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1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腫瘤
共找到
3002
筆 文章
-
-
2019-12-31 科別.精神.身心
憂鬱過勞死的前一步,就是腦疲勞!台大醫師:上班族要拒絕的5件事
無法逃脫的職場真相!疲勞、多工與AI 有10個字可以精準描述現代職場的慘況,你覺得是哪10個字呢? 「不辭做到死,不死做到辭。」 初入職場時,還是個有理想、有抱負,智商180的年輕人,過不了半年,開始變得腦殘、腦補、腦疲勞,接著就是工作意外、憂鬱症、想死、慢性病纏身,甚至悲劇性的過勞死。這是個哀號震天價響的阿鼻地獄......。 你,想要這樣的人生嗎? 2014年,台灣科技業發生一件大事─大企業家、國碩及碩禾前董事長陳繼仁,在該年5月發現生病後,休假療養,旋即在半年內辭世,享年僅54歲。國碩是太陽能科技業的龍頭老大,陳董事長的奮鬥過程激勵了無數人。然而,他在給同仁的最後一封信中寫道: 我終於認真的理解了,17年來我已經過度超用了我的身體,未來我也必須要慢慢償還過去不當對待身體的債務……希望大家能注重身體保養,多一份保養,多一份健康! 根據報導,他每天工作18個小時,且個性非常急,只要交辦的事情沒做好,就會在會議中直接罵人。長期處於心理高度壓力下,不只身體疲勞,也產生腦疲勞,生命意外提前結束。以台灣男性平均壽命78歲來看,足足減少了24年的壽命。不過,陳董的肺腑之言,在競爭白熱化的科技業裡,並未得到太多共鳴。 媒體披露,大型科技企業的財務長年薪約3千萬至5千萬元,行銷長年薪約1,500萬至3千萬元。在科技業最景氣時,工程師雖然底薪不高,但年終分紅及獎金均較一般上班族來得豐厚。若當上執行長、副總、總經理,甚至董事長,薪資更是天文數字─「年薪」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是多麼光彩亮麗的行業。 然而,當科技榮景衰退,科技新貴只剩下一個真相─前半輩子,「拿命換錢」;後半輩子,「拿錢換命」。清朝劇作家孔尚任《桃花扇》中,已寫下這段預言:「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你,想要這樣的人生嗎? 好吧!退而求其次,求個「吃不飽,餓不死」的鐵飯碗─當公務員吧!卻頻頻出現這樣令人心驚的新聞:「近年公務員撫卹案件前3大死因中,自殺高居第3名,第1與第2名分別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 自殺在最新的國人死因排行中,已經掉出前10名,但在公務員族群中竟然是第3名。公務員感受到的工作壓力已與往昔相當不同,包山包海的公務、超時工作與加班、自我意識提高的民眾,以及民意代表的請託施壓、大刀砍除的經費預算......讓公務員不再是美差了。 即使逃過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自殺的魔掌,心裡想著:「等撐到退休那天,我就要開始過健康生活。」 結果,本來打算10年後退休,政府卻說:「財政有點困難,要延後5年。」再等5年,準備要退休了,政府又說:「財政更加困難了,請共體時艱,再延3年。」好不容易撐到退休的那一天,政府表示:「財政非常困難,只有砍了你的退休金,國家才會更美好!」 「說好的」月退俸並未出現,這就是退休後的現實。可是,這還不是最悲慘的!年金改革前,許多銀髮族順利退休了,確實開始過著「自己的生活」,但地點卻是在醫院的病床上。 與AI人工智慧爭天下的職場 其實,職場中身心過勞還不是最悲慘的事,更慘的是為了工作犧牲健康之餘,老闆最愛的卻不 是你! 根據媒體報導,某大企業期待未來公司改雇用機器人的比例能達到九成,因為一個機器人可以 負責原本10個人的工作量,業務、稽核、銷帳......全部都能輕鬆勝任,屆時發薪、會計、報表等行政流程也會從原先的10天縮短至一天,而且機器人不挑工作、不抱怨、不鬧情緒、絕對服從、全年無休,讓老闆龍心大悅、愛不釋手! 請問腦疲勞的你,自認為贏得了未來的同事─機器人嗎? 也許,你以為如果是大學教授或研發人員等專業人士,就不用擔心被機器人取代了嗎?試問:你每週可以讀完幾篇原文論文?最近,美國出現一位「超級學者AI」,你知道他每週可唸幾篇論文? 答案是:10兆篇! 我在撰寫《大腦營養學全書》時,參考1,500篇醫學論文,實際引用300多篇論文,就已覺 得是世界10大寫書工程奇蹟了,但在超級學者AI面前,你我拿什麼和它拚呢? 專業人士都如此了,更別說沒有專業技能的上班族鐵定會更快被AI取代。根據資誠(PwC) 2018年發布的「英國經濟展望報告」(UK Economic Outlook Report):英國到了2037年,機器人、無人機、無人車將大行其道,取代英國700萬份工作,其中受衝擊最大的行業依序是:製造業(減少25%)、運輸倉儲業(減少22%)、公共行政部門(減少18%)、國防(減少18%)。 你身在這些行業嗎? 英國已故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預言:「AI可能是人類史上最好或最壞的事......AI一旦脫離束縛,人類將不可能與之競爭!」 職場的AI未來,「沒有最糟糕,只有更糟糕」。顯然,上班族無法再用勞力、蠻力與血汗賺取「皮肉錢」,必須開始用「大腦」工作,讓自己更有競爭力。無窮的創造力、更頂尖的專業技能,以及團隊合作精神,這才是AI無法取代的。 在不婚不育、少子化的大趨勢下,「退休金改革」的風險只會愈來愈高。各國退休年齡逐年延 後,「人生70才開始」變成「工作70才開始」,請問你:要提早摧殘自己的健康嗎?如果還沒發揮最新專業與創造力,就已經嚴重「腦疲勞」,這就像參加奧運田徑,裁判還沒鳴槍,你就已經癱倒在起跑線上了! 對所有的上班族來說,唯一的路就是讓大腦「升級」。你的日常生活不能再只靠滑滑手機這樣 的「小確幸」,而要向手機學習─每年都在升級。 當你低頭時,請自問:「現在我還可以做些什麼?」你可以:暫時放下手機,開啟眼睛、耳朵與皮膚,感受自己、別人與世界;自由聯想,做做白日夢也好,捕捉無意間浮出的靈感。關掉手機,給大腦完全休息的時間,有太多人身體疲累時,會懂得去按摩、泡泡溫泉,但對腦疲勞卻置之不理。 最後回頭想想,你有善待陪伴自己終生的工作夥伴─大腦─嗎? 面對AI時代,上班族應避免的5種行為! ● 反正沒有明天,每天都只專注在「小確幸」。 ● 「捐肝」或「賣命」給老闆,為求表現,把自己操到極限。 ● 用時間與勞力換取金錢,專業沒有提升、失去創造力。 ● 不關心健康,想說死拖活拖撐到退休,再全心照顧身體。 ● 漠視腦疲勞的事實。不理會初期大腦症狀,如失眠、焦慮、憂鬱、分心、健忘,拖到末期出現慢性憂鬱症、失智症、心臟病、腦中風或癌症時,健康已是兵敗如山倒,只能躺在病床上,怨嘆「大勢已去」! 延伸閱讀: 癌症其實是種發炎疾病!長庚名醫江坤俊:吃這個預防16種癌症,降60%癌症風險●書籍簡介 終結腦疲勞!台大醫師的高效三力自癒法作者: 張立人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9/01/30語言:繁體中文 ☛台大醫師親身實證 僅找回身心健康,還瘦了15公斤!購書連結 張立人 醫師 身兼多職的「醫師上班族」,從身為上班族的「切身之痛」出發,致力推動預防醫學革命。曾接受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The Institute for Functional Medicine,IFM)整合醫學訓練、牛津正念中心種子教師訓練,擅長結合功能醫學檢測、營養醫學策略與深度心理諮詢,改善大腦、皮膚與過敏症狀,積極協助職場工作者重獲身心整體健康。 他累積多年成功治療經驗,體悟在職場中不僅要能與壓力共舞,維持健康,更要積極改善體質弱點,及早開啟抗老化的生活型態,被譽為不只會「看病」、更會「看人」的仁醫。經常受邀至企業機關、各級學校演講,廣受好評。 台灣大學醫學系暨中國文學系輔系畢業,現為台大醫學院兼任講師暨主治醫師。暢銷作品包括:《大腦營養學全書》、《在工作中自我療癒》、《生活,依然美好》、《上網不上癮》等,榮獲國民健康署及文化部推薦讀物肯定。 相關資訊:請上「張立人的秘密書齋」部落格:blog.sina.com.tw/kaspar/
-
2019-12-30 科別.心臟血管
血管瘤雷射納健保 近20年幾無人成功申請給付
60歲的曲大哥臉部長了大面積葡萄酒色斑血管瘤,不致影響生命,但在成長、求學過程中卻飽受同儕異樣眼光,國中時甚至被當「怪物」般看待。雖然雷射、硬化劑等方式能阻止血管增生,但醫師多以此為「美容整形」非疾病治療而要求自費,長久下來造成經濟負擔,一度中斷治療。陽光基金會倡導組經理莊麗真表示,基金會協助像曲大哥這樣的個案不在少數。陽光基金會自1981年成立起,即以「燒傷者」及「顏面損傷者」為服務對象,2006年增設「口腔癌」患者服務,並設有社工、復健、心理師團隊,來協助治療補助與諮詢,並為其重建環境、生心理功能與維護尊嚴,提升職業能力。莊麗真說,像30歲的小惠出生時右臉由額頭到頸部有大片葡萄酒色斑,且是深層難治類型,醫師建議先施打硬化劑並合併作雷射,一年費用需20萬。考量到家中經濟壓力,小惠選擇只做硬化劑治療,無法有明顯改善。上述兩位的情形就屬於顏面損傷中的腫瘤等皮膚病變。血管瘤的患者目前在治療上分為染料雷射、手術、注射硬化劑等方式,早期多以雷射治療為先,但所費不貲,依面積大小平均一次約2到10萬元不等,讓患者負擔相當沈重。莊麗真說,為減輕患者自費雷射負擔,基金會在2002年3月時,結核病友、家屬與立委舉辦「血管瘤的天空」公聽會,並向健保署提出染料雷射治療納入顏面血管瘤患者給付倡議。最後健保訂定《全民健康保險對血管瘤患者醫療給付適用範圍》得符合影響生命、易造成疤痕特殊部份、抑制血流或感染、造成發育或功能障礙、考量增生迅速等五要件後,得由醫師同意並提出專案申請。遺憾的是,這些年來並未看到有任何患者成功申請過。莊麗真說,病友們表示現行顏面血管瘤之雷射、硬化劑治療,仍被多數醫師被視為「美容」而非「疾病」手術之列,要求自費治療,上述給付要件反成「看得到吃不到」的政策。據醫學統計,國人血管瘤的盛行率為5%,雖潛在患者不在少數,但並非每位患者都願治療、或至陽光基金會尋求協助。莊麗真說,基金會曾於2014年做過大型血管瘤研究案,收集病友需求;團隊也曾致電健保署詢問給付要件一事,目前也與專科醫師討論倡議共識、準備向健保署遞交書面。本身也是皮膚病變患者的她,希望每個來到基金會的患者都能不受經濟因素而獲得治療。因此,她與基金會以病友立場,希望健保署與醫界能重新檢視此給付要件,即採用「疾病」的觀點而非「美容」來看「顏面血管瘤治療」,並檢討健保現有給付項目的適用性,以及放寬增加染料雷射、硬化劑給付項目,以造福患者。
-
2019-12-30 癌症.頭頸癌
紅唇族少了 口腔癌新增個案卻增2倍
癮君子、紅唇族皆是罹患口腔癌的高危險族群,但近年我國抽菸及嚼檳榔人數逐年減少,口腔癌新發生個案卻逐年增加,廿年間每年新增從二千多人攀升至七千多人,罹癌人數則是增加兩倍。專家分析,罹患口腔癌人數增加不是有新的危險因子,而是未推動戒菸戒檳榔觀念時,有嚼檳榔、菸酒習慣的民眾,直到現在才發病。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成人吸菸行為調查」及「健康危害因子監測調查」顯示,自八十六年實施及九十八年修正菸害防制法以來,吸菸率由九十七年的百分之廿一降至去年的百分之十三,大幅減少四成;國人成人嚼檳榔率也逐年下降。但從癌症登記統計卻發現,我國口腔、口咽及下咽癌新增個案從八十五年的兩千兩百多人增至一○五年的七千八百人;其中,四十至六十四歲族群每年發生個案數也不斷上升,廿年內從一千四百廿八人增至五千六百十六人,占總新增個案七成。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癌症中心教授賴基銘推測,目前新增個案數是當初政府未推動戒菸戒檳榔觀念時嚼檳榔、菸酒習慣的民眾,事隔多年現在才發病的患者。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也認同該推測,研判這波高峰期過後,未來發生人數會快速下降;他表示,民眾若想預防口腔癌,除了戒菸、戒酒、戒檳榔,建議可施打HPV疫苗,主因是口腔癌中的口咽癌形成與HPV病毒有關。政府也在規畫如何讓無篩檢習慣的高危險群主動走進診間,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強調,在專業醫師檢查下,口腔癌非常容易發現癌前病變,提醒卅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者,可多利用每二年一次免費口腔癌篩檢。
-
2019-12-29 癌症.肺癌
咳嗽咳不停到底是什麼問題?醫師列舉5項可能疾病
秋冬季節咳嗽者眾多,咳嗽的產生有許多可能,有時難判斷到底是什麼問題。約莫三個月前,60歲的秋月(化名)開始乾咳,她一度認為是換季導致的感冒或過敏所引起,因此沒有多想就到附近診所拿藥。除了乾咳,她沒有別的症狀,但是怎麼吃藥咳嗽就是沒有好轉。她轉診至大醫院檢查,醫師經胸部X光檢查發現一小塊陰影,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有直徑一公分左右的腫塊,進一步經穿刺活檢確診是肺腺癌,期別是第二期。三軍總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部主治醫師劉紹正在臨床上遇過不少類似秋月這樣的個案,難辨別咳嗽究竟源於什麼問題,最怕小病拖成大病更難醫。劉紹正表示,一般來說,上呼吸道(鼻、咽、喉)感染時,鼻水容易流出而不易累積成濃痰,咳嗽多是乾咳,但躺臥時會因為鼻涕倒流而更咳;輕微的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不會影響聲音變化。上呼吸道感染病程約三到五天,體虛者可能達一周;但如果感染位置影響到喉部聲帶,聲帶會發生腫脹、閉合不佳,聲音聽起來就會變沙啞與破音。下呼吸道(氣管、支氣管、肺)感染則易有濃痰,咳嗽多是濕咳,且因為感染位置較深容易咳痛肋膜;且可能因痰液濃稠導致咳嗽效率不佳,而使得咳嗽需要更用力與持續更常時間,因而容易合併聲帶炎而使改變。下呼吸道感染有時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復原。劉紹正表示,如果是乾咳,還有可能是過敏、胃食道逆流等。過敏咳源於過敏原(如溫差、花粉、灰塵等)刺激咽喉部與氣管上的咳嗽接收器,若過敏原持續存在,咳嗽或鼻水等過敏反應就不止歇,但過敏原消失,症狀則將慢慢痊癒。胃食道逆流患者可能因胃酸逆流到下食道或咽喉,刺激到咳嗽接收器而咳,有人在剛吃飽時較咳,有人在躺臥時較咳。長期胃食道逆流的人,可能因胃酸侵蝕喉部與聲帶而導致水腫,聲音將變的低沉。如果乾咳轉為濕咳,除了感冒病毒從上呼吸道走向下呼吸道,還有可能是黴漿菌作祟。黴漿菌感染的症狀與感冒類似,有些人會以久咳表現,一般來說病程約兩三周,起初無痰,漸漸咳出白痰或濃痰。無論是乾咳或濕咳,當合併高燒、胸悶、胸痛,就需要立即去看醫生。若只有咳嗽久久未癒,沒有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狀、非過敏體質或已去除過敏原、無胃食道逆流等,就需要警覺可能是呼吸道系統癌症,同樣須盡快就醫。劉紹正表示,呼吸道的惡性腫瘤咳不掉,因此容易使人乾咳不停。如果患者腫瘤變大影響排痰,則可能因此造成續發性感染,咳嗽就有濃痰。
-
2019-12-29 醫聲.癌症防治
癌篩政策/衛福部三支箭 瞄準全人健康照護
運用大數據提升精準醫療與健康照護是國際趨勢,衛福部昨天舉行產官學研高峰會議,宣示將布局2030全人精準健康照護體系,包括建置百萬人基因資料庫、推動台灣新生兒全基因體定序、完善相關法規等。未來也將藉此基礎發展精準醫療與檢測的健保給付新策略。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衛福部將化被動為主動,射出「精準醫療」、「健保策略」、「智慧健康」三支箭,布局2030全人精準健康照護體系,「未來要做世界級的」。衛福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癌症年花費健保1043億元,許多投藥像是亂槍打鳥,發展精準醫療才能將錢花在刀口上。李伯璋說,健保署今年4月起給付癌症免疫療法,截至今年11月11日,在649名已接受治療的患者中,26%的人用藥有反應。健保署進一步與國衛院合作,讓治療醫院提供病人檢體給國衛院進行基因分析、發展本土資料庫,盼讓醫療精準度再提升。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因應基因檢測市場日漸蓬勃,醫事司研議修正「特管辦法」管理施測實驗室。在修正草案中,不允許非醫療機構直接對消費者作醫療用途的基因檢測,須接受醫療機構委託才能提供服務;實驗室須經中央主管機關認證,或指定專業機構、法人認證通過的實驗室或醫事檢驗所;實驗室若提供判讀報告服務,須由醫師執行等。在檢測項目方面,醫事司研議依檢測標的性質分類管理,如抗腫瘤類藥物伴隨的檢測、藥物不良反應基因檢測、癌症篩檢相關分子檢測、罕見疾病基因檢測、產前及新生兒染色體與基因變異檢測、微生物病原檢測等,每類下面的檢測項目採正面表列,明列項目與檢測方法,並依風險等級評估可排除納管項目。
-
2019-12-29 科別.皮膚
反覆慢性蕁麻疹 醫師:約二成可找到病因
8歲女童半年來卻反覆蕁麻疹發作,癢疹遍布頸部、軀幹及四肢,在診所治療服用口服抗組織胺及類固醇藥物控制症狀,但病程仍反覆發作未能緩解,向台南安南醫院兒科求診。兒科醫師賴以修進行抽血檢查後,發現甲狀腺素低下與促甲狀腺素偏高,再進一步做甲狀腺超音波,確診為「橋本氏甲狀腺炎」,補充甲狀腺素後,甲狀腺功能穩定,蕁麻疹消弭無形。30歲女護理師,一年來也是反覆蕁麻疹發作,病灶分布於身體及四肢,往往一個禮拜發作3、4次,期間也做過敏原測試,但未找到特定過敏原。因奇癢難耐,每次發作時皆使用口服或注射型抗組織胺治療後向賴醫師求助,經詳細問診及抽血檢測後,發現有高效價自體免疫抗體,確定診斷為自體免疫疾病-休格蘭氏症,也就是所謂的乾燥症。經免疫調節藥物控制乾燥症後,蕁麻疹不藥而癒。賴醫師表示,蕁麻疹依病程長短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前者通常是因為接觸到過敏原而引起,病程不超過6個禮拜,後者是指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個禮拜以上,以上兩名病人皆為慢性蕁麻疹的案例。賴以修說,有約二成的慢性蕁麻疹病人是可以找到原因的,包括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乳糜瀉等、甲狀腺疾病、慢性感染如胃幽門螺旋桿菌、A型肝炎、及C型肝炎等、特製食物含辛辣、發酵、及酒精成分者、甚至跟惡性腫瘤等都有相關。處置這類慢性蕁麻疹病人,賴以修表示,重要的是要找出發病病因治療,蕁麻疹自然就會痊癒。如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6個禮拜,就要趕快諮詢醫師做詳細的檢查,找出根本病因才是上策。
-
2019-12-27 醫聲.癌症防治
精準醫療/醫療用途基因檢測 衛福部要修法納管醫學實驗室
市面上有許多基因檢測服務,但我國目前對於非醫療機構的醫學實驗室無強制管理規範,品質恐參差不齊。有鑑於此,衛福部預計下周二公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特管辦法)修正草案,正面表列具有醫療用途的基因檢測項目,且規範施測實驗室須由醫療機構委託才能執行,檢測報告也應由醫師來判讀。衛福部今日舉辦「2019建構精準健康照護體系高峰會議」,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出席談精準醫療檢測管理思維。他說,在過去,實驗室自行發展的檢驗技術多屬需求小、技術簡單、非商業用途的檢測,但伴隨精準醫療發展,流程自動化且價格下降,已有許多業者投入研發。目前,醫療機構所屬實驗室以醫療法管理,但針對人員設置及實驗室品質並無特別規範,不過健保給付端可能對人員與品質另訂要求。至於非醫療機構的醫學實驗室,食藥署雖推出「精準醫療分子檢測實驗室檢測與服務指引」,但卻沒有強制性。石崇良表示,因應基因檢測市場日漸蓬勃,醫事司研議修正「特管辦法」管理施測實驗室。在修正草案中,不允許非醫療機構直接對消費者作醫療用途的基因檢測,須接受醫療機構委託才能提供服務;實驗室須經中央主管機關認證,或指定專業機構、法人認證通過的實驗室或醫事檢驗所;實驗室若提供判讀報告服務,須由醫師執行等。在檢測項目方面,醫事司研議依檢測標的性質分類管理,如抗腫瘤類藥物伴隨的檢測、藥物不良反應基因檢測、癌症篩檢相關分子檢測、罕見疾病基因檢測、產前及新生兒染色體與基因變異檢測、微生物病原檢測等,每類下面的檢測項目採正面表列,明列項目與檢測方法,並依風險等級評估可排除納管項目。
-
2019-12-27 養生.聰明飲食
喝豆漿會使子宮肌瘤變大? 營養師揭背後原因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良性骨盆腔腫瘤,而網路上流傳喝豆漿會造成子宮肌瘤變大的傳言,讓許多女性非常擔心,但這是否是真的?一名婦女在切除完子宮肌瘤後擔心不能喝豆漿,而營養師認為適量的喝沒問題,但沒想到過了兩、三年後子宮肌瘤卻復發,經過檢查後才發現原來「塑化劑」才是致病關鍵。營養師許瓊月日前上節目「醫師好辣」分享一起案例,一名媽媽做完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後,因聽聞喝豆漿會造成子宮肌瘤變大,擔心不能喝於是到營養諮詢門診詢問營養師,但營養師表示豆漿為天然的食物,會引發子宮肌瘤的機率非常低,但也還是建議不要過量,一天喝一杯到兩杯就好。這名媽媽在遵照營養師的指示下喝豆漿,但過了兩、三年後她的子宮肌瘤又長了出來,進一步做檢查時發現她的尿液裡有磷苯二甲酸酯的成分,追問之下才得知她的豆漿裡含有塑化劑。因為這名媽媽想買天然的食材,所以到市場購買一大包20元的那種豆漿,大家認為店家做完豆腐剩下的黃豆做成豆漿,應該是很天然沒有任何添加物的,但沒想到那種豆漿是在很熱的時候用塑膠袋裝起來,也想不到讓她子宮肌瘤又復發的原因是「塑化劑」。最後營養師建議這名媽媽在家自己用黃豆打豆漿喝,而到目前經過了三、四年,她的子宮肌瘤也沒有再復發過。聯青診所家醫科醫師顏佐樺醫師曾接受採訪表示,子宮肌瘤成因不明確,目前研究顯示跟基因、荷爾蒙及飲食習慣等較為相關,雌激素過量是誘發因子之一,臨床也發現肥胖者,雌激素的量較多,因而有子宮肌瘤的比例也較高。想讓雌激素不再堆積在體內,顏佐樺說,可補充十字花科蔬菜,幫助肝臟的雌激素代謝,或是山藥、豆漿、豆腐等植物性荷爾蒙。顏佐樺說,坊間流傳有子宮肌瘤不應吃豆類製品,但事實上,適量攝取豆製品中的植物性雌激素如大豆異黃酮,不足以影響體內的荷爾蒙,甚至當體內雌激素過高時,大豆異黃酮會競爭雌激素接受器,調節雌激素功能,因此無須過於擔心。
-
2019-12-27 養生.聰明飲食
火鍋進食順序有影響!營養師教你避開多餘的卡路里
年末節慶多,與親朋好友邀約聚餐總是少不了來個熱呼呼的「火鍋」,火鍋湯底及入菜食材選擇花樣多,但你知道一頓溫暖美味的火鍋吃下肚,同時也可能會把大量的卡路里吃進身體嗎?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指出,一份涮涮鍋熱量約825~1018大卡、火鍋吃到飽的熱量更是驚人,吃一次就很容易達到3000~4000大卡,大量的卡路里吃下肚容易造成肥胖問題。根據衛福部公布2018年國人十大死因中,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病變、肝硬化等七項與肥胖有高度關聯。為此,潘富子也分享如何從湯底、主食、主菜、火鍋配料、醬料、飲食順序下手,享受美食又吃的健康:1、從「湯底」下手:挑選原味高湯或蔬果風味湯底為主,如:柴魚昆布、番茄、大骨高湯風味湯底。以一般湯底份量為1200ml來說,柴魚昆布鍋湯底僅30大卡,多數人喜愛的麻辣火鍋光是湯底就有1600大卡,從一開始選擇湯底,卡路里的數字高低就是天壤之別。2、從「主食」下手:店家大部分都會提供白飯、冬粉、烏龍麵、科學麵、南瓜、芋頭及玉米等全穀雜糧類,建議以南瓜、芋頭、玉米等較高膳食纖維的全穀雜糧類做為主食,減少白飯、冬粉、烏龍麵、科學麵的攝取。冬粉1把的熱量雖然只有70大卡,但入鍋後吸收湯汁,卡路里也隨之增加了不少。3、從「主菜」下手:建議以海鮮、雞肉做為優先選擇,如:蛤蠣、鯛魚片、雞肉片等;選擇優先順序為魚>雞>豬>牛。怕胖的人切記避免選擇五花肉,因五花肉來自豬或牛的腹部區塊,脂肪含量偏高,1盤五花肉油脂含量動輒600大卡以上。4、從「火鍋配料」下手:吃火鍋也別忘了攝取膳食纖維,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蠕動,還能幫助膽固醇代謝也可增加飽足感,以天然蔬果及菇類做搭配,如:高麗菜、木耳、杏鮑菇、玉米筍、山茼蒿等。其它加工火鍋料建議可減少或不要攝取,如:爆漿小丸子、水晶餃、麻吉燒等。 「丸類」火鍋料的鈉及油脂含量大多偏高,以一顆貢丸來說,熱量就有49大卡,鈉含量含116毫克;若長期鈉(鹽分)攝取過多,可能會導致高血壓,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疾病等風險。5、從「醬料」下手:建議可用青蔥、洋蔥、白蘿蔔泥、蒜末、辣椒、薄鹽醬油、白醋搭配成醬料酌量沾取,可添加食物風味又可增加對人體有益的植化素攝取。常見的沙茶醬屬高油脂沾醬,只要一大匙熱量就有167大卡,盡量減少沾取沙茶醬、芝麻醬等高油脂醬料。6、從「飲食順序」下手:蔬菜→主菜→主食類→其他火鍋配料,先放入蔬菜,烹煮時間建議不要太久,除了可以保留蔬菜鮮脆口感,還可避免營養流失,再放入海鮮、肉類等主菜入鍋,煮完主菜後記得要將浮在湯面上的油脂撈除,可避免其他食材吸附到湯汁中的油脂,這些油脂吃下肚也會增加身體的負擔。延伸閱讀: 冬天吃鍋又怕胖? 5個小技巧讓你在減肥也能飽口福 冬天想瘦又怕餓? 8種減肥食物市場裡就能找到 
-
2019-12-25 養生.聰明飲食
枸杞真的能控血糖、抗氧化?每天別吃超過這個數量
到了一定的年紀以後,大家都開始注重對身體的保護,近些年,枸杞已經成了養生的代表,年輕人常說“保溫杯裡泡枸杞”,但是枸杞到底有多大的養生益處呢?每天喝枸杞泡水會怎麼樣?枸杞,又叫“苟起子”、“枸杞紅實”等,是大家心目中的養生佳品,100g枸杞含鉀元素434mg,磷元素209mg,其他礦物質元素含量也很高,比如枸杞中的硒元素特別豐富,硒元素是一種抗氧化成分,能抵抗自由基,提高抗病能力。除此之外,枸杞也含有不少維生素成分,比如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A等,維生素A含量尤其豐富,所以又說枸杞能清肝明目。枸杞中含有一種獨特的成分叫“枸杞多醣”,枸杞多醣的研究一直受到大家的重視。在很多動物性試驗中,枸杞多醣對血脂和血糖的調節都有潛在的功效。而且枸杞多醣還有一定的抗氧化效果,它能抵抗自由基,預防血管或其他臟器的衰老,有保護血管的效果。此外在很多動物研究中,枸杞多醣能抵抗腫瘤細胞的快速生長,破壞腫瘤細胞DNA,還有助抵抗輻射,保護生殖、神經系統,並提高身體免疫能力,從而增加抗病能力。不過,大家要知道,研究中僅僅是動物實驗,離人體實驗甚至應用到臨床上是很遙遠的。此外,這些物質能不能經過口服達到類似的效果也並不能確定,畢竟食物都要經過腸胃的消化吸收才能隨著血液運送到身體各個部位,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出現各種變化,導致這些活性物質失效。而且光泡枸杞不喝水的話,其實枸杞中的營養物質也泡不出來多少,不如直接吃能夠更好地獲取枸杞中的營養物質。所以說,枸杞的確是一種藥食同源的保健食物,但大家也不能期望吃多少枸杞或者天天喝枸杞泡水就起到治病的效果,日常食用的時候,枸杞只是食物,最多起到補充營養物質的作用。而且枸杞中的含糖量較高,100g含碳水化合物47.2g,推薦大家每天吃枸杞不要超過20顆,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以免攝入糖分較高造成血糖失控。本文摘自《爆炸營養食堂》,由十餘位專業營養師和媒體人組成的健康自媒體工作室,用原創文章和短視頻來評論熱點健康新聞,講述健康、營養、中醫、食療相關知識及趣事,帶您遠離健康謠言。
-
2019-12-25 癌症.肺癌
咳血發現罹肺腺癌「遺言都交代好」他靠免疫療法活過來
53歲的林先生從事資訊工作,成天在密閉冷氣房內抽菸,2年前咳血就醫,發現已罹肺腺癌3期,化療半年不僅未好轉,肺部3分之2都遭腫瘤占據,癌細胞還轉移到大腸、甚至破裂出血,做了腸造口,他吃不下,走2、3步就氣喘吁吁,體重從72公斤掉到48公斤,自嘲外型像ET,「當時生不如死,連遺言都交代好了」。後來林先生決定自費接受免疫治療,重新喚醒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20次療程後體力逐漸恢復,今年9月林先生結束40次療程,肺部10幾公分的腫瘤幾乎消失,只剩1、2公分結痂,體重也恢復了,目前仍每3周回診施打,「很開心能活著看到明天的太陽!」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連偉立說,肺癌晚期患者單獨使用免疫藥物,整體反應率約僅2、3成,林先生是少數能完全恢復的幸運案例。今年4月起健保將免疫治療藥物納入給付,給付範圍僅限患者化療、標靶治療無效,生物標記PD-L1達5成以上者,且只能給付一年,不少人仍得自費或靠醫療保險費用獲得治療。連偉立表示,近2年國際醫學年會證實,晚期患者接受免疫藥物、抗血管新生標靶藥與化療藥的「三代組合療法」,可讓腫瘤反應率突破6成,1年腫瘤無惡化比例增為4成,不過副作用仍高,對患者是很大挑戰。
-
2019-12-25 名人.陳光超
陳光超/讓曾繁穎醫師不能睡覺 是我生平最正確的一次決定
一看就知道是照顧農田的樸實子民。「主任,我爸爸最近都說喉嚨痛,吃不下去。」 憂心忡忡地女兒告訴我。 「而且已經好一陣子了,叫他來都不來, 今天我回南部把他押上來的。」身為老師的女兒, 又補上一句。「阿背, 哩兜位无鬆快?」 (阿伯你哪裡不舒服?) 我轉頭問他。「无啦, 吞誒柳柳呀疼。」 (沒有啦, 吞的時候會有一點點痛。)他低著頭很靦腆的說。「嘴巴張開, 阿背。」我說。 隨著他張開嘴巴, 一股腐敗的味道,對著我的鼻子,直沖過來。「哇!」 我心裡暗喊不妙!這個阿伯的嘴巴裡面, 有一大坨張牙舞爪的肉團,表面鮮紅的顏色,好像佈滿血絲的眼睛,面目猙獰地瞪著我。「這應該是扁桃腺癌。」我轉頭跟他的女兒說。 「但是要做切片才能確定, 而且這應該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事, 以這個腫瘤的大小來判斷, 至少一年以上了。」「很嚴重嗎?」女兒很擔心的問。「可能已經第四期了。」我嚴肅的點點頭, 轉頭看了一下阿伯, 他露出黃色的牙齒, 無奈的對我傻笑著。 對於我跟他女兒的對話似懂非懂。 「醫師,第四期還算是早期嗎?」女兒用平靜的口氣問我。 「第一期跟第二期才是早期, 第四期已經是末期。」怕阿伯聽到, 我輕聲地回答, 雖然心裡嘀咕著這個老師怎麼這麼沒概念。「那那…那還有救嗎?」 女兒開始著急起來。「要先做檢查, 假如沒有轉移到腦部以上頸部以下的話,就有希望可以開刀。 否則算是已經遠端轉移的話,就只能放療跟化療,這樣成功活下來的機會就會少很多。」我很保守的回答她。「陳主任, 假如我爸爸可以開刀的話, 你一定要親手幫我爸爸開刀喔。 我是梁醫師介紹來的。」「喔, 一定一定…。」我苦笑著回答!因為我想起了昨天在開刀房裡面的事情。「Kojo,」我正聚精會神的在開刀, 有人闖進我的開刀房。 我根本不用抬頭, 就知道是誰來了。 因為會用日文發音叫我的名字的人, 除了我的家人之外, 就只有他---- 曾繁穎醫師。 通常他用日文叫我之後, 馬上會講一長串的英文跟我哈啦一下。因為我們兩個實在太熟了。「我。。我。。」他竟然不是用英文,反而是用中文, 而且講得有一點結巴!這個太不尋常了。 我好奇地抬起頭看看他, 「怎麼了?」「有事嗎?」「唉! 我老闆說, 以後我不可以在半夜幫你補皮了。」曾繁穎說。「那我的病人怎麼辦?」我顧不得我還在手術中, 驚呼起來!曾繁穎醫師是在享譽國際的長庚醫院整形外科, 接受完整顯微手術訓練的專家。他有很多的特質,跟我非常類似, 尤其是在開刀中, 對完美的追求, 一點都不鬆懈。因此我們兩個一拍即合。 我負責切腫瘤,然後輪他上場, 把病人因為切除癌症而破碎的臉,重建回去。 不管病人是缺了舌頭, 或是沒了下巴,甚至沒有嘴唇,他都有辦法把手術造成的這些可怕外觀, 補綴修復成為「人模人樣」。 有他這樣可靠的後盾, 我就非常放心大膽的把腫瘤切除乾淨,不怕病人手術後, 沒有一張可以見人的臉。由於我們合作無間, 手術量大,時間又長,所以開刀房的護理同事, 從我們兩個人的姓名中,各取一個字, 稱我們為「超繁(超煩)二人組」。「其實我的老闆是為了我好,」 繁穎不再結巴地說。「他說你每次開刀都開那麼久, 害我每次都是半夜才開始開工, 他擔心這樣對我的身體太傷了。」外科部蔡主任真的是一個愛護下屬的部長,也是由長庚醫院整形外科挖角過來的前輩。「我也不想讓你每次都半夜開刀呀,」我無奈地說 。「你也知道我們都是挑困難的做 ,沒有辦法做太快。」,「而且我們的信仰是,多花我們兩小時,把所有的癌細胞拿的乾乾淨淨 ,病人就可以多活10年,這樣的時間投資,是很划算的。」「不過老闆已經這樣說了,我還是要尊重他 。」繁穎說。 「好吧,」我只能回應,「我以後只好自己拿胸大肌皮瓣自己補了,不能幫你惹麻煩。 」 「照相!」因為腫瘤太大,我把整個被癌細胞佔滿的扁桃腺,帶著下巴骨頭一起鋸下來。 吩咐流動小姐幫我照相,當做記錄。 我檢視了一下,過去的幾個小時,我所幹的好事 - - 病人的嘴唇被我掀起來,放到耳朵旁的位置。直接看到他整排的牙齒以及一個缺損的大洞。洞底可以看到跳動的頸動脈 。我取的胸大肌必須含著乳頭,這樣面積才夠大,才能修補這麼大一個破洞。於是我切開了他的胸部,把他的胸大肌帶著皮膚及乳頭,經過鎖骨下皮膚,移轉置到口腔裡面。 這時抬頭看了一下時間,已經是晚上10點了。 我把胸大肌皮瓣,植入原本應是扁桃腺的位置。「你看!大小取的恰恰好!」我得意地抬頭跟我的住院醫師黃醫師說。「是沒錯啦,不過如果皮瓣這樣擺的話,將來病人嘴一張開,就會看到他的乳頭,不好看吧?」已經覺得累了的黃醫師,跟我苦戰一整天,心情不好,口氣也不太好。「那我把它縫到旁邊一點,」我一邊調整乳頭的位置,一邊說 。 由於在邊邊角角的關係,不容易看清楚。更糟的是,這個人的皮怎麼這麼硬,一下針,針就扭歪了。「他x的」心裡邊咒罵,邊把針拔出來,扭直後,再縫一次,「噠」一聲,針竟然就斷了。「拿一條新的線來。」我有點挫折地說。新的針頭好不容易刺穿乳暈的皮膚,跨到咽部,順利穿過整層的咽黏膜。終於可以把皮瓣的皮,及咽部黏膜縫上第一針!先打一個外科結,把右食指伸進口腔最深處,意圖把這個結勒緊,「啪」一聲,我竟然太用力,把好不容易縫好的線,給勒斷了。「x,」這次不是罵在心裡,而是直接脫口而出。「這是什麼爛線,」我當然沒怪自己,而是把氣出到刷手小姐上面,直接把斷線連同躡子,甩拋到她面前,「碰」地一聲,把她嚇了一跳,身體不自主地往後傾了一傾。「換一條新的線來!」我用很惡魔的口氣下令。就這樣跌跌撞撞地,前後折損好幾條昂貴的可吸收針線,終於筋疲力竭地,繞著胸部皮瓣縫了一整圈,把它坎在破了一個大洞的咽喉壁上。把整個手術野清理乾淨,不禁得意地欣賞一下,自己從頭到尾,不假他人,獨自完成的傑作。口腔裡一片血紅的口咽黏膜中間,出現了一塊雪白的皮膚,像是一個白沙島。島邊還有一個,看來像是瞭望塔的乳頭。「黃醫師,你看你看,」「這個Nipple(乳頭)像不像個瞭望台?」「主任,現在都已經是半夜了,怎麼還那麼有想像力?」黃醫師就是不肯附庸風雅一下,只想趕快結束手術。「真是個沒趣的人。」我心裡暗罵他。手術區域內萬一有血塊或是有空隙,就有感染的風險。所以我們都要在皮瓣跟切除區域間,擺上引流管,把這裡面的血塊或空氣抽出,造成負壓。讓皮瓣與切除區域可以緊緊地貼吸住,讓空氣及血塊沒有空間可以滯留,才能避免感染。眼看黃醫師累了,我只好加快腳步,擺好引流管。關好傷口之後,把引流管接上suction(抽吸機),準備將皮瓣下的殘留血塊抽出來。「主任,管子在漏氣。」黃醫師驚呼。一般而言,若是皮瓣把切除區域封閉的好,引流管接上抽吸機時,皮瓣會突然扁下去,就像我們吸乾鋁箔包飲料時,鋁箔包會扁掉一樣。若是鋁箔包上另外有個破洞時,鋁箔包怎麼吸也不會扁掉,而嘴裡不斷吸到空氣,吸都吸不完。我看了一下,皮瓣確實沒有扁下去,一定是有漏洞沒縫好,在漏氣。「沒關係,我補一針。」「是這裡在漏。」「再拿線上來。」我交代刷手護理師。實在是太深太難縫了,掙扎了許久,終於補好這一針,接上引流管。「還在漏!」黃醫師失望得說。雖然心裡很不爽,嘴巴還稍微控制的住,沒罵出來。「拆線剪,」我要了尖剪刀,把線頭剪掉。「線再上來。」我跟刷手護理師說。花了很大的功夫,重新再縫了一次。「成功了。」我喘口氣。「主任,這邊也在漏。」搞了好久,「這邊」補好了。「那邊又漏了」。。。如此反反覆覆,這塊原本雪白的皮瓣,禁不起我縫了又縫,拆了又縫,漸漸地邊緣被針戳爛,顏色轉變成暗紫色,一副要壞死的樣子。手術碰到困難時,絕對不能急,也不能慌。我的習慣是暫停手上的動作,不再盯著傷口。一方面讓心情平靜,一方面讓眼睛離開看了很久的血紅手術野,重新適應自然的顏色。我閉起眼睛,腦袋裡浮現出頸動脈破裂的影像。這個腫瘤因為很大,頸部淋巴已經轉移,所以我也幫他做了頸部淋巴根除術,只留下最重要的頸動脈。它赤裸裸得在我的眼前跳動,唯一能保護它的就剩下這塊從胸部移轉過來的皮瓣。若是皮瓣壞死,或是皮瓣沒有縫好,會漏氣,代表嘴巴的口水,會從漏氣的縫隙,滲流到頸動脈。裸露的頸動脈泡在口水裡,一定會爛掉。當它爛到破了的時候,病人瞬間就噴血死亡。這還不打緊,由於頸動脈是直接從主動脈分枝出來,壓力很高,噴射出來的血,連病房的天花板都會濺滿,場景非常駭人。我深吸一口氣,重新檢視皮瓣。眼睛經過這短暫的休息,果然又銳利了起來。我發覺,每一縫線跟縫線中間都有縫隙。剛剛真的太急了,沒有確實做好。要讓病人活命,就要全部拆掉重縫。「重縫?」開刀房內包括麻醉的每個人,都跳起來了。「這可是花了4個小時才縫好的耶!」「現在幾點?」我問。「已經是早上兩點了。」大家異口同聲。「兩點就兩點,縫到天亮也要縫。」這時開刀房內一片寂靜,氣氛盪到谷底。我知道我不能因為大家想回家休息而退讓,因為不重縫病人一定會完蛋。「小線剪!」「開始工作吧!」我把線全部拆了,決心重來一遍。「真是出師不利!」第一針往皮瓣上的乳頭縫下去,針立馬就斷了。「再來一條線。」又斷了。。。「X!@$¥」我終於爆炸了,口沒遮攔地用盡髒話全罵出口了。不僅脾氣控制不了,心情混亂,更糟的是眼睛看到的都是血紅一片,分不清楚哪裡是表皮層,那裡是下皮層。這樣的狀況一定沒法縫好的,我的心想要繼續,但眼睛已經累了,縱使閉上眼睛休息,也只能有短暫的時間可以看清楚,沒多久又只看見血紅一片。「完了,病人死定了,我在家屬面前,名譽也死定了。」面對自己搞出來的爛攤子,我非常沮喪。我知道今晚我若是再逞強,把整個手術完成,那就是只是把手術「做完」而已,而不是「做好」,結果一定不理想。為了病人,我必需要拉下臉來求救。「唉,要是那個煩人醫師在,就好了。」黃醫師說!「曾繁穎?」我問。「對呀,你的老相好嘛,不然是誰?」黃醫師也看出來,我們必需求救,才能讓病人活命。「好,我們扣(call) 他!」「主任,現在是凌晨2點半耶。」流動小姐不敢置信。「曾醫師一定在睡覺了。」「不然病人怎麼辦?妳扣他。」「現在!」我加重語氣強調。「我先查一下曾醫師今晚有沒有值班。」她去翻了一下班表。「他昨天剛值完班,今天是休息喔!」「昨天他也忙了通宵,現在一定在睡覺。」這小姐不敢打這個電話。一般在補眠的人,被吵醒時,會怎樣爆炸,各位是懂得!她怕被曾醫師罵。「妳不打,我自己打。」「把電話擴音打開。」我還在手術台上,手不能碰電話,只能用免提的方式打電話。流動小姐怯生生的撥了曾醫師的電話。這時大家都沈寂了下來,等著從擴音模式中,一起聽到曾醫師從熟睡中被吵醒的反應。「嘟嘟。。。」鈴聲響起,伴著麻醉機規律的「嗶嗶嗶」聲音,安靜中透露出一絲絲的緊張。「尾欸!」曾醫師電話接起來了,果然是熟睡中被叫起來的聲音。因為不是「喂」,而是聲音拉長而顯得慵懶的「尾欸!」他還沒真正醒,語氣還沒爆炸。「Oliver!」因為用擴音,所以我用喊的。「蛤,是誰?」語氣硬起來了,醒了!開刀房內每個人都盯著我看,想知道接下來會怎樣。「Oliver--」我提高了音調。「我是超人,」「蛤,你說你是誰?」「我是 陳-光-超。」我知道用擴音講話,聲音聽起來空空的,會聽不清楚。我-用吼的!「哦!喔!噢!」有大夢初醒的感覺。「是你Kojo嗎?」還在懷疑中。「對啦!」「Hello, What’s up?」他完全醒了,確定是我,馬上開始撂英文。他問我有什麼事,語氣高昂,完全沒有起床氣。整個開刀人員都鬆了一口氣,期待中的咒罵,完全沒有發生。而且在聽完手術台上的現況後,從10幾公里外的家,飛快的,不到3點半, 就出現在開刀房。他一出現,我煩亂的心情,神奇的穩定下來。有曾繁穎在,我心裡非常篤定。他「針針必較」,必需完美,我是可以很放心的把「病人的命」,直接丟給他。再次清洗傷口後,我把主刀位置讓給這個煩人醫師。只見他靈巧地轉動持針器,針進針出,一點也不像我那麼掙扎。很快的他已經把3,6,9及12點方向的皮瓣縫好,雛形初現!尤其是乳頭那針,100%固定在我想要的位置上。「Oliver,剛剛我在縫皮的時候,要不是針扭曲,不然就是線斷掉。」我還活在剛剛的噩夢中。「他皮這麼硬,又這麼厚,怎麼已連續縫那麼多針了,你的針還是維持原狀,完全沒有扭歪呢?」我是認輸了!「要縫得快又好,平常要練習運針!」Oliver回答的理所當然。「運針?」我好奇地問。這名詞聽起來,很類似武俠小說中的「運功」「運氣」,很玄很神秘。「縫這種皮,要運針,不能用蠻力。」「那我也要學。」我想若學會了,不就可以運用丹田之力,練就武功蓋世,成為天下第一刀。「告訴我,運針的英文怎麼說?」我不想再勞駕繁穎教我。我心裡想,只要知道英文名稱,自己去查國外文獻,就可以自學,秘密偷練這個武功。「喔,這是我老師Noordhoff (羅慧夫)及蔡老闆強調的概念。」Oliver 說。「運針,沒有英文喔。」「哇咧,沒有英文,那我怎麼查文獻?怎麼學?」我失望了。「所以世界各地的醫師,都要來台灣學呀!」「而且,要學會這種內功,是要慧根的!」他透過戴著手術放大鏡的眼鏡,狡譎地瞪著我說。我懂的,這傢伙用別人查覺不到的眼神告訴我,-我-沒-慧-根-!既維持大家對他半夜被吵醒也沒生氣的高貴形象,又私下狠狠的酸了我一下,兵不血刃的報了無法酣睡的仇!「接引流管。」傷口關好了,「Suction!」關鍵時刻到了。抽吸機一打開,皮瓣就立刻扁下去,緊緊地「抱住」整個傷口。暗紅色的血液,緩慢地從引流管引出,完全沒有空氣通過。「耶,沒有漏氣了!」黃醫師這時精神也恢復了,雖然天已經亮了!。。。。。「主任,這是我們自家的,請您務必笑納,不成敬意!」病人當老師的女兒來了。「謝謝你,我爸現在吃的很好。」「體力完全恢復了,他要我把他親手種的送給您,我們全家都很開心!」「你的手術太好了。」真是對不起,繁穎兄,手術不是我做成功的,你的功勞被我收割了!禮物是我的,而你只當了個幕後英雄。不過禮物最終送給我,我也心安理得。因為做出「半夜不讓曾繁穎睡覺」這麼厚顏無恥決定的,就是我!而且是我這輩子做的最正確決定之一!《後記》曾繁穎湘豐整形外科院長振興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林口長庚,新光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與陳光超醫師相識37年,從英姿颯爽到花華白髮我們共同堅持的信仰是「病人安危與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光超兄對病人的執著、愛及負責都是同為醫師的我所佩服。雖然縱有意見分歧,但最終都能呈現出各自最好的一面,讓病人得到最好的結果。最近看一部電影「天賜良醫 Something the Lord Made」講白人醫師Alfred Blalock及黑人助理Vivien Thomas,完成人類第一次開心手術—藍嬰手術。兩位醫師的相知相惜,正如光超兄與我的最好寫照。最後片尾Alfred Blalock醫師對Vivien Thomas的一段話:「人們活著,多少都有不少遺憾,我有些遺憾,但我們應該記得不是曾經失去的,而是我們曾經成就的。」我們成功拯救了不少人的生命,不是嗎?光超兄謝謝您提醒,外科醫師救人是不分晝夜,永遠需有競競業業如履薄冰之感,才能成為醫者父母心
-
2019-12-24 癌症.肺癌
55歲婦沒抽煙也無家族病史 左右肺竟有「2個肺癌」
「我沒抽煙,也沒有家族病史,為什麼會這樣?」53歲張姓女子日前到台北慈濟醫院健康檢查,卻發現左、右肺部出現毛玻璃狀病變,前往胸腔外科門診,胸腔外科醫師鍾政錦懷疑為「多發性肺癌」,透過胸腔內視鏡手術,切片確診為第一期肺腺癌,張女康復後,持續門診追蹤。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之首,台灣每年有超過9千人死於肺癌,每年新診斷罹患肺癌者約有1萬3千人。隨著生活形態與空氣品質改變,肺癌好發族群也不再僅是菸癮者及具肺癌家族史者。鍾政錦說明,民眾健檢意識提升,加上篩檢工具普遍,近一兩年診斷出罹患多發性肺癌的患者日益增加。鍾政錦表示,過往若在病人肺部發現2處以上的病灶,多視其為轉移性末期癌症,僅能透過化療、放療等內科保守療法治療,5年存活率小於10%,但醫學觀念日益進步,近年發現在同樣的致癌因子和基因下,左、右肺有極大可能同時出現病變。鍾政錦指出,常見肺癌細胞的組織型態有腺癌、鱗狀細胞癌、小細胞癌,胸腔科醫師評估電腦斷層與正子攝影等影像,若無擴散,便會透過胸腔鏡切除病灶進行化驗,許多病患在病理化驗後,若發現2處病灶為不同癌症型態或同為癌前病變、第一期肺癌等原位癌時,便可確定為多發性肺癌,此時如能將腫瘤徹底切除,將可有效提升5成以上存活率。現今肺癌手術以單孔胸腔內視鏡手術為主,醫師會考量術後肺功能的保留,視多患者的腫瘤大小、位置及期別,選擇楔狀切除、肺節切除、肺葉切除或肺段切除。鐘政錦表示,有別於傳統胸腔鏡手術至少需要2至3個小傷口才能完成手術,此技術需經由肋骨間隙或劍突下進入胸腔,一個傷口便可在一次手術中,同時切除左肺與右肺的病灶,雖然難度較高,但傷口小、組織傷害少、疼痛度低且復原時間快,讓病人可獲得更好的預後與生活品質。鍾政錦提醒,即使為多發性肺癌,只要及早發現及早切除並定期追蹤,都能享有好的預後,因此無須過度擔心,至於55歲以上的肺癌高危險群患者可多加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早期肺部病變,早期診斷與治療。
-
2019-12-23 癌症.癌友加油站
病患腋下摸到「1串葡萄」愁容滿面 醫暖心承諾逼哭眾人
外科醫師江坤俊分享一個溫馨的診間小故事,近日為一名30多歲的女子看診,身邊還跟了一位小女孩,該女子左乳有3公分的腫瘤,用手摸就能摸到一串像葡萄的東西,讓她就醫時心事重重,不斷詢問「會很嚴重嗎?」江坤俊注意到,看診時小女孩都幾緊握著她的手,為她打氣,讓他很感動,門診結束後他向小女孩說,「我會連你媽媽的健康一起還給你」,溫馨舉動惹哭眾人。外科醫師江坤俊21日在臉書發文表示,某次門診來了一位30餘歲的女子,身邊帶著她的女兒,她坐在門診的椅子上,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她拿出一疊病歷,表示自己左乳有一顆3公分的腫瘤,腋下淋巴也腫大,用手摸就能摸到一串類似葡萄的東西。該女子說,在其他醫院已切片檢查,並證實是乳癌,電腦斷層後懷疑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臟,讓她緊張的不斷詢問「這樣會很嚴重嗎?我是不是拖太久了?」江坤俊貼心的安慰她說,「只要妳肯開始,就不算晚,至於嚴不嚴重,我是覺得還好」。江坤俊注意到,在看診期間,女子身邊約7、8歲的女兒都緊緊握住她的手,像是要為媽媽打氣一樣,門診結束後,她女兒伸手要拿媽媽的健保卡,他溫暖的向小女孩說,「不要急,我不只會還妳媽媽的健保卡,連妳媽媽的健康我也會還給妳」。江坤俊表示,「妳女兒想要保護妳的樣子我看到了,我真的很感動,我會守住我對妳女兒的承諾」。溫馨故事惹哭大批網友,有人留言「江醫師醫病也醫心,心情愉悅亦是良藥啊」、「醫師你真的很棒!慶幸台灣還有你這麼好的醫生」。不少曾給江坤俊看病的網友也留言「您總是給我們鼓勵,要我們別怕,把自己放心交給您,您總是這麼暖」、「江醫師的溫暖和鼓勵是病患對抗疾病最大的支柱,江醫師您真的很棒,感謝有你」。
-
2019-12-22 癌症.抗癌新知
把癌症變成慢性病 台大癌醫推精準健康
癌症一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癌症時鐘也逐年調快,永齡健康基金會與台大永齡健康研究院今舉辦「新醫療百年工程薪傳論壇」,宣布與國大七大頂尖生技公司聯盟合作,推動新醫療百年工程,推動精準醫療把癌症變成慢性病,配合基因檢測讓疾病發生初期就能抓出病灶,幫助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台大前校長、生策會副會長楊泮池今出席論壇時表示,癌症一直困擾著國人健康,不過台灣的醫療也不斷精進,台灣健康照顧評比排名,在全球89個國家中排名第一,癌症治療成果名列前茅,但是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的想法是更有挑戰的,他提出的想法就是「新醫療百年工程」,幫助人類可以延長壽命,免於疾病的威脅。楊泮池說,癌症的治療發展已經可以運用精準醫學,幫助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選擇最合適的藥物,並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只是精準醫療再怎麼厲害,也是針對已經發病的患者做一疾病的改善,免於疾病的威脅,若能在最前期預防,不僅能減少疾病帶來的痛苦,也能降低醫療支出。以肺癌為例,早期偵測到一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透過手術切除,存活率高達九成五,現在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醫療的進步下,九成的患者可以治療,過去被認為無法救治的疾病,現在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他相信癌症變成慢性病甚至能達到早期發掘是可以預期的未來。預測疾病,醫學界正在發展基因檢測,楊泮池說,過去的基因檢測需要取得患者的組織,但是有些疾病組織不適合切片,一旦切片恐會使病情惡化,現在已發展透過血液即可追蹤腫瘤掉到血液中的DNA,台灣也與日本發展液態活體檢測,同樣透過血液能偵測到腫瘤的發生,未來發展指日可待。永齡健康基金會執行長尹彙文說,基因檢測改變了未來健康型態,加上AI、機器人等發展,也會幫助台灣醫療會有突破性的發展。
-
2019-12-21 癌症.其他癌症
無痛性血尿驗出膀胱癌! 醫點名「這年齡」最危險
一名70歲的老翁,因為血尿問題前往奇美醫學中心泌尿腫瘤科求診,醫師使用膀胱鏡檢查時發現膀胱有腫瘤,經由切片診斷確定為膀胱癌,爾後接受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手術,術後發現腫瘤侵犯到肌肉層而且無法刮除乾淨,臨床期別為第四期。醫師建議老翁接受化療,但因其腎功能不佳且擔心化療副作用,所以接受了六次的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之後接受根除性膀胱切除及骨盆腔淋巴清掃,切下來的檢體僅有殘存的膀胱原位癌,目前術後恢復良好,尚無復發跡象。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腫瘤科主任劉建良表示,膀胱癌是臺灣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九名,症狀以肉眼可見的無痛性血尿為主,通常血尿是斷斷續續的且重複發生,分布的年齡層以40歲以上中老年為主,男女比例約55:45。 早期的膀胱癌(非肌肉侵犯型)治療的方式,以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加上術後膀胱化學灌藥為主,局部晚期膀胱癌(肌肉侵犯型)則是全身性化學治療加上放射線治療或是根除性膀胱全切除手術為主;轉移性膀胱癌(淋巴轉移、臟器轉移或是骨頭轉移)便以全身性化學治療為主。 在過去的30年間,晚期的病人一旦化學治療無效,往往病人就沒有更好的治療方式。但自從2013年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問世,才對這類的膀胱癌病人有一線治療生機,簡單來說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就是喚醒身體的T細胞來攻擊癌細胞,所以如果病人本身的T細胞缺乏或是T細胞功能不好,那麼他對免疫治療的效果就不好。 衛福部健保署於2019年2月21日公布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包含Nivolumab、Pembrolizumab、Atezolizumab等3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藥物納入治療8種癌症,適用的癌症包括: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肝癌、胃癌,以及泌尿系統相關的泌尿道上皮癌、腎細胞癌等8種癌症。 依照目前大多數的臨床試驗結果,單獨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症的有效率多半只有大約20%∼30%左右,多數人仍是無效的,但若是有效,效果通常很明顯。劉建良指出,晚期膀胱癌在目前的手術、化學、放射線、藥物等治療下五年存活率只有20-30%,而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病人可以在化療已經無效的形況下,再延長病人的存活時間6-10個月;希望在新型免疫治療藥物的幫助下,可以幫這些晚期病人減輕癌症的痛苦,改善生活品質,進一步延長整體存活率。 延伸閱讀: 頻尿不見得是膀胱過動! 「這裡」堵住也會時不時就想往廁所跑常尿失禁就該少喝水? 錯!其實更應該喝
-
2019-12-20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基因檢測 沒想到發現腫瘤
癌症家族史是長年夢魘,而基因檢測是我的專長,去年決定給自己一個禮物,接受全基因解碼。沒想到,竟發現自己有極罕見SDHA基因突變。由於發病機率低,以為可以帶著SDHA基因缺陷過一輩子,沒想到追蹤後發現腫瘤,還好早期發現,花八小時切除腫瘤。原想跟基因缺陷共存基因檢測2萬2675個基因,很幸運,沒有遺傳家族癌症相關基因,如大腸癌、肺癌等;但發現我有極為罕見的SDHA基因突變,與五種腫瘤密切相關,分別是腦下垂體瘤、腎細胞瘤、胃腸基質瘤以及「神經分泌瘤」的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身為病理專科醫師,腦海馬上跑出資訊:SDHA相當罕見,研究報告不多,但類似突變基因,如SDHB、SDHD,發病機率皆不高,SDHB發病機率約20%、SDHD發病機率約45%。我推估,應該可以帶著SDHA基因缺陷過一輩子。避免癌變決健康管理但我知道,避免癌變得避開危險因子,制定健康管理計畫,第一步是改變體質,降低血中胰島素及細胞內缺氧誘導因子,減少細胞癌變風險;第二步是定期接受超音波追蹤;第三步是不做高階檢查,因為評估發病機率不高。經過追蹤,今年九月超音波檢查,竟發現胰臟頭有顆六公分腫瘤。當時心情難以言喻,基因解碼驗證了,腫瘤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自己成為罕見病例。調整生活型態後,僅幾次肩胛骨下方肌肉抽痛,並沒有症狀,反覆思索,結論是「運氣不好」。基於對疾病了解,最好早期治療,轉念想,竟有機會在自己身上驗證全基因檢驗與臨床結果。手術證實神經內分泌瘤就醫時,我沒告訴醫師做過基因檢測。十月住院,主治醫師說我的胰臟與十二指腸附近有一顆直徑6.5公分的腫瘤,比發現時還大一些。影像檢查屬多囊性腫瘤,醫師難以判斷,懷疑是黏液腫瘤、淋巴管瘤、胃腸基質瘤、間皮瘤等。主治醫師的判斷,與基因突變可能出現的腫瘤,不謀而合。考量腫瘤位置,醫師推斷我的腫瘤屬於神經內分泌瘤或胃腸基質瘤,抽血檢驗後,認為神經內分泌瘤可能性最高,建議手術。一般在手術過程做冰凍切片,腫瘤若惡性,擔心擴散,會把手術範圍擴大。但冰凍切片結果需耗時30分鐘到一小時。由於已知答案,我告訴醫師「免等了」。術後一周,病理報告出爐,果然如預期是神經內分泌瘤的副神經節瘤。唯一超出預期的是手術時間,原本預計兩到三小時完成,卻因沾黏耗費七、八小時,傷口也從腹腔鏡打兩個小洞,變成開腹,肚子上有條「高速公路」。不過,術後安排皆在計畫中,休息一周後開始上班。基因檢測有助精準用藥從未想過長腫瘤,還是罕見副神經節瘤,副神經節瘤發生率卅萬分之一,已知相關基因約十個,SDHA是其一,SDHA突變導致副神經節瘤機率僅7%,根據文獻,全球僅100多例,其中兩成被診斷時已轉移。不是不怕,而是發現得早,清楚病情來龍去脈,所以不太擔心或害怕;基因檢測與全球倡議的精準醫療連成一氣,對健康人能協助規畫健康計畫,對病患可協助精準用藥,甚至提醒家族史風險。但如果不了解基因檢測、疾病,容易因檢驗結果陷入焦慮與恐慌。了解基因檢測的目的與侷限,接受專業解讀與諮詢,非常重要。醫學辭典/神經內分泌瘤的副神經節瘤副神經節瘤是神經內分泌瘤的一種,指神經內分泌瘤長在副神經節上,長在不同部位,有不同名稱。神經內分泌瘤每年約有一千名新增案例,常見部位為胰臟、腸胃,蘋果公司創始人賈伯斯罹患的是胰臟神經分泌瘤。神經內分泌瘤多變,在不同部位症狀不同,因不同細胞病變產生不同反應,以胰臟神經分泌瘤而言,若是α細胞病變,會分泌過多升糖激素、若是β細胞病變,則會分泌過多胰島素,初期難以被診斷。副神經節主要在脊椎附近,副神經節瘤則常見在頭頸部、腎上腺、腹腔,副神經節瘤通常沒有症狀。曾嶔元小檔案現職:●元鼎診所院長●社團法人台灣分子醫學會常務監事年齡:65歲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Mayo Graduate School博士專長:分子醫學、基因檢測、病理學興趣:看懸疑電影、鑽研預防醫學用之精準醫療經歷:●美國田納西大學醫學院前助理教授●輔仁大學醫學院前專任教授●國泰醫院病理暨檢驗醫學部主任●馬偕醫院病理科主任●食藥署醫材諮議委員會副召集人●食藥署醫材諮議委員會委員●保險犯罪防治中心諮詢委員
-
2019-12-19 癌症.淋巴癌
男子罹患鼻腫瘤誤為青春痘 腫得像雞蛋般大才就醫
一名67歲男性罹患鼻腫瘤,起初以為只是青春痘,但腫塊遲不消退,一年多前赴院確診為「T細胞淋巴癌」,但因病人本身在洗腎,身體較衰弱,故拒絕化療,自行先以草藥敷料處理,不料腫瘤逐漸變像雞蛋那麼大,不但壓迫到眼睛,還啃食掉左側鼻翼。直到腫瘤潰爛、滲血狀況愈來愈嚴重,醫師以「好神刀」放射治療一個月後,腫瘤全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鍾娜娜表示,患者去年初因不明原因左側鼻翼出現一顆小腫瘤,太太細心協助挖除、清理傷口,認為「應該就和擠青春痘一樣」,不料腫瘤愈長愈大,赴醫診斷為T細胞淋巴癌。為避免引來異樣眼光,患者平時戴著口罩不敢出門,漸漸封閉自己,直到傷口出血狀況日益嚴重,才在家人陪同下坐著輪椅就醫,貌似相當虛弱,且因巨大腫瘤嚴重壓迫臉部肌肉造成疼痛,開口講話時會非常不舒服,就醫時都由太太代為發言。鍾娜娜檢查後告知家屬,患者的鼻腫瘤已7公分大,若再不處理,恐因壓迫眼睛有失明之虞,所幸腫瘤細胞尚未擴散到其他器官,越早治療,預後效果會越好。她說,鼻淋巴癌在臨床上相當少見,症狀一開始很容易誤認為一般的皮膚小結節、疹子,並不會感到疼痛,接著腫瘤會發展成潰瘍、發炎、滲液,形狀有如火山口,若無積極處理,除了會破壞外鼻、影響外觀,更會進一步侵犯顏面器官及神經,造成功能上的破壞。鍾娜娜強調,由於患者平時定期洗腎,其身體狀況並不適合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是另一種治療選擇,故透過「好神刀」放射治療,連續治療一個月後,不但成功挽救視力,恢復正常說話,外觀也大幅改善,讓他順利重拾自信。
-
2019-12-19 癌症.肺癌
治療肺腺癌 國外建議免疫藥物列第一線
醫療科技改變病人的命運,免疫藥物於五年前問市,提供病人治療另一種選擇。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教學研究部主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柯政昌指出,過去肺腺癌第四期患者若只接受傳統化學治療,五年存活期平均3%到6%,現在單用免疫藥物,五年存活期可增加到23.2%,若搭配化療,效果更顯著。肺腺癌第四期看到療效一名年過70歲阿公,六年前罹患肺腺癌第四期,傳統化療效果不佳,兩年半前接受免疫藥物搭配口服化療藥,如今還能趴趴走享受含飴弄孫的樂趣。收治該名個案的柯政昌說,免疫藥物療法搭配化療或電療,讓癌細胞釋放出腫瘤抗原,免疫細胞就能辨識而發動攻擊,此時加上免疫療法藥物,效果會更好。這些年的治療經驗讓柯政昌感受很深,民國95年以前,他不忍看到肺癌患者因化療效果不佳而絕望,婉拒治療病人,直到標靶藥物上市,才開始投入癌症治療。他說:「看著患者病懨懨來就診,治療一年後帶著自己種的香蕉來送我,真的覺得這就是當醫師最大的成就感,新藥治療改變一個病人與家庭的命運。」健保4月開放名額從醫師心態轉變就能看見這些年治癌藥物的進步。今年4月癌症免疫療法納入健保,健保署以一年經費八億元,有條件給付八種癌別、11種適應症,開放800個名額。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為了使效果更好,患者使用前需檢測生物標記(PD-L1),必須高於50%,才能用藥。柯政昌說,實際上非小細胞癌生物標記表現高者,大概僅有兩成,多達四成是腫瘤不具特殊基因表現的野生型患者,這些患者沒有標靶藥物可用,只能接受化療,平均存活期10.7個月,但加上免疫藥物可延長到22個月,幾乎可延長一年壽命,對病人極有意義,但自費金額昂貴,大多數病人負擔不起,喪失治療機會。醫界:希望條件放寬醫界認同健保給付對病人幫忙很大,但希望經費可以擴大,條件可以放寬。柯政昌說,免疫藥物在病人體力好的時候使用效果最佳,國外已建議列為第一線治療,但台灣很多時候得在化療失敗後才能使用,影響效果。另外,他建議放寬治療三個月後的評估方式,納入病人臨床症狀表現,不是只有影像,因為腫瘤經電療會結疤,影像上看來沒有縮小,會被認為治療沒有進步,影響繼續給付,若病人喪失治療機會,十分可惜。健保署:全面檢視成果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對於民眾有益的治療方法,健保署一定爭取納入給付,但健保資源有限,必須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才能把資源用在刀口上。健保也會檢視免疫療法納入給付的成果,若提前用藥有更好的效果,可考慮提前給付,但若效果不佳,則將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
2019-12-17 醫療.呼吸胸腔
一張表了解身體缺氧12種症狀,慢性缺氧原因大小事分享
胸悶、氣短、心慌,經常性頭暈頭痛,要麼睡不著、要麼睡不醒……有沒有一款症狀特別“適合”你?偶爾休個假、散散心,暫時逃離繁忙的工作,人一下子又變得精神起來。如果你對此感同身受,那麼請注意:你的大腦可能已經處於慢性缺氧狀態了。沒有食物,人可以堅持十幾天甚至幾十天;沒有水,人能活7天;但若一個人完全斷氧,只要3分鐘就會腦死亡。相較於極度缺氧,人體慢性缺氧的危害不容小覷,卻被大多數人忽視了。《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解讀慢性缺氧的危害及防範措施。很多慢病與缺氧相關美國分子生物學家萊文博士曾說過:“缺氧是造成許多疾病的主因之一。”如果人體慢性缺氧,那麼神經系統、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都會受到影響。人體是由50萬億~75萬億個細胞組成,每個細胞都是一台小型機器,可使氧氣和燃料(葡萄糖)在發電機(線粒體)中轉換成能量,用於運動、思考等活動。雖然細胞在無氧條件下也能產生能量,但其效率比有氧條件下要低得多。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高壓氧醫學科主任、中華醫學會高壓氧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楊晶介紹說,慢性缺氧會加速細胞衰老進程,導致多種慢性疾病;反過來,人體細胞老化又會直接造成攝氧量、運送或利用氧的能力降低,使各組織處於慢性缺氧狀態,形成惡性循環。而由於大腦是人體中對氧需求量最大的器官,往往它最先受到傷害。正常人腦的重量只佔身體總重量的2%~3%,耗氧量卻佔人體總耗氧量的20%~30%以上,佔心臟輸出血液中含氧量的1/6,身體其他部位的氧氣全部利用起來也只能供應大腦使用不超過4分鐘;再加上腦組織不能儲存氧氣和葡萄糖,完全依靠血液攜帶的氧氣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大腦對缺氧的反應極為敏感。而腦缺氧導致的損傷程度與缺氧持續時間密切相關。◆剛開始缺氧時,人體會做出代償性的保護反應,如呼吸加深、加快等,此階段若能有效補充氧氣,即可避免或減少損傷;◆倘若代償性反應不能滿足機體需要,腦細胞損傷便難以恢復,心、肺、肝、腎等重要器官會相繼出現一系列病變。但對一些“壞細胞”來說,慢性缺氧會為它們的肆虐提供良好機會,例如腫瘤細胞。近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腫瘤細胞在適應低氧水平時會變得更具侵略性,令人驚訝的是,即使重新供氧,原發性腫瘤中暴露於低氧的細胞仍能保持侵襲性。事實上,早在1930年,德國生物化學家奧托·沃伯格就發現了缺氧與癌症間的關係:大多數腫瘤細胞通過糖酵解作用供能,不需要氧氣和線粒體參與;惡性、生長速度快的腫瘤細胞糖酵解率比正常組織高200倍。由於腫瘤細胞“霸占”大量葡萄糖,人體的正常運轉受阻礙,導致病情蔓延。自測:身體缺氧的12個症狀很多人可能認為,呼吸是再平常不過的事,缺氧了多喘幾口氣就可以。事實上,氧氣從呼吸道進入肺部,到與血紅蛋白緊密結合,再到被血液運送到各組織器官,任何一個環節發生障礙,都可能造成慢性缺氧。缺氧按照誘因可分為三大類:1. 環境性缺氧即空氣含氧量不足等造成的攝氧量不足,進而導致缺氧,多數人的慢性缺氧由環境造成。比如,海拔高、霧霾天氣、 睡覺時緊閉門窗、屋內人多又不注意通風等情況,都會導致空氣氧含量降低。2. 生理性缺氧隨著年齡增長,組織器官退行性改變導致機體供氧能力不足,這類缺氧是不可抗拒的。3. 病理性缺氧因心肺疾病導致吸入氧氣、攜氧能力不足造成缺氧。◆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對血管影響非常大,如不重視,即使吃藥控制相關指標,只要誘發因素持續存在,仍會傷害血管,導致血流量或血氧含量降低,滿足不了各組織器官的氧氣需求;◆ 長期緊張、壓力大、熬夜、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的人,也易慢性缺氧。 楊晶表示,偶爾輕微缺氧不可怕,但頻繁缺氧就要提高警惕。可根據12 項症狀判斷身體是否缺氧:判斷身體缺氧的12項症狀其中,每項包含多種症狀,若只有1~2 種症狀積0.5 分,多於2種積1 分。總分為1~4 分錶示體內含氧量有不足跡象;5~8 分為輕度缺氧;9 分以上可能有一定程度的缺氧症候。慢性缺氧風險較高的患者一定要儘早到醫院檢查,若是器質性病變、心理問題等導致缺氧,應先解決問題根源,症狀會得到改善;若是單純慢性缺氧,早期給予常壓氧療或高壓氧療等,症狀完全可逆。但患者最好不要盲目使用市場上的製氧機、氧氣呼吸機等補氧產品。一些慢阻肺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肺交換氣體能力差,的確需要持續吸氧,用這類產品可能有一定保健作用,但並不能起治療效果,建議先到醫院糾正缺氧情況至一定程度後,再依靠這類產品維持。4招讓身體補足“氧”氧氣既廉價,又昂貴。人從降生後的第一聲啼哭開始,肺組織首次打開,空氣進入體內開始進行交換,一直到生命結束,氧氣都時刻相伴,不用交一分錢。可一旦遇到猝死、一氧化碳中毒等突發情況需要緊急吸氧,或是慢性缺氧導致組織器官受損無法挽回時,其代價就是昂貴的。因此,預防慢性缺氧十分重要。工作間歇深呼吸在緊張、忙碌、長時間工作學習等狀態下,大腦耗氧量加大,很容易出現供氧不足。建議至少每兩個小時休息10分鐘,可以活動頭頸、聳聳肩、扭扭腰、抬抬腿,或在窗邊眺望,做做深呼吸。同時,日常也可適量加強運動次數,如慢跑、游泳、快步走、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都有助於增強心肺功能。三類食物助補氧很多人節食減肥或因為患病長期營養不良,也會影響機體的攝氧能力。可以適當吃些改善肺功能、提高血紅蛋白或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食物。例如:◆梨、銀耳、山藥、百合、枇杷等有清肺潤肺功效,有助改善肺功能而加大氧的吸入;◆動物肝臟、瘦肉、雞蛋等富含鐵,新鮮蔬果含葉酸和維生素B12 ,有助血紅蛋白生成,可增強運氧能力;◆番茄、綠茶、蒜等含有SOD,能清除氧自由基防止細胞受損,保證氧的代謝能力。定期檢查肺功能上了年紀後,生理功能衰退,肺、支氣管等常會出現病變,因此要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測,及時了解機體變化,早診早治有助減少慢性缺氧現象。 此外,去高原地區前要進行全面檢查並做預處理,避免發生智力下降、腦水腫等缺氧性腦損害。睡覺打鼾要注意睡覺時是缺氧高峰期,尤其是睡覺打鼾者,自身氣道通氣出現障礙,可能存在睡眠呼吸暫停,引起反復發作的夜間低氧,建議高度重視,儘早到醫院檢查。多數打鼾情況與睡姿有關,建議這類人保持正常體重,減少脂肪在咽部軟組織間的堆積;同時改為側臥睡,可在背後放個網球,有助強制性保持側臥睡姿。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2-17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免疫失調不只關節疼痛 心、肺、皮膚全都遭殃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除了影響關節之外,還有慢性全身性發炎所引起的併發症。員林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留美萍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初期患者可能會關節疼痛,早晨有僵硬的感覺,並可能會持續1至4小時,經過慢慢活動之後才會比較緩解,有些病患也會感到疲倦、全身無力不舒服。疾病中期,由於關節持續慢性發炎,也連帶影響周邊的軟組織,造成肌腱、韌帶疼痛,關節軟骨也可能慢慢被破壞。疾病後期,如果發炎沒有控制好,就連較硬的骨頭也可能被侵蝕,導致關節變形,可能讓手指出現像天鵝頸的變形,還可能造成肌腱斷裂,甚至若發生在下肢,可能會影響行動,必須坐輪椅。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還可能增加脊椎骨折風險,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大多為50、60歲,骨質已漸漸流失,尤其是女生通常已進入更年期,骨質疏鬆的風險更高;加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本身就可能影響骨質,在接受低劑量類固醇治療時,也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骨質密度比一般人低,脊椎骨折的風險就比較高。建議患者可同時進行骨質密度檢查,了解骨質疏鬆的嚴重程度。想要改善骨鬆問題,首先要把發炎的問題控制好,減少骨質流失,也可以補充鈣質,必要時可考慮使用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心、肺、皮膚都有併發症留美萍醫師指出,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慢性發炎的免疫系統疾病,所以它不單單只會攻擊關節,也會攻擊身體其他地方,例如皮膚,可能合併血管炎,或皮下出現類風濕性結節,結節可能長在骨突起處、伸肌表面或關節周邊部位,甚至長在肺臟裡面。有些病患會出現間質性肺炎、肺動脈高壓,或者心包膜炎、心肌炎,少部分病患可能會影響腎臟。也有些病患眼睛會被攻擊,引起鞏膜炎、漿膜炎等。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併發症留美萍醫師表示,曾經遇過病患來求診,抱怨的症狀不是關節痛,而是下肢有血管炎的問題,造成皮膚慢性潰瘍。進一步詢問才發現,其實病患也有慢性多發性關節炎,但都不是很在意,直到下肢出現血管炎、慢性潰瘍,才接受檢查,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過藥物治療後,關節炎和皮膚潰瘍都漸漸改善。依照疾病活動度,調整藥物的組合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式有幾種,留美萍醫師指出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低劑量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近年來還有針劑或小分子口服的生物製劑,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是一大福音。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黃金期是在前三到六個月。確診後,大部分會先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低劑量類固醇、疾病調節抗風濕等藥物合併治療,以半年為觀察期,如果仍舊沒辦法控制好發炎指數,就會考慮申請使用生物製劑。根據臨床觀察,大概二至到三成的病患可能需要調整藥物,進入到生物製劑接續治療。偶而也有少數患者在初期控制得很好,但是因為長期熬夜、壓力太大導致疾病突然發作起來,藥物沒辦法壓下來只好使用生物製劑。醫師都會依據病患個別狀況調整藥物種類與用量。什麼是生物製劑?留美萍醫師解釋道,生物製劑可以透過不同的機轉來控制身體免疫系統失調所產生的發炎反應,有抑制T細胞、抑制B細胞、或阻斷誘發發炎的細胞激素,像是腫瘤壞死因子(TNF-α)、介白素(IL-6、IL-1)。使用各種生物製劑前都需要評估病患適不適合,包括是否有B型肝炎、C型肝炎、潛在性肺結核等,確定沒有問題才能施打。施打生物製劑後也要仔細監測是否有副作用產生,例如影響肝功能、嗜中性白血球下降、或血小板下降。在治療過程中,大概2至3個月就會幫病患抽血檢測肝功能、血球數目。提升治療順從性,改善生活品質留美萍醫師表示,有些患者服藥順從性不好,可能把藥領回去但都沒有吃,讓病情很難控制,相較生物製劑是透過注射給藥,可以確保病患每次回診都有確實施打藥物,提升醫囑性、維持治療效果。醫師會根據患者狀況調整口服藥物,或者也有可以單獨施打的生物製劑,因為有機會減少口服藥物的量,不用每天吃那麼多藥丸,讓病患較願意配合治療。留美萍醫師舉例,一位60多歲的退休老師,罹患中重度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日漸腫痛的關節讓她哪裡都不能去,前半年使用口服藥物治療,但是評估疾病活動度仍舊處在高活性,於是申請生物製劑治療,數月後關節疼痛顯著改善,她又可以恢復以往的活動,跟朋友聚會、旅遊,享受退休生活。正確日常保健,幫助病情穩定留美萍醫師提醒,想讓病情穩定,患者一定要聽從醫囑用藥、定期回診。再來就是生活作息要正常,不可以熬夜,平常要規律的運動,別讓自己壓力太大,抽菸、喝酒這些都要避免。 飲食方面請正常均衡飲食,減少中藥材進補,例如人蔘、靈芝、牛樟芝…等。補品吃多了可能讓免疫系統更錯亂,疾病就更加嚴重不好控制。醫師都會告訴患者,如果不確定保健食品適不適合,就請帶來諮詢。患者應避免食用苜蓿芽,因所含成分可能活化免疫系統,造成免疫異常反應。有關節炎的病患會比較怕冬天,因為冷天氣容易讓關節比較僵硬疼痛,要盡量做到保暖,如果覺得關節僵硬不舒服,可以適度熱敷,緩和疼痛僵硬。貼心小提醒類風濕性關節不是不治之症,是一種慢性病,患者應與疾病和平共處。隨著醫療進步,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許多藥物可以好好控制發炎,避免關節破壞變形,使患者能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留美萍醫師再一次叮嚀患者,務必要按時用藥、定期追蹤,日常生活要作息正常、規律運動,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不要任意使用補品。如果有任何不舒服,請儘快回診和醫師討論。原文:免疫失調不只關節痛,心、肺恐遭殃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
-
2019-12-17 科別.骨科.復健
人生才過一半腰開始痛了!你的腰痛是機械還非機械性?
人家都說「四十腰」、「五十肩」,從四十歲開始,身體的保養變得格外重要,現代人平均餘命已超過八十歲,四十歲人生才過了一半,但身體機能卻逐年衰退,需要用心保養,讓人生下半場,過得靈活自在。而腰痛,比肩痛,更加常見,據統計,有六成到八成的民眾,一生都可能遭遇一次的下背痛。雖然很腰痛很常見,但近九成的下背痛病因較難有明確的診斷,扣除其他器官造成的轉移痛,可以粗分為「機械性」以及「非機械性」兩種,各代表不同的疾病與成因。一成是這種-非機械性背痛1. 嚴重脊椎病變(serious spinal pathology)例如脊椎感染、腫瘤。此類患者約占2%以下。2. 神經根壓迫(nerve root compression)例如腰椎椎間盤突出症(herniated intervertebral disc)、椎管狹窄(spinal stenosis)造成的坐骨神經痛。此類患者的比例約占10%左右。3. 中樞神經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因長期的疼痛而造成病患腦中的接受器產生變異,即便疼痛的病灶已經痊癒,但正常的輕觸依舊會給病患帶來疼痛感。九成是這種-機械性背痛機械性的下背痛,指的是人體結構的生物力學異常,造成體內組織間的張力改變而引發疼痛。有多達85%-90%的下背痛患者,都屬於此類,是復健門診中最常見的下背痛病人。這類的下背痛原因很多,像是肌肉拉傷或扭傷、脊椎退化、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症、腰椎滑脫、薦髂關節機能失調、壓迫性骨折、椎弓解離症,或是其他外傷造成,都歸在這一類。接著可以再根據影像檢查(例如核磁共振或是X光)的結果,又可分為檢查有異常的明確性下背痛,與檢查影像沒有明顯異常的不明確性下背痛。疼痛原因百百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雖然科技已經比過去進步許多,但閃到腰跟五十肩一樣,常常是「病灶不明」,雖然找不到原因,但可以治療或緩解症狀,透過藥物治療、生活型態修正以及肌力訓練,讓疾病獲得改善。當然,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診斷」,找出幾種可能的原因,像是產後腰痛,常見是餵奶或抱小孩的姿勢不正確、國高中生腰痛,可能跟鞋底磨平、運動傷害有關,而中年腰痛,則也許是肌力不足造成的。若是有身體疼痛的情況發生,還是盡早就診,讓專科醫師透過理學檢查與身體評估,再加上病患的過去病史描述、使用藥物習慣與理學檢查等等的綜合判斷,找出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別讓小痛拖成大痛,再要治療可就棘手了!
-
2019-12-16 癌症.大腸直腸癌
做大腸鏡檢查防癌 事前2準備一定要做到才有用
近年知名藝人罹患大腸癌的新聞頻傳,大腸癌已成了不得不重視的病症。事實上,早在九年前國人的大腸癌罹患率即超越肝癌,成為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因此腸胃的保健觀念與檢查習慣,顯得日益重要。 大腸癌是由腸道內的息肉轉變而來,可透過兩個途徑:一為大腸鏡檢查,二為糞便潛血的初步篩檢。假設糞便潛血篩檢結果為陽性,代表糞便有沾到血,雖這不意味罹癌,但還是會建議進一步做大腸鏡的檢查,透過病理切片化驗確認。 然而,大腸鏡檢查中有許多需要注意的準備工作,國泰功醫診所胃腸肝膽科許舒淳醫師表示,清腸是最重要的環節,若糞便沒清乾淨、糞石遮住了息肉等病徵,那麼整個檢查就失去了意義。為了達到良好的清腸效果,在做大腸鏡檢查的前三天一定要進行低渣飲食,諸如蔬菜、水果、乳製品、高纖豆漿食物須停止食用,而乳製品雖然沒有纖維質,但容易在腸壁上產生黏著物,會影響對大腸的觀察,所以也不建議飲用。 建議在檢查前三日,可改食用白稀飯、白吐司、麵條、豆腐、蒸蛋、以及去筋、去皮雞肉和魚肉,此外,無渣飲料,如運動飲料、汽水、不加蔥蒜的湯麵、無油清湯也是可食用的;檢查前一天,可吃白吐司、白稀飯、白饅頭等食物,過午後就食用代餐包,不再食用固體食物,並且只能喝無渣流質水分。 除了低渣飲食外,許舒淳強調,清腸藥的服用與飲水也相當重要,這就如同家裡的馬桶,需要足夠的沖水量才能將污漬清乾淨,清腸也是一樣的道理,因此服用完清腸藥後一定要多喝水;值得注意的是,若擅自使用清腸藥有可能會產生副作用,易造成電解質不平衡、脫水等問題,尤其患有心臟疾病、洗腎的患者,在不宜過度進水的情況下,更需依照醫師指定使用清腸藥,並搭配適量飲水來清腸。 大腸鏡檢查過程中,不少人可能會焦慮或與不安,因腸鏡進入到大腸壁時,為方便觀察,醫護人員會在腸內打氣,進而感受到腸脹不適感,且大腸鏡深入大腸的轉彎處時,也易讓人有腸子被捏住的感覺,當大腸鏡進入到腸子最深處時,也有些人則會感受到壓迫感。 不過,如果擔心疼痛,也可選擇做無痛的大腸鏡檢查,在麻醉科醫師專業評估下,嚴謹監控生命徵象,患者於睡眠中完成檢查;此外,近年來內視鏡技術日益發展,例如被喻為腫瘤照妖鏡的NBI無痛腸胃鏡,透過NBI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大腸息肉在細微不明顯的情況下,檢查時可過濾雜訊及反光,讓息肉呈現更清晰的型態。 近幾年,每年仍有破萬人得到大腸癌,儘管醫學上並沒明確定論什麼時候該做大腸鏡檢查,許舒淳建議,一般民眾可在四十歲前後接受大腸鏡檢查,特別是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罹病的機會會比他人高,所以更需特別注意。延伸閱讀: 別以為切除大腸息肉就沒事! 再繼續做6件事癌照樣離你很近 頻頻脹氣好難受 超過3天可能是重病前兆!
-
2019-12-16 癌症.癌友加油站
助癌友 有比捐髮更好的辦法
癌友對假髮的需求逐年攀升,四年來大增九成。但民眾熱情響應捐出的頭髮,卻苦於製作假髮的捐款太少,不足支應需求,憂心一箱箱愛心捐髮發霉報廢,部分癌友團體不得不宣布停收捐髮。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理事長張英美呼籲,以定期小額捐款取代養髮、捐髮,能更快幫助癌友。五十歲劉淑芳去年確診子宮頸癌第四期,因為化療掉髮,乾脆把頭髮剪光。她在公司都戴帽子。有次同事善意提醒她,最好待在固定樓層,以免被客戶看到,這番話讓她很受傷。隔天就租了假髮戴上,之後也靠假髮轉換不同造型,成了她罹癌後的小確幸。民眾的捐髮幫助不少癌友度過這段掉髮期,但癌症希望基金會至今庫存上百箱、約五萬五千束捐髮,重約二點八噸,約可製作九千頂假髮;由於每頂假髮製作費三千元,以目前每年約三百萬元的募款速度,一年頂多只能做一千頂假髮,估計最快要九年才能消化續增的捐髮。基金會憂心捐髮放太久發霉報廢,五月已宣布年底都前停收捐髮。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也有相同難題。台北市「天一假髮」是癌症希望基金會長期合作做假髮的廠商,地下室已囤積七十多箱捐髮,負責人劉玟妗說,髮束保存得好可存放五年,狀況不好的,不到半年即被淘汰。台灣氣候潮濕,庫存捐髮要加速做成假髮,是急迫的挑戰。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坊間假髮一頂動輒上萬元,基金會推出假髮免費租借服務(只付三百元清洗費),四年來租借量成長九成,需求與日俱增,每年最少要新製一千頂假髮。去年收到四萬多束捐髮,原可製作六千頂假髮,但募款不足,只能做三百六十六頂。蘇連瓔說,基金會停收捐髮的時程可能延到明年,呼籲民眾認養每束頭髮製作費五百元,用小額捐款幫助癌友。癌病腫瘤患者扶助協會的狀況也差不多,理事長張英美表示,還有數十名病友正等待假髮,呼籲捐髮人改捐小額捐款,例如廿公分長髮要留三年,每月捐一百元,三年的捐款正好可做一頂假髮。
-
2019-12-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早期緩和醫療照護 提升晚期癌患信心
被診斷罹癌且接近末期的病人,最常出現的心情轉折是震驚、六神無主、惶恐與沮喪,包括還要不要治療、放不下家人、甚至是害怕最終得留在安寧病房。56歲的小劉就面臨了這樣的處境,但在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照顧下,小劉身體疼痛不舒服一一獲得緩和,釋放了對癌症步步進逼的恐懼,提升生活品質。疼痛萌生放棄化療小劉是上班族,也是一家之主與經濟支柱,個性內斂少話,年初因久咳不癒、體力變差,三個月前,就醫經檢查發現罹患第四期肺癌。癌症除了侵襲他的肺,也轉移到骨骼與肝臟。經過幾次化學治療,癌症並未獲得控制,化療引起的疲憊感讓他無法集中精神,影響工作效率。接著,下背薦骨處疼痛加劇,從坐姿起身時疼痛更甚,影響行走及睡眠,同時開始有小便困難;持續食欲不振讓他食量減少,也因體重下降而感到體力不足,小劉因此萌生放棄治療念頭,不想化療後身體虛弱,需要照顧而拖累家人。認知不足影響選擇後來,醫師透過個案管理師評估後,建議患者接受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評估。早期緩和醫療照護的對象,是針對預估存活期大於六個月的新診斷晚期癌症病人,可以延伸至現行癌症末期病人(預估存活期小於六個月)安寧照護。這類病人身體可能有較嚴重症狀,以及心理、社會、靈性方面需求,或是病人與家屬對疾病、治療目標與預後的認知不足,對於治療選擇有困難。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成員包括腫瘤治療專科醫師、個案管理師、藥師、心理師、營養師、社工師。照護團隊追蹤成效在轉介至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後,放射腫瘤科醫師下背薦骨疼痛進行影像檢查,發現疼痛及小便困難問題源自薦骨第二、三節癌症轉移處的惡化;安排薦骨轉移處的精準放射治療十次;再者,因為化療引起的癌因性疲憊,個管師利用能量保存法的衛教,指導患者重新調整工作及日常活動時間來減少疲憊感,並追蹤施行成效。另外,營養師與小劉詳談了解每日進食狀況後,給予飲食建議;也主動安排社工師會談,了解家中是否有經濟困境及支持系統;心理師聆聽他罹癌後的情緒壓力,講到感傷處不自禁流下男兒淚。在完成放射治療後,疼痛不再影響日常活動與睡眠;工作內容調整,體重也在進食增加後恢復,不再經常感到疲憊。因為家人鼓勵化療,在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團隊的建議下,患者回門診討論後續化療,定期回緩和醫療門診與團隊討論化療的問題。在台落實造福癌患在新診斷晚期癌症病人常見的身心問題包括疼痛、癌因性疲憊、及其他身心症狀(見表)。國外相關文獻發現,藉由早期緩和醫療照護實施,病人生活品質較佳、憂鬱或焦慮減少,末期認知清楚、也減少無效醫療支出。小劉是積極抗癌治療的晚期癌患寫照,藉著政府政策及癌症醫療專業團隊努力,相信早期緩和醫療照護的概念能在台灣落實,造福更多晚期癌症病人。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治療/中國附醫:保肛率95% 提供專業造口護理
有些大腸直腸癌患者擔心術後肛門保不住、必須做人工肛門(腸造口)而諱疾忌醫。全國腸造口手術最多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說,腸造口多數是暫時性,中國附醫直腸癌治療團隊平均一年為約200名大腸直腸癌患者施做,僅個位數做人工肛門,保肛率達95%。今年12月初,該團隊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獨一無二、精準診斷、專業治療」。柯道維說,並非所有的大腸直腸癌手術都要做腸造口,一般來說,直腸癌腫瘤靠近肛門,可透過放化療縮小腫瘤後切除。直腸癌患者會考慮施做腸造口,絕大多數是暫時的,目的是為了術後保護腸道與肛門的吻合處,約三個月到半年關閉。中國附醫統計,前年院內大腸直腸癌病患702人,接受腸造口手術194人,只有2人是永久腸造口;去年院內大腸直腸癌病患689人,接受腸造口手術194人,僅2人是永久性腸造口。柯道維說,中國附醫大腸直腸癌團隊設置有傷口造口治療室,目前單位成員有兩名傷口造口護理師,兩人都通過世界傷口造口治療師協會認證。目前治療室一年服務約300名病人,包含全程照護、術前造口定位、術後貼袋衛教、出院電訪追蹤,還可使用社群軟體諮詢,提供雙向溝通。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治療/台大醫院:多晚期轉診患者 化療採雞尾酒療法
從健保署大數據分析來看,台大醫院在治療大腸癌上,除了手術,化療與標靶治療人數最多。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暨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表示,台大收治的大腸癌患者中,不少是大腸癌晚期、由其他醫院轉診至台大治療,所以接受化療及標靶治療人數較多。邱瀚模說,台大為醫學中心,除現有的大腸癌患者治療外,也會接受其他醫院轉診,即患者病情已經超越原醫療機構能力所能處理,就會安排轉至其他大型醫療機構接續診療。近期台大就收到不少從中、小型地區醫院轉診過來的大腸癌三、四期患者,進行後續化療與標靶治療。據他所知,晚期大腸癌患者多數集中在台大、北榮、長庚等醫學中心治療。邱瀚模說,目前治療大腸癌的化療藥物,不再使用單一化療藥物,而是混合多種藥物、以不同機制抑制及消滅癌細胞,此治癌新策略也稱作「雞尾酒療法」。在標靶藥物上,臨床上常使用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藥物,用於第四期癌細胞轉移無法手術切除患者,使其病灶縮小、延長存活期。免疫療法因效果相對不明顯,目前並非治療首選。
-
2019-12-15 癌症.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治療/台北榮總:每年約700例 九成用腹腔鏡切除
外科手術是大腸直腸癌最常見治療方式,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表示,大腸癌第一、二期的患者,手術治療的五年存活率約80%至90%,第三期則有60%至70%。北榮每年執行逾七百例大腸直腸癌手術,九成使用腹腔鏡切除腫瘤,部分轉移到肝臟者,也可接受腹腔鏡手術切除病灶。若曾開過刀發生沾黏、腫瘤太大,或腫瘤侵犯其他器官,則選擇傳統開腹手術,至於達文西手臂手術,治療大腸癌效益仍待評估。大腸直腸癌手術除了切除腫瘤附近的腸子,最重要的是要將該區域的淋巴結清除乾淨,尤其低位直腸癌,有時侯需清除骨盆腔側壁淋巴結,附近血管複雜,一不小心就可能大出血。另外,直腸癌因腫瘤在骨盆腔,範圍較為侷限,若患者較肥胖或為男性,手術更困難。林春吉表示,過去由腹部往骨盆腔進行手術,現也發展出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TaTME),可從肛門處低位往上進行,「就像雪山隧道兩邊打通」,較能掌握切除範圍。至於術後照護,林春吉說,大腸癌手術後大部份只需作息正常、均衡飲食,和一般人一樣正常生活。但術後需定期追蹤,前兩年每三個月、術後三至五年內每半年,之後每年追蹤,以早期發現異常,可盡早治療,避免復發惡化。
-
2019-12-15 新聞.健康知識+
「餓死你的疾病,餵養你的健康!」抗癌名醫教你降低患病風險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作者李維麟】餓死你的疾病,餵養你的健康每個人都希望不要被診斷出癌症、心臟病和其他致命的疾病。規律運動、減少紅肉和糖分攝取,還有不要抽煙都是預防疾病的具體辦法,但是它們只是解答的一部分。利用飲食去支持和強化你身體的血管新生防禦系統可以降低你得到所有可怕疾病的風險。大豆(黃豆) 是第一個被發現可以影響血管新生的食物。一九九三年, 西奧多. 福特西斯(Theodore Fotsis),是一位希臘科學家,在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工作,發表了一篇開創性的論文。他發現攝取大豆食物的健康日本男性和女性的尿液中含有一種天然物質,稱為金雀異黃素(genistein),這種物質具有效的抗癌效果。在實驗室中,福特西斯發現金雀異黃素會抑制被腫瘤引發的血管。之後,金雀異黃素更顯示可以直接停止四種不同類型的癌細胞生長(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伊文氏肉瘤(Ewing’s sarcoma)、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 與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我們的身體無法製造金雀異黃素,所以它只能來自於飲食。尿液是從鄉村居民蒐集得來,大部分的居民都是種植茶葉和稻米的農民。他們都是素食者,而且吃的是以大豆為基礎的飲食,這在亞洲很常見。這些農民尿液中的金雀異黃素相較於攝取西方飲食的人們多了三十倍。福特西斯的研究是關於食物中包含的膳食因子清楚被身體吸收且經由尿液排出,而且可以抑制血管新生的第一份報告。研究人員暗示這種大豆特性可能可以解釋人們攝取亞洲植物性的飲食,相較於以西方飲食為主的人在罹患致命癌症的比率上較低的原因。另一位卓越的研究者,亞卓安娜.阿爾比尼(Adriana Albini),在二○○二年時於義大利熱那亞(Genova) 的國家癌症研究機構(National 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工作, 提出血管預防(angioprevention)一詞。阿爾比尼推想血管預防可以達到疾病預防的功效,特別是癌症,透過使用對健康人體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複合物去妨礙異常的血管新生。雖然有些藥物的確符合要求,但是食物是最安全的方法。今天,血管預防意味廣泛的健康途徑,包括利用食物、藥物和膳食補充品。阿爾比尼和我與其他科學界的同事合著了一篇關於血管預防的現代文獻回顧,其中包括刊登於著名期刊《自然綜述:臨床腫瘤學》(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內的飲食。血管新生和疾病預防的架構仍由血管新生基金會和國際間的科學家及臨床醫生組織持續發展之中。血管預防飲食的目標是希望維持身體的血管新生防禦系統處在一個平衡的健康狀態。有時候這一點會讓西醫出生的醫生們感到困惑,因為平衡通常不是他們用於疾病治療的語彙。平衡是阿育吠陀(Ayurvedic)和傳統中醫裡面較熟悉的概念,這兩者的重點皆擺在預防性健康的平衡。在這些醫學系統中,健康被視為身心平衡系統的存在。平衡是一種你希望隨時保持的狀態。適居帶(Goldilocks zone)是太空生物學家使用的術語,他們使用強大的望遠鏡去搜索與太陽之間存在完美距離以維護生命的星球:不能太近否則會燒焦;不能太遠否則會結凍。血管新生的適居帶是有足夠的血管以確保我們體內的每個細胞都獲得充分的營養,但又不會滋養疾病。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只能剛剛好。當涉及健康的人體預防疾病時,沒有什麼比起飲食更安全。雖然有些藥物可以預防特殊疾病,像是結腸息肉(colon polyps),但是藥物總是會伴隨著潛在的副作用,因為藥物從來就不是關於平衡。藥物被製造用來執行黑白分明的工作,通常是打敗或加強某件事情。例如:癌症藥物癌思停對治療很有效,但不能用來預防,因為注射後的幾天內,它就會使身體血管新生的訊號減少到幾乎消失。消除這個訊號雖然有利於癌症治療,但是癌思停可以干擾血管新生的正常平衡,因為維持健康器官的功能也需要少量的相同訊號。這種平衡的干擾也會導致副作用,傷口癒合變慢,這是一個需要正常血管新生的過程。相反地,飲食因素並非如此全能且缺乏破壞力,飲食中的抗血管新生因子只能將過多的血管修剪回基線的水準,這就表示一個使癌症挨餓的食物不會餓到心臟,不會令心臟無法獲得需要的血液供應,因為所有一切都是為了讓身體維持在健康的基線水準。方程式的另一端,促進血管新生的食物也不會造成血管過度生長,超越其在循環系統中的正常界線。促血管新生的食物(Proangiogenic foods)和飲料不會過度驅使整個系統導致癌症。與體內恆定的原則一致,血管新生飲食可以幫助維持身體處於協調和平衡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