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15 該看哪科.婦產科
搜尋
身高
共找到
369
筆 文章
-
-
2021-10-15 新聞.杏林.診間
貼近患者生活,才能治好疾病!張德明,在診間點亮溫暖心燈
醫生筆下,除了開處方,寫病歷,你還有什麼想像?台北榮總前院長張德明,行醫大半生,不但用醫療專業治癒病人,更用一顆真誠的心,貼近走進診間的素樸眾生,再轉化為文字,紀錄與患者的互動篇章,在珠璣落玉裡,蘊藏溫暖無限。這些文字集結成書《醫中有情─張德明的行醫筆記》,去年出版,全書七萬字,寫人、寫景、寫心境,字字有情,展現白袍下最溫柔的心意。他並持續經營臉書粉絲專頁「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不但與上萬粉絲分享醫學專業,還有在診間觀察人生百態的點點滴滴,以及無師自通的精彩畫作,傳遞醫病也醫心的正能量。早慧的小作家 報章雜誌愛不釋手「我從小就喜歡這些,看書、畫畫、寫作。」提起文學和藝術,要從張德明的童年談起。他說,小時候生長於公務員家庭,家裡沒有奢侈花俏的娛樂,孩子不上才藝班,最大的享受莫過於閱讀報章雜誌,那個時代的紙媒內容清新純粹,舉凡評論、副刊、家庭版、兒童版…,都讓他讀得津津有味,他同時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從張愛玲讀到瓊瑤,從無名氏讀到金庸,無一不讀,潛移默化培養出寫作的興趣。在老師眼裡,聰穎乖巧的張德明是個比賽常勝軍,小學到中學,舉凡作文、演講等大小比賽一向名列前茅,最厲害的紀錄是參加全國國語文競賽,連比六個項目,奪下全國亞軍。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沈厚了底蘊,少年時代,張德明有過一生投注文學藝術的夢想,但懂事的他深知父母的期待和現實壓力,選了當時以醫、農學系為主的丙組,但實際上卻立志習醫,放棄聯考分數可上台大農學院的機會,進入國防醫學院。但張德明不曾放下對藝文的熱愛,在嚴格的軍校生涯和習醫的功課壓力下,他依然有一顆敏銳善感的心,常常透過閱讀、寫作、畫畫記錄心情或釋放壓力,「藝術和醫學,對我來說從來沒有衝突,都是最重要的事。」他說。走進風濕免疫科 「愈難我愈喜歡」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張德明順利留校進入三軍總醫院,他選擇了內科部門的風濕免疫科做為自己的專科,風濕免疫科在當時並非熱門科別,而且因為病理機制複雜,遠比內科的其他次專科來得艱澀。「我知道這科很難,但我喜歡,因為要大量閱讀,更要花時間研究。」張德明充滿熱情,決心挑戰自己,後來更進一步赴美國哈佛大學取得生物學碩士學位。回台後,他繼續任職三總,此後一步步成為風濕免疫領域的權威,更因精湛的醫術和認真嚴謹的處事風格一路晉升,先後擔任三總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三十多年的軍旅生涯裡,張德明同時浸淫在醫療、教學、研究和行政等不同領域,非常忙碌,只能偶而寫寫短文紀錄所見所思。直到退伍後,於2015年出任台北榮總副院長,工作擔子稍輕,蟄伏多年的寫作魂猛然大爆發,以前沒有時間梳理的想法和心情如潮水般湧出,每次一寫欲罷不能,也在臉書粉專上開放分享。「其實一開始設粉專,是因為對三總的患者很歉疚。」張德明說。原來,因為他轉任榮總之後,原在三總每週開設四次的門診減為兩次,很多老病人無法再找他看診,因此他想透過臉書發表衛教和醫學新知文章,幫助更多患者。後來慢慢加入一些他自己的所見所思,用感性又不失幽默的文字和病人或粉絲展開心靈對話,傳達另一種治療的力量。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點開「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常見他細膩描寫對病人的觀察,字裡行間紀錄與病人乃至家屬的互動,短短幾句勾勒出對方在疾病背後的心情、生活,更展現醫者的體貼和同理心,撫慰每一個因為病痛而走入診間的靈魂。例如他寫一位男性患者:眼神酷殺,鬃刷狀粗野的三分平頭,風霜刻劃在黝黑粗獷的方型臉上,稜角一如海水浸蝕的礁岩…乾癬沿著髮際猙獰的蔓延,臉上、胸背、四肢,無處倖免,猜是道上大哥。直到兩次門診後,症狀改善,醫病間的氣氛稍緩,患者有了笑容,張德明勸他要多曬太陽,乾癬怕紫外線;不料對方搖頭,好一會兒才開口:「我是打漁的,都深夜出港,日夜顛倒。」「噢!佩服,漁獲還好吧?」做醫師的馬上問候,患者聲音上揚「最近不錯」,下一秒卻轉沈:「但賣不出去,餐廳不要、散客也少,捕的魚都堆在凍庫裡」。還有一位紅斑性狼疹患者是外燴師父,他的女兒也是張德明的患者,因為COVID-19疫情,一年多來幾乎沒有生意,沒有收入,每次在診間,張德明看到他沮喪的神情,總覺得很心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張德明不只治療身體的疾病,更體貼病人心裡的苦,於是他為患者寫下:體認職業的艱難與天道的無常,供需之間,未必相因相生;悲喜之間,也就見仁見智。一隻突起的病毒,對人類造成莫大的蝴蝶效應:奪走生命、撕扯愛情、拆散親情、踐踏友情、改變行為、破壞經濟、衝擊生計、考驗人性。只有期盼能盡快平息,恢復正常…俯首甘為孺子牛 「我和你們是一國的」張德明說,因為環境、飲食和壓力等因素,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大多來自教育程度和社經地位較低者,他有許多從事較辛苦工作的患者,其中不乏看護、搬運工、大樓洗窗工人、廚師和理髮師等等,但不論病人是誰、做什麼,「都和我是平等的」。他甚至很享受這樣的經驗,面對面貼近各行各業的眾生,進而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即使身為院長,也樂於和病人打成一片。「好的醫生要和病人共同的語言,要有同理心。」張德明說,醫生不能高高在上,「你如果不能貼近他們生活,就治不好他們的病。」就像他不隨便跟病人說「回去要好好休息」,因為他深知很多病人做的是勞力工作,賺的是辛苦錢,「休息」對他們來說是最不得已的選擇,因此張德明寧願根據對方的工作和生活型態,建議他們如何保養身體。「要讓病人知道,我和你們是一國的!」張德明說得很篤定,臉上閃過一抹溫暖的微笑。就像他每次門診要看上近百位患者,每個走進診間的病人從來不只是1號、2號、3號,而是一個個有悲愁、有喜樂的「人」。張德明甚至不時會冒出一句:「你最近瘦了喔?」「外面下雨了,有帶傘嗎?」總讓病人臉上一亮,「原來醫生這麼關心注意我!」一秒間,心情頓時不同。尤其,免疫科多半是經年累月的老病號,看診心情難免不佳,張德明說:「只要醫生多付出一點點關心和溫暖,他們走出診間的心情就會不一樣。」每一次問診,張德明都會直視病人的雙眼,好好地閒聊幾句生活瑣事。他希望透過言傳身教告訴學生,不要只問「藥有沒有好好吃?」患者是有溫度的「人」,而非螢幕上幾行冰冷的文字。(圖/林建榮攝)張德明同時希望把這份心意傳承給下一代。身為三總和北榮內科教授,他非常嚴格的要求年輕醫師和學生要「用心」去理解病人,而理解的第一步正是觀察。「觀察,是醫療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張德明說,口氣中有著高度的嚴謹認真。他常會問學生,「剛剛那個病人,長什麼樣子?身高體重多少?」為的正是要年輕醫師多觀察病人,而非只會聽病人自述病情,更不是只靠醫療技術問診開藥。他很堅持,唯有仔細觀察,才會讓診間有了溫度,更認為一個冷漠的人只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當不了好醫師。「少了這層溫暖,你當醫師就跟AI沒有兩樣,以後一定會被取代。」張德明語重心長。(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0-08 失智.失智資源
輔具資源/長輩怕跌倒?走路沒力?行動輔具「這樣選」才安全安心
上了年紀,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走幾步路就覺得膝蓋痠軟,稍不注意跌倒受傷,容易造成臥床、行動不便等後遺症。所謂「保命防跌」,隨著身體機能老化,肌力、平衡感變差,應使用輔具協助行走才安全,挑選適合的輔具也是一大學問!老了最怕一跌不起,善用輔具助一臂之力75歲的林奶奶,平常步伐緩慢,遇到上坡或轉彎處時,總是小心地慢慢轉動身子,手上的助行器看起來好像使不太上力。某天被路障絆倒了,再也沒有站起來過,必須靠輪椅移動。後來變得不愛出門,雙腿更加無力,退化成臥床狀態,一路退化終至死亡。如果及早汰換不適當的輔具,或許能預防跌倒問題;善用輔具仍能享有生活品質與獨立自主的能力,同時減輕照顧者的負擔。對有行動障礙、肌力及協調性較差的年長者來說,使用輔具輔助行走才能保障安全,並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樂齡網總經理張慶光分享,市面上的輔具琳瑯滿目,該怎麼挑選是一大學問,掌握「親自試用」的原則,用對了才能發揮輔具最大效益,千萬不能「屈就」。有些長輩用了不符合身高的輔具反而體態走鐘,彎腰駝背容易增加跌倒或絆倒的風險,💡 輔具不是價格越貴、功能越多,效果就越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才能省力又安全。Q1:行動輔具應該怎麼選?行動輔具,顧名思義就是「輔助失能者的用具」,隨著身體功能的逐步衰弱、老化或傷病,應依每個人的狀況、身形大小選擇合宜的輔具,用錯了反而會造成傷害。選購輔具前,需要經過專業的個案「功能狀況」評估,例如步行能力、單手或雙手無力、是否需要他人協助等,才能符合實際需求。Q2:輔具的挑選重點有哪些考量?首先考量用途,是以外出或居家為主,使用者是否可自主推行。再來是體型,請專人依身高、體重搭配正確高度和尺寸的輔具。(推薦課程:讓長輩安心!專家教你申請輔具補助,改善居家環境)Q3:常見的錯誤選購輔具行為有哪些?銜接個案出院時,家屬臨時購買輔具,錯估了個案的行動能力或未符合使用需求,容易增加復健及生活上的困難度。除了根據失能程度,也應依使用者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挑選,有些家屬或患者會強調「巴金森病要用什麼輔具?」「失智症要用什麼輔具?」「退化性關節炎要拿手杖還是助行器比較好?」💡 不同的疾病都有各自的病理機轉,非以病名來選擇分類輔具。輔具讓照護更省力!改善日常生活品質市面上的步行輔具大致分為拐杖、助行器、助步車,而助行器又分為有輪子、不帶輪子的款式,張慶光強調,選購的基本原則為「根據身體狀況選擇相對應的輔具」。有些長輩除了雙腳無力,手也沒有太大力氣,有輪子的助行器在使用上更穩、更省力。另要特別注意使用者是否需要煞車裝置,避免上下坡時腳步跟不上輔具,確保使用的安全性。拐杖的部分,要注意底部橡皮套及握把部分,提供止滑效果和符合人體工學的抓握舒適度。有些年長者抗拒使用輔具,認為不好看或心理產生「變成沒用的人」自卑感,張慶光推薦融合時尚元素的輔具,例如有些拐杖外觀簡約、線條感十足,撐拐杖一樣能走得帥氣。助步車結合座椅、置物籃,走累了隨時可停下來休息,方便外出購物與散步。家屬應考量使用者的心情,消除負面情緒,藉助輔具讓照護變得更安全、更輕鬆!(推薦課程:行動不便、走路無力?專家教你挑行動輔具好出門)Q:有哪些輔具資源可參考?可至各縣市輔具資源中心,尋求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建議與協助,經評估後,至輔具廠商門市試用選購。若有短期租借需求,也可以洽詢各地輔具資源中心。使用行動輔具能降低生活上的不便,以及避免跌倒等二度傷害,選購前一定要請專人評估、親身試用、學習正確操作。張慶光說明若不符合使用者需求,一直更換反而是種浪費,更重要的是使用安全,成為最好的「伴手」。
-
2021-10-0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全台1/5人是糖尿病預備軍 名醫游能俊教「一份醣」飲食法逆轉糖尿病前期
編按:根據統計,台灣人口約1/5屬於糖尿病前期。新陳代謝科醫師游能俊,本身家族亦有糖尿病史,他花了3年時間減重超過20公斤,成功逆轉糖尿病前期。其中關鍵,就在於低醣飲食並規律運動。不想成為糖尿病預備軍,怎麼做?增肌減脂,不僅是為了身材好看,更可避免成為糖尿病預備軍!60歲的糖尿病名醫游能俊,沒有中年人常見的啤酒肚、蝴蝶袖,還練就一身結實肌肉。今(2021)年初夏,他在臉書上分享一張接種疫苗的照片。照片中,他穿著無袖背心,手臂的二頭肌線條明顯可見。平時的他,可單手扛起重達10幾公斤的大西瓜,舉起近30公斤的啞鈴也不是問題。如此健美的身材,是他花了3年減重超過20公斤的結果。曾經,他身高163公分,體重卻達78公斤,BMI大於30,已達醫學認定的「肥胖」標準。他從飲食、運動著手,成功達到55公斤、體脂約20%的健康體態。現在,他也用同樣的方法,協助民眾逆轉糖尿病前期。台灣1/5人是糖尿病預備軍 女性55歲以上、泡芙人更要注意游能俊曾任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也是宜蘭少數的新陳代謝專科醫師。他所開設的「游能俊診所」,現有約5千位糖尿病患者。行醫超過30年的他,警告中年人不要小覷糖尿病的威脅:「全台現在約有500萬人,如果不做任何改變,就是在排隊等著得糖尿病!」他引用數據指出,台灣目前約有200多萬治療中的糖尿病患者、500萬的糖尿病前期。以人口換算,相當於全台有1/10人已經確診,1/5若不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就是「糖尿病預備軍」。如何判斷自己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游能俊觀察自家診所的病人,糖尿病前期的人,大多有體脂過高的問題。而若只看55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女性人數又略多於男性。其中一個因素,是女性在停經後受荷爾蒙影響,更容易成為肌肉少、體脂高的「泡芙人」。過往,糖尿病的主流治療方式以施打或口服胰島素藥物為主。然而,許多病人多年來血糖控制不佳,藥量愈來愈重。「最後,醫師把最強的武器都拿出來了,血糖還是無法穩定。醫病雙方都很挫折。」游能俊說。嚴重的糖尿病,可能導致死亡。游能俊提到,自己的外祖母、阿姨,都是因糖尿病而過世。他開始執業後,家族中也陸續有年輕的晚輩為糖尿病問題向他求診。糖尿病的普遍,由此可見一斑。不過,健康觀念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醫師也不例外。游能俊坦言,他雖然知道自己是糖尿病高危險群,年輕時仍愛吃宵夜、水果,輕忽身體的警訊。體重一路高升,糖尿病的關鍵指標糖化血色素也來到5.8%,超過正常值。直到椎間盤突出後,他才因為無法運動,決定大幅度調整飲食。其中最大的關鍵,就是「只吃一份醣」。低醣飲食怎麼吃?「一份醣」飲食心法,瘦身又能防糖尿病為什麼要控醣?游能俊解釋,醣進入人體後,會被分解為葡萄糖,進而轉化為肝醣儲存於肌肉和肝臟中。這些肝醣提供人活動所需的能量,但若活動量不足、醣類攝取過多,就會形成脂肪。他直言,台灣多數人的主食習慣吃白飯或麵,無形中吃下過量的醣。他從2018年開始,請病人實測一餐只吃一份醣,發現減醣對體重、血糖控制皆有顯著的成效。糖尿病患者可減少胰島素的用量,糖尿病前期的人則會恢復健康。平均下來,多數人一個月可瘦下1~2公斤,且不易復胖。這套飲食心法的要點包括:1. 一餐只吃「一份醣」一份醣約為40克的白飯、50克的熟麵。民眾若要用簡單的方式估算,約是兩湯匙的飯或麵。其他常見的「一份醣」,麵包是去邊的薄片吐司一片或小於半顆拳頭的饅頭、水餃3顆、水果不超過半碗。游能俊特別提醒,許多人喜歡飯後來份甜點,但是蛋糕、餅乾都是精緻碳水化合物,必須被算入「一份醣」的額度當中。以他自己為例,若今天想吃蛋糕,當餐就不能吃飯。2. 以蔬菜、蛋白質做主食醣類吃得少,取而代之的是蛋白質與蔬菜增加,豐富主食的多樣性。游能俊指出,坊間外食蔬菜通常不足,「很多便當店還會放南瓜、芋頭這種冒充蔬菜的澱粉。」他建議,午晚餐至少要吃3份蔬菜。相當於烹調前約300克、烹調後一碗半的份量。且不只要吃富含粗纖維的綠色蔬菜,配色最好多元。例如紅白蘿蔔、綠黃櫛瓜、菇類⋯⋯等,都可以增加蔬菜量,讓飯後血糖穩定上升。蛋白質也是創造飽足感的重要元素。游能俊指出,一份蛋白質是7克,約等於一顆雞蛋、半盒豆腐、掌心大小的肉類。一餐至少要吃3份蛋白質,而有運動習慣的人更建議吃4份蛋白質,才有合成肌肉的原料。游能俊觀察,許多人蛋白質吃不夠,其實變換蛋豆魚肉的組合,吃到3份蛋白質並不難。他舉例,早餐一杯豆漿、2顆蛋,就能達標。3. 先菜後肉或先肉後菜?進食份量比順序重要想增肌減脂、維持飯後血糖平穩,究竟該先吃菜或先吃肉?近年來,許多專家針對進食順序提出不同看法,但游能俊直言,在控制食物總量的前提下:「這個爭論實在沒意義。」他指出,確實有少數研究發現,年輕人先吃蛋白質,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稍緩血糖上升的速度。然而,不管先吃肉或先吃菜,只要飯量不變,血糖一樣會飆升。因此,他認為:「喜歡先吃肉就吃,好吃的想放最後也沒關係。」不過,若是可以自由取菜、不限份量的情況下,改變用餐或盛飯順序的確有助於控制醣量。他習慣先盛2湯匙飯,再疊2層菜、肉。胃被蔬菜和蛋白質填滿,自然就不會吃下過量的醣。4. 減醣先減鹽游能俊觀察,不少人飯吃完了,嫌菜、肉單吃太鹹,又盛了一碗飯。因此,想減醣,必須先減鹽。此外,鹽分會使水分在人體內蓄積,不利於減重。避免太「下飯」的菜色,單純享受菜、肉的滋味,而不是配著飯囫圇吞棗。5. 慢食更享受「慢慢吃,大腦才有機會反應,知道什麼是真正的好吃。」游能俊說。熱愛美食的他,並未因減醣就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他指出,吃東西應如品酒,仔細咀嚼感受前、中、後味。待後味消失後,再吃下一口。咀嚼次數夠多,不僅讓人有飽足感,更延長享受的過程。游能俊以他愛吃的可頌為例,一顆小可頌,他可以分成30口才完食。「好的可頌,咬下去每口都有喀嚓、喀嚓的聲音,吃到最後都很酥脆。」他笑說。他強調,飲食的本質是美好的。只有愉悅的經驗,才能讓人持續去做。減醣不是和食物敵對,反而是更細緻地品味。「既能享受美食,又讓身體健康,可以說是雙贏。」平均一天運動70分鐘 4類運動天天做、隨時創造機會動游能俊指出,肌肉愈多,肝醣利用率愈高。低醣飲食搭配運動,成效更好。他幼時罹患輕微小兒麻痺,右腳較為無力,但仍每天運動70分鐘,包括快走、重訓、瑜伽、有氧、HIIT(高強度間歇訓練)等。他的診所旁即是暱稱「能GYM」的健身房,不定期為糖尿病友和員工開設運動課程。他建議,運動不應偏食,最好包含肌力、有氧、平衡、伸展4個項目。多樣化的運動組合,可以為身體帶來不同的好處,而且不容易厭倦。他以甫結束不久的奧運為例:「你看體操選手李智凱,他伸展運動很強,但在鞍馬上動作時肌肉也很漂亮。」不過,若要說哪種運動控制血糖、逆轉糖尿病的效果最好,他推薦高強度間歇訓練。有氧運動可加速代謝,調節血糖。每次至少30分鐘,逐漸延長時間、增加強度,健康效益更高。上網搜尋「HIIT」,即有許多免費資源,適合本身已有基本運動習慣的人。日常生活中,也要盡量創造「動」的時間,減少靜態生活。游能俊笑說,吃大餐前他一定走路抵達餐廳,最多可以走上90分鐘。有次,他到高級餐廳吃飯,「服務生看到我流了滿身汗,嚇了一跳,馬上遞給我3條毛巾擦汗。」平時等車,他也會在月台來回快走,達到每日萬步的目標。「健康的體態愈年輕打造愈好。」游能俊指出,他最大的成就,是看到病人減重成果比他更好。不只有許多人和他一樣減下20公斤,還練出比醫師更發達的胸肌、腿肌。減醣加運動,任何時候開始都看得到成效!原文:甩肉20公斤、60歲練出胸肌!糖尿病名醫游能俊的「一份醣」飲食法
-
2021-09-30 該看哪科.兒科
挑食讓近4成童缺鋅 長庚研究:易注意不集中、發展遲緩
玩遊戲活動力差、專注力也不好。5歲男童被幼兒園老師發現可能有「發展遲緩」現象,家長立即帶孩子就醫,但在神經內科、心智科都沒檢查出端倪,但很明確男童表現為發展遲緩,後來轉至兒童腸胃科檢查,發現小孩嚴重挑食,血中鋅濃度過低,不及正常值的一半。林口長庚醫院重新協助調整男童體質後,男童的學習專注力與遊戲活動力都大幅進步。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台灣6到8歲男童的平均身高,從2010年到2019年從122.03公分降至121.77公分,約下降0.26公分。林口長庚兒童胃腸科主治醫師趙舜卿表示,台灣兒童成長的數值近年的表現令人憂心,這兩年因應新冠疫情,也讓孩子的活動大幅減少,營養不均衡,都可能影響孩童成長。為瞭解孩童營養素的攝取,趙舜卿與團隊針對台灣4到7歲總計203位兒童,進行微量元素鋅、鐵、銅調查研究,發現有近4成的兒童缺乏微量元素鋅,而且兒童缺鋅的情形在挑食者更加嚴重。該研究也發現,4到7歲兒童中有近7成有偏挑食習慣,研究結果稍高於之前的亞洲兒童偏食研究,這項研究成果於今年七月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Nutrients」中。趙舜卿表示,從過去醫學文獻指出,偏挑食的兒童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而缺乏鋅又會使食慾減低,造成兒童在營養與偏挑食行為的惡性循環。鋅的含量與成長發育有關,如果長期缺鋅,兒童可能會產生身高較矮小或生長緩慢的問題。該研究也進一步發現,發展或活動力較差的孩童中,有較多的比率缺鋅,這項結果在統計上有顯著的相關性。趙舜卿表示,過去研究發現人體長期缺乏鋅,可能會導致心肺功能的降低,進一步造成體力與活動力降低。鋅的補充有助於肌力的提升,長期肌力提升增進體能和活動量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趙舜卿提到,疫情期間食物的採購大多是一次性採買,許多含鋅量高的食物如牡蠣、瘦紅肉、生蠔、海鮮類較難保存,若這些食物為孩童容易挑食的食物類別,長期下來恐會影響鋅的攝取量。趙醫師建議家長平日儘量提供孩童充足且營養均衡的食物,以減少孩童鋅攝取量不足的機會。家中若有偏挑食的孩子,趙舜卿建議,應先著重於導正家長對於飲食內容與飲食行為的正確觀念。正確的飲食觀念強調非高蛋白、高脂肪食品對孩子有益。反而是於三餐正常時間餵食小孩,勿給零食、甜食與重口味的食物,不要太過堅持某種固定食物,盡量在三餐中讓兒童多嘗試新食物,變換食物的烹調方式,培養孩子良好的餐前情緒以鼓勵方式替代過度獎賞或責罵等行為。飲食過程心靜氣和並減少電視、玩具、電腦等接觸,可讓孩子較專心吃飯進而改善兒童偏挑食行為。藉由含鋅量較多的食物介入、偏挑食行為的矯正與保健營養品的補充可減少微量元素鋅缺乏的風險,讓孩子在成長發育的過程多一份保障。
-
2021-09-23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血糖控制不穩,足部、口腔都可能感染!糖尿病患日常飲食、運動指南
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及壓力大,在飲食、營養的攝取,以及在生活型態上愈來愈不健康,長期下來造成身體沉重的負擔,進而引起不可逆的慢性疾病,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近幾年來,糖尿病的盛行率更是逐年升高,而且還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到底,什麼是糖尿病呢?一般而言,我們所吃進去的澱粉類食物,會經由胰臟所分泌的胰島素而轉變成為葡萄糖,做為身體熱能。然而糖尿病患者,則因為無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或因胰島素產生阻抗作用,使得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進而造成血糖濃度過高,形成糖尿病。引起糖尿病的原因除了遺傳因子之外,其他例如肥胖、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懷孕、壓力等等,也都可能促使糖尿病的發生。糖尿病的症狀:糖尿病患者通常在發病初期並沒有太明顯的症狀,大多是在健康檢查,或是因併發症就醫後才發現。糖尿病患者常出現的症狀為:三多(吃多、喝多、尿多)、疲勞與四肢無力、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糖尿病的日常生活照顧如果確診為糖尿病,日常生活的照顧就顯得非常重要!只要生活照顧做得好,一樣能擁有愉快和健康的生活品質。另外,日漸重視自己健康、改變生活型態的患者,也能遠離其他慢性病的困擾。◆ 飲食-可尋求營養師的專業協助:糖尿病患者如果體重過重的話,建議可借助營養師的幫忙,依據目前的病症、身高體重、日常活動量、飲食習慣以及所使用的藥物等等,計算一日所需的熱量,並設計出適合的菜單,在營養師的專業協助下,患者也比較能配合。除了營養師的協助以及特製的菜單外,患者也須建立正確的飲食原則,並且一步步地改善。-定時定量的進食。-少油、少糖、少鹽。-盡量避免精緻或高膽固醇的食物,例如內臟、蟹黃、魚卵、蝦卵、明蝦、花枝等等。-多攝取纖維質較高的食物,例如全穀類、蔬菜、甜度較低的水果。-烹煮時,多以清燉、水煮、烤(避免過多的醬)、燒、蒸、拌的方式;減少煎及炸的烹調方法。◆ 運動-每週至少要做三次有氧運動:建議每日於飯後的一到二小時間進行,以有氧運動類為佳,例如散步、慢跑、有氧舞蹈、騎腳踏車等。如果無法每日進行運動,那麼一周至少三次,每次維持30~60分鐘。運動時需穿著適當的鞋子,好保護足部;請記得在運動的前後,需要做好充足的暖身與收操動作,以避免運動傷害。應隨身攜帶糖果及識別卡,如果發生低血糖的情況,才能及時處理。◆ 出現低血糖的症狀時,該怎麼處理呢?低血糖患者會有飢餓感、全身無力、冒冷汗、頭暈眼花、心跳加速、手腳發抖、緊張焦躁、嘴唇發麻等症狀,若未加留意,會導致嚴重低血糖,進而產生:注意力無法集中、坐立不安、視力模糊、複視、失去定向感,甚至會抽筋及昏迷等等。因此,須留意目前的低血糖症狀,並在症狀出現時,立即攝取可以快速吸收的含糖食物,例如方糖、果汁、汽水、巧克力等;若進食後5~10分鐘還是沒有改善,須立即送醫。◆ 皮膚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如果控制不穩,容易會有皮膚癢的狀況,為避免因皮膚癢抓傷皮膚而造成感染,平時就應保持雙手的乾淨,清洗手時應用中性清潔品,並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指甲過長或過短;洗澡後或乾癢的情況發生時應塗抹乳液。如果皮膚有小傷口,需進行消毒並以消毒紗布覆蓋,保持傷口乾燥;傷口較大時,務必就醫請專業醫護人員評估是否有感染的狀況。如果傷口出現紅腫或是久未癒合,也需就醫檢查是否感染,切勿尋求秘方、自行處理。◆ 口腔的照顧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差,且唾液分泌較少,對於清除口內雜物的能力也降低,以致容易有牙周病的情況,所以需要特別留意口腔保健。在每次進食後,最好能刷牙、漱口,或使用牙線,以清潔口腔,並定期就醫檢查牙齒,避免牙周病的發生。◆ 預防泌尿道感染糖尿病患者因血糖高,泌尿道或是會陰部,較容易感染及搔癢感。建議每次如廁後應以溫水沖洗,並前後擦乾,保持乾淨與乾燥。◆ 足部護理忽略足部的照顧,可能會引起其他慢性病併發症,也是患者需要住院治療的院原因之一,所以請大家了解足部護理的重點與原則:1. 清潔足部時,水溫溫度不宜過熱,照顧者可先用手或手肘試水溫,避免燙傷。 2. 維持每日清潔並檢查足部,像是腳趾間、足底有無膿庖、紅腫、傷口、瘀青等,若有發現任何異狀,應立即請醫師處理。 3. 清洗後使用乾淨的毛巾擦拭乾淨,以保持乾燥,特別是腳趾之間。 4. 皮膚過於乾燥時(尤其是腳後跟),可使用乳液。 5. 修剪腳趾甲時,可先將腳泡在溫水中,軟化指甲,切勿修剪過短造成傷口,趾甲邊勿挖肉,以防甲溝炎;可運用鈍頭挫刀,磨光指甲兩側邊緣。 6. 鞋子需大小適中,請避免穿過窄的鞋子,以免腳受擠壓而受傷。 7. 外出時避免穿著拖鞋、涼鞋,以免造成踢傷。糖尿病可能因知覺遲鈍,未及時發現受傷,進而造成傷口的感染與惡化。糖尿病雖然是不可逆的慢性疾病,但是只要保持上述所提到的良好生活習慣,一樣可以維持健康快樂的生活!
-
2021-09-21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吃3個就超標! 中秋烤肉、吃月餅 專家指5點要注意
中秋連假,許多民眾都會在佳節與親友聚餐烤肉,而象徵團圓的月餅也是佳節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但台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魏子秦指出,一個月餅熱量相當於一餐所需,而烤肉食材也會有高糖、高油、高鈉、高熱量問題,提醒民眾疫情期間過節飲食應注意5個重點,免得過完中秋節,人也胖了一大圈。魏子秦表示,以一個身高160公分、體重50公斤、整天坐在辦公室打電腦的30歲女性來說,一天所需熱量約1500大卡,而一個月餅的熱量約200至800大卡,相當於一餐所需熱量,即使是養生月餅,核桃、腰果、杏仁及松子等核果,熱量也不遑多讓。市面上常見的月餅像是廣式雙黃蓮蓉月餅約790大卡、廣式伍仁蛋黃月餅600大卡、綠豆椪363大卡、滷肉咖哩椪312大卡、芋頭酥245大卡、烏豆沙蛋黃酥234大卡、奶黃酥220大卡、鳳梨酥220大卡。等於吃2個雙黃蓮蓉月餅,就幾乎是一個成人女性一日所需熱量。魏子秦說,除了月餅盡量選用健康低卡月餅,或是一個月餅多人分享,不僅可控制攝取量,也能嚐到不同口味外,烤肉時也會陷入高熱量、高糖、高油、高鈉的陷阱,加上疫情期間活動受限,運動量減少,也建議民眾多注意5大點控制攝取量。第一,選擇適量烤肉食材,一先選擇豆製品、魚類、海鮮、把握白肉取代紅肉、瘦肉替代肥肉、有骨替代無骨、去皮替代有皮、天然食材取代加工製品等原則,另也可將蔥段與肉片一起食用,或生菜包肉,達到蔬菜攝取量。第二,市售烤肉醬鈉含量偏高,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需酌量食用,建議醃肉時可用胡椒、青蔥、蒜仁、迷迭香等天然香料調味,減少烤肉醬使用,或是以開水稀釋醬料及自製檸檬、百香果、柚子等低卡、低脂、低鈉的醬汁以減低身體負擔,並搭配含維生素C的水果,像是芭樂、奇異果等增加抗氧能力。第三,飲品盡量以無糖茶類或白開水為主,制含糖飲料及酒類的攝取量,減少血糖、血脂、體重的波動。第四,烤肉過程會產生致癌物質,恐增加癌症如胃癌、乳癌、結腸癌等發生風險,建議烤爐應鋪上一層鋁箔紙,避免食物與炭火直接接觸。第五,疫情期間,仍要提醒民眾新冠病毒主要以飛沫傳播,所以烤肉時避免取下口罩,保持彼此距離或使用隔板很重要,另應食熟食,手部保持乾淨,可有效防止病毒感染。另外,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也指出,慶祝佳節期間,也要落實室內80人、室外300人規定,用餐使用隔板或梅花座。
-
2021-09-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台中網紅打過高端也驗抗體 比較兩友人打AZ、莫德納
網紅四叉貓日前在臉書公布高端疫苗抗體報告後,在網路引發熱議。台中網紅「任葛格」(本名洪鑫任)也施打高端疫苗,跟風到台北禾馨診所驗抗體,還找兩位打過AZ、莫德納的朋友一起檢驗比較。台中市衛生局對「任葛格」作法不於置評,僅強調,台中目前只有台中榮總1家醫院可執行自費血清抗體檢驗,執行的是指定專案國籍航空機組員自費血清抗體檢驗,收費標準以1000元為上限﹙含檢驗費、診療費),已依醫療法第21條規定報請台中市衛生局核定,檢驗結果需經中央判讀,目前僅受理專案指定自費檢驗。台中網紅「任葛格」(本名洪鑫任)身高171公分、體重90公斤身材壯碩,8月27日才施打完高端疫苗約18天,自費驗出IgG數值是130.2 AU/mL,比施打過AZ、莫德納超過2個月的朋友少4倍之多。任葛格說,驗抗體的想法跟四叉貓不同,他希望讓大家了解把疫苗打在人體內的抗體狀況,利用拍影片方式記錄,「我認為有疫苗就打,所以用自己親身體驗告訴大家,原來我身上的抗體至少還比沒打過的人多」,也請教過律師法律問題,覺得大家要有知的權利,畢竟疫苗是打在人體,不是打在動物身上。他的兩名友人也一起自費篩檢,A同學打過AZ疫苗,175公分、103公斤;莫先生177公分、96公斤打莫德納疫苗已約2個月,前者AZ的驗出IgG數值是516.1 AU/mL、莫德納的驗出IgG數值529.4 AU/mL。A同學從事攝影工作,他受任葛格邀約一起去驗抗體心情相當興奮,希望趕快拿到報告跟家人分享,因他是家族中算最早施打的人。A同學說,身上有抗體保護,外出工作就不怕被染疫,自己也拍片紀念這一段過程,希望能鼓勵周遭朋友快去打疫苗。台中市衛生局強調,疫苗抗體檢驗及判讀,涉及非常專業的檢驗技術及專業醫療判讀。此外,疫苗接種後抗體反應因個人體質而有差異。呼籲民眾配合政府防疫政策,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說,目前並未開放民眾自費檢測抗體,醫療院所恐要開罰25萬元。
-
2021-09-18 養生.抗老養生
中秋團圓不想成為月半臉 按摩「這幾個穴位」加速體內代謝
中秋時節前後,生活往往離不開柚子、月餅及聚餐烤肉,如何快樂團圓享受佳節氣氛,安然度過一片美食誘惑又不會付出月圓臉更圓的代價,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張馨予提出以下應景的飲食活動供大家參考。柚子1日食用量 2個拳頭大小柚子維他命C的含量雖高,但是熱量也不少。如果整日只食用柚子1種水果,約可食用半顆柚子的量(以女性拳頭大小評估,1日可食用量為兩個拳頭大小),熱量攝取可以控制在180大卡。柚子食用過量除了熱量超標以外,還有可能因為攝取較多膳食纖維及過多維他命C,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月餅熱量高 建議多人分食攤熱量月餅是1種高糖的精緻食品,主要成分有油脂、雞蛋、麵粉及糖。雖然現在有一些標榜低糖、健康的月餅可供選擇,但和天然的食物相比,高醣高脂的月餅還是會讓熱量攝取量比較高。在食用時可以考慮減少每次的食用量,像是多人分食,淺嚐輒止,可以吃到不同口味,又不會增加身體太多負擔;或是在食用月餅當天,減少正餐的澱粉攝取量都是不錯的方法。烤肉多選天然食材 避免烤太多熱量超標烤肉時有更多需要注意的部分,首先儘量使用天然的調味料,例如:鹽、胡椒、香草類香料、檸檬等,都可以為烤肉增添風味又不讓身體增加負擔。如果想要先行醃製肉品,可以多利用蔥、薑、蒜、鳳梨、蘋果等天然食材,減少糖、油膏、醬料等材料的使用。再者,燒烤時可以增加海鮮及蔬菜類食物的比例,如魚、蝦、蛤蜊、青椒、菇類、絲瓜、洋蔥等,並減少澱粉類食材及加工食品的比例,如米血、吐司、麻糬、甜不辣、香腸等。更重要的是,吃多少烤多少,避免大量食材一次性烤完,導致進食速度太快容易過飽,為了清盤又繼續強迫進食。最後,在飲料選擇上,避開含糖飲料或酒精性飲料,可以考慮水、氣泡水、檸檬水或無糖茶類等解膩又不增加身體負擔的選項。看BMI和腰圍標準值 小心過胖代謝疾病上身張馨予表示,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有密切關係,體重控制不只限於佳節時分,融入日常生活才能保有最好的效果。常見的體重標準可以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評估,計算方法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根據國民健康署,BMI應維持在18.5(kg/m2)到24(kg/m2)之間,若BMI介於24(kg/m2)到27(kg/m2)屬於過重,而BMI超過27(kg/m2)則歸類於肥胖。另外,腹部肥胖的標準是女性腰圍達80公分或男性腰圍達90公分,若合併血壓、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過高或高密度膽固醇不足更是落入代謝症候群的範疇。從中醫觀點看肥胖 穴位按摩調理體質代謝張馨予說明,中醫觀點來看,肥胖主要成因可能和飲食不節、脾胃失調、痰溼壅滯、先天體質、生活壓力等因素相關,可以分成胃腸溼熱型、脾腎陽虛型、脾虛溼阻型、肝腎兩虛型、肝鬱氣滯型等類型。最後,張馨予提醒,生活上可以從養成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建立運動習慣、三餐均衡飲食、避免宵夜或睡前進食並且攝取充足水量。另外透過腹部的穴位按摩,如臍周的水分穴、中脘穴、天樞穴、關元穴等,可以幫助提升體內的代謝。同時透過中藥及針灸調理體質的作用,幫助體質回歸平和,讓體重控制的過程事半功倍。★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9-16 養生.聰明飲食
為了減肥把豆漿當水喝?當心蛋白質破表+越喝越胖
網傳豆漿減肥法 瘦不下來甚至復胖網路盛行豆漿減肥法,營養師發現,不少人以為喝豆漿能減肥又有益健康,尤其是40、50歲婦女,為了更年期保健,有人每天喝豆漿500到1000c.c.,甚至當水喝,結果不是瘦不下來,就是復胖。35歲吳小姐,身高不到160公分,體重超過70公斤,為讓自己更輕盈,半年多前,她運動、戒掉炸雞,吃肉前還先去皮、去肥肉,甩掉5公斤,但體重就此停滯不前。體重停滯期裡,她甚至完全不碰澱粉,還延長運動時間,但就是「嘸效」。【延伸閱讀:喝豆漿能取代牛奶補鈣嗎? 黃豆vs.豆漿含鈣量差很大】國泰醫院汐止分院營養師顏麗呅發現,吳小姐每天自製豆漿,早晚各喝500c.c.,因怕黃豆腥味,每回還加入兩匙寡糖調味,順便幫助腸道蠕動。顏麗呅說,一天喝1,000c.c.無糖豆漿,熱量達300大卡,幾乎吃下一天的蛋白質需求量。不只如此,她怕砂糖熱量高,改以寡糖取代,但4湯匙寡糖熱量也有90大卡,每日喝豆漿就多喝下400大卡熱量,體重當然下不來。更年期喝豆漿保健?豆製品不是「菜」吳小姐不是唯一案例,顏麗呅說,不少減重個案認為豆漿沒有膽固醇,又含水溶性纖維,尤其年近更年期婦女,常喝豆漿保健,不計較飲用量,卻不曉得豆漿也含脂肪、蛋白質,體重自然節節上升。「很多人把豆製品當『菜』吃。」顏麗呅強調,黃豆雖然是植物性食物,但營養學分類上,豆製品屬於「肉魚豆蛋類」。一杯240c.c.無糖豆漿(即一份)所含5公克脂肪、7公克蛋白質,等於一份中脂肉,若早餐店常用來盛裝豆漿的白色塑膠杯,容量更多,通常有300c.c.。馬偕醫院營養師楊亦而說,一杯感覺有甜味的豆漿,熱量至少100大卡,微甜熱量更多,若把豆漿當水喝,一天2,000c.c.,就可能喝下800到900大卡熱量。顏麗呅說,正常甜度的加糖豆漿,熱量近200大卡。楊亦而建議,豆漿及黃豆製品含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還有飽足感,但食用時別忘了與當天吃進的肉魚蛋類合併計算,才不會超量。【延伸閱讀:為何喝豆漿補鈣骨質仍流失?營養師曝1原因錯很大】網路豆漿減重法解密豆漿+黃瓜減肥法分析:1.黃瓜幾無熱量,早、晚餐只喝豆漿、吃黃瓜,幾乎採半飢餓方式減肥。短期似乎有成效,恐難以為繼。2.此減肥法屬低油脂配方,若午餐沒有水果,完全不碰澱粉類主食,營養不均衡,長期可能酮酸中毒,危害健康。建議:雖減少油脂攝取量,減重者每餐至少要吃半碗飯,一天仍要吃6份豆魚肉蛋類食物;男性每餐主食約8分滿,豆魚肉蛋類則要7、8份,還要吃足量蔬菜、水果等,維持營養均衡。清淡素食+1杯豆漿(睡前)分析:早餐雖不吃油條,但點心若吃水煎包,一顆熱量250大卡,或6個小籠包也有380大卡,起司火腿三明治有200到250大卡,熱量不算太低。建議:以素食為正餐,最好挑選天然素料,避免加工食品及勾芡,才不會吃下隱藏油脂。三餐正常吃,睡前喝豆漿增加熱量攝取,建議不喝。無糖豆漿450c.c.+茶葉蛋1顆+1份水果或生菜沙拉分析:1.若生菜沙拉不加醬,早餐熱量就不到300大卡,比起奶茶加蛋餅或三明治,少100到150大卡,晚餐約只有200到250大卡。2.如此高蛋白質、低熱量,一天總熱量約1,200大卡,大約是減重女性一日建議攝取量。3.2,000c.c.飲水可以增加飽足感,運動則消耗熱量。建議:午餐以半碗飯當主食,且要有一份蛋白質,如一兩肉或一份豆製品等,再加上青菜,維持營養均衡。怎麼計算一份豆製品:一份豆魚肉蛋類=75大卡=20公克黃豆=240c.c.無糖豆漿=一塊田字型板豆腐=半塊盒裝豆腐=2片五香豆乾=一片豆包=35公克瘦肉註:每天攝取豆製品至少一份以上豆製品 健康吃●盡可能選擇未加工或一次加工豆製品,如豆腐、豆漿、豆包等。●避免過度加工、油炸或調味豆製品,如百頁豆腐、麵輪、炸豆皮等。●喝豆漿最好不加糖,或使用代糖。●烹調時,避免過油、太鹹,建議採滷、炒或煮湯,避免勾芡、糖醋、油炸或三杯方式。●痛風發作時,不建議吃黃豆製品。資料提供╱楊亦而、顏麗呅營養師 製表╱陳惠惠【記者陳惠惠/專題報導,出處/2011-12-14/聯合報D2/健康】(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1-09-14 養生.聰明飲食
愛吃炸雞會性早熟、雞脖子吃多會致癌?那些年關於雞的謠言,相信你就輸了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愛吃炸雞會性早熟?雞脖子吃多會致癌?甚至還有網路流傳速食店炸雞來自6條腿的雞!根據《食力》調查,仍有16.7%的民眾對於「傳聞雞肉有生長激素」有很大的擔心。就讓《食力》帶你從雞隻育種技術、動物用藥、飲食營養等面向回應雞隻施打生長激素的不實謠言。說到速食店的熱銷商品,你一定會想到炸雞、雞塊......等等這些以雞肉作為原料製成的產品!但是從早期謠傳至今的肉雞飼養過程施打生長激素、速食店使用6條腿的怪雞說法,卻讓不少人擔心受怕!根據《食力》2019年「你今天吃『速』了嗎?速食店你都怎麼選?」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仍有16.7%的民眾對於「傳聞雞肉有生長激素」有很大的擔心!就讓《食力》帶你一一擊破這些年,關於雞的謠言!長得快是育種、飼料、飼養環境的進步!真的沒有打生長激素啦~連鎖速食店的各種雞肉產品,一直是暢銷產品,但這些大量產出的雞肉產品,也讓很多民眾質疑速食業雞肉需求如此龐大,要怎麼才能滿足?也因此一直有謠傳指出是因為雞隻打了生長激素,才能夠成長速度這麼快,讓供應源源不絕。早年引進白肉雞的時候,當時雞隻需要飼養50幾天才能達到能夠上市的體重,而現今只要35天就能達成,而這其實都歸功於「育種」技術的進步!根據台灣主要雞肉供應商「台灣卜蜂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南投事業處副總經理張維岳指出,「全世界主要目前是3大品種體系:愛拔益加(Arbor Acres)、樂斯(ROSS)、科寶(Cobb),這幾年從早期45~50天、40~45天、35~40天,到現在的32~35天,育種技術的進步,讓這些白肉雞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成長。」透過這些國際育種公司,持續摒除不好的雞隻基因,以及避免基因相近的雞隻交配導致基因缺陷,才能夠提供客戶品質優良的雞種。張維岳也補充道「除了雞隻改良的品種已經打好基礎,現在飼料中的營養成分已經算到非常精細,一隻雞從剛出生到屠宰前要吃什麼飼料,要多少熱能、蛋白質含量等等的營養成分,都已經設定好了」。因此,飼料配方的進步也是讓白肉雞長得頭好壯壯的原因之一。而因為市場競爭的緣故,飼養環境其實也越來越好,「在競爭的環境下,大家一定會認為要飼養得比別人好,雞住的環境還有溫度、溼度的控制。」張維岳也直言,一隻雞從小養到大可能賣不到100元,一個月如果有2000多萬隻雞產生,難道要打2000多萬隻針劑嗎?一針生長激素的成本就近千元,「從成本、人力來思考,是絕對不可能這麼做的!」因為育種技術的發達,以及飼料、環境的加乘下,白肉雞無論是生長速度或肉質,根本不用、也不會仰賴生長激素,就能夠符合現代社會的飲食需求!吃炸雞讓兒童性早熟?6條腿的雞?都是謠言啦!而因為生長激素的誤解,也因此衍生出喜歡吃速食店炸雞的兒童會性早熟,還有速食店會使用長了6條腿的雞,但這些完全是謬論!性早熟是指性徵提早出現,伴隨著身高快速長高,有很多人會歸因於是吃了可能有使用生長激素的炸雞所導致。但近年來的研究報告顯示,長期攝取高油脂、高蛋白的飲食,以及提早發育是與兒童的體脂肪比例有關係。因此,性早熟別怪雞肉有打生長激素,而是小孩可能長期食用高油脂、高蛋白的炸雞,飲食不均衡的緣故!網路流傳速食店使用的炸雞是使用6腳雞製成,但以目前的育種技術來說,要創造出多腳的雞是絕對不可能的!育種方式讓雞隻能夠穩定的繁殖,若是真有畸形的雞隻出現,在繁殖初期就會被淘汰,而無法大量地繁殖,也因此不可能被做為炸雞腿、雞翅的原料,施打生長激素也不可能促進雞隻長成多腳雞。人會生病,雞也會!動物用藥不怕不怕為了預防、治療疾病,醫生會開立抗生素給病人使用,而人會生病,雞當然也會!當確定雞群生病,經過獸醫師確診後,會開立處方籤以進行即便的治療。那雞肉會不會殘留超標的動物用藥呢?很多人害怕吃了含有動物用藥的雞肉會危害人體,但屠宰前必須有一段時間的停藥期,讓雞隻有時間將藥物代謝。動物用藥、抗生素並不可怕,只要選擇合格的屠宰場的雞肉產品,都會送驗檢查是否動物用藥超標,因此可不必太過擔心!一直以來,也很多人擔心雞脖子、雞屁股、雞皮,會有大量毒素、動物用藥累積而不敢吃,但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現代化飼養方式以及優良的雞隻品種選擇,讓雞隻不需要過度用藥,也沒有在脖子打抗生素或生長激素的狀況,而目前也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吃這些部位會造成致癌的可能,如有打針,是進行皮下注射疫苗。白肉雞的飼養、屠宰其實已經是一個相當成熟、進步的產業,選擇合格飼養場以及屠宰場的雞肉,就可以安心食用!每出現一次這些謠言,就會傷害到產業界,下次看到這些雞肉謠言,千萬不要再被影響而搞得連雞肉都不敢吃了!延伸閱讀▶剖析咕咕雞: 雞排原來對雞肉產業這麼重要!▶雞肉食安5大問:想安心吃雞就看這篇!▶養殖鮭魚比野生鮭有較高污染且有害健康,是真的嗎?(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9-11 養生.健康瘦身
瘦子免疫低下較容易生病?營養師簡單3招助健康增胖
現代人注重健康,了解體重過重對身體不利,不過其不只是胖子健康容易出問題,瘦子也是一樣。黃君聖SUNNY營養師提醒民眾減重應適度,若體重太輕不僅容易使得免疫力不足,也一樣容易使得其他健康問題陸續出現。 瘦子健康也容易出問題,BMI低於18.5要注意! SUNNY營養師表示,了解自己的體重是否在正常值,最快也較為標準的就是從BMI來看,也就是身體的質量指數,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平方(公尺),如體重60公斤,身高為160公分,BMI值約為23。正常的標準值介於18.5~24之間,低於18.5需留意過瘦,高於24則要注意過胖,不論何者都不利於健康。有不少研究發現,介於此標準值內綜合評估之下死亡率最低,因此各界專家普遍建議維持在此標準值之內。 近年來也有不少透過儀器測量體質肪率進行評估的方式,數據比BMI更為精準,建議男性在15~25%上下,女性因有胸部等其他因素,則建議控制在在20~30%上下。不過因日常不易有測量的機會,建議可在部分醫療院所、健康檢查時測量。 體態不是瘦就好,過瘦健康問題樣樣來! SUNNY營養師指出,人體不只體重過重容易影響健康,過瘦也容易造成各種影響。例如脂肪也是荷爾蒙的重要來源之一,過瘦可能使得荷爾蒙大亂,身體各項機能包括情緒等,就有可能受到影響,包括了易怒、焦慮、失眠等,女性也容易會有月經失調的情況出現。而過瘦除了荷爾蒙缺乏,也容易有體內養分不足的情況,兩者皆容易使得免疫系統低下,也就容易遭受感染、感冒、生病等。除此之外,過瘦的問題也不單僅限於脂肪,也包括了肌肉,肌肉較少、缺乏肌肉保護的情況下,除了行動易受到影響,也容易有骨折的情況發生。 良好體態更有助健康,營養師3招助健康增重! SUNNY營養師表示,民眾若想要增重,重點應放在增加對健康有利的肌肉量,而非體脂肪。換句話說,增重的方法就相當重要。 像是許多民眾為達增重,會透過不正常的大量飲食、多吃油炸或含糖飲料、睡前大吃宵夜等方式進行,諸如此類,這些飲食方式只會徒增脂肪,長期下來恐怕也會增加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風險。 SUNNY營養師建議,食物的挑選上多以原型食物為主,並且營養均衡,以健康為前提補充足夠的營養及每日所需的總熱量。當中可適度多補充優質的蛋白質,搭配阻力訓練,例如常聽到的舉重、伏地挺身等重量訓練,兩者為增加肌肉量的關鍵,缺一不可,同步進行便有助養成肌肉。而全脂牛奶因為是流質食物容易吸收,且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營養,適量的補充,特別對於當前體重較輕、胃口較小的人是個非常好的選擇。 除此之外,民眾常聽到的「少量多餐」有別於普遍認知,其實並不利於減肥,反而有助增重,關鍵在於多餐,多餐的情況下即便量少,胰島素也會不斷被啟動,甚至一直處於高點,此方法也是許多訓練者養成肌肉的方式之一,因為更有助於肌肉合成。 《延伸閱讀》 .7類營養素助防疫、提升保護力!營養師:有助抗病毒、抗發炎、抗氧化 .維生素C助增強抵抗力 前10名排行第一名是芭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1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護脊書包」有用嗎?醫師:注意這二件事更重要
孩子晉升小一新鮮人,開始有各科課本和習作,書包重量自然增加不少,如何幫孩子挑選適合的書包,變得特別重要。不過,面對坊間各式拖行書包、單肩包、雙肩背包,還有五花八門的設計和行銷文案…有時候看了半天還是不知道哪個好,真的是考倒家長。書包重量勿超過孩童體重的10%以兒童骨骼發育的觀點來看,書包的「總重量」永遠是醫師們最擔心的問題。雖然現在學校時常有孩子的「書包重量檢查」,但往往採取學年統一標準去設定重量上限,而未考慮到孩子個體的發展差距其實不小。2009年,美國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學會曾經聯合提出建議:書包的總重量建議不超過學童體重的15%,然而到了2012年,這個建議又下修到「書包的總重量不超過學童體重的10%」。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實驗發現,一旦書包重量超過體重的10%,孩童的下背痛、肩頸痛的機會上升,上半身的姿態會前傾以平衡身體的重心,扁平足的發生率也會增加;以實驗室的角度來看,發現肩頸的上斜方肌,以及下背的豎脊肌都會過度誘發,造成肌肉長期緊繃。家長不妨偶爾測量一下孩子體重和書包重量,做更適當的調整。在台灣,因學童在校時間偏長,很多孩子下了課也必須再去安親班待到晚上,因此有些能夠調整的事情,一定要盡可能調整。例如:讓孩子帶空的水壺去學校裝水喝、一些常用的文具用品在學校置物櫃多準備一份,就不用常常攜帶、只帶必要的課本作業回家,安親班或才藝班的物品另外裝一袋,早上先放去安親班的櫃子寄放…等。如果學童走路上學的時間超過20分鐘,建議更嚴格的限制書包重量。書包要有胸、腰減壓扣帶 「雙肩背包」最減壓 不論是成年人或是兒童,雙肩背包的設計,定比單肩帶的包包(不論單肩側背,或是跨過身體對側斜背)較能減輕脊椎的壓力,並提醒孩子一定要用雙側背帶背著書包。在較高年級的學童,我們常常見到他們雖然帶著一個雙肩背包,卻只用一邊的背帶背在肩上,甚至是手腕在肩上勾著背帶行走,這些姿勢都已經證實會增加手腕、上背部及頸部的肌肉過度緊繃,長期下來恐怕對肌肉骨骼有不良的影響。書包最好能夠有胸部以及腰部的減壓扣帶, 讓書包跟身體較為貼合。以人體工學來說,書包的重心最好能在胸椎第12節左右,較能保護學童的脊椎發展。 背書包調整至「最小晃動」為原則應該先跟孩子測試一下書包肩帶、以及減壓扣帶的位置,以孩童「最不會感受到重量」的狀態、以及觀察他行走和上下樓梯時「書包晃動幅度最小」為原則,作為合適的書包定位,並隨著孩子的身高、體型發展,不定時的檢測、調整。背包的下緣應在孩童的骨盆之上,背包一旦背到「垂到屁股」的位置,便是太低了,與身體不容易貼合,也增加過多的脊椎負擔。肩帶貼合於上背部的範圍應該要有減壓的軟墊,舒緩背負時的壓力感。 愈重的物品放內側 愈輕的放外側書包內的物品放置也大有學問,重量愈重的課本、書籍,應愈貼背放靠近脊椎,中等重量的筆記本、習作放於中間,較輕的文具用品、隨身物品則放於背包前側。若考量購買一個書包後想要使用較長的年限,則須將背帶可調整的長度是否充足一起納入考慮,有些品牌的設計可以在背包外再添加新的夾層,以拉鍊與背包主體結合,也是一個「可擴充性」的考量。至於一般父母常常問的:「書包會不會造成脊椎側彎?」及「書包會不會害小孩長不高?」平心而論,目前仍沒有明確的答案。多數的脊椎側彎其實找不到原因,或可認為是多基因表現下的結果,而身高的發展仍跟遺傳、飲食營養及運動最有相關。 背書包恐致脊椎側彎 影響身高?目前幾篇小規模的研究可看到孩童在背了很重的背包行走後,MRI 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脊椎椎間盤高度似乎有暫時被壓低一些,原本已有脊椎側彎的學童側彎的角度也短暫增加了一些,但因學童的肌肉骨骼系統彈性仍佳,通常這些短暫的變化會隨著壓力解除後便恢復,目前仍沒有看到長期的研究證實書包的設計可以直接證實對脊椎側彎或身高發展有長期且直接相關的影響。因而筆者認為,與其煩惱這些問題,或是因此追逐過度昂貴的書包,不妨定期檢查一下孩子書包的重量、背書包以後的站立姿態,以及行走時的步態,都更加實際!繁重的功課之餘,讓孩子養成好的姿勢習慣及定期運動,更是重要。(本文由復健科醫學會提供,>>原文網址)
-
2021-09-08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中醫師:能做到這3點,再也不怕中秋團圓後身材變形!
再過一陣子,中秋節就要來了,中秋佳節往往離不開柚子、月餅及聚餐烤肉,如何快樂團圓享受佳節氣氛,安然度過一片美食誘惑又不會付出月圓臉更圓的代價,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張馨予提出以下應景的飲食活動供大家參考。 1.柚子維他命C的含量雖高,但是熱量也不少如果整日只食用柚子一種水果,約可食用半顆柚子的量(以女性拳頭大小評估,一日可食用量為兩個拳頭大小),熱量攝取可以控制在180大卡。柚子食用過量除了熱量超標以外,還有可能因為攝取較多膳食纖維及過多維他命C,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 2.月餅是一種高糖的精緻食品,主要成分有油脂、雞蛋、麵粉及糖雖然現在有一些標榜低糖、健康的月餅可供選擇,但和天然的食物相比,高醣高脂的月餅還是會讓熱量攝取量比較高。在食用時可以考慮減少每次的食用量,像是多人分食,淺嚐輒止,可以吃到不同口味,又不會增加身體太多負擔;或是在食用月餅當天,減少正餐的澱粉攝取量都是不錯的方法。 3.烤肉時有更多需要注意的部分,首先儘量使用天然的調味料,例如:鹽、胡椒、香草類香料、檸檬等,都可以為烤肉增添風味又不讓身體增加負擔如果想要先行醃製肉品,可以多利用蔥、薑、蒜、鳳梨、蘋果等天然食材,減少糖、油膏、醬料等材料的使用。再者,燒烤時可以增加海鮮及蔬菜類食物的比例,如魚、蝦、蛤蜊、青椒、菇類、絲瓜、洋蔥等,並減少澱粉類食材及加工食品的比例,如米血、吐司、麻糬、甜不辣、香腸等。更重要的是,吃多少烤多少,避免大量食材一次性烤完,導致進食速度太快容易過飽,為了清盤又繼續強迫進食。最後,在飲料選擇上,避開含糖飲料或酒精性飲料,可以考慮水、氣泡水、檸檬水或無糖茶類等解膩又不增加身體負擔的選項。 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有密切關係張馨予表示,肥胖和心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有密切關係,體重控制不只限於佳節時分,融入日常生活才能保有最好的效果。常見的體重標準可以用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評估,計算方法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根據國民健康署,BMI應維持在18.5(kg/m2)到24(kg/m2)之間,若BMI介於24(kg/m2)到27(kg/m2)屬於過重,而BMI超過27(kg/m2)則歸類於肥胖。 另外,腹部肥胖的標準是女性腰圍達80公分或男性腰圍達90公分,若合併血壓、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過高或高密度膽固醇不足更是落入代謝症候群的範疇。張馨予說明,中醫觀點來看,肥胖主要成因可能和飲食不節、脾胃失調、痰濕壅滯、先天體質、生活壓力等因素相關,可以分成胃腸濕熱型、脾腎陽虛型、脾虛濕阻型、肝腎兩虛型、肝鬱氣滯型等類型。 腹部的穴位按摩,幫助提升體內的代謝最後,張馨予提醒,生活上可以從養成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建立運動習慣、三餐均衡飲食、避免宵夜或睡前進食並且攝取充足水量。另外透過腹部的穴位按摩,如臍周的水分穴、中脘穴、天樞穴、關元穴等,可以幫助提升體內的代謝。同時透過中藥及針灸調理體質的作用,幫助體質回歸平和,讓體重控制的過程事半功倍。延伸閱讀: 。烤肉醬刷2下就50大卡! 營養師公開中秋NG食物懶人包 。吃1顆月餅要運動多久才能消耗? 一張圖剖析9款常見月餅需要時間
-
2021-09-03 該看哪科.兒科
學童宅在家 吃甜食、不運動 醫師:小心性早熟
經歷史上最長的暑假,各級學校終於開學了,不過學童長期宅在家中,零食、甜點不離手,睡眠時間紊亂,讓醫師提出警訊,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將種下性早熟的種子。若女童在8歲前、男童9歲前第二性徵已經出現,必須特別注意。針對性早熟,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兒科主任林琬翎表示,可透過中西醫搭配調理,讓生長曲線恢復正常,降低日後發生癌症、骨鬆等機率。2狀況 提早分泌荷爾蒙一位上小學一年級的7歲女童,媽媽幫她洗澡時,女童童言童語地說:「媽媽,我ㄋㄟㄋㄟ癢癢的」,媽媽一摸發現右邊胸部有輕微的硬塊,就醫檢查顯示有性早熟的情況,但未達西醫可以給予抑制荷爾蒙藥物的程度,僅被囑咐「回家再觀察」。林琬翎說,西醫對於性早熟的定義,必須要符合多項條件,家長即使意識提高,及早發現也未能馬上就醫。 中醫能針對未達西醫標準前,給予中藥調理。林琬翎指出,中醫觀點的性早熟,常見有2種狀況,一是腸胃吸收消化失衡,導致「食積」(食物堆積),誘發腦下垂體提早分泌荷爾蒙,進而導致性早熟;二是運動不足、長時間固定姿勢導致氣血循環不足,影響正常的生長曲線。林琬翎表示,家長都怕孩子吃不夠,過去經常倡議,不要給小孩吃甜食、油炸物,會刺激荷爾蒙,但居家上課期間,難免零食不離手,下午在家沒有事情就吃東西,不定時飲食會使代謝變差,肚子無時無刻都是「撐」的狀態,腸胃道攪不動,出現「食積」腸胃道的情形。林琬翎強調,食積會導致化熱、氣瘀,人體為了要讓循環系統能夠正常,會提前觸發腦下垂體分泌荷爾蒙,也因此造成性早熟出現;運動量太少,則會導致體內疏泄不良、體內燥熱,影響骨齡生長。中醫先調理 改善體質這兩類狀況都可透過中醫先行調理三個月,搭配生活習慣與運動改善,讓體質轉好。林琬翎說,孩子性早熟發生後,應該及早找出問題,避免性早熟影響孩子未來的生長曲線,很多案例都是好好調整體質後,身高、初經等都在合理的時間發生。林琬翎表示,性早熟對於孩子的影響雖然短時間內看不見,但對於未來孩子罹患骨鬆、癌症的機率,已有研究顯示會增加,家長一定要多加重視此問題。
-
2021-08-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肌力、關節活動度受限是退化警訊 簡文仁教2招在家自我鍛鍊
全身健康與行動力息息相關,腳被稱作人類的第二顆心臟,離心臟最遠卻承載很多血液。因此「走路」可以促進血液流動、新陳代謝,尤其是強健腿足、筋骨,增強關節靈活性等等。不過看似簡單的走,對於部分行動退化的年長者而言有困難度,走路穩定性很重要,「動」跟「穩」都要兼顧,缺一的後果就是不慎摔倒。肌肉要有力,關節要靈活,還要反應平衡好。走路是基本動作功能,也鼓勵長者多走路。物理治療師簡文仁強調,「老人家最怕摔」,不「穩」是老人跌倒的關鍵,同時也造成很大的風險。尤其長者跌倒後,住院開刀手術非常傷身,即便康復出院,行動功能也會大大減弱,更糟糕的是,又怕再一次摔跌入院。走路維持穩定度,首先肌肉要有力氣,因為腿部肌力,是輔佐走路穩定性,以及保護膝蓋關節減少晃動的關鍵。簡文仁說,除肌肉有力以外,需要掌握三要點,包含「關節靈活度」、「反應力」、「協調平衡力」。他解釋,走路仰賴關節靈活,走得穩是依靠平衡感,萬一不慎失足則仰賴反應力,如果老人家一踉蹌,可以立刻跨步支撐,便能減低跌倒傷害力。肌力、關節活動度受限,是人類退化警訊。人體就像零件機械一樣,用久了難免鬆脫、遲鈍。而年長者行動力下降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像是肌肉無力、整體體能變差,綜合性評估下來,包含視力、聽力、肌力體能、關節容易僵硬,都跟行動力有關。更有一句閩南語形容「老倒退縮」,簡文仁說,年紀變大有些人會覺得身高變矮,部分因素是椎間盤脫水,每節脊髓間分別窄一點點,脊椎、關節因為脫水變得比較僵硬,又因老人比較少做伸展操,動作變比較小,走路開始緩慢、步伐變小。跨步需「肌力與關節」配合支撐身體體重,還牽涉到神經調配問題。簡文仁說,能跨步走路,身體肌肉協調要好,才能配合關節提步出去,神經還得調控肌肉收縮強度,接收大腦下指令。肌力、關節活動度受限,是人類退化的警訊。簡說,即便大腦下指令,肌力不夠也不良於行,像是典型的肌少症,年長者走一走就軟腳;至於神經不好,就會造成反應慢半拍,像是中風患者肌力可能沒問題,但礙於腦部神經受損,不良於行。關節就像是支撐帳篷的骨架,肌力則是繩子,幫助紮營更穩固。簡文仁說,鍛鍊肌肉的原則就是「收縮、放鬆」的循環,縮放自如是肌力強壯有力的關鍵,可自我檢視哪個部位肌肉無力,加強鍛鍊。老年人每天所需蛋白質,是體重1.4至1.5倍。預防腿部無力的營養補充也很重要,長者蛋白質嚴重流失,肌肉就會開始萎縮。簡文仁說,老年人每天所需蛋白質,是自己體重1.4至1.5倍的公克數,例如60公斤的老人,每日就需要90公克的蛋白質。天然蛋白質攝取,建議食物包含堅果、奶蛋、大豆,以及各種肉類。人老常面臨「骨質疏鬆」問題,陽光是天然的維生素D來源,簡文仁鼓勵,年長者可透過清晨到外走走,或是利用傍晚散步時的餘暉,多曬曬太陽,只要一天10至15分鐘的時間,便能有效維持腳步強健。若行動不便、顧及疫情無法出門者,可利用家中陽台或窗戶,也可達到效果。另外,面對體內營養逐漸流失,咪唑胜肽化合物也是穩固筋骨的關鍵之一,簡文仁說,它原本就存在於人體中。但咪唑胜肽化合物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許多大型深海魚類,例如鮪魚、鰹魚等洄游魚類,強韌的活力來源就是歸功於它,是能強健行動,對肌肉有幫助的成分,推薦補充含有咪唑胜肽化合物的食物或保養品。在家自我鍛鍊腿部肌肉的簡單動作動作一 挺身、硬拳、捶大腿1. 身體站挺背肌就要用力,兩隻手握緊拳頭,訓練臂力與手力。2. 捶大腿的同時,必須微蹲考驗腰力,以拳頭輕敲大腿,按摩肌肉。訓練部位:背肌、臂力、手力、大腿肌腰力。動作二 站起、墊腳、手高舉1. 準備一張椅子坐下,起身離開椅子時,身體打直背肌需要出力,踮腳需要腳跟離地,依靠小腿、大腿肌達成,接著兩隻手舉高往上延伸,再度仰賴背肌與手的力量,保持平衡。訓練部位:腿力、臂力、軀幹肌肉力,以及平衡感。
-
2021-08-22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保護膝關節該做哪些運動?醫:不同關節狀態有別
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都會面臨關節退化的問題,從年輕時就提早做好關節的保健與照護,才能避免日後關節疼痛造成行動不便,影響正常生活及運動。運動就是很好的保健方式,可使關節周圍的肌腱強壯,避免僵硬,並維持活動度。但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關節狀態有各自適合的運動種類及方式,過度運動反而讓關節受傷,適得其反。● 一般健康關節游泳、單車等低負重運動,優於爬山、跑步、打球。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骨科醫師陳威仁表示,每個年齡族群運動強度本來就不一樣,很難一體適用。但如果運動的當下感到關節疼痛,那就很有可能是運動強度過強,過度使用導致關節發炎,這時就應該先停止運動,並自行觀察2到3天,若症狀並未緩解甚至疼痛感更嚴重,就必須就醫治療了。陳威仁說,一般健康的關節,運動時不會疼痛,這種情況下只要按照平常運動的習慣就好。在選擇運動種類上,可減少爬山、跑步、打球等激烈運動,多選擇游泳、踩腳踏車等低負重運動,不把全身重量都交由膝蓋關節負荷。若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肌肉通常較弱,則應以循序漸進方式進行,如一開始先慢走,過幾天再改為快走以及慢跑等,避免運動傷害。● 發炎中的關節急性期可走路、伸展,慢性期加強訓練大腿股四頭肌。對於關節正在發炎中的人,陳威仁說,發炎可分為急性發炎及慢性發炎,急性發炎的情況下,建議完整休息、不特別運動,但一般日常活動如走路、簡單的關節伸展活動還是可以持續。等到發炎狀況緩解後,再依醫囑恢復運動,並視疼痛的狀況來調整運動量及強度,期間也可使用護膝包覆關節提供支撐力,減輕關節疼痛。而慢性發炎指的就是關節退化、老化,通常發生在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加強訓練大腿股四頭肌,可提供膝蓋好的穩定性,並且減少步行時膝蓋所承受的壓力,改善膝關節疼痛感。● 關節發炎痊癒者肌肉可能萎縮,應從低強度運動慢慢開始。至於關節曾發炎但已經痊癒的人,陳威仁說,沒有退化問題的話,只要慢慢恢復運動強度就可以了。但因為一陣子沒有運動,肌肉會有一定程度的萎縮,不像之前一樣強健,因此運動強度一定要降低,再慢慢視情況逐漸增加強度。慢性關節炎最適合的坐姿抬腿運動陳威仁說,一般人想要強化大腿肌肉,可以使用健身房的器材,或是抬腿運動加上彈力帶、深蹲等。但對於老年人可能較困難,這時可以最簡單的居家訓練方式「坐姿抬腿運動」來代替。「坐姿抬腿運動」是坐在椅子上,讓雙腳落地呈現90度,先將其中一隻腳往前慢慢抬起,膝蓋伸直,維持5至10秒後放下,再換另一隻腳進行相同動作,重複多次。比起深蹲、蹲馬步等,對膝蓋負擔較小,更適合有慢性關節炎的人。均衡飲食、維持體重 就是保護關節利器對於加強關節健康的飲食,陳威仁表示,「只要均衡飲食就好。」他指出,更重要的是好好控制體重,因體重越重對膝蓋負擔也就越大,更會加速膝關節的磨損和退化。根據研究顯示,體重減輕1公斤,可以降低膝蓋負擔約2公斤。均衡飲食可參考據衛福部公布的每日飲食指南手冊,有建議五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等6大類食物應攝取的量,再搭配良好的運動習慣,可以更好的控制體重。至於要怎判斷是否過重,陳威仁則說,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計算方式為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若是BMI大於30,就要特別注意。
-
2021-08-17 養生.聰明飲食
吃高麗菜可預防骨鬆?營養師曝一條件:不宜多吃
不少停經女性都有骨鬆問題,網路流傳更年期女生如果多吃高麗菜,可有效預防骨鬆,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提醒,高麗菜裡含有維生素K,可促進鈣質、維生素D的吸收,但仍須補充足夠的鈣質,多曬太陽,避免菸酒、熬夜,才能延緩骨密度流失。女性骨質比男性差 幾乎沒有明顯症狀根據統計,國內60歲以上的人口中,骨質疏鬆症盛行率達16%,其中8成為女性,主要原因在於女性骨質原來就比男性差,在進入更年期後,雌性激素分泌降低,骨質流失速度增加,以致骨密度減少,造成骨頭脆弱,而導致骨質疏鬆。骨質疏鬆症患者幾乎沒有明顯症狀,有些病人在幾年之內身高變矮、駝背,但過程緩慢,較難察覺。部分患者骨鬆嚴重,在跌倒、彎腰搬重物,甚至只是咳嗽,就可能引起骨折。高麗菜預防骨鬆 仍須補充足夠的鈣質不少網友推薦,多吃高麗菜可以預防骨鬆,對此,劉怡里表示,高麗菜含有維生素K,這是凝血因子合成的必需物質,具有促進促進凝血作用,且可促進骨骼和心臟健康等功能,還能幫助鈣質、維生素D的吸收,進而促進骨骼的新陳代謝 ,但仍須補充足夠的鈣質。劉怡里表示,骨質疏鬆患者必須補鈣,一般建議,多攝取鮮奶等奶製品,如果是年長者,則以低脂牛奶為主,平時多食用深綠色蔬菜、黑芝麻、小魚乾、豆腐、豆干等,來補充足夠的鈣質。劉怡里說,高麗菜屬於十字花科,特色為低纖,且含有植化素,適合胃痛、胃發炎等民眾食用,舒緩症狀,因此,有「廚房裡的胃藥」之稱。但不宜多吃、生吃,否則容易引發脹氣。骨鬆高風險族群 應提高警覺食藥署則提醒,防治骨質疏鬆,除了攝取足夠的鈣質與維生素D,還應規律運動,特別是從事荷重運動,如慢跑、健走、負重運動,以增強骨質的密度,強健肌肉,進而減緩骨質的流失。此外,適當日曬可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3轉化,建議在每天上午10時以前,或下午2時以後,紫外線較不強烈時,曬太陽10到20分鐘,藉此透過維生素D3幫助人體從腸道中吸收鈣質。最後,國健署特別列舉4大骨鬆高風險族群,請民眾務必提高警覺:1.有骨折史:如果父母曾骨折,尤其是髖骨骨折,個人骨鬆風險較高。 2.曾骨鬆性骨折:骨鬆性骨折者發生第2次骨折的機率,則是未曾發生過骨折的人2倍。 3.服用類固醇:服用類固醇藥物者,骨骼較為脆弱。 4.婦女:停經後婦女、卵巢切除,或45歲前提前更年期的女性。(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研究發現高麗菜可防4癌症發生! 營養師提醒「1族群」要慎食 ·四肢纖細卻肚子大? 餐桌上常見「7種食物」刮肚肥油、減腰圍
-
2021-08-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減腰圍減緩三高和代謝症候群,醫師曝:還會讓這種疫苗效果更好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紛擾,台灣拚疫苗覆蓋率目前已超過三成,施打年齡層也積極向下展開,其中第二輪施打的第九類高風險慢性病仍是被討論最多的族群。當中除了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生殖泌尿及肺部呼吸等疾病之外,很大一個族群就是三高慢性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等,而這也從三級警戒以來,新冠肺炎的死亡個案多數具三高慢性病史可得到證明。 內臟脂肪竟成染疫關鍵 控制不佳恐變重症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蔡克嵩指出,自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的2020至2021年國際醫學期刊文獻索引摘要資料庫PubMed搜尋結果來看,三高慢性病前期的代謝症候群5項指標--腰圍過大之內臟脂肪、血壓、空腹血糖、空腹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新冠肺炎的關聯性研究即高達6千多篇,其中又以血糖、肥胖指數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最高度相關。根據國外統計,肥胖者不但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高,其重症和不良預後的機率也大幅提升,這也表現在肥胖人口較多的國家,疫情的嚴重性和死亡率比起其他國家高,顯示肥胖確為疫情傳染的關鍵。而相較BMI身體質量指數(計算體重kg/身高 比例而得),內臟脂肪囤積之腰圍大小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更具相關性,腰圍超標者其肺部組織受損程度顯著高於腰圍正常者,表示內臟脂肪囤積過多的人其新冠肺炎疾病預後更不佳。內臟脂肪過高,也會影響疫苗效果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杜思德醫師表示,因代謝症候群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導致巨噬細胞活性降低、B細胞和T細胞的反應受損,種種因素會讓疫苗接種後反應不佳。 國外研究也顯示,腰圍過大者接種疫苗後抗體濃度較低,這是因為疫苗的作用必須要透過免疫細胞做出一系列的反應,但內臟和皮下脂肪組織所產生的促炎因子,會使免疫反應失調或免疫細胞反應降低,導致疫苗接種結果不如預期。 因此杜思德提醒,腰圍過大又有三高不佳紀錄的民眾,也就是代謝症候群患者或候選人,接種疫苗前後都要落實減腰圍消除內臟脂肪,才能在疫情中自我保護。 防疫新生活,別忘瘦腰圍遠離重症蔡克嵩表示,台灣45歲以上高達一半人口有腰圍過大、過重及肥胖問題[6](BMI在24-27 kg/m²為過重,BMI ≥27kg/m²為肥胖),建議疫情解封後,代謝症候群及肥胖族群可透過中度的有氧運動,如健走、騎自行車、游泳、慢跑抵抗發炎作用[6],飲食則以「三低一高」原則--透過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飲食,控制好三高指數;同時定期量測腰圍,以遠離代謝症候群。延伸閱讀: 。更年期專胖肚子? 腰圍超過「這尺寸」,小心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腰圍不能憑感覺 要拿尺來量才準!
-
2021-08-10 性愛.性福教戰
男人長短很重要?男女同時性高潮根本不可能?性愛博士許藍方跟你談性
「食色性也」這句話流傳千古,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所以,談到性事千萬不要羞於啟齒,一定要勇於表達讓對方知道;男女在享受魚水之歡時,男人老二尺吋大真的較容易性高潮嗎?女人真正在意的是什麼點?雙方該怎麼做愛,才能共同享有一場完美的性愛?讓最辣最美的許藍方博士來解惑。男性的陰莖就跟女性的胸部一樣,是一種性象徵,也是展現魅力的所在。尤其許多男性認為陰莖的尺寸大小,關乎到性功能的強弱,可否給另一半帶來歡愉;許藍方表示,男性多半以為陰莖越長越粗就越好,對性功能越有幫助,實際上並不是如此的。 別以為GG越粗越長,性能力就越強許藍方指出,男性性能力的重點在於硬度、溫度以及耐度,也就是耐力與持久力,還有給女生的溫度、愛,還有你可以在床上動多久,更重要的是性器要相合,長度根粗度根本不是重點,請男性朋友不要劃錯重點了。另外,更重要的是雙方的性器要相合,以女性的陰道來說大約是7-9公分,到了高潮了時候最多11-12公分,亞洲男性的陰莖平均是9-11公分,這個長度對女性來說是剛剛好的,所以男性朋友不需要一昧靠外力去追求陰莖的尺寸。至於陰莖的粗度,先來說女性的陰道是可以收縮的,但男性的陰莖千萬不要粗到會讓道撕裂,那就會壞了雙方的性致。就許藍方觀察,市面上販售的保險套最粗度的尺寸大約就是圓周10.4公分,也就等同於勃起時最粗部位的圓周長,其實就是很理想的尺寸了,亞洲男性大概都是這個尺寸。總的來說,勃起後陰莖長10公分、寬度為圓周10公分左右,就很夠用了。 持久度、愛和前戲,才能讓女性身心高潮許藍方說,但這也不代表對方就會高潮,而是要取決於陰莖夠不夠硬,因為即便長度寬度都夠了,但硬不起來,就沒用了;而且如果進去陰道的時候,陰莖長達10公分、硬度也夠,但進去沒多久就軟了,同樣不會讓女性達到高潮,所以前面說的持久度、耐度也很重要。再來就是溫度了,如果你夠硬也夠久,那只是達到生理上的高潮,由於男女雙方真正的高潮是來自於大腦,所以如果女生沒有感受到愛,大腦就不會感覺高潮,就是說身體再怎樣感到高潮,大腦沒有高潮,也就沒有用了,因為快樂是從大腦來的,那種感覺就是身體很爽,心理卻沒有感受到快樂,打個比方來說,就像是你失戀的時候,請你吃好吃的牛排,但吃了卻是索然無味,吃不出味道來是一樣的道理。 許藍方解釋,其實女生要的是愛和尊重,身心都會感到很舒服,尤其是有做好足夠的前戲,像是擁抱或是愛撫,當感受到愛時,體內就會分泌催產素,又稱「擁抱荷爾蒙」,是可以幫助女伴比較容易達到高潮的 荷爾蒙,因此,前戲是性愛相當重要的一環。 陰莖尺寸從在媽媽腹中就被影響另一方面,陰莖除了用在性行為上,對男性的自信心也很重要。男性的陰莖尺寸跟男性荷爾蒙是有關係的,尤其是塑化劑的結構與雌性激素很像,如果媽媽在孕期吸收過多的塑化劑,等於是攝取過多的女性荷爾蒙,陰莖尺寸就會長得比較小,因此建議孕媽媽減少外食或是自己準備容器,不要用塑膠容器去裝食物來食用。許藍方表示,另一個是男生從出生到青少年時期,也就是在身高不長、定型了的那段時間,也就是在青春期時,少吃一點富含脂肪的食物,因為脂肪也是類似女性荷爾蒙,例如雞皮或炸雞等食物,應該要少吃速食以及含糖飲食。過了青春期之後,如果還想要讓陰莖增大,只能靠手術這個方式了,吃藥或男性荷爾蒙都是沒有用的。 女性要勇敢透過自慰愛自己許藍方指出,女性要達到高潮,至少要花5分鐘的時間,大部分女性高潮必須要有長時間的快速磨擦,可是當男性在快速磨擦的時候,不可能有長時間,因為會很快就射精了,所以才說男性的持久度很重要。根據統計,以女性的一輩子來說,大約只有30%的女性曾經感受過陰道高潮而已,但是沒有關係,有70~80%的女性可以達到陰蒂高潮,而且可以高潮很多次,這是女生的優勢。所以,除了男性的技巧要好之外,也可以透過輔助工具像是潤滑液等來幫助性愛。另外,其實女生可以透過自慰的方式先了解自己,女性身體敏感帶的地方很多,像是乳頭、耳朵…等,當自己知道怎樣才能達到高潮,才能進一步的引導對方讓你高潮。千萬不要因為害羞而不敢自慰,要先愛自己的身體,然後別人才會來愛你。 性高潮後分泌的激素,會讓男性睏意來襲許藍方表示,有很多男性會來諮詢:「做愛的時候,如何知道對方很舒服呢?」其實,女性的身體是很誠實的,當你摸摸女伴的陰道,如果是乾燥的就表示不夠刺激、不夠舒服,但如果陰道濕濕水水的,就表示女性很舒服,這點是騙不了人的。如果長時間沒辦法讓女性舒服,其實可以藉助潤滑劑等產品來幫助達到高潮。 另外,男性在高潮射精之後,身體會分泌催產素和泌乳激素,瞬間消除壓力讓身心放鬆,此時,全身會鬆鬆軟軟的,甚至會感覺到有睡意,許多男性就呼呼大睡起來,這是不可避免的生理現象;如果不想要感到疲倦、馬上睡著,可以換個性愛的場所,例如在客廳,或是趕緊離開床鋪、把燈光打亮;如果真的抵擋不了睏意,建議可以在快要睡著之前,擁抱著女伴一起入眠,會讓女性感受比較好。最後許藍方建議,做愛之後男女雙方都要去尿尿以及用清水清潔,尤其女性,可以避免泌尿道感染,因為做愛過程中很容易將肛門口、皮膚外在的病菌帶到尿道口,可以利用排尿或清潔把病菌帶走,才不會造成泌尿道感染。  ◎Sound on  https://bit.ly/2S7RGDj◎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exDlHv ◎Google podcast https://bit.ly/3tUocqa 延伸閱讀: 。安全性行為也會中標! 3元凶都會讓性病找上你 。有心臟病性愛止步?
-
2021-07-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懶人包/正確減重怎麼做?醫詳解非藥物治療方式
受到疫情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很多人的體重也默默增加了。台中康澄診所肝膽腸胃科許柏格醫師提醒,千萬別放任體重飆升,因為肥胖可能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包括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胃食道逆流、心血管疾病等。體重過重會增加膝關節、髖關節的負擔,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機會也比較高。肥胖患者的上呼吸道可能在睡眠時塌陷,而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大腦無法得到充分休息,白天的工作效能勢必受到影響,倘若呼吸中止的時間過長,嚴重缺氧甚至可能危及性命。許柏格醫師指出,陸續也有研究指出,肥胖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之後的併發症較多,死亡率也較高。愈來愈多證據告訴我們,肥胖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疾病,需要積極介入治療。在台灣,身體質量指數BMI〔1〕介於18.5-24之間為健康體位,BMI在24以上屬於過重,BMI在27以上屬於肥胖,許柏格醫師表示,一般來說BMI超過30時建議接受治療,若是BMI超過27且具有肥胖併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便需要積極介入,除了治療各項併發症,也要利用各種方式來控制體重。多管齊下,擺脫肉肉肥胖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成功減重亦非一蹴可及,許柏格醫師分析,想要成功減重且避免復胖,必須從飲食、運動著手,並與醫師詳細討論,搭配使用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目前可用於減重的藥物,主要是利用「減少熱量吸收」或「抑制食慾」等機轉來發揮效用。減少熱量吸收的藥物可讓食物中的脂肪無法被酵素分解、吸收,而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所以在使用後可能有脹氣、油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狀況。抑制食慾的藥物能延緩胃排空,並讓大腦有飽足感,達到減少攝食量的目的。部分人會感到噁心、嘔吐、腹瀉、腸胃不適等副作用。非藥物治療可透過胃鏡或手術來進行,許柏格醫師解釋,胃鏡減重的方式包括胃內水球、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等,大多是由腸胃科醫師來執行;手術減重的方式有胃繞道手術、胃縮小手術等,主要由外科醫師來執行。胃內水球是將一顆水球放入胃裡,以佔據胃容積、增加飽足感。醫師會透過胃鏡將一個水袋送入胃裡,然後根據每個人的體型,注入400-700毫升的水。由於胃內水球在六個月後破裂的風險會提高,所以需要再做一次胃鏡將水球移除。胃內肉毒桿菌注射是在胃部注射肉毒桿菌素,以延緩胃排空、減少食慾、增加飽足感。許柏格醫師解釋,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的作法是利用胃鏡將肉毒桿菌素注入胃黏膜下,大部分是注射在胃的幽門部。肉毒桿菌素可以減少胃部平滑肌的收縮,而達到延緩胃排空的效果,注射後肉毒桿菌素可維持3-6個月。接受胃內肉毒注射後可能有脹氣、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腹痛較為少見,不過有問題仍需回院觀察〔2〕。相較於胃內水球,腸胃穿孔的機會較低〔3〕。許柏格醫師說,胃內肉毒注射可用於BMI介於30-40間的族群或是BMI在27以上且具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肥胖併發症的族群〔4〕。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目前屬於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Off Label Use),事前必須與醫師詳細討論。胃內肉毒注射與胃內水球的副作用大多在一個禮拜內比較明顯,然後身體會慢慢適應。若在三天內出現急性腹痛,就要馬上回診檢查。健康減重才是長久之道!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對減重非常重要,許柏格醫師強調,營養師會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日常活動量,然後根據每天需要的熱量,擬出兼顧均衡營養的飲食計畫。遵循營養師的建議執行,漸漸改變飲食習慣,有助維持減重效果、減少復胖的機會。減少攝入熱量時,也要增加熱量消耗。許柏格醫師說,請務必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包括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每週5到7天,可依照每個人的體能狀況,循序漸進。規律運動有助減重,也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控制有幫助。「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再與醫師討論藥物或非藥物治療,」許柏格醫師叮嚀,「千萬不要誤信偏方,使用正確的方式,健康減重,才是長久之道!」參考資料:1. BMI(身體質量指數)=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2. Kaya B, Esen Bulut N, Fersahoglu M. Is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A Injection Effective in Obesity Treatment? Surge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0;2020.3. Ferhatoglu MF, Kartal A, Filiz AI, Kebudi A.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 calorie-restricting high-protein diet combined with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pplication among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eighty-seven grade 2 obese patients. Obesity surgery 2020;30:3472-9.4. Ferhatoglu MF, Kartal A, Filiz AI, Kebudi A.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 calorie-restricting high-protein diet combined with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pplication among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eighty-seven grade 2 obese patients. Obesity surgery 2020;30:3472-9.原文:
-
2021-07-03 養生.聰明飲食
洗腎慢性病患染疫恐增死亡風險 日本專家教你護腎飲食
台灣新冠疫情發展至至今,已有超過600人死亡,絕大部分都有慢性病史,腎臟病須洗腎病患占了非常大比率,腎臟一旦發生病變就很難有恢復機會,保護與維持腎臟現有功能,降低發生腎衰竭機會,除了就醫接受治療外,飲食也非常重要,鹽分、蛋白質、鉀、磷、 熱量等攝取方式就相當重要。腎臟微小血管多飲食要清淡 高血壓對腎臟傷害風險高腎臟具有非常多微小血管,高血壓很容易傷害腎臟血管,增加腎臟病發生機會,日本大阪大學腎臟內科學教授猪阪善隆建議,飲食中鹽分攝取太高,容易增加高血壓風險,1天最好能維持在3克至6克,但日本相關調查發現,日本人1天鹽分攝取量,男性11.0克,女性9.2克,開始習慣口味淡會比較好。蛋白質分解由腎臟排出 魚肉蛋攝取有限制蛋白質是身體必要養分,但在分解後產出含氮廢物,需要經由腎臟過濾排出體外,如果蛋白質攝取過量,很有可能增加腎臟負擔,因此已確診腎臟並患者,蛋白質攝取要有限制,腎臟病第3期患者,日本標準體重1公斤可攝取0.8至1.0克蛋白質,第3期以上1公斤標準體重,可攝取0.6至0.8克蛋白質。日本計算標準體重,採用身高(公尺)X 身高(公尺)X 22,如果160公分,也就是1.6 X 1.6 X 22 = 56.2,在換算成蛋白質可攝取的克數,並且不僅是肉類與魚類常見蛋白質來源,白飯或麵包等主食的蛋白質,也要計算在內,攝取蛋白質計算必須非常嚴謹,每1餐都應該確認所有食物的蛋白質含量。白飯與麵包都有蛋白質 主食選擇要小心第3期腎臟病患者,限制蛋白質要注意不只是肉類與魚類等,白飯與麵包也會有蛋白質,例如白飯1碗(180g)就會有4.5g蛋白質,如果把吐司麵包切6片,1片麵包也會有5.6蛋白質,1球麵(200g)也會有9.6g蛋白質,因此各種食物內含蛋白質,慢性腎臟病會者一定要非常注意。熱量與鉀鋅過量增加腎臟負擔 加工食品諮詢營養師每天適當熱量攝取,會根據標準體重與活動量都有不同,攝取熱量超過活動量,體重增加也是慢性腎臟病惡化重要因素,如何控制熱量攝取,不讓體重增加,否則也是增加腎臟負擔;另外,微量元素鋅也會靠腎臟代謝,3期腎臟病每天不能超過2,000毫克,3期腎臟病則不能超過1,500毫克。微量元素鉀也是靠著腎臟代謝,由尿液排出體外,如果在慢性腎臟病第3期患者,1天鉀攝取不要超過2,000mg,如果已經在第4期1天不能超過1,500mg,另一方面,微量元素磷攝取過量,對血管也會有負面影響,近期食品添加劑含磷量上升,加工食品要特別注意,腎臟病患飲食一定要根據病情詢問營養師。★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6-25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太胖、抽菸…這些行為都傷膝!專家授「6個降低膝蓋負重姿勢」預防關節炎
如今人類已經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及期望壽命增加到100歲的百歲世代,「關節炎」發病率逐漸趕上癌症、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疾病發病率。因此大韓家庭醫學學會、韓國保健福祉部與韓國疾病管理本部站在韓國政府立場上,積極宣傳「關節炎」應對之道。 一般而言,國家機關喜歡發表「實行方針」,以叮囑國民,多加注意高發病率疾病或生活習慣所引起的疾病。人們如果能知道「關節炎預防及管理的六大生活守則」,對關節保健大有助益。預防關節炎的最佳方法是不分年齡,每個人都能事先充分地了解關節炎。 如今我們已經進入高齡社會,在各種關節炎疾病中,「膝關節炎」是每個人不可避免一定會面對的代表性疾病之一。希望大家都能好好地實踐下述「六大生活守則」,確實地守護自己的膝蓋。 1 維持標準體重! ◆ 體重過重和肥胖是引起關節炎的原因之一,肥胖是讓關節炎惡化的危險因子。 ◆ 肥胖人士只要減重約5公斤,能降低一半的關節炎罹病率。 ◆ 高度肥胖(身體質量指數高於30 ㎏/㎡)的人關節炎發病率,女性是體重過重高出體重正常的4倍,男性則是4.8倍。 ◆ 肥胖判斷標準是身體質量指數高於25 ㎏/㎡。身體質量指數(BMI指數)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比如說,有人身高160公分,體重70公斤,則他的身體質量指數為70/(1.6)2 =27.3㎏/㎡。 2 盡可能每天進行30 分鐘適合自己的運動 ◆ 適當的運動能讓骨頭和關節變得健康,維持標準體重也能減少關節炎罹病風險。 ◆ 就算是分散運動時間,只要總運動時數合計超過30分鐘以上,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所以一次性的長時間運動,或是利用自己的零碎空檔運動都可以。 ◆ 如果能持續進行適合自己的運動,則能提高身體機能,特別是肥胖人士,運動是可以調節體重,提高身體機能的好方法。 ◆ 因為關節有嚴重發炎反應的患者的運動量不能超出自身負荷範圍,所以必須要進行適合自己的運動,並且遵守運動時間。 3 一定要禁菸! ◆ 抽菸的人類風濕性關節炎罹病率比不抽菸的人高2倍。 ◆ 吸菸會使類風溼性關節炎惡化。 ◆ 吸菸的人必須禁菸10年,類風濕性罹病率才會降到與不抽菸的人相仿,所以說早一天禁菸也好。 4 留意不要作出造成關節負擔的姿勢和運動! ◆ 長時間保持相同坐姿或是提重物,是傷害關節的重要危險因子,反過來說,避免長時間保持同樣姿勢,以及把重物的重量分散到各個關節,能有助預防關節炎。倘若我們不得不提東西,不要只彎腰,連膝蓋也一起彎曲,腿部、腰部和腹部的力量一起利用。 ◆ 由於關節部位受損是產生關節炎的重要危險因子,是以軟骨受損的人更容易罹患關節炎。所以若覺得因為外傷或強力衝擊造成關節受傷,便要立即就醫。 ◆ 重複進行超乎關節負荷的動作或行為,會提高關節炎罹病率。 ◆ 最近因為從事日常運動和專業運動的人增多,關節受傷的人也變多了。各位在運動之前必須做好充足的熱身,運動時要穿戴合適的保護裝備。 5. 一旦關節發生異常症狀,及早就醫! ◆ 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關節炎保健的重點。 ◆ 骨關節炎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療法不同,患者要好好區分兩者,接受診斷。 ◆ 退化性關節炎是以患者軟骨損傷的程度為判斷標準,如今醫學進步,如果能找對醫生及早診斷出軟骨受損症狀,患者就能享受軟骨再生療法帶來的好處,可以用自己的關節,不必依賴人工關節過一輩子。 ◆ 藉由早期診斷,患者能使用合適藥物且改善生活習慣,能減輕疼痛,改善病情。 ◆ 如果罹患了類風溼性關節炎,盡早服用能減緩病情進展的藥物,可以讓關節損傷和變形程度最小化。早期治療好處多,盡量不要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6. 靠著持續接受治療與自主管理,預防關節障礙和併發症 ◆ 關節炎患者持續進行復健運動能恢復關節機能。 ◆ 對關節炎患者來說,調節體重有著減少關節負擔和疼痛,減緩病情惡化的力量。 ◆ 規律運動能減輕疼痛,改善憂鬱和不安情緒。 ◆ 按醫生指示服用藥物,能減輕患者的疼痛和抑制關節發炎反應,不過患者必須事先先了解長期服用藥物會帶來哪些副作用為佳。 ◆ 持續地進行復健運動目的是保留自己剩下的關節機能,幫助恢復關節受損的運動機能和緩解疼痛。 ◆ 患者從事超出自己負荷範圍的復健運動反而會造成病情惡化,因此要和醫生充分溝通關節的發炎程度和肌肉狀態,維持休息與運動的平衡。 跟著做:減輕膝關節負擔的正確姿勢 「我在不知不覺間做出的動作和姿勢有可能帶給膝關節致命的影響!」 假如我們長時間反覆採取相同動作和姿勢,會在不覺間造成膝蓋的負擔和壓力。不好的動作和姿勢會變成膝關節炎的原因或是使膝關節炎惡化,所以姿勢不良的人一定要好好矯正姿勢。 正確的姿勢能讓各個部位的肌肉分散承擔本人的體重。維持良好的姿勢是最棒的膝蓋保健方式,也是預防膝關節炎的絕妙對策。 正確站姿 正確站姿是脊椎、脖子、背和腰從側面看必須自然而然地呈一直線。正確地打直身體能預防關節炎,特別是能吸收膝關節炎患者提東西的動作產生的衝擊,減少關節和肌肉的負擔。 請站在全身鏡前,依循下列指示慢慢地改良姿勢。維持做5 次、每次30 秒的正確站姿,是非常簡單的運動。 ◆ 耳朵和肩膀不傾斜,維持水平。 ◆ 兩邊肩膀保持水平高度,不要內縮或傾斜。肩膀不要用力,自然地維持水平。 ◆ 收緊下巴,頭頸部不過份向前凸出,腰背稍微使力挺直。 ◆ 膝蓋不過分用力伸直,雙肩打開與肩同寬。 ◆ 從側面看,頭部、背部、骨盆、膝蓋到腳踝呈一直線。 正確坐姿 現代人使用電腦的時間增加,所以坐姿更加重要。平常不管我們是坐在沙發上,或椅子上,或是地板上,都要維持正確坐姿。 ◆ 看電腦螢幕,或是看電視,又或者是其他凝視前方的時候,頭和肩膀必須呈一直線(看前面的時候)。打開肩膀,膝蓋和臂部同高或稍微高一點。不要聳肩,放鬆肩膀,手放在扶手上或自然地垂下。 ◆ 坐1小時之後要稍微轉動脖子或是每30分鐘就伸展脖子。 ◆ 如果是必須久坐的情形,每小時要坐在椅子上簡單地伸展膝蓋和手臂。伸展的同時,雙腳與地面呈水平伸直,腳踝朝身體一側拉伸10次。 ◆ 盡量不要坐超過1小時以上,每間隔30分鐘或1小時起來活動5至10分鐘,用簡單的伸展動作,放鬆脖子、肩膀和腰部,緩解緊繃的肌肉。 減少膝蓋負重的姿勢 ◆ 躺下起身的時候:不能平躺著突然起身,應把身體傾向某一側,以側身姿態利用手和手臂支撐,慢慢地起身。接著手撐在牆上或其他可以支撐身體的地方,慢慢地站起來。 ◆ 長時間坐著的時候:每30分鐘要伸屈膝蓋,這樣站起來的時候才不會造成膝蓋的負擔。 ◆ 站立或坐著不動的時候:時不時活動腳趾頭。 ◆ 長時間坐著的時候:中途要找時間伸屈腳和膝蓋,這樣站起來的時候才不會造成膝蓋的負擔。 ◆ 必須提東西的時候:膝關節炎患者和膝關節炎罹病高危險群要避免提重物。如果一定要提東西,請用兩手來分攤重量,腰略微前傾,提供腹部力量,感覺自己把重物的重量分散到全身之後再走。 ◆ 要拿起放在地上的東西的時候:膝關節炎患者不要做彎腰提起放在地上重物的動作。如果是逼不得已的情況,一定要拜託身邊的人幫忙,因為站著的時候,彎腰提東西反而會增加膝蓋的負重。
-
2021-05-27 新聞.杏林.診間
我們與「善」的距離 精神科護理師陪病人陪再長大一次
不瞞你說,當我跟別人說我在精神科當護理師,多數人第一時間的反應都是:「哇,妳好有勇氣喔!」但是從他們沒做好的表情管理中,可以看得出來,大家對於精神科還存在著許多的汙名跟過度想像。說話人人會?聊天還真不簡單!精神科相較於內外科或重症病房,病人較少出現複雜的生理疾病,但是,心理上的複雜,也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提供照護。在精神科裡面,會談技巧顯得格外重要。你可能會問我,會談哪需要什麼技巧?說話人人會,聊天還不簡單?若面對各式各樣光怪陸離的幻覺、妄想內容,如何應對進退,且讓病人可以放心地跟我們討論,在過程中還能同理到病人,但又不能隨便附和,加強病人的症狀,甚至在面對人格疾患出現試探或挑釁的話語時,護理師本身若沒有深厚的會談技巧,很難在會談當中全身而退。我曾同時照顧過兩個十八歲的女孩,一個天天獨自傻笑,會談後才知道原來每天讓她心花怒放的是――劉德華(這位劉天王可是許多六○年次熟女心中的國民老公)。她說:「我老公(劉德華)天天都對我老婆、老婆地叫!」另外一個少女則是天天食不下嚥、以淚洗面,因為她說:「我爸爸說他再也不愛我了,他還要在我的飯裡下毒,怎麼辦?」這些不存在的幻聽、幻覺、妄想,對於病人來說,都是真實存在且感受得到的事,如果我們只是告訴他們:「那些都是假的、不要理他就好!」那我們就永遠走不到病人的心坎裡,因為我們無法同理他的難過、不適與特殊感受。思覺失調症的病人,除了一般大眾比較常知道會有幻覺、妄想等正性症狀之外,常常也伴隨退縮、功能退化等負性症狀,在常規的藥物治療之外,精神科護理師也常常需要協助病人練習基本的自我照顧技巧,從跟病人搶大便(對!你沒看錯,就是「搶大便」,偶有出現病人退化到佛洛依德人格發展理論「肛門期」玩大便的階段)、協助病人學習清洗的技巧、擬定行為治療計劃,讓他們可以每天執行等。在這樣的過程中,要讓病人信任你,需要花時間的關懷、陪伴,才能建立有效的治療性護病關係。挨揍是日常,學習壓制暴力在精神科工作的歲月裡,「挨揍」也是一個必須跟大家分享的日常。幾乎每位精神科醫護人員都有被攻擊或意圖被攻擊的經驗,我已經算是人高馬大的護理師,畢竟身高一六七公分的我,在護理朋友中算是鶴立雞群,但我卻曾經被一個病人在我頭頂上咬了一口。故事是這樣的,某天大夜班巡房時,我看到他用惡狠狠的眼神死瞪著我,感受到要展開一場腥風血雨的前奏,所以趕快朝護理站回奔,準備通知隊友們把武器「操」起來(約束的相關用物)。就在我正專心「備戰」時,身後傳來一聲巨大的聲響――「碰!」回頭查看時,發現那位病人倒在地上,還哭得相當難過,我心一軟想著,剛剛還在思考如何在不吵醒整個病房下,把他五花大綁,但他卻跌倒了,就在評估跌倒傷勢的那一瞬間,他兩手抓著我的頭髮,開始把我的頭顱當成蘋果,用力地咬緊我的頭頂,死都不放。你猜對了,這下換我哭了,我一邊掉著眼淚、一邊還要溫和地跟病人說:「XXX,我真的好痛,有事情好好說,可以先把手跟嘴巴放開嗎?」當然,如果病人這樣就放開,那他就不是病人了。最後還是等到另外一位護理師與值班醫師帶著針劑,給予肌肉注射後,他才慢慢地放鬆,然後我們再一起把他約束到推床上,推入保護室。而我頭頂的傷口,大約禿了一個月,半年後頭髮才慢慢長齊。在藥物控制與心理會談治療下,病人逐漸穩定,在病人出院前,他抄了佛經送我,說要迴向給我(這可花了他一個禮拜除了睡覺、吃飯之外的時間,都在抄寫),並表示:「李護士,我還記得,在我咬妳的那一天,妳從頭到尾都沒有怪我、罵我,然後我被關在保護室的時候,妳還是每半個小時就來問我要不要喝水、想不想尿尿,然後幫我換手腳約束的姿勢……。」很多病人在急性期症狀干擾最嚴重的時候,大腦過於紊亂,很多失序的事情,自己都記不得,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記得護理師的陪伴。當然,在這件事情上,我也學了一個大大的教訓,再怎麼關心病人,第一步還是要好好保護自己,確實評估病人的暴力及危險性,不要因一時心軟而把自己的評估放在腦後。然後,精神科護理師的口袋武器裡,除了護理專業之外,還要有學習壓制暴力病人的技巧。同在的力量,陪病人再長大一次精神科病人當中,有一種族群屬於人格疾患(personality disorder),包括:自戀型(代表人物:︽哈利波特︾佛地魔)、邊緣型(代表人物:︽權力遊戲︾瑟曦),和戲劇型(代表人物:︽控制︾愛咪)等。如果你看過以上的電影、小說或是影集,應該可以感受到他們有多聰明到可以操弄周遭的人,在精神科必須要特別小心病人對於我們的操弄行為(manipulation)。曾經照顧過一位邊緣型人格疾患的病人,一開始照顧她的時候,護病關係很好,彼此之間存在著許多正向的回饋,她會告訴我:「能夠被妳照顧,我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再搭配上卡通裡才會出現的那種少女般天真無邪的微笑)再來,每天她都會在照護關係中加入一點點的化學變化,來測試妳對她是否依舊很包容,而她想知道在妳心中,她是不是跟別的病人不一樣,能得到妳更多的關注。當談論到出院準備的時候,病人的分離焦慮導致不穩定的情緒開始隱隱作祟,她感到護理師(與其他醫療團隊)要拋棄自己,開始歇斯底里地進行過去經驗的連結,憤怒地說:「妳還不是跟我媽媽一樣,說關心我,但是要離開就離開,哪會管我的感受?」甚至口語威脅並試探著醫療的底線:「我一出院,就要馬上自殺給妳看,如果我死了,都是你們的錯!」當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威脅時,真的不知所措,覺得自己被情緒勒索。在精神科,這是一種病人使用不健康的防衛機轉,所表現出來的操控行為,醫療團隊必須針對這個個案進行討論,並擬定策略。此時,不是去質疑她的行為,而是著重在如何協助她回到家裡和社會上。因此,大家的口徑都必須一致,否則一旦被病人找到破綻,整個努力就會前功盡棄,目標是讓病人無法挑撥醫療團隊成員之間的信任,才能讓病人感受到穩定的氛圍。就算下次她還是因為同一件事情(也許自殺、自傷、攻擊他人等)而再次住院,都不要責備她:「為什麼這樣做?」、「為什麼又傷害自己?」因為她就是心理生病,才會又回來尋求我們的協助,這也就是精神科護理的重要任務。曾經有位資深的主治醫師告訴我:「這類型病人的長期治療目標,要放在『讓他重新長大一次,不過這次陪他長大的過程中,會是穩定的爸爸媽媽(醫療團隊)』!」當時的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住院兩個月,出院一個禮拜就又來報到,但沒想到到第二年、第三年,每次返回醫院的時間逐漸拉長,可以延長到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過程中,病人會問我,是否可以給他私人電話,我笑笑地回答:「你可以打到病房護理站,任何一個護理師有空的時候都可以陪你談談。可是,若我們在忙的時候,你也需要練習等待。但是,我們永遠都在!」藉由陪伴、同在的力量,病人真的「重新長大」,後來病人可以穩定近十年沒有住院,直到身邊唯一陪伴的親人因死亡離開,才再度住院。正視心理健康,乃精神的良藥身為一位精神科護理師,一直努力對病人做著關懷、陪伴、同在,不論是直接給予,還是幫他們尋求其他資源的連結。二○一九年三月,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紅遍大街小巷,當時引起了社會大眾對思覺失調症病人的關注,隨著電視劇的落幕,這樣的關注也漸漸褪色。二○一九年七月,嘉義發生了鐵路警察在自強號被發狂的男子持刀刺死,二○二○年四月,嘉義地方法院判定男子在犯案當時已經處於精神障礙的狀態,欠缺辨識行為違法與否的能力,因此判決無罪,但要施以監護五年。然而,新聞開始重複所謂的追蹤報導,調查男子被診斷思覺失調多年,但沒有家人監督就醫、吃藥,因而病人一直處於精神不穩定的狀態,大眾開始出現撻伐的聲浪,不外乎「殺人怎麼可以無罪」,以及「監護五年後,男子一樣不吃藥又亂殺人怎麼辦」等等。善與惡往往一線之隔,每個人心中的善跟惡又是什麼?殺了人當然是壞事,不正確的事必須接受法律上的制裁。但前提是,這個罪人本身的動機為何?蓄意謀殺、過失殺人、防衛過當,或是根本是無行為能力人,因為精神疾患出現幻聽、幻覺,才會去攻擊傷害陌生人?我不否認確實也有人(無精神疾病相關診斷)為了逃避法律制裁,而在犯罪後將自己的行為推給「莫須有」的精神疾病,這樣的行為也確確實實地加劇了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人的汙名與反感。我希望未來無論透過體制上的修訂,或是專業上的評量,可以對於精神疾病導致的犯罪事件,有更好的防治,不應該讓精神疾病被拿來當作有心人士操弄的工具。沒有人的生命應該被白白犧牲,也沒有人有權利奪走別人的生命。但社會上也確實存在著一群弱勢族群,他們因為疾病而找不到工作,被社會排除在外。我常常想,那些精神科病人出院後的世界會是怎樣?當他失控時,別人對於他們的指指點點或是異樣眼光,往往是造成他們回到社會上的最大阻礙。每個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可能有些未被診斷的精神議題,大家應該正視自己的心理健康,因為它不像抽血報告,也不是電腦斷層可以看出來的。唯有自己用心觀察,以及把時間留給自己,給自己喘息的空間,才是精神上的良藥。作者簡介李靜怡:誤闖叢林就出不來的護理人、三寶媽護理師資歷這件事:一九九九~二○○二年 臺大精神科病房護理師二○○三~二○○四年 臺大護理系助教二○○四~二○一五年 臺大精神科護理師二○一五年~迄今 臺大安寧緩和護理師值得嘴的事:一九九四年 參加國慶晚會表演的儀隊成員中,唯一和劉德華合影者;二○一○年 考取精神衛生護理師證書;二○一一年 獲選臺大醫學院護理部之優良畢業論文;二○一二年 參加WHO-HPH & HS 海報發表;二○一三年 考取精神衛生臨床護理專家證書,取得教育部部定講師證;二○一四年 完成N4護理進階;二○一五年 論文刊登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SCI)雜誌;二○一六年 取得進階護理師證書、參與翻譯美國Elsevier「精神衛生護理實務指引」;二○一七年 當選優良護理人員。給讀者的話愛要及時。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護理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
-
2021-05-0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及早警覺骨鬆 別等骨折才發現
今天是母親節,一起關心媽媽的骨骼健康!根據統計,50歲以上女性每三人中就有一人經歷骨鬆性骨折。最常見年長者因跌倒、外傷而發生髖骨、脊椎及上肢部骨折,尤其髖骨骨折後一年死亡率高達20%,不亞於癌症,必須提高警覺,及早做好「保密防跌」工作。停經婦女 骨鬆高危險群一般人的骨質密度在30至35歲期間達到高峰,但自35歲後開始逐漸流失,隨著年紀增長、荷爾蒙改變,更年期後每年更以6%速度快速下降,因此停經後婦女要小心「骨質疏鬆症」上身。骨質疏鬆症是沉默的疾病,多數患者沒有特別症狀,很多年長者多是在碰撞或跌倒骨折後才發現罹患了骨質疏鬆症。台安醫院骨科主任劉大永醫師指出,可從身高變矮、駝背、下背痛等外形變化,早期發現是否有骨鬆性骨折的問題,盡早開始治療,防止骨質持續流失而再次骨折。劉大永補充,自己的家人就曾因彎腰撿東西而發生胸部肋骨嚴重骨折,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原來是骨質疏鬆症惹禍,經補充鈣質及使用骨鬆藥物治療,才獲得改善。骨質密度 每一至二年檢測如何早期發現罹患骨質疏鬆?劉大永強調,可接受骨質密度檢測,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進行檢查,檢測結果以「T值」為判定標準,「T值<-2.5」顯示有骨鬆,要進一步接受評估與治療。建議停經前後或65歲以上的女性、70歲以上男性,每1-2年可定期檢測骨質密度,以了解是否罹患骨質疏鬆症。有輕微骨質疏鬆現象的人,要保骨本,劉大永建議,多吃含鈣食物,例如牛奶、豆類、乳製品、小魚乾、黑芝麻等;更要多運動、曬太陽,可以活化維生素D,幫助鈣質在小腸吸收,平常可多從事重量運動,例如快走、簡單重訓,可增強關節的力量、刺激骨質生長,有助骨骼保健,防止骨質流失。針對嚴重骨質疏鬆「T值<-2.5」或已面臨骨鬆骨折患者來說,劉大永指出,除了補鈣外,可考慮搭配藥物治療,目前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藥物有多種選擇,在藥物作用方面,主要分為「對抗骨質流失」與「促進骨質生成」兩大策略。隨著生技與藥物研發的進步,新一代骨質生成藥物,已經可兼顧促進骨質生成與對抗骨質流失,也在骨密度的增加上可以看到更顯著的效果,近日已獲得主管機關核准,可為嚴重骨質疏鬆症與骨鬆性骨折患者,提供更積極的治療選擇。劉大永提醒,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病,當病患確診骨質疏鬆症或是骨鬆性骨折,應持續追蹤骨質密度狀況並積極治療,防止再次骨鬆性骨折的發生。骨質疏鬆症高風險因子● 駝背● 身高變矮4公分 ● 無特別原因的下背痛● 曾有非創傷性骨折(非車禍意外造成)● 曾接受過骨質疏鬆症藥物治療● 有內分泌疾病(例如糖尿病、甲狀腺亢進等)● 吸菸、喝酒或正在使用類固醇● 停經後婦女(65歲以上)或男性● 銀髮族(70歲以上)資料來源╱劉大永醫師製表╱黃妙雲
-
2021-05-0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填」不進屬於主流社會的表格 女同性戀的醫院填表格經驗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尊重多元性別」。一位遠在溫哥華的安寧病房志工描述一位癌末病人到臨終仍無法得到父親接受他是男同志的悲劇;一位醫學院退休教授敘述一位婦產科醫師如何展現醫師對女同志性活動的理解與知識,提供性別友善的醫療環境;最後一位專攻藝術領域的女同志分享她的故事,說出非常感人的一句話,「幸而身在人權立國的臺灣,同性婚姻專法讓我和伴侶終於能在配偶欄裡,真誠地填上彼此的姓名,成為社會整體的一部分。」No man is an Iland, intire of itselfe; every man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e…… 沒有人是孤島,獨而存在,每一個人都是大陸板塊的片層,整體的一部分英國詩人John Donne(1572-1631)從小我就怕填醫院的表格,因為常常覺得自己「填」不進這個屬於主流社會的表格,尤其是跟性/別相關的欄位。那個男/女一分為二,有或沒有的二元思維、分類界線,在我內心深處、在周圍環境裡都讓我進退失守、無法立足。還不明白自己是喜歡女生的小時候,都由母親幫我填表格。但我記得讀童話故事時,在那個幻想國度裡,我自在認同的,總是那個有能力解救別人的英雄、王子,而不是等著被拯救的公主或是可憐的小女孩。後來,我開始問自己:「喜歡女生的我應該填女性那一欄嗎?」因為,男、女異性相吸,這是大部分人以為的天經地義。「喜歡女生的我真的可以填女性那一欄嗎?」因為在生活裡,我雖愛打扮卻也常穿上褲裝、平底跑鞋,像個男生冒險運動去。我,不夠高大卻也不怎麼嬌小,聲音不低沈卻也不嬌嗔,手腳長滿密毛甚至有小鬍鬚,青春期之後常需要刮掉嘴上汗毛的我,喜歡女生的我,到底是男是女?我實在無法篤定地去填那一個性別欄,也開始理解並體會,雙性、跨性別的朋友,他們要面對的迷惑與困難一定比我更多。那麼,什麼是男?什麼是女?有睪丸、陰莖是男,陰蒂、陰唇是女?男性是強壯堅毅的,女性則是溫柔細膩的。但所謂的「陽剛」與「陰柔」要怎麼客觀定義?身高?體重?還是體脂率?坐相?站姿?還是說話的語氣?於是你可能被叫娘娘腔,或者妳被叫男人婆,在學校裡被霸凌,在工作場域裡頭被排擠,如果有社會性別的欄位我們到底可以填哪裡?成年後,更要面對「是、否 發生過性行為?」的大哉問。到底要勾哪一項呢?我想起,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說他跟白宮實習生陸文斯基(Monica Lewinsky)沒有發生性行為,所以發生性行為(sexual behavior)的意思是,陰莖插入陰道的性交(sexual intercourse)才算嗎?那,摩擦外陰部一定不算。親吻陰部算口交嗎?可是,手指放入陰道的指交呢?如果這樣叫做性行為,又要如何在勾選了「是,發生過性行為」之後,在一個對同志不夠友善的社會氛圍中,可以不出櫃又說明我不用避孕呢?而在同性婚姻專法通過之前,不論經歷什麼山盟海誓、天長地久還是物換星移、時移事往,像我這樣的人要怎麼勾選婚姻狀態?未婚、已婚、還是離婚?還記得填寫緊急聯絡人時,我最親愛的伴侶在關係欄裡也曾經只是朋友,我們不知道彼此可以有什麼的權利義務,更不知道這樣的「朋友關係」,在親人與社會的壓力下能夠維持多久。病房裡,親屬的看法永遠比我們卑微的意見重要,因為我們在關係欄裡只能是朋友⋯⋯曾經,我們沒有那麼理所當然可以是彼此的要保人與保險受益人,也無法收養彼此的小孩。這些個單純的「男/女」、「是」與「否」的表格欄位與刻板印象思考,曾像是一束令人生畏的強勁海流,讓我汪洋漂浮,無法泅泳上岸,離岸在社會人群的外海如同孤島。如果,你/妳也曾因為成績差被剝奪教育機會;因體型過胖或過瘦被嘲笑;因膚色、口音而被多數族群排擠;因出身單親家庭或孤身無依而被看輕;因疾病或是意外受傷而遭受異樣眼光,你/妳應該會理解,人生有許多問題不能只用表格來回答,也無法用簡答來說明。因為所有的人生故事,都是許多申論題的組成,也許千言萬語,更也許是說不出口的默默無語。也許,你/妳就會理解,像我這樣成為孤島的悲傷與哀戚。為了工作效率,表格當然是必須,但是隨著民主時代與多元社會的進展,表格的設計也應該更人性化。甚至,我們腦海中原始設定的許多表格,也該隨之友善變動了。幸而身在人權立國的臺灣,同性婚姻專法讓我和伴侶終於能在配偶欄裡,真誠地填上彼此的姓名,成為社會整體的一部分。雖然,目前還有許多人不贊同我們這樣的關係,也仍然有許多的表格設計,沒有將LGBTQ+(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queer or questioning)的身體經驗與處境放入思考。但是,我仍然信仰著愛,還有那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相信所有的誤解與刻板印象都會慢慢被改善。表格不再這麼冰冷僵化,漸漸充滿溫暖流動的情感與包容。終於,我就不會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了。
-
2021-05-02 養生.健康瘦身
胖一點真的沒關係嗎?美國心臟協會發表最新聲明
一個禮拜前(2021-4-23)接到WebMD寄來的電郵,裡面是一篇它剛發表的文章,標題是Even a Little Belly Fat Ups Heart Disease Risk(縱然一點腹部脂肪都會增加心臟病的風險)。這就讓我想起我在兩個多月前發表的微胖較長壽?顛覆想像?。在這篇文章裡我抨擊一些標榜「健康」或「良醫」的媒體真的是名副其實的掛羊頭賣狗肉,因為他們竟然在鼓勵民眾選擇不健康的生活。例如,《元氣網》在2015-12-23發表的顛覆想像!日專家:微胖較長壽、粗茶淡飯加速老化,《健康雲》在2017-1-30發表的別再老是減肥! 「微胖」才是最健康的!好處有這些,《每日健康》在2017-6-26發表的原來「微胖」才是長壽指標,《良醫健康》在2018-5-16發表的「微胖」的人最長壽,以及《健康2.0》在2020-7-16發表的「微胖」更長壽!。這些媒體之所以會做出如此錯誤的健康指引,主要是因為聽信了所謂的專家的片面之詞。例如《元氣網》所說的日本醫生「新開省二」,就是這麼一位所謂的專家。這些所謂的專家就只是天真無邪地用Body Mass Index(BMI,身體質量指數,身高體重指數)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肥胖,殊不知用BMI來做為肥胖指數是有缺陷的。例如一位健美先生,渾身都是肌肉,但根據BMI,他卻是被定位為肥胖。另外,縱然是脂肪,也有好壞之分:皮下脂肪是好的,但腹腔脂肪則是壞的。尤其是,與白種人相比,亞洲人通常有較高比例的腹腔脂肪。所以,縱然同樣被定位為肥胖(BMI在30或以上),亞洲人的健康風險也會比白種人來得高。WebMD寄來的那篇文章是在報導一篇剛發表在醫學期刊Circulation的「科學聲明」。這個期刊是由美國心臟協會發行的,所以它所發表的「科學聲明」或「立場聲明」當然是具有指標性的醫學指引。這篇剛發表的聲明是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美國心臟協會的科學聲明),而它最重要的一句話是:「最近的數據強調,從腰圍確認的腹部肥胖是一個獨立於BMI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指標。」所謂「最近的數據」,其實是蠻多的,而最大宗的是2014年發表的A Pooled Analysis of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Mortality in 650,000 Adults(650,000名成年人的腰圍和死亡率的匯總分析)。這項分析發現,縱然是所謂的正常或健康的人,也就是BMI在20到25之間的人,死亡風險還是會隨著腰圍尺寸而升高。尤其是過了中年的人,如果不常鍛煉,肌肉就會逐漸被脂肪取代。所以,即使整體體重和BMI保持不變,健康風險也還是會隨著腰圍尺寸而升高。事實上,有鑑於腹部肥胖是非常明確的健康風險,美國心臟協會的這份科學聲明建議將腰圍的測量也納入例行的健康檢查項目,就像例行的量身高、體重、血壓一樣。我完全了解為什麼那些所謂的「健康」或「良醫」媒體會說微胖是最健康,最長壽。首先,有些在電視上主持「健康」節目的醫生,或是在YouTube大談養生的專家,都是大腹便便的,例如,請看我發表的抗癌食品及戒口的胡扯。所以,既然主持人都是肥胖了,健康節目(或不健康節目)當然也就要告訴觀眾微胖是最健康,最長壽。再來,大多數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就是喜歡聽「胖一點沒關係」這樣的話,畢竟,想要不胖實在是很難,所以大家就會選擇逃避,甚至尋求安慰。所以,媒體就會投其所好,安慰肥胖。但是,安慰肥胖是一回事,鼓勵肥胖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很不幸的是,那些所謂的「健康」或「良醫」媒體就是在鼓勵肥胖,因為他們所釋出的訊息會讓人以為微胖是比不胖來得健康。只不過,從美國心臟協會的這份科學聲明來看就知道,鼓勵肥胖實在是不道德的。我個人認為,「微胖」也許是無害的,尤其可能會因人而異而不能一概而論。但是,由於「胖」就是「脂肪」,所以絕不應是追求的目標。最重要的是飲食要均衡,運動要有恆,如此才能延緩肌肉被脂肪取代。最好是能不胖,但如果已經盡力了,卻還是微胖,那就順其自然,無需過度擔心。不管如何,請千萬不要相信微胖是最健康或最長壽。原文:微胖最健康,最長壽?
-
2021-04-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你的瘦不是真的瘦?醫師提醒,這器官胖起來恐會要你命!
肥胖在全球已是日益嚴重的健康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更發出警告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根據2017年國人十大死因調查結果顯示,有七項與肥胖有關。且許多研究顯示,癌症背後的危險因子與肥胖脫不了干係。 老是吃不胖!但可能這器官已經發福了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除了用肉眼從體型、體重數字或BMI指數判斷是否肥胖,還有一項潛藏於身體內部的肥胖是無法經由肉眼觀察,即是外型纖瘦都可能有的「脂肪肝」。 30歲的汪先生,身高172公分,體重52公斤,BMI指數僅17.6。在健康檢查前,他自傲自己從小就是吃不胖的體質,怎麼吃都吃不胖,還常被周遭親友笑稱是瘦皮猴,更認為自己體型纖瘦一定很健康。 但在進行健診後,透過超音波檢查的影像,發現自己已有輕度脂肪肝。經詢問,才知汪先生自恃吃不胖體質,熱愛吃油炸、高熱量食物,手搖含糖飲料更是不離手,而脂肪肝的形成正是與飲食攝取過多熱量有關。 醫師建議他,應立即調整良好飲食習慣,以改善脂肪肝,避免脂肪肝發展下去形成肝臟發炎,進一步易使肝臟纖維化,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造成不可逆的肝損傷。 梁程超表示,當飲食攝取過多熱量時,容易在體內轉換為脂肪儲存於肝臟中。當肝臟細胞內積聚脂肪超過肝臟5%以上時,就稱為「脂肪肝」。據調查,在台灣的成人約三分之一有脂肪肝,甚至有增加的趨勢。 脂肪肝發生的原因為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症、酒精、饑餓及蛋白質營養不良、長期服用類固醇等藥物、基因遺傳及不明原因,其中,以體重超標為最常見的原因。 梁程超說,脂肪肝的演進可分為三期,早期脂肪肝沒有症狀,多數人在健檢時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才知患有脂肪肝;進展至中、後期脂肪性肝炎,才可能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慾不振、倦怠、腹脹、肝臟部位有壓痛感等明顯症狀。 根據瑞典最新研究顯示,脂肪肝者的死亡風險較沒脂肪肝者增加1倍,且死亡風險隨疾病嚴重程度而增加。 梁程超提醒,脂肪肝是我國僅次於B、C型肝炎的肝病,目前沒有有效的藥物可供治療控制,而且並非肥胖者的專利,就算是天生瘦也可能有脂肪肝問題,不可不慎! 若想改善脂肪肝,最有效的方法仍是從日常生活中做起。調整良好飲食習慣,減少高熱量、精緻碳水化合物及甜食的攝取,並培養運動習慣、積極控制體重。別忘了!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觀察肉眼看不到身體內部的潛藏肥胖。 而腹部超音波是檢查肝臟健康的利器,可有效診斷是否有脂肪肝的形成。若發現肝臟有可疑陰影,再搭配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施打肝細胞特定性顯影劑的檢查,補足超音波掃描找不到的可疑病灶,完整掌控肝臟健康狀態。
-
2021-04-20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吃高蛋白飲品增肌減脂?專家提醒,小心腎功能出問題!
越來越多人了解,減重不只一昧的減去體重,而是應該增加肌肉量,再利用肌肉增加身體基礎代謝率,進而雕塑身形,同時調整身體狀況,成為不易發胖的瘦子體質,也可降低日後發生復胖的機率。 有效減重也能兼顧增肌減脂,該怎麼做呢? 而如何做到有效減重也能兼顧增肌減脂呢?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表示,除了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在飲食上,吃對食物相當重要,千萬別落入「不吃澱粉」的減重迷思。 沒有運動習慣的36歲林先生,日前進行健康檢查,其身高175公分、體重84公斤、BMI指數27.4,已到達成人「肥胖」定義。因此,他維持健康的減重課題,最重要的是「減重」。 除此之外,他的健檢結果顯示,已有高血壓且腎絲球過濾率eGFR指數遠遠低下標準值,僅有60 ml/min/1.73 m2,低於正常值,顯示腎臟功能已發生問題,屬於輕度慢性腎功能障礙。 在與營養師的諮詢過程中,他分享,近期開始採取網路上流傳的「高蛋白飲食法」,在飲食中大幅減少吃碳水化合物的比例,甚至是不吃,並改攝取大量的肉類,甚至每天喝杯健身人士愛用的乳清蛋白粉飲品,以為能「增肌減脂」。 潘富子提醒他,若再按照這樣的飲食方式吃下去,恐增加腎臟的負擔,造成腎功能繼續下降,導致不可回復的損傷,日後走上洗腎不歸路。林先生驚訝表示,以為跟著別人的減重方式做就能瘦,沒想到卻讓腎臟出問題。 潘富子說明,好的澱粉類食物含有醣類,醣類進入人體,經過消化、吸收後會轉變成葡萄糖,提供人體細胞能量的來源。長時間攝取醣類比例過低時,就會讓身體大多的細胞無法直接利血糖當能量,造成代謝的紊亂。 而提高蛋白質的飲食方式,如果能配合適當的運動,確實可幫助增肌減脂。但對於有慢性腎臟疾病者,若吃下過多蛋白質,則會造成腎臟負擔,可能使腎功能發生嚴重問題。 潘富子提醒,要如何找出有效且適合自己的減肥方法,建議最好先安排健康檢查了解身體狀態,再尋求醫師或營養師的協助並聽從專業建議,避免盲目嘗試網路傳聞,減肥不成反而還傷身。
-
2021-04-1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擔心孩子發育不良,中醫:男女轉骨時機大不同!六關鍵助長高
「明明都是國一,我家孩子卻比同學矮了一二十公分」,王媽媽拿著兒子入學健康檢查報告,憂心忡忡地問著醫師,「現在需轉骨嗎?」,每個媽媽看到自己的小孩比同齡層的孩子還要矮時,總會擔心是不是發育不良,中醫師提醒,服用任何轉骨藥方時,務必先接受醫師評估,以免造成反效果。黃金生長加速期 青春期是關鍵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欣瑜指出,從西醫學觀點來說,人的一生中有兩次生長加速期:出生至一歲,以及青春期。以前者為例,俗話說「一眠大一吋」,這個時候,寶寶身高體重屬於快速成長期。 至於青春期,如果吃好、睡好,又運動,則男孩一個月可長1至1.6公分,女孩一個月可長0.8~1.2公分,一直長到骨板癒合為主,男生約16歲、女生14歲,之後就很難再長高。 陳欣瑜強調,青春期是人出生後第二個生長加速期,父母務必把握孩子成長的黃金期,並注意孩子的生活起居,避免熬夜,多運動,才能讓孩子身高往上衝刺。腎、脾、肝與生長發育密不可分身高受先天遺傳及後天營養、運動、睡眠、情緒與疾病等多因素的影響,從中醫觀點來看,生長發育與「腎」、「脾」、「肝」三臟腑息息相關,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腎藏精,精生髓,骨髓養骨)。脾為後天之本、主肌肉四肢(脾主運化,吸收水穀精微,以營養肌肉四肢)。肝則主筋、主升發喜條達惡抑鬱,筋」即筋膜,包括肌腱和韌帶,肝血充足,筋得其養,關節運動才能靈活有力;陳欣瑜說,肝在五行屬木,木性主升發,肝氣保持升發柔和、舒暢條達的特性,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男女轉骨時機大不同中醫所謂的「轉骨」是指春期男女從兒童體格發育漸為成人體格的過渡階段,在身高、體型、心智及內分泌所產生的綜合性變化,藥方以草藥為主,常是有藥無方、口耳相傳的經驗醫學。 一般來說,男女適合轉骨的時機不同,男生為長出喉節、開始變聲之時,女生則為初經來潮之時,陳欣瑜提醒,切勿過早服用轉骨方,否則會造成性早熟。此外,男女轉骨偏方也是大不同,男生著重補氣、加強骨骼成長,女生則斥重補血調經、調整生理週期及胸部發育,方劑性質多為燥熱。陳欣瑜建議,由中醫師根據體質調配處方劑量,以免補過頭,造成身體不適。除了中醫轉骨外,以下成長發育「六秘訣」也能促進孩子生長發育:1.充足的睡眠:睡眠時生長激素為清醒時的7.5倍且晚上9~12點分泌最旺盛。 2.適當運動:運動可以刺激生長板、也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 3.少吃甜食:甜食會促進胰島素的分泌,而胰島素則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 4.少吃油炸:脂肪細胞會加速合成性荷爾蒙而造成性早熟。 5.減少或避免接觸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 6.保持心情愉悅。※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