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3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飲水
共找到
437
筆 文章
-
-
2022-07-18 醫療.泌尿腎臟
醫病天地/酷夏飆汗 多喝水防泌尿道感染
炎夏,泌尿道感染患者增加,楊梅天成醫院泌尿科主任彭元宏建議,民眾應多喝白開水,切勿在烈日下激烈運動,飲食盡量清淡,別吃重鹹,否則對腎臟造成負擔及傷害。彭元宏說,夏天因為流汗較多,會鼓勵民眾多喝白開水,只要補充水分,尿液濃度就會下降,較不容易孳生細菌、形成結石,可預防尿路感染跟結石;夏天也盡量不要在烈日下激烈運動,否則可能造成橫紋肌溶解,對腎臟造成傷害。飲水量建議2000至3500cc,若有劇烈運動,再增加500cc。此外,盡量吃清淡一點,不要吃重鹹,包括香辣跟鹽分太多的食物最好避免,也不要攝取太多蛋白質,不然會造成腎臟排毒負擔。平常保養泌尿道也要多喝水,男生泌尿系統有攝護腺,要保養可多吃番茄,而且要加熱過的才會釋放出茄紅素,對攝護腺是滿不錯的保養食品,另外也可吃蔓越梅。彭元宏表示,夏天也不要避免憋尿,建議2小時排尿一次,也可避免泌尿道感染;有反覆泌尿道感染困擾的民眾,夏天盡量避免穿緊身衣褲,因為悶熱也會造成感染。
-
2022-07-14 醫療.骨科.復健
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編按:人生到最後,都想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如何達成?語言治療師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罹患失智、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腦部疾病的病人。如何鍛鍊吞嚥肌群,避免吞嚥能力退化?家中長輩吃東西時常咳嗽、不時覺得喉嚨卡卡?小心,這並非正常老化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根據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的研究統計,在一般社區,65歲以上的民眾約12.5%有輕度以上的吞嚥困難問題。在長照機構、安養中心,長者吞嚥困難、有吞嚥障礙的比例更可能高達5~6成。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功能會隨著老化而衰退,是正常現象。然而,高齡者也可能因肌少症、失智、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導致病理性的吞嚥障礙,長期置之不理,長輩將難以自行進食、營養不足,需要以鼻胃管等方式提供人工營養,更有食物掉落氣管、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可能。什麼是吞嚥障礙?認識進食4階段,食物掉入「禁區」可能導致吸入式肺炎對一般人而言,三餐正常進食,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其實,送入口中的食物要順利進入食道並抵達胃部,需要動用好幾組神經、肌肉,準確無誤地執行大腦發出的指令。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可分成4個階段:1. 口腔準備期牙齒切碎、咀嚼食物,舌頭攪拌混合唾液將食物做成濕潤的食團。2. 口腔期舌頭把食團往後送到咽部,引發腦幹的吞嚥反射。若是舌頭肌肉無力、腦部功能受損的病人,如失智症等,在這一階段會不斷地將嚼爛的食物含在口中不吞,無法繼續吞嚥。3. 咽部期鼻腔後方的軟腭肌群收縮、氣管上方的會厭軟骨蓋上、食道上方的括約肌放鬆,讓食物下滑進入食道。在此一階段,若肌肉無力,口腔、鼻腔和氣管的「閘門」無法順利關上,食物就可能卡住鼻腔、掉進氣管,導致人嗆到、咳嗽,甚至進而引發肺部發炎。王雪珮指出,一般而言,當食物卡住氣管口時,人會有異物感,用力將食物咳出。但有些腦部損傷、神經反射異常的病人,即使食物掉落氣管也不會咳嗽。於是,照顧者以為沒事、繼續餵食,導致更多食物掉落氣管,讓吸入性肺炎惡化。這種情形,被稱為「靜默式吸入」。4. 食道期食物進入食道,緩緩往下移動至胃部。在此階段,若食道口的括約肌無法放鬆、咽部缺乏足夠的肌力將食物往下推擠,都可能導致食物卡在食道口或食道中,無法往下移動。哪些人容易發生吞嚥障礙?體重下降、吃東西不順,3方法可自行評估王雪珮指出,吞嚥困難的問題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約3成同時有吞嚥障礙。此外,腦神經方面的疾病,例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以及腦部損傷的中風、腦部腫瘤病人,都可能發生吞嚥障礙。如何判斷長輩是正常老化,或者吞嚥障礙?王雪珮指出,若吞嚥困難症狀已影響長輩的進食量、飲水量,甚至導致體重非預期地下降5% 以上,就要懷疑是病理上的吞嚥障礙,建議到吞嚥門診做進一步地評估。此外,一般高齡者難免會有喝水嗆到、吞藥丸「卡卡」的情況,除了觀察食量、體重等,也可以透過以下兩個簡單的測試,確認是否為高風險族群。1.「反覆唾液吞嚥篩檢測試」(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RSST)。在30秒內反覆吞口水,若次數小於3次,即可能為吞嚥障礙高風險群。2.使用「EAT- 10」篩檢量表自我評估。這套量表包含10個問題,0分代表「沒有問題」,4分則是「問題非常嚴重」。受試者可從0~4分中,按自己的情況給分。10題總分大於或等於3分,可能是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EAT 10」量表10題:1.吞嚥問題是否導致體重下降2.吞嚥是否干擾外出飲食3.吞嚥液狀物需額外費力4.吞嚥固狀物需額外費力5.吞服藥丸時需額外特別費力6.吞嚥是否會導致疼痛7.飲食的愉悅是否受吞嚥問題影響8.吞嚥時,食物會黏著咽喉9.吃東西時是否會咳嗽10.吞嚥時是否有壓迫感若以上兩項測驗未通過,建議至醫療院所吞嚥門診,由醫師、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檢查。王雪珮提醒,腦神經疾患的病人大多在神經內科門診求治,當有吞嚥困難問題時,不一定會尋求復健科協助,有時容易錯過復健的黃金時間。也有些患者因疾病難以自我表達,忽略吞嚥問題,建議家屬若懷疑病人有吞嚥障礙,可至醫院進行吞嚥攝影查,找出吞嚥過程的問題。一般人如何預防吞嚥障礙?發生吞嚥障礙後如何復健?健康的高齡者要預防吞嚥障礙,可以做「吞嚥健康操」,強化口腔、咽部、喉部等吞嚥相關的肌群。三餐飯前做10分鐘,進行基礎保養。由語言治療師設計的「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可協助高齡者強化吞嚥肌群。而若懷疑自己或家人已發生吞嚥障礙,則建議至醫院復健科、耳鼻喉科,由具備嗓音、吞嚥功能專長的醫師診斷。根據檢查結果,由醫師轉介語言治療師進行復健。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的復健有2個重點,一是訓練吞嚥的能力,另一則是訓練咳嗽的能力。前者就像吞嚥肌群的健身課程,由語言治療師以遊戲等多元的方式,讓長輩練習吞嚥,強化肌力。此外,能夠吞嚥以後,「練咳嗽」也同樣重要。王雪珮指出,有些長輩腹部核心肌群和喉部肌肉無力,一旦食物不慎卡住氣管口,也無法用力咳出。她建議,長輩平時就可練習用腹式方式咳嗽,先吸氣吸到7、8分滿後閉氣2秒鐘,接著肚子內收、以喉部聲帶力量,讓氣流衝出、用力咳嗽。如果長輩進食時不慎嗆到,照顧者貿然拍背,反而可能使原本卡在氣管和食道間的食物掉落氣管。這時應請長輩身體前傾,鼓勵長者盡量喉嚨用力咳,藉著衝出的氣流,讓卡在呼吸道口的食物遠離呼吸道。接著,請長輩乾吞幾次,讓食物順利進入食道。反覆咳嗽、吞咽,最後發出「啊」的長音,聲音乾淨才算危機解除。及早發現吞嚥障礙、積極復健 90歲也能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王雪珮觀察,在臨床上,吞嚥障礙的患者常不知道該找哪一科求診,因而錯失治療黃金時間。她曾遇過一位65歲的病人,覺得自己「喉嚨卡卡」,到肝膽腸胃科、神經科檢查都沒發現問題,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心病,轉介到身心科服用抗焦慮藥物。最後,病人到復健科做了吞嚥攝影檢查,才發現藥物卡在氣管、食道的入口,舌根和咽部也有食物殘留,找到處置吞嚥問題的策略。她指出,發現長輩進食困難時,找到有吞嚥專長的醫師及語言治療師求診,才能及早復健、改善問題。有些長輩吞嚥功能衰退、多次誤嚥、發生吸入性肺炎,最後在醫師的建議下插鼻胃管灌食。然而,病人不再以口進食後,吞嚥機能仍會持續退化,最後就連吞口水都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即使用鼻胃管,也要維持吞嚥機能。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改善吞嚥障礙。王雪珮舉例,有位90多歲的長輩心臟、腎臟衰竭,原本已放置鼻胃管灌食。經過一個月的積極復健後,他已經可以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甚至吃到想吃的牛肉麵。愈早復健,效果愈好。若是認知功能受損的病人、復健意願低落的病人,也可由醫師和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評估、找到合適的飲食質地,再由營養師進行餐食規劃。將吞嚥訓練策略融入進食之中,讓患者不知不覺增加吞嚥頻率、強化相關肌群的力量。目前台灣也開始發展適合吞嚥障礙者的「照護食」(又稱銀髮友善食品)。這類食品依照病人的吞嚥能力,分成軟食、細碎食物、濃稠泥餐、流質飲品等不同質地,讓長輩安全地補充足夠的營養,又保有飲食的樂趣。「吃,就是最好的運動。」王雪珮說。即早發現問題、好好練肌肉,人生到最後都能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原文: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
2022-07-11 醫療.骨科.復健
吞嚥卡卡要及早改善!醫:避免肌少症、吞嚥困難與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
肌少症(sarcopenia)是因老化或其他原因所導致肌肉質量減少、肌力下降及行動能力變差,進一步造成跌倒與失能的發生,並延長住院的時間及增加死亡率。特別是重症患者或多重共病症患者,像是新冠肺炎的中重症患者,於住院期間因為疾病的因素會使肌肉及肌力快速地流失,儘管後來疾病好轉脫離重症,還是要特別小心之後可能會有肌少症的發生。一般民眾更為不了解的是,原來肌少症不只會發生在四肢的肌群,也會發生在與吞嚥相關的肌群,導致吞嚥困難(dysphagia)!這就是近幾年來逐漸受到關注的肌少症吞嚥困難(Sarcopenic dysphagia)!正常人能順利吞嚥,靠的是完善的神經系統下指令給口腔咽喉處的肌肉群,將食物咀嚼吞嚥後,運送至食道,來完成吞嚥。過去的研究發現隨著年紀增長,與吞嚥相關的肌肉質量會逐漸減少,這會讓吞嚥肌群的肌耐力下降,因此導致吞嚥困難。而吞嚥困難則會造成經口進食產生困難,導致對用餐及飲水產生畏懼,可能造成營養不良、肺炎、感染、呼吸困難,嚴重者會有生命危險。而營養攝取不足又會再進一步導致肌少症。這樣的情況形成惡性循環,使肌少症與吞嚥困難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圖一)根據國外統計,肌少症吞嚥困難於社區老人的盛行率約為5.9%,而在護理之家的盛行率則更高,高達45%。這些因肌少症導致的吞嚥困難其實是相當普遍的,但一直以來都未受到重視及照顧。在評估肌少症吞嚥困難時,也會從肌肉質量、肌肉力量、行動功能表現等三個面向來評估有無肌少症,並依吞嚥困難的情況,來評估主要的原因是否為肌少症所導致,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吞嚥困難照顧。四大絕招處理肌少症吞嚥困難在肌少症吞嚥困難介入方面,著重在打破因肌少症、吞嚥困難、營養不良所形成的惡性循環,會從吞嚥肌群肌力訓練、肢體的肌力訓練、營養補充及食物質地改變等四大方向進行介入。(圖二)1.吞嚥肌群的訓練包含舌頭阻力訓練、吞嚥相關肌群阻力訓練及呼吸訓練,其中舌壓阻力訓練(Tongue-pressure resistance training, TPRT)是目前最適合使用在肌少症吞嚥困難的吞嚥肌群強化訓練方式,其作法為患者將舌頭出力頂住上顎10秒,然後在休息10秒,一組30次,一天2-3組,並可搭配舌壓測量給予回饋。藉由吞嚥肌群的阻力訓練,可以有效增進吞嚥肌力,促進吞嚥能力。2.除了吞嚥肌群的肌力訓練外,肢體的肌力訓練,如使用啞鈴、彈力帶,或在家深蹲、抬腿、橋式等,也有助於全身肌肉量不足及肌力下降的回復,並進一步的促進肌少症所造成的吞嚥困難。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以肢體肌力訓練為主的復健,包含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配合上營養補充,可有效促進肌少症患者的吞嚥功能。3.在營養補充部分,一般會建議肌少症的患者每日熱量攝取≧30 kcal/kg/day及每日蛋白質攝取≧1.2 g/kg/day,而這樣的營養補充不僅可以有助肌少症患者的肌力回復,同時也適用於肌少症導致的吞嚥困難患者身上,藉由營養補充也可以有效增進舌頭肌力及吞嚥功能。4.針對高嗆咳風險的患者,容易因嗆咳導致感染或肺炎,也因此常讓患者對於由口進食感到害怕,造成由口進食不足,甚至導致營養不良。利用不同的食物質地測試,找出患者可以安全進食的食物質地,並依此調整適合的進食質地,像是喝水易嗆咳的患者可以使用增稠劑或是改用蜂蜜、濃粥、水果泥等不同質地的食團進食,以避免嗆咳。有利於安全而有效率的進食,讓吞嚥困難患者得以正常進食,打破因進食不足導致營養不良的惡性循環。藉由以上完整的肌少症吞嚥困難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多面向的整合介入,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吞嚥能力,並打破因肌少症、吞嚥困難、營養不良所產生的惡性循環,讓因肌少症而造成吞嚥困難的患者們重拾良好的進食能力及營養狀態。若已發生肌少症,即使吞嚥困難並不明顯,仍建議「小口吃、慢慢吃、坐正吃」,也就是調整每口進食的量、放慢進食速度、維持良好的進食姿勢,來避免嗆咳。同時配合訓練口咽喉部肌肉。若喝水常常嗆到,甚至對進食心生畏懼,建議至各醫院復健科就診,由醫療人員進行詳細評估。提醒您,關心身旁的長者及家人有無肌少症及吞嚥困難的問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長者可以愉快又安全的吃東西!(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吞嚥卡卡!小心肌少症導致吞嚥困難)
-
2022-07-11 醫療.骨科.復健
吞食物容易卡住或嗆咳?專家提醒吞嚥困難7症狀
● 隨著年紀增長,口腔周邊功能也跟著衰退● 吞食物容易卡住或嗆咳,小心是吞嚥困難● 吞嚥問題造成營養不良,恐惹其他併發症一名70歲的男子,最近喝水常容易嗆咳,吃東西也有食不下嚥的狀況,經過就醫檢查評估,發現口腔周邊肌肉已退化,造成吞嚥困難。當長輩開始出現進食障礙、愈吃愈少時,該如何改善咀嚼及吞嚥能力呢?WaCare專家、語言治療師蕭麗君表示,因年齡退化或疾病所造成的吞嚥困難並不同,透過醫師評估找出原因,才能擬定治療計畫。吞嚥退化 嗆咳有致命風險吞嚥是自然的生理反應,蕭麗君指出,食物進入嘴巴到胃部,移動的過程有困難,即稱之「吞嚥障礙」,其發生原因可能是老化或病變所引起。隨著年紀增長,口腔、咽部肌肉力量也跟著退化,再加上唾液分泌減少,會造成不易咀嚼、容易嗆到,是銀髮族常見的飲食狀況。除了老化,神經性退化疾病、中風、失智、巴金森病以及頭頸癌也會造成吞嚥困難,若食物殘渣或飲水跑進呼吸道就會導致嗆咳,甚至可能引發致命的吸入性肺炎。蕭麗君說,嗆入口水也很常見,當口腔中的含菌量高時,嗆入大量細菌進入下呼吸道,就會變成肺炎。對症下藥 先就醫揪出病因受到身體老化或疾病影響,吞嚥功能隨之衰退,蕭麗君強調,進食的前、中、後發生咳嗽,或是食物卡在喉嚨下不去、吃完東西後講話混濁有雜音等狀況出現時,就應密切觀察是否有吞嚥困難情形,避免引發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甚至是其他造成生命危險的併發症。改善吞嚥困難,一定要對症下藥,並非只是調整食物的軟硬質地,泥狀或糊狀食物也要依照均衡飲食原則,才能確保攝取足夠營養。蕭麗君指出,造成吞嚥困難的原因眾多,應就醫找出咀嚼功能、神經系統以及食物行經的消化道結構是否異常等病因,並且加強訓練口咽部肌肉,以及調整進食時的姿勢,有助於長者更安全地、好好地吃東西。吞嚥困難7症狀1.吃東西、喝水容易嗆咳2.無法張嘴大口飲食3.感覺有東西卡在咽喉4.聲音改變、沙啞5.含住不吞食,進食拉長6.脫水、體重異常減輕7.肌肉流失、體力衰退改善進食6策略1.避免仰頭喝水,可使用吸管或湯匙2.坐直保持正確的進食姿勢,脖子可前傾3.讓長輩自己動手吃飯,活化各肌肉群4.等口中的食物全部吞嚥後再吃下一口5.調整食物的質地,避免太黏稠或太硬6.餐前活動筋骨放鬆頭頸部,幫助吞嚥
-
2022-07-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中2例BA.5本土個案 母、兄接機全程戴口罩仍中鏢
中央公布,台中出現2例本土BA.5變異株本土個案。台中市衛生局副局長陳麗娟說明,30多歲女性帶二名孩子自美國返台先後確診,其母親、哥哥6月19日接機,全程戴口罩仍確診,後經基因定序都為感染BA.5。衛生局已詳細疫調、追蹤採檢,目前尚無擴散風險。陳麗娟建議,接機者應打滿三劑疫苗為優先,至少要打2劑,戴口罩、手套,並注意被接親友的篩檢結果;被接的親友要針對手部、鞋底、行李消毒,車內勿飲食,適度開窗,保持通風,車內所有人全程戴口罩,避免交談或碰觸等接觸,接機後,車輛要全面清消。陳麗娟說明,這名30多歲女性帶二名孩子返國,6月19日50多歲母親、30多歲哥哥接機,接回台中居家檢疫替代所。五人在車上全程戴口罩,沒有飲水、飲食,但車窗緊閉、通風不良。陳麗娟說,調查發現,這名女子入境時就已經出現發燒、咳嗽、耳朵痛等症狀,在機場唾液採檢為陽性,6月19日確診,Ct值為27,2名孩子也陸續發燒,快篩陽確診,Ct值分別為25.5、29.2。陳麗娟說明,女子的哥哥6月24日出現發燒、咳嗽症狀,快篩陽確診,6月29日衛生局接獲女子基因定序都是染感BA.5,採檢其接觸者,其中女子的媽媽無症狀,6月30日確診,另接觸一名友人經PCR採檢為陰性。陳麗娟指出,台中市衛生局昨接到通知,包括女子和2名孩子,以及哥哥、母親等五人的基因定序,全部都為BA.5,其中女子和2名孩子為境外移入個案,母、兄則為未土個案。目前5人都無不適症狀,除案母居隔到7月7日,其餘全數已解隔。台中市副市長令狐榮達說,雖然台中今新增4669例確診,相較上周三(6月29日)下降23.67%,已脫離高原期,但請市民注意,BA.4、BA.5致重症機率沒有明顯較高,但傳染力極強,提醒民眾加強防疫,落實勤洗手、戴口罩,遠離高感染風險場域。
-
2022-07-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解封後要怎麼做才能出國旅遊?出國條件、疫苗施打注意事項一次看
全世界的新冠疫情已經肆虐了兩年多,許多人已經很久沒有出國旅遊。隨著新冠疫苗的覆蓋率上升以及全民防疫觀念的提升,台灣的疫情逐漸穩定。各國的疫情也有趨緩,有的國家也重新開放施打兩劑以上新冠疫苗的觀光客入境,這對於久久沒有出國旅遊的人來說是一項天大的好消息。旅遊醫學門診諮詢,做好萬全準備民眾出國前一定要先做好準備,了解當地疫情是相當重要的。在網路搜尋「國際旅遊處方箋」,選擇即將前往的國家,獲取當地的即時疫情、旅遊前的準備、預防接種建議等相關醫療資訊,也建議民眾前往旅遊醫學門診做相關諮商。需要注意的是,儘量在出國前二至四週來諮詢或施打疫苗,因為有些疫苗是需要一段時間產生效果(如黃熱病疫苗),有些檢查需要時間檢驗,或一些預防性藥物也需時間觀察是否產生副作用。只戴口罩還不夠!基本防護不可少在新冠病毒蔓延的環境下,隨時配戴口罩已經是全民的共識,一般外科口罩可用來防止人與人之間的微生物、體液傳遞(飛沫傳染)。但要注意有些傳染病光靠口罩是無法防範的,例如:有些疾病是靠著接觸傳播、食物或水源傳播,或動物、昆蟲等病媒傳播,如果沒有做好正確的防護措施,恐怕在國外旅遊時會增加染疫的風險。以下介紹幾個國外常見的疾病及預防方式:◎黃熱病黃熱病集中在非洲及拉丁美洲,傳播方式為蚊子叮咬傳播,若要前往該地區旅遊,採取防蚊措施以及接種黃熱病疫苗是必要的。年齡滿9個月以上者,皆建議接種黃熱病疫苗,且應於出國10天前接種。接種疫苗後可產生長期保護力,故不需例行追加接種。◎瘧疾瘧疾疫區包括:非洲、中南美洲、東南亞及大洋洲島國。主要由瘧蚊叮咬傳播。建議旅客諮詢旅醫門診醫師,正確採取防蚊措施,並服用瘧疾預防藥物。瘧疾預防用藥必須因不同地區的抗藥性而使用不同的藥物,有些藥物必須至少在出發前二至三週開始服用。◎A型肝炎A型肝炎流行地區例如:非洲、南美洲、中國大陸、東南亞地區等,其主要的傳染途徑是食用受汙染之食物或水而感染。在外要注意飲水及飲食衛生,不可生飲、生食,尤其是生蠔或貝類。接種A型肝炎疫苗為預防感染相當有效的方法。◎傷寒傷寒多發生於開發中國家,南亞地區感染風險最高。傳播方式主要透過受汙染的食物、飲水傳染。注意飲食衛生(儘量熱食、飲用瓶裝水或飲料),可視需求接種傷寒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最主要的流行地區位於撒哈拉沙漠以南橫跨非洲中部的「非洲流腦帶」地區,好發於春、冬二季。主要由飛沫與接觸傳染,預防方式為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在高風險地區保持個人衛生、戴口罩,避免接觸有呼吸道症狀病人。沙烏地阿拉伯政府要求赴沙國朝覲必須接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並出示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記得攜帶「黃皮書」,而非小黃卡「國際預防接種證明書」是一種受全世界認可的證明書,依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規定及格式所核發,又稱為「黃皮書」。部分國家規定入出境旅客應提供特定疫苗之黃皮書,旅客須提早接種疫苗,並且取得證明書。如果沒有依規定提供,檢疫人員可以採取強制檢疫、隔離等措施,甚至拒絕旅客入境。黃皮書若經塗改即失效,領取時記得確認各項資料都與護照相符合。小提醒!出國前注意事項1.出國前,至疾管署網站查詢國際疫情資訊及防疫建議,出國前二至四週前往「旅遊醫學門診」接受評估;並適度自備口罩、防蚊液及乾洗手液等防疫用品。2.旅途中或返國時,曾有發燒、腹瀉、出疹或呼吸道不適等疑似傳染病症狀,請於入境時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返國後21天內,若有身體不適,請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3.傳染病預防措施4.有呼吸道症狀應配戴口罩。5.用肥皂勤洗手、吃熟食、喝瓶裝水。6.噴防蚊液,避免蚊蟲叮咬。7.不接觸禽鳥、犬貓及野生動物,避免咬傷或撕裂傷。8.前往旅遊醫學門診接受評估及疫苗施打。 小提醒!出國前請至家庭醫學科-旅遊門診諮詢相關注意事宜
-
2022-07-01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白明忠懷抱信仰 守護台東戰勝病毒
「我知道許多患者為了看病,必須起個大早搭公車、走不少路才能掛號。這些長輩、患者花這麼大工夫、苦候多時,好不容易進入診間,醫師或許很快就掌握病症,但病人不懂啊,身為醫師最起碼要做到,不要讓患者覺得,醫師在趕時間,必須讓患者感受到醫師的用心。」台東馬偕醫院副院長白明忠出身南投農家,深刻體會偏鄉生活辛苦、就醫不便,對於偏鄉服務、義診,細心為患者診療,白明忠全身心投入25年,卻以稀鬆平常的口吻說:「這是醫師的工作日常。」蘭嶼胃鏡先鋒 帶著器材深入偏鄉「不好意思,今天病人多、晚了一點!」採訪當天下午,白明忠仍忙著看診,直到下午4時許,終於看完當天掛號的百餘名患者,他走進約訪的會議室,院方同仁稱許他對患者細心、看診比較慢,他微笑地說:「這不是醫師該做的事嗎?」病人這麼遠來看診,就算小病痛、也必須讓患者感受到醫師的同理心與關心。白明忠年輕時原在台北馬偕醫院服務,輪派支援台東偏遠醫療期間,常提設備搭公車到山區看診,發現不少偏鄉患者幾乎沒機會就醫,得知醫師下鄉才初次看病,還有人一看醫師就發現罹癌。當他體會偏鄉醫療缺乏、更積極下鄉後,妻子也支持遷居台東,白明忠守護後山醫療25年,無論最北長濱、池上鄉,至最南達仁,甚至蘭嶼,都有他看診的身影。身為腸胃內科醫師,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年代,他常帶著胃鏡、腹部超音波等醫療器材,搭飛機、坐船前進離島蘭嶼,讓患者獲得更精確的診療服務,更有效率地確認病灶、對症投藥,成為「蘭嶼胃鏡先鋒」,2016年獲頒第26屆醫療奉獻獎。病人是主角 也是醫護人員的老師「要記得,病人是主角!」白明忠說,常跟年輕醫護人員、學生分享,書本只能條列某種病症有哪些症狀,但這些症狀並不會同時出現在不同患者身上,不同患者的身體狀況不同、病徵不一樣,病徵出現的順序也不同。為患者看診,透過診療經驗,可以讓醫護人員更認識這個病症,幫助醫護人員成長。以新冠病毒為例,醫師診治患者後,逐漸認識這病毒,抽取患者血液、取得病毒才能研究出疫苗,預防並救治更多人。他說,如果時時抱持向患者學習的初心,診療過程就會習慣多一些關心、多問幾句,從不舒服的症狀詢問到病史、生活習慣,從中或許又可發現,原來某個習慣可能是生病主因。這樣的診療習慣養成後,對患者的不適更能感同身受,更想挖掘、了解病症原因,久了之後不做都覺得過不去,正向的循環就是「患者也感受到醫師的用心」。看新冠疫情:再大難關也能度過對於新冠疫情不斷變異,白明忠坦言不是這方面專家,但從過往醫療疾病史以及自身經驗來看,他認為生活再怎麼辛苦、病毒再怎麼厲害,每個人都應該有信心,內心要有信仰,面對、學習、戰勝這病毒。白明忠說,出生那年剛好遇到八七水災,自兒時就常聽長輩提起當年水患之苦、生活艱辛,成長和從醫過程也經常看到許多不幸,然而面對這些苦,父母、長輩都熬過來了,都過關了。他說,過去有流感、天花,也有許多不知名病毒出現,像多年前的SARS病毒,當年患者、醫護、一般民眾不僅艱苦,也很恐慌,當時物質、醫療條件不比現在,生活受限更多,比我們這兩年多遇見新冠病毒更苦,但過去的人也都熬過來了。白明忠指出,現代醫療比過去進步,雖然許多疾病年輕化,也增加許多慢性病,但透過醫學、藥物治療,只要發現得早,治癒機會很高,就算發現罹癌,治療技術都越來越進步。「世界大戰都會結束,有什麼不會結束?」他說,人類對於這個世界許多生物、病毒認識有限,更遑論出現變種病毒,但他相信醫療、科技研究後,終會發現醫療方案,一定可以度過難關。好山好水好空氣 作息正常更健康白明忠說,人生病大概不出三原因:病毒(菌)、宿主、環境。外在病毒雖會入侵,但宿主應認知如何讓身體健康、免疫力提升,以對抗病毒;人或許無法預知病毒出現,但可以讓自己處在好的環境中,飲食正常、曬曬太陽、有好空氣、乾淨飲水,讓身體更健康。他笑著說,一直非常認同小學老師耳提面命的「生活作息要正常」,人健康、抵抗力好,病毒就不易入侵,就算入侵,透過治療也可盡速恢復。當然,除了醫療、藥物治療,信仰也很重要,透過信仰可以看見良善的力量。「人應該有信仰!」白明忠說,生活中、工作上都會遭遇病痛、挫折,像他在醫院常看到患者的病痛,醫護也可能被病人罵,各種不順遂的事讓心情低落,可透過許多方法解決。像他每周上教堂,相信信仰的力量對患者、家屬都相當重要,透過信仰啟發內心動力,可重拾溫暖與關懷之心。偏鄉醫療資源不足 期許更多人力投入在台東服務20多年,獲頒醫療奉獻獎,對於這份榮耀,白明忠凝視遠方後直言,從醫服務不是為了要拿獎,也不是要讓人看見,只因為這是自己想做的事,他坦然、堅定地說:「我必須這樣做!」回憶剛到台東那幾年,每周可診療出10名癌症患者,而且患者罹癌都已是三期,甚至更嚴重,他深深感受到患者內心的衝擊,也常思考「為什麼這麼晚才發現?」、「能不能定期為偏鄉居民篩檢?」因此積極走訪偏鄉,推行義診、篩檢、預防醫學。「台東醫療資源仍缺乏!」他說,近幾年東部不少人獲得醫療奉獻獎,鼓勵許多在台東以及偏鄉默默服務的醫護人員,這些人做的事其實與都市醫護人員類似,但這邊的工作環境和患者,與都會區不同,這裡常常「要什麼就缺什麼」,縱然近幾年交通、醫療逐漸改善,但仍有許多進步空間,尤其需要更多醫護人力投入。白明忠說,台灣東部後山花園自然環境佳,但真的需要更多醫療資源、醫護人員,期許醫奉獎或其他獎項,能鼓勵更多人到東部,以專業醫護能力,服務台東與偏鄉居民。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25 養生.運動健身
新興水上休閒活動「獨木舟&SUP」安全嗎?有哪些潛在風險?專家教你事前準備需做好這些事!
新 聞 現 場摘錄自華視/張益鈞、莊雨潔、劉俊男報導 2021年1月2日 元旦假期一群遊客到花蓮溪口划立槳,卻被強勁海流帶往外海,越漂越遠,沒有力氣划回岸邊,海巡隊獲報後立即出動船艇,將七人全數救起載回岸邊。海六隊艇長林玉奇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這個位子離岸大概○‧三浬,因為這邊是水流很強的,所以就被直接帶出去。」從後續報導也可知道,一開始遊客還想要努力往回划,但後來有一、兩人體力不支,直接被水流帶往外海,其他人看到想要搭救,卻也被水流帶得越來越遠。划獨木舟與SUP的事前準備獨木舟與立式划槳(SUP)是近幾年非常盛行的水上戶外活動,宜蘭東澳及花蓮清水斷崖都是熱門景點,尤其SUP更是受到許多年輕人的喜愛。每年暑假七、八月期間是活動的旺季,往往會在海面上看到少則五、六十艘、多則一、兩百艘的壯觀景象。我曾經在溪邊及海邊當過獨木舟與SUP帶團教練,即使擁有一定的教學時數與經驗,在裝備上仍是絕不馬虎,從救生衣、遮陽帽、水母衣、防水袋、浮水繩,甚至是對講機都會攜帶。不過,近幾年去開放水域戲水時,總會觀察到許多遊客裝備準備不足,例如SUP腳繩沒繫、甚至根本不穿救生衣下水。雖然前面已經呼籲過很多次了,但還是要提醒大家,所有戶外活動都會有風險,即便是使用載具、有穿救生衣的獨木舟與SUP活動,也是有可能因為準備不足或專業知識不夠而造成意外發生。 暈船藥、多喝水、做防晒,缺一不可尤其實際有參與過獨木舟與SUP活動的人就能體驗到,其實這兩項都不是太輕鬆的水上活動。市面上目前販售的活動通常都是以半天為單位,也就是說,至少都會在水面上待兩到三個小時,如果業者沒有多餘人力做後勤支援,即使遊客身體不舒服也無法提前上岸。因此,事前準備如活動前吃暈船藥,活動過程中攜帶能提供能量補給的食物,及準備充足飲水,身體做好防晒遮陽,避免皮膚過度曝晒造成紅腫發炎,都能讓我們避開可能發生的意外。不懂溪流海況,是發生意外的主因現在因為有許多大型連鎖戶外用品店,即便是獨木舟或SUP這種大型水上活動,所需的器材也相當容易購買取得,且入門的價格門檻也不像以往那麼高,於是許多民眾會選擇自行購買器材至開放水域遊憩。有些在地業者為了填補冬天淡季的業績,也會將獨木舟與SUP租給遊客。不過,如果是選擇自行遊憩而不是跟著專業的教練前往,必須注意到環境可能帶來的風險。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水域環境開放水域的遊憩環境大概分為三種:湖泊、溪流、以及海邊。湖泊相對平穩沒有風浪,適合入門的民眾嘗鮮;溪流環境較為複雜,有些水流較為湍急的場域適合資深玩家,有些相對平緩的場域則適合一般民眾;海邊通常為高風險環境,建議由專業教練帶隊,或與專業玩家一起前往。操作不熟練,也有可能帶來潛藏風險不管是獨木舟或SUP,在活動過程中會遇到最困難的狀況其實是這兩種:1 岸邊上下岸。2 遇上翻覆時要如何回到舟板上。上述技巧需要經驗累積與不斷練習才能熟能生巧。我以前帶團的時候,常常遇上遊客無法靠自己回到獨木舟與SUP上;另外即便現場教練不斷手勢指揮,多數遊客也無法掌握上下岸的時機,常常看到教練去攙扶翻覆落水的遊客。瞭解風、浪、流,懂得判斷自然因素的影響多數民眾對於遊憩景點的溪流海況不像當地業者這般熟悉,如果遇上有同行友人身體不適、體力不支等情形,在事前沒有做功課、不懂得判斷離岸流、或遇上海象不佳等環境風險,很有可能就會發生無法回到岸邊的窘境。這邊提供幾個簡單的判斷方式:新手一定要注意的三個重點:風、流、浪。活動前可利用氣象局網站觀察當地天氣與潮汐狀況,也可利用專業APP(例如Windy)瞭解浪高、風速、風向、流況、水溫等資訊。‧天氣:如果現場看到遠方烏雲密布,代表雷雨可能來臨,應立即返程上岸。‧風向:如果下水時離岸順風,那回來就會比較辛苦,而回程也是比較沒有體力的時候,這時候就更要抓好返程時間。‧流況:下水時剛好有順離岸流,那回程就會如逆風一樣會比較辛苦,需評估好自己的體力狀況。真的不小心漂出外海,怎麼辦?海邊有強勁的風與海流,所以在海上划獨木舟或SUP相對吃力,如果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可能划水十分鐘就會覺得疲勞,再加上海邊有浪,當休息不動時就容易暈船想吐。如果剛好回程遇上逆風,因為去程已體力耗盡,回程就有可能因為體力不支無法划回岸邊,反而越漂越遠。在船上等待救援是最好的方法遊憩時如真的不小心因任何原因漂向外海,請記得待在獨木舟或SUP上等待救援,千萬不要隨便離開船體,避免浪費體力及發生落水等意外。在發現有漁船或其他救援船艇靠近時,可做國際救援動作:將槳立著舉向天空旋轉揮舞,讓對方知道你有困難需要協助。如果是遇上船翻覆人落水請切記不要讓獨木舟或SUP漂離你的身邊,即便無法重回船上,攀附手扶著船體,也可以讓你節省體力等待救援。如果不幸船翻覆漂離此時千萬不要緊張,如有同行友人一起落水,請呈仰漂姿勢,眾人手牽手群聚躺著腳朝內圍成圓圈,保存體力待援,亦可不定時吹救生衣上的哨子,讓他人知道你們的位置。在從事水上獨木舟、SUP活動前應先培養好自己的體力與基本知識,從平穩的湖、緩流的溪、到有風浪的海分級體驗嘗試。千萬不要一股腦兒地朋友揪團就參加,罔顧自己的生命也造成他人的困擾。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30堂防溺教育課,危急時刻,做自己的救命恩人!》
-
2022-06-23 醫療.泌尿腎臟
憋尿喝水少 易導致泌尿道發炎
一名蔡姓護理師因頻尿和排尿灼熱疼痛至婦產科看診,經診斷為泌尿道感染。問診才發現,原來她因工作忙碌,經常憋尿、水分補充不足,進而導致泌尿道發炎,在服用抗生素治療、調整作息後,症狀得以改善。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宇琪表示,疫情嚴峻,許多護理人員穿著密不透風的隔離衣支援前線,由於穿脫不便,很多護理師選擇少喝水且憋尿,甚至憋尿超過8小時,因此容易造成泌尿道受到細菌感染發炎,如果沒有即時治療,可能引起急性腎盂腎炎,甚至引發敗血性休克。最常見女性發生泌尿道感染,因女性尿道較短,細菌容易從尿道進入膀胱造成發炎,會出現頻尿、尿液呈黃褐色、解尿灼熱、刺痛感等症狀。張宇琪提出四項預防泌尿道發炎的方法。四招預防泌尿道發炎1、充足飲水量:每天至少喝水2000至2500cc,尤其是天熱大量排汗後應適時補充。2、避免憋尿:當尿意來了規律排尿,是預防泌尿道感染的不二法門。3、注重清潔:陰部保持乾燥,女性若生理期時要勤換衛生棉,盡量少穿過度貼身的褲子。4、留意尿液顏色:尿液顏色深淺可反映體內水分是否足夠,若顏色偏黃需補水。
-
2022-06-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長新冠「腦霧」瞬間斷片,她開車開到失憶!營養師推薦這些飲食改善「類失智」
新冠疫情仍處高原期,隨著確診人數暴增,越來越多人出現失眠、疲倦、心悸、腦霧等「長新冠」症狀。日前有網友分享自己染疫康復後仍留下「腦霧」後遺症,開車回家路上突然忘了自己在哪?對周遭環境完全陌生,形容就像失智的感覺,直呼:「腦霧真的很可怕!」 這位女網友在臉書社團發文表示,她在5月初確診、17日出關,想不到相隔近4週仍有後遺症。日前她開車回家,在平日走慣的路線上卻瞬間「忘記自己在哪裡,周遭環境完全陌生!」 她放慢速度尋找路牌,看到路牌時整個人又突然恢復正常,彷彿上演「電視演的失智感覺」,而且聽到身邊蠻多人染疫後都有這種後遺症。 不少網友也回應有類似症狀,有人「北車走了4次還在原點繞,反應慢半拍不敢開高速公路」;有人則是打開電腦要處理文件,卻在電腦開機後「看著電腦螢幕發呆很久,想不起來要幹嘛」,只好再關機。 運動、飲食、睡眠3方面改善長新冠 據研究指出,確診者即使康復後,仍有逾7成5的人會出現「長新冠」症狀,包括疲倦、腦霧、口味或嗅覺改變、失眠、心悸、胸痛、頭暈和睡眠等生活困難,要改善可以從飲食、運動、睡眠等方面進行調整。 一般來說,染疫後咳嗽、呼吸喘等症狀可能會維持數週,醫界多建議痊癒後至少經過7天無症狀的觀察期,再進行運動會較安全。可從每次2~3分鐘的輕運動開始,1天進行數次,再慢慢恢復強度,建議每周運動5次、每次30分鐘的有氧運動,不只能改善心肺功能,長期對各種健康問題都有幫助。 充足睡眠、避免壓力,能協助大腦與身體恢復機能,每天飲水2000cc也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但最好避免飲酒和抽菸。飲食方面則可採取「地中海飲食」,像是橄欖油、水果和蔬菜、堅果和豆類以及全穀類等。 衛福部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指出,大腦的能量來源是葡萄糖,而組織腦部、促進腦部發達所需要的是蛋白質及脂質,所以要幫助大腦神經傳遞物質能夠順利,可食用富含維生素B群及DHA、EPA、大豆與堅果的食物。 如穀類、豆類、蛋、瘦肉、蜂蜜等食物的B群含量高,綠色蔬菜與堅果類含量也不少,可保持多樣化攝取的習慣,讓營養更均衡。●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曾忙到要包紙尿褲上班、看到2同事暴斃立刻決定離職!意外躲過股災後,她決心過沒鬥志的生活… .一場沒有哭聲,只有爭吵聲的喪禮...4個兒子都啃老!壓垮親情的最後一根稻草:分家產.年紀愈大後才發現:過去曾奮不顧身投入、在乎、重視,一廂情願付出,終將失衡,不會有好結果
-
2022-06-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她確診康復仍不敢內用 一票苦主反揭「這場所」更危險:別無選擇
指揮中心宣布與病毒共存,新冠疫情進入大流行。然而疫情下,多數民眾會選擇減少外出聚餐和內用,不過有些食物如果是外帶的話,悶久了口感必定有差。因此一名確診後康復的女網友透露,「走到餐廳還是沒有踏進去內用的勇氣」,除了釣出一堆苦主共鳴,也有人揭露比餐廳更容易染疫的場所,「上班才是風險最高的」。原PO在臉書社團「確診者有話要說」吐露心聲,表示自己上個月經歷確診,也已經解除隔離恢復正常生活,然而至今依然不敢走進餐廳內用。文章曝光後,引來一票確診康復者分享心聲,「我和我確診的朋友們,都選擇外帶,我家人也叫我外帶」、「我也是,怕身上還有殘留病毒會害到別人」、「我們是怕二次感染,所以都帶回家用了」。不過有網友抱持另一類看法,認為「會中出門就會中,就算待在家也會中,隔壁鄰居在居隔,病毒有可能也飛進你屋內」、「趕快回歸正常生活,確診是難免的,只是早晚,過幾天可能政府就將這病毒降級改為流感,全民拿下口罩了,你有可能不會得病嗎」、「勇敢踏進去吧!餐廳老闆需要你」。有人認為比起餐廳,還有其他更加危險的地方,「真正染疫倒不是用餐,而是職場和家庭群聚的感染」、「上班才可怕,電梯、飲水機開關、提款機,大家碰來碰去的,我N95戴2年,照樣中鏢」、「可以選擇怎麼吃,沒辦法選擇不上班,很無奈」、「我上班被感染的,上班才是風險最高的」。
-
2022-06-16 養生.抗老養生
陽虛、陰虛、痰濕、濕熱...9大體質,你是哪一種?黃帝內經教你調攝體質,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說:「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不追於既逝之後。」這樣的醫理概念,可說與《黃帝內經》「治未病」理念一脈相承。當我們要做到「醫之於無事之前」,就必須瞭解自己的體質現況,才能於日常對應施治與養護,用最小的成本達到健康養生的最大效果。體質判別,治標兼治本人出生於地球之上,自然會受到地理環境、日月陰陽、季候節氣、遺傳等先天因素所影響。所以,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會有著隸屬於個人的「先天體質」,再依照之後的生長條件,例如:飲食、生活、作息、環境等變化,而長養出「後天體質」。因此,假使有人出生在夏季,天氣燥熱難擋,他的體質大多就會偏於熱,屬於陽性體質;假使有人出生在冬季,天氣刺骨寒冷,他的體質大多會偏寒,屬於陰性體質。再者,假如出生的時候,因為帶著某些遺傳性基因,可能就會帶有先天的特稟(過敏)體質。又或者是早產、先天不良出生的孩子,可能會有氣虛體質等狀況。如果在出生前,能夠安然地在母體中受到良好的照護與調養,出生時大致就會屬於平和體質。《黃帝內經》提到,人在生命本源之初,有來自於先天父母之精,還會受到天地陰陽、四時節氣的影響。於是,在出生的當下,就具備了先天特質與體質。根據整體性的覺察過程,當我們判別了自身先天體質之後,再隨著飲食、生活、作息、環境等後天進行調整,進而改善偏去的體質,找回平衡狀態,達到標本兼治的理想期待。調攝體質,找到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目前對於體質的判定,坊間有很多種方式。有的依照出生年分、五行體質,有的依八字四柱等,但這裡所談的先天與後天體質,採用的是中醫學家王琦教授的九大體質,主要想讓一般大眾能夠容易理解,並加以運用。瞭解自己現在的體質,有助於隨時調整生活作息、食飲習慣,透過長期簡單慢調的方式,讓自己恢復到平和狀態。不管先天體質如何,如果後天非常注重調養,仍可以調攝體質,回到正常並趨近於平和,並且藉由瞭解自己所在的環境、季節變化,適時搭配節氣,做出適切的應變,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感覺舒服是最怡然自得的養生法。中醫理論大致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等八綱辨證,簡單區分一個人的狀況,依此延伸出九大分型,作為日常調攝體質的參考。在九大體質中,以平和體質是我們想要的健康狀態,但在生活過程,因為食飲、作息、生活等習慣,還有情緒及環境因素,導致體質有所偏頗,就讓我們簡單瞭解關於體質的分類。◎平和體質──外在表現是精力充沛、活力十足、健康樂觀的類型體內精氣神俱足,外在精力充沛、性格開朗,遇到事情不慌亂、處之泰然,平常神清氣爽、很少生病,陰陽平衡、不偏不倚,就是平和體質。這種屬性的人,只需要持續保持,注意不要有過度食飲、生活、作息及情志上的失調,基本上都能長期維持。☉可能形成問題:身體免疫力佳,有好的自癒能力,偶有外邪傷感,也能很快恢復。☉日常養護因應:維持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適當運動、情緒平和,讓身心靈合一健康。☉體質養生食療:體質平和,可不忌口,配合節氣吃季節蔬果,但建議少吃糖類、油炸物。◎氣虛體質──說話氣短無力、動不動就容易疲倦的類型體弱無氣、平常精神不濟、容易疲倦、打哈欠,走路或勞動容易累和喘,耐力較為不足。因為氣的固攝能力不足,坐著也容易出汗,甚至頻尿,稍微受到風寒也容易感冒、恢復期長,屬於能量低弱,能坐著就盡量不動,肌肉呈現鬆軟不實,不耐受風、寒、暑、濕等邪氣,在性格上容易內向、不喜歡冒險。☉可能形成問題:容易有感冒、腹瀉、失眠、頻尿、貧血、憂鬱等。☉日常養護因應:從調氣的簡單運動開始,如甩手、站樁等,定期旅行讓心情開朗,也能增加能量。工作繁忙、生活有壓力容易再形成氣鬱,如因為一點小事就放在心中造成多思、多慮,影響脾胃的消化能力。因此,平日要有屬於自己調整情緒的方法,可以是定期三五好友相聚,讓心情放鬆,也可以看電影、聽音樂、閱讀,進而改善體質問題。☉體質養生食療:補氣常用黃耆、山藥,如黃耆山藥排骨湯、山藥蘿蔔燉雞湯等。如果有嚴重氣虛問題,仍然建議就近找尋中醫師協助診斷調理,因為氣虛表現位置不同,可能是不同臟腑的氣虛表現,如肺氣虛、脾氣虛、腎氣虛等,以更適切的方式,全面性調理體質。◎陽虛體質──時常感到手腳冰冷、身體不耐寒的類型身體怕冷、四肢怕冷,甚至頸部及腰背也怕冷,更怕有風吹來,這是因為體內的陽衛之氣不足所致。所以,體內熱能不足、手腳冰冷,甚至腹部也是冰冷,尤其是晚上天氣較涼、有風,都會感到渾身不舒服,腹部如果著涼就會疼痛,平時會把自己包得緊緊。有人甚至容易吃到冰冷、寒涼性質食物,就會腹瀉,所以喜歡熱飲。面色偏白、肌肉鬆軟不實,可能有微胖、耐夏不耐冬的情況,因此易受風、寒、濕邪影響,也容易精神不振,性格上多沉靜寡言、內向。☉可能形成問題:因脾胃陽虛而腹瀉、打嗝。女性容易經痛、男性則性功能衰弱。腎陽虛可能還會有腰痠背痛等情況。有些人因為熬夜、喜歡冷飲,或冬天沒有做好保暖而損耗身體,也可能因為陽氣過度耗損,而成為陽虛體質。☉日常養護因應:平日可透過走路等運動,多曬太陽,注意不要戴帽子,讓陽氣從頭頂百會穴進入,有效滋養陽氣。陽虛質比較不會感到口渴,溫水的補充也很重要,也可以穿襪防止腳部受寒。☉體質養生食療:多食性溫食物、常喝薑湯,如山藥五穀粥、當歸生薑羊肉湯等。◎陰虛體質──感到手心發熱、身體燥熱、不太怕冷的類型手腳心熱、口乾舌燥、身體缺水,明明已經喝水、仍然感到口渴,這是陰虛特有狀況。這種人看起來很健康、充滿精力,但是因為缺水,所以體內會呈現熱燥,容易心煩、急躁、易怒,甚至容易出現眼睛乾澀、皮膚乾燥、視物昏花(容易被誤認是老花)、便祕等,夜晚則容易失眠、盜汗,故耐冬不耐夏,也不耐受暑、熱、燥邪,性格上多活潑、外向、好動。☉可能形成問題:容易因缺水體燥而有便秘、口瘡、甲亢、紅斑性狼瘡、失眠、焦慮等。☉日常養護因應:多喝水、多運動(因陽盛陰衰,運動時間可選擇在早晨、黃昏),增加身體的排毒與疏泄,提升循環代謝率。夏天或燥熱不好入眠,睡覺時建議開啟適當溫度空調。☉體質對症食療:首要避免吃烤炸、麻辣等食物,避免再次上火。可多食用綠豆、冬瓜湯等清熱、降火、緩燥的食物,例如蓮子百合煲瘦肉、苦瓜排骨湯等。◎痰濕體質──看起來身體肥胖、小腹很大、身體容易長痘痘的類型痰濕是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調,造成內濕停滯,使痰和濕凝聚一起,形成具有黏膩、阻滯特性,在體內會引發其他病變。這種人的面部肌膚油脂較多、飲食喜愛油膩、重口味的大魚大肉,因此多半體型肥胖、腹部肥滿鬆軟、身體多汗且黏、痰多容易胸悶,且大便黏膩,沖水老沖不乾淨,小便則混濁。對於梅雨季節及濕氣重的環境,會覺得很不舒服,性格上偏溫和、穩重,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會放在心中。☉可能形成問題:因為痰濕聚集、脾運化功能失調,容易有腸胃炎、多痰、代謝症候群問題,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等。☉日常養護因應:飲食清淡,遠離高油、高糖、高鹽的食物,讓自己活躍多動,透過有氧運動搭配適當飲水,增加身體的帶氧量,提升氣血循環、促進代謝,像是168 斷食法就適合痰濕體質的人,用以調養身體及減肥。☉體質養生食療:脾虛的人容易痰濕,因此選擇清淡飲食、運動,是痰濕體質首要重點,可以吃薏仁粥、冬瓜薏仁湯、綠豆甘草湯等,有助益氣健脾。◎濕熱體質──臉上油膩、長痘長瘡,或肌膚摸起來濕黏的類型家裡潮濕且又悶又熱,會發生什麼事情?人體因為脾運化水濕功能失調,將造成內濕停滯,再加上消化不良、暴飲暴食、吃過多的油膩、甜食,及環境濕熱等多重因素,使濕和熱一起,形成濕熱體質。家裡若有濕熱問題,可以使用除濕機,那麼人體呢?因為濕熱體質形成,面部油光易長痘痘、性格容易心煩急躁,在夏末秋初氣候濕熱或濕氣,遇到氣溫較高的環境,會較難以適應。☉可能形成問題:痰濕體質容易有痘瘡、口臭、濕疹、口腔潰瘍、膽囊炎、黃疸等。☉日常養護因應:夏天及悶熱季節應該是最難受的,養護方法跟痰濕差不多,但運動強度要夠,讓身體消耗多餘熱量及水分,達到清熱除濕效果。建議要遠離菸酒,並於晚上11 點前就寢,有利肝膽排毒,恢復體內循環機制。☉體質對症食療:透過甘寒清熱食物幫助消解體熱,可以吃綠豆薏仁湯、土茯苓蓮藕湯、涼拌三絲、海帶炒銀耳。◎血瘀體質──臉色黯淡、晦暗,臉上、手上長斑的類型體內血液運行不順暢或有瘀血內阻,這情形就像水管堆積水垢和污穢,久了會影響水的流動。瘀血內阻也是同樣道理,血管阻塞導致氣血流動受阻,養分供給不正常,可以在臉部氣色及身體肌膚察覺,如膚色晦暗、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等,體質也不耐受寒邪,性格上容易煩躁、健忘。☉可能形成問題:女生容易有經痛、男生容易有前列腺疾病,因為氣滯血瘀也容易形成癌症、心血管疾病,也容易加快細胞老化、健忘、失眠等。☉日常養護因應:如果有較嚴重的血瘀體質,建議就近諮詢專業中醫師進行調理,先從益氣、活血化淤調理。平常透過平甩、站樁運氣調頻,或較緩和的運動恢復氣血運行,搭配適當飲水,幫助氣血通暢。☉體質養生食療:血瘀體質的人可以喝山楂紅糖湯、山楂玫瑰茶,當歸排骨湯、黑豆川芎粥,也是不錯的日常養生湯。◎氣鬱體質──多愁善感、容易多思多慮、悶悶不樂的類型主要因為長期情志不順暢,內心鬱悶、感情脆弱,造成氣機鬱滯,就像《紅樓夢》的林黛玉。但氣鬱不一定就會憂鬱症,還是有輕重之分。有時候是自己給的壓力太大;有時候因為對某種氣候特別敏感而衍生暫時性氣鬱;有時候是一個突發事件所引起,本書【輯二】對此有許多深入描述。從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發現,例如:臉色黯沉,做起事來畏首畏尾、謹小慎微,性格內向、敏感多慮、外表看似膽小等。這種人對精神刺激的適應能力較差,較不喜歡陰雨氣候。☉可能形成問題:氣機鬱滯通常伴隨肝氣鬱結、不易疏泄,容易有肝臟問題產生。另外,因為氣鬱也容易造成精神緊張、焦慮不安、多愁善感、心理脆弱、易受驚嚇、心悸、憂鬱、失眠、強迫症等。☉日常養護因應:休閒時可多親近大自然,透過自然界花草的同頻共振,或是前往博物館,欣賞藝文活動,啟動身心靈的療癒力量。同時,減少含有咖啡因及刺激性的食物,並且找到一種可以讓自己放鬆心情的方法,完成自我調頻。☉體質養生食療:山楂茶、檸檬茶、桂圓紅棗茶、海帶湯、百合蓮子湯。◎特稟體質──好發過敏、打噴嚏,對食物也容易過敏的類型通常來自先天遺傳的體質,由於先天性或來自於生理缺陷或遺傳因子,致使身體調適力不佳,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因素影響而誘發過敏症狀。☉可能形成問題:特稟體質的人容易有過敏、氣喘、哮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血友病等遺傳問題。有些過敏性鼻炎甚至容易在某些季節好發。有些人還會對某些食物產生過敏,現在很多診所、醫院都有醫學儀器可以做食物過敏原檢測。☉日常養護因應:由於特稟體質屬於高敏感族群,平日的養護需要多留心,內外過敏原都要避免,日常宜多攝取固表益氣的食材。另外,產前檢查也很重要,可以減少遺憾發生。懷孕階段也要特別注意母體的養生與照顧,盡量避免使用對胎兒有害的藥物,例如因特殊狀況需要用藥,一定要在醫生建議下使用。此外,居住環境安全、二手菸害更要特別注意。☉體質對症食療:此體質的人要特別注意什麼不能吃,如患有蕁麻疹者,要避免有殼海鮮及其他會引發症狀的食物。以上9 種體質當中,第1 種平和體質最健康,另外8 種在還沒有進入生病狀態之前,也可以透過體質養生、適合的運動、適當飲食及水、良好作息習慣、心情調頻,進一步獲得改善。同時,因應季候變化調整身心靈的頻率,讓自己持續維持健康和愉悅,帶來更多的力量與能量,進而達成人生目標。九大體質養生建議參照表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6-12 醫療.泌尿腎臟
三高、長者留意4大熱傷害!醫:異常症狀盡速就醫不要拖
不論是氣候或環境悶熱都容易形成熱傷害,嚴重可能致命,尤其三高、糖尿病等風險族群更要小心。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提醒,民眾平時應有所防範,若察覺相關症狀盡快作對應處理,如出現更多不適應立即就醫,以免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症等危症,嚴重甚至死亡。 三高、長者留意4大熱傷害!醫:出現異常症狀盡速就醫。 顏宗海醫師表示,民眾一般以中暑稱呼熱傷害,不過醫學上的中暑其實有嚴格的定義,是當中最為嚴重、且可能致命的。熱傷害可分成四大類,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熱傷害未改善可能惡化,但未必會依序出現,也有可能在一開始就很嚴重,相關症狀更要留意。 輕微:熱暈厥、熱痙攣熱暈厥主要因身體需要散熱而重新分配血液、使得腦部供血不足所致,會產生頭暈、無力等現象。熱痙攣則為因流汗過多,或補充過量的水分,使電解質失衡、肌肉收縮造成疼痛。這兩者可視為同階段的輕度熱傷害。 中度:熱衰竭熱衰竭是一種血液循環衰竭的現象,為中度熱傷害,常見除了出現前述症狀以外,也會更明顯,並也容易有血壓降低、臉色蒼白、體溫上升等情況。而雖名為「衰竭」,但尚未嚴重到影響生命安全,不過此情況若再不改善,是有惡化至中暑的可能。 嚴重:中暑中暑是4種熱傷害當中最嚴重的,患者因體溫調節中樞失常而無法散熱,此時體溫將來到40度甚至以上,除了前述不適再加重,也可能出現意識不清、噁心、嘔吐等,若未盡速處理,將可能引發腎衰竭等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症、休克、心臟衰竭、甚至死亡,死亡率約30-80%不等。 醫師提醒,若是出現體溫高至40度、或出現頭暈及痙攣以外的明顯不適,如噁心、嘔吐、意識模糊等,就應盡快就醫,以避免中暑危及生命安全。 防範熱傷害引休克、死亡,三高等6大族群更要留意! 顏宗海醫師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熱傷害,但三高、心臟病、腎臟病等風險族群更要注意,因為慢性病患者散熱機制較不易出汗,調節能力較差,是更容易出現熱傷害的風險族群。其他像是調節系統發育尚未完全的嬰幼童、65歲以上調節能力不足的年長者、體脂肪較多阻饒散熱BMI≧24的肥胖者也都需注意。另外,有在服用藥物的族群也需留意,部分藥物也會增加熱傷害的機率,例如阻礙水分及鹽分平衡的利尿劑,以及含有抗膽鹼激性藥劑、會抑制流汗、減少散熱的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疾病藥劑等。而像是工人、外送員、廚師、運動員等需長期在戶外曝曬、高溫、密閉空間等悶熱場所活動的工作者,也是風險族群之一。上述各族群都要留意。 熱傷害3防範5應對,醫:察覺異常盡速就醫不要拖。 防範熱傷害,顏宗海醫師建議留意三大重點,包括保持清爽、補充水分、避免風險。例如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保持室內外空氣流通,特別注意千萬避免將小孩獨自留在車內,不論時間長短。而補充水分應避免出現缺水的口渴警訊才喝水,應養成每日飲水至少2000c.c的習慣,且不可喝啤酒、咖啡、茶代替,避免利尿效果反而增加熱傷害機率。留意風險則包括避免長時間曝曬、處於高溫、悶熱環境當中,盡可能避免10:00-14:00外出,出門時應作好防曬,時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若真的遇到熱傷害,顏宗海醫師建議,除了當下應盡快至蔭涼處休息,也應盡可能將衣物寬鬆透氣,並尋找冰塊、冷水協助降溫,以白開水、電解液、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也觀察相關症狀,必要時盡速就醫,以免危及生命安全。 《延伸閱讀》 .春夏中風、心肌梗塞4地雷!醫:風險族群影響大要小心。 .刮痧助改善頭痛、胸悶、痠痛等 中醫:方法要正確,不是越用力、痧越多越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04 養生.抗老養生
後疫情與病毒共存/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調整作息,未病先防、調養身體
COVID-19病毒從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開來,至今已進入第三年,某些科學家預測,新冠病毒並無消失跡象,能夠穿透身體抵抗力的各種變種病毒將持續出現,導致有些人不斷遭到感染,一個人染疫兩次甚至三次,都有可能。而染疫的人在康復後也有後遺症等問題,「長新冠」後遺症可能達半年。人們不可能一直封閉在家,當我們漸漸得與病毒共存時,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少聚會之外,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自己身體的健康呢?《元氣網》以下整理日常生活該做的應變及調適,走向後疫情時代,才能恢復正常生活。後疫情時與病毒共存 跟天地陰陽學習的養生學《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內經》則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人生於天地之間,天在上,地在下,人居其中,形成天地人的和諧整體。活得簡單、過得輕鬆,談何容易?天地之間,有陰陽、日夜、寒熱、季候的更迭與變化,才有萬物的生長,萬物感受這樣的能量,配合作息,與天地陰陽同生。人在其中,當然也會受到這樣的磁場、頻率影響。因此,上古的人洞悉養生之道,並且身體力行,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過能力所及的生活,做能力所及的事,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共榮條件,讓自己活得簡單,過得輕鬆。凡事中規中矩,與陰陽天地同頻,與四季五行共振,做正確的事、走對的道路,就是健康之道的基礎,也能產生好的量子糾纏,吸引更多正向的萬物與智慧,來到我們身旁。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然而真正能夠落實執行的人,從古至今仍然有限。因此,才會有許多人仍然困在生活的煩、忙、亂,致使自己離健康越來越遠。舉例來說,服役是我身體最健康的時期,那時的職務是排長、連長,雖然帶部隊的壓力大,但三餐正常、作息正常,每日還有30 分鐘的午休時間,自己也不參加額外的應酬,像是同事間的邀約餐敘及飲酒。因此,每年體檢報告都沒有紅字,身材也維持得相當標準(BMI在24 以下)。後來,卸下領導職務,開始擔任行政參謀,主要做計劃及負責督導業務,雖然可以下班,卻因為計劃多、報告多,老是有種事情做不完的感覺,每每需要加班到深夜。工作結束,跟著同事們聚餐同樂,作為紓壓的方式,一路到了年度體檢時竟然發現胖了不少,三高也隨之而來。「工作忙不完,要如何正常休息呢?畢竟還得賺錢養家糊口,只好繼續撐下去啊!」這是我個人活生生的例子,可能也是一般人會遇到的狀況。再看看現在的學生、上班族,如果想要按照自然的規律安排生活作息,談何容易呢?釋放壓力,調理體質,恢復身體平和記得在我國中的時候,還有聯考機制,白天上課、晚上補習,回家後還要讀書到三更半夜,隔天早上6 點迷迷糊糊中起床,上學。周而復始的日子,一路到國三那年,因為成績尚未達到可以安全考上理想學校的標準,內心壓力過大、精神緊繃,導致腸胃不適,還曾經因為胃痙攣發作而緊急送醫。後來,沒有考上好的學校,只好白天在輪胎行當學徒、晚上讀夜校,此時已經沒有太大的課業壓力,晚上回到家,洗澡後就能好好地睡覺,無形中啟動身體的自癒機制,重新回到健康狀態。最近我的一名個案也是個學生,朋友的孩子正讀高二,因為有學測及自我期許的壓力,近期開始有胃痙攣、腸胃不適、焦慮和失眠狀況,看過醫生、吃了藥也沒有好轉,於是詢問我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個孩子之前有介紹到朋友的中醫診所調理身體,屬於陰虛陽盛體質,容易出現熱證、體燥及相關症狀。我便讓孩子做了花波情緒測試後,結果顯示他的現況「具有恐懼、害怕、焦慮,及想逃避的潛在因素」,於是請朋友多跟孩子聊一聊,瞭解為何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多給孩子一點空間,不要因為過度期望孩子未來能上什麼學校,而讓孩子有莫大壓力。同時理解到,如果孩子的身體真的很不舒服,同意讓孩子多加休息,有健康身體才有一切,並建議持續調理體質,讓身體恢復平和、不燥。壓力,真的是導致身體生病的主因之一。陰陽與健康,真的有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陰陽是古人根據宇宙的變化、發展規律、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所提出來的簡單樸素的思想,並推論天地之間原本是處於沒有任何物質的混沌狀態,因為有了陰陽,才開始有了互相作用、因而相生、互為相總,並不斷運行,產生變化。此消彼長、此長彼消,周而復始、生生不息。陰陽在天地之間,日夜與四季,有「氣」的存在,並且不斷運作,這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真實存有的氣,因日夜、季節、地理環境不同,傳遞出不同的頻率節奏,牽動人們的日常生活,就像量子糾纏一樣,天地人相互影響,相互變化與感應。現代養生學如果可以落實在日常,學習古人因應日夜的更替作息,調整春夏秋冬變換及寒熱來選擇當令飲食,並穿搭合適衣物,這就是堅守正確的養生之道。若是我們能夠順應大自然的時序變化,依循「順之天理」、「應之自然」的養生原則,身體就能與天地同頻而長養正氣,讓自己維持健康狀態。《黃帝內經》12 時辰與經絡,排毒、養生與自癒《黃帝內經》中的「子午流注」,將一天分成12 個時辰,同時與人體12 條主要經絡相互對應,每個時辰都會有主要運行的經絡,作為連結臟腑、運行氣血的通道。若是能夠依循「子午流注」的辨證循經,關照身體各處,自能輕鬆養護元氣。以下分述12 個時辰養生法,一窺老祖先流傳下來的時間醫學:◎ 23 點∼ 1 點(子時):足少陽膽經「膽為少陽春生之氣」,此時天地磁場最強,正是膽經排毒的最佳時機,此時應該要進入睡眠期。中醫也說:「膽有多清,脈有多清。」這個時間不建議再吃東西,讓身體開始有充分的休養,完成代謝與循環。◎ 1 點∼ 3 點(丑時):足厥陰肝經「人臥則血歸於肝」,肝藏血,主疏泄,此時也是重要的排毒階段,在深睡眠中修護肝臟。因為肝膽互為表裡,延續23 點的身體淨化程序,就能蓄養明日的精、氣、神。◎ 3 點∼ 5 點(寅時):手太陰肺經此時身體進入陽盛陰衰之時,體溫、脈搏和呼吸都呈現低穩的狀態,完成「肺朝百脈」運行,排出濁氣、吸入清氣,進而使氣血充足。◎ 5 點∼ 7 點(卯時):手陽明大腸經「開天門,開地戶。」此時氣血注入大腸經,也是開啟一日的清晨時分,適合清熱滑腸,許多人都是在這個時間點順利排便。大腸主津,可以喝上一杯溫開水,幫助疏泄。◎ 7 點∼ 9 點(辰時):足陽明胃經一日之計在於晨,健康的人都需要享受一份美味營養的早點,幫助腸胃營養的吸收,令自己活力充沛,元氣滿滿。◎ 9 點∼ 11 點(巳時):足太陰脾經脾經當令,脾是後天之本,負責轉化食物與生血,應避免燥熱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此時,也是專注力最佳的黃金期,適合學習或工作。◎ 11 點∼ 13 點(午時):手少陰心經小腸和心臟互為表裡,午飯後避免劇烈運動,適合小睡小歇,有助於養心,同時能維持氣血運行的和諧。◎ 13 點∼ 15 點(未時):手太陽小腸經小腸主液,同時掌管大腦運作,可以多喝水提升血液運行,有助進行清濁與吸收的完成。◎ 15 點∼ 17 點(申時):足太陽膀胱經這是一天中第二個黃金階段,適合專注工作與學習。此時,人體會透過膀胱排泄身體的毒素與廢物,可以多飲水幫助疏泄,促進代謝。◎ 17 點∼ 19 點(酉時):足少陰腎經腎乃先天之本,此時不宜過度勞累,中醫說腎藏精,主宰生殖與發育,可透過呼息調頻,進而調節陰陽能量。◎ 19 點∼ 21 點(戌時):手厥陰心包經心包又稱「膻中」,大致是心臟的空間,此時晚餐不宜過度豐盛,飯後稍作休息,適當地散步,為美好的睡眠預做準備。◎ 21 點至23 點(亥時):手少陽三焦經三焦是上半身的空間指涉,包含上焦心肺、中焦脾肝、下焦肝腎,正所謂三焦通百脈,此時要安五臟,讓百脈能夠充分休養,也不要再喝太多的水分,以利睡眠。基本上,在治未病、預防保健的情況下,日常起居若能透過《黃帝內經》12 時辰養生法,未病先防、調養身體,將有助臟腑排毒、心理調頻,找回自癒力。如果發現身體已有嚴重症狀或明顯病兆,仍應趕緊尋求專科醫生的協助,才能給予立即性的治療,進一步找回健康。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黃帝內經╳量子糾纏:情志相勝、運氣調頻、分子營養與量子信息醫學實證》
-
2022-05-3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明入境全面唾液採檢 指揮中心:飛機落地後勿喝水飲食
年初為防範境外新冠肺炎疫情,國內採取「落地採檢」政策,並多次調整採檢國家,目前針對東南亞、印度、韓國、中東及歐洲航線持續執行「落地採驗」。不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宣布,6月1日零時起暫停「落地採驗」,全數回歸為「唾液採檢」,進行病毒核酸檢驗(PCR)。陳時中指出,旅客來台前除應取得「表定航班時間前2日內COVID-19核酸檢驗(PCR)報告」,抵台時務必配合機場檢疫人員指示及引導採集唾液檢體,且於航空器落地至採檢前,請勿飲食、飲水,以確保唾液檢體品質,入境後至預先安排的檢疫處所,包括一人一戶或防疫旅宿等進行居家檢疫。如後續唾液核酸檢驗陽性,「一人一戶」檢疫者於原地改實施居家照護;「防疫旅宿」檢疫者則依規定改送加強型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或醫院收治。我國自1月11日起,因應當時Omicron國際疫情嚴峻及機場員工群聚事件,陸續針對部分抵台航班入境旅客執行落地採檢,截至5月31日累計篩檢旅客逾14萬8000餘人次、檢出境外移入確診者逾6200人,有效早期攔阻境外移入個案。目前該專案已完成階段性任務。
-
2022-05-2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尿量變少留意4情況!腎臟科醫師提醒:嚴重恐高血納、腎衰竭
觀察排尿狀況有助於了解部分身體健康,正如民眾所知,尿量明顯變多,並觀察到吃得多、也喝得多,但體重卻下降,可能有糖尿病的疑慮。相反的,尿量變少也是個健康警訊。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提醒,民眾平時應時時補充水分,並可多留意尿量狀態,尿量變少應多留意其他症狀,也避免自己經常處於此狀態,否則輕則高血納,重則腎衰竭、甚至死亡。 為什麼會尿量變少?醫指常見4大原因。 顏宗海醫師表示,一般而言民眾一日的建議飲水量約為2000-2500c.c,這樣的飲水量約可排出1000c.c的尿量,視飲水量、環境、活動、流汗而異,雖不便測量,但可觀察約為水分攝取量的一半左右,少於這個量就需留意是否有飲水過少或相對過少的情況。醫學上有明確的定義,若一日排尿量少於400c.c屬於尿量過少,也就是所謂的「寡尿」。而尿量減少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起,如尿毒症所形成的脫水。 尿量變少會有生命危險?醫:嚴重恐高血納、腎衰竭! 不論如何,若身體長期或經常處於缺水狀態,身體便容易形成高血納,也就是血液中納含量過高,除了尿量變少、口乾舌燥、尿液顏色變深,也會出現精神恍惚等症狀,若再更嚴重便會意識不清、抽蓄、昏迷、休克等,更進一步形成急性腎衰竭。 顏宗海醫師指出,急性腎衰竭的原因繁多,水分不足就是其中一個原因,且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雖是腎臟出問題,但不會有腹部疼痛的警訊,症狀大致如上述缺水症狀,且完全沒有排尿,嚴重時則會心律不整、呼吸困難、意識不清、昏迷倒地,也會影響生命安全,不可大意。 需多留意尿量變少4族群,腎臟科門診長者、不便者居多! 顏宗海醫師表示,民眾在一般活動能力正常的情況下,即便缺水也可以補充水分,需留意的就是應避免經常如此。相較之下,年長者、久臥再床者等行動不便或無法自行飲水的族群,照護者就需多留意,腎臟科診間就不乏這類族群。而嬰幼兒雖大多會特別細心照護,但畢竟無法自行活動,也需留意水分補充。運動員或有運動習慣的族群,也要注意額外多補充適量的水分,以避免大量出汗而缺水,普遍建議2500c.c的一日飲水量會相對不足。 發現尿量變少應檢視日常,防缺水引高血納、腎衰竭! 綜合上述,防範身體缺水引高血納、腎衰竭,甚至導致昏迷、休克、死亡,顏宗海醫師呼籲,民眾若發現到自己尿量變少,可先初步檢視自己是否飲水過少、出汗過多,也觀察尿液顏色是否較深、出現口乾舌燥等情況,並盡快補充水分。 若是觀察到自己的排尿量明顯大幅減少,甚至少於400c.c,甚至開始意識模糊,此時多半有身體異常或疾病的情況,為避免高血納、腎衰竭而有生命危險,應盡快就醫檢查,而若檢查無虞,也可透過點滴等方式加速水分補充。 醫師也再三叮嚀補充水分的重要性,水分來源應避免酒、咖啡、茶等,具有利尿作用的飲品,以及糖分較高容易影響血管健康的手搖飲、汽水、飲料等,飲水以白開水為佳,並分散時間避免一次過量,或只有在某個時段飲水,否則這也代表著身體只有該時間水分充足,一樣不利健康。 《延伸閱讀》 .從7種尿液看健康,顏色變化、泡泡多、有螞蟻一次詳解! .怎麼喝水比較健康?營養師4觀念:別一次喝光,有喝像沒喝!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5-2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前列腺疾病」。一位深愛丈夫的妻子寫出病人罹患前列腺疾病的痛苦以及手術前後的諸多憂心與經驗,一位泌尿科主治醫師與一位資深護理師應邀以醫學上的看法回應。透過這種醫病雙方分享病人與家屬所感受到的病痛,以及醫療團隊對疾病的知識與看法,希望可以使雙方跨過醫病之間的籓籬,達到更上一層樓的醫病關係,這正是「醫病平台」所追求的目標。在此我們特別感謝這位關愛夫婿的女士寫出這麽感人的文章,以及一位不願具名的醫學中心泌尿部主任的用心安排,使本週「醫病平台」得以提供美好的醫病溝通。希望不久的將來可以有更多的病人或家屬願意說出他們的心聲,幫忙醫療團隊了解病家的需求,而能提供更有品質的服務。觀看文章所述,其實感觸頗深。臨床上,攝護腺相關疾病與症狀,是我們泌尿科醫師執業之所常;每一次的門診,往往佔半數甚至以上。然而,每位患者乃至其家庭,雖然各自有其背景故事,但所苦之不同,正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而這些可能的「不足為外人道也」,若非筆者用文字帶出,身為臨床醫師的我們,恐怕也難以悉知;尤其在中壯年男子歷經社會風霜之後,人言「沉穩內斂」的由來,或許是一樣樣的「痛苦吞腹內」所致。孰料,竟不只是經濟負擔或心理壓力,連身體的傷病不適,也「學會硬撐」?筆者對於丈夫的循循善誘,促成一則好故事的開端;文中患者有賢妻如此,誠所幸也。而筆者將此化為文字,若亦可引導其他「有苦難言」的堅強男子漢,不啻為善端的延伸。此外對於醫師們,也得以了解每個看似雷同的疾病背後,都各有心酸;而所謂將心比心的前提,不就是得先明白,那些自己並未經歷,或不說不知道的苦楚?因此我相信這篇文章,無論對病人,或是對醫師,都是一扇窗戶。文中醫師,在患者的第一眼印象,即為「親切專業,值得信賴」。需知這八個字,看似單純容易,相信每位醫師也奉為圭臬;然而知易行難,貫徹更難。就如同:每位父母都想成為和藹慈祥,但兒女眼中的父母,究竟如何?若沒有子女的話語文字所述,父母們又何以惕勵自己的言行?因此,見賢思齊,雖不中亦不遠已,這些實則告訴我們: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在追求將心比心的道路上,德不孤必有鄰;而看見病人信任的眼光,與開懷的笑容,不正是醫者心念所繫?此外,隨著科技日新月異,資訊的流通不僅更快速,也應當更多元。既然攝護腺症狀與議題,係臨床之所常見;因而許多的常見問題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 FAQ),比如說:我排尿不順,或頻尿急尿,是攝護腺肥大還是攝護腺腫瘤?如果我的PSA上升怎麼辦?PSA超標或大於四怎麼辦?攝護腺肥大會不會變成攝護腺癌?什麼是攝護腺切片檢查,檢查會讓腫瘤擴散嗎?攝護腺健康指數(PHI)與高階多參數磁振造影 (mpMRI) 是什麼?對於鑑定攝護腺癌有何幫助?為何要自費?諸如此類等等,其實除了傳統的衛教單張、網頁瀏覽之外,針對目前中老年長者們其實亦擅長LINE或APP的使用特性,或許不妨製作類似一關關的模擬方式。一方面可以隨LINE的文字大小同步改變,以避免長者閱讀不佳的窘境;一方面配合時下流行,更增添使用動機與趣味導覽。事實上,不少機關或業者,已正朝此一方向邁進;想必方向對了,事情就更輕鬆了。筆者所述之病人害怕,乃至全家擔心,其實人人皆然;若年輕人更會使用上述平台,豈不一舉兩得,何樂不為?資訊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當然隨時時代,資訊會累加更新,但人更應靈活變通。讓科技始於人性,而服務於人群,是我看完筆者所言,身為一位泌尿科醫師,感覺我們有機會可以精進之處。無論在心念上,或衛教上,感謝筆者都讓我們體現: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
2022-05-24 新聞.元氣新聞
有故事的藥局 民雄七星藥局三代傳承
台灣的西藥局歷史稱不上悠久,所以不曾聽聞百年藥局,三代傳承的藥局亦如鳳毛麟角。嘉義民雄七星藥局便是一家歷經三代持續經營的老藥局。七星藥局原稱七星西藥房,是第一代創業者吳進於1960年創立,取名「七星」乃因吳進原在台北松山饒河街的七星醫院上班,返鄉創業時,懷著飲水思源、感恩念舊心情,故以此替自己的藥房命名,現懸於藥局內古樸斑駁的老匾額靜靜地為上一輩人,這一段濃濃的情誼做出見證。數十年後第三代吳至鎧藥師,還曾至台北追尋拜訪七星醫院院長的後人,足見吳家人有著重情、惜情的基因。1994年,第二代吳嘉文、楊玉華這對藥師夫婦接手經營。懸壺執業之餘吳嘉文有蒐集的嗜好,尤其對於老東西情有獨鍾,像是藥包、藥盒、藥瓶及企業公仔等,甚至連老西藥櫃、中藥櫃、調劑櫃大件器物也在收藏名單之列,更難能可貴的是吳嘉文不僅收藏,且天生一雙巧手,老物件經過他的一番調理整治之後,往往化腐朽為神奇,注入了新的靈魂。2019年第三代吳至鎧藥師返鄉接掌藥局,年輕藥師有了為老藥局換裝的想法,難得的是這個想法沒有演變成兩代之間的衝突,反而是第三代創意發想腦力激盪,第二代翻箱倒櫃傾囊相助,於是成就了目下既新潮又復古、既典雅又溫馨的奇幻空間。這一番脫胎換骨也讓蛻變後的七星藥局,成為嘉義當地文史重鎮,更是年輕人熱門的打卡景點。一般藥局重新裝潢考量的無非是改善空間利用、改良動線、汰舊換新,目標在提升營業績效。七星做了不同方向操作,會不會圓了夢想卻空了肚皮?同為開業藥師,筆者不能免俗的關心起這個俗氣的話題,小吳藥師樂觀且理性的分析轉型之後,除了原本的忠實客戶之外,很明顯的是增加了一些磁場相近、相互認同的新客人,此說掃除了筆者心中原有的一絲疑慮,也讓人為其感到欣慰。確實,身處在一個有根、有故事的空間,我想不管是主、是客,特別容易有身心得以安頓的踏實感。由於筆者是「不速之客」式唐突造訪,原本沒有預期得到太多關注,吳嘉文、楊玉華藥師夫婦親切接待,小吳藥師更充分發揮文史導覽長才,帶我們進行了一場踩街巡禮,更令人驚豔的是引領我們參觀他們父子倆的一個更大收藏品「一樂酒家」。吳嘉文、吳至鎧父子買下藥局旁的老房子並計畫重新修復,將復原酒家建築、成立藥學歷史館、地方文史工作室。父子二代一起築夢的故事,在功利掛帥業績至上的藥局經營市場上,卻開創出另一番境界,宛如戰場旁的一方花圃小天地,那麼樣的清新、溫暖,撫慰人心!(本文節錄自《藥師週刊2242期》、廣泰藥局藥師劉宇琦授權刊載。>>原文連結)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呼吸檢測可防新冠病毒大肆傳染?教授告訴你實情
臉書朋友Andy寄來一則彭博商業周刊今天(2022-5-8)發表在臉書的文章。它的標題是【技術突破】呼吸檢測可進行大規模快速篩查,而內容是:「InspectIR Systems推出的新冠病毒呼吸檢測,是第一個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的呼吸類檢測法。病人向一個用卡紙做成的吸管裡呼氣,吸管與一個手提箱大小的設備相連。透過尋找呼出的空氣中五種特定的化合物,該設備就能在不到三分鐘分析出樣本結果。呼吸檢測正確識別了91.2%的新冠感染者和99.3%的陰性樣本,並對omicron變異株有效。這廉價、易用和快速的新技術可防止新冠和未來其他病毒在有數百人聚集的地方大肆傳染。」這則報導的時間點是很奇怪,因為早在三個禮拜前(2022-4-14)全美各大媒體就已經報導過同樣信息了。更不好的是,這則彭博報導的內容和圖片(大量人群聚集)可能會讓人以為這個檢測方法真的能防止新冠病毒大肆傳染。美國FDA是在2022-4-14發布FDA Authorizes First COVID-19 Diagnostic Test Using Breath Samples(FDA 授權首次使用呼吸樣本進行 COVID-19診斷測試),而授權的對象就是InspectIR Systems公司研發的呼吸檢測機器。InspectIR Systems是一家設於德州Frisco市的公司,只有5名員工。有關這項檢測方法的施行,美國CDC在5月2日更新的文章有這麽說:「呼氣檢測的陽性結果應被判讀為臆斷,而且必須由核酸檢測確認。……呼吸檢測特別需要在被稱為『近患者/護理點』的授權環境中進行,在該環境中收集和分析患者樣本,例如在醫生辦公室、醫院和移動測試站點內。測試必須由合格、訓練有素的操作員在州法律許可或授權的醫療保健提供者的監督下進行。使用此測試的設施必須有一個適當的流程,以確保產品僅在緊急授權中定義的這些授權環境中使用。」事實上,紐約時報在授權的隔天就發表A New Covid Breath Test Holds Promise, but Wide Use May Still Be Far Off(一項新的 Covid 呼氣測試有望實現,但廣泛使用可能仍遙遙無期)。我把它的重點翻譯如下(斜體字):但科學家們說,呼氣測試在現實世界中仍然構成挑戰,而且這種特殊設備有幾個實際限制。執行測試所需的機器很大,大約有手提箱那麼大,並且只能由受過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監督的訓練有素的操作員使用。根據德州弗里斯科的一家五人小公司 InspectIR Systems 的說法,大規模檢測需要許多設備,因為每台機器每小時只能處理大約 20 個樣本。該公司稱其測試的準確率很高,但一些專家表示,他們希望檢查其向 FDA 申請的基礎數據,才會考慮認可此測試方法。此外,許多可能使用這些設備的醫療保健機構和移動測試站點已經採用了其他類型的快速測試,這些測試現在已經廣泛使用。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的臨床微生物學家 Susan Butler-Wu 說,她希望看到更多關於該設備性能的獨立數據,以及關於它準確檢測到哪些化合物的更多細節。她說:「呼吸測試的使用在感染診斷方面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如果沒有獲得更多真實數據,我會覺得用它來診斷病人會很不舒服。」科學家指出,某些食物和物質會干擾呼氣測試。 InspectIR 呼氣測試的說明規定人們在測試前 15 分鐘內不應進食、飲水或使用煙草製品。該公司表示,那些檢測呈陽性的人還應該通過 PCR 或其他類似測試來確認結果。從CDC和紐約時報的文章就可看出,彭博商業周刊今天的臉書貼文是過度誇大,過度樂觀了。原文:呼吸檢測可防止新冠病毒大肆傳染?
-
2022-05-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嘉市新增92例確診 目前累積居隔1474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全國本土新增30035例,嘉義市新增92例確診個案,包含12歲以下14例,12-64歲 72例,65歲以上6例。市府說明,當中52例為確診個案的密切接觸者,於居家隔離期間陰轉陽或匡列居隔採檢PCR陽性;3例曾接觸外縣市確診者;31例因有症狀就醫採檢PCR陽性、6例無症狀自行快篩。嘉義市目前居隔1474人,解隔27人,輕症居家照護人數265人。市府表示,居家照護確診者於家中有身體不適時,會由關懷院所安排視訊診療,如果是輕症或一般慢性病需診療,可下載「健康益友」APP,從APP選擇院所預約視訊診療,或是向負責關懷的院所聯繫,由關懷院所安排視訊;若身體狀況需緊急醫療,亦可透過健康益友APP,由急診醫師線上諮詢,如需送醫,醫師會即時聯繫119。衛生局提醒,居家照護確診者,在家中要注意:一、消毒清潔:使用稀釋漂白水或酒精清潔常觸摸之物體表面、共用浴廁等;配戴口罩及勤洗手。二、一人一室:避免與同住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家人接觸,勿與同住者共餐或共用物品。三、休養及多飲水:輕微症狀多可自行康復,如有發燒可服退燒藥減緩症狀;如有其他醫療需求,可連絡您的居家照護責任醫院安排視訊診療;但如有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警訊,請立即撥打119。四、主動電話連絡密切接觸者及填報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請他們自我隔離並健康監測。
-
2022-05-04 養生.聰明飲食
起床就要來一杯 學會喝水才能水啦
炎炎夏日即將來臨,很多人都喜歡來上一杯冰冰的手搖飲,但大家都知道手搖飲的熱量不只會導致肥胖,對糖尿病患而言更是殺手級的破壞者。其實,任何飲料都比不上「水」的解渴,但要怎麼喝水也是有大學問。地球70%是由水組成,而人體也有70%是水做的。身體的每個代謝都需要水分的共同參與,然而「喝水」這件事,卻是生活在都市的我們,時常忽略的事情。「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琅琅上口的一句廣告台詞,感覺喝水的好處很多,但到底喝水有哪些好處?一、喝水是為了避免身體脫水,當身體發生脫水狀況是非常危險的,尤其在炎炎夏日,如果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就容易中暑,當身體產生脫水現象,會導致血液的黏滯度增加,一旦血液變得濃稠,血壓就容有升高。二、喝水可以增加新陳代謝,維持正常代謝及生理機能,比較不容易生病,也能減少對食物的渴望,避免肥胖。三、喝水是緩和緊張情緒的好方法,當精神不濟時,喝一口水也能稍微讓自己提起精神。什麼時候喝水比較好呢?一般建議起床時,先喝半杯溫水,可喚醒休息了一整晚的消化系統,雖然早晨起床,腦袋已開始慢慢甦醒了,但腸胃道還是處在睡眠狀態中,喝了溫水後,不僅能幫助早餐消化,同時能溫暖剛從被窩爬出來的身體,在冬天或寒冷的早晨可以避免感冒的發生。若是比較容易頻尿的人,建議在睡前3至4小時避免喝水,或是減少睡前喝水的量;當激烈運動後,也不宜馬上大量灌水,建議改以小口的方式,將水先含在嘴巴裡,再慢慢喝下去,防止喘氣時喝水造成嗆咳的危險。一般建議成人每天的喝水量,每公斤體重至少30ml,當然喝愈多對身體愈好,但不建議短時間大量飲水,當水分一下子攝取太多,會導致身體的電解質不平衡,甚至引發水中毒,因此建議每次飲水量不要超過800ml。要特別提醒的是,對於已經在血液透析的洗腎病友,則需要限制每天的水分攝取量,建議和醫師討論每天的建議飲水量,避免因為水分攝取過多,累積在身體裡排不出去,反而造成身體更大的負擔,得不償失。
-
2022-05-0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綠委確診 柯文哲因隨扈再居隔
疫情延燒,民進黨立委蔡適應、林靜儀昨天都傳出確診。立法院長游錫堃表示,目前立法院已經採取實體及視訊並行,開會都能正常進行,立委若因居隔需要視訊,委員會及院會也都已準備好相關設備,以備委員需求。此外,總統府昨天也再增六人確診,自四月七日迄今,總統府共有四十四人確診,其中廿九人是憲兵。台北市長柯文哲上月中與確診者近距離接觸,居家隔離十天才出關;昨天又因貼身隨快篩陽性,柯文哲也一度被誤傳確診,柯文哲昨快篩陰性,但緊急取消原定出席的多項行程,今天原本計畫出席「慶祝二○二二年國定佛誕節浴佛暨母親節活動」也取消。北市府表示,柯文哲今天先居家上班、並進行自我健康監測。柯文哲昨晚在臉書表示,「生活周遭的人確診染疫,已經成為常態,但大家也不要過度緊張」。蔡適應指出,立委工作時常接觸不特定民眾,昨天上午在家快篩時呈現陽性反應後,隨即前往採檢PCR,檢驗結果為確診;因前天曾赴立法院質詢,國會辦公室在立院協助下清消,曾接觸的同仁經快篩後目前均為陰性,並自即日起展開「三加四」居家隔離,目前身體暫無大礙,在家一人一室隔離靜養中。「抱歉,我確診了。」林靜儀昨天下午表示,突然出現輕微發燒,原本平常過敏體質就有的咳嗽帶了一些痰,覺得不對勁,加上最近立院有些疫情,就近到醫院檢查,報告出來是陽性。她說平常除非飲水或吃東西,口罩都確實配戴,希望沒有造成團隊困擾。游錫堃指出,目前立法院均依照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相關指引隨時滾動檢討防疫措施,在中央防疫「重症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症」,以及「正常生活、積極防疫、穩健開放」原則下,讓國會維持正常運作。總統府連續出現本土疫情,昨天新增六名確診案例,分別為一名駕駛、一名工友、三名憲兵及一名國安會員工。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上述案例近期與總統、副總統及總統府、國安會等官員皆無接觸史。不過,負責守衛總統府各出入口的憲兵確診人數已近卅人,讓不少人擔憂。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則表示,從疫情升高迄今為止,外交部總部各類人員已累計十二人確診,所幸都是輕症且已隔離,確診者與外交部長、次長都沒有密切接觸史。
-
2022-04-29 養生.健康瘦身
NG減肥「生酮飲食、水果減肥」上榜!專家教2種飲食法,溫和減不傷身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許多人開始煩惱經過冬季肥了一圈的肚子、大腿肉肉,再也藏不住了,但營養師提醒,一昧追求短時間快速減重而用錯方法,不但瘦不下來,反而傷身、傷心、傷荷包,更可能造成健康的損害。常見3大NG減重飲食模式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李孟穎指出,常見的NG減重飲食模式有:單一食物減肥法:例如咖啡減肥法、水果減肥法、只吃青菜減肥法等,因只攝取相同的極低熱量食物,初期體重會減輕,但減掉的大多是水份和肌肉組織,無法消耗脂肪,而體脂肪越高,代謝就會越慢,反不利於減重。當恢復正常飲食後,體重飛快回彈,可能比減肥前更胖。生酮飲食法:採用吃極少量醣類,但吃很多肉和油脂的飲食模式,會產生大量身體無法吸收利用的「酮體」,於排出體外時帶走大量水分、電解質,達到快速減重效果。由於是高脂飲食,容易誘發痛風發作、酮酸中毒、增加肝腎負擔及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這個減重方式需有專業人士協助,不適合自己在家DIY。代餐減肥法:以熱量低的代餐取代正餐,短期間體重會減輕,但容易衍生空虛感或「我有吃代餐,下一餐可以稍微放縱」心態,反而吃更多、攝入更多熱量。營養師推薦「2種飲食法」溫和不傷身針對想健康減重民眾,李孟穎推薦2個溫和的減重飲食模式:1410斷食法:由於「168間歇性斷食」減重法,是一天之中禁食16小時,並將食物集中在8小時內吃完,但要空腹16小時,大多數人難以做到,因而衍生出「1410」斷食法。做法為空腹14小時,於10小時內完成進食。使用此法時需注意:1. 食物挑選很重要,應多選擇低油、低鹽、低糖、高纖維及原型食物。2. 空腹容易攝入過多食物,要細嚼慢嚥7~8分飽就好。3. 提高每日飲水量,每公斤體重x40~45cc。442飲食法+211餐盤:三餐間隔時間4小時,早餐、午餐採正常餐食、晚餐採輕食。正餐的食物比例為1/4蛋白質+1/4澱粉類+1/2的蔬菜(211餐盤),輕食以液體為主,可於2小時內完成消化,如:豆漿、牛奶、清湯或沙拉不加醬,除了飲食控制外,仍須搭配喝水及運動。衛福部苗栗醫院院長李明輝表示,肥胖是國人的健康殺手,所以如何甩掉肥胖除了飲食控制之外、也要多運動,並且選擇正確的減重方式。減重飲食模式需持續才會看到效果,如果貪圖求快取巧,可能在執行過程中,因為痛苦而放棄,所以還是要在不偏離均衡飲食原則下,進行溫和的減重方式,才有可能讓減重事半功倍。【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3995】
-
2022-04-25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發燒畏寒還腰痛 25歲女上班喝水少又憋尿引發腎臟炎
1名25歲女性日前因為工作忙碌,水喝不多並憋尿,隔天早上就覺得尿尿痛痛的,到了晚上開始有發燒、右腰痛和畏寒發抖的狀況,情況越來越嚴重,只好到急診就診,檢查發現是腎臟發炎,經抗生素治療後已無大礙。長安醫院腎臟科醫師楊雅斐表示,憋尿成習慣,長久下來不只影響泌尿系統,甚至會造成腎臟傷害,因此不論再怎麼忙,有尿就要上、不要憋。楊雅斐說,這名患者因為憋尿引發泌尿道感染,進而造成腎臟發炎。泌尿道感染是僅次於呼吸道感染的第二名易受感染的器官,人體的泌尿道包含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尿液是腎臟從血液中過濾掉的廢物和毒素所形成,經由輸尿管匯集在膀胱後,再通過尿道排出,當泌尿道出現被微生物感染的情況時,就稱為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多由尿道炎或膀胱炎開始,叫下泌尿道感染,常見的症狀有解尿疼痛、頻尿、尿液混濁、下腹痛及血尿,嚴重時會向上發展成腎臟感染,叫上泌尿道感染,會出現發燒、畏寒、腰痛、噁心嘔吐,若沒及時處理有可能會有敗血症甚至腎臟化膿。她說,女性、衛生習慣不良、使用導尿管的人、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尿路結石或攝護腺肥大等泌尿道患者、免疫力低下、泌尿道手術、先天性泌尿道構造異常,都是泌尿道感染好發族群。治療主要以抗生素為主,時間從3至14天不等,如果病人沒有水分的禁忌,可以大量飲水加快痊癒的速度。使用抗生素治療需要遵照醫囑完成療程,避免治療不完全復發及日後產生抗藥性問題。楊雅斐指出,泌尿道感染過的患者若不改變危險因子,復發率相當高,多喝水、不憋尿、注重個人清潔衛生、避免穿過緊的褲子等是預防復發的不二法門 。另也提醒,尿道炎或膀胱炎在有症狀時,不要輕忽、盡早治療,千萬不要等到惡化到腎臟發炎才就醫,以避免影響到腎臟功能。
-
2022-04-20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有接觸到確診個案應該注意什麼?居家期間有就醫需求怎麼辦?應對步驟一次看
全台確診數不斷上升,因Omicron變異株傳播力、傳染風險很高,輕症確診者或無症狀感染者也愈來愈多。若是有接觸到確診個案應該怎麼辦?《元氣網》整理相關資訊,讓您了解如何應對。【我是確診個案應該注意什麼?】|【我有接觸到確診個案應該注意什麼?】|【居家期間有就醫需求不能外出怎麼辦?】|【確診後居家照護期間有什麼醫療協助措施?】【我是確診個案應該注意什麼?】→如在居家隔離地點1. 大部分的 COVID-19 感染者症狀輕微,休養後即可自行康復,為了將醫療資源留給重症患者,請您先留在家中不要離開,等候公衛人員通知。2. 在家中請單獨一人一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不要離開房間。3. 在家中請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特別是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的同住家人。4. 請務必佩戴口罩和注意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5. 若出現發燒症狀,可以使用退燒藥減緩不適症狀,盡量臥床休息和飲水。6. 務必觀察自身症狀變化,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7. 請依指示就醫,並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8. 請家人準備食物飲水,不要和家人共餐或共用物品。9. 請使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清潔所有經常觸摸的物體表面。10. 電話連絡我的密切接觸者(在我開始有症狀發生的前四天至隔離前,曾有共同用餐、共同居住或未佩戴口罩下面對面 15 分鐘以上的接觸),請他們自我隔離並健康監測。11. 留在家中等待公衛人員通知安排期間,如遇生命、身體等之緊急危難(如:火災、地震等)而出於不得已所為離開房間或住所之適當行為,不予處罰;惟撤離時應佩戴口罩,並儘速聯繫所在地方政府或 1922,並依地方政府指示辦理。註:指揮中心宣布,自4/20日起放寬有就醫或採檢需求之居家照護、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交通運送方式,公告確診個案及同住居家隔離者緊急就醫交通方式,同意同住親友接送,或步行、自行駕騎車等自行前往方式為輔。>>【居家期間有就醫需求不能外出怎麼辦?】→如不在居家隔離地點我在工作場所或從事社交或戶外活動時接到衛生單位電話通知匡列為居家隔離對象,該怎麼做?接到電話通知即發生效力,接到通知後:1. 配戴醫用口罩立即返家隔離。2. 禁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且應留在家中(或指揮中心、地方政府指定範圍內),禁止外出、不得出境或出國。3. 如果您不是在隔離地點接到通知,請您即刻以自行開車、騎車或步行等方式儘速返回隔離地點。4. 若您無法以上述方式返回,請主動聯繫當地衛生局或撥打1922,協助安排防疫車輛或安排就近隔離。>>【看更多】【我有接觸到確診個案應該注意什麼?】→有密切接觸者注意事項若無適當保護,且相處時間超過 15 分鐘,即為密切接觸者,須進行居家隔離 10 天,並於匡列時及期滿時各做一次快篩。若快篩陽性並經 PCR 採檢陽性確診,則依據個別身體狀況是否符合居家照護條件,進入居家照護或配合衛生單位指示隔離/治療。若 PCR 採檢陰性,即持續注意隔離期間是否出現症狀,並在完成隔離後自主健康管理 7 天。(註:5/8日起密切接觸者匡列,僅限同住親友、同住室友,並取消電子圍籬措施;而醫院等職場、學校相關接觸者,按規定僅須採自主應變,不必再開居隔單,若符合無症狀、完成追加劑接種及快篩陰性三個條件,可正常工作、就學。)1. 如果您與確診個案於症狀發生前四天至隔離前有密切接觸(如共同用餐、共同居住或曾有面對面 15 分鐘以上的接觸),請先留在家中自我隔離,等候衛生單位通知,除非有需立即就醫需求,請不要離開住所。2. 在家中請單獨一人一室,盡量和家人使用不同的衛浴設備,不要離開房間。3. 在家中請避免與其他同住者接觸,特別是長者、幼兒或免疫力低下的同住家人。4. 請務必佩戴口罩和注意手部衛生(使用肥皂和水洗手,或使用酒精) 。5. 觀察自己是否出現 COVID-19 的相關症狀,如:發燒、流鼻水、咳嗽、喉嚨痛、倦怠、肌肉痠痛、頭痛、腹瀉、嗅覺或味覺異常、呼吸急促等。6. 若出現以下症狀時,請立即聯繫 119、衛生局或撥打 1922: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居家期間有就醫需求不能外出怎麼辦?】7. 在家自我隔離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可自行使用家用快篩試劑進行快篩,如快篩結果為陽性,請立即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 1922,依指示配合處置及依防疫人員指示處理已使用過之採檢器材。8. 請家人準備食物飲水,不要和家人共餐或共用物品。9. 請使用稀釋後的漂白水或酒精清潔所有經常觸摸的物體表面。10. 於家中自我隔離期間,如遇生命、身體等之緊急危難(如:火災、地震等)而出於不得已所為離開隔離房間或住所之適當行為,不予處罰;惟撤離時應佩戴口罩,並儘速聯繫所在地方政府或 1922,並依地方政府指示辦理。→沒有密切接觸者注意事向若為密切接觸者的接觸者,需自我健康監測,若無必要行程避免外出,不要聚餐、聚會,等待該名密切接觸者採檢結果。若該名接觸者為陰性,即可解除自我健康監測正常生活,若該名接觸者為陽性,則轉為確診個案接觸者,依密切接觸者流程執行相關防疫措施。如果您不是密切接觸者,則僅需進行自我健康監測 10 天,如有疑似症狀,可自行使用家用快篩試劑進行快篩,如快篩結果為陽性,請儘速至鄰近的社區採檢院所進 一步檢測,並請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另使用過之採檢器材用塑膠袋密封包好,請攜帶至社區採檢院所,交予院所人員。【居家期間有就醫需求不能外出怎麼辦?】→居家照護確診個案1. 緊急就醫:以 119 救護車為原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之防疫計程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2. 至醫院或加強版集檢所/防疫旅館收治:以防疫車隊為原則。3. 轉院:醫院(合約)救護車、民間救護車。4. 返家隔離治療(含就醫後返家):依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之防疫車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返家(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5. 至醫院採檢:以防疫車隊為原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之防疫車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居家隔離(同住之未確診者)1. 緊急就醫:以 119 救護車為原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之防疫計程車、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2. 至醫院或加強版集檢所/防疫旅館收治:以防疫車隊為原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由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看更多】【確診後居家照護期間有什麼醫療協助措施?】→24 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1. 衛生福利部建構「健康益友 App」可免費下載使用,提供於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居家照護期間,如有緊急醫療需求,可透過 APP 提出醫療諮詢申請。2. 有關「健康益友 App」操作流程,可於健康益友網頁(eucare.tw)或於 App 之會員中心頁面,參考操作手冊執行。3. 登錄平台後功能自動開通緊急醫療諮詢服務功能,惟緊急醫療諮詢服務對象為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居家照護確診個案,為避免資源排擠,系統將於 24 小時內核對確認居家隔離/檢疫/居家照護確診個案名單,未在名單中者將暫先停權。4. 本平台與台灣急診醫學會合作,由急診專科醫師及專科護理師全天 24 小時提供即時之緊急醫療諮詢服務,並協助介接消防局勤務指揮中心。5. 經醫師透過視訊評估(1) 立即送醫:以 119 救護車為原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或指示之防疫計程車、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前往(如步行、自行駕/騎車)等方式為輔。(2) 情況穩定:居家休養。6. 若申請諮詢所在地縣市消防局未加入緊急醫療諮詢平台,將無法由此平台進行即時線上轉介及救護車派送,因此申請諮詢者倘有 119 緊急後送之醫療需求時,仍需自行撥打 119 聯繫勤指中心指派救護車協助送醫。→遠距門診醫療,可循以下 3 類方式辦理1. 全民健保視訊診療計畫:(1) 可至中央健康保險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nhi.gov.tw/)「因應 COVID-19 疫情之視訊診療」專區,查詢各地方政府衛生局指定之視訊診療醫療機構,撥打門診掛號專線或至該醫療機構提供之網頁,自行預約掛號。(2) 視訊診療門診的開設,仍需視各醫療機構之人力量能隨時變動,建議先電洽該醫療機構確認。(3) 須備有網路連線及視訊設備(如:手機、平板等),並依照醫療院所指示,下載所需視訊 App(如:LINE、Webex 等)。2. 縣市政府居家照護診療計畫:由各地方政府擬訂計畫因地制宜指定醫院或診所,提供門診視訊診療服務,同時搭配主責醫院(或診所)、負責藥局或釋出處方箋等方式,由藥師調劑提供藥物,並以通訊方式提供用藥指導及諮詢服務。3. 衛生福利部遠距醫療診療方案:(1) 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居家照護確診個案可下載「健康益友App」,申請居家隔離檢疫方案,進行視訊診療門診預約。平台提供視訊看診、開立及交付電子處方箋等功能。(2) 由指定衛生福利部所屬醫院,提供居家照護 COVID-19 確診個案遠距醫療門診診療服務。(3) 各縣市政府倘需將居家照護計畫中,實施視訊診療之醫院或診所名單納入「健康益友 App」,可洽醫事司協助。>>【看更多】
-
2022-04-15 新聞.健康知識+
你每天都在做這些危險行為!常見10大不良習慣 癌症、中風、心肌梗塞都上門
民眾日常注重養生,但往往忽略身邊更需注意的「不良習慣」。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日常常見的10大不良習慣,提醒養生之道也包括了避免相關風險。 常見10大不良習慣!防癌、中風、心肌梗塞等早改善。 1.肥胖:肥胖、代謝症候群是相當常見、形成因素繁多、且位於抽菸之後排名第二名的健康風險。肥胖對於心腦血管負擔相當大,最常見引起的問題如三高、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等,也容易增加罹癌風險。而現代人營養充沛,常見進補僅為一種吃鍋吃大餐的理由,且未必真的有補到,這點也需注意,建議適度控制體重。 2.缺乏運動:運動是最主要增強代謝的方法,缺乏運動者膽固醇、血脂、血糖都容易升高,三高、中風、心肌梗塞機率也會較高,除此之外也容易引起肥胖,間接使得罹癌風險增加。建議培養運動習慣。 3.抽菸:抽菸不僅與肺癌有關,也可說是與所有疾病、癌症、慢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皆有所關連、關聯性也最高的風險。有個笑話說道「醫學院學生考試若答不出疾病風險,回答抽菸通常就沒問題。」可見關聯性極高。建議減少菸量,戒菸最佳。 4.酗酒:酗酒容易升高血壓,血糖、血脂也容易提升,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也就隨之上升,且也會提升致癌機率,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引起「酒精性肝炎」,再更進一步就形成肝癌。其他癌症也包括食道癌、胃癌、大腸癌等。建議酌量或戒酒,一般人一天喝個一兩杯無傷大雅,但有上述這些疾病者,就需與醫師討論為佳。 5.飲水不足:水分不足容易影響代謝、身體各處運作、提升血管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塞風險,阻塞風險提升也間接使得中風、心肌梗塞風險上升。因此平時建議一日最少體重X30的飲水量。而喝湯、喝飲料也都能補充水分,但需考量的就包括糖分過高、鈉含量過高等,因此水分補充還是以飲水為佳。 6.手搖飲、含糖飲:添加糖攝取過量,除了容易增胖、成癮等,對於三高、心腦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會有所關連。若以國民健康署建議攝取量來看,一日建議不超過50克,雖說每杯手搖飲有所不同,但50克往往一杯就超量了。因此建議少喝手搖飲,若真的要喝也以微糖、無糖為佳。其他食物也常見含有添加糖,如糖醋排骨、滷肉飯等,需留意。 7.加工食品:加工食品對健康的傷害各有不同,但不論如何大多都不利健康。舉例來說香腸、培根等醃漬食物,當中的添加物就容易形成對人體有害的致癌物質「亞硝胺」,研究發現腸癌影響尤其明顯。餅乾、炸物等其他加工食品,較擔心的則是反式脂肪,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建議避免加工食品,以原形食物為佳。 8.不吃蔬果:充足的蔬果有利攝取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糞便排出,代謝體內廢物,也有利於平穩血壓、血糖、血脂,反之則不利,像是糞便常堆積於腸道中,也容易提升腸癌風險。建議一日3蔬2果,蔬菜3份,蔬菜每份約煮熟後半碗,水果2份,每份約近於一拳頭。 9.過多3C:頭的重量約為5公斤上下,平均每前傾斜15度負擔重量為原本的2倍,30度為3倍,60度達5倍,民眾常常低頭滑手機、駝背使用電腦、一用往往就是一整天,傷害不單只有眼疾,也包括脊椎、神經、肌肉、筋膜等,因此也常會出現腰酸背痛、肩頸痠痛、椎間盤突出等問題。而此族群也常有久坐問題,也和心腦血管疾病、肥胖、癌症等息息相關。建議下班後就盡量減少使用3C,滑手機也給自己設定時間。 10.自行停藥/偏方:許多民眾都有慢性病問題需長期用藥,但常見感覺好轉便自行停藥,或認為要吃多了要洗腎等,各種錯誤認知自行停藥、使用偏方,將容易使得病情加重,甚至有致命危險,以高血壓藥物來說,自行停藥心肌梗塞的風險便會大幅提升,而誤信使用偏方是常見造成腎功能損害的關鍵之一。如欲停藥應和醫師詳細討論並評估狀況。 如何養生較健康?醫:避免不良習慣也很重要。 洪暐傑醫師表示,民眾養生常見方式如保養品、保健食品、進補、天然食材等,但卻往往忽略了「不良習慣」,不良習慣有如踩地雷一般,沒踩到沒事,但放越多、放越久也就越危險,對健康越是不利。而人們也常會莫名出現「比較」的習慣,例如看到有人抽菸抽了幾十年,便會心想「我才抽個幾年,應該不會有事」,但事實上確實也有人抽個幾年就罹癌。 洪暐傑醫師提醒,若是平常相當注重使用保健食品、正確進補、天然食材,但卻依舊不運動、肥胖、酗酒、抽菸等,那吃再多、補再多,對健康整體而言正面影響恐怕也不彰。養生最重要的觀念在於「如何活得更健康」,呼籲不僅注重日常養生,也要在取得平衡下,盡可能的避免不良習慣。 《延伸閱讀》 .關心三高更要注意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高出3倍,醫教6招逆轉! .便祕、腹瀉、血便是大腸癌?3症狀速就醫,早期存活率達9成!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08 活動.健康聚樂部
【元氣一日課】高溫其實比低溫更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小心冷熱溫差的極端變化
春天氣溫變化大,一下子豔陽高照如夏天,沒幾天又降到低溫10幾度,提醒注意溫差變化,以免在不知不覺當中誤踩了心血管疾病地雷,面對氣溫下降而導致的溫差大,建議務必要加強身體的保暖,並維持室內的空氣流通,避免門窗完全緊閉,適當補充水分及身體的活動等📢除了注意身體保暖,再教你 6 招,提升心肺耐力|保護血管降三高食物!立即登入學會護心訣竅。你注重健康嗎?還是你有健康意識,但卻不知道如何開始?【元氣網一日課程】聚集最豐富的專家群,告訴你生活健康大小事,並透過一日健康學習表,按照自己的步調輕鬆學,發掘自己不一樣的潛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快來元氣網,體驗獨家免費一日健康課程,不受時間地點限制,隨時隨地輕鬆學習!【主題簡介】護心訣竅跟著做 讓心血管變年輕近期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而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生命的現象,相當令人惋惜,常見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普遍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加上喜歡高油、高納、高糖的飲食習慣,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建議平常可以多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確認是否有三高或其他疾病等問題),及早發現、及早預防,以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專屬你的健康學習表】元氣網提供主題式影音課程、內容,可參考健康學習表自主分配個人生活作息時間,並陸續完成目標,無觀看時間與次數限制。📝目標Get:✅ 完成 2 個自主運動(促進心血管健康,還能提升心肺耐力)。✅ 學會 1 個生活技巧(教你這樣吃,遠離三高危機)。✅ 進行 2 個健腦活動(環境徹底清潔,降低細菌孳生風險)。✅ 閱讀 3 篇健康知識(教你喝水、保溫,遠離心血管疾病)。★完成學習目標後,元氣網還會不定期寄送客製化學習包、優惠訊息電子報給你!★【立即開啟你的一日學習】●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 15:00-16:00 下午茶時光● 16:00-18:00【活動】放鬆活動●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 21:00 準備就寢⏰ 09:00-10:00【運動】活力晨操居家運動 心肺有氧訓練:運動專家 許貴婷👉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0:00-12:00【活動】居家活動浴室髒又臭易長霉!譚敦慈:這2個不衛生的行為先改掉: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 譚敦慈⏰ 12:00-13:00【閱讀】食在美好長者高溫外出忘記喝水 專家:嚴重恐致心肌梗塞專家分享,一名八旬有慢性病的老人,近期上午出門運動,因為疏於補充水分,出現胸悶不適症狀,就醫後經診斷發現已產生血栓。台灣老人急重症醫學會理事長葉宏一指出,隨著氣溫升高體表血管擴張,心臟負荷增加,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容易出現冠狀動脈堵塞,嚴重時恐會導致心肌梗塞,建議天氣熱飲水不足需注意,若有症狀要盡快就醫。👉《點此看全文》高溫下感到胸悶、胸痛、冒冷汗?小心可能是心臟功能出狀況⏰ 13:00-14:00 午休時光⏰ 14:00-15:00【運動】醒腦運動預防中風與有氧訓練: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林鈺祥👉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5:00-16:00 下午茶時間⏰ 16:00-18:00【活動】聽喜歡的音樂⏰ 18:00-19:00【技巧】食在美好飲食保健,三高飲食注意事項:營養師 張雁雲👉課程來源:WaCare遠距健康⏰ 19:00-20:00【閱讀】洗澡沐浴長照常見問題 如何讓長輩能舒適洗澡?洗個舒服的澡是所有人共同的嚮往,也是安撫疲憊整體的身心最好的方式。但是洗澡對於許多長輩而言,其實是個非常複雜又繁瑣的過程,特別是大腦記憶力退化,或是體力不佳的長輩,每次洗澡可能都是大工程。如何讓長輩能夠舒適的享受洗澡過程,又不會因為時間拖延太久,或是水溫不適合而著涼或燙傷,也需要家屬和專業人士協助。👉《點此看全文》家中長輩無法順利洗澡?中醫師教4招,幫助長輩舒服享受洗澡⏰ 20:00-21:00【閱讀】一夜好眠睡覺放件外套助防心肌梗塞 醫籲防範天冷6疾病風險溫度變化過大,例如太冷或太熱,像是在較冷的浴室洗熱水澡,又或者是洗完澡後從溫暖的浴室回到較冷的房間等,這些情況,年長、三高等慢性疾病者、有心、腦血管疾病史者等風險族群更要注意血管收縮,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問題。因此防範中風、心肌梗塞等,醫師提醒,平時應做好保暖,除了適度添加衣物外,頸部禦寒也很重要。洗澡前建議先用熱水暖暖浴室再進入然後脫衣;洗澡時先用溫熱水暖暖手腳再沖身體;洗澡後則先穿好衣服再出浴室。睡覺時,也建議放件外套於伸手可及之處,以利夜間上廁所時做好保暖。👉《點此看全文》早晚溫差大,嚴防心血管疾病猝發!醫傳授3技巧,保護好自己⏰ 21:00 ~準備就寢————本課程規劃參考————※運動時間點:根據《什麼時候是好時候:掌握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一書提及,於在早上運動,可以藉此達到,減重、提振心情、保持習慣、增加力量的效果;而下午到晚上運動,則可避免受傷、發揮最佳表現、略為提高運動快感,因為此時肌肉有彈性,不易受傷,心肺機能也較佳。※居家活動安排: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還有更多健康主題粉絲專頁,歡迎加入了解更多!📍 元氣網📍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 全銀運動 | 銀髮族遠距健康
-
2022-04-05 養生.聰明飲食
避免血管硬化 營養師教5原則吃地中海飲食
以往多數人的認知,總覺得心血管疾病好發於高齡者。事實上,隨著飲食與生活習慣改變,此類疾病已年輕化,而如何從飲食改變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已成為現代人重要課題。衛福部苗栗醫院營養師林昱蓁表示,心血管疾病泛指心臟與血管的疾病,可能因血管的粥狀硬化造成血管阻塞、血流不順,產生各種不適症狀。想預防這類疾病,建議可選擇「地中海飲食」,這是一種著重吃「好的食物」,來達到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飲食模式,相較於其他注重「食物份量」的模式,是更容易執行的健康飲食方式。預防心血管疾病,靠地中海飲食5原則林昱蓁進一步說明,地中海飲食將「好的食物」分成「每餐要吃」、「每天要吃」、「每週要吃」以及「偶爾吃」,建議參考原則如下:1. 「每餐要吃」的食物:未精緻的全榖雜糧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類相較於精緻穀類,未精緻全榖雜糧類含有較多的礦物質與維生素,可以補充身體所需微量營養素,不同顏色的蔬菜與水果,所含的植物素不同,可以增加身體抗氧化、抗發炎能力。豆類,如鷹嘴豆、毛豆、黃豆等植物性蛋白質,都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2. 「每天要吃」的食物: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天然香料、乳類可使用植物油如橄欖油、苦茶油等作為烹調用油,並將無調味堅果當作點心選擇,使用蔥、薑、蒜、洋蔥等天然香料,減少鹽分的使用。奶類可選擇發酵奶類如無糖優格、優酪乳等有助於補充腸道好菌。3. 「每週要吃」的食物:魚貝類、白肉類、雞蛋大部分民眾的肉類選擇以紅肉類居多,如豬肉、牛肉,地中海飲食原則建議,每週選擇低脂的蛋白質來源,如魚貝類等海鮮食物、白肉類(如禽肉)、雞蛋,以上食物每週都至少2次,取代紅肉類,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4. 「偶爾吃」的食物:紅肉類、加工肉類、甜點、適量飲酒紅肉類建議每週少於2次,而加工肉類(如香腸、熱狗)每週應少於1次,甜點與精緻糖類食物建議不要太常吃,一次最多1份。適量飲酒指的是選擇紅酒,女性一天最多攝取110毫升酒精,男性一天最多則是220毫升。5. 需持續維持的好習慣:每日飲水1500~2000c.c.,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與充足的休息的習慣,地中海飲食中鼓勵大家要一起用餐,維持好心情,才能常保心血管的健康。【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53880】
-
2022-03-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和群聚「像防疫旅館感染模式」 疑透過公寓排水、通風系統傳播
新北市中和某社區昨天增加七名確診個案,其中六人住同一棟,全棟十二戶、卅三人共有八人確診,全棟清空隔離;指揮中心懷疑病毒透過排水系統、浴廁通風管道四處傳播,將請環境專家檢測環境進一步確認。指揮官陳時中說,該社區群聚確診者分別居住在七十六巷九弄及十一弄,十一弄內從一、二、三及七樓住戶都有,相當不尋常,雖足跡重疊,但仍找不到關聯性。一對夫妻怕被隔離藏屋內 警破門揪出據了解,這處社區廿六日傳出有住戶確診後,衛生單位與里長逐戶清查住戶,但一直聯絡不上一對租屋的夫妻,也沒找到房東。這幾天,房屋沒亮過燈、也沒人進出,衛生所與景福里長王坤茂討論後,為避免出現防疫破口,昨天下午會同警方破門,沒想到夫妻倆躲在屋內,因害怕被居家隔離才不應門並足不出戶。衛生所人員緊急聯絡防疫計程車將兩人送往居隔處所。昨天社區巷口不時有消毒車進出,附近大型傳統市場落實實聯制,小吃店高朋滿座。附近民眾對疫情「封樓」狀況顯得平常心,有人認為大家對疫情已經感到麻木,也有人自認為生活單純又打了第三劑,對於疫情爆發沒想太多。不過,許多民眾說,身體若沒異狀就不太敢去篩檢,最怕確診會遭匡列隔離、連累家人朋友。巷口麵店老闆說,前天有開放內用,得知有疫情後,昨天緊急改外帶,生意大受影響;一旁彩券店老闆娘也說,人潮少很多,希望疫情警報早日解除。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表示,與BA.1亞型相較,BA.2亞型傳染力更高,容易造成家戶傳染,例如,大廈電梯內通風較差,產生高濃度的氣溶膠;沒有電梯的公寓,樓梯把手和大門門把可能造成接觸傳染,必須定期消毒。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Omicron病毒可能透過環境汙染、飲水方式傳遞,甚至順著通風系統從一個房間跑到另一個房間,「宛如防疫旅館感染模式」,讓一般住家爆發社區感染;想避免Omicron病毒藉由排水、通風等系統傳散,必須改善空調、引進外氣,另在管路加裝濾網,但工程費時且花錢,難度相當高,還是建議民眾施打第三劑疫苗,勤戴口罩,做好社交距離以降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