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西化、生活習慣等因素,我國中風患者每年新增逾3萬人,中風患者手部精細動作的功能恢復緩慢,長庚醫院機器人復健中心研發「鏡像手復健機器人」,患者只需穿戴著機械手,透過職能治療師協助,能在中風後的復健黃金期內,讓功能更快速恢復。目前該項新技術也已發表在2020年5月的國際期刊「可視化實驗研究(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
52歲簡小姐中風半邊癱瘓,左手臂無力、肩膀抬不高、手指頭無法完全打開,生活中很多事情只能靠右手操作或需要別人幫忙,左手幾乎沒有功能,需要長期復健,讓她一度相當沮喪。
長庚醫院協助她使用鏡像手復健機器人,靠著機器手幫助,簡小姐能夠開始自己用左手抓放物品,這是平常比較難做到的動作。每天一次的療程搭配職能治療持續一個月後,簡小姐自覺左手進步很多,肩膀力氣變得比較大也比較能抬高,手指頭可以完全打開而且比較靈活,甚至可以獨立使用左手拿放東西,不再那麼費力。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部長裴育晟表示,中風後患者五年內再度中風機率高達7成,而中風復健黃金期為半年到一年內,若能把握復健黃金期,對於未來的恢復幫助極大,原本無抓握能力、無法復健的患者,在機械手協助下,都能做出抓握物品的動作,讓病人覺得更能控制自己的手指,而且手指不再感到那麼緊繃,能再開始後續更多復健動作。
桃園長庚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謝佳汝表示,機器人導入復健,並非單純把設備放到治療場域給病人操作就可以,職能治療師必須依照臨床經驗,針對病人的復原狀態安排治療內容,制定適合病人的個人化訓練任務,才能有效幫助病人治療,包含要病人抓取的物品、形狀、位置及配重,以及需給與病人的協助及指令。
該機器人不只能應用在中風病人,還可以協助脊椎損傷、脊髓炎等神經疾病所造成的手功能受損。裴育晟主任說,為進一步制訂出更有效的訓練方案,長庚醫院也展開隨機對照試驗,期盼未來能為病人發展出更有效的療法。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