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1 醫療.眼部
搜尋
高度近視
共找到
119
筆 文章
-
-
2023-07-21 養生.聰明飲食
葉黃素能助眠、預防白內障!多吃深綠色蔬菜、蛋黃可補充,但膳食纖維恐影響吸收
隨著現代人使用3C產品的普遍,補充葉黃素幾乎是國民運動。很多人使用葉黃素會認為高劑量偶爾吃1次即可,但其實眼睛需要持續攝取葉黃素一段時間,才有辦法讓血液中的葉黃素聚集在黃斑部,達到一定濃度,對保護眼睛才會比較有幫助。葉黃素預防黃斑部退化 還能降低白內障發生事實上,葉黃素屬於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是眼睛黃斑部中重要的植物色素,可以幫助吸收藍光或紫外線,減少光線帶來的自由基傷害。攝取葉黃素,能為身體帶來的好處包括有:▸1.預防黃斑部退化:它和玉米黃素都是眼睛內視網膜黃斑部的重要成分,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可抑制自由基在體內所造成的破壞;也可過濾藍光,以減少藍光對眼睛感光細胞的傷害。▸2.降低白內障發生率:葉黃素可以抑制與細胞發炎反應相關的傳遞,減少活性氧化物質的生成,能降低眼睛老化的風險,但白內障的發生還是與年齡、糖尿病、抽菸、高度近視、太陽照射相關。▸3.改善睡眠:已有研究指出,葉黃素能改善睡眠品質。有研究顯示,葉黃素可以對睡眠時間的長短起潛在的作用,讓人體獲得更好的睡眠品質。深綠色蔬菜葉黃素含量較高 建議攝取量曝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葉黃素每日服用上限為每公斤2毫克;美國FDA則建議,葉黃素每日攝取量為6毫克,可預防黃斑部病變。葉黃素主要是以深綠色蔬菜含量較高,例如芥菜、甘藍、綠花椰、南瓜等,其他像是蛋黃也葉黃素很好的天然來源。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飲食中若含有過量膳食纖維,將會影響葉黃素的吸收。延伸閱讀:.白內障、老花眼年輕化!吃「葉黃素護眼」都補對了?多吃14種蔬果補充.魚油和葉黃素對延緩眼睛老化、改善乾眼症有效嗎?教授這麼說.深綠色蔬菜護眼又養骨!還有利抗癌、抗發炎,好處不只這樣★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4 醫療.眼部
白內障視茫茫 不只影響視力也有礙社交、心理健康
為讓民眾得到正確且充足的眼睛保健知識,聯合報元氣周報5月7日舉辦「挽救視危機 別讓白內障搶走你的視力」元氣健康講座,邀集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眼科教授暨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陳怡杏,一一解惑眼睛愈來愈看不清晰的「老症頭」,教導民眾做好視力保健,保護靈魂之窗。眼睛是靈魂之窗,但現代人長時間盯著手機、電腦,讓白內障提早上門。視力變差不僅僅是看不清楚而已,也連帶影響外出社交意願。醫師表示,一般人60歲以後水晶體開始老化變硬而有白內障情形,但並非所有白內障都會影響視力;若發現開始影響日常生活,建議及時就醫並與主治醫師討論手術計畫,選擇適合自己的人工水晶體。白內障太嚴重未處理,可能誘發青光眼。「視力不單單影響『看不看得清楚』這件事。」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副營運長吳貞瑩表示,許多長者不太願意走出家門,因為怕跌倒或其他危險,因此影響到社交、心理健康。也有研究顯示,隨著社交的減少,將提升長者的失智症風險。吳佩昌指出,近年白內障有年輕化趨勢,約九成高中生有近視,當中35.7%更為高度近視;而現今55歲以下成人需要接受白內障手術的族群,也以高度近視者為主。小朋友的眼睛相當有彈性,能夠調節看遠看近,但過了40歲後,水晶體開始輕微硬化而有老花眼,到了60歲以後,水晶體更加老化變硬,顏色呈現黃棕色甚至嚴重變白即為「白內障」,但白內障其實是人體自我保護的機制,若太過透明則無法阻擋有害光線,這是為了保護黃斑部病變的演化過程。「角膜負責七成的眼球光線聚焦到視網膜、水晶體負責三成光線聚焦。」吳佩昌說,健康的眼睛光線會聚焦在視網膜上呈像,當眼中產生白內障就可能擋住瞳孔後方,讓光線進不來,視力受影響。若白內障太嚴重,導致前房過淺,未進行手術處置,也可能引發急性青光眼,當眼壓升高,引起頭痛、嘔吐感,容易誤以為是腸胃炎,若拖到三天以上,可能導致失明。白內障手術傷口小,術後仍需好好照顧。目前白內障治療仍以「人工水晶體」置換為主,陳怡杏說,經過手術治療後,患者視力可大致回到不錯的狀態。過去白內障手術傷口較大,約1公分,有病患返家後不慎撞到、跌倒,就會造成植入的水晶體產生位移;但現今的技術相當進步,傷口小於0.5公分,也沒有縫線,術後可自動癒合。陳怡杏說明,目前「超音波晶體乳化」技術,是在黑眼珠附近開0.2~0.3公分的傷口,另外也有新的科技,可以透過飛秒雷射機器輔助切開傷口,利用超音波把水晶體震碎後取出,再將內部洗淨後,置放人工水晶體。隨著科技進步,感染機率已非常低,但仍要注意一個月內不可搬重物、好好照顧傷口,否則一旦感染,將會前功盡棄。開車、閱讀、看電腦……人工水晶體可依自己生活習慣挑選。單焦點、延伸焦距、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市面上產品百百種,患者到底該如何挑選?陳怡杏說,沒有任何一個人工水晶體能讓人完全回到20歲原生的水晶體狀態,建議依照自己的「生活習慣」挑選人工水晶體。例如,平常會出門買菜或爬山健行等遠距離視力的需求,選用「單焦點」即可,但看手機就需要拿遠一些或配戴老花眼鏡輔助;如果平時近距離視力的需求較高,例如看手機、看平板、閱讀書籍等等,建議選用「多焦點」;若平常需要要夜間開車、看路況,同時看導航、儀表板,過去通常會建議選擇「繞射型延伸焦段」,但部分病患在夜間會感受到光線分散狀況,導致眩光、光暈的發生,進而影響夜間的視覺品質。若想避免這樣的情況會建議選擇「非繞射型延伸焦距」的人工水晶體。陳怡杏分享一位71歲家庭主婦,雙眼近視100度,有輕微散光並配戴老花眼鏡,黃斑部病變病史預後良好。她希望手術後可以看電視、搭公車、使用電腦、正常使用手機。術後希望能不要配戴任何眼鏡,因此選擇非繞射型的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手術後沒有夜間眩光的問題,日常的需求也都能夠看得很清晰。手術後「大放光明」,需配戴護目鏡重新適應光線。許多置換人工水晶體的患者,置換後對光線太過敏銳,難以適應。吳佩昌說,本來白內障擋住的光線,治療後都被清除了,確實需要配戴護目鏡一段時間,而視網膜細胞需要在黑暗狀況才能恢復,晚上睡覺時也建議關燈睡覺。陳怡杏則說,人工水晶體置換後通常可以使用終生,少數會因為細胞增生產生二次白內障,但經過5分鐘左右雷射光治療都能解決。視力保養小撇步1.兒童及白內障術後病患使用3C產品,不要近距離暴露在藍光下。2.40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一次眼科健康檢查。3.若有眼疾病史,建議每三個月看一次眼科,追蹤眼壓。4.有糖尿病共病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5.戶外配戴太陽眼鏡。6.使用手機時調到夜間模式,家中搭配偏黃的燈光,能減少藍光。7.設定鬧鐘,每30分鐘讓眼睛休息一下。資料提供╱吳佩昌醫師
-
2023-05-12 養生.保健食品瘋
白內障、老花眼年輕化! 吃「葉黃素護眼」都補對了嗎?多吃14種蔬果補充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網路重度使用者每天至少7至8時都在使用手機或是3C產品,如果再加上上班時使用電腦,回家又看電視、看書等,大概只有睡覺的時候,眼睛才能獲得休息。因此,許多本來是老人家才會罹患的眼睛疾病,例如白內障現在都年輕化,就有30、40歲的中壯年族群,甚至需要置換人工水晶體,就連原本40歲才會有的老花眼,現在也都提前至30幾歲就發生了。為了保養眼睛,許多人開始吃葉黃素來護眼,但問題來了:什麼是葉黃素?有哪些功能?對眼睛相關疾病都有幫助嗎?葉黃素增強黃斑部功能 與其它黃斑部疾病還沒有定論葉黃素是一種脂溶性類胡蘿蔔素,本身是一種抗氧化物,和玉米黃素一樣,都是眼睛內視網膜黃斑部的重要成分,可以抑制自由基,過濾藍光以減少對眼睛感光細胞的傷害,也可抑制與細胞發炎反應相關的傳遞鏈,減少活性氧化物質的生成,藉此調節免疫系統與發炎反應。但人體無法自行製造葉黃素,必須由飲食中攝取。補充葉黃素在健康人的眼睛保健方面,能增強黃斑部的功能,提升視覺的敏感度;根據研究,長期補充葉黃素,還能降低老年性黃斑的罹患機率,不過,對於其他黃斑部的疾病,例如高度近視性、糖尿病黃斑部水腫,尚未有明確的定論。不僅是買健康食品 從蔬果中攝取葉黃素富含葉黃素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中的菠菜、甘藍菜、綠花椰菜、豌豆、青椒、芥藍菜等,還有櫛瓜、玉米、小黃瓜、南瓜、胡蘿蔔等黃色蔬菜,以及柳橙、奇異果、葡萄等水果類。如果無法從天然食物中攝取足夠的葉黃素,也可以選購市售的葉黃素補充劑,葉黃素保健食品分為兩種,一種是游離型,另一種是酯化型,游離型的分子量只有酯化型的一半,一般認為吸收率較好。酯化型雖具有較好的生物利用率與安定性,但必須透過腸道酵素的輔助,將其分解後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因此最好搭配油脂一同服用,若本身消化不好或腸胃不佳,較不建議食用酯化型葉黃素。 研究認為,健康成人每日攝取6mg(毫克)的葉黃素,有助於減緩黃斑部退化的風險,而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則建議,成人每日補充葉黃素不應超過30mg。葉黃素多吃無益處 可能會造成皮膚變黃?要特別注意的是,葉黃素多吃並無益處,若是不小心攝取太多,還可能發生皮膚變黃的問題;此外,建議不要與β胡蘿蔔素補充品一起使用,因為會產生競爭吸收,而使得葉黃素吸收率下降。 另外,葉黃素的保健效益並不是立即性的,必須連續服用2至4個月之後,才能提升視網膜黃斑部中的葉黃素濃度,進而達到抵禦藍光的效果。★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12 醫療.眼部
哪些方式有助保養眼睛?ChatGPT v.s.醫師 揭3大族群護眼重點
【本文重點】ChatGPT建議6點眼睛保養:1.正確使用電腦2.戒菸限酒3.飲食均衡4.避免長時間注視5.注意衛生6.定期眼檢。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副教授孫銘輝補充:上班族可多看遠方,每隔30-60分鐘離開螢幕。長時間注視電腦螢幕容易出現乾眼症,專心工作眨眼次數降低,建議每隔一段時間休息,多看遠方;且避免冷氣直吹眼睛,注意眼睛保濕。老年人視力退化需避免光線不足,建議光線明亮的地方閱讀,適當運動增強身體機能。--by ChatGPTChatGPT說/保養眼睛有什麼重點?「保養眼睛有什麼重點?」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長黃奕修向ChatGPT提問之後,得到以下6點建議:1.正確使用電腦長時間使用電腦或其他電子產品,容易引起眼睛疲勞和散光等問題。建議每隔一段時間休息幾分鐘,並且調整電腦屏幕的亮度和對比度,保持適當的距離。2.戒菸限酒菸草和酒精對眼睛健康有害,容易導致視力下降、眼睛乾燥等問題。3.飲食均衡攝取豐富的維生素A、C和E等抗氧化物質可以幫助保護眼睛健康。建議食用深色蔬菜、水果、堅果等食品。4.避免長時間注視長時間注視細小的物體或細節,容易導致眼睛疲勞和近視等問題。建議每隔一段時間休息幾分鐘,或使用放大鏡等輔助工具。5.注意衛生避免接觸眼睛的手部和工具不潔,防止眼睛感染和炎症等問題。6.定期眼檢:建議每年進行一次眼部檢查,以確保眼睛健康。如有必要,可根據眼科醫師的建議進行視力矯正或治療。【延伸閱讀:ChatGPT內容是真的?還是假的?】醫師說/保養眼睛有什麼重點?對於上述ChatGPT的回答,黃奕修表示,「真的回答得蠻好的!」這6點建議非常合理且有證據力,但這些護眼方法屬於一般原則性的概念,於是他請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副教授孫銘輝為大家進一步說明護眼怎麼做。孫銘輝也說,ChatGPT提供的保養眼睛重點都正確,推測可能是眼睛保健相關資訊在網路上十分常見,ChatGPT廣泛搜尋後,可以獲得較正確的保健知識。他針對需要用眼的上班族、手機重度使用者和老年視力退化族群,提出進一步的護眼建議:雙眼緊盯電腦的上班族 多看遠方 每隔30-60分鐘離開螢幕上班族長時間使用桌上型或平板電腦,可能有人因此覺得眼睛乾澀,甚至出現出現乾眼症。主要原因是專心工作,緊盯電腦螢幕,眨眼次數降低;也有人的座位正好在冷氣出風口下方,導致眼睛表面淚液蒸發速度過快,出現乾、澀、痛、視力模糊等不適症狀。乾眼症嚴重時,還容易出現反射性淚液分泌增加且淚流不止,甚至因眼角膜過於乾燥,引起發炎、破損,眨眼產生劇痛。眼角膜反覆發炎及破損,也容易引發細菌感染,若未盡速治療會形成疤痕,如果疤痕位置在視力周邊,會引起散光,在視力中心位置會永久影響視力。要遠離眼睛乾澀或乾眼症,首先眼睛與電腦螢幕距離應保持30至40公分,其次每看電腦螢幕30至60分鐘,應讓眼睛離開螢幕,眨一眨眼,並多看遠方。如果座位在冷氣出風口下方,應適時調整座位或出風口方向,若無法調整,可在辦公桌上放一杯水,增加附近環境濕度,減輕乾眼症狀,但若眼睛還是過於乾澀,也可使用人工淚液、乳膠,緩解不適。此外,缺乏維生素A也容易引發乾眼症。孫銘輝建議,平時應均衡飲食,並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胡蘿蔔、枸杞等,以及具有抗氧化成分的菠菜、花椰菜、堅果等。若乾眼症已造成視力模糊,影響生活品質,應速就醫治療。手機重度使用者手機到眼睛距離 至少手腕到手肘的長度許多人睡前的最後一個動作和起床的第一個動作,便是看手機。重度手機使用者除了注意避免眼睛乾澀外,還需注意手機螢幕藍光對眼睛的危害,更要保持距離避免近視度數增加。醫學研究證實,手機藍光會對眼睛視網膜、黃斑部造成傷害,雖然使用多久才會造成傷害,目前沒有明確的科學數據,建議每次使用手機時間不宜過長,並使用具抗藍光功能的手機螢幕保護貼、眼鏡鏡片等,降低藍光對眼睛的傷害。另外,手機重度使用者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眼睛睫狀肌過度緊繃,易增內斜視、近視度數忽然增加的風險,建議手機螢幕與眼睛保持距離,至少維持從手腕到手肘的長度。有人擔心使用手機會傷害眼睛的感光細胞,雖然目前沒有確切的科學數據,但建議避免在昏暗的環境中使用手機。老年視力退化族放大手機字體 做好慢性病管理年長者可能因為水晶體混濁引起白內障、視神經退化導致青光眼,或出現黃斑部病變,這些都會導致視力退化,建議找出病因加以治療。例如白內障須置換人工水晶體,控制青光眼需注意眼壓不宜過高,糖尿病患定期接受視網膜檢查,避免黃斑部病變,做好慢性病管理。年輕時應避免高度近視,以降低年老時出現白內障、青光眼及黃斑部病變的機會。年長者視力不佳,為了想看清楚手機上的字,常導致眼睛睫狀肌過度緊繃,甚至出現頭痛、眼睛痠痛等,建議可使用放大鏡或將手機螢幕字體放大,並配合適度休息,有助緩解頭痛等症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1-06 焦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偏頭痛不敢吃止痛藥,痛到三天無法下床!改變用藥觀念、避開易誘發東西
「其實偏頭痛的患者很常去看眼科,因為疼痛區域通常在眼窩附近,但就是找不到原因。」回想我第一次偏頭痛發作,是在小學四、五年級的暑假。這是孩童會盡情玩耍的年紀,我與朋友相約出遊,未料,那天在大太陽底下,突然偏頭痛就發作了。我感覺「喀喳」一下,外面的世界如同被玻璃紙罩住,一瞬間變成藍色,沒多久又「喀」得一下變成紅色,隨後右邊眼窩周圍開始劇烈疼痛約5至10分鐘,由於幼時家裡管教較嚴,家人也沒有醫學背景,遇到這樣的情形,都以為是因為近視導致,自己也不敢跟家長說。誤當眼疾點散瞳劑 很痛苦後來雖然沒有再發生顏色切換的前兆,但是到了冬天,尤其睡不飽的時候,頭痛仍會發作,到了高中階段課業壓力增加,頭痛頻率更頻繁外,連看東西都會覺得眼窩很痛,那時以為是高度近視加深變成青光眼「要瞎了」,但去眼科檢查都是正常,只能拚命點散瞳劑,因為散瞳劑會讓眼睛畏光,早上去上課都很痛苦,等我念了醫學系後,回想一路來的過程,才發現這些都是偏頭痛症狀。一點點痛立刻用藥 才止痛一開始家裡用藥觀念跟普羅大眾一樣,認為止痛藥非常傷身,「不到非不得已,不吃止痛藥」,因此每次只要偏頭痛發作,我都需要靜靜窩起來休息,根本無法活動,發作時間從4小時到全天都有,甚至一度我嘗試戒咖啡,沒想到一開始戒得太凶、一滴咖啡都不沾,偏頭痛發作直接讓我三天無法下床,一吃就吐。由於偏頭痛發作的機制,類似於發炎反應,因此,只要有一點點痛就開始用藥才能有效止痛,如同還沒集結的軍隊,僅是游擊部隊就殲滅是最容易的,若等到軍隊都散出去,頭開始痛,此時想要止痛,就會變得困難。也因為自己的切身之痛,醫學系我選擇神經內科,專研頭痛、神經痛、周邊神經疼痛、腦血管疾病等領域,並透過預防及正確用藥觀念,讓偏頭痛不再頻繁發作。預防之道 避開易誘發東西在預防方面,需要知道哪些東西容易誘發自己偏頭痛,像我對光線及氣味比較敏感,尤其香蕉水、特定芳香蠟燭容易誘發偏頭痛,我就會避開。此外,規律生活也非常重要,我一天只喝一杯咖啡、飯量不能多也不能少。醫學辭典/偏頭痛偏頭痛指單側(左邊或右邊)頭部疼痛,部分患者則是後腦杓、眼睛周邊甚至這些部位都會一起痛,患者經常有惡心、嘔吐的現象,且會怕動、怕光、怕吵;偏頭痛前會出現一些視覺症狀,例如單眼或雙眼的視力模糊、視野缺損、閃爍的光點或線條、物體的形狀改變等,有些患者會肢體無力、感覺異常、眼球動作障礙、暈眩等。小檔案/郭宇倢現職:衛福部台北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專長:頭痛、神經痛、周邊神經疾病、腦血管疾病、動作障礙、癲癇、睡眠障礙、失智症經歷:長庚醫院神經內科總醫師、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住院醫師
-
2022-12-20 醫療.眼部
遠距上課釀近視潮 眼科醫籲提早保留「遠視儲備量」防眼疾
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學童改為遠距上課,造成近視比例暴增。去年一項中國大陸山東肥城的調查,1萬名就讀小學一年級的學童,因長期封城改為遠距上課,近視比率從5%增至25%,增加用眼時間。國內眼科醫師提醒,家長應定期帶孩子做視力檢查、用眼30分鐘應休息,並在12歲前掌握「遠視儲備量」,降低演變高度近視的風險。何謂「遠視儲備量」?臨床眼科醫師指出,剛出生嬰兒因眼球較小、眼軸較短,此時雙眼處於遠視狀態,具備生理性遠視,是「與生俱來」的寶物,0到3歲嬰幼兒應有150至200度遠視度數、4至6歲幼兒應有100至200度遠視度數、國小低年級(7至8歲)應有100度遠視度數,直到國小中、高年級(9至12歲)至少應有50度以上遠視度數。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近視是常被忽略的疾病,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小班近視率為6.9%、大班為9.0%、國小一年級為19.8%,到國小六年級已達70.6%,憂心新冠疫情後,兒童近視情況會加深。她指出,寶寶出生時,其實都有200至300度先天性遠視,也就是遠視儲備,會隨孩子年齡增加而消耗,若耗盡遠視、太早近視,也增加未來高度近視的機率。高雄長庚醫院眼科醫師吳佩昌表示,2015年一項回顧性研究發現,孩童以30公分近距離用眼,每小時恐增加6%近視風險;若聚焦看新冠疫情期間,去年一項中國大陸山東肥城的調查,1萬名國小一年級學童,因封城改為遠距上課,近視比率從5%增加到25%。吳佩昌說,過去調查發現,台灣國小一、二年級學生患近視眼速度,較其他年齡層更快,原因是放學後多半被送至安親班,長時間又近距離用眼,造成孩子眼睛負擔,近期也輔導北市安親班業者,應讓孩子學習30分鐘後稍作休息、外出走動。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建同表示,若從小近視眼,成年後容易高度近視,中老年後引發更多後遺症,包括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等,因此希望在孩子年紀小時,保留遠視儲備度數,不要太快進入近視,避免後續出現高度近視、病理性近視。常見兒童視力保健4大迷思,第一為「視力1.0就代表沒有近視?」,吳佩昌說,小朋友眼睛容易緊張、緊繃,若沒有散瞳驗光,可能呈現假性近視,建議應到眼科院所散瞳後讓眼睛放鬆,才會驗出真正的原始度數。第二「不看3C就不會近視?」,吳指出,連續超過2小時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增加30%近視風險,包括看書、玩積木、長時間畫畫,以及放學在安親班、補習班長時間寫作業,沒有足夠休息都可能近視。第三「近視沒關係,戴眼鏡就好了?」吳佩昌指出,一般眼鏡只是矯正,無法治療,如果沒有好好護眼,眼軸隨著青春期拉長,每年可能增加75至100度近視度數,甚至到中、高年級就會進入高度近視。第四「近視沒關係,長大去做雷射手術就好了?」吳表示,雷射手術只是將眼球表面角膜削平,無法治癒近視造成眼軸拉長問題,做過雷射手術者仍要定期檢查,否則仍可能出現視網膜剝離等風險。國健署今年製作兒童視力保健手冊、動畫懶人包,也呼籲應做好「護眼123」,包括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掌握視力變化;避免讓未滿2歲的孩童看螢幕;2歲以上的孩童,每日看螢幕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建議每日在戶外活動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早睡早起,達到充分的休息。吳佩昌建議家長,可在孩子3歲起定期赴眼科檢查。
-
2022-10-10 名人.精華區
呂大文/青光眼患者每年增加8% 逾2危險因子就應持續追蹤
十月十三日是「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十月第二個星期四訂為「世界視覺日」,期盼喚醒全球重視失明、眼疾等眼睛相關疾病。今年主題是「愛你的眼睛(Love Your Eyes)」,視力影響教育、就業、生活品質,希望政府、企業、機構和個人重視眼睛健康並普及視力保健服務。台青光眼患者 每年增加8%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疾病,僅次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目前台灣治療中患者約38萬人,且每年以8%速度成長。高齡雖是青光眼高風險族群,但青光眼患者有年輕化趨勢;青光眼診斷條件,包括眼壓高、視神經不正常凹陷及視野缺損,為避免失明,青光眼一定要接受治療。但若只是眼壓高,視野視神經都正常,是否需要治療?想回答這個常見問題,1994年美國聖路易大學教授Kass發起了長達廿年的研究,收錄1636位高眼壓患者,其中817位接受藥物治療、819位只觀察而未點藥,追蹤5年發現,接受藥物治療患者有4.4%變成青光眼,未點藥患者有9.5%出現青光眼,是用藥者的兩倍。根據研究設計,追蹤5年後所有病人都用藥治療,Kass在2008年再分析,追蹤13年後,一開始就治療的患者16%出現青光眼,5年後才治療的患者,22%變成青光眼;在所有追蹤者中,時間愈長,轉變成青光眼的機率愈高。但廿年後,剩下971人,一開始就接受治療的患者41.9%出現青光眼,較晚才接受治療者則有49.3%,兩者差異拉近。高眼壓症研究追蹤20年後,表面上好像符合台灣俗語:「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也就是高危險族群患者,只要眼壓高且時間夠久,一定會產生青光眼變化,這個結論在2021年發表後,改變許多眼科醫師及高眼壓患者的想法,認為是不是眼壓高就要治療?因為證據顯示,高眼壓症追蹤20年後,不管有無治療,約半數都會變成青光眼。逾2危險因子 就應持續追蹤針對大家的疑問,Kass分析,高眼壓症患者屬於高危險群,應該治療,但低危險群患者仍無定論。考量Kass提出高危險群,目前台灣眼科界建議,高眼壓患者,即眼壓高於25mmHg,再加上有青光眼家族史,三高系統性疾病史、大於45歲、視神經凹陷大於0.6且角膜厚度小於510微米,上述危險因子兩項以上,建議治療並持續追蹤。世界視覺日前夕,提醒大家,高眼壓症並不像以往眼科醫師認為的那麼無害,單純只有眼壓高的患者在追蹤20年後,仍有50%的機會變成青光眼。而青光眼不能單靠「眼壓」判斷,需進行視野與視神經檢查,建議一般民眾40歲以上應主動篩檢,有家族史民眾滿18歲應每三年篩檢一次,500度以上高度近視民眾應每年進行篩檢。
-
2022-08-20 醫療.耳鼻喉
女大生鼻塞睡不好成熊貓眼 原來是下鼻甲太肥大!
莊姓女大三生自幼罹患過敏性鼻炎,氣候轉換時噴嚏打不停,鼻塞、流鼻水情況加劇,長年下來症狀越來越嚴重,睡覺要靠嘴巴呼吸,因睡不好,黑眼圈始終消不去。之後就醫檢查,發現原來下鼻甲蒼白腫大,鼻腔狹窄,分泌物多,醫師後來替她做「下鼻甲冷觸氣化術」擴大鼻腔通道,終於可以大口正常呼吸了。收治女大生的高雄阮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宏儒也說,另名就讀研究所二年級的曾先生高度近視還有慢性鼻塞,長期影響睡眠,被朋友笑有張睡不飽的臉!他自行去藥局買血管收縮劑控制鼻塞,初期效果不錯,後來愈噴藥愈塞!經內視鏡檢查,下鼻甲也是很腫脹、且呈現生牛肉般的紅色,是典型的藥物性鼻炎。林宏儒使用無線射頻式「下鼻甲冷觸氣化形術」為莊、曾兩名病患治療,過程是以冷觸氣化棒直接置入鼻甲組織內釋放能量,再運用無線電波產生離子震盪,使下鼻甲的蛋白質凝固,下鼻甲組織體積因此縮小。這種手術時間約20分鐘,疼痛感較輕微,恢復期短,約7到10天,術後不需填塞物,也不需住院,患者因鼻腔擴大通透,改善鼻塞情形,可以自在呼吸。林表示,造成鼻塞的原因,通常是下鼻甲肥大或鼻中隔彎曲。要矯治下鼻甲肥大,目前有電燒凝固法、雷射手術、傳統黏膜下鼻甲骨切除手術、無線射頻式下鼻甲冷觸氣化成形術、動力旋轉刀(又稱作微型吸絞器)輔助下鼻甲成形手術等,需依照病人症狀及需求由醫師評估決定。他說,治療鼻塞若採藥物,只要症狀控制得愈好、用藥就愈少,症狀完全緩解,就只要做好保健、不必吃藥。會動到手術,主要是解除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但病患會有不等程度的改善,不會因為開刀而根治。他建議,沒有鼻中膈彎曲的病患,若只治療下鼻甲腫大造成的鼻塞,「冷觸氣化棒」療法或可做為選擇。
-
2022-06-16 醫療.眼部
防窺保護貼反而傷眼 眼科醫:眼睛痠痛時也不建議做護眼操
●防窺保護貼增加用眼負擔,近視度數恐增加●亮度過低會讓瞳孔放大,眼睛更易過度疲勞●不建議做護眼操,閉眼休息最佳護眼法手機貼保護膜幾乎已成為民眾的日常,有些民眾為避免他人窺探使用手機時的內容,會選擇使用「防窺保護貼」,但貼了保護貼後,光線變暗,角度只要錯誤,可能連使用者都無法看到手機內容。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防窺保護貼是使用偏極光的原理,不只會增加眼睛的疲勞,還會讓近視度數增加,建議年紀大、重度使用3C、高度近視等三大族群不要使用。呂大文指出,防窺保護貼的原理為偏極光原理(polarized light),當自然光反射到玻璃面板上時會產生反射,反射光會產生不同分量的光線叫做偏極光。這樣的原理也讓光源限制在某種特定的角度才能看得到,通常是從50度角到60度角之間,往往使用者在看螢幕時,就看不到內容。使用逾半小時 眼睛就痠痛呂大文表示,這種偏極光,因為是不同分量的光線,當眼睛吸收這些光線時,會感到相當吃力以及負擔,原本就已經戴眼鏡的人,更容易因為使用防窺保護貼感到吃力。通常使用超過30分鐘,眼睛就會明顯痠痛,即使看遠方一段時間,模糊的視力也很難馬上恢復。建議只要出現這種狀況,就不再適合使用防窺保護貼。長庚醫院北院區視網膜科主任黃奕修指出,偏極光對於眼睛不會直接造成傷害,短波長的光線才會,但偏極光確實會讓用眼吃力,而防窺保護貼更大的問題是「亮度」,亮度太暗瞳孔必須放得更大,當瞳孔放得更大時,有害光進去眼睛的機率會增加。如果防窺保護貼正常使用,亮度夠亮,正常來說,不至於對於眼睛傷害太大。重度使用3C 可能會遠視呂大文說,使用防窺保護貼的民眾,通常比較容易造成眼睛疲勞、眼睛乾澀,不建議原本眼睛狀況不佳的民眾使用。近視度數深的民眾,近視會更加深,年紀大者容易出現乾眼症,重度使用3C的民眾,如果原本沒有視力問題,可能會因此出現遠視的狀況。呂大文指出,防窺保護貼可以採取「特定時機」使用,特別不想讓人看到的內容時,再掛上去電腦或是手機使用,如果是要每天都使用,對於眼睛的傷害會持續累計的增加,保護貼仍建議使用一般的規格即可,無需長時間「防窺」。黃奕修表示,眼睛痠痛時,不建議做「護眼操」,護眼操是指按壓眼睛周圍,但是按壓眼睛周圍若是力道過大,很容易造成眼睛出現問題,最好的方式還是閉眼休息,降低用眼的時間。
-
2022-05-21 該看哪科.眼部
老花眼怎麼辦?如何保養?會得其他眼疾嗎?眼醫教用眼關鍵!
出現老花眼時不免讓人納悶,明明就沒有近視,為什麼還是老花,也難免會擔心是不是有較高的機率得到如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眼疾。對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曾柏宸醫師說明,並提供應對的保養之道給大家參考。 沒近視卻得老花眼?醫:視力越好越早出現。 曾柏宸醫師表示,老花眼是個正常的老化過程,有如變焦鏡頭調節視野的水晶體,隨年齡增長,人人都可能出現的功能無法正常使用的情況,近的東西將會看不清楚,需要配戴適合的眼鏡輔助視覺。 雖然老花眼是個正常的老化現象,但並非沒有近視就不會老花,相反的,原本年輕時的視力越好,出現老花眼的時間點可能就越早。醫師表示,水晶體主要透過睫狀肌調節來看近物,近視者只要將近視眼鏡脫下來就可以在幾乎不需要睫狀肌輔助的狀況下看近物。相對的,視力0度的正視眼、或遠視的族群,平時遠距離視力良好,但是老化之後需要比近視者花費更多的力氣才能看清近物,尤其遠視度數越深的人會需要睫狀肌更多的調節力,因此老花眼症狀也會相對更為明顯。而老花眼除了看近的東西會較為吃力以外,曾柏宸醫師也指出,其他症狀也可能會出現疲勞、眼痛、頭痛等情況。 不過,民眾也不必為了延緩老花眼而想辦法讓自己近視,畢竟只是個老化過程而不是眼疾,且不會提升或演變成其他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眼疾,其他眼疾是視個人保養及用眼習慣而定,若讓自己近視、高度近視,反而可能提升其他眼疾的風險,本末倒置。 老花眼無可避免也無法延緩 醫:重點在後續眼部保養。 曾柏宸醫師表示,老花眼難以避免,且也無法透過飲食、運動等延緩老化,應對的重點會著重在老花眼之後的用眼之道。 正如前述,老花眼不只是看近的吃力,也可能出現其他不適,因此保養方向會著重在避免眼睛持續疲勞。除了盡量避免近距離閱讀、看字體太小的文字,以及配戴適合的老花眼鏡之外,也建議盡可能減少使用3C產品,3C產品和一般的紙本有所不同,本身就是個發光體,更會加劇眼睛的疲勞,上述症狀也會較容易出現、更為明顯。若真的難以避免3C產品,建議至少每20分鐘就看看6公尺以外的遠方20秒左右,讓眼睛得以休息。 老花眼有辦法治療嗎? 醫:可與眼科醫師討論。 雖說老花眼透過良好的用眼方式,民眾大多可與老花眼和平共處,不過曾柏宸醫師表示,其實現在也有治療老花眼的方式,但對於眼部的整體效益還不高。另外,國外也有新上市有助睫狀肌收縮、幫助水晶體調節的眼藥水,雖然不是直接根除老花眼的問題,但也是有所幫助。而國內也有透過白內障治療更換為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的方式治療老花眼。 曾柏宸醫師說明,到了有老花眼的年紀,民眾也常見出現白內障,兩者沒有因果關係,白內障是個常見眼疾,置之不理可能失明,不過治療成功機率相當高,而治療方式就是將水晶體更換成人工水晶體,正好與老花眼的主要問題一樣,有機會一舉兩得,因此也可以是個選擇可與醫師討論。 《延伸閱讀》 .老花眼如何改善?中醫穴位、飲食、眼部運動一次詳解!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防3大眼疾,醫:40歲起務必定期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3-04 該看哪科.眼部
青光眼初期無症狀,5大高風險族群留意!醫建議控眼壓點眼藥水最佳時機
別以為青光眼是長輩的專利,高度近視也是高風險族群。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青光眼初期幾乎無症狀,常等到就醫時,才發現視神經已嚴重萎縮,恐失明。呼籲五大風險族群一定要定期檢查: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度到300度間、年齡超過55歲、高度近視者,平常盡量減少讓眼壓升高的生活習慣與姿勢。青光眼五大高風險族群.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至300度.年齡55歲.高度近視者據統計,全台約有40萬名青光眼病友,且每年以8%速度成長。呂大文指出,高齡是青光眼高風險族群之一,根據國內的盛行率來看,40歲以上青光眼的族群約為2%,60歲以上6%,70歲以上則有7至9%;其他常見的風險因子,包含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500度以上)等。如何判斷青光眼亞洲約有八成五以上青光眼患者,眼壓經長期追蹤,數值皆為正常,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呂大文說,從臨床上觀察到,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至300度、年齡55歲、高度近視者等五大族群,容易有青光眼而不自知。呂大文表示,有無青光眼不能單靠「眼壓」做判斷,還需要進行視野檢查與視神經檢查,建議一般民眾40歲以上應主動篩檢,有家族史民眾滿18歲應每三年篩檢一次,500度以上高度近視民眾應每年進行篩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青光眼病程持續進展且不可逆,減緩惡化最常見一線治療藥物為眼藥水,除了要用對藥物,還要用對時機。控眼壓五大NG行為.飲水不牛飲.避免高刺激活動.避免趴睡搬重物.避免長時間用眼.避免吃醃漬或過鹹食物陳賢立指出,多數病友約在清晨4至5點左右眼壓最高,眼神經容易受到傷害。因此點眼藥水的最佳時機是在前一晚睡前。若已懷疑或確診青光眼,避免眼壓突然升高。建議避免五大NG行為,飲水不牛飲、避免高刺激活動、避免趴睡搬重物、避免長時間用眼、避免吃醃漬或過鹹食物。
-
2022-03-03 該看哪科.眼部
青光眼惡化近25%雙眼失明 部分藥物恐誘發心臟病喪命
青光眼不只是老年人專利,許多「高度近視」族群也是青光眼高風險對象。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提醒,青光眼初期幾乎無症狀且眼壓正常,等視力變差就醫才發現視神經已萎縮已為時已晚。資料顯示,全台有40萬名青光眼病友,且每年以8%速度成長,惡化恐造成雙眼失明。呂大文列舉,若將慢性青光眼比喻成「視力小偷」,約有一成會雙眼失明,那急性青光眼就算是「視力強盜」,特別是亞洲人罹患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高,約有二成五會雙眼失明。其中特別要注意患有家族遺傳史的民眾,罹患青光眼風險比一般人高7至9倍,且高度近視達500度以上者風險也相當高,其中又以台灣近視兒童多於全球,未來也埋下隱憂。呂大文表示,40歲以上青光眼風險可達1.8倍,70歲以上風險可達9倍,建議40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全面視力檢查。此外青光眼患者應避免可能造成眼壓突然上升的行為,例如高空彈跳、趴臥、牛飲、醃漬鹹食或在暗處滑手機等。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說,青光眼病程持續進展且不可逆,但是治療的介入可以減緩惡化,因此一旦確診,應規律治療與回診。其中眼藥水為第一線治療藥物,不少患者使用後出現泛紅、乾澀、刺痛、搔癢等症狀,可改選不含防腐劑的眼藥水,以確保持續用藥,積極保存視力。以多數病友來說,約在清晨4-5點眼壓最高,是傷害眼神精最高的時候,若按照點眼藥水需要四至五小時發會效果,建議藥在睡前最好點藥水,有些分為一次至三次,但不同藥物,若點錯時間效果也會不佳。醫師會針對青光眼用藥會事前詢問過去病史,特別注意高血壓、糖尿病者藥注意,部分青光眼藥物會誘發心臟病、血壓和心律不整、氣喘等。過去有案例發現有人因誘發後死亡,因此需要進一步確認。陳賢立也表示,還有部分青光眼藥物會讓血壓太低,使青光眼惡化較快,若血壓低者務必一定要白天點藥水,避免晚上點藥後導致危險。至於眼藥水需要點一隻眼睛或兩隻眼睛?醫師指出,還要看視神經和視野有無受到傷害而定,多數者會是單眼視力變差,少數兩眼同時發作,但若提前檢查發現結構傷害已形成,仍建議兩隻眼睛都點眼藥水。「否則一邊若已受損不治療,就會重複另一隻眼睛的惡化的後路。」陳賢立說,針對青光眼病友約三個月或半年都會做視野電腦斷層和視神經照相,少部分病人三年內惡化速度快,則用藥就要用更強的醬壓藥和雷射手術治療。
-
2022-03-03 該看哪科.眼部
全身按摩半小時右眼頓失視力 急性青光眼作祟
按摩是舒壓好方法,但近日一名50多歲女性因肩頸酸痛接受全身按摩半小時後,突然覺得眼前發黑與頭痛,右眼頓時看不見,急診確認急性青光眼,緊急打降眼壓藥物才免失明危機。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三總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今天在記者會中說,他在今年過年前遇到這名50多歲婦人,婦人在急性青光眼發作前,幾乎沒有任何症狀,青光眼是失明重大殺手,初期症狀不明顯,不少患者誤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而更換眼鏡,一拖就是好幾年。青光眼因眼內房水系統分泌失衡,或因眼球結構問題,房水累積眼內導致眼壓升高,或因其他因素導致視神經血液或氧氣供應不足,呂大文說,很多青光眼患者驚覺視力模糊、視野缺損就醫,視神經早已出現不可逆的損害與萎縮。根據健保資料庫,國內目前接受治療的青光眼患者約38萬人,這還不包含許多潛在不自知的病患。呂大文說,高齡是青光眼高風險族群之一,這點可以從盛行率看出端倪,40歲以上族群為2%,60歲以上6%,70歲以上則有7至9%;其他風險還包含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500度以上)、三高患者。其中,呂大文提醒,女性、身高160公分以下、遠視100至300度、年齡55歲以上群族尤其需要注意;上述民眾也應避免可能導致眼壓升高的生活習慣與姿勢,降低對眼睛的危害,例如長時間在黑暗環境趴臥的按摩活動、高空彈跳、雲霄飛車等高速遊樂設施,或是潛水、跳水、倒立、仰臥起坐等。許多民眾都習慣睡前滑手機,甚至燈都關了還繼續使用。呂大文說,在黑暗環境中使用3C產品,因為光線暗、螢幕亮,會造成瞳孔放大,眼睛虹膜往旁邊推,若屬於隅角閉鎖青光眼,會影響眼睛房水排出,眼壓也會升高,也會誘發青光眼發生機率。由於亞洲高達8成5以上青光眼患者,眼壓經長期追蹤,數值皆為正常,屬於「正常型眼壓青光眼」,呂大文提醒,不能單靠高眼壓做判斷,完整青光眼篩檢包含眼壓檢查、視野檢查與視神經檢查,建議一般民眾40歲以上應主動篩檢,有家族史民眾滿18歲應每3年篩檢1次,500度以上高度近視民眾應每年進行篩檢。已被診斷為青光眼的患者接受治療非常重要,林口長庚醫院青光眼科資深主治醫師陳賢立說,青光眼病程持續進展且不可逆,但是治療的介入可以減緩惡化,因此一旦確診,應規律治療與回診。眼藥水是第一線治療藥物,陳賢立表示,不少患者使用後出現泛紅、乾澀、刺痛、搔癢等症狀,影響用藥順從性,可能是眼藥水的防腐劑成分傷害眼表;根據國際最新治療趨勢,可改選不含防腐劑的眼藥水,以確保持續用藥,積極保存視力。
-
2022-02-24 該看哪科.眼部
年紀輕輕眼睛模糊誤以為近視 竟是早發性白內障!
白內障過去都被認為與老化有關,台中市新陽明聯合診所今天在記者會中表示,早發性白內障案例愈來愈多,其中更有患者14歲時右眼就被診斷出罹患先天性白內障。新陽明聯合診所眼科醫師謝宏義表示,台灣地區白內障平均年齡落在60歲,但年輕型白內障患者逐漸增加,除了跟3C產品使用有關外,也有部分案例是因為先天性或藥物服用不當而誘發,許多年輕患者因為誤以為是近視,而沒有做進一步檢查,延誤了最佳的黃金治療期。謝宏義指出,一名35歲男性於童年時期一直以為自己是近視,直到14歲才診斷出右眼竟是先天性白內障,同時左眼也於33歲時被診斷出早發型白內障,於今年2月剛完成手術;另一名男性則因長期服用類固醇,在31歲即誘發早發型白內障,手術後視力已恢復到1.0。謝宏義認為,其中一名患者從14歲至33歲期間,雙眼陸續因先天性及早發性白內障造成視力問題,同時左右眼也曾因高度近視造成視差極大,過程中除了植入微型晶片屈光矯正手術及置換人工水晶體外,患者也積極配合各項治療,目前已無大礙。從事餐飲業的患者表示,在14歲被確診白內障以前,一直以為是近視,因此家人也只帶他去驗光並配戴近視眼鏡,不料視力模糊的狀況一直未改善,才到眼科就診,右眼診斷為先天型白內障,也進行了手術。謝宏義說,至於另一名在31歲時就誘發早發型白內障的患者,是因嚴重型異位性皮膚炎,長期服用類固醇(1年以上)所致,提醒民眾早發型白內障除了先天性遺傳、染色體異常之外,後天也會因常暴露於紫外線中、高血壓、糖尿病、眼睛曾受傷、長期口服或外用類固醇、過度使用3C產品造成。
-
2022-01-31 該看哪科.眼部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手術特色院所
手術全國No.1林口長庚醫院/白內障患者年輕化 與高度近視相關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109年執行白內障手術量醫院排名,林口長庚醫院位居第一位,多達5,109人。林口長庚醫院眼科部部長吳為吉表示,該院為全國最大醫學中心,眼科主治醫師多達30多位,且分科相當細,許多困難的案件,經轉診都可以解決。吳為吉表示,臨床觀察近年白內障患者有增加趨勢,有兩大主因,老年化以及3C用品的過度使用。白內障就像是「白頭髮」,只要使用愈久,發生機率就會愈高,加上對於健康意識的提高,也讓白內障的患者增加。另外,55歲以下白內障手術需送健保審核,他觀察這幾年有增加的趨勢,白內障患者「年輕化」,與高度近視有絕對關係。吳為吉表示,白內障患者各自的需求不一,林口長庚眼科的醫師幾乎都可以做白內障手術,加上眼科分為五個次專科,如視網膜科、眼角膜科、青光眼科、眼整形科、一般眼科都可以做白內障手術,因此手術人數自然比較多。另外,醫師長期累積的口碑與名聲,也是讓人信賴的原因。他表示,白內障手術術後最需要保養,最怕病人眼內感染,最常見的問題像是沒有用無菌的消毒棉棒消毒,或是不小心敲到眼睛,會讓傷口裂開。患者全國No.1台北榮總/完整評估眼睛健康 給患者最適合的建議健保署統計,台北榮總109年度白內障就醫人數全台最多,高達3萬3,173人。台北榮總眼科主治醫師劉瑞玲說,北榮於白內障診斷、治療已有30多年經驗,更是台灣第一家採用顯微手術治療白內障的醫院,透過顯微手術摘除白內障的水晶體,並置換人工水晶體,確保患者生活更便利。「全台白內障就醫人數最多,對台北榮總來說是很合理的。」劉瑞玲說,北榮在診斷、治療白內障有優良歷史,患者間口耳相傳,具有口碑,更有許多患者到北榮尋求第二意見。隨白內障治療技術日新月異,北榮目前的檢查儀器、手術設備也都是最好的,加上醫師醫療技術、服務等專業能力扎實,提供高品質服務。不論使用健保給付的人工水晶體,或使用多焦點人工水晶體,甚至是飛秒雷射等手術自費項目,醫師於術前會針對患者病情的嚴重性,進行詳細檢查、評估及衛教,如果患者必須手術治療,同時會預估患者術後生活可能遇到的情形及帶來的好處。劉瑞玲說,醫師不僅會評估患者用眼情形,且對眼睛整體健康也會充分了解。有時患者想自付差額更換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但病情並不適合,醫師也會提供專業意見,讓民眾了解。區域手術No.1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白內障為門診手術 就近治療方便安心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完成3,833例白內障手術,在區域醫院排名第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院長蔡景耀說,手術量為五家院區總和,總數在區域醫院排名第一,應有四大因素。首先,白內障手術屬門診手術,術後就可返家休息,北市聯醫院區分布在北市各大行政區,對病人來說可近性高。其次,白內障手術使用的人工水晶體等醫材,均有健保給付,患者負擔不大。而院區眼科醫師等級、能力也與醫學中心相同,親和力高,以致民眾放心就醫。第三,北市聯醫為區域醫院,部分負擔等收費對比醫學中心低,花費不多的情形下,仍可以享有等同醫學中心的醫療服務。第四,白內障為年長者常見的眼睛疾病,北市聯醫近5年來,推動高齡友善醫療環境,包括對80歲以上年長者或身心障礙民眾,可以安排優先看診、領藥、檢查,手術流程也都會細心安排,提供病人最好的醫療服務。蔡景耀進行的白內障手術患者最高年齡是102歲,他說,只要病人身體健康,自行活動沒問題,術後又有家人照顧,都可以手術。但若是超高齡者無法自行活動,或獨居、沒人照顧,可能就沒有辦法經手術治療白內障。診所總計No.1大學眼科/換人工水晶體 近六成選在診所手術開刀、手術,絕大部分會選擇大型醫院,但白內障患者置換人工水晶體卻相反,近六成在基層診所動手術。大學眼科總院長林丕容表示,白內障手術難度並不高,如果診所醫師經驗豐富,且設備先進,又提供較新穎的多功能水晶體,只要做出口碑,當然能夠贏得患者信賴。林丕容表示,大學眼科診所為國內首家引進超音波乳化白內障儀器的醫療院所,近年來更增添飛秒白內障儀器,並備有多款多功能水晶體。在白內障手術經驗上,許多眼科診所醫師不遜於醫學中心資深醫師,加上診所服務的可近性較高,醫病溝通良好,不管是掛號、回診、手術、術後衛教等均比較到位,逐漸讓眼疾病友習慣在眼科診所就醫。「在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上,口碑相當重要。」林丕容表示,患者手術前一定會到處打聽,此時如果親友分享手術經驗,強力推薦,某些醫師就成了白內障手術名醫。二次大戰後湧現嬰兒潮,現在都已五、六十歲,預估白內障患者每年以一成比率增加。建議挑選人工水晶體時,多打聽,並與醫師溝通,如果經濟能力許可,選擇功能性較強的人工水晶體,畢竟這是「一生一次」的手術,馬虎不得。
-
2022-01-30 該看哪科.眼部
健保大數據/白內障與糖尿病關連性最高 共病人數超過19萬人
白內障本是老化不可避免的眼疾,但近年也出現年輕化趨勢。白內障手術何時做較恰當?人工水晶體該用健保全額給付或民眾自付差額?很多患者拿不定主意。三年前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曾分析白內障患者就醫狀況,三年後的數據趨勢有何改變?一起來關心這個人人都會面臨的醫療需求。台灣老年人口眾多,白內障患者理應逐年增加,但最新健保大數據統計顯示,109年國內白內障確診人數為57萬4,179人,與108年59萬5,977人相較,少了2萬多人,白內障手術也比前一年少了3000多人。 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可能與109年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有關,白內障患者視力逐遍變差,有些人不急於一時接受治療,因此並未積極就醫。此外,許多大型醫院為了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調度醫療人力,而暫停了非緊急手術。選民眾自付差額人工水晶體比率略增,診所六成七用健保給付。對照106年與109年健保資料,選用健保全額給付人工水晶體占率從六成三降至六成一,109年近四成白內障患者選擇了自付差額的人工水晶體。進一步分析各醫療院所使用人工水晶體狀況,醫學中心採用健保全額給付水晶體特材的比率最低,為五成一,四成九使用民眾自付差額水晶體。基層診所剛好相反,健保全額給付特材占率達六成七,僅三成三選民眾自付差額水晶體。 三年之間,選擇健保全額給付水晶體的比率差異不大,僅下降2%。李伯璋表示,健保給付水晶體已有不錯的功能,「不是每個眼科醫師都會建議白內障患者選擇要再補差價的自付差額水晶體。」而是參考患者年齡、用眼狀況,選擇最適合的水晶體。 看個人需求,也有企業家認為「用健保全額給付的就不錯」。李伯璋表示,自己一位企業家好友就認為「用健保全額給付的就不錯」,在接受白內障手術時,選擇了健保全額給付水晶體,術後也覺得效果不錯,眼前「大放光明」。 許多人以為部分眼科醫師習慣推薦昂貴的民眾自付差額人工水晶體,李伯璋說,並非如此,以他妻子為例,雙眼均接受過白內障手術,術前參考醫師建議,選用與醫師母親同一款的人工水晶體,價格一般,並不是最貴的。 對於近四成白內障患者願意自掏腰包,多花幾萬元選用自付差額人工水晶體,李伯璋表示,健保全額給付水晶體如果在品質與視力矯正效果上,仍有改進空間,當然就需好好檢討,不希望民眾有著「健保的就不好」觀念。與糖尿病關連性最高,共病人數超過19萬人。此外,這次健保大數據特別分析國內白內障患者共病問題,結果發現,前三大共病為糖尿病、青光眼、甲狀腺疾患,其中以糖尿病關連性最高,共病人數達到19萬3,593人,青光眼則有6萬882人。 李伯璋說,「糖尿病有如百病淵藪」,除了提高白內障風險,也增加洗腎機率,全台灣糖友人數高達200多萬,長久以來,造成健保財務上的重大負擔,有必要盡快解決此問題。 為此,新年度健保總額編列了糖尿病高價用藥的特別預算,實施對象為基層診所,金額為2.7億元,李伯璋表示,希望基層診所也能落實糖尿病整合治療,讓更多患者就近至診所就醫,並能服用較好的控糖藥物,讓血糖維持平穩,進而逐步降低白內障及洗腎等盛行率。把3C當保母 未來白內障風險大增李伯璋表示,隨著人口老化,3C產品普及,加上高度近視患者比率上升,未來國內白內障患者勢必逐年增加。健保署聯手眼科醫學會及各醫院院所加強「護眼」宣導,希望國人養成正確的用眼概念,盡量減少使用3C產品的時間。 李伯璋提醒家長,不要將手機、平板當成育兒保母,為了不讓幼兒哭鬧,就放任小朋友使用3C產品,這將嚴重傷及視力健康,小小年紀就近視,一旦高度近視,日後白內障風險大增。
-
2022-01-30 該看哪科.眼部
白內障手術可能有哪些併發症?術後無法恢復如初可能有哪些原因?
Q:白內障手術可能有哪些併發症?任何手術都有併發症的可能,白內障手術的併發感染機率為1‰到3‰,如眼睛發炎、光敏感、光幻視、黃斑部水腫、後囊膜混濁、人工水晶體脫位、眼瞼下垂、高眼壓等。其中後囊膜混濁也就是纖維化細胞增生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相對比較嚴重的併發症為人工水晶體脫位,可能是因為先天性懸韌帶發育不全或鬆弛無力,或是外傷引起懸韌帶斷裂、眼病變所致。Q:白內障術後不滿意,可能有哪些原因?幾乎都是醫病沒有充分溝通所致。隨著國人對於健康的要求愈來愈高,也讓手術後康復的效益提高,很多時候,患者沒辦法接受為何術後視力無法恢復如初,但事實上任何已經損壞的器官,是沒辦法恢復到原樣的。舉例而言,白內障患者兩隻眼睛退化速度並不會一致,有時一眼視力0.9,另一眼0.1,常會先選擇單開一眼,開完後造成視差,也讓患者開始質疑手術品質。而白內障常常會引起「乾眼症」,患者會以為是術後引起的不適感,引起抱怨。另外,若患者一眼用多焦點水晶體、一眼使用單焦水晶體,也會讓雙眼感覺不適,這些常是術前溝通不足所致。Q:白內障術後回診及注意事項?白內障手術過後,大約會有一個多月的傷口恢復期,恢復期的睡覺時間一定要戴好鐵眼罩,避免手碰到眼睛,導致發炎,得重新手術才能改善。恢復期間若眼睛出現發紅、異物感、畏光、疼痛等,都屬於正常現象,不過如果出現劇烈疼痛、嚴重紅眼、噁心嘔吐、視力突然下降等,都屬於嚴重感染發炎等情況,應盡速就醫。Q:糖尿病或高血壓患者可以做白內障手術嗎?糖尿病、慢性疾病或是免疫疾病的患者,術後較可能出現併發症。因此,糖尿病患者若糖化血色素高於7.5以上,不建議執行白內障手術,避免發生黃斑部水腫或次發性發炎。本身有慢性眼睛發炎、紅斑性狼瘡、虹彩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體內發炎容易產生過多蛋白,此時又進行手術,也可能誘發更嚴重的發炎反應。Q:民眾自付差額水晶體有哪些選項?我該怎麼選?民眾自付差額水晶體都屬於「非球面水晶體」,包含非球面水晶體、散光矯正水晶體、多焦水晶體、散光多焦水晶體,四種水晶體各有不同特色。非球面水晶體:可以幫助光線進入雙眼時能聚焦在同一點。散光矯正水晶體:可以改善散光的問題。多焦點水晶體:適合沒有散光的患者,又可以滿足看遠看近的需求。散光多焦點:適合有散光或是老花眼的患者。每一款水晶體的特色都不同,可依照患者的生活需求選擇。Q:白內障年輕化的原因?該如何避免?3C用品的過度使用以及高度近視人口增加,都使白內障患者呈年輕化的趨勢。根據統計,台灣每10人就有9人近視,其中高度近視(即近視超過600度)占近視人口中的三到四成,醫學界推估,高度近視未來將成為常態。高度近視的患者發生早發性白內障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0倍。其餘的原因還有眼睛接受過多的紫外線曝曬,也會增加白內障的機率。要避免早發性白內障,建議眼睛一定要每半年定期追蹤檢查,平時多攝取抗氧化食物,減少紫外線曝曬,戴防UV的太陽眼鏡。諮詢醫師/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林口長庚眼科部部長吳為吉
-
2022-01-07 該看哪科.眼部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 醫:防3大眼疾,40歲起務必定期檢查!
用眼不當或隨著年紀增長等原因,各種眼部問題陸續出現,其中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可說是最知名的三大眼疾,不過對民眾而言三者大多陌生、容易混淆,這次今健康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曾柏宸醫師,來和大家一同了解三大眼疾,以及防範方法! 3大眼疾有哪些風險因素?會得到不只一個嗎? 簡單了解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是什麼樣的問題,曾柏宸醫師表示,可將眼睛視為一台相機,青光眼主要為視神經病變、萎縮,如相機傳送至電腦的傳輸線出現問題,響無法正常傳送至腦部。白內障則主要為水晶體混濁,如相機鏡頭出現雜質。黃斑部病變則為視網膜中央出現病變,有如相機底片感光出現問題一般。 三種眼疾有著共同的致病風險,如老化、高度近視、家族史、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度近視只要超過500度即符合,風險約比一般人高出7~8倍。而家族史則不只需留意父母及兄弟姊妹,也包括爺爺奶奶。至於糖尿病則會影響全身器官,也包括整組眼部健康。 除了共同風險,三大眼疾也存在著各別風險。青光眼的風險也包括了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或是因外傷、長期虹彩炎等眼疾所致,而血液循環不佳也可能影響視神經,像是長期有姿勢性低血壓者也需留意。而白內障主要則與強光、紫外線等光線傷害有關,包括3C產品的藍光,其威力不強但可視為慢性傷害,同樣的,外傷及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也是其中風險。至於黃斑部病變,主要則與抽菸、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病有關。三種眼疾雖然一般而言不會演變成另外兩者,但可能因存在著共同風險,進而不只有一種眼疾,例如老化、高度近視,可想像一台相機放久了、用久了,整組都會逐漸老舊、壞損。 3大眼疾有哪些症狀?哪一種會有失明的風險? 曾柏宸醫師指出,雖然都是眼部疾病,但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的進程和症狀也會有所不同,一樣的是,三者若嚴重、到了末期都有可能致盲。 青光眼除了急性青光眼,一般進展較慢,通常以年計算,及早發現並治療,可維持視力,怕的是太晚發現。症狀隨種類有所不同,主要為周邊視野逐漸受損,其他當眼壓過高時會頭痛、頭暈、噁心、想吐等,不過大多初期症狀不明顯,發現時已中晚期時,常在檢查其他眼部問題時發現,因此又被稱為視力的隱形殺手。 白內障的進展也較為緩慢,一般因老化而起的也是以年計算,不過若是外傷、類固醇藥物、糖尿病等,可能進展較快,往往半年就會發現視力受損。症狀無痛、無痠澀,主要影響視力,如模糊、眩光、顏色對比變差、夜間視力不佳、眩光、畏光等。 黃斑部病變的進程就有別於上述兩者,是惡化最快的眼疾,一旦產生視力就會變差,約到0.3左右,若未妥善治療約一至兩年的時間很快就會到法定失明的程度。症狀上與青光眼相反,視力受損會從中間開始,包括出現暗影、黑點、變形、扭曲等,但旁邊看得到,可透過「阿姆斯格勒方格表」檢視,準確度相當高。 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醫教6觀念防3大眼疾! 曾柏宸醫師表示,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雖然都可能致盲,但及早發現、立即控制,可避免失明危機。因此提醒民眾40歲以上務必定期檢查,不論是視力檢查或健康檢查,尤其3C產品盛行,高度近視人口比例又高,台灣約有20%~30%有高度近視問題,即便不用手機,大多數工作也仰賴電腦,一用也是一整天的時間。確診糖尿病應立即檢查眼部,其相當容易引起眼部病變,且被診斷出糖尿病,通常代表血糖已升高了好一陣子,眼部健康可能已經受到一段時間影響。 日常保養,可以適度作個按摩,有助於促進眼部周邊血液循環、放鬆周邊肌肉,對眼部保養有益,但提醒不可直接按壓眼球,可能會傷害到眼睛,如視網膜破洞等,建議按摩周邊眼眶即可,正如中醫按摩眼部穴位也是按壓周圍。 最後也提醒,許多民眾常會至藥妝行購買眼藥水使用,若僅是眼睛乾澀、疲勞點藥水一般無礙,但若是視野變差、畏光等特殊情況,就有可能是眼部疾病的問題,點眼藥水沒用,反而可能因此延誤就醫,且有些消炎藥含有類固醇長期使用可能造成青光眼、白內障。提醒民眾,眼部若出現任何異常,還是應保持盡早就醫檢查的習慣為佳。 《延伸閱讀》 .什麼是青光眼?會失明嗎?醫:致盲第2名,妥善治療保養可避免! .白內障普及,60歲達8成!該怎麼辦?術後如何保養?眼醫詳解! .老年族群失明主因?黃斑部病變是什麼?醫教正確守護靈魂之窗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1-02 該看哪科.眼部
導致失明因素排名第二!眼科醫詳解什麼是青光眼及如何妥善治療、保養
被告知有青光眼,總讓人害怕又緊張,深怕自己會失明,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謝昀臻醫師表示,雖然青光眼確實可能失明,但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可以像控制糖尿病一般與疾病共存,日常保養就需更加注意。 青光眼致盲排行第2名!醫:留意餘光視野縮小。 謝昀臻醫師表示,青光眼是一種眼壓異常、視神經逐漸萎縮、視神經纖維逐漸變薄,導致視野由外而內逐漸縮小、影響視力的眼部疾病。此疾病是持續進行的,損傷的視神經也無法恢復,因此若遲遲未就醫治療、控制,將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視力受損,甚至失明,據統計青光眼在亞洲雙眼致盲機率約有25%,是全世界排名第二的致盲眼部疾病,第一名為白內障,不過白內障經過手術治療是可以恢復視力的。 除了視力受損以外,青光眼會也隨著種類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主要可分成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續發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四大類。 原發性隅角閉鎖性青光眼,可分急性及慢性,急性症狀相當明顯,患者常見突然感受到視力急速下降、眼睛泛紅、劇烈頭痛、噁心想吐、看見光暈等,普遍來說是個會讓患者驚訝、不適到直接掛急診的疾病。慢性的患者則疼痛較為輕微,偶爾覺得眼睛有點脹、有些頭痛,特別是趴睡、進入較暗的房間時更容易出現,不過也因為症狀較輕微,患者常不自覺,大多在檢查眼睛時才意外發現有此問題。 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 原發性隅角開放性青光眼,一般而言初期症狀非常不明顯,幾乎沒有症狀,大多是到後期明顯感受到視野縮小才發現。醫師表示,青光眼的視野受損初期會由周邊開始,患者不易注意到,需經由視野檢查確認,當視野中央受損,通常已經是較為後期,患者視力已明顯受影響。因此平時若有注意到餘光有些異常,就應盡早檢查。 續發性、先天性青光眼: 至於續發性和先天性較為少見,續發性如眼睛受到外界傷害、腫瘤、長期虹彩炎發炎、長期使用類固醇等,隨著原因不同,症狀也會有所不同,主要也包括了頭痛、噁心想吐、視力受損。而先天性則為剛出生的小朋友,眼睛、角膜都會較大些,也會一直流眼淚、眨眼,不過小朋友剛出生無法表述自己的症狀,因此多由醫師觀察並進一步檢查。 高風險群防青光眼致盲,40~50歲應定期檢查。 謝昀臻醫師指出,原發性青光眼大多原因不明,以往被認為是個年長者居多的疾病,70歲以上約佔5~10%,不過隨3C產品盛行、醫療技術日益進步,現在年輕就發現青光眼的族群也不占少數。其他的風險因子及風險族群也包括家族史、高度近視500度、高度遠視300度、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長期虹彩發炎、外傷、甲狀腺眼疾等。醫師建議,若為上述的風險族群,40~50歲開始定期檢查為佳。 青光眼就會失明嗎?妥善治療、保養可避免! 謝昀臻醫師表示,確診青光眼並不代表就會失明,民眾不必太過緊張,現代醫學相當進步,青光眼已經是個在接受穩定治療的情況下,得以妥善控制的疾病,就像三高、糖尿病一樣,可視為需長期追蹤的疾病,患者只要能夠學習如何與疾病共存,一樣可以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青光眼治療: 治療方式第一線主要會以藥水進行,現已有多種藥水可提供良好的治療,此階段大多就可以有效控制。若藥水效果不彰,接下來會視青光眼種類進行雷射治療。再不佳便會進行微創手術,如最為常見的小樑切除術,此手術如同在眼部開個微小隙縫作引流,幫助眼壓下降,患者術後可感受到,成功率約90%,不過因為此手術所開出的隙縫一樣是身體的傷口,亦會結痂,因此術後保養也很重要,而約三至五年結痂成形出現沾黏,通常會以清通管道或重新手術的方式改善。 青光眼保養、術後保養: 謝昀臻醫師提醒,青光眼接受治療後,不論以何種方式進行治療,都應盡量避免不當用眼等前述的風險因子。而術後患者,可透過眼部按摩進行保養,按摩方式應遵循主治醫師的現場教學及建議,避免亂按造成眼部受傷。並且也須注意避免感染,洗頭、洗澡時慎防進水,洗頭建議仰頭或請他人代勞為佳。恢復期應戴著眼罩,睡覺時也要戴著,避免日常或睡覺翻身時壓到眼部,外出時若能帶個護目鏡也是個很好的選擇。而睡覺時也建議墊高枕頭約20度,避免睡覺時眼壓升高。除此之外,術後也應避免出力,包括了憋氣、用力排便、搬重物、劇烈運動等,以免傷口出血。也因此飲食方面醫師建議均衡就好,不必多吃保養品,不過應多吃蔬果、多喝水,以防便秘需要用力排便。在良好的保養下,便可與青光眼和平共處,維持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眼痠、脹是高眼壓?青光眼?6招防範!慢性病、近視500度注意。 .眼壓高引發急性青光眼 偏頭痛眼紅噁心要注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23 該看哪科.眼部
白內障不治療可能失明!白內障手術後會復發嗎?
視力模糊、畏光,眼睛發現問題前往就醫,被告知有白內障、需要開刀,當下往往讓人錯愕又緊張。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部曾柏宸醫師表示,白內障是個非常常見的眼部疾病,手術可一勞永逸,怕的是因錯誤觀念延誤治療,嚴重也會造成失明。 白內障普及,60歲達8成,老化、高度近視皆是風險。 曾柏宸醫師表示,白內障盛行率高,不過大多屬於良性,成因主要與年齡有關,是個眼部水晶體的正常老化現象,如長白髮一般,若簡單的形容,就如相機的鏡頭髒了或出現雜質。從統計上來看,老化性白內障族群50歲以上就約有60%,60歲以上可達80%,70歲以上就約有90%。而從手術來看,75歲以上就約有八成接受過白內障手術治療。 除了老化以外,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也是個重要的風險因子,此族群出現白內障,往往也更容易出現近視度數急速飆升的情況,例如半年內近視度數從500度直接升到900、1000度,差異相當明顯。除此之外,慢性疾病如三高、腎臟病也會有所影響,特別是糖尿病,相當於水晶體長期「泡在糖水中」,代謝受到影響,也容易引起白內障。另外抽菸、使用類固醇藥物、長期受到強光刺激、或眼部曾受到創傷的族群也需留意,特別提醒3C族群也包含在其中,雖不至強烈傷害,但長期、長時間、沒日沒夜的使用,對眼部而言不光是近視,也是個慢性傷害,與白內障逐漸年輕化的趨勢息息相關。其他相對少見的包括了遺傳、或是媽媽懷孕得上德國麻疹,皰疹病毒影響到胎兒等先天性白內障。白內障不只視力惡化,醫:不治療一樣可能失明! 曾柏宸醫師指出,白內障常兩眼都會出現,大多視力模糊、看不清楚、顏色對比變差、炫光、畏光等,但不至於有疼痛、痠澀等實際的不適感。不過,若是有白內障卻遲遲未妥善治療、延誤就醫,白內障成熟時也可能引起青光眼等眼部併發症,就有可能出現疼痛,甚至嚴重可能使得眼部神經壞死導致失明。而白內障雖為眼部的疾病,但影響也相當廣泛,視力受影響,也可能造成各種生活不便或發生危險,白內障的年齡層普遍有骨密度較低的情況,若發生跌倒容易骨折,便有可能久臥於床。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指出,視力受損與情緒障礙、心理疾病、腦部退化息息相關,若遲未治療恐怕也會有所影響,正如灰暗的空間容易讓人心理生病一樣,不可忽視。另也有研究顯示白內障手術治療後可以明顯地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醫師也分享,日前就有位白內障患者,一眼開完刀後,另一眼也出現白內障,但因對開刀有著錯誤的認知及恐懼,想要拖久一點再進行另一眼的手術,結果延誤治療,尚未手術的眼睛後來不幸因為白內障過熟發生急性青光眼發作,且眼部神經壞死導致無法手術,導致最後一眼失明。 提醒民眾,若有發現視力有日漸變差、影響到生活或行動安全受到影響等就盡早檢查,且越早越好,不宜自行多加多觀察。若確診白內障應趁早妥善治療,以避免不可逆之視力損傷。 白內障手術成功率高嗎?安全嗎?會復發嗎? 曾柏宸醫師指出,白內障的治療方式包括了藥水的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藥物治療效果目前相當有限,日後還是會逐漸惡化,而手術治療更換人工水晶體,技術隨著醫學發展持續進步,現在已經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 有別於以往需要白內障成熟才建議動手術,現在只要有明顯的視力影響,即便是早期也可以接受治療。其安全性高、成功機率高,99%可順利完成手術。一般而言會建議先進行一眼,待該眼穩定後進行另一眼,以避免同時治療雙眼時,術後暫時包紮雙眼時影響生活。手術通常約10分鐘左右即可完成,術後第一天通常會包紮靜養,第二天便可以明顯感受到視力恢復,後續會越來越清晰。換上人工的水晶體穩定度高可以使用一輩子,一勞永逸根治白內障,相較之下比較需要操心的,會是在術後保養。 白內障術後要注意什麼?醫:避免進水、出力是重點 曾柏宸醫師表示,白內障術後一至兩周最需注意的,就是避免該眼接觸到生水,以免發生感染,洗頭、洗澡時就需要多留意確實閉好眼睛或換個姿勢。另外,換上人工水晶體後也需時間穩定,在這之間也應盡量避免搬重物、出力、包括上廁所大號時也避免過度用力,也不宜彎腰過低等情況,以免人工水晶體出現位移等不良情況。除此之外,也需留意避免碰撞,不過通常術後會讓病人使用護目鏡、眼罩等,因此日常多留意即可。《延伸閱讀》 .視力模糊、變形、黑點早檢查!醫:慎防老年性黃斑部病變釀失明。 .眼痛前中後代表什麼?如何改善?眼醫詳解:3情況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2-03 該看哪科.眼部
腎臟疾病可能引起視網膜出血…眼底檢查不止看眼睛,更與這幾種全身疾病有關
「太空出差三人組」返回地球後,身體狀態需要密切關注,其中一項體檢就是眼底檢查。那麼,眼底檢查是檢查什麼呢?我們先來瞭解一下什麼是眼底?眼底,是指眼球內後部的組織包括視網膜、黃斑、脈絡膜和視神經等區域。正常人的眼底呈橘紅色明亮且具有光澤。眼底照相得到的眼底圖像,能夠將視網膜區的眼底放大30~50倍。通過連續拍攝眼底不同區域,可直觀地觀察到眼底的變化,從而降低漏診、誤診的概率,讓眼底問題無處可逃。另外,還有一種被稱為「眼科CT」的檢查方式——OCT掃描(干涉光視網膜斷層掃描儀)。這項檢查比醫生肉眼觀察要準確得多且快速無創,無任何不適。通過對眼睛的斷層掃描可以清晰顯示眼底血管的狀態,並及時發現相關疾病,如黃斑水腫,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出血等。必要時,醫生也會結合其他輔助檢查,如裂隙燈、眼底血管造影等。眼底檢查 全身疾病的「報警器」眼底,是全身唯一可直接觀察到血管的部位。而這些血管則可反映出人體血液迴圈的健康與否,同時可以觀察到身體許多疾病留下的「蛛絲馬跡」。眼底檢查可以檢查出兩大類疾病:眼部相關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眼部相關疾病包括如黃斑部位病變、視網膜脫落、視網膜動靜脈阻塞等。高度近視的人群也可以檢查出視網膜是否產生了病變。全身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貧血、腎臟疾病、白血病。.糖尿病:視網膜中分佈著無數細微的血管,若檢查時觀察到眼底滲出黃色液體或血液,這可能是由糖尿病引起的一種眼病,叫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通過裂隙燈顯微鏡檢查,可見虹膜表面有一些細小的新生血管,瞳孔緣更易見。.貧血:貧血人群的眼底視網膜上動靜脈血管會變細,眼底顏色變淡,可見形態大小、邊界不清的灰白色棉花或絨毛狀斑塊。若貧血嚴重則可見視網膜脈絡膜出血。.腎臟疾病:急性腎小球腎炎患者的眼底會因血壓改變引起突然性的短暫眩暈、視物不清、視網膜出血以及視網膜內形成其他物質等。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的視網膜上的動脈呈銅絲狀或銀絲狀、視網膜出血等。兩者眼底的病變多由高血壓導致,與腎炎本身無關。.白血病:視網膜神經纖維層或視網膜前出血,有些出血斑中心可見白色點,這是白血病患者眼底較為常見的情況。若出血點位於黃斑處,會造成視力減退。白血病也常表現為眼底靜脈血管擴張、迂曲和血管顏色變暗,並有微血管瘤形成和毛細血管閉塞,以及視網膜深層點狀出血等變化。另外,多發性硬化症、結節病,某些血液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均會引起眼底病變。醫生通過觀察眼底的狀態可從細微變化中發現許多問題,從而可以對身體進行專項檢查。及早預防,治療全身性的疾病。我們應該養成定期檢查的好習慣,正常情況下,至少每年檢查1次。如您符合以下一項或幾項,建議立即去正規醫院進行眼底照相和干涉光視網膜斷層掃描(OCT)等規範的眼底檢查:1.年齡>50歲2.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3.高度近視(>600度)且視力發生變化日常7招護眼除了要保持定期檢查的良好習慣,日常生活也不能鬆懈。1.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2.日常飲食營養均衡,攝入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限制油脂攝入量,少用或不用糖類點心、甜飲料、油炸食品等高熱能食品。少吃醬菜等醃制食品。3.控制好高血壓、糖尿病等全身疾病,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4.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避免用眼過度,長時間看電視或手機時應每隔20分鐘眺望遠處。眼睛疲勞時可閉目養神。看書時應保持30釐米的距離,不在強光、弱光下看書。5.預防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及其他不良視覺刺激,可在戶外活動時使用遮光用品:如遮陽傘、遮陽帽、醫用遮光眼鏡。6.適度進行體育鍛煉,不宜進行劇烈運動,避免突然用力。7.養成定期進行眼科檢查的意識,視力異常或下降時,及時就診。
-
2021-11-30 該看哪科.眼部
三高、空汙都入列!醫:黃斑部病變不再老年限定
「那是一位年輕護理師,才二十多歲。因為需要輪三班,生活相當忙碌。」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眼科馬尚德醫師說,「高度近視800度的她,有一天突然覺得看東西怪怪的,中間視野有一片灰灰的、被遮住的感覺。到眼科檢查,才發現視力僅剩0.3!」進一步做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以及眼底螢光血管攝影(FAG)後發現,年紀輕輕的她已出現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說,後續經過三次治療,視力能夠恢復到0.6,目前仍持續追蹤治療。馬尚德醫師強調,「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已經不是老人的專利了!」黃斑部病變危險因子,三高、空氣汙染、高度近視都入列視網膜位於眼球後極部,若將眼睛比喻為一台相機,視網膜就如同相機的底片,視網膜本身有感光神經細胞,黃斑部則是視網膜中最敏感的感光區域,具有精準的彩色視覺,能助視力看得清楚。隨著年紀增長,眼睛內感光神經細胞密度下降、分布不均及代謝廢物的累積導致黃斑部退化,一般認為跟老化、人種、體質都有關係,馬尚德醫師表示,目前也發現現代的生活型態及生活環境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也可視為一種新型態的文明病。「高度近視是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馬尚德醫師指出,「台灣高度近視的人口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臺大醫院的研究顯示,高度近視兒童比例,近年來大幅上升,可能讓黃斑部病變年輕化。」根據公衛的研究,抽煙、PM2.5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心血管疾病等,也可能與黃斑部病變有關。看東西扭曲、有暗影,黃斑部病變症狀莫輕忽!黃斑部病變分為「乾性黃斑部病變」與「濕性黃斑部病變」,馬尚德醫師解釋,乾性黃斑部病變是在黃斑部出現一些代謝廢物沉積;濕性黃斑部病變是因為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長出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不正常的新生血管會出血、滲漏液體導致黃斑部水腫,使黃斑部的結構異常,因而造成視覺扭曲、視力惡化。因此濕性黃斑部病變患者看東西時,筆直的線條會變成波浪狀或有中心視野缺陷。馬尚德醫師分享,「年輕人出現黃斑部病變時,通常會較早發現,因為年輕人較常用眼,在發現視野怪怪的時候,便會就醫檢查。臨床上很多老人家都是拖到視野出現大片缺損或黃斑部病變末期才就診,黃斑部的感光細胞因已萎縮、死亡甚至已經形成疤痕組織,不僅預後較差,還可能有失明風險。」及時診斷、及早治療黃斑部病變懷疑黃斑部病變時,可以安排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來檢測黃斑部狀況,馬尚德醫師說,黃斑部的厚度非常薄,正常時小於300微米,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是利用紅外線來掃描視網膜,不需要施打顯影劑,便可幫助我們了解黃斑部的結構,並能偵測黃斑部血管的分布、判斷新生血管的活性、是否有出血或積水的情形,既能診斷黃斑部病變,也可以追蹤評估治療的成效。確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後,要及早接受治療,以阻止視力繼續惡化。馬尚德醫師解釋,目前的治療方式包括眼球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Anti-VEGF)、光凝固雷射療法(Laser Photocoagulation)、光動力治療PDT(Photodynamic therapy)等。馬尚德醫師強調,「如果可以越早進行治療,新生血管還沒廣泛延伸、出血或形成疤痕組織,及早治療讓新生血管消退,視力就可以明顯進步,避免視力不可逆的喪失,甚至失明!」貼心小提醒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保持足夠的用眼距離,每用眼30分鐘,便休息5至10分鐘,馬尚德醫師建議,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眼睛防曬,使用3C產品時可將螢幕的亮度調暗。為了早期發現黃斑部病變,美國眼科醫學會建議每天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測試,輪流遮住一隻眼睛,用未遮住的眼睛盯著方格圖的中心點,正常狀況下應該會看到筆直線條,假使看到線條扭曲、變形、有暗影,便可能是黃斑部病變,務必盡快就醫。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不再是老年人疾病,高度近視、抽菸、空氣汙染、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體重過重等皆可能增加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記得要定期檢查眼睛,馬尚德醫師呼籲,由於年紀越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越高,50歲以上民眾,即使沒有症狀,也應定期檢查。如果看東西出現扭曲、模糊、黑影務必盡速就醫,才能及早診斷,把握治療時機!原文:
-
2021-11-28 該看哪科.眼部
5大高危險群定期視力檢查 眼壓正常也可能有青光眼
「別再以為青光眼一定眼壓高、眼壓高一定是青光眼。」長庚醫院台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表示,大多數青光眼患者「沒有任何症狀」,且有一部分的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無症狀加上疏於檢查,也讓患者確診時多是中晚期,距離失明僅有幾步之隔。專家也提醒五大高風險群,一定要定時篩檢,才能避免致盲危機。眼壓致視神經傷害,視野受損恐致失明。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在人們不知不覺之下,造成視神經傷害奪走視力。青光眼的成因主要是受到「眼壓」的影響,傷害到視神經,進而讓視神經網膜纖維缺損,患者視野因此受侷限,隨著缺損愈嚴重,視野變得愈小,若未及時介入治療,最後只能走向失明。導致視神經受損最關鍵的原因是「眼壓」,眼壓為什麼會增加?陳賢立解釋,眼睛是很特殊的結構體,每天都會生成一定的水分,稱之為「房水」,房水在眼睛內流動,並滋養眼睛組織。但每天眼睛生成多少的水分,就得排出多少的水,當水分無法排除時,眼壓就會增加並壓迫到視神經,傷害視神經功能。陳賢立醫師表示,排出房水的地方稱為「隅角」,水分會由小樑網組織排出。當出口因故被阻塞,就可能導致眼壓增加。臨床上常見的兩大類型青光眼為隅角閉鎖及隅角開放型兩種。有家族史者,罹病風險高於一般人七到十倍。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表示,隅角是虹膜與角膜之間的夾角,大於20度稱為「隅角開放」、小於20度稱為「隅角閉鎖」。罹患這兩大類青光眼的患者,以五大高風險族群為主,除了家族病史外,例如三高、高度近視或高度遠視以及高齡長者都要小心。呂大文表示,隅角開放的患者有許多是高度近視者,因高度近視造成眼軸拉長及末梢循環不佳,讓房水代謝受阻;其餘像是三高的患者,因為血管健康不如一般人,血氧供應不良亦會導致視神經受損。另外,遺傳也是一大因素,若直系血親任一人罹患青光眼,子女遺傳率高達四成,比一般人得到青光眼的風險增加七到十倍。隅角閉鎖的患者有四大特徵,女性、年齡大於55歲、身高小於160公分,以及遠視100度到300度之間。只要同時符合四大條件就非常可能發生隅角閉鎖青光眼。隅角閉鎖青光眼常為急症發作,需要在八小時內讓眼壓降下,否則會有立即失明的風險。二成五屬「正常眼壓青光眼」,發現多已中、晚期。陳賢立說,講到青光眼時必定會提到眼壓,但眼壓高並不等於青光眼。常會有民眾說「我眼睛很腫,好像眼壓很高,一定是得到青光眼」。事實不然,約有二成五的青光眼患者屬於「正常眼壓青光眼」,而且這類患者確診時都已經是中、晚期,視野已明顯狹窄才被發現。正常眼壓青光眼通常與曾經動過雷射近視手術、外傷或其他不明原因有關。陳賢立醫師說,台灣人正常的眼壓落在約10到20毫米汞柱之間,青光眼的患者平均眼壓為15.5毫米汞柱,有些人會直接取正常眼壓的最高值,認為眼壓高達21毫米汞柱就是罹患青光眼。臨床上,眼壓能超過21毫米汞柱的青光眼患者很可能只是高眼壓症,但並沒有青光眼。治療方式-降眼壓藥水眼壓降1mmHg 視神經受損率降低10-19%「愈早介入治療,愈有辦法預防青光眼惡化。」呂大文表示,高危險族群每年都應該要定期做視力檢查。而且不僅是高齡長者需要注意,因為現在高度近視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台灣約有二成的人口是高度近視者,且臨床確診青光眼患者近三成都是50歲以下。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患者眼壓只要降低1毫米汞柱,視神經受損的機率就會大幅下降10%到19%。降低眼壓的藥物通常為兩大機轉模式,一種是減少房水產生,另一種是增加房水排除。他解釋,第一種類型的藥物問世較早,也是現在第一線最常使用的藥物,如乙型阻斷劑以及甲型促進劑。乙型阻斷劑降壓效果顯著,但其副作用會影響心肺,因此患有慢性肺氣腫、氣喘者則不建議使用;甲型促進劑較不會對心肺造成影響,但使用頻率相對高,一天需要點二到三次眼藥水。增加房水排除的方式,如前列腺藥物,它的好處是一天僅需在夜晚使用一次,方便性高,且效果極佳。歐美國家治療青光眼患者幾乎都以它作為首選。呂大文呼籲,只要及早就醫,就有機會預防青光眼惡化,維持視力,避免走向失明之路。線上觀看講座網址: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08/5877141
-
2021-11-12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32歲女視力衰退、飛蚊症惡化 竟與這「免疫疾病」有關
一名32歲女性,日前因急性左眼視力衰退、飛蚊症惡化求診,而女患者雙眼高度近視,進行散瞳間接眼底鏡檢查,發現左眼是網膜周邊裂孔合併局部玻璃體出血。左眼接受治療後改善許多,但發現疑似視網膜血管炎,醫師詢問病史後,才知女患者正接受「全身性紅斑狼瘡」治療,再次檢查發現,雙眼皆有視網膜血管炎及黃斑部病變。書田診所眼科副院長廖士傑表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為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14至40歲的年輕女性,男女比約1:10。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具有全身性共病風險,如眼睛、皮膚、心血管、腦神經、骨關節、新陳代謝、腎臟泌尿系統、血液系統、呼吸系統、免疫系統等。有15%的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會發生眼部症狀。廖士傑指出,眼部症狀表現為視力模糊、畏光、乾澀、刺痛、異物感、流淚等情形,眼部疾病主要以視網膜血管炎、乾眼症為主,其他如眼瞼炎、結膜炎、白內障、虹彩炎、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視神經病變等亦可能發生。以該名32歲女患者個案,左眼接受視網膜周邊裂孔雷射治療,觀察一周後回診,左眼視力、飛蚊症皆改善,周邊裂孔雷射治療良好,而因全身性紅斑狼瘡病史,因此近一步安排視網膜螢光血管攝影(FAG)、視網膜斷層掃描(OCT)檢查,發現雙眼皆有視網膜血管炎及黃斑部病變。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治療眼部症狀方面,廖士傑指出,會先治療乾眼症,輔以使用眼睛局部或全身性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治療及眼部視網膜雷射治療,黃斑部血管強化劑治療。他提醒,患者要杜絕光害,審慎用藥,才能有效避免黃斑部病變,平日要注意眼睛的保養,避免長時間用眼,並留意視力、眼壓問題,除了定期視網膜檢查,倘出現視力模糊的狀況建議提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
2021-09-16 該看哪科.眼部
貨車司機因飛蚊症險釀車禍 雷射治療改善助恢復工作
一名62歲貨車司機日前開車時右眼視野突然被被環形飛蚊遮擋,險些釀成大禍,檢查罹患「後玻璃體剝離」,而環形飛蚊即所謂的魏氏環(Weiss ring),醫師建議與之和平共處,但他卻為此困擾不已,後來經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施以「雅各雷射玻璃體消融手術」治療,症狀改善8成,才順利恢復工作。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視網膜科主任張耀中指出,後玻璃體剝離會引起退化性飛蚊症,好發於50歲以上成人、高度近視者、眼睛曾經受過外傷,和曾經接受過白內障手術的民眾。研判患者是因年紀老化,才會罹患此退化性的飛蚊症。他說,這類患有退化性飛蚊症的患者,因年齡增加,玻璃體會慢慢液化,到了一定程度,玻璃體和視神經周圍原本緊密相黏部位會被拉扯脫離,形成白色纖維組織,即Weiss ring環形混濁物,會在玻璃體內四處漂動,使得患者經常感到眼前出現環形、C型或長條型的懸浮物,外型有如飛蚊,會跟著眼球左右轉動而在眼前飄動,擋住光線影響視覺,及降低對比度。少數飛蚊症患者如察覺眼前飛蚊數量突然遽增、看見閃電般的光影或視力驟降等,有可能是視網膜剝離、玻璃體出血,或其他嚴重眼部問題的警訊前兆,務必立即追蹤治療,才能避免嚴重併發症。張耀中強調,過去針對退化性飛蚊症患者,通常會建議患者門診追蹤與飛蚊和平共處,但若長期為飛蚊症所擾,可考慮接受玻璃體切除手術,不過玻璃體切除手術術後會有早發性白內障的情形出現,術後更要定期散瞳檢查,以防止視網膜剝離的併發症。而且,相較玻璃體切除手術,透過「雅各雷射玻璃體消融手術」,在專業的準則下,可有效安全治療飛蚊症。雷射可將飛蚊爆破、氣化,並分解成肉眼不可見的碎片。術後無傷口,療程會根據飛蚊大小、發生位置及數量,決定治療次數,通常首次治療能改善症狀約5至6成。他提醒,民眾若發現眼前出現飛蚊症時,應先至眼科進行完整眼底視網膜檢查,並抱持與之和平共處的心理準備。若飛蚊症嚴重影響生活,應先詳細諮詢醫師意見,再進一步考慮雷射手術治療。
-
2021-08-20 該看哪科.眼部
疫情影響視力孩童上眼科比率升 醫師籲「三要一保」
今年因疫情影響,學生長時間使用3C產品或在家視訊上課,缺乏外出活動機會,目前還未開學,家長帶孩童到眼科就醫的比率已有上升現象,還有不少上班族因居家辦公或追劇,自覺眼壓高或出現眼睛疲勞等現象,苗栗市大千健康醫療體系德恩診所眼科主任黃慶瑄提醒,長期不正確使用3C產品易導致近視或度數加重,且高度近視日後易產生併發症,平時一定要掌握「三要一保」原則,才能遠離近視威脅。黃慶瑄指出,孩童視力發育黃金時期是3至6歲,小學五、六年級到國中期間是近視度數最容易增加的時期。一般近視超過500度以上就屬於高度近視,隨年紀增長,高度近視者容易產生黃斑部退化、視網膜剝離、青光眼、白內障等併發症;要預防高度近視,建議做到「三要一保」,也就是「要休息」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使用3C產品一天不超過1小時;「要活動」每天有2到3小時戶外活動,陽光可以讓眼睛分泌多巴胺,幫助預防近視度數增加;「要均衡飲食」可食用顏色鮮豔的蔬菜及水煮蛋的蛋黃來補充葉黃素,或是選擇蝦紅素、魚油、花青素等保健食品,幫助眼睛健康。「一保」是「保持適當距離」,建議保持手機30公分、平板及筆電45至50公分、桌上型電腦60公分的距離,電視則是依家中螢幕兩對角的長度,再乘以2.5倍就是適合的距離。黃慶瑄提醒,視力保健要從小做起,建議2歲以下小孩不要接觸3C產品,2歲以上除遵照上述「三要一保」原則,家長也可觀察孩子日常生活中,是否有不正常姿勢、瞇眼睛、斜眼、一直眨眼睛,或觀看距離過近的狀況,如有任何異常,一定要盡快就醫檢查,才能保護孩子的靈魂之窗。
-
2021-08-20 該看哪科.眼部
奇!眼科醫發現打完AZ疫苗14天內 飛蚊症會找上門
一名謝姓復健師最近打完第2劑AZ疫苗後,雙眼竟有黑絲漂浮,嚴重影響作息,就醫診斷應是飛蚊症,結果一周後回診竟奇蹟式好轉,專治飛蚊症的輔英科大附設醫院眼科醫師洪啟庭也發現近期收治的百餘例飛蚊症病患,幾乎都剛打過AZ不久,研判這種「快閃式」飛蚊現象與注射疫苗有關。最近許多視力不好的民眾打完新冠疫苗後視力越模糊,總結幾種疫苗施打後的副作用,包括結膜炎、飛蚊症、對光敏感、視力模糊等。向洪啟庭求治的復健師,打完第2劑AZ的第5天出現疑似飛蚊症,每眼約2到3隻漂浮,但之前無相關病史,眼睛無外傷也沒感冒,檢查眼底,中央視網膜正常,周邊視網膜也無破洞或格子狀退化,因目前世界並無相關治療藥物,只能靠追蹤,結果一周後病患回診,「飛蚊」已不見。「一般的飛蚊症,僅11%患者能在1個月至5年內自行消失」洪啟庭說,這名復健師的飛蚊症約在注射疫苗2星期左右消失,近期他門診收治的百餘個飛蚊症病例,都剛打過新冠肺炎疫苗。分析發現,疫苗誘發的飛蚊症幾乎都在施打後5天內發生,打完第1劑發生的病例約占1成,第2劑約9成,絕大部分發生在單眼,少部分兩眼都有,約98%兩周內會消失,打莫德納的民眾尚無發現飛蚊症現象。據洪啟庭2018年與日本專家組成的跨國醫療團隊研究,眼睛一旦有外來侵襲因子,就會導致大量的酶破壞玻璃體,此時玻尿酸的水分會釋出,且因水分大小或形狀不一,光線經由角膜、水晶體、玻璃體的水滴在視網膜成像,傳抵大腦後會被腦細胞解讀成蚊子、蒼蠅、蝌蚪等物。雜亂排列的纖維蛋白則會導致玻璃體混濁,形成視網膜上的陰影。這種原因引起的飛蚊症,約14天水分會重新回到玻尿酸中,纖維蛋白會被某些蛋白酶分解吸收,人體打入的AZ疫苗屬減毒的病毒,所以才會產生飛蚊症。他說,飛蚊症常見於年齡退化及高度近視者,近年因3C產品使用頻繁,有年輕化趨勢,且很難自行痊癒。據統計,5年內飛蚊症變成視網膜剝離的機率為14%,縱使手術仍可能失明,所幸台灣已開發出口服多重水果酵素,可治療沒有視網膜病變風險的飛蚊症。洪表示,假如因注射疫苗而產生飛蚊現象,不用過度緊張,先到眼科求助,如果視網膜未病變,即屬於可逆性,絕大部分14天左右會自行痊癒。
-
2021-07-21 該看哪科.眼部
宅在家過度用3C高度近視人口飆 增視網膜病變風險
高雄一名50歲男性,本身是雙眼高度近視患者,先前曾因為雙眼視網膜裂孔雷射治療過,左眼還曾兩度視網膜剝離動過手術,恢復狀況良好,但近期又因右眼突發閃光以及飛蚊症狀出現,就醫後發現右眼視網膜出現新的裂孔併視網膜剝離,幸好緊急發現治療,否則嚴重恐失明。眼科醫師提出警告,疫情宅在家長時間使用3C民眾須當心,高度近視人口恐飆升易造成視網膜病變風險。全台進入三級緊戒已達2個月,不少民眾改變原有生活型態,不論是遠距辦公、線上會議或是學生視訊學習,都大幅提升使用3C產品及藍光螢幕時間;假日不能亂跑,多數只能在家追劇、打電動上網等娛樂。眼科醫師指出,這樣不僅加快眼睛老化以及近視外,近距離用眼過度導致眼睛不適的就醫案例也愈來愈頻繁。新高醫院眼科主任林世民表示,這名病患雙眼數次視網膜剝離是相對少見且嚴重的案例,他提醒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患者,或曾有視網膜裂孔、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者,眼睛狀況本身就需要特別留意。因近距離用眼導致近視度數再加深,就可能使上述病變機率再提高。提醒民眾在疫情時代除了要做好防疫,更要注意眼睛平時的照護,及控制3C產品及近距離用眼的時間。林世民說,學生因是近視增加的危險族群,在家遠距學習,使用3C產品進行視訊上課期間,盡量維持每30 分鐘休息10分鐘。當然在休息期間除要避免滑手機、看電視 或玩電動玩具等行為外,可適度的閉眼休息,或望向窗外遠方的綠樹或風景,讓眼睛適度放鬆,減少眼睛負擔,並定期找眼科醫師檢查,若近視度數上升才能得到即時的治療。台灣近視人口逐年攀升,愈來愈多人仰賴3C產品,離不開手機誘惑。林世民說,根據統計國人20歲以上使用螢幕及3C產品時間,每日高達10小時,族群也從大人逐漸下移至小孩。眼睛的退化與傷害是不可逆的,要好好注意。
-
2021-07-01 該看哪科.眼部
許多學童因疫情近視度數大增 醫師提醒少盯螢幕別停藥
3級警戒延長到7月12日,各級學校也配合停止上課,這段停課時間越來越長、還延長到暑假,連日眼科門診出現許多孩童診斷罹患近視、或近視度數大幅增加;霖陽眼科院長李尹暘表示,主要因為線上視訊上課需要持續盯著電腦螢幕看,加上不能任意外出、在家又常常看電視或電腦螢幕,長時間下來因而近視或度數突然增加。醫師李尹暘表示,最近不少學童因為長時間近距離用眼,而且戶外活動機會減少,致短時間內近視度數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由於過去研究指出,用較高濃度阿托品的近視患者於停藥後, 近視可能會加速增長,但在疫情期間,因為許多家長避免帶孩子外出就醫,因此中斷了散瞳劑的治療,也可能讓近視控制雪上加霜。李尹暘建議,學童在家使用3C或線上視訊上課每30分鐘應休息10分鐘,休息時就應離開座位,可以看向窗外或到陽台做些簡易伸展運動,避免再滑手機或近距離用眼的事情如玩玩具或打電動。另為避免近距離用眼,可將筆電或手機的視訊,利用轉接線或無線功能鏡像投影到電視螢幕上,讓學童可以在三公尺以上的距離來觀看,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手機視訊因為字小距離近,對眼睛傷害更大,則應該避免。李尹暘說,近視造成的眼軸拉長是不可逆的,原本就在使用散瞳劑治療的小朋友仍應該持續藥物治療,避免中斷,才不會在疫情過後發現近視大幅加深,變成高度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