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行可降三高、減低心血管疾病發生、增加骨密度● 穩健走路、安全跑步,穿一雙好鞋很重要
● 鞋墊是提升行走舒適度的關鍵
「步行是人類的最佳良藥」,這是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養生之道。據現代醫學研究,步行可降三高、減低心血管疾病發生、增加骨質密度等。然而,要穩健走路、安全跑步,選擇一雙好鞋相當重要。
如何挑選適合、舒服又安全的鞋子,讓邁出的步伐都能「足」安心?建議可掌握以下7項選好鞋原則。
一、使用時機及情境
每雙鞋都有它適合的使用時機及情境,像跑步可挑選馬拉松鞋、慢跑鞋,行走的人應選擇健走鞋,從事球類運動應穿相應的鞋款,如籃球鞋、足球鞋、網球鞋等。同時要考慮用鞋環境,例如PU跑道、室內地板、自然山野等因素,才能找到適合又能穿的久的鞋款。
二、腳型尺寸會改變
雙腳的尺寸及形狀會有變化的。足部會因老化而足弓塌陷,造成腳變長變寬、足後跟變薄、足部皮膚乾裂等。所以選鞋時,一定要重新量測雙腳大小,並試穿(鞋帶也要綁好)行走5至10分鐘,以確認這雙鞋的舒適度與穩定度。
三、鞋子尺寸聰明量
測量鞋子是否合腳有技巧,先將鞋墊取出,端正坐好後,將腳後跟對準鞋墊後緣踩在鞋墊上,最長的腳趾和鞋墊前緣有一根手指的寬度,就是最適合的尺寸。傍晚時分的雙腳通常比較脹,建議選鞋最好在此刻,試穿時以較大的腳作為選擇的標準。
四、鞋帶或黏扣帶為主
鞋子的保護功能要能真正發揮,就是要牢靠的穿在腳上,建議選擇以鞋帶或黏扣帶固定的鞋款為主,如此才可因應雙足隨時間早晚及姿勢不同所產生變化而配合調整。
五、鞋頭要有寬度、翹度
東方人普遍前足較寬,挑選鞋子時,可選擇鞋頭較圓寬且前足空間足夠的鞋子。此外,選鞋時可以挑選鞋頭前端微微翹起的,這樣可以減少行走時鞋底過度的摩擦及增加吸震的功能,降低跌倒風險。
六、鞋身結構較堅固
挑選鞋子時,最好選擇鞋身結構較堅固穩定的鞋款。鞋子內側要有整片較硬的材質,鞋身不易扭動及後跟堅固的鞋款,如此行走時,這雙鞋才能提供足夠的包覆性及穩定度,也能提高安全性,避免發生「翻船」等扭挫傷的狀況。
七、鞋墊影響走路舒適度
鞋墊是提升行走舒適度的關鍵要素,可分為非醫療型、醫療型與手工訂製型。常見的鞋墊以「非醫療型」為大宗,由使用者自行量測剪裁至合適大小放進鞋內即可使用,但這類鞋墊無法調整足底服貼度,舒適性因人而異。醫療型及手工訂製型的鞋墊,皆需專業人員評估及調整後才可穿著,大多需至醫療院所或醫療器材行才能進行配置,這兩種鞋墊可調整,舒適度和服貼度較佳,但製作時間長且價格較高。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