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搜尋
體操
共找到
147
筆 文章
-
-
2021-09-27 養生.運動天地
全銀運動/線上課程零距離 宅在家也能運動
「要活就要動」聽起來簡單,但能身體力行、持之以恆的人卻不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以降低疾病風險、鍛鍊肌力、增強免疫系統、促進新陳代謝等,是最好的良藥。疫情期間,全民待在家中的時間變長,透過簡單安全的居家運動,也能維持良好身體機能及心理健康。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表示,居家適度運動能提升防疫能力,民眾雖然無法外出運動,但可以透過線上課程訓練,穩定身心良性循環。國健署因應疫情,與遠距健康平台WaCare全銀運動合作,將實體課程活動搬到線上,開設一系列主題運動、長者銀髮知識課程,落實全場域健康促進,打破了疫情下無法群聚的限制。長者更要動 遠離代謝症候群新冠疫情對長輩影響甚鉅,約有三個月無法到社區據點、日照中心參與活動,功能大幅退化。國健署提醒,防疫期間,在家應避免久坐少動,仍需適度運動,一方面遠離代謝症候群,一方面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增強下肢肌力,降低跌倒風險。呼應高齡化社會及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健康的老年生活要從現在準備起,包括長者的健康促進、延緩失能、三高預防以及成人慢性病保健等政策推行。防疫已改變了民眾生活模式,加入資通訊科技開發虛實整合服務,可跨越時間、地域的限制,隨時隨地都能進行健身訓練。教練到你家 把健康送到偏鄉「全銀運動」邀請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運動教練等專家,透過遠距科技讓民眾在家一起Live動起來。羅素英提到,運用數位科技運動已成趨勢,許多長輩透過手機、平板與電腦參與線上課程,強身又健腦,新科技同時刺激認知功能。這波「全銀運動」熱潮,同步把健康送到原鄉和偏鄉,羅素英分享屏東瑪家部落的現場實況,長者的聲音在螢幕另一端此起彼落,詢問自己身體狀況及需要加強的部位,專家線上即時解答和解說姿勢調整,讓遠端參與長者感受到滿滿的關懷,從被動到自發性維持運動習慣。「全銀運動」陸續增加中醫養身、腸胃保健、大腦體操、生活常識等課程,羅素英鼓勵更多社區投入,漸進式強化長者的運動能量,提升老後生活品質。
-
2021-09-14 新聞.長期照護
防疫也要動一動 家醫、復健科醫師線上教長輩運動
疫情逐漸趨緩,不少長輩習慣宅在家,幾乎足不出戶,肌力、體能大減,衛福部豐原醫院推出「延緩失能線上運動課程」,由家醫科、復健科醫師帶長輩做體操,並結合營養師解說飲食,即日起,符合資格長輩均可免費報名。我國5月19日起宣布三級警戒,至8月24日降為二級警戒,3個多月來長輩幾乎減少外出、未到校園、公園運動,衛福部豐原醫院發現,高齡衰弱問題不只體力變差,而是漸進式多重系統生理功能喪失,尤其又以65歲以上為高盛行率,女性又比男性較高。豐原醫院指出,長者在失能前會有一段衰弱的時期,所以衰弱也被視為「失能前期」,是具有可回復的潛能,如能及早發現並介入,有機會讓長者免於失能,回復正常生活功能。今年6月因應疫情期間,豐原醫院推出「延緩失能線上運動課程」,透過通訊軟體,家醫科、復健科醫師透過鏡頭,帶領長者不間斷運動及飲食控制,長者同住家人也可以線上聆聽專業講師講解飲食及運動課程,一起居家學習。豐原醫院表示,只要是符合資格長者均可報名,活動免費,歡迎長找與家屬一起在鏡頭前上課、學習。報名方式周一至周五上午8點至下午5點,電洽:04-2527-1180轉3232(家醫科),符合資格長者會先到醫院進行評估,由醫師解說課程、操作使用。
-
2021-09-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結婚68周年的91歲幸福夫妻 先生唸婚前寫給太太的信給她聽,把承諾用一生時間去實現
【編者按】最近我們發現要提高老人醫療的照顧品質,不只醫療團隊需要提供更多的資訊給社會大眾,我們更需要讓醫療團隊有機會了解老人族群身心方面的需求,因此我們陸續以「快樂幸福的老人」為主題,透過他們的筆,讓大家瞭解這些老人的生活以及他們如何追求快樂。這星期我們邀請到三位老人回顧他們幸福的婚姻:一對雙雙已過九十高齡的夫妻與大家分享他們如何在疫情壓境人人自危之際,共同維持身心健康愉快;一對八十幾歲的先生與接近八十的夫人回憶過去的戀愛、結婚,而今仍沉醉於愛情洋溢的甜蜜享受;另一對年齡相仿的夫妻回顧兩人大學時代透過基督教團契活動而認識、戀愛、結婚,分享他們的心得是宗教信仰使他們生活更充實,同時病痛的考驗使他們領悟到夫妻之間互相照護支持更是幸福的泉源。自從COVID-19疫情三級警戒開始,公司不能去,扶輪社的例會、社交活動全部暫停後,我突然發現,當一個宅男也很不錯,完全不會無聊,每天有很多做不完的事情填滿一整天。每天早晨六點,我跟太太、管家一起出門,走路到前台大法商學院,本來疫情嚴重時,我們改到頂樓陽台運動,一陣子就覺得無趣了,還是回到台大較習慣。因為疫情校園不能開放,我們只能沿著圍牆外圈走路運動。清晨散步很涼快,又可以聽到蟲鳴鳥叫的聲音,季節對了還可以賞花,令人身心舒暢。我每天大約走6、7000步,太太3000步,趁她走完休息的時候,我會選在空氣新鮮的地方做體操,才算是完成每天的自我要求。走回家已是滿身大汗,趕快洗澡換上乾淨舒爽的衣服後,再享用管家幫我們準備的營養早餐。其實每天早上最困難的事,是如何讓太太起床。我太太喜歡賴床,我就要動腦筋讓她甘願起床,例如拉開窗簾讓光線照進來讓她慢慢甦醒,我自己躺在床上先做二十分鐘的運動,這樣才有讓她賴床的時間。接著打開音樂,開始跟她講話,因為她很怕我親她,如果她都不動作時,我就會作勢要過去親她,這樣她就會乖乖的起床了。我跟太太同齡快91歲了,我很感恩我們身體都很健康,每天可以一起做喜歡做的事。我以前很喜歡拍照,家裡滿滿的相簿,我跟太太一邊整理,一邊回憶曾經去過那些國家旅遊、參加什麼樣的活動、跟那幾個朋友一起……這麼多的美好回憶,值得一再的回味。我在家裡會播放我們兒時小學、中學時期,1945年戰前的日語歌曲,因為我跟太太都是受日本教育,習慣聽日語歌,15歲以前學到的歌到現在仍然可以朗朗上口,很自然就會一起吟唱。我們每天看日本NHK的節目,最近剛好是東京奧運,我們守在電視機前幫台灣的選手們加油,看到台灣選手的拼勁,今年能在奧運場上大放異彩,真的太令人振奮與感動了。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我跟太太到現在還在學習日文的俳句、短歌,每個月一次上課前,都要繳交作業;我們一起做詩,一方面也要想辦法讓太太動動腦,雖然我幫她寫功課可能比較快,但是我還是希望她可以自己創作一點東西出來,只是常常握著筆就開始打瞌睡了。老師幫我們批改好的作業,每個月都要挑一首投稿到台灣歌壇,讓大家選出心中最喜歡的一首,不僅如此,還要寫下喜歡的原因與感想;有時候自己的作品得到高票,還覺得挺高興的。在家裡當然不能只做我喜歡的事,我也會陪太太下跳棋、玩撲克牌,這方面就不是我擅長的領域,常常是太太的手下敗將,看到太太勝利的表情,我也輸的開心。自從太太得到健忘症以來,很多以前的興趣都慢慢消失。以前她們姊妹很喜歡打電話聊天,話閘子一開就捨不得掛電話,現在她連打電話都懶了,變成省話一姊,聊沒幾句就想掛電話。我就會幫她打電話給姊妹們,讓她們跟她聊聊天,增加生活上的樂趣。明年我們就要迎接結婚68周年了,我把結婚前一天寫給太太的信拿出來唸給太太聽,我把對太太的承諾,用一生的時間去實現了。回想當初我去當兵沒多久家業破產,退伍後又失業。想起那時,太太抱著孩子,肚子裡也有個孩子,還要做衣服幫忙家計。很多人看不起她,我很感謝她並未退縮,我們才能堅持到今日。
-
2021-08-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市再開放6項運動 比賽選手提健康證明可不戴口罩
台北市政府今天公布8月24日將再開放6項運動,包括曲棍球、合球、藤球、體操、街舞、舉重;游泳池也增加可租用浮板、泳具、吹風機,但在提供民眾使用前必須消毒。同時也公布以開放運動項目的比賽指引,若選手有健康證明,比賽期間可不戴口罩,3天前提報檢核表。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北市已經開放51項運動,現在加上24日開放的項目就有57項運動可以選擇,防疫規則一樣要維持至少1.5公尺、每2.25平方公尺至多1人,且室內單一空間從40個,增加到不得多於50人、室外單一空間不得多於100人。游泳池部分,開放可租用浮板、泳具、吹風機,業者必須於清消後才能提供給下一位顧客使用。使用更衣室時應全程戴口罩,入池前及上岸後應立即戴口罩,未戴口罩前,應與他人保持至少2公尺社交距離且避免與人交談。仍不開放附屬設施,包括淋浴間、三溫暖、烤箱、蒸氣室、水療池、遊戲池等。泳池容留人數為每10平方公尺至多1人;泳池水質pH值應維持在7.2-7.8之間、自由餘氯應維持在1.0-1.5 ppm之間。另外,北市也將開放運動比賽,比賽要三天前提報檢核表,選手若具有健康證明,包括接種第一劑疫苗滿14天、確診康復證明或解隔單,以及7日內居家快篩或PCR陰性,上場比賽就可以不用戴口罩,但上下場前後仍全程戴口罩。若有境外選手或工作人員,應配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規定,並經主管機關核准後始得入場館訓練或參賽。其餘如裁判、工作人員、未上場選手、觀眾等,座位席應採梅花座並維持,至少1.5公尺社交距離,必須全程佩戴口罩。
-
2021-08-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手腕痛一直沒有好怎麼辦?醫曝:三角軟骨受傷了
這次東京奧運會中華隊的熱門奪牌運動其實多數都是三角纖維軟骨損傷的高風險族群。三角纖維軟骨損傷常見於握球拍或棍棒的運動,以及那些會需要大量使用手腕尺側造成尺骨反覆壓縮負荷或猛力手腕牽引出力的運動,例如羽球、網球、桌球、體操、舉重、柔道及籃球等。此處受傷後,可能造成手腕疼痛、痠脹、握力降低、手腕扭轉時會疼痛或出現聲響、手腕活動度下降、手腕尺側局部壓痛等問題。疼痛會大幅降低特定的運動表現及日常生活功能,產生很大的困擾與不便。那麼究竟要如何改善上述症狀呢?讓我們來看看泰安醫院復健科–蔡育霖醫師的詳盡圖文說明吧。什麼是「三角纖維軟骨」?三角纖維軟骨的全名是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 (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 TFCC),位於手腕的尺側 (靠小指側),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包括遠端橈尺骨韌帶、眾多尺腕骨韌帶、尺側伸腕肌腱腱鞘與三角纖維軟骨等 (圖1),合稱為「複合體」。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的範圍不大,就在前臂與手腕交接的尺側一小塊,但卻很重要。它負責維持遠端手腕關節的穩定性與承受及傳導來自手部的壓力,讓手腕在運動時能同時保持穩定度又能活動順暢。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的原因長時間手腕過度使用,手腕反覆旋轉尺屈的動作容易造成尺骨反覆壓縮使三角纖維軟骨過度負荷而損傷。常見於運動族群例如球類運動的羽球、網球、桌球與需要手腕負重的健身、舉重、體操,某些手腕使用密集工作例如理髮美容及餐飲業都是高危險群。再者就是外傷,像是跌倒時手掌撐地或手腕突然急速扭轉 (例如籃球、柔道等運動、車禍外傷、搬重物拉扯)。因此,在球拍運動的握拍姿勢就十分重要,以羽毛球握拍為例,正確的握拍方式 (圖2)就像我們要握手或握菜刀一樣,虎口和球拍框的內側成一直線,手掌小魚際肌在準備揮拍時靠在球拍握把,揮拍時可用小肌肉群吸震,而不是直接讓球拍握把撞擊手腕中間的腕骨。小指、無名指、中指自然併攏,食指和中指微微分開,大拇指的內側和食指貼在球拍握把上的寬面上將球拍握住。而錯誤的握拍姿勢 (圖3)往往會發生在手腕過度彎曲或使用錯誤的力學姿勢擊球進一步造成手腕損傷。如何檢測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受傷在理學檢查部分,可運用以下幾項簡易的檢查來測試:三角纖維軟骨擠壓測試 (TFCC compression test,圖4): 檢查姿勢為將手腕呈過度伸張以及尺側偏移姿勢,將手腕往前臂尺骨方向擠壓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陽性測試會引發尺側手腕疼痛和摩擦音。尺側中央窩現象 (fovea sign,圖5): 直接用手在尺骨中央窩按壓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會有疼痛點。在影像學檢查方面,起初可藉由X光檢查來排除其他結構性疾病,而超音波檢查(Ultrasound) (圖6)或核磁共振顯影(MRI) 則可進一步找出破裂或受損的部位,然而關節鏡檢查仍是診斷的黃金標準,醫師在必要的時候會安排此檢查。三角纖維軟骨損傷的治療方法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損傷後,一般會建議給予完全的休息與保護4~6週,在急性期應暫停手腕活動,特别是手腕旋轉活動,合併使用尺側手腕副木或肌貼貼紮 (圖7)固定。急性期若有嚴重紅腫發炎等症狀,則可使用口服止痛消炎藥改善發炎腫痛。待紅腫減少後,可使用復健儀器治療包括石蠟浴、治療用超音波、電療、低能量雷射等,加速受傷組織修復與緩解疼痛。另外,復健科醫師會運用超音波檢查進行精準的超音波導引注射,針對受傷處直接進行注射可幫助受傷組織加快修復,一般會利用高濃度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進行增生治療,能對患者的疼痛症狀、關節活動度及功能都有明顯的改善。不過,如果以上非手術性治療經過3-6個月都還未痊癒,並合併有關節不穩和手腕無力等情形,則須由醫師進一步評估是否安排腕關節鏡手術。三角纖維軟骨損傷的復健運動在急性期過後,則可開始進行肌力訓練與伸展運動,需注意所有運動過程都不應伴隨任何疼痛,適當的動作調整,可避免不良的動作產生導致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繼續受傷。手腕伸展運動伸展運動是把目標肌肉及肌腱拉長,讓肌肉內的肌肉纖維伸展、利用牽張反射放鬆肌肉。它能減低肌肉繃緊所引致的疼痛與增加肌腱及關節的柔軟度及活動幅度,手腕靜態伸展能安全且有效地伸展肌肉肌腱。・手腕伸肌伸展運動(圖8) 手腕屈肌伸展運動(圖9)將患側手手肘伸直,掌心朝下或朝上,另一手將患側手腕往下彎曲,維持10秒鐘,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 等長收縮訓練在傷後6~8週,可運用彈力繩幫助訓練前臂旋前肌群及手腕伸肌肌群。等長收縮的運動是指在關節靜止的狀態下收縮肌肉,避免活動到尚未痊癒的手腕關節但又能使關節附近的肌群獲得少量的肌力訓練。・旋前肌群等長收縮訓練 (圖10)拉住彈力繩,將手腕維持在掌心朝下的位置10秒鐘,再放鬆,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伸肌肌群等長收縮訓練 (圖11)拉住彈力繩,將手腕維持在往上翹的位置10秒鐘,再放鬆,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自由重量訓練傷後約8~10週,當等長收縮訓練持續數日且無疼痛後,可進行自由重量訓練。・伸肌訓練 (圖12)手握裝滿水的寶特瓶,掌心朝下,將手腕往上翹起,維持10秒後放鬆休息,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若有產生疼痛或其他的不適感就要停止休息。・屈肌訓練 (圖13)手握裝滿水的寶特瓶,掌心朝上,將手腕往上屈曲,維持10秒後放鬆休息,手腕放鬆時,不要過度往下,回到水平位置即可,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若有產生疼痛或其他的不適感就要停止休息。・旋前旋後肌群訓練 (圖14)利用摺疊傘,上臂夾緊,前臂做旋後→正中→旋前緩慢來回運動,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因槓桿原理,摺疊傘拉的越長,重量越重,可依手的恢復狀況做調整喔!・抓握力訓練 (圖15)可利用橡膠球或握力器,將手握緊,維持10秒後放鬆休息,反覆做10次,每日做三回。(本文作者:泰安醫院復健科-蔡育霖醫師)(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受傷後手腕痛怎麼都沒有好? 原來是三角纖維軟骨損傷)
-
2021-08-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市24日開放九大運動場所 新北:會有一致做法
台北市宣布將於8月24日開放九大體育場所,包含籃球、街舞等,新北市教育局長張明文表示,雙北是共同生活圈,目前跟台北市體育局都有透過電話連絡、討論,達到共識後會有一致做法。台北市體育局研擬,下一波開放體育項目的時間為8月24日,方向共有9項運動項目,分別為籃球、排球、曲棍球、手球、藤球、街舞、體操、舉重和合球。張明文說,今天中午跟台北市體育局長李再立通過電話,預計這2天會有一個結果,希望雙北可以共同宣布。
-
2021-08-1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患延後拿藥,導致血糖沒控好 染疫死亡率高!
糖尿病族群染病重症,死亡率高8倍王姓糖尿病病友是控糖模範生,但因害怕新冠肺炎疫情,不敢回診拿藥,導致沒有續用糖尿病用藥,再次來醫院已是血糖高滲透壓狀態送來急診。醫師表示,延後拿藥、不規則用藥成為疫情爆發後常見的醫療窘境。「出門增加染疫風險,但慢性病尤其糖尿病照護不良,會大幅增加染疫、住院後死亡風險。」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乃誠表示,糖尿病族群一旦染病重症入加護病房風險為非糖尿病人的2.8倍,死亡率高了8倍,而且風險與平常控制的血糖狀態、糖化血色素、血糖變異度都呈現高度相關。葉乃誠指出,由大數據顯示,不管是第1型還是第2型糖尿病,平日血糖控制的情況與罹患新冠病毒後的死亡率有關,因此穩定持續的慢性病、糖尿病藥物控制、規律回診,以及維持規律的生活、定時定量的飲食、適度運動很重要。在家可用「血糖機」 準確知道自己的血糖狀態葉乃誠說,有些病友在家久了,常飲食過量、缺乏運動導致血糖上升而不自知,國際標準組織認證的血糖機是病友可靠的幫手,可以在家準確知道自己血糖的狀態,幫助飲食控制及增加運動動機,建議在家可做室內體操、伸展、抗阻力運動,同時還能控制體重。新冠病毒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及胰島ß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下降,進一步加重酮酸中毒風險,葉乃誠建議,若是在隔離或染病期間,應了解酮酸中毒的症狀,頻繁監測血糖,甚至可買機器偵測血中酮體,適度補足水分,且進食身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才能有效降低酮酸中毒風險。「胰島素」是控糖利器困難控制糖尿病病人,胰島素是控糖利器,長效胰島素加上每天血糖監測,更是可在醫療團隊的溝通建議下,適時隨血糖高低調整胰島素劑量。不但可控制血糖,也可以有效抑制酮酸中毒風險。
-
2021-08-12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憂疫情延後拿藥?醫師:控血糖與患新冠病毒死亡率有關
患有糖尿病的王姓病友一直是控糖模範生,但因害怕新冠肺炎疫情,延後拿藥,導致沒有續用糖尿病用藥,再次到醫院已是血糖高到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送來急診。醫師表示,延後拿藥、不規則用藥已成為疫情爆發後常見的醫療窘境,「血糖機是糖尿病友可靠的幫手」,可在家準確知道自己血糖狀態,幫助飲食控制及增加運動動機。「出門增加染疫風險,但慢性病尤其糖尿病照護不良會大幅增加染疫、住院後死亡風險」,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乃誠指出,糖尿病族群一旦染病重症入加護病房風險為非糖尿病人的2.8倍,死亡率高了8倍,而且風險與平常控制的血糖狀態、糖化血色素、血糖變異度都呈現高度相關。葉乃誠指出,由大數據顯示,不管是第1型還是第2型糖尿病,平日血糖控制的情況與罹患新冠病毒後的死亡率有關,因此穩定持續的慢性病、糖尿病藥物控制、規律回診以及維持規律的生活、定時定量的飲食、適度運動很重要,在家可做室內體操、伸展、抗阻力運動,同時控制體重。葉乃誠說,有些病友在家久了,常飲食過量、缺乏運動導致血糖上升而不自知,國際標準組織認證的血糖機是病友可靠的幫手,可以在家準確知道自己血糖的狀態。另外,新冠病毒也會造成胰島素阻抗及胰島ß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下降,進一步加重酮酸中毒風險,葉乃誠建議,若是在隔離或染病期間,應了解酮酸中毒的症狀,頻繁監測血糖,甚至可買機器偵測血中酮體,足量的水分及進食身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才能有效降低酮酸中毒風險;困難控制糖尿病病人,胰島素是控糖利器。
-
2021-08-10 養生.運動天地
65歲才開始健身!日本最高齡90歲健身教練瀧島未香:如何靠運動讓身體年輕30歲?
編按:培養運動習慣,無論從幾歲開始都不遲!日本有位已經90歲的瀧島未香奶奶,從65歲開始運動,不只成功瘦下15公斤,更就此愛上健身,並在87歲成為日本最高齡的健身教練,且受到不少學生的歡迎。她說:「無論年齡,我覺得只要去做,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以前從來沒運動過,現在已經來不及了......」如果抱持著這樣的想法,那麼今(2021)年已經90歲的日本奶奶瀧島未香的故事,或許可以給你一點鼓勵。從65歲開始運動,並且在87歲成為專業健身教練,她的親身經驗,可說是「年齡不過是數字」的最佳證明。為了瘦下來開始運動 就此愛上健身瀧島未香在65歲時開始運動,動機則來自丈夫不經意的一句話。「當時我的體型已經不只是『有點胖』的程度,褲子的尺寸也比現在大了一倍,但卻不願意承認。直到有一次先生看著我說:妳好像又胖了⋯⋯我心想這樣下去不行!就決定參加健身房開始運動。」過去幾十年從來沒運動過的瀧島未香,開始鍛練之後效果驚人,5年內成功減去15公斤。此後她除了繼續保持運動習慣,更在79歲時開始接觸健身重訓,並接受一對一的指導課程。如此過了8年之後,瀧島未香的指導教練中澤決定邀請她加入專業健身教練的行列,「未香女士除了本身非常熱愛訓練之外,也很善於和別人聊天,我覺得她非常適合擔任教練的工作。」受到疫情影響,現在她每個月會開一次60分鐘的線上課程,學生從40歲到60歲都有,課程內容則包括她自己設計的體操以及各種肢體訓練動作。令人驚訝的健康與活力,讓她本身就是一位極具說服力的健身教練,活潑開朗的教學風格,也十分受到學生喜愛。瀧島未香的健身操示範影片,充滿活力的模樣不禁讓人由衷佩服!早餐前健走、慢跑2小時 任何時候都保持端正姿勢瀧島未香的每一天大概會是這樣安排:她每天只需約4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清晨4點起床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先健走4公里之後、再慢跑3公里,最後再倒著走1公里,以上約莫花2個小時完成。完成熱身之後,早上7點吃早餐,內容大多是一份鮭魚或竹筴魚,配上納豆、雞蛋、豆腐和泡菜或漬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與發酵食物,營養均衡。而納豆是其中少不了的必備食物。餐後她會開始做掃除、洗衣等家事,有時也做一些簡單的伸展操。即使是坐在客廳看電視,她也會維持著收小腹、挺直背脊的姿勢。在家裡走路的時候則會保持踮著腳尖的習慣。「聽起來好像很困難,但是因為做了之後對身體的效果很好,自然而然就能養成習慣。」吃一根香蕉和優格當作午餐之後,她會開始這天的肌肉訓練或是課程。即使沒有安排教練指導的日子,她也一定會自發性地至少運動2小時。經過一天的活動後,晚餐則是頗為豐盛。經常吃的料理包括有加了雞肉和各式蔬菜的湯,既美味也達到營養均衡。因為有充分運動,偶爾想吃一塊蛋糕之類的甜食也無須忍耐。晚餐之後則是完全屬於自己的個人時間。有時她會研究當天的訓練課程,或是學習如何操作電腦、手機,甚至是學習英文,度過充實而豐富的一整天。成效卓著!健康檢查身體年齡降低到50、60歲去(2020)年她接受精密的健康檢查,結果包括血管硬度、器官機能和血壓、心跳等各項指標狀態都十分良好,整體身體機能更相當於大約50、60歲左右的人,讓醫生難掩驚訝。「原本只是想要瘦下來而開始健身,瘦下來了之後就想要擁有像外國人一樣好看的臀部,接著是希望背部練出線條,然後不知不覺就變成健身教練⋯⋯我完全沒想像過這樣的人生。」有天她收到一個陌生網友的留言:「原本心情覺得很低落、很想死,但因為看到您充滿活力的樣子,好像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如果我的例子能夠帶給其他人元氣和力量的話,那我很想走遍全日本,跟更多人介紹運動健身的好處。即使只是看我運動也沒關係,如果會覺得心動的話,或許就有想要嘗試的可能。」她笑說:「我的目標是能夠當健身教練到100歲!」沒錯,無論是運動或是任何想做的事,開始都不嫌晚!資料來源/nippon.com、美ST 1 2原文:65歲才開始健身!日本最高齡90歲健身教練瀧島未香:如何靠運動讓身體年輕30歲?
-
2021-08-08 養生.運動天地
我的肌肉到底衰退多少?專家教你一招自我檢測
我之所以寫這本書,是因為年逾70的父親摔倒了。兩年前,我父親與母親前往健行,卻在電車裡突然昏倒。當母親驚慌失措地通知我,我首先懷疑是不是中高年齡層常見的「腦梗塞」。父親當下被緊急送往醫院急救開刀,所幸撿回一條命,醫師告訴我的病名很陌生,是「慢性硬腦膜下血腫(CSH)」。事實上,我父親在昏倒前兩個月就因樓梯踩空摔倒撞到頭部。可是父親卻認為「從樓梯上跌下來很丟臉」,一直瞞著母親。結果當時頭部撞傷造成的瘀血,就在兩個月期間逐漸壓迫父親的腦部。替父親開刀的醫師說:「再晚一天,可能救不回來了。」父親幸運逃過一劫,那時候的經歷使我刻骨銘心,深深覺得:「千萬不要讓高齡者跌倒!」我也因為這件事,開始認真研究可預防高齡者跌倒的體操。研究的成果便是「掃黑健康操」,希望來我經營的整骨院看診的高齡病患,能夠一輩子過著不必臥床的健康生活。註:慢性硬腦膜下血腫,指頭部受到外傷一至兩個月後,覆蓋腦部的硬腦膜與大腦間隙因出血形成血腫,使大腦受到壓迫,造成頭痛或失智症、單側麻痺導致不良於行等疾病。常見於高齡男性。自我檢測 你能用單腳站立幾秒?「我的肌肉到底衰退多少?」有這樣疑慮的人,請務必試試。1.身體面向牆壁,赤腳站在距離牆壁約五十公分處。2.雙眼睜開,雙臂朝下,左右任一腳向前抬起約五公分。3.請測量經過幾秒鐘後,身體會搖搖晃晃、踩在地板上的腳也偏移位置、抬起來的腳因為撐不住而碰到地板、身體也失去平衡而伸手扶住牆壁。無法單腳站立2秒以上的人,肌力很有可能正在衰退。「睜眼單腳站立」,便是測試腿部肌力與平衡功能的評估方法。日本厚生勞動省推出一項數據目標,「能睜眼單腳站立超過20秒的75歲以上高齡者,男性要達到60%以上、女性要達到50%以上。」目的在於減少高齡者因年紀增長而腿力衰退、行走困難的情形。掃黑健康操-節拍器體操實行這項體操可使整個背部的肌肉緊致結實,且能改善駝背。也能擴展肩關節的可動區域,預防五十肩等問題。由於加強了上半身的肌肉,可避免跌倒時撞倒臉部。最好使用比擦臉巾更大一些的毛巾,效果等同上健身房用器械鍛鍊。1.兩手高舉毛巾。● 兩腳張開與肩膀同寬,兩手高舉毛巾兩端,用力拉直。● 覺得抬起肩膀及手臂很吃力的人,舉到自己能承受的高度即可。2.繼續將毛巾拉直,手肘彎曲。● 將毛巾拉直,手肘彎曲,往身體繃緊。● 肩膀僵硬的人彎曲手肘時,請將毛巾降至耳朵左右的高度即可。動作的幅度以「輕鬆愉快」為主。將動作重複五至十次。3.左右交互彎曲上半身。● 高舉毛巾、慢慢將上半身往右彎,再慢慢回復原位,繼續將上半身往左彎。● 把自己當成以緩慢節奏擺動的節拍器,持續一分鐘。● 彎曲身體時仍要拉直毛巾,注意不要讓毛巾鬆弛。● 彎曲幅度太大會使身體失去平衡,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擺動即可。掃黑健康操-芭蕾站姿類似芭蕾舞者的基本動作。芭蕾舞者的抗重力肌經過鍛鍊,所以能不受重力影響似的輕盈起舞。實行這項體操,可鍛鍊小腿至臀部的抗重力肌。1.腳尖往外張開45度,大腿夾著毛巾站直。● 站立時腳跟併攏,腳尖往外張開四十五度。2.大腿夾著毛巾,手放在臀部。● 手掌放在臀部,確認臀部的「臀大肌」是否有出力。3.抬起腳跟,用腳尖站立。● 大腿繼續夾著毛巾,一邊感覺臀部有出力,一邊抬起腳跟。● 覺得快站不穩時,請不要勉強自己,立刻抓著扶手等物體穩住身體。● 保持約十秒鐘的前傾姿勢後,回到1的姿勢,1~3為一組,總計重複五至六次。● 小腿抖得難以堅持的人或者腿部抽筋的人,維持五秒或十秒即可,稍微休息一下,再以總計一分鐘為目標。● 接下來慢慢提升難度,最終目標為30秒×2次。重點:大腿用力夾緊毛巾,注意不要掉落,有助於穩定身體的軸心。
-
2021-08-0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東奧羽球奪金話題夯!萊爾富限量推「台灣好棒醫療口罩」
今天(8月4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召開記者會時,包括指揮官陳時中、副指揮官陳宗彥、發言人莊人祥等全都配戴印有「硬啦」、「Taiwan」字樣的創意口罩,為參與東京奧運的台灣英雄致敬,也引起在場媒體的注目。搶搭羽球奪金話題,萊爾富推出超商獨家「上好生醫醫療防護口罩-台灣好棒(羽球)」,全台限量2萬盒、售完為止。東京奧運中華隊成績亮眼,代表台灣參賽選手已拿下2金、4銀、5銅等共11面獎牌,其中羽球、柔道、體操、高球、拳擊等更是首度在奧運舞台拿下獎牌,為中華隊歷屆奧運新高紀錄。萊爾富也搭上東奧羽球奪金話題,為台灣英雄喝采,即日起至8月9日於門市LINE群組推出超商獨家的「上好生醫醫療防護口罩-台灣好棒(羽球)」,每盒10片,內含「聖筊」5片、「硬啦」5片,LINE群組特惠價199元,全台限量2萬盒,售完為止。
-
2021-08-03 養生.人生智慧
「我不是天才,我只是比別人堅持得更久一點。」鞍馬王子李智凱的無懼追夢之旅
【編按】李智凱於8/1東京奧運鞍馬項目以總分15.400摘銀,拿下台灣體操史上第一面獎牌。2005年推出的紀錄片電影《翻滾吧!男孩》,記錄了七位來自宜蘭的小男孩,在體操隊中從訓練到參加比賽的過程,劇情感人又勵志,該片也在當年度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16年過去,當初的孩子們逐漸成長,也紛紛因為某些因素離開體操隊圈,但當中有一位小男孩堅持了下來,不停地挑戰自己、突破自我極限,最終登上了奧運殿堂,他,就是李智凱。今年再次取得2020東京奧運門票的李智凱,在7/24首戰就傳出佳績,以高難度的「湯瑪士迴旋」完成鞍馬動作,在鞍馬項目獲得15.266分,以第一名之姿成功晉級鞍馬決賽,而同樣晉級體操男子全能決賽的他,也將於今天傍晚參賽,為台灣體壇寫下新歷史。從《翻滾吧!男孩》中青澀地跟好朋友說著:「要不要一起去奧運?」的小男孩,到參加多項世界比賽、奪得數面金牌,今年二度進攻奧運的專業體操競技運動員,李智凱的追夢路途雖然看起來一路順遂,但其實背後的努力過程,有著許多我們看不到的艱辛和淚水。努力苦練,直到做出完美動作體操其實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運動,不僅要訓練全身的肌肉和協調性,也因為體操的動作難度非常高,訓練時會遭受到許多挫折,需要無比的意志力和努力,許多人會因為無法承受這樣的壓力而紛紛退出,到最後,體操隊裡那七個小男孩中,只剩下李智凱和當年比賽成績最好的黃克強堅持下來。當年帶領體操隊的教練林育信,曾在華視製作的紀錄短片中提到,黃克強是屬於天才型的選手,許多困難的動作一學就會,很快就能輕易上手。但李智凱不是,自認天份不及黃克強的他,儘管每個動作都要花上將近一個月才能做到極致,但他仍然不氣餒,從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找到對的方式,也用比別人多上許多的時間練習動作,換取更極致到位的表現。李智凱分享,正因為黃克強總是可以在短時間內把動作做得標準,讓他得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有了想達到更完美目標的動力,兩個人一起互相競爭、互相學習,遇到困難時互相鼓勵,一起朝向更好的自己邁進。「我可以接受失敗,但絕對不能接受未奮鬥過的自己。」在這十幾年的追夢過程中,李智凱歷經了訓練的疲憊、過度運動的傷害,好不容易踏入2016里約奧運聖殿,卻在比賽前一個月進行地板動作訓練時,右腳脛骨末端骨裂、踝韌帶撕裂傷。儘管積極治療、復健,最後打上鋼釘咬牙站上奧運舞台,仍在執行最高難度G旋轉時「落馬」。「我可以接受失敗,但絕對不能接受未奮鬥過的自己,」李智凱這麼說,堅強的他,並不因為遇到挫折就氣餒,他花上比從前更多的時間訓練,在2017年成為第一位在世大運拿下金牌的台灣競技體操運動員,爾後更接連在2018年雅加達亞運、2019年杜哈體操世界盃的男子鞍馬項目奪得金牌,刷新紀錄,成為台灣體壇最亮眼的一顆新星。命運,又將他後空翻了一步2020年,李智凱好不容易再次拿到奧運的門票,離奪金夢想只差臨門一腳,但卻因為疫情的關係而延期,讓他的奧運奪金夢,被延了一年。「十幾年的努力,不要輕易說放棄,要繼續努力下去,」李智凱在長期贊助他練體操的贊助者華南銀行拍攝的守護你的初衷《夢不變篇》中眼神發光。不管追夢之路,必須翻滾過多少挑戰,要遇上多少的障礙,他都不會輕言放棄。而努力不懈的李智凱,也終於在2021年順利地進入東京奧運參賽,並以第一名之姿成功晉級男子鞍馬項目決賽,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奪金熱門人選。「嘗試過有50%的機會,不嘗試等於0。」「努力過、嘗試過有50%的機會,不嘗試等於0,什麼都沒有。給自己多一次的機會,不要苦了、累了、痛了、酸了就說要放棄,」李智凱在身為TOYOTA品牌大使拍攝的影片中堅定的說。從6歲開始接觸體操,一路堅持到現在,儘管當年在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離去,他也不願放棄夢想。李智凱憑藉著自身的努力,一路上堅持自己的信念,從世大運、亞運到奧運,完成了許多當年看似不可能的挑戰。李智凱曾說過,「我不是天才,我只是比別人堅持得更久一點。」期待如此努力的他,將會在2020東京奧運突破自我極限,用最完美的狀態,完成那一直放在心中的,奪得金牌的夢想。※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我不是天才,我只是比別人堅持得更久一點。」鞍馬王子李智凱的無懼追夢之旅
-
2021-08-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奧運選手代言防疫想找誰 陳時中曝「這答案」
東京奧運仍如火如荼進行中,台灣選手目前已經取得2金4銀4銅共10面獎牌,迎來奧運史上最高獲牌數量。指揮中心近日心繫賽程,媒體詢問,奧運選手表現優異是否適合舉辦英雄遊行?指揮官陳時中回應,比較想請他們幫指揮中心代言。至於最想找哪位選手,陳回應,每個都想要。台灣選手昨拿下2銀1銅,銀牌部分是羽球女單戴資穎,和體操鞍馬的李智凱。媒體於疫情記者會詢問,奧運選手表現優異回國適合舉辦英雄遊行?陳時中回應,「我比較想請他們來這邊幫我們代言一下啦!」遊行就不是我的業務範圍,若主管單位提出需求,會依防疫計畫斟酌是否可行。外界好奇,陳時中找選手代言最想邀請誰?他說,一方面覺得與有榮焉,一方面有偶像到來大家很高興,而奧運英雄如果可以幫忙宣導防疫,對於全民防疫一定很有用,「每個都很好、每個想要。」
-
2021-08-02 新聞.元氣新聞
奧運前父親中風!在東京訓練狂摔...李智凱咬牙拼出銀牌「給父親最棒的父親節禮物」
奧運出發前倒數2週,「鞍馬王子」李智凱的心情像熱鍋上的螞蟻,因為父親中風緊急住院開刀,身為人子的他只能乾著急,如今他在東京奧運拿下銀牌,「是獻給爸爸最好的父親節禮物。」「鞍馬王子」李智凱昨天在2020東京奧運男子鞍馬決賽,以15.4000名列第2,也拿下台灣在奧運史上的首面體操獎牌,賽後他臉上掛著眼淚,他解釋:「這眼淚有兩層含意,第一是這套難度6.7的動作首次在國際賽上成功,第二是希望人在台灣的爸爸可以健健康康。」李智凱透露,奧運行前父親因頸動脈與心臟動脈狹隘,突然住進醫院,接到電話時他很掙扎,因為身為家中獨子的他,「我不能承受失去父親的痛,但也承擔不起萬一出外染疫,把病毒帶回國訓中心的責任」。透過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與體育署安排,決定讓李智凱返回宜蘭探視父親,條件是全程須穿著隔離衣,就在準備動身啟程前,電話另一頭傳來報平安的消息,「爸爸的手術很成功」。雖然知道父親病情獲得控制,但李智凱也擔心家人怕影響他備戰奧運刻意隱瞞,心情仍是七上八下,也導致他人到了東京後,賽台訓練一團糟,6項全能就摔了12次。所幸李智凱在比賽前找回專注力,如願取得鞍馬與全能兩項決賽門票,他說:「聽說第1天資格賽比完,爸爸非常激動。」而昨天比賽結束後,他也打電話回家報平安,也告訴老爸:「這面銀牌希望是給你最棒的父親節禮物。」▌延伸推薦:【東奧焦點】鞍馬王子李智凱 苦練19年不埋怨 從菜市場翻滾上國際舞台
-
2021-08-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心繫東奧賽事 陳時中問記者:再拿金牌大家覺得怎樣?
台灣體壇在東奧捷報頻傳,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疫情記者會結束後,關心我國奧運賽事,他詢問台下記者:「今天再拿一塊金牌,大家覺得怎樣?」疫情記者會結束後,陳時中忍不住詢問:「今天中午有比賽嗎?」他說,拳擊又要再拿一塊牌,這次我們創造很多第一,而一旁的副指揮官陳宗彥也搭話,今天下午體操比賽,鞍馬賽事意義更重大。陳時中則連續說了三個不,每個比賽都很重大。台灣羽球屢創佳績,「聖筊組合」李洋、王齊麟昨在男雙決賽中,對戰來自中國的選手,最終抱回金牌,而球后戴資穎同日也順利拿下金牌戰的門票,今晚8時20分開戰。「鞍馬王子」李智凱今天下午5時30分許將出戰男子鞍馬決賽,志在奪金;拳擊好手黃筱雯今天在拳擊女子51公斤級8強戰中,獲得5名裁判全票通過,以5:0擊敗塞爾維亞選手晉級四強保底銅牌,下一戰獲勝還有爭金機會。
-
2021-07-23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警訊/疫情下沒運動,變胖了嗎?當心肥胖加速腦部退化,把握「3核心」預防失智症
👉別讓這些疾病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防疫期間待在家,減少運動量造成脂肪上身,各專家提醒,運動能提高肌力、活化大腦、健全免疫系統,對熟齡長輩來說,更是預防失智改善認知功能的妙方,即使是輕鬆的活動也有助益。職能治療師施昱廷指出,腦部疾病、慢性病、三高、肥胖、壓力、憂鬱、藥物影響等,都是常見的失智症成因。預防或延緩失智症可從運動、飲食、認知訓練三部分著手,運動有助於血液循環,飲食控制是對抗失智症的最佳幫手,而認知訓練能提升專注力和溝通力,刺激各種感官功能,同時緩和焦慮或憂鬱的情緒。如何進行居家認知訓練?施昱廷建議要兼具「動腦、動口、動手」,協助長輩延緩退化、惡化的狀況。擬定認知訓練計畫,居家照護需要家人耐心配合居家照護難免會遇到許多問題,施昱廷建議先擬定計畫,循序建議陪伴長輩,可適時搭配科技與工具,減輕照顧負擔。居家認知訓練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活化大腦」,尤其針對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持續做動腦活動有明顯的正向改善。(推薦課程:懶得動腦恐失智!大腦體操動健康 跟著學3種居家認知訓練,降低患病機率!)居家認知訓練,預防失智症三大核心● 動手:烹飪、摺衣服、手工藝。訓練肢體協調,透過家事協作維持長輩狀況穩定。● 動口:唱歌、說故事。訓練口語表達能力,能促進人際互動。● 動腦:桌遊、電玩遊戲。增進注意力、反應速度,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互動過程喚起記憶、增進大腦功能運作施昱廷提醒照顧者,陪伴失智症患者進行居家認知訓練時,要給予明確的方向、指引步驟,千萬別讓長輩因為起手式太難而失去興趣。以唱歌為例,讓長輩聆聽懷舊歌曲,不僅心情愉悅,跟著哼哼唱唱的過程中,也暢談分享過去所經歷的大小事,有些患者因為認知功能退化,覺得自卑不敢社交。施昱廷認為時下流行的桌遊非常適合串起互動情感,可依每個人的興趣、能力、喜好、接受度挑選,或請專業老師評估。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也能預防延緩失智,施昱廷認為運動結合認知訓練活動,讓長輩依指示做動作,鍛鍊體能及腦力,有趣又能達到運動的強度。大腦體操:透過口號命令,訓練長輩反應力,藉由肢體活動促進腦部認知功能。1、先原地踏步,聽到某個數字就拍手或舉手,類似「紅白舉旗遊戲」,能增加上下肢的肌力。2、循序漸進增加更多指令,讓運動變成一種遊戲,增添長輩參與的興趣。大腦體操須集中視覺、聽覺,左右腦同時活躍起來,降低惡化成失智症的可能性,「多動腦」,是預防及延緩失智症的重點!💡更多udn會員專屬健康影音課程,點此立即了解▶
-
2021-07-13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居家3招控制氣喘 間歇性運動增強免疫力
居家防疫期間,是氣喘病友可以好好控制病情,甚至康復的好時機。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指出,病友除了要遠離過原、外出戴口罩外,在家可做「間歇性運動」提升免疫力,也不要吃太冰的東西,避免氣喘急性發作。衛生福利部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防疫期間氣喘患者沒有明顯症狀,並不代表已經痊癒,一旦碰觸環境中隱藏的感染、刺激物或過敏原等,便可能誘發嚴重的急性發作。林應然則說,家有寵物的氣喘病友,不要和寵物一直膩在一起,門窗要常通風,務必每周至少幫寵物洗澡1次。國健署提出居家控制氣喘3招式。1.遠離過敏原,維持環境清潔根據國健署調查,常見引發氣喘的過敏原及刺激物,依序為病毒感染、塵蟎、氣溫急遽變化、空氣汙染及冰冷食物。其他過敏原還有蟑螂、花粉、寵物毛屑及二手菸、三手菸等。塵蟎為一般家庭最常見的過敏原,生長於枕頭、棉被、床墊、絨毛玩具中,因此應定期清潔居家環境,每1至2周用熱水清洗寢具並曝曬於陽光底下,不堆放絨毛玩具或擺放地毯,以防範塵蟎生長,進而誘發氣喘發作。2.拒絕菸害香水、灰塵等刺激性物質也會誘發氣喘。尤其氣喘病患吸入二手菸,更有可能引起氣喘發作,因此當病友的親人有吸菸習慣時,應勸告當事人。3.外出戴口罩氣喘病友對空氣中的汙染物質較為敏感,如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硫氧化物、臭氧及粒狀物質的變化,因此外出時應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的粒狀汙染物質,也避免進入冷氣房內外溫差大,吸入大量乾冷空氣,導致水分從呼吸道流失、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若是氣喘發作,林應然提醒病友不要怕就醫,該看醫師就要看醫師,該拿藥要拿藥,治療氣喘的類固醇很少有副作用,請民眾不要因為疫情而停止相關治療。林應然強調,居家防疫期間是控制氣喘的好時機,病友在家可做原地跑步、體操、拉彈力繩等運動外,推薦可做「間歇性運動」,可使用瑜伽墊做伸展拉筋運動,連續時間不要超過6分鐘,接著要休息5分鐘。
-
2021-07-0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居家防疫竟是氣喘康復好時機 國健署、醫師提醒3大重點
世界過敏組織(WAO)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7月8日訂為世界過敏性疾病日。為提醒民眾對過敏性疾病的重視與預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控制氣喘3招式」;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診所醫師林應然則指出,疫情間也是氣喘病友控制病情、甚至康復的好時機。1.遠離過敏源,維持環境清潔根據國健署2017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未滿12歲兒童之氣喘盛行率為5.6%;前五名引發氣喘之過敏原及刺激物依序為病毒感染(56.7%)、塵蟎(44.5%)、氣溫急遽變化(42.7%)、空氣汙染(24.6%)、冰冷食物(21.6%)。其他常見過敏原還有蟑螂、花粉、寵物毛屑及二手菸、三手菸等。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提醒,就算氣喘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並不代表已經痊癒,一旦碰觸環境中隱藏的感染、刺激物或過敏原等,便可能誘發嚴重的急性發作。因此,需檢視家中、週遭環境與日常生活習慣,遠離環境中隱藏的誘發因子,預防氣喘發生。塵蟎為一般家庭最常見的過敏原,常生長於枕頭、棉被、床墊、絨毛玩具中,國健署指出,應定期清潔居家環境,每1至2週用熱水清洗寢具並曝曬於陽光底下,不堆放絨毛玩具或擺放地毯,以防範塵蟎生長。林應然則補充,居家防疫期間,有寵物的氣喘病友「不要和寵物一直膩在一起」,也不要一起睡在床上,且門窗要常通風,務必每週至少幫寵物洗澡1次。2.拒絕週遭菸害:除了塵蟎等過敏原,香水、灰塵等刺激性物質也會誘發氣喘。氣喘病患吸入二手菸,非常有可能引發氣喘,當病友的親人有吸菸習慣時,應勸告當事人。3.外出戴口罩:此外,氣喘病友對空氣中的汙染物質較為敏感,如氮氧化物(一氧化氮及二氧化氮)、硫氧化物、臭氧及粒狀物質的變化,因此外出時應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的粒狀汙染物質,也避免進入冷氣房內外溫差大,吸入大量乾冷空氣,導致水分從呼吸道流失、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若不幸復發,不要因為疫情而不敢至醫療院所就醫。林應然提醒,「氣喘病友該看醫生要看醫生,該拿藥要拿藥」,治療氣喘的類固醇很少有副作用,請民眾不要擔心,不要因為疫情而停止相關治療。林應然表示,「居家防疫期間是控制氣喘的好時機」,病友在家可做「間歇性運動」,除原地跑步、做體操、拉彈力繩,也可使用瑜珈墊做運動,連續時間不要超過6分鐘,接著要休息5分鐘。飲食部分,夏天到來,林應然指出,「不要吃太冰的東西,若非吃不可,可以小口含久一點,稍微加溫再吞下」,可避免氣喘急性發作。
-
2021-07-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226K挑戰超鐵夫妻十字韌帶斷裂 鐵人醫師治療重返賽場
226超級鐵人夫妻檔,因為運動傷害,先後都發生膝關節後十字韌帶斷裂,遇到也是超級鐵人的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協助兩夫妻完成十字韌帶移植手術,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復健與訓練,夫妻兩人終於回到喜愛的賽場,拿下好成績,相當不容易。這對夫妻都是226超級鐵人賽事的好手,過去經常拿到比賽的獎項,什麼是226超級鐵人賽事?方啟榮解釋,就是結合游泳3.8公里和自行車180公里跟跑步42.195公里,例如泳渡日月潭後再騎自行車至高雄,然後在高雄再跑一個馬拉松,總距離達226公里之多,故稱226超級鐵人比賽。一般人完成3項中的一項,體力都已經達到極限,要連續完成三項,幾乎是挑戰不可能中的可能,夫妻兩人的體力與耐力可以想像,但可能也是因為經常讓身體處在超量的操練中,夫妻兩人先後十字韌帶斷裂,一度無法參賽,讓兩人相當難過。方啟榮指出,十字韌帶損傷是運動場上常見創傷之一,尤其是具有衝擊性或是需急速變換步伐的運動如籃球、跆拳道、美式足球、足球及體操等運動。十字韌帶可分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前十字韌帶斷裂原因主為突然改變方向、減速、落地扭轉與撞擊等情況,後十字韌帶斷裂主因是受到直接撞擊、過度彎曲膝蓋所致。他表示,一般來說,後十字韌帶斷裂是不一定需要手術治療的,藉由良好復健及保守治療也是治療選擇之一,但很難再進行激烈運動。由於方啟榮自己也是226超級鐵人的賽者,在與兩夫妻討論後,得知兩人希望日後仍能繼續留在賽場上的願望,為兩人先後動了韌帶移植手術,術後並叮囑兩人一定要耐住性子,不能急於回到賽場上,可能增加韌帶鬆弛的風險。術後8個月,226超級鐵人夫妻終於迎來第一場較輕鬆的51.5公里鐵人賽事,一年後終於重返226超級鐵人賽場,分別拿下女子總排名第4及男子分組排名第5佳績,226超級鐵人好手夫妻檔十字韌帶受傷術後,堅持不懈精神著實令賽場上的大家都動容欽佩。
-
2021-06-22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為何肥胖者容易染疫且重症機率高?權威期刊揭密
國內新冠肺炎漸有趨緩,但仍陷膠著,特別在6月8日有位三十多歲年青女性,體重90多公斤,於確診發病12天後死亡,而後於6月18日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教授特別提醒,除了年老長者及慢性病外,肥胖也是新冠肺炎易感染、易成重症的高風險因子,根據國外的報告,世界衛生組織及全球衛生觀察站的統計,發現肥胖者接受新冠疫苗注射後產生的中和性抗體祇有正常人的一半,而且比較容易受到感染,一旦感染後症狀較重,根據英、美二國研究報告指出BMI超過30以上肥胖患者,住院風險增加二倍,需要重症治療比率高出70%,而且死亡風險升高50%。另外,根據世界肥胖聯盟的最新報告指出,全球九成染疫死亡病人,都來自肥胖國家。為什麼肥胖者的容易受到病毒感染、造成重症及死亡率偏高,其作用機轉如何?如何防範居宅在家,不想變胖,以下簡單介紹與讀者分享。(1)由於肥胖者,體內有較多肥厚的脂肪細胞,分佈在內臟及皮下,而且這些脂肪細胞其功能均不正常,有過度ACE2(第二型血管收縮素轉化酶)受體表現,可與新冠病毒結合,變成新冠病毒容易寄宿與貯存的溫床,必要時隨著血流分佈全身其他有ACE2受體的細胞,如肺臟表皮細胞等進一步造成肺部傷害。(2)肥胖者之脂肪細胞因病毒入侵可以引進諸多巨噬細胞及單核球環繞於脂肪細胞的周圍,並激發不好之促炎性細胞激素大量釋放,如α-腫瘤壞死因子(TNFα),介白質1ß (IL1ß)及介白質6(IL6),這些有害的細胞激素,可能引發全身性之過度發炎反應,在免疫方面造成失調,導致肺泡之表皮細胞受到細胞激素的大量引入,肺部受到浸潤、水腫、換氣不良、攝氧不足,嚴重時造成急性呼吸衰竭,即所謂細胞激素風暴,此時需進入加護病房藉助插管及呼吸器治療,如情況惡化,可能不幸往生,有些病人積極的介入治療後,也許可以復原,但可能引起永久性肺部纖維化的後遺症。(3)由於疫情爆發以來,大家減少出門,久坐不動,加上多吃零食,難免增加體重,根據國際知名醫學雜誌,「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報告,在今年2月1日至6月1日封城期間,美國人民平均每10天體重增加0.27公斤,每月增0.68公斤,另外德國海德堡大學的研究亦指出,由於疫情關係,缺少運動,肌肉量減少,有益的細胞激素,如介白素15減少,導致免疫力下降,這種脂多肌少的現象,在疫情期間,普遍增加,根據國內外統計,大約有20-40%的人體重增加,被稱為「疫情性增肥」(pandemic weight),此等增肥發生在年輕人較多,男性比女性嚴重。值此疫情非常時期,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馬庫斯博士特別提出五大建議,提供參考:1.不要買讓你掙扎的食物,不在環境中放誘人的食物造成誘惑 (如甜點等)、2.自煮備餐,不叫外食、3.多喝水、4.攝食較高蛋白質飲食、5.強迫每天要有室內運動:有氧及耐力運動均要兼顧、線上APP或YouTube等運動課程值得採行,當然室內跑步機、瑜珈、跳舞、體操、舉啞鈴、太極拳等均是建議可行的運動。結語根據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發現BMI比正常值,每多一單位,新冠肺炎患者就多5%的機率住院,多10%進入加護病房,多4%的機率死亡,一般認為其原因可能是肥胖患者體內肥厚的脂肪細胞引發不正常發炎因子的分泌,使正常免疫細胞受到干擾,造成免疫力下降,導致病情嚴重,甚或死亡,所以在疫情期間更要注意飲食的節制,盡量避免零食、餐食外送、糖飲等「肥胖三害」,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避免體重增加。
-
2021-06-22 養生.健康瘦身
為什麼越運動越大隻?專家揭超NG塑身法:做錯這件事,讓你的肉都長在大腿上
雖然也很在意體重數字,但是更想改善的是身體曲線。明明就不胖,可是想穿的那件洋裝就是不合身,好像肉全長錯了地方,體型大崩壞。 這身鬆垮垮的曲線,是你的姿勢經年累月造就的結果。你不需要對這樣的自己感到沮喪。因為關節位置不正確所造成的體態變差,只要從根本矯正,就一定能改變身體的線條。我希望大家都能試試森式塑體操。非常簡單,不會有「鍛鍊」的感受,只要持之以恆,就一定能看到體態改變,一有了效果,你自然會更有動力。這是一套絕對讓人歎為觀止的美身塑體操! 看更多關於免修圖塑身操:客廳、廚房、浴室...日本美體大師的「三十秒塑身操」,有這「4招」到哪都可以維持健康體態小體重跟十年前差不多,為什麼外表看起來差很多?當初認為是「歷久彌新、高質感的經典款」而買下的簡約針織衫、外套、長褲,長久以來都是穿搭好夥伴,但最近卻看起來不合身,甚至是穿起來顯胖……這種事情是不是發生在你身上?明明體重跟以前差不多,可是回過神來卻發現已經是歐巴桑體型,實在是讓人傷心不已。 為什麼體重沒有增加,外表看起來卻迥然不同?那是因為由於重力,造成脊椎被壓迫,長年不正確的行走姿勢和坐姿讓關節歪斜,使得支撐身體線條的骨骼產生變化。 脊椎被壓迫,腹部和腰部周圍就容易堆積脂肪。髖關節扭曲,就會因為走路習慣而讓肌肉、脂肪的生長型態改變,大腿的前側和外側會凸出,或是內側容易鬆弛,即使體重沒有改變,外觀看起來也不一樣。為什麼身體線條跟十年前差這麼多?骨骼是決定身體線條,也是支撐人體對抗重力,如同建築棟樑般的角色。但是不良的姿勢會讓骨骼歪斜,使得肌肉得加倍出力。為了支撐可能倒下去的骨骼,肌肉承受著過度的負擔。 像是駝背會讓身體向前傾,造成腹部的肌肉向內收縮,背部的肌肉於是往前拉扯,全力以赴地運作而造成僵硬。 另外,支撐著上半身、連接骨盆和大腿骨的髖關節,由於經年累月養成的習慣性站姿,造成極度內旋,使得大腿骨向外側凸出。如此一來身體的重量就容易落在大腿外側,而外側大腿的肌肉就得努力支撐。經常重複這種姿勢,就會變成O型腿或X型腿。 如此一來,骨骼產生歪斜,脂肪和肌肉就會堆積在不該長的部位,因而造成身體曲線崩壞。瘦身與雕塑身體不同!肉肉女常犯的錯誤想要瘦身和減肥的人,最常做的就是過度限制飲食,以及進行有氧運動或健身。因為想要降低體重,就必須讓消耗的熱量大於攝取,刻意製造出卡路里赤字。 但是過度節食,在減重的同時也減掉了肌肉。基礎代謝熱量是視肌肉量而定,肌肉減少的話,基礎代謝率也會跟著下降,惡性循環下就會養成很難瘦下來的體質。 另一方面,很多人也會誤以為「健身可以把脂肪變成肌肉」!脂肪和肌肉的組織不同,脂肪並不會變成肌肉,反之亦然。 然而,若是在姿勢不良的錯誤體態下進行訓練,肌肉就會長在肩膀、手臂、大腿這些你不想要的地方,而且肌肉是長在脂肪下面,所以胖的地方反而看起來更胖了!犯下這種錯誤的人還不少。改變身體曲線(=外觀)靠塑體操比較好的理由想要改變身體曲線,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從根本下手,矯正歪斜的骨骼。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控制飲食,也不是健身,而是真正能夠伸展筋骨、達到美身效果的塑體操。 往往大家都認為拉拉筋、鬆筋活骨的瘦身效果不彰,其實並非如此。被伸展的肌肉和另一側的肌肉,由於經常收縮、放鬆,不知不覺就達到鍛鍊的效果了。不只如此,能夠養成正確姿勢的塑體操,也是能導正骨骼回到正確位置的健身運動喔。 骨骼位置正確,能緩和身體歪斜,不再靠肌肉支撐身體,而是以骨骼來支撐,所以肌肉能在最省力且適切的狀況下運作。正確使用肌肉的話,那些被僵硬肌肉壓迫的血管、淋巴也能獲得紓解,讓體液的流動更為順暢,不容易浮腫,身體的代謝也更好。 塑體操能夠建立身體曲線的基礎—骨骼位置正確、提升代謝,是雕塑身體曲線不可或缺的一環。相較於伸展的舒暢,更注重收縮鍛鍊一聽到伸展操、塑體操,大家的印象多半是曲體前彎、手掌碰到地板,或是劈腿把胸部往地板靠之類,改善身體柔軟度的體操。但是,森式塑體操的最終目標,是要讓骨骼的位置正確,並且改變關節的使用方法。 舉例來說,駝背的姿勢是腹肌內縮,肩膀前傾,這樣會拉扯背部的肌肉,變成圓背。在這種狀態下,光是將身體往上伸展,緊縮的腹部和僵硬的背部應該都會感到舒服。但是只靠這一招,馬上就會恢復到原本的姿勢。就跟按摩一樣,按摩後雖然感覺很舒服,要是生活作息仍維持老樣子,依舊會肩頸僵硬。 森式塑體操除了腹部拉伸之外,也能讓導引肩關節往後的背肌收縮,就不易再變回前傾的姿勢。換句話說,就是靠著讓背部的肌肉收縮,讓肩關節回到正確的位置,被壓縮的脊椎也就得以伸展。正確的姿勢讓你不勉強也做得到放鬆坐著的時候,骨盆會後傾,背部變成圓背的姿勢。乍看之下好像很輕鬆,但實際上是有肌肉正在用力。這個姿勢會讓肩關節內旋,連帶的讓腰部、背部、頸後的肌肉呈現緊繃的狀態,長時間下來就會僵硬疼痛。 另一方面,腹部的肌肉坍塌內縮,也是坐辦公桌的人很容易出現的姿勢。但是長時間為了維持這個姿勢,腦袋會叫肌肉多用點力,所以肌肉會變得僵硬,而為了與之抗衡,上半身就會很難往後,想要做出正確姿勢就更加困難了。 要是藉由塑體操讓肩關節回到正確的位置,就能減少因為向前拉扯而僵硬的背肌緊繃程度,撐起上半身的背肌能開始作用,肌肉不使力下也能輕鬆做出正確的姿勢。肌肉與脂肪的生長方式改變了關節的位置改變,身體的使用方式和姿勢也會變得不一樣,於是肌肉和脂肪生長的方式也會改變,外表也就跟著變了。 過去駝背的人,肩關節回到正確位置後,脊椎得以伸展,鬆垮的腹部看起來也會比較緊實。下半身也像這樣會隨之改變,如O型腿的人髖關節內旋,大腿骨向外凸出,身體重心容易落在外側。為此外側大腿會努力支撐著身體,而長滿肌肉和脂肪變得很有分量。相對的,內側大腿則因為沒用到肌肉,就鬆垮垮的。 要是藉由塑體操讓髖關節回到正確位置,大腿骨會順著膝蓋變得筆直,外側大腿的肌肉就不會發達,內側大腿也會有適度的作用。如此一來,大腿外側的線條俐落、大腿內側緊實,就算大腿的腿圍沒有變,因為脂肪和肌肉的生長位置不同,腿部線條看起來就更美了。書籍介紹書名:30歲起輕鬆練!穿衣好看免修圖塑體操作者:森拓郎出版社:如何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年5月作者介紹/森拓郎健身教練、彼拉提斯指導員、整體師、美容矯正師。曾任職於大型健身俱樂部,2009年在東京惠比壽創立「rinato」(加壓訓練&彼拉提斯)工作室,指導塑身與瘦身。以從頭美到腳的美體工作者自居,是個不限於運動範疇,還會從各種角度發想獨特塑身法的運動導師,深受女性信賴,是不少人氣女星、時尚模特兒的指定教練,教學廣獲好評,也受到電視、雜誌等多種媒體矚目,並且是塑身美體書暢銷作家。著作《30歲起這樣吃,代謝好就不難瘦》《30歲起輕鬆練!穿衣好看免修圖塑體操》《30天穿上緊身褲》等,累計熱銷破百萬冊。延伸閱讀: 不到60歲,心臟血管竟阻塞70%!婦產科權威痛下決心練「拉筋」,4招狠甩12公斤
-
2021-06-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慢飛天使染疫從此與母弟「生離」 醫護助一家團圓治療
新冠肺炎確診病人,不僅對抗病毒,被隔離時還須面對一家人被分散治療的「生離」困境。一名20歲慢飛天使確診新冠肺炎,但因心智才5歲,被隔離時情緒焦慮不穩,在台中慈濟醫院社工師與醫護團隊奔走下,協調其他縣市治療的家人轉入,讓他們得以病房團聚,安定情緒一起對抗病毒,目前已返家自主健康管理。由新竹轉到台中慈濟醫院的20歲女孩小靜為新冠肺炎重症,先被單獨送進加護病房治療,轉輕症後住到隔離病房。她是名慢飛天使,心智年齡只有5歲,剛到隔離病房顯得焦慮,剛開始須約束不讓她下床,但護理師心疼,改為陪伴,讓小靜自由在病室內活動;護理師陪小靜吃飯,有時還得像餵孩子一樣,一口一口餵,吃完飯再陪小靜在房裡走或上廁所。護理師無法陪伴時,小靜會一直開門跑出病室要找媽媽,護理師擔心小靜跑出病室發生意外,除門把加強固定不易拉開,也裝警報器提醒。護理站人員透過監視器看到小靜接近房門,就會立刻呼叫「小靜、小靜」。社工師與小靜母親聯繫,瞭解讓小靜玩拼圖情緒會比較穩定,也趕緊找拼圖,讓小靜轉移注意力。社工師知道心智才5歲的小靜需要陪伴、照顧,但他們一家都是確診病人,媽媽陪弟弟在其他醫院隔離治療,社工希望他們轉來陪伴、照顧小靜並且治療;但母親有糖尿病,擔心轉院後再次感染變成重症,反而兩個孩子都照顧不到。最後小靜的病況轉輕症且較為穩定後,經醫師評估,並在社工與感管中心等團隊奔走下,終於把媽媽與弟弟轉來醫院。媽媽知道女兒習慣,來的第一晚就把兩人病床靠在一起,有媽媽陪伴的小靜情緒穩定多了。護理師表示,小靜還是睡得不多,一醒來就盯著媽媽看,深怕媽媽又不見了。媽媽也說「女兒在台中治療,氣色好多了。」姊弟與母親3人一起隔離,不再孤單無助,媽媽陪小靜做體操,弟弟一來獲得醫師提供的iPad,除了可以上網課外,還可以看影片、玩遊戲打發時間,成了罹病遺憾中的小確幸。醫師表示,3人情況逐步好轉,目前已返家自主健康管理。
-
2021-06-08 名人.黃軒
居家防疫讓壓力鍋爆炸?醫籲當心新冠壓力症候群
由於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𥚃,stay home 」,因為「家」,是疫情最安全的避風港。但人類,是很奇怪的動物。「大家天天在家,『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A. 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𥚃,stay home 」COVID-19 肆虐全球,各國專家陸續提出警告,「由於民眾因疫期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的風險增加」。這些家暴數據,也真的隨著疫情爆發而一直增加,全球皆如此。例如巴西、西班牙、希臘等國,家暴專線通報數,都出現2成以上的增長。在疫情下,真實的氣氛⋯⋯在 2013 年,針對世界各地五大洲 42 個國家收集了 8943 份樣本(男性4013,女性 4887),在這篇研究結果中發現,在社交區域當中,人們傾向和陌生人維持 135.1 公分左右的距離,在和朋友相處時,則維持平均約 91.7 公分的距離,最後,在和伴侶相處時,則維持 31.9 公分的距離。而距離愈靠近,吵架的機會愈增加。原來天天「零距離」,不會確保「零吵架」的。「原本是避風港的『家』,在疫情期間,卻成了親情煉獄。」這些在COVID-19 疫情「壓力鍋」,炸出來的一切,我們專家學者,現在叫「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B. 在COVID-19 疫情「壓力鍋」,炸出來的一切去(2020)年進行的「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的一項研究,針對美國和加拿大7000名的一般民眾的心理測試。研究人員已經初步有了發現,加拿大和美國的民眾,目前已經開始有25%民眾,符合了這個新詞的出現,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CSS)!這些症候群表現在日常行為,會有完全莫名行為出現。C. 個人的壓力行為(Personal Stress Disorder)出現例如:1.常常追著COVID-19 劇情(不看了很焦慮,看了更焦慮)2.夜晚驚醒,起來檢查網路任何COVID-19 資訊3.產生易怒,情緒不穩、甚至歧視(Xenophobia)仇恨、心理變態 (psychopath)等等,至終引發暴力事件發生。4.對於身邊接觸的物品,產生了非常不安情緒(拿著瓶瓶罐罐,到處都在一直噴……)。D. 社會壓力行為(Social Stress Disorder)出現1.上學行為改變了,學生們很喜歡到學校,這情況已經不允許了,所有課程都設計在網上。2.上班開會模式改變了,取而代之要常用視訊會議確認工作。3.一群朋友再不能去shoppping 逛街或餐廳,紛紛在家,只有靠「吳伯益」或「婦胖達」,解決自己三餐溫飽和生活習慣的用品。4.這社會因為疫情,大部分都歸縮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也剝奪了人際關係真實的交流。有時你問這些人或勸這些人不要這樣,你會發現他們會聽了而莫名又不懂,反覆出現了不良適應的反應,其實,他們不是故意的,因為這些都會是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出現,不得已的壓力行為,我們得有「同理心」面對。在COVID-19 下,個人壓力行為模式出現、社會壓力行為模式出現,也就產生了這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E. 真實世界,被隔離(quarantine)了這同時也告知全球的人類,其實COVID-19 不只改變了人類的生命存活率或免疫能力,同時也正在改變人類的心裡行為。COVID-19 正在把全球的真實世界隔離(quarantine)了,我們全球紛紛祭出封城,封市,封國,封邊界,其實也封鎖了人心的一切,而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應景而生⋯⋯這個新冠壓力症候群(COVID Stress Syndrome)發生在全球,告訴我們,這是目前活著的世界,我們唯有重新調整腳步,才能找到自己心裡壓力平衡(Stress Balancing)的適應。如何克服COVID 壓力症候群?F. 世界各地正在血淋淋上演生死離別面對全球COVID-19 大流行,世界各地正在血淋淋上演生死離別。人們不僅關心自己的健康和家人的健康,面對封城、限制行動、工作經濟停滯,開始影響每個人心裡情緒中。心理學家,創造了「COVID 壓力症候群」一個新詞,來描述疫情大流行下,民眾心理的情緒影響。G. 避免過度依賴社群媒體訊息整天在家,會有太多的COVID-19 資訊。有些人會產生了,強迫性一直反覆查閱社群媒體所有關COVID-19 的報導,以為這樣的行為會使個人情緒壓力受到很好控制。其實你可以:1.訂閱固定新聞報導,也就是訂閱你僅生活需要的每日新聞即可。2.每天只要檢查一次或兩次可靠的主流新聞來源。3.你的社群媒體,僅有最親密朋友和家人的互動訊息。4.在自己的社群媒體談正向力量的事情。5.你反過來,甚至可以教育或鼓勵大家一起面對COVID-19 。當我們在疫情大流行,或對某疾病感到不知所措時,現在人通常會嘗試在屏幕(電視、筆記本電腦、社群媒體等)中在找尋答案,而迷失了自我。已經有很多研究証明,一直在上網,人的腦筋會麻木,也會一直在虛擬世界尋找溫暖。而這個人情緒壓力,往往卻在關閉電視或關閉手機後開始出現。這就是為什麼這些網路沈迷,那麼會令人上癮。而每當我們離開網路時,心理就會感到被懲罰。其實你可以:1.在家起來走動,甚至運動,例如做體操。2.和家人玩棋盤遊戲或做拼圖。3.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4.和家人一起完成一項工作。5.窗邊遙看賞街頭或遠處景點。其實,以上一切,就是要叫你離開手機或電腦或電視。(當然你可以把手機封鎖在抽屜,僅固定的時間使用。)H. 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其實你可以:1.和家裡的人保持說話聊天,是緩解壓力和焦慮的最佳良藥。2.可以每天一起做家事、娛樂和祈禱,甚至每次只有幾分鐘。3.簡單的、有意的活動,可能例如一起洗碗,玩幾張紙牌,討論一天中最美好、愛護和支持彼此的生活。4.別忘記給朋友和遠方的家人打電話、發消息或發短信,以確保他們沒事,並加強了您人際關係的支持系統。I. 不意味著孤獨被隔離了社交距離安全或限制的行動,並不意味著孤獨被隔離了。如果您的情緒壓力失控,已經影響你和家人衝突,甚至自己有暴力傾向,其實可以尋求心理治療專業幫助。因為人們可能因為禁足或行動限制,得天天在家𥚃,悶悶不樂而情緒低落引起,若你有受到暴力影響,也記得尋求協助的。※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6-0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病毒變,心態也轉變! 如何不讓疫情無止境影響心情?
【編者按】胡海國教授多年前成立精神健康基金會,在全國各地致力於推廣心理調適,免除煩惱,進而善用壓力,培養圓融處世之智慧。在這全國正為新冠肺炎疫情加劇而心煩氣躁之際,我們很高興能邀請胡教授以及兩位基金會的幹部提供三篇文章分享他們的心得。胡教授與韓副執行長分別介紹「精健道」一至十二道的應用,而湯執行長進而提出運用正念配合精健道,期望國人平安度過新冠疫情的衝擊。疫情起起伏伏,心情也跟著上上下下。不過,說句老實話,心情本來就會隨著外界世界的變動而跟著變化——這可是人類演化兩百多萬年以來的重要成就!我們能存活下來,正是因為我們能因應變化;無法跟著環境伺機而動的「人」,早已被歷史洪流給吞沒。因此,我們必須因應疫情,並做出相對應的合理反應,但不要有過度、不合理的情緒、認知、行為反應。適度了解疫情變化、補充防疫物資、依實際狀況提升防疫作為、採取「戒慎」態度面對等,都是合理反應;但成天盯著疫情新聞、瘋狂囤貨、因防疫衍生問題而大打出手、演變出「恐懼」心情等,就不是合理反應了。出現不合理反應,有何處理原則?一旦發現自己冒出不合理的情緒、認知或行為反應,首先要能靜下心來,全面檢視自己的身心狀況,例如:失眠多夢、沒精神、各種痠痛、身體不適、坐不住、無法專心、容易生氣、𠢕(gâu)操煩、負面想法揮之不去、失去希望、出現自殺念頭等,都是常見身心症狀。精神健康基金會提出精健12道,嘗試教導具體方法,增進國人的精神健康,其中的第7道是「精神健康評估」。透過心情溫度計、腦力壓力紅綠燈等APP,可以幫助大家適時檢測自己的身心症狀嚴重度,而這些檢測也會立即呈現結果,可以根據建議判斷如何因應。若檢測結果身心症狀屬嚴重,可以到附近的精神科診所、心理治療所、諮商所接受協助,以避免狀況惡化。若身心症狀結果屬中等,1925(依舊愛我)、1995(要救救我)、1980(依舊幫你)這些心理諮詢電話,都是不出門就能得到的心理協助。若狀況不太嚴重,則可以做點自我修復或心腦操練的功課,好讓自己維持住正常功能。一個重要的原則是:不讓疫情無止境的影響心情,但在一定時空範圍裡認真面對它。如何不讓疫情無止境影響心情?許多人被疫情影響,導致時時刻刻感到焦躁、心煩,一個最簡單的對治方法,就是讓自己與疫情相關事情有所隔離,並增加專注於疫情以外的事情。例如:減少自己一天之內接受疫情相關資訊的時間,不要時時刻刻守在螢幕前;這樣可以避免我們的大腦一直處在高度緊張狀況之中,也就不會讓壓力賀爾導致進一步的失眠、痠痛、易怒、煩躁等身心症狀。如果持續想到疫情相關的事情,那麼每一個小時裡,可以給自己3-5分鐘的時間,讓頭腦完全放鬆,並將專注力鎖定在呼吸、身體與四肢的感受。精健12道其中的第2道,就是強調「足定氣靜」的大腦基本操練。陶淵明的詩詞提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平時未能好好修練「靜心」功夫的人,可趁著這波疫情,在家好好練習。另外,運動也是減緩壓力衝擊的好方法。疫情期間雖然要盡量避免外出,但仍應該在家裡做些簡單的體操、瑜珈或重力訓練。運動可以加快壓力賀爾蒙的代謝速度,也可以減輕各種身心症狀。再來,如果有自己原本在家就可以從事的休閒活動,如追劇、唱歌、彈奏樂器、桌遊牌棋等,都可以讓自己專注於原本喜歡做的事情,而減少疫情相關訊息襲上心頭。此外,也多關懷周遭的人事物,和周圍環境多連結丶多關心,以找出人生幸福的源頭(精健道第5道),如此可以增加快樂、有意義的活動,對於轉移負面事件的注意力,同樣可以達成良好效益。如何認真面對疫情造成的威脅?除了轉移注意力之外,我們也必須認真面對疫情可能造成的威脅。實際上我們的文化存在一些既有元素,可以幫助我們抵禦攸關人生劇變的壓力事件。例如「愛拚才會贏」歌詞中提到「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提醒我們生命中的起起伏伏變動,本來就是很正常的事;「好運,壞運,都要照起工來行」也提醒我們無論狀況怎麼糟糕,該做的事情還是要一步一步把它做好。因此,如果待在家裡悶得發慌,唱唱這首歌或許也能幫助我們面對「無常」人生。儒家思想提醒我們「盡人事,聽天命」,因此盡全力防治疫情,但最後結果如何,就看天命如何安排,也是一種頗具適應力的因應之道。另外,「既來之,則安之」,提醒我們接納世間萬物的各種變化,好好安身立命於天地之間。聖嚴法師提醒我們遇到困難時,就逐步「面對它、接受它、處理他、放下它」。生老病死,本來就是人生的一部份;冠狀病毒的出現,讓我們得到提早參透生命本質的機會。莊子的想法就更灑脫了,他藉由夢骷髏的故事,暗示人間勞苦,離開人世反而得到帝王般的快樂。他自己妻子去世時,也體悟到生老病死猶如春夏秋冬的轉變,因此留下「鼓盆而歌」的超凡事蹟。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在在考驗著人們的生命智慧!如何提升格局,超越疫情?通常與親友聊聊心中感受,可以降低焦慮恐懼情緒。精神健康基金會長年以來,推廣「三五成群,遠離孤寂」的概念,並且在精健第10-12道中,強調人我相互支持的效益。因此,不要把焦點放在一己之私的「小我」上,過去只顧自己身家性命的人,可以嘗試把「我」擴大,利用通訊設備關心遠親近鄰。如果能讓親友心情好些,自己存在的價值也就提升;當我們把心思放在別人身上,也就放下了自身的苦惱。人生在世,不斷迎接各種挑戰;挑戰成功,自己的格局就更上一層樓。新冠病毒不斷發生病株變異,身為人類也必須不斷轉換心態格局。防疫從「心」做起,創造全新防疫「心」生活,我們終能戰勝病毒,活出最高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
2021-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台大願提供PCR設備支援檢驗 指揮中心:若合規可分擔
本土疫情失控篩檢量連日大塞車,台大校長管中閔昨強調防疫就是作戰,校方樂於將校內PCR設備和P2實驗室投入防疫相關工作,但請政府排除法規,如《醫檢師法》與檢驗場域限制等障礙。對此,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於記者會說,昨晚昆陽實驗室已經和台大獸醫系接洽上,將做好做後續,如果符合規定,可以幫忙分擔一部分檢驗。篩檢量大塞車台灣大學表示願意幫忙分擔,張上淳說,主要是大家常常以為檢驗有塞車,一直在校正回歸,但有些是在上傳系統塞車。詢問北區幾個實驗室,檢驗本身並不是大問題,所以不是量能不足,但外界一直以為是檢驗機器不夠,也有很多實驗單位希望幫國家做事。張上淳指出,台大也是基於此狀態,本來就有很多實驗室用的PCR機器,檢視各學系可幫忙的儀器,初步檢視後,若真得要來幫忙高危險病毒檢測,檢體本身處理的安全還是有顧慮,至少要P2等級以上實驗室。他表示,知道台大獸醫學院有做過動物方面檢體操作,所以在P2等級以上的實驗也有相當經驗,昨晚昆陽實驗室已經和台大獸醫系接洽上,後續如果符合規定,可以幫忙分擔一部分檢驗。
-
2021-05-26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疫情壓力大 身心科醫師教「三多三少」法放鬆心情
疫情持續延燒,民眾每天擔心受怕,出現睡不著、睡不好、睡不飽,甚致胸悶、氣喘、頭暈,有時還會疲累、發抖、手麻,這些情況很明顯地是受到疫情所帶來的壓力影響,防疫生活下大家身心壓力緊繃,生活負擔加重,家人在一起的時間變長,容易出現口角,卻又缺少活動以及情緒出口,人變得煩躁不適,大甲李綜合身心科暨美德醫院主任劉又銘醫師建議,民眾可善用所謂「三多三少」的概念法,幫助自己釋放身心壓力。多聽內在 少聽外在整天聽著新聞報導確診數字與消息,非常容易感到疲憊與沈重,甚至一直手機轉傳訊息而陷入一種焦慮的循環狀態裡,其實焦慮的存在是一種生命訊號,目的要提醒自己注意危險並做好自我保護而已,大家都需要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當瞭解自己內在的情緒動力原因之後,困擾不安的感覺就比較會減輕。但若是發現內心起伏過大,則需求助身心科醫師,評估深層心理狀態。多心靈連結 少身體接觸防疫情形下,為了安全距離,需要拉開個人接觸與社交距離,但也因此容易讓人與人間的心理距離也遠離,宅在家時連結的是滑手機或追劇,這讓時間過得比較快,但不夠營養的內容會使心靈空虛憔悴,可藉此時改變一下,做些平時沒有給自己與家人時間完成的事,例如讀本好書、聽聽音樂、與家人一同料理等,滋養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或感受自己內在有意義的生命獨處經驗,才是維持心理健康的營養,而能幫助消化疫情帶來的危機感與無力感。多健康運動 少垃圾食物不自覺的多吃垃圾食物或暴飲暴食,這問題在焦慮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在家裡為自己找出一塊空間,藉由線上課程,學習伸展操、柔軟體操、瑜珈式活動,或是熱歌勁舞,乃至有氧運動,都是能有效改善心情、舒緩壓力的方式。防疫下, 大甲李綜合醫院感染科醫師劉有增建議還可以這麼做,多喝溫開水每15到30分鐘喝一次、多攝取優質蛋白質食物(水煮蛋、白豆腐、豆漿等)、多吃新鮮蔬果,可以增強免疫力、充足睡眠、適當運動、打開門窗對流通風、保持平穩情緒。
-
2021-05-12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失眠嗎?哈佛醫師教:中午做「6步驟呼吸法」活化褪黑激素,讓你一夜好眠
沒時間運動?請多走路幸福荷爾蒙-血清素,分泌高峰期在中午十二點前後。在這個時間做比較強烈的運動,可以提升血清素的分泌效率,也會提高睡眠中活化的褪黑激素的作用。理由在於,許多研究結果顯示,這個時間帶的運動與加深睡眠有關。這個時間帶大量分泌血清素,會增加褪黑激素。如此一來,就能確保睡眠品質優良。而且對荷爾蒙分泌而言,上午的時間帶是健走、游泳或肌肉訓練等運動的重要時間,不過上班族往往在辦公室裡,不能做這些運動。這時,不妨起來走走路,爬爬樓梯,可以促進健康,使血清素分泌順暢。有節奏的運動,包括走路、呼吸、咀嚼,這些活動都能活化血清素分泌。令人意外的是嚼口香糖也有效。韻律舞蹈,或是緩慢吐氣的腹式呼吸等也有效。重點在於進行這些運動的時候,要專注。懶懶散散地進行,毫無效果。尤其是呼吸法,如果能夠把注意力安放在呼吸,效果會特別好。透過提升副交感神經的呼吸法,能提高血清素分泌。不僅晚上睡覺可以提升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也可以使白天過度提升的交感神經放鬆下來。促進血清素的分泌,可以試試看,一種簡單的呼吸法。也可以利用催產素(編按:能增加同理心、促進溝通)的特性,多與人接觸以增加分泌,或者可以藉由運動來增加血清素的特性,跳跳舞也不錯。如果想要兼顧呼吸與溝通,瑜珈教室練習呼吸法,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走路等單獨進行的節奏運動,也可以分泌血清素,但如果想要同時也促進催產素的分泌,最好是與眾人一起進行,還能兼具呼吸法及節奏運動。如果是久坐辦公桌的上班族,請嘗試做以下的練習。1.深深地吸氣,讓腹部脹起來。2.吐氣,讓腹部變小,用三十秒慢慢吐完氣。3.重覆幾次。4.接著,把意識放到腹部,吐氣的時候從一數到八。5.吐完以後,再從一數到四,重新吸氣,讓腹部膨脹。6.重覆幾次這種呼吸方式是一種節奏運動,搭配了腹部肌肉訓練,尤其是深層肌肉的延展,以及提升副交感神經的腹式呼吸。如果你找不到肌肉訓練或伸展運動空間,可以在辦公室簡單做這種呼吸節奏運動。有助於調整荷爾蒙平衡與自律神經平衡。一天的理想行動模式關於行動習慣的理想模式整理如下。.在固定的時間起床,照射早晨的陽光(晚上十一點上床睡覺、早上六點起床,若晚上十二點上床、則早上七點起床).起床後喝一杯水(睡前也喝一杯水).起床後一小時內吃早餐.早餐主要為醣類與蛋白質。也建議食用果菜汁、牛奶、優格.早餐後洗熱水澡刺激交感神經.起床後,輕度運動(健走、深蹲、體操).工作或討論,以「九十分鐘循環」的規律進行(專注力為九十分鐘).早上十一點~十二點做較激烈的運動(肌肉訓練,健走、游泳、打網球、打高爾夫球等).午餐在固定時間吃(食用順序為:蔬菜、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務必遵守).下午一點~二點,留一點時間進行「五分鐘~十五分鐘的午睡」.下午二點左右是「創造性」時間(寫企劃案、去文化中心聽課、製作物品).下午四點左右是「資訊交換」時間(可與朋友去咖啡廳聊天,上班族在公司是最適合的開會討論時間).下午六點~七點是「肌肉訓練或深蹲+健走」時間(下班模式).下午六點~九點左右是「攝取均衡營養晚餐」時間.晚上九點以後,智慧型手機、手機、電腦等關機(房間燈光則調昏暗).關機後,享受家人團聚、讀書等樂趣(放鬆模式).晚上十點~十一點左右洗澡,進行「溫水半身浴」(讓副交感神經活躍優勢。晚上十一點就寢,請晚上十點前洗澡;十二點就寢則請十一點前洗澡)已經退出職場或退休的人,可能會有自己已經不再是社會人士的錯覺,但這是不對的。辭掉過去任職的工作,或退出所屬公司,但仍舊生存於社會上。我們每個人到死為止都是社會人士。因此,請不要窩居在家,為自己多製造外出的機會。如果你有某項興趣,可以樂在其中,而尚無特殊興趣的人,可以試著開始嘗試過去完全沒做過的活動,例如去美術館,去看戲劇或電影,開始試著爬山,去運動健身房作輕鬆的運動,或者去做志工等,這些多變化的行動,將提升荷爾蒙力量,延長健康時間。在每個人不同的生活中,還要注意一件事,就是請試著進行良好的人際溝通。尤其中高齡層的男性,雖然已經退休,還一直緬懷著自己過去在公司的地位的行動模式,令人反感。順帶一提,中高齡層男性型,比較受歡迎的類型,經統計具備以下特點:老實、好奇心旺盛、姿態低,這三個條件。如果臉上經常帶有笑容,會有更大的作用力。相對來說,積極工作的上班族,行動則是太過活躍。因此,上班族妨利用午休時間,釋放過多的能量。例如區隔工作時間,調整習慣,讓某個時間帶之後能儘量放鬆,如此可確保身體能夠有效運用荷爾蒙。書籍介紹書名:【新裝版】哈佛醫師的荷爾蒙抗老法則:搞懂內分泌,掌握時間醫學!作者:根來秀行出版社:世茂出版日期:2020/11/04作者簡介/根來秀行(Negoro Hideyuki)1967年生於日本東京都。現任醫師兼醫學博士。修畢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內科學博士課程。歷任東京大學醫學系第二內科、腎臟內分泌內科、保健中心講師等。現任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巴黎大學醫學系客座教授。日本抗加齡醫學會評議員、美國抗加齡醫學會日本學術顧問、臨床基因組醫療學會理事、日本內科學會總合內科專門醫生。專門領域為內科學、腎臟科學、抗老化醫學、基因治療、長壽基因、時鐘基因、睡眠醫學等多方面涉獵,並且活躍於國際中最先進的臨床、研究、醫學教育領域。著有《哈佛醫師晨型人健康法則:原來生病、老化是因為你還沒搞懂生理時鐘!》(中文版世茂出版)、日文《在睡眠中打造不會生病的體質》(角川漫畫系列,暫譯)、《不會老、不發胖、不生病,度過一天24小時》(幻冬舍,暫譯)等多本著作。延伸閱讀: 經常全身痠痛,其實是身體慢性發炎!長庚名醫江坤俊:維他命D抗發炎,滅體內的火
-
2021-04-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容易怕冷又怕熱恐是糖尿病徵兆! 身體「3個非典型症狀」也要注意
48歲男性曾服用抗糖尿病的藥物治療,後來覺得沒什麼症狀,便自行停藥。最近幾個星期,只要天氣熱時就很不舒服,身體活動增加時覺得自己快要中暑了,有補充許多水分仍覺得口渴,尿量也多,但卻不太流汗;進入有冷氣的地方,若溫度調得稍低,便容易覺得寒冷,想加件衣服,就醫檢查發現,已罹患糖尿病。疾病影響對環境溫度感受 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何一成表示,有些疾病會影響患者對環境溫度的感受,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會造成怕熱,甲狀腺功能減低會怕冷,而糖尿病可能導致怕熱又怕冷。何一成進一步補充,糖尿病的典型症狀為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下降,但有些人的症狀並不明顯,或是沒有典型症狀,反而是對溫度感受和以往不同、身體黏膜發炎、傷口不易好等。 糖尿病置之不理 恐誘發多重慢性併發症血糖與環境溫度感受有何關聯?何一成解釋,血糖代謝長期異常,會使神經與血管功能受到損害,在熱的環境中,皮膚血管不易舒張散熱,排汗量也低,因此怕熱;在冷的環境中,皮膚血管不易收縮保熱,也不易靠脂肪產熱而怕冷。然而,糖尿病未積極治療,可能誘發許多慢性併發症,如心肌梗塞、腦中風、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尿毒症、神經病變等,對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糖尿病高風險族群 留意血壓變化、日常飲食要顧好何一成指出,曾檢驗出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偏高的情況;年齡大於40歲;體重過重;一等親內有罹患糖尿病;有妊娠糖尿病史或曾生過體重大於4.1公斤嬰兒的母親;高血脂患者;高血壓患者;平常缺乏運動者,都屬於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平時更需留意血糖的變化。糖尿病者日常要注意飲食控制,何一成提醒,澱粉類與糖攝取不過量,足量的纖維質,適量的肉類與脂肪;戒菸、少喝酒;過重者適當減重;並養成運動習慣,運動可增加胰島素對細胞的作用,改善血糖代謝,建議進行中強度的運動,如快走、慢跑、伸展體操、游泳等,逐漸增加運動的強度及量,避免運動傷害,倘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在運動前應先與相關醫師討論,以確保安全。 延伸閱讀: ·愛吃甜食、油炸物易得糖尿病? 醫揭「關鍵原因」:小心還會傳給下一代 ·糖尿病打胰島素表示變嚴重了?長期使用傷肝腎? 沒這回事!醫師列3個需使用情況
-
2021-04-0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脾胃虛百病生!脾胃不和,臉上4徵兆可看出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食物進入機體後的消化吸收,離不開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轉,所以民間又有“脾胃一虛百病生”的說法。中醫常說“脾胃不和”,到底什麼意思呢?為何脾胃對身體的影響那麼大呢?為何脾胃虛易生病中醫認為,經胃初步消化後的食物分為“清”和“濁”兩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運化送至全身各處,故有“脾為胃行其津液”之說。其濁者,由胃下行至小腸,再進一步消化。脾主運化,主要指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的過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運輸與消化。水穀入胃,經胃的初步消化之後,下送於脾,由脾再進一步消化與吸收。中醫說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可以理解成“人體食物加工廠”。若脾氣虛,“加工廠”動力下降,則消化能力下降,表現出不想吃飯,吃後腹脹,甚至是排出的大便裡有明顯的食物殘渣,中醫有個專用名詞把它叫做“完穀不化”。如果脾氣虛、升清無力,“上升運輸機”動力不足,會引起頭暈眼花、拉肚子等表現;脾氣虛日久,水穀精微化生減少,人體氣血生成不足,則會出現體倦乏力、面黃肌瘦等;若脾虛,導致向外輸送水液的能力下降,就會導致水液停留、聚集於體內,出現體內濕盛、水腫等病症。所以說“脾胃一虛百病生”,在養生過程中保護脾胃顯得尤為重要。脾胃不和寫在臉上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膚色、五官以及一些生活細節,或許就能看出脾胃不和的一些問題。.面色:面色微黃潤澤,稱之為有胃氣。臉色黯淡發黃可能是脾胃虛弱,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飯後肚子脹,時有腹瀉或便溏的症狀。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臉色就會逐漸變成萎黃,即臉頰發黃、消瘦枯萎,這是因為脾氣和津液不足,無法為身體提供足夠的營養。.口唇:唇為脾之華。一般來說,唇色紅潤、幹濕適度、潤滑有光,稱之為有胃氣。相反,如果嘴唇乾燥、脫皮,甚至無血色,提示脾胃功能不好。.睡覺流口水:《黃帝內經》中指出“脾主涎”,這個“涎”是脾之水、脾之氣的外在表現。如果脾氣充足,涎液就能正常傳輸,幫助吞咽和消化,也不會溢出。一旦脾氣虛弱,睡覺時常會流口水。此外,口臭、牙齦腫痛等症狀大多和脾胃功能不好有關。.睡眠不好:中醫認為:“胃不和,臥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品質也會降低,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甚至導致白天精神狀態不佳。養護脾胃怎麼做合理的膳食結構是健康的基礎,也是調養脾胃的前提。.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平時以軟、爛等易消化食物為主;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幹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儘量少吃。.運動: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按摩:如果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食滯不化,更易損傷脾胃,久而久之會引起食滯的現象。這時候如何應對呢?大家可以試試按摩。具體操作方法是: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方向,稍用力緩緩推摩腹部,至左下腹(結腸部)可稍稍加力。摩腹保健宜在晨起空腹或睡前操作,每次36圈,每天操作兩次,以腹部溫熱、舒適感為佳。如治療食積、腹脹、便秘等,則不拘時間、次數,可適當加重力度,以腹部腸鳴、排氣、排便為佳。(楊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