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行動不便
共找到
322
筆 文章
-
-
2022-02-1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退化性踝關節炎 宜及早治療
中國醫大新竹附醫發現,近年台灣越來越多老人受關節炎所苦,雖然關節多因年長退化,但有長者以為是常見的痛風發作,自行服藥止痛,等發現未獲改善才就醫,最後確診是不可逆的退化性踝關節炎,置換人工關節才根治,有些人甚至折磨長達數年,其實大可避免。日前一名65歲婦人頻繁扭傷右腳踝,因每次腫痛都慢慢自行緩解,竟10年未積極治療,只簡單吃止痛藥,直到跛腳、腳掌無法貼地和劇烈疼痛,已行動不便,才知事態嚴重。骨科醫師楊子正表示,退化性踝關節炎通常都是受傷導致,即便是小小扭傷,若不好好治療,都可能造成長遠影響,因為是不可逆的傷害,一旦發生,只會越來越嚴重,因此老年人如果扭傷腳,建議及早治療,不要輕忽。他指出,足踝疾病不常見,常見症狀反而是姆指外翻、扁平足、肌腱退化等,但退化性踝關節炎十分惱人,不僅疼痛,還會導致行動不便,因此也建議患者直接採取積極治療,動手術可徹底解決問題。楊子正也請患者放心,因醫療技術進步,已逐漸減少使用關節融合術方式改善,現多採人工關節置換,不僅可以保留關節活動度,走起路來不再卡卡,還能快速緩解退化性關節炎帶來的疼痛,且手術後也不需要太長的復原時間,通常5天就能出院,慢慢恢復正常行走。
-
2022-02-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催疫苗打氣…居服陪長者接種 每案給200元
第廿二期新冠疫苗預約平台即將於明天(九日)上午十時起跑,依照年齡分三梯次預約,接種時間為二月十四至廿日;由於目前仍有近四分之一的七十五歲以上族群尚未施打第一劑,超過三成尚未打第二劑,指揮中心推出外展接種服務,並提供每個案兩百元津貼,鼓勵居服員陪同長者至接種站接種疫苗,預估廿四萬名長者受惠。「長者染疫,易重症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英國研究顯示,未接種疫苗的六十歲以上長者染疫後致死率近一成,為接種三劑者的八倍;八十歲以上者如不打疫苗,染疫後致死率更高達二成五,是接種三劑者的六倍。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全國第一劑覆蓋率為八成二,第二劑為七成五,追加劑(第三劑)兩成四,相較之下,七十五歲以上長者施打率有待加強,近四分之一尚未打第一劑,逾三成還沒打第二劑。莊人祥說,若家屬無法陪同長輩打疫苗,可請熟悉的居服員陪同長者接種疫苗,居服員則有每案兩百元加碼津貼。若長者擔心疫苗副作用,地方政府可協助安排醫師至養護機構,提供諮詢評估。至於行動不便長者,可申請到宅接種。莊人祥說,三月底前,可透過一九六六專線或長照服務中心提出申請。
-
2022-02-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提升長者疫苗覆蓋率 指揮中心推居服員陪打疫苗津貼
國內新冠肺炎疫苗覆蓋率,目前第一劑為81.83%、第二劑74.87%、基礎加強劑0.71%、追加劑為23.57%。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針對長者將加強外展接種、推出獎勵措施等加強覆蓋率;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75歲以上接種率第一劑約75.5%、第2劑為68.8%,高齡者顧及其身體健康及染疫風險高,期盼能提升覆蓋率。長者為感染後新冠肺炎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或導致死亡族群,指揮中心針對75歲以上接種涵蓋率目標為第一劑至少達80%、第二劑至少達75%。莊人祥表示,看到omicron感染者致死率雖然比較低,但是根據是否接種疫苗相比發現,致死狀況仍有分別。最近英國研究看到60歲以上致死率8.6%,若接種三劑疫苗則為1%;80歲以上更顯著,如果沒接種疫苗致死率為25.5%、接種三劑則降至4.07%。針對長者,加強疫苗的接種措施,包括加強住宿型長照機構、社式與居家照顧機構、洗腎機構中受照顧者、照顧者與工作人員的外展接種服務。對於無法由家屬陪同接種疫苗的居家照顧服務對象,可由熟悉的居服員陪同前往接種疫苗。若因擔心副作用而尚未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機構對象,地方政府將協調機構安排醫師詢評估合適的疫苗種類;對於其他長者及高風險對象也可與醫師討論,諮詢評估選擇合適疫苗接種。行動不便長者可申請到宅接種或由愛心車隊或復康巴士等運輸工具至疫苗接種站之接服務,也併同執行長照服務措施時進行接種作業。莊人祥表示,長照司為了強化長照機構保護力,二、三月將提供居服單位陪同施打加碼津貼,希望透過貼心陪伴增加接種意願。服務對象為有陪同接種新冠疫苗基礎劑或加劑需求的長照服務使用者,每案給予200元的加碼津貼,不列入照顧及專業服務給付總額,民眾也不需負擔自付額;另可同時申報BA13陪同外出(但不得同時申報BA14),三月底前只要有需求都可從1966專線或長照服務中心提出申請。另外,地方政府持續提供200元以下衛教品的獎勵措施也持續到2月28日止,鼓勵18歲以上未接種一、二劑疫苗速踴躍前往接種。
-
2022-02-05 養生.保健食品瘋
疫情期間如何增強免疫力?營養師:透過日曬、飲食方式攝取維生素D,可增強對抗病毒感染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進入社區感染風險增加,農曆新年假期、初春時節是病毒肆虐的高峰。專家指出,避免染疫,除了做好防疫措施、維持良好生活習慣,提升免疫力相當重要,不妨適當補充維生素D,可增強對抗病毒感染。維生素D有「陽光維他命」之稱,對人體骨代謝極為重要,也具有促進免疫系統調節作用,對抗病毒感染,人體可透過日曬、飲食方式攝取維生素D。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維生素D缺乏與新冠肺炎的病情和預後具有密切關係,補充維生素D有其重要意義。營養師楊斯涵表示,維生素D能活化巨噬細胞及免疫細胞,減少細胞發炎,進而調節免疫系統。在一份急性呼吸道疾病和冠狀病毒的觀察型研究中發現,染疫後重症及死亡的個案,體內維生素D較低,有學者主張,補充維生素D可增高抗發炎和減少新冠肺炎的感染力,但需臨床試驗確定此作用。若沒有注重維生素D的補充,容易遭到病毒感染,兒童易罹患佝僂症,成人則易罹患骨質疏鬆症。楊斯涵認為,可透過適當日曬、飲食及營養補充品等方式,補足維生素D的攝取。一、適當日曬人體內九成維生素D,透過日曬產生。建議每日上午10點前、下午3點後,讓身體四肢於陽光下曬10至15分鐘。二、攝取含維生素D食物維生素D植物來源包括黑木耳、菇類,可提供維生素D2;動物來源包括鮭魚、雞蛋、牛奶、牛肉等,可提供維生素D3。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香菇、魚類等用油炒,營養吸收更好。三、維生素D營養補充品若要補充維生素D營養補充品,建議可先抽血測量維生素D狀況,若低於正常人濃度的30ng/mL,需與醫師諮詢後,規畫適當的補充劑量。新生兒、孕婦、成人及長者,所需的維生素D含量皆不同。新生兒每日需補充400國際單位、一歲至五十歲為200國際單位。五十歲以上及孕婦族群,因行動不便,日曬少,長輩牙口不好,容易營養素攝取不足,建議維生素D攝取量可補充400國際單位。
-
2022-01-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因親人患有遺傳性小腦萎縮症而成立病友協會,讓病友們認識這個疾病!
【編者按】這是我們第二次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主題,由三位不同專業的醫師(精神科、復建科、神經科)回憶過去所看過的病人如何拓寬了他們的人生經驗。希望由他們的分享,不只醫療團隊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醫者可以由病人端學到人生的新經驗,更希望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可以更了解醫師端的內心世界,透過醫病雙方的彼此了解而改善醫病關係。誠如我們第一次這系列刊出時所說的,我們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我在台大醫院復健科擔任第三年住院醫師的時候(1983年),42歲的大表哥因為走路搖搖擺擺來到台大醫院就診,神經內科張揚全教授診斷是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小腦萎縮症。當時只知舅舅和表哥兩人得病,母親和六個姊妹家人都沒有人有此疾病。我潛意識裡洗腦自己,會不會外婆只把疾病傳給兒子。張教授在中央走廊遇見我,常常開玩笑的要我走tendem gait(兩腳交錯走在一條直線上,一種平衡測試)給他看,我輕鬆的和他開玩笑,不覺得有壓力。現在回想起來,是輕率的醫師對上了天真的病人家屬。數年後,我聽母親說表哥交代他兒子:「我們身體跟人家不一樣,你不用出國留學,在國內念個碩士就好了。」那個時代,基因的篩檢技術還沒有發展出來。我覺得表哥太悲觀了,外甥仍有二分之一的機會沒有得病啊!即使得到遺傳,通常三、四十歲才發病,趁年輕時深造,未來不是更有保障嗎?這位外甥後來在台灣念完博士,任教於某大學,不婚,已發病。我以寫鼓勵信給外甥的形式述說這個故事,投稿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刊物上,被記者陳于嫣小姐轉載在聯合報上。隔日有位朱穗萍小姐打電話到我辦公室,提到她母親因為行動不便臥床數年後自殺往生,她是長姊,下面六個弟弟妹妹中已經有三人得到相同的症狀。她發現我在報紙上的描述與她家的情況很像,以為我是這方面的專家,想請教我這個病有沒有治療的方法。我告訴她這種遺傳性小腦萎縮症是基因異常造成神經細胞提早老化死亡,是一種不可逆的退化性疾病。這個病目前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癒,但既然是一種神經提早老化的疾病,復健治療提供適當的運動,可以預防老化。多半的病人因為罹病而運動不足,所以從事規律運動,身體功能會稍有改善,持之以恆運動的話,可以讓疾病惡化的慢。朱小姐聽了很失望,後來沒見到她帶弟弟妹妹來我們醫院復健。那個時代,我們復健醫院裡面從沒見過小腦萎縮症病人。2001年我母親64歲,早過了發病年齡,因無法兩腳併攏站立經基因檢測確診脊髓小腦萎縮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有如晴天霹靂。我本以為我們家逃過一劫,瞬間從雲端跌落,先生一夜白了頭。我在苦苦煎熬之後,決定作基因檢測,在等待檢查報告的時日,意料之外,我接到了朱大姊的電話。她說她十年前跟我通過電話,我當時有舉例脊髓損傷病友協會對病人和家屬有很大的幫助,建議她可以成立小腦萎縮的病友協會。十年前她把我說的事情寫在紙條上,紙條一直還在。過了十年,她的六位弟弟妹妹全部發病,有兩位已經過世。她和弟弟妹妹、妹夫以及一些病友及家屬在北榮神經內科宋秉文醫師的鼓勵及幫助下已經完成協會的籌備。也訂好第一次會員大會的日期,邀請我擔任顧問醫師,並在開幕式致詞。我聽了大吃一驚,回說:「我有這麼殘忍嗎?你把妹妹接到家裡照顧,還要照應其他弟弟妹妹,這麼辛苦,我竟然建議你成立病友協會?」老實說,我沒有印象我說過。不過,十年前我們在電話中聊了很久是真的,可能有談到吧!大會成立的那天,我的檢查報告已經出來,很幸運的是陰性。在會場我見到擔任理事的表姊(陰性),很久未見面的表妹(已發病)、大表哥的兒子(陽性)、女兒(已發病)、二表嫂攙扶著十二歲就發病的女兒走的跌跌撞撞,我心中百感交集,致詞時差點哽咽。朱大姊擔任創會理事長,她的弟弟妹妹及家屬多人參加。我以顧問的身分致詞,強調小腦萎縮症不是「不治之症」,積極的復健可以延緩疾病的惡化,縮短重度失能臥床的時間,隨著病情惡化,有很多復健輔具可以幫忙。朱大姊和我都是小腦萎縮症的倖存者(未得病者),我們帶著使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企鵝家族服務。我的親屬在協會當志工,也得到協會的助益。協會舉辦各種活動,讓病友們認識這個疾病,有各種活動如擊鼓、輪椅太極拳、郊遊,促進病友們的身心健康。還有心理諮商、家庭訪視等服務。如今協會成立已二十年,曾經致力於將小腦萎縮症列入病人自主法的適用對象,正在籌劃成立收容疾病後期病友的養護中心。我當年服務的復健醫院開啟了小腦萎縮症復健的新頁。協會成立之前病友多半只能蝸居在家,不知道復健有幫助,甚至不知道家族遺傳的是什麼疾病。所以全台灣的復健科大概都沒有照顧這種病人的經驗。由於我和協會的呼籲,有不少外縣市的病友來到復健醫院住院復健,對病人確實有幫助。復健醫院的團隊對此疾病的復健經驗因此特別豐富,我們經常去協會演講,也幫忙製作了衛教手冊。目前應該有越來越多的復健醫療單位了解這個疾病,可以讓病人就近接受門診的復健。我母親罹病後在家復健,持之以恆每日運動兩小時以上(包括瑜珈、走路、體操),身心維持在很好的狀態18年,只有往生前一年過的比較辛苦。事實證明神經系統退化性的疾病,適當的運動可以延緩病情的惡化,提升生活的品質。回想起來,很慶幸自己當初寫了那篇文章,也很高興復健科的訓練讓我養成和病人或家屬可以花長時間深談的習慣,因此牽出了這個緣份。一份小小的愛和關懷,不斷的循環,促成了永續的大愛。這中間最關鍵的人物是朱穗萍女士,她身為長姊,父母早逝,長姊如母,照顧六位罹病的弟弟妹妹及家屬,有如蠟燭兩頭燒。有願就有力,竟還能付出心力在協會事務上,照顧更廣大的病友,堪稱人間菩薩,以此文表達我對她無盡的謝意和敬意。
-
2022-01-12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我屬好奇海豚 財務準備最不足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我測得43分,低於整體平均57分,屬於「好奇海豚」。其中財務方面準備最不足,健康方面有待加強。活躍好學方面較好,名副其實「好奇海豚」。我願意了解社會趨勢,掌握時代脈動,喜歡閱讀,汲取新知,去年5月疫情爆發宅家時,無論是追劇或看網路文章,遇到不懂的地方隨時做筆記,讓學習無所不在,努力精進自己。針對財務方面的準備不足,大環境不景氣,萬物齊漲,薪水不漲,更要開源節流。勞退除了雇主按月提撥薪資6%到個人帳戶,我今年起將自提薪資6%,多存一點退休金,為養老做準備。喜歡工作的我,也計畫將來退休後,如果身體允許,要去兼職工作,讓自己不與社會脫節,老有所用,才不會造成子女負擔。需加強的健康部分,由於忙碌,運動總是無法持之以恆,最近因為脊椎輕微滑脫,又有五十肩,常做復健,看到復健室行動不便的阿公阿嬤,深刻體會到,人生的下半場比較的不是財富和成就,而是健康。從現在開始,我一定要顧好健康,養成規律運動習慣。審慎理財,超前部屬,準備再買一個保險為退休做最好的準備。同時保持好奇心,加強社會連結,廣結善緣,努力經營人際關係。讓自己的晚年是健康的、活躍的、獨立而快樂,老得漂亮、精采。●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11 養生.運動健身
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上下階梯傷膝蓋是真的嗎?
讀者Arthur昨天(2022-1-9)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教授您好,從底下這篇新聞〈爬樓梯是好運動嗎?可以看出多位醫師都強調上下樓梯傷膝蓋,甚至『骨科名醫韓毅雄曾形容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台安醫院復建科主任鍾佩珍「行醫三十年來從不曾建議病人把爬樓梯當作運動」,這樣說來,爬百岳的人怎麼辦?我也是愛爬山的人(階梯多到懷疑人生),為此傷透腦筋。是否可請教教授,上下階梯很傷膝蓋是真的嗎?非常感謝您!」其實,看到這個提問我是一點都不感到意外,畢竟喜歡危言聳聽,警告不要做這種或那種運動的醫生是比比皆是。例如一位號稱是奧亞運國家代表隊醫師的人就說路跑會導致膝關節炎,儘管臨床研究一再顯示跑步非但不會增加,反而可能會減少關節炎的風險。請看路跑導致膝關節炎?。還有一位號稱是日本名醫的人也出書說跑步會危害健康,而可悲的是,凡是勸人家不要運動的文章都是會得到一大堆的讚,而凡是勸人家要運動的文章則只會得到寥寥無幾的讚。請看顛覆傳統!想健康就不要跑步!。沒辦法,懶人總是需要尋找慰藉。我曾在2018-11-20發表新版運動指南,介紹當天才剛出爐的「給美國人的運動指南」(Th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這個指南是美國政府透過美國醫學會而發出的,而它是一而再再二三的提到跑步和爬樓梯都是很好的運動選項。那,難道說,美國政府是希望它的人民不健康?US News也在2019-7-29 發表The Benefits of Stair Climbing Exercise(爬樓梯運動的好處)。它一開始先是引用科羅拉多大學「足和踝中心」的醫學主任Kenneth Hunt說:「爬樓梯可以有效鍛煉肌肉、改善平衡和促進心血管健康。 這種運動形式對大多數健康的人來說通常是安全的,儘管它可能對某些人構成健康風險。例如,如果您的平衡有問題並且容易跌倒,或者您的腳、踝、膝蓋或臀部虛弱、僵硬或疼痛。」這篇文章也引用馬里蘭州黑格斯敦高級骨科中心的物理治療師 Eric Sampsell 說:「通過加強腿部肌肉和關節,爬樓梯可以轉化為日常活動中功能的改善。 爬樓梯還可以提高能量水平,降低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也有收錄幾篇爬樓梯有益健康的論文,例如:2002年:Weighted stair climbing in mobility-limited older people: a pilot study(行動不便的老年人的負重爬樓梯:一項試點研究)。結論:這些研究結果表明,爬樓梯運動可能是家庭鍛煉計劃的一個有用組成部分,旨在增強下肢肌肉力量、有氧能力、和功能表現。2010年:Review Article: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with point-of-choice prompts–a systematic review(評論文章:通過選擇點提示增加身體活動——系統評價)。這篇文章在一開始就說:「爬樓梯是一項可以輕鬆融入日常生活並具有積極健康影響的活動。選擇點提示是樓梯和電梯/自動扶梯附近的信息或激勵標誌,旨在增加爬樓梯。」2011年:A statistical summary of mall-based stair-climbing interventions(基於商場的爬樓梯干預的統計總結)。這篇文章在一開始就說:「爬樓梯是一項經證實對健康有益的無障礙活動。本文總結了基於商場的爬樓梯干預措施的有效性,同時控制和檢查樓梯/自動扶梯選擇的潛在調節因素。」2017年: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Stair Use(對增加樓梯使用的干預措施的系統評價)。這篇文章在一開始就說:「爬樓梯是一項無障礙活動,可以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以提高身體活動水平並提供健康益處。 本綜述總結了樓梯干預的有效性,並探討了可能影響干預有效性的關鍵差異。」信譽卓著的梅約(梅友)診所有發表一篇關於爬樓梯的文章,而作者是Edward Laskowski醫生。這位醫生是梅約診所運動醫學中心的聯合主任,也是梅約診所醫學院的教授。他說:「爬樓梯是有益健康的實用日常體育活動的一個例子。 它還可以燃燒卡路里——在 15 分鐘內消耗約 65 卡路里。以更快的速度前進或攜帶較重的物品可以燃燒更多的卡路里。」所以,台灣那位骨科名醫說「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能信嗎?順便說一下,我以前在加州大學上班時,每天都是故意不坐電梯,爬樓梯到6樓的辦公室。我回台灣遇到天氣不好,不能出去跑步時,就上上下下反覆爬公寓的7層樓梯。額外參考資料:Is climbing stairs good or bad?Is Climbing stairs Bad for Knees?原文:爬樓梯是最笨的運動?骨科名醫說的,能信嗎?
-
2022-01-03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救健保 民眾也要節制就醫次數
健保財務管理的概念,是每年以固定總額框住醫療費用支出,醫療服務給付用點數計算。若單就醫療院所申報醫療點數與每年編列總額預算相較,每年財務不平衡金額高達六百多億元。不能只要求醫院、醫師、藥師、護理師、檢驗師「做功德」,未獲合理給付,民眾必須適度負擔部分責任,讓健保真正優質化。台灣人就醫次數 遠高於歐美民眾每年門診就醫件數,從民國95年14.7次到108年16.7次,遠高出歐美國家的6次。醫療費用占率,民國108年時,門診66.6%、住院33.4%;歐美體系,門診與住院占率分別是45%與55%,顯示台灣健保資源的使用有檢討空間。大醫院門診檢驗科排隊擁擠,放射線科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排檢都要2至3個月,這些是否都是必要的醫療行為?健保署雖然提供醫療資訊雲端分享,已要求醫師減少重複檢驗檢查,重複開藥,但民眾端無限制的就醫次數與主動要求檢驗檢查,健保署必須提出管理對策。「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的概念,並不只因健保財務問題而用來增加收入,而是透過機制改變民眾及醫師的醫療行為。在落實分級醫療與醫藥分業的目標下,期望被保險對象在不同層級醫療院所就醫,必須支付相對基本的價格,以更加珍惜醫療資源,與醫師討論檢驗檢查與用藥的必要性。每人減少就醫1次 共省361億經推估,若每人就醫次數減少一次,可減少支出361.3億元,若每人就醫次數減少三次,可減少支出1083.9億元。另外,健保署將透過商業智慧工具(Business Intelligence, BI),即時掌握各醫院健保醫療服務提供情形,對於高度耗用或異常申報建立預警機制,提醒醫院經營者不要衝業務量。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給偏鄉離島民眾,是政府的心願,我們認為,一定規模(床數、醫事人力)以下地區醫院,若為該鄉鎮唯一或提供具特色服務的社區醫院,一旦消失勢必衝擊在地社區醫療供給,必須協助整合鄰近社區醫院促成跨科資源共享,減少不必要競爭與專科醫師的人事成本,確保在地醫療服務不間斷。台灣的偏遠角落,即使都會區沒電梯的5樓公寓,有些行動不便的醫療弱勢族群,我們積極提供「居家醫療」,改善就醫不便利;「遠距醫療」則拉近缺少專科醫師的偏鄉,使其也能有大醫院的醫療支援,滿足民眾專科診療需求,達到「平等就醫」、縮短城鄉醫療差距,進而落實健保照顧全民健康的責任。最近,健保署同仁更將「走向雲端—病醫雙贏,健保改革日記2.0」翻成英文,獲得國際醫學公衛領域權威出版社Springer支持,將在今年5月出版我國健保英文專書「Digital Health Care in Taiwan-Innovations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有助提升台灣健保的國際能見度。健保改革 醫界民眾共同面對醫界與藥界對全民健保有期待有批判,我身為外科醫師,深知有些改革沒有開始就沒有改變的機會,我們會務實面對台灣健保的盲點,與醫界、民眾共同面對挑戰。
-
2021-12-27 養生.聰明飲食
40歲後骨骼肌肉漸流失!骨鬆7危險群 不僅補鈣還要補蛋白質
● 過了40歲,骨骼和肌肉慢慢流失● 女性停經後,荷爾蒙分泌減少,容易骨鬆 ● 均衡營養、補鈣及維生素D,延緩罹患骨鬆一名七旬老婦人平常活動量少,某日反應上臂疼痛,家人以為只是肌肉拉傷,貼痠痛藥膏舒緩即可,但過了幾天仍無改善。就醫照X光發現有骨裂現象,且病症已經有一段時日了,經檢查確診為骨質疏鬆所引起。WaCare專家、營養師徐佳靖表示,骨裂就是所謂的「骨折」,指的是骨頭遭到強烈外力出現裂開或變形,進而產生劇烈疼痛。骨質疏鬆在字義上是「多孔的骨」,從X光影像可看到骨骼呈現海綿狀的疏鬆多孔狀態,早期並無明顯病徵,患者常因背痛、行動不便或突發性骨折,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有骨鬆問題。飲食失調少運動 容易骨鬆人體骨骼發展在25歲左右達到最高峰,隨著年紀增加,骨質會逐漸流失,40歲開始走下坡。男性因為骨骼較大,骨質流失進展較緩慢,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流失像雪崩般傾跌。徐佳靖說明,若年輕時多運動、補充高鈣食物,可以延緩骨質疏鬆的發生,「趁早存骨本」不只是口號,更應該建立良好生活型態及健康飲食,為有品質的老後做準備。現代人生活忙碌,少運動、飲食不均衡,加速了骨質疏鬆,如果本身有慢性疾病,流失速度再加乘。徐佳靖分享門診案例,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也是罹患骨質疏鬆的高危險族群,更應該及早介入飲食及運動管理。「預防骨質疏鬆並非熟齡專利」,各年齡層都要均衡攝取營養素、多運動增加骨質密度與肌肉強度。補充維生素D 強化鈣質吸收罹患骨質疏鬆的患者,最怕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髖部骨折,這二個部位的傷害堪稱「老人殺手」,容易造成臥床、免疫力變差及併發症,增加死亡率。如何預防或延緩骨質疏鬆?徐佳靖建議,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每公斤體重攝取量約1.2公克,相當於60公斤的老年人一天需要70公克蛋白質量,蛋、魚、豆、肉類等都要食用,每餐至少吃一個手掌大的量才夠,並且避免吃加工食品。製造骨頭的原料是鈣質,徐佳靖建議,可補充高鈣食物,多食用帶骨小魚乾、鮮奶、豆類食品、深綠色蔬菜和芝麻等,其中綠葉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K,具有固定骨鈣的作用;維生素D則是幫助鈣磷吸收,舞菇、秋刀魚、鰻魚、鮭魚等,都是良好的鈣質攝取來源。除了補充營養,徐佳靖提醒,還要搭配有氧運動及阻力運動,例如:單車、慢跑、健走、舉重、彈力帶等,以增強身體力量。>>想了解更多「全銀運動」線上課程>>加入LINE社群,獲得最新課程訊息
-
2021-12-26 名人.林頌凱
為何有人打玻尿酸打到最後換關節?名醫揭玻尿酸真正用途
「玻尿酸注射」是膝關節退化行之有年的治療。只要符合健保規定,病人每半年可以藉施打玻尿酸避免關節惡化,二十多年來造福了許多患者免於行動不便的噩夢。在我的門診也有很多人是為了打玻尿酸而來,有時候比例甚至高達三分之一。我在打針的時候常被問到:「醫師,我的鄰居說,他朋友打玻尿酸打到後來竟然要換人工關節!」這是真的嗎?吃藥就能止痛,為什麼要打玻尿酸?注射玻尿酸在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是安全又有效的方法。事實上,身體的關節液本身就含有玻尿酸,只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其玻尿酸的分子量及濃度比健康人低,因此造成關節液生物特性的改變,降低原本用來保護軟骨和關節的作用。醫學證據顯示,直接在退化性關節炎的膝蓋注射玻尿酸,可以提供關節潤滑、吸震、避免關節進一步磨損,也可以抑制發炎反應和疼痛物質,讓患者減少疼痛,增加行動力,更重要的是延緩關節的退化。打玻尿酸另一個很重要的好處是降低長期吃止痛藥的風險。如同大家所知,所有的藥物對於肝、腎都是額外負擔,長期吃藥可能會導致洗腎或肝功能退化。傳統止痛藥還可能增加高血壓和胃出血的風險。退化性關節炎病人吃了止痛藥可能不痛,但副作用卻讓身體內臟功能敗壞,實在得不償失。玻尿酸是直接注射在關節腔中,不會引起全身性副作用(除了極少數的過敏反應以外),而且半年才治療一次,不失為相對安全又有效的治療。值得注意的是,玻尿酸注射的效果在輕、中度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療效較佳,如果關節軟骨已嚴重磨損,注射玻尿酸的效果有限。為什麼有人打玻尿酸打到最後換關節?這有幾種可能:1.病人以為打了玻尿酸就可以一勞永逸,於是繼續從事高危險性的工作或運動,並且忽略平常的關節保養,以至於關節持續退化。2.病人原本關節就已經嚴重磨損,打玻尿酸也無效。3.病人把打在關節的針誤認為是玻尿酸。過往膝關節疼痛的注射治療多半是類固醇,打了針隔天就能正常走路或工作,快又有效。只是類固醇打多了會加速關節退化,得不償失。病人以為打了玻尿酸才導致換關節,殊不知打的是類固醇。從結果來看,嚴重退化性關節炎就是要換關節,而這本來就是正常老化的過程。注射玻尿酸是為了要延緩退化的速度,但並不保證膝蓋就此不再退化。要知道沒有固定治療的病人,其關節退化速度比固定治療的人一定快上很多。用簡單方便的方式,再加上適當的關節保養,協助老人家能夠多用上幾年健康的膝蓋,已經是莫大的幸福。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12-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當心骨折風險指標7中1!如何開源節流遠離骨折?
骨折風險族群有哪些?7指標一次知! 根據國健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族群常見慢性病第四名,隨著年齡增長,骨鬆患者人數也隨之增加。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病房主任戴大為醫師表示,全台約有130萬名民眾罹患骨鬆,但僅20至30萬人接受骨鬆治療。近年骨鬆治療方式越趨完善,遵循醫囑,骨質疏鬆是可以被治癒的。建議極高骨折風險族群要有開源節流概念,先促進骨質生成、提升骨質密度,再減少骨質流失,並持續回診接受治療,讓自己保有行動力自在生活,遠離骨折風險。 根據2021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若骨質疏鬆症患者符合下述其中一個條件,則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骨密度T值低於-3.0 最近12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 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 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 服用對骨骼損傷藥物發生骨折,如長期類固醇 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 FRAX®骨折風險極高患者,如10年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30%、髖關節骨折風險>4.5% 骨鬆治療選擇多 雙管齊下維持骨密度 戴大為醫師提醒民眾,骨質疏鬆症是一種無聲的疾病,建議骨質疏鬆患者可根據上述條件進行比對,若有符合其中一項即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治療指引建議此類患者可優先選擇接受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以快速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折再次發生,患者可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療程。 骨鬆藥物大致分為「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及「促進骨質生成藥物」2大類,前者藥物為抑制蝕骨細胞作用,以防止骨質過度流失,台灣多數骨鬆藥物屬於此類;戴大為醫師說明,過去骨鬆治療以減少骨質流失藥物治療為主,但研究顯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增加骨密度,後續再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以維持骨密度,特別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雙管齊下,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與醫師討論合適治療 預防骨折發生是關鍵 戴大為醫師分享,他曾收治一位72歲的阿嬤,六年前因跌倒造成髖部骨折,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後隔年中風,行動不便導致骨質流失快速,五年間脊椎接續斷了五次,今年六月初轉院進行骨密度檢查發現T值為-3.9,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討論後建議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目前阿嬤療程已完成半年左右,原先無法站立,至今已能靠助行器走路,並無再發生其他部位骨折。醫師也提醒阿嬤依然屬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應持續回診並遵從醫囑、持續接受骨鬆治療。 戴大為醫師最後提醒,對於有極高骨折風險的骨鬆患者,最重要的還是持續治療不中斷,只要遵循醫囑,骨鬆是可以被治療的;目前健保給付有不同的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可提供患者選擇,若患者無法確定自己的病況是否適用,建議與主治醫師詢問及討論。完成促進骨質生成藥物療程後,也需與主治醫師一同擬定後續治療方案並遵從醫囑持續治療,才能有良好治療效果,有效避免骨折再次發生。 《延伸閱讀》 .防骨鬆、骨折別只補鈣、喝牛奶!營養師指6關鍵有助防範。 .跌倒骨折才發現是骨鬆?防疫更要防意外!醫師教面對骨鬆三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11-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基隆61歲男打莫德納第二劑3天後猝死 將解剖釐清查病史
基隆市一名60多歲男子本月14日有施打莫德納第二劑,但3天後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先有嘔吐的情,後來被看護發現沒有呼吸心跳,緊急送醫後不治。檢警相驗後表示,還要檢剖釐清死因,家屬懷疑是施打疫苗後造成。市衛生局表示,是否因施打疫苗有待中央認定, 衛生局將清查相關病史釐清。檢警日前相驗調查,一名60多歲男子,因有高血壓,曾有過中風導致行動不便,平時由家人及請一名看護協助照顧。17日上午10點多,看護發現男子躺在床上叫不醒,一看發現沒有動,沒有呼吸心跳,嚇了一大跳,叫醒家人後送醫,醫院急救後宣告不治。檢警說,男子曾有中風、高血壓病史,但家人說都控制得很好,施打疫苗前都很正常,依時程打了莫德納,約在17日凌晨有身體不適情況,主要有嘔吐等症狀,到了上午突然沒有呼吸,認為是注射疫苗引發。警方說,日前已報請檢方相驗,但無法確認死因,將擇日解剖釐清死因。衛生局疾病管制科表示,衛生局將了解狀況,如因注射疫苗後出現不適,將向CDC通報不良疫苗注射反應,是否因施打疫苗有待中央認定, 衛生局清查相關病史釐清。
-
2021-11-19 癌症.癌友加油站
健康吃愛運動,卻被宣告肺腺癌!她月花20萬抗癌不喪志,罹癌後發現這些事超重要!
2019年5月,Magritte因為久咳,被家人要求去醫院拍X光片,沒想到醫生竟然告訴她:「妳得了肺腺癌,而且是第3期或第4期。」聽到自己得到癌症,她沒有驚慌失措或情緒失控大哭,只跟醫生說:「不可思議!」 樂觀、活潑的她,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罹癌,「第一時間,我覺得自己很健康,平時我吃得健康,有做瑜珈的習慣,很愛走路,精神和心情都蠻豐富的。」 她和家人決定尋求第二意見,於是前往台大醫院。她回憶那一天在診間,看到醫生的嚴肅表情,已經有心理準備:應該就是癌症吧,「第一時間我在想,遺產要怎麼分配?房子要給誰?」停住話題,她感嘆:「反正一切都是天注定。」 「我本來就覺得生、老、病、死是很一般的事情;確診的當下,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就這樣接受了。」她說:「我也很訝異自己的沒感覺,可能是因為這幾年都有修佛,想說這就是修行,它就找到我了。」 分析罹癌的原因,她認為可能是過去太愛吃冰,「從小我媽就一直勸我,不要吃冰,但我太愛吃了,無法忌口,每半年都會感冒一次。」那一回,實在是因為咳太久,才不得不到醫院檢查。 辛苦化療,笑說自己腦袋都星星 「那天,醫生一看到我的X光片,立刻交待助理,要我馬上住院。」她進入台大醫院化療,「第一次住院14天,安裝人工血管、注射化療藥物,最大的困擾是經常腸胃不舒服,有時候覺得腳好腫,抽過好幾次水。」她說:「腳會腫是因為肺部積水,後來,我的心瓣膜也積水。」 因為肺腺癌轉移到腦部,她做了16~18次電療,「現在我的腦都是星星,但不會影響記憶及說話,只是會緩慢一些,有時記性不太好。」她苦笑道:「腦部被癌症侵襲後,不會變好,電療只能控制,並保持原狀。」 離婚沒小孩又單身,幸有家人朋友支持 「在這段過程中,家人的支持是很大的力量。」離婚、沒有小孩,單身的Magritte,很幸運有愛她的親友。「一位大學同學經常來陪我,張羅東、張羅西,有時候我會笑她:『妳是我媽』,真的超級熱心!」 另外一位單身的女性好友,有空時也會來陪伴她。這位好友身體很健康,前陣子忽然在運動中過世,讓她體悟,生命真的很無常。 她很少有情緒低落的時候,只有當家人和朋友偶爾忙碌到沒和她聯絡,才會比較低盪。「不過,我覺得宗教的支持力量很大,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念經。」多年前,她開始學佛,「現在我的心情可以很平靜,要感謝宗教。」 10年前退休,財務已做足準備 罹癌,除了面對死亡,另一個關卡就是財務。幸好,5年級的Magritte向來很有理財想法。10年前就已經退休的她,靠著工作存下來的錢,在海外置產,租金加上儲蓄險,每月至少有2~3萬元被動收入。只是,生病後,她才發現,這遠遠不夠。 「我曾經在保險公司上班,很慶幸當年買了壽險和醫療險。」20多年前,她投保終生癌症險,當時,她將重點放在住院,「除了住院的那幾天,前、後也會支付費用,平均住院一天,包含營養費等,可以拿到1萬元左右。」 不過,她的實支實付一次最多只能給付4.5萬元,「在確診之前,保險業務有問我:『要不要再加?』但壽險公司沒有核可。」 「生病已經快2年,我覺得保險太重要了,它是一個保護傘,不見得要買很多,但要足夠。」她說:「現在,我很鼓勵大家要買保險,這是必要的,生病不要帶給家人負擔。」她也很感謝政府有健保。 努力吃養體力,每月要花20萬藥費 Magritte對第一代和第二代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吃藥,造成她的四肢無法動彈,只能坐輪椅。 行動不便的她,請一位24小時看護照顧。最近,醫生讓她改吃第三代標靶藥物,但因為健保不給付,一顆要價近7千元,光是藥物一個月花費就超過20萬元。 「我將這間房子抵押,貸款幾百萬元,現在已經花了一大半。」生病後,不能吃太差,她在好市多買5000元的牛肉,一個月伙食費要上萬元。問她每個月整體開銷多少?她坦言:「我不敢算。」 儘管Magritte被醫生宣告癌末,她依然保持樂觀的心,「我不覺得自己生活苦耶!可能在海外還有房產,起碼不用擔心經濟有問題。」 沒有經濟問題,她少了一半以上的心理負擔,能全心抗癌,「我只想要把每天的日子過好就好。」 懷抱希望,還要四處旅遊圓夢去 她燦爛地笑道:「我這一生可說是了無遺憾,這輩子雖然不長,但是我到處遊歷,去過很多國家,光是峇里島就去了6次,也曾到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中國等美麗的國家及地方旅行。」 「最重要的是,還有這麼多人愛我。」Magritte還有很多夢想要去完成,她期盼病好了以後,能夠四處旅遊。●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50歲夫妻月入18萬,存款僅3萬?他曾助2萬戶解決家計:答不出這3問題,很難留住錢.從台大班對到一起讀哈佛,連頭髮都太太幫忙理!李應元昔日告白:妳是我最穩定的支持力量.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苦難的人走不出去,幸福的人就走進去! 林俊龍推動全人照顧
立法院厚生會與本報合辦的第三十一屆醫療奉獻獎頒獎典禮,今天於圓山大飯店舉行。參與頒獎典禮的行政院長蘇貞昌說,在這裡要向全台的醫療人員致最高的敬意與感謝,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台灣非常辛苦,卻能成為幸福之地,第一線醫護人員非常了不起。蘇貞昌說,醫療奉獻獎一代又一代,從醫護人員選出典範,今年醫奉獎個人獎得主,現年78歲的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52歲時就從美國放下工作回到台灣,並到偏鄉及偏遠的花蓮慈濟服務,甚至是只要是國外有需要醫療協助時,就帶著醫療人員到國外服務,讓世界看到台灣。林俊龍於今年四月二日花蓮太魯閣號火車出軌事發現場搶救傷者。林俊龍說,他在慈濟工作,一切以病人為中心,致力於「苦難的人走不出去,幸福的人就走進去」,並在花蓮推動兩件事,包括健康柑仔店深入社區進行衛教,以及培養健康守門人到行動不便長者家中量血糖、量血壓,完成全人、全時、全家、全隊照顧好。林俊龍指出,現在透過遠距醫療、雲端病歷、無線傳輸等科技,可以在偏鄉醫療日以繼夜的服務患者,照顧民眾健康。
-
2021-10-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韓國乾:一張機票生根澎湖 全年無休的救火隊
來自國境之南屏東縣的天主教修士韓國乾,原在恆春核電廠工作,因為神父寄給他的一張單程機票,讓他把人生最精華的歲月都奉獻在澎湖惠民醫院。36年來一路從復健人員到醫院董事,總是包辦醫院大小雜務,連洗刷浴廁也隨時幫補,是醫院內最不可缺的老士官長。跟隨神父腳步 投身醫療惠民醫院坐落在澎湖馬公市區,以復健科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為主要科別,因應澎湖縣人口老化,設有90床的護理之家及白沙、澎南兩處復健中心。韓國乾住在醫院樓上的員工宿舍,平日協助撫慰病患與護理之家住民的心靈,早年也在醫院及復健中心兩地跑,替行動不便的長者復健,幾乎24小時待命,任勞任怨。韓國乾老家在屏東縣恆春鎮山海里偏僻漁村,他是家中第四代天主教徒,從小對神職人員工作懷抱崇敬。民國73年參加澎湖一場關懷活動,遇見在當地服務的神父呂若瑟與修士何義士,數天短暫相處,這群傳教士的大愛身影深烙在他的心底。他暗自發願,有朝一日將跟隨神父們的腳步,投身醫療幫助他人。投入復健領域 醫院為家後來他鼓起勇氣寫信給呂若瑟神父,表達想到惠民醫院服務的心願。呂神父回信時,附上一張到澎湖的單程機票給他,韓國乾就此與澎湖結下不解之緣。37歲那年,韓國乾到了澎湖惠民醫院,開始挑戰全新的人生。澎湖老人多,老人上了年紀膝關節多有問題,醫院成立復健科服務長者。早期偏鄉離島人力缺乏,未強制替病人復健需有職能物理治療師證照,韓國乾跟著醫護人員投入復健領域,以醫院為家,協助病患復健,沒想到一待就超過36個年頭。兒子服務救人 韓母欣慰有次韓國乾的母親前來澎湖探視,正巧碰上一位後送台灣治療後返回惠民醫院復健的年輕人,他原本須由兩個人攙扶行走,經過一年多復健,恢復良好。青年看見韓母感激地說:「謝謝你的兒子救了我,讓我能夠走路。」韓國乾母親很欣慰,也終於對兒子選擇當修士的決定釋懷。韓國乾協助復健的對象很多是中風患者,四肢已萎縮須費力拉伸。韓國乾說,中風病人的復健過程非常痛苦,情緒一來有時口出惡言甚至拳腳相向,他雖偶爾感到挫折,但轉念一想,若病人用此方式能夠發洩,就算自己被打得鼻青臉腫,也不算什麼。協助困苦病患 自掏腰包長年在醫院服務,也常外訪不便出門的病患,更主動清理居家環境,還自掏腰包幫忙生活所需,捐款協助生活困苦病患,也幫忙醫院添購修繕工具。他的善舉,在民國79年獲澎湖縣政府頒發「志工獎」與「敬老楷模獎」。在惠民醫院服務期間,只要醫院缺執照,他就去學,因而考取乙級廢水處理專責人員證照,負責醫院廢汙水處理;待法令要求復健需要證照時,他又考取照服員資格;甚至陸續考取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專責人員、第一種壓力容器操作人員及防火安全管理人員培訓等執照,讓醫院不會因缺人而困擾。儘管工作愈攬愈多,他謙遜一如往常,哪裡有需要,就出現在哪裡,即使有患者半夜病歿,也是韓國乾第一個幫忙張羅太平間,讓逝者得以安息。他是全年無休的救火隊,包辦大小雜務,24小時隨叩隨到:清潔人員臨時請假,他馬上穿上圍裙,清診間、掃廁所、倒垃圾;支援護理之家替長者洗澡、餵飯;從修繕房屋到修剪花木,樣樣難不倒。目前最大任務是幫忙惠民醫院募款重建。他笑說自己的身分「上至董事,下至清潔員」,而支撐他的力量就是信仰,助人為樂,生活也變得多姿多采。像軍中士官長 不可或缺 在惠民醫院創辦人呂若瑟神父的眼中,韓國乾不因神職人員的身分而有架子,只要幫得上忙,總是事必躬親,大家不喜歡做的也主動扛下,對待病人更是體貼細心,退休的同事罹癌,韓就自掏腰包協助度過難關。宜蘭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馬漢光認為,韓修士就像軍中的士官長,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平淡而偉大。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韓國乾小檔案年齡:64歲出生地:屏東縣現職:天主教靈醫會醫療財團法人澎湖惠民醫院董事學歷:屏東縣天主教私立新基高中經歷:●天主教靈醫會財團法人董事●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會聖嘉民啟智中心駐校董事●天主教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董事●宜蘭縣聖母復健關懷協會理事長主要事蹟:●澎湖縣「敬老楷模」●澎湖縣「志工楷模獎」●推行身心障礙「勁勇獎」●澎湖縣第三屆「詠善獎」
-
2021-10-23 該看哪科.牙科
牙刷、電動牙刷哪個好?醫師告訴你5個刷牙常見問題
每天都刷牙,卻還是沒能保有一口好牙?如何知道自己口腔照護的方式對或錯,就讓專業牙科醫師告訴你!Q:一天該刷幾次牙?A:尚品牙醫診所院長劉典章指出,要保持口腔清潔,可把握「刷牙333法則」,亦即每天要刷3次、且在餐後3分鐘內刷、每次至少刷3分鐘以上,其中以睡前那次最為重要。因為睡覺時唾液分泌與吞嚥動作都會減少,會令口腔內的自潔作用變低;建議若睡前或餐後無法立即刷牙時,也應該要用清水漱口,並且半年去牙科檢查牙齒去除牙結石,才能維持一口好牙。Q:如何選牙刷?電動牙刷好或手動刷牙好?A:牙刷的選擇以軟毛較佳,最好是設計簡單、刷頭小、刷毛排列不要太多太密的牙刷。劉典章提醒,牙刷是消耗品,正常情況下大約一、兩個月就須更換一次,如果還能從牙刷背面看到分岔出來的刷毛,更應該更換了。至於電動牙刷,雖達到省時、省力的效果,對行動不便的高齡長者相當適合。但要注意的是,剛開始使用時,最好先採低轉速,否則轉速過快,反而可能引起牙齦出血或牙齒磨損;且須經常更換刷頭,並維持一定的刷牙時間不求快,才能有效達到清潔牙齒的作用。Q:牙線好還是牙間刷好?沖牙機能代替刷牙或牙線嗎?A:有研究發現,單純使用牙刷刷牙只能去除72%的牙垢,對於比較容易堆積食物及齒垢的牙齒鄰接面,就須使用牙線或牙間刷才能清除。貝瑞牙醫診所院長沈瑞文建議,一般年輕人齒縫小,使用牙刷跟牙線即可;但高齡長者或有假牙的人,因為齒縫大,必須同時使用牙刷、牙線及牙間刷,甚至在牙齒狀況比較差的情況下,也可以沖牙機輔助使用。他強調,沖牙機不能取代刷牙或牙線,「要清除齒垢,光靠水柱用途不大,一定要先用牙膏刷牙、用牙線或牙間刷,最後再用沖牙機沖洗,才能一乾二淨。」亦即,不是誰取代誰,而是牙口狀況若不好時,就得再加一項清潔工具才是上策。Q:漱口水是必要的嗎?怎麼使用才正確?A:市面上販售許多殺菌漱口水,比較適合口腔有傷口時使用,例如拔牙後、牙周病治療後、或口腔手術後等,因為在無法刷牙的情況下,是必須透過漱口水來維持口腔內的健康環境,沈瑞文說,除了上述狀況外,不建議平日長期使用殺菌漱口水。「尤其,部分漱口水會使用大量酒精,效果等同烈酒程度,使用久了對健康無益;再加上可能含有殺菌劑,長期使用也會產生抗藥性,且多數含有色素,牙齒還可能因此被染色。」不過,他推薦可天天使用含氟漱口水,對蛀牙的預防與控制具有一定效果。劉典章也不鼓勵使用漱口水,除非是牙齦容易發炎流血,才需要以漱口水來輔助,「有植牙的人,要更重視牙齦與牙周的問題,在清潔上得更費心,建議可以把漱口水裝在沖牙機內使用,加強齒間與牙周的保護。」Q:牙膏重要嗎?刷牙一定要用牙膏?A:牙膏的作用是幫助清潔牙齒表面的汙垢,每次的用量不用多,只要約一粒豌豆大小,且以一般含氟牙膏。劉典章指出,依照國際標準組織與經濟部國家標準局的規定,含氟800ppm-1500ppm的牙膏可讓琺瑯質吸收氟化物,強化牙齒表面進而減少蛀牙發生。不過他也提醒,刷牙應首重刷牙方法,尤其長者的牙齒脆弱,一旦刷牙方式不正確,或者使用了研磨劑較粗的牙膏,雖然清潔度高,但也須顧及可能會傷及琺瑯質的健康。
-
2021-10-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聿淩:守在衛教最前線 翻轉衛生所極限
2019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頒發給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她是全國第一位獲績優奉獻獎的公衛護理師。鄭聿淩當場將獎金20萬元全數捐獻線西鄉三所國中小學。受她感動的薛伯輝基金會加碼20萬元,鄭聿淩轉手同樣捐出。同年,鄭聿淩獲考試院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獎金20萬元再次捐出。醫療及教育 不能不平等「人很難生而平等,但醫療及教育不能不平等。」鄭聿淩說。這位在偏遠鄉鎮服務的小小基層公務員,胸懷一點都不小,她希望盡己之力,在偏鄉衛生所的位置上改善偏鄉醫療不平等和教育不平等。44歲的鄭聿淩護理生涯已24年,前12年是台中榮民總醫院的護士。為了有多點時間陪伴家人,她轉職回到出生地彰化縣,去了偏遠的線西鄉,進入最基層的衛生所,到現在也12年。線西鄉醫療資源有限,全鄉只有兩家診所與兩間藥局,居民相當依賴衛生所。鄭聿淩說,線西鄉人口老化,65歲以上占15.31%,老人家和其他行動不便者無法自行前來,由醫師與護理師到居民家裡看診。健檢到疫調 什麼事都管衛生所的核心任務在預防,要主動關心居民,男女老少都是衛生所照顧對象。從嬰幼兒健康檢查、預防注射,到成年人癌症篩檢、C肝根除、肺結核防治,甚至國民營養、食品檢測等,衛生所都有份。新冠疫情期間,也協助疫調、居隔、快篩、打疫苗。衛生所曾被形容為「從禮堂管到天堂」,工作繁雜。鄭聿淩是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帶領四位護理人員。「幸虧有熱情的志工,幫了大忙。」鄭聿淩說。線西鄉志工隊將近50人,多數來自社區裡熱心的阿嬤。有一年,衛生所只剩下鄭聿淩和一位新進同事,還好有志工隊拔刀相助,成功辦了一場盛大的癌症篩檢。今年衛生所設立新冠疫苗快打站,也是志工阿嬤們冒著染疫風險幫忙。預防做得好 就不用治療為了照顧鄉親,鄭聿淩常扮演雞婆角色,譬如加班打電話給鄉民,提醒他們到衛生所健康檢查,並利用機會向民眾衛教。某次一位做大腸癌篩檢的鄉親,竟抓出原位癌,趕緊處理,他從此廣傳癌篩的好處,特別有說服力。「這就是公衛的價值。」鄭聿淩說,公衛在最前線,預防做得好,就不用走到後端的治療;只要能及早「找到」陽性個案,就是在救命,投資報酬率最高。鄭聿淩認為,衛生所工作最需要的人格特質是「雞婆」。她的雞婆表現在各方面,有時甚至產生完全意想不到的結果。推動衛教,她會動腦筋想方法,譬如說服鄉內的診所、藥局一起推廣菸害防制,到校園辦戒菸班從根救起。個別化照護 醫病共決策她也以創新手法,推動糖尿病照護。線西鄉的糖友可能不知道要測血糖或買不起血糖機,鄭聿淩接洽廠商,提供免費的血糖機給糖友;再接洽App廠商下鄉,教會糖友們使用App記錄血糖,上傳網路雲端,衛生所在線上直接溝通,糖尿病患得到連續性照護,有益血糖控制。治療糖尿病是要打胰島素還是口服用藥?鄭聿淩嘗試從病人需求出發,由醫師和病人溝通,共同決定採用哪個方法醫治,利用「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享有個別化照護,也促進醫病關係。這套糖尿病照護計畫執行成果,獲得多個競賽優勝。提升了偏鄉父老的健康識能,實質且專業的照護也克服了偏鄉資源缺乏的傷害。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善用App遠距照護,降低接觸風險。線西鄉衛生所和鄭聿淩可謂「超前部署」了。從鄉親回饋 看見工作意義榮獲醫奉獎,鄭聿淩說,「自己並不突出,只是努力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衛生所的發揮空間很大,她喜歡其中的樂趣,也從鄉親的回饋裡看見自己工作的意義,「不枉此生」。線西鄉衛生所主任李佳勳讚美鄭聿淩有無比的愛心與耐心。他們都有翻轉偏鄉的心願,近兩年衛生所還做「份外」之事,推行「親子共讀」。正在重建的衛生所,還有更多規畫等待實現。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聿淩小檔案年齡:44歲出生地:彰化現職:彰化縣線西衛生所護理長學歷:私立弘光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經歷:台中榮總護士主要事蹟:●109年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108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108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績優奉獻銀獎●107年彰化縣政府暨所屬機關第一線績優服務人員
-
2021-10-11 寵物.寵物故事
浪浪回家/小城故事多 浪貓變社區萌貓
位在新店山區的小城里,名符其實「小城故事多」,社區充滿喜和樂,這裡不僅是新店區公所推動參與式預算的實踐場域,里長郭仁澤更發起「社區流浪貓狗TNR計畫」。乾淨整潔的街道,幾隻貓咪一派悠哉地曬太陽,輕輕一喚就主動靠近,顯然不怕人也親人。你對流浪貓的印象是什麼?製造噪音、具攻擊性、造成環境髒亂慣……?七年級的新店小城里長郭仁澤因為救治一隻橘貓,努力建立對浪貓友善的社區。因車禍從此後癱及失去一隻腳的橘貓,讓郭仁澤省思該如何善對待流浪動物,同時解決居民的困擾。透過更多人的參與,凝聚愛護動物的氛圍,打造人貓和諧共存、共處。橘貓小黃因禍得福,行動不便,收編為社區貓長期照護。郭仁澤回憶,2020年冬天,接獲街貓「小黃」發生車禍的消息,趕緊送到新店動物之家緊急搶救,雖然保住性命,卻截肢成了「三腳貓」。「小黃的狀況無法原地放養,還要面對定時翻身、擠尿的長期照護,只能盼求好心人收養。」幾經思考,郭仁澤決定把牠收編成「社區貓」,以社區名義照顧到終老。在善心愛媽幫忙餵養照顧下,小黃變成人見人愛的胖橘貓,每當坐上推車外出兜風,可愛萌樣迷倒不少路人。郭仁澤藉由這個契機,繼續擴大宣導浪貓議題,首先改善餵食廚餘造成的環境髒亂,公告呼籲:「請用容器裝盛乾糧,並於食用後收拾乾淨。」同時執行絕育(TNR)計畫,里內約90%的貓咪都已經結紮,不再因發情而嚎叫、打架。流浪動物友善計畫,改變鄰里的負面印象。陸續啟動的流浪動物友善計畫,改變民眾的負面印象,郭仁澤說原本聽到的抗議聲:「喜歡就把牠帶回家啊」、「不要在我家附近餵食」、「送到收容所就好啦」,之後漸漸變成支持認同。里民主動通報浪貓的訊息,包括誘捕小貓、PO文送養等,愛媽發揮強大戰力,送養了二、三十隻小貓!為了保障浪貓的生存安全,郭仁澤向新北市動保處申請設置「注意動物出沒告示牌」,減少山區路殺事件發生。身兼小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郭仁澤,除了推動流浪動物動保服務改善環境品質,也致力社區關懷據點服務長輩,「希望未來能讓毛小孩融入互動,發揮『動物輔助治療』功能,彼此陪伴增加幸福感。」郭仁澤表示,執行流浪貓絕育計畫已經近四年,持續朝友善動物的社區邁進,期盼貓咪結紮被領養,終結流浪生活。
-
2021-10-10 新聞.長期照護
復康巴士夯 身障盼與長照分流
「每天要上網搶訂七天後的車,錯過就搶不到」,四十歲陳小姐因行動不便,需復康巴士接送下班。她直言,復康巴士叫車不易,且不時「被共乘」,導致行程延遲,「搶車」情況超激烈。長照二點零近日擴大交通接送給付,讓更多輕度失能者可使用服務,不過陳小姐直言,長照及身心障礙使用者需求不同,盼能「分流」。陳小姐除了要上班外,同時也在在職專班進修,下班後常要趕上課,偏偏復康巴士上下班熱門時段超難訂,有次訂到五點半,要趕六點上課,沒想到司機又繞去小巷,接一位阿嬤「共乘」,又碰上塞車,陳小姐到校時已七點,老師也下課了。有十多年資歷的復康巴士駕駛蔣先生說,不少長輩有殘障手冊,可預定復康巴士與長照專車就醫,使用族群眾多,一天跑十幾趟算剛好,碰上尖峰時段運量大,若前一位民眾行程延遲,就可能導致下一位預約民眾遲到,也可能被投訴,司機壓力不可言喻。陳小姐認為,不論復康巴士、長照專車等或愛心計程車,都希望身障者或長輩外出更便利,隨著長照人口增加,使用復康巴士接送人數也愈來愈多,盼政府正視無障礙交通問題。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建議,現在各縣市與業者發展各自預約系統,調度系統可更完善,透過不同個案需求以及時間限制,讓服務更細緻。
-
2021-10-10 新聞.長期照護
復康巴士搶破頭 提前訂車「被共乘」學生到校已下課
「每天要上網搶七天後的車,錯過就搶不到」,40歲陳小姐因行動不便需復康巴士接送下班,她直言,復康巴士叫車不易,且不時「被共乘」,導致她的行程延遲,「搶車」情況超激烈。長照2.0近日擴大交通接送給付,讓更多輕度失能者可使用服務,陳小姐指出,長照及身心障礙使用者的需求不同,盼能「分流」。陳小姐是上班族,也同步於在職專班進修,下班後常趕著到校上課,復康巴士每十五分鐘一班,上下班熱門時段超難搶,有次訂到五點半,要趕六點上課,沒想到司機又繞去小巷,接一位阿嬤共乘,又碰上塞車,陳小姐到校時已經七點,老師也下課了。陳小姐致電復康巴士,表明自己和阿嬤使用復康巴士的目的不同,不適合共乘,只換來一句「鼓勵共乘」,讓她氣憤又無奈。有十多年資歷的復康巴士駕駛蔣先生說,不少長輩有殘障手冊,可預定復康巴士與長照專車就醫,使用族群眾多,一天跑十幾趟算剛好,碰上尖峰時段運量大,若前一位民眾行程延遲,就會導致下一位預約民眾遲到,也可能被投訴,司機壓力不可言喻。陳小姐認為,不論復康巴士、長照專車等或愛心計程車,設置目的都希望身障或長輩外出更便利,隨著長照人口增加,使用復康巴士接送人數也變多,必須考慮交通運能,避免擠壓身心障礙者使用空間,盼政府正視無障礙交通問題,在2025年超高齡社會來臨前超前部署。
-
2021-10-08 失智.失智資源
輔具資源/長輩怕跌倒?走路沒力?行動輔具「這樣選」才安全安心
上了年紀,常常覺得力不從心,走幾步路就覺得膝蓋痠軟,稍不注意跌倒受傷,容易造成臥床、行動不便等後遺症。所謂「保命防跌」,隨著身體機能老化,肌力、平衡感變差,應使用輔具協助行走才安全,挑選適合的輔具也是一大學問!老了最怕一跌不起,善用輔具助一臂之力75歲的林奶奶,平常步伐緩慢,遇到上坡或轉彎處時,總是小心地慢慢轉動身子,手上的助行器看起來好像使不太上力。某天被路障絆倒了,再也沒有站起來過,必須靠輪椅移動。後來變得不愛出門,雙腿更加無力,退化成臥床狀態,一路退化終至死亡。如果及早汰換不適當的輔具,或許能預防跌倒問題;善用輔具仍能享有生活品質與獨立自主的能力,同時減輕照顧者的負擔。對有行動障礙、肌力及協調性較差的年長者來說,使用輔具輔助行走才能保障安全,並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樂齡網總經理張慶光分享,市面上的輔具琳瑯滿目,該怎麼挑選是一大學問,掌握「親自試用」的原則,用對了才能發揮輔具最大效益,千萬不能「屈就」。有些長輩用了不符合身高的輔具反而體態走鐘,彎腰駝背容易增加跌倒或絆倒的風險,💡 輔具不是價格越貴、功能越多,效果就越好,選擇適合自己的才能省力又安全。Q1:行動輔具應該怎麼選?行動輔具,顧名思義就是「輔助失能者的用具」,隨著身體功能的逐步衰弱、老化或傷病,應依每個人的狀況、身形大小選擇合宜的輔具,用錯了反而會造成傷害。選購輔具前,需要經過專業的個案「功能狀況」評估,例如步行能力、單手或雙手無力、是否需要他人協助等,才能符合實際需求。Q2:輔具的挑選重點有哪些考量?首先考量用途,是以外出或居家為主,使用者是否可自主推行。再來是體型,請專人依身高、體重搭配正確高度和尺寸的輔具。(推薦課程:讓長輩安心!專家教你申請輔具補助,改善居家環境)Q3:常見的錯誤選購輔具行為有哪些?銜接個案出院時,家屬臨時購買輔具,錯估了個案的行動能力或未符合使用需求,容易增加復健及生活上的困難度。除了根據失能程度,也應依使用者的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挑選,有些家屬或患者會強調「巴金森病要用什麼輔具?」「失智症要用什麼輔具?」「退化性關節炎要拿手杖還是助行器比較好?」💡 不同的疾病都有各自的病理機轉,非以病名來選擇分類輔具。輔具讓照護更省力!改善日常生活品質市面上的步行輔具大致分為拐杖、助行器、助步車,而助行器又分為有輪子、不帶輪子的款式,張慶光強調,選購的基本原則為「根據身體狀況選擇相對應的輔具」。有些長輩除了雙腳無力,手也沒有太大力氣,有輪子的助行器在使用上更穩、更省力。另要特別注意使用者是否需要煞車裝置,避免上下坡時腳步跟不上輔具,確保使用的安全性。拐杖的部分,要注意底部橡皮套及握把部分,提供止滑效果和符合人體工學的抓握舒適度。有些年長者抗拒使用輔具,認為不好看或心理產生「變成沒用的人」自卑感,張慶光推薦融合時尚元素的輔具,例如有些拐杖外觀簡約、線條感十足,撐拐杖一樣能走得帥氣。助步車結合座椅、置物籃,走累了隨時可停下來休息,方便外出購物與散步。家屬應考量使用者的心情,消除負面情緒,藉助輔具讓照護變得更安全、更輕鬆!(推薦課程:行動不便、走路無力?專家教你挑行動輔具好出門)Q:有哪些輔具資源可參考?可至各縣市輔具資源中心,尋求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建議與協助,經評估後,至輔具廠商門市試用選購。若有短期租借需求,也可以洽詢各地輔具資源中心。使用行動輔具能降低生活上的不便,以及避免跌倒等二度傷害,選購前一定要請專人評估、親身試用、學習正確操作。張慶光說明若不符合使用者需求,一直更換反而是種浪費,更重要的是使用安全,成為最好的「伴手」。
-
2021-10-03 新聞.元氣新聞
你從沒注意到的另類工作犬,呵護忠心夥伴5要點
每天陪伴在你身旁、討你開心的狗狗,都是另類的「工作犬」。毛小孩照護五要點可參考內文:1.安全舒適的環境2.新鮮均衡的飲食3.定期健身檢查4.充分運動與陪伴5.定期注射疫苗及驅蟲本篇文章你可以學習如何寵愛毛孩:・給牠安全舒適環境,在愛與信任中互相陪伴。・新鮮均衡飲食,牠才能健康伴你日常。・當牠身體退化,更應定期健檢與驅蟲。・陪伴牠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關注牠身心狀態,完整健康守護網。理應成為雄赳赳氣昂昂的威武警犬,但一隻比利時狼犬娃娃卻因太愛跟人撒嬌,兇不起來,無法通過訓練及考核,成不了警犬,但一名警員將牠收編,變成另一種工作犬,一生陪伴主人。這一段狗狗溫馨感人影片,毛小孩可愛、逗趣的模樣,贏得千萬人的點擊,也融化了許多人的心。事實上,每隻愛撒嬌及討摸摸的毛小孩,守候家門,在主人打開門的瞬間,開心地往上跳竄,猛轉圈圈,不管飼主貧賤富貴,狗狗終其一生的工作就是「忠心陪伴」,而「討你開心」就是一項超高難度的工作,也是另類的「工作犬」。 對於狗狗來說,主人就是天、就是地,就是牠的全部,一輩子努力地討好、示好。因此,飼主更應該守護狗狗的健康,提供舒適居家環境,給予均衡飲食,每天陪著散步、運動、玩耍。最重要的是,應該定期安排毛小孩做健康檢查,按時用藥驅蟲,施打預防針,並在獸醫師評估下,完成節育手術。在其年老、身體退化,行動不便時,仍給予滿滿的愛,陪牠走完「狗」生最後一段路。【陪伴,是一輩子的工作】另類工作犬在我家】給狗狗的真心話中年幸福爸:我是視障者,很幸運和狗狗配對成功。一路走來,我們的默契愈來愈好,即使我看不見你,卻能用撫觸和你親密溝通。謝謝你,我人生的「開路天使」。第一點:給牠安全舒適環境,在愛與信任中互相陪伴你知道「心輔犬」嗎?不同於其他工作犬,心輔犬培訓浪浪為專業的互動陪伴犬,研究證實,可以降低患者消極負面情緒,促進特殊族群的人際互動社交。「人與狗之間是互相療癒」,大部分的心輔犬來自浪浪,以前常被欺負、虐待,被捕捉時的回憶也容易造成創傷。承受許多悲慘經歷,不少浪浪容易焦慮、緊張、吠叫、攻擊,連成為家犬都有困難,更何況是心輔犬。在跟狗老師相處的過程中,心理諮商師教導小朋友如何理解各種情緒與環境,例如,當狗老師出現眼睛飄向別處、肌肉緊繃、想要逃跑等緊張焦慮的反應,讓孩童也能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同理心,「從理解到覺察,再到行動」等過程,有助於同儕間的相處,學習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人類和狗狗的互動過程中,安全的環境更能幫助牠們建立與人類的信任關係。給狗狗的真心話農夫張大哥:狗狗總愛陪我一邊耕田,種出新鮮蔬果。不只人類,狗狗也需要新鮮均衡的飲食,才能健康陪我生活、農作。第二點:牠也需要新鮮均衡飲食,才能健康伴你日常工作犬訓練多以品種犬為主,那麼米克斯犬也有機會成為專業的工作犬嗎?是否能解決收容所流浪犬暴增的問題?農委會公布109年全國流浪犬隻數量調查報告,推估全國流浪犬數為15萬5869隻,每百人流浪犬數則為0.66,與10年調查結果相較,流浪犬數不減反增。曾經歷流浪生活的浪浪,每隻個性、穩定度都不同,需要更多專業評估。雖然動物團體有不同看法,但以領養代替購買,不離不棄照顧牠們一輩子,是共同的信念。動保意識逐漸抬頭,劉偉萍表示,除了餵食與處理便溺等生理需求,提供均衡的飲食、日常醫療照顧等均為重要義務,最重要的是,無論生病或衰老,都不應該棄養。給狗狗的真心話國中生陳同學:一起長大到現在,我在長高但你在變老,我會好好開始照顧你的身體,陪著你去檢查打針,就像我的小時候你一直守護在我身邊一樣。第三點:當牠身體退化,更應定期健檢與驅蟲工作犬退休後,因多半是老齡犬,「就像人老一樣,狗狗老了也會有慢性病。」姚勝隆指出,骨骼關節退化、心臟病或腫瘤問題百百種,超過八歲以上建議每年做X光檢查,包括心臟、腹腔超音波,查看有無腫瘤或是心臟衰竭,若有慢性心臟病,得終身服藥,若有腫瘤則必須切除或化療。不論是生理或心理,狗狗都需要完整照護,姚勝隆說,工作犬多半會節育,每年注射預防針,包括四合一、萊姆病、狂犬病、內外寄生蟲等,定期投驅蟲藥、心絲蟲預防藥,還有例行抽血健康檢查。給狗狗的真心話上班族陳小姐:親愛的狗狗,分享我每天的喜怒哀樂,我也想為你做點什麼。原來,陪你散步、陪你運動,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光,也是守護你一生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第四點:陪伴牠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許多人對於導盲犬與人類深刻情感的印象,來自電影「再見了,可魯!」。可魯在退役之後,回到小時候的寄養家庭終老,電影完整呈現導盲犬的一生。現實中的導盲犬退役後的生活,也同樣需要主人充分的陪伴,適當運動,維持良好生活品質。養狗經驗豐富的李昆霖建議,民眾在收養退休導盲犬或到動物之家領養狗狗前,都必須謹慎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養狗,包括自身經濟狀況、家人能否接受、居家環境適不適合,以及是否有足夠時間陪伴狗狗。他也提醒,因為黃金獵犬、拉布拉多都屬於大狗,老化之後髖關節容易退化,行動不便,除了醫療費用,還可能還得抱上抱下,自己要有足夠體能。不管大型犬或小型犬,每天都需要適當的運動散步,尤其大型犬髖關節容易出問題,如果缺乏足夠運動,容易讓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給狗狗的真心話中年幸福爸:我是視障者,很幸運和狗狗配對成功。一路走來,我們的默契愈來愈好,即使我看不見你,卻能用撫觸和你親密溝通。謝謝你,我人生的「開路天使」。第五點:關注牠身心狀態,完整健康守護網法定的「職業」工作犬,與人組成「最佳拍檔」,認真工作的帥氣身影,讓人印象深刻。有些工作犬出入的環境,容易造成職業傷害或心理壓力,領犬員必須隨時關注狗狗的身心狀態。姚勝隆指出,獸醫師透過動物行為學,可觀察狗狗有無焦慮現象,並進行藥物或物理治療。像是狗狗無法專注、眼神飄移,或是打哈欠、不自覺咀嚼,耳朵呈現水平的「飛機耳」,都有可能是恐懼、害怕的表現,若狗狗有這類情況,會透過行為治療師協助治療,獸醫師也會定期到犬隊講習,教領犬員行為學基本常識。這些使命必達的狗狗,無論執勤期間或退休之後,都需要完整的健康與心理守護。為人們辛勤工作的狗狗都是廣義的工作犬,其實還有許多受過特殊訓練的狗狗們,也在台灣各角落守護著我們。衷心感謝受過特殊訓練的狗狗們,警犬、軍犬、緝毒犬、搜救犬、檢疫犬,堅守崗位、衝鋒陷陣、不畏危險保護人類安全。還有一群無私忠誠的狗狗們,導盲犬、導聾犬、肢體障礙輔助犬,如影相隨、分秒守護,給予人類陪伴依靠,幫助身障朋友,擁有安全便利的生活品質。>毛孩子五大呵護要點,專家知識分享與暖心故事看更多【陪伴,是一輩子的工作】另類工作犬在我家。【收養退休導盲犬】是我們生最棒的決定之一。【浪浪變身工作犬】家才是他們最期盼的地方。【心輔犬狗老師出馬】腦性麻痺女孩站起來。【工作犬值勤中】預防職業傷 更要紓解壓力。不管是使命必達的工作犬、等待領養的浪浪,或已成為家中一分子的狗狗,都需要呵護、疼愛,提供友善完備的身心照護,是我們該回饋給這些忠心工作夥伴的基本義務。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別忘了跟身邊的夥伴說聲謝謝。
-
2021-10-03 寵物.寵物故事
充分運動與陪伴/收養退休導盲犬 「是我人生最棒決定之一」
給狗狗的真心話上班族陳小姐:親愛的狗狗,分享我每天的喜怒哀樂,我也想為你做點什麼。原來,陪你散步、陪你運動,是我們最幸福的時光,也是守護你一生健康最好的方式之一。許多人對於導盲犬與人類深刻情感的印象,來自電影「再見了,可魯!」。可魯在退役之後,回到小時候的寄養家庭終老,電影完整呈現導盲犬的一生。現實中的導盲犬退役後的生活,也同樣需要主人充分的陪伴,適當運動、預防髖關節退化,維持良好生活品質。每隻狗狗,都是伴你一生的工作犬,如何好好照顧牠?「收養退休導盲犬安卡,是我人生最棒決定之一。」提提研創辦人李昆霖說,才養一個多月,八歲的安卡已經變成媽媽的金孫,為了陪狗狗散步,她願意出門走走,不再唉聲嘆氣,家裡充滿愛的能量。安卡到來,變成可愛的「金孫」,鼓舞了情緒低潮的媽媽。李昆霖表示,「許多民眾不知道導盲犬是可以收養的。」幾個月前,他至台灣導盲犬協會申請導盲犬寄養家庭,這才瞭解除了八至十歲退休導盲犬,或年紀輕、培訓失敗的狗狗也可領養。 李昆霖說,孩子很小就希望可以養一隻導盲幼犬,但申請之後,才知難度真的很高,需通過層層考核,指導人員親自家訪,觀察環境、飼主生活態度、過往養毛小孩經驗,並評估是否有足夠時間陪伴狗狗。安卡(Anca)是退役的導盲犬,原本已經找到收養家庭,卻因可能導致幼兒過敏而被退養。李昆霖表示,安卡第一次到家裡時,相當穩定,乖乖地坐著,不怕生,也不躁動,適合正處於情緒低潮的媽媽收養。想散步尿尿都能用肢體表達,智商之高超乎想像。養過一、二十隻狗的李昆霖表示,安卡是他看過最聰明的狗,不管是想散步、尿尿、吃東西,都能透過肢體清楚地表達意思,智商之高,超乎想像,「不覺得養一隻狗,而是養了一個小朋友。」 最重要的是個性夠穩定,在家裡從來不吠叫,安靜乖巧,完全收服了李媽媽的心,把牠當成另一個金孫,視為小孩來教養,生活作息必須有紀律,這也讓她因為溜狗而願意外出,與人互動。大狗老化髖關節易退化,須適當運動避免肌肉萎縮。如何幫退休的導盲犬找到一個可以安享天年的家,是一大挑戰,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教育推廣組主任彭筱涵表示,一般導盲犬約在十歲時退休,想認養的人一聽到狗狗已經十歲,未來可能必須面對龐大的醫療費用,就興趣缺缺。養狗經驗豐富的李昆霖建議,民眾在收養退休導盲犬或到動物之家領養狗狗前,都必須謹慎評估自己是否適合養狗,包括自身經濟狀況、家人能否接受、居家環境適不適合,以及是否有足夠時間陪伴狗狗。他也提醒,因為黃金獵犬、拉布拉多都屬於大狗,老化之後髖關節容易退化,行動不便,除了醫療費用,還可能還得抱上抱下,自己要有足夠體能。不管大型犬或小型犬,每天都需要適當的運動散步,尤其大型犬髖關節容易出問題,如果缺乏足夠運動,容易讓關節周圍的肌肉萎縮。認養老犬雖然需要付出更多心力照顧,但退休導盲犬個性沉穩溫和,整天開心地笑著,帶給他們一家人很多溫暖,可說是最佳陪伴犬。李昆霖說,「收養安卡是上天送給我們家最棒的禮物。」狗狗乖巧懂事,喜歡撒嬌,對其他動物有著超高的包容性,連貓咪搶吃狗食,也不會生氣,就傻呼呼地站在旁邊看著,超級可愛。導盲犬養成內政部登記,全國約有六萬多名視障者,以國際導盲犬聯盟的理想比例1:100估算,台灣至少需要600隻導盲犬,但因養成訓練相當困難,數量遠低於實際需求。 彭筱涵說,訓練導盲犬,專業且複雜,且成功率並不高。挑選品種後,成功配種的幼犬必須在二至四個月至寄養家庭生活,學習社會化生活,適應各種環境。 一歲至一歲半時,回到訓練中心由訓練師接手,八至十二個月才能結訓。之後則是共同訓練階段,安排導盲犬與視障者共同生活,由指導員指導如何照顧導盲犬,並與導盲犬培養感情,接下來再安排一至三個月不等共同訓練,如果兩方都適應良好,才算是成功圓滿。
-
2021-10-03 寵物.寵物故事
定期健康檢查/陪伴,是一輩子的工作 另類工作犬在我家
一般人對工作犬的印象,常來自捷運上的導盲犬、機場的檢疫犬,以及出現在大型災難現場的搜救犬。事實上,每天陪伴在你身旁、討你開心的狗狗,也是另類的「工作犬」。不管是使命必達的工作犬、等待領養的浪浪,或已成為家中一分子的狗狗,都需要呵護、疼愛,提供友善完備的身心照護,是我們該回饋給這些忠心工作夥伴的基本義務。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別忘了跟身邊的夥伴說聲謝謝。每隻狗狗,都是伴你一生的工作犬,如何好好照顧牠?理應成為雄赳赳氣昂昂的威武警犬,但一隻比利時狼犬娃娃卻因太愛跟人撒嬌,兇不起來,無法通過訓練及考核,成不了警犬,但一名警員將牠收編,變成另一種工作犬,一生陪伴主人。 這一段狗狗溫馨感人影片,毛小孩可愛、逗趣的模樣,贏得千萬人的點擊,也融化了許多人的心。每隻毛小孩,都該被細心呵護、一輩子不離不棄。事實上,每隻愛撒嬌及討摸摸的毛小孩,守候家門,在主人打開門的瞬間,開心地往上跳竄,猛轉圈圈,不管飼主貧賤富貴,狗狗終其一生的工作就是「忠心陪伴」,而「討你開心」就是一項超高難度的工作,也是另類的「工作犬」。 對於狗狗來說,主人就是天、就是地,就是牠的全部,一輩子努力地討好、示好。因此,飼主更應該守護狗狗的健康,提供舒適居家環境,給予均衡飲食,每天陪著散步、運動、玩耍。最重要的是,應該定期安排毛小孩做健康檢查,按時用藥驅蟲,施打預防針,並在獸醫師評估下,完成節育手術。在其年老、身體退化,行動不便時,仍給予滿滿的愛,陪牠走完「狗」生最後一段路。至於經過特殊訓練、成為法定工作犬的狗狗,擔任海巡偵搜犬區隊醫療教官的隆安動物醫院院長、資深獸醫師姚勝隆表示,國內常見的工作犬,包括各縣市政府的警犬、憲兵隊的緝毒犬、偵爆犬,消防隊的搜救犬、海巡的偵搜犬以及導盲犬、陪伴犬等。法令規定工作犬每次訓練或出勤,不得超過4小時,且明定退役年齡。退休狗狗身體退化,更應做全面健康檢查。不論是身理或心理,狗狗都需要完整照護,姚勝隆說,工作犬多半會節育,每年注射預防針,包括四合一、萊姆病、狂犬病、內外寄生蟲等,定期投驅蟲藥、心絲蟲預防藥,還有例行抽血健康檢查。而工作犬退休後,因多半是老齡犬,「就像人老一樣,狗狗老了也會有慢性病。」姚勝隆指出,骨骼關節退化、心臟病或腫瘤問題百百種,超過八歲以上建議每年做X光檢查,包括心臟、腹腔超音波,查看有無腫瘤或是心臟衰竭,若有慢性心臟病,得終身服藥,若有腫瘤則必須切除或化療。姚勝隆表示,要領養工作犬條件嚴苛,除了看領養人經濟能力、家中環境是否合適、有時間陪伴狗狗,也要維護狗狗健康。依照法規,犬隊會追蹤工作犬後續狀態,若領養人未完成設定照護條件,犬隊有權利收回工作犬。而在國外,領養工作犬的排序,領犬員以及幼犬寄養家庭都屬優先序位,他期盼,台灣未來也可參考國外標準,優先讓領犬員或寄養家庭領養。寵愛一生五要點安全舒適的環境避免長期關籠、避免誤食、避免將寵物置於高處、幼犬在籠外不可以離開你的視線、避免踩踏、床墊注意清潔更新。新鮮均衡的飲食飼料、主食罐、鮮食皆可,避免生食或吃人類食物。注意口腔衛生、每天刷牙、定期洗牙。定期健康檢查一年兩次心絲蟲檢查、一次血液生化檢查、8歲以上的狗狗建議安排心臟、腹腔超音波、X光。充分運動與陪伴除了定時規律的運動、散步,多花時間陪伴狗狗也很重要。按時預防注射每年預防注射:十合一疫苗、萊姆病疫苗、狂犬病疫苗驅蟲● 內寄生蟲藥(蛔蟲、蟯蟲、鉤蟲、絛蟲)建議3至6個月一次● 心絲蟲預防藥:每個月投藥● 外寄生蟲藥● 跳蚤、壁蝨:每個月投藥
-
2021-10-03 名人.林頌凱
以為腳扭傷竟是痛風 名醫揭6大事項遠離痛風威脅
看診看到一半,護理師神情緊張地告訴我:「外面有位先生說可不可以先看他?他已經痛到快爆炸了,可是前面還有十幾位病人在等,怎麼處理才好?」我順著診間的門縫看出去,坐在沙發上的他面露痛苦,坐立難安。我直接走到他面前,避免他因為移動又造成疼痛。「你怎麼了,怎麼這麼嚴重?」我問他。「林醫師,我前幾天扭到腳,原本比較好了。沒想到昨天晚上竟睡到痛醒,整個腳又腫了起來,好像比剛扭到時更嚴重。我這幾天也沒特別走動啊,為什麼會這樣?」「你這是痛風發作,不是單純的扭傷。」我告訴他。「怎麼可能!我最近沒吃海鮮,而且也很久沒有喝酒了。而且我尿酸也沒有高,為什麼會痛風?」事實上,不是吃海鮮才會痛風,導致痛風的原因很多,高危險因子如下:遺傳:有痛風或高尿酸血症家族史性別:男性年齡:40-60肥胖疾病:代謝症候群、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藥物:利尿劑飲食:酒精、吸菸、高普林食物、含糖飲料、不喝水其他:外傷、外科手術、急性中風、壓力、過勞、劇烈運動、急速減肥以上面案例來說,這位先生一開始是因為腳踝扭傷導致局部急性發炎,後來因行動不便、水喝太少,所以導致急性痛風發作。剛好痛風又發作在原本扭傷的踝關節,痛上加痛,雪上加霜。這樣的狀況不少見,在臨床上常常會被誤認為二次運動傷害,但如果只針對運動傷害治療療效不佳,病人到處看都看不好,不當推拿甚至會導致更嚴重傷害。正確作法是運動傷害復健加上痛風藥物治療,順利的話隔天症狀就會大幅改善。診斷痛風一定要抽血嗎?抽血看到尿酸濃度高才是痛風嗎?其實不然。急性痛風發作時,血中的尿酸濃度不一定會升高,反過來說,血液尿酸值高也不等於得了痛風。大部分急性痛風發作靠臨床症狀的表現就可以判斷。例如它常在夜間發生,症狀產生極為快速,病人常在睡夢中被痛醒。好發關節集中在下肢,以大拇趾關節、踝關節、膝關節為主,而且是單一關節的發作。發作部位有明顯紅腫熱痛之急性發炎,這種痛是劇痛,是像被老鼠咬骨頭一樣的痛,是連被風吹到都會痛的痛。有此一說,「痛風」之名稱就是這樣而來的。不過,尿酸值高代表身體普林代謝功能不佳,高尿酸血症也是引起痛風發作的主因。有高尿酸血症的人要定期抽血追蹤,維持正常尿酸濃度是很重要的事情。●6大注意事項,遠離痛風威脅1.多喝水:每天2000c.c.以上。2.控制體重與腰圍:肥胖和代謝症候群都是高危險因子。此外急速減肥會造成體內代謝系統紊亂,而且往往和飲食不均衡有關,不宜短時間過度減重及節食。3.適量攝取蛋白質:避免蛋白質排擠尿酸代謝。4.避免酒精與含糖飲料:酒精及含糖飲料會在體內代謝成乳酸影響尿酸的排泄。盡量喝水或是用咖啡及茶等無糖飲料代替。5.避免高普林食物:紅肉、海鮮、動物內臟、乾豆、發芽菜類如花生、腰果、豆類等。6.規律作息:不過度疲勞、不過度運動、避免熬夜。作者個人網站請見:https://dr53-lin.com。
-
2021-09-26 新聞.元氣新聞
到宅牙醫人次5年增10倍 善心企業再贊助22縣市裝備
台灣有將近120萬名身心障礙者,當中有許多人無法自行潔牙,口腔健康照護需求高,又因為行動不便而難以出門看牙醫,得靠牙醫到機構或到家提供服務,還有46個偏鄉沒有牙醫進駐,需要靠巡迴醫療。上述服務的一大共通點就是需要攜帶式牙醫設備,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全額贊助22縣市攜帶式牙醫設備,牙醫出身的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今特別出席捐贈儀式。陳時中表示,行動不便者為了看兩三顆牙齒而出門,需要歷經千辛萬苦,真正出得了門的人也不多,很多人還是出不來,這就要靠牙醫發揮「病人優先、品質優先、弱勢優先」的精神,把40多公斤的行動設備帶上山、扛上樓。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建志表示,全國已有1223家院所、2699名牙醫師可提供身障牙醫,其中815名牙醫師可直接到身障機構服務,每年也透過巡迴醫療,服務偏鄉約17萬多人次。到宅服務除了考驗體力,也必須順應環境,用行軍床、沙發充當診療椅,牙醫師時常需要跪在地上,也考驗耐心和溝通技巧,才能與個案的家屬或外籍看護溝通照護事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陳建志表示,目前牙醫在居家醫療、身障機構醫療、偏鄉執行學校巡迴醫療,設立社區巡迴點或醫療站,相關設備維護及新增大多來源均為牙醫師自費,或向各單位募款募物資而成立,這次有企業捐贈,可望促進更多牙醫參與服務。全民健保牙醫門診總額特殊計畫召集人簡志成表示,台灣共有73家院所、109位牙醫師有到宅服務,2016年到2020年間,每年服務人次從142人次成長到1361人次。人次逐年正長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不需透過西醫照會,家屬可直接向全聯會申請,再者是為體恤弱勢民眾經濟負擔,部分負擔金額從健保給付之5%(大約285元)減為50元。陳時中表示,「病人優先、品質優先、弱勢優先」是他擔任牙醫時念茲在茲的理念,牙醫師公會也一直秉持對於相對弱勢的尊重,持續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這40公斤是你們要扛的,把這個偉大的業務扛起來吧!」
-
2021-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70歲以上打莫德納第二劑 竹市9/30起一連3天接種
我國自購的108萬劑莫德納疫苗已經到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9月28日開始配送到各地政府,由地方政府造冊施打第二劑疫苗。新竹市政府今天指出,接種對象為7月16日以前接種首劑的70歲以上長輩、60歲以上原住民,市府已完成造冊,共1萬3591人,將於30日起一連三天於疫苗施打站接種,下周起將發放通知書。市長林智堅說,長輩專屬的三大貼心服務仍不變包含接送、到宅等,有需求者可先電話預約服務(行動不便長輩可撥打03-5624119預約復康巴士;長期臥床長輩致電03-5352615申請到宅施打)。另外,各疫苗站皆鋪設平坦木棧道,全區皆為「無障礙環境」,並有助行器、輪椅可供借用,全面降低長輩不便,輕鬆接種疫苗。由於間隔第一劑接種達兩個多月,部分長輩可能已經遺失黃卡「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竹市衛生局提醒,若長輩「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已遺失,請返回第一劑接種的醫療院所(疫苗站可現場補發)補發,也要記得備妥健保卡、身分證,並建議先完成疫苗接種同意書,已加快接種效率。另BNT校園疫苗接種,新竹市將於明天開跑,林智堅說,明天開始將進國高中29所(含少年之家)校園,為有意願的3萬2701名12至18歲學生接種BNT疫苗,將在10月8日前完成施打,屆時疫苗涵蓋率將達全市人口6成。林今天也在廣播節目上提到,新竹市是防疫模範生,是北台灣確診人數最少的縣市,累計40名民眾確診,迄今已將近70天零確診,新竹市疫苗涵蓋率53%,目前全國排名第五,若不算外島,為全國排名第三的縣市。
-
2021-09-06 失智.失智資源
復生教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阿公阿嬤視訊上課不怕疫情來阻擋
新冠疫情未歇的110年8月,臺北市南港區復生教會附近的巷弄,人們因走避酷夏艷陽而安靜無比;然而教會裡牧師張其嵩的筆記型電腦正開著視訊視窗,裡面與會者吱吱喳喳地你一嘴我一句,仔細一看都是平均年齡80多歲的長者,彼此熱烈討論著。「XX阿嬤,妳今天第一名咧,真厲害!」「XX阿姨,妳前幾天打針,有沒有不舒服,記得多喝水!」張其嵩一一點名。「有啦!有啦!」「欸,奇怪!剛才我的麥克風怎麼不見了?」視訊鏡頭的那一端窗格,長者們此起彼落地回答張其嵩的早安關懷。長輩用Google Meet隔空上課,阿公阿嬤沒人缺席。這裡是教會,也是食物銀行,更是失智長者們開心過生活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這正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設置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典型案例:即以具創意又能連結地方特色的作法,運用市政規畫資源,佈建綿密的失智照護服務網絡,讓南港區在地民眾更方便使用這些服務,延緩失智者失能退化。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復生教會據點一周三次、每次上午9點到下午4點的課程,不得不於5月中旬暫停。「坦白講,家屬都很擔心。」張其嵩說,但轉念思考,來上課長輩的家庭支持系統不錯,他想到各公司行號因疫情居家辦公使用視訊會議,「何不也來給長輩試試?」因此復生教會據點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今年6月起,請據點的12位長輩,一周三次利用Google Meet視訊會議隔空「上課」,並創下沒有一位長者中斷服務的紀錄。96歲阿嬤自己操作視訊按鍵,各個變身科技人。用視訊會議上課,最年長的是96歲的李玉桂阿嬤,她的家人替她架好手機後,李玉桂自己操作視訊的按鍵並沒問題。一起在線上視訊的還有95歲的陳淑英和83歲的劉來富兩位阿嬤,這些年齡介於72歲到96歲的長者們使用數位科技的熱勁,並不輸年輕人。「剛開始不少人覺得不可行,但我們還是做到了。」復生教會據點成立三年來,首次運用視訊上課,課程就很豐富,包括失智認知功能促進、毛巾操和體適能等,阿公、阿嬤都能準時出現在視訊鏡頭前,沒有遲到。張其嵩表示,上課前,長輩家中的子孫會幫忙架筆電或智慧型手機,稍微教一下,長輩很快就能上手,家屬也不再擔心長輩因為不能去據點上課而整天在家睡覺。學員之一胡媽媽眼睛有黃斑部病變,曾因視力不佳而不敢到處走,日益變得行動不便,常待在家裡。胡媽媽的兒子幫她上網尋找到復生教會據點,胡媽媽每天都很期待來這裡上課,這次她也參與了視訊課程。張其嵩分享教會視訊上課兩個多月的經驗。他說,長輩視訊上課人數以8人到10人為宜,因為講師可能要常提醒長輩開麥克風等指令,如果人員過多,要花很多時間指導,可能上課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另外,每堂課的前半小時是測試時間,以確定長輩的設備已開妥當。失智長者參與食物銀行,達到自立生活目標。復生教會多年來也設有食物銀行,提供志工職務讓長輩參與,失智者得以逐步做到自立生活。張其嵩說,聖經馬太福音有「五餅二魚」故事,講述耶穌講道到下午,門徒安德烈的孩子手上有五餅二魚,耶穌神蹟展現而餵飽了5千人。復生教會秉持聖經精神開設食物銀行,也成了失智據點長者的身心寄託。像是一位70多歲的美枝姐,她就負責裁剪材料並包裝各界捐贈物資,連照顧她的外籍看護都一起來幫忙,做得不亦樂乎。教會一樓外牆有原住民彩繪畫作,常吸引路人駐足欣賞。在教會外牆的一處角落,更有5年前臺北市政府環保局贈送的冰箱,提供來自安得烈食物銀行、生技公司和家樂福等機構捐贈的物資,給社區弱勢者取用。而教會更主動出擊,將物資送給附近舊莊國小、胡適國小和誠正國中輔導室,由其轉送給弱勢學生,長者和學生青銀協力以行動實踐助人為快樂之本,也為南臺北市南港區打造一個溫暖、有溫度的失智者自立生活樂園。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廣告
-
2021-08-31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足部小傷口輕忽 險些變成截肢下場
一名58歲男性罹患糖尿病5年多,因自認身體沒有不適,所以未認真地控制血糖,更沒有定期追蹤。有次發現腳底出現一處小傷口,但因不會痛,也就沒有特別在意,直到某天高燒不退、全身倦怠到醫院急診,才發現腳部傷口早就深入骨髓,引發敗血症與酮酸中毒,經緊急住院一個多月,配合多次清瘡與抗生素治療,才終於控制住感染。衛福部台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謝雅湄表示,許多糖尿病患者可能會因罹病後沒有出現不舒服的症狀,就不積極控制血糖,但臨床數據指出,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會造成神經退化、足部血流減少,腳部更可能因此變形。她說,糖尿病患者比起一般人更容易出現傷口,不幸的是傷口癒合速度也更慢,如果是合併神經病變的患者,即使細菌已經深入骨髓,也不一定能感受到疼痛,造成許多人傷口持續惡化,直到併發高燒、蜂窩性組織炎、敗血症等才知事態嚴重。謝雅湄說,研究指出,糖尿病患約有1分之1的機率會發生足部潰瘍,由於傷口往往不大,又因神經病變感受不到疼痛,患者常不以為意,惡化到最後,許多人常因一點小傷口而要面臨截肢的風險。她呼籲,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足部照護,至少一年要到衛教中心檢查足部神經退化、血管或足部變形的問題;已經有足部變形、神經受損,或是過去曾有足部潰瘍問題的人,建議外出時要穿著淺色襪子搭配包鞋,每天更要勤加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她建議,如果是年紀較大或行動不便的人,可以請照顧者代為注意足部情形,若出現變形或傷口無法癒合的問題,需趕快到有糖尿病足專科的醫院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