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行動不便
共找到
321
筆 文章
-
-
2021-06-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竹市80歲以上長輩打疫苗免預約 通知單今、明發送
新竹市今天獲配1.1萬劑AZ疫苗,市長林智堅說,14日起優先為80歲以上長者打疫苗,6座疫苗施打站同步啟用,今、明2天將由里鄰長家戶投遞「COVID-19疫苗接種通知書」,請長者依通知書上的施打站地點、時間,憑身分證、健保卡、通知書、意願書前來接種疫苗。若戶籍不在竹市、但有居住事實,請聯繫鄰里長由公所協助造冊。中央宣布75歲以上長者可接種,但新竹市75歲以上長者有2.4萬人,因應獲配AZ疫苗數量1.1萬劑,市府造冊比對人口數後,14日起將優先為80歲以上長輩施打疫苗,並將請鄰里長逐一發放疫苗接種通知書,符合資格的長輩最晚明天收到,不用上網預約。林智堅也強調,為落實分流,避免群聚,呼籲市民「依通知單時間、地點到站施打,免排隊、免預約」並務必帶健保卡、身分證正本、通知書、隨通知書附的意願書。市府民政處說明,目前造冊以較年長者優先施打疫苗,未來陸續依獲配疫苗數量,依年長次序、持續通知符合資格長者。若長者符合資格但尚未收到通知單,可向區公所里幹事洽詢。許多市民反映戶籍地在外縣市,但平常都在新竹市居住,能否就近施打?民政處也說,有居住事實者請聯繫區公所里幹事,可由公所協助造冊納入施打。考量長者外出接種舟車勞頓,市府也推出長者3大貼心接送服務,行動不便長者可搭免費「疫苗計程車」、「復康巴士」前往疫苗施打站,臥床長者則有「到府施打」服務。林智堅也呼籲,「請把資源留給需要的人」,若家人無法接送再來申請服務。林智堅表示,市府已提前完成6座疫苗施打站布設,包含竹科疫苗施打站(位於竹科網球場)、東區疫苗施打站(動物園第二停車場、原華麗雅緻停車場)、北區疫苗施打站(竹市公有拖吊場)、南寮疫苗施打站(南寮旅服中心)、香山疫苗施打站(香山田徑場)、慈濟疫苗施打站(中華路靜思堂),貼近鄰里,就近提供疫苗接種服務。市府指出,6座疫苗施打站都有廣大停車空間,方便民眾自行開車或騎車前往,請大家以一名陪伴者自行接送長輩為先,避免群聚也一起為防疫盡一份心力。
-
2021-06-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87歲以上長輩15日開打疫苗 高市各公所加班送通知單
高雄市15日起將針對年紀75歲以上的高齡長輩施打新冠肺炎疫苗,首波是87歲以上長輩,全數約3.1萬人。今天是端午連假第一天,全市38區公所民政業務相關人員今天都停休加班,里幹事親赴各地分送通知單,也有不少里長犧牲假日協助送達,可望今天發送完成。美濃區人口數3.8萬多人,全區有1041名87歲以上年紀長輩,各里里幹事昨天下午就展開疫苗接種通知單作業,後來因雨中斷,今天加班繼續趕送。區長鍾炳光說,15日起開打,美濃設有美濃國中體育館、衛生所、南隆輔天五穀宮三個施打點,長輩要依據通知單時間接受施打。市區部分,三民區人口數33.6萬多人,全區3210名87歲以上長輩。區長宋貴龍說,內外勤里幹事總動員,考量不少長輩居住在大樓,86個里幹事會同各里里長分送通知單,預計今天內作業完成。市府安排計程車或復康巴士接送行動不便長輩,但仍有不少長輩嫌出門麻煩,不是每個人都想打。另方面,也有長輩認為,自身年事已高,家人與自身都對施打AZ疫苗存在不少疑慮,直接說「不想去打」。
-
2021-06-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東AZ疫苗8000劑今到位 里長:統計長者名單難度很高
中央流行指揮指中心規畫15日施打疫苗,台東縣今天新一批8000劑AZ疫苗到位,縣府目前正規畫討論相關施打期程及方式,預計下午3點半開記者會對外說明。縣府衛生局表示,原則上施打地點,台東市區在縣立體育館及慈濟靜思堂為主,其他鄉鎮則由衛生所來施打,至於行動不便民眾,將成立機動接種隊至安養護機構替民眾接種。另75歲以上長者及原住民65歲以上長者,昨天已由各村、里長統計,民政處表示最快在今天下午5點前統計完成。不過,因時間緊迫,村里長也表示難度很高。「中央要怎就怎樣,都沒考量基層人力夠不夠、時間夠不夠的問題。」台東市有里長抱怨說,他的里民就有近1萬人,今天要統計出來,真的是大挑戰,難度很高,只能盡量時間內完成。另也有原鄉村長表示,「有的長者籍在人不在,這些旅外長者要怎麼通知都是問題了,要怎麼打也是個問題,在外縣市打呢?還是要返鄉來打?都沒說明清楚」。縣府民政處資料現有統計,全縣75歲以上長者約1萬5000人,原住民65歲以上長者約7000人,合計2萬2000人左右,若8千劑疫苗全數施打,仍少14000劑。
-
2021-06-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長者施打疫苗時程?綠議員轟柯文哲「噴口水卸責」
疫情指揮中心昨公布最快今天施打AZ疫苗,但台北市民進黨市議員批評,北市府早在早在6月2日就已經公布快打計畫,但市府卻未公布執行細節,昨天開始陸續收到非常多的民眾來電詢問台北市長輩施打疫苗的時程,連地方里長都被問到十分無奈,批評台北市政府的詳細的規規畫都還沒有出來,完全看不到柯文哲掛在嘴邊的SOP。議員簡舒培說,反觀高雄市政府,一周前對75歲以上長輩發通知單,以年紀分流,依序讓長輩可以選擇接種時間,收到通知長輩何時到何處接種,清清楚楚,沒有特權預約接種的情形。都是醫生市長,一個已經按部就班安排好下一波施打計畫,一個還在噴口水打中央。簡舒培說,高雄市政府和台北市政府的行政能力,讓高雄台北的二地長輩心情很不一樣,她一位助理的阿公住在高雄大樹區,早就勾好要哪一天打疫苗了,行動不方便還有提供車輛接駁。議員許家蓓指出,下周將開放公費對象打疫苗,許多民眾關心75歲以上長者要如何施打疫苗,但她問北市府相關單位,得到的答案都是「規劃中」。雖然6月2日北市府提出「大量疫苗快打計畫」內容僅說明第一階段開放39家合約醫院、第二階段開放12區健康服務中心門診部及合約診所;接下來才是大型接種站如小巨蛋或世貿。另針對安養機構或行動不便者,則是用機動接種隊協助施打。但她質疑,早在早在6月2日就已經公布快打計畫,但市府卻未公布執行細節,完全沒有說明怎麼打?什麼時間打?要怎麼分流?有沒有造冊?等於僅是空有計畫,實際如何執行完全沒有任何配套,要如何讓民眾配合?此外,北市府每日召開防疫記者會,也有媒體曾詢問北市府之疫苗接種計畫,但柯市長僅是不斷將問題推給中央,批評中央疫苗預約系統未上線、批評疫苗不夠。
-
2021-06-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基隆75歲以上長者不必預約 林右昌:等疫苗到27處開打
針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說,6月15日後,75歲以上長者可以接種疫苗,基隆市長林右昌今天說,基隆75歲以上長者一共有2萬3700多人,長者基本上不需要預約,由市府里鄰系統通知,目前已規畫好了,只要疫苗一下來就可馬上施打。媒體詢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說,6月15日後,75歲以上長者可以接種疫苗,有的縣市政府已經公告,先打最高年齡層、再打次高年齡層,請問基隆市衛生局如何規畫,要先預約嗎。基隆市長林右昌今天下午在防疫記者會表示,75歲以上長者一共有2萬3700多人,為了要服務這些行動不便長者,原先規畫7個大型集中施打站,考慮到長者行動不方便,可能需要家人、外傭的陪同,從住家到施打站移動可能較不方便,市府決定擴大設置為27個施打站,來服務75歲以上長者。林右昌說,市府會和衛生所合作,這些長者基本上不需要預約,透過里鄰及區的系統來通知施打,目前都已規畫好,預計5天左右可打完,現在就是等中央給明確的疫苗數量,原則上以年紀比較大的優先施打,只要疫苗下來就以來進行施打。林右昌指出,目前中央是說6月15日左右疫苗要下來,如果15日來,16日就可以來施打。
-
2021-06-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竹市疫苗下周這4類人先開打 將發通知單給長者
中央再配發AZ疫苗預計15日開打,消息一出備受地方關注。市長林智堅今天表示,新竹市將優先安排社福長照機構工作人員與住民、洗腎患者約3千人施打,接著再安排80歲以上長者與65歲以上原住民接種,避免群聚,將造冊發通知單,請接種對象在指定的時間前往指定的疫苗接種站,若有需要,可免費預約計程車或復康巴士前往。林智堅說,之前已先替社福長照機構住民約施打600劑,連同工作人員還有1千人將在下周優先施打,還有1800名洗腎患者,另中央說明將開放75歲以上長者施打,由於疫苗數量有限,新竹市將優先替1萬4千名80歲以上長者與206名65歲以上原住民接種。林智堅強調,市府尊重CDC相關疫苗接種指引,依序替不同年紀與對象施打,為避免排隊群聚,市府會事先造冊,並透過民政系統如里鄰長發通知單,目前已經布設6個疫苗接種站,1區有2個站,平均1站1天可接種1千人,考量長者行動,會放慢接種速度。「請大家不要心急!」林智堅也說,新竹市人口45萬,75歲以上有2萬4千人,新一波來疫苗數量雖較大,但仍請民眾不要心急,市府會發放通知單,告訴民眾要何時去哪個施打站,通知單須先填寫資料,建議屆時請家人直接先幫忙填寫,以加快施打。考量長者大多行動不便,市府也貼心提供交通配套措施,可搭乘疫苗計程車預約打55688、復康巴士(限1名陪伴長陪同)預約專線03-5634119,若為臥床者無力移動,可評估到府施打,當然也建議市民可以自行接送長輩,將資源留給最需要的人,詳情可撥打1999詢問。
-
2021-05-30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善用居家輔具 度過照護空窗期
最近台灣疫情快速升溫,人們自主封城,原本車水馬龍的街道突然間寂靜起來。一般長者喜歡的休閒娛樂,如:公園跳舞、下棋及唱歌活動也因為有群聚風險而暫時停止。由於此波疫情對高齡者染疫的重症風險較高,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暫停醫院及長照機構的探病及探視。另外,雙北的社區式長照機構及失智共照中心、樂齡學習中心也暫停服務。而為避免可能發生交叉感染風險,亦有部份民眾暫停居服員到家中服務。老人家沒地方可去,整天待在家誰來照顧,如何面對照護空窗期?事實上只要運用一些輔具,不僅可以大幅減輕照護者的負擔,受照顧者也可學習如何在沒有旁人協助下獨立生活。家中若有臥床長者,要洗澡換衣服或從床上坐起,對沒有照顧經驗的人都是一困難的事。以洗澡而言,若要移動長者前往浴室有困難,現在有沐浴床的設計,只要利用所附之氣墊及PVC布,夾在床的周邊,再搭配專利之導水及排水設備,即可讓長輩享受在原床洗澡的舒服感。另外還有專利洗頭機及床邊恆溫淋浴器,讓長輩在床上也可享受SPA,避免異味及褥瘡產生。若長輩可以坐起,也可以利用移位板協助移動到附輪之便盆洗澡椅,推至浴室洗澡。有些長輩自己還有行動能力,只是手腳行動稍退化或者無法舉高、維持平衡,建議讓長輩自己坐在洗澡椅上洗澡,再使用彎柄洗澡刷協助自行刷洗後背,或使用洗腳刷讓不易彎腰的長輩自行洗腳。若長輩無法自行走動,在室內移動也是一項大工程,還好有些貼心的輔具讓身形較嬌小的照顧者也能輕易移動長者。翻身時可以利用照護翻身帶,也有移位滑布可用;若要從床上起身,可以考慮在家中設置電動床;若長輩只是腰背無力但手還有力,可以透過床用扶手自己起身。若能力允許,建議長者在家能站就盡量不要坐著,能坐就盡量不要躺,肌力才不會流失太快。要從床上移位到其他處所,除了行動不便者可乘坐室內輪椅或利用助行器自行移動外,也有一些輔助腰帶可以讓照顧者協助長輩自行起身行走。若有癱瘓程度較高的長者,照顧者無法靠自己的力量來扶持長輩,現在也有移位機器人可用。若要備餐給牙口不好的長輩,有業者引進日本的「介護食品」,即食包或粉末狀的調理包可加入一般食物或湯汁,讓食物變成布丁,飲料則變成粘稠狀,防止長者因吞嚥功能退化而造成的嗆咳。如長輩因中風而不方便使用筷子等餐具,也有專門給左手使用的輔助筷或者可彎折的叉匙,協助長者自行用餐。部份長輩從椅子上起身很困難,電動起身椅讓長輩只要一個按鍵,椅子就會緩緩升起,不用人扶也可自行站立。廁所的馬桶可考慮設置馬桶扶手,不用另外打牆,只要架在馬桶旁即可讓長輩有一支撐可站起。雖然有這麼多輔具,不過對於還很健康的初老者未必用得著,只是每天被隔離在室內,打開電視或看手機,疫情消息不斷傳入,難免讓人心浮氣躁跟著恐慌起來。我建議把電視關了,趁著這個難得的居家休息時間,好好的想一下如何安排日後的生活,把自己的心先安下來,為自己的下半場重新儲備能量再出發。
-
2021-05-13 新聞.長期照護
別讓樓梯成為行動障礙!上樓身體前傾 下樓握緊扶手 按摩6穴位更輕鬆
●許多年長者無法上下樓梯,生活自理功能容易喪失●大腿肌肉力量不足、膝關節不穩定,上下樓梯時易產生疼痛●藉由輔具幫助年長者上下樓梯樓梯是許多家庭必備的上下樓工具,雖然多數新建大樓有電梯,但是較為低矮的公寓房子仍以樓梯為主要的行走通道。因此,如何讓年長者或行動不便患者保有上下樓梯的力量至關重要,無法上下樓梯也是不少患者喪失生活自理功能的初步表現。上下樓梯需要強健的腿部力量與穩定且靈活的關節,對於上下樓梯有問題的長者或患者,中醫會整體評估他們的身體狀況與運動功能,包括軀幹、大腿、小腿、腳部的力量與活動度。同時進一步評估他們的心肺功能是否有足夠的體力可以負擔上下樓梯的挑戰,並了解他們的認知功能與手眼協調能力,以協助他們與照護者找到最好的保養方式。經絡穴位按摩許多長者或患者在上下樓梯時會有疼痛的症狀,嚴重時甚至不敢走路,這些症狀與大腿肌肉力量不足、膝關節不穩定有關,建議可以按壓大腿內側的「箕門穴」和「陰包穴」,強化股內側肌與內收肌的力量,幫助膝關節穩定。臀部的肌肉力量對於上下樓梯也非常重要,能夠幫助髖關節完全伸展,走路更加有力,也能減少大腿與小腿肌肉的負擔,建議可以按摩臀部的「秩邊穴」和「承扶穴」。耳穴敷貼按壓針對大腿前側肌肉無力的情形,可以在上下樓梯前後,按壓耳朵上對應的「股四頭肌點」與「腰肌點」,能改善因為肌肉力量造成關節不穩定的情形。藥食同源醒腦若是精神不濟,在上下樓梯時就容易絆倒或摔傷,對於長時間有大腦昏沉感覺的人,建議可以適當利用薄荷和羅勒葉加入菜餚中,具有芳香醒腦的效果,可以讓人的思緒清晰、反應變快,減少意外跌倒的風險。有些人因為長期肺部功能低落,氧氣交換功能差,導致稍微爬幾層樓梯就氣喘吁吁,甚至要坐下來休息,建議可以將藥食同源中藥百合加入飲食中,百合具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的效果,可以改善慢性咳嗽症狀。掌握正確姿勢上樓梯時,可以將身體稍微往前傾,讓髖關節保持稍微彎曲的姿勢,盡可能把腳尖往前伸到抵住樓梯,讓整個腳掌平貼在樓梯面上,避免只踩一半的情形,以減少滑落風險和減輕膝蓋的負擔。在下樓梯時,務必要握緊扶手,先將重心前移並伸直前腳,踩穩後再將彎曲後腳移下階梯,如此可以減少膝關節的負擔,並且讓下樓梯過程更加穩固。目前已有許多輔助設施與器具可以幫助長者或患者上下樓梯,例如撐竿式或履帶式的爬梯機等,建議可選擇合適的輔助工具,以及掌握正確的上下樓梯方法,減輕長者或患者與照護者的負擔。
-
2021-05-09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別渴了才喝水!醫:小心血栓,2NG喝水習慣快改
喝水對身體運作非常重要,身體缺水不單單只是口渴,還容易引起其它疾病,例如民眾擔心新冠疫苗帶來的副作用:血栓,在身體缺水時就容易出現,恐提升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風險。 血栓3大成因,缺水就佔其二! 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表示,血栓的形成原因主要分成3大類,包括了凝血狀態、血流異常、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如使用避孕藥者、罹患腫瘤、抽菸、肥胖等族群易有凝血異常。搭飛機、久臥在床、久坐不動、行動不便、靜脈曲張則容易出現血流異常。日常生活受傷導致血管破裂、感染等,則可能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受損。3者也可能同時存在,情況越多越容易引起血栓,3者皆有則血栓機率更高。其中身體缺水就與凝血狀態、血流異常有關。 缺水各器官都受影響,包括中風、心肌梗塞! 洪暐傑醫師解釋,人體約有7成是水份所組成,身體各處都需要水,也包括了心、腦、肺、肝、腎等各大重要器官,身體缺水將不僅容易讓血液呈現濃稠的狀態形成凝血,也將導致身體各處血流下降容易阻塞,兩項血栓風險提升,各器官的不良影響機率也會升高,包括心肌梗塞、腦中風、腎衰竭、肝衰竭、肺栓塞等。喝水2大NG習慣,別拿咖啡、茶當水! 衛福部建議成人應每日飲水達1500CC,不過許多民眾也常見有不良喝水方式,例如口渴了再喝水就好,或以可樂、手搖飲、含糖飲料、咖啡、茶飲當作水份來源。洪暐傑醫師表示,錯誤飲水習慣可能出現其它問題,適時適量補充水份才能幫助維持健康。 洪暐傑醫師說明,當身體出現口渴訊號時,代表身體已經呈現缺水狀態,這時才補充些許水份是解除當下口渴,未必真正解決體內的缺水問題,恐怕讓身體長期處於缺水狀態而不自知。當發現尿量減少、顏色變深時,往往已是身體嚴重缺水的警訊,應盡快補充水分。 只喝茶飲或飲料,也許能補充到水份,但飲料中含有其他對健康不利的成份,例如咖啡、茶飲含有咖啡因,攝取過量容易造成腸胃刺激、胃食道逆流、甚至咖啡因成癮。再加上茶葉跟咖啡有利尿作用,更容易將水份排出體外。至於可樂、手搖飲、含糖飲料「當水喝」更危險,糖份是最甜蜜的毒物,長期過量食用不但易造成肥胖,也容易引起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 避免缺水釀血栓,風險族群留意補充水份! 洪暐傑醫師提醒,正常的喝水對人體而言非常重要,部分不易補水或水分容易流失的族群更是要注意,如外送員、廚師、工人需長時間在高溫環境工作容易流失水分;上班族常常需要在冷氣房內工作,身體水分易在無形中蒸發;運輸業司機、無塵室工作者,則因為工作型態無法經常如廁,飲水量自然得控制,因此更容易缺乏水份補充,不僅易讓身體缺水,也有較高的泌尿道感染風險。建議工時期間仍要多喝水,避免健康亮紅燈。 《延伸閱讀》 .依時段喝水更有利健康!排毒又防癌,全天喝水攻略大公開! .乾旱限水也不能讓身體缺水!醫:喝太少恐增腎衰竭風險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06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全台最大規模輔具長照大展今開展!樂齡長照12問有解方
2021「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ATLife)」今天起至9日登場,主辦單位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這是一場「解決生活問題的展」,展會最大特點是發行全球首創「樂齡長照12大哉問」手冊,將提供許多長照相關衛教資訊,希望有長照需求的民眾前來參觀,可以找到他需要的東西,也可帶著問題來找答案。今年大展以「智慧樂齡、照護創新」為主軸,針對國人最需要的輔具及長照需求,規畫三大特色主題館及七大重點專區,包括智慧照顧專區、運動復健與樂活專區、行天下專區等,將展示輔具新科技的整合、智慧照護新觀念的運用及分享樂齡新趨勢。李淑貞指出,現場更有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等專業人員參與,將提供有關長照或輔具的專業諮詢服務。「樂齡長照12大哉問」刊載了國人最常見的長照需求問題,也是輔具需求者必備收藏的全產品型錄,涵蓋全方位生活,精準解決長照問題。哪些是12大樂齡長照需求?有哪些解方?李淑貞說明如下:Q1樂活與運動復健很多人老了不想動、不敢動、不會動,走不久、站不穩,容易跌倒受傷,甚至導致臥床、失能。其實要遠離這些問題,平時可透過運動復健、肌力訓練獲得改善。Q2居家自立生活好幫手吃飯、上廁所、洗澡、起身坐下、吃藥等生活大小事,想要省力又有效率,適當運用生活輔具,能讓您在家自立生活。Q3智慧照顧現在是科技時代,要善用科技,已有不少智慧科技導入長照整體照顧模式,讓您輕鬆照顧,減輕照顧負擔。Q4看不清楚、聽不見隨著年紀增長,如果出現視茫茫、耳重聽狀況時,這就是初期的老化,可使用放大鏡、配製老花眼鏡、擴視機等,以及輔聽器、助聽器等與世界重新互動。Q5居家無障礙住宅裝修家裡障礙重重,在家中活動會很危險,必須著手居家無障礙空間改善,如此能減輕照顧負擔,也可避免跌倒受傷意外。Q6行動問題與如何坐的好?行動不便,拐杖、助行器、助步車、輪椅、電動代步車等行動與擺位輔具適配選,才能減輕照顧負擔。Q7照顧與轉移位好辛苦經常抬舉、抱或背家人,容易傷腰、身體痠痛,透過電動床、移轉位輔具的使用,可以更省力,照顧與移轉位更輕鬆。Q8皮膚壓傷問題皮膚壓傷問題大,易造成傷口感染,引起併發症,必須慎選、用對減壓產品,包括氣墊床、床墊、坐墊等,以遠離皮膚潰爛。Q9義肢矯具護具鞋墊年長者常有身體痠痛、膝關節退化變形、無法受力等問題,要適當使用護具、鞋墊、支架、義肢等輔具,才能坐得更直、站得更久、活動到位。Q10上下樓梯與交通問題許多長輩上下樓梯很困擾,失能者要出門更是困難重重,不妨可選擇增設爬梯機、樓梯昇降椅等輔具,解決爬樓梯難題及交通障礙。Q11居家呼吸照護出院後回家的呼吸照護問題,就是要做好「醫養結合」,出院前醫院專業人員教導居家生活如何正確照顧,才能讓居家呼吸照護很簡單。Q12兒童輔具如何找兒童輔具百百種,應適配評估與試用。「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於5月6日至9日在於南港展覽館舉行,歡迎前往參觀。
-
2021-04-21 新聞.元氣新聞
板橋榮家長者免奔波 北榮遠距會診5科別預計試辦半年
板橋榮民之家長者就醫免長途跋涉。台北榮總自4月起,針對板橋榮家提供遠距會診服務,在專用網路系統建構下,榮家醫師可將清楚的影像傳送至台北榮總,進行共同遠距會診,總院醫師可線上與病人直接互動、進行詳細診療評估。台北榮總醫務企管部主任李偉強表示,目前每周一、四、五固定時段開診,預計試辦半年,若未來效果不錯,會再結合台中榮總、高雄榮總等分院,擴展服務至其他榮民之家。國軍退除役輔導委員會自去年推動「金字塔計畫」,三級醫療體系從榮民總醫院、榮民分院到榮家,已經提前啟動實體與網路的系統整合工程,李偉強表示,台北榮總自2020年1月起啟動與榮家醫務組的超音波影像會診,為落實「在地醫療」、降低高齡長者到院感染的機會,自今年4月1日起,提供板橋榮家遠距會診服務。板橋榮家共有700多位住民,目前有不到10位住民使用過此服務,每次診療時間平均15分鐘。李偉強說,依據榮民需求,第一階段開設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與精神科及腸胃科門診,榮家醫務組醫師視病人的需求,經病人同意後,預約會診,再經由遠距設備與北榮醫師直接會診,且雙方均會將診紀錄登載於院內的電子病歷系統上,完全比照一般就診的標準與規格。李偉強進一步指出,榮家醫師可經由北榮醫師的會診建議開立藥品及處置,若在榮家端有超音波檢查,亦可以經由遠距系統的無線傳輸,由總院的醫師同步在線上會診,減少到院就診感染病毒風險。此外,台北榮總與研華科技公司合作的遠距醫療行動推車,結合臨床上常用的診斷儀器,如耳鼻喉科使用的五官鏡、眼科的眼底鏡及皮膚科用來看各種皮膚疾病的鏡頭等設備,不僅可作為與北榮會診使用,透過攜帶式遠距醫療箱,也可作為榮家內部醫療會診基地台,針對臥床、行動不便或是夜間臨時會診,由照護的護理師與值班醫師進行遠端即時診察,減輕移動不便之長者的不適,並避免跌倒的風險。
-
2021-04-0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睡不好服用安眠藥,精神卻愈來愈差? 專科醫揭「關鍵原因」:小心留後遺症
1名82歲的阿嬤,有糖尿病、高血壓的病史,平時都有按時服用慢性病藥物。前(2019)年中風後,左側肢體乏力,目前持續復健中,生活起居大部分可以自理。兩個禮拜前,阿嬤因為左側腰部長疼痛性的疹子,被醫師診斷帶狀皰疹,即俗稱的皮蛇。但自從疹子長出來後,阿嬤因為疹子疼痛,晚上都睡不好,且胃口也變差。漸漸的,阿嬤精神越來越差,晚上常常睡不著,白天卻又很嗜睡,開始有點胡言亂語,有時候還認不得人。起初家人不以為意,某天早上,外勞發現阿嬤尿失禁躺在床上,叫不醒,因此緊急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就醫。最後被確診為譫妄症。精神越來越差被診斷譫妄症 安眠藥竟是致病因子來到奇美醫學中心後,急診醫學部暨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殿和詳細地評估病人,給病人抽血、驗尿、做頭部電腦斷層,病人因為食慾不佳造成嚴重的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且有尿道感染而造成失禁,頭部電腦斷層排除腦出血或大範圍中風。因此,陳醫師判斷阿嬤的精神狀況的改變,是因為有譫妄症的發生。確診譫妄症後,醫師給予適當抗生素治療尿道感染,補充水份及電解質,並將病人收治住院治療。在急診觀察室待床期間,藥師檢視病人的藥物,發現因為阿嬤最近晚上睡眠不好,因此服用了安眠藥,亦是引發譫妄症的原因之一。護理師衛教家屬及看護,詳細地解說譫妄症發生的原因,並告訴他們,多給阿嬤強調現在的人、事、時、地、物,並補充足夠的水份及營養,小心上下床避免跌倒等。入住奇美醫院整合醫療中心後,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接續急診的治療,繼續投以抗生素治療尿道感染,抗病毒藥物及適當的止痛來改善帶狀皰疹帶來的不適。並按照藥師的建議,把容易造成譫妄症的安眠藥剔除,同時會診營養師,針對每日的飲食給予建議及調整,會診復健部物理治療師,每天替阿嬤做肌力的運動,及早復健避免功能衰退,最後,出院前蔡主任替阿嬤安排居家訪視,免去行動不便的阿嬤回來醫院就診。在經過醫療中心團隊的整合治療和家屬、看護的悉心照護之下,阿嬤的譫妄症得已改善,也沒有因為得病而失去原有機能,精神狀況也恢復如初。高齡長者是譫妄症高危險族群 未處理得當恐留後遺症陳殿和說明,譫妄症是指注意力及急性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症候群。其病程特徵為急性發作且時好時壞,並具有暫時性及可恢復性。臨床上,常常碰到高齡病人突然精神混亂、日夜顛倒、產生幻覺、失去定向感,如:認不得人、失去時間概念、不知身處何方,這很可能疑似為譫妄症發生!而譫妄症是1種常見的老年病症候群,但在臨床上常被忽略。無論任何場所(住院、急診、機構或居家)的高齡病人,均可能發生譫妄症,嚴重時可造成生命危險。譫妄症的發生都是急性發作,但沒有處理得當亦能變成慢性的,甚至是造成永久的後遺症。譫妄症容易被忽略 病人照護啟用跨團隊照護模式陳殿和指出,高齡病人往往都有多重的慢性病,加上突發性的急性病作為誘發因子,就會造成譫妄症發生。急診醫師必須先治療這些引起譫妄症的急性病,並要致力於找出譫妄症的危險因子,例如:潛在不適當潛在用藥、疼痛問題、脫水、營養不足、睡眠障礙等。因此,照顧譫妄症的病人是跨團隊的照護模式。陳殿和強調,譫妄症是1個容易被忽略的疾病,不單是一般民眾對這個疾病的認知不夠,往往醫療人員也輕忽這個疾病,甚至低估它的發生率。因此醫療人員在臨床上照顧高齡病人時應有高度的警覺性,才能早期診斷譫妄症,並給予適切的治療。另外,還有很重要的1環是病人的家屬,在急診等床期間,護理師會給家屬詳細的衛教,讓家屬理解譫妄症的發病原因及治療的方向,協助病人如廁、協助肌力的復健、適當的提示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陪伴與照顧,卻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久住加護病房小心「譫妄症」上身! 醫曝原因及警訊 ·吃安眠藥仍失眠怎麼辦? 精神科醫師給「加藥or減藥」建議
-
2021-04-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發現懷孕多久該去婦產科?孕婦可以注射疫苗嗎?6個懷孕媽咪最常見的狀況,一次分析給你聽
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肚子裡有了小生命,原本是件可喜的事,若這是一個美麗的意外,該怎麼辦?吃藥、打疫苗……做這些事對胎兒會有影響嗎?原訂的計畫還能繼續進行嗎?針對六大常見狀況,請婦產科醫師提供完整解答。月經晚一週沒來要驗孕很多女性生平第一次到婦產科診所,大部分原因都跟「好朋友」沒來有關。最快什麼時候驗孕才準確?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君堯表示,從受孕那天開始算起,最快10至14天,就能從尿液驗到是否懷孕。由於每個女性排卵的時間點都不相同,且無法得知自己是在哪一天排卵及受孕,通常會建議只要月經比平常晚一周沒來報到,就可以用驗孕棒自行驗孕。若尿液中的絨毛膜激素上升,驗孕棒會出現兩條線,這就表示懷孕了。到婦產科報到時機驗孕棒能測試出尿液中的絨毛膜激素,張君堯醫師表示,當女性受孕後,體內的絨毛膜激素會顯著提高,但並不會因為補充較多的水分或飲料而有所影響,只要尿液中含有絨毛膜激素,即使流產兩週內驗孕,驗孕棒還是有可能出現兩條線。因此,從驗孕棒並無法確認懷孕狀況,而早期懷孕最擔心子宮外孕,自行驗孕後就必須到婦產科做超音波檢查。通常確認懷孕後約已是懷孕第5週,這時還不需要急著到婦產科去報到,可以再等一至兩周再到婦產科檢查,約在懷孕第6週時,從超音波就可以看到胚囊,確認著床位置。萬一胚囊著床在子宮角、子宮頸、或輸卵管等位置,就是子宮外孕,需要當下處理。若是正常懷孕,則在懷孕第7週就可以從超音波看到胎兒心跳。萬一第7週還沒看到心跳也別太緊張,張君堯醫師表示,可以再等一週,不過,如果第8週以後還是沒有看到胎兒心跳,那麼,意味著這次懷孕成功的機率就非常渺茫了。Q什麼時候該去婦產科檢查呢?A.月經沒來一週,可自行用驗孕棒驗孕。驗孕棒出現兩條線之後,再等一週就可到婦產科報到確認著床位置;若是正常懷孕,則須再等一至兩週,再到婦產科確認胎兒有沒有心跳。領孕婦手冊後即開始例行產檢看到胎兒心跳之後,有些醫療院所就會發給孕婦手冊,不過,張君堯醫師表示,由於懷孕早期不確定性高,以雙和醫院為例,通常會等到懷孕12週進入穩定期之後再發孕婦手冊。領到孕婦手冊之後,就意味著具備準媽媽的身分了,接下來,記得依照孕婦手冊的產檢時程,一步步完成各項產前檢查。其實,從驗孕棒上出現兩條直線到確認胎兒心跳,雖然只有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每個女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會出現極大的變化,不免開始擔心在發現懷孕之前,做了哪些事,會不會影響胎兒健康?發現懷孕之後,原訂計畫還能如期進行嗎?以下根據六大常見狀況,提供準媽咪具體的做法與建議,幫助準媽咪輕鬆度過這個美麗的人生意外。狀況一:發現懷孕後,用藥有影響嗎?懷孕6週前,大部分藥物對胎兒影響不大發現懷孕之後,再仔細回想這一個月來自己因為感冒吃過感冒藥、本來想避孕而吃了避孕藥……,這些藥物成分會不會影響肚子裡小北鼻的發育呢?張君堯醫師表示:「有在吃避孕藥的女性卻會懷孕,通常是因為吃藥的頻率不規律,因此吃的劑量也不會太多,對正在發育中的胚胎不會有傷害,發現懷孕後立刻停藥就好。」他進一步解釋說,一般感冒藥物對胎兒也不會有不良影響。「感冒藥物通常是最安全的藥物,多數屬於B級安全用藥,孕婦也可以使用,除非本身對藥物有過敏情形,則需要特別留意。」長期使用之藥物,應遵照醫囑勿擅自停藥其實,在懷孕6週以前,只要不是常規在吃的藥物,對發育中的胚胎都不會有不良影響。不過,張君堯醫師提醒,若是因為正在治療癌症、有使用調節免疫系統方面的藥物,或是有慢性病史的女性,就要特別留意用藥方式。他說:「發現懷孕之後,應儘速到婦產科及原就醫科別檢查。因為長期服用的藥物,其劑量對胎兒可能會有影響,但孕婦也不可擅自停藥,以免停藥後導致病情惡化,反而危及母胎健康。」懷孕初期用藥Point1. 有服用避孕藥者,發現懷孕後應立即停藥。2. 有治療癌症、免疫相關疾病者,應盡速到婦產科檢查,也必須回原科別看診並主動告知醫師懷孕的事實。3. 有慢性病史者,例如氣喘、癲癇、服用甲狀腺機能藥物者,不可擅自停藥,但應請原科別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調整劑量及服藥頻率。4. 有些特殊疾病患者,須改變服藥方式,例如心臟病和糖尿病者,其中糖尿病患者因口服藥物會有致畸胎的風險,懷孕後須改為注射胰島素的方式用藥。狀況二:發現懷孕後,還能補打疫苗嗎?注射後宜間隔一個月再懷孕如果有懷孕的計畫,建議在注射疫苗之後間隔一個月後再懷孕。萬一注射之後就懷孕了,例如打了德國麻疹疫苗之後就懷孕,會不會造成畸胎?還能保住胎兒嗎?張君堯醫師表示,注射德國麻疹疫苗之後,只要有來過一次月經再懷孕,就不需要太擔心。但就算是注射當月就懷孕,根據國外文獻和相關研究指出,也沒有因而造成畸胎的案例。不過,他還是建議有計畫懷孕的女性,完成疫苗注射後至少間隔一個月再懷孕,不要刻意去打了疫苗又立刻懷孕,以免徒增困擾。另一方面,張君堯醫師指出,孕婦感染流感容易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在流感高峰期,計畫懷孕前不妨先完成流感疫苗接種,不過,即使懷孕了也應該考量接種疫苗對自己和胎兒的利與弊,與醫師討論再決定是否接種流感疫苗。此外,未完成接種的疫苗,例如B型肝炎、子宮頸癌疫苗等,應與產科醫師討論或待產後再完成接種。狀況三:發現懷孕後,婚禮能如期舉行嗎?若有出血徵兆要提高警覺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是最美的新娘,但是,婚禮即將舉行卻發現自己懷孕了,難免擔心喜沖喜或是籌備婚禮太忙碌,會影響胎兒。張君堯醫師表示,其實早期懷孕就與一般人無異,除非準媽媽有流產疑慮,例如有出血徵兆,這就需要特別做一些處理,可能要安胎或多休息。不過,懷孕後還是有些生活細節要注意,包括過於激烈的運動要避免,例如騎馬、滑雪等。此外,婚禮上因社交禮儀喝一杯酒,少量小酌對胎兒不會有影響。香菸則是百害無一利,建議準父母一定要戒菸。(推薦閱讀:奶嘴、玩具、嬰兒床…三手菸無所不在!只要吸菸.就會危害寶寶!)狀況四:發現懷孕後,還能搭飛機嗎?懷孕中期可搭飛機旅行機票行程都訂好卻發現懷孕了,該怎麼做?張君堯醫師表示,如果沒有早期懷孕的出血徵兆,搭飛機並不是禁忌,不過,建議出國前先到婦產科檢查,以免萬一是子宮外孕或胚胎發育不正常的異常情況發生,所以,確定是否正常懷孕後再出國,比較安心。孕婦旅行最好的時間點是在懷孕第12週以後到28週之間,他表示,因為已經過了懷孕初期噁心、嘔吐的害喜階段,而肚子也還沒大到行動不便的狀況,不妨利用這段時間規畫一趟旅行,好好享受兩人世界,也能幫助紓解懷孕的不適和壓力。但是,懷孕7個月以後要避免長途旅行,因為子宮越來越大,會提高孕婦搭飛機時發生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的機率,不可不慎。狀況五:流產不久又發現懷孕,該怎麼做?染色體異常是機率問題原因就在於統計上的或然率問題。他解釋說:如果早期懷孕卻流產,最常見原因是因為染色體異常,發生染色體異常通常是機率問題,與遺傳無關,但跟女性的年紀有關。因此,高齡女性流產後,更要積極「做人」。既然是或然率問題,相關研究也證實,因染色體異常流產的婦女,流產後越快懷孕,再次流產的機率會大大降低,但如果兩次懷孕間隔的時間較久,再次懷孕發生染色體異常的機率又會提高,以至於可能又會再次流產。他形容說:「這就好比一個人走在路上,同一天撞到同一根電線桿三次的機率是非常低的,但如果隔了三年,就很可能再撞到同一根電線桿。」不過,如果一個人在短時間內連續撞到同一根電線桿,這就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方面的異常了。因此,對於短時間內連續懷孕卻連續發生流產的夫妻,則流產的原因可能與父母親一方的染色體或是基因異常有關,而非與母親年齡的或然率有關,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這方面的問題。狀況六:產後半年又發現懷孕,該怎麼做?能受孕表示身體機能已恢復產後間隔9個月再受孕是最理想的情況,張君堯醫師表示,因為這意味著至少前胎哺乳已超過半年,子宮也得到充分休息,所以,間隔9個月再懷孕對媽媽和寶寶都好。但若產後不到半年又發現懷孕,也不要太緊張。他說:「不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如果子宮能受孕,意味著身體機能已恢復。」就算懷孕了還是可以繼續哺乳,但懷孕中後期要避免抱小孩、提重物等會增加腹部壓力的行為。哺餵母乳也要好好避孕此外,他提醒,產後如果不想很快又懷孕,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哺乳期間也要避孕,全母乳哺餵的媽媽,因泌乳素會抑制排卵,產後半年內只要密集哺乳,可達到較好的避孕效果。產後六個月因寶寶對母乳的需求減少,泌乳素降低後會開始排卵,若沒有避孕有可能很快又懷孕。另一方面,如果哺乳的頻率不是很密集,則泌乳激素抑制排卵的效果也會受影響,因此,不是全母乳哺餵及完全親餵的母親,不想太快又帶球走的話,產後還是要好好避孕為上策。 採訪諮詢/雙和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君堯※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3-28 養生.人生智慧
70歲的呂老太太晚年喪偶意志消沉 心理師建議:3種方式排解悲傷,好好生活!
70歲的呂老太太和先生相當恩愛,未料先生不敵癌症病魔,兩年後過世。原本樂觀開朗的老太太變得意志消沉,不願出門,只要憶起先生就淚流不止。在悲傷輔導三到五次後,老太太主動報名最愛的唱歌社團,因她知道,若先生還活著一定支持她參加。她每次唱歌,彷彿先生就陪在身邊,這讓她豁然開朗:「我還是能過著有品質的生活。」輔導呂老太太的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葉北辰說,高齡者會經歷許多身邊同儕的凋零,因此對失去配偶這件事,或多或少都有心理準備。但晚年喪偶,多數人仍會如呂老太太一樣哀痛欲絕。特別是夫妻相互依賴性較高,例如夫妻有人行動不便,出門必須一起行動,那麼喪偶後的心理衝擊通常也比較大。葉北辰提醒,高齡者長年陪伴生病的配偶,會犧牲很多自己的時間長期照顧。一旦配偶過世,多半不會覺得「自由了」,反而會因失去照顧者角色,又失去生活重心,悲傷和失落感更沉重,不比因意外而喪失配偶的衝擊來得小。然而,身心是交互影響的,心理壓力會耗掉很多能量,長期影響免疫系統功能,加上情緒低落難免憂鬱,不想動、不想吃。喪偶的老人家若原本身體就有病痛,恐更加顯著。葉北辰認為,面對悲傷最好的方式,是帶著悲傷重回生活正軌,像呂老太太一樣過上有生活品質的日子,不必強迫忘掉逝者。第二是透過各種方式懷念對方,例如用書寫繪畫等,表達對配偶的想念,或是給自己的一份安慰和打氣,將心中的「想法和感受」具體化。第三則是建議長輩能創造一個追思配偶的儀式,例如接續過往彼此想做但還沒完成的事,因為「儀式感」有助於處理心中的悲傷。如此一來,難過的感覺就不會胡亂在心中盤旋不已。葉北辰也給中年子女幾項忠告。他說,請先處理自己的哀傷,同時接納遭心理衝擊的長輩。因為很多子女不允許自己悲傷,所以阻止長輩難過,到頭來其實是擔心長輩的情緒引發自己的哀慟。他也建議子女安排長輩新的生活重心,並提供有品質的陪伴,例如每天晚上給一個擁抱,話不必多,讓長輩有安全感就好。可買一套舒適的衣物、抱枕或小被子,甚至是適合的沙發座椅,生理的舒適度也可提升安全感。葉北辰提醒,千萬別對喪偶老人家說有道理的話,例如:「人都會走的」、「你要振作起來」、「人死不能復生」等,雖然有道理,但完全沒效果。「建議站在喪偶長輩的角度,安靜傾聽他想說的話,讓他知道你認真聆聽,這就夠了。」
-
2021-03-24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專題/老屋要修繕、長者需復健 雙老難題全台普查
「城市、房子、人,是一起老化的!」台中市社會局長彭懷真說,都更、重劃絕對跟不上人老化的速度,若要解決「老屋難民」問題,地方機關和內政部,都該一起合作。他以台中市有近三千名獨居老人為例,社會局可與都發局、衛生局橫向整合,優先評估獨居老人的房舍是否需要改善?能不能改善?若無法改善,就要導入長照服務。台中市中區是傳統老房較多、性別比例最懸殊的區域。彭懷真表示,中區每100名65歲以上長輩,有68%是老太太,這裡就是台中的縮影。早期能買下這區房子都不便宜,但當時的女性就業率低,年老沒有別的收入,就守著房子,孩子大了,只剩老屋陪伴獨居。・行走不便 是長者衰弱主因之ㄧ彭懷真指出,在台中海線的沙鹿、梧棲、大甲也有不少「移動困難」長輩,過去政府低估此議題,但台灣已邁入高齡化社會,改善長輩居住困境要從「食衣住行」通盤考量。衣的問題最小,「食、住、行」則是最困難處,若居住環境未改善,長輩不方便行動時,就不能吃到營養食物,且缺乏走動,體能跟著變差,再加上長者多半不識網路,無法找到協助自己的資源,生活品質會更低落。・改善老屋難民 應搭配全台大規模複查彭懷真表示,目前台灣與「高齡」相關的民間基金會,介入多是長照、餐食需求,全台必須徹底「健檢」老屋難民,可以比照民國101年的身心障礙複查制度,當時台灣改採WHO的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身障證明要重新分類、鑑定,內政部全台重新複查。彭懷真指出,台中市要做到全面訪視不難,只要從目前領」老人健保補助」的對象,約20萬人開始著手,補助已排富,需再過濾亞健康、獨居、在長照體系的長輩,衛生局、民間基金會、社會局合力進行,可從電訪先開始,確認哪些對象最需優先改善「住」的環境。對於彭懷真的提議,台中市都發局長黃文彬也說,未來公辦或私人建設的社會住宅,會有相關托育、長照、社福空間及容積獎勵;宜居建築獎勵辦法也將滾動式檢討,鼓勵所有住宅設置「友善空間環境」設計,也免計容積,並提高行動不便者的升降設備補助申請。・行走不便 是長者衰弱主因之ㄧ台中市老五老、弘道、華山各基金會,都有社工、居家服務員定期「獨居訪視」,但多數居服員都面有難色,不敢「背」或「陪伴」長輩下樓、離開老屋走走。此外,2000年台北市景文高中發生「玻璃娃娃事件」,也造成社工和居服員的心裡隱憂。彭懷真說明,當時一名「成骨不全症(俗稱玻璃娃娃)」學生,無法行走、輕微碰撞也會造成嚴重的骨折,這名學生原本不需要上體育課,但他跟老師表示有意願參與,同班同學帶著善意「單獨抱他下樓」,未料下雨地板濕滑,造成不幸意外。「玻璃娃娃事件」讓善意第三人卻步,彭懷真認為,多數居服員不敢帶長輩外出,並非沒有原因。彭懷真認為,目前中央對身障者有些居家設備改善補助,若能把高齡、獨居的老人當作身障一類,和傳統的身障服務結合,「老、障礙、貧」三合一就是優先最需要幫忙,若經濟有餘裕者,則可採部分自費。▌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完整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22046【囚居晚年】數位報導https://bit.ly/3rDih82
-
2021-03-24 新聞.長期照護
願景專題/居家醫療 拯救被老屋困住的長者
上半身穿著一件黑色、厚重毛料西裝外套,下半身卻是一件寬鬆、顏色泛黃的白色睡褲,六十多歲的趙爺爺一如往常地,在凌晨兩三點起床,拎著一只公事包,嘴裡嘟囔「要去上班,快要遲到了」,卻走不出客廳。原來罹患失智的他早已忘記如何開門,更重要的是,中風之後,肢體單側偏癱,僅能勉強站著,除非兒子背著下樓,否則單靠自身力量,無法外出,因為他住在舊式公寓四樓。・為無法出門的長者 他們將診間送進家中都蘭診所是台北市第一個居家醫療專門診所,創辦人張凱評醫師表示,該診所沒有診間,只有討論室,目前收案服務中的個案均為「出了不門」病人,處於失能、失智狀態,行動不便。張凱評說,都蘭診所成立宗旨,是希望讓大台北都會區裡、二樓以上無電梯的病人與家屬,能夠安心看病,不要因病而貧,甚至因貧而殞命。台灣健保制度舉世聞名,醫療便利性為全球資優生,但仍有許多失能失智患者長期臥病、意識不清、行動障礙,加上住家沒有電梯,或缺乏無障礙空間,社區潛藏著眾多「出不了門」患者。張凱評以趙爺爺為例,在居家醫療之前,足足半年時間未曾下樓,離開家門一步,雖然他仍認為自己是個公務員,必須準時上班簽到,但受限於行動能力,無法上下樓梯,而家人只能配合演出,告訴他「今天是例假日,不用上班。」・被老屋困住的長者 遠比大家想像多張凱評指出,許多病人被公寓樓梯給困住了,但住在一二十層的大樓,也不見得就能暢通無阻,順利就醫。有個案住在電梯華廈,一樓大廳至電梯之間,卻還有好幾階樓梯 ,坐在輪椅上,可是寸步難行。此外,許多屋齡超過四五十年的老舊公寓,樓梯為筆直斜線,而非傳統「之」字形設計,從一樓呈45度斜坡,直通三四樓,動線看似簡易,但失能者如需緊急就醫,簡直就是一場惡夢。張凱評說,儘管樓層不高,只有三、四樓,同樣潛藏致命危機,若病患需要緊急送醫,家人、救護人員可是吃盡苦頭,只要一個失手、不留神,擔架或輪椅翻覆,恐出人命。大部分老年人不願意離開熟悉環境,即使不能下樓,活動空間有限,但依然希望待在老家,換了新環境,反而住不習慣,壓力沈重,身體機能退化速度可能更快。・改善老宅困老人 醫療與政府資源缺一不可「國內人老、屋老的困境越來越嚴重」,張凱評說,如何在自家、社區安老,這是政府及社會大眾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除了研發更具人性的行動輔具,他也建議長照服務需結合在宅醫療,提供優質的醫療照護,讓「出不了門」個案也能擁有不錯的生活品質。舉例來說,八十多歲陳姓奶奶住在辛亥隧道附近山坡的公寓,雖然住在一樓,但家裡距離捷運及公車站牌還有一大段路,因身體虛弱,腿部無力,也成為「出不了門」失能個案。在照專協助下,引進長照資源,加上居家醫療適時介入,醫師、營養師提供醫療及飲食建議,物理治療師持續復健,最近已可透過助行器來移動身體,從山坡慢慢地往下走。▌延伸推薦:【囚居晚年】完整報導https://vision.udn.com/vision/cate/122046【囚居晚年】數位報導https://bit.ly/3rDih82
-
2021-03-18 癌症.卵巢.子宮
奇美醫10年子宮頸癌篩檢12萬3千多人 早期發現1300多人
奇美醫學中心今天公布院方子宮頸癌篩檢統計,民國100年1月至去年12月10年間,子宮頸癌篩檢122522人次,陽性2909人,癌前病變968人,罹癌者323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造福超過1300個案家庭。奇美每年也為近300位大陸、越南、菲律賓及印尼等國婦女抹片篩檢,去年陽性需進一步評估病人24位。院方表示,台南市衛生局今年發布前3年子宮頸癌篩檢涵蓋率55.5%,近半婦女未篩檢;有97%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0至1期)個案可透過簡單門診手術治癒;醫療花費隨癌症期別嚴重度增加,0至1期花費平均19萬,2至4期47萬,整體相差近2.5倍。奇美醫婦女保健中心主任醫師洪雅珊說,婦女未篩檢主因醫師性別、不友善就診環境、無隱私、等候時間長,奇美為能提升婦女篩檢意願,打造專屬子宮頸抹片檢查室,獨立溫馨空間設計、周一至周六早上專屬醫師抹片檢查,單人進出確保隱私,檢查採單人使用拋棄式子宮頸擴張器和抹片刷,使用日本全自動診療椅,身障、行動不便者也能安全舒適篩檢。傳統檢查台有高度、固定腳架等限制須爬上爬下,辛苦挪動身體擺位才能檢查,對身障者是一大挑戰,新型的全自動診療椅大幅提高便利性。
-
2021-03-18 該看哪科.巴金森氏病
巴金森主題/「你這麼好的人,怎會得這種病!」…若你遇見「巴金森氏症」,這些話別說!
縱使得了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之前參加一個女性成長團體聚會,輪到一位六十歲出頭的優雅女士發言。她患了巴金森氏症。她說,幾年前和先生到一間機構辦事,趁著她先生剛好走開時,櫃檯小姐笑咪咪地說:「你先生很愛你喔!」她問:「怎麼說呢?」櫃檯小姐回答:「你病成這個樣子,又行動不便,要人扶持,他還肯帶你出來。」她聽了,心中一沉,真後悔多此一問,早知道只要笑笑或說聲謝謝,不就得了。不過這件事也讓她領悟到,雖然是病人,還是得盡量維持自立、自強的形象,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縱使得了巴金森氏症,也有光鮮亮麗的權利。此後每天,她一定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齊齊,尤其外出時更是如此。而且更積極地與醫師配合,按時服藥,並依病情調藥。每天在家做溫和的運動,努力復健,要做一位模範病人。她告訴大家,行動不便是因為生病,而生病並不可恥,需要的是別人適時地幫忙,但不需要憐憫。巴金森氏症,有藥物可治療巴金森氏症是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僅次於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症的病因是中腦的黑質組織的神經細胞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減少,造成在休息狀態時會顫抖、僵硬,還有行動緩慢和平衡不佳等症狀。通常,症狀從單側的手、腳開始,逐漸擴散到兩側肢體、身軀,影響到平衡與轉身,需靠輔具行走,生活也需要有人幫忙。但每個人疾病的進展速度不同,而且可以用藥物控制。然而,巴金森氏症並非只是動作協調性的問題。巴金森氏症病人也可能會出現憂鬱、焦慮等症狀,更可能因為手抖、講話慢、面部表情僵硬和動作遲緩,自覺形象變差,而不願與人接觸或參與社交活動,逐漸變得孤立。巴金森氏症的平均發病年齡是六十歲。流行病學研究顯示,在六十歲以上的人中,約有一%罹患巴金森氏症,但有少數人在五十歲以前就發病,稱為「早發性巴金森氏症」,例如美國影星米高‧福克斯(Michael Fox)在三十歲時,被診斷有巴金森氏症。可見巴金森氏症並不如想像中的少見,你、我都可能遇到。巴金森氏症是第一個有藥物治療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在一九六○年初期即發現左巴胺的療效,而且此後一直有新藥出現。近年來,視丘下核深部腦刺激術,也是治療方法之一。巴金森氏症患者,容易被誤解有一次,我參加國外旅遊團,其中有位先生一看就知道是巴金森氏症患者。他雖然動作稍遲緩,手有點抖,步伐小,身體有些前傾,但是走步道、逛景區,都跟得上團隊的步調。除了請他坐遊覽車的前排,比較好上、下車外,大家沒有對他另眼看待。然而,一般人不大了解巴金森氏症,甚至會誤解其症狀,例如把「說話慢」當作是認知障礙,「動作遲緩」認為是缺乏運動,「平衡差」以為是喝酒或服藥太多,「手抖」表示焦慮或睡眠不足,而「面部缺乏表情」則是不友善。親友患了巴金森氏症,我們該如何應對?請慎重地看待這是一種疾病,表達關心,請對方好好接受治療。如果不曉得要跟對方講什麼話才好,那就不要講,也沒關係。千萬不要給強烈的個人意見或隨便下斷言,以免造成傷害,例如:●「你這麼好的人,怎會得這種病!是不是上輩子做了什麼壞事?」生病不是犯錯或遭受懲罰,生病更是與道德或修養無關,無論好人、壞人都是會生病的。●「你的手都沒抖,怎麼會是巴金森氏症?我手抖得很厲害,也沒得到巴金森氏症啊!」也許說話者是動作性手抖,也就是拿東西、夾菜時會抖。不像巴金森氏症是在休息狀態時,手會顫抖。看似同樣的症狀,但細節不同,診斷也可能不同。●「你根本沒病,多運動、多走路就會好的。」多麼不切實際又不負責任的話。把病人當作平常人尊重一般人如果在路上、餐廳、捷運車廂等公共場合,遇見巴金森氏症患者(或是行動不便的人)該如何?我們的眼光很自然地會落在病人身上,但是在短暫的注目後就不要一直盯著對方看,或交頭接耳地議論。如果對方需要幫助,可以適時、適當地給予協助,例如幫忙攙扶、讓出空間或座位(但不是躲閃)。有時,把病人當作平常人看待,是對病人的一種尊重。(本文節錄自寶瓶文化出版《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加入臉書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招募新成員!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立刻加入:https://user137758.psee.io/3j74yy
-
2021-03-15 新聞.健康知識+
每天洗澡反而不利健康? 專家說法顛覆你的觀念
關於洗澡,大家從小到大、根深蒂固的的觀念是:應該天天洗。但老人家是否適合天天洗澡呢?會帶來哪些問題跟風險呢?專家告訴你! 每天都要洗澡的常識 在我任職的醫院裡,有不少患者不喜歡洗澡,尤其以男性患者居多。其中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如果可以自己一個人慢慢洗,那倒是無妨,但對那些行動不便的患者來說,洗澡勢必得有旁人協助。其次,對這些患者來說,洗澡其實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只有自己一個人光著身體的羞恥和尷尬,或是必須配合他人的動作而變換姿勢,在心理不適的情況下,即使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被人清洗乾淨,也無法感到舒爽。加上對於老年人來說,洗澡這件事情比想像中還要來得費力許多,似乎有許多人會因此感到疲勞。 也許有人會說,難道不會在意身上的老人味嗎?其實不會,畢竟自己身上的老人味,本人是聞不出來的。 說到底,也有些患者會說,把外表弄得乾淨整潔是要做什麼? 一聽見這樣的想法,就不禁令人產生疑問:洗澡真的要每天都洗才行嗎? 而且,洗澡對老年人來說還會造成一個問題,那就是皮膚乾燥。 實際上,若是洗澡洗得太頻繁,或是過度使用肥皂和毛巾擦拭,可能會導致各種皮膚症狀。從這一點來說,如果是為了去除氣味,只要洗10分鐘就夠了。 在我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裡,並沒有每天洗澡的習慣。所以我到現在還是不太喜歡洗澡。 不過,就像我當初成立醫院時一樣,如果要把自己的父母送進醫院接受治療,我會想讓父母在固定的時間起床,三餐正常,每天洗澡,讓身體保持乾淨整潔。 現在回想起來,我也曾經被世間的一般常識束縛過。然而,在我過了75歲之後,我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覺得「洗澡很麻煩,非常不想洗澡」。 同時,我也開始覺得「早上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一天不想吃到三頓飯,只想吃自己喜歡的東西」。 每天洗澡所帶來的風險 實際上,洗澡1個禮拜洗1到2次就夠了。說到底,不會有人因為不洗澡而引發生命危險,反倒是每年有將近兩萬人因洗澡而導致死亡。因為上了年紀以後,只要不像年輕時那樣出汗,皮膚就不會分泌油脂。 當你成為生活起居需要旁人照顧的老年人之後,對幫忙洗澡和被洗澡的人來說,洗澡都是一件很費力的事。所以,每3天左右洗1次澡就好。照這樣的頻率來看,對本人和照顧者而言,是不是都會感到輕鬆多了?(本文出處/摘錄自高寶書版出版《這樣過日子剛剛好:醫師建議的長壽時代隨心所欲生活指南》)
-
2021-03-12 新聞.元氣新聞
肝基會全民腹超啟動 首波助弱勢
65歲的簡先生沒有B肝或C肝,但為了中度脂肪肝,有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腹超),因此陸續發現4公分膽管癌、2.9公分肝癌,所幸發現得早,手術順利平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肝基會)昨日提醒,「40歲以上成年人不論有無B、C肝,每年務必做一次腹超,肝炎帶原者更要半年做一次。」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表示,民國73年以前出生者都沒有B肝疫苗的保護,粗估有1000多萬人,當中僅15到20%跟簡先生一樣,既無帶原也無抗體;另外,有800多萬人都曾感染過B肝,自己沒感覺,卻都是罹患肝癌的高危險群。許金川指出,肝癌發現愈早,根除治癒機會愈高,因為肝癌生長速度快,只要4.6個月就能從1公分長到3公分,因此呼籲有B肝或C肝者,務必每半年做一次腹超,即便不幸罹癌,也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無B肝或C肝者也要每年做一次腹超。「腹超就像肚子的聽診器,可以一併檢查肝、膽、腎、胰,檢查過程不會痛,也不會不舒服。」許金川強調,在肝炎盛行率高的台灣,「每年超一次」是保肝基本功,若定期做腹超,肝癌發現時幾乎都在三公分以下,有95%機率可治癒;但若出現腹痛、黃疸、變瘦等症狀,腫瘤都長很大了,療效、預後都不好。肝基會將展開「全民腹超十年計畫」,募集善款,逐步擴大提供免費腹超,昨計畫開跑,首波服務一百多位低收入戶、身障朋友、職業駕駛。肝基會希望支持生活忙碌、行動不便、經濟能力的人照顧健康,推廣民眾力行「每年超一次」的觀念,幫助台灣成為沒有肝病的寶島。免費活動及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
-
2021-03-11 癌症.肝癌
估千萬人肝癌風險高 肝基會呼籲全民「每年超一次」
65歲的簡先生沒有B肝或C肝,為了追蹤中度脂肪肝,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腹超),沒想到因此陸續發現4公分膽管癌、2.9公分肝癌,所幸發現得早,沒有侵犯血管或淋巴,手術順利平安。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今召開記者會提醒「40歲以上成年人不論有無B、C肝,每年務必做一次腹超,肝炎帶原者更要半年做一次。」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表示,民國75年以後出生的新生兒都有全面接種B肝疫苗,但民國73到75年只有給母親帶原的新生兒,民國73年以前出生者則無疫苗保護。民國73年以前出生的人數,粗估有1000多萬人,當中僅15到20%跟簡先生一樣,血液中沒有帶原也無抗體;另外80%不是帶原就是有抗體,這800多萬人都曾經感染過B肝,雖然自己沒感覺,卻都是肝癌的高危險群。許金川表示,肝癌如果發現愈早,根除治癒機會愈高,因為肝癌生長速度很快,研究發現肝癌從1公分長到3公分,最快只要4.6個月。所以要呼籲有B肝或C肝者,一定要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即便不幸罹癌,也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至於沒有B肝或C肝者,至少也要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腹部超音波檢查就像肚子的聽診器,但是比聽診器還要好,可以一併檢查膽、腎、胰,檢查過程不會痛也不會不舒服。「每年超一次是台灣人最重要的功課,」許金川強調,在肝炎盛行率高的台灣,「每年超一次」是極重要的觀念,要消滅肝病、防止太晚發現肝癌而來不及救治的悲劇,「每年超一次」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有定期做超音波檢查,大部分發現的肝癌都是三公分以下,這麼小的有95%機率可治癒;若出現腹痛、黃疸、變瘦等症狀,肝癌都已經長很大了,療效、預後都不好。肝基會將展開「全民腹超十年計畫」,募集善款,逐步擴大提供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今天計畫開跑,首波獲得免費服務的民眾有一百多位,為低收入戶、身障朋友、職業駕駛。許金川說,有些人經濟能力不錯,記得要「每年超一次」,基金會將為了生活忙碌、行動不便、經濟能力有限等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開始,希望幫助台灣成為沒有肝病的寶島。免費活動及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
-
2021-03-10 新聞.長期照護
澎湖惠民醫院重建資金缺 陳建仁拍片籲各界伸援手
天主教靈醫會澎湖惠民醫預計今年7月動土重建,5.5億重建資金現僅募得1億元,經費缺口大,除骨科名醫、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出面協助勸募,卸任前副總陳建仁也拍片呈現澎湖縣長照需求,幫忙募款,盼助惠民醫院順利重建。澎湖惠民醫院院長陳仁勇表示,澎湖人口老化指數在國內離島中最高,扶老比逐年增加, 80歲以上獨居長者超過半數以上,比例也居全台之冠,隨之面臨的將是失智問題,澎湖目前有3800位失智失能者,估計不到6年,將多達4700人,激增近25%!但澎湖目前5個住宿式長照機構,總計只能提供272床,相對不足。院方表示,像89歲雙眼失明的清泉阿公、獨居臥床,醫院居家護理師艾玫定前往換藥照護、暖心寒暄,是他最大的撫慰;住大城北的林先生,自醫院退休後罹病氣切無法言語,先前還照顧病妻,惠民醫院居家醫療及居家護理,也是這對夫妻最大的照護支持,後來林妻過世,獨居老宅的他處境更艱辛。92歲的金瓜阿嬤與罹患腦性麻痺的孫子一同住在惠民二村中,阿嬤年邁行動不便,又須照顧孫子,就醫更加困難,仰賴惠民醫療團隊定期前往提供居家醫療。這些老病長者的真實處境,更凸顯澎湖的長照需求。篤信天主教的前副總統陳建仁看到澎湖老化嚴重,長照資源嚴重不足,經惠民醫院重建計畫發起人呂若神父邀約,不畏寒風前往澎湖拍攝宣傳片,以溫暖的嗓音代言澎湖長照的困境,影片近日上線。他呼籲大眾申出援手支持惠民醫院重建,一同陪伴澎湖走過老化之路。創建63年的澎湖惠民醫院,建築主體因長年風沙吹蝕剝落,正待重建。鑑此,天主教靈醫會希望打造一座可以服務近160名長輩,並結合門診、住院、透析、復健和居家護理醫療的長照家園,擴增醫療照護層面。
-
2021-03-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科興疫苗 巴西「球王」比利比讚、稱「難忘」
巴西前足球名將「球王」比利(Pelé)2日在Instagram上貼出自己接種新冠疫苗的照片,並對著鏡頭比出大拇指。據觀察者網報導,比利接種的是由中國科興公司研製的新冠疫苗。比利在貼文上寫道:「今天是令人難忘的一天,我接種了疫苗!疫情還沒有結束,我們需要遵守規定,保護其他人的生命,因為很多人仍然沒有接種疫苗。請大家好好洗手,並盡可能留在家中。如果必須外出,請不要忘記戴好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如果我們能為他人著想,並幫助其他人,疫情終將成為過去。」報導說,現年80歲的比利當天接種的是科興疫苗第一劑,當地2日開始為80至84歲的長者施打新冠疫苗。由於比利行動不便,疫苗注射是醫療人員前往他位於聖保羅州海濱城市瓜魯雅(Guarujá)的家中完成的。報導指,科興疫苗獲得巴西政府及醫療專家的認可,是巴西開打的第一種新冠疫苗。巴西也已授權緊急使用英國的阿斯利康疫苗。報導引述巴西媒體「環球報」指出,巴西今年預計將有3.54億劑疫苗,其中2.1億劑為阿斯利康疫苗,1億劑是科興疫苗,剩下的由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疫苗分配計畫(COVAX)中取得。不過,因為巴西的阿斯利康疫苗是採用一半由中國訂購原料生產、一半靠本國原料生產的方式製作,目前本地生產進度緩慢,巴西國內仍以施打中國疫苗為主。截至1日,巴西新冠病毒確診累計病例有1058萬人,累計25萬人病亡,病例數僅次於美國和印度排全球第三。
-
2021-03-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加坡再發免費口罩 有特殊塗層密合度也更高
新加坡疫情保持穩定,但防疫仍未鬆懈,淡馬錫基金會最新一波免費口罩發放活動本週登場;這次發放的可重複使用口罩,不僅有抗病毒的特殊塗層,密合度也比先前發放的更好。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重創全球,雖然近來國際疫情逐漸降溫,但疫情威脅仍未退去。新加坡目前疫情保持穩定,每天新增案例主要來自境外移入,截至今天,全國累計5萬9979人確診,其中29人病故。疫情期間,戴口罩被視為最有效的防疫方法之一,新加坡政府規定,民眾外出就需要戴上口罩。淡馬錫基金會為期2週的口罩發放活動本週登場,這是該基金會自疫情爆發以來,第4度發放免費口罩。淡馬錫基金會表示,與先前發放的口罩不同,這次發的口罩主打特殊塗層,可抵抗病毒及細菌,密合度也更高。新款口罩同樣可重複使用,一週清洗一次即可,可重複清洗多達30次;洗超過30次後可做為一般的棉口罩使用。這次發放的深藍色口罩共有4種不同尺寸,每人可領取一個,基金會指出,新加坡全島共有超過800個地點,包括民眾俱樂部、公車轉運站、移工休閒中心及大型購物商場等,設有逾1100台口罩販賣機供民眾領取。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及持有工作証件的外籍人士都可憑政府發出的身分證件領口罩。口罩販賣機附近也有服務大使在旁協助民眾使用機器及挑選正確的口罩尺寸。在白沙東民眾俱樂部(Pasir Ris East CommunityClub)口罩發放點擔任服務大使的胡瑞泰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很樂意幫助年長者及行動不便人士領取口罩。雖然新加坡疫情已控制下來,持續發放免費口罩仍有一定的重要性。民眾李柳螢受訪時說,淡馬錫基金會持續發放口罩,不僅提醒民眾要戴口罩,保護自己及身邊的人,也可以幫助生活較窮苦或無法購買一次性口罩的人能有新的口罩戴,顧及每個人的安全及健康。曾協助民眾領取口罩的白沙東第4區居民委員會會長陳豔鳳表示,身為居民委員會的一員,平時透過舉辦活動促進鄰里間的關係,現在能為疫情出一分力,覺得很有意義。部分年長居民對疫情不太了解,透過領取口罩,「我們也能幫忙消除一些顧慮」。
-
2021-02-21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從「博愛座」看高齡友善社會的建立
最近大眾運輸的「博愛座」讓座問題又成為新聞,年長者覺得年輕人就是不應「霸占」博愛座,年輕人則認為若自己不舒服難道也不能坐嗎?好像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看到長輩與年輕人為此發生爭執,原本是一個良善的規定,卻成為世代之爭的標的。甚至有人提案應廢除博愛座,沒想到短短時間就獲得超過5,000人的響應,只是交通部與衛福部互踢皮球,沒有人敢做決定。我個人比較傾向廢除博愛座。不是鼓勵大家不讓座,而是我認為每一個座位都可以成為博愛座,看到有需要的人就應體貼讓座,而不只限於被畫定為博愛座的那兩個座位。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避免座位有被「標籤化」的疑慮,而且再過幾年台灣便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五個人中就一個高齡者,以現有的博愛座座席規畫將不足以因應需求。但是要做到每個人都願意讓位,甚至樂意讓位,有待政府有關部門做好「認識老化、體驗老化」的教育及宣傳工作,讓大家都有同理心,才能建構出一個高齡友善社會,減少世代之間的衝突。台灣目前教育體系並沒有針對老化教育做一系統性的規畫,年輕一輩缺乏對「老化」的正確認知,將其視為「多病」、「頑固」、「嘮叨」、「學習力低落」、「健忘」等負面象徵,存在非常多的「高齡歧視」問題。而在一般服務場域中,更沒有如何服務年長者的基本教育。在我們周遭,除了政府要求的「無障礙空間」設置外,軟體層面上並沒有做好因應超高齡社會的準備。台灣各縣市都在努力推動「高齡友善城市」,但是以公部門的投入為主,並沒有積極推動私部門的參與。很多餐廳只有準備兒童餐具,但是卻不知道有哪些餐具適合長者使用?運輸系統不知道如何正確服務行動不便的客戶上下車?結帳櫃台知道如何與聽障的年長者溝通嗎?百貨賣場知道如何協助使用輪椅的客戶嗎?最近樂齡網特別與「公益財團法人日本Care Fit共育機構」在台代表「台灣安服介助促進會」合作,引進日本「安心服務介助員」訓練課程,此課程以「體驗老化才能體貼老化」為訴求,讓學員可以經由全套體驗裝置及摸擬環境,實際感受高齡者因身體退化所產生的不便及心理變化,使學員可以因而產生同理心,面對將來所要服務的長者。此課程以「高齡世代與青年世代的共生」為目標,希望讓高齡者能享有快樂充實的生活,使高齡者能盡量外出購物、成為有活力的消費者、促進地域經濟的活化。課程並不是在教導學員如何照顧高齡者的起居飲食,而是在教導學員如何成為一個有「殷勤款待之心」的「安心服務介助員」,來協助高齡者自立自助,提升其生活品質。目前在日本已有超過一千家企業導入此課程,包含零售百貨業、餐飲業、旅館業、交通運輸業、銀行、展覽、美容、旅遊業等以人為主的服務業。迎接高齡社會來臨,不是只有長照的議題需要關注,更需要每個人從心理去體驗、認知、理解年長者的需求,如此才能在社會上形成一種氛圍,尊重並且以同理心去服務長者。當長者可以自立自助走出家門,整體社會才有可能減少長照所帶來的負擔。
-
2021-02-11 新聞.長期照護
長照圍爐 94歲獨居奶奶好期待
過年圍爐,代表著家人團圓,在長輩心中總是別具意義,對於獨居、失智老人來說,常常是不可能的奢侈,為此,全台社福組織每年總是花費心思,到宅圍爐、聯歡圍爐、摸彩圍爐,就是要讓濃濃的年味透過愛的陪伴,吃暖心更暖。伊甸基金會每年都在全台舉辦「愛.圍爐」活動,今年邁入第八年,配合新冠肺炎群聚規定,今年仍有31場圍爐活動在全台進行,不但有近3,000位服務對象團圓吃飯,還將把年菜送進259位行動不便的長者或身心障礙朋友家中,希望大家可以透過一頓難得的年夜飯,感受如同家人般的陪伴與關懷,摒除心中孤寂,不再是一個人的晚餐。伊甸北投長照居服員李維欣分享,94歲郭奶奶一個人住在陽明山兩坪大的雅房,雖沒有失智,卻因為年紀大了、膝蓋關節退化無法走遠,常買一個便當就撐過兩、三餐。兩年前開始一周一次的探望,幫奶奶打掃家裡,買菜在半開放式的小廚房一起料理,時間一久,奶奶都會把她當成孫女話家常。去年過年郭奶奶參加伊甸到府圍爐活動,她與同事陪著奶奶在附近的餐廳吃大餐,開心興奮的郭奶奶,還特地化妝打扮,一身喜洋洋,全場更像個媽媽,要大家「多吃一點。」老人福利推動聯盟(老盟)自2003年起,每年春節前夕也會邀請獨居長者共同圍爐,今年以「當我們同在疫起」為主軸,希望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平息的牛年,讓全台獨居老人齊聚一堂,圍爐更圓滿。老盟表示,藝人郎祖筠今年主持團圓夜第19年,與在場不少長輩當了19年的老朋友,每次團圓少不了熱鬧的舞龍舞獅,今年還加碼摸彩活動,要在場長輩享受中大獎的樂趣。對於記憶漸消失的失智長者,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的聖若瑟失智老人中心,在農曆年前準備年菜,讓大家應景團聚強化年節參與感,也有失智照護據點在現場,替長輩們整理這一年來的活動照片貼在牆上,讓長輩回憶曾參與的活動。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則提醒,過年是失智者走失高峰,如果想帶失智長者出遊,記得讓失智者穿鮮豔衣服,佩戴愛心手鍊、愛心布標、衛星定位器,以降低走失風險,切記隨時要有人陪,行程安排要有彈性,不要趕行程,若過夜,最好天黑前抵達飯店,同時攜帶失智者熟悉的隨身用品,以增加安全感及穩定情緒。
-
2021-01-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升級 新北市緊鄰桃園6區禁止老人共餐
桃園疫情嚴峻,新北市緊鄰隔壁,人心惶惶,昨日僅有林口區公所宣布停辦老人共餐,新北市長侯友宜今日上午加碼宣布,林口、泰山、新莊、樹林、三峽、鶯歌6區即日幾禁止辦理老人共餐,其它地區則以外送為主,用最嚴謹的態度面對疫情。侯友宜今日上午至三峽龍埔國小視察學校的防疫工作,了解學校在寒假期間、育樂營上做的防疫作為是否到位,也提醒孩子要時時刻刻戴好口罩,避免遭病毒傳染。侯友宜指出,新北與桃園是鄰居,也是一個共同生活圈,今天到三峽是因這裡離桃園很近,盼了解孩童上課情形,並檢視防疫物資是否足夠,校園防疫一定要做到位,做好三級防護。侯友宜說,為了保護孩童,市府也在校園周邊的市場、公園等公共場域做清消動作,提升防疫等級,讓家長能夠放心。侯友宜指出,為了加強防疫作為,林口、泰山、新莊、樹林、鶯歌、三峽緊鄰桃園的6區即刻開始禁止老人共餐,降低感染風險。社會局長張錦麗補充,除6區暫停辦理老人共餐,其它23區改為外帶之外,若有獨居長輩或行動不便者,各據點仍可維持原有的送餐服務,但須全程配戴口罩,做好防疫措施。
-
2021-01-17 失智.名人專家
鍾孟修/3技巧+3密碼 助長輩開心動起來
運動好處多,能幫助肌肉生長、預防癌症、減緩大腦退化,還能使心情愉悅,重點是成本很低,可說是促進身心健康的最佳良藥。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創辦人、職能治療師鍾孟修提醒,要達到好的運動效益,必須夠喘且夠痠才行。把握每周531原則鍾孟修對長輩的運動建議是「531」:一周運動5天,每一次運動30分鐘。此外,每周也要做2次肌力運動,每次執行約30分鐘。但要建立起運動習慣,很多人不是說做就能做得到,更何況是長期不習慣運動的長輩。如何讓長輩開心且自主地做運動呢?鍾孟修說,只要適當靠著三大元素——「人」、「環境」、「活動」,就有機會提升長輩投入運動的動機,愈動愈快樂。找回以前愛的運動鍾孟修解釋,「人」的元素指的是找到長輩過去喜歡從事的運動,並配合適當的稱讚或獎勵,才有較大的動機去執行。這對失智症長輩也具懷舊治療的作用。但長輩隨年齡增長,適合運動的強度也不同。鍾孟修舉例,若長輩以前愛打籃球,現在則可鼓勵學打桌球或羽球,強度較低,也可增加新鮮感。公園運動優於客廳「環境」的元素則是指適合運動的場所,例如公園優於客廳,客廳優於臥室。鍾孟修解釋,公園能曬到陽光,可以增加神經生長素分泌並改善情緒;若戶外天氣不好,比起用來休息的臥室,在客廳運動更佳。而「環境」的元素也包含家屬或照顧者的參與。鍾孟修說,有些家屬或照顧者規定長輩運動,卻只在旁邊「動嘴」沒跟著動起來,建議陪伴長輩一起運動。兼顧有氧肌力伸展至於「活動」的元素則是指有氧、肌力、平衡、伸展等運動都要做,盡可能不偏廢。鍾孟修說,許多長輩只做伸展運動,但這運動量很有限。若能加入有氧、上下肢肌力和平衡運動,並漸進性增加運動強度,不只運動選項多元,不會無聊,也較無挫折感,還有助提升長輩的生活功能,預防跌倒及肌少症,優點多多。邊唱邊動訓練大腦不少家屬煩惱,若長輩行動不便,例如因中風而身體偏癱,是否就得放棄運動?鍾孟修可不這麼認為。他建議用「邊動邊說」的技巧做大腦體操(Cognicise),例如用手指比出一連串數字,同時配合嘴巴數數,可喊一樣或不一樣的數字,帶領運動的人可靈活變化規則,不僅有趣也能刺激大腦,「長輩慢半拍沒關係,願意動就不錯。」大腦體操適合團體運動,且有很多種訓練方式,一邊運動一邊唱歌也算是一種,因為大腦必須回想歌詞。「若不善唱歌,一邊運動一邊聊天也行。」如果長輩抗拒運動怎麼辦?鍾孟修建議,技巧性地問出長輩拒絕運動的原因,有時換個環境或搭配口頭鼓勵,還是有幫助的。他提醒,運動時要適時補充水分,長輩少了口乾舌燥,運動配合度也會跟著提升。更多照護技巧請至udn x WaCare:https://bit.ly/39cC5qW
-
2021-01-17 科別.骨科.復健
生活中哪些動作很傷膝蓋?4種不良動作超傷膝
如果蹲下一起身,膝蓋「喀喀響」,小心膝蓋受傷了。膝關節受傷不只是中老年人會發生,許多年輕人因為運動不當、姿勢不良而造成膝關節傷害,變成了「軟腳蝦」。骨科醫師強調,及早做好關節保養很重要,以免行動不便,影響生活品質。膝蓋的重要功能是走路,走路正常就能享受到處走走的樂趣。中山醫院骨科主任級醫師吳濬哲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關節問題,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退化關節炎。老化、肥胖 加重膝蓋磨損原發性退化關節炎大多是因為老化、肥胖等因素造成膝蓋的磨損疼痛;次發性退化關節炎則常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很多年輕人是創傷性關節炎,一照X光可看到其膝蓋退化情形與老人的退化性關節炎一樣。膝關節常因承受的重量、臏骨給予膝蓋的壓力及衝擊力等因素而造成傷害。吳濬哲說,退化性關節炎最常見症狀是膝蓋疼痛,是因臏骨與大腿股骨間關節長期摩擦產生的疼痛,常見O型腿變形、走田埂的農夫、背重物的人罹患膝蓋退化性關節炎。臏骨也就是膝蓋骨,吳濬哲指出,膝蓋彎曲所承受的壓力大,因此當上下樓梯、蹲下時,膝蓋承受的壓力最多,最容易受傷。一般人在彎曲腳時,是由肌肉控制,但常有人腳著地時衝擊力太大,一剎那間受傷了,「身體重量下去」是導致受傷的最關鍵原因,建議走路要一步步地走。盤腿跪坐傷膝 別急著站起「盤腿坐」對膝蓋的傷害很大,吳濬哲說,像瑜伽的動作常會盤腿坐,膝蓋的半月軟骨因膝蓋扭轉而容易破裂受傷;「跪坐」也會造成膝蓋受傷,建議跪坐後不要急著馬上站起來,應將雙腳伸直回復正常姿勢、動一動後,再站起來。若是蹲下有喀喀摩擦聲音、會疼痛時,務必就醫檢查,不痛也先別運動,要運動時則要熱身久一點,讓身體組織配合好才能運動。有膝蓋關節退化問題,吳濬哲表示,可以內視鏡清除修補壞死組織,並視骨輪是否有受傷,再施打玻尿酸幫助修復治療關節軟骨,可以延緩關節退化的時間。控制體重 多吃深綠色蔬菜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除了要適度運動外,建議要控制體重,不要偏食,多吃深綠色抗氧化的蔬菜,可減緩老化帶來的關節退化。生活中哪些動作很傷膝蓋?1.上下樓梯2.跳躍、跑步3.盤腿坐4.跪姿,例如擦地板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症狀1.膝蓋會痛,休息一下就好2.走一小段路就痛,上下樓梯更痛3.膝蓋喀喀作響,變成O型腿,步態搖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