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1 焦點.科普好健康
搜尋
腎病
共找到
623
筆 文章
-
-
2022-09-29 醫療.泌尿腎臟
出現泡泡尿代表腎壞掉要洗腎了嗎?醫曝腎臟病惡化的關鍵因素
「泡泡尿」是不是「蛋白尿」?望著馬桶裡解尿後久久不散的白色泡沫,你不由得擔心了起來:這樣是不是蛋白尿呢?自己是不是腎臟出了些問題?以後可能面臨洗腎度日的未來?先別過度緊張,其實泡泡尿的形成就跟肥皂泡泡一樣。肥皂分子是界面活性劑,能夠降低液體的表面張力,讓泡泡可以穩定存在。同樣地,若尿液中出現了其他物質,在尿液衝擊馬桶水面,也容易產生久久不散的泡泡。過去常會有人把這種現象與「蛋白尿」劃上等號,但實則不盡然,並不是所有泡泡尿都代表蛋白尿。泡泡尿也可能代表尿液中含有其他原本不應該出現的物質,如:特定氨基酸、多肽、蛋白質……等。當然,也不是所有泡泡尿都代表腎臟出現了問題,喝太少水導致尿液過濃、泌尿道感染、或者是馬桶裡有清潔劑也都會導致泡泡尿喔!腎臟是我們重要的排泄器官,能過濾血液,並以尿液的方式排除濃縮的廢物。按照一般腎臟生理,健康腎臟過濾的尿液是不太會存留蛋白質、氨基酸、葡萄糖的。一旦腎臟出現病變,便可能導致這些物質跑到尿液中,或沒能力把這些物質再次回收到血液之中。不過,正常尿液中還是會存在一些蛋白質的。腎小管在正常情況下會分泌尿蛋白(尿調理素 Tamm-Horsfall glycoprotein),以抑制結石與泌尿道感染。但若過多其他的蛋白質滲漏在尿液中,便是異常現象,也容易產生泡泡尿。事實上,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泡泡尿患者是蛋白尿。但即便如此,泡泡尿依舊可成為病人作腎臟亮起紅燈的警訊之一。若不太放心,可以到醫院以尿蛋白試紙或其他檢驗方法,篩檢看看自己有沒有蛋白尿。如上所述,蛋白尿成因眾多,可能是腎臟問題(如慢性腎病:腎小球過濾出現病變導致蛋白流失、腎小管損傷導致重吸收蛋白的能力衰退),也可以是血液中小分子蛋白含量增加(如:多發骨髓瘤、漿細胞病)、泌尿系統過度分泌(如尿道感染),導致我們能在尿液中測得到蛋白質。當然,蛋白尿也不是「只看一次」就可以下的診斷,三次尿檢中兩次以上測得尿蛋白含量異常才可以立下診斷。若單就腎臟問題而言,嚴重的蛋白尿意味著腎病症候群(nephrotic syndrome),多半為腎絲球病變導致腎絲球對血液過濾的通透性增加。如一個破了洞的濾網,大分子的蛋白質會慢慢從間隙中流失到尿液之中。除了蛋白尿的表現之外,因血液中重要蛋白的流失,還可能間接導致高血脂、全身性水腫的狀況。為什麼蛋白尿與腎病變的關聯如此重要呢?根據全球腎臟病預後組織(KDIGO)慢性腎臟病(CKD)指引,慢性腎病的定義是:為期超過3個月的腎臟功能或結構異常。其中,又以腎絲球過濾率(eGFR)以及蛋白尿作為功能異常的兩大指標。若腎臟因長期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或發炎遭受破壞,有可能導致腎臟產生永久性的病變,造成腎功能受損,這時我們便容易在尿中發現蛋白質。淺談「腎病變」與「高血壓」的關係持續性的蛋白尿通常意味著慢性腎病,其致病機轉多元:可能是免疫性、代謝性疾病、腎毒性物質、血流動力、或是腎臟感染等因素。我們又可依腎絲球過濾率以及持續蛋白尿的嚴重程度將慢性腎病分成低風險(綠色)、中度風險(黃色)、高風險(橙色)、以及超高風險(紅色)患者。若是早期較低風險的慢性腎病,經過積極治療還是有機會挽回腎臟功能,而不致踏上洗腎之路的!慢性腎病常見的風險因子包含:糖尿病、高血壓、代謝症候群、老化......等等,其中又以高血壓作為造成慢性腎病惡化最重要的單一風險因子。在諸多慢性腎病成因之中,高血壓排行第三,僅次於排行第一的糖尿病與第二的腎絲球病變,可見血壓調控對於腎臟健康扮演莫大的角色。更有趣的是,慢性腎病與高血壓有著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微妙關係,兩者環環相扣,各自可以是彼此的成因跟結果。在恆定的生理環境下,腎臟可以藉由調控血流來維持腎內微血管壓力的穩定,然而對於過高或過低的血壓依舊可能導致疾病。若血壓太低,可能會造成腎臟灌流不足而導致缺血壞死:若長期過高的血壓,則會引起腎絲球硬化(glomerulosclerosis)。增加的壓力會損害足細胞(podocyte)與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的完整性,讓腎臟過濾血液的屏障受損,在血管張力與通透性增加的情形下,使血漿中的蛋白質更容易滲出,進而產生蛋白尿。也因腎絲球發炎、微血管受損、蛋白尿等因子,導致腎小管缺氧壞死,腎臟功能下滑,使患者暴露於慢性腎病的風險。 同時,也因爲慢性腎病打亂了神經與荷爾蒙對血壓的調控,容易導致高血壓的發生。若欲延緩腎功能的惡化,打破這個由慢性腎病與高血壓形成的惡性循環至關重要。高血壓除了可能引起腎臟疾患,也可能導致心衰竭、中風、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喪失等慢性共病。根據最新的台灣2022年高血壓指引,高血壓的定義已下修至收縮壓/舒張壓大於等於130/80毫米汞柱。欲控制血壓,可以先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如:限鈉、減重、戒菸戒酒。控制不良便會需要降壓藥物的輔助,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收縮素受體拮抗劑(ARB)(前述兩者為高血壓用藥的一線選擇)、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BB)、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CB)等。未控制的高血壓,最終若使腎功能腎絲球廓清率下降至15mL/min以下,便須考慮洗腎(即血液透析)或者是換腎(腎臟移植)。透過高血壓、糖尿病的防治,我們也可以避免腎病狀況的惡化。一些流行病學研究也更加確立了慢性腎病患者白蛋白尿與高血壓控制不佳的關聯性。相較於腎絲球過濾率,蛋白尿更是在高血壓、血壓控制不佳扮演重要的決定因子。泡泡尿雖然不盡然代表蛋白尿,但仍能作為警訊,反映出腎臟功能可能出現慢性腎病變。慢性腎病的病程不容小覷,當病人有逐步惡化的腎功能、高血壓和白蛋白尿(albuminuria),未來死於心血管疾病也會較常人高出許多。如廁時若看見長久、持續性的泡泡尿,懷疑是蛋白尿時,別過度緊張,可以前往醫療院所進行檢查以排除心中的疑慮。若不幸被診斷蛋白尿一樣別太過擔心,因為透過及早介入治療也是有辦法改善腎臟病的預後的!參考資料:1.Khitan ZJ, Glassock RJ. Foamy Urine: Is This a Sign of Kidney Disease?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9 Nov 7;14(11):1664-1666.2.Carroll MF, Temte JL. Proteinuria in adults: a diagnostic approach. Am Fam Physician. 2000 Sep 15;62(6):1333-40.3.Levey AS, Grams ME, Inker LA. Uses of GFR and Albuminuria Level in Acute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22 Jun 2;386(22):2120-21284.Nangaku M. Chronic hypoxia and tubulointerstitial injury: a final common pathway to end-stage renal failure. J Am Soc Nephrol. 2006 Jan;17(1):17-25.5.Ku E, Lee BJ, Wei J, Weir MR. Hypertension in CKD: Core Curriculum 2019. Am J Kidney Dis. 2019 Jul;74(1):120-131.6.6.Wang TD, Chiang CE, Chao TH, Cheng HM, Wu YW, Wu YJ, Lin YH, Chen MY, Ueng KC, Chang WT, Lee YH, Wang YC, Chu PH, Chao TF, Kao HL, Hou CJ, Lin TH. 2022 Guidelines of the Taiw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Taiwan Hypertension Society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Acta Cardiol Sin. 2022 May;38(3):225-325.7.Agarwal R, Andersen MJ. Correlates of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Hypertension. 2005 Sep;46(3):514-20. 【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蘇家龍醫師】泡泡尿怎麼辦?要洗腎嗎? 淺談腎病變與高血壓的關係】
-
2022-09-21 醫療.泌尿腎臟
婦人蛋白尿指數突拉高數十倍 醫查出竟罹患肝癌
1名63歲婦人患有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原罹有輕微蛋白尿,最近蛋白尿指數忽然飆升,因身體因素無法執行腎臟切片檢查,但經過一連串抽血及影像檢查,發現竟是肝癌,所幸經手術治療後,蛋白尿指數下降近一半,目前仍持續治療中。長安醫院腎臟科主任阮國彰說,患者一開始的慢性腎臟疾病應該是糖尿病引起的,伴隨有輕微的蛋白尿。此次蛋白尿指數突然不尋常的拉高數十倍,不像一般糖尿病腎病變之病程,經過一連串相關的詳細檢查後,才查出是罹癌。因為病患本身沒有B型或C型肝炎,發生肝癌的機率少見。他說,因其他疾病引發的嚴重蛋白尿(次發性腎病症候群),腫瘤是其中一個可能的因素。根據統計,肺癌、胃癌、攝護腺癌及血液相關的癌症較常見,只有一部分的患者在癌症經過治療後,蛋白尿的程度可以獲得改善。患者在治療前,沒有把握癌症跟尿蛋白相關,所幸治療後,第一次追蹤尿蛋白即有顯著的改善,目前仍持續門診追蹤中。阮國彰說,腎臟裡頭有百萬個腎絲球,負責將身體產生的廢物從血液過濾到尿液,一旦腎絲球受傷,裡面的膜出現破洞,蛋白質就會由血液跑到尿液中,進而形成蛋白尿。一般蛋白尿常見於糖尿病患、高血壓患者或是長期使用止痛藥或是會可能造成腎臟損傷的藥物等,這類病患建議每3至6個月可以檢查一次。他提醒,造成蛋白尿的原因相當多元,也是早期腎臟病的一個警訊。若尿液出現大小均勻、細緻的泡沫,且泡沫久聚不散,很有可能就是蛋白尿,建議可以立即找腎臟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
-
2022-09-18 養生.聰明飲食
喝康普茶瘦肚、維持腸道健康?營養師提醒康普茶不宜空腹喝
近年健康風潮興起,愛喝手搖飲的台灣人也開始迷上康普茶(Kombucha)。康普茶不僅帶有酸甜氣泡感,還能促進腸胃消化、代謝,不少女星更把康普茶用來減肥。營養師表示,康普茶為發酵飲品,當中含豐富各類營養素,帶有自然果香風味,是愛喝飲料又想維持健康的好選擇。營養成分/紅茶菌發酵而成 兼具茶香與果醋食藥署日前請營養師鄭文怡解析,康普茶可以用任一種茶葉當基底,例如紅茶、綠茶、烏龍茶、普洱茶等,再加上水、糖與紅茶菌(又稱紅茶菇,是由酵母菌加上醋酸菌所生成的物質)發酵而成。鄭文怡說,康普茶以茶葉為基底,含有天然茶多酚與兒茶素,且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糖、酒精與二氧化碳,因此帶有微甜的氣泡感。發酵過程中,酒精會轉換成醋,加上紅茶菌本身含有醋酸,最終產品的pH值會下降,使得康普茶同時具有茶香與果醋風味。營養師林俞君表示,康普茶也有人會添加蔬果、全穀根莖類食材,與醋酸菌、乳酸菌、酵母菌等一起發酵,也會因使用基底茶的不同、發酵時間長短等,做出不同風味的康普茶。歐美流行自製康普茶,也帶動各國喝康普茶風潮,但林俞君提醒,自製康普茶必須在無菌環境下,且用高溫殺菌過的乾淨容器進行發酵,而台灣天氣較潮濕、悶熱,未做好無菌處理,可能滋生細菌,若難達到無菌環境,不建議民眾自行製作。對健康的好處/抗氧化、抗發炎 維持腸道健康林俞君指出,康普茶中含有茶、蔬果酵素,不僅含有這兩種食材的營養素,還包括蔬果的植化素,以及茶多酚、兒茶素等,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功能,也能促進體內代謝,還有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有助於人體機能運作。此外,林俞君表示,康普茶透過多種益生菌種發酵,因此內含多種益生菌的代謝產物,包括醋酸、乳酸,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環境,讓好菌可以在腸道內生長。如何聰明喝/不宜空腹喝 精緻糖添加越少越好「康普茶非常適合取代手搖飲!」林俞君表示,許多人每天都要喝上一杯飲料,若想要控制熱量、喝更健康的飲料,康普茶就非常適合有喝飲料習慣的人。林俞君說,因康普茶本身較多茶味,並帶有酸甜感,市售的康普茶種類、品牌很多,有時廠商為了讓口味更好喝,會在康普茶內加糖作調味,建議民眾選購時,可注意營養標示中,精緻糖量不超過10到20g的品項較佳。康普茶內含多種植化素、微量營養素,林俞君表示,現代人飲食不均衡,像是上班族、外食族等,都滿適合喝康普茶,可補充平時缺乏的營養素。不少女星喝康普茶瘦肚,成為女孩眼中的「減肥聖品」。林俞君說,康普茶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也有「解饞」的功效,對於減肥的民眾是很好的選擇。而康普茶中含有糖分,飲用前可注意包裝上的營養標示,計算好每日攝取熱量,便可安心飲用。此外,康普茶不適合空腹喝,最佳飲用時機應為飯後。誰喝康普茶要小心/咖啡因敏感者、腎病者不宜鄭文怡提醒,康普茶的基底是茶,每100c.c.約含有3到5毫克的咖啡因,對咖啡因敏感者,如孕婦、幼兒、失眠患者不適合飲用。或可選擇用無咖啡因的茶做基底的康普茶,例如南非國寶茶等。林俞君表示,康普茶成分包括茶、糖、水及紅茶菌,有糖尿病、代謝疾病的民眾,應注意每日含糖量攝取。另外,康普茶中含有蔬果發酵物,蔬果內也含有礦物質成分,腎臟代謝功能不佳者,建議先和主治醫師、營養師討論。營養師推薦康普茶食譜康普茶氣泡飲林俞君表示,康普茶內含有糖分及微量營養素,可以加上氣泡水,稀釋甜味,對於想要減重的人來說,可減少熱量攝取。康普鮮奶茶由於康普茶基底是茶,包括綠茶、紅茶等,林俞君表示,康普茶也可以加上牛奶,組合成類似鮮奶茶,在口中帶有奶香、微甜酸感,別有風味。
-
2022-09-17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網傳維生素D吃多易失智?營養師教健康4吃法增免疫、防骨鬆!
維生素D近年相當受歡迎,不過近日網路上廣傳「維生素吃多易失智」的消息,讓不少民眾有些擔心、有些疑慮。對此劉怡里營養師說明,並教大家如何正確、安心的攝取維生素D幫助養生! 網傳維生素D吃多易失智?營養師:有分種類且待證實。 劉怡里營養師表示,「維生素D吃多易失智」這類說法,據了解起源於一篇國衛院的研究,其資料主要出自於健保資料庫,應為藥品的「活性維生素D」,和民眾平時養生吃的「非活性維生素D」保健食品、營養品以及食物攝取不同。 營養師解釋,人體攝取維生素D會需要肝臟和腎臟代謝,形成活性維生素D,若器官功能不佳便無法有效形成,這樣的情況就會直接以醫療用途藥品名為骨化三醇(calcitriol)的活性維生素D藥物協助,像是腎衰竭患者、洗腎病人就有機會用上。 以此觀點及目前研究來看,民眾一般所吃的維生素D營養品等,是不會有引起失智的疑慮。而藥品的維生素D是否與失智症有正關聯,這點則還有待更多研究證實,畢竟該篇研究的族群本就也常見有失智症的情況。不過即便是藥物,患者也是在醫師檢查並妥善評估後才有辦法使用,風險理應不高,一般民眾也無法取得。因此網路上「維生素D吃多易失智」類似這般說法是有些危言聳聽。 不過對於養生過度追求、保健食品的非活性維生素D攝取過量,確實也會造成負面影響、形成毒性,另外較常見的問題也包括維生素D攝取不足的族群,需留意這兩種情況所帶來的影響。 維生素D過多過少都不好,營養師:養生重點在營養均衡! 劉怡里營養師說明,維生素D對人體的幫助繁多,主要就包括了幫助鈣質吸收、幫助骨骼與牙齒的生長發育、有助於維持神經及肌肉的正常生理、促進釋放骨鈣、維持血鈣平衡,近期也發現跟免疫力調控有關。因此近年來不論是基於防範疫情的個人保養或是養骨防骨鬆,維生素D都頗受歡迎。 但是若養生過度、營養型的維生素D若攝取過高,就容易有高血鈣的問題、增加血管鈣化的風險,長期恐影響心臟、心血管、腎臟等處,提升心肌梗塞、腎衰竭的風險。至於維生素D攝取不足者,則常見容易出現在年長者、上班族、大夜班、足不出戶、防曬過度、久臥於床者等,平時少有日曬習慣、或從食物攝取維生素D的族群身上。與攝取過多相反,可能容易出現低血鈣、容易抽筋、骨密度不佳、骨鬆風險較高、免疫力不足等問題。 因此劉怡里營養師提醒,民眾不論是對於維生素D或是其他營養,都應保持良好的觀念,就是營養均衡,不宜多也不宜少,且也不宜單一,養成好習慣,養生才不會傷身。 維生素D健康4吃法更助養生,營養師:留意單/複方別超量! 劉怡里營養師也建議,民眾若是平時想攝取維生素D,日曬會是最主要的來源,透過日曬讓身體合成維生素D,不過也要記得作好適度的防曬,並在早上9-10點或下午3-4為佳,以避免過度曝曬,增加中暑甚至皮膚癌的風險。 至於食物性的來源則較少,但還是有,可從動物性的魚類、雞蛋或植物性的菇類中攝取,菇類曬過陽光更好。若是平時真的較難有機會出門曬曬太陽,或是魚類、雞蛋、菇類較少吃到,則可尋營養品、保健食品做適度補充。 營養品、保健食品常會有複合型的產品、各類產品中有維生素D的情況,在選購也可以詢問營養師、藥師、醫師等醫學專業人士,更有助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吃的時候也要注意避免吃了複方的又吃單方的,以免無形中過量。 維生素D一天攝取上限為50微克,等同於2000I.U.。成年人建議一天攝取量在10微克、400I.U.;51歲以上則建議15微克、600I.U.。養成良好營養攝取習慣,更有助養生! 《延伸閱讀》 .維生素D助防癌、骨鬆、失智!醫教3招補好補滿,罹癌患者更要補。 .養骨只吃鈣不夠,缺乏維生素D當心免疫、代謝出問題?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9-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新冠疫苗能否降低住院率?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有答案了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昨天(2022-9-8)發表COVID-19-Associated Hospitalizations Among Vaccinated and Unvaccinated Adults 18 Years or Older in 13 US States, January 2021 to April 2022(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4 月,美國 13 個州已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的 18 歲或以上成年人中與 COVID-19 相關的住院)。這篇論文共有41位作者,分別隸屬於美國13個州的醫療機構或大學院校。第一作者是疾病控制中心的醫療官Fiona Havers醫生。研究動機:截至 2022 年 4 月 30 日,美國有 2.197 億人接種了 COVID-19 初級疫苗系列,其中超過 76% 的人為 18 歲或以上,而超過 1.006 億人(45.8%)還接種了加強劑。數據顯示 COVID-19 疫苗與預防成人 COVID-19 相關住院有密切的相關性,尤其是在使用了加強劑的情況下。接種者仍會被感染是可以預期的,即使是在有效疫苗的情況下。儘管接種者中的大多數感染是輕度或無症狀的,但還是有可能會發生嚴重的感染。不同於之前發表的報告和網頁,本研究報告的住院率是從疫苗首次出現時開始,按疫苗接種狀態以及臨床和人口統計學特徵,並包括了未接種疫苗的人、只接種了初級系列疫苗的人,以及接種了初級系列和至少 1 次加強劑的人。研究對象:COVID-NET 是一個基於人群的監測系統,可在 14 個州的 99 個縣取得實驗室確認的 COVID-19 相關住院病例。這 14 個州是:加州、科羅拉多州、康涅狄克州、喬治亞州、愛荷華州、馬里蘭州、密歇根州、明尼蘇達州、新墨西哥州、紐約州、 俄亥俄州、俄勒岡州、田納西州和猶他州。住院期間或入院前 14 天內居住在監測區域且PCR或快篩陽性的患者被列為 COVID-NET 病例。有一個站點(愛荷華州)因無法取得可靠的疫苗接種信息而被排除在外。研究結果:1.在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4 月 30 日期間,共有 192509 確診的 COVID-19 相關住院病例,而其中的146937病例 (76%) 是有疫苗接種的數據。在這些有疫苗接種數據的新冠肺炎住院人群中,98243 人(69.2%)未接種疫苗; 39353 人 (24.5%) 接種了初級系列疫苗,而其中 8796 人(22%)接種了加強劑。2.整體而言,與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的月住院率是從3.5倍(在2022 年 4 月時)到 17.7倍(在2021 年 5 月時)不等。3.在 Delta 期間(2021 年 7 月至 2021 年 12 月),與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的累計住院率是12.2倍。4.在Omicron 期間(2022 年 1 月至 4 月),與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的累計住院率是6.8倍。5.從 2022 年 1 月至 4 月,與接種加強劑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的住院率是10.5倍,而只接種初級疫苗的人的住院率則是2.5倍。6.已接種疫苗的住院患者年齡大於未接種疫苗的患者(中位年齡分別為 70 歲和 58歲)以及有較高的比例帶有 3 種或更多潛在疾病(分別為77.8%和51.6%)。潛在疾病包括免疫抑制、肥胖、慢性肺病、腎病、神經系統疾病、風濕病、自體免疫疾病。(註:也就是說,年紀大和有潛在疾病是接種疫苗的人罹患新冠肺炎而需要住院的重要因素)結論:在這項針對因 COVID-19 住院的美國成年人的橫斷面研究中,與接種疫苗的人相比,未接種疫苗的人住院的可能性更大,而接種加強劑的人住院率則是最低。與住院的未接種疫苗的人相比,住院的接種疫苗的人年齡更大,更有可能有 3 種或更多的潛在疾病,並且更有可能是長期護理機構的居民。研究結果表明,臨床醫生和公共衛生從業人員應繼續向符合條件的人推廣所有推薦劑量的疫苗接種。原文:新冠疫苗降低住院率達17.7倍
-
2022-09-09 焦點.元氣新聞
清冠一號9月15日起不再全面公費 用藥對象一次看
自九月十五日起,染疫後使用清冠一號不再全面公費,衛福部中醫藥司日前發函至各醫療院所,九月十五日之後,清冠一號公費對象僅限「高風險族群」,非高風險族群民眾用藥得自掏腰包。過去清冠一號自費每天約300元,五日為1500元,但今年五月染疫人數暴增,費用一度飆高到3000到8000元。「台灣清冠一號」由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研發,兩年多前最初研發階段是水煎藥,臨床使用治療效果不錯,因此研發技術轉移授權八家藥廠產製,劑型為濃縮粉劑,經衛福部核准公告,必須由中醫師開立。清冠一號主要成分有黃芩、魚腥草、北板藍根、栝樓實、荊芥、薄荷、桑葉、厚朴、炙甘草及防風共十種中藥材。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五月至七月有56萬4870名國人領取清冠一號,一度讓衛福部編列預算超支,七月即傳出要限縮公費對象。衛福部中醫藥司長黃怡超表示,經多月討論,清冠一號自九月十五日起,不再全面作為確診者公費使用藥物,僅針對高風險族群使用。根據衛福部公告,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不含孕產婦、兒童及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者)應具有下列任一項條件:(一)確診新冠肺炎症狀輕微,且具下列任一「重症險因子」之病人‧大於等於65歲‧BMI大於等於30‧未完整接種疫苗者‧吸菸(或已戒菸者)‧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結核病‧癌症‧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腦中風及其後遺症)‧失智症‧具過敏史、過敏性及免疫風濕疾病‧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中醫師公會全聯會今早針對公費清冠一號適用範圍,衛福部稍早緊急召開會議,修正條文增加三條件,確診新冠肺炎呈現任一中醫急迫病勢:1.高熱不退(體溫39度c以上持續2日)2.咳嗽明顯,兼具喘症3.咽痛嚴重,飲食困難而實施2周後再根據情況調整,是否考慮孕產婦及兒童,還有其它適用中醫病勢範圍。(二)確診新冠肺炎呈現發燒、咳嗽症狀明顯,需使用氧氣之病人。治療療程天數與使用劑量(一)公費清冠一號1次療程至多為5天,中醫師得依個案情況評估調整服藥天數;居家照護確診個案於每一隔離期間限提供一次公費療程。(二)成人標準劑量:順天堂藥廠產品劑量為20克/日,其他藥廠產品劑量為30克/日。衛福部中醫藥司中醫科科長賴芳林表示,訂定使用清冠一號的高風險族群,是希望與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對象一致,確診者若堅持使用清冠一號,經醫師處方仍可自費使用,但新冠肺炎不一定要使用清冠一號才能緩解,其餘健保給付的科學中藥也具緩解效果。如何查詢公費清冠一號?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與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合作建置公費清冠一號醫療資訊平台,供中醫視訊診療需求之COVID-19確診病患、家屬透過「公費清冠一號動態查詢表」,查詢提供公費清冠ㄧ號之中醫醫療院所名單及當日公費清冠ㄧ號庫存量,以利民眾獲得所需醫療資訊。
-
2022-09-04 醫療.泌尿腎臟
尿中出現泡泡是腎功能有問題?醫師教一招辨別泡泡正不正常
前言大家每天都會排尿,有時仔細端詳在馬桶中的尿液,發現尿液中充滿泡泡。網路文章經常出現尿液裡有泡泡和腎臟病有關的說法,到底這些泡泡是不是正常的呢?泡泡尿的鑑別尿液裡有泡泡十分常見,造成泡泡尿最普遍的原因是高速的排尿。現代人工作忙碌可能會長時間憋尿,導致膀胱內貯存大量尿液,當好不容易有時間去廁所時,就會高速把膀胱中的尿液排空,這時就如同魚缸中的打氣幫浦一般,會不斷把空氣打入尿液中,造成最終尿液充滿泡泡,這是不需要擔心的自然狀況。另一個較少見導致泡泡尿的原因是逆行性射精,男性若射精時尿道括約肌沒有適時的放鬆,便有機會導致精液射到膀胱中,進而使射精完的下一次排尿看到尿液含有泡泡狀的精液。若經常在射精後觀察到泡泡尿,可能需要到泌尿科門診做進一步諮詢。此外,泡泡尿最令醫生擔心的成因是尿中含有過多的蛋白質。正常情況下,腎臟就像一張濾網,會把水和代謝廢物濾出,而蛋白質這類大分子因為過不了濾網則會被留在血液循環中。但當腎臟出了問題,濾網的過濾功能出差錯,就會導致蛋白尿,並以泡泡尿作為病徵。如何自我鑑別正常和異常的泡泡尿?當你懷疑出現泡泡尿的症狀,可以在解尿後先不要沖馬桶,過幾分鐘再回來觀察尿液。正常的泡泡尿由於僅含空氣,會在幾分鐘內自動消散;然而若尿液中含有過多的蛋白質,即使過一段時間也不會消散,民眾可以依此現象做初步的鑑別。暫時性蛋白尿最簡單又準確知道是否為蛋白尿的方式是使用尿液試紙驗尿,或到醫院就診,讓實驗室檢查尿液中是否含有過多蛋白質。即使真的是蛋白尿,也不一定是腎臟出問題,有可能是稱為良性蛋白尿的情況,常見原因包含:發燒、激烈運動、壓力、缺水導致尿液濃縮。良性蛋白尿通常是暫時的,只要當下的身體狀況恢復正常(例如:退燒、休息過後等)便能逐漸緩解,與健康方面的疑慮較無關聯。姿勢性蛋白尿也是一種暫時性的蛋白尿,常發生於青少年,雖然目前原因不明,但觀察發現是在站立時會出現蛋白尿,而這並不是一種疾病,也不會造成長久的影響。腎病變症狀口訣:泡-水-高-貧-倦倘若蛋白尿一直持續,或包含其他典型症狀時,醫師可能會懷疑不單單只有蛋白尿這麼簡單,並開始考慮腎病變的可能性。腎病變常見症狀的口訣為:泡-水-高-貧-倦。「泡」泡尿:腎臟過濾功能受損,導致血液中的蛋白質滲漏,形成蛋白尿。「水」腫:腎病變滲漏的蛋白質主要為白蛋白,白蛋白在血液中是維持血管滲透壓的重要角色,滲漏掉會使血管內沒有足夠白蛋白拉住水份,讓水份流到組織間形成水腫。「高」血壓:高血壓既是腎病變的因,也是它的果。長期高血壓不斷衝擊腎臟內的小動脈造成破壞,使腎臟不能獲得足夠的氧氣與養分,最終導致腎臟功能被破壞而形成蛋白尿,甚至演變為腎衰竭。腎病變亦會導致高血壓,當腎臟血流降低時,腎臟會分泌腎素,腎素會活化血管張力素,除了直接造成血管收縮,也會間接增加腎上腺分泌醛固酮,醛固酮又會作用在腎臟增加鈉離子和水份的再吸收,這兩者皆可能導致血壓上升,長期的腎臟血流不足即會形成高血壓。「貧」血:腎臟會分泌紅血球生成因子促進骨髓內紅血球的生成,當腎病變導致紅血球生成因子不足,血液中的紅血球數目便會減少,導致出現貧血的症狀,如:頭暈、疲倦、容易喘。「倦」怠/疲倦:除了腎病變貧血導致的疲倦,腎臟功能不好也會讓代謝廢物累積,產生尿毒症,而其中倦怠是尿毒症常有的臨床表現之一。然而倦怠感成因多元,除了身體各部位的異常,生活上的壓力也常常造成倦怠。因此若發現自己有符合前述四項指標,伴隨經常休息卻始終感到無來由的疲倦,則建議盡早向醫師諮詢。慢性腎臟病成因和分級慢性腎臟病常見的原因是身體其他系統性的疾病影響腎臟,稱為次發性腎臟病,常見引發的疾病包含糖尿病和高血壓。醫師會利用抽血結果來診斷慢性腎臟病,其中最常被使用代表腎功能的指標為血清肌酸酐(Creatinine),它是一種肌肉的代謝產物且會由腎臟排出,可以顯示腎臟代謝廢物的能力,正常值為0.7~1.2mg/dl,會依照年齡與性別有些微差異。藉由公式可以由血清肌酸酐推算得出腎絲球濾過率(GFR),它表示腎臟過濾的功能,GFR越小代表腎功能越差,依此醫師替慢性腎臟病進行分期並治療。第一期:GFR ≧ 90 且合併其他證據證明有腎臟疾病。第二期:GFR 60~89 且合併其他證據證明有腎臟疾病。第三期:GFR 30~59第四期:GFR 15~29第五期:GFR < 15除了血液檢查,尿液檢查也可以預估慢性腎臟病的預後,尿中所含白蛋白越多則代表預後越差,依此分成三級:A1:尿中白蛋白 < 30 mg/g,正常。A2:尿中白蛋白 30~300 mg/g,微量白蛋白尿。A3:尿中白蛋白 > 300 mg/g,巨量白蛋白尿。綜合血液和尿液的檢查,醫師可以預測慢性腎臟病的預後並給予適當的處置。慢性腎臟病的治療與併發症想要緩解慢性腎臟病的惡化,要從造成腎病變的源頭開始處理,常見方法包含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飲食中減少蛋白質與糖分的攝取、限制每日鈉含量。然而慢性腎臟病影響的不僅是腎臟,也會有許多全身性的併發症;常見有紅血球生成因子分泌不足導致貧血,這時為了治療,會藉由補充鐵質與施打紅血球生成刺激劑來取代體內不足的紅血球生成因子。除此之外,慢性腎臟病也會導致血液中鈣與磷的失調,磷無法藉由腎臟排出而會與血中的鈣結合沉積,長期沉積在血管壁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而副甲狀腺素升高也會導致不斷積累的惡性循環,因此治療方法可以選擇服用磷的結合劑來排出多餘的磷,或是藉由活性維生素D和擬鈣素抑制副甲狀腺活化,打破惡性循環。結語臺灣是眾所皆知的洗腎大國,健保耗費大半資源在因慢性腎臟病而洗腎的病友,可見腎臟保健的重要性。從源頭開始預防,控制血壓血糖,並及早意識到腎病變的表現,適時介入處置,將得以有效避免步入慢性腎臟病的惡性循環。參考資料:1.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foamy-urine2.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high-blood-pressure/health-threats-from-high-blood-pressure/how-high-blood-pressure-can-lead-to-kidney-damage-or-failure3.KDIG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ON GLOMERULAR DISEASES【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尿中有泡泡就是腎功能出事?醫用口訣教你辨別何時該就醫】
-
2022-09-03 退休力.理財準備
「重大疾病險」保障7項疾病 專家告訴你3種保單要怎麼選擇
「已經很多年沒用的健保卡,想不到這一次拿出來用,是因為我得了大腸癌⋯」,50歲的陳先生,一開始以為只是痔瘡,沒想到一路追查病因居然是大腸癌,只能先留職停薪,想到兩個還在求學的兒子,讓他感到非常憂心。然而,唯一感到安慰的是,當初有投保重大疾病險,100萬元的保險金讓他可以安心治療,家人生活也足以維持。當生活中不幸遇到惡性腫瘤、心臟、腦血管等重大疾病時,除基本醫療險作為治療時的給付外,要治療這種重大疾病,需要的看護費、暫停工作導致的金錢損失等,都是疾病來臨時要面對的經濟壓力。重大傷病或慢性疾病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治療或休養,這期間不但收入可能中斷,再加上醫療照護費用,往往成為家中經濟負擔。重大疾病險 保障7項疾病許多民眾好奇,已經有投保基本的住院醫療險或癌症險,還有必要再投保重大疾病保障嗎?全球人壽表示,傳統的醫療險,不論是定期、終身或實支實付醫療險,大多以「住院」才會啟動理賠機制,而癌症險也必須「罹患癌症」才會理賠,若罹患其他疾病,癌症險就不理賠。目前市面上重大疾病保障,基本可區分為「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與「特定傷病險」,這三類保單的理賠方式相同,都是在符合保單給付的條件下就直接給付一筆理賠金,這筆理賠金運用彈性,可以及時作為治療費用,或是請看護、基本生活費用等,在黃金治療時期不需為了醫療費用煩惱。但這三類保單,在理賠認定上有所不同。「重大疾病險」基本上是保障7項疾病,包括癌症、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腦中風、慢性腎衰竭、癱瘓、重大器官移植手術等,只要醫師診斷確定罹患這7項重大疾病,就會啟動理賠。「重大傷病險」則較單純,只要被保險人初次罹患疾病,並取得健保署核發非屬除外項目的「重大傷病證明文件」,或「區域醫院」層級以上的醫療院所開立重大傷病診斷書、病歷摘要或其他足以證明符合全民健保「重大傷病」之證明文件,就能申請理賠。「特定傷病險」則是依照各家商品設計不同,基本上包含10至20多項特定疾病,有的保險公司甚至針對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理賠。有家族病史 注意保障範圍這三種保單要怎麼選擇?國泰人壽表示,最好是依自身需求、預算及家庭狀況來選擇,像是有家族病史者,就要特別考量家族疾病是否在保障範圍內,若不包含在7項疾病的重大疾病險內,可以選擇特定傷病險或重大傷病險,才能確實轉嫁疾病發生時的經濟風險。富邦人壽表示,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年1月底國人重大傷病證明有效領證人數已高達99.4萬人,等於每24位國人就有1位領有重大傷病證明,儘管有健保制度,但有些健保不給付的新型療法或藥物費用昂貴,重大傷病險具有保障範圍廣、理賠給付清楚明確的優勢,保障範圍涵蓋22大類、可細分300項以上的重大傷病。保障型保險平台 保費便宜3成想買重大疾病險,除了透過業務員向壽險公司投保外,也可以透過金管會主導成立的「保障型保險平台」進行投保,因為省去業務員佣金,透過這個平台投保重大疾病險,保費比市面上便宜3成。金管會推出「保障型保險平台」,主要目的是讓國人可以用較便宜的金額擁有基本的保障型保險。目前平台上主要有3大險種,包含重大疾病險、定期壽險、小額終老保險。重大疾病險在平台內受歡迎,目前市面上重大疾病險的附加費用率都要20%左右,但在金管會要求下,平台上的重大疾病險降到12%,加上省去業務員佣金,讓保費可以比市面上便宜許多。平台上的重大疾病,保障範圍與市面上相當,都是7項重大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末期腎病變、腦中風、癌症、癱瘓、重大器官移植等,但不會有壽險給付,且針對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後障礙、癌症、癱瘓等4疾病只理賠重度。也因為這屬於金管會的政策、保費又比市面上便宜,因此民眾在平台上買便宜重大疾病險也有限制,每人投保最高保額不得超過50萬元。大部分壽險公司提供繳費年期1年期或20年期供選擇,若是年輕族群可優先考慮20年期,熟齡族則可用1年期強化保障,最高可續保至70歲。
-
2022-08-30 養生.保健食品瘋
維生素D還能吃嗎? 專家為骨鬆、洗腎、一般人解惑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公布研究結果,分析一萬四千多名65歲以上長者的健保資料發現,如果因洗腎、骨鬆骨折,每天服用一顆10個國際單位的活性維生素D3,一年服用量達到146天以上,失智風險會增加1.8倍,失智症長者若達到同樣服用量,死亡風險增加2.17倍。消息一出,洗腎和骨鬆病人不免害怕,還能繼續治療嗎?一般民眾趕緊檢查自購的維生素D劑量,發現隨便一顆都有上百、上千個國際單位,都超標了嗎?專家提醒,洗腎病人和骨鬆病人該做的治療還是要做,否則死亡率也會提高,而市售的維生素D是非活化型,不是這次研究分析的對象。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副所長莊志立表示,研究對象服用的是要由醫師處方的活性維生素D3,可直接跟受器結合,所需劑量較低,一顆只有10個國際單位。一般健康食品大多是非活化維生素D3,單顆劑量較高,因為要經過身體轉換為活性維生素D3,才能與受器結合。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黃兆山表示,腎功能不正常的病人或副甲狀腺功能異常、低血鈣的病人,才會服用活化型D3。研究雖看到失智症和死亡風險增加,但只是呈現「相關性」,不能推論服用D3是導致失智或死亡的原因。黃兆山表示,美國及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50歲以上成人每天至少應攝取1200毫克的鈣,800至1000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同時補充鈣與D可有效降低骨折風險。針對骨質疏鬆症患者或已發生脆弱性骨折患者,補充鈣和D無法取代藥物治療,補充的同時也應接受抗骨鬆藥物治療。需注意的是,以上指的都是非活化型維生素D3,不是國衛院研究中所觀察的活性維生素D3。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洗腎病人會有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腎臟排不掉磷離子、低血鈣等問題。治療方法有三,包括低磷飲食、服用磷結合劑、口服或注射活性維生素D3。如果不治療,會引起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所以一定要治療,而活性維生素D3只是治療方法之一,不是唯一。顏宗海表示,雖然健保資料有其局限性,此研究仍是很好的提醒,讓民眾知道維生素補充應適量,不可過多。尤其維生素D是「脂溶性」,要是過量,會導致高血鈣、高血磷,腸子不會蠕動,也可能陷入意識不清。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第八版,顏宗海建議,成年人每天最多不要攝取超過2000個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
-
2022-08-26 焦點.生死議題
安寧療護是積極面對生命,不是放棄治療更非安樂死!關於安寧療護該知道的4件事
「安寧療護是積極面對生命,不是放棄治療更非安樂死!」 生命皆有終點,在最後獲得平靜、無憾,是每個人的權利,也是安寧療護的精神所在。 如何進入安寧療護?經兩位醫師判定,疾病已無法治癒且剩餘壽命不超過6個月,便可進入安寧療護。這並不容易判定,因為現代醫學有許多延長壽命的方式,包括血液透析、全靜脈營養、呼吸器、葉克膜等,患者可以多重器官衰竭、插滿管路、神智不清,依然撐過好幾年。以前只有癌症患者才被視為無法治癒,後來增加了八大非癌項目,代表醫學越來越重視照顧身心靈這一塊。安寧可以居家做,可以住院做,甚至也可以在ICU安寧。 好死還是賴活?生死由誰做主?答案因人而異,西方國家傾向讓患者本人決定,而東方社會家庭觀念較重,常由家屬來主導生命的重要決定。積極治療與安寧療護是光譜兩端,並不彼此衝突,除了「放棄急救」這一必要條件,患者、家屬、團隊三方共同討論,決定哪些治療要做、哪些治療不做,不存在絕對的對錯,任何決定都是愛的決定。 關於「安寧療護」該知道的4件事「面對疾病末期,死亡已不可逆。」安寧療護不是安樂死,不是等死,更非放棄治療。 1.如何進行‧要做什麼:緩解身體症狀如疼痛、喘、水腫 支持病人及家屬的心理,協助關係修復照顧病患的靈性,澄清生命意義 ‧不做什麼:不做刻意延長生命的治療不做增加痛苦的處置 2.如何申請(1)向合約醫院安寧團隊申請(2)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3)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4)需要兩位見證人(5)可將意願註記在健保IC卡 3.專業團隊 醫師、護理社工、宗教志工、營養藥師、心理師靈性關懷師 4.安寧對象經兩位醫師認定,病患預期生命少於六個月 過去以癌末病患為主,現有八大非癌類別:失智、中風、心臟衰竭、阻塞肺病、末期腎病等 [建議科別]安寧團隊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健康快充卡哇醫:一本從「學霸」到「學罷」都能看懂的醫學百科》
-
2022-08-25 醫療.泌尿腎臟
腎絞痛可能是體內結石引起 嚴重需做體外震波碎石
你知道可能每個人身體中都有腎結石嗎?只是不一定會出現症狀,但若結石掉下來卡在輸尿管中,就會造成疼痛,醫師提醒,若出現疼痛症狀,打完止痛針痛感緩解,只要吃藥多喝水排便就能排除石頭,但若打完針仍相當不舒服,則需安排電腦斷層,確認石頭位置並安排震波碎石。腎絞痛最常見原因為腎臟裡面有石頭,如果結石掉下來卡在輸尿管裡就會造成疼痛,國軍桃園總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觀察,臨床上常見情形,病人突然急性劇烈的疼痛,疼痛的部位可以是腰、下腹、鼠蹊痛,甚至有男生會說睪丸陰囊在痛。楊大緯說,通常這樣病患疼痛都會非常不舒服,到急診就醫第一步會先打止痛針,再來留小便檢查小便,之後再照一張肚子X光片,而大部分病人止痛針生效後,疼痛就會得到緩解。而檢查小便可能會出血尿,楊大緯表示,因為石頭從腎臟掉到輸尿管後,石頭跟輸尿管內皮會摩擦造成出血,而肚子的X光片可能可以看到腎結石、輸尿管結石,不過X光片並不是非常準確檢查,不一定能看到結石,這跟石頭大小成分有關,但只要有血尿就是間接地說,這次的疼痛是由結石造成。楊大緯指出,若檢查看到結石,則可回家休息多喝水吃藥排尿,3天後泌尿外科門診追蹤,因這絕大多數石頭都是比較小顆的,應該都可以靠自己解出來;至於疼痛緩解有限的,就須進一步檢查,像看超音波有沒有石頭塞住有水腎現象,甚至看不到石頭情形,須安排電腦斷層去把石頭大小位置看清楚,甚至要評估是否要找泌尿外科醫生做體外震波碎石。
-
2022-08-25 養生.聰明飲食
好吃水梨就看表皮、果點、蒂頭!加碼放冰箱前1動作更保鮮
24節氣已過立秋,雖然天氣依然炎熱,但雨水不再如夏天時豐沛,空氣也隨之乾燥,然而此時對應季節所出現的「百果之宗」水梨正是產季,總是被視為潤肺去燥的優質果物,冰糖燉梨更是養生愛好者耳熟能詳的甜品。《優活健康網》為讀者整理了關於水梨營養成分、購買時如何挑選、冷藏保存方法的相關資訊: 多汁天然甜,水梨好處這麼多 水梨質地清脆多汁,含水量高達89%,且熱量低並含有醣類、膳食纖維、鉀、維生素C、維生素B群、果膠等營養素,,有「百果之宗」的美譽。因此中醫領域鋪片認為水梨有潤肺止咳、清熱通便之效。 農委會表示,若平時飲食習慣多為燥熱性食物、藥物或中了酒毒,體內火氣較高,出現口乾舌燥,可以將水梨打成汁,或切片拌些甘草鹽食用,爽脆清甜,可以清熱降火。當季水梨有哪些? 台灣作為水果盛產地,水梨在不同季節也都可以見到,只是品種和口感、口味都不太一樣,根據農委會介紹,夏秋兩季在市面上可以吃到的當季新鮮水梨,多為以下品種: 黃金梨:於6月下旬至7月中旬採收,外觀為圓形,屬於大果,果肉顏色白至乳白,肉質細緻多汁。 新興梨:於7月上旬至8月上旬採收。外觀為圓形或長橢圓形,屬於大果,果肉顏色白至乳白,肉質脆且多汁。 新世紀梨:於8月上旬至9月上旬採收。外觀為圓形或扁圓形,屬於中大果,肉質細緻且多汁。 寶島甘露梨:根據種植地分為8月中旬、9月底至10月上旬採收。外觀偏圓,屬於大果,平均果重超過800克,肉白、質脆且多汁。 寶島晶新梨:根據種植地分為8月中旬、9月底至10月上旬採收。外觀較圓,算是大果,肉白、質脆多汁。採收後建議存放一段時間,風味更佳。想買新鮮好吃的水梨怎麼挑? 常逛市場的人或許會發現水梨價差很大,有些精緻禮盒擺在冷藏櫃裡,單顆就要價破百。但其實只要掌握訣竅,也能用划算價格買到新鮮美味的水梨。農委會建議幾種挑選細節可以多留意:外觀形狀:果形應選圓而端正者佳,果點大而分布均勻,熟度與風味最佳。 觀察蒂頭下方的窩:是雙數的,臍深且周圍較圓,蒂頭的根部粗的就細膩多汁且甜。 判別成熟度:.外觀有光澤,稍有通透感,品質最好。 .外觀較暗,有粗糙感者,果肉粗、硬實、糖度低。 .果肉軟則已經過熟,口感不佳。 果粒大小適中:過小通常為發育不良導致果肉粗、硬、水份少,但若特大也會果肉較粗、甜度較低。水梨放冰箱前先這樣做,更保鮮 看到新鮮便宜的水梨總想多買一點,放在家裡慢慢吃,而水梨最好保存方式就是冷藏,才能維持冰涼爽脆的口感,但也不是直接擺進冰箱就夠了,有1個方式可以讓水梨即使存放一段時間,也依然能保持新鮮:將水梨以報紙、廢紙包起來,再放入塑膠袋中;袋口只要稍微打結,別綁死,以免濕悶。如此做法,一來可以防止冰箱吸乾水分,二來避免因水氣凝結加速腐敗,甚至滋生細菌。記得將包裝好的水梨放入冰箱的蔬果層,避免太靠近出風口而造成凍傷。事實上,水梨根據不同品種和採收方式,保存期限也略為不同,但還是建議在1~2週內吃完,把握最新鮮美味的食用時機。 水梨好吃,但這些族群必須適量水梨冷藏過後爽脆冰涼的口感,讓人在夏秋燥熱之際會忍不住一口接一口,但身體健康有以下狀況者,在食用時需特別注意份量: 慢性腎臟病患者:由於身體無法正常代謝鉀離子及水分,必須依據醫師指示,每天控制飲水量之外,也會限制鉀攝取。營養師林雨薇建議,儘管水梨含鉀量不高,但若為嚴格限制鉀時期,1次吃1顆水梨,就已經吃了將近1/3的每日鉀建議攝取量。建議平時腎病患者,每日淺嚐1份即可。 糖尿病患者:林雨薇指出,水梨含碳水化合物比例相對較低,影響血糖程度也較小。若糖尿病人飲食規劃,單餐吃一份水果類(含15公克碳水化合物)來換算,則豐水梨可以吃160g,約1飯碗份量,而香蕉僅能吃半條左右。若喜歡吃水果又怕影響血糖,水梨十分適合。然而一般水梨都較大顆,且果糖含量高,所以1天仍建議勿超過2份。【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8592.html】
-
2022-08-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國BA.5疫情逐漸升溫 這兩個地區上升最為明顯
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疫情逐漸升溫。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今於「新冠肺炎科學防疫園地」節目表示,本周全國疫情仍處於地方流行,整體單日感染率約為0.1%,但北北基桃、竹苗宜花東地區疫情已緩緩上升,而南部地區沒有明顯上升,至於離島地區隨著暑假旅遊遊客減少,疫情逐步下降。陳秀熙說,於年齡層染疫率升高情形,於20至40歲族群增加速度較快,19歲以下及50至69歲族群也有小幅上升,目前應避免70歲以上民眾染疫情形增加,以防出現重症突破性感染,增加死亡率。陳秀熙指出,Omicron變異株突破性感染,實在令人關注,目前應重新給予新思維,從免疫科學角度,新冠病毒侵入鼻腔粘膜,如果體內有足夠的中和抗體及免疫記憶T細胞時,即有無突破性感染的保護,但若中和抗體及免疫記憶T細胞不足,就出現輕症或重症突破性感染。因此,高血壓、糖尿病、HIV、慢性腎病、心臟血管新冠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免疫力不佳的族群需提高警覺。陳秀熙指出,若要體內有足夠的中和抗體及免疫記憶T細胞,首先一定要接種疫苗,其次,隨著社區感染人數增加,且多為輕症突破性感染時,不需要過度擔心,因可以避免出現重症突破性感染,降低死亡率,即可以建立免疫防火牆。陳秀熙表示,目前各年齡已都有出現突破性感染問題,其中以75歲以上族群出現重症突破性感染比例最高,且經分析發現,50歲以上族群多於2月28日接種追加劑後,疫苗保護力已於7月31日降至最低,長者仍應做好防疫避免感染,並盡速接種第4劑疫苗。
-
2022-08-23 醫聲.領袖開講
開卷有醫|陳建仁談因果螺旋:尋病因、防犯罪,還有助親密關係!
「人為何生病?」「小孩為什麼變壞?」前者是古今中外流行病學者永恆的叩問;後者則在重大社會案件後,總會引起網路輿論,議論著狂暴是為何生成。其實人類社會中,許多的「為什麼」,都可以透過因果辯證逐一釐清。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出版新書《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闡述他集結四十餘年研究精華創建的「因果螺旋模式」。除了探索疾病成因,也提供另類的思考模式,讓讀者運用於生活中,爬梳事物成因與本質,提升對於生活的掌握度與自信。為尋疾病根源 科學家曾提多種因果推論模式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不論是慢性病、急性傳染病,都需要盡快梳理出疾病根源,以利透過精準公衛策略進行防治。然而,陳建仁指出,在推斷疾病因果時,人們容易出現因果錯置、導因為果、見樹不見林等因果謬誤。陳建仁在書中以洗腎室病人感染C型肝炎比例較高為例,「到底是C肝引起腎臟病而需要洗腎?還是腎臟病人在洗腎時感染C型肝炎病毒?」C肝一直以來是台灣的國病,根據針對洗腎病人的長期追蹤,發現病人開始洗腎前未感染C肝,意即患者有可能是在洗腎室因針頭使用而感染C肝;另一項研究則發現,慢性C肝會引起末期腎病。也就是說,C肝與洗腎之間的關聯相當複雜,既可能是C肝導致腎病而洗腎,也可能是在洗腎時感染而得到C肝。為了推論疾病成因,流行病學家推出了各式各樣的因果論證方式,如因果輪、因果網、因果三角等。而陳建仁提出的因果螺旋,則把疾病由微觀至巨觀,影響力由小到大進行分析,並加入了時間的因素。因果螺旋強調時間因素 事態隨時間演進而擴大「因果螺旋模式,就是當我們要解決一個很複雜的社會現象,或者疾病流行的問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考慮到過程中,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促進因子存在。」陳建仁說,若能夠深入了解從疾病演進初期,到後來對整個社會、國家和世界影響,找出每一個階段的多重驅動因子,「對於疾病的控制就會加深,疾病對人類的影響也就可以減到最小。」陳建仁的因果螺旋論述,強調與時俱進。「在整個過程當中,時間因素是最重要的,隨著時間,事態會不斷擴大。」陳建仁說,在事態擴大的過程中,有許多不同的驅動因子相繼出現。在分子細胞層次的驅動因子,帶來的可能是生物學方面的影響。當因果螺旋推進到「人與人之間的傳染」,甚至對整個社會的衝擊時,陳建仁說,社會因素以及人類的生活飲食習慣,甚至國與國之間的互助合作,就會進入因果螺旋,成為新的影響因子,意即呈現「多階段、多因果」。不同的致病因素相繼出現,並且隨著時間增大影響範圍,就構成了論述中的「螺旋」樣貌。因果螺旋運用在解決疾病問題時,可以幫助學者想得更全面。「一個好的科學家,想要去解決疾病的問題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需要有跨域的合作,考慮到更多層面,不論何種公衛策略都能夠更圓滿。」陳建仁舉例 ,若以因果螺旋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在個人層次時,接種疫苗相當重要;然而,隨著疫情擴大,為了有效控制新冠肺炎傳播,消除「疫苗的國家主義」,幫助貧窮國家取得疫苗就變成當務之急。意即在因果螺旋的不同階段,應有不同的防治措施。親密關係、犯罪也適用 防微杜漸避免憾事發生除了在公共衛生、流行病學領域應用,因果螺旋也可以應用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或是解釋重大社會現象。看似難解的家庭、犯罪等問題,透過因果關係的梳理,找出事態擴大之前「出了什麼問題」,就能夠有機會阻止悲劇發生。陳建仁說,不良少年、社會犯罪者的生成,即是一例。在一開始,導致行為偏差的原因可能極為單純。然而,在家庭、朋友等層次時,若沒有人介入關心,找出原因加以導正,一個原先正常的人就可能變成對於社會有重大負面影響的人。陳建仁說,所以人際間的關懷很重要,可以防微杜漸。另一個例子,是關於親密關係。陳建仁說,夫妻間關係的破裂,時常起因於很小的誤解。若彼此都沒有真正去深究其因果關係,並加以解決,而是放置不管,隨著時間演變,誤會就有可能逐漸加深,使感情受到很大的影響。「從因果螺旋角度來看,很多事情都是預防勝於治療。」陳建仁指出,在一件事的不同狀態、演進過程中,需要「超前預防」,若等到事態擴大,可能已錯過時機。陳建仁說,希望在日常生活當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能透過因果螺旋的思辨模式,探究事物真相,掌握正確原因,就能更有自信的面對每一天。
-
2022-08-23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盛行率地圖首公布 再治6.8萬人拚3年完治邀WHO見證
世界衛生組織(WHO)預計於二〇三〇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國內宣示提前於二〇二五年完成C肝消除,歷經數年的努力,目前全台已有一九六萬人進行篩檢,顯示國人C肝抗體陽性率約百分之二點二,已有二十二萬人完成C肝治療,再治療六萬八千人即可達到C肝消除目標,預計於二〇二五年邀請世衛專家來台見證。台灣肝臟研究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共同舉辦「C手前行,全民協力,完篩也完治—二〇二二 C型肝炎專家會議」,與會專家包括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簡榮南、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林漢傑、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主任蒲若芳、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盧勝男、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參議戴雪詠、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許以霖、白金扶輪社前社長暨陽明交通大學藥物科學院院長康照洲、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系教授胡琮輝及聯合報副總編輯洪淑惠。依照WHO建議,消除C肝需篩檢出九成患者,並治療其中的八成病患。為協助國人消除C肝,蒲若芳表示,近年來,主要透過擴大篩檢量能、降低治療門檻障礙、提高醫療服務可近性、強化管理及照護支持系統、提供有利環境、推動高風險族群C肝防治與加強民眾C肝篩檢識能等方向。成人健檢已篩196萬人 抗體陽性率2.2%蒲若芳說,自國健署成人健檢服務擴大納入B、C肝篩檢以來,截至二〇二二年,近兩百萬人透過成人健檢服務接受B、C肝篩檢。其中,C肝抗體結果上傳率近九成四,口服抗C肝病毒藥治療率也有近九成。目前全台已有一九六萬人進行C肝篩檢,同時擔任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流行病學研究組組長的盧勝男也在會中公布最新的「C型肝炎抗體盛行鄉鎮市區地圖」,顯示國人C肝抗體陽性率約百分之二點二,已有十四萬人接受口服C肝抗病毒藥物治療,八萬人在此之前就接受過干擾素治療。也就是說,再治療六萬八千人即可達到C肝消除目標。剩肝外共病、潛在感染者 陳培哲:每月治2000人才有望達標依據最新的C肝精準盛行地圖,簡榮南說,找出沒有病識感的感染者仍是主要重點。他指出,各縣市已經開始有自己的策略,包含從常見的C肝共病著手擴大篩檢,如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此外,從篩檢的數據顯示,基層診所協助篩檢的比例最高,占七成,但國健署與健保署給付不一,此部分也值得爭取與討論。簡榮南強調,C肝消除有政府的公權力之外,還需民間團體力量,加強宣導,提高民眾的認知,才有機會篩檢更多,並及時進入醫療體系。不過,陳培哲也憂心地指出,距離二〇二五年底僅剩下四十個月,以治療目標六萬八千人推算,每月至少要治療一千五百人才能達標,以健保署數據來看,治療人數最高的月份僅達到一千五百人。陳培哲直言,在治療速度方面,需要加緊腳步。陳建仁:擴大C肝篩檢經費、舉辦縣市觀摩會,2025邀WHO認證陳培哲說,治療人數是C肝消除的關鍵,每月最好要治療達兩千人。他建議,篩檢對象納入糖尿病、慢性腎病及心血管疾病等,並將C肝篩檢及治療成效加入縣市首長評鑑指標,以提升篩檢與治療之成效。他也建議C肝辦召集各縣市衛生局首長,觀摩防治成效良好縣市,進行模式移轉。陳建仁建議,持續擴大篩檢經費,舉辦各縣市C肝消除觀摩會,分享成功消除經驗,有信心完成C肝消除工作,預計於二〇二五年,邀請WHO專家來台認證台灣消滅C肝的情況,就如同過去小兒麻痺消除計畫,也獲得國外專家協助認證。他相信,台灣在政府、專家以及全民的努力下,一定可以達到完篩、完治的目標。精準C肝盛行率地圖 取代推估而得的潛勢地圖過去,因無大規模篩檢資料,公衛學界先以七大指標推估的方式製作出「C型肝炎風險潛勢分佈地圖」,一地區若符合七項指標,為第七級之高風險區;若一項都不符合,則為第〇級之地風險區域。依據潛勢地圖,盧勝男及不同的地方團隊,如大林慈濟、雲林台大等單位,介入雲林、嘉義及台南等縣市之高風險區域進行篩檢。然而,在篩檢過程中,他發現,有近四成的C肝患者,其實居住於第〇級的低風險區域。可見,僅透過風險指標推估還不夠,應該進行大規模篩檢。衛福部國健署二〇二〇年起推動成人健檢擴大篩檢,盧勝男指出,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依據成健資料,推估二〇二五年時年齡介在四十五至七十九歲的目標族群,製成C肝抗體盛行地圖,以準確的抗體陽性率,真正掌握台灣的C肝盛行地區,以取代推測而得的風險潛勢地圖,並且根據全新且精準的C肝盛行地圖發現,隨時代變遷,C肝高盛行地區已有所改變。盧勝男說,原因包括過去超高齡的C肝患者已去世,以及移民造成的人口組成改變等。在大規模、地毯式的篩檢後,在C肝抗體盛行地圖中,以盛行率達百分之六界定為高盛行區。盛行地圖與C肝風險潛勢地圖對照,共有十一個除名,四十個重複,十八個新增。盧勝男說,新增的C肝高盛行區為:尖石、五峰、後龍、泰安、大湖、國姓、土庫、褒忠、阿蓮、彌陀、枋寮、車城、滿州、枋山、玉里、豐濱、長濱、白沙。此外,經過分析篩檢資料,發現C肝抗體陽性率呈現「線性下降」。盧勝男建議,在全國篩檢政策下,以流行病學方法進行C肝防治的策略,已完成階段性任務。他強調,要找出更多C肝患者,不在高風險區、非高危險族群的一般民眾也應積極接受C肝篩檢。與會的縣市衛生局首長認為,抗體盛行地圖無法反映篩檢之後,病患接受治療的成效,導致國內的C肝地圖看起來「越來越紅」,中研院士陳培哲建議,未來應朝向C清除地圖繪製,完整呈現出完篩之後的完治情況。盧勝男則回應,因C肝治療人數每天不斷滾動式新增,各界期待可反映治療情形的HCV RNA地圖較難繪製,但國家消除C肝辦公室已有掌握治療成效數據。彰化領先全台消除C肝 台南篩檢率列六都第一 扶輪社長年贊助台灣C型肝炎患者具地區集中特色,故地方衛生單位及民間團體在C肝防治扮演重要角色。彰化縣領先全台,提早達成WHO之C肝消除目標;台南市篩檢涵蓋率達六都之冠。白金扶輪社則長期捐贈C肝篩檢資金及器材予基層醫療單位,也發起愛肝企業鼓勵社友讓員工篩檢C肝。二〇一九年起彰化縣變響應中央政策,推動C肝「三年減半、六年根除」,葉彥伯說,在行之有年的萬人健檢及利用既有業務「加C」加驗C肝策略下,已提前於今年達標。後續已著手規劃第二階段C肝防治計畫,重點是針對新感染、再感染的高風險族群、落實C肝防治,以及透過流行病學學理見證並評估C肝治療成效等。彰化縣衛生局推算彰化縣境內C肝感染盛行率約百分之三點二,要符合WHO的C肝消除標準,需治療一萬兩千八百餘人,現已治療一萬三千五百餘人,達標率為百分之一〇五。葉彥伯說,加C策略強調以個案為中心,利用原班人馬投入C肝篩檢及治療,減少溝通成本、加強資料整合。例如,洗腎室利用原有感控機制整合C肝篩檢;監獄方面商請原先有業務往來的同仁協調;毒癮者透過負責辦理中央減害計畫的單位;社區篩檢及治療則整合到施行已久的萬人健檢。許以霖表示,台南市四十五至七十九歲世代區間C肝篩檢涵蓋率近五成五,為六都之冠;口服抗C肝病毒藥物治療率近七成,透析病人口服C肝藥物治療率也超過八成五,亦居六都之冠。臺南市C型肝炎篩檢亮點為「C型肝炎防治結合科技」與「C型肝炎篩檢無國界」,以建置C型肝炎篩檢預約平台、運用台南市科技防疫健康共照雲與多元媒體途徑等策略提升C肝篩檢率;同時,亦鼓勵新住民參加C肝篩檢。康照洲表示,台灣扶輪社至今金援逾七千五百萬元予基層醫療人員及民眾等,近十三萬人受惠,顯示非政府組織在C肝消除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台灣扶輪社也呼籲社友提供員工免費C肝篩檢,以企業為單位共同消除C肝。三大肝外共病 應全面篩檢C肝以控制疾病C肝病毒感染會引起全身發炎,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慢性腎臟病三大肝外共病。相反地,這三大慢性病患者感染C肝時,因為產生胰島素抗性,也會容易讓疾病不好控制或惡化。簡榮南說,此族群應全面篩檢、治療C肝,以控制疾病。胡琮輝表示,過去討論C肝共病,多會關注愛滋病等共病高盛行族群,但中低風險的共病末期腎臟病前期、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也是須受重視的C肝相關肝外病變族群。胡琮輝認為,為了C肝根除計畫,相較於對所有民眾普篩,不如針對相對有風險族群優先篩檢。因此,在他擔任C肝防治計畫召集人的彰化,嘗試先從全面篩檢「透析患者」著手,無論患者是否曾被檢驗過有C肝抗體陽性,都建議檢驗C肝病毒量。初期碰到多數洗腎中心並未配置胃腸肝膽科醫師,導致沒辦法開立檢測單,後續直接要求外載醫療人員直接進入洗腎中心協助篩檢,短短九個月內,完成縣內卅一家的洗腎中心的患者篩檢,幾乎百分之一百達到HCV RNA的檢測,其中有百分之八十八接受治療,接受治療者中有多達百分之九十四。同樣的做法,延伸在糖尿病以及末期腎臟前期或慢性腎病的病患者身上,不過,這兩種疾病不像是透析患者集中出現,因此尋求衛生所協助,胡琮輝表示,衛生所擁有最完善的糖尿病及腎臟病照護網,只要患者回診拿藥時,就能協助篩檢轉介治療。林漢傑指出,台灣糖尿病患者共二百三十萬人,其中八成於基層診所就醫,因此台灣肝臟學會與C肝共病如糖尿病學會、台灣腎臟醫學會等討論,制定基層醫師治療指引,教導治療C肝的方式,必要時轉診至肝膽腸胃科處理,以提高治療廣度,保障高風險病人安全。地方C肝篩檢動力不足 國健署:爭取提高補助至450元為達二〇二五年消除C肝目標,找出非特殊族群C肝患者至關重要,目前主要透過成人健檢篩檢。然而,與會專家直言,國健署B、C肝篩檢,僅補助兩百元,導致基層醫師篩檢動力不足。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當場承諾,將爭取二〇二四年前提升補助金額至四百五十元。從篩檢數據顯示,基層診所協助篩檢的比例最高,占七成八,醫學中心反而最低。簡榮南說,並不是醫學中心不篩檢,而是醫院篩檢一位健康的人,是由國健署給予的補助金太低;若是幫已經是罹患疾病的患者篩檢BC肝,健保署能給付四百一十元。導致基層診所雖是主要戰力,但戰力不強,此部分也值得爭取與討論。陳建仁表示,各單位給付至少要一致,國健署已喊出希望爭取從二百元調升至四百五十元,他認為這是政府應該要做的事情。魏璽倫則說,國健署的理念是以篩檢支持治療,除了將持續爭取在二〇二四年前提高B、C肝篩檢補助至四百五十元之外,並研議加碼補助,提高基層診所加入防治行列的意願。戴雪詠則是回應,除了給予健保給付,醫療人員查詢健保雲端病歷時,由於健保署與國健署資料介接,醫療人員也可了解病患接受C肝篩檢情況,以及後續追蹤、治療進度,並適時鼓勵病患接受詳細的檢查與治療。
-
2022-08-22 醫療.心臟血管
AI助攻心電圖!冠狀動脈阻塞偵測率74%可媲美核醫檢查
王先生胸悶去急診,做了12導程心電圖顯示結果正常,於是王先生回家休息,沒想到卻一睡不醒,死因是心肌梗塞。這類憾事時有所聞,難道心電圖這麼不準嗎?國家衛生研究院、長庚醫療體系、宏碁集團今舉行記者會,公布三方合作開發之「冠狀動脈阻塞智慧偵測系統」,可將心電圖對冠狀動脈阻塞的偵測率從49%提升到74%,預計明年進行臨床試驗,可望幫助醫師及早安排病人做支架或繞道手術,避免猝不及防的遺憾再發生。林口長庚外科部副主任葉集孝表示,心電圖可偵測心肌梗塞,但對於心肌梗塞發生前的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12導程心電圖偵測率只有49%,大約10%冠狀動脈阻塞患者的心電圖檢查結果是正常的。因此,病人可能前一年心電圖都正常,後一年忽然發現三條冠狀動脈嚴重阻塞,血液都快流不過去了,需要開刀。如果能在血管完全塞住之前就發現並且妥善介入,就有機會預防心肌梗塞這類緊急情況發生。宏碁集團經理蔡宗憲表示,以12導程心電圖訊號和心導管結果作為黃金標準,經過前處理、標記重要心電圖特徵標記,宏碁智醫建立的機器學習平台經過深度學習,可以幫助醫師預測患者是否有阻塞風險。葉集孝表示,經過測試發現,AI能協助醫師看出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及早發現有冠狀動脈阻塞的病人,甚至精準預測阻塞的部位,偵測率從49%提升到74%,可媲美核子醫學檢查。葉集孝表示,林口長庚醫院每年有23到30萬人做12導程心電圖,將利用5年資料進行回溯性研究和深度學習,進一步提升系統準確性、驗證系統有效性。期待未來可發展出軟體,直接安裝在心電圖的機器,瞬間協助判讀原始數據;AI除了判讀原始數據,也能辨識圖檔,未來若能將資源釋出,也可幫助各層級醫療院所都能夠更加精準判讀心電圖。國衛院院長梁賡義表示,國衛院(學研)、長庚體系(臨床)、宏碁與旗下宏碁智醫(產業)三強聯手,2020年1月1日正式啟動「智慧預測系統之建置」,截至目前為止,已經在ECG心電圖及體學領域申請6項發明專利(共計19件),其中3件台灣專利已獲證,為陸續開發完成的商品提供充分的保護。副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其中「醫療器材軟體(SaMD)」商品的開發,已實際應用3項ECG專利,包括上述冠狀動脈阻塞智慧偵測系統。計畫執行至今,也已發表3篇論文至國際期刊,主題包括心臟病、糖尿病周邊動脈阻塞、糖尿病腎病變, 其中糖尿病腎病變論文,因找到預測糖尿病腎病變的生物標記,並解密多器官溝通之分子致病機制,格外引起高度關注。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表示,健康醫療是文明的重中之重,但智慧醫療仍需要靠人,AI不可能取代人,只是用來服務人類智慧的工具。宏碁希望以資通訊角度共襄盛舉,透過新的工具,幫助人類智慧發揮地更好,讓台灣的醫療國際化、創造出更高的價值。
-
2022-08-22 醫療.泌尿腎臟
慢性腎病引起尿毒性搔癢 醫師:照光療法可改善
一位70歲男性洗腎多年,近日因疲倦、皮膚乾燥與全身發癢,不得不全身搔抓,晚上甚至失眠,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醫師查出,他應是慢性腎臟病相關的尿毒性搔癢症。後來經腎臟科與皮膚科會診,配合藥物、衛教與照光治療,3個月後搔癢情形明顯改善。大里仁愛醫院皮膚科醫師呂賴穎說,尿毒性搔癢症是一種發生在慢性腎衰竭患者的局部或全身性發癢。據統計,有約4至8成的洗腎患者為尿毒性搔癢症所苦。其詳細病因不明,但推測可能為一種全身性的免疫失調反應,而肥大細胞分泌組織胺也與加速尿毒性搔癢有關。因此,包括洗腎不完全、副甲狀腺亢進症、高血鈣或高血磷等電解質失調狀態、維生素A過多等都可能是致病危險因子。呂賴穎說,要避免以上這些症狀,建議應做到:●規律洗腎:完整洗腎療程與與避免電解質失調,監測血鈣、血磷、血鎂、副甲狀腺亢進等問題,可從根本上控制尿毒性搔癢症。●皮膚保濕與避免過度搔抓:皮膚嚴重乾燥的病人,淋浴時勿用太熱的水,且不可過度清潔皮膚。沐浴後,需每日用較油的乳液或凡士林早晚塗抹2~3次,可減少癢感與維護正常皮膚屏障,並減少皮膚發炎與感染的機會。●外用止癢藥膏:若病人已出現紅疹甚至結節性癢疹,乳液已無法妥善改善搔癢症狀,此時則需加上外用類固醇或其他止癢藥膏來做症狀控制。●口服抗組織胺與抗癲癇藥物:口服藥物包括抗組織胺、抗癲癇藥物、抗憂鬱藥物、鴉片類拮抗劑等。這些藥物於臨床與研究中均顯示有療效,但口服抗組織胺仍為治療的首選。●照光療法:對於頑固性尿毒性搔癢症之患者,口服與外用藥物效果均不佳時,可考慮使用照光療法。照光對於尿毒性搔癢症的有效在於可以減少發炎前期細胞素,造成肥大細胞衰敗凋亡,調節免疫系統,且照光療法沒有口服藥物的嗜睡、昏沈等副作用。呂賴穎說,針對頑固性尿毒性搔癢症之患者,除了按時腎臟科洗腎治療外,可以配合皮膚科治療與衛教,提升患者預後品質。皮膚搔癢的原因很多,唯有尋求皮膚專科醫師診治,規劃病人治療療程,達到有效止癢目的,讓長期洗腎患友步入正常生活軌道;千萬不要聽信偏方,以免延誤病情。
-
2022-08-21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醫療費用太沉重?毛爸媽曝血淚「前後近百萬」 過來人這樣看
養寵物的開銷除了伙食費,讓飼主苦惱的非醫療費用莫屬了。有PTT網友發現寵物醫療費用動輒上萬元,好奇飼主們至今已經花了多少錢。留言回覆數十萬的不在少數,花到百萬元的更是大有人在。原PO在WomenTalk版上發文詢問,Google搜尋寵物醫療相關所需費用,發現比想像中的來得可觀。若是稍微嚴重一點的病,一次噴個上萬元似乎是常態。因此好奇各位有養過寵物的飼主們,已經花了多少醫療費在寵物上?「最近才花五萬多在我的兔子身上QQ 開刀超貴」「老年貓癌症5~20萬」「目前一隻貓嚴重口炎拔牙累積2萬」「目前花了五六千在幼貓上了」「摺耳貓腎病18歲一年20萬」「今年噴超過十萬了」「吉娃娃後腿開刀 7萬」。也有飼主似乎在心靈及經濟上難以負荷,感慨表示「送走這隻貓咪之後我不會再養了」。也有部分人花費足以買一台車。「老狗養了18年最近剛離開,統計前後近百萬」「兩年多 心腎 約50萬」「最後8個月30萬 癌末」「家母的朋友花了70萬,我朋友破百萬」。然而也有人表示「但牠的愛無價,多少都願意付出」「是家人所以願意花」。如此大筆的意外花費,許多人也建議可以考慮買寵物險轉嫁風險。另根據先前整理過的「2022寵物險各家方案」,各家的自費額、投保年齡都有各自的限制,毛爸媽們可依需求為寵物選擇。
-
2022-08-14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降下來後就可以不用再吃藥了嗎?糖尿病專家解惑
「剛確診糖尿病的時候,對於糖尿病很陌生。雖然有試著控制飲食,但是血糖依然不穩定。」 65歲的模範糖友翁女士說,「每次回診,我都會把關於血糖的問題提出來跟醫師討論,不管是飲食、運動或藥物,醫師都能幫忙解答疑惑。我也遵照醫師、衛教師的指示,按時使用藥物並調整飲食、運動、生活型態,漸漸把血糖控制好。」「一開始認為血糖降下來就可以不用再吃藥,直到經醫師與衛教師解說後才了解,正是因為有藥物發揮作用才能穩定控制血糖,貿然停藥會讓血糖再度失去控制,讓先前的努力付之一炬。」翁女士分享,她參與醫院的糖尿病衛教諮詢已經累積12年,從一開始對糖尿病的一知半解,到現在逐漸累積豐富糖尿病資訊,面對血糖治療也更加得心應手,每次回診檢查,糖化血色素都能維持在6.5%以下,更沒有發生過任何併發症!「請不要害怕,有問題就要提出來和醫師、衛教師討論。了解藥物對身體的幫助、血糖監測的重要性、飲食的內容,都可以幫助血糖達標。」翁女士說,「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的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對我的幫助也很大,只要有什麼問題或不了解的地方,隨時都可以點進去看,找到正確的資訊。」翁女士強調,「依照醫師的說明服藥、飲食,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並定期篩檢預防併發症,做個快樂的控糖人也可以很簡單!」良好醫病溝通,幫助血糖達標現代醫學科技進步,藥物研究發展迅速,陸續有許多不同機轉的糖尿病藥物出現,讓糖尿病治療選擇多元化。奇美醫院內分泌科主任楊純宜醫師指出,以往的治療大多是由醫師決定,直接開立藥物,但是隨著民眾知識水準提升,加上電腦、手機的普及,糖友可以從網路上查到許多跟糖尿病相關的資訊還有治療方式,使醫病溝通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因為糖友容易受到不實資訊、傳統觀念的影響,而對藥物產生疑慮,進而影響用藥行為,需要雙方充分溝通、釐清。診間確實常常遇到病人本身或家屬,不接受醫師的建議或是溝通不良,楊純宜醫師說,因為網路、廣播、電視的不實廣告非常多,導致患者尋求偏方,而錯過治療時機,甚至造成嚴重心血管、腎臟等併發症。透過良好的醫病溝通,患者才能了解糖尿病的治療目標,除了血糖達標外,也要重視相關併發症,例如心臟、腎臟、血管等問題。導致醫病溝通不良的因素非常多,楊純宜醫師說,有時候是醫師比較強勢,導致病人抗拒或不敢發問,有時候是病人接收到錯誤的觀念或資訊,另外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很多患者不敢到醫院,都會造成醫病溝通的問題。「從剛診斷糖尿病開始,我們就要給予正確的治療觀念,提醒他們不要聽信一些誇大、不實的資訊。」楊純宜醫師說,「許多錯誤的資訊會宣稱治癒糖尿病,事實上糖尿病就是要長期控制,第一個是飲食控制,飲食控制對糖尿病的治療非常重要;第二個是生活型態的改變,例如減重、戒菸、戒酒;第三個是規則運動;第四個是按時用藥。如果合併其他相關疾病,例如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心臟病等,也要加以控制。」因為需要多方面介入,無法單靠醫師來完成,必須許多專業的參與,包括營養師、衛教師、藥師,甚至其他科的醫師,如腎臟科、心臟科、復健科、神經科等。醫療團隊會根據每位患者狀況與需求,提供適切的協助,達成更好的溝通。積極控糖,保護腎臟糖尿病人最害怕的併發症就是洗腎,所以常常會有病急亂投醫的現象,楊純宜醫師說,坊間、網路、電台常推銷一些宣稱可以護腰子的祕方。但是自行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反而可能導致腎功能急速惡化,得不償失。糖尿病腎病變是很多糖友面臨的問題,楊純宜醫師說,隨著醫學進步,目前已經有許多糖尿病藥物可以在不造成腎臟負擔的狀況下,幫助腎臟功能不好的病患穩定血糖。藉由醫病溝通了解病人需求,提供正確的訊息,並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式,其實相當重要,楊純宜醫師提到,各醫院都有製作相關說明書,可以幫助病人理解,降低他們對於治療糖尿病的抗拒,達到更好的控糖成效。「醫病溝通確實是可以改善病人對於糖尿病治療的許多疑慮,」楊純宜醫師分享,「門診有位病人,血糖一直都控制得不穩定,經過深入的溝通,我們才知道,病人誤以為吃血糖藥會傷害腎臟,所以就自行減藥。我們就跟他說明,其實糖尿病控制不良才更容易使腎功能惡化,甚至洗腎。台灣洗腎的病人中,主要便是血糖控制不良造成的糖尿病腎病變。病人了解到血糖控制的重要性,願意配合藥物治療改善血糖,他的腎功能也較為穩定。」台灣已經有兩百多萬糖友,受限於看診時間,醫師可能沒辦法做長時間衛教,所以需要衛教師的協助。楊純宜醫師,糖尿病衛教學會也有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聊天機器人,能夠及時回覆病人疑問,提供正確資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很多病友不願意長時間留在醫院,使得數位工具更加重要,能夠發揮更大的幫助。糖友提問:如果發生高血糖的時候,建議處理的方式是什麼?糖尿病的治療目標包括飯前血糖、飯後血糖、以及糖化血色素,楊純宜醫師說,由於每個患者的年紀、本身有的其他慢性疾病皆不相同,控糖目標會略有差異。臨床上是採取個人化,漸進式的降糖目標,配合相關併發症的風險管理,這樣才是比較周全的糖尿病照護。糖友們最好養成監測血糖的習慣,若發生高血糖或低血糖的狀況,要檢視飲食的內容與分量。楊純宜醫師提醒,血糖藥一定得按時使用,才能幫助血糖穩定。運動的強度、時間也都會與血糖有關。維持規律的用藥、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對糖友非常重要。如果血糖還是起起伏伏,便要考慮到可能是藥物本身問題,要盡快回診與醫師討論喔!原文:
-
2022-08-12 焦點.健康知識+
人一天要喝多少水才夠?水對身體影響、體內水分要多少才充足?美國營養學會教你判斷
每天到底要喝多少水才夠?服務業總是擔心上廁所影響工作不敢喝水、在外期間怕跑廁所而不敢補充水分…小心長期水分不夠,恐怕會對身體帶來不良影響!如何增加水分的攝取、一天又該補充多少水分,且看美國營養學會如何建議!水的重要性:維持正常機能、降低感染風險身體約60%是由水組成的,主要維持身體系統正常運,保持充足的水分,有助於降低罹患腎結石、泌尿道感染和便秘的風險。身體會因排尿、排便和流汗而造成水分流失,喜歡運動的人會因汗水流失更多的水分,這是因為身體要降溫所致。另外,發燒和腹瀉等疾病也會導致水分額外流失。體內水分過多、過少均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如果失去的水分比飲用的多,身體就會脫水。脫水會對身體造成嚴重損害,導致頭痛、頭暈或消化問題。輕度脫水會影響情緒、記憶力或處理事情的能力。一旦身體補充水分後,這些症狀大部分就會消失。嚴重脫水建議送醫治療,因為會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像是精神錯亂、腎衰竭、心臟問題,甚至導致死亡。過量飲水也會對身體造成危害,雖然不常見,但運動員和患有特殊疾病的人,可能會面臨到水份過多的風險。液體需求視個人狀況而定,需考量年齡、性別、健康狀況、活動量等許多因素會影響身體需要多少水,包括:年齡、性別、活動量和整體健康狀況。在懷孕期間和哺乳期間則需要更多的水。患有某些健康問題的人,例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腎病、嚴重感染、腹瀉,對於液體也會有不同的需求。一般健康人的每日水分建議攝取量: 女性每天的總水量約為11.5杯,男性約為15.5杯,這些包括從食物及飲料中攝取到的水分。檢查身體水分是否足夠,簡便方法用尿液顏色判斷檢查是否攝入了足夠的水,可以從尿液顏色了解,如果攝取足夠水分,尿液顏色會呈現淡黃色。如果尿液是深黃色或琥珀色,表示水分攝取不足,需要再多補充些水分!增加水分的方法水分來源:補充水分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維持身體健康,可以透過飲用飲料、吃水果和蔬菜等含水量高的食物來補充。飲料選擇,可以挑選無糖的飲品,像是水,如此可以控制熱量避免攝取過多添加糖。1.觀察自己是否出現口渴情形:如果覺得口乾,就適時補充水分。夏季炎熱或是喜歡戶外運動者,補充水分更是重要。2.選擇水:用水代替蘇打水或能量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熱量。3.喝水時機:可於用餐時、餐與餐之間喝水。4.攜帶水壺:隨身攜帶,這樣想喝水時就可以方便取得。5.添加風味:增加變化,將新鮮的檸檬或柳橙汁擠入水中,加入幾片黃瓜片或加入新鮮的羅勒葉。水分含量高的食物1.含水量為 90-100%,包括:A.水、蘇打水和脫脂牛奶等飲料。B.水果:尤其是哈密瓜、草莓、西瓜。C.生菜、高麗菜、芹菜、菠菜和煮熟的南瓜等蔬菜。2.含水量為 70-89% 的選項包括:A.水果:香蕉、葡萄、柳丁、梨子和鳳梨。B.蔬菜:胡蘿蔔、煮熟的綠花椰菜和酪梨。C.優格、卡特基起司和瑞可塔起司等乳製品。
-
2022-08-05 醫聲.慢病防治
美NCCC指糖尿病是社會問題 蔡世澤籲:別讓病友泡在糖水裡
根據統計,全台約有240萬名糖尿病患者,共病如心血管疾病、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等,也影響病人甚深,是健保第二大支出疾病,每年近萬人死亡,是國人10大死因之一。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蔡世澤指出,美國國家臨床照護委員會(National Clinical Care Commision, NCCC)認為糖尿病不僅是健康問題,更是社會議題。NCCC籲多元食物、徵糖稅、哺乳假NCCC在今年一月發佈的報告中表示,糖尿病需政府多元整合,才能降低民眾罹患風險。其中建議,農業部應資助健康食物栽種,用於學校營養午餐,增添飲食多樣性,或鼓勵多喝水;糖税也被提及,呼籲於含糖飲料瓶身附上警語,並提高消費稅;勞動部則應提供婦女高達三個月的帶薪產假,鼓勵其餵養嬰兒母乳,降低母親罹患妊娠糖尿病、兒童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針對準糖尿病患們,委員會提到,糖尿病藥物二甲雙胍是預防惡化的重點,應納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審查並批准,同時輔以其他預防計畫,防止糖尿病前期惡化至下一階段。委員會也指出,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保障的範圍僅限於一般預防,對於確診糖友沒有太多照護,所以委員會提議,為了避免引起併發症及阻止殘疾程度惡化,法案應免費提供預防措施,包含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連續血糖監測系統,甚至是防範糖尿病失明的視網膜散瞳檢查。保心護腎防共病 蔡世澤盼放寬新型糖尿病藥物健保給付依照國內中央健保署的數據,糖尿病每年花費健保超過300億元,再加上高比例糖友衍生的心腎共病,慢性腎臟病的醫藥支出更為驚人。蔡世澤說,台灣糖尿病政策應參考NCCC的建議,尤其是治療和預防共病的部分。他說,糖尿病共病病患中,近半肇因於糖尿病控制不佳,顯示控制血糖的重要性,不僅可以減少共病的發生,也能減輕病患與健保的負擔。此外,肥胖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素,蔡世澤表示,病友都知道運動、減肥的重要性,然而生活上卻很難持續落實,若搭配降糖兼具器官保護效益的新型藥物,抑制食慾、減重、穩定血糖,即可降低14%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21%腎病變發生及12%死亡率,達到保心護腎的效果。目前該藥物健保給付要求糖友的糖化血色素須長達六個月維持8.5%以上,或已發生重大心血管疾病,但蔡世澤說,多數醫師「不會讓病人泡在糖裡面那麼久」。他呼籲,降低給付標準,再搭配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支持,不單有益糖友,第三年起將會大幅減少共病所需的健保支出,是個長久之計。
-
2022-08-02 醫療.新陳代謝
40歲以上6成腰圍過粗 小心代謝症候群
台灣中年發福又有代謝症候群的人超過6成!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成人健檢資料顯示,40歲以上的國人,逾六成有腰圍過粗問題,且患有代謝症候群,進而容易引起三高慢性疾病的發生。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量腰圍」是有效預防代謝症候群的方法。吳建遠指出,根據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一半以上是慢性疾病,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等,這些疾病有共通的危險因子為「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加「二害」(腰圍過粗、好膽固醇不足),只要符合三項以上,即是罹患了代謝症候群。4成5民眾 逾一年沒量腰圍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許惠恒說,腰圍失控,不僅可能引起三高慢性疾病上身,更可能使醫療支出大增。為了能夠及早預防或控制代謝症候群,最簡易的方法就是量測腰圍。但根據基金會2022代謝症候群認知調查發現,4成5民眾超過一年沒有量測腰圍。國健署107年健康促進調查(HPSS)也有類似結果,18歲以上民眾對於「腰圍過大較容易得到代謝症候群」有高達7成5的正確認知率,但有近5成超過半年沒有量腰圍,甚至近1成5從未量過腰圍,顯示民眾擁有足夠的健康識能,但沒有落實量測腰圍。許惠恒指出,腰圍過粗也就是腹部肥胖,代表內臟脂肪囤積,容易引起體內慢性發炎反應,導致血糖、血脂、血壓三高異常,出現所謂「代謝症候群」。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為無代謝症候群者的六、四、三、二倍。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民眾應養成定期量測腰圍,並記錄與追蹤其數值變化的習慣,且成年男性腰圍要保持在90公分以下、女性要保持在80公分以下,同時強調採行健康生活型態的重要性,如體重控制、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等,才能掌握健康與優質生活。
-
2022-08-01 醫療.新陳代謝
年過不惑腰圍過粗 罹糖尿病機率恐大增6倍
國健署根據109年資料顯示,40歲以上接受成人預防保健的國人,超過6成腰圍過粗,同時患有代謝症候群。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最新國人十大死因中,「三高加二害」更是重點危險因子,因此希望推廣國人定期量側腰圍,隨時監測身體狀況。吳建遠表示,根據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有一半以上是慢性疾病,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等,這些疾病有共通的危險因子「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加「二害」(腰圍過粗、好膽固醇不足),只要符合三項以上,就是罹患了代謝症候群。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許惠恒則說,根據基金會2022代謝症候群認知調查發現,有4成5的民眾超過一年沒有量測腰圍。但腰圍失控不僅可能引起三高慢性病上身,更可能使醫療支出大增。因此,為能及早預防或控制代謝症候群,最簡易的方法就是量測腰圍。許惠恒也指出,腰圍過粗(腹部肥胖)代表內臟脂肪囤積,易引起體內慢性發炎反應,導致血糖、血脂、血壓三高異常,是謂「代謝症候群」。罹患代謝症候群的人,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為無代謝症候群者之6、4、3、2倍。因此,為響應「89量腰日」,加深民眾對健康腰圍「男性應小於90公分,女性應小於80公分」的印象,國健署、健保署與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共同舉辦「量腰存健康」記者會,邀請22縣市首長、明星響應量腰;同時也邀請民眾利用「健保快易通APP」的「健康存摺」功能,只要記錄上傳腰圍量測的數值,前1.5萬位完成者可獲得購物抵用金,且期間所有完成者可參與抽獎活動,詳細資訊可上財團法人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官網查詢。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8千死 36%簽DNR恐是致死率高原因之一
Omicron疫情爆發至今,累計死亡人數昨突破八千人,達八○四○人。分析國內致死率高原因,除高齡者染疫後多為重症,治療難度增加外,國內多名專家、醫師認為,DNR占比偏高也是原因之一。去年指揮中心分析死亡原因,有百分之十七點八簽署DNR,本報分析今年死亡案例數,簽署DNR比率已達百分之卅六點四。所謂的DNR(Do-Not-Resuscitate),即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指揮中心自五月六日起公布死亡個案說明圖卡中,在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案例以淺藍色字體註記DNR,疫情嚴峻之際,每天圖卡幾乎均一片藍字。到底有多少死亡案例簽署DNR?指揮中心並未提供數據,本報自行統計今年五月六日至七月卅日,總計八○二三名死亡個案,二九一九人簽署DNR,占百分之卅六點四。DNR死亡個案 五成八年逾八十進一步分析簽署DNR死亡個案,女性占四成、男性六成;年齡分布,年逾八十者占最高,為百分之五十八點二。而九成九以上簽署DNR的死者與共病纏身,年長者以癌症、慢性腎病、中風、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神經系統疾病等,較為常見;青壯年則以癌症、慢性腎病、神經系統疾病等居多。統計顯示,僅廿二名簽署DNR確診死者無任何慢性病或其他共病,占比百分之○點七,最年輕無共病死者僅卅多歲。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在死亡確診個案中,逾三成六簽署DNR,比率偏高,這可能是導致台灣致死率高的原因之一,如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去年七月所說的「有些人其實是可以救得回來的」。DNR占比高 與機構住民有關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理事長蔡兆勳認為,看數據確實會給人負面聯想,今年DNR占比偏高,應與機構住民染疫率高有關。機構住民體弱、常住院,入住機構時,多會被問是否要簽署DNR,也可能有部分是背後的各種因素,造成DNR應用時機不恰當所致,「但現在回頭講都是傷害。」放棄急救插管的紅線應該畫到哪?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新冠專責病房負責人陳鵬宇表示,臨床判斷標準為有無機會拔管及肺部功能,若狀況極差,估插管後兩周無法拔管,須氣切裝呼吸管,傾向不插管急救、不電擊。中暑合併新冠 染疫死亡第二例本土昨新增二萬一二七三例、境外移入二二八例,死亡六十例。死亡案例中,出現國內第二例中暑合併新冠肺炎案例,四十多歲男性,廿一日反覆高燒至四十點九度,廿四日死亡。昨新增一五六例中重症,其中為兒童重症,是一名九歲男童染MIS─C。
-
2022-07-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DNR 1/36.4%死亡案例簽DNR 放棄急救紅線在哪?
Omicron疫情爆發至今,累計死亡人數昨突破8千人,達8040人。分析國內致死率高原因,除高齡者染疫後多為重症,治療難度增加外,國內多名專家、醫師認為,DNR占比偏高也是原因之一。去年指揮中心分析死亡原因,有1成7簽署DNR,本報分析今年死亡案例數,簽署DNR比率已達3成6。DNR(Do-Not-Resuscitate),即拒絕心肺復甦術或維生醫療。指揮中心自5月6日起公布死亡個案說明圖卡中,在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案例以淺藍色字體註記DNR,疫情嚴峻之際,每天圖卡幾乎均一片藍字。到底有多少死亡案例簽署DNR?指揮中心並未提供數據,本報自行統計今年5月6日至7月30日,總計8023名死亡個案,其中2919人簽署DNR,占比達36.4%。 自今年5月6日到7月29日,公布7963名死亡個案,其中2902人簽署DNR,占比約36.4%。這些個案當中,大約58.2%逾80歲、60到79歲有32.7%、50多歲5.8%、20到49歲3.1%、有0.2%在20歲以下,其中女性占4成、男性達6成。簽署DNR者大多有共病,長者常見癌症、慢性腎病、中風、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神經系統疾病等;青壯年常見癌症、慢性腎病、神經系統疾病等。但也有22個人沒有任何慢性病或其他共病,達0.7%。進一步分析其年齡,90多歲女性有6位、90多歲男性一位、80多歲男性5位、80多歲女性一位、70多歲男性兩位、70多歲女性一位、60多歲男性3位、60多歲女性一位、40多歲女性一位,還有一位男性僅30多歲。簽與不簽 放棄急救的紅線應該畫到那裡? 去年7月6日,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曾在疫情記者會公布數據,當時雙北疫情大爆發,去年5月11日到7月4日共675人死亡,其中兩成簽署DNR,他曾說,「拒絕急救」個案是死亡率較高的原因之一,但隨即引發渲然大波,讓他於隔日公開致歉。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在死亡確診個案中,逾三成六簽署DNR,比率偏高,這可能是導致台灣致死率高的原因之一,如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去年所說的「有些人其實是可以救得回來的」。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認為,養護中心住民染疫致死率偏高,另一個主因為許多住民在住進機構時,就簽署了DNR同意書,一般來說,比率高達四五成,也就是一旦病情危急,就拒絕緊急處置,在染疫後,即使病危,只能「在地收治」,不會轉送大型醫院緊急搶救。DNR數據偏高 醫學會:確實可能是在不當時機推動所致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科主任蔡兆勳認為,光看數據占比,確實給人負面聯想,但今年DNR占比高,應與機構住民染疫率高有關。機構住民大部分抵抗力弱或經常住院,入住時幾乎都會例行詢問,如果病情發生不好的變化,是否需要送醫急救。現在民眾比較能接受善終觀念,大都會認為不要這樣折騰,希望可以選擇機構或家中過世。 再者,確診住院,家屬不能陪病,確實減少有以往家屬意見不合、臨陣推翻DNR的情況。國內累計近9千名確診死亡個案,蔡兆勳說,「確實可能有部分是基於各種原因,造成DNR應用時機不恰當所致,但現在回頭講,都是傷害了。」為此,從去年7月迄今,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兩度修正疫情期間DNR處置標準,擬定臨床指引。去年8月公布「台灣新冠肺炎安寧緩和醫療建議手冊第一版」,預計8月中旬則將發表第二版簡易版。
-
2022-07-18 醫療.泌尿腎臟
皮膚搔癢,竟是腎臟出問題!腎臟病反應在皮膚的11種徵兆
腎臟疾病為國內常見的慢性病,不當用藥習慣可是會造成腎臟受損。臨床上建議出現泡泡尿、水腫、三高、貧血、容易疲倦等五症狀就建議做相關檢查,以免延誤!當患有腎臟疾病,早期不會在皮膚上造成影響,但隨著疾病進展,漸漸會觀察到一些皮膚的症狀,影響皮膚的11種方式:1、 皮膚變得極度乾燥:乾燥的皮膚,會變得粗糙、感覺很緊繃、容易裂開、出現像魚一樣鱗片。患有末期腎病的人皮膚有極度乾燥情形很常見,需透析或腎移植進行後續治療。2、皮膚發癢:皮膚搔癢是腎臟病常見症狀。搔癢的頻率甚至會影響到生活日常。有些人只在一個區域發癢,也可能蔓延到身體其他部位。3、抓傷或抓痕:當經常抓癢時,會影響皮膚表皮。出現像是生的、流血的皮膚或瘡、皮膚變得厚(慢性單純苔蘚)、堅硬腫塊出現劇癢(結節性癢疹)。如果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緩解搔癢,需要去看皮膚科。患有末期腎病的人可從UVB光療得到緩解。4、膚色改變:當腎臟不正常運作時,毒素會在體內積聚。一定程度的毒素堆積會導致皮膚顏色變化。可能出現:蒼白沒有血色、成冷色系(灰色)、足部皮膚變黑、黃色、厚實的皮膚,有凹凸和深紋、像白頭粉刺的囊腫。5、指甲變化:腎臟疾病會影響指甲、腳趾甲或兩者的外觀。有晚期腎病的人可能會出現:一個或多個指甲上部為白色,下方為正常至紅棕色、沒有血色的指甲、指甲出現橫紋(Muehrcke 指甲)。6、腫脹:正常腎臟會清除體內多餘的液體和鹽分。當患腎臟疾病時,就會影響其作用,如此體液和鹽分就會積聚體內。容易腫脹部位包括:腿、腳踝、手、臉。7、皮疹:當腎臟無法清除體內廢物時,就會出現皮疹,尤其是患有末期腎病。8、水泡:患有末期腎病的人會出現水泡,水泡會在這些部位形成:手、臉、腳。9、肚子裡有腫塊:可能是腎癌的徵狀。早期階段,腎癌少有臨床症狀。隨著癌症進展,會導致這些部位出現腫塊:腹部、下背部。10、皮膚緊繃,不能捏:這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副作用,當進行核磁共振或其他需要顯影劑的測試會發生這種副作用。钆是一種顯影劑,會影響腎臟,可能出現症狀包括:皮膚腫脹和緊繃、膝蓋關節活動受限制。11、皮膚下鈣沉積:腎臟體內工作,包括平衡血液中的礦物質,例如鈉和磷酸鹽。當腎臟不能保持平衡時,有些人的皮膚會出現鈣沉積。鈣沉積物通常在關節周圍形成但是不痛。但是,發生在指尖內時,則會引發巨大痛感。【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排名第一過敏原:塵蟎!醫師提點塵蟎6注意事項麥粒腫(針眼)與霰粒腫傻傻分不清?麥粒腫、霰粒腫病因、區別、臨床症狀、治療方式 肌肉酸痛、受傷疼痛傻傻分不清?如何緩解肌肉酸痛、怎麼鍛鍊身體?查看原始文章>>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2-07-11 醫療.新陳代謝
遠離糖尿病腎病變 醫師解析糖尿病患者應該了解的藥物-SGLT2抑制劑
淺談糖尿病治療藥物選擇根據2022年糖尿病學會所訂定的第2型糖尿病照護指引,糖尿病的第一線治療是以病人為中心,思考病人本身相關共病、年齡、認知、高低血糖的風險,去做生活型態的調整,或是以Metformin口服藥物給予血糖控制。因為先前的研究大多認為Metformin可有效控制糖分外,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而在接受這樣的第一線治療後,經評估後病患若還是有高血糖相關的症狀,或是糖化血色素依舊高於個人化目標值的1.5%以上時,此時臨床醫師就會思考是否要加入第二線治療。若高血糖症狀還是存在,建議先以Insulin胰島素治療。若是病人糖化血色素依舊高於個別化目標值的1.5%以上,則會建議使用第二種抗糖尿病藥物,於此同時考量病人是否存在其他糖尿病併發症風險,如: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心衰竭、糖尿病腎病變等,並依此選擇病人所需有器官保護功能的抗糖尿病藥物。而本文所要介紹的藥物,就是上述有器官保護實證的藥物之一,SGLT2抑制劑,也就是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糖尿病腎病變的機制糖尿病腎病變牽涉到許多分子層級的變化,也是許多新興研究的熱門議題。本文以大方向解釋糖尿病腎病變產生的機制。其中大原則是以腎絲球硬化為病理機制的核心,腎臟大約含有數十萬個腎絲球,這些腎絲球會受到生理機制調控去過濾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及多餘的水分。糖尿病腎病變通常是一個長久累積下來所產生的疾病,從一剛開始腎絲球結構出現變化至微量蛋白尿出現就可能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糖尿病病患血液中的血糖長期過高,會使腎臟血管擴張導致腎絲球血管血流增加、腎絲球內壓力升高,過濾率上升。於此同時,腎絲球血管內皮細胞所分泌的一氧化氮減少、對血管收縮素敏感度上升,血管收縮素又會再使腎絲球內的壓力上升。長久下來,腎絲球會逐漸增大,臨床上也會觀察到腎臟體積增加。而這樣不正常的腎絲球內壓力長久下來會使腎絲球逐漸受損、纖維化、硬化,最後腎臟過濾率也逐漸下降且腎功能開始變差,甚至出現蛋白尿症狀。另一方面,血糖的代謝產物也會傷害腎絲球,它們與腎臟細胞結合後,細胞會產生一系列的結構變化,如:纖維化、基底膜增。因此高血糖不僅會使腎臟血流調節機制出現問題,其糖分代謝物也會對直接對腎絲球造成傷害,導致腎絲球硬化,腎臟功能失去代償而無法回復。統整糖尿病腎病變的病程,臨床上可以分為五個階段:1.高過濾期(Hyperfiltration): 此時期腎臟過濾率會上升,腎臟會變大。2.沈默期(Silent): 腎臟過濾率維持在最高點,可能持續數年。3.微量白蛋白尿期(Microalbuminuria):腎臟過濾率開始下降,並回到基準值,同時尿中會開始有微量蛋白尿出現。4.明顯白蛋白尿期(Macroalbuminuria): 隨著過濾率開始顯著下降,蛋白尿也更加嚴重。5.末期腎病變(End Stage Renal Disease)一般而言,大多的病人需要在第三階段前控制,避免往更不好的方向發展。因此在診斷出糖尿病後,往往需要定期去做血液和尿液生化檢查篩檢,盡可能追蹤腎臟功能變化,並且提前預防。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因子當罹患糖尿病的時間越長,腎臟病變的風險也會越高,若患者同時有高血壓家族病史,或是本身就有高血壓時,也更容易出現腎病變,主要是因為高血壓會加劇腎絲球所受到的傷害。遺傳因素也是其中之一,若是家族有糖尿病腎病變的病史,這些人比起一般的糖尿病患者也有更高的風險。糖尿病腎病變的預防方式血糖控制為首要目標,因此飲食的生活調控是第一線需要做好的部分。另外,在糖尿病腎病變中病患應嚴格控制血壓,誠如腎病變機制中所提到的,血壓是導致腎病變很重要的因素。目前藥物有ACEI(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ARBS(第二型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都是常被使用的藥物。SGLT2抑制劑首先,我們來談談藥物的作用機制。一般生理狀況下,正常成人每天腎絲球約過濾180克的葡萄糖至腎小管,其中90%會由近曲腎小管SGLT2再吸收至循環當中。SGLT2抑制劑可以抑制這個在腎臟內再吸收葡萄糖的過程,而這些糖分就可以藉由尿液排出體外,不過它的副作用就包含了泌尿道感染等。心臟、腎臟保護的利器目前口服藥物除了希望可以有效降血糖之外,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可能產生的併發症。而國際有許多大型研究證明SGLT2的器官保護功效,而結果著實讓人振奮。在2015年一篇刊登於頂級醫學期刊NEJM的研究指出,其中一種SGLT2藥物Empagliflozin,於EMPA-REG OUTCOME試驗中,其可以讓第二型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起對照組可顯著減少14%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減少38%心因性死亡和35%的心衰竭住院率。同一篇研究也在隔年於NEJM上發表另一項成果,相較於對照組,還可以顯著減少39%糖尿病腎病變惡化的風險。後續,此種藥物類別的其他成員如:Canagliflozin、Dapagliflozin、Ertugliflozin的相關研究,也都陸續於NEJM中發表很棒的結果。像是以canagliflozin治療有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第2型糖尿病患3至4年後,相較於安慰劑組別,可以有顯著減少14%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因心衰竭住院之風險顯著減少33%,而因腎功能惡化或因腎臟疾病死亡的風險也減少40%。也因為這些研究結果的問世,讓病人在被診斷後,能有一個好的藥物選擇去延緩腎功能惡化及保護腎臟的效果。台灣FDA也已經核可針對不同類別的SGLT2 抑制劑用於心臟衰竭或是腎臟疾病的適應症,未來隨著更多的研究發展,SGLT2 抑制劑會持續在糖尿病用藥佔有一席之位。實際上目前針對其可以延緩腎功能惡化的療效原理,被認為是SGLT2抑制劑與腎臟間的直接或間接作用所達成的結果,可能背後的原因不僅僅是靠穩定血糖這麼單純,這部份依舊值得研究去探索。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心血管與腎功能保護上面,它確實是非常值得信賴的藥物選擇。參考資料:1.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2022第2型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2.Zinman, Bernard, et al. "Empagliflozin,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and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3.22 (2015): 2117-2128.3.Wanner, Christoph, et al. "Empagliflozin and progression of kidney disease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4 (2016): 323-334.4.Neal, Bruce, et al. "Canagliflozin and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events in type 2 diabet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77.7 (2017): 644-657【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遠離糖尿病腎病變。糖尿病患者應該了解的藥物-SGLT2抑制劑】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公費清冠1號限縮對象達共識 專家:「雨天收傘」恐不妥
全台疫情4月升溫,清冠一號讓民眾四處搶購,先前傳出衛福部擬調整公費清冠一號補助對象。今衛福部醫藥司長黃怡超說,已和專家學者達調整初步共識,「慢性病、重大傷病及未打滿3劑疫苗者」將納入考量中。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陽則說,中南部疫情仍嚴峻,此時「雨天收傘」中南部民眾的權益恐怕有所受損。公費清冠一號因未限制使用對象,全台疫情升溫之時有超過9.2萬人領用清冠一號,導致行政部門預算嚴重超支逾1.5億。6月20日傳出衛福部部務會議遭檢討費用超支,便提出以「年齡」作為提供公費清冠領用標準,13至64歲新冠肺炎確診者將改為自費,遭外界批不合理。黃怡超今日接受訪問時說,先前傳說13至64歲全都要自費使用清冠一號絕非事實,上周一衛福部也已經與專家學者討論並取得共識,但相關行政流程還在進行中,需待擬案後,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拍板。黃怡超表示,此次的修訂只是會重新調整治療指引,不再由年齡作為公費與否的認定,會以「感染風險」為主要考量,雖然已達共識,但確定不會在7月中旬就宣布新的指引適用對象。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柯富陽則說,並表示可參考西藥抗病毒藥莫納皮拉韋、Paxlovid,有特定的給付對象。柯富陽說,清冠一號不像西藥,有交互作用或副作用,因此會中專家提出,清冠一號的適用範圍不能只依照西藥的公費給付範圍來做界定。柯富陽說,會中專家建議除65歲以上,12歲以下民眾外,還要納入有「重症因子」的民眾納入公費給付對象,像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腎病,呼吸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等等;未打滿三劑疫苗者也被認為是染疫後的重症因子,因此也將納入公費給付對象。柯富陽指出,目前中南部疫情仍然嚴峻,正值此時中央若「雨天收傘」,中南部民眾權益恐受影響,因此衛福部要調整公費適用範圍,應該把中南部民眾的心聲納入評估當中。
-
2022-07-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清冠一號公費調整達共識 醫建議納未打3劑確診者
清冠一號應明訂公費適用對象,衛福部已與專家學者達調整初步共識,適用對象仍在擬定階段,不會單純以年齡劃分,將多方考量重症危險因子,有中醫師建議應納未打3劑疫苗確診者。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隨著單日本土個案數增加到萬例以上,衛福部中醫藥司日前邀集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及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研商 「公費COVID-19治療用台灣清冠一號申請補助方案」,盼調整公費清冠一號適用對象,以利公費預算更完善運用。衛福部中醫藥司長黃怡超今天上午告訴中央社記者,7月4日會議中,經過一番討論後,已和與會的專家、學者達成初步共識,認同不論西藥或中藥,只要是公費給付藥物就應該制訂明確適用對象。至於新版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指引方案仍在作業中,不排除會參考口服抗病毒藥物。黃怡超重申,新版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絕不會如外界所言簡單以「年齡」劃分,13至64歲確診者不一定只能自費購買,訂定未來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同時會將年齡以外的重症危險因子納入考量。至於外界關心的新版清冠一號公費適用對象何時上路,黃怡超表示,由於公費適用對象仍在擬定階段,需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拍板才算正式定案,日前指揮中心推估的7月暫不限縮清冠一號公費對象,時程推估合理,但新制準確上路時間未定,以目前作業進度推算,應不會7月中旬倉促上路。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柯富揚說,除了醫院確診者,自4月18日開放居家照護輕症者可公費使用清冠一號後,當時雖有優先適用對象,但沒有限縮公費對象,已累計多達9萬多人次的確診者使用過清冠一號,療效有目共睹,尤其清冠一號沒有明顯副作用或交互作用,不應該完全改為自費。柯富揚表示,認同公費給付的清冠一號應有明確適用對象,雖然可參考西藥,但不能只按照抗病毒藥物給付,中醫與西醫是兩種思維的醫學,同意新版公費對象不可僅以年齡區分,建議納入慢性肝病、腎病、免疫系統不全等慢性病或重大傷病確診者,甚至應該將未打滿3劑疫苗確診者納入。另外,柯富揚提到,雖然現在北部疫情已逐漸趨緩,但中南部疫情仍在,中南部確診者正是需要使用清冠一號階段,若在此時重新公告新版公費適用對象,「是否有必要雨中收傘,需要審慎評估」,建議新制上路、推動時間點應該往後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