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8 癌症.肺癌
搜尋
肺癌
共找到
1039
筆 文章
-
-
2021-05-27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患者該不該打新冠肺炎疫苗?專家給答案
疫情持續升溫,未有緩和跡象,使得許多重症患者開始自主暫緩或中斷療程,但專家呼籲,肺癌患者一定要持續與醫師保持聯繫,除非主治說可以停止或延遲服藥,否則請繼續治療,千萬不要自作主張,而導致無法挽回的後果。 長安醫院胸腔內科副院長許人文醫師表示,癌症患者常考量因為接受各種化學藥物治療,免疫力降低,加上部分肺癌患者年齡較高,與醫院接觸頻繁,極易遭受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因此,在恐懼之下許多病患選擇暫緩療程。 許人文進一步說明,因為暫緩療程或延後手術治療,而使得癌細胞擴散遠處轉移;或中斷化學與標靶免疫藥物治療,使得癌症再度復發,都會造成令人遺憾的結果。 建議癌症患者,施打新冠疫苗來保護自己。許人文指出,已有研究顯示,癌症病史的人感染新冠肺炎後,得到重症住院的機會與死亡的風險,比沒有罹癌的人死亡的機率高1.35到2.31倍。 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前,應與醫生討論接種的「時間點」。許人文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因為在治療癌症週期之間,化學療法或放射療法,可能減弱免疫反應並降低疫苗的效力。 【延伸閱讀】 藥要怎麼吃?藥師曝正確服藥4重點,確保藥物效用注意!疫情惡化期間,別讓孩子視力也跟著惡化!高溫小心熱中暑!醫提3招降熱傷害機會
-
2021-05-24 癌症.抗癌新知
疫情發燒 醫師提醒癌症患者:勿停止治療且應接種疫苗
疫情發燒,有醫師發現癌症病人開始自主暫緩或中斷療程,非常不利於治療。台中市長安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許人文就提醒,肺癌病患一定要持續與醫師保持聯繫,除非醫生說可以停止或延遲服藥,否則請繼續治療,千萬不宜自行中斷治療,引起癌症擴散或復發。他也建議,因癌症患者免疫力低下,若有機會接種,更需要施打疫苗來保護自己。許人文指出,癌症患者因為接受各種化學藥物治療,免疫力降低,以肺癌患者為例,有些人年齡較高,與醫院接觸頻繁,極易遭受新冠肺炎病毒的感染。也因此,有患者在恐懼之下選擇暫緩療程,或延後手術治療,這將使得癌細胞擴散遠處轉移,或可能因中斷化學藥物與標靶免疫藥物治療,使得癌症再度復發反撲。他說,已有研究顯示,有癌症病史的人感染新冠肺炎後,因重症住院與死亡風險比沒有罹癌的人高1.35到2.31倍。因此,建議癌症患者應接種新冠疫苗保護自己,且施打前應與醫生討論接種的時間點;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因為在治療癌症周期之間,化學療法或放射療法,可能減弱免疫反應並降低疫苗的效力。
-
2021-05-21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我是肺炎、流感、感冒還是氣喘?胸腔科醫師教分辨這些症狀,完整解析呼吸道疾病
近來武漢肺炎、流行性感冒佔據大量媒體版面,民眾也相當關注自身健康問題,紛紛好奇自己出現的症狀,「我是肺炎、流感、感冒、氣喘還是肺癌?」呼吸道疾病相當多元,除了最常見的感冒、流感,也別輕忽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的肺炎、 抽菸易引起的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及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民眾可了解疾病症狀,再依情況決定是否就醫檢查,若自覺是小病,不要到急診室就診,以免徒增病毒感染風險,可至一般診所就診。呼吸道疾病千變萬化, 又以呼吸道感染最為常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鄒志翔列出以下13種呼吸道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健保花錢榜居第4名 普通感冒 透過病毒或細菌感染,具傳染性,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逾200種病毒與普通感冒有關,以鼻病毒最常見。 普通感冒的症狀通常從鼻塞開始,漸漸出現打噴嚏、流鼻水、喉嚨癢、咳嗽,偶爾會有輕微頭痛,較少發高燒。普通感冒的治療多以舒緩不適為主,多休息、多喝水,大約3∼5天,最多1周就能康復。 季節性流行性感冒 主要由病毒引發,A型、 B型會引起季節性流行,經飛沫及接觸傳染,於人潮擁擠處快速傳播。一般說來,季節流感好發於秋冬,與普通感冒不同,常引發高燒39℃以上,全身肌肉痠痛、倦怠無力,伴有明顯頭痛、喉嚨痛及咳嗽,會持續1∼2周。嚴重者可能引發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併發症,甚至走向心肺衰竭。 定期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高危險群包括慢性心肺病患、嬰幼兒、老人及醫護人員,都應定期施打疫苗。近2年因青壯年感染流感的併發症比較嚴重,公費流感疫苗接種對象也放寬至50歲以上。 咽喉炎 分別為咽炎和喉炎, 因咽與喉緊密相連,交互影響,通常合併稱之。急性咽喉炎多為病毒引起,細菌感染較少見,好發於季節交替時;另環境因素,如高溫、粉塵、煙霧、刺激性氣體等也可能引發;用聲過度則會引發急性喉炎。 急性症狀常見喉嚨痛、發燒,有時合併出現咳嗽、流鼻水、打噴嚏、頸部淋巴結腫大。一般不會妨礙日常生活,多喝水、多休息,飲食禁刺激、辛辣物,不要抽菸。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是第3大死因支氣管炎 支氣管發炎時會分泌過多黏液,導致咳嗽、咳痰、發熱、呼吸困難等症狀。急性發炎多在3∼5天內好轉,咳嗽、咳痰 則持續2∼3周。急性支氣管炎多數為病毒或細菌感染;另外,刺激性氣體、寒冷空氣,也會減弱支氣管的防禦力。 肺炎 肺炎主要有2種病因,一是細菌感染,一是病毒感染。肺炎通常為細菌引發,又以肺炎鏈球菌最常見。肺炎鏈球菌平時寄居鼻腔,當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入侵肺部,以老人、幼童、慢性病患最易感染,不過靠施打疫苗可預防。 而病毒性肺炎則比較少見,奪走多條人命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症候群)、ME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以及在2019年底於中國武漢爆發的新 型冠狀病毒COVID-19),都是病毒性肺炎的例子。 病毒性肺炎為吸入性感染,透過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播。研究發現,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是病毒性肺炎的高危險群,且在冬春之際、季節性流行感冒病毒肆虐時,罹患病毒性肺炎的機率也會提高。 肺炎主要症狀為發熱、咳嗽、咳痰、畏寒、噁心、嘔吐、胸痛、呼吸急促,甚至呼吸困難、咳血,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最大的區別在於,會出現肺部浸潤現象。少數破壞力強的細菌、病毒(如 SARS)會傷害肺部組織,留下肺纖維化的後遺症。 肺炎居國人10大死因第3位,若能及早就醫,治癒機率高。若沒有好好處理,後續可能產生嚴重併發症,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心肺衰竭等,千萬不可輕忽。 慢性呼吸道疾病,肺阻塞居全球第4大死因 氣喘 醫學上稱為「支氣管性哮喘」,發生原因為先天體質加上後天環境。氣喘病人通常有家族病史,症狀為長期咳嗽、時好時壞,特別是季節交替、夜間低溫時最難受,伴隨胸悶、有痰,呼吸中有「咻咻」的喘鳴聲,常合併有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 有過敏體質的人不一定會發病,主要是被過敏原激發,最常見的是塵蟎,有些人則對飲食過敏,也有人對花粉、貓毛狗毛、德國蟑螂等過敏。 慢性阻塞性肺病 簡稱COPD(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主因是抽菸引起發炎反應,肺泡無法有效交換氣體,病患會出現喘、悶、咳、呼吸困難等症狀。如果20歲開始每天抽1 包菸,大約到40歲左右,就會 產生COPD症狀,患者也較易罹患流感、肺炎、肺結核及肺癌等疾病。 COPD又分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區別在於肺氣腫病人走路會喘,體型偏瘦;慢性支氣管炎則以咳嗽、痰多為主,病人體型較胖,也有患者綜合2種症狀。由於COPD是進行性疾病,藥物雖可控制病情,但無法逆轉病程,愈早戒菸,愈能減緩惡化程度。 肺結核 屬第3類法定傳染病,乃肺臟受結核桿菌侵襲,形成結核。患者多為過去曾感染再復發,也有人是被傳染,但機率較低,吸入結核菌僅5∼10%會發病。 肺結核的症狀是咳嗽3周以上,甚至咳血,也有人會持續發燒,並非急性高溫,體溫約在37.5℃左右,嚴重的話,體重會減輕。現在已有很好的藥物可治療,但需要服藥6∼9個月,病人要耐心遵從醫囑。 支氣管擴張症 因支氣管永久性擴張,容易反覆感染,病人的表現通常是咳血、痰多,對天氣變化較為敏感。成因多為年輕時肺部感染所致,某些疾病如肺結核的後遺症,也會導致支氣管擴張。另外,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也是高風險群。 其他胸腔疾病,肺癌高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 肺癌 居國人惡性腫瘤死亡率第1位,與30年前不同的是,過去扁平細胞癌、肺腺癌的比例約6:4,現在已各半。扁平細胞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是抽菸及二手菸,具有很強的關聯性,所以政府大力宣導戒菸。但近10年肺腺癌比率上升,患者多數不抽菸,連家庭主婦也會得,推論可能與空氣汙染有關。睡眠呼吸中止症 因病患睡眠時上呼吸道重複塌陷阻塞,所以會產生打鼾、呼吸中止現象,通常白天會精神不濟。同時因長期夜間缺氧,易產生高血壓、糖尿病等併發症。 「肥胖」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主要危險因子,頸圍愈粗,罹患機率愈高。一般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以及更年期女性。目前已有很好的治療方式,病人須配合減重、安眠藥減量,以免加重睡眠呼吸中止症狀。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簡稱ARDS( a d u l 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廣泛性的肺泡微血管受損,使得氣體交換受到嚴重阻礙,造成呼吸困難、缺氧,甚至皮膚會呈藍紫色。 常見原因為敗血症、肺炎引發的併發症,或流感、嚴重創傷、溺水,進而可能會造成肺部硬化,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極高。治療上會給予支持性療法,等待肺部漸漸恢復功能。 間質性肺疾病 主要是各類病因使得肺部間質產生發炎、纖維化等病變,讓肺部氣體交換功能受影響。有些是自體免疫疾病引起,如硬皮症、紅斑性狼瘡、乾燥症等,愈早發現愈可治療。 另外還有原發性肺纖維,俗稱「菜瓜布肺」,乃不明原因造成漸進性的肺部纖維化,肺部像菜瓜布般粗糙有空洞,失去交換氣體功能,病患呼吸會像快窒息般痛苦,發病至死亡僅2∼5年。原發性肺纖維化原因不明,但有藥物可以緩解,讓症狀不至於惡化太快。 綜合上述,非病毒或細菌引發的呼吸道疾病,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高危險因子主要是抽菸;如果是病毒或細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像流感、普通感冒,以及SARS、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因有傳播性,必須要戴口罩,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本文摘自今周刊特刊)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被關1年多才解禁,她看台灣「還沒不可收拾」:每個人守5關,幾週疫情就能挺過去!.70歲是逗號不是句號!她不再繞著先生轉、獨居新生活:就算有小挫折也無礙愜意人生.兒子找到伴想結婚,媽卻怕他被詐騙會離婚?翅膀硬了要離巢,想太多不讓他飛才悲劇
-
2021-05-20 癌症.肺癌
未吸菸者、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 國健署:自我防護7要點
吸菸、二手菸是導致肺癌主因之一,但台灣研究發現,未吸菸者和女性肺腺癌持續增加。除了早期篩檢,早期發現,以提高存活率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供「自我防護7要點」,建議民眾拒吸二手、三手菸;烹煮時開啟排油煙機,減少油煙;烹煮食物多採水煮、清蒸;外出戴口罩,進入室內時需洗手洗臉、清潔鼻腔、適當關閉門窗;空品狀況不佳時,避免戶外活動時間;生活作息規律;適當運動等。國民健康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根據國內數據,雖然吸菸率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肺癌發生率仍逐年升高,尤其罹患肺腺癌女性中,高達9成並未吸菸。因此,除了避免吸菸與二手菸害、留意是否有家族史外,同時要減少廚房油煙、遠離空氣污染或廢氣多的地方。國民健康署提供「自我防護7要點」,除了拒吸二手菸、三手菸;為減少油煙,烹煮時應開啟排油煙機;盡量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煮食物;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為降低空汙對健康的危害,林莉茹建議,民眾外出要戴口罩,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減少暴露在細懸浮微粒(PM 2.5);空氣品質不佳時,應減少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除了日常保健,林莉茹指出,了解肺部「警訊」有助於早期發現肺癌、及早治療。7種常見肺部警訊包括,持續咳嗽,甚至有惡化的狀況;痰中帶有血絲或咳血,持續一段時間後症狀沒有緩解;呼吸急促、呼吸出現喘鳴聲;持續胸痛且有惡化情形;聲音沙啞;四肢關節疼痛;無預警的體重下降、食慾不振。由於上述症狀有可能不是肺癌所引起,林莉茹建議,民眾還是應尋求醫師諮詢與評估,才能找出原因、及早診治,以免耽誤病情。振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楊明松則建議,肺部沒有神經,早期肺癌大多無症狀,建議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肺癌一期五年存活率高達9成,身體有明顯不適時,通常已是肺癌中、晚期,五年存活率大幅下降,治療效果較不佳。
-
2021-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吸菸、肺氣腫…感染病菌或肺部疾病機率上升!6方式改善肺部健康
肺炎傳染來襲,身體「衰弱」的族群面臨更高風險。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生理儲備量下降,在面臨外界壓力時無法維持身體恆定,甚至身體平衡被打亂後恢復變慢或不完全就是「衰弱」。根據統計,衰弱的老年人死亡率更高,比起身體狀況強健的老人,死亡率高出3-5倍。 哈佛大學附屬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IDMC)胸腔重症監護主任Richard Schwartzstein提醒,肺部擁有足夠生理儲備量,才能幫助抵抗感染與慢性疾病,而生理儲備量隨著年齡會逐年減少,尤其吸菸、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氣喘等族群下降速度更快,會使感染病菌或肺部疾病機率上升。平日可透過6種方式維持肺部生理儲備量,有助於改善肺部健康。 中等強度運動 助清除黏液分泌物 Schwartzstein指出,中等強度運動如快步走路,是鍛鍊心臟與肺部機能的良好方式,並且能增加深呼吸時的深度、幫助打開肺部,有助清除肺部內累積的黏液分泌物。肺部中黏液分泌物聚集的部位,是吸入性病毒或細菌沉降、繁殖的良好環境,能清除愈多黏液分泌物,愈能幫助肺部維持健康。 減少吸入煙塵毒素 平日應戴口罩 當吸入愈多外在環境中的毒素,例如粉塵、二手菸、空氣污染,肺部會分泌黏液分泌物包覆這些有害毒素,一旦吸入愈多有害物質,可能導致黏液分泌物過多、呼吸困難。Schwartzstein建議平日戴上口罩,尤其是有氣喘或過敏的族群,在氣溫變化時更容易發生支氣管痙攣等問題。 吸菸無「安全值」 少量也會破壞肺部 吸菸沒有所謂的「安全值」,只要接觸到尼古丁等有毒物質,就會增加感染機會與肺癌風險。Schwartzstein博士指出,即便是少量吸菸,菸中的物質也會以各種方式破壞肺部,引起肺部刺激發炎並增加黏液分泌物。 每天30分鐘深呼吸 幫助肺部舒張 深呼吸是最好的肺部伸展運動之一,能幫助肺部舒張並清除分泌物,同時也能降低血壓和調節心率。Schwartzstein建議每天練習約30分鐘深呼吸,深呼吸運動建議方式:在舒適環境中坐下或躺下,緩慢並深深呼吸,維持肩膀姿勢,腹部向外鼓張,然後呼氣放鬆腹部,動作重複5分鐘。 每小時改變姿勢 增加肺部氣體循環 久坐不動對健康不利,Schwartzstein醫師建議每小時至少改變一次姿勢或起身運動,可以練習簡單的深蹲或彎腰伸展,有助於肺部的氣體循環,也可促進清除黏液分泌物。 過重影響橫膈膜 減肥能減少肺部負擔 體重過重會造成各種健康問題,也會增加肺部肌肉的壓力,尤其是橫膈膜向下運動會因為身體肥胖受到阻礙,使肺部體積無法伸展舒張,Schwartzstein 提醒,適當體重控制能減少呼吸時的肺部負擔。正常成人應盡量維持正常BMI值,成人BMI建議在18.5(kg/m2)及24(kg/m2)之間。 《延伸閱讀》 .盡量別久坐!研究:長時間不運動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率增149% .3大族群易感染新冠病毒?中醫師教3關鍵提升免疫力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14 癌症.肺癌
28歲女子沒抽菸又無家族史 健檢竟揪出肺部長腫瘤
28歲游姓女子在員工健檢時,胸部X光發現兩側肺部有異常腫瘤,到童綜合醫院看診後,經電腦斷層掃描進一步檢查,發現右肺有一顆約2公分的腫瘤,左肺上葉也有兩顆不到1公分的毛玻璃狀結節,先切除2公分腫瘤,1年後再切除及冷凍治療左肺上葉兩顆毛玻璃狀結節,術後恢復良好,須定期回診追蹤。童綜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童詠偉表示,游女沒抽菸,也無家族史,是多發性肺腫瘤患者,切除過多的肺部組織,會造成肺功能永久性過多損傷,因此左肺兩顆結節才分別使用部分切除與冷凍治療。童詠偉表示,因為左肺上葉兩顆毛玻璃病兆都靠近中間縱膈位置,直接切除兩顆恐傷害太多的細胞,影響肺功能運作,因此左肺上葉上面一結節使用螢光定位後,進行胸腔鏡微創肺部節狀切除併淋巴結廓清手術;左肺下面一結節則使用冷凍微針消融手術治療,讓結節細胞直接壞死,切片檢查確認左肺上葉為原位癌。童詠偉呼籲,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有病兆才被檢查出來的通常已經是中晚期,除了每年定期全身健康檢查外,50歲以上有抽菸或有家族病史者,最好接受低劑量肺癌篩檢,才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2021-05-12 新聞.元氣新聞
氧氣面罩太緊壓破皮 「金惜皮」讓患者不再耳朵痛
許多肺炎、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等患者在住院時,需配戴氧氣面罩治療,因固定面罩的鬆緊帶壓力點集中在耳廓上方皮膚,常造成壓力性損傷。台北榮總護理長蘇瑞源因此研發「金惜皮氧氣面罩專用帶」,改良一般氧氣面罩鬆緊帶太細、太緊問題,在去年取得我國專利。台北榮總胸腔科病房統計,民國108年到109年間,在39件非侵入性用氧相關壓力性損傷案例中,有20件與一般氧氣面罩有關,且發生部位都是在耳廓上方占51%,為胸腔科病房主要壓力性損傷來源。蘇瑞源表示,「金惜皮氧氣面罩專用帶」搭配原來的氧氣面罩使用,可有效預防壓力性損傷發生,減少壓力性損傷修口換藥成本,以及護理工時人力成本,更避免延長住院天數,每日估計可減少健保支出約新台幣2200元。北榮胸腔內科病房找來11位使用一般氧氣面罩,且一天大於8小時以上的病患,3個月試用結果發現,使用氧氣面罩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由0.055%降到0,甚至累計91天零壓力性損傷。調查21位病人及家屬、35位護理人員,使用滿意度高達100%。台北榮總表示,截至110年2月胸腔科病房已有38名病人使用,均無醫源性壓力性損傷發生,胸腔科三個病房109年8月起至110年2月,平均醫源性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為0.06%,其中有4個月均為零壓損。「金惜皮氧氣面罩專用帶」改良一般氧氣面罩鬆緊帶太細、太緊問題,可避免耳部發生上方皮膚壓力性損傷,除榮獲北榮護理創新第一名、醫事人員組創新獎第一名與全聯會護理創新佳作等獎項外,更在109年9月21日取得我國專利。
-
2021-05-11 癌症.乳癌
每天約35人罹患乳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證實:這二個因素最危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負擔數據,2020年有1,000萬人死於癌症,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乳癌首度超過肺癌,成為全球最常見的癌症,約佔新發癌症病例的11.7%,相當於所有新確診的癌症患者中,每8名就有1名是乳癌患者。每天約35人罹患乳癌 6.6人死於乳癌而衛福部公布最新的107年癌症統計數據觀看國內發生情況,乳癌再度蟬連我國婦女發生率第1位的癌症。乳癌的死亡率為女性癌症死因的第4位,好發年齡約在45~69歲之間,每天約35人罹患乳癌,約6.6人死於乳癌,嚴重影響婦女健康及生活品質。注意乳癌危險因子 體重過重、不運動最危險目前已知容易引發乳癌的危險因素包括家族病史、不良飲食習慣、肥胖、喝酒、抽菸、環境荷爾蒙、晚婚生子等。其中,IARC最新研究提到全球罹患乳癌的危險因子應注意「體重過重和缺乏運動」。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醫師指出,肥胖為許多癌症的危險因素,要如何分辨是否肥胖或進一步量化肥胖程度,並非靠肉眼觀看外型胖瘦或體重數字來做為判斷,可用BMI數值(身體質量指數)來評估體重是否在理想範圍或已異常超重;另外,腰圍也是一項重要的參考值,男性理想腰圍勿超過90公分、女性理想腰圍應控制在80公分以內。定期乳房檢查 早期存活率高達95%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政府提供45~69歲婦女及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能降低40%的乳癌的死亡率。沈彥君強調,若在乳癌早期發生時及早發現並接受正規治療,乳癌5年整體存活率平均可高達85%,其中0~1期乳癌存活率可高達95%以上,第2期的乳癌也有89%的存活率。45歲以下婦女乳房組織較緻密 搭配乳房超音波更精準值得一提的是,乳癌有年輕化趨勢,由於45歲以下婦女的乳房組織較緻密,若用乳房X光攝影做為檢查工具,其微小鈣化易受遮蔽較不清晰,使得診斷率下降,尤其對乳房腫塊的判斷效果上也較差。沈彥君建議,45歲以下的婦女朋友可利用乳房超音波做為乳房檢查的第一步選擇,若發現有異常病灶需進一步確認或有乳癌家族史、曾接受乳房手術等,搭配乳房磁振造影(MRI)無輻射精密檢查更可有效提高診斷的精準度。延伸閱讀: ·胸前長痘痘小心是乳癌警訊! 醫列「致癌習慣」:快戒吧 ·2020年高達230萬名女性確診乳癌! 醫曝「致癌環境賀爾蒙」:塑膠餐具、香水少用 
-
2021-05-10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罹癌率高達8倍!經年累月吸粉塵 男吐出白色異物
高雄一名年約59歲男子,從事石雕工作40年,近期卻因咳嗽、胸痛、喉嚨有異物感,甚至還曾吐出如石頭般的白色沉積物,便前往義大醫院就醫,經檢查發現,該男罹患塵肺症,可能是長期吸入粉塵所致,由醫療團隊收治住院,歷經一個多月治療,才得以康復出院,院方也提醒,從事易吸入粉塵的工作者,應做好適時做好防護,以免誘發相關疾病。據了解,該名男子從事石雕工作40年,因咳嗽、胸痛、喉嚨有異物感,甚至還曾吐出如石頭般的白色異物,便前往義大醫院就醫,並向醫院表示,此狀況,已長達2年之久。經義大醫院診斷,男子確診為塵肺症,由醫療團隊收治住院,歷經一個多月治療,才得以康復出院。義大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吳翊綝指出,若從事易吸入粉塵的工作,長期未戴口罩,吸入大量粉塵,導致氣管及肺縱膈腔鈣化沉積,就容易罹患塵肺症。吳翊綝表示,由於鈣化的沉積物,堆積於食道旁,才會造成反覆食道組織磨損、發炎,長久以來形成食道至縱膈腔的廔管,因此,患者才會吐出、咳出如石頭般的白色沉積物。義大醫院提醒,塵肺症患者,罹患肺癌風險為常人的8倍,因此,從事易吸入粉塵的工作者,應做好適時做好防護,以免誘發相關疾病。
-
2021-05-05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乳癌細胞會不會惡性轉移?研究發現「骨微環境」是關鍵
骨骼常是乳癌或前列腺癌最常見轉移的器官,如果僅發生骨轉移的患者,其預後比起其他器官轉移預後較佳。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的報告指出,從去年開始所有癌症的發生率,乳癌已超過肺癌,高居世界第一位,台灣自不例外,亦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另外,不管國內外的研究均証實,在第四期轉移性乳癌中,高達45%的患者,首次發生轉移病灶是在骨骼。且其發生率遠高於肺(20%),肝(5-10%)及腦(2-5%)。單獨轉移骨骼,預後較佳,但值得注意的是,大約超過三分之二的病例,轉移如限於骨骼,而之後再發生其他器官的轉移,其病情惡化會相當嚴重。因而很多專家學者認為乳癌的首先在骨骼轉移後在骨骼微環境中可能暗藏玄機,提供什麼幫助,使得乳癌的癌細胞造成規模更大的全身性轉移。最近在美國德州Baylor醫學院X.H.F.Zhang教授所領導之研究團隊,在最負盛名的醫學期刊「細胞」(Cell),今年4月29日發表重大的研究成果,其結論簡述如下:(一)乳癌患者如果單獨轉移至骨骼,而不轉移到其他器官,表示乳癌在骨的微環境中在表觀遺傳調整還沒起任何變化,所以治療方面比較單純不會產生抗藥性,所以預後較佳。(二)乳癌患者,如果初期轉移骨骼,但後來衍生其他器官的轉移(二次轉移),表示骨微環境可能透過表觀遺傳調節提升組蛋白甲基轉移(EZH2)的活性,使癌細胞轉變成幹細胞的特徵,成多功能分化,使惡性增加,造成了極強抗藥性,並賦予更強的轉移能力。(如圖一)(三)如果第二次續發性骨轉移合併其他器官轉移的乳癌患者,可以在周邊血液檢測到更多的循環腫瘤細胞,而且這些循環腫瘤細胞如果進行單細胞測序分析,發現有更高幹細胞標誌物的表達如ALDH1和CD44蛋白。同時發現表皮細胞轉成間質細胞(EMT)的相關蛋白增強,表示癌細胞的惡性度增強。(四)如果我們可以使用對抗EZH2的抑制劑(如EPZ)將有望可以破壞骨微環境賦予腫瘤細胞的轉移能力,預防後期乳癌的第二次全身性轉移,讓腫瘤控制在易於治療的範圍內,使得更多乳癌患者獲得重生的機會。綜上所述,發生在乳房的癌腫瘤,具有異質性,有些比較溫和,有些比較惡性,具有幹細胞的性質,會伺機轉移至身體的其他器官,其中轉移至骨骼,惡性度較低,但在骨微環境一段時間後,可能受表觀遺傳的調控,增加組蛋白甲基轉移酶(EZH2)的活性,使乳癌細胞變成轉移性較強的幹細胞,導致其他器官的第二次轉移,而流竄到身體各器官,所以骨微環境可能是孕育癌細胞更惡性轉移的溫床。
-
2021-05-05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轉移性腦瘤 AI輔助抓病灶
癌症患者出現轉移性腦瘤,多需要精準放療協助,過去僅能靠醫師肉眼及手工揪出,台大醫院與醫隼智慧合作開發全球第一個通過美國FDA認證的腫瘤自動圈選AI系統VBrain,透過AI的協助,揪出病灶可節省一半的時間,台大目前已領先導入臨床。台大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許峯銘表示,腦瘤以轉移性腫瘤、腦膜瘤、聽神經瘤最為常見,占腦瘤75%。聽神經瘤位置比較固定,腦膜瘤則形狀奇怪,圈選需花費許多時間,有了AI系統自動圈選,可省下很多時間。隨癌症存活期大幅延長,慢性化的致命疾病會在病程中出現腦轉移,轉移性腦瘤所占比率慢慢在拉升,又以肺癌轉腦癌最常見。許峯銘說,轉移性腦瘤通常只有0.3公分,尺寸小但長得快,位置靠近血管,約有一成被遺漏,轉移性腦瘤因數量多,同樣也需耗費時間尋找。找尋10到15顆,通常需花費40到一小時不等,AI輔助可壓縮一半時間。上周有個中年女性肺癌第四期,醫師肉眼找到九顆轉移性腦瘤,AI系統額外找到二顆,將遺漏情況減到最低。
-
2021-05-04 癌症.抗癌新知
美FDA認證台灣研發腦瘤精準辨識系統 台大醫院領先導入
隨著癌症治療的進步,許多人病程長,會出現轉移性腦瘤,需要精準的放射治療。以前只能靠醫師靠肉眼和手工,把腦部影像中的腫瘤一顆一顆圈出來,費時又費工,但現在透過人工智慧圈選,可節省一半時間,人眼遺漏的腦瘤都無所遁形。這套全球第一個通過美國FDA認證的腫瘤自動圈選AI系統VBrain,是台大醫院與醫隼智慧合作開發,台大醫院領先導入臨床,已有超過一百位病患受惠。台大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許峯銘表示,三種最常見的腦瘤包括轉移性腫瘤、腦膜瘤、聽神經瘤,佔腦瘤的75%。聽神經瘤位置比較固定,但腦膜瘤的形狀比較奇怪,圈選需要花很多時間,有了VBrain系統自動圈選,可以節省很多時間。隨癌症存活期大幅延長,慢性化的致命疾病會在病程中出現腦轉移,轉移性腦瘤所佔比例慢慢在拉升,又以肺癌轉癌最常見。許峯銘表示,轉移性腦瘤通常只有0.3公分左右,尺寸小但長得快,位置通常靠近血管,大約有10%會被遺漏。如果這次沒找到,後續追蹤發現長大時再處理也可以,但是腫瘤長大就會導致症狀,例如語言記憶行為等異常,家人照顧負擔也會加重,再做一次放射手術對病人的身體和經濟上也是額外的負擔。轉移性腦瘤數量多,醫師要找也很花時間。許峯銘表示,如果10到15顆,通常需要40到60分鐘不等,有了人工智慧的輔助,可以壓縮到一半時間。上周有個中年女性肺癌第四期,醫師肉眼找到九顆轉移性腦瘤,VBrain又找到兩顆,一共11顆,將遺漏的情況減到最低。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葉坤輝表示,腫瘤放射手術是沒有傷口的治療,VBrain自動圈選系統的好處是不會遺漏多發的小腫瘤,可以精準治療、減少很多副作用、節省時間,醫師可為更多病患治療,有更多時間與病人溝通。醫隼智慧執行長呂任棠表示,VBrain用了18個月的時間開發,在台大醫院及三個美國醫院進行跨國、多中心的盲性研究,得到紮實的科學證據,偵測率高達九成,面對極多顆或超小顆的腦瘤,都不是問題,因此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通過美國FDA認證,可用於放射治療腫瘤自動圈選的人工智慧系統。台大醫院是全世界第一個導入VBrain的醫院,歐美及日本都有醫院已經表達高度興趣。
-
2021-05-04 癌症.其他癌症
眼睛乾癢小心罹癌 隱形眼鏡族別輕忽
眼睛常紅癢、乾澀,千萬別輕忽,小心是甲狀腺眼睛病變,嚴重罹患甲狀腺癌。一名45歲新住民女性以為是結膜炎,點眼藥水沒好轉,後來竟確診罹患甲狀腺癌,並轉移為肺癌,於今年初過世。輔英科技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師洪啟庭提醒,配戴隱形眼鏡清潔不當,也易誘發「上部邊緣角局結膜炎(SLK)」,但很多人不知這類疾病會合併類風濕性關節炎,與葛瑞夫茲氏病等全身的疾病,甚至可能演變成甲狀腺癌後轉移成肺癌而死亡。洪啟庭說,這名新住民來台20年,雙眼常激癢、結膜充血、眼球乾澀,在裂隙燈下檢查發現,雙眼結膜布滿紅血絲,眼瞼板結膜也充血,淚液試驗中則發現罹患乾眼症,脖子也異常腫脹。洪啟庭指出,進一步抽血檢查她的甲狀腺功能指數,發現有甲狀腺機能亢進問題,確診是罕見的「上部邊緣角局結膜炎(SLK)」,後來病患治療4至6周,眼疾獲得控制。不料,最近才知該名婦人因沒定期服藥回診複查,導致演變成甲狀腺癌,並轉移肺癌,不幸病故。洪啟庭表示,根據文獻報告,上方邊緣角結膜炎合併的甲狀腺病變都是輕微的,SLK致病原因不明,隱形眼鏡族群因長時配戴或清潔不當容易誘發,患者年齡層20歲到60歲都有,女性為男性的5倍。建議民眾一旦眼睛發紅,務必找專業專業眼科協助。
-
2021-05-03 該看哪科.眼部
影/眼睛紅癢小心罹癌 醫:隱型眼鏡族要特別注意
眼睛紅癢別輕忽,高雄45歲女性新住民起初以為是結膜炎,點眼藥水沒好轉,後來竟確診是甲狀腺眼睛病變,檢出罹患甲狀腺癌,最後更轉移為肺癌,於今年初過世,眼科醫師洪啟庭特別提醒,配戴隱形眼鏡因清潔不當,也容易誘發「上部邊緣角局結膜炎(SLK)」,但很多人不知這類疾病會合併類風濕性關節炎,與葛瑞夫茲氏病等全身的疾病,甚至可能演變成甲狀腺癌後轉移成肺癌而死亡。收治這名新住民的輔英科技大學附設醫院眼科副教授洪啟庭說,這名新住民嫁來台灣20年,雙眼常激癢、結膜充血、眼球乾澀,在裂隙燈下檢查發現,雙眼結膜布滿紅血絲,眼瞼板結膜也充血,淚液試驗中則發現也患乾眼症,此外脖子也異常腫脹。洪啟庭懷疑婦人與甲狀腺疾病有關聯,進一步抽血檢查甲狀腺功能指數(T3、T4、TSH),發現確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確診是少見的「上部邊緣角局結膜炎(SLK)」,後來病患治療4至6周,眼疾獲得控制,但他因轉往屏東輔英醫院任職而失聯, 至最近才知道婦人因沒定期服藥複查,導至變演成甲狀腺癌,轉移肺癌病故。而最近他新收一名李小姐,症狀也雷同。據文獻報告,上方邊緣角結膜炎合併的甲狀腺病變都是輕微的,但這名新住民最後竟演變為肺癌末期而過世,十分遺憾。洪啟庭說,SLK致病原因不明,隱形眼鏡族群因長時配戴或清潔不當容易誘發,患者年齡層20歲到60歲都有,女性為男性的5倍。因此建議,民眾一旦眼睛發紅,務必找專業專業眼科協助。
-
2021-05-01 該看哪科.耳鼻喉
咳嗽、久咳好不了怎麼辦?醫教4招助解咳:可喝紫菜蛋花湯
「醫師驚治嗽!」咳嗽成因百百種,有時只是常見小病,有時卻可能演變為重症。醫師提醒,一般性咳嗽若未妥善治療,有可能演變成久咳不癒的慢性咳嗽。 咳嗽不醫,小心變成慢性咳嗽! 吉康耳鼻喉科診所院長羅仕寬醫師受訪表示,咳嗽是一種常見症狀,一般原因與感染、發炎有關,久未處理就會形成慢性感染和慢性發炎,因而導致久咳不癒的慢性咳嗽問題。 羅仕寬醫師說明,無論是發炎或感染,患者初期大多以鼻塞、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來表現,還能維持生活與正常,多數是病情經過兩三天後才開始出現咳嗽。 羅仕寬醫師提醒,不少人出現咳嗽時未及時處置,認為時間一長便能不藥而癒,這是形成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嚴重時連續咳嗽數周以上或更久,進而演變為不時發作的咳嗽以及夜咳,甚至咳到睡醒,影響睡眠品質。 久咳不癒可追溯起因,常見風險因子要注意 羅仕寬醫師指出,當有慢性咳嗽情況可回顧最初時的發病情況,並檢視日常生活,追溯背後真正的原因。以一般病人而言,最常見的原因與生活環境有關,如台灣氣候潮溼悶熱,塵螨孳生普遍,在物品上30公分是塵螨最多的位置,包括一般人每天接觸的床墊在內。 此外,抽菸、二手菸、汽機車廢氣、工廠廢氣、燒香、油煙等室內外空氣污染,亦是常見引起呼吸道發炎的風險因子。環境中的病菌微生物也可能誘發咳嗽,包括細菌及病毒感染,如黴漿菌感染、肺炎鏈球菌感染、流感病毒感染、新冠病毒感染等。 咳嗽要忌口,冷、熱、辣、甜都別吃! 出現咳嗽症狀就該開始忌口,避免情況惡化。除了民眾一般會警惕避免吃冰、吃辣,羅仕寬醫師也提醒,生冷食物與甜食都要避免。較少人注意到的是,過熱的食物也不利於降低發炎。 羅仕寬醫師解釋,身體出現咳嗽症狀代表處在發炎狀泰,辛辣食物刺激發炎加重,冰冷食物則會使發炎惡化。至於甜食,已有不少研究指出是形成發炎的重要因子,幾可視為毒物。 發生感冒、咳嗽時,一般人常喝熱湯熱飲,羅仕寬醫師則提醒,應降至溫熱再喝,否則當下可能會感到舒緩,但後續會發現發炎更加嚴重。 吃香草、牛奶冰淇淋助解咳? 網路上關於咳嗽有不少謠傳,包括咳嗽、喉嚨不適可以吃香草冰淇淋、牛奶冰淇淋加以緩解。羅仕寬醫師指出,牛奶、奶油有助滋潤喉嚨減緩不適,並也含有可幫助免疫的營養成份,但最好直接飲用牛奶、攝取適當奶油,不建議多攝取不利咳嗽的冰冷食物。 久咳不癒別亂補,醫教4招有助解咳! 咳嗽發作期間應妥善治療,生活上的保養也很重要,羅仕寬醫師說明,一般咳嗽約一至二周可康復,平日應避免攝取過冷、過熱、過甜的食物。可多喝溫熱水、溫茶、湯飲等,可以自行熬煮雞湯、排骨湯、紫菜蛋花湯、四神湯,不建議攝取燒酒雞、薑母鴨等過熱與辛辣食物。 另外,良好作息與飲食習慣也很重要,羅仕寬醫師建議飲食七分飽,營養均衡。紫菜蛋花湯、雞湯含有豐富蛋白質,能幫助維持免疫力。也要注意口腔清潔,口腔乾淨細菌變少,有利於改善喉嚨發炎情況。或是一日沖澡兩次,幫助排汗、促進血液循環,對改善症狀也有幫助。 《延伸閱讀》 .久咳不癒竟可能是肺癌徵兆?醫:超過2~3週等情況應盡早檢查 .咳嗽也有冷熱之分!症狀不同,改善方式也不同!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0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攝護腺肥大 老公為尿苦
老夫少妻,老婆生了小孩,朋友前往探視:「晚上很辛苦,要起來幾次?」老婆:「我起床兩次!」老公:「我也起來兩次!」老婆:「他是起來尿尿!」老夫少妻有優點也有缺點,俗語說:「老夫疼少妻!」但父老子幼,一方面,常等不到孩子長大,老爸已不在了;一方面,少妻年輕體能佳,但老公已垂垂老矣,尚能「尿否」?由於攝護腺肥大,一個晚上起來幾次已是司空見慣之事。面對形體日益衰老的老公,年輕的老婆要如何以對?最重要,除了身後之事現實的需求安排之外,當然要注意老公的身子。年老了,就像中古車,零件用久了,多少會腐蝕要補強,但平常的保養得當與否,決定車子的耐用度。例如年輕時常熬夜、常大吃大喝、常吃甜食、常喝酒,將來發生糖尿病、動脈硬化或酒精肝,甚至肝硬化的風險也愈高,壽命也自然較短。有句話說:「年輕人用健康賺取錢,年老時用錢買健康」,是顛簸不破的真理。除了這些自己可以控制而控制不當影響壽命之外,先天的遺傳因素有缺陷,在數年之後也慢慢會浮現出來。例如家人有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大概中年以後,這些基因影響就會慢慢表現出來,血糖不控制,久了容易腎臟壞掉;血壓不控制,容易腦中風;膽固醇高不控制,容易心肌梗塞、腦血管堵住。此外,年老了容易得癌症,可能胃癌、大腸癌、肺癌、肝癌,尤其下水道的開口攝護腺肥大,更是老年男人的最痛,年紀愈大,幾乎沒一男人能倖免,最可怕的是容易長攝護腺癌出來。因此,對年邁的老公,除了老公可能日益力不從心之外,少妻對於老公的健康可能要多花一些心思與愛心,才能讓老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又快樂的生活。●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5-01 醫聲.院長講堂
中山附醫總院長蔡明哲/ 在美國接受外傷訓練 返台投入急診醫療,推動緊急救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蔡明哲,是急診醫學與外傷醫學權威醫師,30年來大力推動國內緊急醫療救護系統、建立消防體系救護制度等,打造中山附醫成為重視「急、重、難、罕」醫療的醫學中心。被派赴美接受外傷訓練 去年八月升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的蔡明哲,是國內第一批出國接受急診醫學與外傷醫學訓練的種子醫師,返國後即投入急診醫療、外傷教育的導入,積極推動緊急醫療救護系統。蔡明哲先在衛福部桃園醫院接受一般外科訓練,有感於急診醫學與外傷醫學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所以在成大醫院擔任主治醫師時,被派往美國接受外傷訓練,特別是到院前緊急醫療救護。到消防隊教急救技術回國後,他開始推動緊急醫療救護系統,自1993年起十多年來,擔任種子教官的他到各消防隊教急救技術,分享美國經驗,建立消防體系救護制度,培育很多消防緊急救護人才,讓台灣的救護技術與歐美並駕齊驅。蔡明哲舉例,像新冠肺炎確診者或陽性個案都是藉由緊急醫療系統送到醫院,這讓台灣醫院、民眾免受病毒攻擊,靠的就是台灣有這套系統建立,結合衛生、消防單位、防疫計程車等,才有這樣的成績。2010年蔡明哲從成大退休,回到母校中山醫學院服務,除了急診醫學臨床工作,也擔任醫學系系主任、醫學院院長,他把過去30多年行醫的經驗和預防醫學的體會與學弟妹分享。建立到院前救護制度他在去年八月升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總院長,仍不忘情於繼續從事醫學教育跟醫療管理工作。「培養人才、醫療管理、醫學教育與傳承」是他目前重要的工作。「急、重、難、罕」是醫學中心在健保制度中的核心角色、分級醫療的任務,與基層醫療為夥伴關係。蔡明哲在中山附醫不僅從事急診、到院前救護制度建立,也引進肺癌團隊、兒童癌症與血友病團隊等進駐,顯示醫院對於急診、重症、癌症與罕病的治療非常重視。引進AI建置醫療大數據目前中山附醫結合人工智慧、醫療研究與臨床服務,引進國內外AI系統,建置醫療大數據。蔡明哲說,可在0.1秒內運算出院內電子化病歷初步結果,醫師有這樣的利器,容易找到研究方向,AI的導入讓研究與臨床獲益,並且與國際一流醫院醫療資料比較,提升醫療水準。蔡明哲小檔案年齡:62歲專長:消化外科、急診醫學、創傷、公共衛生、災難醫學、流行病學、國際人道援助現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總院長、中山醫學大學副校長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士、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衛碩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博士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是每個人的權利,保健是每一個人義務。如何讓自己保持健康,把寶貴醫療資源留給生病、特別是重症病患,這樣台灣的健保、醫療才能走得長、走得遠。
-
2021-04-29 癌症.肺癌
辣椒素混合肺癌藥物 可有效治療肺癌
將辣椒素混合到肺癌藥物中,對於防堵肺癌有所幫助。國外研究指出,辣椒之所以會有辛辣的口感,原因在於辣椒內含有辣椒素,而辣椒素和其他藥物混合後,對於減緩肺癌細胞活性有所幫助。專家表示,肺癌罹患者的存活率低,癌細胞攻擊性也強,若能善加利用辣椒素,有助治療肺癌。傳統藥物和化療有缺陷Study Finds報導,美國維吉尼亞州馬歇爾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辣椒中的辣椒素對減緩肺癌細胞活性有異,並以辣椒素為原料,製成非刺激性的合成藥物,雖然尚在實驗階段,但未來有望讓肺癌患者使用。研究負責人Piyali Dasgupta表示,肺癌是存活率低,且極具侵略性的癌症。他表示,過去治療肺癌,一來用的是化療,雖然效果顯示,但腫瘤容易復發,二來會使用FDA核准的愛萊諾迪肯,然而根據統計,此藥物只對不到3%的患者有明顯效果,因此醫學界亟需改善愛萊諾迪肯,增加對抗癌細胞的效果。兩種物質混合減低癌細胞活性美國癌症學會報導,經過團隊研究,顯示辣椒素對於抵抗肺癌有益處,但辛辣的口味對部分人來說難以接受,甚至會引發噁心、胃痛和灼熱感,不過研究認為在適量食用的前提下,這些副作用並不會傷害身體,但為了避免不舒服的情況,研究人員使用合成的辣椒素類似物質(俗稱arvanil)代替真正的辣椒素。若將arvanil單獨使用在癌症細胞上,效果並不顯著,但如果和愛萊諾迪肯混合使用,兩種物質結合後有效降低癌細胞活性。研究團隊之一的博士生傑米.佛黎德曼德曼表示,若將兩種物質成功結合,不只可以打擊癌細胞,也能作為化療後,防止癌細胞復發的藥物。【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1-04-29 癌症.肺癌
未吸菸女性罹肺癌多!LDCT篩檢 將補助2高風險族群
●許多從未吸菸的女性罹患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可檢出極微小的肺癌病灶●衛福部:LDCT有偽陽性問題,不納入常設篩檢肺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但不是只有吸菸者會罹患肺癌,許多從未吸菸的女性也都是肺癌患者。主播蕭彤雯先前自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揪出罹患0期肺腺癌,手術後恢復健康。立法院昨天舉行「為早期發現癌症挽救國人生命,鬆綁電腦斷層與核磁共振購置許可法規」公聽會,學者認為,應鬆綁設置LDCT規範,提升檢驗方便性及篩檢量,才有辦法及早治療,根除肺癌。早期肺癌 要靠LDCT揪出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未來LDCT僅會針對高風險族群做篩檢,並不會納入常設篩檢中,因會有偽陽性,反而會造成過度醫療。從未吸菸的主播蕭彤雯以病友的身分參與公聽會,她說,自從她生病的新聞曝光後,得到許多朋友與粉絲的關心,一位粉絲告訴她「妳真的非常幸運,多希望先生和妳一樣」,粉絲的先生不菸不酒,也沒有癌症病史,每年都參與公司提供的健康檢查,去年因疫情滯留大陸,在當地做健康檢查,第一次做LDCT,沒想到一檢查就是肺腺癌三期,返台檢查結果一樣,第三期已無法手術,必須化療。CT設置不均 偏鄉幾乎沒有蕭彤雯指出,早期肺癌要靠LDCT才能揪出,但台灣並沒有每一家醫院都設置該儀器,即使是健檢中心,想自費篩檢,健檢中心還得包車載民眾到有設備的醫院檢查,因為衛福部不允許健檢機構或專科診所購置CT。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顧問教授蔡俊明表示,台灣的CT設置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六都設置率最高,偏鄉幾乎沒有設置。台灣每百萬人口為20台,韓國40台、日本120台。近年台灣肺癌發生率上升,增加篩檢量是必要的,現在台灣LDCT的設置早已不合時宜,應加強國人教育,即使是自費也應該增加民眾篩檢的便利性。輻射防護合標準 考慮開放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依照現行規定,CT、MRI的設置都只能在醫院,未來診所若能符合輻射防護的標準,不排除也開放設置,但最大的前提是要符合安全、品質,後續才會討論便利性。至於提高LDCT的篩檢率,以防治肺癌,石崇良說,增加CT設置數量,並不會達到防治肺癌的效果,普篩可能增加國內肺癌個案,且LDCT還有偽陽性問題,也可能衍生過度醫療的情形。推出治療指引 補助才啟動肺癌的防治預防、診斷與治療都不能偏廢,石崇良指出,現階段將針對兩大風險族群提供使用LDCT篩檢補助,分別為嚴重吸菸者(一個月內抽15包菸以上)、帶有肺癌基因或家族史者,前者除了補助篩檢同時也要接受戒菸計畫,後者則是二親等內有肺癌家族史都可以補助篩檢,無須先做基因篩檢。石崇良表示,LDCT可以檢測到極微小的病灶,連帶也出現相對高的偽陽性,目前國健署已經與各醫學會商討,準備推出治療指引,待指引出爐後,後續的補助篩檢才會啟動。
-
2021-04-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與癌症末期的病人站在同一線 醫生能夠相信奇蹟嗎?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習醫者的心聲」。一位醫學生聽完醫界前輩以「落實醫學人文教育於醫院實習」的演講後,感受到提升醫學生對病人痛苦之敏感度的重要,而抒發其個人所見。另一位醫學生在參加醫學人文個案討論後,對癌症末期病人不願放棄任何希望有更深入的體會。最後這位住院醫師在一場病情複雜的個案討論後,寫出「人性的價值與尊嚴可以於疾病之外重新受到發現與重視」。這三篇文章希望能讓社會大眾瞭解,因為我們容許年輕的習醫者參與病人的照護,他們才有機會在步入醫學科技治療「疾病」之前,能對「病人」的感受有更深入的了解,台灣才會有更多的良醫。面帶笑容,客客氣氣地一一向醫護人員問好,是我對這個病人的第一印象。比起丈夫,病人的太太顯得憔悴許多,圍著眼眶瀰漫出去的黑色影跡,也許只是雨窗外灰雲投射下的錯意,但更像是長期與睡意抗戰的煎熬。笑容似乎只是為了隱藏表情底下無可探知的哀傷。「醫生,我還年輕,請不要放棄我。」肺癌已經擴散到心臟、肋膜的58歲叔叔,已經試過各種電療、化療,效果皆不彰,本次入院還因為有嚴重的全肺塌陷一度進入加護病房,我們對他的預後實在不抱持太大的希望。但即便我們和病人不斷解釋不甚樂觀的預後,說明他這次住院正在面臨不可逆的生命危險,病人還是不斷地和我們重複著相似的求救訊號,我們一直站在不同的出發點,對疾病的期待不同。身為主責照顧他的實習醫學生,我總覺得自己無法完全真誠地待他,每當他問起「我還有救嗎」、「拜託你們用最先進的技術治療我」時,我總無法違背自己的理性,肯定地給他希望。針對病情複雜的病人,主治醫師們都會在一週一次的團隊會議上一起討論該病人的病情,並給原主治醫師後續治療的建議。我向叔叔阿姨提起本週的團隊會議上將會討論他的狀況,只見阿姨眼睛一亮,憔悴的面容頓時紅潤了起來。然而,看見他們燃起希望,我的心中並非那麼雀躍,我擔心團隊會議只會捎來壞消息,造成叔叔阿姨更沉痛的打擊。當週的肺癌團隊會議擠滿了人,每位主治醫師都努力地為自己的病人爭取機會。這大概是我最緊張的一次團隊會議了,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在這短短的30分鐘內,其實定奪了一個人的生與死,當台下各科主任、醫療專家開始紛紛搖頭,就等於宣判了病人的死期。驚喜的是,有位外科醫師自告奮勇地願意幫叔叔放置支氣管支架,我們也趕緊向叔叔報告這個好消息。叔叔還是維持一貫的客氣,只是臉上多了些喜悅,阿姨深鎖的眉頭頓時展開,連說了好幾聲謝謝。術後叔叔的肺張開了三分之二,不舒服的狀況改善了許多,雖然叔叔並沒有脫離癌症病魔,但是他至少度過了這次難關,有機會重振旗鼓,繼續為自己的生命打拚。我一直在想,身為醫生的我們,面對叔叔這樣的病人,究竟要站在什麼樣的角度幫助他。對我們來說,他也許只是另一個無法挽救的病人,然而對叔叔自己而言,這卻是他不可放棄的唯一生命。在與叔叔的溝通過程中,我們一直覺得他沒能夠真正理解自己的病情,總是過度樂觀,也讓我們相當擔心突來的噩耗會重創叔叔一家人。但也許他並不是沒有把醫護人員的病情解釋聽進去,而只是不願意面對。我從護理人員口中聽說叔叔家裡的狀況,父親久病不起,兄長年前猝死,也許他只能催眠自己緊抓著希望的絲線,才能擁有繼續活下去的動力,支持著自己和身邊的家人。兩週一次的醫學人文個案討論會上,老師提及了曾經有位病人對著實習醫學生憤怒地說:「我知道我會死,難道我自己不能有希望嗎?」希望,也許就像我們擔心的,已經不值得存在,但是它對一個生命的意義,也不是我們能夠輕易下定論的。我很喜歡晨會上一位醫師說過的話:「面對困境時,人們總是要求別人『面對它、接受它』,卻忘了後面聖嚴法師還說了後面兩句:『處理它、放下它』。」叔叔也許只是需要時間「處理並放下」目前面臨的人生困境。回到醫生本身,我們的工作不只是治療疾病,也需要撫慰病人的情緒,應該試圖去了解病人痛苦背後的故事,而不只是以專業的眼光衡量每個病人的生死。為什麼叔叔總是故作堅強,過度客氣?為什麼叔叔對醫療技術總是抱持著那麼高的希望?如果離開之後,叔叔最放不下的是什麼?阿姨跟我提到,叔叔幾天前進加護病房時,還一直擔心她要怎麼自己一個人回家。有一次病房的門沒關,我無意間瞥見叔叔和阿姨在床邊互相緊握著手,似乎輕聲地祈禱著什麼。我相信叔叔還有許多人生的願望未了,他想拚命一搏,想照顧家人,想趕快回家做個好丈夫、好兒子……凝視死亡,就像直視太陽一樣刺眼。儘管身為醫療人員,我們時時看見死亡,卻都不曾面對自身的死亡。我從來就不覺得我能同理病人的苦難,但是與受苦的病人站在同一線,盡力為他們著想,是我一定能夠做到的。叔叔出院之前,全身的症狀都改善了許多,甚至能夠步行出院。雖然我們必須誠實告訴病人專業知識計算出的生死機率,但是他們依然有相信奇蹟,擁有希望的權利。下一次,你會陪著病人一起相信奇蹟嗎?
-
2021-04-22 癌症.肺癌
增強肺癌免疫療法新曙光 台大估兩年後進臨床試驗
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第一名,高達九成都是非小細胞肺癌,幾乎都是肺腺癌,超過四成診斷時都是晚期。大約一半肺癌病人有EGFR基因突變,可用標靶藥,但另外一半沒有基因突變的病人,高達七成都對傳統免疫療法反應不佳,只剩下化療一途。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幸真團隊發表的最新研究,為病人帶來一線生機。研究人員精選最強悍的一支「伽瑪-德爾塔T細胞(γδ T細胞)」,以專利技術讓細胞數量在14天內擴增500到1000倍,再打回體內,同時以去甲基化藥物(Decitabine)增強γδ T細胞對癌細胞的毒殺作用,成功提高肺癌小鼠存活率。台大醫院預計最快兩年後展開第一期臨床試驗,可望大幅提升肺癌治療成效。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表示,肺癌治療方法、藥物很多,各有適用對象,可惜有些人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不是特別好。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任施金元表示,對於免疫治療反應不佳的病人,未來如果先以去甲基化藥物處理過癌細胞,加上細胞擴增技術助攻,可能就會變為有效。蔡幸真表示,γδ T細胞毒殺癌細胞,可分為三個步驟。首先γδ T細胞要能辨識癌細胞,第二個步驟是γδ T細胞和癌細胞之間要建立夠多、結構夠強的免疫突觸,第三個步驟是γδ T細胞釋放穿孔素和顆粒溶解酶,注入癌細胞,造成癌細胞凋亡。蔡幸真團隊的研究是針對第二個步驟,發現原先用於血癌的Decitabine,可以讓幾乎每一顆癌細胞都與γδ T細胞形成強化且結構完整的免疫突觸,增強毒殺效果。在細胞實驗,只要30分鐘到120分鐘,癌細胞就會死亡。這是全球首度有醫學研究將去甲基化藥物應用於增強免疫治療,並且完整呈現其機轉、找到相關基因印記,今年4月12日發表於知名期刊《自然通訊》。蔡幸真表示,這項新療法將來不只能應用於肺癌,目前在大腸癌、卵巢癌初步測試都有不錯效果。此外,γδ T細胞也是少數可以做異體移植的免疫細胞,還能利用基因重組工程,讓現有毒殺能力更升級。施金元表示,目前免疫治療都放在後線,未來如果經過確效,可望逐步拉到第一、二線使用,效果會更好。
-
2021-04-20 養生.家庭婚姻
我們都可能像英國女王失去摯愛!痛失伴侶讓未亡人死亡率飆高,4 方法幫助走出傷痛
英國菲利普親王(Prince Philip)於 9 日辭世,享耆壽 99 歲。菲利普親王過世前,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共度 74 年婚姻,經歷伴侶過世,喪偶的女王表示 17 號將舉行菲利普親王的葬禮,而她兒子安德魯王子 表示 ,菲立普親王的離開,令女王的生命出現了一個巨大空洞。菲利普親王的葬禮,讓皇室能夠好好與他告別,女王也得以安撫內心傷痛。但是皇室葬禮之後,女王傷痛恐也無法馬上平復,因為失去長久伴侶,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人生的難關。據《CNN》報導,研究指出,喪偶的伴侶會遭遇失眠、憂鬱、焦慮、免疫系統失調,整體健康情況下降。伴侶過世造成的心碎症候群醫學上,的確有個因心碎而引發的病症,它的名稱浪漫到像是莎士比亞取的:「心碎症候群」,也稱為「章魚壺心肌症」。當患者極度心痛、面對巨大壓力、驚嚇或疼痛時,心尖收縮力變差,使得心臟收縮起來的形狀,類似日本傳統用來捕章魚的章魚壺,因此得名。「心碎症候群」患者心臟血流的輸出量減少,會出現胸悶、胸痛、胸部有壓迫感等類似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除此之外,還可能因心室顫動而有猝死可能。「心碎症候群」的患者通常經歷巨大情緒,其中比例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伴侶過世。「心臟真的會因為情緒崩潰而改變形狀,比如親密關係的結束,或者摯愛之人死亡」,紐約心臟科醫生賈哈(Sandeep Jauhar)表示。喪偶效應另外一個喪偶對未亡人導致的負面情況,也被學者證實。2008 年由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教授克里斯達基斯(Nicholas Christakis)與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艾爾沃特(Felix Elwert)共寫的研究發現「喪偶效應」(Widowhood effect),指伴侶在近期過世的人,死亡率可能增加。年長男人和女人,在伴侶過世後的三個月內,死亡風險成長 30% 到 90% 之間,而在第 4 個月降到 15%。喪偶效應在各種族與年齡都曾有案例。該 研究 從 1993 年到 2002 年,追蹤美國 37 萬個年長已婚伴侶,發現喪偶效應會因為伴侶去世的死因不同,而有所強弱差異。當伴侶突然過世,比如意外或者感染,或者因為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或大腸癌等而過世,未亡人死亡的風險提高。但是,如果喪偶的原因是阿茲海默症或者帕金森氏症,對未亡人的健康就沒有影響,也許是因為未亡人有足夠時間預備伴侶的過世。對喪偶的未亡人,我們可以如何幫助?關注老年人生活的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對未亡人提出以下建議:別強裝堅強:去找那些不用在他們面前強裝沒事的朋友。「悲傷是勇敢和力量的表現,而非軟弱」,協會強調。對自己好一點:好好休息。失去所導致的悲傷越大,需要越長的時間修復。準備好各種複雜的情緒都會出現:協會說明:「你的情緒可能會在光譜上游移,從悲傷到生氣,從絕望到偶爾瞥見快樂,來來回回。如果你只讓自己難過,會陷於永久的絕望中。」別離群索居:悲傷已經是一段很孤單的過程了,別再孤立自己,盡你所能地接觸親友,讓他們幫助自己。失去菲利浦親王的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有她的親友陪伴在身邊。安德魯王子說:「你們都知道的,女王,是一個堅忍的人。她形容這讓她的生命出現一個巨大空洞,但我們、家族,以及親近的人都圍繞在她身邊,給予她支持。」※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成為他心中的獨一無二】心理學家:5 個在愛情中的「情緒需求」,滿足了關係會更親密
-
2021-04-20 癌症.肺癌
七旬男得肺癌2次仍能打高球 醫:早發現、個人化治療
一名71歲男性注重生活品質、喜愛運動,8年前首次確診1期肺癌,切除右下肺葉,術後恢復狀況良好,定期追蹤,於5年後再次確診1期肺腺癌,原打算切除完整左上肺葉,但經醫師綜合評估患者活動能力與疾病狀態等,最後僅切除一半,術後復健不到1個月,如今就時常運動、打高爾夫球,身體狀況良好。新光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張益誠指出,原發性肺癌病人接受治療後,得到第2次肺癌機率為10%至15%,若希望治療成功,應定期檢查以早期發現癌症,並採個人化治療。肺癌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張益誠指出,肺癌致病原因包括個人體質,生活型態及環境因素,手術切除仍是目前治療肺癌的最佳選擇,但高齡肺癌病人與第2次罹患肺癌的病人生理條件較差,為減少手術對身體的衝擊,手術前需優化身體狀態,再進行「廣義」的胸腔微創手術。張益誠說,術前做好運動訓練、補充營養、控制好內科疾病及戒除菸酒,可以儲備身體接受手術傷害的本錢;術後復健與營養補給需至少持續到術後1個月,才能加速復原身體功能。原發性肺癌病人接受治療後,得到第2次肺癌機率為10%至15%,張益誠說,若希望治療成功,應定期檢查以早期發現癌症,並採個人化治療。張益誠表示,每位病人的病史、癌症期別及身體狀況都不同,醫師會與病人討論個別病情,如是否要開刀還是觀察、麻醉方式、開刀方式、切除多少、是否需要術後化療、自費項目等,綜合考量後,再作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案。張益誠分享,之前收治過一名39歲罹患微侵潤肺腺癌的女性,其癌細胞約6公釐,疾病嚴重程度較不高,且患者年紀輕,本可以再多觀察,不用動手術,但因其準備懷孕,綜合評估後遂動手術切除。另一名95歲老先生身體硬朗,前一年才動完大腸癌手術,隔年就罹患肺癌,張益誠表示,考量患者年紀大,本無意動手術,但老先生想延長生存時間、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綜合評估後施做手術,目前狀況穩定,仍在追蹤。
-
2021-04-1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空氣品質亮紅燈 醫提醒少出門外也要關緊門窗
沙塵暴來襲!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截至今天上午9時,有20測站空氣品質達紅色警示等級,主要集中在新竹以北及澎湖、金門,提醒民眾減少外出。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說,比起戶外,室內的空氣品質更需要被注意,以免增加呼吸道疾病的風險。空氣品質的指標主要是計算空氣中臭氧(O3)、細懸浮微粒(PM2.5)、懸浮微粒(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及二氧化氮(NO2)等濃度,並換算出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周百謙表示,當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以及其他汙染物濃度高時,會對肺部、呼吸道造成傷害,包括慢性咳嗽、氣喘、肺氣腫,甚至長期可能引發肺癌。而聽到空氣品質不佳,許多人的第一念頭就是盡量減少外出。周百謙說,霧霾隨著風向、汙染物排放地點、溫度等,而有須豫的差異,出門前可以先利用手機、電腦等查詢環保署的空氣品質監測,查詢離自己住家最近的監測站數值,並考量自己要從事的活動,選擇適合出門的時機並配戴口罩。他說,以戶外跑步來說,因為跑步時多以嘴巴呼吸取代鼻子呼吸,空氣進出流量太大,口罩的遮擋效果有效,因此最好改在室內跑跑步機,或在戶外從事其他較靜態活動。但周百謙表示,空氣品質差時,比起盡量少到戶外,更要注意室內的落塵,因此一定要記得關窗。若是沒有關窗,懸浮微粒和其他氣體汙染物進到室內變成落塵,可能掉在窗簾、地板、床單上。當民眾以為自己在戶外只有一、兩個小時,躲在室內卻可能有八個小時都一直呼吸這些懸浮微粒,甚至睡覺時都與懸浮微粒同在。除了關窗外,周百謙說,也可以開啟冷氣的送風或空氣清淨機,過濾這些分子較小的汙染物。而且可盡量空氣清淨機盡靠近睡眠或活動範圍附近,以達到最大效果。如果發現自己有持續咳嗽、有痰、鼻塞以及呼吸喘的狀況,則最好前往就醫,避免出現呼吸道慢性發炎的情況,甚至可能有癌化的風險。
-
2021-04-16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2021癌症論壇:晚期肺癌第一線 標靶治療超前部署
癌症治療武器愈來愈多,晚期肺癌治療考慮抗藥性,治療策略要「超前部署」。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黃俊耀說,以肺腺癌來說,檢測有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經「接續型雙標靶治療」後,能大幅延長整體存活期,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就需依據未來可能發生的抗藥結果決定標靶藥物治療策略。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署、國健署共同主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於3月27、28日完美落幕,22位國內癌症領域重磅權威詳解國家級抗癌計畫、臨床最新治療等,在晚期肺癌治療上亦分享諸多臨床治療經驗。黃俊耀表示,肺癌的治療已跳脫以往,不僅要確定細胞型態,當前還會透過基因檢測找出致癌的驅動基因,若能使用上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預後較好,且從第一線治療開始就要布局。以肺腺癌且檢測出有EGFR基因突變的病患來說,在第一線使用第一、二代標靶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失效後,有7成會產生抗藥性T790M基因突變,此時便能於第二線治療時接續第三代標靶藥物,延長存活時間。此第二代EGFR標靶藥物的接續型雙標靶治療策略,最新臨床研究證實,在全球包含台灣、美國、日本、新加坡等10國參與的研究中,針對亞洲病患的整體存活期表現將近4年,且在韓國族群中今年最新的真實世界研究顯示,整體存活期更有超過4年的臨床表現,有望在未來帶給病患更大的治療曙光。黃俊耀說,每一位肺癌病患的狀況不同,治療朝向客製化,鼓勵病患跟醫師詳盡溝通,設計出自己獨特的治療策略,讓治療能像跑大隊接力般,一棒接一棒,走向5年、10年,甚至15年。
-
2021-04-16 癌症.肺癌
2021癌症論壇/肺癌治療策略解密 標靶接力延長存活
走路經常喘不過氣,61歲的李先生就醫後確診晚期肺癌,並已併發肺部轉移及肋膜積水。他積極接受治療,透過基因檢測找到致癌關鍵EGFR基因突變後,採取第二代標靶藥物「接力治療」,克服了抗藥性基因,持續治療7年多,腫瘤穩定控制。由聯合報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健保署、國健署共同主辦的「2021全癌解碼精準治療癌症高峰論壇」於3月27、28日完美落幕,22位國內癌症領域重磅權威詳解國家級抗癌計畫,會中癌症病友亦分享抗癌經歷。罹患肺癌的李先生至今穩定治療,只要定期回診拿藥、接受檢查,與一般人無異,直呼不敢相信。高雄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說,李先生罹患的肺癌類型為肺腺癌,當初擬定治療策略時率先進行基因檢測,發現是EGFR基因突變,並預想之後可能出現抗藥性,為了克服藥物失效問題,希望能接續用藥,在第一線治療時便使用了第二代標靶藥物,之後接力第三代標靶治療。王金洲說,晚期肺腺癌的致癌驅動基因中,EGFR基因突變約占六成,在第一線治療有第一、二、三代標靶藥物,在使用第二代標靶藥物一段時間後,病患最常出現的是T790M抗藥性基因突變,此基因突變的出現,提供了接力第三代標靶藥物治療的契機,能延長每一段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讓晚期治療走向慢性病化」。王金洲說,肺癌治療策略的擬定,要看病患對治療能忍受的幅度而定,後線的治療方式當面臨健保難以給付或有經濟考量時,亦可走恩慈專案或臨床試驗,鼓勵病患維持正向態度,根據自身狀況積極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
-
2021-04-15 癌症.肺癌
女子臉腫脖子脹「高音唱不上去」 就醫檢查竟是肺癌上身
一名女子因臉腫脖子脹,唱歌時高音唱不上去而就診,醫師檢查竟發現女子肺臟有顆巨大腫瘤,壓迫上腔靜脈影響回流,確診是肺癌,目前女子正接受化療。成大醫院病理部醫師尤鈺婷今天指出,這名女子自覺臉腫脖子脹後就診,醫師對她的甲狀腺、腎臟和胸部等進行影像檢查,發現女子皮下堆積許多黏液,可能是單純的皮膚疾病、或皮膚有液體堆積的系統性疾病。不過,醫師最後尋獲女子有一顆巨大的肺腫瘤,壓迫上腔靜脈影響回流。再經腫瘤切片,確診是肺癌。尤鈺婷表示,有些不同疾病的病理特徵可能類似,如果只單純以顯微鏡下看到的皮膚症狀,沒有臨床醫師的資訊,恐怕得不到正確答案。病理醫師和臨床醫師關係十分密切。臨床醫師取下檢體,由病理醫師判斷良惡性、腫瘤類別與分期、腫瘤是否拿乾淨等,病理科醫師的診斷會影響臨床治療方向,包括手術、電療和化療。目前台灣男、女合計的癌症發生數前3名,分別是大腸癌、肺癌和乳癌,這三大疾病檢體占病理部很大的業務量,檢驗方式主要有細胞學(如胸腹水與子宮頸抹片)及病理切片(內視鏡或手術採檢)。尤鈺婷表示,細胞學的大宗是子宮頸抹片,另有大腸癌病人的腹水、肺癌病人的胸水。病理切片則以內視鏡採樣胃腸瘜肉、潰瘍或癌症等占大宗。
-
2021-04-10 癌症.肺癌
只輸北韓!台灣肺癌發生率亞洲第2 抽菸、環汙是危險因子
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胸腔外科,日前診治68歲胡姓患者,發現肺部有直徑2公分腫瘤,檢查確診肺腺癌一期,經手術切除肺葉,目前在門診持續追蹤;研究顯示,台灣肺癌發生率亞洲第2名、只輸北韓,每年約1萬3000個新增個案,抽菸、環境污染、家族史是主要危險因子。根據衛生署的最新統計,肺癌是台灣主要癌症死亡原因之一,肺癌是男性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女性則居首位,台灣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全球肺癌發生率,台灣肺癌發生率為亞洲第2名,(每10萬人口36人),僅次於北韓(每10萬人口36.2人),全球排名第15名,肺癌被譽為台灣「新國病」。楊崇安指出,肺是人類換氣最重要器官,容易接觸大自然中許多致癌源,如空汙、病毒、細菌;研究顯示,每天抽菸者得肺癌機率是不抽菸的15到25倍,吸入二手菸的人罹患肺癌比率,比沒吸入二手菸的人高出30%,且近年肺癌有逐漸年輕化趨勢。楊崇安表示,肺癌症狀有咳嗽、咳血、氣促、胸痛、肋膜積水、聲音沙啞等,但大部分病人無臨床症狀,皆是健康檢查意外發現,建議年齡55歲以上、有肺癌家族史、被動吸菸、肺部慢性病如肺纖維化、肺結核等、常曝露於廚房油煙、高汙染環境等,建議定期健康檢查項目加入「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楊崇安說,早期靠胸部x光篩檢肺部腫瘤,超過六成肺癌患者確診已是晚期,美國及歐洲的大型臨床試驗顯示,低劑量電腦斷層,是目前最有效偵測早期肺癌方法,低輻射曝露,可偵測到0.3-0.5公分大小的腫瘤。肺癌越早發現,治療效果也越好。肺癌可分為四期,第一期大多為單側小型腫瘤,存活率多為八成以上;第二期為腫瘤擴大,約略有五成機率存活;第三期因腫瘤侵犯到更多組織和淋巴結,存活率為三成;第四期腫瘤已擴大到另一側或其他器官,此時存活率1成以下。第三、四期因不能接受手術,可透過精準醫學檢測,決定治療方法。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1-04-09 該看哪科.一般內科
環保署嚴管營建空汙 毒物醫:PM10危害至少有6項
為降低營建工程懸浮微粒,環保署預告加嚴工程空污管制辦法,預估實施後,每年PM10將減量3415公噸。臨床毒物科醫師指出,PM10與PM2.5主要差別在於顆粒大小,可能誘發氣喘,導致肺部發炎、肺癌、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及腦部退化等,顆粒上可能還帶有重金屬、戴奧辛、多環芳香烴等有毒物質,研究顯示,恐與「失智症」有關。環保署指出,營建工程排放的空氣污染物以懸浮微粒(PM10)為主,約占全國各污染源排放量的15%,且由於營建工程開發基地常位於民眾生活環境周遭,以往施工期間,民眾經常對空氣污染排放陳情。PM10是空氣中直徑小於等於10微米的顆粒物,包括煙霧、灰塵、油煙、鹽、酸和金屬;汽車和工業排放的氣體等,在大氣中發生化學反應時,也會間接形成顆粒物。台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表示,PM10與PM2.5主要差別在於顆粒大小,可能誘發氣喘,導致肺部發炎、肺癌,還可能罹患心血管相關疾病,如心肌梗塞、心律不整等,甚至導致腦部退化,他指出,已有研究顯示,「失智症」與PM10有關。楊振昌表示,顆粒上可能還有「附帶物質」,如重金屬、戴奧辛、多環芳香烴等有毒物質,「從哪裡來會影響帶什麼」,交通工具燃燒排放之氣體,或境外移入等非燃燒因素狹帶的有毒物質都不同,其他污染來源也會不同。楊振昌進一步指出,PM10瀰漫在空氣,也會流動,不只周邊的人會影響,急性狀況恐導致呼吸道發炎、氣喘發作、鼻子發炎,樂見政府擬加嚴管制空污物質,「對全民是好事」。預防PM10的方法與預防PM2.5的方法沒有什麼不同,楊振昌說,民眾出門盡量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減少相關氣體排放量,空氣品質不好時,應避免戶外運動,有心肺疾病者減少外出,若要外出,務必要戴好口罩,也可於家中使用空氣清淨機淨化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