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阿嬤
共找到
565
筆 文章
-
-
2021-07-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南85歲嬤疑接種莫德納後亡 指揮中心:協助通報
台南85歲阿嬤昨下午接種莫德納疫苗後出現發燒現象,今早家屬發現她已無呼吸心跳,緊急通知衛生所清死因中,恐成全國接種莫德納疫苗以來的首起案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會協助通報不良事件部分,以莫德納而言,嚴重過敏反應部分,據昨天疫苗統計日報表,中間包括AZ、莫德納不良事件統計,有說明莫德納共打15萬7000劑,不良事件57件,非嚴重31件,疑似嚴重過敏反應有2件、其他不良4件,昨天統計還沒報進來,未來會繼續統計。
-
2021-07-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南85歲阿嬤昨施打莫德納疫苗 今傳出猝死衛生所釐死因
台南市山上區85歲王姓阿嬤昨天下午3時在山上國小活動中心施打莫德納疫苗後,晚間6時出現發燒現象,今天上午6時29分家屬發現她已無呼吸心跳,經緊急通知衛生所後,將由配合醫療院所行政相驗。據調查,該名85歲阿嬤昨天甫施打莫德納疫苗,今天過世,死因是否與施打疫苗有關,衛生局配合醫療院所將行政相驗,釐清死因。台南市衛生局等相關單位也已通報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協助了解,該起不良反應案件,恐為這一波莫德納疫苗接種以來的第一起死亡案例。
-
2021-07-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南長者現人龍搶打莫德納 清晨5時天未亮家屬輪流排隊
莫德納疫苗開打第3天,台南市政府今天在多個行政區設置中小型施打站,清晨5時天未亮,北區施打站即有長輩的家屬輪流來排隊,由於民眾施打踴躍,上午6、7時就出現排隊人龍,更有民眾因擔心打不到疫苗,不斷對工作人員抱怨,幸好8時15分開始發號碼牌時,現場排隊的民眾都有領到。AZ疫苗日前出現緩打潮,但莫德納疫苗一開放施打,診所、衛生所都是預約額滿。南市北區施打站今天設置中型施打站,上午和下午各有308個接種名額,上午場是8時15分發號碼牌,8時30分開打。「我們很怕打不到啊!」排在第1順位的長者家屬說,他們清晨5時就來排隊,6時多再換班輪流排,否則家中80歲長輩要是打不到該怎麼辦?況且也不能請長輩在戶外排這麼久,會撐不住。另外,也有一名5時多來排隊的家屬說,政府給的疫苗實在太少,難怪大家都要用搶的。由於排隊人潮多,將近8時才到現場的民眾看見人龍繞了好幾圈,紛紛擔心是否會打不到,有人一來就說「怎麼看不到尾巴?」、「排不到不就浪費時間」。區長李皇興連忙安撫排隊民眾的情緒,並告知領到號碼牌後,可進到活動中心2樓吹冷氣等候,或是先回家等到時間快到再過來,有阿嬤特地向他說「你們真的很辛苦」。李皇興表示,今天有部分長輩反映他們習慣就近施打,之後會改增加診所的劑量,讓他們就近施打,比較零散的民眾再開中小型施打站集中接種,避免大家大排長龍。
-
2021-07-01 養生.健康瘦身
顏寬恒3個月減重10.4公斤 父顏清標曾勸「不要再減了」
前立委顏寬恒3個月內減重10.4公斤,他今天在臉書PO出自己減重前後照片,寫著「這條路是自己決定的,就算跪著走也要走完。」他說減重過程辛苦,父親顏清標曾在旁看了心疼不忍,在旁勸說:「不要再減重了」。顏寬恒說,他從小就是阿嬤跟所有長輩的寵兒,大家都愛把好東西餵過來,高中後,幾乎都沒有瘦過,自己吃的很幸福,也胖的很幸福,但肥胖是福,也是一種負擔,去年開始的疫情,讓他重新思考,不確定未來會怎麼樣,是無常會先來,還是明天會先來?「如果一切那麼難以預料,那至少人生在世,應該掌握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所以寬恒這才決定要在3個月內減重10公斤,那是為了看到孫子孫女長大,那是為了自己的家人,也是為了證明給自己和大家看,只要下定決心,任何人都做得到!」他說減重最後5天,距離目標還剩3公斤,自己竟然摔傷,對已經減重到最後一刻的人來說,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壞的消息,他從肋骨傷到前胸的瘀青,光是呼吸都會痛,重訓推不動,跑步喘氣都會撕心裂肺的痛,差點就絕望,一天要瘦0.6公斤,身上沒傷都不一定做得到了,況且是身上有傷,「既然這條路是自己決定的,就算跪著走也要走完。」他說最後5天,父親顏清標又拿出了珍藏的藥酒給他抹,一邊嘮叨地勸他不要再減重了,雖然每一步都痛,他還是堅持在跑步機上一步一步地走,咬著牙一步一步地走,他感謝那些自始至終不相信的人,謝謝那些從頭到尾覺得做不到的人,謝謝那些每次都叫他先吃飽了再來減重的人。每天下午2點,晚上8點兩次的跑步機,中間加上或多或少的有氧和重訓,3個月沒有甚麼秘訣,少吃多動,三級警戒前他參加大甲媽繞境,也參加生日宴,他幫忙缺水的大家奔走;疫情警戒後,他跟大家一起關在家,也跟家人一起吃喝,妻子做的美食讓他差一點就破功。2021年6月25號上午9點32分,79.9公斤,再上跑步機,2021年6月25號上午11點42分,79.1公斤, 三個月的時間減了10.4公斤,他說自己做到了。他說「草爺減重失敗要請一千份雞排,寬恒雖然贏了,但眼看台灣現在一片低迷,我們太需要一場勝利了,在此宣布只要台灣能夠三級解封,解封的那一周周末,寬恒也加請兩千份雞排,總共3000份雞排,讓我們盡棉薄之力,一起活絡這一區的人心和小攤販!」他說既然都宣布要請客了那當然要更進一步挑戰,在減重成功之後總覺得自己還有不足,在年底之前加碼鍛鍊要練出腹肌,做不到就再請3000份雞排。
-
2021-06-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謝謝台灣」一覺醒來募款達標 立陶宛社福機構:有史以來最大筆捐款
立陶宛社福機構昨(29)日在透過美國非營利組織Give2Asia亞太經理張瀞仁於臉書謝致謝台灣捐款後,來自台灣的愛心仍在發生,台灣民眾一夕之間讓該機構的募款計畫達標,機構人員在二度感謝函中,以「不敢相信我的眼睛」來形容台灣對立陶宛用新台幣表達的感謝之情。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高風險懷孕中心」,二度致謝台灣,表示在昨天的感謝文之後,原本有167名來自台灣的捐贈者,但在今天一早迅速激增為633筆捐款,直至發文的同時,總共有770筆台灣人的捐款湧進,包括4項網路募款皆已達標,讓發文者以「不敢相信我的眼睛」來形容台灣跨國做愛心的行動。該機構非常感謝台灣,表示「台灣人民已經開始尋找感謝立陶宛的方式」,並聽到台灣人民真誠地說謝謝的聲音了。致謝函中認為「台灣與立陶宛發展出一種非常意想不到、精采的友誼,真誠關心彼此,讓彼此成為一個更好的地方💕我們非常高興,感謝支援,我們將能夠在困難時刻支援立陶宛女性。」「高風險懷孕中心」並稱,這是機構成立以來最大筆的捐款,「謝謝台灣人的善良,這些捐款會用在為辛苦懷孕的媽媽們在孕程中(還有當媽媽的第一年)提供心理與硬體上的支持,這麼大筆捐款,夠支撐我們很長一段時間了。」該慈善募款共有4項,目前已逾3500筆善款湧入,並達到募款的目標,由兒童癌症基金會發起的「幫助百餘名癌症兒童」募得8萬美元,母親聯盟發起的2項「幫助立陶宛兒童抗癌」分別募得2萬美元;而立陶宛高風險懷孕中心的募款頁面,也已募得逾10萬美元,目標金額從28日的4.3萬美元成長快5倍,目前為20萬美元(約600萬新台幣)。張瀞仁分享此感謝函後,有台灣網友認為,覺得這回台灣人的實力還沒真正發揮出來,要不要再找一個立陶宛的慈善組織來捐?也有網友認為,「台灣人應該都有一種阿嬤魂吧!」、「為他們感到高興」,並認為善款還會增加,因為很多台灣人今天才知道有這個機構,「有恩必報是多數台灣人的精神,募款不關閉,應該會繼續捐下去~破10萬,20萬,30萬。」
-
2021-06-2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確診嬤說謊」惹鼻酸 專責醫護:好想脫裝備緊抱她
新冠病毒讓死亡變得很近,一線醫護面對疫情的同時,更看盡無數的生離死別。馬偕紀念醫院新冠重症專責病房護理師江戴圓分享,一位向家人「說謊的確診嬤」,過度逞強讓人忍不住掉淚,「我當時真得好想脫下裝備,用力給阿嬤一個擁抱,但卻只能摸著她的胸口,兩人淚流。」江戴圓說,阿嬤被送進來的時候,就必須仰賴「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維持呼吸,護理團隊常常透過監控觀察狀況,「一頭白捲髮的她,三餐能夠自理,隔著螢幕能感受她很獨立,巡房時阿嬤嘴邊總是掛著謝謝,醫護團隊都很喜歡她。」HFNC一開始的效果還可以,病情進展往往急轉直下。江戴圓回憶,有天大夜班交接時,發現阿嬤呼吸無法平順,呼吸症狀讓她越來越虛弱,或許是刻苦精神、習慣忍耐,阿嬤並沒有表達她的不適。這讓江戴圓忍不住詢問:「阿嬤,妳有沒有哪邊不舒服,一定要誠實跟我說,不然我們看了會捨不得。」這時阿嬤遲疑了一下,才緩緩說出呼吸不順、胸悶,身體虛弱使她的話不多,自己當下隨即承諾,團隊絕對會好好處理不適症狀。此時電話視訊響起,江戴圓描述,電話那頭是阿嬤的兒子,「媽媽,我看到妳好開心,我很愛妳。」虛弱的阿嬤只能露出暖暖的微笑回應,接著她的兒子詢問,「媽媽有沒有不舒服?要跟護理師說。」沒想到接下來,阿嬤竟然當眾「說謊」。江戴圓說,她跟兒子說自己沒有不舒服,還安撫兒子的不安,「我在旁邊幫忙拿著手機鏡頭,止不住眼淚,又看著她兒子頻頻道謝,此時心中真是五味雜陳。」結束這通視訊後,江戴圓問阿嬤:「妳看我穿這樣會不會害怕?」她搖搖頭;自己再接著問:「阿嬤,妳會怕(病毒)嗎?」這時阿嬤的眼神說明了一切,但她回應:「我不怕,但是我好想家裡面的人。」江戴圓表示,當下真得很想脫下裝備,用力的給阿嬤一個最真實的擁抱,「但我沒有,只能手摸著她的胸口沉默許久,眼淚為彼此而流。」醫療團隊與家人討論後決定,以比較舒適的照護模式幫助阿嬤,避免在臨終前不必要的折磨,她也在與病毒對抗後一兩周離世。江戴圓說,醫護身在一線也會有情緒反應,面對病人即將離去,病情急速往下的過程,也擔任起病人與家人傳遞訊息的橋樑,「這位阿嬤讓我印象深刻,常常在休假的時候想起她。」
-
2021-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Delta病毒來襲改「密接」定義? 專家這麼說
新冠肺炎疫情5月中旬在國內爆發,近日疫情看趨緩,屏東枋山卻發生12人群聚感染,其中有6例是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變異株。但Delta變異株傳染性非常強,中國大陸專家表示,10天之內就發生5代傳播傳播,因此應改變「密切接觸者」的概念。對此,中區指揮官、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表示,還需要看更多個案的情形,才能下此定論。中國大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近日表示,由於Delta變異株傳播力高,過去密切接處者的概念已不適用,過去是在發病前兩天的家人、同辦公室、1公尺之內同吃飯、開會,應改為在同一空間、同一單位、同一建築,在發病前四天等,列為調查對象。而屏東枋山發生的群聚,也懷疑是從秘魯回來的阿嬤只是和鄰居的另一位阿嬤在倒垃圾時短暫接觸,而造成感染擴大,其中6人是偵測到Delta病毒。因此,我國是否修改密切接觸者的定義也受外界關注。但黃高彬表示,目前看到Delta病毒株的仍不脫新冠病毒的特性,也就是發病前一天到發病後三天的傳染力最高,之後便會下降。他說,目前已知案13332的祖孫和案14407的親戚一家,房子有打通,因此是否真的只是倒垃圾時接觸,以及是否全程戴好口罩,都是調查的重點。因此Delta病毒的傳播力,還要調查非密切接觸者的感染情形,才能下定論,再進一步討論是否修改密切接觸者的定義。至於新北市長侯友宜建議中央採取全面入境普篩,解隔離也要PCR。黃高彬則表示,因為目前入境規定已要求提出PCR檢測陰性的證明,因此入境當下仍可能是在潛伏期階段,無法驗出,且目前指揮中心也已經採取期滿前採檢的措施。因此他認為,不需要入境篩一次、期滿再篩一次。
-
2021-06-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殘劑之亂!基層醫曝:為2、3劑被罵黑箱、好心肝
中央昨天開放殘劑讓成人預約候補接種,掀起全國亂象,甚至引發特權施打的疑慮。台中市快打站昨天出現年輕人排隊搶打,有的沒開放預約,有的長者晚來打不到,還有預約到但沒打到氣得開罵,忙翻快打站防疫人員。一名支援疫苗站的基層醫師說,為了每天2、3針的殘劑,是要給鄰近長者還是現場登記的年輕人很糾結?忙到人仰馬翻,還要被罵、被嗆「黑暗作業」、「好心肝」,實在很灰心,建議政府快推出一套做法,不然會吵不完。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所謂的「殘劑」指每個施打處的最後一瓶的殘餘劑量,1人到場就能開瓶,每個施打站殘劑都低於9劑。台中市依中央22日指引,24日起快打站最後一瓶需滿6人才能開瓶,在若找不到1至6類,可施打非1至6類人員,但須造冊補登;前天58處疫苗快打站共有116劑殘劑、昨天9處快打站共有18劑殘劑,平均一站2劑殘劑。這名醫師表示,以前每天最後一瓶的劑量,快打站指揮官、各區區長會找疫苗站志工等防疫人員,或者拜託里鄰長找長輩來施打,有的醫師為了等殘劑接種,忙到下午2點還沒吃飯,也有的飛奔鄰近的快打站接種,為了就是不浪費疫苗。這名醫師指出,開放殘劑後,不少年輕人來排隊,有的年輕人上午八時就來了,但現場並沒開放殘劑預約,氣的和快打站人員吵架,大罵「黑暗作業」、「口袋名單」,也有的快打站有開放,有預約登記的年輕人打不到,誤以為造冊的老人不打就是「殘劑」,也是吵翻天,還是要防疫人員安撫、解釋半天「是最後一瓶殘劑」,年輕人還不消氣。曾梓展說明,對於殘劑接種,第一優先為中央所公告新冠肺炎「7至10類公費疫苗接種對象」,第二為18歲以上民眾等其他對象;接種殘劑者的接種同意書空白處將註記「剩餘劑量使用者」,由接種單位備查。未來殘劑如何預約?尚待中央公告統一規範,若無,地方政府再來做其他規範。台中市西區區長王瑞嘉說,西區忠信國小、正中國小快打站昨天都開放預約登記,兩站都有十多人排隊,各開放9人登記,待疫苗接種完後,有殘劑再通知,忠信國小殘劑剩2劑讓前二名登記者接種。有一名阿嬤錯過打疫苗時間到場沒打到很生氣,由現場人員安撫,並協助安排下一次接種。中正國小快打站沒殘劑,登記者得知後,氣得大罵工作人員。
-
2021-06-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多重慢性病百歲阿嬤接種AZ疫苗 打完7天飲食如常能高歌
新北仁愛之家有名高齡百歲的人瑞羅阿嬤,接種AZ疫苗迄今已一周,不僅飲食如常,還能吃下午茶、高歌一曲。羅阿嬤也在佛堂前捻佛珠頻感謝佛祖的保佑,羅阿嬤的孫子也感謝仁家協助安排她施打疫苗。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高齡者染疫易亡,中央流行指揮中心安排高齡者施打疫苗後,全台各縣市卻接連傳出,有高齡者接種疫苗後死亡。不過指揮中心昨也公布,26件解剖案件死因出爐,暫無跟疫苗接種有因果關係。羅阿嬤的3名子女有2名已往生,女兒又住在台中,阿嬤記憶力、聽力衰退在家經常跌倒,家屬擔心獨居容易發生危險,2018年安排住進萬里仁愛之家,其孫子約每周前往探視1次,但疫情期間禁止訪客,祖孫就靠視訊聯絡。羅阿嬤不僅是高齡族群,又罹患有多重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及高血糖等,害怕接種疫苗後會有不良副作用和風險,不過仁家護理人員與家屬聯絡、討論,家屬和阿嬤都同意施打,希望能增強防護力。6月18日羅阿嬤接種完疫苗後,仁家護理人員關心其身體狀況和反應。平時負責照顧的照服員林素真表示,羅阿嬤迄今沒有任何副作用,每天食慾正常、情緒穩定、氣色佳,阿嬤邊看電視邊吃最愛的玉蜀黍餅乾,甚至還高歌一曲。仁愛之家主任吳欽仁說,高齡者染疫容易重症,因此鼓勵長者施打疫苗,接種前會由醫生評估,再逐一量血壓、測脈搏,確認狀況。所有住民接種率達到80.2%,迄今未有嚴重不良反應,感謝家屬的信任,讓機構形成群體免疫力。
-
2021-06-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對印度變種病毒有足夠保護力嗎?老人、孕婦、慢性病患該不該打疫苗? 專家詳解常見疫苗問題!
新冠肺炎在台灣社區感染爆發開以來病例快速增加,目前進入大規模施打疫苗階段,但疫苗施打以來產生的不良反應及死亡事件不在少數,也令多數民眾對疫苗有很多的疑問。對此亞東醫院物理治療師陳乃綸整理出幾個老人與孕婦施打疫苗前常見的問題,希望能替有問題的民眾解答。Q1:現在印度變種病毒(Delta )肆虐各地,之前的疫苗主要針對英國變種病毒的,那打疫苗還有足夠的保護力嗎?A:施打疫苗,並不能保證不會染疫,但可「有效預防COVID-19重症發生的機率,以及減少住院和死亡的可能性」針對病毒的變化性,打疫苗可以讓體內產生抗體,產生一定程度的保護力,對於印度變種病毒即有一定程度的防範。除了疫苗接種外,落實三大防疫三部曲,才能有效對抗新冠肺炎。防疫三部曲:1. 戴好口罩,鼻口部分盡可能貼合臉2. 勤洗手,洗手至少30秒(內外夾攻大立腕)3. 保持社交距離(室外1.5公尺;室內2公尺)Q2:阿公/阿嬤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還有他們看到新聞報導很害怕打疫苗,該怎麼辦?還是要勸他們打疫苗嗎?A:如果心中有疑慮,也很害怕,請先暫緩打疫苗,姑且有無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當心理狀態不穩定,也會影響到生理的表現,尤其老人家的心理狀態較為敏感,需要多加留意。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在有藥物控制的情況下,且狀況穩定,是可以打疫苗的,施打前請和醫生加以確認,經醫生評估,決定是否接受疫苗接種。Q3:帶老人家去打疫苗打注意事項:A:1. 先確認有無過敏史與慢性病的控制狀況2. 近期的血壓和心跳變化是否穩定(2周內的紀錄,有高血壓的患者平常應養成血壓及心跳測量紀錄的習慣,早晚各量一次)3. 目前的身體健康狀況,最近一次(一年內)的健檢結果是否良好(建議維持身體健康檢查的習慣,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4. 打疫苗前,請補充適當的水份(人在緊張以及情緒轉換時,會使得身體產熱增加,水份散失較快,這時候可以喝一些水)Q4:可以混打疫苗嗎?A:目前台灣尚未開放混打,這其中有許多疑慮,故採取相同疫苗施打兩劑,除非第一劑有強烈的過敏反應,才改為另一家廠牌。關於新聞報導說,國外傳出疫苗混打效果佳?!關於這一點,目前混打的人數沒有像同樣的疫苗打兩劑的人來得多,在樣本數不足的情況下,實驗沒辦法有效的證實有沒有效益,故台灣CDC採取較保守的作法。實驗的設計方法會影響結果的呈現,舉一個臨床常見的問題,高壓氧對於腦部復原有沒有效果?在文獻中,有很多沒有顯著差異的結果,這表示高壓氧對於大腦的復原沒有益處嗎?由於高壓氧目前為自費,個案數目少,樣品數不足,使得實驗在最終結果呈現如此,實際上,在臨床上做高壓氧的患者,絕大多數大腦的復原情形是有進展的。(我的個案當中,有一部分的腦傷患者復健搭配高壓氧的成效都相當不錯,大腦的活化有利於肢體動作的復原,對日常生活的功能性表現也提升許多)Q5:打完疫苗可以捐血嗎?A:AZ疫苗接種者請先暫緩14天,其他疫苗則沒有影響,等副作用都消退後,再挽袖捐血。Q6:打完AZ疫苗後的血栓變化(4-28天)A:1. 嚴重持續性的的頭痛、視力變化及癲癇(可能是腦靜脈血栓)2. 嚴重持續性的腹痛一天以上(可能是腹內靜脈血栓)3. 嚴重胸痛和呼吸困難(可能是肺栓塞)4. 皮膚自發性出血,有瘀青和紫斑有發生以上症狀,請儘速就醫,症狀緩解後,將症狀的表現情形回傳到Taiwan V watch。Q7:孕婦需要打疫苗嗎?建議施打哪一種疫苗?A:目前的染疫情況,懷孕婦女染疫後的症狀較一般婦女來的嚴重,且可能危及媽媽以及胎兒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懷孕婦女生產時入院,受到院內感染的風險也相對較高,所以強烈建議懷孕婦女們都要接種疫苗。根據目前文獻的建議,懷孕婦女適合施打mRNA的疫苗,且疫苗在懷孕期間可能有效的保護嬰兒。至於打疫苗後的副作用和一般人是一樣的,沒有差別。施打疫苗的懷孕婦女與沒有打疫苗的懷孕婦女,其流產機率是相同的。台灣現有的疫苗mRNA疫苗為莫德納疫苗,施打前請確認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請醫生評估是否適合施打疫苗。Q8:哺乳的婦女可以打疫苗嗎?對寶寶有沒有影響?A:可以的,目前的疫苗都可以打,並沒有研究指出哪一種比較好,AZ、輝瑞及莫德納疫苗都有人接種。接種後,母乳含有抗體,可以保護新生兒,目前相關的研究並不多,有疑慮者,請和醫生再三確認。Q9:打完疫苗後的5-6天出現頭痛、體溫微高的症狀。目前聽到48小時症狀就會消失了,我還是有症狀,這樣是正常的嗎?A:在打完疫苗後,症狀多半於1-2週內可以緩解,「48小時症狀緩解」這點主要是指「持續發燒>38度」,建議在打完即多喝水,以幫助代謝。如果沒有持續性嚴重的頭痛,經休息或是服用藥物有緩解的話,不用太擔心。Q10:打完後,手臂肌肉很腫可以擦藥嗎,我覺得好痛,都不敢動。A:手臂肌肉酸痛依個人的代謝狀況,持續的時間不一定,建議多喝水,加強代謝。此外,在疼痛可以接受的程度下活動手臂,勿維持不動,會使得手臂血液循環不良,不利消腫與代謝。不建議擦藥,避免引發過敏反應,可用濕毛巾放置在施打部位,緩解紅、腫、熱、痛的症狀,15分鐘/次,2-3次/天。復健科的患者可以打疫苗嗎?Q11:老師,我中風,可以打疫苗嗎?有建議打哪一種嗎?A:可以的,若是急性期的中風患者請於急性期(1-2週)後與醫生確認是否適合施打疫苗。目前中風並不是疫苗接種的禁忌症,中風的種類會影響處置方式,施打哪一種疫苗,請與醫生討論,決定施打哪一種疫苗。Q12:心臟裝過支架,正在服用抗凝血劑,可以打疫苗嗎?A:可以,服用抗凝血劑非施打疫苗的禁忌症,在施打前,請與醫生確認服用的抗凝血劑為何,與醫生討論是否需要「暫緩服藥」再打疫苗,施打完加壓在施打處5-10分鐘,確認沒有血腫,再服用藥物。Q13: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肺疾病/洗腎等慢性病,可以打疫苗嗎?A:建議施打疫苗,慢性病族群為COVID-19染疫後重症的高危險群,住院率以及死亡率也較高,疫苗接種後可降低重症的風險。施打前不需停用其相關藥物,請常規服藥。Q14:膝蓋退化,醫生說我骨質疏鬆,可以打疫苗嗎?A:可以的,若有服用相關藥物,請與醫生討論服藥時間是否需要與疫苗間隔數日,來決定施打日期,平日服用的Vit D仍可繼續服用。建議此類患者可做簡易的有氧運動,循序漸進的增加肌肉耐力與有氧適能,以減緩骨質疏鬆的速度,若不清楚可以執行什麼運動,請向物理治療師諮詢。資料來源:1. 台灣腦中風學會2. 台北捐血中心3.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4. USA CDC5. European Heart Rhythm Association6. COVID-19疫苗-知識就是力量
-
2021-06-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桃園新增6例接種疫苗猝死 累計打疫苗身亡21人
老人施打AZ疫苗猝死事件頻傳,引起社會關切和疑慮,桃園市政府今天下午統計指出,民眾施打疫苗後死亡人數今天再新增6例,其中最年長95歲謝姓阿嬤15日接種疫苗,至前天下午往生,另有52歲洗腎病友黃姓男子也是15日接種昨天不治,也讓桃園累計接種疫苗後猝死個案達21例。桃園市政府統計,民眾施打疫苗引發不適死亡個案,根據民政系統通報疫苗接種前、後死亡人數,至昨天總共15人、今天再新增6人,新聞處長詹賀舜說,昨天死亡15人中,1人是施打疫苗前、等候醫師問診時身體不適,送醫不幸,另1人打完疫苗後,回家吃東西噎到送醫不治,其他都是打完疫苗回家後,隔天或隔2、3天出現不適送醫不治,其中1例向衛生局申請藥害救濟行政程序。今天再新增6人接種疫苗猝死個案,市府衛生局調查,包括82歲李姓阿公,在17日接種疫苗、昨天中午無心跳呼吸死亡;95歲謝姓阿嬤15日接種疫苗後並無不適,至昨天中午吃完午餐後離世;89歲詹姓阿嬤有心血管病史,也是15日接種疫苗,今天上午出現不適送醫不治。93歲施姓長者17日接種疫苗、19日發燒至昨天改善,未料今天上午失去心跳呼吸身亡;75歲蔡姓阿嬤在長照機構照護,17日接種苗至18下午發燒,隨後不適送醫延至19日不治。另一名洗腎52歲黃姓男子15接種疫苗,直到今天上午突然失去心跳呼吸,緊急送醫不治,個案將送至CDC疾管署判斷。
-
2021-06-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打疫苗猝死有撇步 長輩3大疑問一次解答
老人家打疫苗後猝死事件頻傳,民眾擔憂,究竟哪些人不適合打疫苗、要做哪些準備,才能避免不良事件,中央社彙整老人家最常問的3大疫苗問題,讓長輩們安心打疫苗。國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嚴峻,全台各縣市15日起正式開放75歲以上長輩、洗腎患者、長照機構住民接種疫苗,但老人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頻傳,引發各界關注。在第一線替長者接種疫苗的北榮家庭醫學科研究總醫師李蕙君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這幾天很多老人家來打疫苗時,頻頻向醫護表達內心擔憂與疑問,其中以3個問題最常見。● 問題一:我有慢性病正在定期用藥,可不可以打疫苗?李蕙君說,這是老人家詢問度最高的問題,實際上,慢性病分為很多種,常見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疾病,只要控制良好,都可以安心打疫苗;但如果疾病控制不穩定,或是正在使用高劑量類固醇藥物的民眾,建議身體狀況穩定後再打疫苗。另外,民眾如果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免疫疾病,或是罹患癌症正在進行治療,就要特別當心,李蕙君提醒,這些治療藥物可能影響疫苗作用或效果,建議先回診諮詢主治醫師,掌握疾病狀況及藥物有無調整需求,再決定是否打疫苗。● 問題二:我在打疫苗前,可以先做哪些準備?李蕙君指出,根據規定,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前僅需進行健康評估,但北榮比照往年接種流感疫苗經驗,在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前,逐一替長輩量血壓、測脈搏,確認身體狀況。李蕙君說,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每個人對於不舒服的症狀感受各有不同,也擔心老人家有「錯過這次可能會打不到」的心態,刻意隱瞞不舒服的情況,這時就能透過血壓、脈搏等生命徵象看出端倪。她分享,最近就曾遇到一名前來接種的阿嬤,雖然身體有點不舒服,但還能自己走路來打疫苗,不料一量脈搏發現每分鐘只有30到40下,明顯有異,經過醫師診斷後為心臟疾病,因此建議她先用藥治療,等到身體狀況穩定一點再打疫苗。李蕙君指出,這幾天量測下來,有近1成的老人家血壓、脈搏出現異常,有些老人家因為舟車勞頓或太緊張導致血壓過高,會請他們在旁邊休息一下,等血壓穩定下來再打;另外,針對發燒或急性疾病的長輩,建議先等疾病控制好,身體狀況穩定再打,都能避免接種後的不良事件發生。由於不是每個接種點都有足夠空間或條件替民眾量測血壓、脈搏,李蕙君建議,民眾出門打疫苗前,可以先自己量過血壓、血糖,確認身體狀況穩定,再外出接種疫苗。● 問題三:打完疫苗後,我該注意哪些事、不舒服症狀會持續多久?什麼情況需要看醫生?接種疫苗後的2天內,出現肌肉痠痛、頭痛、全身倦怠、發燒都是正常的症狀,李蕙君說,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可以吃普拿疼類藥物,讓症狀稍微緩解一些。不過,李蕙君提醒,一旦出現視力模糊、胸悶、胸痛、會喘、肢體腫脹、疼痛或是意識改變,這些都不是正常現象,務必儘速到急診就醫並告知剛打完疫苗。她強調,有時候老人家身體不舒服可能無法及時警覺,也可能因昏迷、無法求援,同住家人一定要特別警覺,建議在接種疫苗後的2天內,每4到6小時確認長輩意識是否清楚,並量測血壓、脈搏有沒有異常。在心理層面上,放鬆、平常心就是維持最佳狀態的方法,李蕙君說,如果長輩平時有散步、澆花、運動習慣,都可以照常進行,但建議避免攝取咖啡因、酒精、辛辣食物,降低焦慮緊張情緒和心跳變快,其他生活習慣不用特別因打疫苗而有所改變。
-
2021-06-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基隆80歲以上長者今起開打 林右昌說2分鐘打好關鍵因素
基隆市今天進行第二波80歲以上長者施打,共有8千多人,上午各地施打情況都很順暢,施打也很踴躍,並沒有明顯受到全台發生多起施打後猝死個案影響。市長林右昌上午到暖暖了解施打情況,他說,基隆可以2分鐘打好1位,關鍵因素就是前置作業做得好。今天上午基隆天氣很好出大太陽,市長林右昌一早8點20分到暖暖區碇內街碇祥里民活動中心的施打站,了解施打站動線的規畫及醫護施打的情況。在等候區時,有一名阿嬤說,先前看電視發現其他縣市要曬太陽排隊,有點卻步,但今天來都不用曬到太陽,也很空曠,放心許多。林右昌說,現在疫情比較趨緩,這幾天確診個案都只有個位數,3個、2個、4個不等,但大家還是不能掉以輕心,打疫苗就是最好的保障,他請老人家進去只要坐定位,不用移動,由醫護移動來施打。現場醫護人員說,很多民眾來打都吃驚「怎麼快成這樣水子」,接著就是留置觀15分鐘沒事就可以回家了,關鍵就是前置作業資料都先填好。被問到是否有受到全台各地猝死案影響施打意願?林右昌表示,上一波85歲以上,有一名長者打完疫苗後,回家後身體不舒服就醫,但就醫後醫生認為和疫苗沒有直接相關,基隆目前接獲施打疫苗後有狀況者,只有這一案例,其他都還沒有聽說。基隆施打率超過六成,安養護機構部分也都打完,相對其他縣市施打情況較順利。林右昌表示,今天開始打80歲以上長者,今天醫師開始打之前,都會特別詢問有沒有相關疾病史,確認施打疫苗才會為他來施打,會持續觀察,也注意長者的健康狀況。會有一些免疫的反應,要多喝水,多休息,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長者來施打停留的時間要越短越好,基隆能夠這麼順暢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前置作業先做好」,林右昌透露關鍵因素,他說,就是先把疫苗施打意願書和評估書事先隨著里長送到家戶去,可以事先填好,來到這裡工作人員只要確認格式完成,有沒有簽名、資料是否完整,沒問題坐下來就可馬上施打,長輩都很驚訝速度怎麼會那麼快。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不打疫苗?台南里長:10幾位長者退打 有人靠家屬投票決定
台南市即日起開放83歲以上長者、75歲以上持重大傷病卡、73歲以上具原住民身分可接種疫苗,同樣採列冊通知,市府今天開始設置中型接種站,一早人龍湧入,不過因近日各縣市陸續傳出有長者打完疫苗猝死,有里長私下表示,里內100多名原本登記要施打的長者,有10幾人退打,還有家屬猶豫不決,乾脆採投票方式,最後決定不去打。「打一打較安心啦!」一名阿嬤說,雖然這幾天有聽到老人打完疫苗過世,但疫情不知道還要多久,有施打還是比較放心。有家屬認為,大部分的人施打之後都只有嗜睡、發燒等副作用,應該沒問題。不過,一名里長私下說,他們里內原本有100多名登記要施打的長輩,但有人擔心身體無法負荷,也有人看到各縣市陸續傳出打完疫苗猝死的新聞,已有10幾人退打,甚至有家屬也不知道到底該不該讓高齡長輩施打,由家人一起投票,後來決定不打。另一名里長說,有些家屬看到相關新聞會擔心,里內已有1成長者退打。南市衛生局指,日本捐贈AZ疫苗,台南第一批獲配5萬6千劑,昨再獲3萬1700劑,扣除原本施打族群包括8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疫苗還有餘量,即日起開放83歲以上長者、75歲以上持重大傷病卡、73歲以上具原住民身分可接種疫苗。目前台南83、84歲的人口數約1萬3520人,成大醫院19、20日特別開設疫苗門診,若無法在里幹事及里長通知的時間接種,可前往施打。另外,配合中型接種站陸續設立,南市交通局今起協調客運業者提供免費專車,以無障礙低地板公車接送到接種站,方便坐輪椅的長者搭乘。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台中到宅施打疫苗 盧秀燕:每組拚6小時打11名長輩
台中市長盧秀燕今天一早到西屯市場旁一間民宅,關心衛生局到宅施打疫苗狀況。盧秀燕說,這名長輩嚴重骨折、行動不便、長期臥床、有慢性疾病,醫生仔細核對用藥,檢查身體狀況,認為可以施打,但最重要是尊重家屬意願,尤其他們家在菜市場附近,醫護人員評估後,徵詢家屬意見,他們同意就施打,很順利幫阿嬤注射。盧秀燕表示,到宅施打是高難度注射工作,衛生局、民政局同仁的工作負擔量很大,需事先要畫好圖、規劃路線,六小時內要計算交通時間、醫生留關時間,打完11名長輩,這些都要計算很精確,非常不容易。到宅施打有里幹事、醫生、護士陪同,他們一組人要帶冰桶、保冰袋,AZ疫苗保存溫度是攝氏2~8°C,打完疫苗後還醫生多停留15分鐘,並留下電話以防家屬需要諮詢。盧秀燕說,到宅施打是超高難度工作,衛生局都有演練過,怎麼維持疫苗的防護性,演練相關的SOP,每一瓶6小時要打完。盧秀燕說,這波幫長輩到宅注射疫苗,年齡偏高,許多長輩都臥床,目前初步從長照八級、七級長輩開始施打,符合資格約有3000人,人數龐大,到府施打進度會比較慢,一組醫護一天最多打11人,快打站一小時能打120人,因此到宅施打進度會比較緩慢,請長輩耐心等候,他們本來就臥床不便,被感染風險相對也比較低。盧秀燕說,周六、日還有第二波疫苗配發,快打站會再啟用施打疫苗,等這一波快打站打完,就會再繼續到宅施打的服務。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首波台中獲配7萬3500劑疫苗,配合中央規定開放前六類人員接種,由於疫苗數量不足,6月15日至17日優先以85歲以上長輩在64處快打站接種施打,針對經長照評定失能8等級的長輩,因行動不便,市府另推出敬老暖心「到府施打」服務計畫。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90歲阿嬤打AZ後死亡 檢察官明天解剖查死因
台中市南屯區90歲的蔡姓阿嬤,罹有阿茲海默症病史,昨天上午接種AZ疫苗後,出現發燒、口渴,補充水分後失去意識,昨晚送急診後不治,醫護人員對她進行新冠肺炎快篩,結果為陰性,家屬懷疑阿嬤的死與注射有關,由警方報請台中地檢署相驗,檢察官今天下午相驗後,決定明天解剖以釐清死因。台中市衛生局說,南屯區90歲阿嬤有阿茲海默症病史,近年都在醫學中心就診追蹤,近三個月先後因泌尿道感染及胸椎骨折就醫住院,昨天上午接種AZ疫苗後,出現發燒、口渴,補充水分後失去意識,晚間送急診,抽血檢驗初步顯示心肌有極度缺氧的狀況,搶救無效。個案有進行新冠肺炎快篩,結果為陰性。蔡姓阿嬤的家人以阿嬤注射AZ疫苗後,就發燒失去意識,送急診後死亡,懷疑阿嬤是注射疫苗死亡,由市警四分局報請台中地檢署相驗,檢察官今天下午率法醫相驗後,詢問家屬的意見,決定明天上午解剖遺體,以釐清死因。
-
2021-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台中2長者打完AZ疫苗猝死 衛生局:協助受害救濟
台中市昨起85歲以上老人優先接種日本AZ疫苗,驚傳2名老人在接種第一劑AZ疫苗後死亡案件。台中市衛生局說明,為釐清死亡原因與疫苗相關性,衛生局將協助家屬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協助收集相關病歷資料,提送中央審議,如確定因預防接種致死,最高將給付600萬元救濟金。台中市消防局說,昨晚受理南屯區一名90歲老婦人緊急救護案,民眾報案表示老婦人昨天至崇倫國中施打AZ疫苗後,出現意識模糊、發燒,經消防局派遣中港消防分隊救護車前往救護,到場後回報患者沒有呼吸心跳,經AED電擊一次後送往大慶中山醫院急救,老婦人在昨晚10時7分在大慶中山醫院宣告不治。台中市消防局在今天清晨7時8分獲報,西區一名年94歲老翁昨天到忠信國小施打AZ疫苗第一劑後,今天早上發現已無生命跡象,消防隊獲報到場後,發現老翁已明顯死亡,家屬拒絕送醫後,救護人員依規定通知警方報請檢察官相驗,釐清死因。台中市衛生局說,南屯區90歲阿嬤有阿茲海默症病史,近年都在醫學中心就診追蹤,近三個月先後因泌尿道感染及胸椎骨折就醫住院,昨天上午接種AZ疫苗後,出現發燒、口渴,補充水分後失去意識,晚間送急診,抽血檢驗初步顯示心肌有極度缺氧的狀況,搶救無效。個案有進行新冠肺炎快篩,結果為陰性,急診醫師已向陪同就醫的家人說明;西區94歲阿公有阿茲海默症、糖尿病、高血壓等病史,昨天上午接種返家,今早家人發現已無生命跡象。
-
2021-06-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有打有保庇」基隆88歲嬤打疫苗笑:我忘了多久沒出門
基隆市85歲以上長者7千多人,今天起在9個施打站開打,預計2天打完。上午各施打站長者多由家人陪同,有的坐輪椅搭電梯,有的還可爬2層樓的樓梯進入施打站。她已經88歲了,有打有保庇,被問到多久沒有出門,她說自己都忘了多久沒出門。今天上午信義區在體育館施打站,上午8點多就有長者到場,很多由家人或者外傭推著輪椅進入,體育館分成兩個入口,右側入口有電梯,左側要爬樓梯,行動較為不便多人等電梯,一次最多搭5人;但有些長者雖然持拐杖,認為自己還可以走,身體還不錯,堅持走樓梯上樓,家人在一旁小心扶著。一名阿嬤由家人推著輪椅進去,打完後她面露笑容開心地心說,她已經88歲了,有打有保庇,被問到多久沒有出門,她說自己都忘了多久沒出門。。還有一名阿嬤失智,她已86歲了,阿公則91歲了,由家人帶著兩老來施打,兩人身體都還不錯,由家人陪同搭電梯走進施打站施打。還有一名阿公說,出門動一動很好,順便打針。衛生局長吳澤誠到體育館施打站巡視,市議員韓世昱、何淑萍也到場協助。吳澤誠說,今上午全市9個施打站一起開打,原則是長者坐定位就不要動,醫護人員移動施打,這個方式是相當不錯,打得比較快速且安全。一組人馬一個站一上午可打300人,一天600人,9個點一天可打5400人,預估2天就可打完。市府今天起先為85歲以上(原住民為75歲以上)長者優先施打,有7258位長者安排第一優先施打對象。上午9時起分上下午各一時段在9處施打站開打,仁愛區在仁愛區公所、中正區在中正區公所、中山區在中山高中、安樂區在建德國小及武崙國小、信義區在市立體育館、暖暖區在碇內風雨籃球場、七堵區在七堵火車站及百福國中。
-
2021-06-1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近半染疫者現「急性壓力症候群」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嚴峻,國人苦等疫苗、憂心不小心染疫的壓力不小,但痊癒者回到社會後面臨「歧視」問題的壓力更大。醫院發現,近半數染疫者出現「急性壓力症候群」,他們被指責傳染給親友、被不認識者丟垃圾,甚有人出現想不開的負面情緒,心理復健之路漫長,能不能完全恢復染疫前心理狀態要視人格特質而定,通常須半年。彰化一名保險業務員為拚防疫保單業績積極拜訪朋友,結果誤把疫病傳給朋友和客戶,被客戶埋怨,日後生意恐怕難做;她至今睡不好,向朋友哭訴「我不是故意害人」,甚至有負面情緒。有確診者病癒回家,家門前騎樓常被不明人士丟垃圾,還常有不出聲的奇怪來電。曾有陌生人經過,大聲咒罵「回來是要再傳播病毒嗎?」這名確診者與家人默默搬回埔心鄉獨門獨院老宅,目前呈半隱居狀況,他痛苦地說:「先暫時與世隔絕」。「這次事件不知多久才能淡忘。」彰化縣第一例水果盤商傳播鏈造成九十八人染疫,水果盤商的長子說,自認是年輕一代心理調適能力較強,但已找不到鼓勵自己樂觀面對的動力,父母、出嫁的姊姊更難跨越心理障礙,還因間接傳染造成女婿阿嬤病故,來自夫家親友不友善話語,讓一家人自責又難過。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梁孫源說,近半數染疫病人出現焦慮、緊張、失眠、沒食欲的急性壓力反應,院方成立「心理關懷小組」,開辦團體視訊課程舒壓,職能治療師與社工師每天輪流打電話關心確診者,精神科醫師也加入會診,發現很多病人一講就是兩小時,最擔心是出院後怎麼面對親朋好友。梁孫源認為,時間會稀釋傷痛,一般人半年後可大幅改善負面情緒,但如果台灣疫情無法降溫,相關訊息不斷圍繞,會讓染疫者一直回想起染疫的相關事情,白天恍神,入睡易作噩夢,可能聽到與疫情有關消息就難過、緊張、悲傷,這是標準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建議其他家人與朋友應多陪伴,必要時求助精神科、身心科和心理師。學者調查兩岸SARS疫情,並參考外國研究報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通常出現在病癒一個月後,逐漸出現失眠、恐懼等身心症狀,長達五年。學者指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也是被害人,卻被忽略後續心理追蹤,未來五到十年都會煎熬度日,政府應啟動關懷追蹤。
-
2021-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護喊話連假別回老家 呂秋遠:勿讓端午變清明中元
端午連假將至,台鐵、台灣高鐵的連假車票熱賣,各界擔心致使疫情南北移動擴散。律師呂秋遠在臉書表示,不想讓端午節變成清明節、中元節的話,「趕快給我退票!」肉粽也可以在中秋節包,不差這一天,「而大家都很久沒有看到爸媽了,不是只有你,好嗎?」網友陳伶伶在臉書社團「爆怨2公社」表示,她是新北市護理之家重症區上班的護理師,疾呼「拜託、拜託,連假不要回家」,看到新聞報雙鐵端午節連假票賣出28.1萬張 ,「我真的很害怕,我拜託大家不要回鄉」。她娘家在彰化,疫情前她約一個月多回家一次,「我很想回家,因為疫情我也決定不回家了」。陳伶伶透露,她昨天上班,有阿嬤發燒、意識不清送急診。她下班回家也沒休息,還在討論住民病況,因為當時她還沒洗澡,不敢抱兒子,「看他差點撞到床架,差點撞到頭,我也不敢抱他。因為我不知道我身上有多少細菌病毒」,她洗澡後也不敢抱小孩,因為她還沒戴好口罩。她說,每每看著新聞裡的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增加,都會覺得很痛心,代表有多少家庭被疫情拆散,跟家人天人永隔了。因為疫情,想回家卻不敢回家,心繫彰化的父母,明明很近,但因為疫情又好遠好遠。疫情過後最想要做什麼事情,「我會說,我想帶小孩回去娘家吃飯。就這麼簡單平凡的一件事情,現在卻是我最想做卻不能做的事情」。「拜託大家不要回家,忍耐一下,不要在讓疫情人數在攀上更高峰,不要在讓醫護人員負擔加重」,陳伶伶表示,我們真的無法想像持續高峰,醫療資源及人力耗盡後的台灣會如何?如果你是無症狀感染者,對你而言沒事,對家中長輩而已可能致命,拜託不要心存僥倖,新聞上的都不是數字,是一個又一個的人命,現在不相聚,以後有更長的時間可以相聚,拜託大家不要在連假回鄉下。「你們的歲月靜好,是因為台灣很多醫護人員在為你們負重前行」。網友鄭凱文留言表示,他是急診醫師,「拜託不要回老家或出門遊玩好嗎?」他透露,雖然和妻小同住,但他下班回家獨自睡客房,避免和家人接觸,在家也會把他活動範圍「全部清消一遍」,戴口罩回房獨自隔離,和兩個小孩和妻用Line視訊。他建議,如果思念老家的家人,盡量視訊就好,否則也可以打打電話,不要再加重台灣醫療的負擔了,「我們醫護真的很累很累」。網友張芸瑄留言表示,她是專責病房護理師,這一波傳染力很快,「你們知道每個病人擔心走不出醫院嗎?」不過,有網友質疑是政府開放雙鐵繼續賣車票,但多數網友表態挺醫護,決定端午連假不返鄉,「真的不要佛系防疫,因為佛系抵不過人性」、「忍住不回家+1」、「好想念媽媽包的肉粽,只能宅配了」。
-
2021-06-02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注意恐有「新」肺炎 防疫簡單篩檢遠離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高齡長輩除了防疫,更別輕忽吞嚥困難造成吸入性肺炎!一名80歲患有失智症的阿嬤,半年前開始時常吃東西嗆到,體重也變輕,家人以為是年紀大、正常老化而未就醫,直到某天阿嬤喝湯嗆咳,3小時候突然呼吸急促、胸口疼痛,送醫才知是吸入性肺炎,還因為長期吞嚥困難,造成脫水、營養不良,導致復原不佳,住院1個月還放上鼻胃管。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表示,根據台灣全民健保資料統計,吸入性肺炎平均死亡率近5成、當中高達38.7%患者有吞嚥障礙。《老齡化的臨床干預》醫學期刊提到,吸入性肺炎容易造成重症,引發其他併發症,導致住院時間更長。根據國健署統計,有21.8%吞嚥困難患者,每週至少會有3次進食嗆咳的現象,等於台灣65歲以上長者有8萬人陷肺炎危機。王亭貴說,年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咳嗽反射能力下降,異物進入氣管後無法咳嗽排出,導致喝水、飲食時,因吞嚥神經、肌肉不協調,會厭軟骨沒有完全關閉,使食物誤跑到氣管而導致的肺炎。此外,中風、頭頸癌、帕金森氏症等患者常見吞嚥困難,年長者誤以為是正常老化,輕忽其嚴重性。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王雪珮語言治療師提醒,若家中長輩進食常容易嗆咳、有吞嚥困難,除尋求醫師、語言治療師等,透過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評估患者狀況,也可以國際吞嚥困難篩查工具EAT-10初步篩檢,若診斷量表達3分以上可能有吞嚥困難,建議諮詢復健科醫師、語言治療師或耳鼻喉科醫師等專業醫事人員。王雪珮也說,民眾常會認為將水增稠、或把食物剪碎或攪打,即可改善吞嚥困難,其實是常見迷思之一,患者適合什麼質地需經過醫師、營養師、語言治療師進行質地飲食規劃及備置指導,正確飲食質地,可減少吞嚥困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風險,也避免長輩水分、營養攝取不足。
-
2021-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市場一國多制 分流首日亂象多
確診者公共場所足跡中,最愛去的地方是傳統市場。為防止群聚,基隆市要求民眾依身分證字號尾數單、雙號分流買菜,許多縣市紛紛跟進,倒是重災區的新北則授權自治會訂管控辦法,台北市又自有一套,各市場規定成為「一國多制」,恐增疫調複雜性。許多縣市實施依身分證單雙號管制人流,昨天首日上路後亂象百出,有人忘帶身分證件、有人貪圖方便跨越封鎖線,為了查證身分也大排長龍。市場人員抱怨,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力管制;還有攤商表示,「消費者大減,恐怕三個月就餓死了」。桃園市另再研議在大賣場、購物中心等量販店也推「分流」。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正與業者協調人流減半,可設計「限時購買」;經濟發展局長郭裕信指出,業者反映近期來客數較低,且已搭配電商或外送服務,未來若需執行人潮分流計畫,擬以各賣場總容納人數二分之一為標準控管,降低人潮密度。高雄市府昨出動三位副市長與各局處首長赴百餘個市場稽查勸導,動員上千人力;多數民眾基於防疫願出示身分證件,但也有人不知實施分流。滿頭白髮的葉阿嬤說,「大老遠跑來才知道不能進市場」;還有市場被質疑封鎖線規畫不當,連住戶出入都不便。台南傳統市場未強制分流,但拉起封鎖線僅留單一入口,有民眾貪圖方便直接穿越;攤販抱怨諸多防疫規定造成大半客人流失,「生意掉一半以上、快活不下去」。新竹有市場業者質疑「政府防疫只做半套」,市場內因管制生意慘淡、但附近路邊充斥流動攤販根本沒人管。各市場最大問題是「人力不足」,苗栗市最大的南苗市場一早作業不及,直到上午十點才拉起封鎖線,協會表示前晚才收到公文,根本來不及。也有市場僅在入口擺放防疫實聯制告示供民眾自行掃碼,不少人沒掃碼就直闖。
-
2021-05-28 養生.健康瘦身
在家防疫也要動! 國健署推4妙招 維持體態每天量體重
疫情嚴峻必須減少外出,但必要的運動還是要維持,國健署今天鼓勵民眾,在家可透過簡單安全的居家運動,加強自身防護力並維持體能,另提供四個居家適度運動的妙招,在家健身提升防疫能力。國民健康署呼籲,防疫期間在家仍需適度運動,並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以更好的健康狀態共同抗擊疫情。此外,研究指出測量體重有助於節制口腹之慾,民眾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天天量體重」,讓大家防疫在家也能做好體重控制,以避免體重直線上升。●國健署運動四妙招一、 核心穩定、瑜珈、徒手訓練效果好:在家可以進行核心穩定、瑜珈、徒手訓練,如雙人反向跳、蹲馬步、超慢跑、太極拳、八段錦、上班族健康操、高齡者健康操等,強化平衡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或心肺耐力,促進健康。二、 水瓶、彈力帶簡易器材多變化:除了徒手運動,可以運用家裡的水瓶、彈力帶等簡單的器材進行訓練,以循環訓練方式針對上肢、核心、下肢設計運動動作,使用2瓶礦泉水,就可以在家隨時健身,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6分鐘就可消耗約32卡熱量,如同在健身房的運動方式。三、 椅子、門框、牆壁皆是好設備:另外也可以扶著沒有輪子的椅子做深蹲,年紀較大的長輩則可以進行坐姿站起,或是借助門框、牆壁做伸展、伏牆挺身、抬腿等運動,增加動作的變化性。四、 親子互動、代間互動、全齡運動樂趣多:小朋友停課在家學習期間,爸爸媽媽可以和小朋友一起遊戲運動、推彈力球、跳跳繩等,小朋友也可以幫阿公阿嬤搥搥背,以每分鐘約60次且不痛為宜,不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以增進代間祖孫情。
-
2021-05-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等不到床位…癌末老太太流下「最後的眼淚」 網友看到哭
新冠疫情嚴峻,國內醫療量能也陷入緊繃,而近日一名癌末的老太太在等待床位的過程中,逐漸失去呼吸心跳,她在離開人世之前更流下了淚水,讓不少人感慨萬分。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昨(26)日在粉專《魏智偉 奔跑吧鋼鐵急診醫師》發文指出,因為疫情的關係床位不夠,一名癌末的老太太在等待床位的過程中,呼吸逐漸薄弱,魏智偉見狀後也立刻請婆婆的兒子跟她說說話、道別、道愛。後來婆婆失去了呼吸心跳,不過他們發現,對方的眼角滲出淚水,兒子詢問魏偉智:「媽媽很痛嗎?」魏也回覆:「她一點都不痛,只是捨不得你們」。貼文一出,網友也紛紛表示:「讓我想起那天滂沱大雨,我趕到醫院,卻沒見到我爸最後一面」、「哭慘了,婆婆無病無痛去當天使了」、「真感傷,因爲疫情蔓延,讓多少生病的人等不到床位」、「這是現在急診實際情況,我想跟辛苦的醫護們說聲謝謝!」而魏智偉有貼出一張「老太太的眼淚照」,不過院方今天證實,那張照片是魏智偉醫師之前拍的一位阿嬤,並非文章敘述的阿嬤本人。
-
2021-05-2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家屬悲痛…染疫嬤樂觀「從沒住過這麼好的飯店」 不到2天病故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正處於高峰期,已連5天有確診者病故,昨(26)日新增11死,更寫下疫情以來新高。一名網友的阿嬤確診3天就過世,她難過地寫下這段經歷,並沉痛地提醒大家,「沒事不要出門 出門要戴口罩」。一名家住萬華的女網友在網路論壇「Dcard」發文寫道,67歲的阿嬤患有慢性病,與叔叔和哥哥住在8樓,她與媽媽則住6樓,兩家人在疫情爆發後都未碰面。由於他們所住的大廈中有人確診,阿嬤每天都幫忙巡邏,也會在管理室跟鄰居聊天,雖然都戴著口罩仍不幸染疫。發文網友表示,阿嬤5月20日早上發燒,去醫院篩檢後,醫生認為身體無大礙請阿嬤返家,晚上就通知確診。第二天衛生局來電說,輕症目前只能送往中部隔離,但他們因該隔離所沒有配置醫護而拒絕,直到22日台北市有大型飯店投入加強版防疫旅館,阿嬤才入住。「我從來沒有住過這麼好的飯店餒!」女網友回憶道,當天晚上打電話給阿嬤,要她記得吃藥、多喝水、多走動,好快點退燒,阿嬤不但很開心地回應,還叮嚀「好啦,妳最乖,要樂觀一點,阿嬤會趕快回去」,然而隔天卻開始出現症狀。23日晚上發文者打電話過去時,阿嬤說自己全身無力、一直咳嗽,但婉拒孫女通知醫護,說醫護隔天就會過去了。女網友雖擔心,也只能勸她早點睡,強調若持續不舒服要快點找醫生,不料這成為他們最後一次通話。24日早上網友的叔叔打電話都沒人接,聯絡飯店後前往查看,才發現阿嬤已無心跳,叔叔跟哥哥接獲通知趕往飯店,被現場的衛生局人員擋住。由於遺體在飯店裡就被裝入屍袋,由殯葬業者直接開車接走,當晚就火化,因此家屬無法送她最後一程。發文者感嘆地說,她了解目前醫療緊繃,並非想責怪任何人,但還是希望政府能制定相關政策,讓家屬就算遠遠的,也至少能見到亡者最後一面。感受到其心痛的網友紛紛送上安慰,「感覺妳阿嬤是個很開朗樂觀的人,她一定不希望妳再那麼難過」、「明明前一天還好好的說過話,隔天就永遠再也見不到這個人真的很痛」、「請節哀,拜託大家好好做好防疫工作,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也有了解流程的人指出,畢竟是傳染病,即使站遠遠送別仍有風險,衛生局人員是為了保護家屬才會擋住他們。至於遺體裝入屍袋與火化時間,都必須照著規定走,並非不通情達理,全副武裝的殯葬業者也跟醫護一樣,在運送遺體的過程中都是被防護衣悶到全身溼透。
-
2021-05-27 慢病好日子.慢性腎臟病
慢病主題館【腎臟病】腳中風分四等級 膝蓋以下沒感覺是警訊
●腳中風是動脈裡血栓滯留或血管阻塞,阻斷血液循環●腳中風會有疼痛、麻木、感覺異常、脈搏消失、蒼白症狀●適度運動可增加血液循環,可避免腳中風上身台灣多數腎友常合併有糖尿病,這類患者最怕洗腎洗到截肢、失明。導致截肢最常見的原因就是「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俗稱「腳中風」。根據統計,每4位腎友就有1人有腳中風症狀,三總洗腎室護理長徐碧秀表示,其實腳中風是可以避免的,平時做好腳部保暖的保養,隨時注意腳的知覺變化,及早呼救,就能避免腳中風發生,甚至演變成需要截肢的情形。泡溫泉 腳感覺不到熱罹患糖尿病長達30年,且已洗腎近一年半的陳又菱說,她的腳就像廣告描述「阿嬤你的腳怎麼沒感覺?」的狀況,發現腳失去知覺是某次在海邊踏浪時,腳跨在石頭上日光浴,一小時回家後,整隻腳起水泡,破了好大一個洞,醫師說,「妳的腳嚴重燒燙傷」,她才驚覺腳的神經末梢都已經沒有感覺了。在此之前,她的腳早已有些異狀,像泡溫泉時,腳不太感覺到熱,得用手測水溫,原以為是洗腎或糖尿病正常的反應,卻不曉得這完全是腳中風的症狀。腳中風警訊 分四等級徐碧秀說,腳中風並不是因為腎臟不好或洗腎洗太久所致,而是台灣的腎友幾乎都有合併慢性病,最常見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這兩種疾病都會造成血管硬化、彈性變差,血管被堵住,血液就無法流到末梢,久而久之就會出現麻痛感,長期照顧不好就可能導致截肢。腳中風會出現疼痛、麻木、感覺異常、脈搏消失、蒼白等症狀,徐碧秀說,這些症狀都是腳中風的警訊。腳中風分四個等級,從輕到重,最輕微僅是偶爾會有腳麻、腳痛症狀,再來就是會出現間歇性跛行,即走路會麻痛,不過休息後症狀會消失,後續是有麻痛感即使休息也不會恢復,最嚴重是不小心弄出傷口,傷口難以恢復,慢慢發黑也沒有及時就醫,就可能會截肢,有些患者則是長期血液無法進到末梢,腳指頭出現潰爛,這也是重大警訊。足底筋膜炎 症狀不同徐碧秀指出,很多腎友年紀比較大,腳麻、腳痛會自行解讀是「年紀大了」,也有些人以為是足底筋膜炎,但這兩種疾病症狀是有差異的,足底筋膜炎是早晨起床,從下床第一步踏出去時,就像是觸電,腳會非常痛,且痛覺集中在腳底;腳中風則是從膝蓋以下都會感到麻痛。【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台停課「阿公阿嬤電話響起」 陳志金籲別托嬰護長輩
連續4天本土確診案例破百例,全台已形成一大條傳播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明起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停止到校上課,且兒童課後照顧服務中心、補習班等各類教育機構亦同時配合停課。新制宣布同時,全台的阿公阿嬤電話也同步響起,家長急忙找爸媽照顧孩子,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馬上於粉絲專頁呼籲「請勿把小孩送到阿公阿嬤家,保護長輩」,呼籲請防疫照顧假。教育部長潘文忠今於指揮中心記者會宣布「明起全國停課」包含補習班、課後輔導等。必須要上班的家長,短時間內完全找不到照顧替手,網友瘋傳,宣布全國停課同時,阿公阿嬤的電話也同步響起。陳志金趕緊在第一時間於臉書粉絲團呼籲,「全台停課,保護家中長輩!」請勿將小孩送到阿公阿嬤家,因為人口大量流動,將會造成更大的流行,老人家扺抗力差,感染易造成重症,他知道這項呼籲「的確很難做到」,但是,還是要提醒,以免發生遺憾,他也補充說明,無法在家照顧或在家學習者,仍可以到校,另外也希望家長能請防疫照顧假,一起待在家中守護台灣。
-
2021-05-10 新聞.杏林.診間
許惠恒導入AI管理 讓病人準時開刀 不重複用藥
「手術室上午8點開第一刀,但只有65.5%的病人能準時被醫師畫刀。」這是2015年以前的台中榮總手術室,時任中榮院長的許惠恒看到有阿嬤為了等待手術空腹18小時,後來手術竟被取消。病人的難處,讓許惠恒決心透過AI大數據管理,將精實管理導入手術室,減少患者等待時間,讓手術室運作更有效率。發展雲端藥歷 幫患者控糖這是「AI快思你慢想:許惠恒院長給決策者的6張處方箋」 一書中的案例,這本書記錄台北榮總院長許惠恒的醫院管理心法,除了手術室管理,許惠恒透過流程的重新檢視和再設計,開發資訊平台系統,發展雲端藥歷幫助患者控糖、避免重複用藥等,收錄中榮變革的實戰經驗。「AI快思你慢想:許惠恒院長給決策者的6張處方箋」新書發表茶會於上周六舉行,許惠恒說,為何手術會被延遲?原來一名麻醉醫師負責兩到三位病人,完成麻醉後,再由護理師打電話聯絡醫師;而手術結束等待下一位患者的過程中,經常發生等不到電梯而傳送病人太慢,造成延誤等。訂出指標 掌握手術時間為搶回被浪費的時間,許惠恒透過專案小組檢視,發現必須縮短等麻醉、等醫師等時間,於是藉流程管理並設置可目視的儀表板,即時掌握時間並訂出指標,確保醫師能準時為病人畫下第一刀。出席新書茶會的退輔會主委馮世寬說,許惠恒讓醫療有科技感,靠科技幫助病人,這讓他印象深刻。他說許惠恒行事猶如「怪手」一樣,能大破大立且徹底,遇問題一定向下挖掘,全面挖除,再重新建構系統。才能以AI管理觀念跟系統,把台中榮總變革經驗貫徹到其他榮院,加上榮院金字塔式的醫療照護,必能讓病人更有笑容。許惠恒利用健保雲端藥歷為糖尿病患控糖,再擴大全院,使全院重複用藥比率從百分之八降為百分之二,健保署長李伯璋對此十分佩服,也感謝許惠恒慨然同意把對雲端藥歷的改良,免費給全台醫院始使用。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鍾國彪也稱許,書中六個案、十心法和十三個案例,深入淺出討論醫院管理,是極實用的工具書。新任的台中榮總院長陳適安則回應說,他如今每天都很晚下班,因為許惠恒奠下一部一室一科一AI基礎,共有一百多個計畫,為了弄懂這些計畫,他每天都到凌晨才能下班,「睡得很少但收穫很多」。買了新鞋 走遍北榮各角落許惠恒則說,出書的出發點是為了分享。打造理想的醫院,是許惠恒畢生努力目標,他說台北榮總院區規模和患者人數都比中榮更大,他上任特地買了雙新鞋好走遍醫院各角落。他相信,將AI等觀念導入管理,加上重視病人的感動式服務,北榮將在原有基礎上,成為更有科技感和亮點的醫院。
-
2021-05-09 名人.林頌凱
林頌凱/媽媽手 不是媽媽才有
「媽媽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小麻煩,今天是媽媽節,就來談談媽媽手是怎麼回事,該怎麼治療。媽媽手雖名媽媽手,卻不是媽媽才會得的病,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之所以叫媽媽手,是因為這疾病特別容易發生在新手媽媽(或阿嬤)的身上,或許是因為抱小孩出力頻繁,或者使用擠奶器時用力不當,久而久之就演變成肌腱炎。媽媽手在照顧第一胎嬰兒時特別容易出現,比例可能高達三分之一。有趣的是,生了第二胎後,往往媽媽手就痊癒了!這有可能是因為照顧嬰兒上手了,也可能因為不間斷的「重量訓練」,手指的肌力增強了。因此有過來人說:「別怕媽媽手,趕快生第二胎就好了!」媽媽手就是發生在大拇指和手腕交接處的肌腱炎,是兩條特定肌腱(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的發炎,主因是手部不正常施力或使用過度造成,很容易變成慢性發炎。除了患部局部疼痛,當大拇指翹起來(比「讚」的動作)時更痛。疼痛的位置會腫脹、無力,再嚴重時會有「筋卡到」的感覺。需要大拇指重覆使用或手指出力的工作,都是罹患媽媽手的高危險群,例如家庭主婦、銀行人員、生產線人員、清潔人員、廚師、美髮師,或是在某些特定運動的人身上,如棒球、壘球、網球、桌球、羽毛球等。媽媽手剛發作時會腫痛,這時休息、冰敷就可以改善。急性期最重要的,是暫停原來會導致疼痛的動作,讓受傷的肌腱能獲得休息。但媽媽不可能不照顧小寶寶啊?餵母奶也不可以吃藥啊?怎麼辦?這時建議使用手腕拇指護套(媽媽手護套,醫療器材行或藥局都買得到),限制受傷的兩條肌腱過度收縮,並且提供適度的保護。如果症狀很嚴重,可以局部使用消炎藥膏或貼布。如果已經庝痛難耐,或變成慢性疼痛,就應該乖乖去看醫師了。醫師會安排物理治療儀器,例如蠟療、遠紅外線、超音波、電療等,幫助症狀緩解。震波治療或高能量雷射是較新式儀器,利用高能量刺激組織修復,效果比傳統復健儀器好,當健保復健效果不彰時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極少見,除非肌腱已經沾黏或手指活動受限才會考慮施行。局部注射是媽媽手常見的治療方式,藥物通常含有麻醉藥及少量類固醇。類固醇注射效果很好,一針就可改善八成以上。很多人對類固醇聞之色變,但媽媽手注射治療使用劑量很少,且只是局部注射在肌腱腱鞘之間,並不會擴散到全身,也不會導致胃潰瘍、骨質疏鬆、月亮臉等副作用,對於餵母奶的媽媽或是糖尿病患者都是安全的治療。增生注射治療是害怕類固醇注射的另一種選擇,利用高濃度葡萄糖或是PRP高濃度濃縮血小板等刺激組織修復再生的藥劑,針對肌腱、腕關節旁韌帶、還有淺橈神經(Superficial radial nerve)做神經解套注射,臨床上也有很好的效果。媽媽手不是嚴重的疾病,痛起來卻會讓人生活不便,尤其對於新手媽媽或阿嬤來說,更是無形的壓力。注意手用力的動作和避免過度使用,是最好的防範之道,平常加強手指和手腕的肌力,更可以避免媽媽手反覆發生。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