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9 新聞.長期照護
搜尋
高齡
共找到
2517
筆 文章
-
-
2021-08-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922平台剛開放就當機! 打過第一劑疫苗不能再勾BNT
指揮中心宣布今日下午2時開放意願登記平台重啟,開放BNT疫苗加勾,並同步開放第七輪AZ疫苗進行預約接種,但平台大當機。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平台應是瞬間湧入多人,之後預約平台運作會愈來愈順。指揮官陳時中也提醒,下午2點開放並非在搶票,一時預約不進去也可以等晚一點預約,不會影響施打順序。對於第七輪AZ疫苗將提供於7月19日前已意願登記選擇AZ疫苗,且尚未接種過疫苗的29歲(含)以上對象及滿18歲以上第九類對象進行接種,施打期間預計自9月3日至9月10日止,另外BNT疫苗加勾者,也一樣只提供給未接種過任何疫苗的人,但對於前一波民眾已施打第一劑AZ期滿者,仍未在第七輪接種範圍內。指揮中心表示,若已符合第七期AZ疫苗預約資格對象,如欲增加選擇BNT疫苗,須於8月31日下午4時後始可加選。另已符合AZ疫苗第二劑接種間隔之民眾,將另行開放接種。民眾實際上平台登記後,也發現系統回應,「目前預約平台尚未開放疫苗混打,若您已接種第一劑則暫不開放新增及修改疫苗種類,但平台仍會保留您施打前意願登記所選擇的疫苗種類」。未來是否開放醫護人員以及其他一般民眾混打BNT,而後續BNT疫苗抵台後,是否會開放一至十類對向往下施打。陳時中表示,目前除了第一類醫護人員外,尚無開放其他族群混打疫苗。至於第七輪能未開放第二劑AZ疫苗的民眾,另外界指出BNT疫苗可開放12-17歲學生施打,但18歲至19歲淪疫苗孤兒,他表示,18至19歲是可以施打AZ及莫德納,只是按年齡層尚未開放施打。陳時中表示,各國家考量中高齡者風險高,所以按高齡往下施打,但就學也有群聚風險,「因此折衷下,先暫緩第二劑施打,朝人口涵蓋率完整為目標,會思考該如何平衡。」他指出,預計未來會在施打第一劑AZ疫苗滿十二周前公布施打方案,但也不排除再延長間隔。對於第七輪AZ施打,指揮中心也將於開輪開放100萬劑疫苗供尚未施打第一劑民眾者施打。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會用預約平台進行登記,七周內會請各縣市將施打量能規劃好,並分配疫苗。
-
2021-08-28 養生.運動天地
【肌少症日常預防1】運動需不需要戴護膝?肌少症能預防嗎?護國神醫林瀛洲直播教解方
東京奧運剛結束,你有沒有發現東奧賽場上,除了拼搏的選手及教練還有一群人?這群人是運動員需要跨領域專業的協助,在場上觀察著選手一舉一動,想著選手的身體狀況,在腦中沙盤推演可能需要的醫療措施,他們是「運動醫學團隊」,包括隊醫、防護員、治療師、營養心理專長、科技相關人員,這些人是奧運選手最重要的後盾。元氣網粉絲團本月請到剛結束東京奧運任務,完成隔離的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副主席林瀛洲,跟大家傳授避免運動傷害及處置方法;分析常見運動傷害發生原因,說明如何自我肌力檢測、避免肌少症,同時示範居家復健運動,讓護國神醫教您如何緩解惱人的腰痠背痛。【延伸閱讀:連王子維都好奇「落枕」該怎麼辦?護國神醫教你在家做謢頸運動】醫師眼中的五項長壽運動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發布一項持續做了15年的調查,列出前五名最有助於長壽的運動,以及其降低的死亡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前5名分為:持拍運動、游泳、瑜珈、跑步、球類運動。第一名:持拍運動羽球、網球、桌球、壁球都是此類運動,可以訓練眼手的協調。林瀛洲醫師讚揚羽球是非常好的運動,除了老少咸宜之外,運動強度可以自己決定,間歇性的運動讓心跳可以提升,達到心肺耐力訓練的效果,腳步的移動可達到肌力平衡,而揮拍的動作需要手眼協調跟神經反射;這些加起來可以讓運動得到全面的發展,達到長壽養生的效果。第二名:游泳游泳是全身性的運動,對肌力訓練有很大的幫助。林瀛洲醫師說,游泳對關節的衝擊比較小,水可以帶給身體一些阻力的訓練,也可以達到有氧燃脂的功效,游泳相較其他運動的運動傷害比較小。適合中高齡的人選擇這項運動。第三名:瑜珈許多運動無法肌力訓練跟伸展兼顧,但瑜珈能把肌力訓練跟伸展整合在一起,是相當好的運動,在運動緊繃肌肉的同時,也可同時達到舒展的效果。第四名:跑步跑步是現在大家最風行的運動,路跑、線上路跑都有許多人響應,但跑步運動最常遇到膝蓋的問題,林瀛洲醫師說,跑步不一定會傷膝蓋,但運動都有受傷的風險,他建議在運動之前要做的是想辦法提升自我的肌耐力,讓身體的結構夠強壯,身體的結構跟從事的運動要達到平衡,才可以比較不容易產生運動傷害。第五名:球類運動球類運動有很多種,林瀛洲醫師建議年長者者適合高爾夫球、槌球、木球...等較緩和的運動。他也提到,最怕的是「假日運動」,因為一周七天,身體一直處於休息狀態,身體的機能或運動能力在減退,若只有在假日運動,偶爾才運動一下的人最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相較之下,規律運動的人反而較不容易受傷。運動需不需要戴護膝?林瀛洲醫師說,護膝是被動的保護跟外力的支撐,可以達到一點保謢效果;但由於運動於是多方向的施力,護膝還是很難全面的保謢關節。他建議,最好的保謢是「把大腿的肌力鍛鍊起來」;若膝關節有受過傷跟對關節的施力比較沒有把握者,短時間去戴護膝是可以保護膝蓋;但長期的話,把膝蓋的肌力訓練起來,對膝蓋的關節才會是最好的保謢。【延伸閱讀:練重訓預防肌少症?專家建議日常生活這樣吃、這樣動】一表幫你評估是否有「肌少症」:SARC-F肌少症風險評估表Q1. 拿起或搬動5公斤重的物品會感到困難嗎?沒有困難,0分;有點困難,1分;非常困難,2分Q2. 走過一個房子會感到困難嗎?沒有困難,0分;有點困難,1分;非常困難,2分Q3. 從床或從椅子上起身會感到困難嗎?沒有困難,0分;有點困難,1分;非常困難,2分Q4. 走上10個臺階會感到困難嗎?沒有困難,0分;有點困難,1分;非常困難,2分Q5. 過去一年中跌倒過幾次?沒有跌倒,0分;1-3次,1分;4次以上,2分評估完後若總得分為4分以上(包含4分),則有可能罹患肌少症。年長者用保特瓶、椅子 在家簡單自行測試肌力年紀漸長後,會擔心有「肌少症」,林瀛洲說明,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老人的行為,若有走路越來越慢、無法轉開保特瓶蓋的情況發生,都要特別留心,這些都是肌少症的線索。對此,林瀛洲醫師教大家做肌力測試,家裡有長輩的話,可以在家找一張簡單的椅子,用椅子來測試是否有「肌少症」潛在的危險。步驟一:先找一張坐起來與膝蓋同高度的椅子。步驟二:手不要去扶椅子,靠身體的力量撐起來;計時「連續從坐到站5次」的時間。→若12妙內可完成的話,就達標過關;若超過12秒,則要當心有「肌少症」的警訊出現。(小提醒:詳細步驟及正確姿勢請參照直播的影片(影片時間13:20),照著影片教的姿勢做較不會受傷!)肌少症有辦法解決嗎?以現在醫學觀點來講,肌少症跟骨質疏鬆幾乎是同一件事情,常聽人家說,預防骨質疏鬆在年輕的時候要累積骨本,多做一些阻力訓練;阻力訓練可以刺激骨頭裡面的長骨細胞,讓骨頭變得更強壯,讓骨頭不容易骨質疏鬆。同樣地,肌肉在年輕時也要累積肌肉的本錢,透過年輕時做一些阻力訓練,例如重訓,讓肌肉量比較高,變得更結實,這樣年紀大後會比較有本錢去流失,年輕時先存起來放。但這樣的運動,年紀大後再來做會太遲嗎?林瀛洲醫師說,其實也不會,至少有預防的功效;可以維持肌力,讓肌力不要一直流失。逆齡在家靠自己 防疫在家也可以訓練肌力平常在家肌力該如何鍛鍊?林瀛洲醫師建議在家可以做「滑牆」的運動。靠牆壁的原因是因為牆壁有摩擦力,若年長者本身肌肉沒有那麼有力,可以靠牆壁的支撐不容易滑倒,也可靠自己的力量來決定運動的強度。步驟一:把身體往牆壁靠。步驟二:腳張開與肩同寬,且腳跟要距離牆壁30公分左右。步驟三:慢慢往下蹲,蹲到有點吃力的地方就可以停止一下。步驟四:身體再慢慢往上移動。→若完成二十下後剛好有點累,身體有一點痠痠的,就可以停止。林醫師提醒,即使在家裡做運動,也要在室內穿上室內運動鞋,不要穿拖鞋做運動,才可止滑並防止運動傷害的發生。(小提醒:詳細步驟及正確姿勢請參照直播的影片(影片時間16:25),照著影片教的姿勢做較不會受傷!)年輕人深蹲撇步大公開非長輩的年輕人的深蹲運動該怎麼做?林瀛洲醫師說,深蹲要特別注意的重點動作是,蹲下去時「膝關節不要超過你的腳尖」,腰的核心不能垮掉,肚子要ㄍㄧㄥ住,手伸直往上蹲,腿部的正確姿勢是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即可;若沒有把握能直接深蹲的人,可在身後放張椅子,若撐不住時就坐在椅子上。林醫師建議,平日在家防疫就可做深蹲運動,多多訓練肌力,趁年輕時多做深蹲把肌力存起來放。(小提醒:詳細步驟及正確姿勢請參照直播的影片(影片時間20:32),照著影片教的姿勢做較不會受傷!)
-
2021-08-27 失智.長期照護
飲食照護/失智症患者吞嚥困難,該選擇鼻胃管還是胃造口?
吃東西是件美好的事,看似再平常不過的動作,當罹患疾病或肌肉功能異常時,就會發生吞嚥困難。對高齡長輩或失智症患者來說,因咽部肌肉力量不夠、食道蠕動協調功能變差,更常發生嗆到、食不下嚥的情形。非插鼻胃管不可嗎?一位中度失智的60多歲婦人,吃東西和喝水經常嗆到,身形日漸消瘦,家人為她裝上鼻胃管,用灌食的方式補充營養。除了每個月定期更換管子,偶爾也因為異物感下意識伸手扯掉,或因咳嗽、打噴嚏而滑脫,必須回診重新插入鼻胃管。婦人雖然不善言辭表達,但看得出來過程很不舒服,雙手不斷揮動,需要靠家屬和護理師壓住完成。長輩有吞嚥困難,非插鼻胃管不可嗎?胃腸肝膽科醫師謝名宗說明,若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但長期置放鼻胃管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謝名宗建議,長期需使用鼻胃管的長輩,可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推薦課程:大象鼻插了回不來嗎?失智者安裝鼻胃管的抉擇與照護)Q1:大象鼻是什麼?鼻胃管是一條從鼻孔進入,經過咽喉、食道進到胃部的透明塑膠管,全長120公分。插入的長度約45-55公分,所以還會留一大段在鼻子外,常捲成一圈黏在臉上,又稱「大象鼻」、「象鼻人」,外觀影響患者的自信與尊嚴。Q2:鼻胃管的缺點?需每個月定期更換,易增加鼻腔黏膜出血、咽喉部潰瘍等併發症。當咳嗽或過度用力會造成管線滑脫,要重複插管。照顧者要注意灌食液體或是食物攪打細碎,否則容易卡住管線。侵入性的灌食法會降低食道括約肌張力,包括喪失吞嚥能力、影響說話功能。你聽過胃造口嗎?評估鼻胃管的缺點,以及歐美普及的胃造口,謝名宗分析二者的優缺點,鼻胃管適合短期(3個月)無法自行進食者,若超過3個月或中重度失智症者的吞嚥困難嚴重影響進食照護,則可考慮施行胃造口手術。(推薦課程:失智者喪失進食能力,該為他選擇胃造口嗎?)Q1:什麼是胃造口?從腹壁與胃部創造一個開口,直接放入一根灌食管,有別於鼻胃管從鼻子經過食道至胃部。腹壁的開口位置於肚臍上方、肋骨下方,手術過程約半小時,不僅術後照顧方便,也降低每個月更換鼻胃管的感染風險。Q2:胃造口有哪些優缺點?胃造口的管線較粗,不易卡住食物殘渣,可放心灌食營養師調配的食物。外觀方面,衣服可蓋住造口,外觀不像病患,不再畏懼社交。少了管子外露和刺激咽喉,提升照顧者與患者的生活品質。缺點則是需在肚子上打一個洞,許多人聽到就擔心害怕,目前約一成患者採用。在傷口照護上要多注意洗完澡後盡速擦拭乾淨,避免感染。Q3:什麼狀況下建議用胃造口?吞嚥困難情形嚴重者,患者需長期灌食,且使用鼻胃管狀況不佳,經常脫落造成吸入性肺炎。Q4:該去哪裡做胃造口手術?請內科醫師評估是否作胃造口手術,或掛號至肝膽腸胃科門診,由醫師評估檢查。由肝膽腸胃科醫師執行經皮內視鏡胃造口手術,或由一般外科醫師執行胃造口手術。Q5:哪些人不適合做胃造口?太過肥胖、凝血功能不佳、肝硬化、嚴重腹水等族群,可與醫師溝通討論其它適合方案。鼻胃管與胃造口比較Infogram綜觀鼻胃管與胃造口的優缺點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且中重度失智的老年人,因吞嚥困難無法配合吞口水的動作,更拉長放置時間。當家人吃得越來越少或幾乎失去進食功能,伴隨身體功能也跟著下降和衰弱,中重度失智症、巴金森病等有吞嚥困難的患者可多加評估胃造口手術。
-
2021-08-27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87歲老婦胸悶頭暈 外籍看護警覺性高送醫化解心梗危機
苗栗縣苑裡鎮87歲莊姓老婦日前在家中出現胸悶、頭暈現象,外籍看護警覺性高,立即將老婦送至苑裡李綜合醫院急診,醫師發現她的心肌酵素上升且心電圖出現變化,研判是心肌梗塞,下午老婦又出現明顯盜汗及胸悶,院方立即將她轉至大甲李綜合醫院進行心導管治療,術後恢復良好。莊姓老婦患有帕金森氏症,因家人住台北,平時都由外籍看護陪伴照護,老人家曾因低血鉀、膽結石住院過,前2個月也曾因疝氣開刀,這次因胸悶、頭暈來急診,醫師診視後建議住院治療,並同步為她進行心電圖與胸部X光檢查,在抽血檢驗心肌酵素後,醫師發現老人家的心肌酵素上升且心電圖出現變化,研判為心肌梗塞,下午老婦更明顯出現盜汗及胸悶,院方立刻聯繫心臟內科,醫師陳彥舟認為刻不容緩,立即搭上救護車陪同老婦到同醫療體系的大甲李綜合進行心導管治療。苑裡李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陳彥舟說,老婦是典型的心肌梗塞患者,雖然不像一些急性患者會突然昏迷倒地失去意識,但以老人家87歲高齡,風險隨時存在,這次幸好看護的外藉移工警覺心相當高,立即將阿嬤送醫才化解危機,老人家經血管攝影顯示心臟的左主幹冠狀動脈及左前降支顯著狹窄,分別在這兩處各放1支支架維持冠狀動脈血流通暢,術後阿嬤恢復良好並已順利出院。陳彥舟表示,心肌梗塞是危險性極高的疾病,極有可能在就醫前就猝死,但其實多數患者在發病前就有跡可循,像持續性的胸悶、胸痛、有壓迫感,且沒有獲得改善,這就是個明顯警訊,應該要立刻就醫諮詢,通常在心肌梗塞確診當下緊急施行心導管手術治療,可避免心肌損壞範圍擴大,保留較多完整的心臟功能。他表示,雖說心肌梗塞仍以老年人風險最高,但現在中壯年人因生活作息不健康,發生案例也較以往多出許多,建議有三高或其他危險因子者應定期健康檢查,政府每年都有補助成人老人健康檢查及四癌篩檢,民眾不妨多利用,了解自身健康情況。
-
2021-08-25 癌症.其他癌症
9旬翁皮膚變黃暴瘦剩40公斤 胰臟癌手術順利出院
90歲張姓老翁暴瘦只剩40公斤,肌膚變黃,到台中慈濟醫院門診,經肝膽腸胃、血液腫瘤科檢查,確認罹患胰臟癌。老翁家人擔心高齡手術風險大,但老翁堅持要開刀,術前補充營養,術後再休養增加體力,已順利出院。張姓老翁是名退休公務員,短短一個月內暴瘦5公斤,但作息如常,住家社區保全發現「爺爺皮膚怎麼變黃?」家人才驚覺有異帶他到台中慈濟醫院門診。腸胃內科醫師林忠義檢查後高度懷疑是胰臟癌,轉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典錕進一步確認病情,再與外科部主任余政展討論治療計畫,一致決定「開刀是惟一的解決方式」。90歲高齡手術,家人皆擔憂手術風險高,老翁則堅持手術治療。余政展表示,患者胰臟腫瘤位於消化系統中樞,手術必須一次處理消化道、膽道、胰臟腺,完成3個臟器重建,手術難度非常高。為讓高齡病人的身體有更好準備,老翁先以全靜脈營養補充養分,並訓練體力一周後,才進行「胰頭十二指腸切除併胰腸吻合、膽腸吻合、胃腸吻合的消化道重建手術」,手術長達6小時,術後恢復良好,幾天就能下床,老翁住院休養後順利出院。余政展表示,胰臟癌是從胰臟細胞生長出來的惡性腫瘤,5年存活率低於5%,是各種癌症中預後最差、最兇險的癌症。早期病變時,症狀不是很明顯,且由於胰臟位在後腹腔,時常會被忽略,更不容易透過一般檢查早期診斷。余政展說,胰臟癌隨腫瘤擴大,腫瘤形成時在胰臟的部位變化,病人會陸續出現體重減輕,黃疸或上腹悶脹疼痛、背痛、嘔吐感、胃口變差、腹瀉症狀。他提醒,預防胰臟癌,除了少糖、少油、少鹽、高纖維質飲食,也要養成遠離菸、酒,並養成運動習慣,防治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也是防癌的不變法則。
-
2021-08-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45萬長者可望於第七輪打二劑 本周公布最新規畫
高端開打了,然而國內也有一批85歲長者已施打過第一劑疫苗滿十週,準備施打第二劑疫苗。未來將是否安排在第七輪施打,指揮中心陳時中僅表示「會安排部分疫苗給第二劑,但主要戰略仍以第一劑為主。」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預計在9月3日前,有45萬名長者將施打一劑滿十周,最快於本周宣布,第七輪是否開放施打第一劑或第二劑疫苗施打。過去指揮中心也宣布,針對國內65歲以上民眾施打第二劑疫苗要採「雙軌式」進行,一方面可以透過平台預約登記,另一方面中央會提供名冊,由地方代為預約。莊人祥表示,針對AZ疫苗需要施打滿十周至十二周,這期間能可進行接種,會視情況調整疫苗供貨,也會透過預約平台預約及撥發疫苗至各縣市。針對首批85歲施打AZ疫苗的長者,現滿十週可否預約第二劑。陳時中表示,可以安排一部分疫苗給第一批施打的民眾施打第二劑,但主要戰略還是第一劑為主。評估第二劑高峰期要到九月中下旬,預計未來會縣市政府合作,服務高齡施打者。莊人祥指出,目前長輩施打第二劑疫苗仍持續與各縣市規劃中,未來第七輪將開打AZ疫苗,國內目前疫苗庫存量,AZ疫苗剩下68萬3千劑,莫德納疫苗則剩下19萬8千劑,另有24萬莫德納日前才完成封緘檢驗,總計有112.1萬劑疫苗。
-
2021-08-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85歲打AZ滿10周「下一針仍未知!」陳時中:以一劑為主
高端施打在即,然而國內也有一批85歲長者已施打過第一劑疫苗滿十週,準備施打第二劑疫苗。未來將是否安排在第七輪施打,指揮中心陳時中被問及此事,三度無法給出相關施打人數及計畫,僅表示「會安排部分疫苗給第二劑,但主要戰略仍以第一劑為主。」過去指揮中心也宣布,針對國內65歲以上民眾施打第二劑疫苗要採「雙軌式」進行,一方面可以透過平台預約登記,另一方面中央會提供名冊,由地方代為預約。但對於各縣市的85歲長者何時施打疫苗及配給時間點、掌握人數仍不知。針對首批85歲施打AZ疫苗的長者,現滿十週可否預約第二劑。陳時中表示,可以安排一部分疫苗給第一批施打的民眾施打第二劑,但主要戰略還是第一劑為主。但對於現前國內正在施打第六輪高端疫苗,是否會安排第七輪施打,他僅表示,第二劑高峰期要到九月中下旬,預計未來會縣市政府合作,服務高齡施打者。另外當初說65歲民眾要請雙軌制進行,是否掌握65歲長者要準備施打第二劑疫苗的人數。陳時中表示,因目前民眾仍在持續施打,會再計算一下。但對於高端滿28天後,施打第二劑量是否充足,高端第二劑會希望讓民眾滿28天後都能打到。
-
2021-08-2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9旬翁肋骨骨折飽受折磨 醫師這一招固定助復原
94歲廖姓老翁浴室滑倒,緊急送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師發現老翁左側背後肋骨有4處斷裂,如果採用保守療法,病人會因為持續疼痛,生活品質低落。家屬討論後決定施行肋骨骨板手術固定,順利解除老翁疼痛,住院一周後出院,恢復正常生活。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吳政元表示,高齡長輩常見因跌倒造成肋骨骨折,由於肋骨會自行癒合,多半採用保守療法,以止痛方式等待肋骨癒合。不過,因為肋骨旁伴有神經,肋骨骨折相當疼痛,有時服用止痛藥未必緩解疼痛。吳政元臨床常見長輩因移動、咳嗽等,造成骨折處移動,刺激神經而劇烈疼痛,因而不敢動、不敢咳,導致痰液累積肺部,造成肺炎,甚至呼吸衰竭必須住院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他指出,也有好不容易肋骨癒合,卻因癒合位置不佳導致慢性疼痛,生活品質不佳,長輩肋骨骨折,幾乎是「漫長的折磨」。廖姓老翁狀況特別嚴重,肋骨已經斷裂、錯位及碎片存留,且位置在背部,即使住院躺床都很不舒服,止痛藥亦無法改善。麻醉科評估後,認為老先生身體狀況可接受麻醉與手術,家屬討論後採用肋骨專用鈦合金骨板固定手術,固定肋骨骨折部位。手術後,老先生肋骨骨折症狀減輕許多,也不會因疼痛不敢咳嗽或下床。住院一周,影像檢查確認老先生肋骨恢復不錯,即出院返家。吳政元表示,肋骨骨折常令人疼痛難忍,若骨折部位碎裂、移位,也常會合併氣胸、血胸等問題;而多根肋骨骨折造成「連枷胸」的病人常因胸廓不穩定,會出現呼吸困難、缺氧、呼吸衰竭等症狀,需要置入氣管內管,即俗稱的插管,並在加護病房長期使用呼吸器治療;若採用肋骨骨折固定手術,也可以同步用胸腔內視鏡處理氣、血胸問題,不但可大幅降低病人疼痛及相關肺炎、呼吸衰竭等併發症,也可及早脫離呼吸器提早下床活動,縮短住院天數,早日恢復健康。吳政元提醒,老人在浴室滑倒很常見,且很容易造成肋骨骨折,甚至因嚴重併發症導致死亡,建議有長輩的家庭可以尋求長照專門機構協助改裝浴室,維護長輩安全,避免意外發生。
-
2021-08-24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分享爺奶健康生活點滴拿好禮 總獎金高達6萬元!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110)年7月,臺北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高達19.50%,老化速度為六都最快,109年北市長者兩性平壽命為84.12歲,女性為86.79歲,男性則是81.43歲,也是全國平均壽命最高的縣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指出,因應高齡人口快速成長,北市100年起整合跨局處資源於12行政區推動「高齡友善城市」,積極打造符合長者需求且友善安全之宜居環境,衛生局特別結合8月第4個星期日的祖父母節辦理「青銀時光作繪拍-創意徵選活動」,自即日起至10月22日(五)開放徵件,鼓勵年輕世代多與祖父母互動,透過繪畫(國小組)、拍照(國高中(職)組),邀請大小朋友與祖父母互動秀創意、展現代間溫馨時刻!高齡友善環境 您我攜手從小扎根臺北市為打造高齡友善城市,自100年起依循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高齡友善城市指南」(Global Age-Friendly Cities: A Guide)八大面向:無障礙與安全的公共空間、大眾運輸、住宅、社會參與、敬老與社會融入、工作與志願服務、通訊與資訊、社區及健康服務,整合跨局處及跨領域(產、官、學、民)共同提出有感的高齡友善服務,包含無障礙人行道更新比率高達90.4%、推出「臺北敬老卡」每月480點(元)乘車及場館優惠補助、舉辦多元社區健康促進活動、設籍北市65歲以上長者每年免費提供1次健康檢查等。為讓學生族群了解高齡議題,掌握社會脈動,北市衛生局今年製作「跟著爺爺奶奶過一天」電子書,介紹臺北市各項高齡友善服務,讓學生族群從小紮根,對於高齡友善社區有更多的想像,邀請家長、祖父母帶領孩子一起「繪」出心中的高齡友善社區。居家防疫 拍照紀錄祖孫健康生活點滴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自109年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在家學習、辦公的比例升高,因居家防疫與家人相處時間增加,鼓勵祖孫防疫新生活透過共同參與、共學,拍照紀錄溫馨互動點滴,凝聚家庭情感也進一步關心長輩健康。北市衛生局提供促進世代共融「增健康」3招:居家運動顧健康:WHO指出身體活動不足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險因子之一,防疫期間,孫子女可運用家中隨手可得的物品(如:椅子、寶特瓶),與長輩一起進行居家運動增加活動量。共創料理足營養:防疫長時間在家,自煮機會變多了,衛生福利部調查發現,65歲以上長輩缺牙盛行率為98.6%,缺牙顆數為13.39顆,可以選擇質地較軟的食物,祖孫一起共創料理,製作過程也能刺激祖父母的多元感官、延緩退化。視訊關心零距離:防疫新生活,孫子女若沒有和祖父母住在一起,可透過視訊、通訊軟體關心其健康狀況,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也顯示,「多互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青銀時光作繪拍」創意徵選活動開跑!北市衛生局因應祖父母節自即日起至10月22日(五)舉辦「青銀時光作繪拍-創意徵選活動」,邀請國小、國高中(職)等大小朋友與祖父母互動秀創意、展現代間溫馨時刻!參加對象分為2組,國小組學童透過閱讀「跟著爺爺奶奶過一天」電子書,了解高齡友善議題後,「繪」出心中的友善社區;國高中(職)學生組,邀請爺爺奶奶入鏡,透過鏡頭「拍」出溫馨互動的照片,分享健康生活點滴。徵選活動總獎金達6萬元(等值禮券),除每組前20位報名者可獲得早鳥禮1份,也將評選出金獎、銀獎、銅獎各1名,合計佳作4名及人氣獎2名,歡迎大朋友小朋友相揪祖父母一起共襄盛舉、踴躍投件!詳細徵選辦法與報名請至「https://event.udn.com/activeaging」活動網站查詢或電洽活動小組(02)8692-5588分機5528、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分機1899諮詢。活動網頁:https://event.udn.com/activeaging/photo/衛生局官網/活動訊息:https://reurl.cc/rgm5krHUMANS OF TAIPEI我是台北人 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humansoftaipei/
-
2021-08-22 養生.聰明飲食
靠吃蛋白質增肌預防肌少症?專家:一件事很重要
除了適度運動,行動力也可以靠「吃出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營養師劉彥均說,蛋白質是建造修補組織肌肉生長的主要原料,攝取足夠的熱量及蛋白質為「增肌」關鍵。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胺基酸,其中必需胺基酸「白胺酸」有助於刺激肌肉合成。劉彥均指出,白胺酸為人體無法合成之必需胺基酸,需從食物中補充,日常飲食中可多選擇優質蛋白質,例如黃豆及其相關製品、魚類海鮮、蛋類、禽畜瘦肉、乳製品。根據DRIs「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蛋白質章節草案,19歲到70歲成年人,每日蛋白質建議攝取量為1.1公克/公斤體重,70歲以上長者則建議應增加到1.2到1.5公克/公斤體重。劉彥均分享「長肌肉」的飲食小技巧:1. 補充足夠熱量與蛋白質把握優質蛋白質攝取原則,還需搭配均衡飲食,並且維持適當體位,體位過輕容易增加肌少症風險,若身體缺乏熱量,還會影響能量代謝,造成肌肉疲勞衰退。2. 蛋白質食物平均分配於三餐除了蛋白質的攝取量要足夠外,餐次分配也是重要因素,建議將蛋白質食物平均分配於一日三餐,才能有效提高吸收利用率。3. 維生素D不可少血液中維生素D含量與肌肉質量有關,補充維生素D可促進鈣質吸收,減緩肌肉流失及預防骨質疏鬆。食物來源包括鮭魚、鮪魚、鯖魚、乾香菇、蛋黃、牛奶等,除此之外鼓勵搭配每日10-15分鐘日照,以活化維生素D功能。飲食清淡不等於健康,年長者常忽略蛋白質攝取。劉彥均提醒,很多長輩以為飲食清淡就是健康,卻忽略蛋白質攝取。長者可能因為備餐不易、牙口不好或吞嚥功能退化,常簡單地以稀飯配肉鬆、醬菜或白飯加肉汁菜湯打發一餐。建議高齡者更需重視蛋白質攝取量,若牙口不好可選擇蒸蛋、蒸魚、豆腐,或在粥品湯品中加入肉類燉煮,點心可選擇牛奶、豆花、豆漿等高蛋白質食品。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醫師鄭宇傑認為,人體肌肉質量減少的常見原因有年紀老化、長期臥床或活動力下降、營養不良等。若肌肉質量大量減少,恐發生肌少症,易導致下肢無力、跌倒、失能代謝症候群等狀況,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預防肌少症,飲食運動都不能偏廢。鄭宇傑建議,預防肌少症的發生,可以從飲食與運動著手。飲食部分需要補充足夠的熱量、蛋白質(如黃豆、黑豆、毛豆、魚、肉、奶類與蛋),其中,蛋白質的攝取切勿過量,要每餐平均分配。鄭宇傑說明,運動部分,可從事有氧運動,例如健走、騎腳踏車等,建議依每個人體力慢慢增加運動量;也可以進行肌力訓練,例如深蹲、仰臥起坐、伏地挺身或站立伏地挺身等,每周2到3次,每次30分鐘。骨骼肌肉重要營養素六成台灣成人 維生素D不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吳靜茹說,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有10億人口有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衛福部統計,台灣有六成的成人有維生素D缺乏的情況,原因有很多,不僅是過度防曬導致,日益嚴重的空汙、老化、肥胖、疾病都有可能造成。近幾年的研究顯示,維生素D缺乏與肌少症相關。吳靜茹指出,活化型的維生素D在小腸中能促進鈣質吸收、維持適當的血鈣以及血磷體內的濃度,讓骨質的礦物化正常,也能預防因低血鈣而引發的肌肉抽搐。當體內維生素D不足時,骨質容易變薄、變脆或畸形,充足的維生素可預防成人的骨軟化症。此外,維生素D也與細胞生長調節有關,包含了部分細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神經肌肉調節與提升免疫系統,以及減少身體的發炎反應。吳靜茹說明,缺乏維生素D可以透過食物、適度日曬,以及使用營養品補充。動物性來源以富含高油脂的魚類含量最高,其次是肉類。植物性來源以黑木耳、菇類含量最高,其餘皆不高。若使用營養補充劑,建議成年人以400-1000IU為一個基準,過量恐出現血液中鈣濃度過高及軟組織鈣化。吳靜茹提醒,適度日曬可幫助身體自行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有研究發現,每日早上10時到下午3時之間,讓手臂、腿部或背部曬5到30分鐘的太陽,可讓身體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台灣屬低緯度國家,紫外線較強,建議在早上10時前或下午3時後曬太陽,避免曬傷。
-
2021-08-21 養生.聰明飲食
健康挑著吃,10種影響牙齒的食物讓你擁有一口好牙! 其中一種謢牙食物居然有「它」
相信吧,食物能決定你是否能擁有一口好牙!有愈來愈多的研究發現,你的飲食習慣決定了口腔的健康程度,甚至有研究發現,飲食內容有較多紅肉、甜點、高脂肪食物或精緻穀類的人,與習慣吃素食的人,兩者間的口腔微生物群有著很大的差別。長者適合地中海彩虹飲食英國牙科雜誌日前也曾發表一項研究指出,飲食習慣會導致與牙齒酸蝕有關的危害,包括甜味高、酸度高的食物都可能影響琺瑯質的健康。該研究也發現,會影響牙齒酸蝕的不僅是食物,吃的時間與怎麼吃,都是影響的關鍵。萬芳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祁力行便建議,高齡長者很適合地中海彩虹飲食,除了能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有利心臟血管系統、控制血糖,更因為咀嚼健康食物,牙齒周圍不容易堆積細菌,清潔起來也更方便。5種會讓牙齒受傷的食物長照營養師林俐岑歸納出5種會讓牙齒受傷的食物,以及5種可以保護口腔牙齒的好食物,牙口不好的長者,最好要挑著吃。1.碳酸飲料碳酸飲料中的碳酸與磷酸會損害琺瑯質,也會讓身體中的鈣質流失速度變得較快,尤其會讓口腔長期處於酸性,牙齒容易酸蝕,進而破壞牙齒琺瑯質的結構。2.硬或帶骨的食物長輩骨質疏鬆的問題通常也多,牙齒比較脆,太硬或帶骨的食物根本咬不動,也有可能讓原本就搖動的牙齒瞬間脫落,建議最好先處理過再給長輩食用。3.黏牙或含糖食物黏牙或含糖食物容易讓殘渣附著在牙齒的表面形成牙菌斑,也不利咀嚼與吞嚥,還容易蛀牙,林俐岑建議吃完最好立即做好牙齒清潔,否則也要以喝水的方式,適度清潔牙齒。4.酸性食物柑橘類水果如檸檬、葡萄柚,或果醋等酸性食物對牙齒的琺瑯質傷害大,長期嗜吃這類食物的人,牙齒也易敏感。雖然沒建議完全不吃,至少不要讓酸性物質在口腔中停留太久,漱漱口或喝水都是不錯的選擇。5.咖啡與茶咖啡因會加速鈣質流失,一般不建議長輩飲用過量,茶則有單寧酸,也容易侵蝕牙齒,且都有染色困擾,清潔不易。5種保護口腔牙齒的好食物琺瑯質是保護牙齒很重要的一環,好的食物不只能鞏固牙齒,也要不會傷害琺瑯質才行。1.鈣質豐富的食物如乳品、優格等早期日本曾有研究發現,食用大量乳製品如優酪乳,可以減少牙菌斑及各種口腔疾病,能防止牙齦萎縮與脫落,也能降低口腔異味,有明顯促進牙周健康的現象;而其中的鈣質,更是存骨本、鞏固牙齒健康的好選擇。2.傳統板豆腐豆腐含有優質蛋白質與鈣質,其中又以傳統板豆腐最有利於長輩咀嚼與吞嚥,對牙齒與健康都有正面好處。3.洋蔥植物性食物有抑制口腔壞菌的作用,像是纖維較粗的芹菜、橄欖菜等,能幫助去除食物殘渣又可平衡酸鹼度;而洋蔥內含多種抗菌成分也能殺死口腔細菌。林俐岑建議,生洋蔥又比熟洋蔥的抗菌物質多,若擔心味道過於強烈,可以透過泡冰水的方式去除辛辣味。4.糖醇類口香糖糖醇類口香糖比較不會增加牙菌斑,且透過咀嚼也能訓練到口腔的肌肉,對於鍛鍊長輩的咀嚼力有幫助,若平日想吃點心類食物而血糖又高的人,或許是不錯的選擇。不過,林俐岑也提醒,戴假牙的長輩,咀嚼時要特別小心。5.多喝水喝水是最被強調的口腔保健方式,不僅能保持口腔濕潤,也能刺激唾液分泌,維持口腔的清潔。尤其長輩的口渴中樞反應較慢,當意識到口渴時通常身體都已經缺水了,因此建議要固定補充水分較好。
-
2021-08-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如果時光倒轉,我會堅持放回父親的鼻胃管嗎?
【編者按】繼三對幸福的「老夫老婦」與我們分享老年快樂的家庭生活,這星期我們把主題拉到「老」與「死」之間的「無奈」。一位內科資深醫師呼籲台灣社會大眾與醫學界正視高齡族群的「衰」、「弱」;老人醫學專家介紹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提出的「以高齡者為中心的整合式照護模式」,並分享在台灣守護老人「看、聽、動、食、樂、智」六大內在能力的努力;最後,一位曾經陪伴高齡老父走完人生最後旅途的資深醫師,反省思考如何幫助老人擁有健康、獨立與尊嚴,呼籲老人應該主動與子女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才能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1992年83歲的母親與肝癌奮鬥多年之後離開人間,長她兩歲的父親由爽朗健談的退休企業家慢慢變為落落寡歡離群索居的孤獨老人,之後他周圍老友一個個消失的孤寂無奈,更使身為子女的我們深深感受到鰥寡孤獨是老人最難忍受的考驗。好容易等到我們家老二如願進入與老大同一所大學,兄弟得以彼此照顧,我與內人終於在1998年結束在美23年的醫師生涯,回國加入兄弟姊妹共同照顧父親的行列,一直到他老人家在2008 年以101高齡壽終正寢。這十年陪伴老父,使我有機會以又是醫師又是家屬的身份體會老人「喪偶」、「喪友」以及日漸喪失「身體健康」、「獨立自主」的無奈。記得父親直到99高齡,仍然身心健康,與我清晨在中正紀念堂漫步長談,還常叮嚀我,人老之後一定要能「感恩」、「念舊」,才會感到幸福。在這種父子談心的場合,我好幾次都有個衝動,想與他探討他對生命末期的看法。但這種我經常會主動與年老病人及其家人討論的話題,竟因為某種「忌諱」無法開口,至今仍深感遺憾,我始終沒有機會由他口中聽過他對人生終點的安排有何明確想法。父親在過世前一年多,一年內因吸入性肺炎住進台大醫院三次,在與六位兄弟姊妹討論過後,我代他簽署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同時最後與醫療團隊商量下,決定接受「鼻胃管攝取營養」的醫療決定。我深知對一位神智清楚,最喜歡美食的老人家,接受這種生活方式是何等的困難,但在理智的衡量下,他十分勉強地答應了。最初他偶爾在深睡中,不自覺地自己動手拔掉鼻胃管,而他老人家尷尬地向我道歉的神情至今仍是我的夢靨。之後每個月我幫他更換鼻胃管時,都會在前一晚拔管,讓他當晚睡得十分舒適,而隔天一早上班前,我再幫他換上新管。幾個月後,他開始告訴我,他實在不願意再插回鼻胃管,「這種存活沒有尊嚴,沒有品質,不如不要活」。後來他甚至一直搖頭拒絕,直到我告訴他,再這樣拖延下去我上班會遲到,他才閉上眼睛,滿臉不高興地讓我插上新的鼻胃管。在往醫院上班的捷運車上,有時我會想到幾分鐘前父子互相道歉的情景,而忍不住流下淚來。2008年父親在沈睡中安詳過世,但我偶而仍會回想到那一幕我堅持他接受鼻胃管的難忘情景,而不覺愧疚落淚,因為我實在沒有理由強迫他接受這種他認為「沒有尊嚴的存活」。父親過世時雖然已經衰弱臥床好幾個月,但他心智清楚,他的意見應該被尊重。我們提供營養,延長生命固然重要,但當事人對「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的看法,應該遠比家人活過百歲的紀錄來得重要,我們這樣執意繼續使用鼻胃管到底是為了誰?當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之後,我常會想起,如果我們當年有機會讓他老人家主動與子女們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 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我們一定能使他更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隨著自己年紀漸漸走向人生不可避免的「下坡路」時,才猛然發現父親不只在我小時教我如何為人處世,他還以自己的老化來教我了解「老人的需求」,更想不到在他乘鶴仙去多年,仍然不時提醒我老人醫療的困難抉擇,使我能以「如果我有機會再照顧爸爸的話,我會怎麼做」來減少病人與其家屬的遺憾。前幾天在我們定期的「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醫學生提出一位八十幾歲的食道癌女病人,因為重度失智、體力衰弱、多次跌倒受傷,但女兒不離不棄,希望我們盡醫學上最大努力,繼續延續母親的生命。病人常自己拔掉鼻胃管,醫療團隊正在考慮在腹部直接建立「胃管」,但又擔心病人會自己拔掉而造成更多的傷害,因此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該不該去引導家屬面對病人所遭逢的這種不可逆的現實,而能接受安寧照護。」許多討論勾起我十幾年前照顧家父的痛苦回憶。我告訴學生我將好好思考「如果父親的最後幾個月可以重來的話,我會怎麼做」,並且我會與他們分享我寫出來的心得。今天痛定思痛,深深覺得家人應該讓老人在身心還健康時,有機會表達自己對人生旅途步入終點時的心願,而家人更應當尊重老人的意見,幫助他們達到「此生無憾」的願望。如果時光可以倒轉的話,我一定不會執意要父親讓我插回鼻胃管,我會建議家人好好聆聽父親對生命的看法,有必要時,我會請教安寧照護的醫療團隊與父親與家人一起溝通。透過他們的專業,讓父親與家人一起找到他認為最好的決定,而我們一定會尊重他的意見。至於對於學生日前所提的個案,既然病人是失智的老人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的意見時,我們就應該說服家人接受安寧團隊的照會,大家共同討論,以他們對病人失智之前的性格,推斷病人可能的反應,做出大家都能心安的決定。寫完這篇文章,猛然發現今天剛好是父親節,不絕潸然淚下。父親!謝謝你一直給我機會成為更好的人、醫師、老師。
-
2021-08-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八旬翁胸口突刺痛倒地 主動脈剝離險奪命
85歲陳姓老翁以務農維生,日前胸口突然一陣刺痛倒地,家人趕緊送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急診,經檢查判斷為A型主動脈剝離併心包填血心因性休克,聯繫合作醫院台中榮總,立即在1小時內送中榮進行手術,才從鬼門關搶救回來,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還可以下田種菜及騎機車。大甲李綜合醫院心臟外科醫師蔡忠霖表示,陳姓老翁是典型的A型主動脈剝離,90%以上的患者會出現劇烈胸痛,且一路延伸到背部,病患會突然在幾秒內胸部有劇烈疼痛感,一旦發生必須立即送醫搶救。蔡忠霖說,陳翁是高齡患者,基本上年齡逾75歲的病患在進行心臟手術時都有50%以上的死亡風險,加上主動脈剝離是複雜性極高的手術,手術時間長達12至16小時,死亡風險更高。手術團隊協力下,完成一例危急且即時挽回性命的心臟手術。主動脈手術牽涉大血管重建,是相當複雜的手術,若是主動脈剝離嚴重者,許多病患雖手術成功,但也難以恢復原本正常生活。蔡忠霖說,陳翁高齡且有慢性病,手術本身就有極大的風險,但好在情況發現得早,且第一時間醫院急診醫護正確診斷且處置妥當,後續台中榮總接手後才可順利醫治,讓陳翁恢復正常作息。蔡忠霖說,主動脈剝離的主因是因為血液強大的衝擊力,導致血管壁被撕裂,所以當血壓愈高,衝擊力就愈強,因此誘發主動脈剝離的最危險誘因就是高血壓。主動脈剝離有時真的很難預防,基本上分兩類患者,一種是先天性疾病,通常年輕就會發病,且有家族病史,青年期就要監控血壓和主動脈大小;另一類是40至50歲以上的患者,通常與高血壓有關;因此提醒民眾若有高血壓,每日應該定時監測血壓,尤其冬天氣溫驟變時,若一旦發生胸悶、胸痛等情況,緊急送醫搶救是唯一救命機會。
-
2021-08-19 該看哪科.婦產科
中醫調理加上精準檢查 47歲婦只剩2胚胎仍成功懷孕產子
今年47歲的莊小姐,求子長達七年,前三年嘗試自然受孕,完全沒有結果,開始嘗試中醫調理增加著床機會,最後在「只剩下兩顆胚胎」的情況下,嘗試試管,成功懷孕,她喜悅得大哭。協助她的開業婦產科醫師陳菁徽說,高齡懷孕相當艱辛,為了找到最優質的胚胎以及植入的時機,現在可以透過多種檢查協助,加上中醫調理提升著床機率,對於高齡婦女而言,「想懷孕真的不是夢」。年輕時努力打拚事業的莊小姐,長年在海外工作,41歲時步入禮堂,兩人婚後三年積極嘗試自然受孕都沒有結果,這時已44歲的她不得不正視「高齡」的事情,展開試管求子之路,這一轉眼就是四年。陳菁徽表示,一般遇到高齡試管的準媽媽,都會希望事前能盡量做全檢查,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T-A)、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測(ERA)等,因為準媽咪的懷孕機能正在光速流逝,唯有找到「最優質的那顆胚胎」、選擇「最佳的植入時機」,才能避免多餘的失敗,讓夫妻有機會一次就懷孕。為提升懷孕機率,莊小姐同時嘗試透過中醫調理,並搭配培養運動習慣。開業中醫師陳玉娟表示,臨床上,中醫從備孕的前期就能參與,透過養卵、養精,能讓精卵質量好,形成的胚胎都能健康優秀。而到了進入試管的階段,準媽咪的重責大任是「養好子宮內膜」,中醫會評估不同的體質,開立合適的中藥、針灸等療法,增加胚胎順利著床的機率。陳菁徽表示,今年七月起,政府推動「試管嬰兒擴大補助」,首次申請最高補助十萬元,對於不孕夫妻而言是一大福音,可減少求子的經濟壓力。也呼籲有意嘗試試管的夫妻,把握「年齡」增加受孕機率。
-
2021-08-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守護「看、聽、動、食、樂、智」六大內在能力,預約健康的老年生活
【編者按】繼三對幸福的「老夫老婦」與我們分享老年快樂的家庭生活,這星期我們把主題拉到「老」與「死」之間的「無奈」。一位內科資深醫師呼籲台灣社會大眾與醫學界正視高齡族群的「衰」、「弱」;老人醫學專家介紹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提出的「以高齡者為中心的整合式照護模式」,並分享在台灣守護老人「看、聽、動、食、樂、智」六大內在能力的努力;最後,一位曾經陪伴高齡老父走完人生最後旅途的資深醫師,反省思考如何幫助老人擁有健康、獨立與尊嚴,呼籲老人應該主動與子女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才能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在門診我常常聽見高齡民眾們說:「人老了,不中用了,全身都是病痛,醫師啊!麻煩您開些藥,讓我吃了身體變健康啊!」這幾句看似日常而簡單的對話,卻反應出我國高齡民眾對於老化所秉持的負面態度,以及他們對運用現代醫療介入,特別是藥物治療,來改善其健康狀態的期待。老化與老年人的健康照護重點老化,是一個自然且不可逆的過程,將原本成年人的生理系統,逐漸被改變成健康儲留力降低的老年人。因此,老年人在面對各種疾病,特別是慢性病、感染、癌症、認知功能退化等等,都相較成年人更為脆弱。由此可知,老年人的健康特質與照護重點,與成年人具有根本上的差異,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老年人的健康照護,不能僅限縮在疾病本身,而是必須同時兼顧多重慢性病管理,並且盡可能預防及延緩生理、心智與社會功能喪失,以及降低如藥物等醫療處置所造成醫源性傷害之危險性。然而,傳統的醫療服務系統高度重視專科化,並以單一疾病治療為導向,缺乏幫助功能最佳化的介入,導致高齡民眾常接受片段式的照護,但卻獲得不甚理想的結果,包含有高失能風險、較差生活品質、高醫療利用與花費、較多重複與不適當用藥。有鑑於此,醫學界開始重視為老年人特殊健康需求進行照護服務體系設計,其中,老年醫學是一個相對新興的學科,其服務目標並非僅是延長高齡民眾的平均壽命,而是在增進個案步入老年時期的功能與生活品質。因為維持高齡者的獨立性,將有助於改善其生活品質;也就是說,具備良好的功能狀態,是維持高齡者獨立性與生活品質的基礎。台灣長輩雖長壽但晚年需經歷長時間失能台灣隨著醫學與公共衛生的進步,以及整體經濟環境改善,國人的平均壽命以提升至80.9歲,其中男性77.7歲、女性84.2歲,皆創下歷年新高。根據健保資料庫的研究,65歲以上的高齡民眾每年平均門診就診次數超過28次,在領有慢性病用藥的長者中,有一成的長者會長期服用超過九種以上的慢性用藥,且每年將近65%的人服用到至少一種「潛在不適當用藥」,這個比率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但是,高齡民眾的頻繁就醫與多重用藥,並未能有效地預防及延緩其失能發生,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高齡者晚年時平均歷經8.8年的失能與依賴,必須仰賴他人照護。由此可見,台灣民眾雖然很長壽,也擁有引以為傲全民健保普及性醫療的照護,但多數人的老年生活,卻必須長時間與失能共處,無法擁有健康與獨立。 世界衛生組織倡議健康老化與以高齡者為中心的整合式照護模式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在世界老化與健康報告中,提出健康老化的概念,其定義為創造環境與機會,使高齡者能去做生命中他們覺得有價值的事,是一個發展與維持功能的過程,使老年生活能獲得幸福感。這包含了高齡者的基本生理需求被滿足、能學習成長與做決定、能夠活動、能建立關係,以及能對社會有貢獻。此定義當中最強調的是,要盡力維持高齡者的內在能力(intrinsic capacity)與外在功能發揮(functional ability)。世界衛生組織並接續在2017年提出「以高齡者為中心的整合式照護模式」(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ICOPE),以便協助醫療體系提供符合老年人特殊健康需求的醫療服務,此模式強調應該定期評估高齡者的視力(看)、聽力(聽)、活動能力(動)、營養(食)、憂鬱(樂),與認知功能(智)等六大內在能力,以便早期發現功能退化,積極地進行介入,來維護高齡者的內在健康力,減緩外在功能衰退,如此一來,便能幫助高齡者擁有健康、獨立與尊嚴。至於應該如何幫助高齡者維護視力、聽力、活動能力、營養、憂鬱,與認知功能等六大內在能力呢? 世界衛生組織結合了臨床實證研究結果,以及老年醫學與公共衛生專家的意見,總結出簡要的臨床指引。首先,在改善視力與聽力等感官能力上,建議定期對高齡者進行視力與聽力的篩檢,若發現異常,應盡快提供處置;因為視力與聽力的退化,會間接影響高齡者的行動、社會參與,甚至增加跌倒的風險。在改善活動功能的部分,建議高齡者要進行包含阻力、平衡、柔軟度訓練與有氧運動等多模式運動(multimodal exercise);因為肌力、平衡與伸展能力皆會年齡增加而逐漸下降,導致走路變慢、平衡不佳或跌倒。針對營養狀況不佳的高齡者,建議應提供由口進食的營養補充品與飲食建議;因為營養不良也會導致長輩衰弱、行動能力下降,甚至功能退化。在憂鬱部分,若發現高齡者表現出憂鬱情緒時,建議轉介專業人員進行結構化的心理介入,以改善其情緒問題。在認知功能部分,無論高齡者是否有認知功能退化或失智症,都建議提供涵蓋刺激思考力與記憶力的各種認知刺激活動,例如懷舊治療、討論有興趣的主題、單字遊戲、拼圖、音樂、烘焙、室內園藝…等等不同主題的活動。因為情緒問題與認知功能退化會影響高齡者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造成無法購物、計算金錢,或是社交退縮,因此積極評估早期介入,有助於幫助預防高齡者後續因心智功能喪失而需要被照顧。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八大項目」世界衛生組織的整合式照護模式,是提醒所有的醫療專業人員,在常規服務中,除了疾病治療以外,同時還要多關注高齡者的六大內在能力現況,以便早期偵測到內在能力的下降,積極提供介入措施,以便能成功預防及延緩外在功能的衰退,守護高齡者的健康。在2020年10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也推出「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八大項目」,其內容除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六大內在能力外,再額外加上用藥問題與高齡者的生活目標,鼓勵衛生所與基層診所對於平日所服務的長輩進行評估,2021年更將「長者健康整合式功能評估八大項目」推廣到各醫療院所,希望有效率地對更多評估後早期發現問題的高齡者進行介入。若此政策未來能夠逐漸融入醫療系統對高齡者的常規服務流程中,實應是台灣高齡者之福。醫病共同學習守護六大內在能力一起健康變老所以,每當在門診遇到高齡民眾對我說:「醫師啊!麻煩您開些藥,讓我吃了身體變健康啊!」時,我會回答說:「我們每個人都會變老喔!除了吃藥控制疾病以外,還要進行看、聽、動、食、樂、智這六大內在能力的保養,這樣可以讓我們雖然變老,但是可以老得很健康,請您跟著我一起來學習怎麼做,好嗎?」
-
2021-08-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婦人右髖人工關節反覆脫臼 社工關心手術重建已可走路
72歲李姓婦人兩年前在陽台曬衣服時不慎跌落,造成右髖股骨骨折嚴重受損無法行走,曾接受多次手術,恢復不如預期,還造成右髖人工關節反覆性脫臼問題,只能長期倒臥在床,她和弟弟都單身,彼此相依為命、生活困頓,在社工的關心支持下,轉介到光田綜合醫院骨科再次接受髖關節重建手術,努力復健下,受傷7個月後重新「站起來」,她現在可以獨自行走,姊弟都有了笑容。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長李芳材表示,第一次看到李婦弟弟在社工陪伴下,推著坐輪椅的李婦進到診間,臉上盡是憂愁不安,經檢查發現李婦因長期脫臼問題,造成兩腳長短差異達5.5公分,不能站、連坐著也感到疼痛不已,只能臥床才能減輕痛苦,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李婦進行髖關節重建再置換。進行手術的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醫師蕭敬樺說,李婦嚴重的程度一度被宣判「髖關節死刑」,可能只能坐輪椅甚至臥床一輩子,因為一般長短腳差距達2公分站立就有困難,李婦兩腳差異有5.5公分,加上是高齡患者,手術的風險相當高。蕭敬樺強調,臨床證實高齡者因行動不便倒臥在床3個月,就有70%的機率引發併發症,像是肺炎、腸胃道功能異常、下肢水腫、泌尿道感染等症狀,嚴重的話可能會致死。「恢復站立對患者健康有很大幫助」,蕭敬樺指出,李婦臥床長達7個月時間,狀況不太理想,因此重建髖關節為當務之急,所幸最後手術順利,並在積極復健下重拾行走能力,目前定期回診追蹤關節穩定,沒有再發生脫臼狀況。李芳材表示,所幸有社工及時介入關心,讓李婦早日接受手術治療,病況才沒有再加劇,並快速康復回歸正常生活;社工說,當初李婦躺在床上每天憂愁苦臉,現在可以下床走路後,最大的樂趣就是到家附近的宮廟走走,開心的笑容也常常掛在臉上。李婦弟弟很感謝社工關心陪伴與光田醫療團隊,看著姊姊從原本臥床,到現在甚至可以不用拿拐杖步行,進步神速,也終於放下心中一顆大石頭,減輕生活上的負擔。
-
2021-08-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AZ隔天全身水腫 新店9旬婦撐1個半月仍不治
新北市今天接獲通報2名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其中新店區1名高齡93歲老婦,6月打完AZ疫苗後隔天全身多處水腫,出現意識不清,送醫後撐1個半月仍宣告不治,總計新北打完AZ後死亡個案已累積108例。衛生局表示,該老婦有高血壓等慢性病,6月15日打完疫苗,隔天起1周出現全身多處水腫,無法進食、意識模糊,送醫後在本月4日死亡。除93歲婦人外,淡水1名身患多重慢性病的86歲老翁同樣在6月15日接種AZ疫苗,直到上周都作息正常,但昨天衛生局接獲死亡通報,目前新北打完AZ後死亡個案已有108例,莫德納則是18例。
-
2021-08-17 養生.人生智慧
小心活愈久保費愈貴!財經專家:看懂投資型保單利弊,退休理財商品這樣買才划算
編按:不少民眾看中投資型保單結合保險和投資的特質,選擇以此作為退休理財的工具。然而,根據統計,這類保單也是爭議最多的理財商品之一。特別是中高齡者,更要小心壽險型保單的危險保費隨年齡攀升。萬一投資失利,保單不只沒能賺錢,還會成為保費的無底洞。投資型保單有哪些利弊?適合哪些族群?投資型保單既有保險的保障,又有投資的獲益,好划算?小心投資失利,不僅沒賺到錢,年年增加的保費卻要照繳以免保單失效,賠了夫人又折兵!根據壽險公會統計資料顯示,受惠於近期美、台股指數創新高、金融市場活絡,民眾投資意願增加等因素,光是在2021年1月,投資型保單的保費就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13.6%。可以說,這是在儲蓄險陸續停賣後,最熱門的收益型保險商品之一。然而,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指出,在過往的申訴案件中,爭議最常見的原因是業者未向消費者充分說明商品資訊,特別是投資型商品和衍生性商品。過去就曾有70、80歲的民眾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聽信理專招攬買下投資型保單,事後才因虧損而悔不當初。為了因應這類糾紛,金管會規定從2020年9月開始,65歲以上的保戶在購買投資型保單時必須錄音、錄影,以確保消費者的權益。如何避免投資型保單變成虧錢的無底洞?《50+》專訪本身擁有保險業務員證照的財經專家李雪雯,一次看懂投資型保單是什麼、利弊為何,以及你該不該買。投資型保單分3種 小心壽險型保單活愈久繳愈多李雪雯指出,從保險的性質來看,市面上的投資型保單可以粗略分成3種:變額壽險、變額萬能壽險、變額年金險。投資連結的標的,則可能是股票、共同基金、債券、外幣等,非常多元。她觀察,很多人認為投資型保單是「保險加投資」,無法理解為何投資失利會影響保單淨值。其實,究其本質,投資型保單就是保險。它和傳統保單的差別在於,過往保戶繳交保費後是由壽險公司操作投資。保戶發生事故時,保險公司會以投資所得做為部分理賠金。而不管投資績效如何,保戶的保額都一樣。然而,投資型保單是保戶自行選擇投資標的。當投資失利時,保單的價值就會下降,保戶所能拿到的理賠也會減少。保戶必須自負投資盈虧的風險,保險公司不會保證獲利或理賠金額。她特別提醒,50歲以上的保戶購買壽險型的投資型保單,最好謹慎考慮。因為壽險的保費是根據「經驗生命表」計算。年紀愈大,繳交的「危險保費」費率愈高。例如,一位60歲男性投保100萬元保額的壽險,目前每萬元費率為127.422,每年須繳交1萬2,700元的保費。活得愈久,繳得愈多。重點是,這筆保費會從保單帳戶中扣取。假使當年度投資表現不佳,帳戶內所剩的金額不到1萬2,700元,保費就必須補繳近8千元的保費,才能維持這張保單100萬元的保額。如果不繼續繳錢,保單就會失效,即使身故也無法獲得原本希望的理賠金額。「壽險型的投資型保單,比較適合危險保費低、投資預算又不多的年輕人,而不是50歲以上的中年人。」李雪雯說。她看過不少70歲以上的保戶,因為危險保費陡升,幾乎年年都要補繳高額保費。她建議,如果真的繳不下手,不如忍痛解約,也好過硬撐。另一種變額年金型的投資型保單,基本上領回機制和傳統年金險相同。保費扣掉業務員的佣金、管銷成本等相關手續費用後,就是投資的本金。若投資有獲利,到了年金給付開始日之後,保戶即可分期領回年金。對中年人而言,不失為一種累積退休金的工具。只是保戶仍要考慮投資成本、風險、預期投資報酬率,評估哪種投資工具對自己最有利。投資型保單好在哪?這3種人適合買儘管投資型保單未必適合所有人,李雪雯指出,相較於其他投資型商品,它仍有幾項優點。首先,投資型保單的標的選擇分為2種。一是「類全委」保單,由專家代操、選擇投資標的,每年會扣掉一筆代操費用,通常是帳戶價值的1.7%左右。另一種則是由保戶自行選擇標的。以投資基金為例,投資型保單的優勢在於轉換標的的成本較低,一年可以免費轉換4~6次。不像一般共同基金申購、贖回都要付手續費,頻繁交易的話會吃掉不少獲利。再者,對於預算較低的投資人而言,投資型保單是進入門檻較低的選擇。例如,定期定額買國內共同基金,每月投入金額至少要3千元、海外基金則是最少5千元。若是透過投資型保單,則可以用每月2千元的保費投資至少10支基金。此外,從節稅的觀點來看,每年申報綜所稅時,保費享有2萬4千元的扣除額、投資型保單的資本利得也不用課證所稅。此外,除非是重病期間或生前最後2年投保等國稅局認定有刻意隱匿或虛報疑慮的情況,一般而言,保險理賠金通常不會列入個人遺產中課稅。最重要的是,回歸保險本質,壽險的死亡給付是其他投資工具所欠缺的。投保變額壽險或變額萬能壽險的保戶,身故或全殘時可領取理賠。不過需注意,壽險型的投資型保單又分甲型和乙型2種,甲型的理賠金額是「保額和保單價值金,取其高者」,乙型則是「保額加上保單價值金」,投保時就要事先留意。什麼樣的人適合買投資型保單?李雪雯認為,以下3種情況可以考慮:1. 只有一筆錢,但同時需要保險又想投資的年輕小資族此一族群在購買保單時,最好選擇手續費用低、主約能掛醫療險附約的產品。保單的危險保費計算方式,則至少要採取2012年公布之「第五回合生命表」,費率較低。2. 非常熟悉基金投資、會在一年內多次轉換投資標的的人此一族群一樣需留意保單的手續費用,並盡量選擇可免費轉換標的次數多的保單。3. 有退休規劃,但又不善理財投資的人此一族群可選擇由專家代操的「類全委」保單,但最好先試算扣除代操費用和其他手續費後,實際上的預期報酬率有多少。此外,某些保單會主打「按月配息」或「高配息」等字眼,吸引消費者購買。但李雪雯提醒,在低利率時代,不合理的高配息很可能來自保戶所繳交的保費。她也看過很多人將每月配息當作額外收入,很容易把錢隨手花掉,長久下來反而存不到錢。正式退休前不選擇按月配息,才能強迫儲蓄,確實累積退休金。真正適合50後的理財規劃 退休前拉高投報率、退休後降低風險希望擁有財務自主的老後生活,該如何挑選理財商品?李雪雯建議,應掌握2大重點。退休前,可以用投資報酬率較高的工具,例如個股、共同基金、ETF、變額年金險等,盡量累積資產。這個時期因為還在工作,對風險有一定的承受力,理財決策可更積極。退休後,則要降低風險、確保每月有固定的現金流。她推薦可善用即期年金險,先把退休金「鎖住」,開始年金化後即按月領回。雖然利率不高,但仍優於定存,且無須擔心大幅虧損的風險。此外,在保險部分,她則建議優先補足醫療、長照保單。若擔心50歲後購買醫療險的保費太高,可選擇實支實付型醫療險或重大疾病醫療險,保費會較終生型醫療保單稍低。她也提醒,購買任何理財商品前一定要做功課,千萬不要只聽理專或保險業務員的推薦。畢竟,業務每天要賣的商品非常多,他們推薦的未必就是最適合你的。自己的錢自己顧,才能為老後的財務計畫做出最佳選擇!原文:小心活愈久保費愈貴!財經專家:看懂投資型保單利弊,退休理財商品這樣買才划算
-
2021-08-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老衰死」老人醫學該上的課
【編者按】繼三對幸福的「老夫老婦」與我們分享老年快樂的家庭生活,這星期我們把主題拉到「老」與「死」之間的「無奈」。一位內科資深醫師呼籲台灣社會大眾與醫學界正視高齡族群的「衰」、「弱」;老人醫學專家介紹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提出的「以高齡者為中心的整合式照護模式」,並分享在台灣守護老人「看、聽、動、食、樂、智」六大內在能力的努力;最後,一位曾經陪伴高齡老父走完人生最後旅途的資深醫師,反省思考如何幫助老人擁有健康、獨立與尊嚴,呼籲老人應該主動與子女討論自己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走」,讓家人了解他的願望,才能無憾地走完美滿的人生。人生難免要面對死亡,醫師在處理人的「生命」中有被給予的特權,可以開「出生證明」及「死亡證書」來證明個人的生命的開始及終結。產科醫師接新生兒可說是喜事一樁。所以開「出生證明」是喜事,但是面對一位病人的死亡須開出「死亡證書」,可說是一件傷感的事。出生證書登記新生兒的性別及時辰。但死亡證明書除了往生者的年齡性別外,還要加註死亡時間及原因。因為死亡就是等於心肺功能終止,心肺功能功能停止就會死亡,因此記述死亡的原因時往往在往生者「心肺功能停止」的診斷再加上一些疾病的名詞,來説明引發心肺功能停止的原因。人生長壽是一種福氣,社會的環境及生活品質的改善,加上飲食注重營養及衞生,「生命」的質有很大的改善,也因此延年益壽。人生過程中也許會有種種身體上的病痛及身心不適,但現代社會的平均壽命還是比過去長壽。台灣的平均壽命近年來都超過七十。很多「疾病」是長壽的後果,也可能是身體功能的退化,年老力衰或許也引發了許多身心障礙,所以年齢愈大愈有體力及功能性障礙的現象。慢慢不能照顧自己而使原本的肌肉更萎縮、功能更衰退,使身體「健康」狀況更不佳。所以高齢因體能及身心障礙症而往生的通病,應歸屬爲「老、衰、死」。一般民眾都避免、忌諱,甚至拒絕接受以這種診斷名詞來說「長者」往生,來保持「體面」。在過去多子多孫的家庭,如果年長者是子孫們輪值奉養的狀況 ,被怪罪是「奉侍」不好而引發「老衰」致死,進而有爭議、誤會而引起兄弟鬩牆的社會新聞不是少見。這種診斷證明、很多醫師目前也不會引用、因為要避開不必要被捲入往生家屬的「醫病紛擾」。怕被告為不能作出診斷的無能醫者。更何況這個名詞是在目前的社會一般是不被接受為致命原因。老人醫學都注重如何由醫學上好好研究及老化的身心現象以及如何改善年長者的身心及生理功能。雖然這目標在醫護研究、社會福利領域上投入工作的同仁的心目中都有相同的表示,但是都很少有實質的目標。對如何發展及「達標」、很難有共識。因為如何對年長者達到「善終」、在每個人及不同的家庭都不見得有共同的目標及想法。如果老化是自然的過程、如何把「老」的題材在醫護人員外也在社會大眾中、好好的討論及經驗分享促成共識。如此、大家會對「死」有更正面的認知。8月6日自由時報以頭版新聞發表內政部公布的最新國人健康數據:「2020年國人平均壽命為81.3歲,其中男性78.1歲、女性84.7歲,皆創歷年新高,且與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7.9歲及9.7歲。」而隔天又對這議題寫出「國人更長壽了,但再比對衛福部釋出國人2019年『不健康餘命』8.47年,較前一年增加近一個月,部份長壽者不一定代表生活品質好。」這些數據更讓我們不能不重視「老」與「死」之間的「衰」。
-
2021-08-14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一眼視力突模糊」小心是中風!醫師告訴你3大警訊
視茫茫,別以為只是中高齡者自然老化。行醫40年的台北仁濟院院長李龍騰提醒,視力減退的原因,從眼睛組織退化到視神經、腦部病變都有可能。尤其若是只有一眼視力衰退明顯,就要小心可能是腦瘤或腦中風的警訊,到底如何判斷呢?「一眼視力還不錯,另一眼慢慢視力變差,要高度懷疑腦瘤!」李龍騰說,腦瘤通常只壓到一邊視神經減損視力,腦血管破裂也是,導致單眼視力模糊、變差、看不見,後果嚴重,務必提高警覺。現代中高齡者長期使用3C螢幕產品,眼睛受損比老一輩更嚴重。視網膜、黃斑部、水晶體長期遭螢幕光線侵襲,病變機率大增,現在再不妥善保養「以後連手術都救不回!」李龍騰提醒。想知道更多中高齡健康保養祕笈嗎?《橘世代》獨家邀請李龍騰舉辦「院長的中高齡健康課」線上影音課程,整理中高齡常見的頭痛、胸痛、體重減輕、視力減退等起因和解決方法。報名課程同時享有100堂健身影音課、150篇理財攻略、25篇以上主廚設計營養菜單,報名請電洽02-7721-6909按2。
-
2021-08-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個「老而快樂」的智慧老人! 盡管時光不停地流逝,心中定會留下許多美好回憶
【編者按】旅居國外多年的作家朋友張至璋寄來email,敘述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回台「避難」一段時間,回到美國與也是作家的夫人夏祖麗因為嚴重時差,而彼此擔心老伴「昏睡不醒」的真情流露。感動之餘,忍不住鼓勵他分享老人快樂的生活。接著又邀請兩對「老夫老婦」分享他們的故事:一篇來自醫界神鵰俠侶的醫師陳榮基與護理前輩周照芳、一篇來自名作家黃春明與林美音夫婦。也許有人會以為這好像與「醫病平台」的主題有點差距,但事實上有智慧的老人可以跨過「健康」與「疾病」的鴻溝,見證生命的奇妙:雖然「老而無病」可望不可及,但「老而快樂」卻是這些智慧老人享受到的生命。 台灣目前已經是高齡化社會,80歲以上人口逐漸攀升,老年人的種種問題,常在報章雜誌上被討論和関懷。每位老年人在他漫長的歲月中,各有不同的生活習慣、環境背景和觀念,我也是其中之一。老伴兒曾說,每個人都是一部小說,有機會聽他說説他的過去,一定有非常精彩和動人的故事。小說有短篇、中篇、長篇,那我自己呢?八十年的歳月,是否也是一部長篇小說呢?要從年輕時候想起,可不容易,從六十歲職場退休至今,整整二十年的時間來說,許多事情倒還記得淸清楚楚。其實,我並不太在意自己的年齡,但這二年來有幾件事,怎麼好像是在提醒我,我是真正步入「老年人」的行列,親屬們眼中的長輩了。今年五月中,新冠肺炎疫情再度緊張,六月中一再被提醒,85歲以上、80歳以上的長輩,要記得去打疫苗。還有去年生日,兒子、媳婦,訂了個大壽桃,又給了個大禮物,兒子笑著說:「媽媽,不知不覺您今年80歳了!」 「是啊!媽媽不知不覺也看到更多的白頭髪」這時孫子倆兄妹,雙手一齊抱給我一個大壽桃說:「阿嬤生日樂!」我好高興!好奇地看著這個大壽桃,要阿孫一齊切開來看看,慢慢切開一看,哇!裡面還有6個小壽桃,太有意思了,子母壽桃!一臉驚喜的阿孫急忙拿出小壽桃分給大家,大家吃得好樂!其實,我沒覺得自己有多老,年齡只是年齡,並沒有太影響到我的心情,我想,這可能是我每天的生活,還是過得很忙碌的関係吧!。退休後常被問到:「退休後會很無聊嗎?都在做些什麼?」我說:「怎麼會無聊呢?我時間都不夠呢!」每天固定的家務事之外,有充分的時間看書、聽音樂、唱唱歌、用line和朋友問候聊天、用e-mail回覆來信、小陽台上數十盆花兒、植物要照顧,有時突然發現去年開過的蘭花,奇妙地又長出花苞逐漸開放,讓我好驚艶!更重要是上小學的孫子、孫女每天下課後會過來吃晚飯,這是我們倆老最期待也是最快樂的時刻。有一次,吃飯時想不到老伴兒還說,我每天給阿孫做好吃的,廚藝也進步多了!阿孫也說:「阿嬤你做的菜太好吃了,你把菜單寫下來好嗎?以後我們可以照做。」多窩心的讚美。每天陪伴阿孫的日子裡,自己好像也重溫了一次快樂童年。記得孫子五、六歲活動力特別大,喜歡找阿公在家裡的樓梯上玩射飛機,阿公上上下下不知跑了幾趟,看阿孫高興,阿公也越起勁兒。好玩是好玩實在很累,直到阿孫們回去了,我們倆老如釋重負,心中浮起一股喜悅,不約而同地說:「孫子回來很高興!孫子回去更高興!」這句令人會心一笑的話。如此日復一日快樂的負擔,累歸累,想想每天有阿孫在身邊,也是我們老人家的福氣啊!記得孫子誕生時,我樂得幫忙媳婦照顧孫子,二年後接連著孫女誕生,我每天像上班族一樣,到兒子家照顧二個阿孫,媳婦工作忙,有我這個自告奮勇的婆婆幫忙,她也常表感謝,我說這是我阿嬤最快樂的負擔。轉眼,今年暑假後,孫子要上國一,孫女要升五年級了。十多年來,看著幼幼嫩嫩的嬰兒,學走路、學説話、會跑會跳、會騎腳踏車、會游泳、寫日記、背古詩詞、自己選書閱讀、作文、寫讀書報告、用筆電、會和阿公聊天討論話題,會教阿公、阿嬤使用ipad搜尋資料⋯⋯小可愛的阿孫長大了,也懂事多了,個子一年一年長高,心智也一點一點成長,想到這些心中很是欣慰。老伴兒前幾年的一場大病,辭去所有工作,每天在家看書,整理他說存在腦袋中,要寫出來的東西。星期六、日阿孫放假,我們倆老也放假,沒事,各看各的書,半天下來,他說:「天氣還不錯出去走走吧!」 「好吧!」反正也走不遠就在家附近,看看堤防邊花草、樹木,河邊草地上有時候會看到成群的白鷺鷥,一些不知名的鳥兒飛過。走累了,可到我們常去的小咖啡館喝杯咖啡,靜靜的小咖啡舘,播放著優雅聖歌,心情也隨之舒靜。輕鬆喝完咖啡慢慢走回家已傍晚,看到觀音山落日,像大自然的畫筆,揮灑出一片紅藍灰紫渲染般的落日餘暉,好美!可惜只有短暫的幾分鐘,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啊! 當然,我們這把年紀,不可能像五、六十歲的人那麼勇健、活躍、遊山玩水。會突然覺得容易累,睡眠品質不好,書看久了字會模糊,多走點路腳力不夠,膝蓋不靈活,多提點東西腰椎無力等等。 我們家是沒電梯的五樓公寓邊間,附近是雙溪河濱公園,從五樓窗戶左邊可看到觀音山,右邊看到芝山公園、陽明山,這180度的視野是最大的優點。但是,每當朋友來訪,有的一進門氣喘噓噓!就是年輕人也會又喘又累地問: 「你們每天這樣上下樓不累啊!」 「當然會累,每天下樓不只一趟,可能二、三趟,有時掛號信、包裹,為了不讓郵差先生久等,得快步下樓」。朋友也勸我們年紀大了,該換個有電梯的房子。35年前剛搬來,可以小跑步上下樓,現在不行了,得慢慢走,當做是運動也好,醫生也說老人家多走路是最好的運動,有這麼美的視野,我們還真捨不得換呢!「突然覺得⋯⋯」這句話,倒是成為必須面對的事實。老人家免不了有些慢性病,只要定期回診,應該是可以放心。我更擔心的是,老人家的大腦,會在不知不覺中退化嗎?有何辦法?多動動腦是否可以延緩大腦退化呢?我竟然有個天真的想法:今年年初特地買了幾本新版本的唐詩宋詞,背一背自己特別喜歡的幾首詩詞,每天睡前覆習一、二首,考考自己的腦力有沒退化,有用嗎?自己也覺得好笑。老伴兒又有個觀念「退而不休」——老人家不要說我老了,什麼都不會,跟不上年輕人了!其實,只要體力精神還好,沒有特別的病痛,最好有點事做,動動腦、動動筋骨。這幾年眼看著幾位五、六十年的老朋友一個個走了,心中縂有一股不捨的失落感和無奈,「生命有限」這句話常在心中纏繞著。老伴兒喜歡在晚餐時和阿孫邊吃飯邊聊天:「以前阿公年輕的時候還是農業社會,一家人到晚餐時間最熱鬧了,大人小孩一大桌吃飯,小孩聽大人說今天遇到的種種事情,小孩邊吃飯邊聽,在長幼有序,敬重長輩,熱鬧溫馨的氣氛中,可聽到很多有趣的大人話题和新鮮事,也學習到一些生活中長輩身教言教的規矩⋯⋯」老伴兒還說:「阿嬤每天辛苦為我們做飯,如果沒有阿嬤,阿公是沒辦法這麼細心照顧你們,我們家現在是三代人家族,阿嬤要煮飯給你們吃,爸爸媽媽要賺錢養你們,所以我們家按照排隊順序,不要插隊,只有阿公可以先走。」接著又說:「人老了會離開這個世界是很自然的事,你們會長大,阿公阿嬤到很老很老也會離開你們,這都不要太難過⋯⋯」阿孫二兄妹好像也聽懂了阿公的話,笑笑點著頭。這時哥哥笑著說:「阿公,你已經說很多次了!」妹妹說:「已經説三次了!」接著説:「阿公你的飯前藥吃了沒?」阿公笑笑說:「是嗎?我說過很多次了?阿公真的老了老了,你們要記得就好⋯⋯」是啊!孩子會長大,父母會老去,我深信只要一家人,能在相處的時光裡,時時相互關懷著,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盡管時光不停地流逝,我們心中一定會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
2021-08-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嬰幼兒出現這些症狀,恐為新冠肺炎病毒感染!速就醫!
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SARS-CoV-2)自2019年底從中國武漢爆發以來,席捲全球造成上百萬人死傷與商業社交活動停擺,已成為這兩年全世界最深刻的共同記憶。新冠肺炎的傳染模式主要藉由病人飛沫或接觸被病毒染污的物體來傳染人,但相較於過去的SARS,具有較多無症狀高傳染性的特性。對人體危害程度可輕可重,從完全無症狀的輕微感染至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需要葉克膜的嚴重肺炎重症均有。現今已知高齡、免疫系統不全或有系統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衰竭與肥胖)族群是併發重症的高危險群。 心肺相關自體免疫疾病兒童最需要小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品君指出,新冠肺炎感染中,嬰幼兒染疫臨床症狀以輕中症為主,無症狀比例也高於成人;常見症狀以發燒、咳嗽、無力、肌肉痛等;但相較於成人更多特異性症狀,如食慾不振、腹瀉、嘔吐等。兒童相較於成人感染比例較低,台灣歐美新冠肺炎患者的數據顯示兒童約占2-5%。兒童重症相對比例也較低,義大利與美國致死率0.1%;重症者多為小於一歲或具有潛在病史(心臟疾病,糖尿病,肥胖,慢性呼吸道疾病),因此提醒家屬心肺相關自體免疫疾病兒童最需要小心,目前台灣尚無兒童新冠肺炎死亡案例。兒童肺部ACE2受體量明顯少於成人的其中與成人相異可能原因與新冠病毒進入人體以後,必須要依靠細胞上的ACE2受體當作侵入大門,來進入細胞內造成感染。目前醫學研究已證實,兒童肺部的ACE2受體量明顯少於成人的ACE2受體量,所以使兒童和成人相比,較不容易因為暴露到病毒而造成感染。另一可能原因兒童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相較於成人也較不易後續造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 syndrome)。 此外,兒童新冠肺炎感染源在研究指出常具有家族群聚史,在中國的數據,兒童感染者約有七成家中至少有一名感染者;而美國資料則高達91%兒童因接觸到家庭或社區感染者而染疫。因此第一線醫療人員針對具有接觸史的無症狀兒童建議要積極採檢。 新冠肺炎對於兒童的特有表現: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陳品君說,雖然兒童相較於成人為低感染率與嚴重度較輕,但近期英國和美國出現了與新冠病毒有關的非常罕見兒童炎症綜合症(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MIS-C)病例,引起醫學界關注。MIS-C的症狀會出現在SARS-CoV-2感染數周後,也可能發生在無症狀感染的兒童中,其臨床症狀會類似川崎氏症造成全身皮疹、結膜炎、口部粘膜發紅、腹痛、腹瀉,嚴重者甚至會影響心血管功能,造成急性心臟衰竭或冠狀動脈擴張。 血液檢查可能會顯示出發炎症狀升高的指標,包含C反應蛋白、紅血球沉積率和前降鈣素原。通常會涉及各種器官系統包含心臟、腎臟和神經異常。由於MIS-C會加速造成心源性休克,因此需要對兒童進行重症監護以及免疫球蛋白或類固醇治療來幫助病人改善病況。 嬰幼兒出現這些症狀,請盡速就醫如何觀察孩子有變成重症的傾向呢?陳品君表示,如果感染過程中,有發現小朋友高燒不容易退,或是燒退了,但是精神、活動力不好,或是有食慾不佳、嘔吐、腹瀉、脫水的症狀,以及呼吸困難,就是重症預兆,需要儘快就醫。此外還要留意MIS-C症狀: 持續性發燒不退身皮疹、結膜炎、口部粘膜發紅、手腳腫脹,腹痛、腹瀉等等,對於有慢性疾病患者的兒童更要小心留意。最近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增溫,最佳保護是預防新冠肺炎。為了您的家人,減少出門待在家中並請保持社交距離,外出在公共場所戴好口罩及勤洗手。
-
2021-08-13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思覺失調】思覺失調怎麼伴1|當你的思覺失調家人老了 照顧者有哪三包資源可準備?
當思覺失調患者步入中老年,照顧者年邁、去世後,如何預先為家人做準備?照顧者可參考三包資源:1.治療資源:長效針劑穩定病況、2.照顧資源:持續工作與連續照顧、3.法律資源:申請監護宣告安排財務Q:我照顧思覺失調孩子快卅年了,最近覺得自己身體愈來愈不好,很擔心自己老後,罹患思覺失調的孩子該怎麼獨立生活下去?A:可以運用三包資源,從治療資源、照顧資源、法律資源預先安排。▶家有思覺失調患者怎麼辦,8大專家獨家分享三包資源【思覺失調怎麼伴2】治療資源:思覺失調藥物治療 長效針劑副作用低 降低發病住院率【思覺失調怎麼伴3】照顧資源:心口司推心衛中心 給思覺失調患者個管式連續照顧【思覺失調怎麼伴4】法律資源:輔助宣告助照顧者安排財務 社會對話盼能完善法律保障兩年前,以思覺失調症為主題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對患者家庭「應家姊弟」細膩寫實的刻畫,讓觀眾不僅進一步了解患者的生活,也注意到照顧者的負擔和困境。過去卅年,台灣的精神醫療進步延長了思覺失調患者壽命,也衍生新的難題:當患者步入中老年,照顧者年邁、去世後,如何安置患者或幫助患者獨立生活下去?照顧者又該如何為患者跟自己預先準備、找出路?【延伸閱讀/照顧者如何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多數思覺失調患者沒有結婚生子 須面臨獨自老後的生存挑戰上個月(七月)底,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共同舉辦「罩得到的治療路 照護者的出路」思覺失調專家會議,邀請台灣精神醫學會、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協辦,並與醫療、司法、照顧、政策等各界專家,以照顧者處境與需求出發,討論思覺失調患者將面臨的雙老照顧議題。「多數患者沒有結婚、生小孩,主要家庭支持多為父母,其他家屬與手足支持相對薄弱,他們必須面臨獨立生存的挑戰。」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李新民說,這是思覺失調與先天罕病或中老年失智患者不同之處。平均照顧17年,8成精神疾患照顧者曾失眠憂鬱據衛福部統計,無生養子女的慢性精神病患超過五成,其中與家人同住者近九成。「患者老化的共病問題,我們還沒準備好。」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坦言,「照顧者是醫療照顧中失落的一塊,家屬衛教是被動的,也缺乏有效的早期介入。」思覺失調患者及家屬須面對的特殊狀況,包括該病時好時壞難預期、發病時幻聽幻覺而產生的失控行為讓照顧者和週遭人緊張害怕、社會普遍對該病認識不足而導致恐懼、汙名化和不當相處引發的安全風險,使他們需要社會支持,卻反而與社會愈離愈遠。《與惡》劇中,患者應思聰即使有工作能力及意願,卻因病情不穩定而無法順利工作、融入社會;主要照顧者應思悅面對弟弟失控、家人抗議、工作不保、伴侶退婚、社會輿論等壓力,也瀕臨崩潰。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王俸鋼指出,慢性精神病的家庭平均照顧年數為十七點三年,僅次於智能障礙者;其中近三成照顧者身心狀況不佳、近五成生活開銷困難、近六成常態擔心患者安全,近八成於照顧期間曾身體痠痛、失眠和憂鬱等,顯示照顧者也亟須被照顧。【延伸閱讀/什麼是家族治療?如何幫助思覺失調照顧者紓解壓力?】過往,社會對思覺失調和法律的討論多集中在懲罰、限制和安全風險控管上,司法精神醫學會表示,法律其實可以提供患者和家屬許多協助。例如民法中的「監護輔助宣告」讓家屬可代理患者處理照護安排、申請福利、協助財務管理等,減少患者發病時因無法妥善處理自身事務,而損失財產、資源,衝擊日後生活;刑法中的「監護處分」則能透過強制住院,讓患者與家屬免於擔憂醫藥費問題,獲得妥善治療。照顧者三包資源:患者持續接受藥物治療、法律協助、社會照顧持續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充足的經濟與法律協助、他人陪伴支持,是照顧者的三包重要資源,患者病情控制愈穩定,老老照顧的風險負擔愈低。然而穩定服用藥物是個難題。李新民表示,患者及家屬若對疾病和治療不夠瞭解,如認為患者只是憂鬱、該病可靠意志力克服、已經痊癒不需服用藥物、藥會愈吃愈嚴重等因素而主動停藥,或因外在因素,如肺炎疫情使其無法回診,該病每次復發都將使患者失去更多腦健康和社會功能,加重日後照顧負擔。另外,李新民也提醒,思覺失調患者中高齡化、抗精神藥物的副作用(包含高血壓、糖尿病、肥胖、血脂異常等),使患者的身體健康成為未來挑戰,「保護、提升患者的身體健康,是全球迫切待解的公衛與道德議題。」※疾病百科【思覺失調】https://health.udn.com/disease/sole/232【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8-10 養生.運動天地
65歲才開始健身!日本最高齡90歲健身教練瀧島未香:如何靠運動讓身體年輕30歲?
編按:培養運動習慣,無論從幾歲開始都不遲!日本有位已經90歲的瀧島未香奶奶,從65歲開始運動,不只成功瘦下15公斤,更就此愛上健身,並在87歲成為日本最高齡的健身教練,且受到不少學生的歡迎。她說:「無論年齡,我覺得只要去做,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以前從來沒運動過,現在已經來不及了......」如果抱持著這樣的想法,那麼今(2021)年已經90歲的日本奶奶瀧島未香的故事,或許可以給你一點鼓勵。從65歲開始運動,並且在87歲成為專業健身教練,她的親身經驗,可說是「年齡不過是數字」的最佳證明。為了瘦下來開始運動 就此愛上健身瀧島未香在65歲時開始運動,動機則來自丈夫不經意的一句話。「當時我的體型已經不只是『有點胖』的程度,褲子的尺寸也比現在大了一倍,但卻不願意承認。直到有一次先生看著我說:妳好像又胖了⋯⋯我心想這樣下去不行!就決定參加健身房開始運動。」過去幾十年從來沒運動過的瀧島未香,開始鍛練之後效果驚人,5年內成功減去15公斤。此後她除了繼續保持運動習慣,更在79歲時開始接觸健身重訓,並接受一對一的指導課程。如此過了8年之後,瀧島未香的指導教練中澤決定邀請她加入專業健身教練的行列,「未香女士除了本身非常熱愛訓練之外,也很善於和別人聊天,我覺得她非常適合擔任教練的工作。」受到疫情影響,現在她每個月會開一次60分鐘的線上課程,學生從40歲到60歲都有,課程內容則包括她自己設計的體操以及各種肢體訓練動作。令人驚訝的健康與活力,讓她本身就是一位極具說服力的健身教練,活潑開朗的教學風格,也十分受到學生喜愛。瀧島未香的健身操示範影片,充滿活力的模樣不禁讓人由衷佩服!早餐前健走、慢跑2小時 任何時候都保持端正姿勢瀧島未香的每一天大概會是這樣安排:她每天只需約4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清晨4點起床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先健走4公里之後、再慢跑3公里,最後再倒著走1公里,以上約莫花2個小時完成。完成熱身之後,早上7點吃早餐,內容大多是一份鮭魚或竹筴魚,配上納豆、雞蛋、豆腐和泡菜或漬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發酵食物,營養均衡。而納豆是其中少不了的必備食物。餐後她會開始做掃除、洗衣等家事,有時也做一些簡單的伸展操。即使是坐在客廳看電視,她也會維持著收小腹、挺直背脊的姿勢。在家裡走路的時候則會保持踮著腳尖的習慣。「聽起來好像很困難,但是因為做了之後對身體的效果很好,自然而然就能養成習慣。」吃一根香蕉和優格當作午餐之後,她會開始這天的肌肉訓練或是課程。即使沒有安排教練指導的日子,她也一定會自發性地至少運動2小時。經過一天的活動後,晚餐則是頗為豐盛。經常吃的料理包括有加了雞肉和各式蔬菜的湯,既美味也達到營養均衡。因為有充分運動,偶爾想吃一塊蛋糕之類的甜食也無須忍耐。晚餐之後則是完全屬於自己的個人時間。有時她會研究當天的訓練課程,或是學習如何操作電腦、手機,甚至是學習英文,度過充實而豐富的一整天。成效卓著!健康檢查身體年齡降低到50、60歲去(2020)年她接受精密的健康檢查,結果包括血管硬度、器官機能和血壓、心跳等各項指標狀態都十分良好,整體身體機能更相當於大約50、60歲左右的人,讓醫生難掩驚訝。「原本只是想要瘦下來而開始健身,瘦下來了之後就想要擁有像外國人一樣好看的臀部,接著是希望背部練出線條,然後不知不覺就變成健身教練⋯⋯我完全沒想像過這樣的人生。」有天她收到一個陌生網友的留言:「原本心情覺得很低落、很想死,但因為看到您充滿活力的樣子,好像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如果我的例子能夠帶給其他人元氣和力量的話,那我很想走遍全日本,跟更多人介紹運動健身的好處。即使只是看我運動也沒關係,如果會覺得心動的話,或許就有想要嘗試的可能。」她笑說:「我的目標是能夠當健身教練到100歲!」沒錯,無論是運動或是任何想做的事,開始都不嫌晚!資料來源/nippon.com、美ST 1 2原文:65歲才開始健身!日本最高齡90歲健身教練瀧島未香:如何靠運動讓身體年輕30歲?
-
2021-08-08 養生.運動天地
我的肌肉到底衰退多少?專家教你一招自我檢測
我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年逾70的父親摔倒了。兩年前,我父親與母親前往健行,卻在電車裡突然昏倒。當母親驚慌失措地通知我,我首先懷疑是不是中高年齡層常見的「腦梗塞」。父親當下被緊急送往醫院急救開刀,所幸撿回一條命,醫師告訴我的病名很陌生,是「慢性硬腦膜下血腫(CSH)」。事實上,我父親在昏倒前兩個月就因樓梯踩空摔倒撞到頭部。可是父親卻認為「從樓梯上跌下來很丟臉」,一直瞞著母親。結果當時頭部撞傷造成的瘀血,就在兩個月期間逐漸壓迫父親的腦部。替父親開刀的醫師說:「再晚一天,可能救不回來了。」父親幸運逃過一劫,那時候的經歷使我刻骨銘心,深深覺得:「千萬不要讓高齡者跌倒!」我也因為這件事,開始認真研究可預防高齡者跌倒的體操。研究的成果便是「掃黑健康操」,希望來我經營的整骨院看診的高齡病患,能夠一輩子過著不必臥床的健康生活。註: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指頭部受到外傷一至兩個月後,覆蓋腦部的硬腦膜與大腦間隙因出血形成血腫,使大腦受到壓迫,造成頭痛或失智症、單側麻痺導致不良於行等疾病。常見於高齡男性。自我檢測 你能用單腳站立幾秒?「我的肌肉到底衰退多少?」有這樣疑慮的人,請務必試試。1.身體面向牆壁,赤腳站在距離牆壁約五十公分處。2.雙眼睜開,雙臂朝下,左右任一腳向前抬起約五公分。3.請測量經過幾秒鐘後,身體會搖搖晃晃、踩在地板上的腳也偏移位置、抬起來的腳因為撐不住而碰到地板、身體也失去平衡而伸手扶住牆壁。無法單腳站立2秒以上的人,肌力很有可能正在衰退。「睜眼單腳站立」,便是測試腿部肌力與平衡功能的評估方法。日本厚生勞動省推出一項數據目標,「能睜眼單腳站立超過20秒的75歲以上高齡者,男性要達到60%以上、女性要達到50%以上。」目的在於減少高齡者因年紀增長而腿力衰退、行走困難的情形。掃黑健康操-節拍器體操實行這項體操可使整個背部的肌肉緊致結實,且能改善駝背。也能擴展肩關節的可動區域,預防五十肩等問題。由於加強了上半身的肌肉,可避免跌倒時撞倒臉部。最好使用比擦臉巾更大一些的毛巾,效果等同上健身房用器械鍛鍊。1.兩手高舉毛巾。● 兩腳張開與肩膀同寬,兩手高舉毛巾兩端,用力拉直。● 覺得抬起肩膀及手臂很吃力的人,舉到自己能承受的高度即可。2.繼續將毛巾拉直,手肘彎曲。● 將毛巾拉直,手肘彎曲,往身體繃緊。● 肩膀僵硬的人彎曲手肘時,請將毛巾降至耳朵左右的高度即可。動作的幅度以「輕鬆愉快」為主。將動作重複五至十次。3.左右交互彎曲上半身。● 高舉毛巾、慢慢將上半身往右彎,再慢慢回復原位,繼續將上半身往左彎。● 把自己當成以緩慢節奏擺動的節拍器,持續一分鐘。● 彎曲身體時仍要拉直毛巾,注意不要讓毛巾鬆弛。● 彎曲幅度太大會使身體失去平衡,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擺動即可。掃黑健康操-芭蕾站姿類似芭蕾舞者的基本動作。芭蕾舞者的抗重力肌經過鍛鍊,所以能不受重力影響似的輕盈起舞。實行這項體操,可鍛鍊小腿至臀部的抗重力肌。1.腳尖往外張開45度,大腿夾著毛巾站直。● 站立時腳跟併攏,腳尖往外張開四十五度。2.大腿夾著毛巾,手放在臀部。● 手掌放在臀部,確認臀部的「臀大肌」是否有出力。3.抬起腳跟,用腳尖站立。● 大腿繼續夾著毛巾,一邊感覺臀部有出力,一邊抬起腳跟。● 覺得快站不穩時,請不要勉強自己,立刻抓著扶手等物體穩住身體。● 保持約十秒鐘的前傾姿勢後,回到1的姿勢,1~3為一組,總計重複五至六次。● 小腿抖得難以堅持的人或者腿部抽筋的人,維持五秒或十秒即可,稍微休息一下,再以總計一分鐘為目標。● 接下來慢慢提升難度,最終目標為30秒×2次。重點:大腿用力夾緊毛巾,注意不要掉落,有助於穩定身體的軸心。
-
2021-08-08 新聞.長期照護
雙腳無力要當心!銀髮族若有這些現象恐罹患肌少症
新竹一名77歲陳姓老翁平常因三高疾病固定回診追蹤並控制良好,近半年卻發現爬樓梯到二樓有些吃力,甚至快跌倒,從椅子起身也有些費力,醫生認為,陳擔心血糖問題飲食較清淡,鮮少攝取蛋白質,又因疫情活動量大幅減少導致肌力變弱,因此在門診實施握力檢測,發現陳的肌肉強度只有25公斤,恐罹患肌少症。新竹馬偕醫院家醫科醫師陳信豪指出,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肌少症是銀髮族重要議題,主要是因身體老化導致供給體力的骨骼肌質量流失、肌力下降,且伴隨行動力變差時,就會形成肌少症,除影響日常生活,手腳無力、行動越漸困難,嚴重恐導致失能。肌少症的評斷標準為男生的握力小於28公斤,女生的握力小於18公斤。據研究指出,與40歲成人相較,80歲年長者肌肉流失可高達33%;原因除年紀老化,活動力下降(如不愛運動)、營養不良(如蛋白質攝取不足)及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或骨質疏鬆)等均可能加速肌肉流失。若家中年長者若有握力下降、行走遲緩、起身或爬樓梯困難甚至快要跌倒等現象,均可能罹患肌少症,應及時尋求醫師協助,進行諮詢和診斷。陳信豪說,目前肌少症沒有藥物治療,營養及運動是肌少症的最佳解藥,高齡者建議每餐均衡攝取約手掌大雞胸肉的蛋白質,魚、豆類、蛋或牛奶均可,若準備食物不便,亦可直接攝取市面上含優質蛋白質、吸收利用率高、並具有醫學實證之均衡營養補充品;此外,規律運動也非常重要,特別是負重運動,如深蹲及舉啞鈴,以及平衡運動如太極拳等,可避免跌倒、維持身體活動力及減緩肌肉流失。陳信豪呼籲,老年人常有三高問題,需降低澱粉及醣類攝取,但優質蛋白質不能減少,而且要分散在三餐食用才能有效吸收,另外,閒暇之餘也要多加強下肢訓練,在家深蹲、爬山健走或參加社區健康活動,都是很好的訓練方式,讓生理代謝維持良好運作,方能享受最佳生活品質,達到健康延壽。
-
2021-08-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新增2例施打疫苗後死亡個案 最高齡為92歲男性
新北市新增2例施打AZ疫苗後死亡個案,分別為92歲男性及80歲男性,目前新北市通報累積統計共117例(AZ:100例、Moderna:17例),衛生局表示,對於接獲疫苗施打後的不良事件通報,或民眾有疑義通報,都會將相關資料上傳疾管署通報系統。案1為中和區80歲男性,身患失智及腎臟病,6月18日接種AZ疫苗,6月19日至8月1日出現四肢多處瘀青,8月2日至4日出現嘔吐及失禁症狀,8月5日死亡;案2為新店區92歲男性,身患攝護腺肥大,6月15日接種AZ疫苗,6月16日至7月30日作息正常,8月1日出現失禁,8月5日死亡。新北市衛生局表示,對於接獲疫苗施打後的不良事件通報,或民眾有疑義通報,都會將相關資料上傳疾管署通報系統,至於個案死亡原因是否與疫苗有關,由中央「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審議認定。
-
2021-08-07 新聞.元氣新聞
全台人均壽命81.3歲 台北市高齡化最嚴重
內政部今(6)日公布國人生命表統計,回顧過去十年人口變化,我國高齡化情形越來越嚴重,十年間國人平均壽命已從79.2歲上升至81.3歲,其中高齡化最嚴重的都市為台北市,人口平均已經達到84.1歲;全台平均壽命最低地區則落在台東縣,每人平均76.5歲。內政部表示,隨著醫療水準提升、食品安全重視、生活品質提高及運動風氣盛行,近年來國人平均壽命,有呈現上升趨勢,在2010年,國民人均壽命約為79.2歲;到了2020年,已增加到81.3歲,顯示國人越來越長壽。六都當中,首善之都台北市,仍是最長壽的城市,台北市民平均壽命為84.1歲,其餘依序為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長壽程度呈現自北而南遞減的情形,台北市也是全台灣最長壽的城市。在六都之外,以新竹市人均81.7歲最高,台東縣76.5歲最低,內政部指出,東部縣市平均壽命,皆較西部各縣市低,台東縣及花蓮縣的平均壽命,與全體國民平均壽命相比,分別少了4.8歲、3.9歲。內政部表示,跟前一年度相比,全台灣大多數地區的平均壽命皆為增加,且以宜蘭縣、南投縣均增加0.43歲最多;唯一平均壽命下降的地區為澎湖縣,人均壽命下降0.11歲。如果納入性別的比較,女性仍較男性來得長壽,2020年男性人均壽命78.1歲、女性84.7歲,皆創歷年新高,男性高於全球平均水準7.9歲,女性則高出全球平均9.7歲。內政部表示,我國人均壽命不只高於世界平均,跟鄰近亞洲國家及地區比較的話,不論男性或女性,我國的平均壽命皆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印尼;不過相較於台灣而言,日本、新加坡、南韓則是人均壽命更高的國家。內政部表示,國人平均壽命提升,也讓高齡社會問題更值得持續關切,截至2020年12月31日為止,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已達16.1%,正朝向「超高齡社會」邁進,政府也持續推動包租代管服務、無障礙環境建置、消防安全、居家環境安全、送餐、接送及陪診服務、以房養老等相應的政策作為。
-
2021-08-07 癌症.抗癌新知
體重驟降要留意 就怕癌症上身
沒減肥,體重莫名減輕,別高興太早,中高齡得留意是否身體出問題了。台北仁濟院院長李龍騰指出,中高齡者沒有刻意減肥,但短時間體重大幅下降很可能是癌症、糖尿病警訊,平時應該如何觀察呢?一個月體重掉3% 可能糖尿病李龍騰提醒,若沒特別節食、刻意減重,一個月體重竟掉3%,半年掉5%~10%就得當心。例如60公斤的男生,一個月突然瘦1.8公斤、半年瘦3公斤,就需警覺是否為糖尿病,當胰島素分泌不足,血液中葡萄糖進不去細胞,身體難吸收養分,造成體重往下掉。平時警覺致命訊號 別釀成大病癌細胞改變人體新陳代謝又掠奪養分,體重減輕也是癌症警訊。尤其要小心死亡率極高的胰臟癌;若伴隨黃疸症狀,可能罹患肝癌。而女性可能因乳癌、卵巢癌造成,男性若攝護腺癌轉移至肝臟,體重也會驟降。平時應警覺致命訊號,擊退大疾病,千萬別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