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9 名人.吳佳璇
搜尋
老人
共找到
2508
筆 文章
-
-
2020-08-09 科別.心臟血管
下肢疼痛不可輕忽 護理師:留意血管出問題
日前有一名72歲婦人要走路到菜市場,短短路程中出現左下肢疼痛,需多次短暫休息,不堪其擾到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罹患周邊動脈阻塞疾病,護理師提醒,許多老人家以為手腳酸痛是正常老化現象,延誤診斷及治療時機,不可輕忽身體警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心臟內科病房護理長林玉霞表示,該名7旬婦人在接受經皮血管內血管成形術(PTA)及血栓溶解藥物治療後已獲得改善,她說,若身體突然出現單腳水腫泛白、皮膚看起來透亮,感覺冰冷、麻、皮膚潰瘍不易癒合,有可能是下肢血管出現阻塞。林玉霞指出,一旦發生腿部肌肉因運動而引起缺血、缺氧,造成間歇性跛行,常會因為走路而引發,休息時獲得改善,若嚴重缺血,連休息都無法獲得足夠的供血量,疼痛無法緩解時,可能導致組織壞死,甚至有截肢的風險,不可不留意。林玉霞建議,日常生活要控制體重、適度運動、吃東西要特別注意,需避免動物性脂肪,採植物油,盡量食用油脂較少的白肉,如雞肉、魚類等,並控制血糖於理想範圍,另外,無疾病限制每個人一天需喝2000cc的水量,約3至4瓶寶特瓶。癮君子更需戒菸,二、三手菸也要盡量避免,林玉霞說,菸是最大的危險因子,尼古丁會造成動脈硬化,加速血管攣縮,抑制側肢循環的形成。
-
2020-08-07 橘世代.好心橘
丈夫離家、次女病逝...因為婆婆這句話,讓她決定活得更快樂、更加從心所欲
「女人要從廚房走到客廳,一步步走進社會。」徐劉惠蘇原本是家庭主婦,子女大學畢業後,在婆婆和孩子的支持之下,擔任彰化縣埔心國中、國小等機關團體志工,每天活動滿檔,生命快樂充實,真正達到「從心所欲」境界。埔心派出所志工隊慶祝父親節, 72歲的徐劉惠蘇擔任志工分隊長,和隊員籌畫「一人一菜」慰勞波麗士大人平日辛苦。她說,暑假期間學校沒差事,她較有時間準備美味料理,並和隊員砌磋廚藝。徐劉惠蘇出身公務員家庭,17歲進入郵局工作貼補家計,騎腳踏車往來田中、埔心送信,當時女郵務士非常少,徐劉惠蘇成為矚目「嬌」點,26歲嫁入埔心望族,30歲辭職結束長達13年的郵務士生涯,全心侍奉公婆和照顧4名子女。原本以為盡責當賢妻良母就有美滿人生,沒想到丈夫因故離家,次女大學畢業即罹癌去世,徐劉惠蘇相當悲痛,幸有守寡而明理的婆婆鼓勵「走出去」,子女也希望她多參加活動讓心情開朗。2001年起,徐劉惠蘇到埔心國中小當交通導護志工,後來加入鄉農會家政班、埔心派出所志工隊、埔心鄉衛生促進委員會等民間團體,不僅活躍埔心鄉,如果鄰近鄉鎮需要人手,也立馬支援,全國婦女聯合會彰化縣分會看中她的活動力,聘請出任常務委員。看著埔心鄉子弟成長,探視鄉內獨居老人和貧困家庭,徐劉惠蘇很慶幸當志工,「多看,多聽,多學。」了解社會各面向,結交很多朋友,讓她惜福,懂得謙卑。「廣結善緣自有天助,」徐劉惠蘇說,有一次導護交通,被國中生騎腳踏車撞傷脊椎,開刀休養半年,迄今沒後遺症,她彎腰、深蹲、轉身都沒問題,一定是當志工得來的善報。更多熟齡故事精選閱讀↘↘↘。她是「真人版應思聰之姊」照顧家人也關懷同路人。警為陪病父提早退休 「少領百萬俸,但我不後悔」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06 養生.保健食品瘋
又一神話破滅?哈佛研究:維生素D和預防憂鬱症無關
昨天(2020-8-4)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發表Effect of Long-term Vitamin D3 Supplementation vs Placebo on Risk of Depression or Clinically Relevant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on Change in Mood Scores: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長期補充維他命D3與安慰劑相比對憂鬱或臨床相關憂鬱症狀風險以及情緒得分變化的影響:一項隨機臨床試驗)。大約20年前美國出現一位維他命D萬靈丹之父,而在他的大力提倡之下,維他命D被用來預防和治療全身上下幾乎每一種病,連縱然是精神上的疾病,例如憂鬱症,也都包括在內。事實上,在這篇最新論文發表之前,早已經有13項隨機臨床試驗探討維他命D是否真的能預防憂鬱症,而結果是12比1,即12個說無效,一個說有效。這次的實驗是由哈佛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Olivia Okereke醫生帶頭,另外還有12位研究人員共同參與。這項實驗是雙盲的隨機臨床試驗,規模龐大,共調查了18353人(平均年齡67.5歲,男女約各半)。這些接受調查的人在一開始都是沒有憂鬱症,然後其中半數的人每天吃2000單位的維他命D3,為時5年,另外半數的人則是每天吃安慰劑,也是為時5年(註: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是維他命D3或安慰劑)。5年後,吃維他命D3這一組人裡有609人罹患憂鬱症,而吃安慰劑這一組人裡則有625人罹患憂鬱症。也就是說,在吃維他命D3這一組,每年每一千人裡有12.9人罹患憂鬱症,而在吃安慰劑這一組,則是每年每一千人裡有13.3人罹患憂鬱症。也就是說,吃維他命D3跟吃安慰劑,在統計學上並沒有《有意義的差異》。維他命D大約是在100年前為了治療小孩子的佝僂病而發現的。在這100年裡,什麼抗癌,抗憂鬱,防老人癡呆,控制血糖,降血壓,減肥,護心,護骨,無所不有的實驗都做過了,甚至連最近的新冠肺炎,也都做過了(請看維他命D抗新冠,一張嘴巴兩個洞)。結果,維他命D是連最起碼的護骨功效都沒有。請看史上最大宗分析:維他命D無用。有關維他命D研究的來龍去脈,以及它是如何一個接一個的神話破滅,請看我在3月發表的新書維他命D真相。如果您比較喜歡看影片,那就請看我最近發表在YouTube的維他命D能抗啥。這個影片是我最近一次演講你是在科學養生嗎的片段。原文:維他命D:又一神話破滅
-
2020-08-06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不僅老人、小孩要注意! 服用4種慢性病藥物也容易中暑
入夏以來氣溫不斷飆升,適逢暑假期間,民眾也都攜家帶眷到各地旅遊與戶外活動,但若暴露在陽光底下過久,當心出現熱傷害狀況。熱傷害症狀包括中暑、熱衰竭、熱痙攣,其中以中暑最嚴重,而熱衰竭、熱痙攣則是因高溫環境造成水分和鹽份流失太多,所以補充輸液和電解質後很快就能改善。散熱調節失衡 初期症狀包括頭暈、噁心、疲倦無力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表示,在高溫環境中若出現散熱調節失衡,造成體溫超過 41.1℃(106℉)以上,合併有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搐),即稱為中暑。初期症狀表現包括頭暈、頭痛、疲倦無力、噁心、視力模糊、呼吸急促、皮膚乾燥無汗等,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可能會引起煩躁不安、幻覺、動作不協調、昏迷等意識障礙情形。嚴重時可能併發癲癇、心肺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肝損傷、腎損傷、電解質失衡(高血鉀、高血磷、低血鈣)等,恐有生命危險。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易中暑 服用4類藥物也要注意 魏智偉主任指出,中暑高危險群除了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之外,若服用的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暑的機率也會增加,可能影響體溫調節的藥物大致區分如下:1.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如治療鼻塞用的抗組織胺、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物、部份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可能會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2.交感神經作用劑:如咖啡因、麻黃素等,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功能降低、同時增加代謝性熱能,使體溫上升。3.部分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等,可能使心血管系統反應高溫調節的能力降低,利尿劑則可能影響人體水分與鹽分平衡。4.抗憂鬱及抗精神分裂症藥物:抗憂鬱劑會抑制排汗,而治療精神分裂症藥物會抑制擴張皮膚血管的訊息,使身體較難排汗散熱。魏智偉呼籲,有服用上述影響人體體溫調節藥物的民眾,務必補充足夠水分與鹽分、烈日下戴帽子或撐傘遮陽,並且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底下(一般民眾約15分鐘以內),適當休息並保持場所通風;切勿自行停藥,若有任何用藥疑慮應諮詢主治醫師,避免病情惡化,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熱背部狂冒痘? 這些NG行為你我可能天天都在做 熱到頭昏想吐! 刮痧解暑5件事沒注意超NG
-
2020-08-04 科別.呼吸胸腔
李登輝吸入性肺炎致命 醫師:這5類族群要留意
98歲前總統李登輝因為喝牛奶時不慎嗆咳住院,引發吸入性肺炎;嘉義長庚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玠模指出,吸入性肺炎好發族群,包括年紀大病人、長期臥床、慢性病、失智、中風等。肺炎是108年國人十大死因第三位,僅次於惡性腫瘤和心臟疾病。據統計,在台灣每年因吸入性肺炎過世約有5千人。究竟那些狀況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又該如何預防?老年人吞嚥功能退化,咳嗽能力不佳,加上疾病等因素,食物嗆入肺部後即容易引發吸入性肺炎。林玠模說,民眾如果吃東西特別容易咳嗽或嗆到,或者吞嚥功能不好的老人家,建議應尋求專業醫師評估。針對預防吸入性肺炎提供以下建議:如果病人可由口餵食:食物方面,準備適合食物,如較軟的食物或將食物切剪成小塊;若是吞嚥困難的病人,可準備容易吞嚥的食物,如蒸蛋、布丁、濃湯、稠稀飯、濃稠果汁等,改變食物質地的濃稠度。若有吞嚥困難者應採坐姿90度,身體微向前傾的姿勢以利吞嚥,預防嗆咳。餵食步驟:食物及餐盤以不燙手為原則,餐具可選擇容易握住粗握柄湯匙或有握把的杯子。對於肢體功能不好的病人,可利用輔具協助進食。家屬可在旁觀察病人進食的情形,給予充分的時間慢慢吃。吞嚥困難者餵食時應準確將食物放入口中,確認病人咀嚼吞下後再餵下一口,如果有嗆到情形應該立即停止餵食,確認呼吸道通暢後,再繼續進行餵食。進食過程中,隨時注意病人嘴巴周圍的清潔,並幫助病人清潔口腔及洗手。 如果吞嚥功能已嚴重退化,無法改善嗆到和預防吸入性肺炎的問題,經專業醫師評估後,會建議考慮放置鼻胃管或胃造口的方式。
-
2020-08-03 養生.抗老養生
爬個樓梯就覺得累 長者宅在家當心衰弱症上身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台各地不少社區關懷據點暫停活動,照顧者與長者無處可去,壓力爆鍋,長者也因長期在家變得懶洋洋,台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張惠美表示,長者宅在家活動量驟減,恐有衰弱症情況,除藉由3項檢測評估,還可透過飲食及運動改善、脫離衰弱症。高齡90歲的蔡奶奶平時會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但疫情因素讓她幾乎不敢出門,因此變得懶洋洋,什麼事情都不想做,甚至連簡單的家事都容易疲倦,爬樓梯更是累人,經檢測後才發現已屬衰弱症前期。根據衛福部發布的老人狀況調查報告顯示,65歲以上有14.38%長者出現衰弱前期症狀、3.14%達衰弱期狀態;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指出,衰弱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狀態。有衰弱症的長者較易發生跌倒、骨折、甚至失能情況,而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失智症、憂鬱症、心臟疾病、慢性腎臟病等患者,都是容易出現衰弱症的高風險族群。張惠美表示,民眾可利用台北市衛生局推出的簡易「長者衰弱評估表」,藉由3項自我檢測可初步得知是否有衰弱情況。檢測內容包含在沒有刻意減重下,體重是否比1年前減少超過3公斤、不用手支撐下,無法從椅子上站起來5次,以及經常感覺對事情提不起勁。若上述3項符合其中1項,即表示長者已處於衰弱前期,若符合2項或2項以上者,則達衰弱狀況。然而,衰弱症是可以透過飲食及運動專業指導達到改善,愛迪樂治療所職能治療師莊政修指出,飲食方面要攝取足夠熱量與優質蛋白質。運動方面則建議每周運動3次、每次30至45分鐘、維持5個月以上訓練,不僅可增加長者肌力及肌耐力,還能改善柔軟度及平衡感,循序漸進即可脫離衰弱症。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表示,今年也開辦3期「動齡奇肌」課程,活動持續至12月,報名課程可電洽服務中心,另外,為讓在家長者也能一起做運動,還拍攝「宅在家,不能不動」系列影片,不僅能跟著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一起做運動,還能跟營養師學習電鍋製作簡單營養的銀髮健康料理。
-
2020-08-02 橘世代.好學橘
桔醬家族 & 佐將爺爺-3代齊心,釀出祖傳好味道
佐將爺爺葉佐將是位節儉勤勞的客家務農子弟,過去在日商藥廠上班,下班後時常會念床邊故事給五個小孩聽、偶爾閒暇也會彈吉他,和五個小孩圍在一起唱歌,使得小孩從小就在融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葉家有一項維持了數十年的傳統,每年冬天都要製作祖傳的客家桔醬,只送不賣。葉的桔醬帶有些許辣味,那是他們家獨特的味道。然而隨著年紀漸長,桔醬繁重複雜的程序工法,對老人家的身體逐漸造成極大的負擔,爺爺卻不捨家傳的滋味失傳,始終堅持著每年親手製作桔醬的傳統;二女兒葉怡妘了解父母親的心情,卻也捨不得長輩辛苦,便在七年前決定站出來,延續家裡的傳統,跟隨父親學習做桔醬。葉怡妘表示,客家文化和飲食有很深的連結,桔醬是客家家庭非常重要的沾醬,每個家庭做出桔醬都有自己的味道,桔醬也是家的味道。桔醬使用台灣原生的酸桔製作,酸桔是種抵抗力很好的水果,但因酸澀難以入口,沒有什麼利用價值,在過去物資缺乏的年代,勤儉的客家先民,物盡其用,將它們與糖鹽熬煮成沾醬,也有人在喉嚨不舒服時,加水稀釋後飲用。葉怡妘說,桔醬製作過程攏長且辛苦,但為了傳承家的味道,每年還是願意自做自受。為了找品質好的酸桔,每年11月至隔年2月酸桔成熟時,全家人頂著寒冬,親自前往果園採收,由於酸桔產在山區,每顆柑橘凍得如冰塊一般,辛苦採收完成後,就要馬不停蹄、接續開啟整個製作歷程,避免腐敗,她笑著說,就像懷孕或馬拉松。將酸桔清洗後,去籽去皮壓成泥,混入鹽糖熬煮、調味,最後再以米酒封口,做為天然防腐劑,煮出的桔醬呈現美麗的金黃色,帶有些許辣味,最後分送給吃慣葉家桔醬的親友們,才結束一年一度的修行。七年來,每年冬天來回奔波,葉怡妘的兩位孩子也慢慢加入桔醬的製作班底,和爺爺奶奶、父母在冬天一起採桔,創造了很多祖孫三代的回憶,經過多年學習、調整口味後,女兒的桔醬最終也得到刁嘴的爺爺認可。從小父母對於孩子的關愛,讓葉怡妘了解家庭融洽的重要,延續這份溫暖,常帶孩子探望長輩,每逢重要節日也與孩子親手製作卡片,寫上想對長輩說的話及祝福。每年全家人一同製作桔醬的辛苦與它特別的滋味,也成為葉家人無可取代的「家的味道」。更多精選延伸閱讀↘↘↘。從「叛逆者」變「送行者」,一場告別式翻轉16歲少女的人生。82歲還在學!工程退休轉農業,人人稱他「可可爺爺」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02 科別.心臟血管
加油站打工久站 年輕女生小腿爬「藍蜈蚣」
靜脈曲張好發族群除老人家,像櫃姐、廚師、服務生、長途客運駕駛等要久站、久坐職業人士,也面臨高風險。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陳柏霖表示,透過日常保健預防靜脈曲張,以及出現症狀後接受治療,不僅是為了腿部美觀,也有助身體健康。陳柏霖說,人體透過小腿肌肉的收縮,輔助靜脈瓣膜開闔,藉此保持血液流向心臟,防止回流到下肢。當瓣膜受損無法正常運作時,就容易導致血液淤積在腿部,進而造成下肢靜脈曲張。靜脈曲張並不是只讓中、老年人受罪,陳柏霖說,長期久坐、久站職業年輕人,像長途客運的駕駛、百貨公司的店員、餐館的廚師和服務生,或是大腹便便的孕婦,都是靜脈曲張的好發族群。今年步出大學校園的美美(化名),先前因腿部莫名發癢,還隱約看到藍紫色血管細紋,她原以為只是皮膚太乾燥,沒想到後來小腿浮出一條條如蚯蚓的突出物,向陳柏霖求診。問診得知,她平日上課,課餘到加油站打工,長期久坐、久站導致下肢靜脈曲張。靜脈曲張從輕到重約略可分成4期,初期是腿部出現藍、紫色微血管擴張或曲張。第2期是腿部有蜘蛛狀或蚯蚓狀的血管凸起,並可能出現浮腫。靜脈曲張部位若出現顏色轉紅轉深、滲出像水般的液體,並有癢、痛感,則是第3期靜脈皮膚炎,到晚期會併發靜脈潰瘍,出現難以癒合的慢性傷口。陳柏霖說,靜脈曲張治療方式依個人病情需要,由主治醫師評估進行。以美美的症狀來說,屬下肢靜脈曲張第2到第3期程,採雷射治療,預估疾病進程及結局最佳。靜脈曲張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保健預防或減緩惡化,陳柏霖建議民眾睡眠或休息時,可將雙腳墊高,以利靜脈血液回流。如無法避免久坐或久站,減少下肢靜脈壓力,可定時休息、適時走動。民眾也可藉由快走、騎單車或游泳等方式,提升腿部肌肉運動量,增加下肢靜脈血液循環。女性應減少或避免穿高跟鞋、翹腳,也可到門診諮詢醫師後,穿著醫療級彈性襪增加下肢血液循環。
-
2020-08-02 科別.心臟血管
健康醫點靈/靜脈曲張 久坐、久站職業要防
靜脈曲張好發族群除老人家,像櫃姐、廚師、服務生、長途客運駕駛等要久站、久坐職業也是高風險族群。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陳柏霖表示,透過日常保健預防靜脈曲張,出現症狀後接受治療,不僅是為了美觀,也有助身體健康。今年大學畢業的美美(化名)先前因腿部莫名發癢,隱約看到藍紫色血管細紋,她原以為只是皮膚太乾燥,沒想到後來小腿出現一條條如蚯蚓的突出物。問診得知她平日上課,課餘到加油站打工,長期久坐、久站,導致下肢靜脈曲張。陳柏霖說,人體透過小腿肌肉的收縮,輔助靜脈瓣膜開闔,藉此保持血液流向心臟,防止回流到下肢。當瓣膜受損無法正常運作時,就容易導致血液淤積在腿部,出現下肢靜脈曲張症狀。長期久坐、久站的年輕人像長途客運駕駛、百貨公司店員、餐館廚師和服務生,或是大腹便便的孕婦,也是靜脈曲張的好發族群。靜脈曲張可分4期,初期腿部出現藍、紫色微血管擴張或曲張;第2期腿部有蜘蛛狀或蚯蚓狀血管凸起,可能浮腫;若出現顏色轉紅轉深、滲出像水般的液體,並有癢、痛感,則是第3期靜脈皮膚炎;晚期會併發靜脈潰瘍,出現難以癒合的慢性傷口。陳柏霖說,靜脈曲張治療方式依個人病情需要,由主治醫師評估。以美美症狀來說,屬下肢靜脈曲張2到3期,採雷射治療最好。靜脈曲張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保健預防或減緩惡化,陳柏霖建議民眾睡眠或休息時,可將雙腳墊高,以利靜脈血液回流;如無法避免久坐或久站,可定時休息、適時走動,也可藉快走、騎單車或游泳提升腿部肌肉運動量。女性應盡量減少或避免穿高跟鞋、蹺腳,診諮詢醫師後,也可穿醫療級彈性襪增加下肢血液循環。
-
2020-08-01 名人.施昇輝
施昇輝/走出舒適圈,才有新風景…不老騎士及不老水手給我們的啟示
從電影看第三人生7:《不老騎士》VS《不老水手》走出舒適圈,才有新風景《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是一部非常熱血、勵志的紀錄片,講17位平均81歲的歐吉桑與歐巴桑,總計13天、長達1178公里的摩托車環台過程。團長賴清炎在片中曾說過一句話:「追求夢想時,你會忘記自己幾歲。」最令人動容。這項壯舉在2007年完成,並透過電影在2012年公映後,主辦單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開始年年舉辦,每年的報名情形都非常踴躍。我在今年6月曾受該基金會之邀,去擔任講座的講師,和承辦人林秀娥小姐聊起此事,說我也想參加,但她跟我說參加者必須年滿70歲。我回她說:「那我還要等10年才能參加。」她笑著回我說:「我們都是以最年長者優先,額滿為止,所以70歲大概都沒辦法參加,所以你可能還要等很多年。」環台騎摩托車對年長者來說,絕對是體力、耐力,和毅力的最大挑戰。其中有2位是癌症患者、4位聽力不好、5位患高血壓,每一位身上都有大小不同的病痛,更讓整趟旅程充滿了高度未知的風險。其中有位81歲的阿桐伯在機車前座放著亡妻的照片,以這種方式完成當年要帶太太環島旅行的夢想。到了第三人生,都必須有「每一天就是最後一天」的心理準備,隨時要想著另一部台灣公路電影《練習曲》男主角說過的那句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永遠也不會做了。」這部紀錄片不只鼓勵了更多不老騎士趟上歐兜邁環台旅程,更啟發了成立於花蓮壽豐的「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在日後所舉辦的「不老水手」活動。該基金會由海洋大學退休,人稱「拖鞋」教授,也是近幾年成為我的好朋友的蘇達貞所創辦。去年,該基金會也拍了一部紀錄片《不老水手,快樂出航》,描述他率領一群歐吉桑與歐巴桑,由花蓮划竹筏到日本最南端與那國島的行程。這趟冒險之旅的緣起,是有些考古學家認為日本人的祖先可能可溯及三萬年前,一群從海路來到現今日本定居的台灣原住民,因此蘇達貞決定要重走這條海路,而且嘗試用古法來造竹筏,去體驗先人在海上冒險犯難的精神。這個計畫名為「南風再起」,是因為2014年原先要由年輕人來完成的「夢想海洋」因天候與海相不佳而取消,所以他決定在2017年再挑戰一次。這一回,挑戰更大,因為成員將換成一群70歲左右的「不老水手」。在電影中,我們可以聽到這群不老水手對著鏡頭的現身說法。有趣的是,很多人在出發前,其實是對海洋非常恐懼的,有些甚至根本不會游泳。他們唯一憑藉的,就是蘇達貞一向主張的「走出舒適圈」的精神。不老水手的挑戰,其實比不老騎士更高,因為海上會遭逢的困難,以及可能要做出的應變,都比陸地要艱難許多,所以他們的安全準備當然必須更周全。這群不老水手面對未知的狂風巨浪,絕對不只是走出舒適圈而已,根本就是迎向暴風圈。上個月,我去參加蘇達貞主講的「不老革命」講座,才領悟到原來不管是不老騎士,還是不老水手,其實都是來自一種不老革命的精神。我們或許不會去當不老騎士或不老水手,但最起碼應該要走出家門,第三人生才有機會看到新風景。他們連這麼困難的事都做到了,你若要做其他事,還有什麼好怕的呢?唯一的心魔只在於,你願不願意、敢不敢走出舒適圈?如此而已。
-
2020-08-0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病毒居家檢測工具 食藥局將核准
定期檢測知道自己是否感染新冠病毒者,可能扭轉對抗新冠肺炎的戰役;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本周為新冠肺炎居家檢測敞開大門,讓居民快速、便宜且可以完全在家進行檢測是否染疫,前提是企業不會覺得相關規定太複雜。FDA局長哈恩(Stephen Hahn)發表聲明,宣布FDA將核准居家檢測時說:「這類型的檢測將成為對抗新冠肺炎的規則改變者,且可能成為國家邁向重啟的關鍵。」在此之前,FDA尚未允許任何個人或企業販售居家檢測用品。實驗室能準確檢測新冠病毒,但通常受限有新冠肺炎症狀者,且經常需要幾天後才能得知結果,屆時受檢者可能已經把新冠病毒傳染給他人。其他檢測較快速但昂貴,且不太可能經常做;以麻州一間診所為例,若無保險負擔,快篩一次要價160元。新冠肺炎帶原者往往具有很強的傳播能力,且病毒的感染能力在症狀出現前幾天最強。每周一次或兩次的居家僅測可能讓人們在外出上班上學、搭飛機、參加聚會或探望老人家之前,先自我檢測,讓受測者及時了解是否遭感染,確保自我隔離,以免感染他人。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檢測專家拉雷默爾(Daniel Larremore)說,FDA將朝正確的方向邁進一步,且可能鼓勵企業追求更廉價、快速的居家檢測。不過,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專家米納(Michael Mina)指出,FDA的指南模板讓這類檢測很難普及。指南模板詳述樣本要如何在檢測者毋須自行將樣本送到實驗室的情況下,收集、分析並呈現結果,同時要求準確率還不能低於實驗室的標準太多。美國病理學會(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主席艾蜜莉‧沃克(Emily Volk)說,目前的簡易快篩可能會有20%的漏網之魚,需要實驗室重複檢測確認,而這些結果通常數日才會出爐。
-
2020-08-01 新聞.生命智慧
「別讓他老人家痛苦」曾文惠緊握李登輝的手送最後一程
前總統李登輝卅日晚間病逝台北榮總,李前總統與妻子李曾文惠鶼鰈情深,過去李登輝手術前,她必定會緊握先生的手禱告,前天晚間,李登輝在北榮走完人生最後一程,院方轉述當時場景,停止使用強心劑後,李曾文惠一路握著先生的手,直到斷氣那刻。病逝前二天 病房內完成告別式時間回到李前總統病逝前三天,照顧李登輝健康十八年的台北榮總顧問陳雲亮說,當天李病情急轉直下,出現敗血性休克,醫療團隊緊急使用強心劑,期盼恢復穩定,但隔天血壓仍持續不穩,降至七十毫米汞柱左右,緊急通知家屬做好準備。其實早在李前總統病逝前二天,家屬就在病房內完成告別式。陳雲亮說,李前總統病逝的當天,血壓往下掉,連使用強心劑也沒用,家屬得知後強調「別讓他老人家痛苦」,決定傍晚六點半停止用藥,當時全家人都在現場,李曾文惠全程緊握另一半的手,陪他走完最後一程。走過大小病痛 李未曾談及身後事北榮重症醫學部主任林永煬前天曾說,李前總統狀況持續惡化,病逝前最後十天才與家人討論安寧緩和;北榮副院長黃信彰說,李前總統比較威嚴,即使走過大小病痛,從來沒有表達過最後一程想怎麼走;他認為,可能是李前總統身處的年代以及觀念,對於生死的議題比較避諱。二年前曾跌倒 「我們阿公超勇」黃信彰說,二年前,李前總統在家跌倒送醫,當時狀況非常不樂觀,那時曾與李家提及安寧緩和,當時李前總統的子女們強調「我們阿公超勇的」,靠他自己的力量一定能拚下去,所以在李前總統病逝前最後幾天,家人對於李前總統的醫療處置,仍有不同的意見。黃信彰說,近年台灣已有安寧緩和,也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每個人都有自主決定的權利,希望民眾藉此思考,多了解安寧及自主權利法,別把最後的醫療難題交由家人決定。
-
2020-08-01 橘世代.好學橘
相信理專 5年被騙走2億元 誤信話術「連棺材本都賠下去」
這幾年,高齡者被詐騙的人數攀升,而且相較於其他年齡層,通常金額更高、舉證更難,嚴重者甚至失去畢生積蓄。為何詐騙容易找上老人家?又應該如何防範?在8月的《橘世代》,邀請您深入了解這個家中長輩,甚至未來的我們都可能會遇到的難題,並試圖尋找可能的解方。你會發現,雖然詐騙猖獗、手法多變,但是預防家中長輩被詐欺,我們可以做的比想像的更多。老年人被詐騙案件數量增多,根據刑事局統計,詐騙集團以「猜猜我是誰」假冒親友名義借錢的案件,6成被害人為60歲以上的老人,光今年1至4月已損失1億元;曾任檢察官的律師翁偉倫提醒,老人詐騙案件中「假檢警」的公務詐欺最多,其次常見理專詐騙,特性是金額龐大,相關單位不可不注意。資深藝人郭美珠前年曾出面指控遭一名男子邀約投資蛤蠣養殖業,借款加投資金額高達2000萬元,待發現事情不對勁,男子已完全失聯,她哭訴「連棺材本都賠下去了。」誤信假檢警 存款被盜領百次中研院前副院長劉翠溶(78歲)5年前接獲「假檢警」來電,誤信自己捲入刑案,多次提領現金或匯款至指定帳戶;她某次赴銀行換匯款100萬元,被行員察覺有異報警處理,雖警方介入讓劉放棄匯款,但她事後仍聽信詐騙集團話術,交出存摺、提款卡和密碼,最終被盜領逾百次取走剩餘存款,總計損失超過2000萬元。獨居少互動 退休俸易被騙光警方指出,無論學歷高低都有可能被詐騙,通常鮮少接受社會資訊、獨居少與外界接觸、人際關係疏離或較無查證能力者,容易被詐騙;翁偉倫表示,如今網購詐欺案件占多數,但老人較少使用網路購物或操作ATM匯款,類似案件不多。他指出,雖現今「假檢警」公務詐欺案件量極少,但約8、9成都是老年人,且多為親赴銀行提款,金額龐大動輒數百萬、千萬元,值得外界重視及防範;他說,曾經有一位教師擔心經濟不景氣,一次提領約800萬元退休俸,預想慢慢花可用20、30年,未料一夕之間被騙光。理專博信任 印鑑存摺全給他翁偉倫表示,「理專詐騙」也是老人常見被詐騙的手法,老人因和理專相處長久,建立穩固的信賴關係,又因身體不適不方便跑銀行,而將印鑑、存摺交由理專保管代為投資,久而久之理專動歪念頭,製作假報表讓老人誤信持續賺錢,等詐騙得手一定金額,人就消失不見。他說,曾經處理過一家公司老闆的妻子遭相處20多年的理專詐騙,因為信任而交付印鑑和帳戶,多年來投資沒有問題,但僅花3到5年時間騙走2億餘元存款,理專事後人間蒸發,也不知有無出境。遭詐團恐嚇 也不敢告知小孩翁偉倫提醒,老年人因社會資訊少易遭詐騙,誤信詐騙集團的話術、遭恐嚇對家人不利,而不敢跟小孩討論,獨自提款交付現金;對此,除政府勤加宣導外,老人遇到突發狀況切勿驚慌,保持冷靜和家人討論,有疑慮一定要報警。再者,家人不宜讓老年人保管過多錢財,金融機構需強力關注老人提領大額現金,除口頭詢問用途外,也可以要求提供相關證明,或是改以開銀行支票,延緩兌現時間,讓詐騙案件發生時,有緩衝時間凍結帳戶,或拒絕詐騙集團兌現。他說,預防老人被詐騙,家庭支持十分重要,每日隨口關心或詢問,且若家中老年人出現失智症狀,建議聲請輔助宣告或監護宣告,將老人財產交由監護人處理,避免不肖人士詐騙。 保護失智者財產 2招自保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指出,台灣失智人口日漸增多,如今每100人中有1人是失智症患者,失智不只是記憶問題,衍生相關法律議題層面極廣,由於失智症會帶來認知功能障礙,會出現衝動、控制力差、定向感障礙,最終是「判斷力下降」,例如被詐騙集團騙錢、當人頭一不小心就被上銬,令家屬十分困擾。失智症協會前年有家屬分享經驗,劉姓婦人的丈夫10多年前出現易怒、個性迥異症狀,某天被誘拐出門,半年後才回家,且2個月內被騙走1億多元,事後才確診罹患失智症,她一連打了10餘個官司至今超過10年,卻只拿回10分之1的錢。湯麗玉說,無論老人或年輕失智症患者,家人若發現出現早期徵兆,應盡快引導就醫,取得失智症診斷證明、病歷紀錄,未來不幸被詐騙集團當人頭挨告上法院,才能讓法院作為審判依據,減緩風險。她指出,要預防患者成為詐騙集團的肥羊,建議家屬依據患者症狀嚴重性,到法院聲請輔助宣告或監護宣告,由輔助人、監護人協助患者處理財產。【延伸閱讀↘↘↘】。假檢警、假親戚、假客服...坑老3大手法 迷惑銀髮族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8-01 橘世代.好學橘
假檢警、假親戚、假客服...坑老3大手法 迷惑銀髮族
刑事局統計,每年有逾2000名老人被騙,成為高齡社會問題。詐騙集團趁白天長者獨自在家致電,自稱警察及檢察官,以涉及刑案、電話製作筆錄、監管帳戶等話術要求匯錢,還會派車手假扮地檢署人員當面取款。近2年有7萬人被詐騙,每10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老人,以假檢警、猜猜我是誰、解除分期付款手法最常見;刑事局分析,銀髮族多少有積蓄,但判斷力減弱,不容易吸收新資訊,成為騙徒下手肥羊。歹徒使用「猜猜我是誰」手法,撥打電話或是透過LINE聯繫,假冒高齡者的姪子女、孫子女、外甥子女等晚輩,熱切噓寒問暖,再謊稱生病或資金周轉急需用錢,向老人借錢請求匯款。另外,詐團冒充網路購物平台客服人員致電買家,誆稱誤設分期付款,買家會被多次扣款,指示操作ATM解除設定,實則匯款給詐團,不少老人受害。刑事局分析,老人受成長過程社會氛圍影響,對政府機關心存敬畏,容易被假檢警詐騙,與晚輩親戚缺少聯繫,難以分辨真實身分。近年許多老人學習上網購物,輕信詐騙話術落入解除分期付款陷阱。警方提醒,檢警不會用電話做筆錄及監管財產,民眾可在家張貼相關訊息提醒長輩,老人接到以親友名義來電借錢,應致電本人查證,另外,ATM不具解除分期付款功能,一律不要相信,有疑問撥打165反詐騙專線諮詢。【延伸閱讀↘↘↘】。相信理專 5年被騙走2億元 誤信話術「連棺材本都賠下去」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31 橘世代.好學橘
用藝術開帖「快樂處方箋」-8旬失智奶奶開畫展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最近與位在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南新樓醫院,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主要目的是針對健康及失智症老人,推廣「快樂處方箋」,讓他們活得更健康、開心。老人為何需要快樂處方箋?過去的研究認為,老人因為健康、經濟等因素,憂鬱的比率比年輕人要高,而憂鬱又與晚年能否過得好有緊密的關聯,因此如何能讓老人不憂鬱、快樂過晚年,是重要課題。專長於老人失智症治療、目前是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的白明奇,過去推動預防失智症的要點「三動兩高」,包括多動腦、多從事休閒活動、多做有氧運動,及高等教育(多吸取新知)、多吃高抗氧化的食物。他表示,先進國家的老人醫療上,已經有所謂的「藝術治療處方箋」,並搭配合格的藝術治療師,藉由藝術的介入,治療老人的憂鬱、失智等疾病,但國內仍在起步中,北部像是和平醫院已有「藝術處方箋」,但是目前只能算是一種推廣,尚未配合合格的治療師與健保給付,未來可以逐漸朝向這個方向努力。像他自己的一個病人是80多歲的老奶奶,10多年前開始出現妄想、幻覺等失智症狀,與家人相處磨擦很多,後來在家人協助下,開始學習畫畫,從畫線條開始,不僅失智的症狀大幅改善,並讓老奶奶活得愈來愈快樂,後來還舉辦畫展,讓老人家的晚年變得完全不一樣。而在「平權」的觀念下,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場所,也開始負擔更多的社會責任;白明奇表示,像是紐約的MoMA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就利用休館日,專門為盲人、失智症老人等開放,讓這些平日沒有機會接觸博物館的人,也能享受到藝術帶來的心靈雞湯。台史博館長林崇熙也表示,台史博從多年前就開始做這些工作,針對身心不方便方的人,提供他們親近博物館的機會,館方並發展「活動教育箱」,將館內的文物與資源等,做成行動教具,帶著一卡皮箱,無論走到哪裡,都能馬上打開,讓群眾接觸文物、吸收知識,而其中也有不少活動箱是為失智老人設計的,例如「唐山過台灣」,是介紹台灣清領初期先民渡海來台的景況,就讓很多老人很有感。他表示,由於失智老人對於自己年輕時曾接觸的事物會有特別的親切感,藉由熟悉的事物可以治療、延緩失智的病情,教育箱之前已多次到社區的長照據點陪伴老人。包括成大老年所、台史博與經營長照據點的新樓醫院,都有共識藉由博物館內文物,為老人設計活動,並由老年所提供專業建議,培訓志工與館員,進一步了解失智症。白明奇表示,印象深刻6年前在台史博內舉辦活動,一名失智症的老人原本不愛說話,但當家人帶他到館內,走到館內的仿舊土角厝前時,讓老人彷彿想起過往時光,竟濤濤不絕的開始說話,讓家人都很驚訝,「文物的治療效果是超乎想像的」館內還有模擬教室,模仿4、50年前,中南部學校規定學生在校內不能說台語、說了就要被罰的情景,也都讓老人玩得很開心。成大老年所並與台南市美術館合作,最近將帶領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人進入美術館內,更深度研究藝術治療對失智症的效果;還將引進英國的藝術處方箋的治療方法,期能為失智症治療發展出新的方向。熟齡精選延伸閱讀↘↘↘。學員實拍東眼山 抓住林間光線之美!。「這樣玩,防失智!」5款樂齡桌遊讓你存腦本 立即加入橘世代 50歲後的你想要怎麼樣的人生?還在煩惱退休、健康、生活嗎?加入「橘世代」找出屬於自己的老後生活,從現在開始為你自己的人生而活!>>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30 科別.呼吸胸腔
李登輝嗆傷釀肺炎 醫師籲長者慎防嗆咳
前總統李登輝2月8日因喝牛奶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住院近半年,日前傳出狀況危急,台北榮總因無家屬授權不便對外發言,僅表示,李登輝身體狀況不理想,臥床半年,病情起起伏伏,但還不到外界傳聞程度。而長者因器官退化、虛弱或是疾病,如中風、帕金森氏症等,會有吞嚥困難問題,於進食時造成嗆咳、吸入性肺炎等。北榮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科主任彭莉甯表示,吸入性肺炎在老人家常見且致死率高,因為老人家吞嚥功能退化、障礙,小小的東西就容易產生吸入性肺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社區65歲以上長者有兩成於每周至少三次有進食嗆到的現象,每十名高齡者約有一人有輕度以上的吞嚥障礙。僅管很多人都會可能發生嗆咳情形,但彭莉甯表示,年輕人免疫力高且容易將食物咳出來,老人家在生病的狀況下,更多功能都會變差,包括吞嚥功能,無法在短時間內把物質清掉,也有些老人家因為感官功能下降,不知道自己有嗆咳的狀況,沒有咳嗽反應,也增加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吸入性肺炎和其他肺部感染治療方式大致相同,但因為吸入性肺炎少以明顯的發燒或咳嗽表現,照護者可能沒有發現,也會影響及時就醫。因此提醒,若是發現老人家容易累、突然不想吃東西、活動力和意識功能下降,便可能是個警訊。彭莉甯提醒,避免長者發生吸入性肺炎,食物可切小塊一點、吃慢一點,喝水等液體時也可用些增稠劑。另外,也要避免讓長者以半斜坐的方式,坐直吃減少進食嗆咳的機會。
-
2020-07-29 名人.簡立建
簡立建/建立完善外傷醫療制度 健保改革 刻不容緩
最近因為「自費醫材上限」的爭議導致醫界民眾群情譁然,怒火沸騰;之前防疫成功的衛福部頓時成為箭靶。但還是有許多民眾不知為何健保需要改革,在下關心台灣健保制度與其他國家醫療政策多年,在此簡單說明。健保在台灣實施25年來,歷經多次改革;但是許多醫界第一線的心聲並沒有被納入考量。例如15年前的總額給付制度,說是希望控制費率成長,以區域總額以及單一醫院總額作為定額給付。這樣的問題早就在其他國家就出現爭議,一些投資報酬率較低的科別,自然會被醫院輕忽、排擠。例如負責嚴重外傷病人照護的外傷科,因為常常需要大量人力付出,住院天數又較長,在醫院經營的觀點來看,如果沒有適當合理的機制,賠錢貨往往變成醫院內公敵。這時衛福部不僅沒有給予適當扶持,而是轉身用醫策會「監督醫療品質」的棒子-中重度外傷急救醫院評鑑,來加以規範醫院並要求外傷科部的人員達成結構面與過程面的指標。於是在外傷醫療基本獲利率不高的情況之下,很多外傷科部的醫師與人員面對慘澹經營的科部還要應付評鑑,都是心力交瘁。一些醫院還勉為其難用其他科別的盈利來補助外傷科別,但是部分醫院卻是直接在評鑑之後,就解散外傷團隊。這樣造成台灣外傷醫療照護經驗的傳承,出現嚴重斷層。有些醫院外傷急救室的空間根本不合乎該有的規格,小到僅能容身,國外的標準嚴重外傷急救是應該有五乘五公尺空間,重度級至少應有二個急救空間的容量。過去許多急救設備,健保也沒有給付;在緊急情況之下,如何跟病人或是家屬說明自費情況? 於是就只能放棄不用。於是,整個外傷科別在營運績效上往往不能平衡,台灣的「外傷醫療」在我們「台灣健保,世界第一」的對外宣傳上,一直是一個不願提起的痛處。常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但是在台灣健保有的。但是長久這樣下去,很快的大家就是想付錢也沒午餐可以吃了。新聞報導有位台灣朋友在美國,因為長針眼到醫院急診室,要求眼科醫師會診。眼科醫師假日到醫院急診來,至少是六七百塊美金的收費。而台灣機車事故多,酒後毆鬥的情況也不少,眼球外傷的案例很常見。但是台灣急診室三更半夜會診眼科醫師來看急診這樣的傷患, 健保只給每次眼科會診409點。這很不合理。訓練有素的醫師,後勤支援的許多貴重的儀器,健保只付不到四百元!即使是急診室因為嚴重外傷會診外傷科,除少數符合條件者,不然一樣只有409點。健保署多年忽視這個救急救命科別逐漸崩壞的現象,卻在疫情稍稍緩解,便迫不及待來處理與大多數民眾無關的眼科自費醫材項目,難怪令醫界怒火沸騰。前述的情況,多年透過各種管道,多次與健保主管機關與衛福部溝通,擔任台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期間,更親自拜訪健保署與衛福部,但是得到的承諾至今大多仍未實現。在一些特殊的時段或是偏鄉地區,外傷仍是一個危害民眾命健康的重大殺手,在「醫療崩壞、五大皆空」的情況之下,很顯然的外傷醫療的經驗無法傳承,未來外傷照護品質只有江河日下。以後,可能一個老人輕微跌倒或是一個年輕人簡單的機車事故,就會送了性命。台灣外傷醫學會多次反應溝通「外傷照護工作的資源不足」,而健保署未實際面對第一線外傷急救工作的臨床需求,總希望醫院「發揮愛心」,於是外傷醫療常常是被總額犧牲的一群。過去在八年前要推行DRG依診斷給付,明明外傷照護工作是外科裡面變異性最高的,健保署卻希望從嚴重外傷來試辦,而且只願意從過去的平均值來給付,然後勸說外傷醫師要「輕症重報」,這非常荒謬。而且外傷醫療申報的核刪,也是匿名,常常覺得不合理。舉例搶救從高處墜落的傷患可能緊急需要安排頭部、頸部、胸部與腹部的電腦斷層,但是健保規定「一天只能申報一次電腦斷層」,於是急診室裡嚴重外傷病患在電腦斷層檢查上,一直是讓放射診斷科賠錢,害我們負責外傷急救的醫護人員當冤大頭 ! 這個事情一再反應,也是無效。醫策會規定重度外傷急救醫院,外傷專科醫師需在啟動後十分鐘到達急診進行急救。但是健保至今仍未常規給付啟動急救團隊的費用,這樣如何因應未來可能之變局?新政府執政四年多以來,在下多次為了外傷醫療工作、資源不足的現況,大聲疾呼。目前台海情勢緊張,風雲密布,有識之士無不「料敵從寬、有備無患」。但是在與外傷相關的準備工作上,台灣自從十幾年前的國軍精簡計畫後,許多地方的軍醫院早就被裁撤整編,根本無力承受一般的外傷照護,遑論一旦出現軍事衝突或災難時所需要的大量外傷照護能量。而衛福部過去所推動的「每縣市都有重度外傷急救醫院」的政策之下,是重度外傷急救醫院越來越多,但照護能量卻大多明顯不足。反觀南韓,其位處於動盪的朝鮮半島南部,美國國防部與南韓士兵多年來均有軍事協防的合作。在2010年之後,韓國青瓦台召集南韓幾位外傷界的專家,希望建置南韓的全國外傷照護系統,於是在短短兩年內建立13家與美國外傷中心一樣標準的外傷中心,每家外傷中心給予第一期給予800萬美元的興建費用,之後每年再給予一百多萬美元的補助。很快的這十三家美國規格的外傷急救中心建立了穩固的全國外傷照護網絡,立刻大幅提升全南韓的外傷照護品質。這才是真正的「以平時搶救受傷的民眾,儲備戰時外傷照護能量」的料敵從寬,超前部署! 台灣健保也到了該「公開透明」,該把錢花在最值得花之處的時候了。(作者為外傷醫學會前任理事長)
-
2020-07-28 科別.新陳代謝
85歲糖尿病嬤臥床屁股痛 中山附醫:老人盛行率達29%
81洪姓阿嬤罹糖尿病長期臥床,因尾底骨、右腳踝的傷口痛、發黑,前來探視的二媳婦幫忙量血糖發現,阿嬤血糖飆高超過300,經送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治療,會診院內傷口中心,發現阿嬤血糖控制不好,加上照護上沒有確實做到二小時翻身一次、每次翻身角度達30度,腳部也沒有支撐,經二次清創手術,住院三周後出院,傷口護理師追蹤,並提供LINE諮詢,如今阿嬤傷口逐漸改善,擺脫屁股痛的日子。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陳俊嘉說,壓力性損傷簡稱壓傷,是急性住院或需要長期住院治療的病人最常遇到的問題,好發於老人,盛行率在居家照護高達29%。陳俊嘉指出,同一部位受壓、缺氧超過二小時,一旦發生壓傷,除會造成疼痛不適、體表變形,也會增加感染的機率,嚴重者延長住院天數,同時護理時數及成本上升,降低病人生活品質,壓傷預防在於避免部位長時間受壓,營養包括熱量、蛋白質要夠。家屬表示,洪姓阿嬤與阿公、外傭同住,阿嬤有口服藥控制血糖,但血糖控制不好,尾底骨、右腳踝有傷口,一年多未好,外傭來7個月,沒有協助量血糖,直到二媳婦探視,發現阿嬤頻頻喊傷口痛,一量發現血糖飆高,協助就醫。院方經評估傷口後發現,阿嬤的照護上沒有確實做到二小時翻身一次、每次翻身角度達30度,腳部也沒有支撐,尾底骨、右腳踝碰觸床面壓傷,去年9月到院時,傷口8公分見方、深1.5公分,已見筋膜,判為最嚴重四級壓傷,經二次清創手術,住院三周後出院,傷口獲改善,到去年底追蹤,傷口縮小到2.5公分見方。家屬感謝阿嬤入院後獲醫護團隊細心的照護,尤其感謝傷口照護護理師,不僅每日探視阿嬤,提供基本傷口照護技巧,並以簡單明瞭的步驟進行衛教家屬,從傷口的評估、減低壓傷的危險因子、翻身技巧、傷口敷料的選擇等,讓家屬很快地獲得正確的照護知識與技巧,同時也由營養師,提供完善的營養照護,以幫助傷口癒合。
-
2020-07-28 橘世代.時尚橘
防止大腦老化與失智-4枚收藏級鋼筆,重拾手寫溫度
數位浪潮來襲不過十年、二十年間,智慧手機、社群軟體的興起,完全改變了生活習慣,而你還記得:上一次執起紙筆寫字,是什麼時候?年輕時寫字,或為了記錄、或為表達想法,但寫字也可以是收藏、是樂趣;寫字除能整理思緒、釐清想法,一只收藏級的鋼筆也不若名車、手表般要價高昂。四枚收藏等級的鋼筆,讓你懂得欣賞物件的設計與使用逸樂,再透過書寫,防止老化、找回清晰思緒。一旦想到「收藏級」鋼筆,來自德國的萬寶龍是筆中名家。白色的六芒星、經典的4810系列,都是萬寶龍的經典特色,但如果想再添多一些文學韻味?近期品牌則有一款「大文豪」系列,向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致意。新款「大文豪系列向維克多雨果致敬特別款」鋼筆,將鐘樓怪人中主要場景「巴黎聖母院」的歌德式建築,融入筆身與筆蓋設計,同時再以黑色樹脂配包鉑金配件,簡約、但有強烈的設計感和微建築趣味。同樣追求文學之美?寫出「老人與海」的海明威(Hemingway)則是美國文學的名宿。筆具名廠萬特佳(Montegrappa)近期則有一款冒險者系列限量鋼筆,鎖定「非洲的青山(Green Hills of Africa)」這部作品,將非洲的代表性野性生物、圖騰,注入筆身設計,鋼筆前緣的「握位」則選用竹子綠色的賽璐珞為質材,以綠色串起和書名的隱喻。同品牌另外還有以魔幻經典電影「哈利波特」為靈感的限量聯名鋼筆,將葛來分多、雷文克勞、赫夫帕夫、史萊哲林與霍格華茲為主題,再運用琺瑯烤漆的五款彩色筆身,像是為寫字、也為鋼筆本身注入神魔法、下筆似有神。想回歸鋼筆與書寫本質?法國老牌都彭(S.T.Dupont)則有一款2020 Croco Dandy系列的仿真鱷魚壓紋鋼筆,工匠採用天然漆、全靶金打造筆身,有鱷魚的珍稀收藏聯想,卻又未傷害動物。寫字、練字、記錄、抒發感情,當墨水在紙張上滑順地產生單字、串聯成句,好像人生與思緒重新開展,一如往昔。|更多時尚精選延伸閱讀。200萬美元的珠寶也能網上買!?怎麼買的安全?。熟齡單寧穿搭技巧 「牛仔大衣、背心」穿出個性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8 養生.運動天地
腿在人在,腿老人衰!經典深蹲避免5錯誤動作
腿在人在,腿老人衰,腿部的力量對支撐身體健康有很大的意義,而想透過運動活絡下盤肌群,最經典的動作不外乎深蹲。深蹲的動作會動到髖關節、膝關節、與踝關節,讓身體下壓,並需要臀部肌肉、大腿肌肉、脊椎、腰部肌肉等處偕同,算是非常全方位鍛鍊的經典動作。 深蹲這動作怎麼做呢?首先,雙腳打開與肩同寬,趾尖略朝外,雙手可以擺放於胸前、髖部、或肩膀。屁股往後坐就像要坐椅子那樣,重心盡量放在腳跟,蹲到大腿與地面平行,停頓一秒,再靠肌力回到原始動作。說起來雖然簡單,但做深蹲時有不少常見的錯誤,請要注意以下幾件事情:先啟動髖部,重心放在腳跟:一開始動作時,很多人會先彎曲膝蓋,這時重心也會往前,甚至上半身還是直立的。然而深蹲的動作需要先啟動髖部,像是屁股往後坐的感覺,而不是膝蓋先彎。把重心放在腳跟上,上半身會微微前傾。膝蓋不要朝內:練習深蹲時,兩腳可打開與肩同寬,趾尖微微朝外。蹲下的時候記得要持續保持將膝蓋往外推的力量,讓膝蓋總是朝向腳趾的方向,而不要讓膝蓋往內塌陷。假如一開始覺得與肩同寬的姿勢很難蹲下去,沒關係,可以把腳打開一點來練習,但請記得,腳趾的方向是微微朝外,蹲下時膝蓋的方向依舊是要朝腳趾,也就是朝外的方向,而不要讓膝蓋往內。上半身不要太過前傾:深蹲時,若膝蓋超過腳尖,可能會對膝蓋帶來較大的壓力,因此需要盡量將屁股往後坐。然而此時很可能為了平衡一路往後的重心,而把身體壓的太低,讓身體過度往前傾,但這樣一來又會對下背帶來過度的壓力。練習深蹲時,可以側身照鏡子了解自己的動作,盡量做到大腿與地面平行,注意身體不要過度前傾,身體的傾斜程度與小腿約是呈現平行,若膝蓋稍微超過腳尖也沒關係。保持背部正常弧度:在深蹲的過程中,從頸椎到尾椎都須保持正常的弧度。像是要注意不要仰頭或低頭,避免頸椎過度壓迫。另外蹲到低點時,很常會有把尾椎「捲進來」的錯誤動作,這是因為髖關節的活動度不足而引起,要有意識地避免此舉,繼續保持背部的弧度。腳跟不要抬起記得,重心是放在腳跟,不要變成墊腳尖的模樣。如果您已經很熟悉深蹲的動作,也可以試著做些變化,讓練習更有趣。原文:
-
2020-07-27 科別.骨科.復健
96歲嬤壓迫性骨折 才知骨鬆
即將踏入「人瑞」人生的96歲吳奶奶,平時腰痠背痛,她以為是老人病,沒想到某天起身時,腰部一用力讓她痛不欲生,就診時才發現是骨鬆引起壓迫性骨折,腰椎第一節塌陷,即使躺在床上也相當疼痛。骨鬆被譽為「隱形殺手」,隨著年紀增長,骨鬆發生機率愈高,女性發生時間比男性早,停經後女性的骨鬆盛行率約為30%。萬芳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敏弘表示,骨鬆患者終其一生,至少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骨、手腕等部位骨折。無論男女,應於30歲到40歲就開始「存骨本」,以防老年骨鬆導致失能危機。許多骨鬆患者在骨折後才發現自己骨鬆,陳敏弘表示,若未及即時察覺骨鬆,有些患者必須面臨「一次骨折就終生失能」的窘境。他提醒,骨鬆引發壓迫性骨折後,即使已完成手術,也需要接受骨鬆治療,防止骨質繼續流失,引發下一次骨折。陳敏弘表示,治療骨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過去僅有傳統脊椎微創手術可以選擇,手術部位打2到3個傷口,且需要植入骨釘,但部分嚴重骨鬆的患者其實無法植入骨釘。對於骨鬆嚴重到不適合使用傳統骨釘的患者,陳敏弘指出,可以採用單創口脊椎微創手術,手術傷口在2.5公分以下,手術時間約在1.5個小時內,可完成腰椎骨刺移除及神經減壓,出血量控制在20到30㏄以下,因為傷口小,恢復時間也比較快。吳奶奶即接受微創椎體成形手術,術後隔天就能下床行走。
-
2020-07-27 性愛.性福教戰
聞起來像少女有助性福?性學博士揭最重要是這感官
日前網路社群有個熱議商品,經過科學研究,開發出能夠帶來「年輕少女的氣味」、驅逐「老人味」的神奇沐浴乳,媒體報導此沐浴乳受到日本男性熱烈歡迎,也有女性網友討論要買來做實驗,看能否有助引誘老公。專家分析,這類商品試圖模擬人類費洛蒙帶來性吸引力的作用,但性吸引力來源很多,涉及性別差異及文化因素,對整體男性人類而言,「視覺」才是最強烈的吸引。性學博士、悠仁婦兒聯合診所副院長周吟柔表示,費洛蒙是多種酯類、醛類、醇類的綜合體,從人體的唾液、腋下、乳頭和陰道分泌物當中散發出來。依照碳鍊長度來看,費洛蒙是介於在10到20個碳之間,其比例在不同年齡層、不同性別之間都有差異,不同年齡層喜歡的味道也不同。周吟柔舉例說,比如年輕女性在排卵期,身體費洛蒙濃度會上升,這種排卵期的氣味,對男性有更強的性吸引力;男性汗味中有高濃度的雄性素,對於在排卵中的女性也特別具吸引力。費洛蒙的商品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捲土重來,周吟柔說,很多香水、沐浴乳、化妝品模擬費洛蒙的氣味分子。不過這次的沐浴乳商品,並未規定受試者之前不能使用別種沐浴產品,也不是雙盲實驗、研究者有利益相關,不是很嚴謹的研究。除了研究限制之外,此商品為日本開發,也有其應用上的限制。周吟柔指出,根據交友軟體研究,美國75歲以上男性喜歡比自己小10到18歲以上的女性,但50到75歲男性還是喜歡與自己年齡相當的,日本男性卻是不分年齡,都偏好跟自己年紀差距大的。周吟柔表示,日本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包括年輕、乖巧、服從、賢慧、衣著保守、具生育能力、纖細引人保護、聰明卻比自己笨...這些特質容易出現在與自己年齡有差距的女性身上,但上述特質在其他國家文化中,卻不見得是最受歡迎的。周吟柔表示,男女關係沒有絕對的主動方,男性偏好具備生育能力的年輕女性,現代女性擇偶也會追求穩定孕育下一代的條件,包括男性的收入、身高、學歷、工作,注重衛生習慣、具備禮貌和常識,這些條件都備受注重。更原始、更超越文化的性吸引力是什麼?周吟柔表示,功能性磁振照影的研究發現,男性性慾還是跟視覺最有關係,為了喚起男性本能的注意,不同時代文化中的女性都會追求外表的美麗。女性性慾則是與嗅覺、觸覺、聽覺都有關係,研究發現嗅覺靈敏的女性,性高潮頻率、達到性愉悅的比例都比較高。這樣的本能反應在兩性的關係上,就能解釋許多男女交往時的求愛行為。周吟柔表示,男性向女性求愛時,必須注意到嗅覺、觸覺、聽覺的滿足,所以吃大餐、唱情歌、甜言蜜語都很有用,至於女性向男性求愛,則是展現身材外貌、露出迷人微笑和凝視、輕觸挑逗等方式。如果已經停經或因病切除卵巢的女性,本身的費洛蒙濃度較低,可透過帶有費洛蒙的香味、外在的改變,來強化自己的視覺效果。
-
2020-07-26 養生.樂活人生
三度罹癌的體悟!寶媽:天塌下來不要搶著去擋,不如一路玩到掛
編按:以星媽身分出道的寶媽,螢光幕前總是笑容可掬。然而,近年來,她卻陸續被診斷罹患甲狀腺癌、淋巴癌和肺腺癌。一直以來,她都是擔任家庭中承擔責任的照顧者,甚至每年都會送月餅給所有認識的朋友。然而,3度罹癌讓她有了不同的體會:讓自己休息,天塌下來不要搶著去擋!沒什麼事,少了你不行。去(2019)年年底,寶媽在臉書上宣布自己剛開完刀切除肺腺癌腫瘤,而這已經是她第3度被診斷出癌症。照片裡她笑容可掬,一點也不像剛經歷一場大病的模樣。半年之後見到寶媽,她氣色依舊、同樣笑得開心:「最近我才剛通過手術完第一次大考(術後她必須定期回診,確認癌細胞沒有復發狀況)!」為何選擇對外公開自己的病情?寶媽說,她想讓大家知道,生病並不可怕。「像我這樣領有3張重大疾病卡的人,一樣可以樂觀面對自己的人生。」她笑稱,那篇貼文出來後,她足足回了5小時的訊息,全是親朋好友來關心問候,寶媽在圈內的好人緣可見一斑。不願親友擔心 住院帶面膜淡定保養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被醫生3次宣告自己得了癌症是什麼感覺?2004年,寶媽第一次被告知罹患甲狀腺癌時,她堅持獨自搭公車回家。「我從榮總坐車回家差不多要一個小時,晚上公車沒人,剛好可以讓我冷靜一下。」寶媽笑說。「我就一個人坐在公車上發呆,腦子裡一直反覆想:天啊,我真的得癌症了!要開刀耶……我要先跟誰講?還是不要講好了?女兒一個在加拿大、一個在大陸工作,一個還在念書,我到底要跟誰講?然後人生很多畫面就跑出來。」不巧的是,在開刀後一個禮拜,她還有一場新書記者會要辦。「你也不可能到這個時候才要叫停,只好硬撐著上場。」到了這次肺腺癌手術,她已經對住院治療的SOP駕輕就熟。「我就帶足了各種保養品進醫院啊,這麼多人要來看我,怎麼可以邋遢呢?晚上無聊的時候剛好可以敷個面膜。所有我遇過的醫生和護理師都說,我是他們看過最冷靜的病人。」就在開刀前,寶媽還和小禎等幾個好友一起去蘇美島度假,當時她已經知道自己的病情,卻沒告訴任何人,「因為我真的不想掃大家的興。」與其隨時隨地小心翼翼過活,寶媽寧願一樣生活、吃飯和旅行,自在地過每一天。(推薦閱讀:先後罹2癌,葉金川車照騎山照爬「與其擔心癌症奪走生命,我更怕被維生管子束縛」)三度罹癌 在意與否日子都得過 現在寶媽已經動完手術,療程也告一段落。但因為發生在腺體的癌症容易轉移,所以仍然必須按時回診做檢查。「我現在就是3個月一個小考、6個月一次大考。」然而,腫瘤雖然可以切除,卻並非船過水無痕:「比如說現在只要稍微有點變天,氣壓變低,我就會開始覺得喘,比氣象台還準(笑);然後淋巴和甲狀腺影響我最多的就是睡眠,兩邊的甲狀腺切除、做化療還要長期服藥,身體是不可能恢復到沒生病以前的狀態。」每一次生病,帶給寶媽的感受都不同。10幾年前第一次得癌症,她才50歲出頭,不怎麼覺得嚴重,開刀完回診就沒事了,但因為切除甲狀腺,身體缺少內分泌作用,從此得吃一輩子的藥。「第2次3年前淋巴腺開刀,對我來說影響比較大,那時我差不多60、61歲,照人的平均年齡來講,應該還有20年好活,那時是我真的第一次感覺到:日子是不是剩下不多了?」至此,身體病痛給寶媽的體會是:「不在意的時候,日子過得很快;但若開始計較了,日子只會過得更快。即便是20年,也只是一晃眼過去的事情。」照顧家人30年 堅強已成習慣多年下來,寶媽幾乎成為身邊親友的醫療顧問,舉凡生病了該掛哪科、看哪個醫生最好,或是臨時有狀況該送哪家醫院,幾乎都會來徵詢她的建議。這不只是因為「久病成良醫」,寶媽之所以熟悉醫院大小事,更因為她其實是有著近30年資歷的照顧者。除了自己家中長輩,甚至連前夫一家人從香港搬來台灣定居後,都由寶媽一手打點家中的大小事務。她曾在媒體訪問中表示,當年她隻身旅居香港,幸而公婆對她非常照顧,這個恩情不能不報。習慣了當那個負責堅強的人,更不想讓身邊人擔心,第2次罹癌時,她甚至在開完刀之後才告知人在美國的小女兒。「她知道以後哭到不行,當時還很生氣地跟我說:媽媽妳生病怎麼可以不告訴我?」寶媽說著說著,忍不住紅了眼眶:「這麼多年來,所有人生病都是我陪著,醫院我太熟了。正是因為太了解那種陪伴病人的憂慮、對未知病痛的恐懼,我會捨不得身邊的人難過。再苦的治療我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了,你說我還有什麼好怕的?」在三令五申、下不為例「以後生病絕對不能瞞著我」後,這次肺腺癌手術,寶媽只得老實「通報」小女兒。沒想到特地從美國飛回台灣陪媽媽的小女兒,卻因為時差在病房睡得不省人事。「那時候我一邊傷口插著引流管,一邊感覺想吐、又想上廁所。但女兒怎麼叫都叫不起來,按了鈴也沒有護理師過來,我沒辦法自己起床,硬生生在床上忍了2個小時。」寶媽苦笑著說。5年辦6次告別式 身後一切都不如及時說愛反覆治療、陪病,出入醫院的日子,之於寶媽就像是日常的一部分。然而讓寶媽真正對生死變得豁達的原因,實則是近年她直面了不少身邊親人的離世。「這5年當中,算算我辦了6場家人的告別式。不管是準備好之後走、措手不及地走,還是等了很久才走,甚至處理晚輩的葬禮,我都遇過了。」「我每辦一場告別式,就告訴自己:我不要設靈堂、不要念經、不要燒香,不要供品,經歷愈多次,就愈覺得這些事情對我而言沒有意義。人到這個年紀,大概都已經處理了上一代的離開,但我想教下一代怎麼處理我的離開,我覺得這是每個人都該學會的功課。」因而,寶媽除了交代家人免去一切繁瑣儀式,更已為自己備妥塔位、連骨灰罈的樣式都選好了。她笑說:「我往生之後都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哪還會回來聽你們念經?一個人走了之後就一了百了了,什麼都歸零,還不如在人活著的時候對他好一點。」寶媽的母親在2011年過世,她憶起母親在病中常不肯好好吃藥打針,是個很不配合的病人。「她心臟不好、又有糖尿病,所以我們很嚴格規定她的飲食。沒想到她竟然偷偷買了食物藏在冰箱深處,半夜爬起來偷吃,家人聽到聲音起來看,媽媽一個緊張嗆到,老人家就這樣插管在加護病房住了10天。」「有時候自己沒有察覺,但那個負面情緒其實會不自覺反應在病人身上。如果有機會重來,或許我不會說這不准吃、那不可以吃,可以改說:這個我們吃一點點就好,好不好?」學習放下責任 只求玩到人生終點過去寶媽有個維持了10幾年的習慣:每逢中秋節,她就會送月餅給所有圈內認識的朋友、甚至包括節目所有工作人員,每回都得送出幾百份。「那段時間我每天眼睛睜開就在想:我今天要去哪裡錄影?來賓有誰?工作人員有誰?要準備幾份?有一次還焦慮到過度換氣,整個人喘不過氣,醫生就說:寶媽,你太緊繃了。」「到了60歲生日這天,我給自己的禮物就是:我不要再做這件事了。以前我是什麼都要面面俱到、一肩扛起的個性,後來我覺得包括生病這些事情,可能是一個警訊,告訴我其實沒有什麼事情是少了你會塌下來。」是而,寶媽近年有意減少工作、花更多的時間和親朋好友聚會、旅行,也和姊妹淘一起投身公益、到醫院分享自己多年來如何與癌症共處的經驗。問她接下來有何安排?她爽朗回答:「一路玩到掛啊!」「其實人生每個人都有最後一天,年輕時你會有目標、有未來很多想做的事,要照顧小孩等等,但我一個65歲的人,這些事我都做完了。我現在每次跟朋友約吃飯,就當作少了一次,但這不是悲觀,是讓我更珍惜每一次相聚的機會。」多年來一人獨居的寶媽說:「我的想法是,再給自己5年的時間,到了70歲,我就去住養老院。我的小孩都長大了,他們都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很好,我也沒有後顧之憂。」寶媽也想跟很多辛苦了一輩子的50、60世代說:天塌下來不要搶著去擋,試著把擔子放下,對自己和別人都是解脫。「不要總是和別人比較,做真的會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也是一種斷捨離。」原文:三度罹癌的體悟!寶媽:天塌下來不要搶著去擋,不如一路玩到掛
-
2020-07-25 橘世代.健康橘
不捨母親打針苦!她靠「天然食材」奠基媽媽8旬健康
歲月增長,人的外貌和身體也產生改變,白髮、白內障和老人味等常成為熟齡人士說不出的苦,長年研究有機保養的作家向學文,分享用簡單的天然食材,改善身體毛病。以熟齡最困擾的白髮為例,她說辣木含有豐富胺基酸、維生素,可減少脫髮、促進毛髮生長和增加髮量;充足礦物質、微量元素可恢復黑色素毛母細胞,重新長出秀髮。隨著年紀增長,人的新陳代謝變慢,汗液、皮脂等多種分泌物和細菌混合而成氣味,因此出現「老人臭」。葛粉富含維生素、礦物質,有吸汗功效,搭配除臭效果的小蘇打粉,與抗菌功效的椰子油,可自製消除異味的體香膏。鼓勵母親改善病況 帶她研究天然飲食向學文說母親有高血壓、心臟病及膝關節不適等慢性病,長年服用藥物,易產生水腫、頻尿等副作用。醫師建議注射玻尿酸,她很心疼母親受苦,便利用在國外學習的能量醫學等天然食材保養方式,鼓勵母親改變生活習慣,調整飲食和作息。「我不會規定母親要吃什麼,而是邀請母親與我一起吃。」母女倆一起共進三餐,母親看久了也感到安心,其實家人需要的是陪伴與安全感。向學文說,她和母親常一邊整理食材,一邊練習綁腿練肌肉。後來,母親坐車、坐飛機都會綁腿,就連打麻將的朋友們也受影響跟著綁腿,呼朋引伴,愈來愈多友人也加入一起養肌肉。向學文說,經過8、9年的努力,母親身體恢復健康,不用再吃藥,也無須擔心出門不方便,看著高齡80歲的母親,出國環遊世界,為母親感到幸福。善待自己 用「天然」食材改善身心向學文從小志願是學醫,希望人不要為病痛所困,雖然沒能如願當上醫師,但因緣際會下在美國學習能量醫學和自然療法,回台後開廣播節目,並出版有機不老一書。她鼓勵熟齡朋友,年紀增長的確會面臨身心改變,但不能消極面對,從生活飲食改善,疾病是有機會逆轉,像她的母親原有老花眼,透過番紅花茶湯保養眼睛,改善看不清楚的困擾。現年55歲的向學文也邁入熟齡階段,她建議「多善待自己的身體,給身體一個機會,因為健康和療癒是掌控在每個人的身上,而不是在醫師的藥方裡」。向學文的天然保養妙方抗白髮:辣木葉粉髮膜材料:磨碎的燕麥粉1杯(120g)、辣木粉2大匙(30g)、鹽1杯(273g)、椰子油1/2杯作法:1.將燕麥粉、辣木粉、鹽混合均勻2.加入椰子油,拌成膏狀即完成3.儲存在密封容器中,可保存長達1個月使用方法:髮膜抹在全部頭髮上,塗敷10~15分鐘後,用清水沖洗乾淨,一周使用一次抗老人味:葛粉體香膏材料:葛粉1/4杯、小蘇打粉1/4杯、椰子油4大匙、精油20~25滴作法:1.將等量的葛粉、小蘇打粉混合均勻2.把椰子油倒入葛粉和小蘇打粉中3.攪拌均勻後,滴入精油使用方法:每次用量僅需少許,均勻塗抹所需部位【天然保養妙方直播影音】【有機不老系列專輯↘↘↘】【天然保養妙方01】一株藥草「能喝能抹能飲」 古希臘藥草讓50+逆齡生厚髮【天然保養妙方02】白髮不用染?逆轉白髮變黑髮可靠奇蹟之樹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7-25 新聞.長期照護
長輩不願意接受包尿布 常見3種原因和解套方法
「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是長輩出遊時最常聽到的口號,由此可見人們對於「如廁」的高度需求。 而市面上的復健褲、活力褲等產品,就是為了設計給行動還自如,但有輕微尿失禁的長輩,穿起來就像內褲一樣,讓長輩在出門時穿著,避免面臨一直找廁所的窘境,也不需要擔心尿失禁或是不小心漏尿,甚至弄髒褲子的尷尬情況。 然而,比起自由自在的外出遊玩,長輩們到最後卻都選擇「不出門」。是什麼原因,導致如此方便的產品無法受到長輩們的青睞呢? 1. 無法接受自己變「沒用」了 「尿布、尿褲」在現在的社會中,用於小孩和長輩身上,小孩因為他們還沒長大,還無法完全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將他們與尿布聯想在一起十分正常;但是,和已經是成人的長輩們放在一起,不免產生「退化」、「衰弱」等負面的印象。 尤其是還有行動能力的長輩們,有些人僅僅對「使用拐杖」就已經產生了排斥感,更何況是如同「尿布」一般的活力褲呢? 【解套方法】如同關節會退化,讓長輩理解這也是正常的退化現象之一。而尿褲就像是外出專用的「內褲」,讓長輩們出門在外,發生漏尿或緊急尿失禁的情況時不會弄髒衣褲,且臨時找得到去廁所,還是可以選擇不解放在尿褲上的,是一種預先應對的措施。 2. 好尷尬!別人都在看我 我們多少都會在意他人的眼光,尤其當自己不自在時,走在路上宛如全世界都在關注你,覺得你怎麼怪怪的?更是加深了對尿褲的抗拒與厭惡。 【解套方法】市面上很多復健褲、活力褲都是設計成輕薄型,除了透氣,就外觀上來說,也不會被他人看出來穿著尿褲。我們可以帶長輩到賣場挑選,讓他們曉得這些產品的特性,自己選擇鍾意的款式。若長輩真的不願意一同到現場選購,許多廠商也提供試用包的索取,可以讓長輩直接在家中試穿。 3. 不想花錢/不捨子女花錢 捨不得花錢買一個「非必要」的東西,是許多節儉個性的長輩共同的想法。尿褲不用買,少出門就好;尿褲不用買,自己找廁所;尿褲不用買,多帶條內褲更換就好。用諸如此類的理由不讓自己花錢購買。 【解套方法】告知可能發生的潛在風險。 長輩如果少出門,自然活動力就會降低,長期下來肌力衰退的狀況便會因此找上門;或是在急找廁所的過程中不小心跌倒,年紀大了禁不起摔,萬一受傷骨折,不只身體狀況變得更差,醫療費用的支出也是一大損失,千萬別因小失大。 以花費的金額來說,將價錢換算成小單位,平均穿著一件尿褲出門只要花20元,避免長輩會糾結於一大包要一、兩千元的高價位。 從衛生的角度來看,現在尿褲產品都有透氣、去除臭味的設計,比起我們滴在普通內褲上可能發生的感染問題,尿褲更能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 部分長輩對於身體健康或疾病的知識與消息,比起親友,更相信有權威的人說的話,因此,可以請長輩較熟悉的醫生,或相關專業人事向長輩說明穿著尿褲的重要性。 只要長輩還有一定的行動能力,透過一些對關節的低強度運動,例如走路、慢跑等來維持長輩的生理活動表現,不只能延緩行動力上的退化速度,對於長輩自行如廁的能力也是有幫助的。 隨著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市面上也有越來越多幫助老人自理,或是協助照顧者的照顧好物,只要多花一點心思了解長輩的狀況、挑選適合的產品,並長和輩溝通觀念,相信不只是長輩,未來換我們面對自己老後的生活時也能更安心自在!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7-25 新聞.生命智慧
「醫師拜託你,不要跟他說可以出院了...」病房裡,一位阿嬤的最後願望
回家,好難常常,我走近一個新面孔的床邊,那白髮皤皤的爺爺、奶奶甚少一開始就關心自己的病況與醫療需求。反而總是幽幽地說:「醫生,我不想住院哪。我想回家。」如果,某一次離開家門的就醫,會讓你一輩子都再也回不了家,你是會忍著病痛,就這麼堅持在家中待著?還是多眷戀地看上幾眼呢?每一回,想著眼前的病人,在離開家的那一刻,總是走得如此急促,甚至不曾想過就此與家訣別,我總是感到心裡強烈的疼痛,而我也總是沒有勇氣,問上家人一句:「你們為他感到心痛嗎?」雖然,有時我無法辨認那些在家人心中為此遺憾或捨不得的分量,到底有多重,我知道的是,家人通常不會沒來由的不肯讓病人回家,而是那照護的複雜性以及承擔生死的重量,讓他們挑不起,於是只好害怕地做出另一種他們認為對病人,也對自己更好的選擇——讓病人前往護理之家,接受長期照護,或是在醫院往生。這樣的回家,還有沒有意義呢?盧奶奶終於要回七股鹽山的老家了。聽到居家護理師對我轉述,我欣慰得都快要落下淚來。感覺即使在生命與健康上,我們已經無法幫上忙,但至少在重要的心願上,終於幫上了奶奶。但我還是揮不去內心的難過,因為奶奶遭受癌細胞與嚴重感染攻擊的身軀,已經破敗,無法再供予她的靈魂居住了。她處於即將啟程,前往極樂國度的狀態已經有了一陣子,然而,此時此刻,她卻無法用清明的雙眼,再看看她想念的老家,只能在高燒囈語中,搭著救護車回老家與世長辭。究竟這樣的回家,還有沒有意義呢?中華文化的落葉歸根,造成了醫院裡非常多的病人家屬,要求讓病人留一口氣回家,但是因為擔心無法應付臨終的照護,家人常提出「形式上返家」的要求,我們自然總是慨然應允。但我卻總是思考,已然沒有任何氣息,卻形式上掛著氧氣面罩返家那一口氣,是為誰而留的呢?又是在安誰的心呢?病人家屬的擔憂與懼怕常常,我走近一個新面孔的床邊,那白髮皤皤的爺爺、奶奶甚少一開始就關心自己的病況與醫療需求,反而總是幽幽地說:「醫生,我不想住院哪。我想回家。」「醫生,他沒有好起來,怎麼可以出院?」「醫生,他這樣怎麼叫做穩定。我們回家,要怎麼照顧?」家人們總是常常在聽到出院2個字時如驚弓之鳥,即使,我多年陪伴安寧病人的經驗,已經讓我對於家人質疑出院的合理性,不再感到挫折,但對於家屬如此的懼怕照顧,還是常會深深地嘆息。「他現在的器官功能都在退化。退化是一種慢性的狀況,一定會有症狀的。我們已經把他的症狀控制得舒適很多,現在沒有哪些治療一定要在醫院做。我們會教你們照顧的技巧,告訴你們,突然有不舒服的時候要怎麼做,也會安排居家訪視喔!」「醫生,你要跟我們保證,回家不會再有症狀,不用再來住院。」「醫生,在醫院,我們比較放心啦。沒關係啦,不要聽他亂講什麼要回家。醫院照顧比較好。」「媽,你乖乖聽醫生的話,我們很快就會好了,就可以回家了。」醫療無法帶給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什麼樣的滿足與改變,但是回家可以。有時,我會在現場靜默,因為我既無法保證,也無法無視於病人從來都不是亂講,更不可能應和一個即將走上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聽我的話,就會好」這樣的結論。然後,我會在靜默後,坐在病人的床邊。問問他,想回家做什麼。如果真的無法再回家了,是否會很遺憾。家人剛剛說不能讓他回家,可能是在擔心什麼事情。如果很想回家,我們給彼此一點時間準備,好嗎?大多數的時候,病人雖然有點不情願,但是會點頭答應。然而,同樣的循環出現了好多次之後,病人或許會對所有的人生氣。他或許再也不說話,他或許心裡煩悶影響著身體症狀感受加劇,於是,呼叫護理師的紅鈴頻頻響起。查房時,醫師所聽到的抱怨越來越多,而這一切的不順遂與不舒適的起因,卻無法碰觸,以至於這一切的緊繃,越演越烈。甚至家人被病人鬧得煩了,還會把我叫出門外:「醫師,拜託你,不要再繼續跟他說,可以出院了。如果健保真的不能讓我們繼續住,我可以自費。或是我會加快找安養中心,但是,我真的無法帶他回家。」有時,這種家人自個兒聯想到健保規定而為我找的台階,還真是讓我哭笑不得,但這一切卻無法撫慰我淌血的心,因為我太瞭解醫療並無法帶給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什麼樣的滿足與改變,但是回家可以。然而,無論我用盡多少的力氣,沒有盡頭地說明著,仍舊改變不了現實。絕望的奶奶,再不願開口說話曾幾何時,口口聲聲的落葉歸根、壽終正寢,早已不復存在、扭曲不已。我每天都在推著由家屬層疊而成的銅牆鐵壁,只為這些病人或是長輩們,尋一個轉圜的餘地。讓他們能在意識仍清明時,能回自己最安心的處所,靜望那一方熟稔的磚牆,嗅聞那伴了大半輩子的氣味。有時候,病人不停地譫妄與躁動,只要回家就會好了。但是因為無法透過實行回家的策略來做驗證,我們的病人常常就這樣心裡痛苦得一路躁動到生命的末尾。七股鹽山的盧奶奶,就是如此。她不平靜,我們都知道。住院診斷癌末,到出院,直至病危,前後不出1個多月。奶奶因為解便不順,長期灌腸,殊不知已是腸癌末期併嚴重腸阻塞。一心盼著住院後,症狀改善,可以不用再灌腸,然而,檢查與治療越做越多,身體狀況卻是越來越糟,而孩子們卻緘默不語。奶奶急了、倦了、絕望了,她一步一步的退守。最後只求,若是要死,讓她可以死在家吧。而且,這些爺爺、奶奶的臨終,可不是最後一刻死在家,而是趕緊地離開醫院,在熟悉的地方享盡餘生。盧奶奶無論如何衝撞,都無法如願。因此,她像個蚌殼一樣,把自己緊緊閉住,不願意說話,直到我們問起她過去的工作時,她才既緬懷又驕傲地說,自己是辛苦的鹽工,就在那座「被踩得好扎實,現在已經黑嚕嚕的鹽山」附近,操持著她一生的責任。但除了聊聊往事的幾許時間之外,奶奶總是充滿著無奈、憤怒與憂鬱的情緒。生命結束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我開了一次1個多小時的家庭會議。每回巡房,總是一次次地溝通,近乎拜託的希望家屬,可以讓我和奶奶談談現在的病況,她心理的需求,以及未完成的大小心願,但他們總是不願意。奶奶除了想回家,還想去某個神壇求平安符,但兒子以聽不懂,不曉得那地方在哪,非常輕易地否決了奶奶的想望。於是,奶奶又不說話了。直到在安寧病房團隊的照顧下,症狀趨於舒適、穩定。我跟她說,即將安排要回家的那一刻開始,她才又現笑容。但我說不出口的是,孩子並不打算讓她回老家,而是讓她與初至台灣,語言與老人照護都極其生疏的外籍看護工,一起回兒子家。我看著她的笑容,在心裡忖度著,盧奶奶還有多長的餘生,可以讓我繼續努力為她奮鬥著這生命結束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出院後1週,我前往兒子家裡看望她。發現盧奶奶高燒不退、血壓下降、呼吸急促、嗜睡,種種跡象顯示著奶奶大限將至,但她依然困頓地窩在兒子家裡,某個房間一方電動床上,被蒼白的牆面圍繞,還有車庫的鐵門,而不是鹽田鹹潤的空氣和未被高樓阻擋的鄉野陽光。我又開始遊說。一次又一次地引領著家屬,去面對奶奶的心願,去正視她最需要被滿足的需求。此刻,所有的醫療與藥物都幫不上忙,能牽著她的手,走往死生之門的,只有家人的愛與陪伴,還有老家的庇蔭。直到我離開奶奶的家,他們都還是沒能下個決定。所幸,下午能得知奶奶即將啟程的消息。殘忍的場景,卻天天上演我於是想起另一樁故事。在那段故事裡,我不停地被重量級人物關說施壓,幾位兒女硬是不肯讓高齡90好幾,想要在老家優雅辭世的心衰竭母親,離開醫院系統。奶奶從離開老家來到急診的那一刻起,就與她數十載相連的根狠狠被斷開了。這樣的故事,層出不窮。回家的路,越來越長,越來越顛簸,直到人生的燭光燒盡,都還走不進那個門。曾經那麼輕而易舉就跨進的門檻,曾經那麼自在歡笑哭泣一生的樓房,如今,連再次感受,都比登天還難。生命的最後一段路,所見盡是冰冷的病床、單調的病床鋪單、蒼白的牆壁、幾面之緣的醫護人員,而且,常常還掛著鼻胃管、尿袋、引流袋、點滴針頭,嚥下最後那口氣的當兒,往往鼻胃管裡還灌流著營養配方,護士還推著一管子藥,臂彎上還綁著血壓帶,臉上罩著呼嚕嚕作響的氧氣罩,心電圖機嗶嗶嗶地響個沒完。這樣的場景,想了就殘忍,卻天天上演。大多數的人可能都希望,如果,這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刻,我們可以穿著一襲最愛的衣裳,在最熟悉的那把椅子上,搖入夢鄉,安然而美麗的長眠。而我總夢想著,有一天,我能在醫囑單上,鏗鏘有力地寫上一句治療的囑咐:「回家!」最後一哩路的安心錦囊大多數的人都希望在家往生,但是,數據上卻顯示,最後大多數的病人卻都在醫療機構中過世,國、內外皆然。到底,要讓重病的人返家這件事情,有多麼困難,才讓大多數的病人都無法如願呢?●不知道如何照護: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症狀,家人即便有心要帶病人回家,但也擔心在家中若遇到病人有突發症狀時,自己無法因應,因此,讓安寧居家團隊來協助是必要的。除了由醫師評估返家後,可能會有哪些症狀發作,應當用什麼樣的藥物或是方式來緩解,並備妥足夠的藥物與衛教使用時機,以及安排能24小時聯絡的電話,好讓心慌的家屬可以隨時來電諮詢。另外,也需預演一旦在家的症狀照護或緩解有困難,甚至需要返回醫院處理的流程為何。同時,返家前,醫療人員也會教導家屬瀕死症狀如何判斷,以及這些症狀,是否會對病人造成舒適度的影響,是否需要介入處理。●擔心無法開立死亡證明書:在家往生的病人,只要備妥診斷書或是病歷,均可以聯繫在地衛生所的醫師(目前台灣部分從事在宅醫療的醫師,也可以協助開立),順利的開立死亡證明書。不必因為證明書而將瀕死的病人送回醫院,增添病人的痛苦、不適。●擔憂回家的照護品質,或是醫療可近性比醫院差:對於末期的病人而言,醫院中的交叉感染,過度醫療所引發的併發症,或是長期住院,所引致的失能和低落的情緒,都對末期病人的疾病狀態和生活品質沒有助益。回到熟悉的環境,除了對病人的休息睡眠、心緒的穩定,以及避免交叉感染風險等方面,有極大的助益外,文化上,在家的環境是最不會有被隔絕或是遺棄之感的,這對於讓病人心理、靈性圓滿走完一程,通常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只要有安寧居家團隊的指導,居家環境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創意可以進行,並不一定需要租、借病床,或是將所有的設備、儀器都放在家裡,病人才能得到很好且舒適的照護。書籍介紹書西: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作者: 謝宛婷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19/03/11作者簡介/謝宛婷醫師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緩和醫療病房)主任。曾獲頒院內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的終身獎。1983年生,臺南人,因為渴望工作不要一成不變而選擇踏入醫療,從此對那屬於同一個疾患章節的百樣病貌入迷。本身是安寧緩和醫療、家庭醫學與老年醫學的專科醫師,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社會宣導。工作場域從病房到民宅,治療意圖從病徵到人心,對文學、哲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充滿興趣,目前就讀成大法律研究所,正力行成為法律和生命科學之間的轉譯者。近年擔任衛生福利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的專家顧問以及核心講師,協助推動該法案,也是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專科醫師培訓課程的講師與醫療法規因應工作小組的委員。延伸閱讀: 病人原本可能不會死的...一個麻醉醫師的真心話:碰到這一種外科醫師,你真的要多打聽一下
-
2020-07-24 養生.樂活人生
弘道董事長王乃弘不染髮 籲欣賞老樣子無須恐老
光田綜合醫院總院長、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董事長王乃弘,昨在台北獲頒衛生福利專業獎章三等獎,肯定他在醫界與社福界的長期貢獻,不過頒獎典禮現場,比獎章和得獎證書更引人注意的是王乃弘不再染髮,閃耀自信的滿頭銀白。他說,一個美麗的意外,終結我7、8年的染髮習慣,讓我深刻感受到「白髮」也可以很有型、很有自信,所以我開始不再染髮。王乃弘停止染髮,讓他「一夕白頭」,但他笑著說,他期許自己,要善用這一頭銀髮,傳達生命中每一階段平等的美好,提倡「邁入銀老世界,正好歡喜迎老」的概念,發揮出「銀髮的新價值」,讓社會大眾改變對高齡長者的看法;更希望讓許多因恐老而逐漸失去活力的長輩,能夠重新提起熱情,迎接充滿希望的老年生活。現年79歲的王乃弘,自7、8年前開始白髮漸增,為保持年輕的感覺、增進自信心及維持形象,雖然覺得染髮很麻煩,也知道染髮對健康有害,仍一直維持染髮的習慣。直到今年初,新長出的白髮自髮根處圍成一圈,黑髮上彷彿多了一頂馬桶蓋,不勝其擾的他求助設計師,設計師以漸層推剪手法,將他兩側的黑髮都剪掉,將一頭白髮剪成今年最流行的漸層短髮。一頭帥氣的銀白讓王乃弘在親友間收穫無數稱讚,眾人紛紛直呼「好看!型男!」也讓他突然理解「白髮也可以讓人很有自信」,形象和看起來是否年輕無關,而是和自我感受是否良好有關。當內心感覺愉悅,心態就會自然輕快起來,自信也隨之而來。王乃弘分享,許多長輩因為「心理老化」,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在自我設限的心理暗示下,社交活動逐漸減少,不再對生命懷抱期待和熱情,就愈容易加速生理上的衰老而造成「失能」,以及因接收到的外界刺激降低,認知也加速衰退,而造成「失智」。王乃弘說,與其因為恐老,虛度老後時光,不如盡早推開恐老症,勇於嘗試人生還未完成的夢,多參與活動,燃起對第二生命的熱情,也歡迎大家參加弘道基金會舉辦的不老夢想活動。
-
2020-07-24 科別.牙科
「植牙賺比較多,所以醫生才喜歡叫病人植牙!」一位牙醫師現身說法為何建議植牙
究竟「植」或不「植」?缺牙只能植牙嗎?當缺1顆牙,可以利用3顆假牙做成牙橋解決,但缺牙數較多的時候,如果要做固定假牙,一定要有牙根,但由於沒有足夠支撐的點,所以沒辦法用固定假牙。植牙可以做為提供新牙根的手法,如果缺了一個牙根,能補上是最好的;缺3個時,能補3個新牙根更好,於是缺越多顆,醫師就越希望能用植牙解決。實際上,缺牙不一定只能植牙,但是缺牙越多,必要性越高。該名案例的左下方後牙裝有3顆牙橋,經過3年半的時間,最後1顆咬壞了,拆掉牙套後,只能拔除,後來病患決定只進行1顆植牙,不想移動殘餘的2顆假牙。大約過了4年的時間,前面那顆牙齒又壞了,於是只好拔除!接下來,還能怎麼處理?若是早在8年前,不只是植一顆牙,是不是會更好呢?「一定是因為植牙可以賺比較多錢,所以醫生才喜歡叫病人植牙吧!」事實上,大部分醫師不會為了貪圖錢財而要求病人植牙,目前3顆假牙的價位已經追上植1顆牙,醫師是因為植牙基本優於傳統固定假牙,站在「多一個牙根,多一些力量」的立場,才如此建議病人。活動假牙的式微約20年前,因為不懂植牙的好處,6、70歲的人大多戴活動假牙。使用活動假牙需要忍耐1、2個月以上的適應期才會舒適,為了正常咀嚼,也必須修正自己的咬合習慣。20年後的現在,很多人不再願意使用活動假牙,80歲以下的患者基本上都會選擇植牙。現代人不接受活動假牙的原因大多是適應期太長及擔心被嫌老。在印象中,只有老人才會穿戴假牙,現在60歲的人不認為自己已經老了,戴活動假牙的意願便不高;或是戴了1、2次後,因為不適應而棄之不用的案例也非常多。自體植牙,居然還有這種方式?在牙齒保存學下,「拔掉牙齒,植入植體」不再是唯一的方式。如果是「拔掉牙齒,植入牙齒」,有沒有覺得好像在講謎之音,但不用驚恐,真的有這種術式,我們稱作「自體植牙」或「轉植牙」。這是一個將不健康的臼齒拔除後,再移入健康智齒的手術,聽起來很簡單,其實技術層面還頗高,可能要打聽有沒有經驗老道的醫師會做(不是老醫師喔)!這是一種植牙以外的特別手法,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所以不可太強求,經過評估後不適合的話,就選擇植牙。目前自體植牙的成功率,大約百分之70至90。哪種牙好──固定假牙或植牙?植牙跟固定假牙哪種比較好?別急著下決定,先了解差異後再選擇:通常缺1顆牙就會植1個人工牙根,做1顆植牙,只需要處理單一區塊;但如果要裝戴牙橋,就必須修磨前後牙齒。首先,製作牙橋需要破壞齒質,這項工作將使前後2顆原本健康的牙齒變得虛弱。另外,如果把修磨牙齒後,假牙套上去的精密度若沒有達到一定水準,就很可能鬆開,造成蛀牙。假設某位病患做3顆假牙,若狀況不好,5、6年後不密合的假牙開始蛀牙,此時病人不會立馬發覺;10年後因為蛀到神經的劇烈疼痛而就醫,才發現是假牙的問題,只能含淚把假牙拆掉。一開始3顆加上後來重做,這筆錢加起來根本不輸植牙。看到這個例子,大家應該重新考慮植牙的可能與合適性,由於植牙不需要修磨前後牙齒,不破壞就比較不容易蛀牙,可見植牙比起假牙更有優勢。可是對恐懼感比較重的患者來說,比起植牙,做3顆假牙更安心。因此,遇到這些患者時,醫師通常不建議植牙,如果無法克服恐懼感,產生逃避心態反而更糟。讓病人做選擇時,首先考量他瞭不瞭解植牙的好處,以及跟假牙之間的差異性;第二是能否克服恐懼,如果沒有辦法,植牙就不見得是優選,此時會建議病患使用固定假牙就好,不一定要植牙。書籍介紹「植」得一口好牙:安心植牙大小事作者:沈瑞文出版社:博思智庫出版日期:2020/08/03作者簡介/沈瑞文 醫師現任永和貝瑞牙醫診所負責人新北市永和區秀朗國小校牙醫新北市三峽區建安、大成、民義、有木國小(偏遠地區醫療)校牙醫新北市牙醫公會八里療養院口腔醫療團醫師新北市第二屆醫療公益獎唯一牙科得主2008蘭嶼為首發國內義診,開啟台灣義診不斷電之路──新竹縣尖石鄉梅花村、苗栗縣泰安鄉象鼻村、苗栗縣泰安鄉錦水村、台中市和平區、花蓮縣壽豐鄉、屏東縣滿洲鄉、台東縣海端鄉、台東縣延平鄉、台東縣蘭嶼鄉義診。2011第一次國際義診,選擇最難去的非洲邦交國聖多美普林西比、非邦交國加彭的史懷哲醫院,開啟醫療NGO之路──總共去過泰國、緬甸、寮國、尼泊爾、越南、印尼、外蒙古、加彭(非洲)、聖多美普林西比(非洲)等國義診。延伸閱讀: 從此不生病!跟日本名醫學「讓內臟變年輕」10法則
-
2020-07-24 養生.更年期變化
我這麼重視養生,健檢還是一片紅字?營養師:你可能犯了更年期最常做錯的5件事
年近50的李太太體態好、氣色佳,喜歡養生更規律運動,可是健康檢查卻出現「一片紅字」,懷疑是更年期引起的。不只是她自己納悶,連營養師也頗感訝異,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她的體脂肪一直降不下來,體重52公斤卻有38%的體脂肪率。但她表示自己的飲食正常,一週還運動三次,想透過營養師來找出自己到底哪裡不健康。」 接受諮詢的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進一步了解後發現,原來李太太中午只吃冰糖蓮子白木耳,以為膠原蛋白很高,但誤會大了!白木耳不僅不含膠原蛋白,這樣的主餐反而因為只吃蓮子和甜湯,澱粉與糖比例很高,幾乎沒有蛋白質,營養並不均衡;而她的運動是只做伸展瑜伽,忽略了應該要增加肌肉負重力、肌耐力。諸此總總,難怪體脂高居不下。 有許多女性因更年期不適,來找營養師諮詢,通常不是因為營養不足,而是不均衡;或是掉入「隱形陷阱」而不自知,導致即使拼命重視養生,依然無法達到健康目標。營養均衡最重要!更年期常做錯的5件事 除了均衡飲食之外,六大食物均衡攝取是基本的條件,每天都要補充。另外我們再來看看,劉怡里營養師提出的5點建議,是否也落實在你的每日飲食裡,或是你其實做錯了呢: 1. 忘了至少一餐全穀類 三餐至少一餐的全穀類。全穀類包含胚乳、胚芽和麩皮,可用蕎麥麵、全穀麵包、全穀饅頭,或是燕麥、紅藜等代替精緻澱粉。 2. 不敢吃肉,維生素補充不足 多補充B群、葉酸。這兩類營養素可預防血管栓塞,尤其是維生素B6、B12(來自動物性食物,如:魚、肉、蛋、乳製品)需同時補充。 3. 湯總是要喝到見底 減少鹽分的攝取。一般人經常忽略,鹽分往往集中在「湯」裡,許多湯的含鹽量都很高,喜歡喝湯的朋友要戒掉這個習慣,喝一兩口就好,不要喝到碗見底。 4. 蔬菜水果攝取太少 增加維生素C。最好從水果中攝取,國民水果「芭樂」就是很好的選擇。 5. 肉食主義卻隨便吃 選擇優質蛋白質。挑選吸收率好的蛋、魚、海鮮、紅肉等瘦肉。 *六大食物: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油脂及堅果種子類等六類。每類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因此每類食物都要吃到建議量,才能達到均衡。擊退3大更年期症狀!補充植物雌激素與水分 若已經有更年期不適症狀,飲食上可以做這些調整: 1. 熱潮紅補充植物雌激素,四大類食物不可少:紅薏仁、糙米、菠菜、味噌。但要注意避免過量吃太鹹的味噌,有高血壓的風險。 2. 私密處乾燥更年期女性的荷爾蒙降低,私密處比較乾,建議要更常補充水分,可以用一次喝一杯250CC水的方式,一天喝6~8杯。 3. 晚上頻尿 雖然說要補充更多水分,但睡前一到兩小時之間,就不宜喝太多水,以及吃太多水分的水果。老人家常說睡前不吃西瓜,這是有道理的。 不知不覺吃下肚!小心「糖油酒」3大惡魔除了以上注意事項,劉怡里營養師也特別提醒,食物裡有三大惡魔:精製糖、油、酒,許多人都在不知不覺中吃下肚。多半人都會認為:沒有呀,我不愛吃這些。孰不知,它們是潛伏在飲食的其他地方。 食物裡充滿隱藏糖和隱藏油,像是義大利麵的紅醬、烤雞排的醬料;雞絲麵與泡麵等是油炸食品等等。大家不是直接吃「精製糖、油、酒」,但它們一直在我們的生活飲食裡,尤其是外食族要特別注意,因為一時的方便,不知不覺攝取過量的飲食惡魔,當然健檢一片紅字。 尤其大家嘴饞時喜歡吃的零食、餅乾,都加了不少的椰子油、棕櫚油。這些潛藏在加工食品內的植物油,飽和脂肪含量高,攝取過量也會影響心血管功能。 過去曾有出家師父腦中風的新聞,許多人訝異,都吃素了還會有心血管疾病?推測也與過量食用加工食品有關,例如:百頁豆腐、炸豆皮等,都不建議經常食用。 烹調方式很重要!正確料理才能防癌 劉怡里營養師最後提醒大家,重視營養、飲食,不能忘了最後一哩路,就是食物的烹調方式。 「不只少糖、少鹽,在烹調上更要注意溫度與時間。因為高溫與煮食太久,會導致營養素流失、吸收下降,花椰菜等蔬菜,烹煮超過4分鐘後,有50%的營養會流失。」此外,像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B、C在高溫之下會產生異變,產生有害人體的物質。 仔細來看,蛋白質類食物,容易產生致癌的「雜環胺類」物質,脂肪類則易產生「苯并芘類」致癌物,碳水化合物會因此產生較多的「丙烯醯胺類」物質等。高溫烹調的時間越久,越容易產生有害的致癌物質,尤其是食物中焦黑部分的毒素量更多,建議少食用。 「怎麼煮才健康」是最後一道學問,鎖住營養,身體更好吸收,養生、抗癌、更健康!才不會以為吃了許多健康食物,最後功虧一簣。●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不愛運動較容易有糖尿病?白雁:每天3分鐘這樣做,活絡氣血、穩定血糖.牙痛就診,竟是口腔癌第一期!醫師:6大關鍵是警訊.子女會長大,我也會衰老!台大教授:傳承生命美好,才能讓我們的生命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