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覺得國產新冠疫苗研發受到許多關愛,但細數前路,卻是重重坎坷。先有國人質疑國產疫苗採購價格太高,但相較於歐美等國在疫苗研發初期即挹注大筆資金、預先採購,衛福部提供的獎勵金被譏諷為九牛一毛;後來進入第二期試床試驗,政治人物不知有意還是無意的護航,又成為愛之足以害之的範例。
從總統蔡英文喊出,力拚七月開打國產疫苗,加上採購國際疫苗不力,被質疑為國產疫苗而鋪路。前副總統陳建仁又在高端疫苗第二期臨床期中報告出爐前,在媒體上高談闊論,自稱夫妻倆打高端臨床試驗疫苗,「幾乎沒有不良反應」,甚至提出試驗單位分析四千多人資料,不良反應比率低。
當時就引發質疑,未引發不良反應有多種可能,可能是打到安慰劑,也可能是疫苗反應極差,但前副總統先有四千多人的不良反應回報資料,最近又率先揭露自己打的是安慰劑;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參加聯亞疫苗床試驗,且為六十五歲族群數最後一位收案者,原本對國產疫苗研發有激勵作用,如今又公開退出試驗 。
扶植國產疫苗最好的方式,或許應該是回歸「科學證據」,讓科學說話,疫苗接種關係人民健康,疫情防治,不應是訴諸情感、訴諸政治,國產疫苗夠強大,有足夠實力,不必用這些「過度保護」的方式,讓議題失焦,最後淪於政治口水。
缺乏自信或過度自信都不宜,更不該認為國外月亮比較圓,政府讓先天不足的國產疫苗添加政治味,反不利國產疫苗等生醫產業長期發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