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藥品
共找到
1571
筆 文章
-
-
2021-02-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師分享三個乳癌病人,三種故事 (中)
【編者按】這是醫病平台從來沒有過的嘗試,我們把一位醫師作家欲罷不能寫出超過5000字的長文,在作者的同意下拆成三篇,在同一星期登出。相信讀者也會同意,這樣的安排可以使讀者分期讀完這三位乳癌病人所呈現的不同問題,才體會得到一位真正的好醫師是幫忙生病的「人」,與只是診治病人的「病」的醫師,在「量身定做」的用心可以有這麼的不一樣。同時,我也希望作者用心良苦與我們分享的行醫心得可以感動社會大眾,讓大家了解也唯有在社會大眾不隨便就醫、濫用資源,好醫師才有充裕的時間,對真正需要用心照顧的病人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艾咪五個月前,艾咪第一次來看我時,她的三陽性(ER/PR/HER2都是陽性)的乳癌治療已經在另外一個癌症診所完成了第一個段落,但是她對她的治療效果不滿意,所以另尋去處。她的腫瘤是1.7公分大,磁振造影顯示腋下淋巴結可能已經有癌症侵犯。這樣的狀況通常會先做化療合併HER2雙標靶藥(Herceptin and Perjeta)再做手術。艾咪也許是出於極度的恐慌,討價還價地接受了打折扣的術前治療。通常標準治療包括兩個化療藥及兩個標靶藥,她只同意打一個化療藥及雙標靶藥。之後,磁振造影顯示腫瘤已經消失,艾咪很高興地做了乳房局部切除及前哨淋巴結摘除。手術病理報告結論卻仍存在1.5公分的腫瘤,五個摘除的淋巴結當中,一個淋巴結有少數癌細胞。當她的外科醫師給她病理報告時,艾咪痛哭、咒罵,覺得她受騙了。她覺得化療所受的苦及磁振造影報告都「背叛」(betray)她;即使治療她的醫護人員盡了最大的努力照顧她,也沒有犯任何過失,她決定她在情緒上沒有辦法繼續給她原來的醫護團隊治療。當癌症治療的效果不如預期時,病人心理上彷彿重複了初聆癌症診斷,震驚、憤怒、難以置信、憂鬱。多數病人慢慢地就接受了事實;艾咪卻是一個大概永遠都不能接受這個實情的病人。我們第一次見面時,我讓她傾倒她滿腔的怨氣,並且在她連珠炮的哭訴當中,試著解釋為什麼她的癌症治療效果不如滿意,在化療及雙標靶藥治療後,腫瘤從1.7公分只有減少到1.5公分。屢次,我的一句話都還沒有講完,就被她打斷,又回到她無止境抱怨身體如何深受化療的傷害,卻沒有任何的好處。最後,我忍不住提高我的音量:「先讓我說完!」(Let me finish my sentence!)她很有耐心的先生也替我發聲。HER2陽性的乳癌因為標靶藥合併化療的使用,術前治療得到腫瘤完全緩解(complete pathological response)的機會高達50-60%。但是腫瘤是否是HER2陽性有兩種判斷標準:免疫化學染色呈3價陽性,當染色是0或1價陽性時,HER2就認定是陰性;當染色是2價陽性時,進一步檢查(FISH)看HER2基因表現度(amplification)可能最後結論HER2陽性或陰性。艾咪的HER2染色是2價,FISH剛好達到陽性的標準。根據我的經驗,這樣的病人比起HER2染色3價陽性的病人對治療的反應比較差一點。另外,三陽性的乳癌對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的反應略低於ER/PR陰性HER2陽性的病人;原因可能是癌細胞不只依賴HER2的途徑繁衍,荷爾蒙受體(ER/PR)途徑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我的分析説明,艾咪大概在她的忿怒中一點都沒聽進去,倒是她的先生頻頻點頭,同意我的解析。艾咪在來看我之前,已經下定決心不接受放射線治療或荷爾蒙治療,她只接受繼續打一年的 Herceptin。她從癌症診斷開始就一直在看「整合治療」(integrative medicine)醫師,服用許多補充品。因為令她失望的治療成效,讓她找了另一個整合治療醫師。當艾咪説起整合治療時,只有讚揚與信任,相信這些補充品是沒有任何副作用的;她要求我同意與她的整合治療醫師合作照顧她。我告訴艾咪,主流醫學並不完美,有待改進的空間還很大;但是主流醫學是架構在科學證據上的,是誠實告知治療副作用的,是受食物藥物管理局FDA嚴格管制用藥原則的。我坦承對整合治療一無所知,但是我知道所謂的補充品沒有像藥品一般有嚴格的FDA管制。我告訴艾咪:「沒有人能強迫妳做妳拒絕接受的治療。我的責任是幫助妳了解妳的病,協助妳選擇對妳最有益處的治療。」艾咪在打了一次Herceptin 後,決定停止治療,她的整合治療師建議她做放射線治療及荷爾蒙治療。我支持她停掉Herceptin的決定,並且給她開了荷爾蒙藥。既然她不再接受每三週一次的Herceptin注射,我説她只要每三個月回診就可以了。艾咪居然對於我不會常常看她表示失望。因為她的難纏的個性,我的護士們則慶幸不再需要常常看到艾咪。艾咪在我看來是一個活在她自己架構的象牙塔裡的人。她是一個身材高挑,五官清秀,皮膚如牛奶般雪白,有著豐盛自然卷紅頭髮的麗人。她在化療期間,使用「冷帽」(cold cap)預防掉髮(以乾冰冰桶保持冷帽有足夠的低溫來冷卻頭皮的溫度,以減少化療藥在頭髮毛囊的藥量,而能減少化療常見的掉髮。冷帽及乾冰桶是保險不給付,病人一個月付300到500美元的租用費使用冷帽。病人從化療滴注至少半個小時前就要緊緊地以冷帽包覆著頭皮;因為頭皮的體溫會慢慢提升冷帽的溫度,病人需要有個「戴帽人」(capper)幫忙換上從乾冰桶拿出來的冷帽)。雖然艾咪的頭髮是保住了,她的眉毛及眼睫毛卻掉光了;這是艾咪第一次看我時的無數抱怨之一。雖然她一直在接受(想必所費不貲的)整合治療,她似乎心理有數「主流醫學」(main stream medicine)才能真正給她一個治癒癌症的機會。儘管她對醫生建議的治療討價還價,儘管她哭哭鬧鬧地控訴化療及手術對她的傷害,她沒有拿她的生命開玩笑,最終還是接受了主流醫學的治療。看伊凡的同一天,艾咪來回診。她的情緒好多了,也比較能夠保持安靜聽我講話。她在十月中完成放射線治療,卻還沒有決定要不要服用荷爾蒙藥。她答應我,等她身體恢復了,心理準備好了,也許她會同意開始服藥。
-
2021-02-23 科別.皮膚
洗完頭大量掉髮、頭皮屑爆多? 醫師曝洗髮精「2重要成分」別用錯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3月是一年中毛髮最多的月份,9月和10月則是最少,所以有些人在秋天會發現掉髮量變多,這種因為季節變化造成的落髮為暫時性,毛囊沒有萎縮,只是進入休眠狀態,毛髮之後就會再次生長。那麼,換季洗髮精怎麼挑?脂漏性皮膚炎 日常作息會影響頭皮皮膚科謝宗廷醫師指出,由於季節交替時溫度、濕度改變,加上現代人在龐大的工作壓力之下,除了生理性的落髮增加之外,容易出現頭皮屑、頭皮癢的「脂漏性皮膚炎」症狀。生活作息不規律、壓力、熬夜等因素會影響頭皮油脂分泌,當油脂分泌多的時候,皮膚上之「皮屑芽孢菌」就會開始大量孳生,導致皮膚發炎、發癢,伴隨著搔抓,使得落髮問題加劇。治療脂漏性皮膚炎 洗髮精這樣挑市面上許多宣稱有抗屑、止癢效果的洗髮精,其實有些屬於藥品,有些則屬於化粧品,使用時要注意。謝宗廷醫師指出,可治療脂漏性皮膚炎的藥品成分如下:▶第一類:抗黴菌成分,可以去除皮屑芽孢菌,包含酮康唑(ketoconazole)、環吡酮胺(ciclopirox olamine)。▶第二類:消炎成分,可抑制頭皮發炎、減少紅腫發癢,此類成分包含、焦油(tar)及含類固醇的洗髮精。含藥品成分洗髮精 使用正確才有效含藥品成分洗髮精的正確使用方式為:先把適量洗髮精擠在手掌,搓揉起泡後壓在頭皮上,再輕輕按摩,停留在頭皮5分鐘後再洗掉,讓有效成分在頭皮充分作用;建議約2~3天使用一次,隔天用一般的洗髮精洗頭即可。食藥署提醒,如果有相關困擾,可以先求診皮膚科醫師,再根據醫師指示選擇含有上述藥品成分洗髮精使用。延伸閱讀: ·白髮染黑卻白得更快? 與老化無關!專家曝變白「真相」 ·頭皮脂漏性皮膚炎是頭洗不乾淨造成的? 完全無關!醫師教日常頭皮保健SOP
-
2021-02-20 科別.泌尿腎臟
近9成的準洗腎病人有「這病」! 但絕大多數人都無感
根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USRDS)年報指出,台灣人末期腎臟病發生率、盛行率均為世界之最,這可能跟老年人口以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人口的增加所引發的腎臟病有關。此外,台灣人不當的用藥習慣,包括使用具腎毒性藥物所造成的腎臟傷害,或慢性病人未依正規管道治療,聽信偏方服用宣稱可治病之藥品、藥草等進而引發腎臟病變。高血糖 易導致腎絲球硬化及腎元破壞 腎臟是由許多腎絲球以及腎元所組成的,有著豐富的微血管,如果血壓、血糖或血脂控制得不好,就容易造成血管壁傷害及病變。血壓若未控制好,身體處在高血壓狀態時,腎臟也無法有效過濾身體的廢物,導致腎臟病的發生,而身體處在高血糖狀態時,也容易導致腎絲球硬化及腎元破壞。 所謂的微血管,也是組成微循環的基本元素,當腎臟的微血管阻塞了,意味著腎臟細胞所需要的營養和氧氣無法藉由微血管的運送來取得,同時細胞要代謝掉的廢物也無法透過微循環排出,時間久了,當腎臟得不到養分,老舊廢棄的物質排不出去,就會造成腎臟的損傷,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需洗腎的狀況發生。近9成的準洗腎病人有高血壓 改善身體微循環 而根據統計,近9成的準洗腎病人有高血壓,所以高血壓也是造成洗腎的一項重要指標;相反的,腎臟若去功能會造成鈉鹽及體液滯留,就需要透過血壓提升來達到排除多餘鈉鹽及體液的代償作用,兩者息息相關。而高血壓也與微循環有關,當微循環出現障礙時,身體為了讓血液流動順暢,因此提升血壓來代償,短期雖能滿足部分器官需求,但長期下來恐付出健康的代價。 因此,改善身體微循環便是維持良好腎功能、避免步入洗腎的第1步,除了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之外,可以適量攝取新鮮蔬果和含氧量豐富的食物,維持規律的運動習慣也是增加身體含氧量、讓微循環順暢的方式。(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吃太鹹小心傷腎、傷心! 「6大陷阱食物」吃起來不鹹但都藏高鈉 ·血壓忽高忽低比高血壓更危險! 醫師揭「這些行為」洗腎風險很高
-
2021-02-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陸批准16新冠疫苗臨床試驗
大陸國家藥監局昨天指出,目前中國大陸已附條件批准二個新冠病毒疫苗上市,並應急批准十六個疫苗品種開展臨床試驗,其中六個疫苗品種已開展三期臨床試驗。據香港中通社報導,大陸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政策法規司官員在回覆記者提問時,作上述表示。這位官員還稱,目前,大陸國家藥監局共應急批准廿二個藥物開展新冠肺炎及其相關適應症的治療、預防臨床試驗;應急批准新冠病毒檢測試劑五十四個,日產能達到二千四百萬人份。此外,北京市在春節過後進入「全面接種」階段,各區都設有接種點,為民眾施打疫苗,以自願性為原則,預計五月完成。全市二千多萬人口中,目前超過五百萬人預約接種。
-
2021-02-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中國應急批准16個COVID-19疫苗品種臨床試驗
主管官員表示,中國目前除了已附條件批准本國2個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上市,並應急批准了5條技術路線、共16個疫苗品種展開臨床試驗,其中6個已開始第3期臨床試驗。中新網報導,針對疫情期間防控措施等問題,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政策法規司官員今天作了上述表示。據指出,中國政府目前共應急批准22個藥物展開COVID-19及其相關適應症的治療以及預防臨床試驗,並已附條件批准2個藥品上市。另外還應急批准病毒檢測試劑54個,日產達2401.8萬人份。疫苗方面,目前為止,中國只有國藥集團北京生物以及科興兩種滅活疫苗獲附條件上市。除此之外,官員說,已應急批准5條技術路線、共16個疫苗品種展開臨床試驗,其中6個品種已開始第3期臨床試驗。
-
2021-02-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歐盟將推第2代疫苗計畫 因應COVID-19變異病毒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歐盟將啟動一套計畫研究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變異株,並製造「第2代」疫苗因應未來的變異病毒。范德賴恩今天告訴法國「迴聲報」(Les Echos),明天啟動的HERA incubator計畫,將匯集製藥業、實驗室、衛生當局和研究人員。法新社報導,歐盟一名發言人說:「病毒已經進化,而且會繼續進化。準備好因應病毒突變很重要。」歐盟已因疫苗接種計畫進度緩慢而招致批評。美國媒體報導,歐盟會員國也將被要求提供更多資金,以便歐盟調整和修改先前已跟疫苗供應商簽好的合約,並取得能因應未來變異病毒株的疫苗。歐盟藥品管理局(EMA)早已批准英國藥廠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與牛津大學合作的疫苗、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共同研發的疫苗及美國莫德納(Moderna)疫苗,但配送延誤讓EMA面臨會員國施壓,要求加速進度。EMA今天指出,美國嬌生集團(Johnson & Johnson)的COVID-19疫苗是最新一支向歐盟申請授權的疫苗,歐盟可望在3月中旬前做出決定。
-
2021-02-16 新聞.健康知識+
「癌症只是數字遊戲」得癌的機率很大程度取決於一事
【文、圖/選自奇光出版《免疫解碼》,作者麥特.瑞克托】如果你突然受傷,例如,踩到棍子或被罐頭邊緣割傷了手,這件事會引發一波波的緊急維生行動。紅血球湧向現場開始凝結把血止住。來自各地的細胞進入破口啟動分裂。這些細胞包括免疫系統細胞、嗜中性白血球和巨噬細胞。傷口癒合的專家莎賓娜.華納(Sabine Werner)形容這就像急救人員到達現場一樣。「發生緊急事件,透過血塊封住。」那裡的免疫細胞要對付的是「細菌、真菌、病毒,它們全部都可能存在。」中性粒細胞產生「蛋白酶」(proteases),細心的讀者現在知道那是一種酵素。這些酶有點像手榴彈,會在某些細菌上打洞,「積極地殺死它們。細菌也被嗜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所吞噬。」華納說。清潔溜溜。除了嗜中性白血球外,還有第二個絕命殺手。它的名字名列記不住的名稱中,它叫:活性氧分子(reactive oxygen species,簡稱ROS)。只要記住這點:它很討厭。活性氧分子中有一種叫過氧化氫,巨噬細胞和嗜中性白血球都可以合成這個化學物,然後用它在傷口進行殺戮。嗜中性白血球和其他殺手不僅清除細菌或其他可能的感染,它們還殺死周圍組織。這就是為什麼在受傷後,即使傷口很小,也會在受傷幾天後加重疼痛和發炎。因為你的免疫系統已經用工業強度的化學藥品進行了房屋清潔。該區域「其他的東西」都被清除,留下焦土一片。然後在死寂之地,巨噬細胞進入吞噬餘燼。建築工人幾乎很快就搬進來。在九○年代初期,華納研究了這種現象,注意到傷口部位促進生長的信號會在一兩天內增加十倍。體內發生了什麼可以這樣迅速復元? 要求細胞迅速分裂並補充組織的信號從何而來?她熱烈地追求答案。請想一下這種轉變有多劇烈。一瞬間,你被鮪魚罐頭割傷的手指就被特警隊打掃乾淨了,然後在幾個小時內,整個建構施工完成,殺人機器就退場了。這對整體健康系統的意義何在?「傷口以這麼快的速度反應,我感到非常興奮。」她思忖。她還不了解陰暗面。當然,這些重建程序各自都有複雜的語言命名。就如「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又稱「成纖維細胞」)是一種刺激組織再生的關鍵細胞,是能增殖移居到定點的心臟細胞,具有各種用途。這些細胞能被巨噬細胞發送的信號吸引,要注意的是,它顯示巨噬細胞的另一面。這些巨噬細胞雖是「大胃王」,但在刺激新組織的生長中也能發揮作用。當纖維母細胞聚集在一起時,它們形成結締組織,這是新舊組織間的橋樑。在傷口部位,新組織呈顆粒突起,因此叫做肉芽組織。非常重要的是,這些組織是由傷口邊緣出現的血管餵養的,這是為新組織做的真正餵食管。新組織是一種頑強的網狀結構,一種纖維狀基質,正如華納與合著者在論文中寫的,它可以防止病原體的侵襲, 並且「最後修復階段需要生長因子,它也是生長因子的匯聚池;也有不同細胞被引到傷口位置,它也為這些細胞提供支架。」生命慶典中的某個特定聚會場所爆炸了,先清除碎屑,接下來是基底建設和架起鷹架,然後才開始重建。但是,正如許多建案一樣,必須獲得許可。身體必須接受建造的東西是「自己的」。這個地方若出現任何會致病的異物都將被摧毀且不再重建。這是危險的必然結果。一旦獲得許可讓新細胞被餵養,就注定它們會被認為是「自己」,就會讓它繼續建設。但問題是,新細胞並不一定是自己,它們有時是癌細胞。因此,促進健康組織生長的因素似乎也促進了腫瘤生長。自從一八六三年德國科學家魯道夫.維爾蕭(Rudolf Ludwig Carl Virchow)觀察到:「慢性刺激和之前的受傷是腫瘤發生的前提。」華納在演講中引用了另外兩個同樣有見解的引文:「腫瘤產生很可能擋不住。」這是蘇格蘭醫師亞歷山大.哈多爵士(Sir Alexander Haddow)在一九七二年發表的評論。然後有麻塞諸塞州病理學家哈羅德.德沃拉克(Harold Dvorak)的觀察,他在一九八六年說:「腫瘤是治不好的傷口。」這些智慧之語已經過實驗室實驗得到有力證明。幾十年前有一個用小雞呈現的生動實驗。這個在柏克萊做的實驗是在小雞身上注射一種已知會致癌的病毒。這一針可以打在皮下或肌肉中,但無論打在哪裡,這一針都會造成很小的傷口。一兩週內,在打針處會出現腫瘤,小雞會在一個月內死亡。研究人員合理地認為傷口與腫瘤的生長有關,並想出了第二個實驗來證明。這次,他們只感染了小雞的右翅,不感染左翅。同時,他們刺破了右翅。瞧,腫瘤長在注射部位和另外一翅有傷口的地方,腫瘤在有受傷但沒有注射感染的翅膀上長出來,長出來的時間多花了約二十%。非常清楚地,傷口對促發腫瘤扮演某種角色。到了一九九○年代,華納開始將各條線索拼在一起。華納等人發現了為什麼吸菸、採煤礦或日光浴等事容易致癌的解釋。每個活動都會傷害組織並破壞DNA,當組織受損時,免疫系統會介入清理該部位,並幫助刺激新組織的生長。但問題在於,當DNA受損時,正在生長的新細胞可能是惡性細胞,其中一些是自己構成的,但與自身有差異,表現就如癌症。這些細胞不按身體的正常規則行動,而遊走在邊界。這些因素全加在一起後,就得到受免疫系統保護甚至培育的癌細胞。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某些自體免疫失調患者有得癌的風險,因為自體免疫失調會導致慢性組織損傷。一旦出現傷口,也就是醫學界所說的出現損傷,細胞就會分裂。它們當然要分裂,因為需要新組織。但當新細胞分裂時,很可能出問題。每一個細胞分裂都是一次錯誤的機會,也就是突變。例如,某段DNA可能複製得不對,這事常常發生。幸運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突變沒有影響,因為細胞會死亡或很快被吞噬。突變變得太異常,以致細胞無法生存,因為它缺乏生存基本的基因物質,然後巨噬細胞出現,吃了垃圾,故事結束了。其他狀況,突變是由免疫系統負責的,因為細胞已變得根本就是個異類,成為潛在的問題,所以用轟的或用炸的把它炸毀、破壞,然後吃掉,故事也結束了。但有時候,這種突變非常微妙。細胞具有足以生存的基因物質,且完全像「自己」,並不會被免疫系統認出有問題。有些情況,免疫系統還對它做過測試,但認為它就是自我,不能放著不顧。這並不是說這種細胞一定是癌。單個突變的細胞極可能不是癌。華納向我解釋說,細胞要轉變為癌細胞至少需要經歷五到十個不同的基因突變。不僅如此,要成為「完美的癌細胞壞蛋」,DNA還需要在不同區域發生特定的隨機基因突變。就像,會活下來且變成癌症的突變細胞已經變出能向免疫細胞發送信號的能力,它的指令是:不要攻擊我,請保護我,把我養大。「它們的分泌能改變免疫細胞的因子。」華納告訴我。舉例來說:「巨噬細胞不再引起發炎了,它們反而保護癌細胞並刺激血管生成。」這是癌細胞利用免疫系統的關鍵時刻。癌細胞不斷增長,被悄悄保護著,有血管餵養,甚至被纖維網絡守護。腫瘤「一直平穩前行,看不見它卻不斷增長。」CTLA-4的開創性研究者艾利森如此說。但是隨後,「在某個時候,〔腫瘤〕達到了一定的大小,氧氣和食物都不夠了。」艾利森解釋,它們對生長環境來說已經變得太大。「它們開始死亡」,巨噬細胞進入, 發生吞噬作用,腫瘤碎片被清理,免疫系統開始提供更多的生長基礎設施,就像要癒合傷口所做的一樣,同時間CTLA-4 還關上了攻擊犬。這是免疫系統造成的惡性循環,沒別的好說的。免疫系統開始餵養和培育癌細胞。微妙的防禦已經轉向攻擊你。全部加起來就是,得癌的機率很大程度取決於某人受傷的頻率,又是受哪一種傷。這只是數學。簡單來說,更多的傷意謂更多的細胞分裂,也就有更多發生危險突變的機會。讓我們一探世上最大殺手的狀況。人在抽菸時,肺部脆弱的粉紅組織內會形成微小傷口,向肺部注入數千種化學物質,其中很多不僅破壞DNA,還干擾DNA的修復。同時,免疫系統的警察和救火隊出現,傷口癒合的過程開始了,開始造新細胞。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抽了一根又一根,年復一年。(吸菸是一種長期活動,和偶然從篝火吸入的不同,直接從火吸入的化學物較少。)以吸菸的情況而言,惡性細胞得到餵養和保護,且保護與餵養它的是一開始清理傷口的同樣系統,這套系統也確保沒有病原體在那裡造成傷害。這些新細胞中有一些是造錯的,被認為是異己。也出現某些正確隨機的突變組合,它們活得下來且很像自己。以上各種各類,讓免疫系統,這個為捍衛我們而建立的系統,成為腫瘤的促進者和保護者。再次提醒一個重要關鍵,癌症只是數字遊戲。傷口越多,突變和發炎越多,罹患癌症的可能性越大。這就是抽菸這類事為什麼如此危險的原因,每抽 一口都會增加風險。同樣地,沒有塗防曬的日光照射也為傷口和發炎提供另一個機會,加上紫外線直接誘發突變,更增加皮膚癌發展的機會,還包括特別危險的黑色素瘤。其他進入人體的毒素,無論是食物毒素還是化學毒素,也會造成傷口,發生損傷,就算再小再輕微,都需要修復,再來就是炎症和重建。每次輕微侵擾都是細胞分裂和免疫系統反應的機會,雖然原意在清理,但也可能引發癌症上身。基於數學的確定性,吸菸者幾乎肯定會在某個時間點罹癌。如果你是吸菸者,也許現在身上就有癌細胞。實際上,很可能已經發展成癌了。但大多數的情況,因為缺乏基因改變的準確類型,特別是無法藉由歸化免疫系統而增殖,癌症的存在並不表示癌症會紮根。不做此類高風險行為的人罹患癌症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或說,我們還不會那麼快得癌。但是,如果我們壽命夠長,數學也會追上我們的。事實是,人到最終還是會有癌細胞的,就算滿口稱讚免疫系統做的權衡取捨,但最終還是會發展成癌症的。因為演化,才讓這種可能性存在,甚至才讓癌症可以生根。原因很簡單:在短期內,它願意冒著突變的風險只求立刻重建組織。畢竟,還有什麼其他選擇?讓你的組織出現一個洞?讓你的身體一點一滴被缺口刀傷弄得殘破脫落嗎?細胞分裂是必須的。突變、癌症是細胞分裂的副產品。死亡之所以注定,這是原因之一。但這種動態也是對抗癌症的關鍵,這就是艾利森利用CTLA-4 要做的。第二個重大的概念發現是讓它幫助修補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轉而支持生命。
-
2021-02-16 新聞.用藥停看聽
安眠藥不是你的「救命稻草」 你需要靠兩種方法才能治標又治本!
怎樣才算睡眠品質高?總是講失眠,很多人會問:老師,你怎麼說失眠,到到底什麼樣的睡眠才算是睡眠品質高呢?這裡,我提供一個標準。1.入睡快,在十分鐘左右入睡。2.睡眠深,呼吸深長不易驚醒。3.無起夜或很少起夜,無驚夢現象,醒後很快忘記夢境。4.起床快,早晨起床後精神好。5.白天頭腦清醒。工作效率高,不睏倦。有了這一個標準之後,很多人就經常拿著它對照自己的睡眠情況,一發現有不對,就著急忙慌,生怕自己會患上失眠症,因而匆匆給自己服下一粒安眠藥,好讓自己睡安穩。但事實上,這麼做是萬萬不可的。安眠藥不是你的「救命稻草」,一兩次的失眠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誰都可能會遇上,而長期的失眠也不能用安眠藥對付。從前面我們了解到,失眠有至少一半以上失眠患者是由焦慮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引起,百分之十五的是由甲亢、冠心病以及用藥等方面的原因而引起,還有百分之十由呼吸暫停症候群、不寧腿症候群等引起。真正的原發性失眠只占失眠症患者的百分之十五,所以治療失眠並不是幾顆安眠藥就能解決的。問題是,當你向醫生傾訴你的痛苦時,大多數非專科醫生並不知道這一點,只要病人來訴說失眠的痛苦,他們都會開幾顆安眠藥。只對症不對因,其結果就是病人的失眠總不見好,吃藥就能睡,一停藥甚至比以前更糟糕,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藥物依賴。目前,治療失眠的藥大致分三種:成癮性、長效、短效。成癮性與長效的安眠藥均對健康有隱患。短效的即藥物的半衰期在五小時以內,服藥後藥物五小時內便排出體外,次日早晨病人醒後處於清醒狀態的,是理想的促進睡眠的藥物。臨床上最早用於失眠治療的藥品是安眠藥,以苯巴比妥一類的藥物為代表。這種藥物能直接阻擋外界的各種刺激衝動傳入大腦神經中樞,使沒有獲得刺激的神經細胞逐漸進入抑制狀態從而進入睡眠,說白了就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以引起類似於生理性的睡眠而催人入睡,副作用也是相當大,服用後有較多的不適且安全性很不可靠,因而醫生就改為病人開安定類藥物。最早的安定品種單一、副作用較小,其作用主要是安定神經而非催眠,但由於心神安定液就容易入睡,因此治療一般的失眠時就常用安定代替安眠藥。安定的作用是鎮定、鎮靜,所以這類藥物稱為「鎮定藥」。鎮定藥與安眠藥的基本性質相似,只是程度上的區別而已,所以藥理學上把催眠與鎮靜歸為同一個大類。現在的安定類藥品,可透過現代技術手段構造分子結構,其藥性已經變得十分強大,應用範圍也逐漸擴大,但是副作用也相應增加。例如個別體質不宜服用佳靜安定的患者不僅不能入睡,反而易於興奮,會出現多語、睡眠障礙、幻覺等症狀,這時就可能發生更大嚴重的藥物性失眠。對人體損害更大的是催眠鎮靜類藥物在發生作用和完成任務後,要想從體內排出,就必須先由肝臟進行分別解毒,然後再經過腎臟排出體外,如此一來,這類藥物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肝腎的負擔,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肝腎中毒,影響到肝腎的功能。所以,肝腎功能不良者,須謹慎服用這類藥品。安眠藥的服藥原則我們都知道,身邊的人或者醫生都會忠告我們,不到萬不得已不應該求助安眠藥。如果是因為時差、親友過世、身體病痛等造成的暫時失眠,那麼幾個晚上、甚至幾個禮拜內服用安眠藥都是可以的。因為這些情況下,安眠藥可以說明你預防短期失眠惡化為長期失眠。但不管怎麼樣,你在服用安眠藥的時候,都不應該放棄改變那些影響失眠的思想與行為。你要盡量降低對安眠藥產生依賴的可能性,以下是幾點服藥原則:一、服用最低劑量,兩三個星期後停止服用,最多不超過四個星期。二、間歇性服藥,只有在連續兩晚睡不著的時候才可出此下策,絕不連續服用,這能保證你每星期吃藥不超過兩次。三、絕不增加劑量或超過醫生的指示,並一定要服用半衰期較短的安眠藥。俗話說「是藥三分毒」,把治療失眠的希望全部寄託在藥物上,是一個重大的錯誤。其實,在現代社會,失眠時一種常見病、高發病。大多數失眠完全可以透過患者的自我調理、改良作息規律來醫治。失眠時首先不必過度擔心,以平常心來看待,否則越是緊張、越是強行入睡,結果越容易適得其反。其次要找出並消除失眠的原因,對因疾病引起的失眠症狀,要及時求醫,不能認為失眠不過是小問題,算不了病而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總之,病理學方法醫治失眠時「治標」,心理學方法醫治失眠才是「治本」,只有兩種方法共同使用才能治標又治本。※本文摘自《失眠的年代:即刻救援你的睡眠,不睡這個殺手就在你身邊》。 作者:許承翰、高紅敏出版社:清文華泉出版日期:2020/12/16
-
2021-02-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你也吃魚油、人蔘補身?營養師告訴你,哪些保健食品不宜與藥品一起吃
吃魚油預防缺血性中風?Omega3助血液流動防血栓 吃魚油顧血管嗎是真的嗎?過去美國心臟協會期刊《Stroke》曾發佈研究指出,魚油所含的EPA能減少缺血性中風發生。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科主任趙雅嬋說明,魚油成份中約30%為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以EPA、DHA為主。另外70%則為各種脂肪組成。Omega3脂肪酸可構成細胞膜,也人體血液中脂蛋白的主要成份,對心血管、免疫中樞神經、生殖系統都扮演重要角色。 趙雅嬋表示,Omega3脂肪酸一者能促進脂質代謝,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含量,進而降低動脈硬化和高血壓機會,幫助預防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等問題。二者能抑制血小板作用,讓血液能夠清徹流動,並維持流速順暢,較不容易形成血栓。 趙雅嬋說明,Omega3屬於不飽和脂肪酸,能夠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以及抑制過敏,對於新陳代謝有正面助益。在腦部健康方面,Omega3也是大腦中神經細胞中突觸的必須物質,影響腦細胞發育、語言能力和智力等重要機能。 每天吃多少魚油才足夠?哪些人可能需要額外補充? 一般成年人應攝取多少魚油才足夠?趙雅嬋說明,根據台灣食藥署的建議,每日攝取Omega3不飽和脂肪酸份量以2公克為限,正常人只要每天1-2餐攝取到深海魚類,不見得需要額外補充。以魚類含量來估計,秋刀魚22公克約有1公克的Omega3,約等於攝取鮭魚、鯖魚55公克、鱸魚130公克。 趙雅嬋表示,孕婦、中老年、三高族群、茹素者,屬於較可能需要補充魚油。對孕婦來說,Omega3的DHA影響胎兒腦部與視神經發育。至於中老年人與三高族群,Omega3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加血管彈性。由於植物性Omega3在人體內的轉換率較低,茹素者的飲食型態較容易攝取不足。 趙雅嬋指出,上述族群在補充魚油或營養品之前,應先諮詢主治或專科醫師再加入日常攝取。惟平常少吃魚的民眾,想幫助良好保護力或身體代謝,也可適量補充。趙雅嬋建議,挑選魚油時以取得健康食品標章認證為佳。成份比例以EPA+DHA大於500毫克,或Omega3大於50%,人體吸收攝取的效益較高。 魚油不可與抗凝血劑一起吃 補充前務必諮詢醫師營養師 趙雅嬋提醒,有在服用抗凝血劑、降血脂、免疫疾病藥物者,建議不可與魚油一起服用,避免加重或減少藥物效果,造成疾病控制不佳。營養師建議,正在服藥者應以藥物治療優先,也要避免同時服用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的營養補充品。 趙雅嬋表示,如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者,應避免與魚油、銀杏、維他命E一起食用。這類營養品有活化血液的功能,與抗凝血劑同時服用可能會造成出血。降血脂藥物則不可與紅麴一起食用。紅麴成份有降血脂功能,二者共同服用會加重藥效,可能導致疲勞、全身無力、肌肉痠痛。 另外,人蔘、靈芝會刺激活化免疫系統,不可與風濕科藥物一共食用,避免藥物效果下降,影響疾病控制。雞精、蜆精和補湯類,製程中鈉含量偏高,容易影響血壓、增加腎臟代謝,如果已在服用血壓藥、腎臟藥或有腎臟疾病者,要避免這類高鈉濃度的補給品。 《延伸閱讀》 .吃魚油降血脂與三酸甘油酯?魚油該怎麼吃、吃多少才健康?哪些族群不能亂補? .武肺重症者普遍維生素D缺乏?專家:為免疫細胞重要營養,3招可攝取
-
2021-02-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獲韓國使用許可 18歲以上成人適用
韓國食品醫藥品安全處今天決定對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發出使用許可,適用對象限於18歲以上成人,但建議65歲以上高齡族群審慎決定是否接種。韓國規劃於2月底開始進行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疫苗接種計畫,食品醫藥品安全處長金剛立今天下午於記者會發表AZ疫苗使用許可審查的最終結果。金剛立表示,委員會除參考阿斯特捷利康提出的臨床資料,也將美國等地進行的第3期臨床試驗結果納入考量,最後決定將包括65歲以上高齡者的所有成人都列入適用範圍。根據目前獲報資料,大部分接種者反應良好,65歲以上高齡族群中也未出現異常案例,在英國第2、3期臨床試驗及巴西的第3期臨床試驗中,分析所得防疫效果為62%。不過,金剛立說明,雖然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接種疫苗對高齡族群的安全性及效果皆無問題,但參與臨床試驗的高齡族群占比僅7.4%,建議由醫生依個人身體狀況判斷接種效益後再決定是否施打。此外,當局也不建議孕婦及正在哺乳的女性接種疫苗。據疾病管理廳先前公布預防接種計畫,第一季預計對療養醫院、療養院等相關人員及入住者,約77萬6900人施打疫苗。今天獲發使用許可的AZ疫苗將於24日起陸續供給75萬人份劑量。為進行接種工作,中央防疫對策本部本月起將國立中央醫療院及3間區域傳染病專門醫院指定為預防接種中心,並將陸續在全國設置250多個地區接種中心。韓國至今累計確診8萬1930例,1486例病歿,7日新增確診人數雖一度降至300例以下,但之後連續兩天回升,9日共新增444例,多集中於首都圈。當局表示,近一週新增確診案例約78%都集中於首都圈,感染指數從4週前的0.79持續攀升至接近1,若春節連假外出移動數量增加,首都圈感染指數很有可能再次突破1,意指每名確診者會傳染給一人以上。
-
2021-02-09 新聞.用藥停看聽
癌症病人移植用藥出包 賽諾菲回收兩批號
衛福部食藥署今公布藥品回收警訊,賽諾菲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移植用藥「總動原注射劑(Mozobil solution for injection)」,發現酸鹼值檢驗結果與規格不符,須回收兩批號「AHV1078、AHV1432」、共18劑,限期2月26日前完成回收作業。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該藥品由美國廠製造、英國廠進行包裝。因為將送去日本的的同批號產品發現酸鹼值不符,恐會影響藥效,因此廠商同步通知台灣進行下架。「總動原注射劑」主要用於造血幹細胞移植病人使用。適用於須施行自體移植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或多發性骨髓瘤的成人病人,但驅動不佳者;或患有淋巴瘤或實體惡性腫瘤及有以下任一情況的1歲至18歲兒童,驅動造血幹細胞至周邊血液供收集以施行移植。洪國登表示,由於病人少,一年用量僅約100劑上下,回收出包的18劑後,廠商還有其他未受影響的批號在國內流通,不至於有缺藥疑慮。但病人切勿自行任意停藥,倘對用藥有疑慮者,應儘速回診與醫師討論,處方其他適當藥品。食藥署已要求廠商應於110年2月26日前完成回收作業,並繳交回收成果報告書;也已請各醫療院所、藥商、藥局配合辦理回收作業,立即停止調劑、供應。賽諾菲藥廠指出,此次回收是台灣賽諾菲自主通報並遵循食藥署指示回收,共回收批號AHV1078、AHV1432 的「總動員注射劑」18劑,其他批號仍持續供應,供貨不受影響。賽諾菲藥廠指出,批號AHV1078、AHV1432 「總動員注射劑」pH值偏低屬單一事件,原廠安全性評估報告指出產品安全無虞。雖然台灣採取回收,但歐美衛生主管機關收到通報並評估安全性與有效性影響後,決定維持市場供應,未採取回收措施。
-
2021-02-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兩家國產疫苗進二期試驗 陳時中透露上周才找他們開會
國外疫苗到貨目前面臨瓶頸,國內兩家疫苗廠已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預計六、七月可完成,業者也期待政府能有更明確的採購數量及預採購辦法。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對於兩個進入二期的疫苗都報以很大期待,「上禮拜才找他們來開過會」,政府抱持厚植產業實力的立場,畢竟疫苗若「操之在人」,是對國家不利。今天下午聯亞開記者會宣布啟動第二期臨床試驗,外界關切陳時中的看法。他表示,國內產能和研究能力,政府都很重視,會大力扶植。對於進入兩個二期的單位都報以很大的期待,上周才找他們來開過會,希望在行政程序上可以將需耗費的時間減到最低,同時兼顧專家確認安全性不打折扣。陳時中表示,去年12月那時候,廠商就有說要招募受試者,這部分一定會花很多時間,因此政府也建立平台協助建立有意願者的資料庫,現在廠商可以就這個資料庫來做相關事情,照該有的程序做。不過通過個別醫院倫理委員(IRB)也要一點時間,醫藥品查驗中心(CDE)也會定期駐廠,和他們檢討,避免有該做而沒做的事情,影響進度。陳時中強調,病毒不斷變異,國產疫苗的自給自足能力非常重要,國家會朝這方面努力。預採購或其他需要討論的,都是會站在鼓勵、獎勵、厚植產業實力的方向,給予支持,「因為未來還是有很強的需求,疫苗操之在人的話對我國是不利的。」
-
2021-02-06 科別.皮膚
養髮液、生髮液大不同! 醫師教你如何分辨頭頂上的需求
不少人都有頭頂上的問題,像是頭皮屑過多、頭皮搔癢、落髮嚴重的症狀。面對這些問題,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澤林毛髮診所謝宗廷醫師為民眾說明,到底你應該要養髮還是生髮呢?養髮液與生髮液 謝醫師指出,針對頭皮與頭髮問題,市面上有許多產品,但是民眾要先釐清需求:養髮液:若是想保養髮質、減少頭皮屑與頭皮癢,應從「養髮液」著手。生髮液:若是有雄性禿、休止期落髮問題,則要選擇含Minoxidil成分的「生髮液」才有效。謝醫師進一步說明,養髮液與頭皮精華液,都是訴求強健髮根、活化毛囊,主成分大多是咖啡因、藍銅胜肽、生薑等。生髮液要有「生髮」效果,必須含有Minoxidil成分。Minoxidil是目前唯一的外用藥品,可改善頭皮血液循環、延長毛囊生長期、縮短休止期,使毛髮長得更健康,比較不會掉落。最後,食藥署提醒,Minoxidil生髮液屬指示藥,購買時雖不需有處方,仍需詢問醫師、藥 師或藥劑生後購買取得,但若有頭髮問題時,建議先諮詢皮膚科醫師,才能儘早擺脫煩惱。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1-02-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日本小林化工維他命B群出包 90萬顆啟動回收
日本進口維他命出包,食藥署今天宣布,日本小林化工旗下維他命B群「維克多力膜衣錠」因安定性試驗不合格,4批產品、共90萬顆將於3月2日前完成回收。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公布最新藥品回收訊息,由祥全兄弟貿易有限公司代理的日本小林化工旗下維他命B群「維克多力膜衣錠」因安定性試驗不符規定,T8DS01、T8DS02、T8DS3、T8DS04等4批號將下架回收。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接受記者電話聯訪時表示,「維克多力膜衣錠」為指示用藥,主要在藥局販售,用於維他命B群缺乏症的治療,據統計,預計回收藥品共4批、90萬顆,必須在3月2日前回收完畢。洪國登指出,市售藥品本來就要定期針對留樣做檢驗,近期日本公司檢驗發現,產品安定性試驗不合格,即有效成分隨時間可能逐漸降低或是產品放久產生不純物等,因此通知台灣代理商主動回收。洪國登表示,業者若未依規定回收,將依「藥事法」開罰新台幣20至500萬元,民眾若持有同批號產品,可回原購買藥局換貨。
-
2021-02-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慢性處方箋領藥日在過年怎麼辦? 千萬別斷藥!落在「此區間」先提前拿
迎接辛丑年春節,長達七天假期,應景食衣住行需求要備齊外,慢性病人藥物要準備好!配合健保署規定,慢性病人上次給藥天數最後一天,也就是藥吃完的日期,落在二月十日至二月十六日春節期間,可提前於一月廿九日起到醫院領藥備用。 擅自停藥恐影響病情 長假被藥不能忘 臺中慈濟醫院藥學部藥師謝蕙霞表示,過去經驗,常有慢性病人在農曆春節前,忙到忘記提前領藥,臨時無「藥」可吃,被迫停藥,影響病情控制。所以,健保署將二月十日小年夜到十六日年初五領藥期間的慢性處方箋,提早到一月廿九日開放領藥,家裡有慢性病人,一定要注意春節假期的備藥,吃藥千萬別放假。 外出備藥 保命急救藥物不能忽略 從假期時間長短研判,應該有許多家庭安排出遊,慢性病人長時間在外遊玩,不如居家方便,因此長備慢性病用藥外,保命急救藥物也不能忽略。謝蕙霞舉例,如心臟病人減緩心絞痛使用的硝化甘油舌下錠,或氣喘病人在發作時需要的支氣管擴張劑,務必隨身攜帶,以備緊急情況使用。 忘記吃藥 把握「時間切半」原則 萬一因為車程或行程延誤應該吃藥的時間,謝蕙霞建議,應掌握「時間切半」原則,舉例來說,醫囑指示4小時吃一次藥,萬一超過2小時沒吃藥,就建議不要補吃,在下次正常時間服用藥物即可,千萬不要為了補吃藥,而服用雙倍藥物,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喝藥配水最正確 充足睡眠過好年 出遊備藥齊全,也要注意服用細節,謝蕙霞提醒,妥善保存藥物外,也不要因為出門在外,隨意搭配茶、咖啡、牛奶等飲料服用藥品,務必謹慎搭配溫、涼開水服藥才是正確方法;只要維持正常用藥、注意均衡飲食與假期間的充足睡眠,慢性病人就能健康快樂過好年。 延伸閱讀: ·服藥時間影響藥效! 藥師告訴你「飯前」、「飯後」正確時機 ·藥放冰箱才不會壞? 藥師解析NG保存方式…分裝也不行 
-
2021-02-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研究:單劑牛津疫苗可大幅降低病毒傳染力
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研究,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 Plc)和牛津大學合作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注射一劑後,即可大幅降低病毒傳染力,具有高度防護力。法新社報導,英國衛生大臣韓考克(Matt Hancock)告訴英國廣播公司電台(BBC Radio),「這讓全世界知道牛津疫苗有效,非常有效」;他並大讚這個研究發現是「好消息」。韓考克說:「疫苗讓傳染力放慢2/3左右,斷然證明了我們所採取的策略正確。」德國媒體日前報導,阿斯特捷利康的疫苗對65歲以上長者的防護力只有8%或不到10%。儘管歐盟藥品管理局(EMA)上週建議各種年齡的成人施打阿斯特捷利康疫苗,但有好幾個歐盟國家不建議年長族群接種。德國已宣布不建議65歲以上老年人施打。義大利藥政機關上月30日批准,為所有成年人施打阿斯特捷利康疫苗,但建議55歲以上族群接種其他廠牌疫苗。正等待接受同儕審查的牛津大學研究結果發現,接種一劑牛津疫苗的人接受PCR檢測結果為陽性的可能性減少67%,「顯示有大幅降低病毒傳播的可能」。這項研究發現也為英國的施打疫苗策略背書。英國的作法是讓盡可能最多的高風險族群接種第一劑疫苗,然後間隔12週再接種第2劑,但有些專家批評這種作法。韓考克今天表示:「我們有把握,以英國目前使用的兩種疫苗而言,12週是正確的間隔時間。」研究人員發現,首劑疫苗接種22天、最長90天後,預防有症狀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感染效力為76%,但無法預防無症狀感染。這項研究截至去年12月7日為止,在英國、巴西和南非針對1萬7177人進行。
-
2021-02-03 科別.感染科
立百病毒致死率75%恐全球大流行 專家驚曝:台灣是高風險區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尚未待疫情趨緩,已有專家開始警告下一場疫情。非營利組織「藥品取得基金會」(Access to Medicine Foundation)發現立百病毒致死率高達75%,目前尚無藥可醫,也無疫苗可預防,恐造成全球大流行。對此,毒理醫學專家招名威在臉書粉專指出,立百病毒不只人傳人,食物也會被傳染,從文獻中可知「台灣也在染疫『匡列』之中」。招名威在臉書發文表示,立百病毒致死率介於40%至75%,這比新冠病毒的2-3%高出非常多,且立百病毒屬副黏液病毒科,和冠狀病毒亞科相差十萬八千里,無論基因或長相都不一樣,且人畜共通。可怕的是,立百病毒同樣以蝙蝠作為傳播媒介,感染後也導致嚴重呼吸道疾病,但它甚至會造成神經性疾病。招名威提及,立百病毒首次被發現於1997年,馬來西亞一處養豬場共有7人染病,一開始出現類似輕微流行感冒症狀,後來進一步確認該病會造成不同程度發燒、頭痛、身體痛及神經症狀,神經症狀又包括嘔吐、無定向感、困倦、意識混亂、容易驚嚇等症狀,與日本腦炎十分相似。招名威再指立百病毒棘手之處,「它不只人傳人,食物也會傳染,尤其人口超過20億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甚至從文獻中可明確得知,「台灣也在染疫的『匡列』高風險中」。
-
2021-02-03 新聞.用藥停看聽
不純物快超標 停經用藥「培力伊思翠凝膠」下架
衛福部食藥署今公布藥品回收資訊,用於停經引起血管議場的「培力伊思翠凝膠0.06%」,因藥品在保存期限內,不純物達到合格範圍上限,業者自主回收下架,約300支產品須回收,並於2月22日完成回收作業。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洪國登表示,培力藥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培力伊思翠凝膠0.06%」,保存期限為兩年,但在第12個月的安定試驗中,已發現不純物達到合格範圍上限。由於業者沒有把握未來一年內不會超標,因此提出回收的申請,共回收一批,批號「020001」,約300支需下架。「培力伊思翠凝膠0.06%」,主成份為ESTRADIOL,主要用於因停經引起之血管異常、因卵巢分泌障礙所致之萎縮,如陰道萎縮、女陰乾皺、女性生殖腺功能不足、卵巢切除患者、原發性卵巢功能障礙。洪國登表示,該藥為處方藥,醫師依據需求開立,這次回收應不至於造成缺藥疑慮。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蕭國明表示,這類藥品主要是停經後婦女可能有陰道乾澀後會開立,有其他替代用藥。
-
2021-02-02 癌症.抗癌新知
健保署:治療黑色素瘤、三陰性乳癌等新藥納健保給付
中央健康保險署今(2)日宣布,包括治療黑色素瘤、三陰性乳癌、前列腺癌、多發性硬化症、偏頭痛等之新成分新藥納入給付,以及抗黴菌劑、用於抗藥性細菌治療之抗生素新藥納入給付。健保署於去年12月17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以下簡稱藥物共擬會議),通過上述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案和給付規定擴增案。健保署指出,有關黑色素瘤,BRAF為皮膚黑色素瘤最常見的致癌基因(oncogene)之一,且臨床資料顯示臺灣BRAF突變的黑色素瘤病人,高達八成以上為V600E突變。這次藥物共擬會議同意將治療BRAF V600突變之雙標靶藥物dabrafenib/trametinib納入健保給付,可用於治療無法切除或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瘤,及惡性黑色素瘤病人術後輔助治療。BRAF發生致癌性突變會促使RAS/RAF/MEK/ERK途徑發生持續性活化;dabrafenib是一種RAF激酶抑制劑,而另一成分trametinib為MEK激酶抑制劑。由於dabrafenib和trametinib能抑制此路徑上的兩種激酶RAF及MEK,因此合併使用能有共同抑制的作用。此藥納入給付後五年內,預計每年約有30多至60多位病患受惠。有關三陰性乳癌,健保署指出,本次會議同意將第二個口服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talazoparib納入健保給付,可用於治療BRCA1/2基因突變之接受化療失敗之三陰性乳癌。此藥納入給付後可增加臨床用藥選擇,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約40多至50多名病患受惠。此外,健保署這次會議亦同意其他多種新成分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摘述如下:一、治療「高風險非轉移性去勢抗性前列腺癌(nmCRPC)」及「轉移性去勢敏感性前列腺癌(mCSPC)」之含apalutamide新成分新藥,對於「轉移性去勢敏感性前列腺癌(mCSPC)」之治療為新藥理機轉之用藥,可增加臨床用藥選擇,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400多至800多名病患受惠。二、治療次發展型多發性硬化症之含siponimod新成分新藥,為口服劑型可提升病人使用治療之方便性,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約40多至50多名病患受惠。三、用於預防成人偏頭痛之含galcanezumab新成分新藥,為新的治療機轉,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約400多至900多名病患受惠。四、治療侵犯性麴菌症及白黴菌症之含isavuconazole新成分新藥,特別是在治療麴菌感染方面,在肝臟、眼睛、皮膚及皮下組織之副作用較現有治療藥品小。五、對於抗藥性綠膿桿菌及抗藥性大腸桿菌具療效之含ceftolozane/tazobacctam成分抗菌劑,可減少carbapenems類抗生素使用,進而可能減緩抗生素抗藥性的散布,對於抗藥性細菌之治療具臨床重要性,預計五年內每年將有約1,000多至4,000多名病患受惠。六、治療癌因性疲憊症之含polysaccharide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新成分新藥,在台灣為國際間第一個上市,預計每年約有500多名病患受惠。健保署表示,近年致力於合理分配有限之醫療資源,期盼健保給付於最有效益的治療,未來亦將持續與藥物共擬會議代表(含專家、醫界團體、付費者代表、病友團體及藥廠)一起努力,讓每個藥品給付均能達到最佳的效益。
-
2021-02-02 癌症.抗癌新知
治療癌疲勞、預防偏頭痛 多款高價新藥最快三月納給付
健保署今宣布已通過給付多款新藥,癌藥部分有四款,包括黑色素瘤的雙標靶藥、三陰性乳癌PARP抑制劑標靶藥、前列腺癌新成分口服藥、癌因性疲憊症的注射劑更是台灣自行開發、領先全球上市,一劑要價1萬2650元。可預防偏頭痛的單株抗體一針要價1萬1226元,也有給付,另也將給付多發性硬化症新藥,以及治療黴菌新藥、延緩抗藥性的抗生素。上述八種新藥最快三月起給付,未來五年大約2581人受惠。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癌因性疲憊症常出現在癌症末期病人,不論透過休息等各種方式,都無法有效恢復體力,使人沒有辦法工作、照顧家庭。這次納入給付的癌因性疲憊症的治療用藥(polysaccharides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台灣臨床醫學研究的重要突破,由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榮譽主治醫師賴允亮主持,以科學技術萃取傳統藥材、製成針劑並證實有效。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黃兆杰指出,根據現有臨床試驗,這款新成分藥物對於乳癌患者效果較明顯,因此首波開放第四期乳癌患者使用,未來將根據更新試驗報告研議是否提供其他癌症。目前一劑給付1萬2650元,未來五年大約有1582人受惠,健保財務影響1.2約億元。北榮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表示,偏頭痛主要與基因、環境、壓力相關,難以預防,是導致五十歲以下年輕人失能的首要非癌疾病。慢性偏頭痛的定義則是每個月頭痛15天,其中8天是嚴重的偏頭痛,並且持續三個月。這是非常痛苦的,加上患者正值具勞動生產力、需要育兒的年紀,疾病將衍生很大的社會損失。王署君表示,過去研究發現,慢性偏頭痛發作時,患者體內的CGRP神經胜肽會上升,若以單株抗體或受體拮抗劑減少這個神經胜肽,可以有效預防發作,就是這次納入給付新藥(galcanezumab)的原理。現有藥物雖然療效不錯,但總有一兩成患者沒效,需要嘗試昂貴的新藥,健保能給付,對病人是很好的消息。黃兆杰表示,這款預防偏頭痛的新藥是注射劑,每個月打一次,一劑給付1萬1226元,預估五年內大約930人受惠,健保財務影響約4870萬元。台灣黑色素瘤病人常見V600E突變,這次也同意給付雙標靶藥(dabrafenib/trametinib),預估五年內60位患者受惠,健保財務影響約9380萬元。王正旭表示,台灣的黑色素瘤患者特性與歐美不同,雙標靶可以提供更好的治療,臨床處理上更具優勢。這次納入給付的三陰性乳癌口服PARP抑制劑標靶藥物(talazoparib)、以及治療兩種類型前列腺癌的新藥理機轉藥物(apalutamide),預計五年內共近千人受惠,健保財務影響大約5.4億元。黃兆杰表示,免疫較差的病人可能會有被麴菌、黴菌感染、治療侵犯性麴菌症及白黴菌症的新藥(isavuconazole)也納入給付,對肝臟、眼睛、皮膚及皮下組織之副作用比現有藥品小。注射一劑9883元,膠囊一粒1325元,五年財務影響約1810萬元。對於抗藥性綠膿桿菌及抗藥性大腸桿菌具療效的抗菌劑(ceftolozane/tazobacctam),則可減少其他抗生素使用,進而減緩抗藥性散布,臨床重要性,一劑1792元,預計五年內約4000多名患者受惠,財務影響大約0.8億元。治療次發展型多發性硬化症的新藥(siponimod)為口服劑型,可提升使用方便性,預計五年內有50多名病患受惠,財務影響約490萬元。
-
2021-0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抵台保存 冷鏈物流大挑戰
儘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昨否認疫苗將來台的訊息,但未來只要輝瑞疫苗來台,疫苗就必須被存放在攝氏零下七十度的超低溫環境下,政府相關配套要有所準備。目前國籍航空雖都稱低溫運輸沒問題,但疫苗抵台後的保存,恐怕對台灣現有冷鏈物流是一大考驗。知情人士表示,零下七十度的超低溫設備,並非國內冷鏈物流倉儲的商業常規溫度,僅有國衛院以及民間少數實驗機構有此設備,除了維持一定溫度外,在全程低溫運輸配送上,會有很大的困擾。他說,若十萬劑疫苗採分批進口,以現有國內冷鏈物流系統應該還可以支持,但由於特殊藥品、疫苗保存運送有其專業度,即便真的疫苗來了,現階段國內有能力承接此任務的物流業者恐怕也不多。另也有業界人士透露,去年一開始談論疫苗時,衛福部和經濟部就開始向民間業者探詢可能的冷鏈物流保存倉儲,包括曾探詢國內某大冷鏈物流公司,規畫在其位於北部地區的醫藥專用倉儲進行更改,以利後續可能的疫苗保存。該業界人士說,但由於時程問題,這家公司後續並沒有收到官方明確的規格以及需求。此外,官方也曾經一度探詢南部某漁會,主要是漁會有超低溫倉儲設備,確實可以符合零下七十度的疫苗保存溫度需求,但畢竟生鮮產品冷凍保鮮與醫用疫苗儲存的環境、規格、要求都非同一等級,最後也因此作罷。相關人士表示,這些案例都凸顯疫苗的設備需求不僅只是改倉儲、蓋倉儲這麼單純,後續營運也需要專業人員與經費,技術含金量也高,要在國內尋找疫苗冷鏈物流倉儲確實不容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冷鏈依據不同種疫苗而有不同,且相關廠商會自己處理,如找國內食品廠協助等。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廖經倫指出,相關冷鏈存放設備都已建置好,現階段少量購買疫苗,都沒有問題。「冷鏈建置無須擔心」,莊人祥說,需保存於攝氏負七十度的疫苗,對冷鏈需求比較大,可向食品廠預約冷凍庫,不需要建置太多個倉儲;如是保存於攝氏負廿度的疫苗,各縣市只須一個以上的冷凍庫可以保存,至於保存於攝氏二至八度的疫苗,則存放問題更小。冷鏈空運疫苗 國航準備好了【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交通部民航局昨召開會議,邀集華航、長榮等兩大國航及相關單位,討論新冠疫苗冷鏈倉儲以及配送等技術問題。由於傳出輝瑞疫苗即將來台,民航局表示,該會議已開好幾個月,主要討論疫苗運送的航空貨運流程,目前持續盤點準備中,與個案無關。兩國航則都表示,運送疫苗相關業務已準備好了。
-
2021-02-01 科別.皮膚
不只皮膚癢!醫:別把異位性皮膚炎當單純皮膚病
王先生是異位性皮膚炎的老病患,從5歲開始便反覆發作,發作時往往導致皮膚搔癢難耐。畢業之後從事美髮業,經常要替客人洗頭髮、染頭髮,頻繁接觸洗染用品讓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更加嚴重。當症狀加劇時,王先生曾使用口服類固醇,甚至注射類固醇進行治療。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分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顯鎰回憶,患者被轉診過來時,皮膚狀況非常差,全身嚴重發炎,還會糜爛、滲液,屬於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一問之下才知道患者竟曾使用偏方一段時間,雖然病情持續惡化,但密醫卻宣稱「皮膚在排毒」。邱顯鎰醫師強調,「當病情加重時,一定要盡快就醫,這不是排毒,是真的在惡化。」王先生依照醫師建議開始接受照光、口服藥等治療方式,後續也使用了生物製劑,邱顯鎰醫師說,「治療一段時間後,患者的狀況改善了,生活品質也進步很多,讓他感到相當開心。」搔癢難耐,身心都煎熬邱顯鎰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過敏性發炎疾病,患者的皮膚會乾燥、敏感、搔癢,而無可避免地持續抓癢,甚至抓到破皮流血。到了晚上,搔癢的狀況還可能加劇,嚴重干擾睡眠品質。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大多在嬰幼兒時期開始出現,約80%患者是在五歲以前發病,不過仍然有可能在任何年紀發生。邱顯鎰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有些患者在進入國中之後,病情會好轉,但也有部分患者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會持續到成年甚至更加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灶分布會隨著年齡而有所不同,孩童時期較常分布於頸部、四肢屈側;青少年和成年患者通常在臉部、頸部、前胸、背部較為嚴重。臨床上會將異位性皮膚炎區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若僅有輕微的皮膚症狀,如輕度紅疹、皮膚乾燥、脫屑,無論面積大小,皆屬於「輕度」。若有嚴重發炎反應的皮膚症狀,如紅疹、丘疹、糜爛、苔癬化等,會依其分布面積及嚴重度做為EASI評估標準[1]。EASI評分0-6,屬於「輕度」。EASI評分7-19,屬於「中度」。EASI評分20-72,屬於「重度」。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嚴重程度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像接力一般,循序漸進。 不只皮膚癢,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與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邱顯鎰醫師說明,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後續常會出現氣喘、過敏性鼻炎,被稱為「過敏進行式」。因為持續搔癢及嚴重皮膚病灶,患者的課業、工作、社交、生活品質皆大受影響,也容易失眠,並出現焦慮、憂鬱等情緒障礙。除了過敏相關問題,有研究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較高機會出現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2]。由於患者的皮膚會慢性發炎,而各種發炎因子可能對心血管健康[3]、血糖代謝造成負面影響,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較高機率出現體重過重、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等問題[4]。邱顯鎰醫師提醒,不要把異位性皮膚炎當成單純的皮膚病,患者務必積極與醫師密切配合,把病情控制穩定。接力治療,對抗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邱顯鎰醫師表示,目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建議從幾個方向著手,包括「基礎治療」、「局部治療」、「全身系統性治療」,治療如同接力賽般,在不同的階段安排不同的棒次。「基礎治療」非常重要,可以幫助維持皮膚完整性、角質層含水量,患者必須規律使用保濕劑、補充水分,且盡量避免接觸刺激物。「局部治療」包括使用保濕劑、類固醇藥膏、免疫抑制劑藥膏。類固醇藥膏可以抑制發炎反應,但是要依照醫師指示使用,以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免疫抑制劑藥膏具有抗發炎及免疫抑制作用,較沒有類固醇藥品的相關副作用。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病灶面積較廣、較嚴重,可能會需要搭配「全身系統性治療」來控制病情。「全身系統性治療」包括照光治療、口服免疫抑制劑,以及近幾年開發出來的生物製劑。「患者對生物製劑較為陌生」,邱顯鎰醫師進一步解釋,「生物製劑是種單株抗體,可以用來抑制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體內過度活化的發炎因子、調節免疫系統。」根據研究,約半數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使用生物製劑16周後,病灶面積及嚴重程度改善達75% [5]。與傳統藥物相比較,生物製劑突破以往治療困境,治療成效好,且不用經過肝腎代謝,使用上較不受肝臟、腎臟功能的影響。目前健保對於生物製劑採有條件給付,當患者病情符合條件時,醫師便能提出申請,對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貼心小提醒邱顯鎰醫師叮嚀,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生活作息要規律、飲食要均衡,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也請遵守「四不」:不要抽菸、不要喝酒、不要熬夜、不要任意進補,以減少免疫失調的機率。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單純的皮膚疾病,嚴重搔癢除了會影響患者的課業、工作、社交、生活品質,還可能衍生焦慮、憂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種共病。患者與家屬要與醫師密切配合,學習正確的照護方式,積極且規律接受治療,才能穩定病情、提升生活品質!參考資料:1. How to Use EASI(2016) | Harmonising Outcome Measures for Eczema2. Strom MA, Fishbein AB, Paller AS, Silverberg JI. Association between atopic dermatitis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U.S. children and adults. Br J Dermatol. 2016 Nov;175(5):920-929. doi: 10.1111/bjd.14697. Epub 2016 Aug 28. PMID: 27105659; PMCID: PMC5216180.3. Ascott A, Mulick A, Yu AM, et al. Atopic eczema and major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9;143(5):1821-1829. doi:10.1016/j.jaci.2018.11.0304. Kok WL, Yew YW, Thng TG. Comorbidities Associated with Severity of Atopic Dermatitis in Young Adult Males: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Acta Derm Venereol. 2019 Jun 1;99(7):652-656. doi: 10.2340/00015555-3175. PMID: 30896778.5. Two Phase 3 Trials of Dupilumab versus Placebo in Atopic Dermatitis. N Engl J Med. 2016 Dec 15;375(24):2335-2348.原文:
-
2021-02-01 名人.黃達夫
黃達夫/美國人平均壽命下降 跟萊牛萊豬無關
不論是萊牛或萊豬,從來都不是食安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個人只是覺得台灣有更多更重要更值得全民關心,真正攸關全民健康的議題,如健保改革,卻因為政黨對立,而消耗了這麽多民意代表、政府官員的時間和精力,真相反而越來越不明。必須澄清錯誤的資訊我當然知道一扯上政治,就沒有理性討論的餘地。只是,最近有人說,美國人的平均壽命下降,是因為吃了20年萊牛萊豬的關係,這就未免太離譜了!全民健康是我長年關心的議題,我不希望錯誤的資訊誤導民眾,甚至導致錯誤的政策,因此,必須在此做個澄清。心臟病、癌症死亡率降低心臟病及癌症一直是美國死因的前兩位。因為,醫療的進步,從1980年至2014年中間,美國心臟病的死亡率下降一半,是所有疾病死亡率下降最多的。癌症則自1990年開始平均每年下降1.5%,2016年至2017年之間更下降了2.2%,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降幅。既然,美國兩大死因之首,心臟病及癌症的死亡率都減少,為什麼近三年美國人平均壽命卻下降呢?根據研究數據,相較於其他已開發國家,我們看到美國在凶殺致死率、鴉片類藥物過量致死率、自殺致死率及交通事故致死率等方面,都顯著的高出不少。凶殺、服藥、自殺等提高我們不難想像,凶殺案使用槍枝的應該是多數,在美國槍枝的擁有是基本人權,所以,槍枝的取得太容易,凶殺的死亡率就遠高於其他國家,死亡者也偏向是年輕人,就會拉下美國人的平均壽命。近幾十年來,在美國,上癮性止痛藥品的濫用已經是很大的問題,今天,鴉片類藥物過量致死率是1990年的十倍。再者是,自殺致死。美國槍枝的容易取得,也助長了美國的自殺率。另外,交通事故的意外死亡也是偏向年輕人,因而降低美國人的平均壽命。談到交通事故,當然跟飲酒過量有很大的關聯性,而酒精過量也造成不少肝臟疾病引起的高死亡率。對人生感到絶望引起綜觀上述死因,不論是凶殺、酒精、上癮藥品過量、交通事故或自殺致死,都與人的精神狀態有關,更直白地說,就是對人生感到絶望所引起的。當個人缺乏基本生活的資源,看不到更好的前途時,恐懼、焦慮在所難免,這些人吸菸、酗酒、吸毒、暴力的行為就變成日常。如今,美國從超過一個世紀平均壽命持續的延長,轉而開始下降,顯然是一個很大的警訊。這半個世紀以來,因為數位科技革命,經濟的全球化,國家政策的失當,造成貧富差距懸殊,中產階級逐漸消失,多數人民無法安居樂業,而陷入痛苦的深淵。應致力拉近貧富差距今天,曾經是全球最富強的美國,首當其衝。「川普現象」給了美國的菁英階級一個當頭棒喝。新任總統拜登任重道遠,必須大刀闊斧做出國家政策的巨大變革,致力拉近貧富差距,提升全民的身心健康,才能再度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美國夢。台灣政府也要超前部署,設法降低貧富差距所帶來的社會衝擊。
-
2021-01-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譚德塞:富國勿囤積疫苗 別重蹈歷史覆轍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警告,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當前,富裕國家必須避免重蹈囤積藥品和疫苗的覆轍,這種行為只會拖延疫情。法新社報導,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Ghebreyesus)譴責富裕國家爭相取得大批對抗冠狀病毒的各種疫苗,卻少有疫苗可以送達較貧窮的國家。他向新聞工作者表示,「這場疫情暴露出這個世界的不平等,並利用這一點(蔓延)」;他也警告,如今「能用來幫助終結疫情的唯一工具,也就是疫苗,可能讓這些不平等問題更加惡化」。他說:「疫苗民族主義或許有利於短期政治目標,但終究是短視和自我挫敗。」世衛是領導COVID-19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的機構之一,這項機制正努力採購疫苗,並確保疫苗能公平地配送到世界各地。COVAX預料將在幾週內展開疫苗配送工作,譚德塞表示,目標是要在今年的頭100天內,讓所有國家著手替醫療人員和年長者接種疫苗。世衛不厭其煩地重申,擊敗疫情並復甦全球經濟的唯一方法就是確保每一個國家的優先群體能接種疫苗。譚德塞以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愛滋病(HIV/AIDS)危機為借鏡,呼籲世界避免重蹈覆轍。當時富裕國家先取得救命藥物,近10年後,較窮國家才買得起。他也提到2009年的H1N1新型流感,當時較窮國家直到疫情結束才獲得疫苗。他說:「我不認為這是什麼光彩的歷史,那是糟糕的過去。」
-
2021-01-30 養生.聰明飲食
吃年菜要注意!長年菜含維生素K 過量影響抗凝血劑效果
綠色蔬菜多含維生素K 攝取過量影響抗凝血劑藥效 時近年節,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年菜。心血管風險族群除了規律用藥,也要注意藥物與食物的交互作用,避免過年期間病情控制不佳。藥師提醒,除夕圍爐中常見的「長年菜」(芥菜)因象徵延年益壽,是國人最常吃的年菜一。但若長期有心血管疾病,且正在服用抗凝血劑香豆素(Warfarin)者,除了要注意大魚大肉,吃蔬菜時也要小心勿過量。 奇美醫學中心藥劑部藥師邱婉君表示,過去曾有病人因心房顫動,醫師開立抗凝血劑香豆素長期使用,在規律服藥與定期回診抽血的狀況下,病況與藥物血中濃度一直保持穩定。但某次過年後回診,卻發現抽血數值異常,才知道原來是過年期間,阿嬤捨不得滿桌剩菜被丟掉,為了惜食自己陸陸續續吃完,其中一道湯品含有大量綠色蔬菜,包括當季盛產的長年菜(芥菜)、萵苣等,推估可能因此導致抽血結果異常,經過飲食習慣調整後,藥物血中濃度才趨於穩定。 許多心房顫動或曾有肺栓塞、深層靜脈栓塞者,都會服用抗凝血劑香豆素。該藥物為一種維生素K抑制劑,能藉由抑制體內維生素K的作用,進而達到延長血液凝固時間的效果,達到預防血栓產生的作用。 當歸丹蔘加強抗凝血作用 異常出血症狀要留心 年菜中常見的深綠色蔬菜,例如長年菜(芥菜)、白花椰菜、綠花椰菜、青江菜、芥藍菜、菠菜、萵苣、綠蘆筍等,因富含豐富維生素K,這些年菜吃多了可能會抵銷抗凝血劑的效果,導致藥效降低,反而造成中風風險增加。此外,火鍋中常見的當歸、丹參等含有活血功效的中藥材,則是可能會加強藥物抗凝血作用,導致出血風險增加。 邱婉君表示,國人年節普遍大魚大肉,雖然有些年菜可能與藥物會有交互作用而影響藥效,不用刻意避開完全不吃,只要拿捏份量,避免因過年聚會而攝取太多即可。但是,若出現疑似中風症狀,例如臉歪嘴斜、意識不清、單側手腳麻木等,或有出血症狀,如不明原因瘀血、尿中有血、牙齦出血,建議盡快回診就醫檢查。提醒年前領取慢性病藥品處方箋時,也可向藥師詳細詢問藥品注意事項,並遵循醫囑定期回診抽血,才能健康平安過好年。 《延伸閱讀》 .泡溫泉小心低血壓暈倒!慢性病人溫差大恐中風,看懂泡湯6大地雷 .天冷低溫是心血管疾病旺季!泡溫泉勿過久、少吃高油脂食物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30 科別.骨科.復健
會呼吸的痛! 隨著年紀增長,「肋骨骨折」每多斷一根死亡率增加
喜愛騎自行車運動的王先生一天在閃避突然轉彎的大車時摔了一跤,初時不以為意,後來發現胸部痛了起來,回家睡了一覺後起身發現幾乎痛到無法呼吸,急急忙忙到醫院急診掛診,照完X光後,醫師告訴他右側肋骨斷了4根,不用住院但要門診追蹤,他痛到無法想太多,去結帳領藥時只想著,我忘了問醫師我多久會好,還能騎自行車嗎...肋骨骨折是胸腔外傷最常見的疾病,任何胸腔的撞擊力,如車禍、跌倒、高處墜落,都有可能造成肋骨骨折。在19-64歲之胸部外傷成年人肋骨骨折約占50%的發生率,在65歲以上的胸部外傷病人肋骨骨折發生率則高達65%,更可怕的是跟隨著年紀增長,每多斷了一根,死亡率就會增加。因此肋骨骨折並非想像中的那麼單純。以下根據肋骨骨折的相關問題,治療方式做一簡介。肋骨骨折造成的問題有哪些?肋骨骨折除了呼吸疼痛以外,有時也會合併著肺部挫傷、氣血胸,更嚴重的外傷病人也可能合併有腹部實質器官的受傷(肝臟、脾臟撕裂傷等)。肺部挫傷輕微的話,一般在72小時內會改善,但嚴重的肺部挫傷會引發急性呼吸窘迫症,甚至到急性呼吸衰竭,這種狀況則需要呼吸內管插管接受呼吸器輔助,最嚴重的狀況考慮葉克膜支撐。這類病人一定要到大醫院由外傷團隊評估處理方能保障安全。 由於肋骨骨折下緣有肋間神經及血管,肋間神經是胸壁感覺神經來源之一,不管肋骨斷裂的位置以外,疼痛的位置會沿著神經的走向表現。因此呼吸時疼痛加劇,有兩個原因:一、因為肋骨骨折導致胸壁不穩定,骨折斷面磨擦造成,二、骨折後肋間神經刺激導致的疼痛。每個人對疼痛的反應是不一樣的,疼痛會影響到呼吸的深度、咳嗽、翻身活動睡覺等,如果太痛了反而不敢深呼吸,肺擴張因此而受限,嚴重的話會造成肺塌陷,差的狀況是肺炎及呼吸衰竭,所以肋骨骨折後疼痛的控制是很重要的。 氣血胸是怎麼來的呢? 胸腔裡面本身是沒有空氣的,肋骨斷裂常常會有微量的空氣在骨折周圍,通常這種微量的氣胸在X光是看不到的,通常是只有在電腦斷層檢查之下,才會發現這樣的氣胸。 明顯的氣胸是因為胸腔撞擊力較大,造成肺撕裂傷、甚至肋骨骨折嚴重錯位插進肺本身造成漏氣。明顯的氣胸通常會在第一時間需要放置胸管引流,但是持續漏氣無法改善的情形則需手術探查做修補。最嚴重的則是氣管支氣管裂傷及食道裂傷,會有生命危險。肋骨骨折伴隨的血胸多數的原因是胸壁肋間肌肉滲血留到胸腔內,大部分會自行停止,但是也可能因為呼吸起伏的關係,發生延遲性出血。除了胸壁肌肉流血的原因,肋間動脈斷裂、肋骨穿刺傷到肺、嚴重的肺部撕裂傷、肺動脈靜脈受傷等因素造成的血胸,如果一開始表現為出血性休克,放了胸管還是持續在流血,則需緊急開刀止血。 肋骨骨折怎麼治療?肋骨骨折的治療,重點是在於避免併發症的發生。所以肋骨骨折治療的第一個守則是疼痛控制。疼痛藥物首選是口服的止痛藥,譬如普拿疼即非類固醇消炎藥 NSAID (如Diclofenac, ibuprofen 等),急性期需要加強止痛則可使用靜脈注射的止痛藥及嗎啡藥品,通常急性期過了,大多數可以靠一般止痛藥控制疼痛。但是少數病人對 NSAID藥物過敏,也有些病人服用NSAID伴隨著胃痛、胃潰瘍,瑪啡類藥物也容易頭暈、噁心、全身搔癢及造成藥物依賴性的問題,因此除了口服及靜脈注射的藥品,還有神經阻斷的方式。 神經阻斷有兩種方式進行◎第一種是胸椎硬腦膜外止痛 Thoracic epidural anesthesia (TEA),基本上是將麻醉藥物注射在脊髓的硬腦膜外的空間,止痛效果很好而且可以很精準的控制疼痛的範圍,可放入導管的狀況下可以接上自控式止痛,但是比較容易有低血壓及頭痛的併發症。 ◎另外一種神經阻斷的方式則是胸椎旁神經阻斷 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在胸椎旁的背部肌肉下施打麻藥,使肋間神經浸潤在藥物中達到止痛的效果。 優點是這個方式不需要進到脊髓的空間因而可避免TEA伴隨的併發症,止痛效果能維持大約24小時,缺點是沒有辦法像TEA這麼精準且目前沒有可以裝入導管上接自控式止痛,但是現在都利用超音波導引下,效果及精準度也上升許多。對於嚴重且有合併症的肋骨骨折,早期做肋骨骨折固定手術是目前的醫療趨勢;將錯位的肋骨盡可能復位及使用純鈦合金的板子及螺絲固定住。手術適應症包含有下列說明 ◎連枷胸◎至少三根以上肋骨骨折及錯位◎併發呼吸衰竭時困難脫離呼吸器◎持續氣血胸及懷疑肋骨斷面夾到肺(lung entrapment)◎肋骨癒骨折疼痛經過非手術性治療無法達到改善◎胸腔輪廓畸形及美觀考量手術通常會配合著胸腔鏡及3D影像處理,可以縮短病人的恢復期,更能大幅改病人止痛藥使用,改善病人的活動,減少肺塌陷及肺炎的發生率,縮短住院期間,減少急性胸腔外傷併發症。 結論胸腔外傷造成的肋骨骨折除了疼痛,同時也可能面臨生命危險,處理效果不佳會有後遺症。到大醫院接受外傷團隊專家的評估治療,採取適當的治療方式可以減緩呼吸的疼痛及避免更嚴重的併發症。
-
2021-01-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食藥署專家會議已開 聯亞有望拿到第二張新冠疫苗門票
國產疫苗繼高端之後,衛福部食藥署昨天傍晚已舉行專家委員會審議會議,決定採用「高劑量」作為聯亞生技第二期臨床試驗的試驗劑量,並將以有條件方式於30日送出審核公文,一旦聯亞如期收到,將成為「新冠疫苗國家隊」第二家獲准二期臨床實驗的廠商。另外,食藥署要求聯亞最晚八月前緊急授權上市,原本國內疫苗廠一致目標鎖定六月緊急上市,已有一家進度延到下半年。聯亞生技去年十一月送出新冠肺炎疫苗第二期臨床試驗申請,一度是國內三家業者在二期申請進度最快的廠商,後來因為需要補足高劑量試驗數據影響啟動時程。這幾個禮拜相關文件陸續遞交補齊後,據了解,專家委員會已於27日傍晚透過審議會議針對最適劑量拍板,並與一期一樣,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高彬為試驗計畫主持人,元月底有條件通過後,聯亞可獲得最高補助款三億元的八折、即二點四億元。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不願證實專家會議舉行及結果等相關事宜,僅表示一定會在月底前有結果,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則證實,食藥署專家會議確實已開完,但是否通過還要等食藥署公告,明天應會有結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曾多次針對國產疫苗進度表示,有一家已順利開始做第二期,另有一家預計這個月底也會有條件同意進入第二期,聯亞生技為第二家獲准二期臨床實驗的國內新冠疫苗公司。。聯亞生技董事長特助彭文君表示,一切配合食藥署,二期臨床實驗採大規模收案,以健康人為主要對象在北、中、南等十家大醫學中心展開,啟動前,預計二月七日將對內與各醫院說明二期疫苗相關的計畫內容,二期預計收案三千人、安慰劑對照組六六〇人,確認生產的批次間一致性,總計畫也將送出往各醫學中心人體試驗委員會(IRB)審核,拿到食藥署的施打許可即可開始收案、施打疫苗。另外,專家會議也要求聯亞二期臨床實驗最晚於六月底完成施打,八月申請緊急授權(EUA)核准上市,此進度與去年預計的六月已延遲,彭文君對此只表示會全力配合。另外一家已進入二期臨床實驗的高端疫苗,一月廿二日施打以來,已完成至少三個醫學中心人體試驗,目前仍力拼六月申請緊急授權核准上市,要提供國用疫苗至少一百萬劑。國光生技尚未找到「最適當劑量」再提「劑量探索試驗計畫書」給食藥署,重新修改試驗設計。也就是第一期試驗必須重新來過,可能要拖至二、三月才有辦法進行第二期計畫,國光生技對此表示,已提出劑量探索臨床試驗書食藥署,待審查通過後就會儘速進行。
-
2021-01-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陳時中:疫苗採購講太多會遇困難
新冠全球疫情升溫,我國何時能取得國際疫苗全民關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指出,講太多會遇到太多困難,並強調「大家不要再為難台灣」;至於國產疫苗,高端疫苗已開始第二期臨床試驗,聯亞疫苗已補足資料,預計一月底會舉行專家會議審查。陳時中表示,國際疫苗採購仍積極與各大廠商聯繫,確定進貨時會和大眾報告。另外,指揮中心觀察各國疫苗施打效果,以色列有四成民眾接種,外電報導接種後感染率約「萬分之一」。陳時中指出,看起來保護力效果不錯;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都只是初步結果」,完整研究報告尚未出爐。至於國產疫苗,高端疫苗去年底有條件通過第二期人體臨床試驗,一月十九日已取得衛福部食藥署的施打許可,廿二日開始施打,至少三家醫學中心已開打。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表示,聯亞疫苗預計一月底舉行專家會議審查,是否通過視專家決議。國光生技因尚未找到「最適當劑量」,決議要求國光重新修改,第一期試驗必須重新來過,可能要二、三月才能進行第二期試驗。美國總統拜登廿六日宣布,將自輝瑞與莫德納公司分別追加購買一億劑新冠疫苗,全美採購疫苗總數由四億劑增至六億劑,夏末秋初前供三億人接種;下周起美國每周配發疫苗數量要由現在的八六〇萬劑成長到至少一千萬劑。若拜登計畫順利,今年秋天前絕大多數美國人都能完成接種;但紐約時報報導,輝瑞和莫德納的產量都已滿載,能不能接下拜登最新的訂單準時交貨,都成問題。針對台灣為何不接受中國大陸的疫苗,陳時中指出,台灣一直未開放中國製血清、血液製劑和疫苗進口,並不是因為此次疫情。除了法令,陳時中說,中國大陸也沒有特別突出的疫苗,有效性介於五至八成,且缺乏科學報告,對台灣沒有吸引力。針對大陸是否可能通過像紅十字會等民間組織,向台灣捐贈疫苗?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表示,「大家都知道,台灣防疫部門負責人多次表示,不會使用大陸疫苗。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確實是存在障礙,主要是政治障礙」。大陸委員會昨晚回應陸方的政治障礙說,強調國內疫苗取得,屬於醫衛專業事務,陸製疫苗依現行法令規定本不得進口,目前也不在政府考慮內。陸委會也指出中國大陸疫苗無論以捐贈、商業模式或其他方式提供,仍受到相關法規限制,無法進口來台。針對檢測費用和效果,衛福部長陳時中曾說「我們(台灣)比較準」,朱鳳蓮批荒唐可笑,要嘛是專業上確實無知,要嘛就是故意混淆概念,企圖糊弄、矇騙台灣民眾。
-
2021-01-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疫苗已於三家醫學中心開打 聯亞拼月底
新冠全球疫情升溫,我國何時能取得國際疫苗仍是未知數,至於國產疫苗,高端疫苗去年底有條件通過第二期人體臨床試驗,已於1月19日取得衛福部食藥署許可,1月22日開始施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多次對外說明,台灣最快三月可以取得疫苗,但現在對於國際採購狀況趨於保守。至於國產疫苗部分,陳時中則表示,有一家已順利開始做第二期,另有一家這個月也會有條件地同意進入第二期。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吳明美表示,高端疫苗經補足資料後,食藥署已於1月19日已發給高端施打許可,高端疫苗已可正式進行二期人體臨床試驗。至於另外兩家的疫苗廠聯亞和國光的進度,吳明美則表示,聯亞疫苗已補足相關資料,預計一月底會舉行專家會議進行審查,是否通過則視專家決議。國光生技則因尚未找到「最適當劑量」,因此最後決議國光生技需要再提「劑量探索試驗計畫書」給食藥署,重新修改試驗設計。也就是第一期試驗必須重新來過,可能要拖至二、三月才有辦法進行第二期計畫。高端疫苗執行副總李思賢表示,高端去年底便已展開收案,並已於1月22日開始施打,目前至少三家醫學中心已經開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