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5 癌症.其他癌症
搜尋
網址
共找到
654
筆 文章
-
-
2023-01-22 焦點.健康知識+
冬天總被靜電狂電,可能是缺氧警訊!醫警告你可能已太勞累,2面向預防
冬天一到,你也會碰到什麼都「來電」嗎?夜間低溫讓靜電問題更嚴重,不管是穿毛衣、抱寵物,甚至是開門、和朋友見面握手也不小心有電波交流!醫師提醒,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靜電反應」,但對於為什麼靜電會發生、如何預防靜電等問題卻不太了解,提供以下生活小知識解答!開業診所中醫師樓中亮曾在臉書粉絲頁表示,有些人一年四季都容易產生靜電,當心可能是身體過度勞累、長期缺氧的警訊!當體內的正電荷過多,稍微觸碰金屬,正電荷被吸走而出現電流,就會產生被電到的靜電反應。以下解說靜電產生的原因、容易發生靜電的身體及環境因素,以及如何預防靜電。靜電產生原因? 樓中亮指出,首先要了解的是所有物體皆有帶電,不論是金屬、塑膠還是纖維等,都會帶有正電、負電等兩種電,而人類也是。且我們通常會帶有相同數量的正、負電,以至於電荷是處於正負平衡的狀態。 靜電的產生原因,是因為物體因接觸、摩擦及剝離等動作,而產生負電荷移動,使正負電不平衡,就會產生靜電。最常見的就是更換服時的摩擦身體的負電荷被帶走只留下正電荷,接著再碰到鍋子或門把等金屬物品時負電荷,就會觸發了放電反應。 為什麼冬天容易靜電? 因為乾燥的環境有利於電荷的轉移和累積,所以冬天會比較容易發生靜電,再加上冬天衣服穿得多,衣服之間相互摩擦產生大量的電荷,電荷沒有途徑釋放掉,累積在衣服表面,就等於是在你的全身上下都充滿了靜電荷!靜電產生不分氣候的人 如果你是不分四季都容易靜電的人,需要留意可能是身體「缺氧」而引起的!且要當心過度疲勞最容易讓身體處於「缺氧狀態」,長時間的缺氧,可能會讓自律神經系統中的交感神經變得亢進,而副交感神經變差,就容易有心跳變快、血壓變高等狀況,更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心血管、慢性或失智症等疾病發生。 如何預防靜電?從環境預防:關鍵在提升濕氣 .在室內使用加濕器 .種植一些綠色植物,也有調節室內溫度的作用,可經常給植物葉片上噴噴水,或養一些水培植物 .減少暖氣的使用,如果要用暖氣,就在暖氣旁邊放上一盆清水,以防空氣過度乾燥 從身體預防:關鍵在補足水分.每天一定喝足量的水,整天的水分攝取不低於2,000豪升 .喝潤喉茶:用百合30公克加1,500毫升的水,煮來當開水喝,可改善皮膚乾燥及口乾舌燥的現象 .保濕食療:常喝雞湯、魚湯或吃木耳、秋葵、山藥、豆漿等,都有助於身體保持水分 除此之外,樓中亮也提醒,若是本身容易產生靜電的人,盡量不要穿塑膠底鞋,可改穿皮革底或木質底鞋;在接觸金屬物品前,先摸一下水泥牆,能幫助體表的靜電釋放。而冬季皮膚容易乾燥的人要勤抺乳液、選擇穿棉質衣物,也可戴棉質手套防靜電。善用這些小方法,都可幫助預防靜電所產生造成的困擾。【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730.html】
-
2023-01-20 養生.聰明飲食
新年吃菜頭,吃出好彩頭!白蘿蔔有裂還能吃嗎?挑選保存3技巧
農曆春節年菜吃什麼?許多人都會吃菜頭為取「好彩頭」吉祥寓意!冷冷冬季,白蘿蔔正當季,好想來一碗熱呼呼甘甜的白蘿蔔排骨湯暖暖心。但要如何挑選美味的白蘿蔔呢?建議民眾可掌握「皮白又帶葉、光滑不過裂、沉重夠清脆」3大原則,代表其新鮮、水分充足且足夠成熟。 國產白蘿蔔常見有適合煮湯、外形像酒瓶的「矸仔」、又直又長像木樁的「杙仔」,還有梅花、白玉蘿蔔、櫻桃蘿蔔等等,適合涼拌生食或炒煮的葉用品種。白蘿蔔的味道溫和、營養豐富,是罕見沒有什麼特殊味道的蔬菜,和什麼食材一起煮都不搶味。百變蘿蔔料理 可醃可炒可生吃 燉煮後透明鬆軟,口感細緻又可口,生吃時有微微辛辣。最常見的是當生菜沙拉或磨成蘿蔔泥;很多人喜歡吃醬菜裡的生醃蘿蔔,口感脆又很入味;曬成蘿蔔乾之後,又是另一種風味,煎成菜脯蛋,更是吃稀飯的絕配。此外,還能變成年節應景的蘿蔔絲餅跟菜頭粿,美味橫跨大江南北。白蘿蔔還可以透過醃製日曬,製成蘿蔔乾延長保存期限,是百搭的料理好配角!蘿蔔乾在醃漬的過程,隨時都可以當成配料入菜,依存放的時間不同,其鹹香滋味也不同: .少年蘿蔔乾:經反覆醃漬日曬,可保存約1年,適合煎蛋或搭配豆鼓爆炒 .陳年蘿蔔乾:裝罐後放置陰涼處,可保存3年以上,適合煮湯或泡茶但提醒民眾,醃漬蘿蔔乾不是放越久越好,若老蘿蔔乾產生臭味、刺鼻味或外觀上呈紅色、暗褐色,甚至出現白色菌絲,就不應該繼續存放及食用。白蘿蔔挑選、保存小技巧 至於市場上的新鮮白蘿蔔,該如何挑選才會飽滿又美味?從市場購買回來後又該如何保存呢?建議以下3個小技巧:用眼觀察、手指輕彈,並掌握「皮白又帶葉、光滑不過裂、沉重夠清脆」3大原則,代表其新鮮、水分充足且足夠成熟。 表皮若有小裂縫,則是成熟期土壤水分含量變化太大時產生,若裂口乾燥無腐爛時,以削皮器刮除表皮及裂縫即可安心食用。 若白蘿蔔還沒吃,建議先去葉帶土,用報紙包裹冷藏;若是吃到一半的蘿蔔,建議用保鮮膜封住切口冷藏。 另外,蘿蔔的嫩葉也可以吃,營養不少於蘿蔔本身,蘿蔔含有維生素A、B、C、D、E及蛋白質、醣類、磷、鐵等營養素,而蘿蔔葉所含的維生素A、B1、B2及維生素C也一樣豐富,營養高而熱量低,冬天多吃白蘿蔔也不怕囤積多餘熱量。【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804.html】
-
2023-01-17 焦點.用藥停看聽
出國要帶什麼藥?5大類常備用藥一次看
年假到來加上台灣疫情趨緩,不少民眾摩拳擦掌準備開啟久違的出國之旅。食藥署提醒,出國不僅有5大類常備藥品,慢性病患者也要記得攜帶慢性藥物,若是到衛生環境較差或是有流行病傳染風險的國家,也可以先就醫諮詢需要準備的藥物或疫苗,才能安心健康出國旅遊。食藥署在臉書專頁「藥博士 正藥說」發文表示,常見的出國常備用藥有以下幾種,藥品的準備都是依照個人體質做增減,若不知道要準備什麼藥品,可以諮詢鄰近社區藥局藥師。1、解熱鎮痛:解熱鎮痛藥物常用於身體上的各種疼痛:頭痛、牙痛、經痛、關節痛等等,也有退燒的功能。是出國必備藥品之一。2、抗組織胺:抗組織胺可以緩解流鼻水、皮膚過敏等問題,適合出國溫差大容易鼻子過敏,或是擔心吃到或接觸到不乾淨的物體而產生過敏的民眾,需要注意抗組織胺有分為短效型以及長效型,使用上要特別留意。3、暈車藥:不論是搭飛機、搭船、搭車都有機會頭暈,容易有暈車體質的民眾一定要隨身攜帶,特別需要注意嗜睡的副作用,與抗組織胺並用也可能加重鎮靜嗜睡的狀況。4、腸胃用藥:國外美食多多,但是也有可能因為水土不服或是吃到不乾淨的食物而造成旅行者腹瀉、腸胃不適等,或是因為緊張而造成便秘。民眾可以針對自己容易有的症狀準備藥物。5、外用藥膏:可以準備蚊蟲藥膏或是外傷藥膏,減少在出國因為外傷造成的不適或是減少感染的風險。食藥署提醒,平常有在服用慢性病的民眾要記得要攜帶慢性藥物,避免在國外就醫困難而影響病情;或是到一些衛生環境較差或是有流行病傳染風險的國家,可以先到旅遊醫學門診諮詢需要特別準備的藥物或是疫苗,才能出國旅遊安心又健康。【延伸閱讀】台商返鄉恐有小波流行 專家籲密切接觸者本週盡速打疫苗一搭飛機就嚴重暈眩?原來是「這個地方」在作怪【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483,原文出處】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退燒止痛藥怎麼挑才不傷身?名醫曝「2常見藥物」藥效、副作用評比
民眾平常沒時間看醫生,通常會選擇買成藥來緩解疼痛,但卻不知道哪種藥物適合自己;或是看診時拿藥,因為害怕副作用而提出疑慮。對此,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分享市面上常見的「2大退燒止痛藥」,並從藥效、副作用、綜合評比來比較,讓民眾用藥時也能有個參考。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於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提到,民眾在使用藥物的時候,常常會出現很多迷思,像是退燒藥很傷身體、女性經期吃止痛藥傷身⋯等等,但是只要了解正確的用藥知識,安全用藥就不會發生上述問題。 延伸閱讀: 新冠抗病毒口服藥物,該怎麼吃才對?正確吃法、頻率、禁忌一次看 2大退燒止痛藥評比 蔡明劼表示,正確用藥很重要,誤用或過量使用才會傷身體,因此他也分享市面上常見的「2大退燒止痛藥」,並從成分及藥效、副作用與綜合評比3方面幫大家做比較: 1.成分及藥效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普拿疼3個字是產品名稱,台灣應該有超過10家廠商製作乙醯胺酚產品,比如力停疼、斯斯止痛錠等,藥效其實都差不多,會被統稱為普拿疼是因為它的名氣比較響亮。布洛芬(ibuprofen):比較常見的產品是小兒退燒藥水「依普芬」,以及去日本必買的解熱鎮痛藥「EVE」。普拿疼和布洛芬同樣都能退燒止痛,但是布洛芬多了消炎的作用,對於關節炎、筋膜炎的效果更強,因為它可以撲滅發炎的根源,而不是只有降低痛感。 2.副作用乙醯胺酚:過量服用乙醯胺酚會有傷肝的副作用,但也不用過度緊張,建議1天的劑量是不可服用超過8顆(每顆500毫克),並不是吃1顆下去就會傷肝。另外,如果1天需要吃超過8顆乙醯胺酚,應該要去看醫生找出疼痛的原因,而不是買藥胡亂吃。布洛芬:服用布洛芬的副作用讓人聞之色變,不過也不用緊張,並非吃1顆就會敗腎或胃潰瘍,每個人的情況還是不同。建議有胃潰瘍病史的人避免服用,三高或慢性腎病的患者最好也避免服用,以免本來就不穩定的腎功能雪上加霜。 3.綜合評比蔡明劼表示,整體而言,乙醯胺酚是藥性溫和,而且效果不錯的常備藥品,他自己吃或者開立給患者,都是以這類為主;至於布洛芬以及跟它同類的消炎止痛藥(NSAID),會視疼痛的原因再決定是否使用。 經痛吃止痛藥傷身體? 蔡明劼補充,很多女性朋友經期都會遇到經痛的問題,但因為有「吃止痛藥傷身體」的疑慮,所以忍痛不吃,但這樣真的對身體比較好嗎?其實就如同前述說明,並不是吃1顆藥就會傷身體,適度服用藥品通常都是安全的,因此經痛時也可以吃止痛藥來緩解疼痛。 在台灣無論是診所就醫、藥局買藥都相對方便,可以買一些備用,但千萬不要恐慌性的掃貨囤藥;如果民眾有用藥疑慮,可以多跟自己的主治醫師討論,而不是自己隨便亂服藥品,保持正確的用藥知識,才能讓身體健康。【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783.html】
-
2023-01-13 醫療.消化系統
便秘的9大原因!「堅持每天都要排便」更是錯誤觀念
天氣寒冷,你是否使出吃奶的力氣仍然擠不出便便?據《CNN》報導,連續3天以上沒有排便即為便秘,原因包括纖維不足、吃太多糖、罹患巴金森氏症、大腸激躁症等,甚至「堅持每天需要排便」的想法都是原因。1.缺乏纖維和水分你吃進什麼會影響它如何出來,這就是為什麼飲食不均為便秘主因。規律飲食最需要的兩大重點是水分和纖維。人每天需要25到30克纖維,但大多數人攝取不足。優質纖維來源於全穀物、水果和蔬菜。導致便秘的食物包括精製糖、動物脂肪和乳製品。同時,人每天還需要約1700-2200公克的水分。2.堅持每天都要排便錯誤觀念也是造成便秘的主因之一,醫生稱之為「假性便秘」。由於擔心沒有每天排便,造成民眾依賴瀉藥和灌腸劑,若產生依賴性,一旦沒使用瀉藥就會排便困難。其實,一兩天不排便並沒有害處3.改變日常習慣改變日常習慣是便秘的主因之一,例如改變進食、運動變少、長途搭乘飛機坐著、「認馬桶」不喜歡在外面上廁所,這些都是旅行時經常「大不出來」的原因。4.兒童常忽視便意忽視便意是便秘的一個重要原因,兒童尤其如此。當腸子告訴你「有感覺了」,就去解放吧。5. 懷孕大約一半的孕婦有便秘症狀,隨著胎兒長大會對消化道施加壓力、懷孕和補充鐵質引起的荷爾蒙變化也有影響。最好的治療方式是攝取大量纖維、水分和活動。同時應避免瀉藥,恐刺激子宮收縮。孕期若想補充任何膳食纖維補充品,請務必先諮詢醫生。6.老年人活動不足、服用處方藥老年人便秘的原因諸多,包括活動量少、食慾不振而依賴加工食品或易於準備的食物、服用的處方藥中有許多會導致便秘。如果便祕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檢查目前服用的藥物。另外,老年人為了避免夜間跑廁所而減少飲水,也會造成便祕。因此,老年人需要攝取足夠的水分、纖維和活動量。7. 大腸激躁症大腸激躁症(IBS)會引起腹痛、腹瀉與便祕。如果每月出現至少3次上述症狀,且持續至少3個月,建議就醫檢查是否罹患大腸激躁症,並與醫生討論應避免攝取的食物,以及如何改善生活方式。8. 服用特定藥物如果你經常行動不便,請醫生檢查你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包括成藥、處方藥、和補品等,都是便秘的常見原因。常見的成藥如胃藥、補鐵劑等;會引起便秘的處方藥包括某些治療疼痛、憂鬱症、巴金森氏症、心臟病和高血壓的藥物。9. 其他病因導致便秘便秘可能是更嚴重問題的警訊,包括神經系統疾病,如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還有生長或其他使結腸變窄的情況也可能是原因。因此,如果服用瀉藥超過3週,或每週排便次數經常少於3次,建議盡速就醫請醫生檢查是否有健康問題。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344,原文出處】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13 焦點.生活用品毒害
便當盒、塑膠袋易溶出毒物!營養師「一個步驟」解決
近年因疫情的關係,民眾飲食模式改變,時常叫外送食物或買便利商店食物。不過,營養師廖容綺提醒,不管是塑膠杯、塑膠袋、紙盒、紙袋等等,油脂加上高溫就會溶出有毒的化學物質,因此她一定會「另外裝在玻璃碗或瓷碗中微波加熱。」,加上促進代謝、多攝取蔬菜,即可避開危險的環境荷爾蒙。每當被問到「營養師,妳會吃超商的微波餐盒嗎?」廖容綺表示,環境賀爾蒙無所不在,「我一定會拿回家,另外裝在玻璃碗或瓷碗中微波加熱。」以下三個狀況,哪一種會溶出較多的環境賀爾蒙?1.塑膠袋裝冰冷的食物2.塑膠袋裝冰冷,但是酸的食物3.塑膠袋裝熱且油多的食物答案:又油又熱的食物!例如塑膠袋裝羊肉湯、塑膠袋裝牛肉麵等。無所不在的環境賀爾蒙「環境荷爾蒙environmental hormone」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這些人造的化學物質,存在環境中,透過食物、空氣或皮膚接觸進去到人體,因為『類似』人體內荷爾蒙的結構,所以會造成干擾,干擾是一連串的,是長久的。現在很多疾病其實都跟環境賀爾蒙有關係,包括1.胎兒:生長遲滯、早產出生體重不足。2.嬰幼兒,兒童,青少年:發育成長遲滯、不正常性發育、性早熟。3.成年人: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症、前列腺癌、睪丸癌,甲狀腺癌、肺癌。不孕,多囊性卵巢症,早發性停經,腦下垂體及甲狀腺功能異常。怎麼預防環境賀爾蒙一、避免接觸1.吸入:空氣中的PM2.5,來自工廠的廢棄物、汽機車的排放氣體、不明物體的焚燒物質、拜拜燒香、二手菸、品質低劣的香氛或香水、空氣清新劑、殺蟲劑。2.接觸:兒童玩具、化妝品、保養品、清潔用品、家俱、印刷品油墨、塑膠類用品例如:雨衣,地墊,溶劑。3.食入:裝食物的容器、塑膠袋、鍋具、保鮮膜、免洗餐具上的材料、人工合成避孕藥或荷爾蒙補充療法、農藥。二、促進代謝1.排尿:多喝水促進排尿,建議量每日2500-3000cc或體重的30倍。2.排汗:桑拿、遠紅外線儀促進排汗。3.肝臟解毒:幫助環境賀爾蒙代謝食物4.排便: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肝臟解毒後的毒素到了腸道需要纖維素的幫忙吸附排除。三、多吃蔬菜1.十字花科蔬菜:綠色花椰菜,苞子甘藍,芥蘭菜,芥菜,高麗菜,大白菜,小白菜,羽衣甘藍富含葡萄糖硫苷及吲哚,加強肝臟解毒功能。2.大蒜:大蒜素跟硒,有助於肝臟排毒毒素。3.薑黃:薑黃素是很強的抗發炎,抗氧化物,加強排毒功能。4.綠茶:綠茶多酚跟兒茶素,幫助肝臟運作。5.維生素C: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促進肝臟解毒。6.甜菜:富含植化素可以加強肝臟中解毒酵素及抗氧化酵素的活性。7.酪梨:富含穀胱甘肽(glutathone),幫助肝臟把脂溶性毒素轉變成水溶性。【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352, 原文出處】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13 養生.人生智慧
母全癱、妹中風、女血癌…楊月娥陪伴10年不逃跑:領受「命運的禮物」,學會和解
10年有多長?當深陷難解困境時,分秒便如坐針氈;但當歲月倏地流逝,又不免感嘆10年一瞬。而楊月娥的10年,是既難熬又難捨,母親氣切、妹妹中風、女兒血癌… 肩上的壓力也太重了!可是楊月娥只是輕輕說,「母親用她的生命啟發我,讓我變成溫柔的人。」 楊月娥說,自己「遺傳」了母親的強悍、控制、完美主義,總想把所有事情做到最好,給自己與身邊人壓力。可是經歷陪伴母親與女兒的長期照顧後,她的內心鬆綁了,「命運的禮物」固然沈重,但一件件領會後,她學會所謂的「臣服」:不再向任何人證明自己;生死不由人,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成就美好的自己。 「我希望說出我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你現在撐得過去,未來也一定撐得過去!」她在新書中分享自己的照顧經驗,也學著「和解」,「跟父母、跟手足和解,也跟自己和解。」 「過往我有很深的『老二情結』,覺得父母偏愛大哥與小妹,我花了很多時間在埋怨、掙扎不公平,出生我不能選擇,我就是排行老二,永遠無法翻身!我總是向爸媽討愛卻得不到稱讚,糾結了我50多年。」 楊月娥在疏理照顧歷程中突然醒悟,父母不是不愛我們,只是我們「被記憶騙了」,也被自己的執著騙了,父母只是不用我們想要的方式在愛我們;自己成為父母、照顧父母,感受才更加深刻。 「後來我發現我的記憶是錯的,他們只是沒在我面前稱讚我。有次我請大家吃火鍋,媽媽偏要把牛肉留給大哥的小孩,那時我跟妹妹都抱怨母親偏心,但後來想想,媽媽只是心疼做生意的大哥一家,是不是過得比較辛苦一點。媽媽常說伸出手來,五隻手指都不一樣長,怎麼可能做到事事公平?」 照顧生智慧,世界沒有好走的路 照顧過程中,媽媽會打她、兇她,一開始楊月娥也不明白,漸漸才發現自己與母親一樣,都想被「看到」、想「被愛」,但找不到方法;怎麼從緊箍的束縛裡掙脫出來,靠自己「轉念」,也需要靠「求救」。 「大哥答覆醫師要讓媽媽氣切,我在樓梯間氣到大哭!我的好友賴佩霞開導我說:如果這事一定要發生,而且是你的決定,你要兄弟姐妹恨你嗎?如果你是獨生子女,你又該怎麼辦呢?我仔細想想,對哥哥的氣憤就得到釋放。照顧過程中太多的決定、委屈,每一次都在考驗自己的智慧。」 楊月娥說,怎樣照顧最好,其實沒有標準答案,但務必要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專注在眼前的步伐,也要隨時「搬救兵」。 她有次跟前輩說,照顧這條路好難走;但前輩回她「世界上沒有好走的路,你要照顧自己的身體才能走下去。」所以她繼續參與合唱團,也允許自己喝個咖啡、看個電影,或是看山、看海、和朋友聊天,這些都有助於照顧品質。 「我也常分享給別人,如果家人在加護病房,就趕快去抒發一下,出了加護病房才是硬戰的開始!」 照顧家人無微不至,換來婆婆真情對待 楊月娥在母親生病前,便把握機會帶著母親國內外旅遊,或經常聚餐聊天,最後送母遠行時,她的內心沒有遺憾;像是單元劇結束般,最終女兒也復原考上大學、妹妹復健成功重回職場。 10年好像一場夢?楊月娥卻有更多的獲得,與家人感情更加親密,婆媳關係也越來越好,這些也都是她之前預想不到的命運禮物。 「謝謝老公讓我把媽媽帶回家,一開始根本沒想到會照顧那麼多年;但意外地,我跟婆婆的感情越來越好。因為她一切都看在眼裡,也知道我未來會對她好。」 「今年我們去日月潭玩,我故意讓先生去扶婆婆,讓先生注意到婆婆的需求,婆婆也看到我的小心機,私下LINE我『謝謝你』,但我們以前可是婆媳過招千百回!」 她說,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年輕,每個人都不希望長照發生在自己家裡, 但如果你真的成為照顧者了呢? 「陪伴先趁早,不要等到生病了才有時間陪伴父母小孩。隨時要儲存我們的『情感存摺』,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在生命困境時,做出最無憾的決定。」●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抗癌的秘訣相當簡單!只要這樣吃「3大類全食物」就好了.給想預防泌尿道感染、失智症的你!每天食用這一小碗,就能降低感染、改善記憶力 .進入50後「冬季癢」年年報到?皮膚科醫師教3方法輕鬆緩解:每天「這時間」保養最好
-
2023-01-10 醫療.骨科.復健
纖維肌痛症不是普通肩頸痠痛,愈不敢動恐逐漸失能!醫推薦做二種運動維持體能
一位30歲女性前來就診,原本被醫師診斷為普通的肩頸痠痛,沒想到痛竟然慢慢往手蔓延,一下覺得手指尖痛,隔天痛點又跑到下肢,最後幾乎全身都在亂痛。因為疼痛影響,睡眠也受到極大的衝擊,整天疲倦,整個人如一團迷霧罩住腦而無法好好思考。我告訴她這就是纖維肌痛症的典型症狀:「一痛二累三腦霧」。2017年Lady GaGa也不幸罹患此症,受訪時她說:「每天早上起床腦子就像一團漿糊,根本無法思考」。除此之外,病人還常常感受全身僵硬,日常生活如社交、娛樂、性行為…等均受影響。纖維肌痛症治療四大支柱:運動、心理、衛教、藥物纖維肌痛症的患者常常認為自己的症狀不可能會好了!實際上並非如此。只要堅守四大原則,有很高的機會穩定控制病情甚至痊癒,這四大原則即是運動、心理、衛教、藥物。●運動:復健科醫師關心病人的日常功能狀態。纖維肌痛症患者因為疼痛容易造成活動量下降易疲勞。因此纖維肌痛症的患者傾向不動的生活型態,更易將注意力放在疼痛上,聚焦疼痛讓病人變得更不想活動,久而久之造成失能。如何打破這個循環,運動所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下文將會介紹不同疼痛程度下,所建議的運動方式。●心理:纖維肌痛症患者常有負面或錯誤的思考,多源自於過去所學習到的負面行為模式,持續性的負面思維再加上其他危險因子共同施壓,纖維肌痛症就爆發了。不論是疼痛還是失眠,都能藉由心理治療介入緩解。●衛教:要認知到這是個需要長期治療的病,四大支柱齊做是恢復的關鍵,另外非藥物治療的角色多於藥物治療,也就是復健運動、心理治療、對疾病正確的認知均佔有關鍵的角色,當然藥物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藥物:適當地使用藥物很重要,病人常常因為藥物副作用而卻步,但是適當的藥物能減痛,甚至提昇運動的意願,目前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核可在台灣有的藥物是利瑞卡和千憂解。選對運動做,運動好簡單,持之以恆是關鍵醫師要纖維肌痛症的病人多運動,病人會說:「我就是痛啊!你要我怎麼動?」其實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纖維肌痛症的運動對患者有許多幫助而且可以很簡單!在運動方面,最常被推薦的是「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2012年國際疼痛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就提出運動的好處:當時研究納入72人,有氧組36人,肌力組36人,個別執行三週的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有氧組3週後的疼痛指數下降量達到顯著差異,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肌力組,而有氧組和肌力組的疼痛下降量互相比較並沒有達到顯著差異,這代表「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對減痛同樣有效」。正因為如此,醫師才會大幅地倡導有氧及肌力運動對纖維肌痛症的重要性。你知道嗎?纖維肌痛症只要每天做20分鐘或是一週內集中在兩天內做有氧運動就能達到效果。一般建議,從低強度有氧運動起始,一週2天開始,最終目標為達到一週運動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若不想記這麼多,就記住每天走路20分鐘,心跳至少要超過100下。運動可選擇腳踏車、跑步、水中運動等。有氧強度公式如下:運動目標心率={目標運動強度*[(220-年紀)-安靜心率]} + 安靜心率目標運動強度( 上述目標心率的乘數):0.3-0.39=低強度;0.4-0.59=中強度肌力訓練則以胸、背、大腿、臀部為主,一週做2次,一種動作以做兩組起始,每組做8至12下。再依耐受度慢慢增加組數、重量和種類。一週內可以以有氧和肌力運動各做2次為目標。若能配合物理治療師和教練的引導,更能有效達到維持體能跟肌力的效果。同時減少全身壓痛點數量與疼痛程度、減少無助感和無希望感、改善睡眠並減少疲勞,以及減少疾病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以上適用於中度疼痛以下的病人(疼痛指數≤6分/滿分10分)。肌力訓練範例動作1:深蹲(下肢:大腿、臀部)1.雙腳打開約與肩同寬,腳尖微微朝外,雙手向前伸直平行地面。2.接下來,自然下蹲,直至大腿平行地面。注意做的途中膝蓋不可内夾。3.下蹲時吸氣,回到站姿時吐氣,重複以上循環做8-12下動作2:雙手後縮及內夾併下肢側移(上肢:胸、中背)1.雙手雙腳併攏,雙手手肘呈約 90 度、前臂靠緊2.腳往右跨一步的同時,雙手打開成倒ㄇ字型往後伸到底,讓肩胛旁肌肉向脊椎方向收縮2秒,可感覺到中背部有出力緊繃威,注意途中不可聳肩。3.手腳回到起始位,雙前臂併攏時互相對抗出力2秒,可感覺到胸部有出力緊繃感。4.手後縮時吸氣,前夾時吐氣(也可反過來) ,重複以上循環做8-12下。5.此動作強度較輕,可加上彈力帶環繞雙肘以增加強度重度疼痛,仍能做運動,簡單動作立大功然而,有些病人可能連上述的訓練都做不了,例如重度疼痛的病人(≥7分/滿分10分)、合併全身無力僵硬無法下床的人、變天時症狀加劇難以活動的人,此時該怎麼維持體能呢?2010年,太極拳的隨機對照試驗便登上新英格蘭雜誌,向世界證明能太極緩解纖維肌痛症的疼痛。站式太極影片↓:藉由站式太極的意念想像,可同時以身心介入的方式改善身體狀況。若疼痛過於明顯,則改做躺式太極躺式太極影片↓:(躺式太極原本是設計給腎友使用,但纖維肌痛者患者一樣可以練習來維持體能。除了太極以外,瑜珈也是優質的運動,2017年的系統文獻回顧也提到了瑜珈對於纖維肌痛症的益處,陰瑜珈或是正念瑜珈都是很好的運動介入方式。當病人疼痛程度高或病況複雜時,可以考慮躺式或站式太極/瑜珈。簡言之,依照身體狀況做可承受的運動,或許過程中會有疼痛,只要程度可忍受,那就持之以恆地做下去,維持體能與正常功能,重新找回自主而有尊嚴的人生!(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原文網址)
-
2023-01-09 養生.抗老養生
長壽大國「日本」國民為何正在變矮?科學解謎身高與壽命關聯
日本隊2022年卡達世界盃表現亮麗,讓人看到日本人體能佳的一面。然而,據數據顯示,這個長壽大國,其實近30年來國民身高並沒有成長,反而開始變矮。而科學家研究指出,這趨勢正凸顯某種隱憂,台灣也可能發生。上世紀,日本人身高曾飛速成長從小到大,身高一直是團體生活中容易被互相比較的外型條件。雖說無法依身型高矮斷定優劣,但平均身高其實也可反映出社會經濟、醫療、健康的改變,更與人類嬰幼時期環境、青少年時期的營養攝取息息相關。據2016年國際流行病學研究團體「非傳染性疾病風險控制協作組織(NCD Risk Factor Collaboration, NCD-RisC)」研究,平均國民身高急速成長的國家,多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這份報告針對全球200個國家和地區,在1896年至1996年間出生國民的18歲身高進行分析,其中,日本男性平均身高在百年之間增加14.6公分,達170.8公分,女性更暴增16公分,為158.3公分,男女身高增幅皆擠進全球排名前五。而這100年,正好與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後,工業發展、公衛體系大幅進步,躍身世界強國的時間點不謀而合。胎兒營養不良,日本人身高開始萎縮?然而,其後的調查,卻發現生活條件日漸富足的日本人,身高卻逐年「倒勼」。根據《日經新聞》報導,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2017年發布一項趨勢分析,1980年以後出生的日本成年人平均身高正逐漸下降,2014年出生的日本男性,20歲時的身高預計將比1978年、1979年間出生的男性矮1.5公分,女性的身高也將倒退0.6公分。這驚人的預測結果,似乎與胚胎發展密不可分。這份研究除分析身高,也針對初生兒的狀況交叉比對,發現日本成年人身高萎縮的同時,低體重新生兒(low birth-weight infant)的數量卻持續增加。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體重低於2500克以下的新生兒,即為低體重新生兒,易有健康不良、生長與認知發展受限等長期影響。孕婦刻意減肥,小孩可能輸在起跑點?日本低體重新生兒增加的原因,可能與過去日本廣傳孕婦於孕期內控制體重,對母親與胎兒健康狀況有益相關。據《日經新聞》報導,1980年前後,一篇提出限制孕婦體重可有效預防妊娠毒血症的論文引起關注,日本婦產科學會也在1999年制定了孕期內理想的體重增加量指標,「如果BMI(體重指數)在18至24之間,則體重增加7至10公斤較為理想」,這個數字比其他國家的指標還低。醫學期刊《生物醫學中心:妊娠和分娩(BMC Pregnancy and Childbirth)》2021年一篇研究更指出,日本1990年和2015年低出生體重兒比例分別為6.3%、9.4%,相較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比例5.7%和6.5%,可見25年內,日本低體重新生兒數量急劇上升,在OECD國家中增幅排名第五。至於影響胎兒出生體重低的原因,包括胎齡低、孕期吸煙、孕前產婦BMI指數低、孕期體重增加低、貧血,以及低社會經濟地位等。此外,日本的數據也強調超過30歲的高齡產婦的影響。身高愈高,壽命不一定愈長值得一提的是,國際許多科學家調查也指出,身高其實與健康息息相關,更有可能影響壽命長短。但是是否身高比較高才好?並沒有定論。據NCD-RisC統計,身高也反應了健康狀況,如青少年若營養不良或患有嚴重疾病,將影響身高發展,「身高較高的人一般壽命較長,患心臟病和中風的可能性較小,若產婦身高較高,分娩時嬰孩出現併發症的可能性也較小。」有趣的是,NCD-RisC的報告也提到,從多個論文的統計數據來看,高個子的人可能擁有更佳的學業成績、收入與社經地位。然而另一方面,美國的保健媒體《健康線上(Healthline)》則報導,綜合義大利士兵死亡率、全球籃球員壽命,以及與體型、壽命長短相關的FOX03基因,得出體型較矮小的人,可能有更長的壽命。原因在於,與高個相比,矮小體型所需攝取的基礎熱量也較低。在細胞總數較低的情況下,自由基和致癌物對細胞的暴露和影響較小,且體型較大的人,隨著年齡增長,細胞與組織修復也會更加費力。目前看來,身高與壽命的相關討論,仍需要更嚴謹的數據,以及更廣泛全面的研究,才得以下定論。明明吃得飽卻過瘦,是文化問題至於營養攝取,過往總與身高議題密不可分,不過當高度經濟發展、注重身材、在全球長壽國家榜單中名列前茅的日本,居然也面臨了成年人身高萎縮的窘境,值得深思。其實台灣近年也盛行減重,女性瘦才是美,是否過度倡導需重新思量。這也反映了在繁華富裕的人類文明背後,新的社會問題悄悄萌生。【延伸閱讀】》關心老化與失能的距離!線上評估工具+6項指標確認有無身心功能衰退徵兆(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3-01-09 醫療.消化系統
每天都要排便是錯誤觀念?專家盤點導致便秘9大原因
天氣寒冷,你是否使出吃奶的力氣仍然擠不出便便?據《CNN》報導,連續3天以上沒有排便即為便秘,原因包括纖維不足、吃太多糖、罹患巴金森氏症、大腸激躁症等,甚至「堅持每天需要排便」的想法都是原因。1.缺乏纖維和水分你吃進什麼會影響它如何出來,這就是為什麼飲食不均為便秘主因。規律飲食最需要的兩大重點是水分和纖維。人每天需要25到30克纖維,但大多數人攝取不足。優質纖維來源於全穀物、水果和蔬菜。導致便秘的食物包括精製糖、動物脂肪和乳製品。同時,人每天還需要約1700-2200公克的水分。2.堅持每天都要排便錯誤觀念也是造成便秘的主因之一,醫生稱之為「假性便秘」。由於擔心沒有每天排便,造成民眾依賴瀉藥和灌腸劑,若產生依賴性,一旦沒使用瀉藥就會排便困難。其實,一兩天不排便並沒有害處3.改變日常習慣改變日常習慣是便秘的主因之一,例如改變進食、運動變少、長途搭乘飛機坐著、「認馬桶」不喜歡在外面上廁所,這些都是旅行時經常「大不出來」的原因。4.兒童常忽視便意忽視便意是便秘的一個重要原因,兒童尤其如此。當腸子告訴你「有感覺了」,就去解放吧。5.懷孕大約一半的孕婦有便秘症狀,隨著胎兒長大會對消化道施加壓力、懷孕和補充鐵質引起的荷爾蒙變化也有影響。最好的治療方式是攝取大量纖維、水分和活動。同時應避免瀉藥,恐刺激子宮收縮。孕期若想補充任何膳食纖維補充品,請務必先諮詢醫生。6.老年人活動不足、服用處方藥老年人便秘的原因諸多,包括活動量少、食慾不振而依賴加工食品或易於準備的食物、服用的處方藥中有許多會導致便秘。如果便祕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建議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檢查目前服用的藥物。另外,老年人為了避免夜間跑廁所而減少飲水,也會造成便祕。因此,老年人需要攝取足夠的水分、纖維和活動量。7.大腸激躁症大腸激躁症(IBS)會引起腹痛、腹瀉與便祕。如果每月出現至少3次上述症狀,且持續至少3個月,建議就醫檢查是否罹患大腸激躁症,並與醫生討論應避免攝取的食物,以及如何改善生活方式。8.服用特定藥物如果你經常行動不便,請醫生檢查你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包括成藥、處方藥、和補品等,都是便秘的常見原因。常見的成藥如胃藥、補鐵劑等;會引起便秘的處方藥包括某些治療疼痛、憂鬱症、巴金森氏症、心臟病和高血壓的藥物。9.其他病因導致便秘便秘可能是更嚴重問題的警訊,包括神經系統疾病,如巴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還有生長或其他使結腸變窄的情況也可能是原因。因此,如果服用瀉藥超過3週,或每週排便次數經常少於3次,建議盡速就醫請醫生檢查是否有健康問題。原文出處:https://healthguides.cnn.com/relieving-chronic-constipation/9-causes-of-constipation?did=t1_rss7【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344】
-
2023-01-07 寵物.寵物故事
誰說貓「薄情」?科學證實,貓比狗更能療癒人類
最新科學研究發現,貓與主人有著超乎預期的深厚連結,甚至可以協助高敏感的族群穩定情緒、降低焦慮。在人類認知中,相較於貓,狗才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但這樣的認知,隨著養貓的人愈來愈多,各種關於貓咪的科學研究,也正逐漸顛覆傳統對貓「薄情」的看法。多數貓奴都曾有過,呼喚自己親愛的寵物卻被冷漠忽視的經驗。不過,貓奴們也不需灰心,因為科學家找到可以跟貓咪好好溝通的語言了。刊登在《動物認知(Animal Cognition)》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相較於人與人平時互動的音高,若使用類似逗弄嬰孩的高音頻說話方式,你的愛貓會有更多反應。不過貓咪的傲嬌也是眾所周知,所以這些反應多數皆十分細微,包括轉動耳朵、僵住原本在進行的動作,或少數大剌剌的給予飼主回饋。有趣的是,研究團隊還發現,這種嬰孩對話方式只限於貓咪認定的飼主,才有奇效。「貓咪們正密切關注他們的照顧者,不僅注意他們說什麼,而且還注意他們怎麼說」,統一學院(Unity College)動物健康和行為學助理教授維塔里(Kristyn Vitale)分析。不過,貓咪聽是會聽,有沒有要理會又是另一回事了。人類是新媽?貓對照護者有超乎想像的依戀有關「寶寶語」的研究,正好提供了維塔里更多動物行為實例,他也提出了驚人的發現,貓與人類照顧者的互動,即是小貓與母貓連結的複製,「原本與母親互動的依戀行為,現在可能被修正為與新的看護者,人類的互動。」更感人的是,維塔里認為在選擇獎賞時,比起食物與玩具,「貓其實跟傾向與人類互動,」這點恰巧與狗大為不同。由此可見,過去常被誤會「薄情」的貓,其實對於認定的照顧者有著超乎想像的依戀感情。串流平台Netflix一部紀錄片《喵星人的奇思妙想》,整理了近年科學家對於貓的研究,其中,研究者發現貓的「呼嚕聲」頻率,近似人類嬰兒哭聲,能夠快速吸引人類注意,激起人類天生的保護慾。據《BBC》報導,這些呼嚕聲其實藏著大學問,貓發出呼嚕聲的原因不僅是因為開心、滿足,也具有溝通性質,過往母貓可透過呼嚕聲定位幼貓,幼貓則可以藉此提醒母貓餵食時間。目前研究發現貓有兩種呼嚕聲,一種低頻、單一,另一種則同時混雜著低頻與高頻且類似嬰兒哭聲的聲音,這種呼嚕聲多會在貓感到「飢餓」時使用,用以呼喚貓奴們伺候餵食,如此行為也反應了飼主與母貓角色的重疊性。貓的肢體語言及觸感,更能有效舒緩高敏感族的壓力隨著人們對貓的喜愛程度提高,與貓相關的研究增加,過往由犬隻雄據一方的動物舒壓療法,可能也將逐漸被貓取代。《今日醫學新聞》(Medical News Today)報導,一項有關情感支持動物(Emotional Support Animals)的研究指出,狗與貓都能夠協助參與者大幅降低焦慮,不過,與狗相比,與貓相處的參與者的紓壓程度更高。華盛頓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分析,高敏感族群對於動作、情緒的接收與反應幅度,都遠超其他人,也因此對於貓的細微行動,都能夠更容易的覺察,進而獲得陪伴感,並改善心情、釋放壓力。「對於情緒化程度高、高敏感的族群來說,這種支持可能特別有影響。貓咪身體的溫暖、呼嚕聲的振動、貓毛的質地,都是一種感官輸入,」可以撫慰受陪伴者。托雷多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ledo)社會正義學院、長期研究情感支持動物的格拉赫(Janet Hoy-Gerlach)博士解釋。療癒紓壓好友,人貓關係比你想得更深厚過往受限於貓容易對實驗環境感到不安,對於貓的研究可說是少之又少。不過隨著全球愛貓人士逐年增加,相關研究也相應而生,也似乎終於可以一窺喵星人眼中的神秘世界。如此看來,貓可以不只是會後空翻的外星生物,或是可以塞進任何容器的液體,也可以是人類的療癒舒壓好友。對全天下飼主來說,儘管貓咪的行動仍然充滿著未知,但至少可以確定,人貓關係比你我所想像的更加深厚,而貓奴仍會死心塌地愛著他們的呼嚕毛孩。【延伸閱讀】》親人過世、痛失摯愛時心臟病風險竄升近30倍!我們該如何走出悲傷深淵?(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
-
2023-01-07 養生.聰明飲食
紅豆如何煮的軟綿?營養師揭「1關鍵物」最後加
最近天氣冷翻天,這時來碗熱呼呼紅豆湯,相當滿足。常會聽到媽媽等長輩傳授紅豆湯要美味,重要步驟就是糖要最後加,可是為什麼不能先加糖呢?有民眾不小心在一開始先放了糖,結果紅豆總是「頂扣扣」,對此營養師來解答。紅豆及綠豆澱粉含量高 煮軟再加「糖」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表示,紅豆及綠豆等食材雖是豆類,但因為其澱粉含量高,被歸在澱粉食物。烹煮澱粉食材後會有澎潤現象,是因為澱粉加熱產生糊化作用,而添加的糖會與澱粉相互搶奪水份,而抑制澱粉的糊化,也就是會造成紅豆或是綠豆煮不開的原因之一。所以,在烹調這類含澱粉高的食材時,一定要確認全部煮到軟化時再添加糖。混和紫米一起煮 增加花青素與膳食纖維黃淑敏營養師指出,煮紅豆湯時,可以混和紫米一起烹煮,達到補充各種營養素及膳食纖維,既可養顏美容又可抗氧化抵抗自由基的生成,是一道適合平常食用的養生餐點。黃淑敏營養師說明,紫米又稱為紫糯米,外層有紫黑色的皮。這顏色正是來自於花青素。花青素是一種天然的植化素,目前的一些研究都顯示其具有抗氧化、抗發炎及抑制腫瘤的形成等功能。而紫米的膳食纖維含量比精白米高,膳食纖維可增加飽足感,促進腸道蠕動,幫助預防便祕。高升糖值食物應適量攝取 避免影響血糖、腸胃不過,黃淑敏營養師提醒,紅豆屬於澱粉類,而紫米所含的是支鏈澱粉,跟一般的糯米一樣吃多容易有消化不良的問題,並且是屬於高升糖值的食物,需要控制血糖的及腸胃功能不好的民眾最好適當攝取,以每日該攝取的醣量計算,以避免影響血糖及腸胃功能。【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357】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3-01-05 醫療.精神.身心
「13個題目」自測是否有失眠問題 中2項就該就醫
失眠的成因有許多種,不管是身體不適造成又或者環境、精神因素等,新國民醫院神經科劉瑋秦醫師都建議民眾可以先養成書寫睡眠日誌的習慣,並將一至兩週睡眠期間所出現的不尋常行為,如夢魘、夜驚、夢遊、磨牙或恐慌等紀錄下來。詳細睡眠日誌 找出失眠原因詳細的睡眠日誌是找出失眠最好方法,以及治療選擇的最佳依據。倘若需要較為客觀的臨床指標就會使用睡眠生理檢查法,排除特殊的睡眠疾病,協助瞭解個人的睡眠生理動態並提供具體的數據進行判斷。13項評估 了解睡眠狀態如果民眾沒有辦法執行上述之建議,北醫新國民提供民眾自我評估的方法,並根據過去4星期的睡眠狀況評估有下列症狀。若在下述問題的答案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答案是常常如此的話,建議和醫師討論睡眠狀況與治療方式。1.有入睡困難的情形。2.需要超過一個小時以上才能睡著。3.夜間會醒來三次以上。4.夜間醒來,要30分鐘以上才能入睡。5.早上會太早醒來。6.擔心不能睡好。7.會喝酒幫助入睡。8.躺床時,腿部會有不安寧或是抽動的感覺。9.早上會起不來。10.醒來時仍然感覺疲倦。11.睡眠無法讓我感到精神飽滿甦醒。12.雖然躺床的時間夠長,卻未得到足夠的睡眠。13.睡眠讓我在白天覺得疲乏。除了藥物治療 日常這樣培養睡眠原則有些民眾會使用安眠藥物進行治療,但是北醫新國民仍建議,除了藥物治療之外,更需配合睡眠衛生原則或非藥物治療,保持最低的有效劑量以及不影響白天功能為主。北醫新國民提醒,日常就要培養良好睡眠衛生習慣,養成規律的睡眠作息,固定每天就寢及起床的時間。然後睡前避免看藍光如手機、電腦螢幕,以及抽菸、吃得太飽或喝太多飲料之外,更應避免在睡前四小時內劇烈運動。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309】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2-30 養生.人生智慧
演藝圈隱形富婆楊繡惠 不捨媽爬4層樓回家,出道30多年買4間房都為家人
57歲女星楊繡惠以豪邁直爽個性獲得粉絲擁戴,但日前宣布不再接拍八點檔及外景節目,原因是自覺體力難負荷,希望未來能過得養生一點。事實上,57歲的她是演藝圈「隱形富婆」,名下3間房產價值上億元,也不缺養老金,而侍親至孝的她更透露想買下土地自蓋房子孝養父母,喊話建商快來找她談。 57歲女星楊繡惠以直爽個性、嗆辣發言獲得眾多粉絲喜愛,過去是螢幕常客的她,卻在日前宣布未來不再接演八點檔及外景節目,讓不少粉絲擔憂她怎麼了?事後楊繡惠透露,因為感覺自己「年紀到了」,不想再這麼累,像過去往返外縣市錄外景遊戲節目,常一天睡不到2小時;而若接拍八點檔,同樣得熬夜拍戲,57歲的她體力難以負荷,才決定對工作做出取捨。 楊繡惠的父親雖是喜劇泰斗阿西(楊坤灶),但過去家境並不好,多年來幾乎全年無休工作,也導致身體健康亮紅燈,8月才因胃痛深夜掛急診,發文嘆:「姐真的累了!」 楊繡惠也說,把送上門的錢往外推難免心痛,但媽媽告訴她,要注意年紀已經不小,健康的身體比財富更重要,況且她也不是沒有養老金。事實上,楊繡惠出道逾30年,已先後買了4間房,總價超過1億元,堪稱演藝圈的「隱形富婆」。 楊繡惠先前上節目時透露,自己不擅長理財,買房對她而言就是最好的投資,「就算房價跌,只要不賣就不賠。」她出道30多年買了4間房子,幾乎都是為了家人。 13年前,她因為不捨媽媽每次出門回家都要爬4層樓,於是決定買下有電梯的華廈新房來孝親,沒想到媽媽擔心兒子一家沒人照顧,不願搬到新家,她只好再買一間房子給哥哥居住。 除此之外,她先前以總價1500萬元,買下位於三重的36坪樓中樓舊屋,也是為了年邁爸媽所買。但老人家住不慣樓中樓,又搬回來跟女兒同住,最後楊繡惠翻倍以3000多萬元脫手,獲利近1倍。 楊繡惠認為,「買房就是最穩的投資」,儘管之前因為房貸沉重,只要有工作就接,每天身陷壓力中,睡都睡不好。不過近年她已還完房貸,目前名下3間房產加起來總價上億元,終於可以放鬆下來,不需要再像過去一般拼命接戲、接通告。 之前楊繡惠才在臉書透露爸爸阿西身體出狀況,且病況不佳,由於阿西有腳傷舊疾,一遇到變天就會發疼,楊繡惠只能跪著幫爸爸穿襪子、穿鞋,難過地說:「如果可以替你痛,我願意。」 侍親至孝的她為了不讓爸媽辛苦爬樓梯,打算買1樓且有庭院的房子,讓爸媽能安享晚年。 但三重房型偏小,多為30幾坪,所以想乾脆自行買地蓋房,喊話建商來找她談。她也提到有人建議可以將房子蓋在林口,但覺得林口太潮溼,並不適合爸媽長輩居住,並強調不能離三重太遠,應該是不希望讓爸媽離開熟悉的生活圈。●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沒有李國鼎,就沒有半導體、台積電!中年後都該有的3個領導特質,將才的養成,是國家大事 .進入50後「冬季癢」年年報到?皮膚科醫師教3方法輕鬆緩解:每天「這時間」保養最好.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
-
2022-12-29 養生.運動健身
網紅硬舉百公斤漏尿…女性不適合重訓嗎?復健科醫師這樣說
適度的重量訓練有許多好處,除了幫助各種族群建立更強的激勵、保護關節,還能提升生活品質;然而高強度的負重競技卻有可能導致骨盆底肌收縮不協調等問題,甚至漏尿。日前就有女性網紅硬舉100公斤時當場漏尿,引發網路上一片論戰,便有人指出,「一定是提重物讓子宮下垂!」然而真是如此嗎?三分之一高強度女性運動員 可能都失禁過事實上,這種情況在高度競技的女性運動員並不少見,舉凡體操、球類、長距離耐力運動都很常見,甚至可能有高達三分之一以上的女性運動員有症狀。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林杏青醫師分享,一份涵蓋180名女性和204名男性挪威舉重運動員的研究調查顯示:女性舉重運動員中50%曾有尿失禁,80%有肛門失禁,23%有盆腔器官脫垂;相對的男性中只有9%的人報告在比賽期間尿失禁,63%的人報告肛門失禁。平均而言,女性運動員發生漏尿等骨盆底肌失能的比例比一般人更高,著名運動科學組織美國國家運動醫學學院歸納以下幾大原因,可能與女性運動員骨盆底肌問題有關:賀爾蒙失調 運動訓練恢復不足(導致神經肌肉疲勞及醣原耗盡、蛋白質合成減少) 維生素D不足 肌肉收縮不協調 肌肉群不均勻 骨盆底肌疲勞容易漏尿林杏青醫師說明,雖然運動員的四肢大肌肉整體而言比一般人更為強壯,但是運動導致排尿排便相關的肌肉群不均勻、肥大增厚、運動產生腹內壓增加、負責穩定膀胱和肛門開口的骨盆底肌群反而疲勞,導致排便排尿功能問題。如果過度訓練、缺乏足夠營養及休息導致骨盆底肌疲勞無法恢復,可能加劇問題。研究顯示,女性運動員骨盆底肌失能產生漏尿等問題,與過度訓練導致的「運動能量相對不足」相關。女性運動員如果有骨盆底肌相關問題,林杏青醫師指出,針對骨盆底肌群做適度的訓練有助於改善症狀,此類運動對於骨盆相關手術術後、產後或是高齡導致骨盆底肌群功能不佳容易漏尿都有幫助。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JSM)發表針對女性運動員的篩檢量表女性運動員若有一項症狀或是雖然無症狀但在「臨床特徵/運動相關特徵」中有大於等於14分,即應該給相關醫療專業人員檢查。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241】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2-28 醫療.骨科.復健
繞膝蓋、轉脖子對身體好? 醫:錯誤姿勢更糟糕,一些常見動作不要這樣做!
冬天冷了,民眾身體痠痛情況更加明顯,一位來復健的阿伯回診時問到:我最近都照電視廣告上教的做運動,還會跟鄰居一起去公園做操,怎麼越動身體更痠痛呢?「那你平常做的運動是那些呢?要不要分享一下?」「最近覺得手腕緊緊的,鄰居說可以用兩手的手掌跟部互相敲一敲,只要每天三回,每回敲100下就好了。我最近就一直敲,結果手指頭開始變麻,到現在整個手掌都麻了!是不是血液循環不好啊?」聽到這裡,我只好搖頭了。手掌根部剛好是腕隧道的位置,正中神經經過此通道支配手掌的感覺與動作。重複的敲打導致腕隧道發炎腫脹,壓迫正中神經而引起手麻, 這就是所謂的「腕隧道症候群」。原來不是「只要有運動就是好的!」錯誤的姿勢更糟糕。身為復健科醫師,我們在診間太常看到這樣的個案。 在這裡與各位分享了「一些常見的請你不要這樣做!」●按摩敲打不當的部位:身體痠痛,許多人會藉由按壓或是拍打來放鬆肌肉,然而有些地方並不適合這樣做。像掌跟、內側手肘、膝蓋後方以及小腿外上方,這些部位都是神經分佈較淺的地方,反覆地拍打撞擊會造成神經受損而造成麻脹感,如果持續不但麻脹感會更嚴重,甚至有可能最後因嚴重神經損傷,造成肌肉無力以及肌肉萎縮。若你因這些不當動作,已經有任何神經性的損傷症狀,絕對要立即停止,並求助專業醫師。平常若手腕不適或痠痛,其實可以藉由等長的肌力訓練來幫助強化握力,同時增加肌腱強度,可以利用抓捏阻力訓練來代替敲擊的方式,可以藉由抓握毛巾或是握力器,握緊10秒鐘後放鬆,做3-5回合,可以增加握力及減少腕部不適感。●快速轉動脖子:公園裡常常看到很多長者很認真的轉脖子,左右各轉上百下,甚至是快速動作,認為這樣就可以減輕肩頸僵硬及避免退化。 甚至被認為是「養生操」!其實這種訓練的方式,常合併過度頸椎椎間軟骨及小面關節的壓迫,不但沒辦法減少疼痛,反而可能導致頸椎關節退化或症狀更嚴重。頸部的痠痛常與長時間駝背,造成胸前緊繃,上背肩胛肌肉被拉長而且無力有關,為了避免旋轉造成關節摩擦、椎間軟骨壓迫更多,可以將頸部活動分成「前後左右」四個方向,溫和執行:1.將手放於耳後、頸後延長,輕輕將頭低下( 想像彩虹的拋物線),使下巴往胸口靠近,若脖子後側有緊脹感即停在該位置2.將手放在下巴並上推,直到下巴感到緊脹感。3.將手越過頭並至於對側耳朵上方,將同側耳朵拉向肩膀,直到脖子感到緊脹感即停止。這三個動作都停留約30秒,重覆4-6次,可以幫助放鬆頸部肌肉並減少痠痛感。●雙手壓膝繞膝蓋:這樣的動作在所謂的保健運動中並不少見! 所謂「膝關節活動」但它根本是由臀部及腳踝來完成的。其實膝蓋關節本身只負責「彎曲」及「伸直」,若將這個動作作為保健運動的一環,可能只浪費了許多時間而得不到效益, 甚至因為不當的扭力造成膝關節韌帶扭傷、半月軟骨損傷。應該藉由大腿以及臀部筋膜伸展替代轉膝蓋,來幫助舒緩膝蓋不適。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族群,增加大腿肌力可以降低膝蓋關節的壓力並減緩退化及疼痛,靠牆蹲可以當作初期安全又有效的運動來達到強化肌力的目標。背對牆大約一步的距離,雙手向後扶著牆後將背部、頭部及骨盆靠在牆上慢慢向下坐。可以從1/4蹲開始,一直到膝蓋彎曲至90度為止,每次停留20-30秒,反覆3-5個回合。弓箭步蹲除了增加腿部肌力外,可以同時訓練平衡以及下肢的穩定性。於站立姿勢時一隻腳向後踏,保持上半身直立並緩慢向下蹲,前腳彎到接近90度時即完成動作並交換腳,可以利用雙手扶著桌子來降低難度。●彈震式肌肉伸展:對於運動不熟悉的人在伸展時常常會做一些反覆的、彈震式伸展,不斷反覆拉動肌肉,這種方式常會觸發肌肉保護性的生理反射,反而容易造成拉傷,如要降低肌肉痠痛與緊脹感,良好的靜態伸展才能達到目標。靜態伸展方式為緩慢且持續的拉長肌肉,直到出現緊緊的感覺並維持該位置30秒、重複4次的效果最佳,每一次伸展應該都可以比上一次來的多一些,建議每天或每兩天做一次全身的伸展。動態伸展也是目前建議的方式,可以同時上下半身、多組肌群一起伸展( 如弓箭步,骨盆朝前,雙手貼合在前,手肘打直往天空拉伸,再緩緩放下),但還是要避免彈震式的肌肉延展。而以痛治痛也是民眾常會利用的手段,一些拍打敲擊或是大力的關節活動都會造成疼痛,同時降低原本的痠脹不適感,這方式就像被蚊子叮到的時候可以利用拍打來減少癢的感覺一樣。我們的大腦會因為一個更強烈的感覺而抑制了原本的不舒服,然而問題本身還是存在。復健科醫師常常告訴病人「錯誤的運動不但無法健身,反而傷身!」原來我們在網路上、公園裡經常看到的某些動作,是有其危險性、或是徒勞無功的!只要痠痛不適感持續存在或是更劇烈,還是要尋求專業復健科醫師協助,解決根本問題。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原文網址:繞繞膝蓋,轉轉脖子?!復健科醫師請你不要這樣做!)
-
2022-12-28 焦點.元氣新聞
勞保紓困每人10萬、電動機車、節能家電再延續…2022到2023你不能錯過的津貼補助
2022年上半年仍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在生計上也受到或多或少的影響。為減輕勞工負擔,勞動部勞工保險局推出「勞工保險被保險人紓困貸款」,昨(26)日開放申請,每人最高可貸10萬元。除此之外,電動機車補助確定再推4年,2023年育兒津貼及托育補助也將再擴大補助。《元氣網》整理今年底至明年,攸關大眾荷包的大小事,希望每個辛苦打拼的人們都能省錢發紅包。勞工保險被保險人紓困貸款申請資格被保險人同時符合下列各款條件者,得申請本貸款。〉生活困難需要紓困。〉參加勞工保險年資滿15年(計算至111年1月14日止)。〉無欠繳勞工保險費及滯納金。〉未曾借貸勞保紓困貸款,或曾借貸已繳清貸款本金及利息。申請限制〉已請領老年給付、終身無工作能力之失能給付或向其所屬機關請領勞工保險補償金者,不得申請。〉申辦本項貸款無需繳交任何費用;每人限申請1次,重複申請者不予受理。每人最高可貸10萬元。申請期間110年12月26日(星期一)至111年1月7日(星期六)止。申請方式1.網路受理:111/12/26 09:00-112/1/7 23:59 。符合土地銀行所定之網路簽約及對保資格者,可線上申辦。》線上申辦網址2.郵遞受理:111/12/26-112/1/7 (郵戳為憑)。以掛號郵寄至土地銀行所屬分行或其委託之金融機構(地址請至該行網站查詢),俟核定通過後再檢齊第五項應檢附文件,親自到原申請之分行或金融機構辦理簽約對保及撥款手續。3.臨櫃受理:111/12/26-112/1/7 (營業日09:00-17:00)。備齊文件後,親自向土地銀行所屬分行或其委託之金融機構提出申請。【詳細申請資訊】》112年勞保紓困貸款承辦土地銀行電動機車補助再推4年經濟部宣布,電動機車補助確定再推4年,維持每輛最高7,000元。另,考量便利民眾維修保養及儲備傳統機車行轉型能量,推動補助機車行升級所需維修保養工具及試乘車。【詳細補助資訊】》申請淘汰老舊機車並換購二輪車補助相關資訊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1.節能電器推出減徵2000元補助,活動延長至2023年6月14日。2.另為加速汰換老舊耗能家電,經濟部推動「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2023年1月1日正式啟動,共計輔助64萬台,只要家庭住戶汰舊換新、購買1級能源效率的冷暖空調或電冰箱,每台補助3,000元。發票日期:112/01/01~112/12/31申請期間:112/02/01~113/01/15【1級能源效率產品查詢】》補助產品查詢【詳細補助資訊】》112年住宅家電汰舊換新節能補助台電節電獎勵持續台電節電獎勵自2018年改為登錄制,民眾只要主動登錄後才可以獲得節電獎勵資格。凡是比去年同期節省一度電,每度可享0.6元回饋金,另外還有84元的基本獎勵額度,等於完成登錄並且節電就可享有每期至少84元的優惠。台電節電獎勵網站目前已公告持續獎勵,只要112年12月13日前(含)報名登錄成功者,自登錄日起之各期電費之節電量可獲得獎勵金。【詳細補助資訊】》台電節電獎勵活動登錄2023育兒津貼/托育擴大補助不排富為落實「0-6歲國家一起養」,行政院自2022年8月起,育兒津貼已達成加倍發放目標,每月發放5,000元;0-2歲托育補助,依家庭經濟條件,送托公共化托育機構每月補助5,500元至9,500元,送托準公共托育服務者,每月補助8,500元至1萬2,500元,減輕家長育兒經濟負擔。自2023年1月起,未滿2歲育兒津貼及托育補助將取消排富規定,5至未滿6歲幼兒就學補助,也將擴及沒有就學的幼兒。【詳細補助資訊】》0-6歲國家一起養
-
2022-12-27 醫療.泌尿腎臟
出現5症狀恐是末期!9成患者不知自己罹患慢性腎臟病
根據統計,台灣每8名成人中就有1人可能發生慢性腎臟病,然而高達96.5%的患者未認知到自身腎臟出問題。台灣腎臟醫學會提醒,腎病四大高風險族群包含「三高者」、「肥胖者」、「吸菸者」及「長期服用止痛藥者」,若出現「泡水高貧倦」五大症狀恐已是末期,及早發現才能延長腎臟壽命,共創「腎事太平」。「腰子」亮紅燈 醫病逆轉腎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黃尚志表示,全台慢性腎臟病患者約254萬人,每8名成人中就有1人可能發生慢性腎臟病,其中三高族群占比過半。四大腎病高風險族群包含「三高者」、「肥胖者」、「吸菸者」及「長期服用止痛藥者」,風險不可輕忽,民眾要更積極關心自己的腰子,及早挽救腎功能。然而,研究顯示96.5%患者不知自身腎臟出問題。他呼籲,台灣腎病防治之佈局,及早篩檢與積極介入極為重要,民眾可透過網站地圖找到鄰近「早期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與「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容易就近接受完善的照護。2027年腎病將攀升至300萬人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由於人口日趨高齡化,衍生出慢性腎病的負擔。根據Inside CKD研究顯示,2027年台灣腎病人口將預估攀升至近300萬;從2021年腎病年報中也可看出,高齡透析發生率逐年上升。若不積極防治,進展至末期恐面臨洗腎、引起諸多併發症、增加醫療支出。吳麥斯提醒民眾,國健署2022年推行「醫療院所預防慢性腎臟病健康促進與識能提升計畫」,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方案,民眾可透過健檢抽血與驗尿「二項檢測」,追蹤「腎絲球過濾率」與「蛋白尿」二項數值了解腎臟健康。 腎臟紅綠燈風險圖。(台灣腎臟醫學會提供)5症狀恐末期 「腰子」亮紅燈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宏麟說明,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出現「泡水高貧倦」五大症狀,也就是「泡」沫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怠,可能已進展至腎病末期,恐錯失早期介入保護腎臟功能的黃金時機。特別提醒四大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一、三高者:由於高血糖、血壓、血脂會加重腎臟負擔,三高患者罹患慢性腎病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近4倍,因此除了積極控制三高,更要定期追蹤腎功能。二、吸菸者:吸菸會破壞腎臟結構,甚至引發蛋白尿,也就是俗稱的泡泡尿。而蛋白尿在初期難以用肉眼觀察,需要透過尿液檢查才能進一步分析。三、長期服用止痛藥者:慢性疼痛患者若長期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可能會造成腎臟的傷害,甚至引發急性腎損傷,因此更需要定期追蹤腎功能。四、肥胖者:正常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介於18.5至24之間。若BMI≧24屬於過重,BMI≧27則是肥胖症,全台有1千萬人屬於過重及肥胖族群。過重或肥胖會加劇腎臟的代謝負擔。因此,除了積極控制體重,更要定期追蹤腎功能。【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286】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2-26 養生.聰明飲食
芭樂維生素C超豐富,但清洗時多這動作可能讓它流失!
到底吃芭樂籽是會促進排便,還是容易便祕呢?為什麼長輩總說「芭辣籽無某呷?」高敏敏營養師表示,其實從營養學角度來看,芭樂籽本身不會引起便祕,通常民眾容易便祕可能是因為攝取了膳食纖維,但卻缺乏足夠的水分或油脂,多喝水、補充適量油脂類食物可能就順暢了。不過,即使芭樂籽不會造成便祕發生,但還是建議3種人吃芭樂籽時要多注意攝取量!1.不習慣高纖飲食者(有些人腸胃會不舒服,要以循序漸進方式攝取)。2.腸胃消化不佳者(例如小小孩或正值腸胃炎不適)。3.剛動腸胃手術者,要特別注意吃芭樂時應先把籽挖掉,甚至先不吃。不只維生素C、纖維含量豐富!芭樂還有6大營養好處芭樂營養真的超豐富,小小一顆就含有滿滿營養,又有水果界的維生素C之王的美名。維他命C又稱抗壞血酸是人體每日不可或缺的水溶性維生素之一,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由食物中攝取,這時芭樂就是很好的選擇!另外,維生素C可以幫助縮短感冒病程、加快傷口癒合,提升免疫力。低GI芭樂屬於低GI的水果,是現代人的營養小夥伴。食用後血糖上升較平穩,建議糖尿病友適量享用。高纖維能提高飽足感、豐富的纖維還能抑制胃口,也能幫助腸胃順暢。大部分的紅心芭樂是土芭樂和珍珠芭樂嫁接改良的品種,維生素跟纖維含量也更豐富,還有養顏美容、幫助排便等作用。Pexels by Any Lane圖/大部分的紅心芭樂是土芭樂和珍珠芭樂嫁接改良的品種,維生素跟纖維含量也更豐富,還有養顏美容、幫助排便等作用。Pexels by Any Lane維生素B1維持神經正常,避免憂鬱、焦慮,幫助提升活力,也能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消除疲勞,並有助於控制體重。維生素B2幫助延緩老化、協助代謝鐵質,也能協助醣類、蛋白質、脂肪的氧化分解,對於皮膚、粘膜、毛髮健康很重要,能改善痘痘、破嘴等肌膚問題。維生素B3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細胞正常運作的能量,是啟動全身50多處不同代謝路徑所需「輔酶」的合成原料。骨骼健康: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鈣的吸收,避免硝酸銨、致癌物的形成,也能促進骨骼發育。礦物質鉀:預防心血管疾病、降血壓、消水腫。紅肉芭樂也是很不錯的芭樂選項。大部分的紅肉芭樂是土芭樂和珍珠芭樂嫁接改良的品種,維生素跟纖維含量也更豐富,還有養顏美容、幫助排便等作用。總結來說,芭樂不但可以幫助美白、製造膠原蛋白,還有滿滿抗壓營養。推薦現代壓力大、飲食不均衡的各位,可以每天吃點芭樂,補充容易流失的維生素C。想獲得芭樂完整營養好處?營養師提醒食用前注意3件事除此之外,也建議大家在吃芭樂時:1.不加鹽或梅粉,避免鈉和糖攝取過多,而且單吃就很美味又健康了!2.營養搭配要均衡。芭樂固然好吃,營養也超豐富,但還是一天一顆即可。另外也不要將芭樂取代蔬菜,畢竟芭樂和蔬菜所提供的營養是不一樣的。3.另外也提醒大家,在洗芭樂的時候要輕一點、不要削皮,因為維生素C在芭樂表皮也很豐富,過度搓洗甚至削皮,營養會流失喔。【延伸閱讀】》抗發炎、解腹瀉,調降血壓與血脂!一次認識芭樂多種營養好處(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取自「高敏敏營養師授權提供文章)
-
2022-12-25 醫療.百病漫談
天冷養生的秘訣就是不生病 醫師教你如何遠離2個常見冬季疾病
冬季溫度驟降,如又遇到寒流,習慣亞熱帶溫暖的民眾,往往會忽略及時保暖,因此,一旦受寒,健康就容易亮起紅燈!由於長者與嬰幼兒的身體不若青壯年來得強壯,一遇低溫,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及免疫力會無法跟上外在環境的改變,除了常見的風寒感冒外,銀髮族還需特別留意心臟病、腦中風等足以威脅生命的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在季節轉換前,一定要先做好預防保健與健康促進,以免提高罹病風險!上醫治未病,在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就須特別重視「預防醫學」的概念,不要等到疾病發生,才去想方設法去救治,而是在疾病發生之前,就該為身體建構良好的免疫安全網,並且留意可能發生的健康問題,才是真正的保健長壽之道!以下提出兩個常見的冬季疾病與預防方式:一、心腦血管疾病最常聽到的冬季健康殺手,正是「心肌梗塞」與「腦中風」,一般好發於中老年人,但近年因為飲食、體重管理、生活作息、工作壓力等因素,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出現這類疾病。冬季氣溫降低會讓血管收縮,導致血液循環不良、血壓升高,老年人的血管老化,血管彈性本較差,而青壯年族群平時飲食如果偏鹹與油膩又不忌口,體內血液時常會變得濃稠,缺乏適應氣溫變化與寒流侵襲的能力,也可能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風險。人體血液因高血脂、脫水、本身痼疾等因素而變得黏稠,當氣溫驟降,不僅血管收縮,血液也可能會像豬油一樣,血管壁容易粥狀硬化,血管斑塊也可能脫落到血管成為「血栓」,造成血管狹窄、甚至血管堵塞,引發腦中風、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靜脈栓塞等。要遠離心腦血管疾病,平時要控制飲食與體重,努力讓自己的身體質量指數(BMI)控制在18.5~23.9之間,定期做健康檢查,並配合醫師的建議從事合適的運動,若有任何保健需求,應至家庭醫學科向醫師諮詢,千萬不可輕信坊間誇大不實的產品廣告,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一定要有合格的醫師進行把關;也要經常留意氣象預報,在氣溫驟降時,特別注意保暖,並注意血壓變化,有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民眾,更該定期回診,讓醫師透過個別化醫療、精準醫療,降低可能的冬季疾病風險。二、呼吸系統疾病秋冬因為東北季風與中南部地形等數種複合因素,是臺灣空氣污染最為嚴重的時期,諸如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濃度經常達到全年高峰,民眾吸入有污染的氣體後,免疫系統又不給力,很易就會誘發過敏、氣喘、重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嚴重可能威脅生,不可輕忽!遠離呼吸系統疾病,要注意咽喉部的保養與身體保暖,每日飲用足量的溫水,出門配戴口罩,若經濟許可,可購買空氣清淨機使用,也有一定程度的幫助。請民眾要注意,當感覺呼吸道不太暢通時,請儘速尋找醫療協助,確認病因與疾病類型,並按照醫囑服用藥物,千萬不能至坊間恣意直接採買成藥服用,否則不僅延誤黃金治療期,更可能藥物使用不當肇致更大的傷害。遠離冬季疾病,除了擁有健康良好的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定期找醫師評估身體狀況,並按照醫師的指示規律用藥與追蹤,這是冬季養生的基本秘訣!(本文原文網址:天冷,如何遠離冬季疾病?)
-
2022-12-23 焦點.生死議題
母女相愛相殺20年,最後91歲老母離世「像插頭一拔就走」!陳淑麗體悟每天不留遺憾
常人總覺青春無限好,老了怎樣都不對勁,然而問到這一題,72歲的陳淑麗卻笑了。「我之前一直嫌棄自己,當模特兒時不夠年輕、不夠漂亮,演戲的時候又老了,覺得沒有一個是對的,別人都比較好…」那麼現在呢?她坦然笑道:「做義工以後,已經不是靠外在過日子!」從一顆星落入人間,久了便放下對外在的執著,她說有天回頭再看以前的舊照片,「唉呀~我以前算漂亮,幹嘛嫌棄自己呢?」即使已不再年輕,但歲月沉澱而來的成長,是超乎「漂亮」的擁有。 陳淑麗20歲從模特兒出道,34歲轉型拍戲,1986年即以中視《上錯天堂投錯胎》爆紅。當時人人勸該打鐵趁熱去作秀賺錢,她卻一頭栽進公益,與孫越長年擔任志工。 「前陣子張小燕才講,當年《綜藝100》問我要不要一起演短劇?我就懶…。」陳淑麗調侃自己:「有錢賺的工作嫌懶,反而沒錢的事情跑得很高興。」 做義工是陳淑麗的生活重心,更讓她熬過母親離世後的傷痛:「我覺得以前是一個人在做,現在是帶著天上家人的愛在做,他們把我留在人間,是讓我可以彰顯他們的愛。」 總對媽媽說「不」,當義工才懂「孝順」 出身澎湖的陳淑麗,家裡原先開報關行,父親為人寬厚,卻因幫人作保被倒債,一夕間家產化為烏有,「一夜之間,我家報關行變成早餐店,她沒一句抱怨。」 陳淑麗回憶,小時候最喜歡鄰居媽媽,對方總是穿著旗袍坐在牌桌上,「那是我(嚮往)當太太的形象。」但有了閱歷才體悟:「媽媽是真正的賢妻良母!如果是我遇到這種事(被倒債),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但她也不怕,我覺得她好厲害。」 只是夾在手足間,總覺媽媽重男輕女,從小抗命「媽媽在東,我一定在西。」尤其媽媽常誇哥哥孝順,她心裡總感不平,「從當模特兒都是我拿錢,他每月拿3千,妳就說他孝順?」 後來當了義工才懂反省,哥哥從來不對媽媽說「不」,反觀自己則一定先拒絕再去做,「我雖然『孝』,但是不『順』。」多年來她勞軍、探訪榮民,「怎麼我對別人這麼好,卻沒跟媽媽講過愛?」 某日她特意打電話給媽媽,三番兩次想說出那句「我愛妳」,卻怎麼都講不出來,只好掛了1通再打1通。到了第4通終於吐露:「媽媽謝謝妳,我愛妳,我以前也不是故意愛頂嘴…」電話那頭的母親簡直嚇壞了,停頓3秒後急問:「啊是發生什麼事情?咱可以講出來、可以參詳的…。」 母女相愛相殺20年,和平相處是修練 母親晚年與她同住,卻是相愛相殺20年,陳淑麗只能長嘆:「真是相愛容易相處難。」她解釋,老人家脾氣陰晴不定,常一覺醒來就生悶氣,「我媽不講話不理我,就是最大的懲罰。」有時作女兒的按耐不住頂撞,「就該我生氣了!」 「其實我媽是我很好的老師,她這樣考驗我,就知道你沒過關。」與親愛的人置氣,氣的不是對方,而是自己,「你以為自己過關了(脾氣改了),結果她3天一小考,5天一大考,小考過關,大考就沒過。」 有一回,她在捷運站看到一個小孩討媽媽抱,偏偏對方滿手東西,陳淑麗便走過去幫忙,「那畫面一直在我腦海裡。」當晚母親入睡前,她學起孩子討抱,「就一個扶助行器的身影,很僵硬地擁抱」,從此成了母女倆的晚安儀式,每晚睡前都要抱一下。 過去總用「罵」來示愛的母親,於是也變得柔軟。母親一向氣惱陳淑麗為公益不顧生計,有次她出門前特意說:「我作義工,功德都給妳。」只見母親面無表情撂下一句「I love my daughter」,讓她又驚又喜。 母親故去8年,她回想此事仍哽咽:「這是我做義工最大的收穫,媽媽晚年是沒有遺憾的,(因為)台灣人很難說出我愛你…。」她吸了吸鼻子說:「我回頭去想,從小只有被罵的份,而且媽媽都說『會罵才有救』,所以不被罵也很害怕。」 長久兵戎相見的母女,終在人生告別前和解,母親更慎重交代兄嫂要照顧好妹妹,向媳婦透露:「這個女兒很孝順…。」 母親「插頭一拔」就離世,體悟每天不留遺憾 老母以91歲高齡辭世,過世前沒有臥床、也無徵兆,只是起身喊了一聲便斷氣。陳淑麗形容母親像「插頭一拔」就走了,儘管難捨,卻也啟發她把每天當最後一天過。 「我覺得沒有人可以帶走什麼,所以也不用帶走遺憾;讓每一天不要有遺憾,這比較重要。」今天想做什麼事、想問候誰?她便趕快做、立刻連絡,今天沒做就放下。「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也不要推託,不囉唆的!」 年齡來到古稀,人生再無此刻像這般篤定,她作義工、教瑜珈、常跟朋友相聚,把一個人的生活過得圓滿從容。她也去看過銀髮村,發現養生宅多辦離群索居,不適合喜歡趴趴走的她,所以選擇在家「以房養老」。 而練了多年的瑜珈,她學而優則教,最高紀錄是一天開6堂課,儼然成為名師。但陳淑麗笑言沒打算退休,也不想被教課綁死,「我喜歡留一點時間,可以和朋友彈性相聚,雖然少賺一點錢,但我就是懶。」 怕老、怕病、怕一個人、怕錢不夠用…分沓而至的愁絮,她輕輕拍去,只說了句:「不管你幾歲,有人天生會煩惱,你現在煩惱這個,你能怎樣?所以要問:你為何煩惱?你在煩惱什麼?」 「我沒有什麼(煩惱)好排解」,因為面對只有自己的老後,就是努力把自己照顧好,「那後面(要怎樣)也要看自己的命啊!」她呵呵地笑了。●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我不是那個意思...溝通到最後常常變吵架?切記「一件事」不要做,別讓情緒毀了談話 .進入50後「冬季癢」年年報到?皮膚科醫師教3方法輕鬆緩解:每天「這時間」保養最好.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
-
2022-12-23 醫療.腦部.神經
讓大腦慢一點老!營養師揭「日常6關鍵」 提早開始做有助延緩失智
平均壽命延長,80歲以上的老人中,每5人即有1位失智患者,想擁有健康又長壽的晚年生活,延緩大腦的退化成為重要的健康議題。營養師提醒,日常可利用良好飲食及生活習慣來保養大腦,不僅能延緩失智症的到來,甚至避免罹患失智。 郭綜合醫院營養科組長郭家伶表示,隨著歲月的累積,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因過量的β-類澱粉蛋白沉澱,使腦神經細胞纖維化,此外,大腦的血管數量也逐漸減少,造成大腦供氧及供能短缺,使大腦細胞漸漸邁向瀰漫性萎縮的狀態。就會導致長輩出現記憶力、理解力及定向感的喪失,導致最後找不到回家的路。延緩失智6方法:提供大腦關鍵營養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只要提早以健康飲食及良好生活習慣,好好地保養,可以達到防範或延緩失智症效果。她提供以下6點「讓大腦慢老」的生活提案:1、使用天然的消炎食物,清除腦中β-類澱粉蛋白: .西洋芹、絲瓜、大白菜、小白菜、高麗菜、綠花椰菜等青菜,富含維生素E、具有清除過氧化物、抗氧化能力;而咖哩及薑黃所含的薑黃素,也可以保護神經細胞免於過氧化物的侵害。 .綠茶中的兒茶素、紅葡萄酒中的白藜蘆醇及水果酵素中的植化素萃取物,皆可降低海馬迴裡毒性β-類澱粉蛋白的沉積率。 .除了吃消炎食物外,良好的睡眠可以使腦脊髓液有更好的循環,並可以排出過量的β-類澱粉蛋白。 2、利用食物的氣味,喚起過去對味道的記憶:食物的氣味能刺激海馬迴的神經迴路,喚起過去對於味道的記憶,此外,持續學習及豐富的社交活動,也可以刺激新神經元的生成。 3、提供腦神經細胞充足的氧氣:養成每天簡單的體育鍛鍊,以增加氧合作用。以綠葉蔬菜、海藻類食物所含的葉綠素刺激血紅素的生成,增進紅血球的攜氧量。4、提供腦神經細胞足夠的能量:退化的大腦對葡萄萄的利用效能不佳,可改用適量的椰子油提供中鏈脂肪酸,做為補充大腦的能量來源。 5、提供腦神經細胞所需的營養素: .利用亞麻仁油、芥花油、核桃油、冷榨橄欖油、魚油等優良的油脂,改善神經細胞膜之間的連結,形成細胞膜良好的流動及訊息傳遞。 .適量的膽固醇食物,也是為維護細胞膜生成的關鍵成分。 6、提供原料製造腦神經細胞間的傳訊物質:雞蛋、黃豆、肉類、魚、牡蠣、牛奶、乳酪、啤酒酵母、花粉、小麥胚芽、燕麥、全穀物、堅果、黑巧克力等食材,可供應乙醯膽鹼、γ-胺基丁酸、血清素、多巴胺、腎上腺素等神經傳訊物質所需原料,例如:色胺酸、苯丙胺酸、酪胺酸、牛磺酸、腦磷脂等。除此之外,維生素B6、維生素B12,也是神經元正常運作所需的營養素。郭家伶表示,大腦是一個人最高的指揮中心,隨著生命歴經15~20年後,無聲無息地退化,不過,只要利用以上6方法積極調整飲食,並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相信一直活到老,腦袋仍可以保持靈光,延緩退化造成失智。【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361.html】
-
2022-12-21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過敏族必看!營養師分享飲食自救6原則,改掉這些習慣也有效
前陣子遇到一個皮膚科醫生,他說「最近天氣變化大,因為皮膚過敏、異位性皮膚炎就醫的民眾特別多,生意好到要吐…」就連小兒科醫師也有一樣的困擾,「有不少小朋友是因為過敏性鼻炎,鼻過敏哈啾、咳嗽不停來看診。」高敏敏營養師表示,雖說我們不能改變基因跟大環境,但飲食是輔助控制過敏的大根本,趕快一起看看日常飲食可以怎麼吃,幫助改善、減緩過敏發作頻率吧!過敏兒必知,營養師推薦6大飲食自救原則1.均衡攝取多樣食物不要老是只吃某幾種食物,以蛋白質來說:今天早上吃蛋、中午吃雞肉、晚上吃魚,隔天早上吃豆腐......至於蔬菜、澱粉等其他類別,也可以依照這樣輪替的原則。不要每天都是萬年不變,很容易造成營養素過度單一。2.多攝取抗發炎食材:例如ω-3脂肪酸減少油煎、油炸等高油脂食物,多攝取有抑制發炎效果的ω-3的脂肪酸。例如深海魚、核桃、亞麻仁籽、酪梨、植物油等。3.不熟的食物加熱後再吃某些會引起過敏的成分如蛋白質,加熱後會變性而減少致敏的危險,尤其第一次吃的食物,不妨先煮熟再食用。4.看清營養成分成分中是否含有會引起過敏的成分,例如對花生過敏的朋友,吃巧克力的時候就可以多注意其中有沒有花生。5.少吃人工添加物人工色素、人工添加物、反式脂肪......等,都容易引起發炎體質、誘發過敏。6.多吃各色新鮮蔬果攝取足夠維生素、植化素,減少發炎反應、減輕過敏症狀。總結來說,要確實做到抗過敏,最大的重點還是以天然食物為主,並持續吃1~3個月調整體質。疲勞、壓力讓免疫力變差易使過敏惡化,養成6習慣助改善而除了飲食之外,還能靠許多方式改善過敏。建議過敏人想控制過敏,更要學會調解壓力。畢竟疲勞跟壓力都會讓免疫力變差,讓過敏情形惡化。1.不熬夜、睡眠足好好的休息可以回復身體平衡、緩解過敏。2.多用空檔學習放鬆做好時間管理,提升效率,維持好生理時鐘。3.避免過度疲勞疲勞易使自律神經系統失調,會降低免疫力。4.運動減少壓力荷爾蒙每天運動,散步走路都好,減少壓力荷爾蒙分泌、有助分泌腎上腺素,緩解敏感症狀。5.練習靜心每次20分鐘靜心冥想能降低壓力、平靜情緒、減少發炎。6.正向積極態度面對過敏別因過敏而沮喪,多鼓勵好好生活飲食作息,尤其年幼孩子及年輕族群。7.注意環境整潔避免濕氣重、注意通風、勤換床單枕套,還有其常接觸的毯子、衣服更要洗乾淨,減少過敏原殘留量。飲食、生活、環境、心理,都很重要!尤其現在天氣不穩,過敏的狀況可能更嚴重、若是過敏者又更加難熬。所以趕緊試試從食物營養素攝取做改變 別再讓過敏情形困擾生活囉!【延伸閱讀】》肥胖、過敏,原來都是體內壞菌在作怪!8招恢復腸道好菌快學起來(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由高敏敏營養師授權提供,原文請點此)
-
2022-12-20 養生.聰明飲食
削山藥手癢怎麼辦?防接觸過敏、切口變黑,料理方法大公開
編按:吃起來口感黏滑的山藥,產期集中於9至12月,是秋冬當季食材。不僅富含膳食纖維、鉀離子等營養素,尤其特別含有「麩胺酸」及「薯皂苷」成分,具有顧胃、助消化等益處。可山藥雖然營養美味,但削山藥皮過程中,可能引起的皮膚紅癢、過敏症狀卻常令人困擾不已,農糧署日前就在臉書粉絲團「鮮享農YA - 農糧署」中分享預防、改善方法,不妨跟著試看看。想吃山藥,可是怕手癢該怎麼辦呢?有沒有削山藥皮而過敏的經驗?山藥去皮時,黏液中含草酸鈣針狀結晶體,刺激了人類的皮膚毛細孔,因此造成雙手發癢。試試看圖卡中的2個方法吧!方法一:戴手套/塑膠套,完全防止碰觸山藥黏液。方法二:邊沖水邊削皮。沖淡黏液,防止碰觸更多黏液。為什麼山藥削皮會變黑呢?山藥削皮後會產生褐化現象,主要是多酚氧化酵素的作用。當天料理時:削完的山藥立即放入鹽水中能避免氧化。太多吃不完還未料理,怎麼保存及防止切口變黑呢?步驟一:切口處浸泡米酒、醋或檸檬汁(擇一)。 步驟二:密封保存。長條狀未切塊:浸泡後切口吹乾,用白報紙包裹密封,放置於通風陰涼處。已切塊:浸泡後用保鮮膜/袋,隔絕空氣密封包裝,放置於冰箱冷藏保存。怎麼保存及防止山藥切口變黑呢?取自鮮享農YA 農糧署臉書圖/怎麼保存及防止山藥切口變黑呢?取自鮮享農YA 農糧署臉書如果不小心沾到黏液發癢了怎麼緩解呢?❶ 多沖水。❷ 冰袋冰敷。❸ 鹽水洗手。如過敏嚴重需就醫,依醫生指示塗抹藥物!如果不小心沾到黏液發癢了怎麼緩解呢?取自鮮享農YA 農糧署臉書圖/如果不小心沾到黏液發癢了怎麼緩解呢?取自鮮享農YA 農糧署臉書小編再教大家幾招料理小訣竅:❶ 泡醋水能去土味(1醋:10水)。❷ 生食縱切(條狀)-浸泡醋水,口感爽脆水潤。❸ 熱食橫切(圓片)-截斷纖維、增加甜度、口感更鬆綿。❹ 清洗乾淨後,鬚根可用爐火燒乾淨,能直接帶皮磨泥、煎或油炸。【延伸閱讀】》山藥顧胃、穩血糖、降三高!營養師:一類人可多吃一類人不行(本文獲《健康遠見》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取自農糧署臉書粉絲團「鮮享農YA - 農糧署)
-
2022-12-20 活動.精彩回顧
精彩回顧 /三層保障 六大重點 理財專家施光訓教你老後財務獨立
「一個人的海嘯」襲來,現在正值中壯年的你,未來該如何部署幸福老後?多位專家在「高齡友善PLUS 幸福台灣無限」」座談會中都指向「財務獨立自主」是因應獨居老後的重中之重。對於老,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回想,前陣子參加高中同學會的場景記憶猶新,想像路人若都是同學,那麼他就不覺得自己特別老,這代表老和不老是相對的概念。但情況若是相對的,就必須有健全的財務和完善的社會保障,才能享有高齡友善與幸福老後。施光訓表示,自己最理想的老後是「財務自由」,最大的資源可能是不動產。台灣長者多數繼承來自父母的房產,而現今的高房價對年齡較高的長者或許相對是有利的。可以利用第一層以房養老,輔以第二層信託等財務工具,再加上第三層保險規畫,共三層保障確保老後的財務獨立自主。老後財務規劃怎麼做?元氣網彙整施光訓的專家觀點,掌握六大重點逐步落實:一、50歲之後理財是求保障未來,適度的保險規劃有必要,最好找大型、安全的機構。「50歲之前理財是為了改善生活,50歲以後理財則是要保障未來」,施光訓說,隨年齡增長,勞動收入可能下降,必須創造被動式或保證性的收入,因此不容差錯。以個人來說,適度的保險規畫有其必要,民眾最重要的要找到穩健的理財管理者。雖然近期因全球利率上調,短期金融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很多保險公司面臨生存的危機,大環境也確實越來越辛苦,但保險、理財相關產業,大者恆大是國內外不變的趨勢。二、越年輕投保越有利,保險價格或保障內容也會相對較充沛。三、保險有順序。依序是意外險、癌症醫療險、壽險、長照險。過去民眾投保長照險的成本較高,現在保險公司有提供附加方式的長照險種,可以多做比較參考。四、安養信託可協助理財紀律。安養信託的問題是並非每個人手上都有很多現金去做信託。但安養信託也是一種確保理財紀律的管道,管理費約是千分之二到七,每個月管理費約500元左右,費用較低。五、莫過度盼望股息養老,或是基金養老,要審慎規畫。以股息養老來說,股票波動,影響心情,且有後續風險;基金養老則有附加費用率,如投資的是海外基金,有可能還沒賺到錢,就要付出相當費用在附加費用率上。六、以房養老需提防限制條件,年齡和屋齡是否在規定範圍內:以房養老比較有機會的仍是台北市的房子,平均可核貸額度約七、八百萬,換算下來每一年約30萬,是否足夠維持老後開銷,需要思考。另外,以房養老若申請人65歲以上,以承作年限30年為上限,申請人如95歲仍然健在,此時房子抵押給銀行,高齡者在無收入的狀況下,需面臨贖回房屋的經濟壓力,對申請人不利。施光訓笑著說,他給自己的幸福老後期許是追求「身心靈」,身心健康之外,靈是「靈活」,是從他父親身上得到的體會。他說,父親現在八十多歲,因是刑警退休,自覺體力過人,在他七十幾歲那年,隔壁遭小偷,父親還想幫忙抓捕小偷,最近父親也開始感嘆越來越不靈活,心情沮喪。可見靈活與身心是有牽動的,追求身心健康及靈活,也是他給大家幸福老後的建議。高齡友善PLUS 幸福台灣無限 線上直播●時間:2022年12月20日10:30●粉絲團:元氣網●活動網址:https://reurl.cc/oZXvb3
-
2022-12-16 養生.抗老養生
陳月卿助夫抗癌30年悟出健康真相:身體是最好的醫師 時時刻刻微養生
資深媒體人陳月卿穿著亮麗時髦,1953年出生的她,面容、儀態、聲音沒有老態、只有韻味;這與她長年養生、遵循健康飲食有關嗎?她說,熟齡之後要精神飽滿,身體的保健是基礎,心靈的保養才是妙不可言。 「我過去是電視主播,媒體工作就是爭分奪秒,大概從33歲開始,我就覺得我把自己的身體搞壞了。起床不是頭痛、就是腰痛,不到中午就累了,經常腸胃炎或是感冒,上班要準備很多藥,連出國也是帶著一包包的藥袋。我先生說,跟我求婚,真的是下了很大的決心!」 儘管每天病懨懨,但健檢報告都是綠字,要是沒有人生發生的那場「意外」,她也不會翻轉健康意識。 「我先生42歲第一次健康檢查就發現有肝癌,很幸運手術順利。在癌症的陰影下,我們先求存活兩年、再拼存活五年,我拼了命找各種資訊、上各種課程,要找出健康的真相!我是一個追根究底的人,不僅打破砂鍋問到底,也問砂鍋在哪裡?」 她用「神農氏嚐百草」的精神遍尋療法,調整了作息、飲食和睡眠,而收穫最多、影響最深遠的,竟然就是自己。 「我的身體回饋我很快,給身體適合的營養,心情愉快、作息正常,臉跟眼睛都會發出光。」陳月卿自此後,樂於分享健康養生,她相信「身體是最好的醫師」,「回歸自然飲食,吃真食物、好食物、全食物,根莖花果葉都要吃;我也重視泡澡和環境『除濕』,從一天的開始到結束,時時刻刻都在微養生。」 40後拼生孩子,身心「鬆」下來才如願 「為了讓老公有『強烈的求生意志』,40歲後的我,努力想生小孩卻不如願,因緣際會之下聽聖嚴法師講心經,從此讓我明白,『心』的重要性,每天靜坐練習,也是我養生的一大關鍵。」 陳月卿提到自己第一次禮佛時,身心像是重擊般的「心開意解」—「我自己是知識份子、無冕王,要我禮佛跪下來,又要禮敬眾生,當下覺得很困難,但在聖嚴法師的引導下,我突然淚如雨下,覺得自己為何如此傲慢?」 持續養生與靜坐,身心徹底的「鬆」下來,孩子就來了。41歲、43歲時接連迎來一女一子,她身體感受到更大的正面能量。養生不是刻苦鑽研,而是了解自己是否身心而一,滋「養」出自己真正的人「生」。 買東西要「減法」,養成健康習慣要用「加法」 「我以前覺得生命的密度很重要,現在覺得生命的長度也很重要,人生可以有效率又有健康。我的生活哲學是買好的東西、用很久,讓生活每一個物品都是精品、永續使用,什麼最貴?亂買最貴!不要以為擁有是資產,買了太多東西,反而可能是負債。」 身材窈窕的陳月卿,30年前的衣服都穿得下,她分享一個小訣竅,就是用「加法」鼓勵自己的健康習慣—今天有營養均衡,加分;今天有好好運動,再加分;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才有辦法越來越好。 運動方面也是逐步加強,從簡單的體適能運動開始,陸續才又有了瑜伽、國標舞等等,每天在鏡子前搭配衣著,培養美感和動腦,也了解自己的健康體態,把時間放在享受生活—「我現在比過去感覺更好。」 祝福讓你煩惱的人,用生命影響生命 「現在我不把行程排太滿,當你把不必要的捨棄掉,你的生命就會有很多『餘裕』,你才有辦法看清楚,什麼對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事。一念天堂、一念地獄,舒緩療癒的自己就像在天堂,急躁匆忙焦慮不安,就在身處地獄。現在的我們,喝茶也要品茶,把時間的主導權拿回來。」 陳月卿自己觀察,如果到60歲以後還不錯、越來越美麗的人,通常都是內在更加豐盈,從內而外散發出光芒。 「當我們心中有正念,收穫最多就是自己。」她說,祝福讓你煩惱的人,「心念」的改變,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活到我們這樣的年紀,我們可以為社會做最好的事,就是把自己做好,用我們的生命,去影響其他生命。」●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進入50後「冬季癢」年年報到?皮膚科醫師教3方法輕鬆緩解:每天「這時間」保養最好.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愛妻每週洗腎3次,他心疼照護到病倒!廝守40年別說拖累,「換做是我,妳也會照顧我啊!」
-
2022-12-16 醫療.婦產科
私密處暗沉=性經驗多?醫解析影響私密處顏色主因,3招保持白嫩
每個人都想要擁有美好的性生活,但很多女生會在意自己的私密處黑黑顏色不美觀,更擔心是否會因此影響伴侶的「性致」。不過婦產科醫師澄清,私密處顏色暗沉其實是正常現象,但也會因為不同時期而產生不同顏色變化。菁英診所美容醫暨婦產科醫師蕭詠嫻,近日在在YouTube頻道《蕭詠嫻醫師 — 女人的好朋友》影片中指出,女生最在意的婦科私密處問題,除了跟陰部有關之外,生理期、胸部也是讓許多人難以啟齒的問題。她針對以下很多女性不一定知道的「3大私密處QA」做出正確回應:Q1:為什麼私密處會「黑黑」的? A:私密處有顏色,是跟荷爾蒙濃度有關係。小時候私密處顏色較淡,到青春期、成年後越來越深,直到懷孕時顏色達到最深最暗沉,但生完小孩後就會稍微變淡;不過也是因為荷爾蒙消退的關係,更年期之後的顏色又會慢慢再變淺。「每個人的顏色深淺其實都是天生的。」蕭詠嫻說,絕對不是因為所謂的「使用過多」(性行為次數)所以顏色較深。另外她也提醒,過度的摩擦和刺激,確實會造成黑色素沉澱讓皮膚暗沉,因此大腿根部部位的顏色的確會比較深,其實是因為每天穿內褲經常去摩擦到的緣故。 「私密處就像臉一樣,如果乾燥,顏色就會暗沉。」因此蕭詠嫻建議,私密處也是一樣要小心呵護,需要保養維持亮白光澤,有3方法:.避免穿過緊衣褲,會增加皮膚摩擦力 .私密處肌膚做適度保養,擦一般身體乳液、潤膚油或私密處保養油,保濕皮膚即可 .清潔上用清水清洗就好,且要避免沖洗進陰道內部,可能造成感染Q2:經血流不乾淨要用手去摳嗎? A:「如果經血血塊一次沒有排乾淨,不要用手去摳,因為血塊遲早會自然排出來,也不要用水柱去沖洗陰道口。」蕭詠嫻表示,就算有些血塊第一次沒有排出來,但隨著我們日常姿勢的改變和骨盆底收縮等,就會幫助血塊和殘血在適合的角度被排出。因此不論在哪一個經期過程中,都不要用手去摳私密處。Q3:懷孕生產後胸部為什麼變大變小? A:從懷孕開始許多女性會感到胸部會脹大,是因為跟雌激素的分泌有關。在一開始哺乳時,奶量一定不多,所以胸部腫脹的程度可能比較輕,如果此時因為不想哺餵乳就斷奶的話,胸部也會慢慢回復成乳腺沒有脹大的狀態;但如果持續餵奶,乳腺會隨著寶寶需要的量,製造出更多的母奶,所以胸部可能會再更大一點。 另外蕭詠嫻也補充,在產後退奶之後,因為胸部皮膚已被撐開過,乳房可能會呈現較鬆垮、下垂的「布袋奶」樣子,這也是在生產哺乳過程中,很多人沒有辦法體會的媽媽辛酸之一。【本文獲uho優活健康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uho.com.tw/article-59520.html】
-
2022-12-15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該喝多少水?何時喝有差嗎?營養師教你正確喝水6關鍵
人人都知道,喝水對身體健康很重要!但可曾想過,要怎麼樣喝水才能真正發揮效果呢?喝太多、喝太少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呢?什麼時候補充水分才是最佳時機呢?茶可以取代開水嗎?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營養師鄭穎倢整理6大QA,教你正確喝水,喝出苗條、健康以及好氣色。Q1:一天該喝多少水?鄭穎倢表示,每日建議成人飲用6-8杯水(240 ml/杯)或是用體重計算*30=每日應飲用之總水量,可隨著當日安排的活動行程、環境而適度調整,多喝開水除了可以避免血液太黏稠、減少熱量攝取,擺脫肥胖及慢性病威脅外,亦可維持恆定的體溫預防中暑,並藉由排尿、流汗以及排便等方式,清除體內廢物,促進腸胃蠕動進而預防便秘,以及避免尿道發炎,維持身體的健康。Q2:喝太多水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喝太多水造成血液中的電解質(尤其是鈉)濃度被稀釋。鄭穎倢表示,血清鈉濃度太低稱為低鈉血症,為了平衡細胞內外液的電解質濃度,血液中的水就會滲透進入細胞,造成細胞膨脹以及電解質稀釋。症狀有頭痛、視力模糊、肌肉痙攣、抽蓄,罕見的情形下會死亡。水中毒很罕見,馬拉松選手為了怕脫水喝太多水的時候可能發生,這時候預防方式可以改喝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同時補充電解質。Q3:喝太少可能造成身體脫水?脫水的原因有腹瀉、嘔吐、發燒、劇烈運動、炎熱天氣、乾燥環境、甚至高海拔都會造成脫水。鄭穎倢表示,口渴是身體需要更多水的訊號,但是口渴機制也有失靈的時候,特別是在激烈運動、嬰兒期、生病或是老年期。輕微到中度脫水的症狀是口腔與皮膚乾燥,疲乏與肌肉衰弱,尿量減少、尿液深黃、頭痛、暈眩。鄭穎倢指出,如果持續脫水,會造成血液溶質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心率上升。身體感覺到血液濃度上升、血壓下降,就會啟動一系列保存水分的步驟,例如強迫腎臟保留水分,減少尿量,但同時仍會有其他途徑流失(糞便、皮膚、肺等),如果持續喪失,就會造成腎衰竭、痙攣、精神混亂、昏迷等,嚴重脫水若置之不顧會導致死亡。Q4:每日最佳飲水時機?鄭穎倢說明,國民健康署特提出「喝開水5要訣」的技巧,並謹記處於高溫環境時,要多補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如有需要限水的疾病建議諮詢醫師喝水量。一、起床一杯水身體一整晚都沒攝取水分,起床後小口分次慢慢喝一杯300-500ml的溫開水,促進腸胃蠕動、防止便秘。二、用餐前後配杯水無論是在家或在外用餐,桌上準備一杯300-500ml的水,餐前或餐後至少半小時分次慢慢喝,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的熱量。三、外出要帶水準備500ml以上的水壺,外出運動時隨身攜帶隨時補充水分,增加運動時的血液循環,並避免脫水的發生。四、製作提味水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五、1,500的水養成每天喝至少1,500ml水的好習慣,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且分多次喝、慢慢喝,喝得太急,或一次喝太多,反而會造成身體不適。Q5:現代人忙碌,時常忘記喝水,或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寧可喝飲料,對於喝足量的水也有壓力,怎麼辦?白開水是零熱量的最佳飲品,若覺得白開水很難喝,可在開水中添加少許檸檬片、各種新鮮水果切片等,或加入茶葉泡製冷泡茶,亦可適度飲用無加糖的氣泡水。鄭穎倢建議,生活中可將一天所需要飲用之水量用水壺裝好,放在日常生活中時常看得到的位置,經過看到就飲用,就可督促自己將一天飲水的目標達成。除了白開水外,食物當中的水,包含飲料跟湯品可供應最多的水,若以營養來說,牛奶、豆漿相比汽水或含糖飲料富含優質蛋白質及微量元素。Q6:茶可以取代白開水嗎?夏天到底能不能喝冰水呢?鄭穎倢解釋,咖啡和茶含有咖啡因,屬於溫和的利尿劑,每日建議500ml內較不會造成水分不平衡。吃冰可能會讓血管收縮造成頭痛、腸胃消化不良。另外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吃冰會讓氣管收縮、氣喘症狀加劇。【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4770】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12-14 醫療.精神.身心
理科太太諮商筆記引爆爭議!執業心理師:諮商沒有那麼神秘!10個QA看分明
理科太太近期在網路上預售「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線上課程,短時間內吸引2700多人報名,未上市先轟動,反映出多數民眾對於「心理諮商」的不了解。諮商心理師認為,就因為很多人對尋求心理師協助充滿疑惑跟想像,才讓很多人想要買筆記來參考,身為執業多年的心理師有責任解答民眾的問題。執業諮商心理師蘇琮祺在其臉書發文指出,即便心理師這個行業已經出現超過20年,也有許多名人出來倡議跟宣導,但還是有很多人對尋求心理師協助充滿疑惑跟想像,這也讓很多人想要買筆記來參考。但諮商真的沒有那麼神秘,「這就跟你感冒到診所看醫師,牙痛找牙醫看牙,調身體找中醫一樣。」而因為擔心理科太太這套課程會導致個案錯過接受諮商和治療的黃金期,不止蘇琮祺,這幾天許許多多心理師、精神科醫師、各個公會等,都跳出來發聲,整理關於心理諮商的就醫管道、費用、過程…,希望讓民眾實際了解「心理諮商」是怎麼一回事。Q1:心理諮商是什麼?與一般聊天有何不同?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壓力、抉擇與挑戰。心理諮商能夠協助你了解內在的期待和想法,探索問題發生的原因和歷程,發掘潛藏的內在力量,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諮商關係不同於一般的人際關係,也與一般聊天有所差異。諮商是一種有計畫、有目標、有重點、有保密的談話或治療方法。諮商者可以依照自己的速度與需要,討論對自己重要的議題:諮商心理師會以專業方法從旁協助諮商者看清自己問題的癥結,陪伴調整、改善、統整、成長。諮商者不必擔心自己隱私曝光、擔心自己形象受損,擔心自己被另眼相看。Q2:心理諮商哪裡找【一般民眾】1.醫院精神科,身心科2.私人精神科、身心科診所3.衛福部心理健康資源:》網址4.各縣市社區心理諮商服務:》網址5.社福機構:如勵馨基金會、家扶中心、兒童福利聯盟等,都有提供諮商資源。6.緊急運用資源:全國自殺防治中心:(02)2381-799524小時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特定族群】1.各區勞工健康服務中心:》網址2.教師:教師輔導支持中心:》網址3.學生:各級學校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專任輔導老師Q3:心理諮商費用及限制分為自費、健保給付、免費等3種方式,後2者諮商費用由健保跟政府預算支出。【免費】學校、縣市衛生局等公家機構。需事前預約,按照流程安排,可能會等上數周的時間,諮商時間及頻率皆有限制。【健保】各縣市地方政府健康中心、衛生所、心理衛生中心、醫療院所等地。費用低。免費~數百元。諮商時間約30〜50分鐘,費用約$250〜500元左右,有次數限制,較適合輕微或短期的身心問題。【自費】1500~3500元,或可能更高。視機構、心理師名氣、治療方式、諮商時數而定。隱密性高,時間安排較即時,等待時間短,次數較無限制。Q4: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心理諮商若身心狀況已嚴重不穩定,建議先找身心科就診,再與心理醫師討論詢問轉介資源。如果是自己找自費院所,建議可由院所網頁介紹、特定心理師介紹去挑選適合專長的。另就現實面來講,當然也要依經濟狀況選擇。免費及健保支付相對費用低,且各縣市都有。但等候時間會較長,較難選擇適合自己的心理師。而自費門診當然費用較高,但相對隱密性高,時間安排較即時,等待時間短,次數較無限制Q5:怎樣才是合格諮商心理師?根據心理師法,須有諮商心理學相關碩士學位,完成一年的全職實習訓練,通過國家專技人員諮商心理師考試、取得諮商心理師證書後才能稱為諮商心理師。唯有心理師能執行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凡是從事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和心理衡鑑的專業人員,不論是在學校或社區,或者私人開業,都需要通過考選部專技人員諮商心理師考試,並且取得行政院衛生署諮商心理師證書,才可以自稱為諮商心理師,並從事諮商心理業務。Q6:心理諮商進行頻率與心理師討論,固定頻率,不任意自行中斷。Q7:心理諮商是否有分類別?依族群:兒童、青少年、成人、伴侶依議題:焦慮/憂慮、性別、婚姻、人際關係、生涯或職涯…依形式:遊戲治療、藝術治療、團體治療、正念減壓…Q8:諮商流程預約諮商找到自己想要的諮商單位後,進行預約。↓初次訪談(電話)這個階段是為了先讓心理師初步了解諮商者的背景、動機、需求等。↓安排諮商談定諮商方式、費用、地點等細節,確認指定或安排的心理師。↓正式心理諮商簽署諮商同意書後,正式開始諮商。Q9:什麼是諮商同意書?開始諮商前,就服務提供者、諮商方式、場地、費用、諮商時間、諮商次數、預約與取消、保密原則與例外、錄影(音)同意徵求、諮商的中止與轉介…等詳細說明,簽署同意。看範例》臺東縣衛生局心理衛生中心心理諮商同意書Q10:心理諮商相關網站及資源.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諮商心理師公會.臨床心理師公會【資料來源】.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蘇琮祺諮商心理師》臉書.《諮商心理師節在台灣》臉書.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