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4 醫療.泌尿腎臟
搜尋
遺傳
共找到
1494
筆 文章
-
-
2024-04-24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與健忘不同!走不穩且講話顛三倒四症狀要當心,提早發現1症狀是治療黃金期
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成重要議題,醫師提醒,一般人可能以為失智就是健忘,若合併走路不穩、講話顛三倒四,甚至表達想像出來的不真實事件,應及早就醫治療助延緩。愈高齡失智比例愈高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65歲以上長者每13人就有1名失智者,愈高齡比例愈高,75至85歲盛行率可達7到13%。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欣診所院長顏佐樺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儘管目前醫學無法治癒這種近乎不可逆的腦部退化疾病,但早期發現、尋求醫療介入有助於延緩疾病進程。失智與健忘不同 許多面向都受影響不少人認為失智就是健忘,顏佐樺解釋,其實失智症影響的不只是記憶力,包括空間感、語言功能、抽象思考能力、認知能力、情緒都會受影響。顏佐樺舉例,忘記早餐吃了什麼可能是因為健忘,但如果忘記有沒有吃飯、不知道現在到底幾點,可能就不是單純健忘,而是失智症狀;若長者合併走路不穩、講話顛三倒四,甚至表達想像出來的不真實事件,家屬就該有所警覺恐是失智症,並及早就醫尋求治療。造成失智症原因、高危險因子造成失智症的原因,顏佐樺表示,大致可分為退化型和血管型兩類最為常見,前者又以阿茲海默症最多,與腦部病變和遺傳基因有關,後者則是受到三高等代謝症候群疾病影響而導致的失智症。此外,不良生活習慣是失智症高危險因子,如酗酒、抽菸、缺乏社交與失智症有密切關聯,生理疾病如聽覺障礙、肥胖、憂鬱症、腦部曾受傷也容易讓失智症找上門。提早發現1症狀 是治療黃金期顏佐樺強調,腦部退化不容易逆轉,早期發現格外重要,輕度認知障礙是未達失智症的前期階段,是治療黃金期,建議幫腦部做健檢外,適當健康飲食、多運動等,都有機會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3 養生.聰明飲食
早餐常這樣吃?雞蛋最好別和「這類食物」一起吃,恐影響低密度膽固醇停留時間
雞蛋算是多數人最常吃的食物之一。很多人每天都會吃至少一顆蛋,早餐不知道吃什麼,一顆水煮蛋加豆漿補足蛋白質。中午吃水餃可能又配碗蛋花湯!大家這麼常吃蛋,但卻對蛋有許多似是而非的迷思。例如有些人認為,紅殼蛋營養價值高,但其實雞蛋蛋殼的顏色取決於雞的品種不同,對營養價值差異不大。一般人每天可以吃幾顆蛋?雞蛋為何不要和其他高脂肪食物一起吃?《元氣網》整理有關吃蛋的重要觀念及迷思。Q:蛋殼會影響雞蛋本身的營養素嗎?A:衛福部食藥署指出,雞蛋本身的營養價值,取決於雞隻所食用的飼料與健康狀況,雞蛋富含蛋白質、卵磷脂、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素,且容易被消化吸收,和蛋殼顏色則沒有直接關聯,主要與雞隻品種及遺傳有關,紅殼蛋與白殼蛋的營養成分,不會因此有差異。振興醫院營養師陳韻婷表示,蛋殼顏色和雞隻的品種或餵養的飼料相關,和營養價值沒有直接相關性,不會說白蛋殼的營養價值就比紅蛋殼少,但跟雞蛋的大小有關,如果是重量重、大顆的蛋,在蛋白質份量上會跟著改變。Q:雞蛋怎麼挑選?購買雞蛋有哪些要注意的?A:食藥署提醒,購買時須注意蛋殼的清潔度及完整度,因為蛋殼上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毛細孔,表面上若有裂縫或殘留雞屎,細菌容易進入蛋液中,形成風險。營養師楊斯涵曾受訪指出,建議選蛋殼光滑、無裂痕、有認證的蛋,年輕母雞產的蛋偏中小型尺寸,老母雞蛋較大顆,以同重量營養密度來看,年輕蛋比較足夠。另外要注意,高度越挺的蛋越新鮮,越塌或有異味的雞蛋建議不要吃。Q:一般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幾顆蛋?A:陳韻婷說,基本上雞蛋屬於一種優質蛋白質來源,如果不吃魚、肉的素食者,就會透過吃蛋來補充蛋白質;針對高膽固醇、慢性腎臟病導致血磷高的患者等族群,雞蛋攝取量就會有限制,尤其要注意蛋黃的量,正常食用下,健康成人每天吃2至3顆是可以的。Q:特殊族群吃雞蛋,有哪些要注意的?A:針對需要控制雞蛋攝取量的族群,陳韻婷指出,建議一天1顆為限,並採無油烹調,因為雞蛋比較容易吸油,建議以蒸蛋、水煮蛋等烹調方式,取代煎蛋或炒蛋方式;慢性腎臟病族群,需要控制蛋白質份量,雞蛋的的份量,要中和在日常飲食中,和魚類、豆類等蛋白質做到總量控制;體內「磷」含量高的,就建議不吃蛋黃、選蛋白就好。陳韻婷並表示,茶葉蛋、滷蛋等,對於有腎臟病、高血壓的族群,就不那麼合適,因為攝取到的鈉含量可能會過高。因為蛋黃比較容易脹氣,陳韻婷提醒,腸胃道不好族群或長輩、小朋友等,建議把蛋黃打散,比較不會有脹氣、消化不良狀況;如果是健康成年人,一天要吃2至3個沒問題,可以包含在正常飲食當中。Q:膽固醇高的人,一天可以吃幾顆蛋?A:如果你的膽固醇很高,也不必完全避吃雞蛋,它們也是健康飲食的一部分。建議這類人應減少飲食中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和膳食膽固醇的攝取,最好將雞蛋攝取限制在每周4-5顆以下。這也適用於超重、肥胖或有其他心臟病危險因子的人。但建議雞蛋不要和其他高脂肪食物一起吃,例如香腸、培根和奶油,因為進食的脂肪多寡,會影響低密度膽固醇顆粒在血液中停留的時間。有些人因為遺傳的關係,出現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應定期就醫追蹤治療,並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吃包括雞蛋在內的高膽固醇食物。Q:吃蛋的時機有哪些要注意的?A:吃蛋的時間方面,陳韻婷說,基本上沒有太大影響,但還是建議在睡覺前2小時不特別進食,可以預防胃食道逆流,且不管什麼食物,都建議不要吃了馬上睡,至於影響吸收,倒不太會因為時間點而有區別。一般而言,飲食均衡才健康,而非只吃單一營養素,包括水果、蔬菜、全穀物、蛋白質和低脂乳品,當然也包含雞蛋,但都必須適量。【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4-23 癌症.卵巢.子宮
有子宮肌瘤可以喝咖啡或豆漿嗎?肌瘤多大需要手術?子宮肌瘤QA一次看
子宮肌瘤,是一種長在子宮內的平滑肌瘤,也是最常見的婦科腫瘤。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婦產部的調查資料,子宮肌瘤發生率可高達20~50%,相當於每2~5位女性就有1人有子宮肌瘤問題。子宮肌瘤屬於常見的良性腫瘤,成因跟女性賀爾蒙失衡有關,也可能由營養、遺傳、環境等因素所造成,好發年齡約35~45歲之間。不少名人都曾受子宮肌瘤之苦,像是女星陳亞蘭、陳珮騏、何嘉文、王宇婕等,其中王宇婕甚至是連左邊卵巢都一併切除。也由於子宮肌瘤成因可能和賀爾蒙有關,因此患者常會問「有子宮肌瘤可以喝豆漿嗎?」、「有子宮肌瘤可以吃保健食品嗎?」,或是與子宮肌瘤手術、費用相關等問題。關於子宮肌瘤的疑問專家一次解答!子宮肌瘤形成原因?子宮肌瘤的形成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大部分是推測可能與體內女性荷爾蒙失去平衡、子宮肌肉組織不正常過度吸收女性荷爾蒙、遺傳或環境有關。而依照肌瘤的生長位置,一般可以分為三大類。1.子宮肌肉層肌瘤:肌瘤生長於肌肉層中。2.黏膜下肌瘤:肌瘤生長在子宮腔並常出現經血量增加的病症,有時會塞住子宮頸,甚至陰道口。3.漿膜下肌瘤:肌瘤生長在子宮最外層往腹腔內生長,有時會壓迫到其他器官。子宮肌瘤有哪些症狀?新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暨婦產科主治醫師李毅評表示,一般子宮肌瘤越大,出現的不適會越多,但並沒有什麼子宮肌瘤前兆能注意,甚至大多數人連症狀沒有,只有約35~50%患者會出現異常症狀。以下為可能會出現的子宮肌瘤8症狀:1.經血量多、經期拉長2.腹部硬塊(患者常誤以為自己變胖)3.性行為疼痛4.不正常出血5.腹痛(當子宮肌瘤變性、壞死或大到壓迫神經,可能造成疼痛)6.經痛、骨盆腔疼痛7.不孕或流產(子宮內膜下肌瘤可能導至內膜不穩定,影響胎兒著床)8.頻尿、排尿或排便不順(肌瘤大小已足以壓迫膀胱時)子宮肌瘤會自行排出嗎?如何縮小?「子宮肌瘤自行排出,這是天方夜譚。」李毅評醫師表示,雖然肌瘤的確可能因為更年期荷爾蒙減少而縮小,但並不會發生子宮肌瘤自行排出這樣的狀況,頂多只是沒有症狀,不會造成日常困擾,但還是建議每年要定期追蹤,若情況發生變化,則需要進一步用藥物或手術治療。李毅評醫師也說,以西醫的角度,目前沒有靠飲食縮小子宮肌瘤,也沒有特別有益於子宮肌瘤的保健食品,即使某些食物中富含可能影響肌瘤的荷爾蒙或維生素,其中的「量」也是微乎其微,不至於影響到肌瘤;不過若是含有雌激素的「保健食品」,則確實可能有單位劑量較高的疑慮,患者需謹慎攝取,或先諮詢專業醫師。至於從中醫觀點來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子宮肌瘤在中醫認為屬於「血瘀」,又叫做「癥瘕」、石瘕」、「積聚」「等名稱,治療上基本會分經期以及非經期用藥。經期治療以止血祛瘀為主,避免經血量過多或是經來天數過長;非經期則是軟堅化瘀,以縮小肌瘤為主要目標。此外,中藥的「桂枝茯苓丸」是以活血化瘀來消除子宮肌瘤,此方能幫助擴張血管,促進子宮血液循環,所以不只能有助代謝肌瘤,也能幫助子宮內膜重新建立,但是必須在醫師的建議下服用,才能安全及有效。有子宮肌瘤可以喝咖啡或豆漿嗎?會不會養大肌瘤?李毅評醫師表示,子宮肌瘤的飲食原則其實和一般的飲食原則沒兩樣,只要保持著「健康飲食,適量不過量」的原則,就是好的飲食模式,因此不論是咖啡、芝麻、豆漿、黑豆水等食物,只要不過量,都可以正常食用。國外甚至有研究發現,某些體質的人攝取大豆類食物,反而有助抑制子宮肌瘤的增長。柏飛營養諮詢中心院長蘇妍臣營養師也表示,目前並沒有大型的人體臨床證明,豆製品、山藥、蜂王乳、甲魚、蝦卵、蟹黃等含有雌激素的食物對子宮肌瘤有影響,國外甚至有研究發現,某些體質的人攝取大豆類食物,反而有助抑制子宮肌瘤的增長。不過咖啡部分,蘇妍臣營養師則建議仍要限制咖啡飲用量,美國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斯隆流行病學中心研究曾發現,每日攝取超過500毫克咖啡因的成年女性(一般建議為300毫克/日),罹患子宮肌瘤風險可能會增加,建議一天不要喝超過1杯半至2杯大美式咖啡。有子宮肌瘤可以吃保健食品嗎?蘇妍臣營養師表示,像是銀杏葉、葡萄籽、魚油等,這些具有抑制血液凝結的保健食品,主要作用是防止體內形成血栓,但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補充上述補充品會造成肌瘤出血。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保健食品因為屬於高濃度濃縮物,美國FDA建議,魚油一天攝取量不應超過2克,銀杏葉的攝取上限為120~240毫克,而葡萄籽的安全劑量為200~400mg。若高劑量服用,可能有延長凝血時間的風險,要謹慎使用。子宮肌瘤多大要手術?茂盛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林秉瑤表示,醫學上子宮肌瘤5公分以下且無症狀、想保留生育功能者可定期追蹤,或用藥物、海扶刀治療;超過5公分以上的肌瘤,只要沒有壓迫器官、大量出血、不孕症等,也不一定需要開刀。除非有不正常子宮出血、肌瘤生長快速(約有0.5%可能為惡性腫瘤)、肌瘤大小超過6公分(約孕期12周大小),就需思考手術與否。林醫師也說,子宮肌瘤平均一年成長0.5公分~1公分,但如果患者的子宮肌瘤一年內長大3~5公分,或是幾個月就從2公分長到4公分還持續生長,就須經醫師評估判斷,是否要進行更近一步的檢查和決定是否手術開刀。子宮肌瘤手術方法有哪些?費用多少?李毅評醫師指出,目前子宮頸肌瘤手術主要分成兩種1.子宮肌瘤切除術:只切除一顆顆的肌瘤,雖然日後仍有復發可能,但能保留子宮生育功能。2.子宮切除術:針對已無生育需求女性,可考量切除子宮,杜絕日後復發的機率。依照手術方式不同,又可以分為傳統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手術和最新的海扶刀(HIFU),因此手術費用也差距甚遠。4種子宮肌瘤手術方法 傳統開腹手術 適合:比較大的子宮肌瘤和多發性子宮肌瘤 優點:能夠一次盡量把肌瘤清除乾淨 缺點:傷口較大、疼痛感較強、復原時間較長,剖腹手術的後遺症風險也較高一點 純手術費用:有健保補助,只需自費1.8萬~4.5萬 腹腔鏡手術 適合:肌瘤大小約7~8公分以下,並且肌瘤數量比較少的患者 優點:傷口小、恢復快、比較不會痛 缺點:腹腔鏡是透過絞碎肌瘤再取出,因此若肌瘤為惡性,手術過程容易造成腹腔感染,當術前惡性風險高時,不一定適合腹腔鏡;此外,腹腔鏡無法藉由手指觸摸找出深層肌瘤,難免有肌瘤遺漏 純手術費用:有健保補助,只需自費5~6萬 達文西手術 優點:達文西手術相當於腹腔鏡手術的升級版,一樣具有傷口小、恢復快的優點,醫師透過機械臂操作能更靈活、精準、穩定的完成手術 缺點:達文西機器手臂價錢昂貴,保險不一定有支付,且開刀時間通常比傳統剖腹更長 純手術費用:無健保補助,需自費15~20萬 海扶刀 優點:海扶刀又稱超音波聚焦刀,將超音波聚焦在肌瘤上,使其產生高溫讓子宮肌瘤組織壞死,被其他正常組織吸收、變小,達到不用切開皮膚就可以消除子宮肌瘤的目的,又稱為無創手術。 缺點:海扶刀後遺症是有些人可能產生腹痛、灼熱感。 純手術費用:無健保補助,需自費16~18萬 延伸閱讀: 肥胖、糖尿病、失智症...可能是「皮質醇」惹禍!哈佛醫師:這2種東西不要碰
-
2024-04-22 癌症.肺癌
對抗肺腺癌逾10年,部落客星希亞病逝!女性肺癌患者愈來愈多 名醫分析潛在致癌風險
對抗肺腺癌逾10年的部落客星希亞昨(21)日深夜突然傳出離世消息,她的臉書貼出訊息宣布告別式訂在本周五舉行,令大批粉絲錯愕。星希亞2012年即確診肺腺癌四期星希亞2012年確診肺腺癌四期,抗癌逾10年的故事感動許多人,不料昨天她的臉書粉絲專頁卻傳出死訊,表示「Cincia要開啟另一個旅程了…」並告知將於本周五(26日)在板橋殯儀館舉辦星希亞的告別式,「Cincia會在回憶中與大家重逢,在夢境中與大家相遇!」,突如其來的消息讓粉絲們感到不捨。《聯合報》在2017年時訪問過星希亞,當時38歲的星希亞已被診斷出晚期肺癌。她當時指出,五年來出現咳嗽症狀,被當成感冒、鼻竇炎、肺炎、支氣管炎,直到半年後才被確診為肺腺癌四期,病情惡化速度相當快,肺積水、腳水腫,她在意識清楚之際,簽了放棄急救同意書,所幸在藥物與意志力的支撐下,熬過了難關。星希亞在罹癌後列出46項心願,包括高空彈跳、考取潛水證照、穿白紗、爬萬里長城、玩飛行傘等,在接受第一代TKI 標靶藥物治療後,體力變好了,完成了許多夢想,她說「癌細胞無法阻止我活的痛快」。她的樂觀鼓勵了同樣罹癌的癌友,她也一直在臉書分享她的抗癌日常。女性肺癌患者變多是趨勢 挑選化妝品應當心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外科部主任陳晉興指出,女性肺癌患者變多則是趨勢,現在男生還是比女生多,「預計2、3年之內,女生肺腺癌可能就會超過男生」,但詳細原因還在研究,因為女性抽菸人數少於男性,接觸到的戶外空汙也沒有比較多,目前相關研究認為,烹飪油煙、室內空汙、含石棉成分用品等,會是可能的影響因子。陳晉興解釋,室內空汙和某些致癌因子有關,例如某些建材,含有一級致癌物「甲醛」;對致癌物的敏感度方面,女性也可能高於男性,例如一根菸之於男性,相當於三根之於女性,女性容易得到癌症遺傳因子,也是可能原因;另外,部分化妝品或保養品,成分可能含致癌物「石綿」,可以的話,還是不要讓妝待在臉上的時間太久,也要挑選對健康較好的產品。早期肺癌沒症狀難發現 應定期接受LDCT篩檢根據元氣網疾病百科資料,肺腺癌在東亞地區,包括台灣有獨特的特色,肺腺癌患者以不吸菸者(尤其是女性)居多,在臺灣有50%以上的肺癌病患並不吸菸,超過九成得肺癌的女性都不抽菸,而且近十年有年輕化的趨勢。早期肺癌常常沒有任何症狀,通常因接受健檢或腫瘤轉移後引起的某些症狀才被發現。大部分症狀不具特異性,這是肺癌難以早期發現的原因。》看詳細疾病百科/肺腺癌早期肺癌沒有症狀,當有症狀產生時,7成病患已是局部晚期或已轉移。有抽菸習慣和肺癌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最好定期接受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能提高偵測早期肺癌的機會,有效降低肺癌死亡率。一旦咳嗽時間較長,超過二個禮拜,甚至一個月以上,或是體重有明顯減輕、食慾不好、出現咳血等症狀,建議盡早至胸腔內科門診做詳細檢查。《星希亞的抗癌日誌》臉書粉絲專頁訊息全文珍重!Cincia要開啟另一個旅程了……4/26(五)下午四時板橋殯儀館崇義廳Cincia會在回憶中與大家重逢,在夢境中與大家相遇!【資料來源】.《星希亞的抗癌日誌》臉書粉絲專頁.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4-22 養生.生活智慧王
水龍頭產生的銅綠有毒嗎?教授告訴你如何判斷飲水中的銅是否安全
署名「愛爬山的小孩」的讀者在2024-3-3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有個問題想請教,請問淨水器水龍頭產生的銅綠有毒嗎? 網路上有兩派說法,一派說有毒,一派說沒有,不知何者才是正確。」我先用中文搜索相關資料,看到很多危言聳聽的,尤其是像TVBS那樣把合法的「銅」和非法的「鉛銅」混為一談。所以,我最後還是決定採用美國政府部門和大學機構所提供的資料。美國的疾病控制中心有發表一篇有關銅毒性的自問自答,其中有兩個與飲用水相關的自問自答:問1:我是如何接觸到銅?答1:人們從飲用水和食物攝入銅,從空氣吸入銅,並可能接觸銅或含銅的產品。如果您家中有銅管和酸性水,飲用水中的銅含量可能很高。問2:銅如何影響我的健康? 答2:人們每天從食物和水攝入少量銅是必不可缺的。攝取過多或過少的銅會導致疾病。攝取大量銅(通常是飲用水)會導致嘔吐、噁心、腹痛和/或腹瀉。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天攝取超過建議量的銅(例如透過水或銅補充劑)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疾病,例如腎臟和肝臟損傷。美國明尼蘇達州衛生部發表Copper in Drinking Water(飲用水中的銅):「當水通過家庭管道系統時,銅可能會進入您的飲用水中。您的身體需要一些銅來保持健康,但過多也是有害的。對於大多數健康人來說,吃或喝銅通常不會引起疾病。大多數人的身體都能有效地處理銅。然而,攝取過多的銅可能會導致頭痛、嘔吐、腹瀉、胃痙攣、噁心、肝損傷和腎臟病。 高濃度的銅可能會損害紅血球,也可能降低紅血球攜帶氧氣的能力。高濃度的銅可能會影響男性的生育能力。患有威爾遜氏症的人和一些嬰兒(一歲以下的嬰兒)對銅更敏感。他們的身體無法輕易去除多餘的銅。健康的人通常不會患上與吃或喝銅有關的疾病,因為他們的身體能夠透過身體系統的正常功能維持適當的銅水平。」美國華盛頓州衛生部發表Copper in Drinking Water(飲用水中的銅):「少量的銅對於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建議每天的飲食攝取量為 2 毫克銅。 銅的主要食物來源是貝類、堅果、穀物、葉菜類、蘑菇、巧克力、肝臟和一些水果。接觸高劑量的銅會導致健康問題。短期接觸高濃度的銅會導致胃腸道不適。 長期暴露和嚴重的銅中毒會導致貧血並擾亂肝腎功能。雖然您攝取的一些銅會迅速進入血液,但您的身體非常擅長防止高濃度的銅進入血液;幾天後它會排出多餘的銅。患有威爾遜氏症或門克氏症(導致銅吸收和代謝異常的遺傳性疾病)的個體比一般大眾有更高的銅暴露風險。如果這些人得知水中的銅含量超過每公升 1.3 毫克的有效水平,他們應該諮詢他們的醫療提供者。」美國新罕布夏州的Dartmouth College(達特茅斯學院)在接受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的資助下設有一個The Dartmouth Toxic Metals Superfund Research Program(達特茅斯有毒金屬超級基金研究計畫)。該計劃有一個網頁叫做The Facts on Copper(關於銅的真相)。我把重點翻譯如下:人類過量銅暴露的一個潛在來源是透過銅管和黃銅水槽裝置輸送的飲用水。管道中的少量銅會滲入水中,特別是熱水和在管道中放置數小時或過夜的水。 酸性(低 pH 值)水比鹼性(高 pH 值)水會浸出更多的銅。軟水可能比硬水含有更多的銅,因為它不含在管道內部形成保護層以防止銅浸出的礦物質。水龍頭下方的藍綠色水漬表示水中含有銅。一些飲用銅含量高的水的人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銅管道水中通常含有的銅含量通常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以上這些資訊雖然沒有直接討論讀者所關心的「淨水器水龍頭產生的銅綠有毒嗎」,但它們都一致表示「飲用水中含有的銅含量通常不會對健康造成威脅」。但是,如果您家裡的水龍頭有產生銅綠,而您又有出現噁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症狀,那也許您就需要考慮銅中毒的可能性。原文:水龍頭的銅綠有毒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1 名人.好食課
天氣悶熱手腳容易起奇癢無比小水泡?一圖看懂這樣吃遠離濕疹
近期天氣漸漸轉潮濕悶熱,除了心情容易受雨天影響外,手腳也莫名出現些小水泡讓人奇癢無比,到底濕疹是什麼?又該如何改善?就讓好食課Anna李宜樺營養師告訴你!濕疹是什麼?其實,濕疹並不是單一種疾病,而是皮膚因為發炎或過敏,在臨床上是無法被明確診斷的皮膚發炎症狀,都可以歸為「濕疹」,包含汗皰疹、異位性皮膚炎等。濕疹症狀有哪些?因為濕疹定義很廣泛,所以皮膚癢、脫皮、紅腫、起紅疹或水泡、皮膚增厚都是濕疹的典型症狀。濕疹需避免吃什麼?濕疹除了跟天氣變化、生活壓力、遺傳體質有關外,飲食上也建議要避免到會促進發炎或過敏的食物!因此建議避開自身過敏食物(如常見的牛奶、雞蛋等過敏原)!另外研究發現接觸「鎳、鈷、鉻」等金屬可能會誘發汗皰疹,因此建議於濕疹期間,可試試避開巧克力、燕麥、罐頭食品、內臟類等鈷、鎳含量較高的食物。濕疹飲食建議:吃些抗發炎、維護皮膚的食材1.ω-3脂肪酸:可幫助減少體內發炎反應,改善皮膚搔癢問題,食材包含鮭魚、鯖魚、亞麻仁油。2.鋅:可幫助角質細胞分化與皮膚修復,食材包含海鮮(牡蠣)、牛肉、南瓜子。3.維生素C:可幫助抗發炎抗氧化,另外維生素C也可促進人類皮膚角質形成細胞的分化,強化皮膚防禦,食材包含芭樂、奇異果、甜椒、苦瓜。4.維生素A:可幫助皮膚維持完整性,食材包含地瓜、南瓜,也可透過深綠色蔬菜補胡蘿蔔素來轉化成維生素A。*症狀嚴重難以止癢者,建議就醫諮詢醫師建議用藥。【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手腳奇癢無比?這樣吃遠離濕疹】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20 焦點.健康你我他
擔心掉髮你用哪招?/運動食補加按摩 延緩掉髮並不難
「十禿九富」,對童山濯濯之人而言,無異是雪上加霜。誰不希望自己青春永駐、頭髮既烏黑又濃密?無奈歲月不饒人,隨年齡增長,掉髮現象有增無減,已是必然趨勢,只盼能延緩速度而已。我平時未刻意護髮,年過耳順頭髮依然烏黑,但髮量卻大不如前。掉髮原因不外乎身體機能老化,生活累積的壓力、飲食不均衡、作息不正常,加上疾病及長期使用藥物等因素,都會導致掉髮。為求延緩掉髮現象,除了加強規律的運動,也開始注意攝取有利強健髮根的營養素,除了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魚蛋大豆奶肉類及含鋅、鐵、維生素A、D、E等元素的食物,並參考中醫所提的有助生髮的紅、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芝麻、海帶、黑豆、菠菜、蘋果、葡萄等來補腎補血,以延緩掉髮的速率。除了上述運動與食補,我只要有空便會請家人或自我按摩頭皮一番,尤其中醫強調能強健頭皮幫助生髮的幾處重要穴位,像百會、風池、神庭、血海等都可以舒緩壓力。正所謂盡人事、聽天命,除了先天遺傳無法避免外,我們若能在後天多做努力、彌補先天之不足,或許延緩掉髮的速度並不難。
-
2024-04-20 焦點.科普好健康
從尿糖到治療糖尿病!降血糖藥「SGLT2抑制劑」為糖尿病治療首選藥物之一
66歲男子因多次下肢無力求診,檢查出嚴重低血鉀症而住院。檢查發現尿液排出大量鉀離子,還有蛋白質及葡萄糖,經診斷為不明藥物引起的腎小管病變,導致橫紋肌溶解及急性腎損傷。病人沒有糖尿病,為何尿液中出現大量的葡萄糖?其實,腎臟控制糖分由尿液排出的機轉,是近年降血糖藥物SGLT2抑制劑發展的重要基礎。 腎臟是身體重要的代謝器官,血液流經腎臟,依分子大小及結構特性,通過腎小球過濾,如水分子、電解質在腎小管經重吸收的機制再回到體內,否則便經由尿液排出體外。重吸收的過程有幾個關鍵因素,決定哪些分子及回收量。在腎臟生理功能分工中,腎小管重吸收占重要角色,腎小管細胞上有形形色色具不同功能、性質的運送體,如離子通道、運送器等,皆與重吸收機制有關。這些統稱為運送體的分子,負責將經過腎小球的分子再吸收回到體內;我們熟知的鈣離子、鈉離子通道可調控離子進出。決定水分子進出細胞的水分子通道(aquaporin)由美國科學家Peter Agre發現,並因此獲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SGLT至少5種 機制各不同調節葡萄糖吸收的分子,主要由「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SGLT)執行。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由Robert K. Crane在1960年發現,目前已知SGLT至少有5種,絕大部分分布在腎臟及腸道,負責葡萄糖在腎小管及腸細胞重吸收,在腎臟主要由SGLT2執行近90%吸收,腸道則以SGLT1為最重要。不同SGLT的功能及調控機制各有不同。透過基因工程技術,科學界可以從基因剔除動物模型,瞭解因單一運送體功能失常引起的相關變化。家族性腎源性尿糖症又稱為Fanconi症候群,病因是近端腎小管上重吸收的遺傳性異常,除了葡萄糖,包括胺基酸、磷、鉀等其他在近端腎小管吸收的分子,都因無法正常吸收而經由尿液排出。上述66歲病例則是藥物造成,患者停藥後即痊癒恢復。單一基因異常引起的遺傳性尿糖,在2000年由Rene Santer教授首次報告,以自體顯性或自體隱性傳遞到子代,病人出現不等程度的尿糖,長期觀察發現大部分預後良好,不需要特別介入治療。常見症狀是多尿、夜尿、僅有少數出現水分不足、脫水或泌尿道感染增加。蘋果樹根成分 竟能降血糖當今最被關注的糖尿病治療藥物:鈉─葡萄糖共同運輸蛋白抑制劑,即抑制SGLT2,促進糖分由尿液排出,進而降低血糖。這類藥物從意外發現到上市作為可治療藥物,有近200年的發展歷程。最早的源由是1830年代採用蘋果樹的樹根,由於它的口味類似當時用來治療瘧疾的藥物,因此被試用並進一步研究,不久就發現樹根中的根皮柑(phlorizin)會造成尿糖,同時有降血糖的效果。一直到1933年,才有正式的人體測試報告,1990年代則揭開SGLT是根皮柑藥理作用的分子機制,也啟動研究做為治療糖尿病的可能藥物。由於根皮柑同時對SGLT1及SGLT2都有抑制效果,服用後腸道的抑制作用常造成腹瀉等副作用,針對糖尿病的治療需要研發具專一抑制SGLT2的藥物。SGLT2抑制劑 可保護器官從美國藥物食品管理局在2013年核准第一個SGLT2抑制劑上市,至今全球已有超過10種以上的藥物,由於改善血糖控制效果穩定,已成為糖尿病治療首選藥物之一。此外,近年臨床研究更發現,這類藥物有器官保護效果,服用這類藥物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病的發生及進展,因此是特定族群的優先選用藥物。從腎臟功能到腎小管重吸收機制,可以瞭解這些運送體呈現獨特角色,從大自然環境的發現到研發應用,科學研究接續推展,才有今日治療藥物的上市,讓病人得以受惠。(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目前委託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經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0 醫療.新陳代謝
你聽過代謝症候群嗎?「5大指標」快檢查自己有沒有中標
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資料顯示,40歲以上過重或肥胖者共有105萬人,其中5成以上的民眾有代謝症候群。 代謝症候群儼然成為了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那代謝症候群是什麼?對於健康會帶來哪些影響?今天《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Sean就來和大家分享4大絕招預防代謝症候群找上門!代謝症候群是什麼?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並不是單一的疾病,而是多種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集合體,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一種身體的警訊,這些危險因子的異常都是屬於輕度的,還沒有達到被診斷為「疾病」的標準,可以說是「疾病前期」,但罹患代謝症候群通常代表或許你有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或飲食習慣,長期累積下來所造成的結果,若沒有注意到身體發出的這個警訊,很可能日後就會引發其他代謝相關的「疾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等。 代謝症候群的5大指標代謝症候群有「3高+2害」5大危險因子.3高:血糖偏高、血壓偏高、三酸甘油酯(TG)偏高.2害:腰圍過粗、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過低根據國健署建議的判定標準,5項危險因子中若有3項或以上超標,則認定為代謝症候群;若有任一項超標,則為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雖然國際通用的肥胖指標是BMI,但單單從BMI的數值並沒有辦法看出脂肪堆積的部位,因此在評估代謝症候群時我們使用的標準是「腰圍」,腹部的肥胖代表內臟脂肪可能堆積比較多,相較於其他部位的脂肪堆積,有更高的風險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因此,養成定期測量腰圍的習慣也能幫助自己監控身材的變化喔!為什麼會得到代謝症候群?1.不良的生活型態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主因大多是有不良的生活習慣長期下來造成的,例如久坐少動、飲食不忌口(常吃高油、高糖和精緻澱粉的飲食習慣)、抽菸…等等,根據國健署的資料顯示,有抽菸習慣的人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是沒有抽菸者的1.5倍,而低度活動量的人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更是高活動量者的1.7-2倍!可見良好的生活型態其實對我們的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喔!2.遺傳因素罹患代謝症候群第二大的原因就是家族遺傳,若是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家族病史,日後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率也會比一般人高喔!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身體的機能本來就會慢慢變差,包括代謝、消化等等,很多不良的習慣可能在年輕時不易察覺到身體的變化,是因為當時身體能夠承受的負擔比較大,就算造成危害也能夠迅速地恢復健康。這就造成了許多人年輕時留下了積習,等身體機能過了巔峰時健康問題就一一浮現出來,才會有「中年危機」出現,因此,大家可以透過以下四大絕招預防代謝症候群喔!4大絕招預防代謝症候群說了這麼多,其實代謝症候群不外乎就是身體亮起了黃燈的警訊,並不是真的得到了「疾病」,因此透過調整是可以改善代謝症候群的狀況的!雖然我們沒辦法改變自己的家族病史,但可以先建立起良好的觀念、改善生活習慣,以下就來教你4大絕招預防代謝症候群找上門!1.健康飲食,3低1高均衡的飲食是維持身體健康不可或缺的良好習慣,依照現代台灣人的飲食狀況,遵守「低糖」、「低油」、「低鹽」、「高纖」的「3低1高」原則,多攝取蔬果、以不飽和脂肪取代飽和脂肪、減少精製糖及精緻澱粉的攝取,如此一來就能更貼近健康的飲食模式囉!2.養成運動習慣運動除了能夠讓自己維持良好的體態之外,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體內高密度脂蛋白的濃度、更能預防很多慢性疾病。許多人發現自己罹患代謝症候群時正值事業的高峰期,久坐辦公室、下班回家又躺沙發或床上,除了上下班的走動幾乎沒有額外運動的時間。國健署建議,若要預防代謝症候群,要養成每天運動30分鐘的習慣喔!3.定期健康檢查,早發現早治療為了落實預防保健的政策,國健署有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者每三年一次、65歲以上每年一次的免費成人健檢,內容有包括最基本的代謝症候群以及其他相關的項目,民眾可以自行前往有配合的醫療院所進行檢查。即早發現異常才能即早治療,也可以避免演變成更嚴重的疾病喔!4.不抽菸,少喝酒抽菸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風險,而過量飲酒也會增加肝臟疾病、腸胃道疾病、心臟病等疾病發生的機率,為了短暫的快樂而賠掉了身體健康其實是非常得不償失的喔~看完今天的文章,相信大家對於「代謝症候群」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生活作息,在維持體態的同時也能降低日後得到一些慢性疾病的風險喔!健康設計家與您一起建立正確的保健知識!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全基因檢測」老人小孩都能做 榮總醫:精準預防癌症高風險
精準醫療已成全球趨勢,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全基因檢測(NGS)沒有年齡限制,精準預防醫學能透過解開人體的基因密碼,辨認出高風險潛在疾病,並量身訂製個人化的預防策略。張家銘在台北榮總開設基因諮詢門診,兩年來已有700位民眾進行全基因檢測,受檢民眾最多的是正常人及有家族癌症史的高風險族群,共占35%。曾有位企業家檢查出大腸瘜肉,全基因檢測發現帶有KRAS基因,為防止變異為大腸癌,張家銘建議他減少紅肉攝取,之後追蹤,瘜肉就未再增長。全基因檢測希望可以先了解先天的基因風險,有效規避高風險的致癌因子。張家銘分享,一位64歲的陳女士因肺腺癌過世,去世前基因檢測顯示NQO1基因異常;因NQO1異常應避開致癌性化學物質,特別是苯化合物,後來發現陳女士在化工廠就職,如她能提早基因檢測,就可進行個人化健康管理。張家銘表示,全基因檢測沒有年齡限制,現在只需靠抽血就能進行檢測。精準預防即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因素」,有效分析基因體質,調整後天環境因素和做好身體檢查,即可達到精準預防疾病。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9 醫療.婦產科
月經異常、體毛或痘痘狂長,當心多囊性卵巢症候群!9大飲食方式助改善
如果你突然發現自己的月經異常、體毛大量生長或是痘痘(或稱痤瘡)狂長,這些看似無關痛養的小症狀,其實可能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所致,不僅可能造成不孕,甚至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也會增高。幸好,被診斷出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可以從飲食改善他們的健康。不過具體該怎麼吃才有幫助,或是需要避免那些食物呢?以下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相關知識,可以幫助你更好應對該疾病。什麼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一種卵巢產生過量雄性荷爾蒙的疾病,這種雄性荷爾蒙通常在女性體內含量很少。過量的雄性荷爾蒙可能會為女性月經週期帶來問題,例如它會引起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許多症狀。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這個名稱描述了卵巢中形成的許多小囊腫(充滿液體的囊)。然而,有些患有這種疾病的女性沒有囊腫,而一些沒有這種疾病的女性則會出現囊腫,所以不一定有囊腫才會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據統計,在育齡年紀的女性身上,發生率約在10%至30%之間,不同種族的發生率略有不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有哪些症狀?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最常見的症狀包括:.月經不規則:包括月經不來或根本沒有月經,它還可能涉及經期大量出血。.體毛生長異常:臉部毛髮可能過多,或手臂、胸部和腹部毛髮大量生長。.痤瘡: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會引起痤瘡,尤其是在背部、胸部和臉部。.肥胖:40%到80%的患者可能患有肥胖症,並且難以維持健康的體重。.皮膚變黑:可能會出現皮膚變黑的斑塊,尤其是在頸部、腋窩、腹股溝(兩腿之間)和乳房下方的皺褶處,這被稱為黑色棘皮症。.囊腫:許多患者的卵巢在超音波檢查中顯得更大或有許多囊腫。.皮膚贅疣:皮膚贅疣是皮膚額外的突出物,它們經常出現在你的腋窩或脖子上。.頭髮稀疏:患有多囊性卵巢綜合症的人可能會有雄性禿或變得頭髮稀疏。.不孕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女性不孕的最常見原因,不定期或頻繁排卵可能會導致無法受孕。導致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原因是什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可能在家族中遺傳,姊妹或母女皆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很常見,不過確切原因尚不清楚。其他幾個因素,最重要的是肥胖,也在引起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中發揮作用:.較高濃度的雄性荷爾蒙:高濃度雄性荷爾蒙會阻止卵巢釋放卵子,導致月經週期不規則,排卵不規律也會導致卵巢上出現充滿液體的小囊腫。.胰島素阻抗:胰島素濃度升高會導致卵巢製造和釋放雄性荷爾蒙。同時,胰島素阻抗意味著身體無法正確處理胰島素,從而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升高。並非所有患有胰島素阻抗的人都會出現血糖升高或糖尿病,但胰島素阻抗可能導致糖尿病。.低度發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往往患有慢性低度發炎。如何透過飲食緩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目前尚無有效方法可預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但可以採取一些措施來減輕症狀。例如健康的飲食、定期運動和控制健康體重能幫助你避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影響。對於如何達成健康的飲食,你可以採取以下9件事來保持營養充足及避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加劇:1.選擇新鮮與最少加工的食物選擇各種新鮮和最低限度加工的水果、蔬菜、乳製品和瘦肉蛋白質食物,同時也包括堅果和種子。2.選擇全穀物例如糙米、大麥、高粱等,用全穀物製成的麵包和麵食可以幫助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避免血糖飆升。3.經常補充水分保持充足水分對身體至關重要,喝水始終是最佳選擇,但重要的是要避免飲用果汁、能量飲料和蘇打水等高糖飲料。4.少量多餐不要每天吃三頓大餐,而是嘗試每三到五個小時吃點食物或零食。5.避免反式脂肪攝取大量反式脂肪可能會加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的症狀,並增加心臟病的風險。6.每週吃兩次富含Omega-3的魚鮭魚、沙丁魚和鯡魚等多脂魚類是omega-3脂肪的重要來源,目標是每週吃兩次富含脂肪的魚,份量為8至12盎司,大約是226克至340克。7.多攝取膳食纖維目標是每天從全穀物、水果和蔬菜中攝取至少25克的膳食纖維。8.限制鈉的攝取每天攝取的鈉不要超過2300毫克,請盡可能減少到餐廳用餐以及吃罐裝和盒裝的加工食品。9.優先考慮大豆蛋白大豆蛋白對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來說是一種有益的營養素,因為它有助於改善代謝和心血管健康。大豆蛋白的一些良好來源包括豆腐、毛豆、黃豆和豆漿。總而言之,如果你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並不意味著你注定健康狀況不佳。你可以透過做很多事情來應對、盡量減少症狀並保持自己的健康。具體應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保持健康的體重、吃營養食物和定期運動。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會影響荷爾蒙濃度,進而調節你的月經週期並緩解症狀。【資料來源】.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PCOS)(Johns Hopkins Medicine).PCOS Diet(Johns Hopkins Medicine).Treating PCOS with Nutrition: 9 Tips for a Healthy Diet(Penn Medicine Lancaster General Health).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Cleveland Clinic).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和代謝症候群(長庚醫訊)
-
2024-04-18 醫療.皮膚
傷口剛癒合勿拉扯減少疤痕擴大 3種治療方式可預防蟹足腫復發
當皮膚受傷時,傷口的深度和嚴重程度將決定是否形成疤痕,而疤痕可能帶來困擾,甚至伴隨搔癢和疼痛感。最常見局部色素沉著的表淺性疤痕,皮膚不會凹凸不平,其淡化暗沉的方法,包括防曬、果酸換膚、左型維生素C導入、維生素A酸藥膏、杜鵑花酸藥膏等;但若是紅色疤痕,如紅痘疤,可採行染料雷射治療。疤痕嚴重程度也受遺傳因素影響,有疤痕病史或家族史的人應在手術前進行術前評估。疤痕淡化通常需要綜合多種治療方式,每個疤痕的嚴重程度各不相同,因此治療的次數和時間會因疤痕的情況而有所不同。一般傷口癒合後,可以使用美容膠帶協助減少皮膚張力,避免過度拉扯剛癒合的傷口,以降低疤痕變寬的機會。矽膠藥膏和矽膠貼片也是預防疤痕的有效幫手,矽膠有助於維持角質層的防護和保水度,促進膠原蛋白的正常生成和排列。對於輕微凹凸不平的疤痕,可考慮利用飛梭雷射或汽化式磨皮雷射治療,使疤痕漸趨平整。在傷口修復過程中,若纖維母細胞的反應過度,會形成凸起的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肥厚性疤痕常局限在原傷口位置,常見於上半身、肩膀和上肢的皮膚,這種疤痕會隨著時間逐漸改善,不太容易復發。相對地,蟹足腫則是疤痕超出原本傷口的大小,並在周圍形成手指狀的突起,擴展至其他皮膚區域,如耳朵和軀幹位置,常見於膚色較深的患者,蟹足腫不會隨時間改善,且容易復發。針對肥厚性疤痕和蟹足腫,目前有多種治療選項。1.局部病灶內注射類固醇,能軟化疤痕、減少疼痛和癢感。2.局部肉毒桿菌素注射,可治蟹足腫。3.嚴重蟹足腫可以手術切除結合低劑量放射線治療,抑制組織內過度活躍的纖維母細胞,減少蟹足腫復發。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16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每4分19秒一人罹癌 國健署推癌篩、疫苗、主動追陽防治
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約有12.1萬人罹癌,5.2萬人死亡,依110年統計,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國人更是「聞癌色變」。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舉辦「2024癌症論壇」,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聯合報連續6年舉辦「癌症論壇」對癌症健康議題十分關心,目前國人十大死因中,肺癌已躍升我國癌症發生人數第一名。吳昭軍以「善用國家癌症篩檢資源-早期癌症篩檢計畫」表示,依國健署最新統計,國人各類癌症發生率現況為肝癌、胃癌及子宮頸癌呈現下降趨勢,但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子宮體癌、甲狀腺癌卻是上升,至於大腸癌、口腔癌、皮膚癌、食道癌為持平,另需要注意的是,乳癌、攝護腺癌、胰臟癌的死亡率有上升趨勢。爲及早發現癌症,吳昭軍說,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及肺癌,據統計,112年癌症篩檢481萬人次,確定罹癌者達1.3萬人、癌前病變更高達5萬人;其中111年7月1日起對於高風險族群提供2年一次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依國健署統計,LDCT篩檢於截至去年12月,為針對50至74歲吸菸史達一年30包的重度吸菸者,以及50至74歲男性、45至74歲女性且具肺癌家族史者,共篩檢7.8萬人,共發現九956名肺癌個案,其中813人為早期個案,占比為85%。至於,C肝防治方面,吳昭軍說,國健署補助45至79歲,原住民為40至79歲,終身一次B、C型肝炎篩檢,希望明年達到C肝根治目標。吳昭軍指出,癌症需及早發現、治療,提高五年存活率,據統計,〇至一期五年相對存活率為第四期2至7倍;除篩檢外,公費疫苗接種也十分重要,如國健署自107年12月起全面提供國中女生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但HPV疫苗對男性也可預防頭頸癌、口咽癌等,希望多爭取預算,也為國中男生全面施打HPV疫苗,並盼明年上路。為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吳昭軍說,國健署已與健保署攜手自去年6月起推動「全民健保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針對五項癌症篩檢疑似異常個案,開啟「主動追陽」模式,主動向民眾進行健康指導及說明後續檢查注意事項,協助民眾就醫意願及妥適安排,讓民眾獲得最好的治療。吳昭軍說,國人罹患癌症除受基因、遺傳等影響外,包括吸菸、酗酒、不健康飲食、不運動四大因素也扮演關鍵角色,為避免罹患癌症,國健署也積極推廣戒菸,重視青少年吸菸問題,降低成癮性,並促進肥胖防治及培養健康飲食型態著手,提升民眾健康識能,遠離癌症。
-
2024-04-16 焦點.健康你我他
擔心掉髮你用哪招?/飲食「以黑養黑」 早晚梳髮百下
60歲後我的頭髮常成為別人讓座的識別指標。攬鏡自照,髮色由烏黑油亮邁向灰白夾雜,髮量逐漸稀疏,我不在意臉上的法令紋、抬頭紋,卻無法接受「禿頭」出現在我的辭典中。再看看另一半,長髮黝黑濃密,兩人站在一起不登對也就罷了,外人還誤以為我是老少配。先天的遺傳基因我無力對抗,後天努力保養、預防,相信可以延緩惡化,甚至逆轉勝。小我幾歲的連襟,有一頭烏黑濃密頭髮,他常食用黑豆、黑芝麻,我也依樣畫葫蘆,全家人陪著我一起「以黑養黑」。隔壁鄰居稍長我幾歲,看起來比我年輕,以為是染髮效果,閒聊才知道他每天早晚用牛角梳梳髮一百下,十幾年未曾中斷,我聽了如獲秘方,立刻著手執行。我也調整了洗髮方式,以前是不到又油又癢的境界,我不會洗頭,一旦要洗就用指尖賣力的抓,抓完用熱水沖洗,似乎如此才洗得乾淨舒服,殊不知我在殘害頭髮與頭皮。現在是天天洗頭,使用成分天然的洗髮精,指腹輕輕按摩頭皮,溫水洗淨,再用純棉的毛巾吸乾,除非天氣寒冷,儘量不用吹風機吹乾。此外,均衡飲食、作息正常、遠離菸酒與適度的紓壓,都有助於頭皮的健康與頭髮的生長,「盡人事,聽天命」是我挽救頂上危機的策略,持之以恆執行,禿頭就不會是我的夢魘。
-
2024-04-14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癌症新趨勢:不抽菸肺癌是世界五大癌症死因、50歲以下台灣大腸癌增加幅度亞太第一!聽專家解析原因與如何預防?
癌症連續41年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每年約有12.1萬人罹癌,5.2萬多人死亡,依110年統計,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國人更是「聞癌色變」。但早期篩檢、診治,癌症0到1期5年存活率為第4期2至7倍,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全基因檢測協助個人化健康規畫,中院也正研發癌症疫苗,期盼及早診治癌症,提升癌症存活率。聯合報連續第6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繼昨天之後,今天繼續第二天的議程。連續兩天活動中,超過20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300多名民眾也熱情參與。為及早發現癌症,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並開啟「主動追陽」模式為及早發現癌症,國健署長吳昭軍說,國健署提供五大癌症篩檢,包括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大腸癌及肺癌,據統計,112年癌症篩檢481萬人次,總共發現癌前病變5萬人、確定罹癌達1.3萬人。為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與健保署自2023年6月起推動「全民健保癌症治療品質改善計畫」,對癌症篩檢發現疑似異常個案,開啟「主動追陽」模式,協助民眾就醫與治療。肺癌不抽菸的個案多!不抽菸的肺癌已是世界第五大癌症死因,且全球肺癌患者逾3成沒有吸菸史肺癌已躍升癌症發生人數及死亡率第一名,民國111年7月1日起開辦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截至2023年12月,共有7.8萬人接受篩檢,發現956名肺癌個案,其中813人為早期個案,占比為85%。「肺癌在台灣,很特別是,不抽菸的肺癌個案特別多。」中研院士楊泮池表示,這不只在台灣,不抽菸的肺癌已是世界第五大癌症死因,且全球肺癌患者逾3成沒有吸菸史,不抽菸的肺癌在全球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不抽菸為何會罹患肺癌?楊泮池說,多為家族史與環境暴露有關,尤其是家族血親有2名以上肺癌患者,屬於多發情形,經估算10年內,100人中有7、8人會得到肺癌,相對比只有1名親人罹患肺癌者,100人中僅有3人會得到肺癌,比率高出很多。為預防肺癌,楊泮池說,不要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早期肺癌沒有症狀,等到症狀出現,「大多數病人都是晚期」。國健署針對高風險族群提供公費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針對不吸菸肺癌篩檢,以提高第一期肺癌的診斷率及五年存活率,未來精準醫學更可能讓肺癌變成慢性病。50歲以下大腸癌患者增加已全球性趨勢,台灣增加幅度已是亞太第一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邱瀚模指出,目前男性發生率已達每10萬人口43人,女性每10萬人口29人,已有多篇研究證典,當大腸癌發生率達到每10萬人口30人時,就應進行大規模篩檢,台灣大腸癌篩檢下修到45歲已是國際趨勢,台灣必須有自己的政策。邱瀚模分析台大健康管理中心17年資料,接受大腸鏡檢查者,40歲到49歲民眾,發現大顆腫瘤的進行性腺瘤正快速增加,發生風險較他們的父母那一代增加1.5倍以上。邱瀚模主持台灣大腸癌篩檢計畫已10年,多來他也觀察,1960出生之後的世代,年輕大腸癌的患者增加迅速,而與國科會研究發現,台灣年輕癌友的基因突變可能不同,未來治療與預防都有不同方向。癌症篩檢能否放寬更多會擴大到無癌症家族史?是否放寬多種癌症篩檢年齡或無癌症家族史民眾,吳昭軍指出,須有科學實證,目前大腸癌篩檢下修至45歲,進行評估中;立委王正旭表示,他今年3月曾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針對癌症篩檢提出修正案,如果民眾配合國家政策進行健康檢查,所需支出能以節稅方式核抵,作為鼓勵民眾接受健檢的誘因。除癌症篩檢外,癌症預防也十分重要吳昭軍說,國健署自107年12月25日起全面提供國中女生接種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 ,但HPV疫苗對男性頭頸癌、口咽癌等癌症也有預防作用,希望爭取預算,也為國中男生全面施打HPV疫苗,並盼明年上路。研究證實癌症發生與基因突變有關,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現在已有超過700位民眾進行全基因檢測(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以關注健康的正常人和擁有家族癌症史的高風險族群占35%。民眾可以利用全基因檢測來進行精準預防醫學,透過解開人體的基因密碼,辨認出高風險潛在疾病,並量身定製個人化的預防策略。張家銘強調,像喝酒易臉紅,即是ALDH2基因遺傳變異,心血管疾病和失智症風險就會提高;而年輕時膽固醇偏高,即可能有APOE基因,要小心失智風險。如能提早了解先天的基因風險,就能找出可能面臨健康風險的因子進行預防。民眾可望透過全基因檢測來進行精準預防醫學,利用mRNA科技來製造個人化癌症疫苗此外,檢測、分析癌細胞突變點,搭配運用mRNA科技,便可用於製造個人化癌症疫苗,中研院生醫轉譯研究中心執行長陶秘華指出,癌症疫苗的作用原理在於運用原發癌癌細胞中的「基因突變位點」,設計多價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而疫苗可引發免疫細胞「殺手型T細胞」辨識微小癌細胞,並予以殲滅。陶秘華指出,這樣的作用機制可同時對付原發癌、轉移癌,即使癌細胞在微轉移階段,或跑到某器官冬眠,免疫細胞T細胞還是可以把這些潛藏的癌細胞揪出來,癌細胞就沒有機會壯大、作亂,若未來癌友注射這樣的疫苗,或可幫助預防癌症復發。目前相關技術還在研究階段,期待往後透過mRNA個人化癌症疫苗研發、運用,可讓癌轉移、復發風險大幅降低,並節省更多醫療花費。「友善抗癌」議題詢問AI軟體,重點在於態度、陪伴和正確抗癌知識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表示,今年的癌症論壇的報名名單中,有位林先生留言,去年參加聯合報舉辦的全民男性健康日講座,意外發現攝護腺特定抗原(PSA)數值偏高,進一步檢查確診攝護腺癌第二期,目前正接受治療中,十分鼓舞人心。吳貞瑩說,若以「友善抗癌」議題詢問AI軟體,其答覆認為,最重要的是「態度」,社會大眾應以尊重、公平的態度對待每一位癌友、癌友家人;再來就是陪伴、協助家務、心理諮商;最後需多宣傳正確抗癌知識,提高人們對癌症的認識,而聯合報正實踐這樣的行動、理念,期待可以傳遞更多抗癌的友善力量,讓更多癌友、癌友家人得到支持、援助。責任編輯:辜子桓、吳依凡
-
2024-04-14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劇烈震盪損害健康 科技控糖助穩定血糖
過去,糖尿病病患監控血糖,多聚焦於空腹血糖、飯後血糖與糖化血色素(HbA1c)等數值,但研究顯示,除了血糖過高、過低會帶來傷害,當血糖波動很劇烈,長期下來,併發症風險也會增加。因此了解血糖波動幅度、監控血糖趨勢變化,並精準找到自己的控糖模式,顯得格外重要。隨著連續血糖監測器(CGM)、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問世,「科技控糖」讓糖友更精確掌握血糖變化、精準給藥,醫護人員及衛教師則更能幫助糖友釐清問題,且提出符合所需、更個人化的解決方案。Q1:控糖時,為何需掌握血糖波動、了解高低點變化?血糖波動的控制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至關重要。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治醫師羅福松強調,血糖的劇烈波動,易對患者造成即刻的身體不適,如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情緒波動,此外,也會引起慢性發炎,並增加心血管疾病、腎病和神經損害等併發症風險。而對年輕型的糖尿病患者而言,則容易因迷走神經病變,造成胃輕癱,也就是胃功能近乎癱瘓,食物消化大受影響。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主治醫師羅福松表示,透過監測血糖的高點和低點,醫師能及時調整治療,像血糖過高可能導致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當血糖值超過250mg/dL,便容易因為脫水造成酮酸中毒;而血糖低於70mg/dL,則可能導致頭暈、意識模糊,甚至產生生命危險,尤其第一型糖尿病的兒童,在夜間更要特別注意血糖過低的問題。不只如此,了解血糖變化的細節,還能協助醫師為患者設計個人化的治療計畫,包括藥物種類和劑量的調整、飲食計畫與運動方案的優化等,避免血糖過高、過低造成傷害。Q2:在血糖監控的指標中,TIR(Time in Range)是什麼?代表哪些意義?事實上,血糖波動的管理不僅包括觀察高低點,更重要的是關注血糖值在理想範圍(70-180mg/dL)內的時間比例,這數值即為目標範圍內時間TIR(Time in Range)。相較之下,糖化血色素主要觀察的是血糖長時間控制狀況,而了解TIR,則可更精確知道血糖短時間起伏及趨勢變化。目前建議TIR需控制在70%以上,為血糖控制理想目標,若以24小時為基準,表示一天有17小時左右,血糖須維持在上述範圍。而TIR指標較低與多種併發症風險增加有關,TIR較高,代表血糖控制穩定,有利於減少併發症風險、提高生活品質。Q3:若想進行連續血糖監測,目前有哪些選項?當糖友想了解血糖的高低點、趨勢變化,及TIR的時間比例,就要考慮運用連續血糖監測器做輔助。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分析,市面上的連續血糖監測器有以下特點:1.主要裝置於皮下組織。2.組成構造包括感應器、傳輸器,感應器負責讀取數據,傳輸器則用在傳送數據。3.主要原理為透過偵測皮下組織中的葡萄糖液濃度,了解血糖變化趨勢。4.數據可上傳雲端資料庫,供使用者讀取,經使用者同意,也可讓醫護人員讀取。目前分三大類型(見下表)。Q4:需胰島素治療的病患,搭配連續血糖監測器,有哪些幫助?1.讓血糖波動趨於穩定:醫護人員及衛教師不約而同發現,選擇適合的連續血糖監測器,糖友進行胰島素注射時,對劑量及施打時機的掌握,就會更為精準,血糖波動的幅度也會比較小,且趨於穩定。2.減少血糖波動過大所造成的種種傷害:臺大醫院小兒部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指出,當血糖波動過大,對於學齡前的第一型糖尿病童,更是影響深遠,這些病童一旦常出現低血糖問題,可能影響其神經發展、學習表現。若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器了解血糖變化,可適當調整胰島素劑量,避免低血糖發生,便可減少上述風險。3.更了解血糖趨勢變化,胰島素劑量更精準: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表示,一般驗血糖的方式,多為一天四、五次,而這樣的方式只讓人了解某個時間點的血糖值,無法了解血糖變化全貌。假設飯後血糖為180mg/dL,可能是從220mg/dL降到180mg/dL,也可能是從130mg/dL升到180mg/dL,兩者的處理原則不一樣,若是前者,只要觀察即可,若是後者,則需要追加胰島素,當瞭解血糖趨勢變化,治療才會更精準。Q5:胰島素施打除了手控,是否還有「科技控糖」新選項?過去糖友注射胰島素,多用手控,近年來,若想運用科技控糖,已有「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可供選擇。配合連續血糖監測器,測得的血糖數值可即時傳送到該系統,系統便可根據使用者預先設定的血糖目標,結合使用者的歷史數據紀錄,通過演算法及時且精準計算所需胰島素劑量;同時,在避免低血糖風險的情況下自動注射胰島素,讓血糖控制更有效率,也更能精準達標。臺大醫院小兒部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也觀察到,連續血糖監測器若察覺低血糖風險,便會發出警示,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也會停止注射胰島素,保護糖友免於低血糖傷害。在餐後,血糖監測器若測得血糖偏高的情況,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會即時追加胰島素劑量,穩定糖友的血糖。Q6:糖友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及模式?面對胰島素治療、連續血糖監控模式的選擇,每個人的考量都不一樣。根據三軍總醫院代謝防治中心組長陳思羽及臺大醫院小兒部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童怡靖的分析,以下族群可考慮運用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搭配連續血糖監測器,協助有效控制血糖。包括:1.有甲狀腺疾病、免疫問題等,血糖波動較大。2.工作行程緊湊,用餐不定時、不定量。3.血糖難以控制,數值總是不理想。4.想更精準掌握血糖變化,讓血糖更穩定。5.若病童不太會打胰島素,加上學校老師不願幫忙,即可考慮。根據健保署資料,對於第一型糖尿病病患、懷孕之第二型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且接受胰島素注射者,健保給付一年兩次連續血糖監控費用,有助減輕病患家庭負擔。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目前為自費。Q7:糖友如何運用科技控糖在血糖管理產生改變?三軍總醫院代謝防治中心組長陳思羽亦察覺到,不少糖友因選擇適合的胰島素注射方式與連續血糖監控,生活出現轉變。舉例來說,曾有一位男童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父親想盡辦法,希望男童可以使用連續血糖監控、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等科技控糖方式,好好監控、維持血糖平穩,但男童始終拒絕配合。後來,三軍總醫院代謝防治中心組長陳思羽便改換一種方法,運用溝通、尊重的態度邀男童先裝連續血糖監測器七天,當男童看到血糖數值趨勢,並發現可透過飲食、運動、用藥管理血糖,便改變想法,接受連續血糖監測器及自動胰島素輸注系統的科技控糖,對血糖控制也更積極。目前,這位男童已是大學生,對財經很有興趣,他常把血糖趨勢當財務報表研究,隨時調整,生活更添樂趣。
-
2024-04-14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前期就要學穩糖 血糖波動劇烈對全身器官傷害大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監控血糖是例行重要工作,除了注意血糖是否飆高,偶發的低血糖危害也不能輕忽。醫師提醒,如果是需要施打胰島素的患者,就要每天測血糖;服用藥物控制的,建議周測1至2次,最重要的是要每3個月定期回診,也要一併檢查血脂、血壓等數值,平常要記錄飲食內容、避免晚睡或不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空腹血糖值+糖化血色素,兩大糖尿病判定指標。「要控制好血糖,就要先掌握各項數值代表的意義。」台大醫院副院長、家庭醫學科教授黃國晉說,空腹8小時抽血測量的,叫做「空腹血糖值」,一般人的空腹血糖值不超過100mg/dL是安全的;如果介於100至126mg/dL就屬於空腹血糖值異常、接近糖尿病狀態;至於飯後血糖值,是餐後2小時測,但會受到食物內容影響,較少用來作為檢測標準。「糖化血色素」能反映一段時間的血糖濃度平均值,一般會用來觀察3個月內血糖控制的狀況。黃國晉指出,臨床主要觀察空腹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2大指標,正常的糖化血色素值應小於5.6%;若在5.7-6.4%之間,屬於偏高,有罹患糖尿病風險;數值大於(含)6.5%則確診為糖尿病。黃國晉表示,如果患者空腹血糖值正常、糖化血色素異常,就會透過逐餐測量血糖,找出造成血糖波動的是哪餐,所以患者平常也要養成記錄用餐內容的習慣。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最好就診接受檢查。黃國晉說,如果出現血糖值大於200mg/dL,且有吃多、喝多、尿多等「三多」的高血糖症狀,或是尿液滴到地上引來螞蟻、體重減輕、脫水等情形,加上糖化血色素數值,都可以用來判斷糖尿病。但通常初次診斷後,會請患者透過調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糖,一段時間後再回診確認。黃國晉說,通常男性糖尿病患者人數較多,不過隨年齡層增長,女性比例會愈高,這和平均壽命相關。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飯前血糖正常但糖化血色素高等情形,會建議到醫院做「葡萄糖耐受測驗」。 糖尿病前期患者,先從飲食、運動、減重調整。針對還沒被診斷糖尿病,但已經有高血糖的患者,會先從調整飲食著手。黃國晉表示,除了減少澱粉類、甜食攝取,同時也要搭配有氧運動消耗血糖,並且評估有無服用其他藥物,因為類固醇或中藥添加的甘草都會影響血糖,會建議調整用藥,非得使用的話,建議使用最低有效劑量。另外,過重的患者要減重,如經上面調整,血糖仍降不下來,就要吃藥控制。黃國晉說,糖友可藉由餐前130mg/dL、餐後180mg/dL的「38原則」監測血糖,糖化血色素則建議控制在7%以下,年長患者如80歲以上,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採較寬鬆的認定數值。服藥患者每周測1至2次,打胰島素者每天都要量。至於血糖的檢查次數和時間,黃國晉指出,患者要每3個月定期回診,如屬於診斷初期,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型態改善。經過3個月改善,相關數值卻沒有進步,可能就是遺傳性的糖尿病,需要透過吃藥控制,這類服藥控制的患者,建議每周量1至2次血糖,打胰島素的則要每天測。黃國晉表示,第二型糖尿病因為潛伏期長,診斷糖尿病前期,就會對眼睛、心臟、腎臟等器官和血管產生傷害,所以除了血糖外,回診時還要測三高、膽固醇、血壓等數值,因為吃的藥多,需要驗肝功能;心臟如果有缺氧,要進行心肌評估、需不需要做心電圖;冠狀動脈攝影、血管鈣化指數,則用來檢測血管狀況。「糖尿病就是生活型態病。」黃國晉說,血糖跟生活作息有關,晚睡、睡眠不足、少運動、抽菸、喝酒、吃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讓你成為糖友候選人。發抖、心慌、冒冷汗 糖友別輕忽低血糖糖尿病患或糖尿病前期,容易受胰島素波動影響。黃國晉指出,有些病人會出現發抖、交感神經亢奮、心慌、冒冷汗、坐立不安等精神症狀和頭暈等,像是「餓過頭」的低血糖症狀,醫師會詢問有無家族史、血糖狀況、用藥情形等資訊,因為忘記吃東西、吃得少、藥物干擾等,也都可能影響血糖。黃國晉提醒,糖尿病前期血糖變化大,進食會增加胰島素分泌,但消化完胰島素仍高,就會造成低血糖,「只要血糖低於70mg/dL就屬於低血糖」,當下如果有血糖機就先測血糖值,並透過甜食、運動飲料、汽水、巧克力等食物穩住血糖,再到醫院就診。 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1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老婆有喜了,我最後才知道!
甲:「我老公去結紮了,我後來才知道!」乙:「我有喜了,我老公也是後來才知道!」每人心中都有些祕密,即使親如夫妻,也都保有一些祕密,尊重個人隱私點到為止,才能和平共處,大家平安。但這需要智慧,要克服人性,尤其兩性之間要完全坦誠以對的天性,如有一方認為對方不夠坦誠,就會引起夫妻翻臉,家庭失和,因此,即使一對很好的夫妻,還是有些真相不能坦白而需善意的隱藏。但在自然科學或生命科學上,追求真相才能使科技進一步發展,醫學更進一步,有益人類生命健康。與電子產業不同,一般的電機原理,大多已在過去一、二百年間陸續研究發現了真相,因此人類靠飛機可以飛上天,飛彈可以橫越半個地球殺到對方,電腦科技的進步也才有了AI超越人腦的技術,橫空出世,造福人類,當然也帶來一些後遺症。以危害全世界三、四年之久的COVID-19而言,其源頭可能是實驗室有人為了研究此病毒,不小心散布出去,引起世紀大災難,造成數百萬人往生。不管真相如何,不論生命醫學如何進步,面對造物者精心設計的生命體,尤其人類,我們還是要更謙卑,更努力追求真相。例如人類遺傳的基因祕密,直到幾十年前才由科學家發現出來,不過是四個核苷酸排列組合而已,每個人不同就是這些基因密碼不同排列、順序不一樣而已,例如與人類外型最相近的大猩猩,他們的基因與人類98%是相同的,只差了那麼2%而已。外型與人類差異大的生物,基因差異更多。例如現代人常見疾病─糖尿病,幾乎成了全世界最普遍的文明病,除了飲食習慣外,根本上還是由於你遺傳到的基因是有缺陷的,不是很完美的。有人出生,胰臟不能製造胰島素,醫學上稱為第一型糖尿病,一輩子要打胰島素。事實上大部分的糖尿病人都是第二型的,就是遺傳到的基因在控制血糖上有了一些缺陷,因此可能飯前或飯後血糖高或兩者都高。面對糖尿病的根治,醫學上還是無解,無法對這些基因修補,只能退而求其次,利用藥物東補西補加以維修,例如刺激胰島素讓它多分泌胰島素,或利用藥物將葡萄糖由腎臟排出去,或幫助血糖進入細胞內等,這些都是亡羊補牢,不得已之舉,也許有一天,醫學更發達,上帝的「祕密」為人更了解之後,針對這些祕密加以找出解決方法,才能根本解決糖尿病人之苦及其禍害。因此,追求真相,雖然在男女感情之間不一定對,但在醫療治病上就對了,不僅對,還要對這些追求的醫學科學家多多鼓勵、多予支持,才是人類之福。●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4-04-13 醫聲.癌症防治
凱特王妃罹癌震驚各界,世界研究指出罹癌青壯年近30年增79%!了解什麼是預防性化療
英國凱特王妃2024年3月發布影片宣布罹癌,表示在先前腹部手術後的檢測發現癌症,醫療團隊建議進行「預防性化療」,她也正在該治療的早期階段,但並未進一步透露治療細節。尤其她年僅四十二歲,癌症患者雖大多為年長者,但近期研究發現,全球未滿50歲罹癌的病例,近30年來激增約八成。學者對此趨勢原因未有定論,從菸酒、肥胖到加工食品都有嫌疑。多留意身體警訊、及早篩檢為對抗青壯年罹癌的可行方式。凱特王妃治療團隊所指的預防性化療是指什麼?在癌症治療中扮演何種功能?未滿50歲癌症死亡數 增近28%法新社報導,英國醫學期刊「腫瘤學」去年刊登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1990年~2019年間,全球每年未滿50歲確診29種常見癌症任一種的患者總數,大增將近八成,原因無人能確定。這項全球性研究發現,1990年,全球不滿五十歲的癌症確診病例為182萬例,到了2019年增加到326萬例,增幅達79%。研究人員還預測在這個十年結束前,未滿五十歲的癌症新病例數還會再增加三成,經濟富裕國家將尤為顯著。青壯年罹癌人數增加,和全球人口增長有關。不過,過去半世紀各年齡罹癌者存活率已幾乎翻倍,但未滿五十歲癌症死者數在過去30年來卻仍增加近28%。英國伯明罕大學癌症學者西瓦庫瑪說,罹癌青壯年增加的趨勢可謂一種「流行病」。自從凱特王妃2024年一月歷經腹部手術、3月22日宣布罹癌後,西瓦庫瑪等醫師均發聲,指出在診間看到的青壯年癌症病患越來越多。乳癌最常見 消化道癌症受關注青壯年癌症患者中,乳癌最為常見,但研究人員特別憂心結腸癌、胰臟癌、肝癌、食道癌等消化道相關癌症。美國癌症學會指出,以未滿五十歲的美國男性癌逝者來說,結腸癌如今是頭號殺手,在女性癌逝者中也僅次於乳癌。參演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的影星查維克博斯曼二○二○年就是因結腸癌病逝,年僅四十三歲。台灣常將發生在結腸、直腸的惡性腫瘤通稱大腸癌。針對青壯年癌症病例增加,西瓦庫瑪坦言尚未有證據能確定其原因,可能是多項因素綜合導致。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癌症流行病學教授柯爾曼說,潛在解釋有二:★其一,當前四十幾歲青壯年比上一輩更早暴露於菸、酒、肥胖等致癌因子。她指出,流行病式的肥胖問題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西瓦庫瑪也認為,肥胖起碼是部分原因,但有些青壯年患者既非肥胖,也沒有遺傳具罹癌風險的基因。★其二,青壯年面臨與以往不同的問題,疑似禍首包括若干化學物、新藥物甚至塑膠微粒,但未獲證實。★也有人歸咎於高度加工食品,但亦無足夠資料佐證。★另有理論指向食物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群,但柯爾曼的研究雖顯示癌症會改變微生物群,卻難定論微生物群的改變會致癌。開設年輕癌症病患特別門診的伯明罕大學教授貝格斯說,青壯年罹癌數增加的原因不少,包括醫界越來越善於在早期發現癌症;年輕人對自身健康的覺察度也比上一輩敏銳,更願意在相關症狀剛出現時就尋求幫助。英國觀察家報引述貝格斯指出,其他因素還有部分癌症風險因子可能透過家族基因遺傳;隨著帶有癌症風險基因的人比以往壽命更長且能生育更多小孩,這類基因於是在人口中累加。年輕人罹癌 化療劑量耐受度高為了應對青壯年結腸直腸癌病患數增加,美國2021年將建議篩檢年齡下修到45歲。好消息是,年輕罹癌者對化療劑量的耐受度比年長患者高,可用更強效治療方式。英國華威大學醫學教授楊恩說,較年輕罹癌者存活率一般較高;像凱特這樣手術中意外發現癌症,多半是還沒有明顯症狀的早期癌症,化療更有效。學者希望凱特的經驗能提醒民眾,一旦察覺任何身體異狀就應諮詢醫師。西瓦庫瑪說,人們對自己身體狀況多半有自知之明,「如果你真的覺得哪裡不對勁,不要拖延,就去做檢查」。預防性化療不等於預防癌症澳洲非營利媒體網站「對話」解釋,預防性化療不等於預防癌症。在癌症治療上,「預防」指涉在癌症移除後,透過化療來防止癌症復發。要真正預防癌症,專家建議可就飲食、運動、防曬等方面的生活型態進行調整。另外,一種荷爾蒙療法藥物「泰莫西芬」可用來降低部分乳癌高風險患者罹癌風險,阿斯匹靈則可以用於腸癌等癌症的高風險患者。放射線治療 局部移除癌細胞癌症發生後,如果癌細胞限於身體局部,而未發現轉移到遠處部位的證據,手術、放射治療等局部治療能移除所有癌細胞。但如果癌症已擴散到身體各處才診斷出來,醫師會使用化療(抗癌藥物)、荷爾蒙或免疫治療等療法,循環至身體各處發揮作用。化療也可在手術或放射治療前後使用,來防止原發癌復發。雖然手術可能已治好癌症,但部分案例中,難以偵測的微小細胞可能已擴散至血管,被帶到體內遠處的部位,這將導致癌症在數個月或數年後復發。在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比較只接受手術的癌症患者以及手術後再接受追加化療的患者,發現後續化療能防止癌症復發,延長患者壽命。化療副作用 造血功能暫受損許多化療藥物是透過擾亂癌細胞中心的遺傳物質DNA來阻止其分裂;為了增加效果,在身體不同部位生效的多種藥物會混合使用。不過化療不只針對癌細胞作用,也會殺死分裂中的正常細胞,但由於癌症病灶裡分裂中細胞的占比較高,每次化療殺死的癌細胞比率會高於正常細胞。化療通常每隔3-4周進行一次,正常細胞可在間隔時間恢復。化療副作用通常可逆轉,且常發生在細胞汰換率較高的部位。例如血細胞的製造會暫時被打亂;如果白血球數量低,感染風險會增加。化療用的特定藥物也可能導致手腳麻木等。預防性化療是在局部手術後,沒有癌症殘留的證據後開始實施,因此患者通常可在化療結束後數周內恢復正常活動。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12 癌症.飲食與癌症
「泡芙人」竟也是癌王胰臟癌的好發族群之一!5大胰臟癌好發族群報你知!
嗜吃甜食、油炸等食物的人,除了可能會發胖外,更要小心胰臟癌上身!一名有抽菸習慣的55歲楊姓婦人,愛吃精緻甜點及高油脂、油炸食物,健檢發現她是體脂肪過多的「泡芙人」,進一步檢查竟被檢出罹患了「癌王」胰臟癌。什麼是泡芙人?胰臟癌大多如何發現?早期有那些症狀?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楊姓婦人體態看起來不胖,但檢查卻發現她的肌肉量偏低、體脂肪35%,也就是所謂的泡芙人;再從腹部磁振造影(MRI)檢查發現,胰臟有一處明顯異常訊號的腫塊表現,高度懷疑是胰臟惡性腫瘤,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第2期胰臟癌,腫瘤約4公分大。事實上,楊姓婦人的身體沒有明顯的不適症狀,僅偶爾會感覺腹部有些微悶脹感,覺得那只是飯吃多了,才會使肚子脹脹的。由於她已多年沒有接受健檢,於是近期安排較全面的高階影像健康檢查,才意外發現胰臟有異常,隨即安排她至其他醫院接受治療。錢政平指出,初期胰臟癌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即便有症狀又會因胰臟身處位置在胃部後方,當發生像是上腹悶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非特異性症狀,很容易被當作只是一般腸胃消化不良問題,因此很難早期發現,大多都是健檢意外發現。肥胖也有隱形肥胖嗎?如何預防胰臟癌?「肥胖」是健康的慢性殺手,錢政平說,肥胖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子,尤其應留意體脂是否過高,也就是男性體脂肪率超過25%、女性超過30%就會形成「隱性肥胖」,過高的體脂容易造成三高(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問題,也會提升其他慢性病風險。胰臟癌的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確,該如何預防胰臟癌?錢政平建議,民眾日常應維持飲食均衡、戒菸戒酒,作息正常,以降低發生機率。此外,如果是胰臟癌的高危險群,務必提高警覺,應主動安排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胰臟癌的高危險群有那些?●肥胖●吸菸●遺傳慢性胰臟炎●糖尿病●家族中有遺傳性結腸癌、乳癌、卵巢癌和黑色素瘤家族史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9 醫療.眼部
用紅茶包冰敷眼睛可消除眼袋?皮膚科醫師教幾招居家療法改善眼袋
當眼下肌膚浮腫或看似下垂時,就會出現眼袋(eye bags);眼袋常與黑眼圈(dark circles)搞混,但兩者不盡相同,皮膚科醫師表示,了解眼袋的成因並對症下藥才是解決良方,有些可以自行解決,有些則須仰賴專科醫師。「今日美國報」(USA Today)報導,皮膚科醫師林賽‧祖布里茨基(Lindsey Zubritsky)表示,眼袋攸關皮膚或眼周肌肉腫脹,而黑眼圈則與暗沉和血液循環問題習習相關。造成眼袋的原因祖布里茨基表示,造成眼袋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原因是衰老,眼下皮膚、肌肉和支撐結構鬆弛」。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學院指出,遺傳、過敏、特定健康因素,如甲狀腺問題和高鈉飲食習慣,也會造成眼睛浮腫。睡眠是眼袋另一成因,祖布里茨基表示,「對部分人而言,增加每晚的睡眠時間,可緩解眼袋浮腫」。不過,祖布里茨基強調,若睡眠並非形成眼袋的原因,那麼睡再多也不會讓眼袋突然消失。改善眼袋的最佳辦法她指出,改善眼袋的最佳辦法要先找出其形成的根本原因,若是過敏可先看過敏專科探究過敏原,並服用抗組織胺來治療。其他居家療法包括冰敷、擦痔瘡藥膏,和直接在皮膚上塗抹咖啡因;後者看似奇怪,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指出,咖啡因形同血管收縮劑,代表可收縮血管並緩解肌膚浮腫。想嘗試的人,可以試著使用含有咖啡因成分的眼霜,或用含有咖啡因的紅茶茶包冰敷眼睛。但是祖布里茨基提醒,「若因遺傳或老化而出現眼袋,就算改變生活方式也很難改善症狀」。(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4-04-09 養生.聰明飲食
腎結石「6類食物」要少吃!辣椒上榜 就連大家最愛1酸甜水果也是
腎結石是一種常見的腎臟疾病,腎結石表面通常會有細菌附著,如果掉下來卡住,容易造成急性腎臟發炎。 泌尿道結石原因是什麼?泌尿科戴定恩醫師指出,主要是因為尿液中的物質,像是鈣、尿酸或是草酸太多了,而形成結石。常見的原因包括水喝太少、飲食習慣、或是家族遺傳。腎臟是製造尿液的器官,尿液裡含有很多鹽類和礦物質,當尿夜形成結晶時,會像石頭般堅硬,就稱作泌尿道結石,依據結石位置而有不同名稱,在腎臟裡的結石是「腎結石」,在輸尿管裡的結石是「輸尿管結石」。 腎結石飲食 6禁忌少碰 戴定恩提醒,腎結石飲食是有禁忌的,因為某些食物或成分會影響尿液的化學組成,可能促進結石的形成或增加結石的大小。例如,高嘌呤食物會增加尿酸、高鈉食物可能增加腎臟的負擔,而高草酸食物則能與鈣結合形成結石。避免或限制這些食物能幫助降低結石形成的風險並緩解症狀。 1、少吃高嘌呤食物:比如動物內臟、海鮮、牛肉、豬肉等。這些食物會使身體產生較多的尿酸,可能導致尿酸鹽堆積,不利於腎結石康復。2、少吃辛辣食物:像是花椒、辣椒等。辛辣食物刺激性較大,可能加速腎結石引起的局部發炎,使痛感更明顯,並對腎臟造成刺激。3、少吃高草酸食物:如菠菜、芹菜、濃茶、咖啡等。高草酸食物會與體內的鈣質結合形成草酸鈣,這是腎結石的主要成分。4、少吃高鈉食物:例如滷味、醃漬品、罐頭食品等。高鈉食物會增加腎臟負擔,影響病情康復。5、少吃草莓:草莓中的草酸對腎結石患者不利,因為草莓中含有較高的草酸。6、不要喝大量咖啡:腎結石患者可以喝咖啡,但不建議大量飲用。建議腎結石患者多喝白開水,避免飲用碳酸型飲料。 延伸閱讀: ·長期斷食、兩餐隔太久恐害膽結石!1圖秒辨胃痛or膽結石 營養師教6招避免無膽 ·「這些食物」吃多易長結石!1圖速看「腎結石飲食宜忌」 番薯、辣椒、紫葡萄上榜
-
2024-04-09 醫療.消化系統
22歲女常拉肚子到無法上班竟是大腸激躁症,醫師透過「這術式」妙手回春,8重點可預防!
仁愛長庚聯盟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醫師葉宏軒分享一名22歲女子從幾年前開始,不知何故常發生嚴重肚子絞痛和拉肚子,嚴重到無法正常上班,更不敢出遠門或參加戶外活動。相關的消化道檢查都正常,後來診斷為大腸激躁症(或簡稱為腸躁症)。所幸經接受星狀神經節阻斷術(SGB)多次治療後,她不再拉肚子,其他症狀也獲得明顯改善。什麼是大腸激躁症?大腸激躁症(或簡稱為腸躁症)特徵是為慢性腹痛、大便習慣改變,但沒有任何器官病變,通常以年輕女性居多,臨床表現為慢性下腹部疼痛、絞痛,合併便意感,壓力或飯後症狀會加劇,大便後疼痛會改善。目前並不完全確定其成因,有可能與遺傳及環境因素、腸道對食物和壓力敏感度增加,以及免疫系統有關。診斷上要先排除腸道結構問題,例如大腸鏡檢查腸道無病灶,排除大腸癌或其他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腸激躁症的相關症狀診斷還包括:1、解便後疼痛會減緩。2、疼痛時大便次數增加。3、軟便。4、明顯的腹脹。5、大便有黏液。6、會有解不乾淨的感覺。當飽餐、大麥、小麥、巧克力、牛奶、酒類飲料、咖啡、壓力等都會讓大腸激躁症的症狀加劇。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透過星狀神經節阻斷術可改善大腸激躁症星狀神經節阻斷術是透過將麻醉藥物準確地注射至星狀神經節周圍,暫時阻斷交感神經的功能,讓這部分由交感神經調控的血管擴張,增加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肌肉的緊繃程度,透過類似「電腦重開機」的概念,釋放身體中的記憶體,緩解頭頸部及上肢的不舒服。葉宏軒指出消化道的活動是由神經系統控制,除消化道的開始端如食道吞嚥和末端的肛門排便可以自主控制,其餘胃腸活動都是受自律神經所支配,無法自主控制。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胃腸的症狀,就是一種因精神緊張而引起的疾病,原因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大腸運動異常與分泌功能異常。大腸激躁症的預防重點:●少吃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或是如糯米等較難消化的食物,儘量避免食用乳製品。●飲食宜儘量清淡,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蔬菜水果。●適量攝取蛋白質,少食用易產氣的食物。●生活作息規律、避免熬夜、勿過度勞累。●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強化腸胃機能,提升身體免疫力。●培養樂觀的態度,保持愉快心情,減輕工作壓力,抒發情緒的方法。●適量補充益生菌、乳酸菌或比菲德氏菌,可改善腸躁症的症狀。●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資料來源:大腸激躁症 元氣百科
-
2024-04-08 名人.精華區
閻雲/健康女性精疲力竭的免疫細胞 有助研究乳癌
英國劍橋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帶有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健康女性,如果乳房組織中的免疫細胞出現「精疲力竭(exhausted)」現象,免疫細胞無法清除受損的乳腺細胞,最終可能發展為乳癌。眾所周知,每人體內都有BRCA1和BRCA2基因,一旦這些基因因遺傳或其他因素而出現突變,將會增加罹患乳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建置了全世界最大的人類乳腺細胞圖譜,揭開攜帶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健康女性早期細胞變化的神秘面紗,這些女性在外科手術之外,還有選擇其他預防性治療的可能性,成果備受矚目,研究論文2024年3月28日刊登在「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期刊。這是第一次在非癌性乳腺組織中發現如此大規模「精疲力竭」的免疫細胞,而有這種情形的免疫細胞,通常只在晚期腫瘤中發現。免疫逃脫機制 可能腫瘤早期就發生這個全新發現,顯示免疫逃脫機制可能在腫瘤發生的早期,就已在非癌組織中顯現出來,而這也使得利用現有免疫療法藥物做為早期干預手段,進而預防攜帶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健康女性罹患乳癌,有了更多可能性。劍橋大學研究團隊是在小鼠身上試驗這種預防方法,得到這個全新的結論,因而獲得英國癌症研究中心頒發「生物學預防獎」的肯定。如果最後證實這個方法有效,接下來將可把攜帶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列為對象,進行臨床試驗。這篇論文通訊作者、劍橋大學藥理學系暨Wellcome-MRC劍橋幹細胞研究所教授Walid Khaled就說,他們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在攜帶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中,免疫系統無法殺死受損的乳腺細胞,而這些乳腺細胞似乎又反過頭來全力阻止這些免疫細胞的活動。這個全新發現,將為未來的預防性治療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一如國際知名女星安潔莉娜裘莉,選擇接受外科手術切除乳房來降低乳癌風險的例子並不多,因為這對年輕女性來說是個艱難的決定,而且會對身體形象和兩性關性都造成重大影響。降低罹患乳癌 應朝預防性干預措施目前雖已有可以克服免疫細胞功能障礙的藥物,卻只被批准使用在晚期癌症患者,因此以前沒有人真正考慮把這些藥物做為預防性治療的選項之一。如今,在了解更多乳癌的成因後,如果能及早確認有這些早期變化,就有可能進行預防性干預措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劍橋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從55名不同年齡層女性身上採集的健康乳腺組織樣本,對超過80萬個細胞進行分類,其中包括所有不同類型的乳腺細胞,並繪製成人類乳腺細胞圖譜,可做為其他研究人員採用的資源。這個圖譜包含有關乳癌其他危險因素的大量資料,比如身體質量指數(BMI)、更年期狀況、是否採取避孕措施以及是否飲酒等。他們發現,多種乳腺細胞類型會隨著懷孕年齡的增加而出現變化,而這些影響和其他影響的結合,會使得乳癌的整體風險增加。然而,治療乳癌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它不僅僅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疾病的組合,許多不同遺傳變異都可能導致乳癌。但值得慶幸的是,如果能及早檢測出乳腺組織中的免疫細胞出現「精疲力竭」現象,也許就可透過各種預防性治療方式,降低乳癌的威脅。
-
2024-04-06 焦點.健康你我他
擔心掉髮你用哪招?/戴帽子、假髮掩不足,多吃堅果類讓頭髮重生!
因為遺傳到老爸的髮質,天生頭髮就是自然捲,加上頭髮又細又毛,即便費盡心思打理,依然令人深感「入不敷出」。由於我需要長期吃抗癲癇的藥物,其中副作用之一便是「掉髮」,而且又動過開顱手術,於是左邊頭皮上有一大片毛囊壞死,一輩子都不可能長出頭髮,於是每當鋪陳好的頭髮遭到微風吹拂,不只「原『皮』畢露」,一陣又一陣的「毛毛細『絲』」便隨風飄向遠方。雪上加霜的是,近日突然發現罹患了甲狀腺癌,動了切除右側甲狀腺手術,雖然過程還算順利,但或許是身體尚待恢復,此刻掉髮的狀況又更嚴重了。為了掩飾「三千煩腦絲」的不足,除了用五花八門的「帽子」來遮醜,有時不想戴帽子,就會選用適合自己頭型的假髮、髮片、髮捲和髮餅來偽裝自己一下,並適度的噴上一些生髮液,好讓自己原本「閃閃發光」的頭皮,可以適時的隱藏。在飲食上,我會多補充維生素A、B、C、D,多吃堅果類食物,補充omega-3,多攝取蛋白質、鋅、鐵等營養素,期待在自己的「軟硬兼施」下,能讓「劫後餘生」的頭髮,再次得到更多的「重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05 焦點.科普好健康
中年女性竟發生咳嗽就漏尿,世界1/3女性都有「這困擾」,專家解析治療選擇有哪些?
48歲陳小姐原本是很活躍的職業婦女,常參與各式社交活動及旅遊,一年前開始出現尿失禁問題,一快走或咳嗽時就會有漏尿狀況,近來變得更嚴重,且常會有尿騷味,因而減少外出活動,整天待在家中。來門診經過檢查,診斷是應力性尿失禁,她選擇接受手術,術後擺脫尿失禁困擾,回復原本乾爽又活躍的生活。尿失禁問題並不罕見!了解尿失禁的種類有哪些?全球約有1/3的女性有尿失禁,但不少人羞於啟齒,不會主動尋求治療,會尋求治療者比率小於10%。尿失禁是指尿液非自主性的漏出,造成患者在衛生上、家庭及工作上的困擾。尿失禁種類,主要分位以下4種:★急性尿失禁★應力性尿失禁★滿溢性尿失禁★恆漏性尿失禁。女性常見應力性尿失禁,則是骨盆肌肉鬆弛,導致尿道控制能力降低。應力性尿失禁的原因有哪些?常見應力性尿失禁發生原因,包括以下幾種方式:●多產(3胎以上)或胎兒體重較大所導致。●慢性腹壓增加,如便祕、慢性咳嗽或從事勞動所導致。●停經後女性荷爾蒙不足,導致尿道及陰道組織萎縮。●解尿習慣不良,如用力解尿或長期憋尿者。●遺傳因素,如先天上肌肉力量較弱者。尿失禁的治療方式:尿失禁最佳治療方法,應先考量以病人為導向的治療方式,評估病人的年齡、日常生活、工作性質,加上臨床客觀的檢查、病患就醫的意願及配合度,整體評估後再做最後的治療建議,包括非手術及手術治療方式。非手術治療:1.藥物治療:主要有抗膽鹼藥物及B3腎上腺接受器加強劑兩類藥物,停經婦女可使用女性荷爾蒙補充,增加陰道及尿道附近黏膜增生。2.陰道內置放模型式支撐物,支撐尿道及膀胱。3.骨盆肌肉電流刺激療法。4.凱格爾運動。5.生理回饋行為療法。手術治療:1.常用無壓力式陰道吊帶懸吊術。2.輕微的病人可考慮陰道雷射治療或尿道水凝膠填充注射。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3 焦點.健康你我他
擔心掉髮你用哪招?/吃6大營養素 吹頭髮8分乾
從小被叫黃毛丫頭的我,一直長不成瓊瑤筆下的女主角,擁有一頭烏黑濃密瀑布般的長髮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媽媽總是安慰說:「頭髮幼絲,好命。」爸爸摸著頭頂稀疏的毛髮說:「十個禿子,九個富。」遺傳基因真強大。會賺錢後,貴桑桑的生髮水、生髮液大方的往頭皮毛囊處塗抹;髮廊師傅推薦頭皮SPA去角質套裝課程,我包套買;鄉下親戚傳說的土製祕方,我像巫婆煉仙丹般的東加西加,勇敢擦在頭皮上,但洗頭時頭髮還是猛掉,只要梳完頭髮,落下的髮絲,我捧在手心,像黛玉葬花般的心痛。我的頭髮為何不能像雜草般,春風吹又生呢?有一年猛節食減肥,體重是很漂亮,但頭頂不美麗,頭髮掉得令人心驚,身體也出狀況,月經要來不來,是我對身體太殘暴的結果。痛定思痛,預防掉髮的營養保健從吃做起。蛋白質、維生素C、B群、生物素、鐵與鋅6大營養素要兼顧,我的餐桌最常出現牡蠣韭菜煎蛋、菠菜豬肝湯、甜椒炒牛肉、水煮蛋、鮮魚等。我是油性髮質,要護髮會選用無矽靈控油強健髮根的洗髮精,少染燙,保持頭皮健康,洗完頭髮吹八分乾,選對梳子適當按摩頭皮促進血液循環;還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充足睡眠,更要遠離菸酒。如今我已是黃毛老丫頭,齊耳短髮是標配,已能看淡髮絲耳邊繞的清爽了。
-
2024-03-30 養生.聰明飲食
自由基是百病根源!如何減少自由基的傷害?營養師認證「3種抗氧化食材」預防老化、癌症
我們很常在保健生活、健康營養相關的報章雜誌中看到「自由基」這個詞,有人稱自由基是「百病之源」,要用各種方式來避免它的產生、對抗它……等等。不過,如此「可怕」的自由基究竟是什麼東西呢?今天《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為大家介紹到底什麼是自由基?我們為什麼要對抗它?而又要吃哪些東西才能幫助我們減少自由基的傷害呢?自由基是什麼?在自然界中,物質是由各種原子、分子、化合物所組成的,它們周圍各自都有著電子(Electron,簡稱e-),藉由電子的得失與交換來執行各種反應,包含我們的呼吸、代謝、免疫等等反應都與電子的得失息息相關。而這些周圍的電子大多傾向以成雙成對的「偶數」形式存在,才是在自然界中比較穩定的狀態。而那些能獨立存在、卻只有「奇數」個電子(不成對電子)的分子或離子,我們就稱之為「自由基(Free radical)」。這些只有奇數電子的自由基會處在非常不穩定的狀態,想要趕快去「搶奪」周圍物質的電子以達到穩定狀態,並且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這種「自由基連鎖反應」會促使蛋白質、脂質、醣類等構成細胞的基本物質,遭受到氧化而成為新的自由基,並且再去搶奪其他物質的電子……,如此過度循環下去的結果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包括細胞功能障礙、DNA的結構破壞、脂質過氧化等等。為什麼會形成自由基?自由基其實是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物質。包括我們行有氧呼吸產生身體所需的能量時、抵禦外來病原體時而產生的發炎反應等等,這些過程中都會產生自由基。而一些生活習慣或狀態例如:熬夜、焦慮,以及一些外在因素包括:油炸食物、精製加工食品、紫外線、輻射、電磁波等等,也都會增加體內的自由基。自由基都是壞人?其實自由基並非我們常聽到的這麼罪大惡極,反之,適量的自由基對生物體其實是有好處的,在體內某些反應中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一氧化氮(˙NO)雖然是自由基的一種,但是因為其分子很小,所以可以穿越血管內皮細胞的細胞膜,而當周圍的平滑肌接受到訊息後就會造成血管擴張,讓大量血液通過。因此一氧化氮對於調節血壓、改善血栓是有幫助的。一般來說,我們體內有一套非常完善的抗氧化機制,能夠維持我們體內氧化壓力的平衡,讓自由基維持在適當的量。然而,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或是環境暴露,造成自由基過度的產生並累積在身體中,就會引發上述一系列的「自由基連鎖反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才要在日常生活中「對抗」自由基。自由基對身體的破壞經過許多研究顯示,擁有「百病之源」之稱的自由基,與許多種重大疾病都脫不了關係,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等。那麼,當自由基在體內過量累積時,究竟會對身體造成哪些方面的破壞,才導致這些疾病的發生呢?自由基對身體的破壞,主要從三種面向:1.破壞DNA:DNA為細胞的遺傳因子,而自由基會破壞DNA的結構單元,使得DNA股切斷或鹼基結構改變,造成基因無法正常修復而產生突變、甚至有致癌的可能。2.脂質過氧化作用:自由基會搶奪體內不飽和脂肪酸的電子,造成脂肪酸過氧化的破壞,產生有毒物質。而低密度脂蛋白(LDL)也會受到自由基的氧化,引起動脈粥狀硬化,並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3.攻擊蛋白質:自由基會攻擊蛋白質的側鏈,使其結構被破壞,讓蛋白質無法正常運作。而蛋白質是組成身體結構非常重要的來源,包括肌肉、皮膚、毛髮、指甲等等,連體內代謝所需的酵素、影響生理的賀爾蒙都是由蛋白質所構成,因此蛋白質被破壞,受影響的範圍也非常大。3種抗氧化食材戰勝自由基自由基對身體的傷害是一種緩慢累積的氧化過程,一開始可能不會感受到身體上的不適,但在日積月累的侵害之下,身體各個組織器官會漸漸達到無法復原的程度,此時就會出現明顯的老化或病變。因此,我們除了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作息、減少會增加自由基的外在環境因子之外,也可以從「飲食」方面著手,多攝取擁有「抗氧化」功能的食材,提高身體的抗氧化防禦系統,幫助對抗自由基!下面Evelyn就提供3種優質的抗氧化食材給大家參考:1.藍莓擁有「超級水果」之稱的藍莓,擁有非常高含量的花青素(anthocyanidins),根據研究顯示,花青素擁有非常高的抗氧化能力,能夠幫助清除身體的自由基、減少氧化傷害。雖然台灣本土的藍莓非常稀少,外國進口的價格會比較昂貴,但擁有如此強大抗氧化能力的水果絕對是值得投資的選項!2.洋蔥洋蔥內含有一種叫做槲皮素(Quercetin)的植物多酚,研究顯示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能力,對於免疫系統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不過槲皮素容易受到加熱破壞,因此建議可以生吃或輕烹調就好囉!此外,洋蔥內也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以及礦物質硒,都是對身體非常重要的抗氧化物喔!3.芭樂維生素C是飲食中非常常見的抗氧化物,大家常常以為檸檬、柳橙等柑橘類水果是補充維生素C的首選水果,其實,芭樂才是水果中的維生素C之王喔!根據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每100公克的檸檬和柳橙分別含有34 mg及41.2 mg的維生素C,而每100公克的芭樂則含有高達137.9 mg的維生素C!相較之下,芭樂是不是有更強大的抗氧化能力呢?看完今天的文章,相信你對於報章雜誌上常看到的「自由基」這個名詞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其實自由基是生物體存活時必然會產生的物質,一般健康人的身體都擁有非常完整的抗氧化系統,只要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就能避免自由基大量產生而造成的疾病喔!想要戰勝自由基,就從擁有好的習慣開始吧!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30 癌症.飲食與癌症
不是只有抽菸才會罹肺癌!6危險因子要當心,常吃紅肉、煎炒食物竟也會導致新癌王
最近很紅的台灣電影《周處要除三害》,男主角(阮經天飾)在得知自己罹患肺癌末期恐死期將至,導致他想在死前幹一些大事...詳細電影劇情就再不爆雷,有興趣的民眾請自行觀看。衛福部國健署公布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肺癌新發個案人數超過大腸癌成為新癌王。針對台灣的新癌王,營養師高敏敏告訴你肺癌的危險因子有哪些,怎麼吃才能遠離肺癌!為什麼沒抽菸也會得肺癌?誰是肺癌危險因子?不要以為只有抽菸的人才會罹患肺癌,若你有以下6種危險因子,也會是罹患肺癌的高危險群。1.肺癌家族病史爸媽、兄弟姐妹、子女中,如果有人罹患肺癌,則有機率會是高危險族群!可能是遺傳或生活在相似的致癌環境中所致。2.變異基因研究發現,華人肺腺癌與高風險遺傳因子YAP1變異基因,有很大的關聯,尤其女性罹患機率會更高...是正常基因的5.9倍。3.長期接觸致癌物質或肺部病變例如柴油引擎、廢棄、石綿、重金屬物質(鉻、砷等等)皆有可能提高罹肺癌機率。4.吸菸、二手菸世界衛生組織透過研究發現吸菸的人,罹患肺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30倍,而長時間處在二手菸環境的人 罹肺癌機率比沒接觸的人多了30%5.油煙女生肺癌很有可能與烹調產生的油煙,尤其是高溫炒菜、油炸的方式,更會產生致癌物。6.污染源懸浮微粒例如工業廢棄、汽機車廢氣、石化燃料等等,懸浮微粒已被列為第一級致癌物,如果長時間處在有懸浮微粒的環境,會大大增加罹癌風險。怎麼吃才能遠離肺癌?想預防肺癌,也要從飲食開始把關!高敏敏盤點「3種食物」容易導致罹患肺癌,應避免多吃以下3類食物。1.少吃紅肉、加工肉加工肉品已被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而紅肉被列為第二級A類致癌物,這2種食物營養師建議還是少吃為妙。2.避免飽和脂肪、精緻糖飽和脂肪酸攝取和肺癌風險正相關,且肥胖者也會提高罹癌的機率,而精緻糖也會造成身體處於發炎狀態。3.縮短烹煮時間在煮東西時,避免高溫長時間烹調,如油炸、燒烤、煙燻、煎炒,易產生致癌物質;建議以蒸煮、燉滷的方式烹調。5種防肺癌營養素吃起來1.植化素:各色蔬果各色蔬果本身含有不同的植化素,而植化素本身就有強大的抗氧化力、消除自由基、減緩發炎的功效,也可抑制癌細胞初期分裂。2.膳食纖維:菇類、深綠色蔬菜腸道健康自然可以有良好的免疫力,因此攝取膳食纖維可以降低罹癌風險。3.天然β-胡蘿蔔素:胡蘿蔔、南瓜β-胡蘿蔔素在人體內,會轉化成維生素A,有助於修護粘膜,進而提升防護力。4.Omega-3:魚油、藻油、堅果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發炎症狀、維持免疫力。5.天然維生素C:芭樂、櫻桃、蔓越莓維生素C是維持免疫力的重要維生素,我們也可以透過攝取維生素C,來增加膠原蛋白製造,幫助增強肺部的結締組織;不過營養師建議從天然食物中攝取,更天然健康,也要避免一次補過頭,反而會有反效果。你是肺癌的高危險族群嗎?看完以上高敏敏介紹的預防肺癌飲食,知道平日該怎麼吃有益肺部健康了吧,一起從飲開始預防肺癌吧。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肺癌成為台灣最新癌王!9大篩檢步驟教你預防肺癌.久咳是肺炎還是肺癌?目前肺癌病人半數不抽菸,「這檢測」可早期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