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高齡
共找到
2517
筆 文章
-
-
2021-07-15 該看哪科.婦產科
試管嬰兒擴大補助 詢問暴增
衛福部七月一日起補助不孕夫妻三到六次、每次六到十萬元做試管嬰兒,近日各大醫院詢問暴增,但除了對位處偏遠的不孕夫妻受到來回奔波折磨,卅五歲以下不孕婦女規定只能植入一顆胚胎,想多植提高懷孕機率就要放棄補助,醫界認為跟臨床作法有出入,為德不卒。新制上路後,包括高雄長庚、屏東基督教醫院等南部醫院的詢問電話響個不停,屏基生殖醫學中心主持人蔡妮瑾醫師說,很多之前不敢做試管嬰兒療程的不孕夫妻知道有補助後都來詢問,人數增三倍。通常試管嬰兒療程至少花費十五萬元,還不一定包生。國健署先前補助中低收入戶,但因經濟弱勢,大多因為負擔不起而作罷,五年來申請補助者寥寥無幾。這次擴大補助對象,未滿四十五歲不孕夫妻,每胎最多補助六次,每次至少六萬元,比原來一年補助一次、每次上限十五萬元優惠許多,合約醫療院所也從廿家增至九十三家。屏東有對夫妻結婚六年沒有孩子,猶豫很久後決定做試管嬰兒,前半段打排卵針就花掉廿萬元,預計八月要植入胚胎,他們認為補助不無小補。但也有人敬謝不敏,失敗三次的台東陳小姐說,做試管嬰兒會找名醫,她從排卵、確認是否懷孕到懷孕,往返台北追蹤治療,取卵時每月跑三趟,很折磨人,「這種補助對我來說,還是算了吧」。苗栗林姓夫妻曾往返台中找名醫做試管嬰兒。林先生說,花錢事小,來回奔波加上每次從期望變失望的挫折才難受。婦產科醫師說,不孕夫妻跨縣市求醫很勞累,補助政策對偏鄉民眾的效益更有限。高雄好韻診所院長郭鴻璋表示,新制設定的規範也有檢討空間,如卅五歲以下不孕婦女規定只能植入一顆胚胎,想多植就要放棄補助,這是要減少多胞胎發生,避免衍生早產等問題而增加健保支出,但偏高齡婦女卵巢品質下降,若只植入一顆胚胎,懷孕機會恐更低,也衝擊嘗試意願。另有醫師說,申請案先施術付款、事後再申請補助,萬一補助被衛福部駁回,豈不造成醫病關係緊張?▍延伸閱讀:試管嬰兒擴大補助 對不孕夫妻來說真能「助孕」還是只是一種「賭注」?
-
2021-07-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剖析接種疫苗副作用 黃立民:先打AZ可防9成重症機會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未歇,接種疫苗是緩解疫情關鍵,根據疫情指揮中心目前疫苗採購狀況,台灣施打的新冠疫苗將有4款,分別為AZ、莫德納及國產疫苗聯亞與高端。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指出,若是染疫高風險族群,可打莫德納疫苗等RNA疫苗,保護力較高;對於有人不太希望接種AZ疫苗,他並表示,原則上可先打第1劑,防範重症效果達9成,未來若開放混打,可再改打其他疫苗。黃立民今日晚間於戰疫最前線臉書直播中分享,「目前認為高齡者打這些疫苗都是安全的,但接種前要注意自身健康狀況」。RNA疫苗如莫德納、輝瑞疫苗,發炎反應較強,副作用大,但效果好。AZ、聯亞與高端疫苗的效果則較RNA疫苗低。針對接種後副作用,黃立民表示,AZ腺病毒疫苗第1劑副作用比較明顯,第2劑還好,因為是去補充前一針的不足;RNA疫苗第2針是要加強第1針的效果,所以打第1針會比較不舒服;此外,AZ可能引起血栓反應,年輕女性要特別注意,有些歐洲國家已限定50歲以上的女性才能接種AZ疫苗。接種對象部分,肥胖者打疫苗是否較危險?黃立民表示,「要看有無其他疾病」,如肝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若單純肥胖沒有慢性病者,接種後的效果會差一些,因為肥胖有是免疫抑制效果。若還有慢性病,務必控制好病況才可接種疫苗;糖尿病、高血脂患者均可接種疫苗,但務必要在身體狀況良好時施打。針對染疫高風險族群,黃立民指出,可以選擇打莫德納疫苗,保護力較高;對於有人不太希望接種AZ疫苗,他並表示,原則上可先打第1劑疫苗,先獲得保護力,並可防範9成的重症機會。目前國際研究已證實,混打疫苗的保護力較高,之後若開放混打,就可再改打其他疫苗。至於有感冒症狀者能否打疫苗?黃立民表示,只要接種疫苗當日沒發燒,只有咳嗽、流鼻水等症狀,就可以打疫苗。針對之前接種疫苗有過嚴重過敏反應者,如呼吸困難、喘不過氣、全身起疹子,可能是對某些成分過敏,會擔心發生「急性過敏性休克」,故接種前務必要跟醫師說;接種後30分鐘內若沒有不適反應,可以安心返家,原則上後續不會有太嚴重的反應。接種後若出現副作用,能如何加速緩解?黃立民表示,可以採「症狀治療」,副作用如發冷、發熱、發燒、頭痛、全身痠痛、倦怠等,可以使用普拿疼,有止痛消炎的效果,接種疫苗後過4至6小時,可吃2、3顆,覺得症狀舒緩就可停止服用。另不建議使用其他藥物緩解症狀,原則上多補充水分、多休息比較好。
-
2021-07-12 該看哪科.婦科
女性停經缺乏雌激素最易罹患2種病!每年例行檢查必做5項目
停經(Menopause):希臘語,men = month,pausis = cessation。卵巢功能的喪失進而造成月經永久停止。更年期(Climateric):指的是從生殖後期進入到停經、停經後期。圍停經期(Perimenopause):是為月經週期開始不規則一直到停經後一年。根據統計,在西元前一千年,人類的壽命只有18年;在西元前一百年,也就是羅馬帝國凱撒大帝統治時期,人類的壽命只有25年。在1900年,根據美國統計,人類壽命也只達49年。但到了2005年,人類平均壽命,男性可達83年,女性則已達85年。目前高齡的普遍定義為65歲以上,根據目前統計,9成的人皆會進入高齡。早在1990年已有學者提出疾病的三個不同階段。在20世紀早期,如何治療急性傳染疾病是醫師和科學家主要努力的目標,也因為成功的控制傳染病,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第二個階段的疾病主要則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目前治療方式也已日新月異。現如今則是慢慢的進入第三個階段,老化而衍生出來的疾病。第三個階段也是最複雜的階段,不再像是第一階段找出病因並治療它,而是需要結合醫療、心理和社會的資源來處理。更年期的處理正是如此。如何讓更年期婦女在未來的高齡日子裡,健康、無病痛的活著,是在處理更年期症狀時最大的目標。停經的定義為連續12個月無月經和抽血顯示高促性腺素功能升高性機能減退。不規則的月經週期是停經過度期唯一一個客觀指標。月經週期在每個女性都不一樣,是根據濾泡成長的速率和品質來決定。平均來說,生殖能力在37-38歲開始下降,更年期則發生在13年後(平均51歲)。不排卵的週期大部分發生在20歲以前和40歲以後。根據澳洲研究的統計,當月經間隔超過42天,可預期在1到2年後停經。約有1成的女性在45歲停經,原因不明,推測或許跟卵巢大小和卵子數量相關。當卵子數量少於一定閥值,大約1000顆,即會進入停經,跟年紀無關。跟以往研究相反,雌激素並不會在快停經時下降,反而是維持在正常範圍甚至稍微上升的狀態。這其實很容易理解,當卵巢內濾泡減少時,抑制素因此減少,失去負回饋抑制到腦下垂體,濾泡刺激素因此而上升,進而刺激剩下的濾泡分泌雌激素。但由於剩下可接受刺激的濾泡顆數每個週期不一,因此分泌出來的雌激素量也不穩定,因此在圍停經期階段雌激素濃度並不穩定。早期的研究顯示,抑制素的濃度在濾泡內是固定的,與年紀並不相關,因此濾泡的顆數是決定抑制素濃度的原因。月經不規則通常是最先注意到的更年期症狀,根據統計,平均發生年紀是46歲。以目前的研究顯示,停經年紀的中位數是在51—52歲。目前只有一個確定會導致提早停經的因素──抽菸。抽菸會導致婦女提早停經約1.5年。更年期並不應該視為一個特定疾病,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更年期的症狀。更年期症狀若是輕微、經由生活作息調整後可改善、不影響生活品質,則無須使用荷爾蒙藥物治療。然而若症狀影響生活品質和交際,則建議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停經後因卵巢分泌不足所導致的變化包含:‧月經期的改變:不排卵、不孕、月經量減少或增加、月經不規則、停經。‧血管舒縮不穩定:熱潮紅、盜汗。‧萎縮性症狀:生殖泌尿道上皮細胞萎縮造成的性交疼痛。‧長期缺乏雌激素所導致的疾病:骨質疏鬆和心血管疾病。建議停經後女性更愛惜自己,每年做例行性健康檢查,檢查應包含:‧病史詢問。‧血壓、脈搏、體重、BMI、乳房和骨盆腔的檢查。‧甲狀腺功能檢查。‧大腸鏡檢查,在沒有家族史的人當中,大於50歲建議做檢查,之後10年1次,直到75歲。‧慢性疾病的篩檢: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
-
2021-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致死率不降 管制用藥誤時機
本土疫情於五月中旬爆發以來,致死率持續攀升,昨天致死率達百分之五點二,再創新高紀錄,高於全球平均值,迄今仍看不到下降轉折點,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這與未能即時調整用藥指引,延誤用藥時機有關。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則點出癥結,臨床醫界缺乏「標準化的治療」模式。資料顯示,英美兩國確診者在高齡化及慢性病盛行率方面,都與台灣差不多,首波疫情致死率雖高於台灣目前數值,但很快就開始反轉、下降,即便又發生數波更嚴重的疫情,但致死率趨穩於低點。 為何台灣致死率一直下不來,且往上爬升?蘇益仁表示,前副總統陳建仁說法為確診者年齡偏高、共病較多,但其他國家皆是如此,但都能緩步下降,唯獨台灣疫情逐步趨緩,確診者致死率卻不降反升,在用藥上確有檢討必要。蘇益仁指出,去年國外醫界就已提出瑞德西韋最佳投藥時間點為輕症、中度患者,提早使用才能更有效降低重症死亡率,但台灣直至六月八日才調整用藥指引,不開放重症使用瑞德西韋,顯然動作慢了點。更誇張的是,五月中旬爆發疫情,一直到五月底,臨床醫師如想使用瑞德西韋,必須提出申請,疾管署審核後,回傳結果,醫院再派員至疾管署領藥,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瑞仁表示,光耗在行政流程就需花上一兩天時間,當然可能延誤患者用藥時機。單株抗體藥物也是如此,因為價格昂貴、數量有限,指揮中心進口藥物後,臨床醫師申請用藥,還得經過指揮中心專家核准,常因書面資料準備不全,與臨床實際情況有所落差,而無法通過審核。即使順利取得藥物,行政流程也得花上十二小時,有些重症患者就錯失治療關鍵時機。直到中研院院士陳培哲遠在六月初公開呼籲,指揮中心才開始積極購買藥物,並逐步放寬用藥標準。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認為,台灣臨床醫界缺乏「標準化的治療」模式,面對新流行疾病,醫療人員亟需醫療資訊系統的輔助和引導,指揮中心應積極擬定「標準化的治療」,以降低死亡率。
-
2021-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致死率破5%/死亡破700 我們的親人究竟如何死去?
台灣自5月中旬爆發新冠肺炎社區疫情以來,致死率持續攀升,如今確診病例數下降,但致死率已達5.2%,遠高於全球致死率2.1%。許多人認為,死亡率高主要是首波疫情受侵襲者年齡偏高、共病較多。但學者分析跨國資料,認為醫院擁擠、沒有早期診斷、不熟悉治療指引、無症狀確診比率低,可能才是台灣致死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根據全球疫情公開資料顯示,高齡化及慢性病盛行率都與台灣相當的英國和美國,首波疫情致死率雖高於台灣目前數值,但其致死率攀升期都很短,很快就開始反轉、下降,之後即便發生數波更嚴重的疫情,英美之致死率趨穩於低點。反觀台灣,則是疫情趨緩的同時,致死率仍走高不止。台灣社區疫情確診個案主要浮現於5月17日到6月6日,之後人數持續減少;致死率卻從5月下旬的0.4%,一路飆升、毫無反轉跡象,如今已高達5.2%。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 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分析,台灣本土疫情發生至今已經接近兩個月,致死率還在上升,可能有四個原因,包括醫院擁擠、不夠早期診斷、不熟悉治療指引、無症狀確診比例偏低。首先是疫情初期醫療院所的擁擠。李建璋表示,這一點在美國很明顯,當大量重症病人進到醫院,可以觀察收治患者較多、較擁擠的醫院,死亡率較高,因為人力負擔變大,照護品質會下降,醫護感染的風險也增加。再者是早期診斷,死亡率才會低,李建璋分析,較晚才診斷,也會回過頭來加重醫院負擔、人力負荷沈重、照護品質下降,進一步排擠輕症診斷和治療,形成惡性循環。第三個原因是不熟悉治療指引。美國的新冠肺炎致死率能在首波疫情發生後迅速砍半,之後即便出現更嚴峻的疫情,致死率至今維持在2%以下。李俊璋表示,因為美國推動「標準化的治療」,透過電腦流程、品管指標,不斷提升醫療人員對治療指引的依從度。李建璋表示,新冠肺炎是全新疾病,要讓病人在最恰當時間、得到實證支持的最有效治療,除了治療指引必須與時並進,醫療人員也需要時間熟悉和學習,才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該給予什麼治療。面對新的疾病和不熟悉的治療指引,醫療人員需要醫療資訊系統的輔助和引導,這也是美國致死率能夠持續進步的關鍵。他指出,疫情發生後,疾管署雖然努力頻繁召開線上研討會、病例討論會,但這些軟性的作法不太夠,應致力於提供「標準化的治療」。舉例來說,治療心肌梗塞,幾分鐘內該做什麼事、給什麼藥,都已建置一套流程,醫院會定期抽查品管指標並檢視醫療行為。建議檢視這波疫情中,確診個案的治療是否偏離指引,歸納出常見問題,可作為未來精進治療、改善流程的基礎。最後一個因素是致死率的母數,也就是確診人數,很可能低估。李建璋表示,社區流行發生時,應該有二到三成以上的確診者是無症狀的年輕人。如果這波疫情整體的無症狀確診者低於兩、三成,確診者人數就很可能被低估,造成致死率偏高。
-
2021-07-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預約難 「僧多粥少」
疫苗接種對象陸續開放,各地預約方式不一。新竹市以造冊通知為主,補打者可撥電話預約,接線人員每天接600通,接到手軟,新竹縣昨天開放65歲以上設籍長者網路預約,多處衛生所名額秒殺,苗栗縣昨天開放電話預約,不少縣民打了上百通才搞定,南投縣、彰化縣則分別透過實體登記站、社區藥局,協助縣民預約疫苗。新竹縣11到16日將替設籍的65到68歲民眾接種,昨天早上8點開放莫德納疫苗預約接種系統,一度當機引起民怨,9鄉鎮市名額不到中午就額滿,縣府解釋,因最新僅配發1萬餘劑疫苗,不足2萬多名符合資格長者接種,才會改用線上系統讓有意願者預約。苗栗縣昨天有縣民打了數百通電話才預約接種成功,面臨相同窘境,縣衛生局直言,「最大問題仍是疫苗不足」,接種仍是僧多粥少。新竹市目前只開放疫苗諮詢專線替回流補打者預約,接線人員從4線增至9線,衛生局技士彭馨儀說,會有民眾抱怨為何已造冊,仍沒接獲通知,因整體疫苗還不足,接線人員會耐心解釋。另,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已開放第9、10類對象意願登記,南投縣考量高齡者或弱勢民眾沒有手機或不諳網路無法預約,昨天起到12日在全縣13鄉鎮市戶政事務所及5個地政事務所設實體登記站。彰化衛生局昨也宣布縣內279家社區藥局加入疫苗預約小幫手行列,民眾從疫苗意願登記到意願接種可前往到藥局請藥師協助,慢性病患也可利用到藥局拿慢簽、調劑時預約疫苗。
-
2021-07-10 養生.人生智慧
萬芳出道30年,經歷3次自我轉型 唱出生命的體會!
今年金曲獎,萬芳在2020年推出的專輯「給你們Dear All」入圍七個獎項,包括了最佳華語女歌手、年度專輯、最佳華語專輯等,是當年度入圍最多獎項的專輯,也是萬芳出道31年來,入圍最多的一次。入圍名單公布那天,萬芳百感交集,喜極而泣地說:「這到底是什麼人生啊啊啊。」有人因此聽了主打歌「給妳們」、入圍「年度歌曲獎」的「阿峰今天沒有來」,或是其他歌曲,深受感動。更多人從這些歌發現:萬芳不一樣了!找回創作能量 唱出更深情感其實過去30年,萬芳一直在改變,每10年就經歷一場內在的辯證與自我的轉型。第一個10年唱大量情歌。萬芳1990年出道,在那個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她唱過多首連續劇及電影主題曲,包含至今仍是KTV點播排行榜上的「新不了情」。這是多數人記憶中的萬芳。第二個10年,萬芳為歌唱生涯按下暫停鍵,轉身去演戲、主持廣播節目、當舞台劇導演,還獲得金鐘獎女主角及女配角獎,用不同的身分和姿態接觸音樂,又找回了喜愛音樂的原始感動——她會像未出道前,在客廳沙發上唱一整晚喜歡的歌,沒有伴奏、不為掌聲,只唱給自己聽,感到滿足與幸福。在不刻意唱歌的第二個10年,萬芳找回了唱歌令她快樂的本質,找回創作能量,決定繼續唱歌。第三個10年,一個更自由篤定的萬芳回到歌壇。2010年重回唱片圈,她的人生已進到不同階段,「我比較想分享的是生命的體會與成長的過程。」這個階段的萬芳,出片頻率少了,但對歌曲涉入程度與唱出的情感卻更深。她開始參與製作,每首歌的詞、曲、編曲、MV,她都參與其中。觸及生命議題 分享成長過程她的歌觸及更多深刻的生命議題,像「原來我們都是愛著的」由萬芳作詞,寫給那個如山形象的爸爸,她說,「我常常和別人擁抱/卻沒有抱過你」。又如「阿茲海默」,藉由歌曲輕輕碰觸對於年老失智的恐懼,溫柔釋放那悲傷又殘酷的心情。問萬芳是否對於年老與高齡有感?她說,「我想談論的是生命的議題。生命有許多不同的層次。」她在心裡立下這樣的主軸,她跟作詞人說:「不要為我寫歌,寫自己人生的困境吧!寫你現階段生命想要分享的感受吧!」所以詩人導演黎煥雄寫了「阿茲海默」,源於自身家族病史而生的恐懼;所以作詞人黃婷把生命中一次關於「失去」的沉重體驗寫成「阿峰今天沒有來」。抗疫延期演唱 趁機充實自我這幾年,萬芳的生命經歷諸多波折,體驗無法迴避的生老病死,但她也創作出在歌唱生涯上具指標意義的「給你們Dear All」,感受到被肯定與理解。因為疫情,出道30年的演唱會再度延期。萬芳利用這段時間把想看的書看一看,上些喜歡的線上課,例如:正念生死學、自由書寫,或者是運動、呼吸法。她建議讀者這段時間可以聽聽她今年入圍的專輯,「我的歌並不適合KTV歡唱,但卻很適合現在這種時候。」孤單的、沮喪的、恐懼的、失落的,或許你也可以在其中,找到和內心對話的旋律。
-
2021-07-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超前部署」禁中元普渡 宗教人士:那改直播可以嗎?
宗教場所將有條件開放,有寺廟負責人表示,提報防疫計畫對他來說不難,但聽到很多規模較小的寺廟負責人都是年齡較高的長輩,對防疫不懂,完全不會寫計畫,只能無奈繼續關閉到三級警戒結束,他認為這項政策達成難度高,製造麻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內政部公布宗教場所有條件鬆綁及防疫計畫,指揮中心表示,社會各界對於宗教場所不開放,將有條件開放的防疫措施,針對防疫六大重點要提報防疫計畫,經地方主管機關要同意即可。北部一間頗具規模的寺廟負責人表示,他四十幾歲,寫防疫計畫對他來說不是難事,政策公布後他很快就寫好也準備提交,但他說一些小規模的廟可能就只有兩三人負責且都是高齡長輩,對於防疫計畫完全沒有概念也不會寫,他已經聽到好幾間廟的負責長輩說因為不會寫計畫所以放棄提報,也有人來找他幫忙,但因為每一間廟的狀況、信仰、格局不同,他無法幫忙。這名負責人說,指揮中心說宗教場所有條件開放,但中元普渡仍禁止,但今年農曆七月半的時間是國曆8月22日,目前三級警戒只延長到7月26日,他不明白為什麼這麼久以後的事情現在就禁止,若指揮中心是因為擔心群聚所以禁止,那他開直播,把供品擺好,找一位道士來誦經,現場工作人員控制在三人以內,讓信眾上網看直播普渡,「這樣是不是就可以了呢?」國民黨立委陳學聖昨天在臉書上表示,有誦經團向他陳情,表示過去兩個月來在家防疫沒有工作,原本以為解封就能出門賺錢,農曆七月對他們來說是大月,但政府現在禁止宗教活動普渡法會,如此一來他們又要休息到國曆十月,「這對我們來說不單是斷炊而已」。誦經團表示,因為上位者的「善心防疫」導致疫情擴散,他們也照辦,沒收入也沒有怨言,雖然有3萬元紓困,但要用在4甚至5個月,這對一個家庭來說怎麼夠?他們認為不應該把上位者無能的錯加在他們身上,「期望上位者能睜眼看看,我們這些奉公守法的人過的是什麼生活,進而關心我們,結果今天卻是一把劍一揮,斷了炊斷了糧」。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冠染疫死亡全因高齡?陳亮恭:表面解讀恐嚇壞長者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爆發,5月11日至今已造成1萬3791人確診、703人死亡,致死率5%,遠高於全球致死率2.1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指出,致死率高原因是染疫者多為高齡長者,且都有慢性疾病。國內高齡醫學權威、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認為,新冠肺炎死因不能只歸因高齡,國外研究歸納關鍵是衰弱、失能,若只按照表面數字解讀,恐怕只會嚇壞長者。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為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7%為高齡化社會、14%為高齡社會。從高齡化社會進入到高齡社會所需時間,法國經歷118年,台灣只有25年,台灣老化速度是法國5倍,短時間內難以對高齡議題有全面性的認識。指揮中心日前指出,新冠確診死亡年齡60歲以上佔九成,研判高齡、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是致死率較高主因。陳亮恭表示,高齡者染疫的確容易出現重症,但染疫死亡絕對不只有高齡這因素。若依目前收集資料,只有死者年齡、性別、居住地、慢性病等傳統指標,缺少衰弱、失能、失智等功能評估,沒考慮這些重要影響因子對高齡者的健康衝擊,死因分析結果都是高齡與慢性病。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長者八成具有一種以上慢性病,如此呈現分析結果,等於涵蓋絕大多數長者。陳亮恭指出,過去沒有新冠疫情時,研究已發現,猝死者7成以上有心血管疾病。開放高齡長者接種疫苗後出現多人猝死,中央解釋,新冠肺炎死因是高齡、慢性病,接種疫苗猝死解剖結果亦是如此,但長者多半都有三高、慢性疾病,若沒有以高齡議題的思維來解讀,出現分析結果都是高齡與慢性病。「那公布這數據等於沒講,沒辦法釐清真實的高風險對象,也只會讓長輩害怕」。陳亮恭認為,同樣80歲,有人身體硬朗、有人不良於行又有多重共病,疫苗有限,若站在保護高風險的長者為出發點,容易接觸脆弱長者的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照服員或看護、家屬應列為施打重點,避免將病毒帶給長輩,若單以「年齡」做排序,容易有所疏漏。同時,高齡又合併衰弱、失能者,施打疫苗後不良反應機率較高,挪威施打三萬五千位長照機構住民,施打後出現千分之三的死亡案例。陳亮恭認為,若我們選定優先施打對象時未考慮衰弱、失能等因素,可能因高風險個案猝死,增加其他長者恐慌,導致緩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日前表示,有兩成重症患者選擇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其實有「相當比例可以救得回來」,讓不少一線醫護反彈,他今出面致歉,表示沒有指責的意思。陳亮恭認為,DNR是病人在生命末期、健康狀況不好,病人家屬和醫療團隊討論共同決定,必須給予尊重,也是近年推行安寧緩和醫療的用意,歐美推動多年,民眾接受度更高,但未見國外以 DNR 解釋高齡病患的死亡率。陳亮恭表示,新冠肺炎是新興病毒,當事後諸葛評論政策很容易,以此苛責指揮中心並不公平。但就系統面來說,老化或高齡是特殊議題,需要真正重視其特殊性,「否則所有分析都只是高齡、慢性病的結果下,政策上又能如何改善?」
-
2021-07-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意願登記非預約 民眾怨「白高興了」
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設計開發的「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昨開放外島第九、第十類接種對象搶先試用。不過有許多本島民眾跟著登記,最後發現是「意願登記」,不免失望。有民眾批評,根本不該讓本島民眾登記,害大家「白高興一場」,「當我們沒事幹嗎?」台北市議員王鴻薇則諷刺,意願登記只是望梅止渴的安慰劑。對於離島搶先試用,金門縣長楊鎮浯表示肯定,認為成熟運作的系統可讓疫苗施打更有效率。連江縣府已對相關人員完成教育訓練,並宣導請民眾配合辦理。台北市議員徐巧芯也發現,她並非重大傷病也不夠年長,竟可以登錄成功,但議員游淑慧幫有重大傷病的年輕朋友預約卻失敗。徐巧芯說,她當然知道系統只是登記意願,不是正式施打,但問題是資格不符能登記,符合資格卻無法登記,系統有問題。嘉義市黃姓小姐急忙替自己及丈夫都登記,事後得知只是調查意願,獲得的序號並非之後接種的順序,批評「根本沒用、浪費時間,空歡喜一場」。嘉義縣政府一名男科員也說,昨天研究很久才成功登入,得知是調查意願,他認為「無論如何都應該算數」。「白高興一場!」台東縣吳小姐登錄後嘆說,政府優先接種高齡長者,但真正的工作主力是青壯年,接觸的對象也比長者多,偏偏這些人打不到疫苗,「就算不想忽略長者,也不能忽略主要勞動力啊」。有民眾感覺被政府愚弄,「我們都成虛擬環境裡的一員?當我們沒事幹嗎?」彰化縣也有登錄成功的民眾高興說,在疫苗預約系統關閉前,大家「有登錄就有希望」。
-
2021-07-07 名人.朱柔澍
醫師給你問/排不到疫苗 先打哪些疫苗可防重症? 快預約遠距諮詢, 醫師免費給你問
疫苗預約系統正式上路,接種新冠肺炎的年齡層有望逐步調降,日本追贈113萬劑AZ疫苗,民眾有許多疫苗疑惑待解,例如排不到疫苗,先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百日咳也可以防疫嗎?病毒除了喜歡找長者等脆弱族群,年輕人比較不容易染疫嗎?聯合報與WaCare聯手於元氣網推出「防疫零距離 醫師給你問」7/7 開放線上預約,邀請到小兒胸腔科專家-愛林醫療機構總院長朱柔澍解惑疫苗的各項迷思,與預約民眾一對一遠距諮詢。朱柔澍指出,高齡長者是染疫高風險族群,根據統計,75歲以上長者若罹患新冠肺炎,死亡率高達22%。但年輕族群別對新冠肺炎掉以輕心,年輕人雖然抵抗力強,但部分年輕患者痊癒後,出現容易疲勞、肺纖維化、記憶力衰退以及腦神經疾病等不可逆的後遺症。家裡老人有三高慢性病,擔心打疫苗有副作用,怎麼辦?☛快按此問專家,免費諮詢僅12名:https://bit.ly/3wh4UM2尚未排到接種順序的民眾,朱柔澍建議可以先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百日咳疫苗、流感疫苗預防呼吸道疾病,其中肺炎鏈球菌好發於嬰幼兒及65歲以上長者,高危險族群可考慮接種,多一道保護力,施打要間隔14天,有效發揮作用。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三種疫苗並非預防染疫,而是減少新冠肺炎併發重症的機率,防疫根本還是在於施打新冠疫苗。「施打疫苗絕對利大於弊」朱柔澍建議,民眾施打疫苗的前幾天保持正常作息,不要熬夜、喝酒;施打當天放鬆心情,施打後30分鐘內停留觀察。一般民眾的疫苗副作用主要會有現頭痛發熱、局部紅腫、硬結等症狀,免緊張,7天之內都會自行緩解。若頭痛不適,才服用退燒藥,切記剛打完疫苗千萬不要揉施打點,只要輕微按壓,以免破壞吸收、抗體產生不足,甚至不良反應更劇烈。近日AZ、莫德納疫苗陸續到貨,民眾觀望或取消AZ疫苗預約,朱柔澍表示,不要有「疫苗選擇」的迷思,無論是mRNA、腺病毒載體、重組蛋白等技術,都能激發人體產生免疫防護力,孕產婦則以接種mRNA疫苗為佳,高齡年長者或身體極度虛弱,請與醫師討論是否施打。☛點擊了解如何免費預約愛林醫療機構總院長朱柔澍遠距線上諮詢服務。
-
2021-07-06 醫聲.數位健康
智慧醫院/2021年台灣醫界話題人物許惠恒 首度公開醫院管理創新思維
如何帶領醫學中心更上層樓?臺北榮總院長許惠恒首度公開他的醫院管理心法。他重視人才,在擔任臺中榮總院長期間補助醫護深造;他也重視數位科技,鼓勵員工串聯AI、雲端和大數據,發展智慧醫院。許惠恒透過流程的重新檢視和再設計,開發資訊平台系統,以統一簽床方式打通總是雍塞的中榮急診室;他也同時利用豐田精實管理手法,改革中榮手術室的低效能,讓手術量和醫院利潤增加,但同時也能維繫病人安全。另外,他運用危機管理思維,在大牌醫師出走時,行銷包裝接班醫師,透過社群網站的經營打造品牌團隊,成功化解人才流失危機,並讓中榮臉書成為醫學中心最大的臉書粉絲團。上述的管理心法都收錄在許惠恒的新書《AI快思你慢想:許惠恒院長給決策者的6張處方箋》,內容收有他及15位專案主管分享實戰績驗,適合初學企業商管的上班族、正在布局專案策略的管理者,以及探勘智慧醫管的科技人閱讀。84歲的王奶奶因為多重用藥造成低血糖,被女兒緊急送進台中榮總急診室,但醫師一時找不出哪一顆藥是造成低血糖的元凶。所幸,王奶奶持續在台中榮總高齡醫學科門診治療,經醫師直接調整處方箋、重新開藥的「用藥整合」後,低血糖問題再也沒有發生過。台灣就醫方便,患者可能拿著健保卡四處看病拿藥,看病足跡可能含括好幾家醫院,例如糖尿病看A醫院A醫師,心臟病看B醫院B醫師,也可能為了治療糖尿病,C醫院和D醫院兩邊跑。但病人往往無法向醫師描述其他醫院或醫師開立哪一種處方藥物,也講不清楚自己做過哪些檢查。如果醫師不小心認錯藥、加錯劑量,重複開藥恐怕使病人出現藥物副作用,危害健康。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病患常有多重複雜疾病,複雜的用藥更容易出現問題。健保署的「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誕生,不僅彙整病人的用藥紀錄,也方便醫師問診與開藥,更裨益病人用藥安全。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台中榮總讓過去因為「不好用」、被各醫療醫院嫌棄的雲端藥歷系統脫胎換骨,院長許惠恒更是幕後大黑手,他對準舊系統推動破壞式創新,所有應該有而且更好用的功能,新系統幾乎都能滿足。 作為資深臨床醫師的許惠恒,自然對無好評的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有切膚之痛。於是,讓雲端藥歷系統從「不好用」變「好用」,成為流程改善的目標。他邀請醫師、護理師、藥師、檢驗師,以及資訊工程師加入流程改善小組,藉由鼓勵與充分授權,讓跨資訊領域醫療人員於專案小組內稱職地扮演橋梁,醫療與資訊工程的溝通變得快速順暢,也成功開發雲端醫療資訊系統,翻轉雲端藥歷的使用痛點,並於2014年榮獲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應用創意比賽大獎第一名,更促動健保署雲端藥歷系統升級,並特別註明「此概念源自於臺中榮民總醫院」,推廣至全台所有健保醫療院所,使用至今。阿伶婆婆因膝關節退化嚴重,必須開刀置換人工關節,但手術當天空腹18小時後,等來的竟然是開刀房今天沒空的青天霹靂。幸好,醫師安排她第二天的第一台刀,空腹滿八小時的早上8點就開始手術。多年後,阿伶婆婆因為疝氣又來到臺中榮總開刀,這次,中榮團隊不僅能預估她「幾點鐘」進手術室,還可透過手術室外牆的即時看板,隨時告知家屬手術大約何時結束,病人和家屬都不必再因等候手術而困擾。 現在是中榮重症醫學部主任的吳杰亮醫師,2015年時擔任中榮品質管理中心主任,他那時做過一項病人安全文化調查,赫然發現「貴重」的手術室出現危機:有的手術拖到半夜還沒開完,開刀房的護理師負荷不了沉重的工作,離職率高達23%,顯示無論手術室內的組織文化或病人安全都有問題。於是,2015年底,許惠恒院長決心重新設定手術室的遊戲規則。他指示醫務企管部蔡鴻文主任成立手術室精實專案小組並擔任執行長,專案經理則由醫企部副技師洪逸倫擔任,團隊成員含括外科部主任、骨科部主任、麻醉部主任,以及兩名年輕外科醫師,並請託時任品管中心主任的吳杰亮協助導入「精實管理(Lean Management)」辦法,共同面對這項手術室危機。豐田汽車為減少生產線上的浪費,建立獨特的管理模式,相當重視流程細節和資料數據,以便從中杜絕浪費。精實管理豐田汽車當時也在運用的目視化管理及異常管理,與精實管理三者統稱為豐田式生產管理系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簡稱 TPS)。TPS不但讓豐田汽車減少生產成本與存貨,顧客滿意度也獲得不錯回響,在國際上吸引不少企業仿效。精實管理的精神就是整頓流程,但工作流程之間環環相扣,要找出被浪費掉的時間就需要重新檢視流程,確認到底是誰造成的,不然大家都只會推說是別人的問題。病人安全至上是許惠恒院長託付給手術室精實專案小組的最高原則。也因此,在許院長的要求下,醫療團隊擬定手術的全期照護指標,尤其關注病人術後48小時的死亡率,且必須隨時進到手術室控台系統內登記病人的術後狀況。若有任何異常,控台人員會通報品管中心和專案小組,於專案會議上共同檢討改善,建構起手術安全防護網。所幸,中榮手術室導入精實管理後至今,歷經兩次的全院性病人安全文化調查,與病人安全相關的正向百分比沒降反升,從2015年的72%上升至2016年的79%。專案小組也曾於專案啟動後調查病人對手術整體軟硬體設備的滿意度,每月派專人回收200份問卷,令專案小組開心的是,病人滿意度的滿分為5分,而調查回來的平均分數落在4.6至4.7,相當高分。此外,拜大數據統計分析之賜,每一台刀的預估時間幾乎都很準。據專案小組統計,每天手術室第一台刀的準時率,從2015年8月的65.5%,逐年進步至2019年5月的84.7%。 83歲的吳老先生因急性敗血症送進急診室,但卻在各種疾病交雜的急診室待了兩天才住進加護病房。台灣醫學中心一床難求,幾十年如是,堪稱歷史共業。以吳老先生因敗血症入急診的2015年為例,每100位送臺中榮總急診的病人,就有將近6位,被迫塞在急診室等床超過48小時。然而,也從這年起,此「盛況」在臺中榮總逐年下降;至2020年,100位急診病人中必須等床2天的,只有2位。衛福部將「急診待床期低於48小時」列為醫學中心評鑑項目,以此「逼迫」醫學中心級的大醫院盡快讓需要住院的病人住院。然而,急診和住院是綁在一起的,醫學中心的病房多是重症者,住院時間較久,病床周轉率低,一旦滿床,待床的人也無法住院。2015年底,臺中榮總啟動任務編組,成立「精實急診會診流程」專案團隊,每週開會一次,首先確立每月急診待床病人超過48小時的滯留率以平均值2%為目標,以提升病床周轉率為手段,從「病人流」入手來打通急診壅塞的任督二脈。專案團隊如同偵探辦案,先要把造成急診待床超時的原因抽絲剝繭,再一一擊破。他們調查2257名病人滯留於急診室的原因,結果以「等待指定床位——需於本院住院之其他病患」、「等待指定床位——本院長期癌症及重大傷病病患」、和「急診流程問題(等檢查、短期治療、診斷與歸科不明)」三者為大宗,占比約 86%,其餘14%才是榮民身分、不配合急診離院(安置問題)、不接受安排轉診、以及病人的其他因素。為敲開這道堵塞病人流的障礙,專案團隊開始思考如何讓床位「物盡其用」,最終決定利用資訊平台系統統一簽床。但這套制度實際運作起來相當不易。醫企部首先要掌握內外科系的病床運用情形、平均住院天數、每天簽床次數,還要進一步算出病床周轉率,還要考量各科室的需求,甚至顧及細節,譬如盡量不安排男女病人同住雙人病房,也盡量將同一位醫師照顧的病人安排在鄰近病房。簽床制度好比打通最後一哩路,病人流通暢了,急診滯留人數慢慢下降,每月急診病人待床超過48小時的滯留率平均值,在2015年專案團隊成立的當年即降為5.86%,至2019年再降到 2.61%。急診滯留人數下降,連帶醫院的占床率也提高。全院的院控病床占床率從 2015年統一控床前的89.7%,逐步上升至2019年的93.6%;全院平均住院日數也由2015年的7.59天,降至2019年的7.01 天。因此,後續急診室的簽床流程將再進化,從「診斷→分科→收住院,」改為「診斷→收住院→再分科」。臺中榮總「獨特」的統一簽床制度,翻轉大部份醫院向來由總醫師控床的流程,病人流開始通暢,急診室大塞車有了初步緩解,醫院也有了更多空間服務更多病人。這不僅是中榮院史上的創舉,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各醫學中心前所未見。 摘自《AI快思 你慢想:許惠恒院長給決策者的6張處方箋》:購書udn買東西、讀書吧
-
2021-07-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台83萬人搶登疫苗!金馬澎不到三千人預約接種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宣布,新冠疫苗接種對象擴大,開放九至十類民眾,包含重病罕病患者及50至64歲者,可至疫苗預約平台系統登記施打,現僅開放金澎馬離島試辦。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截至下午兩點全國已有83萬人預約登記,反而澎金馬僅2296人登記,他強調「不是有意願登記就一定符合資格。」副指揮官陳宗彥及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於今早全國防疫會議與各地主管討論,目前先開放第九類十八到六十四歲罕病重病慢性病患,進行施打意願的登記。陳時中指出,需要先了解第九類民眾的施打意願,對於未來疫苗調配上可以做得更有秩序施打,而第十類對象為50-64歲民眾,會從高齡者先開始,先做意願登記,保留疫苗配送的時候會更精確。至於今日公布疫苗系統登記試辦,先從離島外島7月6日登記、7月8日預約。陳時中說,「大型系統難免有需要改正的地方,透過離島人少及早發現問題未來大規模實施會更順暢。」但早上其實還沒有正式開始,全國第九類來登記有六萬一千多人,第十類有七萬三千多人,截至下午兩點總計83萬7千多人登記,金馬彭人數相對少,第九類220人、第十類2076人,共2296人來登記。他也強調,「不是有意願登記就一定符合資格。」必須符合施打年齡及重病罕病慢性病患,其中第九類患者,會請健保根據以往就醫資料,找出候選人,並由1922簡訊通知符合資格的民眾。陳時中指出,64歲以上民眾和第七類族群施打告一段落,就會展開第九類、第十類的預約登記。
-
2021-07-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疫苗可以捐血嗎? 莫德納可以 AZ暫緩14天
我國自7月1日起擴大接種新冠肺炎疫苗至第八類對象,累計接種 251萬8860 人次。但也些民眾可能因剛打完疫苗而對捐血有些遲疑,血液基金會業務處處長洪英聖表示,若是接種AZ等腺病毒疫苗,需要暫緩14天才能捐血;但如果接種的是莫德納等mRNA疫苗則沒有限制,接種完就能捐血。依據血液基金會的統計,目前全國A、B、O和AB型都偏低,約在五到六天的庫存量;而台北捐血中心則只有四到五天的庫存。洪英聖表示,三級警戒疫情以來,捐血量減少,且因為害怕人群多的地方會群聚,許多單位也沒有辦捐血活動,對於血液庫存都有影響。他說,雖然現在捐血的人有回歸近七、八成,但隨著疫情趨緩,各醫院的常規手術也逐步恢復,因此用血量回到疫情前的八、九成,因此血液庫存量仍然不夠。但打完疫苗後究竟能不能捐血?洪英聖表示,由於目前接種疫苗者主要都是高齡者,因此還沒有因為疫苗因素影響捐血,但預期往下開放到年輕族群時,恐會影響捐血意願。以台北中心資料來看,6月12日至7月5日,共有2768人打完AZ疫苗想要捐血而不能捐,14天之後陸續有些人有再來捐。血液基金會依據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的建議,接種AZ疫苗後須等14天才能捐血,但接種莫德納疫苗後,可以馬上捐血。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雖然各國對於腺病毒是否為活性病毒有所歧異,如美國就認為不會再複製認定為一般疫苗。但因為在一些動物試驗中,仍看到在其他器官上發現病毒,因此國內專家有些擔心,認為接種後等兩個禮拜比較保險。至於mRNA疫苗因為採用的只是蛋白質片段,不會複製、繁殖,因此認為接種後即可捐血。但黃玉成說,由於這些都是新的疫苗,目前仍在搜集更多的科學證據,之後還有可能滾動調整相關規定。
-
2021-07-05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COVID-19照護研討會疫苗篇:疫苗對Delta變種有效嗎?血栓如何發現?
由台中榮總主辦、榮興醫學發展基金會與元氣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協辦的「COVID-19照護研討會」,今天(3日)舉辦民眾場,以民眾為主要對象,並開放提問,由專家提供最正確詳盡的解答和解方,吸引逾九千五百人同時上線觀看。以下《元氣網》整理一般民眾最關心的議題「疫苗篇」詳細問答。Q:新冠肺炎疫苗的副作用,有哪些需要擔心的?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第一個是過敏性休克,第二個是栓塞(血栓)。栓塞在腺病毒載體疫苗中的比例比較高。傳統的包括Novavax、高端、聯亞,都是屬於蛋白,所以副作用非常少。接種輝瑞、莫德納等mRNA疫苗者,常會出現注射處疼痛的現象,這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疫苗打到肌肉裡面,肌肉、淋巴、淋巴結都會受影響。所以疼痛感可能第一次沒什麼感覺,第二次反應通常會特別強。所以第一次沒有感覺的人,要特別注意第二次接種後的副作用。此外,根據統計數據,接受莫德納疫苗施打者,發燒的比例比接種AZ者少很多。Q:目前國內的疫苗接種者的不良反應如何?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美國的疫苗不良監測稱為V-Safe,台灣則有V-Watch疫苗施打後不良反應監測機制,早期醫護人員接種疫苗後,都有填表,並以此為據整理出統計數據。有幾個問題,包括過敏性休克,美國發生的機率是每百萬分之11,那國內大約是百萬分之1,目前台灣有5例,其中3例是AZ,2例是莫德納。其中有一個個案,打了AZ後發生過敏反應,第二劑換打莫德納,過敏反應依然發生。所以問診中的重點是,只要打過任何藥物後,曾出現過敏者,都要特別注意,進行緊急處置。心肌炎、心包膜炎則在年輕族群身上較長看見,國內有2例。至於血栓,在國內的發生率約為3.6,與其他國家相比不算高,跟美國施打嬌生疫苗者的比例不相上下。Q:打完疫苗後能不能捐血?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基本上目前在美國紅十字會,或是全球紅十字會,針對捐血的相關規丟,mRNA疫苗或是AZ疫苗都沒有特別限制。國內的規定,則是接受mRNA疫苗接種者可以捐血;接受AZ疫苗接種者則謹慎一點,觀察14天後再去捐血。不過要提醒民眾,疫苗施打後,常會出現發燒不適的症狀,在症狀緩解後,再進行捐血會比較合適。此外,捐血後,疫苗產生的抗體並不會受到影響。Q: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否有效預防新冠肺炎?若要施打,間隔為何?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目前的研究中,還沒有明確的證據支持肺炎鏈球菌疫苗能夠預防新冠肺炎。不過有些大型研究中,例如美國近期發表、針對5千餘萬65歲以上長者的觀察性研究,可以看到流感疫苗可能有助於預防新冠肺炎。然而並不是說高齡長者就不要打肺炎鏈球菌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有助於預防肺炎鏈球菌,在長者染疫後的後續自我照護中,能提供保障。不過針對流感疫苗,除了上述的大型研究結果外,流感死亡率也是非常高。因此還是建議65歲以上的長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流感疫苗。Q:感染新冠肺炎後還需要接種疫苗嗎?需間隔多久?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得了新冠肺炎後,抗體仍持續多久,仍有待研究。有人認為可以持續8個月,甚至更久。但是這樣子的抗體效果,能否用於預防二次感染,的確有觀察到患者罹患新冠肺炎後,又再感染新冠肺炎變異株。因此建議感染過新冠肺炎者,仍要接受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國內目前的建議是,自確診日起六個月後,再進行施打。國外的指引則是痊癒後三個月。目前輝瑞、AZ疫苗染疫後再打一劑,可以看到保護力明顯上升。特別是mRNA疫苗,染疫康復者再打一劑的保護效力,與接種兩劑者相當。Q:關於疫苗混打的效果及建議?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確實有國家,包括英國、西班牙、德國和加拿大,都做過相關研究;美國也有研究觀察,但不是以AZ疫苗,而是嬌生疫苗為主。我們知道初步的結果是,打了AZ或輝瑞疫苗,第二劑接種後,抗體一定比較高。但是不是等於保護力,仍有疑問,因為抗體衰退得相當快。此外,接種第二劑的副作用一定比第一劑來得嚴重,大家要有心理準備。許多國家都允許民眾混打疫苗,然而國內在6/20的專家會議後決議,因為疫苗廠商的指引並不建議混打,若是出了問題,權責難以劃分。除此之外,混打疫苗在行政處置上,也會造成很多困擾,這也要納入考慮。目前國內專家小組(ACIP)是建議不要混打,除非有通報施打後的不良反應,不論輕微或嚴重,只要有通報,第二劑就可以混打。Q:Delta變種有何不同?目前的疫苗保護力如何?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美國、以色列、英國都曾出現,接種疫苗後仍感染Delta變種的案例。疫苗高度關注病毒(Variant of High Consequence, VOC)有四個定義:第一,傳染力變強;第二,毒性變強;第三,病毒發生突變,導致疫苗偵測出病毒的能力變差;第四,現有的預防方式、治療方式都打折扣。目前有Alpha、Beta、Gamma、Delta四種,為了避免污名化而使用希臘字母進行命名。Delta變異株因為抗原決定位發生改變,使其穿透力變高,因此傳染力變強、毒性也變強,死亡率也有所提升。至於疫苗的有效性,第一劑的效果一定比較差,降幅達10%左右。mRNA疫苗打完兩劑後,雖然效果下降,但仍有85%左右的保護力;AZ的效果就差一點,降至約60%~50%。未來病毒會怎麼變化,仍屬未知,因此二代疫苗仍在研發。Q: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為何會引起血栓?何時發生?如何發現?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新冠肺炎疫苗之所以會引起血栓,是因為棘蛋白誘發了一些抗體,這些抗體使血小板凝集在一起,消耗了血小板,並在凝集的過程中,於比較不常見的地方產生血栓,包括腦部、腹部,且因為消耗了血小板,血小板低下,進而導致出血等問題。事實上,血栓發生得機率極低,約為十萬分之1~2,跟買樂透中獎的機率差不多,不用特別擔心。此外,產生血栓並不是AZ疫苗的專利,mRNA疫苗也有發生血栓的個案情形。不論如何,接種疫苗後產生血栓與血小板低下的情形,比起說是給民眾恐慌,不如說是讓醫療團隊有警覺心。舉例而言,患者打了疫苗後,發生血小板低下,那我們就應該去思考,是不是因為疫苗造成的血栓所導致。絕大部分的民眾,不論施打何種疫苗,產生血栓的機率,是非常非常低的。Q:癌症患者能否接種新冠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項?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從事任何醫療行為,都必須以不傷身體為前提。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在癌症患者身上事實上是相當安全的。第二個問題是,何時打?許多癌症病友需要接受化學治療,接種疫苗、產生免疫反應必須要有血球,且必須要有好的血球才有辦法產生有效的抗體。因此接受化學治療的病友,需在治療後三週,血液的生成才會恢復正常,此時即是接種疫苗的好時機。而接種疫苗後,間隔三週後,待抗體產生,再繼續進行化學治療,會是比較好的做法。有病友好奇,化學治療會不會使抗體濃度降低?由於全球接種疫苗的癌症患者比例仍較小,因此仍無相關證據。有些血液的惡性腫瘤、骨髓移植,或是打單株抗體的患者,的確這群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漿細胞、B細胞受損嚴重,因此未必會產生好的抗體。美國血液病學會、癌症醫學會的建議是,對於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應在手術完成後三個月,再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英國的研究發現,一群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不論接種輝瑞或AZ疫苗,最終產生中和抗體的機率僅有一半。因此建議癌友,即便是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疫苗注射,還是要做好自我保護,戴口罩、勤洗手。Q:洗腎患者能否接種疫苗?抗體會不會被洗掉?台中榮總腎臟科主任陳呈旭:洗腎患者多為多重共病患者,例如同時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因此患者本身較為孱弱、免疫力較低。患者每週需進行三次血液透析,每次約需3~4小時,且期間需面臨群聚的風險,因此施打疫苗是很重要的。未施打疫苗的糖尿病患者,其染疫風險為一般人的5~20倍左右。此外,感染後患者因肺炎重症而死的機率,是6~32%。因此血液透析的患者,比起一般患者,因為新冠肺炎造成死亡多風險,高出10~400倍。所以施打疫苗是避免洗腎患者因感染新冠肺炎重症死亡,同時減緩醫療負擔的重要措施。且即使患者未來感染新冠肺炎,大部分患者因體內已有保護抗體,可以減少嚴重程度,有些患者也能痊癒。台中榮總於6/15~16,為院內450個洗腎患者施打疫苗,發現大部分患者並無嚴重副作用、不良反應產生,僅有倦怠症狀。大約有50%有局部疼痛紅腫現象,僅30~40%的患者有發燒,有20%有腸胃道症狀,10%以下患者有呼吸道症狀。此外,血液透析並不會把抗體洗掉。因為透析的瓣膜是人工腎臟中的瓣膜,它非常小,只有中小分子的毒素會被洗掉。接種疫苗後產生的抗體是球蛋白,是大蛋白、好東西,在透析的過程中會被留下,以保護洗腎患者。面對新生變種病毒,仍建議洗腎患者施打疫苗後,需注意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避免感染新冠肺炎。Q:如何防範兒童感染變種病毒?台中榮總兒童感染科主任陳柏彥:針對兒童較少染疫,有許多理論,包括受體較少,以及因為冠狀感染期程短,而產生的交叉保護效果。兒童年紀小,所以接觸外界較少,因此染疫機率較低。不過因為病毒一直在變,仍不排除兒童感染的可能性。兒童從出生到學齡前,都屬於抵抗力發育階段,抗體器官組織都不成熟,感染併發症較多,因此即使現在沒有那麼嚴重,仍要小心提防。之所以18歲以上才能打疫苗,是因為所有的藥物、疫苗,都是18歲以上才能使用,所以目前只有做18歲或20歲以上,是成年的定義的問題。輝瑞最早做到12歲,甚至往下,學理上認為效果、安全性相當,不過因為沒有研究就不能斷言。因此例如高端、聯亞研發的過程中,都被要求要先做青少年,再往下發展,這是必然的趨勢。所以沒有資料情況下,無法給予建議。至於孕婦的部分,婦產科還是建議施打mRNA疫苗,不打AZ,因為孕婦有其他潛在的問題。但是疾管署沒有特別註明說打哪一種疫苗,因為目前疫苗供貨仍然不足,沒辦法讓民眾自由選擇。Q:中風患者、癲癇患者能否打新冠肺炎疫苗?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目前如果處在急性中風,或是癲癇控制不良的狀況下,是不適合施打的。疫苗完成幾種後,大部分人會有發燒、不適的症狀,這些不適的狀況,可能會降低癲癇發作的預指,並不是說疫苗本身會導致腦部損傷,或造成癲癇發生。基本上如果控制良好的、或是穩定後的中風患者,仍可以接種疫苗。Q:心臟冠狀動脈疾病、裝過支架的病患能否施打疫苗?台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只要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都可以施打。此類個案可能會服用抗凝血劑或抗血栓用藥,目前仍建議這些病患要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因為他們一旦染疫,症狀會更為嚴重,造成嚴重併發症或死亡,反而是會強烈建議施打疫苗的族群。但如果有服用特定藥物的患者,仍須先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濃度後,再行接種。此外,如果過去有因為肝素引起的血小板低下症狀,就不建議選AZ,應選莫德納。Q: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等藥物的患者,是否能接種疫苗?中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許碧珊:只要是控制穩定的情況下,是可以接種疫苗的。Q:接受免疫療法、細胞療法的癌症患者,是否可以接種疫苗?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美國血液病學會、美國癌症醫學會建議,停止接受細胞瘤療法的三個月後,再接種疫苗會比較好。其餘接受免疫療法的患者,則並沒有特別限制,不過其反應效果可能會比較差。此族群患者染疫後併發症發生率、死亡率會升高,因此需要儘早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即便施打疫苗後,因其免疫受到抑制,還是必須做好個人及周遭防護,達到群體免疫,才能真正保護癌症患者。
-
2021-07-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徵召青少年 高端募長者試驗
高端與聯亞前後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並解盲,為了解未來是否可針對十八歲以下青少年族群及高齡長者施打,聯亞生技近期召募十二到十八歲青少年受試者五百人,昨天全數召滿,最快九月中旬完成試驗,後續不排除以六個月到十一歲為對象;高端則針對高齡長者提高疫苗劑量,展開新一波試驗召募。聯亞新冠疫苗二期試驗計畫主持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目前聯亞進行的是二期Plus的臨床計畫,針對十二到十八歲青少年,大約七月下旬開始施打第一劑,相隔廿八天施打第二劑,後續觀察廿八天,抽血確認體內抗體,整體計畫約九月中旬完成。黃高彬表示,進入臨床試驗者,臨床試驗也是採兩組對照的方式,有七分之一的機會接種到生理食鹽水。黃高彬說,國際上僅輝瑞針對十一到十八歲對象完成臨床試驗,並準備展開六個月大嬰兒到十一歲的臨床試驗,聯亞完成十二到十八歲臨床試驗後,也不排除往下繼續做。因輝瑞已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其針對青少年的臨床試驗完整性一定比台灣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劉明哲表示,高端近期也擬針對高齡者加重施打劑量,主要是發現在高齡長者族群,接種後體內抗體產生量低於中壯年族群,該現象不只發生在國產疫苗,因此高端之前已開始針對高齡長者召募受試。
-
2021-07-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徵12到18歲青少年試驗 高端調高長者劑量召募受試
高端與聯亞前後完成二期臨床解盲,皆將臨床試驗結果送交衛福部食藥署,申請緊急授權使用(EUA);不過目前國產疫苗尚未能針對18歲以下的青少年族群以及高齡長者施打。聯亞生技近期開始召募12到18歲青少年受試者,全台預計收400名受試者,預計7月中旬開始進行第一波體檢;高端則從先前即開始招募高齡長者,主要是提高長者疫苗劑量,希望能增加長者接種後體內抗體的生成。中央研究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今於臉書PO文指出,聯亞近期開始召募12歲到18歲的青少年受試族群。目前除了三總正在召募受試者以外,先前參與聯亞臨床計畫的各家醫院也同步招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劉明哲表示,無論是高端或是聯亞,近期都持續進行二期臨床試驗後續的計畫,二期臨床分為多階段,兩家藥廠都是先完成中壯年族群,再進行老年族群的臨床試驗計劃,都是先完成20歲以上的成年受試對象。劉明哲表示,聯亞近期開始針對12歲到18歲的青少年族群召募受試,全台預計收400多人,北醫附醫預計收40人,目前已經收到一半左右的人數,最快7月11日開始進行體檢,據了解,全台青少年受試對象的踴躍度不一,屆時可能會再分配各家醫院試驗人數的額度。劉明哲表示,高端近期也針對高齡長者的部分,加重施打劑量,主要是發現新冠疫苗接種在高齡長者族群,長輩體內抗體產生量多數低於中壯年族群,該現象也不只發生在國產疫苗,因此高端之前就已經開始針對高齡長者再召募受試。
-
2021-07-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孤獨死3】老少不相見、鄉里斷連結 加劇長照悲歌
編按:大疫之下,上百個被隔離的家庭,無法送別因新冠肺炎猝逝的親人,他們該如何走完這段漫長告別式?記者聯繫上一位溫柔且堅強的家屬,寫下她發現母親離去,從病逝到安葬,三十五天內的種種心情。這位家屬希望,以這段經歷幫助像她一樣,正在面對親人往生之痛的遺族,也帶給你我度過疫情的力量。過去遺族必須安排的後事,梳化、停靈、守靈、出殯、大殮⋯⋯在疫情之下只能從簡,連「做七」的日子都亂了套,唯「清理現場」不得不做。若病患在醫院、防疫旅館內死亡,會由館內專人消毒,民宅內部得由家屬自行負責。「這怎麼能叫家屬自己去清理?」死亡清掃人洪生強調,家屬不得已重回親人染疫辭世的現場,短時間內還很難接受親人猝逝的事實;更重要的是,遺體倒下之處的汙染、染疫者生前碰觸過的物品及環境,都可能有風險,缺乏專業知識的家屬很難保護自己。洪生長期替「特殊死亡」的往生者服務,他也是支撐遺族走過最後一哩的重要力量。在清理現場,每當家屬熱心想幫洪生提些雜物,他總迅速示意對方「不能靠近」,一再囑咐「要好好照顧自己」,還主動教起家屬如何防疫。洪生見過百百種現場,自殺、他殺,甚至死後多日才被人發現。即使腐壞、滲水,每具遺體在他眼中,都值得尊敬。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洪生處理死者現場後,內心總會想:「這些家庭可能趁送餐時互相問候彼此,可能好幾天才聯繫一次。那中間的日子誰來關心?」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常務監事張芬瑤說:「用電話和視訊遠遠不夠,很多長輩會逞強,或說不清楚自己哪裡需要幫忙。」疫情之下,許多日間照顧站停擺、居家服務也困難重重,長者的生活秩序被打亂。張芬瑤指出,長者倚賴家人照護和鄰里網絡關懷;一旦這些「人情連結」突然消失,他們極難適應。全台約有八十萬家庭需要長照服務,慢性病與經濟弱勢是常見情況,張芬瑤擔憂,疫情切斷長者與外界聯繫,可能加速失能、失智。▌推薦閱讀>>染疫倒下後,誰來接手家裡需要照顧的人?對照顧者來說 ,「照顧者在封鎖政策下,同樣容易感覺孤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指出,近日協會常接到照護家屬的求助電話,疫情令他們壓力劇增,擔心若自己染疫了,誰來照顧親人?總會建議要仿照外國作法,準備好被照顧者資料小卡,一旦照顧者倒下,外界資源能立即接手照顧。在累計隔離人數超過四百萬人的英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組織(Cares UK)調查發現,七成照護者充滿壓力與焦慮,六成表示自己的健康狀況跟著變差,逾三分之一感到「再也撐不下去」。陳景寧認為,隔離中的照護者、長者和外界處於高度孤立,日前北投也傳出一家庭長子染疫,他和高齡父母皆不幸病故,留下精神障礙的妹妹。陳景寧呼籲,「疫病喪親」和「災難喪親」相似,大量民眾失去親人,特別是疫情還涉及對家屬的汙名化,政府必須啓動類似震災後進行的心理修復工作。但目前指揮中心忙於抗疫的醫療層面,對於心理支持,還無暇關切;衛服部心口司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文章未完,繼續閱讀:【完整專題】一段吞聲死別的故事【疫情下的孤獨死1】無法親送家人的遺憾【疫情下的孤獨死2】生者如何與悲傷共處▌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台灣難解的雙老困境
-
2021-07-02 養生.家庭婚姻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每個壞掉的大人,心裡都有一個受傷的孩子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說的不只是愛情,我們還看到更多父母影響孩子的軌跡。 近期討論度最高的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故事講述由金秀賢飾演的精神病院護理師文鋼太,從小父母雙亡,獨自照顧著有自閉症的哥哥。他背負著照顧哥哥的壓力,不敢去愛,只能不快樂地活著。而他碰上了由徐睿知飾演的暗黑兒童繪本作家高文英。一個壓抑、一個狂放,這兩人透過透過童話,開始慢慢分享彼此內心最脆弱、黑暗的一面,也彼此治癒。這部韓劇雖然是暗黑愛情童話的基調,然而在每個人物發展,都能看到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所背負的許多遺憾。他們雖然若無其事地長大,但卻失去擁有幸福的能力。為什麼?在他們應該被愛澆灌,從小孩變成大人的過程中,是在哪個地方出錯了嗎? 文綱太媽媽:「因為要你照顧哥哥,所以我才生下了你。」看起來很溫暖的文綱太,其實一直不快樂。他照顧著哥哥的起居,無私奉獻,但偶爾,也有拋下一切的念頭。他的媽媽很疼哥哥,下雨的時候,也只管摟住哥哥的肩膀,而讓他獨自走在後頭。有天文綱太被惡夢嚇醒來,媽媽跑過去抱著他說:「我愛你,但是你要好好照顧哥哥,我是因為這樣才生下你。」文綱太抱住媽媽的手漸漸放下。往後在一次因為病人出走,而與病人親屬爭吵的過程中,文綱太借題發揮,終於忍不住發出怒吼:「難道孩子是因為父母的需要才出生的嗎?」他說的是病人,也說的是自己:「如果是這樣,當初就不該生下他!」高文英母親:「你是獨一無二的,是我完美打造的作品。」繪本作家高文英的存在,則是她患有精神病的父親永遠的痛,提醒著他死去的媽媽。因此,她的爸爸曾勒住高文英的脖子,讓她幾乎窒息死去。因為有這樣暗黑的童年,所以比起公主,高文英更愛寫魔女。只有記住那些苦痛,她才能熱情地活著。在夜深人靜,她經常被父親勒脖子的惡夢驚醒,也經常聽到母親的耳語:「你是獨一無二的,是我完美打造的作品。」她覺得自己活著就是讓爸爸痛苦的存在。以致經常行為偏激。因此文綱太教她:「情緒無法控制的話,就雙手交叉拍拍自己的肩,緩和過激情緒。這是蝴蝶擁抱法,這是推薦給心理創傷病患自我安撫的方法。」要面對沈積的心理創傷並不容易,然而,我們會在學會與苦痛重新相處後,讓靈魂長大,成為真正的大人。歐陽靖:這個社會,其實充滿了許多『有目的孕育下一代』的價值觀。而你以為這些苦痛只是韓劇裡才有的劇情嗎?今天(6/29)歐陽靖恰好也在她的粉專上,分享著類似的故事。她曾經聽過一名案例:有位高齡產婦的頭一胎孩子患有罕見疾病,所以她拼命做人工受孕產出第二胎,只為了讓健康的小孩未來能捐髓或部分器官給老大續命。(因為老大是求神拜佛而來的,據廟方人士說這個孩子能保佑全家,所以他的命特別重要。)老二長大後成為一個完全沒有自我意識、極度不快樂的『乖孩子』,她知道自己必須要乖乖忍痛被抽血才能生存下來。她說:「這些父母有想過孩子的感受嗎?這是真正的愛嗎?」她相信:孕育下一代不該是為了補償自己的某種生命空缺。「我覺得生命很像接力賽,我對孩子唯一的期待,就是他能接下正能量的棒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正向影響力的人,其它的都讓他自由發展、大膽冒險。我不會限制他變成自己偏好的樣子,而是在背後默默地守護他。」孩子不是爸媽的所有物我們也曾聽說這樣的故事:爸爸出門上班,媽媽在家帶小孩,回來後,因為一點小事,媽媽就被責罵「叫你好好帶小孩,怎麼連這個都做不好?」被爸爸貶低價值的媽媽,覺得受挫又焦慮,看到孩子就一股火,就開始責備孩子:「都是因為你,我才被罵,你拖累我的人生!」這就跟《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裡,不斷討好媽媽的文綱太,和不斷逃離爸爸的高文英一樣:許多壞掉的大人,其實心裡都有一個歪掉的孩子。他們的原生家庭,或許是情緒勒索、或許是過度期待,造就了他們的不快樂,甚至是偏差的行為。作家黃之盈在她的書《看不見的傷,更痛: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痛,把自己愛回來》裡,細數原生家庭帶給下一代的傷痛。她分析,大人怕孤單,把孩子當所有物、收藏品,但卻不懂如何與孩子相處,太多孩子在校園裡發生問題,都是來自爸媽之間的婚姻狀況,爸媽的婚姻、情緒或經濟出狀況了,才虐待孩子。「孩子天生想拯救家庭,他們很難憎恨自己的父母親,」容易被情緒勒索的孩子對家庭最忠誠,因為他們不想否定父母。而那些在學校離經叛道、摔門、不上學的孩子,都是希望引起第三者注意,「救救我的家」是他們對外界的求救信號。「如果你克服不了過去,你就只是個靈魂長不大的孩子。」 心裡有傷的孩子,長大後的內心經常是破碎的,進入某些關係後,會莫名發現自己無法去解決生命的難題。就像劇裡說的:「所以不要忘了,不要忘記克服過去,如果你克服不了,你就只是個靈魂長不大的孩子。」讓孩子治癒我們心裡的孩子,當你失去力量的時候也請記得,抱抱身邊的孩子吧!愛是會反饋流轉的。※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7-01 新聞.長期照護
不能出門像斷線 長輩更脆弱
新冠疫情讓人與人的交流,從實體轉為線上,對許多長者就像斷了鏈,憂鬱、焦慮、孤獨感大增,身心每況愈下,對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台灣社會,是一項重大警訊。專家建議替長者安排替代性活動,或以數位設備協助他們與親友交流,增加疫情中的安定感。印度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疫情下八成六的長者會明顯情緒低落,八成三的長者難以找到生活意義。台中市前副市長、伯拉罕共生照顧合作社主席林依瑩透露,一位達觀部落八十二歲長輩,平常身體狀況雖不好,但可自我行走、到共生基地參加活動,但疫情下無法外出後,身體明顯變差,過幾天就住進加護病房走了。林依瑩說,最近長照群組內回報長者睡不好、這裡痛、那裡痛的訊息,較以往更頻繁。研究老人福利與照護的輔大社工系助理教授王潔媛說,很多長者的規律生活被打亂,不能像以前定時起床爬山、運動、搭遊覽車出遊,慢性病更嚴重後,造成人際孤立感與無用感。「長輩需要延續生活的一致性與穩定性,若不確定性太高,他們會很害怕,加上長者的脆弱性與不可逆性高,少了實體社交活動與人際連結,可能一退化就失智了。」宜蘭縣礁溪鄉德陽社區的藝術家姚玟設計「美學防疫盒」,讓長者在家手作就是一種方式。王潔媛建議長輩的同住家人,可陪他們做簡單運動,或每天「專注地」陪長輩聊天。林依瑩則說,政府可透過電視或廣播開設直播節目,讓長者call-in唱歌,「政府得思考,居家防疫若成生活常態,如何關心長者身心健康就成重要課題。」
-
2021-07-01 養生.聰明飲食
每餐最好多吃點!營養師推「抗疫3寶」提升免疫力
國內(COVID-19)疫情逐漸趨緩,但防疫刻不容緩!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資料顯示,這波疫情確診者以中高齡族群占比高,且幾乎都有慢性潛伏疾病;除了減少外出、戴口罩及勤洗手,若要提升內在防護;國泰健康管理營養師林怡妏表示,吃進去的營養素絕對是關鍵,提供抗疫3寶「CDP」,有助於提升自生抵抗力,避免受到病毒侵襲,「C」是維生素C,「D」是指維生素D,而「P」則是植化素(phytochemicals),3種營養素都可從食物中或營養品取得免疫力。維生素C烹調後大量流失 建議選擇沙拉水果保留營養維生素C對組織修復與免疫系統的運作扮演重要角色,主要對抗自由基、加強抗氧化能力,幫助合成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調節體內壓力賀爾蒙。維他命C容易從蔬果中獲得,林怡妏營養師表示,食物中的維生素C在烹調過程中遇到高溫會大量流失,特別是油炸、熱炒,建議可選擇無須加熱的沙拉或水果,保留較多的維生素C;高「C」水果排行榜包含有紅心芭樂、白肉芭樂、釋迦、龍眼、金黃奇異果、香吉士及奇異果,如果很少吃水果,加上3餐大多是外食族群,蔬果攝取量不足,營養師建議,必須從飲食內容中檢視維生素C是否不足,可詢問專業人士是否需額外補充營養品。維生素D幫助鈣吸收外 還有助於提升免疫力調節免疫系統、降低發炎反應,維生素D功不可沒。一般而言,維生素D主要功用是幫助鈣質吸收,強化骨骼;但其營養素還有抵抗感染,強化抗菌及自體吞噬的作用,保護呼吸系統增加免疫防禦的作用。攝取維生素D的方式為日曬、飲食,國泰健康管理營養師林怡妏說,理想照射時間為時間為上午10到下午3點之間,將臉部、手臂及手掌曝曬,每次日曬10至15分鐘。不過,因疫情期間戶外活動減少,營養師林怡妏表示,從飲食中亦能補充維生素D,植物來源(維生素D2)像是乾香菇、黑木耳及洋菇,而動物來源(維生素D3)包括鮭魚、扁鱈、鯖魚、牡蠣以及蛋黃等;而維生素D3在人體的轉換使用效率比維生素 D2好,營養師林怡妏提醒純素食者,需特別注意維生素D是否足夠。繽紛彩虹飲食法補充植化素 好看又健康蔬果中色彩與香氣,含有數千種不同的天然化合物,亦就是植化素(phytochemicals)帶給人體則能發揮抑制細菌、抗發炎及過敏另外也能降低病毒感染,各種不同的植化素對人體有不同的功能。▸白藜蘆醇:具有多酚類抗氧化素及抗病毒功能,常見的食物有葡萄籽、紅葡萄皮、紫葡萄汁、桑椹、紅酒。▸薑黃素:有優良的抗氧化劑, 有效提升免疫力,常見的食物有薑黃粉、咖哩粉。▸檞皮素:類黃酮抗氧化素,超強清除自由基及抗過敏,常見食物有香椿、蔓越莓、帶皮蘋果、地瓜葉、大蒜。▸甘草根:可抗菌、抗發炎、改善細胞受損、加速細胞修復,常見食物有甘草。▸β-葡聚醣:活化免疫系統、保護呼吸道黏膜,常見食物有菇類、大麥、燕麥、海帶、海藻等。▸兒茶素:超強抗氧化類黃酮素、抑菌抗病毒,綠茶與90%黑巧克力含有此成分。▸接骨木:可改善上呼吸道症狀、增強免疫系統,常見食物有接骨木莓果。「在家自煮防疫」興起,林怡妏營養師建議大家不妨準備多樣化食材,搭配營養均衡的餐點,可增加體內防護力;若外食族食材取得不易的民眾,補充營養保健食品也是方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何種營養素都需要「適量攝取」,過猶不及都可能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建議使用營養保健食品前可先諮詢專業人員醫生及營養師,依照個人狀況給予適當的攝取建議量。(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北農爆發群聚!蔬果會沾染病毒嗎? 專家曝「自保關鍵」 ·提升自身抵抗力,怎麼吃? 專家認證「5種顏色食物」營養價值超乎意料
-
2021-06-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需定期返院照護風險大 罕病患者盼疫苗施打順序提前
疫情仍未歇,疫苗雖然逐漸到貨但量仍不足;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近日收到罕見疾病基金會陳情,表示病友因為需要定期至醫院追蹤照顧,染疫風險大,但病友因為病況,若不幸染疫照護上比較複雜,變成重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但疫苗施打順序排在第九類,至今還未能接種,基金會希望成年病友的疫苗施打的順序能提前,未成年的病友也能趕快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先前多次向衛福部陳情未獲回應,因此向劉建國反映病友的心聲。罕病基金會25日向劉建國陳情表示,根據國健署的統計資料推估,18歲以上的罕病患者約一萬人,當中還有少數病況可能不適宜打疫苗者,因此一萬是最大量的估計值,一萬人中大部分皆需定期前往14家醫學中心回診持續治療,其中有10種病類、521位病友需長期接受靜脈注射罕病用藥,且不能中斷治療,病友進出醫院的頻率不亞於洗腎患者,因此基金會希望讓病友和洗腎患者有相同施打順位。罕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表示,罕病病友目前施打順位為第九類,但順位一再延後,施打日期遙遙無期,現在除了成年病友打不到疫苗,因為未成年不能打疫苗,病友的肺很不好,最近不少未成年病友家屬反映想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增加抵抗力,但肺炎鏈球菌疫苗也缺貨,讓大家非常擔心。陳冠如說,他們曾於7日函文建議疾管署調整罕病患者疫苗施打順序,但未獲回應,之後有繼續發文或用電話表達希望調整順序,也都沒有獲得回應,因此他們才找立委陳情,希望讓患者盡早獲得施打。劉建國表示,罕病病友與重大傷病者,因為身體情況特殊,免疫力較低,長期往返醫院,感染風險不亞於高齡長者與孕婦,因此他將向指揮中心建議,研擬將罕病與重大傷病病友的施打順序再往前挪移,確保罕病與重大傷病病友們的健康,也可避免增加醫療成本與醫療負擔。
-
2021-06-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7月1日莫德納接種現爆打潮? 陳時中:整體難估計
美國助台的250萬劑疫苗昨天已完成封緘檢驗,並將於7月1日開放第一至第八類對象接種,外界擔憂周末會出現爆打潮。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整體爆打潮難以估計,莫德納疫苗6月30日晚上就會開始配送,但因路程遠近關係,各地分配速度不一,有些地方會晚一點開打。陳時中說,依據流感疫苗的接種經驗,65歲以上的疫苗接種率約五成。6月15日打了約18萬人,但因為前段時間AZ疫苗因為一些事件讓高齡以上族群有些猶疑,目前144萬人口僅接種50多萬人。不過陳時中表示,疫苗接種的速度快慢有不同情境,剛開始從最高齡打,死亡背景值相對高,不見得和疫苗有直接相關,但隨著往年輕族群接住,相信不良事件也會變低,加上目前各地都已有經驗,運作成熟,相信會更好。而目前屏東發生Delta病毒株的群聚,因此指揮中心也對屏東加發疫苗,外界擔憂是否只要有疫情就會打亂疫苗接種順序。陳時中說,熱區加發疫苗是為了讓高風險區域的疫情不至於擴散,但疫苗不是治療藥物,過一段時間才有一定的保護力。但熱區裡經過篩檢匡列也許有漏網之魚,避免疫情復發復燃影響整個社區。他說,也不是說任何地方有案例就去打,主要是不希望延燒至其他區域。不過加發並不會擴大施打對象,其他對象也在等疫苗、非常急;另也會積極爭取進貨,謹慎考慮相關事宜。至於目前施打殘劑的民眾,第二劑就會列入名單接著打。而針對前立委丁守中可在振興醫院施打疫苗,是因為醫院造冊上傳通過預防接種的系統。陳時中表示,造冊時就應該依據身分跟適合度的規定,有沒有疏失由監督單位判定,北市衛生局應該要了解情況。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名單由造冊單位權責自負,送上來只有身分證字號、生日,沒有姓名和單位職稱,請衛生局調查懲處。
-
2021-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臉書發文 談疫苗接種與病毒變異的時間競賽
中研院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今(29)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5月31日宣布,未來將以希臘字母命名各種COVID-19變異株,避免特定國家遭受歧視及污名化。WHO將COVID-19的變異株分為:一,已經確認其棘蛋白突變,會增加病毒傳播力、降低抗體中和效力的「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二,尚未確認有此效力的「須留意變異株」(variants of interest, VOI)。VOC包括了發現於英國的Alpha株、南非的Beta株、巴西的Gamma株、印度的Delta株。他們分別在2020年的9月、5月、11月、10月被發現。陳建仁表示,VOC變異株,夾著超高的傳染力,一再肆虐全球。臺灣從4月下旬起,發生Alpha株引起的新一波流行,造成一萬三千名以上的確診病例,500人以上的死亡。最近,更有Delta株造成屏東南端的社區群聚感染。截至6月下旬,臺灣的COVID-19每百萬人累積確診疾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611和26,在十個國家當中,分別排名最低的第二和第三名,次於紐西蘭和新加坡。但是臺灣的COVID-19致死率(4.3%)卻是十國當中最高的,進一步比較各國致死率的長期變化趨勢,英國、美國、日本都曾經高達15.1%、6.3% 和5.4%。特定時段的高致死率,可能歸因於高齡長者所佔比例偏高,或是病例突然暴增以致醫療體系無法提供完善照顧。至於發現每名COVID-19確診病例之平均檢驗人數,臺灣是83人,在十國排名第四,僅次於紐西蘭的1,000人、澳洲的500人,以及新加坡的200人。陳建仁表示,由於疫苗供應較晚,臺灣的疫苗接種率目前只有7.7%,是十國最低的。英國和以色列的疫苗接種率最高,分別高達65%和64.4%。但是,最近Delta株卻在英國和以色列造成新一波的流行,六月中旬英國99%確診病例是感染Delta株。雖然疫苗對於Delta株引起的輕症的保護力會降低,但是對於重症住院的保護力,仍超過百分之九十。最後陳建仁指出,求人不如求己,各國都積極推動疫苗的自主研發量產,並在第二期臨床試驗確認有效性和安全性後,為了考慮緊急時效性,都在第三期臨床試驗進行中,就給予緊急使用授權,以期盡快提升疫苗涵蓋率,與病毒的變異進行時間競賽!越早普及疫苗接種,越能遏阻病毒的散播,也越能降低新變異株發生的機會。現在臺灣和全球各國的當務之急,既要加強阻斷病毒擴散的各項防疫措施,更要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最大量的疫苗,讓最大多數人都能及時接種。
-
2021-06-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順位挨批黑箱 VICP召集人:我覺得很透明
根據昨天最新統計,台灣新冠肺炎致死率高達4.7%,75歲以上重症五成、死亡率二成六,65到74歲亦高達四成重症、一成死亡。然而我國疫苗接種順序主要依據為接觸風險,非重症死亡風險。數百萬計的65至74歲長者、難以自我保護的失智、罕病或重大傷病等脆弱族群,順位均列於許多官員及產業之後,但決策會議並非AICP大會,不公開會議紀錄,缺乏透明機制可檢視討論過程,引發外界批評。今在台大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線上記者會被問到此事,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召集人邱南昌表示,他認為會議公開透明,接種順序與致死率無關。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也表示贊同,與國外疫情初期比,台灣致死率未較高,並強調台灣也有考量熱區優先接種疫苗。邱南昌表示,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是獨立機構,「不一定會聽cdc(疾管署)的話」,中間有「新冠肺炎小組」開會討論接種順序,成員不只是政府官員,他自己就算是民間人士。會議不是一言堂,都以各種想法,最後採取共識決,有時也會表決,每次都要估算各類對象有多少人、有多少疫苗,再決定開放到哪裡,「我自己覺得很透明公開,或許是會議紀錄公佈的太慢。」「台灣致死率真的有比較高嗎?我一點都不特別覺得,台灣是好命一年多了,現在才發生疫情,才會以為致死率高,」邱南昌表示,其他國家爆發流行時致死率都會偏高,台灣的趨勢並沒有特別高。邱南昌也不認為重症高風險對象的接種順序和致死率有關,7月1日起65歲以上都可以接種,「更別說現在有很多叫你來打還不打,我不認為有影響死亡。」陳建仁也贊同邱南昌的說法。陳建仁表示,致死率高低有三個重要因素,首先是病例組成,台灣疫情初期感染者主要來自於茶藝館及其同住家人配偶等較高齡族群,目前致死率百分之四點多,相較於歐洲國家疫情初期致死率高達百分之十幾,台灣致死率沒有較高。他也補充道,除了感染風險、重症風險,熱區感染率較高,也有納入優先施打考量。
-
2021-06-29 新聞.長期照護
疫情下長照禁探視 長者開視訊、勤運動解憂
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全國三級警戒,老人福利機構的服務對象為大都為80歲以上高齡失能者,屬風險較高的高危險群,加上北部地區的長照機構陸續有長者確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5月19日公告:「全台住宿式老人安養護機構、身障機構及社區型長照機構,均停止開放探視。」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邀全台11家老人福利機構自辦運動會,網路串連讓各機構長者進行「吹箭」和「電子飛鏢」比賽,讓長者樂在運動,在疫情下解憂。永信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趙明明表示,這段期間,面對在24小時機構照護單位心佳失智團體家屋、松柏園老人養護中心的長者們,容易因無法與家屬見面而焦慮與不安,家屬也擔心,少了頻繁的探視,無法確實掌握長輩的身體狀況,「爸媽還會記得我嗎?」家屬與長者的焦慮與壓力大。為了降低長者思念家人的焦慮及家屬的擔憂,心佳老人失智團體家屋及松柏園老人養護中心運用line視訊系統,讓長者與家屬視訊互動。「你好嗎?吃飽沒?」等簡短的問候,對家屬及長輩而言,都是最大的鼓勵和解憂。防疫期間,為了鼓勵讓長者能持續地運動,進而提升身體免疫力,基金會邀約全台11家老人福利機構自辦運動會,運用網路與其他機構長者進行「吹箭」、「電子飛鏢」線上PK賽,透過直播分享給網路社群媒體,邀請社會大眾到網路社群媒體按「讚」,為選手們加油喝采,進而影響並激發更多長者享受運動的樂趣。基金會督導張棋雯說,疫情期間常接到家屬詢問,可不可以協助到宅沐浴服務,有的家屬白天要上班,面對家中長者沐浴真的分身乏術;有的是另一半在照顧,自己年紀也大沒有體力協助沐浴,疫情期間,到宅沐浴團隊與家屬「疫」起相挺,也讓工作夥伴皆在做好防疫措施來因應,例如服務前與案家電訪確認,是否有外縣市回家的親屬、在服務現場只能維持5人(到宅沐浴團隊、長者及家庭照顧者1名)、出院返家的個案暫停14天服務、服務全程配戴口罩等機制,讓長者安全又安心的服務。家屬汪先生表示,他在物流公司上班,每天早出晚歸,當疫情爆發時,真的很擔心媽媽沒有到宅沐浴服務,感謝到宅沐浴團隊情「疫」相挺,配合他休假時間來幫洗澡,讓他能無後顧之憂上班。
-
2021-06-29 新聞.健康知識+
炎夏悶熱又口罩戴整天 慢性病者慎防中暑
今年夏天天氣悶熱,防疫口罩戴整天,小心中高齡、有慢性病老人發生中暑!奇美醫學中心職業醫學科主任蘇世斌提醒,避免發生中暑熱傷害,要隨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33歲阿榮從事地下工程昏倒,送至奇美急診時體溫高達41.6℃,昏迷指數3分,經插管、輸液補充、積極降溫並維持生命;仍因中暑造成肺、心、腎、肝、肌肉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多重器官衰竭,10天後死亡。65歲阿芬有高血壓和中風病史,某日氣候炎熱,家中沒開冷氣,室內悶熱,她被家人發現意識不清,體溫高,有抽搐情形,緊急送至急診,體溫高達43℃且意識不清,急救後因呼吸衰竭、急性腎損傷和橫紋肌溶解症轉入加護病房,經過治療後,9天後才順利出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郭婉吟表示,中暑未及早治療,死亡率達五成以上,體溫常超過40℃,合併意識不清、躁動、行為異常、抽搐或昏迷等症狀。中暑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多處器官受損,若發現疑似中暑患者,除打119儘速送醫,應先移至陰涼處遠離高溫,可全身灑水加風扇吹,或用浸過冷水冰水毛巾放置頸部、腋下和鼠蹊部來降溫。郭婉吟說,中暑雖會致命,但可以預防。尤其在高溫季節裡,家中有慢性病的老人家,應保持室內良好通風,避免因悶熱潮濕造成中暑;若在高溫環境工作,應穿寬鬆透氣衣服,隨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並增加休息的時間和次數。
-
2021-06-28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貓奴必修課!盤點貓咪10大常見疾病和如何預防
近年來成為貓奴的人口數量大增,從2015到2020年間,養貓的比例由24.7%提升到38.9%。然而貓咪是著名忍痛力很高的動物,加上先天不愛亂叫又內斂的特質,有沒有生病或不舒服得由飼主細心觀察方能察覺。以下整理貓咪的10種常見疾病,以及其成因和預防方式,幫助毛小孩預防勝於治療。▲狂犬病貓也會罹患狂犬病,症狀和狗類似,狂躁期時貓會躲到隱匿處,兇猛攻擊靠近的人或其他動物靠。患貓的瞳孔會放大、弓背、伸爪、持續喵喵叫,叫聲逐漸沙啞。隨著疾病進展到麻痺期,行動會逐漸不協調,接著後軀麻痺,然後頭部肌肉麻痺,很快的就會昏迷死亡。△預防注射狂犬病預防疫苗,貓於三月齡以上時應注射第一劑狂犬病疫苗,以後每年定期補強注射一次。▲貓泛白血球減少症又名貓瘟或貓小病毒,是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傳染途徑是接觸帶病毒的排泄物或吸血昆蟲及蚤類,也能藉由貓媽媽母傳子傳染給幼貓。症狀為突然發高燒、頑固性嘔吐、腹瀉、脱水、循環障礙及白細胞急劇減少。△預防施打基本核心疫苗,幼貓從8~9週齡開始施打,接下來每3~4週補強,最後一劑疫苗落在16週齡以上(共三劑)。若是從未施打過的成貓,應施打兩劑核心疫苗,相隔3~4週。小時候打過疫苗、超過五年沒有補強的老貓,也需要補強一劑。▲貓糖尿病貓大多罹患的是第二型糖尿病,也就是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無反應,葡萄糖無法分解而堆積在血液中。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活動力下降、嗜睡、體重減輕。糖尿病引發最危險的問題是酮酸中毒,酮酸中毒會出現的症狀包括食慾不振、虛弱、嗜睡、呼吸異常、脫水、嘔吐和腹瀉,嚴重者會死亡。△預防「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飲食也是糖尿病的誘發因子之一,飼主應盡可能餵食高質量的罐裝、低碳水化合物或生食。另外適當增加運動量也可以減輕貓咪的高血糖症狀。▲下泌尿道症候群貓下泌尿道疾病是一系列由於膀胱及尿道受刺激所造成臨床症狀的總稱,常見的原因包括自發性膀胱炎、尿結石、尿道栓子等。患貓年齡介於2~6歲,肥胖、飼養於室內、運動量少、以乾飼料為主食及壓力大均易發生。症狀為上廁所的次數增加、尿尿時長時間蹲坐、尿尿時會喵喵叫、滴尿、尿液呈紅色、常舔拭尿道口周圍或到處亂尿尿。△預防1.增加水分攝取,貓咪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喝水50~100㏄,確保有足夠的排尿量。2.適度控制體重。3.定時清潔貓砂盆,最好將貓砂盆擺放在安靜、通風良好的地方。4.盡量避免製造出讓貓咪感到壓力的環境。▲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是家貓死因第一名,初期徵兆不明顯,身體老化和體內水分不足為兩大主要原因。症狀包括喝多、尿多、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精神不振、不正常掉毛等。△預防1.增加水分攝取。2.控制飲食,貓年紀大時不宜攝取過多蛋白質,鈉的攝取也不宜過多,鉀攝取不足也可能導致慢性腎臟病。3.別讓貓咪吃到有毒物質,像是地板非無毒清潔劑或發霉飼料,都會造成腎臟損害。▲貓免疫不全症候群俗稱貓愛滋,屬於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不全症,和人的愛滋病毒相似但不會傳染給人類,主要的傳染途徑是透過打架抓傷或咬傷時唾液傳播互相傳染,因此養在室內的家貓被感染機率較低。症狀為發燒、慢性齒齦炎及口腔炎、慢性下痢、體重減輕、消瘦等。△預防室外貓感染免疫缺陷病毒的機率較高,所以不要讓貓外出就能降低感染機率;另外讓貓咪均衡飲食、降低環境壓力等也能提高免疫力,減少愛滋病發率。▲甲狀腺亢進甲狀腺素分泌過多而引發多重器官機能失調的內分泌疾病,好發於熟齡或高齡貓。常見症狀為胃口爆增但體重減輕、活力過盛不睡覺、變得焦躁易怒或有攻擊行為、局部毛脫落無光澤、喝多尿多等。△預防尚未研究出確切病因為何,飼主只能從貓的日常作息觀察有無異狀,高齡貓的健檢可加入檢查甲狀腺的項目。▲貓病毒性鼻氣管炎由貓皰疹病毒引起的常見上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性極強,傳播途徑為受感染之唾液、飛沫、被沾染物品傳染。主要症狀為咳嗽、鼻塞、打噴嚏、發燒、流鼻涕、精神不濟、厭食、結膜炎等。△預防1.施打核心疫苗。2.多貓家族需滿足每隻貓需要的資源和社交關係,避免壓力產生。3.飼主在外接觸其他貓,回家要洗手更衣,避免病原體傳染。4.高溫和高濕度會影響貓的免疫力,居家溫度宜設在28度以下、濕度控制在50%左右。▲貓癬貓的真菌感染皮膚病,傳染力強,症狀是脫毛區域呈現不規則圓形,混合鱗狀斑點和結疤,有時還混著過敏性的丘疹,多發於貓咪的臉部、軀幹、四肢和尾部等處,也會傳染給人類。△預防1.多接觸陽光可殺死黴菌,也可促進維生素D和鈣質的吸收,增強免疫力。2.維持環境消毒和清潔,減少引發貓癬的真菌孢子存活的機會。3.加強貓咪的營養增加抵抗力,補充維生素B群、omega-3脂肪酸和鋅等。 ▲關節炎高齡貓咪老化出現的疾病,因跑跳、運動過度使用,或因體型、基因、過往舊傷等造成關節結構不穩定,經長時間累積與耗損所導致的關節發炎與壓迫疾病。症狀為貓咪活動力明顯降低、後肢無力、拖行走路、不願跳躍或負重、降低與人互動意願等。△預防1.控制體重,過重是造成關節耗損的元兇。2.適量活動,日常運動可鍛鍊肌肉和韌帶,可多讓貓與玩具互動。3.在日常飲食添加葡萄糖胺等營養素,保養關節和軟骨,延後關節炎發生的情形。4.為老貓鋪設防滑墊,減少關節負擔。
-
2021-06-27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急診案件前10大症狀排名 腹痛、頭暈、發燒最大宗
任何疑難雜症突然來襲,特別在深夜時分,民眾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急診」。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衝急診的前三大症狀分別為「腹痛及骨盆痛」、「頭暈及目眩」、「其他不明原因發燒」。而近年不斷討論的急診雍塞,也因疾病症狀難以第一時間判別,長時間滯留的症狀以肺炎最長;時常被詬病的輕症跑急診的情況,在健保資料分析檢傷分類,以緊急的第三級為最大宗,僅有極少數的患者為輕症。症狀嚴重未必是重病,症狀輕微也可能是重病。健保署分析急診申報症狀排名,107年及108年都是以其他不明原因發燒居冠,人數在44萬到48萬間;109年則以腹痛及骨盆痛36萬居冠;頭暈及目眩位居第三,件數約在22到26萬之間。中國附醫急症暨外傷中心急診部部主任陳維恭表示,前十大急診申報排名,統統都是「症狀」,進入急診的患者第一步都需要經過檢傷分類。目前檢傷分類分為五級,第一級到第五級依序的定義為需復甦急救、危急、緊急、次緊急以及非緊急。檢傷分類後,經檢查判斷可能的疾病,由於患者第一時間僅能表達最直接的症狀,甚至有些無法表達,因此急診在輸入診斷碼時,多會先以相對模糊的症狀作為主診斷。陳維恭指出,這些症狀看似輕微,但不代表是「輕症」。舉例而言,有些人會因過度緊張或是驚嚇過度,出現換氣過度症候群,症狀出現時,患者狀態又急又恐怖,但在急診僅需要給予輕微鎮靜劑,症狀即可緩解。名列前三名的症狀,看似無害,背後往往可能是重症引發的症狀。以發燒來說,可能是嚴重感染疾病引起的免疫反應;腹痛、頭暈等可能是腫瘤破裂、結石等,有些疾病隨時可能危及性命。十大急診症狀,皆以檢傷分類三級件數最多。檢傷分類分為五級,109年十大急診症狀診斷分析,皆以第三級「緊急」為最大宗,第一級「復甦急救」以及第五級「非緊急」的人數都是最少。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黃集仁表示,從數據來看,多數患者都是因緊急症狀到急診,極少數患者是輕症就醫。但就算是輕症,症狀來襲正值深夜時分,民眾無法辨識症狀背後的疾病,即使經過診斷是輕症,仍有治療的需要。陳維恭表示,根據臨床經驗,檢傷三級的患者約有15%到20%需要住院,第四級約5%需要住院,第五級約有1%需住院。一位患者同時也會有多項症狀,檢傷分類是以整體的情勢,以及年紀、是否有共病等多重方式判斷。肺炎多為高齡患者,109年滯留急診時間最長達9.9小時。以109年的急診申報症狀排名來看,肺炎平均急診暫留時間最長,達596分鐘(約9.9小時);其次為泌尿系統其他疾患,有518分鐘(約8.6小時);不明原因發燒為426分鐘(約7.1小時)。黃集仁表示,引起這三類症狀背後可能的疾病很多,不明原因發燒可能是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腸胃道疾病等。通常先在急診給藥,觀察發燒症狀是否緩解,如果持續發燒,要進一步檢查,準備住院。這些感染疾病大多發生在長輩,滯留時間同時也要考量辦理住院時間、等候病房時間,又或是晚間到急診,直接在急診觀察一晚,隔天再收治住院。陳維恭指出,這三類症狀患者,介於可以住院與不用住院階段,有時也要加上家屬抉擇的思考時間。其中時間最長的肺炎患者,即使在急診照X光不明顯,礙於年紀或其他原因,不敢輕易放患者回去,等待照第二張X光前會先投藥,觀察是否改善。另外,也要加上各科住院病房是否有空床,這些都是增加滯留急診的原因。防新冠 勤洗手 戴口罩肺炎排名從第5降至第10107年至108年急診申報症狀排名中,肺炎分別位居第6及第5位,109年則降至第10位。黃集仁表示,去年急診診斷感染性疾病數量明顯大幅下降,主要有幾個原因,疫情爆發後,國人勤洗手、戴口罩,降低被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機率。黃集仁表示,從去年的十大疾病排序觀察,不只肺炎排名往下降,其他不明原因發燒以及泌尿系統其他疾患的排名都往下降,很明顯是防疫作為讓感染性疾病同時下降。發燒患者中有一部分會演變成肺炎,這兩者有連帶的關係。陳維恭認為,疫情讓診斷肺炎變得敏感,加上疾管署對肺炎的診斷規格相對高,讓診斷人數下降。去年疫情確實讓感染性疾病減少,包含流感患者都大幅降低,最容易出現感染疾病的小兒科,門診量減至少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