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31 醫療.婦產科
搜尋
血壓
共找到
4676
筆 文章
-
-
2020-10-31 養生.聰明飲食
這6種零食是健康黑名單,很多人卻天天吃! 嘴饞了,不如改吃這幾種健康零食
除了一日三餐,很多人日常生活少不了的還有零食,看電視時來包洋芋片、閒聊時嗑嗑瓜子花生、嘴巴無聊來點話梅、小餓小困來點曲奇餅乾……可謂是人生的一種享受。零食可以吃,畢竟會給很多人帶來幸福感,但是選錯了零食,卻可能增加疾病風險。有些零食又香又脆,吃起來口感很好,甚至是很多人的最愛,卻可能不健康!一起來看看你是不是也中招了?營養師的零食“黑名單”1.帶「派、酥」字:起酥油典型代表:蘋果派、蛋黃派、鳳梨酥、芒果酥、花生酥……“派、酥”字食品總與各種水果、堅果等連在一起,聽起來好像很健康,但這些食品在加工時,往往會添加“起酥油”,而起酥油通常含有反式脂肪——氫化植物油。攝入過多的反式脂肪酸,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風險;對兒童來說,會影響智力的發育;對老年人來說,會加速認知功能衰退,增加老年癡呆症發生的風險。2.帶「脆」字:油炸典型代表:果蔬脆片、脆皮花生、乾脆麵(科學麵)、玉米脆角……為了達到香脆的口感,一些食物經過油炸。不僅水分少,油脂含量還極高,常吃容易引起肥胖及一系列心腦血管疾病;有些香脆小零食還會加入大量的鹽、糖,食用過多會影響人體對鈣的吸收,甚至加重骨骼中的鈣質流失。3.帶「味」字:糖+香精典型代表:芒果味月餅、香草風味餅乾、草莓風味飲料……不同季節總會出現各種應季水果味的零食,像現在最多的就是草莓味和芒果味的。雖然嘗起來有水果味道,但有些產品只是加了一些香精,根本沒真正的果肉。以水果味飲料為例,大多是用果汁加入香精、甜味劑或精製糖、酸度調節劑等食品添加劑,再加水稀釋而成,真正的純果汁一般只有10%左右。而有些人還喜歡用這些果味飲料代替水,長期如此,糖攝入過量,造成能量過剩,會增加肥胖、齲齒、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風險。4.蜜餞、果脯果脯是使用水果加工而成,就算商家使用優質的水果,但是果脯的加工過程,由於工藝的需要,會添加大量的糖和鹽。此外,一些低質量的蜜餞果脯可能還會添加防腐劑、色素、香精等,還可能含有漂白劑和二氧化硫殘留的可能性,長期食用自然不利於身體健康。5.果凍大多數果凍不是用水果汁加糖製成的,而是用增稠劑、香精、酸味劑、著色劑、甜味劑配製而成。這些物質對人體沒有什麼營養價值,吃多了反而會影響脂肪、蛋白質的吸收,尤其是會使鐵、鋅等無機鹽結合成可溶性或不可溶性混合物,從而影響機體對這些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6.劣質火腿腸好的火腿腸一般以畜禽肉為主要原料,但有些劣質的,真正的“肉”含量很少,而且還含有焦磷酸鈉、山梨酸鉀、亞硝酸鹽等多種食品添加劑。高鹽、高熱量、防腐劑等特性,讓劣質火腿腸成為了不健康的零食,還是少吃為好。在實際購買中,應盡量選擇質量等級高、蛋白質含量高、澱粉含量低的火腿腸,具體的還是要看配料表。健康零食選這些總是嘴饞想吃點零食,哪些是好的選擇呢?1.無糖優酪乳或牛奶牛奶、優酪乳含有鈣、磷、鎂等多種微量元素,對心臟、血壓、血管都有好處,還能提高免疫力;另外還能為身體提供優質的、容易吸收的蛋白質,提高新陳代謝率。值得一提的是,優酪乳還富含益生菌,在經過胃液和各種消化後,仍有部分活菌會抵達腸道,雖然存活時間短,但在此期間有助於恢復腸道正常菌群。2.堅果像核桃、杏仁、開心果、腰果等堅果都可以作為日常小零食。堅果中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這些都對改善腦部營養很有益處,特別適合孕婦和兒童食用。且研究發現,與很少或從不吃堅果的人相比,每週吃2次或2次以上堅果者,發生心源性猝死和因冠心病死亡的危險性均較低。但要注意其中的油脂含量豐富,每天食用量不要超過一把(10g-20g),以免增加肥胖風險。另外,購買堅果最好選擇原味的,以免額外增加了糖或鹽的攝入。3.低糖水果像藍莓、梨、葡萄柚、奇異果等含糖量較低的水果也可以在嘴饞的時候吃。不僅熱量低,還能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建議每日攝入200-350g水果,不宜過多。4.煮毛豆毛豆含有人體必需的亞油酸和亞麻酸,可以降低人體中的甘油三酯和膽固醇;還富含膳食纖維,能改善便秘。除了毛豆,像茴香豆、蠶豆等都可以水煮後作為零食。總的來說,零食最好選擇天然來源的、低糖、少鹽、少油、低脂,能補充營養的。且盡量在兩餐之間或飯前吃;若吃零食量比較大,應適當減少正餐的用量。(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10-30 科別.新陳代謝
更年期專胖肚子? 腰圍超過「這尺寸」,小心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更年期容易發生盜汗、經期不規則、健忘、情緒起伏大、易感焦慮等症狀,除生理變化外,也會造成心理上的不適。大眾對於「更年期」一詞並不陌生,卻因認知不夠,而產生許多誤會。更年期是人生中必經的階段,不管男女都會面對,但女性在經歷更年期不適症狀會較明顯。 心臟冠狀動脈鈣化 恐增加急性心肌梗塞機率57歲的林太太從去年開始,生理期出現不規則,到現在已完全停止。也常常時不時就容易感到燥熱、發汗。也有可能是沒有運動習慣,半年內快速發胖了5公斤,腰圍也明顯變粗。日前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透過電腦斷層心臟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CAC),檢測後指數為93,代表心臟冠狀動脈已有輕度粥樣硬化斑塊阻塞現象。若再不加以控制,改善生活型態,未來情況可能會變得嚴重,造成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及阻塞,恐增加急性心肌梗塞的機率。 婦女更年期後 心血管疾病風險每5歲增加1倍的速度上升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表示,國人女性因心臟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死亡機率,在停經年齡後加速提高,發生率亦高於男性。根據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年報顯示,婦女更年期後罹患心血管相關疾病風險,會以停經年齡後每5歲增加1倍的速度上升,顯示三高疾病、心臟病及腦血管疾病對更年期後女性有明顯的健康威脅。 腰圍超過理想尺寸 易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風險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公布的資訊,女性在50歲以後,腹部肥胖比率超過5成,若是腰圍超過理想尺寸(80公分),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將會影響身體代謝,常伴有血液三酸甘油酯和血糖濃度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更年期時,身體和心理症狀往往會相互影響,讓許多婦女心存恐懼,害怕自己沒有辦法適應。提醒中年以上的婦女,照顧家人之餘,應更重視自己的健康,並積極採取行動,維持良好生活型態及定期安排健康檢查,讓更年期後也能健康輕鬆享受樂活的人生。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更年期少吃卻還是胖? 這7個習慣很重要 不只更年期後易得卵巢癌! 6大危險族群要注意
-
2020-10-29 養生.聰明飲食
罹癌還能喝咖啡嗎?纖維囊腫會不會癌變?張金堅解密咖啡與乳癌
在10月粉紅乳癌防治月的尾聲,元氣網粉絲團邀請台大外科名譽教授、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醫師喝咖啡聊乳癌防治。喜愛喝咖啡、進而鑽研咖啡的張金堅指出,很多患者在門診問他,罹癌了還能喝咖啡嗎?張金堅指出,在癌症的預防上來講都是正向的,而若已是癌患,一般而言也都是可以喝的,喝咖啡還可防止乳癌、大腸癌、肝癌的再發及降死亡率。以下整理昨天直播網友熱烈的提問及張教授的回答。Q:空腹可以喝咖啡嗎?黑咖啡還是拿鐵比較好?A:咖啡還是喝黑咖啡較好,若要加東西請加鮮奶。奶精有反式脂肪不宜,糖會增加熱量也不宜加。而早上一起床其實精神還算旺盛,也先不用急著喝,早上10點左右,或下午3點喝較佳。Q:咖啡需要加牛奶預防骨質疏鬆嗎?A:咖啡確實對鈣質的再吸收較差,因此有骨質疏鬆就建議不要喝。或者喝了咖啡一段時間後,再單獨喝鮮奶,也有助補鈣。另骨質疏鬆也需靠多曬太陽、多運動來補足。Q:請問膽結石可以喝嗎?A:有報告指出,已有膽結石,喝了就不會再變大;但是已有的膽結石是不會消失的。Q:我有胃食道逆流可以喝咖啡嗎?A:建議少喝,若要喝請飯後喝。咖啡有助腸胃蠕動、胃酸分泌,所以當你有拉肚子的情況,請不要喝;但如果便秘,喝了倒是可促進排便。Q:老人家飯後都要吃很多藥但又想喝咖啡,可以嗎?A:有些藥確實會與咖啡產生交互作用,所以建議吃藥後至少間隔半小時後再喝。但吃止痛藥又喝咖啡,反而藥效更好。Q:睡前大概幾個小時最好不要喝咖啡?喝咖啡會睡不著,怎麼喝才好?A:這因人而異,若喝了會睡不著,中午後就不要喝了。Q:淺焙的咖啡因比較少嗎?A:咖啡因約佔1.4%,不會隨烘焙減少,脂肪也不會。但蛋白質及少許糖份會隨高烘焙減少。有益處的抗氧化物及綠原酸,淺烘焙含量較高,約9.6%。重烘焙隨之減少,剩4.8%。Q:咖啡一天最多能喝多少?義式濃縮咖啡 有沒有量的限制?A:美國標準一天上限約400毫克,歐盟及台灣是300毫克。換算到杯數來看,依萃取濃度不一,取平均值,一天大約3杯為上限。而咖啡利尿,應同時多補充開水。Q:什麼人不適合喝咖啡?A:不建議喝咖啡的族群包括停經有骨質疏鬆症狀者、懷孕前半期、小孩、胃酸過多者。還有人說咖啡會心悸,其實是選到不好的咖啡豆,好的咖啡豆其實不會。對心臟不好?其實也是迷思,其實喝咖啡對心臟有好處,但有的人剛喝血壓會升高,這部份需注意。此外,還能抗癌、對糖尿病、痛風、牙周病,延緩失智都有幫助。Q:我得了乳癌還可以喝咖啡嗎?A:大原則是無害,在預防上來講都是正向的,而若已是癌患,一般而言也都是可以的,還可防止乳癌、大腸癌、肝癌的再發及降死亡率,更有報導指出大腸直腸癌第三期化療患者,喝咖啡反而有助化療療效。而喝咖啡究竟是不是較不易罹癌?依台灣的統計數據看,大腸直腸癌及鼻咽癌的發生率較有幫助。Q:不愛吃甜食,但常吃速食,罹乳癌風險高嗎?A:速食、pizza、薯條等都是高熱量食物,以及甜食,最好都要少吃。Q:如何降低乳癌罹患風險?A:飲食要均衡,不要吃剩食、隔夜菜,不要用塑膠袋裝熱食。多運動,多消耗體內脂肪就不易肥胖。光這二點就可減少40%罹癌率。另外,還要特別注意環境荷爾蒙,塑化劑、PM2.5等也都要避免,這些都可能導致乳癌發生。Q:本身有乳癌,自己的女兒需要何時開始定期追蹤?如果家裡沒有人得過乳癌,自己也有罹癌的機率嗎?A:媽媽有乳癌,當然家族罹患機率會比較高,但也不必過度緊張,例如擔心15歲就得癌,這樣反而還沒得乳癌就先焦慮得憂鬱症。較適當的規畫是20歲開始,每2至3年就醫超音波檢查,畢竟還年輕時還有月經,乳腺還很緻密,這時X光的偵測敏感度不高,常擠壓也有幅射劑量,太年輕實在沒必要硬做太多檢查,頂多35-45歲做一次,40歲以後做乳房攝影。Q:有纖維囊腫會不會變惡性?A:多數人分不清纖維腺瘤、纖維囊腫、乳癌的關係。基本上纖維腺瘤都是良性,不用擔心。停經前的纖維囊腫,也多是良性,少數有異狀可抽取組織檢查,若為非典型增生,就會有致癌可能,要特別小心。Q:如果照超音波發現陰影、照出硬塊,我該做什麼?有需要開刀嗎?A:超音波發現陰影、硬塊,需根據實際的狀況及診斷做處置,如為常見的纖維囊腫或腺瘤等良性腫瘤,通常只要定期追蹤即可;如果有乳癌懷疑時,則會安排在超音波導引下進行粗針切片檢查,如果病理確認乳癌,則要找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治療及處理,如果確認良性,則定期追蹤即可。Q:有人說胸部摸到腫塊,不要揉,可能會讓腫瘤變大?A:胸部摸到腫塊應至一般外科或乳房外科檢查,醫師會根據實際狀況進一步檢查,確認腫塊是否為良性或惡性。Q:更年期後補充健康食品,是否需要,應注意哪些事項?A:改善更年期症狀,可以先從飲食中補充天然雌激素,可多選用黃豆類及其製品、全穀根莖、牛蒡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有助於改善更年期不適。另外,多吃蔬果、規律運動,每天補充適量的水及並適度日曬20分鐘,有效預防骨質疏鬆也能有所幫助。如果無法改善可以依症狀請教婦產科或相關科別醫師,荷爾蒙補充療法,一定要在醫師指示下服用。Q:「丙烯醯胺」比較常出現在淺中深焙哪種咖啡豆?會否有危害?A:丙烯醯胺在烘陪過的咖啡豆中含量極少,雖然其為2A類致癌物,但對人之危害極微,應可放心,每天飲用5杯內無害。Q:不喝咖啡會頭痛,請問該怎麼辦?義式咖啡壺會對身體有害嗎?需不需要選特別的材質?A:不喝咖啡會頭痛,應可飲用咖啡,不過頭痛亦有其他原因,還是要請教醫師為宜,義式咖啡壼對身體應該無害。
-
2020-10-29 科別.心臟血管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醫師告訴你為何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日前北捷一名警員,趁休假時開車返回高雄老家,晚間突然感到身體不適,便自行前往醫院就診,未料人隨即昏迷,疑因主動脈剝離、出血性休克,今天凌晨宣告不治。其實,像這樣的案例層出不窮,究竟主動脈剝離有多危險?為什麼一旦發生就可能在短時內死亡?3日常致主動脈剝離年輕化 病發後48小時內死亡在台灣主動脈剝離發生率遠高於西方國家,以50-70歲男性居多,約為女性的兩倍;近年來,因為生活型態、飲食習慣及工作環境壓力,主動脈剝離的年輕化也逐年增加。萬芳醫院副院長、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施俊哲指出,急性主動脈剝離就如同體內有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旦發生若未能迅速就醫,一半以上的病人會在病發後48小時內死亡,嚴重時甚至會猝死;因此,這個急症目前仍是心血管最大挑戰的疾病之一,每年奪走許多人性命,其中包括很多青壯年人。高血壓控制不佳是常見因素 5大原因也不可忽視施俊哲提及,主動脈剝離除因血管破裂直接致死外,極有可能因假腔血流壓迫真腔血流導致各個器官缺血;因此,病人的臨床症狀會隨著剝離的位置、範圍而千變萬化。造成主動脈剝離的原因,高血壓控制不好是最常誘發的因素,另外,先天性主動脈狹窄、先天性主動脈畸形、心臟手術後遺症、馬凡氏症候群及胸部外傷等;值得一提的是,高血壓忽高、忽低控制不佳,是導致主動脈剝離最常見的因素。治療主動脈剝離 依類型不同對症下藥針對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依病情不同而有不同治療,如果是A型的心臟主動脈根部撕裂引發急性主動脈剝離,必須立即進行手術治療;另外,B型的主動脈剝離是主動脈破口在弓部遠端,此時可以用藥物治療,但是如果有併發症發生,動脈主要分支阻塞而造成器官缺血,持續嚴重高血壓或疼痛、肢體缺血、內臟器官缺血壞死、玻璃範圍擴大,形成動脈瘤或破裂時,則須改採手術。對於動脈剝離痊癒的患者,施俊哲建議,一定要控制良好血壓,避免三高,同時戒菸並禁止劇烈運動,維持規律生活,才能避免主動脈剝離的威脅。延伸閱讀: 主動脈剝離48小時內會死亡! 教你看懂5大危險警示症狀 主動脈剝離9成都因高血壓引起! 專家教你辨識急性心血管疾病8徵兆
-
2020-10-29 科別.新陳代謝
糖友易心腎病變 除了控糖還需做這些事
別以為糖尿病就是血糖偏高,如果不注意,可能讓你全身「害了了」。52歲王先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5年,平常血糖控制還不錯,糖化血色素(HbA1c)在7以下,日前早上起床突覺胸悶、喘不過氣,急診檢查發現,心臟病變與腎臟損害。全台糖尿病患者超過兩百萬,九成以上承受心腎共病的風險,如同王先生一樣,11月14日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衛福部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糖尿病合併症包括腎臟病、心臟病及視網膜病變,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就在不知不覺中危及糖友健康,需定期就醫及檢查,才能防範合併症發生。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針對國內近1.5萬名第二型糖尿病友進行篩檢普查,結果顯示,五成糖友血糖控制達標(糖化血色素HbA1c < 7),顯示近年糖友重視血糖控制的具體成果。但近六成合併高血壓、近四成合併出現蛋白尿,兩成三糖友同時合併高血壓與蛋白尿。該項調查也發現,96.65%糖友合併至少一項的心腎病變風險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脂、抽菸、肥胖、出現蛋白尿或是家族有心血管或慢性腎臟病史。如以國外研究風險計算公式來推估,台灣糖友平均10年發生腎臟疾病風險機率達36.93%、5年發生心臟衰竭的風險機率為6.24%。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指出,近年來,國內糖友合併心、腎等共病人數逐年增長,2000至2014年間,心臟衰竭人數增加1.8倍、慢性腎臟病人數增加4倍 ,慢性腎臟疾病如沒有及早阻緩惡化,最終必須面臨終身洗腎慘劇,目前洗腎人口中就有46.1%合併糖尿病。杜思德提醒,糖友們不僅要控糖管理,也要及時注意高血壓心腎病變症狀,定期檢測心腎風險因子,配合醫師給予的治療建議,積極照護。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最新糖尿病標準醫療照護指引強調,糖尿病治療除注意控糖時,也要評估心腎病變風險,及時選擇具有心腎保護的藥物,並建議糖尿病患者定期接受心腎病變險因子檢測,及早做好更全面的心腎保護。在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前夕,國健署與糖尿病衛教學會、糖尿病學會、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以及糖尿病病友全國協會共同提倡宣導「控糖321」,提醒糖尿病患者應做好個人血糖及共病控管,遵照醫囑守護自身健康。•血糖監控3指標:監測飯前、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HbA1c)•腎臟功能2注意:監測微蛋白尿、檢測腎絲球過濾率(eGFR)•心衰預防1定要:早期控制三高,預防心衰竭合併症。此外,「2020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 園遊會暨點燈活動」將於11月7日下午將於台中豐樂雕塑公園盛大登場,除了園遊會、健走活動、點燈儀式外,還邀請非洲鼓、優美人聲的阿卡貝拉樂團等團體表演,另公開糖尿病日主題曲MV【你和我】,向全台醫護人員致敬。
-
2020-10-29 科別.心臟血管
如果你老是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 中風可能會找上你
43歲的李小姐看起來體型雖不算太過肥胖,但也不能稱得上纖細,跟大多數辦公室的上班族一樣,從早上9點上班開始坐,一坐就會到下午5點多下班的時候,大約都是8~9個小時,幾乎沒有什麼活動的時間。平日也喜愛追劇,總在下班或周末假日時,抱著洋芋片坐在家中看電視,這也讓她的體重數字一年比一年增加許多。 高血壓初期通常無症狀直到今年李小姐開始感覺左手容易發麻無力,且發麻感覺愈加明顯,但也沒為生活上帶來什麼障礙不便,自認應該沒什麼嚴重的病痛。在家人聽說她的症狀之後,安排她到醫院健康檢查,報告結果顯示她的血壓偏高並有高血脂的問題,而腦部磁振造影影像發現腦部血管有阻塞的現象,這讓她不禁擔心,若再晚一步發現,恐怕會引發腦中風。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表示,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很多人都是在健檢或是看醫生時發現,甚至有人在已經中風了,才發現自己有高血壓問題。 錢政平也指出,不少人認為年紀大才會有高血壓的問題,但其實不管任何年齡,若是飲食不控制,也沒有養成運動習慣,高血壓問題很快就會上身的。而且高血壓可說是發生腦中風的最危險因素。以上述李小姐的例子來說,久坐、不運動又愛吃洋芋片追劇,洋芋片的鈉含量高、熱量高都是會造成肥胖、高血壓,長久下來若不加以控制,都會增加腦中風、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有三高問題者罹中風風險比較高國民健康署指出,有三高問題的民眾,未來5年內罹患中風的機率,與非三高個案相比,有高血壓者是2.8倍,而高血糖、高血脂者則分別為2.9及2.4倍。再根據95~98年中風登錄資料庫的結果也顯示,高血壓、糖尿病的民眾罹患中風後,也比其他人更容易有失能的情形,失能後也會帶來家庭的經濟及心理負擔。 腦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終身的發生率是六分之一;依據衛生福利部108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10大死因的第4位,共奪走12,176條寶貴的性命。每年的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世界中風組織(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今年的主題為「Join the movement」呼籲大眾動起來,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 錢政平也提醒民眾忙碌的生活也別忘了「333運動」每週運動3次,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心跳要達到每分鐘130下以上,保持健康生活型態,降低引發腦中風的風險。延伸閱讀: 2020世界中風日呼籲:每4人就有1人發生中風 國健署提醒「333守則」擺脫腦中風危險 每年新增3萬名腦中風患者! 最容易出現的5肢體痙攣表現一次看懂&nbsp;&nbsp;
-
2020-10-28 科別.腦部.神經
59歲男午睡後連刨削絲瓜的力氣都沒有 診斷睡醒後中風
住苗栗通霄的59歲陳姓男子有天午覺醒來發現身體半側無力,他不以為意,直到妻子下班回家看他表情古怪,且想煮絲瓜刨到一半就放棄了,她擔心丈夫可能中風,送至大甲光田綜合醫院急診,被診斷為睡醒後中風,光田腦中風團隊緊急施以顱內動脈取栓術移除腦內血栓,同時進行血管整形術與顱內支架植入,救回陳男一命,在數日內症狀完全恢復。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神經放射診療科醫師嚴寶勝指出,缺血性中風黃金搶救時間愈早、預後愈好。如果在中風後3小時內送醫,醫師會立即給予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陳男這類型的患者是在睡覺起床後出現中風症狀,稱之為「睡醒後中風」,因為無法確定中風發生的時間是否在3小時內,所以不能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在沒有顱內動脈取栓的時代,醫療只能保守治療,現在透過顱內動脈取栓術積極治療取出血栓,大大降低病人失能的風險。嚴寶勝說明,根據統計,在缺血性腦中風有1/5到1/3屬睡醒後中風,這些病人無法執行靜脈血栓溶解劑的情形下,顱內動脈取栓術給予患者新的治療曙光;而陳男就醫診斷為左側中大腦動脈阻塞,光田醫院腦中風團隊即時取出血栓後發現,患者腦血管狹窄超過70%,即使血栓取出,血管仍隨時都會有再次阻塞的風險,必須再施以腦血管整形術及顱內血管支架置放術,他術後恢復順利,已經出院返家,平安重回生活及職場。意外發生當天,陳妻回家看見丈夫臉色明顯怪異、臉部表情不對稱,把絲瓜拿到廚房料理台且刨削一半就擱置不動,說右手使不上力,陳妻說:「我第一個念頭就是他中風了」,即時送醫,才能得到最有效的腦中風治療。陳男住院時主責照顧的神經內科醫師柯麗櫻提醒,血壓高、心臟病、血糖高、血脂高、抽菸、高齡和肥胖等等都是引起腦中風的危險因素,10月29是世界腦中風日,腦中風不僅對個人性命造成威脅,也可能成為家庭傷痛,盼民眾重視且有效預防;陳妻說丈夫有三高問題,體重也破百,沒有好好控制,甚至鐵齒認為自己不會這麼剛好得中風。
-
2020-10-28 科別.心臟血管
中風不可拖,每分鐘腦細胞多死190萬個!「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要注意
秋冬季節中風危險性增 注意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 心血管疾病是國人重大死亡與傷殘原因,秋冬後氣溫下降更是疾病高峰期,而民眾對腦中風徵兆的認識度,以及中風緊急處理方式的正確認知仍未普遍。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醫師指出,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與出血性,缺血性中風約佔4分之3,出血性中風約佔4分之1。無論是哪一型中風,只要發生就可能造成嚴重傷害,鄭建興表示,中風常見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忽然視力減損、講話困難或聽不懂他人言語、劇烈暈眩或頭痛。提醒民眾留心「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微笑」是指臉部表情是否不對稱或嘴角歪斜;「舉手」是指單側手腳是否有無力現象;「說你好」是指有無口齒不清。一旦出現上述徵兆,應立刻撥打119送醫。 血壓沒顧好中風多2.8倍 控制三高注意生活型態 腦中風發生與慢性病關係非常密切,鄭建興說明,一旦高血壓發生將會增加2.8倍中風風險;糖尿病則增加2.9倍中風風險;高血脂則增加2.4倍中風風險。台灣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黃瑞仁醫師表示,血管問題引發腦中風的主因是三高,另一項重要因素是抽菸。在三高與抽菸增加的心血管疾病風險中,腦中風發生率是心肌梗塞的3至4倍。而心律不整與心房顫動族群,產生腦中風的機會也較一般人多出5倍。黃瑞仁提醒,預防腦中風首要仍是血壓、血脂、血糖控制,並注意戒菸、運動、飲食三大生活型態。高風險族群建議進行定期健康檢查,規律記錄血壓、血糖、血脂肪、膽固醇,提早警覺心腦血管疾病的可能。 取栓溶栓有搶救黃金時間 勿自行開車快撥119 國人發生腦中風徵兆後,易有延誤就醫,造成性命或失能風險增加。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黃集仁醫師指出,國內急性腦中風與心肌梗塞都有清楚的就醫流程,希望病人發生症狀後,應在黃金時間4.5小時內施打血栓溶解劑,或是在8小時之內進行動脈取栓。黃集仁表示,現今取栓技術進步,已延長至24小時內都有機會替病人手術取栓,由於中風發生時間愈久,對腦細胞功能損傷會更加嚴重,民眾應認識腦中風症狀,掌握黃金時間,也建議不要自行開車就醫,避免途中發生危險,一旦有「微笑、舉手、說你好」的徵兆,立即打119報案送醫。 1分鐘腦細胞多死190萬個 常見錯誤中風處置方式要避免 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陳柔賢醫師說明,發生中風的處理最重要的是「快」與「準」,每慢1分鐘送醫治療,腦細胞將會多凋亡190萬個,這樣的腦細胞死亡速度將使腦細胞、腦髓鞘快速凋亡,加速老化3.1個禮拜。民眾最常見的中風錯誤處理方式包括先在家休息、自行放血醫療、自己或由家人開車送醫,都可能延誤黃金救治時間而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陳柔賢指出,中風民眾往往會詢問是否還能「通血管」恢復正常健康。如果以稻田比喻大腦,中風就有如乾旱後稻田枯死,這時再以水流灌溉也於事無補。陳柔賢強調,若能在3到4.5個小時內接受靜脈融栓治療,溶解塞住血管的血栓,未來產生功能受損的風險將會降低40%至50%,有機會恢復良好。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0-28 科別.心臟血管
逾三成上班族發生中風不會處理 記FAST口訣減失能風險
據「腦中風健康識能推廣試辦計畫」研究發現,企業職場工作者面對急性腦中風情況發生時,三成以上表示難以立即做出處置,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預防暨社區醫學部主任陳龍呼籲,牢記FAST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 記下時間快送醫」,減少失能與死亡風險。該計劃由國健署委託台北醫學大學林立峯助理教授團隊執行,擇定企業員工對象特徵包含工作時程不固定、時常外食及應酬,生活習慣作息不規律、工作型態屬於責任制及業績導向、工作壓力大及高度精神緊張,了解職場員工對於「腦中風健康識能」的認知而進行調查。計畫發現,88.4%上班族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獲取腦中風相關資訊是容易的;但28.6%表示在理解腦中風相關書面及口語資訊上是有困難;而對於判斷腦中風相關資訊的正確性也有五成認為困難;而面對急性腦中風情況發生時,31.7%上班族表示難以立即做出處置。據衛生福利部108年國人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死亡人數超過1.2萬人,中風對國人健康衝擊甚鉅,且中風造成失能的後遺症,是我國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也提醒,「每4人中就有1人發生中風。」要掌握以下333健康守則,就能夠減少腦中風急性發作的風險;民眾若發現有小中風的情形,切勿因症狀緩解而輕忽嚴重性,一定要迅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若發現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不可任意停藥或增減用藥的劑量;記住不吃多鹽多油食物、不吸菸、不過度飲酒;保持定期測量血壓、適度規律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及善加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國人成人預防保健服務。
-
2020-10-28 科別.眼部
銀髮族的視力殺手! 7個「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問題,眼科醫師替你解惑
各位讀者可能聽過這樣的對話: 「阿姨之前看東西扭曲怪怪的,去看醫生說是黃斑部病變,結果說眼睛要打針,而且打一針不會好,要打很多針。那個藥是什麼?眼睛也可以打針喔?」 「隔壁那個廖阿嬤也說是黃斑部病變,醫生怎麼說要做什麼光動力治療,可是眼睛也要打針,到底對不對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在已開發國家造成失明原因的第一名,不是最常聽到的白內障或青光眼,而是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台灣已在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並可能將於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因此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個越來越重要的課題。然而因為此類疾病的種類以及治療方式有時讓人眼花撩亂,本篇文章將以七個重要的問答,解除您心中的疑問。一、什麼是視網膜?什麼又是黃斑部?我們的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相機,光線經過角膜、水晶體折射後投影在視網膜上形成影像訊號,視網膜就像是相機的感光元件一般非常重要,而其正中央就是黃斑部,只要我們在看東西,都是在使用它。二、黃斑部為什麼會生病?聽說有分乾的跟濕的?我們的黃斑部就像一個高能量的工廠,每天為各位提供視覺的訊號,當使用了時間久了,開始就會有一些退化性的病變,更嚴重的甚至會造成黃斑部的積水或出血,這就是黃斑部病變。「乾性」的病變指的是比較輕微的退化,一般在55歲以上的長者如果黃斑部產生了退化性的隱節稱之(如:圖一右側),在這個階段大多視力不受影響,也不用特別治療,但建議每半年至一年要追蹤;「濕性」的病變就嚴重多了,它指的是視網膜的深層長出了不正常的新生血管,這些血管經年累月的作怪,引起黃斑部的水腫或出血(如:圖一左側)。濕性的病變如果沒有及時治療,黃斑部會形成結痂,進而造成永久性的失明了。三、黃斑部病變的症狀有哪些?哪一些人是黃班部病變的高危險群?黃斑部出問題的特徵就是都從正中央來,造成視力的下降。常見的症狀是看東西扭曲(直線變成曲線)、中心的暗點或斷點、或中心的模糊。高危險群包括高齡者、有家族遺傳者、抽菸、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四、乾性的黃斑部病變該如何保養及控制呢?因為在乾性的患者中,大約有10%可能轉為濕性,因此平常自己在家的評估是很重要的。可以上網搜尋「阿姆斯勒方格表」,一次遮一隻眼,觀察線條是否出現扭曲或暗點。更為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輪流用單眼觀察家裡的門框或窗框,如果出現了新的歪斜扭曲或暗點,那麼就要趕快到眼科就診了。五、黃斑部病變該如何治療?眼睛裡面注射的是什麼藥物?目前治療的主流是眼內注射新生血管抑製劑。健保從2011年開始給付,需要事前送審。一般來說需要長時間有毅力的與眼科醫師配合,規律的回診,並且通常需要多次的針劑治療。標準的療程初始以一個月一針為原則,總共先施打三針,之後視病情再做後續的安排。一般來說,在前兩年施打超過10針是很常見的(如:圖二是一個71歲伯伯的治療範例)。六、醫生有跟我說我的病稍微比較不同,叫做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需要做「光動力治療」,這是什麼狀況呢?其實這是在我們亞洲特別重要的疾病。就以台灣的資料來說,所有傳統上診斷為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病患,大約有接近一半是息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它的特色是脈絡膜會有一顆到數顆像葡萄一般的息肉狀異常血管,也可能伴隨猶如葡萄藤一般的不正常血管(如:圖三)。這種病灶除了造成積水之外,還很常因為血管的破裂而產生黃斑部下方的大出血。因此在治療上,除了用新生血管抑制的眼內針劑注射外,醫師也可能視情形給予一種特殊的雷射:「光動力治療」,將這些不正常的血管燒灼,使其萎縮。七、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樣的飲食可以保護我們的眼睛呢?所有一般民眾都有幾件事情可以做:◎外出在日曬較強之處,記得戴上太陽眼鏡和帽子。◎危險因子的預防與控制,包括三高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控制。◎均衡飲食,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堅果類、以及深海魚類等。如果想要補充健康食品,葉黃素是大家最關心的部分,它的確對於中重度的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有預防惡化的效果。然而在許多深綠色蔬菜包括番薯葉、綠花椰菜、菠菜等等都含有豐富的葉黃素,所以充足的攝取這些天然的深綠色蔬菜,或許是更好的作法。我們如果做個總結,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個在高齡/超高齡社會不可忽視的疾病。乾性的階段著重於日常的保養及追蹤,而濕性的階段就要與醫師配合積極治療,才能保全視力。
-
2020-10-27 科別.泌尿腎臟
34歲胖男停紅燈秒睡 延求醫致腎功能受損
一名34歲男性3年前檢查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卻未定期追蹤,直到近日發現下肢水腫、倦怠、食慾下降等症狀,甚至下班後開車停紅燈也能「秒睡」,赴醫檢查才發現是慢性腎衰竭合併代謝症候群及睡眠呼吸中止症,雖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但腎功能已受損,如今只能懊悔忽視身體警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指出,患者身材矮胖,平時沒有運動習慣,每天開車上班,卻常常在等紅燈時睡著,有時在家裡只要不講話,也會在沙發上秒睡,他起初以為是工作忙碌,加上開車太累造成,直到伴隨下肢水腫,才驚覺事不單純,立刻赴醫檢查。經詢問病史發現,患者3年前就發現罹患糖尿病和高血壓,同時體重過重,無適當控制,且以為年紀輕應無大礙,沒有定期回診追蹤拿藥,直到腎臟失去功能,造成嚴重水腫、食慾不振、全身倦怠等症狀,確診為慢性腎衰竭,必須立即進入透析治療,才能繼續正常生活。但因患者合併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呼吸道阻塞的症狀,若經由傳統透過全身麻醉置放管路恐有風險,在手術麻醉過後無法脫離呼吸器,因此給予在腹部局部麻醉,病患於清醒狀態下置放管路,並配合其生活型態,採腹膜透析治療,讓他維持工作不致中斷。開始透析後,患者水腫、尿毒症改善,再轉診至耳鼻喉科,安排接受手術及正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後,才大幅改善睡眠品質。林崇智說,根據統計,一般罹患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病程,在疾病發生造成腎臟的病變,通常約5至8年才會進入末期腎臟病而需要透析,而這名男子為宅男,工作單純,無不良習慣亦無抽菸,但除了未規則控制血糖血壓問題外,同時因合併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加速腎功能惡化,才會年紀輕輕造成腎功能受損。他提醒,高血糖、高血壓若長期未妥善控制,會對腎臟造成極大傷害,加速進入透析治療階段,此外,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許多疾病互為因果關係,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等代謝性疾病,除了致使腎臟病惡化、影響患者健康,更可能威脅公共安全。另外,腎臟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若年輕的家人有上述高血糖、高血壓、肥胖、宅在家等狀況,應時常關心他們的健康,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2020-10-26 養生.聰明飲食
玫瑰鹽、海鹽和岩鹽哪個比較健康?教授告訴你答案
昨天(2020-10-24)在加拿大McGill大學的網站看到一篇剛發表的文章,標題是Table salt, kosher salt, sea salt, Himalayan salt. Which one should I buy?(食鹽,猶太鹽,海鹽,喜馬拉雅鹽。 我應該買哪一個?)。這篇文章裡面有很多跟鹽有關的趣事,所以我覺得值得跟大家分享。但是,我並不會只是把它翻成中文,而是會加入很多我個人的創作。也就是說,我這篇文章是半翻譯,半自創。鹽是我們祖先使用的第一個調味料,而取得的方法是將海水蒸發或從鹽礦開採。事實上,由於鹽礦是海洋變成陸地之後而形成的,因此,所有的鹽其實都是「海鹽」。早在公元前6500年,人類就在奧地利的Salzburg(薩爾茨堡)附近開採鹽礦。事實上,Salzburg這個字是由Salz(鹽)和burg(城堡)組成的,所以Salzburg的意思就是「鹽城」。但是,一提起Salzburg,大多數人立刻會想到的應該是莫扎特,而不是鹽。至少我就是如此。古羅馬人在海邊建造大型蒸發池來收集鹽,而由於鹽在當時是非常珍貴,所以士兵獲得一種叫做Salarium的特殊津貼來購買鹽。Salarium這個字是由Sal(鹽)和arium(票卷)組成的,所以Salarium的意思就是「鹽票」,而它也就是Salary (薪水)這個字的來源。美國食物裡有一種叫做corned beef的生牛肉。它就像我們台灣的鹹豬肉,都是用鹽來保持肉的新鮮(延長可食的期限)。可是,我在美國住了41年,還是搞不懂為什麼會叫做corned beef,畢竟corn是玉米,而這種肉是怎麼看也看不出,怎麼吃也吃不出,如何會跟玉米扯上關係。看了McGill大學網站的那篇文章才知道,原來Corn在這裡的意思並不是玉米,而是「顆粒」。Corned beef是用大顆粒的鹽(即粗鹽)抹在生牛肉上而製成的,所以Corned beef的翻譯是「鹹牛肉」,而不是「玉米牛肉」。不管是食鹽,猶太鹽(kosher salt),海鹽,還是喜馬拉雅鹽,它們都是至少含有98%氯化鈉的物質。它們的差別是在於結晶的大小和形狀,以及它們所含的微量雜質。海鹽是蒸發海水而製成的,食鹽是從世界各地開採的鹽提煉而成的,喜馬拉雅鹽是在巴基斯坦的Punjab(旁遮普)地區開採來的,而猶太鹽可以是來自海水或鹽礦。傳統上,猶太人的食物,即所謂的kosher food,是必須遵循猶太教的教規來處理,而其中一條(Leviticus 7:26)的規定是「你不得在任何住所中食用任何血液,無論是禽類的血液,還是獸類的血液」。所以,猶太人就用大顆粒的鹽來達到吸乾肉裡血液的目的。也就是說,所謂的kosher salt,其實就只是再普通不過的粗鹽。但是,由於kosher這個字給人的感覺是神聖,高尚,衛生,所以腦筋動得快的人就創造出kosher salt這個詞來達到賺錢的目的。「喜馬拉雅鹽」因為含有微量的鉀,矽,磷,釩和鐵,所以會呈現出粉紅色。而就因為這個所謂的「天然」顏色,它就被有心人士吹捧為含有儲存的陽光,可以去除肺部的痰,清除鼻竇充血,預防靜脈曲張,穩定心律不齊,調節血壓,平衡腦細胞中過多的酸,等等。那,既然是有這麼多了不起的功效,喜馬拉雅鹽的價格當然也就不能被看扁 – 大約是食鹽的20倍。我在2019-7-6有發表一篇非基改鹽,談到一款名為HIMALANIA Rock Pink Salt的《岩鹽》。HIMALANIA這個字很顯然是HIMALAYAN的誤拼,但也有可能是標新立異的品牌名。不管如何,它的的確確就是「喜馬拉雅鹽」,而更有趣的是,它在標籤上有註明NON-GMO(非基因改造)(請看上面的插圖)。也就是說,這種鹽是有基因的,是可以傳宗接代的,說不定還能交配做愛呢。我在2019-5-22也有發表一篇氧化還原信號分子,直銷鹽水,談到一款要價不菲,但卻在台灣大賣特賣的高檔鹽水。這篇文章已經累積了將近五萬個點擊,而直到現在每天都還是有一兩百個點擊。更有趣的是有一大堆這款產品的直銷騙子常來嗆聲踢館,大大提升這篇文章的點擊率。我還真得感謝他們對我這個網站所做的貢獻。不管如何,這款產品也是有特別註明非基因改造(請看上面的插圖)。也就是說,它那罐子裡的鹽水也是有基因的,也是可以傳宗接代的,也是說不定還能交配做愛呢。這篇McGill大學的文章在最後說,鹽就是鹽,無論是在營養上,或是在健康上,食鹽,猶太鹽,海鹽,還是喜馬拉雅鹽,都是毫無區別的。不過,有一點不同的是,大多數的食鹽是有添加碘來預防甲狀腺肥大(請看我在2018-8-31發表的食鹽加碘,滅華工程?)後記:讀者chongyie寄來一篇2020-4-15香港明報的報導【消委會報告・食鹽】兩款岩鹽金屬物超標 4海鹽含微塑膠。原文:食鹽,海鹽,猶太鹽,喜馬拉雅鹽:鹽的趣事
-
2020-10-26 科別.心臟血管
她睡醒肩頸僵硬以為落枕 醫生臉色大變令「馬上住院」
一名婦人午睡起來感到脖頸僵硬,到醫院檢查無異常以為是落枕,事後因未好轉再度就醫,被神經外科醫生檢查出是腦出血、動脈瘤破裂的重症,緊急入院手術才撿回一命。錢江晚報報導,寧波一名王姓婦人前陣子在家午睡,醒來後感到脖子僵硬,伴隨頭痛、發冷、噁心等症狀,他到醫院做斷層檢查,但沒有異常,她想說可能是落枕,就到中醫去推拿治療。隔天王婦還是不放心,又到醫院去做核磁共振,仍未見異常。過了四五天症狀未緩解,她又換了一家醫院的神經內科檢查,醫生會診神經外科,竟被要求「馬上住院」,原因是很可能腦出血。王婦半信半疑,說要回家和家人商量,傍晚醫生還直接打電話到她家要求趕快就醫,不然會有危險。王婦被嚇得趕到醫院,醫生安排急診,她被確診為「左側後交通動脈瘤破裂,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馬上進行手術,才保住一命。醫生解釋,像王婦這種屬於動脈瘤破裂後微量出血,斷層檢查難以診斷,若症狀和體態屬於該疾病典型患者,需要進一步做腦血管方面的檢查,否則易發生二次破裂出血,死亡率極高。醫生指出,蜘網膜下腔出血具有高致殘率、高致死率和高再發率,少數患者發病前兩週有頭痛、頭暈、視力改變或頸部僵直,一般年輕人比老人更多見,常被臨床誤診為偏頭痛或頸椎病。該病發有幾個高危險群,包括40~60歲、停經婦女、高血壓患者、有抽煙酗酒習慣之人等等,另外天氣冷也容易引發蜘網膜下腔出血,因此冬天和春天最易發病。
-
2020-10-26 養生.保健食品瘋
醫病天地/保健食品 不是「有吃有保庇」
近年保健風氣盛行,許多人常抱著「有吃有保庇」的心情,服用各種健康、保健類食品,台北慈濟醫院藥師王平宇提醒,若因慢性病正在服藥者,要清楚該食品是否會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以免食補不成反傷身,如服用抗血凝劑等藥物的人,若使用魚油、銀杏等具活血功用產品,可能增加出血風險,高血壓與腎臟類疾病患者應避免大量食用雞精、蜆精等高鈉補給品,以免加重病情。王平宇強調,有民眾認為只要將兩者的服用時間錯開,就能避免交互作用,但多數藥物的作用時效為24小時,無法靠錯開時間減緩交互作用。常見易與保健類食品產生交互作用者,包括抗凝血劑、降血脂藥物、免疫疾病藥物等。王平宇說,服用抗血小板、抗血凝劑等藥物者,勿自行使用魚油、銀杏、維他命E等具活血功用產品,以免導致皮下出血、胃出血、血尿、出血性腦中風等出血風險上升。服用降血脂藥物的人,要避免與同樣具降血脂作用的紅麴併行服用,此舉如同提高藥的劑量,可能導致疲倦、黃疸、肝指數上升等副作用發生機率上升。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藥物,要避免與人參、牛樟芝、靈芝等具刺激、活化免疫系統功用者一併服用,以免藥物的治療效果下降。高血壓與腎臟類疾病患者要避免大量食用雞精、蜆精、食補液等高鈉補給品,以免加重病情。
-
2020-10-25 科別.精神.身心
健保大數據/民眾失眠看那一科?這科別上榜不意外
108年各年齡層及性別使用安眠鎮靜(含抗焦慮)藥品,女性用藥人數約為男性1.5倍,不分性別皆為60至69歲用藥量最大。若仔細分析不同年齡層男女安眠藥品情況,女性於50至59歲起,用藥比例與男性相比突然大增,彼此差距將近2倍,該情形到70歲後,用藥量差距又縮短。對壓力感受較敏感,女性用藥人數多。女性用藥人數多,其實與女性患者基數多有關,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說,這與第一線臨床觀察一致,尤其女性對於壓力感受比男性更敏感,多認為睡眠品質重要,甚至常在門診看到妻子因治療效果好,拉著丈夫一起來看診。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振興醫院身心治療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毛衛中也說,失眠最常見的心理合併症是憂鬱症、焦慮症,這些疾病都是女性好發性高,女性荷爾蒙變化也比男性明顯。面對壓力,即使家庭主婦也不比職業婦女少,如經濟分配、育兒教育輔導等安排。失眠前五大就醫科別,中醫排第一。108年主診斷為失眠、且前五年無失眠主診斷就醫紀錄的民眾,這五年當中的五大就醫門診依序是中醫科、家醫科、耳鼻喉科、牙科及內科;前五大就醫住診依序是婦產科、骨科、外科、泌尿科及心臟血管內科,多與疼痛、頻尿、胸悶等影響睡眠品質因素有關。一般人不易理解牙科為何上榜,其實健保數據結果與臨床多年觀察相似,林嘉謨說,磨牙、顳顎關節痛都會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多數民眾在開始出現睡不著,又害怕吃藥傷身,中醫科就成為優先選擇,希望透過調息改善失眠,若有明顯打呼問題民眾則會從耳鼻喉科轉診。確診失眠前最常看科別,精神科未入列。值得注意的是,毛衛中指出,從失眠患者在確診前五年最常看診科別沒有精神科,可以看得出國內多數民眾對於精神科仍有忌諱。在其他科別提出受失眠所苦比較自在,但認為「失眠不是多嚴重的問題」也是不積極至身心科看診原因之一。毛衛中也分享一份2001年多國合作研究各年齡階層失眠發生率差異,多數人都會認為年紀大了才會容易失眠,但該研究卻打破成見,發現年紀並非失眠好發率重要因素,研判大齡失眠者可能是「被逼來看醫師的」,因老化出現內外科問題,就醫時順便說明失眠問題。該研究觀點在健保數據中得到證實,108年「次診斷失眠」者最常因精神官能性疾病、情感性疾病、高血壓性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疾病、上呼吸道疾病、一般症狀與徵候、發作及陣發性疾患、女性生殖道非(發)炎性疾患,十大上述問題就醫。附設睡眠中心醫院,經手患者多。108年各醫療層級門診件數第一的醫療機構,分別為基層診所家欣診所、區域醫院台北市立聯醫、醫學中心中國附醫、地區醫院中國醫台北分院。多項睡眠生理檢查人數統計中,則是由林口長庚脫穎而出,奪得第一,其次分別為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台北榮總及台中榮總。毛衛中說,上述名次靠前的醫療院所,多是20多年前率先建立睡眠中心的醫院,院方重視跨失眠科轉介,各科醫師看重失眠問題,較能揪出失眠患者,經手患者人數多,對於失眠治療更熟悉,更能給予病人完整治療,患者看得見療效,回診次數自然多,形成善的循環。108年主診斷為失眠症者使用安眠藥品,共申報3991萬件,診所申報2324萬件居冠、其次是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醫學中心。用藥申報件數最多的醫院是台北市聯醫,共申報56.1萬件,林嘉謨和毛衛中都認為,該結果與聯醫由多醫院組成且有精神科別為主的松德院區有關。
-
2020-10-25 科別.心臟血管
民眾誤解徵兆送錯醫院 腦中風治療易陷瓶頸
高血壓、糖尿病提高腦中風風險;醫師提醒,多數民眾對腦中風認知不足,不清楚須緊急送醫的徵兆,且多數民眾以為症狀輕微自行開車或送到無法處理的醫院,而錯過急救時間。腦中風的發生與慢性病息息相關,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腦中風病人當中,每3人就有1人為糖尿病患,近8成患有高血壓,慢性病者應較一般人更注重腦中風的徵兆與辨識。台灣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黃瑞仁表示,長期高血壓會讓血管壁承受較大的壓力,造成動脈硬化狹窄、血管阻塞,更增腦中風發生率。根據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高血壓患者5年內發生中風的風險為一般人的2.8倍。高血壓患者往往也會伴隨心房顫動等心臟疾病,因心臟無法正常且有效的收縮,導致血液無法正常流程而產生血栓,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更是正常人的4倍以上。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張恬君說,長時間高血糖,導致血管病變,將導致早發性動脈硬化,進而增加腦中風的發生風險。台灣最新糖尿病年鑑指出,糖尿病中風發生率在7%以上,不到40歲糖尿病患併發腦中風的盛行率較10年前上升3成,年輕糖友也應提高警覺。慢性病患者應意識疾病併發腦中風的高風險性,提高對腦中風徵兆的辨別,但今年台灣腦中風學會最新腦中風認知調查指出,多數民眾對腦中風仍認知不足,高達4成民眾對腦中風的徵兆仍停留於昏迷倒地,僅3成民眾清楚知道腦中風主要徵兆,其中臉歪嘴斜最容易被誤判,近6成的民眾認為可能是顏面神經失調。鄭建興表示,缺血性腦中風多半是「突然間」身體單側無力,手無法高舉、腳無法抬、臉歪嘴斜、講話不清楚,一旦出現「任何一種」徵兆,「快速辨識、送醫時間」更是決定患者預後的好壞。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陳柔賢說,腦中風治療是透過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或動脈血栓移除手術,使血管、血流暢通,靜脈血栓溶解治療為目前臨床上具即時性和可行性高的治療選擇,若能在有效治療時間內施打靜脈血栓藥物溶解劑,患者有高達4至5成的機會可恢復正常或是僅輕微功能受損。調查結果也顯示,近8成民眾會因為症狀輕微而自行騎車或開車就醫,可能錯過就醫時間。雖然7成民眾了解愈快送醫愈好,卻有多達8成還是自行選擇認為離自己最近的醫療院所就醫。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代表、北榮腦血管科主治醫師鍾芷萍說,腦中風治療並非所有醫療院所都能執行,僅有中重度級醫院方可進行處置,民眾在搶快的同時也要送到對的醫院,避免錯過治療時間。若前往無法治療的醫院,經過檢傷、確認後轉院,反而會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黃集仁表示,國際及台灣治療指引建議,出現腦中風症狀最慢應於4.5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據統計台灣平均送醫時間超出標準1倍,更有8成患者無法在2小時內到院。黃集仁說,全台可執行腦中風治療、施打的責任醫院達100家以上,若患者能透過打119報案送醫,將可大幅縮短送醫、檢傷時間,患者便能接受最妥善的治療。
-
2020-10-25 新聞.用藥停看聽
疫情帶來缺藥危機?藥品供應鏈改變 五款藥品將退出台灣
根據食藥署藥品供應平台「建議使用替代藥品品項」今年有124款藥品通報不及供應,其中有5款因藥廠規畫年底或明年初退出台灣市場,無法如期供應,5款藥品包含高血壓用藥、愛滋抗病毒藥物、青光眼、過敏性鼻炎藥品等。新冠肺炎疫情帶來我國缺藥危機?食藥署藥品組簡任技正潘香櫻表示,食藥署認定的「缺藥」為沒有其他可以替代的藥品,依照統計為20件,不過社區藥局、醫院、藥廠,若是叫不到貨、暫時供應短缺,又或是藥廠準備退出市場,無論是否為「必要」通報的藥品品項皆會通報給食藥署。潘香櫻表示,從今年初至十月至少有上百件通報案例,每一件通報,食藥署皆會對外公布,並且告知可取代的藥品為何;今年的通報案件數確實比往年還高,她認為與新冠肺炎有一定的關係。潘香櫻表示,今年全球藥品供應鏈受到疫情影響,都出現供應問題,根本原因與原料藥多源自印度、中國有關,美國、日本因應疫情帶來的藥品供應問題,早已開始進行檢討,台灣近期也不斷與藥廠呼籲,原料藥來源不能只仰賴印度與中國。於藥品供應平台「建議使用替代藥品品項」今年總計有124項通報,其中有5款是因為準備今年底、明年初退出台灣市場而通報,分別為高血壓用藥「捷賜瑞錠10公絲」、「普心寧持續性藥效錠10公絲」;愛滋抗病毒用藥「諾億亞膜衣錠100毫克」;青光眼用藥「利視即樂點眼液」;過敏性鼻炎用藥「必克喘乾粉吸入劑200MCG/DOSE」。潘香櫻表示,這5款藥品退出的原因,可能與市場布局有關,不過這5款藥品都屬於普遍性用藥,每款至少都有二到三種的替代藥品,民眾無須擔心疾病治療上無藥可用。
-
2020-10-25 養生.聰明飲食
3週瘦4公斤,關鍵竟在「戒麵粉」!不好消化、讓腸壁變鬆...腸胃科醫師:為何麵粉讓你脹氣又肥胖
有甲狀腺問題的患者,必須禁食麵粉五十歲後半的洪女士為了減肥而前來求診。五十歲正是開始會關注健康的年紀,洪女士也不例外,她平時只吃有機農產品,也很認真騎腳踏車、照顧健康。「我生孩子之前還很苗條,但生了三個孩子之後就開始變胖,現在不管做什麼都瘦不下來。」洪女士的臉上滿是委屈。雖然很努力但還是沒變瘦的她,可能是聽說幫助腸道解毒就有機會瘦下來,所以才來求診。雖然一方面是想要找回昔日的窈窕身材,但最大的原因應該是變胖之後身體很沉重,移動時非常不方便,所以才會想減肥。「肥胖」是最具代表性的亞健康症狀,因為隨時都可能發展成疾病,所以必須特別小心。果不其然,我們只做了簡單的檢查,就發現洪女士的狀況已經不再只是亞健康,而是幾乎要生病了。血壓和血糖已經逼近生病的水準,高血脂症也非常嚴重,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甲狀腺。甲狀腺是掌管各種代謝的能量工廠,會配合身體的狀況,控制甲狀腺荷爾蒙的分泌量,並將甲狀腺荷爾蒙維持在一定的濃度,但洪女士的甲狀腺荷爾蒙濃度卻很低。「甲狀腺功能低下」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甲狀腺功能低下之外,甲狀腺功能亢進也會讓免疫系統誤以為甲狀腺組織是敵人,進而對甲狀腺展開攻擊。甲狀腺亢進會分泌過多的荷爾蒙使人暴瘦;甲狀腺低下則會導致代謝所需的荷爾蒙不足,進而使人變胖。洪女士就是因為甲狀腺功能低下,才會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變瘦。和大多數的自體免疫疾病一樣,甲狀腺功能低下和腸道也有很大的關係。洪女士的腸道健康並不好,雖然沒有很愛吃肉,但卻很愛外食。在家雖然會使用有機農產品料理,但因為喜歡外食,所以會跟三五好友一起造訪名店。尤其喜歡麵粉,更經常吃義大利麵、刀削麵等麵食。麵粉不好消化,會為腸道帶來負擔,所以腸道不好的人要少吃麵粉,但洪女士卻一直在吃麵,腸道狀況自然不好。原本她就經常脹氣,吃了麵條之後,脹氣會更嚴重,顯然麵粉不適合洪女士。根據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麵粉中的麩質會使小腸的腸壁變鬆,讓毒素更容易進到體內。「甲狀腺功能低下一定要吃藥嗎?我母親也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真是讓人擔心。」因為有相關的家族病史,也讓洪女士非常擔心。雖然甲狀腺荷爾蒙的數值偏低,但也無須立刻投藥,所以我建議她先進行腸道修復計畫,視結果再決定下一步。 我叮嚀她在進行計畫的過程中,必須完全不吃麵粉,因為麵粉對腸道狀況不佳者,或是深受甲狀腺問題所苦的人來說無益。這是因為構成麵粉麩質成分的穀膠蛋白,其結構跟甲狀腺非常相似,所以當免疫系統把麩質當成敵人進行攻擊時,無辜的甲狀腺就會遭受波及,這可能會使甲狀腺被破壞,症狀更加惡化,所以一定要戒掉麵粉。腸道修復計畫進行三週後的結果讓人非常滿意,血壓和血糖都下降了,中性脂肪的數值也降低不少,甲狀腺荷爾蒙的濃度跟三週前相比提升許多,體重也少了四公斤。五十多歲要瘦身其實不太容易,但藉由腸道修復計畫清潔腸道,並提供適當的營養,幫助腸道恢復機能之後,原本很難減的體重終於出現變化。親眼確認這些改變的洪女士,開始更認真執行腸道修復計畫。可能是因為體重開始減少後,改變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光是兩個月她就瘦了十公斤。雖然瘦得很快,但因為有持續補足充分的營養,所以慢性疲勞消失了,身體也變得更輕盈。最重要的是,洪女士的甲狀腺荷爾蒙數值恢復正常,這讓她非常開心。當初她擔心母親可能要一輩子吃甲狀腺荷爾蒙的藥物,所以看到自己有這樣的結果,讓她更開心。每個人的甲狀腺大小都不同,有些人的甲狀腺大小天生就很剛好,但也有些人的甲狀腺略異常,尺寸會比標準稍微大一些,這會造成甲狀腺亢進或低下。以洪女士的情況來看,她就診時的甲狀腺正漸漸變大。人變胖之後,甲狀腺就必須製造更多荷爾蒙,所以甲狀腺的負擔會比正常體重時更大,這種甲狀腺負荷過大的時間一拉長,甲狀腺就會持續變大。經過檢查,變大的甲狀腺在為期三個月的腸道修復計畫結束之後,恢復到正常的大小。而洪女士也藉此再一次深刻體會到,想維持甲狀腺健康,腸道就必須要強壯。Omega-3 ──幫助血液循環,讓細胞膜更堅固Omega-3 可清除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及血栓,預防心血管疾病,幫助腦細胞再生,使腦細胞更強健以提升專注力。此外,Omega-3 在修復受損腸道、維持腸道健康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如果希望受損或是脆弱的腸道恢復健康,就要補充足夠的營養。人體是透過血液循環將營養供應給細胞,所以血液循環必須要好,這也是Omega-3 之所以重要的原因。Omega-3 可清除血管中的雜質,幫助血液循環,所以從結果來看,可讓腸道獲得更充分的營養供給。Omega-3 在維持細胞膜健康上,也扮演重要角色。細胞膜就像保護細胞的包裝紙,無論細胞多健康,如果缺少等同保護裝置的細胞膜,隨時都可能遭受攻擊,無聲無息消失,而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就是Omega-3。健康的細胞膜會選擇性地讓人體所需的營養通過,並阻擋毒素等不良物質。此外,細胞用剩的多餘營養或老廢物質也會透過細胞膜排出。如果希望細胞膜能正常運作,細胞膜就必須要柔軟,這代表必須要有足夠的Omega-3,才能幫助細胞膜維持柔軟。不僅如此,Omega-3 也有出色的消炎效果。Omega-3 脂肪酸之一的EPA,具有類似類固醇的強力消炎作用,此外,許多研究也指出,Omega-3對治療潰瘍性大腸炎等發炎性腸道疾病有顯著的效果。Omega-3 也能抑制導致瘜肉、癌症的有害物質。已有研究證實,Omega-3 確實能夠降低瘜肉或大腸癌的發病率。英國里茲大學的馬克‧ 赫爾(Mark Hull)博士,將五十五位曾經接受切除大腸瘜肉手術的患者分為兩組,並讓他們連續六個月服用Omega-3。很多人即使切除瘜肉,過一段時間還是會再長出來,但攝取Omega-3 的組別所長出的瘜肉數量,卻比沒攝取Omega-3 的組別少了約10%,瘜肉的大小平均也小了12.5%。美國國立環境保健科學研究所金尚美博士的研究也指出,Omega-3 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罹患機率。金尚美博士以1,509位白人(其中716人為大腸癌患者)和369位黑人(其中213人為大腸癌患者)為對象,進行了含Omega-3食物攝取量與大腸癌關聯性的問卷調查。結果告訴我們,含Omega-3 食品攝取量在前20%的人,大腸癌的發病機率比攝取量屬於最後20%的人低了39%。如上所述,Omega-3 是恢復、維持腸道健康的必要營養,但卻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要脂肪酸,所以必須透過食物或保健食品來補充。鮭魚、鯡魚、青花魚、沙丁魚等青背魚中含有許多Omega-3,此外像是亞麻籽油、大豆油、菠菜、核桃、奇異果中也含有豐富的Omega-3。書籍介紹斷食3天,讓好菌增加的護腸救命全書:專業腸胃醫師的「3步驟排毒法」,7天有感,3週見效,找回你的腸道免疫力!作者:李松珠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20/03/04作者簡介李松珠小時候讀了史懷哲的故事後,便立志成為醫師,之後便一直懷抱著這個夢想考進醫學院。就讀醫學院時非常認真,甚至每年都遠赴海外當志工,實習醫師時期也曾前往北韓開城工業園區擔任醫療志工。成為內科住院醫師之後仍不放棄前往海外,是一位相當關注人道醫療的醫師。在與任職韓國國際協力團(KOICA)的先生相遇後,雖夢想一起到海外擔任志工,但實際上因為女兒的出生而分身乏術,最終只能和生產後便甩不掉的贅肉共同生活。就在感覺忘記夢想,只能過著庸庸碌碌的生活時,某天卻因為腸道修復計畫而減重成功,並重新找回健康。以此為契機,開始研究功能醫學、食物療法、體質醫學、應用肌動學等。目前經營內科醫院,透過功能醫學診治受不明原因所苦的「亞健康」患者,提供診斷、治療、照護等服務,致力於幫助大眾找回健康。延伸閱讀: 老舊枕頭捨不得丟,都是在養黴菌!譚敦慈:出現這兩種狀況,就應該要換新的
-
2020-10-24 癌症.抗癌新知
賈伯斯死亡之謎?揭開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秘面紗 身體有這些情況都是警訊!
2020年是心痛的一年,肺炎疫情尚未緩解,新的噩耗打擊著影迷的心。曾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2012)中,演出成年Pi一角的伊凡.卡漢(Irrfan Khan)在兩年前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Neuroendocrine tumor, NET),日前因結腸感染而入院治療,仍然不治身亡。除了伊凡.卡漢,已故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女星奧黛麗赫本、男高音帕華洛帝、資深演員馬如龍等,也都是因為神經內分泌腫瘤而離世。長期暈眩、腹痛,可能就是「賈伯斯病」欣婷最近因為低血糖導致頭暈、經常出現腹痛、心悸等情形,本來以為只是小感冒,並不以為意,小心!這可能是有「賈伯斯病」之稱的「神經內分泌腫瘤」在作祟。平常我們熟知的癌症,一聽名字就可以直覺知道是長在某個器官的惡性腫瘤,只有生長在器官的癌細胞發生轉移,才會跑到身體的其他地方,但神經內分泌腫瘤卻不一樣,它可以生長於身體各個角落。什麼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會分泌荷爾蒙的惡性腫瘤。我們的身體內部有許多神經內分泌細胞,具有分泌荷爾蒙的特性,一旦發生病變,導致荷爾蒙分泌過量,就會改變患者的身體機能,產生神經內分泌腫瘤相關症狀。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一種由內分泌系統及神經系統病變造成的腫瘤,只要有荷爾蒙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被它影響,以神經系統周圍的腫瘤區分,有許旺細胞瘤(Schwannoma)、副神經節瘤(Paraganglioma)、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等,這些都屬於神經系統的腫瘤,全都囊括在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範圍內,醫學診斷能力進步,這也是近年來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盛行率會升高的原因之一。根據1996年到2016年期間的盛行率統計,平均每十萬人中,就有3.16人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若以性別統計,每十萬名男性中有3.61人,女性則是每十萬人中有2.75人,整體上,罹患率男性高於女性,且五十歲以上的人發生比例較高。像「斑馬」的神經內分泌腫瘤「人老嘍!身體一堆小毛病。」阿姨笑笑地說。門診來了一位阿姨,因為反覆咳嗽不見好轉,被耳鼻喉科轉到我的門診,懷疑可能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年紀一大,經常會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小毛病,有些人會像那位阿姨一樣,以為是小感冒,所幸不去看醫生,自己去藥局買個普拿疼就好,這樣一來,可能已經失去及早診斷的機會,最後造成無法挽回的身體傷害,就像可能會罹患「神經內分泌腫瘤」,一種症狀不特別的癌症。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症狀大部分都很常見,因此容易被忽略,或當成其他疾病治療,反而錯失了早期治療的機會。門診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病患,大多是已經反覆就診很多科別,但症狀一直得不到改善。一般而言,在醫師下診斷之前,病人的就醫過程與症狀診治歷程會相當漫長,通常從開始懷疑,到最後確診為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特別是前來就診多屬於四十到五十歲的女性病患,她們的焦慮感可能比症狀還要令人困擾,因此在陳述症狀時,也會包括疾病造成情緒上的影響,例如失眠等。當病人出現一些症狀,也做了相關科別的診斷與治療,在藥物控制之後,症狀仍未痊癒,卻又找不出導致症狀反覆的原因,若病患長期處在這麼一個反覆狀態之下,可能就需要朝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方向思考,讓病患再做更精確的檢測。不論是排除也好,確認也好,只要能夠早期發現,就有機會讓疾病得到更明確的診斷與治療。我們聽過一段話:「聽到馬蹄聲,直覺會想到馬,大部分也的確是馬,但不要忘了,牠也有可能是斑馬。」排除問題通常靠醫師臨床上的經驗,但有時候看似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可能是最終的結果,這段話很適合用來形容這個疾病的曖昧不明,斑馬不是保育類動物,也不罕見,就跟這個疾病一樣,它並不是罕見疾病,只是光聽馬蹄聲(常見症狀),不容易被辨認出來是斑馬(神經內分泌腫瘤),常被混淆,故而在一般醫學上也將神經內分泌腫瘤代稱為「斑馬」。氣喘、潮紅、盜汗,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警訊!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早期症狀通常比較沒有專一性,例如氣喘、皮膚炎、心悸、咳嗽、胃潰瘍、發熱,這些症狀都很難預測,也難以區分,很多常見的症狀都是來自於內分泌系統所分泌的內分泌激素造成的結果。舉例來說,有時候產生神經痛,是因為神經周圍的組織受到壓迫,進而造成疼痛;或是人體分泌腎上腺素造成血壓飆高;分泌胰島素,造成胰島素升高,讓血糖降低。有些人是因為胃泌素瘤(Gastrinomas)產生胃泌素,造成胃酸過多,進而導致胃食道逆流、胃潰瘍等症狀;或是有些內分泌會讓我們腹瀉,通常只要發生腹瀉,第一個反應會先去看腸胃內科,吃了醫師開的藥改善症狀,但過沒多久又出現同樣的症狀;或是有些人氣喘、咳嗽,到醫院檢查之後,發現根本沒有氣喘,或許就是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問題。另外,有些女性會有潮紅、盜汗的現象,有點像「停經症候群」,即是內分泌「女性素」原先是正常分泌的狀態,突然間變少了,像是某些腫瘤抑制女性素的分泌,可能就會有類似潮紅的症狀出現。過敏、皮膚炎也是症狀之一,有些病人誤認為自己是先天皮膚不好,以為是季節性、環境塵蟎等因素造成的影響,將症狀輕描淡寫帶過,而抗組織胺可以減少過敏的臨床症狀,所以醫師都會開立抗組織胺的藥物。但同樣地,內分泌系統也會分泌組織胺,如果異常就可能產生氣喘、心悸。以上都是內分泌異常的緣故,讓身體產生了一些臨床症狀,而非一般的過敏、皮膚炎導致,只是恰巧症狀類似,而錯失了對症診治的機會。對於神經內分泌腫瘤來說,最難的部分在於「早期發現」,所以民眾應該平時就注意自己的健康,當身體出現臨床症狀時,例如常見的腹瀉,有時候會被歸因於腸躁症;或是氣喘與咳嗽,一般會認為是胸腔科的問題;而臉潮紅則會被懷疑是婦科的問題等。因為神經內分泌腫瘤也有可能造成以上種種症狀,如果求診相關科別沒有獲得確切的症狀改善,病人就要有所警覺。(本文摘自博思智庫《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 書籍簡介 神經內分泌腫瘤不是罕見疾病,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更高!全身的內分泌和神經系統作用的地方,都有可能引爆地雷,咳嗽、氣喘、腹瀉、心悸、熱潮紅、皮膚炎……,你以為的小問題,卻是大症狀,早期診斷與治療,遠避腫瘤誤區!
-
2020-10-24 科別.骨科.復健
高齡門診最愛問:長輩一跌再跌 揪病根防失能
老年人最怕跌倒,跌過一次,不但可能再次跌倒,嚴重者可能因此臥床、失能,甚至致死。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鄭丁靚表示,如發生跌倒,千萬別掉以輕心,跌倒是警訊,背後代表有更深層的問題,必須評估內在和外在因素,加以改善。王奶奶某天鼻青臉腫來到北榮高齡醫學門診,家屬原以為因奶奶剛住進安養機構,機構為避免奶奶不適應環境而失眠,開立了助眠藥物,才導致奶奶半夜起床上廁所時跌倒。改善頻尿 起身下床急不得但經過詢問,奶奶其實住進機構前就已跌倒過好幾次,只是當時在家裡,熟悉環境,她適時扶住家具,跌得不嚴重,她也因此沒有告訴任何人。更進一步發現,奶奶因為頻尿,趕著上廁所,加上對環境不熟悉,跌得比以往都嚴重。後來,醫師開立改善頻尿的藥物,加上教導奶奶從床上起身及下床的安全姿勢,奶奶就不再跌倒了。鄭丁靚表示,老人跌倒可分為內在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骨關節退化、肌肉流失造成腿腳沒力,又或是感官功能退化、本體對地面凹凸感覺下降等。外在因素則包括家中堆積雜物電線、小孩或寵物貿然衝出,或為了方便鞋子只是套上,並未確實穿好,都可能增加跌倒風險。水分不夠 低血壓也易跌倒另外,許多長者因為腿腳不便或曾經跌倒,害怕頻繁上廁所,進而不敢多喝水,反因水分不夠導致姿勢性低血壓,容易頭暈跌倒,造成惡性循環;也因為害怕跌倒不敢出外走踏,使得人際疏遠,加重認知功能退化。衛福部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老人,每六人就有一人過去一年曾跌傷,15%至20%有中重度身體損傷、5%有一處骨折、1%甚至出現嚴重的髖關節骨折;在髖關節骨折的患者中,近一半再也無法行走、五分之一在六個月內死亡。鄭丁靚說,跌倒雖高居65歲以上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二位,但僅兩成會認真找出跌倒的原因,六成長者跌傷後未採取任何防跌措施。北榮高齡醫學中心若發現長者因跌倒而就診,會先了解長者過去是否曾經跌倒,進行問診和評估,了解是否常在同一個地方或同一個時間跌倒,試著分析危險因子;接著進行實驗室或影像學檢查,進一步釐清可能的原因。最後,根據長者跌倒的嚴重性,評估是否需要住院,並安排健康促進方法,調整營養攝取,讓肌肉關節再次活化。防跌設施 安裝牢固更重要鄭丁靚表示,長輩防跌最重要的三招,包括增加運動量、鼓勵長者多活動,按照醫囑服藥,適時整合多重藥物以及環境改善;尤其是防跌設施,「不是有安裝就好,而是要安裝好」,以減少長輩跌倒的機率。
-
2020-10-24 養生.聰明飲食
連鄧紫棋都在吃燕麥! 但燕麥與麥片究竟有何不同?
燕麥曾獲世界衛生組織封為10大超級食物,吃燕麥的好處多多,除了能增加飽足感、促進腸胃蠕動,還能降低膽固醇、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風險,近年來也成為減肥聖品,可以做成代餐包或是燕麥飲料,就連歌手鄧紫棋也將燕麥粥當成早餐必備餐點。不過,減重科醫師蕭敦仁提醒,為了增加口感,部分麥片、燕麥等即溶食品中,會添加香料、奶精、玉米糖漿、或麥芽糊和植物油等,雖然喝起來香濃,但可能無形中攝取過多的熱量,也無法達到高飽腹、低血糖的效果。麥片:從營養角度來看,燕麥和麥片的營養價值都很高,均含豐富澱粉、膳食纖維、蛋白質、礦物質與維生素,但口感卻差很多,麥片含有大麥、小麥、燕麥、蕎麥、玉米等綜合體,經過熟化、壓輾、烘烤等處理,才成為片狀,口感較佳。燕麥:相較之下,純燕麥是顆粒狀,外型有如燕子的尾巴,膳食纖維相當高,口感較為粗糙,也沒什麼甜味。儘管吃起來沒味道,也不太好吃,但為了健康或是減重,最好還是選擇純燕麥片。天然燕麥片含豐富的鈣、鉀、蛋白質、β葡聚糖和不飽和脂肪酸,營養價值高,可以當成主食,只要加水加熱後吃起來越黏稠、越粗糙,就代表越天然實在,建議挑選時仍以原型食物為佳。蕭敦仁表示,每天喝燕麥可降低體內壞的膽固醇,且燕麥含有豐富膳食纖維,吃了後較有飽足感,而熱量又比白米飯低,想減肥的民眾可以多多食用。蕭敦仁說,之前曾對53名BMI 25以上、平均體重90公斤的人進行減重試驗,每天吃2餐燕麥代餐,另搭配豆干、燙青菜等小菜,1餐熱量約400卡;搭配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結果半年下來,平均1人瘦下9.7公斤。不過,減重過程中,仍須維持天天5蔬果,力求營養均衡,攝取足夠的蛋白質,以免脂肪及蛋白質一起流失,且容易出現掉髮、皮膚變差等問題,雖然降了體重,也賠了健康。★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0-10-2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迷信保養傳說 走火入魔損健康
世說新語。「什麼是領導?」「領導就是由相信到迷信!」「什麼是老闆?」「老闆就是服從到盲從!」「什麼叫小三?」「小三就是迷戀到迷惘!」說得也有幾分道理,信任或是迷戀一個人,可以是理智的,但也有可能後來走火入魔,失去理智。同理,對許多醫學常識也容易如此。例如坊間許多有關健康保養的傳說,可能有些地方是對的,但如果走火入魔,由相信到迷信,則容易危害健康而不自知。例如許多藥都有副作用,有許多藥需要長時間服用,甚至要吃一輩子。例如糖尿病或高血壓用藥通常要吃一輩子,但如果糖尿病不厲害,經飲食控制、運動,控制體重,也許就不用一直吃藥。同樣地,如果有了高血壓,通常要一直吃藥,但如果是肥胖引起的高血壓,說不定減重之後,血壓就正常了,或者如果是緊張過度,或咖啡、茶喝太多引起的,只要控制情緒或咖啡、茶,說不定血壓就正常了。但有不少人沒那麼幸運,糖尿病、高血壓通常一輩子要服藥控制血壓、血糖,但也有一些人怕要吃藥一輩子就不吃藥,結果可能引發心臟病或腦中風或糖尿病併發症,才驚覺服藥的重要性,但通常為時已晚。又如B肝抗病毒藥物,目前無法消滅肝內的病毒,只能控制血液中的病毒,使肝臟不再一直發炎,但有些病友就怕要吃一輩子,不願意聽從醫師指示服藥,等到肝臟發炎甚至猛爆性肝炎發作,才緊急服藥,但有時就為時已晚,生命大受威脅,甚至因此往生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0-24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門診最愛問:控制三高,長照風險少一半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被稱為三高,是現代人健康大挑戰,對65歲以上長者,更是如此,統計顯示,65歲以上長者八成至少有三高其中的一種。三高影響認知功能、使失智風險增加,但若能穩定控制,可降低長照風險,減輕親友照護與經濟的負擔。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黃安君表示,研究顯示,65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約六成;60歲以上有二成的人有糖尿病,65歲以上飆至四成。至於高血脂症,包括高膽固醇血症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前者血液中總膽固醇(T-CHOL)超過240 mg/dl,後者三酸甘油酯逾200 mg/dl,65歲以上患者也約兩成有高血脂症。三高可能使動脈粥狀硬化,使大小血管病變,出現腦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腎臟變等風險,也對認知功能有影響。研究顯示,血壓、血糖不穩定是失智危險因子。不過,65歲以上的人雖然要控制三高,但在不同狀況下,有不同的控制標準。例如同樣是80歲,相對健康者與長期臥床者相較,三高控制目標不同,健康者偏向一般人的控制準則,臥床者伴隨身心失能或體力差,三高控制應適度放寬。例如血壓,黃安君表示,65歲後若收縮壓偏高雖然要注意,但若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數值差距過大,即「脈壓」過高, 或出現一起身就會頭暈的姿勢性低血壓等,恐更增認知功能異常的風險。在血糖控制方面,當年紀增長、有輕度認知功能異常或輕微失能時,若血糖控制太嚴格,反而可能加重認知功能異常。黃安君舉例,目前國內外指引考量共病、日常是否需協助、是否有認知功能異常等,分為三等級:第一等級:共病症小於三種,日常生活可自理、認知功能無問題者,糖化血色素目標是小於7.5%,與一般成年人糖化血色素檢測值4到6.5%之間接近。第二等級:有共病、認知功能輕微障礙者,糖化血色素目標為8%。第三等級:臥床需人家幫忙,有慢性肺病、需洗腎、轉移性癌症病人或中重度失智症等,糖化血色素目標控制在8.5%。同樣控制糖尿病,黃安君表示,可依狀況不同照護長者,飲食上也別太嚴格,六大類食物皆能攝取,只是攝取米飯、水果類等含醣食物應注意分量。黃安君之前曾收治一名90多歲有糖尿病的伯伯,同時有心血管、關節、攝護腺肥大等共病,加上已出現失智症症狀,吃東西無法定時定量,進食量也變少,但打了多年的胰島素劑量卻未調整,導致頻繁低血糖,家人就覺得伯伯越來越虛弱、不想活動,經檢視其血糖常低於90 mg/dl以下。在將胰島素改為每日一次長效劑型,並配合口服藥物後,伯伯回診時精神變好,願意起身活動,也讓家人放心不少。黃安君呼籲,年長者若有三高,治療目標隨身心功能,考量失能、失智等情況調整;而當患者已出現藥物副作用時,家屬應向醫師反應,立即調整藥物,並減少副作用,減低臥床等長照風險。
-
2020-10-24 科別.心臟血管
全台約508萬人罹患高血壓! 十大死因3種跟它有關,這些人最好天天都要量血壓
時序進入秋季,天氣多變化,低溫與溫度驟降會造成血管收縮,使血壓上升,因而增加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依據108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死因,例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列在十大死因第2位、第4位及第8位,共造成38,290人死亡,即每4.5個死亡人數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的三種死因。「沉默殺手」高血壓無明顯症狀 是中風、心臟病元凶之一高血壓的成因是多面向性的,包括環境因素、體重過重、攝取過多鹽分與酒類、缺乏適量運動等。依據2016-2019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18歲以上國人的高血壓盛行率達25.82%,推估約有508萬人罹患高血壓,且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由於血壓升高時,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很多人都是在健檢或是看醫生的時候才發現,甚至有人第一次發生症狀就是中風。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醫師表示,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正常血壓值應等於或小於120/80mmHg,當血壓達130/85 mmHg即有偏高情形,140/90 mmHg以上就代表有高血壓,而且高血壓可能造成很多後遺症,會影響到腦部、心臟、腎臟和眼睛等。白袍恐懼症易使血壓飆 居家測量有這些注意事項國民健康署提醒,若出現白袍恐懼症,即為看到醫護人員血壓會不自覺飆高,建議可善用國健署建置「全國社區血壓測量網絡地圖」的血壓量測服務資訊,而若量血壓採居家進行,建議使用衛生福利部核發「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的血壓計作為家中常備血壓計,並注意要定期校正檢查。此外,量血壓時須注意不交談、不憋尿、不翹腳、壓脈帶不低於心臟、挽袖、腰部挺直、腳底自然垂放,才能正確量血壓。控制血壓避免併發症 牢記中風口訣把握治療黃金期今年全球經歷COVID-19疫情的衝擊,個人自我防護固然重要,但血壓自我管理更不容忽視,並牢記FAST中風口訣:「臉歪手垂大舌頭 記下時間快送醫」,避免錯失治療黃金時間。王英偉提醒,掌握以下三個簡易步驟,就能輕鬆做好血壓3C自我管理:1.記得定期量血壓(Check):18歲以上的民眾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有高血壓家族史更應該從年輕起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並利用紙本或手機下載相關健康管理軟體紀錄血壓數值,除可自我監測血壓變化情形,亦可幫助醫療人員瞭解血壓控制情形,做為治療依據。2.健康生活型態不可少(Change):在日常生活上,更要落實良好生活型態,如採低油、糖、鹽及高纖的飲食、拒菸酒、適度運動(1天至少運動30分鐘),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有助於血壓控制,減少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的風險。3.按時吃藥要記牢(Control):血壓不是固定的數值,會隨著時間、情緒、季節有些許變化,除落實良好生活型態外,更需持續規律服藥,切勿擅自停藥,讓病情得到妥善的控制。高血壓治療目標值依罹患慢性疾病種類及年齡層不同,會有所差異。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人建議至少維持在血壓值140/90 mmHg以下,對於罹患慢性病及老人族群,血壓控制則更為重要,針對個人合適的控制範圍建議仍遵循醫師專業諮詢。延伸閱讀: 高血壓都是吃出來的! 5飲食地雷少碰為妙 量對血壓很重要&nbsp; 這3個時候量超NG
-
2020-10-24 科別.心臟血管
睡前吃「這類」食物,半夜血壓會飆高! 小心睡不好還會傷心血管
76歲陳伯伯是位香港裔美國人,平日3餐定時、清淡,也有日行5千步的習慣,雖有遺傳性3高問題,但一直規律用藥控制,唯一不好的習慣是喜歡睡前吃蛋糕,吃完馬上入睡,長達20年,所以BMI指數高達30。5年前他因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在美國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進行心導管手術置放血管塗藥支架,術後雖配合用藥控制,但日常走路、爬樓梯仍會喘,不適症狀沒完全根治,醫學上稱為「頑固性心絞痛」。睡前吃蛋糕 睡眠期間血壓高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醫師指出,現代人因飲食西化、晚睡、愛吃宵夜,常有3高等慢性疾病,像陳伯伯每晚習慣在睡前吃蛋糕,會讓夜間血壓保持在較高的狀態,加上蛋糕多由植物奶油製作,具有反式脂肪酸及精緻澱粉,長期食用會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或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甚至產生心血管阻塞及血管血栓形成。急性則造成心肌梗塞發作,慢性則引起慢性缺血性心臟病,兩者若造成心臟功能受傷,則會心臟衰竭。頑固性心絞痛 常規心臟病治療也無用目前治療嚴重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方式,包括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積極藥物治療,然據全世界文獻指出,約有10分之1的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醫學上稱為「頑固性心絞痛」。據美國研究統計,頑固性心絞痛患者每年的死亡率為3%至21%,冠狀動脈血管事件風險為11%至69%,這類病人是醫學治療上的棘手難題,也困擾不少心血管疾病病人,所幸隨著醫學進步,目前「心臟震波治療」(CSWT)可提供病人另1項選擇。陳玠宇表示,震波治療的高能量用於結石破壞,如同為人所熟知的震波碎石治療;而低能量用於組織再生,如骨頭軟組織的震波治療,適用於缺血性心臟病及心衰竭病人,以0.09(毫焦耳/平方毫米)的低能量,在不傷及心臟組織下進行血管再生,且刺激心臟釋放血管舒張因子及生長因子,使得心臟的血流擴及範圍加大,改善心臟缺血問題,同時刺激因心臟缺血而進入休眠狀況的心肌喚醒,改善病人的心絞痛症狀及心衰竭症狀,好似替心臟做完1套完整的舒壓按摩療程。適合心臟震波治療的患者有5種 但有7種人不適合心臟震波治療適合的對象包括:1.患者有心絞痛、心肌缺氧現象,但不適合心導管介入治療或繞道手術者。2.已有藥物治療或經心導管支架置放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後,但仍有心絞痛症狀者。3.經由多次心導管介入治療,但效果反應不佳者。4.嚴重冠狀動脈狹窄的瀰漫性血管病變,預期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效果不佳者,其常見於慢性腎衰竭、洗腎或糖尿病控制不佳的病人。5.缺血性心肌病變所引起的心臟衰竭者。不適合使用此治療對象則包括:1.心肌梗塞處於急性期病人。2.嚴重肺氣腫或間質性肺病導致心臟超音波影像嚴重不清楚者。3.經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心臟腔室內有血栓者。4.病人曾接受心臟節律器置放或金屬人工瓣膜置放,影響震波治療位置者。5.急性心肌炎、心內膜炎或心包膜炎者。6.惡性腫瘤或嚴重器官衰竭,致預期餘命小於半年至1年。7.孕婦。根據衛福部公布最新國人10大死因統計,心臟疾病死亡率依舊穩占第2名,僅次於癌症,每年奪走近2萬條寶貴性命。陳玠宇呼籲,因冠狀動脈阻塞引起心臟缺血缺氧性病變或心臟衰竭病人,除遵從醫囑接受治療,若現行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新型態「心臟震波治療」不失為病人另1種治療新選擇。(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睡前洗澡一夜好眠? 當心洗了反倒讓你更睡不著 睡前吃東西超NG? 研究證實了!想減重千萬別這麼做
-
2020-10-24 科別.眼部
頭痛欲裂以為長腦瘤 原是視力殺手青光眼作祟
70歲張姓婦人因頭痛、肩胛痛和胸悶就醫,原以為長腦瘤吃止痛藥止痛,卻10分鐘就失效,後來才知是青光眼作祟,醫師提醒,青光眼可能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更有失明危機。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醫師陳賢立今天表示,青光眼位居失明原因的第2名,亞洲人罹患青光眼後有25%失明機率,而臨床上青光眼可以分成2種,一是開放型青光眼,二是閉鎖型青光眼。陳賢立指出,開放型青光眼患者往往沒有症狀,等到視野缺損時,視力已經無法恢復,而閉鎖型青光眼,則是來勢洶洶、較為急性,會突然病發及出現嚴重病徵,包含眼睛劇痛、視力模糊、眼壓會急速升高伴隨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有些人不以為意,以為睡一覺就好,結果睡醒了,視力也沒了。陳賢立說,青光眼是眼壓太高、壓迫視神經造成視力和視野不同程度的傷害,人眼的水晶體前方與角膜中間充滿了房水液,提供眼睛組織營養,正常情況下48%至90%的房水液會從小樑網膜排出,剩下的則由葡萄鞏膜排出,一旦排出管道有問題、房水液排不出去,眼壓就會增高形成青光眼。三軍總醫院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也提到,正常眼壓應介於11至20毫米汞柱,眼睛每天大概分泌3.5毫升的房水液,如果排出少於3.5毫升,眼壓就會增高,出現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眼球劇痛等症狀。而目前青光眼的治療,只能延緩視力喪失、無法治癒,降低眼壓是唯一可以改善青光眼視野喪失的有效方法,初期患者要避免惡化,末期患者則要維持視覺功能,而臨床上降眼壓的藥物主要分成2種,一種是減少房水產生、一種是促進房水排出,市面上多數促進房水液排出的藥物都是針對次要排水通道、葡萄鞏膜作用,有些人雖長期使用藥物,降眼壓的效果仍然未達期待,但現在也有研發出促進主要通道、小樑網排水功能的新藥。呂大文建議,青光眼患者要依照醫囑使用藥物,並定期接受眼科醫師檢查,包括眼壓、視神經與視野追蹤,才能確保眼睛健康,而40歲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等高危險群,則應每年定期做眼睛健康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陳賢立也提醒,眼壓值較高、年齡超過40歲、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或遠視加白內障患者,以及血壓偏低且手腳冰冷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眼睛受過外傷、有虹彩炎、眼內腫瘤和眼內出血病史者都是高危險群,要特別小心青光眼。
-
2020-10-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代理孕母行不行? 風險和自然懷孕一樣?
【編者按】「性別與醫學」在台灣的醫學教育已經逐漸受到重視,但本週卻是「醫病平台」首次以這主題刊登三篇文章。張博淵教授以其心臟科的專長提出醫學數據,呼籲醫界及社會大眾不容輕忽女性的心血管疾病有時會有「非典型」症狀,而延誤診斷。另外我們在此發表有關「代孕母立法」的兩種不同看法,一位在專業方面深受尊敬的藥師長年以本身是子宮發育不全的病人,挺身呼籲「代孕解禁」的推動;一位長期爭取婦女權益的意見領袖卻因擔心女性可能因代孕合法化而造成女性被物化、更深陷傳統文化的束縛。這種「科技不能解決的社會文化問題」惟有在社會大眾透過理性的對話,了解事實並屏除誤解,才能達到共識。日前立法委員提出代理孕母的修法,再度引發社會的關注。不孕者悲情的處境及傾訴,讓社會難以回絕她們「要求代孕母」的訴求,但是,作為一個長期爭取婦女權益的團體,我們又很難不看到女性不但因此被物化、更深陷傳統文化的束縛且無法扭轉的命運。在這兩難下,希望從代孕制度可能帶給代孕母的風險及社會問題的討論,讓社會瞭解婦團的立場。代孕只是出借子宮嗎?多年前有位小兒科郭醫師投書論壇說:「就現代生殖醫學來看,子宮『只不過』是一個天然的『保溫箱』而已……代孕制度『只不過』是試管嬰兒外加一個別人子宮的天然保溫箱而已。」把子宮當成保溫箱來看待,是缺乏對懷孕的認識與經驗,更把女人視為生產的工具。代孕不是代孕母提供子宮而已。一條臍帶繫著兩個生命,孕母身體不斷地運作,提供養分、氧氣,呵護胎兒的成長。它是一個人近乎一整年的生理、心理、生活及生命的投入。不僅如此,懷孕婦女的生活需求也不是她一個人努力就可以做到的,有賴她的先生、公婆、甚至小孩。因此,整個家庭的生活也一併牽捲在其中,深受影響。所以,代孕不是簡單的「子宮」出借,而是代孕女人及其家人在生活、甚而健康、生命一併的付出。代孕的風險和自然懷孕一樣?代孕是以人工生殖的技術進行。目前,此技術35歲以下的活產率約為35%。所以代孕母平均要經過2.5到3次的懷孕週期才能成功,對代孕母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響。不但如此,懷孕、生產是有風險的,如:羊水栓塞、植物人、死亡、胎死腹中等。代孕除了上述的風險外,又有減胎造成感染或致死、多包胎的問題。2017年發表在FERTILITY AND STERILITY的研究指出,代孕(人工生殖)的早產、新生兒體重不足、前置胎盤、妊娠性高血壓、妊娠性糖尿病等都比自然懷孕高很多。這些風險不是口頭上的語言或統計上的數字,而是實實在在會發生的。因此,為了滿足不孕者的需求,讓健康的代孕母承受這些風險及複雜的處遇,不夠厚道,也有違社會倫理。如果媽媽因代孕而死亡,那麼我們將如何面對她的小孩?如果女人因代孕而重度身障,誰要照顧她一輩子?無情的包裝:無償或利他為了杜「商品化」之口,倡議者提出「利他」及「無償」的代孕制度。然而,瞭解這些風險及處遇還「願意」代孕,除了極少數的「善心人士」(還願者?),應該多為有經濟需求的人。以「無償」為基礎的代孕金額是以「成本」,如營養費、工薪資損失等來計算的。但是,不論怎樣防止變成倫理詬病的「交易行為」,都會是一個高額的價碼。因此,代孕制度將是一個為有錢人建立的制度,有錢人出錢購買會傷害他人健康或死亡的服務,甚而買斷提供者的身體自主權,將女人變成「生小孩」的工具,透過金錢誘因侵蝕經濟弱勢者的人性尊嚴!生殖專業醫生常說,看到不孕婦女很可憐,所以支持這個制度。如果是這樣,也請他們一併以「利他」及「無償」的愛心僅收取醫療成本費吧!我們國家對於活體捐贈限於五等親內,不允許一般「善心人士」的捐贈,理由是一樣的:對於捐贈者健康及生命的重視,以及防止藉「善心之名」行「買賣之實」的剝削行為。對於沒有他途的「救命」需求,我們尚且如此嚴謹地規範,而不孕,當然是社會必須關注的議題,但,它不是生死攸關,也有替代的選擇——收養。所以,代孕是否要比活體捐贈更寬鬆,開放給「善心人士」,這是社會要思考的嚴肅課題。科技不能解決社會文化的問題支持者說應給女人多一個選擇,然「代孕制度」究竟是多一個選擇?還是限制了她的選擇?有不孕的婦女告訴我們,她其實想收養小孩,但是因為《人工生殖法》通過,公婆要求她作試管嬰兒,讓她身心飽受傷害。代孕制度通過後,勢必有許多女性會被迫作這樣的選擇。但是,代孕即使試再多次也不保證一定會成功,或一定會生男孩,因此,對這些人而言,家庭間的問題還是會繼續存在。科技有它的侷限,再進步的科技也無法解開傳統文化的包袱,唯有我們的社會打開胸襟、改變思維,放手對血統的執著,女人才能掙脫包袱,自在地生活。
-
2020-10-23 新聞.食安拉警報
專家:能量飲料添加物多 小心咖啡因中毒
能量飲料近年越來越夯,不斷推陳出新,但一般民眾對能量提神飲料中的內容添加物其實都相當陌生。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能量飲料大部分添加物對人體無害,真正會影響人體健康的是其中的咖啡因。營養師則提醒,能量飲料含有大量糖分,飲用過多很容易出現肥胖問題,千萬不可當水照三餐喝。能量飲料中添加物包括鹼醯胺、肌醇、酒石酸、L苯丙胺酸、精胺酸、異白胺酸、本多酸鈣等。新北土城醫院營養師邱怡文指出,鹼醯胺就是維他命B3,使用過量會影響肝功能,但提神飲料只加一點,不大可能超過限定值。肌醇是營養添加劑並無上限,酒石酸則是一種調味劑,能在飲料中添加酸味,同樣沒有使用上限。其他包括L苯丙胺酸、精胺酸、異白胺酸、本多酸鈣都是合法食品添加物,但每人身體狀況不同,建議適量攝取就好。顏宗海強調,依歐盟食安委員會2015年評估報告中顯示,民眾每日不應攝食超過自身體重乘以3毫克的咖啡因,譬如50公斤的民眾,就不該攝取超過150毫克。顏宗海說,咖啡因攝取過量的話可能出現咖啡因中毒症狀,輕微的話會焦慮、易怒、煩躁,嚴重可能引發胸悶、心悸、血壓上升等情形;另也建議懷孕婦女、嬰幼兒、肝腎不好民眾少碰。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許多青少年都誤以為能量飲料除提神還有維生素,當作健康飲品飲用。其實近半數能量飲料只要喝1罐,添加糖就會超過建議量。國外報告指糖分攝取過多,會提高得憂鬱症、高血壓、脂肪肝等風險。
-
2020-10-22 科別.兒科
扁臉、黑眼圈、眼無神 過敏兒3特徵
早晚打噴嚏、流鼻水是常見的鼻過敏症狀,容易診斷確診。但以鼻塞來表現的過敏或非過敏鼻炎,不可輕忽,可能是慢性腺樣體肥大過敏性鼻炎。有過敏性鼻炎的小孩,從面部特徵可看到,比較無神的雙眼、黑眼圈、平坦的中臉、突出的門牙、乾燥脫皮的嘴唇、後縮的下巴及前傾的頭頸,還有明顯的呼吸聲、呼吸時很淺的胸廓擴張,但很多父母會輕忽,以為小孩只是比較文靜或憨厚。由於鼻子慢性塞住,小孩大多會慢慢習慣這種狀態。檢查鼻竇X光片顯示,慢性鼻子發炎的孩子,多有鼻甲肥厚、紅腫,兩側扁桃腺肥大等症狀,其實他們整個上呼吸道腺體都是肥大的,才會經口腔呼吸。為使口腔呼吸順利,鼻過敏兒的舌頭勢必下壓,會造成上顎的面積及體積減小、牙齒咬合不正、門牙突出、高拱形硬顎、下巴後縮等臉部特徵。也因為慢性鼻塞造成鼻竇發育阻礙而形成臉上蘋果肌的位置平坦。鼻子是呼吸道免疫的第一道防線,但經口呼吸並不好,除了影響顏面的發育、頭頸的前傾,肺動脈的收縮血壓也比較高,一旦感冒,也增加併發鼻竇炎、中耳炎的風險。慢性鼻塞及經口呼吸對健康影響既深且廣。對於鼻過敏治療,除了環境及生活型態調整,藥物有助肥大腺體的萎縮及控制後續的環境過敏反應,2至3個月後,孩子的鼻子健康通暢了,改回鼻腔呼吸的型態,臉上的發育就能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