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6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耳鼻喉科
共找到
513
筆 文章
-
-
2022-08-13 焦點.科普好健康
接種新冠疫苗為何出現耳鳴? 醫:免疫反應引起不必驚慌,兩周後多會緩解
為了防止COVID-19病毒感染,減輕感染後的病症,盡早恢復日常活動,接種疫苗已成全民運動。在接種後兩周內,普遍會出現發燒、頭痛、惡心、疲倦、全身痠痛等症狀,程度因人而異。根據流行病學,每千人接種疫苗後,不到五人會出現耳鳴,極罕見會出現嚴重的聽力障礙「耳中風」。目前在耳鳴門診,每月大約會有兩、三人,因疫苗接種後出現耳鳴而求診,不限於特定廠牌,大多抱怨被吵到生不如死,這是為什麼呢?原因一:中耳炎最易發生於AZ疫苗,該疫苗本身就是黑猩猩腺病毒載體,進入人體後,感染中耳腔,黏膜發炎腫脹,影響耳膜及聽小骨的傳聲能力,或影響耳咽管,造成中耳負壓,出現傳導性聽力障礙,患者會先感到耳悶,接著是聽毛細胞加強擺動,耳蝸神經加強傳導,腦幹降低抑制,出現代償性耳鳴。原因二:耳蝸動脈病變身體起了劇烈的免疫反應,產生大量的巨噬細胞、白血球及抗體,誤擊耳蝸周圍動脈,動脈內皮發炎水腫,管腔狹窄,加上大量的大分子免疫複合體,堵塞動脈。耳蝸功能受損,聽神經加強傳導,腦幹減低抑制,出現代償性耳鳴。若發生在前方耳蝸動脈,會出現高頻性耳鳴,宛如鐵窗摩擦聲;若發生在後方耳蝸動脈,會出現低頻性耳鳴,宛如馬達聲;若發生在總耳蝸動脈,會出現全頻性耳鳴,宛如蟬叫聲,還會出現眩暈。原因三:耳蝸中階管炎耳蝸中階管內血管紋,遭免疫反應攻擊,或遭大分子免疫複合體堵塞,內淋巴液分泌減少,中階管凹陷,拉扯前庭膜,加上血管紋受損,無法守住血液中的蛋白質,內淋巴液內蛋白質成分增加,比重大於外淋巴液,向下壓迫鼓室階管,基底膜向下凹陷,聽毛細胞與蓋膜間出現剪力,不斷地發出聽覺訊息,出現發炎性耳鳴。由於聽毛細胞在較為黏稠的內淋巴液中,無法柔順一地一起擺動,所啟動聽覺訊息斷斷續續,傳進大腦後,會被解讀成「迴音」。逾3周未好才須就醫其實患者不必驚慌,盡量多喝水、充足睡眠與適度運動,直到兩周後,身體產生可抵抗病毒抗原的正確抗體時,相關的免疫反應會緩解,病症大多可不藥而癒,若持續超過3周仍無緩解時,才須就醫,可先至附近診所看診。若因中耳炎所致,建議服用抗組織胺及抗生素,減輕發炎,預防細菌感染。若是耳蝸動脈病變或耳蝸中管炎造成,建議靜脈注射高劑量副腎皮質素,抑制人體製造出免疫細胞與抗體,另加上人類免疫球蛋白,中和掉錯誤抗體,之後半年,每天服用至少1,800毫克的二十碳五烯酸 (EPA),若有「三高」者,宜好好控制血糖、血壓及血脂,設法保持耳蝸動脈通暢,確保耳蝸中階管內血管紋功能完整,以免耳鳴發作。
-
2022-08-10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末病人增 醫:疫情延就醫、拒脫口罩難早期揪病灶
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看到的癌症,根據國民健康署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口腔癌發生個案8204人中,其中9成為男性。專家提醒,新冠疫情讓許多患者畏懼就醫、篩檢,等到病情惡化到口腔癌第4期才就醫,多半為時已晚,呼籲民眾應盡快回診,並兩年一次追蹤。抽菸、喝酒、吃檳榔是導致口腔癌的致命關鍵,研究指出,嚼檳榔者罹患上呼吸消化道癌症風險,較不嚼檳榔者高5倍,若三者皆有使用習慣,較無使用者更高達10.5倍。根據國健署110年死因統計有3395人死於口腔癌。全國口腔癌篩檢資料發現,透過篩檢發現的口腔病變者,高達75%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只要戒除菸檳習慣搭配治療,就可降低癌前病變惡性轉化的風險,加上定期檢查,更可降低26%死亡風險,早期發現、適時治療,存活率可高達8成以上。馬偕醫院總院癌症中心主任呂宜興表示,近2年因為新冠疫情影響,民眾畏懼就醫、篩檢,等病情嚴重時才就醫,因此常見患者疾病嚴重度遠大於以往,包括癌細胞已有肺部、骨頭轉移,甚至局部腫瘤大到「超過我們想像」,即便醫療介入也很難處理。呂宜興指出,且近期發現口腔癌第四期患者比例很高,第四期中也有分4A、4B、4C期,現在很多都是4B、4C期患者,不僅花更多精神及強度治療,結果可能不盡理想,有些患者及家屬可能會因此喪氣、放棄治療,沒想到因為疫情,拖半年、一年時間就醫卻造成嚴重後果。呂宜興也發現,近期因為防疫戴口罩緣故,有些門診不一定會要求患者將口罩脫下做例行檢查,或即便醫護要求患者脫下口罩,患者及家屬憂心染疫而拒絕脫口罩,若講話不清楚、口腔或喉嚨內長異物、腫瘤,口罩遮住便很難察覺,他仍希望各科醫師恢復原先作法,盡量幫病患多些檢查,找出細小問題。近年電子煙、加熱菸等新型菸品猖獗,呂宜興認為,新型菸品上市時間短,目前國外研究證實電子煙、加熱菸造成肺部纖維化,但與口腔癌的關聯性有待研究,不過吸菸依舊從口腔進入,菸品中的精油、色素、少許尼古丁量都會經過口腔,雖研究未明但不能否定兩者的關聯。極少數不煙不酒也不吃檳榔的民眾卻罹患口腔癌,呂宜興分析,這群口腔癌患者大致與兩件事有關,第一為「長者」,包括假牙尺寸不合,長者年紀增口腔形狀改變,需要適度調整。第二則是「過度清洗舌苔」,強烈刺激造成口腔粘膜破壞。不過這兩件事導致罹癌人數僅一成,相當少見。「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師目視及觸診口腔黏膜,診斷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病兆,檢查過程只要三分鐘。」國健署長吳昭軍提醒,口腔黏膜檢查能及早發現癌前病變,並加以治療、阻斷癌症發生的機會,符合政府補助對象之30歲以上有菸檳習慣的民眾,每2年可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經檢查發現,若是早期(第0-1期)病灶,又能及時接受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如果延遲發現或治療,則晚期個案存活率通常不到4成。國健署提醒,口內只要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症狀,應盡速就醫,必要時應接受切片檢查,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
-
2022-08-09 醫療.耳鼻喉
喉嚨痛可吃冰淇淋減緩嗎?耳鼻喉科醫:在一前提下確實有幫助
喉嚨痛相當常見,雖通常是個小問題,但也總是讓人心煩,這種情況民眾常會自行處理,坊間流傳許多改善喉嚨痛的方法,究竟可不可行?什麼樣的情況可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劉承信醫師一一說明。 喉嚨痛可以吃冰淇淋?醫:1前提下確實有幫助。劉承信醫師表示,喉嚨痛確實是可以吃冰淇淋的,且有所幫助,尤其是喉嚨痛常會難以進食,冰淇淋還可以帶來熱量避免能量缺乏,不過最大的一個前提是「只有喉嚨痛」,也建議成份越單純越好,例如香草、牛奶口味,且沒有顆粒或其他內容物的為佳。 醫師解釋,冰淇淋之所以有助減緩喉嚨痛,關鍵在油脂有助於潤滑,像是為喉嚨簡單的塗上一層乳液,冰敷也有助於減緩當前的發炎反應,進而降低疼痛感,因此若只是單純的喉嚨痛、沒有出現其他症狀是可以用吃冰淇淋的方式進行改善的。 但是,若有其他像是發燒、嘔吐、暈眩、流鼻水等各種症狀,或是吃了更嚴重,就不宜以此方式進行,因為冰淇淋只在消炎,並無法治療根本的原因,而若原因不明又繼續吃則可能使問題更嚴重,像是胃食道逆流就不宜再多吃甜食。而吃冰淇淋後喉嚨痛得更嚴重,問題也未必是冰淇淋,而是當前的原因並沒有被妥善處理。 喉痛原因、止痛方法百百種,醫教把握1關鍵:無刺激性!劉承信醫師說明,民眾喉嚨痛時往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感冒了,不過其實原因非常廣泛,除了流感病毒、新冠病毒等呼吸道感染,過敏、鼻竇炎等體質或身體結構影響也可能引起。而飲食中吞進細小的食物,如細碎骨頭、魚刺等也可能在沒發現的情況下,使得喉嚨受傷出現疼痛。長期以口呼吸、或是天氣乾冷使得黏膜乾燥也會形成。其他和呼吸道無關的也包括扁條腺發炎、胃食道逆流等,也可能和頭頸癌、食道癌、咽喉癌等有關。上述這些也僅是部分例子,各個因素也可能更進一步使得喉嚨發炎。 由於原因非常多,劉承信醫師建議,喉嚨痛時最安全的作法還是喝溫水,冰水道理如前述的冰淇淋有助降發炎,但熱水、鹽水等據稱可以殺菌的方式就不建議,辣椒、汽水等等刺激性食物更應避免,這些方式都很有可能對患部造成刺激,使得發炎更嚴重。而直接喝熱甚至燙的水,除了可能加劇發炎,還可能增加食道癌等癌症的機率。 若真要嘗試其他方法,建議把握一個關鍵,就是「無刺激性」。例如前述的溫水、冰淇淋等,小護士塗抹在患部外側(非伸進喉嚨)也具有消炎止痛的效果,適當的服用止痛藥也是個簡單且安全的方法。而若是嘗試後未改善、或更嚴重自然還是得就醫。 喉嚨痛也和癌症有關?醫籲4種情況盡早檢查。由於喉嚨痛也可能和癌症有關,雖然機率不高,一般還是多以感染為主,但也還是不可大意,劉承信醫師提醒,若是喉嚨痛持續兩周都未見好轉,就建議盡早檢查別再觀察,因為若為一般感染,通常在一周左右就會逐漸康復,到了兩周恐怕是有較嚴重的問題需要釐清,也包括癌症。其他像是不明體重減輕,或是時常頭暈、暈眩、無力、疲倦等,以及出現聲音沙啞等異常症狀,都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 劉承信醫師呼籲,民眾遇到喉嚨痛等日常小麻煩,總會先觀察並嘗試自行處理,不過往往會越弄越糟,建議還是先經由醫師檢查為佳,若要自行處理也應以「安全牌」進行,對於喉嚨痛如前述提到的無刺激性方式,並持續觀察症狀,必要時盡早前往檢查,以利保障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喉嚨痛是感染?胃病?癌症?醫:同處2周沒好盡早檢查! .29歲燒聲竟喉癌癌前病變 醫:燒聲、喉嚨痛兩週未好速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8-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為什麼沒有家屬陪病人來醫院?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的心語」。一位醫學生由於病人家屬無法陪同病人前來看病,引起醫療團隊的困擾,並對家屬深感不滿。進而突然想起自己住在僑居地的父母,萬一他們健康發生問題時,自己又將如何?這種「同理心」促成她更了解如何幫忙病人與家屬。一位醫學生分享他在家醫科實習時,參加居家訪視的心得,看到病人住家的環境,更能了解醫療工作人員很難在醫院,以自己的想法能夠正確了解病人與家屬真正的需要。一位醫學生分享他閱讀兒童精神科領頭羊宋維村醫師最近在「醫病平台」回顧當年如何投入這方面的臨床服務與研究,深受感動,也才更能了解不只病人,病人的照顧者更需要支持,並領悟到醫師的使命不只治療病人,更要做社會的倡導者。在臨床實習半年,很多時候老師們都會跟我們説,你們要多去和病人聊天,唯有貼近他們,我們才能瞭解哪些事情是病人以及家屬最擔心的。因爲腦海裡一直記得這句話,所以我打從心裡都一直認爲或許在這短短兩年的實習,我的故事大多都會來自於病房。直到來到這間醫院的門診,我才發現一切好像並不如我想象中發展。之前在別家醫院跟門診的時候,一個早上的門診可能有五六十位病人,短短的4個小時,要讓每位病人都能完整表達自己的訴求、顧慮及心情實話説很難。然而在來到這間步調相對比較緩慢的醫院,跟老師們的門診就猶如在閲讀一本集合了各種短文的讀物,有讓人覺得幸福快樂的;也有讓人覺得心疼的。雖然和病人的接觸時間不長,或更嚴格來説,我們並不認識,但有幾位病人的經歷卻觸動了我内心的深處。在門診跟診的過程中,身爲小Clerk的我,除了站在旁邊聼主治醫師替病人講解病情,做各種檢查之外,我其實更喜歡觀察病人以及家屬的互動。從他們的互動中,我會發現病人面對疾病的心態是形形色色的。有的病人會把癌症當成是一個家庭的事,所以從討論病情、診斷、治療到後續的照護,家人在其中都扮演著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而有的病人會覺得生病是我個人的事,影響到家人就是我的不對,所以從討論病情、診斷、治療到後續的照護,家人的出場率幾乎是零。前者讓我意識到當你生病的時候,背後有個所謂的支持系統是多麽地重要。因爲有了家人的支持,在面對疾病的時候,病人不會覺得自己在孤軍奮戰,雖然治療癌症的過程很痛苦,但至少有個人可以一起分擔其中的不適。而面對後者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家屬也太糟糕了吧,但仔細想想,事情會發展成這樣,難道只有家屬的責任嗎?記得禮拜三跟耳鼻喉科門診的時候,有一位83歲的阿公手裡拿著一把透明的雨傘緩慢地走進診間。他是一位口腔癌復發的病人,之前曾經有心血管疾病,所以在右邊的冠狀動脈有放一個支架,左旋動脈則做過balloon dilatation。病人目前有在服用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DAT)的藥物、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用藥。坐上診療椅後,阿公一句話也沒説緩緩地從口袋裡拿出一張字條給老師。老師一面打開字條,一面問:「所以你心臟科醫師怎麽説?」 「醫生說因爲我身上有支架,所以我要吃半年藥再看看是否能開刀。」 「我就説你的心臟病有點嚴重吧!你每次跟我説你自己從新竹開車來,我都很害怕。」 看了看老師手中的字條,裡面的内容大致分成兩段,上面那一段是老師的字跡,内容大概是在詢問阿公外院的心臟科醫師若需手術停用DAT是否合適;下一段則是心臟科醫師的回復:建議還是先服用藥物半年後才再考慮停用。這時候就陷入了兩難的情況,若不停用藥物選擇繼續手術,病人很可能會在手術過程中大量出血;若要等半年後再決定手術切除口腔腫瘤,卻害怕到時候已經爲時已晚。在這種難以做出決定的情況下,老師決定要和病人的家屬一起討論,到底要怎麽做會比較好。於是就詢問阿公:「下次你回門診的時候找你家人一起來,我們來討論看看要怎麽辦。」 「我兒子很忙啦,我自己來就好。」 「這樣不行,你給我你兒子的聯絡方式,我幫你聯絡他們。」 「我手機裡面沒有他們的電話號碼,只有line,可是這裡打不出去。」 這時候只見阿公緩緩地拿出手機,點入line,一直往下滑,滑了很久才找到其中一個兒子的對話框。在旁邊的我把一切看在眼裡,心想阿公的家屬到底在幹嘛,平常都沒在聯絡就算了,難道都不會幫阿公將重要聯絡人的聯絡方式輸入手機裡,若發生重大事件到底要怎麽聯絡得上他們?「啊我記得我錢包裡有一張寫滿手機號碼的紙條,若這裡面沒有我就真的沒有我兒子的聯絡方式了。」所幸經過一番尋找后,終於找到了三兒子的聯絡方式,手機撥通後,老師就簡單地和家屬回報了病人目前的情況和難題。雖然聽不到電話另一端的兒子説了些什麽,但從老師回答的内容中可以猜測到家屬對於自己父親的疾病並不瞭解,或者可以説是一無所知。老師聽了之後大概也覺得有點生氣,於是就説了一句:「我知道這不是你一個人的責任,所以你要去和你兩個哥哥討論你父親的病情要怎麽去處理。您爸爸是一個壯漢,他不想麻煩你們,所以這十幾年來他都是自己開車過來動手術,手術結束再自己開車回新竹。你們不願意花時間來陪他來看病,他回去也不會告訴你們,這樣真的不行欸!所以你回去跟你的哥哥們討論,下禮拜派一個代表來門診跟我討論這件事。」挂斷電話之後,老師和阿公交代了之後回門診前要做的檢查以及記得找兒子一起來討論後就讓阿公出去了。然後轉過頭來跟我們說:「他兒子只知道他有口腔癌,但完全不知道他有開過刀。他做過十幾次wide excision+ STSG的手術,只有一次是用general麻醉,其他都是local。開完刀當天直接自己開車回新竹。所以我剛剛才需要提醒家屬,他們這樣真的很不應該。」我和旁邊的同學互看了一眼,大家臉上的表情都是「這也太荒唐了吧!這種家屬確實讓人生氣」。也許是因爲覺得阿公有點可憐,所以我一直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回到宿舍再細細回想起這件事,卻突然發現好像有些不太對的地方。五年前,因爲不想再繼續受到家人的約束,所以決然地來到台灣留學。剛來台灣的前三年,每當寒暑假我都會回馬來西亞陪伴家人。但近兩年因爲疫情的關係,已經有一段時間沒回家,對那裡的印象也開始逐漸模糊。今天遇到阿公後,我在想我是不是也在做著和他兒子同樣的事。對於家裡的事,我永遠都只能通過家人的轉達才能瞭解家裡的近況。但因爲我們家都很愛報喜不報憂,所以當我知道家裡發生了什麽坏事,也就已經是幾個月後的事情了。如果今天這個阿公換成是我父母的話,在馬來西亞生病了,遠在他鄉的我可能也不會知道他們生病的事情,更何況是陪他們去看診。我的所作所爲其實和阿公的兒子差不多一樣,只是剛好有一個很好的理由去掩飾了我的不孝。但仔細想想,阿公之所以會一直自己來看病,好像也不能完全責怪兒子。若阿公在得知自己生病後,願意告知家人自己的病情,又或者醫療團隊在發現阿公這十幾年都自己一個人來看病動手術,而提早請社工介入協助處理,那今天的事是不是就不會發生?我們或許都只看到表面而自行去理解病人以及家屬的想法,但有沒有可能有那麽0.1的機率,阿公的兒子在聽到自己父親因爲害怕麻煩他們這麽多年來都自行接受治療,而深感愧疚以及抱歉?那種無助感我或許多少可以理解。對於家人生病,但我又毫無能力去分擔解決一直是我出國這幾年最擔心的事情。尤其今年身邊陸續有朋友因爲家人生病卻沒辦法回國陪伴他們而留下遺憾時,更是讓我特別有感觸。他們當下經歷的無助感,就好比身爲朋友的我們看著他們面對這突如其來的事件,卻沒辦法替他們一起分擔其中的不安及悲傷一樣無助,甚至更令人覺得煎熬。因此,在面對這種事情上,我内心深處是害怕的。因爲害怕會麻煩家人,害怕家人會擔心而選擇不告知自己的病情,這種行爲是否合適,的確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如若疾病真的不幸發展到末期的地步,對於病人以及醫療團隊或許可能是意料中的事,但對於長期被蒙在鼓裡的家屬卻是一個突入其來的噩耗,這樣對於家屬來説是否有失公平,而病人這種讓家屬陷入自責的漩渦之行爲,是否可以稱爲自私?臨床上大家往往都宣稱要尊重病人的自主權,病人若堅持自己的想法,我們就得尊重他們的意願,否則就是侵權。但現實往往比喊口號來得難,一個疾病,看似是病人和醫療團隊之間的事,但其實不然。疾病帶來的影響往往不會只局限在一個個體,病人背後的家庭,工作甚至是社會都有可能會因此而發生巨大的變化。現在的醫療環境大多都在提倡要以病人爲中心,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家人的感受以及想法,唯有深入地去瞭解病人以及家屬的想法,我們才能幫助病人做出對於他們來説最正確的選擇。但就如我前面所説的,嘴巴說很簡單,執行才是最困難的部分。身爲醫療團隊裡的我們到底需要做到什麽樣的地步,才算是對病人以及家屬來説是最好的,又是一種學問了。
-
2022-08-03 焦點.元氣新聞
蔡依珊臉書消失1個月 赴醫院做「大腦MRI」康復中
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的妻子蔡依珊,在臉書以「人總在身體不適時,才意識到平常健康多珍貴」為題,透露自己在社群媒體上消失近一個月的原因,原來是因為連續一周頭痛,讓他到醫院做大腦MRI,目前正在康復中。「每當我生病一次就感受一次」。蔡依珊說,這次是一生以來頭痛最久的經驗,在連續一周後去看醫生,當場聽從指示做大腦MRI,沒有心理準備的她突然感到害怕恐慌;但慶幸的是,平常練習的冥想呼吸在密閉空間派上用場,讓30分鐘很快的過去,感謝醫護人員的忙碌與辛苦。蔡依珊說,做完後隔天,頭痛變成耳鳴,剛好碰到周末,必須忍到周一才能去耳鼻喉科報到。她表示,做的檢查都有做,「我沒事,康復中」,只是和大家說說近期的感受和為什麼好久沒po文。蔡依珊也分享夏季帶小孩去海談玩耍的照片,以及從飯店看出去的海景的遼闊。她說心隨境轉挺好的,看看風和日麗及蔚藍無垠的景色令人感到平靜。但無法時,希望我們能境隨心轉,幫自己找到寧靜感。
-
2022-08-02 醫療.耳鼻喉
耳垢到底需不需要清?耳鼻喉科醫教你安全的清理方式
許多民眾都會使用棉花棒、掏耳棒來清潔耳朵;洗完澡後,也會因為耳朵進水,拿棉花棒挖耳朵,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的事,可能會對耳朵造成傷害。雙和醫院耳鼻喉科巫承融主任建議,若民眾擔心自己的耳垢很多,可以前往耳鼻喉科診所,醫師會用專門器械幫助民眾清理耳垢,避免自己使用棉花棒、鑷子、衛生紙挖耳朵。耳垢分為:濕型、乾型巫承融指出,人體的耳垢分為兩種,濕的耳垢與乾的耳垢。皮膚每天都會有新陳代謝,耳垢也是,乾耳垢的組成就是一些表皮的皮屑、肉屑;至於濕耳垢的生成原因,主要是外耳道上腺體的分泌物所形成,通常會比較黃一點、黏稠一些。大部份的耳垢不用清理 用棉花棒反而造成耳朵傷害大部份的耳垢不用清理比較好,巫承融解釋,許多民眾會使用棉花棒、鑷子、衛生紙等器具挖耳朵,但這些都可能會造成耳朵的傷害。以棉花棒為例,雖然會挖出一些耳垢,但大部分的耳垢都會被推到更裡面,讓耳垢更不容易自然掉落;假使是使用鑷子的話,由於器具較硬,若夾不對位置、夾太深恐怕會造成耳膜破洞、外耳道的皮膚脫皮或流血。巫承融強調,耳道裡的皮膚不像手、腳上的表皮一樣,挖一挖、摳一摳都不會受傷,耳道皮膚很脆弱,只要稍微一挖就很容易流血,不建議放東西進去耳道,若外耳道有一些液體流出來的話,可以用衛生紙擦乾淨,耳垢不清不會造成什麼症狀、疾病,大部分的耳垢都會隨著時間掉出來,不需要特別清理。「清理耳垢」為耳鼻喉科診所醫療服務之一若民眾擔心自己的耳垢很多或是家人幫忙清理時有一些流血的狀況,巫承融建議,要選擇耳鼻喉科的診所,那邊才有清耳垢的專門器械會比較安全,一般內科診所診所的器械不是那麼完全,只能幫忙夾出小部分的耳垢。對於大多民眾到診所掛號時,要說出「挖耳屎」會感到不好意思,巫承融坦言,耳鼻喉科珍所本來就有這項醫療服務,從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到主治醫師都有做這套訓練,也都清楚許多病人會來清理耳垢,民眾不需要感到害羞。若到其他診所,像是內科、小兒科等他們可能就不知道該怎麼幫忙清理,畢竟他們的醫療訓練沒有這一塊。最後,巫承融補充,若遇到比較硬的耳垢,第一次可能會清不乾淨,醫師會幫患者滴一些耳垢軟化劑,讓一些耳垢自然流出來,若有較硬的耳垢則要滴個2至3天後再去回診,醫師會再用設備幫民眾清理乾淨。(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耳屎愈挖愈多? 原因出在你「太常清了」 ·耳朵有異物怎麼辦? 醫授「緊急自救原則」:2件事勿做
-
2022-08-01 焦點.元氣新聞
抗衡彰基!秀傳除接手彰基出走醫師 還與台北榮總聯姻
彰基醫學中心最近爆發人事紛爭,造成一些名醫出走到與彰基有競爭關係的秀傳醫療體系,秀傳醫療體系更與台北總榮「聯姻」,除簽訂合作意向書,並邀來原台北榮總急診部顏鴻章擔任彰濱秀傳醫院院長、原北榮整形外科主任彭成康擔任彰濱秀傳副院長,秀傳醫療體系展現強烈企圖,與彰基醫學中心抗衡。秀傳醫療體系今天舉辦行盛大的彰濱秀傳醫院院長交接典禮,原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黃士維升任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彰濱秀傳醫院院長由台北榮總急診部顏鴻章接任,隨後由秀傳醫療體系執行長黃靖媛和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將在醫療、教學及研究方面全面性合作。在彰基醫學中心最近爆發人事紛爭,除原彰基耳鼻喉科醫師蕭信昌出走秀傳外,還有原彰基皮膚科名醫邱足滿、原彰基肝臟移植名醫陳堯俐均到秀傳兼職,在此之前,還有原彰基副院長張正雄轉到秀傳癌症醫院院長,以及領導原彰基口腔外科團隊的蔡國陽,也到秀傳駐診。秀醫除了接手彰基名醫外,還結合台北榮總,展現強烈企圖,引來醫界矚目。在交接典禮中,秀傳體系總裁黃明和表示,新任彰濱秀傳醫院院長顏鴻章專精於急診醫學,是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博士,曾任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院長、台北榮民總醫院急診部主任、急診醫學會理事長等,經歷豐富,將為彰濱秀傳開展新的里程碑,是秀傳的福氣。「這是我一生最高的榮耀。」顏鴻章致詞時表示非常榮幸能任職彰濱秀傳院長,他說,彰濱秀傳醫院自創院至今已16年,是一家擁有最先進儀器及高規格設備的醫院,照護大彰化地區民眾健康,經歷任院長帶領下,在醫療業務上已有穩健的成長,並在秀傳醫療體系黃靖媛執行長的領導下,與其他醫療體系密切合作,將會更進一步創新與突破,以精進醫療品質。秀傳醫療體系表示,彰濱秀傳醫院長顏鴻章未來也將扮演榮陽體系與秀傳體系的重要連結橋梁,建立體系間更緊密的臨床、教學及研究交流的平台,以促進雙方醫療人才、知識、技能交流;同時奉行黃明和總裁「用心、創新、視病猶親」的核心價值,以走動式管理與跨領域醫療團隊合作模式來照護病人,共同為提升彰化地區醫療品質。接任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的黃士維,是秀傳醫療體系總裁黃明和的長子,管轄彰化秀傳、彰濱秀傳及竹山秀傳。黃土維表示,他會延續秀傳醫療體系跟台北榮民總醫院的合作,包括教學研究、臨床服務等,並整合體系內部的醫療資源與外部資源進行合作,例如結合中興大學的教學研究資源,為提升台灣醫學進步而努力;也將再進一步帶領秀傳與外部新創事業進行多元的資源整合。到交接典禮會場觀禮人士,除秀傳體系總裁黃明和外,還包括彰化縣長王惠美、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及台北榮總陳威明院長帶領的醫療團隊,以及各級民代、地方人士。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鼻竇炎手術特色院所
鼻竇內視鏡全國No.1林口長庚醫院/3D立體定位導航 降低風險 增治療成效110年健保署統計顯示,醫學中心執行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總件數為7,392件,其中以林口長庚醫院最多,達909件。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黃啟哲表示,當鼻竇炎藥物等治療無效且嚴重影響生活時,建議手術。鼻竇周圍圍繞眼睛與顱底,有相當重要的組織結構,如視神經、眼內肌、顱底動脈等,手術過程若傷及其他區域,恐帶來嚴重後遺症,建議透過跨科系團隊整合治療。黃啟哲表示,近年第二型鼻竇炎(息肉性慢性鼻竇炎)患者愈來愈多,分析與過敏體質、空汙日漸嚴重、飲食西化有關。第二型鼻竇炎常伴隨氣喘、息肉組織或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增加、免疫球蛋白(IgE)上升和嗅覺受損。此時除了手術,還須控制氣喘,必要時加入生物製劑治療。黃啟哲表示,林口長庚擁有成立15年以上導航鼻竇內視鏡手術團隊,針對困難案例跨科系整合胸腔科、神經外科跟牙科等團隊,近來更引進3D立體定位導航微創內視鏡手術,可降低手術風險也增治療成效。嘉義長庚近年更為了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開發「術中電腦斷層導航系統」,透過精準影像定位,減少手術風險,也縮短手術時間及出血量。鼻竇內視鏡地區No.1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鼻竇炎患者多運動 能暢通呼吸道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的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共執行448件,為地區醫院第一名。彰化員林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劉乃文說,鼻竇炎最怕慢性化,成為不可逆的病症,不過現在手術進步很多,利用內視鏡、微創手術等傷口小、恢復快,也可減少病人疼痛感。劉乃文說,鼻竇手術分為單鼻竇、全鼻竇、多鼻竇,早期做鼻竇手術後,臉可能會腫起來、疼痛,現今運用內視鏡和微創技術,縮短手術時間、流血量少、疼痛感低。鼻竇周邊都是頭部重要部位,考驗醫師技術,全鼻竇手術單邊約要一個半小時,單鼻竇只要20分鐘。提醒鼻竇炎不要拖,有些人本來只要做較簡單的單鼻竇手術,卻拖到發炎面積大,變成多鼻竇手術。劉乃文說,鼻竇炎是長期細菌感染,很多人不知道會傳染,有時帶孫子的阿嬤有鼻竇炎,也可能把鼻竇炎細菌傳染孫子或其他家人。小朋友器官還在發育中,不建議手術,會先以藥物治療。劉乃文強調,運動對鼻竇炎有很大幫助,因為鼻竇也是呼吸道的器官,運動時會讓呼吸暢通,鄉下小孩運動多,鼻子問題相對少,關在冷氣房、空氣不流通,又不運動的小孩,有鼻竇炎的機率較高。鼻中隔手術全國No.1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4K式3D導航定位 精準移除鼻竇病灶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110年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在治療鼻息肉及慢性鼻竇炎的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1,745件,居全國第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承楨說,鼻竇炎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環境因素,包含病毒、細菌及過敏原的接觸;另一類為個人體質因素,先天鼻竇開口較窄。黃承楨說明,根據最新歐洲鼻竇炎治療指引,內科治療以鼻噴類固醇與食鹽水沖洗為主,再搭配口服抗生素治療。治療效果不好時,就必須手術介入。標準手術方式為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將病變組織如鼻息肉移除。黃承楨指出,中山附醫引進高階4K螢幕系統,提升對比度及明亮度,病灶與正常組織看得更清楚。人類的鼻竇極其複雜,藉由3D導航定位系統建立個人電腦斷層的「鼻竇地圖」,誤差範圍只有1~2mm,能讓醫師在手術時精準移除病灶。根據世界大型文獻統計,鼻竇炎手術一年內復發率為3.5%,五年內復發率為6.5%。另外在10年追蹤下,病患生活品質獲得相當大的改善,顯示手術治療的高成功率及術後良好效果。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患者不需額外自費。鼻中隔手術地區No.1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 保留鼻粘膜、減少復發根據健保署統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110年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共517件,居全台地區醫院第一名。亞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許哲綸說,耳鼻喉科團隊執行「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對於鼻竇炎患者術後狀況及出院後長期追蹤,展現令人滿意成果,除了醫師技術精準,背後更有專科護理師及個管師協力合作。許哲綸指出,影響鼻部阻塞關鍵,除了肥厚的下鼻甲,還有彎曲的鼻中隔、狹窄的鼻前庭和腫脹的中鼻甲等。藉由術前仔細評估,除了鼻窺鏡直接檢查,更要加上鼻部內視鏡評估完整鼻部解剖構造,必要時會安排電腦斷層介入,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多層次微創鼻甲手術」選擇不同的方式處理下鼻甲,所謂的多層次,就是由前到後、由下到上,全方位處理包含鼻前庭、鼻中隔、下鼻甲及中鼻甲等範疇。以保留鼻部粘膜的觀念出發,針對過大的下鼻甲骨頭,以口袋型手術保留最大量的鼻部黏膜,或處理過量的黏膜下組織;在術後容易復發的位置,採用溫控射頻或是冷觸汽化消融手術等加強。許哲綸強調,手術完整保留鼻部的正常生理功能,又能大幅改善阻塞不適感,更能減少患者需要重複施作的壓力。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健保大數據/鼻竇炎患者 近兩年大減與落實口罩防疫有關
鼻竇炎是耳鼻喉科常見問題,國內盛行率明顯高於國外。雖不是大毛病,但各種症狀也讓許多人很困擾。急性鼻竇炎若未及時控制,可能變成慢性鼻竇炎,嚴重者需要動手術。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帶您了解國內鼻竇炎患者就醫情形。鼻竇炎在台灣很常見,疫情前一年(108年)有430萬人就醫,近兩年疫情來襲,就診人數已減少到223萬。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人數減少是受惠於落實口罩防疫,大幅減少呼吸道疾病,這是好現象。另外,去年健保資料顯示,鼻竇炎就醫件數95%集中在診所,醫院層級愈高,件數愈少,這彰顯了分級醫療的精神,當民眾自我照顧能力提升、積極預防疾病,基層醫療就能照顧好多數人。就醫件數95%集中在診所,落實醫療分級最佳範例。鼻竇炎的就醫率,以兒童最高,青壯年次之,醫師認為可能與過敏或氣喘盛行有關。李伯璋回憶小時候住在雲林縣虎尾鎮,也常需要沿著大馬路走一段,卻不曾被空氣汙染弄得鼻子不舒服,家裡的孩子也沒有什麼過敏的問題。隨著社會變遷,生活型態改變,家族中的下一代才開始出現氣喘兒。李伯璋觀察,不同年齡層的醫療利用邏輯不同,年輕一代懂得善用資訊和工具,比如選購空氣清淨機、注意戶外空氣品質,也會比較積極學習自我照顧的知識和技能。年輕人工作忙碌、請假不容易,為了善用時間,也會偏好就近先去診所就醫。因此,當健保署以使用者付費的精神推動部分負擔改革方案,很多年輕人都覺得合理,展現出正向支持的態度。使用者付費的部分負擔為什麼有助於落實分級醫療、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李伯璋說,因為「自己管自己」最有效。浪費少了,點值就會提升,醫療服務提供者可獲得更合理的給付;因為有自付額,醫療提供者要積極說明醫療處置、檢查或藥物的必要性和目的,病人也會比較積極、好好了解,可促進醫病共享決策。患者就醫人數減少,電腦斷層檢查卻有兩百多萬件。去年鼻竇炎就醫人數雖減少,卻仍做了大量的檢查,其中電腦斷層攝影就有239.4萬件,排名第三,連臨床醫師都說,似乎有點過度使用了。李伯璋表示,疫情期間呼吸道相關科別就醫人數銳減,醫療院所確實有可能會開比較多檢查,來弭平病人減少帶來的缺口,但健保署的立場始終如一,仍致力於減少重複或不必要的檢查。健保署建置醫療影像雲端分享平台,鼓勵醫療院所於檢查後24小時內上傳影像,也鼓勵醫療院所調閱影像,以取代重複檢查。如此一來,如果病人在醫院做了影像檢查,24到48小時後,到其他醫院或診所諮詢第二意見時,不需要再花錢到原醫院申請影像光碟,其他醫院或診所的醫師也能在電腦上看到病人的影像和報告;病人不需要再次檢查,也不會暴露到不必要的輻射劑量。李伯璋表示,分析近年健保資料可看到,用於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的點數佔比高達四成,藥費居次占了三成五,反倒是醫師親力親為的診察費,卻逐年下滑,從三成三下降到只剩下兩成多,讓許多醫療人員感嘆自己的付出被視為廉價服務。健保署推動部分負擔改革、雲端影像、雲端藥歷,都是希望能夠將資源重新做合理的分配,將不必要的浪費省下來,轉化爲給醫療人員更合理的給付。約半數患者使用抗生素,用藥選擇與病人衛教都要加強。去年223萬名鼻竇炎病人,有102萬人使用抗生素,申報金額高達8,209萬元。李伯璋提醒,使用抗生素要特別注意用藥選擇,要先從第一線開始用,如果效果不好,才開始用第二線。另外也要特別加強病人衛教,提高用藥遵從度,萬一遵從度不佳,沒有按時把藥吃完,就有可能提高細菌的抗藥性,增加日後治療的難度。李伯璋表示,健保署為了減少重複用藥、藥物交互作用,可能造成健康風險與醫療浪費,2013年就開發出健保雲端藥歷系統,讓醫師和藥師都可以查詢病患過去的用藥和檢查檢驗紀錄,估計2014至2020年就替健保節省了93.5億元支出。如果藥品自付額太低,也會增加重複領藥的道德風險,以及重複用藥的健康風險。李伯璋表示,未來部分負擔新制上路,藥費將增加一點點費用,也可望減少重複用藥,促進醫病雙方更精準掌握必要的用藥,落實分級醫療和轉診。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數據解析/鼻竇炎困擾兒童、青壯年 每3到5人就有1人
疫情發生前,台灣一年有430萬人因為鼻竇炎就醫,平均每5人就有1人,比率超高。疫情後兩年因呼吸道感染減少,鼻竇炎人數也逐年下滑,但去年仍有223萬人,共就醫259萬次,其中74%都選耳鼻喉科,95%去診所。健保資料顯示,鼻竇炎在小孩和青壯年特別普遍,不論疫情前後,0到10歲兒童因鼻竇炎就醫的比率最高,疫情前每3個小孩就有1個,31到40歲則是5個人就有1個。過敏人口多,台灣鼻竇炎患者人數,遠高於其他國家。台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志峰分析,台灣1/5人口一年內曾經罹患鼻竇炎,其他國家僅1/7到1/15,盛行率偏高。可能因素包括地狹人稠、空氣汙染、過敏人口多、就醫方便,以及醫師以症狀診斷為主。幼兒園和小學容易發生交互傳染,加上現在小孩過敏比率高,過敏合併發生鼻竇炎的可能性本來就高。當孩子鼻涕變濃、咳嗽有痰,可能就是急性鼻竇炎,要是拖超過3個月還沒好,就是更難纏的慢性鼻竇炎。新莊錦明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周慶明表示,兒童的鼻腔和鼻竇發育未完全成熟,呼吸道抵抗力較弱,本來就比較容易感染。現在大約1/3的小孩有過敏性鼻炎,比率近似於0到10歲鼻竇炎健保就醫率。這些孩子平時鼻黏膜就很容易受刺激而發炎腫脹,要是沒控制下來,讓鼻竇原本就很小的開口受到堵塞,鼻竇的空腔內就容易滋生細菌,當分泌物愈堆愈多、愈來愈濃稠,就是鼻竇炎。吸菸、氣喘、長期過敏……成人慢性鼻竇炎多,不易根治。青壯年鼻竇炎就醫率也高,林志峰推測,如能將資料細分「急性鼻竇炎」和「慢性鼻竇炎」,可能會發現兒童以急性為主,成人則有更多慢性鼻竇炎。臨床觀察,吸菸者幾乎都有鼻竇炎,氣喘患者得到鼻竇炎的比率也有七、八成,長期鼻子過敏的人,急性鼻竇炎也容易反覆發作,症狀持續時間拉長,就變成難以根治且早發的慢性鼻竇炎。診斷鼻竇炎除了看症狀,必要時也要做些檢查,方能確定診斷。周慶明說,診所可做X光檢查或鼻咽喉內視鏡檢查,前者可看到鼻竇腔室變白,表示有蓄膿;後者可檢視鼻竇開口的堵塞情形,若是被鼻息肉堵住,光是吃藥效果不好,會建議到醫院做內視鏡手術,切除息肉,才能真正暢通鼻竇。鼻竇炎抽血檢查最大宗,可查看嗜酸性白血球比例。健保資料顯示,鼻竇炎相關檢查以抽血為最大宗,去年223萬名鼻竇炎患者共做了1,444萬件抽血,其次是350萬件細菌培養、239.4萬件電腦斷層造影、89.2萬件磁振造影,鼻咽喉內視鏡檢查只有53.8萬件,排第5位。林志峰表示,抽血可能是要看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比例,若偏高就屬嗜酸性鼻竇炎,臨床上比較不容易治療,容易復發,近年來新研發的生物製劑,就是在補足這個治療難題。抽血也可能是要做一些過敏和氣喘相關檢查,達成精準醫療目的。內視鏡有即時、方便檢查的優點,且不會有放射線的曝露,是輔助診斷鼻竇炎的重要工具。電腦斷層能夠確認病情嚴重度,了解病患鼻竇細項構造,以及輔助手術導航進行;磁振造影應用於疑似鼻竇腫瘤,評估眼窩或顱底及腦部侵犯的狀況。鼻竇炎的因素多、相關共病也不少,若是兒童鼻竇炎患者,林志峰會建議做聽力測試或鼓室圖,因為鼻竇積膿久了,有時會影響聽力,甚至導致永久聽損。鼻竇炎合併氣喘者,可視需要安排肺功能檢查,抽菸者一定要配合戒菸。50歲以上會打呼的鼻竇炎患者,可能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可作睡眠生理檢查。嚴重鼻竇炎可能合併嗅覺異常,不論食物多香,都聞不到味道,也可安排嗅覺試驗來確認。抗生素用藥最多,第二名抗組織胺;平均每100人只有1人手術。健保資料顯示用藥以抗生素為大宗,去年就有102萬人吃抗生素,第二名是抗組織胺,第三名和第五名都是消炎止痛藥,第四名是去鼻充血劑,第六名是類固醇鼻噴劑。林志峰表示,抗組織胺是用藥上的兩面刃,雖可緩解部分合併鼻過敏症狀,但急性或慢性鼻竇炎若使用過多,反而會使鼻涕更黏稠、不易排出,增加治療難度。去年223萬名鼻竇炎患者中,有8,758人住院,共做了1.6萬件內視鏡功能鼻竇手術,平均約每100人只有1人做手術。林志峰表示,手術比率比疫情前低很多,因疫情期間原本排定的手術取消了不少,手術的遞延效應是否會加重疾病的嚴重度,仍待觀察。「常有人說鼻竇炎『開刀也不會好』,其實不然。」林志峰說,慢性鼻竇炎背後因素很多,確實很難根治,但只要詳細評估、明確診斷,並將找出的問題一一處理,生活品質可以大幅改善。千萬不要聽人說鼻竇炎不會好,就全盤否定手術的價值,術後遵照醫囑好好洗鼻子、使用類固醇噴劑,病人症狀改善的滿意度還是很高的。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一噴鼻就通,再噴卻變嚴重!自購去鼻充血噴劑恐致藥物性鼻炎
鼻竇炎患者不僅鼻涕多、鼻塞、鼻涕倒流,長期感染可能導致耳朵悶塞感,甚至引發中耳積水、支氣管炎、腦膜炎等嚴重問題。醫師建議,急性鼻竇炎患者可透過藥物緩解,嚴重慢性鼻竇炎患者可透過內視鏡手術,將堵塞的鼻腔空腔出口「重新打開」,術後定期洗鼻即可穩定病情。噴得愈多藥效愈差,鼻塞更嚴重,別自購成藥使用。新莊錦明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周慶明表示,急性鼻竇炎通常都會用抗生素,類固醇鼻噴劑則可抑制粘膜發炎腫大。這兩種藥比較沒問題,耳鼻喉科醫師最困擾的,是常有病人自行去藥局買某知名品牌的「去鼻充血鼻噴劑」。周慶明表示,這種去鼻充血鼻噴劑,剛開始一噴鼻子就通,但連續用幾天後會反彈,鼻塞變更嚴重,病人得愈噴愈多,藥效卻愈來愈差,這就是「藥物性鼻炎」,後續還是得換回口服藥,折騰更久。由於這種噴劑目前不需處方,醫師只能苦口婆心勸病人耐心常規用藥,千萬不要自己買成藥噴。術後仍須持之以恆噴藥、洗鼻,才能維持良好狀態。台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志峰表示,如果口服藥、類固醇鼻噴劑、洗鼻子這些保守治療都無效,影像檢查確認蓄膿明顯、有鼻息肉阻塞,症狀持續就會建議用手術切除息肉、把蓄膿清乾淨。通常術後一到三個月改善最明顯,隨著時間滿意度略為下降,但病人若能持之以恆做好「噴藥、洗鼻子」等保養工作,還是會比術前好很多。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易錚表示,慢性鼻竇炎患者可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否為鼻竇炎,大多數症狀不嚴重患者,可以鼻沖洗、鼻用類固醇噴劑緩解症狀;但仍有一半的患者,無法以藥物緩解症狀,這時會進一步評估是否需要透過鼻竇內視鏡外科手術處理。內視鏡搭配手術導航,臉上無傷口、恢復快。周慶明表示,民國七十幾年以前沒有內視鏡手術,鼻竇炎開刀要切開、翻開臉頰,術後臉會腫很多天;現在用內視鏡微創手術,搭配手術導航系統和精密手術器械,臉上沒傷口,出血量少,隔一、兩天就出院了,恢復很快。三軍總醫院耳鼻喉暨頭頸外科部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鼻竇炎是因為鼻竇空腔出口被黏膜腫脹堵塞住,導致膿積在裡面排不出,鼻竇內視鏡手術利用微創方式,將鼻腔出口開得更大,讓黏液、髒汙可自然從鼻孔排出。嚴重慢性鼻竇炎未治療,恐致眼睛化膿引起蜂窩性組織炎或腦膜炎。「醫師是把房間門窗打開,但病人平常要自己整理房間。」孫萬烜表示,慢性鼻竇炎患者鼻腔內宛如霉味很重、許久未開門窗的房子,醫師把門窗打開,加強採光及通風,但平時需要靠病人調整體質,養成沖洗鼻子習慣,保持黏液排解功能暢通,才能避免手術後鼻竇炎再度復發。孫萬烜曾收治一名30多歲年輕人,長期聞到臭味及狐臭,看過多家診所也無法改善,經過內視鏡、鼻腔X光及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慢性鼻竇炎,雖患者自認沒鼻塞,其實鼻腔空腔全是膿液,還滿到滲出來,「糟得一塌糊塗」,後續透過內視鏡手術才改善。若慢性鼻竇炎沒有積極治療,可能導致眼睛化膿引起蜂窩性組織炎,甚至一路鑽到顱底引發腦膜炎。蔡易錚表示,一名50多歲個案,本身有糖尿病,其鼻竇炎感染嚴重,導致左眼後端全是積膿,整個眼睛睜不開,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經由手術將息肉、膿清除,才恢復視力。術後鼻息肉持續增生頑固型鼻竇炎 常見於過敏體質者有些患者即便做鼻竇內視鏡手術,症狀仍未改善,孫萬烜表示,過敏體質患者如過敏性皮膚炎、氣喘等,因本身免疫力反應躁進,手術後鼻息肉持續增生,無法抑制黏膜肥厚,也就是「頑固型鼻竇炎」,術後半年或一年再復發,可能評估使用更強藥物治療或再次手術。蔡易錚表示,台灣約有五分之一氣喘、過敏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鼻息肉增生情況嚴重,手術後無法痊癒,因此必須長期追蹤,同時搭配手術及內科治療,像是抗過敏藥物或鼻用類固醇藥物。若免疫力更差的患者,症狀不斷復發,亦可透過自費生物製劑治療。
-
2022-07-31 醫療.耳鼻喉
鼻塞、鼻涕倒流是過敏還是鼻竇炎?醫教你從2點判斷
台灣鼻竇炎盛行率高達20%,加上環境潮濕、空氣汙染、人口密集等問題,讓許多人飽受鼻竇炎之苦。鼻竇炎長期出現鼻塞、鼻涕倒流等症狀,還會造成面部腫脹、有疼痛感。醫師建議,症狀出現時應及早就醫,平時做好鼻竇、鼻腔保養,減緩發炎情況,也能恢復生活品質。鼻竇具重要免疫功能,可抵抗外來細菌、病毒、菸害等。鼻竇位於眼眶及鼻腔周圍的頭骨空腔,空腔也與鼻腔相通,鼻竇分別有四對空腔,分別是位於前額的「額竇」、位於鼻腔外側的「上頷竇」、位在兩眼中間的「篩竇」,以及在鼻腔後上部的「蝶竇」。空腔內表皮稱為「黏膜」,分泌出來的黏液可協助滋潤並過濾吸入的空氣。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蔡易錚表示,鼻竇具有重要免疫功能,可抵抗外來的細菌、病毒、菸害等。鼻竇炎分為急性及慢性,若為急性鼻竇炎,發作時宛如感冒症狀,會出現流黃膿鼻涕等,基本上服藥一周即可好轉。空汙吸菸、過敏、鼻竇解剖變異,慢性鼻竇炎三大原因。蔡易錚指出,慢性鼻竇炎則是鼻竇長期發炎、化膿,加上鼻腔黏膜纖毛產生變異,鼻息肉或肉芽組織不斷增生,讓鼻竇與外界的通道口愈來愈小,導致膿液排不出,不斷堆積在內,形成惡性循環,患者也一直有黃綠色鼻涕、鼻涕倒流、眼部額頭悶脹痛、嗅覺變差、鼻塞等症狀出現。蔡易錚表示,形成慢性鼻竇炎常見三種原因,包括空汙或吸菸者、遺傳過敏性體質者,及本身鼻竇解剖變異者。遺傳性體質包括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等;若本身鼻竇解剖變異,也會因細菌或病毒入侵後不容易排出,堆積在鼻竇內成為鼻蓄膿,導致發炎變成鼻竇炎。持續發炎腫脹,還可能引發中耳炎、潛水夫病。三軍總醫院耳鼻喉暨頭頸外科部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台灣屬於潮濕的海島天氣,加上空汙問題,都是鼻腔黏膜的潛在危險因子,容易讓鼻腔黏膜長期處於過敏狀態。且黏膜系統連結鼻腔、鼻咽到耳朵,若持續發炎腫脹導致循環不佳,除了鼻竇炎,還可能引發中耳炎、潛水夫病等。孫萬烜表示,像是感冒或新冠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症狀多類似鼻竇炎表現,包括鼻竇肥厚、過敏、發炎。若症狀持續不超過三個月,屬於急性鼻竇炎,可透過藥物控制,讓黏膜發炎狀況穩定下來;但若超過三個月,黏膜持續處於肥厚狀態,導致長年蓄膿或黏液,則成為慢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感冒鼻涕多清澈或黃白,鼻竇炎是黃綠色。不過鼻竇炎與過敏性鼻炎、感冒症狀相像,蔡易錚表示,過敏性鼻炎的鼻水、鼻涕屬於較清澈或白色,臉部不會腫脹;鼻竇炎的鼻涕多為黃綠色,感冒的鼻涕多為清澈或黃色;感冒復原時間約3至5天症狀就緩解,慢性鼻竇炎症狀不會很快緩解,基本上持續超過三個月。新莊錦明耳鼻喉科診所院長周慶明表示,鼻竇炎是局部發炎及感染,典型症狀是鼻涕濃、鼻涕有臭味、咳嗽、鼻涕倒流等,患者很少會發燒,但有時感染嚴重、範圍較大,病人可能也會頭暈頭痛,或是在鼻竇所在的臉部對應位置有痛感,例如額頭痛,嚴重時甚至有失明或腦部感染的風險。「鼻竇炎大多是兩側,如果是單側要特別注意。」周慶明提醒,單側鼻竇炎可能是黴菌感染、長腫瘤,也可能是牙齒的問題,需要耳鼻喉科和牙科合作,才能治得好。因為鼻竇的天花板上面是腦,地板底下就是牙齒,臨床上看過牙齒發育異常,長到鼻竇裡,或是植牙打太深,這些都可能會導致鼻竇炎。輕微鼻竇炎 可用洗鼻器自行清洗蔡易錚說,民眾平時若感覺鼻塞、有黃綠鼻涕出現,可到藥局購買一般洗鼻器,搭配生理食鹽水做鼻腔沖洗,緩解鼻竇炎症狀。輕微鼻竇炎患者只要透過簡單洗鼻即可改善症狀,但若沖洗鼻腔後症狀沒有改善,建議到醫院進一步做內視鏡等檢查,評估是否用藥或手術治療。
-
2022-07-30 醫療.呼吸胸腔
影/睡覺打鼾併性功能障礙 45歲男治療後「一舉得男」
男性睡眠呼吸中止症不治療,將嚴重影響性生活,恐致「雄風不再」。台灣睡眠醫學會估計,全國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約70至80萬人,嚴重影響國人健康。醫師表示,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因睡眠「缺氧」常引發心血管、內分泌、神經、消化和泌尿系統等疾病,如三高、胃食道逆流等,但為人少知的是,性功能障礙及早洩也是睡眠呼吸中止患者的常見病症,提醒應積極接受治療。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黃俊豪說,引起睡眠呼吸中止症常見原因,包括鼻中隔彎曲、鼻息肉、慢性鼻炎、肥厚性鼻炎,以及舌根、軟顎過長等,導致睡眠時缺氧,引起自律神經失調,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同時增加動脈硬化風險,也影響陰莖海綿體的動脈充血功能,進而增加性功能障礙風險,降低性生活品質、性慾和親密感。黃俊豪日前發表最新研究,分析健保資料庫1997年至2012年,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18歲以上男性,若透過手術治療後,未來可降低21%勃起功能障礙風險。此為全球首篇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與勃起功能障礙的相關性研究。近日一項「睡眠呼吸中止症與性功能健康問卷調查」,針對828位使用陽壓呼吸器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男性患者,發現以陽壓呼吸器治療後,55%受訪者認為改善陽萎症狀,41%改善早洩狀況,愈是重度患者,改善效果更是顯著。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45歲黃先生說,記得6年前,有次開車載著家人回南部,沒想到遇到塞車,開著、開著竟就睡著了,車子差一點擦撞護欄,有過那次經驗後,就醫檢查確診睡眠呼吸中止症,致病原因原來是肥胖,當時體重高達120公斤,經陽壓呼吸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狀逐漸好轉,體重也降至95公斤。黃先生說,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期間,因精神不濟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上班回家後,也無法陪伴大女兒,影響親子關係,同時與太太的性生活也不協調,生活十分痛苦,且有了兩個女兒後,一直想生一個男生,沒想到治療後,性生活協調,終於讓兒子出生,現在是家庭美滿。黃太太說,回想先生未治療前,晚上睡覺打呼聲有如「戰車出動」,即使在房門外,聲音都非常大聲,讓她晚上睡不好,上班精神不濟,甚至也造成先生耳鳴,和先生說話都必須十分大聲,好像要吵架,生活上出現很大的困擾,加上性生活不協調,真的很想「一腳把先生踢出去」,所幸經治療後,生活才逐步恢復常軌。黃俊豪說,約有5成睡覺打鼾者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罹病後因缺氧容易引起全身性疾病,包括勃起功能障礙等,建議應積極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以改善勃起功能障礙,若男性出現白天嗜睡應提高警覺,伴侶若發現另一半有打鼾問題,應協助盡速就醫治療。
-
2022-07-22 醫療.耳鼻喉
鼻塞曾開刀 成年再犯 鼻塌成S型
30多歲陳先生五官深邃帥氣頗有人緣,但是近5年卻發現鼻子外觀有點塌,正面看起來鼻型有點扭曲,且出現鼻塞症狀,睡覺時還頻頻打呼,影響睡眠品質,導致白天精神狀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狀況愈來愈嚴重,也因為外觀影響,陳先生的自信受損,因此向求助醫師,經過手術治療才解決問題。三軍總醫院耳鼻喉部暨醫美中心主治醫師孫萬烜表示,該名個案十幾歲時因為長年鼻塞過敏,接受鼻中膈彎曲切除手術,雖然當時解決了鼻塞問題,但20年後又出現鼻塞困擾,並且發現鼻外型塌陷扭曲,山根愈來愈低,正面鼻型變成扭曲的S型。鼻中膈是鼻內部隔開兩個鼻腔的隔板,孫萬烜指出,導致鼻中膈彎曲的主要原因,常見是在發育過程中,鼻中膈不同骨板之間接合不齊,導致鼻黏膜表面不平整的歪曲,在長大發育過程中愈來愈嚴重。孫萬烜說,鼻子結構性的彎曲,輕則導致鼻塞,嚴重可能影響鼻竇的健康循環,導致慢性鼻竇炎產生息肉等問題,嚴重會影響嗅覺。鼻中膈彎曲的矯正,目前最常使用內視鏡的方式,從鼻孔進入切開黏膜,將彎曲的鼻中膈軟骨移除,外觀沒有傷口,恢復期很短。孫萬烜表示,若童年時期出現鼻塞過敏問題,因考量骨骼還在發育,通常不會在18歲之前做骨骼相關的切除手術,主要是採鼻噴劑等藥物治療。該名個案幼年接受鼻中膈手術,切掉的鼻中膈空缺,經年累月下被疤痕組織填滿,漸漸的導致鼻攣縮,使外觀上鼻子微有塌陷。經過與陳姓患者討論後,孫萬烜決定以患者自體軟骨做為材料重建鼻型,利用肋骨強而有力的特色,支撐山根和鼻頭,完整重建出適當的鼻型,不僅矯正鼻中膈彎曲,也矯正鼻外觀扭曲問題。孫萬烜說,若民眾有鼻塞問題,可先自行評估是否有鼻扭曲現象,建議到耳鼻喉科做詳細檢查。對於未成年的民眾,建議先以藥物治療鼻子過敏的問題,盡量避免骨骼還在發育的時候接受鼻中膈相關手術,以免導致成年後可能的鼻塌陷狀況。
-
2022-07-19 醫療.消化系統
半夜胃食道逆流難入眠!睡覺時注意這幾件事助緩解
近年來胃食道逆流疾病的病患數日益增加,夜晚入眠時「火燒心」、夜咳令人難以入眠。花蓮慈濟醫院腸胃內科醫師林霖解釋胃食道逆流成因與症狀,並分享緩解症狀的方式與飲食守則。胃食道逆流成因?林霖指出,部分的胃食道逆流與生活習慣包含,抽菸、喝酒、咖啡、茶、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有關,主要是胃酸從胃部逆流上去,造成食道侵蝕。此外,若賁門較為鬆弛或是肚子太大、腹壓太高像是肥胖和懷孕,以及括約肌較無力、橫隔膜疝氣等,胃酸也容易逆流到食道。針對「賁門」林霖解釋,為食道與胃入口交接處的括約肌,負責在進食、吞嚥時「開門」,使食物從食道順利進入胃裡,在食物進入胃後「關門」。關閉是為了防止胃部蠕動時,胃酸和內容物逆流回食道,隔絕其對食道黏膜的傷害。胸口、胃部灼熱感 為胃食道逆流典型症狀胃食道逆流症狀最常見的症狀通常是「火燒心」,林霖說明,胸口有灼熱的感覺,或是胃部有灼熱的感覺,有部分人會感受到有胃酸逆流上去,較嚴重可能會逆流到喉嚨處。非典型症狀則有,慢性咳嗽、喉嚨卡卡的、口臭、胸部疼痛等,導致有些民眾可能會去看心臟科、耳鼻喉科排除掉非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才會來腸胃科就診。緩解胃酸逆流症狀 睡眠時墊高枕頭、向左側躺至於治療的方式,林霖表示,藥物治療方面分為幾類,民眾常在藥局購買的中和胃酸的制酸劑主只能暫時緩解症狀,無法治療胃食道逆流,主要用來治療的藥物分為組織胺阻斷劑與氫離子幫浦抑制劑,組織胺阻斷劑在一般藥房可以買到,不需照胃鏡健保就能給付;氫離子幫浦抑制劑則需要照胃鏡後診斷有胃食道逆流才能透過健保使用,上述2款藥物都是藉由抑制胃酸分泌達到症狀的改善。針對非藥物的舒緩方式,林霖建議,病患要改善生活習慣,不要吃太飽、吃太油,要多喝溫開水。有些病人在夜晚時症狀會特別嚴重,所以盡量不要吃宵夜,睡覺時也可以把枕頭墊高、讓身體向左側躺並穿著寬鬆的褲子。避免刺激性的飲食習慣 減少攝取太油、太酸食物林霖也提醒,在日常中若要預防胃食道逆流發生,建議避免抽菸、喝酒、咖啡、茶等刺激性飲食習慣,也要減少攝取油膩食物、甜食、汽水等;以及酸性食物包含,檸檬、柳丁、醋、葡萄柚等。
-
2022-07-14 醫療.骨科.復健
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編按:人生到最後,都想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如何達成?語言治療師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罹患失智、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腦部疾病的病人。如何鍛鍊吞嚥肌群,避免吞嚥能力退化?家中長輩吃東西時常咳嗽、不時覺得喉嚨卡卡?小心,這並非正常老化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根據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的研究統計,在一般社區,65歲以上的民眾約12.5%有輕度以上的吞嚥困難問題。在長照機構、安養中心,長者吞嚥困難、有吞嚥障礙的比例更可能高達5~6成。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秘書長、食食樂語言治療所所長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功能會隨著老化而衰退,是正常現象。然而,高齡者也可能因肌少症、失智、帕金森氏症等腦部疾病,導致病理性的吞嚥障礙,長期置之不理,長輩將難以自行進食、營養不足,需要以鼻胃管等方式提供人工營養,更有食物掉落氣管、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可能。什麼是吞嚥障礙?認識進食4階段,食物掉入「禁區」可能導致吸入式肺炎對一般人而言,三餐正常進食,似乎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其實,送入口中的食物要順利進入食道並抵達胃部,需要動用好幾組神經、肌肉,準確無誤地執行大腦發出的指令。王雪珮指出,人的吞嚥可分成4個階段:1. 口腔準備期牙齒切碎、咀嚼食物,舌頭攪拌混合唾液將食物做成濕潤的食團。2. 口腔期舌頭把食團往後送到咽部,引發腦幹的吞嚥反射。若是舌頭肌肉無力、腦部功能受損的病人,如失智症等,在這一階段會不斷地將嚼爛的食物含在口中不吞,無法繼續吞嚥。3. 咽部期鼻腔後方的軟腭肌群收縮、氣管上方的會厭軟骨蓋上、食道上方的括約肌放鬆,讓食物下滑進入食道。在此一階段,若肌肉無力,口腔、鼻腔和氣管的「閘門」無法順利關上,食物就可能卡住鼻腔、掉進氣管,導致人嗆到、咳嗽,甚至進而引發肺部發炎。王雪珮指出,一般而言,當食物卡住氣管口時,人會有異物感,用力將食物咳出。但有些腦部損傷、神經反射異常的病人,即使食物掉落氣管也不會咳嗽。於是,照顧者以為沒事、繼續餵食,導致更多食物掉落氣管,讓吸入性肺炎惡化。這種情形,被稱為「靜默式吸入」。4. 食道期食物進入食道,緩緩往下移動至胃部。在此階段,若食道口的括約肌無法放鬆、咽部缺乏足夠的肌力將食物往下推擠,都可能導致食物卡在食道口或食道中,無法往下移動。哪些人容易發生吞嚥障礙?體重下降、吃東西不順,3方法可自行評估王雪珮指出,吞嚥困難的問題好發於高齡族群,尤其是肌少症的衰弱長者,約3成同時有吞嚥障礙。此外,腦神經方面的疾病,例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以及腦部損傷的中風、腦部腫瘤病人,都可能發生吞嚥障礙。如何判斷長輩是正常老化,或者吞嚥障礙?王雪珮指出,若吞嚥困難症狀已影響長輩的進食量、飲水量,甚至導致體重非預期地下降5% 以上,就要懷疑是病理上的吞嚥障礙,建議到吞嚥門診做進一步地評估。此外,一般高齡者難免會有喝水嗆到、吞藥丸「卡卡」的情況,除了觀察食量、體重等,也可以透過以下兩個簡單的測試,確認是否為高風險族群。1.「反覆唾液吞嚥篩檢測試」(Repetitive Saliva Swallowing Test,RSST)。在30秒內反覆吞口水,若次數小於3次,即可能為吞嚥障礙高風險群。2.使用「EAT- 10」篩檢量表自我評估。這套量表包含10個問題,0分代表「沒有問題」,4分則是「問題非常嚴重」。受試者可從0~4分中,按自己的情況給分。10題總分大於或等於3分,可能是吞嚥障礙高風險族群。「EAT 10」量表10題:1.吞嚥問題是否導致體重下降2.吞嚥是否干擾外出飲食3.吞嚥液狀物需額外費力4.吞嚥固狀物需額外費力5.吞服藥丸時需額外特別費力6.吞嚥是否會導致疼痛7.飲食的愉悅是否受吞嚥問題影響8.吞嚥時,食物會黏著咽喉9.吃東西時是否會咳嗽10.吞嚥時是否有壓迫感若以上兩項測驗未通過,建議至醫療院所吞嚥門診,由醫師、語言治療師進一步檢查。王雪珮提醒,腦神經疾患的病人大多在神經內科門診求治,當有吞嚥困難問題時,不一定會尋求復健科協助,有時容易錯過復健的黃金時間。也有些患者因疾病難以自我表達,忽略吞嚥問題,建議家屬若懷疑病人有吞嚥障礙,可至醫院進行吞嚥攝影查,找出吞嚥過程的問題。一般人如何預防吞嚥障礙?發生吞嚥障礙後如何復健?健康的高齡者要預防吞嚥障礙,可以做「吞嚥健康操」,強化口腔、咽部、喉部等吞嚥相關的肌群。三餐飯前做10分鐘,進行基礎保養。由語言治療師設計的「呷百二吞嚥健康操」,可協助高齡者強化吞嚥肌群。而若懷疑自己或家人已發生吞嚥障礙,則建議至醫院復健科、耳鼻喉科,由具備嗓音、吞嚥功能專長的醫師診斷。根據檢查結果,由醫師轉介語言治療師進行復健。王雪珮指出,吞嚥障礙的復健有2個重點,一是訓練吞嚥的能力,另一則是訓練咳嗽的能力。前者就像吞嚥肌群的健身課程,由語言治療師以遊戲等多元的方式,讓長輩練習吞嚥,強化肌力。此外,能夠吞嚥以後,「練咳嗽」也同樣重要。王雪珮指出,有些長輩腹部核心肌群和喉部肌肉無力,一旦食物不慎卡住氣管口,也無法用力咳出。她建議,長輩平時就可練習用腹式方式咳嗽,先吸氣吸到7、8分滿後閉氣2秒鐘,接著肚子內收、以喉部聲帶力量,讓氣流衝出、用力咳嗽。如果長輩進食時不慎嗆到,照顧者貿然拍背,反而可能使原本卡在氣管和食道間的食物掉落氣管。這時應請長輩身體前傾,鼓勵長者盡量喉嚨用力咳,藉著衝出的氣流,讓卡在呼吸道口的食物遠離呼吸道。接著,請長輩乾吞幾次,讓食物順利進入食道。反覆咳嗽、吞咽,最後發出「啊」的長音,聲音乾淨才算危機解除。及早發現吞嚥障礙、積極復健 90歲也能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王雪珮觀察,在臨床上,吞嚥障礙的患者常不知道該找哪一科求診,因而錯失治療黃金時間。她曾遇過一位65歲的病人,覺得自己「喉嚨卡卡」,到肝膽腸胃科、神經科檢查都沒發現問題,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心病,轉介到身心科服用抗焦慮藥物。最後,病人到復健科做了吞嚥攝影檢查,才發現藥物卡在氣管、食道的入口,舌根和咽部也有食物殘留,找到處置吞嚥問題的策略。她指出,發現長輩進食困難時,找到有吞嚥專長的醫師及語言治療師求診,才能及早復健、改善問題。有些長輩吞嚥功能衰退、多次誤嚥、發生吸入性肺炎,最後在醫師的建議下插鼻胃管灌食。然而,病人不再以口進食後,吞嚥機能仍會持續退化,最後就連吞口水都可能引發吸入性肺炎。即使用鼻胃管,也要維持吞嚥機能。對症下藥,才能從根本改善吞嚥障礙。王雪珮舉例,有位90多歲的長輩心臟、腎臟衰竭,原本已放置鼻胃管灌食。經過一個月的積極復健後,他已經可以拿掉鼻胃管自行進食,甚至吃到想吃的牛肉麵。愈早復健,效果愈好。若是認知功能受損的病人、復健意願低落的病人,也可由醫師和語言治療師進行吞嚥評估、找到合適的飲食質地,再由營養師進行餐食規劃。將吞嚥訓練策略融入進食之中,讓患者不知不覺增加吞嚥頻率、強化相關肌群的力量。目前台灣也開始發展適合吞嚥障礙者的「照護食」(又稱銀髮友善食品)。這類食品依照病人的吞嚥能力,分成軟食、細碎食物、濃稠泥餐、流質飲品等不同質地,讓長輩安全地補充足夠的營養,又保有飲食的樂趣。「吃,就是最好的運動。」王雪珮說。即早發現問題、好好練肌肉,人生到最後都能保有以口進食的樂趣!原文:人生到最後都不想靠鼻胃管灌食!熟齡常見的吞嚥障礙,如何及早逆轉?
-
2022-07-1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以為只是輕症,三天後卻被送加護病房!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分享救命關鍵
「掌握黃金時機給抗病毒藥物,可能是救命舉動!」高雄市耳鼻喉科醫師鄭仁信染疫確診3天後,病情急速惡化,連吞口水也嗆到,診斷為「急性會厭炎」,住進加護病房。患有肝炎、氣喘病史的他,還好經醫師友人提醒要及早使用抗病毒藥,否則後果恐怕更嚴重。40歲的鄭仁信,是高雄市楠梓區沐仁耳鼻喉科診所負責人,身兼高雄市醫師公會副秘書長,常出席高雄市政府防疫專家會議,還支援快篩陽篩檢站,對防疫事務參與深,診所、公會、防疫三頭忙。過去一年多來,鄭仁信幾乎每天只睡4、5個小時,太太顏翎如說,半夜3點起床如廁時,常看到先生還埋頭做簡報資料,清晨7點多就在前往診所路上,趕8點看診,「確診也許是天意,上帝要先生放慢腳步多休息」。回想確診過程,鄭仁信說,6月3日覺得喉嚨卡卡的,快篩陽性,遂留在診所休息室隔離,透過視訊看診、給藥,診所同仁協助準備餐食,讓他無後顧之憂。起初鄭仁信認為只是輕症,不以為意,但醫師公會常務理事蔡昌學醫師提醒,因他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叮嚀他要及早吃抗病毒藥paxlovid,還好有這一記提醒,如果沒有先使用抗病毒藥,之後病情加劇使用類固醇時,會有降低身體免疫功能疑慮。「服用paxlovid是經專業醫師裁量權判斷,加上有肝炎、氣喘病史,符合用藥適應症。」鄭仁信指出,若沒有及早用藥,後續可能引發肺部浸潤,大面積感染造成ARDS急性呼吸道窘迫症。未料,鄭仁信6月6日凌晨4點吞口水竟嗆到,吞嚥困難,他緊急到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掛急診,先吊點滴,之後照X光、內視鏡,發現咽喉有潰瘍,無法從嘴巴吃藥,因此被收治到加護病房,當下閃過念頭是「祈禱不要惡化到要插管」。住進加護病房後,醫師來巡房,他意外與大學同學重逢,這名醫師不忘發揮同事愛,幫忙買鄭仁信想吃的蒸蛋等食物,也給予心理支持。在鄭仁信住院後,太太顏翎如、7歲長女也相繼確診,長女有發燒症狀,太太是咳嗽、喉嚨痛,症狀都不嚴重。顏翎如說,先生在急診後告知需要住加護病房,她趕到醫院簽下病危通知書,心想「應該不會那麼糟吧!」她不斷禱告,也安慰先生「天父可能要你好好休息」。在急診及加護病房3天後,他再轉入普通病房1天,6月10日出院,6月12日出關才恢復看診。「一切來得太驚奇,好像被雷打到!」鄭仁信說,他可能自恃年輕,診所、醫師公會等事務多頭忙,較忽略身體健康,抗疫之路走了2年多,接觸過無數確診者,沒想到輪到自己確診時,竟然嚴重到住進加護病房,且是生平第一次住院,說明新冠病毒威力不容小覷。回顧染疫之路,鄭仁信說,一路得到很多提醒、打氣,最感謝的人是太太,雖然也被他傳染,仍照顧7歲長女、2歲小女兒,成為家庭安定力量。顏翎如說,病毒並不可怕,過度緊張是折磨自己,「喜樂的心是良藥」。鄭仁信及妻女相繼確診,一家4口唯獨2歲么女安然無恙,一家人平安出關後,幫小女兒補過2歲生日,一家人能平安健康在一起就是最大幸福,這一感觸在經歷確診考驗後格外深刻。醫師小檔案姓名:鄭仁信 頭銜:高雄市醫師公會秘書長、高雄市沐仁耳鼻喉科院長何時確診:6月3日如何確診:戴外科口罩視察快篩陽門診病人動線時,可能被經過的病人傳染;或工作時被病人傳染,這機會較低症狀:發燒、疲倦、喉嚨痛、咳嗽、全身痠痛、吞嚥困難、易嗆食治療:居家照護期間,症狀用藥、抗病毒藥物paxlovid、抗生素;住院治療時,類固醇、抗生素、症狀用藥、24小時不間斷抽痰給確診者一句話:如果符合資格,趕緊使用抗病毒藥物。感謝上帝安排了一群人間天使在病程中各個時間點對我的幫助,讓我能好好休養並儘快回到工作崗位。
-
2022-07-02 醫療.耳鼻喉
耳朵癢別亂挖,小心越挖越癢!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耳朵癢許多人會開玩笑說「是有人在想念」或是「有人在說壞話」,大多癢一下就沒事,不過也很常有的情況是,耳朵一癢就停不下來,癢得很嚴重、很不舒服,卻也搔不到、拿它沒轍。對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劉承信醫師指出原因,並提供改善方式參考,遇到時不妨可以試試。 耳朵癢常見4大原因,清潔不當、耳屎太少也有可能! 劉承信醫師表示,耳道的耳朵癢原因常見如因老化皮脂腺分泌下降、或受到天氣乾冷等外界刺激、過度清潔使得「天然屏障減少」,就像一般的皮膚乾癢一般,耳道也是,而在耳道中形成的屏障一般稱為「耳垢」。耳垢這天然屏障雖然重要,但放任不管、或是不當清潔使得不斷被往內推、堆積嚴重,就會是另一個常見引起耳朵癢的原因。 除此之外,較少見但也並不罕見的也包括細菌感染、黴菌感染、病毒感染等,此問題視情況可能較為嚴重些,原因也可能出自於前述兩者,使得感染更加嚴重,例如因為乾冷使得耳垢變少覺得癢,又不斷的想辦法搔抓,結果沒成功止癢反而形成傷口,而擋下外界刺激物的耳垢使得此傷口發炎更癢。而因感染而起的耳朵癢,除了發癢外也容易有流膿、腫痛的情況出現。 而在台灣較少見,但還是看得到案例的耳癢原因,也包括了因過敏所引起。台灣有不少的過敏族群,其中有些少部分的患者會是碰到過敏原連耳朵都會紅腫發癢,畢竟耳道中也有皮膚。過敏原常見如貓毛、堅果、海鮮、塵螨、灰塵等,因人而異。而更少見但也有可能發生的,則如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疾病患者癢到耳道裡面。 耳朵癢到不行怎麼辦?醫教4招有助改善! 劉承信醫師表示,耳道發癢情況若較為嚴重確實可能癢到煩人又止不了,但此時就像平時呼籲皮膚癢避免搔抓,耳道發癢也應避免不斷的摳挖,除了位置難以止癢,也如前述容易造成傷口、引起感染、使問題更加嚴重、使發癢更加厲害。 耳癢的原因繁多,醫師建議若是真的癢得厲害,當下可試著酌量使用耳用藥膏、或成份單純、無刺激性的凡士林,用棉花棒溫和的塗抹,有助改善較為常見因乾燥等引起天然屏障減少的發癢。另外也可以用針筒滴進生理食鹽水、沖洗耳道,讓可能堆積較多形成發癢的耳垢流出。而清潔耳道使用棉花棒、掏耳棒,一般不是將耳垢推的更深、就是形成更嚴重的傷口,因此也不建議。 上述為較為常見的原因及對應簡單可執行的方式,若都沒辦法改善,就建議就醫為佳,除了檢查確切的原因給予適當的協助及治療,也避免問題擴大。例如若是耳垢真的堆得太多又被推得太深,醫師可安全且更有效的清潔,若是因感染形成,也可以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而若是因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發炎性疾病所引起,自然就是協助止癢改善症狀,並以該疾病治療方式改善。也提醒,若是耳朵真的癢得太厲害,甚至出現疼痛、發燒、流膿、影響聽力等情況,就應盡速就醫。 日常防範耳朵癢、感染,耳機、耳塞記得定期清潔! 日常防範耳朵發癢,劉承信醫師建議,平時清潔耳朵以毛巾清潔外耳為主,耳道還是建議尋求醫師協助為佳,盡量避免自己用棉花棒、掏耳棒挖耳朵,若真的要挖也避免挖得太深太用力。除了避免過度清潔外,也應留意身旁的刺激物,例如觀察在耳朵癢之前,是否有碰到某些如化妝品、洗髮精等刺激物。另外與耳部相關的用品也應注意清潔,例如耳機、助聽器、耳塞等,若沒清潔自然容易帶進細菌、病毒等有害物質進入耳道。日常保持良好的習慣,耳朵癢到不行的機會也會大幅下降。 《延伸閱讀》 .耳機不清潔小心「香港耳」!醫:常耳癢注意,問題恐怕不在耳垢。 .常暈眩、耳鳴竟是耳屎太多?醫指8種人易堆積,4步安全清潔!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22 醫療.呼吸胸腔
打呼聲突然不見了?醫教4招觀察睡眠呼吸中止症,防死亡風險
打呼是人之常情,不過被家人告知打呼到一半突然中斷,或是明明沒熬夜卻怎麼睡怎麼累,上班、開會常打瞌睡等,建議得留意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劉致顯醫師表示前述這些都是部分常見症狀,且據研究此症患者死亡風險往往也相較他人來得高,呼籲若有觀察到相關跡象,盡早檢查為佳。 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 兩者之間有何差異? 劉致顯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分成「中樞型」和「阻塞型」兩大類型,前者與腦部病變有關,後者則為上呼吸道組織肥大或腫脹、或睡眠時肌肉放鬆造成阻塞,肥胖族群是最為常見的風險族群。 睡眠呼吸中止症常會和打呼一起討論,也有人將其混為一談,原因在於程度上的不同。醫師解釋,兩種同樣是呼吸受阻所引起,打呼因受阻較不完全、留有空隙,呼吸流通造成震動形成打呼聲,而睡眠呼吸中止症則是完全阻塞,因此常會有完全沒聲音、或打呼到一半突然像是被關了靜音,過了許久又會突然像終於能吸到空氣般的聲音。 不過睡覺到一半突然沒聲音、打呼突然中斷也未必也就是睡眠呼吸中止症,一般人也有可能如此,需要以頻率及終止時間長短作為評估。 睡眠呼吸中止症有死亡風險? 醫:更容易中風、心肌梗塞。 不少民眾對於睡眠呼吸中止症會抱有些疑慮,怕是否可能睡到一半窒息死亡。對此劉致顯醫師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確實是有可能在睡眠之中過世的,不過主要原因並非是因為窒息,而是心腦血管疾病。 劉致顯醫師解釋,即便是處於睡眠狀態呼吸中斷,身體的防護機制一般而言也不會讓人長時間缺氧而不自覺,中樞會喚醒腦部使人醒來,因此通常不至於在睡眠中因此窒息而死。但是,此症常見的風險族群最常見的就是肥胖,意味著常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血管疾病,三者又環環相扣,患者的血管疾病往往不只一個,而睡眠呼吸中止又會形成身體長期慢性缺氧,加重原本的血管健康問題。不少研究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腦中風、心肌梗塞的機率比一般人還要高出不少,而在睡眠中發生腦中風、心肌梗塞也不無可能。 4招觀察睡眠呼吸中止症,盡早檢查防中風、心肌梗塞。 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影響健康,劉致顯醫師建議民眾如有發現相關跡象,日常睡覺時可以簡單用手機在旁側錄,或者使用智慧型手環監測,或是詢問家人、枕邊人有無觀察到過相關現象,藉此了解自己的睡眠狀態。 另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影響到睡眠品質、間接影響生活,使人即便有睡,起床後往往還是精神不濟、越睡越累,常出現上班或上課時容易打瞌睡、吃完午餐就想睡等情況,雖然這些可能性相當多,但造成白日嗜睡的原因當中就包含了睡眠呼吸中止症,而單以上述睡眠側錄、詢問家人、觀察日常來看,也僅能做為參考依據,詳細還是得經由專業睡眠評估,因此醫師呼籲,若有上述這樣的情況建議盡早作個檢查,看是否為睡眠呼吸中止症所引起,或是另有原因。 劉致顯醫師就指出,診間就不乏有時常疲倦、打呼的患者,原本只是想改善這些情況,並了解是否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經檢查發現原來有情緒障礙、睡眠障礙、血管健康問題等。 改善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劉致顯醫師建議民眾就診可至睡眠中心進行檢查,而此症較為常見的還是以上呼吸道阻塞居多,因此也可以至耳鼻喉科了解,若是有發現上呼吸軟組織較為肥大,如扁桃腺等,可透過手術治療改善。若是經檢查找不到原因或可能為中樞問題所引起,也會再轉至神經內科等相關科別,反之也是如此。因牽涉未必只有單一的科別,現在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少科別都有參與,跨團隊結合相關科別給予民眾完善的醫療資源,幫助找出原因以助改善。 《延伸閱讀》 .打呼易增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醫教側睡等6招助改善 .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全身,3大症狀盡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21 醫療.耳鼻喉
過敏性鼻炎半年不好?竟是腫瘤作崇!手術後逆轉人生
60歲張姓男子因右側鼻塞、黃鼻涕、鼻血、及嗅覺喪失等症狀,以為是過敏性鼻炎,在診所治療不見好轉,持續超過半年且鼻塞加劇,轉診到醫學中心檢查,發現右側鼻腔腫瘤已侵犯到眼眶附近及顱底,經手術治療後,終於恢復正常的生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黃承楨說,門診安排張姓病患鼻竇內視鏡檢視,發現右側鼻竇炎及鼻腔腫瘤增生,電腦斷層顯示右側鼻竇嚴重發炎外,腫瘤甚至局部侵犯眼眶附近及顱底情況。經3D鼻竇導航手術治療後,鼻腔倒生性乳突瘤。鼻塞、黃鼻涕、鼻血及嗅覺喪失症狀都消失。張姓男子說,他因為長期右側鼻塞,也到診所就醫,但一直不見好轉,最後經介紹到中山附醫檢查,發現是腫瘤,經過接受手術後,鼻子不塞了,其他不適的症狀也消失,整個人變得輕鬆。黃承楨指出,單側鼻塞的原因有很多,包含鼻中膈彎曲、鼻息肉、黴菌性鼻竇炎、鼻腔異物、鼻腔腫瘤等。其中,鼻腔倒生性乳突瘤為鼻腔常見良性腫瘤,約佔鼻內腫瘤5%。好發於55歲的年紀,男性比例較高,約為女性的2至5倍。他說明,可能與抽菸、鼻過敏及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相關。常見症狀為鼻塞、黃鼻涕、嗅覺不良及鼻血。鼻腔倒生性乳突瘤有三大特性:第一,容易局部侵犯鼻竇黏膜及骨頭組織;第二,約有5%到15%轉變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故建議外科治療;第三,復發率高,追蹤10年約有30%患者會復發。黃承楨說,3D鼻竇定位導航系統,目前已經利用在鼻竇炎及鼻腔腫瘤手術。利用光學或電磁定位,將個人化的電腦斷層相片重組,建立個人鼻竇地圖,誤差僅有1至2公釐。因此能避開重要神經組織如眼睛及顱底,精準清除鼻竇炎及鼻腫瘤病灶,增加治療成功率及降低復發率。
-
2022-06-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國內首位確診院長 黃弘孟住院後真心話:應該讓確診者住得舒服一點
「確診真的很意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黃弘孟於今年4月20日確診,當時他代理和平婦幼院區院長,媒體報導是國內首位確診的院長。但他說,身為醫師,每天照顧病人,確診是躲不了的,這次就是輪到自己了。確診至今約2個多月,黃弘孟回想當時,「感覺是好久之前的事」平時埋首工作,像陀螺般「一直轉、轉、轉」,總是感覺時間過的很快。回想這次確診,黃弘孟在4月18日有門診,隔壁診間患者確診,由於他的診間與隔壁共用出入口,他被匡列為擴大篩檢對象,但當時隔壁診間醫師、護理師及他篩檢都陰性。19日因工作繁忙未採檢,20日再採,先做快篩,陰性;身為耳鼻喉科醫師,他便爲自己PCR。當時還開玩笑,「如果是陽性,可以隔離一周,順便休息一下。」工作同仁一旁笑說,「你沒份、你沒份……」,沒想到近傍晚PCR結果出爐,竟是陽性。黃弘孟得知結果時愣了一下,一臉詫異,想說怎麼會是自己。Ct值約30多,病程屬於初期,他懷疑可能是診間環境帶有病毒而感染。確診日當天晚上開始喉嚨痛、身體「夯夯」,有點微熱的症狀。確定染疫後,黃弘孟只擔心「同仁不要因我受累、不要因我感染」,每天問大家是否安好。那時沒特別思考自己的身體狀況,也沒覺得特別嚴重,「更沒想到會不會因此死掉。」那時候疫情剛起,院務很多,只有想說應該要趕快好起來,不要增加大家麻煩。住院期間,第一天感覺只有喉嚨痛,就自行服用普拿疼、多喝水,但身體有點發熱。第二天就有護理人員進入病房照顧、清消環境,詢問「院長,今天有沒有不舒服,還好嗎?」他不想增加同仁負擔,總回答「還好」,同仁隨即整理病房環境就離開了,第二天也是如此。但他其實開始咳嗽、流鼻水、鼻塞,自己一直多喝水。到了第三天,覺得不能這樣下去了,只好向同仁「坦承」,自己有點咳嗽,讓醫師立即開藥。他在病房內自己做呼吸復健運動,增加肌力、體力,維持肺部健康。平時工作忙碌,黃弘孟沒有太多時間關心孩子,下班回到家後,孩子都睡了,也無法多說話,深感對不起孩子。這次住院,兩名子女都會傳訊息問他,「爸爸,你還好嗎?今天有沒有好一點?」讓他十分感動,也深感慚愧,真希望在孩子小時候,多花點時間陪孩子,說著微微哽咽起來。這次住院,黃弘孟對病患住院和護理同仁照顧病人的辛苦,有更多體悟。因為工作,他有時會收到住院民眾陳情,抱怨住院不舒服,他當時認為,住院是為了治療疾病,住的品質無法向飯店一樣。這次住院,讓他思考,在防疫作為下,確實可以讓確診患者住的舒服一點。出院後,要求同仁把隔離病房的棉被套、枕頭套換新,環境布置、日夜燈光調整等,也比照家中溫暖的情境。每天看到護理同仁身穿防護衣,進入病房照顧病人、環境清消,也想可不可以「do some thing」,比如說調整輪班,增設隔離病房內對講機,減輕護理人員頻繁進出。還記得去年疫情期間,有患者住院長達2個多月,住到後來受不了開始「鬧房」,後來護理人員都與病人加Line,以便關心,病人有問題也可以隨時詢問,降低焦慮。去年5月,和平醫院所在的萬華地區爆發本土疫情。黃弘孟說,當時可說相當「慘烈」,在滿床狀態下,衛福部下令一周內清空,成為應變防疫醫院。「病人不是蘋果,不是搬到另一個籃子就好,況且也沒有其他的籃子」,沒有其他醫院也沒有類似經驗,最後大家齊心協助調度,五天內順利清空病房。黃弘孟已忘記去年疫情爆發最初的兩周,他是如何活過來的,幾乎沒什麼吃、沒什麼睡,體重從79公斤掉至66公斤,暴瘦13公斤,幾乎回到40多年前當兵時的體重。其他同仁也以醫院為家,「同仁累癱在醫院牆角邊,臉色暗灰」,連內衣褲都而無法換洗,只能到醫院隔壁的超市購買,慶幸最後安然度過。黃弘孟染疫時身為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院長,當時心想一定要完成三大任務。首先努力防疫,軍人沒有選擇不上戰場的權利,醫師面對如世界大戰的疫情,躬逢其勝,就是能做盡量做,守住疫情不能退縮,尤其Omicron疫情比去年更難防堵。其次,一定要保護院內同仁全身而退,「有多少人進去照顧,就必須有多少人安全出來,一個都不能少。」現在身為北市聯醫總院副院長,更宏觀規畫,希望疫情快一點過去,慢慢恢復正常營運,讓同仁們可以養家活口。醫師小檔案姓名:黃弘孟 頭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確診時間:4月20日如何感染:可能與確診者接觸症狀:喉嚨痛、發燒、咳嗽、流鼻水、鼻塞等治療:服用緩解症狀藥物、休息、多喝水給確診者一句話:大家一起加油,努力防疫,讓疫情快速緩和,因有可能會再次感染,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再次感染。
-
2022-06-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後咳嗽、易喘多久才會好?醫解答新冠後遺症康復所需天數
近日越來越多民眾確診新冠肺炎,不少康復後民眾出現咳嗽、疲倦、微喘、嗅覺異常、記憶力變差等後遺症。耳鼻喉科診所醫師張益豪提醒,研究指出咳嗽需要2至3個月或更長時間才能康復,並提供三點「缺氧」警訊,若發生則須儘快就醫。感染新冠後遺症包含:疲倦感、咳嗽、胸悶、記憶力變差等近日許多新冠康復後的病患都會前往他的診所求助包含,「醫師求救,我感染之後常常覺得很疲倦」、「請問感染之後,是不是會變笨?會笨多久」、「感染之後常常胸悶」、「感染後時常覺得專注力無法集中」、「我常常咳嗽很難受」等,張益豪表示,上述都是很常見的感染後後遺症。張益豪指出,隨著越來越多民眾確診新冠病毒,感染後已開始有持續的咳嗽、嗅覺喪失、胸悶、微微的喘、甚至有不少民眾出現專注力與記憶力變差的狀況 。久咳恐影響健康、社會觀感! 應積極處理「久咳部分要積極處理!」張益豪強調,以健康問題的角度,很多民眾久咳甚至夜咳,大大影響到睡眠,進一步的就會影響到睡眠品質就會造成免疫力受影響,久咳也容易引起呼吸道粘膜破皮而咳出血絲血痰,也容易因為傷口而造成二次感染或發炎;再者是「社會觀感問題」,咳嗽會造成身旁的親友感到恐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與感受。「缺氧」3點警訊 判讀是否該就醫張益豪指出,據刊登在《Uptodate》醫學研究指出,疲倦需要3個月或更長的時間;咳嗽需要2至3個月或更長時間;嗅覺異常大約維持一個月,很少需要更長的時間;記憶力變差則需要會維持數週至數個月才能康復。至於圖片中的喘,張益豪強調,這裡指的是微微的喘、悶,而不是呼吸急促或缺氧,民眾可以透過以下方法判斷自己是否該就醫: 透過血氧機測量血氧,如低於95以下,建議盡快就醫。(排除是否機器故障,自己量起來很低時,建議測量家人一下,避免是機器問題。) 嘴唇發黑發紫發白、或指甲發青 講話上氣不接下氣,無法一口氣講完完整句子,下方請練習一口氣講完 『今天是2022年6月14日我是某某某現在正在測試講話』,若這段話講起來跟身旁的親友落差很大,那請留意。張益豪也提供《Uptodate》醫學文章摘要給民眾參考:Recovery and long-term sequelaeThe time to recovery from COVID-19 is highly variable and depends on age and pre-existing comorbidities in addition to illness severity. Individuals with mild infection are expected to recover relatively quickly (eg, within two weeks) whereas many individuals with severe disease have a longer time to recovery (eg, two to three months).The most common persistent symptoms include fatigue, dyspnea, chest pain, cough, and cognitive deficits.Data also suggest the potential for ongoing respiratory impairment and cardiac sequelae.翻譯如下:恢復期和長期後遺症COVID-19的康復時間變化很大,除了疾病的嚴重程度外,還取決於年齡、原有的合併症。輕度感染的人預計會相對較快地恢復(例如,在兩周內),而許多重症患者的恢復時間則較長(例如,兩到三個月)。最常見的持續症狀包括疲勞、呼吸困難、胸痛、咳嗽和認知障礙,數據也表明有可能出現持續的呼吸系統損傷、心臟後遺症。(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染疫後無症狀、輕症,還需擔心長新冠嗎?  5成患者恐會出現這種病 ·Omicron確診過、打完3劑仍可能「二次感染」! 專家揭「重複感染症狀嚴重度」
-
2022-06-1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原以為得到無敵星星 確診者:新冠後遺症嚴重影響我的生活
「沒想到新冠後遺症嚴重影響我的生活。」30多歲的林小姐,今年初自歐洲返台,上飛機前還是陰性,下飛機後的世界改變她的人生。她與友人一起住進防疫旅館,友人先出現症狀後確診,她被移至其他旅館隔離後不久也出現症狀確診,並且展開為期12天的住院時光,原以為12天之後的人生,應該像得到無敵星星一樣,生活能恢復正常,但她至今卻因多種後遺症,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住院時的症狀好了,後遺症卻一一出籠,生心理全走樣。林小姐說,在防疫旅館隔離期間,稍有一點不舒服的感覺,但因長期有氣喘及過敏性鼻炎,沒有多加在意。後來開始輕微喉嚨痛,後續因確診住院,很快地出現嗅味覺喪失,還有「吸不太到空氣」的症狀,得仰賴氧氣機。除了症狀讓人難受,病房內空無一物,食衣住行都在病床上完成,內心的焦慮感不斷湧上,住院期間至少打了兩次電話給心理諮商師。林小姐說,確診後種種的焦慮讓她感到窒息,「我若不求救,就會陷下去。」過去從未想過媒體或專家口中的「輕症」、「小感冒」,會糾纏她近半年,不曉得哪一天才能擺脫。出院後,喉嚨不舒服、吸不到氣的症狀在用藥後漸漸消失,但取而代之的是嚴重乾咳、腦霧、疲憊、肺纖維化、心臟不適、睡眠障礙、情緒障礙等,一連串的後遺症紛紛出籠。各種症狀雖無致命危機,加起來卻嚴重影響生活。林小姐說,每一項都沒有嚴重到致命,但全部累積起來,卻讓她幾乎沒辦法工作,每周至少要花三天的時間看門診。特別在台灣還不清楚「長新冠」的威力時,同事或親友常會以「不就是小感冒,怎麼妳就變成這樣」看待她,讓她的壓力更大。尤其是乾咳的症狀,在她返家第三天後開始嚴重發作,從清晨一路咳到下午,曾經有好幾次咳到吐。也因為不斷咳嗽,喉嚨破皮出血,口水都伴隨著血絲。她回診馬上被安排進入「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不過主治醫師判斷可能是天氣多變導致,沒多久就將她結案,但結案後症狀統統沒改善。她的大學教授輾轉得知後,建議轉至他院就診,經一連串檢查,一一揪出新冠病毒在她身上所造成的影響。腦霧讓她開車注意力渙散,也影響工作效率。林小姐說,從耳鼻喉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神經內科、精神科等,統統有相關症狀。國外常常提到的腦霧,她也出現,過去她可以連續開車超過三小時,現在開車超過半小時,就會出現嚴重的注意力渙散,必須停在路邊休息好一陣子才能上路,上班時也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工作效率大受影響。林小姐說,在國外,像她一樣飽受長新冠影響的人並非少數。近期看到許多國人提到「反正都會得,得了還可以領保險」等言論,她想告訴這群人,新冠肺炎沒這麼簡單,也希望國人對於新冠康復患者多一點同理。醫師提醒不只生理症狀 心理症狀更須留意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啟偉表示,台灣的「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從今年初才開始啟動,各家醫院多是從三月起陸續收治患者,目前相關案例並不多,但相信國內這波Omicron疫情之後,需接受治療的長新冠患者會相對增加。陶啟偉表示,據國外的研究顯示,約有20%新冠患者會出現後遺症,義大利的研究顯示其比率可能高達40%到50%,且即使是無症狀感染者,後續自行康復,也可能會有後遺症。不過,隨著疫苗的施打,以及病毒株的不同,後遺症的嚴重程度也相對減弱,但仍可能影響生活。長新冠造成的症狀,不只是生理,還有心理,心理的壓力常會導致失眠,需更加留意長新冠患者的後續症狀表現。哪裡求助康復者整合醫療 須在解隔離六個月內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呂姿曄表示,「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目前僅收案93人,其中七人結案,結案的原因為不具有整合性照顧。她表示,若要進入到計畫,必須符合「解除隔離六個月內」,因此整合計畫從今年起開始推動,去年五、六月國內爆發Alpha群聚的案例,多不適用,所以現在開始多是收治Omicron疫情後的患者。目前設有康復者門診的醫院台北區有21家、北區18家、中區14家、南區12家、高屏區9家、東區7家,民眾若要尋求醫院的幫助,可詢問1922或各地衛生局。
-
2022-06-11 焦點.科普好健康
兒童也會耳鳴?4情況出現須當心 醫師教如何治療防範
在耳鳴門診中,兒童患者相當少見,每年頂多會遇上一、兩名。曾經有一位女性耳鳴患者,帶著正在牙牙學語的三歲兒子看診,說他常常用手拉右耳、用力甩頭,注視右方,無來由地哭鬧,到了晚上焦躁不安,難以哄入眠,她擔心這狀況會不會是兒童耳鳴?兒童當然也會耳鳴,但因言語能力還在發展,通常要等到五歲以後,才會說出「耳朵嗡嗡嗡」、「頭頂嘰嘰嘰」、「蚊子飛飛飛」等話語,嘗試表達「耳鳴」,並且配合指示接受聽力檢查,否則只能靠家長觀察及醫師推測。兒童耳鳴,絕大多數跟下列狀況有關:●中耳負壓兒童鼻咽部位有一顆淋巴樣組織,宛如天公豆,稱之為「腺樣體」,一直要到十歲以後,才會逐漸消失,在於攔截吸入鼻腔的汙染或感染,避免直接進入下呼吸道。但是,幼童耳咽空間很小,一旦受到感染,腺樣體腫大,直接擋住耳咽管下方開口,阻礙中耳腔對外的通氣,當裡面空氣被黏膜吸收後,裡面壓力小於外面大氣壓,耳膜內凹,會引起傳導性聽力障礙,產生「代償性耳鳴」。●中耳炎由於兒童中耳腔較小,顳骨中的氣房也尚未完成發育,一旦黏膜因感染發炎或過敏而腫脹,裡面空間大幅縮減,干擾到耳膜及聽小骨傳遞聲波的功能,造成傳導性聽力障礙,即產生代償性耳鳴;但當發炎物質或細菌毒素經由圓窗擴散進入內耳,傷害耳蝸,會產生「發炎性耳鳴」。●耳垢栓塞現在少子化,兒童變成家族之寶,許多長輩會替孩子清耳道,頻繁掏耳後,會破壞外耳道上耳垢向外移出的螺旋線,不僅使新分泌出的耳垢難以排出,棉棒還會把耳垢向內推,並壓實,阻礙聲波傳到耳膜,造成傳導性聽力障礙,產生「代償性耳鳴」。●噪音傷害現在3C產品盛行,不少兒童沉迷於電動玩具或影音設備中,音量控制不好,或是長時間戴耳機,噪音直接進入內耳,造成耳蝸聽毛細胞過勞,先是發生「聽閾上升」,聽聲音會鈍鈍的,彷彿輕度聽障,接著未受傷的聽毛細胞加強擺動,出現「耳蝸性耳鳴」,聽神經細胞又加強傳導,會出現「神經性耳鳴」。若持續,會提早出現永久性的聽障。另外,外耳道炎、耳道異物(塑膠珠、石頭或昆蟲)、先天性膽脂瘤或鼔室硬化等疾病,也會引起兒童耳鳴,宜及早就醫。如何治療及防範1.若是中耳負壓問題,可在耳膜上放通氣管,或是手術切除鼻咽腺樣體改善。2.若是感染性中耳炎,可口服副腎皮質素及抗生素;若是過敏性中耳炎,建議長期服用抗組織胺治療。3.若是耳垢栓塞,先局部使用耳藥水,逐漸溶解耳垢,建議家長不要再替兒童掏耳。4.若是噪音傷害,孩童應遠離3C產品及影音娛樂設備,多接觸大自然,鼓勵戶外活動。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楊婕妤力排眾議 呵護愛滋、移工寶寶
「咪咪!咪咪!」一張張東南亞面孔的孩子們,稚嫩聲音此起彼落喊著類似「媽咪」的「咪咪」名字。「誰要去公園?要去的要乖喔!」被孩子們開心圍繞的楊婕妤,像媽咪般溫柔地回應著。創辦關愛基金會 力排眾議接納愛滋患者關愛基金會創辦人楊婕妤,35年前從照顧第一位愛滋病患開始,到收容愛滋寶寶,而今在藥物的發展下,台灣愛滋寶寶早已「+0」,她持續將觸角擴及照顧失聯移工與寶寶,有如這些孩子們在台灣時的「臨時媽咪」,「我現在都可以在這裡幫忙接生了。」一句話道出她多年來的付出。當台灣社會對愛滋病、非法移工議題還處於不了解,甚至排斥的氛圍時,楊婕妤力抗社會異樣的眼光,打開大門接納照顧這群被社會遺忘的邊緣人。「我原本以為只會照顧一、兩個人,心想一雙碗筷難不倒我,沒想到是上千人。」35年來,她陸續照顧了台灣20多名愛滋寶寶、大陸及柬埔寨500名到600名愛滋寶寶、800名失聯移工寶寶,以及落難外籍人士超過一千人,他們得到關愛基金會提供的屋簷、床鋪、棉被、食物和水,得以暫歇一下腳步,繼續邁向接下來的人生。回想過去的日子,楊婕妤說,當時社會對愛滋寶寶的接受度極低,根本毫無捐款可言,撐得苦哈哈,直到她獲得第16屆醫療奉獻獎,甚至在領獎後一個月發生「奶粉事件」,再加上社會對愛滋及移工的逐漸理解,楊婕妤和這些孩子們才漸漸熬過苦日子。再談及奶粉事件,楊婕妤始終在乎的不是自己,而是擔心照顧的病人和寶寶會因此蒙羞。她回憶,那時只顧著嗷嗷待哺的孩子們,「沒錢,急啊!」腦中只想到拿了罐奶粉及濕紙巾回去給愛滋寶寶使用,也不管是否有監視器,就硬著頭皮匆匆離去。沒想到,事件曝光後,社會輿論轉而理解與體諒,也讓當時的關愛之家受到矚目,捐款開始進來,財務困難逐漸獲得紓解,「也不知道算不算是因禍得福?」楊婕妤苦笑著說。見證愛滋藥物發展 愛滋病毒漸消失翻閱著基金會珍藏的一張張照片,楊婕妤清楚記得每一張照片的故事。「這是我們為三對愛滋病患辦的同志婚禮,我的想法走在很前面,也不會有偏見。」而當照片翻到一名已故的愛滋感染者,「這一個個都充滿了血淚呀!」她手指著其中一名年輕人說,這是「標標」,在讀大學時期感染愛滋,後來和楊婕妤一起赴中國照顧愛滋病患,最後因癌症過世,「那裡資源少,非常辛苦,要是沒有他們接棒照顧這些感染者,這項工作很難持續。」楊婕妤眼睛停留在照片上,思緒也飛到多年前和夥伴們奮鬥的年歲裡。照顧愛滋病患及寶寶,讓楊婕妤遭受許多壓力,不過,隨著愛滋治療藥物的發展,包括愛滋媽媽在孕期6到7個月的預防性投藥,以及新生兒的預防性投藥,近10年來,台灣幾乎沒有愛滋寶寶的誕生。「藥物對愛滋病的改變,百分之百的重要!」楊婕妤見證愛滋病演變的歷史,她認為,愛滋病毒將漸漸消失,期盼全世界再過5至10年,不會再有愛滋新病例的出現。從愛滋到新冠肺炎 同理心是最好的解藥只不過,楊婕妤當初為了照顧愛滋病人與愛滋寶寶,承受外界不理解的壓力,時光流轉經過數十年,「現在電視每天報導新冠肺炎案例CT值多高、是否PCR檢測陽性、某案例是防疫破口……這似乎讓愛滋病漂白了。」她解釋,大家現在都知道,同樣是傳染病,新冠肺炎的傳染力非常快速,每個人都有被感染的可能;而經過長久的宣導,不少人也明白,愛滋病是經過血液接觸、親密性行為傳染。由此可證,民眾對傳染病的知識愈充足,也愈能理解愛滋病毒不可怕。新的疫病什麼時候會來?人類無法控制。楊婕妤認為,人們應該摒除歧視,以同理心去對待不同的疾病或疫病。不論是照顧愛滋寶寶或失聯移工的寶寶,楊婕妤總是走在社會之前,伸出援手,卻也飽受質疑,為何收容非法移工媽媽及寶寶?然而,她的信念是:「不管外界想法如何,基於人道及助人的角度,並沒有非法或合法的問題」。無論年幼或年長者 無私照顧弱勢移工楊婕妤坦言,不僅非法移工,有愈來愈多合法移工準媽媽也會找上門,因為她們懷孕後,非常擔心被雇主以各種理由遣送回國,所以乾脆跑掉或躲起來。然而她倡議的是,不論本國或外籍勞工,均應享有和一般人平等的生育權益,甚至他們的孩子在照顧或醫療上有急需時,更應給予協助。「正在看電視的是4歲的Mozha。」楊婕妤指著躺在輪椅上、插著鼻胃管的Mozha,眼睛又大又清亮的Mozha之前活蹦亂跳,還能唱歌跳舞,沒想到3個月前卻發病、腦子長了腫瘤。楊婕妤說,Mozha的媽媽是失聯移工,輾轉來到基金會尋求協助,因孩子的醫療費需要200萬,楊婕妤實在無法放著他們不管,目前已募得近26萬元款項,孩子也持續穩定回診並接受治療中。多年來,關愛基金會提供緊急醫療協助的非本國籍兒童不在少數。楊婕妤繼續轉進另一間臥室,一名臥床的年長婦女哭喊著:「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我很想女兒。」楊婕妤緩緩走到這位75歲阿嬤身旁安撫她,「我們在等通知,你不要擔心,不要難過了。」楊婕妤說,這名台裔菲律賓籍婦女,來台逾期居留多年,非法工作賺錢養家,而今年邁中風,心心念念只想著回老家,此案件雖已過了法律追訴期,目前仍在進行移民署的法律程序中,「阿嬤辛苦了一輩子養家,兒女都長大了。」楊婕妤不清楚她能不能回家,但在這裡至少能暫時獲得安穩照顧。對於這些來台後淪為弱勢族群的朋友,楊婕妤指出,所有的外籍人士均是為台灣奉獻,以看護工來說,台灣如果沒有外籍看護,如何穩定這麼多的台灣家庭?他們確實是安定台灣社會很重要的力量。正因如此,不論他們遭遇任何問題,我們有責任及義務協助解決,尤其很多的失聯移工仍在不同角落替台灣付出勞力,政府相關單位是不是也應該考慮如何讓他們合法化。台灣處處有愛心 存在為社會奉獻的人多年來,楊婕妤沒有停下腳步,持續為這些被遺忘的人奔走。不過,楊婕妤也特別提到,其實社會中還有許多人默默付出,卻不求任何回報,這些人更值得受到表揚。其中,最讓她敬佩的是一位耳鼻喉科的謝醫師,因為關愛基金會長時間收容這麼多寶寶及成人,難免需要各種醫療協助,而謝醫師幫非本國籍的孩子們看診長達十年,從不收費用,「過去有時候,我會一次帶30、40名感冒的孩子請他看診,他不僅有耐心,甚至會叫我坐計程車去,由他幫忙付錢,讓人很感動。」楊婕妤說。台灣社會處處充滿愛心,和這位謝醫師一樣,楊婕妤過去有17年的時間,全靠自己的平面設計工作賺錢補貼,對比過去,現在擁有那麼多人的捐款和協助,「這條路當然要繼續走下去!」楊婕妤以一貫的微笑,堅毅地展示她的信念與決心。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05 該看哪科.耳鼻喉
快篩陰性卻嗅覺異常?小心是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
今健康/陳宇恩 國人對於流鼻水、鼻塞、嗅覺異常等呼吸道症狀提心吊膽,如果快篩結果為陰性,才敢放下心中的疑慮及擔心。除此之外,也需要留心是否罹患其他呼吸道疾病,比如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這類疾病如果長期置之不理,恐增加中耳炎和睡眠呼吸中止等共病風險。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已邁入精準醫療的時代,目前已有生物製劑可緩解發炎,減少可能反覆手術的機會,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是治療的新利器。 慢性鼻竇炎是什麼?合併鼻息肉困擾多!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暨聽語中心王堂權主任,最近收治一名40歲左右的專業的音樂錄音師,病患原本耳朵可精確地聽到8000赫茲(Hz) 以上的音頻,罹患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後,除了鼻竇發炎阻塞問題外,也影響耳咽管的功能及中耳的壓力調節,併發中耳炎,導致嗅覺和聽覺雙雙受損,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 慢性鼻竇炎是一個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疾病,常見是在鼻竇急性發炎之後,身體免疫系統無法完全根除外來病菌,或是接受常規醫療後效果不盡理想,形成慢性發炎。嚴重時會造成鼻腔及鼻竇黏膜組織增生,導致鼻息肉,容易出現鼻塞、鼻涕倒流、嗅覺異常或喪失、甚至可能有臉部腫脹悶痛、頭痛和眼窩脹痛等症狀,影響工作及生活。 一直鼻塞流鼻水不會好?拖延治療恐有共病風險 王堂權主任表示,近年受疫情影響,國人對於流鼻水、鼻塞、嗅覺或味覺異常等症狀高度警戒,耳鼻喉科的慢性鼻竇炎病人卻出現兩種極端的現象。一種是病人已經接受過新冠肺炎篩檢呈現陰性,但仍會因為時常揉鼻子、流鼻水,被懷疑為新冠肺炎感染者,遭受旁人側目和排擠,因此主動回診希望做嗅覺檢測和進一步的治療。 另一種病友則是擔心被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而抗拒就醫。慢性鼻竇炎容易有鼻腔鼻竇黏膜組織增生導致鼻息肉,使病況加劇,如果又拖延治療,不但會影響生活,也會讓課業和工作表現打折扣,還可能有罹患其他共病症的風險,依據近年來一些大數據研究,慢性鼻竇炎可能跟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憂鬱焦慮、心血管疾病或腦中風、慢性中耳炎與聽力受損等疾病相關。 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如何治療?一次看懂藥物、手術治療 如何改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呢?當常規藥物治療不盡理想時,功能性微創內視鏡鼻竇手術是目前的標準治療之一。如果將鼻竇通道比喻為溝渠,微創內視鏡手術切除鼻息肉就像疏濬工程一樣,暢通後有機會改善及恢復鼻竇的正常功能,如果再進階使用3D內視鏡導航手術,可以更精準地去除病灶以及重建鼻腔鼻竇的功能。但有國外研究顯示,針對嚴重或頑固型的慢性鼻竇炎,逾3成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術後半年內有可能再復發鼻息肉,且症狀隨時間增長而變嚴重,也可能需要再次的手術。 王堂權主任表示,這類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可能屬於跟免疫系統密切相關的第二型免疫反應的發炎體質,相較一般類型病友有較高的鼻息肉復發風險。治療時除了手術之外,可能還需搭配類固醇鼻噴劑或口服藥物治療,但有些病友擔心類固醇有副作用,無法常規使用藥物,因此病症控制的效果也不彰,也影響病友積極且規律治療的意願。 不過,隨著醫療快速進展,台灣目前也有新型的生物製劑,可以精準調控發炎物質,抑制第二型發炎引起的慢性鼻竇炎,縮小鼻息肉體積,改善鼻腔阻塞與嗅覺喪失等症狀,減少7成復發與後續需反覆手術的機率,幫助病友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是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治療新利器! 呼吸道症狀病因大不同!鼻部不適持續兩週應盡速就醫 最後王堂權主任提醒,流鼻水和鼻塞的致病原因很多,可能是新冠肺炎病毒,也可能是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甚至合併鼻息肉所導致。在精準醫療的新時代,呼籲民眾若鼻部有不適症狀,經休息1-2週仍不見好轉,或是經治療卻不盡理想,應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就診,藉由完整的檢查和評估,及早對症治療,有助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延伸閱讀》 .鼻塞是過敏?鼻竇炎?鼻咽癌?醫:單側鼻塞兩周盡早就醫! .耳悶、耳脹當下怎麼辦?醫教6招解除,4方法有助改善!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01 該看哪科.耳鼻喉
慢性鼻竇炎讓他不只失去嗅覺還喪失聽覺 險些沒了工作
台灣鼻竇炎盛行率高達20%,每五人可能就有一人是慢性或是急性鼻竇炎,疫情期間鼻竇炎更讓人恐慌,流鼻涕、鼻塞、嗅覺異常等,都可能讓患者擔心是否染疫確診,但篩檢陰性後,可能又輕忽症狀。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耳鼻喉科暨聽語中心主任王堂權表示,鼻竇炎若未妥善治療,從急性演變成慢性,嚴重可能不只影響嗅覺,還可能影響聽覺,影響工作與生活。王堂權曾收治一位40多歲的患者,他是一位專業的音樂錄音師,病患原本耳朵可精確地聽到8000赫茲以上的音頻,罹患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後,除了鼻竇發炎阻塞的問題之外,也影響了耳咽管的功能及中耳的壓力調節,併發中耳炎,導致嗅覺和聽覺雙雙受損。王堂權表示,該名患者擔心慢性鼻竇炎若動手術可能會影響他的工作,也害怕自己後續手術傷口照顧不善引發更嚴重的問題,因此與醫師討論過後,決定先使用新一代的生物製劑來治療鼻竇炎及鼻息肉。王堂權表示,改善慢性鼻竇炎通常會採取藥物治療,但是當藥物治療不盡理想時,通常會採取手術治療,但有國外研究顯示,針對嚴重或頑固型的慢性鼻竇炎,逾三成的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患者,術後半年內有可能再復發鼻息肉,且症狀隨時間增長而變嚴重,也可能需要再次的手術。王堂權表示,除了手術以外,目前已有新型生物製劑,可以精準調控發炎物質,抑制第二型發炎引起的慢性鼻竇炎,縮小鼻息肉體積,改善鼻腔阻塞與嗅覺喪失等症狀,減少七成復發與後續需反覆手術的機率,幫助病友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不過並未納入健保,需要全自費使用。王堂權表示,慢性鼻竇炎是一個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的疾病,常見是在鼻竇急性發炎之後,身體免疫系統無法完全根除外來的病菌,或是接受常規醫療後的效果不盡理想,形成的慢性發炎的狀態。慢性鼻竇炎嚴重時會造成鼻腔及鼻竇黏膜組織增生,導致鼻息肉,容易出現鼻塞、鼻涕倒流、嗅覺異常或喪失、甚至可能有臉部腫脹悶痛、頭痛和眼窩脹痛等症狀。若鼻部有不適症狀,經休息1到2周不見好轉,或是經治療卻不盡理想,應盡快找耳鼻喉科醫師就診,藉由完整的檢查和評估,及早對症治療。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健保大數據/鼻咽癌治療特色院所
醫學中心No.1台大醫院/治療後追蹤很重要 防復發、減少副作用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台大醫院鼻咽癌門診人數,去年累計達2,193人,是醫學中心第一名。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陳俊男表示,鼻咽癌病人需要跨科團隊照護,包括耳鼻喉頭頸外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牙科等等,病人才能在癌症治療及追蹤上得到最好的效果。耳鼻喉頭頸外科主要負責鼻咽癌的初始診斷。治療方式以同步化學及放射治療為主流,不需手術,目前在台大醫院的腫瘤科及放射腫瘤科的合作下,病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治療成績。陳俊男說,耳鼻喉頭頸外科也負責治療後的追蹤,必要時則針對復發或殘餘的腫瘤進行手術治療。台大醫院的個案管理師十分重要,會定期提醒病人回診追蹤的時間,也會協助病人整合各科別的門診時間,讓病人方便就醫;若發現病人未能按時回診也會致電關懷,因此病人回診的穩定性高,也是鼻咽癌門診人數高的原因。鼻咽癌算是治療成效很好的癌症,追蹤的目的有二,首先是及早偵測復發;再者是處理病人治療後的副作用,因為疾病可以治癒,但副作用往往是一輩子,這時候最需要接受耳鼻喉科的局部治療來改善症狀。區域醫院No.1和信治癌醫院/注重治療中照護 避免患者療程中斷和信醫院為去年治療鼻咽癌患者最多的區域醫院,總計1,111人。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吳佳興說,2000年開始,鼻咽癌治療已採用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方式,領先國內其他醫院;而在鼻咽癌治療後的副作用處理也很有經驗,經醫療團隊細心照顧,病人很少發生療程中斷的情形,院內不同期別的鼻咽癌患者治療後存活率,均高於全國平均值。病人療程結束後,絕大多數皆可恢復正常生活。吳佳興表示,為治療鼻咽癌等頭頸癌病人,創院時即成立頭頸癌醫療團隊,患者治療前,都會由各科別醫師進行病例討論,依一定計畫及準則進行治療,照顧品質很有口碑。鼻咽癌放療療程為七周,每周五天,總共35次,每次10分鐘。依相關醫療文獻,治療時程只要延後一天,整體存活率將減少1%。病人在治療過程可能會出現各種不適副作用,該院格外注意鼻咽癌患者治療期間的照顧,並提供相關衛教,護理師、放射師都會適時給予關心及協助,需要時聯絡醫師即時診察。同時會特別注意病人營養攝取,藉由營養師協助,以確保白血球、血小板等血球數正常,促進黏膜正常細胞恢復,不要影響治療計畫。地區醫院No.1台大癌症醫院/相關科別同時開診 省去患者多次奔波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去年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的鼻咽癌門診人數達242人,是地區醫院的第一名。台大癌醫腫瘤外科部主治醫師陳欣琳表示,如果腫瘤較大、病程在較晚期,可能壓迫腦神經而出現複視、吞嚥困難等症狀,但現在晚期才就醫的人很少。陳欣琳表示,頸部有腫塊的病人,有可能直接到醫院,但大部分的病人都因耳鼻相關症狀,去過耳鼻喉科就診,診所醫師發現鼻咽部位有異狀而轉診。醫院門診可做基本鼻咽內視鏡檢查,從鼻孔進去看鼻咽部位有無異常組織,可直接做切片,再由病理科醫師研判是不是惡性腫瘤。台大癌醫有特定時段,放射治療科、化學治療科、頭頸腫瘤外科同時開診,而且就在附近,鼻咽癌病人可以集中時間完成各科別的定期追蹤,不用辛苦跑很多次。陳欣琳說,鼻咽癌是頭頸癌的一種,頭頸癌團隊會定期開會,討論個案治療計畫。台大癌醫和總院有很好的聯繫互動,根據國外癌症中心的指引、最新國內外實證研究,調整不同癌別的治療指引,如果有新藥或新療法的臨床研究正在收案,台大總院和癌醫都會同步公布消息,如果醫師評估病人適合參加試驗,都可以試試看。中醫診所No.1台南郭世芳中醫診所/中西醫合併治療 緩和副作用抗癌更有力鼻咽癌放、化療易有皮膚口腔發炎、腸胃不適等副作用,有些患者因無法忍受而中斷治療。中醫師郭世芳指出,中醫藥能好好調理腸胃問題及放射性發炎反應,讓患者有較多的本錢抗癌。據110年健保數據,台南郭世芳中醫診所鼻咽癌門診數居全台診所第二、中醫診所第一。郭世芳現任大台南中醫師公會理事長;他也是西醫專科醫師,在奇美醫學中心服務多年,因深厚中醫背景,協助建立中西醫整合、主持頭頸部中西醫療計畫、身兼癌症委員,解決許多疑難雜症。常有醫院轉介來的案例,初診他會花至少半個小時詢問患者狀況與病史,找治療方法、對症下藥。郭世芳認為,西醫對頭頸部癌的治療有效果,但患者常因副作用而逃避,最後藥石罔效;中西醫搭配往往有最好結果,病友應勇敢面對,增強抗癌力。鼻咽癌放療一周後常出現口乾、口水黏稠,口腔發炎,持續到第四、第五周進入高峰,可能有多發潰瘍、融合成片或出血,可用養陰清熱解毒等中藥處方緩解,傷口也有特別研發的外用中藥。郭世芳表示,他以西醫檢查資料協助診斷,詳細解釋讓病人了解狀況,再用中醫處方,很多態度負面的患者轉為正向看待治療。
-
2022-05-29 癌症.頭頸癌
未健檢難發現!近三年鼻咽癌人數減少恐因疫情影響
健保大數據統計,108至110年每年因鼻咽癌就醫者約兩萬人,但從108年2萬10人、109年1萬9,406人,到110年下降至1萬9,270人,連續兩年就醫人數減少。臨床醫師認為,許多鼻咽癌患者因健檢而發現,疫情影響大家進醫院意願,可能是鼻咽癌就醫人數減少的原因之一。許多患者因健檢抽血驗EB病毒,意外發現鼻咽癌。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陳依婕說,鼻咽癌治療有一定療程,疫情期間不至於中斷。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及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宜興表示,許多人在健檢時抽血驗EB病毒,再進一步發現可能罹癌,這兩年接受健檢人數減少,可能也影響鼻咽癌新病人的診斷。鼻咽癌是常見於亞洲人的癌症,如韓國男星金宇彬、馬來西亞羽球世界球王李宗偉等,都是鼻咽癌患者。呂宜興指出,鼻咽癌好發於台灣及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如福建、廣東、香港等,好發原因可能受到種族、環境、飲食等影響。遺傳是重要罹病因素,一親等內家屬罹病機會是一般人的19.2倍。根據108年癌症登記報告,鼻咽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1.29%,排名男性第14位、女性第20位,民國108年初次診斷為鼻咽癌者共1,560人。呂宜興表示,近年來鼻咽癌患者有逐年降低趨勢,懷疑可能受到飲食西化影響,國人罹患癌症也趨向歐美,如大腸癌患者增加、鼻咽癌患者人數減少。好發於中老年男性,男女比例約7:3。至於男女比例,110年男性就醫有1萬3,669人,女性5,601人,男女比例約7:3,健保統計108至110年,皆相差不遠。呂宜興說,除甲狀腺癌、乳癌好發性別女多於男,其他癌症都是男多於女,如鼻咽癌男女比約7:3,但就口腔癌、喉癌、下咽癌等頭頸癌,男女比均為9:1,相較之下,鼻咽癌女性患者比例稍高。各年齡層皆可能罹患鼻咽癌,健保署統計,鼻咽癌就醫人數最多的三個年齡層依序是51至60歲、61至70歲、41至50歲。但健保署也首次提供各年齡層鼻咽癌每10萬人口就醫人數,以61至70歲最多,其次是51至60歲,再來是71至80歲。呂宜興說,一般來說,50至55歲為癌症發生年齡,51至60歲民眾可能因罹患鼻咽癌開始就醫,並持續追蹤,隨年齡增長,也持續接受治療,所以健保統計治療年齡層偏高。放、化療為主要治療,適合手術的患者極少。目前鼻咽癌主要治療方式為放、化療。呂宜興說,主因是鼻咽癌細胞屬於未分化細胞,優點是對放療敏感度高,治療效果可達70%,缺點是容易擴散,因此輔助化療協同作戰,可避免癌細胞擴散,同時再提升癌細胞對放療的敏感度,增加治療效果90%。陳依婕表示,健保統計也顯示,鼻咽癌治療以放療與化療為主,去年化療申報人數為2,498人、放療1,900人,接受手術的人數最少,僅109人。為何鼻咽癌患者接受手術的人較少?主要是鼻咽腔位於頭部中央,接近大腦等重要構造,手術切除可能造成顏面外觀與功能的破壞,又常因合併有深部淋巴結轉移,使適合手術的患者有限,所以手術並非鼻咽癌治療的主要選擇。呂宜興表示,鼻咽癌治療已走向降低治療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層面,主要是鼻咽癌放療時,可能會照射到耳朵、眼睛、唾液腺、腦、脊椎等,因而出現聽不清楚、視力異常、口乾舌燥等副作用,此時須運用可以調整照射角度、強度及影像導引的儀器加以輔助,此為目前最新治療趨勢。需完整治療計畫,多數患者選擇醫學中心就醫。鼻咽癌的診斷需要病理切片,腫瘤分期則仰賴電腦斷層和磁振造影等影像檢查,又視不同期別與腫瘤位置需搭配化療與放療等,需要完整的治療計畫。根據健保大數據分析,大部分鼻咽癌患者選擇在醫學中心接受治療,陳依婕表示,這與大部分癌症的治療趨勢相同。統計顯示,去年各層級院所治療鼻咽癌門診量,醫學中心達1萬3,361人次、區域醫院8,176人次、地區醫院為3,277人次,基層診所也有3,887人次。醫學中心門診量前五名為台大、林口長庚、高雄長庚、台中榮總、彰化基督教醫院;區域醫院前五名為和信醫院、義大醫院、奇美柳營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新竹馬偕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