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30 醫聲.Podcast
搜尋
躁鬱症
共找到
72
筆 文章
-
-
2024-07-14 退休力.社會連結
永不放棄的照顧者!71歲古金順顧妻6年也失智,找社工交接:男性可能不夠細心,放下面子找資源協助
七十一歲的古金順,六年多來一路照顧失智的太太,是一位「永不放棄的照顧者」。他觀察,男性照顧者雖然相較女性照顧者是少數,也可能不夠細心,強項卻是善於尋找長照等相關資源協助。六年前,某天古金順和太太去百貨公司,太太去上洗手間,卻找不到回來的路;他和太太、兒子到台中旅行,晚上住飯店,太太突然開門說要去廁所,但方向根本不對。古金順覺得太太不太對勁,就醫診斷為失智症。古金順帶著太太參與失智課程及活動,但課程兩小時,交通來回也要兩小時,舟車勞頓又費時費力,瀕臨累倒邊緣。就在他不知該怎麼辦時,參加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舉辦的活動,進一步了解長照資源,決定善加利用,他前後換了兩家居家照顧服務公司、三名個管師,視太太狀況做出最好的調整。兩年前的母親節,太太突然行動不靈活,無法站立,原來罹患了巴金森氏症,便開始使用每天八小時「家庭托顧」,搭配交通接送,以及餵食、擦澡、換尿布等居家服務。古金順說,女性天性會照顧人,男性不會又愛面子,「只好」努力找資源。他上網看影片,吸收別人照顧經驗、選擇合適的方式套用到太太身上。沒想到,這一、兩年來,古金順常忘記曾講過的話,不斷重複同一件事情,有時迷路、失去方向感,有時感覺大腦突然沒電了,想不起來要做的事情。就醫檢查發現是長期照顧太太的壓力、引發憂鬱症、躁鬱症,甚至已經輕度失智。他主動聯繫家總的社工,展開「安心交接計畫」,萬一自己倒下,太太還是可以獲得照顧,也減輕兒子壓力。「社會有很多資源,照顧者勇於求助,對自己好,也對家人好。」古金順給同為照顧者的男性一些心得,放下面子,不要害羞,帶家人走出來,參加活動,多接觸外界,同時尋找長照資源,接受協助,自助人助。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6-25 醫療.精神.身心
棉被加重可改善失眠?教授解析「重力毯」對睡眠有助益的真相
讀者Zing在2024-6-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感謝林教授多年的努力幫大眾解惑,也避免了網路上、市場上的廣告與類廣告的誤導。最近個人有看到「深層觸感刺激」(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重力毯」對睡眠的助益。想請教林教授這方面是否有科學數據的支持?可信度如何?我立刻回覆:「深層觸感刺激」、「重力毯」對睡眠是否有助益,因人而異。他立刻又再問:可否說明什麼人比較有助益?成人ADHD併睡眠呼吸中止會有效嗎?非常感謝!!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照字面翻譯是「深部壓力刺激」,而最通俗的說法其實就是「按摩」,也就是「會產生既疼痛又舒服的壓力刺激」。「重力毯」,也叫做「重力被」,是翻譯自weighted blanket(加重毯,加重被)。在科學文獻裡,weighted blanket的作用機制往往會被說成是因為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但我個人並不同意,畢竟weighted blanket根本就不會產生既疼痛又舒服的感覺。我認為它的作用機制其實是更像「擁抱」,是一種帶有一點點點壓力的緊密接觸。除非是性騷擾,否則「擁抱」在人類社會是一種愛或安慰的行為。我之所以會說「因人而異」,主要是因為,不管是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還是weighted blanket,都帶有很多「主觀因素」。就拿我個人而言好了,weighted blanket肯定是會讓我感到非常難受。更極端的例子是,weighted blanket曾造成兒童死亡。請看紐約時報2022-12-22發表的Target Recalls Over 200,000 Children’s Weighted Blankets After 2 Girls Die(兩名女孩死亡後 Target 召回超過 20 萬件兒童加重毯)。(註:Target是一個龐大的美國連鎖百貨公司)就科學文獻而言,請看2017年發表的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Deep Pressure on Young People with Autism and Severe Intellectual Difficulties: Demonstrat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深度壓力對患有自閉症和嚴重智力障礙的年輕人的直接影響:表現出個體差異)。它的結論是:深度壓力似乎對患有自閉症和嚴重智力障礙的人群有直接好處,但反應的異質性表明,應仔細監測反應,並在深度壓力不再有益時停止。我在前面有說「weighted blanket的作用機制往往會被說成是因為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現在請大家看我用deep pressure關鍵字搜出來的幾篇近期的weighted blanket論文。2020年:Weighted Blanket Use: A Systematic Review(加重毯使用:系統回顧)2020年: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weighted chain blankets for insomnia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加重鏈毯治療精神疾病失眠的隨機對照研究)。結論:加重鏈毯是治療重度憂鬱症、躁鬱症、廣泛性焦慮症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失眠的有效且安全的干預措施,還可改善日間症狀和活動水平。2022年:Nursing staff’s experiences of how weighted blankets influence resident’s in nursing homes expressions of health(護理人員對加重毯如何影響療養院居民健康表現的經驗)2023年:The effectiveness of weighted blankets on sleep and everyday activities – A retrospective follow-up study of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加重毯對睡眠和日常活動的有效性—對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或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和成人的回顧性追蹤研究)2024年:The effect of weighted blankets on sleep and related disorders: a brief review(加重毯對睡眠和相關疾病的影響:簡要回顧)雖然這幾篇論文都給予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和weighted blanket正面評價,但我還是希望您能參考哈佛大學在2021-11-15發表的Do weighted blankets help with insomnia?(加重毯有助於失眠嗎?)。它的最後一段是: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失眠症狀有非常真實的安慰劑效應。這意味著,如果您相信加重毯會對您今晚的睡眠產生積極影響……那麼,很有可能它會。對於健康的成年人來說,只要個人可以在必要時將毯子拿開,加重毯就被認為是安全的。因為睡眠是一種主觀體驗,所以買一條加重毯可能是值得的——只要你不要忘記還有其他治療失眠的方法,並且有更多的研究數據來支持它們的有效性。至於讀者所問的「成人ADHD併睡眠呼吸中止會有效嗎」,我的回答是,對ADHD可能有效,但對睡眠呼吸中止幾乎沒有可能會有效。這是因為,ADHD是一種精神疾病,而deep pressure stimulation和weighted blanket能夠給予精神安慰,但睡眠呼吸中止卻不是精神疾病。而是呼吸道疾病(請看我在2016年發表的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的新儀器)。事實上目前並沒有weighted blanket用於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的論文,而以後也幾乎不可能會有。後記:文章發表後5小時,讀者乘楓留言:其實我自己也是用加重毯的,用了四個多月了吧。一開始是聽說對放鬆肌肉,減少疲勞,增加睡眠品質而去試的。一開始用的時候真的有「好像一個人壓在你身上」的感覺,有一種奇特的溫暖,但是也因為這個重量,所以翻身甚至起床都不太容易。(曾經有因為要趕快爬起來所以手一翻,但是因為不熟悉那個重量而傷了手的經驗。)現在用了一段時間,重量還是一樣的,但是已經習慣了,也不再感覺那種「被擁抱著睡著」的感覺了。有沒有睡的比較好呢?好像一開始也沒有,到現在更沒有那種感覺了。但是可以想像的是某些精神上有障礙的人真的會對這個奇特的溫暖覺得有幫助。我們這種只要求睡的好一點的人可能就真的沒什麼用了。供大家參考一下吧。原文:深層觸感刺激,重力毯,能助眠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5-07 醫療.精神.身心
研究證實頑固型憂鬱症會遺傳!「x等親」罹病風險增9倍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情緒精準醫療中心李正達主任團隊研究發現,頑固型憂鬱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簡稱TRD)患者的1等親,大幅增加9.16倍罹患頑固型憂鬱症的風險,也增加了2至3倍得到其他精神疾病的機會,為首篇證實頑固型憂鬱症有基因遺傳風險的研究,於今(113)年4月獲得精神領域頂尖國際期刊《JAMA Psychiatry》接受刊登。逾30%憂鬱症患者抗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研究發現可能與這原因有關李正達主任表示,憂鬱症對於社會的影響愈來愈大,全世界皆然,持續未得到控制的憂鬱狀態,將大幅影響生活品質、增加自殺風險,以及加速大腦退化。然而,有超過30%的憂鬱症患者對於抗鬱藥物的治療效果不佳,研究發現,此類頑固型憂鬱症比一般憂鬱症患者有著更明顯的大腦功能缺損。以下圖為例,同年紀但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TRD頑固型憂鬱症患者(下圖左),其大腦皮質活性下降的情況較一般憂鬱症患者(下圖右)更為顯著,當然也解釋了,此類患者的認知功能表現下降,以及社會職業功能的減損。早期的研究發現,若憂鬱個案對於特定種類抗鬱劑的治療反應良好,則其家族中另一憂鬱成員對於同一種類抗鬱劑的治療反應大多也會不錯;此外,近來基因的研究也發現,頑固型憂鬱症可能與突觸、神經可塑性、腦部滋養因子等相關基因的變異性有關,雖然目前研究的結果並不一致,這些發現已暗示了頑固型憂鬱症可能與遺傳有高度關聯性。頑固型憂鬱症具高度遺傳性 應及早選擇其他抗鬱治療恢復健康李正達說明,本研究分析我國人民就診資料,在串接不同資料庫後找出患者的1等親,包括父母、手足、子女後結果發現,頑固型憂鬱症患者的1等親,不但大幅增加9.16倍頑固型憂鬱症的風險,也增加了2至3倍得到其他精神疾病的機會,像是焦慮症、強迫症、憂鬱症、躁鬱症、甚至思覺失調症等。本研究證實了頑固型憂鬱症,在家族間有著高度的遺傳性,也間接支持了頑固型憂鬱症有著高度的生物性致因,也就是有更明顯的腦部異常,更提醒在臨床上若遇到對於抗鬱劑治療療效不佳的患者,應更早期積極的開立更有效的藥物或非藥物治療方式,例如:非侵入性腦神經刺激——重覆經顱磁刺激(rTMS),來治療其顯著的大腦功能異常。此外,李正達強調,抗鬱劑治療頑固型憂鬱狀態,反應了當下大腦及生理上存在著更多的異常,此最新研究結果暗示,遺傳在此生理異常背後的機轉上伴演一定角色,然而,對於抗鬱劑治療效果不佳、並不代表對其他藥物或是非藥物的治療方式就沒有效,早期且正確地選擇對的抗鬱治療方式,合併健康的生活型態,就能使憂鬱情緒快速改善,並恢復健康穩定的生活。★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28 養生.聰明飲食
不再堅持只吃肉!為何全肉食醫師和生酮飲食教父皆開始吃碳水化合物?
我在2022-9-28發表肉食密碼:救命飲食的另一極端,讀者chiaseeyan在2024-4-9留言:教授好。作者去年已經脫離純肉飲食了,現在每天攝取300g碳水,受訪影片。留言裡的影片是2023-9-24發布的Why Paul Saladino Quit Carnivore & Now Eats 300g of Carbs Per Day(為什麼 Paul Saladino 放棄全肉食並現在每天吃 300 克碳水化合物)。Paul Saladino有醫師文憑,但卻不在醫院或診所工作,也從未發表過任何醫學論文。他的全職工作是行銷全肉食飲食(Carnivore diet)和營養品。他在2020-2-18發行新書The Carnivore Code: Unlocking the Secrets to Optimal Health by Returning to Our Ancestral Diet。這本書在台灣是翻譯成《肉食密碼》,而發行日期是2022-8-12。譯者是黃亭蓉,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就讀英國中央演講與戲劇學院舞台與廣播媒體編劇研究所。(註:我在她的臉書看到她手上拿著一大塊扭結麵包,還說她超喜歡吃這種麵包。我也高度懷疑這本書的發行人真的是奉行全肉食飲食)《肉食密碼》的內容簡介是:「改善自體免疫疾病,減輕發炎症狀,破解植物性飲食益處的迷思,用全肉食找回身體健康!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狼瘡、甲狀腺疾病、牛皮癬、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許多病症都將獲得改善。保羅‧薩拉迪諾醫師在這本開創性的書中,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那些我們以為對健康至關重要的食物,如全穀物、植物和綠葉蔬菜對身體並不如你想的有益處!薩拉迪諾醫師結合了科學、歷史以及自己身體力行驗,破解了植物性飲食益處的迷思,並揭示了全肉飲食的治癒潛力,提出這才是最符合我們的身體的飲食方式。」Paul Saladino在訪問影片裡說:「這令人謙卑。……我現在了解到,在飲食中加入碳水化合物可以改善我的健康。」這部影片發表之後3個月(2023-12-27),健康資訊網站The Hone Health發表Why Dr. Carnivore Changed His Mind About Meat-Only Diets(為什麼全肉食醫生改變了對全肉飲食的看法)。我把重點翻譯如下(紅色字):功能醫學醫生Paul Saladino(又名全肉食醫生)以其嚴格的飲食信仰在生物黑客界引起了轟動。 但到了 2023 年,他的健康發生了變化,促使他放棄了塑造他職業生涯的飲食習慣。(註:台灣也有很多所謂的功能醫學醫生,騙吃騙喝,請看功能醫學:真功能,假醫學)自 2018 年以來,Saladino一直致力於全肉飲食,向那些對極端無碳水化合物養生法所謂的健康益處感興趣的人出售書籍和飲食計劃。 但在最近接受播客Thomas DeLauer採訪時,Saladino表示,經過五年的全肉食飲食,他的睪固酮水平下降了。他也認為全肉飲食是導致他睡眠問題以及關節和肌肉疼痛的原因。註冊營養師 Sydney Greene 表示,Saladino可能缺乏負責產生睪固酮和褪黑激素等重要荷爾蒙的營養素,而低血糖水平會導致心悸。Greene又說,由於飲食缺乏多樣性,那些遵循肉食飲食的人更容易缺乏維他命和礦物質,也面臨便秘和胃酸倒流等胃腸道問題的風險。她也說,肉食飲食不含纖維,所以會導致腸道內的有益細菌挨餓,從而損害腸道微生物群。Saladino並不是唯一一個放棄肉食飲食的大牌生物駭客。 Dave Asprey被譽為「生物黑客之父」,也是《聰明而不是更難》(Smarter Not Harder)一書的作者,(註:他是生酮飲食教父,防彈咖啡的發明人)他表示,碳水化合物和纖維的缺乏破壞了他的腸道健康,並降低了他的睡眠品質。他說:「每天早上我都筋疲力盡。根據我的睡眠監測腦電圖設備顯示,我每晚會在不知不覺中醒來 10 到 12 次。」營養師 Greene說:「我絕不會向任何人推薦這種飲食。一位醫生推行這種飲食是非常不道德的。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取決於多樣化的飲食。所有食物類別對於身心健康都很重要。」沒錯,一位醫生推行這種飲食是非常不道德的,但是,一位所謂的名醫卻在台灣極力推行這種飲食,請看LMHR:玩命遊戲。還有,儘管Asprey已經放棄生酮飲食,但他仍惡性難改:他最近(2024-3-29)發表影片聲稱「尿液注射」可以治百病,請看https://youtu.be/NMszKzd0UrQ。原文:全肉飲食教父,生酮飲食教父,雙雙投降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5 醫聲.健保改革
4月1日健保調整藥價後,對民眾的衝擊有哪些?如何因應這波換藥潮?
健保署2024年最新藥價已於4月1日實施,主要衝擊慢性病族群,集中在這3類患者衛福部健保署公告2024年最新藥價於4日1日實施,藥價調整後,民眾憂心醫療院所出現換藥潮。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健保調整藥價後,醫療院所會與藥廠重新議價,藥廠不願意降價,醫院考量營運成本,確實可能出現一波換藥潮。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也說,此波藥價調整多屬慢性病用藥,如心臟血管、神經系統、抗感染等用藥,影響患者將達600萬人。朱益宏說,醫療院所面對健保藥價調整,考量營運成本需與藥廠重新議價,但醫院層級不同,作法也不同,醫學中心藥品用量大,藥價議價能力強,同一藥廠可以針對不同藥品價格互相搭配,如降某藥品的價格,卻提高另一藥品價格。反觀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在藥品採購受限用量少、必須向藥廠採購達一定數量的藥品,才有議價機會。如果採購量不夠,藥廠不出貨將形同斷貨,形成另類被迫換藥潮,但地區醫院、基層診所被迫換藥,能不能真的換到又是問題,像偏遠地區醫療院所,藥廠送藥成本高,藥價不降反升,呼籲健保署多協助偏遠地區醫院順利取得應有的藥物。健保署每年調整藥價,確實造成部分藥廠不符生產成本,選擇少量生產,或離開台灣市場。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基層診所有時換藥考量並非藥價,而是缺藥不得不更換其他更充足又不影響治療效果的藥品,如果再持續砍藥價,缺藥潮不解決,恐影響民眾的一般用藥。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藥師王明媛說,新藥價上路半年至一年後,醫療院所、藥局會與藥廠重新議價藥品,當藥價太高,為降低經營成本,轉為採購藥價低的藥品,常會出現換藥潮。一位不具名醫師表示,健保署調整藥價有利有弊,健保降低藥價支出後,省下來的錢可滿足其他病人需求,但調整藥價會壓縮藥廠獲利空間,擔心原廠藥退出市場,不利國內醫療發展,往後患者需原廠藥治療時,還須專案進口,反而可能花更多的錢,「一直壓低藥價,並非長遠之道」。每年健保藥價調整,社區藥局已有應對機制,一位不具名藥師指出,每年接近調整藥價,對降價過多藥品會暫停進貨,等待新藥價上路後,再用便宜價格進藥。「暫停進藥的作法,真的很令人痛心。」藥師說,如上月底有位民眾拿慢性處方箋,到藥局領取失智症藥物,但該款藥物藥局剛好用完,但該藥品4月後,每顆藥價調降6元,如果要幫民眾叫藥就會虧損,也只好請民眾到別家藥局領藥,健保署應想辦法解決藥價調整產生的諸多問題。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說,調整藥價前需經評估,如果是基本的、必要的、不符成本的藥品,就不會調降藥價,確保民眾用藥權益,目前共28家廠商提出重新核價,正依相關程序處理中。民眾憂療效變差 醫師提醒:多注意病況今年健保最新藥價於4月1日實施,此波藥價調整3大類藥物,分別為心臟血管、神經系統及全身性抗感染用藥,2024年健保藥價調整品項總數達4568項,其中調降4551項、調升17項。在心臟血管藥價調整,第一、二名為降血脂藥物,是與立普妥、冠脂妥等相同成分藥物,兩者為健保減少11.48億元支出,排名第三為用於術後傷口皮膚去瘀的去瘀軟膏類藥物,藥價從一支33點7元降至29.1元,可為健保省下八百萬元。延伸閱讀:藥物百科:立普妥、冠脂妥等相同成分藥物-藥物百科心臟學會秘書長王宗道說,民眾遇到醫療院所換藥,可以多量血壓、由健保存摺APP查看抽血檢查的血脂等數據,隨時注意病況;目前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國人十大死因排名第二、患者人數持續增加,盼健保署節省藥費後,應放寬心血管疾病患者使用降血脂藥物限制,有效減少發生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藥品調降價格,前三名藥物為理斯必妥、立普能、思樂康等相同成分藥物,以思樂康來說,常用於治療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憂鬱症等患者,一顆藥價調整前為9.6元,調整後7.9元,降幅17.7%,為健保省下1.9億元。延伸閱讀:藥物百科:理斯必妥相同成分藥物藥物百科:立普能相同成分藥物藥物百科:思樂康相同成分藥物精神藥物調降藥價,是否影響精神疾病患者服藥順從性?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這次調價藥物在台上市已久,雖然有些病人執著原廠藥,但已在服用學名藥的病人應不受影響,且換藥前醫療團隊也會透過醫病共享決策,與病患說明清楚。如果治療效果不如預期,病人可向醫師反映,醫師會再向衛福部反映。至於抗感染劑藥品,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說,此波調降藥物多為醫院內處方用藥,對一般民眾影響不大,醫院端對於該類藥品,還是需要多加注意,避免患者無藥可用。藥品政策改革 健保署2024年4月8日討論近年健保藥價調整為依據「全民健康保險藥品費用分配比率目標制(DET)」,自民國102年試辦至今,各界均認應調整。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說,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方向,製藥界與衛福部健保署已有多項共識,首先應加快學名藥上市速度;其次盼透過降低藥價,加快新藥納入健保,以及討論藥價核價、調價等DET機制等。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藥品政策改革於2024年4月8日舉行會議。此「113年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方案相關法規修正草案溝通會議」將邀集國民黨、民進黨、民眾黨等立委辦公室及製藥界代表等,與社保司、食藥署、經濟部等。陳誼芬指出,國內約七成藥品為學名藥,給付金額僅占健保藥費二成,應給予在台製造的學名藥優惠措施,降低藥價,且國內原料藥約五成來自中國大陸、三成來自印度,現在全球面臨缺工、缺料,建議政府扶植國內原料藥藥廠,國藥國造,降低藥價,並配合健保署採取平行審查、暫行性支付等機制加速新藥給付。藥學會理事長康照洲說,改革DET機制應採用更靈活調價方式,整合藥界專家學者、藥師、製藥界及各層級醫院、診所意見,共同討論適當解決方案,建議健保署應針對不同團體多開會議,了解各方意見。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說,全聯會將對藥品政策改革提出見解,但未被納入4月8日的討論團體之一,他已向署長石崇良提出抗議;全聯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說,今年藥價調整金額、品項是歷年最少,「但調降金額最少,不代表傷害最小」,每年調降藥價讓許多藥廠想退出台灣,DET等藥品政策確實需要改革。藥學會、藥師公會全聯會被安排在第二次會議。「醫師在治療患者時,希望手上能用的武器(藥物)愈充足愈好。」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說,健保總額有限下,須透過藥品議價、節流財務,但隨著全球藥品成本上漲,過度管制也有可能會導致廠商退出市場,或讓新藥、新技術納入健保的時程受到影響,呼籲政府應建立優質醫療環境,確保國人用藥無虞。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30 養生.生活智慧王
雜物滿屋難斷捨離?醫師曝愛囤積症是種病!嚴重恐會社交和職業功能受損
近年來,興起一股「斷捨離」風潮,講究無欲單純的生活,但社區中仍常見「囤積症」患者,在家中堆滿東西,髒亂不堪,寸步難行,幾無生活品質可言,如果旁人丟棄物品,還會勃然大怒。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囤積症又稱為儲物症、囤積症候群或囤積障礙,是1種心理精神健康障礙,歸在「強迫症及其相關障礙」,需靠藥物、認知行為治療才能逐步改善。囤積症好發於長者!女性罹病率為男性的3倍楊聰財表示,囤積症自2013年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和拔毛症等屬於強迫疾病相關障礙的1種,定義為「不當收集物品,造成生活障礙」,一般來說,個案常伴隨情緒障礙,如廣泛性焦慮症或是分離焦慮症等,女性為男性的3倍。臨床也發現,囤積症好發55歲以上民眾,中老年人發生囤積症機率是青壯年的3倍。中老年囤積症患者成因複雜,精神疾病,強迫症、憂鬱症、躁鬱症,失智症、巴金森病或身體體力不佳等,都可能引發囤積行為。囤積症6大症狀 患者恐將雜物堆滿屋楊聰財指出,最常見的囤積症個案特徵為不停囤物,從家裡堆到公共空間,影響家人居住空間,也造成居家環境、公衛等危害。部分病友則是沒有意義地蒐集某些東西,同1件物品蒐集數10件,買來後不開箱,就堆在角落,導致生活空間變得極度混亂和不可使用。主要症狀可分為下列6大類:1.持續囤積物品:個案無法停止收集、購買或保留各種物品,即使這些物品並無實際價值。2.拒絕處分物品:患者難以捨棄,或扔掉物品,即使這些物品已經破損、過期,或沒有實際用途。3.生活空間極度混亂:囤積物品導致家居或工作環境變得極度雜亂。4.社交和職業功能受損:囤積症影響患者的社交生活和職業功能,可能導致孤立、失業或其他社交問題。5.情感困擾:患者常常因囤積和混亂的環境而感到焦慮、沮喪、尷尬或其他負面情感。6.健康風險:囤積症可能導致健康和安全風險,例如堆積物品可能引發火災、滋生害蟲或其他危險。囤積症讓認知功能變差!醫師解析病因針對囤積症的治療,楊聰財表示,囤積症和腦部前額葉或扣帶皮質等功能失調有關,涉及到腦部運作區塊,驅使其強迫一直出現「囤積」的重複行為,需以藥物調整血清素,穩定腦部系統運作。另需輔以認知行為治療,排解壓力,解決焦慮,以降低囤物頻率。部分囤積症患者是因認知功能變差所致!當認知功能退化,使得歸納、整理、解決事情等能力變差,此時,家人應予以協助,幫忙盤點可以丟棄哪些東西,以逐次減少方式,慢慢清空囤積物品。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2 焦點.元氣新聞
她喪子差點壓力過大心碎致死 心碎症候群背後藏「身心議題」
「心碎」真的可能致死。一名50多歲女子,正經歷喪子之痛,天天以淚洗面,某晚突然胸悶暈厥送醫,女子心肌酵素上升,急診判定「心肌梗塞」,送進導管室治療,放置導管後,竟發現冠狀動脈並未堵塞,左心室卻呈現章魚壺狀,結果為罕見的「心碎症候群」,經投藥治療後,所幸救回一命。心碎症候群、心肌梗塞症狀難辨別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劉力瑋表示,心碎症候群又稱為「壓力性心肌症」,患者多數因情緒壓力引起,九成患者為女性,特別是更年期過後的女性,最容易引起心碎症候群,學界推測與女性荷爾蒙缺失有關。除了該族群以外,罹患憂鬱症、焦慮症、有抽菸、酗酒等習慣者,也屬於高危險群之一。劉力瑋表示,心碎症候群的表現方式與心肌梗塞相似,初期會感覺到胸悶不適,有時伴隨「劇烈疼痛」,心碎症候群的患者送到急診時,醫療人員難以透過症狀辨別是心碎症候群還是心肌梗塞,甚至連心電圖、檢測心肌酵素,兩者表現都完全一致,僅能透過導管手術釐清心臟冠狀動脈釐清,是梗塞還是心碎症候群。劉力瑋表示,當被判定是心碎症候群時,僅能透過支持性療法,改善症狀,並且投以心臟衰竭的藥物,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酵素抑制劑、鹽皮質類固醇、乙型受體阻斷劑、利尿劑等,心臟功能約能在一周至八周左右開始好轉。心碎症候群與心肌梗塞一樣都具有危險,據研究,心碎症候群是患者處於嚴重高壓時,腦內邊緣系統異常,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血壓快速升高,讓左心室變大,且會呈現如日本傳統捕捉章魚的「章魚壺」形狀,因此,心碎症候群還有另一個名稱為「章魚壺心肌症」。呈現章魚壺的狀態下,心尖收縮能力變差,血液難以被運送到全身,患者有機率會休克,有些則會誘發致死風險極高的肺水腫、心衰竭、心律不整等。據統計,心碎症候群的患者約有1%到3%的機率死亡。正經歷重大創傷 增心碎症候群發生率劉力瑋表示,蠻多心碎症候群的患者發病時,正經歷生命中,重大的創傷,如喪親、失婚、失戀等。患者多數藏有「身心」課題,若遇到心碎症候群的患者,也會同身心科醫師,透過長時間的心理調適,才有助於預防心碎症候群再次發生。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劉育嘉表示,現代人生活繁忙,時常疏忽情緒,累積許久就會成為壓力,心碎症候群的患者如果被診斷具有身心問題,醫師會嘗試協助患者逐步與情緒共處,先理解再排解。第一步建議,讓自己認識情緒,學習觀察以及了解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會產生各類不同的情緒;第二步是不要排斥負面情緒,生氣、難過、悲傷對於人類來說都是重要的情緒,背後都代表著身體反應的訊息,情緒沒有對錯,迎接情緒需要花時間練習。第三步則是表達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背後代表的原因後,開始慢慢表達情緒,學習去描述,不只幫助自己了解當下的狀況,也能讓身旁的人可以理解自己,讓溝通更有效率;第四步是調節情緒,當得知自己會受情緒影響,可透過練習幫助自己調節到舒適的程度。劉育嘉表示,這些步驟看似簡單,但每一步都很難,特別是踏出的第一步是最難的,不過當患者有意識要面對情緒,就已經做到「自我察覺」,也就是踏出第一步,如果已經進入第一步,再往下認識自己的情緒開始卡關,建議可以尋求醫療或是心理諮商的協助,由專業人士的帶領可達到事半功倍效果。劉育嘉表示,情緒是一座大山,這個山是讓人生豐富的資源,只要妥善認識,能大幅降低壓力對於人類的傷害,也能避免心碎症候群等其他身心疾病的發生率。劉育嘉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學經歷:成大醫學系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總醫師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精神醫學會精神科專科醫師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專長:失眠、焦慮症、憂鬱症、恐慌症、強迫症、自律神經失調、創傷後壓力疾患、失智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器質性精神病劉力瑋醫師小檔案現職: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台南市立醫院師資培育中心主任學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台大醫院心臟科總住院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科住院醫師專長:高血壓、高血脂、心衰竭、瓣膜性心臟病、冠心病、末梢血管疾病、糖尿病、冠狀動脈旋磨術、頸動脈支架術
-
2023-12-07 醫療.呼吸胸腔
胸悶呼吸困難不只是憂鬱! 醫師提醒:心血管、失眠問題不可輕忽
工作忙碌,壓力沈重,憂鬱患者明顯增加,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憂鬱症、躁鬱症病友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如有胸悶、呼吸困難症狀,務必提高警覺,除規律用藥,還需均衡飲食,多運動,降低心肌梗塞危機。郭志東指出,部分門診病人係從精神科轉介而來,原先以為胸悶、呼吸困難,係因焦慮、憂慮所引起,經過進一步檢查發現,心臟功能比較差,甚至血管阻塞。為何憂鬱症、躁鬱症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高?郭志東提出四大原因,分述如下:一、飲食失衡:憂鬱症病人若有厭食,常營養不良;躁鬱症患者容易暴飲暴食,飲食的量跟種類不均衡,可能短時間攝取高熱量、高含糖量食物,如冰淇淋、巧克力,缺乏青菜、水果,長期飲食失衡,就容易引發三高、肥胖。二、缺乏運動:憂鬱症患者常不願意出門,少運動,讓心血管功能退化,容易引起血栓問題,運動時易喘,久而久之更少運動。三、情緒異常:情緒是影響血壓的關鍵,特別是躁症發作時血壓可能劇烈改變,對血管、心臟都是負擔,長期下來恐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四、睡眠品質較差:憂鬱症、躁鬱症患者多有失眠問題,睡眠週期也會影響膽固醇代謝。郭志東表示,種種因素加起來,讓情緒障礙患者較罹患心血管疾病,病友及家屬務必多加防範。
-
2023-11-20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助人為快樂之本有科學證據!大腦釋放天然止痛劑降低壓力焦慮
這些年,除了新冠疫情,還有氣候變遷而天災頻繁,加上科技發展,造成貧富差距擴大,收入嚴重不平等,而導致全球人民的生活壓力及焦慮感倍增。根據「世界精神病學」刊登研究指出,全球三分之二的工作者罹患憂鬱症。而台灣調查顯示,20歲以上的成人,約有三成出現焦慮、憂鬱症及躁鬱症。有半數青少年表示有學業壓力的苦惱,有17%被診斷罹患憂鬱症。心理健康才有真正健康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十月十日訂為「世界健康日」,宣示「有心理健康才有真正的健康」,呼籲各國都應重視人民的心理健康,並且採取行動,使得每個人都能享有優質心理保健的基本人權。近十幾廿年來,在台灣社會,精神疾病的汙名逐漸被去除,心理健康議題終於受到重視,精神醫療的需求也不斷地上升。政府固然有責任,提供適當的醫療資源,來促進人民的心理健康,但是,每個人正向的生活態度,也能夠幫助自己處理壓力。回顧30年有壓力有挫折最近,午餐時候,有位年輕的同事問我,在我八十多年的歲月中,是否曾經憂鬱過?我說,在我這一生的不同階段,必定都會碰到不順心的事情。中年時,在美國學術界工作,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不能說沒有壓力。過去30年,在惡劣的醫療環境下經營醫院,堅持做對的事,壓力更大,挫折更多,但我不曾因而陷入憂鬱。雖然我是非分明,疾惡如仇,但我對事不對人。有時候,我寧可選擇做傻瓜,因為,我很在意心安理得。回顧了一下過去的日子後,如果要問我,這一生是怎麼走過來的,我會說,我做任何事情,只想把它做好,不會與人計較,經常還很樂意多做一些,結果,我往往比別人學到更多,而且和同儕相處,也很和諧,多半時候,還因而獲得上司的賞識。所以,一路走得相當順遂,日子也過得很愉快。心理學有個概念叫「Helper's High」,這是人類演化過程,只有互助才能夠生存下去,而產生的直覺本能。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慷慨的表現(generosity)基於大腦的獎勵系統。如果我們幫助別人,大腦就會釋出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dopamine)及催產素(oxytocin),卽所謂愛情荷爾蒙(love hormone),因而促進社會連結。助人會降低壓力及焦慮「助人」強化了我們與社會的連結,就會減輕生活的壓力,提供我們生存的力量,進而促進我們的健康。當我們善待別人,體內就會釋出內啡肽(endorphins), 這是天然的止痛劑,它會降低我們的壓力和焦慮,少了壓力及焦慮,日子就好過多了。而且,當我們善待他人,也會影響他們做同樣的事,這個善的循環,就會逐漸擴大,最後形成一個和樂的社會。邱吉爾說「我們靠索取求生活,但付出定義我們的生命(we make a living by what we get,but we make a life by what we give)」。
-
2023-09-08 醫聲.慢病防治
不捨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家人受苦?研究:用「這招」很有效/翻轉精障人生5
長效針劑的適應症包括思覺失調及雙極性疾患(躁鬱症),文獻報告顯示,思覺失調症病患在早期使用長效針劑,可降低四成四的首次住院率,比起口服藥物,也能減少復發;至於躁鬱症病患,若使用長效針劑,可緩解症狀長達六個月,有助於恢復病人的工作及社交能力。中國醫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王明鈺指出,長效針劑越早使用對於病患的病情控制更穩定,尤其早發型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病時都比較年輕,病情若能穩定控制,對於日後升學、就業就會產生很大幫忙。年輕病患得醫治,終於可以正常就學在王明鈺印象中,曾有一名年輕個案因精神病發作而受苦,即使使用到三線口服藥,仍無法順利控制病情,後因幻聽嚴重,醫療團隊便跟家長溝通,希望讓這名年輕病患強制住院,但家長心理不捨,只想親自守護孩子,不願讓孩子接受住院治療。後來王明鈺使用長效針劑幫助病患穩定病情,這名年輕病患後來也遇到一名天使社區個管師,在個管師的積極追蹤、關心下,治療服務的觸角得以從醫院端延續至社區,經過許多人的攜手努力,這孩子終於可以繼續就學。使用長效針劑,病患用藥順從度較高台灣精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醫師指出,當思覺失調症病患復發,即使接受治療,治療反應率也會下降。首次發病的患者若持續接受治療,可增加存活率、及正常生活的機會。依據研究,若早期使用長效針劑,用藥順從度可高達9成5,比起口服藥物的3成3,高出近3倍之多,病人的用藥順從度一增加,就能降低疾病的復發率。另一項調查也認為,早期思覺失調症患者使用長效針劑,可減少4成4的首次住院率。若談到各國使用長效針劑的情形,台灣依2019年健保資料庫分析,包括思覺失調症、準思覺失調症、妄想症和其他非情緒性精神病病患人數,總共約16.2萬人,當時使用長效針劑的比率,只有14%,與2009年英國的29%、2000年法國的23.5%相比,相距甚遠,不過這一、兩年來,長效針劑使用比率已逐漸上升。用對治療方法,病人症狀、家庭關係都可改善依據健保署實施的「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近五年參與者與未參者的每人急診及強制住院次數都降低許多。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指出,以111年為例,有參加方案的病患,在平均急診數上,比未參與方案的病患來得低,強制住院次數也呈現相似趨勢。目前,長效針劑也能使用在躁鬱症病人上,但現在的使用率偏低,王明鈺指出,躁鬱症很常因症狀改善而中斷治療,造成家庭關係緊張,因此,更適合使用長效針劑。用藥順從性提升,病人、病人家庭皆受惠蔡長哲指出,依據研究,躁鬱症病人使用長效針劑,也可增加用藥順從性,而高順從性與順從性低的患者比較,其症狀緩解及恢復社交功能差距十倍,有效緩解症狀長達6個月,更有助於患者獨立生活及恢復人際關係,而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在2022也將其列為治療藥物的選項之一,期待病人在接受穩定治療後,不僅可以逐漸擺脫症狀的糾纏,也能恢復正常的社交生活。【延伸閱讀】🎧|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蔡長哲籲藉教育撕標籤翻轉精障人生1/百萬精神病家屬陷「旋轉門」魔咒?精神科權威提三神招解套翻轉精障人生2/精神病病患出院,家人只能剉著等?精神科權威建議「這樣做」翻轉精障人生3/這家醫院靠「一神招」,讓精神病人主動想打針、治療!翻轉精障人生4/精神病患者出院失聯,怎解?重磅級專家提「一重要建議」翻轉精障人生5/不捨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家人受苦?研究:用「這招」很有效
-
2023-09-07 醫聲.慢病防治
精神病患者出院失聯,怎解?重磅級專家提「一重要建議」/翻轉精障人生4
「當精神病患者認為自己被當成病人,很容易就會跑掉…」在精神醫學的精神病治療領域,讓精神病患者能回歸社區,是一項很重要的目標,不過這條看似筆直的道路,卻顯漫長。在台灣精神醫學會與聯合報主辦的2023年「完善精神照護體系,治療策略挑戰與展望」專家會議中,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醫師指出,思覺失調症病患因急性發作住院、出院後,若接受急性後期照護服務(PAC),也就是有專人定期訪視、追蹤,接受治療的狀況的確比較穩定,但根據統計,大約有三成病患不願接受PAC服務,因而失聯、跑掉。把病患當成一般人,才能真正留住病患的心專長於復健精神醫學的徐淑婷說,許多病患並不喜歡「被當成病人看待」,因而對社區資源所提供的「支持、照護」,產生抗拒之心,也因此有三成多的人從此不願接受社區資源的服務。徐淑婷強調,精神復健和社區支持系統必須朝3E方向前進,也就是Enlightenment(啟發)、Empowerment(賦權)與Enablement(賦能),在「啟發」方面,重點是要讓病患對他們的疾病與所處處境有所覺悟,在「賦權」方面,則是要讓工作人員可以擁有更專業的技術,進而做出更精準的判斷,至於在「賦能」上,當精神病病患回到社區、校園,勞動、就學等環境因素也得調整,才能讓病患真正發揮實力、能力,同時也會更有自信。社區支持,也要包含社交、生活徐淑婷指出,社區支持不只有精神復健,也包含社交、生活,當前的困境在於,不論醫療、社會福利,都由機構或民間團體負責,患者若不喜歡與不熟的人互動,就會排斥,若微型社區復健機構舉辦的活動,可以讓病患認為自己只是像去看場電影,或做些健身運動等健康的事,接受度就回提升,社區中流失的患者或可逐漸回歸。徐淑婷也觀察到,不少接受PAC服務的病患,常摻雜經濟層面問題。凱旋醫院團隊在尋覓這群人時,發現許多病患居住於較弱勢區域,人口流動也較頻繁,導致機構常發生找不到人的情形。若要佈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不能只將重點放在「三段五級」的追蹤,應規劃「以病人為中心」的機制,才能真正幫助到病患。跑遍大台北,就為了找「看不見的病人」談起社區內「看不見的病人」,國軍桃園總醫院教學副院長楊斯年很有感,擔任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時,他與醫療團隊負責追蹤所列管的22位街友病患,當時,他和團隊夥伴跑遍大台北,「患者今天在台北火車站,我們就到台北車站,明天我們到華山,之後又到龍山寺。」同時,在他任內,他也力邀民間團體、基層醫院合作綠色通道等,堅持一定要做好社區照護。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王仁邦說,他在20年前,曾參訪德國長效針劑門診,為吸引患者前來,該門診規劃提供咖啡、茶點及上網空間,所以他認為,「必須要有誘因或強制力,才會讓病患願意接受長效針劑的治療,在精神疾病治療等知識的傳播上,也要讓社會大眾了解長效針劑的真正功能、特點,否則存有似是而非的言論,只會徒增誤解。他強調,未來計畫精神科基層診所能與社區心衛中心攜手提供服務,往後也會和台大、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設置轉診流程,進行垂直合作,這也是第一線基層精神科診所未來要做的事。建立病患信任感,也是重要一環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強調,新版《精神衛生法》即將在明年底上路,修法後,不僅讓國家資源挹注民間團體,各部會也協力幫忙,並建置全台七十一處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PAC患者回歸社區,總計三個月內有六次的醫療追蹤訪視服務,三次必須由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派員與病患出院的醫院人員共同訪視,以建立與患者的信任感;後續到宅訪視,實際上也能觀察病人與家人間的互動情況。面對各方諸多的建議,鄭淑心指出,在91條條文內,社區支持相關條文,就有13條,有了法源依據,便能讓國家資源朝社區靠攏,而各部會也需協力合作,包含勞動部就業支持以回歸職場、教育部協助生病學生,並讓學子在校園內獲得更多支持等,特別是民間團體這塊,支持對象更需要囊括家人、照顧者。政策必須接地氣,才能真正發揮效果鄭淑心表示,目前正著手和第一線地方政府、衛生局、醫療機構、民間團體及人權團體等對話,進行子法規的細部規範計畫,銜接所有環節,「上路之後要接地氣,而非唱高調。」【延伸閱讀】🎧|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蔡長哲籲藉教育撕標籤翻轉精障人生1/百萬精神病家屬陷「旋轉門」魔咒?精神科權威提三神招解套翻轉精障人生2/精神病病患出院,家人只能剉著等?精神科權威建議「這樣做」翻轉精障人生3/這家醫院靠「一神招」,讓精神病人主動想打針、治療!翻轉精障人生4/精神病患者出院失聯,怎解?重磅級專家提「一重要建議」翻轉精障人生5/不捨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家人受苦?研究:用「這招」很有效
-
2023-09-06 醫聲.慢病防治
這家醫院靠「一神招」,讓精神病人主動想打針、治療!/翻轉精障人生3
「不是病情變嚴重的人,才要打針嗎?」、「我一個月打一次針,藥效留在體內這麼久,會不會洗腎啊?」這是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遇到精神病人及家屬對長效針劑的困惑。尤其是第一年要說服病人開始接受長效針劑時,很多人會對「打了針劑多久不用打?」、「藥效停留在體內不會怎樣嗎?」等問題充滿疑問,徐淑婷也指出,這也顯示需要提升精神疾病的識能,而給予的衛教內容,必需要能更貼近病人,包括家屬擔心針劑對身體的影響都需要納入。家人不用盯吃藥,終於放下心理負擔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在臨床上也遇到很多家屬認為,打針就是表示病情更加嚴重,但會與家屬溝通,打長效針劑後就不用一直盯著病人吃藥,可以改善病人、家屬間的互動、家庭關係。上述論點,也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王明鈺很有感,她說,病人及早接受長效針劑治療確實可以改善家庭關係,尤其躁鬱症病人更是需要,但少用長效針劑的原因在於,大家對疾病、藥物的衛教不夠,應該可以多利用社群或名人來宣傳。病人願為自己病情負責,較不會失聯、跑掉相對的,徐淑婷也發現,若病人對疾病認知清楚,有好的醫病共享決策(SDM),就能增加長效針劑的施打率,只要患者願意接受長效針劑,就會持續使用。而SDM執行成效很亮眼的醫療院所當中,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就是其一,該院曾經針對新病人進行SDM後,發現有8成患者可接受口服及注射針劑治療,其中5成的患者只想打長效針劑。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指出,「由於馬偕的精神科病房床位數少,為了讓患者的病情控制更穩定,在2010年得知長效針劑可以讓患者降低住院率後,就鼓勵科內醫師使用長效針劑,當時仍看不出效果,直到兩年後被通知領取健保署獎勵金時,才知道因為馬偕紀念醫院該年有777名思覺失調症病人,後來流失率為零,代表病患都沒有跑掉、失聯,才發現長效針劑的效益。」為了讓病人對自己病情負責,在馬偕紀念醫院在2020年開始實施醫病共享決策,在詳細病情告知後,用藥決定權回到病人自主決定,無論病人選擇什麼治療方式都不進行干涉,後來也發現精神科病人都很聰明,會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治療方式。馬偕團隊用智慧,讓病患甘願接受治療方俊凱統計自己的門診病人使用長效針劑的情形,思覺失調症病人與躁鬱症病人的比例約二比三;思覺失調症病人的施打率為55%,躁鬱症病人的施打率則是45%。目前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的SDM流程已朝電子化邁進,病患在門診候診時,可用手機掃QR-Code,患者填好基本資料,進診間看診時,便可以馬上與門診醫師進行討論。方俊凱也觀察到,躁鬱症的患者非常喜歡這項電子化流程,他們會覺得在點選各項目時,就好像在打電動,且很清楚知道注射長效針劑後就比較不容易急性發作,或因急性發作遭強制住院,對病人而言,馬上可以了解所有決定背後利弊得失,因此很快就可以做好決定。只要誠懇溝通,事情總是有希望不過,方俊凱也提及電子化的系統開發很重要,有時候醫師想要進行SDM,但在摸索階段,便會花更多時間與相關執行、開發團隊溝通,若在短時間內可以發揮SDM的效果,對於系統開發團隊來說,就是最實質的鼓勵。目前台灣精神醫學會也展開全省SDM與長效針劑使用的巡迴講座,目前已進行六場,希望透過SDM與長效針劑使用的巡迴講座,讓精神科醫師與病患創造更好的醫病溝通與治療成效。【延伸閱讀】🎧|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蔡長哲籲藉教育撕標籤翻轉精障人生1/百萬精神病家屬陷「旋轉門」魔咒?精神科權威提三神招解套翻轉精障人生2/精神病病患出院,家人只能剉著等?精神科權威建議「這樣做」翻轉精障人生3/這家醫院靠「一神招」,讓精神病人主動想打針、治療!翻轉精障人生4/精神病患者出院失聯,怎解?重磅級專家提「一重要建議」翻轉精障人生5/不捨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家人受苦?研究:用「這招」很有效
-
2023-09-05 醫聲.慢病防治
精神病病患出院,家人只能剉著等?精神科權威建議「這樣做」/翻轉精障人生2
「我的家人快出院了,如果又有狀況,該怎麼辦?」「回到家裡,我家人有沒有好好吃藥,我怎麼會知道?」對於家有精神病病患的家庭,當病患老是急性發作、住院、出院,陷入旋轉門輪迴,家人往往十分無助,上述憂慮更是家常便飯,而這樣的現象,不僅限於思覺失調症病患,像第一型躁鬱症或其他精神病病患,也可能發生。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直言,目前,只有思覺失調症病患、家庭可獲得出院照護、追蹤服務,也只有思覺失調症病患積極接受治療、使用長效針劑,才有健保點數鼓勵,這對其他精神病病患、家庭,不盡然公平!給付改善方案上路,思覺失調症病患多受惠在健保署於2022年公告的「全民健康保險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思覺失調症方案)中,包含「擴大收案條件」、「新增高風險病人定義」、「提升財務誘因及增列服務項目」與「修訂品質獎勵方式」等4大面向。在這項方案中,對於長效針劑用於思覺失調症治療,訂立很具體的支持、鼓勵辦法,並針對出院後思覺失調症的病人,推出「急性後期照護」(Post-acute care, PAC)服務,除了對出院的思覺失調症病人進行追蹤訪視、居家訪視時所提供的照護服務進行點值支持,同時鼓勵醫師主動介入、改善高風險病人病情不穩定、未規律就醫等情況,期待思覺失調症病人可獲得連續性照護。急性發作、住院病患,出院更需支持、關心與會專家認為,事實上,不只出院後的思覺失調症病患需要這些照護服務,只要是急性發作、住院的精神病病患,像躁鬱症、妄想症、情感性思覺失調症等,當病患出院後,也都需要進一步的支持、關心。此外,部分長效針劑的適應症包括思覺失調症與第一型躁鬱症,因此相關鼓勵、支持辦法也要含括這兩大病患族群,這樣才不會顧此失彼,也才符合公平、公義原則。躁鬱症反覆發作,病人、家人都辛苦「躁鬱症病患處於躁期階段,常自我感覺非常良好,也常認為自己已經痊癒,更難規律就醫、用藥。」蔡長哲解釋,在急性住院的病患中,第一型躁鬱症病患也為數不少,這些病患若沒規律就醫、用藥,除了可能產生自殺風險,當行為失控,也可能亂買房子、車子、亂投資,或在職場上造成混亂,對家人、職場人際關係,都會產生很大影響。不只如此,若長期任由病人反覆在躁期、鬱期輪迴而不予以控制,大腦功能就會受損、退化,病患、家人的生活都會更辛苦,也更容易產生激烈衝突。因此當躁鬱症病患急性發作而需住院治療,出院的照護、支持同樣非常重要。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葉啓斌表示,躁鬱症病人一旦急性發作,嚴重程度往往比思覺失調症病人更嚴重,也常產生無法抑制的暴力衝動、傷害事件,且可能出現自殺、自傷行為。急性發作時,藥物劑量往往也要增加,而藥物劑量的增加,對醫療資源、病患藥物副作用風險控管等,都會帶來負面衝擊。長效針劑,可治療思覺失調、躁鬱症在長效針劑的使用上,不少研究發現,部分長效針劑不僅可幫助減少思覺失調症復發、住院風險,對改善躁鬱症症狀、促進病患社交功能恢復與提升藥物順從度等,也有所助益。雖然去年及今年,健保署所列的27億長效針劑專款是不限疾病種類,但因缺乏進一步誘因,導致在臨床端,長效針劑於躁鬱症的治療上,發揮較有限。蔡長哲認為,長效針劑的使用,在這部分,的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蔡長哲補充,過去,精神病病患與家人常因口服藥用藥狀況而產生爭執、衝突,主要原因在於,有些病患會偷偷丟藥、藏藥,當病患家人對病患失去信任,衝突就會增加,若使用長效針劑,病患不需每天服藥,與家人的衝突就會減少,病患與家人的關係也會趨於緩和。全方位評估,政策才能更符合所需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王仁邦表示,對於精神病患的治療與各項資源整合,應「以病人為中心」,精神科基層診所與醫院、醫學中心等,需垂直整合,病患、病患家人才能受到更完整的照護、支持,對於預防病患急性發作、降低住院風險,也才會發揮效益。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則觀察到,許多急性精神病患在住院、出院後,常疑惑自己到底需要接受多久的治療,若對此進行統計、評估,對於相關計畫、預算的擬定,就會更精準,也更符合醫療、病患需求。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顧名思義,「全民健康保險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主要只針對思覺失調症族群,未來若想納入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療,或讓相關治療鼓勵、支持辦法同時含括思覺失調症、躁鬱症,便必須改變方案名稱或另起計畫,這需要進行協商,並評估預算多寡、編列預算,若明年展開協商,最快也要後年才有機會施行。各方攜手合作,照護、支持才會更到位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指出,目前心健司對急性發作、住院、出院的精神病患已進行列冊管理,也提供出院後續關懷服務,但因為人力尚有缺口,等未來人力到位,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等資源佈建更完全,將可服務更多病患、病患家人,對精神病患的照護、支持,自然也會更全方位,也更明顯優化。【延伸閱讀】🎧|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蔡長哲籲藉教育撕標籤翻轉精障人生1/百萬精神病家屬陷「旋轉門」魔咒?精神科權威提三神招解套翻轉精障人生2/精神病病患出院,家人只能剉著等?精神科權威建議「這樣做」翻轉精障人生3/這家醫院靠「一神招」,讓精神病人主動想打針、治療!翻轉精障人生4/精神病患者出院失聯,怎解?重磅級專家提「一重要建議」翻轉精障人生5/不捨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家人受苦?研究:用「這招」很有效
-
2023-09-04 醫聲.慢病防治
百萬精神病家屬陷「旋轉門」魔咒?精神科權威提三神招解套/翻轉精障人生1
根據健保統計資料,在民國110年,因精神相關疾病就醫人數達145.4萬人,較十年前上揚54.8%,其中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的治療與照護,近年因社會事件、藝人新聞受矚目。據全球流行病學統計,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等兩疾病的終生盛行率都是1%,兩疾病相加,台灣病患人數推估達50萬人,若算進受影響的家人、職場同事等,牽連人數達上百萬人。一旦病患沒接受穩定治療,很容易因疾病反覆急性發作、住院、出院產生「旋轉門效應」,病患的家人、親友、同事等也會飽受折磨,「如何打破旋轉門效應?」成當務之急!在台灣精神醫學會與聯合報主辦的2023年「完善精神照護體系,治療策略挑戰與展望」專家會議中,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在開議致詞時指出,精神病患者最棘手、最難處理的議題,就是旋轉門效應。薛瑞元表示,當病患沒有規則用藥,導致疾病病情惡化、反覆住院,就像旋轉門一樣,病患就在醫院、家庭間繞來繞去,這對有精神病患者的家庭來說,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若透過鼓勵長效針劑施打、推動長效針劑相關給付等措施破解旋轉門效應,便是「功德無量」。以往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病患使用長效針劑的施打率不高。去年開始,健保署編列27億元的長效針劑專款預算,使用率超過54%,今年上半年施打率則已有40%。打破旋轉門效應,百萬家屬可受惠蔡長哲觀察到,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病患若沒控制,進而導致疾病頻繁急性發作、住院,不僅病患的大腦功能易受破壞、行為更失控,病患的家人也會非常痛苦,而「長效針劑的運用」、「用藥的穩定度」與「病患出院後的支持、照護」,更是決定病患發作、住院頻率與打破旋轉門效應的重要關鍵。楊斯年表示,精神相關疾病是一種「障礙」,不是只有個別病患受影響,從家庭到國家,牽連甚廣。「很多精神病患者產生自殺、藥物濫用等共病。」葉啓斌表示,越早使用長效針劑等藥物,對自殺防治、改善藥物濫用等共病情況,都有幫助,除了病人本身,對病人家屬、社區安全也都有好處。提升長效針劑使用率,需靠多方智慧如前述,去(2022)年,健保署啟動長效針劑專款政策,編列27億元預算,使用率超過54%,今(2023)年再度編列27億元預算,在第一季,使用率為16.7%,不過精神科基層診所在第一季的專款使用率只有約7.42%,呈現明顯落差。王仁邦認為,精神基層診所醫師使用長效針劑,常擔心健保核刪、抽審、醫療廢棄物處理與護理人力不足等問題,若能根據原因進行改善,相信就有機會提升長效針劑使用率。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對此澄清,健保署除了積極納入長效針劑新藥,提供病友多種選擇,目前並沒有針對長效針劑設定給付規定限制,對於長效針劑等抗精神病用藥也沒有列入重點管理或列抽審指標,目的就是為了提升長效針劑使用率,讓病患獲得更穩定的治療。早發到成年,病患、社會觀念需翻轉事實上,早發型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病患的治療,也是一項棘手的挑戰。長時間醫治、陪伴兒青、年輕族群的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王明鈺表示,常有年輕病患認為自己已經痊癒,便擅自停藥,或擔心在校園用藥,可能引起異樣眼光,這部分實在很需要衛教加強宣導,若可邀請廣受年輕人歡迎的Youtuber幫忙宣導,也許可以翻轉一些病患、病患家人想法。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也觀察到,許多弱勢病患很容易失聯,還有不少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病患與病患家人對注射長效針劑有錯誤觀念,認為注射長效針劑代表病情加重,而沒有理解「長效針劑主要用來預防復發、穩定病情」,這些困難都是需要去克服。近年來,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對於運用SDM(Shared Decision Making, 簡稱SDM)幫精神病患作出適合治療的決策,頗有經驗,他認為,只要讓病患、病患家人充分了解不同治療方式的利弊得失,多數病患都可了解長效針劑的好處,並願意好好接受治療。不只醫療,病患、家人須獲「平等對待」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表示,不可否認,除了醫療,精神病患回到家庭、社區,需要許多的支持,而目前社區資源相對不足,隨著去年《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三讀通過,在社區支持上,都有相關條文提供法源基礎,未來執行社區支持的中、長程計畫,預計將有更多經費,期待從醫療體系到社區體系的連結,可以更緊密,讓精神病患、病患家人不但可以得到協助,也可獲得社會「平等對待」。【延伸閱讀】🎧|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蔡長哲籲藉教育撕標籤翻轉精障人生1/百萬精神病家屬陷「旋轉門」魔咒?精神科權威提三神招解套翻轉精障人生2/精神病病患出院,家人只能剉著等?精神科權威建議「這樣做」翻轉精障人生3/這家醫院靠「一神招」,讓精神病人主動想打針、治療!翻轉精障人生4/精神病患者出院失聯,怎解?重磅級專家提「一重要建議」翻轉精障人生5/不捨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家人受苦?研究:用「這招」很有效
-
2023-09-01 醫聲.Podcast
🎧|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蔡長哲籲藉教育撕標籤
「你的笑容有多燦爛,就讓我們有多心痛…」巨星Coco李玟離世,藝人悼念字句道出了親友撕心裂肺。時間無法沖淡一切,若精神疾病患者缺乏病識感,任誰也難伸出援手,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說,較熟悉的憂鬱、躁鬱、思覺失調,已有口服藥物或長效針劑穩定病情,不過,他更建議將心理疾病列入國高中課綱,透過教育去理解這項疾病,也一舉將負面標籤撕下。🎧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遺傳、壓力、大腦生病⋯注意!躁鬱症自殺率更高精神疾病主要有兩大範圍,蔡長哲說明,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酒癮、藥癮等,都屬於精神官能症,而躁鬱症、思覺失調則是精神病,會有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異常,思覺失調患者常見幻聽、幻視,若沒有即時治療,認知功能、抽象和邏輯能力越發下降演變成慢性病。而躁鬱症又有躁期、鬱期,使情緒起伏波動大,自殺率高達憂鬱症的四倍。他指出,躁鬱症和思覺失調在台灣盛行率大約為1%左右;男女比例,思覺失調為1比1,好發年紀落在青少年階段,躁鬱症則是女性多於男性為3比2,好發年齡層除了在青年,30到40歲也可能是另一個階段。「像是剛畢業到外地就業、出國留學、組織家庭等人生轉換,由於處理壓力能力較常人弱,每一項壓力事件皆有可能成觸發疾病的因子。」誘發精神病的危險因子種類眾多,遺傳佔了部分,如果父母其中一方為思覺失調患者,孩子罹病風險為12%,如果是雙親皆為患者,風險就會增加到40%。同樣地,父母一方為躁鬱症,孩子罹病風險為12%到15%,雙方皆為患者,機率會到50%。「其實不只有遺傳,與大腦、體內激素等生理構造息息相關。」蔡長哲說。新藥問世治療選擇多 固定睡眠避免精神病復發「大腦和肝、腎、心一樣都是器官,所以也會生病。」蔡長哲說,精神疾病前來看診治療,都能獲得控制,藥物治療為其中選項,1950年代法國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個治療精神病的藥物,後續衍伸出不同劑型,雖然曾有患者認為口服藥有嗜睡、身體不適等副作用,不過,目前藥物進展到第二代、第三代,以及近期上市的長效針劑,讓患者能穩定持續服藥。特別是長效針劑問世,破解了病人擅長的「隔空棄藥」。蔡長哲說,精神病患者總認為自己沒有生病,當然不願意配合吃藥,臨床上,即使醫護人員將藥物送到患者手中,親眼看著配水吞下去,誰知道患者的魔術把戲,不是瞬間將藥丟到垃圾桶,就是藏在口腔軟顎內再吐掉。他說,長效針劑推出後,醫護人員親自注射,而患者也感受到用藥前後差異,自然會定期回診打針,通常針劑要連續施打四到五個月,血液中才能維持藥物濃度。同時也提醒患者,失眠是精神病前導症狀,就算穩定用藥,如果睡不好相關症狀依舊會復發,所以要避免咖啡因攝取,並維持固定睡眠時間,避免精神混亂。鄰居、里長也能申請!社區優化助患者就醫靈丹妙藥難敵患者本身缺乏病識感或拒絕就醫,現行對於會影響社區鄰里的精神病患者,政府推出「疑似或社區精神病人照護優化計畫」,蔡長哲說,不管是鄰居、里長或病患家屬,只要一有狀況便能申請,轄區內的公衛護理師會到疑似個案家中診斷,確診後會依患者意願提供藥物選擇;若出現棘手的傷人或自傷行為,則會請警察、消防強制送醫急診。此外,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也設有24小時的「精神醫療緊急處置專線中心(Call Center)」,警消接獲報案的當下,周遭醫療院所沒有精神鑑定的醫療人員,就能致電該專線,由醫療人員在電話中依照情況量表評估,不過,最後送醫與否,決定權會在第一線的警消。蔡長哲分享在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任職時,曾碰過一位患病的奶奶在後花園焚燒物品,由於鄰里擔心釀成火燒山,於是里長通報警消和他到場協助,抵達現場,經過研判確實患有精神疾病,不料,這位奶奶突拿起長棍亂揮,試圖攻擊在場人員,所幸警消經驗十足,將毛毯裹在阿婆身上強制送醫。回歸社區,一直是精神疾病患者控制良好後的目標,蔡長哲說,患者長期治療下其實和一般民眾無異,去機構化、朝向社區醫療邁進是國際趨勢,台灣近年也設立工作坊、康復之家、同儕支援訓練等。醫療和在地民間組織合作,織起接住患者的網。落實基礎教育 從小撕下精神病負面標籤影視作品對於精神疾病深刻描繪,引發眾人省思,看似緩緩撕下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實則仍黏有殘膠。蔡長哲說,近年診間碰到一位18歲高三生,罹患重度憂鬱,雖然有病識感,但形容隨時想從學校頂樓跳下,由於患者未成年必須得告知家人,然而,學生卻緩緩地說,父母一定會阻止自己來看精神科,最後是學校老師出面找來家長陪同看診。「這孩子的爸媽頂多才40多歲!」蔡長哲訝異,反映出的是社會仍對精神疾病的不理解,這讓他有感教育重要性。「認識精神疾病應該列入國高中課綱。」他強調,國高中介於罹病的好發年紀,從小教育能夠體察自己的心理狀況,進而除去標籤,這就和感冒生病,看醫生就會好。蔡長哲小檔案學歷: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畢業臺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現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內湖身心精神科診所醫師經歷:台中美德醫院院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務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邱書昱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台灣精神醫學會
-
2023-08-22 醫聲.醫聲要聞
研究:綠地可減少躁鬱症發生 全台50鄉鎮卻未達標!
台灣一篇登上國際期刊「健康與地方(Health and Place)」的最新研究顯示,綠地覆蓋率與躁鬱症發生率呈現負相關。研究進行的2013至2014年間,綠地覆蓋率減少國人壽命損失達6.1年,並帶來近新台幣7千億元的經濟產值。不過,衛星遙測結果發現,台灣有50個鄉鎮市並未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綠地覆蓋率,以高雄市為最為嚴重。研究通訊作者、成大空間資訊學系副教授吳治達說,研究結果顯示,鄉鎮綠地多寡與減少躁鬱症疾病負擔有關,以全台人口換算,現況下綠地能讓台灣民眾「多活6.1年」;且綠地與減少躁鬱症發生率有關,民眾身心理健康、能正常生活工作,可帶來212.7萬美元,換算超過新台幣6700萬元的產值增加。西部沿海多土壤貧脊致綠地不足 高雄最為嚴重「全台共有50個鄉鎮沒有達到世衛組織建議的綠地覆蓋率。」吳治達說,WHO建議,住家周邊方圓300公尺內,至少要有面積大於0.5公頃的綠地,以此數據換算,每個行政區應有大於25.6%的綠地覆蓋率。不符標準的鄉鎮以台灣西部為主,且多位於沿海,推測為土壤貧瘠所致,其中高雄最嚴重,有16個鄉鎮綠地不足;台中、台南則分別有10個、9個鄉鎮綠地覆蓋率未達標。吳治達表示,研究假設這50個鄉鎮增加綠地、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經計算可再增加10%健康效益,減少6.7年生命損失,產值上升為236.2萬美元;綠地可分人工、自然綠地,自己桌上就放有兩盆人造植物,能放鬆心情又不必擔心未妥善照顧會讓植物死亡。他表示,沿海地區土壤鹽分高,植物較難生長,但仍有防風林,也能人工種植綠地。且根據過去國內外研究,水體也與健康效益有關,故靠近海、從事親水活動,也能對身心帶來助益,再結合沿岸防風林,達到「混合效益」。綠地這原理幫助放鬆身心 專家:能活化副交感神經至於綠地改善心理健康的機轉為何?研究共同作者、台北護理大學休閒產業與健康促進系助理教授李曉昀表示,不少既有理論、實證研究已證實綠地與心理之間的關係,人類本就傾向居住在自然環景,人類的起源亞當、夏娃就是居住於森林之中。都市化雖然讓人類生活變得方便,但「沒有寫在人類基因中」,並非人之本性。李曉昀說,過去的實證研究發現,人類在森林中暴露,副交感神經會活化、交感神經弱化,從而釋放壓力。除了「多看綠色」以外,讓五感都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效果更佳,原因城市生活中有太多吸引注意力的事物,在大自然環境中,能恢復注意力,「降低躁鬱,走進綠地就可以。」中興大學森林學系特聘教授柳婉郁則說,綠地影響心理健康有不同途徑與機制,如自然植物可經由生理機制排放出芬多精等,有益健康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人造景觀無法達成;但人造景觀如應用得當,亦能營造出美麗、自然的森林生態樣貌,讓人們在進入或觀賞該環境時,達到放鬆和恢復注意力的效用。沒綠地未必一定得躁鬱症 研究難列入基因因素李曉昀表示,本篇研究證實綠地與躁鬱症發生具有「負相關」,但兩者並非因果關係。就像吃燒烤提升罹患大腸癌機率,但不一定吃了燒烤就會得大腸癌。同理,增加綠地能減少居民罹患躁鬱症的風險,但未必居住在周邊沒有綠地的區域,就一定會得躁鬱症。她表示,研究過程中已考量影響躁鬱症發生的多種因子,包括共病症(代謝症候群)、性別、年齡、低收入、離婚率、失業率、空氣品質等,仍有一些因素無法囊括,如家族疾病史。此外,綠地類型、植物種類不同,帶來的健康效益也會不同,是未來深入研究的方向。李曉昀說,躁鬱症成因非常複雜,基因、環境是兩大因素。綠地雖不是唯一的環境因素,但是可以控制、努力的方向,藉由增加綠地,減少躁鬱症的疾病負擔。運用健保資料庫 亞太首次綠地健康狀態模型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18日舉行「台灣綠地與躁鬱症相關性最新研究線上記者會」。吳治達表示,除了成大、北護學者,本次團隊中也有哈佛大學教授John Spengler;綠地與身、心理健康關係的研究已有不少,但過去研究較少將綠地與健康效益的關係,以量化指標方式呈現,讓民眾更易理解。研究除了以2013至2014年的衛星遙測資料,換算全台各鄉鎮市的綠地覆蓋率,也考量影響心理健康的經濟因素,以勞動部2013/2014年平均基本勞工薪資為計算基準,以及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和評估研究所(IHME)」資料庫中,由壽命損失年加上健康生命損失年得出的「失能調整人年(DALY)」共同計算。該研究是在8月16日晚間登上期刊,為亞太地區首次開發以綠地面低推估健康狀態模型的研究;除了衛星遙測、勞工薪資、失能調整人年等大數據,也使用健保資料庫,抽樣共8160筆躁鬱症資料。(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7-29 醫聲.慢病防治
曾被強制送醫11次 精神病患者明川在會所落腳/精神照護困境3
精神障礙者明川大三那年因一次創傷事件,被診斷出躁鬱症,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當時法律還未限制強制就醫的條件,他先後被父母強制送醫11次。明川回憶,還住在學校宿舍時,有次母親以探訪為由來到學校,自己不疑有他打開宿舍房門,卻發現母親背後還帶了警消人員,他又一次被強制送醫。父母雙亡後,他把雙親留下的房子出租,自己也希望找份工作支應生活所需、回歸社會。過去出院後回到家,對外界社會的恐懼、不適應,明川總是窩在家裡看電視,不願走出戶外與人互動,因此與社會斷了連結。在台北市勞動局勞動力重建運用處介紹下,明川進入社區精障者支持單位「興隆會所」,他的人生有了全新的轉變。從接受幫助變成幫助他人 為重返社會做準備跟著影片打八段錦作為早操,結束後分組進行晨會,「行政組」、「餐飲組」、「社區走跳組」各司其職,規劃一天的工作。若不抬頭看大門上方「興隆會所」字樣,會讓人以為這只是一間平凡的企業。在興隆會所,明川與其他精障者、社工一起工作,從行政組處理庶務做起。現在他成為會所「社區走跳組」成員,除了到外縣市參加研習會、也代表積極對外發聲,爭取精障者權益。最近,明川更加入「同儕工作者」培力,完成訓練後,他將成為精障者同儕關懷員,除了協助其他精障者,也作為他重回朝九晚五正職工作的準備。同儕互助調整作息、找工作 會所一面白板上貼有一張「明川Morning Call」的提醒便條。會所主任張美琦表示,精障者出院後很需要調整作息,生活才不致空洞、有失落感。為了讓明川趕上每天的晨會,會所成員會輪流叫他起床。明川說,自己常會睡過頭或不願出門,有位同為精障者的會所成員,會主動打電話給他「報天氣」,雖然話語總是簡短,但仍讓他感到同儕支持力量存在。而會所工作者林建宇陪著他一起修改履歷,明川成功申請到附近的政治大學擔任營繕組計畫專任助理,但去年因工作壓力過大,自我要求過高導致再次發病,出現胸悶、喘不過氣的症狀。當時明川大肆揮霍金錢,高樓層景觀餐廳、購物行程、高級按摩樣樣來,一個月內就花掉7、80萬存款,導致目前存款所剩無幾;工作過程中也與會所其他精障者起了衝突。會所工作者判斷,此時的明川需要醫療介入協助。「用朋友的方式鼓勵我」 唱歌決勝負簽自願就醫書與明川關係最接近的林建宇再次出馬,透過柔性勸說,希望他就醫。明川說,這是第一次沒有被強迫就醫,「建宇是用朋友的方式鼓勵我,不是直接把我抓去住院。」一次按摩行程結束後,兩人在在KTV唱歌以唱歌定勝負,結果林建宇獲勝,明川最終也簽下自願就醫同意書。住院期間,會所工作者輪流把物資送到醫院給明川,也輪流跟他講電話,讓他保持與會所的聯繫。出院時,另一名精障者會員凱富親自到醫院接送。張美琦說,明川對每位工作者透露的病況面向不同,工作者就將與他對話的內容打成逐字稿,彼此交接也拼湊全貌。明川出院後病情穩定,回到會所繼續參與活動。明川說,過去出院後爸媽很無助,想盡辦法要讓他走出家門,「找到會所這地方蠻幸運的,有時候不想來,會所工作者都會想辦法把我叫過來。」疾病復發期間,明川在某家手機行遭詐騙64萬,林建宇也陪著他尋求法律協助,也正商討如何避免名下的不動產在下次發病時被自己賣掉或遭到詐騙。明川說,重新站穩腳步後,很希望再找到下份工作重回社會。(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4-22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身心疾病強制治療是剝奪人權?三總北投分院長楊斯年:接受醫療也是人權
新冠疫情對精神層面的衝擊大。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表示,許多民眾人生規畫被打亂,如今疫後身心調適更為重要,期許政府盡早規畫分層級、分對象、分階段,執行全民疫後心理調查,才有助人民早日恢復疫後新常態生活。精神病患照顧比率不足台灣民眾近期容易受外在事物波動影響「如驚弓之鳥」,楊斯年表示,這樣反應屬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前兆,是新冠疫情災難對人民的影響,若未妥善處理,便造成社會解構、動盪不穩定,甚至經濟停滯,政府應正視身心疾病問題並提早規畫,召開國是會議、挹注經費進行調查。有別於一般疾病,楊斯年認為,精神疾病病人被妥善照顧比率不足,以思覺失調症為例,台灣約12.5萬名患者,但納入健保署照顧品質方案只有9.1萬人,但真正獲得照顧僅6萬多人。原因在於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嚴重型憂鬱症患者,不會主動就醫,隨著疾病惡化,精神錯亂無法正常生活,可能自傷或傷人。震驚社會的鐵路殺警案、小燈泡案,使精神病患犯罪多了汙名化標籤。楊斯年說,思覺失調症的9萬多名患者,僅四分之一接受規律治療,當社會不了解精神病患接受「強制治療」的重要性,加上制度未完善時,患者更難以留在醫療體系接受診療,病情難以穩定控制,一旦問題再度發生,家屬也更不敢讓患者就醫。強制治療才能補安全網他表示,「當外界質疑強制治療是剝奪人權時,其實接受醫療也是一種人權。」強制治療包括住院治療及社區治療,社區治療的病人毋須住院,醫護定期到居家評估。近年我國建置司法精神病院欲收治犯罪精神病患,但楊斯年認為,精神病患強制治療才是關鍵,去年公告精神衛生法修法,未來強制住院最多2個月,可延長一次,等於一次強制住院最多4個月,「思覺失調症可能在4個月內康復嗎?」且為提升人權,病人可以提出抗告,醫師還得出庭解釋為何病人需要強制住院,都增加治療難度。楊斯年期許社會正確認識、理解精神病患接受強制治療,才能補足社會安全網不足。積極推動「軍陣精神醫療」楊斯年於106年接任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積極推動「軍陣精神醫療」,每年於全台舉辦上百場精神巡迴宣教講座及提供外展服務,維護國軍弟兄身心健康;在台北市、新北市拓展「社區精神醫療」,與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合作,提供緊急醫療服務。楊斯年小檔案●年齡:56歲●專長:失眠症、憂鬱症、情感性疾病、身心症、思覺失調症●現職: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碩士、陽明交大衛生福利研究所博士●經歷:教育部部定講師、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國軍桃園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 精神疾病特性,病患若沒有得到良好治療,或是不自覺需要就醫,會造成嚴重心理後遺症,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呼籲大家要好好照顧自己,有困難時要求助。(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3-30 醫療.泌尿腎臟
中草藥天然不怕吃壞身體?吃超過兩週就算長期用藥?吃藥到底會不會傷腎
「腎臟」是人體中相當重要的器官,受到傷害時對健康會有不好的影響;而「藥物」也是 醫生用於恢復健康的工具。然而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吃藥傷腎」這種說法。那麼為何用來幫助健康的藥品,卻會對自己腎臟有不好的影響?今天讓我們來好好解析這個問題讓大家瞭解如何安全用藥不傷腎。這篇文章除了會分別介紹傳統臨床上會影響腎臟功能的藥物,例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中草藥、鋰鹽、顯影劑等,另外還會更新最新的癌症免疫療法所致的急性腎衰竭副作用,以提醒大家安全的用藥。1.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止痛藥會越吃越上癮嗎?一般而言,NSAIDs應用於短期止痛,如頭痛、牙痛、經痛較嚴重的女性等。但連續服用超過兩週以上,就應視為長期使用。在骨科的長期關節炎以及許多慢性疼痛的病患中也相當常見此類藥物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使用NSAIDs的病患,有得到急性間質性腎炎的風險。當產生水腫、頻尿、倦怠感等症狀時,就要小心是否是藥物的副作用出現了。除了立即停藥之外,也可能需要更多控制症狀的治療。坊間有若干不肖業者或是電台廣告中銷售號稱「神奇的補藥」,誇大吃了藥會覺得「身體變爽快」等不實的治療效果。實際檢驗成分其實很多都是摻雜有類固醇與止痛藥在其中,使用上須明辨慎思!使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來治療肌肉骨骼疼痛,有常見副作用,如:可能造成血壓的升高,影響降血壓藥物的療效,也會造成體內水分無法排出,使得腎功能惡化。避免開立NSAIDs給高血壓、心衰竭、及腎功能不佳病人,如果病人本身有高血壓、心衰竭、及腎功能不佳的話,開立NSAIDs可能會使上述病況惡化。因此對於此類病人,建議給予短期的止痛藥,例如Acetaminophen,Tramadol,或是嗎啡類藥物,可能相對地比較安全。[1]此外《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指出,長期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比未使用者,多了3倍發生急性腎衰竭風險,建議謹慎使用、減少劑量並縮短使用時間。[2]在此提醒止痛藥安全用藥的五不要點:・不聽別人推薦的藥・不相信有神奇療效的藥・不買地攤/夜市的藥・不買遊覽車/地下電台的藥・不吃別人送的藥另外止痛藥的使用時機也很重要:止痛藥應該要在開始發痛的時候吃,才會在最痛的時候發揮它最好的效果。但有些人會選擇痛到無法忍受時才吃,當止痛藥的效果未完全發揮時,卻誤認為是藥量吃得不夠,只好再吃一個劑量,因而成為過度使用的開端的原因之一。過度使用止痛藥會進一步引起身體的「耐藥性」,即使相同程度的痛,這些人也會比其他人需要更大劑量的藥物才能壓制住,最終形成惡性循環。此外,止痛藥與不同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也不容小覷,若民眾對自己使用的藥物沒有正確的認知,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加重腎臟的負擔。2.中草藥尚天然,吃多不怕? 特定的中草藥成分具有腎毒性。舉例來說,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和天仙藤等中草藥的成分,都含有已證實會傷害腎臟,並增加泌尿道癌症機率的「馬兜鈴酸」;因此台灣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於2003年已明令公告禁用廣防己、青木香、關木通、馬兜鈴、天仙藤等五種含馬兜鈴酸之中藥材,以減少此類傷害。另外,像是硃砂裡含有汞、雄黃內含有砷等重金屬,如果持續在身體內堆積,也會對腎臟及其他器官造成傷害。國內對中藥材在重金屬的管理上都有嚴謹規範,於九十三年二月一日曾公告明列特定藥物的限量標準為:鎘(Cd)2 ppm以下、鉛(Pb)30 ppm以下、汞(Hg)2 ppm以下。相關藥材也都有明確進出口及存量管制規範。這裡並非反對中草藥可能帶來的療效,而是要提醒大家,自行購買並服用來路不明的中草藥容易產生的風險。如果真的生病不舒服,應該要尋求合格的中醫師協助,而非聽信偏方隨意購藥。找到合格的中醫師之後,也務必說清楚病情,並聽明白醫師的囑咐。有時候,生活習慣的調整才是最好的良藥。若逼不得已,真的要自己買藥,也一定要選擇有衛生福利部核可許可證字號的中藥藥品,才不會傷害到身體得不償失。其餘尚有一些標榜天然草本的食品:如牧草汁、或是日本進口的極之青汁等健康食品,其成分都富含草酸及鉀離子。腎功能正常者大部分在服用後都可在體內自行代謝無負擔。然而腎功能不全的病患若在沒有警覺心的狀況下持續服用,進而造成急性腎衰竭或高血鉀需要透析治療的狀況也是屢見不鮮。3.精神病要吃藥卻越吃越糟?鋰鹽是常用於治療癲癇及雙極性情感疾患(俗稱躁鬱症)的藥物,藉由調節神經傳導物質,以減輕患者的症狀。由於鋰鹽是經由腎臟代謝排泄, 毒性常影響腎功能,使用上須監測藥物濃度(鋰鹽治療濃度範圍為0.6-1.2 meq/L)。若有在使用鋰鹽,應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查,並於發現自己有上述症狀時儘速就醫,以免顧此失彼,精神症狀得到改善,卻傷了腎臟。鋰鹽中毒的症狀包括:腹瀉、嘔吐、運動遲緩、異常虛弱或困倦、口齒不清、心率不整、心搏徐緩、癲癇或昏迷。若有疑似情形,最直接的處置是停用鋰鹽,並且針對腎臟的症狀進行治療。急性鋰鹽中毒死亡率高達 25%。鋰鹽對腎臟的影響,包括腎源性尿崩症、慢性間質性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小管酸中毒等。急性中毒時,若有神經學的症狀出現,可以使用血液透析(俗稱洗腎)治療。[4]4.無色無味 篩檢常用卻可能傷人於無形的「顯影劑」舉凡電腦斷層、心導管攝影、血管攝影等皆有使用到顯影劑,可謂是疾病診療上的利器。顯影劑雖然可以輔助醫師用影像診斷疾病,但其藉由腎臟代謝的特性也會使腎臟功能受到損傷。以前的顯影劑屬於高滲透壓物質,進入體內時會對腎臟組織造成損傷,並嚴重影響腎臟代謝廢物的功能。即使現在多半醫院已經改用等滲透壓成分,相對不會造成那麼大的傷害,還是建議各位若有接受顯影劑相關檢查時,可以詢問成分,以免造成腎臟的負擔,產生急慢性腎損傷之症狀。尤其對於已經有慢性腎臟病,或是已知對顯影劑過敏的民眾,若沒有向醫師告知病史,在不知情的情形下暴露於顯影劑,都可能引發顯影劑腎病變,不可不慎。一般顯影劑所致腎病變多在接觸顯影劑後的24 到48小時內開始有肌酸酐上升的變化,急性腎衰竭病程會持續3-5天至高峰約到7-10天達到緩解期。另外要注意的是核磁共振MRI所用的顯影劑,其所含的成分釓 (gadolinium)在慢性腎功能不全的病患身上可能會造成嚴重的併發症:腎因性全身纖維化 (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NSF)。此病之表徵主要為類硬皮症的皮膚纖維化,可能同時合併心、肺、肝、肌肉等內臟器官的纖維化。當腎絲球濾過率小於 30 ml/min/1.73m2時得小心使用,洗腎患者則建議於檢查後安排連續透析,以清除體內殘留的顯影劑。[5]5.免疫查核點抑制劑 治癌神器卻可能致急性腎損傷免疫相關不良反應(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免疫查核點抑制劑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s) 因其驚人的療效,在癌症治療上已經引起了新的革命。因為藥物會影響非腫瘤細胞的免疫恆定,導致免疫相關不良反應 (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 irAEs)副作用,這與細胞毒性藥物及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不一樣,醫療人員對於這類算是時代進步所產生的irAEs 可能比較不熟悉[6]。在大型多中心回顧性研究中,報告ICI-AKI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的發生率為 2%~5%, AKI 的時間約為ICI 啟動後14-16 週左右[7]。ICI- AKI病理變化主要為急性腎小管間質性腎炎(ATIN),若伴隨使用已知會導致 ATIN 的藥物如質子泵抑製劑 (PPIs)等,會提高發生的機會。後續治療須謹慎使用類固醇,待其腎功能恢復。6.藥到底吃不吃?前面的段落介紹了許多種類的藥物,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更了解自己正在吃、或正要開始使用或接觸的藥品,是否會造成腎功能受損。但不管是什麼藥物,有一些原則是不會改變的,包含就診取藥時明確告知用藥史、取藥之後確實遵守醫囑及處方用藥、以及得知自己服用之藥物具腎毒性,或代謝時間(半衰期)較長時,能特別留意身體狀況之變化。其他如慢性病處方常見的血壓藥、血糖藥、利尿劑或是感染症所需的抗生素等,其實在腎功能不全患者身上也是要有所調整。舉例而言,如血糖藥Metformin在慢性腎臟病第三期以上就要慎用,避免MALA(Metformin-associated lactic acidosis)的產生。另外若有尿液異常,如血尿、泡泡尿等,或腎臟相關症狀時,除了多補充水分及必要電解質之外,也應該儘速回診說明病況、進行尿液檢查,根據醫師的處方調整用藥頻率與劑量。最後,即使產生以上提到之症狀,還是有可逆的機會,腎功能有可能停藥之後就會恢復,其實並不需要過於慌張,反而若因為恐懼而延遲就醫,才真的會產生嚴重的後果。最好找腎臟專科醫師諮詢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期。維持穩定且持續的慢性病用藥,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尿酸,這樣才能照顧好腎臟的健康,避免掉入洗腎的階段。參考資料:1.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 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 (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2.林承叡,台灣慢性腎臟病臨床診療指引。苗栗:國家衛生研究院;2022。AccessedMar. 2023.3.中藥用藥安全五撇步 正確使用養生又樂活、買藥切記「五不」原則4.劉文治,蔡敦仁。鋰鹽中毒的處置。內科學誌。2002;12(5):12-27. 5.Shah AH, Olivero JJ. Gadolinium-Induced 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 Methodist Debakey Cardiovasc J. 2017;13(3):172-173. doi:10.14797/mdcj-13-3-1726.許育瑋,蔡佩芬。免疫療法的絆腳石:irAEs 。藥學雜誌。2020;36(1):18-24.7.Shaikh A. Immunotherapies and renal injury. Current Opinion in Toxicology. 2022;31:100362. doi.org/10.1016/j.cotox.2022.100362【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楊洵醫師】安全用藥不傷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2 醫療.懷孕育兒
35歲婦女不孕、流產風險高! 醫指黃金生育期「25至35歲最佳」
現代年輕人普遍晚婚、延遲生育,我國女性生育平均年齡為32.29歲,其中35歲以上逾3成,是10年前的1.8倍,不過35歲以上高齡孕婦發生不孕、流產、早產等機率較高,國民健康署呼籲,有意願生兒育女的民眾,應該及早進行生育規劃,把握25至35歲黃金生育年齡。35歲以上高齡孕婦 高危險妊娠合併症風險增加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35歲以上高齡孕婦懷孕期間,罹患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也會增加,且腹中寶寶出現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其他先天缺陷的機率也隨之提升。陳麗娟指出,依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研究數據顯示,35歲產婦生出胎兒為唐氏症的風險約是25歲產婦的3倍;此外父親年齡越高,越可能導致孩童心理及行為健康上的問題,如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躁鬱症等。34歲以上有以下條件者 產前遺傳診斷檢查補助5000元為鼓勵風險較高的懷孕媽咪接受產前診斷檢查,國健署補助年齡在34歲以上、經診斷或證明曾生育過異常兒、本人或配偶家族有遺傳性疾病史,或其他可能生育先天異常兒(如超音波或孕婦血清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者)等風險較高的孕婦,提供產前遺傳診斷檢查(羊膜穿刺)補助5000元。另針對低收入戶、優生保健資源不足地區的民眾,陳麗娟說,34歲以上高齡孕婦接受產前遺傳診斷檢查(羊膜穿刺),可另行減免採檢費用3500元,歡迎符合產前遺傳檢查補助條件的民眾多加利用,如有生育遺傳相關的疑問,亦可運用「遺傳諮詢中心名單」進行遺傳諮詢相關服務。延伸閱讀:‧我為什麼不能懷孕?專家分析4大不孕原因,女性與男性生育力檢查一次看懂‧如何提高人工生殖的成功率?專家告訴你高懷孕率的密技‧凍卵年紀幾歲前較適合?男生可凍精嗎?「凍卵/捐卵、凍精/捐精」你不可不知的資訊一次看懂!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3 焦點.健康知識+
快傳給老闆看!一周工作4天測試:員工效率不減,公司收入還略升!
周休二日實施多年,多數人都已習慣一周工作五天,也習慣了不斷積累的工作量與疲累感。根據英國一項研究試驗,每週減少一天的工作時間,可以解決倦怠和高壓,而且工作效率還不比一周工作五天差。英國測試:周休3日,員工及雇主都受益英國一項研究針對61家公司測試,雇主同意在2022年6月至年底的6個月期間減少20%的工時而不減薪,但設定與每個人每周工作40小時時相同的生產率目標。與試驗開始時的感受相比,受測的員工指出,當有一個額外的周末時,他們的倦怠和壓力水平有所降低。員工的結論並不令人驚訝,但測試結果連雇主也從中受益,絕大多數人仍達到生產率目標,重點是公司收入還略升1.4%。工作倦怠造成離職率大增職場員工想離職的原因是什麼?除了工作內容不適合、人事問題,現在愈來愈多人因為工作壓力產生倦怠,或壓力導致生病而離職。根據《CNBC》報導,美國聯邦數據顯示,2022年就有超過5000萬名工人因戒菸問題及工作壓力而辭職。而現今職場上普遍情況大致相同,工作量大、工時長、工作與生活的不平衡,都是容易讓員工身心倦怠的原因。工作倦怠造成哪些疾病許多上班族都有職業倦怠(又稱工作倦怠),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2019年就將工作倦怠(burnout)納入全球疾病與傷害的分類,正式承認是一種疾病,定義為「一種症候群,來自於未被成功處理的職場長期壓力」,常見的症狀是精疲力竭、出現消極負面思想以及生產力下降。容易出現工作倦怠的職業包括健康照護、社工、警察、教師、律師以及客服等,這些職業都有長期處在高壓環境的特徵。職業倦怠(工作倦怠)工作倦怠3特徵:.感覺精疲力竭.對工作產生倦怠感或忿忿不平.專業效率降低可能產生疾病:.失眠、焦慮、酒精和物質濫用,嚴重者引起憂鬱、躁鬱症狀。.頭痛、感冒、肌肉痠痛等綜合症狀的慢性疲勞症候群。.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沒時間浪費!職場媽媽是「時間管理大師」對於經常有時間冗長的會議要參加、爆滿的email和糟糕的工作流程,許多員工在每天例行的工作之下可能都已經習慣與麻痺。Alex Soojung-Kim Pang 博士觀察受測研究對象,指出由於各種因素的分心和打擾,員工每天大約會浪費2~3小時的工作時間。但如果一周只剩四個工作天,員工們自己會有很大的動力去解決那些拖累生產力的因素。Soojung-Kim Pang更指出,周休三日對職業婦女,特別是職場母親而言,更是利多與轉機。因為職業婦女經常因為家庭關係需準時下班而倍受歧視或指責,而當每個人都減少一個上班日的話,每個人就必須齊心協力加緊完成工作,不再背負「總是準時走」的污名。事實上,在現有實際周休三日的公司裡,職業婦女就因家庭壓力,面對工作必須超有效率,其協作能力與時間管理能力特別受到青睞。一周工作4天的好處.激勵員工尋找解決問題和做事的良方。.員工對工作的自主權更大。.工作壓力減少,與生活的平衡較佳。一周工作5天的壞處.員工每天大約浪費2~3小時工作時間。.工時長造成壓力大。.工作倦怠造成離職率大增。.工作倦怠造成各種身心疾病【資料來源】.Could a 4-Day Workweek Be the Answer to Job Burnout and Stress?.過勞列身體病況 世界衛生組織首度承認.慢性疲勞症候群 像感冒纏身.工作有倦怠感 身心發出警訊啦
-
2023-02-21 醫聲.罕見疾病
放寬罕病SMA健保藥物給付 首年治療省千萬約200人受惠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簡稱SMA)為罕見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全國約400多位患者,但日前發生成人患者無法獲健保給付藥物,而赴中國大陸尋求治療,引發社會重視。健保署日前舉行會議經醫藥界、付費者代表及病友團體共同努力,通過放寬SMA治療藥品給付範圍,受惠人數約200人,每名患者首年藥費可省下1391萬9400元。健保署表示,如果一切順利,最快4月1日上路。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理事長、SMA病友李怡潔日前表示,有名SMA病友「被自己國家健保放棄」,因不符合健保藥物給付條件,但自費標靶藥物每針要價超過200萬元,被迫前往每針費用只需15萬元的中國大陸進行4次治療,引發大眾對健保給付罕藥的關注。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說,健保署上周四(2/16)舉行「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簡稱藥物共擬會議),討論「百健」藥廠用於治療SMA含nusinersen成分的注射藥品,目前已獲健保給付,原先適用對象為「出生12個月內發病確診,且開始治療年齡未滿7歲」,因具臨床實證及給付效益,同意通過擴增給付範圍至「3歲內發病確診者」,且若「起始治療年齡滿7歲者,且臨床評估運動功能指標RULM≧15者」。另一SMA新藥為「羅氏」含risdiplam成分的口服液劑,給付條件與「百健」藥品相似,但就目前臨床實證顯示,該藥品對18歲以上患者,服用後運動功能改善與基期相比,未達顯著改善,考量給付效益,在有限資源下,同意先用於「2個月以上未滿18歲病患」。黃育文說,理解SMA病友期待,此次擴增給付範圍後,預計約有200位SMA病人受惠。 黃育文說,健保署與藥廠簽有合約,無法對外透露此次健保給付SMA藥品價格,但未避免排擠到其他罕藥收載,訂有藥廠還款計畫,每支藥品應會低於現有的健保支付價231萬9900元,如以現有給付價計算,患者首年治療須打6針,約可省下1391萬9400元,第二年須維持每年打3針,持續打一輩子,每年約可省下695萬9700元。至於「諾華」治療SMA一生只需打一針的的基因療法,因藥費市價超過千萬元,健保署目前仍在溝通中。黃育文說,這次健保署也通過「罕見疾病性聯遺傳型低磷酸鹽佝僂症新增口服錠劑新藥可供選擇」,這次通過的補充磷口服錠劑,與現行健保收載的含磷口服液劑療效相同,但更具有方便性及安全性,而提高健保價至每粒藥物每19.9元,預估約102名病人受惠,如以每天需吃四顆估算,患者每年藥費可省下2萬9054元。此外,考量鋰鹽為臨床治療躁鬱症的第一線用藥,且廠商反映製造原料成本大增,為讓廠商能供貨穩定,確保病患有藥可用。黃育文說,會議中也通過調高鋰鹽健保支付價格,從1.5元提高至4.33元,估算對健保財務衝擊多支出3164萬元,但為確保患者用藥權益,致力讓每個藥品的給付均能達到最佳效益。
-
2022-11-29 醫療.精神.身心
選後緊繃情緒難排解 醫師籲有這些症狀應就醫
九合一大選落幕進入第3天,當落選人展開謝票行程,但選舉結果難免牽動民眾情緒,甚至造成壓力,精神科醫師蔡昀霖提醒,選情激烈,選前選後若心情受到影響,出現睡眠障礙、焦慮,且症狀持續未改善時,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消除。衛福部草屯療養院指出,每逢選舉因選情激烈,不僅候選人及助選員,就連一般民眾,都可能因生活壓力加上選舉勝敗結果等多重因素,出現睡眠障礙、焦慮、煩躁等症狀,選後則恐因選舉結果感到開心或失落,導致相關情緒或症狀拉長。草療精神科醫師蔡昀霖說,因選舉所產生的睡眠障礙、情緒困擾等症狀,壓力源通常會在選後解除,恢復至原有生活彈性後,症狀就會逐漸改善,但要是相關症狀仍持續,建議就要由醫療專業服務協助,以盡速及有效消除壓力造成的不適應。而民眾在面對壓力時常有的不適狀況,大致分成兩種,一種為頭痛、胸悶、心悸、腸胃不適或呼吸不順等特定身心症;另一種則是引發原有疾病之惡化或復發,如焦慮症、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蔡昀霖表示,臨床上,常見民眾因壓力引起頭痛、胸悶、胃腸不適、失眠等,而自行購買藥物、服用偏方或接受民俗療法來治療壓力不適感等,難以完全解除不適症狀,還恐加重其症狀,造成依賴陷入惡性循環,呼籲應尋求醫療專業協助。民眾若感受壓力難以排解,就醫前可先自我檢視,透過自我教育、善待自己、固定運動、規律生活作息,並避免酒精和藥物濫用以免陷入惡性循環等,自行嘗試抒解壓力,若無法改善,甚至導致原有疾病惡化或復發,就應盡快就醫接受治療。
-
2022-11-12 醫療.精神.身心
雙11購物節剁手黨開買!爆買兩間房7千萬被送醫,原來是1疾病發作惹禍
「買啦!哪次不買!」雙11買氣沸騰,許多「剁手黨」大肆搶購,你是否也把卡刷爆了呢?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周秉萱表示,曾有個案是躁鬱症患者,發作時衝動下訂要價7千萬元的2間房屋,被家人強制送醫治療。民眾若想控制欲望與錢包,醫師提醒,減少瀏覽社群網站與手機廣告、找回生活重心,才能掌握生活主控權。購買快樂求得認同 反而掉進商家陷阱美國金融公司Bankrate調查,社群媒體上的廣告使民眾難以抗拒購物欲望,逾六成美國人對自己曾經在社群媒體上衝動購物感到後悔。法國市場研究公司益普索指出,年輕一代容易受到數位廣告影響。金融科技公司Ubiquity Retirement + Savings資深副總Andrew Meadows曾警示,即使買的是打折促銷的東西,本質上還是在花錢,而不是存錢。探究爆買行為的背後原因,周秉萱解析,多半是有情緒困擾,例如憂鬱症患者內心空虛寂寞時,會藉由購物獲得快樂;焦慮或低自尊的人會覺得購買實體的物質,可以填補內心的空虛;人際關係出問題的人,會為了獲得社會與同儕認同,產生衝動性購物,看到別人IG買了什麼自己也要買。夜深人靜往往是電商成交量最多的時刻。周秉萱提醒,民眾白天時要專注工作,一到深夜心情放鬆,警覺度和控制力下降,就會忍不住購物。商家也會利用手法,將結單期限設定在半夜,促使消費者擔心買不到而趕緊下標。還有的民眾是獨自生活,夜深人靜時備感空虛寂寞,也容易衝動購物。躁症爆買毫無節制 強迫性購買好後悔周秉萱表示,曾有個案是經濟條件普通的上班族,躁症發作時下定要價7千萬的2間房子,被家人強制送醫治療。經診斷後,她評估患者購買當下是躁症發作,不算有行為能力,後來開立診斷書讓患者與家屬退掉房屋。她進一步解說,躁症患者平常沒發作時不會衝動購物,但發作時會持續處於亢奮狀態,不顧後果的買買買,再轉送給別人,時間會維持數周;若是強迫性購物,發生頻率較高,民眾購物之前常會處於緊張狀態,買了就會舒緩情緒,但買太多事後又後悔。根據研究顯示,女性的強迫性購物多於男性。周秉萱表示,女性在社會文化的角色比較有既定形象,而且喜歡社交,需要社會關注,加上受到百貨公司或部落客廣告行銷影響,交互作用下就會產生強迫性購物。她舉例,家庭主婦需採買家務用品,原本消費的頻率就比較高,尤其有些全職主婦沒有工作或其他角色,在家庭關係裡需要被認同,就會發展出用購物來獲取認同感的強迫性購物行為;男性也會有衝動性購物的行為,通常是購買高單價的3C用品。周秉萱強調,很多民眾衝動性購物行為只是表象,背後其實反映出內心沒有生活目標,甚至可能有疾病問題。建議減少瀏覽社群網站、減少接觸手機廣告,並建立生活重心、培養興趣,比較不會受到外在訊息影響。若爆買行為已經造成生活甚至家庭困擾,建議就醫進行心理治療,穩固人際關係,嚴重時可搭配血清素藥物控制情緒,控制情緒也守住錢包。延伸閱讀: 。1111都還沒到,就已經開始買了,3原因讓你成為購物狂,透過就醫治療可解決 。1111購物節廣告狂打,這個特價、那個限量,不買難受、買了後悔怎麼辦?精神科醫師教您避免購物失控8招
-
2022-10-27 醫療.精神.身心
突然過度興奮、話太多 醫師提醒這些症狀恐是躁鬱症發作
若突然過度興奮、異常自信或情緒低落等,小心可能是躁鬱症。據推估,台灣約有6.9萬名躁鬱症患者,好發年齡介於20到30歲之間,最早的好發高峰落在17歲。醫師提醒,躁鬱症患者因情緒失調,常與憂鬱症混淆,若未穩定治療,輕生比例是憂鬱症4倍,及早診斷就醫,輕生比率可降低8成,建議應及早就醫,確診後穩定用藥,不僅降低輕生率,也能正常就學、工作和結婚生子。醫師提醒,躁鬱症患者因情緒失調,常與憂鬱症混淆,若未穩定治療,輕生比例是憂鬱症4倍,建議應及早就醫、確診後穩定用藥,不僅能大幅降低輕生機率,一樣能正常就學、工作和結婚生子。躁鬱症屬於情緒障礙的精神疾病,常會有週期性的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躁症」如過度興奮愉悅、講話快話多、睡眠需求減少、異常自信、精力旺盛、過度慷慨、亂花錢,像是1個月賺3萬卻花2萬元;「鬱症」如情緒低落、失眠早醒、食慾體重改變、有罪惡感、注意力不集中、動作及反應遲鈍、有輕生意念。而躁鬱症不一定會憂鬱,但卻一定會有輕躁或躁症的症狀發作。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指出,根據國外研究分析,躁鬱症患者好發高峰在17歲、26歲、42歲,若在21歲前發病的患者,有更高比例出現物質濫用、酒精濫用、企圖輕生及雙向情感障礙快速循環的狀況,通常一天24小時內有上述症狀,維持4天屬於輕躁,但1周以上可能就有躁鬱症,將會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及社會功能。蔡長哲說,躁鬱症發生原因,可能是先天遺傳體質,家人有情感性疾病;或後天環境因素影響,包括失戀、大考未能如願考取、出國留學難以適應國外文化等。蔡長哲說,躁鬱症不只是透個心理治療「談談就好」,宛如慢性病必須長期穩定服藥,躁鬱症需提升病識感、積極就醫、穩定服藥避免復發,加上社會心理支持,就能回復正常生活。新竹台大分院生醫醫院竹東院區精神醫學部醫師林建亨表示,躁鬱症好發於青少年,但時常被誤認憂鬱症,在國外許多患者先以憂鬱症治療,晚10年到30多歲才確診躁鬱症。躁鬱症若沒有正確用藥治療,不斷復發會影響患者就學、工作,「躁鬱症發作那不是真正的自己,穩定用藥,才能擁有真正自己的靈魂」,大眾較多認識思覺失調症,其患者是躁鬱症2倍,希望再提升大眾認知躁鬱症。林建亨表示,治療躁鬱症主要有2種,抗癲癇藥物透過阻斷神經傳導物質穩定神經,而抗精神病藥物阻斷多巴胺作用來穩定神經,同時可抑制幻想、幻覺。藥物類型包括口服藥、短效針劑及長效針劑。口服藥物可改善症狀、預防復發,但有些患者會忘記吃藥或吃太多藥,而長效針劑可降低身體不適,藥物劑量也能更穩定,目前國內外治療指引皆建議使用長效針劑,國內也有健保給付,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適合藥物。為推廣青少年間對躁鬱症的正確認知,台灣精神醫學會發起《跟著小安交換去》躁鬱症全台校園巡迴講座,將繪本《小安的人生旅程》故事帶進校園,與同學們進行深度交流。※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2022-10-21 養生.抗老養生
「霜降」養生宜早睡早起 多吃南瓜、芝麻避「燥邪」
今年10月23日開始進入霜降,為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準備過渡到冬天。此時氣溫漸漸轉寒,雖因台灣地理位置、溫室效應等因素的影響,霜降時節在台灣還不算太寒冷,但已稍顯寒意,日夜溫差很大,空氣濕度較低,楓葉由綠轉紅,呈現出火焰般濃烈的秋意。秋日常見疾病:秋燥、憂鬱有別於潮濕的夏天,秋天的空氣比較乾燥,長期處於乾燥的環境會影響人體的健康,產生疾病,中醫稱之為「燥邪」,若保養不當,可能損傷人體各部位的津液系統,造成口舌鼻咽乾燥、乾咳無痰或痰黏稠、皮膚乾燥導致脫皮龜裂甚至發炎、大腸津液枯竭導致便秘等症狀。霜降時氣候轉冷,影響人體內分泌系統,容易產生憂鬱的情緒,秋冬之際草木凋零,意象上偏於悽涼傷感,時常誘發人們內心中原本被壓抑的負面思維,喚醒陳舊的不愉快記憶,嚴重時甚至引起諸如憂鬱症、躁鬱症等等精神方面疾病的發作,在臨床上時有所見。霜降養生對策早睡早起 伸展運動抗憂鬱符合大自然的節律,霜降時節「早睡早起」最養生,晚上9點半睡到早晨6點最為合適,有助於陽氣的收斂以及肺氣的舒展,切忌睡懶覺,睡眠時間過長身體反而虛弱,甚至導致情緒低落。早上起床把窗戶打開,排出室內人體一夜產生的濁氣,接者做一些緩和的伸展運動,例如打一套太極拳、瑜珈、或簡單的柔軟體操,都有助於降低憂鬱情緒,提升抗病能力。少吃辛味、多食甘潤霜降時節,自然氣候由熱轉寒,對應到人體就是由陽轉陰,由於未來還要對抗整個冬季的寒冷,適當的滋養、收藏體內的水分和養分是必要的,不宜過度消耗,使得體質變薄。《黃帝內經》所強調的:「秋冬養陰」即是此裡。所以諸如蔥、薑、蒜、辣椒等辛味發散食物應少吃,多吃甘潤平和的食物,如白木耳、南瓜、芝麻、山藥、白蘿蔔、茭白筍、枸杞、蜂蜜都很合適,不但「養陰」效果很好,也能避免「燥邪」對體內水分的破壞,預防各種因氣候乾燥產生的症狀,若有皮膚乾燥脫皮龜裂,可適當地塗抹保濕用品,但盡量選擇沒有添加香精的產品,因為很多種香精都是皮膚疾病的過敏原。另外,適當的運動非常好,但也不宜過度,時間過長或太過激烈的運動容易耗散體內精氣,違反秋冬時節精氣收藏的原則。霜降養生食譜百合梨粥• 做法:百合三錢洗淨、梨子半顆去皮切小塊丁煮粥。• 功效:潤肺養胃安神,改善口鼻乾燥、乾咳、痰黏稠、憂鬱心煩等秋天常見症狀。芝麻拌山藥• 做法:戴上手套,將山藥去皮、切成條狀,滾水煮20秒後撈出放涼,淋上芝麻醬以及芝麻粒。• 功效:溫和的增強體質,提升免疫力,為將來抵抗寒冬做好準備。
-
2022-09-29 養生.聰明飲食
為什麼全肉食飲食現在很流行?教授告訴你真的能吃太多肉嗎?
臉書朋友Peng Peng在2022-9-23用簡訊聯絡:「林教授 您好:打擾了,拜讀您的著作了解到很多正確的資訊,最近看到一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原來以為正確的健康均衡的飲食方式,此書的作者,提倡全肉食的飲食方式、及作者在書中提到非常多原本我認為健康的食物和很多議題,非常希望教授您百忙中抽空了解,很希望能夠知道您的看法,為我解惑,感激不盡。」這本書是2022-8-12發行的《肉食密碼》,而原作是2020-2-18發行的The Carnivore Code: Unlocking the Secrets to Optimal Health by Returning to Our Ancestral Diet。作者是Paul Saladino。他雖然有醫師文憑,但卻不在醫院或診所工作,也從未發表過任何醫學論文。他的全職工作是行銷全肉食飲食(Carnivore diet)和營養品。不管如何,我們來看《肉食密碼》的內容簡介:「改善自體免疫疾病,減輕發炎症狀,破解植物性飲食益處的迷思,用全肉食找回身體健康!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狼瘡、甲狀腺疾病、牛皮癬、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許多病症都將獲得改善。保羅‧薩拉迪諾醫師在這本開創性的書中,揭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那些我們以為對健康至關重要的食物,如全穀物、植物和綠葉蔬菜對身體並不如你想的有益處!薩拉迪諾醫師結合了科學、歷史以及自己身體力行驗,破解了植物性飲食益處的迷思,並揭示了全肉飲食的治癒潛力,提出這才是最符合我們的身體的飲食方式。」這份簡介裡有提到「科學」,所以我就到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用Carnivore diet做搜索,結果共搜到三篇論文。2020年:Can a carnivore diet provide all essential nutrients?(全肉食飲食可以提供所有必需的營養嗎?)。這篇論文是作者在闡述個人意見,但卻沒有提供任何全肉食飲食的實驗結果。作者自己也說:「全肉食飲食是一種新近流行但尚未有研究的生酮飲食形式」。(註:生酮飲食不是全肉食飲食,而是高脂飲食,請看一位生酮醫師之死)2021年: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among 2029 Adults Consuming a “Carnivore Diet”(2029 名「全肉食飲食」的成年人的行為特徵和自我報告的健康狀況)。這篇論文是用網路問卷調查做研究,而對象是自稱奉行全肉食飲食的人。它的結論是:「與普遍預期相反,全肉食飲食的成年人幾乎沒有受到不良影響,而是報告了健康益處和高滿意度。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發現的普遍性和這種飲食模式的長期影響需要進一步研究。」2022年:Limitations of Self-reported Health Status and Metabolic Markers among Adults Consuming a “Carnivore Diet"(「全肉食飲食」的成年人自我報告的健康狀況和代謝標誌物的局限性)。這篇論文是在批評上一篇論文不靠譜,例如:「最令人擔憂的是,包含與代謝標誌物(如血脂)相關的自我報告數據。如前所述,這些數據未經驗證,並且還存在報告偏差。此外,我們認為此類數據由於其未經驗證的性質而通過嚴格的同行評審是極不尋常的,特別是當前和飲食前值的使用不一致。考慮到將追隨者納入非常特定的飲食模式所固有的選擇偏差,缺乏經過驗證的生物標誌物數據也應謹慎處理,其科學有效性值得懷疑」。著名的克里夫蘭診所在2021-7-1發表The Carnivore Diet: Can You Have Too Much Meat?(全肉食飲食:你能吃太多肉嗎?):「全肉食飲食中纖維含量極低,這會導致大量便秘,而且風險變得比沒有排便要嚴重得多。如果你已經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膽固醇、任何中風病史或其他心血管疾病,你絕對不應該嘗試這種飲食。這種飲食也會讓所有蛋白質和脂肪變得更糟,消化需要更長的時間。全肉食飲食含大量飽和脂肪,會導致低密度脂蛋白或壞膽固醇升高,並使您面臨患心臟病的風險。」ABC Everyday在2022-8-11發表Why the carnivore diet is popular right now(為什麼全肉食飲食現在很流行)。這篇文章的作者Ange Lavoipierre問美國文化戰略家Matt Klein:「是什麼推動了歷史上這個時刻對肉類的熱情」。Matt Klein回答:「我們正處於一個極端的時刻。文化以緊張的形式存在……當我們看到素食主義興起時,就會看到逆向的拉動 ,那就是全肉飲食。我們生活在一個元宇宙或多元宇宙中,對吧?你可以選擇你自己的冒險。總的來說,機構信任正在下降,陰謀論正在上升。在文化不穩定的時刻,我們正在尋求解決方案、道德,以及志同道合的人來圍繞在我們身邊。」沒錯,物極必反。全肉飲食是一個極端,而全素飲食則是另一個極端。中庸的均衡飲食是老生常談,沒人愛聽,所以一定要胡扯極端的飲食才會有人願意花錢來聽,來看,來頂禮膜拜。台灣不是也有一本叫做《救命飲食》的書嗎?它不是說肉食是百病之源,而素食則是可以治百病嗎?有讀者來問我關於《救命飲食》這本書,所以我就直接用這個書名寫了一篇救命飲食。我在最後說:「總之,極端飲食主義者,不管是叫人家要多吃脂肪,還是叫人家要斷絕動物性食物,往往是會操弄或扭曲數據來支撐他們不可能被證實的主張。所以,像《救命飲食》這樣的書,看看就好,不要太信以為真。」這段話套用在《肉食密碼》這本書也是完全恰當:看看就好,不要太信以為真。畢竟,翻譯這本書的人也不相信嘛,不是嗎?您也可以打電話給出版社,問問看老闆和員工有多少人相信。註:我發表很多批評極端素食主義的文章,而最新的一篇是今年一月的What the Health影片,暗藏玄機。我在這些文章裡面揭露了極端素食主義者的種種行銷技倆,而這些行銷技倆現在又被極端肉食主義者如法炮製。原文:肉食密碼:救命飲食的另一極端
-
2022-09-22 醫療.精神.身心
這些情況=真正失眠!10招改善睡不著困擾
睡不著、睡不好或睡不飽都是睡眠障礙者的主觀形容詞。依據國際睡眠疾病分類,睡眠疾病大致可分為失眠、睡眠相關的呼吸疾病、中樞型的嗜睡症、日夜節律睡眠障礙、異睡症、睡眠相關的動作疾患、單獨的睡眠症狀及其他睡眠疾患,其中國人最常見的就是失眠。 可用三個月區隔 急性或慢性失眠 樂生療養院身心科顏琮祐主任指出,失眠是指睡眠維持困難,造成睡眠品質變差或睡眠時間減少,每週有三天或三天以上之失眠,且白天出現倦怠、嗜睡、情緒煩躁、難以專心或身體不適等症狀,進而影響學習或工作者。如果持續時間少於3個月者為急性失眠,超過3個月以上者稱為慢性失眠。 顏琮祐主任表示,曾有患者主訴失眠 2、3 天,希望服用安眠藥物幫助睡眠,但經診視後卻發現其實是罹患躁鬱症,而根據台灣的臨床研究顯示,接近三分之二的失眠求診病患,同時罹患有精神疾病,高比例的共病現象顯示,有可能在同一個案身上出現多重類型的失眠診斷,需要不同面向的評估與治療,因此即早經由專業醫師進行鑑別診斷並規劃、提供適當的治療,才能真正解決失眠症。 不過度依賴藥物 找出會失眠原因 顏琮祐主任強調,不能只一昧依賴安眠藥物,需先找出失眠原因,控制好相關疾病後,仍有失眠問題,可先考量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的放鬆治療、睡眠控制、刺激控制法等),再輔以低劑量的藥物治療。 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牢記10大建議 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才是上策,並提供10項好眠建議:1.規律作息及睡眠。2.舒適的睡眠環境:適當室溫、燈光、少噪音及舒適床墊。3.限制午休的時間。4.晚餐後禁喝咖啡、茶、可樂、酒及抽煙。5.避免使用床或臥房為其他睡眠的活動場所,如看電視、打電動。6.按時依照醫師處方服用藥物。7.為了避免夜間頻尿而起床上廁所,影響到睡眠,最好晚餐後少喝水及飲料。8.睡前可食用助眠小點心,但不宜吃太飽。9.規律運動;睡前宜做溫和及放鬆身心之活動,切忌睡前劇烈活動。10.積極參與社交活動。 【延伸閱讀】低位直腸癌≠永久性人工肛門 切勿因排斥錯失治療良機!東洋攜手奧會挺國手健康 齊籲接種流感疫苗【資料來源】 健康醫療網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08-05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求學路上的支持與守護:校園憂鬱症青少年的輔導經驗談
【編者按】本週醫病平台的主題是「青少年憂鬱症」。感謝兒童精神科的領頭羊宋維村教授推薦這方面的權威陳質采醫師,由她主導之下,她以醫師的臨床經驗介紹在診斷上的困難以及治療的基本原則。並介紹兩位這方面的專家:「心理衛生專家」解釋心理健康促進與憂鬱防治是持續且漫長的教育過程,作為青少年堅強的支持後盾,可以把自己想像成青少年憂鬱調適的Google Map,提供所需的支持與資訊。「高中專任輔導老師」分享她多年與學校導師、家長合作的經驗,每位憂鬱症青少年個案都有獨特的故事與不同的需求,需要個別化制定輔導目標與提供量身訂做的輔導措施。【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黑洞般的青少年憂鬱症】【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成為青少年憂鬱調適的「Google Map」】「憂鬱症」彷彿一層金鐘罩,青少年禁錮。在多年輔導過程中,不時遇到陷入這樣困境的青少年,近年來甚至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這些青春正盛的個案,外顯的症狀大多是神情憂鬱、雙眼無神、出席不穩定、有些手上還留有自我傷害的痕跡。這些憂鬱青少年的人格特質,多有自我期待高、完美主義、易懷疑自我存在的價值;也常伴隨人際困擾或生命中重大創傷等。他們在導師轉介或自覺需要求助下,開始進入輔導歷程;而在輔導憂鬱症青少年經驗中,歸結出運用「起、承、轉、合」四個步驟,陪伴青少年度過生命的幽暗低谷。這苦澀的青春歲月,就像曾經陪伴過憂鬱症個案的故事:小T升上高二後,開始出現強迫洗手與重複自傷行為,就診精神科醫師,初診診斷原為混合型焦慮症,然而隨著課業壓力與社團成果表演的壓力,躁鬱的情緒症狀越來越明顯。小T心情低落時會用美工刀劃傷手臂,甚至意圖攻擊他人。家長方才得知,並開始正視小T的情緒與問題。發病後的小T,由於自傷的狀況頻繁,家長除了協助緊急就醫住院治療外,並辦理休學,開啟了陪伴守護小T的旅程。 一、起點的評估:當青少年初次來談時,訴說近日的苦惱,甚至描述了憂鬱症的典型症狀,諸如情緒低落、失眠、食慾不振、對過去熱衷的事物失去興趣、情緒起伏大等,運用董氏基金會「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量表請該位青少年填寫,通常得分在12分以上,在徵求他同意後,會請導師邀請家長就醫。這過程彷彿拔河般,常常遇到家長拒絕,否認孩子有問題需要就醫,因此需要邀請家長到校,當面衛教說明就醫治療對孩子的助益與過去的輔導經驗分享。 休學兩年後的小T,準備復學重讀高二時,專任輔導老師即主動與家長聯繫,帶小T重新熟悉校園環境,以讓家長與小T安心銜接返校復學的生活。小T回到校園每天戰戰兢兢的學習與生活,然而躁鬱症與焦慮症合併發作,讓小T難以融入班級,恐懼他人的眼光,不時強迫洗手,成為每天到輔導處報到的常客。開學後兩周在一次偶發的事件中,小T再次在家中拿美工刀自傷,經過專任輔導老師危機處理與持續輔導,小T雖安頓了情緒,卻仍無法回班上課,遂在個案會議通過讓小T安置於輔導處,並轉介心理師定期晤談。因躁鬱症的反覆發作,為減少小T對課業成績的焦慮而能安心學習,專任輔導老師協助小T申請特殊教育鑑定,取得特教生個別化特殊教育輔導服務資格,並申請非學校實驗型態自學計畫,讓小T高二下順利轉為在家自學。二、承接的資源連結: 跨專業的資源合作對處理憂鬱症青少年個案的精神狀態與核心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如醫師的駐診,在協助衛教導師或家長時會是很大的助益。有時家長因忙於工作或困難就診時,會請家長簽署同意書,讓輔導教師陪同個案前往學校鄰近社區的精神科醫院診所就醫,以更了解個案的狀況,並提供看診醫師個案在校狀況。這樣的訊息交流,能讓雙方人員更精準的瞭解個案,以及處理的方向;同時陪同就診也會讓憂鬱症的青少年個案不孤單。 專任輔導老師在輔導過程會持續給予青少年個案及家長肯定支持,維持合作關係。家長在經歷小T發病的歷程,全心陪伴小T定期就醫、定期到校與心理師個別與親子晤談,並參與校外家長成長團體。在積極了解如何陪伴躁鬱症的小T過程中,家長也逐漸賦能處理小T起伏的情緒。漸漸地,小T站穩腳步,挑戰大學學測與身心障礙甄試,專任輔導老師在過程中持續陪伴打氣,協助處理危機狀況,安頓小T與家長的心情,連結課後輔導資源以幫助小T應考學測,陪伴填寫大學志願與準備備審資料,最後小T透過身心障礙甄試考取大學日間部,順利成為準大學新鮮人!三、轉變所需的重新建構憂鬱症的青少年個案往往發病時會出現抗拒學校生活的外顯行為,諸如開始無心上課、社交退縮、缺曠課頻繁等。這些學習上的退化行為,即便就醫治療,也無法預期問題可以馬上改變。這樣起伏的病程,也會因內在的恐懼加深而持續退化、遠離人群,因此輔導老師要能理解個案的狀態,時時保持正向視角、重新建構個案的問題行為,陪伴並協助個案以正向眼光看待自己,也放大個案的進步讓周圍的家長、導師可以練習用新的視角欣賞個案的進展。 在小T畢業前夕,家長寫下對於曾被長期協助過程的回饋,感謝輔導老師與心理師的協助,施展魔法把患有躁鬱症的孩子救回來了!還記得第一次碰到心理師說:孩子年幼時成功的經驗太少了、兒少時人會自動學習的功能他沒有學到!當下真的讓家長傻住了!心理師不但與孩子一起融入他的布袋戲生活還送他電影(素還真的書套),並從這裏去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及思考邏輯、當他碰到情緒困擾/人際障礙時幫他整理情緒,給予指引當個(引路的人)陪他走這一段路真的不容易啊!四、合作的協力系統 在憂鬱症青少年個案處遇上,輔導系統與導師、家長保持合作是重要的工作守則,是成功的金三角、缺一不可。輔導系統往往是導師、家長遇到個案困難求助時,提供穩定協助的救援投手,為讓導師、家長與周圍的任課老師能夠理解個案的處境,會視個案需要召開個案會議,討論個案的症狀與出席、學習狀況,討論如何預防自傷的危機狀況,尋求任課老師的意見調整平時成績評量辦法,並分享有效的輔導策略。 學校心理師是協助憂鬱症青少年的好幫手。在輔導個案一段時間後,當憂鬱症青少年的問題嚴重性較大或自傷風險程度較高時,會徵求個案同意轉介學校心理師定期晤談,對青少年憂鬱狀況的改善亟有幫助。輔導老師則在轉介心理師後,轉換角色為個案管理者,定期跟心理師討論個案狀況,並提供個案在校資訊;心理師亦可以出席個案會議,提供對個案的評估,幫助與會老師更加理解個案的狀況與增進輔導知能。在相互信任下成長茁壯每位憂鬱症青少年個案都有獨特的故事與不同的需求,需要個別化制定輔導目標與提供量身訂做的輔導措施。輔導老師需抱持著穩定的情緒、疾徐的步調陪伴個案前行,或許個案原地踏步許久,或許個案進步緩慢,也或許個案像跳探戈舞般,前進兩步、後退三步,都是預期中可能發生的情形,即便如此,個案會愈發信賴輔導老師,而發生改變! 當信任的關係建立,每每在傾聽青少年個案訴說的故事,才發現觸及憂鬱情緒的核心議題的努力與掙扎,都有動人之處,每段曾經共同走過的輔導歷程,都在豐富彼此的生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