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4 醫療.新陳代謝
搜尋
膽固醇
共找到
1699
筆 文章
-
-
2024-04-14 醫療.新陳代謝
糖尿病前期就要學穩糖 血糖波動劇烈對全身器官傷害大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監控血糖是例行重要工作,除了注意血糖是否飆高,偶發的低血糖危害也不能輕忽。醫師提醒,如果是需要施打胰島素的患者,就要每天測血糖;服用藥物控制的,建議周測1至2次,最重要的是要每3個月定期回診,也要一併檢查血脂、血壓等數值,平常要記錄飲食內容、避免晚睡或不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空腹血糖值+糖化血色素,兩大糖尿病判定指標。「要控制好血糖,就要先掌握各項數值代表的意義。」台大醫院副院長、家庭醫學科教授黃國晉說,空腹8小時抽血測量的,叫做「空腹血糖值」,一般人的空腹血糖值不超過100mg/dL是安全的;如果介於100至126mg/dL就屬於空腹血糖值異常、接近糖尿病狀態;至於飯後血糖值,是餐後2小時測,但會受到食物內容影響,較少用來作為檢測標準。「糖化血色素」能反映一段時間的血糖濃度平均值,一般會用來觀察3個月內血糖控制的狀況。黃國晉指出,臨床主要觀察空腹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2大指標,正常的糖化血色素值應小於5.6%;若在5.7-6.4%之間,屬於偏高,有罹患糖尿病風險;數值大於(含)6.5%則確診為糖尿病。黃國晉表示,如果患者空腹血糖值正常、糖化血色素異常,就會透過逐餐測量血糖,找出造成血糖波動的是哪餐,所以患者平常也要養成記錄用餐內容的習慣。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最好就診接受檢查。黃國晉說,如果出現血糖值大於200mg/dL,且有吃多、喝多、尿多等「三多」的高血糖症狀,或是尿液滴到地上引來螞蟻、體重減輕、脫水等情形,加上糖化血色素數值,都可以用來判斷糖尿病。但通常初次診斷後,會請患者透過調整生活方式控制血糖,一段時間後再回診確認。黃國晉說,通常男性糖尿病患者人數較多,不過隨年齡層增長,女性比例會愈高,這和平均壽命相關。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飯前血糖正常但糖化血色素高等情形,會建議到醫院做「葡萄糖耐受測驗」。 糖尿病前期患者,先從飲食、運動、減重調整。針對還沒被診斷糖尿病,但已經有高血糖的患者,會先從調整飲食著手。黃國晉表示,除了減少澱粉類、甜食攝取,同時也要搭配有氧運動消耗血糖,並且評估有無服用其他藥物,因為類固醇或中藥添加的甘草都會影響血糖,會建議調整用藥,非得使用的話,建議使用最低有效劑量。另外,過重的患者要減重,如經上面調整,血糖仍降不下來,就要吃藥控制。黃國晉說,糖友可藉由餐前130mg/dL、餐後180mg/dL的「38原則」監測血糖,糖化血色素則建議控制在7%以下,年長患者如80歲以上,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採較寬鬆的認定數值。服藥患者每周測1至2次,打胰島素者每天都要量。至於血糖的檢查次數和時間,黃國晉指出,患者要每3個月定期回診,如屬於診斷初期,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型態改善。經過3個月改善,相關數值卻沒有進步,可能就是遺傳性的糖尿病,需要透過吃藥控制,這類服藥控制的患者,建議每周量1至2次血糖,打胰島素的則要每天測。黃國晉表示,第二型糖尿病因為潛伏期長,診斷糖尿病前期,就會對眼睛、心臟、腎臟等器官和血管產生傷害,所以除了血糖外,回診時還要測三高、膽固醇、血壓等數值,因為吃的藥多,需要驗肝功能;心臟如果有缺氧,要進行心肌評估、需不需要做心電圖;冠狀動脈攝影、血管鈣化指數,則用來檢測血管狀況。「糖尿病就是生活型態病。」黃國晉說,血糖跟生活作息有關,晚睡、睡眠不足、少運動、抽菸、喝酒、吃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讓你成為糖友候選人。發抖、心慌、冒冷汗 糖友別輕忽低血糖糖尿病患或糖尿病前期,容易受胰島素波動影響。黃國晉指出,有些病人會出現發抖、交感神經亢奮、心慌、冒冷汗、坐立不安等精神症狀和頭暈等,像是「餓過頭」的低血糖症狀,醫師會詢問有無家族史、血糖狀況、用藥情形等資訊,因為忘記吃東西、吃得少、藥物干擾等,也都可能影響血糖。黃國晉提醒,糖尿病前期血糖變化大,進食會增加胰島素分泌,但消化完胰島素仍高,就會造成低血糖,「只要血糖低於70mg/dL就屬於低血糖」,當下如果有血糖機就先測血糖值,並透過甜食、運動飲料、汽水、巧克力等食物穩住血糖,再到醫院就診。 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14 養生.保健食品瘋
天底下根本就不應存在保健食品!為何前衛生署副署長李龍騰這麼說?
我在2024-3-28發表紅麴保健品→腎衰竭、死亡,8年前就警告,之後有許多讀者來討論,其中以Elliot提供了最多寶貴的資訊。他前天(2024-4-9)的留言是:日本國內正在激烈辯論的議題,功效宣稱的合理性與客觀性、市售機能性表示食品/健康食品是否與功效宣稱般加註警示標語。日本消保會調查報告裡提出市售健康食品上架前必須提出過剩攝取與長期攝取的日本人“人體臨床試驗“之安全性報告,作為健康食品標示宣稱法規的制度改善方案。Japan’s CAA urges Food with Function Claims businesses to declare health hazards、Kobayashi Pharma scandal reignites debate on ‘functional food’ labels | The Japan Times*Consumer Affairs Agency (CAA) = 消費者庁 = 消費者保護會*Foods with Function Claims (FFC) = 機能性表示食品 = 小綠人健康食品引述李龍騰醫師:「我認為,天底下根本就不應存在『保健食品』或『健康食品』這類詞彙!顧名思義,食品就是食品,是為了供應人類每日所需各種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營養,吃它們是為了讓我們維持必要生理機能生存下去,絕對不是為了治療疾病。生病了就是應該看醫師,並遵循醫囑用藥,而不是猛吞各種利用人工合成、又添加了各種賦形劑(讓食物成為錠劑、膠囊等形狀)等各種額外成分的保健食品……」不少人誤信保健食品是藥性相對溫和的「藥」,以致有病不看醫師,或者用藥之外,又將保健食品作為多多益善的「食補」來源,這些錯誤迷思不知害死多少人。留言裡所提到的「日本國內正在激烈辯論的議題」指的是一篇2024-4-2發表在NutraIngredients-Asia的文章Red yeast rice saga: Japan authority urges all FFC businesses to declare health hazards(紅麴歷險記:日本當局敦促所有FFC企業申報健康危害)。NutraIngredients是一家專門在報導和分析保健品的媒體,也就是說,它是保健品行業的夥伴。所以,由它來報導不利於保健品行業的新聞,就更凸顯了這個行業對民眾健康的深切危害。留言裡所提到的「引述李龍騰醫師」指的是一篇大前天(2024-4-8)發表在《新新聞》的文章小林製藥紅麴案當頭棒喝!保健食品「越吃越補」迷思 小心燒錢又傷身。文章的第一段是:前衛生署長、台大醫院家醫科兼任主治醫師李龍騰接受《風傳媒》訪問時直接了當地說:「我認為,天底下根本就不應存在『保健食品』……」這篇文章的摘要是:紅麴製成的食品、保健食品被認為有助降低血脂與膽固醇,近年紅透半邊天。不料日本小林製藥生產的紅麴原料卻被驗出青黴菌類的軟毛青黴酸(puberulic acid),且疑似因此造成5人死亡、百餘人住院,其中多人因腎功能異常洗腎。由於相關原料也有輸台,且國內已有疑似個案通報,導致人心惶惶。更甚者,依法食品不得宣稱療效,但不少人誤信保健食品是藥性相對溫和的「藥」,以致有病不看醫師,或者用藥之外,又將保健食品作為多多益善的「食補」來源,這些錯誤迷思不知害死多少人。是的,我們的政府,不管是台灣、日本或美國,都是在幫助,甚至鼓勵保健品業者從事「不知害死多少人」的勾當。那些慫恿民眾服用保健品,甚至親自販賣保健品的醫師,請捫心自問,醫德何在。後記:Elliot留言:補上內文 “Kobayashi Pharma scandal reignites debate on ‘functional food’ labels | The Japan Times". 之連結,先前留言時漏掉。日本媒體對此機能性表示食品重新審視之報導與辯論不少,英語、華語編譯報導較少。紅麴事件後,韓國媒體則是針對其相似的“건강기능식품(健康機能食品)”審查制度進行探討審視,中國媒體至今倒是尚未見到對蓝帽子保健食品(国食健字)檢討的聲音。原文:紅麴歷險記+天底下根本就不應存在保健食品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12 養生.聰明飲食
膠原蛋白是什麼?該補充膠原蛋白嗎?營養師提醒搭配「1物」一起吃更有效
膠原蛋白是人體內含量最高的蛋白質,佔體內總蛋白量的25%以上,並且廣泛分布在身體各處,像是皮膚、軟骨、韌帶、肌腱、眼角膜、血管壁和內臟器官等地方都有它的蹤跡。膠原蛋白的-組成及構造它是種纖維狀的含醣蛋白,基本構造為3條多肽鏈纏繞成的三股螺旋蛋白分子,其中每條多肽鏈約含1000個胺基酸,裡面主要的胺基酸有甘胺酸(Glycine)、脯胺酸(Proline)、羥脯胺酸( Hydroxyproline)及羥離胺酸(Hydroxylysine)。這些膠原蛋白分子會再連接成更大的結構,來發揮它的功能。膠原蛋白纖維目前已發現的膠原蛋白至少分為28型,不同類型的膠原蛋白,在構造和功能上也會不同。其中比較常被討論的是第一型與第二型。第一型膠原蛋白是體內含量最多的類型,也是皮膚裡主要的膠原蛋白,第二型膠原蛋白則常見於軟骨中。生理功能不同類型的膠原蛋白可以提供不同的生理功能,讓我們舉幾個例子作描述:它是細胞間質的重要成分,細胞間質是細胞與細胞間的空隙,分為纖維基質和流體基質兩大部分,而膠原蛋白是纖維基質的一員,可以作為細胞粘附蛋白(Cell Adhesion Proteins),將細胞連接起來,也可以提供結構及支撐的功能。在皮膚中可以支撐皮膚細胞,讓表面不塌陷,也可以和彈性纖維一起維持皮膚彈性。主要存在於結締組織中,具有支撐及保護內臟的功能。在器官裡有個構造叫基底膜,它是結締組織的一部分,通常位於體腔或器官表面(在上皮組織的下一層),這個構造可以用來將上皮組織固定在結締組織上,也可以做為機械屏障,保護器官,而膠原蛋白就是基底膜的組成物質之一。皮膚組織分層膠原蛋白纖維的機械性質可以提供組織所需要的張力和強度,抵抗外來壓力。這些特性讓韌帶、肌腱在伸張的時候不易斷裂,使血管壁具有彈性,也幫助軟骨承受身體壓力。具有幫助傷口癒合與組織修復的功能,協助凝血等作用。能透過受體執行調節細胞生長、分化、遷移之功能。膠原蛋白的補充 由上述的內容我們大致了解膠原蛋白在人體中扮演的功能及角色。不過隨著年紀增長,受外在破壞因子及內在代謝因素影響,使膠原蛋白因合成趨緩、分子變得破碎且分解的速度提高而逐漸流失,接著影響部分生理功能並反應在外表上。因此,為了保留更多體內的膠原蛋白,有人會好奇是否該使用膠原蛋白補充品呢?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可以先來討論膠原蛋白的合成。蛋白質是由許多胺基酸所組成的,而胺基酸又有分必須胺基酸跟非必須胺基酸,其中必須胺基酸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需不斷透過飲食補充才能滿足身體需要,非必須胺基酸為可以由人體自行合成的胺基酸。構成膠原蛋白的3個主要胺基酸(甘胺酸、脯胺酸和羥脯胺酸)皆為非必須胺基酸,也就是說如果能均衡飲食,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許就能獲得足夠的原料來合成膠原蛋白!那為什麼要補充膠原蛋白呢?是為了直接提供身體合成膠原蛋白所需的原料,提升合成機率!透過飲食吃下的膠原蛋白,實際上並不是直接轉變成我們體內的膠原蛋白,它會先經由消化道分解,再以小分子胜肽(二胜肽、三胜肽等)或胺基酸的形式吸收進入體內,接著這些分子會循環到身體各處,有可能到皮膚或軟骨等處合成膠原蛋白(由纖維母細胞合成),也可能到體內各地修補受損組織,或作為合成其他物質的原料。其中,膠原蛋白小分子二胜肽Pro-Hyp(PO)具有刺激纖維母細胞表現的作用,可以促進玻尿酸合成。因此,吃膠原蛋白除了提供身體充足的合成原料、還能刺激纖維母細胞表現,這時候吃進來的「膠原蛋白分子大小」就是一大重點。除了補充膠原蛋白,透過一些生活及飲食習慣的調整,也可以減緩膠原蛋白的損失,如:作息規律改善新陳代謝、做好防曬降低紫外線威脅等;在飲食上可以選擇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如:穀胱甘肽、維生素C、維生素E及β-胡蘿蔔素等),保護膠原蛋白不被破壞。其中,維生素C還具有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的功能。膠原蛋白合成的關鍵 – 維生素C維生素C參與合成膠原蛋白的關鍵步驟,是離胺酸羥化成羥離胺酸反應的重要輔酶,要是體內維生素C不夠,降低反應進行的話,就會影響到膠原蛋白的合成。因此,希望膠原蛋白可以順利生成的話,適量補充維生素C顯得格外重要喔!即使人體可自行合成膠原蛋白,但會受到年齡、體質及環境影響,導致透過一般飲食獲得膠原蛋白的速度,也許比不上它流失的速度,所以直接補充膠原蛋白也是選擇之一,但考量個人體質、補充的膠原蛋白品質等各種因素影響,產生的效果因人而異,因此要不要額外補充膠原蛋白,可以依照個人需求,仔細評估後再決定。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1 養生.健康瘦身
10種食物幫助加速脂肪代謝 趕在夏天來臨之前甩掉肥肉
肥胖不僅僅會影響外觀,也對健康直接或是間接造成些許影響。肥胖不只是體重的問題而已,脂肪的堆積才是關鍵,因此,正確的體重控制,應該是學會如何消除體內的脂肪。10種食物幫助加速脂肪代謝營養學教授王進崑指出,運動與飲食控制是減重最基本的原則,然而正確選擇可以幫助脂肪燃燒的食物,更容易達到減重的效益,因為攝取能夠幫助燃燒脂肪的食材,可以有效地促進脂肪代謝,幫助維持好身材。 肉桂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研究顯示,在食物中添加1/4至1茶匙的肉桂,立刻可以讓身體脂肪分解並加速代謝,肉桂的燃脂效果是綠茶的2.5倍。 富含維生素B1、B2之食材維生素B1及B2對於熱量的代謝相當重要,它們是酵素的輔脢,如果體內缺乏維生素B1及B2時,酵素就無法發揮作用。因為維生素B1、B2是水溶性的維生素,無法儲存於體內,多餘的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也相當容易隨著食品加工過程而流失,因此,需要時常補充。 動物肝臟稱得上是維生素B群的寶庫,但是全穀類、五穀雜糧、酵母、小麥胚芽、豆類、牛奶、肉類等,也都是重要的維生素B1、B2來源,也可以從中攝取。 富含天然酵素之食材酵素不但能夠減少中性脂肪囤積在血液中,也可以促進新陳代謝,達到燃燒脂肪的功效。因此,適當補充酵素,可以達到節省體內酵素流失的目的,身體就能夠有效地利用體內的酵素來消耗多餘的脂肪,自然可以促進熱量的代謝。我們常吃的鳳梨、香蕉、木瓜、奇異果等水果,都含有非常豐富的酵素,另外,常在餐桌上的香菇、白蘿蔔、洋蔥、山藥、豆芽菜等蔬菜,酵素的含量也非常豐富。 共軛亞麻油酸共軛亞麻油酸是亞麻油酸的同分異構物,已經發現具有增加肌肉以及減少體脂肪囤積的功效。除此之外,共軛亞麻油酸還具有清除自由基以及抗癌等效果,專家建議,可以從葵花油中攝取共軛亞麻油酸。 富含大豆皂角之食材大豆皂角能讓腸胃不容易吸收多餘的熱量,同時也具有抗氧化、調降血低膽固醇以及血脂肪的作用,還能夠抑制血栓生成、防止動脈硬化。大豆及大豆製品,包括豆腐、豆皮、豆漿以及味噌中之大豆皂角含量,都相當豐富,也是很好的攝取來源。 富含木質素之食材木質素可以活化腸道功能,使排便變得通暢,並可刺激體內新陳代謝,使脂肪不容易堆積在體內。包括芝麻、燕麥、穀類、可可亞、大豆、亞麻仁……等,都含有很豐富的木質素,可以從中取得。 含咖啡因之食物咖啡因是茶以及咖啡苦味的來源,可以刺激腦部活動、振奮心情,同時還有利尿的效果。研究發現,咖啡因有促進脂肪分解的功效,包括我們常喝的綠茶、烏龍茶或是咖啡等,其中都含有咖啡因。但是要特別注意,喝咖啡的時候,不要加糖和奶精,咖啡因燃脂的功效才能夠充分發揮。另外,喝咖啡會感覺心悸的人,並不建議嘗試。 含輔脢Q10之食材Q10是身體燃燒熱量時所必備的物質,若是體內的Q10足夠,則所攝取的脂肪就能夠充分地被代謝分解。除了燃脂這個功效之外,Q10也具有抗氧化作用,並能夠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有助於維持健康。富含輔脢Q10的食物,包括秋刀魚、沙丁魚、鮭魚、鮪魚等魚類,而牛肉或是羊肉等肉類,菠菜、花生、豆腐、豆漿、橄欖油、葵花油等食材中,也有相當豐富的含量。 納豆輔脢納豆黏液中的酵素已經發現可清除體內的血栓,還能夠促進燃燒脂肪,抑制過剩的脂肪儲存,研究也證實,適當地攝取納豆,對身體健康有幫助。 辣椒素辣椒粉、辣椒油以及辣椒,都含有豐富的辣椒素。辣椒素被發現具有燃脂的功用,可以刺激副交感神經、加速能量的代謝,但是腸胃道功能比較不好的人要小心選用。 延伸閱讀: ·科學認證「有效降血壓6食物」1圖看 1飲品少喝1/4瓶收縮壓就減5成 ·醫示警「5種非典型猝死族群」:每個人身邊都有! 常暴飲暴食、飯後做1事恐要你命
-
2024-04-10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紅麴為何會吃到沒命? 醫師:紅麴1狀況易生成有害物質
日本小林製薬公司的紅麴保健食品出包,檢驗出致命毒素「軟毛青黴酸」,多人出現腎臟疾病,包括死亡案例,國內二百多件採用其原料及相關產品已經回收下架,為什麼養生保健食品未吃出問題呢?台大家庭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粘曉菁表示,可能是發酵條件不佳或受汙染等原因,導致生成有害物質。紅麴可調節膽固醇,但需注意禁忌紅麴中成分已被發現與降膽固醇藥物(statin)類似,對於調整血脂有保健功效。好心肝基金會執行長、台大家醫部兼任主治醫師粘曉菁於廣播NEWS 98分享紅麴功效與食用注意事項,她指出,紅麴在發酵過程中,紅麴菌中的成分Monacolin K,具有抑制膽固醇合成的功效,所以民眾趨之若鶩,掀起一股紅麴熱潮,紅麴米、紅麴肉、紅麴雞......出現在餐桌。市面上陸續出現各種紅麴保健食品,彌補平常飲食不足的部分,粘曉菁強調,保健食品與藥品治療疾病的功能並不同,藥品須經過嚴格的實驗室研究和動物試驗,才能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紅麴萃取物雖然可以調節膽固醇,但如果與降血脂藥物、菸鹼素、抗凝血藥物一起服用,易有不良反應;若是同時飲用葡萄柚汁,會讓藥物發揮加乘效果,產生藥品過量的情形。許多人的病況還不到吃藥降膽固醇的程度,但血脂異常數值處於灰色邊界,粘曉菁提醒,先從運動、飲食下手,改善生活型態才是最重要的根本。而同樣一顆藥,每個人的反應也不同,少數人吃了降血脂藥物會出現肝功能異常、肌肉痠痛感,可與醫師討論減低劑量或換藥,另建議服藥三個月後要抽血檢查服藥後有無副作用。已知可能會造成肝功能異常的治療藥物1.血脂異常:Statins藥物會引起肝炎指數輕微升高。2.肺結核:抗結核藥品具有一些肝毒性,是已知的風險。3.灰指甲:口服抗黴菌藥治療可能造成肝功能異常,服用前必須先抽血檢查。紅麴產品怎麼挑?關於紅麴該怎麼挑?怎麼吃?粘曉菁說,首先要選擇獲得小綠人「健康食品」認證標章的產品,再來是注意保存期限,開封後要密蓋放在陰涼通風處,避免環境中的細菌侵入產生不好的附屬物。紅麴在發酵過程中,如果環境衛生條件不佳,容易產生黴菌毒素,一定要挑選有標示有衛部健食字號,並留意每日食用量。有民眾提到,自製紅麴會有食安問題嗎?粘曉菁以「公賣局和私釀酒」為例,獲得認證的產品都是經過符合標準的生產產線,一般的傳統紅麴可能無法掌握材料來源,且紅麴的有效成分濃度很低,通常不會有問題,但建議製作後盡快食用完畢。
-
2024-04-09 養生.聰明飲食
豆腐、豆漿、豆花...都是優質蛋白質食物!調整血脂、防癌、改善更年期,有優異保健效果
素有「田園中的牛肉」美稱的黃豆,是國人接受度最高的豆類食品,舉凡豆腐、豆漿、豆花、等都是由黃豆加工製成,營養價值也是傲視群「豆」,不分男女老幼都適合以黃豆作為蛋白質吸收來源。黃豆含有豐富蛋白質、膳食纖維、卵磷脂、必需胺基酸、礦物質如銅、鎂、鐵、鈣等,以及少量多酚類和黃豆所特有的大豆異黃酮營養成分,對於心血管、心臟、腦部等部位具有優異的保健效果。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表示,衛生署新版的「每日飲食指南中,將原本的「蛋豆魚肉類」改為「豆魚肉蛋類」,將豆類次序排於第一位,就是希望國人能以植物性蛋白質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降低膽固醇與熱量的過量攝取。調整血脂豆類蛋白質屬於優質蛋白質,不含膽固醇,能幫助調整血脂,降低壞的膽固醇、避免血管阻塞,達到保護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改善更年期症狀更年期婦女因雌激素分泌減少,容易出現不適症狀,如陰道乾澀、熱潮紅等,可藉由攝取天然黃豆中的大豆異黃酮,達到改善。預防癌症黃豆除了含有豐富的大豆異黃酮外,還有少量的多酚類,這些都是抗氧化成分,有預防癌症的效果。防止骨質流失黃豆中所含的礦物質如鎂、鈣、銅、鐵等及大豆異黃酮,能促進鈣質吸收率,預防骨質流失所導致的骨質疏鬆症。活化腦力卵磷脂能幫助腦部的神經傳導,且蛋白質也能提供因用腦過度而消耗掉的營養成分,能提升腦力、記憶力。牛奶與豆漿所含有的營養成分不同,並不能一概而論,且豆漿中的鈣質吸收率與牛奶相近,而豆漿也有較多能幫助鈣質吸收的礦物質,因此,也是預防骨質疏鬆症很有助益的一種健康食材。劉怡里提醒,飲食上不要有所偏頗,應均衡補充豆漿及牛奶,以攝取完整的營養素。(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 ·盒裝嫩豆腐「能即食or要煮過」? 食藥署解答...1狀況恐害吃壞肚子 ·吃豆腐補鈣?營養師示警「這幾款」只會胖 鈣含量最高豆腐曝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07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我們控制的不是LDL 而是動脈硬化的速度
這次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春季會演講,我把題目定為「我怎麼跟病人解釋高血脂治療的重要性?」。演講的重點只有兩個:「我們控制的不是LDL,而是動脈硬化的速度。」「放支架的三大時機:1.急性心臟病 2.大面積缺氧 3.用藥後仍然有症狀。」20世紀下半葉開始,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稱壞膽固醇)的數值就被發現與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但我第一張圖片秀的不是LDL與疾病的關係,而是LDL與動脈硬化速度的關係。這是1998年刊登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JACC)的經典圖片,縱軸是動脈硬化速度,橫軸是LDL數值。圖中密密麻麻標了很多點,每個點都代表一個研究,把許多不同研究中的血中LDL數值,跟動脈硬化的速度標上去後,就算是外行人,也很容易看到顯而易見的結論,就是LDL越高,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快,LDL越低,動脈硬化的速度就越慢,而且還成線性關係。之後更多新的研究產生的新數值加上去後,答案還是一模一樣。血管壁像是年輪,一天一天、一年一年都在逐漸變厚,從十幾歲開始,逐漸長成大樹,有人快、有人慢,因為LDL與動脈硬化的速度線性相關,降低LDL,就可以減緩動脈硬化速度;所以「我們控制的不是LDL,而是動脈硬化的速度。」至於放支架的三大時機是怎麼一回事呢?近年全世界冠心病治療指引大同小異,都說血管不是塞到大於70%就要放支架,而是建議只有出現三種狀況:1.急性心臟病 2.大面積缺氧 3.用藥後仍然有症狀時,才要支架或開刀。2020年初COVID剛開始時,美國裝支架的病人數突然下降了38%,有人歸因於COVID,但疫情剛開始時美國人根本毫不在意,甚至戴口罩還會被嘲笑,那怎麼會跟它有關?有沒有其他的解釋呢?追溯歷史,美國心導管的數量也曾有一次突然減少約40%,幅度與速度跟這次都很類似,所以也許這兩次是類似的事件?2007年3月時,美國心臟學會年會中發表了一篇轟動全世界,佔據許多頭版版面叫做COURAGE的研究(自由時報2007年3月28日頭版是這麼寫的「心臟裝支架,不能更長壽」),那篇研究說在穩定型心絞痛的病人身上,放支架不能減少心肌梗塞、中風、與死亡,那篇研究一發表後,美國心導管數量就大幅下降。依據那次的歷史,我們可以合理懷疑,2020年初心導管數量的突然下滑,是受到另一篇新研究發表的影響?那是發表於2019年11月美國心臟學會,花費一億美金37個國家、320個導管中心、5179位缺血面積都已經達到中到大(大於10%)程度,慢性冠心症病人的研究,所有病患皆使用正規的藥物治療(幾乎每位患者都使用他汀類Statins降血脂藥物,2/3使用高劑量),實驗設計是一組只吃藥,另一組加上血管支架或開刀,追蹤時間平均超過四年。結果發現這些慢性冠心症的患者,就算已經中到大面積缺血,放支架或開刀並不能讓他們活更久,也無法預防心臟病發作,但可以減少症狀。特別強調如果最近症狀加劇,就屬於急性心臟病,不屬於此,應緊急處理。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睡眠讓粒線體休息?抗氧化劑有補眠效果?教授這麼說
我在本週二、四分別發表強化粒線體運動(zone 2)?吹牛不打草稿、自然醫學博士的潛在價值。有位讀者(我太太的大學同學)就在週四晚用LINE傳來簡訊:「偽醫學真的無所不在,連如此知名正派網站也踩雷⋯⋯」他附上的一篇文章是2024-3-28發表在《大人社團》的睡眠時新陳代謝較低,可以讓粒線體休息。作者是陳俊旭。點擊打開這篇文章時會跳出一個廣告《線上直播課 更新粒線體根治慢性病 早鳥優惠 限時一堂600元 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事實上,在《大人社團》的臉書可以看到同一廣告,而且可以就在那裡直接報名。所以,讀者所說的「連如此知名正派網站也踩雷」顯然是因為過於天真善良而被騙了。殘酷的真相是「如此看似知名正派網站也需要養家活口」。(註:我這篇文章發表後不久,讀者林祐子在臉書留言。他附上的圖片是發布在《康健雜誌》的同一廣告,只不過多加了「跟著陳俊旭博士重拾健康人生」)我現在把這篇文章裡的兩段拷貝如下(紅色字),然後一一討論:所以,我們現在知道了,睡覺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降低新陳代謝,讓粒線體休息,就好像讓鍋爐可以歇會兒,不要一直工作。晚上睡覺時,粒線體不用忙於產生能量,同時還可透過褪黑激素和谷胱乾肽來中和白天所產生的活性氧自由基,等到早上醒來,把自由基清理乾淨了,也就精神百倍了。(註:谷胱乾肽?)我自己從青春期開始,就常常覺得睡眠不足,一天要9個小時才夠,但從40歲左右開始,我發現睡前補充2 ∼ 3克維生素C粉, 就不需要那麼多睡眠。我的感覺是,維生素C會提高我睡覺時的修復效率,事實證明也是如此。最近我更進一步發現,使用褪黑激素和谷胱甘肽前驅物,讓粒線體的自由基保持在合理的範圍內,早上醒來可以馬上起床,完全不會想賴床,感覺身體的氧化壓力已經下降。所以,從粒線體的角度來看,抗氧化劑有補眠的效果,簡單來說,對睡眠時間需求越多的人,越需要補充抗氧化劑。有關「維生素C會提高我睡覺時的修復效率,事實證明也是如此」,請問,是什麼事實證明?我想大多數人應該都知道「維他命C萬靈丹」是Linus Pauling博士創造出來的。他更是在1973年創立了Linus Pauling Institute(萊納斯坡林研究所),而目的就是要證明維他命C可以治百病。這個研究所的網站有一個專講維他命C的網頁,而裡面列舉了所有有關維他命C的功效,可是,它卻沒有提起sleep(睡眠)這個字。我用vitamin c和sleep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也搜不到任何臨床研究。所以,請問,事實證明在哪裡?有關「最近我更進一步發現,使用褪黑激素和谷胱甘肽前驅物,讓粒線體的自由基保持在合理的範圍內」,請問,是怎麼發現的?有做實驗嗎?有測量粒線體的自由基水平嗎?有關褪黑激素,請看我在2018年發表的褪黑激素奇蹟療法:「也就是說,褪黑激素似乎是什麼病都能治,但似乎又是什麼病都不能治。一切都是似有若無,捉摸不定。」美國的國家補充和綜合健康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有發表Melatonin: What You Need To Know(褪黑激素:你需要知道的):「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 (2017) 和美國醫師學會 (2016) 的實踐指南,沒有足夠有力的證據證明褪黑激素補充劑治療慢性失眠的有效性或安全性來推薦其使用。美國醫師學會指引強烈建議使用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BT-I)作為失眠的初始治療方法。」有關谷胱甘肽,請看我在2020年發表的穀胱甘胺酸、乙醯半胱胺酸,瑕疵資訊:「至於讀者William Chen所問的《我們真的需要「補充」GSH嗎?》,答案是不需要,因為GSH本來就是我們身體自己會合成的。如果真的有所謂的《GSH缺乏症》,那也就需要注射GSH,而不是口服。」【註:GSH是Glutathione(穀胱甘胺酸,穀胱甘肽)】我用Glutathione和sleep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也搜不到任何臨床研究。所以,請問,事實證明在哪裡?有關這篇文章的作者,我曾多次指出他的言論往往是與科學證據不符,請看:武靴葉能重建胰臟機能?納豆防心臟病/中風?花旗參治糖尿病的真相膽固醇迷思與反迷思酸鹼騙局被戳破,但又進階了維他命C預防主動脈剝離的胡扯我在週四發表的自然醫學博士的潛在價值有這麼說:「套句Quackwatch 版主Stephen Barrett醫生的話:『自然醫學博士這個文憑有個潛在的價值- 它是一個可靠的信號,表明不應向該人士諮詢建議。』」註:我發表過幾十篇關於睡眠問題的文章,例如:GABA補充劑能助眠嗎,有副作用嗎。我也發表過幾十篇關於自由基和抗氧化劑的文章,例如:自由基有害?運動有害?下集,完全免費諮詢。原文:睡眠讓粒線體休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5 養生.營養食譜
顧腸道、抗衰老...專家解析「植物性飲食」8大好處!想補充蛋白質必看「3大菜單」
近年來,隨著健康均衡飲食的重視,越來越多民眾除了希望「吃得健康」外,也逐漸希望能有更「多樣化」的飲食攝取,結合國際不斷提倡「環境永續」的議題,使兼具環境友善及營養健康和多樣化的「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逐漸成為現代人飲食的新趨勢。植物性飲食的好處董氏基金會指出,植物性飲食是一種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的飲食方式,選擇更多樣性植物性食材,如水果、蔬菜、穀物(尤其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類等,並限制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取,植物性食材對健康具有以下好處: 零膽固醇 較好的脂肪 豐富的膳食纖維 攝取植化素及各種維生素 攝取礦物質 改善血脂和膽固醇 有益腸道健康 抗衰老根據研究顯示,多攝取植物性食物的人相較於食用較少的族群,可降低16%心血管疾病及中風的罹患風險、32%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從環境保護的角度,植物性飲食可減少約20-30%溫室氣體排放、土地用量和用水量,亦可改善生態多樣性。若多樣化種植則可避免因耗盡土壤養分、受病蟲害影響,造成化肥、殺蟲劑使用不當,損害野生動物和滲入水系統,汙染水資源。植物性飲食的菜單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莫雅淳營養師建議,可選用當令、在地、新鮮和簡單未過度加工的植物性飲食,參考菜單如下:一、主餐可選擇未精製的糙米飯、五穀飯,並至少占主食類的 1/3,避免精製穀物。二、配菜 為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攝取,主菜優先選擇搭配多種蔬菜的半葷素料理(青椒炒肉絲),避免大塊肉類(豬排、雞排、魚排等),並可適度選擇豆類及其製品取代肉類,每天建議攝取2份。 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建議三餐可攝取多種不同顏色蔬菜,廣泛攝取各種營養素及植化素。三、點心 點心可選擇新鮮水果、無調味堅果種子類。 飲品選擇無糖豆漿、燕麥飲品、牛奶加麥片等;避免選擇含糖飲料或果汁。植物性飲食推薦料理綠色和平組織提供「鷹嘴豆沙拉」、「藜麥鮮蔬蛋炒飯」、「味噌豆腐湯」三道料理,除了透過蔬菜水果攝取大量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外,還可補充足夠的植物性蛋白質。一、鷹嘴豆沙拉鷹嘴豆含有人體的8種必需胺基酸,是素食者很好的蛋白質來源。而且鷹嘴豆的熱量低,富含大量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加、延長飽足感,更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C、K、B群和礦物質,能夠幫助維持血壓,降低罹患心血管風險。食材:鷹嘴豆400克、洋蔥半顆、花椰菜150克、巴西里 1 小束、小番茄適量、菲達起司 100 克、橄欖油適量、紅酒醋適量。做法: 煮一鍋滾水,下鷹嘴豆煮熟。 將小番茄切半、洋蔥切片;花椰菜洗淨後,剝成適合入口的大小;巴西里切碎;菲達起司也剝成適合入口的大小。 鷹嘴豆煮熟後瀝乾,準備一個大碗,放入備好的所有食材,淋上橄欖油、紅酒醋,最後稍微拌一下即完成。二、藜麥鮮蔬蛋炒飯藜麥的蛋白質是所有全穀物中含量最高的,高達 22%,而且含有鈣、鎂、鉀、磷…等礦物質,加上不含麩質、低 GI 的特性,對於正在進行增肌減脂的人,很適合做為米飯的替代品。食材:藜麥 1 杯、彩椒半顆、玉米粒 1 杯、蔥 1 根、蛋 1 顆、醬油 2 湯匙、鹽適量。做法: 藜麥和水以 1:1 的比例用電鍋煮 15 分鐘,煮熟後放室溫降溫。 以中小火熱鍋,放入少許油,倒入打散的蛋液,翻炒蛋汁成碎蛋、再倒入彩椒、玉米粒和藜麥拌炒。 用醬油和少許鹽巴調味,起鍋灑上蔥花就完成了。三、味噌豆腐湯味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有大豆異黃酮,可以促使女性荷爾蒙作用,還能強健骨骼密度。而豆腐也是素食者補充蛋白質很好的來源。食材:味噌 3 大匙、昆布 15 克、豆腐半盒 、海帶芽 1 大匙、蔥花適量、鹽麴 1 匙、白芝麻醬 2 匙。做法: 將白芝麻醬、味噌、鹽麴攪拌均勻。 鍋中加入600c.c.的水,放入昆布以小火熬煮約 5 至 8 分鐘。 水滾後依序加入味噌、豆腐、海帶芽,並攪拌均勻後即可盛盤。以上三道料理可以從一日三餐中補充植物性蛋白質與豐富的營養素,在維持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能守護地球的健康!參考資料:綠色和平組織 - 【蔬食料理】吃素沒營養?一日三餐這樣吃,補足植物性蛋白質!延伸閱讀:「素食者」補充蛋白質必看》白飯、花椰菜、鮮奶,哪個蛋白質含量高?營養師解析:從「6大類食物」聰明補充
-
2024-04-04 醫療.新陳代謝
中年女性想改善熱潮紅等更年期不適,名醫教你五招舒緩妙方!
「天氣明明非常濕冷,晚上睡覺卻熱到大量流汗,但是過一下子又冷到要蓋二條棉被。」「皮膚變得好乾燥,連私密處都乾澀灼熱,常有泌尿道感染的問題…。」這些都屬於更年期的生理變化症狀,當體內荷爾蒙濃度開始改變,失去雌激素的保護後,不僅增加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各種不適感也讓人心力交瘁。女性進入更年期,可考慮進行荷爾蒙治療女性通常在45至55歲左右進入更年期,新竹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瑜芹說,更年期代表女性身體逐漸老化,當卵巢功能一步步的萎縮,影響荷爾蒙分泌,除了生育能力下降,各種不適也跟著來。最常見包含盜汗、熱潮紅、肩膀與手指痠痛、情緒起伏大、皮膚乾癢、情緒易怒暴躁等。少了雌激素的保護,更年期女性容易發生骨質疏鬆、心血管疾病、血脂異常等,進而易引爆動脈硬化、腦中風發作。張瑜芹表示,荷爾蒙可抑制交感神經、穩定情緒,當更年期分泌減少時,會出現焦慮、失眠、頭痛、肌肉痠痛、沒來由的燥熱感等症狀,嚴重可能造成憂鬱。如果症狀加劇影響生活品質與身體健康,應及早就醫治療,可以採「荷爾蒙補充療法」,使用低劑量的雌激素治療,當症狀減緩或消失,請醫師評估停止用藥。延緩更年期:多吃以下食材,提早保養抗衰老 有些人擔心補充雌激素會增加罹癌風險,張瑜芹強調,研究並非完全百分百,年齡、肥胖也是危險因子。過了一定年紀,就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尤其是善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五癌篩檢」服務,若家族有二親等罹患乳癌,建議提早40歲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其他更年期女性的預防保健措施,還可以從體重控制、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下手。女性聽見「更年期」往往擔憂害怕,張瑜芹分享保養祕方,建議多吃豆類製品補充天然雌激素、多食用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深海魚、攝取富含鈣及維生素D3的食物、少吃糖及精緻澱粉。張瑜芹提醒,女性過40歲之後,就該注意身體狀況,及早做好準備;當更年期來臨,注重身心調理,千萬不要隱忍或硬撐。如果對於更年期症狀置之不理,不擦拭乳液、不增加營養素,只會老得更快。如何緩解更年期症狀?1.飲食均衡:攝取優質蛋白質,幫助維持肌肉量、修復肌肉和骨骼。2.烹調清淡:盡量少油、少鹽、少糖,選擇原型食物。3.維持運動:適度的負重運動可消除壓力,預防或延緩骨質疏鬆。4.營養補充:降低體內壞膽固醇的含量,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5.充足睡眠:睡眠對健康非常重要,可減緩更年期的疲累與注意力不足。資料提供:張瑜芹醫師 記者:廖靜清整理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4 養生.運動健身
提高粒線體功能最佳運動?Zone 2訓練是什麼?真的有效嗎?
臉書朋友Esther 在2024-3-27寄來一個簡訊和一篇文章。簡訊是「期待教授說明粒線體訓練這塊,現在很多人很瘋這塊喔。連我主治醫生也相信,所以希望教授你能說明一下,因為好多慢跑的都變跑zone 2」,文章是2024-1-26發表在《癌症問健康》的癌症、慢性病發生前,粒線體先衰退!陳俊旭博士推薦「最佳強化粒線體運動」。有關這篇文章的作者,我曾多次指出他的言論往往是與科學證據不符,請看:武靴葉能重建胰臟機能?納豆防心臟病/中風?花旗參治糖尿病的真相膽固醇迷思與反迷思酸鹼騙局被戳破,但又進階了維他命C預防主動脈剝離的胡扯現在來討論Esther寄來的那篇文章,其中兩段是(紅色字):近幾年很流行把運動分為不同等級,從最輕鬆的第一區(zone 1) 到相當激烈的第五區(zone 5),甚至還有第六、七區。最近在歐美和台灣運動界非常流行第二區訓練(zone 2 training),號稱是提高粒線體功能的最佳運動,所以大家趨之若鶩,連專業運動員都將 80% 的時間花在這種低耗能運動,其中機制究竟為何?紅色根據科羅拉多州醫學院教授音度.山.米蘭(Inido San Millan)的研究,第二區訓練是最能提升粒線體功能、增加粒線體數目、提升細胞有氧呼吸、清除乳酸、增長壽命的運動強度。有關「zone 1到zone 5」,克里夫蘭診所在2023-12-11發表Heart Rate Zones Explained(心率區解釋),而裡面有這麼一句話:您的心率區告訴您您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您使用的能量…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應該強調這些數字,尤其是當它成為享受運動的障礙時。有關「根據科羅拉多州醫學院教授音度.山.米蘭(Inido San Millan)的研究」,那問題就多了,首先,Inido San Millan是錯誤的。正確的是Inigo San Millan。他現年52歲,在科羅拉多大學擔任「助理教授」(2019年到現在),而不是「教授」。請看科羅拉多大學網頁。他總共發表了4篇跟粒線體相關的論文:2017年:Reexamining cancer metabolism: lactate production for carcinogenesis could be the purpose and explanation of the Warburg Effect(重新檢視癌症代謝:致癌作用中乳酸的產生可能是瓦伯格效應的目的與解釋)2022年:Signatures of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Impaired Fatty Acid Metabolism in Plasma of Patients with 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 (PASC)【COVID-19 急性後遺症患者 (PASC) 血漿中粒線體功能障礙和脂肪酸代謝受損的特徵】2022年:Chronic Lactate Exposure Decreases Mitochondrial Function by Inhibition of Fatty Acid Uptake and Cardiolipin Alterations in Neonatal Rat Cardiomyocytes(慢性乳酸暴露可透過抑制新生大鼠心肌細胞的脂肪酸攝取和心磷脂改變來降低粒線體功能)2023年:The Key Role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粒線體功能在健康和疾病中的關鍵作用).在這4篇論文的數萬字裡,zone這個字只出現過1次(在2023年那篇論文的第16頁),而zone 2則從未出現過。事實上,Inigo San Millan從未發表過有關「zone 1到zone 5」的論文。那,請問,「根據…音度.山.米蘭(Inido San Millan)的研究,第二區訓練…」,根據的是什麼研究?更可笑的是,真正的研究是與所謂的San Millan的研究背道而馳:高強度的運動比低強度的運動更能促進粒線體生物發生。請看2023年發表的Beneficial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in Gastrocnemius Muscle Promoted by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in Elderly Female Rats(高強度間歇訓練促進老年雌鼠腓腸肌有益粒線體生物發生)。專注於腳踏車運動的網站Cycling Weekly在2024-1-4發表Why is everyone talking about Zone 2 training? Tadej Pogačar, or rather his coach, is responsible – here’s why【為什麼大家都在談二區訓練? 塔德傑·波加查(Tadej Pogačar),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他的教練,負有責任 – 原因在此】 。這篇文章指出San Millan是腳踏車運動選手Tadej Pogačar的教練,而所謂的zone 2的種種好處就是他編造出來的,但是有好幾位運動教練不同意San Millan的論調。腳踏車運動教練Ruth Eyles就直言zone 2是hype(炒作)。我個人並不反對所謂的zone 2運動,畢竟任何適度的運動都是對健康有益,請看運動是最好的藥,能治療26種病。但是,《癌症問健康》那篇文章所說的「第二區訓練是最能提升粒線體功能、增加粒線體數目、提升細胞有氧呼吸、清除乳酸、增長壽命的運動強度」就都只是為了遂行炒作而編織出來的偽科學。原文:強化粒線體運動(zone 2)?吹牛不打草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4-03 養生.保健食品瘋
魚油這個時間吃效果最好!專家曝「2族群」應避免
魚油被喻為「天然抗炎聖品」,豐富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減輕發炎因子帶來的影響,另促進新陳代謝、提升記憶力、調節血脂及膽固醇。許多人常問:魚油飯前吃還是飯後吃?吃錯時間有副作用嗎?專家分享,飯後食用吸收效果較佳。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在「食藥闢謠專區」公布衛教文章,坊間傳說「魚油要在飯後吃,這時間效果最好,這是真的嗎?」答案是:「真的。」食藥署說明,魚油屬於脂溶性營養素,透過腸胃道吸收,因此建議魚油在餐後服用,尤其與含脂肪的食物一起吃,可提升吸收效率,並減少胃部不適的可能性。「食藥闢謠專區」說明,魚油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成分由DHA與EPA組成,其脂溶性維生素建議餐後服用。但食藥署也提醒民眾,在食用魚油補充品時,應遵守每日建議量,避免腸胃不適或凝血時間延長等可能的副作用。吃魚油好處多,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聯安診所營養師徐景宜過去受訪表示,若有服用抗凝血藥物者或接受手術者,都不建議吃濃縮萃取魚油。透過日常飲食攝取,也可以補充魚油,建議一周可以吃三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以深海魚類為例,可多食用鯖魚、沙丁魚等。要特別注意,鮪魚、鮭魚等大型魚類會有重金屬殘留問題,孕婦及幼童可依食藥署發布的《魚類攝食指南》適量攝取。另外,好食課營養師何采璇也提醒,魚油及鈣片能不能一起吃的問題已爭論許久,一派說法是認為,攝取高劑量的魚油於腸道鹼性環境中會與鈣發生「皂化反應」,降低鈣質吸收,也容易造成腸胃不適。另一派說法則是覺得皂化反應於高溫(70度以上)、強鹼環境下才會發生,因此魚油、鈣片一起吃並不影響吸收。雖然目前並無研究提及魚油與鈣質在體內真的會發生皂化反應,但確實也有因分開吃後,便秘問題得以改善者,因此建議非必要時,仍以分開為佳。延伸閱讀:.海鮮也有低脂、高脂之分!一圖教你聰明選擇適合瘦身的海鮮.你也有吃嗎?藥師揭國人最愛3保健食品:吃錯潛藏風險.錠劑、膠囊、粉劑…5大保健食品劑型比一比!營養師曝優缺點差異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03 養生.聰明飲食
清明節吃潤餅!掌握四訣竅,不分南北都能享健康
清明節將至,又到了吃潤餅時節!潤餅有南北之分,北潤餅內餡多以燙熟的高麗菜與綠豆芽,加入炸紅糟肉、豆干及蛋酥等配料,撒上花生糖粉製成;南潤餅有蔬菜外,會加入滷肉、油麵、香腸等配料,再撒上花生糖粉。這樣包起來的潤餅,卻是高達500大卡的高熱量食物,得慢跑2小時才能消耗掉。若要手作健康的潤餅,可以掌握4大訣竅。訣竅1:潤餅皮可換成生菜或千張豆皮麵粉製品容易讓腸道敏感,特別是有麩質不耐的人,麵粉餅皮薄薄2張就有100大卡,多吃2捲很容易發胖。建議餅皮可換成生菜或千張豆皮。用兩片生菜捲起來變成生菜捲,不僅熱量低,還能吃到滿滿的植化素、酵素及纖維;如果擔心生菜的寄生蟲或農藥,也可以改用高麗菜,將高麗菜葉片燙熟,當成春捲皮也是一個好方法。另外,千張熱量雖然沒有比較低,不過因為是黃豆製品,熱量來源從碳水化合物變成蛋白質,比較不會囤積成脂肪,也適合血糖控制不良的族群。訣竅2:炸肉換成雞絲或豆干北潤餅常用炸紅糟肉,因為炸過容易生成致癌物質;南潤餅的滷肉及香腸有熱量過多、飽和脂肪、添加物過量問題。建議將裹粉的紅糟肉或滷肉,換成雞胸肉絲、白豆干絲會更好,尤其豆干的鈣質含量高、沒有膽固醇,適合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食用。此外,如果擔心雞胸肉口感比較柴,可以改成雞腿肉,或是與鳳梨一起醃,肉質會比較軟。訣竅3:棄蛋酥,多蔬菜蛋酥及菜酥用油炸過,兩湯匙熱量就100大卡,而且這些油脂都是劣質油,吃進身體容易卡在大大小小的血管裡,建議改用其他食材。喜歡鹹味口感的人,可用菜圃或香菇丁取代;喜歡甜味的人,可以用蘋果丁取代,這類食物都富含膳食纖維,尤其每朵鮮香菇就高達約3公克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訣竅4:改用黑芝麻粉或亞麻仁籽粉潤餅不一定要加花生糖粉,台灣氣候潮濕,花生容易滋生黴菌,黃麴毒素是一種相當頑固的毒素,非常耐高溫,280℃都不見得能殺光它,為了健康著想,建議改用黑芝麻粉,不僅鈣質含量高,也富含芝麻素、礦物質鎂,與花青素一起搭配,可以讓情緒更放鬆。或是改用亞麻仁籽粉也很搭,每一湯匙脂肪含量就高達6公克,且幾乎都是有助視力及腦部發展的omega-3脂肪酸。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4-03 養生.聰明飲食
干貝、扇貝、帆立貝差在哪?營養師解答3者關係,低脂、低熱量、低膽固醇要吃「它」
你喜歡吃海鮮嗎?除了蝦、魚,許多人也喜歡吃干貝、扇貝、帆立貝!對此營養師高敏敏考考你,知道干貝、扇貝、帆立貝彼此間的差異?一起來看看這三個食材有什麼關聯。扇貝、帆立貝、干貝,差在哪?你知道嗎,其實扇貝、帆立貝、干貝3個食材,都來自於「扇貝」。「帆立貝」是扇貝經過去殼、去內臟、去鰓,而「干貝」是帆立貝再經過去除扇貝黃。來看看帆立貝跟干貝的營養:帆立貝.熱量:70 kacl.干貝脂肪:1.2 g.干貝蛋白質:13.7 g.為他命A:113 I.U..礦物質鋅:2.6 mg.膽固醇:34 mg.價格:較低干貝.熱量:57 kacl.脂肪:0.4 g.蛋白質:12.7 g.礦物質鋅:0.5 mg.膽固醇:38 mg.價格:較高我們吃的干貝到底是什麼部位?你是否好奇常吃的干貝是什麼生物的部位?高敏敏說明,其實干貝本身不是一種生物,而是少數「軟體動物門雙殼綱」動物發達的貝柱(閉殼肌),切下來之後才稱為干貝;至於閉殼肌就是我們吃蛤蜊剩下的圓形肉柱,會通過收縮來控制外殼閉合;而我們常吃到的干貝,大多是來自於「海扇蛤科」及「江珧蛤科」的大型貝類,閉殼肌通常只有一個,外觀也會比較肥厚。干貝營養價值超豐富!以每100g干貝的營養來說,屬於低膽固醇海鮮,熱量低屬於低卡、更是低脂肪食材,蛋白質含量5-6成可鞏固免疫力,礦物質鋅幫助皮膚和黏膜組織的完整性。看完高敏敏的介紹,你知道扇貝、帆立貝、干貝三者的關係了嗎。高敏敏建議喜歡吃海鮮的人可以選擇享用干貝,因為干貝的營養價值超豐富,低膽固醇、低熱量、低脂,是優質蛋白質的海鮮食物。延伸閱讀:.蝦越大味道越好?新鮮優於冷凍?你可能對蝦子的3個誤解.到底能不能吃?研究揭鮪魚經50年汞含量仍高!4種魚類應少吃.痛風不能吃海鮮嗎?一圖看懂痛風飲食指南:教你哪些食物可安心吃
-
2024-04-02 失智.大腦健康
可改變的失智症風險中最有害 研究揭加速大腦老化3大危險因子
失智症是記憶、語言、解決問題和其他思考能力喪失的總稱,嚴重程度足以干擾日常生活。近期一項發表在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的研究指出,在一系列可能導致失智症的風險因素中,糖尿病、空氣汙染和酒精對大腦的危害最顯著。失智症的3大危險因子英國和美國科學家先前的研究發現,大腦特定區域容易受到老化過程以及精神分裂症和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影響。然而,生活方式選擇、體能活動和飲食等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是否會影響這些區域並最終導致失智症並不清楚。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透過觀察約四萬名45歲以上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參與者的腦部掃描,並評估了161個可改變的失智症風險因素,以確定哪些因素對脆弱的大腦區域影響最大。研究團隊將這些「可改變」風險因素,也就是在一生中可改變以降低失智症風險的因素分為15大類,分別為血壓、膽固醇、糖尿病、體重、飲酒、吸菸、憂鬱情緒、發炎、汙染、聽力、睡眠、社交、飲食、體能活動和教育。該研究主要作者Gwenaëlle Douaud教授在新聞稿指出,大腦的一系列區域在老化過程中會較早退化,而在這項新研究中表明大腦的這些特定部分最容易受到糖尿病、與交通相關的空氣汙染的影響,這些汙染日益成為失智症的一個主要因素,而酒精是導致失智症的所有常見風險因素之一。研究共同作者Anderson Winkler博士也表示,透過將所有可改變的風險因素放在一起來檢查每個可改變的風險因素的獨特影響,以評估這個特定大腦「弱點」所導致的退化。他進一步指出,一旦考慮到年齡和性別的影響,糖尿病、空氣汙染和酒精這三者就成為最有害的因素。對大腦有益的10個健康習慣儘管避免交通汙染可能具有挑戰性,在研究人員確定的失智症的三個主要危險因素中,有兩個更容易改變。例如人們可減少飲酒,並採取糖尿病預防策略,例如維持理想體重、運動和健康飲食,以幫助降低失智風險。根據阿茲海默症協會的資料,積極的日常行為可以改善大腦健康,甚至降低認知能力下降以及阿茲海默症和失智症的風險。以下為協會建議的健康習慣:1.挑戰既有思維學習一項新技能,挑戰你的思維可能會為你的大腦帶來短期和長期的好處。2.教育教育可以降低認知能力下降和失智症的風險。3.運動定期參加運動,這包括提高心率並增加流向大腦和身體的血液。4.保護頭部防止頭部受傷,盡你所能防止跌倒,尤其是年長者。5.禁止吸煙戒菸可將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降低到與不吸菸者相似的程度,而且永遠不嫌晚。6.控制血壓藥物可以幫助降低高血壓,正確飲食和體能活動等健康習慣也有幫助。7.管理糖尿病2型糖尿病可透過健康飲食、增加體力活動以及必要時服用藥物來預防或控制。8.健康飲食吃更健康的食物有助於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這包括更多的蔬菜和更瘦的肉類或蛋白質,以及加工較少和脂肪含量較低的食物。9.保持健康的體重正確飲食、運動和良好睡眠可幫助維持健康體重。10.良好的睡眠品質良好的睡眠品質對大腦健康很重要。如果你有任何與睡眠相關的問題,例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應積極就醫改善。【資料來源】.Risk factors for faster aging in the brain revealed in new study.Study: Here Are the Three Biggest Risk Factors for Dementia.Alzheimer's Association: 10 Healthy Habits for Your Brain
-
2024-04-02 養生.營養食譜
吃洋蔥6好處,與它一起吃更強大!洋蔥發芽了還能吃嗎?必知7個小知識
台式料理常見的食材洋蔥,鮮甜多汁、具有高營養價值。《農業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許多關於洋蔥的小知識,洋蔥有白色、紫色、黃色…,而如果已經發芽或變軟就不可再吃。天然養生寶石 吃洋蔥6好處洋蔥炒蛋、洋蔥炒肉…這幾道餐桌上常見的料理,不可少的靈魂食材正是洋蔥。有天然養生寶石之稱的洋蔥富含許多營養素,包括纖維質、鈣、磷、鐵及維生素A、B、C等、維生素等,對於身體健康有很大的益處。根據Health.com指出,吃洋蔥有以下6大好處,尤其與番茄共食更有協同作用:洋蔥番茄共食有協同作用(Food synergy),也就是兩種特定食物一起吃,好處超過個別食用。科學家認為,洋蔥中的硫化合物可以促進茄紅素吸收,茄紅素是番茄中所含的抗氧化劑,可以預防癌症和心臟病。1.含豐富抗氧化劑2.預防癌症發生3.增加骨質密度4.助腸胃道健康5.助降低膽固醇6.洋蔥番茄共食有協同作用7個關於洋蔥的小知識此外,洋蔥還有很多厲害的地方,《農業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了7個關於洋蔥的小知識。知識1【營養價值】洋蔥富含鈣、磷、鐵、維生素A、B、C、硫化物(蒜素)、前列素、硒元素、槲皮素、類黃酮素及膳食纖維。知識2【外觀】依顏色分為白洋蔥、紫洋蔥、黃洋蔥等,形狀有紡垂形、圓球形和扁球形。知識3【產地】主產區為雲林縣、屏東縣、彰化縣、嘉義縣及高雄市等地,以彰化伸港地區產期最早,自12月開始依序由北往南採收。知識4【產期】主要產期:中部及高雄:1-2月;屏東:3-4月上旬知識5【怎麼挑】挑選時以球體完整堅實、表皮完整光滑、乾燥、無萌芽、無鬚根及無腐爛為佳。知識6【怎麼保存】放置於陰涼乾燥且通風處或冷藏,如果已經發芽或變軟,內部可能發霉或腐爛建議勿食。為免脹氣,不宜過量食用。知識7【料理方式】洋蔥烹調方式多元,生食清甜爽口,烹煮後柔軟甘甜,無論涼拌沙拉、洋蔥炒蛋、咖哩、蓋飯、搭配肉類快炒或熬煮鍋物高湯,生熟料理都好吃!國產、進口洋蔥如何分辨?市場上能看到各種品種的洋蔥,有國產的也有進口的,該如何分辨挑選呢?國產的洋蔥,表皮呈現淡黃褐色,外皮較破碎容易剝除。而進口的外型較圓、深黃褐色,表皮包覆較完整。【資料來源】.《農業部》臉書粉絲專頁 .《鮮享農YA - 農糧署》臉書粉絲專頁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4-01 焦點.健康知識+
9個傷肝NG壞習慣!吃太好營養過剩、愛生氣都很傷
有句話說:「肝若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可見肝臟之於人體的重要性。肝臟是人體最大的臟器,有「體內化工廠」之稱,擁有人體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3大功能:代謝、解毒、形成膽汁。 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約1萬3千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擔負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舉凡排毒、製造消化酵素、幫助膽固醇的製造與排出、製造荷爾蒙等,都需要肝臟的幫忙;不過,肝臟卻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只有病到無法再負荷,才可能出現症狀,也因此,許多人發現肝臟疾病時,都已經為時已晚了。 哪些習慣容易傷肝?常聽到長輩告誡,經常熬夜很傷肝,的確,熬夜的話,肝臟無法在需要修復的時間點,得到完整的修復;康寧醫院營養師陳詩婷表示,其實除了睡眠不足之外,喝酒、吃太多藥、飲食不拘、暴飲暴食、吸到二手菸、吃不新鮮的食物等,都是常見的傷肝行為。 1、飲酒過量過去經常聽到小酌有益健康一說,不過,陳詩婷說明,2023年刊登在《美國醫學會網路開放期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指出,少量飲酒並不能防止各種原因的死亡,只有將飲酒量降到零,才能避免酒精對身體的危害。 陳詩婷更說,過量飲酒會導致肝細胞損傷,長期喝酒,輕者會引發脂肪肝,重者則演變成酒精性肝硬化,最終發展成肝癌。尤其是缺乏乙醛去氫酶(ALDH2)的民眾,無法將有毒的乙醛代謝成乙酸,導致臉紅、心跳加速、頭痛、宿醉等狀況,造成的傷害還是全身性的。 2、有抽菸習慣或常接觸二手菸香菸含尼古丁、焦油等致癌物,會影響紅血球的帶氧能力,導致人體的新陳代謝受到很大的干擾,進而影響肝臟的健康;陳詩婷說,菸還含有N-亞硝基降菸鹼、甲醛、乙醛等有毒及致癌物質,會對身體的免疫反應產生改變。國內外許多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若有抽菸習慣,未來變化成肝癌的機會,比不抽菸的人高出1.2至2倍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經常接觸到二手菸、三手菸的人,同樣也可能會造成肝細胞的癌化;也會對B型肝炎、C型肝炎的治療有很大的影響,原因就是香菸減緩體內鐵離子的運輸,以及紅血球的帶氧能力,進而影響肝炎的治療成效。 3、常吃加工食品加工品通常添加許多防腐劑、人工色素、人工甜味劑等食品添加物,這些物質通通都需要肝臟代謝,譬如一種名為蔗糖素的人工甜味劑,就被證實會傷肝;常見的防腐劑如苯甲酸和己二烯酸,也被證實,會導致肝臟和腎臟損傷;而去水醋酸則可能增加致癌風險。 4、常吃油炸物愛吃油炸物也是非常傷肝的行為。陳詩婷解釋,油炸物一來油脂含量高,很容易讓身體吃進過多熱量,導致脂肪肝;二來,因為食物與高溫油炸的交互作用,很容易產生致癌物質,肝臟就得花好一番功夫來解毒;假使一周內有吃到四到五次的油炸物,通常肝臟就已經開始無法負擔,長期下來,則會進展成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5、營養過剩現代人飲食太過豐富,三餐經常大魚大肉,經常會在不知不覺間,吃進很多高熱量、高糖的食物,反而缺乏膳食纖維及微量元素的補充,而這些過剩且精緻化的熱量,經常會在肝臟堆積成脂肪肝,嚴重的脂肪肝,更會損害到肝臟的功能。 6、藥物吃太多尤其是脂溶性的藥物,譬如人工荷爾蒙、類固醇、止痛藥、避孕藥、雌激素、抗生素、降血壓藥、降尿酸藥、安眠藥等藥物,通常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毒性;長期吃西藥的民眾,最好每隔3個月做一次肝功能檢查,尤其本身有B型或C型肝炎帶原、長期飲酒等族群,更建議每個月做一次檢查。 7、長期睡眠不足中醫認為,肝系統有兩個作用,一是收藏血液,二是幫助調暢全身氣血運行;《黃帝內經》記載:「人臥則血歸於肝」,晚上的11點到3點間,正是肝膽兩臟腑氣血最旺盛的時間。 換言之,人在睡眠時,人體有較多的血液回流肝臟,促進肝臟的新陳代謝與排毒;熬夜時,肝臟的血液滋養相對不足,長時間下來,就有可能造成肝過勞,引起虛火上炎症狀,例如牙齦腫痛、易生口瘡、心慌、口苦、眼睛乾澀、眼白發黃、失眠等狀況。所以,建議晚睡族應盡量調整作息時間,最好每晚11點前入睡,以便讓肝臟有效排毒。 8、常吃不新鮮或發霉食物台灣氣候比較潮濕,如果乾料沒有保存好,很容易造成黴菌感染,尤其黃麴毒素的孳生,是目前所知最強的生物致癌劑,僅僅只需1毫克的黃麴黴素就具致癌效果,特別是肝癌的發生。陳詩婷說,黃麴毒素最容易來自變質的穀類、玉米、豆類、堅果類、咖啡豆等食物,甚至是竹筷沒有清洗乾淨,都被發現有黃麴毒素的感染;所以,如果發現豆穀類、堅果類味道聞起來不太對或是味道發苦,也最好別碰,因為這個苦味的來源,就是來自發霉的黃麴毒素。 很多人以為煮熟,黃麴毒素就會被消滅,其實這是錯誤的認知。因為黃麴毒素有極高的熱安定性,儘管高溫200℃,還是無法被消滅;所以,選購食品時,特別是穀類、堅果類,務必確認味道新鮮,包裝完整,一旦發現味道不太對勁,甚至有肉眼可見的發霉,為了安全起見,最好整包丟掉,因為黃麴菌的黴菌孢子可能早已汙染整包食物了。 9、愛生氣、發怒或心情不好情緒的穩定和身體的狀態息息相關。中醫認為,人體每個臟器都有自己的特色,透過升降來維持身體的平衡,而生氣、發怒等壞情緒,會讓身體運行的氣往上衝,導致腦部血管壓力增加、刺激交感神經,並使腸胃的血流量減少,而影響全身的健康。 正所謂「怒傷肝」,經常發怒、愛生氣對肝臟的傷害最大。因為肝臟的血除了幫忙調和血液外,也會幫助各臟腑的氣疏通,要是經常生氣,肝氣長期積壓阻滯的狀態下,除了傷肝,更會造成內分泌紊亂、免疫系統下降,以及罹患各種腸胃疾病。(本文摘自493期) 延伸閱讀: ·春天吃「4種食物」對關節好!復健科醫激推 這1款菜還有助鈣補在對的地方 ·不只打噴嚏!「春季過敏12跡象」曝:流鼻血、胸悶中了 醫推每天起床喝1飲品
-
2024-03-31 養生.保健食品瘋
小林紅麴產品致腎衰竭甚至死亡,紅麴保健品還能吃嗎?教授這麼說
這兩天台灣主要媒體都在報導一則紅麴保健品導致腎衰竭和死亡的新聞,例如《公視新聞網》今天發表的高雄洗腎婦長期服用紅麴膠囊 用到小林原料食藥署將釐清關聯。它的第一和最後一段是(紅色字):高雄疑似出現小林紅麴相關產品的受害者,1名婦人去(2023)年診斷出急性腎衰竭後開始洗腎,1週洗腎3次;巧的是她為了降膽固醇,3、4年前開始服用大醫生技銷售的紅麴膠囊,家屬接到生技公司通知稱產品用到小林紅麴原料要下架,懷疑腎臟惡化恐跟小林紅麴原料有關。生技公司已通知日方,後續求償都會協助。不過食藥署回應,民眾選購的膠囊不是小林紅麴產品而是原料,是否有關聯還要調查。只是台灣若只吃到原料不是藥物而無法藥害救濟,是否導致消費者申訴無門?對此,食藥署尚無回應。而在日本方面,小林製藥也宣布再新增2起死亡案例,累計到28日上午已有4人死亡、106人住院治療,小林製藥為此召開股東大會,社長當場2度道歉。 最諷刺的是《自由新聞》發表的服小林紅麴原料膠囊 女子患急性腎衰竭。它的插圖是:事實上我在8年前設立這個網站之後不久就發表營養補充品的潛在危險,而其中有這麼一句話:紅麴米補充劑被認為對降低膽固醇“可能有效”。但在一項研究中,有三分之一的產品被發現受到Citrinin腎臟毒素的污染。去年我又發表紅麴成份中的Monacolin K會傷身,美國零容忍?,其中我引用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發表的文章Red Yeast Rice: What You Need To Know(紅麴米:你需要知道的)。我把重點翻譯如下(紅色字):一些紅麴米產品含有一種叫做桔黴素(Citrinin)的污染物,它有毒並且會損害腎臟。在 2021 年對 37 种红麴米產品的分析中,只有一種產品的桔黴素含量低於歐盟目前設定的最高水平。 此外,四種被桔黴素污染的產品被標記為「不含桔黴素」。 在這8年裡我發表了至少1000篇文章,一再警告保健品非但無益反而有害,例如:2018:美國醫學會:該關注補充劑的危害了2018:補充劑摻假問題嚴重2023:保健品會殺死你嗎2024:維他命及補充劑的隱形危險,美國公視紀錄片至於小綠人認證是否就代表有效或無害,請看:2022:國家SNQ標章:認什麼證2022:Elliot留言集錦12:小綠人真的健康嗎2024:保健品危害,民眾自討的如果你沒時間看這些文章,那就簡單一句話:保健品在上市前後都不受監管,只有在發生重大事故之後才會被追究,所以,我才會說「民眾自討的」。後記:文章發表後的隔天小林製藥宣布發現出問題的產品含有puberulic acid(谷歌翻譯成青春痘酸),請看Kobayashi Pharma confirms 'puberulic acid' in beni-koji supplements。這個化學物是非常罕見,所以就更顯現保健品的危險是四面八方,無所不在。原文:紅麴保健品→腎衰竭、死亡,8年前就警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31 養生.運動健身
短期森林浴提升免疫力!步道健走2小時,對心肺功能有促進效果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周應有累積達一百五十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但根據衛福部國健署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十八歲以上國人僅五成二符合。國健署因此在全台各縣市設有「社區健走步道」,全台約有七十條長約一點二至二公里的健走步道,適合民眾下班後健走運動。不過,如果能到森林走走,對健康更有益處。到森林走走對健康有益簡單的健走就可達運動效果,森林中含有許多芬多精,到山上呼吸新鮮空氣,逃離都市喧囂,更對身心有益。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指出,研究顯示,將受試者分兩組,走溪頭森林步道及台北市公園步道,森林步道組明顯「血壓下降」,且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活化效果也更勝一籌。蘇大成說明,NK細胞是淋巴球一種,是人體抵禦外界的「第一道防線」,就像是負責站哨的阿兵哥,可辨認許多入侵的細菌並將其消滅,可說是第一線的人體防禦細胞。研究顯示,針對在溪頭長期工作的人員、居民及台北上班族進行對比,NK細胞有明顯落差;後續研究更發現,上山後NK細胞就開始活化,即使回台北,數量也高於之前。步道健走2小時,對心肺功能有促進效果蘇大成建議,民眾選擇健康、森林步道,不用太高海拔,溪頭差不多一千公尺,若能安排步道健走兩小時,對心肺功能就有促進效果。若有餘裕,安排半天時間,到山林步道走個半天,順道泡個溫泉、吃個午餐下山,就是相當好的安排。建議選擇陽光照射、風能夠吹拂的場域。蘇大成說,冬季民眾活動量減少,身體相當於「冬眠狀態」,避免血脂、膽固醇上升,趁初春之際,白天外出動一動,即使只有二、三分鐘,都勝過在家不動,流點汗,促進新陳代謝,把環境汙染物排出體外,做好身體排毒。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3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女:「你有蟲,不跟你約會!」為何?
男想約女的晚上去約會,女的冒出了一句話:「你身上有蟲,不跟你出去!」男的莫名其妙,「我那麼愛乾淨,注重衛生的人身上哪有什麼蟲?」女的悠悠的說:「你身上有精蟲!」原來女的大概心理因素,或以前有不愉快經驗,怕跟男生出去會懷孕!以前生理衛生教育不發達,以為男女在一起游泳會像魚一樣,會體外受精,甚至男女牽手或親嘴也會懷孕,對現代的年輕人來說都是天方夜譚了。雖然現代人那方面的生理衛生知識發達,但對人體健康知識而言,由於小學、中學教科書都沒教基本健康知識,所以其他的醫學知識都是很不足的!例如膽固醇高,是引起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的高風險因子。而目前醫師可開的降膽固醇藥物有好幾種,雖然有些人會有一些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都不致危害人體,也不一定會發生,但有人就是不愛吃降膽固醇的藥,寧可去吃一些保健食品。例如最近日本爆發的號稱可以降膽固醇的紅麴中毒甚至死亡案件就是一個例子,此類保健食品或稱健康食品,或許真的可以降低膽固醇,因為早年衛生主管單位核可的降膽固醇藥也是紅麴提煉出來的,但是這些藥品都經過動物試驗或人體試驗,其相關的副作用都會在藥物說明書(俗稱仿單)上說明清楚。一有嚴重的副作用,馬上就會下架。反之,這些號稱有效可以降膽固醇或食品或健康食品,是不須經過人體試驗或動物實驗就可販售,偶爾吃吃或許無妨,但如長期大量的吃,就可能有其他的副作用,如腎毒性就不得而知了。以前有一位法師,長期服用弟子奉上的健康食品、補品,幾年之後得了腎臟癌,不得不將其中一顆腎臟割除,但由於另一顆腎臟功能也不好,因此割除一顆腎臟之後必須靠洗腎維生,病理報告檢驗才知原來割下來的那顆腎臟除了有腫瘤之外,有中草藥引起的腎毒性變化,另一顆剩下腎可能也是有同樣的變化,因此腎機能不好必須洗腎求生。總而言之,怕男生身上有精蟲,就不敢跟他約會是過之而猶不及,但為了保健康,求諸人云亦云的保健食品,捨棄人體試驗的藥物而不用,也是另外一種偏執。因此,以客觀科學的角度,吸收接受正確的醫學知識、聽從專業的建議,才是保有彩色人生的正確之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4-03-30 養生.聰明飲食
自由基是百病根源!如何減少自由基的傷害?營養師認證「3種抗氧化食材」預防老化、癌症
我們很常在保健生活、健康營養相關的報章雜誌中看到「自由基」這個詞,有人稱自由基是「百病之源」,要用各種方式來避免它的產生、對抗它……等等。不過,如此「可怕」的自由基究竟是什麼東西呢?今天《健康設計家》品牌營養師Evelyn就來為大家介紹到底什麼是自由基?我們為什麼要對抗它?而又要吃哪些東西才能幫助我們減少自由基的傷害呢?自由基是什麼?在自然界中,物質是由各種原子、分子、化合物所組成的,它們周圍各自都有著電子(Electron,簡稱e-),藉由電子的得失與交換來執行各種反應,包含我們的呼吸、代謝、免疫等等反應都與電子的得失息息相關。而這些周圍的電子大多傾向以成雙成對的「偶數」形式存在,才是在自然界中比較穩定的狀態。而那些能獨立存在、卻只有「奇數」個電子(不成對電子)的分子或離子,我們就稱之為「自由基(Free radical)」。這些只有奇數電子的自由基會處在非常不穩定的狀態,想要趕快去「搶奪」周圍物質的電子以達到穩定狀態,並且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這種「自由基連鎖反應」會促使蛋白質、脂質、醣類等構成細胞的基本物質,遭受到氧化而成為新的自由基,並且再去搶奪其他物質的電子……,如此過度循環下去的結果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包括細胞功能障礙、DNA的結構破壞、脂質過氧化等等。為什麼會形成自由基?自由基其實是人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物質。包括我們行有氧呼吸產生身體所需的能量時、抵禦外來病原體時而產生的發炎反應等等,這些過程中都會產生自由基。而一些生活習慣或狀態例如:熬夜、焦慮,以及一些外在因素包括:油炸食物、精製加工食品、紫外線、輻射、電磁波等等,也都會增加體內的自由基。自由基都是壞人?其實自由基並非我們常聽到的這麼罪大惡極,反之,適量的自由基對生物體其實是有好處的,在體內某些反應中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一氧化氮(˙NO)雖然是自由基的一種,但是因為其分子很小,所以可以穿越血管內皮細胞的細胞膜,而當周圍的平滑肌接受到訊息後就會造成血管擴張,讓大量血液通過。因此一氧化氮對於調節血壓、改善血栓是有幫助的。一般來說,我們體內有一套非常完善的抗氧化機制,能夠維持我們體內氧化壓力的平衡,讓自由基維持在適當的量。然而,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或是環境暴露,造成自由基過度的產生並累積在身體中,就會引發上述一系列的「自由基連鎖反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才要在日常生活中「對抗」自由基。自由基對身體的破壞經過許多研究顯示,擁有「百病之源」之稱的自由基,與許多種重大疾病都脫不了關係,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等。那麼,當自由基在體內過量累積時,究竟會對身體造成哪些方面的破壞,才導致這些疾病的發生呢?自由基對身體的破壞,主要從三種面向:1.破壞DNA:DNA為細胞的遺傳因子,而自由基會破壞DNA的結構單元,使得DNA股切斷或鹼基結構改變,造成基因無法正常修復而產生突變、甚至有致癌的可能。2.脂質過氧化作用:自由基會搶奪體內不飽和脂肪酸的電子,造成脂肪酸過氧化的破壞,產生有毒物質。而低密度脂蛋白(LDL)也會受到自由基的氧化,引起動脈粥狀硬化,並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3.攻擊蛋白質:自由基會攻擊蛋白質的側鏈,使其結構被破壞,讓蛋白質無法正常運作。而蛋白質是組成身體結構非常重要的來源,包括肌肉、皮膚、毛髮、指甲等等,連體內代謝所需的酵素、影響生理的賀爾蒙都是由蛋白質所構成,因此蛋白質被破壞,受影響的範圍也非常大。3種抗氧化食材戰勝自由基自由基對身體的傷害是一種緩慢累積的氧化過程,一開始可能不會感受到身體上的不適,但在日積月累的侵害之下,身體各個組織器官會漸漸達到無法復原的程度,此時就會出現明顯的老化或病變。因此,我們除了要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作息、減少會增加自由基的外在環境因子之外,也可以從「飲食」方面著手,多攝取擁有「抗氧化」功能的食材,提高身體的抗氧化防禦系統,幫助對抗自由基!下面Evelyn就提供3種優質的抗氧化食材給大家參考:1.藍莓擁有「超級水果」之稱的藍莓,擁有非常高含量的花青素(anthocyanidins),根據研究顯示,花青素擁有非常高的抗氧化能力,能夠幫助清除身體的自由基、減少氧化傷害。雖然台灣本土的藍莓非常稀少,外國進口的價格會比較昂貴,但擁有如此強大抗氧化能力的水果絕對是值得投資的選項!2.洋蔥洋蔥內含有一種叫做槲皮素(Quercetin)的植物多酚,研究顯示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能力,對於免疫系統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不過槲皮素容易受到加熱破壞,因此建議可以生吃或輕烹調就好囉!此外,洋蔥內也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以及礦物質硒,都是對身體非常重要的抗氧化物喔!3.芭樂維生素C是飲食中非常常見的抗氧化物,大家常常以為檸檬、柳橙等柑橘類水果是補充維生素C的首選水果,其實,芭樂才是水果中的維生素C之王喔!根據衛福部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顯示,每100公克的檸檬和柳橙分別含有34 mg及41.2 mg的維生素C,而每100公克的芭樂則含有高達137.9 mg的維生素C!相較之下,芭樂是不是有更強大的抗氧化能力呢?看完今天的文章,相信你對於報章雜誌上常看到的「自由基」這個名詞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其實自由基是生物體存活時必然會產生的物質,一般健康人的身體都擁有非常完整的抗氧化系統,只要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就能避免自由基大量產生而造成的疾病喔!想要戰勝自由基,就從擁有好的習慣開始吧!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降低血脂、降膽固醇、延緩血糖上升...膳食纖維5好處一次看!.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8 養生.聰明飲食
間歇性斷食減肥安全嗎?隔日斷食法、限時進食法有哪些差異?
全球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人數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若出現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偏高、空腹三酸甘油脂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腹部肥胖這五項症狀中的三項,就定義為罹患代謝症候群。有代謝症候群者在未來有較高共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發生的風險,有鑑於飲食是誘發代謝症候群的主因之一,諸多針對代謝症候群患者的飲食型態油然而生,其中,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成為許多人的選擇。你了解間歇性斷食嗎?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 IF)透過設定特定時間進食與禁食,來達成體重控制及改善代謝功能的目的。根據不同指引,飲食控制的時間也有所不同,常見類型有以下幾種。.5:2斷食法、4:3斷食法:以固定週期在一週中禁食數天,其他天可自由進食。5:2斷食法為一週禁食2天;4:3斷食法則是一週禁食3天。.隔日斷食法:以一天完全禁食,一天正常進食方式交替循環。.限時進食法:一天中完全禁食時間需大於12小時,而其他時間可以自由進食。16/8斷食法即屬於一種限時進食法。斷食會產生哪些生理變化?間歇性斷食在飲食上的規律性能夠減少過多夜間進食的可能性,讓飲食更符合生理時鐘,並減少夜間飲食引起的血糖與胰島素波動,進而控制糖化血色素以及降低糖尿病發生的風險。除此之外,限制飲食時間也與消化道菌相變化有緊密關係。研究顯示許多導致肥胖的菌叢在限制飲食族群中比例較低。在細胞能量代謝轉換方面,禁食期間,細胞能量來源由葡萄糖轉換為脂肪酸與酮體,酮體不只能夠作為能量來源,也與許多調控健康及老化的蛋白質有關。斷食期間,細胞會增加抗氧化防禦系統、DNA修復、粒線體生合成與自噬作用,使得細胞對於外界有更強的適應力。當再度開始進食時,細胞會增蛋白質合成、粒線體生合成,並減少酮體及自噬作用,使細胞生長更具可塑性。間歇性斷食安全嗎?對於大多數非糖尿病患者而言,間歇性斷食是安全的,但有消化性潰瘍病史的人應先諮詢醫師。糖尿病患者實施間歇性斷食前應與醫師討論,可能需要調整用藥及加強血糖監測以避免低血糖發生。面對代謝症候群,除了斷食你還有這些選擇對抗代謝症候群,不僅僅是飲食調整那麼簡單,而是需要一個全面的生活方式改變。除了飲食管理,還涉及體重控制、運動習慣的建立,以及壓力管理等多方面的努力。飲食策略:平衡與適量.低鹽飲食:過量的鹽分攝入會增加心血管負擔,尤其對於血壓較高的人而言,減少鹽分攝入至每日6克以下是關鍵。.低油與高質量脂肪:選擇單元不飽和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代替飽和脂肪,以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適量攝取碳水化合物:優先選擇全穀類和富含纖維的碳水化合物來源,如糙米、燕麥和豆類,以穩定血糖。.高纖維攝取:膳食纖維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降低血糖和膽固醇水平。運動與體重管理.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步走、游泳或騎自行車),配合肌力訓練,有助於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體重控制。.體重控制:目標是達到並維持健康體重。即使是5%-10%的體重減輕,也能顯著改善代謝症候群。精神健康與睡眠質量.壓力管理:長期壓力可加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實踐放鬆技巧如深呼吸、瑜伽或冥想,有助於減輕壓力和改善心理健康。.優質睡眠:確保每晚7-9小時的優質睡眠,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差會干擾體內的代謝過程,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透過這些綜合性的生活方式改變,不僅能有效管理代謝症候群,還能促進整體健康與福祉!延伸閱讀:.一天吃三餐好還是只吃兩餐?不止空腹血糖降,研究列5改善數據做這建議.50歲以下注意!年輕罹癌者變多!出現「10罹癌警訊」要當心,你有中幾項?.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參考資料:Hsieh, Yu-Ping, Po-Yin Lai, and Po-Tsang Chen. "間歇性斷食的生理代謝及臨床成效." 內科學誌 34.6 (2023): 428-436.Patterson, Ruth E., and Dorothy D. Sears. "Metabolic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fasting."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 37 (2017): 371-393.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8 養生.聰明飲食
抗老化、調節血壓、促進心血管健康...酪梨好處多!從生活中攝取酪梨,你可以這樣做
酪梨不僅是自然利尿劑,有助於體內排除多餘水分及減少水腫,還含有豐富的鉀離子,有助於平衡飲食中的鈉離子,進一步減少水分保留。酪梨是一種營養密集型食物,富含好的脂肪、維生素、纖維和礦物質,以及大量的抗氧化劑,對改善眼健康、降低年齡相關黃斑變性的風險有顯著效果。酪梨的健康效益.抗炎功效:酪梨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於控制體內發炎反應。.助於減重:酪梨富含膳食纖維,能延長飽足感,有助於控制體重。.心臟健康:酪梨中的天然植物固醇有助於維持好的膽固醇水平,促進心血管健康。.調節血壓:酪梨含有豐富的鉀和鈉離子,有助於穩定血壓。.保護視力:酪梨中的抗氧化劑和β-胡蘿蔔素對眼睛有益。.改善消化:酪梨的豐富纖維有助於保持健康的腸道系統。.孕期必需:酪梨是葉酸的良好來源,對孕婦而言至關重要。.減少憂鬱:酪梨中的葉酸有助於減少憂鬱情緒。.維持皮膚光澤:酪梨的抗氧化劑有助於抵抗老化。在日常生活中攝取酪梨,你可以這樣做!以下是幾種簡單的酪梨食譜,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攝取酪梨這種優質食物:.將酪梨切片或切塊後,撒上鹽、胡椒和其他簡單調味料。.製作簡單的沙拉,加上酪梨並以鹽、胡椒、檸檬汁和一點橄欖油調味。.將酪梨搗碎,加入任何喜歡的調味料,作為吐司或餅乾上的抹醬。.與牛奶混和,製作成酪梨牛奶。酪梨的營養豐富,是飲食中的超級食物。無論是搭配吐司、打成果汁,或是作為沙拉,都能為飲食增添健康與美味!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酪梨變色才能吃?不同品種影響大!酪梨營養及熟度判斷一次懂.維他命E從食物攝取更有效!4種食物含量最多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7 養生.運動健身
即便有在運動也一樣 5個意想不到的跡象指出你可能運動量不足
運動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你沒有得到足夠的鍛煉,其實會影響我們每天的身體感覺。即便你正在努力變得更加活躍,身體也可能會向你發出需要更多運動的訊號。專家指出五個意想不到的跡象,這些跡象可能都表明你需要更多的運動。1.便秘當你運動得更多時,你的結腸也更容易蠕動,並且更容易按時排便。腹肌和橫膈膜保持健康的肌肉張力對於推動食物殘渣通過你的消化道也是關鍵,持續運動可以幫助你保持規律,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2.肌肉緊繃肌肉就像橡皮筋一樣,越是伸展和收縮就會越靈活。當你停止使用它們時,肌肉會變得緊繃,並且變得更短。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你可能會發現日常的正常動作變得更加不舒服和具有挑戰性。3.關節僵硬膝蓋、肩膀和腳踝都含有一種稱為滑液(synovial fluid)的潤滑劑,可以幫助你的關節順利移動,而不會感到疼痛。當你發現自己不活動且不經常運動時,滑液產生速度會開始減緩。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一些步行將有助於讓滑液再次流動。4.容易上氣不接下氣如果你開始注意到爬樓梯或在超市走動讓你喘不過氣來,這是一個跡象表明你會從日常生活中增加一些有氧運動中受益。這是因為你的肺和心臟不再習慣於在超過久坐範圍的速率下工作。保持身體活躍和調節是讓心臟和肺部重新活躍的最佳方法。5.情緒喜怒無常情緒惡化的原因有很多,缺乏運動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定期的體力活動會讓你的身體產生更多的快樂荷爾蒙,也稱為腦內啡(Endorphins,或稱內啡肽)。腦內啡會在體內引發一種非常積極的感覺,通常會讓你感到更快樂、更輕鬆。不活躍有哪些健康風險?不鍛煉、久坐或不活躍,或稱之為沙發馬鈴薯,泛指一種經常坐著和躺著、很少甚至沒有運動的生活方式。不活躍的生活方式可能是許多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如果不定期鍛煉,你可能會增加以下風險:.肥胖。.心臟病,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和心臟病發作。.高血壓。.高膽固醇。.中風。.代謝症候群。.2型糖尿病。.某些癌症,包括結腸癌、乳癌和子宮癌。.骨質疏鬆症與跌倒。.憂鬱和焦慮感增加。久坐的生活方式也會增加過早死亡的風險,而且久坐的次數越多、時間越久,健康風險就越高。該如何開始運動?如果你一直不活躍,則可能需要慢慢開始。你可以逐漸增加更多的運動量,但盡力而為即可。最終,你的目標可能是獲得適合你年齡和健康狀況的建議運動量。鍛鍊身體的方式有很多種,找到最適合您的類型很重要。你也可以嘗試以較小的方式為你的生活添加活動,例如在家中和工作中。【資料來源】.5 Surprising Signs You're Not Moving Enough During the Day.Surprising Signs You're Not Moving Enough.MedlinePlus: Health Risks of an Inactive Lifestyle
-
2024-03-27 養生.保健食品瘋
台灣DHC也使用到小林製藥問題紅麴,表列台日受波及產品!專家解析紅麴相關製品還能吃嗎?
日本小林製藥於3月22日指出,由於食用營養食品的13人出現腎臟病症狀,因而發布含紅麴之5項機能性食品之自主回收通知。日本MBSNEWS還報導,小林製藥26日聲明證實,1名消費者連續近3年購買該公司回收的紅麴保健食品,罹患腎病後不幸身亡,目前正在查其死因是否與服用該產品有關。小林製藥表示,自今年1月11日以來陸續收到醫師或是患者回報,累計有13名年紀在40歲至70歲的男女在服用「紅麴降膽固醇錠」後出現腎臟疾病典型症狀,包括浮腫與倦怠感。其中,重症的2人一度需要洗腎。另小林製藥在官網證實接獲家屬聯繫表示,一名因腎病去世的親人生前曾服用過紅麴保健食品,在2021年4月至2024年2月期間透過網購取得該產品,近3年時間每天服用3粒。但目前小林製藥正在積極確認消息與因果關係。日本小林製藥回收含紅麴之5項機能性食品食藥署提醒民眾如赴日本旅遊,應避免購買上述回收產品,如已購買者應避免食用。台業進口及使用「小林製薬」紅麴原料的業者及產品而「小林製薬」發布回收之產品,經食藥署查核未有申請輸入我國之查驗紀錄,但有2家國內輸入業者有輸入該公司紅麴原料之紀錄:●三合興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共計31批:製成「納豆紅麴植物膠囊」。25日新北衛生局已前往封存原料、成品。●和司特股份有限公司共計25批。●台灣「DHC濃縮紅麴」,目前已經停售,3/25官方宣布預防性下架、回收並給予退款。●常春樂活御紅麴膠囊。(已預防性下架)》國內共123件品項預防性下架,下架一覽表(2024/03/27更新)吃紅麴降血脂?醫:效果並不顯著,「不要埋頭苦吃」台灣也有很多人在吃紅麴降血脂保健品,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藥師王明媛曾受訪表示,醫學研究發現,相關成份與降血脂藥物結構相似,需注意的是,紅麴保健食品不可與降血脂藥物、魚油一起服用,因為降血脂藥物、魚油保健食品都由肝臟代謝,如果「吃太多」將會增加肝臟負擔,提醒國人吃紅麴保健食品須提高警覺,一旦出現強烈的肌肉痠痛等肝功能異常副作用應速就醫。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則曾引用美國心臟學會年會發表的研究指出,魚油、肉桂、大蒜、薑黃、植物固醇、紅麴等6種保健食品降血脂效果並不顯著,市售不少保健食品都標榜可以降血脂,但實際效果不得而知,提醒民眾使用保健食品1至2個月後,可透過抽血檢查,確認降低LDL幅度是否達到期望標準,再決定要不要長期使用,建議民眾斟酌選擇,「不要埋頭苦吃」。紅麴是什麼?主要4用途,相關製品多紅麴是紅米經過麴菌發酵的產物,根據食藥好文網撰文指出紅麴主要的用途有4種,包括:1.作為天然來源的色素使用2.調味3.肉類的保存4.健康食品-調節血脂市面上紅麴相關製品很多,像是紅麴香腸、紅麴貢丸、紅糟燒肉、紅麴蛋捲餅乾、紅麴保健品等,似乎標榜含紅麴,就有「養生健康」的意含!?食藥署提醒,紅麴製品在發酵過程,如果品質控制不佳有可能會產生「橘黴素(Citrinin)」,因此應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紅麴產品。橘黴素是一種黴菌毒素,對肝與腎具有毒性,肝腎功能不佳的人更要小心評估,孕婦食用前也最好先詢問醫師意見。尤其保健品只能作為保健用途,不能治療任何疾病,有疾病者仍需就醫。選擇保健食品3自保之道至於消費者要如何選擇合格的產品?食安營養師廖欣儀建議,消費者可透過以下3方式,了解所購買的保健食品是否做好完整的食安保障:1.留意產品是否有「公開」檢驗報告:檢驗報告最好來自公正第三方的檢驗機構較為客觀,例如SGS(台灣檢驗科技)、intertek(全國公證)、SuperLab(台美檢驗)等等,且報告公開在店頭或是產品官網可供快速查詢。2.注意報告的日期是否更新:每份報告都會標示其送驗的日期,如果廠商放的報告日期過時,代表可能過去某一批生產有檢驗,但是後續不一定有檢驗,那麼安全性也會降低。3.注意檢驗的項目是否完整:以營養食品來說,常見的檢驗項目包含塑化劑、微生物、重金屬、農藥、三聚氰胺等,其中塑化劑跟微生物是多數產品都需要檢驗的項目,若產品中含有植物成分則需要檢驗重金屬跟農藥,若產品含有奶粉成分則最好要檢驗三聚氰胺。有些廠商只檢驗其中一項就大肆宣傳有做檢驗,但多數消費者不易辨別,廠商自主檢驗正確的項目,對消費者才有有保障。廖欣儀強調,營養補充要避免踩雷,除了留意廠商是否有做好自主把關之外,選擇信譽良好的品牌,且均衡飲食,任何食品都不要過量,是食安事件頻傳最有用的自保之道。【參考資料】.食藥好文網.食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3-27 養生.聰明飲食
起司對健康是有益還有害?3大好處及可能的風險一次看
起司的鈣含量很高,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但它的脂肪含量也很高,所以起司到底健不健康?起司營養成分有哪些?起司主要由牛奶、鹽、益生菌和酵素製成,但起司也可以用山羊、綿羊和其他動物的奶製成。起司有數千種不同的品種,甚至屬於同一類型的起司其味道也不會完全相同,因為形成起司風味的因素有很多。根據美國國家乳業委員會的定義,起司大致可分為八種類別:.藍紋:例如戈貢佐拉起司(Gorgonzola)。.硬質:例如帕瑪森起司。.拉絲凝乳(pasta filata):例如莫札瑞拉起司(mozzarella)。.加工:例如美式起司。.半硬質:例如切達起司。.半軟質:例如哈瓦蒂起司。.軟質且新鮮:例如瑞可塔(ricotta)。.軟質且熟成:例如布里。起司是蛋白質、鈣和有助於消化的益生菌以及許多微量維生素(維生素A和維生素B12)和礦物質(磷)的重要來源,但其成分比例也會因種類而有異。例如瑞士起司(Swiss cheese)、瑞可塔起司和蒙特里傑克起司(Monterey Jack)的鈉含量往往較低,而選用部分脫脂牛奶製成的莫札瑞拉起司其脂肪含量則比較低。以下為每一盎司(oz)份量(約28克)的五種常見起司的營養成分:1.瑞士起司瑞士起司實際上是一種起司的通用名稱,包括埃曼塔起司和瑞士寶貝起司品種。它可以通過其孔和淺黃色來識別。.卡路里:106大卡.蛋白質:8克.鈣:224毫克.脂肪:8克.鈉:54毫克2.蒙特里傑克起司蒙特里傑克起司,擁有溫和且奶油般的風味,帶有一點點酸味,非常適合融化。.卡路里:104大卡.蛋白質:7克.鈣:209毫克.脂肪:8克.鈉:150毫克3.切達起司這種受歡迎的起司有多種變體。它的味道可以從奶油味到濃鬱,顏色可以從天然白色到南瓜橙色之間變化。其質地會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變得更乾、易碎。.卡路里:114大卡.蛋白質:7克.鈣:204毫克.脂肪:9克.鈉:176毫克4.部分脫脂莫札瑞拉起司莫札瑞拉是一種新鮮起司,透過拉伸起司凝乳,然後將其捲成球狀製成。為了保持新鮮,它們被泡在水中。.卡路里:72大卡.蛋白質:7克.鈣:222毫克.脂肪:4.5克.鈉:175毫克5.藍紋起司藍紋是用青黴菌培養物製成的乳酪的總稱,青黴菌培養物會產生藍色斑點或紋理。藍紋乳酪具有獨特的氣味。.卡路里:100大卡.蛋白質:6克.鈣:150毫克.脂肪:8克.鈉:395毫克起司對健康的優點和缺點?起司含有一些關鍵營養素,包括鈣,它可以改善骨骼健康,所有良好的營養成分都來自於牛奶為主要成分。1.預防蛀牙食用起司會提高口腔的pH值,這可能是由於唾液增加,有助於保護琺瑯質。2.預防心臟病和糖尿病一些研究表明表明,全脂乳製品可能會降低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風險,但仍應適量食用,因為起司的熱量往往很高。3.支持腸道健康含有益生菌的起司,例如切達起司或瑞士起司,可以改變人體的微生物群落,有助腸道健康。儘管有上述好處,起司的熱量和鈉含量高之外,飽和脂肪含量也很高。起司中的大部分脂肪是飽和脂肪,飽和脂肪含量高的飲食會增加「壞」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以及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由於起司含有健康營養成分以及飽和脂肪和鈉,因此很難將其歸類為對健康有益或有害。一般的建議是起司不需要被禁止,但應該小心不要攝取過量。吃起司需留意事項.熱量高。.飽和脂肪高。.鈉含量高。.纖維含量低。因此,如果你想吃低熱量的起司,可嘗試部分脫脂莫札瑞拉起司。若你擔心鈉含量,可嘗試瑞士起司,其每盎司僅含54毫克。此外,較硬的起司其鈉含量較高,因為它們在陳化過程中需要更多的鹽。【資料來源】.Is Cheese Good for You?.Cheese 101: Benefits, Types, How It May Affect Your Weight, and More.National Dairy Council: Cheese & Nutrition.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Cheese.Is Cheese Bad for You?(本文不開放合作單位轉載)
-
2024-03-27 醫療.新陳代謝
對控制血糖有顯著效果 名醫宋晏仁建議飯後做這件事15分鐘
你常忘記量血糖嗎?飲食一定要清淡嗎?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吃水果和白飯嗎?想要控制好血糖,「吃對」很重要,糖尿病患者要多攝取高纖食物,避免高鹽、高油、高糖及高膽固醇食品。家醫科醫師宋晏仁分享控糖妙招,他在個人臉書專頁發布短片,提醒民眾適量攝取醣類、確保高品質睡眠、增加運動量。尤其是飯後15分鐘散步或快走,對於調節血糖有顯著效果,還能幫助減重。宋晏仁提到,穩定血糖三招超有效,只要確實執行,糖尿病患者不用太過度擔心數值波動不穩。YouTube頻道 初日醫學-宋晏仁醫師*COFIT1.適量攝取醣類血糖高的人,通常有醣類不耐現象,所以要限制食用白飯、白吐司、甜點、糖果,甚至是水果,這些都是碳水化合物的來源。2.確保高品質睡眠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睡不好會讓壓力荷爾蒙升高,影響人體對糖的吸收與調節,讓胰島素抗阻變嚴重,容易導致血糖升高。3.增加運動量在吃完食物之後,進行15分鐘的散步或快走,運動效果對於血糖控制最佳;如果三餐都規律執行飯後運動,可改善胰島素抗阻。根據統計,台灣的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250萬人,且每年持續增加2.5萬人,而全球各國家的糖尿病盛行率都在增加中。糖尿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應定期健檢揪出潛在病症;若未能即時控制疾病,恐引發各種併發症,包括截肢、失明或洗腎,危害整體健康。糖尿病患者要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並建立規律的運動習慣,建議從三餐飯後散步15分鐘做起,對控制血糖非常有幫助。參考資料:臉書專頁「宋晏仁醫師 ‧ FLC 減重私房筆記」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6 醫療.心臟血管
膽固醇也分好壞,過高怎麼辦?營養師教你健檢報告的總膽固醇數值怎麼看
看到健檢報告「膽固醇過高」紅字,很多人會擔心未來發生心肌梗塞風險增加。醫師表示,並非所有膽固醇都有害身體,「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又稱為「好的膽固醇」,能保護心血管;「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則稱為「壞的膽固醇」,若長期壞固醇的濃度過高時,就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膽固醇是必要營養素 但過多易引發心血管疾病膽固醇聽起來似乎十惡不赦,但其實膽固醇是人體一種必需的物質,能夠製造膽汁、荷爾蒙與維持細胞的機能。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浩維表示,膽固醇是必要的營養素之一,對於人體神經傳導細胞、細胞膜形成,以及荷爾蒙激素的生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膽固醇過多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李浩維指出,經常飲食「過於豐富」,就容易導致膽固醇過高,超出身體需要的膽固醇會被免疫細胞吞噬,並堆積在血管內皮細胞中而產生「斑塊」,漸漸導致血管慢性發炎、硬化、纖維化,嚴重會造成腦血管堵塞,就會中風;若是心血管堵塞,則是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若在腎血管堵塞,會導致腎臟受損,影響層面遍及全身。好的膽固醇可以「把脂肪送到肝臟代謝」美兆健康管理中心營養師王筱婷說,好的膽固醇可以幫助人體「把脂肪送到肝臟代謝」,壞的膽固醇負責把脂肪送到皮膚、血管,容易引起心血管疾病。膽固醇的形成,3成為飲食因素,7成為人體自然形成,因此即使沒有吃高膽固醇食物也可能超標,基因異常所致的「高膽固醇血症」便是,得透過藥物妥善控制。李浩維指出,好的膽固醇有機會透過運動、健康油脂的飲食增加,但更多的影響是來自體質;而壞的膽固醇在影響健康前,則可以透過生活調控不讓其快速增加,包括高強度運動、高纖、少油、多蔬菜的飲食等方式,但若是高風險族群,如有家族史、三高、心臟病等就得積極用藥介入,除了口服藥外,目前也有針劑的投藥方式。健檢報告的總膽固醇數值怎麼看?健檢報告上的總膽固醇數值,是由「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三酸甘油脂」所計算而成,正常總膽固醇數值應在200 mg/dl 以下,若超過240mg/dl即為高膽固醇血症。國健署指出,根據調查,高膽固醇血症在成年男性與女性的盛行率約為10%,代表國人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有高膽固醇血症。高膽固醇血症會導致許多疾病,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一般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超過130 mg/dl,即屬過高。」李浩維表示,年紀、生活習慣都會讓數字在往下修正,若有心臟疾病、糖尿病、家族史、抽菸史的人,只要超過100mg/dl就應該要注意,對於心血管造成的影響可能更快、更危險。李浩維提醒,膽固醇控制好,可以降低4至6成的心血管事件發生,但許多人醫囑遵從度不高、藥物服用不定時,讓疾病控制的難度增加。許多個案的健檢數據預估在幾年後會有心肌梗塞發生,但在醫病共同努力控制下,數據可以降到本來的一半甚至更低。降低膽固醇的治療方式相當多元,李浩維表示,複方藥物、針劑都能夠配合病患的需求及習慣,關鍵在於病患有無意願與耐心,同時配合自己的生活、飲食、運動調控,才能達到真正良好的治療效果。(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25 醫療.心臟血管
超高膽固醇與動脈硬化無關?教授告訴你生酮飲食問題出在哪
我在2022-6-1發表LDL,VLDL:有何差別,為何會過高,讀者陳先生在2024-3-10 留言:「林教授您好,近日看到台灣的一位減重名醫的影片,說一篇研究,說"超高LDL-C並不增加動脈硬化!甚至再次發現:LDL-C水平與動脈硬化無關"。看了教授的另外一篇文章知道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強度跟非 HDL膽固醇最有向關,第二膽固醇比率,第三LDL膽固醇。我們非專業研究人員看了一下這篇研究,內容跟一般的文獻內容不大一樣,是否可以相信這篇內容呢?是否遇到LDL高就真的不用擔心了嗎?」這個留言所說的影片是2024-1-8發表的宋晏仁醫師:心臟醫師要跳腳嘞 超高膽固醇與動脈硬化無關?!LMHR最新核彈級數據。這個影片標題所說的「動脈硬化」其實應該是「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才對。這個病變是脂肪(包括膽固醇)在動脈的內壁堆積而形成斑塊,會導致中風和心肌梗塞。有非常大量的文獻指出,血液中的總膽固醇大於200,或壞膽固醇(LDL-C)大於100,是動脈粥狀硬化的風險指標。這個影片標題所說的LMHR是Lean Mass Hyper-Responders的縮寫,谷歌翻譯是「瘦體超反應者」。LMHR這個詞首次出現在一篇2017-7-3發表的部落格文章Are you a Lean Mass Hyper-responder?(你是瘦體超反應者嗎?)。作者是美國人Dave Feldman。他自稱是軟體工程師,從未受過醫學訓練,在2015年開始採用生酮飲食,也就是超高脂肪的飲食。(註:我發表過很多關於生酮的文章,例如一位生酮醫師之死)。他這篇文章的前兩段是(合併):在低碳水化合物膽固醇研究中建立這個圈子的好處之一是,人們不斷地向我發送他們的實驗資訊。 自然地,我沉迷於超級反應者的可能模式。有一種明顯正在出現的模式,我稱之為瘦體超反應者(LMHR)。我認為任何在採用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後發現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急劇上升的人(像我自己)都是超反應者。 通常,該比例為 50% 或更多。 正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典型情況一樣,大多數人的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三酸甘油酯下降。他認為瘦體超反應者的切入點(cut points)是(1)LDL-C 在200以上,(2)HDL-C 在80以上,(3)三酸甘油酯 在70以下。(簡單地說,「瘦體超反應者」就是「採用生酮飲食,體型瘦,膽固醇飆升的人」。LMHR這個詞是在2021-11-30首次出現在科學文獻:Elevated LDL Cholesterol with a Carbohydrate-Restricted Diet: Evidence for a “Lean Mass Hyper-Responder" Phenotype(限制碳水化合物飲食導致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瘦體超反應者」表型的證據)。Dave Feldman是第二作者,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生Nicholas Norwitz是第一作者。(註:Nicholas Norwitz也是生酮飲食的提倡者)但是,在這篇LMHR論文發表之後,有人對於它的研究方法與判讀提出質疑,請看2022-5-27發表的Evidence for a Lean Mass Hyperresponder Phenotype Is Lacking with Increases in LDL Cholesterol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All Categories of Response to a Carbohydrate-Restricted Diet(在限制碳水化合物飲食的所有類別的反應中,缺乏具有臨床意義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增加的瘦體重高反應表型的證據)。Dave Feldman和Nicholas Norwitz在2022年又共同發表兩篇論文,第一作者都是Nicholas Norwitz,而目的都是在傳達「LDL-C水平與動脈粥狀硬化無關」的理念,也就是宋醫師在宣揚的高膽固醇的健康人:Case Report: Hypercholesterolemia “Lean Mass Hyper-Responder" Phenotype Presents in the Context of a Low Saturated Fat Carbohydrate-Restricted Diet(案例報告:「瘦體超反應者」表型呈現在低飽和脂肪碳水化合物限制飲食背景下出現高膽固醇血症)。The Lipid Energy Model: Reimagining Lipoprotein Function in the Context of Carbohydrate-Restricted Diets(脂質能量模型:在碳水化合物限制飲食的背景下重新想像脂蛋白功能)。一個荷蘭團隊在2023-1-4發表一篇批判性回顧論文,認為LMHR的人應該調整飲食以持久降低 LDL-C 水平和心血管疾病風險,請看Severe Dyslipidemia Mimicking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Induced by High-Fat, Low-Carbohydrate Diets: A Critical Review(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誘發的類似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嚴重血脂異常:一項批判性回顧)。一個以色列團隊在2023-8-18也發表一篇LMHR個案報告,但是不同於Dave Feldman和Nicholas Norwitz的是,他們認為LMHR是具有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需要積極治療,請看Extreme Hypercholesterolemia Following a Ketogenic Diet: Exaggerated Response to an Increasingly Popular Diet(生酮飲食後的極度高膽固醇血症:對一日益流行飲食的過度反應)。心臟科醫師Thomas Dayspring在2023-12-10發表推文:LMHR is a meaningless, made up term by folks with no CV education(LMHR 是一個沒有意義,被沒有接受過心血管教育的人編造出來的術語)心臟科醫師Mohammed Alo在2024-2-5發表推文:When researchers are caught lying, making up data, falsifying information. They need to be outed(當研究人員被逮到撒謊、編造數據、偽造資訊。 他們需要被摒棄)。所以,果然誠如宋醫師影片所說的「心臟醫師要跳腳嘞」。但是,心臟科醫師是否跳腳其實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您應該玩LMHR這個遊戲嗎?誠如那幾篇LMHR論文所說的,剛開始玩的前幾年您是不會出現「動脈粥狀硬化」。但是,您有沒有想過10年後,20年後?台灣有一個叫做「酮好」的臉書團體在2019-11-6開始募集LMHR團友,它說:「如果您生酮後,總膽固醇超過300,請與我們聯繫」。在下面的留言裡有這兩條:1.我380都覺得很高了,居然還有890的,所以生酮飲食後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膽固醇偏高是正常現象嗎?2.401⋯⋯有點膽心。請看下一篇文章《LMHR:超級垃圾食物狂降壞膽固醇》。後記:讀者Elliot回應:「剛開始玩的前幾年您是不會出現動脈粥狀硬化。但是,您有沒有想過10年後,20年後?」鑑於“超高膽固醇或超高LDL-C是健康表現“的流行化,特別是青壯年以及體態苗條的群體容易陷入此迷思,在特定飲食法的圈子裡膽固醇不夠高還怕是不是吃得不夠生酮(極高脂與規避碳水化合物)。第一、體態(體下脂肪與體重等)與健康(血脂肪與內臟脂肪等)之間的關係並非高度正相關,外觀瘦瘦的甚至六塊腹肌然而超高血脂的人群也相當常見,流行病學上,這個現象在東亞人群裡格外顯著,血脂肪異常升高,即便體態輕盈結實 lean mass,還是徒增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第二、年輕、瘦體且代謝健康的族群,我就隨手舉例比較近期的 CARDIA study,研究對象是32歲~46歲的正常BMI、正常血壓、正常血糖、正常HDL-C、無吸菸的群體,在這群健康的青壯中年人群裡,隨著總膽固醇、LDL-C、non-HDL-C越高,冠狀動脈粥狀(軟性以及鈣化)斑塊則越多,atherosclerosis progression 階段越後期,ASCVD 發生率、罹患率也隨之升高,即便是在血脂肪“正常”的範圍裡,即便是 CAC = 0(冠狀動脈鈣化指數零分),類似的文獻與證據非常巨量,高質量、長期追蹤的高強度證據也多到數不完且科學共識度相當高,並非宋大師所言「超高膽固醇與動脈硬化無關」,也非宋大師追捧的「LMHR最新核彈級數據」,LMHR研究品質低到、研究設計有問題到只能刊登在一些付錢即發表的掠奪性期刊,核彈級?連BB彈都不及,勉強只能說是水波蛋,一捅就破。LMHR 這亡命遊戲,害人傷身,鼓勵特定飲食法誘發 LDL-C 異常升高,更是有違醫德倫理。Impact of optimal cholesterol levels on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in the absence of risk factors in young adults原文:LMHR:玩命遊戲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