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行動不便
共找到
321
筆 文章
-
-
2022-06-19 醫療.骨科.復健
輕忽骨鬆恐增長照負擔!醫:友善居家環境,適度運動及補鈣
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半夜起床時不慎跌倒,發生嚴重的骨鬆性骨折,呼救了一整夜,重聽的老伴第二天一早才發現,但當他急著打電話求助時也不幸摔倒而骨折,兩位長者從此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造成家人的沉重負擔。醫師提醒,骨鬆是長者容易忽略的疾病,常在跌倒骨折後才發現,家屬平時一定要有警覺。初期沒有症狀 定期檢查骨密度義大醫院骨科部長馬景侯表示,骨鬆初期沒有症狀,易被忽略,尤其是一些居家照護中的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往往出現嚴重的背痛或意外跌倒時才發現骨鬆,但這時骨鬆已經很嚴重。因此骨鬆應該提早預防,只要女性逾65、男性逾70歲就要做骨密度檢測,或是當長者出現駝背、背痛或關節變形時,就要留意可能是骨鬆的症狀。很多年長患者在跌倒後發生骨折,形成骨鬆性骨折。馬景侯指出,最棘手的是髖部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一年內有20%的患者會死亡,死亡主因都來自併發症。他解釋,髖部骨折病患因疼痛無法改變姿勢而須長期臥床,會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死亡風險增加,再加上患者的肌肉萎縮、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會形成照顧者的沉重負擔。雙親髖部骨折 校長兒退休照顧例如前述的老夫婦,家中無子女同住,兩人同時髖部骨折後,手術期間和術後的藥物治療,都需遠在外地的子女趕回老家照料,最後擔任國中校長的兒子還決定提早退休,回鄉照顧父母。馬景侯說,大家平日忙碌,常見年輕人外出工作,長輩們留守家中,臨床上更看過80多歲的阿公照顧同齡的髖部骨折阿嬤,沒有人可以幫忙,只能每天親自為妻子料理生活起居甚至沐浴上廁所,非常辛苦。友善居家環境 適度運動及補鈣馬景侯並提醒,長者常會半夜起床上廁所,但因視力不佳且周遭黑暗,如果再加上居家環境雜亂,很容易在下床時絆倒而發生骨折,家屬應為長者打造友善安全的居家環境。馬景侯也說,一旦檢測確定骨鬆,建議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適度運動及日曬,以及補充維生素D及鈣,並同時就醫與醫生進一步諮詢,因為其他疾病或用藥也與骨鬆有關。若發生骨折,術後更須配合抗骨鬆藥物治療且不可隨意停藥,目前的藥物包括口服和針劑,而臨床上抗骨鬆藥物的醫囑遵從性及對腎功能的限制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他強調「每一種藥都有各自特色,必須依據病患的狀況使用,家屬和病患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
-
2022-06-18 醫療.骨科.復健
不可忽視的慢性病:骨鬆,輕忽恐增長照負擔
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半夜起床時不慎跌倒,發生嚴重的骨鬆性骨折,呼救了一整夜,重聽的老伴第二天一早才發現,但當他急著打電話求助時也不幸摔倒而骨折,兩位長者從此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造成家人的沉重負擔。醫師提醒,骨鬆是長者容易忽略的疾病,常在跌倒骨折後才發現,家屬平時一定要有警覺。義大醫院骨科部長馬景侯表示,骨鬆初期沒有症狀,易被忽略,尤其是一些居家照護中的長者或慢性病患者,往往出現嚴重的背痛或意外跌倒時才發現骨鬆,但這時骨鬆已經很嚴重。因此骨鬆應提早預防,只要女性逾65、男性逾70歲就要做骨密度檢測,或是當長者出現駝背、背痛或關節變形時,就要留意可能是骨鬆的症狀。很多年長患者在跌倒後發生骨折,形成骨鬆性骨折。馬景侯醫師指出,最棘手的是髖部骨折,根據健保資料庫論文資料顯示,發生一年內有20%的患者會死亡,死亡主因都來自併發症。他解釋,髖部骨折病患因疼痛無法改變姿勢而須長期臥床,會引發肺炎、泌尿道感染和褥瘡等併發症,死亡風險增加,再加上患者的肌肉萎縮、行動不便,生活無法自理,會形成照顧者的沉重負擔。例如前述的老夫婦,家中無子女同住,兩人同時髖部骨折後,手術期間和術後的藥物治療,都需遠在外地的子女趕回老家照料,最後擔任國中校長的兒子還決定提早退休,回鄉照顧父母。馬景侯醫師說,大家平日忙碌,常見年輕人外出工作,長輩們留守家中,臨床上更看過80多歲的阿公照顧同齡的髖部骨折阿嬤,沒有人可以幫忙,只能每天親自為妻子料理生活起居甚至沐浴上廁所,非常辛苦。馬景侯醫師並提醒,長者常會半夜起床上廁所,但因視力不佳且周遭黑暗,如果再加上居家環境雜亂,很容易在下床時絆倒而發生骨折,家屬應為長者打造友善安全的居家環境。馬景侯醫師也說,一旦檢測確定骨鬆,建議要有良好的生活型態、適度運動及日曬,以及補充維生素D及鈣,並同時就醫與醫生進一步諮詢。因為其他疾病或用藥也與骨鬆有關。若發生骨折,術後更須配合抗骨鬆藥物治療且不可隨意停藥,目前的藥物包括口服和針劑,而臨床上抗骨鬆藥物的醫囑遵從性以及對腎功能的限制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他強調「每一種藥都有各自特色,必須依據病患的狀況使用,家屬和病患一定尋求專業醫師的意見。」
-
2022-06-18 焦點.長期照護
該不該送親人去安養院?會比在家裡好嗎?身為長期照護者該扮演什麼角色
送安養院會比在家裡好嗎?我也會定期與不計一切、堅持在家照顧親人的家屬見面。有時,這的確可以一直持續到最後,讓親人有家人照料並擁有最舒適的環境。但必須明白過程中得付出多少代價,這絕非區區小事。如果說專業照護人員的參與不可少,那麼照顧者的付出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親人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在家人的圍繞下,確實有可能過得比較好。你想在家中陪伴親人走到最後,這的確很了不起,但是代價是什麼?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理性清醒,知道什麼切實可行,同時不要失去理智,思考有哪些因素會危及這番美意?還有該如何快速地隨機應變?照顧者常說:「能走一步算一步,之後再看看吧。」只要「親人沒事,我們就沒問題」,「無法想像自己棄他們於不顧」。然而,當親人開始出現攻擊行為、摔倒或是身體機能減退(心肺或感染問題),還有照顧者自己開始崩潰時,往往會迫使照顧者撥出緊急電話求助。習慣處理這些情況的專業人員,知道如何尊重照顧者和病患的選擇,同時在需求出現之前,即定期提出安全協助措施或是相關備案,「習慣保有危機意識,並提前部署以防萬一」。薩米婭來諮詢了一段時間,「只是」想說說照顧丈夫遇到的困難。她患有關節疾病,行動不便,連步行到走廊盡頭都有困難,但她每一次都會出現。她總是輕描淡寫道出她所面對越來越多的麻煩。「無任何協助,不願接受協助」,關於她的電腦檔案這麼寫著。她家中有很多動物:狗、貓、兔子、雞。薩米婭的丈夫與牠們都有很深的感情,而且越來越難割捨。他親切地叫著動物的名字,即使他不一定能夠認出牠們。有一天,她對我說:「當我看到他坐在扶手椅上,待在花園裡,身邊圍繞著他的動物,而他說著我聽不懂的語言。還能怎麼樣呢,我覺得他好極了!我會為他泡上很甜的茶,他喝得津津有味。晚上,他在睡覺前會拉著我的手,我們一直習慣這麼做。我無法想像他待在那裡(她用皺皺的鼻尖指著養老院的窗戶),就是如此。」居家照護與其說是種選擇,其實更像是一趟旅程,一路上充滿歡笑但也布滿陷阱。這是一趟屬於每個家庭的旅程,根據每個家庭的價值觀、限制、病情的演變和自主性的喪失、居家照護的可能性和照顧者本身的資源等因素來決定。選擇沒有好壞之分,只有能否加以適應而已。我相信,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去了解替代的方案多少能派上用場。它可以協助我們預測可能出現的難題,選擇傷害最小的解決辦法,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去面對。預作準備並不意味這些情況會發生,但它能讓你睡得更安穩,有時……能讓你堅持得更久。【延伸閱讀:因丈夫罹患了帕金森氏症,打破了原本的生活... 身為長期照護者我撐不下去了,必須結束這一切!】我該扮演什麼角色?究竟要不要送安養院?決定的關鍵最終還是在你,還有你能允許自己做到何種地步。要弄清楚只有一個辦法:慢慢地體會內心的感受,傾聽你的需求,認識自己掌握的資源,以及會讓這些資源不夠的原因。一再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很容易會忽略自己。面對我提問「什麼會讓你快樂」或「你需要什麼」的大多數照顧者,已經很久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些問題。他們固然受到照顧關係的束縛,但重點在於他們因為害怕失落而不再問自己這些問題。他們彷彿與外界、甚至是與自己隔絕。他們正亦步亦趨穿過一條看不見盡頭的隧道。面對提問:「什麼會令你覺得安心?」有一兩個答案相當一致,既動人又令人不捨:「他很好的時候我就感覺安心。」或是「他很好的時候我就覺得快樂。」在本書的最後,我們將會探討這兩句話有什麼意味深長卻又意在言外之處。我們在這裡先牢記,照顧者是按照自己親人的需求來生活,屬於他自己的生活就像是一張日益皺縮的驢皮。當他說出「我不敢奢望」時,就等於失去了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重新考慮自己的想法,至少可以重新擁有更多的自由。 ※本文摘自平安文化《沒關係,你可以哭出來:一場長期照護者們的內在療癒之旅》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長照住民防疫最脆弱一群 機構照護員:只有慘字可形容
「染疫長輩從長照機構被送進醫院,因為醫院照顧人力也吃緊,長輩就在醫院往生了......。」高雄市長期照護機構聯合協會理事長林文雄娓娓道出長照機構在疫情風暴下的困境,住在機構的長輩通常體弱,成為弱勢中的弱勢,伴隨失智、行動不便、慢性病等不利因素,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成為難以承受的一群人。林文雄說,長照長輩一旦確診,最讓人擔心是演變成中重症,通常會將長輩送進醫院治療,但護士人力也吃緊,加上不一定能請到照服員,長輩拍背、翻身、洗澡等都成問題,「長輩同時面臨孤獨、陌生、無人照顧等多重困境」,在沒有妥善照顧下,部分長輩無法挺過病毒襲擊,來不及和家人好好道別便離開人世。「這不是醫院的錯,更不是護理師的錯,在大量人員染疫下,大家都是受害者。」林文雄說,目前高雄看護價格從一天2600元漲到5、6千元,還可能請不到人,護理師職責是提供醫療協助,在人力不足下也兼做生活照顧,如換尿布、翻身等,「不可能做到無微不至,畢竟等著救命的人太多了。」林文雄說,過去兩年台灣疫情守得不錯,長照機構得以在安穩態勢下通過考驗,長照機構挑戰才剛開始,機構照服員有正常社交生活,回到社區、家中都可能染疫,不少無症狀的人因此傳染給機構住民,這種狀況在小型長照機構更加明顯。防疫期間長照機構無法會客,不少家屬看到機構打來的電話,總是心頭一驚,深怕接獲壞消息。高雄陳姓女子說,最近接到機構來電,告知八旬婆婆確診了,醫生要投抗病毒藥物,需要家屬簽字同意,機構工作人員仔細說明染疫狀況,也對家屬表達歉意,陳女告訴對方「您們辛苦了,沒人願意染疫。」陳女說,她自己也確診在家居隔,能體會染疫心情,「再小心都可能確診,機構要照顧那麼多人,壓力可想而知。」台東縣陸續有多家長照機構發生集體染疫事件,一名不願具名的家屬說,長輩確診後送醫急救不治,雖然心很痛,但家人年紀大、生病住機構很久了,「已看開了!」遇到了只能面對,考量照顧機構平時照料很認真,發生不幸後也用心協助家屬,不方便再抱怨什麼。住台北市、單身的林姓女子和八旬母親相依為命多年,四年前母親中風失能後,考量沒有其他親人可分擔,不得不將母親送往安養院,她努力工作賺錢。她說,這兩年疫情嚴峻,養護中心有探病管制,她試著向無法言語的媽媽解釋為何最近比較少探視,「但每天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哪知道什麼叫COVID-19?」露出一種「妳是不是不要我」憂愁眼神,讓她難過不捨。精神科醫師蘇偉碩說,長照機構長輩通常年紀高,又有失智、慢性疾病,加上被限制行動,居住密度高等,多重不利因素,染疫風險比居住家中長者高,加上照服員在社區跑來跑去,很難抵擋病毒入侵,機構長輩成為最脆弱一群,通常一人染疫就全數淪陷。另一名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表示,近期確診死亡人數約有二成七來自安養機構,主因是長照機構住民疫苗注射率偏低,建議投藥速度要加速,才能降低長者死亡率。沈政男說,會送到安養院的長輩多是家中無法妥適照顧者,有些家屬對疫苗、投藥都排斥,對醫療行為較為消極。也有不少長者無行為能力,且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這些都是死亡率偏高因素。「生命中每個階段都有權享有妥善醫療」,沈政男認為,機構應善盡說服告知責任,盡量說服家屬讓長輩施打疫苗,才能降低死亡率。高雄大寮區一家長照機構日前出現群聚感染事件,市府依據分艙分流原則,中重症者移出就醫,其餘採輕症工作人員照顧輕症住民,無症狀者照顧無症狀住民等方式因應。衛生局表示,現已建立「快速反應部隊」機制,一旦住民確診,可立即採取投藥等處置,掌握治療先機。高雄市長陳其邁說,長照機構防疫是重中之重,3周前,高雄人口密集機構已啟動快篩,把可能染疫風險降到最低,高雄154家老人福利機構工作人員一周要快篩3次、64家護理之家等一周要快篩2次。一名長照機構照護員說,長照機構發生群聚,只有「慘」字可形容,行動不便、抵抗力差老人家避無可避,深怕社區病毒傳進機構,門禁森嚴,謝絕家屬探視,畢竟對抗的是看不見的病毒。
-
2022-05-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最脆弱一群 長照機構陷疫情困境
「染疫長輩從長照機構被送進醫院,因醫院照顧人力吃緊,長輩就在醫院往生了…」,高雄市長期照護機構聯合協會理事長林文雄道出疫情下長照機構的困境。他說,住機構的長輩通常體弱,成為弱勢中的弱勢,伴隨失智、行動不便與慢性病等不利因素,面對來勢洶洶的病毒,成為難以承受的一群人。林文雄說,長照長輩一旦確診,最讓人擔心是演變成中重症,通常會將長輩送進醫院治療,但醫療量能也吃緊,加上不一定能請到照服員,長輩拍背、翻身、洗澡等都成問題,「長輩同時面臨孤獨、陌生、無人照顧等多重困境。」在沒有妥善照顧下,部分長輩無法挺過病毒襲擊,來不及和家人好好道別便離開人世。「這不是醫院的錯,更不是護理師的錯,在大量人員染疫下,大家都是受害者。」林文雄說,目前高雄看護價格從一天二千六百元漲到五、六千元,還可能請不到人,護理師職責是提供醫療協助,在人力不足下也兼做換尿布及翻身等生活照顧,「不可能做到無微不至,畢竟等著救命的人太多了。」林文雄說,過去兩年台灣疫情守得不錯,長照機構得以在疫情安穩下通過考驗,如今挑戰才剛開始,機構照服員有正常社交生活,回到社區、家中都可能染疫,不少無症狀的人因此傳染給機構住民,這種狀況在小型長照機構更明顯。防疫期間長照機構無法會客,不少家屬看到機構打來的電話總是心頭一驚,深怕接獲壞消息。高雄陳姓女子說,最近接到機構來電告知八旬婆婆確診,醫生要投抗病毒藥物需家屬簽字同意,機構人員仔細說明染疫狀況,也對家屬表達歉意,她告訴對方「你們辛苦了,沒人願意染疫。」她也確診在家居隔,能體會染疫心情,「再小心都可能確診,機構要照顧那麼多人,壓力可想而知。」林姓女子和八旬老母相依為命,四年前母親中風失能,送往安養院;這兩年疫情嚴峻,養護中心有探病管制,她試著向無法言語的媽媽解釋為何最近比較少探視,「但每天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哪知道什麼叫新冠肺炎?」露出一種「妳是不是不要我」憂愁眼神,讓她難過不捨。台東一位不願具名的長照機構住民家屬說,長輩確診後送醫急救不治,雖然心很痛,但家人年紀大、生病住機構很久了,看開了,遇到了只能面對。某長照機構工作人員說,他自己剛經歷確診「咳到肺快裂開」痛苦,政府快篩、藥物提供太慢,真相就是藥不夠,面對染疫死亡率愈來愈高,政府還不檢討,透過網軍出征講真話的人,政府顯然無法對失去家人的痛感同身受。
-
2022-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開藥「內心有陰影」 給藥慢 3大問題待排除
快篩陽即確診有助快速給藥,醫界認為單日給藥率至少應達十五%,甚至更高。廿七日單日給藥率近百分之十四,為新制上路來最高,但專家指出,給藥速度仍不夠快,主要是醫師長期有健保核刪陰影,加上視訊診療難以判斷風險因子、交叉比對交互作用需時間、衛星藥局不足,應設法排除才能降低致死率。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新制上路後給藥率確實提高,但他觀察,醫師開藥時,「內心還是有陰影」,不像過去因應流感疫情,看見疑似案例就直接開立克流感,或民眾可自費購買克流感。目前投藥率並未立刻因快篩陽即確診上路而大量增加,很可能是醫師「不敢開藥」而導致。他分析,輝瑞倍拉維一人份要價台幣兩萬多元,又屬於EUA藥物,許多醫師長年有著被「健保核刪」的陰影,即使快篩陽經判定確診,仍有部分醫師擔心開立後被中央判定不符資格,最後恐要自行埋單。於是,有些醫師仍建議患者再做一次PCR。黃立民建議指揮中心應向醫師喊話,疑似高風險就開立,別怕被刪。台北市青年公園居家醫療團隊負責人、開業家醫科醫師鄭維理表示,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有三大情況可能導致時機延宕,一是視訊診療時,很多風險因子難以判斷,如BMI大於等於卅,僅靠對方主訴;二是輝瑞倍拉維交互作用多,光輸入患者常用藥物,可能達五到六分鐘,延長看診時間,也擠壓視訊診療名額。第三為基層開立藥物後需釋出處方箋,雙北核心藥局僅四家,衛星藥局不足,經常開立藥物後,患者可能要再等一天才能拿到藥物,開始服藥。另外,長照機構住民染疫,政府為快速給藥,安排綠色通道,由相對應負責醫院。但住民行動不便,快篩陽後最需要視訊診療,醫院視訊診療需特定系統,難採用LINE視訊,但名額有限,機構於是常向診所求助。鄭維理說,機構住民共病多,大多須開立莫納皮拉韋,而莫納皮拉韋幾乎都在醫院,診所向醫院請求釋出時,若該醫院不是機構相對應負責的醫院,醫院通說會說,「回去找負責醫院拿藥」,也導致藥物取得困難。
-
2022-05-2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尿量變少留意4情況!腎臟科醫師提醒:嚴重恐高血納、腎衰竭
觀察排尿狀況有助於了解部分身體健康,正如民眾所知,尿量明顯變多,並觀察到吃得多、也喝得多,但體重卻下降,可能有糖尿病的疑慮。相反的,尿量變少也是個健康警訊。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提醒,民眾平時應時時補充水分,並可多留意尿量狀態,尿量變少應多留意其他症狀,也避免自己經常處於此狀態,否則輕則高血納,重則腎衰竭、甚至死亡。 為什麼會尿量變少?醫指常見4大原因。 顏宗海醫師表示,一般而言民眾一日的建議飲水量約為2000-2500c.c,這樣的飲水量約可排出1000c.c的尿量,視飲水量、環境、活動、流汗而異,雖不便測量,但可觀察約為水分攝取量的一半左右,少於這個量就需留意是否有飲水過少或相對過少的情況。醫學上有明確的定義,若一日排尿量少於400c.c屬於尿量過少,也就是所謂的「寡尿」。而尿量減少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所引起,如尿毒症所形成的脫水。 尿量變少會有生命危險?醫:嚴重恐高血納、腎衰竭! 不論如何,若身體長期或經常處於缺水狀態,身體便容易形成高血納,也就是血液中納含量過高,除了尿量變少、口乾舌燥、尿液顏色變深,也會出現精神恍惚等症狀,若再更嚴重便會意識不清、抽蓄、昏迷、休克等,更進一步形成急性腎衰竭。 顏宗海醫師指出,急性腎衰竭的原因繁多,水分不足就是其中一個原因,且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雖是腎臟出問題,但不會有腹部疼痛的警訊,症狀大致如上述缺水症狀,且完全沒有排尿,嚴重時則會心律不整、呼吸困難、意識不清、昏迷倒地,也會影響生命安全,不可大意。 需多留意尿量變少4族群,腎臟科門診長者、不便者居多! 顏宗海醫師表示,民眾在一般活動能力正常的情況下,即便缺水也可以補充水分,需留意的就是應避免經常如此。相較之下,年長者、久臥再床者等行動不便或無法自行飲水的族群,照護者就需多留意,腎臟科診間就不乏這類族群。而嬰幼兒雖大多會特別細心照護,但畢竟無法自行活動,也需留意水分補充。運動員或有運動習慣的族群,也要注意額外多補充適量的水分,以避免大量出汗而缺水,普遍建議2500c.c的一日飲水量會相對不足。 發現尿量變少應檢視日常,防缺水引高血納、腎衰竭! 綜合上述,防範身體缺水引高血納、腎衰竭,甚至導致昏迷、休克、死亡,顏宗海醫師呼籲,民眾若發現到自己尿量變少,可先初步檢視自己是否飲水過少、出汗過多,也觀察尿液顏色是否較深、出現口乾舌燥等情況,並盡快補充水分。 若是觀察到自己的排尿量明顯大幅減少,甚至少於400c.c,甚至開始意識模糊,此時多半有身體異常或疾病的情況,為避免高血納、腎衰竭而有生命危險,應盡快就醫檢查,而若檢查無虞,也可透過點滴等方式加速水分補充。 醫師也再三叮嚀補充水分的重要性,水分來源應避免酒、咖啡、茶等,具有利尿作用的飲品,以及糖分較高容易影響血管健康的手搖飲、汽水、飲料等,飲水以白開水為佳,並分散時間避免一次過量,或只有在某個時段飲水,否則這也代表著身體只有該時間水分充足,一樣不利健康。 《延伸閱讀》 .從7種尿液看健康,顏色變化、泡泡多、有螞蟻一次詳解! .怎麼喝水比較健康?營養師4觀念:別一次喝光,有喝像沒喝!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照機構確診人數破萬 專家籲機構、臥床老人應「清零」
指揮中心最新數據顯示,昨共有九百家住宿型養護機構爆發群聚,三一七六名工作人員、七四七一名住民染疫,與前天相較,一天內大增一七○一人,長照機構確診人數破萬。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長期臥床患者染疫後致死率偏高,如果政府仍消極以對,死亡人數恐繼續飆升。不少住宿型長照機構住民行動不便,長期臥床,因年長且免疫力較低,染疫後重症及死亡風險較高,昨天新增四十二死亡個案,就有十五人為長照機構住民,比占達百分之三十五;但指揮中心卻未掌握長照住民確診後的中重症人數,只提供死亡人數及占比。此外,新北日前有八旬老翁倒臥家中死亡,中風的妻子及五十多歲、有重度智能障礙的兒子無法求救,在家伴屍數日,後來發現三人都確診。施文儀擔憂,居家臥床長者和住宿長照機構住民染疫致死率相當高,建議中央及地方主管機關以「清零」態度處理這群高風險族群,力促接種疫苗、積極快篩,配合快篩陽性立即給藥,才能減少悲劇發生。指揮中心預定「快篩陽性視同確診」於周四上路,屆時快篩更顯重要,不過,施文儀表示,本波本土疫情爆發一兩個月,但許多照護機構仍急缺快篩試劑。呼籲社政和衛政主管機關主動掌握情況,設法解決問題,若抱持「省小錢」心態,一旦眾多染疫住民變成中重症,後送到醫院,死亡人數勢必激增,且醫療恐面臨崩潰。台灣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秘書長余志松指出,兩周前長照機構「人心惶惶」,當時疫情升溫,機構缺快篩、N九五口罩、防護衣等防疫物資,因住民多半為高齡長者、合併多重疾病,屬於重症高風險族群,協會向衛福部求救;最近幾天衛福部才宣布提供物資、津貼,緩和機構內緊張氛圍。台灣護理之家協會理事長周矢綾表示,中央希望機構就地收治輕症、無症狀等確診長輩,避免增加醫院醫療量能,但應給足前線物資,包括快篩試劑及N九五口罩等,許多機構因快篩試劑不足,無法每周定期篩檢,增加機構內感染風險。
-
2022-05-21 養生.人生智慧
外婆快樂我們就快樂,兒孫陪伴89歲奶奶到處玩! 帶高齡者出遊牢記7撇步
旅行總能為日常生活創造不凡,它可能是我們陪伴長輩媒介、遁入時空隧道的懷舊方法、學習及紓壓的管道。疫情當前,不能出國玩、不方便團體遊,但是聽聽關於家族旅行的故事、看看他人的旅行主張,或許也能為自己策畫一場遠離人群的紓壓旅行。請跟著《橘世代》來場紙上旅行吧。家中長輩身體行動不便後,長途旅遊需考量無障礙設施、輪椅友善、體力負荷等因素,帶老人家出遊往往令人卻步。兒孫陪伴 89歲奶奶到處玩現年89歲的陶素珍卻有不同經驗,陶素珍從81歲開始,坐著輪椅和兒孫出國自由行,足跡遍及港澳、新加坡、中國大陸長城、日本名古屋或四國等城市,從103年起,每年至少出國一趟,一直到109年因為疫情,才改為國內旅行。「那年外公剛過世,我們開始帶外婆出國自由行,一來是分散外婆注意力,二來是彌補外公生病時無法出遊的遺憾。」陶素珍的外孫女黃郁雯說起家人帶外婆出遊的初衷。萬事起頭難。陶素珍深怕麻煩晚輩,加上那時腳退化需要輪椅代步,很抗拒出遊。定點旅遊 外孫女撒嬌成功黃郁雯先在行程規畫下功夫,她找了輪椅友善的鄰近國家新加坡,車程短、交通便利、行程彈性,以定點旅遊為主。遊說外婆時,黃郁雯撒嬌:「我工作好累,需要好好放鬆一下,外婆拜託陪我去玩。」不只黃郁雯,兒孫們都讓陶素珍覺得,不是孩子陪她,而是家人需要她的陪伴,只有她去才能成團。推著坐在輪椅上的陶素珍出國玩時,大家也巧妙地讓輪椅成為珍貴好物。陶素珍因為輪椅,搭飛機可以快速通關;遊玩時不但沒有遭側目,還享有特殊待遇;路途東西多時,輪椅可以幫忙載物;有時候她願意起身慢慢走時,所有家人都爭搭輪椅,那成為大家想休息時的行動椅子,陶素珍心裡暗自開心:「輪椅真好用。」美好的初體驗,讓往後的邀約變得容易。黃郁雯會早早和阿姨們討論行程,讓外婆知道今年去哪玩,全家人一起鼓勵陶素珍積極做復健、保養身體,期待旅行到來。老少同行 一切以長輩為主一場家族旅行從20幾歲到80幾歲,如何規畫出大家都開心的旅遊?「外婆快樂,我們就快樂。」黃郁雯不做他想,這幾乎也是全家人的共識。步調慢、景點少都不是問題,旅行次數多了,每個人都會在其中找到樂趣,黃郁雯也因而認識了家人的其他面貌,例如原本害羞連拍張照片都很難的阿姨,現在出遊會想拍照時的穿著及畫面,一個景點可以拍上百張照片。家人相聚 不管到哪都開心這兩年,因為疫情無法出國,但是國內旅行仍不少,「我們會在生活裡隨時隨地把外婆加進來」,奈良美智展、Xpark水族館、花蓮、台東、台南都帶外婆玩過。「外婆要的從來不是去哪裡玩,而是全家人可以全心全意在一起。」兒時讓外婆帶大的黃郁雯,長大了也能懂外婆的心。從小,黃郁雯就跟著表兄弟姊妹一起玩,年節都會相聚,曾經青少年時的她感到彆扭,想要脫隊去找同儕玩。但是時間往前走到了30幾歲,如今的她卻覺得可以和家人一起陪伴外婆,是生命裡很珍貴的禮物。帶高齡者出遊 牢記7撇步1.懂得哄長輩:讓他覺得大家都很需要他。2.氣溫舒適:以5月、9月為宜。3.選擇輪椅友善的鄰近國家:新加坡、日本都不錯。4.交通方便:不要花太多時間搭車,也避免太多徒步行程。5.行程彈性:累了就休息,別堅持跑完行程。6.讓長輩也有參與感:陶素珍的女兒會在行程決定後請媽媽縫小飾品,屆時大家拍照可以別在身上。7.謹記重點是陪伴:去哪玩?玩了什麼?都只是陪伴長輩的媒介,一家人能快快樂樂在一起才是最重要。
-
2022-05-20 癌症.癌友加油站
生命故事/重拾生命的信心 罹癌後我學會與自己對話
被醫師告知罹癌的瞬間,腦袋一片空白…回過神來,混亂的情緒與焦慮接踵而至。要鼓起多少勇氣,才能面對罹癌的自己?要建立多少信心,才有辦法堅定向前,接受治療?全台最大癌症粉絲團「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與「財團法人滄洲文教基金會」聯手舉辦抗癌故事徵文活動,透過社群力量,凝聚正能量的迴響,傳散至各個角落,降低癌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鼓勵無畏癌症,樂觀面對人生逆境。抗癌鬥士生命故事張秀芳如果生命沒有明天,我要帶著回憶還是夢想離開呢?當醫生告知確診消息後,立馬回去寫下100個願望清單,就算我無法全部完成,也一定要留下最美的回憶。現在我的人生沒有「有一天」,而是把握「每時每刻」,走吧!2022年我生日那天,我一定要站在合歡山迎接我生命的曙光。Juni Lai醫生告知確診的那天,自己仍是獨自去看診,當下自己算是冷靜派的,聽著個管師說明這是哪種乳癌的亞型,未來該如何進行治療,但當騎著車回家的路途,想著該如何跟先生和孩子講呢?突然才覺得自己不是得了感冒,而是被發了一張重大傷病卡,會不會比失智的老爸還早離開世界。後來自己看遍了所有乳癌相關的書籍,,也看了Youtube 上許多醫生的說明,心裡至少有個底,才明白當初的害怕是不清楚未來的治療方式,了解後,一切都沒有那麼可怕。治療三個月後,姑姑也確診,我成了她諮詢的對象,面對她的不安,我可以安撫她,在疫情間,也曾有三次我們同住一個病房,一起治療,互相照顧、互相鼓勵,因著這個事件,拉近了我和姑姑們間的距離,因我的療程在姑姑前面,所以,我成為了姑姑可以詢問的對象,也可以是姑姑的代禱勇士,願神祝福我們二人在治療結束後,都可以有個健康的身心面對生活。謝董5、4、3、2、1⋯⋯新年快樂,新的到來,第一次在醫院倒數,殊不知倒數後第一個驚喜是,「切片報告出來啦,確定是大腸直腸癌,目前初判是三期,接下來………」,接下來是模糊的視線,崩潰的自己,還有無助的爸爸。真的,電視演的是真的,聽到罹癌消息後,完全無法接受,愛面子的我卻放聲大哭,手顫抖的傳賴告訴其他家人、好友還有老師,直到旁邊傳出一個聲音「不要再哭了,妳這樣我也很想哭」,對,爸爸還在身旁,面對這樣大的打擊,他何嘗不是滋味,畢竟四年前才送走他摯愛的二姐,也是因為大腸癌過世,如今面對自己小女兒也是罹患相同疾病,該情何以堪?快速收拾心情,討論著該如何面對下一步,沒錯,該面對不要逃避,至少如今醫學發達,好好治療還是有希望。曾學過心理學面對重大創傷後, 心中會有「悲慟的五個階段」:否定、生氣、討價還價、抑鬱、接受的歷程,只是每個人每階段時間不同。收拾好心情,辦理出院準備迎接治療的階段。這一路上心情轉折有如雲霄飛車般,很多親朋好友不斷的鼓勵,面對治療後的副作用定期回診檢查,常讓自己感受到身體變化,擔憂復發,害怕轉移,甚至該如何面對最終點?充斥著內容的恐慌,與其如此焦慮的思想,不然欣然面對各次挑戰,直到戰力不足為止。如今快滿一年的治療,身為幼幼班的癌友,完成了當初術後的願望,順利回到學校唸書,也達成要平安回來給大家看的承諾。罹癌後,努力試著放慢腳步,學著享受慢步調生活,每次回診就當作和醫師閒聊話家常,檢查結果若不如預期,那又如何?反正也只是數字而已。每天告訴自己很開心又過一天,找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讓生活有目標才有動力活下去,而我,就是回去唸書,三年後考上執照,完成階段性夢想,而您呢?給自己設什麼目標?就努力勇敢面對追夢,人生沒有重開機,生病只是暫時當機,過了,一切就安然無恙。MJ-Cindy Lei醫師告知乳癌確診的時候是我的生日當天,但我心裡想的是該如何告訴我年邁剛動完手術的父親及中風後正在做復健行動不便的母親。直到手術的前一天不得不告知父母去住院,我看到他們的震驚及不捨。當我手術後回家,我的兄弟姐妹沒有人把我當病人讓我好好休息,我仍然要照顧我父母,只因我是唯一單身未結婚的女兒,所以當我面臨35次的放療,天天要進出醫院,又要忙著照顧家中二老的日常起居時,我真難過哭不出來。直到放射科主任告訴我要運動,無論激烈或散步,每天保持至少1小時的運動,復發機率相對降低。我的門診醫師告訴我,均衡飲食,保持心情愉快,充足休息,很快就可康復。我的笑容才回到臉上。當我做完放療後正積極尋找生活健康的平衡點,不到3個月,我母親腦出血,就成了臥床失能無法言語的重症病人。其實我沒有多餘時間調養身體,我必須投入學會居家照顧臥床病人,也要關懷我老父親孤單的心靈。但當時我快崩潰,幾乎放棄活下去。後來我透過書籍及運動,在10個月後,我為自己找到平衡點。我將自己分成3等份,1份給爸爸,1份給媽媽,1份給自己。每天至少30分鐘要出去走走透氣喝咖啡;每週3~5次綠拿鐵;每天看好笑的影片;簡單飲食少不外食;簡單生活減壓保持正面愉快心態,面對癌症直球對決,感恩老天給予重生,也感恩父母給予機會奉養。明天是我滿4年的抗癌,但今年元宵時媽媽不捨我辛苦選擇去當老菩薩。結果半年後在我稍微走出喪母之痛,爸爸在父親節的隔天得到食道癌三期。84歲的他,我用我的方法陪他走過2次化療及30次放療。他在我一路陪伴下,體重並未減輕,雖然過程辛苦,但也拉近我父女的情感。我曾告訴他能吃贏一半,能睡又贏一半。我們人的身體都有癌細胞,只是多數人的癌細胞仍在沉睡中,而少數人把癌細胞喚醒,如同我在醫院陪爸爸治療所遇到的癌友,我告訴他們就讓我們笑笑與癌細胞和平共處一生,好好面對未來,得癌就是要先感恩老天能讓我們重生一次,因抗癌如同減肥是一輩子的功課。加油吧,所有抗癌勇士們,路還很長,別輕易放棄認輸哦,老天會疼惜認真活下去的人。李美惠當醫生告訴我,原本的乳癌二期、轉移至骨頭,變四期時,眼淚不爭氣的落下。大家都告訴我心情要放輕鬆,但不時還是會大哭!為什麼是我,接著一連串的檢查,和醫生幫我申請重大傷病卡,說明著我和一般人不一樣了!開始化療、掉髮那段日子真的很難熬,每天起床枕頭上都是頭髮,哭了好幾回,最後告訴自己,一直鑽牛角尖它也不會消失!時不時和朋友互相鼓勵,現在已經滿一年,治療也快告一段落、快可以恢復正常生活。相信一定會恢復健康的,加油!鍾慧雯知道自己身體有異樣開使到乳外切片檢查得知乳癌3期,牽著機車騎回家淚水止不住,哭了一天,心中掛念只有小孩。隔天又振作起來,似乎沒發生過這些事,還跟醫生說,我可以玩回來再開始治療嗎?從檢查到治療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心中只想著,請先生顧好小孩我就放心,一年多的治療先生只有開刀在我旁邊,每個月抱著去渡假的心情住院,大家都說如果我不是光頭沒人看的出我生病!生病換來身邊的人事物改變;生病換來我對自己的改變;生這一場病對我來說不是病。林秀淑我是104年秋天去台北榮總做自費全身健康檢查,當收到健康檢查書內健檢報告都是英文我看不懂,只好拿着健檢報告在榮總內走訊,走到老人醫學門診看到一個醫師沒病人,我就走進去拜託醫師幫忙看,他告訴我乳房檢查有問題教我掛乳癌醫學中心找主任曾令民醫師。我找到曾令民醫師看診後告知我右乳房是乳癌,我星期二看診,星期五就要開刀切除。我得知是乳癌訊息,人嚇得血壓突然高到200,隔天我立即看新陳代謝科看高血壓,醫師問我昨天怎麼了,我告原委。醫師說,不要緊張,不要緊張…。當星期五要開刀前醫師問我昰要全切還是切部分。我回說:全切除。之後回診,個管師把掉血引流管,就由助理醫師看之後我改由趙大中主任看診,是每三個月回診一次要抽血做超音波等檢查,藥是吃復乳鈉及滋骨鈣片。我同時有参加台北榮總同心緣乳癌病友關懷協會,每月有一次醫師講座還有病友講自己得病的經歷。至今健康檢查都還好。💡看更多抗癌故事請關注「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Cancer」
-
2022-05-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居隔逾5萬飆新高 推出獨居身障一條龍到宅照護
新北市府今天表示,COVID-19居隔人數飆新高,首度超過5萬人;針對獨居與行動不便長輩與身心障礙者,實施快篩、問診、投藥、服務等4合一的到宅照護一條龍服務。新北市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說明會今天下午舉行,並公布確定病例2萬7230人採檢陽性,居家照護執行中11萬8285人、居家隔離列管數5萬1264人。包括康復解隔人數,累計居家照護總人數為23萬餘人。市長侯友宜表示,今天開始啟動65歲以上快篩陽即時給藥,他訪視基層診所時,發現醫師視訊看診後,很細心的要求病患將快篩試劑的兩條線塗銷,避免往後遭重複使用;若必要時,醫師將直接開立抗病毒藥物。他公布,今天起實施「到宅一條龍」服務,結合醫院、牙醫師公會、醫檢師公會,提供快篩、視訊問診、現場投藥、健康關懷服務等4合一的一站式服務。衛生局長陳潤秋告訴中央社記者,一般長者若可自己篩檢且陽性,就可透過遠端視訊醫療後確診;但如果居住在新北市、獨居且行動不便及出門有困難、年滿65歲長者或身障者,符合以上3項條件,若沒有試劑、無法自己篩檢,就可請醫療團隊協助到宅服務。陳潤秋說,醫檢師到宅快篩,醫師視訊看診、並現場給基礎用藥,後續社區藥師針對症狀持續供藥,並關懷健康。社會局統計,新北市列冊有案的獨居長者約4000人,獨居且行動不便的身心障礙者有1500人,合計5500人。考量獨居長者及身障者如身體不適、疑似染疫,因無親人陪同篩檢、就醫,因此決定成立到宅照護隊。陳潤秋也表示,除獨居長輩快篩外,2歲以下幼兒雖不符合快篩試劑適用年齡,但若因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防疫而身體不適,中央已經開放,若此時接受快篩,經醫師判斷後仍視同確診,不需要再做PCR。至於一般兒童若不舒服且快篩陽,則可帶到新北防疫急門診醫院,透過兒童綠色通道就醫;兒童看診、PCR篩檢、領藥批價、居家照護等一條龍服務。民政局長柯慶忠統計,近日每天居家關懷中心仍接受4000多通諮詢電話,市府公布「新北疫點通」網站啟用,內容包括相關的防疫新資訊、醫療確診與周邊人的身分、防疫幫手與衛生教育、常見問題問答。衛生局表示,中央法定傳染病通報系統及TRACE(接觸者健康追蹤管理系統)系統卡卡的,加上民眾自動填報時資料錯誤、系統抓錯資料,居隔單錯誤比例偏高,造成確診者或接觸者居隔單也塞車,不斷有民眾抱怨,但基層沒有能力解決。衛生局長陳潤秋說,大約只有7成民眾填報成功,其餘民眾湧向各區衛生所及區公所要求補發居隔單,引起許多民怨與情緒爆炸,大發雷霆咆哮威脅;耗費第一線基層人員手工更改,抗壓幾乎到達臨界點,也盼望中央儘速優化相關系統。
-
2022-05-16 新聞.長期照護
照顧者/雙殺悲歌 55歲的孝子為何走絕路
〈此專題為願景工程基金會及聯合報共同倡議〉七分鐘,這是吳文佑從停車場走上高屏溪舊鐵橋橋墩的時間。監視器畫面中,他的腳步毫不猶豫,不曾徘徊、停歇。五十三秒後,吳文佑用繩索自縛頸部,俐落爬上鐵橋欄杆,往下一跳,生命終結。此刻停車場的轎車後座,躺著吳文佑親手勒斃的父親遺體。至案發當天,他已辭職照顧久病老父兩年餘,鄰居未曾聽他喊苦。「萬惡的罪業我來承擔」,是吳文佑放在家中的紙條內容。這場命案歷時三十二分鐘。前十分鐘開車,最後十分鐘走路、上吊,至於中間的十二分鐘,監視器僅拍到吳文佑進入轎車後座。動手前 求助訊號隱晦據承辦員警回憶,當天傍晚分局先接下吳文佑遺體,再找到轎車上的吳父,並循線回到吳家發現遺書。他們透過證物與勒痕研判,吳文佑上吊使用的麻繩,與勒斃父親的極可能是同一條。這起二○一九年雙殺「人倫悲歌」震驚社會,到底什麼原因,使五十五歲的吳文佑走上絕路?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照系教授陳正芬指出,若照顧者因「愛」拒絕外界介入,反倒容易累垮自己,「親力親為」觀念必須改變。她感嘆,這些長照弒親、家暴當事人動手之前,早已滿身創傷,不知該如何抒發,「求助的訊號很弱,很隱晦」。照顧者 平均八年抗戰陳正芬強調,照顧會隨時間愈發困難;當長者更衰老、需求更高,照顧者的負荷便愈加沉重,可能超過極限而不自知,這重擔絕不是一個人就能撐過。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說,「許多照顧者沒準備之下,就被迫站上照顧位置」,既沒經驗也無頭緒,更缺乏時間思考策略,壓力瞬間就來了。一當了「照顧者」,平均是八年抗戰。吳父有攝護腺肥大、高血壓,又因車禍不良於行。吳文佑當了數十年泥水匠,粗工導致退化性關節炎。但兄弟姊妹都在外成家,單身的他自然成為「照顧孤島」,拖著腳照顧病父。行動不便的兩人只在老舊透天厝一樓生活,睡在客廳,傍廚房而居。高齡八十歲的在地鄰長形容吳文佑:「真的是很老實、孝順的囝仔」。吳父生病前,老鄰長常和他坐在巷口泡茶。吳父逐漸老衰,偶爾拄著拐杖亂跑,讓兒子尋上半天;有時則拒絕出門,吳文佑必須連哄帶吵,抱著老父上車,才有辦法就醫。失親人 一家都盡力了「大家都知道照顧老人很辛苦,我也問過吳文佑要不要找看護?他都拒絕,覺得照顧爸爸是他的責任。」鄰居婦人和吳家孩子同輩,一起長大。提起往事,她懊悔當時應多勸勸吳文佑。綜合鄰居說法,大家都看過吳文佑盡力陪伴父親,幾乎沒聽過他喊苦。就連吳家子女返鄉,吳文佑也堅強地要手足別擔心。協助調查的里長尹平成說:「他們一家都盡力了。」親戚會定期探望,給生活費,「怎知會這樣?」他感嘆:「大家都不敢再提這件事;一下走兩個人,活著的家人有多痛,你能想像嗎?」如今父子雙亡,眾人只能靠監視器畫面推理「到底發生什麼事?」吳文佑離開後座,走上鐵橋之前,是否對父親說了什麼話?他是否如往常,擁抱父親直到最後一刻?已無人知曉。※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延伸推薦: 他們是一群不一樣的殺人犯。不是天生心狠手辣,或者作奸犯科的惡徒;相反地,他們從無前科,可能是家中最有責任感的那個人,照料因病倒下的至親。「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1:看見照顧殺人「照顧殺人」數位專題報導2:解開長照枷鎖【照顧殺人】系列完整報導及後續迴響請見願景工程基金會官網
-
2022-05-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民間自救…快篩劑救急 民代發起互助平台
快篩試劑短缺,排隊買快篩成了全民運動,有人急需卻買不到,或無法外出排隊買,從北到南多個縣市、不分藍綠,都有民代發起快篩互助平台,讓有急用的民眾先借再還。有議員不滿地說,民間發起自救,代表政府運作系統已出問題,只能「救一位,算一位」。台中市劉姓單親媽媽即將臨盆,她與弟弟一家九口同住,沒錢、沒時間排隊買快篩,昨由弟妹陳小姐向台中市議員羅廷瑋緊急商借10劑快篩劑。陳說,家裡共有六個孩子,一家九口快篩用得快,沒時間一直去排隊,丈夫從事按摩業,因疫情收入從三萬多元驟減為一萬多元,實在無法負擔一直買快篩。陳小姐抱怨,政府要我們與病毒共存,卻看不到政府對孕婦與幼童的配套措施,心力交瘁又失望,「真的不能靠政府,要自救」。羅廷瑋說,請醫材商協助借用10劑急用,已借出5劑,多是中低收入戶無力買快篩,也有媽媽排不到來求助。羅直言,民間發起自救,代表政府運作系統已出問題、醫療病床醫護量能不足,民眾很恐慌。台中市議員徐瑄灃也響應「互助快篩」,昨提供15支給急需的民眾救急,因快篩數量有限,她希望集結眾人之力,提供手邊閒置的快篩,讓有需要的民眾借用。她說,不少縣市議員、參選人一同加入串聯,台北市議員參選人詹為元說,他之前居家隔離時沒快篩劑,感受急需的窘境,還好有朋友送來,他才行動讓愛傳遞下去。基隆市議員張秉鈞發起快篩互助愛循環,昨已送出50劑,有多位是獨居老人因行動不便無法外出,還有多位學生居隔中無人代買。同樣發起快篩互助應援團的民眾黨籍台中市立德里長江和樹表示,昨天共186人借快篩劑,其中5人用後歸還。他認為,繼口罩之亂,又有快篩劑之亂,民眾急需快篩試劑,但家用快篩試劑實名制釋出不多,政府要想辦法。
-
2022-05-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孕婦確診切忌斷食以免引發酸血症 造成胎死腹中
新北一名懷孕30週孕婦4日高燒確診收治醫院,6日上午昏迷,剖腹搶救胎兒無效,隔天凌晨孕婦也過世,造成一屍兩命的悲劇。高醫婦產產科主任詹德富今午在高市防疫記者會指出,孕婦確診死亡率的確會上升,界於1.6%到2%之間,但如能完整接種疫苗,可排除重症風險;但提醒確診期間切勿斷食,避免胎死腹中。詹德富表示,孕婦在新冠疫情流行期,確診率與一般人其實一樣多,但因懷孕,死亡率會上升,重症率則比一般人提升二到三倍,所幸沒有畸胎情形。大家擔心的子宮垂直感染現象,約1%到2%,子癲前症、血管栓塞、肺栓塞,早產、死產及剖腹產比率則明顯提高。詹說,懷孕婦女確診後,需進加護病房的比例約增3倍,使用呼吸器的機會增2.9例,使用葉克膜增2.4倍,死亡率增約1.7倍,當中年逾35歲、肥胖具有慢性肺病、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臟、腎臟以及自體免疫等疾病、免疫缺陷等疾病,都是重症的危險因子,要排除重症風險,接種疫苗更顯重要。他提醒,重症孕婦即果出現呼吸困難、氧氣不足、精神狀態改變、抽筋、癲癇、視力糢糊、行動不便、咳血、胸腹痛或者胎動減少或停止;連兩天無法飲食喝水;有腹瀉,嘔吐情形,持續發燒兩天或低體溫,就需立刻就醫。至於輕症仍婦可在家休養,要注意的是,懷孕及新冠肺倓 都會提高血栓風險,孕婦在家若行動不便、胸痛咳血,血氧降低,都要非常小心。也建議不要持續性臥床,以減少血栓發生。詹德富說,萬一發燒,可小4到6小時服用普拿疼,維持體溫恆定,進一步保護小孩健康,也要多補充溫開水退燒。倘若有食欲不振情形,切忌斷食,因為斷食會造成母體酸血症,影響供輸胎兒氧氣濃度,會造成胎死腹中風險孕期也不要自行停用抗免疫抑制劑、抗血壓藥、胰島素、抗血栓物。也需隨時監測健康狀況,若呼吸次數大於20次以上,即有呼吸哀竭,也要注意血氧是否下降,心跳是否平穩,若心跳達100次以上,體溫在38.5度以上或35度以下,都要注意。除此血壓升高至160或低於90,都屬異常。至於胎兒部分,每天要測胎動,若沒有胎動逾2小時要很小心,這時可搖肚子刺激,如果仍不動,就要立刻就醫,也要隨時監測產道子宮收縮情形,再者保持心情愉快。詹德表示,孕婦最好減少到人多的地方,也要落實各項防疫措施並完整接種疫苗,打疫苗並不會增加死產、早產,胎兒體重過輕或異常併發症等情形,但未達疫苗者,有9.6%會流於中重度。
-
2022-05-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嘉縣93歲老婦吐血不治採檢陽 遺體相驗死因出爐 「與確診有關」
嘉義縣水上鄉93歲婦人昨天快篩陽性後,隨即吐血,送醫搶救不治,醫院PCR採檢也呈陽性;檢方下午相驗認定,婦人死因跟本身已胃出血、確診新冠肺炎有關,家屬沒有意見,不再另外解剖複驗。由於無法以行政相驗結案,嘉義地檢署今天下午會同法醫相驗,認為婦人已經確診,加上身體有胃腸道出血情況,疑似兩者引發身體嚴重不適,導致心跳停止死亡,開立死亡證明書,不進一步解剖。嘉縣衛生局指出,婦人罹患糖尿病多年,長期行動不便,病病情控制不佳,由兒子餵食、照料起居,但兒子的同事確診,兒子被匡列親密接觸者,為健康起見,老婦、兒子餵食6日都快篩,呈現陰性,不料7日再度快篩,轉為陽性。衛生局指出,婦人本月3日起開始出現食慾不振,昨天吐血後,送醫急救不治,因家屬在急救時曾告知老婦快篩陽性,到院後院方也PCR採檢確診。
-
2022-04-2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快篩實名制標準亂 有1人一次買2盒、有的限1人1盒
快篩實名制今天上路,藥局開門發放的時間不一,有的8點,有的9點,有的則是下午才開始發放。上午很多藥局都大排長龍,但有民眾批評混亂,藥局沒有統一的作法,有的限1人1卡,只能買1盒5劑;但有的民眾1人拿2卡買到2盒,讓後面排隊的人買不到。今天上午市區一些8時開門的藥局,多在7點就開始有人排隊,8點一開門門口就已大批長龍,有的8點40多分78份快篩就已賣完,8點50分以後來的民眾就買不到了,店家在門口貼出「抱歉,今日實名制快篩試劑已賣完」。今天基隆各藥局有不同的作法,有的藥局限1人1卡買1盒。李姓民眾說,各藥局沒有統一的作法,讓民眾無所適從,有的藥局限買1盒,但有的藥局則可以再代領1盒。有一名女子今天到一家藥局買到2盒實名制快篩,她說,除了自己的健保卡外,另外再代領1盒,總共買到2盒,藥局同意可代領1盒,這家開放1人可拿2卡買2盒的藥局人員說,總是會有行動不便的人,幫忙代買是OK的,因為系統並沒有限定,只認卡而已,因此同意1人可再代領1卡,這部分中央並沒有明確規定。藥局人員還說,今天系統才開啟,應變處理不容易,認為中央應早一點開啟系統,因為還要一些權限才能進入,才可以減少操作問題。這次沿用上次口罩實名制系統,但還是一樣匆忙上路,沒有給藥局足夠因應準備時間。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議員轟周玉蔻耍特權 北市衛生局:是周玉蔻自己聯絡的
媒體人周玉蔻自爆,萬芳醫院主任到府幫她採檢結果陰性。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赴議會專案報告,議員汪志冰質疑,萬芳醫院主任吃飽閒閒(台語),為周玉蔻親自到府採檢?「這不叫特權,什麼叫特權?」柯文哲回應,「這個跟台北市無關,這個是疾管署.....。」衛生局長黃世傑也表示,是周玉蔻主動找萬芳醫院幫忙,但依照程序,民眾是要搭防疫計程車到大佳河濱做PCR,是周玉蔻自己聯絡的,並沒有指揮衛生局。汪志冰說,現在疫情每天一千多例確診,馬上進入倍數成長,甚至市長預估未來會有單日五萬確診,持續一百天,目前醫療醫護能量是否嚴峻?近乎飽和?柯文哲回答,醫療還沒,醫療還沒問題。議員續轟,果然這兩天就發生萬芳醫院主任吃飽太閒,親自為周玉蔻親自到府採檢,這是北市府面對疫情嚴峻的態度?對於議員質疑有特權?柯文哲回應,「這個跟台北市無關,這個是疾管署.....。」議員轟,是北市衛生局與疾管署討論後,覺得這個人太尊貴,比台北市民重要,要用特殊方式處理?怎麼現在大家切割?衛生局長黃世傑表示,周玉蔻的事情,是她主動找萬芳醫院幫忙,但依照程序,民眾是要到醫院去做PCR,不是衛生局鼓勵她的,周玉蔻自己聯絡的,並沒有指揮衛生局。議員再轟,北市府是否拍馬屁?市民遇到這樣的狀況,有沒有辦法有這樣待遇?柯文哲說,標準做法是疾管科會派防疫車,到大佳河濱公園PCR。「這不是我們主管,他自己找的。」議員徐巧芯也質疑,醫院主任到周玉蔻家裡採檢,是疾管署請衛生局這麼做?衛生局長黃世傑表示,依照程序,周玉蔻第十天就應該要做PCR,議員問,可以請醫院到居民家裡採檢?黃世傑表示,應該是行動不便的人,才可以申請到府。柯文哲也表示,標準作法是防疫計程車載到大佳河濱公園。
-
2022-04-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周玉寇特權到府採檢爭議 柯文哲:明顯不符合條件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特權到府採檢」引發爭議,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到北市議會進行施政報告時,北市議員鍾沛君質疑周玉蔻身為公眾人員還濫用醫療資源,希望未來市府遇到類似狀況有勇敢說不的權力。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則說,考量防疫計程車缺乏,加上周自行聯繫好,才給予同意。對於周玉蔻受到北市萬芳醫院醫療團隊VIP到府服務爭議,鍾沛君首先詢問到府採檢PCR標準為何?柯文哲表示,失智、行動不便者、長期臥床者才可以申請,並坦承周玉寇明顯不符合條件。黃世傑補充,周玉寇自行聯繫好萬芳醫院,加上需要居家隔離人數增加,防疫計程車缺乏、等待費時,考量這點,才勉予同意。「你們最終還是同意」,鍾沛君指出,不能每個人申請就全部買單,公眾人物有錯誤的防疫觀念,目前醫療量能緊縮,北市府應捍衛醫療資源及防疫人員,現在很多人不是死於新冠肺炎,但很多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鍾表示,周玉蔻說自己檢體受到汙染,因此新北測出她陽性,但萬芳醫院測為陰性。根據新北市說法,周玉蔻同個檢體用2個機器測,Ct值都29.3,本來以為她是剛感染,但現在後面測都是陰性,可能早就是社區黑數,不知道感染多少人。柯文哲聽聞頻頻點頭,認為周是有可能為社區黑數,但仍表示科學的事情科學來解決,要抽血清測抗體比較清楚。鍾沛君最後說,因為疫情關係,近期CIU暫停收治新病患,導致很多外科手術受到影響,急性腹膜炎、大腸癌等手術都無法開刀,因此才說很多人不一定死於新冠肺炎,但受到新冠肺炎影響,在醫療量能緊繃情況,盼市府要捍衛醫療資源不被亂用,未來有勇敢說不的權力。柯文哲則回說,他有監看床位使用,疫情到現在,不應該有問題,除非一天幾萬人確診才會有問題,一千個的話都有八大醫學中心負責處理,並承諾會捍衛北市醫療資源。
-
2022-04-25 養生.人生智慧
親耳聽母親說「你要幫助我解脫」!畢柳鶯醫師:我們母女做成了斷食善終的約定
行醫超過四十年的畢柳鶯醫師,親耳聽母親說:當我不值得活了,你要幫助我解脫。母親家族有小腦萎縮症病史,這是一種小腦退化的遺傳性疾病,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藥物。二○二○年冬天,畢柳鶯帶著行李,從台中自宅前往一小時車程的台北娘家,赴一個最遙遠的生死之約。六十五歲的她,展開行醫以來最奇幻的一趟旅程──陪伴八十三歲的母親斷食,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這是母親教導她的最後一堂生死課。▌自主善終的抉擇母親在發病之初就囑咐,她若情況很糟,要幫助她解脫,這事情我牢記在心,家人也都知道。我的長子也是醫師,阿嬤談到此話題,總是哄阿嬤:「我們會幫你的,這你不用擔心啦!」母親幾次向我轉述,我心裡知道沒有這麼單純,只能順勢安慰母親。二○一九年母親的病況快速惡化,更頻繁的談起希望能夠早日解脫的心願。她從安樂死議題的討論中,知道在台灣「醫師協助死亡」是違法的,因此傅達仁先生必須遠渡重洋到瑞士,才能合法的從醫師手中拿到藥物,一口一口喝下,結束自己痛苦的生命。母親表達不要我們用違法的方式幫她解脫,但是苦惱於有什麼方式可以無痛苦的離開人世呢?早在二○一四年我讀了中村仁一醫師著作的《大往生:最新進的醫療技術無法帶給你最幸福的終點》,在這本書裡,我首次看見「斷食往生」這個名詞,有如在暗黑的隧道中看見了光。但我並未立刻告知母親此事。中村醫師在中型醫院退休後轉往老人養護中心擔任專職醫師,在這樣的單位有許多「老衰死」的案例。他從一些跡象判斷老人已經接近臨終時,會通知家屬來送最後一程。剛開始幾乎所有家屬,甚至是養護中心的同事都會提議:「那趕快送醫院吧!」他覺得很震驚:「這是什麼情況?」他的意思是:「送醫院做什麼呢?將死之人,不就是讓他安詳的走就好嗎?到醫院去做任何措施,都是增加病人的痛苦、延長死亡的過程而已。難道大家忘了,我也是醫師,我懂得如何照顧臨終病人。」有些家屬說:「那至少打個點滴吧!」他會倒一杯點滴請家屬喝,體驗點滴不過是加了一點葡萄糖的水。病人的全身器官已經失去功能,打了點滴,只是讓病人全身浮腫不舒服罷了!強迫臨終的病人進食,由於消化吸收功能也衰退了,只會造成腹脹、嘔吐等更大的痛苦。病人不是因為沒有吃而死,是因為快要死了,吸收不了,所以才不吃的啊!經過反覆的解釋與實際操作,機構員工和家屬終於接受了中村醫師「什麼都不做,在養護中自然死亡」的作法。事實證明這種方式,臨終病人可以面目安詳、毫無痛苦的離開。若送到醫院,免不了進行一些無效的醫療,甚至被施與心肺復甦術,他稱這種受罪的死法叫做「醫療死」!一般人常有病人臨終多日未進食,是「餓死」的誤解。中村醫師花了不少篇幅來說明「自然死」的過程與人體的反應。自然死的實際狀況就是「飢餓」和「脫水」,一般來說,只要聽到「飢餓」和「脫水」,就覺得情況很悲慘,因為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明肚子很餓,卻沒有東西吃,或明明喉嚨很渴,卻沒有水喝,就像在沙漠裡迷路或漂流在大海上一樣,光是想像就覺得很痛苦。但其實將死之際的「飢餓」和「脫水」,狀況並不相同,因為生命之火已經快要消失,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一點也不會餓,也不會渴。「飢餓」時,腦內會分泌嗎啡物質,讓人充滿愉悅,也會有滿滿的幸福感。「脫水」時,會因為血液變濃稠的緣故,讓人意識指數降低,陷入朦朧的狀態。強制人工營養法,來自醫護人員必須盡所有努力讓病人活著的使命感,以及家屬不能讓病患餓死,不能見死不救的罪惡感。而在這些觀念背後,隱藏了無法正視「死亡」這件事的態度。中村醫師偏愛「自然死」而非「醫療死」。在他的生前意願書提到,不叫救護車、不插管、不用呼吸器等事項,因為擔心得到失智症而補充一點:雖然不易掌握準確的時機,最好趁自己完全癡呆之前,採取山折哲雄先生所提倡的「斷食往生法」。他自行整理出「斷五穀七天,斷十穀七天,吃木食(水果)七天,斷水分七天」的具體作法,其基本精神應該就是漸進式減少食物和水分的攝取,一個月左右就能無痛苦的往生。中村醫師也提到美國在一九九○年和二○○五年分別有南希.克魯桑(Nancy Cruzan)和泰莉.夏佛(Terri Schiavo)兩位植物人,在家屬向法院提出申請獲准停止管灌餵食而往生的案例,兩位都是在停止灌食後兩週內死亡。這讓我想起一九九○年我一位老師九十六歲,因為行動不便,每日只能待在房間裡,覺得生存沒有意義,因而在家中絕食離世的往事。老師是一位睿智而獨立的人,九十歲的時候,都還能夠自己搭車在台灣各地旅行,探望兒女子孫和學生。可以理解,失去自由的他何以作此抉擇。但是聽到消息之初,還是非常不捨,覺得他被活活餓死,真是可憐。如今心中才感到釋然,原來他做了智慧的選擇,而斷食往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悲慘,絕對比在醫院「醫療死」好太多了。二○一九年母親提起生命已無意義,痛苦難當,隨時可以離開。但苦於不知如何才能好死?我拿《大往生》一書請她閱讀。其實在那之前我已經多次輕描淡寫提到只要不進食,幾週內就會衰弱而亡。譬如傅達仁安樂死新聞沸沸揚揚的時期,我曾說過他只要停止進食,就會往生了。我大阿姨已經快要一百歲,十幾年來一個人關在房間裡,電話中常常說日子很苦,佛陀怎麼還不來接她?我也跟母親提到阿姨只要不吃東西,就能解脫。但是,畢竟不是直系血親,不好提出這樣的建議。猜想阿姨也未必能接受這種方法。母親讀完《大往生》,表情凝重的找我談話。她表示決定用斷食方式結束生命,時間就訂在次年的生日之後。我當時覺得太快,勸解她是否可以再延後一些。她說:「我這一生責任已了,沒有虧欠人,也沒有遺憾。現在不會做裁縫,只會吃飯、上廁所,凡事都要麻煩人,形同廢物。我活夠了,早點走,一定很快樂,沒有這裡痛那裡痛,也不用麻煩人家。」看來母親想得很透徹,意志堅決。我答應她,我會全程陪伴,也會請教安寧照護專家,讓她平穩的離開。母親聽了如釋重負,鬆了一大口氣,露出欣慰的笑容,說她這下都沒煩惱了,可以開心倒數著過日子。我才驚覺,原來「如何離開?兒女是否放手讓她離開?」困擾著她已久。這是第一次,我體會到身為醫師,對母親有重大的意義。接著我開始在網路、在書店尋找有關斷食往生的資訊,比較多的資料是探討自然死、安樂死、老衰死、平穩死,真正明確描述停止進食(禁食、絕食、斷食)得善終詳細過程的只找到海倫.聶爾玲(Helen Nearing)的《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Loving and Leaving the Good Life)。海倫的先生史考特(Scout Nearing, 1883-1983)曾經是美國大學教授,是一位自由主義與自然主義的思想家與行動家,晚年夫妻倆人放棄紐約的繁華生活,搬到佛蒙特州偏遠的鄉下,建造小規模的農家式住宅,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他對死亡的看法也符合自然主義。一九六三年(史考特八十歲)他在遺書寫下這些願望:第一、當我病危時,我希望能順其自然地死亡。(1)我希望能待在家裡—而不住在醫院裡。(2)我不希望有醫師在場,他們既不懂得生命,又不懂得死亡。(3)如有可能,我希望自己死在屋外的曠野上。(4)在臨死前,我希望禁食,盡可能地不吃任何食物,也不喝任何飲料。第二、我希望能清醒地體驗死亡的過程,因此,不要用任何止痛劑或麻醉劑。第三、我希望能盡快地、悄悄地死去,所以:(1)不用注射點滴和強心劑,不需輸血、食物和氧氣。(2)在場的人不用悲傷和遺憾,他們需要保持鎮靜,表示理解和喜悅,平靜地共同體驗死亡的過程。(3)神祕現象的具體化亦是一個廣泛的經驗領域。我在活著的時候能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力量,當我去世的時候,亦能滿懷希望。死亡既是一種過渡(transition)又是一種覺醒,他體現了生命過程的不同方面。史考特的禁食死亡過程,海倫做了以下詳細的描述:史考特在一百歲生日的前一個多月,與一群朋友圍桌吃飯時說:「我想我不能再吃飯了。」自那以後,他再也沒有吃過固體食物,他有意識地選擇了離去的時間與方式,通過禁食的途徑來擺脫自己的軀體。禁食而死並不是一種暴力的自殺行為,它只是漸漸的消耗能量,平靜地、自覺自願地離開人世間的一種方法。無論在物質方面,還是在精神方面,都做好了離開世間的準備。我默許了史考特所採取的這一死亡方法。整整一個月,我只是在史考特要求喝果汁的時候,才給他一點蘋果汁、橘子汁、香蕉汁和葡萄汁。有的時候,他說:「我只想喝點水。」史考特沒有生什麼病,他的神智依然很清醒,他的身軀得到徹底的解放,只是他軀體內的生命力在逐漸的削弱。最後一個多星期,史考特只靠水在維持自己的生命,但他的軀體已經乾枯、萎縮,他隨時都可以安息長眠了。一九八三年八月二十四日早晨,我坐在史考特的身旁,輕輕地督促他平靜地離開這個世界。我輕聲的對史考特說:「親愛的,您不用再留戀了,讓自己的身體隨著波浪向前飄去吧!您已經盡力度過了一個美好的人生,開始您的新生活,獲得新的陽光,我的愛將永遠跟隨著您。這裡的一切都將安然無恙。」史考特的呼吸越來越微弱,越來越微弱,他漸漸的擺脫了自己的身軀,獲得了自由,就像樹上一片枯葉,隨風飄走了。「一切都好」(all....right),史考特輕微的鬆了一口氣,似乎在證明了萬物的正常運轉後才放心的離去。就這樣一個有形的人最終進入了一個無形的世界中。中村醫師以科學和理性的角度描寫了自然死亡的無痛與安詳,海倫以智性和感性的筆觸描繪禁食而亡的平靜與自然。我在閱讀的過程中,體驗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不再是令人恐懼、悲傷的,甚至可以欣然的去迎接,因為那是一個奔向自由的過程。就這樣,我們母女做成了斷食善終的約定!※ 本文摘自《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作者:畢柳鶯 出版社:麥田出版日期:2022/03/31
-
2022-04-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重症清零」長者疫苗覆蓋需9成 專家:否則恐淪口號
國內昨增5例中重症確診個案,其中90多歲女性長者未接種疫苗,染疫後重症死亡,指揮中心昨宣布,65歲以上長者施打疫苗發放500元以下衛教品措施,再延長到5月底。專家認為,發獎勵很難催出長輩施打,但仍然要做,因疫情仍在社區擴散,長輩隨時都會被感染。也有專家憂心,若長照機構等老人較多群聚場所被病毒攻陷,重症率一定會飆升。「發獎勵催長輩施打,有點困難。」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認為,發放獎勵是一種刺激方法,但長者不願打疫苗原因很多且複雜,像行動不便、認為疫情不嚴重或顧慮疫苗安全性等,且媒體諸多報導與疫苗無關的死亡及疾病,即便專家已釋疑,是自然死亡背景下的巧合,多數與疫苗無關,長輩仍有先入為主印象。李秉穎指出,有些長輩認為自己身體比年輕人弱,施打疫苗會產生副作用等,「其實這是不對的觀念」,根據統計,施打疫苗發生副作用如發燒、頭痛、倦怠、疲勞等,長者發生比例的年輕人還低,意指長者施打疫苗後發炎反應比較低,理論上發生副作用機率較小。李秉穎坦言,各國都碰到長者疫苗接種率低的瓶頸,各國政府也很苦惱,因長者屬於高危險群,一旦染疫死亡率極高。在沒有更好做法以前,目前只能透過金錢獎勵、持續衛教。3月7日起連3天新增確診數破500例,昨日本土個案增加442例,再創新高,而連日以來的疫情升溫,也催出疫苗打氣,相較上周單日約3至5萬,昨單日疫苗施打衝到12.6萬。不過李秉穎憂心,出現疫情當然會增加接種率,但疫情擴散到社區,長者可能會被家中有活動力的人間接接觸而染疫,即便這些家人都打了三劑、無症狀,仍無法避免「帶病毒回家」傳給長者,且疫情還持續在社區擴散,是令人擔憂的。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國家政策喊出要「重症清零」,長者疫苗覆蓋率必須拉到九成以上,這不能只是一句口號,必須要有所行動。像韓國為提升長者接種,疫苗救濟補償要件採從寬原則、即時性發放,每人補助千萬韓元,約台幣數10萬元,催出九成覆蓋率,台灣可借鏡做參考。雖然目前確診多屬輕症,但洪子仁提醒,現在多為工廠移工、餐廳或職場群聚,多為五十歲以下,因此重症率不高,一旦社區疫情大流行,相較家中的長者,要是病毒攻陷養老機構、長照機構等老人群聚處所,重症率一定飆升。洪子仁認為,「重症清零」政策必須要有層次進行,包括法令上疫苗補償要件寬鬆且即時、另外長照機構等老人群聚處應盡快接種疫苗,如同今新增一例重症死亡個案,九十多歲的女性長者未接種疫苗,後續引發死亡,「一葉知秋」雖無法推論,但能看出未來走勢,若沒有行動,那「重症清零」將淪為口號。
-
2022-04-08 失智.新手照顧
外出旅遊/掌握出遊要點,帶失智長輩出門旅遊不再是難事
有多久沒帶爸媽出遊了呢?世界上最艱難的旅程,莫過於帶家人去旅行,被從頭嫌到尾心好累!其實只要掌握「主角是爸媽」,加入他們的喜好就搞定一大半。帶長輩出遊大不易,帶患有失智症的長輩,更要考慮身體狀況、精神行為、飲食安排以及順應各種需求與情緒,行前列好教戰守則才能玩得更盡興。規劃孝親小旅行 有哪些讓人頭痛的問題回憶小時候去過的遊樂園、風景區、森林遊樂區等景點,都是父母親悉心規劃、在一旁照顧陪伴,長大後想反饋帶爸媽出遊,為什麼變得好難?衛福部桃園醫院腦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江俊宜分享經驗,成年人的想法主觀強烈,也因抱持著「美好幻想」忽略現實狀況,孝親之旅成了一路吵架的鬧劇。而爸媽若患有失智症,一起出遊須注意更多食衣住行要點,減少不適當的脫序行為。【帶失智長輩出遊的5大注意事項】・把握「慢」及「用心」原則,不趕行程、事先探勘・選擇高齡友善的景點,方便規劃串起無障礙行程・依天氣狀況準備出遊物品,因應雨天和氣溫變化・善加利用穿戴裝置,監測身體狀況並掌握行蹤・跟醫師討論用藥問題,開安神藥物幫助睡眠掌握出遊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古語有云,想成功完成一件事,要天時、地利、人和 才可發揮最大加乘作用,江俊宜說帶失智長輩出遊也是!首先是天氣佳,陰雨溼滑影響行動不便,灰濛濛的天色也容易讓人心情鬱悶,天一暗就開始焦躁不安、吵著要回家。失智症患者因為認知能力逐漸退化,很容易因為外在環境變化而情緒躁動,當天色昏暗或室內燈光不足,常出現「黃昏症候群」,增加照顧難度 。出遊若遇天氣不好,可考慮改換室內景點,例如博物館、美術館、觀光工廠等,寬敞動線和多元展品帶來溫馨感受,同時緩解照顧者的壓力。地利則是考慮長輩的體力和行動力 ,以「失智友善旅遊」為主軸,安排無障礙車輛、無障礙飯店,包括餐廳也要先查詢適合長輩牙口的菜色。面對豐盛的美食,長輩若是「看得到,吃不到」,心情也會受到影響;江俊宜提醒注意均衡飲食與充足水分,要定時引導上廁所,降低「因為忘記上廁所,不小心漏尿」的窘境。在人和方面,帶失智長輩出門要「輪流陪伴出遊」 ,家人相互支援、隨時有一人陪著,讓長輩感覺到關懷有愛,照顧者也不用獨自承擔情緒壓力而疲憊崩潰。如何更省事帶失智長輩出遊同行除了天時、地利、人和,江俊宜強調從食衣住行育樂六大面向規畫旅遊注意事項,大多數失智長者平日生活作息規律,外出要控制好「環境變動」因素,防止在不熟悉的環境中因緊張而情緒暴走或跌倒受傷。◎食:先預訂餐廳,詢問是否有適合熟齡長輩咀嚼吞嚥的料理,避免讓失智者自己吃糊食的孤獨感。◎衣:選擇穿脫方便的衣褲鞋襪,多準備一套衣服替換;季節交替早晚溫差大,攜帶外套禦寒保暖。◎住:可搜尋符合「高齡友善旅館認證」的旅宿,提供防滑、防跌的貼心設備,多了安全防護。◎行:除了攜帶日常行動輔具,可租借電動輪椅讓長者保留體力玩樂,行程先從短程規劃開始。◎育:適度安排爸媽去過的景點或經典遊樂區,用懷舊治療幫助失智長輩的認知刺激,喚醒記憶。◎樂:安排景點宜少不宜多,縮短拉車時間多定點停留;4至6月、10至12月氣候宜人,最適合出遊。◎其他:記得多補充水分,同時要定時引導上廁所,江俊宜建議2小時一次,減少依賴尿布的羞恥心。「出門的意義比玩樂還要大!」江俊宜觀察經常走出戶外的失智長輩,精神症狀明顯降低,尤其家人陪伴出門曬太陽,有助於穩定情緒,也增加了與人交際的刺激,有機會減緩惡化。如何讓失智長輩玩得安心又開心,是照護一大課題,行前可和主治醫師討論,是否調整用藥或增加安定藥物,另做好旅途中的注意事項,一圓全家外出走走的美夢。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2-03-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好心肝診所事件催生 疫苗接種機動隊幫3萬長者打3劑
台北市去年六月爆發好心肝診所偷跑接種新冠疫苗事件,引發喧然大波。為彌補錯誤,北市府積極籌辦「COVID-19緊急醫療應變小組」並推動「疫苗接種機動隊」,原是為了贖罪而設置,沒想到一百多位醫護組成的機動隊,不僅深入居家協助接種,更在協助接種的過程中,揪出長者病況,短短一年內協助超過三萬多名行動不便的長者打滿三劑疫苗。三大難題 一度走不下去新冠疫苗從去年的三月廿二日起開打,五月中旬就碰上疫情大爆發,六月初的好心肝診所事件,催生了疫苗接種隊,疫苗接種機動隊召集人,也是北市醫師公會常務理事洪德仁說,當時也是疫苗接種最亂的時候,醫療院所相繼發生打錯疫苗等情況,因此把疫苗帶到居家,也碰上一些困難,像是疫苗先抽取再攜帶,以及冷凍保存等,都讓他們傷透腦筋,初期的三大難題,讓疫苗接種隊一度走不下去。第一難題是「沒AZ以外疫苗可打」,洪德仁表示,當時國內AZ疫苗數量最多,但國外接種AZ疫苗後出現的血栓後遺症,讓長輩根本不敢打,接種隊到府後,常常被家屬拒絕,有時常會白跑一趟。第二難題是「長輩身體狀況難控」,疫苗接種隊主要針對失能臥床在家的長輩協助施打,可能昨天身體狀況佳,到府時卻虛弱到無法說話,都讓接種添加變數。第三道難題「補助費用低」,每趟出勤補助費用約一千九百元,每次出勤光是停車、油錢就血本無歸,接種隊曾一度感到無力。時間壓力 血汗跑出成績協助到宅疫苗接種的開業耳鼻喉醫師詹益祥說,到宅接種完全是與時間賽跑,每天平均最多只能替十人接種,每替一人接種平均要花費四十五分鐘,包含車程、說明、衛教等,北市十二個行政區造冊的長輩多達五千多人,他曾不吃不喝一整天,一天最多也只替十二位長者接種。洪德仁表示,疫苗接種機動隊從去年六月十三日起運作,統計至今年二月廿八日,光到宅接種就為三千六百人打滿三劑疫苗,其餘還有二百家老人住宿機構、廿家日托機構、老人住宅等,前後替超過三萬多人接種。他強調「全是血汗跑出來的成績」。
-
2022-03-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人老腳先衰!專家教最有效的縮足運動強化足內肌
俗話說「人老腳先衰」,人體隨年齡老化,雙腿最有感,因此也有「長壽始於腳」的說法。一旦下肢衰退,發生步行疼痛、困難,失去外出自由、無法自立生活,將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下肢的衰退包含足部、關節與肌力,人類的行動力靠這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雖說退化不可免,但用心保養可以讓行動力維持在最佳狀態,繼續上山下海的快意人生。每四名長者、就有一人有足部疼痛困擾,最常見角化病變。桃園醫院物理治療師黃晴表示,足部疼痛的盛行率隨著年齡增長,大約四名長者就有一人受其影響。過去研究顯示,女性與肥胖者為足部疼痛好發族群,可能源於女性拇指外翻的盛行率較高,以及受女性鞋類(高跟及窄楦頭)影響。而老年人新陳代謝功能下降,體重增加,步行時足底壓力負荷大,也可能造成足部疼痛。黃晴指出,根據大規模的流行病學研究,老年人足部疼痛最常見的疾病是角化病變(如雞眼、老繭),緊隨其後的是指甲疾病(如指甲真菌感染)。在物理治療臨床上,老年人尋求幫助的主要足部問題包含足底筋膜炎、足退化性關節炎、足跟脂肪墊症候群、以及足弓塌陷(扁平足),上述問題常與足部排列和足部肌肉失衡有關。足部退化也會影響關節,造成惡性循環。黃晴表示,多項研究證明,足部退化會影響關節,進而釀成足部疼痛,使步行速度降低,行動不便,日常生活的困難度就會增加。大多數年長的求診者都受足部疼痛所苦,甚至有部分長者因此變得不愛出門,活動量大減,健康也跟著受影響。另外,足部疼痛也會影響到平衡感,甚至是跌倒的危險因素。不愛動的生活型態容易造成體重增加,進而使足部問題更加嚴峻,形成惡循環。謹慎選鞋、矯正鞋墊、減重,可減輕足部負擔。保健足部的方法,除了常規的足部照護(例如保持足部衛生、剪指甲等),還能透過適合的鞋子、矯正鞋墊、減重、強化肌肉平衡等方式延緩退化的速度。選擇一雙合腳的鞋子是相當重要的事。鞋長過短,可能造成腳趾變形;鞋寬過窄,可能造成與雞眼、拇指外翻和其他足部問題。然而鞋子也不是越寬越大就好,因為前掌過緊或後跟過鬆的鞋子,都可能導致步行速度下降和重心不穩;鞋跟過高的鞋子不僅會改變足部的排列,也會影響到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以及脊椎,容易造成足部以外的肌肉骨骼問題。除了選擇合腳的鞋子,透過矯正鞋墊可改變足部負重情況,減重也能減緩足部的負荷量,也可以透過強化肌肉,增加足部的支撐力,減輕關節負擔,避免惡性循環。如何強化足部肌肉?隨時做縮足運動足部包含外在肌肉與內在肌肉,內在肌肉為足部當中的小肌肉,扮演著更能穩定足部的重要角色。當足內肌無法有效地強化時,容易使足部排列處於不利的位置,增加不穩定性,造成退化加劇。黃晴表示,「縮足運動」是在強化足內肌當中最受認可的運動,透過收縮足內肌將第一蹠趾關節拉向跟骨,並保持腳趾不彎曲,以升高內側足弓。可由坐姿練起,進展到雙足或單足站立時練習,能力更甚者,可接著進行至深蹲和單腳跳等功能性活動。如何緩解腳痛不適?試試按摩 小腿激痛點「小腿肌肉按摩是西方醫學最常見緩解腳痛不適的方法。」黃晴表示,按壓時較為疼痛的點被稱為「激痛點」,形成原因主要是長時間進行重複性高的活動(例如穿著不合適的鞋日行萬步),肌肉纖維中某區域長期處於收縮狀態,造成緊繃不適。激痛點可採用加壓的方式緩解問題,將肌肉處於延展狀態後施壓於激痛點上,以個人可忍受的疼痛程度維持,待疼痛緩解後,就可以尋找下一激痛點。不過黃晴也強調,足部是精密且複雜的部位,每位個案的問題不盡相同,若有相關醫療問題,仍建議先尋求專業諮詢。
-
2022-03-06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蹲下去站不起來是警訊 鍛鍊肌力及時拯救老膝蓋
常言「要活就要動」,但隨著年齡增長,行動力驟減時,往往是快速退化的開始。物理治療師簡文仁表示,行動力代表活動力,活動力代表生命力,當行動力走下坡時,生命力也會跟著衰退。維持行動力需要及早自我意識,當開始無法自由移動時,就是警訊的開始,不只要積極預防、保養,也得調整生活,讓自己「動起來」。蹲下去站不起來、上下樓梯不順暢,都是行動力衰退警訊。剛退休的陳太太前年才建立起的健身習慣,礙於疫情爆發,運動量驟減,短短二、三個月內就讓她感覺到行動不便,常常向家人說「腳無力」、「沒辦法爬樓梯」,行動漸漸開始受限。加上疫情期間大多時間關在家裡,陳太太開始抱怨自己「沒用了」,兒女察覺到媽媽不對勁,才發現媽媽因為行動不便,開始自我放棄,還好兒女及時協助安排物理治療,媽媽的行動力才逐漸轉好。簡文仁表示,這位陳太太屬於「廢用性退化」,人只要「廢」就會「退」,當荒廢了「動」,就一定會退化。陳太太經過一個多月的運動,很快就恢復行動力。他說,無論哪一個年齡層,只要不動,都會讓行動力減退。他強調,生理與心理是同步的,當生理出現異狀,心理也會受到影響。增加肌力、營養攝取,幫助膝蓋軟組織更有力。預防永遠重於治療,行動靠雙腳,簡文仁表示,年紀愈大會發現膝蓋愈無力,很多長輩會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一旦放任其老化,後續得花更多的力氣維持住行動力。他說,早上醒來覺得關節僵硬、活動一段時間才會緩解,爬樓梯時覺得膝蓋卡卡不靈活,或感覺明顯疼痛等,都是膝關節退化的前兆。簡文仁強調,保養永遠不嫌晚,即使已經70歲、80歲或90歲都能保養,延緩退化的速度。保養的方法要著重在「增加營養攝取、增加肌力」。首先可以補充保養關節軟骨的基礎成分,如葡萄糖胺及軟骨素,幫助膝蓋軟組織組成及保持彈性。除此之外,簡文仁表示,無論幾歲,只要增加肌力也能保護關節健康。但不同年齡層增加肌力的方式略有不同,年輕人可以透過重量訓練增強肌力,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加速肌肉生成;長輩可能胃口不佳,體能也不像年輕人可以不斷訓練,他建議,胃口相對好的長輩,透過均衡飲食、多攝取蛋白質增加肌肉生成的機會,胃口不佳者可以補充營養成分,如較為細緻、好吸收的胺基酸----咪唑胜肽化合物。簡文仁說,人體也會分泌咪唑胜肽化合物,但隨著年齡減少,而且較難從日常飲食補充身體需要的量。從強韌迴游一生的魚類中提煉的營養成分咪唑胜肽化合物,可以幫助長輩更有條件長肌肉。他強調,健康的關節必須要同時讓軟骨長好,也要讓肌肉能夠生長。除了補充咪唑胜肽化合物,維生素D不只可以維持肌肉正常生理,也可以幫助骨質的強度,而且從骨頭到細胞、細胞組織液等,都能給予幫助。鍛鍊股四頭肌不一定要重訓,日常微蹲、腳繃直都有效果。肌肉是保護關節的一大利器,但許多長輩害怕重訓,就怕造成運動傷害或跌倒,讓身體衰弱的情況更為嚴重。簡文仁表示,長輩訓練的方式千萬不能比照年輕人,一定要循序漸進、慢慢來。從來沒有運動習慣的長輩,最好可以從腳繃直開始做起,坐在椅子上,腳往前繃直,每天做20下,維持10分鐘,有空就做,持續一個月。之後可以開始嘗試微蹲,只要站著的時候,膝蓋微蹲,每次連續五次,再來嘗試連續十次,每次嘗試的時間也是十分鐘,慢慢進階到微蹲不會感到不舒服時,就能進一步深蹲。深蹲同樣需要慢慢來,建議長者尋求專業教練協助,否則自己嘗試,可能因為姿勢不正確,引發傷害。簡文仁表示,任何運動都需要持之以恆,保養也需要同時搭配,兩者缺一不可,建議找尋夥伴一起努力,更能維持運動以及保養的習慣。
-
2022-02-24 新聞.元氣新聞
新設診所須增設友善廁所 28個身障、社福團體支持修法
衛福部擬強制規定新設診所增設友善廁所,但基層診所、身障團體之間歧見極深,日前五千多名醫師聯署要求醫事司收回成命,昨天則有二十八個身障及社福團體齊聲支持這項修法,期盼一百二十萬名身障者及四百萬名高齡者能順利進入診所,且安心如廁。「無障礙通道可提升友善就醫環境」,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理事長劉金鐘說,階梯讓身障者寸步難行,曾有牙痛的輪椅族無法順利進去距離家二分鐘路程的牙醫診所,只好至八公里遠的醫院尋求治療。衛福部兩個月前預告「醫療機構設置規範」修正草案,要求未來新設立診所須設置無障礙通道及友善廁所,不料,引發基層醫師反彈。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等二十八個團體連署,支持衛福部修法,造福國內超過五百萬名高齡者及障礙者,期盼與醫界有更多對話,取代對立。中華民國視障者家長協會秘書長藍介洲說,國內三百平方公尺(約九十坪)以下醫療院所占九成三,比率相當高,而國內五百多萬名身障者及高齡者僅希望順利進至診所,在候診時可以安心如廁,這卑微的要求並不過分。劉金鐘表示,改設友善廁所,無需動用任何設備,只需於馬桶兩邊加裝雙側扶手,每支扶手約兩千五百元,成本不高;有了扶手,對於下肢無力、行動不便的高齡者或陪病家屬,幫助極大。
-
2022-02-24 新聞.元氣新聞
強制增設友善廁所 基層醫師:公權力不該管廁所
「政府以公權力介入私人場域,連廁所都要管。」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許多基層診所都是承租場地,可能原本就沒有廁所,或因空間狹小,無法增設廁所,若用獎勵、鼓勵等性質,相信醫師都會欣然接受,不可能故意刁難患者。但衛福部強制新的基層診所須設置「友善廁所」,這是不合理的,超商、小吃店、銀行等場所為何不比照辦理。林應然進一步表示,診所若租約到期,房東不續約,或診所變更名稱、住址、負責人、改變科別等,就會視為新設診所,就必須符合友善廁所及殘障通道等規範。林應然說,針對行動不便的長者、殘障人士,診所提供居家醫療、送藥到府等服務,如今政府糾結在廁所硬體,對軟體服務漠不關心,「對基層予取予求是不對的。」
-
2022-02-24 新聞.元氣新聞
衛福部研擬醫療機構設置規範 基層醫療協會:強人所難
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為促進行動不便的年長者或殘障人士到基層診所就醫的便利性,衛福部兩個月前預告「醫療機構設置規範」,要求基層診所依樓地板面積不同,設置不同規範的無障礙空間,範圍包括通道、廁所、結帳櫃檯及服務台。但基層醫療協會強力反對,原因是基層診所開業地點多為租賃使用,若租約到期房東不續約被迫遷時,原既有診所視同新開業診所,將受新設置標準規範,對基層診所影響非常巨大。「衛福部強制設置友善及無障礙設施,對基層診所影響非常巨大。」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說,並非「不溯既往」就不影響,如果診所要變更名稱、住址、改變科別等,就會當作是新設診所,必須強制設定友善通道及殘障廁所的影響。林應然說,基層診所使用的處所,很多是租來了,可能原本就沒有廁所,或因空間狹小無法增設廁所,若是用獎勵、鼓勵的性質,大家都可以接受,「可以設置的診所一定都會設置」,也不會故意刁難,像他開業的診所就有坐式馬桶與扶手,但衛福部卻是強制基層診所都要設置「友善廁所」,這是「不合理的」,如果可以強制診所設置,那其他如小吃店等為何不強制設置。林應然說,未來一旦老舊社區診所凋零後,當受限於硬體規定,也難以再設立新診所,將使醫療資源不均狀況,更加雪上加霜,民眾就醫可近性必然大受影響,也與分級醫療的國家政策背道而馳。此外,將與醫療品質毫無相干的「廁所」納入診所設置標準,徒生爭議,更是令人費解。林應然說,政府過於強調硬體設施,卻忽略人文關懷,實為本末倒置。政策的推行應兼顧理想與現實,需要是真正可行,而非強人所難的規定,甚至引發對立導致社會不安。基層診所設定的目的是讓各方人士可以前來看病,並非到診所來上廁所。林應然說,希望政府是用鼓勵及獎勵的方式,代替強制性的規定,以免新診所開設發生困難,降低優秀年輕醫師投入基層醫療服務的意願,影響全民的就醫權益。林應然指出,設置殘障廁所應是政府責任,而不應該獨獨制定規範,由基層診所負責,希望殘障人士可以了解這一點,基層診所當然希望為殘障人士看病,提供各種醫療服務,但不希望政府以強制方式,要求基層診所設置殘障通道及廁所。林應然說,基層診所醫師為行動不方便的長者、殘障人士,常提供居家醫療、視訊診療、送藥到府等服務,但如今卻癥結在廁所的硬體設備,對軟體服務漠不關心,如此對基層診所予取予求是不對的。
-
2022-02-18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常常頭暈是低血糖?8族群注意4重點,嚴重恐致命!
頭暈是相當常見的症狀,可能原因繁多,其中一個也包括了低血糖,低血糖有別於常聽到的高血糖,危險程度相當高,若在發生的當下未妥善應對,將可能出現昏迷,嚴重甚至死亡。義大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預防醫學科主任洪暐傑醫師指出相關症狀,並提醒風險族群應特別留意。 低血糖嚴重恐致命,風險族群小心警訊! 洪暐傑醫師表示,低血糖一般定義在血糖低於70mg/dL即符合,血糖是身體各組織、器官、肌肉等重要的能量來源,當血糖過低,整組身體機能都會受到影響,患者自律神經反射會強化,將會視個人出現一系列相關症狀,最常見的如全身無力、冒冷汗、心悸、發抖、頭暈、呼吸困難等,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此時便需要補充糖份,若持續降低,如低至30md/dL時,將可能進入昏迷、神經系統停擺、嚴重甚至死亡,是個危險的急症。 值得注意的是,經常性低血糖者,自律神經反應能力會越來越差、越來越不敏感。舉例來說,若起初血糖低於55mg/dL出現相關症狀,又持續沒有妥善監控血糖,讓低血糖的情況一再發生,日後會讓身體產生警訊的血糖值將可能在更低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症狀,這意味著警訊越來越晚出現,可補救的時間也會越來越短,直接昏迷、死亡的風險也會逐漸上升,不可大意。 低血糖風險及危險族群,用藥者留意避免「警鈴關閉」。 洪暐傑醫師指出,低血糖的好發族群主要為正接受治療的糖尿病患者,部分糖尿病藥物會較容易引起低血糖,建議民眾在取藥時可多與醫師確認、討論。除此之外,長時間熱量過低者也會容易出現低血糖,例如不當減重者或年長、罹癌等因素食慾不佳,常常有一餐沒一餐的族群,都在風險名單當中,需多加留意。而空腹運動、運動過度者會大量消耗血糖,也可能出現低血糖。 除了留意風險族群,也需注意危險族群,例如前述一再發生低血糖患者日久不易發現警訊,而身體反應不靈敏的長輩也會較容易無所察覺。另外,獨居者因日常無人照應,在出現低血糖時也會較為危險,這點也需特別小心,特別是許多醫療知識相較匱乏、行動不便、年長等族群。 除此之外,若有服用ß阻斷劑藥物也得留意,這類藥物會降低自律神經反應,是相當常見的藥物,如年長者心律不整需控制心律,或是有時使用於控制血壓,都常見開立此藥。而正如前述提到,低血糖症狀主要出自於自律神經,自律神經阻斷症狀便會不明顯,有如「警鈴關閉」,當低血糖發生時便不容易發現,危及生命風險也就會上升。因此風險族群,若有使用其他藥物,建議確認自己是否也正使用此藥物。 防低血糖致命,風險族群留意4重點。 洪暐傑醫師提醒,低血糖風險族群平時保養,除了注意飲食營養均衡、妥善控制血糖,也需多留意避免高強度運動,建議運動以中高強度為原則進行,簡單而言就是會稍喘、但不至於無法好好講話的運動。 日常身邊也應備著糖果、血糖劑、血糖機等,以利症狀出現時測量了解,在確認為低血糖時應快補充糖份,血糖在45~70mg/dL時先補充15克的糖,小於45mg/dL補充30克,補完15分鐘後觀察是否回到70mg/dL以上,若沒有就再補一次,至少回到70mg/dL。而若血糖遲遲沒有回升或症狀持續,又或者不確定是否為低血糖,此情況也可能代表著有其他健康問題正在發生,建議撥打119請求協助,盡速就醫,但避免行車以免發生危險。 《延伸閱讀》 .頭暈4類型一張圖了解!醫:成因各不同,3情況盡早就醫! .抬頭、翻身突然暈眩 耳石脫落症相關症狀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2-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竹南家庭群聚新增公公、婆婆2人確診 累計已8人染疫
苗栗縣竹南鎮因高雄砂石場傳播鍊引發的家庭群聚感染,今天再新增2名確診個案,分別是指標個案19622的公公、婆婆,昨天中午出現流鼻水、頭暈等症狀,衛生局立刻通知消防局救護車至居家隔離地點接送至醫院採檢,檢驗結果為陽性,就地在醫院專責病房進行收治,目前這起家庭群聚感染已有8人確診,有相關足跡的市場女攤販1人確診,總計9例,目前並未波及縣內其他鄉鎮市。苗栗縣衛生局指出,竹南家庭群聚感染的確診個案都已收治在縣內專責醫院,今天2月17日新增的2名家庭成員確診,為群聚指標案19622的公公(案19880,男性88歲,CT值19.6)及婆婆(案19879,女性86歲,CT值16.7),昨天中午有流鼻水及頭暈等症狀,衛生局立刻通知消防局救護車至居家隔離地點接送至醫院採檢,並留置醫院隔離等報告後,檢驗結果為陽性,立即就地於醫院專責病房進行收治。案19880年事已高,有慢性病且行動不便,平時由妻子案19879照顧,極少外出,涉及縣內公共場所足跡已完成清消。兩名新增確診案疫調後匡列接觸者4人,之前因相關的家庭群聚足跡,已於2月11日採檢PCR為陰性, 衛生局為慎重起見,安排4人在2月16日晚上進行PCR二次採檢,報告仍為陰性,目前持續自主健康管理中。衛生局表示,苗栗縣竹南鎮這波本土疫情自2月12日迄今共9人確診,目前並未波及縣內其他鄉鎮市,近日有民眾在通訊軟體上流傳苗栗市南苗市場、職場多人確診等訊息為不實消息,確診個案以縣府公告為準,請民眾勿散播不實謠言。衛生局呼籲民眾勿再散布不實謠言,否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63條最高可處300萬罰鍰,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衛生局指出,縣府在竹南鎮大厝里活動中心開設的社區PCR免費篩檢站,15日採檢611人、16日採檢225人都全數陰性,篩檢站原擬今天下午5點截止,但為服務上班、上課等族群及對象,增加開設晚上及假日時段,開設時間為2月18日(周五)下午16時至20時、19日(周六)下午16時至20時,呼籲有感染疑慮的民眾,攜帶身分證及健保卡前往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