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頸部
共找到
920
筆 文章
-
-
2021-11-05 該看哪科.皮膚
腳上硬硬的一塊,是長雞眼還是病毒疣?皮膚專科醫師解答
「醫生,我腳上長這個硬硬的很痛,是不是雞眼?」、「醫生,我腳上這顆長很久了,是不是人家說的長疣?」、「醫生,病毒疣就是雞眼吧?」以上對白可說是皮膚科門診每天都會聽到的台詞。「病毒疣」和「雞眼」(正式名稱:釘胼),兩者皆是很常見到的皮膚疾病,且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包含好發部位、症狀及部分治療方式,無怪乎民眾及病患常將兩者混為一談,事實上兩者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必須教導民眾和病患,以下針對兩種疾病的成因、症狀、治療方式分別介紹。病毒疣是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表示,病毒疣是一種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致病原為人類乳突病毒,許多人聽到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想到子宮頸癌,雖然同是人類乳突病毒相關,但人類乳突病毒有100種以上病毒型,不同病毒型的好發部位和症狀有所不同。感染皮膚的病毒型,最常見感染手、腳,且不限於較易摩擦或壓迫部位,其他包含臉、頭皮、頸部、軀幹及四肢亦不少見,黏膜型病毒則可感染生殖器、肛門、口腔甚至呼吸道上皮,亦可能出現皮膚型病毒感染黏膜(或相反)的情況,簡而言之,有皮膚的地方都有機會被感染,病人常常認為病毒疣只會長在手腳,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容易得病毒疣的族群有哪些?曾奕騰指出,門診常見的病患包含習慣赤腳踩地或是穿著拖鞋、涼鞋,這類病患足部容易有可見或不可見的小傷口,讓病毒有機可乘趁虛而入(夏天於泳池畔赤腳走路亦是常見的感染途徑)。此外如從事餐飲或是清潔工作等,手部較易有傷口的情況也是可能的感染途徑。腳部多汗的病患除了較容易感染足癬(香港腳)及掌蹠蠹蝕症,亦有稍高的機會感染病毒疣。部分病患則可能因有慢性病、重大疾病、免疫疾病,或是因用藥影響其免疫功能,較易被感染,且一旦被感染,範圍及嚴重度較一般人厲害。另外衛生習慣不佳的病人也比較容易被感染,且就診時常常病況較嚴重。症狀可能無感,治療方式很多元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病毒疣的症狀可以是完全無感,亦可有疼痛、壓痛、癢等表現,外觀呈現表皮增厚顆粒或結節,表面可有(或無)乳突狀凸起,如以皮膚鏡或放大鏡觀察,有時可見黑色小點或出血點,觸摸多半呈現粗糙的觸感,如果病人有摳抓病灶的習慣,則可能進一步傳播至其他部位,甚至指甲下緣或是甲床、甲溝等。治療方式多元,主要原理是去除被感染的表皮細胞及周圍可能被感染的細胞,以及誘發局部免疫反應攻擊病灶,最常見如醫師執行液態氮冷凍治療(可搭配表面刮除)、醫師處方水楊酸類溶液由病患在家自行塗抹。在此提醒民眾,上述常用方式多半需多次,療效並非一蹴可幾,尤其長在手腳的病毒疣,常因較厚或較深,冷凍治療常至少需5到10次,或更多次的治療。治療病毒疣要有耐心,別有錯誤認知和期望病患塗抹水楊酸溶液,亦需數週甚至數月的治療期,很多病患認為冷凍一次或是兩、三次就會好是不正確的認知和錯誤的期望,自行塗抹藥水者亦常因自認病灶較平坦就停藥也是不保險的做法,病毒疣是否已治癒,常需醫師使用皮膚鏡仔細觀察、觸摸甚至將部分角質刮除才能判斷,有時還要追蹤一段時間確認沒有復發才能判定為治癒。其他治療方式還包括局部塗抹三氯醋酸、病灶內注射MMR疫苗、病灶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干擾素、局部塗抹DPCP藥水、染料雷射治療、醫師處方Imiquimod病患在家塗抹,但所有方法皆不一定立即見效,仍可能需多次治療。至於汽化式雷射以及電燒灼手術,因可能產生含病毒顆粒之煙塵,威脅病患本身及醫護人員健康,且亦非保證治癒,個人較少使用且較不建議常規使用。雞眼跟病毒疣是不一樣的病曾奕騰指出,雞眼和病毒疣最大的不同,在於其形成的原因不是病毒感染,而且不具有傳染性。雞眼的根本成因,來自於發生部位反覆的受力、摩擦,人體的表皮因為反覆的刺激,增厚而形成一個向真皮層凸出的錐狀結構,如果厚皮形成一整片平鋪或向外凸的斑塊(非錐型向內凸出結構)則稱為胼胝(一般俗稱的厚繭)。雞眼的好發部位,主要位於足部易受壓或凸出易摩擦的部位,例如大腳趾關節、第五趾關節、腳掌前段與趾關節面掌側、足後跟等。相對少發生在手部(除非病人常有手部用力摩擦的動作如:拉單槓等,且手部較常見為向外凸出的厚繭),但這些部位也都可以感染病毒疣,所以病患容易混淆。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為何?曾奕騰說明,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包含先天或後天足部骨骼或結構異常,後天最常見的就是拇趾外翻的病患,另如長期糖尿病患、或糖尿病控制不良出現足部骨骼結構異常亦屢見不鮮。此外,穿著不合適的鞋子(過鬆或過緊皆然),鞋子前段楦頭較窄,後跟較高使壓力集中於腳掌前段,鞋底較硬較薄無法平均分散足底壓力,襪子過薄等都是常見臨床情境。多數雞眼病患有疼痛或壓痛曾奕騰進一步說明,症狀上,多數病患都有疼痛或壓痛,外觀呈現圓形增厚顆粒或結節,中心有時略可見向真皮層深入之錐狀核心,表面多半有粗糙之觸感,著實與病毒疣有許多相似之處,但雞眼一般不會有乳突狀凸起或小黑點等表現。治療的部分,最重要的是「去除根本原因」,即去除「同一部位反覆受力、摩擦」的情況,這也是病患必須建立的首要觀念,否則其他的治療皆是治標不治本,病患勢必無法獲得心中期望的長期緩解或是治癒,復發也是必然。配戴適合輔具或手術切除治療曾奕騰表示,有足部結構的問題,建議至復健科或骨科門診,經專業評估使用適合的輔具(例如軟墊、綁帶、貼布等)或手術治療。鞋子的建議穿著大小適中,但前端楦頭較寬的款式,有氣墊的鞋子為佳,盡量減少穿著高跟或前端過窄的鞋子,襪子的亦建議有一定厚度,可有緩衝及減少摩擦的效果(尤其是有運動習慣的病人)。先讓病人有正確的認知,再針對表皮增厚做治療,常用治療包含醫療人員執行部分刮除、電動研磨、塗抹三氯醋酸,醫師處方的水楊酸溶液或藥膏(或其他可軟化角質的藥膏,如尿素藥膏)病患可自行塗抹,搭配適度去角質(洗澡或泡腳後,使用安全的器械研磨去除增厚角質),達到治療效果。 有症狀先就醫,讓醫師正確診斷曾奕騰指出,冷凍治療在過去亦是常規療法之一,但近年較新的研究及治療指引,認為冷凍可能誘發原病灶周圍之正常皮膚角質化及增厚,擴大厚皮的範圍,建議將其治療順位後移。手術切除雖是選項之一,但僅切除病灶而不除去病因勢必復發,且足部手術傷口有較高感染風險,個人較少採用也較不建議。綜合以上,病毒疣和雞眼雖看似相近,但有根本不同的成因,治療雖有部分重疊,但其中心思想亦完全不同,病患常無法分辨,自行使用不正確的治療,徒勞無功適得其反,建議任何疑似的病灶先尋求皮膚專科醫師正確診斷,才能接受最適當的處置。延伸閱讀:。腳長硬繭是病毒疣or雞眼? 常見感染途徑一次看!用1分鐘自我檢測 。腳底長繭、長雞眼怎麼辦? 日本醫師授「護足保養術」
-
2021-11-0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李明依換頸椎人工椎間盤花百萬 健保12月起開始給付
媒體報導,藝人李明依因頸椎神經壓迫,需置換四顆人工頸椎椎間盤,自費金額高達110萬。衛福部健保署今宣布,共擬會9月已通過新增給付,預計12月1日起開始給付人工頸椎椎間盤,一顆給付23萬3658點,每次限給付申請一顆,估每年1000人受惠,健保支出2.3億元。新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蔡明成表示,現代人常用電腦、看手機,不良姿勢長期可能壓迫頸椎神經,部分人需要進行減壓手術、重建手術。頸部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前屈、後仰、旋轉、側彎等動作,但過去健保僅給付固定式的椎籠,無法滿足頸椎高活動度的需求,這次給付的屬於可動式人工椎間盤,可望彌補過去的限制。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張淑雅表示,根據英國、加拿大以及許多國外大型機構所擬定的治療準則,都已經有納入可動式人工椎間盤,並建議可給付用於單節或兩節。健保署邀集國內專家進行專業討論、評估財務量能之後,決定每次先給付一顆,未來也不排除放寬到更多顆,但都仍繼續進行討論和評估。這項新增給付規定還沒有正式公告,張淑雅表示,目前正依程序完成收載作業,預計12月1日公告生效,預估每年1000人受惠,健保多給付2.3億元。
-
2021-11-04 新聞.健康知識+
你有「辦公室症候群」嗎? 常頭痛、眼睛乾紅、鼻塞要當心
一進辦公室就鼻塞、走到會議室就不由的噴嚏連連、坐在辦公桌前總是哈欠連連……這些景象你可能一點都不陌生。由於上班族長時間待在辦公室,加上密閉空間的冷氣空調系統,這些「辦公室症候群」隨時都可能發生在你身上!所謂的「辦公室症候群」,是指上班族處在密閉空間裡,因為環境中的高濃度二氧化碳、甲醛、甲苯等有毒氣體,而產生頭痛、頭暈、眼睛乾澀發紅、鼻塞過敏、皮膚乾癢等症狀,更甚者是流行性感冒、病毒等傳染病,都有可能在密閉大樓內迅速傳播開來。雙和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周碩渠表示,國外會採用問卷方式來進行評量,藉由勾選上述症狀,在無法找出這些症狀發生的明確因子時,就從「病態建築症候群」的角度來進行評估。通常容易發生病態建築症候群的地方除了辦公大樓,醫院、學校等場所也常發生。周碩渠提醒,不管是「辦公室症候群」或是「病態建築症候群」,避免讓它找上的根本方法就是將「汙染源」排除,如果已出現不適症狀就盡快就醫,依據症狀進行治療,如果還是沒辦法好轉或痊癒,就減少身處在這些環境的時間,更甚者可能要離開。【危機1】冷氣低溫空調與潛藏的細菌根據研究,理想的室內溫度是22度,也有研究顯示,在25度的環境下錯誤率僅10%,溫度每下降5度,除了效率減半,錯誤率還會增加1倍。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可能造成員工身體不適、降低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冷氣空調出風口的濾網堆積大量灰塵和細菌,也是造成上班族皮膚或呼吸道系統的致病原因。再者,由於女性代謝率比男性慢,比男生容易覺得冷,長時間處在溫度低的辦公環境,容易有腹痛、痛經等症狀。特別是夏天時從炎熱的戶外進入辦公室,由熱入冷的情況可能造成腦血管收縮,出現頭痛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引發心臟病或腦中風。★解除危機這樣做1.一早進辦公室先將窗戶打開,讓空氣保持流通;定期清洗冷氣濾網,避免鼻塞過敏、咳嗽等症狀。2.進冷氣房採分段式,先進冷氣房待幾分鐘,再至室外陰涼處待幾分鐘,然後再步入室內,反覆數次讓身體漸漸適應室內低溫。3.久待冷氣房容易造成鼻腔和黏膜過乾,可多補充水分;或是桌上放一杯水,並定時的擦乳液保濕,避免皮膚乾癢。4.使用電腦1小時休息5分鐘,眼睛容易乾澀的人,可適度滴人工淚液,或用溫毛巾或搓熱雙手敷眼。【危機2】辦公家具和事務機看不見的毒物由於辦公大樓多採中央空調系統,加上通風不良,導致二氧化碳濃度高;便宜建材所釋放的甲醛,容易誘發氣喘、疲倦、皮膚癢、噁心等症狀;影印機碳粉、印表機、電腦等辦公用品產生的臭氧,長期吸入可能提高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氣管炎的風險。★解除危機這樣做1.電腦不用時關閉螢幕或關機,省電又可避免產生臭氧;影印機、印表機等事務機應另闢房間放置,並保持通風。2.辦公室可擺設黃金葛、常春藤、腎蕨、菊花等植物,降低二氧化碳、甲醛等汙染氣體。【危機3】久坐少動肩頸痠痛渾身不舒服習慣在辦公時低頭工作,讓頸椎長期處在屈曲位或某些特定位置,造成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也讓頸後部肌肉和韌帶易受拉扯,容易發生頸椎病、肩周炎等疾病。偏高的電腦桌和不靈活的滑鼠,更加重頸部和肩部的疲勞,且頻繁使用的手腕和手指更容易造成肌腱炎或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解除危機這樣做1.座椅調至適當高度,坐著時要有足夠空間伸展雙腿;背部挺直緊靠椅背,且不要交叉雙腳,以免影響血液循環。2.工作一段時間就轉動頭部,舒緩肩頸壓力;或起身走動,改變姿勢,讓下半身放鬆舒展;休息時可以做握拳、捏指、轉動手腕等放鬆手部的動作。3.電腦桌上的鍵盤和滑鼠高度,最好低於坐著時的肘部高度,使用滑鼠時,手臂不要懸空。盡量靠臂力移動鼠標;手腕部能墊起,避免懸腕操作滑鼠。【危機4】長期工時壓力大造成情緒病對上班族來說,壓力固然是不可避免的,且多數人也都能自我排解,但一旦壓力過大,身心無法應付,就會出現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緊張、失控,甚至造成慢性疲勞、抑鬱症等問題。★解除危機這樣做1.定期運動有助降低近4倍罹患情緒病的風險,身心運動又比帶氧運動效果好,其中以太極、氣功及瑜伽等對減低情緒病風險效果最佳;建議每周最少運動2天,每次半小時。2.情緒失控時應離開工作現場,去一下洗手間、喝個水、出去走走放鬆一下,冷靜之後再回到工作環境。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一碰到雨天、天氣漸涼心情就鬱卒? 常有6大現象小心是季節性情緒疾病 ·上班族男比女更不健康! 醫師揭「3習慣」小心身體完蛋...你中幾項?
-
2021-11-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馬桶旁有螞蟻不是高血糖指標 醫揭別自行用血糖機診斷原因
高血糖、糖尿病可說是現代常見的文明病,對於這兩種血糖疾病民眾普遍知道「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少」3多1少症狀,不過大多就了解到這。對此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風險族群可多留意其他相關症狀,特別是風險族群更是建議每年做一次血糖檢查,以利及時治療。 高血糖不只「3多1少」,不尋常症狀也要留意! 王威傑醫師指出,血糖較高時,除了可能出現吃多、喝多、尿多、以及不明的體重減少外,也可能出現視力模糊、想睡、皮膚乾燥的情況。而當胰島素不敏感或缺乏、完全沒起作用時,身體將燃燒脂肪作為熱量來源,就有可能引起酮酸堆積,患者便容易出現噁心、嘔吐、意識不清、會喘、腹痛等,而當血糖過高,也可能進入危症,也就是高滲透壓症後群,患者可能出現脫水、癲癇、甚至死亡。這些都是平常可多留意的其他症狀。 馬桶旁邊有螞蟻是高血糖嗎? 對於血糖觀察坊間也有個迷思,許多人平時會對於「馬桶旁邊有螞蟻」特別留意,甚至作為指標,又或者只有在看到時才會提高警覺。對此王威傑醫師表示,這個觀察點其實沒有什麼根據。原因在於螞蟻出現未必是在尋找糖,也可能正尋找水份其他糧食,又或是剛好經過,即便真的是因為糖而出現,也不見得代表血糖高,一種名為「腎性尿糖症」的家族性疾病,即便血糖正常,尿液也會出現糖分,因此並不建議以此做為觀察。 防範高血糖9風險,中2個盡早定期檢查。 血糖疾病的觀察,雖可從症狀來看,但若出現症狀恐已代表有問題,因此建議再往前推算,從更早的時間點做預防,那就是風險因子。 王威傑醫師指出,從體型上來看,若BMI超過24kg/m2、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80公分,就有較高的機率有高血糖問題。而遺傳也會影響,父母或兄弟姊妹之中有一者是糖尿病族群就需留意,第二型糖尿病就與遺傳有關。另外,有高血壓的族群也要注意,往往環環相扣,有其中一種,得另外一種的機率也會大幅提升,且危害的器官都一樣,例如洗腎前兩名族群即為糖尿病、高血壓。而中風、心肌梗塞等,共同的風險因子包括三高,因此若曾發生過心血管疾病,也需特別注意早已有三高的可能。在生活型態上,缺乏運動者罹患高血醣也不在少數,這點也是要留意的。若是有出現重度肥胖,或是出現頸部、腋下皮膚會黑黑硬硬的,則要留意是否有胰島素阻抗的可能。 除此之外,女性朋友也要留意多囊性卵巢、妊娠糖尿病及生產出4公斤以上嬰兒。多囊性卵巢主要是因為胰島素阻抗也是其中一項因素。妊娠糖尿病則是因為,懷孕時若出現妊娠糖尿病雖然可以康復,但身體當時如同模擬將來的健康情況,換句話說,往後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將提升,可視為參考性指標。至於4公斤以上嬰兒,即便沒有妊娠糖尿病也需留意,因為暗示孕期胰島素濃度偏高影響到嬰兒體重,只是血糖未升高達到妊娠糖尿病的標準。 防高血糖定期檢查為上策,別自行用血糖機診斷! 預防高血糖問題,許多人會試圖用血糖機自行測量血糖做為參考,但其實血糖機主要功能為確診者監測用,醫師診斷血糖疾病也需綜合各項評估,用血糖機來自行診斷有無高血糖或糖尿病恐有測量不準而延誤就醫的疑慮。 王威傑醫師提醒,高血糖是有機會維持住甚至改善的慢性疾病,雖也能與病共存,但此時心血管、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等風險已提升。因此最佳預防對策,除了良好飲食及生活外,建議若發現上述9項風險因子中有出現2項,每年做一次血糖檢查為佳,以利早期確診及時治療。若是出現相關症狀更要特別留意,避免進入到糖尿病或甚至引發其他併發症。 《延伸閱讀》 .控糖常見隱形地雷你中了幾項?醫教正確控糖金三角 .網紅館長壯碩竟糖尿病前期!?醫:胖瘦壯都會得,6風險族群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病發其實有跡可循 醫師曝最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疾病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4期文/郭岳潭冠心病是心臟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多年名列臺灣10大死因之一,有吸菸、喝酒等不良習慣、患有三高的人、生活心理壓力極大的人或是有相關家族史者,都是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撲通、撲通,心臟每分每秒不停地跳動,可是正常人通常不容易感覺到心跳,心臟只有約拳頭般大,不可言喻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一旦沒有了心跳,生命也就宣告結束。根據衛生福利部109年國人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每年奪走2萬多條性命,僅次於惡性腫瘤。一般人對於心臟病的認知,常是來得突然、去得也快。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心臟學會醫療品質暨政策委員會委員、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部長黃啟宏指出,心臟病的種類很多,心臟疾病的病發也是早有跡可循,可以做為自我警覺。臨床上,常見的心臟疾病,包括: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及周邊血管動脈疾病。最容易被忽略:高血壓性心臟病根據109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高血壓性疾病位居第7位,相當於每4.5個死亡人數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疾病。黃啟宏指出,高血壓性心臟病就是民眾耳熟能詳的高血壓,所造成的心臟結構及功能發生異常。臨床觀察發現,高血壓性心臟病雖然是最常見,但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心臟病。原因:黃啟宏說明,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而引起的壓力,若是病人的血壓值超過標準,且血壓長期升高,又沒有積極控制接受治療,恐造成左心室負荷加重,而變得肥厚、擴大,最後恐導致心臟衰竭。可怕的是,高血壓的病程經過5至10年,甚至20年,可能發生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衰竭等併發症。根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8%,推估約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但18~39歲有高達36.6萬人罹患高血壓,其中知道有高血壓者只有13萬人,有近24萬人並不自知。症狀:高血壓又被稱作是「隱形殺手」,大部分的高血壓病患幾乎沒有任何不適症狀。黃啟宏表示,高血壓性心臟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常見的症狀有頭暈、眼花、耳鳴、心悸,嚴重時會出現呼吸困難、咳嗽、水腫等症狀。但臨床上,僅有3成病患會出現頭痛、疲累、頸部僵硬等症狀,當等到出現身體不適時,已經產生併發症了;有的人則是身體早已習慣高血壓的狀態,也可能會自覺沒有不適症狀。高危險群:黃啟宏表示,高血壓沒有絕對的高危險族群,其實高血壓就是心臟疾病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男性年齡超過50歲、女性超過55歲,高血壓的風險隨之上升。國內75歲以上老年人,幾乎半數有高血壓,若是有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家族史,更會增加高血壓性心臟病的風險。事實上,高血壓性心臟病是一種規定出來的疾病。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的定義,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高血壓。如何正確診斷高血壓?臨床上,許多病人因為身體不舒服,結果到醫院一量血壓,卻發現血壓很高,其實不能當作是高血壓的診斷標準。黃啟宏強調,診斷高血壓最重要的是測量血壓的方式,標準測量方法為休息5分鐘,以坐姿方式、手掌向上,將血壓計、手臂與心臟齊高,記得洗澡後、吃飯後半小時不要量測;若是持續量測經過一段時間,血壓值仍超過標準,建議就醫進一步診斷。造成猝死的兇手:冠狀動脈心臟病新聞報導上,心臟病發作猝死的個案,絕大多數就是冠狀動脈心臟病造成的心肌梗塞。黃啟宏指出,冠狀動脈心臟病就是民眾最害怕的心臟病之一,嚴重恐造成心肌梗塞而猝死。原因:黃啟宏說明,冠狀動脈心臟病主因是脂肪沉積血管、內壁增厚,進而形成粥狀斑塊,導致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狹窄;一般而言,左冠狀動脈供應65%的心臟血流,右冠狀動脈則供應35%,任何一條冠狀動脈發生狹窄或阻塞,血液及營養不容易通過,就會造成心臟缺氧而引發心絞痛,進而導致心臟肌肉壞死,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甚至是猝死。症狀:隨著冠狀動脈慢慢狹窄,病人在身體活動或情緒激動時,因為心臟急速跳動,心血管負擔增加、血液供應不足,導致心臟收縮困難,而出現心絞痛的情形,產生走路會喘、爬樓梯喘不過氣、胸痛等症狀,胸痛會擴散到肩頸、下巴、上臂或上腹部,有的人甚至會噁心、嘔吐、暈倒、盜汗或呼吸困難,症狀持續約2至5分鐘左右,最長不會超過20分鐘,經過休息症狀可以迅速緩解。若是整個冠狀動脈阻塞,就是心肌梗塞急性發作,胸痛程度會比心絞痛更加嚴重,症狀持續時間超過30分鐘以上,常會伴隨著冒汗、呼吸困難、無力等症狀,即使在休息狀態,也有可能會發生,嚴重者會併發心律不整發生猝死、休克,或是心臟衰竭而死亡。高危險群:黃啟宏表示,冠狀動脈心臟病以男性為主,發生機率是女性的7至9倍之多,新聞上心臟病猝死個案也通常多是年輕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血管逐漸老化、彈性減少,老年人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比年輕人的風險要高;而女性停經之後,因心血管缺少女性荷爾蒙保護,冠心病發生機率大幅升高,男女比例約是4:3。根據國健署分析顯示,40歲以上民眾有2成5血脂異常、2成血壓高,更有近5成腰圍過粗,而這些都是罹患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子。黃啟宏強調,冠心病的高危險族群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抽菸、家族史,以及壓力、沒有運動,男性年齡大於45歲、女性停經後,都要特別注意。瓣膜發生病變:瓣膜性心臟病瓣膜性心臟病可分為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感染性心臟病,以及後天退化所造成。黃啟宏表示,心臟共有4個瓣膜,當瓣膜發生病變就可稱為瓣膜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的疾病種類,主要有二尖瓣狹窄或閉鎖不全,三尖瓣狹窄或閉鎖不全,以及主動脈瓣狹窄或閉鎖不全、肺動脈瓣疾病,還有非常危險的主動脈剝離。原因:黃啟宏進一步說明,各年齡層好發的瓣膜性心臟病有所不同,先天性心臟病為心臟先天結構異常,多半在嬰幼兒時期就可以發現;風濕性心臟病大多是幼年時患有風濕性感染所引起。隨著年齡老化,瓣膜也漸漸退化,主動脈或二尖瓣、三尖瓣的發展時間及退化時間各有不同,而產生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也就是瓣膜無法完全打開或關閉的情況,甚至可能同時發生,因此喪失了避免血液回流的正常功能,通常好發於60至80歲的中老年人。症狀:黃啟宏表示,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的病人,初期可以是無症狀或症狀輕微,隨著病情進展,逐漸出現類似狹心症及心臟衰竭的症狀,病人因瓣膜喪失正常功能,會產生缺氧及水分無法正常代謝,造成呼吸急促、越活動越喘、胸痛、心絞痛、四肢水腫、頭暈、腹脹、疲勞、食慾減退等。不過,很難從症狀分辨是主動脈或是二尖瓣、三尖瓣的問題所引起,當情況到達一定程度時,就必須處理。舉例來說,二尖瓣脫垂通常不需要開刀,當二尖瓣嚴重閉鎖不全,才需要手術。高危險群:中老年人因合併三高等慢性疾病,是主動脈剝離的高危險族群,其中高血壓是造成心臟主動脈剝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黃啟宏說明,主動脈剝離是因血管內層破裂受損,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並將主動脈撕裂剝離而形成假腔,造成身體各處的血液供應不足,或是血液從假腔破裂,造成大量出血,病人會突然感到劇烈疼痛,且延伸到頸背部,造成喘不過氣、頭暈、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是猝死常見的原因之一。心悸是最明顯症狀:心律不整黃啟宏指出,各種心臟疾病中,以心律不整的範圍最廣,且從良善到凶狠都有,包括:心房顫動、心房頻脈、上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心室頻脈、心房早期收縮、心室早期收縮、病竇症候群及心臟傳導障礙,主要因是心臟電力傳導功能異常,或是心臟肌肉過度敏感,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原因:正常人的心跳,每分鐘60至100次之間,一般來說,病人經常感到心跳撲通、撲通,應盡快就醫檢查。黃啟宏表示,根據醫學定義,每個人都會有心律不整;但不一定會產生不適症狀,也不一定會造成身體傷害。黃啟宏進一步說明,一般人不大容易察覺到自己的心跳,心律不整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心悸,可能跳得快、跳得慢、亂跳或心跳不規則,有的人會感到胸悶、呼吸急促,伴隨臉色蒼白、噁心、嘔吐;然而,最危險的症狀是平時無症狀,一旦發作就心跳暫停,造成昏倒、猝死,由於心臟打出去的血液量減少,使腦部、心臟等重要器官缺乏血液供應。症狀:各種心律不整的症狀都是大同小異,大部分的心律不整都會有心悸的症狀,只是引起的原因不同;不過,卻不會對身體產生傷害,只要定期追蹤或是調整生活習慣,減少飲用茶、咖啡等咖啡因飲品及酒精,就可以適度緩解,或是藥物幫助緩解症狀。另外,也可以透過植入醫療器材,例如:心室頻脈病人植入節律器、心室顫動病人使用去顫器,以幫助恢復心臟的正常節律。高危險群:黃啟宏提醒,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是心房顫動,好發於老年人,隨年紀增長,心房顫動的發生機率就越高。根據統計,國內超過80歲以上的老年人,心房顫動的比例有10%,建議有症狀就要治療,避免增加中風的風險。以下肢血管為主: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血管的主要功能為運輸血液,根據運輸方向不同,可分為動脈、靜脈及微血管,其中動脈負責從心臟將血液帶至身體組織,而靜脈窄將血液自組織間帶回心臟。原因:黃啟宏指出,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是指血管內膜因脂肪斑塊逐漸堆積,進而失去彈性、內膜增生,造成動脈粥狀硬化、狹窄阻塞,使遠端血流量減少,導致身體某些部位功能受到影響,尤其下肢血管為大宗,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其他還有「眼中風」、「腸中風」等。黃啟宏表示,周邊血管動脈屬於全身血管的一部分,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也與冠狀動脈心臟病類似。症狀:臨床上,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以下肢血管為主,病人占了5成以上。黃啟宏說明,下肢血管較長,發生阻塞的機率較高,也比較容易被發現;常見的臨床症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而不同,初期容易感到下肌肉痠痛或無力,漸漸出現運動時間歇性跛行的現象,休息可緩解。隨著血管阻塞越來越厲害,出現下肢紅腫、麻木或劇痛,即使休息也會感到劇烈疼痛,嚴重時會發生皮膚變黑、潰瘍及壞死,且傷口會久久無法癒合;黃啟宏提醒,若是沒有積極治療,甚至會演變成肌肉組織缺血性壞死,恐面臨截肢的命運,也可能會危及性命。高危險群:周邊血管動脈阻塞疾病好發於40歲以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胱胺酸血症,以及抽菸的群族。延伸閱讀: 。照護 心 。心臟病發作「4大非典型症狀」常被忽視! 專家告訴你何時該叫119
-
2021-10-31 新聞.長期照護
動不動就頭暈 該看心臟科還是耳鼻喉科?
很多長輩常會抱怨頭暈,擔心是中風的前兆。有人經年累月的暈,卻檢查不出什麼毛病;有人感覺天旋地轉站不起來,趕緊求助醫師。暈和眩有什麼不同?什麼情況該求助心臟科、神經內科?什麼情況該找耳鼻喉科?年邁的父母常嚷著頭暈嗎?可別將這些話當耳邊風,或輕忽頭暈只是正常老化,醫師提醒,頭暈有時是中風前兆。眩暈可能是內耳微血管些微阻塞所引起,所以當眩暈發作,很可能表示人體微血管已經出現問題,漸漸人體內中大型血管也可能出現血液循環不良反應,甚至演變成中風。案例故事:75歲陳奶奶身體健康,某天在家突然感到一陣天旋地轉,伴隨惡心、想吐的感覺,連忙跑到廁所去吐,但是吐完之後天旋地轉的感覺仍然強烈,幾乎無法站起來。家人帶她去醫院急診,在耳鼻喉科門診確診為「梅尼爾氏症」。陳奶奶暈眩的症狀並非時常發作,有時一年才發作一次,但每次發作就只能躺在床上、緊閉雙眼,才能避免暈眩及想吐的感覺。常見眩暈 低血壓、貧血造成通常一般人頭暈不舒服,會用「暈眩」(醫學上稱作「眩暈」)這個詞,但「暈」和「眩」其實是兩種不同種類的感覺。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表示,眩暈的原因很多,這是醫學中最常見的名詞,卻是最難診斷的疾病。最常見眩暈的原因是姿勢性低血壓、缺血性貧血所造成頭暈的感覺,當血壓過低時加上姿勢變化,往往造成患者蹲下去再站起來時,特別容易暈,甚至會出現眼前一片黑、幾乎站不住的感覺。頭暈耳鳴 竟肇因姿勢不良另外,包括內耳不平衡,或是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也會造成眩暈感,而感冒引起的頭暈,只要感冒好了就不會持續下去,但不少人在頭暈時還會伴隨嚴重耳鳴。陳欣湄曾收治一位患者,長期耳鳴,檢查後才發現該患者是長期使用電腦的上班族,由於姿勢不良、頸部肌肉長期緊繃,讓耳朵附近肌肉僵硬,不但造成時常頭暈,也伴隨耳鳴。暈有昏沉感 眩則天旋地轉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表示,「暈」通常都是有昏沉感覺,有時會讓人感到頭重腳輕;但「眩」的感覺就非常嚴重,會有天旋地轉的感覺,輕則覺得四周物品會有移動感,重則會覺得四周物品都在轉圈圈,甚至伴隨惡心、想吐之感。造成眩暈的原因有很多,王培寧舉例,像是掌管平衡的半規管疾病、血壓過高或過低、貧血、營養不良等,都可能造成頭暈不舒服的感覺,其他像是腦血管疾病、血管狹窄造成血流不足,腦中風、腦幹中風等,也都會造成眩暈感。此外,會造成嚴重眩暈感的「梅尼爾氏症」,以及長在腦幹上的腫瘤,都會造成眩暈。發生急性眩暈 應立即就醫王培寧表示,若發生急性眩暈狀況,最擔心的就是中風,因此不論幾歲的患者,如果出現急性眩暈,第一個就是要檢查是否有中風的問題。中風造成的眩暈不會好轉,症狀也比較嚴重,有時會持續幾天甚至幾周,尤其腦幹或是小腦梗塞出血,都會影響小腦平衡而造成嚴重眩暈感。通常中風型眩暈患者,還會伴隨手腳麻木無力、講話不清楚等症狀。而要避免中風,最主要就是要控制三高、避免抽菸、酗酒等危險因子。梅尼爾氏症 發作動彈不得至於耳內半規管問題造成不平衡而眩暈,儀器不見得檢查得出來,但半規管不平衡主要的症狀就是眩暈,躺著或靜止不動,症狀就會改善。而梅尼爾氏症發作時的症狀有時會非常嚴重,天旋地轉的眩暈感有時會持續幾個小時或是一、兩天,症狀就會好轉,不過梅尼爾氏症發作時,會讓人暈到無法走路,需躺著休息才能改善。
-
2021-10-26 該看哪科.兒科
嬰兒拍照常歪著頭 醫:及早就醫復健避免影響成長
一名6個月大男嬰拍照時,頭卻經常向左稍微傾斜,起初家長以為只是慣性動作,直到狀況越來越明顯且臉型左右不對稱,就醫查出是「先天肌肉性斜頸」,所幸積極透過復健運動治療,一個半月後頸部就恢復到正常角度,讓家長放下心中大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醫師吳欣頤表示,排除腦部損傷導致的斜頸外,大多數先天性斜頸是良性的胸鎖乳突肌肉緊張造成,成因包括生產過程中寶寶頸部軟組織遭壓迫,肌肉靜脈回流受阻,導致肌肉的變化或纖維化,造成患側緊縮,或是胎兒在母親肚子中的姿勢,以及雙胞胎長期子宮內擁擠環境,都可能造成原發性的肌肉緊張變短。她說,流行病學分布男性比例高一點,其中右側斜頸比例較高,診察時會以超音波檢查胸鎖乳突肌鎖骨端、胸骨端下端肌肉是否增厚或纖維化等病變,若確診會安排小兒復健療程或教導居家復健,如未改善,則可用護頸矯正。若復健一年後,肌肉仍明顯緊繃、兩側角度明顯差異(患側頭部轉動小於30度)、臉部明顯不對稱、明顯摸到硬塊等,則會轉介外科進行手術治療。吳欣頤說,根據文獻,先天性斜頸嬰兒在一個月大內,建議開始接受復健治療,約98%在1個月半即可恢復正常角度;一個月後開始復健,則需要接受至少6個月復健時間;6個月後才開始復健,則需要長達9到10個月的復健,故及早發現就醫,並接受治療,就能盡快讓寶寶的成長回到正軌。她建議,若家中有斜頸嬰兒,可利用寶寶吃飯前空檔,進行牽拉居家復健作法。以右斜頸為例:一、仰姿:寶寶仰躺,家長一手固定寶寶右肩,一手放置頭後,讓右邊的耳朵離開右邊肩膀,或是讓寶寶仰躺於床上,頭轉向右側、右耳貼床,用聲音或色彩鮮艷的玩具在右側誘導寶寶,維持10秒再放鬆休息,重複10次。二、趴姿:當寶寶可用手肘微微撐床的時候,家長在右側放置玩具或聲音,主動誘導寶寶視線朝右側看;寶寶趴睡時往左側趴睡,讓右耳朵朝上,側轉90度拉長右邊肌肉。三、抱姿:將寶寶抱起時可讓患側朝下,順勢牽拉縮短的肌肉。吳欣頤提醒家長,先天性斜頸可能合併神經、肌肉骨骼等相關問題,若發現新生兒頭部有點歪斜,或常常朝向同一方向看時,建議帶至小兒復健科進行評估,至於在家時,可用溫熱毛巾放鬆患部肌肉,降低不適感,若觸摸到小硬塊,則可垂直肌肉的走向按摩深層肌肉,並持續回診追蹤病情變化。
-
2021-10-26 醫療.骨科.復健
躺平背痛腰痛看哪科?先學4招改善
腰痛在日常相當常見,原因也相當多,其中有一種腰痛,是患者躺平時會痛,改成側躺後便不會,相當擾人睡眠。對此輝馥診所主治醫師許嘉麟指出常見相關原因及改善方式,有助避免狀況持續。 睡覺躺平會背痛?醫指常見2原因! 許嘉麟醫師表示,平躺時會痛,但側躺就不會,這種情況常見2大原因而起,包括骨盆過度前傾以及椎旁肌疼痛。 骨盆前傾許嘉麟醫師解釋,人體在正常的情況下,骨盆會前傾約15度,這角度會使人呈現抬頭挺胸的姿態。但因故骨盆前傾斜角度過大時,腰椎便會讓身體重心前傾、胸椎往後,使得腰椎的生理弧線過大。也有不少研究指出,腰椎、骨盆區域結構不穩定而下背痛者,容易造成代償性腰椎伸展,彎曲弧度會比健康者還要更高。因此患者常見平躺時腰部懸空、越躺越不舒服,側躺時則不會。 骨盆前傾其實比想像中常見,男性約佔八成,女性則約七成,患者普遍有腹肌、臀肌無力,以及髖腰肌、豎脊肌太緊的情況,形成「下交叉症候群」,使得骨盆角度改變,進而影響整個脊椎弧度。在這情況下也使得患者在視覺上常有胸部內縮、些許駝背、小腹隆起、臀部翹起的情況。且患者因頸部需長期持續出力、頭部前傾才能保持平衡,因此也常會有肩頸痠痛的問題。 椎旁肌疼痛至於椎旁肌疼痛,指得就是前述提到的豎脊肌所發出的肌肉疼痛。椎旁肌是由髂肋肌、最長肌、棘肌所組成,主要負責身體傾斜、拱起背部、向前彎曲、扭轉軀幹。當椎旁肌因肌肉拉傷、肌肉萎縮、姿勢不良等因素引起疼痛,患者平躺時腰椎懸空、弧度較大,也較容易拉者肌肉,因此容易不適,平躺則較為舒適。 避免躺平背痛,醫教4招有助改善! 從上述可了解,平躺時會感到下背疼痛,主要和腰椎結構、肌肉有關,因此改善方面,許嘉麟醫師建議可透過簡單的方式作適度的肌力訓練,並放鬆肌肉,也適度的矯正姿勢,並可在睡覺時改善睡姿。 訓練肌肉肌力訓練如一般常見的棒式、仰臥起坐等,以腰部訓練來說,也包括簡單的「挺腰健臀運動」,平躺在地,膝蓋成90度,並將臀部抬高,使腰背成一直線,約5~10秒後放下。5次為一組,早晚各作2組即可。此動作可有效訓練臀大肌,在操作時留意切勿憋氣或用脖子頂地。 放鬆肌肉若是已經感到下背疼痛,許嘉麟醫師建議放鬆肌肉,可透過按摩、泡澡等方式進行,醫師也介紹了一組「麻花捲拉腰法」幫助舒緩,方法也很簡單。首先平躺,右腳跨至左腳膝蓋外側,並手壓跨過去的右腳膝蓋使其貼地,頭轉向右邊,並將肩膀盡量下壓,停留十秒。這樣的動作就如同麻花捲一般,有助於肌肉放鬆,改善此下背疼痛。 矯正姿勢除了肌力訓練、肌肉放鬆,此問題也和姿勢息息相關,因此也建議平常可多矯正自己的姿勢,藉此調整回脊椎弧度。方法也很簡單,背貼於牆即可,貼牆時留意肩膀、背部貼於牆上,挺直脊椎,並記住挺胸感。此動作一樣適度即可,想做時隨時都可以做。 改善睡姿針對睡姿的改善重點會著重在「保持良好腰椎弧度」,讓脊椎保持一直線。許嘉麟醫師建議,可適時地調整臥位,並用枕頭調整身體的支撐度,也注意床的軟硬度。另外也可以增添一個全身枕作為輔助工具,或是兩個小枕頭使睡姿成「辛氏臥位」,都有助於身體放鬆。 疼痛根源未必相同,及早檢查以利改善! 許嘉麟醫師也提醒,身體的結構環環相扣,同一種疼痛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所導致,又或者表現相似但實為不同。因此建議若有腰痠背痛的情況,還是建議盡早檢查找出原因為佳,以利對症治療。特別是疼痛若超過三天持未好轉,更是建議積極就醫,因為一般肌肉骨骼的問題約在三天左右就會逐漸改善,反之可能有其他的潛藏問題,應積極面對。 《延伸閱讀》 .上班族腰痠背痛常見6大原因!醫教「直線坐姿」維持平衡最省力 .為什麼會腰痛?一張圖看懂!醫:6情況早就醫,七成易復發。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4 新聞.健康知識+
室內遇強震快躲桌下保命! 地震來襲不可不知避難3守則
今天下午1時11分、12分發生顯著有感地震,是今年最強震,氣象局發布災防告警訊息。這地震速報幫你多撐幾秒鐘後,你應該做什麼?「報地震 - 中央氣象局」臉書粉專說,地震即將發生時,「保住自己的小命」比什麼都重要。氣象局說,一般而言,在這短短幾秒鐘,比起費盡心思離開高樓層、上PTT發文,不如保護自己的頭頸部,尋找一個堅固的桌子躲起來,更能夠保證我們的生命安全。●什麼時候才可以關瓦斯?為了避免火災發生,關閉瓦斯也是相當重要的動作,然而請注意,無論是關瓦斯、關總電源、逃出大樓、帶上緊急救難包等,這些都是等到地震停歇時,才可以找時間完成的任務。在地震發生的當下,盡量不要移動,一切以安全、穩妥為重。●地震來襲別慌張!遇到突發災難時,許多人可能會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和行動,甚至陷入恐慌、凍結、尖叫、手足無措的困境。平時的防災演練就是在這裡派上用場!透過防災演練,我們可以練就一身「避難功夫」,將避難三守則用力地刻入你的大腦、肌肉、骨髓,就能大大減少驚慌失措的時間。●地震來襲時的避難三守則:1. 趴下(Drop):將頭部和身體壓低。2. 掩護(Cover):盡量用雙手或物品保護頭部與頸部,躲進堅固的桌子或其他家具下方。3. 穩住(Hold on):雙膝跪地、雙肘觸地,雙手緊握桌腳。
-
2021-10-2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肩頸痠痛跟坐姿有關!日名醫:5種坐姿應盡量避免
除了坐在椅子上,在榻榻米或地板上的坐姿又該如何呢?整體來說,坐在地上多半會對脖子帶來負擔。首先,挺直背脊跪坐的姿勢雖然符合禮儀,看起來也很優美,對脖子而言就難說是正面的了。就像我在先前的坐姿項目中說明的,良好姿勢基本上都要是能放鬆並且得以維持的狀態,但在正坐的情況下卻很難辦到。跪坐時,背脊如果不持續出力以持續挺直,就會彎腰駝背。如果一直施加壓力,脖子的肌肉就會產生強烈張力,成為肩頸痠痛的原因。補救的方法,就是用跪坐時會放在臀部下方的正座椅。這種工具可以墊高臀部,骨盆也變得不容易傾斜,既可以讓身體放鬆,又能防止駝背。其他如我在下方列舉的幾種席地坐姿,都會對脖子造成負擔。短時間還能接受,長期則應盡量避免。對脖子不友善的席地坐姿‧ 盤腿坐盤腿坐會讓髖關節角度變窄,導致骨盆向後傾斜而彎腰,所以請大家盡量少做這種姿勢。另外,只要在臀部下方放置靠枕或對折的坐墊,就能像正座椅一樣將該部位墊高,骨盆就比較不會往後移,大家可以試試看,應該會比較舒適一些。‧ 直腿坐腳向前伸直,靠著牆壁、和室椅背、沙發等的常見坐姿。這會讓骨盆後傾、背部彎曲,因此採取這種姿態時,一定要在骨盆或腰椎後方放置靠枕或墊子將骨盆立起來。‧ 屈膝坐雙腳膝蓋彎曲並用手抱住的坐姿。一般人很難在這樣的狀態下挺直背脊,脊椎會因此彎曲成C字形。‧ 側坐以跪坐為基礎,再將雙腳側放一旁的坐姿,多半是女性使用。這種坐姿不僅會使骨盆後移,還會向單側傾斜,是很容易傷害到脖子和腰部的坐姿。‧ 鴨子坐以跪坐為基礎,再將小腿分別向左右側外拉開,讓整個臀部貼在地上的坐姿。女性常用這種姿勢,但由於臀部的位置會比跪坐時低,導致骨盆容易向後傾斜以及後背彎曲。上述皆為會對頸部造成負擔的坐姿。就算使用和室椅,在這些姿勢下,靠在椅背上的也只會是彎曲的腰和背,縱使有合適的椅背也無法發揮作用。為了善待脖子,應該要避免坐在地上的生活習慣,建議大家盡量使用能放鬆久坐的椅子。※ 本文摘自《日本三代名醫の肩頸自療法:每天1分鐘!舒緩脊椎肌肉,身體重新調正,自癒力大增!》。《日本三代名醫の肩頸自療法:每天1分鐘!舒緩脊椎肌肉,身體重新調正,自癒力大增!》作者:竹谷內康修 譯者:羊恩媺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1/08/11
-
2021-10-21 醫療.百病漫談
頭痛怎麼辦?何時該就醫?秒懂頭痛原因、位置及症狀
頭痛是民眾日常常見的症狀之一,不過每個人痛起來的位置、特徵、時間等皆有所不同,起因也不盡相同。台南市立醫院家醫科盧泰潤醫師指出頭痛的主要類型,並提醒如有異狀盡早檢查,也分享如何預防頭痛。頭痛可分2大類,原因、位置不盡相同。 盧泰潤醫師表示,頭痛主要可分成「原發性頭痛」和「續發性頭痛」兩大類,原發性頭痛指的就是非因病而起的頭痛,續發性頭痛則因疾病而起,問題可大可小。 原發性頭痛: .張力性頭痛 - 常見後頸部開始原發性頭痛可分張力性頭痛、偏頭痛、叢發性頭痛三種。張力性頭痛常見從後頸部開始延伸至後腦勺,嚴重時也可能痛到頭頂、太陽穴等處。患者常見形容緊繃感,下午時段往往會更明顯些,此類型頭痛多與情緒緊張、肌肉緊繃有關,如長期低頭滑手機,女性略高於男性,青少年時期就可能開始發作。 .偏頭痛 - 常見單邊陣陣抽痛偏頭痛主要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導致腦部血管收縮有關。因此患者常見形容為一陣陣抽痛、有搏動性的疼痛,且常伴隨怕光、怕吵、噁心、想吐等。值得一提的是,偏頭痛雖然是常被提到的名詞,但並非頭痛就是偏頭痛,或者並非一邊頭痛就是偏頭痛,需經醫師診斷。其位置不大固定,大多出現於太陽穴,也會出現在前額、頭頂、後腦勺、眼眶後方等處,頭部前後左右皆有可能。和張力性頭痛一樣也是女性居多,特別經期前更為常見,青少年時期就可能開始發作。 .叢發性頭痛 - 常見從眼窩開始叢發性頭痛較為少見,症狀常見為從單側眼窩的位置發作的急遽疼痛,接著轉移到顳側(頭部側面)。患者常見同時伴隨眼睛紅腫、流鼻水、眼瞼水腫等症狀。叢發性頭痛引起的原因不明,推估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影響三叉神經有關,這類型的頭痛以男性居多,特別是抽菸的男性。 續發性頭痛 - 各處皆有可能發生: 至於因病而起的續發性頭痛,又稱次發性頭痛不少疾病都有可能引起,問題可大可小,許多疾病民眾也耳熟能詳。例如青光眼,常見痛於眼窩或顳側。鼻竇炎隨位置不同,可能出現於眼窩、山根、額頭、頭頂等。中耳炎痛在耳朵附近、太陽穴或顳側。而牙痛若是前方的牙齒,常見牽引到眼睛下方或鼻翼,若痛在後方牙齒,則較容易牽引到太陽穴。當然,也可能和腦部疾病有關,如腦膜炎、腦瘤等,其疼痛位置則會因發病位置而有所不同。這些都需治療根本原因,而非單單止住症狀。 提醒民眾,雖然前述的原發性頭痛,可約略從位置、症狀等初步判斷,但續發性頭痛各處皆有可能發生,症狀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建議先檢查排除病理原因為佳。 頭痛何時該就醫?醫指4情況別再拖! 民眾在發生頭痛時,最常見的解決方式就是吃止痛藥、頭痛藥等,對此盧泰潤醫師,若有頭痛問題建議最好先進行檢查,除了排除病理原因,也可評估是否開立預防性藥物,避免止痛劑濫用,形成傷腎、傷胃、成癮的疑慮,患者不使用止痛藥時就會頭痛的問題。 醫師表示,若是單純的頭痛、偶爾發作一個月不到4次、吃止痛藥就會好等情況,可在用藥後觀察即可。但若是頭痛一個月超過4次、吃藥沒有辦法改善、有別於以往的疼痛,如痛到醒、劇烈疼痛、合併發燒、手腳無力等,就應盡早就醫檢查,特別是有癌症、凝血功能異常等族群要留意,以防是疾病引起的續發性頭痛,若沒有治療根本,恐怕惡化或衍伸出其他問題。 醫教4招預防頭痛,頭痛日記有助觀察起因! 在頭痛的預防上,盧泰潤醫師建議,患者平時可多放鬆心情、規律作息,並適度的運動,特別是有氧運動有助於降低頭痛的發生率,例如游泳、健走、慢跑等。平時也建議寫「頭痛日記」,記錄時間、性質、位置、伴隨症狀等,這對於觀察起因相當有幫助,有助避開風險因素,或評估時間使用預防性藥物。在飲食方面則建議避開3C食物,例如柑橘類、巧克力類、起司類的食物,據研究這三種都是容易誘發頭痛的食物。 《延伸閱讀》 .偏頭痛狂吃止痛藥好不了?醫:不只傷肝傷腎!更會讓頭痛惡化 .沒病卻老是頭痛?腰酸背痛?醫指4不良姿勢,2招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2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肩頸易疼痛?名醫曝潛藏10大風險的生活習慣
「見樹不見林」是比喻只看見事物的局部或細項,看不清全貌的狀態。將脖子疼痛歸因於「椎骨之間的縫隙變窄」、「長出骨刺」、「頸椎出現老化現象」、「罹患直頸病」等,就是僅著眼於「樹」的原因探究法。醫學上,了解實際的頸椎變化雖是重要且不可忽略的,然而在頸椎病的案例中,如果太執著於這一點,可能就無法進行適當的處置。因為許多患者一聽到醫生說是脖子的骨頭有問題,就會覺得「那會痛也沒辦法」、「只能吃藥抑制疼痛,走一步算一步了」,不會再做更進一步的處理,若被診斷是「老化現象」就更不用說了。因此,請大家先把「這棵樹」暫擱一旁,檢視「整片森林」的狀況吧。我希望大家將關心的重點放在「這種變形、壓迫、老化現象為什麼會發生?又為什麼會惡化?」上。即便具體的答案因人而異,其中還是有個重大的共通要素,那就是「姿勢不良」。請大家以此為前提,從以下十個項目選出符合自己情況的敘述,了解潛藏在生活中,讓自己肩頸疼痛的真正原因。導致脖子疼痛的生活習慣檢測表□ ❶常用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 ❷經常使用筆記型電腦□ ❸整天坐辦公桌,使用電腦工作□ ❹一坐下來,就很習慣翹腳□ ❺有駝背及頭部前傾的姿態□ ❻不常做伸展操等運動□ ❼椅子習慣坐得比較淺□ ❽工作生活壓力大□ ❾經常坐低椅背或無靠背的椅子□ ❿時常坐在地板上大家做完的結果是什麼樣子的呢?打勾的項目,就是減輕、消除肩頸疼痛的重大關鍵。關於改善生活的具體方法,第四章會有詳細敘述,在此先稍做簡單說明。❶ 請大家觀察在公共運輸上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人,恐怕找不到人採取挺直背脊、直視前方的姿勢吧?當人們使用這些物品,身體多會變成駝背低頭的樣子。盡量以平視前方的姿勢使用這類工具,就能減輕脖子的負擔。❷ 和 ❸ 原因相似,長時間使用電腦會導致姿勢不良,筆記型電腦對脖子造成的傷害更大。如果以接近桌上型電腦的使用方式用筆記型電腦,可以減輕對脖子的負擔。❸ 長時間持續坐在辦公室裡,很容易出現頭向前伸出等不良姿勢。就算僅是在察覺姿態不對時做適度的修正,也能讓脖子的負擔驟然減輕。❹ 翹腳一定會讓身體產生歪斜,進而讓脖子承受過度的負荷,所以請盡量不要做這個動作。❺ 駝背且頭向前伸的姿勢,會對脖子帶來非常大的壓力。多數的頸部疼痛,都是由於習慣維持這種姿勢所致。❻ 肩頸操等運動,可以有效調整不良的姿勢。不進行相關運動並長期維持壞習慣,就會讓身體姿勢固定在不正常的狀態,並且不斷地對脖子施加壓力。因此,請大家一定要做一些能減緩脖子不適的肩頸操。❼ 如果是短時間坐得很淺並且特別注意的話,還是能保有良好的姿勢,然而時間一長就很難維持。在能保持正確坐姿的椅子乃至於矯正型座椅上深坐,就是減輕頸部負擔的訣竅。❽ 乍看之下,精神壓力跟脖子毫無關聯,但其實壓力越大,身體就越容易無意識地緊繃,導致肌肉僵硬。壓力帶來的緊張會造成肩頸痠痛,因此請大家一定要特別注意。雖然壓力無法完全避免,還是要多製造讓身心放鬆的機會。❾ 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有效利用椅背,但若能善加運用它的功能,就能大幅減輕脖子的負擔。如果椅背過低或沒有靠背的椅子,無法支撐整個後背,就沒有這項功效。於是,在選擇必須長時間使用的椅子時,應當選擇靠背大小足夠、形狀適當的椅子。❿ 基本上,時常坐在地板上很容易造成駝背等不良姿勢,導致造成頸部的負擔。不過只要稍加用心,也能以對脖子較好的姿勢維持這樣的生活方式。※ 本文摘自《日本三代名醫の肩頸自療法:每天1分鐘!舒緩脊椎肌肉,身體重新調正,自癒力大增!》。《日本三代名醫の肩頸自療法:每天1分鐘!舒緩脊椎肌肉,身體重新調正,自癒力大增!》作者:竹谷內康修 譯者:羊恩媺出版社:方言文化 出版日期:2021/08/11
-
2021-10-1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防肌筋膜疼痛 保持姿勢正確、避免長時間不動
防疫期間,王小姐幾乎整天在家窩沙發追劇,引發肩背痠痛;陳先生是資訊工程師,長時間使用電腦,近半年來肩膀及脖子疼痛,甚至伴隨頭痛,服用止痛藥只有短暫止痛效果。經醫師確診,他們罹患了「肌筋膜疼痛症」。肌筋膜疼痛症是常見的肌肉疼痛原因。健康的肌肉在放鬆時觸壓起來是柔軟有彈性的,但肌筋膜疼痛症在肌肉中會有明顯的肌肉緊帶,摸起來像有條繃緊的橡皮埋在肌肉裡,且有特別敏感的壓痛點,即為「激痛點」,按壓時會局部強烈疼痛,並伴隨痠痛、痠麻感傳到肌肉以外其他部位。全身肌肉都可能發生肌筋膜疼痛,常發生在頭頸部、肩膀及背部,可能因為長期姿勢不良、肌肉張力不平衡所致,若暴露在寒冷潮濕的環境下,特別當肌肉疲勞、情緒緊張壓力等情形下,都可能疼痛加重。肌筋膜疼痛的治療,可服用止痛藥物與肌肉鬆弛劑緩解疼痛,也可採用伸展運動、深層壓力按摩法、局部超音波透熱療法及電療等,另外局部注射療法較具侵入性,常是在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時才使用。治療過程中,醫師詳細問診及理學檢查很重要,找到誘發原因並矯治,否則可能只有短時間症狀改善,但之後很快復發。在生活中,保持正確姿勢,避免長時間不動,是遠離肌筋膜疼痛最簡單的方法。由於肌肉有三特性,一是不喜歡冷、二是不喜歡長時間不動,三是不喜歡長時間處在縮短的狀況,因此,要避免長時間低頭、聳肩等維持某一姿勢不動。更要做些「討好」肌肉的動作,包括保暖肌肉、熱敷、常變換姿勢及伸展或按摩肌肉,都可放鬆肌肉緩解疼痛。用電腦時,螢幕不要放在比眼睛高的位置,避免頭頸部長期維持扭曲姿勢;桌面工作時手肘要有可支撐地方,以免肩膀長期緊張;也可以設個鬧鐘,提醒自己每半小時起身活動筋骨。
-
2021-10-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悸該怎麼辦?該如何預防?醫:多數無礙,留意症狀慎防心肌梗塞
心悸是民眾日常常見症狀之一,許多人描述感覺到胸悶、心跳變快等,大多休息後並無大礙。不過國泰醫院心臟內科張釗監醫師表示,心悸雖大多無礙,但若有出現相關症狀仍需小心,因為還是可能引起、或是為重大疾病的相似症狀,如腦中風、心肌梗塞等。 心悸留意不適細節,症狀、風險因人而異。 心悸常見原因 張釗監醫師表示,心悸其實就和頭暈一樣,是個在敘述時較為廣泛的形容,細述狀況繁多,例如心跳變快、心跳變慢、心跳漏拍、心跳節奏變亂等,主要是心臟出現問題所致。 醫師舉例解釋,人體正常心跳約每分鐘60~100下,在一般情況下低於60下為心跳過慢、高於100下則心跳過速,這情況常見因竇房結出現問題所致。而心跳節奏多一拍、少一拍,感覺像小鹿亂撞般,則如因心房期外收縮、心室期外收縮所引起。心房顫動則常會使得心跳變得沒有節奏。 心悸常見4大風險因素 張釗監醫師表示,心悸一般而言較無大礙,常見因素主要包括環境、生理、心理、疾病。環境因素如高溫、濕熱的環境使得呼吸困難,心肺關係密切,進而影響心臟。生理因素則如抽菸、酗酒、藥物影響、荷爾蒙變化、咖啡等,許多民眾在吃了某些特定的食物時,也可能產生心悸,例如有些人喝可樂就會,因人而異。心理因素包括如焦慮、恐慌、生活壓力等,也和精神方面疾病有關。至於疾病則輕如包括發燒、生病,較嚴重也包括心臟方面疾病,如前述提到的心房顫動等,因此患有三高、心血管疾病等相關疾病患者需多留意。 心悸異常症狀速就醫,慎防心肌梗塞、腦中風。 雖然心悸大多無礙,但張釗監醫師也提醒,其引起的起因也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問題,又或者說是個警訊,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跳驟停、腦中風等。 因此提醒民眾,發生心悸的當下,除了妥善休息以外,也建議多加觀察身體是否有其他狀況,特別是異常的胸口疼痛,例如若出現胸悶、胸痛、時間較長、甚至出現頭暈、冒冷汗,以及出現左肩、左背、頸部、下巴疼痛等情況,應盡速就醫,此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 另一方面,若心悸時出現口齒不清、嘴角歪斜、單側臉部或手腳麻木、無力、莫名頭暈等症狀,則需特別留意腦中風,心房顫動是心悸和腦中風共有的問題,而這些症狀正是近日各界常提倡透過「微笑、舉手、說你好」觀察腦中風的症狀方式。 心悸當下該怎麼辦?該如何預防? 張釗監醫師表示,預防心悸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排除病理因素,以及其他相關風險,因此在發生心悸時,除了好好休息並觀察有無異常症狀外,也建議多觀察當下的情境,以利日後避免相關風險,例如心悸的當下剛好正在喝咖啡,便可合理的懷疑是否是因咖啡所引起。最重要的是不論輕重,皆建議做個檢查,以助了解可能因素。也特別提醒經常有心悸問題的民眾盡早檢查,避免輕忽當下的心悸可能為較為嚴重的警訊。 《延伸閱讀》 .胸痛不可大意!醫:3分鐘觀察,不確定安全即刻就醫! .夜咳難躺平?恐為罹患心臟衰竭徵兆!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0-16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走路腳拖地小心是「垂足症」! 醫揪「危險姿勢」:5職業易發生
60歲家庭主婦許媽媽,門診中自訴某天晚上想要起身下床上廁所時,突然發現右腳有無力現象,當時並不以為意,結果隔天起床發現小腿無力感依然存在,甚至連走路時腳掌無法自行抬起及拖地情況,於是擔心自己是不是中風了,因此趕緊到醫院師求診,經詳細神經學檢查後發現竟然是腓神經壓迫導致「垂足症」。垂足症 下肢最常見周邊神經病壓迫病症安南醫院中醫部尋求沈佩諠醫表示,「垂足症」是下肢最常見的周邊神經病壓迫病症之一,因腓神經受壓迫而致。臨床上腓神經最常受到壓迫的位置在小腿外側腓骨頭附近,因來自於腰薦椎的坐骨神經向下走至膕窩改稱為總腓神經,貼腓骨頭頸部骨膜轉至前方,再分深腓神經和淺腓神經,此段約六公分左右,僅覆皮膚與極薄的皮下組織,所以最易受到傷害。(推薦閱讀:坐到屁股痛? 醫揭久坐下場:小心「致命疾病」)踢到東西、無法跨越門檻絆倒 這些人是高危險族群沈佩諠說,「垂足症」常見症狀包括小腿前外側麻痛、腳掌無力無法向上翹起、小腿外側肌肉萎縮,更嚴重者可能會因此常踢到東西或無法跨越門檻而絆倒,常見原因包含外來壓迫如術中架腳、沉睡、長期臥床、體重減輕、石膏固定、習慣性翹腳、長時間蹲跪、腓骨頭周圍創傷、足踝拉傷、腫瘤壓迫、血管炎、糖尿病及其他不明原因;不明原因的腓神經病變被認為是由於日常生活中習慣翹腳或長時間蹲跪所致,常見好發族群如上班族、檳榔西施、警衛、農夫及禪坐者。(推薦閱讀:屁股痛到腳,是坐骨神經痛惹禍? 小心「梨狀肌症候群」上身!專家揭兩者差異) 中醫針灸+電針治療 避免壞習慣為上策「垂足症」為中醫「痿躄」範疇,因此針灸治療上常針穴位如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解溪、陽陵泉,以快速捻轉手法行針再加電針治療,進行刺激15分鐘,過程中需可見到脛前肌隨行針手法及電刺激收縮,讓踝關節有間歇性不自主的背屈動作。此外,也可搭配艾灸來暢通經脈、扶正祛邪、促進氣血運行。沈佩諠提醒,在接受中醫治療過程中,病人宜配戴塑膠副木以避免腳掌下垂導致跌倒,並要改善生活中不良習慣,比如不良坐姿、避免翹腳或是盤腿與長時間蹲跪。延伸閱讀: ·翹二郎腿傷腰、傷骨盆 專家曝:「這個姿勢」殺傷力更可怕 ·盤腿坐比翹腳更傷腰? 
-
2021-10-1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命中最後一哩路的重量 在家人圍繞的告別聲裡落幕!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分享持續關懷病人與家屬的心得」。這幾年來,不少醫學教育文獻指出鼓勵醫學生在分科實習後,持續與照顧過的病人與家屬保持聯繫,可以更深入地學習疾病的醫學知識,以及同理病人與家屬因病而苦的感受。我們很高興這三位醫學生同意將他們的報告發表於「醫病平台」,希望透過文字的真情流露,社會大眾可以了解,醫學生在教學醫院的醫師指導下,參與病人的照護,使醫學生獲得實作經驗、病人得到貼心照護,達到雙贏的醫學教育願景。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繼續培育有愛心有能力的好醫師以照顧我們的全民。我是中途接手照顧F先生的,第一時間驚訝於他的年輕,本該是邁向事業巔峰的階段,但肺部腫瘤帶來的種種負荷已然超過他所能忍受,只能無力地躺在病床上,必須依賴鼻導管維持血氧濃度,眼神透露著疲倦。還記得第一次與他四目相對,我看出他眼底的疑惑,於是我便簡短地介紹了一下自己。「我是新來的實習醫學生,接下來的住院期間我會和團隊的成員一起照顧您!」這是我和他說的第一句話。他表現得很友善,似乎很快就接受了我這個毛頭小子的闖入,我詢問他有沒有哪裡不舒服,咳嗽似乎是一件相當困擾他的事,他會因此沒有辦法好好入眠,也無法好好進食;我也幫他做了簡單的肺部聽診,那時候的我還不懂得怎麼和癌症病人對話,擔心多說多錯的情況下我很快就離開了病房。接下來的日子裡,我除了每天關心他咳嗽的改善情形,也鼓勵他多做深呼吸訓練,叮囑他每天跟我回報進步了多少,還記得他的吐氣容積第一次從一千多跨到兩千多毫升的時候,我剛進病房他就開心地說:「覺得蠻有成就感的!」我聽到的當下只覺得,他真的很努力地想要活下去。然而他的病情持續惡化著,胸水抽掉很快又漲起來,右上肺本來沒有被腫瘤侵犯也因此塌陷,但持續地引流又會讓他整體的營養狀況掉得更快,團隊開始討論要不要聯絡胸腔外科幫他做肋膜黏連術,讓水不至於積得太快,也讓右上肺葉有機會張開。因為病人的肺腺癌沒辦法使用標靶藥物,免疫標的又只有15%,後續可選擇的治療方式有限,我們只得和病人家屬討論召開家庭會議。家庭會議當天讓我驚訝的是來了不少人,我大概沒辦法一一細數了,但據病人的姊姊說親屬們出席主要希望在經濟上提供一些協助,我們找來了腫瘤科還有胸腔外科的醫師一起向家屬們解釋接下來的治療計劃,話說得很直白,只能延長存活時間,但沒辦法治癒,病人的腫瘤已經有肋膜、對側以及骨頭轉移,如果免疫療法用下去效果不好的話最多也只剩下半年,而且時間長短很不好說。本以為會七嘴八舌的局面,出席的人們都異常的安靜,只記得似乎最後是病人的舅舅出口問了一句:「所以治癒的機會不大,但還是要試試看對吧?」決定照我們的想法去做。病人沒有直接參與家庭會議的進行,但胸腔外科的劉醫師還是堅持要跟病人面對面解釋,認為病人對於接下來的治療和預後有知的權利,那時候的我也很認可這一點。F先生躺在病床上默默地聽完,那時候的他因為不再咳嗽,接連兩天吃的狀況也改善了不少,面色和氧氣需求量都好了許多,他的嘴角牽扯出一絲笑容,覺得自己應該試一試,那時候的病房圍滿了關心著他的人,我不知道那個笑容是眾人期待眼神下的樂觀,還是他也覺得那是一個希望。病人後來就轉去外科,我在他從恢復室回到病房的第一時間去看了他,他跟我抱怨開刀的位置疼痛,但臉上依舊掛著笑容,謝謝我一直這樣頻繁地來看他。其實整個訓練期間六個月,我只勤奮地去看他一人,包括他出院後每次回來打化療,我也會想去跟他打聲招呼,他是三位孩子的父親,最小的才出生滿一年多,不過說是這麼說,其實最小的兒子對他來說是一個意外,和前兩個孩子出生的年紀中間隔了十年以上,我後來從其他同學口中聽到他似乎格外寵那位小兒子,同學和我說的時候似乎是在調侃那位父親比較疼兒子,但我想或許是因為對另外兩個孩子,他父親的角色已經扮演完了,卻很有可能沒辦法陪小兒子走過完整的童年,或許是這樣的遺憾讓他決定把自己最後的時光多分給他一些。他後來因為急性氣喘再次入院,那時候的他已經接受過四次化療,也嘗試過免疫治療,但腫瘤並沒有就此消退,多處的骨轉移讓他不得不依靠電療來控制疼痛,我在被同學告知後去看了他最後一次,走進房間的時候看見他的面色有些蠟黃,喘的程度似乎又回到當初第一次見面那樣,他看見我,即使中間隔了兩個月的疫情分艙限制沒有見面,還是一眼認出了我。「你來了啊!」他又露出他那具有標誌性的笑容,手支撐著身體往上面挪了挪。「好久不見了,我現在在外科,內科的同學跟我說你的狀況不太好。」時隔多月,我說話已經不再瞻前顧後,事前已經和內科同學確認過後續治療計劃和病情告知程度,團隊已經在談轉介安寧照護的安排。「對啊……全身上下很多地方都在痛 ……」他拍了拍右側肩膀銜接頸部的位置以及右側大腿,「晚上都睡不太好。」我下意識地覺得自己不應該多聊,因為我已經不是主要照顧他的人了,儘管種種感觸讓我想要跟他說更多,但我也不想造成原團隊的困擾。「照顧你的同學我認識,是一個相當細心的人,我相信他們可以把你的症狀處理好。」我已經沒辦法再說出疾病改善,在踏入病房的門之前我便在心裡反覆說服了自己無數次。我最後並沒有說那是我最後一次去看他,當他在我離開前說出那句「謝謝你一直來看我欸」,我幾乎看不清眼前的路,我不知道是眼眶裡面的淚水,還是那句話給我帶來的衝擊太大,以至於我的頭有些短暫的暈眩。「…………」我沒有再去看過他。「…………」書寫著這段文字的當下我正坐在病房,F先生已經被轉給緩和科醫師照顧,我當下有一股想要去看他的衝動,但就像當初走出病房門決定的那樣,在他最後一段生命裡留下記憶的人不該是我,我甚至不認識生病前的他,我只在或許是最煎熬的那段日子裡無意闖入,而他的人生應該在家人圍繞的告別聲裡落幕,那一刻可以有他的小兒子,可以有愛他的妻子和姊姊,可以有他的摯友,但不應有一位匆匆的過客。在我看來,這對彼此的負擔都太過沈重。
-
2021-10-10 養生.運動天地
有片!小心龜脖子椎間盤突出!3項延緩頸椎老化
你是否曾經被提醒駝背很嚴重,或是被自己的嚴重前彎的側面照嚇到?很多時候,你駝的不是背,而是你的脖子!由於我們在做任何事情都是用身體的前方進行,所以脖子前以及肩膀前的肌肉會比較緊繃,又因為頸部後側深層肌群沒有力氣,產生龜脖子的問題,讓你的脖子在不知不覺下往前伸,這樣的情況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以及頸椎退化。影片中,啾c物理治療師除了會教你評估是否有駝背及龜脖子的問題,還會提供三大方針教你如何改善!每個動作10下,每天3組,快跟著啾c物理治療師,一起讓頸椎更健康!想了解更多健康運動的影片嗎?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做好正確運動,讓訓練更有效!啾c物理治療師YT:點我看啾c物理治療師FB:點我看「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1-10-10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低頭60度等於頸扛27公斤! 出現「5大症狀」小心是頸椎椎間盤突出
一名年僅29歲的林小姐,時常感覺肩頸痠痛、肌肉緊繃,閒暇之餘最喜歡安排按摩放鬆行程來舒緩不適。因Covid-19疫情關係,無法安排按摩行程,肩頸痠痛症狀比往常更加明顯,就算使用痠痛貼布來舒緩不適,效果也很有限,直到就醫檢查發現,其頸椎第4、5、6節椎間盤竟已退化突出。在醫師為健檢結果說明時,得知林小姐平日白天上班需長時間使用電腦,下班就躺在沙發上滑手機追劇、購物或是使用通訊軟體與親友連繫聊天;長期不當的姿勢造成頸椎壓迫、支撐重量加重導致頸椎椎間盤突出。 頸椎椎間盤突出 嚴重恐造成神經傷害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沈彥君主任醫師解釋,脊椎的「椎間盤」是連接相鄰兩個椎體的纖維軟骨盤。椎間盤可以使脊椎在相當的角度之間活動,協助維持脊椎的穩定度,並有避震的功能;椎間盤對脊柱有緩衝保護的作用。當椎間盤受到不正常的外力擠壓,可能會整體向外膨出或局部突出,或因外層纖維環破裂造成髓核的疝出,這就是椎間盤突出,持續進展可能會壓迫到神經或脊髓導致進一步的神經傷害。 頸椎退化非老年人專利 出現這些症狀應盡快就醫早在2014年美國脊椎外科醫師Kenneth Hasraj就曾指出隨著3C電子商品使用率越來越普及,民眾開始出現有簡訊頸的現象(Text Neck)。長時間維持頸椎向下彎曲低頭使用手機會直接影響脊柱。若低頭15度去看手機螢幕,頸椎就必須支撐12公斤的重量;若低頭彎曲到60度看手機,頸部所要支撐的重量就會高達27公斤。沈彥君提及,若長期有上肢或肩膀疼痛、頸部痠痛、神經刺痛、肌肉麻木無力等症狀,務必就醫檢查釐清病因;椎間盤突出在初期往往沒有顯著症狀,若持續因姿勢不良或其他傷害,進展至壓迫到脊髓神經,甚至可能造成無法行走、四肢肌肉萎縮、排泄困難等問題。 保持正確姿勢 延緩頸椎退化傷害 而愛滑手機、平板的3C族可要注意,長時間下來不只造成頸部肌肉疲勞、韌帶拉傷,同時也可能引起頸部退化性關節炎,頸椎椎間盤突出合併脊髓壓迫。沈彥君建議,平時保持端正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或頸部的過度劇烈動作,多留意自己的姿勢就可以延緩頸椎的退化傷害。 延伸閱讀: ·天天當低頭族小心頸椎間盤突出! 醫提「1忠告」:只滑10分鐘一樣GG ·看直線變彎曲、閱讀漏字? 小心黃斑部病變!醫曝「危險警訊」:睡前別滑手機了 
-
2021-10-07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貴婦瓶蓋轉不開竟是發炎引起 就醫免受失能之苦
台中63歲馮女士四年前出現手部關節及頸部不適、容易疲倦等症狀,嚴重時,甚至無法轉門把、開瓶蓋,赴醫檢查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幸發現得早,透過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一年後病情得以控制;無獨有偶,66歲李女士10年前發病,起初使用傳統免疫調節藥物治療,卻仍有發炎反應,改透過健保申請的生物製劑治療後,症狀終獲得控制,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列入全民健保重大傷病,若無好好治療,可能造成失能、縮短平均壽命,不可不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內科教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陳俊宏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也是國人常見的慢性關節疾病,由於患者本身因免疫系統失調,會把自己的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關節發炎、變形,甚至會導致內臟器官發炎與侵犯,可能危及性命與生活機能。陳俊宏指出,目前研究認為此病的發生與基因、環境有關,若患者本身具家族基因,加上暴露於抽菸、感染的環境下,都可能會誘發此病。2010年美國風濕病學院最新的診斷標準,當小關節出現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包括早晨關節僵硬且不適超過1小時、有3個或以上關節發炎、對稱性關節、在身體特定部位可摸到皮下結節、發炎指標ESR(紅血球沉降速率)及CRP(C反應蛋白)呈陽性反應,就應及早接受治療。陳俊宏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從體內產生抗體到出現症狀而確診,通常需要7到10年,所以有易感體質的患者若能及早發現並就醫,接受適當的預防和治療,並有意識地建立良好生活,如飲食清淡、減肥、作息正常、戒菸等,將誘發因子去除,就能降低日後失能的狀況。
-
2021-10-05 該看哪科.耳鼻喉
我們結婚吧!鐙骨硬化症女術後恢復聽力 答應男友求婚
「我聽到了,我們結婚吧!」台北31歲許姓女子與男友交往多年,卻因為少見鐙骨硬化症造成聽力障礙而自卑,遲遲不敢邁入人生下一步,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為許女進行兩次手術,今年動完左耳手術後,她終於可以聽見,也答應男友的求婚。賴仁淙說,兩年前許女到診間時,哭著說她已有10年聽力障礙並持續退化,跑遍北部多家醫院都被診斷為梅尼爾氏症,無法手術治療,還要吃類固醇又吃利尿劑,被告知未來只能戴助聽器,也準備要申請殘障手冊,對人生感到非常絕望。賴仁淙聽完患者說法後察覺不太對勁,為她進行檢查,發現竟是「鐙骨硬化症」伴隨內耳水腫,與感音性聽力障礙梅尼爾氏症不同的是,鐙骨硬化症的傳導性聽力損失是可以透過手術治療,讓患者有機會恢復聽力,重拾對人生的希望。鐙骨是內耳聽小骨的最後一個骨頭,扮演著左右患者聽力的關鍵,負責聲波震動傳遞音源至內耳,患者因為鐙骨硬化導致聲音無法傳遞;「鐙骨硬化症」多為遺傳性,台灣平均每年只約有100人接受手術。賴仁淙表示,鐙骨是身體裡最迷你的小骨頭,因此是人體部位中最精密且困難度最高的手術,要在米粒般大小的鐙骨上面鑽一個洞,再放入一個像螞蟻大的人工鐙骨,同時不能傷害內耳組織,所以有一定的風險存在,嚴重可能就此一輩子聽不見。賴仁淙在術前,用輕鬆語氣對許女說:「先去拜拜擲筊,想好了再來手術。」 「沒想到,真的去擲筊了」賴仁淙說,許女兩年前先動了右耳手術,單耳從60分貝恢復到正常15分貝聽力後,今年又來動了左耳手術,術後當天即恢復接近一般人的聽力,她開心的流下喜悅與感動淚水;後來一次回診追蹤,隨口問了:「妳結婚了沒?」,許女開心回說「有呀!我終於跟我男朋友說『我聽到了!我們結婚吧!』」今年4月完成終生大事。賴仁淙強調,鐙骨硬化症往往因錯誤診斷,讓原本可以恢復聽力的患者從此對人生絕望,其實只要經過仔細檢查評估,部分傳導性聽力損失患者,還是有機會可以透過手術治療矯正聽力。
-
2021-10-04 該看哪科.耳鼻喉
醫病天地/耳鳴 認知療法不藥而癒
台北一位21歲年輕老闆深受耳鳴困擾,痛苦到想自殺,求助台中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醫師沒給他藥物,透過調整作息、不熬夜,讓他不藥而癒。賴仁淙表示,99%耳鳴是良性的,透過認知療法,甚至不必藥物治療。賴仁淙說,患者經營生意,工作壓力大,察覺有耳鳴問題後,先上網查詢,網路爬文愈看愈擔心,害怕自己會失去聽力、耳聾;患者提到,到台北找醫師,花很多錢仍無法解決,困擾到想自殺,不求完全根治,只希望聲音能變小。「一定會改善,相信我。」賴仁淙向患者信心喊話,安排看耳鳴特別門診,先介紹去台灣耳鳴學會的網站,了解耳鳴的正確資訊,改變對耳鳴的認知,共看診3次,加上改善生活習慣,不熬夜、有好的睡眠,不用藥物最後改善症狀。賴仁淙說,他反覆向對患者說「聲音對你是無害的」,去除對耳鳴的恐懼,以認知療法達到治療效果,後來,患者傳訊息感謝「醫生,真的很謝謝你」。賴仁淙表示,耳鳴成因很多,也是生理的保護機制,例如鼻子過敏、壓力大,屬於生理性耳鳴,提醒注意身體狀況,並不是所有耳鳴都需要用藥物治療。醫師強調,有些人受耳鳴所苦,上網找治療方法,聽說吃銀杏有效就去買,反而適得其反,因為通血路的結果,讓耳鳴聲音更敏感,建議要找醫師診斷。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10-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當心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強烈!哪些人需注意?
莫德納疫苗來了!國內自9/28日起將提供70歲以上長者接種第二劑,已知施打第二劑疫苗能增加保護力,但仍有不少長輩擔心第二劑mRNA疫苗副作用較強,害怕身體承受不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於26日記者會提醒,若有慢性病且情況不穩定時,則建議暫緩施打。 第二劑嚴重度較強 mRNA疫苗不良反應有哪些? 目前mRNA疫苗有輝瑞疫苗和莫德納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提到,mRNA疫苗不良反應如下:1、輕微不良反應:(1)常見反應包括疼痛、注射部位發紅與腫脹、發燒、畏寒、頭痛、疲倦、肌肉疼痛、關節疼痛等,第二劑發生率高於第一劑;(2)淋巴腺腫大、疼痛通常位於注射同側的腋下或頸部;(3)延遲性皮膚過敏反應很少見,在接種部位發生紅疹反應。第一劑接種後4-11天與第二劑接種後1-3天發生,持續2-11天後消失。2、嚴重不良反應:立即型過敏、心肌炎與心包膜炎,發生率很低。大多發生於年輕男性,於接種疫苗後一個月內發生,大多一週內。但是必須注意有否持續胸痛、呼吸急促、心悸、心跳過速、運動耐受性不良等症狀,例如走路或爬樓梯出現超乎尋常的呼吸急促。另外,臺大醫院家醫部醫師的資料指出,第一劑接種後,常見注射部位疼痛疲倦、肌肉痛、頭痛等不適,但發燒通常不超過2天。第二劑接種後,三日內常見不良反應高於第一劑,主要有注射部位疼痛、發燒,18-49歲接種後疲倦、注射部位腫脹、肌肉痛、頭痛、發冷等症狀,症狀隨年齡增加而減少,並於數天內消失。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 可以施打疫苗嗎?假如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中風、心臟疾病、肺部疾病、氣喘、肝臟疾病、神經疾病、免疫不全疾病、肥胖、吸菸、貧血等,可以打疫苗嗎?臺大醫院家醫部醫師的資料提到,有以上疾病皆建議接種疫苗。而男性、年紀超過65歲、住在安養或長照機構及有以上疾病且未控制,可能為COVID感染後重症的高危險群,且接種疫苗後能有效降低住院及重症的情形,因此建議施打。而注射前不須停用胰島素、血糖藥、血壓藥、膽固醇用藥。有心臟病史的人 接種會增加心肌炎風險嗎?如果是心臟病史的人,接種mRNA疫苗會增加心肌炎、心包膜炎的風險嗎?依據疾管署mRNA疫苗接種後心肌炎、心包膜炎指引,mRNA疫苗可使用在多數慢性心血管疾病史之患者中,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穩定性心臟衰竭、心律不整、風濕性心臟病、川崎氏症、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和植入式心臟裝置者。因此接種mRNA疫苗不建議採取額外特別的措施。且沒有資料顯示有心血管疾病史者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高於一般人。這些族群接種前 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不過,有以下疾病史的人可以接種mRNA疫苗,接種前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 發炎性心臟疾病,例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 急性風濕熱- 12-29歲擴張型心肌病變患者- 複雜或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包括單心室循環- 急性失代償性心臟衰竭- 心臟移植患者雖然仍無證據證實具上述病史的患者,接種mRNA疫苗後會增加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但接種前仍需謹慎評估,並於接種疫苗時,應被詳細告知接種疫苗後要注意的症狀,必要時安排回診,以篩檢相關症狀或病徵。評估當下心臟仍在發炎者,建議暫緩接種mRNA疫苗,或考慮使用其他疫苗,如病毒載體疫苗、蛋白質次單元疫苗。第二劑不良反應率高 身體有狀況先調養再接種指揮中心呼籲,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應於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安排接種。再完成疫苗接種後,應於接種處至少留下來觀察15分鐘,如果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者,建議至少留下來30分鐘,以利即時處置。(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莫德納第二劑副作用強! 2天持續「6種症狀」快就醫:胸痛、心悸極危險 ·接種莫德納疫苗,為何打針處可吸金屬物? 專家破解「莫德納手臂」
-
2021-10-04 新聞.健康知識+
勿信尿液解痛偏方!陽明山發生蜂螫事件 記住4要點自保
台北市陽明山登山步道昨日有民眾遭蜂螫傷,統計有11名女性、6名男性受傷送醫,但仍不減民眾上山遊憩興致,從早上9時至下午4時,依舊能看到二子坪停車場外長長排隊車潮,等待進場停車,陽管處提醒,民眾上山應避免使用香水、髮膠等會吸引群峰的氣味,北市動保處也指出4個遇到蜂群的自保要點。疫情趨緩加上氣溫晴朗炎熱,不少人趁著假日上山避暑、出遊,但昨日卻傳出有民眾行經陽明山二子坪步道附近時遭蜂螫傷,北市消防局表示,總計有11名女性、6名男性送醫。陽管處表示,除了昨日發生的意外,今年9月23日下午也有劇組在陽明山竹子湖附近的黑森林山區拍戲時,發生蜂螫事件,提醒民眾,每年夏、秋兩季為胡蜂類活動旺季,尤其秋天更是虎頭蜂防衛性強、特別敏感時期。民眾登山踏青應避免穿著鮮豔衣服及塗抹香味濃厚物品、食物包好密封,盡量穿著長袖衣褲,若遇蜂巢或蜂隻,應冷靜離開並勿揮舞、驅趕;若不幸被螫傷、出現疑似過敏反應,除離開現場外,應立即撥打119。北市動保處表示,日前已協助移除竹子湖叮咬事件的大型黑腹虎頭蜂巢,但昨日再次發生大屯南峰登山民眾遭蜂群攻擊事件,呼籲民眾前往山區登山請注意自身安全,登山前也需注意4個要點。第一,從事戶外活動時,不要任意進入草(樹)叢、不使用香水或具特殊氣味的用品,盡量穿著表面光滑及淺色的衣物,攜帶含有「DEET」(敵避、乙待妥、敵避胺)成分的防蚊蟲產品。第二,發現虎頭蜂在身旁打轉、盤旋,表示可能已進入虎頭蜂巢的警戒範圍內,請保持鎮靜,不可揮趕,緩慢安靜離開現場。第三,若遭巡守蜂螫叮或蜂群攻擊時,切記不要揮擊拍打,要用隨身衣物或背包保護頭、頸部,迅速向下風處或來程方向跑,以遠離蜂群警戒範圍約50至100公尺以上。第四,遠離蜂巢警戒範圍後,「被蜂螫叮的傷口,不要用尿液等偏方緩解疼痛」,應即通報119協助就醫。
-
2021-10-02 該看哪科.牙科
怎麼刷牙才正確? 牙醫:不能刷過頭,正確刷牙4要領
怎麼刷牙才正確?很多人都聽過貝氏刷牙法,但實際上會認真操作的並不多。貝瑞牙醫診所院長沈瑞文說,有個更簡單的記憶口訣「軟毛、輕力、時間久、位置對」,只要掌握這四個要點,就能幫助自己刷好牙。軟毛輕刷 位置正確才有效首先,牙刷的刷毛要軟,太硬的牙刷毛會磨損琺瑯質,也會傷到牙肉,進而讓牙肉萎縮;而刷牙力道太大也不好,可能會造成齒頸部磨損與牙齦受傷。此外,刷牙時間短的人通常也伴隨著更大力地刷,也一樣會損害琺瑯質;最後,刷牙要刷對位置,必須刷到牙齒與牙齦溝的交界,才能正確地把食物殘渣刷出來。沈瑞文指出,常聽到的貝氏刷牙法,講究的就是刷牙位置,這種刷牙方式特別適合有牙周病的人,但若記不住方法,只要把握牙刷刷毛是放在口腔中正確位置,用剛剛好的力道、軟硬適中的刷毛、不要只刷1、2分鐘,大致就能掌握到正確的方式了。刷牙順序 最好看著鏡子刷「刷牙的關鍵並非垂直在牙齒表面,而是要傾斜45度到60度的角度,刷在牙齦溝上,用這方式刷上3至5分鐘,且最好要看著鏡子刷牙。」他表示,刷牙最好要照順序走,好比說先從右上逐步刷到門牙,再刷到左上,然後再環到上顎的前牙內側,到右上的後牙內側,這才是完整的一輪。「用這種封閉式的循環,就可以刷到全部牙齒,下牙也要以同樣的方式進行。」照這樣方式刷,會發現1、2分鐘絕對刷不完,需要刷更久時間。至於刷牙的力道怎麼拿捏判斷?沈瑞文提供一個方法:「刷牙時,旁邊的人(約距離1公尺位置)若能聽到刷牙聲時,大概就是太大力了;若聽不到刷牙聲,基本上力道就剛剛好。」透過聲音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有刷過頭的現象,如果有的話,把力道降下來,就不會刷過頭了。活動假牙 舌苔牙肉也要刷年輕人的牙齒齒縫緊密,通常飯後只需要使用牙刷跟牙線就能把牙齒清乾淨;但年長者的牙縫較大,這時候就需要額外再搭配牙間刷才行。尤其,許多長者也會有假牙,「基本上,自然牙與假牙的照顧方式差不多;只是假牙旁的齒縫會較大,更要使用牙間刷,或者可視狀況再加入沖牙機。」沈瑞文說,活動假牙的刷牙方式比較不一樣,而植牙會與固定式假牙、自然牙的保養方式類似。要特別提醒的是,活動假牙因為是整副拿出來做清潔,所以很多長輩會以為口腔只要漱口就好,「但即使口腔內一顆真牙都沒有,食物還是會黏在口腔黏膜上,牙齦與舌頭上也會有殘渣,也需要輕輕刷舌苔、牙肉,或用紗布與小方巾來擦拭乾淨。」他提醒,口腔若不清潔乾淨,很容易會有念珠菌的孳生,這時牙肉就會有燒灼感,非常不舒服。至於活動假牙的清潔,可以使用簡單的軟毛牙刷外加牙膏使用,若仍然擔心刷不乾淨,可以再浸泡假牙清潔錠,「最好要先刷乾淨再泡入假牙清潔錠,否則假牙上還是會留有一堆汙垢。」沖牙機不能取代刷牙貝瑞牙醫診所院長沈瑞文提醒,最近相當熱門的沖牙機,是很多民眾家裡有的設備,「但要記住,沖牙機不能取代刷牙。」他比喻,想要打掃家門前的水溝,光靠沖水柱是清不乾淨的,一定要先拿刷子加上清潔劑,刷乾淨後再沖水才會真正乾淨。「所以不是取代刷牙,而是對於狀況不好的人,是有必要再加上一項清潔工具。」
-
2021-09-30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運將高速公路上突腦中風偏癱 台中榮總緊急取栓救命
45歲陳姓貨車司機今年3月北上送貨途經高速公路台中段時,突然左腳踩離合器使不上力,左手抬不起來,車停路肩求救時已口齒不清,就醫檢查懷疑是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轉送台中榮總發現右側中大腦動脈阻塞,由於其兩側頸部下方的頸總動脈完全阻塞,緊急改由穿刺頸動脈,成功腦血管動脈取栓,術後患者左手、左腳肌力明顯恢復,生活可自理。陳姓貨車司機今天現身說法,並感謝台中榮總醫療團隊救治。他表示,他沒有高血壓等三高病史,以前上班時工時長,從凌晨2時30出車,有時候到晚上,平時沒有時間運動,也抽菸、飲料當水喝,體重飆到90公斤,發病後,他戒喝飲料、戒菸,每天走路當運動,也勤於復健,體重降到77公斤,他希望早日回到職場。台中榮總神經放射線科主任陳文賢說,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指腦血管突然被血栓阻塞,常會突然半邊肢體無力、說話不清、口歪眼斜或意識不清,若無法在黃金時間有效治療,面臨無法生活自理、甚至癱瘓或死亡。研究顯示,若能在中風發作6到8小時內使用機械取栓器打通阻塞的血管,會大幅提升三個月的良好預後。陳文賢說明,陳姓病患因兩側頸部下方的頸總動脈完全阻塞,經判斷為罕見的高安氏動脈炎導致大動脈血管慢性阻塞,無法從鼠蹊部穿刺股動脈置入導管,取栓小組立即改以超音波影像導引穿刺病患頸部上方頸動脈置入導管,再將取栓支架置入右側中大腦動脈,成功將血栓取出,中風嚴重指數(NIHSS)也由12分夅為6分。陳文賢指出,台中榮總腦中風團隊整合急診、神經內外科、神經放射科等多科專業經驗,提供中部地區全年無休急性腦中風緊急處置及腦血管動脈取栓術,對於常規由鼠蹊部股動脈穿刺執行腦血管取栓術經驗豐富,甚至特定狀況無法以鼠蹊部股動脈穿刺執行腦血管取栓術的病患,也能由穿刺頸動脈執行腦血管動脈取栓,及時打通腦血管,將腦細胞傷害降到最低。
-
2021-09-2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76歲洗腎嬤術後解放狂吃 1年後手臂長出「乒乓球」嚇暈
77歲的張奶奶(化名)長期洗腎,3年前因長期副甲狀腺素亢進,且合併高血鈣,經過全副甲狀腺手術切除,以及部分副甲狀腺體自體移植至手前臂肌肉,但術後張奶奶飲食毫無節制,導致鈣磷嚴重失衡,1年後手前臂竟腫大如「乒乓球」,而張奶奶一年四季都著長袖,家人也未察覺異狀,是醫護團隊定期抽血檢查,才發現自體移植增生,若未即時手術處理,恐造成骨質變差、心血管易鈣化、免疫功能失調、肌肉流失等。醫師呼籲,副甲狀腺術後的病患,除了定期回診,最重要是規律飲食,避免腺體再增生。收治該名個案的部立桃園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曹祐慈表示,洗腎患者容易誘發副甲狀腺亢進,考量張奶奶身體狀況良好,可進行副甲狀腺全切除,但仍希望保留部分副甲狀腺體維持生理功能,但又避免未來復發增生,因此透過自體移植手術,將一小塊腺體「種」在手臂上,未來復發時,可以找先前植入的部位進行手術,不需冒險傷害頸部及喉返神經的風險再開頸部手術。曹祐慈說,自體移植手術為健保給付,過去許多洗腎患者以為切除副甲狀腺得全數切除,認知不全下導致拒絕或延誤治療。他表示,副甲狀腺亢進病患一般會先以藥物治療,但若增生過度且超過1公分大小,難以持續藥物控制,通常建議手術切除,若持續放任組織增生,恐會導致容易骨折、貧血、心血管鈣化、免疫功能失調等。他提醒患者,「別以為手術完就沒事,此案例要提醒,飲食調控很重要」。專科護理師游承諺表示,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有骨頭痛、關節炎、皮膚癢、肌肉無力、轉移性軟組織鈣化、血管鈣化、心臟病變、免疫功能不全易感染等,也有部分腎友是無症狀,根據統計,有三分之一腎友副甲狀腺機能亢進復發。他提醒,長期透析的患者經常忽略飲食鈣磷平衡及副甲狀腺疾患的重要性,故仍須做好鈣磷控制,千萬別大意。專科護理師張紫翎說,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的透析患者,除了每月抽血報告查看鈣磷平衡,高血磷者須飲食控制,避免攝取含磷食物,包括全穀類、內臟類、堅果類、奶類與乳製品,以及巧克力、即溶咖啡、碳酸飲料等,可與醫師討論評估使用維他命D或擬鈣劑及降磷劑等藥物控制。曹祐慈提醒,腎友若確診新冠肺炎,重症機率遠高於一般人,目前根據各國文獻,並無顯示確診新冠肺炎會直接造成腎臟衰竭,但會有間接影響,因新冠肺炎通常導致呼吸道系統,若呼吸衰竭需使用呼吸器,亦可能多重器官衰竭導致休克,最後影響腎臟功能等,建議腎友仍要完整接種疫苗。
-
2021-09-29 該看哪科.皮膚
澎湖紅疹原因找到了!原來是「牠」害的
澎湖不少民眾皮膚出現奇癢無比的紅疹,紛紛到皮膚科就診,也引起遊客恐慌,澎湖縣衛生局委請衛福部澎湖醫院與高雄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李志宏等人進行遠距門診,李志宏今表示,患者出現紅疹部位多在穿衣時容易暴露在外的手臂、脖頸等處,評估可能是「毛毛蟲皮膚炎」。高雄長庚醫院表示,自去年2月起與部立澎湖醫院合作遠距門診,其中皮膚科固定在每周二下午,由李志宏經實時互動的會診診療,幫忙建議澎湖醫院醫師進行正確診斷及治療,昨天下午進行的遠距門診看了21人,比平常多出一倍以上病人,其中15人因皮膚出現紅疹就醫。李志宏表示,大部分病人的紅疹從頸部、發展到手部與背部,也有人是從下肢開始,手臂、頸部到臀部。少數人發生在衣服可遮到的地方,如後背部,腹部,其中一家5人都患病就醫,詢問得知周五全家人晚間騎車外出吃飯回來全部得紅疹,但1名長輩待在家就沒有。高雄長庚及澎湖醫院團隊發現,皮膚症狀為點狀丘疹,不像花草過敏引起,皮膚鏡放大看也未發現小昆蟲、禽蹣等過敏原,澎湖上周五開始吹東北季風,由於是風大後才有這些皮膚症狀,評估可能是毛毛蟲的剛毛因風大飄散在空氣中,接觸到皮膚才引起的過敏症狀。李志宏說,過去毛毛蟲皮膚炎可能會併發鼻子過敏症狀,但疫情期間,大家都戴著口罩,沒有明顯呼吸道症狀,這種紅疹是皮膚對外界物質產生的過敏症狀,不會傳染,通常會在一、二周內恢復,只要不抓破皮就不會留下疤痕,患者可以冰敷舒緩,較嚴重時可就醫,由醫師開立口服及外擦藥膏。高雄長庚醫院表示,高雄長庚與部立澎湖醫院合作的遠距門診自今年8月底,已看過近千名患者,其中以溼疹、黴菌感染、及乾癬的個案最多,病人以馬公居多,但也有病人遠從望安、吉貝到部立澎湖醫院就診。除部立澎湖醫院,高雄長庚每周另有4次遠距門診,服務西嶼及將軍衛生所的皮膚遠距門診。
-
2021-09-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21歲老闆受耳鳴困擾差點想不開 認知療法讓他不藥而癒
台北一名21歲老闆深受耳鳴困擾,痛苦到想自殺,求助台中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醫師沒給他藥物,提供耳鳴認知療法,調整作息,不再熬夜,年輕老闆不藥而癒。賴仁淙表示,耳鳴百分之九十九是良性的,有些耳鳴不需藥物治療,他向這名患者強調「一定會改善,相信我」。賴仁淙表示,這名年輕男患者自己經營生意,壓力大,查覺自己有耳鳴問題後先上網查詢,上網爬文反而越看越擔心,害怕自己是否會耳聾。男患者到光田綜合醫院求助說,他受耳鳴困擾到想自殺,在台北找過醫師,花很多錢仍無法解決耳鳴問題,他說不求完全治好,只求聲音變小。賴仁淙向患者信心喊話,一定會改善他的耳鳴,安排耳鳴特別門診,並介紹患者先到台灣耳鳴學會的網站了解耳鳴,男患者到光田醫院就醫3次,不用藥物,賴仁淙對患者說「聲音對你是無害的」,去除患者對耳鳴的恐懼,以認知療法治療對方的耳鳴,日前患者傳訊感謝賴仁淙:「醫生,真的很謝謝你」。賴仁淙表示,耳鳴的成因很多,有些耳鳴不需用藥,鼻子過敏壓力大,屬生理性的耳鳴,有年輕患者自己上網找耳鳴治療方法,吃銀杏反而適得其反,因為通血路的結果,讓耳鳴聲音更敏感。賴仁淙說,耳鳴也是生理的保護機制在提醒自己,像疼痛反應,如果鼻子過敏時,耳鳴聲音會更明顯,這名男患者經認知療法,不熬夜,有良好睡眠,正面諮詢後,耳鳴聲音變小,不用藥就獲得改善。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1-09-28 新聞.元氣新聞
澎湖怪病? 紅疹癢病患暴增
澎湖多家皮膚科診所大排長龍,不少民眾皮膚起疹發癢求診,醫師發現民眾症狀一致,初步研判是蚊蟲、禽蟎叮咬或接觸不明花粉,建議衛生局蒐集病患居住及工作地點,分析有無地緣性。縣府發言人陳其育說,環保局環境監測,確認懸浮微粒等數值正常,不排除是季節轉換、植物因素或個人過敏體質,將持續追蹤釐清;衛生局則表示,將請台灣皮膚科醫師協助鑑別診斷。衛生局表示,中秋後,身上出現紅疹患者增多,主要在手肘內側、頸部等,有人是胸部、腹部出現紅疹,起初以為是天氣悶熱所致,有人以為吃藥引起過敏,但求診患者日增,引起關注。衛生局副局長彭紋娟說,經查詢各醫療院所,醫師都認為並非傳染病,應是接觸性皮膚炎,中秋後東北季風起,可能有花粉飄散或草叢不明物質接觸到皮膚,民眾曝露的肢體出現紅疹,建議這段時間到戶外最好穿長袖保護,這類病患塗抹藥膏後,症狀多已緩解。澎湖三總分院皮膚科主任林佳樺昨天看診60人,有10多人出現紅癢情形,尤其脖子處有一群一群紅疹,推測像蚊蟲或禽蟎叮咬,尚未找出誘發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