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篩檢
共找到
3735
筆 文章
-
-
2020-03-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從SARS到新冠肺炎的聯想
【編者按】這幾個月來世界各地籠罩在「新冠肺炎」的陰影下,台灣因為地理位置,更是飽受驚惶。非常感謝政府及時成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各種防疫與安定人心的措施使社會大眾受益匪淺。醫病平台本週也以這主題邀請三位醫師寫出他們的看法:一位剛退休的資深醫師回憶2003年台灣經歷SARS的洗練,並對目前如火如荼的疫情寫出他的看法;一位在美國行醫多年的癌症專科醫師分享目前美國的疫情以及社會大眾的反應;一位資深身心科醫師分享「疫情中的身心安頓之道」。我們更期待可以接到更多的社會大眾與我們分享他們心得。從今年初開始沸沸揚揚的武漢肺炎、疫情在1月23號武漢封城開始,益發顯得不可收拾。雖然每年秋天開始都會有流行性感冒,而身為醫務人員,為了照顧病人的需求,我們也都會習於接受疫苗的預防注射。從一開始叫做「不明、嚴重呼吸道疾病」,我們就心裡有譜;等到世界衛生組織的公告冠上了「新型冠狀病毒」,就表示這是全新的,和十七年前的SARS一樣,是大家過去從來沒有經驗的新型病毒感染。這次,不但我們還摸不清它的路數,所以沒有疫苗、不清楚什麼藥可用。中國的掩蓋疫情、「資訊不透明」始終一致;而WHO成了中國的附隨組織,完全無法讓人信賴,都得靠各國自己判斷!強烈的不信任、讓台灣提高警覺,做了正確的準備跟決擇!2003年4月24日,我們正在研究SARS究竟是何種疫症?晴天霹靂,傳來和平醫院封院的訊息!我服務於癌症醫院,病人的免疫力比較需要被保護,因此防疫團隊立即啟動,成員每天聚會一次、商討疫情與對策,直到8月31日疫情宣佈結束為止。我身為放診科的主管,發燒篩檢站的設立,人員的調派與組訓自然責無旁貸。在醫學院的時代我們對於細菌跟抗生素耳熟能詳,但是對濾過性病毒的疾病跟防治則是相對陌生;SARS讓我們吃盡苦頭!除了飛沫之外,接觸傳染是全新的概念。如何防護、避免污染變得十分重要!為了未雨綢繆,所有人員必須演練,光是穿著防護裝就得十五分鐘,進入負壓隔離室、發燒篩檢站的動線熟悉又要十五分鐘;只要錯了一步,就有可能讓防疫破功,後果就是讓自己跟伙伴被隔離,甚至罹病!因此每一位同事都是戒慎恐懼、戰戰兢兢!SARS的鑑別症候是發燒、肺炎,因此發燒篩檢站成為進入醫院的重要關口,診斷確立必需靠X-ray。所幸半自動、數位化X-ray機剛開始普及,但是更換片匣還是必不可免的步驟;為了片匣的進出、更換,還是傷了不少腦筋!因此每個輪班得有兩位放射師搭配,同時為了減少人員消耗,每一位放射師得不吃不喝待在篩檢站工作半天。一向被認為是二線單位的放診科,此時成了防疫急先鋒。身為全部四十多位成員的主管,朝夕掛在心頭的事,除了隨時接收疫情最新的訊息外、還要牽掛著同事的安危,並且定期把感染控制的新知跟新規定,傳達給所有同仁;後者是相當重要且能穩定人心的必要功課!四個多月的期間,所有人員同心協力、共渡難關;最難得的是全部團隊安然而退;對同事宣佈任務結束後,我心中的一塊石頭才放下來,其中的激盪、只有自己知道……如今回想、心中依舊澎湃不已!退休不到一年,又遇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流行,這次疫情似乎更為嚴峻。醫院,除了原先的病人,還要兼顧防疫,這是全面的戰役,所謂的前線與後方,界線再次模糊!將心比心,我完全可以體會醫務人員的壓力,看到所有行政團隊及疫情管制中心的努力,我再次以身為醫業為傲!這期間,聽聞有被隔離者到處趴趴走、有醫護同業的孩子在校被排擠、有人拒送便當給醫療院所的同業;這些都是少數、一時的現象,我覺得原因是:大家忽略了「同理心」。如果社會大眾肯定這些「被隔離者」是為了疫情及早被控制而做的「自由限縮」,他們能「乖乖地待在檢疫所或家裡」是值得敬佩的,或許趴趴走的人會比較少!「主動自律」勝過「被動他律」,也讓人覺得情操提升,是應該被鼓勵的!醫務人員長期以來都忙於工作,極少主動提及這份工作的辛勞面,SARS發生時曾有學生家長到教育部、衛生署抗議:「我們送孩子學醫,不是為了冒險犯難的!」當時,也有很多醫學生主動到醫院繼續工作、學習;後來教育部醫學教育室還為此舉辦了一個研討會、出了專書。這份工作,其實不是只有社會大眾所簡化認為的「只有好的」,其實「也有很高的風險得承擔的」,只有疫情發生時,才會突顯這些事實!事實上,我們是訓練來承擔風險、保護社會安全的一支專業團隊;過去,由醫師、護理師概括承受,如今擴及藥師、放射師、醫檢師、心理師、社工師,甚至還有正在研議中的「公衛師」……這次CDC要求的一線醫事人員在六月底前,若無重大必要暫時停止出國,也是一個很值得敬重的犧牲,目的是為了保全醫護照顧能量,與個人權益無涉,它也是一種「博愛」!醫業真的很特別,平時要求倫理、道德,危難時必須自我限縮「自由、平等」,不說,還真的很多人不知道!您說,這些人能不好好珍惜嗎?他們的家人能不尊重、愛惜嗎?防疫,是全民運動!也是公民素質的體現。我已退休,如今能做的是:做為傳譯者的角色、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大家,及早讓社會回復安定、健全。
-
2020-03-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直言集/鎖國難鎖人心 防疫先自律
新冠肺炎疫情未歇,雖然政府穩定控制情況,但隨著世衛組織宣告全球大流行、我國感染案例日益增加,台灣進入防疫關鍵期,也讓部分民眾陷入恐慌。有民眾開始搶購、囤積物資,也有民眾不適應檢疫措施,甚至不惜冒險出國旅遊,不論是無心或故意,都可能害人害己。既然是非常時期,民眾就不能以平常心對待,平常可以舉辦的路跑、電音趴、媽祖遶境,防疫期間就應自我約束。政府不可能成為防疫的唯一防線,更需要全民的配合與支持,團結都未必能抵抗病毒,自私勢必助長疫情。面對災變,民眾容易回歸本能反應,但一股腦競搶物資,意圖自保,卻只會助燃恐慌的火苗。唯有在理性的狀態,社會才能夠維持秩序,保證市場運作及物價穩定,才是最保險的生存策略。至於有人認為出國休假是權利,這一點固然沒錯,但個人出國享受的風險,沒道理要其他人一起承擔,防疫絕對不是個人的小事,而是整體社會要一起面對的大事。除了不危害他人的同理心,也必須有體諒他人的同理心。例如,國內輿論近來譴責在篩檢前逃跑、不願就診的失聯移工,若是社會可以理解外籍移工失聯的苦衷,同時願意給予包容、赦免,或許移工就會減少逃跑的機率。政府傾全國之力防疫,疫情若再蔓延卻可能動搖國本。政府有責任保護人民,法律卻不可能限制所有事情,封城、鎖國也不可能封鎖人心,面對疫情,民眾必須先自律,找回文明人的理性與同理心,才是對抗疫情的長久之計。
-
2020-03-2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每脫一件消毒一遍...醫護重裝支援前線 不喊累
新冠肺炎在全球持續擴大,國內境外移入確診案例激增,不少旅外國人在這幾天回國,疾管署調派部立醫院的醫護人員到桃園機場支援,旅客只要表示有發燒症狀,即被帶往發燒篩檢站,負責採檢的醫護人員表示,穿上全套防護裝備後,有四小時的時間都不能喝水及上廁所。根據疾管署的採檢站規定,採檢人員把全套裝備穿好最快也要花七、八分鐘,脫下來也要自己來,且每脫一件都要用酒精消毒一次。支援採檢的基隆醫院感染科醫師陳惠蘭表示,這兩天全球返台的人數比較多,到機場一個班約九小時,從昨天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一來就穿著全套防護設備,平常在醫院只有看病才會穿,且採檢完就脫下,但是在採檢站當班的話,從早上要穿到中午才會脫下。陳惠蘭的搭檔護理師林惟婷說,因為疫情滿嚴重的,所以自己利用放假日志願來幫忙,也是給自己一個學習機會,雖然穿上防護設備後,整個早上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廁所,要到吃飯時才能脫下裝備,但在醫院有參加訓練課程,知道這種感覺,只是脫下口罩及面罩,會看到臉上有美麗的勒痕。對於家人是否會擔憂,陳惠蘭表示,家人知道自己要來支援,也很支持,身為第一線醫護人員,疫情有需要會全力支持。林惟婷則說,家人知道也支持自己來,他們相信自己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會作好措施保護自己,來過的學姊及疾管署人員也會分享經驗,如果疫情有需要,會願意再前來。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表示,日前司裡同事透過友好群組召募,全國有八百六十名護理志工報名,她們全都不領薪水,且百分之七十八都是在職,大家都是利用下班時間到機場支援。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台大醫院/基因檢測 精準用藥大大提升治療成效
乳癌治療 4大特色醫療院所儘管乳房外科手術人數略少於林口長庚醫院,但台大醫院在乳癌治療成績仍位居全國醫療院所之首,接受放療以及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的癌友人數最多。這也代表,至台大醫院就醫的乳癌患者大都已到中晚期,治療難度較高。國健署一項調查發現,台大醫院所收治的乳癌患者五年存活率高於全國平均,台大外科部主任、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近兩、三年來,郭台銘先生所屬永齡基金會捐贈全基因篩檢,嘉惠許多乳癌病友,更能精準用藥。黃俊升指出,基因檢測技術日益精進,乳癌已經進入精準醫療,標靶、免疫療法等抗癌武器愈來愈多,提升治療成效,也更有機會抗癌成功。舉例來說,透過全基因檢測,得以精準預測荷爾蒙受體陽性、標靶受體陰性的癌友們化療的反應率,如果細胞分化不錯,腫瘤又小,就有很高機率可以不用化療。反之,如果細胞分化不良,腫瘤又較大,淋巴數目多,就建議化療。黃俊升分析,對於許多乳癌患者來說,化療是一大折磨,現在只要接受全基因檢測,就能預估化療的必要性。目前台大正著手進行臨床研究,希望基因檢測結果也能用來評估放療的必要性。目前這項篩檢無須自費。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健保大數據/台灣乳癌年輕化 乳房重建研議納入給付
乳癌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死因第四位,每年新增逾萬人確診。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相當於每天有31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6位婦女因乳癌而失去寶貴性命。相較於歐美,乳癌在台灣女性有個獨特之處,那就是「年輕化」。今天的「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深入分析乳癌患者就醫數據,提供女性朋友防癌與治療參考。乳癌近三年新確診人數逐年增加,已經從106年的1萬5381人上升到1萬6178人。其中40歲以下約占8%,40到49歲和60到69歲這兩個年齡區間各占24%,50到59歲占近三成,等於有將近62%台灣乳癌病友年齡不到60歲,明顯較西方國家年輕化。健保署長李伯璋分析,背後的原因很複雜,包括遺傳基因、生活環境及飲食當中的環境荷爾蒙或化學物質,都可能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原因未明之前,每個人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暴露於風險物質;政府能做的就是支持科學化公費篩檢,幫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再者就是努力跟上新藥新科技的腳步,讓國人能夠接受符合實證的有效治療。打擊女性自信 動搖親密關係台灣乳癌患者的確診年齡大多不到60歲,不少甚至不到50歲,也有30幾歲的。這些女性有的未婚、有的新婚正準備懷孕、有的剛當上媽媽,她們不僅是全家人的支柱,也是職場的中堅主力,診斷出乳癌會衝擊整個家庭,手術切除乳房也會打擊女性的自信心、動搖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李伯璋曾擔任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他記得有個年輕女性同事罹患乳癌,當時很多藥物都要自費,不是一般上班族負擔得起。他深知,要幫助這些病人度過難關,健保就需要做出調整。乳癌治療的藥物多、更新速度快,病友常苦於負擔不了高價標靶藥,或是等到病情惡化,健保才給付。對此,李伯璋說,健保署一直相當重視,也持續研議放寬或新增給付的條件和範圍。今年已放寬雙標靶藥物使用條件,新增口服標靶藥物。乳房重建很重要 卻被列入「美容手術」另外,關於術後乳房重建,李伯璋表示目前健保沒有給付,是因為基於健保法規定不給付「美容外科手術」,但他認為這應該重新研議。李伯璋身為外科醫師,以前也做過乳房手術,他回憶,很多病人在切除乳房後,人際關係都遭遇疏離,特別是與伴侶之間的變化,只有自己點滴在心。病人都知道這些變化是人性,但還是感到受傷,有時候會忍不住對醫師透露心裡的矛盾和憂鬱。李伯璋說,乳癌手術後的乳房重建,和一般人的隆乳不同,理論上不算美容外科,而是心理健康的一環,美容與重建兩者的區分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能將多餘的影像檢查費用省下來,拿來補乳房重建這部分的需求,應是綽綽有餘。乳癌檢查工具乳房攝影: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可偵測乳房內微小腫瘤、鈣化點或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經醫學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但乳房攝影仍有限制,乳腺緻密度愈高,準確度會受影響,臨床通常搭配超音波檢查。目前國健署提供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性、無放射線疑慮的檢查,可顯示乳腺各層結構、腫塊形態及質地,對癌症診斷有一定幫助,也可用來導引細針抽吸細胞檢查或粗針組織切片,並可針對乳房X光攝影所發現的腫塊,做進一步檢查。通常年輕女性乳房腺體成分比率高,乳房攝影反而對異常組織不易區分,此時超音波檢查可輔助。乳房磁振造影檢查:除了用於發病部位或病兆不只一處的多發性乳癌,也能協助找出臨床檢查或傳統乳房影像檢查不易發現的乳房病變,也適用有高危險乳癌家族史及乳腺組織緻密的女性及隆乳後的乳房檢查。不過,乳房磁振造影敏感度高,可能出現假陽性,臨床需再進一步評估。
-
2020-03-22 癌症.乳癌
健保大數據/乳癌手術集中大型醫院 中西醫整合多在中小型醫院
台大醫院外科部主任、乳癌權威黃俊升表示,乳癌好發年齡在五十幾歲,比其他常見癌症年輕許多。而因為基因和生活環境等因素差異,台灣乳癌盛行率還是低於歐美,不過因為近年篩檢普及、整體壽命延長,台灣乳癌患者的年齡和人數增加,趨勢已與歐美無異。手術方式 局部略多於全切根據健保署統計,108年有1萬4245名乳癌患者接受乳房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手術。乳癌患者幾乎都去區域級以上醫院動手術,其中半數在醫學中心,另外四成三在區域醫院,只有不到一成在地區醫院。手術方式以部分切除佔五成六,另外四成四是全切除。乳癌手術人數最多的醫學中心前五名依序為林口長庚、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台北榮總、高雄附醫。區域醫院的部分,手術人數前五名的醫院依序是和信治癌、台北附醫、北市聯醫、澄清中港、新竹台大。地區醫院手術人數最多的是義大癌治療醫院、輔大附醫、亞大附醫、鹿港彰基、長安醫院、斗六成大、新竹國泰。根據健保大數據發現,目前乳癌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比率略高於乳房全部切除。對於女性來說,保留乳房可能讓罹癌的傷痛稍微降低,但國防醫學院外科教授、三總乳房外科主治醫師俞志誠指出,不論是全部切除還是部分切除而保留乳房,最主要的考慮包括避免復發、是否適合接受放療等因素。俞志誠說明,過去美國乳癌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和全部切除手術的比例約七比三,但近年有拉平的趨勢,主要是部分患者接受磁振造影檢查後,發現乳房有多發性腫瘤,因此不建議接受乳房保留手術。對於應接受乳房保留還是全部切除手術,建議患者依個人狀況,詳細諮詢主治醫師後決定。藥物治療 去年高達10萬人在放射治療方面,108年有1萬1684名乳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各占一半。醫學中心以台大醫院最多;區域醫院人數最多的是和信治癌醫院;地區醫院則是郭綜合及義大癌治療醫院。乳癌患者需要長期藥物治療,108年接受藥物治療人數高達10萬1803人,其中52%在醫學中心、47%在區域醫院、1%在地區醫院、0.5%在基層診所。黃俊升表示,七成乳癌病人是荷爾蒙受體陽性,要接受五到十年不等的荷爾蒙治療,荷爾蒙治療藥物相對便宜,不過這些人可用的標靶藥,給付範圍就受侷限。黃俊升指出,歐美日韓中等國都全面給付第一代標靶藥,台灣早期乳癌患者卻只有淋巴轉移才給付,不符條件的病人一年得自費80、90萬。第二代和第三代標靶藥也是類似情況。實證建議早期服藥,預後較好。術前化療 有增加趨勢分析108年乳癌患者領藥人次發現,化療藥占最多,其次是荷爾蒙治療藥物,再者是標靶藥、免疫治療藥物較少。俞志誠分析,過去乳癌患者診斷後,若能接受手術,通常就希望盡快拿掉癌細胞。但近年術前化療的比率增加,主要是先打化療,可以觀察腫瘤對於藥物的反應,而腫瘤治療後縮小,也讓患者接受乳房保留手術的機會增加。俞志誠指出,過去乳房腫瘤大於五分公才會建議做術前化療,現在對於三陰性乳癌患者、腫瘤大於二公分,或HER2陽性、腫瘤大於二公分患者,即建議接受術前化療。除了可觀察腫瘤對藥物的反應,也可減少不必要治療,他舉例,若三陰性乳癌患者先接受紫杉醇治療,效果不錯,也許就不用再打小紅莓。中醫輔助 改善治療副作用西醫治療過程常伴隨腸胃不適、眩暈、落髮、口腔潰瘍或癌性疼痛等副作用,健保署為此推動中西醫整合方案,去年度有兩千七百多名乳癌患者參與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另有近千名因癌症住院治療的患者接受中醫輔助醫療。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中醫能針對患者體質辨證論治,以中藥與針灸緩解不適且固本培元。李伯璋表示,中西醫整合方案近年來在病人端廣受好評,每年預算執行率超過百分百。今年健保會加碼通過經費,並且放寬領藥天數達56天。目前中西醫整合概念是「西醫為主,中醫為輔」,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同時不會延誤治療時間。縱觀中西醫整合計畫的乳癌患者收案人數,可發現中小型醫院嶄露專長優勢。只有「特定癌症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還集中於醫學中心,「西醫住院中醫輔助醫療計畫」及「癌症患者中醫門診延長照護計畫」的主力在區域醫院。
-
2020-03-22 癌症.乳癌
乳癌候選人是妳?乳房外科醫:這些習慣都是致癌因子
乳癌嚴重威脅國內女性建康,每年新增一萬五千多名乳癌患者,且年輕族群罹癌比率愈來愈高。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提醒,抽菸、喝酒、肥胖、不運動、家族史、不良生活形態為致癌因子,如果這些危險因子都集合在一身,幾乎可說是乳癌候選人。乳癌五大類型 致病因素多樣曾令民指出,常見的乳癌五大類型,包括,管腔細胞A型、管腔細胞B1型、管腔細胞B2型、HER2陽性類型,以及三陰性乳癌。前三者均屬於荷爾蒙陽性受體範疇,約占所有乳癌的六成五,至於治療棘手的三陰性乳癌則約占一成五。國民健康署統計報告顯示,乳癌危險因子眾多,包含,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30歲後才生第一胎、未曾哺乳,以及具有乳癌家族史者、罹患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至於與生活型態有關的危險因子,則以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為主。天天一罐啤酒 罹癌機率飆升曾令民說,抽菸與喝酒和乳癌息息相關,如果染上菸酒習慣的年紀愈輕,則罹癌風險愈大。以飲酒為例,一項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如果長時間持續七天內飲用三瓶罐裝啤酒,則乳癌風險會比不喝酒者高出一成五。如果天天喝一瓶罐裝啤酒,則罹癌風險再加上一成,喝得愈多,風險愈高。曾令民解釋,攝取過多酒精,主要影響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病友,因為酒精會增加體內雌激素濃度,破壞DNA結構。再者,酒精熱量極高,如經常飲酒,難免肥胖,這更提高罹癌風險。BMI大於35 風險增加近六成研究顯示,與正常體位女性相較,體重過重及肥胖的女性乳癌罹患風險較高,當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罹患乳癌風險增加一成七;BMI大於30,罹患乳癌風險則增加三成七;BMI大於35,則罹癌風險增加近六成。曾令民進一步分析,肥胖時間點與乳癌型別也有關連性。如果是停經前肥胖,則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較高;停經後肥胖,以荷爾蒙受體陽性型別的風險較高。停經前肥胖 三陰性乳癌惡性高曾令民說,三陰性乳癌惡性高,具有發現晚、易復發、易轉移等特點,且無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用,傳統上僅能使用化療,如化療失效,患者就無藥可用。近幾年,化療搭配免疫療法,可延長平均存活期逾兩年,但健保尚未給付,藥費昂貴,絕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因此,曾令民強烈建議停經前的女性,務必好好控制體重,不要讓自己過重、肥胖,且應戒菸、少喝酒、少熬夜,生活作息正常,才降低罹患三陰性乳癌的風險。罹癌後仍肥胖 更容易復發值得注意的是,罹癌之後,如果繼續肥胖,治療後復發風險也偏高。研究發現,與一般體型癌友相較,BMI大於30的胖胖癌友死亡風險高出三成八,日後遠端轉移風險更是高達五成。「肥胖嚴重危及女性建康。」曾令民建議,婦女朋友應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透過飲食控制、養成運動習慣來維持正常體重。國外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要比不愛運動者降低二至四成。近四成乳癌 可以預防研究證實,近四成乳癌是可以預防的。曾令民說,「女性應該把預防乳癌當成一輩子的要務。」盡量遠離危險因子,還需配合定期篩檢。目前國健署針對45至69歲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的女性,提供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符合資格者,應該踴躍受檢。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強調,拒菸、避免飲酒、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維持健康體位等健康生活型態,有助於預防乳癌。預防乳癌應從日常生活做起,唯有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適時釋放身心壓力,才能遠離乳癌風險。
-
2020-03-22 橘世代.健康橘
當「每月好朋友」不再光臨!50+女男都要修的1堂課
女性年過半百,卵子按月提領一空,身體失去潤澤,就像一部老舊筆電,螢幕亮度變暗淡,運轉速度常卡關,感覺諸事不順,原來是更年期來敲門。更年期是自然過程,不是疾病,但身心難免受影響。義大大昌醫院院長、台灣更年期健康學會執行長張基昌說,以台灣女性目前平均餘命83歲計算,女性一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在停經後,更年期是熟齡女性都要面對的課題,掌握更年期保健要領,平常心面對,就能讓垂暮之年活得有品質、有尊嚴。大部分女性在48歲至52歲之間進入更年期,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現代女性面臨職場、育兒、家庭、社會期待等壓力,誘發卵巢早衰,導致更年期提前到來。更年期前期症狀如經期不規律、熱潮紅、盜汗、失眠、腰酸背痛、記憶力變差、容易疲倦、情緒焦慮或暴躁等。過度期出現亂經,直到一整年月經都沒來,即為停經。張基昌說,女性、男性都會面臨更年期,但身體變化卻大不同。好比男女手牽手走樓梯登上高雄85大樓頂,女性步入更年期的生理變化,像是直接從85大樓跳下的暴落式改變,男性賀爾蒙流失速度不至於又急又猛,是緩步走下樓梯的腳程速度。也因為男女生理變化不同,張基昌常會提醒女性要認識自己身體,男性也要多理解另一半,才能相互扶持一起慢慢變老。現年60歲、早年從事媒體業的陳姓女子,性格獨立,外型仍閃閃動人。她透露,剛面臨更年期考驗時,內心難免不安,畢竟更年期是女性身體明顯出現變化的分水嶺,起初很難接受變老的事實,情緒紊亂,求助婦產科醫師後,透過補充大豆異黃酮、賀爾蒙,也練瑜珈幫助身心放鬆,大大改善睡眠品質,也體悟到原來更年期不可怕,關鍵在於接受它。一名年約50歲、外貌散發自信風采的婦人,某日走進張基昌的婦產科診間,她談到月經1年多沒來,偶爾不規則出血,她當亂經不以為意,但最近月經又出現了。張基昌警覺判斷是子宮內膜癌,幸好及早發現,術後恢復良好。張基昌提醒,女性停經後骨質疏鬆比例高,可透過骨密度檢查,掌握是否已經有骨鬆危機,也要留意婦癌疾病,包括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乳癌等,都是常見的婦癌。張基昌談到,子宮抹片是針對子宮頸癌做篩檢,更年期女性每年建議要安排肝功能、腎臟功能、腹部超音波、婦科超音波、骨質密度檢查,「愛自己,就從守護健康做起」。除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也不能忽視。張基昌說,更年期女性可能正面臨空巢期,頓失兒女重心,仍要追求個人生活與團體生活品質,可多走到戶外踏青,規畫旅行、約朋友談心、聽演講學新知等,才能夠身心都美麗。【面對更年期 你應該要知道的更多事↘↘↘】。更年期如何補充營養?專家教你 9大飲食原則!。如何度過更年期的調適期? 醫師教你這樣吃。面對親密關係 女性更年期都值得更加幸福 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 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健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20-03-22 失智.像極了失智
家人疑失智 建議及早就診評估
醫界推估台灣失智人口超過27萬人,衛生福利部金門醫院精神科主任曾杏榕建議如果家屬有疑慮,可帶長者到醫院診斷評估,才能及早規畫治療。「醫師,我爸爸最近晚上都不睡覺,在房間走來走去」、「婆婆懷疑我在飯菜中下毒,最近都不吃我煮的東西」…如果發現家中長者有類似情況,可能已罹患失智症。2018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重突破14%,從高齡化社會跨入「高齡社會」,推估2026年超過20%會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界指65歲以上老人失智盛行率為8%,失智人口推估目前已超過27萬人,但民眾對失智症了解仍相當有限,常誤認失智症是正常老化一部分,而非疾病,普遍缺乏對失智症危險因子的認知,常導致延誤就醫。曾杏榕表示,失智症除造成記憶功能減退,常會合併其他行為與精神症狀,包括情緒起伏變大、睡眠情形惡化、妄想或幻覺等,將造成患者生活功能退化及家屬照顧的沉重負擔。曾杏榕說,如果家中有疑似失智症患者,建議及早至醫院精神科或神經科就診,藉由醫院團隊完整評估,可及早介入失智症治療,協助辨識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減輕患者失智症行為與精神症狀。符合失智症藥物適應症患者也可獲得藥物治療,延緩失智症進程。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3-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冠肺炎不能自費採檢有原因 條件一次看懂
新冠肺炎延燒,不少人希望普篩、自費採檢,指揮中心都未點頭,主要就是擔心偽陰性患者成防疫破口,但對於有疑似症狀者也採取相當寬鬆的採檢條件,避免任何漏網之魚。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延燒全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雖大幅放寬採檢條件,但隨疫情延燒,很多民眾即便沒有出國,看著連日飆升的確診數字也感到心驚驚,不少民眾希望比照韓國全面篩檢,也有人開放自費採檢的聲浪傳出。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多次強調,不會跟進韓國普篩,尤其台灣疫情仍在可控制範圍內,普篩、自費篩檢只會增加「偽陰性」個案,不僅不利防疫,反而可能造成防疫漏洞。他以鑽石公主號郵輪為例,日本最初篩檢部分個案,發現旅客陽性率相當高,因此決定對全船旅客進行篩檢,有部分旅客檢驗當下可能因病毒量低、得到陰性的結果,也就是所謂的「偽陰性」患者,這些人自認安全便到處趴趴走,一旦病毒量變高,反而成為傳播者,導致全船有近2成旅客感染。正因如此,經專家多次討論,仍將採檢條件鎖定為高風險對象,並大幅放寬採檢條件,疑似症狀者(非確診者)也依風險高低分為2大類進行通報,分別是風險較低的「疑似新冠病毒感染」通報以及風險較高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指揮中心社區防疫組副組長莊人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疑似新冠病毒感染」有2點通報定義,一是曾接觸來自國外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人士且醫師高度懷疑為新冠肺炎者,二是有發燒、呼吸道症狀群聚者。醫師收治這兩類患者後,可進行一次咽喉擦拭液採檢,沒有肺炎的患者採檢後可直接回家自主健康管理,檢驗結果出爐前不可外出,若檢驗結果為陰性則繼續自主健康管理,若檢驗結果為陽性則立即住院隔離。至於一開始就有肺炎者,或從旅遊疫情建議第三級國家返台且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者,一律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按照原本規定,患者出現症狀後必須立即住院隔離,等待二次採檢陰性後,才能回家繼續居家檢疫。莊人祥說,考量國內境外移入病例數激增,指揮中心已將全球旅遊疫情建議提升至第三級,即全球均為新冠肺炎疫區,為了避免症狀輕微的疑似病例塞爆醫院,已立即調整相關規定,凡是無肺炎、經醫師評估不需住院者,而且家中同住者沒有老年人、心肺疾病患者等高風險族群,只要到醫院進行一次採檢,就可直接回家居家檢疫或隔離,採檢後就能直接回家隔離或檢疫,除非確診或症狀惡化才需住院或安排二採。
-
2020-03-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輕症改一採 黃立民:未來防疫應從「防堵」轉「減災」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所有入境者只要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都會被列為疑似病例,必須住院採檢。為防疑似個案塞爆醫院,指揮中心對醫界發出通函,昨宣布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個案處理流程」,未來經通報但無肺炎、經醫師評估不需住院的輕症患者,僅需一次採檢,即可居家檢疫或隔離;另因國內流感疫情已逐漸趨緩,通報個案也不必再做流感快篩。對此,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今下午受訪表示,隨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未來防疫重點應從「防堵」轉為「減災」,建議開始調查感染率,如在北、中、南部找民眾捐血檢驗抗體,來掌握國內感染狀況。黃立民說,近日確診患者增加,過去凡是疑似病例,通報採檢期間都要住院隔離,但隨全球疫情升溫、通報個案與採檢數暴增,醫院已開始出現擁擠狀況。若讓輕症患者一採就出院,的確可讓醫院空出空間。他說台灣近日禁止外籍人士入台等相關作為,都是防堵境外移入,但擴大篩檢應該也要同步進行,如可對社區以捐血的方式來定期普查,以便得知多少人有抗體,進而揪出近一個月感染者,可每隔一段時間、一至兩個月做一次,才知道陽性率有沒有提升。不過輕症採檢從兩次縮短為一次,是否可能「先陰後陽」造成防疫破口?黃立民雖說有可能,但他也強調「這是一種妥協」 ,因為民眾一開始症狀不嚴重,若真要完整採檢,應要採三次才更嚴謹,但隨著通報人數變多,還是要以檢驗量能吃得下來為考量。【相關閱讀】‧獨/建議醫界取消對輕症者二採及住院隔離 昨已上路
-
2020-03-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單日檢驗能量有剩 醫師仍不建議開放民眾自費
台灣強力圍堵從國際反撲而來的新冠肺炎,並大規模回溯追蹤或採檢以防無症狀的漏網之魚。19日單日的檢驗量創下新高,但不到我國單日檢驗能量的一半。有專家建議不一定開放民眾自費,但可考慮擴大篩檢、或具呼吸道、發燒、頭痛等症狀者醫師就可主動篩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有限的醫療資源還是要先用在高風險民眾身上。指揮中心昨表示,防疫單位目前最大檢驗量能是單日3400份,而19日單日就篩檢了1400份,為目前單日最大量。台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張濱璿表示,政府雖已禁止外籍人士入境,但由於新冠肺炎病毒的症狀初期與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狀類似,甚至可能沒有症狀,目前為止均是以旅遊史、接觸史合併發燒及呼吸道症狀進行篩選後,才進行轉診或採檢。張濱璿說,日前已出現過幾例無症狀,且已在社區活動後才發病的個案,接觸者有可能遭受不同程度感染,甚至向外傳播。他認為,僅以接觸史及旅遊史作為診斷依據似乎已有所不足。建議政府可對疫情考慮擴大篩檢,或參考像流感般,具較嚴重呼吸道、發燒、頭痛等症狀者民眾就醫時,醫師就可納入主動篩檢的對象。此舉仍建議在醫院端,診所端因恐無相關設備,則透過轉診方式進行。至於是否開放民眾自費篩檢,他說,民眾容易因疫情增長情況而感到畏懼擔心,造成一窩蜂篩檢,使檢驗端更辛苦。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雖然目前還有量能、也持續擴充當,但有限的醫療資源還是要先用在高風險民眾身上,故目前資源還是要先鎖定可能遭感染的高風險族群。至於快篩,目前的確還沒有成品上市,若開發出來,希望能商品化來供檢驗上大量使用。
-
2020-03-21 科別.精神.身心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 5精神症狀你中了幾項?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王女士是一名泛焦慮症病人,原本長期在精神科就醫,病情穩定。自武漢肺炎疫情出現後,病情明顯惡化。除了擔心口罩及酒精不夠使用,也購買拋棄式手套以便出門時使用。2個月前剛從日本旅遊回國,最近只要輕微咳嗽就害怕自己是否染病,頻頻要求醫師進行新型冠狀病毒篩檢。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醫師詹仁輝表示,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相關新聞幾乎攻占各類媒體版面。因病毒傳染力極強,部分患者甚至出現重症及死亡風險,為了避免被傳染,許多人都取消了旅遊行程,也減少親友間的聚會,外出也會戴上口罩,形成少見的景象。各國政府及團體紛紛宣布防疫政策,除了生活上的限制,人們的心理也受到了一些影響,例如:1. 不安及恐懼:手機上及社交媒體每天都能看到疫情相關新聞,令人恐慌,有人因此瘋狂購買口罩、酒精,深怕自己防護不足而染病,甚至也擔心家人出門的安全。2. 對未知的無助及挫折感:武漢肺炎疫情至今沒有緩和跡象,各行各業的營業額下滑,伴隨而來的股市及經濟震盪,也令投資人不知所措。3. 被隔絕及孤獨感:一般民眾減少了外出及聚會,接受居家隔離及居家檢疫的人也被限制了活動處所,都會令人出現失去自由、孤獨感及被社會隔絕的感受。4.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染病後的病人及其家屬或照顧的醫療人員,可能會出現過度警覺、注意力不集中、作惡夢、逃避、疏離人群等症狀。5. 醫護人員的壓力:醫護人員如臨大敵,除了要做好防護措施,避免院內感染,也要應付因防疫而增加的臨床工作、會議及行政工作。詹仁輝進一步說明,近期的精神科門診,有許多原本就患有焦慮、憂鬱、恐慌、失眠的病人表示病情加重,看到新聞後心情更加沮喪,平時也不敢出門,擔心接觸到感染源,非不得已要到醫院,也擔心碰觸到的物品是否附著病毒,洗手多次仍無法心安。目前因為尚未研發出對抗武漢病毒的疫苗跟治療性藥物,個人的健康管理就顯得十分重要。到公共場所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鼻已經是常識,但對於疫情引起的不安跟焦慮,民眾該如何自處?詹仁輝建議,對武漢肺炎要有正確的認識,雖然傳染力強,致死率約在0.5%至2%,但多數感染者皆為輕症甚至無症狀,且死亡個案偏向抵抗力不佳的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故一般民眾只要確實做好防護措施,飲食均衡,生活作息正常,維持運動習慣,增強身體免疫力,無需太過焦慮。若發現自己出現焦慮、胸悶、心悸等症狀,可以先嘗試轉換心情,減少追蹤新聞及社群媒體,從事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飲食方面,可以多攝取深海魚類、堅果類、維他命B群、雞蛋、優格,對增強免疫力及預防焦慮也有幫助。若發現對未來感到悲觀及缺乏信心,則可設定生活或工作上可達成的短期目標,讓自己產生成功的感受,增強自我效能。若上述方法效果不佳,可考慮就醫,詢問專業意見。原本就有精神疾患的病人,若發現症狀加重,請勿自行增加藥物用量,應回門診詢問主治醫師,評估病情的變化,討論藥物是否需要調整或安排心理治療。(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武漢肺炎疫情釀心理焦慮? 專家教你幾招穩定情緒 呼吸困難、感覺快死掉卻查無病因! 別再以為是心臟病,3特徵跟「恐慌症」有關 
-
2020-03-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桃園暫不封公有體育館 鄭文燦:市民卡等同實名制
桃園市長鄭文燦上午主持防疫會議,他說,桃園公有運動中心採市民卡,桃園體育局也說下周熱顯像儀將上路,掌握使用者體溫。市民卡等同實名制,不會全面閉館,但會考慮部分密閉場館暫停。桃園市體育局長莊佳佳表示,昨天新北閉館公有場館兩周,台北市朝實名制,桃園體育局建議依實名制處理,若全面關閉,有運動習慣者恐無法掌握未來去向。桃園市衛生局長王文彥說,全面關閉場館可能過於嚴謹,但希望會勘一下,確認開放與關閉部分。至於實名制是否全面能掌握旅遊史,可能無法用健保卡查,需要再做評估。鄭文燦表示,相關接觸史、旅遊史回溯,是為了傳感降低風險,桃園公有體育場館使用市民卡,效果等同於實名制,又加上有發燒篩檢,原則上,維持這個方案。他和衛生局、體育局將到場看,部分涉及封閉室內空間,朝向暫時封閉,因為萬一全面停辦,有運動習慣民眾可能還是會到民間運動中心。
-
2020-03-20 科別.消化系統
鋸齒狀息肉 大腸癌隱形殺手
大腸癌已經數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民眾也逐漸重視大腸保健的重要性。糞便篩檢乃至大腸鏡檢查,藉由發現高危險性的腺瘤型息肉並將其以內視鏡切除,是降低未來大腸癌風險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然而即使定期追蹤大腸鏡檢查,有時仍無法完全避免大腸癌的發生。可能原因很多,像是先前大腸清腸不佳,過多糞便殘留而影響觀測;大腸鏡因為腸沾黏或過於冗長而無法作至盲腸等;其中還有個隱形殺手,大腸鋸齒狀息肉。大腸鋸齒狀息肉,並不是內視鏡觀察下有著鋸齒般外型,這個名稱主要是在病理觀察下的外觀。它好發於右側大腸,包括盲腸、升結腸及橫結腸等。外觀與傳統型腺瘤很不一樣,主要為平坦、色澤看起來與周遭黏膜相似,常有黏液覆蓋看起來有點半透明,容易被誤認為糞渣而不易被發現。要發現這種息肉,不僅醫師需要細心觀察並沖洗腸道,並且患者本身清腸狀況要良好。有時實在難以判別,醫師們還會以內視鏡特殊窄頻影像技術(Narrow Band Imaging, NBI)來觀測,甚至撒上特殊染劑靛藍胭脂紅(Indigo carmine)來讓息肉現形。這種息肉容易側生,發現時往往不小;加上長在大腸深處,內視鏡切除難度增加許多;息肉邊緣也不清楚,也會有切除邊緣不夠乾淨而有復發風險。所幸,現今內視鏡影像不斷發展,這類型的息肉也逐漸能被發現及切除。鋸齒狀息肉好發於哪些人?其實大多數大腸息肉發生的風險因子都類似,不外乎和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等有關,但鋸齒狀息肉更和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關,也就是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由於這種息肉,致癌風險並不亞於一般傳統型息肉;加上糞便潛血檢查對於此種息肉並不容易檢測出,因此我們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有腸道症狀、家族大腸癌病史或是50歲以上患者更應考慮接受高品質的大腸鏡檢查,以期能早期發現癌前腺瘤並接受切除,防止未來大腸癌的發生。
-
2020-03-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優先 新北公有封閉型場館暫停開放14天
新北市府今天表示,基於疫情嚴峻,防疫優先,20日開始新北市公有的封閉型集會休閒場館,包括運動中心、活動中心、博物館等,都暫停開放14天,未來將視疫情發展再彈性處理。新北市長侯友宜上午前往新莊區新北大道4段,原來的中港大排願景館,參加新北運動聚點試營運時,做以上宣布。他並向參加的員工說「抱歉,今天就暫停營運,暫時無法開幕」。侯友宜說,公有封閉型場館暫停開放14天,是基於疫情嚴峻,確診案例不斷攀高。他也再度呼籲中央,所有從第三級旅遊警示國家回台灣的國人,也要全面篩檢、居家檢疫。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昨天宣布,3月5日至14日間曾到歐洲或在杜拜、埃及、土耳其,即日全數回溯居家檢疫14天,呼籲民眾儘速通報展開居家檢疫。市府民政局統計到昨晚8時約1300多人登記,市府陸續補開居家檢疫通知書。由於宣布封閉型場館暫停開放14天,讓無預警的準備開幕員工有些失望,侯友宜進入運動據點向員工打招呼致意,並強調防疫「阻絕境外、防控境內」的必要性,將來會視疫情發展彈性調整。市府表示,銀髮俱樂部原先早已暫停活動,目前包括鶯歌陶博館、十三行博物館、黃金博物館等封閉型藝文活動場館,與各區市民活動中心、客家文化園區、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甚至國民運動中心,都暫時停止開放14天。新北市府教育局表示,今天(19日)起至本學期結束前,新北高中職以下學校,校園場地暫停對外開放,也不租借,盼望大眾共體時艱,讓學生在更高規格的防疫下,就學環境更安全。教育局說,考量近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個案增多,校園場地開放使用對象為不特定人員,經多方考量審慎評估,決定自19日起至本學期結束前,校園場地暫停對外開放。
-
2020-03-19 科別.新陳代謝
蔡世澤/新冠肺炎高危險群 糖友血糖控制不佳易嚴重感染
新冠肺炎在全球爆發大流行,糖尿病友本來就是感染症常客,面對疫病威脅,令大家更加忐忑不安。身為第二型糖尿病友的奧斯卡金像獎影帝湯姆漢克斯與太太,在澳洲發病隔離治療,立刻掀起話題。「糖友血糖控制好不好,是能否避免遭到嚴重感染的關鍵。」國內歷年流感死亡個案以及最早的幾例新冠肺炎病患都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病史,這些糖尿病患的血糖往往控制不佳,容易遭到病毒入侵感染而引起併發症、重症,甚至死亡。糖友住院機會多2至3倍「我在年後曾收治一位50多歲的流感病人,他是一位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急診入院時血糖值高達1508mg/dL(正常血糖值80至120mg/dL),有酮酸中毒、橫紋肌溶解症狀,經積極治療,最後仍不幸死亡。」因此,如果糖友年紀偏老,免疫力變差,得到流感、非典型肺炎、新冠肺炎的風險自然比一般人來得高,引起併發症造成重症,乃至死亡的機率,也就居高不下。目前台灣約有250萬人罹患糖尿病,盛行率10%。其實不論是年紀大或年輕的糖友,身體器官長期暴露在高血糖環境中,退化得既早又快,所以共病、慢性併發症叢生,連累到免疫系統、導致防禦機制失能,令糖友們更容易招致感染。據健保資料揭示,糖尿病是僅次於慢性腎衰竭,國人醫療花費最多的疾病。一般人的糖化血色素(HbA1C)在6%以內,糖友則力求維穩在7%上下,當血糖控制不好,糖化血色素經常在9%以上,就很容易出事。以往統計顯示,糖尿病人比非糖尿病人住院機會多2至3倍,中大型醫院住院的非重症病人中,已知糖尿病或血糖偏高(>140mg/dL)的,少說也有三成,住進加護病房的比例更高。減少群聚 勤做血糖監測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曾推出一份罹患新冠肺炎危險評估表,其中糖尿病和高血壓,在加分項目50分中各占10分,比重不輕,我相信有其參考價值。台灣的糖尿病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有高血壓,半數的高血壓病人則有糖尿病,這兩種病況互為共病;又因為第二型糖尿病友的平均年齡在60至65歲區間,本來就屬高危險族群,因此,許多同時擁有高血壓冠心症病史的糖友,如果出現咳嗽呼吸急促症狀,應該就醫篩檢。正當全球新冠肺炎「疫」發不可收拾之際,提醒糖友務必淡定,除了潔身自愛減少群聚,更應勤做血糖監測,遇到用藥困擾或病情問題,馬上聯絡諮商照護團隊,如此不僅可以降低罹疫風險,還能維繫優良生活品質,活得和一般人一樣的靜好久遠。【問卷】請分享您的「控糖故事」載入中…
-
2020-03-19 癌症.抗癌新知
第三代肺癌標靶新藥 可望納健保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肺癌治療新發展,過去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因藥費昂貴,對多數病人來說負擔較大,曾傳出印度、孟加拉等山寨版藥物在台流竄,產生用藥安全及風險的問題。對此,中央健保署初步考量將此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方案,對肺癌晚期病患是一大福音。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指出,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能用於第一線治療,而在第一、二代EGFR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的T790M突變時,也可以選擇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延長晚期肺癌存活期。延長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黃俊耀將於「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針對「長治久安:基因突變晚期肺癌治療新突破」進行講演。他指出,從健保資料庫2002到2008年分析,半數的第四期肺癌患者存活時間不到九個月,但隨著標靶藥物的問世,在基因篩檢確認有相關基因突變時給予治療,可以讓晚期肺癌病患的病情得到好的控制,以延長患者整體存活期。基因會再突變產生抗藥性過去在2010年代,因為第一、二代EGFR標靶治療的出現,即使是第四期的EGFR突變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也得以延長超過兩年。但是癌細胞非常狡猾,基因還會再突變,病患終究會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病患的平均存活期始終無法超過三年。最新數據顯示,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使用在第一線治療,使得第四期EGFR突變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首度超過三年,可延長患者的整體存活期至將近40個月,相對於現在其他肺癌標靶藥物,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且副作用較小,提供較佳的生活品質,對於腦轉移患者也具效果。討論治療目標勿失信心黃俊耀坦言,臨床上,當病患基因再突變而惡化時,病患往往因為病況惡化而放棄,非常可惜。第三代EGFR標靶藥物的治療新突破,除了給予第一線標靶治療失敗產生T790M基因突變患者新希望外,也針對一線用藥的患者提供一個新的治療選擇。肺癌患者要與醫師討論治療的目標,千萬不要失去信心,才能活得更久、活得更好。2020精準防癌高峰論壇時間:3月28日(六)9時至16時50分論壇現場報名已滿,歡迎線上觀看直播防疫待在家直播線上看
-
2020-03-1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看新冠肺炎/周建存:請重視醫護勞動條件
生命轉折,往往瞬間巨變,防不勝防,但事後思索仍有蛛絲馬跡可循。曾罹患SARS的周建存,十七年前是馬偕醫院急診科住院醫師,每日工時達十二小時,輪值大夜班無法睡覺,面對患者生死,情緒長期緊繃。當時年僅廿三歲的他為少數醫界感染者之一,自己分析,應與工作壓力與伴隨而來的免疫力低下有關。二○○三年三月,台灣爆發SARS疫情,醫療體系首當其衝,台北和平醫院、仁濟醫院、關渡醫院、陽明醫院、台大醫院,以及高雄長庚陸續爆發院內感染,所有醫事人員戒慎恐懼。當年罹患SARS 以為會沒命當年五月某天晚上,一名非典型症狀患者到馬偕急診科就醫,院內人來人往,周建存說,記不清與此人如何接觸、接觸多久,或許只是匆匆問過幾句話。半小時後,這名患者胸部X光影像顯示肺部大片浸潤病變,醫護人員這才驚覺「糟了」。數天後,周建存感到全身倦怠無力且高燒,以患者身分回馬偕就醫時,才知除了自己,另兩名護理師與一名批價人員確診感染SARS,而四人都在該名超級傳播者入院當天值班。周建存一度認為自己可能沒命,打電話回家時,才說上幾句,父母在話筒的另一頭哭了。他內心充滿愧疚,想著父母拉拔自己長大當醫師,卻沒能照顧好自己,接著信心喊話「對父母要有責任,不能這麼快死」。借鏡過去經驗 提升醫護免疫力周建存住進加護病房中的負壓隔離室,醫院提供最高等級治療,以氧氣緩解呼吸困難、以高劑量抗生素抑制肺部發炎、高劑量類固醇壓制免疫風暴等。大量使用類固醇,在短短三周內臉部浮腫,認不得鏡中的自己,尖臉變圓臉,嚴重中心性肥胖,手腳肌肉萎縮,連爬樓梯都變成難事。最終,在父母盼望、朋友鼓勵、牧師早晚禱告,以及自己努力下,熬過難關,重獲新生。十七年後的今天,又一波新興流行病—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借鏡過去,周建存呼籲,醫院應更重視醫護人員勞動條件,下修連續上班總時數、減少輪班,且讓日班人力固定上日班、晚班人力固定上晚班,唯有醫護人員生理時鐘穩定,免疫力不降低,才能減少院內感染機率。廣設社區篩檢站 放寬遠距問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隨著國際頻繁交流,反撲回台,出現第二波攻擊。周建存認為,許多輕症患者以為自己只是小感冒,而至基層診所就醫,恐釀成大災難,爆發社區感染;目前指揮中心廣設社區篩檢站,應該廣為宣傳,讓高風險者直接赴特定篩檢院所就診,未來如果疫情擴大,適時放寬遠距醫療條件,藉由視訊問診,降低院內傳染風險。周建存說,以前個性較衝,認為門診工作步調慢,在急診第一線救治病人才有成就感,卻忽視身體負荷。歷劫歸來後,放慢生命步調,固定游泳與健身,好好經營自己的家人與朋友關係。
-
2020-03-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侯友宜建議總統發布緊急命令 提升疫情戰備
新北市長侯友宜今天建議總統蔡英文發布緊急命令,限制國人前往列為第三級旅遊警告國家,並限制上述國家的非本國人入境1個月;這段時間也不再引進移工,並限制移工出境。侯友宜今天在新北市臨時防疫會議中表示,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連日來境外移入確診個案暴增,情勢危急令人擔憂,必需強化積極作為,嚴格「阻絕於境外、管控於境內」。他說,若傳染病防治法不足以因應目前防疫現況,籲請蔡總統發布緊急命令,「該發布就要發布,因為疫情瞬息萬變、一刻都不能等待」,應該採取強硬措施,保護國人健康。侯友宜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若境外與境內管控好,就可以打贏防疫的勝仗,從疫情變化可發現境外移入的案例升高,且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針對有歐洲旅遊史的國人回溯篩檢,顯見阻絕境外面臨關鍵,也是觀察的指標。他說,既然要亡羊補牢不如更積極性作為,將決戰點明確告知國人。因此,建議中央在1個月內,「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第三級警告國家的人民不得入境,國人從這些國入境時做好居家檢疫。侯友宜也呼籲行政院要聽取地方的建議,全力站出來捍衛國人健康,讓第一線的指揮官陳時中有強而有力後盾,地方也會尊重與執行。目前疫情擴散的速度已超過思考的速度,須正面迎戰,一刻都不能等。侯友宜說,中央宣布全球96個國家列為三級警告旅遊區,各民主國家已經祭出境外管制措施,包括歐洲邊境管制、美國部分州封鎖等,甚至亞洲國家也強而有力措施。他指出,台灣擋住第一波的中港澳境外移入,第二波更應該採取強而有力的作為,台灣是海島型國家,該擋就要擋,否則疫情擋不住。他呼籲國人,不要再前往列為第三級旅遊警告國家,新北市府也將照顧移工,也希望這段時間不要引入移工,現有移工居留、限制出境。侯友宜說,因為這些都是地方權限無法做到,若傳染病防治法無法因應,就要發布緊急命令,沒有什麼比台灣民眾的健康更重要的,它是不能等待的,它是須直接面對、直接迎戰,「敵人已經攻進來,為何不全面迎戰,我們等待何時」。
-
2020-03-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衛福部昨訂定「基層診所感染管制措施指引」 籲避用電扇、清淨機防飛沫濺更遠
避免基層診所發生院內感染,衛福部昨訂定「基層診所感染管制措施指引」,針對診所常見治療行為,給予防護裝備建議,如使用蒸氣或噴霧吸入治療需配戴外科口罩無須配戴到N95口罩,診所若無採檢能力可將患者轉至167家社區採檢院所,另指引也提到,因應新冠肺炎診間內避免使用電扇。依照基層診所感染管制措施指引,其內涵有八大原則,分別為病人分流看診、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執行常規醫療照顧感控建議、個人防護裝備建議、手部衛生、儀器設備、環境清消、接觸者匡列原則等。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診所的病人分流看診建議,與平時診所看診方式並無太大差異,最大的差異應是診所入口處需要先做初步篩檢,包含患者主訴的症狀、TOCC(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是否群聚等資料。石崇良表示,一旦民眾符合通報條件,診所應立即啟動分流,優先轉診至日前公布的167家社區採檢院所,等待轉診的過程中,疑似個案應配戴好口罩,安置於獨立診間內;該獨立診間需事前規畫且具通風良好的單獨診間或是檢查室,使用時房門應關閉。石崇良表示,不過,等候時的單獨診間或是檢查室,設置的重點不在通風良好,而是落實疑似患者戴好口罩,避免與他人接觸。・電風扇恐讓飛沫濺更遠 計程車防疫免刻意開窗他說,此次新冠肺炎的傳染途徑已知有飛沫傳染,因此在感控的防疫策略上,建議診所內不要設有會造成空氣氣流的設備,包含像是電風扇、空氣清淨機等,當患者打噴嚏或是咳嗽時,飛沫至少能傳遞2公尺的距離,若是診所內設有可使空氣氣流的設備,都會讓飛沫傳遞得更遠。同時,他也提及,近期計程車載客時會刻意開窗防疫,實際上恐會造成反效果,一旦乘客沒戴口罩或是戴了口罩,飛沫從口罩竄出,加上風一吹,反而會增加飛沫噴濺的距離,建議計程車在防疫上仍採一般的防護措施,保持距離、戴口罩即可。・有發燒、呼吸道不適症狀 牙科可延後患者療程石崇良表示,基層診所的科別眾多,其中開業牙醫占大多數,牙科治療上會與患者近距離接觸,且會產生飛沫氣霧,若是求診患者,有發燒或是呼吸道症狀,牙科醫師可以評估是否延後療程;如果有症狀的患者,有牙科急迫需求,盡量要減少使用洗牙機、快速磨牙機等。而牙科診所的防護裝備也比一般科別的建議還高,若是要使用高速器械處置,得戴上N95口罩、手套、防水隔離衣、全面罩等。其餘的環境清理消毒方式,都是每天至少一次,包含電腦鍵盤、滑鼠等,環境若是有明顯遭到患者口鼻分泌物污染應立即清理,石崇良說,這類的感控方式,都是診所平時的工作,並無太大的不同之處,指引提供給診所最大的參考部分是在防護設備。・防護設備沒到位 診所直接取消治療項目開業小兒科醫師林應然說,光是單獨診間或是空出檢查室,很多診所就可能做不到,恐怕很多診所會讓疑似患者在診所外等候就醫。依照指引內容,耳鼻喉科常使用的蒸氣或噴霧吸入治療,需配戴外科口罩、手套、防水隔離衣、全面罩。林應然說,目前外科口罩充足、面罩充足,但是防護衣診所幾乎沒有被配置到,加上一旦有咳嗽症狀的患者使用蒸氣機,患者一旦在蒸氣的過程中,不小心咳嗽,唾液就可能噴進蒸氣機中,再散布到整個診間。林應然說,診所不像是醫院,配有專屬的清潔團隊,一旦有患者不小心咳進蒸氣機中,診所恐怕要停10幾分鐘做完清潔消毒才能看下一位患者,勞師動眾,因此,多數診所都已經停止提供蒸氣或噴霧吸入治療的服務。至於診間內是否有電風扇或其他易使空氣流動的儀器,林應然說,夏天比較容易會使用電風扇,但現階段沒有太多診所會使用。
-
2020-03-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台美攜手面對新冠肺炎 我國與AIT發布聯合聲明
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需要跨國合作面對。我國外交部與美國在台協會(AIT)上午發布台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未來將針對疫苗、快篩與藥品研發等共同舉行科學會議,防疫物資相互提供。外交部部長吳釗燮表示,台灣與美國在經濟、安全、政治與外交上有密切關係,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我國與美國在台協會聯繫頻繁。美國在台協會看見我國防疫作為優異、受國際讚賞,因此陸續談論未來合作,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與我國中研院已開始討論合作。我國將與美國在台協會共同發布台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聲明合作內容包括快篩檢驗試劑的研發、疫苗的研究與生產、藥品的研究與生產、追蹤接觸者相關技術機制與科技、舉行科學家與專家的聯合會議、防疫醫療用品及設備的合作與交流等。跨國合作也包括互相提供防疫物資,吳釗燮表示,美國在全球搶物料的情況下,仍為台灣保留30萬件防護衣原料,讓台灣第一線醫護安心,因此台灣未來將在口罩產能提升後,提供美方每周10萬片口罩。
-
2020-03-1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醫檢師扮無聲尖兵 實驗室裡和新冠肺炎打仗
為防範新冠肺炎,除護理人員外,負責篩檢的醫檢師也無聲守護民眾健康,彰化醫院檢驗科主任游雅言指出,醫院檢驗師中有6人專責新冠肺炎篩檢工作,工作量雖增加,但沒人喊苦。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不斷升溫,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統計,截至今天為止,台灣已有77例確診病例。為防範新冠肺炎,醫護人員都動了起來,在衛福部立彰化醫院的實驗室,有一群人身穿防護衣、手戴2層口罩,在生物安全操作櫃中操作檢驗儀器,負責檢驗的醫檢師有如無聲的尖兵對抗新冠肺炎病毒。彰化縣有2間醫院,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定為新冠肺炎專責檢驗機構,彰化醫院即為其中之一,負責雲林、彰化2縣有關新冠肺炎的檢驗工作,也要支援台中市和南投縣;而彰化醫院負責檢驗新冠肺炎病毒的實驗室分為酸萃取區、試劑準備區、PCR後操作區,每份檢體都要經過萃取、去活化試劑、放大偵測等程序,才能檢驗出是否有新冠肺炎病毒。「最近為了新冠肺炎,大家的工作量都增加了」,彰化醫院醫事檢驗科主任游雅言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檢驗科原有24名醫檢師,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有6人都調去專門檢驗和新冠肺炎有關的病例,加上原有要檢驗的病例,大家的工作量都增加了。游雅言指出,檢驗新冠肺炎最快也要4到6個小時才能得出結果,由於事關重大,大家在檢驗時都小心翼翼,有時遇到週末假日,病毒沒有放假,所以假日也要加班,在最短時間內確認檢體是陰性或陽性,不敢大意。醫檢師游詩瑩則說,檢驗結果會影響檢體當事人要隔離住院或是回歸正常生活,只要看到檢驗結果是陰性,大家就會鬆一口氣,但如果是陽性,則要複驗確認;至於疑似感染者至少要採2次,這些狀況都增加大家工作的負擔,但大家都不喊苦,只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讓疫情早日降溫。
-
2020-03-17 癌症.抗癌新知
晚期肺癌病患 基因篩檢精準標靶治療延命
一名60多歲的男子,因為呼吸困難、意識混亂、走路不穩而就醫,檢查後赫然發現,肺部已經是星點滿布的癌腫瘤,腦部也充滿轉移的癌細胞,是第四期肺癌,且病況危急,立即被送入加護病房。經過基因檢測後確認為EGFR的基因突變,進行標靶治療之後,兩周內就出現戲劇性的轉變,不僅恢復意識,也可下床走動,如今存活期已經超過一年。在台灣,肺癌高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每年超過9000人死於肺癌,肺癌大致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兩種,非小細胞肺癌約占所有肺癌的8到9成,其中肺腺癌則是常見的類型,肺腺癌中重要的基因突變又以EGFR占多數,約有55%到60%。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肺癌團隊負責人夏德椿指出,針對肺癌晚期病患,經過基因檢測發現有EGFR、ALK、ROS1基因突變,可以健保給付肺癌標靶藥物,而EGFR也是最早納入健保給付的基因篩檢及給付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夏德椿說,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肺腺癌,適用於標靶治療,第一 、二、三代標靶藥物都適用於第一線治療,由於癌細胞仍會持續基因突變,根據調查,第一代第二代藥物產生抗藥性時間約10到12個月,第三代藥物產生抗藥性時間約為19個月。在今年最新的歐洲腫瘤學會年會中發表的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突破3年,臨床上顯示,可以有效延遲產生抗藥性的時間。一旦癌細胞再度基因突變時,需要次世代基因定序,再施行肺癌組織切片,以確定其突變的模式,再依據結果選出有效的治療方法。也就是說,標靶藥物要隨時因應癌細胞基因突變而調整,才能達到更好的延命效果。夏德椿指出,在精準醫療的協助下,標靶藥物往往能對癌末病患發揮戲劇性的反應,延長病患的無病存活期,使得癌症成為腫瘤慢性病,在延長病患生命的同時,生活品質也能兼顧。對於不是非特定基因的肺癌病患,使用標靶藥物則效果不佳,仍建議使用化學治療。
-
2020-03-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何推口罩實名制2.0 陳其邁解說流行病學理論
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今天在臉書貼文解釋,目前年輕人口罩覆蓋率低只有40%,若能進一步將覆蓋率達到50%,甚至70%以上,R₀基本傳染數將會小於1,就能有效控制住疫情,因此推出口罩實名制2.0。口罩實名制2.0線上預購第一波即將截止,陳其邁在臉書發文表示,流行病學中,有個常用來判斷傳染病傳染力的重要指標「R₀基本傳染數」(BasicReproduction Number),R₀指數就是指一個確診感染病患者會傳染給其他人數的平均值。陳其邁說明,根據研究,流感的R₀數值約為1.8到1.9,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R₀指數約為2到3之間,目前武漢肺炎(COVID-19)的R₀指數約為3到4,表示一個確診病患平均會傳染給4個人,只要傳遞9次,確診人數就會來到26萬人,將造成非常可怕的後果,某種程度也解釋了為何新冠肺炎接連在東亞、中東及歐洲國家造成這麼大的疫情。他說,若R₀指數大於1時,表示被傳染者仍會持續增加,站在公共衛生的角度,就是將傳染病的R₀指數降至1以下。要降低R₀指數取決於「找出確診」、「追蹤及檢疫」及「社會距離及個人衛生」等三大指標。他表示,在「找出確診」方面,除了疫區入境檢疫外,指揮中心也針對國內高風險族群主動進行篩檢,並也授權醫師可主動通報,預計可將R₀指數降低一半以上。「追蹤及檢疫」方面,目前透過大數據及科技工具,已經能夠有效落實居家隔離、檢疫,將可再減少1/4。在「社會距離及個人衛生」方面,日前指揮中心也針對大型集會活動發布相關指引規範。所以若能進一步將「口罩覆蓋率」達到50%,甚至70%以上,R₀指數將會小於1,能有效控制住疫情。陳其邁說,為提升口罩覆蓋率,2月6日推出口罩實名制購買政策。評估當時國內口罩產量,先以覆蓋500萬人口為目標,每人為2片;後來「再加量」,以覆蓋1000萬人口為目標。經過幾週的數據調查,老年人、兒童覆蓋比例最高,均達60%以上,而年輕人覆蓋比例最低,僅40%左右。陳其邁指出,就新冠肺炎治療經驗來說,年輕人若確診新冠肺炎,臨床上以輕症表現居多,但若回到家裡可能傳染給風險較高的長輩族群。且考慮到青年因為就學、就業因素,購買不易,因此推出口罩實名制2.0,增加透過網路預購途徑,方便年輕人購買口罩,提高整體族群口罩覆蓋率。他表示,新冠肺炎輕症感染居多,且其R₀指數高於SARS,口罩的覆蓋率更顯重要。口罩實名制2.0自12日網路預購開跑至今,已超過120萬人透過網路預購,讓防疫能夠更落實,這就是行政院團隊推出口罩實名制政策的思考策略。
-
2020-03-16 科別.眼部
嫰男視網膜壞死出血 竟隱匿愛滋病史就醫
高雄長庚醫院眼科收治一名20多歲男子,發現他右眼視網膜出血、壞死,主治醫師吳佩昌直覺一般健康成年人不會有這種眼睛病變,懷疑可能與愛滋病有關,經一連串檢查排除其他可能病因後,要求男子簽署愛滋篩檢同意書,加做愛滋篩檢,這時男子才坦承罹患愛滋,嚇壞已替他檢查的醫護人員!吳佩昌表示,男子就醫時說自己有輕微飛蚊症,視力模糊一個多禮拜,替他做眼底檢查時發現他右眼眼底異常偏白,視網膜出血壞死,不符健康成年人應有的眼部病變,當下懷疑他有可能染上愛滋,致眼部遭到病毒感染。但男子否認有這種「特殊」疾病,事後醫護人員繼續替他做常規檢查,均一一排除可能性,直至要求加做愛滋篩檢時,他才承坦早就感染愛滋。愛滋病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經由性行為,但吳佩昌表示,過去曾有愛滋患者在淚液中檢出愛滋病毒,因此不排除這種可能。而逾半愛滋患者會像這名年輕男子,眼部遭巨細胞病毒感染造成視網膜壞死,嚴重會導致視網膜剝離而失明。醫師說,一般人感染愛滋病毒,免疫系統會降低,常見於人體的巨細胞病毒,就有機會作怪,一旦入侵眼部則造成眼睛病變。由於這名年輕男子就醫時隱瞞愛滋病史,高雄長庚眼科醫師雖於第一時間做出罹患愛滋的研判,仍讓不少已替他做過檢查的醫護人員傻眼,趕緊消毒相關檢查儀器,同時檢查自己的手部有無受傷,避免不小心也「中鏢」。
-
2020-03-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班機降落才告知確診!男子被列黑名單終身拒載
美國正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卻仍有人不自愛,在篩檢結果出爐之前,就搭機從紐約飛到佛州,結果被航空公司列入終身拒載的黑名單。外媒報導,這名乘客11日晚間搭乘捷藍航空(JetBlue)編號B6-253航班,從紐約市飛到佛州棕櫚灘。就在飛機起飛之前,這名乘客收到簡訊,證實新冠肺炎確診,但他直到飛機著陸後才告知機組員。「我和他就相隔一個走道,他是在2天前接受篩檢,就座後接到電話或簡訊,被告知確診。」同機乘客羅德曼(Scott Rodman)告訴媒體,「他被帶到飛機後半部時,有戴上口罩和手套。我跟他的妻子坐在同一排,她有提到他覺得不舒服。」得知此事後,航空公司隨即聯絡當地衛生部門,同班機的114名乘客被扣在停機坪2小時後獲准離開。主管單位並未要求他們自我隔離,但仍要求乘客注意是否出現症狀。捷藍和機場工作人員事後依規定,將客機、登機門、安檢站、休息室、自助報到機和電梯都進行消毒。「我們被告知,可以去想去的地方。」羅德曼轉述,「因為他沒有打噴嚏或咳嗽,所以我們沒問題。」「本公司認定這位顧客…明知他正在等待新冠肺炎篩檢結果,卻未向任何一位捷藍航空人員揭露此事。」捷藍航空聲明指出:「昨晚事件讓本公司機組員、顧客、聯邦及地方官員深感不安,這本來是能輕易避免的。因此,這位顧客往後將不得搭乘捷藍的航班。」
-
2020-03-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疫情暴露台灣「異常醫療行為」 外科醫嘆:扭曲健保原意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延燒,為避免遭感染,不少人都會選擇減少到人群聚集地或醫院等病患較多的地方,出門也記得將口罩牢牢戴緊。一位外科醫師觀察近期急診狀況,意外發現「生意很冷清」,暴露台灣醫療的異常現象。外科醫師傅志遠日前在臉書發文討論台灣醫療現象,由於疫情緊張,除了病患減少到醫院的次數,院方也希望盡量有緊急狀況再來,大家專心防疫。然而觀察近期醫院人流,會發現不僅常規非緊急病患變少,連緊急病患都變少,這是不應該發生的,因為「緊急狀況不會挑時間」。他比較一下疫情前後的急診狀況,平常早上11點至晚上7、8點,是外科急診最熱鬧的時間,病患一個接一個出現,還經常需要開刀或參與其他科別的會診,整天忙得團團轉。然而疫情暴發後,病患掛號變得零星分散,開刀會診需求幾乎消失,動作快的話甚至能出現完全沒有病患、好好喘口氣的空檔。傅醫師表示「嚴峻的疫情篩選出了真正需要看病的人」,急診人數的減少說明平常來掛急診的病患,有很多只是「自認很緊急」,事實上都可以因為狀況特殊而忍一忍,如同國外醫療費用很高,讓人在就醫前會先自我篩檢是否必要。他感歎台灣因全民健保減低就醫門檻,但也讓病患大量地看醫生,加重醫療負擔,「扭曲了健保的原意,完全不是正常的現象」,希望在這波疫情過去後,民眾難得能回歸常態的行為能保留下來。此番言論獲得不少網友讚同,「這波疫情最正向的就是把醫院當廚房跑的人少了,還少很多」、「每天看到急診前面沒有救護車,很確定之前血汗的ER都是非緊急的呀」、「希望大家可以認知到醫院真的病毒多,沒事不要去」、「讓醫療資源跟品質留給最需要的人,也讓醫護人員有適當的工作量而不是被壓搾」。不過有人則抱持悲觀看法,認為「當年sars也是這樣,但過了就打回原型了」。
-
2020-03-1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新冠肺炎篩檢 各國政策比一比
「金融時報」報導,在武漢肺炎疫情最嚴重的國家當中,韓國目前的篩檢率最高,美國則是敬陪末座,但普篩的準確度與必要性,成為專家辯論議題。報導指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最嚴重的亞洲國家對於檢測各有不同政策,引發何種政策最成功的爭辯。根據官方數據,中國的確診病例數正在趨緩,而在首爾爆出單日最高確診數242例之前,同樣的趨緩趨勢也出現在韓國。然而,正當部分專家認為這些檢驗成果是防疫成功的曙光時,也有專家質疑檢驗的準確度。韓國從第四大城市,同時也是疫情爆發點的大邱開始實施全面篩檢,針對每個可能暴露在病毒底下的民眾實施檢驗,無論有無症狀。結果一共篩檢了21萬人,最高每天檢驗一萬例,目前韓國的死亡例仍低於1%。哈佛醫學院講師朴基(Kee Park,音譯)表示,控制傳染病的最好資訊就是這些篩檢結果,直接指明誰是陰性,誰是陽性。首爾醫療中心醫師洪基浩(Hong Ki-ho,音譯)則表示,他認為韓國的檢驗正確率高達「99%」。他表示韓國依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規定使用檢驗設備,「不遵循中國的檢驗方法」。然而。高麗大學預防醫學教授崔在旭(ChoiJae-wook,音譯)卻表示,他依舊感到憂心。他指出:「許多在疫情爆發初期使用的設備和中國的一樣,準確率受到質疑。我們不太敢說這些,因為這會讓大眾更加憂心。」至於在有超過8萬人確診,死亡超過3000人的中國,官方每天公布的確診人數正逐日減少。到了昨天,官方表示數字創下1月以來的新低。北京表示,這顯示封城行動奏效。然而,流行病學家表示,缺乏篩檢機制會讓確診人數大大被低估。中國把輕症病患排除在檢驗範圍外的作法,代表目前3.91%的死亡率實際上可能更高。而這個問題在一切起因的武漢更加嚴重。武漢協和醫院護理人員王晶(音譯)表示,她的醫院必須「省著用」檢驗工具。在疫情爆發初期,「如果病患沒有嚴重症狀,就不應該浪費工具」。隨著工具增補,王晶開始檢測累積的疑似病例,不過還是被要求慎重使用。此外,工具的不精準弱化了中國的篩檢成果。專家表示,大約僅有3成至5成的病患能被正確篩檢出來。相較下,日本政府的檢驗標準則令民眾詬病。在疫情初期,日本僅檢測與武漢有關聯的民眾,錯失察覺爆發國內感染的早期徵兆。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數據,日本檢測人數少於萬人,而當中有513人確診,部分病患在接受檢測的1週甚至10天之前,早已經因為出現症狀而就醫。日本政府的做法,遭指責是為了保住今年夏天即將舉辦的東京奧運,刻意壓低確診人數。不過,厚生勞動省官員佐原康之表示,實際原因沒那麼複雜,日本缺乏可以篩檢出武漢肺炎病毒、產生聚合酶連鎖反應的設備。他表示:「起初我們只能在國立感染症研究所進行檢測,現在擴大到大學、檢疫站與私人公司等。」日本的重點放在篩檢的質而非量,集中管制受檢者。這解釋了為何韓國可以大量篩檢,但日本辦不到。佐原康之表示:「我們做的檢測和韓國的不見得一樣,這種檢測在速度與精準度方面有很大差異。日本重視的是精確度。」至於在歐洲疫情最嚴重、確診超過萬人的義大利,則採用與韓國類似做法,檢測所有可能與病毒有過接觸的民眾。米蘭大學病毒學家普瑞奧斯科(FabrizioPregliasco)表示:「尤其是在傳染的初期,廣泛檢測的策略絕對是正確且合理的。當問題緩和後,當局可以再去評估狀況。」她表示,對於盡可能徹底追蹤疑似病例,以及病毒的傳播方法,普篩是很有用的手段。