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體操
共找到
146
筆 文章
-
-
2024-11-05 醫聲.慢病防治
糖尿病童上課突然亂發脾氣、恍神,可能「這原因」造成!
當國小老師在學校遇到學童突然亂發脾氣,或者恍神、不專心,往往以為是孩子不受教,甚至可能很挫折、不知所措。事實上,專家提醒,這些情況,如果孩子又有第一型糖尿病,可能是低血糖警訊,千萬不要輕忽!今年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前夕,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與愛胰協會攜手邀請日本模範糖友、醫師至臺中市大里區立新國民小學解說第一型糖尿病照護與相關衛教知識。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理事長李洮俊醫師指出,第一型糖尿病發病年齡多在兒童期和青春期前後,也就是10到19歲之間,當孩子上課很容易感到疲倦,又常喝水、喊口渴、頻繁上廁所,加上不明原因體重下降,就要提高警覺。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部長楊宜瑱醫師則提醒,師生若發現有第一型糖尿病學童出現盜汗、臉色蒼白,或者如上述,情緒突然劇烈起伏、恍神、不專心,可能是低血糖警訊,可以嘗試給予糖份,幫助解除低血糖危機。常進行糖尿病校園衛教活動的愛胰協會常務理事、護理師劉苑菁分享時提到,有些孩子因罹患疾病而遭受異樣眼光,像在上課時發生低血糖,需立即進食,卻被誤會偷吃東西、使用數位設備監測記錄血糖,也被認為有特權攜帶手機,注射胰島素時,有時也遭誤認注射毒品,甚至以為糖尿病會傳染等,或者吃零食的時候,必須慎選食物,而這些偏見常導致讓孩子不敢在校園公開病情,進而影響血糖控制、健康管理。「不要因生病而變弱,反而應該因病而更堅強!」日本模範糖友大村詠一為前日本國家有氧體操選手的代表,4歲開始接觸有氧體操,但8歲時確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一度因飲食、治療影響體操表現,在持續努力下,於2002、2003年有氧運動競技青年組取得世界冠軍,退役後積極參與推廣糖尿病去汙名化活動。他說,小時候自己會躲起來打胰島素,也不想解釋自己的疾病,怕被同學投以憐憫目光,但在老師鼓勵下,曾一次作文中分享自己的疾病,沒想到意外獲得許多同學幫助,甚至還有朋友願意幫忙創作繪本,讓更多人認識第一型糖尿病,令他非常感動。愛胰協會從2019年與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舉辦多場校園講座,並提升友善環境。劉苑菁說,「有小糖友回饋,活動後同學們不再投以異樣眼光,能夠自在地在學校測量血糖和注射胰島素,若有低血糖等狀況也能獲得即時協助。」李洮俊補充,國健署曾發行「學校糖尿病照護參考手冊」供師長、校護參考,再搭配校園的衛教活動,期待改善小糖友的校園生活品質,也希望透過系列活動,讓第一型糖尿病學童不再受到異樣眼光,學校師生也能多了解飲食、運動對血糖控制有多重要性,同時也能多關心同學,傳遞正向力量。
-
2024-10-2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阿茲海默症的飲食策略 提升神經生長因子的關鍵方法
神經滋養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包括神經生長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神經滋養素3(Neurotrophin3)、神經滋養素4/5(Neurotrophin4/5),以及刺激TrK型蛋白催化酶受體蛋白等。1991年,Crutcher及Weingartner等人發現神經生長因子蛋白(NGF protein)及神經生長因子信使核糖核酸(mRNA)在年老的老鼠腦內減少。1991年Fisher等人使用神經生長因子餵食年老的動物,刺激其海馬迴中隔路徑的膽鹼激素遺傳表現型(cholinergic phenotype)改善執行功能。1994年Hefti認為使用神經滋養因子治療是對神經的一種保護,並進行臨床實驗來治療周邊感覺神經病變、側索硬化性肌萎縮症、阿茲海默症。前瞻性的研究神經滋養因子將反轉神經細胞體合成機轉的萎縮,以及神經突觸節狀物的萎縮,重新建立失去的神經突觸的互相接觸。神經生長因子藉著各種身心活動的刺激,從神經樹狀突纖維往神經細胞體傳送化學訊號給基因組,再刺激神經軸突的增長及變大,來代償凋零而不能再生的其他神經細胞功能,並且活化海馬迴神經幹細胞,恢復海馬迴調節壓力、學習及儲存記憶力的功能,進而降低認知功能的頹退。《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13章12節中寫到:「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就是「用進廢退」的道理。頭腦越用越靈光,神經突觸變大,不用則越來越萎縮。趁早養成生活好習慣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的發生,而罹患失智症後才改善生活習慣,有如逆水行舟,雖然辛苦些,但延緩失智症惡化的復健措施,永遠不嫌太遲。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良好習慣1.提升內因性神經生長因子:例如學習訓練、頭腦體操、身體運動、充足睡眠、心理治療(包括藝術治療、音樂治療、舞蹈治療、園藝治療、娛樂治療、懷舊治療、人際互動、教會的團契活動等)。2.提升外因性神經生長因子:例如環境的刺激、陽光、精油按摩、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薑黃素、戒菸、戒安眠藥等。3.抗氧化食物:包括綠色蔬菜、地中海飲食、植物油、深海魚油Omega3、DHA及EPA、兒茶素、紅酒、咖啡、維他命E、維他命C等,降低b類澱粉蛋白的凝聚,減少神經類澱粉斑塊的數量,延緩阿茲海默症的嚴重程度。抗氧化食物
-
2024-10-21 醫療.消化系統
29歲女吃素半年吃出中重度脂肪肝!醫解析長期吃素為何會加重脂肪肝
大家普遍認為,脂肪肝一般是超重肥胖者才會得的病。但是,近日一則「29歲女子吃素半年吃出中重度脂肪肝」的新聞沖上熱搜。新聞中,這名29歲的女士在體檢中查出了輕度脂肪肝,於是下定決心減肥,還戒掉了葷腥和精米、精面,每餐只吃水煮菜加蒸雜糧。半年後,該女士體重減掉了5千克左右,但去醫院複查卻發現脂肪肝不僅沒消失,反而還變成了中重度。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脂肪肝是怎麼形成的肝臟是我們體內最大的「加工廠」,能量代謝或組織修復所需的物質,如蛋白質、糖及脂肪等,大多是在肝臟中合成後運送到全身各個器官的。脂肪肝的形成是由於肝組織內脂肪聚集,肝臟合成的脂肪或輸送至肝臟的脂肪過多,轉運出肝臟的脂肪減少,導致肝臟脂肪出入失衡引起的一種疾病。肥胖、飲酒、糖尿病、營養不良、不當用藥、妊娠以及感染等都是誘發脂肪肝的危險因素。若不重視,脂肪肝還會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等各種慢性疾病,甚至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或肝癌。脂肪肝一般可分為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常見的肝臟疾病,改變生活方式如健康飲食、運動鍛煉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療中至關重要。飲食結構失衡的危害新聞裡的女士為治療輕度脂肪肝而調整飲食,但調整後飲食結構失衡,不能滿足身體對各類營養素的正常需求,反而加重了脂肪肝。正常情況下,碳水化合物是機體主要的能量來源,約提供50%~60%的能量。在機體供能營養素不足,或長期處於饑餓狀態時,體內貯存的脂肪會迅速分解,經過代謝產生能量;當脂肪供能也不能滿足機體需要時,將會分解蛋白質產生氨基酸來獲得能量。脂肪提供能量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產生這些化學反應的主要場所在肝臟。當機體的脂肪湧入肝臟進行代謝供能時,由於某些來源於肉類及其他食物的營養素缺乏,引起脂肪代謝供能的關鍵化學反應出現異常,便可導致脂肪在肝臟聚集。同時,長期不攝入肉類、豆製品、奶類等食物,會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影響體內載脂蛋白的合成和功能,影響機體對脂質的代謝和利用,導致脂肪在肝臟中積聚。如何正確緩解脂肪肝新聞中這位女士發現輕度脂肪肝後,進行了積極應對,這種初衷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具體操作方法出現了偏差。下面,給您介紹三個可以緩解脂肪肝的正確方法。第一,改變飲食模式,但不能盲目減重。健康的飲食要求每天均衡攝入多種食物,為機體提供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包括穀薯類、蔬菜類、水果類、肉類、蛋類、奶類、豆類及其製品、油脂等。第二,日常飲食要做到「三減三少」,「三減」即減少在外就餐頻率,減少食用加工肉類及其製品,減少紅肉的攝入;「三少」即做飯時要注意少油、少鹽、少糖。第三,適量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大家要避免久坐不動,可以通過有氧運動消耗體內多餘脂肪,如做瑜伽、游泳、慢跑、快走、騎行等。此外,建議中重度脂肪肝患者遵醫囑進行治療。(通訊員 顏覓 陳亞男 特約記者 楊正強 整理)
-
2024-09-2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蔡兆勳投身安寧醫療,教會家屬「有種愛是放手」
「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台大金山分院院長蔡兆勳投入安寧緩和醫療20多年,透過傾聽、互信,陪伴末期病人走進善終大門,讓病人理解,接受安寧緩和醫療可讓最後一段路仍活得像「人」,也讓家屬認同「有一種愛是放手」、「適時放手才是真愛」,做到生死兩相安。行醫看盡人生百態,蔡兆勳與病人之間有太多刻骨銘心故事,他娓娓分享時,幾度紅了眼眶。蔡兆勳說,有一對老夫妻都是家醫科門診病人,相處久了情同家人,幾年前老先生患口腔癌,最後照護過程因為躁動,手腳遭束縛,過得相當痛苦,因此建議老先生最後一哩路採取安寧緩和醫療,身上不再插滿管子,走得安詳、有尊嚴。某一天老先生的遺孀帶讀大學的孫子到診間,對孫子說「要向蔡醫師說感謝,他讓阿公好走」,離開診間前,老婦人告訴蔡兆勳「我以後也要去那裡(安寧病房)」,一席話讓蔡兆勳很感動,讓病人走得無憾、家屬無悔,正是推動安寧緩和醫療的目的。在死亡之前 只有學習面對「我那麼有錢還如此痛苦,窮人怎麼辦…」這是一名財力雄厚的老翁告訴蔡兆勳的感觸,說明在死亡之前,只有學習面對,無關財富。這名老翁收治在VIP病房,他無法接受被插上鼻胃管,直嘆痛不欲生,蔡兆勳協助他與腫瘤科醫師、家屬溝通,讓病人感受到「有人懂我、與我同在」,也順利將鼻胃管移除,從愁容轉成笑容。統整6步驟、蔡10點、5良方畢生投身安寧緩和醫療領域,蔡兆勳統整出「六步驟、蔡十點、五良方」。六步驟之首是精準評估,當生命只剩2天或20天,照顧內容不同,要掌握病程,才能規畫妥適且可行的醫療計畫。蔡十點是親切地打招呼、拉近彼此的距離、投其所好等方法,卻是與病人建立信任關係的不二法門。面對死亡準備的五良方,是生命回顧肯定自己、衝突化解、心願完成、四道人生、心靈成長,幫助病人找到面對死亡方法,就能降低恐懼。蔡兆勳是嘉義人,就讀有「醫師搖籃」封號的嘉義中學,如願拚上醫科,考量個性較內向,又患手汗症,不適合走外科領域,直到實習時接觸家醫科,讓他找到定位。養生秘訣/茹素近30年 愛跑步做體操也因為蔡兆勳的內心特質是內向,不敢接近人,但為扮演好家醫科醫師這個角色,他學會跟病人溝通互動,不斷自我調整改變,發現可以幫助病人,逐漸走出興趣,之後接觸安寧緩和醫療,讓他更明確感受到「我覺得我可以」,一路如魚得水。蔡兆勳今年8月接下台大金山分院院長一職,他說,金山分院懷抱使命感,除要守護北海岸一帶居民健康,提供安老善終的照護,將持續擦亮「台大金山分院」招牌,發揮正念,帶給更多人力量。蔡兆勳每周三仍在台大總院家醫科看診,照顧老病友,每周3天住金山分院宿舍,茹素近30年的他,生活很簡單,他喜歡跑步、做體操,騎腳踏車,「每天規律運動很重要,在醫院做體操都做到爆汗,隨時隨地都可做很有用。」他笑說,這就是他到目前肚子都沒有凸出來的原因。蔡兆勳小檔案● 年齡:57歲● 專長:家庭醫學、安寧緩和醫療、老年醫學● 現職:台大金山分院院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理事長、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副理事長● 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及緩和醫療科主任、台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現任常務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學會死亡,才能學會生活,才懂得生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31 養生.家庭婚姻
奧運土耳其神射手是寵女魔人!9歲女兒曝光,殺氣全無秒變慈父: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她
土耳其51歲空氣槍射擊好手迪凱齊(Yusuf Dikeç)射擊零行頭太搶眼,原來他不只是射擊技術了得,更是一個女兒傻瓜!天生射擊手,獲獎無數這次迪凱區與搭檔塔爾汗(Şevval ïlayda Tarhan)拿下混合團體10公尺空氣手槍銀牌,而51歲的迪凱區毫無疑問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射手,原來他過去擁有土耳其國家憲兵隊資歷。他也在受訪時說到,「我看起來很輕鬆,但實際上卻是腦內風暴,心臟都快爆炸,但卻不能夠顯露出來。」有網友就翻出迪凱齊13年前參加2011年世界盃(World Cup Series 2011)的照片,當年的他穿得更隨興,甚至連眼鏡都沒戴不需要,輕輕鬆鬆就拿下金牌。不過,雖然是個資歷深厚的前輩,幽默的他甚至向本屆巴黎奧運金牌說道:「我把金牌交給你了,我會在2028年拿回來。」9歲女兒亮相,瞬間變成慈父迪凱齊回國後接受當地媒體訪問,才得知全世界網友對他的討論,最讓人意外深刻的是,他帶了9歲女兒亮相,沒想到引發熱議。迪凱齊的女兒巴莎克戴著爸爸的銀牌,迪凱齊也對女兒流露出滿滿的父女之情。他透露,女兒是她的最佳加油打氣員兼「教練」,總是會給爸爸下指導棋,「爸爸!要對自己有信心,扣拉板機時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呼吸,才能維持手勢的穩定度,避免產生過度的震動搖晃。射擊時要運用核心,千萬不要緊張,沒有得獎也沒有關係!」說完兩人相視,也顯露出父女兩人的好感情。迪凱區說到,「女兒是他生存在世界上唯一的原因」,有如洋娃娃的巴莎克跟隨爸爸的腳步 ,目前是一位體操運動員。爆紅網路影片,還原真實感言而近期網路瘋傳一部影片不難看出這位神射手,有多紅!影片中迪凱區表示,「出差到一半、賽前2小時被徵召參賽,是我出差的同事打給我說,比賽地點就在餐廳附近,中餐前的空檔你剛好能去(比賽),打完槍剛好可以去吃飯」。藝人吳鳳將這段影片重新翻譯上傳,發文說道:「土耳其大叔因為看起來太輕鬆,就獲得奧運射擊銀牌,爆紅了!我知道很多人懷疑他的真實身分,畢竟太酷了!不過,他其實也是認真比賽的選手,我把正確的翻譯給大家看!PS.我也想邀請他來台夜市射氣球,努力聯絡中!」事實上他對於自己的表現說,在射擊時,總是要不斷調整好呼吸,才不會發生手抖的狀況,並能準確發射,而觀眾看到他能「淡定射擊」,其實是他苦練了24年的功夫。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8-25 醫療.精神.身心
強迫自己持續好習慣也是一種壓力 專家告訴你不會積累壓力的訣竅
雖然壓力難以被覺察,但仍會對身心造成某些影響。我們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就能發覺壓力的跡象。首先,「睡眠」的變化是十分常見的壓力累積跡象。其中,失眠算是比較好理解的徵兆,其他像是做惡夢、磨牙、睡相變差,甚至是睡太多,都有可能是壓力引發的跡象。尤其是在生活作息規律,且沒有時差症候群、身體疾病或攝取咖啡因,睡眠環境也沒有變化的狀態下,仍然睡不著或睡太多,就很有可能是由某種壓力所引起的。不會積累壓力的訣竅是,凡事不要太追求精確。提到「不會累積壓力的習慣」時,會聯想到什麼呢?我想大家腦海中應該會浮現這些內容: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起床、一周運動三次以上、一天三餐飲食均衡、每天睡六小時以上,或是不做不想做的事。那麼,只要養成這些習慣,就能成為完全不會累積壓力的人嗎?答案是不行,與其說這樣太過精確的生活會讓人疲憊,倒不如說光是要實際執行就不太可能了。如果各位是平常就能實踐這些習慣的人,應該從一開始就不會入手這本書了。這些習慣當然全都很重要,但是會拿起這本書的讀者,應該也存在著那些無法保有睡眠時間、暴飲暴食或是做著不想做的工作的人,為此我想分享給他們一些不必勉強自己就能避免壓力累積的習慣。漸進式設立目標,才不會負荷過重。「stretch」這個單字含有「拉長」的意思,其實它和壓力「stress」這個單字的來源相同。壓力如果像被拉長一般,持續處於負荷過重的狀態下,壓力便容易積累,因此要從平時開始注意不過度施加負擔,才能邁出養成不累積壓力的習慣第一步。如果能夠自然而然地做到早上在固定時間起床、一周運動三次以上、留意飲食營養均衡等等事情,那就沒有問題,但如果這些事造成的負擔過重,反而會讓持續下去這件事變得壓力重重。因此,如果要養成某種習慣,只要設定比自己目前的狀態「稍微高一點點」的目標就好,先等到能輕鬆達到這個目標後,再設定接下來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希望大家注意這兩件事:「決定什麼事不做」與「改變面對不想做的事的態度」。決定什麼事不做,先從戒掉壞習慣的最低標準做起。人們打算養成某種習慣時,通常會決定「要做的事」,例如每天要走三十分鐘、一周要去一次健身房等等。但是,如果決定了要做的事,要是中途有一天沒有達成,通常就會難以養成習慣。 因此我推薦大家「決定什麼事不做」,也就是要改善自己生活中的負面行為。但請大家注意,絕對不要考慮將這些行為直接減至零發生。例如想停止暴飲暴食時,不要想著「不要暴飲暴食」,而是要想「一周最多只能暴飲暴食一次」。透過訂出想要戒掉的行為的最低標準,當做出這種行為時,罪惡感會減輕,且更重要的是你會較容易繼續戒除此行為。上述方法還可以運用在其他不健康的習慣上,例如抽菸、熬夜或亂花錢等等,請把這個方法當作改變壞習慣的契機,試著採用看看吧。隨著壞習慣減少,生活中的混亂能獲得改善,也能減輕壓力,最終便容易走入良性循環。改變面對不想做的事的態度,把壓力想成「對自我的成長有幫助」。任何人都會遇到必須做「不想做的事」的情況,當下我們要將這個情況想成「對自我的成長有幫助」。例如,突然被派了繁瑣的工作時會感到壓力,然而,如果只是將它認定為壓力,則身心靈的負擔會變得更重。請試著在感到壓力後,稍微喘口氣,並且思考看看「做這件事會帶來什麼好處呢?」時常聽到有人說「為了在公司做出一番成績,要先喜歡上工作!」但我對這種思考方式並不是很贊同。無論是什麼事,不擅長的事就是不擅長、討厭的事就是討厭。如果有人和我說要喜歡上某件事我就能立刻喜歡上,那日常生活中應該也就不存在什麼煩惱了。因此就算不擅長或不想做也沒關係,只要想成是為了成長而做就好。用體育活動來思考會比較好懂,本身就喜歡跑步訓練或柔軟體操的人相對較少,但正是因為知道這些基礎項目可以帶來更優秀的成果,所以才能堅持下去。即便是不想做的事情,只要賦予它一些意義,感受到的壓力程度便會降低。感覺到壓力時,請稍微喘口氣,並試著思考這件事會為自己帶來什麼吧。盡量習慣這種思考方式後,對於壓力的感受應該會完全不同。
-
2024-07-14 醫療.骨科.復健
鈣片吃吃停停恐致骨密度下降更快 3個NG行為可能害鈣質流失
迎接人生下半場,首先要有好的骨質,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骨質疏鬆症?醫師提醒,可以觀察自己或家人是否出現體型改變,例如駝背、變矮、下背疼痛、走路不方便等狀況,都是骨質疏鬆的前兆。6個危險族群,建議自費接受骨質密度檢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說,骨質疏鬆是一種慢性的骨骼疾病,往往數十年間都沒有任何明顯症候,一旦遭外力撞擊或跌倒就容易發生骨折,尤其是在脊椎、手腕、還有大腿骨等部位。周立偉建議,最佳檢查方式是到醫院透過儀器檢查骨質密度 (BMD),診斷是否罹患骨質疏鬆症。目前骨質密度檢測儀有「骨超音波檢測(Ultrasound)」和「雙光子能量檢測(DEXA)」兩種,原則上以雙光子能量檢測較為準確,也是臨床上判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的主要依據。周立偉說,健保提供特定條件下給付,其餘多需自費受檢。童綜合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主任梁哲翰表示,骨質疏鬆大多不會有明顯症狀,但若有以下幾種特徵,可能更容易罹患骨鬆:1.女性。2.體型過瘦或運動太少。3.停經或卵巢切除。4.年長者。5.有骨鬆的家族史。6.營養不均衡或服用特定藥物(類固醇、荷爾蒙藥物)。補鈣還要補維生素D,鈣質才能被吸收利用。周立偉提醒,多數民眾認為運動和補鈣為預防骨質疏鬆的不二法門,殊不知維生素D在預防骨質疏鬆上,扮演極重要角色。鈣質並非進入人體後立刻被利用,若一味補充鈣質,卻沒有足夠維生素D幫助鈣由腸胃道吸收,並從腎臟回收鈣,恐使鈣質白白流失。而維生素D不足的年長者,也容易增加肌肉無力、老年衰弱跌倒風險,甚至增加認知功能障礙的問題。人體獲得維他命D主要方式為曬太陽,例如曝曬在正午陽光下約15分鐘,皮膚能將維生素D前驅物,經肝臟及腎臟轉化為有活性的維生素D3,並刺激腸胃細胞吸收鈣離子。周立偉指出,食物中也能獲取維生素D,如奶油、動物脂肪、蛋類及奶製品、魚油類與肝臟、麥片、早餐穀物及嬰兒食品等,因東方人對奶製品攝取量低於西方人,故也可透過維生素D補充劑獲得。反覆補鈣又中斷,恐加速鈣質代謝。相關調查發現,台灣有吃鈣片習慣的民眾,每四人就有一人維持不到半年。雖然長期鈣質攝取不足會造成骨鬆,但若長期反覆補鈣又中斷,更會加速骨骼中鈣質代謝,最後骨質疏鬆的程度,可能比沒有補鈣習慣的人更嚴重。周立偉認為,原因在於原本有補鈣習慣的民眾,一旦中斷補充,因血鈣濃度需求,骨頭會釋出大量鈣質至血液中以維持平衡,進而造成骨質密度急速下降,且下降速度會高於從來沒有補鈣習慣者。補鈣建議可結合既有飲食,如固定早餐喝牛奶的人,可於牛奶中加入五穀粉,平時也可多攝取深綠色蔬菜、乳製品、豆製品等,都能有效補充鈣質。梁哲翰說,維生素C也能夠促進膠原蛋白合成,連接骨質組成物,使組織有健康的支撐。常見高鈣食物有牛奶、起司、小魚乾、小蝦米、深綠色蔬菜、板豆腐、豆干、海帶、黑芝麻。補充維生素D可食用高油脂魚類(鮭魚、鮪魚、沙丁魚、鯖魚)、木耳、香菇、蛋黃等。負重運動最能提升骨質,慢跑、健走、登山都不錯。骨鬆患者建議做哪些運動?周立偉建議,加入適當的負重運動,能有效提升骨質,而慢跑、健走、游泳、太極拳等也是不錯的運動選項,只要能持續上述的補鈣方式,就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梁哲翰建議,養好骨質,年輕人或停經前婦女可以去登山、健行、打籃球、體操、韻律操、舉啞鈴或壺鈴。年長者或停經後婦女可以執行健走、慢跑、球拍類運動、舞蹈、太極拳、游泳等活動。規律活動,減少骨密度流失,改善生活功能,以維護獨立生活的能力。鈣質流失3個NG行為1.常吃高鈉食品避免食用可樂、加工肉品、泡麵等食物,會加速腎臟代謝過多的鈉,也會同時排出鈣質。2.脂肪、動物性蛋白質過量過量脂肪會妨礙身體吸收鈣質的效率,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尿酸濃度,使尿液中排出更多鈣。3.過度激烈運動長時間和高強度運動會增加身體對鈣的需求,可能導致鈣從骨骼中被釋放出來,進而降低骨骼的鈣含量。而大量的汗液流失也會導致鈣的流失。Q:骨鬆如何自我檢測?1.現在的身高比年輕時減少4公分以上。2.風險計算公式:[年齡(歲)-體重(公斤)]X0.2,結果≧2為高風險,
-
2024-06-06 醫療.骨科.復健
肌力訓練是為了走路膝蓋不會痛 健身3招有助找回過往生活品質
82歲林伯伯每周安排2小時到健身房上教練課,起初是家中晚輩認為投資健康,可延後看護費用支出,也可讓退休的父親在生活中有重心,還可以避免高齡長者常見的肌少症。針對林伯伯身體狀況,先協助他強化下肢肌力、矯正錯誤的身體姿勢動作,再開始訓練應該出力卻「偷懶」的肌肉,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對於高齡者訓練量指引,進行一對一訓練。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阻力或是重量,可以改善肌肉力量、增加肌肉質量和提升身體機能,與一般散步、健走、爬山、活動體操不同。高齡者健身需求不為身形雕塑,而是走路膝蓋不會痛、採買時提購物袋不會肩膀痛,復元力也不如年輕人,因此依據需求規畫訓練動作,讓年長者依然能維持以往的生活品質。高齡者健身4原則建議1.活動頻率:每周2至3天,同一肌群訓練間隔至少一天。2.活動強度:每個肌群訓練8至12次,可進行1至3回合。3.活動範圍:執行完整且不引發疼痛的移動範圍反覆動作。4.進階評估:當能以正確技巧完成反覆範圍內的最後一次時,阻力應增加約5%。高齡者健身3種推薦活動1.自身體重負荷:椅子反覆坐站、上下踏階、俯身趴撐等動作。2.非機械式抗阻力方式:彈力帶或繩、啞鈴、壺鈴等。3.機械式阻力方式:固定式阻力器材(健身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1 醫療.精神.身心
睡不著要繼續躺床上嗎?神經學教授籲失眠時做3事可促進睡意
現代人壓力大,難免會經歷失眠的漫漫長夜。專家建議遇到這種狀況,千萬不要堅持繼續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更不要滑手機、開電腦或看電視;不妨做幾個簡單的動作,反而能讓你迅速產生睡意。為什麼會失眠?睡眠專科醫師夏李妮·帕魯迪(Dr. Shalini Paruthi)表示,失眠都常是因為壓力、焦慮或沮喪所引起,尤其是當生活遭遇重大變故的時候。但這並不意味著失眠並不需要治療,或是當悲傷、壓力或疾病消失時這種情況就會消失。「失眠其實是一種生理失調,」帕魯迪醫師解釋,「你必須同時治療心理和生理問題,才能完全恢復健康。」另外,失眠也有可能是肢體不安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的症狀,但許多人經常忽略這點,因為很多人無法形容那種「蠢蠢欲動」的感覺。睡不著還要繼續躺在床上嗎?發現自己睡不著,就不要繼續賴在床上翻來覆去,更不要躺在床上使用手機、電腦或電視等電子產品,否則大腦會產生互相矛盾的訊號,更加難以入睡。幫助入睡的小動作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神經學教授芮秋·薩拉斯醫師(Dr. Rachel Salas)建議患者失眠的時候,可以做以下幾件事,促進睡意。1.起床到另外一個房間,欣賞柔和的古典樂或大自然的聲音;2.讀一本枯燥的書或艱澀的專業期刊;3.在屋內走動一下,做一做柔和的體操,尤其是RLS患者。無論如何,絕對不能有「既然睡不著,不如找點事做」的想法,而開始處理未完成的工作、洗碗洗衣擦地等家事,或者追劇等等。除此之外,保持規律的就寢和起床時間,也至關重要。臨床實驗證明,作息不規律,也會影響入眠的速度,以及睡眠品質。全美大約每10個人之中,就有1人罹患慢性失眠(chronic insomnia),亦即一個人需要超過30 分鐘才能入睡或重新入睡,而且這種現象每周出現至少三次,持續三個月以上,從而影響患者白天的工作或學習,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或情緒變化等症狀。如有發生這種情形,務必要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19 養生.抗老養生
「穀雨」氣溫變化無常 中醫建議避免吃這些食物為身體養生打底
今天4月19日是「穀雨」,根據文化部網站,穀雨時間約是國曆4月20日或4月21日。農民曆稱「斗指癸為穀雨,言雨生百穀也,時必雨下降,百穀滋長之意。」,因此取名「穀雨」,係指農民佈穀後而望雨,也傳達了此時節沿續清明氣候特性,仍是多雨季節,時冷時熱,氣溫變化無常,捉摸不定,所以有「清明穀雨,寒死老虎母。」之俗諺。穀雨有哪些民俗活動?穀雨是暮春三月的中氣,這時已是春將盡夏將至,池塘裡浮萍慢慢出現,桑樹也冒出翠綠新葉,舊時農家到這時節剛好春耕完畢,水田裡嫩綠秧苗正需大量雨水滋潤,秧苗有足夠雨水才能成長茁壯。穀雨之後便開始忙著養蠶。中醫師黃裕昌曾受訪表示,穀雨後,陽氣漸長,陰氣漸消,宜早睡早起,不要過度出汗,以調養臟氣。穀雨後,降雨量增多,空氣中的濕度也逐漸加大,要防濕邪侵入人體,容易出現肩頸痛、關節疼痛、脘腹脹滿、食欲不振等病症。天氣漸熱,中午氣溫較高,但早晚氣溫仍較低,諺語形容:「清明、穀雨,凍死老鼠」,就是說,天氣雖暖,仍會時寒時熱,早晚還是要適當加穿衣服,尤其要注意切勿出大汗後吹風,以防感冒;有過敏體質的人外出時還要防花粉過敏,預防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發作。黃裕昌建議,多從事怡情養志、運動方面的精神養生,有如清明節氣養生一樣,此時宜保持心情舒暢、讓心胸寬廣,例如聽音樂、釣魚、春遊、打太極拳、散步等都能陶冶性情,切忌遇事憂愁焦慮,甚至動怒肝火。穀雨該吃什麼進補養生?此時,肝臟氣伏,心氣逐漸旺盛,脾氣也處於旺盛時期,正是身體補益的大好時機,但與冬進補方式不同,建議食用一些益肝補腎的食物,順應陰陽變化,為安然度過即將來臨的盛夏打底,但也不宜吃太冰冷食物。中醫師林恭儀曾受訪指出,穀雨之後,夏天即將到來,把握最後春季養肝的好時機。中醫建議,可多食具溫補陽氣效果的菠菜、韭菜;也可多吃山藥、薏仁、蓮子等補脾食材。過了穀雨,便意味著春季快過去了,按照中醫「春養肝」的觀點,要抓緊時機調理肝血。肝開竅於目,眼睛部位,如肝血不足,無法上注於目,會影響視力不清,或造成肝氣鬱結化熱,如上擾容易出現頭暈目眩。醫師小叮嚀1.早上出門,即使出大太陽,下午仍隨時可能變天,應攜帶防寒衣物,避免受寒。2.節氣多雨、潮濕且忽冷忽熱,過敏體質要特別防範疾病發生。3.即將進入夏季,避免吃太冰冷食物,控制情緒、怡情養性,為身體養生打底,調養身心靈。穀雨運動該注意哪些事項?穀雨之後,夏天即將到來,對有肩頸、關節疼痛困擾的人來說,受到邪濕之氣在體內不正常滯留,出現肝氣鬱結、筋骨痠痛。中醫提醒,最好避免刮痧、拍打等手法來消除不適,建議多以「汗法」進行調治。也就是說,抓緊風光明媚、氣候宜人的春天尾巴,多到戶外走動,舒展筋骨,讓自己身體多多流汗,自然緩解濕症。但要注意,痛快流汗後,應趕緊將汗水擦乾,盡速換上乾淨衣物,以免涼風一吹,反倒惹來感冒上身。雨潤穀升保收成養生操1.膝蓋微蹲,手指朝下,手腕向內繞園。2.雙手腕繞圓,慢慢向上伸展,身體跟著越來越高,整套體操左右擺動,持續來回。要領:雙膝微蹲力求平衡,腳可微踮增加擺動靈活度,手腕向內繞圓動作應輕慢,以免扭傷。動作功效:訓練手腳協調能力,強調手指手腕運動,膝蓋微蹲可強化下肢肌耐力。建議時間、次數:一日至少2次,每次3分鐘。
-
2024-04-04 養生.抗老養生
「清明」平肝息風、滋養肝陰為主 多吃這類食物避免春季常見疾病
今天4月4日是「清明」,根據文化部網站,清明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民俗節慶之一,通常在國曆4月5日前後。做為節氣的清明,時間落在太陽到達黃經15度,原意指此時中國北方春暖花開,大地空氣清新,景色明澈。然而台灣地處亞熱帶,清明時分氣候較不穩定,氣象諺語「清明穀雨,寒死老虎母」,就生動的指出偶發的寒流強度。清明有哪些民俗活動?寒食節在冬至後105日,約當清明前後一日。相傳是紀念中國春秋時期清官介子推遭焚身而死的日子,此日禁火,家家寒食。當天不開火煮食外,寒食節在唐代已經有上墓的習俗,但因寒食及清明的日期只差一天,春遊及掃墓的習俗融合,出城拜掃祖墳的人也趁機春遊、野餐,清明逐漸吸收上巳節及寒食節兩個節日的習俗,並進而取代之。清明有製作春捲的習俗,春捲也稱潤餅,以極薄的麵餅為皮,餡料以春天出產的青菜為主,如豆芽菜、韭黃、芹菜、芫荽、荀絲、紅蘿蔔等,再加上豆干、肉絲、魷魚、蛋皮等,一律細切成絲,灑上花生粉、糖粉、海苔酥,捲成筒狀即可食用。清明該吃什麼進補養生?中醫師陳潮宗曾受訪建議,清明時節,多吃蔬菜。他說,中醫認為春主肝,而風為春之主氣,又多襲於肝,飲食要以「平肝息風、滋養肝陰」為主,中藥可選用扶助正氣的補品,如山藥、大棗等;烹調食物以清淡為宜,多食甜、少食酸,以補益脾胃之氣。新鮮蔬菜,如菠菜、萵苣、芹菜、蘿蔔、白菜、蔥、薑等,不妨多吃,以補充各種營養素,避免口腔炎、口角炎等春季常見的疾病;也可多吃溫補陽氣的食物,如大蒜、韭菜等,以順應春夏養陽的原則。此時天氣春寒料峭,乍暖還寒,陳潮宗建議,穿著應以寬鬆舒展、柔軟保暖為主,宜「下厚上薄」,有養陽又收陰之意。當天氣稍微轉涼或起風時,要立即加穿衣服,以防病邪侵入人體。防病邪有兩重點,一是防濕邪,氣候溫暖多濕,有利微生物等生長繁殖,須留心結膜炎、腦炎、麻疹等傳染病;多補充蛋白質、維生素C及鋅,預防感冒;老人家或關節疾患容易感受濕邪,誘發關節疼痛,應多注意保暖防濕。另外也要防過敏,清明百花盛開,溫暖多濕,容易誘發過敏疾病,過敏體質者宜注意溫差變化、穿棉質衣服,忌梨、西瓜、蕃茄、椰子、香瓜、哈蜜瓜、大白菜、白蘿蔔、冰品、冰涼飲料等生冷食物,少吃核桃、魚乾及其他海鮮加工品。清明運動該注意哪些事項?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曾設計兩套健康操,分別為清明時節雨紛紛和祭祖追遠傳子孫。清明時節雨紛紛1.兩腳微蹲,張開約2倍肩寬;雙手平伸打開,手腕上下擺動,手指向下;扭轉腰臀向左,手腕、手指跟著揮動,表達出「雨紛紛」的意象。2.扭轉腰臀向左後,再擺動回中間,手腕仍上下擺動,手指向下。3.同樣動作,隨著腰臀扭動從左至中間,兩腳微蹲轉向右邊,整套體操左右擺動,持續來回。要領:左右來回扭轉腰臀時,應以腳尖為中心,以免扭傷膝蓋。動作功效:包括肩、手腕、腳部等部位,進行全身性左右旋轉;膝蓋微蹲,有助增加腿部肌耐力。建議時間、次數:一日至少2次,每次3分鐘。祭祖追遠傳子孫4.雙手合掌在身前,向右水平畫大圓;右腳以腳尖力量,踏地向右跟著畫大圓。要領:手臂畫圓時,應盡量向外延伸;以單腳腳尖畫圓時,另一腳盡力保持平衡。動作功效:訓練手腳協調能力,腳尖畫圓時,可藉此訓練平衡力。建議時間、次數:一日至少2次,每次3分鐘。5.同步驟4原理,雙手合掌在身前,改向左水平畫大圓;左腳以腳尖力量,踏地向左跟著畫大圓。
-
2024-03-23 養生.運動健身
做1動作有助預測壽命!專家:做不了這個動作,早死機率較高
每天早晨的伸展操或綜合瑜珈、舞蹈、體操的普拉提身心訓練,也許可延年益壽。做不了「1動作」,早死機率較高NBC醫學新聞撰稿人艾札爾(Natalie Azar)指出,但有一個動作有助預測壽命:不能在無支撐的情況下做出「盤坐起立」動作的人,早死的機率較高。普拉提是結合東方運動的心靈練習和西方運動的體能訓練的「身心鍛鍊操」,但根據紐約大學臨床副教授艾扎爾的看法,這套結合東西運動哲學的鍛鍊操,預測一個人能活多久的準確度,還不如「盤坐起立」這個動作。不用雙手可以起坐自如的動作,可從10分開始計分。歐洲心臟學會2014年的研究報告發現,51-80歲的人,不能起坐自如的時候,可能來日就不多了。這個動作一開始要站著,然後坐到地上,兩腳交叉盤坐,然後再站起來。重點是,每一步驟之間,都不能動用雙手或身體其他部分來支撐,如果動用手或手臂或腿側,就自動扣一分。「分數越低者」未來6年內死亡機率高艾札爾表示,該研究發現,分數越低,未來六年內死亡的機率,比得分高的人高出七倍,可視為健康的間接指標。她說,一般人花很多時間討論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有氧運動是否足夠,「其實,平衡能力、彈性與靈活度也很重要。」能夠按前述規定完成站立-坐下盤腿-站起來的動作的人,可以給自己10分,但是,她強調不要怕拿不到10分,「8分以上就很不錯了。」艾札爾說,這項運動不能作為評斷肌肉骨骼健康的標準,因為其他因素也可能讓我們無法起坐自如,例如,身體受傷或外部有狀況時,便難以起坐自如。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4 焦點.元氣新聞
捐肝救不回,張洪量愛妻逝!肝病三部曲,輕忽「普遍一問題」恐步入肝硬化
知名歌手張洪量於2021年在波蘭結識立陶宛籍女體操國手Jekaterina(Kate),兩人一見鍾情後結為連理。2021年,Kate因肝硬化於高雄長庚醫院進行換肝手術,原本張洪量想要捐肝救妻,但因不適合捐肝改由張洪量的表弟捐肝進行肝臟移植。根據鏡周刊報導,Kate已於2022年逝世,當年為Kate進行肝臟移植的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表示,Kate是因為罕見的「頑抗性急性排斥」而離世。陳肇隆:Kate因罕見「頑抗性急性排斥」離世陳肇隆表示,Kate是因為罕見的「頑抗性急性排斥」而離世,這種藥物控制不下來的急性排斥反應非常罕見,也是高雄長庚2400多例肝移植手術中,唯一發生「頑抗性急性排斥」的病例。陳肇隆表示,肝臟移植術後,不到兩成病人發生急性排斥反應,通常增加抗排斥藥劑量或給予類固醇即可回復,頑抗性急性排斥在肝臟移植術後極少發生。陳肇隆說,Kate是高雄長庚唯一由亞洲人捐肝給非亞洲人的病例。他表示,Kate是很好的病患,醫囑遵從性、配合度都很高,也完全戒酒。但根據調查顯示,亞洲人捐肝的非亞洲人受肝者存活率最低,原因不明。「美國器官移植受者科學登錄資料庫SRTR(Scientific Registry of Transplant Recipient)」曾分析8萬5427例的肝臟移植報告,接受亞洲人捐肝的非亞洲人受肝者存活率最低,原因不明。肝病三部曲 早期肝硬化症狀不明顯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曾受訪表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布,所以肝臟初期病變時毫無異常不適感,但如果長期疏可能會錯過可以藥物控制的肝臟慢性發炎階段,而放任肝臟長時間的反覆發炎,會讓肝臟細胞纖維化並且進一步導致肝硬化。早期肝硬化症狀也不明顯,梁程超表示,嚴重則可能疲倦、虛弱、噁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皮膚出現黃疸變黃或蜘蛛狀血管瘤等症狀。但若是嚴重時才就醫檢查,很可能已處於肝硬化階段,若此時再沒有妥善控制,將面臨會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最終章。至於肝硬化可否逆轉?梁程超說,「有機會」,B型肝炎患者如果長期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避免肝臟反覆發炎,不但肝功能恢復,肝硬化等級也有機會出現下降的趨勢,也可降低罹患肝癌的風險。民眾若想知道的肝臟健康狀態可以透過抽血及超音波檢查。改善脂肪肝首要先減重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接受採訪時曾表示,肝癌每年死亡人數超過8千人,因早期症狀不明顯,高危險族群定期追蹤檢查是早期發現的關鍵,全台高達4成民眾具脂肪肝,若同時有代謝相關因子,演變為代謝性肝病、引發肝癌的機率並不低,建議民眾改變生活習慣,減重就能遠離脂肪肝。要改善脂肪肝,關鍵作法是減重。蘇東弘表示,根據研究,患者若減下體重的5%至10%,即可改善脂肪肝狀況;部分脂肪肝患者是非肥胖型患者,雖不必減重,但增加運動量也能改善代謝問題。另,近期已有脂肪肝藥物進入第二、第三期臨床試驗,可改善患者肝臟發炎情況,同時幫助減重。蘇東弘指出,脂肪肝患者若經肝功能檢測,發現肝臟出現發炎情況,即屬「脂肪肝炎」患者,且容易演變為肝臟纖維化,甚至進入肝硬化、肝癌三部曲。呼籲民眾藉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早發現肝臟病變進行治療,避免肝病惡化。
-
2024-02-06 焦點.健康你我他
新年健康新祈願/清淡飲食多運動 累積健康的財富
起床時伸懶腰,身體頓時感到舒暢,盥洗後再做些簡單的伸展操,活動筋骨、提振精神,這是我一日生活的開始。健康是人生一切的基礎,也是最珍貴的財富。工作勞動不等於運動,步入中年以後,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效率降低,時常腰痠背痛,手腳麻痺,身體好似正提醒你面對機能衰退的殘酷,若不多活動,身體機能退化更快速。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對健康有益,無論選擇何種運動,一定要避免運動傷害,須先做暖身操,讓身體各系統狀態妥適調整,才開始運動。實施體操活動,不受場地、空間、天氣等限制,健康受用一生。體操看似簡單重覆性的動作,可培養身體協調性及肢體控制能力,鍛鍊柔軟度、平衡感及心肺功能,緩和筋骨、肌肉、神經、呼吸及心血管系統。除了體操活動,我平時會多走樓梯、健走或慢跑,確實能活血通氣,改善痠痛,刺激心肺血管及皮膚排汗,我喜歡騎自行車或機車出遊,自在輕鬆地享受美景,忘憂解愁,紓壓效果極為顯著。飲食方面,我遵守「少糖、低鹽、減油」原則,多吃蔬果,少喝果汁,攝取膳食纖維,維護腸道機能,吸收天然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來吧,新年健康祈願,從飲食、運動及保持好心情開始,放下慵懶的藉口,持之以恆,蓄積健康的財富。
-
2024-01-20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質疏鬆,是真的嗎? 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
隨著年紀的增長,人類的骨流失速度會加快。如果骨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骨密度減弱會使發生骨折的機率增高,嚴重會造成永久行動不便、長期臥床或死亡。因此,預防骨質疏鬆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專家建議趁早存「骨」本,多攝取高鈣與優質蛋白、適度曬太陽、負荷運動;對此,元氣網也針對3大飲品與骨質疏鬆的迷思進行闢謠,告訴你茶、咖啡、牛奶對人體骨質的影響。為什麼會骨質疏鬆?人體骨骼骨量大約在20歲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之後骨量逐漸減少,女性停經後因為荷爾蒙減少,骨流失速度會加快。如果骨流失過多,使得原本緻密的骨骼形成許多孔隙,呈現中空疏鬆的現象,使得骨骼變脆變弱,就是所謂的「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列為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台灣高達160萬人患有骨質疏鬆。據國健署統計,骨鬆是國內65歲以上民眾常見慢性病第4位,50歲以上男性中,每5人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的比例更是男性的2倍。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沈默的疾病,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些中高齡患者,可能只有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這些患者平常不會覺察到它的存在,大多不以為意,但是只要一個輕微跌倒,或是突然過猛外力,如彎腰搬運物品,就可能造成骨折。骨折後引發嚴重的疼痛、無法行動、可能長期殘疾、永久行動不便,需長期臥床、影響健康生活品質,甚至死亡。哪些人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1.七十歲以上的年長者。2.停經女性,根據統計,五十到六十歲的女性骨質量平均會減少25%,而同年齡男性的骨質量僅減少12%,明顯女性較男性嚴重。3.具遺傳體質,家族中有骨質疏鬆症病史的人。4.具不良飲食習慣或生活型態者。5.長期濫用類固醇藥物的人。6.經常減重、體重過輕的人。7.未生產過的婦女。8.罹患特殊疾病患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肝臟病或洗腎病人,以及性腺功能不足者,如早發性停經的人。)咖啡、茶、牛奶會影響鈣質吸收嗎?常聽人家說喝咖啡會導致骨質疏鬆,喝紅茶、牛奶可以補鈣延緩骨鬆,真的是如此嗎?一起來看看真相。Q1:喝咖啡會導致鈣質流失,應該少喝?根據歐盟食品科學專家委員會評估,咖啡因每日攝取量建議在300毫克以下,對健康不致造成影響。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咖啡因會增加尿中鈣質的排泄,增加鈣質的流失;但若從臨床的角度來看,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喝咖啡會造成骨質疏鬆,僅將咖啡因列為骨質疏鬆的危險因子之一,而非引起骨質疏鬆的主因。至於淺焙咖啡跟深焙咖啡,兩種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是差不多的,並不會因為咖啡的烘培方式而對骨質有影響。若您已有骨質疏鬆的情形,仍想享用咖啡的美味,請記得多補充鈣質,以免鈣質流失情形加劇。所以想要健康喝咖啡,就要先吃夠鈣質!Q2:喝紅茶能預防骨質疏鬆,可以多喝?過去研究紅茶中的茶黃素有助於增加骨質密度,進而達到預防骨質疏的效。對此,食藥署闢謠解釋,目前沒有確切的科學實質證據論述指出喝茶與骨質疏鬆性、骨折之間有關,有喝茶習慣的人,並不會導致骨質疏鬆,也不能預防骨質疏。但濃茶中含有大量咖啡因,會影響鈣質吸收,應避免喝濃茶。Q3:喝牛奶能預防骨質疏鬆,可以多喝?美國醫學會期刊有文獻指出,牛奶可以弭平咖啡因帶來的骨質風險。成年人每日需要的鈣質約800到1200毫克,建議盡量由奶製品、蝦米、小魚乾、紫菜、黑芝麻、豆類製品及深綠色蔬菜等食物攝取,或在醫師及營養師的指導下服用鈣補充劑。在營養學的角度,攝取乳製品是補充鈣質的最佳方式,因為乳製品除了含鈣量高,且人體對它的吸收率也高,因為每份牛奶(240毫升)約可提供270毫克的鈣質,接近一般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的四分之一,再加上恰到好處的鈣磷比及乳糖,使鈣質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能增強牙齒及骨質密度,預防骨質疏鬆症,牛奶是補充鈣質的最佳食物來源。但若你有乳糖不耐症,身體無法完全消化乳糖,會因飲用牛奶後有腹瀉、胃痙攣、腹痛等症狀,建議靠牛奶以外的其他食物(黑芝麻、豆漿、紫菜、小魚乾、香菇...),來補充身體所需的鈣質。平日做好6件事預防骨質疏鬆專家建議平日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預防老後骨質加速流失。1.維持健康的體重,攝取均衡飲食,尤其補充含鈣量豐富的食物,如小魚乾、蝦米、黑芝麻、紫菜、髮菜、莧菜、海帶、豆腐、豆漿、牛奶、香菇等2.養成規律且適度的運動習慣,特別是有某種程度牽拉擠壓的活動,如慢跑、健走、打球、划船等,或是負重體操如使用啞鈴、沙包舉重、伏地挺身,蹲馬步、墊腳尖訓練等3.平時可服用鈣片及維他命D,尤其更年期後更應加強補充。停經後女性可考慮適量補充荷爾蒙,以減少骨質流失及增加骨質密度4.適度的曬太陽,人體皮膚只要曬十至十五分鐘的太陽,每週三~四次,就可獲得足量所需的維生素D,幫助體內鈣質吸收5.遠離菸酒,並減少攝取不利於身體吸收鈣的含咖啡因食物(包含濃茶、可樂)6.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測量骨質密度,並接受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看完以上,你知道茶、咖啡、牛奶對身體的鈣質吸收的影響是什麼嗎?想要預防骨質疏鬆,必須從年輕時就開始注重均衡飲食的攝取,多吃富含鈣質的食物、適度曬太陽、保持理想體重及適度運動,並避免抽菸、喝酒、熬夜等造成骨質流失的行為。如有骨質疏鬆症之症狀,應尋求醫師協助,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參考資料:、長庚醫訊、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生活網、元氣網、元氣網疾病百科-骨質疏鬆症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眉毛越長更長壽?專家曝50歲後眉毛變長要當心!做好這事才真長壽.運動防癌降低死亡!專家曝每周運動「這時間」抗癌,散步、腳踏車都算
-
2024-01-19 焦點.健康你我他
銀髮族勤練「這運動」,依賴按摩來放鬆的身體,好轉到可以跑步追公車!
不分晴雨,我天天奔向公園報到,只為練拉筋健身操。這套健身操有8個動作、每個動作重複3遍,30分鐘完成。去年6月在公園散步時,模仿拉弓動作伸展了緊繃的肩胛骨,開始加入銀髮族大哥大姐的健身操行列,愈練愈明白,每隔一段時間,再詳細觀察前方老師的示範動作,總會察覺必須修正的地方,愈到位就愈符合在醫院上衛教課學到的概念,享受拉筋前身體緊縮,逐步放鬆的愉快過程。由於生活時間和空間都受到限制,去年上半年常需要提著大包小包日用品,導致肌肉拉傷,到復健診所電療、吃肌肉鬆弛劑,都只是治標不治本,開始做伸展操和上衛教課後,逐漸體會自我狀況,加上每晚睡前按摩枕的幫忙,很難想像在疫情前,我曾靠每周兩次密集按摩來放鬆身體。在地狹人稠的台北,能夠每晚在廣場和一群人保持一段距離做體操,不但讓困窘心靈暫時卸下慌亂,更逐漸了解醫師告知的身體狀態,其實都只是片段。近年為顳顎關節磨損、腳緊到高足弓變化求診都無解,從拉筋健身操中,體會到真我現狀。新的一年,願日日做體操,如日日認識本我。原本追公車很吃力、幾乎跑不動,最近已經可以用較快的速度起跑,一切都是拉筋健身操的功效,我還要努力練得更精準更勤快。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27 焦點.元氣新聞
中國前總理李克強心臟病發猝死,享壽68歲!心臟病為什麼來的這麼快?
根據大陸央視新聞報導,中國共產黨第17屆、18屆、19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前總理李克強,近日在上海休息。2023年10月26日因突發心臟病,經全力搶救無效,於10月27日0時10分在上海逝世,享壽68歲。通常來得又快又急的心臟疾病主要有心肌梗塞與主動脈剝離,這兩種疾病常見於高血壓病患,以及大於45歲的族群,其中男性高於女性。心肌梗塞為什麼又快又急?心肌梗塞是因為心臟冠狀動脈突然阻塞,導致供給心臟肌肉的血流中斷,導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壞死,如果嚴重、大面積的心肌壞死,心臟就會停止跳動,這樣的過程非常短暫,經常在1小時內就會結束,這時候病患也會死亡。臨床表現上,持續性胸痛、盜汗和呼吸困難是典型的病徵,但約有一半以上的心肌梗塞患者,病發前沒有任何症狀。心肌梗塞患者在症狀和影響的程度上也有所不同,輕微者可能只感到胸悶,嚴重者則會造成心肌細胞永久性的損傷,引發如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等併發症。急性心肌梗塞更是令人措手不及,患者通常在發病後1個小時內猝死,是一種死亡率相當高的急症。主動脈剝離是「模仿大王」,常會造成誤判影響救治主動脈剝離是罕見但高致死率的急症,常需及時的緊急手術治療以挽救病人生命。急性主動脈剝離在第一時間如果沒有進行手術治療,至少有50%的病人於發生後的48小時內會死亡,約71%的人會在2個月內死亡,一旦破裂甚至連進開刀房的機會都沒有,病人可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因出血過多而過世。主動脈是將心臟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大血管,結構包含內、中、外三層,當內層有破裂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血流便會將主動脈撕裂剝離成兩個腔室,造成主動脈剝離。若不幸血液從假腔破出,主動脈便破裂大量出血,是猝死常見的原因之一。國內主動脈剝離的發生率約每年十萬分之五到十,每年大約有近2‚000人發病。主動脈剝離根據發生時間分為「急性」與「慢性」,從有症狀到診斷出主動脈剝離在十四天以內稱之為急性,若超過十四天則屬於慢性。主動脈剝離與冠狀動脈心臟病都屬於心血管疾病。這兩個心血管疾病,都有共通的症狀「胸悶」。臨床上,如果沒有豐富的經驗及高警覺度,當患者主訴「胸悶」時,又沒有額外照心電圖、胸部X光、電腦斷層,很可能會被誤判為心肌缺血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想要避免心臟病突然發生,需要這樣做…這兩種急性心臟疾病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高血壓。所以想要避免急性心臟疾病時,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血壓。這樣做預防高血壓:●養成定時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並做記錄。●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建議定期到醫院做健康檢查。●飲食方面,少吃高澱粉、油炸類的食物,多吃新鮮蔬果及富含高纖維的五穀雜糧。採低鈉飲食(盡量少碰醃製類、罐頭類、甜點類、調味料等),並減少攝取會導致高膽固醇的食物,如內臟、卵、有殼海鮮等。●適度的規律運動以維持理想體重,如體操、游泳、各種有氧運動、健走等。●杜絕吸菸喝酒的習慣。●充足睡眠與休息,避免過於疲勞及熬夜。●放輕鬆過生活,常保愉悅的心情,可多從事休閒活動以調節緊繃情緒,讓壓力有多方面紓解的管道。當你有高血壓時,你該這樣保養:●高血壓並不是一種經治療後就可以將其拋之腦後,它是一種終生都需要控制的慢性病。●高血壓的照護通常從改變生活方式開始,包括減少飲食中的鹽分、必要時減輕體重、戒菸、減少飲酒和規律運動。●除了改變生活方式外,定期服用藥物也很重要:藥物可以協助降低血壓,避免猝死風險。目前有幾種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每種藥物都有相關功能和風險,應該和醫事人員仔細權衡後進行服用。要記住:高血壓是一種長期存在的疾病,通常很少或沒有症狀,因此定期服藥非常重要!參考資料疾病百科:心肌梗塞高血壓傷心血管 主動脈剝離一發生九成恐奪命疾病百科:主動脈剝離疾病百科:高血壓
-
2023-10-23 養生.聰明飲食
不易消化卻對腸道健康極重要 一次看懂膳食纖維在體內的作用
何謂膳食纖維?除了可調整腸道環境還有很多生理機能體內消化酵素不易消化掉的「難消化成分」,總稱為膳食纖維。纖維素或果膠等來自植物的膳食纖維,常用來構成細胞壁;而甲殼素或殼聚糖等來自動物的膳食纖維,常見於外殼。膳食纖維除了促進腸道蠕動改善如廁習慣,還有調節生理機能的成分,可讓飯後的中性脂肪穩定上升。因這樣的機能性深受矚目,也被稱為「第六大營養素」,不過,它原是跟醣類一起納入碳水化合物中。膳食纖維可大致分成不溶於水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以及可溶於水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前者可於腸道吸水鼓脹,促進腸道蠕動,加速排便。於是,致癌物順利排出,可預防大腸癌。而後者於腸道變成果凍狀,穩定醣類的吸收,抑制血糖值急速上升;此外,也能吸附膽固醇隨糞便排出。何謂咀嚼?咀嚼就是用牙齒咬碎食物再與唾液混合。咀嚼有以下重要功能:①促進唾液分泌,順利消化食物 ②促進唾液分泌,預防齲齒 ③活化大腦,預防認知症等疾病 ④刺激飽食中樞,預防肥胖 ⑤唾液裡的過氧化酶酵素可抑制癌症等疾病。「腸活」與膳食纖維日文中的「腸活」,指的就是調整腸道環境,讓腸道發揮原有的作用。為了達到「腸活」的效果,「飲食」、「運動」、「睡眠」三者均衡十分重要。首先是「飲食」,最重要的是活絡益生菌。所以,要多攝取富含益生菌的「發酵食品」,或可於腸道成為益生菌食物的「膳食纖維」或「寡醣」。如果是海帶芽味噌湯這類發酵食品結合膳食纖維,或者是香蕉優格這類發酵食品結合寡醣,效果更好。其次是「運動」,最好能活絡腸道蠕動,或者是刺激腹部周遭的肌肉,像是走路、體操、伸展、深蹲等,可按自己的節奏和緩執行的運動。重點在於:雖然簡單也要每天做。早上起床慢慢按摩腹部,有助於排便。最後是「睡眠」,重點在於睡眠品質。必須活絡副交感神經,身體才能放鬆,安穩入眠。平常要有足夠的休息,才能活絡腸道蠕動,調整腸道環境。膳食纖維於體內的作用小腸無法消化的最後進入大腸膳食纖維進入嘴裡咀嚼,因質地較硬,要花時間咀嚼。咀嚼動作能促進唾液分泌,預防齲齒或牙周病,還能刺激飽食中樞,預防肥胖。而進入胃裡的膳食纖維遇水鼓脹,體積增加,容易有飽足感。如果是黏液性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可包裹胃裡的食物,延緩吸收速度,避免血糖值急速上升。到了小腸,可妨礙其他內容物的移動,延緩吸收速度,避免血糖值急速上升。再者,也能吸附膽汁酸或膽固醇等有害物質,排出體外。最後進入大腸的膳食纖維,因為富含水分,增加了糞便的重量,蠕動運動更加活絡,可促進排便。加上致癌物於腸道滯留時間變短,還有防癌的效果。此外,膳食纖維還能成為有益人體之腸道菌的食物。像這樣的腸道菌稱為「益生菌」,而可作為益生菌食物的是「益生元」。透過腸道菌讓食物發酵,製造短鏈脂肪酸、氫、甲烷等物質;短鏈脂肪酸被吸收後成為熱量。腦部和腸道息息相關一緊張就肚子痛,可說是每個人都會有的經驗,其實這是身體的司令部―腦部狀態影響腸道機能所導致的狀況。近年來已知腸道跟腦一樣,也有可以傳達訊息的神經網絡;就算沒有大腦的指令,腸道能處理感受到的訊息,送往腦部,影響情緒,因此,腸道被稱為「第二個大腦」。由此可知,腦部和腸道息息相關。身處於壓力社會,好好整頓腸道環境,對於心理健康來說非常重要。便祕的形成機制一般都說無法順利排便的狀態是「便祕」,但精準定義的話就是「超過3天沒有排便」或「每天雖有排便,卻有殘便感」。口腔裡的食物經過咀嚼,通過食道進入胃裡,由胃液消化成粥狀送往小腸。這時身體會吸收必要的養分和水分,剩下的殘渣送往大腸。這些殘渣會在大腸停留1天到2天,吸乾水分後形成固態糞便送往直腸。直腸壁受到刺激出現便意,接收腦部指令從肛門排便,這整個過程不順,就很容易便祕。便祕可分為「遲緩型便祕」、「壓力型便祕」和「直腸型便祕」3種。遲緩型便祕起因於大腸功能不佳。如腸道鬆弛或腸道功能不佳,糞便滯留大腸時間變長,水分變少、糞便偏硬,為最常見的便祕型態。壓力型便祕乃自律神經的副交感神經失調,導致腸道緊繃而引起,糞便如羊屎般呈顆粒狀。而直腸型便祕起因於直腸排便功能不佳,糞便已到直腸卻無法排出體外。長期臥床的老年人常有這類型便祕。雖說便祕成因因人而異,但過度節食導致膳食纖維或水分攝取不足,缺乏運動或壓力等,都會造成便祕。跟男性相比,女性的腹肌較無力,排便力道也較弱,比男性容易便祕。想改善便祕困擾,可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其中的纖維素或半纖維素[*]可增加糞便量,刺激腸道。再者,喝冰牛奶也能改善便祕;因裡面的乳糖可以刺激胃或大腸,促進排便。※ 本文摘自《來自日本NHK 打造健康每一天的營養大全》。《來自日本NHK 打造健康每一天的營養大全》作者:上西一弘, 藤井義晴, 吉田宗弘譯者:高淑珍出版社:方舟文化出版日期:2023/09/20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06 養生.運動健身
連假不想去人擠人,就去運動吧!健身房及居家運動項目推薦
雙十國慶四天連假,你想好怎麼安排了嗎?如果不想出去人擠人,也不能天天躺在家當沙發馬鈴薯,不妨去健身房或居家運動一下,燃脂兼訓練肌力。運動前:先熱身先讓身體熱起來,主要目的是活動關節並且使血液流向即將要運動的部位。運動前可以依照健身房伸展區的解說圖伸展全身肌肉,或是走跑步機活動全身。千萬不要小看熱身,這可以更有效率的達到瘦身效果,且避免受傷。健身房運動有氧運動類如跑步機、滑步機、踩飛輪等,讓身體動起來,為後續的肌力訓練或重量訓練做準備。時間:大約30~40分鐘建議項目:韻律操、拳擊有氧、飛輪、跑步機、踏步機、划船機…肌力及重量訓練使用肌力器材訓練各肌群,破壞肌肉組織、提高肌肉的力量,並讓肌肉在修復後生長,使身體線條更好看。時間:大約15~20分鐘建議項目:瑜伽球、阻力帶、彈力帶、俯臥撑、槓鈴、舉重、壺鈴、深蹲…居家運動根據《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之前防疫期間的調查數據,居家運動項目前三名:瑜珈、跑步、跳舞使用的運動器材前三名:Switch健身環、跑步機、啞鈴有氧運動類可以居家做的有氧運動其實不少,如瑜伽、跳舞、踏步機、跑步機、繁重的庭院工作或家務等都算。肌力及重量訓練一般人最常在家做的訓練為深蹲、瑜伽、健身體操等。正確的深蹲方式,不論站立或下蹲,都要維持雙足站穩在地面上,當深蹲時,膝蓋要隨著雙足的方向下蹲,抬頭挺胸,讓頭的位置與脊椎呈直線。由站立姿勢開始,接著下蹲維持扎馬步數十秒,隨後再回復到身體直立的姿勢,深蹲可以有不同深度,但是正確的深蹲至少是要蹲至平行。【深蹲教學】.【影音】把握三動作要點 「深蹲」蹲好蹲滿.不用器材也能有變化式 12種深蹲動作教學一次看懂【瑜伽教學】.【影音】瑜珈環開胸、美背、緊實手臂線條 9個動作教你按摩舒緩、伸展拉筋.專家教你這樣做!一個動作就能伸展全身肌肉適合長者的肌力訓練而針對長者,若家中沒有器材輔助,一樣能利用自身的重量做訓練,提升心肺功能。運動教練張家華設計了上下肢、核心運動,透過伸展、轉動、抬腿、起立坐下等動作,每天運動5分鐘,強化不同肌群,還能改善不良姿勢所引發的各部位痠痛。運動完:緩和舒展訓練過後的肌肉會收縮,變得比較緊,可透過伸展、放鬆來保持肌肉該有的彈性,減少受傷機會、增加血液循環,肌肉也比較容易生成。根據中央氣象局未來一周的天氣預報,全台連假前二天天氣可能都不甚佳,後面二天陽光較有露臉的機會。假期雨天備案除了追劇之外,也別忘了起身動一動,可選擇去健身房或在家運動。【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22 醫聲.Podcast
🎧|亞運選手運動傷害後遺症處理 醫療長林瀛洲告訴你
台灣運動風氣盛行,但民眾也要預防拉傷、扭傷等運動傷害,而對運動員來說,更需要全面的照護,避免發生運動傷害留下後遺症,影響比賽表現;這次杭州亞運台灣共524位運動選手出戰,其中不少人帶傷上陣,包含體操王子李智凱、柔道男神楊勇緯、跆拳道女將羅嘉翎等人,究竟醫療團隊應要如何協助他們,減少上場受傷機率,治療運動傷害呢?🎧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亞運新增項目霹靂舞、電競選手等也需要醫療照護,運動醫療團隊是亞運運動健兒最強力後盾「近幾年台灣運動選手的表現越來越好,與醫療團隊的付出有很大的關係。」杭州亞運中華代表團醫療長、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指出,現在醫療團隊組成多元,且非烏合之眾,而是陪伴選手已久,使照護有連續性。以此次杭州亞運為例,有8位醫師、34位運動防護員及物理治療師隨隊,事前還有營養師、心理師、護理師參與,彼此互相合作,一起走過世大運、亞運、奧運,提供選手最好的訓練建議。林瀛洲分享,男子400公尺跨欄選手彭名揚平時都有物理治療師貼身照護,每每賽前也會找他做乾針治療放鬆筋膜,賽後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協助做疲勞恢復,讓彭名揚屢創佳績,今年成都世大運更飆出破全國紀錄的48秒62。近幾屆亞運新增過去想像不到的運動項目,像是黑嘉嘉出戰的圍棋等,而醫療團隊自然也不缺席。林瀛洲說明,電競選手的運動傷害有如上班族,久坐少動、手指和手重複高強度的運動,造成頸肩腰腿的勞損及肌腱炎等,霹靂舞選手則常做手撐地、「脊椎炸地板」等極限動作,讓手臂、胸肌承受巨大壓力,所以醫療團隊會給予姿勢、肌群訓練或其他相對應的建議。運動員場上比賽孤注一擲,傷勢再重仍尊重選手意願「站在醫生的角度,我們以避免留下後遺症為原則,但有時也須為選手設身處地。」林瀛洲感嘆,運動選手的黃金期短暫,大多只到30餘歲,之後表現易隨著體力衰退而走下坡,因此每場比賽堪稱孤注一擲,受傷仍選擇奮戰到底,此時醫療團隊縱使心疼,也會尊重選手的意願。例如上屆雅加達-巨港亞運中,有位運動項目牽涉抱、摔等激烈動作的選手,其實賽前就出現頸椎嚴重壓迫的情況,練習時會手麻、沒力,大家都時刻擔心癱瘓,不過在選手堅持下,運動防護員、醫師只能全力幫助他,雖然最終止步於銅牌,「但醫療團隊都抱在一起,開心比賽能安全結束。」林瀛洲與選手情同家人暢談退休、揪團運動,只因「看到選手們最脆弱的一面」 當運動員的黃金期一過,就得考慮退休的殘酷事實,「尤其因傷退役的選手更加徬徨無助,需要時間思考將來。」林瀛洲表示,選手詢問他們的意見前,其實早已預想好未來規劃,多數人改任教練,也有國手轉往演藝圈發展;他還透露,預告明年底巴黎奧運後退休的戴資穎,可能專注自有品牌,累積不同人生歷練,不見得會擔任教練,因為打球真的「打太久了」。已跟運動員建立如家人般的感情,林瀛洲平常也會跟選手相約運動,「我跟王子維打羽球時,11球得讓我9球,而且不可以殺球,不然要怎麼打?」林瀛洲哈哈大笑地說,這樣的好感情,歸功於醫療團隊跟隨選手四處征戰,「看到他們最脆弱的一面。」長庚運動醫學照護計畫向下扎根,栽培頂尖選手運動員若有醫療團隊支持如虎添翼,因此體育署推出黃金計畫,挑選具奪牌潛力的菁英選手重點栽培,實施專業個人化訓練,但長庚運動醫學照護計畫更向下扎根,透過遍佈全台的長庚醫院團隊,定期訪視不同學校,將整合照護的觸角伸向國、高中,希望儘早灌輸預防運動傷害的觀念。「運動傷害是運動員最大的敵人,譬如棒球好手大谷翔平,他現在受傷後,別說二刀流,連零刀流也沒了。」林瀛洲表示,為了使運動員長遠發展,他們也會與教練溝通,適度讓運動員休息,「這些人可能是下一個戴資穎、李智凱,若是受傷了,所有的訓練成果就沒了。」林瀛洲小檔案現職: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體適能中心主任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學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體育學系博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2020奧運中華代表團隊醫療長2007年曼谷世大運中華代表團隊醫2006年亞洲杯跆拳錦標賽中華代表團隊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周佩怡音訊剪輯:黃琬淑腳本撰寫:周佩怡、蔡怡真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台灣運動醫學學會
-
2023-09-01 醫療.骨科.復健
大谷翔平尺側副韌帶撕裂!運動的人都可能發生 圖表看最常受傷的運動項目
近日的美國職棒聯盟MVP獎大熱門,天使隊的大谷翔平。在比賽中受傷退出首發,右手肘經核磁共振(MRI)檢查後,診斷為尺側副韌帶(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UCL)再度撕裂。這已是大谷翔平第二次撕裂。他在 2018 年也受過同樣的傷,並接受Tommy John韌帶重建手術。目前正評估是否接受二次重建手術。本季球季因此報銷。大谷翔平為何再次受傷?讓復健科醫師陪你,用一張圖搞懂大谷翔平為何再次受傷?尺側副韌帶撕裂為投手最常見的受傷部位之一,投手手臂的高速投球動作,特別在揮臂加速期的過程,會造成關節與韌帶極大的扭轉壓力,這也是投擲類運動員為何常受傷的原因。而大谷翔平目前雖因手肘的韌帶撕裂無法投球,但他也開啟了他擅長的「右投左打」的打者模式。為何在在尺側副韌帶撕裂的狀態下,他仍然能有強勢的打擊?甚至仍能在高強度的大聯盟內有亮眼的表現呢?因為投手投球與打者打擊時,所運用到的肌肉為不同肌群,各部位承受的壓力與張力也不一樣,加上大谷翔平為「右投左打」的模式,因此右手肘韌帶的負荷較小。雖然切換到打者模式,但棒球打者的運動傷害,也仍應謹慎看待。免得一不小心又有了新的運動傷害。因棒球選手常見的受傷部位,在投手與打者有著蠻大的差異。以下讓復健科醫師陪你,用一張圖搞懂大谷翔平右投左打的潛在受傷風險?投手常見的受傷部位●旋轉肌群 / 肩關節唇撕裂:投球揮臂時因壓力導致輕度至中度撕裂●尺側副韌帶(UCL)撕裂:UCL負責肘部穩定性,甩臂時受傷撕裂導致疼痛●手掌/手指:手腕損傷與球、球棒、地面或其他球員碰撞而受傷●足部腳踝扭傷:過度使用導至疲乏衝刺、滑壘或不合的鞋子導致受傷 打者常見的受傷部位●胸廓損傷:揮棒過程因肌群過度收縮與伸展,導致受傷,感覺像肋骨骨折●大腿後肌拉傷:常因缺乏熱身、過度疲勞或突然加速導致●膝蓋受損:常因反覆衝刺、急停、扭轉而導致尺側副韌帶撕裂 運動的人都可能發生大谷翔平的受傷,雖然感覺在遙遠的美國大聯盟。但尺側副韌帶的撕裂其實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熱愛運動的你,所喜愛的運動,是否也是容易尺側副韌帶受傷的運動呢?國外研究統計了16年間136位尺側副韌帶受傷的選手,去統計他們從事的專項運動。經過統計後發現,我們可以從得知最常見受傷的運動第一名為棒球、第二名為壘球、第三名為美式足球、第四名為標槍。其他的項目還有排球、籃球、體操、啦啦隊、綜合格鬥。我們可以發現前四名的容易受傷的運動,很大的共通點都是投擲運動。且棒球投手的受傷率,是遠遠大於其他運動的。你所熱愛的運動,是否也榜上有名呢?如果有,在運動時請做好賽前暖身與賽後伸展。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是否需手術?視韌帶斷裂程度而定但若我們已做好了萬全的準備,我們的韌帶仍然受傷了。到底該怎麼辦呢?難道每個人都需跟大谷翔平一樣,去做韌帶重建手術嗎?先別擔心,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上面那136位運動選手的受傷狀況,與他們後續治療方式。這136位受傷的專業選手中,大部份都是扭傷發炎(60位),接下來是部分撕裂(39位),而完全斷裂(36位),二次斷裂(1位)。一般來說,開刀與否與韌帶受傷的嚴重程度成正比。臨床上,若是韌帶完全斷裂(第三級)且關節活動不穩定,可考慮接受韌帶重建手術。而如果韌帶受傷的嚴重度,未達完全斷裂的程度。僅為扭傷發炎(第一級)或部份撕裂(第二級)。則可選擇復健治療、增生療法注射、PRP血小板生長因子注射….等非手術治療。以這136位受傷的專業選手為例,絕大多數的扭傷發炎的選手,接受非手術治療即可(93%),部分撕裂的一半會開刀(51%),而完全斷裂的則是八成會開刀(78%)。因此萬一我們真的受傷了,建議盡快找專業的醫師精確診斷與詳細檢查外。可透過高解析的超音波,來確認韌帶的受傷程度,判斷決定治療的方式。除了手術外,現今醫學發展進步,也有許多非手術的治療法能幫助受傷的你。像是從血液中萃取高濃度的血小板生長因子(platelet-rich plasma, PRP)來修復韌帶再生,注射高濃度的葡萄糖也可以協助組織增生。同時醫師也能依據不同的韌帶受傷狀況,選擇各式不同的復健儀器來幫助修復。復健治療師們,也能透過各種復健治療訓練,來恢復動作的功能讓你重返熱愛的運動賽場。復健科醫師與治療師,是受傷的你最好的陪伴者與守護者!受傷的你除了上述治療方法外,有沒有什麼復健運動是在家可以做的呢?以下再讓醫師陪你用一張圖來搞懂:尺側副韌帶受傷的自我復健運動。尺側副韌帶受傷 – 自我復健運動●垂直負重曲腕運動手部可握水瓶或輕啞鈴,以垂直之角度彎曲手腕,一組 10 次,重複 3 組●側向負重曲腕運動手部可握水瓶或輕啞鈴,向內側將手腕彎動,一組 10 次,重複 3 組●反向伸展手腕運動以健側手,反握患側手指,將手掌與手腕反向伸展,一組 10 秒,重複 3 組現代之醫學治療發達,雖可透過各種醫學治療來延續投手的職業生涯。但如何「預防受傷」才是關鍵。應透過賽前的科學化訓練、賽中不過勞地嚴謹配球與分配局數、賽後的疲勞恢復與修復計劃。同時讓醫師、治療師、運動防護員、教練們。大家一起多管齊下地守護運動員與選手。才是延續運動選手生涯的最重要關鍵。(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大谷翔平再次受傷!尺側副韌帶撕裂~從受傷到恢復全解析)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1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張文瀚以身為「急診人」為榮!與死神拔河搶救每一條寶貴的生命
台灣急診醫學科的發展短短30年,是一個很「年輕」的科,投入急診醫學領域者,得具備高度熱誠與追求高效率的救援行動,在沉著冷靜中做出立即且正確的判斷,馬偕紀念醫院新任院長張文瀚就是很標準的「急診人」。從小看著家裡親友從事醫療相關產業,讓張文瀚自小就認為,人的一生除了自救外,更多時候救人才會更顯珍貴。立定志向且順利踏上行醫之路後,張文瀚在接受完整的外科專科訓練與外傷訓練後,選了當時十分新興的科別「急診醫學科」。從住院醫師開始,每天在急診室追趕跑跳碰,每個病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急性病症、衰老或複雜性外傷,甚至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病人,每天都在急診室出現。急診室就像是人生走馬燈般,看盡人生百態,當然也與死神拔河,搶救每一條寶貴的生命。儘管急診起步晚,但發展非常快,近年台灣急診銜接到院前緊急救護的品質與成效都在世界前驅之列。重視協調 急診是團體戰張文瀚說,「專業、冷靜、經驗、快速」,是急診醫學科醫師具備的必要條件,專業是基本能力,冷靜是性格使然,經驗是時間累積,快速則是急診的日常。高居全台前三大急診量的馬偕紀念醫院,一直是同業的指標,要能在高張力與高壓力的情況下工作,還要能夠表現出色,搶救生命,光憑一己之力是不可能辦到的。張文瀚表示,急診醫學重視的是打團體戰,如何掌握急診室的人流,並進行分流,若有人流溢流現象時如何做到暢流,在在考驗著掌舵者的能力與協調力,團隊的合作默契更是關鍵,才能發揮良好的緊急救護品質。在急診拚搏多年的張文瀚,帶領急診團隊拯救的生命不計其數,而每一位病人背後都是一個家庭,這些因緊急救護奏效而從鬼門關成功搶救回來的病人,全都是社會上展現生命力的種子。然而在健保制度下,全台急診近年飽受壅塞、輕症病人充斥等問題,不僅嚴重影響急診醫療品質,也凸顯民眾就醫習慣仍需再教育,儘管急診與其他科別不同,醫師較難有長期照顧且可以培養情感的「老病人」,但張文瀚至今深深以做為急診醫師為榮。10多年前 投入智能醫療有著醫務管理背景的張文瀚,對醫療趨勢有著獨特的見解與眼光,很早就嗅出智能化醫療的趨勢與必要性,醫療與科技的跨領域合作,勢必可以改變急診甚至醫療業的整體發展,成為劃時代醫院管理的新里程,因此,張文瀚10多年前就投入智能醫療的研究,未來也將帶領馬偕團隊在數位發展與科技整合上,展現傲人成果。面對台灣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張文瀚也率先投入老人急重症醫療,在老人的急症、難症及重症上鑽研與努力,同時也針對到院前緊急醫療投入甚深,都是他在急診醫療上矢志的目標。比鬧鐘先醒 小跑或做操張文瀚每天早上在鬧鐘還未響起就會自然醒,多年來養成晨間運動的習慣,以小跑步或做體操來活絡筋骨。在思緒清楚脈絡分明的情況下,想到的事情直接寫下來,以便到了醫院直接與單位進行討論,在他的時間表裡分秒必爭,會議不拖延,快速且有效率將議案形成共識與有具體結論,都是讓團隊執行更顯效率的好方法。節奏感十足、擅於走動式管理的張文瀚,上班時間每日步數7000步絕非難事,而且同仁還得跟上他「快走」的腳步。張文瀚說,健康是一切的根基,未來還要在醫院內推動健康促進,在各類會議之前先起身做健康操,再從會議推動到單位,讓醫院的職場氛圍在健康的運動中更加和諧。張文瀚小檔案.年齡:60歲.專長:急診醫學科、外科、外傷科、長照醫學科、重症醫學科、老人急重症醫學科.現職:馬偕醫院總院院長、健康智能醫療科技發展學會理事長、國際安全醫院學會理事長、台灣精準健康聯盟主席.學歷:美國聖路易大學公共衛生暨醫院行政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經歷: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部長、工程科技暨應用醫學學會理事長、大型活動救護協會理事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願主賜您喜樂,讓您的心靈平安,並且您的身體健康得以保守。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1 醫療.骨科.復健
為什麼會小腿抽筋?可以吃什麼?一次搞懂5種小腿抽筋警訊,12招緩解及預防
許多人都有過小腿抽筋的經驗。據統計,臺灣50歲以上的長者,有一半以上都曾發生過小腿抽筋。很多人可能都有過小腿抽筋的經驗,尤其在半夜睡覺突然間感覺小腿肌肉緊縮、痙攣且疼痛,雖然抽筋只持續幾分鐘但是抽筋過後的肌肉不適和觸痛感,可能持續數小時甚至影響睡眠。但你知道嗎?小腿抽筋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究竟小腿抽筋代表著什麼身體警訊?小腿抽筋可以看哪一科?小腿抽筋如何緩解及預防?本篇一次搞懂。小腿抽筋8種常見原因小腿抽筋是什麼原因?根據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嚴可瀚醫師和吳彬源醫師指出,腿部抽筋是指小腿運動神經單位過度活動,而造成肌肉能量(ATP)消耗,使細胞累積過多鈣離子,導致肌肉無法放鬆而不自主收縮且疼痛,較常發生在小腿後側最外層的腓腸肌以及小腿後側第二層的比目魚肌。據統計,台灣50歲以上的民眾,超過一半的人曾有夜間小腿抽筋的經驗,且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可能與服用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的藥物有關。此外,女性發生小腿抽筋的機率為男性的1.5倍,約有五成以上的孕婦在懷孕後期三個月,都曾經發生過小腿抽筋。嚴可瀚醫師和吳彬源醫師表示,小腿抽筋常見原因有以下8種:1.夜間性循常性抽筋為最常發生的抽筋種類,目前確切機轉仍不明。一般認為睡覺時,因小腿長時間放在床上,造成足部不對等地持續做屈曲動作,引起疼痛性抽筋。2.姿勢不正確或腿部肌肉的結構問題,例如:久坐時腿姿不當或扁平足等。3.身體代謝性問題,包括體液流失、電解質不平衡。如:過度流汗,但未適當補充水份和鹽份、利尿劑使用不當、洗腎時過度脫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4.腿部肌肉運動量過大或用力過度,造成腿部肌肉過度疲勞。由於夜間休息時,肌肉沒有放鬆完全,加上乳酸等代謝產物沒有及時排除,也可能引起小腿抽筋。5.血液循環不良。如:環境溫度偏低,使血管收縮,影響血流循環而導致抽筋。6.藥物引起。如:鈣離子阻斷劑和Beta 乙型致效劑等藥物。7.下運動神經元疾病,例如:周邊神經損傷、神經根壓迫、巴金森氏症、恢復期小兒麻痺症等疾病。8.低血鈣、低血鉀、低血鎂,呼吸鹼中毒等造成肌肉強直,經常伴隨感覺異常,且好發於臉部、足部與腕部。運動後,造成腿部肌肉過度疲勞加上乳酸堆積,若沒有適當放鬆緊繃的肌肉,可能引起小腿抽筋。小腿抽筋警訊可能與5種疾病有關根據2017年美國哈佛醫學院、亞利桑那大學共同研究指出,發現夜間腿抽筋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關節炎、呼吸系統問題有高度相關,且抽筋次數越多,得到這5種疾病的機率就越高,若一個月夜間腿抽筋次數超過3次以上就要提高警覺。1.心臟病等相關疾病:當心臟的冠狀動脈出現剝離、堵塞,有可能造成下肢的動脈栓塞。高血壓、靜脈曲張、水腫、心臟衰竭和心絞痛都有可能造成下肢頻繁抽筋。2.糖尿病:由於高血糖會造成周邊神經病變,導致神經不正常放電、收縮,繼而引起小腿抽筋疼痛。服藥控制後,若藥物用量不當,也可能產生低血糖,造成因缺乏營養而產生的肌肉收縮。3.憂鬱症半夜腿抽筋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對於憂鬱疾病患者,可能導致病情加重;憂鬱症也可能因自律神經失調,使腿更容易抽筋。4.關節炎由於發生抽筋時,腳會往上縮,可能造成腳踝和膝蓋等關節磨損;然而,關節損壞也可能傷及神經,引起抽筋和疼痛。5.呼吸系統問題研究中也提到,頻繁抽筋的人可能也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由於呼吸中止,身體的自然反應以抽蓄來打斷睡眠。小腿抽筋緩解6方法小腿抽筋緩解方式依成因而有所不同,一般常見的小腿抽筋可用以下6種方法舒緩:1.電解質不平衡:可經由飲食補充足夠水分及礦物質,讓體內電解質恢復平衡。2.肌肉使用過度:做靜態伸展拉筋運動舒緩頻繁使用的肌肉,多休息或以按摩、熱敷放鬆肌肉。3.血液循環不良:睡前以溫熱水泡腳、小腿按摩,睡覺注意足部保暖。4.藥物影響:使用藥物而導致抽筋,可與醫師討論來調整藥物。5.穴道按壓:發生抽筋時,可按壓位於小腿後側正中、用力伸直小腿或上提足跟時呈現人字紋處的「承山」穴位。6.自律神經失調:若是自律神經失調引起小腿抽筋,日本醫師筒井重行建議可做「嘴巴開合操」來改善。預防小腿抽筋6方法想要預防小腿抽筋,則可採用以下6種方式:1.被子不要蓋太重,以免加重腳掌向下的姿勢。2.喜歡趴睡者,建議將腳伸出床墊外,或用墊子、枕頭放在腳底位置,使腳揚向腳背方向。3.睡前預防性的體操:面向牆壁距離約一米,腳不離地且身體貼向牆壁, 維持十秒鐘,回復站立的姿勢,休息五秒鐘後,再重覆上述動作數次。4.使用藥物:經醫師診斷評估開立,使用肌肉鬆弛劑、quinidine sulfate等。5.穴道按壓:按壓位於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的「陽陵泉」,為筋會穴,主治筋病。6.熱敷泡腳:熱敷經常抽筋部位,或以約40度溫熱水泡腳。溫熱水泡腳有助於血液循環,可降低半夜抽筋機率,也能幫助睡眠。晚上睡前以溫熱水泡腳有助於血液循環,可降低半夜抽筋機率,也能幫助睡眠。小腿抽筋看哪一科若經上述方式緩解及預防,還是沒有改善小腿抽筋情況,可至家醫科或神經科就醫,找出病因。若為疾病引起的小腿抽筋,應盡速治療。小腿抽筋吃什麼預防或改善小腿抽筋,主要還是依成因而用不同方式處理。若是缺鈣、缺鎂、缺鉀或缺鈉而引起抽筋,可透過日常飲食來補充。.鈣:黑芝麻、小魚乾、乳酪、髮菜、杏仁果、紫菜、黑豆、牡蠣、牛奶、地瓜葉、海帶等。.鉀:雞肉、豬肉、牛奶、空心菜、菠菜、莧菜、木瓜、香瓜、芭樂等。.鎂:腰果、南瓜籽、黑豆、黑巧克力、鯖魚、菠菜、豆腐、糙米、酪梨、香蕉等。 缺鈉情況常見於運動員,因大量運動後造成體液流失,若只補充水分會稀釋體內的鈉含量,造成低血鈉。可適量補充運動飲料或電解質補充液。參考資料Nocturnal leg cramps: Prevalence and associations with demographics, sleep disturbance symptoms, medical conditions,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淺談腿部抽筋時常半夜腳抽筋,小心背後大問題晚上腿抽筋延伸閱讀:.不只運動員會斷腳筋!醫:尤其運動時易抽筋的人.避免運動到一半小腿抽筋 醫師教你事前熱身外的小撇步.腳抽筋是在長高?其實身體5反應才是真正主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9 養生.抗老養生
名人養生/84歲彭淮南長壽秘訣大公開!規律運動、多吃素、保持好心情
84歲的中央銀行前總裁彭淮南身體健康仍如一條活龍,讓許多人好奇他是怎樣照顧身體的。對此,他憶起二十幾年前一度體重過胖,也讓他注意到健康的重要,開始謹慎飲食,再加上適當的運動,減重將近20公斤,才回到現在的標準體態。重視養生他,每天都會早起在公園晨走運動,十年如一日的好習慣讓他看起來仍十分硬朗。前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自1998年2月25日起擔任央行總裁,其任期經歷過四位總統、15個內閣,長達20年,是中華民國歷史上在位最久的央行總裁。在退休交接典禮上說:「我在銀行業服務長達51年5個月之久,第一個工作是銀行員,最後一個工作也是銀行員。」美國《全球金融雜誌》從2000年第一次給予時任央行總裁彭淮南A級評等,再加上從2005年至2017年,共累積14度蟬聯A級的成績,為全球唯一的「14A總裁」。 「退而不休 心繫國事」 彭淮南獲頒清大經濟學博士2018年2月退休後許久未見的中彭淮南近期終於公開露面,去年2021年4月29日彭淮南獲頒國立清華大學名譽經濟學博士,在致詞時說出多年來驅動他一往直前的動力,是「使命感與國人的鼓勵」。即使卸下央行總裁大任,仍然不斷求知,關心國事與各種經濟問題,包括曾積極投入非本業的離岸風電售價議題。想將最好的政策分析及時呈現,供政府參考,彭淮南認為這是他一生的志業。默默行善,關心同仁健康 柔情讓人感念根據經濟日報記者陳美君報導,彭淮南雖外表嚴肅、工作上是財金鐵漢,但私底下卻是充滿愛心、關懷弱勢的長者。2006年5月,彭淮南看到媒體報導,約有12萬名小學生没有營養午餐可吃,他即找了四家文教基金會,總共捐了400萬元給教育部專款専用於學生午餐。當時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向媒體表示:「彭淮南對國家的貢獻很大,但大家都不知道!」不只如此,他非常關心同仁的健康;在他任內開始,央行每年定期安排醫療機構來行為同仁做超音波等檢查。如果同仁生病情況較為嚴重,他也會主動為同仁尋求醫療機構的協助。曾聽一位直屬長官提及,十多年前他因視網膜剝離在台大醫院治療,據說每天早上一定會接到彭前總裁託夫人代打電話詢問病情,多年來一想到這件事就讓他熱淚盈眶。退休生活:秉持終身學習精神,保持運動習慣每日晨走退休後的彭淮南轉擔任央行無給職的榮譽顧問,每天8點半到央行、5點半離開。秉持終身學習精神,退休後每天總要找出時間閱讀,從閱讀中經常會獲得滿足感;他曾說,越讀書越覺得自己所知有限,正好印證「學然後知不足」的道理。重視養生他,退休後仍維持每天早起運動在公園晨走的習慣;以快走、體操為主要運動,跑步容易傷膝蓋要盡量避免。過去的他習慣在清晨赴大安森林公園快走,如今搬了新家,好天氣時仍會到大安森林公園散步,適逢雨天就會選擇中正紀念堂、在有屋頂的迴廊裡伸展筋骨,十年如一日的好習慣讓高齡84歲的他,看起來仍十分硬朗。飲食控制 多色蔬果健康吃出身一貫道家庭,彭淮南自幼憑藉一貫道觀念為人處事,不畏批評謹守目標,贏得人民信任。也因為信奉一貫道,彭總裁除了每天快走運動之外,平時多為素食。根據聯合報記者吳雯雯報導,彭淮南強調「健康是最重要的」,平日他的飲食及運動都以健康為前提,而且已經達到「專業級」的水準。他說,每天應該要吃5~6種蔬果,強調多吃多色蔬果比較健康,因為營養素不同,然後再喝上一大杯綠茶。美國前總統布希最不愛吃的綠花椰菜,更獲得彭淮南大力推薦,因為具有「抗癌」功效,對健康很好。而不僅是花椰菜,彭淮南對其他蔬果也有所研究,例如紅葡萄比白葡萄好,且要連皮一起吃下去,才不會浪費營養素,而紅酒也比白酒還得好;蕃茄的茄紅素對健康也很好,但「煮過的蕃茄比生吃來得更營養」,其中以色列品種蕃茄的茄紅素高出一般蕃茄兩倍以上,台大醫院福利社買得到。不過,彭淮南也非完全吃素,喜歡吃牛排的他,偶爾還是會找時間到台北某老字號飯店大快朵頤一番,但絕不過量。他對於自身的飲食也有所控制,早餐是每日最為豐盛的一餐,半顆酪梨、蔬菜沙拉加兩片鮭魚、少許納豆、純度100%的黑巧克力,再加上9粒堅果。他透露持盈保泰的祕訣,強調人的身體狀況好壞,一半是天生,另一半則是靠正常的生活作息、飲食以及平靜的心態,尤其像他這樣的公務員,「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滿意你,總會面對很多的批評,心態調整很重要」。參考資料:彭淮南養生術 每天至少5種蔬果一大杯綠茶標竿人物/彭淮南 財金鐵漢 關懷弱勢彭淮南換屋 新屋坪價近150萬(本文不提供合作單位轉載)
-
2023-07-18 養生.運動健身
為何增加肌力能減緩老化?專家揭肌肉的4種功能及帶來的好處
(1)認識肌肉的四種功能我們做肌力(阻力)訓練的目的是什麼?很多人是為了消除多餘的脂肪,打造出結實的身體而訓練,同時也可以預防或改善代謝症候群。此外,也有很多人是為了「預防老化及退化」而訓練。對於運動障礙症候群的預防與改善,肌力訓練也是有效的方法。最近愈來愈常聽到的肌少症,也能藉由肌力訓練有效預防與改善。在競技運動中,會為了「預防受傷或異常,以在競技中取勝」而訓練,其他還有「促進兒童的成長發育」、「健康管理」、「病後的體力恢復」等各式各樣的目的。究竟為什麼「肌力訓練」會是達成這些目的的有效手段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把焦點放在肌肉上吧!如此一來就會知道,肌肉具有以下「四種功能」(見下頁圖2.1):① 活動身體(產生活動)② 保護身體(吸收衝擊)③ 製造熱能(產生熱能)④ 幫助血液循環(輔助循環)能夠同時發揮且強力提升上述四種功能的方式,就是肌力訓練。做肌力訓練有助於提升與這些作用相關的功能,最後即可如前文所述,達成各式各樣的目的。(2)是什麼決定了「肌肉的四種功能」?肌力訓練能強力提升與肌肉相關的四種功能,但究竟肌力訓練改變了肌肉的哪個部分?只要做肌力訓練,肌力就會變強,隨之而來的是肌肉變粗、變大。此外,如果調整重量並增加次數,就會增強肌耐力。其中,又是什麼與肌肉的四種功能有關呢?那就是肌肉「量」。藉由肌力訓練「增加肌肉量」,能夠強化肌肉的四種功能。肌力與肌肉橫斷面積成比例,是生理學上已知的事實。一旦肌肉量增加,肌力也會等比例提升。一般都用「肌肥大或肌力增強」來表現,或說得更具體一些,就是「把肌肉變粗、變大、變強」。為了能更迅速地活動身體、跌倒時承受衝擊以保護關節或內臟、避免受傷或異常,肌肉都是不可或缺的。要促進疲勞的修復,也需要肌肉製造熱能,來加速新陳代謝。若要打造出更強健的身體,也必須讓攝取均衡飲食後充滿營養的血液,能夠順暢地循環。如果沒有肌肉,就無法活動身體。很多人應該也隨著老化,逐漸意識到這一點吧? 若平常沒有做運動,據說從30 幾歲開始,下半身的肌肉量每年會減少1%。不過即使過了這個年齡,只要做適度的肌力訓練,還是可以在3 個月內增加5%的肌肉。此外,肌力訓練的附加效果還包括「保持姿勢」與「保護血管及內臟」。不僅如此,最近的研究還發現,肌肉具有內分泌器官的功能,同時也和失智症的預防有關。(3)肌力增加,能減緩老化若深入探究肌肉的四種功能,最終將會得到這樣的答案:「肌肉是唯一能對抗老化的器官」。換句話說,「肌肉」能控制肌力的流逝或老化的速度。我們的身體是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生殖系統等各種器官系統所構成。在這些器官中,能夠透過運動直接產生作用,並按照個人意志與努力來改變的,就是運動器官中的肌肉。不僅如此,我們也知道與「四種功能」有關的機能若提升,也會對肌肉以外的器官帶來正面影響。醫學博士久野譜也在著書中形容:「肌肉是裝設在人體中的時光機器。」(久野,2015)若能強力提升肌肉的四種功能,應該能減緩身體衰老的速度,甚至使其逆轉。(4)「動保熱血」是什麼?有一位活躍於1970、80 年代奧運賽場上的世界知名女子體操選手,名叫納迪婭.柯曼妮奇(Nadia Comaneci)。我援用了她的名字,把肌肉的四種功能簡稱為「動保熱血」(譯注:作者以日文各取一個發音組合成諧音umaneci)。① 活動身體的「動」;② 保護身體的「保」;③ 製造熱能的「熱」;④ 幫助血液循環的「血」。把這些拼湊在一起,就得到「肌肉的四種功能」=「動保熱血」。在做訓練指導時,我都會在說明完一遍理論之後,詢問參加者:「肌肉的四種功能有哪些?」很多人都需要一些時間回想,無法回答出全部四種功能。於是我才想出「動保熱血」一詞。這樣簡化以後,很多人就能夠瞬間想起肌肉的四種功能,比較不容易忘記,並刻印在腦海裡。※ 本文摘自《強化肌力訓練全書》。書名:《強化肌力訓練全書》作者:石井直方, 柏口新二, 高西文利 譯者:劉格安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3/07/06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6-21 養生.聰明飲食
高齡長輩可以吃粽子嗎?營養師授「6原則」健康安心過端午
隨著天氣逐漸炎熱,端午節即將到來,少不了香氣四溢、料多味美的粽子應景。然而家有高齡長者常面臨兩難的情況,既期望可以盡情享受節慶飲食,又希望兼顧疾病的控制,如何健康又安心的共度佳節?不妨參考以下的作法。一日一顆淺嚐即止傳統鹹粽有糯米、五花肉、蛋黃等食材,因各地粽子種類不同則食材可能有魷魚、香菇、蝦米等,再加入調味料,通常油脂、鹽分及熱量皆不低;甜味粽子內餡包裹豆沙或棗泥,同樣含有大量的糖分、油脂,此外粽子普遍缺乏纖維質,不容易消化。粽子中鹹蛋黃、蝦米等海鮮類膽固醇含量高,1顆鹹蛋黃的膽固醇大概200毫克,已達到每日攝取上限,高膽固醇血症患者,須留意整日吃進的分量,例如自己包粽子可用半顆鹹蛋黃即可。有慢性病、消化機能不佳的長者,一日一顆約拳頭大的粽子,取代其中一餐正餐的主食,不僅份量剛好,也不易產生影響健康的問題。小口進食好安心長者隨著年齡及疾病或身體功能退化因素,常有牙口不佳、吞嚥障礙等情況,有中風、失智、頭頸癌手術、放射線治療的患者,家人或準備者,須注意粽子的食材中若有下列特性,容易造成哽噎的危險,例如圓顆粒狀、黏性高,以及乾而易鬆散的食物。圓顆粒狀食物:栗子、堅果如花生等;黏度太高食物:糯米;乾而易鬆散的食物:蛋黃。長者吃粽子時,照顧者注意各類食材的質地是否適合,並分切成小口進食,以減少嗆咳的危險。細嚼慢嚥助消化粽子所使用的米為糯米,糯米含有支鏈澱粉,支鏈澱粉不易消化,使胃排空較慢,加上粽子大多含油量高,因此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對有潰瘍、膽結石,或是消化機能較差的人更需注意。進食後需要至少15至20分鐘後,大腦下視丘的「飽食中樞」接收到由胃部傳遞的飽食訊息,這時候大腦會下達「停止進食」的命令,若狼吞虎嚥容易造成過量進食。 因此用餐時每口飯菜咀嚼至少20下,用餐時間至少20分鐘,可避免消化不良增加身體負擔。從冰箱里拿出來的粽子要充分加熱變軟之後再吃,因為糯米的澱粉未加熱時口感硬不易消化。同時須避免睡前或晚間吃粽子,以免脹氣不適、刺激胃酸分泌或排空緩慢而影響睡眠。搭配蔬果控熱量糯米與白米比較,相同體積時糯米比白米重量更重,表示糯米可攝取的份量比白米略少,因此糖尿病或控制體重者,可找與平日所吃飯量大小相似的粽子,可控制熱量,避免血糖升高。若肉粽比較大顆,可以與親友分食。食用鹼粽可沾代糖取代砂糖或蜂蜜,口感不減,可以減少攝取多餘的糖分。吃粽子時取代正餐主食,因此務必搭配蔬菜與水果,例如可準備蔬菜份量與粽子相同份量,炎炎夏日例如:燙青菜、涼拌小黃瓜、竹筍湯等,餐後搭配拳頭大的水果,小番茄、奇異果、葡萄、木瓜等都是很好的選擇。自製粽子想要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可利用胚芽米、薏仁、紅豆、芋頭或地瓜取代糯米,甚至是時下最夯的紅藜麥都是不錯的選擇。品嚐原味穩血壓許多長者因隨著年紀,味覺、嗅覺感覺降低,用餐時習慣拌湯汁,吃粽子淋上醬料例如甜辣醬才夠味。粽子其實大多調味充足,不太需要另外沾醬,除了能品嚐到粽葉清香和米飯原味,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幅減少鹽分的攝取量。尤其患有高血壓、有心臟血管疾病、腎臟病或肝臟腹水者,更須注意。除了減少沾醬,自製粽子時,滷製豬肉增添八角與白胡椒等風味,加上利用香菇、蝦米、蒜頭等材料有提味的效果,不用沾醬也美味。健康動滋動享受美味的粽子後,不要忘記增加活動把熱量消耗掉。活動量少的長者,初期以縮短靜態活動時間,例如坐著看電視,可以改成看電視時起身做體操。擬定運動計畫,例如做出一週的功課表,週一操場走四圈,週二公園打太極拳…,多樣化的活動讓運動變得有趣、容易執行而且能持續。日行萬步有益健康,長者一天要走幾步?少活動者可從4,000步為目標,漸進式的增加,也可以一日分多次完成,體力好的一日6,000至7,000步對於健康就有效益。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長者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例如:散步、跳舞、園藝、游泳、瑜珈、太極、走路、腳踏車、家務勞動、各種球類運動等,甚麼是「中等費力」的運動?舉例來說,運動時感覺有點喘,可以講話但不能唱歌的程度。若健康狀況不佳之長者,身體活動前可先諮詢醫師,選擇較適合的活動程度。「久坐會生病,要活就要動!」,維持運動習慣,除了延年益壽,預防及延緩疾病發生,更能強化骨骼、肌肉及記憶力,減少失智症、肌少症…各種好處,鼓勵長者現在開始動起來。營養師的叮嚀面對節慶及聚會時仍能保持平常心控制飲食並淺嚐即止,搭配適量蔬菜、水果,將健康均衡的飲食融入佳節當中。您也可以盡興享受年節的氣氛,過個健康無負擔的端午節。 延伸閱讀:.吃粽子難消化又容易脹氣?一張圖看懂粽子搭配那些食物助改善.端午包粽子的餡料要注意哪些問題?一圖看懂如何避免食安危害.北部粽、中部粽、南部粽哪裡不一樣?一張圖看懂各式粽子熱量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10 養生.健康瘦身
明明沒吃多卻愈來愈胖…「壓力型肥胖」除調整作息、飲食,還需搭配一治療
● 過勞肥是壓力導致賀爾蒙失調造成● 需要調整作息和運動,並搭配心理治療● 可按壓風池穴、肩井穴舒緩壓力每天超時工作、工作壓力大,被壓得喘不過氣?連吃飯時間都沒有,身材卻像吹氣球一樣,竟增胖了不少。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常務理事劉伯恩表示,這就是所謂的「壓力型肥胖」,和心理因素有很大的關係,除改善飲食外,也需要調整作息和運動並搭配心理治療。壓力型肥胖如何發生?伴隨的症狀有哪些?壓力型肥胖也稱為「過勞肥」,劉伯恩表示,這類型的肥胖是因為壓力造成體內荷爾蒙失調,出現代謝問題而導致的肥胖。他舉過去病例分享,曾有一位年紀不到30歲的內科工程師前來看診,身高170公分、體重卻高達120公斤;病人表示平常也沒有吃太多東西,體重卻一直上升。細問之下,才發現工程師不到半年內就胖了40公斤,時間點恰巧是換新工作後發生。因為工作壓力大,常常熬夜、失眠,且就算睡著了,做夢也都夢到工作相關的事。加上頭髮出現圓禿,且肥胖的部位主要在肚子,因此可以推斷為「壓力型肥胖」。劉伯恩表示,壓力一大體內會分泌一種叫做可體松(cortisol)的荷爾蒙,讓身體處於備戰狀態。如果壓力一直持續,可體松就會促使身體想要攝取更多熱量,漸漸地攝取過多的熱量、糖分就會轉變為脂肪。除此之外,可體松和類固醇作用類似,因此大量分泌可體松就像長期服用類固醇,進而出現水腫、肌肉量減少等副作用,使得體脂率上升。另外,壓力性肥胖因為內臟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於活躍、副交感神經相對低落,也容易導致便秘等情況發生。如何治療壓力性肥胖?多吃哪些食物可改善?運動有用嗎?劉伯恩表示,針對壓力型肥胖者使用減肥藥反而沒有效果,因為大部分減肥藥的機轉主要是排油或是抑制食欲;如果要改善壓力型肥胖,應先舒緩其壓力,改善荷爾蒙等代謝問題。因此通常可先使用藥物舒緩壓力,臨床經驗上30%的患者會給予治療失眠藥物、40%會給予鬆弛劑;另外也會給予色氨酸相關藥物,讓血清素(Serotonin)上升。劉伯恩解釋,當人體血清素濃度降低,使人感到心情低落和飢餓,造成負向的壓力循環。除藥物外,也可多吃木瓜、堅果、香蕉等提升血清素的食物。也可多補充鈣、鎂兩礦物質,協助穩定情緒。食物選擇上則要避免容易發炎的食物,如含麩質、GI指數(升糖指數)高的精緻澱粉等,或是以地瓜、玉米等富含抗性澱粉的食材取代,以穩定血糖和血脂。劉伯恩表示,除飲食外,運動也不可忽略。剛開始不需做過於激烈的運動,可一天至少做一個舒緩的體操,或是一小時至少做三分鐘的腹式呼吸,增加含氧量和讓腹部肌肉活動。以求診的工程師為例,當時一天只做體操,2周就瘦了10公斤。之後則必須循序漸進增加強度,最好以中高階以上的有氧運動,如爬樓梯、慢跑等,才能達到熱量燃燒的效果。中醫角度如何治療或改善壓力性肥胖?中醫師陳潮宗則表示,很多人壓力一來容易暴飲暴食,造成壓力性肥胖。以中醫來看,可以遠志、酸棗仁、石菖蒲或天王補心丹等藥材來加以舒緩、調適;這些中藥材仍要由中醫師開立為宜。如果無醫師診治,民眾則可避免吃「酸的」食物,以免過度刺激食欲。另外,也可透過按摩穴道方式舒緩壓力,例如風池穴和肩井穴。風池穴位於後枕部的枕骨之下,先將身體坐直,沿著後頭骨下兩條大筋,摸到外緣凹陷處就是風池穴;可用兩手大拇指按壓。肩井穴則位於肩上,乳頭正上方和肩線交會處,可雙手抱胸,手指搭在肩頸交會處;可用食指或中指指腹向下揉按。
-
2023-05-08 焦點.元氣新聞
投書/再生醫療立法 應以實證醫學與病人保護為基礎
數百位醫藥生科與法律學者、專業學會及病權團體罕見地共同連署反對再生醫療法第九條第一項第二、三款規定(參考「再生醫療要立法、病人權益要保障」連署書),明顯表現出專家的憂心與疑慮。其實再生醫療立法為產業與病患所共同期待的發展,只要在法律規範完整且兼顧病人權利之前提下,各界也多樂觀其成。但政院版再生醫療法草案第九條第一項第二、三款規範內容卻可能無法符合法律明確性要求,因其過度且空泛地放寬療效與安全性的管制,將可能造成病人權利嚴重受損。衛福部長除於四月二十一日提出衛福部版本,刪除第九條第二、三款內容,日前受訪亦說明「如果原來條文寫的不夠精確,各界產生誤解部分,文字上面並非不能夠再做修正」;而連署專家也多支持衛福部修正第二、三款的立場,並針對如何補救政院版過度開放的漏洞提出建議。首先,第二款規定大幅放寬再生醫療只要具「初步(而非確定)療效」便可「廣泛」使用在「一般」病人身上,對於花費高額費用(動輒百千萬)卻只能使用具「初步(不確定)療效」的病人,保障顯然不足,甚至是對病人健康權的侵害,亦違反聯合國規定健康權保障應符合「衛生服務必須在科學和醫學上是適當和高品質、且經科學證實」的基本要求。至於第三款允許提供「不含基因改造或轉殖之人類細胞及其衍生物之細胞治療」,甚至連基本「證實安全性及初步療效」之條件都省略未提,更為空泛的條文不僅違背科學邏輯,亦直接忽視攸關病人健康之品質安全與療效確保。而在具體操作上,初步療效之認定應否具有統計意義的臨床實證、是否已具備足夠人體安全性數據,以及細胞用法、細胞數量及適應症等問題,目前草案均無明確規範,條文與立法理由均未提供基本判斷準則,將可能導致業者僅以小概率的特殊醫療報告來擴大解讀初步療效,使民眾陷於被誤導相信療效的風險。其次,有論者主張初期癌症或罕病患者可能不符合第一款「危及生命或嚴重失能疾病」定義,而無法提早接受再生醫療;但此論點卻忽略,例外允許「初步(不確定)療效」再生醫療提供初期癌症或罕病患者使用之前提要件,仍應如第一款讓其優先接受國內已有、且具確定療效之醫療技術、藥品或醫療器材,依照國際醫學治療準則做治療,而非執意開放療效不確定之再生醫療,否則不啻變相鼓勵病人放棄已具實證之治療方式、以自費當「療效不確定與風險不明」的再生醫療的白老鼠,甚至干擾正規治療方案而延誤病人治療。而且,即使真的要回應此問題,也應該徵詢專家學者評估是否修正第一款並將初期癌症或罕病患者有條件納入,而不應該以癌症或罕病族群為藉口,混淆夾帶第二款「全面性」地開放療效不確定之再生醫療,用於一般根本並非癌症或罕病的病人。第三,「初步療效」再生醫療之風險管制架構充滿矛盾。若將再生醫療法草案第九條第一項第二款與再生醫療製劑條例草案第九條放在一起對照比較,可發現「僅具初步療效」的「再生製劑」要能夠許可使用,需要滿足以下要件:①診治危及生命或嚴重失能之疾病②完成第二期臨床試驗,經審查風險效益③核予有效期間不超過五年之許可,期滿不得展延。但同樣「僅具初步療效」的「再生技術」,就算有勉強類似條件②之要求(但也只是在立法理由中說明須經人體試驗累積相當數據,法條中卻沒有明文,更遑論是否應達到類似二期臨床試驗之嚴謹程度),卻對條件①、③完全沒有規範。對僅具初步療效的「再生製劑」之嚴格要求,衛福部主張是「適當風險管制」之必要限制,但同樣的風險管制要求卻又不適用在同樣僅具初步療效的「再生技術」,如此不僅管制政策上充滿矛盾,一緊一鬆的管制模式實難稱對於病人權利保障已達完善。進一步而言,病人要如何區分用在自己身上是技術用細胞還是製劑用細胞?如何瞭解兩者同樣都是主管機關許可卻可能有療效與風險不確定性上的極大差異?第四,若在管制上係參照美國規範將再生醫療分為技術與製劑雙軌管理,則低風險再生技術應滿足四項基本要件:①最小操作②同源使用③不合併其他物質使用④沒有系統性影響但我國再生醫療法對此卻完全沒有規範,只是在第二款空泛地規定只要有「初步療效」即可開放,管制上實有過度放寬的立法缺漏。最後,雖有論者認為病人試用權(right to try)應有保障,但這其實與第二款內容完全無關。以美國為例,雖然允許符合條件病人使用尚未取得許可證之研究藥物,但仍有嚴格限制,以避免病人因病急亂求秘方反而造成傷害:符合試用權條件的病人必須被診斷患有威脅生命疾病或狀況,且既有已核准治療方案對之無效,且其無法參與合格研究藥物的臨床試驗。然而以上這類情境,在我國已可被第一款所涵括而能適當保障病人試用權。第二款對一般病人(非重症病人)毫無設限地開放不具確定療效的再生醫療,不僅與病人試用權立法精神相違背,更有意圖假借第一款重症病人之需要夾帶第二款過關之嫌。綜上,政院版再生醫療法草案第九條第一項第二、三款之空泛規範,顯然無法滿足對民眾生命健康保障之基本要求,但目前對第二、三款之重要政策辯護,卻是以產業利益(刪除第二、三款將導致部分生技公司倒閉)凌駕病人健康安全之上,或是將提出建議者直接污名化為反對再生醫療立法;其實多數專家都支持再生醫療立法,只是因這部法案攸關病人權益與產業發展,因此希望能廣泛凝聚各界建議與批評,讓法案更臻成熟完美。而在我們面前已經有美國、歐盟、日本的規範作為參考,實在沒有理由接受過度放寬的政院版本。更多的討論與必要修正,應該只是連署的數百位學者專家及專業團體,大家希望政府能兌現其保障民眾健康承諾的一個卑微請求。●「再生醫療要立法、病人權益要保障」連署書
-
2023-05-07 醫療.腦部.神經
讓腦力凍齡!醫師教你如何健腦:擴充大腦能力、開創記憶力
【本文重點】依賴智慧型手機將對大腦認知功能造成負面影響,因為它們造就了短期記憶,無法專注且追求速度,影響了聯想和生活周遭連結的能力。適當的健腦活動包括健康飲食、安心睡眠和快樂運動,以及做利他的事可以幫助恢復腦力和記憶力。學習新事物增加大腦神經可塑性,挑戰感官和發現周邊的美好事物有助於開創記憶力。--by ChatGPT現代人過度依賴手機,很多事情都「谷歌一下」,電話號碼也不必記,幾乎事事都靠手機提醒,讓不少民眾憂心記憶力會衰退。台北慈濟醫院失智共照中心副主任、身心醫學科醫師李嘉富指出,智慧型手機對生活是有很大幫助,但若不斷使用,真的會影響記憶力。資訊太多過目即忘,短期記憶讓人健忘。李嘉富說明,現在手機不斷追求速度,很多內容都要在幾秒鐘內抓住使用者眼球,這些都造就「短期記憶」,常常過一段時間便會忘記內容。在接受這些資訊時,沒有用聯想、跟生活周遭連結的情況下,腦力越來越不好,也忽略了周邊的美好事物。手機資訊爆炸情況下,常常原本在做一件事情,也因為突然跳出一個廣告,又轉移到另一個情境,做任何事都無法專注。有些人因為依賴手機,一會兒沒看就特別焦慮、緊張、害怕,長時間下來,也會因為一直低頭,導致脖子痠痛及身體不適。健腦活動:健康吃、安心睡、快樂三動,做利他的事。李嘉富表示,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簡單的健腦活動,可以輕鬆執行。1.健康吃:人在壓力很大時,情緒容易波動,而血清素就是調解情緒的重要物質,一些含有色酸胺的食物如南瓜子、麥片、雞蛋、鮮奶等,對於情緒穩定協調有幫助,自然腦力就有彈性。2.安心睡:很多人常常沒有睡好,已有科學期刊報導,人在熟睡的時候,腦細胞會縮小、縫隙變寬變大,脊髓液會沖刷掉一整天廢棄毒蛋白,阿茲海默症就是因為腦中有類澱粉蛋白這種毒細胞。3.快樂三動:包含運動、動腦及良好人際互動,民眾常會說很累或沒時間運動,其實只要簡單的曬太陽、健走、慢跑及一些簡單體操,都能讓體力恢復。動腦則可透過讀書會分享心得、學習新技能等活動,能讓大腦網路打通及連結。人際互動則是能幫助正向情緒,增強記憶。李嘉富還推薦,美國有科學家用核磁共振發現人腦中有塊「慈悲利他區」,當人們做了好事,就會產生幸福感,民眾可以靜觀感恩三步驟「專注於心、靜觀呼吸、念念感恩」解決煩惱,經過四個月多組對照實測後發現,有做利他活動的民眾不那麼憂鬱,血壓及自律神經也都穩定了,腦中就不會釋放壓力荷爾蒙,對大腦有相當大的幫助。學新語言、適量看推理劇,有助擴充大腦能力。李嘉富指出,大腦神經是有可塑性的,頻繁使用就會進步,不用就會退步,如果透過學習新的刺激,在認知能力、記憶力、靈活性、情緒調節及處理事情能力都會提升。曾有研究指出,有12個危險因子占失智成因40%,其中一項就是教育,所以透過不斷學習,特別是第二語言,就可以去了解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的素養及文化,跟當地的人互動,大腦調節能力就擴張出來了。而近期熱門的推理劇,也可以透過觀看過程,思考人與人之間關係,對記憶有幫助。但也不建議整天反覆看令人擔心、焦慮、害怕、生氣、有壓力的內容,這將造成情緒緊繃,更進一步影響大腦。反覆記、多聯想、接觸身邊萬物,能開創記憶力。李嘉富表示,要增加記憶力,還是要透過「重複學習」,像電話號碼反覆多記幾次到記起來,記憶力就會增強;或者透過諧音聯想、思緒上的連結及圖片等,都能幫助記憶。另外是「挑戰感官」,不要害怕學習新的技能及知識,像一些長者本來不會用手機,透過引導後潛能被開發,有信心後,記憶力也會被開創出來。李嘉富強調,要回到生活當下,如接觸戶外花草刺激嗅覺,喚起感官,它才能被用,並不斷進步;另外,也能每天花一點時間靜下心來呼吸跟覺察身體,放鬆緊張焦慮的心情;或者寫感恩日記,讓身心充分休息,記憶力就會活絡、被啟發。別貼標籤/精神科藥物傷腦?正確用有正面效果長者多有多重慢性病,一般認為長期用藥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李嘉富解釋,要看什麼藥,像很多人因為睡不好要求醫師開鎮定劑、安眠藥,長時間使用確實會導致記憶力下降,若服用超過三周,可能會有依賴性,就要尋求專科醫師協助。李嘉富說,很多人對身心科有誤解,認為精神科的藥物「傷腦」,對腦細胞不好,像血清素的抗憂鬱藥物常被貼標籤,但其實血清素本來就是大腦神經傳導物質,量穩定時會讓大腦比較安定。李嘉富表示,因為壓力上升將導致神經滋養因子(BDNF)下降,腦細胞就會凋零,特別是海馬迴會萎縮,用了血清素藥物活化BDNF後,腦細胞甚至會長回來,所以正確使用相關藥品,反而有正面效果。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