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元氣周報
聽健康
秋天是漁獲肥美的季節,魚類是優質蛋白質來源,有些魚種更富含現代人普遍缺乏的優質脂肪酸Omega-3。營養師鼓勵民眾將魚類放入餐盤,取代過量攝取的紅肉,且小型魚類優於大型魚。但如何吃魚才能兼顧海洋生態與營養需求?如何讓害怕魚刺、魚腥的人突破障礙?
吃魚是重視健康民眾的首選,不過,許多人不知道,吃魚就像吃蔬菜,跟著季節吃,才能吃得更健康美味。新光醫院營養師蔡雯硯說,以近期入秋為例,魚類會儲存脂肪過冬,秋刀魚、鯖魚等脂肪最豐富,此時補撈最為肥美好吃。
蔡雯硯表示,魚類依照不同季節水溫、食物來源不同,體內脂肪含量有落差,吃起來風味也不同,某些季節魚類選項比較多樣,秋冬交際不少魚類會儲存體內養分,以便在春季繁殖,捕撈上岸的魚類較大隻、肥美,適合入口。
「該吃海水魚還是淡水魚」也是不少民眾挑選時的難題。蔡雯硯說,海水魚生長於自然環境中,通常體內所含Omega-3含量較高,淡水養殖魚類的Omega-3含量則與使用的飼料有關;淡水魚通常脂肪量較低,蛋白質含量較高,適合想減重的民眾食用,但必須留意,若為養殖魚,飼料中是否含有抗生素等添加物,導致魚類體內殘留。
魩仔魚富含蛋白質、鈣質,許多民眾認為吃魩仔魚可以補腦,但基於生態永續,民眾觀念轉為盡量少吃魩仔魚。蔡雯硯說,擔心捕撈到其他魚苗,國內針對魩仔魚有捕撈時間限制,若在限制捕撈時間以外撈起的魩仔魚,較不易影響海洋生態,民眾若擔心永續議題,可選擇有漁業相關認證標章的品項購買。
蔡雯硯表示,魩仔魚未經烹調前,顏色呈現透明狀,經過加熱後才會變為白色。有些不肖業者,為了讓魩仔魚賣相好,會添加漂白劑,讓其烹煮後色澤更佳,建議民眾購買時注意,若魩仔魚白得很均勻,或顏色不自然,就可能含有添加劑,避免選購。
大型魚類體內容易有甲基汞殘留,蔡雯硯說,這是由於大型魚在食物鏈上層,以小型魚為食,工業排放環境汙染中,含有重金屬成分,累積在大型魚體內,民眾吃下後,容易造成神經系統問題,建議小孩、孕婦減少吃大型魚類。
吃魚也必須注意頻率。蔡雯硯說,一般民眾中小型魚類每周可吃2至3次,大型魚類則建議每個月以1至2次為限,可避免重金屬汙染問題。
西方國家認為吃沙丁魚是健康選項,蔡雯硯表示,沙丁魚營養價值來自Omega-3,但不一定吃沙丁魚才可達到效果,台灣常見的魩仔魚、白鯧魚、鮭魚、秋刀魚等,也都含有Omega-3,未必要吃沙丁魚,如要選擇國內可買到的罐頭沙丁魚,則必須注意其中的鈉含量較高,添加物也會較多。
【延伸閱讀:哪種Omega-3脂肪酸含量最豐富?營養師最推的10種優質海鮮】
如何分辨大型魚、中小型魚?
最簡單的方式,是觀察魚類橫切面,如切面面積大於成年人手掌,即算大型魚類,例如鮪魚即屬大型魚類,鮭魚則屬於中型魚類。
四季吃什麼魚?
.春:鱸魚、鯛魚、土魠魚。
.夏:白帶魚、鯊魚。
.秋:鯖魚、秋刀魚、竹筴魚。
.冬:鱈魚、鮭魚、石斑魚。
挑選魚類有不少眉角。蔡雯硯表示,民眾在挑選魚類時,可以把握外觀、氣味二大指標,可觀察魚類眼睛是否清澈,愈清澈表示愈新鮮,愈朦朧表示愈不新鮮,鱗片光澤好、不易脫落,也是新鮮魚類應有的外觀,腮紅則應是鮮紅色,如呈現磚紅色,表示魚類已不新鮮。氣味部分,魚腥味太濃反而是不新鮮。
蔡雯硯表示,魚類若經捕撈後立刻「急速冷凍」,可維持新鮮度,與剛打撈上岸的魚新鮮程度幾乎相同,但若撈起相隔一段時間才冷凍,則會比較不新鮮。民眾選購時,除留意是否為急速冷度外,若是罹患心血管疾病,或有高血壓、腎臟病史者,必須注意有些冷凍魚類產品,會經過醃漬,鈉含量較高,必須酌量食用。
比起吃其他肉類,吃魚給人「比較營養」的印象,醫院美食街也常有主打魚湯的健康餐食選項,「喝鱸魚湯」更是不少開刀民眾術後的飲食首選。不過,吃魚究竟是否比較健康?新光醫院健康管理部醫療副主任柳朋馳表示,與其他家禽類、牛、豬等肉類不同,魚類所含蛋白質不會提高體內膽固醇,也較容易被人體吸收。
柳朋馳表示,魚類蛋白質不會提升膽固醇及易吸收的特性,即使腸胃吸收功能不佳的人,吃魚類也能獲得營養價值;高膽固醇、高血壓、高血糖的民眾也適合吃魚,而魚油也是很好的不飽和脂肪酸來源。
魚類富含Omega-3,其中有EPA、DHA等成分。柳朋馳說,過去曾有研究證實,EPA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不過必須攝取足夠量,單純靠著日常飲食中攝取魚類,份量並不足夠,因此臨床上不會特別強調藉由吃魚類攝取EPA預防心血管疾病,可諮詢醫師是否適合攝取保健食品。
【延伸閱讀:Omega-3脂肪酸好處多,7大功效一次看!多吃這些食物可補充】
DHA可協助兒童智力發展,且有研究指出,可預防失智、避免阿茲海默症發生。柳朋馳表示,不少日本民眾會在考試前烹煮「聰明湯」,內容即是「鮭魚頭火鍋」,此文化就與DHA有關,因為魚類各部位中,魚頭、魚眼睛是DHA含量最高部位。不過,多數民眾較少啃魚頭、吃魚眼,因此從魚類中獲取的DHA含量有限。
柳朋馳說,DHA優化腦力的機轉,與腦部細胞組成有關,補充此類營養素,可幫助細胞合成、修補,人類神經系統就像電線,神經髓鞘則有如電線外包覆的塑料物質,若髓鞘包覆得愈好,神經傳導也會愈加,DHA可幫助保護神經髓鞘、修復細胞、提供腦神經細胞發育所需營養。有研究指出,每日增加攝取100毫克DHA,有助降低失智風險,但要吃到100毫克,單靠飲食攝取較為困難。
有民眾為了方便入口,會選擇吃小魚乾作為魚類飲食來源。柳朋馳表示,小魚乾製作時,常經過油炸,或添加過多糖分,攝取小魚乾雖可吃到Omega-3等有益成分,但同時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反而失去吃魚的最初目的。建議若要吃小魚乾時,可選擇無調味、輕調味的品項,並建議挑選烘乾方式製造的小魚乾,把製造過程中的營養流失降至最小。不過,仍建議選擇原型食物,吸收率較佳。
即使選擇新鮮魚類,也要注意烹調方式。柳朋馳表示,以糖醋魚為例,雖然確實把魚吃下肚,但糖醋醬含糖量高,加上包裹麵衣油炸的方式,會增加脂肪攝取,不適合三高病人食用。建議的魚類烹調方法,以蒸、煮為首選,若要以燒烤方式烹煮,建議輕烤即可,且不要過度烘烤,避免多環芳香烴等致癌物質混入其中。
至於魚類哪些部位適合吃,哪些部位應少吃?柳朋馳表示,魚皮及其皮下脂肪,容易殘留重金屬,大魚的魚皮不建議攝取,例如翻車魚皮、鯊魚皮等,攝取時要非常小心;小型魚類也可能因為其養殖或生長環境中,含過多重金屬、脂溶性危害物質,殘留於魚皮中,建議民眾盡量別吃魚皮,若要吃也以小型魚為主。另外,內臟也是容易殘留重金屬的部位,同樣建議少吃。
柳朋馳說,在攝取魚類時,可將魚類視為正常的蛋白質來源,依照國民健康飲食相關指南攝取即可,攝取頻率也不必嚴格設限。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特殊魚類,例如香港特定的鯛魚魚種,會攝食珊瑚,因珊瑚體內含有毒素,若吃太多這類魚種,民眾恐會中毒,要特別小心。
不少民眾認為,手術完可吃「鱸魚」補身體。柳朋馳表示,其實並不一定吃鱸魚才是最好的作法,但鱸魚肉質較好吸收,且其體型屬於中小型魚類,不必擔心大型魚類含有過量重金屬等負面效果,加上肉質較為細嫩、好消化,而其中的維生素A、維生素D、鈣、鋅、鎂等,也各有益處。鎂對於細胞具修復作用,維生素A、D則可抗氧化。
不過,柳朋馳說,並非手術後一定得靠吃魚才能修復身體,前述微量元素、營養素,也可透過天然蔬果補充,吃素民眾若要補充鋅,可藉由攝取堅果獲得,例如南瓜子、松子、杏仁等;若要攝取維生素A,則可吃橘紅色蔬果,例如甜椒、胡蘿蔔、番茄等。
責任編輯:辜子桓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