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腎病
共找到
623
筆 文章
-
-
2022-05-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腎臟病能吃清冠一號嗎?使用新冠口服藥有無禁忌?醫詳解腎臟病患染Omicron該怎麼辦
最近COVID-Omicron造成的疫情快速升溫,本土單日新增案例突破8萬5千例,累積確診人數達到98萬1千多例,累積死亡數為1176例。在疫苗施打方面,第1和第2劑施打人數已超過80%以上,第三劑達到63%以上,而第四劑也從5月16日開打,三天來也施打了1000多劑。近期在為多囊腎腎友進行健康講座時,常被問到是不是該打第四劑疫苗注射?清冠一號在慢性腎臟病族群是否可以使用?當多囊腎病患者檢驗PCR陽性時,服用口服抗病毒藥有無禁忌症?還有在居家隔離期間要如何做好身心靈的調適?針對這些常見的問題,在本文來為大家解惑!慢性腎臟病族群是不是該打第四劑新冠疫苗?首先關於第四劑疫苗的注射,也稱作第二劑追加劑,目前可以選擇的疫苗包含莫德納(Moderna)疫苗半劑量、BNT疫苗全劑量、蛋白質次單元之高端疫苗和尚待原廠進口的Novavax疫苗全劑量。若在先前劑次接種出現不良反應,對前述疫苗產生過敏者,才可接種AZ疫苗。政府公告能夠接種第四劑的對象,是18歲以上免疫功能低下且病情穩定者,包含有8類族群,洗腎患者名列其中,其他對象為一年內曾經或正在進行免疫抑制的癌症患者、器官移植或幹細胞移植患者、HIV陽性患者、正接受高度免疫抑制藥物者、6個月內接受化療或放射治療者,和其他經醫師評估可以接種者。由於在2021年7月醫學報導曾指出施打mRNA疫苗(如Moderna和BNT)曾經出現個案有副作用,發生腎絲球腎炎和腎病症候群的狀況,因此有透析腎友會擔心疫苗不安全而不敢接受第四劑注射。其實根據文獻的報告,這類個案在施打Moderna第一劑時引發T細胞的免疫反應,身體出現水腫且出現重度蛋白尿,後來給予適當的類固醇治療後,可以將T細胞的免疫反應壓制下來,蛋白尿、身體水腫和腎功能異常狀況都有改善,這位病人在施打第二劑時仍使用口服類固醇藥物,注射後並沒有加重身體不良反應。目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第三劑和第四劑的注射時間間隔為滿五個月,我們建議腎友不必過度憂慮疫苗副作用,若身體有不適症狀,可以與您的主治醫師先討論過,確定是在病情穩定下再接受第四劑疫苗。慢性腎臟病族群是否可以使用清冠一號?其次對於清冠一號的中藥方使用,經詢問中醫方面的專家,提到在藥方內並無馬兜鈴酸成分,以腎毒性的角度來看,這個藥方並無傷腎的疑慮。對於慢性腎臟病(英文稱CKD)第4和第5期的病人,平時衛教時多提到要小心不要吃高鉀的食物,而清冠一號的藥方若遵照中醫師指示使用,在目前的臨床觀察並未造成CKD病友的高血鉀狀況。目前中醫師建議清冠一號對於PCR確診陽性的病人,用法為每日20gm,服用10天份。由於清冠一號在台灣有8家中藥廠製造,包裝大小份量不同,大包裝(10gm/包)是一天分2次服用,小包裝(5gm/包)是一天分四次服用。由於該藥方偏寒性,因此有些人會出現輕度緩瀉的情況,可以視訊問診詢問中醫師如何調整劑量。在這裡我要再次強調,清冠一號是一個中藥方,絕對不是保養的藥飲。因此若沒有快篩或PCR陽性者,就當作保養品來食用,這樣是非常不適合的做法。另外,我們也在報紙上看到清冠二號的臨床試驗,它算是清冠一號的加強版,其中有所謂「金銀花」的成分,這個成分用來抗病毒的效果非常好。但請大家注意,清冠二號還未上市,若自行購買來服用的話,恐怕是把自己當作白老鼠,這也是我身為腎臟科醫師不樂意看見的情況,目前還是希望大家要遵照中醫師的醫囑,請大家以清冠一號為主。多囊腎病患者確診服用口服抗病毒藥有無禁忌症?現在有兩種抗病毒藥:輝瑞藥廠的「Paxlovid (帕克斯洛維德) 」和默沙東藥廠的「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對於PCR確診的慢性腎臟病友來說,若腎絲球過濾率是在60 ml/min以上,便可以使用Paxlovid。但若腎絲球過濾率小於30ml/min以下,相當於CKD第4期的情況,便不能夠使用Paxlovid,而是要使用Molnupiravir。使用Paxlovid要注意會與許多藥物出現交互作用,另外還有一個很明顯的禁忌症,若是肝功能異常,達到嚴重肝硬化(C期)的程度,也不能夠使用這款藥物。在目前國外臨床試驗報告中,Paxlovid的治療效果很好,對於減緩病人重症住院的效果可以達到89%以上,而Molnupiravir則沒有那麼好的效果但是,Molnupiravir的好處則是可以使用在腎功能較差的病人身上。因此,對於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像是CKD第四期及第五期,或是透析的病人,若是可以吃口服藥的話,我們會建議服用Molnupiravir這款藥物。慢性腎臟病友居家隔離期間如何做好身心靈調適?目前疫情這麼嚴峻,我看到有越來越多的腎友已經快篩或PCR陽性,需要接受居家隔離的情況,也發現有些腎友會出現與家人分開的心理惶恐,因此強化腎友在隔離期間的身心靈之保健其實有其重要性。我在此分享台中榮總提出的「COVID-19病人心理健康策略建議」,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辨識災難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相關危險因子,了解之前罹患精神疾病包括焦慮和憂鬱症,不該輕易中斷藥物。要持續給予社交支持,基本上可以透過視訊軟體進行遠距溝通,比如在與精神科醫師在做視訊診療時,醫師會注意到病人的情緒波動,察覺對方是否處在急性壓力負荷的狀況。電子產品可應用於療養院、護理之家、醫院及監獄中,以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針對受影響的病人、家人和一般大眾使用電子產品及相關應用提供心理諮商,也要避免出現網路成癮的情況,重要的是透過電子產品增加溝通而不是掉入虛擬的世界。最後對於病人額外的生活壓力,能夠協助其紓壓,可以提供「正念減壓」這些自我調適的方法。狄更斯在雙城記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智慧的年代,也是一個愚蠢的年代;這是一個信任的時期,也是一個懷疑的時期。」我們對於COVID-Omicron病毒越了解,備足該有的抗病毒藥物,不憂不懼遵從醫囑,也對於免疫低下的穩定族群,要鼓勵第四劑疫苗的施打,讓我們摯愛的親人,可以得到最佳防護,相信在各界一起努力下,我們能夠走過疫情海嘯,讓國民生活逐步回到常軌!
-
2022-05-19 醫療.泌尿腎臟
腎友不再暗沉 洗出亮麗人生
●清除體內發炎因子,減少血管傷害●新一代中截留透析膜可提高較大中分子毒素清除率●延緩透析併發症發生,腎友可如正常人生活如果你對洗腎病人還停留在精神不好、看起來皮膚暗沉又乾的印象,那你可能要改觀了。南部一間透析診所中,時常傳出腎友中氣十足、愉快的歌聲,「在我們診所裡,血液透析腎友不只是洗得久,洗得精神奕奕、活力十足的大有人在呢!」高雄長清診所主治醫師楊清評開心的說。>>>延伸閱讀:長期透析皮膚癢 可以怎麼改善?楊清評表示,長清診所在地深耕20年,院內透析超過10幾、20年的腎友非常多。一位90歲以上的長青級腎友,已經洗腎10多年,精神狀態良好,皮膚比一般老人白皙,外貌甚至比兒子更年輕,完全沒有印象中洗腎患者又黑又乾的老態。但長清診所是如何顛覆外界對洗腎患者的印象呢?楊清評解釋,血液透析的一個重要關鍵,是「人工腎臟」,從過去的天然纖維素膜進化到高生物相容性人工合成膜,從低透量膜轉換成以高透量膜為主流,高透量膜除了清除小分子尿毒素外,可以清除更多中分子毒素。但目前高透量膜對於較大的中分子毒素清除率還是有限,當較大的中分子毒素仍持續在體內累積時,長期仍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慢性發炎、骨頭疼痛、搔癢、食欲不佳、營養不良、貧血、疲倦等症狀。最新人工腎臟 減少併發症隨著科技發展,人工腎臟透析膜已有跨時代的進步,最新的「延展性血液透析術」使用的人工腎臟,已進階至新一代中截留透析膜,相較於高透量膜,大大提高較大中分子毒素清除率,更可減少長期血液透析的併發症。延展性透析術 降低疲勞感楊清評醫師提及一位洗腎五年的女性腎友,在接受「延展性血液透析術」後,透析中的血壓更穩定,透析後食慾變好、精神體力更佳,毫無疲勞感,曾經一個晚上把一星期的家事都做完了。另一名洗腎10幾年的男性腎友,改用「延展性血液透析術」一年多後,除了生活品質提升,夫妻生活也愈來愈幸福,對於調整透析治療模式十分滿意。他推測,新一代「延展性血液透析術」的中截留透析膜,能將體內較大的中分子毒素清除,包含肌球蛋白、瘦素、發炎因子等,進而降低疲勞感、改善食欲、減少血管傷害,增進生理機能,讓腎友擁有與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品質。高標透析液 杜絕毒素殘留由於血液透析原理是讓血液中的毒素及廢物,經由人工腎臟半透膜擴散至透析液,隨著透析液排出體外,而超過濾的作用也能將血液中過多的水份排出體外。楊清評說,透析用液十分重要,因使用高透量膜或中截留透析膜會有透析液逆過濾的情況發生,而診所在設立之初,即採用歐洲原裝進口的熱消雙RO與無毒消毒劑,並以歐盟規格配置透析用液,完全杜絕微生物孳生及毒素殘留,同時顧慮到病人安全與環境永續性,唯有採取最高標準,才能讓血液透析腎友獲得良好透析品質,活得長也要活得好。醫療莫過於讓患者改善不適,進而使人愈來愈健康,就末期腎臟病患者,除了例行的透析治療外,更需要同時關注因長期透析對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而好的醫療團隊甚為關鍵。楊清評醫師也指出,為了追蹤這群腎友的狀況,以長清診所為例,聘請專屬營養師,針對腎友個別狀況,適時提供飲食上的建議,這對患者而言是最實際的。資深護理團隊長期透過不同方式,如隨時打電話關心患者,和家屬溝通建立良好醫病關係,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也能適時調整治療方針及團隊介入提升腎友的生活品質。【推薦臉書粉絲專頁】透析洗腎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從治療、共病、副作用、照護、生活、食衣住行...等,需要了解的知識非常多。為了提供腎友及照護者正確的透析資訊,社團法人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於2021年成立《腎生不息 腎友透析週記》,與大家一同守護健康。立即關注 【腎生不息-腎友透析週記】粉絲專頁
-
2022-05-1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糖尿病吃降血糖藥卻導致泌尿道感染?醫師告訴你該如何避免
認識糖尿病藥物第二型糖尿病的造成原因是因為身體各器官對胰島素的反應不佳引起高血糖。而第二型糖尿病的各式併發症包含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腎病變跟心血管疾病,通常這些疾病都是因為慢性糖尿病控制不良而導致。因此,找到一個重要的關鍵機轉來控制第二型糖尿病、減少併發症,連帶減少死亡率跟增加生活品質,成了近年來各科學家努力發展研究的方向。正常的血糖值可透過各種藥物或方式控制,比如現在糖尿病第一線藥Metformin配合生活型態改變,再加上一點額外的速效型降血糖藥,就可有非常好的血糖控制效果。SGLT2抑制劑便是其中一種。SGLT2?SGLT2抑制劑?那是什麼?SGLT2是在近曲小管的一種幫浦蛋白,主要功能是從腎小管的過濾液中把葡萄糖重新再吸收回血液。當初科學家的想法很簡單,只要抑制掉這個幫浦蛋白,葡萄糖的再吸收就會減少,尿液中排出葡萄糖就會增加。雖然這樣的機轉確實降低了血液中血糖含量,不過卻因尿液中含糖量增加,對細菌或微生物來講都是大好的營養,因此造成泌尿道、生殖器感染風險增加。目前SGLT2抑制劑被建議可當作第二線的降血糖藥物使用,位階在Metformin之後,且同時有動脈粥狀硬化、心衰竭、慢性腎臟病,或有嚴格低血糖要求、減重需求的病人等。其實不是因為SGLT2抑制劑有什麼嚴重副作用,造成它的二線使用,主要是因為一顆SGLT2抑制劑單價比較高,對病人經濟負擔較重。目前,美國食藥安全局核可的SGLT2抑制劑共有四種:canagliflozin, dapagliflozin, empagliflozin, and ertugliflozin。雖然所有種類SGLT2抑制劑都被核可作為第二型糖尿病治療用藥,但各種SGLT2抑制劑還是有些許差別,使用上仍需參照病人心血管疾病風險、腎臟功能的差異來做選擇。SGLT2抑制劑有什麼風險嗎?SGLT2抑制劑的臨床試驗大多相當順利,多數受試者並沒有嚴重副作用。但在試驗紀錄中,潛在影響包括增加生殖器黴菌感染發生率、低血壓、壞死性筋膜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骨折跟截肢。其中本文主題,生殖器黴菌感染的發生機率在四種SGLT2抑制劑都比安慰劑組高超過5%以上。不難推測,應是因為高糖尿造成黴菌更容易生長,雖然大部分生殖器黴菌感染都沒有造成嚴重的臨床症狀,或讓受試者必須停藥,但適當清潔與管理,來避免生殖器黴菌感染顯然在使用SGLT2抑制劑用藥病人上是必要的。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有什麼風險因子嗎?根據文獻顯示,通常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的風險因子,通常是在服藥前就已經存在。女性及之前曾有過生殖器黴菌感染病史的病人,具最高的風險。所以可能的避免策略,包含將可改變的風險因子降到最少。而肥胖在糖尿病患中也是增加生殖器黴菌感染的風險因子,因BMI>30,心血管疾病也是造成免疫力降低的風險因子。除此之外,文獻建議應該在開立SGLT2抑制劑前做病人生殖器的清潔衛教。一論文研究顯示,一個有接受生殖器清潔衛教的病人,吃SGLT2抑制劑後得到生殖器黴菌感染的比例為4.8%,相較之下,沒有接受衛教的病人,生殖器發生黴菌感染的比例高達40.8%. 雖論文研究群體偏小,僅250人,仍可顯現出個人清潔衛生,對服用SGLT2抑制劑病人的重要性。個人清潔衛生建議,包括睡前用清水清洗生殖器,以及建議女性病患穿棉質內褲,降低陰道念珠菌症發生。生殖器感染、下泌尿道感染?傻傻分不清?這裡特別提一個近年有趣的實證醫學研究。過去認為SGLT2抑制劑會造成下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增加,原因很簡單,因為尿變營養了。不過依據一篇2020年的論文,統計超過50,000位使用SGLT2抑制劑病人發現,實際下泌尿道感染的發生率,對比控制組竟沒有統計上顯著增加,但生殖器感染機率就有統計上的意義,依實驗結果澄清SGLT2抑制劑不會造成下泌尿道感染,而是生殖器感染!生殖器感染跟下泌尿道感染最簡單的區別,就是尿道以內稱為下泌尿道,通過尿道以外則稱為生殖器。實際上可以想像,下泌尿道幾乎為無菌空間,而尿液排出碰到身體部位,才有機會接觸到外界的微生物,進而因為尿液內的葡萄糖養分而生長。服用SGLT2抑制劑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的處理很多人好奇,如果發生生殖器黴菌感染要怎麼處理呢?實際上很多使用SGLT2抑制劑的病人,發生生殖器黴菌感染幾乎99%以上沒有做任何處理,症狀便自行緩解,這是因為通常黴菌感染不會造成太嚴重的併發症。只有極少部分的人需要服用一劑抗真菌藥,或抗真菌藥膏來緩解病情。結論SGLT2抑制劑是個相對安全的藥物,也是目前糖尿病患者的第二線用藥,雖然可能會造成生殖器黴菌感染,但通常可以自行緩解,不會造成太嚴重影響。並可透過生殖器清潔衛教,來降低黴菌感染發生機率,病患則要注重自己的內褲材質與透氣程度,以及個人清潔來減少生殖器黴菌感染的發生!參考文獻:1.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Genital Mycotic Infections in the Setting of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 (Volume: 55 issue: 4, page(s): 543-548Article first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18, 2020; Issue published: April 1, 2021 )2. Liu J, Li L, Li S, Jia P, Deng K, Chen W, Sun X. Effects of SGLT2 inhibitors on UTIs and genital infec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ci Rep. 2017 Jun 6;7(1):2824. doi: 10.1038/s41598-017-02733-w. PMID: 28588220; PMCID: PMC5460243.【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彗倫醫師】吃排糖藥導致泌尿道感染?!該如何避免】
-
2022-05-1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0+7上路!居家隔離幾乎解禁 專家憂染疫暴增
國內疫情嚴峻,昨新增六萬一六九七例本土個案、一四八例中重症個案、廿九例死亡個案,但指揮中心仍宣布今天零時起實施「○加七」居家隔離新制,確診者同住家人如打滿三劑疫苗,且快篩陰性,即可免隔離,採七天自主防疫,但因無任何查核機制,幾乎全面解禁親密接觸者居家隔離管制。國高中生7天自主管理免到校國高中生不適用「○加七」居家隔離措施,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確診者同住家人若是國高中生,七天自主管理期間仍需待在家中,不可到校上課。不過指揮中心昨晚表示,如果五月底國高中生接種完三劑疫苗,即適用新制。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在擴大防疫會議指出,為兼顧經濟並使民眾早日回到正常生活,政府持續放寬防疫措施,並力求集中醫療資源照顧中重症與高風險族群,且讓接種三劑疫苗者得免居隔對象從關鍵設施、醫護人員,擴及適用到確診者的同住家人,整個社會向正常生活再邁出一步。不過,專家學者認為,「○加七」是邁向流感化必經的階段,但重點是「實施的時間點」,如今疫情持續往高峰走,此時放寬居隔條件,染疫人數勢必暴增,對緊繃的醫療量能更是雪上加霜,未來隨確診人數增加、重症人數增多,會加重醫院負擔。29死16人未接種 逾百歲最高齡國內已連續五日本土病例突破六萬例,死亡個案也隨之增加,昨天新增廿九例死亡個案,僅一人沒有慢性病史,其中十六人未接種疫苗。截至昨天為止,這波疫情累計二四四人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昨天死亡個案中,最年輕者為廿多歲男性,罹患神經肌肉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未接種過疫苗,病程約一周,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最年長者為一百多歲女性,有糖尿病及神經系統疾病,曾接種三劑疫苗,染疫後出現呼吸衰竭過世,為疫情迄今最高齡死者。另外,長照機構住民及洗腎病患等染疫人數增加,指揮中心向默沙東藥廠追加訂購十萬人份口服藥物「莫納皮拉韋」,昨先到三點五萬人份。羅一鈞表示,「莫納皮拉韋」與其他藥品的交互作用較少,優先用於長照機構、洗腎中心,並適用於管灌患者。逾65歲篩陽 經醫師評估可用藥為加速高風險長者及時使用口服抗病毒物,預防中重症並減少死亡人數,陳時中昨宣布,明天(十八日)起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快篩陽性,可攜帶快篩檢測卡匣,就近至醫療院所、衛生所或透過遠距門診醫療,經醫師協助評估確認即視為確診,若醫師認為符合輝瑞抗病毒藥物(Paxlovid)用藥規範,即可直接用藥。快篩實名制實施已超過兩周,售出超過三千三百萬劑,陳時中表示,將視第一輪是否已達到滿足點,評估這兩天販售情形後,考慮下周起第二輪販售。
-
2022-05-1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忽略高血壓 40多歲科技經理腎萎縮須洗腎
1名40多歲科技業高階經理,最近因為全身無力、走路會喘,飯也吃不下,體重驟減就醫。醫師問診得知,他這1、2年的血壓高出標準、腎絲球過濾率逐漸降低,且有蛋白尿,但因工作忙不以為意,經超音波檢查,他的腎臟已萎縮,肌酸酐超高,且嚴重貧血,不得不開始洗腎。長安醫院腎臟科醫師楊雅斐說,這是一個令人難過卻並不罕見的例子,因為腎臟是沉默的器官,常常受到很嚴重的傷害但症狀都不明顯。對於腎臟保健,定期抽血驗尿是必要的,還有一個十分重要卻容易被輕忽的點,就是血壓的控制。她說,腎臟是很精緻的血管叢構造,每天要處裡很大量的血液,對血壓的變化十分敏感,若承受過高的血流壓力,會讓蛋白尿增加,讓腎臟的小血管收縮、腎絲球硬化,造成腎功能損傷。血壓不足時,腎臟會缺氧壞死,所以控制好血壓是保護腎臟最重要的處置之一。楊雅斐說,控制高血壓的第一個步驟即為生活習慣的調整,包括減重,飲食上應低鈉、低糖油、少喝酒、及增加運動量;如果這些改變仍無法達到血壓控制的目標則可考慮給予藥物治療。她提醒,千萬不要貪圖省事亂吃他人的降壓藥,也切勿自行停藥,可能會使血壓反彈、心跳加快更危險。楊雅斐說,高血壓是造成末期腎病變常見的原因,血壓的控制影響腎功能惡化的速度,所以不管有沒有腎病都要注意血壓控制。目前最新的高血壓指引由現行140/90下修標準為130/80,且更重視居家血壓,並建議可遵行「722」原則量測,連續7天(天天量),每天2回(早晚量),每回2次(隔1分鐘),讓醫師作為準確治療的評估參考。
-
2022-05-1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好消息! 指揮中心:5萬份默沙東口服藥可望提前到貨
國內確診數日增萬人,末期腎病患及長照機構使用管灌的長者,都是重症高風險群,但礙於藥物交特性,都只能使用默沙東抗病毒口服藥「莫納皮拉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原只購買5000人份「莫納皮拉韋」,外界擔心不足,指揮中心5月13日宣布加購5萬份並有5萬的開口合約,預計下周五(5月20日)首批5萬份會到貨。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知道應該會再提前到貨,但現在還不知道哪天。至於BNT兒童疫苗,原訂5月12日抵台,但因「資訊系統有問題」延遲,日前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苗應會在5月15日從德國起飛,5月16日清晨抵台。疫苗是否已起飛?羅一鈞表示,他還沒有收到相關訊息,通常都要等疫苗到了才會說。
-
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確診腎友用藥5天倒數 診所醫打聽5天終於找到門路
「萬事問臉書:雙北透析病患PCR陽性確診在家居隔,如何取得Molnupiravir?」這是台北市某洗腎診所王醫師5月7日在自己臉書粉專的發文。之後幾乎每一天,王醫師幾乎都在為這件事煩惱,經常在臉書問問題、或是提供自己四處打聽、得來不易的小進度。5月11日中午接到記者致電時,王醫師才鬆一口氣說「終於問到一家醫院可以領藥,我今天就要去拿!」慢性腎病是新冠肺炎高風險因子,患者應於5天內服用抗病毒口服藥,以預防重症,但腎功能較差的病人只能選擇默沙東口服藥(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不能服用藥品交互作用較多的輝瑞口服藥。安養機構只能管灌的長者,也因為輝瑞口服藥不適合磨粉,只能吃默沙東,指揮中心採購輝瑞藥廠口服藥共70萬人份、默沙東口服藥5000人份。「很多洗腎診所醫師都不知道默沙東要怎麼領,都在自己研究」王醫師表示,因為醫師能看到的,也只有疾管署公開的那些資訊,資訊太多了,「但就是沒有一個清楚的流程圖。」他說,這幾天好像瞎子摸象,會在臉書上貼文,也是因為多方打聽都碰壁,很希望能如果有知道門路的人看到了,可以私訊告訴他。腎友確診輕症會採居家照護,這不是應該有核心藥局送藥嗎?他首先打聽哪邊的核心藥局有默沙東。打聽的結果是「莫納皮拉韋並未釋出至社區核心藥局,僅少數醫院有存藥,但是依法規,醫院無法接受外來之處方箋。」意思是,就算他為病人開了默沙東口服藥的處方箋,病人也無法去這些有藥的醫院領藥。既然藥只有醫院有,醫院豈有不給病人藥的道理?王醫師不死心,上網查雙北配有默沙東口服藥的醫院名單,無奈地想,好吧,大不了眾家診所醫師分頭一家一家打電話問。他也上網求救「剛致電某醫學中心藥劑部,得到的答案是目前無法接受外面的處方簽。請問有雙北有哪家醫院的藥劑部可接受外面的處方箋?」5月9日一大早,王醫師像是向上天祈禱般寫下「5/9天氣晴。診所小王醫師還在努力研究如何幫病患開立Molnupiravir。」同一天,他也彷彿向記者許願般寫下「防疫記者會提問:莫納皮拉韋並未釋出至社區核心藥局,僅少數醫院有存藥,而依法規醫院無法接受外來之處方簽,導致確診居家照護之病患,即使有處方簽也難以取得藥物。請問上述問題該如何解決?」當天聯合報記者將王醫師的問題帶到指揮中心記者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800人份默沙東口服藥,目前只有醫院有,每醫院60至70人份,未來會配到各藥局去。現階段還是需要跨院所、跨藥局領用,也就是醫院對醫院、或跟診所對醫院,由醫師去領藥回來,才能發給自己病人。「要運氣很好,找到一家醫院藥還沒用完,而且願意讓診所醫師來領。」王醫師說,5月10日,他打電話問到了台北市某龍頭醫學中心,得到的回應依舊是不開放領藥,理由是「無此流程」。他再打電話去新北某醫院,該院承辦人雖說可開放領藥,但還是要請王醫師自行打電話去問疾管署詳細辦理事宜,「疾管署的電話就是萬年忙線中。」「終於問清楚了!準備好病人名冊、切結書這些文,今天就要去拿藥!」5月11日中午,面對記者致電詢問,王醫師語氣輕鬆,彷彿卸下重擔。他說,多虧了許多洗腎專科醫師都在努力探尋、在群組中交流進度,才能夠讓好結果來得加快一些。王醫師表示,自己照顧的洗腎病人當中,現在就有5到6人快篩陽性,正在等PCR結果。他希望在等他們PCR結果出來之前,就搞懂這些流程,「PCR陽性結果一出來,我就可以讓流程接下去,不會斷」,之後確診的病人,也可以順暢領藥服藥。眼前的問題解決了,但還有隱憂。王醫師表示,台灣洗腎病人就有7、8萬人,加上管灌病人也不適合吃輝瑞,只能吃默沙東,但只買了5000人份,「現在就怕藥不夠啦。」
-
2022-05-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居家照護口服藥很難領到? 醫揪4大癥結點
本土確診個案暴增,口服抗病毒藥僅開處方3000多份,引來看得到吃不到的質疑。醫界人士認為,藥品交互作用、開藥流程及據點、醫師擔心賠償風險、採檢爆量延遲,是影響居家照護取得口服藥的4大癥結點。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嚴峻,口服抗病毒藥可降低染疫者重症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共採購2款口服抗病毒藥物,包括輝瑞藥廠的Paxlovid共70萬人份、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共5000人份。今年元旦以來,國內累計超過37萬名本土病例,單日確診數屢創新高,今天確診數正式突破5萬人大關。指揮中心日前已開放確診輕症或無症狀的居家照護者,可透過視訊看診,經醫師處方使用抗病毒口服藥物。這2款藥申請使用條件為:輝瑞口服藥須12歲(含)以上,且體重需要超過40公斤以上,發病5天內沒使用氧氣,具有風險因子,但未懷孕;默沙東「莫納皮拉韋」須滿18歲(含)以上,未使用氧氣且於發病5天內,無法使用其他建議藥物,且有風險因子,但未懷孕。截至5月9日,2款口服藥累計使用3122人份,包括輝瑞藥廠的口服藥使用2130人份、默沙東藥廠的莫納皮拉韋992人份。口服藥用量為何這麼少,多名醫師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點出交互作用、開藥流程及據點、醫師恐有賠償風險、採檢爆量延遲等4大問題。「首先要考慮複雜的藥物交互作用」,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2款口服藥都有其用藥限制,效果較好的輝瑞口服藥與1000多種藥物有交互作用,包括許多種慢性肝腎疾病、三高、免疫製劑用藥等不得合併使用,而且病患往往會有共病及多重用藥的情況。指揮中心先前列出染疫重症的13種風險因子,包含65歲以上、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病、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及失智症、吸菸、BMI大於等於30、影響免疫功能的疾病等。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衛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黃高彬指出,儘管收治的個案為重症高風險對象,還是會擔心交互作用對患者造成影響,必須先由醫師評估能否停用原本服用的慢性病藥物,才能使用口服藥。「口服藥開立流程及據點不足」是第2個問題,洪子仁說,先前僅開放醫院開立口服藥,直到近期才擴增至57家核心藥局,讓居家照護民眾也能用藥,且2款口服抗病毒藥對醫師而言都是全新的藥物,認識可能不夠,有待加強對藥物的認識,才能加速醫師開藥。黃高彬也認為,許多居家照護的送藥系統尚未建置完善,是開藥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未來視訊、開藥系統等軟硬體設備架構完成,相信口服藥處方量也會隨之增加。「第一線醫師最擔心賠償問題」,開業診所醫師林應然受訪點出第3個問題。他說,視訊看診、開藥對診所醫師而言是全新的流程與規定;然而,口服藥每人份要價新台幣2萬元,不少醫師都擔心若開藥後才被認定不符適應症,恐得自掏腰包賠償。林應然並指出,診所加入開藥據點條件嚴苛,必須要加入病毒核酸PCR採檢,或是發放快篩合約院所才能替居家照護者開立口服藥處方。「採檢爆量也會耽誤給藥用藥」,他說,根據規定,2款口服藥都須在發病5天內用藥,但如今PCR採檢爆量,許多人從採檢到報告出爐得等上好幾天,等藥師送藥到府或由病患家人代領藥,恐怕早已錯過黃金投藥時期。洪子仁建議,指揮中心應保留部分採檢量能,優先提供給65歲以上高風險族群,只要有症狀就直接PCR,一旦確診就立即給藥,加速採檢及確診流程,確保救命藥用到正確的對象身上。
-
2022-05-10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截至5月9日全球已有5.14億人確診,且有626萬人死亡,大部分個案均屬無症狀或輕症,目前在台灣境外確診個案人數持平,已有下降趨勢,可能反映出國外已接近社區族群保護力的水準,反觀國內確診人數激增,目前每日確診已連續三天超過四萬。近日中重症人數升至100人上下,其中重症十人左右,另有大約十人上下死亡,整體而言中重症比率佔比仍低,國人不必過份恐慌。根據美國疾病管制署針對此波Omicron疫情已於今年3月30日的官網明訂居家隔離指引(如表一),英國則針對醫護人員確診者在今年3月中旬亦有復工指引(如表二及圖一)。兩個國家均朝鬆綁政策進行,居隔天數減少並有配套措施,以維持醫療量能,使醫療不中斷。反觀國內,雖亦朝鬆綁及放寬措施進行,但由於中央與地方的意見不甚一致,大家對一些關鍵問題仍然有所疑惑,諸如:(i)哪些族群是易導致中重症甚至死亡的高危險群?(ii)為什麼這些高危險群會導致中重症,人體免疫方面有什麼特殊變化?(iii)對於輕、中症確診者,可否使用口服抗病毒用藥?成效如何?(iv)5歲至11歲兒童適合打疫苗嗎?成效如何?(v)目前的居隔政策是否仿效英、美兩國適時鬆綁?本人收集最近國外發表相關的學術期刊,綜合整理分述如下,與讀者分享。(1)根據美國Peter Smits等人的統計從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10日止,利用Truveta電子健康紀錄,探討基礎二劑接種共2106893人後續發生突破性感染,以長者、共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居多,從1.07至1.34倍不等,同時也造成重症住院比率增加從1.37至2.22倍不等。另所謂共病患者包括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等,另外據Branda F 等人,在義大利的統計發現如施打疫苗第三劑追加劑,則感染率下降,住院ICU使用率及死亡率亦下降。此外,以色列在今年4月27日於medRxiv發表,如果再施打第四劑,對65歲以上的人非常有效,但對65歲以下則效果不佳。所以第四劑,目前只考慮在年長者、共病患者及過度肥胖者才考慮使用,反觀目前在台灣,在65歲以上長者,第三劑的施打率仍低,政府衛生單位應該思考如何提升施打率至80%以上,是迫切需要進行的重大事項。(2)為什麼年長者、共病患者、過度肥胖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導致中重症,甚至死亡?根據Qing Y 及 Judy Lieberman、Smriti Mallapily 在2020年(J. Infection)及今年4月(Nature,自然醫學雜誌)發表的學術期刊中,他們認為正常人的免疫反應正常,對Omicrion等病毒來襲,都有適當、適量、適時的免疫反應,防止病毒複製,但在上述族群(包括年長及共病患者等),其血液中的單核球及肺部的巨噬細胞,反應過於激烈,肺部的巨噬細胞是負責清除肺中的雜質與病毒碎片,但在重症者肺部中25%巨噬細胞受病毒入侵,並活化細胞內發炎路徑。另外在血液中之單核球受病毒入侵並活化發炎路徑造成細胞死亡,因而釋放大量發炎物質,並引發劇烈發炎反應,造成細胞激素風暴,終究導致呼吸窘迫及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圖二、三)。此種重症病患者,所佔比例極少,約萬分之2至4,包括在75歲以上老人、肥胖病人,慢性病(如如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病人),及洗腎患者,或有免疫疾病及神經疾病患者。不管國內外的專家均認為上述具有共病患者,(如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均應優先接種疫苗追加劑。(3)輕症確診者是否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默沙東、輝瑞二家藥廠先後研發出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及Paxlovid,莫納皮拉韋已在去年11月初獲英國授權,而輝瑞的Paxlovid亦在11月22日獲美國FDA學會使用授權,二者確可針對高風險患者提供保護,可使死亡率風險降低八成以上,效力強大且副作用輕,抗病毒效果輝瑞之Paxlovid效力較佳,但二者均可以針對12歲以上高危險族群病人使用。截至目前為止,根據Hammond及Bernal二位學者分別在今年NEJM(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對於輕中症確診者,發病五天內給於此等口服藥可以在4天內自述症狀緩解。使住院及死亡率降低70至80%,所以建議政府衛生主管單位,能夠下放權力給專責醫院或基層診所能夠使用此等口服抗病毒藥物,應是當務之急。(4)兒童施打疫苗有效嗎?根據Klein Nicola 在 MMWR 2022之研究報告指出,5-11歲兒童使用輝瑞疫苗二劑接種(14-67天間隔)可增加約51%的效益,減少住院死亡比率約68%。根據Ann M, Hause在MMWR 2022之報告,在800多萬名兒童接種輝瑞疫苗者,只有100名有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其中只有11名發生心肌炎,其中7人已康復,4人在治療中,發生率為每十萬人有0.1375人極為罕見,所以可以放心施打。至於莫德納在青少年(12-17歲)及兒童(6-11歲)及6個月至6歲以下根據Third Annual Vaccine Day UPDATE 2022年3月24日的報告(表三),已有多國授權使用,至於6個月至6歲以下,在今年4月28日已申請歐盟(EUA)具條件學會授權,目前在台灣已於5月初通過在6~11歲兒童進行施打。結語目前Omicron確診案例持續上升,匡列及居隔趕不上病毒傳播速度,當務之急,應該比照歐美之居隔指引,縮短局隔時間。防疫醫療方面,一定要堅守輕重分流政策,廣設防疫急門診,使輕症確診者領藥(症狀緩解用,如發燒、腹瀉等)服用,不必住院。對一些高風險輕、中症確診者,可以考慮准予相關醫院及基層診所從寬認定(當然要有規範),給予口服抗病毒劑,避免防疫專責醫療擠爆,影響其他疾病之醫療運作。要能隨時維持醫療量能,使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不至於工作負荷超載,當然還未施打第三劑的長者(大於65歲)、共病患者(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過度肥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一定要儘快施打第三劑。台灣才能度過疫情的高峰期,在大家同心協力之下,方能揮別疫情與病毒共存,疫後新常態應可期待。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他山之石/新加坡取藥容易 遠距看診及時
新加坡去年八月在疫苗完整接種率突破八成後開始循序漸進推廣「居家康復」,多數輕症患者可在家休養。政府宣導政策並發給每戶血氧機,制定嚴格居家照護標準,實施「輕重症分流」,並讓民眾容易取得快篩試劑和口服藥治療。新加坡「居家康復計畫」規定,未完整接種疫苗的八十歲以上長者及孕婦、孕期卅六周以上孕婦,及三個月以下嬰兒等不適用,並要求家庭成員都須接種疫苗、家中不能有七十歲以上的長者、孕婦、洗腎病患、癌症病患等高風險群,以及康復期間全家都要居家隔離等。星國衛生部網站寫道,自覺有明顯症狀者可搭乘自用交通工具前往指定診所就醫或遠距看診。高風險群會同時接受快篩和PCR檢測,甚至馬上送醫。若無嚴重症狀,就醫後須馬上返家並一人一室隔離,等待PCR檢測結果。居家康復陽性確診者、無症狀確診者和輕症低風險民眾,都要進入七十二小時一人一室居隔,每日監控體溫和血氧濃度。若有醫療需求,可聯絡診所或使用遠距醫療服務。七十二小時隔離結束後,快篩採陰就能恢復正常,採陽則須繼續居家隔離和快篩,直到採陰。完整接種疫苗者居隔滿七天,及未完整接種疫苗成人居隔滿十四天,無須檢測可恢復正常生活。密切接觸者或接到健康風險通知的民眾,須在廿四小時內快篩,若採陰可正常外出。他們五天內若要離家活動,需在每天出門前再次快篩。星國設置許多領取快篩試劑的販賣機,也鼓勵各機構免費提供員工快篩試劑。星國也使用應用程式追蹤確診者足跡、疫調及決定密切接觸者,並使用口服藥治療,民眾今年三月廿四日起已能在指定診所憑處方箋拿口服藥。此外,星國十二至十九歲青少年完整接種率在去年十二月中達到九成四,並在同月底推出五至十一歲兒童施打輝瑞疫苗計畫。針對加強劑接種,星國政府去年底放寬至十八歲以上接種,今年一月底向下放寬到十二至十七歲。
-
2022-05-06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桃急診滿載300快篩陽+急症湧入 僅2護師掛號崩潰哭了
國內昨已連續8天破萬例,不僅雙北急診被塞爆,桃園的醫院急診也湧入「快篩陽」民眾。國軍桃園總醫院急診部醫師楊大緯於臉書PO出照片,急診室外大排長龍,急診僅2名護理師協助約300個快篩陽性、新冠確診及急症患者掛號領藥,將近12小時沒喝水、沒吃飯,令人心疼。國軍桃園總醫院院長林致穎日前親自到急診現場視察,也發現急診壅塞的問題,近日積極籌備加開防疫門診,盼緩解急診壅塞狀況,分流患者以獲得醫療服務。楊大緯說,現在隔離措施分3種,包括「本土輕症確診者是居家照護」、「接觸者被匡列是居家隔離」、「入境者需做居家檢疫」,3種方案實施天數不同、解除隔離條件也不一樣,且天天都在更改,不要說對民眾,醫護要弄清楚都很不容易,的確讓大家無所適從。楊大緯說,近日嘗試著撥電話詢問,但打1922不會通、打縣市政府衛生局電話也不通,醫院急診常常滿線,即便打通電話了,接電話的人不見得清楚瞭解現行政策方案,難免出現「被踢來踢去」的負面觀感。楊大緯說,即使快篩實名制政策上路,臨床上仍觀察到很多民眾,出現了症狀也知道要做快篩,但就是買不到快篩,逼不得已跑來掛急診,就急診一線護理師同仁轉述,急診PCR採檢狀況非常混亂。楊大緯坦言,現在PCR普遍出現延遲狀況,快的話半天、1天會有結果,慢一點則要等2到3天,但PCR確診民眾要等到衛生局電話通知時,都已經是3、4天,甚至5天後的事,現在確實是一團混亂。楊大緯認為,求助無門時大家難免會恐慌,但呼籲大家把握大原則,首先要慢慢接受Omicron確診後,約九成九以上都是輕症或無症狀,大原則當作普通感冒處理、症狀治療,民眾可以準備常備藥物在家;但若病情有變化,且自己無法判斷會不會變嚴重,可以自行開車就醫或撥打119送醫。「疫情緊繃下,大家盡量避免責怪彼此!」楊大緯呼籲,民眾沒有症狀不必特別篩檢,有症狀者可以自行先快篩,若快篩陽性,再到社區篩檢站或醫院急診做PCR,希望把急診、專責病房留給中重症確診患者,包括老人、小孩、孕婦、機構住民、洗腎病人、癌症病人,「這些人比你我更需要床位」。
-
2022-05-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口服抗病毒藥今送57核心藥局 醫師開立處方可送藥到府
口服抗病毒藥物被視為與病毒共存重要戰備物資,指揮中心今天配發二萬人份藥物到全台57家核心藥局,並公布領藥條件和流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採居家照護的確診個案可透過「健康益友」APP或衛生局提供的電話專線聯繫遠距醫療,後經醫師開立處方就可由親友代領或由藥師送藥到府。羅一鈞表示,輝瑞的Paxlovid適用於12歲以上且體重大於等於40公斤,並有年齡大於等於65歲、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吸菸、BMI大於等於30、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等患者。默沙東的莫拉皮拉韋則是用於18歲,12歲以上且體重大於等於40公斤,無法使用其他建議藥物且有年齡大於等於65歲、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吸菸、BMI大於等於30、具影響免疫功能疾病等患者。羅一鈞表示,之前的方案需取得病人同意,但因居家照護個案無法簽署,因此以口頭詢問或簡訊方式作為替代,在電子病歷上記載已經過病人同意字樣就可算取得同意。處方箋傳回APP或電子郵件並連結到藥師送藥到府專區的1900多家藥局聯繫取藥。57家核心藥局會連結到1900多家藥局,任何有送藥到府的藥局到核心藥局領藥並送藥到府。羅一鈞表示,目前藥物已使用1415人份,包括輝瑞947人份、莫拉皮拉韋468人份。集中檢疫所也開始針對高風險族群投藥,之後將隨居家照護開立處方藥物用量會快速增加。根據指揮中心統計至5月4日數據,目前居家照護共8萬1706人。另外,羅一鈞也提醒,網路上出現販售兜售口服藥的網站,但目前口服抗病毒藥都是食藥署緊急授權,由指揮中心公費採購依照流程配送開藥,民眾買到都恐為偽藥,且是違法的行為。
-
2022-05-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長輩確診幾天有藥? 醫:輕症5天內服藥住院 死亡風險降9成
台灣今年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累計超過10萬例,其中10%是60歲以上長者,大部分應服藥預防重症,卻因嚴管開藥,僅住院病人吃得到,4月底僅開出不到1000人份藥物,外界批評救命藥看得到、吃不到。根據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最新研究,台大公衛學者指出,具有任一項高風險因子的輕症和中症患者,罹病5天內接受口服抗病毒藥Paxlovid,可降低88%住院死亡風險,病毒量大降10倍。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研究團隊今透過直播報告科學防疫新知。團隊成員、醫師廖思涵指出,輝瑞Paxlovid第二、三期臨床試驗收案2246名病人,其中1049人接受一般治療,1053人接受輝瑞口服抗病毒藥。結果顯示,具有BMI≧25、慢性病、免疫疾病、神經疾患等任一高風險因子,被診斷為輕中症的病人,如果能在發病5天內吃藥,降低88%住院死亡風險、病毒量下降10倍。陳秀熙表示,根據台灣今年1月1日至4月30日的中重症及死亡資料推估,目前中症人數是重症的6倍,合理住院率是1%,高於國外的住院率0.6%。台灣需要繼續努力減少重症人數,進而調控住院率。建議居家照護中一定有高風險族群,這些人快篩陽性、症狀出現,應善用居家監測及藥物,儘速安排就醫和給藥,才能精準調整醫療量能分配。廖思涵表示,藥物是阻止疾病進展的利器,確診個案在居家照護期間,發病五天內應接受評估症狀程度及風險因子,並給予抗病毒藥,目前實證顯示輝瑞Paxlovid是首選,若不適合吃輝瑞,也可以吃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台大公衛學者林庭瑀說,新冠重症和死亡風險與共病症息息相關,美國研究顯示,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患者接種兩劑後發生突破性感染的勝算比高於一般人,分別是1.34、1.43及1.29倍,住院的勝算比則分別是一般人的2.22、1.37及1.81倍。免疫低下者住院風險也會增加52%。林庭瑀建議上述族群一定要接種追加劑,因為義大利及以色列研究顯示,對於60歲以上長者來說,追加劑降低感染、住院、重症、死亡的效果都比年輕人還要好;接種第四劑效果又比第三劑更好,60歲以上重症風險下降2倍,感染風險下降4倍。
-
2022-05-04 養生.聰明飲食
起床就要來一杯 學會喝水才能水啦
炎炎夏日即將來臨,很多人都喜歡來上一杯冰冰的手搖飲,但大家都知道手搖飲的熱量不只會導致肥胖,對糖尿病患而言更是殺手級的破壞者。其實,任何飲料都比不上「水」的解渴,但要怎麼喝水也是有大學問。地球70%是由水組成,而人體也有70%是水做的。身體的每個代謝都需要水分的共同參與,然而「喝水」這件事,卻是生活在都市的我們,時常忽略的事情。「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琅琅上口的一句廣告台詞,感覺喝水的好處很多,但到底喝水有哪些好處?一、喝水是為了避免身體脫水,當身體發生脫水狀況是非常危險的,尤其在炎炎夏日,如果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就容易中暑,當身體產生脫水現象,會導致血液的黏滯度增加,一旦血液變得濃稠,血壓就容有升高。二、喝水可以增加新陳代謝,維持正常代謝及生理機能,比較不容易生病,也能減少對食物的渴望,避免肥胖。三、喝水是緩和緊張情緒的好方法,當精神不濟時,喝一口水也能稍微讓自己提起精神。什麼時候喝水比較好呢?一般建議起床時,先喝半杯溫水,可喚醒休息了一整晚的消化系統,雖然早晨起床,腦袋已開始慢慢甦醒了,但腸胃道還是處在睡眠狀態中,喝了溫水後,不僅能幫助早餐消化,同時能溫暖剛從被窩爬出來的身體,在冬天或寒冷的早晨可以避免感冒的發生。若是比較容易頻尿的人,建議在睡前3至4小時避免喝水,或是減少睡前喝水的量;當激烈運動後,也不宜馬上大量灌水,建議改以小口的方式,將水先含在嘴巴裡,再慢慢喝下去,防止喘氣時喝水造成嗆咳的危險。一般建議成人每天的喝水量,每公斤體重至少30ml,當然喝愈多對身體愈好,但不建議短時間大量飲水,當水分一下子攝取太多,會導致身體的電解質不平衡,甚至引發水中毒,因此建議每次飲水量不要超過800ml。要特別提醒的是,對於已經在血液透析的洗腎病友,則需要限制每天的水分攝取量,建議和醫師討論每天的建議飲水量,避免因為水分攝取過多,累積在身體裡排不出去,反而造成身體更大的負擔,得不償失。
-
2022-05-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增3例新冠死亡個案 未滿一歲女童重症搶救中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重症、死亡個案也隨之增加。國內今天新增21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14人、重症7人,含三例死亡。其中一名未滿一歲女童重症,出現呼吸窘迫症狀,插管並使用呼吸器,正於加護病房搶救中。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中症個案累計240人,占0.22%、重症35人,占0.03%。另新增四人解隔,累計68人。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三例死亡個案分別為八十多歲、九十多歲女性以及七十多歲男性。九十多歲女性本身有糖尿病、慢性腎病史,曾接種一劑疫苗,血診後在家昏迷,未插管、未使用呼吸器,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心肺衰竭。八十多歲女性有糖尿病、癌症病史,為安寧照護病患,曾接種兩劑疫苗。確診後應家屬要求採居家照護,病逝於家中,死因為新冠肺炎和癌症。七十多歲男性本身有心肌梗塞、慢性腎病、癌症病史,未接種疫苗。確診後送醫住加護病房,使用氧氣面罩,未插管、未使用呼吸器,死因為新冠肺炎併呼吸衰竭及敗血性休克。四名重症病患分別為未滿一歲女童、20多歲女性以及80多歲、90多歲男性;除未滿一歲女童和90多歲男性為接種疫苗外,其餘皆接種三劑疫苗。對於這名幼童僅兩天病情就快速惡化,羅一鈞表示,該名幼童發燒到診所就醫時,診所未問到相關接觸史,加上年紀小不適合快篩,所以建議先回家觀察。病情變化快速主要是年紀小,因此之前就醫分流有特別提到,小於一歲發燒或高燒染疫要收治到醫院,因年紀小的孩子因免疫系統不夠成熟,病情變化會比較快速。羅一鈞表示,20多歲個案今年約有2萬例,中重度以上有12例,約萬分之五、六左右,比例低。他表示,染疫本來就不能掉以輕心,這名個案合併比較嚴重的上吐下瀉和腹痛以及明顯脫水,因此居家照護民眾要注意水分補充,如果症狀變化都要與遠距居家醫療聯繫,儘早評估。而這名個案打過三劑疫苗,懷疑合併其他細菌感染才會這麼嚴重。其中未滿一歲女童,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史,4月26日高燒攝氏39度於診所就醫後返家,28日出現呼吸困難症狀送醫急診,才採檢陽性確診。因呼吸窘迫緊急插管,送加護病房救治,有使用呼吸器及瑞德西韋治療。20多歲女性則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三劑疫苗,4月26日開始發燒、腹瀉至醫院採檢確診。在家居家照護期間因腹痛持續且上吐下瀉症狀加劇,29日再次前往醫院就診,發現血壓偏低、腎功能異常,隔天出現呼吸窘迫症狀,緊急插管住加護病房救治,有使用瑞德西韋、呼吸器治療。其餘兩名重症個案,皆有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兩人皆出現呼吸窘迫」症狀,於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瑞德西韋等治療。另外,今天新增14例中症個案,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未接種疫苗者兩人、接種一劑三人、接種兩劑一人、接種三劑八人。
-
2022-05-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輕症血液透析病人改居家照護 由衛生局安排洗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今發文給全國縣市政府和醫學會,宣布調整輕重症分流收治原則,原規定一率由醫院收治的血液透析病人,即起若屬輕症或無症狀,將由衛生局安排居家照護,並於指定透析院所接受透析。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經過這段期間的經驗,無症狀與輕症確診者的血液透析患者在住院期間都無特別狀況,因此修正輕重症分流收治原則,無症狀或輕症的確診腎友洗腎時才需要到醫院或診所,其他時間可居家照護。本身也有血液透析經驗的腹膜透析腎友協會理事長吳鴻來表示,輕症或無症狀確診的血液透析患者有很多也不想住院,希望將珍貴的醫療資源留給最需要的人,會願意配合新制。不過,腎友的身體面對感染的抵抗力較弱,最怕病況惡化沒能及時處理,或是去急診被退貨,希望相關單位能提供通暢而且即時的就醫聯繫管道、腎友確診後自我照顧的衛教資訊,以及口服抗病毒藥相關的藥品交互作用諮詢。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姜至剛表示,台灣大約有九萬名透析病人,如果當中有一成確診且全收住院,對於醫療量能負擔也有點重。在國外,洗腎病人確診之後,還是會由原來的院所去照顧,可以將確診的透析病人集中在特定的時段,與其他透析病人區隔開來,姜至剛建議,病人對於確診病情有任何疑問,可以趁回院所洗腎的時候,諮詢醫師、請醫師評估。腎友居家照護時,應每天自行測量心跳、血壓、呼吸、體溫,如果有數值異於平常,或呼吸喘、血氧降低等現象,可透過居家照護相關管道,尋求醫療專業的評估和介入。
-
2022-05-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基隆婦確診亡 指揮中心擬放寬癌友領口服抗病毒藥
基隆一名60多歲有癌症病史的婦人確診後病逝家中,但病逝前連法傳通報都沒完成,也不具領用口服抗病毒藥的資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周五受訪表示,該病患經查雖有癌症,但非治療中個案,而且未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故當時屬不符領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資格者。雖然非治療中的癌症個案風險已較低,但指揮中心將更新指引,加入癌症為重症風險因子,並以正面表列方式列出。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歸納實證所列出的重症高風險因子高達20類,包括癌症。台灣今年1月公布的新冠肺炎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領用方案中,原本僅列出7類重症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慢性肺疾、BMI大於等於25(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85百分位)、其他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或「已知重症風險因子者」。指揮中心4月22日比照美國,刪除「已知重症風險因子者」,將多項風險因子正面表列,但未包括癌症。根據現行領藥方案,適用輝瑞口服抗病毒藥Paxlovid的條件包括65歲以上、糖尿病、 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間質性肺病、肺栓塞、肺高壓、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病)、結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與免疫性肝炎)、失能(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腦性麻痺、先天性缺陷、發展或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精神疾病(情緒障礙、精神分裂症)、失智症、吸菸(或已戒菸者)、BMI ≧30 (或 2–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95百分位)、 懷孕、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HIV感染、先天性免疫不全、實體器官或血液幹細胞移植、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
-
2022-05-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又傳病嬰延誤病逝 基層:收斂法傳行政、回歸常規醫療
今年60歲以上本土案例逾6000人,有較高機會具備新冠重症風險因子,但截至4月29日僅由醫院開出828人份口服藥,診所開立0份藥,顯示輕中症高風險者多住院注射瑞德西韋,醫院負擔沉重。第一線醫師反映,現在流程大亂,居隔期間需洗腎的、症狀變化者、需要相關證明者,各種疑難雜症都直衝急診,光是檢傷分類就要排隊一小時,嚴重排擠急重症醫療,昨天又傳出急診有嬰兒高燒苦等病逝的憾事。「清零思維留下來的行政流程,現在完全干擾臨床醫療!」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表示,衛政需確認與確診者同住者的電話號碼、身分證字號,才能完成法傳通報、開出隔離單,一個確診者就要三小時,一個衛政人員每天最多只能完成三、四個確診者,現在單日動輒逾千人確診,衛生局400名員工放下其他工作,全部來做都做不完,民眾很可能10天後才收得到居隔單。葉彥伯表示,現在「為了匡列所投入的社會成本」與「匡列的效益」已經完全不成比例,中央根本不懂基層處理一個確診者的程序的成本有多高。今天中央讓「自主回報疫調系統」上路,又為衛生單位製造更多問題,葉彥伯說,現在很多人想要請領防疫險,「如果確診者填寫的人不符合匡列原則,居隔單到底要怎麼開?」知情人士表示,民眾PCR確診後,24小時內就可在健保快易通App看到陽性結果,但接下來就被法定傳染病通報流程卡住,導致輕重症分流大亂。如果允許民眾看到PCR陽性就自行向診所掛號、視訊診療,診所可評估民眾健康狀況、開處方箋,也能完成法傳通報、開立證明或居隔單,這樣頂多只要兩天,就可以完成現在衛政10天也做不完的事情。葉彥伯也認同應該允許民眾自己找診所掛號、主動就醫,他甚至認為不需要等PCR確診才能開藥。他說,法定傳染病的臨床準則、藥物分配與行政規定緊緊綁在一起,這是清零時期的作法;現在已是大規模感染階段,繼續把兩者緊扣,就會導致行政嚴重干擾臨床醫療常規。葉彥伯舉例說,如果醫師看到症狀疑似肺結核的個案,可以初步診斷加上預防性投藥,細菌培養結果出來如果不是肺結核就停藥,這就是臨床醫療的常規。如果今天有75歲以上的洗腎病人快篩陽性,應允許立刻給口服抗病毒藥,不用等到PCR結果出爐。至於行政規則,葉彥伯說,在大規模疫情下,法傳管理應縮小到最有需要的一塊。衛政人員的工作重點,在於找出確診或同住者有重症高風險因子的案件,幫他們安排居家照護的醫療團隊介入。至於確診及接觸者都是低風險的案件,就不需要再設計額外的機制,只要善用原本的健保醫療體系,就能在常規醫療中得到很好的照顧。
-
2022-05-01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母親節送不只要送禮給媽媽 先懂她的健康關鍵數字
在準備送媽媽禮物之前,你了解媽媽的健康狀態嗎?媽媽幾公斤?腰圍多少?血糖血壓正常嗎?三餐內容都吃些什麼?是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關心媽媽的健康,不是買個禮物送給她就算達成任務,在回家吃飯的時候、在一起散步的時候,都可以是了解媽媽健康狀態的機會。元氣周報今天帶你關心四件事,把關媽媽的健康。血壓標準值:收縮壓140/舒張壓90 (mmHg)以下(不同疾病、年齡會有不同標準)醫師叮嚀:民眾在健檢或就醫當下量測的血壓通常稱為「診間血壓」。由於血壓易受到心理、前一天生活作息及外界環境影響,較容易偏高且波動較大,此時的正常值應落在140/90mmHg以內。建議回到家中及身心放鬆的地點,早晚自行測量一個月,觀察血壓變化,正常值應為135/85mmHg以內。若為糖尿病、慢性腎病患者,應控制在130/80mmHg內,醫師會根據不同疾病、設定不同血壓標準。若血壓長期處於高點易引起腦中風、心梗塞、冠狀動脈硬化等。血糖/糖化血色素空腹(飯前)血糖:標準值70~100mg/dL糖化血色素:標準值5.7%以下慢性病患者不超過8.5%醫師叮嚀:一般血糖測量可了解一段時間的血糖波動,正常「飯前標準值」落在70~100mg/dL。而測量「糖化血色素」可了解2到3個月內的血糖平均值,一般標準值落在5.7%以內;而罹患糖尿病、癌症末期、低血糖、年紀大或器官衰竭者,糖化血色素會稍微放寬,但不應超過8.5%。若經過量測發現糖化血色素超過8.5%,就醫當下也會判斷是否要立即給藥或者三個月後抽血追蹤。腰圍、BMI女性:腰圍80cm以內、BMI值18.5~2465歲以上長輩:建議正常BMI值 22.5~26較佳醫師叮嚀:根據老人醫學的定義,體重不能過輕,但如果因上了年紀有代謝問題,一定需要觀察長時間的BMI值變化。舉例,若65歲長者BMI值25以上,如果過去有肥胖代謝問題,但因運動逐步從27、28降到25,進行刻意減重,仍然屬於健康範圍。若以前BMI值只有20,但近期出現暴飲暴食,導致BMI值增加到25,小心胰島素功能退化而出現糖尿病。如果長輩有其他代謝疾病,BMI值會建議控制在24以下較佳。膽固醇總膽固醇:應小於200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小於13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能保護心血管,男性應大於40mg/dl,女性應大於50mg/dl三酸甘油脂:應小於150mg/dl醫師叮嚀: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避免引起血管壁窄化、硬化等阻塞風險;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能保護心血管。三酸甘油脂若高達200mg/dl,對於心血管疾病及胰島素阻抗產生壓力,心肌梗塞跟糖尿病風險也會增高。骨質密度正常骨質密度:T值大於-1.0 骨質密度缺乏:T值- 1.0 ~ -2.5骨質疏鬆:T值小於-2.5醫師叮嚀:醫師建議量測骨質基礎紀錄的時間約51歲至55歲左右,此時為婦女停經時間。由於停經後,骨質流失速度會增加3倍以上,建議停經後需做一次骨質密度基礎紀錄,往後每隔三到五年檢查一次即可。可藉此了解骨質密度是否流失過快,可以增加維生素D及鈣質補充,減少骨質流失。這些檢查也要做乳房超音波如果一、二親等沒有乳癌家族史,建議45歲以上每兩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45歲以前可每年做超音波檢查。若有乳癌家族史,可提早至40歲前進行超音波檢查及乳房攝影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呈現的陰影、腫塊大小和形態進行後續追蹤,或做核磁共振檢查。子宮頸抹片只要有性行為就應該做子宮抹片檢查。衛福部補助「四癌篩檢」中,30歲以上婦女可每年檢查一次;30歲以下婦女則可每兩年篩檢一次;而性行為較早、有不明分泌物出現,則建議每年檢查一次。即便是65歲以上長輩少有行房,同樣可以篩檢,有異常情況需要回門診追蹤。高年齡層必做篩檢70歲至75歲的長者要多加注意癌症篩檢,至少國人前三名癌症「肺癌、肝癌、腸癌」一定要檢查,如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大腸內視鏡篩檢、肝臟腹部超音波等。此外,有慢性病及血管鈣化風險,可考慮高階心血管篩檢,如冠狀動脈攝影及腦部核磁共振。諮詢/新光醫院健檢中心家醫科醫師柳朋馳
-
2022-04-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只有輕症是迷思 醫點名2類民眾要警覺
別再認為Omicron只會引起輕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天聯手打破迷思,強調沒打過疫苗、具高風險因子的民眾仍有重症死亡風險,呼籲落實「三防三擊」自保。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嚴峻,根據衛福部今天提出的最新簡報,4月30日單日確診數最高恐達1.8萬例,5月5日單日確診數最高可能來到3.7萬例。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今天上午發布新聞稿,呼籲民眾面對疫情不可大意。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北榮感染科醫師王復德表示,根據國際統計,Omicron變異株確診個案的住院率、重症率及死亡率都很低,但這些國家大多是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後已產生血清抗體高的國家。王復德說,台灣過去從未發生過大規模COVID-19疫情,對於沒接種疫苗、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而言,染疫後仍然可能演變成重症,切勿對疫情過度樂觀。王復德指出,重症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高齡族群,或是有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結核病、慢性肝病、肥胖或懷孕民眾,另像是長期使用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的民眾,也是危險族群之一。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表示,這些危險族群一旦染疫,務必在症狀出現的頭5天黃金治療期使用口服藥物,可大幅降低併發重症或死亡風險。陳宜君強調,民眾若有接觸史或出現症狀,務必以「三防三擊」行動換取時間跟機會,「三防」是指3大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三擊」則是3大主動出擊,疫苗打好打滿、主動接受篩檢、及時治療。陳宜君指出,Omicron變異株傳播力強,潛伏期只有1到3天,一旦確診數大量攀升,就算重症率再低,還是可能造成一定的重症及死亡個案,千萬別陷入Omicron只會引起輕症的迷思,延誤治療時機。
-
2022-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維生素D對新冠治療有沒有益處?最新資訊這麼說
今天(2022-4-25)收到一篇Retraction Watch網站寄來的文章COVID-19-vitamin D paper retracted by Springer Nature journal(COVID-19-維他命D論文被施普林格自然期刊撤銷 )。被撤銷的論文是2021-5-20發表的Impact of daily high dose oral vitamin D therapy on the inflammatory 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COVID 19 disease(每日高劑量口服維他命D治療對 COVID19 病患炎症標誌物的影響)。它建議每日口服6萬單位維他命D來輔助治療新冠肺炎。發表這篇論文的期刊在5天前(2022-4-20)將它撤銷,而理由是:「發表後對該研究的幾個方面提出了擔憂,特別是在基線時,測量的參數存在很大差異,表明隨機化可能未正確執行。發表後同儕評審證實,本研究中使用的替代分配方法不適用於隨機臨床試驗。這意味著患者沒有被正確隨機分組,因此研究的兩個組之間看到的結果差異不能歸因於維他命D療法。因此,編輯們對這項研究的結論不再有信心。」前天(2022-4-23)收到一篇加拿大McGill大學寄來的文章Unnecessary Medical Testing Wastes Resources(不必要的醫學檢測浪費資源)。作者是心臟科和流行病科醫師Christopher Labos。我把它的重點整理成下面兩段:過度測試的缺點是增加了醫療保健成本,而結果卻沒有改善。 罪魁禍首之一是維他命 D 測試。與普遍看法相反,維他命 D 不足並不是導致所有疾病的原因,服用維他命 D 補充劑並不能降低患心臟病或癌症的風險。 同樣,迄今為止的數據顯示作為 COVID-19 治療沒有任何益處。血檢維他命 D 是一項常見且昂貴的測試(約 20 至 40 美元),但大多數人以為它是免費的,殊不知我們只是從公共錢包(健保)支付。為了減少浪費,Alberta省的醫療系統採取一項新措施,規定只有在醫生指出患者患有代謝性骨病、鈣水平異常、吸收不良綜合徵、慢性腎病或肝病時才會進行檢測。 在做出改變之前的九個月裡,Alberta省做了超過 25萬份維他命 D 測試。 在之後的九個月裡,這個數字下降到兩萬,減少了 92%,這意味著每年節省了 4百萬美元。(Alberta省的人口是4百萬)註:我在一年前有發表仍然找不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維他命D篩檢。我的第五本書預定在今年6月初發行,所以這幾天我一直在為這本書的「前言」蒐集資料和寫作。由於這本書的名字是《健康謠言,與它們的產地》,所以我蒐集資料的重點是放在「謠言」。我搜到一篇今年3月發表的COVID-19 and Vitamin D Misinformation on YouTube: Content Analysis(YouTube 上COVID-19 和維他命D錯誤信息:內容分析)。作者是加拿大7所大學的研究人員。這項研究總共分析了77 個有關「新冠肺炎與維他命D」的YouTube影片,而在收集數據期間這77個影片的總觀看次數為 10,225,763 次(平均每片約有十三萬觀看次數)。分析的結果是(1)超過四分之三的影片包含有關新冠肺炎和維他命D的誤導性內容,(2)將近六成的影片混淆了維他命D和新冠肺炎之間的關係,(3)將近九成的影片表明維他命D具有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的能力,(4)這些影片的主要提供者是醫療專業人員,而他們經常提出與當前文獻不符的維他命D 建議,包括服用高於推薦安全劑量的維他命D。關於「這些影片的主要提供者是醫療專業人員,而他們經常提出與當前文獻不符的維他命D 建議」,我已經發表了超過100篇文章,也在前年出版了《維他命D真相》這本書。就「醫師吹捧維他命D抗新冠」這個議題,請看:最近瘋傳/醫師散播的新冠謠言維他命D抗新冠?蘇啟成醫師的採櫻桃原文:維他命D抗新冠?最新資訊三則
-
2022-04-2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到底要不要開刀?切除膽囊後不能吃油?醫詳解如何應對膽結石
很多人都是在健康檢查的時候,「意外發現」自己有膽結石,這時候問題就來了。膽結石沒症狀,不開刀可以嗎?開刀是怎麼開?開完之後會有什麼影響?處理膽結石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說,有很多人說自己沒症狀,其實是將膽結石疼痛誤以為胃痛。兒童期就發現、職業需常出國者,建議預防性切除。膽結石要不要開刀拿掉,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專業醫師根據病人個別條件考量。台北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石宜銘表示,在臨床帶醫學生實習的時候,也會問學生這個問題,99.9%學生都說不願意開刀,因為他們年輕、無症狀。臨床上確實看過有人60多歲發現膽結石,沒有不舒服,沒開刀,到了90歲依然和平共處。石宜銘表示,動手術都有風險,有些人即便放著不開,風險也與開刀差不多,這種情況可以不開刀,除非有下列10種特殊情況,醫師會建議考慮開刀切除膽囊。1.兒童期就發現膽結石:因為孩子還有幾十年人生要過,變化難料,可趁身體健康、手術風險較低時處理。2.先天性溶血性貧血的病人:此疾病會增加膽結石復發機率。3.膽結石直徑大於2.5公分者:石頭太大會刺激膽囊,慢性發炎是癌症可能的成因之一。4.發現有「瓷膽囊」:即膽囊壁鈣化,合併膽囊癌的機率高。5.發現有異常的膽管、胰管會合:此結構異常容易導致膽囊癌。6.接受外科減重手術治療:這類病人減重幅度大,之後很容易有膽結石,可在同次手術預防性切除膽囊,不增加額外手術風險。7.其他原因需做腹部手術:可順便處理膽結石,不增加額外手術風險。8.器官移植的病人:因服用抗排斥藥,若出現膽囊發炎或胰臟發炎等膽結石併發症,可能引發嚴重感染,可趁還沒發炎時預防性處理。9.有其他重大疾病:例如心臟病、糖尿病、慢性肺病、慢性腎病、免疫相關疾病等。萬一膽結石發炎時,還有其他共病一起找麻煩,會很難處理,所以可趁還沒發炎、其他疾病相對控制良好時預防性處理。10.職業需要常常出國者:例如航空業、遠洋漁業。預防性切除,可避免在醫療不便情境下發炎,面臨難以處理的窘境。上腹疼痛都當成胃痛,患者以為自己沒症狀。石宜銘表示,如果是超高齡長者,又有多重慢性病,手術風險極高,這種情況下如果膽結石沒有症狀,當然不會開刀;如果有症狀,考慮到手術風險,也可能嘗試先用膽囊引流來解決發炎問題,但這是不得已的作法,因為之後還是很可能復發。台中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余政展表示,「右上腹疼痛」是膽結石的典型症狀,有時也會轉移到背部。很多人症狀是上腹悶痛,誤以為是胃痛,其實是膽在痛。有症狀的病人會建議手術,因為一旦已有疼痛,發生急性膽囊炎、急性膽管炎、急性胰臟炎等嚴重併發症的比率就會變高。如果膽結石很多又很小,即便沒症狀也會建議處理,因為這些小石頭容易掉出來,塞到膽管、胰臟開口,也有引起膽管炎、胰臟炎的風險。使用腹腔鏡手術居多,但特殊狀況可能改成傳統手術。石宜銘表示,現在手術多使用腹腔鏡,傷口小到幾乎看不見,恢復快又美觀,順利的話隔天就可以出院了。但也有少數人術後有出血、膽汁滲漏等併發症,這些手術相關風險術前都要先溝通好,才不會讓病人感覺期望落差太大。有時候要腹腔鏡開進去後,才能知道以前腹部手術、反覆發炎留下的沾黏情況,如果沾黏程度高,解剖構造已經改變、看不清楚,就需要改回傳統術式,這也需要在術前先跟病人說明。余政展表示,膽結石手術並不是術前決定用腹腔鏡,就可以百分之百保證用腹腔鏡完成,少數人狀況不允許,術中須改傳統手術。他強調,現在無論傳統手術或腹腔鏡,技術都很成熟,病人不需煩惱太多,重點是要有術中可能改術式的心理準備。切膽囊免驚無膽吃油易腹瀉?醫:多數能正常飲食很多病人術後都會被家人碎念「不能吃油」,石宜銘都會告訴他們「沒這回事。」膽結石開刀前,很多人吃油就痛,是因為還沒治療,吃油膩食物時,膽囊收縮排出膽汁,結石可能堵住膽囊出口而引起疼痛,所以很多人以為術後也不能吃,但這是錯誤的。石宜銘表示,膽囊的主要功能是儲存膽汁,膽囊切除了,膽道還在,而且膽道有彈性,可略為擴張,取代膽囊儲存膽汁的功能。只有少數病人術後吃油膩會拉肚子,絕大多數都可以恢復正常飲食,術前不敢吃的牛排、滷肉飯都可以吃了。余政展表示,膽囊也有濃縮膽汁的功能,少數人沒了膽囊,吃太油會腹瀉,但這真的因人而異。如果不放心,可以慢慢調適,觀察吃不同食物的身體反應,漸漸就知道哪些美食可以安心享用,不用害怕。
-
2022-04-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獨/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可吃抗病毒藥 最快本周公布
台灣今年1月公布之新冠肺炎治療用口服抗病毒藥領用方案僅明確列出7類重症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及幾種常見慢性病,其餘以「其他危險因子」帶過。美國今年2月歸納高強度實證公布之重症高風險因子則詳列20大類,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失智症、長期臥床都包括在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表示,最快本周公布新版領藥方案,將比照美國以正面表列供醫師勾選,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患等都會包括在內。根據台灣今年1月公布的領藥方案,12歲以上且體重40公斤以上的病人,未使用氧氣且於發病5天內,只要具備任一風險因子,就可以領用輝瑞口服抗病毒藥。風險因子包括65歲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壓、慢性肺疾、BMI大於等於25(或12-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85百分位)、其他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或「已知重症風險因子者」。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歸納實證所列出的重症高風險因子高達20類,包括癌症、身心障礙(如ADHD、腦性麻痺、先天發育異常、不能自我照顧者、學習障礙、脊髓損傷等)、精神疾患(如憂鬱症或思覺失調症)、失智症、長期臥床或不能動、吸菸、器官移植、結核病、使用腎上腺皮質酮或免疫抑制劑者。截至今年2月底,台灣有93.3萬人具備重大傷病資格,當中勢必有人未滿65歲、沒有常見慢性病,卻具備美國CDC所列的重症高風險因子。莊人祥上周透露將開會訂定新版方案,今已有結果。莊人祥表示,專家會議已經討論過,決定以正面表列的方式列出,取消「其他危險因子」的選項。新版方案會比照美國CDC的方式用「正面表列」,以癌症、身心障礙、精神疾病為例,會列在「其他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項目下,由醫師勾選,即可開藥給病患。目前還修改後徵詢專家意見的階段,最快本周公布。
-
2022-04-2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歲重症童確診僅6天走了 陳時中:檢討送醫指引
國內疫情連續五日突破千例,昨共增一七二七例再創新高,包含本土個案一六二六例、境外移入個案一○一例,另新增二例死亡,其中一例為新北兩歲重症兒童,男童從確診到病逝僅短短六日,昨天凌晨三時四十六分在雙親陪伴下辭世,為本波疫情首例幼兒死亡個案,家長淚訴延誤送醫。新北市長侯友宜哽咽呼籲,中央盡快調整防疫規範及限制。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整體有需檢討、改進之處,今天下午邀集兒科相關專家召開會議,討論送醫指引及注意事項。陳時中也表示:「接到訊息深感不捨,雙和、台大醫院等醫護及專家也都盡了很大的力氣」。2歲童死因 感染新冠致敗血症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男童於四月十三日發病、十四日確診,當天晚上住進加護病房,曾用呼吸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及瑞德西韋,但病情惡化,不幸於十九日病逝,死因為新冠病毒感染導致敗血症、腦幹腦炎,暫無其他病毒感染疑慮,仍需進一步確認。昨天雲林新增一名周歲幼童確診、屏東也有八個月大女嬰染疫,民眾也日益關切幼童染疫與疫苗施打問題。另一例死亡 9旬翁已打過三劑另一例死亡個案為九十多歲男性,本身罹患癌症及慢性腎病,曾打過三劑疫苗,治療過程中使用瑞德西韋,原本中症轉為重症,國內已累積四名重症個案,四人均已死亡。陳時中表示,今年本土個案共達一萬一五四一例,輕症及無症狀比率為百分之九十九點六,四人死亡,致死率為萬分之三。陳時中:BNT合約最後階段指揮中心統計,至今已有一七五○名十二歲以下兒童確診,重症幼童死亡,更讓家長擔憂,食藥署核准莫德納疫苗用於六至十一歲兒童接種,但BNT疫苗簽約過程涉及「四方談判」而遭卡關。陳時中表示,輝瑞BNT疫苗合約已逐漸獲得共識,進入最後階段,剩下合約簡化和文字問題修訂,「弄清楚後就可以簽約」。近日確診人數暴增,雙北市長都提出新做法,新北市長侯友宜指出,居家隔離防疫追蹤通報系統常當機,希望中央簡化流程;台北市長柯文哲更宣布,北市自今天起確診者原則上在家治療,例外情況才送防疫專責旅館。全國一周內 啟動輕症居家照護陳時中則宣布,一周內全國所有縣市均將啟動輕症確診個案居家照護計畫,研擬廿四小時緊急醫療服務、遠距醫療方案,醫師透過視訊看診後開立電子處方,由藥師調劑送藥到府。
-
2022-04-1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幼童確診病歿累計四例重症亡 陳時中:深感不捨會檢討
新北一名兩歲兒童確診轉重症今日過世,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我們接到這個訊息都深感不捨,不過醫護人員、雙和、台大醫院等專家都盡了很大的力氣。」陳時中表示,整體有需要可檢討、改進的地方,明天下午請兒科相關專家召開會議,從送醫指引或需要注意事項都會討論再跟大家報告。國內今年本土個案累計11541例,其中屬於輕症、無症狀有11494人,比例99.6%。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沒有增加中度個案,但有一位老翁從中症轉為重症,目前累計重症4人。陳時中表示,今天增加2例死亡個案,除了新北二歲童外,一例是90多歲男性,發病日為4月13日,確診日4月14日,曾打過三劑疫苗,本身有癌症慢性腎病等,也有使用瑞德西韋。目前累計重症4人皆死亡,致死率佔比是萬分之三。
-
2022-04-19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後遺症QA/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會出現哪些狀況?會復原嗎?
大多數染上新冠肺炎的人會完全康復,但有數百萬患者不是,他們持續感受到極度疲勞、呼吸急促和身體疼痛等症狀,或在「腦霧」中掙扎,或一直沒恢復嗅覺或味覺。這被稱為「Long Covid」,也就是新冠後遺症。1、什麼是新冠後遺症?目前沒有一致的定義。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急性感染後症候群」通常在初次病發後三個月出現,持續至少兩個月,並且無法以其他診斷來解釋。兒童可能需要不同的定義。2、多常見?現在還不確定。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CDC)專家說,兩年來無法發布可靠數據。因為缺乏標準化的方法統計病例,所以各方對染疫後出現Long Covid的比率,說法不同,有研究估計是43%,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估計7%。另有研究發現,女性、中年人、肥胖人士出現long Covid的機會較大。3、感染後的症候群有哪些?.長期症狀包括:較廣泛的疲倦、發燒、疼痛。.肺和心血管方面有氣喘、咳嗽、胸痛、心悸。.腸胃方面包括腹痛、噁心、腹瀉、失去食慾、體重減輕。.神經系統方面的腦霧(注意力不集中或忘性大)、頭暈眼花、睡眠障礙、手腳麻,以及認知障礙。.肌肉與骨骼可能感覺關節痛和肌肉酸痛。.耳鼻喉方面可能耳鳴、耳朵痛、喉嚨痛、失去嗅覺或味覺。.皮膚則可能出疹子。.精神上可能抑鬱焦慮。【延伸閱讀】>>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會有後遺症嗎?研究報告曝真相4、如何預防後遺症?避免感染新冠肺炎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而疫苗接種是降低感染風險的最有效工具,更重要的是降低罹患重症的可能性。5、變種病毒會造成不同的後遺症嗎?有可能,但尚未收集和分析到足量數據來確認。【延伸閱讀】>>Omicron後遺症「疲勞」最大宗 喪失活動力染疫者加速退化6、什麼原因造成?有些健康問題很好理解,有些則不然。染疫者可能因下列事項而遭遇問題:病毒直接對器官和組織造成影響;免疫系統過度發炎;身體未能正確修復受傷的肺和其他器官,結果形成疤痕組織;血液缺氧傷害到大腦、肺和其他器官;為挽救生命而進行的治療,包括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機、皮質類固醇、鎮靜劑和止痛藥。7、有多嚴重?大多數的Long Covid症狀似乎不會危及生命,但呼吸急促或疲勞等情況可能妨礙生活。此外,對於部分新冠肺炎的倖存者來說,Long Covid可能損害重要器官並加劇其他疾病,影響可能要幾個月後才顯現出來,就像一顆定時炸彈。稍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心臟驟停、中風、心臟衰竭、肺栓塞、心肌炎和慢性腎病。醫生還注意到,與新冠相關的糖尿病病例增加。8、能復原嗎?每個人的差異很大,大多數人能完全恢復到生病前的狀況,少數人卻需要肺移植。在一部分人中,特別是那些初期感染相對嚴重的人,症狀似乎揮之不去。中國武漢去年發表一篇大型研究發現,幾乎二分之一的新冠患者在出院一年後還有症狀。英國針對住院患者的研究今年1月說,出院一年之後,不到十分之三的患者回報完全康復。9、都是新冠病毒引起嗎?不盡然。一些症狀可能是偶然發生,或由壓力和焦慮引發,而一些原先存在的疾病,如糖尿病,可能在染疫之前未曾被注意和診斷出來。10、其他病原體也會有後遺症嗎?是的。雖然有時候並不知道是如何發展出長期症狀,但科學家說這其實是可預期現象。經充分研究的病毒或細菌病原體,大多都與部分患者後來發展出慢性症狀有關。SARS倖存者能觀察到患有糖尿病和其他長期後遺症。加拿大的一項研究發現,21名多倫多醫護人員在2003年染上SARS後,長達三年出現病毒後症狀,無法恢復正常工作。
-
2022-04-18 醫療.新陳代謝
如何避免腎功能缺失?糖尿病患一定要留意的洗腎危機
前言糖尿病腎臟病變,對於不管是第一型糖尿病病變或第二型糖尿病病變,都是相當嚴重的糖尿病併發症。根據美國腎醫學會統計,台灣的洗腎盛行率是全世界最高(參考資料1),且根據衛福部統計與台灣人糖尿病盛行率較高有關(參考資料2),因此是每一位糖尿病病友不得不重視的問題。腎臟的功能在學時學到腎臟是個排除廢物以及製造尿液的地方,但若覺得腎臟只有這樣的功能,可能就太小看腎臟了。腎臟除了排出身體代謝所製造的含氮廢物以外,還參與了我們身體體液的恆定,更重要的是還有各種離子的平衡。鈉、鉀、鈣、鎂這四個離子都是會影響我們意識的離子,都與腎臟的恆定功能息息相關。腎臟甚至會影響血壓,在遠曲小管與腎絲球的交界有一群特殊的細胞會偵測血壓的高低,如果太低會啟動礦物性腎上腺皮質素的分泌與活化,刺激腎臟遠曲小管留鈉排鉀,維持身體血壓的恆定。不只如此,維生素D的活化,腎臟也起了關鍵性的角色,進而影響我們身體對鈣質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腎臟會分泌紅血球增生素(EPO),促進紅血球的增生,增加我們身體血液的吸氧量,基本上生活大小事,都跟腎臟脫不了關係。糖尿病造成腎臟疾病的原因糖尿病造成腎病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高血糖會破壞腎臟的腎絲球過濾能力,並影響腎臟移出身體廢物及過多水分的能力。時間一久,就會逐漸降低病人的腎功能。不過臨床上醫師們常跟病人說腎臟是個無聲的器官,逐漸降低的腎功能在前期並不太會造成病人明顯的症狀,也很難讓病人察覺,直到很嚴重的狀況,才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因為腎功能的破壞造成維持身體膠體滲透壓的白蛋白逐漸流失,如果這時候製造白蛋白的肝臟來不及補充,就會造成身體水分從微小管流出,流到身體各地的第三腔室(身體內的一些血管外空間),造成四肢水腫、高血壓或甚至肺水腫而影響病人的呼吸。▸糖尿病造成蛋白質流失,肝臟會努力代償生產白蛋白,同時三酸甘油酯的分泌增加,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HDL)過低,造成身體高血脂,讓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現動脈粥狀硬化,出現心血管相關病變的機率也隨之提高。▸動脈粥狀硬化的出現,也會導致周邊血管的狹窄,影響周邊血液循環的不足,讓身體周圍組織長期處於缺氧狀況。▸腎功能的破壞很可能造成腎臟留鈉離子、排鉀離子的能力受損,造成高血鉀的發生,而血鉀太高則有可能造成心律不整,進而導致猝死,是個不能不輕忽的症狀。▸腎功能的缺失也會造成血中尿素氮(BUN)排出受阻,造成尿毒症,嚴重的時候會影響病人的意識以及容易疲勞。▸因為腎臟排水的功能降低,造成身體體液難以排除,進而導致高血壓。而高血壓也更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中風的發生率也隨之提高。▸腎臟除了排除廢物及液體功能外,還在造血刺激上有很大的角色。而相對的,腎臟功能的破壞也會導致腎臟分泌的紅血球生成素(EPO)不足,造成身體紅血球生成不足,而有貧血的症狀。▸腎臟也在活化維生素D的機轉上佔有相當巨大的角色,而糖尿病造成腎臟功能的破壞也同樣會造成維生素D無法活化,影響腸道吸收鈣離子的能力,造成鈣離子不足,而鈣離子也是我們骨頭的主要組成成分,長期鈣離子缺失會造成骨質疏鬆,容易骨折。臨床上我們通常用抽血驗肌酸酐(creatinine)計算出腎絲球過濾率(eGFR)來做腎功能的判斷。糖尿病腎病變剛開始的時候,腎臟會先出現腎絲球過濾率提高,大部分這階段會維持約五年,隨之而來的就是腎功能開始逐漸走下坡。這期間,腎功能雖然逐漸下降,但身體代償的能力也會增加,讓病人幾乎無法察覺自己的腎臟有問題。然而,當腎絲球過濾率在糖尿病病人中小於15ml/min,通常就會開始有上述臨床症狀發生,比如疲累、尿毒症、水腫等等。這時候就不得不開始考慮做腎臟移植的評估或血液透析治療了。糖尿病腎病變的危險因子糖尿病的病人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發生嚴重的糖尿病腎病變,但有一些族群發生腎病變的幾率會提升:1.血糖控制不良的病友2.高血壓的病友3.抽菸者4.高血脂5.肥胖者6.家族病史有糖尿病與腎病變者如何避免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想要降低自己因為糖尿病而讓腎臟功能缺失,醫師建議以下幾點糖尿病病友一定要做到:1.固定追蹤自己的血糖:自己把關自己的血糖,避免糖尿病惡化,減少高血糖造成腎臟的負擔。臨床上一般建議糖化血色素(HbA1c)維持在6.5%以下。2.固定門診追蹤自己的糖尿病與腎功能:讓醫師能隨時因應病友的血糖狀況做藥物調整,且固定抽血檢查腎功能,才能及早預防及早控制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3.高血壓控制:因為腎臟對高血壓其實相當敏感,故定時量自己的血壓,若血壓高盡快與自己的門診醫師反應做控制。醫生通常會建議將血壓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4.不要亂吃藥:很多藥物的副作用就是影響腎功能,若不經醫師評估亂吃反而會加速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5.維持健康體重:減緩糖尿病病程一個很大的原因跟體重有相關,維持良好體態,才能過得健康又好看。6.不要抽菸:臨床上有非常多嚴重疾病都證實與抽菸高度相關,且抽菸也會加速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若有戒菸上的困難,也可跟醫師詢問戒菸門診或藥物輔助戒菸的評估。總而言之,最佳避免或減緩糖尿病腎病變的發生,就是維持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血糖控制及避免高血壓。早期發現糖尿病且減緩糖尿病的病程,亦可減少腎病變與其他併發症的產生。【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蘇家龍醫師】糖尿病的慢性腎臟疾病 — 糖友如何遠離洗腎】
-
2022-04-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輝瑞口服藥為何國際瘋搶? 確診後用藥降低89%重症死亡
預防新冠肺炎重症,口服抗病毒藥物造成國際瘋搶。我國採購輝瑞口服藥(Paxlovid)2萬份,昨已到貨4100人份,指揮中心指出,今年第二季前將會到貨35萬人份。Paxlovid口服藥物是目前主流藥物,根據臨床試驗結果,出現症狀後3天內服用輝瑞Paxlovid,患者住院或死亡風險可降低89%。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輝瑞口服藥(Paxlovid)採購2萬份,繼今年1月底到貨3200人份後,昨再宣布到貨4100人份,共計7300人份。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日前指出,輝瑞的Paxlovid適用於任一重症風險因子、未使用氧氣、發病5天內、12歲以上且體重大於40公斤的患者。在臨床治療指引上,他也建議,優先選擇是注射型瑞德西韋、輝瑞口服抗病毒藥物。重症風險因子包括:年齡65歲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含高血壓)、慢性肺疾、BMI大於25,或12至17歲兒童青少年BMI超過同齡第85百分位、其他影響免疫功能疾病或已知重症風險因子者。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在2021年12月,陸續授權新冠肺炎口服藥物,第一個通過授權的是輝瑞Paxlovid,第二個是默沙東莫納皮拉韋,2種處方藥物皆可用於患者確診後有高風險發展成重症的族群。張上淳表示,藥物使用可能有交互作用,若民眾長期使用心臟血管疾病藥物、神經或精神疾病藥物等,一定要告知主治醫師來判斷。
-
2022-04-1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花蓮醫院已有87人確診 2大區域群聚感染
花蓮今天46人確診,衛福部花蓮醫院爆發院內感染,今天有案號的就有16人,花蓮醫院院長楊南屏表示,院內有2個區域的群聚感染,其中護理之家驗出52位陽性,採就地分流、就地照顧;院內員工也驗出35位,已知有87人確診,有71人尚無案號,現在除了普篩所有員工,也盡全力治療。花蓮醫院分別爆發照服員與清潔人員染疫,進而擴大傳染。楊南屏指出,12日晚上接獲訊息,護理之家有位照服員確診,立即為79名長者、4名外籍看護PCR採檢,其中長者有48名確診、4名看護確診,共有52名確診,還有3位重新採檢。由於有清潔人員確診,院方在昨天與今天已採檢360位員工,已有35名確診,包括4名清潔人員、11名照服員、10名護理人員、2名醫事人員、7名門診大樓行政人員及1名學生,尚有8位等報告、1位重新採檢。今天已針對所有住院病人(含陪病者)PCR採檢,今明2天針對51位洗腎病人、陪伴家屬及外籍看護PCR採檢。楊南屏指出,因護理之家都是長者,有17位發燒,治療後16位已退燒,還有3位有輕微咳嗽,在醫師緊急評估,並取得家屬同意後,立即給予口服抗病毒藥物(Paxlovid)投藥治療。院內感染必須保留醫療量能,現已停止門急診業務,所有醫護投入防疫工作,並將護理之家就地分流、照護,確診員工返家隔離,其他員工自主健康管理,連續10天每天採檢。花蓮確診有46人,至於其他30名確診案例,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外縣市確診到花蓮旅遊團有5人確診,慈濟醫院有3人確診,奧斯卡餐廳新增2人,目前奧斯卡的延伸確診數愈來愈少,是接觸者的接觸者,有收斂的現象。補習班群聚部分,因有幼稚園校外教學,感染公車司機及乘客等,也由學生感染家人,因此今天新增8人確診;外縣市則有2人,另有10人疫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