「疫苗是國家安全議題」,應該由總統出面解決。
-
2020-07-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跳島郵輪夯 學者建議公共區域戴口罩船上做檢測
國內疫情趨緩,遊輪跳島旅遊夯,台大公衛學院提醒,進出船上公共區域仍應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並建議在船上做核酸檢測,居家檢疫的接觸者在14天內勿上船。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群體健康研究中心今天舉行抗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新冠肺炎)說明會,邀專家學者說明疫情發展。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指出,全球累計確診人數已超過1625萬人,8月上旬或中旬可能超過2000萬人:現在監控全球疫情越來越困難,如歐盟、亞洲等很多國家都是局部區域有群聚感染,如日本的東京、中國的烏魯木齊、澳洲的維多利亞州等,即使疫情侷限部分區域,仍不能輕忽。在船舶方面,陳秀熙提到,郵輪是人潮高度群聚且易感染的海上城市,從鑽石公主號經驗中發現,確診個案中,無症狀比率占一半以上;現在郵輪僅能在低風險國家航行,目前僅德國的梅恩希夫2號和台灣的探索夢號復航。陳秀熙表示,為防疫和減害,原本可容納3000人的探索夢號,僅開放1200名乘客,且船艙使用正壓通風系統,並要求登船前量體溫、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等防疫措施;由於郵輪風險較高,乘客一定要遵守防疫措施,也建議居家檢疫接觸者在14天內不要上船。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陳佳堃指出,郵輪就像海上城市或海上社區,一旦有感染就會非常嚴重,在探索夢號啟程前,他曾上船去看,探索夢號使用正壓系統,可確保未通過過濾的外氣不會輕易進入船內,每個房間、區域都有獨立空調和換氣系統,進出風口管路也各自獨立。陳佳堃表示,換氣系統是在密閉空間下確保有新鮮空氣可進入室內的工程介入方案,新風系統則可確保室內外空氣進行交換,但是空間過大時,換氣效率會比較差,因此建議進出船上公共區域,仍應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提到,探索夢號的通風評估還不錯,唯一遺憾的是國際間現在可航行的這種郵輪都應該要配合檢測,在4至5天的航程中,應該在船上做核酸檢測,更保險起見就是在登船前、航行中、下船時都檢測。
-
2020-07-28 癌症.飲食與癌症
飲酒致癌,卻難免小酌怎麼辦?這種方法可以降低風險
作為一種世代相傳的特殊飲品,「酒」已在世上存在了數千年時間,曾是許多社會或場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來,隨著對酒研究的深入,飲酒的危害也逐漸顯露出來。過量飲酒,會影響身體的呼吸、心跳、體溫等正常功能,導致酒精中毒、心腦血管疾病等。此外還有研究顯示,即使少量飲酒也會增加癌症風險。因此,很多人開始戒酒,並儘量不飲酒。不過實際生活中,在交際應酬、親朋歡聚的時刻,有很多人會禁不住誘惑或者別人的勸說,不得不飲一些酒。那麼此時該怎麼辦呢?怎麼能將飲酒帶來的危害降低呢?一項發表在國際癌症雜誌的研究顯示,飲酒會增加癌症死亡風險,而通過運動,可以將這種增加的風險降低一些。為評估運動、飲酒以及癌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對英格蘭健康調查(HSE)和蘇格蘭健康調查(SHS)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共涉及54686名平均年齡為51歲的受試者。研究人員統計了受試者的運動、飲酒及健康狀況等數據。根據每日飲酒量及每週飲酒頻率,研究人員計算出了受試者每週的酒精攝入量,並將他們分為6組:從不飲酒、曾經飲酒、偶爾飲酒、指南建議範圍內飲酒(女性<112g/週,男性<168g/週)、危險飲酒(女性112-280g/週,男性168-392g/週)和有害飲酒(女性>280g/週,男性>392g/週)組。生活中,酒精含量大致可通過“容積(ml)×度數×0.8g/ml”計算,以500ml的40°白酒為例,裡面約含有“500ml×40%×0.8g/ml=160g”酒精。此外,研究人員還統計了與飲酒有關癌症導致的死亡人數,主要包括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肝癌、結直腸癌、胃癌和女性乳腺癌等。在平均長達10年的隨訪期間,共有2039名受試者因酒精相關癌症而死亡。在調整了年齡、性別、體重、吸煙狀態、水果和蔬菜攝入量等因素影響後,研究人員分析發現,飲酒和酒精相關癌症死亡風險升高之間,存在很強的直接關聯。具體來講,與從不飲酒的人相比,曾經飲酒的人癌症死亡風險增加了46%;偶爾飲酒的人風險增加了21%;指南建議範圍內飲酒的人風險增加了19%;危險飲酒的人風險增加了39%;而有害飲酒的人癌症死亡風險增加最多,為62%。不過,上述風險在考慮到運動量及時間的影響後,又有所改變。當受試者運動強度低於「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每週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的標準時,與酒精相關癌症死亡風險的增加幅度有所上升,與從不飲酒的人相比,曾經飲酒、偶爾飲酒、指南建議範圍內飲酒、危險飲酒和有害飲酒的人,酒精相關癌症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53%、28%、24%、47%和64%。而當受試者運動強度達到標準時,與酒精相關癌症死亡風險的增加幅度則有所減少,分別為25%、1%、8%、21%和52%。研究人員分析,飲酒可能通過多種途徑增加癌症風險。如酒中含有的酒精和人體消化酒精時產生的乙醛,會破壞健康細胞的DNA;增加氧化應激反應;與維甲酸代謝相互作用;增加雌激素濃度以及改變表觀遺傳等。而運動可以降低體重指數、氧化應激、性激素和慢性炎症,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免疫系統功能,並影響基因表達和DNA修復,阻斷酒精相關致癌物,從而預防酒精相關癌症及降低死亡風險。對於該研究,美國癌症協會流行病學家Alpa Patel博士指出:「基於迄今為止的證據,最好是既避免飲酒,又進行足夠的運動。這個數字是每週150-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每週75-15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以預防癌症。」總而言之,飲酒有害健康,也沒有適度飲酒一說。飲酒是繼吸煙和體重超標之後的,第三大可改變癌症危險因素,不論是白酒、紅酒或啤酒,而且不論攝入多少酒精,都與多種癌症的發生及死亡風險增加有關。雖說運動有助於降低酒精相關癌症死亡風險,但是相比於不飲酒的人,其風險仍是升高的。在日常生活中,最好是不飲酒,如果飲酒了,就應進行足夠的運動,盡量降低風險。當然,如果能做到既不飲酒,又進行足夠的運動,那就更好了!(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0-07-27 科別.消化系統
最花錢藥品寶座換藥坐 C肝新藥勇奪冠亞軍
過往健保統計年度最花錢藥物,幾乎都由心血管疾病包辦前幾名,自2019年開始,冠亞軍都被C肝新藥擠下去。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表示,為了達成2020年消滅C肝的政策目標,政府自2017年起每年加碼編列專款,用藥金額因此上升。健保資料顯示,去年藥費申報總金額達到2028億元,申報金額第一名為C肝組合用藥,共給付約39.57億元,提供2萬人用藥,平均每人整年花費19.6萬元。第二名也是C肝組合用藥,給付約28.63億元,提供1.4萬人用藥,平均每人整年花費20.2萬元。黃兆杰表示,因為新藥持續引進、老年人口增加,所以藥費較去年增加是可預期的,去年健保申報藥費2083億元,比前一年1967億成長了約6.4%。由於C肝口服新藥療效比以往好,加上政府有2025年消除C肝的目標,自2017年起每年都編列專款,預算逐年增加,第一年編列29.43億,去年已翻倍達到65.36億,預算都全數用完,相對應藥費和人數也會增加,所以一、二名都是C肝口服新藥。雖然C肝崛起,國人主要用藥需求還是圍繞在三高疾病。若以用藥人數排名,第一名仍是降血壓藥,用藥人數高達148.8萬人,去年總給付金額約16億,排行第九,平均每人整年用了1000元藥費。用藥人數第二和第三名都是降血脂藥,分別給付71.5萬人、47.4萬人,平均每人整年用了3000多元藥費。黃兆杰指出,三高藥品的使用量持續上升,與人口老化、慢性病患增加有關。如果要減少慢性病用藥量及金額,有賴民眾配合改善生活型態、規律運動,若能預防慢性病發生,支出就可降低。健保署也透過雲端藥歷幫助民眾和醫師了解用藥情形,若發現有重複用藥,醫師就會重新檢視其必要性,如果不必要就不要開立重複的用藥。除了三高及C肝用藥,還有其他疾病在用藥金額前十名的排行上。第五名是B肝用藥(約18.37億元),第七名是骨髓性白血病用藥(約17.26億元),第八名是乳癌標靶藥(約16.57億元),第十名為A型血友病用藥(約15.89億元)。
-
2020-07-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衛福部開放來台就醫 基層醫護反彈:請給風險加給!
中央公布至8月1日起開放國際醫療,國外人士可以入境,但引發基層醫護的不滿,認為在目前國際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之際,開放只會讓醫護人員暴露在感染的風險下,「真的有這個必要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上周公布,自今年8月1日起,除健康檢查、美容醫學等非急迫性醫療需求外,國際醫療病患可透過醫療機構檢具相關資料、文件提出來台就醫申請,衛福部將依醫療必要性、療程延續性及風險性等原則進行審查,協助海外人士來台接受醫療服務。入境後應進行14天居家檢疫,並於檢疫期滿時配合採檢措施,檢驗結果為陰性者,始得至醫療機構接受醫療服務;但若有緊急醫療需求者,則可由收治醫療機構直接安排入住專責病房或負壓隔離病房住院,經1次採檢結果為陰性後,接受醫療處置,於14天檢疫期間需比照COVID-19疑似個案進行照護。奇美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表示,目前如果開放國際醫療,等於是用「醫療人員對政府的信任」去對賭。陳志金在臉書上提出反對的原因,指出:1. 開放國際醫療,各國的風險該怎麼評估,還是一視同仁通通可以進來台灣。2. 什麼才是符合「人道救援」、「有緊急醫療需求」的疾病/治療,是不是應該正面表列一下?只說排除健檢/醫美,恐怕有很大的解釋空間。根據過去國際醫療統計數據,國際醫療業務主要是生殖醫學、微創手術、癌症治療等,但是其中生殖醫學在這個時候並不是非常緊急、迫切需要的。3. 依公告「有緊急醫療需求」者可直接入院,「經1次採檢結果為陰性」後,接受醫療處置。但是醫護人員質疑的是,採檢如果是陽性,病人都已經住進醫院了,難道遇到危急狀況,醫療人員就可以不必急救嗎?危急狀況,尤其是插管和急救,正是醫療人員曝露風險最高的時候!人都在隔離病房裡,有可能不治療嗎?陳志金強調,為了國人同胞,醫護人員是心甘情願去冒這個風險的。但如果這個風險是為了「自費的國際醫療」,而從高風險國家引進的,這樣的「人道救援」,就不是每一位醫療人員都會覺得自己「必須這麼偉大了」!4. 「有緊急醫療需求者,於14天檢疫期間比照疑似個案進行照護」。照護「疑似」個案,無論對醫療人員的生理、或心理,都是不小的負擔!除非是不得已,一定會配合,但是,現在國家卻要冒風險「額外」引進這些病人,請問這算是醫療人員「自找」的嗎?5.此時如果真的一定要進行「國際醫療」,建議應該是要考慮由專門的醫院、專責的區域、志願投入的醫療人員,「分艙分流」的治療。這些參與的醫療人員,必須獲得較高的「風險加給」,同時為了保護其他醫療人員與國人的健康與安全,不得參與專區以外的其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