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青少年
共找到
1094
筆 文章
-
-
2022-07-17 養生.運動健身
哪些人容易發生高山症?高山醫學專家傳授登山注意事項
兩年疫情帶動國內小旅行,不少人想嘗試登山,卻擔心受傷、怕走不動。其實只要提早做好準備和計畫、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徜徉山林美景並不難。更棒的是,為了預備登山所需的體能和正確心態,你會更願意花心力照顧、鍛鍊自己的身心,啟動登山之旅的同時,也開啟了追求健康的正向循環。如何做體能訓練?「維持理想的體重和體能,是登山最基本的條件。」登山資歷25年的高山醫學專家、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王士豪醫師說,根據他發表於國際期刊的研究,同樣爬雪山,身體質量指數(BMI)達肥胖或體能不好的13歲青少年,發生高山症機率是80%;體重和體能介於中間者,發生率降低到30%;正常體重和體能最好的人,高山症發生率只有約20%。●平時就需進行全身肌力和心肺耐力訓練。登山愛好者、知名健身教練Hana漢娜一直維持規律、有系統的訓練,同團山友都讚嘆她的腿力。Hana表示,老一輩山友都說「下山你不練,上山山練你」,上山所需的肌力和體能,在山下就要有。由於她平常訓練就包括全身肌力和心肺耐力,不會為爬山額外安排訓練計畫,頂多做負重爬坡的模擬練習,手拿兩顆啞鈴靠在雙肩上,跑步機設定適當的坡度和速度,走個半小時左右。●爬樓梯、負重訓練,登山前一周就要停止,充分休息以儲備腿力。如果沒有健身房或跑步機,一般樓梯就可以訓練。王士豪說,如果平常沒訓練,登山前三個月要特別加強腿力和心肺耐力,可以每天上、下午各爬15層樓,上樓爬樓梯,下樓就坐電梯。第一個月不負重,第二個月背輕裝,第三個月就要背真正登山時需背負的重量。但是,登山行程開始前一周,就要停止負重訓練,讓雙腿充分休息,儲備登山時的完美腿力。●走走郊山,適應道路、地形,練習調整呼吸。王士豪建議,除了負重練習,也要找時間去郊山走走,目的是適應及熟悉崎嶇不平道路,可以避免外傷或扭傷。另外,也要練習調整呼吸,可持續行走且同時聊天的速度,就是最好的行進速度。如同負重訓練一般,郊山訓練也應提早進行,且登山前一個禮拜要充分休息,以免登山時腿還在痠,容易受傷。如何預防高山症?●帶著登山計畫,到門診評估、拿預防用藥。上山前一天要睡好。「上山前一天一定要睡好!」Hana提醒,如果前一天沒睡好,對行程會有很大的影響,上了山也比較容易發生高山症或其他不舒服的反應。遇到這種時候,平常再努力鍛鍊都幫不上忙,不可逞強,只能折返。王士豪說,有任何感冒或不舒服症狀,都不應該去爬山,出發了才不舒服,也要趕快下山。王士豪表示,「運動表現變差」是高山症肺水腫最早期症狀,再發機率高達六成。高山症可用藥預防,建議登山前帶著行程計畫,去登山門診或家醫科找醫師討論、開藥,帶在身上。登山裝備哪些是必要之物?雖然高山症是最常見的登山疾病,但根據消防署統計,高山症僅佔山難救援的4%,最大宗還是迷路(38%)、創傷(20%)、疾病(11%)、墜谷(11%)。王士豪表示,登山前,必須對自己的能力、登山路線都徹底了解,除了預備好身體條件,正確的衣著、登山鞋、登山杖、雨衣都不可少。1. 登山杖:「登山杖就像山上的第二雙腳。」Hana說,下坡時,登山杖可幫忙分擔膝蓋壓力,有時山路陡峭溼滑,先把登山杖撐好,腳再下去,會比較安全。但仍要注意,下坡時膝蓋要保持微彎出力,不可以用「膝蓋頂到底鎖死」這種方式走下坡,下坡本身不傷膝蓋,是這種姿勢才傷膝蓋。2. 登山鞋:王士豪建議,一定要穿耐磨防滑、包覆腳踝的登山鞋,萬一在山上扭傷,受傷程度會比較小;但不要穿新鞋上高山,最好先穿去郊山走過兩遍。3. 登山服裝:衣著最內層要穿排汗衣,中層保暖衣,外層風雨衣,褲子絕對要是排汗快乾材質,不能穿牛仔褲,牛仔褲易濕不易乾,恐導致身體失溫。4. 雨衣:無論出發時天氣多好,山上天氣說變就變,一定要帶一套兩截式的雨衣或是風雨衣。行前叮嚀登山最忌 越級打怪或獨攀「登山要循序漸進,不可以越級打怪;要有同伴,不要獨攀。」Hana提醒,百岳各有難易度等級,新手一定要從初級累積經驗,才能增加難度和天數,千萬不要看別人照片很美,就貿然跟風,這樣的登山經驗通常不太好。山下也要有人知道你去哪裡、什麼時候應該要抵達哪裡,如此若發生意外,才能快速救援。
-
2022-07-16 焦點.元氣新聞
成大醫院攜手百靈佳殷格翰 簽訂臨床合作備忘錄
台灣醫療技術入列世界頂尖,臨床試驗能力吸引國際藥廠攜手開發新藥,對抗難解疾病。成大醫院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今天簽訂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MOU),由成大醫院院長沈孟儒與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代表簽署,近年雙方開展近30項臨床試驗合作,產出創新醫療解決方案,目前正進行思覺失調症藥物臨床三期收案,為該試驗收案量全球第三大醫院。成大醫院秉持三大使命「教學、研究、服務」沈孟儒表示,成大醫院具備「教學、研究、服務」三大使命,除了培養更多優秀醫界人才及追求服務病患品質,更在藥物研發領域積極發展。成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成立至今22年,此次與百靈佳殷格翰的合作,聚焦早期臨床試驗數量上的增加,結合成大醫院具備國際卓越的臨床試驗品質,希望帶動台灣前端醫藥研發的開創性能力,找到更多適合台灣病患的解決方案。成大醫院與百靈佳殷格翰的合作,陸續產出創新解決方案包括有第一個預防中風發生的抗凝血NOAC藥物、第一個證明可降低心血管死亡事件發生的糖尿病藥物、第一個二代晚期肺癌藥物等,以及正進行中,從二期進入到三期收案的思覺失調藥物。成大醫院與百靈佳殷格翰研發多項創新解決方案1.第一個預防中風發生的抗凝血NOAC藥物2.第一個二代晚期肺癌藥物3.從二期進入到三期收案的思覺失調藥物(進行中)成大醫院與百靈佳殷格翰合作,攜手加速藥物研發,造福更多台灣病患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分享,該公司秉持「透過創新展現價值」精神,過去幾十年,在多種適應症的新藥開發道路上完成多項突破。2021年,百靈佳殷格翰投入全球年度淨銷售額的兩成、41億歐元作為研發的投資基金,目標是在2025以前,再推出15項人類處方用藥的新藥品,而成大醫院擁有優質的醫療能力與前瞻研究團隊,一直是百靈佳殷格翰的重要夥伴。成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為長期獲得衛福部補助認可的卓越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彩雲表示,成大醫院不斷強化自身優勢,與國際性藥廠合作,結合臨床第一線經驗與專業研究資源,致力藥物研發領域。此次透過簽訂臨床試驗合作備忘錄,希望結合雙方優勢,共同推動更多臨床試驗,攜手加速藥物研發進程,造福更多台灣病患。延伸閱讀:什麼是思覺失調症?此次雙方合作的臨床試驗中,關於中樞神經領域研究,特定Gly-T1 抑制劑在2021年已獲得FDA核准,得應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症相關認知障礙(CIAS),並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全台罹患思覺失調症患者約10萬人,症狀分為正性症狀(妄想、幻覺、幻聽、思想紊亂);負性症狀(自我封閉、情感冷漠、情感矛盾),以及認知障礙(無法專注、記憶力降低、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思覺失調症治療僅針對正性及負性症狀的改善。Gly-T1 抑制劑則是針對思覺失調症相關認知障礙的藥物,有望提升患者推理及解決問題能力,該臨床試驗預計進行至2024年,目前此項研究受試者招募,收案規模達全球臨床試驗第三大,為思覺失調症患者及家屬開啟一道曙光。思覺失調症的正性症狀1.妄想2.幻覺3.幻聽4.思想紊亂思覺失調症的負性症狀1.自我封閉2.情感冷漠3.情感矛盾思覺失調症的認知障礙1.無法專注2.記憶力降低3.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延伸閱讀: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早期發現「思覺失調症」的前驅期症狀什麼是思覺失調症 電影《瀑布》講述思覺失調症的故事,女主角賈靜雯在劇中詮釋患者心境的轉折,影迷感動。這部電影的背景是現在最有感的新冠疫情時代,故事鋪陳採用平凡的日常互動,帶出思覺失調症患者與家屬不為人知的陰暗生活,也增進大家認識曾被稱為「精神分裂症」的慢性精神疾病。思覺失調症主要是思考和知覺的失調有關,像是腦中產生錯亂,會出現妄想、幻覺、幻聽、認知障礙等症狀,終其一生都要與疾病共存。目前沒有可完全根治的方法,部分患者只能靠藥物改善控制;家族遺傳、重大壓力、環境因素等,都是誘發因素之一。1.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且重大的精神疾病,與腦內功能運作失常有關。2.思覺失調症好發於青少年晚期及成年初期。3.臨床症狀顯現為:知覺、思維、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功能性障礙。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
-
2022-07-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打新冠疫苗 可防7成重症
台灣這波COVID-19 Omicron BA2變異株帶來的疫情造成社區流行,各年齡層族群皆受到感染與影響。不同於疫情初期,當時兒童感染病例少於5%,但Omicron當道後,兒童病例大量增加至20%至25%,即使青少年及成人已接種二劑或三劑新冠疫苗,仍然無法完全避免被感染。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減少感染機會、降低併發症或重症與死亡危險,七月下旬,六個月至五歲族群即納入疫苗接種對象,補足幾近全齡接種的最後一塊拼圖。指揮中心六月初於六都設立七個兒童大型疫苗接種站,台中榮總與科博館立即動員,五天為6452人接種疫苗,人數居冠,呵護國家幼苗當仁不讓。兒童莫德納、BNT 心肌炎風險小兒童接種mRNA新冠疫苗對預防Omicron,大約有三至四成效果,但預防重症效果可達70%以上,持續超過六個月。目前兒童可接種莫德納和BNT兩種mRNA疫苗,應該選擇哪一種?兒童莫德納與BNT疫苗並無絕對優劣,心肌炎風險小,皆可考處接種。兩種mRNA疫苗的副作用多為輕度至中度,約一至三日內可緩解。注射部位反應六至九成,多屬輕微;倦怠、頭痛約二至六成,通常較常發生在第二劑;發燒在第一劑小於10%,第二劑20%至39%,多數小於攝氏38.5度,反應較青少年和成人族群輕微,產生心肌炎和心包膜炎機率明顯低於青少年。接種三劑 避免死亡最重要方法目前接種的疫苗針對原始武漢株病毒製作,預防感染效果不理想,但接種三劑疫苗,仍公認是避免重症、死亡及預防病毒感染散播最重要的方法。以社會的防疫觀點,可降低疾病防治措施,如停課對於兒童受教權及生理、心理發育的影響,且減少疫情傳播至家人或其他年齡層民眾的機會。今年兒童感染新冠病毒人數和比率明顯增加,常為家庭或學校,包括幼兒園、小學或安親班群聚,雖然症狀大多輕微短暫,如突發性高燒、咳嗽、嘔吐、食欲差、活力降,通常約二至三天,在住院或症狀治療後很快緩解,但父母仍非常焦慮。併發症、MIS-C 家長仍應注意另外,也有不容忽略的併發症,如哮吼、熱性痙攣、腦炎、類流感的肌痠痛與倦怠及少數的肺炎及敗血症等,及無法預期的後續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PIMS-TS/MIS-C)或長新冠症候群(Long COVID),所以仍應注意。至於疫苗以外的預防保健,包括均衡飲食、多種營養,多補充水分,可額外補充維他命,注意個人清潔衛生消毒,如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在公共場所、人潮處、餐廳等公共活動區域接觸介面,注意疫情時期的感冒症狀,並自我隔離,避免散播給他人。萬一孩子受到感染,可服用症狀治療藥物,如止痛退燒藥、綜合感冒藥與化痰劑等、多補充水分、維他命及清冠一號。應注意危險徵候,如持續性發燒、活力差、睡不好、吃不下、喘咳、意識不佳,出現這些狀況時,建議至兒科急診評估及處置。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接機群聚 本土BA.5增2例
昨本土疫情新增一萬九○五一例,為五月三日以來新低,中重症一七二例、死亡九十六例。另再增二例本土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個案,父母開車接歸國兒子遭感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死亡通報案例中,有二例廿多歲男性在染疫後至四至五周在家猝死。一例有先天性心臟病,曾打三劑疫苗,六月六日確診,七月七日被發現於家中無呼吸心跳,死因為自發性腦出血,合併多重器官衰竭及新冠確診;另例曾因外傷顱內出血,長期臥床,有癲癇病史,六月中快篩陽性但未通報,七月八日在家被發現無呼吸心跳,死因列心肺衰竭和新冠確診。另重症增一例青少年個案,羅一鈞說,該十五歲女性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並長住呼吸治療病房,未接種疫苗,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但病況穩定。至於新增兩例本土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個案,羅一鈞說,這起家庭群聚是廿多歲男性(子)於六月廿四日自法國經新加坡轉機入境,四十多歲(父、案A)及五十多歲(母、案B)從南部北上接機,兒子隔天被通知入境PCR檢驗陽性確診,父母六月廿七日快篩陽性確診。 目前共四例本土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個案,均親友接機引發家庭群聚。羅一鈞提醒,接送親友入境務必落實相關防疫措施。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例20多歲男性染疫亡 青少年敗血症加護病房觀察中
指揮中心公布最新本土疫情概況,今日中重症來到172例,中症86例、重症86例,死亡較昨日回升有96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死亡案例中有2例都為20多歲的年輕個案,確診後隔月逝世;另出現新一例的青少年重症個案,為15歲女孩,出現敗血症情況,目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病況穩定。羅一鈞說明,今日死亡案例中有2例較為特殊,分別為20多歲男性,打過3劑疫苗,有先天性心臟病;在6月6日確診,7月7日在家被發現已無呼吸心跳,送醫急救仍不治身亡,死因為自發性腦出血,合併多重器官衰竭及新冠肺炎確診。羅一鈞分析,由於個案距離確診已有一段時間,目前判斷與新冠肺炎關聯性低。另一例也是2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個案先前因外傷,有過顱內出血,長期臥床並有癲癇病史;6月中曾快篩陽性但未通報,7月8日在家被發現無呼吸、心跳,送醫急救後仍不治身亡,在醫院PCR陽性確診,死因列為心肺衰竭和新冠肺炎確診。同時,重症部份新增1例青少年案例,羅一鈞說明,個案為15歲女孩,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也長住在呼吸治療病房,未接種過任何疫苗;7月7日發燒、快篩陽性,機構先給予莫納皮拉韋治療,送至急診檢查發現有肺炎、氧氣濃度降低、敗血症等情況,轉入加護病房觀察,並投入瑞德熹偉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病況穩定。
-
2022-07-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台大公布2名兒童染疫中風 羅一鈞:指揮中心將進行研判
國內新冠疫情趨緩,但兒童染疫不可輕忽。台大醫院今公布,Omicron疫情期間,收治2名染疫合併中風案例,分別是8歲、12歲男童,經磁振造影檢查,腦部出現血管病變,確診合併中風。經台大醫院統計,透過磁振造影檢查兒童、青少年染疫患者,高達4至5成均有腦血管病變症狀,建議家長應盡速讓孩子接種疫苗。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台大醫院上午記者會後,經疾管署區管中心了解,兩名中風個案未在中重症提報名單中,因此已請台大給予病童出院病情摘要,指揮中心再進行研判。
-
2022-07-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痛苦的經驗學習教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療人員的省思」。一位放射師在自己的小孩皮膚病時而復發無法以西醫的治療得到滿意的結果時,聽信一位醫師的建議「喝蛇湯」,雖然半信半疑,但愛兒心切,就試了這方法居然得到根治,也因此回想自己也聽過一些不是西醫確證有效的睡姿、飲食方面的改變可能有助於尿道結石的報導。一位腫瘤科醫師想起自己二十幾年前沒有救活的病人,寫出自己當時可能犯下的錯誤所做的省思令人佩服,我們也邀請一位在美國的資深腫瘤科醫師對這位醫師的省思所做的客觀的評論。醫療團隊能有機會以更開放的態度檢視其他醫療的可能性,或分享自己對過去所犯錯誤的檢討,可以使自己變得更謙虛。【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同理心病人的感受,讓症狀獲得改善!】【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對不起!醫生叔叔猜錯了!】讀吳醫師的文章,可能比他虛長幾歲,也是血液腫瘤科醫師的我,有些感觸。特別是,我覺得文章好像太早結束;因此,不腆己才,作此續篇。醫生選擇治療不是用「猜」的血液腫瘤科病人接受化療之後,因為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白血球降低是預期的反應,特別是血癌病人的骨髓已經不正常,化療後的白血球數值可能低到幾乎不存在的程度,並且需要好幾週的時間才能恢復。即使我們把這樣的病人放在無菌室裡,也無法保護他們不發生「嚴重中性白血球低下發燒症」(Neutropenic fever)。吳醫師的文章已經説明醫生在這樣的狀況下,身體檢查的重點,包括口腔與肛門,人工血管埋置處有無感染徵兆;胸部X光有無肺炎;尿液檢查有無尿道炎。在精要的病史分析與身體檢查的同時,血液及尿液標本也已經在最短的時間內收集送檢,廣效抗生素應該在最短時間內啟用。一半以上的嚴重中性白血球低下發燒症病人臨床上沒有明顯的感染源。我們知道病人發高燒是因為在與某種微生物做戰,但是卻沒有能打仗的士兵(白血球),而只能靠選擇精準的武器(抗生素)來擊敗敵人。吳醫師根據臨床抗生素使用指引(guideline)選用廣效抗生素;並非用「 猜」的,而是如吳醫師的解釋:因為細菌感染比較可能在短時間內致命,而黴菌感染則通常是慢慢燜燒型的臨床過程,如果血液、尿液培養沒有結果,而用了廣效抗生素兩三天後,病人仍持續高燒,就會考慮加上抗黴菌藥物。這個病人在發燒三天後就發生敗血性休克死亡,誠屬不幸,也很不尋常。病人失蹤失聯這位15歲青少年的血癌病人的整個病史並不是罕見。我過去也有不少個病人在治療達到疾病緩解之後就跑去使用民俗療法;當疾病惡化,再度回到醫院時,常常是病入膏肓,藥石罔效了。在台灣行醫時,這樣的狀況幾乎每週都會碰到。當然西醫對於很多癌症是沒有太多有效的二線或三線用藥,但是,碰到有高治癒率的癌症,如果病人及家屬失蹤失聯,可能就喪失了癌症治療的最佳契機。兒童及青少年的急性血癌,特別是淋巴球性血癌有八九成的治癒率。這位15歲少女的死亡,的確令人非常惋惜。從這個病案(相信類似病例是並不少見的),我們需要反省及尋求改善的第一件事是-加強對病人及家屬的教育,並且設立鍥而不捨的追蹤制度,挽回失蹤失聯的病人。台灣近年來有個管師制度,相信這不是困難的事。醫療是藝術,不能完全依照診療指引很多人説每年七月要避免生重病或動手術,因為這個時候醫院有許多醫學院剛畢業的、沒有經驗的年輕醫師。美國病人在初診看醫師之前需要做的功課之一,是查看這個醫師的經驗資歷;這正是説明了醫療不能全盤依照教科書,或健保的「用藥指引」。好醫師或是有經驗的醫師,是能看到每個病人的病獨特之處,為病人選擇最適時、適當的治療。如果這位15歲的病人是給吳醫師的較資深的同事照顧的,會不會早早就看出黴菌感染的可能性而提前用藥?畢竟,因為化療藥及高劑量類固醇的治療,念珠菌在急性淋巴球血癌病人不是太罕見,這樣的感染也常常會有一些臨床上的蛛絲馬跡。美國有句常用的諺語「 Hind sight is 20/20. 」,中文的意譯是「事後諸葛」。資深的醫生會不會比較不受到 guideline的束縛?話說回來,這個病人從發燒到去逝只有短短三天的時間,可能神醫也都無回天之術。健保的醫療約制旨在防範醫療浪費,有時候卻限制醫師、甚至處罰醫師做該做的事幾年前在台灣工作時,看到同事可能因為檢驗項目或用藥被健保刪除給付而要寫申報,希望健保重新考慮,否則,不僅被核刪的項目沒有給付,醫院還可能被罰該項目幾十倍的錢。我看到同事為了一個血鉀檢驗被刪要寫報告;試想醫師在百忙當中要仔細翻閱病歷,寫報告,為什麼開立血鉀檢驗。這樣的制度是遏止醫療浪費的重要手段之一;這讓醫師在開立各種檢查或處方時,至少想個兩次,才不會落入被核刪、寫報告的陷阱。這個15歲病人的病程及結果牽涉到「 用藥指引」。而用藥指引往往結合在健保給付規範裡。吳醫師在選擇抗生素時,並沒有顧慮到健保給付問題;但這是每個在台灣執業的醫師不得不常常思考的問題。健保的用藥指引是否全都合理?是否與時更新?答案是否定的。如果醫生想要開的處方不在健保給付的規定(也就是不符合用藥指引),醫生跟病人只有兩條路可走,不是放棄該處方或是自費用藥。用藥指引 guideline指導年輕醫師如何用藥,但是應該與時更新,並且給予醫師一些因病人的特殊狀況做調整的空間,才是鼓勵醫師給病人最佳照顧之道。結語醫生在漫長的行醫生涯,難免有治療失敗的例子。吳醫師將自己多年前的失敗的病例公諸於世,應該得到喝彩。有些失敗例子是完全無法迴避的,有些則是可以在痛苦的經驗裡學習教訓,所以下一個類似的病人才能有好的結局。我相信這也是吳醫師沒有寫出來的最後結論。
-
2022-07-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染疫童慎防MIS-C 注意2狀況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歐美等地發現不少兒童及青少年罹患新冠肺炎後,發生「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產生全身性發炎症狀,尤其是腸胃道及心血管系統嚴重症狀。目前台灣也有染疫兒童出現MIS-C病例。兒童感染新冠肺炎二到六周後,要小心發生MIS-C,目前發生原因不清楚,普遍推測是新冠病毒造成免疫系統失調,進而導致不正常的全身性發炎反應。 MIS-C會引起全身的發炎反應,各器官都可能受到影響。據國外統計,會發燒超過24小時,80%以上的兒童會有腹痛、腹瀉、嘔吐、胸痛、心跳快等症狀,也可能產生結膜炎、紅疹、呼吸急促、咳嗽,甚至頭痛、意識不清、幻覺等症狀。約50%的MIS-C病例會合併休克與心臟收縮功能異常,也有較高機率合併心肌炎與心包膜積水,超過一半的病例會凝血功能異常。MIS-C往往來得快又急,常需要在治療初期使用強心劑,據國外統計,MIS-C死亡率高達1-2% 。目前並沒有一致的治療準則。現行主流治療方式,採靜脈注射同時給予免疫球蛋白與類固醇調節發炎反應,一併開立口服阿斯匹林預防血栓;若一開始的症狀比較嚴重,或初始治療後反應不佳,則考慮增加類固醇的劑量,或額外使用免疫調節劑。雖然約一半的病例最初會表現休克與心臟收縮功能異常,但這些病例約八、九成在出院時心臟收縮功能會回復正常;冠狀動脈異常病例也有約八成會回復至正常的大小。不過,仍有小部分病例的心臟會有長期的後遺症;急性期產生的休克或血栓,可能是造成長期後遺症的危險因子。根據統計,MIS-C在美國的發生率約10萬分之30,而台灣至今發生率約為10萬分之8。由於台灣兒童新冠肺炎確診數從五月開始不斷上升,自六月中旬至七月開始可能會有較多的MIS-C出現,家長必須注意以下兩大重點狀況,若都符合,可能就要帶孩子就醫,讓醫師作正確的診斷。1.家中21歲以下兒童或青少年,在新冠肺炎確診後二到六周是否有發燒超過38度,且超過24小時。2.是否有兩種以上不同系統的症狀?包括神經系統如頭痛、躁動、意識不清等;呼吸系統如咳嗽、呼吸急促、嘴唇發紫等;心血管系統如胸痛、心跳加速、低血壓等;腸胃道系統如腹痛、嘔吐、腹瀉等;黏膜皮膚如紅眼睛、草莓舌、紅疹、肢端腫脹等;其他如淋巴結腫大、喉嚨痛、肌肉痠痛、關節痛等。
-
2022-07-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7歲女童打一劑仍中MIS-C 台大醫:至少需兩劑
國內今天新增198例中重症個案,其中一例7歲女童接種了一劑輝瑞疫苗,但仍出現MIS-C症狀。對此,指揮中心表示,該案6月1日接種、6月5日確診。台大醫院小兒科副主任張鑾英表示,僅施打第一劑效果仍是不夠,至少需施打2劑才能有效預防MIS-C,同時該案的施打間隔也不到2周,因此保護力不足。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發生MIS-C症狀的7歲女童是在6月1日接種、6月5日確診,接種時間和確診時間離太近,研判是保護力還沒有發揮。張鑾英也指出,通常打完疫苗後2周才比較會有抗體,只打第一劑效果恐怕不足。從國外研究來看,至少都要打到2劑,5歲以下小孩能預防到8成、青少年則能夠預防到9成。張鑾英說明,今天的MIS-C個案只打第一劑,僅隔4天,保護力恐怕尚未生成,但不代表說疫苗沒效。因為MIS-C的機轉目前尚不清楚,主要是發生在得了新冠肺炎,2~6周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屬於免疫調節系統出現異常情況,也是感染相關,因此最好是預防不要感染,再來便是降低嚴重度,預防總是勝於治療。張鑾英提醒,家長在小朋友確診後,至少要密切觀察一周,若有呼吸道症狀,如哮吼、肺炎等;發燒以外容易喘;腦炎部分:抽筋、意識不清、走路不穩等中風情況,或出現幻視、看東西忽大忽小等症狀,都是MIS-C可能的跡象。
-
2022-07-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21、121死 18歲少女未打疫苗 肺炎併呼吸衰竭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個案221例,包括中症114例、重症107例,死亡增加121例。今日特殊死亡個案中,最年輕為一名18歲女性,因有慢性疾病,從發病到死亡僅2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特殊死亡個案為18歲女性,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臥床,沒有接種疫苗,6月13日出現發燒,因而到急診,6月14日住院,住院期間因肺炎併發呼吸衰竭,6月28日不幸過世。羅一鈞表示,國內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累計9例,其中4人死亡。重症9例中,包含肺炎6例、心肌炎1例、MIS-C1例 、共病(車禍外傷)1例。死亡4例中,包括肺炎3例(均有慢性病史)、心肌炎1例。
-
2022-06-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Novavax開放18歲以下施打?羅一鈞:需申請EUA新案審查
我國透過COVAX機制獲配的首批次蛋白疫苗Novavax,今晨抵台50.4萬劑,各界都想知道此次新的疫苗,會如何配發地方?同時,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日也建議加速審查Novavax開放給18歲以下的國人。指揮中心今回應,已通知Novavax公司提供資料給食藥署進行審查。李秉穎今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表示,18歲以上許多人都已打疫苗,Novavax疫苗應開放青少年施打,目前食藥署也已要求藥廠提供資料,若經審核通過應可開放,主因是青少年打Novavax疫苗,對比打mRNA疫苗出現嚴重頭痛、心肌炎等不良反應的機會比較少。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腹組長羅一鈞今日也說明,Novavax疫苗在國際上有印度、跟歐盟於6月23日緊急核准12-17歲青少年施打;另外加拿大也準備進行審查。羅一鈞表示,指揮中心已通知Novavax公司提供資料給食藥署進行資料審查,也因為是新的適應症,不是舊的適應症延長,因此要重啟新案做食藥署EUA審查。此外,本批抵台的Novavax疫苗效期至今年9月30日,採各縣市自行預約,指揮中心會如何分配疫苗?羅一鈞則表示,目前還再清點不同施打劑次的人數,也會了解地方提報來的需求數,做整體縱整考量;疫苗到貨還有一周封緘檢驗時間,因此仍有一周可完成分配調查作業。
-
2022-06-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8歲以下打Novavax有望 李秉穎:食藥署已要求藥廠補件
國內新冠疫情趨緩,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新冠疫情如流感一樣,一波大流行後,將為總人口的10%至30%得到感染,但不會所有人都得到感染,同時新冠病毒不斷突變,疫情可能還會有第2、第3波,如南非就有4波疫情,每一次病毒突變,就會引發一次疫情,並呼籲衛福部食藥署應盡速審核,讓青少年可以接種Novavax疫苗,可降低接種mRNA疫苗後,嚴重頭痛、心肌炎等不良反應的機會。李秉穎今上午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訪問。他說,即便疫情趨緩,但尚未結束,指揮中心還不會結束,因有許多防疫相關的事情還需要決定。陳時中參選台北市長後,李秉穎會不會接任指揮官?李秉穎說,他不可能接任,接任的人一定要對指揮中心內部執行面很有經驗的人。國內首批Novavax疫苗共50.4萬劑今晨抵台,預計7月8日針對18歲以上民眾施打。李秉穎說,18歲以上許多人都已打疫苗,Novavax疫苗應開放青少年施打,目前食藥署也已要求藥廠提供資料,若經審核通過應可開放,主因是青少年打Novavax疫苗,對比打mRNA疫苗出現嚴重頭痛、心肌炎等不良反應的機會比較少。至於,今天到貨的Novavax疫苗青少年能否施打,李秉穎說,這部分還需等食藥署審核的情形。主持人周玉蔻說,目前高端疫苗仍在世界衛生組織進行審查,外傳如果高端審查不過,恐影響陳時中選情。李秉穎說,那是疫苗研發問題與政府官員無關,可是高端疫苗預防是新冠病毒原始株,但現在流行是Omicron變異株,疫苗有效性能不能達標可能有困難,這是一個挑戰。李秉穎說,如果高端疫苗未挑戰成功,可以採用研發次世代疫苗或直接提出打第3劑研究,如BNT兒童疫苗當初送審臨床試驗,就是以打3劑疫苗作為條件,主因是現在流行病毒株與過往不同,因此打3劑疫苗的保護效果,才能符合WHO要求。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多,李秉穎表示,預期9月應可完全解封,但解封與疫情趨緩不見得完全平行,尤其是邊境管制,如果出國後與在國內感染病毒的情形沒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考慮再適度開放。但邊境管制目前為3+4,何時可放寬為0+7,雖然未來一定如此,但何時可以上路,這要視指揮中心態度。至於,新北市恩恩案,李秉穎說,該事件比較偏向是行政衛生機關問題,但外界不是當事人,都是霧裡看花,應要有司法體系等第三方介入研判較佳。
-
2022-06-2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創6月以來新低 羅一鈞:中南部已脫離收治高峰
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的確診個案中,有147例中症、80例重症,死亡85例創下6月疫情以來的新低。死亡個案中有2例30多歲男性,皆無接種過疫苗,都有癌症病史,在染疫後出現肺炎、癌症共病,皆簽屬DNR。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全台醫療量能目前都已脫離高峰,包括先前吃緊的中南部地區。羅一鈞表示,今日中重症共227例,累計輕症、無症狀99.58%。大部分死亡個案都有慢性病史,也未打滿三劑疫苗。同時,今日沒有兒童、青少年死亡個案。羅一鈞說,今日死亡的2例30多歲死亡男性,1例在6月14日發病確診,有咳嗽、流鼻水症狀,6月26日死亡,為肺炎併呼吸衰竭以及癌症轉移;另一例,6月25日因癌症住院治療,住院期間採檢為新冠確診,隔日就死亡,因為確診個案,所以仍列入死亡案例中。同時,針對醫療資源部分,指揮中心也公布過去1個月專責病房跟ICU收治趨勢。羅一鈞表示,全國收治人數今天首次降到6000人以下,先前最高點落在6月6日全國收治數7592人,經過幾週,一路從7千多降到6千多例。羅一鈞表示,本周降到6,000床收治數,六區收治數穩定下降,代表除了確診數脫離高原期,我們看到收治部分也脫離收治高峰,是全國皆然,北部很早脫離收治高峰,中南部也脫離收治高峰期。專責ICU收治數743人也是這個月最低點,ICU收治量也穩定下降。
-
2022-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小朋友確診後若出現這些症狀 台大醫:恐為MIS-C
全台確診新冠肺炎者累計超過300萬例,兒童約占20%左右,當中絕大多數兒童都是輕症,復原狀況良好,但也要小心極少數兒童出現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台大醫院今舉行記者會,針對台灣兒童MIS-C進行說明,也提醒如果家中確診兒童有出現發燒時,務必留心小朋友的身體狀況,若合併兩個系統以上的症狀時,務必趕緊送醫治療。台大急診醫師吳仲琳今日在記者會上說明,MIS-C的診斷有3大條件,第一,是6周內的確診紀錄,PCR或是快篩陽性通報皆可;第二,就是臨床表現,發燒3天以上,並且合併兩個系統以上,明確的症狀如:腸胃道、皮膚粘膜、淋巴結、神經或心臟系統等,嘔吐、腹痛、腹瀉、皮疹、紅唇、草莓舌、結膜炎、頸部淋巴腫大、抽筋等;第三,滿足以上2項條件後,需進行抽血和其他輔助檢查,檢查發炎指數、肝功能、腎功能、X光等,經診斷後確定才能成為MIS-C個案。吳仲琳說,確診兒童若出現,退燒後精力下降、倦怠、嗜睡,或是脫水的徵狀,比如:半天以上沒有尿尿、嘴巴黏膜明顯乾燥、激動哭泣時沒有眼淚等等。當確診兒童出現這些危險警訊,提醒爸媽要帶孩子就醫,也務必要告訴醫護孩子之前有感染證據跟相關時間。台大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表示,容易罹患MIS-C的族群,根據美國研究男性、肥胖、人種這3項都是可能因素。據她觀察,基因因素可能也有影響,但仍待詳細的研究報告。張鑾英指出,小孩子確診後,很多家長因為看到新聞提到MIS-C,所以看到小孩發燒就會非常緊張,深怕小孩是不是MIS-C。但張鑾英表示MIS-C機率只有萬分之3,也並非確診後發燒都是MIS-C,MIS-C是「發燒同時出疹子」,MIS-C也僅有6成會起疹子。張鑾英說,要預防MIS-C,首先當然先是預防感染,再來就預防重症,小朋友的兩劑COVID-19疫苗,可有效預防8~9成兒童染上MIS-C;在臨床上台大也尚未看到12歲以上青少年的MIS-C個案。
-
2022-06-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下一代的主人翁」需要真正的朋友
【編者按】本週是針對美國近年來層出不窮的大規模射擊案,邀請三位醫師發表意見。符傳孝醫師定居美國將近半世紀,認為這問題不能只是立法限制槍支,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增進精神健康。接著是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精神科林克明教授,以及長年關心台灣全民精神健康的「精神健康基金會」發起人胡海國教授分別在此分享他們的看法。希望醫界與社會大眾正視這社會問題,政府也能未雨綢繆提出防止社會暴力的政策。【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從英勇捨己救人的鄭達志醫師談起】做人不容易,做現代人更難。在傳統的社會裡,繁複的習俗、禮儀,行為規範、宗教儀式,或許有時會把我們壓得透不過氣,但是也讓我們在日常生活裡的行為舉止有所依循。現今的世界給了我們前人絕對意想不到的方便與幾無止境的可能性,以及前所未有的自由與選擇的空間。在這樣的環境裡,少數幸運的人,憑藉其聰明才智、身世背景,得以恣意發揮,睥睨傲世。我們凡夫俗子,一方面固能盡情享受當代科技、文明帶給我們的「財富」,卻也不得不常常獨自摸索在人生不同階段的處世之道。這樣的挑戰,對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尤其難以面對。身處於這「禮樂崩壞」的「美麗新世界」,他們太容易疏離於父母師友,既沒有切身的指引,恐怕連反抗的對象也無從尋覓。在這樣的情況下,社群媒體剛好填補了這權威的空隙。社群媒體的多樣性帶給他們自由選擇的錯覺,一旦陷入其間,找到了無數「志同道合」的人,就很難拔身而出。在社群媒體裡,大家都爭著要表現,要得到讀者的關注與讚賞,太刻意經營形象,甚或標新立異、嘩眾取寵。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許多人憑空想像、捉風補影,質疑專家學者、「官方立場」。面對社會危機、政治動盪、經濟起伏、移民、難民湧入的壓力,環境污染、全球暖化、乃至新興病毒的蔓延失控,種種引致人心惶惶的現象,他們提出黑白分明、簡單易懂的解釋。這些主張,多以製造假想敵為基礎,挑動人們的仇恨、憤怒。一旦找到敵人,許多疑問迎刃而解。在那漫長的冷戰時代,以蘇聯為對象,美國為首的「民主世界」,大家同仇敵愾,比較不至於相互攻訐。1989年蘇聯解體後,獨霸的美國面對層出不窮的挑戰,不再有替罪羔羊,惶惶然之餘,箭頭對內,尋找亂象的源頭。複雜的問題,被簡單化、極端化了,變成非我既敵、壁壘分明。於是「敵人就在身邊」,「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人心更加不安。這樣的兩難處境,對原本就適應不良、處於社會邊緣的人,以及正在成長中、努力尋找依托、方向的青少年,影響尤大。他們更容易把自身的惶惑不安投射到社會政治層面,不是因悲觀失望而自暴自棄,甚而萌生自殺的念頭,就是「義憤填胸」,轉而相信自己有責任以激烈的手段喚醒沈睡中的大眾,剷除身邊的禍首亂源。我猜想這可能是最近美國大規模槍擊事件層出不窮的一個原因。為了因應這些越來越頻繁的事件,美國上下各界亂成一團。擁槍文化雖是禍源之一,卻因與立國精神息息相關,背後又有利益團體操弄,難以改變。加強校園安全、學生的心理輔導與治療,又常口惠而實不至。除非伴隨大量的經費挹注及人力、資源的投資,就只有淪於空談、成為政客逃避責任的擋箭牌。最重要、最根本的挑戰,關乎我們的下一代如何在這瞬息千變、個人日益孤立、疏離的後現代世界找到方向、志趣、安身立命之道,則甚少提及。這或許是個人主義發展到了極致所難以避免的後遺症吧。但是這個問題如果持續無解,青少年愈來愈難以找到良師益友,只會越來越沈迷於網路及虛擬的「社群」,走向極端。除非我們能在現實世界裡提供更具吸引力、更有意義的活動、組織,將來的世界,恐怕難以樂觀。源自文藝復興的個人主義,給我們帶來自由、民主,帶動數個世紀的宗教解放、科學探索、資本累積、產業振興。但是所謂「徹底的個人主義」(rugged individualism)發展到極致,人人為己,遷徙頻繁,社區鄰里關係淡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不再穩定、不再與生俱來,而有賴於時時的刻意營造。相形之下,網路虛擬「社群」容易操弄、容易帶來即時的回應與報償。但是一旦陷入其中,就不免被操弄、被洗腦。如何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繼續生活在現實世界裡,享受友朋往來的樂趣,接受師長的關懷引導,應是我們大家需要一起認真思考的課題。
-
2022-06-29 醫聲.醫聲要聞
《Nature》:兒童「長新冠」盛行率超過25% 出現這些症狀須注意
研究顯示,不只大人,兒童染疫後,也會受「長新冠」後遺症影響。國內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持續累加,兒童確診案例層出不窮,累計超過20萬人染疫。美國疾病管制署(美國 CDC)指出,兒童出現長新冠的機率稍低於成人,然因兒童不擅表述症狀,需要特別重視。究竟兒童長新冠症狀該如何判斷、怎麼治療?是不少國人家長心中的擔憂。 研究:兒童長新冠盛行率超過2成 15%逾3個月仍有症狀 權威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一篇研究發現,若以染疫後4周以上仍有相關症狀為定義,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長新冠的盛行率達百分之25.4,同族群染疫住院者之長新冠盛行率更高達百分之29.19。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一項針對英國新冠肺炎確診兒童的研究引用「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ONS)」數據:2-16歲兒少患者超過2成確診5周後仍有症狀、超過百分之15確診12周後仍有症狀;這份研究也指出,超過12周仍有長新冠症狀的2-11歲兒童達百分之7.4。 兒童長新冠症狀有哪些? 《刺胳針》:記憶力、專注力下降 《自然》研究結果也顯示,兒童及青少年長新冠患者症狀以精神方面比例較高,包括情緒影響(如:焦慮、易怒、憂鬱等)以及疲倦、失眠、頭痛、認知與記憶能力下降等;其他症狀還包括頭暈、呼吸道症狀、胸痛...等。一項《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的研究則發現,兒童長新冠患者超過12周以上仍持續存在的症狀中,最常見的是疲倦,其次則是無法專心及需要更多睡眠。 《刺胳針》的另一項研究針對丹麥4萬4千位0-14歲兒童進行調查,其中1萬1千人確診新冠肺炎。研究發現,長新冠兒童症狀隨著兒童年齡而有些微差距,0-3歲兒童主要出現情緒波動、紅疹及腹痛症狀;4-11歲兒童除了上述症狀,還合併出現記憶力及專注力相關問題;12-14歲兒童症狀包括記憶力及專注力下降、情緒波動及疲倦。該研究也顯示,3歲以下兒童近4成在確診2個月後仍有症狀,為各年齡層最高。 腦霧有解了! 多吃維生素、適度運動有助減緩新冠後遺症 家長最擔心的新冠後遺症之一,是會影響生活、學習的「腦霧」。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主任張璽說,學界普遍認為兒童長新冠後遺症與發炎脫不了關係,腦霧也是如此,長新冠兒童家長可先觀察,透過改變飲食及生活型態,就能減緩發炎。若症狀持續,甚至影響生活,則要就醫投藥或進行腦部影像學檢查。 張璽指出,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比如避免過多的加工食品、人工添加物,多攝取抗氧化、抗發炎食物(維生素B、C、D等)以及適度運動、保持心情愉悅等,都有助降低體內發炎,是目前醫界對於新冠後遺症的休養建議。 兒童長新冠升溫 立院:投入國家資源進行研究 立法院法制局日前也提出「因應長新冠後遺症對兒童影響之探討」,其中引用美國CDC指引,指出長新冠兒童因缺乏病識感加上難以正確描述症狀,可能使得症狀被忽略,「建議政府宜及早投入資源並組織醫學界針對長新冠症狀進行大規模的長期研究。」 立院法制局進一步指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已投入經費研究染疫對兒童整體健康、發育、免疫反應以及感染後幾年的整體生活質量的影響 ;美國日前也宣布將長新冠患者納入美國身心障礙法(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ADA)保障對象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27日則表示, COVID-19染疫康復整合計畫收治的兒童青少年有38人。 【你也可以看】新冠肺炎確診兒童越來越多,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部規劃系列文章,提供「家有新冠兒」的家長衛教知識、保養照護小撇步,以應對長新冠症狀,請看下方文章:兒童長新冠1/不想上課竟是「長新冠」徵兆?這些症狀持續4週應就診兒童長新冠2/孩童腦霧怎麼辦?補充維他命B、C、D抗發炎
-
2022-06-28 醫療.中醫
冬病夏治三伏貼 增強抵抗力助確診康復者調養
中醫有「冬病夏治」的觀念,為增強抵抗力,也會在夏天最熱的「三伏天」敷貼「三伏貼」,加強體內的代謝循環,改善呼吸道疾病,童綜合醫院中醫部將在7月16日開始擴大辦理「夏季三伏貼」療程,除了增強抵抗力外,也可協助新冠確診者康復後身體的調養。童綜合醫院中醫部洪晨昕主任表示,今年歲次是壬寅,在國曆7月16日進入初伏,之後的一個月內就是三伏貼的時節,必須要接受三次敷貼才算完成療程;為因應新冠病毒,除了傳統配方,也針對慢性病與年長患者,增加設計滋補配方,兒童與青少年則以「耳珠療程」加強藥力,全面協助民眾從根本驅除病邪。陸續有康復者出現染疫後產生的後遺症(長新冠)現象,影響康復者的身體或心理狀態,包括極度疲倦、胸痛胸悶、記憶力和注意力問題,也就是「腦霧」、關節痛,以及其他心臟、肺、腎臟和腸道損害和心理健康問題;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全英國大約有150萬人受到長新冠困擾超過四周,其中超過七成在三個月還有類似症狀,甚至有將近五成患者距離確診至少超過一年。洪晨昕主任指出,從中醫的觀點,病後正是滋養身體的關鍵時機,三伏貼是一種穴位敷貼療法,利用一年最為陽氣充足的時節,以藥餅敷貼在合適的穴位上,藉由溫陽藥力從身體深處將病邪外透,讓身體受損的機能得以恢復平衡,避免當季節交替,或是身體再度面臨壓力事件時誘使病邪復發,以此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洪晨昕主任呼籲,雖然三伏貼可以調息身體,但是孕婦、一歲以下幼兒或正值急性發炎感染等患者,不太適合此治療,因為三伏貼是透過皮膚吸收藥性,使陽氣得以深入,所以敷貼的藥餅會有一定程度的刺激性,對平常容易皮膚敏感的人來說是較不適合的;「三伏貼」屬於自費療程,非健保給付範圍,並且有時令限制,對於是否可進行三伏貼療程,建議需至中醫門診由專業醫師診斷並施行。
-
2022-06-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單日確診降至3萬以下 本月首次死亡未破百
新冠肺炎本土個案昨天新增二萬八四八九例,創近兩個月來新低,新增死亡九十一人也是本月首度低於一百,專家預估七月中旬單日確診人數可降至萬例以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這需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民眾自覺做快篩、減少黑數。不過,上周境外移入個案基因定序報告顯示,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占比首次超過五成,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這兩個新亞型變異株進入台灣社區「已不遠矣」,會在社區中慢慢傳播,預估九月再掀一波疫情,建議盡速接種第四劑疫苗,且以對抗Omicron的次世代疫苗為主,希望政府盡快採購以便民眾接種。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以國際趨勢來看,BA.2疫情正在下降中,未來疫情被BA.4、BA.5取代的機會很高。BA.4、BA.5要變成國內社區主要流行病毒株還需一段時間,或是規模不大。昨新增本土病例仍以中南部為主,以台中市四○○八例最多,其次是高雄市三八八八例、新北市三六七九例、桃園市二七七四例、台南市二五○三例、彰化縣二○二六例、台北市二○二五例等。自五月四日二萬八四二○例以來,首次掉回二字頭。九十一例死亡個案有八十六例具慢性病史、五十九人未接種完三劑疫苗、五十一人年齡超過八十歲。最年輕個案為卅多歲女性,曾接種一劑疫苗,有神經系統疾病需長期照護,六月廿日出現發燒、咳嗽就醫,隔日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莫納皮拉韋」,但病情惡化,廿三日死於心肺衰竭。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無新增兒童、青少年等重症和死亡個案,十二歲以下兒童重症個案六十九例,共廿人死亡。今年一月以來,中重症累計一萬五○八六例,五四九二人死亡,輕症、無症狀個案占百分之九十九點五八。另外,上周檢驗一二○例境外移入個案(六月十日至十八日入境),六十一人感染新亞型變異株,五十三例BA.5、八例BA.4,累計已攔截一二六例感染變異株,大部分為無症狀或輕微症狀,以發燒、流鼻水、咳嗽為主,尚未發現新亞型變異株境外移入個案傳給國內家人情形。
-
2022-06-28 醫療.心臟血管
白天常常想睡覺?醫提醒當心可能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白天工作到一半,突然瞌睡蟲上身,這種情況大家多少都有經驗吧?如果偶爾發生倒是還好,但若是常常如此,可能就要小心了!過度的日間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和某些疾病有著意想不到的關聯性。日間嗜睡的定義與盛行率根據國外文獻[1]的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美國成人有「日間嗜睡」的情形,這個情況在青少年身上更為嚴重,將近有42%的青少年都認為他們白天時常常會想睡覺,日間嗜睡的盛行率之高,讓公衛學家也開始研究這個議題。儘管「白天想睡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有過經驗。不過對於研究人員而言,一個精準的定義是必要的,我們會需要一個標準工具來量化一個人白天的嗜睡程度,而大多數研究日間嗜睡的文獻會以「Epworth嗜睡量表(ESS)」來判定受試者有多嗜睡。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不妨看看以下問題,你會得到幾分。每個問題的答案分成:從未發生過(0分)、偶爾發生(1分)、常發生(一半以上的時間,2分),一直發生為(3分)。請盡量圈選出以下不同情況下打瞌睡(不只是覺得累)的頻率:坐著閱讀書報時、看電視時、 在公共場所安靜地坐著,沒有活動(戲院或會議)、坐車連續超過一個小時(不是自己開車)、 下午躺下來休息時、坐著與人交談時、沒有喝酒的情況下在午餐後安靜地坐著時、 開車中遇到交通問題而停下來數分鐘時。如果你的累積分數超過十分,便極有可能符合過度日間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的定義,本文就更建議繼續看下去!造成日間嗜睡的原因是什麼呢?如果做完嗜睡量表得到了異常的高分,你可能會好奇是什麼原因導致白天會想睡覺。很直觀的,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晚上睡眠不足所造成的[2],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的建議[3],18到60歲的成年人,一天最少要睡七個小時以上,檢視一下自己的睡眠時間,也許睡眠不足就是你白天打瞌睡的元兇!如果你的睡眠時間充足,但白天還是昏昏沈沈,這時候可能是你的睡眠效率出了問題,例如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這是一個常見影響睡眠的疾病,常見的表現是睡覺時會有打鼾聲,而且時常會出現鼾聲突然中斷的情形。其他會影響睡眠效率的生理因素,像是氣喘或胃食道逆流,這些病人在經過醫師診斷和治療,可重新改善睡眠效率,新的一天或許可再恢復神采奕奕。其他像是憂鬱症、嗜睡症…等,都有可能是日間嗜睡的原因。日間嗜睡會怎麼樣嗎?首先最理所當然的是,白天打瞌睡會造成許多交通事故[4],新聞媒體也常常報導。但讓人想不到的是,白天想睡覺竟然也是其他許多疾病的風險因子。國際上有許多科學家在研究日間嗜睡與各個疾病的關聯性,目前發現日間嗜睡與某些睡眠疾患、肥胖、精神疾患、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關係。科學家發現日間嗜睡是失智症重要的預測因子[5],結果顯示日間嗜睡會增加三成左右的風險讓認知能力下降,要如何解釋這中間的關聯性呢?科學家推測這和睡眠的生理功能有關,因為睡眠可以代謝掉一些白天累積在腦袋中的廢物,若是因一些原因使得晚上的睡眠無法達到它應有的效率,就會讓白天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代謝腦中堆積的廢物,然而中間複雜的機轉還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知道。另外在心血管疾病方面[6],有日間嗜睡情況的老年人,比起沒有日間嗜睡的老年人,在心臟疾病相關死亡的風險竟然也增加了33%的比例!這要怎麼解釋呢?有論文研究提到這也許和人體的自律神經[7]有關,日間嗜睡或許在某些方面影響到支配心臟的自律神經,最後增加了心臟病死亡的風險。而日間嗜睡與精神疾病的關聯性,大多研究集中於憂鬱症上,我們知道憂鬱症是老年族群中重要的衛生議題,所以研究這方面的議題在自殺防治上是刻不容緩的。研究指出,日間嗜睡與憂鬱症有非常強烈的關聯性[8],而且他們的關聯是雙向的[9],日間嗜睡是憂鬱症的風險因子,同時憂鬱症也會增加日間嗜睡發生的機會。日間嗜睡和肥胖的關聯性也不可以忽視,有許多研究都證明了日間嗜睡和肥胖[10]有著高度相關,而肥胖會造成「三高」早已是老生常談,所以日間嗜睡造成的影嚮層面的確十分廣泛,如果你白天打瞌睡的狀況已經持續很久,而且無法透過調整睡眠來改善,建議趕緊到診間和醫師討論你的情形!別忘了,如果你有以上所提到的一些慢性疾病,請記得一併告訴醫師讓他們更清楚你的身體狀況。日間嗜睡的治療說了這麼多,日間嗜睡在現在的醫療環境下要怎麼治療呢?最重要的就是找到會造成白天想睡覺的原因,從根本下手,像是如果病史詢問後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醫師也許會安排你到醫院的睡眠中心睡一晚,做一個完整檢查以確定診斷,之後透過陽壓呼吸器或牙套、手術等大多就可以改善。在日間嗜睡的症狀治療上,我們也可以分為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一般會先以非藥物治療為主,像是計畫性的小睡一會兒,運動、以及維持良好的睡眠習慣等,如果可以確實執行,許多病患都會有顯著的改善。如效果有限,則依醫師專業,提供適度的藥物治療。參考資料:[1] Kolla BP, He J-P, Mansukhani MP, Frye MA, Merikangas K. Excessive sleepiness and associated symptoms in the US adult population: prevalence, correlates, and comorbidity. Sleep Health. 2020;6(1):79-87. [2] Meltzer LJ, Mindell JA. Sleep and sleep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sychiatric Clin North Am. 2006;29(4):1059-1076 [3] Watson NF, Badr MS, Belenky G, et al. Recommended amount of sleep for a healthy adult: a joint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nd Sleep Research So- ciety. Sleep. 2015;38(6):843-844. [4] Garbarino S, Durando P, Guglielmi O, et al. Sleep apnea, sleep debt and daytime sleepiness are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road acciden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truck drivers. PLoS One. 2016;11(11):e0166262. [5] JaussentI,BouyerJ,AncelinML,etal.Excessive sleepiness is predictive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the elderly. Sleep. 2012;35(9):1201-1207.[6] Empana JP, Dauvilliers Y, Dartigues JF, Ritchie K, Gariepy J, Jouven X, et al.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s an independent risk indicator fo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the three city study. Stroke 2009; 40(4): 1219-24. [7] Lombardi C, Parati G, Provini F, Vetrugno R, Plazzi G, Vignatelli L, et al. Daytime sleepiness and neural cardiac modulation in sleep-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 J Sleep Res 2008; 17(3): 263-70. [8] Chellappa SL, Araújo JF.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ve disorder. Rev Bras Psiquiatr. 2006; 28(2): 126-9. [9] Alvaro PK, Roberts RM, Harris JK. A systematic review assessing bidirectionality between sleep disturbance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leep. 2013;36(7):1059-1068. [10] Vorona RD, Winn MP, Babineau TW, Eng BP, Feldman HR, Ware JC, et al. Overweight and obese patients in a primary care population report less sleep than patients with a normal body mass index. Arch Intern Med 2005; 165(1): 25-30. 【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白天常常想睡覺,竟與三高、心血管疾病有關!?】
-
2022-06-2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終結六月死亡案例天天破百 今死亡降至91例
新冠疫情蔓延,國內自六月以來天天死亡案例破百後,今天終於降到百例以下。國內今天新增205例中重症個案、91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無新增兒童、青少年重症和死亡個案,最年輕死亡個案為30多歲女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死因診斷為心肺衰竭併新冠確診。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分布為30多歲至90多歲,86人具慢性病史、59人未接種滿三劑、51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5086例,死亡5492例死亡。最年輕個案為30多歲女性,曾接種一劑疫苗,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需長期照護。6月20日出現發燒、咳嗽至醫院就醫,篩檢陽性,6月21日開始使用莫納皮拉韋,但住院期間仍因心肺衰竭,於6月23日死亡,診斷為心肺衰竭併新冠確診。
-
2022-06-26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主題館【骨質疏鬆】糖友、腎友、免疫疾病患者 也要小心骨鬆危機及早檢測骨密度
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疾病,醫師提醒,女性停經之後的骨質會快速流失,老年時的骨質可能失去一半,而糖尿病、慢性腎病,自體免疫等疾病患者,也是骨鬆高危險群,不可不慎。失去雌激素保護,停經後婦女骨質快速流失。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馮尚文表示,人體的骨質由造骨細胞及蝕骨細胞調控,骨鬆是因骨骼的質或量變差,易發生骨折。人體骨量從青春期開始快速成長累積,30歲左右達到巔峰,據國健署資料統計,中年以後骨質每年約減少0.3%至0.5%,而女性的雌激素會抑制蝕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質破壞與吸收,因此女性停經後失去雌激素保護,骨質流失的速度會加劇,故停經後婦女須更加留意骨鬆的發生。第一型糖尿病、腎臟病、紅斑性狼瘡等,都是高危險群。另外,部分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也會帶來次發性骨鬆。馮尚文說,第一型糖尿病人因為胰島素和IGF-1等荷爾蒙缺乏,導致造骨細胞功能受損,造成骨鬆。再加上第一型糖尿病在青少年時期發病,來不及累積足夠骨量。內科學誌顯示,30至40歲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骨質不足和骨鬆的比例是對照組的兩倍。慢性腎臟病也會導致骨鬆,主要因為鈣和磷的代謝異常、維生素D缺乏、繼發性副甲狀腺功能亢進,腎臟國際醫學期刊指出,洗腎病人的骨折風險約為正常人的四倍。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人因有多項共病,且長期使用類固醇,也易發生骨鬆。紅斑性狼瘡及類風濕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發炎性細胞激素上升,引起蝕骨細胞活性增加,也會造成骨質流失,骨密下降;再加上使用類固醇藥物,同樣會造成骨鬆。次發性骨鬆患者,先治療好慢性病,才能改善骨鬆。針對以上這些慢性病衍生的次發性骨鬆患者,馮尚文表示,應轉介至次專科,如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風濕免疫科等,先治療原本的病因,才能大幅改善後續引發的骨鬆,但仍不能忽略骨鬆可能帶來的風險。針對已有骨鬆風險因子者,馮尚文建議可主動去醫院做骨密度檢測(DXA),並利用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計算未來十年之髖骨骨折或主要骨鬆性骨折風險。若為高風險者,就要直接以藥物預防及治療。目前骨鬆藥物包含口服和針劑,一旦確診骨鬆,病患應積極接受治療,不可隨意停藥,避免發生骨鬆性骨折後造成的併發症風險,甚至可能導致死亡。而在生活習慣上,建議民眾自年輕時培養規律運動的習慣,同時戒菸酒,飲食上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提前存好骨本,降低骨鬆風險。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X)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lang=cht【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2-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感染Omicron增5倍 引發MIS-C、腦炎外還可能中風
國內5至11歲兒童疫苗第二劑於6月22日起,間隔4至8周即可接種,指揮中心ACIP專家會議近期將開會討論6個月至5歲幼兒施打疫苗,最快預計7月中旬開打。專家表示,相較過去,近期Omicron疫請升溫,美國研究觀察,兒童感染Omicron機率增加5倍,因此各國皆建議兒童接種疫苗利大於弊。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昨於「全心守護婦幼,預控即時行動」研討會中分享,先前各國觀察,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多屬輕症,且施打疫苗效果不如預期,因此曾有一段時間針對兒童是否施打疫苗頗有爭議。呂俊毅表示,但兒童感染後仍有可能引發重症,最怕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問題,包含腦炎、感染後引起血管變化如發炎、狹窄甚至中風,便開始就疫苗施打是否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副作用及感染,兩者利弊做討論。呂俊毅指出,近期Omicron疫情於各國流行,美國發現兒童感染機率增加5倍,許多醫院遇到大量兒童病患住院,不像去年疫情流行期間鮮少兒童患者感染、住院,甚至演變重症。根據過去臨床試驗結果,12至15歲青少年接種輝瑞BNT疫苗的保護力為百分百,而5至11歲兒童接種後產生保護力與青少年類似,高達90%。而疫苗上市後真實世界數據顯示,面對具有免疫逃脫的Omicron,青少年接種輝瑞BNT,疫苗保護力降到40%,幾乎很難預防感染輕症,但對重症防護仍有70至80%。另一研究則涵蓋5至11歲兒童數據,施打疫苗後保護力僅剩6、7成。呂俊毅表示,總體而言,青少年、兒童無論施打莫德納或輝瑞BNT,對於Omicron預防感染保護力雖不到5成,但預防重症仍維持8成,在Omicron仍然流行期間,非常值得打疫苗。家長憂心孩子施打疫苗後產生副作用,尤其接種mRNA疫苗後容易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呂俊毅表示,其好發族群為15、16歲青少年,以第二劑最多,接種後2、3天至1周內,會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喘、心悸等症狀,大多無需治療,休息數日可自行恢復,也沒有留下後遺症。呂俊毅表示,兒童接種疫苗產生副作用機率小,相較青少年較屬高風險。但不打疫苗者,染疫後一樣會有心肌炎,甚至引發其他風險,在分析染疫風險及疫苗副作用利弊下,因此美國CDC強力建議兒童、青少年施打疫苗。呂俊毅指出,去年台灣疫情控制好,兒童疫苗接種另當別論,但今年防疫政策走向與病毒共存,加上Omicron流行,兒童感染雖多輕症,但仍有重症,如引發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腦炎、缺血性中風、哮吼甚至長新冠風險,建議兒童應施打疫苗,降低感染及重症風險。
-
2022-06-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BA.4、BA.5進來台灣是遲早的問題
鏡週刊日前曝光恩恩事件關鍵的81分鐘錄音檔,指當時新北消防局接到恩恩媽報案後積極處理,卻卡在侯市府的錯誤政策,直到1小時後才能派出消防車,引發軒然大波。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表示,在整個通報過程中,接受通報的人,一定要想像自己在同樣情況下有多緊急,119及被通報單位都要有警覺,小孩的緊急度要比大人更緊急,「緊急後送系統」一定要整合起來。陳建仁今天接受網路節目「新聞不芹菜」專訪,被問到疫情是否會再起?陳建仁說,他認為BA.4、BA.5進來台灣是遲早的問題,但根據國外研究,如果接種比率很高,對變異株還是有預防作用,他也呼籲長者若可以打第四劑,一定要去打,他也呼籲幼兒及青少年打疫苗。對於台灣何時解封,陳建仁說,大部分國家在邊境解封的做法中,通常都是在疫情高峰過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後處理,現在台灣的狀況,疫情正在下降,大約在一個月或一個半月可以考慮開放。但他也說,變異株的發展仍要觀察。
-
2022-06-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建議兒童疫苗打滿3劑 李秉穎:預防變異株威脅
全台疫情仍在高原期,近日本土單日確診數雖然下降趨勢,但整體仍維持在萬例以上,許多家長也擔心小朋友有染疫甚至重症危險。ACIP召集人李秉穎醫師今接受「新聞放鞭炮」節目訪問表示,「小朋友可能還是要打滿3劑比較好。」雖然目前疫苗仿單上都是2劑次,但台灣還是可以自行裁量。針對單日確診數何時可以跌破萬例,李秉穎直言「歹講」,台灣疫情曲線呈現丘陵,上升較慢,下降的速度也會較慢,觀察國外經驗,有些國家3個月就下降,但像澳洲歷時快半年都還沒完全結束,「我們可能是下降比較屬於下降慢的那一群」,何時會到一萬他也不知道。李秉穎表示,小朋友是不是需要打到3劑,以後會進行討論,但以他建議還是要「打滿3劑」比較好,雖然目前疫苗仿單上都是寫2劑次,如果有公布讓兒童接種第3劑,那也是台灣自行的決定與裁量。李秉穎分析,建議小朋友還是要打滿3劑,主要原因是預防變異株的威脅,因此18歲以上的青少年族群,我們也是建議打滿3劑。李秉穎表示,從臨床試驗來看,疫苗對5歲以下小孩而言是安全有效,安全性上沒有問題,兒童保護力跟成人差不多,都在70%至80%左右,抗體還比成人高。有民眾提問,孕婦打疫苗會產生抗體,抗體是否會透過胎盤傳給寶寶?李秉穎回應,根據相關研究,母體若施打疫苗,抗體確實會傳給寶寶,保護力可維持到寶寶出生後6個月。李秉穎也補充,雖然母乳中可能也有少量抗體,但寶寶吃進肚子後就會被酵素分解成氨基酸,「但抗體要進入血液才會有免疫作用」。至於高端疫苗獲選WHO團結試驗,至今試驗結果遲遲未公布,是否當中有變數?李秉穎表示,他也不知道為何WHO到現在還沒公佈結果,照理說都收案一段時間了,進度上確實有些緩慢。此外,全台疫情仍在高原期,何時能夠降至單日萬例以下?李秉穎直言,「我們可能是下降比較屬於下降慢的那一群」,因為台灣整體疫情像「丘陵」上升緩,下降也就跟著緩;但根據國外經驗,有些國家3個月就下降,也有的4、5個月才結束,澳洲半年都沒辦法結束,何時會到降到萬例以下「很難講」。
-
2022-06-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公衛:全國免疫防火牆達7成 6月底開始進入平原期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正趨緩,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今指出,這要歸功於20到49歲率先築起全台「免疫防火牆」,以北北基桃已達79%為最高,全國也已達72%。他說,預估北北基桃將率先於6月底達成單日新增感染率小於2%、個案少於萬例,全國終將逐步進入「地方流行平原期」。此後長遠防疫決勝點,將在於追加劑施打率,以其科學家能否更深入了解變異病毒再次感染傳播的特性,並找出防範之道。至於中重症高危險群,陳秀熙表示,6月中以後50歲以上中重症趨勢走降,隨年輕族群免疫防火牆築起,高風險群在6月底、7月上旬可望受到更多保護。需注意的是,彰投雲嘉以及台中、台南、高雄的70歲以上感染率還在高點附近,尚須一段時間才會降;年輕成年人及兒童青少年,也要嚴防康復後出現MIC-C或MIS-A的可能性。陳秀熙指出,台灣20至49歲的感染率很快達到高峰,也很快就下降,這是流行下降的原動力,可以保護其他年齡層。可看到0至19歲曲線已與20到49歲幾乎重疊,50歲以下也已出現下降趨勢,這代表台灣的疫情已經要受到控制,50至69歲和70歲以上的流行速度雖然比較慢,但終將趨於一致,進入受控階段,紐西蘭和南韓都走過一樣的路。若分區來看,陳秀熙表示,北北基桃、竹苗宜花東的疫情曲線已率先下降,台中、台南、高雄這三個西部交通重鎮也看到曲線有下降跡象,可說是「看到台灣疫情受控的希望」。他預估北北基桃6月底單日新增總個案就會低於1萬例,走入單日新增低於萬例、感染率約2%的「地方流行」,竹苗宜花、台中台南高雄也會緊接在後。至於彰投雲嘉和離島,目前曲線還沒有下降,但是解讀資料要小心「戶籍歸戶」和「老年人口比例高」等問題。分年齡看,可看出20至49歲已率先築起免疫防火牆。陳秀熙指出,在包括突破性感染的自然感染比例,北北基桃與竹苗宜花東最高,已達到36至37%,台中台南高雄24%、彰投雲嘉18%,全國已達到28%。加上上述各區疫苗覆蓋率達到43到47%,北北基桃免疫防火牆已高達79%,竹苗宜花東72%、台中台南高雄70%、彰投雲嘉65%,全國已達72%。陳秀熙表示,Omicron傳播力強、具備免疫逃脫能力,打過第一代疫苗也不能帶來群體免疫,可說是達到病毒「最佳適應點」,加上有一定的疾病嚴重度,「這就是它讓人類很痛苦的原因」。目前在北美,BA.4、BA.5、BA.2.12.1這三種強勢變異株占比合計已達6成,亞洲目前雖只占3成多,仍需要持續觀察並繼續施打追加劑。「疫苗絕對不能佛系打法!」陳秀熙表示,現在問題在於全球各大洲疫苗覆蓋率落差極大,「就算不是佛系打法,也無法打到很高」,所以病毒不斷變異、不斷傳播。免疫學家、病毒學家、臨床醫學家都希望能了解哪些人容易突破感染、哪些人還會有傳播力,加上年齡結構、疫苗接種等複雜因素,這些都會反映在未來的流行病學曲線上,仍待釐清。
-
2022-06-22 醫聲.醫聲要聞
兒童長新冠1/不想上課竟是「長新冠」徵兆?這些症狀持續4週應就診
你知道,兒童跟大人一樣,也會有長新冠嗎?雖然大家對兒童染疫普遍認知是絕大多數為輕症,似乎中重症死亡的風險也比年長者低,但是依照國外經驗,兒童染疫康復後,也會有新冠肺炎後遺症(或稱為Long covid/長新冠)的發生,且兒童染疫者(18歲以下)佔整體新冠肺炎病毒感染人口達20%左右。為讓家長獲取關於新冠肺炎後遺症最新情報,北醫附醫小兒科團隊以實證醫學為基準,提供最即時的衛教資訊。 腦霧、專注力下降 兒童長新冠症狀與大人類似由於長新冠的致病機轉尚不明朗,且診斷條件相當寬鬆,因此診斷方法全球醫療界也還在摸索中。它是一個綜合生理及心理的複雜狀態,大部分的症狀都不具有特異性,在兒童很容易讓照顧者與「偷懶、不想上課、逃避現實」聯想在一起(畢竟家長們停課過量也都快受不了了),但是如果有下列的症狀且持續4周以上,且影響生活和學習,就須考慮帶孩子就診。 除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以外,兒童長新冠的症狀,與大人類似,例如:倦怠感、肌肉或關節痛、頭痛頭暈、專注及反應力下降,遲鈍(腦霧)、味覺嗅覺喪失、呼吸不順、咳嗽(痰)、胸悶胸痛、心跳變快或變慢、下痢等腸胃症狀。另外,兒童長新冠也會發生身心問題(焦慮)或睡眠障礙;日本有醫師提出,臨床觀察上兒童心跳加快及下痢的頻率似乎較高。兒童長新冠如何定義?日:症狀持續、影響日常生活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新冠急性感染後徵候群(Post Covid-19 Condition,長新冠/Long Covid)定義為「確診或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病毒3個月後,仍有無法以其他診斷解釋且持續至少2個月的症狀,且通常對日常生活或身體活動功能造成影響」;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則定義為「初次感染後4週或以上,仍持續有新出現、復發或持續性的症狀」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將這群病人統稱為「長期 COVID(Long COVID)」,其中症狀持續超過感染後 4 週者稱為「症狀持續存在的 COVID(Ongoing symptomatic COVID)」,若超過 12 週且無法解釋為其他疾病所致者,則稱為「後 COVID 症候群(Post-COVID Syndrome)」。日本COVID感染(罹患)後處置指引中,則定義兒童長新冠為17歲兒童或青少年具有以下症狀(當中須至少有一項身體症狀) 之狀態:1. COVID確診後仍持續或新出現之症狀2. 造成身體,精神或社會性健康影響3. 影響日常生活(例如學校,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等) 4. 自診斷算起持續12至少週以上由於目前兒童疫苗覆蓋率遠低於成人,特別是5歲以下幼兒截至目前(2022/06/15)仍未有通過核准的新冠肺炎疫苗可接種,預期兒童族群染疫的比例不會太低,合理推論兒童的新冠肺炎後遺症將是下一波關注的焦點。國外研究:兒童染疫長新冠比例超過一成至於染疫兒童發生長新冠的比例為何?目前尚無大規模統計研究,因此沒辦法明確告訴大家確切的結論。不過有一些地區性的小型統計研究可以參考,義大利及澳洲的報告分別顯示 平均11歲陽性兒童129人當中,有14人(超過一成)4個月後仍有3種以上的症狀,171名幼兒(中間值3歲)中有8%在2個月後仍可觀察到咳嗽、活力衰退等症狀。而日本NHK報導指出在東京世田谷區疑似“後遺症”的比例,10歲以上青少年約30.2%;10歲以下約14.3%。
-
2022-06-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增3歲童哮吼重症亡 住院後發現糖尿病酮酸中毒
國內新增中重症285例、172例死亡個案。其中再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個案為三歲男童,本身有慢性腦部神經系統疾病,死因為哮吼併呼吸窘迫及糖尿病酮酸中毒。另增一例17歲青少年重症個案,二度赴急診,因肺炎仍收治於加護病房。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72例死亡個案中,166人具慢性病史、100人未接種滿三劑、97人超過80歲以上。目前累計中重症1萬2625例,死亡4368例死亡。死亡個案年齡分布自3歲到90多歲。其中一名三歲男童,本身有慢性腦部神經系統疾病,6月7日發燒至40度至診所抗原快篩陽性確診。6月11日出現咳嗽、嘔吐、活動力降低至醫院急診,發現有呼吸喘、呼吸雜音,診斷為哮吼併呼吸窘迫,收治於兒科專責加護病房,並給予氧氣、類固醇、瑞德西韋、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另於診治過程中,發現個案有糖尿病酮酸中毒,屬於糖尿病重症,因此給予胰島素治療。但仍不幸於6月14日因敗血性休克及心肺衰竭,急救無效死亡。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共62例,包括腦炎21例、肺炎(含細支氣管炎)12例、敗血症3例、哮吼7例、MIS-C12例、共病2例、家中死亡5例;死亡增至18例。中重症包括145例中症、140例重症。其中一名17歲青少年,本身有慢性腦神經疾病、長期臥床,未接種疫苗。6月9日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及短暫抽搐等症狀至急診,PCR檢驗陽性確診,但經醫師開立藥物後返家居家照護。返家後發生四肢間歇性發紫,6月13日再度至急診就醫,發現血氧濃度下降、X光顯示肺炎,插管入住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並接受瑞德西韋、類固醇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個案共八例,包括肺炎五例、心肌炎一例、MIS-C一例、共病一例;死亡維持三例。
-
2022-06-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國外研究:染疫住院童 四分之一恐有長新冠後遺症
染疫後是否出現長新冠後遺症,全民關注。我國「新冠康復者整合門診」至今收案破千人,醫師觀察,無論成人及孩童,長新冠症狀多以咳嗽為主,有人咳到「被歧視」。兒童染疫的嚴重程度影響後遺症發生率,莫斯科一項研究發現,住院的染疫孩童,幾乎四分之一有長新冠後遺症,有過敏史、體重過重者風險較高。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長新冠」是指感染三個月內,持續兩個月以上出現症狀,包括疲倦、容易喘、認知障礙、睡眠影響等,可能是新發生、持續的或時好時壞。根據全球逾五十個研究,涵蓋超過一七○萬人數據顯示,從去年七月至今年三月,各國出現長新冠比率約百分之四至六十六。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彭純芝指出,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統計,約一成三的成人染疫康復後,長新冠症狀持續一個月或更久,六個月後還有三成持續出現症狀;但兒少較不常見,可能幼兒不太會描述症狀,且各國認定不同,目前幼兒長新冠議題像是「一幅未完成的拼圖」。英國二○二一年八月發表統計,包括五至十一歲兒童及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共一七三四名受試者,進行感染新冠病毒後嚴重度分析調查,其中頭痛、疲倦、喉嚨痛、嗅覺異常、發燒、腹痛皆屬常見,而症狀出現比例,最高為嗅覺異常、頭痛、疲倦。我國「新冠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提供確診者六個月內症狀追蹤、復健,今年至今已三一六萬名本土案例,截至六月十七日,已收案一一九一人。振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曾敬閔說,染疫康復者常見咳嗽有痰、胸悶,還有全身無力、倦怠,少數人會出現頭暈,甚至誘發氣喘。曾敬閔表示,一名卅多歲女性上班族,染疫康復後仍持續咳嗽,導致搭公車、上班不斷被側目,甚至主管要她再去醫院檢驗PCR,確認「沒毒」再來,嚴重遭歧視影響生活。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張佳寧提醒,兒童染疫後常出現咳嗽、呼吸道症狀或發燒,必須先排除多系統炎症徵候群(MIS-C)。
-
2022-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幼兒有疫苗可打了!家長苦惱選莫德納還輝瑞?前台大醫解答
幼兒有疫苗可打了!美國FDA專家會議全票通過莫德納和輝瑞疫苗施打於6個月以上幼兒,衛福部食藥署昨天舉行專家會議,核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建議施打兩劑,施打時間間隔28天,對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認為,「小小孩打疫苗也是可防MIS-C」,至於選輝瑞還是莫德納他也替家長分析供參考。林氏璧在臉書發文說,美國FDA專家會議全票通過小小孩疫苗,終於補上最後一塊拼圖,接近全年齡都可以施打新冠疫苗,民眾好奇小小孩疫苗可以防重症嗎,答案是理論上可以,但因為臨床試驗收案人數少,產生案例少,根本沒發生重症及死亡,防腦炎部分,因為國外幾乎沒有兒童腦炎,但理論上是可預防的。林氏璧也替家長們分析,最近大家擔心的MIS-C(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在青少年和兒童已經有許多證據可以預防,「小小孩打疫苗應該也是可以防MIS-C」,至於要選輝瑞還是莫德納,兩者資料目前很難互相比較,林氏璧表示,「如果比較在乎有效性,建議打莫德納,如果比較在乎打完疫苗後發燒或不舒服,建議打輝瑞」。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昨天表示,下周會盡快邀集ACIP召集人及委員討論幼兒莫德納疫苗接種事宜,力拚七月開打,目前衛福部食藥署核准莫德納疫苗用於6個月至5歲兒童,建議施打2劑,每劑0.25毫升,為成人劑型一半,施打間隔2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