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5 新聞.杏林.診間
搜尋
耳鼻喉科
共找到
610
筆 文章
-
-
2022-01-05 該看哪科.耳鼻喉
鼻塞睡不好 微創低溫消融術讓他鼻子恢復暢通
1名55歲男性長期受鼻塞所苦,使用藥物治療卻效果不佳,最近甚至連晚上睡覺都睡不好,醫師診斷他罹患慢性肥厚性鼻炎,為他在門診時施行「微創低溫組織消融探針手術」,術後呼吸恢復暢通,讓患者不禁說「從來沒有呼吸這麼順暢過!」長安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恆甫指出,鼻塞的成因有很多,像是過敏、鼻竇炎、長期使用鼻噴劑、慢性鼻炎、鼻中膈彎曲、鼻甲肥厚、腫瘤等,其中因下鼻甲肥厚而造成的鼻塞稱為肥厚性鼻炎。診斷時除了目視檢查,還可以搭配過敏原測試、鼻咽內視鏡檢查及鼻阻力檢查來判斷成因和嚴重程度。他說,慢性肥厚性鼻炎對藥物反應通常沒有過敏性鼻炎這麼好,如果藥物控制不好,建議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此次病患使用的微創低溫組織消融探針手術是利用電腦控制溫度,將低溫探針深入下鼻甲肥厚組織破壞,來達到縮小下鼻甲體積與保留黏膜的功能。優點是傷口小、手術時間短、恢復快;相較於傳統手術,鼻黏膜可以完整保留,減少空鼻症等副作用的產生。林恆甫提醒,肥厚性鼻炎若置之不理,導至增生越來越大,鼻塞會更嚴重、呼吸不順,甚至會影響睡眠品質、注意力無法集中。因此,若鼻塞已嚴重影響生活和睡眠,建議盡快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診斷治療。
-
2022-01-0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沒有醫師協助,我的人生或許就終止於57歲那年 感恩改變了我人生的醫師!
【編者按】繼上週邀請醫師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題,本週邀請社會大眾以「教我人生的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一位病人家屬分享這位醫師教會病人與家人以正確樂觀的態度面對疾病,而提升全家人的生活品質。一位病人回顧過去的一場大病,因為醫師給他難忘的人生諍言,而在康復之後與心愛的家人注重養身保健,並遨遊四海,深覺此生無悔無憾。一位又是醫師家屬又是病人的作家以其豐富的人生經驗說出「好醫師並不是知識最好,也不是技術最好,而是醫病關係做得好,獲得病人的信賴,能關心病人,體會病人的感受」。我們期待這類醫病雙方分享的人生經驗,使醫師更重視做對病人身心有益的事,而病人也更珍惜因為生病而學到的人生經驗。「時光任苒,歲月如梭」,常是過往常用的形容詞。自己竟不知不覺的進入了古稀之年,回首過去,才真正意會到那如梭的歲月,己無影無踪的消失在回憶之中。我的人生順遂中,也有波折。過了中年,在台北大街的巷道,遭遇歹徒持刀搶劫,乃全家移民赴美,待孩子上了大學,水土不服的我們,又返回台灣,孩子的人生因此改變。如今的退休生活,平淡的鄉居中,健康及回憶竟成為生活的重心。回顧過去的人生,感到自己非常的幸運,如果沒有幾位醫師的協助幫忙,我的人生或將終止於十八年前,所罹患的聽神經瘤。沒想到返台不久的我,在毫無症狀下,遇到三位醫師貴人。第一位C醫師是耳鼻喉科醫師,也是我的表弟。我初次去看診,其實是陪內人前去檢驗聽力障碍,我只因聽電話左耳及右耳的聲音不同,順便看診而己。沒想到在表弟鍥而不捨之下,竟在我預定赴美探視孩子的前一天,檢查出在腦部的左側聽神經長了約3.5公分的腫瘤,因腫瘤頗大,再來可能會侵犯到中樞神經。表弟醫師知道我們己訂的赴美行程在即,幫我準備了醫師的診斷報告及MRI的片子,讓我在美,可以尋求「第二意見」。我們二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依既定行程,搭上華航的班機飛往洛杉磯,在機上十幾個小時的飛行中,我已經無心如往昔觀賞窗外的美景,只想著我能不能再搭飛機回台?行前,約略告知一位在洛杉磯的晚輩,我們想去暫住她家幾天,再轉機去芝加哥。冥冥中,上天似有安排,我遇見此後扭轉我的人生的醫師!到洛杉磯之後,我的晚輩親友(後以J醫師稱之)是UCLA的神經內科醫師,她看了我由台北帶去的診斷書及MRI影像後,立即告訴內人:她在醫院的team包括她及耳鼻科、神經外科計三位醫師,上週才為一位同樣患者,成功的施行手術。內人一聽有手術成功的先例,顧不得我在美國己經沒有保險了,立即安排我在UCLA醫學中心就診。想到龐大的醫療費用,本想等等再返台醫治。然台北當時又是Sars病毒蔓延,如同現在的Covid-19病毒,報載:台北的醫院手術室,都暫時關閉,人心惶惶。當下六神無主的我,最後,我聽從了第三位貴人醫師,由美返台的神經内科醫師兼教授的朋友建議,我留在UCLA醫學中心就診,J醫師安排了我和她的team的神經外科及耳鼻喉科二位醫師初診。 見到二位主刀醫師,他們的親切,也因有J醫師全程陪伴,適時翻譯,讓我及內人對手術充滿信心。二位醫師的門診共花了約2個小時,見識了美國醫院如飯店的美好印象,我的手術的日期就訂在門診的二個月之後,我們即飛往芝加哥女兒處待診。為了舒緩緊張的情緒,內人常陪著我到女兒家居附近的林肯公園、密西根湖邊、芝加哥美術館漫步,在公園內觀賞美麗的鬱金香,也飽覽了芝加哥一年中最艷麗的美景,全家四人更遠赴密西根州的荷蘭村,觀賞那美不勝收的鬱金香花田並花了四天,開車沿密西根湖繞了一圈。當時想:一生如果因此而逝去,我也應無所遺憾,只是孩子尚未成家立業,內人也將無法承受這一打擊,外表常掩飾不了內心的煎熬。二個月後,手術當天,上午八點,我健步如飛的走進手術室,醒來時,天眩地轉,一直語無倫次,用國語夢囈似的說:謝謝。據說驚動了在旁的美國護理人員,幸賴J醫師及時進入手術房才解危。我的手術是成功的,惜因腫瘤很大,事後主刀的猶太籍醫師告知:因腫瘤與聽神經纏在一起,必需將腫瘤與聽神經一併割除。聽神經無法保留,我原以為一耳失聰無所謂,沒想到這竟然讓我嚐到生不如死的滋味。事先毫不知悉,聽神經的主要功能,除聽覺外,還主司人的平衡。手術後,天眩地轉之外,身體完全在失衡狀態。人除了意識沒有錯亂外,生活包括穿衣、上洗手間都無法自理,也無法站立,遑論走路。當時,我自忖:糟糕,我往後的人生就要如此癱瘓一輩子嗎?手術後,J醫師讓我住在她位醫院不遠的家。出院回家的路上,坐上J醫師開的車,我的暈眩幾乎無法睜開我的眼睛。回到J醫師的家,幸賴當時讀復健系的兒子,用腰帶將我提上3樓的家,此時覺得真是「生不如死」,其實真正的挑戰與磨練才要開始。接著,J醫師不准我成天躺在床上,她說:失去聽神經而失去的平衡功能,必須要靠訓練,每天走路,讓大腦來取代原來聽神經的功能。由於我連站立都有困難,求J醫師幫我買一個輪椅,立即被她以「no way」而被否決了,J醫師說平衡的復原是有時間性的,我復原的黃金時間即是手術後,馬上要開始做復建的工作。她告知她有一位病人因家境好,術後使用輪椅代步,結果10年後仍然無法站起來走路。J醫師每天辛苦的醫務工作下班回來後,就看著我的學習進度,當我可以走一步時,她鼓勵我走二步看看。有時在她工作勞累之餘,傍晚還帶我去Santa Monica海邊公園草地,帶著助行器,要我在草地上學走路,看夕陽,觀海景,或開車帶我到Westwood的購物中心學習走路,甚至週末帶我去洛杉磯的花市去學習走路及學走電動扶梯,我是喜歡賞花,但彼時走路已覺得相當吃力,因此已沒有興緻賞花、看海景了。但是今日回想,如不是J醫師,我是不會到UCLA醫學中心開刀治療的,也不可能恢復到今天能如常生活的我,我可以確知,做為一位醫師,J醫師對我這病人的長輩,應也有一份難以釋懷的心理負擔吧!J醫師真是我重生改變人生的恩人。這位J醫師在我移民在南加州期間,因彼此住家離得很近。她是我見到難得的女醫師,念完台灣高二隨家赴美,不及二年即入當地大學讀生物,大學畢業後入耶魯大學醫學院就讀,而後至UCLA醫學中心做神經內科醫師,同時擔任教職,是我曾認識的人中最優秀的晚輩。我在美國七年中,我的第一次越過美國邊界到墨西哥的美麗海岸聽濤、去洛杉磯迪士尼音樂廳、好萊塢碗及加州理工學院聽音樂會、到有名的J. Paul Getty博物館、洛城美術館、Huntington花園賞花、名畫,她且告訴喜歡旅遊、攝影及藝術的我,我一定要去歐洲旅遊……都是她引領及啓蒙我的,我雖被J醫師暱稱為林叔叔,卻實在是誑稱為她的長輩,從她那兒我學到很多什麼叫「生活的藝術」。J醫師曾給我一直讓我迄今時時反思的人生諍言:她說看了許多臨終的病人,幾乎沒有人為少做工作而遺憾,反而為沒能和心愛的家人常相聚或沒能完成自己心中想做的事而後悔。我手術那年是57歲,手術之後,家人的鼓舞及上天給予的求生意志力,迄今的十幾年間,我有機會帶著相機,遨遊紐西蘭、歐洲大陸、日本、美國及中國等地,真沒想到因J醫師的啓發,在病後我竟然擁用此生最值得回味的美好時光,如今的我,是此生無憾無悔。沒有她及另二位醫師,我的人生或許就終止於57歲那年……在此要默默感恩於改變了我的人生的醫師。
-
2021-12-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影響我的人生的病人故事 尋找病人心底深處的柔軟點
【編者按】本週是醫病平台首度邀請三位老、中、輕三代的醫師朋友,以他們行醫生涯中對病人的記憶寫出「一位或一群教我人生的病人」,同時在邀稿的信也表示,他們一定早就有這種病人在他們腦海裡,因此兩個週末之內就交稿是有可能的。想不到這三位醫師朋友都在兩三天內回信接受挑戰,並且也都如期交稿。因為這種正向的回應,也鼓勵了我們以「教我人生的醫師」為題,邀請到三位病人願意與我們分享他們的經驗,希望不久我們就可以刊登他們的文章。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讓醫病雙方透過這些溫馨互動的真實故事瞭解對方,而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如果她能,而我不能,我應該感到慚愧12月12日,星期天中午,天晴,氣溫大約4℃,但是有風,感覺像是0℃。我沿著平常的路線慢跑大約6英里(將近10公里),陪伴我的是新鮮冷洌的空氣,許多房子歡愉的聖誕節裝飾,以及耳機裡的有聲書。我的慢跑習慣已經有20年之久,但是如果沒有病人的榜樣,我大約也不會成為恆常慢跑的人。小時候,我總是全班50個學生當中跑的最慢的一個。這是一點也沒有誇張或喧染的事實。不是我沒有盡全力,而是真的一顆運動細胞都沒有。這樣吊車尾的體育成績跟著我的整個求學過程。醫學院畢業後,我在與東海大學隔著一條大馬路的台中榮總就職。東大校園幽靜廣闊,我幾度興起慢跑的念頭,但總是跑不到200公尺就氣喘吁吁,折返走路回家。大女兒上高中時,學校規定每個學生都要根據自己的體育嗜好與能力,參與一個運動項目。女兒也跟我一樣,完全沒有體育細胞。沒選上游泳隊或各種球類運動的學生一律放在田徑隊裡。田徑隊每週有三天是慢跑日,沿著鎮裡上坡下坡的路跑4英里。對我這個連半公里都跑不了的人,一口氣跑4英里真是不可思議。於是,我約女兒在一個週末出去慢跑,看看跑4英里是什麼感覺。令人喪氣的是,汗如雨下,心肺也運作到極至,女兒説我只跑了1.5英里。當下,我只好認命,慢跑是跟我無緣了。有一天,一個75歲的黑人婦女因為貧血來看診。她的背脊直挺,身材適中,看起來很健康。她告訴我她每天出門競走或慢跑7英里,風雨無阻,即使下雪天也無例外。她説她過去體重超過300磅(140公斤),她的醫師勸她為了健康一定要減重。就這樣,她十年如一日,75歲的她仍然天天慢跑;她對自己的恆心毅力感到自豪,我也由衷地佩服她堅持不移的意志。我心想,如果75歲的她能天天慢跑,而我卻不能,我應該感到慚愧。這是20年前的事了。恆常運動對健康的助益無庸贅述;我從一開始只能跑1英里到現在可以一口氣跑6英里,身體健康,少有任何病痛。每當我勸告病人運動的益處,我總是引述這個病人的例子,也分享自己親身的體驗。即將滿63歲的我,零處方的健康病史,都要拜這位病人的精神榜樣的激勵。尋找病人心底深處的柔軟點吉米剛剛成為我的病人時,情緒暴躁易怒;每次他來看病,我們的護士、秘書都很緊張,不知道他又要生什麼氣或發什麼牢騷。他因為咽喉疼痛診斷有第二期的舌癌。一開始他到著名的麻州眼耳鼻喉科醫院就診(Mass Eye and Ear Infirmary, MEEI),接受手術治療。主刀的醫師我也認識,是個很有經驗,手術技能很好的醫師。不幸的是,吉米在手術後不僅咽喉疼痛加劇,脖子下巴處也冒出腫大的淋巴結。仔細讀手術報告與病理報告,吉米有可能是這位外科醫師第一個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做手術的病人。不僅舌基部的腫瘤沒有完全切乾淨,在淋巴摘除術(neck dissection)的組織裡,病理科醫師連一顆淋巴結都沒有找到;也就是説外科醫師完全沒有摘除到任何淋巴結。我不知道外科醫師如何跟吉米解釋為什麼他的咽喉疼痛在手術後更加劇烈,但是可以了解吉米盛怒的緣由。每次他來看病,我總是讓他發洩他的怒氣,並且分析他的報怨;合理的、我的醫院應該改善的,我保證一定改善;不合理的,我也照實地宛轉解釋。他之後接受很辛苦、漫長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我常常告訴我的護士及秘書,將我們自己放在吉米的處境裡,原諒、接納他爆發的脾氣。他從一隻憤怒的困獸,終於慢慢的變成馴良的羔羊。在所有的癌症治療當中,頭頸癌的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對病人而言是最艱難的。因為放療的部位影響唾液腺,不僅造成嚴重的口乾症,也會影響牙齒的健康。治療前,病人需要看牙科及口腔外科醫師,把一些蛀壞的牙齒都拔了才能開始治療。放療進入第三、四週過後,口腔黏膜發炎破損,疼痛不堪,需要嗎啡止痛藥,連水都無法下嚥,需要裝個胃管支持營養的需求。這個治療造成體重驟降是必然的結果。治療結束後,病人還要經歷漫長的復健的過程,從新學習如何吞嚥食物。所幸的是,多數頭頸癌的治癒率很高,但是,讀者可以想見,「It takes a village.」,一個大團隊醫護人員合作的照顧,才能治癒疾病、重建病人的生活。台灣常見的鼻咽癌多數與EBV病毒感染有關,其他部位的頭頸癌則與生活習性選擇相關,抽煙喝酒嚼檳榔是頭頸癌的常見危險致病因素。在美國也是如此(嚼檳榔除外),因此,好像是一群自食其果、活該的病人;少數病人甚至有毒品成癮的潛在問題,比較讓醫護人員避之而不及。很多年前,我的一位同事離職時,我自告奮勇地接手他的頭頸癌病人。幾個我們的護士、秘書認為很難纏的病人第一次來看我的診,好心的同事在我要進入診間時,問我,「等一下我來敲門『 拯救』你?」好像我是送入虎口的綿羊。不知道為什麼,我一點也沒有憂懼,我相信只要我用心聆聽,再難纏的病人心底深處都有一個可以交流的柔軟點。就這樣,這些我的同事視為困難的病人成為能信任我,接納醫療建議的好病人。吉米已經十多年都保持癌症緩解(remission),應該是治癒了。他現在熱心助人,成為一個很受醫護人員喜愛的好病人。我雖然因為離職的關係,老早就不是他的醫生了,吉米仍然偶而仍然透過臉書向我問好。照顧知書達理,模範生型的病人,是如沐春風的。照顧像吉米這樣的病人,卻是像牧羊人找回迷途的羔羊,心裡有著滿滿的感動。不管路多遠,我與你同行我的癌症行醫生涯,挫折、失落與悲傷,罄竹難書。我接下來要説的,是個歡喜的結局,也激勵人心的故事。第一次認識育皇,我肚子裡懷著我的第二個女兒。育皇即將出國留學,卻因為膝蓋久痛不癒,想説要在出國前專心把膝蓋的問題治好。沒想到晴天霹靂,他的膝痛原來是因為股骨骨癌癌所致。第一次在病房會診,育皇正處在「無法置信」、「憤怒」的心情歷程,對我愛理不理的。之後,育皇經歷化療、手術、化療。在最辛苦的化療期間,他整夜坐在病床上抱著彎盆,每幾分鐘就嘔吐一次。因為白血球降到極低點,感染發高燒,卻找不到感染源,除了抗生素之外,一個副作用很大的抗黴菌藥也用上去了。當天晚上,接到育皇的太太哽咽不已的電話,「育……皇……直發……抖,連……整個病……床……都在抖……」這是抗黴菌藥惡名昭彰的副作用。諾理,育皇的太太,日夜無休地守在病房作筆記,照顧育皇,堅毅的她,看著育皇無助地劇烈冷颤,終於崩潰,泣不成聲。這對恩愛的年輕夫婦所受的罪,真是很難想像的。幾個月下來,育皇變成我的親生弟弟一般,他的家人也成為我的家人,我不自主的與他們同悲同喜。總算,育皇完成了所有的療程,進入康復與追蹤的過程。三個月後,有一天中午,育皇與諾理來到我的辦公室告訴我壞消息。他的胸部X光有三顆小結節,高度懷疑是骨癌轉移病灶。我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可能?」在這麼辛苦的治療過程後,短短三個月,癌症已經復發轉移。平時很會安慰鼓勵病人的我,什麼話也説不出來,只能默默地陪著他們坐了好一陣子。育皇是我第一個骨癌病人。以其他癌症轉移到肺部為例,治癒的機會是很小的。這是電腦網路前的年代。那天下午我去醫院的圖書館埋首蒐詢骨癌肺轉移的資料。原來,骨癌轉移到肺部的機率高達八成;適當治療,包括手術與化療,仍然有治癒的機會;有個報告詳述有個病人總計做了十四次肺結節摘除術!育皇前後總共做了四次肺部手術,當中穿插了多次化療,總算病情保持緩解了兩年。他決定完成他的留學夢,赴美修習博士學位。我也支持他的決定,認為他能擺脫癌症的陰影,展翅高飛。他在美國求學期間,繼續定期照胸部X光做追蹤。沒想到,兩年後,他的癌症再度在肺部副發。育皇休學回台灣治病。一年後,就又回到學校完成他的博士學位。他的學業成績創下學校的記錄。這樣的成就,我相信很大的原因是他的在死亡關卡幾度折返的癌症經驗,給了他常人無法想像的精神力量。他的指導教授寫了長達七頁的推薦信,希望育皇留校認職。他最後因為父母年邁,決定回台灣教書做研究。我初識育皇時,正懷著我家老二。如今我的小女兒三十三歲了,也剛剛當媽媽了。育皇也桃李滿天下,著作等身。當我感到窮途末路時,常常是病人的精神鼓舞,讓我奮力前行。當然不是每個病人都有像育皇這樣美滿的結局。至少,我想醫師的職責是,不管路多遠,我與你同行,同悲喜。
-
2021-12-26 該看哪科.耳鼻喉
魚刺千萬不要吞!婦脖子痛竟是魚刺刺進甲狀腺
高雄市一名婦人因脖子痛就醫,到醫院看內視鏡遍尋不到原因,直到義大醫院耳鼻喉科醫師以電腦斷層掃描,才找出插在左側甲狀腺的2公分魚刺,因魚刺接近大血管有致死風險,最後開刀摘除已嚴重受損的左側甲狀腺並取出魚刺,目前婦人恢復良好。義大醫院耳鼻喉部耳科主任王建忠表示,婦人因脖子左側紅腫與喉嚨痛到門診就醫,檢查後並沒有桃腺發炎等感冒症狀,婦人才想起10天前有吞進魚刺,之後左邊脖子一壓就痛,醫師以內視鏡查看婦人的咽喉、食道、舌根等部位還是沒看到魚刺,再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王建忠表示,電腦斷層影像發現魚刺疑似從食道穿刺進左側甲狀腺,因頸部有大量血管,一不小心有可能造成大出血、感染,決定進行手術,從脖子往甲狀腺找到魚刺,魚刺已埋入左側甲狀腺造成嚴重受損,不得已決定犧牲左側甲狀腺,因還有右側甲狀腺,不至於影響功能。婦人住院5天後恢復良好出院,後續返院抽血檢查,甲狀腺狀況一切正常。王建忠指出,魚刺穿刺到甲狀腺的病例其實少見,較常卡在食道等部位。王建忠提醒,民眾如果誤吞魚刺,千萬不要以吞大量販或吃醋酸等方式解決,應及時就醫取出,避免魚刺哽喉再移位到其他重要器官,造成嚴重感染、縱膈腔炎等,致死率可達5成,不得不慎。
-
2021-12-25 養生.聰明飲食
過敏可以吃什麼舒緩?13種實證天然抗過敏食物大整理!
文/耳鼻喉科 劉承信醫師 鼻子過敏超惱人,過敏症狀鼻塞打噴嚏流鼻水最常見 在台灣有近三成的人飽受過敏及非過敏性鼻炎的困擾。最主要的三大症狀:流鼻水、打噴嚏及鼻塞,另外還會合併有眼睛癢、黑眼圈、嗅覺降低、頭暈目眩、鼻涕倒流、呼吸困難等症狀。過敏性鼻炎也容易有共病如鼻竇炎、氣喘、中耳積水,也會帶來身體其他部分如眼睛、皮膚、氣管、睡眠、打呼、臉型發育甚至腸胃的影響。 鼻子過敏怎麼辦?實證天然抗過敏食物食療大整理 我實在的建議是從健康均衡的原型食物攝取。食療是日常維持身體健康的保健好方法,需要長期維持,並沒有快速的治療效果。 實證天然抗過敏食物 蘋果多酚食物來源:蘋果。一般蘋果一顆可能就有200-500mg的蘋果多酚,市售蘋果汁約39~136 mg/100ml臨床效果:每天攝取50mg或200mg蘋果多酚的果汁連續四週, 或是每天攝取500mg蘋果多酚持續12週,可以在花粉季節顯著的改善過敏症狀並且減少藥物使用。 葉綠素C食物來源:銅藻及部分藻類富含,天然食物攝取比較容易降解,多半都是人工製成的添加劑比較多臨床效果:每天攝取0.7mg連續12週,可以改善成人過敏症狀。 共軛亞麻油酸食物來源:天然是牛羊等反芻動物的乳汁和肉(羊肉、牛肉、乳製品),另外用葵花油、紅花籽油經氫化處理是保健補充品常見的製造方式。臨床效果:每天攝取3g連續12週,在花粉季節使用可以減少過敏症狀、減少藥物使用、降低發炎指數。 蜂蜜食物來源:蜂蜜臨床效果:雖然部分研究顯示沒有顯著效益,但更多研究顯示可以改善過敏性鼻炎的症狀。相關研究有的是每天8g蜂蜜、每天1茶匙蜂蜜,最高甚至吃到1g/kg體重的劑量。 異槲皮素食物來源:秋葵、芒果、藥草如塔黃或釋迦的葉子、茶樹、垂管花。很常被製作成口服補充營養素。 臨床效果:連續8週每日攝取100mg,可以減少過敏反應,但對於眼睛症狀的控制比鼻子的症狀更明顯。 甲基硫醯基甲烷食物來源:雞蛋、豆類、肉類、魚類、大蒜、洋蔥、蘆筍、甘藍,但肉類經料理後保存效果較佳。很常被製作成口服補充營養素。臨床效果:每天可以使用到4g。多篇研究使用2.6g連續一個月或是3g連續兩週,對於季節性過敏、鼻塞與鼻部症狀都有顯著改善的效果。 螺旋藻食物來源:最常見是鈍頂節螺藻,主要是內含胺基酸、礦物質、必需脂肪酸、維他命、類胡蘿波素臨床效果:有研究說明天天使用2000mg達6個月,對於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與滿意度可以得到改善。 番茄萃取物食物來源:番茄。內容成分包含類胡蘿波素(番茄紅素、β胡蘿蔔素、葉黃素)、維他命、多酚(類黃酮、酚酸、單寧)臨床效果:有研究發現連續8週使用360mg,對屋內塵蟎過敏的病人可以改善鼻過敏症狀,增進生活品質。 維他命C食物來源:水果(芭樂、釋迦、龍眼、奇異果、草莓),蔬菜(甜椒、青花菜、芥蘭)都含有維他命C。 臨床效果:過敏患者容易產生活性氧物質,使得鼻黏膜產生發炎變化並弱化抗氧化的能力,最終更強化了過敏症狀。部分研究發現可以讓兒童的過敏性鼻炎症狀減少。 維他命D食物來源:曬太陽、魚類(鮭魚、鮪魚、鯖魚、沙丁魚)、牛奶、 雞蛋(蛋黃)、菇類、肉類(鴨肉、豬肝) 臨床效果:研究顯示維他命D缺乏與過敏症狀很有關係,5個月的維他命D補充可以改善對花粉/草過敏的兒童之過敏症狀,而更多研究顯示對於維他命D缺乏的病人改善更明顯。 維他命E食物來源:各種油料種子和植物油中,在穀類、堅果類和綠葉蔬菜中都可以找到。 臨床效果:目前證據顯示有些有效、有些無效。有研究指出在過敏季節時每天使用800 mg,可以稍微降低鼻部症狀,然而並無法降低整體過敏日數,也不會因此就可以減少過敏藥物使用。 益生菌益生箘對於過敏性鼻炎,無法完全根治,只能改善症狀;環境、基因、免疫功能才是決定疾病是否出現,益生箘無法預防過敏性鼻炎發生;無法短期改善,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無法當作主要治療,僅能當作輔助保健。 過敏鼻炎體質調整快速重點整理,舒緩過敏症狀看這裡 重點一:吃什麼?認識過敏食療聖品與營養物天然食物包括番茄、蘋果、蔬果維他命、益生菌、藻類、雞蛋、秋葵、蜂蜜、紅花籽油都有幫助,營養補充品就看個人。均衡六大類營養、補充蔬果、健康生活,不用斤斤計較吃了多少毫克,就是最好的過敏食補。 重點二:吃多久?連續4-12週調整體質通常都是4-12週的連續使用才可以見到微薄的效果,不應該把食物當成治療,而是內化成每一天的健康飲食與健康生活當成根本,加上專業醫師的治療,才是最好的過敏控制。 重點三:多有效?鼻子過敏舒緩而非鼻子過敏根治抗過敏食物雖然只是輔助,卻是過敏控制的根本。多篇研究顯示有效果,但研究結果可能受到保健食品的贊助影響。不要想用吃來治療過敏,而是用吃促進健康,控制過敏。 《延伸閱讀》 .鼻塞是過敏?鼻竇炎?鼻咽癌?醫:單側鼻塞兩周盡早就醫! .蕁麻疹怎麼辦?吃什麼都過敏?醫:恐怕另有原因,2招有助止癢!
-
2021-12-17 新聞.元氣新聞
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 信義鄉率先啟動遠距專科門診
今年是遠距醫療健保給付元年,南投縣長期處於醫療資源不足的處境,為滿足山地離島及偏鄉民眾的就醫需求,衛生局加強消除偏鄉醫療量能的不平等,上午率先在信義鄉衛生所舉辦遠距醫療專科門診的揭牌,是全國40家遠醫門診的第一家,鄉民可於每月第2個周一上午8時30分至11時30分,與每月第4個周五上午8時30分至11時30分,開始享有遠距醫療專科門診服務。衛生局長陳南松表示,衛福部落實偏鄉離島醫療在地化,推動遠距醫療照護提升可近性,信義鄉為山地原鄉,地處偏遠加上交通不便利,常有「醫生進不來、病患出不去」及「專科醫療不足」的困境,造成醫事人員至信義鄉開業意願不高,因此鄉內醫療資源明顯匱乏;今年媒合信義鄉衛生所與竹山秀傳醫院合作,順利共同推動信義鄉遠距醫療專科門診服務。目前信義鄉衛生所除提供一般性醫療(家醫科及肝膽腸胃科)、洗腎醫療服務,與緊急醫療照護工作外,也結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及當地診所共同推動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提供民眾心臟科、牙科、胸腔科、小兒科及復健科等專科診療醫療服務, 但仍缺乏「耳鼻喉科及皮膚科」專科門診,由在地醫師透過視訊通訊方式與遠距醫師共同診察。南投衛生局並指出,遠距醫療給付元年啟動後,今年經向衛福部爭取偏鄉地區遠距醫療補助經費219萬元,將陸續在信義鄉、仁愛鄉推動「遠距醫療及健康照護服務建置計畫」,濁水線區由信義鄉衛生所結合竹山秀傳醫院,提供耳、鼻、喉科及皮膚科四項專科門診遠距醫療服務,烏溪線區則由仁愛鄉衛生所結合埔基醫療財團法人埔里基督教醫院,提供皮膚科專科門診遠距醫療服務。
-
2021-12-10 性愛.性病防治
不只菸酒檳榔!「口愛」性行為染HPV恐致頭頸癌
抽菸、喝酒、吃檳榔容易引發頭頸癌,然而近年最新研究證實,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也可能導致頭頸癌,且不分男女都可能感染。醫師呼籲,民眾可儘早接種HPV疫苗來預防,女性應定期接受抹片檢查,且須謹記採取安全性行為,保護自己與伴侶的健康。頭頸癌中包括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約九成以上頭頸癌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HPV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性行為,而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也可能有感染風險,長期重複感染HPV,可能有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等。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表示,近年醫界發現,與HPV相關的頭頸癌有上升趨勢,在美國有7成的口咽癌是由HPV感染,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HPV相關癌症。在台灣也有成長趨勢,約3成的頭頸癌與HPV有關。朱本元表示,過去男性常暴露於菸、酒、檳榔等高致癌因子,故罹患頭頸癌機率相較女性高,但臨床上發現,現越來越多男性患者並無菸、酒、檳榔的曝露史,依然被診斷出頭頸癌,進一步檢查都可以在患者口腔採檢到HPV。「很多患者無不良生活習慣,難接受自己罹患頭頸癌!」朱本元指出,民眾被診斷出頭頸癌往往多是晚期,民眾一但確診,面臨腫瘤局部破壞嚴重或頸部淋巴轉移,治療後嚴重影響病人外觀與社交能力。且頭頸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像喉嚨痛、吞嚥疼痛、耳朵痛等,民眾容易輕忽,建議民眾若有症狀超過兩周未改善,應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台灣現無常規口腔HPV篩檢,朱本元表示,不論男女可儘早接種HPV疫苗,亦可預防HPV引發的頭頸癌、子宮頸癌、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及菜花等癌症或疾病,全台有超過270間HPV衛教友善場所,民眾可直接前往諮詢。也呼籲民眾採取安全性行為,女性定期接受抹片檢查,兩性共同預防HPV。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長庚紀念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煜指出,為強化民眾對於HPV相關頭頸癌的認知,並提高預防意識,台灣男性學醫學會以「癌從口入」為核心概念,推出「口愛不口癌 69號愛的私廚」主題活動,和外送平台首度合作打造pandamart熊貓超市「愛的有機無毒」專區,呼籲民眾享受口愛同時也要注意HPV感染風險,另特別邀請廚佛瑞德 Fred親身示範如何運用有機無毒食材製作愛的參度料理,和另一半一起做料理、吃美食也要愛的健康,共同預防HPV。
-
2021-12-04 新聞.長期照護
高齡聽力障礙會增加跌倒與失智風險! 醫:聽力40分貝須戴助聽器
從50、60歲開始,聽力就會慢慢從高頻往下掉,一開始可能只分不清子音如ㄐ、ㄑ、ㄒ的字詞;聽損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若不及時處理,最終會完全聽不懂或聽不到旁人說些什麼。會造成聽力受損的原因很多,包括有先天性結構異常或因疾病、細菌或病毒感染、藥物、老化或噪音環境影響等等;如果根據耳朵受影響的部位區分,聽損還可以分成3大類型:傳導性聽力損失、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與混合性聽力損失。3類型聽損 漸進式退化對於長者來說,常見的聽損類型以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為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兼任主任楊宗翰指出,隨著年齡愈大,內耳會慢慢退化,感覺細胞或神經纖維也會漸漸凋零、萎縮甚至壞死。這時聲音雖然還能從外耳進入,卻沒辦法順利轉換成訊號,傳達給大腦,就會造成聽力受損。傳導性聽力損失多是因為外耳或中耳損傷,像是受到感染、耳垢堵塞、鼓膜穿孔,以及中耳積水、聽小骨硬化等,讓聲音傳導路徑受到阻斷,但內耳的毛細胞和聽神經還是正常的。一般來說,這類聽損多半屬輕症,可以透過治療獲得改善。混合性聽力損失簡單來說是結合上述兩者特質,楊宗翰說,如果曾在年輕時罹患中耳炎或聽小骨本身有海綿狀的組織卡住而形成耳硬化症,加上年齡增長沒有處理好時,也可能會導致混合性聽力損失。聽損變嚴重 失去溝通力感音神經性聽損會隨著年齡愈大、聽力愈差。楊宗翰表示,一旦內耳毛細胞受損就無法再生,所以失去的聽力也無法復原,「這過程是漸進式的,等到狀況愈來愈嚴重時,不只聽力及語音辨識能力都會下降,也會失去與旁人正常溝通」。這時就可能影響失智與失能,「有7%的失智與聽力受損有關」,他進一步指出,聽力不好的人比較容易足不出戶,少了社交、活力也不好時,慢慢就不想動腦,閉鎖在自己的世界裡。而除了失智外,失去聽力也可能增加跌倒、意外發生的機率。聽力40分貝 須戴助聽器因為老年退化而出現的聽力受損,通常會從高頻的聲音開始受影響,好比說高頻的子音如英文的d、k、t等子音,以及注音的ㄕ、ㄒ、ㄑ等都聽不清楚。所以當有人說「秋」就會聽成「優」,若說「蝦」會聽成「壓」。楊宗翰表示,年齡到了50、60歲左右,就會從原本可聽到的8千赫茲開始往下掉,並漸漸地掉到500到1000赫茲;當降到2000赫茲時,就會開始聽不清楚,因為子音就在這個位置,「這時,會只聽到聲音,卻不知道旁人在說什麼」。此外,一般正常的聽力是在25分貝左右,若超過25分貝,數值愈高,就表示聽損的程度愈嚴重;而當只能聽到40分貝的聲音時,通常就會建議該配戴助聽器了。楊宗翰提醒,對於有配戴助聽器需求的長者,現在已可以透過慈善基金會所提供的免費試戴方案,讓長者及早學習掌控助聽器;但更重要的是,若有聽力問題,務必及早求診以進一步診治。
-
2021-12-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喉嚨痛走路搖晃 感染疱疹病毒
新冠病毒讓全球一夕變天,其他病毒威力一樣不容小覷。一名20多歲男研究生因喉嚨痛到耳鼻喉科就診,後來出現嚴重頭暈、說話不清、走路搖晃狀況,轉診至神經內科確診,感染疱疹病毒進而引發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治療已獲改善。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詡懷表示,發生急性小腦共濟失調原因眾多,不同年齡層都有不同病因,包括腦中風、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性小腦炎、藥物中毒、酒精中毒、基因遺傳性疾病等都有可能。邱詡懷指出,發生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病人除了嚴重頭暈外,常出現明顯的運動協調功能失常、走路不穩跌倒、說話含糊且缺乏語調、眼睛顫動等症狀。該名男研究生先出現喉嚨痛、咽喉發炎等呼吸道症狀,以為只是感冒,後續卻發生走路搖晃、話說不清楚等現象,經診療後發現,患者眼睛運動及四肢活動有明顯協調異常,步寬擴大,說話也出現構音困難的情況,因此立即住院接受治療。邱詡懷表示,患者經抽血、腦部核磁共振、腰椎穿刺等檢查,驗到帶有疱疹病毒抗體,可能與先前引起喉嚨發炎症狀有關,診斷為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抗病毒藥物及類固醇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門診追蹤時僅剩些微症狀,已能行走。邱詡懷說,疱疹病毒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問題,影響小腦、腦部等,愈早治療效果愈好,若發病快2周才就診,多半會留下永久後遺症,包括頭暈、肢體協調差、說話不清楚等。該名患者近2周才到神經內科就醫,恢復狀況不錯,真的是運氣好,建議民眾如有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避免拖延,平時也要勤洗手、戴口罩等,建立良好衛生習慣。
-
2021-12-02 該看哪科.耳鼻喉
反覆眩暈耳鳴怎麼辦? 醫:耳鳴、眩暈、重聽會在內耳相互影響,超過2周是身體發出警訊!
你也有頭暈加上耳鳴的困擾嗎?已經受耳鳴困擾超過半年的小美,最近發現自己有時會感到一陣天旋地轉,雖然通常休息半天至1天能痊癒,但是症狀嚴重時,常讓她需要掛急診躺病床,導致生活和工作行程經常被打亂,經多次檢查不出病因,後來轉診至醫院耳鼻喉科才發現,原來長期耳鳴竟也會引發眩暈的併發症狀!耳鳴、重聽、眩暈 這3個內耳疾病互相影響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許多耳鳴病患會因為初期耳鳴症狀不明顯,僅夜深人靜時才聽得見,因此忽視耳鳴不做積極治療,直到發生眩暈或重聽時,才驚覺內耳疾病會相互影響,甚至同時發生,內耳疾病接踵而來。然而,耳鳴、重聽和眩暈又有「內耳疾病3兄弟」之稱,主要是因為這3種疾病存在相互關聯性,三者發生主因與內耳的前庭、耳蝸和耳蝸旁的3個半規管等之病變有關。李宏信進一步解釋,耳蝸主掌聽覺,前庭和半規管主掌身體的平衡。而耳蝸和三半規管都是管狀組織,內有具傳導聲波作用的淋巴液,當內耳血管阻塞,就會影響內耳功能的流暢度,同時會使營養素無法進入神經系統,神經便會逐漸萎縮、壞死,產生重聽、聽力異常等現象,三半規管也可能因此出現異常,導致眩暈症發生,耳蝸則是可能出現腫脹,產生耳鳴和眩暈。因此耳鳴、眩暈和重聽基本上是相互影響的,簡稱為「耳中風」的現象,即是因血液阻塞病灶引發。耳鳴超過2周是身體發出警訊 注意這些危險因子至於導致內耳疾病發生的原因為何呢?李宏信說明,發生內耳疾病的原因包含:(1)外力撞擊、噪音傷害,例如:鞭炮聲、長期使用耳塞式耳機、演唱會喇叭太靠近、打靶聲等等,以及(2)藥物中毒,如結核病藥物、瘧疾用藥和抗凝血藥物則常有引發耳鳴或重聽的風險;另外還有(3)其他:如酒精中毒、病毒感染、老化、較易焦慮和緊張、睡眠不足等,都可能導致內耳疾病發生。其中耳鳴的發生率最高,據研究指出,台灣成人耳鳴盛行率高達10%到15%,隨年齡增長,其發生率愈高。而當民眾發現自己出現耳鳴症狀時,該立即就醫嗎?李宏信表示,若只是輕微的耳鳴,通常休息幾天就會恢復,但是如果耳鳴症狀已經持續2周以上,應盡早接受治療,才有機會在3個月內消失。至於長年患有耳鳴的民眾,則至少需定期接受3到6個月以上的治療。治療時通常以藥物為主,以打通血管、復活神經、抑制血管過度收縮為3大類藥物治療為原則,使用血管暢通藥物、補充神經營養與神經復活藥物、抗自由基藥物、輕度鎮靜劑等。平日飲食需清淡 眩暈者不宜激烈運動最後,李宏信提醒,有效預防內耳疾病的方法,除了避免噪音之外,情緒控管及適時紓壓也相當重要。此外,三高患者也是內耳疾病的高危險群,更需多加留意。飲食與作息方面需調適,避免重口味的食物,多攝取抗氧化蔬果、適度運動,至於眩暈患者則不宜激烈運動及頭部急速轉動,以免常常再度引起眩暈,復發的危險及造成傷害。★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2-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20歲男研究生「喉嚨爆痛」走路不穩 是這病毒惹的禍
新冠病毒讓全球一夕變天,其他病毒威力一樣不容小覷。國內一名20多歲男性研究生,起初喉痛疼痛到耳鼻喉科就診,後來出現嚴重頭暈、說話不清,走路搖晃需要他人攙扶,才轉往神經內科治療,經診斷感染皰疹病毒引發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過藥物治療後症狀已改善。收治該名個案的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詡懷表示,出現急性小腦共濟失調原因眾多,依照不同年齡層都有不同病因,包括腦中風、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性小腦炎、藥物中毒、酒精中毒、基因遺傳性疾病等等都有可能。邱詡懷指出,發生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病人除了嚴重頭暈之外,常出現明顯的運動協調功能失常、走路不穩跌倒、說話含糊且缺乏語調、眼睛顫動等症狀。該名20多歲男研究生案例,原先出現喉嚨痛、咽喉發炎等呼吸道症狀,以為只是感冒,後續出現走路搖晃、話說不清楚等,才到神經內科就診,經邱詡懷診療後發現,個案出現眼睛運動及四肢活動有明顯協調異常,步寬擴大,說話也出現構音困難的情況,因此立即住院接受治療。邱詡懷表示,個案住院後經過抽血、腦部核磁共振、腰椎穿刺檢查等檢查,驗到帶有皰疹病毒抗體,可能與先前引起喉嚨發炎症狀有關,診斷為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過抗病毒藥物及類固醇治療後,個案症狀逐漸改善,於門診追蹤時已僅剩些微症狀,已能自行行走。「他算是運氣很好」邱詡懷指出,病毒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問題,尤其影響小腦、腦部等,能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如果發病快2周才就診,多半會留下永久後遺症,包括頭暈、肢體協調差、說話不清楚等。該名個案發病近2周才到神經內科,恢復狀況不錯,真的是運氣好,建議民眾如有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避免拖延,平時也要勤洗手、戴口罩等,建立良好衛生習慣。
-
2021-12-01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要命 吸菸嚼檳榔須定期篩檢
近日氣溫驟降,有民眾嚼檳榔取暖,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證實,不管有無添加物,嚼檳榔都會致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及衛福部死因資料統計,每年超過8千人罹患口腔癌、3千人死於口腔癌,其中9成是男性,發病時多為中壯年。國健署呼籲,民眾應拒絕菸酒、檳榔,並定期篩檢、及早治療,遠離口腔癌。檳榔含有檳榔素和檳榔鹼,會透過嚼食摩擦接觸及汁液刺激口腔黏膜而產生癌變,除了傷害牙齒、牙周病變,增加口腔、咽等部位罹癌風險,也會干擾脂肪及葡萄糖代謝,導致或加重高脂血症、第二型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等。國健署補助30歲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習慣的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盡早找出癌前病變,加速治療阻斷癌症發生機會。根據全國口腔黏膜檢查資料發現,透過篩檢發現的口腔病變者,有75%(0至1期)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只要戒除嚼檳榔、吸菸習慣、搭配治療,可降低癌前病變轉化為惡性之風險,加上定期檢查更可降低26%死亡風險;未接受篩檢的口腔癌患者,有5成為晚期癌(3至4期)。近年國人口腔癌標準化發生與死亡率趨勢漸趨平緩,根據癌症發生與死亡資料顯示,30至49歲男性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自2009年每10萬人口之59.1人,降至2018年每10萬人口44.7人,降幅達24.4%。雖因新冠疫情趨緩,目前已有32萬名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接受篩檢。國健署呼籲,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而尚未篩檢的民眾,應定期至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口腔黏膜出現持續2周無法癒合的潰瘍、不明白色或紅色的斑塊或嘴巴、舌頭活動受限制,甚至腫塊等破、斑、硬、凸、腫情形,應盡速就醫。
-
2021-11-30 癌症.頭頸癌
每年3000人死於口腔癌 亂吃這東西傷嘴又致癌
近日氣溫驟降,有民眾用嚼檳榔方式取暖,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證實,不管有無添加物,檳榔都會致癌,檳榔含有檳榔素(arecoline)和檳榔鹼(arecaidine),會透過嚼食摩擦(機械性)接觸及汁液(化學性)刺激口腔黏膜而產生癌變,除傷害牙齒、牙周病變,增加口腔、咽等部位罹癌風險,也會干擾脂肪及葡萄糖代謝,導致或加重高脂血症、第II型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等。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福部死因資料顯示,每年超過8000人罹患口腔癌、3000多人死於口腔癌,其中9成是男性,發病時多為中壯年,一旦罹癌,對家庭生計影響甚大。國健署補助30歲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習慣的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儘早找出癌前病變,加速治療阻斷癌症發生機會。根據全國口腔黏膜檢查資料發現,透過篩檢發現之口腔病變者,有75%(0-1期)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只要戒除嚼檳榔、吸菸習慣、搭配治療,可降低癌前病變轉化為惡性之風險,加上定期檢查更可降低26%死亡風險,而未接受篩檢的口腔癌患者,則有5成為晚期癌(3-4期),由此可見定期篩檢之重要。根據癌症發生與死亡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人口腔癌標準化發生與死亡率趨勢漸趨平緩,其中30至49歲男性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自2009年每10萬人口之59.1人,降至2018年每10萬人口44.7人,降幅達24.4%。民眾應持續保持「拒絕檳榔、菸、酒」、「定期篩檢」、「即早治療」等習慣,遠離口腔癌的威脅。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已有32萬名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接受篩檢,國健署呼籲,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而尚未篩檢的民眾,請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自己發現口腔黏膜出現持續2週無法癒合的潰瘍、不明白色或紅色的斑塊或是嘴巴、舌頭活動受限制、甚至腫塊等破、斑、硬、凸、腫情形,應儘速就醫,千萬別錯失早期治療良機。
-
2021-11-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隨到隨打「只是說說」? 莊人祥:由地方政府安排
第15輪疫苗自11月25日開打,並開放未於預約平台預約者,可至地方政府指定或安排的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隨到隨打」。不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中央只是建議可以開放隨到隨打的服務,但是否要提供或是如何提供,則由地方政府安排。相較之前民眾一定要預約才能打到疫苗,指揮中心已開放民眾不需預約,即可「隨到隨打」。但有民眾A反映,目前似乎只有台北市公布可直接向醫療院所預約掛號打疫苗,以及可到接種站隨到隨打,其他縣市則無法。A抱怨,自己之前透過預約平台預約到新北市一家耳鼻喉科診所接種疫苗。但之後指揮中心公布可隨到隨打時,他致電診所詢問可否於25日隨到隨打,對方卻露出「又來了」的無奈語氣說:「中央配發的疫苗也沒有比較多」,沒法幫民眾隨到隨打。A質疑指揮中心一直說現在可以隨到隨打很方便,「但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對此,莊人祥表示,中央只是建議可以開放隨到隨打的服務,但實際提供則由地方政府安排。莊人祥進一步解釋,他說,因為現行疫苗大多是多劑型,隨到隨打有些地方需要一直備著人力,因此仍視地方政府以指定醫療院所、預約或是隨到隨打的方式提供接種服務。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環境太吵千萬別戴耳機 耳科醫:耳機不要連續使用超過1小時
「你說什麼?我聽不清楚!」聽損的原因很多,有先天也有後天因素。先天性因素包括先天耳道閉鎖等,較難預防;但後天成人聽損則可依照聽損類型和原因加以預防。傳導性聽損台北榮總耳科主任黃啟原表示,耳朵的構造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傳導性聽損通常發生在外耳、中耳,例如聽小骨沾黏、耳膜破損、中耳積水等。成因:慢性中耳炎佔半數以上。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系系主任林鴻清表示,慢性中耳炎是常見導致後天聽損的原因,尤其傳導性聽損病例中,中耳炎就佔一半以上。若未改善不良衛生習慣,且未好好治療,可能導致耳膜感染、破洞,而長期反覆感染流膿,也可能進一步使得聽小骨沾黏,造成聽力下降。黃啟原解釋,小朋友因為耳鼻喉的距離較短,容易因為感冒而引發急性中耳炎,但現在醫療發達,急性中耳炎90%不會造成聽損後遺症,然而若因為耳咽管結構、體質因素,造成容易反覆發炎,就會成為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除了造成傳導性聽損外,細菌跑進內耳也會造成感音神經細胞受損,成為混合型聽損。預防:減少感冒、有耳朵悶塞感即刻就醫。要預防慢性中耳炎造成的聽損,除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減少感冒外,若有鼻竇炎或鼻炎等容易造成慢性中耳炎的疾病,應特別注意,鼻子過敏一周以上、耳朵有悶塞的感覺時,一定要到耳鼻喉科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感音性神經聽損成因:多因老化或長期暴露噪音環境,藥物也會影響。感音性神經聽損主要是內耳的感音神經受損,例如因老化神經細胞減少,或是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下而造成神經損傷等。由於感音性聽損常見因噪音、老化和藥物對神經細胞傷害造成。林鴻清表示,有些癌症用藥如Cisplatin,或是抗生素如鏈黴素具有內耳毒性,因此治療過程中應監控聽力。預防1:避免長時間或在嘈雜環境使用耳機。關於職場的噪音傷害,黃啟原表示,現在工廠等工作場域已訂有規範,包括工作場域的噪音監測、噪音時間暴露和配戴合適的降噪裝備如耳罩等。但最令人擔心的,是民眾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玩遊戲,音量過大不自覺而造成聽力逐漸下降。他提醒,耳機不要連續使用超過一小時,且不要在嘈雜的環境使用,避免將音量調太大聲;若是環境較嘈雜,可選用降噪耳機。預防2:老化聽損難預防,但可及早介入延緩退化速度。老化是自然現象,較難預防聽損的發生。但老年聽損若未能及早介入,神經刺激愈少,罹患失智症風險愈大,若能及早配戴助聽器,有助於延緩聽覺神經細胞凋零,延緩失智的發生。黃啟源表示,聽力老化是緩慢的過程,並非「一夕之間」忽然聽不見。通常聽力老化會先從高音頻、小分貝聲音開始,因此50歲以上成人最好一年做一次聽力檢查;若發現長輩聽不到燒開水的「嗶嗶聲」,也要注意可能有聽力退化的現象。林鴻清表示,若發現家中長輩在溝通上需要重複說明兩、三次,可能或多或少已有聽損,造成溝通障礙,應至醫療院所檢查聽力,並選配合適的助聽器。但林鴻清也認為,目前聽力檢查多集中在醫學中心,診所無法做精密的檢查,政府應透過補助或是支付標準的改變,讓聽力檢查更為普及,以減少聽損的發生。混合型聽損混合型聽損可能中耳構造和內耳神經皆造成傷害,而造成聽損。例如中耳炎導致傳導性聽力損失,同時又因長期處於噪音環境中、或細菌入侵內耳,而引起感音神經細胞受損。不要亂挖耳朵耳垢塞住聽不清 找醫師幫你清臨床上也常見因為耳垢塞住造成聽不清楚的個案,通常只要將耳垢挖除即可。黃啟原提醒,耳垢通常會隨著新陳代謝自行排出,有些人習於挖耳朵,反而又將耳垢往回塞,造成堵塞。如果因耳垢造成聽力下降,最好到耳鼻喉科由醫師以專業器具清除。
-
2021-11-28 該看哪科.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感音性神經聽損最多 集中於60到69歲
聽不到別人說話,總把「蛤?」當作口頭禪,當心是聽力已經受損。根據健保署統計,109年因聽損就醫的患者多達11萬3,530人,集中在60到69歲,共2萬5,175人,男女發生率相當。耳鼻喉科醫師分析,被診斷為聽損的患者,已經接受手術或是助聽器協助,僅需定期回診,不需要每隔幾個月就醫,但健保數據顯示,台灣聽損患者的盛行率恐怕相當高,加上近年年輕族群長時間使用耳機,聽力損失不自覺,也都讓聽損不只是長者的專利。感音性神經聽損高齡患者最多,傳導性聽損集中於幼童與老年。109年被診斷為傳導性聽損人數為6,756人、感音性神經聽損7萬9,015人、混合型聽損4,805人、突發性聽損3萬1,112人。傳導性聽損年齡分布以0歲到19歲以及60歲到69歲為大宗;感音性神經聽損則是60到69歲人數最多;混合型聽損也是60歲到69歲最多;突發性聽損發生年齡較平均,不過從40歲以後人數開始微微增加,同樣在60到69歲達人數高峰。振興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張智惠表示,傳導性聽損患者在臨床上確實多集中在上述兩大年齡層,她分析與發生原因有關。導致傳導性聽損的原因有中耳炎、中耳積水、耳膜破洞、耳垢阻塞、聽小骨斷裂等,依照聽損嚴重度以及發生原因,藉由藥物或是手術改善聽力。突發性聽損與年齡無關,壓力、睡眠會影響發生率。張智惠分析,傳導性聽損患者隨著年紀增長,發生機率愈高,因為年長者免疫力較差,容易引發感染,而60歲到69歲的族群,還能自行就醫,也讓這年齡層的就醫人數相對多。而19歲以下孩子,較多屬於聽小骨受傷所引起的傳導性聽損。感音性神經聽損則是因為年紀漸長,導致神經退化機率增加;混合型聽損是指同時有感音性神經聽損與傳導性聽損,發生原因則是兩者的總和。至於突發性聽損,張智惠表示各年齡層都可能發生,與年齡沒有絕對關係,數據顯示40歲以上人數開始增加,可能與免疫力、壓力有關。她解釋,睡眠、壓力、荷爾蒙及耳朵健康程度,都是影響突發性聽損的原因,不是因為年邁才發生。突發性聽損多發生單側,其餘聽損多是雙側同時有。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傳導性聽損、感音性神經聽損、混合型聽損患者,多是「雙側聽損」,但突發性聽損多為「單側聽損」,不過「未明示側性」(指無法辨別哪一耳聽損)人數遠高於雙側或是單側的人數。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哲玄表示,臨床上傳導性聽損、感音性神經聽損、混合型聽損患者確實是「雙側」同時發生較多,突發性聽損多為「單側」,未明示側性並不是真的沒辦法辨別哪一邊的耳朵聽損,而是大多數醫師初次問診懷疑是聽損後,必須先填診斷碼,再由聽力檢查確定聽損情況,等到檢查出爐再回診,醫師大多不會改診斷碼,導致未明示側性的人數最多。張智惠表示,傳導性聽損、感音性神經聽損、混合型聽損都與「發炎」、「退化」有關,通常都是雙側一起來。突發性聽損有一半以上原因不明,其他找得到原因的,通常是病毒感染,或自體免疫疾病所致,有時候是因為鼻咽部單側有病灶引起,因此通常是從「單側」開始發生。106年納入給付 107年執行者多人工電子耳 需求並未遞減根據健保署統計107年到109年的聽損相關手術執行人數、件數,神經性聽損以人工電子耳手術為主。依照現行健保給付規定,人工電子耳手術給付符合特定適應症之兒童、成人,而電子耳特材依現行給付規定限未滿18歲患者使用。107年人數為365人、108年為198人、109年為172人。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特材支付科科長張淑雅分析,過去人工電子耳是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補助單耳,從106年7月人工電子耳納入健保給付開始,原本已植入單耳的兒童,會再接受第二耳植入,因此106-107年執行人數較高,108年以後因原先個案多已植入第二耳,所以後續以新發個案為主,故執行人數趨於穩定,並不是沒有裝設人工電子耳需求。
-
2021-11-15 名人.李伯璋
李伯璋/偏鄉居家醫療 應導入合理健保給付
健保署於民國88年推動「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 IDS)」,這幾年來,每次跟著承作計畫的醫療團隊至山區居家醫療訪視,內心都很感動,感恩醫療人員在台灣這片土地付出的大愛。讓山地離島 同享醫療資源上周,苗栗大千醫院醫療團隊總裁徐千剛與醫師陶國翔,深入苗栗縣泰安鄉天狗部落,訪視一名高齡原住民。她有痛風,雙手、雙腳無力,10多年來一直居住在部落裡的屋子,無法下山就醫。我們住在都會區的民眾,很難想像要「跋山涉水」的醫療現實。健保署20年前即規畫IDS計畫,讓同樣繳健保費的山地離島民眾,也能盡量享有醫療資源。自擔任健保署長以來,每次深入探訪山地離島及偏遠居民,感受到他們真實的醫療需求,內心總滿滿悸動,IDS計畫實施逾20年,一定要導入更多合理醫療給付,彌補當地資源不足。偏鄉居家醫療 不可或缺服務110年,健保投注在IDS計畫的經費約6億多元,目前有26家承作醫院,包括7家醫學中心、14家區域醫院、5家地區醫院,結合當地84家基層診所或衛生所,共同在50個山地離島地區提供醫療服務。院所視當地醫療狀況提供差異化服務,包含專科醫師駐診、定點門診、夜間或假日待診、各專科門診、巡迴醫療、居家護理及居家醫療等服務。從健保大數據分析,109年山地離島接受「居家醫療」有24073人次,平均接受訪視次數約12.5次,顯然居家醫療在山地離島是不可或缺的醫療服務。目前健保支付山地離島地區醫師訪視費1709點,略高於非山地離島地區1553點,但幾次實際走訪下,感受到山地離島地區的交通就是繞山路,雖有很美的風景,但醫療團隊往訪居家醫療,往往耗時一小時以上,實非150點所能彌補。遠距醫療元年 透過視訊問診記得阿里山衛生所的Atai e Ucna醫師笑笑跟我說,車子輪胎耗損率很高,還好他開車技術很好。聽了都很心痛與不捨,強化山地離島IDS計畫中的「居家醫療」服務的醫療動力,將是健保支付改革重點。另外,山地離島及偏僻地區民眾的專科醫療確實受限,為彌補不足,今年是健保「遠距醫療元年」,我們透過視訊將大醫院的專科醫師帶到民眾眼前,有效率地提供醫療諮詢,實現在地就醫、在地治療,病人不動的醫療服務。實施初期以當地缺乏且民眾迫切需要的專科醫療,如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或急診為主,未來IDS計畫也勢必要和「遠距醫療」結合,作為山地離島重要的醫療主軸之一。台灣都會區醫療資源可說已飽和,搭捷運就有好幾家醫學中心可供選擇,走幾步就可看到診所;但在偏遠的海角山區,卻居住著一群醫療弱勢的族群,他們的就醫路必須百轉千迴。健保署推動的「居家醫療」,讓都市醫師們可前往住在沒電梯高層公寓、不便就醫民眾有醫療照護,也讓IDS計畫醫療團隊協助照顧偏鄉不便就醫民眾。城鄉醫療照護 努力縮短差距今年起更積極推動遠距醫療,可藉此拉近山地離島醫師和大醫院專科醫師的距離,滿足民眾基本就醫的需求,達到「平等就醫」的目標。走入好山好水的台灣深山部落,我們發願努力縮短城鄉醫療照護的差距,真正落實健保照顧全民健康的責任。
-
2021-11-14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衝擊診所收入 健保署急撥5.96億元助紓困
因應COVID-19疫情期間,診所就醫量大受衝擊。衛福部近日公布新版紓困辦法,確保診所1月到9月收入達108年同期8成,10月下旬已發5.96億元,共3753家醫事機構獲補助。國內今年發生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本土疫情,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今年1到6月就醫量約1.66億件,比去年同期1減少6.2%,比前年同期大減13.8%。健保署進一步分析發現,就醫量以診所減少最多,今年1到6月就醫件數比前年同期大減1690萬件、降幅17.1%,以耳鼻喉科、小兒科降幅超過2成最多。疫情帶來的衝擊也令診所叫苦連天,直呼快撐不下去,甚至得貸款支應診所支出。衛福部近日公布新版補助紓困辦法,確保基層診所今年1月到9月的收入,可達108年同期的8成;醫院方面,已採預撥醫療費用機制,保障今年第2、3季收入達去年同期一般服務收入的9成。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專門委員劉林義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這次的紓困預算已預撥約新台幣15億元,補助對象以診所為大宗,10月下旬以來已陸續撥發5.96億元,包括第1季補助款和第2季預撥款,共有3753家醫事機構獲補助。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指出,健保署明白醫療院所財務狀況吃緊,相關補助作業早已完備,只待預算通過、辦法公布後就立刻撥款,未來第3季款項申報完畢後,會儘速進行後續撥款。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表示,去年的醫療院所紓困方案,據悉花費政府經費近4億元,今年因本土疫情影響更大,據悉總金額約20億元,但許多基層醫師認為「沒補到」。林應然提到,基層醫師對於紓困較無感的原因,紓困是補足108年同期的8成差額,但今年因疫情民眾就醫減少,健保點值上升;此外,差額補貼也須扣除藥費、特材費用,幾乎只有針對診察費補貼。林應然呼籲,政府應加強對受影響最大的科別紓困,紓困金發放也要及時,同時也要考慮就醫件數減少,而非僅就整體醫療費用考量,以免受到健保點值波動影響。針對醫療院所紓困方案,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提到,雙北地區的醫院配合醫療降載政策,將急性病床改設為專責病房,傾盡全力治療COVID-19確診病患,但相對營運壓力比其他區域醫院更大,建議依照各醫院收治COVID-19病患的比例來予以適當補貼。
-
2021-11-13 新聞.元氣新聞
遭爆大減薪、績效「看院長心情發」 成大醫院出面駁
成大醫院日前爆出大二學生代刀替胸腔科手術病患縫合傷口,11日又遭爆院方在疫情期間,大幅減薪,主治醫師1年至少減50萬元,甚至績效獎金要「看院長心情」發放,導致有科別醫師爆發離職。院方今天中午出面說明,澄清爆料內容與事實不符,基本薪資都按政府規定、人員流動是常態,不過因紅利獎金的部分要醫院有盈餘才能結算,這段時間在配合政府防疫政策情況下,營運受衝擊是全台醫院共有的現象。成大醫院副院長李經維指出,成大醫院是公立醫院,員工基本薪資都按照政府規定辦理,在每月1日發放,不會受其他因素干擾;疫情期間,非常多成本更動,包括船運改變、成本增加,尤其在配合政府減載的要求下,各醫院的營運都有受到衝擊,並花費許多人力、物力、空間做防疫接種、篩檢、保護院區安全,過去這段時間成醫業績下降約25%。另方面,李經維說,紅利獎金是醫院有盈餘才能結算,健保局是每一季撥款,所以在整體營運下降之下,當然會受到衝擊,這是全國共有的現象,成大並沒有置身其外。李經維表示,成大醫院是訓練中心,各方面人才需求會從成大優先招攬,醫生離開幅度每年2.2%以下,甚至去年整體醫師總數沒有減少,反而是增加,流動是常態性的。「爆料內容和事實不符」,李經維說,人員有底薪及各種獎金,加起來才是每月薪資,公家體系對於預算都有精準控管,一毛不會減少,薪資沒有變動,「紅利是醫院有盈餘才會按情形分發,所以不是減薪」。李經維表示,因為疫情期間大家都戴口罩,這段時間上呼吸道感染的相關門診患者明顯下降,例如耳鼻喉科、小兒科等與日常感染最相關的科別,業務量都有受到影響,但醫院整體營運都很正常,在疫情還沒落幕之前,重要的心力會放在健康防護上。
-
2021-11-09 癌症.其他癌症
舌癌患者術後突發性心臟猝死 6小時內急救3次終救回
51歲罹患舌癌的莊姓男子日前在接受舌腫瘤及頸部淋巴切除手術結束後不久,突發致命性心律不整,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團隊為患者進行心肺復甦術(CPR)急救,穩住生命跡象,沒想到6小時內又發生兩次心律不整,醫護團隊聯手搶救,3次都在鬼門關邊緣救回,一度被認為「救回來也可能是植物人」,卻奇蹟似的沒有任何腦損傷。患者住院3個月後,他已可從躺在病床上到坐輪椅,復健後正常行走狀況穩定,他和家人都感謝醫護團隊將他的命救回來,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鼻科主任沈炳宏表示,當時為患者進行舌腫瘤及頸部淋巴切除手術過程順利,沒想到在術後沒多久,突發致命性心律不整,手術與麻醉科醫療團隊第一時間執行CPR搶救,並持續給患者急救藥品及升壓劑,保持心臟的功能,10分鐘恢復心跳。隨後將患者送到內科加護病房觀察,又發生兩次心律不整,第一次急救 20分鐘後恢復心跳,第二次急救持續超過50分鐘,心律卻沒有任何起色。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黃世忠主任擔任急救小組指揮官,他說過程很難熬,將近10位的心臟內科、耳鼻喉科、加護病房醫護團隊聯手施行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好幾度認為已經不樂觀,向家屬表明做好心理準備,就算救回來也可能是植物人,但發現患者求生意志堅強,家屬也不願放棄,醫療團隊秉著救人天職全力搶救,在急救60分鐘後,患者才漸漸有生命跡象,心律恢復穩定,家屬與醫護人員都備感振奮。經由心臟外科醫師蘇銓男為患者裝上葉克膜,讓血壓維持穩定,2天後患者恢復意識且神智清醒,4天後脫離葉克膜轉一般病房,一周後出院。黃世忠主任說,進行心導管檢查後,發現原因竟是「心臟冠狀動脈痙攣」誘發第二型心肌梗塞與致命性心律不整,不易察覺且難以診斷,當發生時如沒及時搶救恐威脅生命。內科加護病房吳明峰主任說,一般患者在CPR 30分鐘救回來高機率因缺氧成為植物人,但團隊的積極搶救,讓患者奇蹟似的沒有任何腦損傷;內科加護病房護理長楊雅筑、護理師李思誼說,急救狀況好幾度危急不樂觀,如今看到病人復原那麼好,而且沒留下任何後遺症,覺得非常欣慰。莊男感謝醫護團隊沒有放棄,他回想當時,急救過程中,躺在病床上隱約聽到家人與護理師的聲聲呼喚加油,告訴自己一定要勇敢堅強活下去,他現在回診追蹤檢查狀況穩定,他知道自己有三高、家族性心臟病史,但卻一直忽略沒有進一步的檢查治療,他認為沒有比健康更重要的事,因此暫時辭掉水泥工的工作好好休養,享受生活。
-
2021-11-06 新聞.科普好健康
聽見「啵啵啵」,當心是搏動性耳鳴! 醫:發生原因有4種,這些方法可診斷治療
如果整天會聽見跟心跳同步「噗、噗、噗」的聲響,或是聽見一陣急促的「啵、啵、啵」,接著又沒了,過一會兒又來了,小心可能發生「搏動性耳鳴」。搏動性耳鳴多數安全搏動性耳鳴也可能是腦部血管產生病變,例如顱內動靜脈畸形、動脈狹窄、動靜脈瘻管、動脈瘤等所引起,或是海綿靜脈竇發生栓塞所導致。但只有少數患者會有危險性耳鳴的發現,絕大多數人是安全的,但聲音是從哪裡來呢?血管搏動、血液流動或肌肉收縮的物理力學,要轉變成聽覺需經兩個途徑:一是傳進中耳,震動聽小骨鏈,傳進內耳產生訊息,經由聽神經傳進腦幹,從「腹側」耳蝸神經核傳進聽覺神經路徑;二是經由血管內皮或肌肉肌膜周圍的感覺神經末梢,再由三叉神經或頸部脊神經傳進腦幹,從「背側」耳蝸神經核傳進聽覺神經路徑,之後再傳到位於腦幹前方的上橄欖核,再向上傳遞。發生原因有4種原因一:聽力障礙在正常狀況下,背側耳蝸神經核會讓腹側耳蝸神經核的訊息優先通行,但是聽力障礙者,例如中耳負壓造成傳導性聽力障礙、老年性聽神經退化或噪音性聽力受損者,因為腹側耳蝸神經核缺乏從內耳傳來的聽覺訊息,只好允許背側耳蝸神經核的訊息傳進聽覺路徑,即使沒有血管病變,也會聽見自己的心跳聲,有的人則是聽見耳咽管肌、腭肌、頸部或咀嚼肌群痙攣的聲音,頻率不同於心跳,較為安全。原因二:睡眠不足在正常狀態下,對於極少量傳進聽覺路徑的動脈搏動或血流聲,大腦會自動解讀為安全且無意義的聽覺訊號,將之抑制掉。倘若患者睡眠不足,大腦一直處於過度活躍卻失調的狀態,暫時失去過濾的功能,就會出現搏動性耳鳴。原因三:動脈扭曲當基底動脈或椎動脈發生變形扭曲或管徑擴大,在搏動時,拍擊前方腦幹,干擾上橄欖核內的聽覺路徑,會使原本應該持續傳遞的聽覺訊號變得斷斷續續,稱為「陣發性聽覺症候群」。原因四:顱底頸椎關節退化椎動脈走在頸椎兩側突起內的動脈孔內,在進入顱底前,會先向上會通過一個環狀轉折,稱為椎動脈環。如何診斷治療如果顱底頸椎關節(包括枕骨環椎關節、環椎軸椎關節、關節囊)萎縮或硬化,無法緩衝該動脈環的搏動,直接震動顱底骨,傳進顳骨,震動聽小骨,導致聽覺出現搏動性耳鳴。在診療搏動性耳鳴時,醫師會安排聽力檢查、中耳分析、X光、超音波、腦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甚至是血管造影,設法排除「危險性耳鳴」。如果最後確認是安全的耳鳴,則會給予乙型受器調節劑控制血管搏動,安排物理治療鬆弛頸椎關節及肌肉,配戴助聽器加強聽力,建議充足睡眠、適度運動,試圖減輕病症。
-
2021-11-02 醫聲.疫苗世代
HPV疫苗防癌╱頭頸癌變多 男性也應接種HPV疫苗
身為家醫科醫師的立委邱泰源,曾在偏鄕遇到子宮頸癌婦女求診,嚴重程度「讓人看了很不忍心」,子宮頸抹片的推動,使子宮頸癌案例變少並及早治療,如今HPV疫苗經費不足,需要重新思考經費分配,創造更大價值。但是,HPV感染不是女性專利,近年來,子宮頸癌盛行率逐年降低,頭頸癌新增人數卻愈來愈高。調查顯示,口腔癌及口咽癌有三成是HPV引起,且發生率持續上升,專家呼籲,男性也應該接種HPV疫苗。中研院士陳建仁在「二○二一台灣HPV疫苗防癌政策高峰會」,以「台灣HPV研究回顧與現況」為題指出,國內子宮頸癌盛行率逐年降低,有信心達到世衛組織二○三○年九十、七十、九十目標,但頭頸癌新增人數愈來愈高,HPV對國人健康危害,不容小覷。陳建仁強調,HPV病毒感染途徑以性行為為主,大部分感染後會清除病毒,但若持續存在甚至反覆感染,將增加子宮頸癌、外陰癌、口腔癌、陰莖癌、菜花、呼吸道感染等風險。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婁培人指出,分析台大個案,台灣口咽癌HPV型別以HPV16最多,超過七成,其次為HPV58,也是導致子宮頸癌主要型別。國外研究發現,菸酒引起的口咽癌比率下降,HPV導致的口咽癌逐年上升。婁培人說,「不要再稱子宮頸癌疫苗,應正名HPV疫苗,否則將降低男性施打意願。」建議推動兩性共同接種疫苗。婁培人比喻,男性感染HPV有如帶病毒USB,「『連接』一台電腦,就感染一台。」針對男性安裝「防毒軟體」——施打HPV疫苗,將有效降低感染率。
-
2021-11-01 新聞.元氣新聞
14年首見醫院門診量負成長 醫學中心憂人潮反彈
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2020年全國醫院受疫情影響,服務量下降,平均每日門診40萬6575人次,較上年減少2萬5655人次,為近14年來首次反轉為負成長;2020年醫學中心平均每日門診服務量也是近五年首度低於地區醫院。民眾就醫看似回歸分級醫療,但醫院經營者並不樂觀,擔心受疫情壓抑已久醫療需求,將於今年第四季到春節期間回彈,如果又有新疫情,醫院會非常辛苦。資深醫學中心主管表示,上一次全國醫院服務量驟減是SARS時,距離去年剛好就是大約14年,當時SARS疫情在幾個月內結束,醫院服務量就馬上反彈回來。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持續很久,按照SARS經驗,可預期今年第四季開始,反彈會比上次更厲害。「很多不急的病人,等著等著都變成急的」,這名主管表示,例如多重慢性病患病況會複雜化或惡化,癌症病人被延後的化療都要趕快開始,還有很多心臟病患、疑似癌症病患,都需要安排檢查、確診,才能往下擬定治療計畫。這段時間累積的病患數量很驚人,而這些病人大都會集中在醫學中心。該主管分析,除了原有的病人反彈回流,明年初春節期間,還有超過三萬一千多人要回台。當中難免會有人確診、有人回來台就醫看其他疾病,萬一又有新疫情,醫院一定是全力以赴,但壓力會非常大。能如何因應?他無奈表示,只希望民眾多多體諒,這一年醫院的工作量完全沒有比較少。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觀察,目前醫院尚未看到真正的人流反彈,還在消化因疫情而延後排程的病人。不過,即便第四季服務量很可能再升,但仍難彌補今年防疫成本提高、醫療績效下滑的整體虧損,而且第四季服務量提升後,醫院又將面臨過去每季被攤扣上億元的光景。所謂攤扣,是為維持醫院部門點值穩定、不被過度稀釋,自2017年第二季開始由各區醫院總額共同管理會議開始祭出的措施,以公式要求各醫院自行吸收部分點數,不能申報。吳明賢表示,今年第二、三季都沒有攤扣,可預期第四季攤扣一定會增加,特別是服務量大的醫院或醫學中心,根據過去經驗,台大醫院每一季被攤扣的金額都是上億,若沒被扣,可以多發不少績效獎金。吳明賢提醒,其實醫院的病人大多是急重難罕等「剛性需求」,終究還是會就醫,長期影響並不大,但主力服務輕症等「軟性需求」的基層診所就很最慘。特別是小兒科、耳鼻喉科診所,因為全民防疫讓上呼吸道感染相關傳染病大幅減少,病人都消失了,他呼籲「基層診所比醫院更需要救濟。」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已請醫院協會討論第四季給付策略建議,健保署都會配合、支持院所從事好的醫療工作。去年醫院服務量雖降,但死亡率低於上一年,顯示急需照顧的病人都有被妥善照顧,真正生病的人還是會去醫院。
-
2021-10-31 新聞.長期照護
動不動就頭暈 該看心臟科還是耳鼻喉科?
很多長輩常會抱怨頭暈,擔心是中風的前兆。有人經年累月的暈,卻檢查不出什麼毛病;有人感覺天旋地轉站不起來,趕緊求助醫師。暈和眩有什麼不同?什麼情況該求助心臟科、神經內科?什麼情況該找耳鼻喉科?年邁的父母常嚷著頭暈嗎?可別將這些話當耳邊風,或輕忽頭暈只是正常老化,醫師提醒,頭暈有時是中風前兆。眩暈可能是內耳微血管些微阻塞所引起,所以當眩暈發作,很可能表示人體微血管已經出現問題,漸漸人體內中大型血管也可能出現血液循環不良反應,甚至演變成中風。案例故事:75歲陳奶奶身體健康,某天在家突然感到一陣天旋地轉,伴隨惡心、想吐的感覺,連忙跑到廁所去吐,但是吐完之後天旋地轉的感覺仍然強烈,幾乎無法站起來。家人帶她去醫院急診,在耳鼻喉科門診確診為「梅尼爾氏症」。陳奶奶暈眩的症狀並非時常發作,有時一年才發作一次,但每次發作就只能躺在床上、緊閉雙眼,才能避免暈眩及想吐的感覺。常見眩暈 低血壓、貧血造成通常一般人頭暈不舒服,會用「暈眩」(醫學上稱作「眩暈」)這個詞,但「暈」和「眩」其實是兩種不同種類的感覺。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表示,眩暈的原因很多,這是醫學中最常見的名詞,卻是最難診斷的疾病。最常見眩暈的原因是姿勢性低血壓、缺血性貧血所造成頭暈的感覺,當血壓過低時加上姿勢變化,往往造成患者蹲下去再站起來時,特別容易暈,甚至會出現眼前一片黑、幾乎站不住的感覺。頭暈耳鳴 竟肇因姿勢不良另外,包括內耳不平衡,或是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也會造成眩暈感,而感冒引起的頭暈,只要感冒好了就不會持續下去,但不少人在頭暈時還會伴隨嚴重耳鳴。陳欣湄曾收治一位患者,長期耳鳴,檢查後才發現該患者是長期使用電腦的上班族,由於姿勢不良、頸部肌肉長期緊繃,讓耳朵附近肌肉僵硬,不但造成時常頭暈,也伴隨耳鳴。暈有昏沉感 眩則天旋地轉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表示,「暈」通常都是有昏沉感覺,有時會讓人感到頭重腳輕;但「眩」的感覺就非常嚴重,會有天旋地轉的感覺,輕則覺得四周物品會有移動感,重則會覺得四周物品都在轉圈圈,甚至伴隨惡心、想吐之感。造成眩暈的原因有很多,王培寧舉例,像是掌管平衡的半規管疾病、血壓過高或過低、貧血、營養不良等,都可能造成頭暈不舒服的感覺,其他像是腦血管疾病、血管狹窄造成血流不足,腦中風、腦幹中風等,也都會造成眩暈感。此外,會造成嚴重眩暈感的「梅尼爾氏症」,以及長在腦幹上的腫瘤,都會造成眩暈。發生急性眩暈 應立即就醫王培寧表示,若發生急性眩暈狀況,最擔心的就是中風,因此不論幾歲的患者,如果出現急性眩暈,第一個就是要檢查是否有中風的問題。中風造成的眩暈不會好轉,症狀也比較嚴重,有時會持續幾天甚至幾周,尤其腦幹或是小腦梗塞出血,都會影響小腦平衡而造成嚴重眩暈感。通常中風型眩暈患者,還會伴隨手腳麻木無力、講話不清楚等症狀。而要避免中風,最主要就是要控制三高、避免抽菸、酗酒等危險因子。梅尼爾氏症 發作動彈不得至於耳內半規管問題造成不平衡而眩暈,儀器不見得檢查得出來,但半規管不平衡主要的症狀就是眩暈,躺著或靜止不動,症狀就會改善。而梅尼爾氏症發作時的症狀有時會非常嚴重,天旋地轉的眩暈感有時會持續幾個小時或是一、兩天,症狀就會好轉,不過梅尼爾氏症發作時,會讓人暈到無法走路,需躺著休息才能改善。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葉金川獲醫奉獎 想分防疫2大將
第卅一屆醫療奉獻獎昨於圓山大飯店舉行頒獎典禮,副總統賴清德、前副總統陳建仁、行政院長蘇貞昌、衛福部長陳時中等人皆到場對得獎者表達最高敬意。賴清德表示,得獎者超越常人的愛心,是伴隨著犧牲與奉獻;蘇貞昌則說,去年新冠疫情爆發至今,醫護人員至始至終守在第一線,才讓台灣現在能成為「幸福之地」。醫療奉獻獎是衛福部指導,立法院厚生會和聯合報系主辦,TVBS協辦。「抗煞英雄」前衛生署長葉金川獲此屆醫奉獎「特殊貢獻獎」。葉說,當年堅守SARS防疫前線,如今疫情之下,若這獎可分給別人,想分給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及發言人莊人祥。他笑說,最辛苦時是籌辦全民健保,那時沒有人頒獎給他,如今這個獎應頒給最需要鼓勵的人。「兒童心臟學之父」呂鴻基,花了卅年催生台大兒童醫院,完成不可能任務。澎湖惠民醫院董事韓國乾領獎時不忘公開募捐支持惠民醫院改建,嘉惠澎湖長者。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則秉持全人、全時、全家的醫療照顧。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積極推動醫病共享決策。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長年照顧罕病童,高齡的母親昨坐著輪椅上台獻花。他激動地說,很開心與媽媽一起分享這個獎。屏東縣龍泉牙醫診所負責人黃常智,長年到屏東監獄為愛滋受刑人看牙,他要謝謝太太支持,這獎有一半要頒給太太。台東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玉祥說,要在後山一直行醫到不會動為止。恆春基督教醫院眼科醫師鄭立智讓被稱「瞎子村」的恆春失明病患重見光明。屏東基督教醫院馬拉威工作團隊今年則獲得團體醫療奉獻獎,屏基院長余廣亮說,秉持「施比受更為有福」,更願幫助有需要的人。聯合報社長游美月說,聯合報今年七十歲,作為七十歲的媒體只做兩件事情,一是善盡媒體天職,監督有權利的人,二是關懷有需要的人,與醫奉獎理念不謀而合,聯合報會持續將正向光明的報導帶給讀者,未來七十年仍會堅持做這兩件事。
-
2021-10-31 新聞.杏林.診間
從台大赴台東行醫 陳玉祥獲醫奉獎「做到不會動為止」
台東基督教醫院顧問、耳鼻喉科醫師陳玉祥,於偏鄉行醫40年,培育東部醫師人才,解決醫師荒,帶領東基成為花東唯一地區教學醫院,到109年醫師人數成長60%。今獲得第31屆醫療奉獻獎個人奉獻獎,他回想,當年看到宣教士為台灣付出,毅然決然離開台大到台東,因為「我們有能力時,應該自己照顧自己人」。曾為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的陳玉祥,自小被父親叮囑「家裡就是因為沒錢,弟弟妹妹才死掉,你以後要當醫師救人,且不要收窮人的錢」,一路認真踏實成為台大醫師後,12年前決定提前退休到醫療資源不足的台東偏鄉落腳。盡管已70歲,身上還裝有7根支架,陳玉祥仍滿懷豪情壯志:「我要在後山一直行醫,到不會動才停止。」陳玉祥今表示,求學時代常看報章雜誌報導,外國宣教士遠渡重洋,不管是隻身來台、或悉家帶眷,來到台灣照顧後山、偏鄉的民眾,心中對他們由衷欽佩,因此萌生「當我們有能力時,應該自己照顧自己人」。陳玉祥說,自己當兵時,曾辦了四次義診,但後來發現兩天一夜的義診效果不彰,一次只能看30、40人,要向宣教士那樣,才算是投身奉獻,尤其台大醫院少他一個醫師無所謂,馬上就能補人,因此毅然決然決定到台東行醫。偏鄉醫療人力不足,徵醫師也是困難重重。陳玉祥說,起初會先與應徵醫師約在台北面談,面試六、七個人中,可能只有一個願意來,大多考量小孩、經濟或爸媽照顧等因素,「很難找啦,但也難怪他們,各有各的困難」。他透露,現在努力應徵下,從30幾個增加到50幾個醫師,「有進步了」。
-
2021-10-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陳玉祥:偏鄉醫病也醫人 希望教室助貧童
行醫40年的陳玉祥,自小被父親叮囑「家裡就是因為沒錢,弟弟妹妹才死掉,你以後要當醫師救人,且不要收窮人的錢」,一路認真踏實成為台大醫師後,12年前決定提前退休到醫療資源不足的台東偏鄉落腳。盡管已70歲,身上還裝有7根支架,陳玉祥仍滿懷豪情壯志:「我要在後山一直行醫,到不會動才停止。」在台東基督教醫院擔任院長期間,陳玉祥與團隊合作帶領東基通過評鑑,成為花東地區唯一的地區教學醫院。因為期許自己「哪裏有需要就往哪裡去」,他在醫療本業之外,成立「希望教室」,讓偏鄉窮孩子也能夠安心讀書。手足無錢就醫病死 矢志行醫陳玉祥對貧困深有體會。他六歲時,妹妹因腦膜炎無錢就醫去世;八歲時,弟弟生病也因為無力醫治而去世。父母深受打擊,陳玉祥立志認真讀書、行醫救人,順利考上台大醫學系。陳玉祥認為父親囑咐他「幫助窮人」,是指醫療資源不足的偏鄉地區。在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任主治醫師時,曾組織服務隊去偏鄉義診,但覺得不能真正解決偏鄉醫療的問題。「只有真正定居在偏鄉,才有可能從根本上緩解匱乏的醫療資源。」他說。父囑幫助窮人 轉進台東服務2009年,陳玉祥與同為台大醫師的太太曾芬郁討論,獲得同意後,他提早從台大醫院退休,隻身前往偏鄉中最破舊的台東基督教醫院,一待就到現在。「台東民情純樸,病人不會質疑醫師,並且常抱持感恩之心,非常尊重醫師的判斷,和都市醫院很不同。」陳玉祥說,在這樣的環境下,醫師能夠發揮最大的效用,他因此更「樂在台東」。剛接任東基院長的2016年,陳玉祥碰上尼伯特颱風強襲台東,東基受創嚴重。陳玉祥跑上跑下,勘查各樓層受損情形,決定優先搶救血液透析室,讓病人可以正常洗腎;再整理一間手術室處理緊急病患,2樓則開闢另個區域處理輕傷病患。東基一邊院內救災一邊救人,醫院人手不足,醫護紛紛主動歸隊,讓他十分感動,確信來到東基是正確的選擇。不讓病患奔波 壯大東基陣容陳玉祥有很多癌症病人,台東的醫療設施無法滿足完整的癌症治療,必須轉診到外縣市的大醫院,陳玉祥不忍心病人舟車勞頓又多花錢,心裡知道唯有改善醫療環境,才能改善病患的治療。接任東基院長一職帶來改善的契機。陳玉祥和團隊想方設法,增添先進醫療設備,四處尋訪人才、說服他們下鄉行醫。去年東基已有25個科別、58位醫師,台大醫院也與東基簽訂醫療合作;還有他專長內分泌的太座,去年加入東基;專長小兒重症的兒子今年也到了台東。心臟裝7支架 不忘攬醫師下鄉2015年陳玉祥回台北住家附近打網球,卻突發心肌梗塞全身發黑倒下,引發敗血性休克,緊急送往三軍總醫院搶救,再轉往台大,在加護病房昏迷一周後,從鬼門關前奇蹟般醒來,後續在心臟裝了7根支架。即使在台大醫院復健時,陳玉祥還不忘問醫師有沒有興趣到東基服務,見一個問一個。「我甦醒時的第一個念頭是,上帝不讓我走,表示我要更拚命地做。」陳玉祥說。返回東基後他堅持不減診,依舊每周門診五次,還把手機號碼告訴病人,「不能讓病人找不到我。」「不只是醫病人,而是醫人。」陳玉祥說,自己和朋友在延平鄉桃源村成立「希望教室」,自掏腰包租教室、買桌椅、買教材、支付老師微薄的津貼,讓想念書的孩子可以晚餐後過來,在安靜的環境裡免費學習英數國文。九年多來花費200萬元,很多孩子因而課業進步,考上理想學校。他強調,如果要脫離貧困,孩子必須成長,跳出階級複製,期盼以「希望教室」陪伴孩子尋找人生方向。求盡一己力,為謀眾人事。陳玉祥說:「我能撿回這條命,就當作資源回收能用就用,在這裡可以幫到這麼多人就是我的使命。」東基大家庭支撐他堅持到現在,而自己責任未了,「每天早上睜開眼睛都會感謝上帝讓我有新的一天。我要照顧鄉親、守護後山,不能浪費時間。」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陳玉祥小檔案年齡:70歲出生地:基隆現職:台東基督教醫院顧問、耳鼻喉科醫師學歷:台大醫學系、日本四國愛媛大學博士經歷與事蹟:●台大醫院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兼任講師、副教授●台東基督教醫院擔任主任醫師、副院長、院長●台東縣延平鄉桃源村成立希望教室●尼伯特颱風坐鎮醫院,領導團隊緊急應變得宜●帶領東基團隊成為花東地區唯一地區教學醫院
-
2021-10-22 該看哪科.耳鼻喉
感冒合併眩暈小心耳中風! 資深耳鼻喉科醫告訴你原因
秋老虎的天氣艷陽刺眼又炎熱,許多人都想要趕緊躲到冷氣房避暑,但在一冷一熱交替之間,往往容易引起感冒症狀,有不少患者甚至因為感冒併發眩暈症狀,突然之間站都站不穩,還感覺頭暈想吐。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說明,感冒引發的眩暈屬於急性症狀,並不會隨著感冒緩解而好轉,必須針對眩暈症耐心治療,才能避免日後經常復發,或引起更嚴重的眩暈。 感冒合併眩暈症狀 恐是內耳前庭神經炎感冒是一種常見的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性疾病,但如果合併眩暈症狀,就更應該多加留意,即便感冒好得差不多了,眩暈的問題仍可能存在。感冒引發的眩暈主要是因為感冒病毒侵犯內耳的迷路神經造成發炎的結果,又稱為「內耳前庭神經炎」。李宏信醫師表示,如果當作一般感冒治療,很容易忽略內耳發炎的潛在因素,隨著眩暈時間愈長,恐導致內耳組織病變、神經萎縮而造成不可逆的轉變,嚴重還會併發耳鳴或影響聽力功能,必須就醫在黃金治療期2周至1個月內使用抗眩暈藥物和內耳神經及生理功能改善的治療,才能治療並抑制症狀。內耳是由主司聽覺的蝸牛體及掌管平衡的三半規管所構成,李宏信醫師指出,內耳迷路神經一旦受到病毒攻擊,內耳平衡就會受到影響,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眩暈症狀。當眩暈來襲,患者常出現噁心、嘔吐、失去平衡感等症狀,常是陣發性的,發作時會感覺四周景物都在移動、旋轉,無法站穩走路,嚴重甚至必須躺床休息。 擅自停藥易復發 嚴重可能引發耳中風眩暈根據不同發作時期,有不同治療方式。首先,急診期時症狀最嚴重,幾乎無法起身,建議到醫院掛急診,打止暈針和點滴,能及時改善症狀,但有些患者可能返家幾天後又發作,表示根本問題未獲解決;其次是眩暈急性期,治療多以利尿劑來排除體內多餘的鹽分和水分,用以降低內耳壓力,待病情穩定下來,再透過血液循環藥物,來增加內耳細小血管的血流供應,促進內耳神經血流及神經復活再生;長期治療則以神經滋養、血管擴張等藥物為主。臨床上有些患者服藥到一半就沒耐心,加上症狀很快消失而不願繼續服藥治療,因此就很容易復發,造成病情反覆不見好轉。李宏信醫師強調,因為內耳神經位於耳朵骨骼內深處,藥劑和養分不易達到,眩暈症患者至少需服用3至6個月以上才能改善症狀,避免日後反覆發作。因為感冒病毒感染內耳神經的病例不少見,嚴重還可能引發耳中風,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若想避免感冒病毒侵襲應從提高自身免疫力做起,包括飲食均衡、維持良好的作息,減少高油、高鹽、高膽固醇飲食,適量運動及舒解身心壓力,就能降低疾病上身的機率。(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感冒耳朵抽痛是中耳炎? 符合3點就中鏢!太晚發現恐害聽力受損 ·感冒咳嗽不止小心是支氣管炎!喉嚨有痰要咳出來嗎? 醫解答「正確做法」
-
2021-10-21 該看哪科.耳鼻喉
最常見的異物是棉花 醫師:常是清潔耳道過後造成
50歲女性,因左側耳朵有耳鳴的聲音,時有時無,同時有明顯耳道搔癢感,但無劇烈耳痛,進一步就醫,經鏡檢查發現,一隻活蹦亂跳的小蟲子,醫師初步以昆蟲趨光性的特性,以內視鏡光源吸引昆蟲自然爬出耳道,但大概此昆蟲太喜愛陰暗潮濕的耳道環境,並沒有成功讓其爬出耳道,故以耳吸引器才移除此蟲。外耳道異物 成人常見掉落棉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徐欣健表示,外耳道異物經常發生於兒童,常見的異物為圓珠類小玩具,而成人最常見的外耳道異物,則為棉花棒末端掉落的棉花,常是清潔耳道過後造成。(推薦閱讀:耳屎愈挖愈多? 原因出在你「太常清了」)外耳道異物可簡單分為非動物性跟動物性,非動物異物常見還有小橡皮擦、衛生紙屑、BB彈、紗條、鈕扣型電池、小石塊、木屑及植物種子等;動物性異物最常見的則是體型較小的昆蟲類,像是蚊子、蟑螂、飛蛾、螞蟻等。急性外耳炎 耳悶脹感、耳鳴、咳嗽為常見症狀外耳道異物的臨床表現差異大,體積小無刺激性的異物,可能無任何症狀,經常於看診時醫師無意間發現,像是棉花棒末端掉落的棉花或衛生紙屑。體積較大的異物會擠壓耳道,則可能造成急性外耳炎,會有耳悶脹感、耳鳴、反射性咳嗽及耳痛;而活體異物如昆蟲,則可能感受到耳內間接性的耳鳴,或昆蟲在耳內走動的摩擦聲及翅膀拍動的轟鳴聲,同時可引起劇烈耳道疼痛,更甚者造成鼓膜及中耳受損。(推薦閱讀:感冒耳朵抽痛是中耳炎? 符合3點就中鏢!太晚發現恐害聽力受損)移除異物 傾斜、光源照射解除危機徐欣健指出,外耳道異物的治療,首要在於移除異物,患者初步可自行將頭朝向有異物的一側傾斜,利用重力讓異物掉落,若異物是昆蟲類,則可在昏暗的空間,使用手電筒的光源照射外耳道異物的那一側,利用趨光性引導昆蟲離開耳道,若仍無法解決則須就醫,由耳鼻喉頭經外科醫師使用專業合適器具處理,通常在門診即可完成異物移除;若遇兒童外耳道異物且不能配合的患者,則宜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推薦閱讀:螞蟻跑進耳朵怎麼辦? 別拿棉花棒壓!耳鼻喉科醫師教1緊急處置方式)對於動物性異物如昆蟲類,在確定耳膜無破損的情形下,可將生理食鹽水、沙拉油或甘油倒入耳道內,浸泡約10分鐘將其溺斃,再由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取出異物,避免直接夾取造成昆蟲更往內鑽,造成耳道及耳膜受損。患者若有耳道不適感,徐欣健提醒,不宜貿然自行清潔或掏取,應就近前往耳鼻喉頭頸外科門診,由專業的醫師診治。 延伸閱讀: ·用棉花棒挖耳垢超母湯? 耳燭也NG!醫師提供2妙招 ·暈眩、常耳鳴小心是耳聾前兆? 秋冬是發病高峰!把握「黃金治療期」就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