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陳建仁
共找到
219
筆 文章
-
-
2021-07-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陳建仁貼8圖表回顧台灣抗疫70天 保住防疫典範
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在臉書上,用8張圖表回顧台灣在過去70天抗疫的歷程,並強調台灣不僅繼續維持相對偏低的COVID-19累積發生率與累積死亡率,也持續保住防疫典範的地位。陳建仁今天在臉書上表示,自從2019年12月31日以來,台灣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的表現,一向受到世界各國重視,也被公認是2020年自由民主國家的防疫典範。陳建仁說,在疫苗開發成功上市前,台灣透過邊境管控、加強通報、隔離治療、深入疫調、精準檢測、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國外入境者強制檢疫、全民遵守防疫規範等措施,維持相當長期的零確診,透過經濟紓困和振興方案,台灣更是少數在2020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正成長的國家。陳建仁說,直到今年4月中旬,由於Alpha變異株病毒(最早在英國發現)的入侵,發生一系列的群聚感染鏈,從華航機組人員及諾富特員工群聚、獅子會會員群聚、宜蘭遊藝場群聚,到萬華茶藝館群聚,每天確診病例逐漸增加。陳建仁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5月15日宣布雙北地區進入3級警戒,緊接著全國進入3級警戒,直到7月27日才會降為2級警戒。在這3級警戒期間,台灣已經發生超過1萬4000例本土確診病例,以及超過700例的死亡。他提到,幸賴全民與政府的合作戮力防疫,才能夠順利在驚濤駭浪中,度過了高傳染性Alpha變異株病毒帶來的難關。這段期間有人唱衰台灣,也有人喪失信心,但是大多數人都堅守防疫措施,不僅阻斷病毒傳染鏈,更踴躍接種疫苗。台灣在這最艱難的時刻,防疫的表現仍然是可圈可點。陳建仁以圖表比較20個重要國家,從5月15日到7月23日的70天裡,COVID-19每日每百萬人發生率的7日滾動平均值。這70天當中,台灣的每日每百萬人口COVID-19病例發生率,相對低於多數國家;6月中旬後,多數國家的發生率都在上升,台灣卻已經開始下降。陳建仁說明,台灣每百萬人口COVID-19病例發生率在5月15日是1.75,排名是最低的第5名;到了7月23日是0.94,排名是最低的第1名。另外,台灣的每百萬人COVID-19病例累積發生率在5月15日是61.93,排名是最低的第2名,僅次於越南;到了7月23日是652.27,排名是最低的第2名,僅次於紐西蘭。他說,台灣的COVID-19病例有效複製率(R值),在5月15日是2.13,排名是最高的第1名;到了7月23日R值是0.64,排名卻成為最低的第1名。而台灣發現每名確診病例的篩檢人數,在5月15日是75.6,排名是最高的第8名;到了7月23日是977.9,排名是最高的第2名,僅次於澳洲。另外,陳建仁比較20個重要國家,從5月15日到7月23日的70天裡,COVID-19每日每百萬人死亡率的7日滾動平均值。台灣的每日每百萬人口COVID-19死亡率,相對低於多數國家,6月下旬以後,多數國家的死亡率都在上升,台灣卻已經下降。而台灣的每百萬人口COVID-19病例死亡率在5月15日是零,和新加坡、紐西蘭、澳洲同屬最低的第1名;到了7月23日是0.15,排名是最低的第6名,次於新加坡、紐西蘭、澳洲、南韓、日本。最後,台灣的每百萬人口COVID-19病例累積死亡率在5月15日是0.5,排名是最低的第2名,僅次於越南;到了7月23日是32.92,排名是最低的第4名,僅次於越南、紐西蘭、新加坡。陳建仁強調,在過去的70天裡,台灣經歷險峻的防疫挑戰,藉著全民團結一心、堅守防疫準則,中央與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美國、日本、立陶宛與斯洛伐克的慷慨捐贈疫苗,讓台灣透過提升社區篩檢人數、阻斷病毒傳播途徑、提高疫苗接種覆蓋率,使得R值很快下降。陳建仁說,台灣不僅繼續維持相對偏低的COVID-19累積發生率與累積死亡率,也持續保住防疫典範的地位,他最後也祝福「天佑台灣,台灣加油」。
-
2021-07-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聞眼/護航國產疫苗反害之 不如讓科學說話
許多人覺得國產新冠疫苗研發受到許多關愛,但細數前路,卻是重重坎坷。先有國人質疑國產疫苗採購價格太高,但相較於歐美等國在疫苗研發初期即挹注大筆資金、預先採購,衛福部提供的獎勵金被譏諷為九牛一毛;後來進入第二期試床試驗,政治人物不知有意還是無意的護航,又成為愛之足以害之的範例。從總統蔡英文喊出,力拚七月開打國產疫苗,加上採購國際疫苗不力,被質疑為國產疫苗而鋪路。前副總統陳建仁又在高端疫苗第二期臨床期中報告出爐前,在媒體上高談闊論,自稱夫妻倆打高端臨床試驗疫苗,「幾乎沒有不良反應」,甚至提出試驗單位分析四千多人資料,不良反應比率低。當時就引發質疑,未引發不良反應有多種可能,可能是打到安慰劑,也可能是疫苗反應極差,但前副總統先有四千多人的不良反應回報資料,最近又率先揭露自己打的是安慰劑;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參加聯亞疫苗床試驗,且為六十五歲族群數最後一位收案者,原本對國產疫苗研發有激勵作用,如今又公開退出試驗 。扶植國產疫苗最好的方式,或許應該是回歸「科學證據」,讓科學說話,疫苗接種關係人民健康,疫情防治,不應是訴諸情感、訴諸政治,國產疫苗夠強大,有足夠實力,不必用這些「過度保護」的方式,讓議題失焦,最後淪於政治口水。缺乏自信或過度自信都不宜,更不該認為國外月亮比較圓,政府讓先天不足的國產疫苗添加政治味,反不利國產疫苗等生醫產業長期發展。
-
2021-07-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建仁駁特權 提300人早解盲
前副總統陳建仁參加高端疫苗二期臨床試驗日前自曝是打到安慰劑,引發打安慰劑還替國產疫苗背書、及提早得知解盲結果等爭議。陳建仁昨天在臉書分享一則「逾三百人比陳建仁早知道解盲結果」報導,反駁特權指控,並表示相信台灣的生醫研發。台北市長柯文哲則表示,應嚴格遵守臨床試驗計畫。陳建仁所分享的雜誌報導內文提及,同樣參與高端臨床試驗的受試者,至少有三百人比陳建仁更早得知解盲結果。作者本身也是高端疫苗二期臨床試驗的受試者之一,在七月九日便得知試驗結果,比陳建仁早了五天。陳建仁昨天在臉書表示,感謝各位和他一起參與疫苗臨床試驗的伙伴們,「讓我們堅持到底,大家加油」,相信台灣的生醫研發,必能在世界上發光發熱。針對陳建仁前副總統能提早知道自己在國產疫苗實驗中打的是安慰劑引發熱議,台北市長柯文哲昨天回應媒體詢問時表示,這個問題,要看原始的實驗計畫書,到底要什麼時候才可解盲,或說什麼時候才可以通知受試者。他沒有看過原始的計畫書,不敢隨便講,但強調,嚴格遵守臨床試驗的計畫很重要,這種小細節都會破壞的話,人家會對整個臨床試驗的品質產生懷疑。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則表示,疫苗政策是科學,陳建仁是科學家,應用科學專業協助人民把關疫苗政策,不要讓政治凌駕科學。
-
2021-07-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產疫苗荊棘載途 專家曝:這方向可走出新的路
高端、聯亞兩家國產疫苗風波不斷,副總統陳建仁參與高端試驗,頻讚疫苗有效,日前卻自曝是打安慰劑組,對照先前說法不免令人質疑。參與聯亞試驗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則批評聯亞不告知打的是疫苗組,逕自跑去混打AZ疫苗,讓國產疫苗尚未取得EUA,卻打擊國人對國產疫苗信心。國產疫苗除了力拚三期試驗,台大、長庚等醫院展開混打試驗,長庚透露考慮做AZ加國產疫苗,專家普遍看好國產疫苗混打試驗,以目前情況下,也是另一條可發展之路。前疾管局局長、陽明交大公衛所兼任教授張鴻仁表示,混打就是「站在別人肩膀上開拓市場」,是一個重要的商業策略,像是BNT無法進入大陸市場,代理商上海復星加做混打科興疫苗與BNT實驗。日本考量國際疫苗已實際投入使用,日國產疫苗公司第一三共也研擬採用「非劣性試驗」,類似免疫橋接方式,比較施打第一三共疫苗者和已實際使用疫苗者體內的抗體量,認同未來台灣國產疫苗朝此方向規劃。張鴻仁認為,國產疫苗若要踏出國際,國內一定要先核准上市、使用,先有國內市場才有國際市場,但他強調沒有國際標準,只有各國標準,像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六款疫苗,包括AZ、嬌生、莫德納、BNT輝瑞、中國國藥及科興,但美國就不承認AZ疫苗,若要走到國際市場,還是得符合各國標準。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肯定長庚要做AZ加國產疫苗混打實驗,不過他認為,國產疫苗爭取通過EUA的前提,是國家急需疫苗對抗病毒,隨著國際疫苗陸續到位,國產疫苗尚未做三期試驗,在預防疫情上沒有緊急EUA的授權空間,建議藥廠若三期試驗對於變異株無效,不如就此停住,改作與其他疫苗混打實驗,或是改研發次世代疫苗,以備未來國內救援疫苗用途。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表示,混打以學理上來說可以接受,仍建議要有實證醫學佐證,台灣勢必要發展國產疫苗,未來才不會遇到供貨時間不穩定或受其他因素影響。他提醒,很多混打研究顯示抗體濃度較高,但副作用也相對多,若疫苗供應足夠,加上疫情控制有好的效果,其實也未必一定要混打。邱南昌認為,全球去年二、三百個國家各自發展國產疫苗,能走到準備申請EUA的不多,台灣在有限資金下發展至今,已經很不錯,台灣過去協助國際藥廠做過許多人體試驗,標準嚴謹且比照國際,台灣人不應過度唱衰。先前有報導稱國產疫苗對Delta變異株保護力下降,他說不管是哪一種疫苗,碰到Delta抗體效果都很差,也是Delta成為全球主流原因,但重點是染疫後造成重症或死亡很少。
-
2021-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建仁在國產二期試驗打安慰劑 柯文哲:當然很安全
前副總統陳建仁昨晚自稱自己打的是安慰劑,遭議員王鴻薇質疑為什麼可以提前解盲,還替高端疫苗掛保證。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在防疫記者會上被問及此事,柯說,陳建仁打安慰劑當然很安全,另外台灣疫苗供應不穩定,他也呼籲中央可以允許打AZ以後再混打,讓疫苗分配更具機動性。柯文哲表示,陳建仁打安慰劑當然很安全,但是解盲前他也不會知道,就醫學來講,做完臨床一期有一定的安全性,如果是在一、兩周有出現併發症,臨床一期就會排除,因為馬上看到副作用就很難經過二期。一般來講藥物已經過了一期,到二期有危險性不多,只是比較大的危險是長期安全性跟副作用問題。至於,中央是否開放疫苗混打,柯文哲表示,台灣的混打供應不穩定,像是未來兩三周都是打AZ疫苗,若不允許混打,在時間上難配合,會失去機動性。國外有些論文做到幾百人的研究,WHO也沒說不能混打,只是不推薦,而且學理上先打AZ,可以再打莫德納、BNT,反之未必比較好。這個問題中央想想看,現在供應不穩定,也許能允許打AZ以後,再混打,讓疫苗分配更具機動性。
-
2021-07-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參加高端疫苗試驗 前副總統陳建仁公布自己打到安慰劑
前副總統陳建仁晚間在臉書公布,他接獲通知,他參加高端疫苗第二期臨床試驗,他打到的是安慰劑。他表示,七月十四日接獲通知,該臨床試驗是在接種第二劑(疫苗或安慰劑)後九十天才會告知個別受試者所打的是疫苗或安慰劑,而他打的是安慰劑。醫院也通知陳建仁,針對安慰劑組有補施打疫苗的延伸性計畫,目前計畫內容是包括5次回診和3次電訪:第一次回診包括計畫説明、簽署同意書、抽血檢驗、心電圖檢查、和理學檢查。第二次回診包括施打第一劑疫苗和抽血。第三次回診是施打第二劑疫苗。第四次回診是施打第二劑後一個月的回診抽血。第五次回診是施打第二劑後六個月的安全性評估。他表示將定繼續参加補施打疫苗的延伸計畫,支持國產疫苗研發。陳建仁臉書全文如下:打了國產疫苗臨床二期試驗的安慰劑中研院的院士好友剛傳給我一則聯合報的即時新聞,問我是否看過?我看了該則報導,對於王議員憑空捏造事實,深感震驚痛心,她唐而皇之的謊話,更令人遺憾。昨天(7月14日)我和內人才接到臺大醫院的通知,告訴我們参加國產疫苗二期臨床試驗的解盲結果,我打的是安慰劑。該臨床試驗是在接種第二劑(疫苗或安慰劑)後的90天才會告知個別受試者所打的是疫苗或安慰劑。醫院也通知我安慰劑組補施打疫苗的延伸性計畫,目前計畫內容是包括5次回診和3次電訪:第一次回診包括計畫説明、簽署同意書、抽血檢驗、心電圖檢查、和理學檢查。第二次回診包括施打第一劑疫苗和抽血。第三次回診是施打第二劑疫苗。第四次回診是施打第二劑後一個月的回診抽血。第五次回診是施打第二劑後六個月的安全性評估。我決定繼續参加補施打疫苗的延伸計畫,支持國產疫苗的研發!参加這次臨床試驗,讓我深刻體會到該臨床試驗的設計完善與執行嚴謹,可以媲美國際知名藥廠的多中心臨床試驗。該試驗的雙盲程序、隨機分配、多中心合作、跨地區收案、第三方資料監測與分析、檢體採集與標準檢驗等,都是可圈可點。很可惜,近日有些媒體報導及網路訊息傳播了許多不實消息來誤導讀者,實在令人失望與難過。但是我相信大多數臺灣民眾,都有很好的科學素養和思辨智慧,不會受到假消息的誤導,這是臺灣自由民主培育出來的理性與公義!
-
2021-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牛津亞洲12國疫苗接種覆蓋率統計 台灣後段班
國內正如火如荼接種COVID-19疫苗,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呼籲國人繼續踴躍接種,他並分享英國牛津大學亞洲12國疫苗接種覆蓋率統計,台灣每百人口接種疫苗劑次為15劑、完全接種僅0.3%,排後段班。公衛專家陳建仁今天以「亞洲12國COVID-19疫苗接種覆蓋率的比較」為題,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用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的亞洲12國疫苗接種覆蓋率的數據,這12國包含新加坡、柬埔寨、日本、南韓及台灣等。根據數據,亞洲12國每百人口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劑次比較,以新加坡的105劑(7月9日)最高,柬埔寨53劑及日本的49劑排第2及第3,之後為南韓39劑、馬來西亞36劑、寮國21劑、印尼及泰國的18劑。而台灣則是15劑(7月11日),僅高於菲律賓的12劑、緬甸的6劑(7月1日)以及最低的越南(7月12日)4劑,排名後段班。若是以各國完全(兩劑)和部分(一劑)接種疫苗的人口百分比來看,新加坡有39%完全接種、28%部分接種,南韓有12%完全接種、19%部分接種,日本也有19%完全解種、12%部分接種。台灣部分,完全接種只有0.3%,與越南一樣在12國中吊車尾,部分接種則為14.4%,與馬來西亞相當,但高於泰國8.7%、印尼7.8%、柬埔寨的6.8%、菲律賓的5.6%、寮國的5%以及越南的3.6%。陳建仁透過貼文指出,剛剛展開疫苗接種的國家,大多數是只打1劑的部分接種者,由於新加坡和柬埔寨分別在1月和2月展開接種,所以較多數的接種者已完成兩劑接種,台灣和越南約4月才開始接種,目前多數接種者只打過1劑,必需等一段時間後,才會接種第2劑。陳建仁提到,因為美、日兩國的鼎力相助,分別捐贈250萬劑莫德納疫苗和337萬劑AZ疫苗,再加上全民秉持「愛人愛己」的情操踴躍接種,台灣的COVID-19疫苗接種覆蓋率快速上升,希望尚未接種者繼續努力接種,讓台灣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多數人接種了疫苗。陳建仁也說,期待台灣8月底可以達到至少1000萬人有接種1劑,10月底至少1500萬人接種1劑的目標,如果能夠「防疫措施不鬆懈、預防接種很踴躍」,台灣一定可以很快有效控制疫情,讓全民過著嶄新的正常生活,並能提振國內消費和國際貿易。
-
2021-07-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致死率不降 管制用藥誤時機
本土疫情於五月中旬爆發以來,致死率持續攀升,昨天致死率達百分之五點二,再創新高紀錄,高於全球平均值,迄今仍看不到下降轉折點,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這與未能即時調整用藥指引,延誤用藥時機有關。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則點出癥結,臨床醫界缺乏「標準化的治療」模式。資料顯示,英美兩國確診者在高齡化及慢性病盛行率方面,都與台灣差不多,首波疫情致死率雖高於台灣目前數值,但很快就開始反轉、下降,即便又發生數波更嚴重的疫情,但致死率趨穩於低點。 為何台灣致死率一直下不來,且往上爬升?蘇益仁表示,前副總統陳建仁說法為確診者年齡偏高、共病較多,但其他國家皆是如此,但都能緩步下降,唯獨台灣疫情逐步趨緩,確診者致死率卻不降反升,在用藥上確有檢討必要。蘇益仁指出,去年國外醫界就已提出瑞德西韋最佳投藥時間點為輕症、中度患者,提早使用才能更有效降低重症死亡率,但台灣直至六月八日才調整用藥指引,不開放重症使用瑞德西韋,顯然動作慢了點。更誇張的是,五月中旬爆發疫情,一直到五月底,臨床醫師如想使用瑞德西韋,必須提出申請,疾管署審核後,回傳結果,醫院再派員至疾管署領藥,亞東醫院感染科主任楊瑞仁表示,光耗在行政流程就需花上一兩天時間,當然可能延誤患者用藥時機。單株抗體藥物也是如此,因為價格昂貴、數量有限,指揮中心進口藥物後,臨床醫師申請用藥,還得經過指揮中心專家核准,常因書面資料準備不全,與臨床實際情況有所落差,而無法通過審核。即使順利取得藥物,行政流程也得花上十二小時,有些重症患者就錯失治療關鍵時機。直到中研院院士陳培哲遠在六月初公開呼籲,指揮中心才開始積極購買藥物,並逐步放寬用藥標準。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認為,台灣臨床醫界缺乏「標準化的治療」模式,面對新流行疾病,醫療人員亟需醫療資訊系統的輔助和引導,指揮中心應積極擬定「標準化的治療」,以降低死亡率。
-
2021-06-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建仁:盡速取得大量疫苗
中研院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昨(29)日表示,全球新冠病毒變異相當快,台灣和全球各國當務之急,既要加強阻斷病毒擴散的各項防疫措施,更要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最大量的疫苗,讓最大多數人都能及時接種。陳建仁在臉書上最新發文指出,WHO將變種病毒分為兩種,一種是已經確認其棘蛋白突變,會增加病毒傳播力、降低抗體中和效力的「高關注變異株」(VOC);另一種是「須留意變異株」(VOI)。其中VOC變異株包括了發現於英國的Alpha株、南非Beta株、巴西Gamma株及印度的Delta株。台灣從4月下旬起,發生Alpha株引起的新一波流行,造成1萬3,000名以上的確診病例,500人以上的死亡。最近,更有Delta株造成屏東南端的社區群聚感染。截至6月下旬,台灣的新冠肺炎每百萬人累積確診疾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611和26。陳建仁表示,台灣的新冠肺炎致死率(4.3%),在他所統計的十國中是最高的,進一步比較各國致死率的長期變化趨勢,英國、美國、日本都曾經高達15.1%、6.3% 和5.4%。
-
2021-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確診黑數怎解?專家:稱黑數不合理、只像感冒沒人在乎
台灣新冠肺炎致死率達4.7%,高於全球平均,許多專家推論可能是因確診人數作有大量黑數,分母遭低估導致致死率偏高。今在台大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線上記者會,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表示,稱「黑數」不太合理,畢竟疫情下無症狀者眾,算是冰山底下那一塊;他也指出,台灣陽性比率算是很高,每篩88人可以找到一個確診,放在全球資料來看,人數僅低於新加坡和紐澳。「感染一定有黑數,沒有做特別檢查的人就是所謂的黑數,」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召集人邱南昌表示,重點還是要避免重症和死亡,「如果只是像感冒,黑數也沒人在乎,除非這是社區感染剛開始,要緊急防堵。」邱南昌表示,疫情爆發後,在乎的是感染後病情會嚴重的對象,萬一被「所謂黑數」感染,所以要盡量把這些容易重症者找出來、趕快打疫苗,高風險者感染而來的嚴重問題,就可以大幅避免。「不可能完全沒有黑數,但是透過完整的疫調,把密切接觸者都找、篩檢,就可以讓黑數減少。」陳建仁說,對於每個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台灣都做了很好的疫調,每個確診者都去找到二、三十個密切接觸者,可能是有感染之虞的,透過居家隔離過程,避免把病毒繼續傳染給別人,如果隔離期間有症狀,也可以立刻去檢查。
-
2021-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臉書發文 談疫苗接種與病毒變異的時間競賽
中研院院士、前副總統陳建仁今(29)日在臉書發文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5月31日宣布,未來將以希臘字母命名各種COVID-19變異株,避免特定國家遭受歧視及污名化。WHO將COVID-19的變異株分為:一,已經確認其棘蛋白突變,會增加病毒傳播力、降低抗體中和效力的「高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二,尚未確認有此效力的「須留意變異株」(variants of interest, VOI)。VOC包括了發現於英國的Alpha株、南非的Beta株、巴西的Gamma株、印度的Delta株。他們分別在2020年的9月、5月、11月、10月被發現。陳建仁表示,VOC變異株,夾著超高的傳染力,一再肆虐全球。臺灣從4月下旬起,發生Alpha株引起的新一波流行,造成一萬三千名以上的確診病例,500人以上的死亡。最近,更有Delta株造成屏東南端的社區群聚感染。截至6月下旬,臺灣的COVID-19每百萬人累積確診疾病率和死亡率,分別為611和26,在十個國家當中,分別排名最低的第二和第三名,次於紐西蘭和新加坡。但是臺灣的COVID-19致死率(4.3%)卻是十國當中最高的,進一步比較各國致死率的長期變化趨勢,英國、美國、日本都曾經高達15.1%、6.3% 和5.4%。特定時段的高致死率,可能歸因於高齡長者所佔比例偏高,或是病例突然暴增以致醫療體系無法提供完善照顧。至於發現每名COVID-19確診病例之平均檢驗人數,臺灣是83人,在十國排名第四,僅次於紐西蘭的1,000人、澳洲的500人,以及新加坡的200人。陳建仁表示,由於疫苗供應較晚,臺灣的疫苗接種率目前只有7.7%,是十國最低的。英國和以色列的疫苗接種率最高,分別高達65%和64.4%。但是,最近Delta株卻在英國和以色列造成新一波的流行,六月中旬英國99%確診病例是感染Delta株。雖然疫苗對於Delta株引起的輕症的保護力會降低,但是對於重症住院的保護力,仍超過百分之九十。最後陳建仁指出,求人不如求己,各國都積極推動疫苗的自主研發量產,並在第二期臨床試驗確認有效性和安全性後,為了考慮緊急時效性,都在第三期臨床試驗進行中,就給予緊急使用授權,以期盡快提升疫苗涵蓋率,與病毒的變異進行時間競賽!越早普及疫苗接種,越能遏阻病毒的散播,也越能降低新變異株發生的機會。現在臺灣和全球各國的當務之急,既要加強阻斷病毒擴散的各項防疫措施,更要以最快的速度取得最大量的疫苗,讓最大多數人都能及時接種。
-
2021-06-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順位挨批黑箱 VICP召集人:我覺得很透明
根據昨天最新統計,台灣新冠肺炎致死率高達4.7%,75歲以上重症五成、死亡率二成六,65到74歲亦高達四成重症、一成死亡。然而我國疫苗接種順序主要依據為接觸風險,非重症死亡風險。數百萬計的65至74歲長者、難以自我保護的失智、罕病或重大傷病等脆弱族群,順位均列於許多官員及產業之後,但決策會議並非AICP大會,不公開會議紀錄,缺乏透明機制可檢視討論過程,引發外界批評。今在台大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線上記者會被問到此事,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召集人邱南昌表示,他認為會議公開透明,接種順序與致死率無關。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也表示贊同,與國外疫情初期比,台灣致死率未較高,並強調台灣也有考量熱區優先接種疫苗。邱南昌表示,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是獨立機構,「不一定會聽cdc(疾管署)的話」,中間有「新冠肺炎小組」開會討論接種順序,成員不只是政府官員,他自己就算是民間人士。會議不是一言堂,都以各種想法,最後採取共識決,有時也會表決,每次都要估算各類對象有多少人、有多少疫苗,再決定開放到哪裡,「我自己覺得很透明公開,或許是會議紀錄公佈的太慢。」「台灣致死率真的有比較高嗎?我一點都不特別覺得,台灣是好命一年多了,現在才發生疫情,才會以為致死率高,」邱南昌表示,其他國家爆發流行時致死率都會偏高,台灣的趨勢並沒有特別高。邱南昌也不認為重症高風險對象的接種順序和致死率有關,7月1日起65歲以上都可以接種,「更別說現在有很多叫你來打還不打,我不認為有影響死亡。」陳建仁也贊同邱南昌的說法。陳建仁表示,致死率高低有三個重要因素,首先是病例組成,台灣疫情初期感染者主要來自於茶藝館及其同住家人配偶等較高齡族群,目前致死率百分之四點多,相較於歐洲國家疫情初期致死率高達百分之十幾,台灣致死率沒有較高。他也補充道,除了感染風險、重症風險,熱區感染率較高,也有納入優先施打考量。
-
2021-06-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有望量產mRNA疫苗 國衛院:向國外取經轉給國內廠商
Delta印度變異株入侵台灣,國內疫苗需求再增,台灣除了對外採購疫苗、靠外援取得疫苗外,國家衛生研究院也正籌備建立「疫苗二廠」,外傳國衛院將與莫德納簽約取得mRNA疫苗量產授權。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家齊今表示,如何將mRNA包裹成脂質膜送進人體中,是目前技術上最大的挑戰,也是台灣需要取經之處;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教授施信如也說,台灣一定要發展mRNA疫苗,有助因應未來的大流行。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全球已有逾92個國家出現Delta變異株病例,歐洲疾控中心(ECDC)評估其傳播力較Alpha(英國變異株)高40-60%,為對抗病毒,全球仍須透過大量施打疫苗,來達到群體免疫抑制疫情。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教授施信如、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邱南昌與國衛院劉家齊副研究員4位專家今上午於台大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線上記者會,各自提出對疫苗的專業看法。陳時中日前表示,國際上疫苗缺貨,各國都在搶疫苗,的確較難掌控疫苗進貨速度。日前國衛院傳要準備疫苗二廠,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家齊表示,蓋一個工廠需要花時間,設計產線動線還要符合GMP規格,是需要長期準備的,同時規劃硬體的時候,也要開始學習製作產品的技術和過程。媒體報導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將選定莫德納等mRNA疫苗談授權量產,劉家齊指出,mRNA本來就是疫苗二廠終會進行設計和使用,所以開始學習跟國外取經是必然的過程,我們只有從國外實際完成的例子去學習、參訪,才能知道如何做出東西,才能把技術轉化給國內廠商進行應用。至於台灣要跟莫德納談授權量產,劉家齊表示,是由主管機關與相關的人談疫苗技術授權合約,像是mRNA如何包裹成脂質膜送進人體中,這是他們最厲害的技術,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做這部分;除了談合約,我們也要自己發展相關佐劑等系統,未來如果有疫情才能自己生產,取得授權也能確保產品品質。疫苗副作用引發民眾擔憂,包括AZ疫苗恐引發血栓、mRNA引起年輕人心肌炎等。施信如表示,現在已有盡快救回血栓的療法;而她長期研究mRNA病毒,坦言這次新冠疫苗中看到可以人為合成mRNA,製造過程不需要細胞,非常大的突破、很震撼科學界。她認為,mRNA不會存在身體中,至於會不會裂解、很多後果都是大家的猜測,也需要觀察。她也肯定mRNA疫苗成功「是一個事實」,認為台灣一定要發展mRNA疫苗,未來當疫情大流行發生時,他可以快速大量倍製,未來需要更多生技廠商加入,也需要長期耕耘。
-
2021-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致死率高全因老年人?王任賢批陳建仁「專長是誤導」
台灣社區感染疫情爆發,造成全台破萬人確診、四百多例死亡,致死率百分之三點八,高於全球百分之二點一。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在臉書發文,認為台灣致死率高於全球原因,是因為多是中、老年人染疫,且五十歲以上確診比例高。專家認為,直接解釋死因是年長原因不夠精準,真正原因是「確診母數不正確」,先前台灣不願普篩,「就是他說偽陰、偽陽性,讓大家不敢篩」。台灣四月二十日出現英國變種病毒株確診病例後,陳建仁說,從華航機組人員及諾富特員工聚集、獅子會員聚集、宜蘭遊樂園聚集,到萬華茶藝館聚集,確診數不斷飆升。此發病日流行曲線看,從最早美洲確診五六百人,至今每週一二百人,是全民共同防疫成果,持續作為就可將確診病例數降至百人以下。陳建仁說,四月十九日前,致死率百分之一,確診病例多是境外移入青、壯年人,在新一波流行中,多是本土感染的中、老年人,五十歲以上確診病例百分之五十五,高出全球致死率,要比較不同國家致死率,需比較年齡別或年齡標準化致死率,才能排除不同國家確診病例之年齡分佈影響。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認為,並不能以染疫都是中老年人,來解釋為何致死率高,「所有國家都是老年人染疫必較多,我相信新冠肺炎致死率各國都一樣,但台灣數字呈現這麼高,是因為篩檢量不夠,導致母數不夠大」,他舉例愛滋病剛盛行時,所有染疫者必死,現在卻能與人類共存,「原因就是篩檢試劑出來,廣泛篩檢治療,如今才變成輕症」。此外,致死率是顯示一個國家的醫療質量指標,王任賢表示,台灣致死率這麼高,一定引發國際討論,所以陳建仁趕緊寫臉書,「歸咎源頭就在他身上,之前說篩檢會偽陰、偽陽,所以大家不篩檢」,批評陳建仁「公衛專家專門算數,他這方式算出來不好看,就換個方式算,誤導就是專長」。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 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認為,前副總統用時間點區分看年輕、長者致死率差異,或許想用簡單直白的方式安定人心。他認為,現在講致死率太早,不能說只感染老人,是因長者症狀較嚴重,起初醫院量能緊繃,輕症、無症狀的年輕人尚未篩檢等因素。隨著擴大篩檢站,分母慢慢回歸矯正,預期未來兩週出現轉折點,穩定後才能反映台灣真實醫療水準。李建璋表示,除了年紀與漏診因素,各國分析若要改善死亡率、致死率,避免讓少數醫院過度擁擠,否則治療效果會越差,美國過去也曾出現此情況,經過調整後,加上醫療標準化,不僅改善醫療品質,死亡率也下降。他表示,新北有些醫院採輕重分流,一些負責輕症、一些負責重症,醫療量能仍可能過度負擔,他認為在重度級醫院間、都有一定治療水平下,醫院平均分配病人,是比較好的作為。
-
2021-06-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為何國產疫苗未解盲就簽約?陳建仁拿以色列輝瑞當例子
高端今天宣布新冠肺炎疫苗二期試驗解盲成功,不過早在解盲之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就宣布採購高端與聯亞疫苗各500萬劑,近期引發社會質疑。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在臉書上舉了以色列及新加坡的例子,說明政府為什麼要先下單。陳建仁說,以色列為什麼疫苗一問世以後就擁有所有所需的輝瑞疫苗?就是因為輝瑞在研發階段時,就已經下單,而且當時的價錢也會比較高,原因就是「我寧願多花一點錢,讓一個疫苗的研發能夠順利地研發成功,等它成功的時候,我就是第一個可以使用這個疫苗的國家,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國家在新冠肺炎時期都是在臨床試驗還沒結束,甚至二期還沒結束時,就已經開始下單。越早打疫苗,經濟就能夠因為不要封城而越來越好,所以相對來看,可能在經濟效益上是更好的。」陳建仁也說,還有些國家是去投資這些研發公司,例如新加坡的淡馬錫國家基金就去投資疫苗廠做研發;等到臨床試驗結束,要再訂約,很可能接受到疫苗供應的時程就會往後延很多,「這樣的話,當然就很不合宜。」
-
2021-06-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稱三期採「免疫橋接」方式進行 陳建仁親自背書
高端研發的新冠肺炎疫苗今天公布二期臨床試驗解盲成功,高端總經理陳燦堅表示,未來三期試驗會以「免疫橋接」方式進行。今天傍晚,前副總統陳建仁也在臉書上公布影片,親自為「免疫橋接」背書。陳建仁說,世界衛生組織(WHO)曾經說過,全世界的疫苗掌控在10個國家,這10個國家當然可以讓自己的人民很快接種完成,但全世界70億人口,如果都要接種到65%涵蓋率,這幾家疫苗廠完全沒辦法供應。世衛最近提出主張,很多國家都可以用「免疫橋接」來替代第三期。陳建仁說,很多國家疫苗還沒進入三期時,在二期時就看看接種疫苗的人的「中和抗體效價」是不是高到有保護作用,因此全世界十幾家還沒有進入臨床三期的疫苗,就可以根據這個標準來決定,疫苗是否適合用在人體身上。這樣的計畫,歐盟及韓國很贊成,我國的民間疫苗廠也參加了這個會議,也提出了實驗情形,大家都很期盼「免疫橋接」的做法,未來能很快地讓已經完成二期而有效、安全的疫苗能夠盡快上市。陳建仁也說,我國疫苗是採購、研發並行,採購目標是讓台灣65%的人口得到疫苗涵蓋,要有3000萬劑,分兩條途徑進行,包括採購國際大廠2000萬劑,國內廠商1000萬劑,指揮中心很早就進行洽商工作,但全世界疫苗都在短缺的情況下,要達成很好的合約需要時間。
-
2021-06-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建仁:目前上市的疫苗 都是還在進行三期就緊急授權
蔡英文總統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近預告國產疫苗預估7月底可開始施打,但兩家生技公司高端及聯亞目前都在做第二期臨床試驗,指揮中心被質疑讓兩家公司只做二期試驗就給緊急授權。前副總統陳建仁公開出面釋疑,他在臉書上透過影片表示,目前上市的新冠肺炎疫苗,都是在二期臨床試驗通過,還在進行三期臨床試驗的時候,就得到緊急使用授權,這是為了爭取時效的緊急保護民眾健康措施。陳建仁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已經肆虐全人類一年半,造成慘重死亡,帶來經濟衰退。世界主要疫苗研發國家,在2020年的上半年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加緊疫苗的研發量產。兩個新穎的疫苗平台,mRNA疫苗(Moderna和BNT)和腺病毒疫苗(AZ和嬌生),更是拔得頭籌、深受好評。陳建仁說,像美國聯邦政府的神速行動(Operation Warp Speed)計畫的目標,就是要在確保新疫苗的安全性與有效性的前提下,縮短研發期程及緊急使用授權,以爭取時效性。以往需要十年左右才能研製、審核成功的新疫苗,在各國研發機構與藥物管理單位的合作輔導下,竟能在短短的十個月取得緊急使用授權,提供接種,實在令人讚嘆。陳建仁表示,疫苗研發製造完成之後,就要進入動物實驗,觀察接種疫苗的動物是否會產生很好的免疫力(中和抗體效價),在感染病毒後能否保護動物的健康,還要觀察會產生什麼不良反應。動物試驗合格後,才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以少數志願者(通常是數十人)來確定疫苗是否會激發人體的免疫反應,並決定何種劑量最為安全有效。臨床一期通過後,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以更多志願者(通常是數百人)來確定最大保護作用的疫苗接種劑量,和最佳接種頻率。臨床二期通過後,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以數千名多樣族群的志願者,來評估疫苗在一般人群中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安全性就是要收集受試者是否有不良反應,有效性就是要評估疫苗能否產生足夠的中和抗體效價,來保護接種者不得到感染,發生疾病、重症或死亡。陳建仁指出,這次疫情大流行,對人類健康和生命都造成嚴重威脅,各國的藥物管理單位,特別考慮即時產生足夠疫苗,有效保護民眾健康的急迫性,修訂疫苗研發的試驗管理規則,考慮在二期臨床試驗以後,如果有夠高的中和抗體效價,又有很低的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就會給予緊急使用授權,提前實施接種計畫。目前上市的疫苗,都是在二期臨床試驗通過,還在進行三期臨床試驗的時候,就得到緊急使用授權,這是為了爭取時效的緊急保護民眾健康措施。陳建仁強調,疫苗如果有安全性、有效性,但是沒有時效性,也無助於防疫,等到得到正式藥證的時候,可能很多人都得到感染,也發生重症而死亡了。美國、歐盟、英國等國在進行新疫苗研發時,確實考慮到疫情的緊急迫切性。在沒有其他替代療法的情況下,疫苗的及時性變成相當關鍵,審查同意給予緊急使用授權是一個必要的措施,「我國的食品藥物管理署參酌歐美各國的先進政策,也採取同樣的原則來管理國產疫苗,嚴格審查三家疫苗廠(高端、聯亞、國光)提出來的研發試驗計畫,是很合宜的。」
-
2021-05-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高端 拚7月底供貨
本土確診延燒如今需要疫苗才能控制疫情,國內疫苗研發目前已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收尾,主要仰賴聯亞生技、高端疫苗(6547)兩大廠,兩者皆有信心於7月底供應第一波國產疫苗。聯亞昨(29)日透露,希望在年底前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並啟動解盲,主要於國外試驗以印度為主。國內疫苗吃緊,指揮中心日前宣布,6月底將有200萬劑疫苗入台,8月底則有1,000萬劑,其中包含國產疫苗。關於疫苗進度,聯亞董事長特助彭文君昨受訪表示,5月中已完成臨床二期,共有4,000多名受試者打完兩劑,並依緊急使用授權(EUA)規範,觀察成效和安全性一個月,並每天透過追蹤App回報狀態,包含是否有發燒、全身肌肉痠痛及其他副作用。彭文君說,預計6月底前送EUA(緊急使用授權檢查),目標7月初獲得核准,最快7月中陸續出貨,一批產能可超過1,000萬劑,「聯亞和高端與政府的合約,兩家都是500萬劑」,若中央有需求隨時都可補足。高端疫苗部分,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接受專訪指出,自己與妻子先前接受第二期人體試驗,在施打完畢後並沒有感受到不適,並稱未來國產疫苗要生產至2,000萬劑,應不是問題。發言人李思賢也於日前表示,目前一直有在評估做第三期臨床試驗。
-
2021-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建仁是否復出抗疫成話題 曾喻自己是天主手中小鉛筆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昨天在政論節目表示,前副總統陳建仁將接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謂「召集人」。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駁斥,這完全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的謠言;因陳建仁過去抗SARS有功,又擔任副總統輔佐總統蔡英文,這波新冠肺炎疫情本土感染大爆發,陳建仁是否復出主持抗疫救援,成為熱門話題。陳建仁去年11月20日下午,應嘉義縣中正大學邀請,參加COVID-19(新冠肺炎)危機中的傳播創新與創業研討會專題演講,結束有學生提問,「大仁哥是防疫功臣,是否有機會重返行政公職服務?」他說,真正權利是服務,「我是天主手中的小鉛筆!現在沒有天主的召叫!」虔誠天主教徒的陳建仁說,過去SARS爆發,「跳火坑」出任衛生署長,後來與蔡總統搭檔參選,參選前他問總主教洪山川意見,總主教告訴他,「真正權利是服務,好的政治人物就像好牧羊人,為羊群驅逐惡人,羊受傷包紮,帶羊群到青草地、綠水旁。」他打開聖經,看到耶穌最後晚餐為門徒洗腳說的話:「你們當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首領的要成為服事人的,成為眾人的奴僕!我來是服侍人,不是受人服侍」,過去答覆天主召叫出任公職,扮公僕的公僕服務,他說,「我是天主手上的小鉛筆,有時需要天主修一修,現在沒有天主召叫我重返公職」。陳建仁說,「疫情帶動ICT、AI及健康照護產業發展,COVID-19是這個時代最大挑戰之一,讓我們見到民主體制蘊含資訊開放、公眾信任、有效治理正當性,這不僅具有重要價值,也是國家面對各種挑戰最有效武器。台灣證明民主、自由、法治可以為世界帶來善治、安定與公義發展,台灣人民證明善良、慈悲、團結可以為人類帶來永續、平安、共好福祉。」
-
2021-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前副總統陳建仁接疫情中心召集人? 總統府也說話了
前立法委員郭正亮今(28)日於政論節目稱,傳出前副總統陳建仁將接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謂「召集人」相關議題,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這完全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的謠言,嚴重悖離事實,總統府、行政院也未曾有郭委員所稱討論。張惇涵說,既然自始沒有討論,更沒有後續的相關議題。張惇涵說,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實施辦法》,指揮中心的組織是由「指揮官」統一指揮,並沒有「指揮中心召集人」這個職務。郭委員擔任過三屆立委,應該熟稔相關法規,若聽聞此類無中生有的訊息,應該可以協助澄清。張惇涵重申,在野黨及部分人士近日炒作撤換陳時中指揮官,是沒有必要的政治操作,政治語言對防疫也毫無幫助。陳時中指揮官跟在第一線打拚的防疫人員,依照專業進行疫情研判和防堵疫情;行政院蘇貞昌院長統籌各部會協助防疫能量,以及推動紓困方案;蔡英文總統與國安團隊,從國安角度跟戰略視野,掌握並加速推進疫苗進度,並部署國內經濟、金融、國安面向的穩定措施。執政團隊各司其職、各有分工、互相協助,執政團隊上下同心協力,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克服這波又快又急的疫情挑戰。張惇涵並呼籲,我們要落實的防疫工作,是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尤其是明天起適逢週末,呼籲大家非必要、別出門。大家一起做好這些,才是對防疫有意義的事。此時此刻,需要的是全民團結一致,落實防疫措施,最不需要的,就是這些干擾防疫工作的政治口水。
-
2021-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是否四級警戒 5月28日是關鍵
對於指揮中心「校正回歸」回補四百例確診,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主治醫師蘇一峰昨天質疑,「三二一加四○○等於三二一?」回補的這四百例若未及時通報,將對社區產生更大威脅,這才是核心問題,五月廿八日恐成防疫是否升上四級警戒的關鍵。衛福部長陳時中說,前幾天已說明,疑似案例要在家等通知,需注意的項目等,現在已經大動員協助安置,由於現在新北資源比較不足,已經協助幫忙盡速離開居家環境。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四百人中有一百多例快篩陽性,已立即入住防疫旅館或集中檢疫所,其餘則自前晚開始陸續通知協助安置。蘇一峰指出,醫院採檢量能爆炸,採檢後依過往慣例告訴民眾,二、三天內沒有通知,就表示是陰性,因此這四百人中若自認陰性,就開始與家人或社區接觸,後續恐引爆更大的傳播鏈,特別前幾天有非常多人反映沒收到報告,相信有人因此自認為陰性案例。台北醫學大學公衛系教授邱弘毅說,他確實是第一次聽到「校正回歸」,假設校正回歸只發生一次,應是把塞車案件清完,理論上未來發生機率低。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台灣從來沒有大量快篩經驗,快篩陽性與PCR確診時間有落差,現在的關鍵是四百例校正回歸的傳染期。中華民國醫事檢驗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林慶元表示,過去台灣一天可以做一點六萬件的檢驗,但現在檢驗量暴增,從採檢到確實上機都會有時間差,再加上通報格式複雜,導致時間差愈來愈大,他呼籲除了要簡化通報流程,也應該要採購高通量的檢驗儀器,讓檢驗乘載量可以加速,北中南各放一台就能加速檢驗速度。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呼籲蔡英文總統出面召集全國防疫會議,或由前副總統陳建仁、副總統賴清德主持,以決定未來防疫的大政方針。
-
2021-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時代雜誌:虛假安全感及茶室 破壞台灣疫情防線
美國「時代雜誌」(Time)今天報導,台灣本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防疫模範生,但因民眾沉溺於虛假安全感,加上萬華茶室爆發疫情,破壞了台灣自豪的疫情防線。時代雜誌報導的標題為「虛假安全感及小私密茶,如何攻破台灣的COVID-19疫情防線」(How a False Sense of Security, and a Little Secret Tea, Broke Down Taiwan's COVID-19 Defenses)。報導指出,台灣歷經近18個月的防疫成功,將疫情阻絕在國門之外,幾乎無可挑剔,包括寫下全球最久的零確診連續天數紀錄,但台灣如今面臨國內首波重大疫情。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台灣總確診數一直維持在1300例以下,但最近一週已激增至3000多例。許多企業已讓員工在家上班,首都台北街頭空蕩,政府開始試圖取得更多疫苗。文章提及,這次疫情爆發可能始於航空公司貨機機組人員染疫擴散,但這次激增的病例中,很大部分可溯及到兩個來源,一是本土的國際獅子會聚會,二是台北萬華的紅燈區茶室。報導指稱,台灣在迅速實施領先全球的防疫措施後,於去年夏天開始逐步解除防線,成千上萬群眾得以參加演唱會、棒球比賽及宗教活動。加上多個月來都沒出現本土病例,大型聚餐及家庭聚會變得日益普遍,配戴口罩的民眾也變得越來越少。萬華選區立法委員林昶佐受訪表示:「我們去年開始外出,但還是很小心。可是今年,我認為我們已忘記要謹慎。」林昶佐提及:「你在茶室內無法戴口罩,無論是有性工作者作陪,或者只是普通茶室,因為你在裡面用餐、喝茶及唱歌等。」前副總統陳建仁則在受訪時指出,衛生官員原本不認為茶室會成為問題,因為在先前兩個案例,染疫患者前往其他所謂的「成人娛樂」場所,並未導致疫情傳播。
-
2021-04-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不打AZ疫苗?楊志良、陳建仁接種國產新冠疫苗 原因曝光
我國購買新冠肺炎疫苗,包括AZ疫苗一千萬劑、莫德納505萬劑,以及自COVAX平台購自476萬劑;國產疫苗也正如火如荼展開第二期臨床試驗。AZ疫苗自3月22日開打,衛福部長陳時中挽袖接種,而兩位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和前副總統陳建仁,則將手臂分別獻給了高端和聯亞兩家國產疫苗,盼為我國疫苗產業盡一份力。有媒體報導,曾任衛生署署長的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選擇接種高端疫苗。主要是因為他長期關注國內生技產業發展,因此當一得知65歲以上族群臨床試驗收案不佳,符合條件的他立刻決定參加試驗。對此,陳建仁秘書王哲超則證實此事。他表示,陳前副總統是在兩周前完成兩劑接種,主因確實是因為和高端驗計畫召集總主持人林奏延熟識,而決定力挺。但高端之前表示,因發現其新冠肺炎疫苗南非變異株可產生的效價下降,因此預計五月將召回部分受試者,安排接種第三劑。陳前副總統是否也會補接種?王哲超表示,由於廠商還在修改人體試驗計劃,目前尚未接獲通知。但依據陳前副總統的學者個性,若有需求,應該會欣然同意。至於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則選擇接受聯亞的第二期臨床試驗。他表示,因為受到好朋友三總副院長張峰義的邀請而決定接種,目前已完成第一劑,正等待通知接種第二劑。楊志良說,現在每天回報體溫、收縮壓和舒張壓,都沒有異常。而他雖然接受二期臨床試驗,但仍對於疫苗政策有所微詞。他說,國產疫苗只需要進行第二期臨床試驗,就能獲得緊急使用授權「是個笑話」,下半年將無法和世界疫苗競爭。因此期許疫苗廠能繼續到國外進行第三期、跨人種的臨床試驗;或是比照韓國,引進他國疫苗專利,在國內生產,才能在第二階段的防疫繼續守住。
-
2021-04-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建仁:無須擔心AZ疫苗施打 接種前諮詢醫師
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天到台南參加「全台首學課程博覽會」,他以「立足台灣放眼天下」為題做專題講演。陳建仁分享他學習、工作的經驗,從求學、研究、抗SARS到新冠肺炎防疫,強調團結的重要,並以堅持、謙虛、好奇心、有毅力及批判的思考勉勵師生。也請大家放心施打疫苗。陳建仁簡單說明為何要改課綱,以及新課綱強調的素養是什麼?他說,因知識更新速度快,課程必須跟上,因此要改課綱;而素養也就是新課綱的基因,以前是學知識,現在是學素養,正如達爾文所說「最終能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最強的、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改變的物種。」陳建仁強調,多元文化、國際理解很重要,因此總統蔡英文以2030年雙語國家為願景,藉由厚植英語能力,提升國家競爭力。他說,在母校勝利國小的攤位闖關時,老師都說英語,已看到未來願景。他說,2017年到2025年是台灣發展為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的關鍵年代,要大力培養跨域數位人才。他以年輕科學家推翻知名科學家的研究為例,勉勵師生不要小看自己的能力;也說出老師常有的迷思,要老師「不要害怕孩子挑戰老師」。他也以自己成為台大最年輕教授,父親寫信給他,指「越結實的稻穗,越低頭」,要他學習謙虛為例,勉勵師生除謙虛,更要堅持,並以「盡信書不如無書、盡信師不如無師」,鼓勵師生要有好奇心及批判的思考。陳建仁以台灣對烏腳病、B型肝炎的研究,進而讓聯合國把飲用水的砷含量標準,從50PPM改為10PPM,以及1百多個國家都打B肝疫苗,預防肝癌為例,強調「立足台灣、放眼天下」。陳建仁強調,「成功不是學習結束,而是學習開始。」他以台灣應有抗SARS的成功經驗,而革新防疫體系,以致後來的禽流感、H1N1防疫也成功,這也是齊心協力所成,教育要成功亦如此。演講後,許多師生提問雙語教育、新冠肺炎防疫等問題,其中有老師詢問如何去除對新冠肺炎疫苗安全性的不確定性疑慮,陳建仁表示,AZ疫苗有引起血栓的副作用,但這就如1萬人會有1人有毛病一樣,無須擔心,建議打針前先諮詢醫師再決定是否接踵。
-
2021-04-02 新聞.杏林.診間
病人把命託給你,怎能不給他電話?陳晉興沒外科醫師架子,陳文茜陳佩琪肺癌都找他
肺癌連續12年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首位,外科名醫陳晉興的使命,是早一點找到肺癌初期的病人,他如何走上這條防治「新國病」之路? 陳晉興是知名的肺癌外科醫師,前副總統陳建仁、知名主持人陳文茜、台北市長夫人陳佩琪等都是他的病人,同時他也是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簡稱LDCT)的大推手,與朋友聊天,總不忘敦促提醒:「有沒有去做,LDCT掃描的肺癌篩檢?」 三井餐飲事業集團董事長黃奕瑞,就在被陳晉興叨念了3回後,即使才剛做完健康檢查,還是乖乖地全家族都追加做LDCT。沒想到,家族中真的有人因此發現了肺腺癌,決定公司也跟進,在同仁的健康檢查增加這項檢查項目,結果,「竟也找到4、5位同仁有肺腺癌的問題。」讓黃奕瑞意識到陳晉興苦口婆心背後的原由。 初心》病患家屬求救 讓他力推早期篩檢 關於LDCT的肺癌篩檢,雖然各專家看法有些許的不同。陳晉興說他心裡清楚:「除了經費的考量,大家最擔心的是偽陽性的問題。」但是他強調,「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的確是診斷早期肺癌最佳的工具。」 若看數字,肺癌連續12年高居國人癌症死亡率首位,每年近萬人死於肺癌,根據2018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10大癌症又以肺癌的死亡率成長最多。 身為肺癌的外科名醫,每天面對的都是為此求診的病人。有一年在診間,來了一對年輕夫妻,老婆抱著小孩,哭著對陳晉興說:「陳醫師,你一定要救救我先生,我希望他能看著孩子長大。」先生在一旁安靜無語,因為發現時已經是肺癌第4期(晚期),根本沒有辦法手術。 「如果診斷選擇可以重來,你會不會想早一點發現問題?」這是看遍生死,經歷過即使名醫也無法力挽狂瀾之後,陳晉興力推檢測預防的初心。「我現在已經53歲多了,也要開始下半場人生,我希望可以降低台灣的肺癌死亡率,透過篩檢早一點找到這群病人,緊接著找出原因,為什麼這些人會罹患肺癌,唯有知道彼此因果關係,也才能降低肺癌的發生率。」 起點》病中悔悟貪玩 為父親重考上台大 名醫並非一路坦途,「許多人聽到我是建中、台大醫學系畢業,就會認為我成績很好,這你就錯了。」陳晉興大笑。 出生於彰化縣芳苑鄉的王功村,陳晉興的父親原是王功國小的老師,後來應徵上了二林國中,「全家也跟著父親從王功村搬到二林鎮,二林沒有高中,鎮上成績還不錯的人,幾乎都選擇參加北區聯考,我考上了建中。」 北上來到台北市南海路,15歲的陳晉興像是被釋放的籠中鳥,高一、高二都在玩耍,打撞球、溜冰、排球、籃球、網球、跳土風舞⋯⋯,就是沒把心思放在課業上,直到升高三那年因為生病,有一周的時間沒辦法去上課,母親特地來宿舍照顧,「我突然明白,得好好念書。」大學聯考放榜,分數只能上牙醫系,為了父親總是常說:「我們家族要是能夠有一位醫師,不知該有多好!」他決定重考。 「在南陽街的補習班,認識了我太太,我們都是高四生,我常跟我的小孩說,爸爸要是沒有重考,就沒有你們2個。」隔年,陳晉興如願考上台大醫科。「那年代,在鄉下,有人考上了醫學系,那可是天大不得了的大事,除了放鞭炮還會宴客,我們家席開8桌,同學考上北醫,他們家請了30桌,」榮耀了父親,陳晉興笑得燦爛。 進入台大醫科就讀,陳晉興暗暗地打定主意選擇外科,這和他的臨床導師、當時的台大外科部主任教授朱樹勳(編按:現任亞東紀念醫院心臟外科主治醫師)有很大的關係,「就在大四那年,朱樹勳完成國內首例異位心臟移植手術,報紙以斗大標題登出,我希望自己未來能像老師一樣厲害。」 雖然早就選定外科領域,但畢業後因為兵役的問題,沒有辦法留在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他先到省立台北醫院當了1年的外科住院醫師,才重回台大,而且回來的第一年,還得「降級」從第一年住院醫師開始做起,「朱樹勳教授跟我說,省立醫院和醫學中心訓練等級不一樣,擔心我會跟不上進度⋯⋯。」 精進》以外科為志業 緊抓任何開刀機會 陳晉興決心趁機把基本功練得更加扎實,他很清楚,外科醫師的醫術與口碑是建立在開刀房,「開刀是不能有分毫的閃失。」他認為,「外科的養成不能紙上談兵,『做中學、喜歡做』很重要。」因此,他總是跟學長姊說:「我很喜歡開刀,你值班的時候如果不想動刀,就叫我來。」藉此緊抓機會,不斷精練技術。 住院醫師第3年,開始選專科,他當然想師從朱樹勳去心臟外科,「何況,朱樹勳還是外科部主任,心臟外科更是頂尖的熱門。」問題是,心臟外科也有優秀的人選,當時是大熱門。 不想與人爭的陳晉興,最後選擇了冷門的胸腔外科。如今看來,當年的選擇反而成就了今日的陳晉興,肺癌成為台灣的新國病,他也在肺癌領域成為翹楚。 「我覺得,我的人生可貴在那多1年的時間——重考時遇見了人生旅途上重要的『牽手』,也因為重考,我知道自己不是特別的優秀,班上有高中念2年就進來台大醫學系;在省立台北醫院的那一年,莊世明主任無私、熱忱地教導我,即使他知道我不會留下來,他讓我更篤定一生願意走外科這份志業。」 現在,莊世明的兒子莊仁豪來到台大癌症醫院擔任主治醫師,和陳晉興一起工作,「這就是人生的緣分,誰都猜不準的。」陳晉興也打算以同樣熱忱的傳承,回報莊世明的兒子。 身為台灣胸腔內視鏡手術的名醫,陳晉興平均每個月約100台刀,加上每周五節門診超時看診,以及去年8月起,接下台大癌症醫院副院長職務,工作更加忙碌,他依舊精神奕奕:「歌手開演唱會時,他會不會覺得累?」那種被需要、被當偶像的感覺,是他成就感的泉源,直言「這份成就感就是『蠻牛』,雖然不能喝,只要看一看就可以迅速補充體力。」 「我在開刀時不能有音樂、聊天,非常非常的serious(嚴肅),因為每個病人都不能出事,每個病人都是很大的託付,每個病人的背後都是一個家庭。」也正因為醫者仁心,陳晉興說:「當我順利完成一台刀,心裡就會非常的感謝。」 跟著陳晉興五年多的助理說:「外科醫師通常脾氣都不太好,但陳副院長不太一樣,他是『念』,會一再提醒,希望團隊按照他的步驟做事。」例如在開刀房,護理師幫他戴手套時,一定記得覆誦:「右手7碼,左手7碼。」(編按:再次確認手套尺寸,避免戴錯浪費)助理又說:「陳醫師會送《肺與肺病》給每一位開刀的病人,還會幫病人將要看的重點摺起來,也是再三地提醒一定要閱讀。」 台大醫院專任影像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允中形容,陳晉興是具有智仁勇特性的醫師,他說:「陳醫師有很大的胸襟可以與其他專科醫師合作,例如讓肺癌病人可以在同一間手術室完成腫瘤的定位和開刀,減少病人等待的焦慮;門診一節看了近百位病人,完全沒有外科醫師的大架子。」 陳晉興除了出國以外,就連假日,每天總是一早7點就到病房巡房,一周有2個整天開刀日,五節的門診,另外半天負責教學。診間、開刀房、病房、研究室幾乎填滿了生活,太太張馥芳說:「他只走3條路:徐州路、林森南路、台大醫院的景福通道,不是通往病房、診間、開刀房,就是在研究室。」 暖醫》把電話留給病人 互動更有溫度 病人多、醫術好的醫師很多,有溫度的醫師卻未必多,陳晉興卻是其中之一,打從2009年起,他就因為住院病人一句「陳醫師你不在時,我們很像孤兒」,就把自己的電話留給病人,「我發現從此和病人的互動反而更好。」即使如今他又接下癌症醫院副院長職務,行政與管理工作更多更忙,他還是把手機號碼留給病人。 陳晉興的理由很簡單,進行胸腔手術,病人需要全身麻醉,「你知道有人麻醉後就再也醒不過來……,例如中風、心肌梗塞、腦動脈瘤破裂、大出血等,病人把生命託付給你,你怎麼會不把電話給他呢?」 陳晉興從白袍的口袋裡,拿出一疊可以隨時給病人的紙條,上面印著肺部腫瘤病患接受手術後注意事項,以及寫著自己名字的緊急聯絡方式、Email、電話。 「我的病人都很可愛、貼心,他們都寫信、傳簡訊比較多,打電話反而不多,有病人打來說,『陳醫師沒想到真的是你哩!』」陳晉興眼神藏不住的笑意和溫暖,還有一點點的得意。 或許,就如陳晉興自己所言,重考、住院醫師那多一年的時間,造就現在的他,讓他深刻體會身為醫師的天職。「可以在台大看診、開刀、教學、研究,還能和病人做一輩子的朋友,那份快樂、成就感,被需要,人生還有什麼好要求的呢?」陳晉興說。 ●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中年後肌肉下降、體脂肪持續增加!把握4原則,增肌減脂並行、讓你慢老超有活力.桌球CP婚變》坐月子被江宏傑笑臉圓爆哭...福原愛:每一次爆哭的過程,我學會了說出心事.「黃豆」會致乳癌?研究證實:愛吃這2種飲食才真的玩命
-
2021-03-31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2021癌症高峰論壇:打造台灣醫療產業為下一個台積電
全世界正掀起「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的大浪潮。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在「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指出,台灣具資通訊與醫療雙優勢,應以5G、大數據、人工智慧助攻,打團體戰,以創新的跨業整合模式,發展精準健康數位醫療產業,建立國際稱羨的另一個台積電般的產業品牌。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署、國健署共同主辦的「二○二一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在27、28日,廿二位國內癌症領域重磅權威,詳解國家級抗癌計畫、健保給付,到臨床最新治療,從心理、營養、毒物到病友服務。講者多認為,疾病治療甚至健保給付,愈來愈講究科學實證和個別化。醫師和病人都要學習和認識精準醫療,也就是使用最少的醫療資源,為患者量身打造,找出最有效的治療方式和藥物。以癌症為例,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陳立宗指出,國際研發癌症藥物以當地盛行癌症為重點,因此肺癌、乳癌一直是癌症藥物顯學,亞洲人盛行的胃癌、膽道癌則是國內健保藥物資源相對弱勢的族群,要提供病患有效的治療,本土需有自己的研發、治療、給付策略。透過健康大數據,可找到疾病風險因子。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名譽研究員熊昭舉例,風險預測模型就是健康大數據的運用,透過預測模型找出疾病高風險族群,建議及早採取降低風險的措施,對於已經生病者,則進行精準治療。風險預測模型甚至可作為預防癌症的政策,例如高危險族群應被列入篩檢對象,進而降低死亡率。例如肺癌,吸菸是歐美的最顯著致癌因子,但台灣肺癌病患逾五成並不吸菸,台灣女性吸菸率更低於百分之五,顯見有不同的致癌因子,若直接引用國外的防治措施,保護傘則不夠大。日前,熊昭、國衛院名譽研究員張憶壽與中研院士陳建仁、楊泮池、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專家,共同提出屬於台灣的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身體質量指數、慢性阻塞性肺炎、教育程度、家族史、基因型。為了建立國人的癌症基因庫,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奇美醫學中心醫研部長李健逢指出,目前國衛院正規畫公私立聯盟精準醫療合作架構,由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收案,並提供高規格的次世代基因檢測(NGS)服務及提供原始資料。對新診斷晚期或術後復發的癌症患者,在簽署NGS同意書後,進行可用標靶藥物的評估,量身定做治療策略,若無突變基因,則回到常規治療,若有配對的藥物,則看是否有健保給付,或需要自費醫療、恩慈療法等。李健逢認為,這一套利用原始資料評估患者最適切的治療方式,不只可加速臨床試驗收案,也能協助開發新藥或新適應症,這些基因資料庫加上台灣健保資料庫、癌症登記,更能獲得真實世界數據療效的確認,有助於台灣產官學發展。梁賡義說,針對健康、亞健康、罹病、失能各階段,妥善運用健康相關的數位資料庫,結合雲端技術、智慧載具、人工智慧物聯網與健康促進指標需求,建構個人化健康紀錄系統,發展全齡促進整體策略和相關精準健康產業,再造另一個台積電產業品牌。
-
2021-03-21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不抽菸女性 肺癌風險預測上線
在台灣,不吸菸的女性罹患非小細胞肺癌的原因是什麼?國家衛生研究院運用六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Age)、身體質量指數(BMI)、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教育程度(Education)、家族史(Family History)、有無易感基因(Gene)的A、B、C、E、F、G來預測罹患肺癌之風險。不吸菸的台灣女性只要在網站輸入這六項危險因子,就可以知道自己罹患肺癌的風險有多高,進而及早提高警覺。>>台灣不吸菸女性之肺癌風險計算器與國外罹癌原因不同,需建立本土預測模型。國衛院名譽研究員熊昭、張憶壽與中研院楊泮池院士、陳建仁院士、GELAC研究群及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研究專家,共同提出一個台灣不吸菸女性肺癌風險預測模型。這項成果已刊登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AACR)」2020年2月的CEBP,獲選為該期的亮點論文之一。近年來,台灣的肺癌發生率名列第三,死亡率卻長年高居第一,與國人被診斷出的期別太晚有關。如何利用Low-dose CT(低劑量斷層掃描)篩檢,以便及早發現肺癌很重要。由於LDCT有幅射引起的健康風險等因素,須針對罹患肺癌機率高的人做篩檢才恰當,這是當今醫學研究、衛生政策的重點。在國外,抽菸是罹患肺癌的最大風險,但台灣女性吸菸人口不到5%,罹非小細胞肺癌的機會卻高,顯示台灣女性風險因子與外國不相同,需要本土的預測模型。熊昭指出,台灣的預測模型是利用數個肺癌研究計畫、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資料、癌症登記檔、人口結構、生命表建立的統計模型。上網評估六大危險因子,提供預測、及早警覺。在國衛院推動的癌症精準醫療中,大數據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熊昭說,不吸菸女性罹患非小細胞肺癌的風險預測模型將會製成簡易的網頁,供民眾輸入測試。近年來,國健署正在研擬應如何匡列LDCT的高風險族群,以便給予篩檢補助,該預測模型是否可以協助挑選出LDCT的受測對象受關注。國衛院及相關部會擬建置的健康大數據永續大平台,是奠定國內精準醫療的一大重點。熊昭說,肺癌只是其中之一,主題式資料庫會繼續擴建,乳癌、大腸癌都是未來努力的標的。給癌友的一句話:生命不在長短,正向信念讓人擁有精彩的每一天。
-
2021-03-10 新聞.長期照護
澎湖惠民醫院重建資金缺 陳建仁拍片籲各界伸援手
天主教靈醫會澎湖惠民醫預計今年7月動土重建,5.5億重建資金現僅募得1億元,經費缺口大,除骨科名醫、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出面協助勸募,卸任前副總陳建仁也拍片呈現澎湖縣長照需求,幫忙募款,盼助惠民醫院順利重建。澎湖惠民醫院院長陳仁勇表示,澎湖人口老化指數在國內離島中最高,扶老比逐年增加, 80歲以上獨居長者超過半數以上,比例也居全台之冠,隨之面臨的將是失智問題,澎湖目前有3800位失智失能者,估計不到6年,將多達4700人,激增近25%!但澎湖目前5個住宿式長照機構,總計只能提供272床,相對不足。院方表示,像89歲雙眼失明的清泉阿公、獨居臥床,醫院居家護理師艾玫定前往換藥照護、暖心寒暄,是他最大的撫慰;住大城北的林先生,自醫院退休後罹病氣切無法言語,先前還照顧病妻,惠民醫院居家醫療及居家護理,也是這對夫妻最大的照護支持,後來林妻過世,獨居老宅的他處境更艱辛。92歲的金瓜阿嬤與罹患腦性麻痺的孫子一同住在惠民二村中,阿嬤年邁行動不便,又須照顧孫子,就醫更加困難,仰賴惠民醫療團隊定期前往提供居家醫療。這些老病長者的真實處境,更凸顯澎湖的長照需求。篤信天主教的前副總統陳建仁看到澎湖老化嚴重,長照資源嚴重不足,經惠民醫院重建計畫發起人呂若神父邀約,不畏寒風前往澎湖拍攝宣傳片,以溫暖的嗓音代言澎湖長照的困境,影片近日上線。他呼籲大眾申出援手支持惠民醫院重建,一同陪伴澎湖走過老化之路。創建63年的澎湖惠民醫院,建築主體因長年風沙吹蝕剝落,正待重建。鑑此,天主教靈醫會希望打造一座可以服務近160名長輩,並結合門診、住院、透析、復健和居家護理醫療的長照家園,擴增醫療照護層面。
-
2021-02-10 新聞.元氣新聞
立百病毒人傳人! 陳時中曝「4恐慌因子」:無藥可醫
非營利組織「藥品可及性基金會」日前發布調查報告,示警目前全球製藥生醫資源傾注於新冠肺炎,對於其他威脅性高的病原體卻毫無準備,其中特別點名中國曾爆發感染的立百病毒(Nipah),致死率高達40至75%而且無藥可醫。為了超前部署,蔡英文總統今天在府內召開國安會議,指派副總統賴清德與前副總統陳建仁共同主持一項計畫,針對未來病毒及疫病發展情勢,做整體了解評估。據了解,相關計畫於上周已經開始準備,將於過年後正式展開。蔡總統今天表示,針對新一波立百病毒的風險,她已經要求衛福部及農委會,務必掌握新興疫情可能的發展,超前部署。相信過去一年多來對抗疫情的經驗,可以幫助我國妥善因應危機,克服挑戰。這次的疫情,對日常生活和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從立百病毒的例子來看,未來我國也可能面對新型病毒不斷出現的挑戰。蔡總統說, 在會中,她請賴清德與陳建仁共同主持一項計畫,針對未來病毒及疫病發展情勢,做整體的了解評估,並在中研院及國衛院協助下,提供行政部門做先期部署的指引。衛福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也透露,蔡總統對此狀況很擔心,立百病毒的特性的確「衝擊性很大」,不過目前認為在台造成大流行的風險低。陳時中說,立百病毒有4大特性,容易引起高度恐慌。此病毒自然宿主是蝙蝠,且會人傳人,致死率非常高,約40%至75%,非常衝擊,且目前沒有藥醫,也沒有疫苗。【中央社/台北9日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立百病毒雖有自然宿主是蝙蝠、會人傳人、致死率高(40%到75%)、無藥也無疫苗等恐慌因子,但目前研判社區傳播風險低。總統蔡英文稍早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後說,針對新一波立百病毒(NipahVirus, NiV)風險,已要求衛生福利部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務必掌握新興疫情可能發展,超前部署。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官網介紹,立百病毒自然宿主為蝙蝠,可造成多種動物感染(中間宿主),如豬、馬、羊、狗或貓等,並傳染給人類;立百病毒感染症初期症狀類似流感,有些無症狀,有些呈輕微或嚴重急性呼吸道症狀,嚴重個案可導致腦炎及抽搐,並於24到48小時進展到昏迷;康復後可能有後遺症,如抽搐或人格改變。陳時中下午在記者會表示,立百病毒雖有4恐慌因子,有專家擔心潛在大流行風險,已與農委會等相關單位開會,認為引起大流行風險低,但新興疾病多,社會應提高警覺,有各因應方式。他說,立百病毒自然宿主蝙蝠不會飛那麼遠,很難從印度、孟加拉飛到台灣,其次是病毒主要征服宿主是豬,台灣對豬肉進口與管制很完全,養豬場環境和養豬人員對交叉感染的控制能力強,病毒不易進台灣或變人傳人。陳時中表示,立百病毒其中一項症狀是發燒,經發燒篩檢站和詢問旅遊史、職業史可區隔出,而病毒主要透過體液或排泄物等接觸傳染,環境衛生做好就大減傳播可能性,目前研判衝擊雖大,但引起社區傳播風險低,而人畜共通疾病近200種,人民健康衛生教育是最基本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