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職能治療
共找到
241
筆 文章
-
-
2020-06-30 癌症.抗癌新知
六旬婦患乳癌手臂淋巴腫 整合性退腫治療獲改善
61歲婦人10年前罹患乳癌,治療期間左手臂併發淋巴水腫,當時有針對水腫治療並順利退腫,不料今年初因癌細胞轉移,淋巴水腫再度復發,所幸她聽從復健科醫師建議,積極接受「整合性退腫治療」,不僅免動手術,也大幅減緩肢體腫脹不適,恢復生活品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說,肢體的淋巴水腫是因為淋巴回流變慢或受阻,而使淋巴液堆積在受影響的肢體,產生腫脹的現象。成因有嚴重外傷、組織感染、手術、因癌症治療摘除淋巴結或癌症放射治療後以及先天不明原因造成,早期的淋巴水腫會有肢體腫脹感和沉重感,肢體慢慢腫大,進而影響外觀和動作。他說,一旦民眾手術側的上肢或胸背腫脹、皮膚及皮下組織摸起來變硬、變厚,和上肢或胸背部紅腫熱痛,就應盡速諮詢原主治醫師或復健科醫師。職能治療師張明莉則表示,在歐美國家廣為流行的「整合性退腫治療」近年來引進台灣,可以有效管理與控制淋巴水腫,協助患者恢復良好生活品質,其治療可分為4個部份,包括徒手淋巴引流、壓力治療、治療性運動和皮膚照顧。她介紹,徒手淋巴引流與坊間淋巴按摩不同在於,治療師需先評估患者的淋巴引流路徑,將堆積在身體或肢體的淋巴液,藉由輕柔的手技引流至周圍健康的淋巴管路,過程中不會使用乳液或精油塗抹於皮膚上。壓力治療的目的在於,藉由外在的壓力幫助受損的淋巴管,促進淋巴液的回流,避免淋巴液繼續堆積,壓力治療可分壓力繃帶和壓力衣物,前者使用治療淋巴水腫的低彈力繃帶,並無法由一般的彈力繃帶取代,且須由治療師執行與指導;後者穿戴的壓力衣物、壓力衣物的壓力級數、尺寸和款式,都須由治療師評估以及與患者討論。張明莉指出,在進行治療性運動訓練時,則會搭配壓力繃帶或壓力衣物,藉運動時肌肉收縮(內在)和壓力治療(外在),達到有效的淋巴回流,最後則是因淋巴水腫的患者感染風險很高,必須留意皮膚的健康狀況,會建議使用乳液維持皮膚保溼,避免細菌和真菌進入體內導致感染。周立偉提醒,「整合性退腫治療」在淋巴水腫治療中缺一不可,治療師會根據患者的腫脹程度、工作和生活習慣等,給予個別化的治療計畫,故當淋巴水腫早期症狀出現時,應盡速就醫接受治療,以期縮短治療時間,並達到有效的退腫結果。
-
2020-06-18 科別.骨科.復健
辦公室運動 久坐族伸展筋骨
上班族經常久坐,但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易造成肩頸痠痛、肌力不足,腰圍與臀圍也易變大,體脂過高,對健康不利;衛福部草屯療養院推「辦公室也可以做運動」,找專家開課,教導室內可進行的「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草屯療養院指出,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民眾減少去健身房或戶外運動頻率,但待在家中或辦公室時間變多,壓力加上久坐,對健康並非好事,因此請健身團隊開課推動「辦公室運動」。其中「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伸展肩頸、胸椎、腰椎肌群,增加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少上下背疼痛感;「斜方肌伸展」是一手勾著辦公椅一端,一手放耳朵上方,將頭部往側或前方輕拉,另再將雙手置於頭部後側,將頭部下壓,手肘互相靠近。「脊柱伸展」、「脊柱扭轉」是將雙手輕拉椅子後側,讓身體抬頭挺胸,隨後雙手逐漸向地面伸展,撐地後停留數秒。單手扶住椅背後側,側轉45度。「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透過站立後往前伸展雙手觸地數秒,或雙手扶椅背慢慢向後伸展,立姿雙手併攏向上伸展。草療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慧玲表示,民眾可以依個別狀況,利用短短10分鐘空檔活動,每天固定幾分鐘練習辦公室運動,可以達一定運動效果,還可降低三高風險、增強體力、預防身體老化、改善情緒,並且增加工作效率。草療院長藍祚鴻提醒,「防疫新生活」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睡眠充足及保持營養均衡,維持適度運動、身心健康,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才能預防疾病。
-
2020-06-13 橘世代.好學橘
音樂人開咖啡館 啟動熟齡續航力
職人淬咖啡館自2018年8、9月籌辦至今一年餘,創辦人呂協翰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做這些能賺錢嗎?」還好過去在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工作經驗,讓阿翰懂得靈活運用資源,職人淬咖啡館也做出租場地的生意,是不少廣告片的熱門拍攝「景點」,加上每個月舉辦中高齡講座等收費活動,收支還能勉強打平。除了創始店之外,林口分店近期也開張,結合職能治療的複合功能,提供在地中高齡族服務。就這樣,溫溫緩緩的,一杯杯的手沖咖啡將繼續運轉著職人們的第三人生, 傳遞百工的人生況味。想取得職人們的智慧,職人淬粉絲頁每周三公布職人們下一周的班表,只要點杯咖啡,不用預約,便可以親近職人、聊聊天,若想要和某一項領域職人一對一諮詢,每次500元含一杯咖啡,可至104高年級網站預約。原本從事音樂創作的呂協翰,職涯大轉彎經營咖啡館,只是有別於時下流行 的網美打卡店,這間咖啡館多的是象徵智慧、白灰髮中高齡者,阿翰表示,職人淬在創辦之初便是以社會企業營運, 訴求「中高齡再就業」以及鼓吹企業應該為「中高齡職務再設計」。「提早退休=好命」,這是台灣傳統的觀念,主計總處依據勞保請領年齡呈現勞工退休年齡,結果顯示,近二年平均請領勞保年金年齡約61.3歲,意即退休年齡已突破60大關。但相較已進入超高齡社會的日本,「高年齡者雇用安定法 」正討論延遲退休年齡至70歲,兩者仍有一大段距離。台灣「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 」去年三讀通過,開放雇主以定期契約雇用65歲以上勞工,但因新冠肺炎疫情延後上路。呂協翰表示,中高齡者擁有豐富的工作資歷,退休後好不容易不為工作綁架,若重返職場多數不為金錢, 也因此對企業主來說,當「金錢」無法驅動中高齡者,且可能必須包容其脾性 ,反而讓企業因嫌麻煩而卻步,這也是為什麼中高齡職務再設計喊了很久,卻未見落實的障礙。他舉職人淬聘雇高年級實習生的經驗為例,因這群5、60歲的中高齡者的工時是採時計,且考量他們的生活型態,因此工作班表是一周前才排定,以便他們調配自己的工作時間,但很多企業的人資是難做到「彈性」這項工作條件。【延伸閱讀↘↘↘】。退休更好玩 咖啡職人也是人生導師。退休警夫婦山林開咖啡廳 「喝1杯,還能做法律諮商」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10 橘世代.好學橘
「孫子年輕,爺奶智慧」全家玩桌遊,鬥智看誰贏!
據說現在年輕人不太喜歡使用臉書,因為他們發現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有了臉書帳號。的確,不管是透過手機或電腦,已退休的熟齡族群如今花愈來愈多時間掛在網路上,再加上幾乎所有上了年紀的人最怕的都是失智症,導致許多打著預防失智症的電玩上市,每一款都說研究證明打電動可以預防或減緩失智症的進展。電玩是否真能預防失智症,目前國內外研究結論分歧甚大,可以說是尚未有定論。不要說坊間的遊戲效果讓人存疑,美國的莫魯斯實驗室經研究後推出了一款需付費才能使用,針對大腦訓練的電玩遊戲,宣稱能提升日常生活品質和延緩失智症的發生率,後來卻因效果不明顯而被使用者提告,並於二○一六年一月被法院判定敗訴,必須支付總金額高達二百萬美元的賠償。另一方面,比起一個人孤零零在手機或電腦螢幕玩遊戲,其他需要與別人一起玩的遊戲,不管是傳統的棋類、撲克牌類或麻將,乃至於近年很夯的桌遊,從古早的大富翁到現今各種設計得生動有趣、種類繁多的桌遊,因為多了與人的互動,對失智症才具有絕對明顯的改善效果。目前研究中,只有四個管道能夠確實有效地預防或延緩及改善失智症,也就是飲食、運動、多動腦的認知儲備、社交中的人際關係。桌遊包含了動腦與人際互動,有的桌遊還納入了運動設計,或是在遊戲中學習健康飲食相關知識,可以說是非常棒的娛樂與保健養生道具。現今也有很多單位,不管是社會企業或公益團體,乃至於社區樂齡中心或日照機構,陸續開辦了桌遊相關課程與活動。曾有社區發展協會發現里內住民的年紀愈來愈大,失智老人愈來愈多,培訓了一批中高年級的孩子,讓他們先熟玩桌遊,再試教幼稚園與低年級的小小孩,等具備一些教學經驗後,再請他們教導與陪伴長輩玩桌遊,這真是青銀交流最棒的模式。之所以使用這種看似複雜的做法,是因為教老人與教小小孩有類似之處,也就是不能太難,否則他們一直遇到障礙就會退縮、放棄,因此除了遊戲設計必須難易適中、循序漸進,遊戲的對象與氣氛也很重要。桌遊最棒的地方是可以根據我們想達到的目標挑選適合的遊戲,不管是記憶類、認知推理、邏輯思考、反應訓練,甚至是體能運動,都有設計得很有趣的桌遊可供選擇。有個台灣的設計團隊和職能治療師合作,開發了一款「回憶錄大富翁」桌遊,參加二○一六年美國史丹佛大學舉辦的銀髮設計比賽,拿下心智組首獎。這款桌遊的初始構想來自於失智症團體活動舉辦的懷舊療癒課程,在遊戲中結合了各種感官刺激與認知訓練,將懷舊相片、影片、音樂,甚至肢體動作都設計了進去,在職能治療師的引導下,一次可以提供五到六位失智長者一起玩,課程每周一次,共八次,開放各機構申請,有興趣的單位可以上網報名。除了這些比較專業的桌遊,沒有罹患失智症的我們,大可在家庭聚會時,全家人一起玩桌遊,絕對比大家各自滑手機、上網來得開心快樂,對家族情感的凝聚力更是大加分。本文摘自《李 偉 文的退休進行式2:50+的自在活,健康老》,時報出版 2020/04/21 出版【好學精選延伸閱讀↘↘↘】。日本爺奶用科技當老師 4000名學生來自世界各地!。73歲牙醫師精通4國語言 退而不休化身導覽員聊歷史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6-09 養生.運動天地
上班久坐不利健康 草療開課健身推「辦公室運動」
上班辦公難免久坐,但長時間坐著維持同一姿勢太久,易造成肩頸酸痛及肌力不足,腰圍臀圍也會變大、體脂過高,對健康不利;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以「辦公室也可以做運動」為主題找專家開課,教導在室內進行「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草屯療養院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並減少與人接觸,民眾減少去健身房,甚至戶外運動的頻率,待在家中或辦公室的時間變多,但防疫壓力加上久坐,對健康並非好事,因此請專業健身團隊開課推「辦公室運動」。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科,辦公室工作久坐恐致腰圍臀圍變大、體脂過高,同一姿勢太久則易造成腰部及肩頸痠痛、僵硬,而坐姿不良更是導致腰椎、頸椎壓迫神經的主要原因,因此應避免久坐,就算在室內也該定時起身動一動。「CROSSFIT UltiLife」健身團隊因此指導醫院員工進行「肩頸脊椎肌群伸展運動」,透過「斜方肌伸展」、「脊柱伸展」、「脊柱扭轉」、「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等運動,伸展肩頸、胸椎、腰椎肌群,增加肩關節活動範圍,減少上下背疼痛感。而「斜方肌伸展」就是,一手勾著辦公椅的一端,一手放耳朵上方,將頭部往側或前方輕拉。雙手置於頭部後側,將頭部下壓,手肘互相靠近。「脊柱伸展」、「脊柱扭轉」則是將雙手輕拉椅子後側,讓身體抬頭挺胸,後雙手逐漸向地面伸展,撐地後停留數秒。單手扶住椅背後側,側轉45度。「後側鏈伸展」、「前測鏈伸展」,透過站立後往前伸展雙手觸地,維持數秒,或雙手扶椅背,慢慢向後伸展。立姿雙手併攏向上伸展。草療職能治療科主任李慧玲表示,民眾可依個別狀況在辦公之餘,利用短短10分鐘空檔活動,每天固定幾分鐘練習辦公室運動,能有效率達到一定的運動效果,還可降低三高風險、增強體力、預防身體老化、改善情緒,並增加工作效率。草療院長藍祚鴻則表示,「防疫新生活」期間更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睡眠充足及保持營養均衡,並維持適度運動及身心健康,讓體內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才能預防疾病,因此鼓勵民眾多運動強身防疫,促進身體循環,增加自我免疫力。
-
2020-06-04 科別.兒科
醫病天地/交專業+耐心陪 過動兒健康成長
「小杰」是小一學生,一入學就讓老師頭痛不已,因他無法在座位上安坐1分鐘,不是四處走動就是雙腳不停抖動,一下課就爬樹抓蟬,一會兒又和同學打架。小杰的父母帶他到兒童心智科就診,經評估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在接受藥物、行為、心理、感覺統合治療,加上父母親的配合,一學期後,小杰上課時已可以安靜坐在位子上,下課也能和同學正常互動。大千醫療體系苗栗公館診所復健科醫師董莉貞表示,過動兒不是不聽話或是被寵壞的孩子,他們只是無法控制自己的過動行為、衝動控制及專注力,家長必須先了解孩子問題的本質,並透過專業團隊的協助,包括兒童復健科醫師、兒童心智科醫師、兒童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特教老師等,共同擬定最適合孩子的療育計畫,才能給他們有效的幫助。接受治療過程中,父母的支持與陪伴非常重要,且過程中變數多而複雜,需要多與醫師或治療師討論,才能發揮效果;當孩子配合治療有成果時,適時的讚美與鼓勵,都能幫助增加學習的動力與自信心。另外,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孩子,對學習或人際關係常有挫折感,甚至伴隨情緒障礙,這時需要適時地給予安慰和鼓勵,使他們了解疾病對自身的影響,並建立良好的關係,讓他們願意接受、配合且積極參與治療。董莉貞提醒家長,如果能積極配合專業醫療團隊的治療,並在日常生活中多點耐心和陪伴孩子,相信他們一定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
-
2020-05-30 科別.腦部.神經
進展很快?有藥醫嗎?帕金森氏症自我檢測與五大疑問
帕金森氏症是腦部變化帶來的問題,患者可能動作比較慢,比較不協調,看起來很僵硬,還常常跌倒,甚至拿杯子、寫字時手抖個不停。由於多數患者介於50歲到70歲之間,剛開始發病時大家都會說:「啊,沒什麼,應該就是變老了,不中用了。」而疏於早期檢查、早期診斷,沒能及時面對帕金森氏症,之後生活品質可是會大打折扣。要證實罹患了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個從過去病史與身體檢查來診斷的疾病。如果家屬觀察到身邊的人或長輩最近在動作、活動上好像怪怪的,可以先用以下的表格自我檢測。這裡有十個問題,其中若有三個回答「是」,請趕緊到神經科就診。看門診的過程中,醫師會仔細詢問患者的狀況變化,並了解患者動作不協調的程度。假使需要影像學檢查,會選用腦部核磁共振,看看是否有發炎或腦瘤等其他狀況。假使連核磁共振都無法支持診斷,或當不確定究竟是原發性震顫或帕金森氏症的話,還是可以輔以單光子電腦斷層造影,藉著多巴胺轉運體活性及影像活性分佈來做診斷。確診之後,有藥可以醫嗎?帕金森氏症的治療選項不少,例如左旋多巴(Levodopa),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B Inhibitor),和多巴胺受體增強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等。每個人症狀不同,做的工作不同,像有些患者受到動作僵硬的困擾,有些則是面臨震顫抖動的折磨,這時所需要的藥物就不一樣。假使患者工作很常需要打字,卻又受帕金森氏症所苦,通常依經驗來說,使用上左旋多巴會帶來最大的好處,醫師就會選擇左旋多巴作為起始用藥。復健對帕金森氏症患者有用嗎? 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的疾病,患者最常受動作僵硬、緩慢、或顫抖之苦,也就是說,患者沒辦法好好做日常生活中的動作,過去拿個杯子,寫個字,或穿衣服都不是難事,但當帕金森氏症變嚴重的時候,這些都會變成大事,喝個水就掉杯子灑水,要填個病歷資料寫很久,甚至衣服都套不上、扣不上,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另外,帕金森氏症患者走路時手臂不會自然跟著擺動,平衡變差,容易跌倒。一跌倒,可能就還會造成骨折、頭部出血等更麻煩的狀況。因此,早期介入動作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之後,就要開始介入運動治療。運動可以幫忙控制體重,同時在學習正確的運動方式及學習肌肉運用後,協調性會比較好,減少走路跌倒的機會,職能治療師則能幫助患者熟悉如何處理日常生活遇上的困難。因此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在整個過程中都非常重要。帕金森氏症會進展的很快嗎?疾病的進程總是因人而異,有的患者患病後狀況會急轉直下,有的則是還算穩定。而且這跟在疾病的哪個時期診斷發覺也有關係,如果在帕金森氏症早期就注意到狀況不對勁,及早帶患者去就醫,早一點用上適合的藥物,就可能改善症狀,減緩個人變差的速度。若太晚才注意到,就醫時疾病已經比較嚴重,當然後來就比較難治療比較難改善。不過整體而言,帕金森氏症的神經退化是相對緩慢的,患者常是經過幾年到十幾年的時間,才會進展到生活失能。(若像「漸凍人」這樣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發病到死亡平均是三到六年,僅有極少數的患者會活超過十年。)另外,大家應該也常聽到另一個與神經退化有關的疾病:阿茲海默症。雖然這兩個都是神經退化的疾病,但退化的方向不一樣。阿茲海默症主要是從認知功能退化,所以患者會先表現記憶力很差、情緒控管不佳等變化。而帕金森氏症則是以動作功能開始退化,先表現出僵硬、緩慢、和顫抖的動作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假使患者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但後來很快就表現出記憶力變差的認知功能障礙,代表預後不佳!患者可能會比較快速的惡化。還有一個預後差的指標則是使用左多巴胺但成效不彰。帕金森氏症會致死嗎?帕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介在50到70歲之間,在這階段的人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比例較高,慢性病較多,就比較容易感染,或有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等問題,所以一般帕金森氏症的患者並不是死於帕金森氏症,而是心臟病發、癌症等這年齡層的常見死因。然而,若患者已經罹患帕金森氏症多年,動作很不協調、容易跌倒,那就可能因為吃東西咀嚼、吞嚥不順,嗆到變成吸入性肺炎,或是跌倒導致骨折、顱內出血。這些狀況就可能致命。原文:
-
2020-05-30 橘世代.健康橘
記不住的圖書館幫你記!荷蘭圖書館做失智者的「腦」
荷蘭格羅寧根省多座圖書館設置健腦專區,號稱關於「腦」的知識應有盡有!這裡不單是失智相關知識學的寶庫,更可以成為失智照顧社群的重要連結,讓失智者及其家人、專業照顧人員、一般大眾,在舒適、不受干擾的環境,學習相關知識。在長者不斷增加的社會,失智者人數也隨比例增加;盡可能延長長者在熟悉的社區居住的時間,直到社區無法照顧之後,才入住機構,是歐洲許多國家的照顧原則。因此,社會衍生出失智友善推廣,希望失智者在居家周圍,都能持續且順利與社會接觸及運用資源。圖書館健腦專區 腦知識應有盡有現在歐洲國家,如丹麥、荷蘭等國,都有系統地結合不同社區團體發展,其中圖書館成為重要的一環。2014年,丹麥注意到失智者到圖書館借書可能忘記歸還,而被開罰巨額罰金,所以要求櫃台人員要有敏感度,注意借書者的狀況,並註記此人給予特殊協助。2020年,在荷蘭北部格羅寧根省(Groningen)有多座圖書館開始設置健腦專區(De Brein Bieb),提供玩具、書籍、活動和諮詢,號稱關於腦知識一切應有盡有!健腦專區的目的是幫助失智者、失智家庭照顧者、照服員、長照專業人員(護理師、個管師、職能治療師)。希望失智者與照顧者能到這裡借用器材,以輕鬆方式互動,得到樂趣,也讓照顧者得到喘息,不會困在單一照顧情境。同時,所有對失智和照顧有疑問的民眾,也可以利用專區充實知識,知道如何維持記憶,如何更有效運用音樂搭配活動健腦等。雖然在健腦專區的設立目標裡,沒有明說這是一種預防計畫,但實質上已存有這樣的精神。健腦專區配有專屬電腦,頁面已經整理、集結各類入口網站,幫助民眾可以更快找到資源。同時櫃子裡收藏市面上各種健腦工具,例如:懷舊圖卡、配對遊戲圖卡,動腦問題回答等;有的適合與失智者互動,有的雖然對失智者來說困難度較高,但可以給一般民眾練習。除了收藏櫃,還有大量圖書,例如:荷蘭人腦庫創辦人迪克.斯瓦伯(Dick Swaab)的國際知名著作《我即我腦》(Wij Zijn Ons Brein)等,還有荷蘭長者寫的各種老年生活體會、相關小說及影片。使用者可以直接坐在健腦專區的地上,也有桌子可以使用,充滿運用彈性,而且不會受到其他區域的干擾。失智者及照顧者的後盾為了提供完整且有效的支持,館方除了預備硬體資源,並在每週一安排固定時間讓照顧者們可以交流,週四上午則有心理學專家坐鎮諮詢。圖書館人員雖然不是失智專家,但可以用他們的專業服務民眾,提供民眾選書建議,同時有真正的照顧專家協同幫助民眾。早年許多失智者怕被標籤化或走失,而逐漸失去社會接觸,圖書館為他們提供了維持社會接觸的最佳機會,因為圖書館是很普遍、平常的公共場所,也讓人很有安全感。除此,家庭照顧者也多了一個求知解惑的資源,不需要看到電視廣告說什麼遊戲有用,就去買一套,因為圖書館裡都有,而且很容易找到。根據文獻指出,照顧失智者的家庭照顧者也是失智高風險群,因為他們為了照顧家人而降低了社會接觸。當圖書館成了新的去處,而且有相似處境的人能交流,將有助家庭照顧者理解不是只有自己處於困境,他們甚至可以從別的照顧者的遭遇,明白還有人比自己更辛苦而釋懷。荷蘭早在2007年,就發起世界知名且群起仿效的「阿茲海默咖啡」,在社區尋找地點定期辦活動,幫助失智者也幫助照顧者。活動有固定流程,其中也有醫師解答,但活動終究時間有限。現在圖書館規劃健腦專區,剛好增加民眾學習資源,有些知識可以自己學習,增加知識基礎。先進國家對照顧的定義,是人人有責任自我照顧,民眾需要與時俱進充實新知,而圖書館正好可以扮演這角色。為了鼓勵民眾正視失智照顧、懂得求助、知道圖書館的功能,館方和藝術家合作,由藝術家設計行銷活動,到日間照顧中心教導長者製作毛線編織的心型圖案飾品,還有設計行銷紀念品供民眾參與和使用,可填寫個人想到的鼓勵、同理話語,稱為「愛的留言卡」。如果民眾一時想不到什麼好的鼓勵話語,不用擔心,這裡是圖書館,館方早已準備好參考書,民眾可以翻找書籍聯想,或是引述書中的一句話。例如有人寫「我正動腦計算有多想念你,但始終無法算出多麼愛你」、「我多麼愛你,你絕不孤單,我們一起成長」、「有人給我諸多關照,我想這正是愛」。寫留言卡也是動腦,而且是助人正向動腦!就這樣,這個健腦專區因大家動腦,而不斷出現有人味的新創意,也符合晚近圖書館經營原則,讓圖書館不只是K書中心,也不只是來借書的地方,而是成為公民一起創造新知的發源地。荷蘭發展健腦專區並非臨時起意,或單找一個圖書館設立,以成為特色績效,而是有系統地發展,讓各地區民眾都能就近取得資源,可以實質支持民眾面對老化產生的挑戰與困境。推廣失智友善社會 圖書館是重要知識寶庫不是只有問醫師,才能做到失智友善和增加對腦與記憶的了解,而是提供終身學習資源,讓民眾可以自學。唯有如此,才能更普及知識,減少因無知造成的問題,如聽信偏方、容易被騙。腦知識博大精深,一直在翻新。腦老化不等於世界末日,因為了解愈多,就愈知道如何使用還有能力的部分,及如何保有腦力。比起去醫院等看病的地方找照顧線索,或者抱怨醫師給的時間不夠,圖書館氣氛讓人更自在,可以放鬆地按個人步調,一次廣學很多基礎知識,還可形成最在地的跨域新社群;當地的圖書館購入豐富的遊戲軟體和書籍,就不需要讓所有關懷據點和日間照顧中心都買一套,讓預算可以用在刀口上,可說是一舉多得。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20年5月號(NO.98)》【熟齡精選延伸閱讀↘↘↘】。人生必修課/放下恐懼,我們來聊聊「你想要的死亡」。幫助困在失智迷霧中家庭 鄭嘉欣成為不一樣的律師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5-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疫情長輩宅在家 可玩桌遊動動腦
新冠肺炎疫情雖然趨緩,衛福部桃園醫院職能治療師王悅倫表示,門診還是有不少人反映家中長輩從不愛出門變得不敢出門,每天吃飯、看電視、睡覺不想安排其他活動,這樣下去身體機能會不會退化?王悅倫建議和長輩一起討論安排居家活動,規律的就寢、晨起有助維護健康,一天安排2至3個居家活動,分別在上、下午和晚飯後,可以適時調整,讓長輩參與設計自己的作息表,能增加實踐的動機。至於靜態居家活動,王悅倫認為可以考慮近期夯的數字油畫、曼陀羅著色畫,訓練手眼協調、精細動作,在操作過程專注投入的當下產生成就感與幸福感。動態活動像桌遊、麻將、撲克牌、疊疊樂、大富翁等,除了做腦力訓練也能增加家庭凝聚力。動態居家活動白天可以利用網路搜尋適合長輩的運動操和律動,時間10至15分鐘,或過去固定的運動像太極拳、廣場舞等錄影拿出來溫習,維持體適能。晚餐結束後的放鬆活動有看影片或聽歌,找出長輩喜歡的歌曲視頻、懷舊老電影、綜藝節目或電視劇,重溫熟悉的人事物與幽默的劇情,降低對疫情的焦慮感,提供正向情緒支持。長輩如果不想出門,可用通訊軟體取代外出見面維持人際關係,利用視訊寒暄問暖,讓防疫時人情溫暖不間斷。王悅倫也提醒適度更新防疫資訊,避免過長時間觀看疫情報導,這樣才能在關心防疫的同時,也能照顧自己與家人的心理健康。
-
2020-05-25 橘世代.健康橘
年輕失智比老年人更嚴重 「知覺統合治療」扶家人一把
老化不一定會失智,但相對地隨著年紀增長,罹患失智的機率也會增加;失智也不是老年的專利,身強體壯的中壯年族群也有可能被失智給盯上。年輕型失智者意指65歲以前確診的失智者,目前推估台灣約有1.2萬的年輕型失智者。不同於老年型失智,他們認知能力退化速度可能更快,但身體狀況仍佳,需要不一樣的照顧方法——知覺統合治療或可為年輕型失智者開另一扇窗。為了提供更適合年輕型失智者(指65歲以下確診失智者)的照顧,台灣失智症協會在專為照顧年輕型失智者設立的Young記憶會館,開設了知覺統合治療課程,由於看見了知覺統合治療對年輕型失智者的效果,許多非居住台北市的家屬仍然堅持並期待每個星期到Young記憶會館來上課。根據2018年國際失智症協會(ADI)資料推估,2018年全球新增1千萬名失智症患者,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失智症人口已有5千萬人,推估到了2050年全球失智人數將高達1億5千2百萬人。另有數據顯示,2018年估計花費在失智症的照護成本為1兆美元,到2030年將倍增到2兆美元。目前,台灣失智人口推估已經超過27萬人,預估未來每年將以平均1萬人的速度增加。除了一般熟知的老年失智,台灣年輕型失智者也在逐年增加。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便指出,依人口盛行率推估目前台灣年輕型失智者超過1.2萬人,乍看之下,數目似乎不多,但是年輕型失智者發病、確診之時,正值中壯年,多數仍在職場,且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一旦確診,影響所及更甚於老年失智。行為異常、自我中心 年輕失智者需求與老年不同年輕型失智表現症狀多元,在老年型失智常見的症狀,像是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在年輕型失智症患者身上一樣會有,但更多的是可能出現行為異常、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而出現諸多不適當的脫序行為;除此,年輕型失智症在個性、情緒、語言、溝通、辨識面孔能力上的改變,也明顯較老年型失智更嚴重。因為年輕型失智照顧需求不同於老年型失智,就目前既有的日照中心等機構,仍以老年失智照顧為主,不完全適用於年輕型失智者。由於年輕型失智者照顧不同於老年型失智,台灣失智症協會2年前在震旦傳善獎贊助下,設立了全台首創的Young記憶會館,提供專屬年輕型失智者的服務,兩年來Young記憶會館諮詢與收案數每年都有大幅成長,但很明顯全台年輕型失智者服務量能還是極為不足。知覺統合治療 穩定情緒、找回自理能力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職能治療師沈明德表示,Young記憶會館開設知覺統合課程實在是一大創舉。因為年輕型失智者進入中重度期後可能無法融入一般生活,或聽不懂指令,但因為活動量大,可能無法與一般高齡失智者一起活動,所以像這樣的個案很難適應一般日照中心的生活。因此他們一直思考,已經進入中重度的年輕型失智者,如何參與活動,於是想到用於兒童的知覺統合治療。沈明德進一步指出,所謂的知覺統合治療是透過視、嗅、味、聽、觸覺、前庭覺及本體覺等7種感覺刺激,並特別著重前庭覺及本體覺的刺激,來引發失智者在正常、無壓力的環境中,達到放鬆,甚至正向的行為變化,幫助失智者穩定情緒,可改善失智者步態、肢體協調及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提升年輕型失智者的生活品質。且透過陪同上課過程,家屬同時也學習到照顧技巧,照顧品質也獲得提升。沈明德指出,中重度年輕型失智者往往一開始聽不懂指令,不過在職能治療師引導下,許多失智者開始可以在團體中一起跑、一起跳、用彈力繩舞動肢體,幫助失智者穩定情緒、減少焦慮及無意義行為。因此,他們發現到團體中有些重度失智者,上完課程後的步態、肢體協調都獲得改善,增進他們自行穿脫衣物、從坐到站等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提升生活品質。年輕型失智者一旦發病,疾病進程和退化速度比老年型失智症更快,但因其正處於身強體壯的年紀,體力比年長者更好,行為脫序的問題更嚴重、發作更頻繁,因此常讓家人在照顧上疲於奔命,承擔的壓力相對更大,亟需政府和社會的重視。退化比老年失智快 年輕失智者亟需了解陪伴年輕型失智者家屬張鎮華便表示,太太罹患失智症9年,已經進入重度失智階段,生活自理能力愈來愈低,現在梳洗、換衣、進食等都需要人幫忙,說話能力也逐漸喪失,只能用簡單字語、微笑或皺眉頭來跟外界互動。張鎮華分享,還好妻子參加了知覺統合治療,得以減緩身心退化,甚至有時還可以在有人攙扶下慢慢走一小段路,真的讓家人非常感動。陳錦姬的先生在47歲確診失智,至今9年已走到重度末期;但是陳錦姬還是不放棄希望,堅持每週遠從基隆到台北Young記憶會館上課,因為透過知覺統合治療,先生還能保有一些站立能力,就是這樣的維持給了他們勇氣繼續努力,面對未來的挑戰。不過,沈明德也指出,服務年輕型失智者的職能治療師,對於失智者的觀察與了解非常重要,如此才可以因應不同個案需求給予引導與協助。他舉例,有一個案容易躁動也不易安撫,需要看牙醫時就是個大工程,後來他們發現,當個案躁動時,只要將其雙眼蓋住,就會安靜下來,個案得以順利看牙醫。這是因為職能治療師平時對於病人的觀察細微,才得以發現。這也顯示針對年輕型失智者提供知覺統合治療的職能治療師,培養起來實在不容易。Young記憶會館成立兩年來已經服務了110多個家庭,個案來自基隆、桃園、新竹、台中、高雄、台南、花蓮等地。而根據失智症協會提供的失智症關懷專線統計,107年共有173筆來電是詢問年輕型失智者服務的相關問題,且來電者身分除家屬、醫療照護等專業人員外,也有約5%是來自失智者本人,可見年輕型失智者服務需求的急迫性。Young記憶會館目前為年輕型失智者家庭量身打造多元服務,每週一到週五有知覺統合團體治療、上下肢肌力訓練、戲劇治療、音樂體驗活動、家屬支持團體與諮詢服務等;每週六,空間則搖身一變轉換成Young咖啡坊,由年輕型失智者接待、介紹、備餐、出餐、整理到結帳,透過職務再設計,年輕型失智者可以發揮能力、增進社會參與、延緩退化,也讓長時間處在照顧情境的家屬獲得放鬆舒壓。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9年5月號(NO.86)》【精選熟齡延伸閱讀↘↘↘】。以「賦能」開創長照新模式 重拾被照顧者的生命意義。與「老」共存/張曼娟:孩子不是我們的未來,老才是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5-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精神疾病與暴力:多層次與多部門之防制觀點
【編者按】最近嘉義鐵路殺警案的一審宣判,引起台灣社會的震撼以及各方人士的異議紛紛,也凸顯了司法精神醫學的專業判斷要讓社會大眾了解,仍有很長的艱辛路要走。我們即時登載三位精神科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第一時間來稿,表達他對這事件可能加深社會對精神病人誤解的隱憂,而指出矯正錯誤的觀念、歧視、汙名化是台灣社會應該努力的方向。我們接著邀請兩位這方面的專家學者:一位資深精神科醫師介紹早期如何發展台灣精神鑑定工作的拓荒史,並語重心長地呼籲,提升精神醫療的門診、住院及社區醫療的完整性,可以降低此傷害;一位中生代參與司法精神鑑定工作多年的精神科醫師提出其呼籲:要達到社會安全網之理想,需要多層次與多部門之防制觀點,而不是只有精神醫療系統之努力就可以做到。希望我們的共同努力,可以提升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消除因不了解引起的恐懼與偏見,也幫忙台灣社會大眾以及非專長於這方面的醫護人員更了解這錯綜複雜的專業問題。最近媒體關於幾起思覺失調症病人的犯罪行為與法院裁判結果,引起了社會輿論關注,當中有許多互相矛盾之解讀;或有認為行為人藉由疾病脫罪(跟行為人之精神疾病症狀無關),或者認為這些行為人非常危險(似乎因為病情嚴重無法控制其行為),同時又要求對這些行為人重罰(似乎又認為病情不嚴重應負完全責任)。而可預見的是,不管案件的裁判結果如何,媒體所描劃出可怕的精神疾病病人的暴力行為,將繼續深植人心,對於思覺失調症之病人產生污名化之效果,將使得病人以及潛在之病人以罹患疾病與接受治療為恥,導致不願就醫的問題更加惡化,造成許多病人之症狀難以獲得良好之治療,反而提升病情不穩之風險,實非國家社會精神健康之福。殺人行為有多種風險因子,從個人、家庭、社區至社會層次之因素皆有,且經常同時運作,並非精神疾病單一因素即可促成殺人行為。日本法務省關於無差別殺人之研究發現,殺人者大多為男性,年齡較輕,家庭交友關係較為不佳,工作經濟與住居皆較不穩定。而且,大多數無前科。個性特徵則包括:敏感、自我批判、自卑、容易煩惱、想法偏頗……內心有許多不平、不滿與憤怒。精神病理學的部分,則包括:人格障礙(不一定是反社會)、人際疏離、暴力傾向、酒精或藥物濫用、曾遭罷凌或虐待等等。關於個案之報導與研究也發現,從開始有殺人風險之出現至殺人行為之發生,當中經過了許多階段,包括疾病之發生、治療之可能與過程、家庭之支持、經濟之壓力、遭遇挫折時之社會救助、殺人行為衝突情境時警察系統之資源等等,皆有社會安全網之支持或防護措施介入(預防或改善)之機會。可惜的是,社會輿論通常只關注個人的處罰,而在憤怒情緒宣洩之後,社會其實仍然處於同樣的風險境界,未來經歷類似加害人處境的其他人,在仍然無法獲得足夠良好支持防護之情況下,可能還是會成為另一個加害人。學術研究顯示,有精神病之人殺害陌生人之情況非常稀少,很難累積良好的實證資料,無法以個人條件或特質預測何人於何時可能產生殺人行為;而且,即使我們加強防治,讓有真正風險的人不會做出此種行為時,因為缺乏可供觀察的變化,其實我們永遠不會知道我們對於某人有此防治成功的效果;雖然我們無法釐清所有的導致殺人的因素,但是,所有可能的因素我們都要著力,因為我們別無選擇。因此,要達至社會安全網之理想,只有精神醫療系統之努力並不足夠,必須從個人至社會多層次之努力,涉及多部門(衛政、社政、司法、警察、經濟、媒體等等)之合作,真正投入人力、時間與經費資源,持續經營,在個人層次進行治療及關懷輔導,在社區層次以守門人系統察覺需要協助之人,以主動式社區照顧模式,結合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就業輔導人員、教師、警察及消防人員等,更為細緻地照顧到病人的身體心理健康、就學、就業、住居、家庭社會互動等的需求,以降低風險實現的結果。同時,政府也需要經由法律與政策之調整,努力創造出一種社會、經濟與文化架構,使得資源之取得與協助之提供更加便利(對於病人與支持者皆然),減少病人在不利或不平等架構下之污名化感受,讓病人有立身之地與發展之機會,同時結合多種專業、動態性地隨著時間經過進行調整,不以負面預防為首要目標,反而是將正面社會福利政策當作主要的努力方向,希望將來在足夠良好的社會福利政策下,或許已經有潛在的加害人受到協助而改變了人生的方向,同時達到降低這種少見的、但又對於社會穩定感傷害巨大的犯罪類型的可能。
-
2020-05-10 醫聲.慢病防治
思覺失調/個管與社區銜接資源不足 精神病人復歸路仍艱辛
殺警案兇嫌罹患思覺失調症卻長期未回診治療,間接衍生害命悲劇,同時反映我國精神醫療照護網與社會安全網不夠綿密。我國精神照護資訊管理系統所列管個案約14萬人,然而全國僅配置99名計畫性的社區關懷訪視員,且社區中銜接支持病人復能或就業等資源不足,出院病人復歸社會之路仍顛簸。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暨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方俊凱表示,精神疾病治療的理想目標是讓病人順利回歸社會,工作自立。不過,我國提供出院病人的相關資源匱乏,以執行個案管理的社區關懷訪視員為例,全國僅配置99名一年一聘的人力,其中多是畢業不久的社會新鮮人,工作幾年、感到沒保障就離職,使個管業務難完整延續。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任張家銘表示,我國僅於22縣市各設置一間心理衛生中心,人口數於台灣相當的澳洲則設有1197間,並以更充分的人力進行細緻分工,舉例來說,針對風險程度不同個案規劃不同的個管人力比,風險由高至低規畫人力為1比4-6、1比8-10、1比25-30不等,因此能更適時適切地為病人串聯醫療或社會資源。方俊凱表示,有限人力僅能執行最低限度要求,往往見到病人沒有自傷傷人行為就結案,難以積極轉介職能治療或支持就業等資源。這部分看似能由醫院社工支援,但是主管機關並未有相關給付,醫院未必認為有義務要自掏腰包作公益。即使馬偕醫院設有自殺防治中心,並自行承接政府計畫開展支持就業方案與庇護工場等,「我們也怕政府經費斷炊,相關服務就沒了」。衛福部設有社區的住宿型復建機構(康復之家)與日間型復健機構(社區復健中心),作為出院病人復歸社會的中繼站。截至去年底,住宿型機構共有154家共計6650床,日間型機構則為68家,共計可服務3308人。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張自強表示,社區復健中心提供多元的生活與職能訓練,病人上完課即可返家,是相對理想的中繼站。不過,2011年起政府給付調整,針對康家支付每人每日508點,且業者有機會與病人加收住宿與餐點等相關費用,因此對經營者較具誘因,其服務量首度超越社區復健中心;社區復健中心給付則為每人每日480點,扣除房租與人事成本,相對無利可圖而使量能萎縮。相關給付應考慮再行調整,鼓勵增加社區復健中心服務量能。
-
2020-04-29 橘世代.健康橘
名為「長照2.0」的曙光,這次換張曼娟牽起媽媽的手去上學
前年夏天,一個燠熱的午後,我牽著母親的手,推開了攝影社的玻璃門。還沒開口說話,正在吃泡麵的老闆娘抬起頭望向我們,而後說:「拍身心障礙手冊的相片嗎?」她的口吻聽起來很尋常,我的心臟卻被重擊了一下。原來,母親看起來已經如此明顯了。那時候的她,因為水腦症與小中風引發失智,雖然我用盡一切力量來照顧她,卻無法改變她的失能,她不知道時間;無法分辨空間;說過的話與做過的事都不記得;她的目光遲滯,彷彿置身於另一個時空中。腦神經內科醫師對我說:「幫媽媽辦身心障礙手冊吧。這樣比較方便些。」而又因為攝影社老闆娘的一句話,讓我決心申請「長照2.0」。經過了一連串的訪視之後,母親像一個入學新生那樣,被安排了屬於她的課程。有職能治療師與物理治療師每週到家裡為她上一次課,原本整天只想躺在床上、肌肉迅速流失的母親,可以做許多運動了;原本提起筆來一個字也寫不出來的她,能夠好好簽下自己的名字了。不久,我們又報名了社區整合照顧服務站「石頭湯」課程,每個星期一去服務站上音樂律動課。一個班有十位長輩,第一次上課時的場面,令我感到驚訝和悲觀。原來,並不是所有的長輩都像我的母親這麼期待上課,有坐著輪椅而來的長輩,因為中風,身體不方便,根本不想留在這裡,滿臉不樂意的拍打著陪同者,想要離開。也有一開始就暴走的長輩,大聲呼喝,怒氣沖沖,揮舞著拳頭,不願坐下來上課。可是,個子不高大、能量卻很充足的劉翠蘭老師真是個鋼鐵玫瑰,她不為所動的帶領大家唱著<茉莉花>,一邊使用道具律動身體。一小時的課程結束後,母親閃亮著笑容,說下星期還要來。這是為輕微失智的長輩設計的課程,劉老師雖然年輕,卻很有耐心,懂得如何鼓勵長輩,引導他們回答問題、開口歌唱、協調肢體。之前不想上課的長輩還是繼續來上課,他們臉上的愁怒已經被柔和的喜樂所取代。下起滂沱大雨的那一天,長輩們雖然都淋溼了,還是陸續到班上報到。當坐著輪椅、穿著雨衣的長輩也出現時,現場響起熱烈掌聲,我為自己的悲觀感到慚愧。劉老師曾經是鋼琴老師,她如今彈奏的,是因疲憊與迷失而喑啞的靈魂之弦,這些靈魂甦醒,發出動人的明亮樂聲。我一直試圖將自己的手從媽媽的掌中掙脫出來,邁開步子向前奔跑,只有六、七歲的我,對於上學這樣的事總是迫不及待。可是媽媽把我攢得緊緊的,絲毫不肯放鬆,她總是有很多的顧慮,擔心突然有車子疾馳而過,擔心巷子裡衝出失控的大狗。快到校門口時,終於成功滑脫了媽媽汗溼的手,往前奔跑了一段路,然後回頭看著她有些無奈的快步走來。其實到這裡,送我上學這件事也就差不多了,她會讓我自己走進校門;而且不久之後,因為在家裡從事育嬰工作,她再也沒有送我上學了。五十年後,我們再度牽著手去上學。這一回,媽媽是學生,我成了家長。媽媽依然把我的手攢得緊緊的。我們每星期要走一段路到社區整合照顧服務站,去上為輕微失智者開設的音樂律動課。自從媽媽因水腦症而有了失智狀況,我們度過了幾個月的艱苦時光,起初是家中成員無法接受,為什麼一個人突然就搞不清楚白天晚上了?為什麼同樣的話一說再說,同樣的事不斷糾結?應該喝水卻不喝水,吃過飯了還嚷著餓?父親覺得老婆變了一個人,不知道該如何相處;兒子覺得老媽可能中邪了,應該帶去驅魔;只有我是最淡定、最能面對現實的,因此,我不驚惶也不憤怒,唯有憂傷。我知道媽媽困在茫然無邊際的迷霧中,連自己也找不到,又如何能要求她顧慮到家人的感受呢?「她簡直就是不可理喻。」「她根本不願意溝通,給我裝傻。好啊,從此以後我再也不跟她溝通,她的事不要來煩我。」在這些焦躁的抱怨話語中,我沉默。只是走進迷霧裡,為她安排座椅休息;為她留下許多線索和謎底,讓她不致繼續沉落。有時候就只是留在她身邊,讓她感覺自己不是孤獨的。當我申請了「長照2.0」,那真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媽媽從每天賴床不起到期待課程,遇見許多老師、志工和同學,她能完成自己的藝術作品,找到一群新姐妹,開心的唱歌跳舞,各方面的功能都恢復得愈來愈好。對失智者來說,雖然沒有藥物能治癒,但我相信,接觸人群、從事團體活動、找到自己的興趣,對於認知與生活趣味都有很大的幫助。看著長者們在台上表演,我用力鼓掌,把手都拍疼了。牽著媽媽的手去上學的每一天,我都覺得很感激,因為不知道能送到哪一天,所以格外珍惜。本文摘自《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天下文化 2020/03/31 出版【更多張曼娟老師系列報導↘↘↘】。「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張曼娟:這一刻我瓦解了。「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因為愛而成為「照顧者」,不要讓這份愛壓垮自己。我們希望透過調查可以聆聽照顧者們的聲音,讓照顧者知道你不是自己一個人。《照顧者生活調查》立即填寫>>>https://bit.ly/3bEwE3T
-
2020-04-23 科別.骨科.復健
手指持續麻痛 當心可能「滑鼠手」
當你的手指經常出現麻痛感時,當心可能「滑鼠手」找上門了!若是手指手腕持續有手麻症狀,就可能是罹患了「腕隧道症候群」,俗稱為「滑鼠手」,這是上班族、家庭主婦常見的職業病。所謂「腕隧道症候群」,是指當穿越過手掌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時,手指就會開始出現麻痛症狀,好發於家庭主婦、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經常性使用腕部活動的職業者等。此外,孕婦、腕骨骨折的人、糖尿病患者等,都有可能導致腕隧道狹窄而壓迫到正中神經,進而引起手麻疼痛。滑鼠手多採保守治療,可以製作手部副木,固定手腕在正常的位置下,避免腕部過度的伸展或屈曲,以預防疾病的惡化;或是利用電療、蠟療、熱敷來減輕正中神經發炎的症狀,並緩解疼痛;至於症狀嚴重者,必須手術,以減輕正中神經的壓迫。一位60歲患有腕隧道症候群的家庭主婦,就醫時抱怨手部麻痛並無力,日常生活受影響,扭毛巾時手會麻痛、提菜籃會感到疼痛、半夜會因手麻而睡不好,在接受兩個月的復健及調整生活型態,疼痛症狀明顯改善。另一位年輕男性患者,從事文書工作,長時間使用電腦,主訴手腕在屈曲角度時,會感到些微麻痛感,在調整休息時間及配合復健運動後,症狀亦獲得改善。建議可以利用休息時間做以下簡易的手部復健運動,有助於減輕症狀。
-
2020-04-13 科別.骨科.復健
中風男子摔斷腿 醫師追查發現竟是「輪椅」惹禍
南投縣72歲陳姓男子半年前中風而不良於行,平常仰賴輪椅代步,日前要從輪椅轉位至床上時不慎跌倒,因此摔斷腿,但就醫後發現,恐是輪椅惹禍釀意外,建議他重新申請,也提醒民眾使用不合適的輔具,可能輔助不成,反而造成傷害。南投醫院指出,陳男因中風致左側偏癱,行動不便,原以為是中風害其跌倒,才造成腿部骨折,未料轉介至復健科,經醫師診詢才發現,陳是從輪椅轉位至床上時,不慎絆到輪椅靠腳才跌倒,評估其輪椅輔具,這才發現根本不符合他的需求。職能治療師何政峰說,陳男未考量其下肢較無法承重,直接使用向朋友借的輪椅,但這輪椅的功能和尺寸並不符合其需求,因此產生傷害風險,他應選擇可掀式的扶手和靠腳以利轉移位,減輕協助程度且避免被絆倒,已建議他重新申請輪椅。復健科主任周建文則說,有民眾覺得買輔具經濟負擔沉重,甚至認為輔具僅是短期使用,有得用就好,但這些想法並不正確,因為要是使用不合適的輔具,很可能輔助不成,反造成傷害,因此選擇適當的輔具對年長或行動不便者來說很重要。何也提到,輔具的申請須經過專業的輔具評估人員評估,民眾除了到各醫療院所復健單位,也能向各地輔具資源中心尋求建議,並善用輔具補助申請與租借服務,正確使用輔具,提升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而申請輔具個案,若有身障證明可使用身障補助,依目前辦法裡規定輔具補助每人每2年以補助4項為原則,但同一項目在其使用年限內不得重複申請;若是符合長照資格的個案則可申請長照輔具補助,目前補助額度為3年4萬。周建文強調,市面上的輔具功能和價格不盡相同,挑選時必須注意得符合個案目前的狀況,也聰明選擇具可調整功能的輔具,以符合個案不同階段的需求;而合適的輔具,不僅能減輕照顧者壓力,也能讓使用者建立起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
-
2020-04-11 橘世代.健康橘
張曼娟:「長照2.0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 沒想到,這真的不只是錢的問題...
「妳為什麼不去申請長照2.0?」母親的醫生問。那時的張曼娟,雖然因為照顧父母辭掉大學教職,但還有書的版稅、小學堂課程和演講的收入,她說:「我覺得資源應該留給更需要的人。」醫生說:「妳就很需要,媽媽也很需要啊!」那次看診,媽媽狀況很糟,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叫不出張曼娟的名字、連站立都覺得辛苦。後來張曼娟申請長照2.0的資源,經評估後,每周都有物理治療師和職能治療師到家裡幫母親上課。之前母親晚上睡不著、白天叫她起床就反問:「我起來做什麼?」張曼娟想找事情給媽媽做,防止她退化,「我又不會雜耍、什麼都不會」,讓張曼娟有著使不上力的挫折。職能治療師來了,帶著母親寫名字、下五子棋、玩十點半、堆疊疊樂、做拼貼,常常練習,失智狀況改善了。物理治療師帶媽媽運動,過去連站立都覺得辛苦,現在可以連做1小時的運動。母親每天都期待治療師來,生活就規律,慢慢上軌道了。「他們真的挽救了我們!我明白了醫生說的:『就是妳需要!』因為這不是錢的問題,是有沒有專業的帶領。」張曼娟成為照顧者後才深刻體會,照顧需要專業。不久後,她幫母親報名了社區「石頭湯社區關懷中心」的「音樂律動課」,遇到1位專業的老師,「媽媽的同學們」一開始上課時會大吵大鬧、打看護,幾周後完全投入,下雨颳風都歡喜來上課。「我『眼睜睜』看著這驚人的變化」張曼娟笑了。張曼娟發現,台灣常見老人照顧老人,高齡兒女照顧老齡父母,疲憊卻不敢言苦,因為總會有人說:「父母親照顧你那麼久都沒有抱怨,你現在只不過照顧他們3、5年而已就喊累。」面對這些充滿愧疚感的照顧者,張曼娟總對他們說:「你父母照顧你時2、30歲,你現在已經6、70歲了。」不少人因此辭掉工作,這些選擇離職的中年照顧者,正值專業傳承的年紀,離職不僅讓個人被迫放棄生活其他面向的成長,也是整個社會的損失。「政府已經在做了,但我深切覺得可以做更多」,走過照顧歷程、受過長照2.0協助,張曼娟體會到,照顧不該是單一照顧者、家庭或社區的責任,政府可以做更多:專業人力的培育、系統的建立,這都不是單一照顧者「有心」或「努力」可及。就像國家負起小孩的教育,政府也該在社會高齡化時扛起更多老人的安養責任。張曼娟想到的是10年之後,她也將逐漸老去,從照顧者變成被照顧者,她期待,當那天到來時,我們的國家,可以提供照顧者和被照顧者更好的支持系統。什麼是「長照2.0」這是政府為了因應高齡的台灣社會推出的政策。「長照1.0」建構了許多居家服務、社區服務的據點與資源,希望在外籍看護與機構外,提供更多項的照顧選擇,包括照顧服務、居家護理、復健服務、喘息服務、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營養餐飲和機構服務8項。「長照2.0」整合1.0分立的服務,讓使用者方便申請,並新增以下項目:失智照顧、原住民社區整合、小規模多機能、照顧者服務據點、社區預防照顧、預防╱延緩失能、延伸出院準備、居家醫療。 【張曼娟系列報導】。張曼娟:沒有一個時刻讓我覺得,此刻最好。張曼娟:人生很少有事情可以自己作主,生死大事自己作主,簡直太奢華、太幸福了!。張曼娟: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一間小屋與友為鄰」張曼娟:無子老後,不憂不懼留言就有機會獲得張曼娟最新力作「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立即參加:https://bit.ly/2V3qbtD 致照護者│填問卷抽好禮 照顧者才懂的旅程「辛苦也幸福」;我們希望透過這份問卷了解照護者的真實需求,在照顧這條路上你我不孤單!(提交問卷即可兌換贈品)立即填寫>>>https://bit.ly/2XZyFUs
-
2020-04-06 科別.骨科.復健
上班記得鬆一下 遠離頭痛肩痛
上班族在辦公室容易久坐、打電腦2至4小時以上,常常聽到同事們抱怨有頭痛、肩頸僵硬。研究指出,維持不良的姿勢時間愈久,造成頸肩部肌肉負荷增加,發生痠痛比率也隨之增加。長期不正確坐姿及不適切的工作環境,會導致肌肉骨骼疾病,因此需注意辦公室中隱藏的健康小殺手。建議除了適時休息,可以做些辦公室小運動,減少肌肉骨骼疼痛。在工作閒暇時,不妨可以做以下三種運動:收下巴運動:將身體挺直肩膀放鬆,不能駝背,眼睛平視前方,再來收下巴往後平縮,輕點頭,會覺得頸部後方肌肉有被伸展拉緊,然後停1秒再放鬆,每次做30下。(如圖1)頸部伸展運動:採坐姿,兩眼平視,頭部開始緩慢轉向左方到底,到底後停住10秒,再慢慢回到正中間,休息3秒後開始轉向右方,兩邊各重複做15次。(如圖2)頸部拉筋運動:坐在椅子上,身體挺直,左手向後抓椅背,右手放在左耳上,慢慢將頭部向右肩輕壓,接著換邊再做一次。(如圖3)久坐的上班族或長時間使用電腦者,除了記得定時起來活動再繼續工作,仍要注意工作姿勢。避免長期坐姿為翹二郎腿姿勢,增加脊椎側彎或骨盆肌群肌力失衡的機會,建議坐姿時,雙腳應自然垂放且有前後活動空間。如已經出現肩頸和背部痠痛或手指手腕麻痛等症狀,除了以上建議,請尋求復健科專業治療並且適度休息。
-
2020-03-16 養生.運動天地
草屯療養院推行動健身房 3步驟隨時可動
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心慌慌,不敢四處趴趴走,許多人生活失衡。民眾減少外出運動,改為坐在電視機前追劇或滑手機,如此不良的生活形態已逐步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積極推廣「行動健身房」,鼓勵大家善用身體及零碎時間,打造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健身房」,讓強身防疫動起來。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代理主任蔡佳瑜表示,運動能帶給身體許多好處,強化免疫系統,如加速新陳代謝、增加骨質密度、提高學習效率、紓解壓力及增加自信等。運動也可以維持良好的肌力與肌耐力,預防傷害、促進健康,讓身體不容易產生疲勞與疼痛的感覺。防疫期間,如何讓自己隨時啟動健身計畫,提升免疫系統?蔡佳瑜建議,可依「1打破、2逐步、3融入」的步驟,依照身體能力,循序漸進加強強度。1.打破少動習慣:每1到2小時起身,手扶牆或桌椅,雙腳張開,站穩腳步,踮起腳尖,上半身保持正中且身體穩定平衡,維持5至10秒,再休息5秒,反覆10次,大約做3分鐘。踮腳尖運動,可以幫忙小腿肌肉收縮,讓靜脈回流更好。2.逐步增加強度:可從靠牆深蹲開始練習,先全身直立讓上半身及臀部靠牆,雙足分開,與肩同寬,腳跟大約離開牆壁一腳長的距離,緩慢地下蹲,直到大腿與地面呈水平,此時要注意膝蓋位置不可超過腳尖,建議維持10至30秒再起身。深蹲可促進血液循環、提升代謝率,使免疫力增強,靠牆深蹲只要有牆就可以鍛鍊,不需要輔助器材,非常便利。3.融入日常生活:將體能活動融入日常生活,改變生活形態,以提升活動程度,如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提早一站下車走路,上下樓層多爬樓梯,步行去用餐、遛狗、邊看電視邊做運動等。隨時隨地善用自己的身體進行運動,就能為自己注入更多動能,讓「行動健身房」順利融入日常生活裡。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也提醒,免疫力低下時,容易受到病毒危害。預防疾病,須維持體內免疫系統正常運作,除了睡眠充足及保持營養均衡外,養成良好運動習慣,可促進身體循環,增加自我免疫力,鼓勵大家一起推動「行動健身房」,強身防疫動起來。
-
2020-02-09 科別.兒科
新北五鼠提燈 鍛鍊早療兒童
迎元宵節,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這一兩天在兒科門診、兒科急診、兒科病房和復健科早期療育等部門裝設了許多「新北五鼠」造型紙雕小提燈,職能治療師表示,藉由動手組裝燈籠可以鍛鍊早療小朋友空間概念認知,讓手部動作更精細。這批「新北五鼠」造型紙雕小提燈係由新北市政府贈送給輔大醫院。該院教學副院長、兒童醫學專家洪焜隆表示,「七俠五義」的五鼠是武俠小說的人物,從現代的角度看就是宋朝時代的「男團」。「新北五鼠是很棒的寒假作業」,長期倡導親子共讀、專長兒童神經發展的洪焜隆說,新北市政府發揮創意,將「七俠五義」延伸為「新北五鼠」,製作精緻,有創意又環保。洪焜隆建議,家長多多陪著孩子動手組裝,除了讓小朋友遠離電子產品,親子間也能擁有更多互動,而孩子一邊動手實作,一邊聽故事,寒假過得更充實有趣。輔大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劉子甄表示,對早療的孩童來說,組裝「新北五鼠」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活動,在治療師的帶領指導下,大多數的孩童開心地完成作品,直說「相當好玩」。
-
2020-01-0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悲傷,好沉重的人生必修課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親人的死亡」。不管是老年的家人久病過世或是年輕的愛子遽然辭世,都是那樣的難以接受。第一篇是一位職能治療師描述祖母過世的前後,而委婉道出當身份轉變成病人家屬時,她有機會向工作時所接觸的病人或家屬道出心中的感傷時:「這次,換他們來治療我的悲傷、治療我的心。直到我不再為了這件事情一秒淚崩,那才是真正的放下了,放下,對我來說,不代表著不記得,或是不想念了,其實是放在內心最深處的懷念。」這道盡了喪親的「準備 面對 調適」,並由此進入醫病之間發揮同理心的美好意境。第二篇是一位母親對她唯一的男兒突然一睡不醒,無法接受這命運的嘲弄,十三年來日日不忘追思,終於走出哀傷的深淵,願以自己的經驗分享如何克服這人生最大的考驗。第三篇是一位多年致力於幫忙喪親者的身心科資深醫師分享許多珍貴的經驗與建議,並說出這句頗富哲理的話:「失去所愛,確實是我們的摯愛用他們的生命為我們上的一堂沉重的人生必修課,卻也是讓我們生命豐富、深刻、透徹的重要一門課。」 「醫病平台」非常感激這三位作者無私地與我們分享這沈重的人生必修課,也誠懇地希望他們的文章可以幫忙我們周遭正為此所苦的朋友。接連看了二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一位是正要開始職業生涯的社會新鮮人,陪伴奶奶最後一程;一位是突然痛失愛子的母親,分享了他們如何經歷哀傷與重新出發的歷程。原先覺得要寫篇回應不難,畢竟是在癌症醫院工作,常常要在生離死別時,陪伴病人與家屬好好道別,也有喪親的家屬因為傷痛太深,需要回門診再追蹤。可是下筆時才發現真的不容易,雖然把悲傷輔導的書籍、大師課程的筆記翻出來,在我眼前浮現的卻是一幕幕自己陪伴過的家庭,這些傷心的人,他們訴說過的哀傷、眼淚與思念。雖然說理智上我們都知道,每個人是必定要經歷過生死離別的——不是我們要送走親愛的家人摯友,就是愛我們的親友要經歷我們的死亡。但是面對失落與哀傷,沒有人敢說做好充足的準備。因此在醫院的臨床工作中,對於即將失去親人的家屬,我常常提醒他們,即使早已預料到這天終究會到來,感到哀傷是正常的。會傷心是人之常情,因為即將離去的人,曾經跟我們如此的緊密,而死亡使我們不能夠再握住他,聽不到他的聲音,也感受不到他的溫度。且每個人傷心的表現與處理哀傷的方式都不同。有些人會很立即且明顯的顯現出他的難過,例如掉淚、哭泣,但是也有的人反而是表現得很鎮定。有些家屬跟我說,在當時他心中明明很難過,可是就是掉不出一滴淚來,還被其他親人誤會為無情。更有些人是在處理完後事,甚至已經回到日常生活步調後,夜深人靜時,悲傷才一股腦兒的湧現。而面對哀傷,有些人會選擇抒發,有些人會選擇逃避;有的人需要傾聽與宣洩,可是有些人則需要獨處好好沉澱。不管如何面對與調適,一段時間之後應該問問自己,這樣的方式是否讓自己比較安定下來。有些人在經歷哀傷時,是完全感受不到輕鬆的情緒;可是有時候在極度難過的時候,偶爾也能對某些情境好像又會感到快樂,這時候不少人會覺得有罪惡感,好似親愛的人不在了,我們也不應該再有快樂。其實這是不適當的想法,逝去的人一定不會想要用他的離開來懲罰我們,讓我們再也無法快樂。對於喪親者而言,是必須面對多重挑戰的。以實際層面來說,活著的人得重新面對逝者已不存在的環境,他可能要重新調整工作,或是家庭角色的變化。有一位失去先生的太太,每次騎機車上班就想哭,因為曾經有許多年,都是先生載她先到公司,他再騎到遠一點的工廠上班,如今機車上就是她自己一人。也聽過一個年輕的爸爸說過,上幼稚園的女兒,因為他無法把女兒的頭髮綁得跟過世的媽媽一樣好,女兒上學路程中整路在哭,他自己其實也想哭。尤其是經歷親人突然去世的,身體與環境的安頓是很重要的。曾經在一個重大災難的現場,看到令人動容的一幕:久候的母親終究等到的還是孩子的噩耗,這時慈善團體的師兄遞上了一碗熱粥,拍著這位母親的肩說:「慢慢吃,多少吃一點,有吃才有氣力。」是啊!安頓好身,心才能安定。所以會建議剛剛經歷喪親之痛者,該吃飯時要吃飯,該休息時要休息,雖然一定沒胃口也睡不好,可是照著該有的作息,才能盡快讓自己穩定下來。而作為陪伴者,大家也要想想,怎麼做是對於哀傷的人是有幫助的,而哪些是不適合的。原則上,以喪親者的需求為主,看他需要的是實質的協助,例如事務上的安排,或是情緒上的陪伴。有些人在面對親人剛過世時會六神無主,這時協助他處理實際事務,會給他很大的安定感。有些人則是需要有人傾聽與陪伴,讓他不會孤獨失落。有一些常聽到的安慰話,其實並不太有安慰的效果,與其說:「妳要堅強起來,節哀順變。」可以說:「你一定很傷心,有什麼我可以做的,請讓我知道。」另外,每個人需要哀悼的時間長短不同,不能期待大家都在幾個月或是一、二年就不再哀傷。面對失落,會建議利用節日或是文化中紀念逝者的日子,來好好表達對於親人的懷念,以及整理自己的憂傷。我們可透過寫給過逝親人的卡片、信件,或是聆聽喜愛的音樂,造訪他生前愛去的地點,抒發思念與不捨,也想想他帶走了什麼,同時留下了什麼給我們。是的,親人的離去,不是只是失去,就如同「我思故他在」一文,這位母親從一位長輩的話得到安慰,也找到意義——幫助過逝的孩子捐贈眼角膜也成為大體老師——「從此成為世間的一個美好,成為我餘生大願」。也像「準備 面對 調適」的作者所說:「用說故事的方式來療傷……」 「放下,不代表著不記得,或是不想念了,其實是放在內心最深處的懷念。」失去所愛,確實是我們的摯愛用他們的生命為我們上的一堂沉重的人生必修課,卻也是讓我們生命豐富、深刻、透徹的重要一門課。
-
2020-01-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我思故他在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親人的死亡」。不管是老年的家人久病過世或是年輕的愛子遽然辭世,都是那樣的難以接受。第一篇是一位職能治療師描述祖母過世的前後,而委婉道出當身份轉變成病人家屬時,她有機會向工作時所接觸的病人或家屬道出心中的感傷時:「這次,換他們來治療我的悲傷、治療我的心。直到我不再為了這件事情一秒淚崩,那才是真正的放下了,放下,對我來說,不代表著不記得,或是不想念了,其實是放在內心最深處的懷念。」這道盡了喪親的「準備 面對 調適」,並由此進入醫病之間發揮同理心的美好意境。第二篇是一位母親對她唯一的男兒突然一睡不醒,無法接受這命運的嘲弄,十三年來日日不忘追思,終於走出哀傷的深淵,願以自己的經驗分享如何克服這人生最大的考驗。第三篇是一位多年致力於幫忙喪親者的身心科資深醫師分享許多珍貴的經驗與建議,並說出這句頗富哲理的話:「失去所愛,確實是我們的摯愛用他們的生命為我們上的一堂沉重的人生必修課,卻也是讓我們生命豐富、深刻、透徹的重要一門課。」 「醫病平台」非常感激這三位作者無私地與我們分享這沈重的人生必修課,也誠懇地希望他們的文章可以幫忙我們周遭正為此所苦的朋友。那一年我剛過半百,完成了大部分世間既定的秩序流程,也習慣了在那框架裡的生活模式。卻在一個陽光普照的早上,改變了所有的一切。開啟了往後不知不覺地不斷重整的人生,那天冷不提防,烏雲罩頂,逮個正著,還沒貶眼就落入從天而降的牢籠裡,卻也發不出任何聲響,哀嚎也罷,哭泣也罷,全被巨大的闐黑鎖住了。就像一個戴著近視眼鏡的人,在深夜裡的高速公路上開著車時,突然間被拔掉了眼鏡,眼前,只有無止境的一片黑暗;急促的呼吸聲,偶爾出現零星的燈光,卻不時的聽到輪胎壓到邊線凸起物的聲響,來提醒他已偏離車道了,雖然手中方向盤早已濕滑,但仍得用力緊握,放慢速度,穩住方向,且不斷地向老天吶喊:「我活得並不夠久呀!」屏氣靜神地,一心一意企圖在黑暗中,摸索著一條安全的道路,把自己擺渡上岸,否則淹沒在巨大的闐黑。這就是當年接到電話,被告知兒子已故去時的心情寫照。被告知的當下,無所謂相信、不相信的疑問,知道了,就是這麼一回事;兒子沒了生命!當下,我撲通跪下抱頭,乞求上天給予我智慧勇氣去面對這極度荒唐且荒謬的事情。手中握著話筒,不斷地抖著抖著,號碼怎麼按都不準,費了好大工夫才聯絡好幾個央求辦事的朋友。孩子的爸爸當時不在家,我告訴他這回事,也叮嚀回家的路上,可是千萬小心,不要失了神!將兒子安排成為大體老師及捐贈眼角膜,成了上天為我預備的安全道路。孩子的爸後來說到,等底定捐贈事宜,他才彷彿至黑暗中看到一個小小光點。就憑著那光點,才能摸索下一步的方向。若說這安排是石破天驚,但,是老天先給了我一個晴天霹靂啊!兒子承受多少人的厚愛?又承載了多少眾人對他的期待?領受了世間多少的溫潤善美?我一生憧憬用力養育,向上天訂製的孩子,所有的這些,豈是交付一把火了事?這任誰也都踉蹌昏厥!我又豈能摸摸鼻子認賠買單出場?唯有比荒謬更荒謬的行止才稍有力量抵擋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巨慟。老天收回孩子的生命留下了軀殼,身為母親,我親手推他進了冷凍櫃,這一步我要自己走,將孩子全部送出去,什麼也不留了!最後一球回到我手中了!而不是任憑命運冲擊,就算送我上斷頭台,也是得由我自己走上去,並且把頭擺好就位行禮如儀,而不是任人拖拉。雖然最終,自己是沒法子躺進那木箱,但總是還認為生命的主權在自己手中,保留了一絲虛無的尊嚴。餘生,我是一個喪子的母親,但,此刻我成就了漫無止境、無可救藥的驕傲,只因為我信守了對孩子的承諾。37年前孩子難產悻得生命,凝視著哺乳中的孩子,心中滿溢著愛,乳汁汨汨流著,心想:「孩子,媽媽會一輩子好好照顧你。」於今,我是照顧了孩子的一輩子。由於2005年底,我剛完成新竹文化局百年人物展,介紹先祖父的部分,提醒了我,台大醫學院、醫院滋養了我們一家四代,感恩之心油然而生,然2006年1月,兒子在睡夢中離世,驀地裡打了個冷顫,背脊骨從頭冷到脚,這是命運找到我,在時間洪流中百年的相遇。過去從來不知道百年前台大醫學院收著孩子外曾祖父的成績單,後來外祖父、父親的成績單也相繼被收藏著,而孩子自身難產得著生命也在台大醫院,如今他的名字更是在無語良師名列中。若不是當年參與了先祖父的人物展,真不知我還能有其他的安排嗎?直覺是命運找到了我,當然明白了我逃無可逃,儘管當時一直打顫發抖、恐懼害怕,由於知道退無可退,是棄后的時候了!除此一步,我將落入萬丈深淵,終日不見陽光,呼吸不到空氣,身旁所愛的親朋家人,終將因我的腐朽而枯萎。我有智慧嗎?不!那是因為我恐懼、害怕。戰場上最勇敢的士兵,應該不是什麼嚨不驚,而是儘管怕得打顫冒汗,仍然衝上前去,藉著恐懼激發最大的勇氣和作戰能力,奮勇殺出一條活路。當時的我,令人擔心,因為我沒血沒淚,不哭不語,只因我要傾全力,產生前所未有的動力和決心,去對抗荒謬困頓,我得專心集中精神啊!也只有此時,我們才能發現我們竟有著如此未可限量的力量與可能。2006年以來,爾後的十多年間,從未懊惱過為孩子所作的安排。孩子的氣味,也不復記憶,他的身影也不再清晰,只是對他的思念變成世間一切美好事物了。晴空萬里的天氣,總讓我無法自己的喜樂起來,陽光灑了一地,想起兒子在草地上追逐著風箏與揀回來的流浪狗玩躲貓貓……任何找尋媽媽的雙眼都有可能是承載著兒子的眼角膜。我告訴同為捐贈者的母親:別費思量孩子的受贈者在那裡裏喲!因為此刻他正在一個好地方遊山玩水、吃香喝辣呢!註1任何快樂的生命都是我們的親人!人生就是要經歷生命的各種風風雨雨,嚐盡酸甜苦辣,這就是完整的人生,孩子沒有這個機會,雖然有人安慰我們,孩子不用受苦嚐到人生苦味,但,我們還是遺憾,他不若我們嚐遍滋味!即便孩子在世時,似乎對很多生命哲理已經通透,但是似乎總是覺得少了一個步驟。人生也像一座園地,須要耕耘、除草、施肥,生命中的風風雨雨就是不停地在給予人生這些農作活動,網路流傳一頭驢子掉進枯井的故事,末了,驢子抖動掉本欲將牠活埋的泥土,不斷地墊高下,牠脚一蹬,就跳出困境,我們嚐遍冷暖滋味,就將它們化成養份,來茁壯成長。兒子離去後,有一句長輩安慰的話語最能令我安心!他說:我們每個人來到這世界都有義務,讓它在你離開時,比你來時要好些。他說「秉璋作到了」從此成為世間的一個美好,成為我餘生大願。註1:衛福部器官捐贈中心,舉辦的家屬關懷活動,常有受贈者感恩分享,說他們會好好注意健康,珍愛生命,帶著捐贈者給予的心……,到處遊山玩水,吃香喝辣。
-
2019-12-3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準備 面對 調適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親人的死亡」。不管是老年的家人久病過世或是年輕的愛子遽然辭世,都是那樣的難以接受。第一篇是一位職能治療師描述祖母過世的前後,而委婉道出當身份轉變成病人家屬時,她有機會向工作時所接觸的病人或家屬道出心中的感傷時:「這次,換他們來治療我的悲傷、治療我的心。直到我不再為了這件事情一秒淚崩,那才是真正的放下了,放下,對我來說,不代表著不記得,或是不想念了,其實是放在內心最深處的懷念。」這道盡了喪親的「準備 面對 調適」,並由此進入醫病之間發揮同理心的美好意境。第二篇是一位母親對她唯一的男兒突然一睡不醒,無法接受這命運的嘲弄,十三年來日日不忘追思,終於走出哀傷的深淵,願以自己的經驗分享如何克服這人生最大的考驗。第三篇是一位多年致力於幫忙喪親者的身心科資深醫師分享許多珍貴的經驗與建議,並說出這句頗富哲理的話:「失去所愛,確實是我們的摯愛用他們的生命為我們上的一堂沉重的人生必修課,卻也是讓我們生命豐富、深刻、透徹的重要一門課。」 「醫病平台」非常感激這三位作者無私地與我們分享這沈重的人生必修課,也誠懇地希望他們的文章可以幫忙我們周遭正為此所苦的朋友。2019年4月29日的晚上,是我這輩子過得最漫長的夜晚,因為4月30日的凌晨,奶奶離開了……現在的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遠在高雄的我們,卻是和奶奶最親的孫子女。模糊的記憶裡,在我幼稚園、國小的時候,住在台北松山機場附近的奶奶,北高航線像是她的計程車,只要孫子孫女有什麼不舒服,包包一背,飛機一搭,立刻下來高雄看我們!除了這個記憶,大概就只剩下每天一通電話的約會,還有過年到奶奶家玩的記憶了!小時候,已經不記得從幾歲開始、幾歲結束,每天晚上,跟奶奶講一通電話就是我的工作,從童言童語到跟奶奶學講台語,或許這就是我們培養感情的開始吧!記憶裡最清楚的就是跟奶奶去動物園、擎天岡,還有她堅持要用手擦地板的潔癖。每次過年去台北,因為大人們忙著去親戚家拜年,年紀還太小的我們,總是賴著阿嬤,這時候就是我們祖孫約會的時間了,跟著台北公車通-奶奶,出去玩就是靠著大眾運輸工具,至於玩得盡不盡興已經都不記得了,只記得那一定要搭的捷運第一節車廂,坐在第一節車廂,感覺就像是自己在開捷運一樣,好興奮好刺激!一直到我上大學,到了長庚大學,遠在冬天冷冷的林口,沒回高雄的假日,奶奶家成了我另一個溫暖的窩。在這四年裡,奶奶的變化好大,從能夠推著老人推車出門,後來只敢在家裡拿著助行器走路,再後來出外都依靠輪椅,最後臥床;從能夠到處吃吃喝喝,後來吃軟食,再後來吃流質,最後依靠鼻胃管進食;從可以跟我吵來吵去的鬥嘴,後來講話越來越吃力,再後來只剩少少的字句,再後來剩下氣音,最後我跟她用握手來溝通。很慶幸在這四年裡,我跟奶奶建立了許多只屬於我們的回憶,像是一起吃鼎泰豐、一起吃勝博殿、一起吃蚵仔麵線、一起去永樂市場、一起去陽明山、一起去復健、一起睡午覺……好多好多,還好有這些,讓我在最後沒有留下遺憾。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次我的堅持,拖著坐輪椅的奶奶出門搭了兩站的捷運,一如往常的捷運第一節車廂,不同的是,這次換我帶她搭,看到她臉上滿足的笑容並說著「好久沒搭捷運了」,我含著淚露出了微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刻的喜悅,也謝謝我當時候的堅持。2019年3月10日,奶奶因為喘而去掛急診,殊不知就這樣待在醫院到最後。為什麼選在我轉換人生跑道的時候?2019年3月25日,我開始了我的職業生涯。在我要去上班前,因為媽媽的一句「不要留下遺憾」,我到台北長庚醫院陪了奶奶一整天,即使她睡覺的時間比醒著的時間多,我還是在她床邊待了一整天,在我離開病房前,奶奶突然醒過來,並且用最大的力氣說了四個字「工作加油」,誰知道這就是她跟我說的最後一句話了。就在3月26日,爸爸把奶奶轉院到高雄長庚,因為他在高雄長庚服務,這樣可以就近照顧。轉院到高雄後,我每個週末固定到醫院跟她聊天,幫她運動,雖然她大部份都在睡覺。時間久了,其實我已經開始做心理準備,準備了好久好久,但沒想到,當那一天來臨時,我還是沒準備好。4月29日下午,爸爸在我們家的line群組裡發了這句話「奶奶的狀況變壞了」,但他沒有說清楚的是:「奶奶的血壓今天一直掉,打了升壓劑也都沒有效」,所以家人們一如往常的過著我們的生活,上班、下班、運動、回家。晚上十一點半,就在我準備要睡覺的時候,媽媽的手機響了,是醫院打來的電話,掛掉電話後,我們趕緊開車到醫院。在車上,不知道為什麼,我有一個感覺「就是今天」,我的淚水忍不住潰堤了。到了醫院,我不想讓奶奶看到我擔心的表情,我忍住淚水,握著她的手,摸摸她的耳朵,我知道她一定會感受到,因為這是只屬於我們兩個的暗號。我和爸爸都是醫療工作者,他是一名醫師,而我是一名職能治療師,我們都知道時間到了,為了讓奶奶最後這一哩路不要再受苦,我們遵照奶奶的意思,不急救,因為她早在某一次住院時就已經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了。晚上十二點半,爸爸以醫師的身份將升壓劑的醫囑拿掉,而後我們都是以家屬的身份陪在奶奶身邊,直到她嚥下最後一口氣。這個過程好煎熬,雖然時間不長,但我覺得時間過得好慢好慢……正當奶奶的心跳下降到低於50下時,爸爸告訴我:「手機拿出來,我們來對時。」我用手擦擦眼淚,拿起放在口袋裡的手機,將螢幕保護程式關掉,放在床上,隨時準備好看時間,最後,爸爸以醫師的身份宣告奶奶的死亡時間。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理解這樣的感覺?這是一個無法用文字來形容的感覺!我只能說,真的很煎熬!一方面得堅守崗位,一方面是自己的親人!心理的感受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這時候,我已經二十個小時沒有睡了……從早上出門上班到隔天凌晨。等到醫院的手續都辦理好,回家休息,進家門看看牆上的時鐘,已經是凌晨四點了!就這樣,我們開始著手辦理後事。因為是初到職場的新鮮人,只有勞基法的喪假可以請,所以除了法會之外的時間,我仍舊一如往常的上班……頭一兩週真的好難受,在復健科工作,看到一台和奶奶一樣的輪椅,就足以讓我流下眼淚,當有人問起「那天怎麼請假」,也能讓我一秒淚水潰堤,但這些我都忍下來了,為什麼呢?不是我真的沒事、真的不難過,而是一個工作態度、一份堅持,我不希望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個案們,也不希望自己一直陷在傷心難過的氣氛中,於是,我選擇用說故事的方式來療傷。當每位個案問起,我就說給他們聽,慢慢的說,而接觸到的大多都是有點年紀的爺爺奶奶們,這次,換他們來治療我的悲傷、治療我的心。直到我不再為了這件事情一秒淚崩,那才是真正的放下了,放下,對我來說,不代表著不記得,或是不想念了,其實是放在內心最深處的懷念。
-
2019-12-29 養生.家庭婚姻
語言治療嚴重缺乏 基隆成最北的偏鄉
我國語言治療師嚴重缺乏且分布不均,據衛福部統計,截至去年底為止,全國有993位語言治療師,每十萬人口僅有4.2位語言治療師可照顧國人,但每年通報發展遲緩的孩子約二萬多人,經評估約有六成須介入早療,多數需要語言刺激,而基隆的民眾看似享有北台灣醫療資源,但在語治資源爭奪戰上,幾乎是弱勢中的弱勢。以語言治療師登記執業的縣市來看,台中市最多有202名語言治療師,新北市居次有157位、台北市139位、高雄市112位,其餘縣市的語治師人數統統跌破百人,以離島資源最少,連江縣0位、金門澎湖各自僅有3位,本島以嘉義縣、台東縣最慘僅有6位,基隆居次僅有9位。基隆市議員王醒之表示,基隆雖位處北台灣,但可以說是「最北的偏鄉」,醫療資源看似可與雙北市共享,但隔著22公里的高速公路,對於照顧發展遲緩孩子的家庭來說,是非常龐大的負擔,但也因為看似可以與雙北共享醫療資源,基隆的醫療資源能量竟持續被弱化。王醒之說,衛福部所屬的部立基隆醫院,也是基隆第一家聯合評估中心,今年竟然連一位兒童語言治療師都沒有,若在部立基隆醫院完成聯合評估的孩子,要開始進行早療時,治療計畫就會變得支離破碎,物理、職能治療可以在部立基隆醫院,語言治療就得讓家長自己想辦法。王醒之說,部立基隆醫院提出的薪資待遇不如基隆其他的醫院,即使有些語言治療師有心待在基隆,也待不了多久就離開,特別是隔一條高速公路,到了台北市就有雙倍以上的薪資,成了留不住語治師的最主要原因。部立基隆醫院拋下原本在院內接受語言治療的孩子,相對排擠正在基隆長庚醫院的收治人數,所有人都擠進長庚,讓原本在基隆長庚接受語言治療的舊生,被迫停課,要到外縣市擠語言治療,王醒之說,這是一環扣著一環。王醒之表示,基隆市需要早療的孩子106年度有126位,107年提升至260位,成長幅度之大;但無論是衛福部或是基隆市政府皆冷處理,凸顯政府對於兒童的照顧,並沒有任何的著力,甚至可以說「完全無心照顧」。一位住在基隆的家長提到往返基隆台北就診的過程,她感嘆地說,孩子生病了但社會似乎不容許孩子不正常,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時,孩子因為聽不懂大人的指令,加上在陌生的環境中沒了安全感,孩子一陣哭鬧,馬上換來乘客的白眼,甚至還有人說「管好妳的孩子」。她好幾次為此提早下車,家中經濟狀況不是太好也不敢搭計程車,走到醫院已經遲到好幾分鐘,而珍貴的半小時語言治療課程就這樣沒了,這位家長再次提到這件事,眼眶又不小心泛紅,渴望哪一天基隆市民也能有就近就醫的權利。王醒之表示,一般家長帶著正常的孩子外出,都已經是飽受社會的壓力,包含正義魔人會指責,家長不得在外幫孩子包尿布,即使孩子尿急拿杯子應急,也被說是有礙觀瞻,更何況是這群帶著發展遲緩的家長,好多家長都反應壓力大到曾想過一走了之。王醒之表示,希望能爭取基隆至少處於及格邊緣的語言治療師,避免家長能夠到處奔波。對此,部立基隆醫院院長林慶豐表示,目前已經聘雇到一位可以提供每周兩天診次的語言治療師,但強調語言治療師缺乏是全台的議題,若僅針對語言治療師加薪,其他科別的醫師、治療師、護理師也會喊著加薪,院方恐無法支應,強調目前語言治療的量能已經足夠。基隆市衛生局長吳澤誠表示,部立基隆醫院語言治療師不足的問題,市府已開始關注,若部立基隆醫院能聘雇到基本的語言治療師就能達到供需平衡,但是為了防堵部立基隆醫院再次出現缺人的情況,目前也已研擬市立基隆醫院是否能協助聘雇語言治療師,即使市立基隆醫院並非是聯合評估中心;另,同步會組成早療的巡迴小組,輔導有需要的家長,教育他們能在家提供孩子基本的支持性訓練,也讓家庭在早療這一塊也能扮演一定的角色。
-
2019-12-22 失智.大腦健康
認知訓練/坐下來就能玩 專家推薦 4款不花錢桌遊
桌遊一定要花錢買整套遊戲回來嗎?專家告訴你,只要一群人圍在一起,就可以創造出許多有趣又能訓練反應的遊戲,以下提供四款不花錢的遊戲,經專家認證能預防失智、提升認知能力喔。遊戲1訓練反應速度挑選需要快速反應的遊戲,與親友玩更有趣。● 方法一(視覺+聽覺反應):玩撲克牌心臟病,一組人輪流翻牌並依序唸數字1至13,當唸到的數字和所翻出牌一樣時,需用手拍壓翻出的牌,最後拍的人需把紙牌全數拿回,結束時計算誰手中的紙牌最少為贏家。● 方法二(聽覺):數人圍坐,依照順時針方向輪流唸數字,只要唸到有包含「3」(可自訂)時就要用拍手取代,例如念到3、13、23、30、31、32等,只能拍手不能唸出數字,出錯最少的人為贏家。【專家叮嚀】● 反應速度會隨年齡增加而明顯變慢,但可藉由訓練而強化。本招式屬「執行速度」訓練,可以提升注意力及反應速度,也可提增視覺搜尋技巧或聽覺反應能力。● 美國ACTIVE研究追蹤2802位認知正常的長者長達十年,分三組分別進行不同類型之認知訓練,每組在五至六周內進行約十次,每次一小時,另有一組為沒有接受訓練之對照組。反應速度組訓練結束時,相較其他組,執行速度表現進步87%,且兩年後其訓練成果仍然具有中度效益,十年後具有低度效益。研究者估算短短十次認知訓練,大約可預存七年的腦力對抗老化之認知衰退,實在太有效益了!遊戲2他╱她是誰大家常有類似尷尬經驗,「我應該認識他,但想不起名字!」或「剛介紹完姓名,馬上就忘記了!」破除這些尷尬是需要練習的。● 招式一:整理舊照片,愈多人的照片愈好,辨認照片中的人是否認識,說出他們的姓名,並說說看跟那個人之間的故事。● 招式二:下載手機「人臉與姓名配對」遊戲,或將網路、雜誌上人臉(不認識的名人)照片剪下,試著記下人臉和姓名。【專家叮嚀】2013年加拿大文獻顯示,輕度失智者透過下列策略練習,可由原本只能記住22%,訓練後進步至98%,且可成功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人臉記憶。● 無錯誤學習:說出的答案都要正確(給提示,逐漸減少提示)。● 意義化記憶法:周杰倫/周圍很多傑出的人、郭錚帆/鍋子正在蒸飯。● 圖像化記憶:連結人臉的特徵(鼻子很高的高先生)。● 朗讀背誦記憶法:反覆唸出可加強記憶。遊戲3摺紙準備幾張色紙與摺紙教學書籍,也可以上網搜尋摺紙範例,從最簡單的開始,隨著手指與腦的連動,漸進挑戰複雜的摺紙創作。教導別人摺紙也是鍛鍊語言表達跟空間思考很好的方式。教別人時,盡量使用具體的字眼,例如「將右下角的尖角,往上方的邊對齊」」;而不要籠統描述「這裡摺過來,打開。」【專家叮嚀】● 活動不僅練習到手眼協調及執行功能,也練習到空間概念及抽象思考。這兩項能力的退化常被認為是認知障礙的前兆之一。● 2013年的英國研究邀請了24位成年人,請他們折一朵花,並要求他們在進行折紙活動時大聲說出思考的過程。發現在過程中,如果使用「將底部折向上方邊緣」、「把右邊部分折成一半」等明確指出目標處跟動作內容的描述,摺紙的成功率較高。如果使用「這裡摺過來」、「這樣摺」等籠統的描述,摺紙的成功率較低。顯示明確的方位思考流程,有助整體空間概念的建構認知。遊戲4快速詞語聯想小時候常玩的詞語接龍就是一個快速聯想的遊戲,除了接龍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的玩法。快速詞語聯想,強化語言的流暢度,不僅好玩,也是訓練腦力的好方法。● 語音聯想:選一個讀音,在一分鐘之內,講出以此讀音開頭的語詞,愈多愈好不重複。● 語義聯想:在一分鐘之內講出動物的名稱,愈多愈好,不能重複。也可講其他主題,例如水果、城市等。【專家叮嚀】● 2010年美國研究:腦部核磁共振研究顯示,做快速詞語聯想時左腦有較多激活;反之,一般說話時右腦用得較多。● 2014年美國研究:追蹤239位修女,檢視語義聯想詞語流暢度跟失智症的關係。結果顯示,語義詞語流暢度較佳者,可降低記憶障礙率22至29%及降低失智機率35至40%。諮詢/毛慧芬教授、鄭又升職能治療師《這樣動不失智》購買資訊特價220元劃撥帳號購書:19920764戶名: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請填妥書名、姓名、電話、地址、訂量洽詢專線:02-8692-5588轉2698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19-12-22 失智.大腦健康
認知訓練/怕受挫 怕沒面子...長者拒玩桌遊 4招讓他破冰
「沒興趣啦!」「太複雜,我不會玩啦!」這是長輩看到桌遊,第一時間常出現的反應。該怎麼讓長輩願意跨出第一步,樂齡桌遊達人有妙招,從遊戲前的說明、玩伴的選擇、遊戲中的調整,都有訣竅。1.初入門 別玩純動腦遊戲愛迪樂治療所執行長、職能治療師鍾孟修說,很多長輩覺得自己是大人了,為什麼要玩這些幼稚的遊戲?加上東亞傳統文化影響,台灣家庭比較少有周末家庭活動,許多長輩看到遊戲真的是興趣缺缺。「為什麼要玩?」鍾孟修說,針對這個最常被問到的問題,要解答這一點,邀請者得先知道,長輩為什麼不想玩。鍾孟修分析,長輩不想動腦,最主要的原因是「覺得自己不聰明了」,擔心會掃興或沒面子,如果覺得遊戲可能令自己受挫,又看似無聊、沒有目的,自然興趣缺缺。鍾孟修建議,如果長輩有上述排斥心理,建議先跳過純動腦遊戲,從結合團體、身體活動的遊戲,長輩可能更容易接受。例如邊運動邊回答問題、邊走路邊數數、邊騎車邊唱歌,結合懷舊元素的母語手指謠、唱謠也很受歡迎,如果年輕人不擅長講母語,讓長輩來擔任教學者,長輩的成就感和樂趣更加倍。2.陪孫玩 增加共遊樂趣目前市售桌遊大多針對兒童或年輕人設計,長者易有距離感。鍾孟修建議,可以用「陪我玩」或「陪小孩玩」的方式邀請長輩,並介紹遊戲目的可以強健腦力、預防失智、創造美好回憶,通常可以提高玩起來的機會。如果想辦法遊說、玩給他看,長輩還是不想玩,也不用勉強彼此。哪些類型的桌遊適合祖孫同樂?鍾孟修說,派對型桌遊、玩具型桌遊、配對型桌遊,是三種最單純的桌遊類型,可以從這些開始。派對型桌遊只有一個規則,非常簡單,例如企鵝掉下來就輸了,最快的就贏了;玩具型的桌遊有很吸引人的道具,例如動物平衡船;配對型的桌遊像是七巧板、快手疊杯,只要排出一模一樣的圖形結構,就算成功達成任務。3.別太拚 讓他覺得被考試早在十年前,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就率先設計輕度失智者也可以玩的樂齡桌遊,他根據長期陪伴長者的經驗,不斷改良遊戲內容,現在已經推出第二版「這樣玩不失智」桌遊。陳俊佑說,長者一旦真的想玩遊戲,其實會很在乎輸贏和排名,想要一玩再玩、扳回一城,遊戲創造競爭的同時,也要適度平衡這種拚輸贏的壓力,所以桌遊一定要好玩、娛樂、促進代間互動,不能加深代溝或讓長輩覺得被考試。在第二版的「這樣玩不失智」桌遊不需要比速度,遊戲任務除了有翻牌、配對等記憶遊戲,還增加了簡單的動作指令,並且融合人際互動的元素,例如互相搥背、按摩,遊戲內容中融合醫學實證支持能預防失智症的「地中海飲食」營養知識,讓每個玩家在遊戲過程同時學到如何從飲食關照自己的大腦健康。4.分組玩 別讓他感覺受挫鍾孟修表示,現在有一些合作型的桌遊,可以組隊共同對抗某個共同敵人,可以進行任務分配,讓長者負責適合他能力的任務,特別適合全家共玩、祖孫同樂。有些遊戲規則雖然比較複雜,但只要長輩有玩的意願,不一定要按照原本的規則,陪玩者要懂得適切調整,例如把越快越好改成回合輪流制,或是安排兩人一組,有人和長輩分配遊戲任務,不致太受挫,才能得到樂趣、願意下次再玩。「甚至要適度的、不經意地輸,但是別輸得太明顯。」鍾孟修笑說,不過如果是麻將這種長輩玩了一輩子的遊戲,根本不用刻意輸,因為根本就很難贏過他們!認知已退化遊戲練腦不嫌晚認知功能已退化的長輩,現在開始玩認知遊戲也不嫌晚。鍾孟修指出,日本川島隆泰博士針對輕度認知障礙、輕度失智症的長輩,設計了「學習療法」,一周五次、每次30分鐘,執行半年後,發現可以顯著延緩專注力、訊息處理速度的退化。學習療法的內容其實很簡單,主要是抄寫日文五十音和詩詞、朗讀詩詞經書、練習簡單計算題。芬蘭2018年發表老人醫學研究計畫成果,利用綜合型介入,讓有認知障礙的60到77歲長輩,每周從事一小時有氧和肌力運動、搭配地中海飲食、三高管理、電腦遊戲的認知訓練,認知訓練一周只有三到五次,每次15分鐘而已,也有延緩認知退化的效果。鍾孟修說,玩遊戲就是要開心,不要給長輩一定得玩多久、一周要玩幾次的壓力,只要利用周末或晚上時間陪伴長輩的時間,偶爾玩一玩,長期下來有預防退化的好處。「這樣玩不失智」桌遊送給你寫下你和家人玩桌遊的經驗,並拍下闔家同樂的照片,文章獲選者,贈送「這樣玩不失智」桌遊一組。文稿將刊登在元氣周報。字數:300字照片:請提供jpg檔,700K以上截稿日期:109年1月8日電子郵件投稿:lohas@udngroup.com.tw書面投稿:22161新北市汐止區大同路一段369號4樓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19-12-22 失智.大腦健康
認知訓練/防失智抗憂鬱 遊戲讓腦袋更靈光
明年的農曆年來得特別早,春節是與長輩長時間相處的時光,你都如何度過?害怕出遊人擠人,在家看電視看到悶,還有一個更好的選擇-----玩桌遊。桌遊不只是年輕人動腦找刺激的專利,曾有研究指出,玩桌遊的老人可減緩認知上的衰退,憂鬱現象也較少。有許多適合祖孫同樂的遊戲,最適合在年節相聚的時光凝聚感情、激發腦力,今年,就用歡樂的遊戲聲贏過鄰居的麻將聲吧!玩玩遊戲,可以常保赤子之心,不過越來越多研究顯示,玩遊戲有助於保持的還有注意力、反應速度,可延緩腦力退化。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東西方國家都開始研究遊戲活動的健康效益,看到亮眼成果,台灣也跟上這股風潮,各類遊戲小道具,正逐漸成為社區據點隨處可見的樂齡標準配備。每周一次桌遊 降低失智風險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中心社工主任陳俊佑指出,2013年法國有大型老人世代研究,追蹤3675位健康長者20年,結果發現,相較於不玩桌遊組,每周至少玩一次桌遊、棋類、牌類等遊戲的玩桌遊組,20年後認知測驗表現較佳、罹患憂鬱症機率較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降低15%。另有美國研究追蹤469位平均75歲的健康老人,五年後有124位失智,研究分析這些長者的11項身體活動及六項腦力休閒活動,結果發現每增加一定頻率的腦力活動,失智症風險可降低7%,其中閱讀、玩桌遊、彈奏樂器、跳舞,這幾樣活動與降低失智症風險顯著有關。麻將增進記憶 還能舒緩憂鬱麻將的活動特性需要高度的複雜注意力、執行功能、學習和記憶力,同時還要有中度以上的社交認知、知覺與動作、語言表達能力。2006年中國大陸重慶的研究,分析5437位55歲以上社區健康長者,結果發現打比較多麻將的,失智症風險較低。2014年香港研究將110位長者分為麻將組、太極組、對照組,結果發現麻將和太極都可以延緩認知衰退,其中麻將組對於數字的短期記憶、快速聯想的流暢度,效益更佳,還有舒緩憂鬱症狀的短期效果。動手、動口、動腦 桌遊三核心愛迪樂治療所執行長、職能治療師鍾孟修表示,「動手、動口、動腦」是桌遊的三個核心元素,雖然手只占身體體積的一小部分,但在腦部,掌管手指精細動作的區域與身體比例正好相反,是非常大一塊腦區;而動口和動腦,則牽涉到語言區、記憶區、高階認知區的整合。因此兼具這三個核心元素的遊戲,例如麻將及某些桌遊,都是對腦部很好的刺激。至於圍棋、象棋、西洋棋,進行過程通常偏向安靜,比較缺乏動口這一塊,不過也無傷大雅,因為這些棋類本身就已經很難了。以圍棋為例,鍾孟修說,遊戲過程需要大量運用前饋認知去預測對方行為,還要運用後設認知去修正自己動作的結果,屬於高階認知活動,即便沒有動口,大腦也夠忙了。至於像疊疊樂這類結果比較隨機的遊戲,或是拼圖偏向視覺整合與耐性,在訓練腦部的元素上就會比較少一點。遊戲加體操 發展出「體智活動」除了桌遊,上述研究發現跳舞、玩樂器、打拳也有延緩失智的效果,其實在日本和芬蘭這樣的樂齡大國,已經發展出很多既像遊戲又像體操的有趣活動,對於維持腦力的效果也得到實證支持。鍾孟修指出,在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有位長期致力於失智症的老年學學者島田裕之,發展了一套將認知和身體訓練結合的「Cognicise」運動,可翻譯為「體智活動」。體智活動玩法相當多元。例如參與者在過程中一起數數,搭配認知指令要求,執行相關的任務挑戰,例如數到3的倍數就拍手、每做一個動作就做加7或減7的計算、輪到自己時說出一種動物等等。鍾孟修指出,2015年島田所發表的研究雖然收案人數不多,結果顯示每周一次90分鐘運動訓練(包括15分鐘體智活動),大約40周後可以看到注意力和訊息處理速度有顯著進步,高階功能如記憶力、執行功能、問題解決能力也有零星的顯著改善。鍾孟修說,所以即便是散步,兩個人一起散步更好,因為有伴就會聊天,身體活動之餘,還多了社交互動,具備動口和動腦的元素,比一個人散步更加分。小提醒玩到下不了桌 折損健康效益陳俊佑表示,他在巴賽隆納的公園裡,看過有長者下棋下到天黑、下雨都不走;在台灣也認識有些長者朋友熱衷打牌,可以專程跨縣市搭車去找牌搭子,從中午開始打24圈直到半夜,中間幾乎都不起來,因為贏的捨不得走,輸的不甘心走。陳俊佑提醒,如果玩到憋尿、不吃不喝、不睡覺這種程度,抵銷遊戲本身的健康效益就太可惜了,建議長者動腦之餘,也別忘搭配身體活動。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19-12-21 橘世代.健康橘
運動防失智,你做對了嗎?
坊間預防失智的相關產品讓人眼花撩亂,職能治療師鄭又升提供免砸錢且有多項附加好處的預防方法,就是運動。運動可以促進大腦的神經連結,從事6到12個月的有氧運動的中老年人,在進行認知活動的時候,神經的連結比較強。有研究顯示,從事1年的有氧活動後,「海馬迴」容量變得比較大。海馬迴位於耳內,掌管記憶以及空間定位。在阿茲海默症當中,海馬迴首先會受到影響,運動可讓老人的海馬迴容量變大,空間記憶也變得比較好。太極拳 改善焦慮減壓但要做什麼樣的運動比較有效呢?運動可分為有氧、肌力以及伸展。有氧運動對於預防失智效果的研究與文獻雖較多,但不必為了預防失智只做有氧運動,可適當結合肌力、伸展,因為不同的運動,都有其不同的效果。有些運動是同時考驗身體的功能,像是跳舞,還有太極拳,需要較高注意力、記憶力以及認知能力,尤其是太極拳,對改善憂鬱情緒、焦慮、減緩壓力很有幫助,且因動作不會太激烈,很推薦給運動能力較不協調的中老年人。國內的研究也發現,桌球、羽球等運動,對於預防失智的效果是很好的。做運動 永遠不嫌晚究竟要做多少運動,對預防失智才有效呢?多項研究顯示,運動得愈多,對於認知的能力提升效果愈好。每周運動5天,1天運動30分鐘,已算是足夠的黃金準則了。幾歲開始做運動,對於預防失智才有效果呢?有研究顯示,從青少年時期一直到老年的運動量,都跟失智預防很有關係。簡而言之,做運動永遠不嫌晚,即使85歲以上的老年人,只要每周至少運動4小時,認知功能也一樣會提升。專家建議這樣動1.能結合有氧、肌力、伸展運動最佳。2.每周運動5天,1天運動30分鐘即可。3.中老年最推運動為太極拳。本文摘自《一刻鯨選》,聽更多請下載「一刻鯨選App」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19-12-12 科別.精神.身心
年度關鍵字「與惡」奪冠 醫:思覺失調治療兩成可康復
Google台灣2019年度搜尋排行榜出爐,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奪下Google快速竄升關鍵字總榜冠軍。劇中演員林哲熹更因為深刻的扮演思覺失調症患者,讓大眾更加認識這個疾病。然而許多人對於這個疾病會反覆發病,認為「就是沒有救了」,但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透過治療病情可獲得控制,且近兩成病患可康復。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葉啟斌表示,思覺失調症通常好發於二十幾歲的青年人,通常和體質遺傳,以及受到壓力、挫折等環境誘發有關。症狀包括妄想、幻聽等正性症狀和沒有動機、注意力不集中、情感沒有反應等負性症狀。若是沒有接受治療,腦部的退化會越來越嚴重,而接受治療有10%至20%的病患可康復。葉啟斌表示,過去第一代藥物以多巴胺阻斷劑為主,針對正性症狀進行治療,使患者鎮靜,但也會產生肌肉僵硬、目光呆滯、憂鬱以及類帕金森症等副作用。第二代藥物除了多巴胺阻斷外也活化血清素,使病患心情愉悅、提升動機,不僅治療正性症狀也改善負性症狀。另外,現在也有長效針劑,每月或三個月打一針,可避免病患病識感不足而忘記用藥、或是不想用藥的狀況,以穩定病情。葉啟斌表示,藥物可控制六成的病情,三至四成仍需搭配團體、復健治療。八里療養院職能治療科主任張自強則表示,思覺失調患者在急性期透過藥物治療後,會逐漸進入慢性緩和期,通常會視病患狀況給予回歸日常生活的職能訓練。但他也強調,後續仍需要定期回診和服藥,才不會又回到急性期。
-
2019-12-06 養生.聰明飲食
比馬鈴薯營養美味 台灣這款常見主食成美國人新寵
以往只有在佳節才會出現的地瓜(sweet potato)近幾年獲得美國消費者青睞,被認為是比一般馬鈴薯更營養且美味的新選擇。食品業者現在加速這股新趨勢,將地瓜添加到各種產品。穀片品牌家樂氏(Kelloggs)把地瓜加入鬆餅;綠巨人(Green Giant)推出含有地瓜的麵食;調理食品巨頭「康尼格拉」(Conagra)則將地瓜放進披薩麵團。調查顯示,去年全球含有地瓜的新產品增加27%達2000種以上,比2014年增加兩倍。驅動這股潮流的原因,主要由於地瓜是變色龍食品,稍加變化就可成為不同產品,情況與近幾年流行的白花菜相似。目前有28%餐廳菜單裡可發現地瓜,比四年前增加14%。民眾對地瓜的需求增加,美國農民2017年收成近17萬3000英畝的地瓜,比2012年增加38%。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園藝系教授嚴喬(Craig Yencho)表示,他從未看過任何一種農作物像地瓜這般需求量突增。31歲紐約職能治療師瓦札諾(Rejina Vazzano)表示,她今年一整年幾乎每天都吃地瓜。每周一先煮好地瓜放在冰箱,每天上班前挖一、兩匙帶到辦公室加熱,「吃起來就像是全年都在過感恩節」。煮熟去皮的地瓜,每100公克有17公克的碳水化合物,白馬鈴薯則有20公克。每份地瓜的熱量為76卡,也略低於白馬鈴薯的85卡。在現今人們奉行無麩質飲食並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時代,地瓜具有許多優勢。不像其他碳水化合物如麵包等,地瓜不含麩質。雖然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仍高,但血糖指數卻低於白馬鈴薯,這代表地瓜能更均勻地將糖釋放到血液,協助飽足感維持更久。此外,地瓜富含維他命A和抗氧化劑,如花青素(anthocyan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