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科別.精神.身心
搜尋
職能治療
共找到
241
筆 文章
-
-
2020-12-01 失智.失智專題
好評推薦/失智者真實故事改編、謝金燕暖心配音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昨(30日)辦理《等你等我等你》動畫影片發表記者會,本片根據失智者白婉芝真實故事改編、謝金燕暖心配音。衛生福利部吳希文簡任技正、輕度失智者白婉芝、動畫導演Amber、曹書睿、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黃秀梨主任兼所長、臺大職能治療系毛慧芬副教授、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鄭又升職能治療師、董懿萱職能治療師與失智症家庭照顧者皆到場呼籲預約不失智的未來。衛福部長期照顧司簡任技正吳希文表示,目前失智人口快速增加,民眾需提升對失智症的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消弭大眾對失智症的歧視和偏見。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說明,目前我國預估有28-30萬人罹患失智症,多數是留在社區。一般人會覺得失智症很可怕,為了讓大家更正向的面對失智症。罹患失智症不是只能臥床在家,也可以像《等你等我等你》主角白婉芝一樣,活得有尊嚴、有價值、很不簡單、很快樂,希望藉著該片傳達失智症不可怕,鼓勵失智者走出來,多參與社區活動,和公益活動。雖然失智症目前仍然無法根治,約有超過7成的失智個案屬輕度及極輕度,透過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運動、飲食、腦動、融入社會、參與社會互動,還是有機會維持生活品質。而且從歐美國家的研究,失智症的盛行率可以藉此下降,所以呼籲國人要及早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影片主角白婉芝看完影片感動表示「我常常跟我的朋友說,如果有一天我認不得身邊的朋友,請不要忘記我!」她提到自己2013年母親失智確診,到2015年自己也開始出現一些失智症狀,走錯房間、手抖、與朋友盧,剛開始認為自己可能太累、營養不良,但還是去找醫師,醫師確診為失智症。「我以前的記憶力很好,我告訴自己絕對不可能會失智。」後來,經過多位醫師的確診之後,白婉芝把自己封閉了半年多,害怕焦慮自己回不到過去的記憶。然而,失智無聲無息的找上門,真的只能與失智共舞,她開始看資料、查文獻,參與失智症講座,了解自己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白婉芝表示「還好有長照2.0的資源,透過居家服務、機構照顧來幫忙照顧媽媽。」她也藉此呼籲社會大眾,若有失智的症狀,就應該去醫院做檢查,特別是失智症照顧者「照顧好自己,適時運用資源,才不會像自己把健康也賠進去。」照顧失智母親九年,身兼主持人及家庭照顧者的林書煒看完本片與聽完白老師的分享,也深有同感,呼籲大家不要像她,以前家人因為不了解智症,而錯失媽媽的黃金治療時間。身兼家庭照顧者同時也是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主任兼所長黃秀梨呼應,自己照顧父親多年的經驗,會和家人輪替,帶著父親去小時候的地方懷舊,或是去他喜歡的海邊,透過引導,家人間也有改變與成長,學到新的學習和收獲。家庭照顧者因照顧壓力且較無喘息時間,普遍憂鬱程度也較高,鼓勵應透過家人間分工合作與輪替,減緩照顧壓力與負擔。老老照顧的社會已經來臨,衛生福利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指出,主要家庭照顧者與65歲以上需照顧老人同住比率占91.68%,主要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年數為7.8年,有22.6%之主要家庭照顧者表示過去一個月的健康狀況不好,有42.86%主要家庭照顧者曾在照顧期間發生不舒服的情況,發生肌肉筋骨痠痛、失眠、高血壓等症狀,有27.29%主要家庭照顧者,則表示照顧後社交關係變不好。所以失智友善社區很重要,讓長者與家庭照顧者可以在社區繼續活下去。臺大職能治療系毛慧芬副教授表示,由於失智者與照顧者的生活密不可分,這次特別邀請照顧者一同參與團體,透過運動、飲食、認知活動、人際互動、紓壓、外出等各種主題,並訂定執行屬於自己的健康計畫,失智者與照顧者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增進彼此不同面向的熟悉度,共同關注自己的健康。團體過程中,讓每個人都能充分表達想法,彼此互相學習,行動計畫也越做越扎實,甚至培養了固定的習慣,感情變得活絡,大家在這個團體越來越自在,生活參與也變得更有動力,還會主動相約要再一起出遊或是去對方家裡延續感情,課程有助於延緩失智症狀及舒緩照顧者壓力。參與《這樣活、不失智~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的家庭照顧者岳朝霖現身說明,父母都罹患失智症,自己在照顧進行式的路上,剛開始一團亂,不知所措,只能問題來了就做,但也不知道對不對。曾經在半夜一個人推兩張輪椅帶著爸媽掛急診,累到自己在半夜不自覺流下眼淚,很感謝參與課程後,生活有了改變,增加這些專業知識,發現原來失智症還是有希望,事情是可以有依據準備的,也藉此學習把以前沒做好的事情做到更好,更懂得照顧家人。母親也從悲觀內向的個性,變得比較放得開,心情上也有所調適有所成長。《等你等我等你》片長約六分多鐘,並由藝人謝金燕特別跨刀公益配音,盼傳達失智症不可怕,邀請民眾共同關心失智症。《這樣活、不失智~輕度失智者與照顧者生活型態再設計團體》第8梯次即日起開放報名,詳情請上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官方網站。《等你等我等你》動畫搶先看
-
2020-11-21 科別.骨科.復健
機器人幫助中風復健 長庚新技術登國際期刊
飲食西化、生活習慣等因素,我國中風患者每年新增逾3萬人,中風患者手部精細動作的功能恢復緩慢,長庚醫院機器人復健中心研發「鏡像手復健機器人」,患者只需穿戴著機械手,透過職能治療師協助,能在中風後的復健黃金期內,讓功能更快速恢復。目前該項新技術也已發表在2020年5月的國際期刊「可視化實驗研究(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52歲簡小姐中風半邊癱瘓,左手臂無力、肩膀抬不高、手指頭無法完全打開,生活中很多事情只能靠右手操作或需要別人幫忙,左手幾乎沒有功能,需要長期復健,讓她一度相當沮喪。長庚醫院協助她使用鏡像手復健機器人,靠著機器手幫助,簡小姐能夠開始自己用左手抓放物品,這是平常比較難做到的動作。每天一次的療程搭配職能治療持續一個月後,簡小姐自覺左手進步很多,肩膀力氣變得比較大也比較能抬高,手指頭可以完全打開而且比較靈活,甚至可以獨立使用左手拿放東西,不再那麼費力。林口長庚醫院復健部長裴育晟表示,中風後患者五年內再度中風機率高達7成,而中風復健黃金期為半年到一年內,若能把握復健黃金期,對於未來的恢復幫助極大,原本無抓握能力、無法復健的患者,在機械手協助下,都能做出抓握物品的動作,讓病人覺得更能控制自己的手指,而且手指不再感到那麼緊繃,能再開始後續更多復健動作。桃園長庚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謝佳汝表示,機器人導入復健,並非單純把設備放到治療場域給病人操作就可以,職能治療師必須依照臨床經驗,針對病人的復原狀態安排治療內容,制定適合病人的個人化訓練任務,才能有效幫助病人治療,包含要病人抓取的物品、形狀、位置及配重,以及需給與病人的協助及指令。該機器人不只能應用在中風病人,還可以協助脊椎損傷、脊髓炎等神經疾病所造成的手功能受損。裴育晟主任說,為進一步制訂出更有效的訓練方案,長庚醫院也展開隨機對照試驗,期盼未來能為病人發展出更有效的療法。
-
2020-11-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期照顧2.0 讓失能者有所安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長照」(長期照顧),這是目前台灣政府與民眾都非常重視的議題。我們非常感謝一位因為老年母親中風而對長照有深切感受的老師,寄來一篇他的看法,指出目前醫療體系,對病人、家屬、醫療單位三種面向的意見與行動,必須有效整合,才能達到最大效果。「醫病平台」非常榮幸能因此邀請到兩位長照的專家回應: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學會理事長吳肖琪教授分享「台灣長照體系人員的培訓」,介紹「長期照顧專業人員」的資格、訓練,並且提出如何使基層醫療與長照資源更綿密的連結並確保照護品質;衛福部長照司周道君副司長介紹「長期照護2.0」,說明長照的對象,包括身體失能以及失智者,以個案的生活為中心來規劃,設計多元多樣的長照服務項目或方案來回應不同失能個案的各種需求。希望這三篇來自家屬、學者以及政府官員的文章可以使醫療界以及社會人士對「長照」有更深切的了解。政府從2017年開始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以下簡稱長照2.0),背景是臺灣人口結構正朝向快速高齡的方向前進,預計2025年臺灣人口比例有超過20%在65歲以上;不僅如此,這些年來臺灣的家庭結構也在改變,老人獨居或雙老同居的比例也在快速上升。代表著一旦家中有人失能,將越來越無法只依靠家人的力量來提供照顧,必須要結合社會整體的資源,發展完善的長照體系,才能讓失能者得到適當的照顧。長照2.0的核心精神是建立優質、平價、普及的長照體系,從居家、社區到機構式連續服務,實踐「在地老化」的目標;服務對象則包括了65歲以上的失能老人、55歲以上失能原住民、50歲以上失智症者、全年齡失能身心障礙者,以及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獨居老人或衰弱老人,推估2020年全國長照需求人數,約為85.5萬人,之後並以每年約3萬人的速度成長。為了讓逐年增加的失能者能近便使用到長照服務,政府建置了「1966」的長照服務專線,民眾只要撥打專線,就可以直接連絡發話當地縣市政府的長期照顧服務管理中心(以下稱照管中心),照管中心就會指派專人到宅進行失能評估;評估結果如判定已經達到失能,則依其失能程度可使用一定額度的長照居家式與社區式服務,並依照派案機制交由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也就是俗稱長照A級單位)的個案管理員依失能個案的需要,量身訂作照顧計畫並媒合適合的服務單位來提供服務。如果是住院個案,則可以在出院前經由出院準備服務,在醫院內先進行失能評估,並將評估結果傳送給縣市照管中心進行派案服務連結,讓個案在出院返家後可以在最短時間得到長照服務。政府提供失能個案使用的長照服務項目可區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照顧及專業服務」,按長照失能等級每月可使用10,020元至36,180元額度,其中照顧服務是可由照顧服務員到宅,提供失能個案例如洗澡、備餐、協助進食、陪同外出或就醫等生活照顧,失能個案也可以到社區中的間日照顧中心或家庭托顧接受生活照顧;專業服務則是由護理、職能治療或物理治療等專業醫事人員,對失能個案提供訓練指導,或協助其運用其現有的功能(例如中風後手部活動角度受限),進行生活適應的復能活動(例如穿衣、吃飯、洗澡),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照顧依賴。第二類為「交通接送服務」,依當地交通情形,每月額度由1,680至2,400元,以便利失能個案就醫、復健等外出的需求。第三類是「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每3年有4萬元額度,提供失能個案購買所需要的生活輔具(例如輪椅、氣墊床),或在家中裝置如扶手、撥桿式水龍頭等無障礙設施。第四類為「喘息服務」,其額度按失能程度,分為每年32,340與48,510元2級,經由引進短時間替代照顧人力的方式,提供照顧失能個案的家庭照顧者可以暫時從照顧場域抽離,以達到紓緩照顧壓力的效果。聘有外籍看護工來照顧失能個案的家庭,仍然可以經評估後使用大部分的政府長照服務,除「照顧及專業服務」的額度只能使用30%,且限用於專業服務外,其他「交通接送服務」、「輔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及「喘息服務」等全部都可以使用。失能個案使用長照服務所需要的費用,由政府補助絕大部分,民眾只需要支付很小比例的部分負擔。以「照顧及專業服務」為例,每使用一項服務,失能個案只須支付服務價格的16%,其餘84%由政府補助;至於中低收入戶僅須部分負擔5%;低收入戶則由政府全額補助,民眾完全不用出錢。此外,有些失能個案無法使用居家式或社區式長照服務(例如獨居無人照顧),選擇住在例如護理之家或養護中心等住宿式機構接受照顧,政府從2019年起對於這類長照失能者,開始提供每年最高可達6萬元的現金補助,以適度紓解這類長照個案因照顧支出所生的經濟壓力。失智者不同於身體失能個案,在未達重度失智前仍具有一定行動能力,但因為認知功能的改變連帶情緒不穩定,除了需要不同的照顧模式,對於照顧的家屬而言,照顧負擔往往更為沈重。失智個案除了初期與一般退化不易區分,加上社會對於失智者標籤化的顧慮,個案可能因而抗拒就醫,造成無法及時診斷及介入措施,以致形成認知退化速度加快,照顧負擔更重的負面循環。政府從2017年起推動以社區照顧為主的失智照顧計畫,一方面由以醫院為主的失智共同照顧中心,發掘潛在失智個案及早診斷,並納入個案管理機制,轉介照顧單位,以及負責訓練失智照顧專業人員;一方面則在社區中廣布失智社區照顧服務據點,提供近便的照顧場所供失智個案接受認知訓練等照顧服務,也可讓照顧家屬在此交換照顧技巧或經驗、提供照顧知識諮詢及形成支持團體,來紓緩照顧壓力。理想的照顧體系,不是等到個案失能以後再提供長期照顧,而是從預防著眼,在個案有失能潛在風險或是輕度失能的程度時儘早介入,預防這些個案太早就進入失能;或即使有失能,也要設法減緩失能的速度,讓這些民眾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依照自己的意願,有尊嚴地生活。長照2.0基於上述理念,於社區推動預防延緩失能方案,讓經過專業訓練的師資,在各類的社區據點中帶領尚未失能的衰弱或輕度失能個案,從事有實證基礎的身體或認知訓練,並經由訓練前後的測量,評估其健康狀況與訓練成效。據統計,失能個案中帶有一種以上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者,占失能人口八成以上,慢性疾病一旦控制不良而發生急性變化,往往造成失能程度加重。有鑑於此,政府從長照和醫療整合的角度,發展「居家失能個案家庭醫師照護方案」,由醫師開立醫師意見書,提出長照醫事照護意見,並由醫師及護理師(個案管理師)定期家訪,進行失能個案健康及慢性病管理,以建立居家失能個案長照與醫療整合之照護網絡。對於在住宿式機構的失能個案,也推動了「減少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由特約醫療機構專責住民之健康管理、必要診療及轉診,減少因外出就醫往返之感染風險,並掌握機構中長照個案的健康情形及控制慢性病惡化,維護其健康。長期照顧的各項服務,是以個案的生活為中心來規劃,所以政府設計了多元多樣的長照服務項目或方案來回應不同失能個案的各種需求。經過近四年的推動,國人對於長期照顧的認識越來越普及;使用過政府長照服務或接受過相關補助的失能人數,也已經占推估失能人數的50%以上。展望未來,政府會秉持以個案為中心及全人照顧的精神,經由提升服務量能和精進服務品質兩個面向,從中央到地方,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讓服務更普及與優質,使需要長照服務的民眾有更近便的服務,得到更完善的照顧。
-
2020-11-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長照體系人員的培訓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長照」(長期照顧),這是目前台灣政府與民眾都非常重視的議題。我們非常感謝一位因為老年母親中風而對長照有深切感受的老師,寄來一篇他的看法,指出目前醫療體系,對病人、家屬、醫療單位三種面向的意見與行動,必須有效整合,才能達到最大效果。「醫病平台」非常榮幸能因此邀請到兩位長照的專家回應: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學會理事長吳肖琪教授分享「台灣長照體系人員的培訓」,介紹「長期照顧專業人員」的資格、訓練,並且提出如何使基層醫療與長照資源更綿密的連結並確保照護品質;衛福部長照司周道君副司長介紹「長期照護2.0」,說明長照的對象,包括身體失能以及失智者,以個案的生活為中心來規劃,設計多元多樣的長照服務項目或方案來回應不同失能個案的各種需求。希望這三篇來自家屬、學者以及政府官員的文章可以使醫療界以及社會人士對「長照」有更深切的了解。失能需協助的判斷,以個案能否自己吃飯、洗澡、上廁所、移位、上下樓梯等日常生活功能作為主要評估工具;如何判斷失能需協助,需要哪些方面之協助?那些協助是衛生福利部長照2.0計畫可提供的長照服務?那些需要地方政府連結其他地方資源?縣市政府長照管理中心扮演重要的角色。長照2.0計畫服務需求評估與管理的執行,主要由縣市政府「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簡稱照管中心) 」負責,照管中心的「照管專員」多由護理、職治等醫事專業或社工、或公衛背景人員擔任。新進照管專員須接受照管專員第一階段訓練共40小時計五天的專業訓練課程與實務實習,內容包括基本概念(長照導論、相關法令與規範、照顧管理的概念)、評估與計畫(包括長照個案問題評估與討論、服務模式、照顧管理的工作內容)、資源應用(包括服務品質評估與監測、家庭及社區資源發展),並須通過評量測驗與口試;並在資深照管專員與照專督導協助下,成為可獨立提供長照相關諮詢、個案評估、及複雜長照個案處理服務、並管理長照A單位與B單位照顧服務的專業人員。需要長照2.0服務的失能民眾,可與1966或縣市政府長照管理中心聯絡,若經「照管專員」初評,符合長照2.0計畫補助對象,則「照管專員」會與「長照A單位的個案管理員」一起到個案家進行家訪評估;若是住院病人出院後需要長照服務,可透過出院準備服務連結長照2.0的資源;「照管專員」會依據個案的失能程度、居家的環境、家庭照顧的能力,判定失能等級,以及長照2.0計畫可補助的額度,再與「長照A單位的個案管理師」,擬定個案的照顧計畫,再由「長照A單位的個案管理師」協助連結與管理個案所需的各項長照B單位能提供的長照服務;以共同確保個案得到及時且適切的長照服務。然縣市政府除協助失能需長照服務者連結與補助長照服務外,亦負責開發長照資源、管理失能者權益保障、以及長照服務單位之照護品質。為確保長照服務人員的照顧品質,99年衛生署召開「長期照護專業人力培訓規劃」會議,本人建議可規劃三階段認證課程,獲當時衛生署採納,並列為長期照護服務之要件:第一階段認證課程(Level Ⅰ)包括長照領域需要學會的共同課程、第二階段認證課程(Level Ⅱ)回歸護理(32小時)、物理治療(32小時)、職能治療(32小時)、營養師(32小時)、醫師(16小時)、社工師(32小時)..等各專業在長照領域最常見的照護技巧課程;第三階段認證課程(Level III) 整合性照護(24小時) 分三天辦理,屬於繼續教育課程,強化一個多重問題失能個案如何藉由跨團隊合作讓個案被照顧得更好。三個階段的課程皆訂有課程名稱與時數要求,每個課程皆會有課程介紹、課程安排。level I已有線上學習平台,從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專業人員數位學習平台,可以看到level I的數位學習課程,包括溝通與協調、照顧管理概念、個案評估簡介、長期照顧政策與法規、獨居老人在宅照顧、跨專業案例討論重度失能長者在宅照護、長照需求與情境介紹、跨專業角色概念、長照之性別文化觀點、長照資源介紹與應用、長照發展理念與倫理等,個案評估簡介課程已有41萬餘人次點閱、其他課程也有20多萬至30多萬人次之點閱。level II課程委託醫師公會、藥師公會、營養師公會、護理師護士公會、聽力語言學會、物理治療學會、職能治療學會、輔導與諮商學會、臨床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等各專業單位開課;109年7月起,執行復能服務之專業服務人員需於109年12月31日前完成衛生福利部長期照顧專業人員數位學習平台之復能實務專業服務基礎訓練8小時線上課程(不含個案討論與分享)及地方政府自辦之實體個案研討4小時,共2類12小時之課程,始得提供服務。level III課程委託臺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開課,108年在臺灣北中南東共辦理15梯次,3,300人完成訓練。A單位的個案管理員,由完成長照LEVEL 1課程,且有以下資格者擔任:1.具一年以上長照服務相關工作經驗之(1)師級以上醫事人員、社會工作師或(2)老照碩士及公衛相關科、系、所畢業生,或2.有二年以上長照相關工作經驗之(1)專科以上醫事人員相關科、系、所或公衛、醫管、社工、老照或長照相關科、系、所畢業生或(2)具社工師應考資格者或3.具三年以上長照服務工作經驗,(1)領有照顧服務員技術士證者、(2)高中(職)護理或老照相關科系畢業者、(3)領有專門職業證書者(如護士、藥劑生、職能治療生、物理治療生等),要接受縣市政府辦理個管人員初階訓練,包含:專業基礎訓練課程7小時與案例實作6小時,並在六年內要完成A單位個案管理員的進階課程30小時,訓練內容包括基本內涵(倫理議題、感染控制、人身安全)、個案管理(照顧會議的意義與方法、服務提供的監測與評估、社區工作方法)、資源運用與服務模式(失能身心障礙者需求與資源運用、長照輔具及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給支付基準暨相關資源說明)、特殊及新興議題(復能概念與演練、家庭照顧與高風險家庭處理機制)、案例實作類課程(多元案例實務演練)計五天的進階訓練課程,並須通過評量測驗與口試。長照2.0的服務,主要由長照B單位提供,包括居家照顧服務(協助洗澡、陪伴就醫…)、居家專業照顧(醫療、護理、復健、復能)、日間照護、失智日照、失智共照、交通接送、輔具、環境改造、喘息等項目之服務。B單位各類醫事專業人員接受該專業level II的課程;至於照顧服務員的培訓,需要有50小時的核心課程、8小時實作課程、2小時綜合討論與課程評量、與30小時的臨床實習,共計90小時的訓練,照顧服務員核心課程有長照服務願景與相關法律基本認識、照服員功能角色與服務內涵、照顧服務資源與團隊協同合作、臨終關懷級認識安寧照顧、家務處理協助技巧、性別平等、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等24單元課程,自108年6月1日起,規定測驗成績須達80分且課程閱讀時數須達到建議學習時數;另外搭配特殊照顧需要額外特殊課程之訓練。109年3月13日起照顧服務員訓練增列保護性課程,包括家庭暴力、老人保護及身心障礙者保護工作概述(含相關政策與法律)。失能長照個案除長照服務需求,通常因伴隨多重慢性疾病而有醫療需求,個案可能因疾病住院加重失能程度,如何讓住院醫療之出院準備、急性後期照護、基層醫療與長照資源更綿密的連結並確保照護品質;讓民眾、醫療院所、鄰里長、社區熱心人士,都知道失能時可聯絡縣市政府長照管理中心;配合高齡老年人口增加去提升長照服務量能與效率,發展遠距照護智慧科技減少照顧負荷,皆是衛生福利部必須持續努力的目標。
-
2020-11-14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運動/爸媽不運動怎麼辦?「樂齡健身房」運動融入遊戲、邊玩邊健腦
「爸媽懶得運動怎麼辦?」職能治療師陳宜男引用美國波士頓大學2019年發表在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指出,走路、輕度的身體活動,可以刺激神經生長因子,保護大腦,而50歲以上,不運動的人比有運動習慣的人要多出50%的失智風險,顯見運動對預防失智、大腦健康有正面的幫助。專屬設計 檢視運動習慣但氣溫變化、運動乏味總讓人有懶得動的藉口,他與科技團隊樂齡智造合作,提出「樂齡健身房」概念,以SODA樂活認知訓練機+SPOZ運動健康養成系統+TAKA憶萬富翁益智健腦機,為中高齡族群設計合適的運動,在家還能進行PK賽,兼具趣味,相關紀錄上傳雲端做成曲線紀錄,可按期檢視運動習慣,並由AI系統與治療師團隊給予調整。投入樂齡健身房研發的來由說來有趣,陳宜男說,他原本長期專注在兒童族群的職能治療,但一次偶然機緣結識樂齡智造主管Janet,萌生將改善兒童視覺專注力的遊戲轉為高齡長者設計,爾後邀得勤益科技大學團隊的支援,參與4C創意競賽,以第一款為長者設計的益智健腦軟體「憶萬富翁」,引起評審群關注,成功摘走當年度銀牌獎項。自此他與團隊長期投注研發,結合科學實證,為樂齡健身房擴增各項具備物聯網、虛擬科技的新設備,例如現在風行日照中心、社區據點的SODA樂活認知訓練機,就是融入打地鼠遊戲,訓練反應力、注意力、協調力、記憶力,適合想預防失智症,或有輕度認知障礙(MCI)者。長者跟著燈號顯示拍打、按壓,但隱藏在按鍵下順暢的反饋感,其實來自腳踏車的一項零件。科技助力 運動更有效率陳宜男在父母身上便發現,自從有科技設備的協助,運動變得更吸引人,原本晚上八點檔的追劇,逐漸變成父母親運動PK時段,有時夫妻倆還會分享提高分數的密技,累積到一定的分數換禮物,儘管兒女不在身旁「監看」,至今維持一年以上,運動習慣已在不知不覺間養成。他笑說,長者對於運動表現相當在意,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據點運動的一位阿伯,長期跟隨SODA遊戲運動,因擔心有外人來體驗他常用的訓練機,「破壞」長期維持的分數,急得提醒他人別隨意玩玩。陳宜男說,中高齡族群常見肌少症、心肺功能變差、骨鬆危機,因此適度、有效的運動有其必要性。即每周運動三次、每次達30分鐘,運動強度則依據每個人的年齡、心跳率等條件而有不同。他建議可套用以下公式自我計算:(220-年齡-安靜心跳率)X65~75%,得出數值之後,再加回安靜心跳率就是符合自己的運動強度。如此持之以恆維持運動四至六個月,可以察覺得到運動帶來的改變。陳宜男提醒,任何運動都可能因身體狀況不同而有其風險,建議如患有慢性疾病者,可以事先尋求醫師、專業治療師的評估與建議。>>了解更多樂齡智造:https://bit.ly/38qKCYw
-
2020-10-21 科別.骨科.復健
男子右手失控如鬼附身 竟是患「他人之手」症候群
南投一名60歲男子右手突然不受控制,會突然伸手抓東西或衝動的往前握住前方物品,把自己跟家人都嚇壞了。經南投醫院檢查,發現他罹患罕見的「他人之手症候群」(Alien hand syndrome),目前仍無已知的治療方法。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說,患者本身有糖尿病及高血壓,但沒有規律藥物治療。發作的當天上午出現眩暈、耳朵脹鳴感,下午右手就開始出現反覆、衝動地伸手抓握東西且無法放開手,且呈現斷續緩慢的語言等症狀,家人趕緊將他送醫,檢查後發現左側前大腦動脈及額葉急性缺血性梗塞。病人描述,右手不是自己的手且運動不受意志控制,讓他和家人感到恐懼。這是因為腦中風導致額葉的血液供應出現短缺,產生受意志控制的運動計劃和身體兩側協調及自動誘發的神經抑製作用被破壞,出現非自主且無法停止不受控制的運動,進而無法傳遞此區的運動計劃訊息至初級運動皮層,因此無法活化神經傳導系統去產生可控制的意識動作。職能治療師張瑋珊說,研究發現當患者疲勞,壓力大或在活動中分心時容易出現「他人之手症候群」,目前仍無治療方法。臨床上可提供相關疾病教育並針對患者的問題做諮詢,以減輕其情緒壓力。1.利用視覺策略使患側的手放開後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上。例如利用具有訓練反應敏捷度與記憶力、眼球運動、手眼協調等功能的反應運動訓練器來訓練。2.若手眼不協調、偏盲,視覺空間忽略的患者可提供相關訓練。例如利用職能治療的電腦訓練軟體做視知覺及手眼協調等相關技巧的訓練、也可運用結合動態平衡及視覺追視等功能的動態平衡儀做訓練。3.對於出現不斷尋找附近物體的摸索、抓握或強迫操縱工具等行為可戴連指手拍或將手放在口袋中或握球來分散注意力,以便正常手可執行日常任務。4.認知行為療法: 可藉由心理治療辨別和改變不正確或扭曲的思考模式,以控制焦慮的情緒反應。5.因患手很容易被附近的物體分散注意力,故須提供一個無干擾的訓練環境並避免同時進行多重任務的訓練。
-
2020-10-20 科別.兒科
台北醫院附設早療中心今啟用 滿足早療兒童多元需求
為提升及改善發展遲緩兒童的療育環境,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打造早療中心,今正式啟用,希望為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創造更幸福友善、高品質的早療空間與服務,幫助早療兒童獲得進步、降低遲緩狀態,並改善整體家庭的生活品質。院長鄭舜平表示,台北醫院附設新莊悅心社區長照機構暨兒童早療中心自2019年6月開工,於今年7月24日設立,為單層樓獨立的兒童治療空間,設有各種治療區、親子閱覽區、哺乳室、親子廁所、清洗區,並融入童趣元素設計,持續投入更多的人力與流程品質精進措施,滿足早期療育兒童在治療與成長所需要的多元需求。發展遲緩兒童過去常被誤認是「大隻雞慢啼」而錯失治療,復健科主任吳政哲表示,建議家長在0至3歲兒童發展黃金期間,多留意孩子在情緒表達與口語表達、走路步態各方面是否有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吳政哲呼籲,「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早期療育對兒童發展能力、身心成長,甚至是身為照顧者的家長都會有正向幫助。職能治療師張婉嫈表示,早療兒童在學習階段的表達能力還需要訓練,當孩子聽到要求他做的事情是有難度時,會先拒絕這件事,原因可能是某些步驟不理解或步驟太多無法記得。張婉嫈建議,家長可先安撫孩子的情緒、了解喜歡與不喜歡的原因、困難點在哪裡,將事件或功課以分階段的方式完成,並誇獎他願意一起嘗試、努力,當孩子完成時更要誇獎,讓孩子知道他真的做的到,下一次做同一件事情時,也不忘誇獎他還記得怎麼做、真的很棒,加深願意學習的動力及記得做這件事情時的感受,都是很有幫助。出席啟用典禮的小傑媽媽分享,小傑是重症的腦性麻痺,需要進行物理、職能、語言的治療,小傑從1歲治療到現在8歲,從全身癱軟到現在能稍微坐挺、從鼻胃管進食到現在能餵咬軟食、從只會哭喊到現在能運用不同的聲音表達情緒,這些進步真的非常的大,很感謝醫院的用心。另一位小森媽媽表示,自己是看醫療節目談論發展遲緩兒童有哪些情況時,發現小森安靜不說話、不吵不鬧、不跑不跳、放在哪就待在哪的乖小孩,驚覺小森與同齡2歲的小朋友差異大,趕緊帶到台北醫院由早療團隊進行評估,結果也確實有發展遲緩問題,所幸發現的早,在經過物理、職能、語言治療後,即將滿5歲的小森已經能夠正確走路、不用扶牆壁或扶手就能自己上下樓梯。
-
2020-10-13 科別.骨科.復健
跟著AR復健 在家也能增強肌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眾不敢出門,減少出門運動的頻率,有些慢性心臟衰竭、心肌梗塞、開心手術、退化性膝關節炎術患者也不敢到醫院做復健。台北榮總最近研發一款「醫療AR教學App」,利用擴增實境AR系統幫有需要的患者量身打造適合的復健課程,在家就能跟著「AR虛擬健身教練」運動,提升肌力、心肺能力,減少肌少症風險。90歲的謝奶奶雙手肌肉嚴重萎縮,甚至無法自己吃飯,嚴重影響生活。9月在醫師建議下,使用了這款AR系統跟著一起做運動後,不用像以前復健動作都得自己記,每天規律活動,手變得比較靈活了,手部的肌力明顯改善,可以自己活動。台北榮總教學部主任楊令瑀表示,過去發現肌少症除了容易造成跌倒,也會引發後續許多身心狀況,今年受到COVID-19影響,有很多患者不方便到醫院接受如復健科、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的訓練,如何能夠遠距讓患者在家也能做動作,遠距的教學工具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台北榮總臨床技術訓練科主任楊盈盈表示,北榮於去年11月開始,與院內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復健科等團隊研究開發出一套「醫療AR教學App」,只要用手機下載就能透過擴增實境AR系統,在家能跟著做動作;如果有需要,可以再搭配AR眼鏡,讓畫面更立體。這款AR虛擬教練提供的訓練內容,難度分為5階段,包括上肢、下肢、心肺等動作,約幾10個項目可供選擇、搭配運用。通常醫護人員會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患者選擇所需的運動菜單和難易度,完成動作後,虛擬教練會給予鼓勵,也會增加積分,讓使用者能夠明確了解進步的程度。楊盈盈說,患者利用自己的手機即可下載這款App,並用手機架固定在面前,或自行選購市售AR眼鏡,就能跟著做動作。
-
2020-10-11 寵物.寵物故事
楊志良的狗女兒 長腿九頭身 撒嬌、賣萌樣樣來
許多名人的家中,窩藏著毛小孩。當他們卸下平時工作的樣貌,談起動物家人,就像小孩獻寶一般,既驕傲又純真。元氣周報今起不定期推出「名人獻『寶』」專欄,請特派員挖出名人家中獨一無二的珍寶。曾被譽為全台最有guts的歐吉桑,大砲性格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言詞鋒利,批判當政者毫不手軟,但硬漢私底下也有一顆溫柔的心,他與養了十幾年的愛犬「六一」相處時,眼神慈祥,百般呵護,就像是疼惜寶貝孫女一樣。不回家忘記報備,狗女兒會「冷戰」鬧脾氣。就跟其他「撿屎官」一樣,楊志良說起狗女兒經時,總是一臉得意,直誇牠腿長、可愛、聰明,又好養,懂得察言觀色,還跟人一樣會耍脾氣、耍任性。「六一像是聽得懂人話。」楊志良說,與其他狗狗一樣,當他回到家裡時,六一總會開心地撲向前,圍著他繞圈圈,甚至還會叫上幾聲。但如果出門之前,忘了跟牠說「爸爸會幾點回家」,或是「爸爸這次出門時間較久,可能要好幾天才回家」,情況就不妙。楊志良說,之前好幾次忘了向狗女兒「報備」行蹤,回家時,牠就靜靜地蹲在門口,冷著臉,看不出表情,不會主動討摸摸。而他蹲下來想摸牠,狗狗還一副愛理不理的模樣,分明就是生氣,總要他哄半個多小時,賠不是,六一才恢復先前開心的樣子。事實上,六一是愛主人的,楊志良出門時,牠習慣趴在客廳,頭朝向門口,樓梯間一有動靜立即趨向前,嗅嗅門縫,期待主人回家。收容所認養,女兒一眼看上長腿「狗界林志玲」。原本六一的主人是楊志良女兒,十幾年前,楊離開衛生署,遠赴台中亞洲大學任教,從小愛狗的女兒剛好也至台中唸書,離開台北,終於一償宿願,可以養小狗,為此,父女開車至台中山區動物收容中心,打算認養一隻浪浪。楊志良說,「一切都是緣分」,雖然六一是米克斯,但女兒到了收容所後,一眼就看上這個長腿妹妹,牽著牠至外面後走走,才走一兩圈,就說:「就是牠了!」當時六一才六個月大。至於為何取名為「六一」?楊志良笑著說,因為女兒認為這小狗充滿靈性,氣質出眾,聯想到宋代詩人歐陽修,而歐陽自稱「六一居士」,藏書一萬卷、集錄金石遺文一千卷,琴、棋各一,酒一壺,及自身一老翁,所以狗狗就取為「六一」。養幾年後,女兒至屏東工作,開設職能治療所,工作忙碌,無暇照顧六一,因此,楊志良開車至南部,將牠載回台北北投住所,一開始楊太太跟楊媽媽不太歡迎六一,但狗女兒可是聰明得很,靠著撒嬌、賣萌,沒多久就收服這兩個女主人的心。從客廳進攻床上,靠撒嬌、賣萌,收服兩個女主人心。例如,楊志良妻子不准六一進入臥室,只能在客廳走動,牠懂得察言觀色,如果女主人在家,就不會進臥室。但現在六一已經可以堂而皇之進臥室,跟著一起睡覺,冬天還可上床,毛茸茸的身體成了最貼心的暖爐。前幾年,楊志良例假日時,常騎著單車從北投沿著河濱公園,一路騎至關渡,六一則是一路在單車道上跟著跑,大部分時間跑在前面,不時回頭看,好像嫌他騎得太慢。最近一兩年,六一老了,也變胖,體力明顯較差,楊志良則天天牽著牠在附近公園走著。一晃眼,六一到楊家十幾年,在楊志良眼中,牠仍是「狗界的林志玲」。他認為,如果想養狗,不需花錢購買名犬,因為土狗、米克斯就很聰明、貼心,以認養代替購買,並按時幫毛小孩洗澡、驅蟲,只要狗狗開心,主人也會感到幸福。楊志良現職:病友聯盟理事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經歷:前衛生署署長外號:全台最有guts的歐吉桑六一 品種:米克斯外號:狗界林志玲取名由來:女兒覺得小狗充滿靈性,氣質出眾,聯想到宋代詩人「六一居士」歐陽修。
-
2020-10-09 失智.大腦健康
預防運動/失智症別來!簡單4步驟「手指操」預防失智又活化大腦
台灣失智人口也快速成長,據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及台灣失智症盛行率推估,108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共292,102人,包含65歲以上失智人口280,783人,及45-64歲失智症人口11,319人,整體失智人口佔全國人口1.24%,亦即在台灣每80人就有1人是失智者。其實,大腦會隨著年齡退化,因此人人有可能罹患失智症,只是發生機率及時間早晚而已。為了維持大腦以正常速度退化、避免失智症太早找上門,平時記得讓大腦多動一動,健健兄弟的職能治療師Mike教大家用簡單的「手指操」4步驟預防失智又訓練大腦,此手指操不僅可讓孩子訓練到雙側協調、眼球動作還可以讓長輩活化大腦、預防失智:步驟1:步驟2:步驟3:步驟4:反覆練習能夠提高大腦的活性、鍛鍊注意力,讓大家一起遠離失智症。看影音學更快:
-
2020-10-04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故事/40多歲失智 不想拖累公司…拚當烘焙王
四十多歲的汽車原料銷售員小華(化名),勤快加上記憶力超好,月薪十幾萬,但去年某一天,他竟忘了許多零件的價格,講話也顛三倒四,家人陪同就醫,確診為年輕型失智症,在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輔導下,他仍繼續在原本公司上班,休假時學習麵包烘焙技術,計畫日後開麵包店,成為「烘焙王」。桃園長庚醫院失智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失智症分為血管型、額顳葉退化型兩大類,後者為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最常見的型態,初期症狀為語言障礙、行為異常、飲食口味改變,容易情緒失控等,病程發展比老年型還快;但年紀還輕,希望企業給予關懷,透過調整職務內容,讓患者得以持續工作。台大醫院職能治療師毛慧芬表示,輕度年輕型失智症患者仍具有不錯的體力及部分認知能力,仍可繼續工作。以小華為例,遇到好老闆,共照中心協助溝通後,公司調整職務,協助汽車零件編碼;不過小華不想拖累公司,積極存錢,並學習烘焙技術,希望開烘焙坊。「誰說失智症患者沒辦法再工作」徐文俊說,二O一七年起,桃園長庚成立失智共照中心,失智就業協助為重點,已協助十多名年輕型失智症患者重返職場;毛慧芬表示,協助年輕型失智症患者重返職場有一定難度,因大部分企業認為失智就等於失能,呼籲政府多關心年輕型失智症患者,提供就業協助。
-
2020-10-03 失智.名人專家
唐從聖/照顧失智父母逾10年 唐從聖學到三堂課
藝人唐從聖照顧失智父母,學習到三堂課。第一堂創意課 窮則變,變則通唐從聖演技精湛,作品得獎連連,這些功力不僅僅靠著一齣齣戲劇、舞台劇磨練而來,長達15年照顧失智雙親的歷程,更打開了唐從聖的腦袋。例如,他兩年前成功的把輕度失智症的媽媽「騙」到了沖繩,一個多小時飛行轉換任意門,來到講日本話、飄散著三味琴音樂、日本料理懷舊氣味的場景,旁邊還有兒孫陪伴,讓自小接受日本教育的媽媽重返兒時時光。哪裡知道這過程當中,唐從聖考慮了多少失智症長者的不便之處,例如兩個小時內必定得上廁所、氣候冷熱、飛行時間以及環境對媽媽情緒的影響等等,一一剔除了擁擠的熱點東京、過冷的北海道,才誕生了一次他口中「完美,又完成一次不可能的任務」。有了沖繩旅行的成功經驗,他和全家老小兩個月前,還挑戰了一趟阿里山之旅。這次他找專業導遊規畫,景點、拍照點必備,阿里山上溫度低,住宿要有電梯、暖氣,食物要找適合老小吃的;太平雲梯天空步道走吊橋,媽媽、小孩懼高,改成到老街吃冰、逛逛,在媽媽體能有限的情況下,走逛神木群達標,而觀日出雲海困難度太高,唐從聖說沒關係,家人錄製影片帶回民宿播給媽媽看。唐從聖認為,很多人看到失智症就慌了,但有一部分要怪自己沒有找對方法,包括責任分攤的方法、從外面找資源的方法、照顧者紓壓的方法,所有方法都盡力了,再來談痛苦。而他從照顧失智父母學習到最多的是,「窮則變,變則通,運用想像力,改善你和病患的關係,也改善你們的親子關係。」第二堂珍惜課 好的時刻無多,彌足珍貴「和失智症賽跑,敵人是時間。」失智症者在輕度階段,好的時間多,壞的時間少,要珍惜好的時間。唐從聖罹患失智症的父親5年前過世,談到父親在中度失智階段,反而脫去職業軍人的嚴肅外表,天外飛來幾筆的冷笑話經常笑倒整屋子的人,這些場面至今仍讓唐從聖難掩嘴角笑意。唐從聖打小在台南眷村長大,他是老么,自然博得父親多一點疼愛,當爸爸開始有失智症狀時,家人還彼此質疑不可能,抗拒得很,但爸爸變得講話不得體,生活亂了套,出現尿失禁,進一步就醫確診時,已經來到中度失智症,之後又經歷三次中風,身體每下愈況,當時唐從聖出走原經紀公司創業,火鍋店才起步,百廢待舉。唐從聖陪伴父親對抗失智症10年的過程,他常想「為什麼是我的爸爸得失智症?為什麼不是你爸、他爸?」當知道失智症無法痊癒,唐從聖又問自己,「我該怎麼辦?怎麼和這個失智症爸爸相處?」他試圖去找父親的好有什麼不一樣?「我找到了,我找到一個會講笑話的爸爸」。唐從聖回想父親和家人乘車時,望著窗外的公車問:「為什麼馬路上都是公車,沒有母車?啊,因為母車在家洗衣服、帶孩子。原來爸爸把公車擬人化了,這是爸爸沒有失智症之前不可能說的話。」「我問爸爸今天開不開心呀?他回我,醫院沒有床位,我沒辦法開心(開心臟)。」接著我和爸爸都做了一個笑話好冷的表情,「我要不要謝謝失智症!謝謝上帝,我失去了一個軍令如山的爸爸,換到一個幽默風趣的爸爸。」「失智症對爸爸是好還壞?我想想是好事,因為不快樂的事情記得少,快樂的事情記得多,孩子們都陪伴著他。」遺憾的是,當時為了父親的身體,有些食物常擋著不讓他吃,現在想想真後悔,「想吃就吃,想喝就讓他喝吧!」和失智症搏鬥真的累,患者累,照顧的人壓力更大,唐從聖說,每次照顧得很鬱悶、煎熬時,難免心想這時間還要熬多久,兄弟姊妹的照顧分工磨合了5年,也彼此嗆聲過「誰專業,誰負責」這類的氣話。但當有一天照顧壓力解除之時,也代表著爸媽走了,一想到這,我們寧可24小時當中,就算只有1小時的時間,能彼此關心、享受失智冷笑話,都是彌足珍貴。他還在療傷止痛,從照顧雙親的點滴,唐從聖構思描述失智症相關的影片,終有一天希望能介紹失智爸爸讓大家看見。第三堂科技課 預防失智要三動,科技來幫忙唐從聖跨域表演、創業,身分多元,最近他又多了科技公司公關長的頭銜,為樂齡智造公司的預防失智訓練設備推廣代言。初次跨足科技產業,唐從聖說,因為照顧父母的關係,他熟悉失智症,但對財務報表、科技專有名詞不熟,「我就規規矩矩當菜鳥,做足功課,簡報給公司主管聽。」這位公關長已經帶著團隊向企業、政府部門做簡報,和社福團隊做資源連結,今年還和桃園市政府合作在八個關懷據點設置SODA樂活訓練機和課程,長輩接受度很高。唐從聖笑說,原本有些長輩坐著輪椅、無精打采,玩起打地鼠的訓練遊戲時突然忙碌起來,動手又動腦,感覺自己也對社會做了貢獻。事實上,唐從聖的母親也身體力行,透過三動成功延緩失智病程,半年以來她居家使用SODA樂活訓練機,透過訓練數據上傳雲端,讓職能治療師解讀變化,發現母親在反應力、注意力、協調力、記憶力曲線都有提升,讓他更願意向家有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失智症者推廣。>>唐從聖樂齡智造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20-09-30 科別.精神.身心
幼童經常跌倒 職能治療師量身訂做
1名7歲男童從小經常絆倒、摔跤,也無法在快跌倒時,試圖恢復平衡,另名5歲男童也在學校帶動唱,總是同手同腳而被同學取笑,令他感到相當自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為這類有感覺統合障礙的小朋友,依個人需要製定「感覺餐(Sensory Diet)」打造符合他需要的遊戲關卡,讓這些孩童透過體驗享受互動樂趣,藉此增強協調性,改善障礙情況。健部部長周立偉表示,人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適應和生存,透過身體感官系統探索環境,諸如觸覺、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等,並與外在的人事物互動。神經系統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其與生俱有整合感覺和動作訊息的能力,能將從身體和環境接收的感覺訊息加以組織和整理,使人類在環境中有效運用身體,和外界產生互動並做出適當反應,即為「感覺統合」。而感覺統合不僅是盪鞦韆和滑斜坡而已,職能治療師愛爾絲博士依據神經心理與發展理論提出「感覺統合理論」,臨床上協助感覺統合失調的孩童,如泛自閉症障礙症候群、過動兒、情緒行為異常等,運用感覺餐引導孩子發展出合適的行為動作反應,和誘發大腦學習路徑,「找到最佳的互動方式」。職能治療師施益湋指出,所謂的感覺餐,例如許多孩子會出現感覺處理障礙的情況,會進而影響其生活、學習等各方面表現,為了改善此類感覺處理障礙,職能治療師依照每位孩子不同的感覺處理表現,制定個人化計畫,協助其順利與環境互動,並感到滿足。他說,像是該院就結合中秋節親子共處假期,安排遊戲與環境文化因素結合,將感覺整合的概念融入遊戲中,提供視聽覺、觸覺、本體運動覺等,帶給孩童不同的感官動作刺激,利用環境體驗與探索之情境,訓練提升孩童的注意力及學習動機。因此,孩童的學習是透過遊戲,以自己的方式和步調探索和體驗世界,並於探索環境過程中,學習如何生存、學習,而職能治療師的角色如同大腦的主廚,運用適當的環境因子,將感覺與動作元素,以遊戲的方式融入生活環境中,使孩童成功適應各種不同的挑戰和獲得發展。
-
2020-09-25 科別.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患者回歸社會 最大阻礙在污名化
台灣每一百人便有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好發年齡為15到30歲。許多民眾常誤以為思覺失調症患者只會出現聽幻覺、被害妄想,皆有攻擊性行為。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表示,隨著藥物發展,思覺失調症患者經過治療,約有六成可以回復原本的樣子,也能繼續勝任老師、警察等工作,但社會對疾病的汙名化,讓患者不敢回歸社會。邱南英說,思覺失調症是慢性精神疾病,民眾對此疾病熟知的症狀多為正性症狀,包括出現聽幻覺、被害妄想,進而產生攻擊行為,但除了正性症狀外,還有社會退縮、面無表情、沒有動機等負性症狀;判斷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的認知症狀;憂鬱、焦慮等情緒症狀;以及出現胡言亂語和混亂怪異行為的解組症狀。花蓮慈濟醫院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表示,過去治療思覺失調症,主要是多巴胺拮抗劑,針對正性症狀將聽幻覺的症狀壓下來,但容易產生負性症狀以及錐體外路徑症候群的副作用,患者容易精神呆滯、思考反應變慢、動作遲緩。陳紹祖說,許多患者急性期過後,情緒上仍飽受折磨,有些則因為藥物影響造成思考和動作變慢,面對人群有明顯壓力,而不敢重返學業和工作。現在則出現第二代的口服及長效針劑,以及最新的血清素與多巴胺調節劑,不只處理正性症狀,也避免加重負性症狀和影響認知功能,讓患者脫離急性期後,約有六成能回復原來樣子,回歸社會。但思覺失調症患者回歸社會最大的困境更在於社會的污名化,甚至有些患者也擔心自己是不是有一天也會在無意識下傷害他人。邱南英說,事實上自己診治過不少警察、老師,治療後病況都十分穩定,但不敢讓人知道病情,擔心只要一曝光就丟掉工作。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成因複雜,並非單一因素造成,包括遺傳、心理狀態、環境壓力等都可能影響,因此不僅是規律吃藥控制,也要搭配職能治療、心理治療、娛樂治療等非藥物治療,讓患者進入穩定治療的階段,甚至有三成患者治療後完全不再復發。
-
2020-09-24 科別.腦部.神經
29歲孕婦自然產用力過度 腦中風致暫時半身癱瘓
高雄市29歲產婦黃安妮去年6月自然產後陷入昏迷,檢查發現是腦血管因生產用力過度破裂導致中風,暫時半身癱瘓,主要病因為動靜脈畸形。後來轉至新高醫院經歷1年多的復健及診治,除了左手無法精準控制,其餘正常生活皆可自行自理,終於可在家照顧最愛的孩子。新高醫院內科醫師高旭卿指出,安妮的狀況與日前因主動脈剝離症狀的藝人,都屬於身體內的不定時炸彈。她當下即刻插管住進加護病房,並接受顱骨切除術發現動靜脈畸形,需要清除出血;但因出血壓迫右腦,導致術後身體左半邊暫時癱瘓。新高醫院表示,這是安妮的第三胎,她在懷孕期間及前兩胎的生產經驗中,並沒有什麼特殊不適,平時也沒有內科疾病及高血壓的病歷,頂多有偶發短暫性偏頭痛。原先應是歡喜迎接新生寶寶,卻讓安妮走了一趟生死關,讓整個家庭措手不及。安妮到醫院復健第一天,全身平躺在病床,插著鼻胃管,無法如廁更沒辦法餵奶,不能說話只能輕微點頭搖頭。新高醫院職能治療組長陳奕廷說明,通常復健的程序第一步需要先訓練到能坐於床邊不靠背,到不用人扶,能獨立坐床邊,軀幹核心夠力才能較長時間坐於輪椅上。可坐輪椅就能到治療室使用較多治療器材復健,有助於增進其身體能力,也能到醫院外走走。平時在床上可練習抬屁股,持續增進核心肌群,有助於後續練習站立、使用輔具站立,再一步一步到行走練習,到有一天能上下樓梯。安妮整個復健過程花了1多年的時間,復健過程真的很艱辛,復健期間她還帶著剛滿月襁褓中的老三來住院,老大和老二則托親友照顧。復健療程最難的是失能肢體的精細動作,復健團隊會訓練患者患側到能用筷子夾紅豆綠豆,還有穿針引線。現在的安妮已經可以行走,生活也可以自理,並照顧孩子們。她和先生非常感謝醫護人員的照顧,會繼續復健,讓身體功能愈來愈好。
-
2020-09-17 科別.兒科
早療行動車篩檢 發展遲緩男是女2倍
新北社會局有2部早療行動車提供偏區早療行動服務,去年9月迄今讓1216名孩童及家長受益,其中篩檢337名孩童,發現有發展遲緩現象的男童有10.7%、女童有4.7%,且男是女的2倍,為了加強通報者接受各項療育訓練及親職教養諮詢,早療行動車會定點定時服務。年僅2歲半的「芹芹」女童,今年3月在母親帶領下前往醫院檢查,醫師也告知必須要趁早做療癒,早療行動車昨前往石門衛生所,「芹芹」的母親立刻帶著她前往參加,社工、早療教保員不僅陪伴「芹芹」,也給予「芹芹」母親建議。「芹芹」目前只會叫爸爸、媽媽,其餘不太願意開口,唐氏症基金會早療教保員邱宜君說,可能是父母親平時太容易滿足孩子的需求,所以不需要開口,已建議必須誘導芹芹說出「媽媽給」、「爸爸幫」才行。另名約1歲的「小潘帥」因太早學走路,其外婆剛好是育兒指導員,擔心會有O型腿的問題,昨也前往諮詢教保員;4歲9個月的「小花」,不管語言、動作都很正常,只是持續度不足、也會粗心,邱宜君也都給其母親要覆述指令等意見。新北社會局長張錦麗說,新北市2部早療行動車是由蘆洲福安宮及李福田在去年8月間捐贈,並委託唐氏症基金會及伊甸基金會服務,藉由社工、教保員或職能治療師組成跨專業的團隊,以提供偏區早療行動服務。張錦麗表示,由於偏鄉地區醫療、早療機構及特教資源均較為缺乏,會持續與各偏區衛生所、圖書館、親子館、宮廟、社區等合作,持續藉由早療行動車提供定點定時服務。
-
2020-09-16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友善失智 新北治療師進偏鄉
衛福部推估國內失智人口逾29萬人,新北市約占4萬人,新北市自去年率全國之先招募10萬名「失智守護天使」,打造公私協力的失智共照網絡,並首創國內唯一的「樂活健腦巴士」,由一群熱血的青年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提供偏鄉長者認知復健活動。另外,新北市也已達成國家政策綱領「2020失智友善555」的中程目標。新北市衛生局指出,在2017年推動的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2.0中,提出2020年達成「失智家庭照顧者有5成以上獲得支持和訓練」、「罹患失智症的人口有5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5%以上民眾對失智有正確認識及友善態度」的「失智友善555」目標。新北市長侯友宜指出,新北去年訂定「新北市失智症防治照護行動方案」,並招募10萬名「失智守護天使」,打造公私協力失智照護網,包括轄內9家醫院的失智共照中心、52個失智社區據點、29區衛生所,以及1132家中西醫診所、藥局、牙科診所加入「失智友善守護站」,發掘社區潛在的失智者,並協助轉診。侯友宜昨天也宣布,新北市已超越「2020失智友善555」中程目標,成為全台唯一達標的縣市,並宣誓2025年要達到「2025失智友善777」的長程目標,打造失智症長者的友善城市。新北藥師公會理事長陳昭元說,社區藥局是長輩經常拿藥或買醫療用品的地方,目前中和、永和、淡水也有5間藥局結合長照,提供專業藥物諮詢及個案管理師連結,以永和區柏愛藥局為例,由青年藥師鄭文柏率團隊結合藝術治療,提供長者們就近的復能活動,成為巷弄長者的健康守護者。另外,新北市2017年起首創「樂活健腦巴士」,營運團隊為「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由一群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及體適能教練組成。創辦人之一的職能治療師林鈺祥表示,偏鄉醫療人員不足,治療師來來去去,加上醫療資訊落後、家屬欠缺照顧知識,許多失智症患者未能被及時發現,藉由健腦巴士前進平溪、雙溪、瑞芳等偏區,由專業治療師融入桌遊、植栽、懷舊玩具,提供大腦保健和認知刺激課程,幫助偏區長輩達到健腦效果。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9-15 新聞.健康知識+
幫人按摩自己好痠痛!40年資深職人教你如何自我舒緩
職能治療師、運動傷害防護員等專業工作者,每天都以專業協助許多人緩解肌肉痠痛,但自己的手也因工作關係導致痠痛時,他們又如何運用簡單的日常動作自我舒緩呢?出版工具書無私傳授詳細手法給後輩、擁有40年經驗的國外資深職業治療師南西.約翰斯,分享了個人如何減少因工作關係造成的痠痛,幾個小動作現在馬上大公開!※編按:本文為作者之親身運動的經驗分享,僅供參考,務必注意個人安全。如已有不適者請務必至適當的醫院看診,由專業醫生診斷治療。【職人自我舒緩:手部─大拇指區】當您拉長了治療時間(註:指職人工時長度),首先可能會發現手部受到的壓力隨之增加,尤其是拇指的腕掌關節,此時請立即伸展並鍛煉雙手進行保養。我喜歡的一個動作是,讓手指來回處於在肌陰性手(彎曲遠端指尖關節和近端指尖關節、伸展掌骨與指骨間關節)和 在肌陽性手位置(彎曲掌骨與指骨間關節、伸展遠端指尖關節和近端指尖關節)。這樣做會讓手部外在肌肉群的肌鍵在手部滑動,並可以好好地伸展和鍛鍊蚓狀肌。【職人自我舒緩:前臂區】剛開始感受到手部不適時,我驚訝地發現前臂被過度包覆。當推開前臂以及整個筋膜袖,則感到最為輕鬆。鬆解完畢後,我的雙手對強化動作能做出更好的反應,並且不那麼容易疲勞;您也可以試著鬆解整條前臂。這是我從瑜伽課學到的一種伸展運動,有助於保持上臂和前臂處於鬆開狀態。將手掌放在牆壁上與肩膀同高,然後將肩膀外展。保持肩關節處於鬆開狀態,與胸腔呈一直線。手壓在牆上並延伸手指,拇指和食指較為用力地按壓牆壁。您的手固定在牆上不移動,等角朝拇指的方向開始向前轉動前臂,使前臂更加內旋;同時,上臂向後轉動,使二頭肌轉向天花板,處於更加外轉的狀態。深呼吸,保持這個充滿活力的姿勢約一分鐘,這組動作就好像在擰絞您的手臂一樣。然後放鬆,將手從牆壁移開,感覺血液流回、能量返回軟組織。【職人自我舒緩:肩膀區】想要保護肩膀,首要保持肩胛骨活動自如,並向後收在胸腔上,與治療患者時的首要重點一樣。您使用肩帶的方式非常重要,當緩緩加壓進行鬆解,尤其是在患者體型很大或是肌肉發達的情況下,切勿用您的肩膀(肩盂肱骨關節前部)做引導。抬起您的胸骨,並試著讓力量來自支撐肩胛骨的肌肉。絕對不要用胸小肌做引導,因為這樣做會鎖緊肩膀、使肩膀難以伸展。當您保持肩帶向後,並用支撐肩胛骨的肌肉用力時,還需要緊縮腹部以處於平衡狀態。請執行站立式平板支撐運動,練習同時做這兩個動作,切記不要屏住呼吸。我喜歡在廚房做飯時進行站立式平板支撐運動,畢竟做飯時總有些事情需要等上個一分鐘左右的時間,而這正是做平板支撐運動的絕佳時機!將手肘收於兩側、肩胛骨放鬆地收入胸腔、並收肚臍,雙手放在料理台表面邊緣,從腳踝向前彎曲,保持身體像木板一樣筆直,並以雙手支撐重量。當您第一次做這項運動時,您可能會驚訝地發現:60 秒怎麼會這麼久!您也可以透過角落拉伸動作有效鬆開胸部。這個過程中,最難是找要到一個開放的角落。雙腳分開站立,與髖部同寬,手肘放在牆上與肩同高。前臂靠小指的那一側靠在牆壁上,從腳踝向前傾斜,但是腰部不要拱起。鼻子和胸骨向前靠近角落,同時進行胸部拉伸。保持頸部和頭部與胸部對齊。這組動作是用來鬆開胸部,而非伸展頸部。您可以保持這個動作,並試著在拉伸時放鬆。※作者介紹:南西.約翰斯,理學碩士 (MS),職能治療師(OTR/L),擁有40年職業治療師經驗,曾在4個不同州擔任臨床與管理職務,持續努力使用雙手幫助大眾。【以上摘文選自《筋膜修復重塑徒手按摩全書》、作者:南西.約翰斯(Nancy J Johns)、譯者:楊雅婷、圖文提供:采實文化、整理:記者柯意如】
-
2020-09-13 養生.家庭婚姻
健康醫點靈/孩子靜不下心?先讓他動一動
「我的孩子很不專心,沒辦法靜下心來寫作業,是不是過動?」很多家長遇到調皮的孩子束手無策,常氣到抓狂,家長因擔心小孩過動到醫院求診的例子真不少。羅東博愛醫院職能治療師何姿儀表示,孩子無法靜下心來完成一件事,可能原因很多,多半是外在環境刺激太多,例如寫作業時有人看電視、書桌旁堆滿喜歡的玩具等,或孩子對手上的事沒興趣,也可能是作業複雜、玩具不夠吸引人。有些男孩運動量大,若運動量沒達到孩子所需,就給予靜態活動,很難維持專注。何姿儀建議,家長可在孩子要寫作業、閱讀等前,先安排一些運動,例如到公園吊單槓、做些需要出力氣的家事,或做比較耗體力的運動,如游泳、跑步、打球等,先滿足孩子的運動量,再靜下心寫作業就不會太困難。此外,家長也可嘗試減少外在環境刺激,例如把會干擾的電視、平板移開,或把書桌移到房間角落處,也可給孩子容易達成的目標,並逐漸增加難度,再給予獎勵。假設孩子平常只能專注5分鐘就開始分心,那就從增加到6分鐘開始,若達成就給獎勵,再逐漸增加時間長度,提升持續注意力。何姿儀說,透過遊戲最容易拉近親子關係,家長可利用撲克牌和孩子玩記憶翻牌、心臟病等簡單遊戲,除提升持續注意力,孩子的記憶力、反應力也會提升,加上不吝給予鼓勵,小孩不專心的情況就會慢慢改善。
-
2020-09-11 科別.腦部.神經
中風手掌打不開 打肉毒桿菌改善
33歲的美髮師劉先生兩年前中風,肌肉痙攣導致手臂僵硬、手掌打不開,走路膝蓋僵直,長達一年沒進步,令他很沮喪。今年再度就醫治療,以肉毒桿菌素施打在他的上下肢十條緊繃的肌肉上,一周後,他的手已可以開始練習握放。台灣每年約三萬人中風,導致有些人肌肉無力,也有些人肌肉拚命用力而無法放鬆,導致「痙攣」,高達四成慢性中風患者深受其害,粗估每年新增一萬兩千人。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一般痙攣症狀出現在三個月後,常見表現包括握拳、手腕內彎、手臂蜷縮、腿部僵直、腳趾屈曲等,進而導致病人容易踢到東西或跌倒,無法自行更衣、如廁、沐浴、吃飯,而且痙攣會持續終生,長期會關節攣縮和疼痛。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陳柔賢指出,有效控制痙攣,才能避免關節攣縮持續惡化、改善局部衛生、步態、生活品質,降低疼痛、減少照顧者的負擔。鄭建興表示,中風後的前三個月,一定要盡所能加強患者的主動恢復,當痙攣開始出現,除了物理及職能治療,也可以用口服抗痙攣藥物,但易有嗜睡副作用。肉毒桿菌素治療現有健保給付,一年最多可以做三次,肉毒桿菌素可局部作用阻斷神經傳導物質,是所有抗痙攣療法中相對有效,副作用少,缺點是平均四個月得注射一次。目前健保給付有條件,為持續復健治療上肢六個月以上或下肢三個月以上者,需要事前審查,限地區醫院級以上的院所申請,排除臥床及關節已攣縮者。一次施打的藥效可維持三到六個月,須由復健科或神經科醫師根據每位患者個別狀況設定治療計畫。常有病友會擔心肉毒桿菌素打不準、打太多,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主治醫師陳志昊表示,現有許多相關教育訓練及臨床觀摩機會,醫師積極學習設定治療計畫和實做技巧,治療同時透過電刺激或超音波儀器精準定位肌肉,不容易出錯。建議有痙攣困擾的病友可以諮詢自己信任的、有經驗的醫師。
-
2020-09-11 科別.腦部.神經
張開掌心握住希望 健保有條件給付肉毒桿菌素
33歲的美髮師劉先生在兩年前中風,肌肉痙攣導致左前臂無法將手掌轉向上、左手掌打不開,走路左膝彎曲不夠,長達一年沒進步,令他很沮喪。今年經醫師評估,他上下肢共10條緊繃肌肉接受肉毒桿菌素注射,一週後可以開始練習握放動作,讓他對於進步又燃起了希望。若無健保給付,這次治療至少五萬多元,劉先生負擔不起,現有健保給付,他一年最多可以做三次。劉先生並不是特例,而是上萬名中風患者的縮影。台灣每年有三萬人發生中風,即腦血管梗塞或出血導致神經細胞壞死,中樞神經訊號失常的結果,有些肌肉無力,有些肌肉則拼命用力無法放鬆,這就是「痙攣」,高達四成慢性中風患者深受痙攣之苦,粗估每年新增1萬2000人。腦中風學會理事長鄭建興表示,痙攣症狀通常出現在三個月後,常見表現包括握拳、手腕內彎、手臂蜷縮、腿部僵直、腳趾屈曲。導致病人容易踢到東西或跌倒,無法自行更衣、如廁、沐浴、吃飯,而且痙攣會持續終生,長期導致關節攣縮和疼痛。神經學學會理事長陳柔賢表示,有效控制痙攣,才能避免關節攣縮持續惡化、改善局部衛生、步態、生活品質,降低疼痛、減少照顧者的負擔。鄭建興表示,前三個月一定要盡所能加強患者的主動恢復,當痙攣開始出現,除了物理及職能治療,也可以用口服抗痙攣藥物,但易有嗜睡副作用。肉毒桿菌治療是局部作用阻斷過神經傳導物質,是所有抗痙攣療法中相對最有效,副作用少,缺點是平均四個月得注射一次。目前肉毒桿菌素注射的健保給付條件,為持續復健治療上肢6個月以上或下肢3個月以上的腦中風患者,需要事前審查,限地區醫院級以上的院所申請,排除臥床及關節已攣縮者。一次施打的藥效可維持3到6個月,須由復健科或神經科醫師根據每位患者個別狀況設定治療計畫。常有病友會擔心打不準、打太多,台大醫院腦中風中心主治醫師陳志昊表示,現有許多相關教育訓練及臨床觀摩機會,醫師積極學習設定治療計畫和實做技巧,治療同時透過電刺激或超音波儀器精準定位肌肉,不容易出錯。建議有痙攣困擾的病友可以諮詢自己信任的、有經驗的醫師。
-
2020-09-05 橘世代.愛吃橘
照顧老小孩,彷彿掉進一個陌生世界 凌煙為失智父母做飯療癒自己
今年5月底,作家凌煙(本名莊淑楨)將寫了10年,最後還閉關兩個月才完成的長篇小說交稿,接下來打算好好休息、陪伴家人。凌煙的盤算是,6月初北上接手弟弟照顧父母的工作一、兩個月,讓弟弟休息,她也趁這段時間好好陪伴父母。她預計開車北上,一路約朋友聚餐,幾天後抵台北。但當天才一上路,弟弟就打電話來催,她只好將所有約會先暫緩,想說來日方長,擇日再約。結果6月初北上,她就一路照顧父母至今,彷彿掉進一個陌生世界,翻天覆地的經歷了多數照顧者都經歷過的、連哭泣難過都奢侈的生活。到了台北,凌煙發現父母的退化比她想像得更嚴重。母親已經不認得她,她每天和媽媽睡同一張床、幫媽媽準備三餐、照料生活,媽媽卻天天問她:「小姐,我要叫妳什麼?」媽媽原本就心臟衰竭,記憶力也一年比一年差,但是這半年來嚴重退化,她手浮腫、肺積水、失能已達五級,簡單的刷牙、洗澡、吃飯吞嚥都有困難。而父親,去年開始會在半夜起床梳洗、穿戴整齊,有時走去熟識的理髮店敲門說要理髮,有時說要去坐車回鄉下投票;還曾騎機車出門說要回高雄,在新竹迷了路,被帶回家時手臉都已曬傷脫皮。這兩個月,凌煙帶父母就醫,診斷失能等級,辦了身心障礙卡;弄清楚長照2.0資源,安排職能治療、居家照顧;她幫媽媽餵食、洗澡,爸媽便祕時,她戴上手套,協助挖出硬便。這些日常的照顧都不是最辛苦的,最苦的,是失智者的妄想——明明剛給他吃完飯,他卻一口咬定還沒吃;刷牙、洗臉、洗澡已經無法自理,卻堅持要自己來;把腦中妄想當作真實場景,你愈反駁他愈生氣,不但出言攻擊,甚至有暴力行為。「人生真的好艱難,小孩好不容易大學畢業了、成家立業了,當了阿嬤終於可以輕鬆幾年了,但同時,父母也需要照顧了。如果照顧父母的時間拖得久一點,就換我也需要照顧了。」凌煙輕輕嘆了口氣,她一邊照顧父母一邊思考自己的老後,為自己買了長照險,也打算要去健保卡上註記安寧緩和醫療意願。說起這兩個多月父母的蒼老與失能,凌煙幾度紅了眼眶,但還好她愛做菜也會做菜,為連吃飯咀嚼吞嚥都辛苦的父母煮營養好吃的餐點,常常是身為照顧者的她,每天最放鬆療癒的時刻。【給老小孩的3道食譜】絲瓜吻仔魚粥材料:絲瓜、吻仔魚、蔥、芹菜、蝦皮、蒜頭、鹽、白胡椒粉、高湯、白飯作法:1.絲瓜切丁,蔥、芹菜切珠、蒜頭切碎。2.起油鍋,下蒜碎、蝦皮炒香,放入絲瓜丁略炒,加入高湯、白飯熬至適當軟度,加入吻仔魚煮滾,以白胡椒粉、鹽、芹菜珠調味即可。●可加入一顆蛋增加營養。鮭魚粥材料:煎熟鮭魚肉、高麗菜、鮮香菇、洋蔥、蒜頭、芹菜、白胡椒粉、鹽、高湯、白飯作法:1.熟鮭魚肉剝碎挑出魚刺,高麗菜切丁,洋蔥切丁,鮮香菇切丁,蒜頭切碎,芹菜切珠。2.起油鍋,下蒜頭碎、洋蔥丁、鮮香菇丁炒香,放入高麗菜丁略炒,加入高湯和鮭魚碎肉,與白飯熬至適當軟度,以鹽、白胡椒粉、芹菜珠調味即成。●可加入一顆蛋增加營養。南瓜粥材料:油蔥醬、絞肉、乾香菇、南瓜、蛤蜊、蝦皮、芹菜、白胡椒粉、鹽、高湯、白飯作法:1.南瓜削皮切丁、乾香菇泡軟切丁(香菇水加入高湯)、蛤蜊吐沙洗淨先煮開口(水加入高湯中)。2.起油鍋先炒熟絞肉,再加入香菇丁炒至香味出來,放蝦皮、白胡椒粉、油蔥醬略炒,倒入高湯,放入南瓜丁與白飯熬煮至適合的軟度,加入蛤蜊肉,用鹽與芹菜珠調味即可。●可再加入一顆蛋增加營養。【延伸閱讀】父親節餐桌,星級美味 抵不過一碗懷念的意麵41歲辣媽靠超市料理,日日減醣狠甩18公斤!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9-05 橘世代.健康橘
長輩門診最愛問:這也痛、那裡痛,卻找不到病因 當心是憂鬱!
西蒙波娃在晚年著作「論老年」這麼說「沒有什麼比老年更確定會到來,也沒有什麼比老年更讓我們沒準備」。橘世代邀請高齡醫學專家回應「高齡門診最愛問」,我們蒐集了最常問診求醫的難題,透過許多的門診故事,為長者追求身心靈健康預為準備。「老伯伯帶著厚厚一疊病歷進到高齡醫學門診診間,這裡痛、那裡也痛,就是找不出原因。」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許多老年人往往是憂鬱與焦慮的症狀讓他們不斷求醫,愈是找不出明確疾病,便愈焦慮,而這也是高齡醫學中心的使命,「以全人為中心,以團隊方式給予完整的照護」。2025年,台灣將由高齡社會進入超高齡社會,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然而高齡長者生病,不僅僅是單一問題,常伴隨著其他醫療需求。生過一場病 心理變脆弱陳亮恭以自己母親為例,他說媽媽看起來非常硬朗,平常上班、打球,從不為健康煩惱。但在一次偶然的健檢中發現早期腫瘤,只需手術便可痊癒,但開刀後,媽媽居然開始交代存摺、帳戶、保險,連植牙都因擔憂自己不知再活多久而猶豫,全家因此上了一堂高齡實境課,更能理解疾病對老年人的身心影響。陳亮恭當下體認,年長者生一場病,不僅身體狀況變得虛弱,心理也會變得脆弱,需要至少半年才能回到原本的生活型態。因此,不論是照顧者或是醫師,對於年長者生病這件事,必須更加重視,而非僅是「看病、吃藥、治療」而已。老化是種不斷失去的過程,失去健康、失去朋友,要維持正向心態不容易。根據調查,在社區中約五分之一年長者有憂鬱症狀,然而老年人的憂鬱表現行為和年輕人不同。陳亮恭說,年輕人較會直接說心情不好,然而詢問年長者心情,常得到「還好」的回答,卻列出一大串「身體病痛」。檢查沒問題 愈想愈恐慌這樣的老人家常常在A醫院看了腸胃科、B醫院看心臟科,但都沒有問題。然而,愈是沒有問題,年長者會愈焦慮,因此必須引導他們正視情緒對自己健康的影響。以高齡醫學中心來說,因為某一病症而來的患者,會一併檢測認知、情緒狀態以及身體活動功能等狀況,並以團隊方式介入治療。陳亮恭表示,高齡醫學中心團隊包含高齡醫學、復健科、精神科、神經科等醫師、護理師、個管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以及諮商心理師,以進行周全評估及後續診療追蹤。通常原有症狀治療加上情緒處置,兩、三周後病人的情況便能顯著改善。陳亮恭也建議,若老人家本身已有固定看診的醫師,互相配合得宜,維持原有診無須刻意更動,但若有不明原因的跌倒、認知情緒改變或是常常在不同科別就醫卻找不出病因,則非常適合到高齡醫學中心做評估治療。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陳亮恭說,北榮高齡醫學中心將持續推動世界標準的整合照護,且未來將把服務往前延伸,從原先處理複雜老人問題的高齡醫學,結合人工智慧與健康老化的精準老化醫學,希望能提早20年讓民眾以更健康的方式走向銀光歲月。另外,高齡醫學中心將導入更多的智慧科技,也協助榮民醫療體系,將智慧科技和高齡醫學及長照結合,提供創新的服務模式。【延伸閱讀】不要活得像別人!《我輩中人》張曼娟:50歲後的人要把自己放在最前面【金融人員必修照護課】對失智症者不要做的13件事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1 科別.骨科.復健
爸媽追著餵飯、穿衣 幼童少有練習機會反而發展遲緩
南投一名4歲男孩,近日手總無力,連鑲嵌積木都無法組合或拆解,拿玩具常常掉到地上。媽媽帶他至復健科門診,並跟醫師補充,發現孩子握筆的姿勢不好,書寫無力、排斥畫畫。南投醫院提醒,不少幼兒家長,每到吃飯時間,便催促孩子吃飯,捧著碗追著孩子餵飯,這樣可能會影響孩子手部靈活運用,甚至出現發展遲緩。南投醫院職能治療師洪麗珍說,幼兒成長過程中會在自然環境下展現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飯、穿脫衣褲、穿脫鞋子等,這些日常例行的練習,可以提升身體功能,如:肌耐力、關節活動度、協調能力、記憶力、動作計畫能力、空間概念、身體架構概念等。以幼兒自己練習吃飯、穿脫衣服等活動,好處就有增加大、小肌肉力量,來穩固以後從事拿剪刀、畫畫、書寫等精細活動的基礎;心理功能來說,幼兒可以處理自己的事,會有「我長大了」的感覺,更有自信心和成就感,會有學習獨立的習慣;每天做這些活動也可增加兒童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幼兒更能適應學校的生活與也更能專心於學校的學習生活。洪麗珍建議家長,當幼兒稍有能力時,就讓他們嘗試自己吃飯、穿脫衣物,父母協助要越來越少,才能提升小孩的身體功能,才能建立小孩的自信心與成就感,幫助孩子順利成長。
-
2020-08-18 科別.骨科.復健
脊髓損傷一輩子 復健路長需有耐心
從高處墜落輕則骨折,重則失去生命,護理師指出,若不小心傷及脊髓會有生不如死的痛楚,而傷及頸椎或腰椎損傷,則有可能造成一輩子的傷害,嚴重者會全身癱瘓、下半身癱瘓無法行走,甚至只剩頭可以移動。談及照護脊髓損傷病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復健科病房劉玫伶護理師提醒,除可能會有生理方面的問題,如運動與感覺功能障礙、便祕或大便失禁、泌尿道感染、肌肉萎縮、關節僵硬、脊髓變形、壓瘡、慢性疼痛等,尚須留意心理方面問題,要注意憂鬱、憤怒、焦慮、無望感或無助感,協助病人進行心理重建。劉玫伶表示,病人在復健期間非常需要醫護人員的鼓勵,需要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語言治療師、社工師等共同幫忙患者學習各項功能重建,也可和脊髓損傷中心聯繫協助生涯規畫,協助回歸家庭、學校、職場及社會環境。脊髓損傷後的復建是一條漫長的路,劉玫伶說,照顧者需付出更多的愛心、耐心和關心,雖剛開始病人上肢和下肢皆無力,但經過長時間的練習,手部力量逐漸有功能後,有些病人會在病房練習站立,為此桃園醫院復健科病房去年也建置無障礙不鏽鋼雙層扶手,提供病人安全練站立及訓練上肢肌力的場所。劉玫伶已服務過不少病人,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看到一名病人成功使用四腳助行器步行,她瞥見了病人眼裡充滿淚光,讓她相當感動。
-
2020-08-12 失智.名人專家
巫瑩慧/讓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持續發揮照顧與支持的能量
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最新推估,國內的失智人口如今已超過29萬。衛生福利部有鑑於失智人口急速增加,而且有九成以上居住在家中,因此從民國102年起就積極推動失智照顧服務資源的佈建,並於106年開始推行,107年陸續建構「失智共同照顧中心」(簡稱共照中心)和廣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簡稱失智據點)。前者以提供失智者社區個案管理服務,並負責社區照護人才培育及公共識能教育,及輔導社區失智據點為目標。後者則是提供失智者及照顧者多元複合支持服務,如認知促進、緩和失智、安全看視、照顧者照顧訓練及照顧者支持團體等,普及失智社區照顧服務。全國至108年度已設置87個失智共同照護中心,434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對於申請補助的對象及規定,每年持續修正中。筆者從民國107年開始擔任新北市衛生局的失智照護輔導計畫委員,參與申請案審查、訪視及相關會議。綜觀新北市在107和108年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業務,承辦單位分別為47家和52家,包括: 社區協會、合作社、基金會、醫院、診所、托老中心、護理之家、養護中心、居家護理所、職能治療所、物理治療所和宗教團體等。而共照中心有9家,亞東、慈濟、國泰、耕莘、淡水馬偕、輔大、雙和、恩主公等醫院和樂生療養院,每一家負責輔導5-7個據點,並轉介個案至據點參加課程。以下彙整心得與建議,以供參考。1.據點設置的地點,最好在交通便利或大眾運輸系統容易抵達的地方。地處偏遠的據點,須設法連結接送服務,對出席意願和參與人數都會有所幫助。2.一樓以上並具有門禁管制的場所,容易影響可近性和參與意願。3.環境中有比較寬裕的迴廊或空間時,將雜物和通道淨空後,就可做為失智者遊走、安撫的場域。4.活動帶領空間需要獨立,避免與廚房、卡拉OK、社區服務等鄰近或共處一個空間,而受到干擾。5.活動課程應包含非藥物治療的體適能、活化認知、藝術、音樂、園藝、芳療、舞蹈、戲劇、瑜珈、律動、樂器、靈性、出遊等多方面的介入,盡量避免只集中在其中的一兩項。這樣才能讓不同的團體動能,促進多方面的身心功能。6.在每堂課開始10分鐘左右,導入長者和家屬喜愛的健康知識,更符合日常需求和增進自我管理。7.當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同時為長照或社區服務相關計畫之單位,如C據點、預防延緩失能、公共托老中心、社區關懷據點、銀髮俱樂部或失智共照中心時,人員配置運用、課程規劃或師資聘任,須盡量妥善規劃與區隔,且要釐清整體和個別的運用模式。8.宗教單位辦理的據點,需要盡量開放社區民眾參與,而且宗教性課程不宜超過一定比例。9.建立連結資源,如科技、餐飲、音樂專營店、博物館、幼兒園、學校、桌遊等,促進創新服務。10.針對失智者或家庭照顧者的滿意度調查,需要落實。如果滿意度調查以臉部的表情變化或比較有創意的圖像供選擇,就具有親和力和方便回應的優點。11.鼓勵工作人員多參與失智識能和專業能力的培訓。12.志工的失智相關培訓,可考慮由共照中心或縣市主責單位定期統一辦理。當據點志工人力越充足,就可以有效協助安全看視、活動推展和社區關懷。13.鼓勵志工多參與培訓和領取證照後,彈性加入長照服務,既可以貢獻高齡化社會,也可以有所收入增進經濟自立。14.當據點陪同前來的外籍看護佔半數時,建議規劃以單獨課程或是和家屬一起列入培訓。也需要跟家屬溝通,對外籍看護於失智者上課中外出的彈性。15.退休的護理人員可以培訓成志工、據點協同承辦人或居家護理所工作人員。讓他們的專業,轉化成另一種形式的服務和社會參與。16.職能治療和物理治療科系學生,透過失智識能教育成為志工或據點活動協助人。17.據點或共照中心,都需要安排專責人員為聯繫窗口。活動帶領須以專業人員為主,如果是領有培訓證照者或照顧服務員,最好有實務歷練年資與基礎。18.在資源連結方面,鼓勵據點的承辦人員和主管多參與相關會議。並與社區其他單位及共照中心建立溝通管道、分享和合作。19.行政和服務建置比較成熟的據點,可藉由聯繫會議或提供參訪等形式,彼此交流分享精進。20.據點大都限於人力、空間和個案人數,比較難依疾病進程、年齡或文化背景等分班教學。不過,未來建議在幾個整體機制比較合適的據點先試行推展。目前比較共通性的挑戰是: 家屬支持團體課程和諮商,在規模比較小、位置偏遠、新設立的據點或對社區照護不熟悉的單位中,仍是普遍不容易達到的目標之一。所以,新北市為服務無法到據點參加活動的家屬,108年起採取更周延的作法。委託場地、資源和專業人力充沛的共同照顧醫院,來規畫辦理家屬支持課程,讓這項服務更彈性的進行和落實。而且,如果能夠每個月固定一次由醫師主持擔任家屬諮詢,讓參與者可以從中釐清健康和照顧上的困難。同時,從別人的案例和醫師的回應中,學習到新知。這樣更能有效達成兼顧知識技能、情緒紓解與資源連結等功能。由於新北市幅員廣大,在偏鄉地區的交通、服務輸送、參與意願、特殊民情和地方情節等,存在著不容易克服的侷限,相信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其他縣市城鄉佈建分散的地區。不過,也陸續目睹許多感人的案例。例如在資源和行政體系較薄弱的據點,活動帶領的老師洗淨各種資源回收用品後,製成不同的活動材料或教具。同時也親切活潑的和失智者及家屬互動,並鼓舞主動協助其他學員的家屬,讓整體氛圍充滿歡樂溫馨。還有據點積極和里辦公室合作,串聯社區單位統籌志工,服務弱勢家庭、兒童和獨居長者。並在巷弄沿途擺設懸吊盆栽,美化社區環境。而且克服困難,透過多次協調,邀請里民及失智者在畸零地中,共同闢建菜園。一掃過往垃圾堆積的髒亂,開拓了失智友善環境。在每個縣市推展的失智社區服務計畫中,地方主管機關、失智共同照顧中心和失智社區據點,是三位一體架構,必須有賴主管單位的運籌和變通。另一個重要關鍵是,共照中心願意投入社區營造。參與據點的協調、輔導和培訓,協助就醫確診、各項資料建置、人力培訓和公共識能。而社區中的協會和組織,在有限的經費下,不斷學習、連結和成長,而帶動整體前進的力量。筆者在兩年訪視據點的過程中,看見社區中的協會或組織,只要其主管和承辦人員有三心:愛心、用心和熱心,加上積極和其他資源建立連結與合作,普及服務,反而更能呈現在地服務的溫暖、感動和永續。謹以此篇文章和新北市及全國失智社區照顧服務計畫的所有夥伴共勉,讓失智症的服務可以持續發揮多元照顧和支持。 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8-12 失智.失智100問
疫情問題/全球失智症協會 持續在疫情中努力
COVID-19(新冠肺炎),從2019年底悄悄地蔓延,到2020年演變成一隻全世界沒有人預料到的黑天鵝。它是一種新型病毒,感染力強,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又出現突變。許多地區和國家,並沒有警覺,提早啟動防衛與篩檢機制和建立整體照顧資源。以至於帶來全球大流行,讓世人和第一線醫護人員,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傷亡。所有人都面對著一項艱鉅的事實:社會的封鎖和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尤其失智者,在疏離的環境中,認知能力可能加速退化。因此如何確保失智者的福祉、安全和權益,以及他們的照顧者獲得所需要的支持,國際失智症協會和歐洲失智症協會都陸續提出了挑戰與相關建議。全球失智症協會視訊會議國際失智症協會在4月22日召開了全球視訊會議,來自國際失智症聯盟和五大洲會員國代表,分享了各自的努力。國際失智症聯盟:一個由全球失智者所組成的協會,建議失智者持 續進行的項目包括:1.線上同儕支持2.家屬和朋友藉著facetime, zoom 或skype交流3.連結國際失智症協會的最新建議和資源4.查詢世界衛 生組織的最新資料5.邀請失智夥伴家人和朋友一起參加聯盟每個月的咖啡座談和線上會議等活動6.聯絡自己國家的失智症協會7.每天運動8.保持社交距離和居家安全。五大洲代表(亞洲:中國大陸、印尼、台灣;歐洲:義大利、西班牙、英國;美洲:美國、阿根廷、巴拿馬、牙買加;中東:黎巴嫩、伊朗;非洲:馬達加斯加、肯亞)。中國大陸因為是目前所知的疫情開始國,所以投入許多相關研究。其中談到最常被詢問的三大類是:1.網路諮詢:失智症和身體狀況 的併發症處理、情緒問題的處理、領藥、身體檢查受到限制。2.記憶門診:因為用藥和就醫中 斷後的問題行為、因為環境限制所產生的行為問題、失智症和身體狀況的併發症、很難對初診者進行認知評估和影像檢查的診斷挑戰。3.社區支持:沒有足夠的個人防護設備、補充處方藥物困難、擔憂焦慮和抱怨、疾病資訊受限、缺乏對新冠肺炎的了解。彙整各國的服務以下是從這次的全球視訊會議資料中,彙整和歸類各國所提出的服務:大同小異的服務1.發展指引:和國際失智症協會、各國政府和媒體合作,提供失智照顧者和家屬參考。2.公民教育:透過視訊、網路或 廣播,定期舉辦新冠肺炎知識、安全管理、日常生活照顧與支持、問題行為處理、服藥、照顧者支持和壓力管理、失智者需求、預防感染措施、吸引失智者戴口罩的方法等主題。 3.網路活動:運動、歌唱、音樂、舞蹈、瑜珈、繪畫及藝術創作等;照顧者會議或講座、專業人員講座或會議、失智諮詢小組網路會議。 4. 電話專線:提供諮詢、疾病照顧、相關資源、諮商及支持等。特別的服務1.娛樂活動:蒐集和提供失智者 有興趣的音樂和電視節目(台灣失智症協會)。2.保障失智者權益:以正式信函向行政院長爭取,並獲准如果失智者沒有遵守相關規定,只要出示身心障礙手冊,可免於受罰(台灣失智症協會)。送正式信函給衛生主管機關、各地政府單位,請求監督失智者在養護機構和加護病房有受到公平的對待(義大利失智症協會)。 和其他協會合作向參議院陳情:特別的居家照護、減少或補助尿布的費用、藥品的持續供應和保護遊走的失智者(肯亞失智症協會)。 3.社區支援:動員各地分會和失智友善社區志工,送達食物、餐食,代購日常用品和協助領取藥物( 義大利失智症協會)。4.支持感染新冠肺炎的失智者: 包括得病的狀況,針對獨居、居家、在照顧機構、在醫院等的各項建議。5.家屬支持模式:每天固定以App 串聯日照中心60位個案的家屬,提供3種不同病程的認知刺激、體能 訓練、職能治療和諮詢。另外,在首都德黑蘭總會設有診所,因此安排2位醫師去家庭訪問;也教導家庭照顧者心靈放鬆和膈呼吸,以減輕家屬壓力(伊朗失智症協會)。 6.贈送營養給失智長者:透過募款,送給失智長者食物和營養品,以增加免疫力(馬達加斯加失智症協會)。7.運用軟體開藥:許多照顧者不願意在疫情蔓延時帶失智者去醫院,所以請醫師運用What’s App 或Zoom溝通開藥方( 肯亞失智症協會)。結語因為疫情的肆虐改變了人與人的互動模式,從面對面接觸,轉換到視訊或虛擬實境的崛起,科技在這樣的氛圍下扮演了另一種溝通和連結的媒介。它具有安全距離和管控的優勢,也是一種必然的潮流。但是如果站在失智者的角度,那卻是他們很難掌握和實際互動的情境。因此未來的照護,除了應用科技,許多基本面還是需要回歸到人性和倫理面去考量。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8-03 養生.抗老養生
爬個樓梯就覺得累 長者宅在家當心衰弱症上身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台各地不少社區關懷據點暫停活動,照顧者與長者無處可去,壓力爆鍋,長者也因長期在家變得懶洋洋,台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張惠美表示,長者宅在家活動量驟減,恐有衰弱症情況,除藉由3項檢測評估,還可透過飲食及運動改善、脫離衰弱症。高齡90歲的蔡奶奶平時會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但疫情因素讓她幾乎不敢出門,因此變得懶洋洋,什麼事情都不想做,甚至連簡單的家事都容易疲倦,爬樓梯更是累人,經檢測後才發現已屬衰弱症前期。根據衛福部發布的老人狀況調查報告顯示,65歲以上有14.38%長者出現衰弱前期症狀、3.14%達衰弱期狀態;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指出,衰弱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狀態。有衰弱症的長者較易發生跌倒、骨折、甚至失能情況,而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失智症、憂鬱症、心臟疾病、慢性腎臟病等患者,都是容易出現衰弱症的高風險族群。張惠美表示,民眾可利用台北市衛生局推出的簡易「長者衰弱評估表」,藉由3項自我檢測可初步得知是否有衰弱情況。檢測內容包含在沒有刻意減重下,體重是否比1年前減少超過3公斤、不用手支撐下,無法從椅子上站起來5次,以及經常感覺對事情提不起勁。若上述3項符合其中1項,即表示長者已處於衰弱前期,若符合2項或2項以上者,則達衰弱狀況。然而,衰弱症是可以透過飲食及運動專業指導達到改善,愛迪樂治療所職能治療師莊政修指出,飲食方面要攝取足夠熱量與優質蛋白質。運動方面則建議每周運動3次、每次30至45分鐘、維持5個月以上訓練,不僅可增加長者肌力及肌耐力,還能改善柔軟度及平衡感,循序漸進即可脫離衰弱症。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表示,今年也開辦3期「動齡奇肌」課程,活動持續至12月,報名課程可電洽服務中心,另外,為讓在家長者也能一起做運動,還拍攝「宅在家,不能不動」系列影片,不僅能跟著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一起做運動,還能跟營養師學習電鍋製作簡單營養的銀髮健康料理。
-
2020-07-27 名人.精華區
聰明用輔具 創造長照樂齡生活
衛福部統計,2018年國人平均餘命80.69歲、健康餘命72.28歲,代表著國人被疾病纏身、失能的「不健康生存年數」平均8.41年,史上新高。這8.41年是我們不樂見的,增進健康餘命,讓不健康生存年數的照顧負擔降到最低,便是我們勢在必行的任務,而輔具是照顧的好幫手,是長照幸福的重要工具。藉輔具提升自立能力像各式精準運動復能器材,可促進長輩肌力、平衡力與認知,降低跌倒、失能、臥床風險;藉由枴杖、輪椅等行動輔具,讓走不遠或無法走的人,能自由且安全的前往想到的地方。藉由轉移位輔具的運用,能使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更省力、減少傷害,並維持被照顧者尊嚴;生活輔具的適時運用,讓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能省力而有效率,提升自立生活能力。懂得選擇輔具並善用藉由克服樓梯問題的爬梯機或樓梯升降椅,以及無障礙接送福祉車,讓失能者也能輕鬆外出不會長期關在家。住宅的無障礙改造,讓家中環境成為人人能安全進出與活動的場所;藉由視聽溝通輔具,讓眼茫茫、耳重聽的長輩不再害怕無法與他人溝通而關係疏遠。我們都會老,長照是你家、我家每一個人的事,懂得選擇並善用輔具,能讓我們一起共創更美好的生活。輔具大展找尋照顧解方全球受疫情影響,國際知名輔具專門展,如德國Rehacare展、日本HCR展,今年都停辦。台灣疫情解封,在遵守各項防疫相關措施之下,「2020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ATLife)」即將順利開展,讓更多人能接觸輔具、瞭解輔具。前往展會參觀,可學習、試用、選購、找尋照顧解方,大家都應認識輔具在長期照顧的重要性。我們期望,打破大眾對輔具代表障礙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是輔具創造樂齡生活的想像,讓全民能夠實現理想的成功老化,藉由輔具而樂活,創造幸福的長照生活。復健人員提供專業服務今年將展現獨步全球兩大特色,一是全球首創「長照12大哉問產品指引」導覽手冊,現場限量發行,針對長照可能面對的12個常見的照顧問題,提供對應解方與相關產品。二是由復健復能專業人員參與,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聽力師、復健醫學專科醫學會、義肢裝具師等,使輔具因有專業服務而加值。台灣輔具專業服務與產業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及量能,去年大展,四天創下近12萬人次參觀的紀錄。今年國際局勢重大變化,台灣更要證明我們不容忽視的輔具專業服務與產業軟硬實力。輔具產業是台灣經濟的王牌。今年也將於展中進行英文現場直播,讓遠在國外的觀眾共襄盛舉,更讓全世界看到台灣輔具專業服務與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