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3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高血壓藥物
共找到
67
筆 文章
-
-
2022-02-1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常常頭暈、無力留意低血壓!醫:6族群應每日測量血壓防休克
民眾日常多關注高血壓等三高問題,也得留意低血壓對身體帶來的影響。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低血壓對健康的影響不亞於高血壓,且情況嚴重時將有休克、致命的危險,相關風險族群平時需注意血壓監控,並留意日常保養。 低血壓風險不亞於高血壓,嚴重恐有休克危險! 洪暐傑醫師表示,血壓顧名思義指得就是血液在血管中的壓力狀態,如同水管中水的水壓,這攸關血液是否運輸正常,血壓不足身體各處供血便也會不夠,也就容易出現相關問題,身體陸續出現症狀,例如全身無力、頭暈目眩、四肢冰冷、呼吸困難等。 低血壓情況較為嚴重時,也會影響各器官,例如腎衰竭、心衰竭等,腦部血流不足也容易引起失智症,研究發現,低血壓與高血壓相比,高齡者低血壓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高血壓高出許多。而若血壓過低也可能形成休克、危及生命安全,例如心臟無法正常運輸血量,造成心因性休克;或是受到感染使得血管過度擴張,造成血壓大幅下降的敗血性休克;又或是嚴重出血、身體嚴重脫水,嚴重影響血壓形成低血容性休克等,提醒風險族群應多加留意。 低血壓常見6大風險族群,貧血應找出原因而非亂補鐵! 洪暐傑醫師指出,引起低血壓的原因繁多,相關風險族群除了年齡老化、血管健康不佳以外,也包括民眾常聽到的因突然變化姿勢出現的姿勢性低血壓、身體脫水或嚴重出血的低血溶性低血壓。高血壓藥物或控制心律不整藥物,也可能有所影響。受到感染等因素,使得血管擴張導致壓力下降。運動量不足,血管容易彈性不足,也使得血壓出現異常。 低血壓也常與部分疾病息息相關,例如單邊動脈阻塞、主動脈剝離等。貧血也是風險之一,原因繁多,需經診斷確認原因,而非亂補鐵。上述這些族群,日常就需規律監控血壓,以確保血壓正常,或在發現情況不對時及早就醫。 慎防低血壓引休克,日常保養要注意! 洪暐傑醫師表示,易有低血壓的族群,平時應注意良好生活避免維持血管健康、水分補充避免水分不足影響血壓,一般而言,建議以體重乘以30計算,如體重60公斤者,每日攝取至少1800CC。有疾病患者應控制好病情,如三高、貧血等,避免影響血管健康引起阻塞。用藥者也需規律用藥,避免因未妥善用藥使得病情加重、藥物加重,在此惡性循環下也提升低血壓的風險,而若有觀察到每當服用藥物後就會有血壓降低的情況,也應多觀察並與醫師討論,萬不可擅自停藥。 除此之外也建議每日遵循「722守則」測量血壓,也就是連續測量7天、一天早晚共2次、每次測量2遍。前半小時不可抽菸、喝酒、喝咖啡、運動,前10分鐘先坐下休息。早上測量建議取在起床一小時之間,並在尿完尿、吃早餐前測量。而特殊情況者建議測量三次,例如心律不整者,此族群會在血液未完全吸收的狀態下就放出,血壓也就會不足,在此狀態下只測量兩次也較為不準。一般正常血壓值約為收縮壓120mmHg/舒張壓80mmHg,若低到收縮壓100mmHg/舒張壓60mmHg便可能有低血壓問題,此為參考標準值,若是比此標準值再更低一些,如收縮壓98mmHg/舒張壓59mmHg,建議留意身體症狀,如有極度不適應盡快就醫。而若是比此標準值低得太多,如收縮壓低於90mmHg建議就醫追蹤為佳,以確保健康及生命安全。 《延伸閱讀》 .常常頭暈是低血糖?8族群注意4重點,嚴重恐致命! .常暈眩、耳鳴竟是耳屎太多?醫指8種人易堆積,4步安全清潔!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4 該看哪科.耳鼻喉
腮幫大 打肉毒無效 原來唾液腺肥大
53歲何先生有睡覺磨牙習慣,他認為可能是自己的咀嚼肌太發達,導致腮幫子很大,希望藉由施打肉毒桿菌素緩解。兩周後,晚上磨牙狀況獲得改善,但兩頰腮幫子依舊腫大,摸起來是柔軟、無壓痛的腫塊。經耳鼻喉科超音波檢查,診斷為「唾液腺良性肥大」。唾液腺良性肥大較常見於雙側腮腺,以中老年人居多。無特定致病原因,文獻認為與糖尿病、嗜酒、營養不良、長期服藥史有關。患者腮腺會隨年紀逐漸腫大,但因無痛而常被忽略,部分患者的腫大忽大忽小但不會完全消除,臨床上觸診柔軟並均勻一致,無腫塊、無壓痛,且唾液腺導管開口無紅腫情形。對於唾液腺良性肥大,目前並無特殊治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後,部分腺體可能恢復正常,但仍有些患者的唾液腺腫大仍無明顯改變;抗高血壓藥物也可能引起唾液腺肥大,大多於停藥後自行消退。有明顯腫脹症狀者,可自行輕壓按摩腺體,促使腺體排空唾液,或咀嚼無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咀嚼肌位於下顎骨角的上方,肌肉本身相當厚,是造成方形臉(國字臉或大餅臉)的主要原因。自我檢測咀嚼肌肥大的方式,可將手指放置下顎骨角的前緣,用力咬緊後明顯感受手指往上頂起,這可能是咀嚼肌發達的現象。其他造成臉大原因,例如下顎骨角太凸出,可能需要削骨手術治療,如果脂肪過多可考慮抽脂或溶脂;若是臉部老化鬆垂,可利用較深度電音波提拉,以及重建骨架的支撐把下滑的組織撐起等方式改善。導致臉腫的原因,與日常作息也有關,常吃重鹹或睡前喝太多水會水腫,服用某些藥物的副作用會臉腫,甚至是某些身體疾病的警訊。若無法判斷,最好諮詢醫師。
-
2022-01-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癲癇竟然是心律不整引發 老翁發作還好醫師發現不一樣
70歲男子沒有癲癇病史,最近因肺炎住院,卻突然抽搐昏迷,轉急診後有兩次發作,醫師發現患者短暫昏迷醒來之後意識馬上恢復正常,與一般癲癇醒來後仍會有意識混亂的情況不一樣,經過心電圖檢查,確定是因為心律不整而引發的癲癇,經過裝置心臟節律器後,目前已經沒有再發作。心律不整也會引發癲癇?!台南新樓醫院急診科醫師林士豪表示,這種情況並不常見,往往是發生在老年人身上,一旦被當成一般的癲癇治療,可能會延誤病情,最嚴重可能猝死,還是要多注意。患者平日有高血壓病史,長期服用高血壓藥物,最近住院後,突然意識不清合併四肢抽搐,轉到新樓醫院急診,又再發生兩次癲癇,經醫師診斷為病竇症候群引起的亞當斯-斯托克斯症候群(Adams-Stokes syndrome)。林士豪表示,亞當斯-斯托克斯症候群是指嚴重心律不整引起的暈厥症狀,當心搏過速或過緩時,由於心室輸出的血量下降,輸送到全身的血流量不足,導致大腦暫時性缺血,可能會突然出現心悸、胸悶、眩暈、抽搐或暈厥等症狀,一開始持續時間很短,病患可能不以為意,但若沒正確診斷及治療,嚴重者甚至會猝死。他表示,許多心律不整的患者,有時也會出現抽搐、昏倒等情況,乍看很像癲癇;所以遇有不明原因的癲癇,經檢查後腦波並無異常時,醫師和家屬都應提高警覺,及早做各種心電圖判定。林士豪説,心律不整有些是心搏過速,可能為心房顫動或心室頻脈等造成;而心搏過緩則可能是高度房室傳導阻斷或病竇症候群等。長期服用高血壓藥物,也可能造成心跳變慢,通常停藥之後狀況會變好。該症候群臨床診斷不易,患者求診當下也不一定會發現,有時須透過24小時心電圖診斷。最近智慧型穿戴裝置流行,也可利用這些裝置偵測而提醒就診。心律不整依類型有不同治療方式,如藥物控制、心導管電燒、心臟節律器或是體內自動去顫器等。林醫師再次提醒,若自身或親友偶有心悸、胸悶、眩暈、抽搐或暈厥等症狀,或是測量心跳超過每分鐘150下或低於每分鐘50下,建議盡速就醫。
-
2021-12-2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氣溫降1度心血管病變增2成 心臟科權威教冬天如何慎防心臟病猝死
● 冬天是心臟病猝死高峰期● 規律用藥,也要天天量血壓● 天冷吃鍋,注意鹽分攝取不要過量,以防血壓升高國健署公布的調查報告指出,國人18歲以上高血壓罹患率為23.7%,亦即近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有高血壓問題,而心臟病也是國人健康的前三大殺手,且在冬天致死率最高。氣溫降1度 心血管病變增2成每年11月到隔年3月是心臟病猝死的高峰期,英國醫學研究期刊指出,冬天每降攝氏一度,未來一個月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增加20%。民眾可能會認為定時服用高血壓藥物,又有規律地運動,同時沒有不舒服的症狀,血壓應該就正常沒有問題,但若沒有天天量血壓,可能會因為入冬、氣溫驟降,血壓升高了卻不自知。冬季心臟病亡 比夏季高26~36%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在冬季因心臟病死亡的機率平均較夏季高出26至36%。由於低溫造成血管收縮,周邊血管阻力增加,心臟需更賣力才能將血液輸送出去,因此負荷變大,血壓就易升高,平常服用降血壓藥物的劑量可能就不夠,當血壓無法有效控制時,嚴重者可能導致腦血管破裂出血引發中風,甚至造成主動脈剝離瞬間大出血而致命。以主動脈剝離來說,主動脈如一條高速公路,是人體輸送血液的最大血管,負責傳送大量血流,結構分內、中、外三層,只有銅板壁般厚度,血壓高時,瞬間大量血流將主動脈像氣球一樣漲大,撐不住時就會爆裂,突然致命連搶救機會都沒有。一半幸運者的血液僅衝破內層滲入血管壁夾層,形成主動脈剝離狀況,又稱為主動脈夾層瘤,症狀多為撕裂般的急性胸痛或上背病,若確診為升主動脈剝離者,需要緊急接受重建手術,否則短時間內可能因外層破裂致死。胸痛逾10分鐘 可能心肌梗塞溫度驟降,除容易引起高血壓,當心臟負荷過大,也會造成心肌缺氧,嚴重時會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導致心臟肌肉大片壞死。冠狀動脈是供給心臟肌肉氧氣及營養的血管,當因鈣化或脂肪堆積等原因造成血管阻塞,產生胸悶等不舒服症狀時應盡速就醫,狀況持續惡化、甚至胸痛連續超過10分鐘,服用舌下含片也未能緩解時,需趕緊到急診室確認是否為心肌梗塞。有些人對痛覺較遲鈍,平時沒有胸部不舒服症狀,這些人最容易被忽略。美國一項大型研究調查報告指出,男性心臟病患有高達62%平常沒有任何徵兆,第一次心臟病發作即是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女性比率也達46%,所以不少患者第一次發作就嚴重到來不及送醫而猝死。4族群 50歲後運動心電圖檢查冠狀動脈阻塞的症狀初期並不明顯,一般健檢大多做靜態心電圖,然而許多時候是在運動狀況下,心臟負荷增加,心電圖才會出現缺氧的變化,因此建議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及心臟病家族病史者,50歲後應該安排一次運動心電圖檢查,若發現心臟缺氧情形,應進一步安排高階電腦斷層或心導管檢查,瞭解血管阻塞狀況,做為正確治療方向的參考。此外,天冷時國人吃火鍋幾乎是全民運動,稍不注意鹽分攝取就會過量,也是導致血壓升高的原因。為避免冬天心臟疾病無預警地找上門,切記要睡眠充足、避免熬夜、保持心情愉快、不要吃得太鹹等,都是預防血壓升高的不二法門。
-
2021-11-20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天冷進補小心愈補愈傷身! 中醫警告:「這幾樣食材」有慢性病勿碰
立冬補冬,補嘴空!近日寒風驟起,冬天的氣息漸濃,台灣也即將邁入冬令季節,俗話說的好「冬令進補,來年打虎」,所以冬季正是進補最佳的時刻。但小心冬季常吃的藥燉排骨、薑母鴨、四物湯、十全大補等,卻有可能讓慢性病患者陷入中西藥交互作用的危機!食補視保健食品 當心中西藥交互作用 許多的藥膳補品,大多由中藥材配製而成,而中藥也是藥,如屬於慢性病患者,就應該要注意正在服用的西藥是否會跟所吃的藥膳產生「中西藥交互作用」,其所產生的副作用則可能造成健康上的危害。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中藥西藥都是藥,民眾多半把食補視為保健食品,卻往往忽略了食品本身的藥性。進補熱門藥材 高血壓患者有禁忌黃金舜指出,黃耆、當歸以及人參等常見的藥材,都是冬令進補的熱門選擇之一,不過,若有慢性病的病史,像是高血壓族群,食用過量當歸以及人參,可能會讓已控制好的血壓受影響,是重大的藥物配伍禁忌。服用這些藥品 食補須特別注意藥師公會全聯會中藥發展委員會主委黃世勳提醒,若有在服用口服抗凝血劑華法林(Warfarin)的人,建議在食補中避免服用到當歸等食材,否則恐怕會增加出血的風險;有在服用高血壓藥物利血平(Reserpine)者,也盡量避免吃到白芍,因白芍含有有機酸,會酸化尿液減少腎小管對弱鹼性藥物的吸收,增加排泄降低其藥效;在服用強心劑地高辛(Digoxin)的人,也要避免服用到甘草等食材,因具有去氧皮質酮樣(Desoxycortone-like)作用,促進鉀離子的排泄,會增加用藥敏感性;在進行食補前有在服用西藥者都需要特別注意,以降低多種藥物和食補的交互作用產生的風險。延伸閱讀: ·吃鍋進補小心鈉含量比熱量可怕! 「5口味湯底排行」:第1看起來很清 ·天冷吃羊肉爐進補? 中醫師眼裡的NG飲食習慣...吃多會上火 
-
2021-07-20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腎上腺異常增生,也會讓血壓失控?
現職: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科主任專長:糖尿病、肥胖症、骨鬆、甲狀腺疾病明明年紀輕輕,血壓卻高得驚人,有時還會合併有低血鉀的情況,常常會覺得疲倦、肌肉無力,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有一位40多歲的女性,血壓常常高到170/110mmHg,鉀離子又低到只有2.8、2.9mEq/L,比正常值3.5mEq/L低很多。主訴除了血壓高、四肢無力外,也常莫名焦慮,尿也會比較多,常常要跑廁所。經過一連串的複雜檢查,才確診是單側腎上腺腫瘤引起的皮質醛酮高血壓,在接受腹腔鏡手術後,很快出院。目前血壓維持在理想的範圍內。僅需定期回診追蹤。成大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科主任歐弘毅醫師說,「三角形的腎上腺,位於腎臟的上方,兩側腎臟都有,腎上腺會用膽固醇當原料,製造多種荷爾蒙,包括醛固酮、類固醇等等,會影響腎臟對血壓的調控跟電解質的平衡。當腎上腺有腫瘤或過度增生,同時合併分泌過多的醛固酮時,有時會出現很難處理的頑固性高血壓,有時會合併有低血鉀(但也有人的血鉀數值正常),有時也會出現焦慮、恐慌等等精神狀況。皮質醛酮高血壓是目前公認最常見的續發性高血壓。如果沒有好好治療,中風、心衰竭的風險會比一般高血壓還高。」如果高血壓同時有低血鉀或合併有腎上腺腫瘤,或是高血壓用了好幾種藥物,還是很難處理,就要高度懷疑跟醛固酮有關。事實上,這類皮質醛酮高血壓診斷的標準很清楚,但因每個實驗室的標準不一,再加上確診的過程非常複雜,吃力不討好,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要靠學術熱情來迅速確診也不是這麼容易。有很多病人並不知道自己就是皮質醛酮高血壓的病友。歐主任強調,「臨床上看到皮質醛酮高血壓,屬於腎上腺增生比較多,約占2/3,單側腫瘤占1/3。一般建議若是單側腫瘤,可以慎重考慮開刀。若是雙側的增生,則建議服用皮質醛酮受體拮抗劑來控制病情。但也由於皮質醛酮高血壓,並不太會看到立即的急性危害,有很大比例的患者不想開刀,會寧可吃藥控制。但不管是動手術或規則服藥,只要及早治療,都能讓疾病的風險降低。若是太晚診斷,血管硬化已經發生,就算積極開完刀,還是有可能有高血壓,還是需要服用高血壓藥物來讓血壓控制在一個比較理想的數值。」#div-gpt-ad-1503996040247-0,.inline-ad { display: none !important; }
-
2021-07-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對AZ過敏、有不良反應「滿十周可打莫徳納」管道曝光
國內開放第二輪疫苗施打,目前有94萬人預約施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第二輪民眾中部分已施打過第一劑AZ疫苗,因為間隔已滿十周,上網登記就可以打到第二劑,由於第三輪也是打AZ疫苗,必須接種第二劑者只要符合資格,上網登記也都能優先打到。第一劑施打AZ疫苗出現過敏及不良反應者,二劑可選擇莫徳納施打。莊人祥強調,目前預約系統無法提供施打一劑滿十周者,預約第二劑接種莫德納,只有第一類、機組員及孕婦滿十周後可至原門診施打第二劑莫德納。對於打了AZ疫苗後出現不良反應及過敏反應的民眾,指揮中心曾討論第二劑改打莫徳納等混打可能性。陳時中昨天宣布,接種第一劑AZ疫苗出現過敏及不良反應者,第二劑可改打莫徳納。莊人祥表示,第一劑施打AZ疫苗出現不良反應及過敏反應者,持不良通報及醫師診斷證明等,可至原門診、旅遊醫學門診施打第二劑莫德納,但因不確定各門診莫徳納疫苗存量,後續可依各縣市衛生局規定,安排集中施打等。同時,有民眾反應吃了十年的高血壓藥物跟腎臟代謝藥物,但近期有多了胃食道逆流,導致主診斷碼改變,未被納入第十類族群施打,接種序位必須後延。陳時中表示,按現行規定,難免掛一漏萬,高風險患者可向跟衛生局提出申請,將盡量站在民眾立場考慮。
-
2021-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有望9月開放混打?陳時中:有信心的話就會朝這方面走
全球關注疫苗混打議題,對於專家指出,目前國內進行混打研究,AZ加上莫德納最快9月可出爐。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要等3個多月,昨日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說,會跟國外資料一起看,若國內外資訊一起導讀,如果國外資料很顯著,也不一定要等到3個月,有信心的話就會朝這方面走。陳時中說,確實現在資訊非常混亂,混打有十幾個國家可以這樣做,但不是全球這樣,WHO專家有提出相關警訊,知名期刊混打實驗上效果好,但是在疫苗與藥物都一樣,一個是效果跟安全,我們會多觀察,讓專家在安全、效益中一一評估,現在安全性報告比較少,事實也難,因為試驗會拉比較長一點。國外已有先打AZ再打BNT能提升保護力的研究,有醫師也喊話希望開放混打BNT疫苗,不混打就連署。張上淳昨表示,不能因為BNT疫苗及莫德納疫苗都是mRNA疫苗,就拿來類比,意即「A+B」不能等同「A+M」。陳時中說,很多時候進行很快,莫德納也許各類研究相對多,畢竟7到8月還有兩三個月時間,會有不同組合出來,請大家放心,會朝有好處又安全的方向來做。近期各大醫院展開疫苗混打實驗,除了AZ加莫德納外,也出現搭配國產疫苗實驗。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長庚有在做AZ加高端的臨床試驗,有看到相關報導,但高端還沒EUA,若要做AZ加高端,高端加AZ是有可能。陳時中則說,還要再證實一下。對於第一劑打AZ出現嚴重過敏,第二劑改打莫德納,若相反的話效果會有差嗎?陳時中說,有些研究不是這麼多,混打中和抗體增加,可能比較好就去打,如果嚴重過敏的話,可以打其他疫苗,不是因為效益,是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這是特殊情況,醫師也會建議暫緩打第二劑,沒有規定說第一劑嚴重過敏,可以第二劑打其他疫苗,那是例外規定,不良反應就可以,避免遭遇到不安全的情況。有民眾吃了十年高血壓藥物,但因為胃食道逆流,更改了主診斷,導致喪失優先打疫苗序位資格?陳時中說,這位民眾還是可以去登記,「這樣的規定會掛一漏萬」,醫院內有高風險可以跟衛生局提出相關申請,不會任意放,會站在立場考慮,現在申請可能比登記還要慢。目前尚未拿到高端跟BNT疫苗,之後會有相關研究混打計畫嗎?陳時中回應,會有相關混打計畫,但要看到或時程跟數量,如果混打,疫苗施打涵蓋率會更好,此外要混打效益,若很好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另外也要去顧慮安全性。日本厚生勞動省預計19日開會,討論莫德納疫苗接種年齡,從原本18歲以上才可接種,放寬到12歲以上即可,我國也有計畫要調整施打年齡?陳時中表示,會根據EUA通過,我們就會跟著來做。
-
2021-07-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預約上線 已有逾160萬人登記
新冠肺炎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前天上線,累積至昨天傍晚五時,已有一六三萬人登記,反應熱烈,但也被譏為「全國線上問卷調查」,並不具預約施打功用。指揮官陳時中說,「會增加大家的麻煩,但也沒有辦法。」先登記意願,日後施打才會比較精確。蔡英文總統六月一日於臉書宣布,唐鳳正著手規畫疫苗施打預約系統,但各縣市政府之前都不知道系統何時上線,紛紛自力救濟,自創登記平台。台南市政府與民間公司合作,研發疫苗預約系統LINE「台南打疫苗」,市民可直接透過LINE,輸入生日及身分證字號登記,或透過電話預約,前天下午已啟用。雲林縣斗六市公所也自行研發線上疫苗注射預約系統,今天上午八時開放民眾上網預約。兩地首長都強調系統雖與中央不同、但不衝突。台北市長柯文哲昨透露,周日曾與唐鳳視訊,他問唐鳳,為何系統不疫苗開打就上線?唐鳳回說「跟很多縣市都已討論過,六十五歲開打再上線」,柯當場反問唐鳳,怎沒跟北市討論?結果唐鳳一臉尷尬,柯才回「好啦,不為難你,你是技術幕僚。」許多完成登記的民眾質疑,上網登記後還必須收到簡訊,才能預約施打,究竟何時才打得到?陳時中表示,若無先行意願登記,就難以估算施打對象群、疫苗種類、疫苗接種站,後續施打就容易造成混亂。該套系統開放對象為九至十類族群,包含罕病、重大傷病者、高風險慢性疾病、肥胖等,不少民眾抱怨,規律服用降高血壓藥物,卻無法登錄。陳時中解釋,這次造冊名單包括,一年內有重大疾病、慢性病就診紀錄及代號者,還會看是否有特殊情形。陳時中說,「各大類族群我們都很尊重,但疫苗分配是很困難的事情,對於第七類人員有考慮空間,但沒打算把範圍擴大,希望按照年齡次序施打。」前疾管局長、陽明交大公衛所兼任教授張鴻仁認為,指揮中心需改變「年齡迷思」,等六十歲以上長者打完後,應先擴大的是「第七類」中計程車、客貨運司機,市場攤商賣場或餐飲業者等與維持社會運作必須、工作有高接觸風險的民眾。
-
2021-07-02 新聞.用藥停看聽
戒菸藥物 戒必適膜衣錠「長出不純物」回收60萬顆 輝瑞暫停供貨
輝瑞藥廠生產的戒菸專用的口服藥物戒必適膜衣錠,因藥品生成疑似亞硝酸類不純物,其含量超過自訂規格,共計有2項產品,將自主回收60萬顆。食藥署科長洪國登表示,該不純物為藥品久放後,從主成分中生成出有亞硝胺結構的成分,因為風險未明,於7月22日前先行下架回收並暫停銷售,等檢驗合格再行販賣。因輝瑞藥廠自主通報,進行回收下架的兩項藥品,分別為「戒必適膜衣錠 0.5 毫克」(批號00019669) 及「戒必適2周起始治療包」,後者內含戒必適膜衣錠0.5毫克11錠、戒必適膜衣錠1毫克14錠(批號00019012、00019601、 00019602),總計回收60萬顆。洪國登表示,目前從該藥物中,驗出的不純物為亞硝胺類一部分結構,但強調並非一般認知MDNA致癌物,因不確定有無風險,先自主回收。其中6月中下旬獲藥廠自主通知後,於7月22日前完成回收作業,倘對戒菸者應儘速回診與醫師討論,處方其他適當藥品,請各醫療院所、藥商、藥局配合辦理回收作業,立即停止調劑、供應。他指出,藥品生成亞硝胺類類等不純物過去也有發生在高血壓、血糖、胃藥等藥物,處裡方式也不一樣,其中胃藥因有可替代藥品,且風險無法被排除,持續久放會生成更多不純物,因此下市。至於高血壓藥物等,則發生過原料製成及步驟有關,經修改製程合格後,仍可販賣。輝瑞藥廠對此回應,因應全球各主管機構之要求,包括輝瑞在內的製藥產業皆持續針對藥品中可能存在或形成的亞硝胺類不純物(impurities)進行監測,已進行全球預防性產品回收行動。其主要原因是在例行的自主檢驗中,發現部分批次 Varenicline 的亞硝胺類(nitrosamines)不純物,其含量高於輝瑞參考部分國家標準所制定之可接受每日攝取量。為確保產品品質,美國總公司已加速檢驗其餘批次,並暫時停止全球供貨,以待檢驗結果。
-
2021-05-01 該看哪科.皮膚
乾毛巾擦濕頭髮也不行! 「10個壞習慣」讓頭髮常斷裂...你中幾項了?
頭髮是每個人的自信來源,你最怕聽到「你頭髮變少了」這類的話語嗎?但隨著年紀增長,似乎又不得不去面對頭髮變稀疏的問題。若現在就處於脫髮嚴重的情況,那也先別著急,從現在起拯救頭髮還為時不晚。 改善頭髮易斷裂 10個壞習慣快戒家庭醫學科醫師陳柏臣說明,想改變頭髮的斷裂情況,其實,只要從生活方式上著手改變就可以。首先要了解哪些不好的壞習慣,是破壞頭皮健康、造成頭髮斷裂的原因:1、洗髮水溫度太高有些人習慣用熱水洗頭,以為越熱才洗得越乾淨,但熱水其實會讓髮絲脫水(就 像皮膚一樣),導致頭髮變乾、變脆弱,自然就容易斷裂並脫落。熱水不僅洗掉頭髮的保護油膜,還導致頭皮毛囊不能有效分泌油脂保護頭髮,長久下來,髮根繼續被破壞,頭髮脫落情況會越來越嚴重。→怎麼做?洗髮時,建議要把水溫調低至25℃以下,或者就算是洗熱水澡,當換到洗頭髮時,就要盡可能的不要讓頭皮感覺燙的程度。 2、乾毛巾搓擦濕頭髮頭髮浸濕後是最脆弱、最容易斷裂的時候,大部分人習慣淋浴時順便用梳子梳通打結的頭髮,之後再用乾毛巾搓擦。其實,這個步驟對頭髮的傷害非常大,造成脫髮也就在所難免。→怎麼做?盡量在頭髮未濕透前就先將頭髮梳整,濕頭髮可以減少梳頭的次數;洗完頭之後,可用吸水性強的軟毛巾慢慢將頭髮按乾。 3、洗髮次數過於頻繁洗髮次數過多也會影響頭髮的正常生長,因為當油脂分泌不均勻時,頭皮容易乾燥並產生容易斷髮的情形。→怎麼做?建議隔1天洗1次頭髮,若無法養成這種習慣,就容易讓空氣中的髒污殘留在頭皮上,造成油脂阻塞頭皮毛孔,斷裂脫落自然就會出現;確保每2天洗2次頭,若出汗較多或產品用量過大,就更應該堅持這個習慣。 4、造型工具溫度過高頭髮造型工具很多,也可輕易在開架通路上購買,有些造型工具使用時需插電加 熱,幫助塑型的維持;有些產品則沒有溫度控制,使用越久則溫度越高。→怎麼做?可選用有恆溫控制的造型工具(包括吹風機),或限制使用次數(1週至多使用2~3次);現在有低溫或冷風吹風機,也是不錯的選擇。另外,也可在吹髮前使用護髮噴霧,能夠形成一層隔熱層,減少頭髮間的摩擦。 5、燙髮次數太頻繁燙髮的溫度會損壞頭髮及角質膜中的蛋白質,一旦角質膜損壞,就會增加頭髮易 斷的可能性。→怎麼做?燙後的髮質較容易變乾、變脆,可選擇能夠深層滋潤且補充水分的護髮產品,在洗髮後,用毛巾將頭髮擦乾至不滴水後,擦上修護產品,停留1~3分鐘後,用低溫水沖洗。而燙髮後如果頭髮有毛躁、枯黃、斷裂等狀況,也會縮短頭髮的捲度維持,最好在燙髮後1週內進行完整的養護工作。 6、經常綁很緊的辮子 經常綁很緊的馬尾或編辮子,因髮型的關係,使頭髮毛囊拉力太大,導致毛囊破 壞並形成傷疤,造成永久性的損壞。→怎麼做?建議平日可把頭髮放下來,或綁起來時也要綁鬆一點,若有明顯感覺頭髮拉扯到臉部肌膚,那就是綁的太緊了。 7、不當使用定型產品使用頭髮噴霧或號稱「能夠一整天定型」的產品,則要注意這些產品是否讓頭髮出現更嚴重的打結問題。定型產品酒精含量高,容易讓頭髮出現乾枯、脆弱的問 題;或是梳頭髮時,殘留在頭髮上的成分會導致頭髮斷裂脫落。→怎麼做?建議選擇一些柔和的定型產品,能保持頭髮水分不流失,擦頭髮時要避免頭髮快速摩擦。 8、減肥節食和服藥當身體處於饑餓的時候,會先將能量輸送給重要的器官(如心臟和大腦),而頭髮所配給的能量就會減少,當能量明顯 缺乏時,將會導致頭髮嚴重脫落。此外, 錯誤的口服避孕藥會損傷頭髮,荷爾蒙的變化則容易導致頭髮的脫落或變細;其他像是他汀類藥物、抗抑鬱藥、抗焦慮劑、抗高血壓藥物等,都會擾亂或干擾頭髮生長的正常規律,導致頭髮進入生長停滯階段,進而過早的脫落斷裂。→怎麼做?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攝取充足的蛋白質(蛋豆魚肉類),是最基本保養頭髮的要訣。頭髮最主要的成分為蛋白質,蛋白質也是唯一能促進頭髮健康生長的成分,若攝取不足的話,將會導致頭髮產生斷裂的問題。 9、搔抓頭皮力道太大有些人喜歡抓頭或摳頭皮,若手不乾淨,就可能造成發炎感染的症狀,有些人則是有脂溢性皮炎等發炎症狀,而引起的頭皮發癢。發癢抓頭若力道過大,就會導 致頭髮脫落,一旦角質層被破壞,頭髮內的纖維物質就變得容易斷裂。→怎麼做?可使用含有茶樹精油的洗髮精來清洗頭髮,緩解發癢症狀;若市售商品無法抑制發癢反應,可向醫師要求開立抗真菌洗髮精或其他成分藥物來幫忙。 10、暴露紫外線時間過長長期讓頭髮暴露在紫外線下,會損傷頭髮的強度和彈性。因為暴露在紫外線下的 頭皮會削弱其角質層,導致比較脆弱的頭髮從頭皮就開始脫落。→怎麼做?建議有紫外線直射的地方,一定要戴上帽子(最好是具有防紫外線功能的帽 子),並將所有的頭髮塞入帽子內保護頭和頭髮,或使用具有防曬功能的免洗護髮素等產品。延伸閱讀: ·禿頭是用錯洗髮精害的?頭髮要天天洗? 皮膚科醫師解答正確洗頭觀念 ·洗髮精加水稀釋用更久? 皮膚科醫揭「可怕下場」:你也會這樣做嗎? 
-
2021-03-18 科別.心臟血管
你是主動脈剝離高危險群嗎? 醫揭「奪命過程」:完全無預兆
先前有藝人於家中浴室猝逝,死因疑似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引起社會大眾對於主動脈剝離的關注,近日又發生男模在運動後不適,就醫判定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經搶救後仍不治;究竟什麼是主動脈剝離呢?主動脈剝離 高血壓危險性最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彥彰說明,主動脈是負責將心臟打出的血液輸送全身使用的血管,需要承受由心臟射出的高壓血流。若主動脈的血管壁內緣產生破損,而血流由破損缺口灌入主動脈的血管壁之中,造成血管壁撕裂,就稱做主動脈剝離。黃彥彰進一步補充,主動脈剝離主要成因分為退化性因子(如高血壓)、先天性基因因子(如馬凡氏症候群、Loeys-Dietz syndrome),或外傷性因子。主動脈剝離的病患中,將近8成都有高血壓病史;高血壓是這些風險因子中的比例最高,同時也是其中唯一可控制與矯正的風險因子。 改變生活習慣 飲食+運動是關鍵而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增加甚至只占高血壓對人體造成傷害中的一小部分,其他高血壓對人體的傷害包括了增加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衰竭,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在高血壓的預防與控制中,第一步便是做好生活習慣的改變,黃彥彰指出,飲食中減少鹽分的攝取,減少甜食、含糖飲料,紅肉的攝取量,改以蔬菜、水果、低脂的乳製品、全穀物、白肉(家禽或魚肉)來替代。另外,增加平時運動的質量,若能達到每次40分鐘以上的無氧運動,每周三至四次以上更好;體重過重的人可以考慮減重,每減少一公斤血壓便下降毫米水銀柱。最重要的是,戒菸與減少酒精的攝取,男性不超過每日30毫克的酒精,女性不超過每日20毫克的酒精。 血壓高居不下 藥物控制莫輕忽如果在生活習慣已經矯正過後,平時收縮壓仍然高於140毫米水銀柱或舒張壓仍高於90毫米水銀柱,又甚者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或已經有一部分高血壓病併發症已經出現,則需要與醫師討論,使用高血壓藥物積極地對血壓進行控制。黃彥彰提醒,無論是生活習慣的改變或是藥物控制,都是需要持之以恆才能有效減少高血壓相關併發症。 延伸閱讀: ·主動脈瘤如同體內未爆彈! 「5症狀中1」數分鐘恐沒命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
2021-03-02 科別.心臟血管
60歲血壓忽高忽低 這原因讓他按時服藥無效
近期日夜溫差大,容易造成血管急速收縮,對於有高血壓的病患來說,更容易出現病狀,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葉仲軒提醒,有高血壓史的民眾應多注意保暖,並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或1天量2次血壓,確實掌握血壓值及波動情況。一名60歲的曾先生表示,自己約有10年的高血壓病史,隨著年齡的增長,血壓越來越難控制,尤其這陣子氣溫忽高忽低,更讓他血壓像搭雲霄飛車一樣劇烈起伏,更出現頭痛、脖子痛脹狀,甚至某天在家自行量血壓時,血壓一度飆高至170mHg左右,嚇得他以為自己要中風。面對上述病患問題,葉仲軒指出,曾先生長期有高血壓問題,過去配合用藥控制,近年即便按時服用高血壓藥物,遇到血壓攀升情況時,還須另外服用多達4至5種的短期強效藥物,但仍無法有效控制血壓,因此建議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醫師在曾先生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前,先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並做腎動脈電腦斷層,確認腎上腺沒有長腫瘤,以及沒有腎動脈狹窄等情況下,發現他的血壓曾飆升至190mHg,情況十分危險,所幸經過治療後,其血壓已降至130mHg,未來僅需服用高血壓藥物穩定控制,不會有忽高忽低狀況。葉仲軒說明,曾男的高血壓屬腎動脈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因此相當適合高血壓導管治療,若是屬於此類型的年輕高血壓早期患者,透過導管治療,將有可能平穩血壓,完全不用再服藥。高血壓導管治療也稱為「腎臟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系統」(The Renal Denervation system, RDN),透過微創導管手術,調控交感神經活性,達到控制血壓目的,類似心導管手術,主要從病人的鼠蹊部動脈打針置入導管後,將導管放到腎動脈,在兩邊腎動脈給予低電量射頻,以降低兩側腎交感神經活性,手術時間約1.5小時,傷口小,術後隔天即可出院。葉仲軒提醒,近期日夜溫差大,有高血壓史的民眾應多注意保暖,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另外,也建議高血壓患者可諮詢專業醫師,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或至少1天居家測量2次血壓,精準掌握個人整體血壓值及波動情況,因日常生活中血壓會有不同起伏波動,若1天只量1次恐不夠。
-
2021-02-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有性功能障礙?先看看你是否正在吃這些藥
在門診,面對因性功能障礙前來就診的患者時,醫生往往會詳細地詢問患者有沒有其他基礎性疾病,以及有沒有長期服用某種藥物。許多患者對此並不理解,認為“我就是來看陽痿的,你給我開點藥不就得了”。實際上,醫生的這些詢問恰恰是為了尋找可能導致性功能障礙的原因。那麼,有哪些藥物會對性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呢?大體上,可以把這些藥物分為三類:抗高血壓藥物、抗精神病類藥物和激素類藥物。1.抗高血壓藥物高血壓是臨床中最常見的多發病與常見病之一。高血壓本身也是導致性功能障礙的影響因素之一。高血壓可以誘導全身血管的重構及動脈硬化。這種變化自然也存在於海綿體內,會引起海綿體血管管腔變窄,血管阻力增加,使進入組織的血液減少,從而引起男性勃起功能障礙。與此同時,多數高血壓患者需要長期服藥,甚至是終身服藥。然而,多數抗高血壓藥物都會影響患者正常的性功能。這些影響包括性欲下降、射精障礙以及勃起功能障礙等。高血壓患者有追求性生活品質的權利。患者一旦發現自己的性功能受到了影響,一定要及時向醫生反映,在醫生的指導下嘗試更換抗高血壓藥物,爭取在有效控制血壓的同時,獲得比較滿意的性生活狀態。2.抗精神病類藥物除了抗高血壓藥物外,臨床中另一種常見的容易影響性功能的藥物就是抗精神病類藥物。抗精神病類藥物可能會對性功能的各個階段造成影響,引起性欲下降、勃起功能障礙、射精障礙、性高潮滿意度下降等。精神疾病患者的性功能情況往往容易被忽視,且患者本身可能不願意去表達這方面的訴求。這時,就需要臨床醫生在為患者制定診療方案時,將性功能的問題考慮在內,爭取在治療疾病的同時,盡可能地保證患者的性生活品質。3.激素類藥物除了以上兩大類影響性功能的藥物外,還有一類不太常見,但確實會對性功能產生影響的藥物——激素類藥物。激素類藥物主要會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從而降低睾酮而影響性欲,甚至會導致勃起功能障礙。
-
2021-01-05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比主動脈剝離更可怕!日常「致命飲食習慣」曝光...超多人每天都吃
過去曾發生不少名人於家中浴室猝逝的消息,死因多疑似為「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引起社會大眾對於主動脈剝離的關注,更有許多病患因為擔心自己患有主動脈剝離而至門診就診。而幾年前海基會前董事長江丙坤也是在飯店用餐時,突發主動脈剝離,後仍搶救不治;究竟什麼是主動脈剝離呢?主動脈剝離 8成有高血壓病史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彥彰說明,主動脈是負責將心臟打出的血液輸送全身使用的血管,需要承受由心臟射出的高壓血流,若主動脈的血管壁內緣產生破損,而血流由破損缺口灌入主動脈的血管壁之中,造成血管壁撕裂,就稱做主動脈剝離。黃彥彰表示,主動脈剝離主要成因分為退化性因子(如高血壓)、先天性基因因子(如馬凡氏症候群、Loeys-Dietz syndrome),或外傷性因子。然而,主動脈剝離的病患中,將近8成都有高血壓病史,是這些風險因子中的比例最高,同時也是其中唯一可控制與矯正的風險因子。此外,主動脈剝離的風險增加甚至只占高血壓對人體造成傷害中的一小部分,其他高血壓對人體的傷害包括了增加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心衰竭,腎臟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預防、控制高血壓 日常飲食習慣要注意在高血壓的預防與控制中,第一步便是做好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中減少鹽分的攝取,減少甜食、含糖飲料,紅肉的攝取量,改以蔬菜、水果、低脂的乳製品、全穀物、白肉(家禽或魚肉)來替代;增加平時運動的質量,若能達到每次40分鐘以上的無氧運動,每周三至四次以上更好;體重過重的人可以考慮減重,每減少一公斤血壓便下降毫米水銀柱,並且戒菸與減少酒精的攝取,男性不超過每日30毫克的酒精,女性不超過每日20毫克的酒精。血壓高居不下或合併慢性病 應積極與醫師商討對策如果在生活習慣已經矯正過後,平時收縮壓仍然高於140毫米水銀柱或舒張壓仍高於90毫米水銀柱,又甚者合併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腎臟病或已經有一部分高血壓病併發症已經出現,則需要與醫師討論,使用高血壓藥物積極地對血壓進行控制。延伸閱讀: 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 醫師公開10個意想不到的傷「心」元凶 全台約508萬人罹患高血壓! 十大死因3種跟它有關,這些人最好天天都要量血壓
-
2021-01-03 養生.營養食譜
冬季水果/柑橘水果富含維生素C跟P可抗氧化,飯後吃有助鐵質吸收 但3種人吃之前要留心!
養生很重要的就是要「吃當季」,但當季該吃什麼?元氣網「吃當季」為您整理當季盛產的蔬果,介紹當下適合吃的蔬菜水果,其營養價值、食用注意事項,及最實用的食譜等。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P,兩種營養素對於抗氧化、對抗自由基有優異效果,且橘皮還能理氣化痰、減輕腹脹。【記者張嘉芳、羅建怡╱報導,出處/2010-11-28 聯合報「元氣周報養生DIY」】(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橘子、金桔等柑橘類食物,讓人馬上聯想到「酸」,不少民眾偏好這種「酸中帶甜」味道。其實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P,兩種營養素對於抗氧化、對抗自由基有優異效果,且橘皮還能理氣化痰、減輕腹脹。維他命P抗氧化 增血管彈性柳丁、橘子、柚子、葡萄柚、檸檬、黃萊姆等柑橘類水果,屬於高C含量水果,每100公克約有30到40毫克不等的維他命C,比起西瓜、葡萄、蘋果、香蕉等水果,其維他命C含量還高出數倍,民眾貧血食用紅肉補充鐵質時,若能在飯後吃高C含量的柑橘類,將有助鐵質吸收。維他命C除具皮膚美白功效外,對身體重要的肝臟解毒酵素「麩胱甘月太」也有助益,維他命C、E可將酵素還原、排毒。另外,柑橘類亦含有俗稱「維他命P」的生物類黃酮,它與維他命C共同存在,能達到互補增強效果,可抗氧化、對抗自由基對身體傷害,避免關節骨頭磨損發炎及皮下結締組織耗損,並增加血管彈性、避免粥狀血管硬化、眼睛遭受紫外線傷害等。鼻腔濕濕水水 陳皮茶保養振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許毓芬:柑橘類的橘子,其皮洗淨、風乾後,可製成陳皮,陳皮具「理氣化痰、減輕腹脹、減少痰濕」功效,若鼻腔常出現濕濕水水症狀者,陳皮可作為身體保養茶飲,只要取3錢陳皮,並加入600cc熱水飲用;或將1/4橘皮洗淨後,陰乾2至3天,加熱水600cc飲用,不僅可改善體質偏寒所造成的痰濕問題,陳皮還能放鬆肌肉氣管平滑肌,舒緩神經緊張度,並幫助消化、肚脹排氣。且柑橘類水果的味道較酸,若能與肉類一起烹煮,例如加入檸檬汁等,不僅可讓肉質變軟,還能幫助消化,去除油膩感。快感冒了喝金桔 缺實證研究因柑橘類富含豐富的維他命C,諾貝爾獎得主Linus Pauling曾利用高劑量維他命C進行抗癌研究,發現可以提高天然免疫系統,成為人體的一道自然防線,因此,很多人常在快感冒前,飲用一杯熱的金桔檸檬等柑橘類果汁,預防感冒發生。不過,許毓芬強調,維他命C是否可以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目前仍缺乏實證研究數據。會刺激胃酸分泌 不要空腹吃柑橘類的味道酸,其酸味會刺激胃酸分泌,所以胃酸過多、消化性潰瘍或胃食道逆流的人,最好不要空腹食用,以免胃部受刺激,導致胃酸增多、胃痛,並加重胃食道逆流症狀。因此,除非是腸道很健康的人,否則不建議空腹飲用檸檬汁等柑橘果汁。服用高血壓藥物 別吃葡萄柚此外,同樣屬於柑橘類的葡萄柚,若正在服用高血壓藥物的人,也不建議服藥同時飲用葡萄柚汁,以免抑制肝臟代謝酵素,延緩藥物代謝時間。若體質較寒或氣管不佳者,想補充大量維他命C,建議切勿直接吃柳丁、橘子等柑橘類水果,而可改服用「補充錠劑」。體寒咳嗽喉痛 禁食柑橘類不過,由於柑橘類水果偏寒,如果本身對溫度冷熱較敏感,體質較寒、氣管不佳者,或有氣喘、咳嗽、正在生病感冒的人,皆不適合食用柑橘類食物,以免刺激咳嗽的症狀加劇。此外,金桔、檸檬的味道及口感偏酸,若喉嚨紅腫、又吃酸性食物,恐將造成喉嚨更乾癢;且病患如果發燒,喉嚨痰液呈現黃色、濃稠者,也不適合食用柑橘類水果。達人教你做營養美味的柑橘類料理食譜示範達人/邱明琴:退休主婦天然養生30年,為了子女的健康努力料理,用愛烹菜、道道養生,堅持少油、少肉、少調味,堅信食材愈自然愈健康。 1.紅棗陳皮茶材料:紅棗30個、陳皮5片(蜜餞行買鹽醃、可含食的),酸梅6顆、水1500cc作法:1.紅棗洗淨,和陳皮、酸梅放在水中一起煮沸,關小火再煮約20分鐘,悶蓋15分鐘後,即可取出飲用。2.待湯水剩約1/3時,再用600~800cc水第二次煮沸,約煮10分鐘、悶蓋5分鐘,第二次煮湯茶一樣美味。TIPS:鍋內食材全可食用,尤其紅棗可挑出、放於碗中,讓小朋友當甜食吃,不但可補充鐵質,還可促進腸子蠕動,是治療便秘的祕方。達人建議:這個時節是橘子盛產季,可自製陳皮。首先將橘皮留下,置於冰箱,讓橘皮自動脫水全部乾燥後,收藏於密封的袋中。若家裡有人咳嗽,則可煮水加鹽飲用。但保存時不可碰到水,否則會發霉,保存好則可像達人家的陳皮一樣,存放18年!2.冰鎮潤喉脆金桔材料:宜蘭金桔1斤、冰糖6~8兩、酸梅3顆、甘草片4片、鹽1/3茶匙作法:1.前一晚,先將新鮮金桔帶梗洗淨晾乾(用布或餐巾紙將外皮擦乾淨),去梗留蒂頭。2.將金桔對切,果粒較大者可切成三片。3.放入鍋中,加甘草、酸梅、冰糖、鹽稍微晃勻,加蓋放入冰箱,等冰糖完全呈現液體狀便可食用。TIPS:1.取用時,不可碰到水。2.若沒吃完,可裝罐放上3個月不會變味。3.湯汁可用來泡茶。3.陳皮五花肉材料:五花肉1塊(約300g)、米酒半碗、水半碗、醬油1碗、冰糖1湯匙、蛋10個(鴨蛋更好);中藥鋪買桂葉、小茴香、陳皮共三樣少許,用滷包袋裝好作法:1.五花肉洗淨,米酒、醬油、水、冰糖和香料一起滷,水開後關小火悶蓋滷40分鐘。2.掀蓋看滷汁,若已剩下約1/2碗的量,便關火悶約10分鐘。3.取出切成薄片狀,佐小黃瓜涼拌或蘿蔔絲涼拌(利用盛產期,自己動手做,更是美味)。4.蛋煮熟、去殼,一起下鍋滷即可。TIPS:1.陳皮可讓肉質轉嫩且更滑口,其他香料和米酒的香氣,則可使五花肉的油膩和腥味變不見。2.這鍋的滷蛋,可以擺在滷汁中,隔夜更入味。3.若買黑豬肉,滷肉的時間則要1小時以上。
-
2020-12-11 新聞.健康知識+
吃藥治病,還是吃藥致病? 醫師告訴你如何改善健康
一直以來,我們接受到的觀念就是「藥物能治病」。然而,行醫中所碰到的諸多案例,卻讓我看到另一個現象:「吃藥也會致病」。醫療行為越多,身體付出代價也越多● 案例一:六十多歲的尿毒症患者,腎與心卻每況愈下我有一個六十多歲的男性病患,他有尿毒症,及心臟問題,長年都在對抗著這些疾病,用藥量可想而知。但他光是心臟病就做了七次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六個支架,總被我促狹笑稱「賽登輝」。無奈的是,這些療程並沒有維持他的生活品質。試問倘若光靠藥物治療就能對抗疾病,為什麼心臟病還會一直發作?心臟問題依舊層出不窮?最後腎臟功能越來越差,尿毒症都找上他?或許你會認為上述例子最多只能說藥物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不能證明吃藥致病。那麼,且再聽聽我身邊的兩個實例。● 案例二:健康檢查出高血脂,吃藥控制反而罹患白內障我有一個同學是某連鎖店老闆,在忙碌於事業之餘,每年一定定期抽空前往台大醫院進行健檢。由於他相當注重健康,生活飲食有所節制,身體控制還不錯,每年的健康檢查報告都安全過關。然而,就在三年前他被檢查出高血脂,於是在醫師指示下他開始服用常見的史他汀(Statins)類降血脂藥。九個月過後,他發現自己視力嚴重退化,經過檢查確診雙眼白內障,最後只能動手術裝置人工水晶體(他也是我們班上第一個開白內障的人)。我的朋友納悶不已,他表示自己生活模式、飲食習慣皆沒有任何改變,前一年的眼睛檢查醫師還告訴他一切正常,他不解白內障到底怎麼發生。聰明如你應該猜到原因。沒錯,根據研究顯示使用史他汀類藥物,會提高白內障風險。● 案例三:傷口好不了到想見佛祖,原來是高血壓藥物惹的禍另一個例子是我公司的徐總經理,他媽媽患有老人常見疾病——高血壓與高血糖。老人家是個很聽話的病人,長期回診、按時服藥。但最近一直有個問題困擾著她,困擾到甚至讓她氣餒說出「不想活」。原來,徐媽媽的腳有個小傷口,破了一個洞,在內湖某醫學中心整形外科換藥治療了六個月還是無法收口。每次回診醫師都會特別叮嚀她:不能碰水。所以洗澡的時候,徐媽媽不僅會將傷口包紮好,每回還得請外籍看護幫忙抬高,以免被水潑到。但傷口就是遲遲不好,未見起色。醫師直言判斷:「妳就是一直碰水,傷口才會一直不好!」徐媽媽覺得委屈極了,某天對著兒子嚷嚷要去見佛祖。徐總經理傷透腦筋,於是將情況完整描述給我聽。全盤了解後,我判斷徐媽媽傷口一直不會好的原因,和高血壓用藥有關。徐媽媽服用了高血壓用藥後,高壓維持一百二十毫米汞柱(mmHg),低壓卻只有四十五毫米汞柱(mmHg)。如此一來,身體無法輸送足夠的血液和營養到腳,傷口自然好不了。我請徐總經理暫停媽媽的高血壓用藥,讓她吃九十毫克的輔.CoQ10,結果高壓維持住了,低壓來到七十五毫米汞柱(mmHg)。接著,我再讓徐媽媽用蜂蜜擦塗抹傷口,利用蜂蜜能抑制細菌,促進上皮細胞組織增長的特性來改善傷口。果不其然,一個星期後傷口癒合了,徐媽媽再也不鬱卒。爾後,徐媽媽繼續服用輔.CoQ10,還發生了一件讓她開心的事:原本滿頭白髮的她,竟然長出灰髮了!看來輔.CoQ10恢復毛囊功能的效果,在她身上表現良好。讓我們回到徐媽媽的傷口,糖尿病患者傷口的照顧本屬不易,有概念的人大概都知道。徐媽媽為了治療高血壓,使用高血壓用藥,結果導致傷口一直好不了。先不論慢性傷口所引起的行動不便,對患者造成多大的身心壓力,以及照護需付出的人力、時間、醫療支出等沉重的負荷,光是傷口持續感染,可能面臨截肢就夠令人傷腦筋。這種顧此失彼的現象,也是一種藥物造成其他疾病或問題的典型。堅持用藥降血壓,真是最好的選擇嗎? 過度用藥和治療,無法保障反而有害健康我們在上一段說過,台灣人看診平均每張處方藥品是美國的兩倍。治療達成率卻遠不及美國。為什麼呢?以三高為例,在美國當第一次確診時,除非你的檢驗數值高過標準值太多,醫師判斷可能較容易導致立即的危險,否則醫師會請你先透過生活型態調整、改變飲食等方式來恢復健康。台灣則通常是醫師告訴你:「最好馬上吃藥控制,不然血管受到破壞,身體的各主要器官都會產生很多不可逆的傷害..。」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根據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台灣二○一八年的家庭消費支出結構,若按消費型態來區分,醫療保健花費占十五‧八五%,食品飲料及菸草占十五‧五六%。這代表我們每一百元的花費,有十六元用在看病吃藥,和用在吃飯、菸草的花費一樣多。然而,時光倒回二十年前,一九九八年台灣人用在醫療保健的花費占十‧二五%,食品飲料及菸草占十八‧九六%;若再退二十年,來到一九七八年,台灣人用在醫療保健的花費僅占四‧七四%,食品飲料及菸草占四十二‧一%。隨著醫療進步,我們花在吃藥的費用上卻逐步攀高,大家會不會覺得有些匪夷所思呢?又倘若利用「藥物」恢復「健康」是百分之百肯定正確,藥物真的可以解決所有問題,那為什麼掛號、住院的人沒有一天比一天少,醫院經常一床難求,門診總是門庭若市,而不是門可羅雀呢?改善健康,我們的選擇還有很多台灣實在有太多無效醫療、過度醫療。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藥不是不能吃,但藥吃太多會有承受不了的副作用和致命的危險。想改善健康的方式有很多,吃藥只是其中一種方式,它的排序不應該在這麼前面。我認為當生病了想重拾健康,首先應該要試圖找出導致疾病的原因,逐一調整飲食、生活習慣,若情況仍未改善,再考慮藥物治療。打個比方來說,當被診斷出高血壓時,應該先檢視自己的體重、飲食、生活習慣。老菸槍要先戒菸;有肥胖問題者先減重;飲食需要降鹽、多魚少肉..,做好自我健康管理,並做到每天測量血壓。倘若控制情況仍舊欠佳,則再進一步檢查腎臟、內分泌,以排除次發性高血壓問題。上述步驟努力過後,證實血壓仍然降不下來時,再接受藥物治療才是比較理想的順序。我常說:「愚者畏果、智者畏因。」我們該害怕的不是生病這結果,該害怕的是導致生病的原因,避開這些原因,才是追求健康的不二法門。(本文摘自新自然主義 《生病一定要吃藥嗎?:逆轉慢性病,不藥而癒》) 書籍簡介 「生病了,該怎麼辦?」得到的答案不外乎:看醫生呀、吃藥囉、不舒服不能拖,要及早檢查治療等等的回應。很多人一生病的立即反應,不外乎是找醫生開藥治病。最後就是大家領著藥回家,開始吃藥人生。結果,藥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身體卻越來越差!本書作者江守山醫師擁有腎臟科專業學識與數十年的臨床經驗,長期大量鑽研國內外醫學研究,他從多不勝數的醫學研究及臨床經驗中發現,藥物並非改善疾病的唯一選擇,而門診中也有不少患者不想長期與藥為伍,接受了非藥物治療而獲得良好改善,這些在書中江醫師都樂意與大家分享。
-
2020-11-28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B肝嘗試偏方 小心藥到命除
丈母娘辦後事,葬儀社不周到,老婆粉不高興。老公好意安慰:「別生氣,下次別找他們就對了!」老婆更生氣,賞了老公一巴掌。做事要用對方法,說話也要合宜,治病上對症下藥也是同樣的道理。古人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久病治療當然更需要時間,當然有藥到病除,但也有藥到命除的案例。例如目前全國一、二百萬的B肝帶原者,心中最大的願望是希望能夠藥到病除,這對C肝的朋友來說,可說是千真萬確的,尤其近年的口服C肝新藥的確如此,通常服用三個月就能把潛伏幾十年體內的C肝病毒清得一乾二淨。但對B肝病友來說,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因為目前的B肝抗病毒藥物只能抑制病毒的活性,就像糖尿病或高血壓藥物一樣有吃就能控制,肝指數回復正常,但停藥後容易復發,有些病友求好心切,為了根除心中大患,嘗試各種保健食品、祕方、偏方,結果常常不僅白費金錢,有些患者引起病毒反彈,誘發猛爆性肝炎,甚至往生,實在令人扼腕。不過,不管藥物如何發達,對國內甚至全世界的B、C肝病友而言,這些藥物出來得太慢了,因為大多數B、C肝患者不是已經有了肝纖維化,就是肝硬化,甚至已有了猛爆性肝炎,且最怕何時長出肝癌來,因此,定期做好超音波檢查非常重要。總而言之,處事明理,說話得體,了解顧好身體之道,才不會動輒影響人際關係,甚至誤了自己的健康。●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1-27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蹲久了站起來會眼前一黑?是貧血嗎? 5點注意事項助預防
相信不少人有過這樣的體驗:久蹲後突然站起來,會出現頭暈眼花、眼冒金星、兩腳發軟、眼前發黑的現象,一不小心還有可能摔倒。有人講,這種情況是蹲久了腿發麻導致;也有人說是貧血或者低血糖導致的,需要多吃點紅糖;還有人說可能是低血壓或心臟出了問題,需要去醫院拍個片子檢查一下。但事實真的像大家所認為的那樣麼?經常出現這樣的症狀意味著什麼呢?蹲久站起來頭暈是怎麼回事?是貧血嗎?首先,貧血會出現類似的現象,但是很多健康的人也有類似的體驗。原因在於,體位改變血壓也會隨之而改變,但不會立刻跟上你的動作。在保持下蹲姿態的時候,雙腿的血管受到肌肉和整個身體的壓迫,血液的流速會減緩。突然站立起來的時候,大腦先發出反應,隨後血壓反射調節機制快速接收大腦發出的信號,迅速調節血流分佈以保持血壓穩定。又因為體液反射調節稍微滯後於神經,所以大多數人會短暫不適,休息一下就恢復了。體位性低血壓是什麼?如何防治?老年人或者心血管病患者因為血壓調節機制受損,頻繁出現頭暈、眼前發黑、腿腳發麻等不適症狀,這種現像在醫學上被稱為“體位性低血壓”,嚴重時甚至會昏厥摔倒。體位性低血壓是一種人在快速站立時血壓發生明顯下降的情況。醫學上評判標準是站立後收縮壓較平臥位時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想防治體位性低血壓,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注意休息,不要過度勞累,也不要長時間保持下蹲或者站立的姿勢。2.緩慢起床,也可以在床上做些舒展運動後再起床。3.堅持鍛煉,增強體質和免疫力,並且保證充足的睡眠。4.合理飲食,避免吃得過多或者過少,戒菸戒酒。5.蹲下起身時慢慢起身,借助輔助力,比如說扶著桌椅。另外,有些血管擴張或降低血壓的藥物,如利尿劑、抗高血壓藥物等,也會在老年人群中引起體位性低血壓。所以要注意服藥後,適當休息,避免猛烈的活動。如若起身後,有腦袋發昏、頭暈眼花等一些不適症狀出現,應靜下心來休息。必要時向醫生諮詢,根據自身情況進行用藥調整。還有哪些情況或疾病會引起頭暈?水和鹽沒有得到及時補充:運動量大,出汗量大,在水和鹽沒有得到及時補充的時候也會出現類似的狀況。低血糖和貧血:低血糖和貧血也會出現類似的頭暈和站立不穩的情況,但是低血糖和貧血導致的頭暈在任何情況下都可能發生,我們需要區別對待。頸椎病:頸椎病也會引起頭暈,此症狀與長時間低頭或者左右轉動不當相關。經常站起來頭暈,該如何預防和調節?無論是健康人還是長期臥病的患者以及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等,從蹲起站立或躺臥起床時,動作都要緩慢。如果經常性遇到這種頭暈眼花的情況,應該及時去醫院檢查,或者反思自己最近是否缺乏鍛煉。不論是何種原因導致的頭暈,我們都可以通過每天堅持適量鍛煉,來增強身體素質和免疫力,從而進行預防和調節。綜合以上問題,猛地起身眼前一黑是因為血壓跟不上體位變化;引起頭暈還有其他幾種情況,都應加以注意,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節。最後提醒大家,若頻繁出現頭暈、眼前發黑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0-22 科別.消化系統
原來不是單純的腹瀉!醫師指出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及症狀,幫你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原來不是單純的腹瀉!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一個人如果很常拉肚子,第一個反應會認為是「腸躁症」;當一個人皮膚潮紅、發炎,可能會被認為是皮膚病,朋友還會熱心推薦有名的皮膚診所!其中,最難以辨別的就是咳嗽了。導致咳嗽的因素那麼多,怎麼會往神經內分泌腫瘤方面想呢?因此,許多病患發現時,腫瘤已經轉移到肝臟,甚至壓迫到神經了!所以,本篇要來介紹幾個比較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以及可能產生的症狀,讓大家可以提高警覺,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嗜鉻細胞瘤,被誤認是一般高血壓神經內分泌腫瘤包含很多種疾病,過去可能都分散在各科之中,現在都歸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範疇了。其中一種是「嗜鉻細胞瘤」(Pheochromocytoma),它是長在腎上腺的腫瘤,會分泌腎上腺素,能讓我們的血壓升高,心跳速度變快。有些人會無故血壓飆高到兩百多,常被誤以為是高血壓,導致醫師會開高血壓藥物來控制病患的血壓,若是一般高血壓病人,只要吃了降血壓藥物,基本上病情就會得到控制,但有些病人就算吃了降血壓藥物,仍持續表現出高血壓狀態。一位年約五十、六十歲的大哥神色鬱鬱走進我的診間,他有高血壓,但吃了降血壓的藥物之後,狀況仍然無法得到解決,血壓依舊偏高,甚至出現胸悶、頭暈,甚至昏厥的症狀。這個時候,腎臟科或心臟科醫師都會進一步檢查病患有沒有心血管或腎臟方面的疾病,於是幫他檢測尿液中的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類激素,或正腎上腺素的代謝終產物──香草扁桃酸(VMA)。尿液檢驗報告顯示,這位大哥的VMA數值偏高,VMA不只是兒茶酚胺最重要的代謝物,同時也是體內氨類製造的指標。因此,醫師懷疑可能是嗜鉻細胞瘤,再進一步做腹部超音波後,果然在腎上腺的位置發現一顆腫瘤,這才確定他並非是一般的高血壓患者。血壓居高不下,可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嗜鉻細胞腫瘤好發於成年人,尤以四十至五十歲之中年人為最,男女發病率相當。病人常因高血壓、盜汗、頭痛、心悸等典型症狀而就醫,或是因為健康檢查意外發現腫瘤的存在。通常這類病人只要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就可以改善高血壓的症狀。原則上,在手術前,必須使用至少一到兩個星期的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α-adrenoreceptor blockers),使血壓降到正常值。如果單獨使用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無法使血壓回到正常數值,或是病患心跳變快,在使用二十四小時的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之後,可以再加上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β-blockers),達成更好的血壓及心跳控制效果。當我在泌尿外科擔任實習醫師,在開刀房與主治醫師學習時,有位嗜鉻細胞腫瘤患者正在接受腫瘤切除手術,當主治醫師把腫瘤切除取下的時候,麻醉科醫師馬上通報病患血壓下降至六十至七十毫米汞柱(mmHg),趕緊輸液、提升血壓,所以嗜鉻細胞瘤會嚴重影響血壓的高低,對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可以手術切除的患者,在術後都必須定期追蹤生化檢查,以確定手術是否成功,並且定期追蹤是否有復發或轉移的情形。容易誤診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胰臟是經常產生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部位。一般我們經常聽見的都是胰臟腺癌,約百分之九十九發生在胰臟的外分泌部(胰臟製造消化酶的部位),屬於外分泌功能。胰臟同時具有多種內分泌功能,能夠調控血糖數值的高低,因此,發生在內分泌細胞的腫瘤就是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如胰島素瘤(Insulinoma)。◆胰島素瘤(Insulinoma)胰島素瘤是最常見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但仍然屬於罕見的範疇,胰島素瘤各個年齡層均有可能發生,主要好發於二十至五十歲的成年人。這類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多數屬於單一且細胞分化較好的胰島素瘤,建議進行手術切除。胰島素瘤在臨床上的診斷並不困難,主要以Whipple 三合症(Whipple triad)為依據:一、發作時血糖濃度低於四十mg/dl ;二、運動或飢餓可以誘導症狀發生;三、給予含糖食物或注射葡萄糖,即可以解除症狀。當腫瘤分泌了過多的胰島素,導致血糖突然降低,造成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臉色蒼白等症狀,最後因為昏厥或癲癇發作後,才被診斷出來是胰島素瘤。◆胃泌素瘤(Gastrinoma)「最近我老是胃痛,吃了胃藥也沒有好轉,才來醫院檢查,結果竟是胃泌素瘤……。」胃泌素瘤是僅次於胰島素瘤的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其好發於四十到五十歲的中年成人。為什麼胃泌素瘤會常常被誤認為是消化性潰瘍呢?主要是因為胃泌素能夠促使胃酸分泌,若是胃泌素分泌過多,就會導致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這才讓許多人誤以為自己只是消化性潰瘍,也有些病患會有不同程度的腹瀉,因此胃泌素瘤才會經常被誤診。與胰島素瘤不同,胃泌素瘤大多屬於細胞分化較惡性的腫瘤,因此當發現胃泌素瘤時,往往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升糖素瘤(Glucagonoma)胰臟除了會分泌胰島素之外,還能分泌升糖素讓血糖升高,因此升糖素瘤會分泌過多的升糖素,使患者的血糖值持續過高,還會有皮膚紅斑、水泡與嘴角破等症狀,同時可能產生深層靜脈血栓,以及憂鬱等情況。醫師因此誤以為是糖尿病,便進行糖尿病的治療,導致病患後來發現體內有升糖素瘤時,腫瘤已經長得很大了。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預後效果差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LCNEC)是肺部罕見的腫瘤,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罹患的病患大多都是年紀大的重度吸菸男性。LCNEC是生長在支氣管K細胞的肺部神經內分泌腫瘤,K細胞位於呼吸道黏膜上皮,具有合成、儲存和分泌肽類激素的功能。大多數患者會有胸痛、咳血、咳嗽、呼吸困難等呼吸道症狀,經常容易被忽略,當患者就醫時,腫瘤也已經轉移了。LCNEC大多屬於分化較惡性的腫瘤,大多會局部及全身轉移,早期的肺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大多會建議手術切除,但術後復發的機率也很高。在病理學的統整之下,神經內分泌腫瘤底下涵蓋了很多病症,臨床上,想要找到神經內分泌腫瘤並不簡單,不僅症狀容易與其它疾病搞混,一開始都會經過抽血、尿液檢查、影像檢查進行檢測,最後還是需要做組織切片,才可以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很難在早期就被發覺,因此超過一半的患者在就醫時,腫瘤可能已經轉移。不過,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確診率也大幅提升,病患不需要過度恐慌,只要按照醫師的指示,相信他會做出最合適的治療計劃。(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 書籍簡介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
2020-10-15 科別.新陳代謝
飯後量血壓恐影響判讀!醫提醒量之前2重點、量時3重點必掌握
量測血壓可以遠離心血管疾病的遺憾,但你會量血壓嗎?有些民眾會尋求社區藥局藥師協助量測血壓及諮詢,卻常見民眾量測血壓的方式錯誤。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建議,可分為測量前的準備事宜,以及量測中的注意事項。很多人習慣在晚飯後在家或散步到社區藥局順便測量血壓,其實在飲食後,血壓數值會稍微偏高而影響判讀。正確測量血壓「前」的準備事宜,有二大重點:一是量血壓前的半小時內,不要吃東西或飲食;二是先上廁所,因為憋尿會刺激人體交感神經興奮,而造成測量出來的血壓值呈現假象偏高,會干擾醫師或藥師對血壓變化的判讀。「開始」測量血壓時,有三大注意事項:•必須坐於椅子上且不可蹺腳,雙腳平踩在地板,讓身體輕靠著椅背。•將手臂平放在胸口的高度,衣袖挽起。•在等待血壓機運作時,不可以邊量血壓邊說話。血壓量測是自我照護,除了要遵守正確的量血壓方式,更應每天測量且記錄數值,以便醫師及藥師能夠依據長期的血壓變化做進一步判讀。高血壓患者常見的迷思,是未按醫囑吃藥。服用高血壓藥物目的,是為了避免血壓忽高忽低對血管壁造成損害,而易導致中風、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相關症狀。提醒千萬不可因為當天沒有感到不舒服,或是血壓測量數值正常,就不服用高血壓藥物。成功長期穩定血壓的關鍵之一,就是朋友、家人間的互相關懷,美國疾病管制局也特別將控制高血壓推廣為團隊合作,希望藉由親友間互相關心、提醒,達到長期穩定控制高血壓而遠離遺憾。
-
2020-08-15 科別.耳鼻喉
慢性咳嗽別瞎治!專家建議:先了解惹禍根源
不少人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從罹患感冒之後,就引發嚴重的咳嗽,日也咳、夜也咳,一咳起來就像停止不了似的,每每咳到聲嘶力竭,甚至連喉嚨都咳啞了,沒想到一個多月過去了,頑固的咳嗽一直好不了,尤其清晨常常咳醒,嚴重影響睡眠。「為什麼咳嗽老是治不好?」這句話是許多久咳患者的心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咳嗽背後的原因相當多,很多症狀又都很相似,難怪有句台灣話俗語說:「醫生驚治嗽」,這也說明了醫師面對咳嗽病人的心情。咳嗽是身體必要的防禦機制,當人體的呼吸道受到外在刺激,呼吸道的神經接受器就會將訊息傳到腦部的咳嗽中樞,進而產生咳嗽反應,來清除刺激物。蘇一峰強調,咳嗽與氣管、支氣管與肺部有很大的關係,咳嗽本身是胸腔科的專長,但病人常常咳一個月以上,有時支氣管可能都已經形成慢性病變了,嚴重影響到後續的治療效果。氣管、支氣管與肺部是重要的呼吸器官,久咳不癒時,常是有重要的病因需要處理,有些咳嗽甚至會嚴重危及生命,因此,面對咳嗽應該要更慎重的處理。蘇一峰認為,最好在咳嗽的第一時間就去看胸腔內科,查出造成咳嗽的背後原因:1、細菌、病毒與微生物感染:通常出現咳嗽症狀時,還會伴隨發燒、體重減輕,也會有黃綠色的痰分泌物,嚴重時,更可能會咳出血絲痰,引發肺炎的話,恐怕會致命。感染黴漿菌就是一種容易造成久咳的頑固病菌,其實只要檢驗確定是黴漿菌後,對症下藥就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臨床上醫師很難第一時間就能夠判斷出是黴漿菌感染,往往使用其他藥物都對黴漿菌沒有效果,因此容易造成咳嗽一個月以上的情況;另外,結核菌也會造成咳嗽,更是國內的法定傳染病,症狀與一般咳嗽症狀難以區分,但肺結核較容易出現發燒、血痰、體重減輕等症狀,一旦確診之後,必須做好隔離,以免造成群聚傳染。2、氣喘:這可說是國內久咳很常見的原因之一,通常除了咳嗽之外,也會伴隨少量的痰。氣喘急性發作造成的咳嗽,多是感冒咳嗽之後,導致氣管變得敏感,而空氣污染也是引發氣喘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這類氣喘患者尤其在清晨更容易咳醒;或是在不可避免的空污環境時,也很容易造成氣管的敏感,造成咳嗽症狀的發生。3、鼻涕倒流:鼻腔或鼻竇因為發炎而產生過多的鼻涕分泌物,正常這些分泌物會往後流到喉嚨,一般不會有任何感覺;但當鼻腔分泌物變的過度黏稠,或是分泌量過度增加,就會讓人感覺有痰卡在喉嚨,喉嚨癢、常咳嗽,甚至讓患者常想做出清喉嚨的行為,這類病人尤其是躺著的時候容易咳嗽。4、慢性阻塞性肺病:咳嗽是一種慢性肺部發炎的典型症狀,易好發在長期有菸癮的人身上,因菸品中的化學物質長期刺激氣管造成支氣管慢性發炎,氣管與支氣管常呈現變形而影響空氣通過,肺泡也出現肺氣腫的病變,進而影響氣體交換功能,如果不接受治療的話,恐怕會窒息死亡。5、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慢性咳嗽相當常見,平常胃內食物主要靠下食道括約肌,來避免回流到食道內,一旦括約肌功能異常,就會造成胃酸或逆流,而造成食道與附近組織發炎。這類患者的咳嗽通常發生於躺下來準備睡覺的時候,且也常會合併反胃、打嗝、嘴巴有苦酸味、火燒心等症狀。6、肺癌:慢性咳嗽咳不停,少部分人是因為肺部腫瘤所造成,因為當腫瘤刺激支氣管壁或是阻塞到空氣進出的時候,就會引起咳嗽反應。7、神經過度敏感:有些過動症或妥瑞氏症患者,因神經過度敏感,因而導致不斷的咳嗽,這種情況需要接受精神科治療,才能改善症狀。8、藥物:臨床上有部分高血壓藥物,像是血管收縮轉換酵素抑制劑等這類型的藥物,它的副作用會引起咳嗽。如果患者必須長期服用,且還是一直咳嗽不止,最好跟醫師討論調整換藥,當藥物停止使用後,通常久咳症狀就會停止。9、吸入異物:一般人吃東西嗆到咳出來就好,吃東西時不小心嗆到,甚至把東西掉進氣管,或者熟睡放鬆時,口水跑到氣管,都會造成咳嗽不止。10、環境濕度:最適合氣管的環境濕度大約為50~60%,不管是太乾或太濕,都容易引起咳嗽,像冷氣房太乾,呼吸道黏膜水分蒸發太快,會降低自我保護的能力,然而太潮濕的環境,則容易孳生黴菌,造成呼吸道的負擔。11、空氣污染:部分慢性咳嗽患者是受到空氣污染的影響,空氣裡包括PM2.5等有毒物質,都會刺激肺部氣管,不過,這個原因則常常被大家忽視。★本文經《常春月刊》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08-03 科別.泌尿腎臟
不痛的腎結石比會痛的更危險!醫曝超可怕後果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小小腎結石不注意,當心整顆腎臟壞掉!一名60歲男性結石患者,左側腎臟因為腎結石掉下來卡在輸尿管,水腫得很厲害,但因為沒有疼痛感從未就醫,某次於家醫科回診拿高血壓藥物時,在抽血檢查時,發現腎功能異常,才轉介至泌尿科,醫師先安排輸尿管鏡將結石打碎,但左側的腎功能卻回不來,就像是莫名其妙被偷走了一顆腎臟。雙親皆有腎結石病史 40年從未至泌尿科就診收治該名患者的衛福部樂生醫院泌尿科李信毅醫師表示,這名病人在20多歲之後的40年當中,斷斷續續都有排出過結石,卻從來沒有到泌尿科就診過。如果會痛,就到藥房去買藥來吃。再仔細詢問之後, 原來雙親都有腎結石的病史,他自己本身則早在20多歲時,就曾經排出結石過,當時的痛徹心扉令他難忘。不痛更危險! 4類人須提高警覺雖然痛起來要人命,但是不痛卻更危險,因為病人往往會覺得:「還好啊!最近很忙又沒時間!很痛再去看醫生吧!」。一時輕忽往往失去治療的先機,而導致腎功能嚴重受損,就如同這位病人的情況一樣。李信毅醫師指出,其實泌尿道結石引起疼痛的程度與疾病的嚴重度不一定相關,有時候即使已經嚴重腎水腫造成腎功能受損,仍然不覺得怎麼痛,這樣的情形,比較容易發生在年長的病人、固定服用類固醇,因慢性疼痛問題而經常服用止痛藥、以及之前有多次腎絞痛病史的病人。出現疑似症狀應至泌尿科 延誤治療病情更加重經常排出結石的患者,有人非常熟悉排結石過程所造成的症狀,甚至可以清楚地感覺到石頭的排出,但其實每次有症狀時,不管疼痛程度如何,還是應該去泌尿科就診檢查清楚。李信毅醫師提醒,如果是結石引起,就要與醫師討論,清楚地瞭解治療選項與風險;然而,如果問題不是結石所造成的,譬如說腎動脈梗塞、腹主動脈瘤、子宮外孕、急性盲腸炎等急性腹痛,若沒有就醫而延誤病情,後果可能更嚴重。(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預防結石,重點在吃 痛起來要人命!結石好發期怎麼防?
-
2020-07-06 醫療.自體免疫
何時才能停止服藥?一次解答10種常見藥物知識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在臨床上患有數種疾病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病患,在急於治療的心理上會認為多服藥病會好得快,常因此自做主張增加劑量,或是在害怕副作用或誤聽廣告內容的情況下,擅自減少藥物的服用次數、劑量甚至停藥。有些病患是中、西醫藥物同時服用,卻未告知醫生及藥師,此情形可能會使藥物造成交互作用而讓身體不適,進而促使病患停藥而讓服藥順從性下降,這些情形對於治療病程都有極不良之影響。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藥物,在何時停止服用有略加說明,望能幫助民眾了解一些藥物相關知識,但有關劑量的調整和停藥的時間請務必與醫師及藥師討論。(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對於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療程,須按照醫囑服用完畢,不可因為自身覺得病情有改善或是痊癒而擅自停藥,否則細菌容易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使得病人之後使用此類抗生素時,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而必須服用殺菌力更強的抗生素來治療病症,會造成能使用抗生素種類的減少而導致無可用藥物治療的情形發生,會有危害病人性命之可能,因此須按醫囑將處方服用完畢。(2)感冒藥感冒藥除了抗生素之外,包含止咳化痰、流鼻水、發燒等症狀治療藥物,若症狀改善或無此症狀時,可停止服用。如果感冒沒有痊癒,而且加重到有支氣管炎或是肺炎之情形時,須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並且依照醫囑按時服用治療的藥物。(3)消炎止痛消炎止痛藥物可分為口服及外用的藥膏或貼布,使用時機多為肌肉關節疼痛或經痛時。這類藥物功能為減緩發病時身體紅、腫、熱、痛的情形,但並不能實際治療真正的病因,因此當有疼痛症狀時,還是需要就診尋求醫師協助。另外,消炎止痛藥物服用量太大時,亦容易增加肝、腎負擔,所以若沒有疼痛則可停止服用。但若為長期發炎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仍需按時服用。(4)高血壓用藥高血壓藥物需長期服用,且一般而言,開始服用後則不能隨意停藥,以避免血壓短時間內上升太快,造成中風或心血管阻塞等情形。醫師會觀察定期量測的血壓,如症狀有改善,會以逐步減少劑量並持續追蹤血壓的方式來治療病患。(5)高血脂、糖尿病用藥服用此類藥物期間,需要定期檢測血糖及膽固醇等數值,觀察是否維持在正常的數值範圍,並且於每月固定時間回到醫院檢查身體狀況。病人不可因為一至兩次的數值於標準範圍內而擅自停藥,若擅自停藥,高血脂病人可能會有頭暈、四肢無力、胸悶等症狀,糖尿病患者則會有口乾、水腫、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產生,且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洗腎及眼底神經病變,也可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請服用此類藥物之病人多加注意自己的服藥順從性。(6)身心科用藥身心科用藥為維持情緒穩定,立即停藥會使精神症狀難以控制,甚至產生自殺傾向。若欲停藥,須由醫師診斷,採漸進式方式停藥,自開始減量到真正停藥,通常需要數個月以上的時間。藥物的作用大多為輔助病情控制,身心科病患需要他人的關心與照護,且適當的運動及保持身心安泰是較有助於控制病情的,如果身邊有此類病患,請多加留意病人的心情起伏以及是否有怪異行為,並於適當的時機給予幫助及藥物。(7)氣喘用藥氣喘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成因為呼吸道發炎、過敏及呼吸道變窄,造成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難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窒息,病人須按時服用藥物且要將氣喘藥物放置於身邊容易拿取的地方,以便氣喘發作時能有最快速的緩解,病人家屬也需知道藥物放置的位置,倘若病患發作時才能給予適當的救護。服藥期間可藉由適度的運動來增強肺活量,改善呼吸道功能。(8)荷爾蒙不論是補充荷爾蒙或是抑制荷爾蒙的藥物,都是為了要調節體內荷爾蒙的量,荷爾蒙主宰了我們身體的成長與各個器官的功能,所以除非醫師同意,否則不建議擅自停藥。如果使用完荷爾蒙藥物有身體不適之情形發生,請儘快與醫生討論且不可隨意停止服用藥物。(9)腸胃用藥腸胃用藥若為平時腸胃不適如胃脹氣、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胃痙攣及腹瀉等,服藥後若症狀消除,則可停止服用。但須注意的是,若腸胃道症狀沒解除,或是經檢查後有其他更大的病因如腸躁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就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特別是胃潰瘍藥物中可能會有抗生素的成分,為了殺死主要造成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若不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可能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導致更嚴重的後果。(10)皮膚科用藥皮膚科用藥多為抗組織胺、類固醇及抗菌劑,且多為外用藥,用藥後若症狀改善則可停止服用,其中類固醇使用過多容易造成皮膚變薄,盡量不要過量使用。但須注意,若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特殊感染或免疫疾病,則需按照醫囑將抗生素或免疫調節藥物服用完畢。服藥期間若出現嚴重的身體不適、發燒、腹瀉、嚴重疹子的情形,懷疑可能為藥物引起且排除其他因素造成這些症狀,可先自行停止使用藥物,建議告知目前疾病狀況和用藥情形,與醫師,藥師相互討論後評估風險益處,再進行是否停藥的動作以免併發症產生。以期能在最適當的時間給予正確使用的藥物來達到最佳治療。(圖文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延伸閱讀: 吃藥配酒是大忌! 特別是這4藥品更應敬而遠之 吃藥起紅疹只是副作用? 出現6種情況表示你對藥過敏了
-
2020-06-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吃的心累,何時才能停止服藥?
在臨床上患有數種疾病或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病患,在急於治療的心理上會認為多服藥病會好得快,常因此自做主張增加劑量,或是在害怕副作用或誤聽廣告內容的情況下,擅自減少藥物的服用次數、劑量甚至停藥。有些病患是中、西醫藥物同時服用,卻未告知醫生及藥師,此情形可能會使藥物造成交互作用而讓身體不適,進而促使病患停藥而讓服藥順從性下降,這些情形對於治療病程都有極不良之影響。以下列出幾種常見的藥物,在何時停止服用有略加說明,望能幫助民眾了解一些藥物相關知識,但有關劑量的調整和停藥的時間請務必與醫師及藥師討論。(1)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種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藥物,對於疾病的治療有一定療程,須按照醫囑服用完畢,不可因為自身覺得病情有改善或是痊癒而擅自停藥,否則細菌容易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使得病人之後使用此類抗生素時,無法達到預期的療效,而必須服用殺菌力更強的抗生素來治療病症,會造成能使用抗生素種類的減少而導致無可用藥物治療的情形發生,會有危害病人性命之可能,因此須按醫囑將處方服用完畢。(2)感冒藥感冒藥除了抗生素之外,包含止咳化痰、流鼻水、發燒等症狀治療藥物,若症狀改善或無此症狀時,可停止服用。如果感冒沒有痊癒,而且加重到有支氣管炎或是肺炎之情形時,須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並且依照醫囑按時服用治療的藥物。(3)消炎止痛消炎止痛藥物可分為口服及外用的藥膏或貼布,使用時機多為肌肉關節疼痛或經痛時。這類藥物功能為減緩發病時身體紅、腫、熱、痛的情形,但並不能實際治療真正的病因,因此當有疼痛症狀時,還是需要就診尋求醫師協助。另外,消炎止痛藥物服用量太大時,亦容易增加肝、腎負擔,所以若沒有疼痛則可停止服用。但若為長期發炎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仍需按時服用。(4)高血壓用藥高血壓藥物需長期服用,且一般而言,開始服用後則不能隨意停藥,以避免血壓短時間內上升太快,造成中風或心血管阻塞等情形。醫師會觀察定期量測的血壓,如症狀有改善,會以逐步減少劑量並持續追蹤血壓的方式來治療病患。(5)高血脂、糖尿病用藥服用此類藥物期間,需要定期檢測血糖及膽固醇等數值,觀察是否維持在正常的數值範圍,並且於每月固定時間回到醫院檢查身體狀況。病人不可因為一至兩次的數值於標準範圍內而擅自停藥,若擅自停藥,高血脂病人可能會有頭暈、四肢無力、胸悶等症狀,糖尿病患者則會有口乾、水腫、視力模糊、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產生,且血糖控制不良,會導致洗腎及眼底神經病變,也可能會危及病人的生命。請服用此類藥物之病人多加注意自己的服藥順從性。(6)身心科用藥身心科用藥為維持情緒穩定,立即停藥會使精神症狀難以控制,甚至產生自殺傾向。若欲停藥,須由醫師診斷,採漸進式方式停藥,自開始減量到真正停藥,通常需要數個月以上的時間。藥物的作用大多為輔助病情控制,身心科病患需要他人的關心與照護,且適當的運動及保持身心安泰是較有助於控制病情的,如果身邊有此類病患,請多加留意病人的心情起伏以及是否有怪異行為,並於適當的時機給予幫助及藥物。(7)氣喘用藥氣喘病是一種慢性的疾病,成因為呼吸道發炎、過敏及呼吸道變窄,造成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難的情形,嚴重時甚至會窒息,病人須按時服用藥物且要將氣喘藥物放置於身邊容易拿取的地方,以便氣喘發作時能有最快速的緩解,病人家屬也需知道藥物放置的位置,倘若病患發作時才能給予適當的救護。服藥期間可藉由適度的運動來增強肺活量,改善呼吸道功能。(8)荷爾蒙不論是補充荷爾蒙或是抑制荷爾蒙的藥物,都是為了要調節體內荷爾蒙的量,荷爾蒙主宰了我們身體的成長與各個器官的功能,所以除非醫師同意,否則不建議擅自停藥。如果使用完荷爾蒙藥物有身體不適之情形發生,請儘快與醫生討論且不可隨意停止服用藥物。(9)腸胃用藥腸胃用藥若為平時腸胃不適如胃脹氣、胃酸過多、消化不良、胃痙攣及腹瀉等,服藥後若症狀消除,則可停止服用。但須注意的是,若腸胃道症狀沒解除,或是經檢查後有其他更大的病因如腸躁症、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就必須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特別是胃潰瘍藥物中可能會有抗生素的成分,為了殺死主要造成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若不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可能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導致更嚴重的後果。(10)皮膚科用藥皮膚科用藥多為抗組織胺、類固醇及抗菌劑,且多為外用藥,用藥後若症狀改善則可停止服用,其中類固醇使用過多容易造成皮膚變薄,盡量不要過量使用。但須注意,若經皮膚科醫師診斷為特殊感染或免疫疾病,則需按照醫囑將抗生素或免疫調節藥物服用完畢。服藥期間若出現嚴重的身體不適、發燒、腹瀉、嚴重疹子的情形,懷疑可能為藥物引起且排除其他因素造成這些症狀,可先自行停止使用藥物,建議告知目前疾病狀況和用藥情形,與醫師,藥師相互討論後評估風險益處,再進行是否停藥的動作以免併發症產生。以期能在最適當的時間給予正確使用的藥物來達到最佳治療。文章提供/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
2020-06-14 科別.心臟血管
高血壓控制 達標者不到四成
三金影帝吳朋奉日前因為腦中風猝逝,留給影迷無限的遺憾。而高血壓是腦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若血壓控制不良,恐帶來更多心腦血管疾病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全球有三成的死亡肇因於心血管疾病,每年約1790萬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遠高於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造成的全球逾40萬人死亡,民眾切勿輕忽高血壓控制不良對健康帶來的影響。十大死因 五項與高血壓有關據統計,全台灣約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罹患高血壓,治療上除了改善生活習慣,還需規律用藥以控制血壓。如果血壓無法穩定,就容易罹患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急重症。此外,血壓過高,還可能引發許多疾病,107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五項與高血壓有關,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至少五萬人因此死亡。儘管高血壓嚴重危及國人健康,但調查發現,國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並不理想,能達標者還不到四成。即便有六成多患者明知應該遵從醫囑穩定服藥,但仍會忘了服藥,擅自減藥、停藥。根據研究,高血壓患者於治療過程中換藥或停藥的原因,近七成是藥物副作用的問題所導致。血壓降低了 性生活卻出問題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黃瑞仁表示,高血壓常用藥物可分為四大類,分別為鈣離子通道阻斷劑、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利尿劑,以及乙型阻斷劑,每種藥物或多或少都有副作用,表現症狀不太一樣。以乙型阻斷劑為例,患者服用後,可以降低心跳,達到保護心臟的效果,但部分患者常抱怨,用藥後出現疲勞、手腳冰冷等副作用,最讓男人掛不住顏面的是出現勃起功能障礙。黃瑞仁表示,服用高血壓藥物,應該就像是吃維他命一樣,沒有感覺,毫無副作用,患者才能遵從醫囑,持續用藥,這正是用藥最高指導原則。黃瑞仁指出,高血壓患者如有心跳過快、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幾乎都需服用乙型阻斷劑。近期門診中的50多歲金融業男性主管就是典型個案,因為工作壓力沉重,除了高血壓之外,心跳常每分鐘超過90下。經過診斷評估後,病人合併服用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乙型阻斷劑,一段時間後,血壓正常,心跳則降至每分鐘68下,治療效果看似不錯,但床上表現竟一敗塗地,心有餘而力不足。降低副作用 提高服藥順從性隨著製藥技術的進步,新一代心臟專一性血管舒張型乙型阻斷劑問世,大幅降低副作用問題。黃瑞仁指出,南韓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當地3000多名高血壓患者在服用新型乙型阻斷劑之後,不僅能有效降低血壓,也幾乎沒有疲累、手腳冰冷等問題外,更沒有任何患者因為藥物而引起陽痿。另外,此次參與的患者都是亞洲人,這避免試驗可能因為人種不同而造成在藥物劑量與副作用上的差異,對於台灣患者與醫護人員更具參考價值。研究顯示,高達98%患者順利接受治療,並未因副作用而停藥,該項研究成果今年3月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引起眾多討論。黃瑞仁認為,如果療效好、副作用低,當然就會讓患者樂於按照醫師囑咐,接受標準治療劑量,穩定控制血壓。此外,這項研究也發現,此新一代乙型阻斷劑與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或鈣離子通道阻斷劑合併使用時,能有效更進一步降低血壓,讓醫師不會顧此失彼。在顧心臟、控血壓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不再需要開那麼多藥物,使得患者能穩定服藥。在換藥之後,上述病人回診時,不再面有難色,而是開心地說,現在血壓控制平穩,且「另一半相當滿意。」黃瑞仁提醒,高血壓患者應每天早晚量測血壓、生活作息正常、按時服藥,如果血壓忽高忽低,或覺得服用藥物後,出現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都應主動向醫師反映,經醫師評估後,調整劑量或是換藥,切莫擅自減藥與停藥。
-
2020-06-08 科別.新陳代謝
年紀輕輕高血壓…腎上腺瘤惹禍
現年29歲的小偉,今年博士班畢業後,順利錄取了科學園區內薪水不錯的工作。不過,就職前的員工體檢卻發現,他有高血壓,收縮壓高達160mHg,回家量測偶爾會超過180mmHg,在吃了一陣子血壓藥後,他的血壓仍然居高不下。經就醫檢查發現,他的腎上腺分泌醛固酮(aldosterone)過高,電腦斷層也顯現,左側腎上腺有一顆1.2公分的腺瘤,於是到新陳代謝科門診進行治療。在門診中常有這類案例,年紀輕輕就被診斷為高血壓,未做進一步檢查卻服用了多年的高血壓藥物,血壓也一直控制不好。雖然90%以上是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即多重因素造成,包含遺傳、體重過重、鹽分攝取、壓力、酒精、缺乏運動引起,主要治療都還是以降壓藥為主。但若是高血壓的情形比較特殊,例如年紀低於30歲即被診斷、使用三種以上藥物仍難以控制、原本血壓正常突然在短期內升高、惡性高血壓(極高血壓引起器官受損)等,這類情形就要特別注意,是否是其他因素造成的「續發型高血壓」。常見續發性高血壓發生原因,包含內分泌異常、腎動脈狹窄等問題,若有懷疑應到大醫院做更進一步的檢查,而非不斷地吃降血壓藥物。小偉經評估後,腫瘤暫時不需手術切除,也不須使用高血壓藥物,而是服用針對內分泌治療的藥物,血壓因此回到正常值,可以正常的上班。現代人因工作壓力大、外食、缺乏時間運動等因素,導致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問題愈來愈年輕化。因此要預防三高,就必須從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一旦發現問題,要趕快配合醫師指示處理,才能確保健康的身體。
-
2020-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高血壓患者染新冠肺炎 死亡風險恐高一倍
研究人員今天指出,患有高血壓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患者在住院後,死亡風險可能比沒有高血壓的患者高出一倍。中國及愛爾蘭研究人員在這項研究中,回溯查看了2月5日至3月15日期間住進中國武漢市火神山醫院的相關病例。這些病患中近30%(850名病患)有高血壓病史,其中有4%死亡;相較下,沒有高血壓的2027名病患只有逾1%喪生。在依年齡、性別和其他健康狀況等因素加以調整後,研究人員計算出,高血壓患者死於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高出一倍。研究人員在「歐洲心臟期刊」(European HeartJournal)發表報告指出,住院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若已停止服用高血壓藥物,死亡風險會再增加一倍。報告資深執筆人、中國西安市西京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飛表示:「重要的是,高血壓患者必須了解自己死於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風險較高。」
-
2020-05-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紐時:20多位專家們提出「決定疫情慘烈有別的4大原因」
紐約時報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幾乎遍及全球,但嚴重程度不一:伊朗必須大規模開挖墓地,鄰國伊拉克死亡數不到百人; 多明尼加通報的確診案例近7600例,隔壁的海地僅約85例;據信印尼有上萬人不治,鄰近的馬來西亞因為實施嚴格的封城措施,搶救不及的約百人。紐約、巴黎、倫敦國際化大城市的疫情慘重,曼谷、巴格達、新德里和奈及利亞的拉哥斯等人口擁擠城市,目前為止卻大致安然無事。病毒為何嚴重打擊某些地方,對另一些地方又輕輕放下呢?紐時指出,非單一因素造成此種差異,而且現在逃過未必代表以後不會爆發嚴重疫情。紐時在全球各地訪談20多位傳染病專家、公衛官員、學者,他們提出決定疫情慘烈程度的四大原因有可能是:人口結構、文化、環境和政府應變速度。人口結構年輕人較多、在文化上人與人之間習慣保持距離、天氣較熱陽光充足,以及政府提早防疫都是有利因素,但也非絕對。沙烏地阿拉伯的醫生正在研究,遺傳差異是否有助解釋沙國民眾確診案例的病情輕重有別,而巴西科學家致力探索遺傳學與新冠肺炎併發症之間的關係。其他地區的許多研究團隊則分別研究常見的高血壓藥物是否加重病情,以及特定的肺結核疫苗是否起了相反作用。許多有炎熱天氣和年輕人口的開發中國家,疫情不致太慘烈,暗示氣溫和人口結構可能是關鍵因素。但秘魯、印尼和巴西等熱帶國家的狀況卻又給這種想法澆了冷水。嚴格保持社交距離和早早封城顯然是有效的防疫方法,但緬甸和高棉兩者都沒做,通報案例也很少。有種未獲證實的理論是:也許病毒還沒有傳到這些國家。俄羅斯和土耳其曾經看來無事,現在卻變了。時間可能才是最後決斷者:1918年在美國爆發的西班牙流感,似乎在夏天消失,但秋季捲土重來,病毒株更為致命,隔年還爆發第三波疫情。最終連阿拉斯加和南太平洋島嶼等偏遠地區都沒放過,世界三分之一人口染疫。研究傳染病的醫生說,現在還沒有足夠數據可得知疫情全貌,許多國家有訊息落差,現在下結論太危險。許多地方檢測不足,導致嚴重低估病毒進展,死亡人數鐵定短報。哈佛大學全球衛生研究所主任賈哈說,疫情才剛開始:「如果這是場棒球賽,現在才第二局,沒有理由認為到第九局時,現在看起來未受影響的地區,不會像其他地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