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7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駝背
共找到
279
筆 文章
-
-
2024-11-11 醫療.消化系統
下腹突出看起來肚子好大?人氣按摩師教2動作一分鐘消除胃脹氣
日常姿勢會影響體型,例如駝背、聳肩或是下腹突出,除了可能造成腰痠背痛,體態上看起來也比較沒精神。日本專門治療下背痛、肌肉僵硬的脊椎按摩師「Tomo(とも)」,經常在Youtube上分享如何改善肌肉僵硬或是腰痠背痛等問題,擁有58萬訂閱的高人氣,他也在文章中教大家如何靠2個簡單動作,在一分鐘內消除胃脹氣、小腹突出。2個動作伸展腰側與下腹,有助於瘦小腹、減緩胃脹氣Tomo表示,日常中很難訓練胃部附近的肌肉,尤其是長時間久坐、缺乏運動習慣的人,腰肌就會收縮而並變得僵硬,進而增加腰痛或背部拉傷的風險。因此他分享兩個簡易動作,來幫助伸展腰腹肌肉。1.坐姿大腿拉提第一個伸展動作是坐在椅子上,保持背部挺直,並用雙手手指用力按壓位於肚臍斜下方的腰大肌,保持按壓姿勢,接著抬起一邊大腿感受肌肉的拉伸,另一隻腳穩定踩在地上,每一隻腿各做15次,這個動作約30秒可以完成。2.扭轉身體首先將雙手交叉在身體前方,接著扭轉身體讓左手肘碰觸到右膝,全程專注在下腹部肌肉,做完後換另一邊,用右手肘處碰左膝,兩邊交替重複30秒。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以上兩個動作最好可以每天做3組,一開始最少也要每兩天進行一次,通常在2-3周內可以感覺到腹部線條的改變。Tomo建議,要建立運動或伸展的習慣最好就是先訂下明確的時間和地點,例如:洗澡前運動、睡前伸展,大家不妨今天就開始練習!
-
2024-11-09 醫療.骨科.復健
年輕時飲食可能導致骨折?你所不知的骨鬆症「好發族群、預防方法」一次看
提到骨質疏鬆症時,大部分人下意識都會覺得那是進入老年才需要擔心的疾病,日本Benesse生活網站就請教到骨科醫師鞆浩康(Hiroyasu Tomo),破解大家對於骨質疏鬆的迷思,並進一步理解它的成因和健康風險。什麼是骨質疏鬆症?有豐富醫療經驗的鞆浩康醫師現為大阪醫療機構「Ortho Group」的董事長,他將骨質疏鬆症定義為:「骨骼密度和品質下降、變得脆弱且容易骨折的疾病。」這種疾病好發於老年人和停經後的女性,尤其是在脊椎、髖關節和手腕等身體部位,如果缺乏鈣、磷、鎂等礦物質,以及膠原蛋白等營養素,骨骼的強度就會下降,輕微的撞擊或跌倒就可能造成骨折。要注意的是,骨質疏鬆發生前可能沒有任何預兆或疼痛,因此不少患者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骨質已經嚴重惡化。原發性骨質疏鬆症 VS 繼發性骨質疏鬆症骨質疏鬆症又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主要和老化、更年期有關,對於女性來說,隨著年齡增長和停經導致雌性激素減少,骨質密度逐漸下降。另外,青少年時期缺乏營養和運動也是造成原發性骨質疏鬆的原因,骨質的密度在20歲左右達到高峰,如果年輕時骨質密度不夠,就會增加未來骨質疏鬆的風險。至於「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則多與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慢性腎臟病有關,也可能由藥物治療引起,例如長期使用類固醇。骨質疏鬆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骨質疏鬆症的主要風險是骨折,進而導致運動功能下降和慢性疼痛,使生活品質不如以往。而脊椎骨折則會造成駝背、姿勢不良,連帶引發腰痛、肩膀僵硬或是膝蓋疼痛,甚至可能對內臟造成壓力,出現食慾不振和消化不良的情況。哪些族群更容易罹患骨質疏鬆症?1.營養不足骨質疏鬆症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缺乏營養,鈣、維生素D和蛋白質流失都會導致骨密度和品質下降,特別是「蛋白質」,它有助於膠原蛋白生成,而膠原蛋白是骨骼強健的基礎。 2.缺乏運動透過適度的運動可以對骨骼形成刺激,有效增加骨密度,防止骨質疏鬆。而缺少運動習慣的族群則會提高骨質疏鬆的風險。3.過瘦或是20歲前節食的人前面提過,骨骼密度約20歲時達到高峰,如果在此之前進行節食,造成營養不足,便無法發育成足夠強韌的骨骼,因此老年時或女性停經後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就增加了。4.其他因素除了飲食和運動會影響骨骼密度之外,家族病史、吸菸、過量飲酒、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是造成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骨質疏鬆症可以預防和治療嗎?雖然骨質疏鬆聽起來很可怕,慶幸的是它可以預防和治療。病患除了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症外,一般民眾在日常上則可以多注意營養均衡、從事適當運動,這兩者是預防骨質疏鬆的關鍵。 在營養方面,可以多補充鈣、維生素D、維生素K,另外蛋白質的攝取也很重要。至於可以從事什麼運動呢?比起走路,「慢跑」、「跳躍」和「深蹲」更能有效刺激骨骼,提升骨密度和骨質強韌度。
-
2024-09-07 養生.運動健身
有椅子就能做的運動「椅子瑜伽」!教你方便在家或辦公室做的6個簡單動作
可改善肌少症的「椅子瑜伽」,一般被認為是給長者做的運動,不過一項研究指出,這運動也很適合患有膝骨關節炎的女性及久坐的上班族。椅子瑜珈的好處?誰適合做?做瑜珈有許多好處,包括促進血流、改善睡眠、改善呼吸、降低血壓、憂鬱和焦慮、慢性疼痛和發炎,及心理上的愉悅。瑜珈的招式相當多,椅子瑜珈則是坐在椅子上或使用椅子進行的傳統瑜珈,一般被認為是針對老年人的運動,許多被診斷出肌少症的長者,物理治療師會建議他們做椅子瑜珈。根據2023年哈佛學者統合分析結果顯示,65歲以上長者練習瑜伽,對行走速度、下肢肌力與平衡皆有助益。然而《CNN Health》報導,根據《醫療保健》雜誌2023年發表的一項小型研究指出,椅子瑜珈對 65 歲及以上患有膝骨關節炎的女性來說可以達到預防的效果,它可以幫助在日常活動提升體適能,降低骨關節炎發展為殘疾程度的風險。其實椅子瑜珈非常溫和,適合多數年齡階層做,尤其久坐的上班族更需要這種隨時可做的運動,不但能改善健康,提高身體靈活性、改善彎腰駝背等姿勢、腕隧道症候群等,也能減輕壓力,非常適合緩解緊張和肌肉酸痛。椅子瑜珈 每天做5分鐘勝過每週1次1小時許多人因為很難特別抽出一大段時間做運動,因而無法達到持續運動的目標。《CNN Health》訪問瑜伽教練則建議,最開始的目標只要設定每天五分鐘就好,「每天做五分鐘的椅子瑜珈比每週做1次1小時的瑜珈好。」每天5分鐘養成習慣後,之後可能慢慢的就會想做更久了。在家或辦公室方便簡易做的椅子瑜伽動作以下整理幾個招式,特別適合在家或辦公室方便做的動作,動作簡單,也適合初學者。一邊在做這些姿勢時,請透過鼻子吸氣和呼氣,充分調動橫膈膜 (主要呼吸肌肉),讓呼吸更深、更平靜。(瑜伽動作資料來源:台北慈濟醫院、資深藝人陳淑麗)先熱身:坐在座位旁,面向前方,雙手和雙腳一起或分開畫圈。也可以身體靠牆做簡單的伸展,重點是手臂內側要往外推,然後將兩隻手向上舉,維持腳跟向下踩,讓骨盆兩側一直向上延展,伸展過程中肋骨要放鬆,並且調整呼吸吐納。.貓牛式: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雙手輕放在膝蓋。吸氣時,肩膀向後張,脊椎向上延伸;吐氣時,背部向後拱起,腹部內收。.脊椎轉體:坐在椅子前三分之一處,單手放在另一個膝蓋外側,一手扶靠椅背。吸氣時,脊椎向上延伸並扭轉上身;吐氣時,維持原位。.女神式: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腿打開,腳尖朝外側踮起。吸氣時,雙手向上畫圓;吐氣時,雙手向下畫圓並對掌於胸前。.戰神式:坐在椅子二分之一處,雙腳成弓箭步,眼睛正視前方。吸氣時,雙手向上伸展;吐氣時,雙手向前後打開。.側彎將右手舉在空中並向左傾斜,然後換邊將左手舉在空中並向右側傾斜。.扭曲扭轉到一側,保持姿勢三到五次呼吸,然後換邊。【參考資料】.《CNN Health》Chair yoga is not just for older people. It’s good for everyone, especially the desk-bound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8-27 醫療.骨科.復健
登山健行傷膝蓋?醫警告「4大壞習慣」是元兇:不要大步大步跨!
即使天氣炎熱,有不少人還是會選擇登山健行,不僅可以大口呼吸芬多精,還能享受清涼的自然風,暫時逃離酷夏的悶熱感!不過,在登山健行時,上下坡難免會造成膝蓋的壓力,如果這時候又沒有使用正確姿勢,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受傷!登山健行 正確4姿勢避免受傷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陳鈺泓主治醫師分享登山健行的正確姿勢:1、盡量全腳掌落地:想要預防膝蓋疼痛的問題,腳掌落地的方法是關鍵!有些人會習慣以腳尖落地,長時間下來會造成小腿肌過度使用而緊繃,增加抽筋的機會。應盡量以全腳掌落地的走路方式,能更好的支撐全身力量,也較不容易疲勞,同時減少對腳踝的衝擊力。2、膝蓋微彎不打直:在上山或下山時,盡量保持膝蓋微彎步打直的姿勢,利用大腿肌、髖部、核心肌群的力量支撐身體重量,可以減少對膝蓋與關節的壓力,減少疼痛及受傷的風險。3、抬頭挺胸跨小步:有些人爬山時喜歡以大步大步跨的方式前進,不過這樣容易增加肌肉負擔,加速肌肉疲勞,隔天也比較容易出現鐵腿的不適感。因此,建議以小步伐的方式行走,不僅能增加穩定性,同時提高肌肉的持久性;而保持抬頭挺胸不駝背,可以幫助維持正確脊椎曲線,也有助於維持呼吸的頻率。4、使用登山杖輔助:爬山對膝蓋的負擔並不小,尤其是下坡段時如果沒注意,更容易加速軟骨磨損。建議在登山健行時可以攜帶登山杖,透過登山杖的輔助,適時分擔上下坡時對膝蓋的壓力及衝擊力,同時也能幫助維持平衡。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8-09 醫療.骨科.復健
爬山到底會不會讓關節退化?醫師這樣說!登山健行4個正確姿勢讓你不受傷
爬山是很好的休閒運動,但有些人年輕時很愛爬,但年歲漸長為了怕傷膝就不太敢爬了。骨科醫師跟大家分享登山健行的正確姿勢,對的姿勢可以減少膝蓋與關節的壓力,避免受傷。登山健行4個正確姿勢台灣是被群山環繞的寶島,大小山非常多,因此不少人平日的休閒運動就是去登山健行。不過有些人年紀較長後就不太敢爬山了,主要是怕會傷膝。但爬山明明是很好的休閒運動,為了怕傷膝而放棄,實在可惜。亞東醫院骨科醫師陳鈺泓在臉書發文指出,登山健行時,上下坡確實難免會造成膝蓋的壓力,如果這時候又沒有使用正確姿勢,一不小心就容易受傷。陳鈺泓分享登山健行4個正確姿勢。1.盡量全腳掌落地:想要預防膝蓋疼痛的問題,腳掌落地的方法是關鍵!有些人會習慣以 #腳尖 落地,長時間下來會造成小腿肌過度使用而緊繃,增加抽筋的機會。應盡量以全腳掌落地的走路方式,能更好的支撐全身力量,也較不容易疲勞,同時減少對腳踝的衝擊力。2.膝蓋微彎不打直:在上山或下山時,盡量保持膝蓋微彎步打直的姿勢,利用大腿肌、髖部、核心肌群的力量支撐身體重量,可以減少對膝蓋與關節的壓力,減少疼痛及受傷的風險。3.抬頭挺胸跨小步:有些人爬山時喜歡以大步大步跨的方式前進,不過這樣容易增加肌肉負擔,加速肌肉疲勞,隔天也比較容易出現 #鐵腿 的不適感。因此,建議以小步伐的方式行走,不僅能增加穩定性,同時提高肌肉的持久性;而保持抬頭挺胸不駝背,可以幫助維持正確脊椎曲線,也有助於維持呼吸的頻率。4.使用登山杖輔助:爬山對膝蓋的負擔並不小,尤其是下坡段時如果沒注意,更容易加速軟骨磨損。建議在登山健行時可以攜帶登山杖,透過登山杖的輔助,適時分擔上下坡時對膝蓋的壓力及衝擊力,同時也能幫助維持平衡。4種問題暫緩爬山聯新國際醫院骨科主任侯咸仰醫師也曾受訪表示,爬山運動是優點多於缺點,只要膝蓋沒有問題,爬山並不會因此加速關節退化。很多研究都指出,運動的人,相較於一般久坐不運動的人,關節越不容易退化,因為穩定的下肢肌力,是減緩退化很重要的因素。只要不過度使用讓膝蓋超出可承受範圍,仍然可以爬山,不必因噎廢食,但是要「量力而為」。有以下這些情況的,就先不要爬了。1.退化性關節炎即使有退化性關節炎,仍可以登山,但應選擇坡度較和緩的山。下坡時切記不能衝太快,雙手持登山杖,緩步下山。但如果膝蓋已退化到出現疼痛,應先就醫瞭解狀況,再評估是否適合登山運動,並以不加劇疼痛為原則,選擇適合的運動項目。2.其他膝足問題者有髕骨股骨症候群、滑囊炎與膝膕肌腱炎者,可能會因下山速度太快、肌力不足等情形而產生發炎狀況。另外,踝關節穩定度不夠者,也極易產生急性踝關節扭傷。扁平足、高足弓問題,長期會造成膝蓋與脊椎不適或疼痛,不管是平時行走或登山,都應選擇適當的鞋墊與鞋子,以避免長期姿勢不良,減少疼痛。3.駝背狀況輕微者駝背不影嚮登山,可從比較平緩的山開始,如果會影響上下山視線或視野,建議謹慎選擇登山路線。4.肥胖者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體重過重的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機率較高,登山對膝蓋造成的負擔大,建議選擇其他運動類型,先強化肌肉與適度減重,再進行登山活動。【參考資料】.陳鈺泓醫師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8-02 醫療.骨科.復健
肩膀疼痛是拉傷還是五十肩?50歲上班族肩痛伴隨高燒,竟是「1疾病」導致
肩膀疼痛是拉傷嗎?脖子前傾、駝背、蹺腳等長期姿勢不良,容易導致肩關節的結構變化而引發疼痛。不過,一名50歲的上班族因肩膀痠痛就診,竟檢查出常見但少為人知的「鈣化性肌腱炎」。肩膀疼痛是拉傷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骨科主治醫師章芳源表示,這名患者肩膀不適長達半年,打針吃藥、復健都未見改善,某天晚上肩膀劇痛難耐,手抬不起來,而且伴隨39℃高燒,抽血檢查後發現,患者的白血球及發炎指數都飆高,懷疑是化膿性關節炎,趕緊住院施打抗生素治療。經過一個晚上,高燒消退、肩膀疼痛緩解,但細菌培養卻未檢查出任何細菌,而且症狀並未完全消失。轉至骨科門診治療才發現不是化膿性關節炎,而是鈣化性肌腱炎作怪。40至50歲好發 女性居多鈣化性肌腱炎的發病原因,是肌腱內鈣質晶體沉積所致,導致肌腱發炎和疼痛,嚴重者可能手舉不起來。章芳源指出,鈣化性肌腱炎好發於40至50歲族群,以女性居多,因症狀為單邊肩膀疼痛、病發時手臂無法高舉,常與五十肩搞混。章芳源說,五十肩的正式名稱為「沾黏性關節囊炎」,又名「冰凍肩」,病因是關節囊發炎,因疼痛不敢使用而造成進一步的僵硬、沾黏萎縮,上肢活動受限。鈣化性肌腱炎則是患處出現腫脹和壓痛感,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嚴重時在夜間疼痛加劇,影響睡眠品質。部分鈣化性肌腱炎患者可能出現發燒症狀,根據醫學研究,大約有5%至10%的鈣化性肌腱炎患者會發高燒,就診時易被評估為細菌感染的化膿性關節炎。若病情嚴重 可考慮手術目前對於鈣化性肌腱炎的治療,主要採保守治療,例如:休息、復健、服用消炎止痛藥、多做伸展運動等,可有效舒緩症狀。不過,若是吃藥、復健的改善程度有限,且病情持續加重導致肩膀無力,可考慮手術治療,去除肌腱內的鈣化物,幫助恢復肩膀功能。章芳源提醒,當肩膀痠痛症狀超過三天,復健、運動都無效時,應尋求骨科、復健科等專科醫師的診斷與治療。利用超音波檢查,肌腱是否有鈣化、發炎、沾黏等,快速找出疼痛原因並接受適當的治療,別一味復健或加重運動訓練,讓肩關節反覆受傷難以復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0 醫療.骨科.復健
深蹲「5姿勢沒做對」超虐膝、腰椎!醫嚴厲警告,不少人常習慣憋氣
前陣子很紅的16蹲,你挑戰過了嗎?這個動作雖然很帥,但如果平時沒有良好的訓練,建議不要輕易嘗試,短時間內多次起立蹲下,會讓各處關節承受巨大壓力,一不小心就會受傷! 避免傷膝蓋 掌握5大深蹲技巧如果你還是很想要挑戰看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帥一波,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陳鈺泓主治醫師建議,不妨先把最基本的深蹲練好,才能更好地避免膝蓋受傷。同時也分享正確深蹲的五大重點:1、雙腳與肩同寬微外八:首先,在深蹲前的預備動作,雙腳膝蓋朝前對其腳尖,打開約與肩同寬,可稍微呈現外八(一點點就好,不要直接變成45度角),站穩後的開始動作,可以將屁股慢慢往後推,膝蓋隨著雙腳的方向下蹲。2、抬頭挺胸不彎腰:有些人在下蹲時,為了平衡重心,會呈現駝背或圓背的狀態,這會使腰椎承受過多的壓力,進而造成下背疼痛!深蹲時應保持抬頭挺胸,慢慢將胸口往前推,肩胛骨稍微夾緊,這時可以使核心肌群收緊,有效穩定腰椎避免受傷。3、重心平均放於腳底板:如果你在深蹲時,會感覺身體一直前傾,甚至腳跟已經離地,那就要特別小心!雖然有些訓練方法會加上「踮腳」的動作來加強,但如果本身關節不穩定,很容易就會受傷。建議初學者先學會將重心放在腳掌中間,穩穩的踩在地面上,讓身體保持平衡即可。4、維持呼吸不憋氣:很多人在訓練用力時會習慣憋氣,建議改掉這個習慣!當深蹲起身時憋氣,會使腹內壓升高,增加對脊柱和腰椎的壓力,進而影響肌肉穩定性,此外也可能無法保持良好呼吸節奏,而造成訓練成效不佳。原則上可以盡量保持蹲下時吸氣,起身時吐氣的呼吸方式。5、循序漸進增加深度:深蹲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深度,而非一昧的追求要一下就蹲到很深!建議初學者可以先從半蹲開始,慢慢把肌耐力訓練起來,有了良好的穩定度及正確姿勢後,再慢慢嘗試更深的深蹲,會是最安全的訓練方式。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8 醫療.骨科.復健
為老年健康「存骨本」 醫師建議3要領運動、高鈣、日曬
76歲張姓婦人感覺自己身高變矮,常感腰酸背痛,沒有特別在意,直到有次半夜起身要上廁所時跌傷,送至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經X光檢查發現髖骨骨折,且嚴重骨質疏鬆症,經緊急開刀,針劑藥物治療增加骨質生成,衛教補充高鈣食物、多運動等,近1年後,骨密度質提高,背痛感減輕,生活品質變好。為老年健康「存骨本」醫師建議3要領,多運動、攝取高鈣食物及適度日曬。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骨科主任孫弘諺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是骨頭內部鈣質日漸減少,形成許多孔洞,使骨骼變的疏鬆脆弱的病症。通常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可以從身高變矮、駝背等變化觀察到有骨質疏鬆的症狀,嚴重時容易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引起的腰酸背痛背痛、關節變形,遇到輕微碰撞或跌倒也容易導致骨折。台灣65歲以上的男女性人口中,每10人即有3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又以停經、更年期後的女性占大多數,雖然骨質疏鬆是沉默的疾病,但如果沒有提前預防或置之不理,很可能導致嚴重疼痛、骨折殘疾,造成活動受限、生活品質下降等問題,因此提醒民眾要有「存骨本」的概念,為老年健康打下基礎。醫師孫弘諺表示,造成骨質疏鬆的風險因子很多,一般而言,女性與同齡男性相比骨密度較低,尤其是早於40歲停經、歷經更年期或兩側卵巢切除的女性很容易發生骨質疏鬆。但一般大眾無論男女,若長期缺乏運動、長期抽菸、飲酒過量,飲食缺鈣,都會引發骨質快速流失。雖然骨質疏鬆症不會遺傳,但家族中若有人曾經罹病,自己發生骨鬆、骨折的機率也會提高;此外,體型瘦小、骨骼小的人,還有因氣喘、免疫風濕等疾病需服用類固醇藥物的病患,骨骼相對脆弱,也是骨質疏鬆症高風險族群。孫弘諺表示,適度的作一些對抗地心引力的荷重運動,能夠提升骨質密度並增強肌力,改善身體的協調平衡,降低跌倒骨折的風險。例如爬樓梯、健走、慢跑、跳繩、球類運動、登山等。平時多攝取鈣質、維生素D3、乳品及蛋白質,全素者也可以多吃豆類、未過度加工豆製品、黑芝麻、紫菜、綠色蔬菜等補充鈣質,保持適當體重,不吸菸、節制飲酒,並避免過度飲用咖啡。孫弘諺提醒,可透過每天上午10點前或下午2點後的適當日曬10至20分鐘(注意不要曬傷),幫助體內維生素D3轉化,促進腸道吸收鈣質以合成骨鈣,也可幫助預防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希望民眾依循荷重運動、攝取高鈣食物、適度曬太陽的原則,從年輕時就多存骨本,充實自己的健康存摺。
-
2024-07-14 醫療.骨科.復健
鈣片吃吃停停恐致骨密度下降更快 3個NG行為可能害鈣質流失
迎接人生下半場,首先要有好的骨質,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骨質疏鬆症?醫師提醒,可以觀察自己或家人是否出現體型改變,例如駝背、變矮、下背疼痛、走路不方便等狀況,都是骨質疏鬆的前兆。6個危險族群,建議自費接受骨質密度檢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說,骨質疏鬆是一種慢性的骨骼疾病,往往數十年間都沒有任何明顯症候,一旦遭外力撞擊或跌倒就容易發生骨折,尤其是在脊椎、手腕、還有大腿骨等部位。周立偉建議,最佳檢查方式是到醫院透過儀器檢查骨質密度 (BMD),診斷是否罹患骨質疏鬆症。目前骨質密度檢測儀有「骨超音波檢測(Ultrasound)」和「雙光子能量檢測(DEXA)」兩種,原則上以雙光子能量檢測較為準確,也是臨床上判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的主要依據。周立偉說,健保提供特定條件下給付,其餘多需自費受檢。童綜合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主任梁哲翰表示,骨質疏鬆大多不會有明顯症狀,但若有以下幾種特徵,可能更容易罹患骨鬆:1.女性。2.體型過瘦或運動太少。3.停經或卵巢切除。4.年長者。5.有骨鬆的家族史。6.營養不均衡或服用特定藥物(類固醇、荷爾蒙藥物)。補鈣還要補維生素D,鈣質才能被吸收利用。周立偉提醒,多數民眾認為運動和補鈣為預防骨質疏鬆的不二法門,殊不知維生素D在預防骨質疏鬆上,扮演極重要角色。鈣質並非進入人體後立刻被利用,若一味補充鈣質,卻沒有足夠維生素D幫助鈣由腸胃道吸收,並從腎臟回收鈣,恐使鈣質白白流失。而維生素D不足的年長者,也容易增加肌肉無力、老年衰弱跌倒風險,甚至增加認知功能障礙的問題。人體獲得維他命D主要方式為曬太陽,例如曝曬在正午陽光下約15分鐘,皮膚能將維生素D前驅物,經肝臟及腎臟轉化為有活性的維生素D3,並刺激腸胃細胞吸收鈣離子。周立偉指出,食物中也能獲取維生素D,如奶油、動物脂肪、蛋類及奶製品、魚油類與肝臟、麥片、早餐穀物及嬰兒食品等,因東方人對奶製品攝取量低於西方人,故也可透過維生素D補充劑獲得。反覆補鈣又中斷,恐加速鈣質代謝。相關調查發現,台灣有吃鈣片習慣的民眾,每四人就有一人維持不到半年。雖然長期鈣質攝取不足會造成骨鬆,但若長期反覆補鈣又中斷,更會加速骨骼中鈣質代謝,最後骨質疏鬆的程度,可能比沒有補鈣習慣的人更嚴重。周立偉認為,原因在於原本有補鈣習慣的民眾,一旦中斷補充,因血鈣濃度需求,骨頭會釋出大量鈣質至血液中以維持平衡,進而造成骨質密度急速下降,且下降速度會高於從來沒有補鈣習慣者。補鈣建議可結合既有飲食,如固定早餐喝牛奶的人,可於牛奶中加入五穀粉,平時也可多攝取深綠色蔬菜、乳製品、豆製品等,都能有效補充鈣質。梁哲翰說,維生素C也能夠促進膠原蛋白合成,連接骨質組成物,使組織有健康的支撐。常見高鈣食物有牛奶、起司、小魚乾、小蝦米、深綠色蔬菜、板豆腐、豆干、海帶、黑芝麻。補充維生素D可食用高油脂魚類(鮭魚、鮪魚、沙丁魚、鯖魚)、木耳、香菇、蛋黃等。負重運動最能提升骨質,慢跑、健走、登山都不錯。骨鬆患者建議做哪些運動?周立偉建議,加入適當的負重運動,能有效提升骨質,而慢跑、健走、游泳、太極拳等也是不錯的運動選項,只要能持續上述的補鈣方式,就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梁哲翰建議,養好骨質,年輕人或停經前婦女可以去登山、健行、打籃球、體操、韻律操、舉啞鈴或壺鈴。年長者或停經後婦女可以執行健走、慢跑、球拍類運動、舞蹈、太極拳、游泳等活動。規律活動,減少骨密度流失,改善生活功能,以維護獨立生活的能力。鈣質流失3個NG行為1.常吃高鈉食品避免食用可樂、加工肉品、泡麵等食物,會加速腎臟代謝過多的鈉,也會同時排出鈣質。2.脂肪、動物性蛋白質過量過量脂肪會妨礙身體吸收鈣質的效率,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尿酸濃度,使尿液中排出更多鈣。3.過度激烈運動長時間和高強度運動會增加身體對鈣的需求,可能導致鈣從骨骼中被釋放出來,進而降低骨骼的鈣含量。而大量的汗液流失也會導致鈣的流失。Q:骨鬆如何自我檢測?1.現在的身高比年輕時減少4公分以上。2.風險計算公式:[年齡(歲)-體重(公斤)]X0.2,結果≧2為高風險,
-
2024-06-18 焦點.元氣新聞
警覺駝、矮、痛三症狀 骨鬆並非「無聲的疾病」
「骨頭輕輕一戳,不小心就戳出一個洞。」高雄醫學大學附設岡山醫院骨科主任林松彥說,愈來愈多民眾因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骨折就醫開刀,骨鬆患者的骨頭就像餅乾一樣,一碰就碎,可能因咳嗽或是跌倒就導致骨折,引起的併發症將大幅增加死亡率。 ●貼牆站直,頭與牆面距離超過3公分恐有骨鬆多年來,醫學界一直將骨鬆視為「無聲的疾病」,林松彥說,骨質疏鬆症非全然「沒有症狀」,只是症狀不明顯,容易與老化混淆,讓人無法在第一時間有所警覺。他提出,骨鬆症的三大症狀「駝、矮、痛」。「駝」是指駝背,當背部貼牆站直,頭卻靠不到牆,且頭與牆面距離超過3公分;「矮」則是指身高與過去最高時相比,少了4公分以上;「痛」是指年紀超過60歲,且腰部不明原因出現疼痛。這三大症狀,只要出現任一症狀,就應該就醫。除了三大症狀外,年紀超過60歲、女性、太瘦、因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有菸酒癮、不喜歡曬太陽等,都屬於骨鬆症的高風險因子。女性罹患骨鬆的比率會高於男性,主因是女性停經後,缺乏荷爾蒙保護,導致骨質流失速度加快,增加骨鬆機率。 ●40歲後成骨、破骨細胞失去平衡骨質疏鬆症的原因是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失去平衡,關鍵因素為「年紀」。林松彥說,人的骨頭是「活」的,破骨細胞破壞、代謝骨頭,同時成骨細胞汲取營養合成骨頭,骨頭持續維持著分解、合成的動作,根據研究,人體的骨骼每10年就會全部更換一次,換言之,每10年身體會有一副新的骨骼。不過,隨著年紀增長,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的合成速度出現變化,年紀輕時,成骨細胞的合成速度快於破骨細胞;40歲後,成骨細胞的合成速度就會變慢,此時若提供給成骨細胞的營養不足,又會讓成骨細胞的合成能力變差,10年後換來的新骨骼,變成是品質不好的鬆骨骼。 ●降低骨鬆骨折風險,補對鈣更有效率林松彥說,骨質需要的二大營養素為鈣質與維生素D,鈣質可以支撐骨骼、牙齒等,而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吸收,維持正常骨骼代謝。但國人的鈣質攝取量低,根據2013到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50歲以上中老年人每天鈣質攝取不足,僅占建議量的50%,維生素D同樣也攝取不足,讓國人的骨鬆盛行率高於他國。林松彥建議,鈣質的選擇,建議找人體吸收率高的產品,一般鈣片屬於碳酸鈣,對人體而言較不易吸收,且會產生二氧化碳,容易造成脹氣。對於已經骨鬆的患者而言,可選擇非晶鈣ACC,經研究顯示,非晶鈣ACC吸收率及利用率優於碳酸鈣與檸檬酸鈣,另取得「加速骨骼生長」的專利,也因產品的獨特性,亦與美國NASA合作,執行太空人的骨質改善研究計畫。目前臨床上針對骨鬆患者,也會給予非晶鈣ACC,當作骨鬆藥品的額外輔助治療建議。 ●保持運動習慣、增加鈣攝取,降低骨鬆發生率。預防骨鬆發生,平時應保持運動習慣,建議每周至少運動三次、150分鐘,除了可以改善骨鬆、也能改善認知功能,訓練身體平衡、避免跌倒,每周做2次以上有氧運動,可以強化肌群及肌力,心肺功能可以採取分段進行,每次以增加10分鐘的方式逐步累積。同步改善飲食習慣,增加含鈣食物如牛奶、小魚乾、豆腐等,多曬太陽讓體內合成維生素D。另外,如果因甲狀腺、癌症等因素,需要長期使用類固醇等藥物,可與醫師討論,該如何透過調整藥物,或是會診他科,降低骨鬆發生機率。
-
2024-06-16 醫療.骨科.復健
警覺駝、矮、痛三症狀 骨質疏鬆症並非「無聲的疾病」
「骨頭輕輕一戳,不小心就戳出一個洞。」高雄醫學大學附設岡山醫院骨科主任林松彥說,愈來愈多民眾因骨質疏鬆症引起的骨折就醫開刀,骨鬆患者的骨頭就像餅乾一樣,一碰就碎,可能因咳嗽或是跌倒就導致骨折,引起的併發症將大幅增加死亡率。貼牆站直,頭與牆面距離超過3公分恐有骨鬆。多年來,醫學界一直將骨鬆視為「無聲的疾病」,林松彥說,骨質疏鬆症非全然沒有症狀,只是症狀不明顯,容易與老化混淆,讓人無法在第一時間有所警覺。他提出,骨鬆症的三大症狀「駝、矮、痛」。「駝」是指駝背,當背部貼牆站直,頭卻靠不到牆,且頭與牆面距離超過3公分;「矮」則是指身高與過去最高時相比,少了4公分以上;「痛」是指年紀超過60歲,且腰部不明原因出現疼痛。這三大症狀,只要出現任一症狀,就應該就醫。除了三大症狀外,年紀超過60歲、女性、太瘦、因疾病長期使用類固醇、有菸酒癮、不喜歡曬太陽等,都屬於骨鬆症的高風險因子。女性罹患骨鬆的比率會高於男性,主因是女性停經後,缺乏荷爾蒙保護,導致骨質流失速度加快,增加骨鬆機率。40歲後,成骨、破骨細胞失去平衡,骨骼品質變差。骨質疏鬆症的原因是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失去平衡,關鍵因素為「年紀」。林松彥說,人的骨頭是「活的」,破骨細胞破壞、代謝骨頭,同時成骨細胞汲取營養合成骨頭,骨頭持續維持著分解、合成的動作,根據研究,人體的骨骼每10年就會全部更換一次,換言之,每10年身體會有一副新的骨骼。不過,隨著年紀增長,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的合成速度出現變化,年紀輕時,成骨細胞的合成速度快於破骨細胞;40歲後,成骨細胞的合成速度就會變慢,此時若提供給成骨細胞的營養不足,又會讓成骨細胞的合成能力變差,10年後換來的新骨骼,變成是品質不好的鬆骨骼。降低骨鬆骨折風險,補對鈣更有效率。林松彥說,骨質需要的兩大營養素為鈣質與維生素D,鈣質可以支撐骨骼、牙齒等,而維生素D能幫助鈣質吸收,維持正常骨骼代謝。但國人的鈣質攝取量低,根據2013到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50歲以上中老年人每天鈣質攝取不足,僅占建議量的50%,維生素D同樣也攝取不足,讓國人的骨鬆盛行率高於他國。林松彥建議,鈣質的選擇,建議找人體吸收率高的產品,一般鈣片屬於碳酸鈣,對人體而言較不易吸收,且會產生二氧化碳,容易造成脹氣。對於已經骨鬆的患者而言,可選擇非晶鈣ACC,經研究顯示,非晶鈣ACC吸收率及利用率優於碳酸鈣與檸檬酸鈣,另取得「加速骨骼生長」的專利,也因產品的獨特性,亦與美國NASA合作,執行太空人的骨質改善研究計畫。目前臨床上針對骨鬆患者,也會給予非晶鈣ACC,當作骨鬆藥品的額外輔助治療建議。保持運動習慣、增加鈣質攝取,降低骨鬆發生率。預防骨鬆發生,平時應保持運動習慣,建議每周至少運動3次、150分鐘,除了可以改善骨鬆、也能改善認知功能,訓練身體平衡、避免跌倒,每周做2次以上有氧運動,可以強化肌群及肌力,心肺功能可以採取分段進行,每次以增加10分鐘的方式逐步累積。同步改善飲食習慣,增加含鈣食物如牛奶、小魚乾、豆腐等,多曬太陽讓體內合成維生素D。另外,如果因甲狀腺、癌症等因素,需要長期使用類固醇等藥物,可與醫師討論,該如何透過調整藥物,或是會診他科,降低骨鬆發生機率。
-
2024-05-30 醫療.骨科.復健
患骨質疏鬆症卻愛踩律動機 她震出腰椎骨折連吃止痛藥都還痛
使用律動機要注意!94歲張阿嬤身體硬朗,平時在市場幫忙賣自家種的小番茄,近期卻背痛到無法下床而就醫。烏日林新醫院骨科主任謝博欽說,經檢查發現阿嬤有嚴重骨質疏鬆症而不自知,推測可能是她在家喜歡腳踩律動機,間接造成第2腰椎發生骨鬆性骨折,接受微創脊椎千斤頂復位手術治療,她終於不再背痛,可以一夜好眠。謝博欽指出,張阿嬤近期無外傷病史,經理學檢查、X光、MRI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第2腰椎骨鬆性骨折,進一步檢查發現阿嬤屬於嚴重骨質疏鬆症。因為阿嬤有嚴重骨鬆問題,但發現她在家喜愛踩律動機,在長期使用震動之下,身體的重量恐會應力集中在某一椎節,會壓裂椎體,造成後續骨折無法癒合,導致椎體的骨缺血性壞死。由於阿嬤吃最強的止痛藥也無法減輕疼痛,需要手術治療,但高齡阿嬤屬於麻醉高風險族群,經評估採微創脊椎千斤頂復位手術最為合適,傷口約1公分,可以矯正駝背、撐高椎體、復位骨折,可在局部麻醉下施行,幾乎不流血,對年長者而言是一大福音。謝博欽說,手術時特別安排一名專屬護理師全程陪張阿嬤聊天鼓勵,轉移手術的緊張感,阿嬤也非常勇敢配合,經過約50分鐘的手術時間,成功將塌陷的脊椎體撐高復位.矯正局部的駝背變形,並灌入高濃稠低溫骨水泥固定椎體,減少併發症。阿嬤術後第2天即可起身慢慢走路,並順利出院,現在阿嬤已經慢慢恢復正常生活。謝博欽也建議她不可使用律動機,接下來補骨治療是最大重點,使用造骨促進劑可以快速提升骨質密度,以預防鄰近節段再發生骨折。
-
2024-05-28 醫療.骨科.復健
只注意三高還不夠!醫提醒「一低」易骨折、憂鬱症:健康隱形殺手
根據衛福部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有4到7成民眾不知道自己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易引發腦中風、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糖尿病等,是罹患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不過,還有「一低」也是健康隱形殺手:低骨密。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高醫岡山醫院骨科部主任林松彥指出,骨密度過低會讓骨頭變得脆弱、造成骨質疏鬆,增加骨折的風險。骨質疏鬆不會疼痛、沒有症狀,大多數患者發生骨折才知道自己早已罹病,要想有效治癒,「預防性治療」才是王道。骨質疏鬆被稱為「沉默的疾病」,當發現行動不便、關節變形、身高縮水等症狀時,已經是相當嚴重的程度。長期身體病痛導致心情低落,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負面情緒易累積成憂鬱症。最有效避免骨鬆性骨折及其帶來的失能後遺症,即是還沒發生骨折前,先檢測出骨密度的異樣。林松彥強調,國人應在早期骨密尚未流失之前,定期接受DXA骨密度篩檢,持續追蹤、早期發現、及時治療。臨床上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標準是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數值作為判斷,只需要「躺著測」5至6分鐘的時間,即可檢查出完整的骨密度鑑定資料,且輻射暴露劑量約為一張胸部X光片的1至4%。骨質疏鬆檢測數值1.T值大於或等於-1.0標準差,為正常骨量。2.T值若在-1與-2.5之間,表示骨質正在逐漸流失、骨密度已變低。3.T值低於-2.5就確診為骨質疏鬆症。一般人的觀念中,駝背、變矮、下背痛皆屬於正常老化現象,這些身體警訊容易被忽略,缺乏主動檢測骨質密度的意識。林松彥呼籲,民眾要多觀察家中長輩的身體狀況,若出現「駝、矮、痛」,例如身高縮水4公分、嚴重駝背、發生背痛等,就要提高警覺「可能是骨質疏鬆」。他以一名90歲高齡的老媽媽為例,就診時已明顯看出嚴重駝背,訴說「會痛、身高變矮」,符合骨質疏鬆症狀。安排DXA骨密度檢測,T值已呈現-4,遠低於-2.5指數,且有多處壓迫性骨折,一旦跌倒可能危及生命。林松彥提醒,預防骨質疏鬆從定期檢查做起,日常飲食多選擇牛奶、小魚乾、深綠色蔬菜等高鈣食物,補充足夠的鈣質。若確診為骨質疏鬆,也要督促長輩持續規律接受藥物治療,減少骨折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8 醫療.骨科.復健
腰痛、下背痛都跟它有關 強化核心肌群是最好的護腰保養
日前立法院進行「國會改革法案」攻防戰,藍綠爆發數波激烈衝突,立法院長韓國瑜受到波及,國民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洪孟楷證實韓國瑜腰部貼了膏藥,而前立委郭正亮也驚爆「韓國瑜負傷嚴重」。桃園長庚醫院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表示,想避免腰傷,姿勢要保持正確,強化核心是最好的護腰保養。林瀛洲說,如果身體核心肌群力量不夠,久站或久坐者,會讓脊椎承受過多的壓力,不僅容易腰痛,也可能因為外力碰撞,造成軟組織受傷,建議可藉由運動來強化全身核心肌群。韓國瑜需要長時間站著主持會議、坐著研讀法案,超級傷腰。林瀛洲表示,85%的腰背痛患者是屬於機械性下背痛,原因是身體結構不夠強壯,失去穩定性。以運動員為例,上場比賽經常有肢體接觸、推擠和碰撞,日常訓練會加強核心肌群,提高整體平衡力、更有力地支撐全身。避免久坐 預防腰部傷害現代人經常久坐,加上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不自覺前傾,讓人肌肉緊繃、慣性駝背;長期姿勢不良或太少活動四肢,容易感到腰部與背部不適。對於立委指出韓國瑜腰部受傷,貼了膏藥消炎止痛,林瀛洲說,這只能暫時減緩疼痛,應就醫診斷找出是肌肉、韌帶還是肌腱受損,或是坐骨神經痛,應解決根本原因。有關腰痛,輕則感到不舒服,重則影響走路、站立,若是軟組織反覆損傷,可能變成慢性腰痛,當天氣陰雨濕冷變化,疼痛症狀更明顯。日常該如何保養腰部?林瀛洲建議,養成規律運動,強化核心肌群、維持肌肉質量,重新找回結構平衡,達到保護腰背、脊椎的效果。棒式動作 有助強化核心核心肌群強壯能夠穩定軀幹,幫助矯正體態,就能減少姿勢不良狀況,不易產生腰痛、背痛、肌肉痠痛等症狀。鍛鍊核心可選擇棒式基礎動作,或搭配呼吸的深蹲,林瀛洲強調,如果腰部受過傷,更應該適量運動使肌肉放鬆,改善緊繃和痠痛情況。急性腰痛該怎麼緩解1. 肌肉拉傷:可熱敷促進血液循環,適用長時間姿勢不良的疲勞性損傷。2.關節扭到:冰敷止痛,緩解患部發炎反應,減少腫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25 醫療.骨科.復健
快坐好!骨科醫點名「4種坐姿」超傷膝蓋和脊椎 盤腿坐還恐害椎間盤突出
一回到家就想窩在沙發裡,配上一條暖呼呼的毛毯,追個劇放鬆一下實在太幸福!久坐易對關節產生負影響 當心愈坐愈累不過,先等等!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陳鈺泓主治醫師提醒,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久坐會對關節產生負面影響,而有些坐姿看似很舒適,不僅越坐越累,更可能不小心就讓頸部和脊椎受傷的。 這4種坐姿 最容易傷膝蓋和脊椎陳鈺泓指出4種常見的NG姿勢:1、翹二郎腿:翹腳的動作會讓一隻腳長時間承受壓力,使身體處於不平衡狀態,近而導致神經壓迫。不僅可能造成腰痠背痛,長期下來更會導致骨盆歪斜、椎間盤突出,甚至影響血液循環等問題。2、斜躺坐:有些人喜歡側身半躺並把腳放到沙發上,這樣的姿勢會使腰椎與頸椎懸空,或是不正常的彎曲凹陷,將全身力量都放在脖子和臀部上,久而久之容易造成過度壓力,導致肌肉韌帶受傷或椎間盤突出的情況。3、趴躺姿勢:誰也是喜歡趴在床上滑手機呢?趴躺的姿勢主要是使用頸椎及背部肌肉出力,並且將全身力量都壓在脊椎上,長期下來手麻手痛、脖子僵硬及肩頸僵硬的問題也就會一一浮現。4、盤腿坐:最後就是大家一定都有做過的「盤腿坐」!由於盤腿坐時往往會讓上身處於前傾、駝背的姿勢,對髖關節與膝蓋軟骨產生壓迫,同時將全身壓力集中在下背及腰椎,長時間下來就會出現雙腳麻痛、椎間盤突出等問題。延伸閱讀:.不良姿勢易造成顯老體態 中醫教按摩6穴位告別圓肩、烏龜頸.Energy「16蹲」對男女泌尿道有2大好處!但沒練好深蹲先別試.椎間盤突出怎麼辦?會不會自然好?13項有助舒緩的復健運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12 醫療.懷孕育兒
新手媽媽最真切的告白:不需為母則強,你可以很堅韌勇敢,也能偶爾脆弱敏感!
媽媽的心情真的一下子講不完,不過媽媽是最棒的,一定要記得愛自己!身為媽媽的心情,只有當過媽媽的人才會懂!經過十個月孕程,以為最艱難的已經過去,殊不知育兒生活才是考驗的開始!身為一個新手媽媽,經過一陣子的手忙腳亂後,真的會開始懷疑人生,甚至到懷疑自己,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媽媽們能不憂鬱嗎,好難! 一位新手媽咪就在社團中發文,一字一句真的讀起來超有感,直接說了初為人母的擔心、焦慮、害怕,甚至是徬徨、躁鬱與犧牲,所有的情緒都在育兒的輪迴中排山倒海而來。文一出,幾乎所有的媽媽都深有同感啊!新手媽咪的感性告白產後到兩個多月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我也會憂鬱,人生第一次這樣,低潮的時間不長,只是說出媽媽的心裡話,或許也有人跟我一樣。剛生產完對於未來的焦慮,怕自己只看過書本內容沒有實戰經驗,會帶不好寶寶,過了這段時間上手了,我以為就過了,結果開始到另一個階段,心裡不平衡。為什麼我要犧牲我的外在,妊娠紋、肚皮鬆垮、體重卡關、駝背、爆痘、脫髮...等,我是多麼愛漂亮的一個女生…為什麼要辭去喜歡的工作,還有好不容易起步的新領域,我對工作無比認真和享受快樂…為什麼我的存款一下就沒了,從來沒靠過任何人,現在卻得仰賴另一伴…為什麼要關在家裡,每天面對的都是大便吐奶,和睡不安穩的每個夜晚…..為什麼每一天都過得跟昨天一樣,明天還要再重複…還有更多十萬個為什麼不斷在腦子徘徊。半夜抱著小孩就莫名落淚,很躁鬱但沒得發洩就捶自己,覺得自己很廢很沒用,我怎麼會讓自己變成這樣?你說有這麼誇張嗎?有,我特別愛自己,做每件事對自己都很要求,對錯誤容忍度極低,想努力做完美的媽媽,卻忘了妳也是個人呀!意識到一直在往裡面鑽,知道不能再這樣下去,對自己和身邊的人都沒有好處,所以不斷告訴自己,既然決定的事情已經做了選擇,沒有什麼好鑽牛角尖的。不要認為是犧牲,一旦往這個方向去只會沒完沒了…..當初選擇生下來,是期待參與一個孩子的成長,想看看我和愛人的縮小版,扶持一個生命所獲得的成就快樂,想去愛一個跟你有幾分相似卻獨一無二的人類幼崽,想讓他看看這世界的閃耀星空和鳥語花香。並沒有犧牲這麼偉大,因為沒有人逼你,單純只是因為愛,不喜歡麻煩別人,但開始放手尋求父母幫忙,讓自己有空出去放放風,做做保養跟姊妹聊聊天;思考未來就算要配合小孩時間,我也能做得愉快的工作,光是用想也覺得開心。因為打算自己帶,勢必得犧牲掉一部分原本的生活,那也沒關係,換一種方式而已,一個家庭裡,爸爸媽媽都很重要,不管誰賺錢誰顧小孩,兩個人的責任是一樣的。老公早早就回上海工作,而我好像明明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卻被迫要得心應手才行,羨慕他有工作有薪水有休假,他的生活沒有任何改變,而我什麼都變了還什麼都沒有了,因為這些導致心態開始扭曲,但其實我們只是都各自在為這個家這個孩子撐起不同的天地而已。媽媽這個詞很沉重,孩子呱呱墜地起,你得馬上學會所有技能,那一瞬間開始便不再只有自己,是一輩子的軟肋;但是媽媽,孩子的一個笑容就能讓你嘴角上揚,他也是你的鎧甲。媽媽很偉大,但記得不需要一直放大自己,你所做的一切,只是出自於你願意你愛他,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就感;人都有情緒,好的壞的都是健康的,不需要為母則強,你可以很堅韌勇敢,也可以偶爾脆弱敏感。很感謝我的隊友,不會認為我做的一切是應該的,在我暴躁的每個時候讓我宣洩安撫我,也因為對象是他,所以我才願意生小孩,現在就是使勁花老公的錢保養自己的外在和身體!也還好我兒子算天使寶寶了~媽媽的心情真的一下子講不完,可能詞不達意,或許會有人跟我產生共鳴,或許你還在水深火熱之中,我想說「媽媽們加油!」不管選擇回職場還是專心帶小孩,沒有人可以左右你,你永遠都是最棒的,記得愛自己~允許自己低潮,低潮後繼續堅強不少同溫層媽媽都紛紛感性留言,就有網友回應,「我也一度陷入自我懷疑,尤其產後2個月的時候,遇上搗亂我生活的人,我真的厭惡到很希望這一切歸零,但還好我撐過來了。」除此之外,也有媽媽以過來人身分說到,「現在我遇到孩子哭鬧、煩惱的事,我都會對自己笑一笑!沒事的!再累都會過去~時間沒辦法倒退,只會繼續往前走!孩子不會永遠在可愛的嬰兒時期,等孩子長大之後,會覺得這些都是美好的回憶!」當然,也有媽媽玩笑說到:「我要向妳學習『使勁花老公的錢』~」也引起新手媽媽們的認同,最後媽媽們互相鼓勵,「女人要懂得好好愛自己,畢竟有個快樂的媽媽,也才能有個快樂的孩子。」給新手媽媽們3個貼心建議新手媽咪之所以憂鬱,就是面對新生兒有太多的不確定,如果沒有做好心理建設,和事前準備就直接上陣,就像是手無寸鐵就上戰場一樣,真的會快樂不起來啊,不過從懷孕起就開始調適絕對是必要的過程。1.勇敢面對每一個階段事實上,每個階段本來就都有各自的難題,一定會有需要重新調整的地方,也一定會伴隨著迷惘、不安和焦慮的心情,這都是必經的過程!不過,在有所犧牲的同時,我們往往也會有所獲得的。 2.別人的意見參考就好這世界上,沒有當一個好媽媽的教課書,雖然有很多準則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才是對的,但「為人父母」這件事上並沒有絕對的好壞,只要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方式就是最棒的,旁人的建議僅供參考。3.愛孩子有要愛自己想要在忙碌的育兒生活中,找回原本的自己,真的不容易!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選擇畫上喜歡的口紅顏色,穿上喜歡的衣服,透過這些變化讓自己明白,你還是你自己。所以,在愛孩子的同時,也多保留一點空間給自己,因為你也值得被用心對待!※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5-11 醫療.骨科.復健
預防骨鬆需注意3大警訊! 保骨大作戰,破解常見補鈣迷思與相關飲食禁忌!
根據國健署數據顯示,台灣60歲以上民眾16%有骨質疏鬆問題,尤其老人容易因骨鬆而增加跌倒風險。恩主公醫院院長黃信彰表示,骨鬆患者一旦跌倒會引發很多併發症,提醒大家應盡早進行「保骨大作戰」,鼓勵長者們做骨密度檢測預防骨鬆。骨鬆三大警訊如果出現「駝背、變矮、腰痠背痛」三大警訊,很有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症。恩主公醫院家醫科主任黃駿豐指出,應進一步找醫師檢查診斷並接受治療,尤其女性骨鬆機率遠大於男性,在母親節前夕,呼籲大家可以帶媽媽去做骨質密度檢測,一同守護媽媽的健康。黃駿豐說,大部分國家建議65歲以上女性都要做骨質密度的篩檢,日本厚生勞動省則建議40歲到70歲女性至少每五年要做一次骨質密度檢查,認為女性應在停經前就要做檢測。破解「喝豆漿能補鈣質?」與「喝茶和咖啡會造成骨鬆?」不少人有「喝豆漿能補鈣質?」「喝茶和咖啡會造成骨鬆?」等迷思,黃駿豐指出,傳統豆腐與豆乾會添加含鈣物質幫助凝固,每100公克含有140毫克的鈣質,但豆漿沒有添加而不含鈣質,因此提醒吃素者可透過其他豆製品來補充鈣質。只要飲食中有足夠的鈣,一般茶或咖啡所含的微少草酸量並不足以影響鈣質的吸收,喝咖啡以含奶的拿鐵是比較好的選擇。哪些食物能幫助鈣質吸收?補充鈣質的飲食禁忌有哪些?恩主公醫院營養師林美怡表示,19歲以上的成人每日建議鈣攝取為1000毫克。可以攝取富含乳酸的發酵奶類如優酪乳、優格、乳酪;富含維生素D的蛋黃、鮭魚、沙丁魚、牛奶;優質蛋白質的雞肉、豆腐、牛肉;含鎂的綠色蔬菜、堅果類、蛋、魚、燕麥、大麥和豆類,都能幫助促進鈣質吸收。但是,可樂、啤酒、香腸、火腿等含磷過多,韭菜、芹菜、巧克力、草莓等含草酸、植酸過多,林美怡指出,這些都是抑制鈣質吸收的食物,應該少吃。此外,過量的蛋白質和鹽分攝取,也會抑制鈣質的攝取。林美怡說,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以個人體重乘上1.1公克,以70公斤的成人來計算,每日蛋白質攝取為77公克,每日鹽分建議量為6公克(鈉2400毫克)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30 醫療.心臟血管
有助改善心臟健康又延長壽命 為何爬樓梯對健康有很多好處?
有什麼簡單方法可以同時改善心臟健康並延長壽命?一項在歐洲心臟學會的科學大會上發表的新研究建議,那就是不要搭乘電梯或手扶梯,而是改走樓梯。該研究作者Sophie Paddock博士在新聞稿指出,「如果你可以選擇爬樓梯或搭電梯,那就爬樓梯,因為這對你的心臟有幫助。」除此之外,「即使是短暫的身體活動也會對健康產生有益的影響,短暫的爬樓梯應該成為融入日常生活的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爬樓梯可將死亡風險降低近40%Paddock表示,儘管有證據表明運動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但全世界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成年人並未達到建議的身體活動量。為了找出像爬樓梯這樣實用且容易進行的身體活動,是否可降低心臟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研究人員對近50萬名參與者的九項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這些參與者包括了健康人和有心臟病或週邊動脈疾病史的參與者,年齡從35歲到84歲不等。研究人員還發現,與不爬樓梯相比,爬樓梯可使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降低24%,因心臟病死亡的可能性降低39%。爬樓梯還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包括心臟病發作、心臟衰竭和中風。Paddock補充,研究結果鼓勵人們將爬樓梯納入日常生活中。爬的樓梯越多,好處就越大,但這需要未來更多研究來證實。因此,無論是在工作場所、家裡還是其他地方,都要選擇走樓梯。爬樓梯還有哪些其他好處?爬樓梯對大多數健康人來說通常是安全的,儘管它可能對某些人造成健康風險。例如你的平衡有困難,容易跌倒,或下肢虛弱、僵硬或疼痛,那麼任何類型的爬樓梯可能都不適合你。或者,如果你患有關節炎、滑囊炎或退化性關節病變,還是你有嚴重的瓣膜疾病、心臟衰竭、潛在的肺部疾病等情況,也是如此。如果有人不確定自身爬樓梯的安全性,那麼他們可能需要諮詢醫師。以下是爬樓梯對健康的三項好處:1.訓練不同肌肉比起在平地上走路、慢跑或跑步,爬樓梯可以鍛鍊到腿部以外的肌肉,像是你的臀部和股四頭肌。2.改善平衡能力無論你是在爬真正的樓梯還是在類似爬樓梯設備上鍛煉,你都必須使用足部和腳踝的穩定肌群以及腓骨肌腱來保持平衡。3.高效率、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與在平地上相比,爬樓梯必須運用更多的肌肉群並發揮更多的力量,因此爬樓梯是一種有效且省時的有氧運動。爬樓梯困難可改做「登階運動」事實上,爬樓梯需要很多的抬膝動作,正確的抬膝動作,應該是由臀部、大腿前側發力,抬高髖部、帶動小腿。不過,若腿抬不起來,可能是沒力、平衡感不佳,這些狀況可以藉由「登階運動」,增加全身的協調性、提升心肺耐力,簡單、易學、多變化,有助於強化下肢肌力。所謂的登階有氧運動,為利用階梯踏板進行下肢踩踏動作,依個人體能狀況調整節奏速度、踏板高度,或是配合音樂加上弓箭步、側向登階等花式動作。以下為具體的登階訓練步驟:登階運動訓練1.全腳掌踩上階梯踏板,身體微前傾、上半身勿駝背。2.將力量放在大腿上,用大腿發力抬腳,像一般走樓梯。3.注意膝蓋勿內夾,膝蓋、腳尖要朝同一方向。4.前腳尖先踩下,勿用腳跟,注意骨盆要穩定。5.上下踩踏10分鐘,休息5分鐘再繼續踩踏10分鐘。6.上半身保持平衡,雙手要跟著擺動;可透過槓鈴、槓片訓練上肢與核心肌群。7.進階版的登階運動,可運用沙袋加強肌耐力訓練。【資料來源】.Taking the Stairs Could Help You Live Longer.Climb stairs to live longer.The Benefits of Stair Climbing Exercise.爬樓梯傷膝蓋嗎? 運動專家:登階有氧鍛鍊下肢肌力,有助肌少症
-
2024-04-25 養生.運動健身
影片/「八卦導引」第三式:「獅子張口」有助減少跌倒及膝關節受傷風險
以中國武術八卦掌為基礎的「八卦導引」,獨特步法配合類似太極的用意行氣,強調協調全身力量以及訓練身體肌群,可以調整身形、調控呼吸、調養身心。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教授張育愷表示,每天只要花5分鐘做八卦導引第三式「獅子張口」動作,加上正念靜坐與呼吸放鬆,能改善久坐久站的腰痛問題。馬步強化下肢「獅子張口」口訣是「獅子張口展腎肝」,是八卦導引的招牌動作,同時進行肌力、平衡、柔軟度練習,在轉換重心的過程中,帶入軀幹水平面的扭轉,以手指引導意念,伸掌纏手,專注於精細調整手掌的動作,使思緒專注於當下,感受胸背延展、意念隨手掌動作延伸。張育愷說,八卦導引的馬步基本功,可鍛鍊大腿前側股四頭肌,舉凡走路、跑步、跳躍、爬樓梯都會用到這塊重要肌群,強化下肢力量,有助於減少跌倒、減低膝關節受傷的風險。【延伸閱讀:「八卦導引」第一式:「猛虎出山」5動作要訣,脊椎伸展鍛鍊下肢肌力】練核心可護腰蹲馬步拉開全身脊椎,可舒緩腰背痛,練核心是最好的護腰方式,透過簡易的八卦導引來鍛鍊腹部和背部,可強化下背肌的肌力。獅子張口的動作,以腰椎為轉軸,在下半身穩固的狀態下,讓上半身延展,輪流進行兩側擰背轉腰、伸筋拔骨,感受肌肉伸展,同時擰疏經絡,舒展肝經及膽經,讓氣血正常運行,肢體強調放鬆、緩慢、細柔,非常考驗靜態平衡的能力,可矯正平時久坐駝背的體態。【延伸閱讀:「八卦導引」第二式:「大鵬展翅」訓練全身協調及重心平衡】第三式:獅子張口1. 預備姿勢,雙腳分開呈馬步,兩手自然垂下。2.伸掌,左手五指大張。3. 纏手,做一個擰旋的動作,手放到腰後面命門穴(腎臟的位置)。4.右手起身做擰旋,擰背轉腰、伸掌,右手朝上,感受右側肌肉延展。5. 落上手,手掌用力,接著換邊擰旋到腰間;擰背轉腰,左手起。6.身體回正,蹲膝落胯,十字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9 失智.新手照顧
照護輔具大問哉!「1原則」用護腰避免長輩再度拉傷
Q1:請問護肩與駝背矯正帶是否皆可矯正圓肩?護腰又是甚麼功能呢?護肩顧名思義「保護肩膀」為主要功能,並依據不同彈性的材質,使肩膀有不定程度的固定效果,提供給肩關節穩定度不佳的患者身上,以保護二次傷害,而常見有中風患者、長期做投擲動作的運動選手,在控制肩膀動作的肌群尚未恢復時,提供保護效果;相較於護肩大面積包覆單側肩膀,駝背矯正帶則是藉由2條或多條帶子作為動作引導方向,提醒肩膀及上胸部提直,減少駝背動作發生,且通常是兩側同時一起穿戴。護腰,除了是最常見,也是常常可以看到甚至是醫生建議的輔具,最主要目的當然是保護我們的腰椎,藉由緊貼並固定腰椎,讓軀幹可維持一定的腹內壓,增加脊椎的穩定,甚至有些加入鐵條,限制身體前彎的動作,避免再度拉傷。雖然大家都很害怕再次拉傷或是擔心疼痛狀況,但不論是護肩、護腰甚至是駝背矯正帶都只是短期使用,而並非長時間使用,當我們因突然不適時,可藉由輔具來提供穩定減緩疼痛發生,或是短時間搬運、背抱,藉由護腰束縛,避免突然較大的力量,造成拉傷,但畢竟身體的穩定還是來自於本身肌肉控制,若一直透過外在力量保護自己的關節,則無法根本解決問題,還是有可能會發生疼痛及拉傷問題喔!Q2:年輕人有輔具需求的時候,和老年人使用的款式和方式一樣嗎?!輔具設計原則主要是依照動作功能作為區別,分別是是否可行走與站立、軀幹及手腳的肌力及穩定程度,甚至有時候還考慮到敏捷反應力...等,因此,無論是年紀多大,只要確定目前能力到哪,再去選擇適合的輔具即可喔!至於如何去選擇適合的輔具,則可以向縣市的輔具中心做簡單的諮詢,即可快速的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及選擇輔具喔! Q3:居服員常使用的輔具有哪些?依照照服員提供服務,有協助如廁、沐浴、更衣、口腔清潔、進食、服藥、翻身、拍背、上下床、協助使用日常生活輔助器具等。沐浴以沐浴需求來說,如果長輩的狀況是無法自行行走或是需要人攙扶,為安全起見,建議可備有「帶輪便盆椅」,以利居服員可安全推行,若可以行走的長輩,考慮洗澡安全,也是建議使用「沐浴椅凳」,讓長輩可以坐著洗澡喔!日常照顧再來協助進食、翻身及拍背等照顧服務,有以上需求的長輩多為無法自行翻身坐起,因此,建議可準備「居家用電動床」,透過調整床頭高低,避免灌食後因躺姿而有溢奶或嗆咳問題,或是可以將長者抱至「高背輪椅」上,在半坐臥姿勢下提供進食服務;而翻身、拍背等服務,主要考慮市售的床面高度不利於一般人在旁邊站姿協助,通常需要彎腰執行,因此也建議準備「居家用電動床」,避免主照者長時間協助後,發生下背痛問題。轉位移至於大家所在意的轉移位問題,就必須知道長輩目前的能力在哪裡,給予正確的轉移位方式,再決定是否需要移位腰帶、滑墊或移位機等「移位輔具」,或是可準備簡便的「一字帶」,增加轉位安全,最重要的還是,功能評估、家中現有環境以及操作技巧,才可以達到有效又省力的轉移位喔!
-
2024-04-05 養生.聰明飲食
「娃娃菜」防便秘、抗氧化...7大營養好處及料理食譜一次整理
冬天必吃娃娃菜,清炒、煮湯都相當美味。但你知道嗎?俗稱翡翠娃娃菜的抱子芥菜及俗稱翠玉娃娃菜及芽用型娃娃菜的冬白芽,其實不是同家族的蔬菜。究竟兩者如何區分?娃娃菜有哪些營養價值?本文一次看懂娃娃菜營養與好處,文末加碼告訴你處理方式及料理食譜。娃娃菜是什麼?營養成分一覽表娃娃菜正式名稱為「抱子芥菜」,俗稱翡翠娃娃菜、人蔘菜,為冬末春初的限定食材,屬於芥菜家族。以下根據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整理娃娃菜的營養組成: 娃娃菜7大營養好處娃娃菜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台灣主要產區位於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蔬菜區,如新竹尖石、台中梨山、大禹嶺等地。以下說明娃娃菜的營養好處:·高纖維促消化防便秘:抱子芥菜水分含量高、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促進腸道消化,進而預防便秘,且每100公克的娃娃菜熱量僅21卡,相當適合減肥族群食用。·鉀含量豐富:每100公克的娃娃菜含有261毫克的鉀離子,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衛教指出,鉀離子>200~300毫克的食物,腎病患者應依照營養師建議份量攝取。·葉酸:葉酸屬於維生素B的一種,有助於維持蛋白質、DNA、RNA、紅血球細胞之運作,孕婦適當補充葉酸,可幫助胎兒發育神經系統。除了胎兒發育之外,對於保護心血管、腸道營養吸收及預防憂鬱症也有助益。·維生素A:適當補充維生素A有助於製造視網膜的感光物質(視紫質),對於夜間視力相當重要,可預防夜盲症,以及有促進成長、發育、維持皮膚黏膜健康和維持免疫系統運作之作用。·維生素K1:維生素K1多存在於綠葉蔬菜,為人類攝取維生素K最主要的類型,有促進血液凝固、骨密度、調節血壓與預防心血管疾病之作用。·維生素C:為人體必須營養素,有助於抗氧化、減緩發炎反應、肌膚美白與保健,以及幫助膠原蛋白合成及維持免疫功能運作。每100公克的娃娃菜含有41.3毫克的維生素C,相較每100公克蘋果的維生素C含量2.9mg,是蘋果的14倍。·鈣:鈣有助於維持牙齒與骨骼健康,對於維持血液凝固、 心臟肌肉收縮也有助益。芥菜家族有哪些?長年菜、娃娃菜都是娃娃菜屬於芥菜家族。根據農業部發文指出,芥菜在植物分類學上歸類為十字花科蕓苔屬,有大芥菜(Brassica juncea)、白芥菜(Brassica alba)與黑芥菜(Brassica nigra)三種,一般常見的芥菜是由大芥菜再演化出的變種,可區分成17個類型,依用途別又可分為葉用、莖用、根用、苔用、籽用等。長年菜、刈菜、駝背菜等指的都是芥菜,雪裡紅、酸菜、福菜(覆菜)、梅干菜、榨菜等都是芥菜製成的加工產品。然而,煮火鍋所用的娃娃菜,其實是冬白芽,俗稱翠玉娃娃菜及芽用型娃娃菜,與抱子芥菜不同家族,屬於結球白菜家族,體型僅大白菜的五分之一,與大白菜是同家族。以下根據農業部說明整理較常食用的三種芥菜類型: 娃娃菜怎麼處理?料理食譜推薦根據農糧署指出,娃娃菜的口感脆嫩,吃起來清爽、微苦帶甘,建議削除外層老皮後切片汆燙、清炒、燴煮或燉湯。至於娃娃菜該怎麼挑選呢?建議可選擇外觀新鮮翠綠、尾端及小葉片沒有萎黃、莖部肥大飽滿的為佳。中式料理主廚Sam曾於YouTube「艾食上」分享翡翠抱子芥菜心的做法,不妨跟著以下做法試試看。食材:娃娃芥菜適量、鹹蛋2顆、乾香菇6朵(浸泡)、蝦米15g、皮蛋1顆、嫩薑15g、蒜頭35g、紅蘿蔔1/3條、蔥2支、雞高湯1罐、鹽巴少許、糖少許、椒鹽粉少許。作法: 水滾加入鹽、糖、香油,下芥菜心川燙30秒 將香菇、蝦米、薑片、蔥白、蒜末爆香,爆炒後加入高湯200g 食材煮滾後,放入鹹蛋、皮蛋、紅蘿蔔,接著調味 煮滾後加入蔥段並勾琉璃芡 起鍋前下一大匙紹興酒,倒入砂鍋即完成參考資料:.鮮享農YA - 農糧署.農業部臉書粉絲專頁.農業部農業E報.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新版).艾食上延伸閱讀: 烏魚子吃太多會怎樣?一天可以吃多少?烏魚子4大營養與禁忌一次解析
-
2024-03-25 醫療.中醫
不良姿勢易造成顯老體態 中醫教按摩6穴位告別圓肩、烏龜頸
你有觀察過自己的坐姿嗎?現代人使用電腦或手機,身體容易前傾靠近螢幕,長時間維持不良的姿勢,會出現圓肩、駝背、烏龜頸等「上交叉症候群」症狀,這是一種顯老的體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推薦,可以按摩6大穴位、伸展肩頸肌肉的動作進行改善。不良姿勢易造成顯老體態林舜穀說,現代人長時間久坐,除了增加心血管疾病、血液循環不良、下肢浮腫之外,更會傷害肌肉和骨骼。尤其坐姿不良易引起一連串的身體痠痛,讓脊椎僵硬、側彎,從肩頸部位痛到背部、腰部、膝關節等。「上交叉症候群」是一種常見的姿勢疾病,主因是長時間姿勢不正確,例如脖子前傾而讓周圍的肌肉和神經受到壓迫、拉扯,感覺僵硬、痠痛、麻刺甚至頭痛。「上交叉症候群」常出現在需要長時間低頭或反覆進行手部動作的人身上,包括辦公室內勤、學生、職業司機,運動員在某些運動中也可能導致肩膀和脖子肌肉的不適,特別是需要長時間保持特定姿勢的動作。林舜穀指出,不良姿勢會讓肌肉無法好好被使用,造成脂肪堆積、破壞身材曲線,看起來顯老、沒精神,從背後看去似乎愈來愈胖。久坐應拉筋或適度的按摩為了避免肌肉失衡、緊繃疼痛,林舜穀建議,應時常伸展身體,保持正確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平常待在辦公室時,站起來運動拉筋或適度的按摩,將原先卡住的經絡筋膜拉開;退休族群長時間坐在沙發上追劇也會有肩頸僵硬困擾,可試著坐挺,將頭部彎向側邊,對側手輕放施力,換邊重複3至5次,舒緩放鬆頸部周邊。姿勢不良不只是一時的痠痛,全身都會受到影響,恐加速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林舜穀建議,可按摩氣戶穴、庫房穴、屋翳穴、天宗穴、天柱穴、膏肓穴等6個實用穴位,放鬆前胸緊繃的肌肉,解除上半身的緊繃狀態。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19 退休力.健康準備
練上肢力量也訓練核心肌群 健走微調3動作讓功效放到最大
不少人喜歡健走運動,也希望透過健走獲得更多的健康好處。運動教練田玉笛指出,對於樂齡族群來說,健走屬於低衝擊有氧運動,是一項很棒的運動。如果在健走過程微調三動作,一是運用健走杖、登山杖做輔助;二是步態要穩,腳跟、腳掌、腳底都要確實抬起、依序落地;三是上臂大幅擺動。如此運動效益自然從A變成A+。使用登山杖 可發揮推蹬效果田玉笛分析,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一個人每星期至少要累計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對健康較有好處。健走時若手握健走杖、登山杖,可使步態更穩定,減輕脊椎、膝關節負擔,走路獲得支撐,跌倒風險也會降低。健走杖、登山杖的高度可依使用者的身高調整,行走時,杖的落點位於兩腳之間,再配合手部擺動,便可發揮「推蹬效果」,也就是讓人感覺更有前進動力,此時速度會提升,運動強度會增加,便可幫助達到上述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的目標。練上肢力量 也訓練核心肌群田玉笛觀察到,一般人常見走路錯誤姿勢,包括踮腳走路、腳拖地或有彎腰駝背、上半身左右傾斜等問題,而這些姿勢會影響身體的重心平衡與支撐力、穩定度,也易導致脊椎、膝關節不舒服,倘若下肢肌力較不足,跌倒風險相對較高。田玉笛提醒,健走時,走路步態一定要穩健、踏實,必須讓腳跟、腳掌與腳底全部抬起,再讓腳跟先落地,接著是腳掌、腳尖,依序落地,才能有效提升健走效益。若手臂大幅擺動,更可改善上肢力量,同時訓練核心肌群,隨著健走速度加快,心跳、血液循環也會加快,心肺功能受刺激,運動更有效率。在聯合報退休5力課程「強肌運動系列─健走GO肌力UP」系列8堂課中,田玉笛將引導學員透過健走杖、登山杖與彈力帶的使用,感受肌肉力量起伏,並掌握健走訣竅,學員也可了解如何運用健走杖、登山杖提升健走效益,不只如此,在課堂上,健走杖、登山杖也會成為「健身器材」,讓肌肉平衡、訓練效果更優化,發揮極致使用效益。田玉笛希望,藉由一系列課程,能協助學員訓練走路、行動常使用到的肌肉群,當這些肌肉群更為強健,學員平常行動就不容易跌倒、受傷,走路可以走得更穩、更遠,出門遊玩時,也比較不會稍微一走路就疲累,這樣就能玩得更盡興,也更隨心所欲、舒服自在。強肌運動系列─健走GO肌力UP 8堂課上課日期:4月10日、17日、24日5月1日、8日、15日、22日、29日上課時間:周三上午10時40分至12時10分或下午3時至4時30分室內地點: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4樓舞蹈教室 台北市仁愛路一段17號4樓戶外地點:中正紀念堂洽詢:02-8692-5588轉5869或2070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sYLjZwYTvLdA6XSS8
-
2024-03-01 醫療.骨科.復健
脊椎側彎一定要開刀嗎?要做什麼運動治療?復健科醫師告訴你如何改善
一位媽媽帶著四年級的女兒來到復健科門診,女兒則低頭不語,媽媽則非常焦急,一進門就說「醫師,我女兒看起來駝背越來越嚴重,他一定是脊椎側彎所以才一直背痛,是不是床上滑手機才會這樣!? 我也叫他不要把所有東西都放進書包太重了, 還跟她講要多去吊單槓。」我回答媽媽說「先不要太緊張,背痛和脊椎側彎不一定有關係,至於是不是真的有脊椎側彎,我們先檢查看看,即使真的有脊椎側彎,早期治療可以得到比較好的結果。』相信多數家長也與這位媽媽一樣,對於脊椎側彎有相當的憂慮和迷思,對於如何治療也有各種想像。什麼是脊椎側彎,如何治療?脊椎側彎是指脊柱的側向彎曲大於10度並伴有脊椎旋轉。在所有人當中,脊椎側彎比例不低,大約有2%至4%的10到16歲兒童青少年有脊椎側彎,女生又比男生多,除了部分「遺傳性脊椎側彎」(因為先天遺傳引起)和「神經肌肉性脊椎側彎」(因為神經肌肉問題如腦性麻痺引起),大多是不明原因(idiopathic)產生的「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並不是因為家長教養不當或是小孩有不好的生活習慣直接引起。由於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是脊椎發育過程的疾病,一條線拉得越長,也越容易彎曲,因此發生的時間越早,惡化的機會就越高,快速長高期間會比較容易惡化,尤其女生8-12, 男生12-16歲期間。因為青少年原發性脊椎側彎的特性是側彎變形幾乎都是在青春快速成長期開始時才發病,也請家長務必於此期間提高警覺。如果隨著小孩成長覺得姿勢怪怪的,甚至肩膀或骨盆不等高,可以就醫進一步評估判斷。輕度的脊椎側彎不一定會引起任何問題,但兒童青少年若脊椎側彎角度過大、進展過快,就需要進一步治療。醫師觀察重點如下~1.以角度來而言,任何側彎超過20度就需要進一步追蹤;2.以增加的速度來說,若半年內增加5度或是一年內增加10度就代表明顯惡化。如果介於20度到40度之間,通常使用背架支撐及復健治療、運動訓練;若脊椎側彎小於二十度則不需穿戴背架,運動訓練仍有幫忙。待成年不再長高之後,脊椎側彎就基本上定型了,除非有其他疾病,通常並不需要擔心更嚴重變化。這也意味著,若超過20度,在還沒發育完全之前應該積極處理!脊椎側彎惡化風險不明原因的脊椎側彎,其惡化風險主要根據「還有多大的機會長高」,如果年齡比較大、骨盆影像上骨頭已經越來越成熟硬化,曲度惡化的風險就比較低。相對的,如果一開始檢查的時候就發現脊椎側彎角度很大,骨頭又還沒有成熟,惡化風險就很高,需要比較密集追蹤。可以參考以下對照表格:*Risser grade 是一種用「骨頭有多成熟」來推斷「再長高的機率」的分期指標,根據骨盆的骨化程度來判斷,醫師會照X光影像判讀骨盆上緣骨質增加的程度來進行分期。骨盆上緣的骨質增加可以分成0-5期:成長過程中骨質增加會從最外面向最裡面進行,由外往內慢慢生成,骨質增加的位置也會有更白更粗的情形。第零期通常在10歲以前,骨盆上的線條很淡,第五期就會是很明顯的白色線條,而第一期到第四期則由骨盆外往內漸漸越來越大範圍的邊緣線條變粗變明顯且逐步密合。而診斷時若角度超過40度、或進展速度過快,則通常比較需要積極考慮評估開刀。不同種類的脊椎側彎,惡化風險也不同,如果是S形曲線(脊椎側彎為雙曲線),比C形(單曲線)容易惡化、診斷時曲線角度大者也更容易惡化,因此還是需要醫師透過影像檢查完整確認評估再安排後續治療。如果家長發現小孩脊椎側彎同時容易有劇烈疼痛、胸椎向左彎曲歪向心臟這一邊、脊椎側彎同時有神經相關症狀(如感覺異常或是無力),則一定要在就診時和醫師說明,以便進一步判斷。是否同時合併神經肌肉疾病、而並非「單純的脊椎側彎」。脊椎側彎會背痛嗎?不痛就沒有關係嗎?絕大部分研究顯示小於四十度的脊椎側彎與下背痛並不直接相關。但脊椎側彎並不能只視為一個生理上的問題,因為脊椎側彎可能影響青少年的自信及產生憂鬱。 而40度以上者因為較容易引發疼痛、容易惡化,隨著年紀增長更容易因為影響運動能力及壓迫胸腔加速心肺功能的退化,因此尚未定型前需要評估開刀處置與否,且一定要盡可能綜合所有治療積極處理。脊椎側彎如何進行訓練關於脊椎側彎的治療性訓練存在許多不同流派,大方向上都是將脊椎擺放在中立位置降低旋轉與彎曲,進行伸展、增加對稱性,如同固定繩索一端再拉伸繩索般將繩子拉直,同時強化肌肉增加核心的穩定性,有時也會搭配呼吸技巧的練習。因為多數脊椎側彎是3D立體的,包含了前後左右彎曲和旋轉,而每種脊椎側彎狀況角度又都不同,很少有一兩個簡單伸展或強化訓練動作,可以完全用來治療脊椎側彎,家長經常提到的吊單槓、做瑜珈、游泳對真正治療都沒有實證效果。建議先就診再由醫療人員安排,才能比較針對問題處理,恢復身體的對稱、減少結構與功能問題。延伸閱讀 :《盤點脊椎側彎治療迷思》穿背架問題多,運動就會好?推拿、瑜伽、吊單槓可改善?脊椎側彎常常有肩膀不等高、腰線不對稱、一側背部明顯隆起等症狀。大多數脊椎側彎是一種不明原因引發的疾病,有可能隨著身高快速長高而越變越嚴重,大多數與下背痛雖然無關,卻可能影響到外型,進而影響到成長中的自信。有相關問題,應該及早就醫檢查釐清是否伴隨其他疾病,並客製化根據脊椎彎曲的3D立體角度、惡化風險安排追蹤與治療計畫,才能及早改善問題, 讓孩子健康自信的成長。(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跳水意外造成的脊髓損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28 醫療.骨科.復健
常看3C引起肩頸痠痛,小心引起「這問題」?3招教你改善,避免日後駝背!
「行得正,坐得端」是指做事正直,姿勢上要抬頭挺胸,才能展現光明磊落的氣質。然而,隨著科技與資訊發達,現代人花很多時間低頭看電腦或手機螢幕,久了肩頸就緊繃疼痛,形成「圓肩與駝背」。什麼是圓肩?與駝背有關嗎?圓肩就是肩膀看起來圓圓的,原本應該在背後的肩胛骨,沿胸廓向前向外滑動,使雙肩看起來就像環抱一顆球(圖1)。研究顯示,在20至50歲的健康成年人中,73%的人右肩有圓肩、66%的人左肩有圓肩,可見圓肩現象很常見。當肩膀形成圓肩姿勢往前延伸,因為胸椎和肩膀是連動關聯性高的兩個關節,如果手向前伸展時,胸椎就會呈現駝背姿勢。研究指出,一天使用手機超過4小時的人肩膀姿勢較差。這些不良姿勢可能引起肌肉與軟組織的不適,也因為肌肉被迫處在一個過長或過短的長度時,增加負擔,長期下來,這樣低效率的工作模式會導致胸前與背部痠痛及緊繃感。圓肩與駝背也會影響頸椎。例如:在打電腦時,為使手部在前下方操作,肩關節和胸椎必須前伸彎曲,但頭卻必須仰起才能看見螢幕,使得頸椎必須做更多伸直,導致聳肩緊繃、頭部前移,這對頸椎和肩頸肌肉都有影響,輕微的肩頸痠痛是最常見警訊,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頸椎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等問題。在不良的姿勢下可能導致組織承受過大的力量,加速結構耗損,容易引起五十肩;肩關節和胸椎處在不佳的姿勢下,則妨礙手臂活動,增加肩夾擠風險;緊繃的胸前肌肉也可能導致神經壓迫,提高胸廓出口症候群的風險。所以,不管是局部或相鄰關節、短期或長期,圓肩與駝背都對身體有嚴重影響。要改善圓肩與駝背對軟組織的影響,最好的方式就是反其道而行,讓原本緊繃的前側肌肉放鬆,並訓練被拉長而無力的後背肌肉,還要改變日常生活姿勢才能一勞永逸。如果出現有圓肩或駝背姿勢時,可以做以下幾個動作來改善:一、前側肌肉伸展(胸大肌、胸小肌)(圖2)1.面向牆角,腳呈弓箭步。2.肩膀抬高至90度,手肘彎曲90度。3.將前臂貼在兩側牆壁上。4.後腳輕輕向前推,胸口貼近牆角。5.感受胸前肌肉被拉開緊緊的感覺。6.維持姿勢20秒後放鬆5秒,續做3次,一天做3回。提醒:動作時別聳肩,保持腰椎骨盆平穩。二、後側肌肉訓練(中下斜方肌、菱形肌)(圖3)1.站姿,上半身挺直,縮小腹。2.將肩膀後收,肩胛骨往中間夾,感受背部肌肉用力。3.維持15秒後放鬆5秒,續做3次,一天做3回。提醒:動作時維持上手臂垂直地面,出力的肌肉為背部而非手臂後側。三、電腦使用姿勢調整(圖4)1.調整桌椅高度至手肘高度與桌面或鍵盤等高,膝關節彎曲90度雙腳自然平放於地面。2.調整桌椅間距,讓鍵盤位置處在上半身直立、肩胛骨後收,手肘彎曲90度雙手可置於鍵盤上的姿勢,勿聳肩。3.調整螢幕高度至其上緣與眼睛同高。4.螢幕與眼睛距離調整至視力可及的範圍,切勿求影像清楚而駝背或將頸部前伸。5.記得適時起身活動。如果已出現嚴重疼痛,或做完以上運動仍無法改善的話,建議到醫療院所或物理治療所接受進一步檢查評估。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18 醫療.骨科.復健
現代人痠痛多來自久坐!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坐姿挺直就是很好的訓練
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會不斷流失,從30歲開始,肌肉量每十年以3%至8%速度流失,肌肉不足會影響生活各種層面:平衡變差導致走路不穩、容易跌倒、身體痠痛,肌少症也容易有代謝問題,嚴重者甚至影響心肺功能。因此,要維持住健康,肌肉至關重要。物理治療師簡文仁指出,當人的肌肉不斷流失,又缺乏鍛鍊,身體會開始去配合沒有力量的肌肉,導致肌肉更加萎縮,駝背更嚴重、走路更容易跌倒,生活處處是危險。而人的腿部是我們的「第二心臟」,要好好訓練不一定要到健身房,光是把每天的「坐姿」坐端正,其實就會訓練到全身的肌肉了。大肌肉群、小肌肉群分別鍛鍊,身體不失衡。人體的肌肉群非常複雜,且相互牽動,有時「背痛」不一定是背部肌群出問題,而是其他肌群的過度拉扯,導致位移等狀況。簡文仁表示,一般民眾可透過「大肌肉群」、「小肌肉群」來分別鍛鍊即可,就像是電影中的主配角一樣,一旦任何一方偏廢,都會導致身體失衡。簡文仁指出,大肌肉群屬於人體常用的肌肉,像是拉單槓時用到的二頭肌,伏地挺身用到的三頭肌,深蹲時則會用到股四頭肌,但凡手臂、大腿、腹部、背部肌肉都可以歸類其中;而小肌肉群則較不常用,例如「指力」,捏、撕、夾都屬於手指小肌肉,通常靈巧的動作都得靠小肌肉,脊椎骨內連結每節脊椎的肌肉也是小肌肉的範疇,站立需要大肌肉群,但「平衡穩定」就需要小肌肉群。現代人痠痛多來自久坐,坐姿挺拔很重要。現代人動不動就腰痠背痛,時常得「進廠維修」,找中醫針灸、推拿整復,但其實關鍵點也在肌肉。簡文仁說,現代人痠痛現象普遍來自「久坐」,當坐姿維持太久,肌肉、關節都沒有移動,組織長期在相同位置上,容易給肌肉太大壓力;若加上坐姿不良,許多肌肉甚至器官都會受到額外的扭力與壓力,久而久之就會導致肌肉慢性拉傷,甚至影響到神經血管,導致痠痛不斷。「坐姿挺直就是很好的訓練。」簡文仁指出,光是保持背桿挺直,腳好好地放在地板上,頭頸部維持不下彎,就可以訓練到全身常用的肌肉群了。把這些維持身體姿勢的耐久肌訓練好,痠痛情形就可以獲得根本性的解決;很多人光是要維持挺拔的坐姿10秒,就覺得受不了,不自覺就會肌肉癱軟,代表耐久肌非常欠缺訓練。簡單起立、坐下,就可訓練連結膝蓋的肌肉。簡文仁也分享自己維持肌力的方式,首先一定是養成維持挺拔坐姿的習慣,另外則是每天安排一段時間運動,可以是很簡單的起立、坐下,就可以訓練連結膝蓋的肌肉,避免肌肉收縮力不夠,造成膝蓋不斷受到傷害;甚至在看書、辦公坐著時,也可以伸懶腰、拉筋,避免組織沾黏。若要加強訓練,也有許多運動方式可以選擇。簡文仁表示,人體的核心肌力包括骨盆底肌、背肌、腹肌、腹橫肌、腹直肌、腹斜肌、胸肌等等,彼此協作固定住全身,就是一項訓練。因此抬頭、挺胸、縮小腹,姿勢固定住後進行走路,就是一項全身核心肌群的訓練了,若要加強,則可以再加快、加大步伐,只要保持姿勢挺拔、不要讓身體肌肉垮掉,就可以強化肌肉的耐力,避免肌少症。補充肌肉原料咪唑胜肽化合物,搭配維生素D,增肌更有力。民眾日常選擇營養補充品時,避免骨質疏鬆得補鈣,而加強肌肉合成作用則可補充咪唑胜肽化合物。簡文仁指出,咪唑胜肽化合物是人體肌肉中既存的元素,是多項胺基酸的組合,就像鮭魚洄游一次好幾千里,要不斷擺盪魚身就得靠肌肉持久性,而維持肌肉持久性的成分之一,即為咪唑胜肽化合物。簡文仁說,現代人大部分營養過剩,年輕時吸收力強,但隨著年齡增加,營養流失速度加快,透過營養補充品來增加人體所需的營養素,確實是一種選擇。雖然人體會自行產生咪唑胜肽化合物,但一樣會隨著年紀增長而加快流失,且較難從日常飲食中補足身體所需的量,所以額外補充保健食品很重要,另外,如果能同時補充維生素D,維持健康肌肉更事半功倍。他也提醒,並非補充營養素就不用運動,運動仍是最根本的方法,彼此相輔相成,才能保持身體肌肉不失衡,迎接健康的銀髮人生。維持肌力撇步1.維持坐姿挺拔,鍛鍊耐久肌。2.每天安排一段時間運動。3.走路時抬頭、挺胸、縮小腹,就能練到全身核心肌群。4.加快、加大步伐可加強訓練。5.補充肌肉原料咪唑胜肽化合物,增肌更有力。
-
2024-02-02 退休力.健康準備
退休力/壺鈴運動鍛鍊肌力、強化心肺 日常家務不容易閃腰
許多人在大掃除、提菜籃、搬重物或從高櫃子拿取東西時,會不小心閃到腰、受傷。運動教練田玉笛建議,可以透過參加壺鈴運動課程,鍛鍊全身肌力、心肺功能,在從事這些日常家務動作時更能掌握正確的施力技巧,較不容易受傷或閃到腰。沙袋壺鈴 掌握肌力運用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將於2月21日開辦「強肌運動─掌上健身房壺鈴」系列6堂課,田玉笛將帶領學員藉由「沙袋壺鈴」進行組合式動作訓練,以日常生活動作常使用到的肌群、部位為重點,展開全方位訓練。田玉笛指出,與啞鈴相比,沙袋壺鈴的質地較軟,重量分布會因施力不同而出現變化,訓練時更需了解、掌握正確的肌肉力量運用技巧,對於肌力的刺激與運動效果的提升,會更有效率。若與鐵鑄壺鈴、啞鈴等相比,由於壺鈴是沙袋材質,即使不慎掉到地上,較不會因砸到腳而受傷、疼痛,較為安全。改善體態 體力明顯提升曾參加壺鈴運動課程的黃姓姊妹對於課程所帶來的改變,特別有感。四年級生的姊姊說,原本擔心以前沒有運動習慣,可能無法跟上教練的訓練腳步,但是參加課程後發現,教練的教學循序漸進,因為是小班制,較有機會進行個人化指導,她開始留意自己的動作、儀態,較少彎腰駝背,不只小腹縮小,也感覺體態變得比較好,整個人更有自信。妹妹過去是長坐辦公室的上班族,退休後為了儲存更多健康本錢,因而參加壺鈴運動課程。她說,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她的體力、肌耐力都明顯提升,現在參加旅遊或出門健行、運動,時間都比較持久,也更盡興。壺鈴擺盪 強化心肺功能田玉笛指出,進行壺鈴運動時,透過「壺鈴擺盪」(Kettlebell Swing)動作,可有效鍛鍊心肺功能、全身肌力。執行這一動作,重點是由臀部發力、啟動,而非用膝關節、手部發力,藉由臀部力量的帶動,讓壺鈴擺盪於雙腿間,這過程對於從臀部、大腿後側到全身肌肉、核心與肩部的穩定,甚至心肺能力,都能得到充分訓練。田玉笛希望,透過壺鈴運動的訓練,讓學員進行各項日常動作時,所關聯到的肌群、肌力都能有更穩健的力量基礎,這樣行動時更能隨心所欲、自由自在而不容易受到傷害。「強肌運動─掌上健身房壺鈴」系列課程時間:2月21日、28日、3月6日、13日、20日、27日地點: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4樓舞蹈教室北市仁愛路一段17號4樓洽詢:02-8692-5588轉2070或5869報名:https://shih5869.pse.is/5kj5mt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8 焦點.長期照護
林依瑩:讓大家喜歡老 才是長壽社會的終極目標
「他好奇問我:台灣老人都喜歡打扮年輕上台跳舞嗎?」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人林依瑩笑著回憶起好幾年前那場小巨蛋的長者活動,當天一名來台參訪的丹麥學者這樣問她,這個提問猶如一記棒喝,提醒著她,邁入超高齡的台灣,那麼多高齡者專屬的活動,是不是都過於童稚化?林依瑩觀察,同樣是「法定老人」,但六十五歲到一百歲涵蓋了好幾個世代,各世代成長背景與生活歷練不同,課程內容設計也要隨之調整。首先認識老 就可自在享老新一代長輩成長於台灣經濟起飛年代,受過很好的教育,對該怎麼過退休生活很有想法,若活動只停留在健診、量血壓、健康操或團康,無法滿足他們。要發展出讓老人覺得有價值的活動,才能吸引新一代的老人。林依瑩歷來的工作都跟「老」有關,曾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十二年,期間催生「不老騎士」,卸任台中市副市長後,投入達觀部落的長照工作,考取證照成為第一線的照服員,以失能長輩為主要照顧對象。她說出長期服務長輩的觀察,「變老,就像四季變化一樣自然,當我們認識老,就可以自在享受老的境界。」長壽社會的孩子應從小就要認識、親近長輩,心態上要喜歡老人,才有可能觀察跟學習如何變老。她以自己為例,在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成長,被阿嬤一手帶大,加上跟著擔任村幹事的父親做社區服務,經常有機會親近老人,她看到很多老人家即使拄著拐杖也要做事,自己阿嬤年紀很大時仍然會去田間挖番薯,邊挖邊跟路過的人閒聊,但如果找不到事做就只能在門邊打盹,「所以我從小就知道老人要有事做。」任職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期間出國參訪,在中國大陸的「為愛長征」活動,遇見一名七十一歲的阿嬤以三○五天走完八千里路,在日本看見老人退休協會從大阪步行千里到東京,對老人的感動在她心中滋養成行動,促使她帶一群平均八十一歲的不老騎士機車環島,讓大家具體相信老可以這麼精采,「錄取的阿公阿嬤一整年都特別健康,他們擔心一生病就無法環島。」擔任第一線照服員,林依瑩看見失能造成的限制但也看到突破,「身體衰老只是生理現象,但心是自由的,不會因此而改變。」在台灣大部分人聽到氣切都很絕望,但部落有一名氣切阿公從最嚴重的失能八級進步到二級,現在不但自己出門買菜,閒暇時還能射箭自娛,證明了從健康、亞健康甚至到失能,心態正向就能擁有美好老後生活。看身心狀態 不看年齡數字投入老人服務工作卅多年,見過熱血圓夢的老人,也見過長照復能的老人,林依瑩對於「變老」的學習,都來自這些前輩。她認為變老看的不是年齡數字,而是身心狀態。就像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創辦人郭東曜,退休後移民夏威夷不是休閒養老,而是去開創新的任務為教會服務,縱使視力退化無法開車也不會當成阻礙。而她自己理想的老後生活是子孫滿堂,育有三名子女的林依瑩,卅七歲才生第一胎,老二老三各在她卅九歲、四十二歲時出生,按照結婚平均年齡不斷延後的趨勢推估,很有可能將近七十歲抱孫。「維持好身心狀態,七十歲帶孫子沒問題啊。」林依瑩笑開懷,彷彿已看到子孫滿堂的未來。長壽社會 林依瑩:打造系統性學老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人林依瑩為時代力量不分區立委候選人第一位,儘管因政黨得票率未跨過百分之五未能進國會,但她於選後表示,希望大家能早點學老、開心學老、幸福到老,期待政府更重視學老的推動,打造一個系統性學老的社會支持體系。林依瑩認為長壽社會最積極正向的照顧有兩種作法,一是學習,一是社會要開創主流價值,提供年長者更多參與機會,有舞台展現。不老騎士在國際間大放異彩時,曾有學者指出標榜不老,反而是歧視老,但林依瑩認為把老跟其他正向元素結合,讓大家喜歡老,才是長壽社會的終極目標。她任職台中市副市長期間,推動老派系列活動,直接把老融入時尚街拍、影像展、嘻哈熱舞等活動,引領民眾思考老的樣態與魅力。林依瑩在部落推「百歲小學堂」,教老人家認字點餐、買車票,隨堂考就是獨立完成買票搭火車的任務,這類課程設計是為了解決部落老人不識字所造成的日常生活限制,「新的老人學經歷生活背景不同,十年後百歲小學堂可能要變成哈佛菁英堂才有人願意來上課。」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是台灣非常好的高齡政策,實施將滿廿年,她當台中市副市長時,思考規畫不限定場地的行動據點,立意在於更靈活運用各種場域,例如她曾看過一群長輩在百貨公司聚會,規定成員都要戴帽子出席,為了一頂帽子必須設計整套穿搭,展現創意活力。坊間也有許多新穎的活動,她提到自己父親報名參加蘇帆海洋基金會的不老水手課程,是學習也是人生新挑戰。突破限制 翻轉失能新契機要不是膝蓋退化,可能沒有不老騎士的誕生。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創辦人林依瑩受到中日老人步行千里的感動,原本的構想是在台灣舉辦同性質活動,但當時八十七歲的不老騎士團長賴清炎,說自己「膝蓋退化了不要走路,我們來騎摩托車。」不輕易放棄而是轉變方向,反而創造不老騎士環島佳話。莞爾的是,當林依瑩邀請日本老人退休協會共襄盛舉時,反而被他們以騎車太危險為理由婉拒。投入長照工作多年,林依瑩看見失能造成的限制但也看到突破,去年日本早發性失智症患者丹野智文來台演講,丹野智文原是汽車銷售業務員,卅九歲確診阿茲海默年輕型失智症,這十年來他積極分享經驗、推動失智友善,不但出書、成立陪伴組織,更成為國際年輕失智者推廣代表。他受林依瑩之邀參訪部落時提到,初期回診醫師都是對著他太太說明病情,儘管他就坐在醫師面前。這是大部分人面對失能者的方式,林依瑩強調,嚴格來說戴眼鏡也是失能的一種,但是我們不會因為對方近視就認為他無法自理,「尤其在科技及輔具的協助下,依然可以完成很多想做的事。」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很早就推出老人體驗活動,設計彭祖體驗包以老化眼鏡、音阻耳塞、駝背背帶等裝備,讓參與者感受到身體衰退至八十歲的情況,立意在於體諒老人家生活的不便進而產生同理心。林依瑩印象深刻的是十年前香港一位會計系大四學生,專程到台灣參加老人體驗活動,回港參加社會企業提案大賽獲得第一名,後來成立「歷耆者」社會企業,為學校、企業及長照機構舉辦專業的老人體驗活動,找出長者的身心靈需要。社會愈來愈長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經驗,但同時也能抓住新的機會,「引導大家看到社會的不足,就能開創新契機。」
-
2024-01-26 焦點.健康你我他
家族長輩有失智症,新年祈願預存腦力及肌力,分享自身的「養力計畫」!
2025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人有一人是65歲的長者。國人壽命延長,應該也希望能健康終老。時常聽聞親友們家中的長輩確診失智症,婆婆晚年臥床,家父肌力不足,失智、失能皆影響長輩的生活自理能力,加重照顧與被照顧者雙方的身心壓力。這讓我引以為鑑,明瞭守護自身健康的重要性。新年祈願,自己能健康到老,「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每日力行「養力計畫」,預存腦力及肌力這兩種本錢,鞏固老本。喜歡學習,愛閱讀、寫作的我,每日讀報並朗誦一篇文章,開口說話可牽動臉部肌肉,鍛鍊心肺功能,促進大腦、心、肺等相關器官的運作;每周玩一次數獨益智遊戲,破解題目鍛鍊腦力。一個健康的人一定要行動自如,關節靈活,肌肉有力是基本要件。我每日做伸展運動,雙手畫大圈圈,腿部拉筋,強化關節,增加肌肉的柔軟度;做深蹲或屈膝姿勢練大腿肌力,腳跟離地,腳尖翹起來,練小腿肌力,靠牆挺拔站立,避免駝背練背肌。此外,每周有二至三天外出步行運動數千步。我們常說「活動,活動,要活就是要動」。每日動腦養腦力,伸展四肢存肌力,預防自己能老而不衰,祈願身體健康無病終老。責任編輯:吳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