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老年憂鬱
的結果:共找到 49 筆 約 0.031秒老喊不舒服卻找不到病 當心老年憂鬱症
老人憂鬱症在現代社會中是常見的疾病,跟一般憂鬱症一樣,女性的罹患率比男性高。但老年人罹患憂鬱症很容易被忽略,因為他們大多以身體症狀來表現,常會抱怨身體的不適,看遍各科別都找不到真正病因。76歲的陳老...
【活動報名中】最懂照顧者的失智症線上課程!
長輩罹患失智症,各種狀況都讓照顧者頭痛萬分,舉凡溝通、照顧、居家安全等問題,當一個人獨自面對時,更是驚慌失措…但專家們遠在天邊,又該請教誰?對於許多失智症照顧者而言,出門諮詢可是一大考驗!不過別擔心...
阿嬤厭世,鬱問「還要活多久?」 名醫智慧化解難題
「醫師因病人而存,為病人而行, 永遠勿忘一顆柔軟體恤的心。」─ 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張德明從醫近四十年,曾任三軍總醫院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完整歷練軍系醫療體系重要職務,目前為...
人生重開機!「退休那天,我把同事電話都刪了」
被封為「最理想退休生活典範」的前嘉裕西服總經理江育誠說:「人生像是一道數學題,必須把退休當作是重大志業經營,不只該提早十年規畫,還要以一萬小時法則來刻意練習。」《退休練習曲》精彩書摘試閱:退休第一天...
想要得到安慰?這7種食物吃多了心情反而變差
心情低落時,你可能吃掉一盒餅乾、幾個甜甜圈,稍稍感到緩解。這些所謂的安慰食物(comfort food)的確短時間紓解了情緒或壓力,英國營養治療師Claudia Smith說,餅乾或炸薯條之類的安慰...
咖啡、貝果可能是禍首?7種食物可能讓你心情變差
心情低落時,你可能吃掉一盒餅乾、幾個甜甜圈,稍稍感到緩解。這些所謂的安慰食物(comfort food)的確短時間紓解了情緒或壓力,英國營養治療師Claudia Smith說,餅乾或炸薯條之類的安慰...
注意!4個特質,容易患上老年憂鬱症
什麼樣的狀況,容易罹患老年憂鬱症呢?過去的研究,整理出許多可能會促發老年憂鬱症的因素,可以提供給大家作為參考。針對有這些因子的高危險群,給予適當的關懷與協助,消滅可能的危險因子,或許能減少老年憂鬱症...
長輩堅持不看精神科,怎麼辦?醫師提6訣竅
「○○號,○○○請進診間。」診間護理師親切地叫喚初診的新病人。「今天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嗎?」我端詳面前這位看起來憂心忡忡的女士,邊開口詢問。「醫生,其實不是我要看。我不是病人,是我媽有狀況。」她...
長輩自嘲「老了沒用」?要注意可能患上孤獨症候群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有越來越多長輩獨居或僅有老夫妻同住,與社會缺乏連結,若又長期無人關心,「銀髮族孤獨症候群」就有可能找上門。70歲的王奶奶住在南部,半年前老伴因病去世,在竹科上班的長子因擔心年紀大的...
失智、憂鬱傻傻分不清楚? 這些警訊症狀要注意
經歷一輩子打拼工作、養兒育女的辛勞後,成功老化是所有老年民眾的期盼。然而,在老化的過程中,生理心理狀態會因為功能退化、生理疾病、環境壓力等因素發生改變,如何維持「認知功能」和做好「情緒調適」,是老年...
手沒力、老跌倒 怪腫瘤折磨阿嬤
彰化市一名70歲阿嬤,從事蚵農工作將近50年。這5、6年來一直覺得綁蚵架時手不靈光、走不動也常摔跤,以為是年紀大退化,到醫院檢查都說是腰椎骨刺需要開刀。因為阿嬤怕開龍骨,一直忍耐。半年前阿嬤常說胸悶...
近2000位桃園市民受惠 盼2020失智友善照護列車續開
總計多達13場的「108年度桃園失智友善照護開講」列車,本月1日最終站開進大園區,參與者大跳防失智舞,個個樂得直喊「跳健康、不失智」,更希望類似的健康講座未來能常常開辦,嘉惠所有市民。緊接著開講系列...
65歲以上老年病症候群 7項指標裡你有幾項?
89歲的吳爺爺患有缺血性心臟病、慢性腎臟病第四期,平常要吃了10幾種藥物,家人發現他食慾持續下降,體重在短短3個月內掉了5公斤,而且脾氣變得很暴躁,既不太能如往常一樣走路到大樓中庭與鄰居聊天互動,在...
再就業/想當高年級實習生 從兩個層面幫自己評分
衛福部調查,老年憂鬱症盛行率約7%到21%,顯示我國約五分之一長輩的心理健康需被照顧。而台灣長輩內心常感空虛的原因,是家人以及社會對他們的重視感逐漸削弱,加上不願主動接觸人群,每天能對話的僅剩下自己...
專家觀點:長者找舞台 先問自己要什麼
退休後的人生,原希望能夠享清福,但過去太過忘情在職場上征戰,長期忽略與親友間的關係,如今想重新維繫,礙於面子等因素卻步;而已經參與好多場的退休餐會,再怎麼樣也不能重回職場,盤點自己的退休人生,似乎僅...
長輩不願出門 並非老化而是憂鬱症
家中長輩開始把「沒用」掛在嘴邊,當心是老年憂鬱症前兆。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平均每10位70歲以上長者就有1位明顯憂鬱情緒,醫師提醒,老年憂鬱症多在退休後陸續出現,主要是生活失去重心,累積的孤獨感,增...
退休規劃/研究:繼續工作有益身心健康
許多人認為,退休後拿到一筆錢開始享福,不過,台北醫學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退休後如果能夠繼續工作,有事情可做,不太計較薪資,除了固定收入,擁有財務上的自由度,還能提高成就感,身體更健康,心情會更好。...
憂鬱症成因複雜不易預防 精神科醫師建議培養運動習慣
心情就像天氣,有時天晴有時雨,對於憂鬱症患者而言,世界可能天天都在下雨。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指出,憂鬱症不是正常的憂鬱症情緒,而是太久太嚴重的負面情緒,伴隨著失去興趣,還有許多身心症狀,影...
「我沒用」…10位老人就有1人憂鬱
家中長輩開始把「沒用」掛在嘴邊,當心是老年憂鬱症前兆。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平均每10位70歲以上長者就有1位明顯憂鬱情緒,醫師提醒,老年憂鬱症多在退休後陸續出現,主要是生活失去重心,累積的孤獨感,增...
4成50歲民眾沒規畫退休生活 當心老年憂鬱上身
董氏基金會調查近2000名50歲以上的民眾,對於退休以及老年預備之需求現況做一調查,發現有四成的民眾,根本沒在規畫退休生活,而有開始規畫退休生活的男女比,女性比男性多,若能提早規畫老年生活,避免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